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催生并购

2024-07-16

金融危机催生并购(精选9篇)

金融危机催生并购 篇1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欧美发达国家大多暂时摒弃了新自由主义政策, 采取了各种凯恩斯主义救市措施, 但是被成功救助的主要是金融垄断资本, 而被主权债务危机套牢的却是广大的劳动者, 大多数人同时忍受高失业率和降低的社会福利保障, 而金融家和各种垄断寡头却享受高额的年终分红和极低的税率。

现阶段涌现出的替代新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的各种思潮中, 有主张局部改良的金融体制改革派, 有主张全面改良的财富收入改革派, 有提出革命要求的长期国有化改革派, 也有主张“21世纪社会主义”的权力结构改革派。它们从不同的层次和角度, 提出了替代资本主义的理论和现实方案, 并有一部分付诸实践。

金融体制改革派

一些西方左翼人士认为, 应对危机, 只需要对金融体制进行改革, 使金融体系更为健全、谨慎、完善即可。如“致力于金融改革的美国人”和美国马萨诸塞大学政治经济学研究所和SAFER专家委员会。他们的改良要求对改善工人阶级处境有一定价值, 即使作用有限。这一思潮的优点在于其抨击方向集中于危机中声名狼藉的华尔街金融体制, 可以联合的范围较广, 甚至不少中小产业资本家也站在其统一战线, 有利于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来认识和约束金融垄断资本的危害性。其局限性在于, 这些建议停留在对金融部门改革提出综合详细的建议的层次上, 与众多资本家和凯恩斯主义者所要求的相差不大, 只是稍微前进了一步, 并没有揭示出金融垄断资本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联系, 即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可能真正约束金融垄断资本的, 只要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 金融垄断资本就必然要兴风作浪, 一切技术上的监管手段都是可以规避甚至立法废除的。

财富收入改革派

美国部分经济学家曾提出一个全面改良的建议清单, 不仅要求改革金融部门, 而且要求整个系统返回到以人为本的目标。其主张主要包括:通过财政政策来恢复经济;使金融部门的救助更公平, 成本更低, 通过提高机构的监督提高效率, 并进一步利用政府杠杆作用, 大大改变这个体制的工作方式;重新调控和重组金融部门, 同时提升公共部门对其监督和管理的能力;扭转社会日益增加的极端不平等状况, 繁荣和提升家庭和社区的力量;改革国际经济治理秩序, 走向一个更为平衡、公正和繁荣的世界经济。和局部改良要求相似, 这一全面改良要求不仅促进和动员了劳动人民, 并且有可能被政府和国会部分接受。

西方资本家中的较开明人士是希望从这些主张中获取改革的思路的, 尽管最后实施的方案可能会大相径庭, 但仍然抱有一些希望。在名义上, 这些要求还是很能引起社会各阶层的共鸣的, 其中不乏一些大资本家。如股神巴菲特就曾大呼“向我开炮”, 希望政府多向他这样的富人征税, 颇似也积极响应劳动阶级要求财富和收入分配改革的呼声。不过巴菲特的资产早捐给了盖茨基金会, 按照美国法律全部免税, 不知他是否真的希望以后取消盖茨基金会的免税待遇。

尽管如此, 在垄断资本家大多反对的情况下, 还有资本家在名义上支持全面的财富和收入分配改革, 仍值得嘉许。这种渐进的改良要求在部分实现的同时, 原本支持这些要求的左翼势力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 还取决于左翼斗争的策略和危机的严重程度等因素。

长期国有化改革派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 围绕对金融企业加强监管还是国有化曾引起很多争论。值得注意的是, 很多资本家支持国有化, 而很多左翼不支持国有化。之所以如此奇怪, 是因为国有化至少分为两种, 一种是短期国有化, 即靠国家财政帮助金融企业度过危机后重新将其私有化;另一种是长期国有化, 即彻底摆脱私人资本家的控制。资本家当然支持前者, 而左翼虽然支持后者, 但又怕最终变成前者。

这一派的学者认为, 要超越资本主义思维, 最重要的过渡性问题是能否实现经济民主化。国有化必须首先是长久的, 更为关键的是控制, 必须明确控制是社会的、民主的, 并包括转变行业, 使其服务于社会福利。金融部门的转型还必须涉及到工人自身相应的转变, 这就涉及到更宽广的范围。

虽然这类国有化改革方案只是过渡性的, 看上去和先前的全面改良方案相差不大, 甚至要求更少, 实际上却远远超出了一般的改良范围, 因为他们开始要求长期稳定的政治权利, 而不仅仅是一时的经济权利。经济权利是随时可以被资本家当权者剥夺的, 而政治权利是相对不容易被夺走的。不过, 这里的政治权利还只是低层次的, 是参与政治的权利, 或者说要求享有政治权利的权利, 而非真正的政治权利。

其实, 方案中的许多内容也是资本主义政府所喊的竞选口号的内容, 这些口号在任何资产阶级政党上台执政后都不了了之。

权力结构改革派

以拉美著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墨西哥城市自治大学海因茨·迪特里奇的“21世纪社会主义”为代表之一的权力结构改革派, 强调权力在社会主义改革中的重要性, 也是更为激进的思潮。

迪特里奇的“21世纪社会主义”理论及其过渡方案比国有化改革方案更进一步, 并更富想象力, 如提出了劳动时间计量的货币改革等激进方案。这一方案如果能够成功实现, 将极大地改变社会景观, 挑战人们的思维定势。迪特里奇曾经影响到拉美, 产生了具有拉美特色的社会主义思潮, 在欧洲虽然还没有付诸实践, 但在左翼思潮里依然享有盛名, 虽然其很多具体改革思路因其鲜明的革命性而难以引起资产阶级的共鸣, 并超出了很多左翼人士的想象力;但在理论创新性上具有很大的诱惑力, 将吸引不少有志之士继续发展和改进, 最终发展成为更易实行并保留其革命性的改革方案。方案对很多资本主义的经济难题提出了简洁明了而又大快人心的解决方案, 有朝一日若能实现, 必然是一次令人期待的改革试验, 并将丰富社会主义发展的模式选择。

金融危机 掀起IT并购狂澜 篇2

自从一个月前雷曼兄弟宣布破产以来,“美国政府7000亿美元救市”、“欧盟救市”、“银行破产”等各种新闻不断出现在各大媒体的头条上。一时间,媒体、业内分析人士,甚至连普通民众,关于经济前景的讨论空前地多了起来,而讨论的结果,就是几乎所有人都越来越达成一致——雷曼破产似乎拉开了新一轮经济危机的序幕,“冬天”就要来了。

据国外媒体10月12日报道,受“金融寒流”的影响,黑莓手机的提供商、加拿大RIM公司因新款智能手机发布费用上升,导致毛利率下降,其在纳斯达克的股票价格仅在4个月内,就从150美元大跌至60美元上下,公司市值缩水一半。因此,一直以来就被外界猜测的“微软可能收购RIM”的传言似乎也更加“言之有理”。

“收购RIM对于微软来说,有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Canaccord Adams公司分析师Peter Misek表示,2000万黑莓用户如果能被微软收入囊中,将会让微软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的市场占有率大幅提高,同时也将为微软迎战Google提供一枚有力的筹码。而Welling财务公司CEO Mark McQueen则表示,以微软目前的财报来看,微软的财务能力也允许它收购RIM。

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IT业内关于并购的消息也开始不绝于耳,弥漫至产业内的各个领域。

并购消息不绝于耳

事实上,除了微软可能盯上RIM之外,在一直是并购高发区的管理软件领域,排名前4的CA和BMC很可能成为微软和Oracle的追逐对象。有分析人士称,“CA和BMC与排在它们之前的惠普和IBM相比,同样拥有诱人的技术,而它们的规模却是Oracle和微软能够‘吞’得下的。”

在处于IT产业上游的芯片制造行业,英特尔在CPU领域已经对AMD形成了明显的优势,而在GPU市场,AMD却有ATi的支撑。现在,nVidia的市值已经跌至38亿美元,比一年前下跌了83%之多。这对英特尔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它完全有理由通过收购nVidia在GPU市场取得如同CPU市场的竞争局面。

在硬件领域,联想CFO黄伟明9月30日向媒体表示,联想将进一步扩张,开展继IBM全球PC业务之后的又一重大收购。尽管他没有透露收购目标,但富士通西门子成为业内最热门的猜测对象。PC行业因经济衰退可能放缓增长,甚至出现萎缩,联想很可能转而下大力开拓企业级服务器市场。因此,几个月前,业内就已经有联想将收购全球第五大服务器制造商富士通西门子的传闻了。另外,日本大和研究机构也猜测,东芝也是联想的潜在收购对象。

而在互联网行业,“微软-雅虎”收购案的可能性依然存在。由于雅虎股票持续下跌,市值已跌至170亿美元,远远低于年初微软475亿美元的报价,而且9月份雅虎搜索业务市场份额也略有下滑,雅虎股东再次提出希望雅虎能够被微软收购。

微软与雅虎间的僵局尚未打破,又传来消息称,雅虎对AOL起了并购心思,甚至表示雅虎最快将在本月内与AOL达成协议。

此外,通信行业中,Sun和北电也成为收购消息中的主角; 安全领域,赛门铁克也宣布,以6.95亿美元收购在线信息和网络安全服务提供商MesseneLabs,布局云计算的安全市场。

正是抄底好时机?

