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管理

2024-05-08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管理(精选12篇)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管理 篇1

2008年9月15日爆发的金融危机并引发全球经济危机。金融危机一般会造成黄金、主要国际支付货币的大幅度贬值, 金融危机影响范围内各个国家的经济总量和经济增长速度下降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 严重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的正常进行, 许多企业大幅度裁员甚至倒闭, 从而导致失业率见长, 更多的人失去工作。社会经济萧条, 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 社会动荡或者国家政治动荡就会随之悄然而知。

一、金融危机的影响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有着深远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最直接的是出口。就出口国家来看, 中国对美国出口下降最为明显。中国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 金融危机造成的损失相当于全球每年GDP的7倍, 金融危机对经济实体的影响已显然易见, 世纪经济下滑已不可避免。

金融危机的发生, 对于每个人的影响不尽相同, 但有一点毋庸置疑, 就是金融危机使人民越来越失去安全感。人民开始怀疑国家的路线、政府的决策能力, 以及国家和政府对付危机的能力。金融危机影响国家的通过膨胀, 导致货币的购买力下降, 企业倒闭, 人们失去了自食其力的依靠, 生活质量严重下降, 对于人们的心理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金融危机下金融企业管理方法改进

针对金融企业的风险管理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比如内部环境的混乱, 特定政策、程序及其效率产生影响的不稳定性, 企业管理人员的品行、操守、价值观、素质及能力, 企业各项管理制度、信息沟通体系等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再之, 风险管理目标还不明确, 有些企业只注重目前业务风险, 而忽略长期战略风险管理。良好的管理体系还需进一步完善, 风险管理技术需要实时创新和进步。所以根据问题, 提出切实可行的方案策略。

1.实现金融经济管理的观念及时更新

一个企业的观念就是一个企业的思想, 思想对了, 方向对了, 当然发展就会朝着前进的方向。所以更新观念是相当重要的, 特别是高管层的观念。高层的管理理念对于营造良好的企业内部管理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科学、有效、全局性的管理理念是金融企业在制定经济管理目标和管理方针是必不可少的经济管理对于现代金融企业管理工作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 它工作影响面大、涉及面广泛, 所以要切实更新管理观念, 实践新型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技术。

2.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

控制金融企业内部环境的第一步就是建立良好的金融行业内部控制环境。内部控制环境一般需要做好金融企业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的制定和金融企业管理人员培训, 金融企业经营效益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管理者的管理水平。具体的可以从增强他们的风险意识, 提高企业管理人员应对风险的能力, 同时建立金融企业风险应对策略和措施, 形成完备的风险管理体系, 其次塑造风险管理文化, 通过各种途径将风险管理理念传递给每一个交易人员, 内化成业者素养呵呵观工作习惯, 进一步形成敏感的感知风险能力。最后切实加强风险管理机构监督。

3.创新金融企业的经营策略

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策略就是创新其经营策略, 在保证企业盈利或者不亏损的前提下, 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金融企业必须通过研究和实践探索出满足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下生存的的组织结构、营销观念和管理方式, 保证企业在金融危机下依然能够存活, 通过改变企业的经营策略, 实现金融危机对企业影响的软着陆, 让企业平稳健康度过金融问卷。金融企业通过改变经营理念, 增加金融企业产品的附加值, 有效提高企业的生产理念。

4.注重“协同”效应, 提高金融企业资源的掌控能力

在目前全球一体化的超流下, 金融企业不能像以前那样封闭、孤军奋战的状态, 更多的是产业群, 价值链的集体参与竞争, 共同发展。“协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外部之间协同, 二是内部自身协同, 三是内部、外部高度协同。只有这三个方面全部协同良好, 充分发挥企业的各种资源优势, 才能有效保证金融企业在金融危机中立于不败之地。

5.金融企业勇担责任

金融企业是流淌在国民经济躯体中血液。在金融危机这个大魔头面前, 金融企业不能逃避, 也不能退后, 唯一的路子就是勇担责任, 积极应对。因为金融企业不像其他一般企业, 它不仅要维持就业稳定的同时, 更要推动经济平稳增长。通过风险管理和优质产品设计, 降低经济的波动幅度。从而有效地抵御风险, 降低金融危机给社会、企业、大众带来的危害。

6.注重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当然良好的、先进的、积极的企业文化必将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对于员工一视同仁, 加强人本管理, 每个人都有被尊重的权利, 让员工自尊心得到满足, 从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再之, 金融企业都有自己的一套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能成方圆, 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企业应该高要求、严标准管理自己的员工, 让良好的行为形成一种习惯。最后, 需要激励员工的团队精神, 员工要和企业心在一起, 员工和员工之间更要凝结成一股绳。

金融危机导致许多企业破产倒闭, 对国民经济影响很大, 而金融企业是最容易受到影响的, 在经济危机下, 金融企业如何通过改善自己的管理, 减少金融危机的冲击, 这是金融企业应对金融危机和金融之后企业重整旗鼓的关键, 这也是金融管理研究的重大课题

参考文献

[1]黄彦平, 孙正平.化解金融风险的几点建议[J].山西财税, 2002, (11) :22-23.

[2]李慧.强化新形势下金融企业财务管理的对策[J].上海会计, 1995, (2) :35-37.

[3]王秀芳, 王秀萍.如何加强企业财务风险的控制[J].甘肃科技纵横, 2005, (2) :58.

[4]刘军, 李常洪, 曹利军.金融企业风险统计预警系统研究[J].统计研究, 2007, (4) :86-91.

[5]伍莎莉.风险管理为金融企业生存发展保驾护航[J].科技资讯, 2011, (29) :194-195.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管理 篇2

摘要:金融危机影响了我国企业的生存发展,降低人力资本成本成了企业的大事。在企业生存与社会责任的博弈中,企业应该通过降低薪酬达到减少用人成本的目的。在薪酬变动中,人力资源管理者应该把握主要问题,以便在变动中使得企业内部的和谐。

关键词:薪酬变动;员工;管理

从CPI高居不下到全球性经济危机,都影响着企业的顺利运营,给企业的管理活动增加了更大的难度。金融危机爆发后,企业的销路受阻,产量大幅度下降,资金链的断裂,企业劳动力成本相对过大等问题困扰着企业家们。他们企图利用降低人力成本的方法来帮助企业度过难关,人力资源部门责任重大。目前,很多企业考虑通过裁员来降低用人成本,这种做法以更多的失业人口作为代价,在中国就业压力巨大的大背景和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诉求下,显然是背道而驰的。那么,在企业的生存和社会责任的博弈中,企业应该怎么抉择呢?调低员工薪酬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它实施起来毫不轻松。作为实施者应该注意:

一、明确企业薪酬在同行中的定位,确定调节力度

根据企业实力及劳动力市场的竞争状况,企业在薪酬调查之后,会选择适合本企业的薪酬战略,即选择领先型,匹配型或拖后型薪酬战略。领先型战略是指本企业的薪酬水平高于相关劳动力市场的平均水平,通常用劳动力市场的前25个百分点来进行界定;匹配型是与相关劳动力市场平均薪酬水平大致相当;拖后型用处于劳动力市场薪酬水平的第75个百分点之后来界定。若企业当前实行的是领先型战略,可以考虑将企业内部员工薪酬做整体下调。匹配型战略的企业则应密切关注本行业其他企业的薪酬变化,在保持稳定的前提下,当变即变。以便最大程度实现外部公平,提高企业薪酬竞争力。拖后型战略实行者在面临金融危机时则应保持薪酬的稳定,保证人才的正常供应。

二、企业内部实行分层分类管理

根据员工对企业的价值贡献以及人才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企业内部的人力资本分为:核心人才、独特人才、通用型人才以及辅助型人才。针对不同类型的员工,在面临削减人力成本的需要时,政策应该有所不同,以便保留企业内部的核心人才。调整时建议不对核心人才的薪酬作出过多的变化,通用型人才的薪酬也应该在行业允许的薪酬区域内变动,独特型和辅助型人才的薪酬变动应该根据其对企业现阶段的贡献作出合理的变化,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内部员工关系的和谐。

三、减少物质激励的情况下,加大精神激励

对员工的激励,除了物质型激励之外,还有很多精神性激励形式,精神性激励的最大特点就是在减少企业的劳动力成本的情况下也可以让员工产生强烈的工作动机。目标管理、员工认可方案、员工卷入方案(参与管理、代表参与、质量圈和员工持股计划等)等方案都是很有代表的精神激励方法。目标管理让员工能够清晰认识自己工作目标,以及能够得到的最大资源,从而享受来自目标本身的激励,提高工作动机;员工认可方案则是通过对员工的注意和关心,通过对员工所做的工作给予肯定和感谢,激发员工对工作和企业的热爱,提升企业内部的凝聚力,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员工卷入方案则是一种最能体现员工主人翁责任的激励方案。通过对企业内部管理的参与,内部生产过程的监督以及本企业股票的持有,提高员工的工作热情。

另外,在薪酬调节的同时,应注重职位变动及晋升对员工的激励。和蔼的同事,适合的领导风格,积极向上的团队氛围都会令员工对企业产生强烈的心理契约。组织可以利用职位调整,晋升提高员工的满意度及忠诚度,最小化企业内部的管理压力。

四、建立员工心理疏导计划,加强管理层与员工的沟通

在企业的管理活动中,沟通是永远的话题。如果没有成功的沟通,高层的战略决策都难以顺利实施,更不用说事关员工切身利益的薪酬下调。所以,建议企业在实施调薪计划的同时,应该成立员工心理疏导委员会,有高层管理者和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人员一起组成,为员工说明现实经济环境、降薪原因,让员工知道企业对其的重视和关心,这样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内部情绪的稳定,增强员工对企业的信心。

五、可以借机对组织的薪酬价值观念作出变革

外部环境的强烈变化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企业经营带来危机的同时,也给企业带来了变革的契机。对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而言,这机会也不能错过。通过薪酬的调整,应该贯彻企业新的薪酬价值观,改变企业内部的凭借工龄,年龄等因素拿高薪的旧价值观念。这就要求薪酬调整中企业认真贯彻实际贡献对薪酬的影响的理念。

六、在企业内部实行工作分担计划,根本上减小减薪阻力

工作分担计划的提出最初是为了解决工作与生活的冲突,即在两个或多个员工一起分担一个传统上每周40小时的工作。依据工作时间的缩短,相应的减少员工的应付薪酬,这样做更加合理,也容易让员工接受,减少阻力和内部动荡,提高积极性和满意度。对于一些特殊员工(特别是女职工),即使金融危机已经过去,这种方式也可以坚持使用下去,以实现家庭和工作的双赢。

金融危机下的成本管理 篇3

摘要: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成本增加、融资出现困难、经营成本出现上升态势。因此,企业要加大成本管理力度,采取科学有效的成本控制与管理方法,提高成本管理质量,为企业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关键词:金融危机;企业;成本管理;对策

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发展面临着诸多困难,企业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就必须认真分析金融危机对企业成本管理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强化企业成本管理,健全企业成本管理体系,提高成本管理水平。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传统成本管理方法带来的冲击

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也给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1.企业成本管理更需要有强烈的市场观念

