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过程

2024-09-14

金融危机过程(精选9篇)

金融危机过程 篇1

垄断金融资本阶段金融危机爆发的过程论文

在垄断资本阶段,垄断公司控制着市场运行和产品价格,这些巨型公司为了避免盲目的价格竞争损害各自利益,他们共谋确定产品的市场价格,在面对相同的价格水平下,各个公司通过削减成本获得利润。在这种运行机制下,产品的价格竞争是禁止的,而生产要素的价格竞争,尤其是劳动力的价格竞争却明显加强了,压低工人工资成了削减成本的.有效手段,于是利润源源不断地集中到垄断公司手中,而工人面临的却是“工资崩溃”,陷入“绝对贫困化”。这时的经济产生了一对极为严重的矛盾,一方面,资本家手中积聚了大量剩余,并且这些剩余仍日益增加,他们希望通过新投资使这些剩余创造更多的利润,即提供更多的供给;另一方面,工人受剥削的程度加深,身处“绝对贫困化”中的工人抑制需求,资本扩张的压力遇到有效需求不足,形成了保罗·斯威奇所说的资本主义“过度积累的趋势”,“这种过度积累的趋势在成熟的、垄断的资本主义中日益显着,减少了增长率,并因此唤醒了经济长期滞胀的幽灵。”[2]

为了摆脱滞胀困境,一种新的吸收剩余、创造利润的方式迅速受到资本家的青睐——金融。金融本身具有高杠杆性,通过买卖金融产品,资本家可以在金融市场中迅速实现资本增值,轻松绕开实体经济受到有效需求不足而产生的增值障碍,并且随着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和不断推出新型金融衍生物的刺激,再加之新自由主义极力消除资本流动限制,主张减少金融监管,金融成为资本逐利的追捧对象,并日益在经济运行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时上文所述的矛盾似乎得到了有效解决,但他们没有意识到,资本对金融的狂热已经使整个经济建立在一个巨大的金融泡沫基础之上,一旦借贷某一方在某一环节出现问题,结果就是一系列连锁债务危机和支付危机。在这次起源于美国的金融危机中,次级抵押贷款偿付不足成为导火索,引发了美国的金融危机,然后迅速传至全球,导致全球性经济危机的爆发。

金融危机过程 篇2

一、谨慎对待裁员减人,防止金融危机演变成就业危机

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性经济下滑,增速减缓,使一些行业和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资金短缺,减产停产,裁减人员,造成社会失业率上升,影响社会安定。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一季度,仅农民工就有2000多万人失业待业,成为就业形势最严峻的时刻。任凭这种形势发展下去,就业压力会越来越大,金融危机容易引发就业危机,成为影响社会稳定的政治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应该承认,由于企业减产减效,相应地裁减人员应在情理之中。但是,作为一个负责任有作为的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来讲,应该上为国家分忧,下对职工负责,坚持以人为本,谨慎对待裁员减人可能带来的失业上升,不能把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过多的转嫁到职工身上,把包袱推向社会。应该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危中寻机,从创新发展中上找出路,在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上下功夫,千方百计把蛋糕做大,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做到堤内损失堤外补。当然,在当前国内外各行各业普遍紧缩的形势下,要开拓新的就业门路和新的经济增长点难度确实很大,但只要把工作做到家,相信办法总比困难多。疾风知劲草,难度越大越能检验一个企业的竞争实力和企业领导的领导艺术、应变能力。在这方面我们既有教训,也有经验。比如,有的企业领导,面对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和困难,不是带领职工积极应对而是大难来临各自飞,临阵逃脱,不战先退,急于裁员,把困难转嫁到职工头上,把人心搞散,还美其名曰千斤重担众人挑,依靠群众渡难关,结果士气丧尽,企业倒闭;还有个别外资企业老板甚至背信弃义,欠发职工工资卷款出逃,置职工群众讨债无门的水火之中,教训惨痛。而许多钢铁企业和企业领导却为我们作出了表率,面对困难信心坚定,积极应对,他们首先想到的是为国分忧,为民谋利,主动承担困难,自己主动限薪减薪,过紧日子,带领职工采取积极应对措施,广开门路,多元化经营,不是盲目减员而是扩大新的就业机会。莱钢等企业提出:“尽管企业减产,但绝不因此裁减人员,不让一个职工下岗失业,不把一个包袱甩向社会,要为国家排忧解难,要让职工感到温暖。”南京钢铁联合公司在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去年四季度,不仅坚持不裁员而且还要按正常规定为职工提高工资,受到职工好评。绝大部分企业还按照国家规定定期为离退休人员增薪,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这些做法如雪中送炭,严冬送暖,使离退休职工感受到党和国家的关怀。

同时,还有一个敏感问题应该特别关注,这就是面对全球特别是西方发达国家失业率的提高,我们如何做到既要利用这一有利时机引进少量急需人才,又要防止国际失业潮对我国本来就严峻的就业形势形成冲击。首先应该看到,西方发达国家的失业率提高,大量素质较高的人才有望来中国就业,对我们引进人才提供了有利时机。一方面人才众多,选择余地大。比如,过去很难聘到的高素质的金融人才,现在由于一大批国际金融机构相继倒闭,就业岗位缩水,不少金融专家失业,我们可以从中选优;另一方面,由于应聘者主动找上门来,应聘条件和成本相对降低,特别是以美国为首的一些西方国家对金融部门高管人员限薪以后,一些过去一直紧俏的高管人员也会降低身价从而降低用人成本。同时还要看到目前企业比较困难,有些企业面临停产倒闭的情况下,引进一个高素质人才,救活一个企业,不仅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还会增加大批就业机会,起到以一抵十的辐射效应。但是,也要看到在目前形势下,大量引进国外人才也会带来许多负面影响。最重要的是增加就业压力。所以,权衡利弊,对引进人才应该坚持少而精原则,即对重点企业的重点岗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重点行业、重点项目的高级科技人才和一些特殊单位的特需人才少量引进,力求起到引进一帅带全军的效应。而对一般的大量普通员工,虽然水平相对低一点,也不宜搞“大换血”、“重洗牌”式的引进,应尽量使用原有岗位职工,保持现有岗位人员相对稳定。这样趋利避害,区别对待,既可抓住机遇,引进良才,又可以减轻国内就业压力,保持社会稳定。