面对即将入冬的金融形势和股市的低点,IT企业最近在资本运营方面,也出现了两种流行的趋势: 一种是大量回购自己公司的股票,一方面向投资者显示对企业未来的信心。另一方面为“春暖”时公司市值扩大增益; 而另外一种,就是所谓的“抄底”,即趁股票价格偏低时进行并购。

“在经济衰退期,迅速变化的市场和科技环境是并购传闻不断出现的原因之一。” O'Donnell认为,那些全业务的大企业,承受风险的能力要远远高于中小企业,与IBM和惠普相比,BMC和CA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原因,就是在于没有硬件或服务业务。

SanfordBernstein分析师PaulSagawa也表示,“市场资源最终将集中在可以进行产品研发的大公司手里。在每一项产品领域,弱势公司都必须做出抉择。”

而根据以往的市场经验,众多金融界人士也指出,现金是弱市中的最关键因素,“只有持有大量现金的企业才能在经济衰退期生存下来。”国内一位分析人士表示,“对那些现金流非常充裕、希望通过并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的IT企业来说,能够以越低的价格收购竞争对手就对自己越有利。因此,现在就是一个很好的时机。”

在“9.11”之后,思科就陆续收购了9家公司,这些业务现在每年为思科贡献20%的收入。因此,思科CEO钱伯斯也表示,将继续采用这一扩张方式。

不过,分析人士还指出,金融风暴必将导致借贷成本提高,因而即使现金流目前仍然充足的企业,对较大规模的收购也需要保持谨慎的态度,“毕竟并购所需要的资金会在短期内给企业的现金流带来较大的压力,因此,大宗收购如果进行得不够顺利,也可能拖垮本身平稳的现金流。”

此外,并购合作的前提是这项并购的结果必须对双方来说是互惠互利的。业内分析家认为,在当前并不乐观的市场环境下,合作双方更愿意通过并购使强者越强,而弱者则希望使自己存活的机会延长。因此,一些来自华尔街的分析家认为,未来更多公司交易将是合作,而不是并购。

评论

并购,请谨慎出手!

投资银行有的倒闭了,有的转型了,科技股高高在上的股价也跌了。“现在是大企业抄底的最佳时机。”说起金融风暴,一位业内人士兴奋起来。而近来频繁传出的并购消息,虽然没得到各家企业的证实,但也没有哪家企业正式地澄清,根据“无风不起浪”的原则,足见得至少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心存并购的念想。

不过笔者认为,并购不是逛商场,挑打折的时候买划算; 并购更不同于炒股票,需要遵从逢低买入的黄金法则。想要进行并购的企业,必须仔细权衡并购行动的性价比。

首先,并购所需的资金不仅仅包括一个企业在股票价格上所显现的市值,可能还要同时并购被并购企业所拥有的一些资产。历史上,因资金链断裂倒下的企业不在少数,在目前拆借成本提高、融资相对困难的情况下,并购方需要在完成收购后仍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现金流,否则,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第二,即使资金足够,但整合一个企业也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完成的。2000年时代华纳与AOL的那场“世纪婚礼”,也终于在今年分道扬镳。企业并购来的业务,往往在时隔几年之后,有相当一部分会因无法整合或利润不足而被剥离。在经济衰退的大环境下,是否有必要大张旗鼓地做一件很可能没有结果的事情呢?我想大多数企业都会说“No”。

金融危机催生并购 篇3

1 当前我国物流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物流业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面虽然尚未改变,但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和新特点。总体来说,我国物流市场运行突出一个“缓”字。

(1)物流业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的基本态势

2008年前三季度,我国物流规模继续有所扩大,全国社会物流总额为68.1万亿元,同比增长26.7%,增幅加快1.2个百分点。物流业增加值完成1.36万亿元,同比增长16.8%,继续保持较快增长。社会物流总费用为3.68万亿元,同比增长19.6%,增幅加快4.1个百分点。总体看来,我国物流业的平稳较快发展,适应了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要求。

(2)物流业发展出现趋缓迹象

具体表现在,一是物流实物量增速回落。2008年前3季度,我国货运周转量回落8.5个百分点,集装箱吞吐量回落8个百分点;二是物流市场价格下滑。2008年11月份公路货物综合运价比上月下降了4.6个百分点;三是物流业投资增速趋缓。2008年前三季度,国内物流相关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比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低近14个百分点,同比回落5.3个百分点;四是物流企业遇到严重困难。部分地区中小物流企业陷入困境,开始退出物流市场,大型物流企业利润普遍下降,有的已出现严重亏损,市场面临重新“洗牌”。(引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何黎明在第七届中国物流学术年会上的讲话)

2 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影响的SWOT分析

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冲击不可避免,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业的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具体如下:

(1)优势

我国宏观经济比较稳定、潜力很大,我国一些新兴市场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物流需求将逐步增大。另外,我国物流企业的网络优势依然存在,这是国际物流巨头在短期内不容易超越的。

(2)劣势

相对国际物流巨头,我国物流企业整体服务水平偏低,一方面是物流过程中的货损、货差、野蛮装卸现象屡见不鲜,物流服务的响应速度、可靠性偏低;另一方面,大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的服务范围较窄,物流业务功能单一,物流服务附加价值低。

(3)机遇

国家物流业振兴规划出台,必将促进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振兴物流业的九大重点工程,将优化和提升我国物流业的设施水平;另外,中央政府投入4万亿元振兴经济,在刺激经济的十项措施中,基础建设、房地产投资、灾后重建等是重点,将间接拉动物流需求增长。

(4)威胁

金融危机导致国际贸易量下降,给国际物流业务带来沉重打击。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对外依存度较高的行业发展减缓甚至衰退,相关物流需求大幅度缩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整个物流行业利润率下降,部分中小型物流企业陷入困境,甚至退出市场。

3 我国物流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金融危机对我国物流企业是一个严峻的考验,如不能及时应对,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物流企业的处境将非常困难,具体来讲,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加强物流企业客户关系管理,掌握客户情况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导致部分生产、制造性行业亏损,许多企业甚至面临倒闭,在这种情况下,物流企业要及时掌握所服务重要客户的经营情况并对其未来的发展态势进行分析,避免发生更大的损失。

(2)加强对资金流的控制

在金融危机情况下,降低成本往往是企业度过难关的有效手段,物流企业在降低成本、优化物流过程的同时要注意与资金流监控的协调运作,要与物流作业过程密切配合,对物流业务的外包及转包问题所发生的风险进行估计,做到未雨绸缪。

(3)全面梳理物流业务,清理物流过程中的营运资金链

按照客户、项目和期限等,全面梳理各类物流业务,对于债务链(如应付账款),应如期、如数诚实守信地向债权人付款;对于债权链(如应收帐款),应如数、如期、如实地向债务人催收结算资金款项。

(4)全面清理各类库存,了解库存货物情况

提供仓储服务的物流企业,要及时、定期、全面的清理各类仓库存货,包括自有仓库存货,租赁仓库存货,代管制造商和经销商的库存物资等,着重了解货物流转状况、货物价格变化情况、非常态库存(如破产企业的抵押库存)情况等。

(5)进行物流资产的结构调整,提高资源效率

对于物流企业所拥有的不动产,如仓库、配送中心等,在金融危机情况下要采取优化增量资产,激活存量资产,淘汰或处理拍卖劣质资产的措施,以减轻企业的经营负担,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

(6)加强物流业务和资源的整合能力,降低运营成本

在满足客户服务水平的情况下,物流企业要注意严格控制自身的运营成本,规模较大的企业,可以通过合适的途径,整合社会物流资源,扩大自身的规模。

(7)加强物流网络结构的调整,优化物流系统

随着物流业的整体利润下滑,物流网络上的某些子公司或合作企业可能已陷入亏损,无法正常运营,物流企业要及时对物流网络上经营不好的子公司或合作企业进行调整,以保证整个物流系统的健康运作。

(8)提高风险意识,加强风险控制

金融危机情况下,物流企业更应该提高风险防范意识,加强对物流业务、客户的信用等级等风险问题的识别、评估、管理与控制,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以规避风险可能带来的损失。