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综合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大多数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固定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这种成本管理的方法导致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更大,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在于企业成本管理缺乏市场观念,导致成本信息在管理决策上出现误区,似乎产量越大,成本越低,利润越高。

2.企业成本管理手段和方法需要与时俱进

许多企业只注意生产过程中的成本管理,忽视供应过程和销售过程的成本管理,只注意投产后的成本管理,忽视投产前产品设计以及生产要素合理组织的成本管理。一些企业的事前成本管理薄弱,成本预测、成本决策缺乏规范性、制度性,可有可无;成本计划缺乏科学性、严肃性、可增可减,因此,造成事中、事后成本管理的盲目性。在成本的具体核算中,只注重财务成本核算,缺少管理成本核算;注重生产成本的核算,而忽视产品设计过程中的成本以及销售成本的核算。至于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现代成本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而手工操作是很难达到这些要求的。

3.企业成本信息需要更加及时准确

传统的成本核算系统是建立在“业务量是影响成本的唯一因素”这一假定基础之上,成本的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在过去高度劳动密集型企业里,通常不会严重扭曲产品成本。但在现代化的制造环境下,直接人工成本比例大大下降,制造费用所占比例大幅度上升,再使用传统的成本计算方法会产生不合理现象:一是用在产品成本中占有比重越来越小的直接人工成本去分配占有比重越来越大的制造费用;二是分配越来越多与工时不相关的作业费用三是忽略不同批量产品实际耗费的差异。使用传统成本核算法将导致产品成本信息的严重扭曲,信息准确度与真实性不足,往往会导致企业错误地选择产品经营方向。

4.企业需要实施全面成本管理

传统成本管理过分依赖现有的成本会计系统,不能满足企业实行全面成本管理的需要。传统成本管理系统未能采用灵活多样的成本方法,使得成本管理陷于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降低成本的怪圈,不能提供决策所需的正确信息,不能深入反映经营过程,不能提供各个作业环节的成本信息,以及各个环节成本发生的前因后果,有时甚至出现连编制成本报表的人也难以解释自己的“产品”成本构成的尴尬局面,从而误导企业经营战略的制定。另外,传统的成本管理对象局限于产品财务方面的信息,不能提供管理人员所需要的资源、作业、产品、原材料、客户、销售市场和销售渠道等非财务方面的信息,难以起到为战略管理提供充分信息的目的。

二、企业实施现代成本管理的意义

1.强化企业现代成本管理,有利于增强企业综合竞争力

传统成本管理关注的是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的价值耗费,而对企业外部环境的分析则很少考虑,在传统的计划经济制度下,产品实行统购统销,企业的产出等于企业的收入。因此,时时、处处、事事都考虑成本费用,机械地降低成本核算费用,一些企业成本管理的指导思想就是最大限度地减少支出,并以成本核算的升降作为考评业绩的重要依据。降低产品成本就意味着增加企业的收益,这一管理思想在企业成本管理中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企业必然将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在降低产品成本上,而陷入单纯的为降低成本而管理成本的滞后状态,不能为决策提供所需要的正确信息。从而表现出与战略管理极不适应性。在现代企业管理工作中,企业必须把成本管理的重点放到战略上来,尽管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在任何时候都是不可忽视的,但如果从战略管理的角度来看,企业依靠新产品开发与完善的售后服务,能够取得竞争优势,即使成本有所提高,这种战略仍然是可以接受的。传统成本管理把目光过多的集中于降低成本上,没有很好地将成本管理与竞争优势联系起来,就可能使企业丧失良好的发展战略,影响企业竞争力的形成。成本管理的重点从孤立的成本转向成本管理战略,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的培育。

2.强化企业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实施有效的成本控制

在以计算机技术为代表的高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有必要按战略成本管理观点将传统的单一的数量动因扩展为一系列的成本动因,通过对各种成本动因和相关成本之间进行分配,将单一标准的分配改为按成本的多标准分配,从而正确地分配各项间接费用,正确地计算产品成本。这样才能清晰地揭示哪些产品具有有效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在传统成本管理下没有给予考虑的一些无形的成本动因,如企业的规模、产品开发、市场开拓、企业内部结构调整,甚至厂房的布局规则等,都会对产品成本产生很大的影响,更应从战略上予以考虑,因此,战略成本管理将会使期间费用不分配计入产品成本的传统方法成为历史。

3.强化企业成本管理,有利于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

随着社会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以及高新技术和管理科学的不断创新,成本管理的范围日益扩大。传统的成本管理范围主要是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过程,而对企业的供应与销售环节则考虑不多,对于企业外部的价值链更是视而不见,使企业未能获得全面的发展竞争战略。现代企业成本管理的范围不仅包括生产领域成本的控制,而且包括流通领域成本的控制,还包括对研究、开发和设计成本进行控制;不仅要通过管理工作控制成本,而且要通过技术工作管理成本。同时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又使成本管理的范围向着与相互交叉渗透的方向发展,如在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大背景下,适时生产控制、全面质量管理。相关科学的引入,使成本与技术密切结合,不但扩大了成本管理的范围,也开辟了降低成本的新路径。

三、金融危机背景下企业应进一步强化成本管理

进行成本控制的基本原则是:谁是成本的决定者,谁就应当对其决定的成本负责并加以控制。企业各项成本是由其管理权限来决定的,成本按决定权限来划分,可分为三个成本决定层次,则企业董事会、进行企业生产经营决策的核心管理团队和生产经营各环节岗位上的员工,因此企业成本控制也必须分为三个层面来进行,则: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战略成本控制、以主要经营管理团队为核心的经营决策成本控制和以各环节员工为核心的经营成本控制。

1.进一步强化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战略成本管理

产品成本是企业为生产某个商品的各项耗费的总和,是劳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结果。以董事会为核心的决策层不一定具体参与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不进行物资价值转移,董事会成员中很多可能就不拿企业报酬,似乎不应当是企业成本控制主体,然而从公司治理来看,公司董事会是公司事实上的战略决策机构,企业的各项大的事务都由其来决策,包括投资方向、规模、地点、时间等。这些投资决策一旦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企业成本所处范围;投资规模也可能直接影响采用设备的先进程度,不是管理团队或一般员工能轻易改善的;投资方向更是如此,每个产业都有每个产业特点,单个企业也很难在产业链的每个环节中都取于优势地位,在专业化高度发展的今天,企业只有优势领域才能做到有足够的增值,投资企业优势环节是企业战略成本控制的最优选择。以董事会为核心的战略成本控制是企业成本控制的制高点。在这一层面成本控制,主要是通过分析企业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包括投入资本数量、拥有技术、专门人才等,从企业将进入产业链的情况,全方位地寻找合适的投资方向和投资地点,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资源效用。

2.进一步强化核心管理团队的决策成本管理

企业投资方向与投资地点等重要决策,由最高决策层的董事会决定,在企业投资形成后,则进入生产经营阶段,这一阶段企业还需进行大大小小的各种生产经营决策,并不是所有员工都有机会和有能力参与这些决策,能做这些决策的一定是企业核心管理团队。如:产品设计走高档、中档、还中低档路线、产品设计中采用原件走市场标准化道路与企业特色道路、走单一功能还是多功能道路等;生产过程中的整合制造流程、扩大管理幅度,减少层级,实现偏平化管理;资金管理中使用的信用政策、现金折扣激励政策、贴息方式、年终返利政策、延长或缩短应付账款期限政策等,还有纳税筹划、用人政策、培训政策、岗位设置政策等等,一但管理团队决定下来,产品的大体成本范围也就确定了,其他人员很难在具体的生产过程中大幅度压缩成本。企业的核心管理团队的一些决策,也和董事会的决策一样,对某些成本起决定作用,但其站的高度没有董事会高,决定力没有董事会强,因此将其列为企业成本控制的第二个层次。在这个层次主要是根据企业已形成的资源及经董事会批准的年度计划、经营方针等,拟定各项经营策略,极大地调动企业人力资源、财务资源、信息资源的潜力,以发挥各有限资源较用。

3.进一步强化经营层面的成本管理

企业在大小决策都定下来后,余下就是企业各层面员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如何来具体执行企业制定的各项政策。企业的中层和基层员工是具体掌握物料价值和劳动力价值的转移为成本的操作者,在确保产品品质的前题下,最大限度地增加产品价值,同时通过提高原料利用率、提高产品合格率、优级品率、扩大单位时间产品产量,压缩各项费用支出等手段,来控制产品成本。企业经营层面成本控制涉及面广、环节多、控制过程复杂,是企业日常成本控制重点,成本往往是市场决胜之关键因素。这一层面的成本控制含盖产品成本生成本过程的全部,从产品设计、原料采购、组织生产、产品销售到售后服务各个环节,可以通过分析企业历史成本、与同行业企业比较,从各方面寻找差距和解决办法,采用责任成本、定额成本、计划成本、费用预算等各种成本控制方法,将企业各项成本费用不但控制在企业预算范围之内,最好能不断降低。

参考文献:

[1]高建立 高素玲等:我国企业实施战略成本管理的问题与对策[J].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 (02).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人才流动管理 篇4

一、金融危机下企业人才流动管理的意义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众多企业调整用人计划,尽可能避免招聘录用新人,甚至有部分企业开始通过裁员来控制成本,这些举措对全社会就业水平的降低将产生更大影响。我国大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偏低,主要依靠廉价劳动力来获取竞争优势,抗风险能力弱。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这些企业的产品市场需求大幅度降低,导致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停产或关闭。在这种背景下,人才流动管理有其一定的意义和风险。

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之中,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越来越集中地体现在核心人才的竞争上。任何组织的核心人才的流动管理,如形成、吸纳和留用,都离不开和谐的氛围、稳定的员工关系以及对员工长期稳定的投入。因此人才流动是在知识经济时代更是在金融风暴下各个企业关注的重要问题。

二、企业人才流动原因

1. 薪资福利制度。

人才的薪资在同行业中的竞争性如何?福利好不好,人才有没有保障?有没有升迁的机会?为了找到高级人才,很多企业都不惜重金到同行中挖人,提供更高的收入、更好的福利、更多的晋升机会和个人提升机会等,面对这种诱惑,企业中肯定有人心动。据宁夏信息产业办调查,对IT企业人才的薪资水平做了一个深入而广泛的调查。调查的结果出乎意外,在从事IT行业的人才中,表示对目前薪资不满意的人才占到了53.5%,超过了调查人数的一半。其中表示对目前薪资不满意的人才中,薪资水平在1000元以下的占到了84%。

2. 绩效考核。

绩效考核管理包括绩效考评、绩效改进和绩效反馈提升三个部分,由此我们看出绩效考核的真正目的无疑在于保证企业绩效的持续发展和人才个人能力的不断提高。有些地区近20家企业只有三分之一的企业不断调整自己的绩效考核方案,而还有五分之一的企业没有自己的绩效考核方案,这也是造成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之一。

3. 企业文化。

一个成功的企业,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企业文化作支撑。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推进企业文化建设时,必须重视人的因素。有些公司的高层经常进行人事变动,企业也不断在进行发展战略的调整,这样使得公司的经营理念和企业文化经常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现有的团队不了解或不能接受的。在IT企业里,由于企业文化造成的人才流动时有发生。由于价值观念、思维习惯以及行为方式与企业文化的系统标准产生悖逆,核心人才离开企业便成为必然之事。