二、不能以情况特殊为借口,曲解甚至拒不执行国家有关的法规政策,要保护群众既得利益

目前,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使不少企业定单少了,产量减了,效益低了。所以,有的企业往往以此为借口,对国家近几年出台的有关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法规政策提出质疑,甚至采取曲解、延缓、打折扣等办法,拒不执行相关政策。特别是对刚刚出台不久的《劳动合同法》目前的执行情况也是五花八门,对文件中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有的提出暂缓执行,也有的提出要打折扣,还有的明目张胆地拒不执行,更有甚者还扣压职工工资。对职工应该享受的各种福利和保险待遇也是一样。有的只执行一小部分,也有的采取拖延战术,利用各种借口侵占职工合法权益。这些做法不仅有悖于国家的法律法规,也有损于企业形象,应该改正。当然,对现行的法律法规根据特殊情况,提出修改及调整意见是正常的,适当修订也是必要的,特别是在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下,有些行业和企业因影响之大超出预料,使有些法规执行起来确有一定困难,为保持法规的合理性,国家会及时进行调整。比如,2008年底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根据新的形势要求政法机关千方百计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纷纷出台相关政策,包括《关于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司法保证和法律服务的若干意见》,要求对因资金短缺但仍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的负责企业,慎用财产保全措施,2009年1月6日,最高法院提出对于那些不属于恶意逃避债务,只是因为一时资金短缺,但仍处于正常经营状态的负责企业要慎用强制执行措施等。此外,各地政法机关还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出台一些具体政策,帮助各地民营企业在金融危机冲击下,保持均衡、有序发展。这些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出台一些调整政策都是必要的,在特殊情况下采取相应的临时性特殊措施也是应该的。因为它充分体现了政策的灵活性和合理性。但有一点必须坚持,即在新的调整政策出台以前,必须按原规定执行,以维护国家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任何以情况特殊为借口任意曲解、延缓甚至拒不执行国家法规政策的做法都是不对的。特别是对事关民生和群众切身利益的相关法规一定要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因为它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而且是事关社会安定团结的法律保证,不可随意曲解,掉以轻心。

三、不能以增加消费为借口,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要以过紧日子的精神坚持增收节支

为扩内需,促消费、保增长,国家在去年四季度出台了4万亿元的一搅子政策,众多经济学家预估可保GDP增长1.5至3个百分点。但要花好这笔钱,既要保增长,又要促调整,增效益,却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能片面理解。有人认为,国家增加投入,鼓励消费后,用不着再象过去那样抠了,可以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有的人甚至认为为促消费国家鼓励花钱,花钱越多越好,档次越高越好,从而使讲排场、摆阔气、大手大脚之风有所抬头。实际上这是一种模糊认识。首先应该明确促消费不是鼓励浪费,保增长不是盲目发展。在目前企业资金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一分钱都很珍贵,更要提倡过紧日子,勤俭节约共渡难关。扩大内需增加消费,不是可以大手大脚甚至铺张浪费,而是要精打细算把钱真正花在刀刃上。对这个问题,国家早有警示,在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搞建设项目,要严格按照项目审批和建设程序办事,坚决防止高消耗、高污染,低水平重复建设,绝不能降低工程质量,绝不能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和脱离实际的政绩工程。”最近,财政部又发文提出,要深入开展增收节支活动,严格控制非生产性开支。这些事实雄辩地说明,刺激消费,绝不是提倡大手大脚乱花钱,更不是不讲效益盲目发展。如果新增加的投资项目,偏离投资方向,不能保证投资效率,放任自流搞重复建设,钱是花出去了,但却与调整结构、优化升级、转变发展方式目标背道而驰,将后患无穷。

要扩大内需,增加消费,使我国经济由出口拉动和投资拉动型转向消费型,首先要弄清我国消费上不去的原因,对症下药。我国的消费水平低,内需动力弱,不是因为消费标准低花钱不够大方,而主要是因为消费结构不合理,即具有消费欲望的群体没有消费能力,而具有消费能力的群体却没有消费需求,深层次的原因是分配格局不合理。2月1日中央出台的2009年1号文件指出,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据测算,农民消费每人增加1000元,全国内需就增加9000亿元,城镇广大低收入者也是这样,消费需求欲望很高,但收入低微,增加消费如无源之水,难以实现;少数富有人群经济实力雄厚,但需求已基本饱和,消费需求有限。所以,要扩大消费关键是提高消费主体的经济实力。因为促进消费有两种方式,一是可以通过二次分配增加消费,要使经济转向消费型,单靠消费转移支付,缺乏竞争力,经济效率很低。二是在一次分配中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因为一次分配是在竞争市场中形成的,也就是要理顺一些价格要素,形成合理的比价关系,强化竞争意识,这种形式不仅可以促进消费而且可以有效解决公平和效率问题,更好地发挥比较优势。我国的比较优势有四大特点。第一,农村人口众多,达9亿以上,市场广阔,应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启动农村消费市场,所以中央一号文件中提出了一系列增加农民收入的具体措施。第二,劳动力比较便宜,相对丰富,那就应该更多地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如容纳劳动力多的中小企业、服务业和第三产业等就业成本比较低的行业。即可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又可提高消费主体即广大劳动者的收入。第三,国家要调整积累与消费比例关系。目前发达国家积累与消费比例是2:8,我国目前则是6:4。通过国家调整宏观经济政策适当提高消费比例,增加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仅要逐步理顺积累与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而且要限制高层管理者的“天价薪酬”,改变高管与职工群众收入相差悬殊的不合理现象。建立和完善科学、透明、公正、客观、富有弹性和便于监督的初次分配制度。如果消费主体的收入上不去,讲提高消费如同望梅止渴,纸上谈兵,只有使消费需求与消费者的经济实力相匹配,才能使增加消费得以实现。所以要使经济发展向消费型转化,关键是要通过调整分配政策,形成合理的分配格局,使消费欲望最高的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手中有钱,增加消费才能水到渠成。第四,这是最重要的一条,是通过转变发展方式促发展。发展较快是我国近十年来的最大优势,这是增加国民收入的根本措施,也是增加消费的主要源泉。