4 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供应链服务模式

在目前十分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真正赢得企业生存的空间,在发展物流业务的同时,我们应该更积极地培养企业以供应链组织者的角色来整合系统资源,提高集成化物流服务的能力,要以供应链整合协作为基础,尽可能地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服务内容,以达到为客户创造价值、系统整体获益的目的。

图1为面向企业的B2B供应链服务模式,该模式以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为支撑,以综合客户服务平台为基础,实现了供应链中高效服务的集成,为客户制定一揽子解决方案,提供“一站式”服务。

在该模式下,网络信息技术平台下设商业咨询平台,资金流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物流企业通过商业咨询平台为客户制定个性化的商务解决方案;通过资金流服务平台,结合物流作业过程,进行资金流的控制和风险管理;通过物流服务平台管理客户的物流业务,为客户制定系统化的物流服务。在该模式下,物流企业整合了客户需求与物流资源,拓展了服务领域,延伸了服务链条。更重要的是,通过新型的物流服务模式,物流企业与客户的关系更加密切,双方相互依赖,共同生存。在双方的合作中,物流企业的地位得到提高,增强了物流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该模式下,物流企业通过综合客户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采购、分销执行、虚拟生产等服务。采购执行是指供应链管理中从原材料供应商到生产企业(制造商)的部分。采购执行能够为企业实现零库存管理;帮助企业进行供应商管理及采购运作管理,包括物流、订单、商务、结算、信息互动等;使企业更专注于自身的核心业务,扁平中间不必要的代理环节,既降低了采购成本又实现了弹性供应链缓冲功能,使企业进可攻、退可守,图2为采购执行流程。

分销执行是指产品从生产企业(制造商)到最终用户(消费者)的部分。分销执行能够帮助企业扁平渠道,减少中间环节,提升竞争力,达到直供目的;帮助企业管理众多客户,包括订单管理、商务管理、物流管理、结算管理、信息管理,使企业能更专注于核心业务上;使企业能直接掌控市场及客户,实现核心业务的全面掌控,图3为分销执行流程。

虚拟生产服务是指以采购执行和分销执行为基础再加上接受客户委托外包加工生产的环节,彻底实现由客户委托采购原材料、生产、配送成品到最终使用者的全面性供应链服务。虚拟生产是企业根据客户现在的需求及市场发展要求而产生的一种新型的供应链服务业务,是对企业现有业务的补充与完善:从采购执行到生产执行再到销售执行,从而形成完整的、全面供应链服务体系。在虚拟生产中,物流企业联合方案开发商根据客户订单进行OEM或ODM加工,使制造商看到许多外部资源配置服务提供者拥有比自身更有效、更经济的完成业务的技术和知识,帮助他们实现规模效益,并且三方都愿意通过这种方式获利。在相应的客户端用户可以通过外向资源配置,避免在设备、技术、研究开发上的大额投资,专注于他们擅长的销售业务。在这个虚拟生产模型中,不仅分担了风险,各自还保持和加强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从产品的研究开发到投放市场,周期大大地缩短,而且顾客导向化程度更高,图4为虚拟生产流程。

我国的物流企业要想成为能够满足现代市场需求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就必须在充分发挥企业原有业务竞争优势的同时,培养以供应链整合为基础的核心服务能力,延伸服务链条,创新核心技术,快速寻求增值服务上的突破,提升企业的赢利水平。

摘要:文中首先介绍了我国物流经济运行的基本态势,接下来对金融危机给我国物流业造成的影响进行了SWOT分析,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并提出了基于网络信息技术的供应链服务模式。

金融危机下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浅析 篇4

关键词:金融危机跨国并购可持续发展风险

0引言

任何一个企业在全球化时代,都必须具备全球化的视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乔治·施蒂格勒曾经说过:“所有美国的大企业都是通过某种程度、某种方式的并购成长起来的,几乎没有一家大企业主要是靠内部扩张成长起来的。”当前的全球金融危机,为我国企业实施跨国并购提供了机遇,由于人民币升值及我国企业受经济危机影响相对较轻等因素,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也随之活跃。仅2008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就达到521.5亿美元,同比增长96.7%,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同比增长63.6%。2003-2008年,我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年均增长速度高达70.2%。据渣打银行估计,2009年我国的对外直接投资额有望首次超过引进外国直接投资额。然而,国外研究机构的大量研究也表明,仅仅十分之三的大规模企业并购真正创造了价值,依照不同的成功并购标准,企业并购的失败率在50%到70%之间。这就是说,并购既是企业成长壮大必须采取的方式,又是复杂程度最高、风险最大的战略行为,尤其是跨国并购。近期,中铝公司确认,我国最大的海外投资因力拓毁约宣告失败。四川民企腾中重工收购通用悍马,则遭到了不少质疑。一个想收购海外优质资产,却被无情拒绝,另一个则可能拿来不良资产,想买的,对方不卖了,不良的,买了不放心。这似乎表明,我国企业眼下进行的跨国并购并不顺利。近年来,我国企业跨国并购成功和失败的案例都大量涌现,这使我们不得不更理性的思考我国企业的跨国并购行为。

1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原因

1.1我国近年来经济飞速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人们消费能力不断增加,我国对各类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多年来,我国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发展,1995-2008年的平均实际GDP增长率达到了年同比9 7%,特别是自2003年以来,实际GDP增长率均保持在10%以上,2007年更是达到了年同比13.0%的历史较高水平。尽管2008年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但是依然保持在9.O%这一远远高出发达国家水平的经济增长率。经济的快速增长大幅增强了我国的消费能力。然而,我国本身资源有限,需要靠大量进口,这些需求使有能力的企业不断去寻求跨国并购机会。

1.2我国企业具备跨国并购的实力。很多有实力的企业的财务状况良好,虽然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來受经济环境的影响,利润增长率大幅下挫,但依然实现了盈利。这些企业近年来所积累的良好的财务状况和盈利能力为其进行海外并购提供了条件。

1.3我国政府对国内企业跨国并购的政策支持。为进一步落实“走出去”战略,中国政府出台多项措施支持我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如,2009年3月16日,商务部发布《境外投资管理办法》,将境外投资审批权进一步下放到地方政府。另外,截至2008年底,我国政府积累了1.9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一水平远远高于其他国家,并且在必要时可以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支撑。

1.4我国健康的金融体系和充足的流动性也能为我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融资活动提供巨大支持。目前我国的银行业状况良好,截至2008年12月,中国商业银行的平均不良贷款率仅为2.5%,贷存比仅为65.1%。这使得我国的银行业能够在许多国家的银行正在被迫去杠杆化之时,不但无需降低杠杆率,还能扩大杠杆率,为企业的海外并购提供融资支持。

1.5国际金融危机导致部分海外企业经营困难,部分经营不善的企业资产价值大幅缩水,资产严重贬值。为缓解流动性短缺,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导致资产价格下跌,折现能力严重下降,现在这种价格是购买的绝好机会。此时进行跨国并购不但可以解决被收购企业的燃眉之急,也可以大大节省我国企业的收购成本。

1.6海外并购的监管和审查放松。在过去数年,我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计划多以失败告终,主要原因在于我国企业的“国有”背景让海外企业家和政治家担忧不已。不过,金融危机的到来,为筹集资金而疲于奔命的欧美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放松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监管和审查,减少了跨国并购的政治障碍和隐性成本。

2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模式

面对机遇,我们更需冷静,对外投资是对企业综合竞争力很大的挑战,虽然在资金充裕、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海外资产会显得相对便宜,但便宜不应该成为购买的理由,如果资产不能带来效益,再便宜也没有价值,甚至有可能因“消化不良”而背上沉重的负担。我国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战略是必然趋势,但在“走出去”的过程中要注意规避和防范风险。面对海外的并购机遇,我们只有找到适合可持续发展的模式才能能最大程度的保障企业的利益。笔者认为我国企业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做为切入点,去进行跨国并购。

2.1对实体产业的投资,买缺少的东西是明智之选。仅以中国石油天燃气公司近期的海外并购为例,今年6月21日,公司公告,以694亿元收购新加坡石油公司45.51%的股权已经完成,公司可能对其余的股权做出强制性全面现金收购要约,预计收购总额可能达到1 52亿元人民币左右;公司还有可能从法国道达尔公司的手中接手伊朗南帕尔斯气田上游开发,而中石油集团或将为此支付47亿美元(约322亿人民币)。另外,中石油、中海油也正在以40亿美元的价格竞购美国公司KOSMOS能源处于非洲加纳沿海jubilee油气田30%的股权。不仅是中石油,我国其它一些行业,如钢铁、有色金属等对资源依赖性比较强的行业也趁机对海外资源进行了大规模的并购。这些将极大地缓解我国长期浪费所造成的资源紧缺状况,增加我国战略资源储备,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增加了能量。