三、解决企业人才流动问题的对策

1. 建立外部人才进入机制。

人才流入环节是企业人力资源形成的环节,主要是由招募、筛选、录用三个环节构成的。招募是在正确的时间为正确的职位寻找正确的人选的过程;筛选是从招聘所募集来的应聘者中选取合格者的过程:录用是最终决定雇佣合格的应聘者并分配给他们职位的过程。企业人力资源形成的这些环节为人力资源管理者提供了重要的、有效的控制人才流动的机会。面对华尔街大批失业的优秀人才回国,企业必定会把握招聘优秀人才的机会。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只有通过高效率的招聘渠道,降低招聘成本。相较于以往采取的现场招聘会、报纸登招聘广告等传统人才招聘方法,网络招聘具有覆盖面广、成本低廉、沟通及时、招聘效率高等特点。

2. 建立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

在全球经济危机下更需要增强高管薪酬和绩效的紧密联系度,以达到充分的激励力度,从而促进企业业绩的提高和高管薪酬的付薪效率最大化。建立公平、合理和富有吸引力的薪酬体系是留住人才的必要条件。企业人才的报酬收入应多元化。其报酬既应包括固定收入,也应包括不固定或风险收入;既应含有现期收入,也应含有长期收入。加大中长期激励比重,一定程度上使人才和企业所有者结成利益共同体,有利于降低人才的道德风险。近几十年来,国外企业人才薪酬结构演变的方向是更加注重绩效与长期激励,加大绩效考核力度,增加绩效工资比重,同时通过股权、期权、长期福利等激励手段促使IT企业人才注重企业的长远发展。逐步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各司其职,相互制衡的关系,充分发挥独立董事的地位和作用,建立激励与约束相对称的一套科学制度。

3. 进行人才职业生涯规划。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The hierarchy of needs theory),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和爱情需求、自尊和受人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企业人才在制定具体的职业规划时,要考虑性格与职业的匹配,兴趣与职业的匹配,特长与职业的匹配,内外环境与职业的相适应。而要做到这一点,需要人才有对自己的最佳才能、最优性格、最大兴趣、最有利的环境等信息的充分了解。例如组织的发展战略、经营理念、人力资源的供求情况、职位的空缺情况与晋升情况等等。此外,企业必须对管理信息进行不断的维护和更新。由于职业生涯信息总是处于变动之中,组织的发展状况在变,经营状况在变,人力资源需求在变,人员的能力在变,需求在变,生涯目标也在变。

4. 建立人才流动的危机预警管理系统。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管理 篇5

3月8日下午,由中华慈善总会主办,人民政协报社、中民善文化传媒中心承办的“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社会责任”高层论坛在京举行。中华慈善总会会长范宝俊、副会长邓桐山出席论坛,部分全国政协委员和来自各地的企业家、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慈善组织如何与企业更好地沟通,以及企业该如何履行社会责任的话题。

主持人:董思阳董事长要成立一个大学生创业基金,我们会后要认真跟部长和两位会长汇报讨论你这个话题。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来自康基营销管理学院院长艾莫先生。

艾莫:非常感谢中华慈善总会还有政协报社、各位专家、学者、企业家,我们一起在这里探讨金融危机影响下的企业责任。其实谈到责任我个人的心得就是首先从观念入手,如果改变一个人的观念责任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目前针对中国的企业家阶层,在我过去25年所做企管顾问过程当中,我所看到和了解到的是很多人缺乏这种观念。以及价值体系,能力体系,一个人的能力是决定我们是否愿意承担责任或者能不能承担责任。真正承担责任是不取决于能力,而是在这之前的变量,一个是观念系统,这是有没有看到,有没有认识到。价值系统就是认为重要不重要,值得不值得。我们知道比尔盖茨和巴菲特都是世界首善,他们所捐的400多亿跟每天全球的捐款是沧海一粟,关键是他们的观念。

改变一个人的观念和价值是最重要的,今天的企业家借助媒体、协会、政府所倡导的事情,能够改变他们的观念,进而能转换这个责任,我想企业家是愿意承担他应该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的。

我们集团之前在母亲水窖里面做了一千万的项目,后来我跟马敏女士考察这个项目的时候,我们公司和本人又追加了很多捐款。为什么呢?我们到地方才知道,是因为母亲水窑,母亲要走很远路背来,换句话说没有母亲水窖,当地人连喝雨水的能力都没有,我们看到了之后现场又做了很多举动,那个村400多户人家只有200多户在过去几年当中解决了饮水问题。当时我们公司执行总裁张总现场决定我们十个公司其中的一个公司就把200户给包了。今年公司也做了计划,在过去半年左右时间做了2000多个捐款捐物。

我们是做水的,水是包容一切,包容万物,在今天金融危机这样的形势下,我们在北京已经有两家分公司了,要成立一家公司要解决一千人就业的问题,我非常同意企业家的观点,承担责任首先必须自己要强大,当自己强大的时候才能尽可能帮助别人,但强大之后必须要改变观念和转化价值,观念变了,价值变了自己就会具备这样的能力,承担这样的责任。

中小企业融资:金融危机下的解读 篇6

摘要:随着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越来越突出。文章在回顾了现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银行、企业以及政府3个视角分析了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环境。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文章从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企业自身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

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中小企业在经济发展中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及贡献已成为理论界的共识,并受到各国政府的重视。根据2006年的统计数据。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4000万户,占全国企业总数的99.6%,中小企业创造的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8.5%。生产的商品占社会销售额的59%,上缴税收占48.2%,提供的城镇就业岗位已占到75%。由此可见,中小企业在我国经济发展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我国中小企业却处于“强位弱势”的境地。其中,“融資难”一直是一个长期存在且至今仍未有效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美国次级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已波及全球,我国亦受到了深远的影响,而中小企业所受影响尤为显著。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融资瓶颈尤为突出,如何解决“融资难”便成为关乎中小企业在危机中生存与发展的问题。

一、中小企业融资相关研究综述

一般认为,信息不对称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基本原因(林毅夫、李永军。2001),中小企业由于其信息不透明,往往不能够提供充分的抵押或担保,使得信息不对称造成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无法得到有效解决(林毅夫、孙希芳,2005),导致其在金融市场上的遭遇融资困境。在此情况下,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实质上就是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主要从资金的需求及供给方面展开讨论。

(一)资金的需求:融资结构的选择

传统资本结构理论中被较多采用分析中小企业融资的是Myers(1984)提出的融资次序理论,该理论认为,由于信息不对称的存在,企业会根据成本最小化的原则依次选择不同的融资方式,即首先选择无交易成本的内源融资,其次会选择交易成本较低的债务融资,最后才会选择股权融资。对于融资次序理论在解释中小企业融资结构方面的应用,现有文献主要从控制权转移和信息披露成本方面进行了扩展。融资次序理论从信息不对称出发解释了短期内企业对融资结构的选择。生命周期理论则分析了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融资结构的动态变化。生命周期理论认为:企业在创立初期,由于规模小及信息封闭等原因,难以获得外源融资,企业多依赖初始内部融资、贸易信贷或天使融资;步入成长期后,企业规模扩大、可用于抵押的资产增多,企业可以通过金融中介获得外源融资;最后,企业进入持续增长的成熟期后,则有机会通过公开市场获得外部股权融资,此时债务融资比例会下降,股权融资的比例将会上升(Berger and Udell,1998)。张捷和王霄(2002)则指出了生命周期理论对我国中小企业的适用性。

(二)资金的供给:银行信贷与民间金融

1、信贷配给。Stiglitz and Weiss(1981)的模型证明,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所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是产生均衡信贷配给的原因,银行的贷款供给并非贷款利率的单调增函数。国内关于中小企业信贷配给的探讨以王霄和张捷(2003)最具代表性,他们将抵押品和企业规模作为均衡信贷配给中的内生决策变量,得出的结论是:在信贷配给中被排除的主要是资产规模小于银行所要求的临界抵押品价值量的中小企业。

2、银行结构。中小银行因其信息优势比大银行更适合为中小企业提供服务(林毅夫、李永军,2001)。张捷(2002)则从关系型贷款的角度分析了小银行的优势。此外,Berger et a1,(1998)的经验研究发现:大银行间的合并会使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减少;小银行间的合并则会使中小企业得到的贷款增加。

3、所有制歧视。该观点认为:中小企业大多属于非国有经济,而占据金融市场主体的国有商业银行对非国有经济存在所有制歧视,导致中小企业融资困难。徐滇庆(2002)指出,国有银行将70%以上的贷款给了国有企业,对非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则明显支持不够。而张捷和王霄(2002)的经验证据却表明所有制歧视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并不显著。

4、规模歧视。中小企业规模小,其经营活动的不规范及不确定性导致其与银行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相比大企业更加严重,银行在企业规模上的歧视让中小企业难以得到贷款(李扬,2002)。相比所有制歧视,规模歧视在经验证据上得到了更多的支持(张捷、王霄,2002)。

5、民间金融。中小企业对资金的渴求构成了民间金融的市场基础。随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的加强,贷款门槛不断提高,许多中小企业无法从正规金融渠道获得融资,只能求助于民间借贷(中国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课题组,2002)。林毅夫和孙希芳(2005)认为中小企业融资依赖的是“软信息”,而非正规金融机构在搜集“软信息”方面更有优势。

二、金融危机下我国中小企业的融资环境

本文从以下视角分析了当前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所面临的融资环境。

(一)银行视角

在这次次贷危机中,我国银行业所受到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海外投资业务带来的直接损失;实体经济所受影响对银行业的倒灌作用;金融产品创新的步伐放慢(王志峰,2009)。以上不利因素会使银行加强信贷风险管理,信贷资金会更多地向大型国有企业及上市公司倾斜。因此。从银行角度来看,金融危机之下中小企业面临的融资问题会更严峻。

(二)企业视角

与高新技术企业相比,金融危机对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更大。我国的中小企业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受到了很大的冲击。综合来看,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恶化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国内外市场需求的萎缩;二是。生产成本的提高。由此导致中小企业的盈利能力下降、财务状况恶化,使其在融资市场上获得资金的难度加大。

(三)政府视角

为了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政府近期出台了一系列利好政策和措施:2008年5月8日,央行和银监会联合发布了《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指导意见》,允许自然人、企业法人和其他社会组织投资设立小额贷款公司;8月,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小额贷款的最高额度从100万元提高到200万元;随后,央行9月份又推出了《放贷人条例》,给民间借贷以合法地位;2008年下半年。央行上调了对中小企业的信贷规模;同期,央行两次下调中小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率(分别下调了1个和2个百分点);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在10项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措施中,明确提出加

大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以上政策和措施虽然并不能完全填补中小企业巨大的融资缺口,但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并带给市场信心。