四、不能以保增长为借口,保护落后,要靠创新发展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为防止经济增速过快下滑,党和国家提出了保增长、促发展的政策措施。面对这种形势,有的人产生了误解,认为保增长促发展就要增加建设项目扩大生产能力,甚至想把过去在调整中已停的建设工程再恢复起来,把过去在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中已淘汰掉的落后产能再恢复生产,对发展规划中既定的淘汰的落后设备心慈手软,甚至还想为前几年已淘汰出局的消耗高、效率低、质量差、污染严重的地方小钢厂搞“平反”,使其死灰复燃。所以对淘汰落后、产业升级产生疑虑动摇,影响节能减排工作正常进展。这种想法和做法带有很大片面性和盲目性。因为国家提出的保增长是保有效增长,而不是重搞已明令禁止的重复建设。促发展也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发展,而不是无目的的盲目发展,目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的改革调整时期,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限制什么,淘汰什么都已纳入中长期发展规划。以钢铁工业为例,目前,生铁、粗钢、轧材总体生产能量已经过剩,不仅不能再盲目发展,还应对其中的落后产能有计划的淘汰。同时要把钢铁大国变成钢铁强国,还需要补充建设一批先进的生产能力,是有增有减的发展战略。如果不分长短,不分先进与落后的盲目发展,该上的上不去,多余的下不来甚至无限膨胀,不仅无益于调整目标的实现,还会使结构失衡、技术落后的不合理状况进一步加剧,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帮倒忙。温家宝总理最近在看望我国驻英金融机构人员讲话时在谈到两年内增加投资4万亿时提醒大家,我们绝不能把贷款投到重复建设和增加过剩产能。不能把今天的贷款变成明天的坏账。这就明确告诉我们,保增长是保有效增长,是增强薄弱环节,促进协调发展,提高发展质量,不是搞重复建设,增加过剩产能上去。所以对国家投向保增长、促发展的投资要做好科学论证,效益审计,真正把钱花在刀刃上,而不是眉毛胡子一把抓,更不是保护落后,该淘汰的一定要淘汰,不允许其滥竽充数,特别是对发展规划中规定的消耗高,质量差、污染严重的落后产能,一定要按计划尽快淘汰,为先进生产能力提供新的发展空间;对规划中既定的节能减排和安全环保、技术创新、管理创新项目要按计划抓紧落实。不断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实现产业升级和快速平稳发展。在最近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9年常务理事(扩大)会议上会长张晓刚指出,继续推进节能减排工作。要继续采取措施控制能源消耗总量的增长、降低万元增加值能耗和吨钢综合能耗,降低化学需氧量(COD)、二氧化硫、烟尘、粉尘的排放总量。以大中型钢铁企业为重点,继续组织开展全行业节能减排对标挖潜活动,按季、月公布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情况。

五、不能因为原燃料价格下降而放松降本增效,把成本管理做为企业一个永恒的主题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受金融危机影响,钢铁产量增速下降,铁矿石等原料价格大幅度下跌。特别是作为钢铁主要原料的铁精矿价格以含铁65%的成品矿价格为例由上半年最高时的每吨售价1500元左右,下降到700元以下,降幅达一半以上,焦煤、焦炭价格也有较大程度下降,从一定程度上减轻了近两年来逐渐上涨的钢材高成本压力,为提高钢铁行业效益带来利好。面对这种形势,有的人产生了盲目乐观情绪,认为采购成本下降了,节约资源降本增效可以松口气了,有的人甚至认为对标挖潜的弦不能再崩那么紧了。事实并非如此。严峻的形势容不得我们产生任何松劲情绪。

首先要看到,有些钢铁企业由于去年上半年超量购进铁矿原料,有的企业至今尚未消耗完高价库存,进口长协矿仍然处在高价位,有的企业仍然用高价原燃料生产低价钢材,经济效益面临严峻考验。

其次,现在进口铁矿谈判仍在进行过程中,还有许多不确定因素,进口矿价格能否降下来,降多少,还是一个未知数。即使矿石原料价格降下来,但钢材生产成本还有许多新增因素,钢铁行业的经济效益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比较突出的如由于安全环保门槛的提高,费用加大,冲高成本;由于钢铁厂开工不足,产量下降,固定费用相应增加;由于资金紧张,借贷额度加大,利率提高,造成财务费用增加等等,都会带来产品单位成本上升。市场萎缩、价格下滑,又会大大降低企业销售收入。总之,目前钢铁企业经济效益状况不容乐观,降本增效仍要抓紧。在最近召开的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09年理事扩大会议上会长张晓刚同志仍然把降低成本作为2009年的重点工作。他指出:促进企业降本增效,降低市场风险。企业要采取有效措施,大力降低产品成本,特别是降低原燃材料采购成本,通过开展增收节支、加强信贷管理、降低库存等途径,不断降低三项费用,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同时要重视资金管理,完善企业内控制度,增强风险意识,保证企业运营安全。这既是2009年的工作重点,也是今后需要始终坚持的一个永恒课题。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名誉会长吴溪淳同志在讲话中也指出:搞好总量控制和大幅度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是2009年我国钢铁行业渡过难关的根本保证。他在分析了我国钢铁工业曾出现的两次市场供大于求的冲击情况后进一步强调,2008年的国内钢铁产品价格暴涨是过高的进口铁矿石价格和国内炼焦煤价格引发的。在全球经济下滑,钢铁市场需求大幅萎缩,钢材价格大幅回落情况下,过高的原料价格必须降下来。现在,摆在钢铁企业面前的最大经营风险是原料采购成本能否与钢材销售价格相适应。2008年第四季度全球钢铁业遭受的重创是因为库存原料的高成本(长协矿仍然处于高价位)和市场迫使钢铁产品大降价。2009年全球钢铁市场低迷,钢铁企业开工率不足,钢铁产品市场价格不可能大幅度回升。钢铁市场价格的短期回升,很快就会遭到产能过快释放的冲击,而再次回落。特别是像中国这样产能严重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不能把市场价格的短期回升看成稳定,平衡随时都可能被打破,除非我们有行之有效的产量控制手段,能够维持住供需平衡。因此,降低原料采购成本是降低经营风险的要害所在。

金融危机过程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传导机制;路径

Abstract: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summarization of the financial crisis conduction mechanism, analyzed the crisis conduction channel from two perspectives: Domestic and foreign. It includes: the crisis conducted from real estate markets to credit markets, from credit markets to capital markets, from financial markets to the real economy and how the crisis affected the global economy. Furthermore, the paper made a brief conclusion.

Key Words:financial crisis,conduction mechanism,channel

中图分类号:F8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2265(2009)04-0016-04

2007年2月爆发的美国金融危机,至今已经有两年多的时间。这场金融危机最初爆发于房地产市场,之后迅速蔓延,波及信贷市场、资本市场,继而冲击全球的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如今,金融危机已经扩展到实体经济,演化为经济危机。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金融危机的传导也表现出不一样的特征,研究其传导机制,对于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具有重大意义。

一、金融危机传导过程分析

从金融系统出现紊乱到实体经济全面衰退存在一系列的过程与环节,所有这些过程和环节的集合即为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金融危机的传导,实际上是一个金融风险形成、积累、转化和扩散的过程,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这个转变过程,也就是相关的经济状态从均衡转向失衡,然后进一步扩散的过程。

金融危机的传导过程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另一个是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一)金融危机在不同市场或不同领域之间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从危机的内容来看,金融危机可以分为四种类型:货币危机、外债危机、银行业危机与资本市场危机。随着金融危机的发展与传导,这些危机是相互交叉的,并不是独立的。