2.2技术是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当务首选。去年年底,湖南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搞掂国内轨道交通行业首例跨国并购案。以不到1亿元的代价,控制全球排名第六的大功率半导体器件企业丹尼克斯,同时拥有高压绝缘双极型晶体管制造这一与时代电气主业关联颇大的核心技术。时代电气为其提供了良好的融资平台,解决丹尼克斯资金难题,而利用丹尼克斯的技术生产的高压半导体元件,正是我国基础建设大量需要的。另外,吉利今年初对全球第二大自动变速器公司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的收购更是技术并购的经典。其收购的是国内目前最缺乏的、最核心的自动变速箱产能和技术。同时,DSI的大扭矩自动变速箱技术正好与吉利掌握的现有自动变速箱技术形成互补,对未来吉利全面掌握中高档车核心技术和竞争力大有裨益。最适合的就是最好的,在选择海外技术并购的时候,并不一定要并购最先进的技术。技术上具有适当的领先性、能够解决企业技术瓶颈,是选择海外并购目标的基本原则,能使企业得到飞速的发展。

2.3用长远的眼光,为实现全球化战略而进行跨国并购。今年6月,海尔集团公告,将参与新西兰斐雪派克公司一项股权融资计划,计划完成后,海尔集团将成为斐雪派克第一大股东。与以往海外并购不同的是,海尔这一次更加注重市场资源和供应链资源的利用合作,一改往日海外扩张中重视制造资源的做法。双方签署了一项合作协议,即在全球范围内互补和强化双方技术优势,共享双方市场资源、供应链资源,发展高端家电产品,为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全球基础上加强售后服务合作。海尔此番之所以愿意付出国内市场资源和国外相应资源的代价,是因为海尔现在正在全球化布局的过程中,公司更加看重能的是全球资源,包括技术、市场、供应链资源,来实现其在全球的发展战略。

金融危机催生并购 篇5

关键词:金融危机,并购,钢铁行业

一、金融危机下钢铁工业面临的挑战分析

1. 产能过剩

2009年全年我国淘汰落后钢铁生产能力或超过1600万吨的计划额度。数据显示, 截至2009年9月, 我国钢铁生产第一大省河北今年已累计淘汰落后钢铁产能415万吨;前三季度广东省推动关停、淘汰落后钢铁产能240万吨;安徽省马鞍山相继关停马钢5座300立方米高炉、1台90平方米烧结机等;湖北省专项整治关闭了16家小炼铁炼钢企业。

2. 利润被上游挤压

从2008年底至2009年上半年, 纳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统计的68家大中型钢厂曾出现连续8个月的整体亏损;2009年全年, 中国钢铁行业的整体销售利润率为2.43%, 仅仅略高于一年期存款利率。2009年中国钢铁行业增产不增收, 粗钢产量达5.68亿吨, 表观消费量达5.65亿吨, 同比增长24.8%;但销售收入下降10.14%, 实现利润下降33.64%。据工信部统计, 全国工业销售利润率的平均水平为5.47%, 钢铁业2.43%的利润率尚不及平均水平的一半。

3. 库存高企

数据显示, 截止2010年1月15日, 全国主要城市钢材社会库存量达1245.164万吨, 去年同期为620.687万吨, 同比增长100.61%。主流钢材品种库存显示, 螺纹钢高达489.4万吨, 同比增长135.36%;热轧卷板高达396.9万吨, 同比增长178.5%;线材122.8万吨, 同比增长62%;冷轧114.9万吨, 同比增长29.6%;中板121万吨, 同比增长14.5%。分析人士认为, 如果再加上钢厂库存和终端用户库存的话, 整个钢铁行业的库存可能接近8000万吨左右。

4. 集中度较低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 发达国家由于钢铁消费强度减弱, 钢材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突出。日趋激烈的外部竞争环境促使传统强势企业寻求从对立竞争逐步转向争取合作垄断竞争, 欧洲、美国、日本、韩国等主要钢铁生产国家 (地区) 的兼并重组盛行, 钢铁产业集中度明显提高。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低, 从全球来看, 美国4家钢厂的产量占全国的61%, 日本4家钢厂占全国的75%, 09年我国6家2000万吨以上的钢铁企业产量仅占全国的32.8%, 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差距。

二、金融危机下钢铁行业面临的机遇分析

钢铁工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 是国家经济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钢铁发展直接影响着与其相关的国防工业及建筑、机械、造船、汽车、家电等行业。随着国际产业的转移和中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巨大成就。

(1)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 中国政府频频出台政策措施这对钢铁行业产生积极作用。2008年11月15日, 中国政府推出刺激经济十项措施, 将在2010年底之前投资约4万亿, 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激励范畴中的几大行业都是钢铁用户。

(2) 在国家刺激经济政策的作用下, 钢铁生产开始逐步回升。2009年全年产钢56784万吨, 增长13.5%。2010年第一季度, 我国钢铁行业出现双增长, 回升趋势非常明显。钢铁行业的发展方式由粗放型逐渐转变为集约型, 正在提高全行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3) 201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快钢铁工业结构调整的若干意见》, 要求加大钢铁行业节能减排力度, 加快行业结构调整。通过各项细分工作的完成, 真正为钢铁行业营造再次发展的环境。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升级, 中国对高品质钢铁产品的需求量会越来越大。

三、中国钢铁企业的并购情况

(1) 宝钢并购:2009年3月份, 宝钢以20.214亿元取得宁波钢铁56.15%的控股权, 迈出了振兴规划出台后钢企重组的第一步。宝钢集团在宁波同杭州钢铁集团公司签署《关于宁波钢铁有限公司的股权收购协议》和《关于宁波钢铁有限公司之合资合同》, 宝钢将投资20.214亿元, 从杭钢手中收购宁波钢铁56.15%的股权, 成为控股股东。由此, 宝钢年产量有望突破4000万吨大关。

(2) 首钢并购:首钢与山西长治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在2009年8月8日签署重组协议, 在历时5个多月的谈判后正式入主长钢。首钢重组长钢后, 将在3年左右的时间投资190多亿元, 使长钢的年产能到2012年时能达到600万吨钢规模, 而其目前的产能只有360万吨。经此并购, 首钢届时的预期产量也有望达到1800万吨。

(3) 鞍钢攀钢跨省重组:2008年5月, 鞍钢集团与攀钢集团签订“资产整合整体上市现金选择权合作协议”, 并在攀钢集团随后的整合中成为了攀钢系资产重组现金选择权第三方。2009年5月, *ST钒钛通过换股吸收合并另两家公司攀渝钛业和长城股份, 实现了攀钢集团的整体上市。2010年5月, 鞍钢集团和攀钢集团重组合并获国资委批准。2010年7月28日, 重组正式完成, 新成立的“大鞍钢”作为母公司, 由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对其履行出资人职责;鞍钢与攀钢均作为新的鞍钢集团的全资子公司, 钢铁央企正式由四变三。

(4) 山钢重组日钢;2009年11月9日, 山钢集团旗下上市公司济南钢铁和莱钢股份停牌宣布进行重大资产重组。三个多月后, 重组预案公布, 济南钢铁计划作为山钢集团钢铁主业的资产整合平台吸收合并莱钢股份, 并向集团增发收购30亿元现金及预估值85.85亿元的资产。

参考文献

[1]韩英.金融危机对中国钢铁行业的影响及对策.生产力研究, 2010 (10) .

[2]戚向东.2010年我国钢铁行业运行形势与战略思考.冶金财会, 2010 (8) .

金融危机催生并购 篇6

2007年以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使得全球跨国并购步伐明显放缓, 但是对于中国来说, 情况却相反。次贷危机的爆发导致许多国外知名金融机构的估值大幅下降, 为国内金融企业“走出去”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国内一些金融企业纷纷相继参与海外并购。但是, 海外并购后面对的财务、法律、文化等等风险, 再加上金融危机给全球金融业带来的重重阴影, 国内金融企业要在并购后创造财富并非容易。关注参与海外并购的国内金融企业的财务状况尤为重要, 一方面可以增加企业的风险意识, 另一方面也可以给后来者带来一些警示作用, 这是本文研究的初衷。

二、海外并购的效率理论

效率理论认为海外并购活动可以提高并购各方的经营效率, 从而可以提高整个社会的收益和福利。效率理论认为企业并购活动能够给社会收益带来一个潜在的增量, 而且对于交易的参与者来说无疑能提高各自的效率。这种效率主要体现在并购后产生的协调效应上。所谓协同效应是只两个企业并购后, 其实际价值得以增加, 其产出比原先两个企业产出之和还要大的情形, 如管理协同、经营协同、财务协同等。