三、解决中小企业融资:一个系统工程

(一)政府的支持

1、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的建设。从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能部分解决银企间的信息不对称。从而缓解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目前,国内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还较少,尚未形成对中小企业的有力支持。对此,政府应当进一步放开担保公司准入门槛、简化审批程序,并鼓励用社会资金筹建担保公司,使政府、法人及其他出资人均可设立信用担保公司;加大对担保公司实施减免税政策的范围;完善担保机构风险分散补偿机制,如通过再担保机构、政府专项资金以及风险基金等方式提供风险补偿。

2、发展中小金融机构。国内学者普遍认同中小金融机构在服务中小企业方面的优势。从长期来看,放松银行业准入限制,发展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完善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合作社,建立以中小金融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有效办法(李志口,2002)。从短期来看,作为补救措施,鼓励大银行增加对中小企业的贷款仍有必要。

3、合理发展民间金融。近期,小额贷款公司的放开和民间借贷的合法化,表明民间金融正被纳入到正式的金融体系之中,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承认其积极作用的同时,也要认识到民间金融目前尚不规范,需要正确的引导。

4、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始于1996年放开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利率。随后,央行多次扩大贷款利率的浮动区间。2004年10月29日,央行取消了金融机构(城乡信用社除外)的贷款利率上限,这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利率市场化对中小企业融资的积极意义在于,放宽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限制,并不会对中小企业的贷款成本产生重大影响,反而有利于改善中小企业的信贷供给(郭斌、刘曼路,2002)。

以上政府支持途径主要是金融体系方面的改革措施,除此之外,政府还可以采取其他手段支持中小企业,如大规模减税、发挥中小企业服务中心的作用等。

(二)金融机构的支持

1、适当降低贷款决策层次。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的金融业整合,在促进防范金融风险和提高银行资产质量的同时。造成银行贷款决策层次普遍上移。其结果是,信贷资金被更多的投向大企业和大项目,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张捷,2002)。降低贷款决策层次可以改善金融机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支持。但同时应考虑到。在银行的治理结构以及风险管理机制尚不完善的情况下,盲目地降低贷款决策层次可能会导致极大的经营风险。因此。在实际操作时需谨慎。

2、针对中小企业进行业务创新。商业银行融资产品品种单一、业务程序僵化以及创新力度不够,也是造成中小企业融资难的原因。针对中小企业贷款小、快、频的特点,现有的银行业务机制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贴近中小企业的实际情况。各银行应当设立专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信贷管理部门,并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在融资产品上,银行应加大投入。鼓励在贷款类、理财类、票据类以及租赁类融资业务上进行创新。

3、发展关系型贷款。关系型贷款因其在处理“软信息”上的优势,可以作为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问题的重要手段。为了达到目的。银行与企业之间应当建立良好、长期的合作关系,银企关系的改善有助于银行搜集“软信息”从而降低贷款成本,对中小企业而言则增加了其信贷资金的可获得性。

(三)中小企业自身的发展

1、拓展融资渠道。除了政府和金融机构的支持,中小企业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积极拓展融资渠道。在内源融资方面,可以实施员工持股计划,即由企业内部职工出资认购本企业部分股票。这种方式既可以扩大中小企业的资金来源,又能够调动全体员工的生产经营积极性。在外源融资方面,鼓励中小企业间开展金融互助合作,有条件的中小企业可以考虑风险投资和股权融资。

2、建立规范的企业财务制度。目前国内很多中小企业缺乏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财务信息失真现象严重,这也是其难以获得银行贷款的重要原因。中小企业应尽快制定科学的财务会计制度,提高企业财务管理水平以及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同时,加强企业的诚信建设,做到信守合同、依法纳税以及如期偿还债务,从根本上提高企业信誉,创造良好的融资条件。

3、提升企业竞争力。中小企业自身实力无疑对其融资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面对金融危机,许多中小企业陷入了困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企业必须提高自身竞争力。通过科学的战略决策、产品的创新、品牌的建立以及管理能力的提升等,中小企业提高自身经营实力,在危机中谋求生存与发展。

金融危机形势下的企业现金管理 篇7

一、金融危机对现金管理的警示

金融危机实际是一种信用危机, 是建立在以预期收益作抵押, 通过银行、证券公司、投资者进行掉期交易, 实现资本增值的虚拟经济现象。在这种情况下, 如果虚拟经济的预期是真实的, 就没有风险, 投资个体就可以随时实现资本的变现;如果预期收益是虚假的, 信用资产就是纯粹的泡沫, 随时都会化为乌有, 使信用金字塔难以自立, 也使依赖预期收益抵押续接资金链的企业顷刻处于难以运转的地步。这次遭遇金融危机严重打击的企业所表现出的资金问题, 不仅进一步证实了这种可能性的存在, 而且给企业的现金管理提出了不可轻视的警示。

(一) 企业经营不可没有一定的现金保证

企业是用现实资本注册成立的实体经济单位, 它以营利为目的, 以生产经营为手段, 承载着投资者的希望和寄托, 担负着满足社会需求的责任, 与社会经济格局的变化既相适应又分处不同角度。企业的生产经营不仅需要畅通有序的物资流, 更需要良好的资金流作保证。物资流虽具有一定的独立性, 但相对于资金流而言, 则完全处于被动地位。就实际情况看, 实体企业的资金一般来自以下五个方面。一是自有资金的存量;二是用户订货的预付款;三是当期销售回款;四是应收账款的清收回款;五是融资借款。金融危机导致实体经济衰退后, 用户订货量下降的结果必然是预付款、销售回款和应收账款清收的减少, 这时企业如果没有一定的现金存量, 仅靠融资借款这一资金流入渠道, 其风险是相当大的。

(二) 不可过分透支信用

信用是建立在人们对未来预期收益分析判断基础上的, 而未来预期收益仅仅是人们按正常情况考虑得出的结果, 在实现未来目标时很可能会遇到不少问题, 遇到诸多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和影响。如果不留余地过分透支信用, 过分依赖透支预期收益换来的资金流入, 忽视自有现金存量的管理和储备, 生产经营的基础就会发生变化, 成为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迪拜神话破灭造成的冲击, 就是一例明证。

(三) 金融衍生产品的使用要谨慎有度

金融衍生产品可以放大金融产品的作用, 从某种意义上讲, 是解决资金不足问题的一种最快的方法, 同时也是投机性最强、现实资金分解减少极快的风险性融资手段。使用金融衍生产品, 虽然能使有限的资金存量实现资金倍增效应, 解决当时的资金紧张问题, 但其在衍生环节中产生资金成本的问题也是不可忽视的, 资金使用者不仅要承担未来的还款责任, 同时也背上了不可推卸的付息负担。

二、企业现金管理的误区

(一) 只要用于企业的支出都是对的

这是企业管理者最为普遍的看法, 当然, 在企业资金比较充裕的情况下, 这种做法无可厚非。但在企业资金紧张的情况下, 就有一个先后的问题, 只有保证了基本的生存条件, 才有可能考虑发展问题。因此, 企业现金管理的重要任务就是要首先保证生产经营流动资金的需要, 只有在维持基本的再生产条件下, 才能匀出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否则, 生产不能继续, 扩大再生产就会成为无本之木, 很难实现预期效益。

(二) 企业只要存续, 资金用完了还会有的

持这种想法的人有可能被当时的表面现象所蒙蔽, 缺乏对企业的长远分析和风险预测, 是一种乐观主义占上风的思维。“人有旦夕祸福, 天有不测风云”, 企业在生产经营中也会遇到突发事件的袭击, 若没有一定的风险准备金储存, 突发事件很可能导致企业陷入绝地。

(三) 靠银行贷款弥补资金不足

这是现时一些企业在资金紧张时最常用的做法。这种把银行作为资金筹集主要渠道的企业, 其资金的维系水平是十分脆弱的。对企业而言, 银行贷款是一把双刃剑, 有了银行贷款, 企业资金紧张的问题可得以缓解, 但同时也会使企业背上到期清偿本金及按期支付利息的债务负担, 如果贷款的使用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获得较好收益, 一旦形成不良贷款, 企业的经营不仅会更加艰难, 而且会丧失信誉, 走入恶性循环的死角。

三、现金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

(一) 良好的现金管理是企业有效经营的保证

所谓良好的现金管理, 具体来讲, 就是必须高度重视现金管理, 通过对现金的流入流出进行有效控制, 对现金的保证水平进行有效调节, 使现金的流动性进一步增强, 增值水平进一步提高, 收到流动带来效益、营运产生增值的良好效果。对现金做到了良好管理, 企业的经营就有了基本的支撑条件, 就能做到进退自如、有章有序。

(二) 管好现金流就等于管住了企业生存的“血液”

现金流对于企业来说, 犹如人体的“血液”, 不仅始终以流动的方式存在, 而且贯穿于经营活动的全部内容之中。管好了现金流, 使现金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不出现与经营脱节或制约、阻碍经营运行的问题, 就等于管住了企业的“血循环系统”, 保证了企业这一运营主体的健康生存, 为企业的发展储备了精力, 创建了条件。

(三) 现金管理是企业财务控制的核心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实现利润, 实现利润的方法不外乎增加生产销售和降低消耗、控制成本, 而现金管理对于成本费用的控制在企业经营中是最直接、最有效的。由于企业生产经营运行每一事项的开展都涉及现金与物资的转换, 都需要有现金作为启动的手段, 因此, 体现在现金管理中的财务控制, 是贯穿于生产经营每一个环节的控制, 是企业经营控制和降低成本费用的核心。

四、强化现金管理的对策

(一) 建立现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

要规避现金管理风险, 就必须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现金管理风险预警机制。通过对风险的有效预测、分析, 形成一套显示现金管理风险的指标体系, 测算确定风险控制区域的上、下限和系统性变化规律, 定期对指标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对缺陷性问题进行重点核查排除, 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信息, 采取综合性调控措施, 使现金管理始终处于比较平稳、合理的状态。

(二) 对现金流量要进行有效控制

现金流量的控制要以强化预算管理为重点, 以制度建设为基础, 以保证收支平衡为原则, 紧紧抓住现金流入这个龙头, 广开财源, 积极创收, 在保证基本流入途径始终处于畅通状态的同时, 多方开辟辅助流入渠道, 建立现金流入保障系统, 以应付突发事件及偶然变动事项带来的影响。要通过有效分类、细化管理, 严格按照财务预算控制现金流出量, 压缩非生产性费用支出, 降低生产成本, 使有限的资金得到充分合理的运用。

(三) 培育财源型现金管理机制

积极的现金管理关键在于财源建设。现金来源不足, 仅靠拖欠支出、少付、不付现金来维持现金保有量是一种被动的现金管理, 其结果会带来更多的问题, 造成现金运作上的恶性循环。因此, 有效的现金管理, 首先应从建设财源型现金管理机制抓起, 要在核实现有财源组成的基础上, 有重点、有目标地提出财源新增计划, 落实财源新增量, 并在资金的使用上予以倾斜、重点培养, 使新的财源项目尽快发展壮大, 以增加现金流入数量, 拓宽现金流入途径, 为现金的使用奠定良好基础。