1.以货币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货币危机源于汇率扭曲。由于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供求失衡、资金信贷失衡、资本市场失衡或者是国际收支失衡,国内出现严重的货币汇率高估,从而引发投机性攻击、资本外逃和投资者信心崩溃,这又加剧了国际收支的失衡和本国货币汇率的狂跌,引发了货币危机。货币危机通过传导与扩散机制,特别是信心危机的传导,造成货币供求、资金借贷和资本市场失衡的加剧,引发股市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从而形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2. 以外债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递与扩散。债务危机的爆发,源于资金信贷和国际收支的失衡。过度地利用外资,导致支付能力的不足和国际收支的严重失衡。过度利用外资也可能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通货膨胀和资本市场失衡造成。支付能力不足削弱了投资人的信心,造成资金外逃,引发外债危机。外债危机通过传导与扩散机制,可以引发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业危机,从而形成全面的金融危机。

3. 以银行业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银行业危机源于金融机构的内在脆弱性以及由此发生的各种风险——特别是由于过度信贷导致的大量的不良资产。当经济衰退或资金借贷严重失衡时,就出现了信心危机和挤兑,引发了银行业危机。银行业危机爆发后,通过传导和扩散机制,即无力支付存款人存款,导致个人和企业的破产,引发资本市场危机和货币危机。

4.以资本市场危机为先导的金融危机的传导与扩散。资本市场的失衡,除了市场内部原因之外还可能是因为实体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失衡、经济增长速度的放慢或即将放慢、货币政策的调整、银行业危机、外汇市场危机和债务危机及它们所带来的信心危机而导致。当人们对于金融资产价格、整体经济的信心急剧丧失时,人们会在短时期内采取一致的行动,抛售各种资产特别是有价证券,导致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资本市场危机的爆发,使企业和个人遭受巨大损失,资金借贷和货币需求出现严重失衡。资本市场危机通过传导和扩散机制,引发银行业危机和货币危机。

(二)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过程

一般来说,金融危机在不同地理空间上的传导与扩散主要有两个载体:一是投资者信心的相互影响;二是资本的流动。货币危机与外债危机主要依靠这两者实现传导。资本市场危机,在各国资本市场相对独立的情况下,主要依靠投资者信心的丧失来传导。

由于各个市场对外联系的密切程度不同,如果起始爆发危机的市场不同,危机在空间上的传导能力是不同的。一般而言,银行业危机在国内不同地区之间的传导能力很高,而跨国度空间的传导能力较小;货币危机和债务危机的跨国度传导能力最高。当然,金融危机在空间上的传导能力,还和影响到的国家或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自身金融体系的稳健程度、外汇储备水平、国际收支情况等因素有关。

可见,金融危机在不同空间和市场之间的传导过程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同步进行的,时间上相互交叉、传导上相互感染、空间上连锁反应,形成极为复杂的传导与扩散机制。

二、美国金融危机成因分析

美国金融危机是金融风险长期积累瞬间爆发的结果。美国金融产品体系像个倒置金字塔,底层是基础资产,如住房贷款、信用卡贷款、工商企业贷款、消费贷款、教育贷款等等,在此基础上构造出金融衍生产品的大厦。伴随着近10年来的金融创新浪潮,以住房贷款等为基础资产,美国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迅猛,产品设计得越来越复杂,这些产品的真实价值和风险等方面信息的透明度也随之下降。当风险积累到一定程度,危机就爆发了。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美联储的加息与房地产市场的降温。长期的低利率政策刺激了美国经济的增长,同时也带来了房地产市场的过度繁荣,在利益的刺激下,衍生金融产品泛滥。美联储的加息为这一切划上了句号,房地产市场迅速降温,违约现象频频出现,由此直接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流动性不足,点燃了美国金融危机的导火索。(2)金融衍生产品的催化作用。资产证券化的过度使用成了金融危机的催化剂。资产证券化的产生,使资金链得到延长,同时风险也在整体上被扩大了。危机爆发时,迅速波及整个资金链条,激发了系统风险的释放。(3)信息披露不充分。如前所述,美国金融衍生工具迅猛发展,其透明度不断降低,信息不对称现象也因此越发严重,不确定性因素大大增加。(4)政府监管不力。长期以来,美国当局一直注重经济的增长,忽视了信贷风险的控制,金融衍生品的发展也超越了金融监管的范畴。

如何防止金融危机引发心理危机 篇4

如何防止金融危机引发心理危机

。“跌跌不休”的股市让普通百姓们也都经历着一场大规模的全球金融危机,一些人已难以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从美国到香港到内地,都不时传出民众轻生甚至杀害全家后再自杀的悲剧。股市问题已不仅仅是经济问题,更是社会心理健康问题。世界卫生组织日前发出警告,全球金融危机可能导致精神健康问题加剧。

“金融危机受害者”骤增

“最近咨询者中多了一批‘金融危机受害者’”,广东省精神卫生研究所心理病区副主任谢永标说,这些人以中青年男性居多,焦虑、失眠等身体反应不断出现。

谢永标表示,能够主动来医院寻求专业帮助的人通常心理问题不算太严重,更令人担忧的是那些产生生存绝望感,认为找医生无济于事的人,他们面对突然而来的打击,难以承受,通过了断生命来逃避问题,这些群体多数有抑郁焦虑情绪。

当金融风暴袭来之时,一些人在一夜之间变得失业、贫困甚至一无所有,心理学上称之为“应激反应”。这种财富蒸发般的失去会使其遭受巨大的心理冲击,会让人感到对外界的一种不可掌控性,安全感严重下降。他们会出现职业丧失感,生存危机感。尤其是一些在前两年赚到不少钱的人心理落差更大,如同从天堂一下子掉到了地狱。当产生了生存绝望感时,有的人最终选择了自杀这种解脱方式。

此类人往往在决定轻生前,会冷静地将生前事情一一处理。例如将自己珍贵的东西送人,拜访或打电话道别;将事情布置得井井有条,突然间改变计划等等。他们的自杀想法被埋藏于心,表面很难看出危险信息。为此建议,这种“冷静自杀手”周围的亲朋好友要格外警惕,多与之交流,抓住一切信息,谨防悲剧发生。

心态不好莫入市

“跌跌不休”的股市已成为股民的心病,更包括他们的家人,他们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场危机再次警醒人们“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金融市场能够赚钱赚到几百万,也能够赔到倾家荡产,关键要理性投资、适度投资,而不是盲目跟风。同时,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极其重要的。股票涨涨跌跌,一些投资者股市上涨就高兴至极,股市下跌则痛苦万分,这种心理上的起起伏伏时刻刺激着他们,如果长期在这种心理状态下生活,极易导致人的精神崩溃,并会产生严重的心理危机。

高校股民更脆弱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高校股民也同样受到冲击。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李江雪介绍,高校炒股群体中,金融经济类的学生较活跃,可以和所学知识相联系,同学之间,甚至师生之间都可能互相影响,彼此交流行情,