分析我国金融企业海外并购的原因, 从根本上说, 海外并购是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表现。经济全球化、金融自由化、经济区域化以及企业跨国化是促进海外并购的重要外部因素。同时信息技术的发展也为银行的并购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根据波士顿咨询集团对中资银行跨国并购的调研与访谈数据, 得出三条重要的原因:首先是优化配置过剩资金。随着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和基准利率的不断下调, 银行的过剩资金有增无减, 金融危机为我国金融企业通过海外并购走向世界金融舞台提供了平台。其次是随着中国各行业的公司在海外市场变得日益活跃, 中资银行自然希望继续和这些投资新市场的中国企业合作, 跟随客户进军海外并成为全球机构。最后中国贸易部门和银行监管机构是银行进行国际扩张的有力支持者。

在我们为中国金融企业海外并购举措喝彩的同时, 也要注意到, 中国银行业的海外并购并不会一帆风顺, 企业并购后的业绩表现值得我们关注。是否并购后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业绩表现更好, 又或者并购对于企业来说是一个沉重的包袱?这需要接下来的实证分析。

三、数据来源、指标选取和研究方法

(一) 数据来源

因为本文研究的背景在金融危机下的银行海外并购, 并且为了能够比较并购前后的业绩, 所以选择2008年发生海外并购的国内金融企业作为研究样本。经过查找相关资料, 最后确定样本量为3家银行, 研究其并购当年、并购后1年的绩效与并购前1年绩效的差异。样本介绍如下:2008年3月, 中国工商银行支付约366.7亿南非兰特 (折合约54.6亿美元) 的对价, 收购南非标准银行集团20%的股权, 成为该行第一大股东;2008年9月, 招商银行以193亿港元的现金总额收购永隆银行约53%的股权;2008年4月民生银行收购美国联合银行4.9%的股份, 金额约为9500万美元。

(二) 指标选取

1.盈利能力。

本文的盈利能力指标选取主营业务利润率、净资产收益率和每股收益。

2.偿债能力。

上市公司偿债能力强弱是判断公司经营好坏的标准之一。与上市公司有利益关联的企业或个人, 都很关注该企业的偿债能力, 因为如果这个能力弱或很低, 上市公司可能会突然因资金周转不畅而出现预料之外的破产。本文选取资产负债率作为偿债能力指标。资产负债率越高, 企业的偿债能力越低, 偿债风险越大。

3.营运能力。

营运能力指标反映出并购后的管理效率是否得以提高, 管理效率提高带动赢利能力随之提高。本文选取总资产周转率作为营运能力指标, 该比率提高, 代表企业的盈利能力增强。

4.成长能力。

对上市公司管理者来说, 不仅追求并购的短期效应, 更注重企业的持续经营与发展。本文选取净利润增长率作为成长能力指标。

5.股本扩张能力。

从长期发展来看, 企业都希望扩大规模, 因此, 此项能力能够预见上市公司进一步增发股票能力的强弱及扩张的潜力, 要想持续发展需要增强这个能力。本文选取每股净资产作为衡量股本扩张能力的指标。

6.现金获取能力。

企业的利润高低只是账面的数字, 对企业来说, 利润中企业真正可用的部分还要看现金流量情况, 这类指标更直接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本文选取盈余现金保障倍数作为衡量现金获取能力的指标。

(三) 研究方法

本文应用描述性分析的方法研究海外并购对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业绩影响。为了让不同年度的数据具有可比性, 文章将所选的指标数据, 以样本公司股本总数为权重, 对并购当年、并购后1年与并购前1年的数据进行加权平均, 然后分别比较3年中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成长能力、股本扩张能力和现金获取能力几类指标并购前后的变化, 以此来说明海外并购给我国金融企业绩效带来的影响。

四、研究结果分析

关于以上指标的并购前1年、并购当年、并购后1年的有关描述性分析结果见下表。

从描述性分析结果可以看出:1.海外并购使我国金融企业盈利能力在并购当年轻微上升, 但并购后1年有小幅降低, 总体变化不明显。2.偿债能力在并购后有轻微下降, 而且资产负债率不管并购前后都一直处在接近1的临近水平, 企业的偿债能力存在极大风险。3.总资产周转率在并购当年有所上升, 但随之又有降低,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海外并购对我国金融企业原有资产的周转速度造成一定的影响。4.从净利润增长率并购前后下降幅度剧烈来看, 并购后企业的成长能力明显低于并购前的成长能力, 这可能是由于海外并购涉及的金额巨大, 再加上全球金融行业的不景气的外部原因, 限制了财富的增长。5.股本扩张能力在并购后有所提高, 也说明了我国金融企业利用海外并购加快扩张的决心。6.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在并购后有下跌趋势, 虽然下跌幅度不大, 但是仍需要引起重视。现金获取能力的下跌表明企业的营利能力降低, 企业未来可用的现金减少, 利润质量表现不乐观, 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五、结论及对策

研究结果表明, 并购后我国金融企业的财务业绩比并购前的业绩有所下降, 尤其是成长能力有大幅下跌。虽然本文的样本量很少, 加上研究年限的限制, 影响了研究的精确性。但是, 这个结论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我国金融企业在海外并购上需要学习和重视的地方还很多。为了实现通过海外并购提升我国金融企业的绩效, 笔者认为在海外并购时, 我国金融企业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 慎重选择并购对象, 循序渐进实施并购战略。

众多的海外并购案比如中国投资公司对百仕通、国家开发银行对巴克莱股权的收购, 这些例子告诉我们, 并购对象如果选择不好, 会直接导致并购的失败。海外并购最重要的是符合业务发展的需要, 能为自身带来核心竞争力。因此, 作为来自中国这样新兴市场的金融企业, 进行海外并购时要从小目标着手, 即收购大公司的小股份或者收购小公司的大股份, 要循序渐进, 不能一蹴而就。另外, 在收购过程中只有对目标企业做好充分的调查才能更精准的估价, 不至于造成估价过高的情况。比如招商银行收购永隆, 很多业内人士都指出其收购价格过高, 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招商银行在此前缺乏相关调查经验。而且还应该看到, 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资本市场大幅下挫的形势下, 中国金融机构近期的海外投资并购都面临着相当程度的估值损失风险。通过海外并购案例的股价表现来看, 大部分上市公司并购后股价都有不同层次的大幅下跌。对此问题, 我们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国内金融企业必须判断资本市场波动是短期临时性波动还是长期趋势改变。如果是短期临时性波动, 对目标公司的估值影响不大, 如果是长期趋势性改变, 则需要考虑是否调整对目标公司的估值。在当前的条件下参与海外并购的中国金融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些问题, 做到谨慎、稳妥, 尽可能地规避海外并购投资中的潜在风险。

2. 根据自身财务状况, 慎重选择并购时机, 不操之过急。

自身财务状况的安全及资金实力雄厚是进行海外并购的前提条件。金融危机的阴云还未散去, 贸然并购将存在巨大的风险。因此我国金融企业海外并购首先要加强自身财务管理, 根据自身财务状况, 慎重选择并购时机, 不操之过急。必须承认, 在我国宏观经济已经形成比较明显的人民币升值预期的大背景下, 国内企业并购能以更少的人民币购买海外资产, 降低企业收购成本。因此, 以联想并购IBM电脑业务为例, 计划在2004年6月底就向IBM支付6.5亿美元现金和6亿美元股票的联想显然操之过急了。

3. 加强并购后的整合, 发挥双方的核心竞争力。

毋庸置疑, 收购企业与目标企业的整合是并购过程中最难跨越的障碍。整合包括战略、文化、人员和管理等方面的整合。这不仅涉及到两个不同金融企业间网络和技术衔接的困难, 而且还需要弥合彼此间的文化差异。但是, 如果金融企业在这些方面透支过大, 势必导致资源的内耗并最终影响金融企业的盈利能力。特别是如果一旦并购整合失败, 金融企业可能付出巨大的代价。所以, 并购完成并不代表海外扩张的最终实现, 只有把人员、业务、企业文化等资源有效整合, 才能在不断发展中完成并购的任务, 最终实现1+1>2的经济效率。

综上所述, 当前中国金融企业海外并购是机遇与挑战并存, 既不能错失良机, 也不能盲目冒进。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让欧美许多企业处于财务困境中, 而中国的金融企业却一枝独秀, 拥有充裕的资本。中国的金融企业可抓住这个机遇, 借助其雄厚的资金优势实施有价值的并购。但是海外并购的最终成效不是唾手可得的。对于中国金融企业来说, 当务之急是从自身发展角度去思考和实施海外并购, 权衡利弊, 绝不能随波逐流, 陷于盲目的并购误区中。

参考文献

[1]刘月“海外并购动因及绩效分析”《对外经贸财会》2006年第7期

[2]胡燕“中资银行海外并购现状探析”《金融管理》2009年1月

金融危机催生并购 篇7

一、金融危机为企业并购创造有利条件

首先, 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的结构调整带来了难得的机遇。每一次危机到来的时候, 都是生产要素加速流动、企业重组加快的时机。因为要通过生产要素的流动、企业的重组, 来调整经济结构, 使得原来失衡的经济关系能够达到新的平衡。企业并购是企业重组最重要的一种途径和方式。大规模推进行业兼并重组, 打造更有实力的国际型企业, 将成为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强劲动力。