(四) 坚持量入为出的现金管理原则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成本管理 篇8

1 金融危机加快企业高成本时代来临

企业的生存与发展, 有着各自的战略优势, 如成本战略、技术战略、新产品战略、差异化战略等等, 纵观中国企业, 由于基础比较薄弱, 大多从事低端制造, 劳动力相对便宜、自然资源相对廉价, 一直以来依靠低成本竞争才得以生存发展。进入21世纪, 尤其是2008年金融危机带来宏观形势剧烈变化, 国际粮食价格、资源价格和大宗原材料价格持续暴涨, 汇率升值, 通货膨胀, 银根紧缩, 利率高企, 新《劳动法》推出后劳动力成本上升等等, 所有这些都使得低成本发展模式难以继续发展下去, 甚至可以说是宣告了低成本时代的消亡。具体表现为市场竞争愈加困难, 成本不断提高, 利润大幅度降低, 企业投资意愿降低, 经济增长回落, 尤其是发展较快的地区, 回落的速度更快。

1) 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涨。

由于工业化、城市化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较快, 导致近几年能源消耗过快过多;同时由于我国企业普遍存在高能耗的现象, 导致能源和原材料的浪费日益严重, 因此能源及原材料价格上升成为必然。另外由于中国企业处于全球供应链的低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 通过对金融、技术、重大装备以及资源、能源的控制, 压制了中国企业的利润空间, 所以一直以来存在“卖什么什么便宜, 买什么什么贵”的局面, 近几年来原油、铁矿石的疯狂涨价就是最典型的例子。

2) 土地价格和土地使用税提高, 用地成本和环保成本提高。

为保护耕地, 国家对建设用地严格控制, 导致城市建设和工业建设土地供应与需求差距加大, 需求拉动土地价格上升的力量较强;各级地方政府财政对土地的依赖性较强, 对工业和商业等用地实行招拍挂, 寡头垄断供应, 也会使土地价格持续上升, “地王”频现;政府提高了土地使用的税收标准, 也要进入企业的用地成本;由于土地和房屋价格上涨或居高不下, 企业租地租房的成本也会上升。

3) 交通运输紧张以及价格上涨, 导致企业所支付的运输成本必然提升。

国际油价居高不下, 公路乱收费、罚款越来越多, 是近几年经济生活中的普遍问题, 都导致交通运输紧张和涨价, 由此而引发的企业生产成本和物流成本上升, 也是企业反映最强烈的一个问题。

4) 劳动力价格和人力资源价格上涨, 人工成本上升较快。

人工成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 在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活动中因使用劳动力而支付的所有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的总和。新近实施的《劳动合同法》, 规定了企业对员工辞退的限制因素和经济补偿, 虽然《劳动合同法》有关工资、社保、节假日、最低工资标准等有关条款, 对维护劳动者权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对社会和谐和企业转型升级都有促进作用, 但客观上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和风险。社会保险、节假日加班支付双倍或三倍工资、各地出台的最低工资标准不断提高、不能随意辞退劳动效率低的职工等等, 都意味着企业的现金支出将大大增加。而且上游企业、下游企业, 物流企业等相关企业的人工成本同样要增加, 它必然要加以转移, 从而也影响到企业的成本。

2 金融危机下企业如何加强成本管理

既然金融危机加快了我国企业的高成本时代的到来, 那么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鉴于企业成本现状, 如何使企业从低成本时代顺利过渡到高成本时代?笔者觉得以下几个问题需要注意。

1) 企业要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转变增长方式有3个途径:一是从过去的粗放型经济转向节约型经济, 从低端加工转向自主创新。单纯在中国做低端的加工制造, 只能永远停留在世界产业链的最底层, 对于企业发展是没有任何意义, 对于金融危机没有任何抵抗能力。由于成本上升, 只有节约才能抵消成本上升的压力。企业必须开展成本及经营诊断, 降低原材料和能源消耗等各项成本。二是要从低成本的优势转向技术优势。这是高成本时代企业的必然选择, 必须要想办法调整企业战略。技术创新的问题是一个生死攸关的问题。企业应该加大新品的研发, 提高产品的附加值, 提高企业竞争力。企业应该开展技术创新, 控制设计成本, 设计为工艺着想, 工艺为生产着想, 加强协调和沟通, 全过程控制成本。在技术措施的改进上要坚持提高质量与降低成本并举的方针, 要十分注重新材料的应用和新结构、新工艺的推广。三要注重价值链管理, 优化企业的商业模式。重视价值链, 从研发到制造, 物流、批发、零售, 甚至服务领域、品牌建设, 都要去全盘考虑, 价值链更长了, 附加值自然就高, 发展空间也会更大, 盈利能力就会得到提高, 抗风险能力也会得到增强。

2) 优化组织机构和进行职责调整:

面对金融危机, 我国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 不可能仿效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公司那样采取大规模裁人的手段降低人力成本, 但有必要对企业组织机构进行分析, 目的是确定企业各个部门怎样合理配置和改编, 重点把握三个:控制幅度、合适的汇报层次、简化管理层次;同时有必要对各职能部门职责进行分析, 目的是防止推诿扯皮和职责重叠和职责真空, 建立高效工作机构和工作团队, 形成互相制约和有效监督的内部控制机制, 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企业的执行力, 这样才能保证成本降低不反弹。特别要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因为这比裁员更具远见, 也更具效果。

3) 改善企业成本管理的宏观环境。

国家运用各种财税政策调控经济, 企业在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的前提下, 要加强财经税收法规和政策的学习, 用好、用透、用足国家和地方政府对企业的财政税收和其他各项优惠政策, 重点工作放在增值税、所得税、出口退税等优惠政策方面, 为高成本时代节约现金, 创造效益。

4) 积极开拓筹融资渠道。

在银根紧缩背景下, 现金为王的时代, 如何才能尽早评估和判断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 尤其是现金流风险, 做到提早应对, 提前化解, 是每个企业经营者必须具备的能力和素质。对于高成本时代的企业来讲, 由于汇率上升, 利率上调, 资金成本上升, 现金流出增加, 同时由于金融危机导致应收账款增加, 坏账风险加大, 所有这些都必然导致企业资金紧张。所以企业必须积极开拓筹融资渠道, 综合考察各种融资渠道和方式、成本和风险, 力求获得成本最低, 风险最小的融资组合, 选择更灵活、更有利的融资方式, 否则很难承受高成本和大规模投资的压力。

5) 要重点加强采购和存货问题:

一要加强科学管理。加强对市场信息预测的准确程度, 改善物料计划管理, 统筹兼顾, 合理安排, 减少因物料供应不配套而带来的库存积压和停工待料;各存货归口管理部门应根据生产计划和库存情况, 统筹、科学安排本部门的存货采购工作, 同时要加强计量、统计、消耗定额等基础工作, 各相关部门应互相配合, 对存货的各个环节进行核实, 并建立存货 (包括原材料、在产品、半成品、产成品等) 定期分析制度, 及时发现存货管理中的问题, 加快存货的周转。二要推行存货信息化和网络化管理, 采用ERP管理软件, 将原材料的日常管理纳入信息化管理的范畴, 随时分析统计各种原材料的采购、领用和库存情况, 并同内部管理部门共享数据, 及时做出决策。同时要及时掌握原材料的价格走势, 建立相关机制来保障和应对价格异动。三要加强供应链管理。目前, 原材料稀缺以及物流成本倍数增加情况严重;供应链的采购环节日渐成为制造业节约成本的关键。建议企业要加强管理和整合, 按采购原料的类别分配, 同种原料交给同一厂商, 这样扩大了单项采购规模, 降低了采购成本。要大力推行比质比价工作, 防止形式化和暗箱操作, 注意谈价方式和方法, 着力降低采购成本。

6) 树立全员成本意识, 成本意识是推动成本管理的前提。

要做到有效地控制成本, 必须首先使企业所有员工对成本管理和控制有足够的重视, 把成本意识、成本观念贯穿到成本管理的各个领域, 让成本意识深入人心。省钱等于挣钱。利润=销售额-成本费用, 所以对企业来说成本降低和利润增加的概念是可以互换的。在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情况下, 浪费是一种犯罪行为, 不采取措施降低成本是一种自杀行为!同时, 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 提高认识, 促使广大员工进一步树立投入产出观念、成本效益观念, 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增产节约、增收节支活动中。建立激励机制, 积极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 不断挖掘改善管理、降低费用的潜力。

7) 企业要推行全面预算, 严格控制成本费用。

各单位应严格按照费用预算的要求控制本单位成本费用。费用控制部门要根据实际, 科学合理地制定费用预算, 并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 实现成本改善。建立全面的、系统的成本管理, 成本的控制要贯穿于全过程, 事前计划, 事中控制, 事后考核, 缺一不可。

8) 改变传统的成本管理方式, 引进战略成本管理。

对于高新技术企业, 要加强研究开发管理, 提高设计产品零部件利用率, 进行价值工程分析, 优化设计部件结构和加工工艺, 尽可能地使先天性的产品成本结构合理, 减少因修改设计而导致的质量成本;同时成本管理也不是一味降低费用, 而是要注重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的影响, 加强市场调查和信息反馈, 建立内部信息通道和高效率的求助支援系统, 加强部门之间的横向联系, 提高对顾客需求的回应能力, 充分利用销售平台, 尽可能地增大销售收入, 降低单位产品固定费用。

3 结 语

应对金融危机, 企业的对策很多, 但成本管理是其中的重要控制环节之一。其实成本管理和控制方法千千万万, 最重要的还是要结合企业实际, 找出影响企业成本的重要因素, 抓住存在的弊端, 转变观念, 探索有效降低成本的方法, 对症下药, 才能摆脱企业高成本现状, 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摘要:金融危机加快了企业高成本时代的来临, 通过金融危机对企业成本的影响分析, 提出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挑战, 加强成本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成本时代,成本管理

参考文献

[1]张兴东.关于当前外向型民营企业的成本管理的思考[J].中国外资, 2008 (12) :77.