但与普通股民相比,大学生炒股要承担多种风险。学生年轻气盛,缺乏社会经验,多半开始抱着投机、“一夜暴富”的思想,很容易轻信盲从,这种投资情况是股市中的大忌。而且,学生尚未经济独立,没有稳定的经济来源,投资股市往往容易产生债务问题。

李江雪表示,学习才是学生的首要大事,不提倡在校学生进入高风险的市场。如果是经济金融专业的学生,可以在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并有一定余钱的情况下,适当进行一些投资,当作是参加工作前的热身,但绝对不可陷进去。

如何避免过激行为

自杀是可以预防的,多数自杀者在自杀之前都会有意无意地露出蛛丝马迹。通过有针对性的危机干预,可以减少自杀行为的发生。

一些自杀者在自杀前往往会有以下征兆:谈论自杀,或总是谈论、想到死亡;感到失望、无助、无用。出现突然的、明显的行为改变,如突然加速开快车。抑郁焦虑加重。对爱好失去兴趣。将事情布置得井井有条,突然间改变计划。饮酒吸烟量陡然增加等。

自杀是精神上的决堤,而亲情是阻挡山洪的重要而坚实的堤坝,此时需要周围的亲朋好友更多的帮助:

1.保持冷静和耐心倾听,聆听和交流是释放自杀者情绪的有效手段。2.认可他表露出的情感,不要进行评判,也不试图说服他改变自己的感受。3.询问他是否想自杀。实际上询问一个人有无自杀念头不但不会引起自杀,反而可以拯救生命。当他说要自杀时不要轻视,应认真对待。4.让他感受到自己被需要。认可他的成绩,帮助他恢复自信。5.如他要你对其想自杀的事情给予保密时,不要答应。让他相信可以获得所需要的帮助,并鼓励他寻求这些帮助。6.应陪伴在他身边,限制他存取大量药物,或其他自杀的工具。7.跟他讲述人生的快乐或者陪伴其享受人生趣味。帮助他进行人生规划,对自我重新适当定位。8.对于意志不坚定的人,可讲述各种常见自杀方式之痛苦。9.如果你认为他当时自杀的危险性很高,不要让其独处,要立即陪他去心理卫生服务机构或医院接受评估和治疗。

如何摆脱亏钱焦虑症

当你预料将要面对威胁性事物或可能要面对不利的处境时,你会感到紧张不安、呼吸心跳加快,这就是医学心理学所说的焦虑反应。摆脱这种不良的状态,当然应该首先从自身出发。药物治疗只是最后的选择。下面五种方法或许可以帮助战胜焦虑。

1.留点空白:让自己有一小段的空白时间,好好安静一会儿,可以发发呆,或者沉淀一下杂乱的思维,让身心得到静养。2.进行想象:主动去想象一些宁静、放松的景象。这些景象可以是真有其地,在那里你觉得安全和松弛,也可以是你想象出来的宁静、安全和放松的景象。3.分散注意力:当你感到焦虑时,分散注意力会有所帮助。当你专心于其他的思维活动时,会减轻或消除你的焦虑症状。4.不再逃避:逃避是焦虑的标志,例如自杀就是一种逃避的表现。当逃避某种困难的情境时,起初我们会体验到焦虑降低,但与期望相反的是,我们逃避困难情境的现象越多,以后在面对这些情境时,我们的焦虑就会越重。学会去勇敢地面对和应付令人焦虑的情境,才能有效地消除焦虑。5.分出层次:如果你的焦虑状态非常严重,你可以把所惧怕的事情分出不同层次来,然后逐一地摆在面前,一个一个地去应对。这个层次要按照令你惧怕的强烈程度由低到高排列,把不太惧怕的事情写在下层,最惧怕的情境或事情放在最上面。先面对最下面的情境,然后逐渐地往上移,先成功地控制不太害怕的事情,最后才面对令人最恐惧的事情。

金融危机过程 篇5

论文关键词次贷危机 金融创新 金融监管

论文摘 要美国作为世界金融的中心,对全球的金融环境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从美国出现住房次贷危机,美国的金融危机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危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能知错而改。从这次次贷危机中,所暴露是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所存在的问题,这二者是一对天生的孪生兄弟,金融危机的出现暴露了这二者间的深层矛盾,但是另一方面这二者是相互依存存在的。离开了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是危险的,会带来灾难和不幸。我们应该以辩证的眼光来看这二者的关系。本文中对美国金融危机中所暴露的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的矛盾和关系作出分析,认为在鼓励金融创新的同时,金融监管不可懈怠,要注意加强。

一、从美国金融危机看金融创新和金融监管中的辨证关系

美国金融危机的发生,源自于美国的住房次贷危机。金融创新产品在房地产领域的毫无节制地进行开发,是金融监管如空气,或者说金融监管根本没有发挥它的作用,最终导致房地产市场的畸形扩张,引发次贷危机。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缺乏金融监管的金融创新犹如离开水了的鱼,是会导致灾难的发生的。无论是从理论还是实践来看,这二者的辩证而统一的关系是值得探究和深思的。

1.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各抑制的双重作用

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来说,并不是只起一个监督和制约的作用,而是有这既促进又抑制的双重作用的。金融创新是深化金融的突破口,所以对整个金融业的发展来说,金融创新必不可少,而如何这种创新促进金融业的发展而非抑制其发展,这与金融监管的合理实施是分不开的。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的金融活动创新不断,按照目的的不同这些金融创新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竞争性金融创新、合作性金融创新和监管性金融创新。这三类目的性不同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需求当然也是有差别的。

竞争性金融创新和合作性创新虽然创新的形式和目的有所不同,但都还是可以以常规的金融手段进行监管的。而监管性的金融创新则是直接挑战了金融监管的灵活性。金融监管应该根据金融市场的变化,在金融创新之前就应该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和法律,来规范监管市场。这样的金融监管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监管的方式,不再是一种机构监管,而是应该过渡到功能监管。在当前形势下,以机构作为监管对象的监管方式已出现了水土不服的状况,应该采用的是以功能为对象进行监管的方式。第二,在监管的标准上,也发生着变化。监管从单纯的资本监管发展成为全面性风险的监管。传统的资本监管仅仅是针对次贷风险的。但是随着金融创新的不断出现,随着而来也是各种风险的增加,比如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都是金融创新中会出现的风险。所以,现在的金融监管已经往全面性的风险监管发展了。第三,在内部制度的控制上,在传统的监管制度中,主要的的着力点都在外部,对于金融本身内部的监管有所欠缺。现在的金融创新对金融监管的内部控制也提出了创新性的要求,需要一个健全的、有效的金融内部监管制度来规范金融创新。