其次, 金融危机导致政府出台了对并购的支持政策。例如, 银监会于2008年12月9日出台《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 开放了商业银行的并购贷款业务, 为企业的并购融资提供了保障。国资委于2009年2月24日发布的《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 为中央国有企业与地方国有企业以及跨区域跨省市的并购重组提供便利条件, 加快了国有企业的并购重组速度。财政部、国税总局联合发布《关于企业重组业务企业所得税处理若干问题的通知》, 企业重组的税收负担将大幅降低, 企业合乎规定的股权收购等行为将免税。2009年7月初工信部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原材料工业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明确提出尽快消除制约企业兼并重组的体制和政策障碍, 大力推进钢铁、有色、稀土等行业企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改革重组。

再次, 金融危机导致并购成本降低。在金融危机影响下, 美国、欧洲和日本等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金融类股价大幅下降, 整个市场估值相对比较低。这就为我国金融机构低价并购国外企业提供了很好的机会。我国的企业可以以较小代价获得参与全球竞争的机会, 改变我国企业缺乏核心技术和国际品牌的现状。同时, 国内资产贬值, 可以促进产业间的并购重组, 优化产业结构。

最后, 金融危机中, 并购能够创造价值。一个企业对另一个企业的收购, 从价值的角度分析, 收购方发现了目标方发现的价值。例如, 实证方面, 陈信元和张田余 (1999) 的研究表明, 并购公告前10天至公告日后20天内, 购并公司的累积超额收益有上升趋势。张新 (2003) 的研究表明:并购为目标公司创造了价值, 目标公司股票溢价达到29.5%;收购公司股票溢价为-16.76%。

二、并购中目标企业的选择的过程

企业并购是一个复杂、多因素、多层次的过程, 要获得成功就要对影响并购活动各方面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分析。对目标企业的选择不仅仅是企业并购的第一步, 也是关键的一步。所以, 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的战略决策, 对企业今后生存、发展、获利直接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那么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 如何正确地选择目标企业对于并购成功与否就更加关键。

1、制定发展战略, 确定并购方式。

企业发展战略决定企业并购的方向及动机。因而科学地制定企业发展战略就成了选择并购目标很重要的一步。在不同环境下产生各自微观并购动机, 有的是为了扩大市场, 提高市场占有率, 有的是为了实现多种产品经营, 降低风险;有的是为了利用收购方的优势, 特别是无形资产, 迅速实现向新兴行业转移等等。不同并购动机下, 采取并购的方式又有所不同。例如, 获得规模经济效益的动机下, 多采用横向并购;降低交易费用的动机下, 多采用纵向并购;获得范围经济效益和分散经营风险动机下, 多采用混合并购。

2、制定并购标准。

(1) 产权明晰的标准。产权明晰是企业并购重组能否顺利进行的基本前提。 (2) 规模经济效益标准。规模经济效益是企业并购活动的主要并购动机之一, 也是衡量并购活动绩效的重要标准。 (3) 关联度标准。关联度是企业并购活动中目标选择重要标准之一, 就关联度而言, 并购双方的相关程度越高, 并购活动所创造的价值越大。 (4) 成长性标准。企业并购中往往选择潜在成长性较高的企业, 所以企业所在行业中的发展阶段及企业的所处生命周期阶段, 对目标企业的选择有很大的影响。 (5) 价值评估标准。企业并购中要选择价值被低估的企业, 这也是金融危机下进行并购的主要动机之一。在制定标准过程中可以根据标准对公司并购目标的影响高低, 制定权重值。

3、目标企业的寻找。

(1) 可以利用企业自身的资源。利用自身的管理经验或人际网络获取目标企业。 (2) 可以利用外部资源。利用专业中介机构为并购方企业选择目标企业出谋划策。在我国, 随着产权交易市场的日趋完善, 证券商、银行、会计师事务所等中介机构的职能日趋完备。有意并购者可通过这些机构以及信息中心、行业协会及专业调查企业等搜寻目标企业信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或中介服务机构搜集并购信息, 比自己直接搜集并购对象有很多优点。如选择范围大, 信息传播比较及时、准确, 另外可以形成竞争性叫价, 最终价格的形成不仅受资产本身的价格限制, 还受资产供求关系等市场因素的左右。 (3) 对于目标公司中的非上市公司寻找起来比较困难, 其信息在互联网、中介机构公布的信息较少。可以通过参加一些专业展览会、电话咨询、实地考察去搜集信息, 可以有针对性的把目标企业与并购标准进行比较。

4、目标企业调查分析。

在确定目标企业的范围后, 要对目标企业进行全面的调查。例如, 目标公司的产权证明资料、工商注册登记资料、经营财务报表或资产评估报告、知识产权情况, 目标公司重大资产、负债或合同事项、管理框架结构和人员组成, 有关国家对目标公司的税收政策、各类可能的或有负债情况、其他根据目标公司的特殊情况所需要调查的特殊事项等等。在进行价值评估之前要把所需要的资料搜集全面。上市公司的企业财务报表等相关资料比较好搜集, 可利用网络资源, 然而一些实际有用的资料无法从网络上获取, 可以采用实地考察法, 与被兼并公司人员进行会谈, 从中获取。对于非上市公司而言, 资料的获取难度要高一些, 这就需要专业人员在其实战经验基础上, 去搜集和辨别信息。

5、目标企业的价值评估。

(1) 经营状况。可以根据目标企业所处行业的发展潜力, 及目标企业的基本情况、经营的现状、职工人数等进行定性分析。 (2) 财务状况。可以利用企业的会计报表, 从企业的偿债能力、经营能力、盈利能力、预期增长能力等几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 (3) 无形资源。可以对其管理层的结构、管理的水平、企业的文化、企业的形象进行定性分析了解。

6、对并购风险的分析。

如同股票投资、期货投资一样, 并购活动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 从而导致风险在不同的阶段、从不同的角度、以不同方式反映出来, 并对企业并购活动的实施及其效果产生影响;在并购过程中, 还会出现信息的不对称;各种不确定性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极易引发各类风险。而风险是在所难免的, 尤其是在当前的经济环境下, 很多风险都会被放大。所以这就需要在目标企业选择的过程中谨慎分析, 合理借用经济危机所带来的利与弊, 使并购中的风险尽可能地降到最低。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风险最小、收益最大的目标企业。

依照以上所列的六点选择目标公司, 完成了并购活动的第一步, 下一步将要对并购企业的支付价款与支付方式进行分析, 这样就构成一个完整的并购方案。而只有把目标企业这关键的一步打好基础, 才能促进整个并购活动的成功。

摘要:全球金融危机在给全球带来经济灾难的同时, 也使企业并购成本的大幅度降低, 给企业并购带来千载难逢的大好时机, 行业调整和企业洗牌在全球范围内逐步展开, 但是风险也随之而来。面对这样的机遇和挑战, 作为企业如何成功并购, 关键就在于如何谨慎地选择目标企业。

关键词:企业并购,并购成本,目标企业

参考文献

[1]何倩.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选择问题研究[C].沈阳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7.

[2]江军, 程德兴.对我国企业并购目标选择问题的思考[J].科技创业月刊, 2007, (2) .

[3]肖翔.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的选择与决策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12) .

[4]赵艳丽.并购中的目标企业选择研究现状分析与启示[J].商业研究, 2005, (4) .

[5]陈传刚.企业并购动因理论综述[J].北方经济, 2007, (4) .