[2]施桂红.金融危机下的中小制造型企业成本管理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2) :39-40.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策略 篇9

一、危机与财务策略

在金融危机时期, 经济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 导致消费不足、失业增加、企业倒闭, 对经济社会的正常运行和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企业在经营过程中, 随时可能受到内外各种不利因素的侵袭, 从而引发财务危机。所谓财务危机, 是企业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的一种经济现象, 其实质是由于企业对财务风险失去控制而造成的。

财务策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经营环境, 为了谋求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 根据企业资金运动规律, 在分析企业内外环境因素的变化趋势及其对财务活动影响的基础上, 对企业重大经营管理活动做出合理的财务资源规划, 培育并不断提高自身独特的财务能力, 以便支持企业的长远发展的一种全局性、综合性的企业管理工作。

二、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的影响

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现代企业的冲击和考验是严峻的。尤其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 企业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 都决定了它们在金融危机爆发后面临窘境, 特别是玩具、纺织服装出口等行业。正所谓“覆巢之下, 焉有完卵”!由于许多企业未能高度重视金融危机的风险及其可能的扩散效应, 及时调整产业结构, 增加技术投资, 采用恰当的财务策略, 使它们在金融危机中必然举步维艰。

三、金融危机下企业财务策略的选择

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区域向全球、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从外向型经济向内需经济的不断扩散和蔓延, 给企业财务管理带来了深刻的影响。企业可以选择以下策略来应对金融危机。

1. 安全稳健策略。

(1) 增加融资渠道。金融危机时往往引起企业融资困难, 企业要进行多渠道筹资, 除银行贷款外, 企业要积极运用票据、债券、信托、融资租赁、售后回租等方式, 而且避免用短期资金进行长期投入, 这样必然会使风险更大, 而是应该考虑长钱短用或长短匹配。

(2) 调整投资方向。企业应当考虑调整投资, 特别是对于非核心、盈力能力不强、发展前景不明朗的产品减少投入, 淘汰旧设备, 以保证核心产品的资源、资金需要。同时, 加强新产品、新技术的适当投入, 增加培训项目, 为下一步新市场与新客户的开发做好充足的准备。比如:当次贷危机尚在美国本土肆虐的时候, 广东家电企业已经开始主动调整出口市场策略, 根据广州海关数据, 去年前三季度, 广东对拉美、中东 (17国) 和东盟等新兴市场出口增长均超过3成, 分别出口24.4亿美元、19亿美元和14.1亿美元, 分别增长33.4%、45.3%和42.2%。

(3) 加强成本费用控制。成本费用的控制是企业成本管理的重要环节, 也是企业全方位管理的最基本环节, 其最终结果是给企业带来一定的成本效益。企业要将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这是每一个企业都要面对的问题, 企业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措施进行成本费用的控制。比如:对企业的材料、工资、间接费用进行严格的日常控制, 不仅要有专人负责和监督, 而且要使费用发生的执行者实行自我控制。同时, 针对成本、费用差异发生的原因进行及时纠正, 保证成本费用最小化, 企业应当通过精细化管理来提高劳动生产率。

(4) 建立财务预警机制。财务预警机制是企业选择重点检测财务指标, 确定财务危机警戒标准, 监测和发现财务危机, 及时警示有关负责人员, 并分析企业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 企业财务运行潜在的问题, 提出防范措施的一种制度安排, 它兼有监测、诊断和治疗功能。面对金融危机, 企业的外部环境瞬息万变, 企业应当具有一定的风险意识和超前意识, 建立健全财务预警机制, 公司的财务部门应当缩短经济运行分析的周期, 做到月度指标分析、季度全面分析, 及时向决策层提供预警信息和危机应对的财务预案, 及时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2. 逆势增长策略。

企业应当把金融危机看成是一次机会, 因为金融危机时期, 一些企业的价值被低估, 企业可以适时通过并购, 实现逆势增长。但逆势增长需要考虑几方面的问题。

(1) 对被并购企业实施整合的能力。企业并购已经成为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谋求生存与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然而许多企业的并购往往以失败告终, 经过一些分析数据表明, 失败的比例竟然高达70%。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企业在并购之初, 没能很好地评估被并购企业的业务以及在并购之后可能会遇到障碍, 没有很好地确定企业如何实施整合 (特别是财务整合) 。比如, 四川一家名为腾中重工的民营企业, 正当美国通用汽车公司遭遇破产危机之时, 与通用公司达成了收购悍马的初步协议。悍马做为一外国的企业被我国企业收购, 该企业首先将面临实施整合的问题, 也就是要防止水土不服。

(2) 财务风险管控能力。企业有必要在经营管理活动中, 建立财务风险监控系统, 对企业进行实时监控。这样, 在金融危机到来之前, 往往会发现一些异常现象, 如果企业发现及时, 则企业可以及时做出应变, 以避免和减少风险损失。此外, 逆势增长还要考虑企业目前的现金流和再融资能力能否支持持续的扩张, 新进入的产业和产品与现有产业和产品能否很快地适应目前的经济冲击, 企业扩张的目的是简单的规模扩张还是核心竞争力的提高等等。

常言道:危机孕育着风险与机遇, 在复杂多变的金融危机的环境下, 系统地分析研究企业财务策略, 可减少企业财务危机的出现, 同时也将有助于企业构建核心竞争力, 创造价值, 最终实现企业财富最大化。

参考文献

[1].迈克尔·波特著.陈小悦译.竞争战略.华夏出版社, 1997

[2].王卫芳.试论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经济与管理, 2008 (6)

[3].孟磊.企业财务风险的防范与控制.经济研究导刊, 2008 (6)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财务管理对策 篇10

一、金融危机对我国企业财务风险的影响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实体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 其“作用点”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1. 外贸出口依存较高的行业企业首当其冲地受到了冲击。

2007年, 我国出口总值占GDP的比重高达37.5%, 其中机械、纺织、钢铁、化工、轻工、电子等行业的出口额名列前茅。但2008年前三个季度, 这些行业因国际市场需求萎缩, 出口增幅急剧下降, 甚至出现负增长, 此前被高速增长的出口销售额所掩盖的财务风险, 开始浮出水面: (1) 坏账风险。据商务部数据, 2008年中国对美国出口坏账率增长了3倍左右。我国企业对美国出口八成以上采用信用销售形式, 欧美国家付款期一般在交货后90天, 有时长达120-150天, 拉美地区甚至长达360天。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 国际金融市场流动性不足, 使我国企业出口形成的应收账款, 发生坏账损失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2) 汇率风险。人民币持续升值, 不但给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造成压力, 还使企业应收外汇账款等外币资产相对贬值。金融危机使得未来美元对人民币继续走弱的可能性一步加大。 (3) 筹资风险。有些行业民营和外资企业居多, 其中又以中小企业居多。这类企业日常经营和投资所需资金, 较少来源于资本市场等直接融资渠道, 更多依赖于银行信贷、民间借贷等间接融资。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贷款难、融资难的问题进一步加重。 (4) 现金流量风险。企业维持日常生产经营和偿还债务本息, 需要有足够的现金流。以上财务风险的共同作用, 使出口依存度较高的企业面临巨大的资金周转压力。

2. 资本密集型的行业企业财务费用大涨, 利润空间被挤压, 导致投资信心不足。

资本密集型行业如钢铁、石化、汽车、施工及房地产, 对信贷资金的依赖比较大, 因此财务费用对其利润的影响很大。

3. 汽车和房地产两大行业面临消费信心下降的严峻考验, 其财务风险向上下游传递。

经验表明, 当外部经济环境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收入增长低于预期时, 消费者一般会改变家庭支出决策, 并首先考虑推迟甚至取消汽车、住房等特定产品的购买计划。而汽车和房地产普遍被视为各地区的支柱产业, 其对零部件制造、钢铁、建材、施工、装修、维修等上下游行业的关联度甚高, 使其财务风险通过上下游传递而被放大, 形成连锁反应。

二、应对金融危机的财务管理对策

1. 制定财务战略。

鉴于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性, 预计全球的经济形势在较长的时间内难以好转。财务战略是企业能在较长时期内生存和发展, 在充分估计影响企业长期发展的内外环境因素的基础上, 为达到财务目标而制定的指导财务活动的总规划和总原则。也就是对企业财务管理所作的长远规划, 是围绕财务目标而实施的全局性的行动方案。它由战略思想、战略目标和战略计划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作为企业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 财务战略可以分为紧缩型战略、稳定型战略和发展型战略三种类型, 它们制约着企业财务活动的基本特性和发展方向。

2. 合理筹备资金。资金是企业运行的血液, 一旦

流量不足, 企业就会出现财务危机, 生产经营就会面临停顿, 甚至导致企业清算。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 企业应该树立现金至上的理念, 狠抓现金流管理。要千方百计增加未来现金流入或减少现金流出, “开源”和“节流”并举, 这样才能有效地增加企业的可控现金流。这就要求企业大力加强组织收入的工作力度, 在尽力扩大销售的同时, 加强应收帐款的管理, 对应收帐款实行动态跟踪, 加大催收力度, 合理谨慎估计坏帐额度, 在努力实现增加收入的同时增大现金流入。加强存货管理, 科学、经济、合理采购, 促进现金周转速率, 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严格控制现金的流出, 在采购环节尽可能实现间接融资———赊购。同时应注重扩展融资渠道, 融资渠道的拓展意味着企业未来现金流入更有保障, 更有能力应付资金紧张时的不时之需。通过这些管理措施, 力求保持现金流量稳定, 平衡现金流入与流出的关系, 来保证企业具有长期稳定的支付能力, 此举既是企业应付危机的良策, 同时也是保障企业稳定发展的一剂良药。

3. 加强成本管理与控制。

首先, 成本的节约, 直接体现为企业的经济效益。一个企业在危机中收入保持不变或降低的情况下, 由于成本的有效控制, 可以抵御经济效益下滑的风险, 或者说可以减少下滑的速度, 使效益的下降速度低于预期的下降速度, 给企业的战略调整赢得时间与空间;其次, 成本有效控制可以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成本问题一直以来都是企业比较关注的问题, 低成本策略反映了管理精细化的程度。在危机环境下更能显示出低成本策略的威力。因此, 可以结合企业实际找出成本控制的内容, 比如产品成本、资金成本、人力成本、营销费用等;根据成本内容掌握能够可控的成本, 分析各成本构成要素, 着重对各成本进行分析, 如直接生产费用 (原料、辅料、直接劳动成本) 分析、制造管理费用分析、劳动力成本分析, 确定成本费用可压缩空间, 找出控制关键环节点, 采取措施, 对症下药。诸如通过降低差旅费用、招待费用标准降低管理费用支出, 通过裁减员工、提高工作效率来降低人力成本, 通过降低采购成本和销售费用来降低营销成本等。

4. 规范收益分配。

企业财务管理要注重收益分配的规范, 防止企业为满足经营者和其他职工业绩考核和收入增长的需要, 内部分配过分向企业职工个人倾斜, 从而侵蚀了投资者的权益;对拥有杰出管理能力的经营者和核心技术研发人员缺乏激励措施, 导致企业人才流失, 创新能力不足, 市场竞争能力缺乏;实际控制人截留、隐瞒企业收益, 任意支付奖励、提成、佣金等, 中饱私囊, 损害企业和职工的利益;借企业改革之机, 擅自实行股权激励, 私分或者贱卖企业资产, 或者随意拖欠、扣发职工工资, 损害其他相关利益主体的权益等, 导致财务关系混乱, 最终恶化企业经营环境, 损害企业长远利益。

5. 加强财务监督与控制。

财务监督, 就是根据法律、法规和国家财经纪律以及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制度, 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财务收支的合理性、合法性、有效性进行监督检查, 以确保企业合法地实现发展战略和财务目标。由于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必须借助于价值形式才能进行, 因此运用现金收支和财务指标实施监督, 可以及时发现和反映企业在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财务监督为实施财务控制, 改进财务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是企业财务管理的一项保障性手段。财务控制, 就是以财务预算和制度规定为依据, 按照一定的程序和方式, 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约束和调节, 确保企业及其内部机构和人员全面落实财务预算。其特征是以价值形式为控制手段, 以不同岗位、部门和层次的不同经济业务为综合控制对象, 以控制日常现金流量为主要内容。财务控制是企业落实财务预算, 开展财务管理的重要环节。

6. 加强财务信息管理。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管理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0引言