从金融的创新,映射到金融监管的创新。既是为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金融上一些不合理的创新。也是为了给科学的金融创新活动保驾护航。总之,金融监管对金融创新具有促进和一直的双重作用,二者之间是一种动态的博弈过程。

2.金融创新导致金融监管主体重叠与缺位并存

金融危机 篇6

中美两国是交往甚密的贸易伙伴国,近年来,中美两国间贸易发展迅速,发展势头良好。目前,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作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品市场,美国市场在我国的出口市场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而由美国次贷危机演变而来的金融危机已经使得美国经济衰退,引起了美国消费疲软,消费的抑制不可避免要影响到我国对美的出口,从而影响我国整体的出口贸易情况。

1.美国金融危机使得我国出口增长趋缓。我国是一个对外依存度较大的国家,对美国出口和对美国经济的依赖较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出口贸易和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程度都有所提高,其中出口依存度每年高于20%,对美出口贸易的依存度(2001-2007年)七年平均为6.72%,已经逐步形成对美国市场的依赖。

后金融危机时代地方金融管理 篇7

自2008年美国爆发次贷危机以来, 全球经济受到严重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波动剧烈, 中国市场也受到一定影响。对于金融业刚刚发展的国内市场, 尤其是尚处于发展初期的地方金融, 怎样抓住后金融危机时代, 且经济尚未发生巨大波动的这段时期,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力, 在新时期为未来平稳经济发挥更大作用。现地方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金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都值得众多金融经济研究者思考。笔者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及我国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对我国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 以期对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我国经济提供借鉴。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全国经济发展形势

自全球性经济危机以来, 我国金融业也受到一定冲击。对于金融市场发展并不完善的国内地方经济金融来说, 在此次金融风暴中, 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在瞬息万变的国际金融市场下, 地方金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但这同时也是一次新的机遇。

在针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关于全球经济的研究中,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全球经济大幅度衰退的大背景下, 中国的经济发展、对外贸易、市场动向和金融发展方向势必引起众多关注。面对现阶段的发展机遇和挑战, 只有看清局势、找准方向、权衡利弊、慎重决策, 才能在未来的发展中获得飞跃。

在后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趋势会逐渐发生变化:其一, 发达国家储蓄资金增高、消费额减少。其二, 新兴市场经济飞速发展, 即发展中国家经济地位急速上升。其三, 回归实体经济, 减小金融危机影响和提高应对金融危机的能力。其四, 低碳环保式经济发展壮大。其五, 国际化趋势加快。

在现在的经济发展趋势下, 我国经济必然会做出一些调整:其一, 企业进出口比率的变化, 出口额的大幅度缩水, 要求企业向精加工、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方向发展。其二, 创业型经济急速发展, 第三产业的形成, 要求中国经济走向国际化的速度进一步加快。其三, 生产要素的转变, 减少通过消耗自然资源获得的经济增长, 提高资本、劳动和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利用来带动经济增长。

中国的金融业在金融一体化的浪潮下,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深入改革, 不断扩大发展, 一直保持基本稳定。但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明显不够成熟, 金融结构并不平衡, 国内金融业竞争日趋激烈。国内金融业如何在现阶段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 同时实现国家对金融发展的要求, 是现阶段金融业发展的重要课题。

2 现阶段地方金融现状分析

地方金融, 主要是为当地居民或地方企业提供服务的。包括三类机构:A.地方正规金融机构, 农村信用社、基金管理公司、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B.地方准金融机构, 小额贷款公司、典当行等。C.其他地方性机构, 贫困村发展互助资金社、农民资金合作社等。这三类地方金融业的发展并不同步, 秩序性也依次减弱。随着近几年全国性的金融业的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急速发展, 各类机构不断涌现, 但由于地方金融机构缺乏规范的管理制度, 无法实施城市化金融市场监管, 造成了地方金融业管理的混乱。

现在地方金融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其一, 各地方金融机构、同地方各类金融机构各自为政, 造成地方性明显, 使得吸纳来源广泛的外来资本困难, 不利于地方金融的发展壮大。另外, 地方金融机构对外借贷利率过高, 借贷方式单一, 这些都不利于吸引外来资本和零散资金的注入。其二, 地方金融机构的秩序混乱。城乡差异或地方差异, 导致某些金融管理制度, 在地方金融机构中并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地方金融管理部门监管力度不够, 规章制度设置不甚合理, 这些都不利于地方金融在面向本地居民和当地企业时发挥作用, 对当地经济产生更深影响。其三, 地方政府过多干预。地方金融机构在地方上建立并实现运转, 必然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协助, 但是地方金融中政府主导现象严重, 或者地方政府利用行政管理职权, 成立金融办, 并授予金融办职权主导当地金融机构运作, 如上海和宁夏等地, 这不利于实现地方金融业的市场化。在地方政府主导模式下, 应规范政府职权, 明确政府干预方式, 避免政府干预金融机构内部具体操作, 影响金融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信用度和调控能力。其四, 地方各级部门、各类金融机构之间无法实现协调统一。各级地方金融机构之间, 联系不够紧密, 内部各级监管部门责任分工不明确, 各机构之间交易手续繁杂、工序繁琐, 无法适应高速的金融业的发展, 不能实现统筹规划, 促进地方金融更深层次的发展。

3 后金融危机下地方金融管理问题的研究

在后金融危机下, 我国金融业面对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严峻考验。在国际市场影响下, 国内金融业高速发展, 全面开放, 地方金融业纷纷增加融资, 提高经济影响力。但在现行金融制度下, 地方金融管理暴露出很多问题, 导致金融机构发展的不平衡, 因此, 地方金融管理改革刻不容缓。针对地方金融管理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制定管理策略。

3.1 金融管理模式方面

在“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的模式下, 明确责任分工, 加强各级部门之间联系, 增强金融管理。实行金融控股集团模式、政府监管模式与“分类管理, 专办协调”模式相结合的方式, 完善管理制度。完善国债管理的法律法规, 明确人民银行对国债监管的工作职责和处罚措施, 为人民银行依法行政提供较高层次的法律法规依据, 使国债监管有规可循、有法可依, 为国家筹资和个人投资主体创造良好的国债投资环境。

3.2 建立健全地方金融管理制度

针对地方金融发展状况, 实时实地的实行国家相应政策。灵活运用, 积极创新, 增强地方金融管理制度在本地的适应性, 使其更好地监管地方金融的发展, 促进地方金融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和当地居民提供服务。

3.3 规范地方政府对地方金融的管理方式

规范地方政府参与地方金融管理的方式, 明确地方政府权限, 不干预金融机构自身业务操作, 将管理重心由争取资金转向协调服务, 使地方金融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 提高地方金融的市场调控性, 为地方金融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创造更好的发展空间。

3.4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利用地方政府手中掌握的资源, 发展地方金融。加强“一行三会”的监管体制, 调动税务、工商等部门共同协作, 加强联系, 相互监督, 增强监管力度, 完善各级各部门的工作机制, 增强各部门的协调统一。

3.5 加强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

地方金融管理中, 针对中小型企业的政策正在逐渐增加, 说明中小型企业在地方金融业具有巨大的潜力。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经济发展区域平缓的背景下, 地方金融通过对中小型企业经济的调控, 吸引中小型企业资金, 在增加融资的同时, 更有利于增强地方金融业对本地经济的调控作用。但同时也应加强对这方面金融管理的重视, 提高监管力度。

参考文献

[1]夏季.后金融危机下孵化器融资服务优化[J].中国集体经济, 2016, (34) :55-56.