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 篇8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跨国并购,对外直接投资

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及有利条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跨国并购作为一种重要的投资方式迅速兴起,同时,中国的企业也逐渐融入到跨国并购的行列中。跨国并购主要是指一国企业通过一定方式取得别国企业的财产权或经营权的一种投资方式。其方式主要包括支付现金、股权置换等。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入,我国开始实施“走出去”的发展战略,鼓励部分企业进行海外投资,其中很重要的方式就是跨国并购。跨国并购可以使中国的企业更加迅速的融入到全球经济的浪潮当中去,也是中国企业借鉴吸收国外企业先进经验和技术的重要途径。

1.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现状

我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经常出现大手笔,其中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总的说来,我国企业已经拉开了海外跨国并购的序幕。在这些跨国并购的案例当中比较重大的有:上汽集团并购韩国双龙汽车案、联想收购IBM PC业务、海尔并购三洋、华为联合贝恩资本并购美国3CM失败案、能源企业中铝并购力拓失败案以及最近的吉利并购沃尔沃。在这些跨国并购案例中,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都经历了一个艰难复杂的过程。中国的跨国并购呈现出许多特点,比如说,并购金额大、并购企业及并购对象呈现出科技含量高的特点、协议并购的方式居于主导地位等。

1.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有利条件

1.2.1 金融危机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提供了契机

随着金融危机席卷全球,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不少优质资产和名牌企业陷入困境,此时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可以以较低成本获得国际市场上的优质资源,迅速发展壮大企业实力,促进国内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型,抢占经济复苏的先机。金融危机给欧美实体经济的发展以沉重打击,为我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尤其是美国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降低了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的门槛,同时,为了寻求资金的支持也相对降低了对跨国并购的审查[1]。

1.2.2 国内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坚强后盾

中国经济这十年持续高速增长,在金融危机中也未受到多大的冲击,这就更增加了中国市场的吸引力。为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提供了良好的谈判条件。同时企业并购后的重组,也需要一个增长的市场进行支撑,中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为其提供了强有力的市场保障,这也是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前后都能成功的秘诀。

我国企业敢于大规模收购国外企业甚至是世界知名企业,没有国内市场的有力支撑,是难以想象的。正如吉利收购沃尔沃,沃尔沃的国外销量并不乐观,沃尔沃之所以选择吉利,很大程度是看中了中国市场,以期通过中国市场来扩大销量,扭转公司连续亏损的状态[2]。

2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阻力

2.1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中遭遇的法律风险

跨国并购过程中遭遇的法律难题是不可避免的,由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兴起还是比较晚的,并且对国外的相关法律规定了解的不是很详细,造成了我国企业跨国并购过程中遭遇了重大法律风险。这些法律主要有:

第一,国家安全法律。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过程中必须要经历的一个难关就是并购对象所在国的国家安全审查。在许多西方国家都有专门的国家安全审查方面的法律,在美国就表现的尤为突出。早在美国福特总统的时候就成立了外国投资委员会 (CFIUS) ,其主要职责是审查外国投资对美国的影响,随着外国投资情况越来越复杂,该机构的职权越来越广泛,2007年7月26日布什总统签署了《外国投资与国家安全法》,提高了CFIUS的地位并且将其法律化,完善了其审查程序制度等方面。在2005年我国的联想并购IBM PC业务过程中就表现的很明显。当时,在并购的过程中美国国会议员就以IBM与美国军方有密切的合作关系,如果收购IBM很可能会威胁美国国家安全为由要求CFIUS对此次并购进行调查,通过这一调查几乎使并购案失败,这就说明美国对国家安全的重视和国家安全法律的重要性。第二,反垄断法律。跨国并购导致垄断的可能性很大,并且极易影响东道国的民族产业。所以,跨国并购过程中都会伴随着东道国反垄断法律的严格审查。反垄断法律的审查程序和调查事项都很复杂,一般反垄断的调查都会经过很长时间。在调查过程中,并购企业需要做许多的工作,不仅要了解东道国反垄断法律的规定,还需要接受反垄断执法机构的质询、对一些敏感问题作出妥善的回答等。

2.2 东道国工会是我国跨国并购的重大阻力

中国的跨国并购一直处于摸索和探索的阶段,许多问题并没有可借鉴的经验。跨国并购所涉及的东道国工会和职工权益问题是影响并购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过程中,一个重要而不可忽视的环节就是对并购企业工会做好工作,要让工会清楚并购成功之后不会影响到劳工的合法利益。一项成功的跨国并购不仅仅是并购协议的顺利签署,更为关键的是能否成功的将所有资源有效的整合,其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对职工的有效安置问题。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需要及时全面地了解东道国的劳工法律,并且在并购的过程中制定全面而合理的安置计划,尽全力获得东道国工会的支持,从而增加并购成功的砝码。

2.3 中国企业对跨国公司管理经验不足

长期以来,中国企业非常缺乏跨国管理的经验,针对跨国公司并没有形成一整套系统化、体系化的经营策略和理念,并且,由于我们缺乏相应的熟悉跨国并购经验的人才,使得我们的跨国并购经验非常不成熟。我国的企业在进行跨国并购过程中,非常依赖于国外的一些中介机构,而这些机构提供的信息并不能非常准确的反应并购对象的真实情况,严重影响了我们制定正确跨国并购政策。中国进行跨国并购,仅仅依靠熟悉本国经济环境的人才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培养熟悉国际惯例和法律以及东道国的经济、政治、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人才。

3 完善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的对策

3.1 充分研究国外相关法律

跨国并购涉及许多方面,尤其是涉及的法律众多,可以说跨国并购是一项复杂的法律工程。在有计划进行并购之前,要仔细研究并购目标企业所在国的法律法规,尤其是关于跨国并购的法律法规。并且,在海外并购之前,应该仔细研究东道国的法律文化,不同国家和地区会有不同的法律文化,法律文化的不同必将会影响到经济活动。

3.2 处理好与东道国工会和职工的关系

跨国并购过程中需要做好工会的相关工作,应该在决定并购后,及时组建人力资源管理部门,专门研究关于如何安置职工的方案,建立一整套合理和有效的人力资源方案。在并购过程中积极与东道国工会和职工进行联系,加强交流,增进了解,使工会和职工成为并购的重要支持力量,这样可以使并购更加容易获得成功。

3.3 提高跨国企业管理能力

跨国并购的目的不是简单的企业合并,更为关键的是如何进行资源整合,将现在的不良资产盘活,从而使企业做得更大。并购后,摆在企业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如何进行品牌管理,如何将收购过来的品牌做活,使其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或者是用本公司的品牌代替原来的品牌。但是,在替换的过程中要做好过渡工作,不可操之过急,因为市场接收需要一个过程。中国的企业家普遍缺乏国际化品牌运作的经验和国际化的视野及思维眼界,有必要聘请跨国性的品牌经营人才[4]。

4 结语

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沉重的打击,也使中国的经济遭到了巨大影响,但是,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化带来了机遇。跨国并购是中国企业进军国际市场的重要途径。但是,毕竟中国企业进行跨国并购还在探索,还处于刚刚显现和发展时期,所以,需要中国的企业和企业家们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争取在世界经济的舞台上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陈建军.中国并购市场在全球目光下踉跄前行[N].上海证券报, 2008-06-23.

[2]俞英兰.对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现状的几点思考[J].商场现代化, 2009, (5) .

[3]杨飞虎.我国企业跨国并购的对策研究[J].企业活力, 2007, (1) .

金融危机催生并购 篇9

一、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现状

(一) 投资主体以国企为主呈现多元化发展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活动始于20世纪80年代, 最初主要集中于少数有实力的国有企业。随着中国民营企业的崛起, 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生力军, 海外并购主体也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但是, 在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投资主体突出表现为国有企业。大型国有企业拥有不可比拟的资金优势和政府支持优势, 在近几年的海外并购中, 其规模和数量都领先于民营企业。

(二) 海外并购重点领域是金融、技术产权类和自然资源类并呈现分散化

每个经济活动的背后都有深刻的经济原因。尽管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呈分散化趋势, 但全球金融危机背景下, 企业海外并购的行业分布仍然比较集中。2007年至2008年, 金融危机主要局限于金融领域, 中国企业在金融领域中的并购频频显现。

核心技术不但是一家公司的核心竞争力, 还是一个国家竞争优势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多数企业都不具备“核心技术”, 企业缺乏强大的自主研发能力及关键的核心技术, 一旦核心技术受制于人, 整个产业将在世界同类产业中被边缘化, 因而缺乏可持续的国际核心竞争力。对具有丰富的研发能力和技术专利的外国企业的兼并就是许多想获得技术优势的中国企业所采取的最佳途径。

中国能源资源大量进口而又缺少价格话语权, 使得能源资源进口在价格上处于劣势。改变这种状况, 除了要增加能源资源自我供给能力外, 海外并购是一个理想途径。2008年下半年以后, 全球经济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加深, 许多资源产品价格大幅下跌, 海外收购成本大幅降低。在大宗商品和能源价格低迷时, 中国企业的投资兴趣转向自然资源领域。2009年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显现出偏好资源、远离金融的特点。

(三) 利好政策推动, 海外并购规模加大

2006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176.3亿美元, 同比增长43.8%;2007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额为248.4亿美元, 同比增长40.9%, 截至2007年底, 中国近7000多家境内投资主体在全球173个国家 (地区) 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超过1万家, 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 (简称存量) 1179.1亿美元, 其中非金融类1011.9亿美元;2008年中国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406.5亿美元, 对外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同比增长达63.6%。2008中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112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家境外企业进行了直接投资。2009年在国务院相继出台10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国资委《企业国有产权无偿划转工作指引》 (简称《指引》) 等诸多利好政策。在政策推动下, 2009年近两个月的时间, 中国海外并购就有22起, 涉及金额超过200亿美元。这一金额较去年同期上涨了2%, 也是历史同期最高水平。从2008年及2009年前两个季度TMT (技术、媒体、通信/电信) 、生技/健康、能源等三个领域的并购数据 (如下图) 可以看出中国企业的大规模并购重组浪潮已经开启。