国家发改委中小企业司统计数据表明,全国2008年上半年有6.7万家规模以上中小企业倒闭,其中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代表的纺织行业,倒闭超过1万家。导致中小企业倒闭的直接原因就是企业的现金流中断,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长期以来,融资难一直是制约中小企业发展的瓶颈。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企业方面对融资工具了解甚少或利用不善,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部分中小企业融资视野较为狭窄,把融资目光过多地集中在银行贷款和上市,较少想到利用其他工具和渠道进行融资;或者对银行贷款和上市以外的融资方式风险有较大担心,对其只能望而却步。事实上,尽管目前我国融资工具品种尚少,专门面向中小企业的更少,但在银行贷款和上市以外,还是有一些成长中的新型工具可资利用。中小企业应积极拓宽融资渠道,利用融资新工具进行融资,为成功度过这次金融海啸奠定基础。

1融资租赁

融资租赁又称设备租赁或现代租赁,是指实质上转移与资产所有权有关的全部或绝大部分风险和报酬的租赁。资产的所有权最终可以转移,也可以不转移。它的具体内容是指出租人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件的特定要求和对供货人的选择,出资向供货人购买租赁物件,并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则分期向出租人支付租金,在租赁期内租赁物件的所有权属于出租人所有,承租人拥有租赁物件的使用权。租期届满,租金支付完毕并且承租人根据融资租赁合同的规定履行完全部义务后,对租赁物的归属没有约定的或者约定不明的,可以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仍然不能确定的,租赁物件所有权归出租人所有。融资租赁是集融资与融物、贸易与技术更新于一体的新型金融产业。由于其融资与融物相结合的特点,出现问题时租赁公司可以回收、处理租赁物,因而在办理融资时对企业资信和担保的要求不高,所以非常适合中小企业融资。此外,融资租赁属于表外融资,不体现在企业财务报表的负债项目中,不影响企业的资信状况。这对需要多渠道融资的中小企业而言是非常有利的。

2典当融资

典当融资,指中小企业在短期资金需求中利用典当行救急的特点,以质押或抵押的方式,从典当行获得资金的一种快速、便捷的融资方式。典当行作为国家特许从事放款业务的特殊融资机构,与作为主流融资渠道的银行贷款相比,其市场定位在于:针对中小企业和个人,解决短期需要,发挥辅助作用。正因为典当行能在短时间内为融资者提供更多的资金,目前正获得越来越多创业者的青睐。典当融资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更是一种特殊的融资方式,弥补了银行融资的不足。

针对许多中小企业存在着商品滞销积压的情况,典当行可以帮助中小企业利用闲置资产筹措到流动资金,从而在盘活企业存量资产、促进商品流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与银行贷款相比,除贷款利息外,典当贷款还需要缴纳较高的综合费用,包括保管费、保险费、典当交易的成本支出等,因此典当贷款成本较高,此外典当贷款的规模也相对较小,但典当贷款又具有银行贷款所无法相比的优势。中小企业融资贷款额度比较小、周期短、频率高、需求急的特点与典当行小额性、短期性、安全性、便捷性等本质特点相吻合,作为融资伙伴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典当的社会功能就是救急解难,能为中小企业提供其需要的融资服务。

3应收账款融资

应收账款抵押融资是企业以应收账款的债权作为抵押担保,向银行、财务信贷公司等金融机构取得借款。一般由应收账款的债权人(出让方)开出载有以应收账款作为抵押担保的条款和票据,然后在规定的期限从贷款机构在账款限额内取得现金。如果出让人到期不能偿还借款,则贷款机构有权行使应收账款的收款权来偿还票据本金及其他费用。由于企业的信用状况和应收账款账龄等因素使应收账款回收具有相当的风险,因此借款限额通常是应收账款额的60%至90%。作为抵押贷款的应收账款,既可以由借款人收取,也可以由贷款人收取,但一般情况下,往往不通知债务人,而由借款人继续收取。

2007年10月1日正式实施的《物权法》明确了应收账款、库存及权利等可作为企业抵押物向银行申请贷款,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十七章的第二节权利质权中明文规定,应收账款可以出质。这无疑为企业。通过应收账款质押获得融资贴上了一层法律“保护膜”。有了法律保障和公示平台,《物权法》实施后的一年内,应收账款融资在我国得到了较快发展。通过应收账款融资,企业能够在应收账款到期前取得现金资产,为正常的生产运营提供现金支持,同时改善企业财务结构,提升企业竞争能力。而且,如果采取无追索权的保理融资模式,保理商将买断企业应收账款,收款风险大大降低,并且资产负债表中反映的是应收账款的减少和货币资金的增加,负债并没有任何变化,更有利于财务结构的优化。企业通过转让应收账款,既融通了资金又避免了风险,且无需增加企业负债,还可以加速资金周转,降低坏账损失,减少信用调查及应收账款收款的开支,从而提高企业的利润,增强企业的经营活力,有助于中小企业走出困境。

4小额贷款公司贷款

小额贷款公司是指由自然人、企业法人或其他社会组织依法设立,不吸收公众存款,经营小额贷款业务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前者的注册资本不低于5000万元,后者不低于1亿元。在试点阶段,小额贷款公司以国有企业控股为主,它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股东方的出资,可以接受社会捐赠,也可以向不超过两家银行进行融资,但融资金额不得超过注册资本的50%。央行、银监局于2008年5月4日发布了(关于小额贷款公司试点的指导意见),随后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工作在各省展开。小额贷款公司的试点,无疑为中小企业除了银行贷款融资之外提供了另一条贷款融资渠道。

5信用担保贷款

信用担保贷款是指以政府出资为主、依法设立主要从事小企业贷款信用担保业务的担保机构,以及政府为实现特定政策目标独立出资或与其他出资人共同出资设立担保资金,并委托担保机构运作的以政府产业政策为导向,对具有发展潜力的小企业,提供信用保证,协助其获得银行贷款,扶持和促进小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一种贷款业务。信用担保是一种介于银行与企业之间的中介服务。由于担保的介入,分散和化解了银行贷款的风险,银行资产的安全性得到保证,企业的贷款渠道也变得通畅起来。

目前,在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中,已有100多个城市建立了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这些机构大多实行会员制管理的形式,属于公共服务性、行业自律性、自身非盈利性组织。会员企业向银行借款时,可以由中小企业担保机构予以担保。另外,中小企业还可以向专门开展中介服务的担保公司寻求担保服务。在国家政策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扶植下,信用担保贷款将会成为中小企业另一条有效的融资之路。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生存之道 篇12

由美国政府和美国国民过渡透支信用导致的全球金融风暴正在全球范围内肆虐, 即便是巴菲特他老人家似乎也不能预测未来的经济状况是怎么样的。我们还很难说这次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会对各个领域造成多大的影响。巴菲特有句名言:“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 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这句话其实就是常见词“危机”的巴菲特版的诠释。所谓危机就是危险和机会并存。

1. 金融危机的成因

无数文章讨论过无数遍了, 归根结底, 是资本的过渡贪婪和信用过渡透支导致市场泡沫膨胀到了极点, 当压倒骆驼的最后一颗草被加上时, 整个泡沫开始迅速破裂!笔者和多个美国人聊过这个问题, 普通的美国人在商业银行和政府的诱惑下, 不断扩大贷款额度, 过奢侈的生活, 相信未来可以赚更多的钱, 房子可以不断的升值, 整个民族都是如此。笔者的一个朋友举了一个例子, 比如如果在美国买房子, 银行会用各种方式让人们多贷款, 美国政府还会给贷款提供减税方案, 这让老百姓认为借钱很划算, 因为政府会买一部分单。当所有的富人都买了房之后, 银行又在打穷人的注意。虽然穷人的信用记录不是很好, 但聪明的美国银行又发明的连发明者自己都搞不明白的衍生品, 其数学模型极其复杂。据称很多当年出国的华人高材生都在华尔街上用数学推演这些东西。衍生品产品基本的意思就是可以将1000个信用记录不足的客户合同打包后变成信用够好的一个大合同。然后把这个合同又卖给保险公司, 最后再把它变成证券放到证券市场上出售。这个逻辑现在是怎么看都不对劲, 但当年那么多哈佛沃顿的高材生咋就没看出来呢?

显而易见, 金融危机的深层原因是人类贪婪又一次战胜了理智。

2. 危害:短期危害, 长期危害

虽然这场危机源自金融领域, 然而其对整个世界的影响将是深远的, 整个世界都将为华尔街埋单。这个世界上估计绝大多数人会或多或少受到影响。可以预见到的直接影响是信用的价值将大打折扣, 西方国家政府将重新大幅度干预原本自由的市场;经济发展将陷于停顿甚至倒退;绝大多数企业的业务会减少, 失业率会上升。长期来看, 西方社会的社会形态将发生改变, 可能会有多个变种。原来被奉为神圣的自由市场将被怀疑, 欧洲列强将重新审视市场的自由和监管之间的平衡, 商业行为的规则可能会因此改变。金融危机已经蔓延到整个实体经济, 演变为一场经济危机。

3. 机遇:行业重新洗牌, 新的消费习惯, 对产品的需求产生变化产生新的市场宠儿

任何危险的产生都将诞生新的机遇。根据最近的消息, 数以万记的企业将面临重组、清盘。美国和欧洲在今后将有可能选择不同金融监管规范。所有的变化都孕育着机会。那些在动荡中影响较小的公司价值随着大盘的向下将会被低估, 各种新的游戏规则将催生新的弄潮儿。幸存下来的巨无霸们也会重新检讨之前的各种发展战略和漏洞。这一切都会对市场进行重新定义。从19世纪60年代以来, 信息科技已经对几乎所有的行业进行了洗礼, 这次金融危机将会对许多行业的风险管理、信息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而企业对降低成本将有更高的要求;这些对中国的软件企业尤其是软件外包企业都是重大的机遇。高人力成本地区也将会更多考虑将事情放到低成本的地区去做。

二、危

1. 行业重灾区

第一个冲击波:地产、建筑、金融、汽车

雷曼、AIG、房地美、房利美、富通银行是第一波被海啸击中的机构。在软件行业里, 以这些领域见长的IT服务或产品公司将首先受到影响。金融地产行业短期将不会再有预算重建IT系统 (大家一定记得日本那失去的十年吧, 在这十年里, 日本的银行几乎没有重要的系统升级) 、地产和建筑行业会大受影响;由于金融资产和地产的严重缩水整个世界范围内的虚拟资产将大幅度降低。国外的汽车行业严重地依赖金融行业, 所以汽车行业会立刻受到影响。通用、福特和克莱斯勒都已经出现巨额亏损。克莱斯勒似乎已经危在旦夕。对于非必须的IT预算, 恐怕这些金融巨头们和汽车巨头们将停止IT投入。这将严重影响许多重要的订单。

第二个冲击波:与以上行业直接相关的行业。制造业, 能源, 大宗商品, 奢侈品……相信还有其他没有在列的行业也已经感到了寒意。

影响较小的行业:医药卫生、日用品行业等生活必须品相关行业, 公共事业。

2. 投资资本将干涸

众多的高科技公司依赖各类投资资本生存, 如果这类公司在现有的资源情况下不能尽快实现盈利, 公司将会出现严峻的资金问题。所有迹象显示, 用来投资的资本将极度萎缩。短期内几乎不会有新的高风险投资基金诞生, 已有的基金会更加谨慎, 投资人的投资组合会非常保守。