金融危机 拿金融开涮 篇8

大佬们花天酒地把金融玩残了,苦就大家一块背。焦虑、愤怒、无助,这些都有什么用呢?不如我们把金融拿来好好娱乐一把解气,清除心理垃圾,保持心理健康。

金融危机,他们干的!

华尔街

导演: 奥利弗·斯通

主演: 邁克尔·道格拉斯/查利·希恩/达丽尔·汉纳

就是这个名叫华尔街的地方,用所谓的杠杆原理,撬动了我们的生活。我们可以骂它,但是这部《华尔街》过去是,今后仍是超棒的股市教科书——从经纪人到操盘手再到并购,最后想做一家企业,真不容易,比读《投行实务》要明细得多。当盖葛大帝直言不讳的对福巴德说“我不去创造,但我能拥有”的时候,你会是什么感觉?

无论如何,这是最棒的金融电影了,以其听所谓的专家在屏幕上喋喋不休,不如愉快的看看这部《华尔街》,听听震撼的股东大会演说:“各位女士先生,重点就在于⋯⋯贪婪,抱歉我找不到更好的词,贪婪是好的,贪婪是对的,贪婪是有用的,贪婪可以厘清一切,披荆斩棘直捣演化的精髓。”

信贷时代

导演: James D. Scurlock

这不是一部可以让你开心的电影,但在金融危机的当下,它会让你产生巨大的共鸣。现实就是如此残酷,来自世界上信贷体系最发达的美国的现实——这仿佛是此次次贷危机的谶语。信贷行业的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到底是什么?金融对每个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影片中的例子虽然是个案,但那也是事实。信贷充满着机会和危险,你刷卡的时候会想到这些吗? 风险是现实生活中不可回避的东西,这就是生活,诱人而残酷,美丽而丑陋。

股海沉浮

导演:詹姆斯·迪尔登

主演:伊万·迈克格雷戈

首先,这绝对不是一部大片,而是一部小制作。本剧以全球金融大户的新加坡为背景,描写翻云覆雨的股市“王牌”交易员尼克贪婪成性,不择手段在幕后操纵股票行情。身为股票掮客之子的导演詹姆斯·迪尔登,用他一贯强而有力的戏剧手法拍出了股市内线交易的内幕。这不是一部史诗般的人物传记,但意义在于生动的看看指数、股价是怎么被人家操纵的,就知道在股海中基本面分析不是救生艇。

股票分析员

导演: Ben Younger

主演: 乔万尼·里比斯/范·迪塞尔

你讨厌投机者吗?这就是一个金融投机的故事,完全不同与《华尔街》的感受。一位中国金融专业的毕业生这样评论这部电影:刚入学的时候教授就告诉我们,我们不过是一群西装革履的骗子,就像这个故事里面一样。“裂缝”就是我们的追求,股票本身毫无价值,炒卖投机才是利润。而普通人诸如你我看后的评论可能是这样:如果你第一天进去,不知道怎么玩的,也就算了。知道了还接着干就是王八蛋。

股票分析员,都是魔鬼吗?

金融危机中的人们

当幸福来敲门

导演:Gabriele Muccino

主演:威尔·史密斯

电影里没有漂亮的演员,没有花哨的剪辑,也没有精彩的配乐⋯⋯但是却有一个好故事,一个足以令我们深深感动的好故事。故事描述了一个单亲爸爸,在经济危机中因为事业失败穷途潦倒到无家可归,却还得担起抚养儿子重担的故事。支持他咬紧牙关的最大动力,除了宝贝儿子外,就是他始终相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这是一部可以让你先心碎然后深深感觉温暖的电影,没有过不去的危机。

如何抢银行

导演: Andrews Jenkins

主演: Nick Stahl/Erika Christensen

杰尼克斯是个毫不起眼的青年,在经济萧条的美国,无所作为,生活拮据,身边没人关心。杰西卡则是一个对于自己的平凡生活很是厌烦的银行雇员。两个毫无牵连的人,在某一天,一场出乎意料的银行抢劫,使两个人的命运产生了交集,他们被迫共同在劫匪与警察之间进行周旋。其中机智的对白在警匪之间的周旋中,不乏对于银行家和投资商人们投机取巧的冷嘲热讽。会不会穷得想抢银行呢?拜托,看看就算了。

银色快手

导演: Thomas Michael Donnelly

主演:凯文·贝肯

一位股票经纪人在一次交易中,赔光了所有的资产,被迫转到了自行车快递这个行业,开始快递生涯。惨吗?热爱自行车的主人公却不这么认为,既来之则安之,他悠闲的过着风驰电掣,云游四海的快递生活。换一种生活,找回失去的勇气和梦想,人生还是可以快乐的过。

愤怒的葡萄

导演: 约翰·福特

主演: 亨利·方达

40年代的伟大电影,但从来不缺粉丝。这是一部美国电影,这是一部获得过奥斯卡奖的好莱坞电影,但它没有个人奋斗、黑帮火拼、种族冲突、政治陷阱和嬉皮嘻哈。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广大农民陷入绝境。穷困潦倒的乔德一家,被迫背井离乡。当约翰一家濒于绝境时,突然一跤跌进了理想国:在名为农业部设立的保护所里,没有警察,人人自治,社区由选出来的代表管理,人们靠为社区劳动谋生,有卫生设备,有孩子们的学校。

多辛苦,我们也能走出去!