二、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面临的机遇与风险

(一)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机遇

1.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已经拥有一批具有一定技术经济实力、熟悉国际化经营管理、适应国际市场激烈竞争需要的企业。一些企业已经走出国门, 在国际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这些是中国企业实施“走出去”发展战略的前提和宝贵经验。同时政府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 并把走出去作为国家的发展战略。2009年国务院相继出台的10大产业振兴规划和国资委《指引》等好政策推动了中国企业进行海外并购。

2.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企业资产严重贬值。为缓解流动性短缺, 金融或实体机构迫不得已大量出售资产以缩小规模, 导致资产价格下跌, 折现能力严重下降。海外金融机构股票的估值出现了超卖的情况, 显示出良好的投资价值。

3.海外并购的监管和审查放松。在过去数年, 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计划多以失败告终, 主要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背景让海外企业家和政治家担忧不已。金融危机的到来, 使得为筹集资金而疲于奔命的欧美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都放松了对中国国有企业的监管和审查, 减少了海外并购的政治阻挠障碍和隐性成本。以美国为例, 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对于外资参与的并购壁垒森严。在美国金融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 中国企业进行海外收购, 很难有其他机构出来竞购, 相对的政治阻挠也会更小。这就给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有利的土壤。

(二)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

1. 海外并购收购阶段和收购后的经营阶段的法律风险。

在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过程中, 法律环境的复杂性、合作方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本性、文化的多样性与非共容性等因素, 都使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过程中面临更为复杂的法律风险。主要表现在市场准入风险、财务风险、来自于工会和劳工组织的风险等。

2.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资金安全风险。

企业一定要保证并购中自身的资金安全。在世界金融形势的严峻背景之下, 使自己陷入财务上的危机, 后果会十分严重。金融危机给现金充足的企业提供了做大做强的机会, 但同样, 金融危机也可能令那些积极参与并购的企业陷入资金陷阱。日本野村证券以十分低廉的价格将雷曼亚洲的业务收购之后, 不久亏损预期就达到20亿美元, 一场几乎超越企业层面的并购以惨痛的教训收场, 企业海外并购中自身安全问题值得中国企业深思。

3. 并购之后企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风险。

中国企业的企业运作能力还是有所欠缺。并购是高风险的投资行为, 在经验和实力明显欠缺的情况下, 要并购外国企业, 很可能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 国内企业跨国并购首先要过风险关。并购是否能达到预期目标, 企业的顺利融合是十分重要的, 这包括经营目标的一致, 优势产品的互补等多个方面, 需要企业家统筹兼顾, 慎重考虑。假如缺乏整合的经验和良好设计, 使被并购对象原有的市场优势或业务优势丧失, 并购将难以实现预期目的。复杂的国际资本运营关系、掺杂不清的债权债务, 把这一系列的问题解决了之后, 企业的内力也就所剩无几了。并购之后, 能否稳定企业生产和保持正常发展, 面临着风险。

三、金融危机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对机遇与风险的策略

(一) 充分利用利好政策, 采取“本土化”策略, 融入海外市场

2007年商务部联合四家单位发布了《中国企业跨国收购兼并的实践与思考》, 指出“企业用‘30年代的基础, 60年代的工具, 90年代的目光’来参与跨国并购, 在谈及并购时自拉自唱, 除了自我证明判断准确、出手得当以外, 少有专业界的参与, 加之传媒的不懂行这些, 都使得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看起来很美。”中国企业跨国并购将在探索中不断的成熟。中国企业的跨国并购目前还是散兵游勇, 很难形成规模。由于企业所处的环境和其自身的独特情况, 他们的经验不能共享也不能复制。但需要明确的是海外并购不只是开几家贸易公司, 办几家工厂那样简单, 它还要融入当地上流和主流社会。那些因为国内市场不行了才非要进行海外并购的企业, 以及那些在国内小有成绩的企业, 决不能轻率的对待海外并购。在TCL收购案例中, 误判市场趋势是一个重要失误, 这也是中国企业向海外拓展时的一个普遍缺陷。案例反证了海外市场研究的重要性。在这方面, 一些日本企业和美国企业的做法值得借鉴。它们在进入境外市场之前, 会组织人力、邀请学者对市场趋势、投资国文化和政治环境进行深入分析, 务求知己知彼。所以我们也常见, 许多企业都非常重视国际问题专家、国际观察家, 或者邀请他们帮助评估, 或者邀请他们直接参与事业进程, 实现优势互补。这决不仅仅是中介公司可以做到的。海外并购, 聘请专业人士的各项投入绝非成本, 而是投资;通过各种“本土化”战略融入东道国主流社会经济生活绝非背叛, 而是寻求和谐、共融与发展。

(二) 全面考虑并购成本及自身实力, 选择优势产业进行并购

很多案例表明, 收购后的整合成本有时会超过收购时的价格, 除此之外, 一些难以预见的费用、机会成本也必须加以考虑。另一方面, 所收购的企业的产业发展水平和运行态势也十分重要。由于存在信息不对称等问题, 企业在收购前一定要做好海外公司状况评估, 充分了解海外市扬。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失败的可能性要远大于国内并购。过去20年里全球大型的企业兼并案中取得预期效果的比例低于50%, 而在中国则有67%的海外收购不成功。在金融危机下, 许多企业盲目出资海外, 忽视哪些产业还有竞争力, 哪些产业是属于即将被淘汰的落后产能, 最终会导致并购失败并且给企业带来巨大损失。有的中国企业偏好并购发达国家的知名品牌企业, 尤其是一些大企业。但兼并这些大企业后才慢慢发现, 这些企业其实已步入暮年, 雄风不再, 甚至已经濒临破产, 回天乏术。不充分估计到自身改造劣势企业的能力的不足, 如技术能力、管理能力等, 就容易陷入低成本扩张的陷阱。

(三) 扬长避短, 突破差异实现共赢

首先,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应扬长避短, 发挥中国优势产业的力量。从目前的情况来看, 在中国企业具备优势的机械、电子工业领域, 在一些产品较单纯的行业, 海外并购有成功的案例, 比如最引人瞩目的联想收购IBM个人计算机的案例。这主要因为此类企业技术、管理水平国际国内接近, 产品与市场具有很高的相似性, 并购后企业整合复杂程度较低, 并购所面临的问题也相对少一些, 可谓并购中的扬长避短。

其次, 中国企业收购发达国家的企业, 面临的问题在于如何以不发达的商业文化和管理水平的低位势, 去适应、容纳乃至统领处于较高位势的被收购对象。商场中的高低位势区别是非常明显的, 发达国家被收购企业员工对中国企业的抵触和歧视情绪与此有很大关系。相比之下, 文化差异导致的文化冲突容易处理得多。

要解决这个问题, 加强联系和对管理层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加强联系的一个事前的作为是, 收购与本企业同类或相关产业企业, 这样无论发展目标和业务背景都有很大的一致性, 免去融合的困难。事后的作为就是加强对管理层的管理, 这是并购之后采取的行动, 但是需要在并购之前很早就着手做充分的准备。派驻中国的高层管理人员, 通常不能很好地管理海外公司, 因为依然存在文化、管理理念等差异, 而且很难与被收购公司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建立恰当的关系。保留被收购公司整个管理层对需要扭转局面的公司管理来说是一个致命的错误。在很多情况下, 从外部引入经验丰富的本土管理人员, 甚至任命新的首席执行官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新领导应该是经验丰富, 在当地商界广受赞誉的成功管理者, 知道如何与员工、供应商和客户建立密切的联系。在技术和管理硬指标方面暂时处于相对低位的中国企业, 应该优先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建立过人优势, 以开放的态度接纳被收购企业的文化和人才。

在金融动荡的大环境背景下, 我们要清醒的看到, 中国企业跨国投资还刚刚起步, 规模还相对较小, 差距还很明显。因此, 只有立足自身, 放眼全球, 坚定地海外并购进行互化, 大胆开展跨国经营, 才能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形成特色、确立优势, 通过海外并购, 迅速缩小我们与世界领先企业的距离, 大幅度提升我国制造业的水平, 完成“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飞越, 最终实现双向融合、共生共赢。

参考文献

[1]林苏, 任沁沁.金融危机之下中国企业展开海外并购须谨慎[N].经济参考报2009-03-15.

[2]王钦, 刘建丽.中国企业海外并购金融危机背景下的机会与风险[J].领导之友, 2009, (2) .

[3]吕冰心.海外并购的五大风险[J].法人杂志, 2009, (2) .

[4]宾建, 成林海.我国企业实施海外并购面临的困难与对策[J].宏观经济管理.2009, (5) .

上一篇:历史上的2月下一篇:中学教学档案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