红杉资本最近的报告里指出, 所有公司如果不能近期实现正向现金流, 将会出现风险。这意味着如果公司还没有成型的产品带来成熟的客户, 将很难生存。

3. 软件出口行业不能承受之重:市场萎缩、汇率大幅度震荡、不确定因素激增

在过去的2年里, 国内众多以欧美为主要客户群的软件外包公司都度过了两年不错的日子。由于印度众多IT服务公司成长乏力, 质量下降, 人才过分流动, 欧美客户大幅度增加对华外包;许多巨头使用“body shop”的方式降低风险;充沛的投资资本和公司自身的不断成熟等等都让中国的软件开发商们尝到了甜头。许多公司在短短2-3年的时间完成了从2-3百人到2千人的蜕变。

经过粗放式增长后, 这类企业管理问题仍存在巨大漏洞。许多企业仅追求规模的增长而忽略了效益和质量的增长。在经济下滑期, 业务不饱和或客户要求调价将使毛利率迅速下降, 这样的情况下盈利将变为亏损, 将是致命的。

很多公司竞争简单的“Body shop”类型生意, 这类生意门槛低, 附加值低, 客户附着度也低, 在经济下滑时, 这类项目将会被客户首先砍掉。以此类业务为主的小型公司将会迅速被市场淘汰。

许多国内的公司依赖某几个客户生存, 如果一个客户开始削减项目支出, 这类的软件公司将难以为继。

汇率的大幅度震荡将导致更多的生意变得不可预期。近三个月来, 欧元对人民币贬值了20%以上。如果以欧元为主要收款货币的业务在过去的3个月里实际的收入折合成人民币后将减少20%以上。

三、机

1. 企业战略的调整

战略调整。降低预期:减小费用, 降低增长预期, 减小收入预期。对众多的企业来说如何渡过寒冬是第一个要解决的问题。许多公司将不对销售收入的增长做要求, 而是对公司利润提升要求, 当然同时对现金流也提出更高的要求。

销售。在动荡期如何稳定销售收入呢?在平常时期, 有三种销售策略:在原有的的市场卖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在不同地区的市场卖同样的产品或服务;在不同地区卖不同的服务。äXäxä˜ä¸äØäøäå对企业来说, 只有前两种选择是可以接受的。

品质。在这个时期, 重要的是一定要让现有的客户更加满意, 也就是更加注重品质。

降低风险。更严谨地管理应收账款, 减少对借贷的依赖。三星电子在1997年的那次金融危机中几乎破产, 后来通过剥离非主营业务, 降低成本使得公司从负债率从70%降低到0。面对这次金融危机, 三星80亿美元的现金储备和良好的成本控制体系使其可以从容面对。

这些都是软件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许多举措将会降低公司的销售收入增长, 但在这个时期, 公司能做的事情是最大程度保持或提升bottom line的表现。在IT服务行业, 许多公司已经开始通过各种方法降低成本。比如设法降低“beach”, 即减少员工平均无产出的时间。方法包括改变招聘策略, 当有新增项目才进行招聘, 也可以通过制定更严格的制度进行公司内部的末位淘汰。

当然还有更直接的在成本更低的地方开设新公司。比如在国内商务成本最高的上海的商务成本比成都、西安这样城市高50%~100%。所以如果可以确保服务质量的情况下, 通过在低成本地区设立公司将可以大幅度降低运营成本。

虚拟资本 (Fictitious Capital) 是以有价证券 (包括股票、债券、不动产抵押单) 等形式存在的, 能给持有者带来一定收入流量的的资本;

现实资本 (Actual Capital) 就是以生产要素形式和商品形式存在的实物形态的资本。

在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中不会出现泡沫, 因为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的运动都是以实物形态流量为媒介, 并进行和其相对应的流向相反、流量基本相等的货币形态流量。因此人们认为泡沫经济产生于虚拟资本的运动, 这也是泡沫经济总是起源于金融领域的根源。此外, 作为不动产的土地, 其特殊的价格构成使土地资产成为了一种具有虚拟资本属性的资产, 同时金融业与房地产业的相互渗透、相互融合, 使得每次经济泡沫的产生都必然伴随着地产泡沫的产生。

据报道, 为了摆脱短期现金流的危机, 花旗银行正在出售在印度的BPO业务给Tata, 这项业务将为Tata未来十年带来丰厚的利润, 并且有机会进行服务或产品升级。所以对那些有准备的外包商, 这次金融危机会成为向下一个阶段成长的机遇。

2. 非常时期的生存之道——如何在金融危机中生存和获得商机

在危机当中, 许多公司将裁剪预算, 市场将萎缩, 客户也将更加挑剔。在这个时候, 该如何获得商机呢?

就这个问题, 笔者曾请经验丰富的欧洲IT行业的著名高级经理人, Mr.Kaj Green (曾先后在Cap Gemini北欧公司, Bull北欧公司和EDS的北欧公司任CEO, 现任宇思信德科技公司的董事会主席) 进行过分析。Kaj的主要见解是, 在这段时期里, 要更加注重短期财务效应, 最有可能获得生意的IT咨询服务是那些可以为客户迅速降低成本或提高收益的服务。如果IT服务公司以前的策略是帮助客户提升销售额的话, 现在一定要注重帮助客户提高利润和改善现金流;现在客户会更加注重短期的财务状况而不是长期的增长。如果我们的服务可以帮助客户这些方面, 客户当然愿意在这些方面支出, 因为这些支出会给他们的营业利润和现金流亦即bottom line带来好处。

为客户节约成本。对软件行业来说, 如果习惯了金融客户以前的大手大脚的话, 现在一定要改变价格策略。要为客户精打细算, 只有帮助客户度过严冬, 我们才能生存。

突出差异化。如果企业在这个时期还没有差异化的竞争策略的话, 将会发现生存会越来越困难。这次金融危机中的一个很奇怪的现象, 迄今为止, 对软件外包行业的影响最大的是那些做对日外包的企业。由于多数对日外包企业的客户都不是面对直接客户, 而是通过二包三包做低端的编码和测试。这种同质化的低端竞争导致竞争力底下, 没有谈判的筹码。一旦上游收到影响, 会首先被波及。而那些掌握独特竞争力, 与客户成为合作伙伴的供应商, 客户都会想办法让他们能够生存。而如何能够成为客户的合作伙伴呢, 显然要具有不可替代性。

低成本营销。在公司不得不考虑降低营销成本的同时, 实际上客户也在考虑如何降低寻找和考核供应商的成本。所以如何利用互联网这样的低成本营销工具显得更为重要。

3. 中国软件企业可以趁机超越吗?

2005年后, 当日本经济走出低谷, 银行开始升级后, 中国众多的对日外包公司获得大量订单。可以预见到的是这次经济危机过后, 将有无数的机会出现, 无数新的IT系统将会被列入计划。将有更多的业务外包到中国等低收入国家, 正所谓风雨过后才见彩虹。只要能挺过这个艰难的时期, 中国企业将会迎来黄金发展机会。那么中国的公司应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第一个, 也是最重要的, 就是要想尽办法生存下去。通过降低成本, 扩大销售力度, 提高效率, 提高服务质量等措施尽最大努力让企业有能力生存下去。

第二个, 是要提升自己的等级。可以借助国内的行业经验, 也可以通过聘请高端的咨询和销售人才来提升自己的销售能力。总之, 只有为下一个大的机会做好准备, 机会才不会从眼前溜走。

四、呼唤政府

连号称最自由的美国都流行政府救市, 在中国, 政府掌握绝大多数战略资源, 如果政府愿意在这个时候给软件外包这个最为环保的行业雪中送炭的话, 在金融危机过后, 中国将能够迅速超越印度, 成为IT服务的世界强国。

11月的一个周五, 笔者应某行业协会邀请参加一个研讨会, 和一些政府官员和众多北京的软件外包公司的老总们一起分享一些经验, 这些外包公司的老总, 甚至一些官员都认为北京市政府对IT服务外包实在是不够重视。北京大事情太多了, 所以IT企业其实不算是什么大事情了。参会的所有人都在呼唤政府, 希望尽快加大政策力度, 加快已经有的政策的落实。

地方政府落实各种优惠政策, 降低杂税。国家对IT外包的政策颇多, 但各地方政府落实得各有千秋, 透明度低。企业往往需要专门的人员进行公关, 大幅度降低了效率。如果政府希望切实帮助企业, 就一定要提高透明度, 加快办事效率。软件和IT服务出口是国家最应该鼓励的绿色行业, 对出口的退税问题应该毫不含糊。各种杂税也应该减免。印度对软件行业的政策很值得中国政府学习。

融资支持。政府的众多金融资产如果能有一些可以帮助中小型的软件公司, 将是中国企业能够真正赶超印度企业的重要资源。中国企业和印度企业相比其实有众多的弱势:起步晚, 规模小, 英语差, 在国外的人脉弱, 政府支持力度低等等。而中国的政府实力却比印度高出很多。如果中国政府希望赶超印度的服务行业的话, 应该强力出击。在经济增长大幅度降低的时候, 如果政府可以真正地做些事情, 将有可能拯Ÿ`àŸ€Àà¡¡@¡`¡€¡¡À¡à¡救许多濒临破产的企业。

组织和资助市场活动, 并落到实处。对国外市场的探索是中小型企业不能承受之重。华为和中兴的海外市场是上百亿资金砸出来的。对软件外包企业来说, 拓展海外市场代价太高。政府或者政府出资通过行业协会联合中小企业去海外开拓市场将会为行业带来质的飞跃。

知识产权保护。制定更加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法规, 并通过中央或地方政府的公关向国外宣传, 这可以有效消除外界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的质疑。

托宾税——投机活动的克星

为了防止金融市场成为投机活动的工具, 诺贝尔奖得主, 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托宾针对国际金融市场的投机活动提出应当对外汇交易征税 (如0.1%或0.5%) 。托宾认为应当对形式不同的流通采取不同的限制措施。换句比较通俗的话来说就是, 有必要在快速运转的国际金融飞轮下撒点沙子, 让轮子转得慢点。托宾指出:“商品和劳务依据国际价格信号做出反应要比金融慢得多。而根据市场供求不均衡状态来调整商品和劳务的市场价格就更慢。所以, 放慢金融市场反应速度对于稳定现实经济是绝对必要的。”

托宾税是金融投机活动的克星。金融投机者的目的是在买卖股票、期货、外汇和房地产的过程中赚钱, 其利润等于再出售价格减去购入价格和营运成本。对于投机者来说, 有钱可赚的必要条件是买卖价差较大且营运成本较底。买卖价差取决于市场, 很难控制。如果能够增大投机活动的营运成本, 势必降低其利润, 产生抑制投机活动的作用。

提高交易税是常见的一种抑制投机活动的方法。通过征收外汇、股票、房地产交易税来增加投机活动的成本, 可以返一部分投机活动获得的暴利转移给公众。

但是, 托宾税自1971年被提出以来, 很长时间没有引起重视, 原因是当时国际金融交易数量较小, 金融危机的危害还没有让人们刻骨铭心。

上一篇:钢铁产品生命周期评价下一篇:个性心理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