铁拳男人

导演: Ron Howard

主演: 罗素·克劳/芮妮·齐薇格

布洛克是一名过气的拳击手,还是三个孩子的父亲。当他的拳击生涯走下坡路后,紧接着而来的是生活的拮据和入不敷出的家庭状况。布洛克放下自尊去排队领取救济金,却挡不住严冬的即将来临,家里食物短缺,生存问题迫在眉睫。布洛克终于决定重上拳击台,这是他可以挽救家人的唯一办法。他在比赛中英勇挥拳,为了男人的尊严,为了家人的生活。是的,为了生活,请紧握你的拳头。生活总有不公,但是“请用你的手而不是你的嘴”去面对。

从心开始

导演:迈克·宾得

主演:亚当·桑德勒/唐·钱德尔

生活总会有很多的意外,足以把我们都变成精神病,Charlie和Allen就是两个极端的例子。Charlie因为一场灾难失去了所有的家人,而Allen则在压抑的家庭生活里被折磨地发疯。所以Allen帮助Charlie也是在帮助他自己。电影慢慢的节奏,并不逼着你去找寻什么答案,可以跟着Charlie和Allen一起变快乐。开心的时候就骑上滑板车满大街溜达,打游戏机,不高兴的时候就带上耳机把自己隔起来。他们都在不断地尝试通过他们强大的内心来治愈自己的精神病。

最贫穷的哈佛女孩

导演:比德·里温

主演:索拉·伯奇

什么是理想的力量?丽兹就是榜样。Murray的真人故事被搬上大银幕,成就了主人公丽兹。父母都是吸毒者,父亲还是流浪汉,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她,在母亲死后,无路可退,她只有两条路,要么和CHRIS一样去做妓女或者小偷,要么去拼命,虽然这不一定有结果。我们从来没有像她一样无路可退过,我们总有第二选择,没人告诉过我们生活会如此残酷,包括生活本身。她想去哈佛,做受教育最高的人,读所有最好的书,用她所有的潜能去做这件事。

2008金融危机分析 篇9

⑴这次全球金融危机的产生主要由于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及金融衍生工具的杠杆造成的,其原因如下:

1、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造成固定资产投资的泡沫及经济的虚假繁荣;

2、美国衍生工具和信用评级的金融监管不力,致使类似网络泡沫的经济重现,使世界各国深受其累;

3、美国对次贷危机的危害性估计不足,没能在早期及时纠正和提供必要的***支持,造成现在难以收拾的局面;

⑵美国金融危机的后果:

1、造成美国及全球实体经济的衰退,很多貌似强大的国家一夜之间就达到了濒临破产的边缘;

2、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深度和广度都较1929年-1933年的经济危机要大,因为现在的全球经济一体化放大了危机影响的深度和广度;

⑶美国及全球经济趋势预测:

1、虽然全球各国都已经信誓旦旦的联合起来救市,为此出台了天文数字的救市方案,但是否有效有待今后几个月的观察。而且救市产生的金融国有化问题、救市所需资金的来源问题及其后续影响、救市单单只针对金融的流动性手段是否合适问题、今后实体经济也面临“救市”问题(如汽车行业)等等,一切都是都是未知的。

2、即使此次全球联合救市取得了成功,但需要的时间也很漫长,经济的中长期衰退已经不可避免。

二、2008年中国经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分析

1、由于中国国际收支的资本项目还未完全开放、资产证券化的规模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有大量外汇储备,这些因素是中国免于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

2、但是,中国金融资产在美国的实际损失预计也是巨大的,具体数字有待今后的时间来检验和消化;(如中投对大摩、黑石、货币基金的投资损失惨重,各大银行持有的次贷及雷曼债券损失也将是巨大的,这从平安90%的巨大投资损失可以看到)

3、中国虽然没有在金融上遭受严重危机的冲击,但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的影响对中国的冲击和考验也是严峻的。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国际分工高度化、中国长期以来用外需来支持经济的发展模式等,都决定了中国不可能再一枝独秀。正所谓“覆巢之下,焉有完卵!

4、世界巨头的危机靠他们自己是无法消化的,例如美国7000亿美金的救市资金肯定不会自己全部买单,中国势必会成为最终的买单一族,只是买单多少的问题而已;

5、中国虽然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试图用启动强大的内需来化解此次外需不足造成的经济影响,但为时太晚,长期的外需拉动型经济岂是短期内可以改变的。而且中国面临着通胀、通缩、滞胀的三重威胁,势必使中国的政策制定较为艰难,只能两权相害取其轻。但是,现在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已经改变,即使连续降息也难以在短期拉

动内需,经济发展速度的放缓甚至短期衰退都是可能的;

三、全球金融危机及经济衰退对中国股市的影响

1、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影响是针对严重依赖出口的实体上市公司及在海外有大量投资的金融机构。这部分损失目前还无法完全预计,最终的损失数字也将是个天文数字。并且,出口型企业倒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也将在此次合骏集团的倒下后展开,更多的外向型企业死掉将是必然的;

2、银行业虽然直接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但由于我国金融管制较严,致使损失相对较小,涉水不深。中长期看中国有持续降息的预期,但是由于消费者的心理预期变更,将在短期内有更多的资金暂时回流到银行,后续就看各家银行如何应对了。

3、房地产业的冬天现在还是刚刚开始,房地产业在过去的几年中由于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待泡沫破灭后,一些不利因素纷纷显现,比如体制上的土地分配制度不公(高峰期大量的地王纷纷出现,地面价值迅猛拉高)、房价的上涨速度远远超过消费者工资的上涨速度、股市的持续下跌使大量资金套牢(消费者财产性收入严重缩水)等。但可喜的是房地产业的资产证券化改革还处于初级阶段,由此避免了类似美国的次贷危机。

4、钢铁行业受危机的影响开始显现,表现在钢铁价格持续下跌,产能缩减。但是,就中国钢铁业来说,由于中国拉动内需的预期,势必将提供更多公共品,即时冒着再次陷入通胀的危险,***也将放松固定资产投资。对于钢铁及机械制造业来说中期看好,至少不会严重下跌;

5、石油、煤炭等能源业的影响将是长期的,表现在能源价格将持续走低(由于需求降低),未来风险处于中等水平。也可能由于中国内需的快速启动致使能源价格不致下降过快,而且现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进入冬季取暖期,对能源的需求将在未来半年内是稳定和持续的。

6、黄金等贵金属、奢侈品行业中期不看好。原因是黄金价格已经在过去持续升高中透支了其保值性,对于黄金及其奢侈品行业来说冬天即将到来。更多的资金将撤出这个市场,消费者对实物的购买也将直线下降;

四、关于救市

1、房地产业:现在针对房地产业的救市论甚嚣尘下,本人认为此时救市是可笑的、是浪费纳税人钱的变相利益输送。

⑴ 从此次房地产冬天的形成因素来看,是上文提到的固定资产投资过热、通货膨胀、中国货币升值的影响产生了大量泡沫。在此次泡沫形成过程中房地产业的暴利是众所周知的,这部分利润必须在市场的调节下回吐;

⑵ 现在房价相对消费者的工资来说还是太高,特别是中小城市后期的房地产价格上涨还未明显下降,应该由市场来决定房地产业的未来;

上一篇:鼓舞人心的人生哲理格言下一篇:《平凡的世界》读后感4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