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2024-05-20

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精选12篇)

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1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的发展, 各国在经济、贸易、金融等领域的一体化程度加强, 一国或一地区在经济金融领域出现危机也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国家。2008年下半年以来,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华尔街金融风暴, 快速席卷了整个国际金融市场, 并逐渐演变成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世界经济正面临多年来最为严峻的挑战。

一、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

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与区域性或全球性经济失衡相伴随, 同时又表现为国际货币体系的扭曲及国际游资的攻击, 使国际金融系统变得尤为脆弱。具体表现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投资者预期的变化引起投资组合的调整, 继而导致资本流动发生逆转, 这为危机爆发提供了可能。受金融危机冲击的国家普遍经历过一段经济高速增长时期。最初, 投资者对其经济前景保持乐观的预期, 因此, 大规模的资本不断流入这些国家。而在这之后, 这些国家金融系统的脆弱性逐渐暴露, 资本金不足、监管不力、过度负债、道德风险、经常账户与资本账户赤字增加以及政府担保弊端等不断显现出来。

第二, 导致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最直接的原因是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裂。2002—2007年, 美国房地产市场投机严重, 房价上涨速度惊人, 房地产市场出现泡沫。此次金融危机以利率的不断上升和房价持续下跌为导火索, 其根源是由于相关衍生产品包装过度以及金融机构财务杠杆过高, 放大了金融市场风险, 使房价及利率的波动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 从而造成市场的整体波动, 演变为全球性金融危机。

第三, 美国金融监管体系缺位, 使金融体系的风险逐步积累, 是导致此次危机的重要原因。主观上, 美国长期以来奉行自由市场经济, 过于相信市场的自我约束和自我调整能力, 因而造成了金融监管的缺失和松懈。发达金融市场的决策者和监管当局没能充分评估并消除金融市场不断积聚的风险, 未能及时跟上金融创新的步伐而采取有效的监管行动。

第四, 一国金融危机通过国际“传导”途径, 蔓延到其他国家形成国际金融危机。国际金融危机的传导有多条途径: (1) 通过贸易渠道传导; (2) 各国间的货币竞争性贬值使危机通过汇率途径传递; (3) 各国资产市场的相关性为危机传导提供了又一途径; (4) 市场流动性的缺乏可以通过传导放大危机; (5) 投资者的群体非理性因素也对危机的传导起到了作用。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经济的影响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影响的扩大和蔓延, 国内外市场环境突变, 甘肃省经济下滑的势头明显, 特别是2008年9月份以后, 工业经济持续回落的态势加剧, 造成全省经济下滑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一) 工业支柱产业增速放缓, 效益严重下滑

2008年下半年以来, 受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省实体经济影响进一步加深以及国内外需求拉动减弱等因素影响, 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钢铁、铁矿、石化、煤炭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 出现需求萎缩、价格下跌、效益下滑的严峻局面, 对一些下游行业的影响也有所显现, 工业增速明显减缓, 实现利润大幅回落。

(二) 物价高位徘徊, 影响城乡居民生活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2008年甘肃省的物价上涨幅度放缓且呈递减态势, 但依然处于较高价位。2008年,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8.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7.9。尤其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衣、食、住、行、医等方面的价格涨幅仍然偏大。如果经济增速进一步放缓, 居民收入增速下降, 资本市场负财富效应持续存在, 未来消费持续增长动力不足的问题将会制约零售市场的增长速度和销售规模。

(三) 社会投资下降, 消费者信心不足

据甘肃省企业景气监测汇总资料显示, 受国际经济大环境和国内PPI上涨加快等因素影响, 省内各企业负责人对2008年四季度全省宏观经济形势和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判断和预期保持了谨慎而乐观的态度。虽然全省企业景气指数和企业家信心指数继续运行在景气区, 但指数呈现下行态势。

(四) 外贸出口下滑,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从2008年全省外贸走势来看, 呈先扬后抑态势。到12月份当月降幅达到46%, 其中进口下降了近5%, 是全省近几年来的新低。外贸出口额出现近几年来首次负增长, 严重影响了全年进出口任务的完成。受世界经济放缓、外部市场萎缩影响, 全省大型资源加工企业原材料产品出口和上年相比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 机电产品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出口困难。

四、甘肃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为应对金融危机, 党中央、国务院决定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 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出台更加有力的扩大国内需求十项措施, 甘肃省认真贯彻落实此项措施, 主动出击, 从增加居民收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出口模式、确保行业稳定等方面出发力求使其平稳渡过难关, 将损失降到最低点。

(一) 积极扩大内需, 减少外部经济的冲击

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巨大的优势, 有利于我国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 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 必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调整消费倾向和消费方式、加快结构调整、优化有效供给、建立我国中长期消费政策体系, 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扶持发展优势业的契机, 努力向国家申报项目, 争取更多的产业引导资金, 以扩大内需。通过提高居民收入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重点促进农村消费、稳定住房消费, 积极培育扩大新的消费增长点。

(二)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出口已经不再强劲, 国民消费信心也明显不足。当此关头, 必须加强政府的投资。通过投资来扩大内需, 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甘肃由于地处西部、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这也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 甘肃省应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物质条件的

(三) 改进出口模式, 提高抵抗国际风险的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外贸出口市场, 促进甘肃省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 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 继续实行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着力稳定出口增长。政府加大支持大型骨干企业稳定出口的力度, 扶持中小企业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文化产品出口, 努力提高出口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及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开辟服务贸易新领域。增加省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 重点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口。

(四) 促进钢铁、电力、有色、冶金等主要行业稳定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振兴钢铁、有色金融产业出口退税、增加储备、直供电试点等各种相关政策, 支持冶炼企业建设自备电厂, 鼓励企业发展煤电冶联营。整合省内钢铁及有色金属资源, 重点支持省内重点企业, 牵头整合本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提高资源开发效率。推进跨地区、跨行业的兼并重组, 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企业集团, 增强市场竞争力。加强对基础性生产技术的创新, 提高关键技术开发力度和加快科研成果向生产力的转化。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抓住国家应对全球金融风暴, 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扩大内需的有利时机, 围绕国家重点投资方向和领域实施一批重点项目, 通过项目带动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技术升级, 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摘要:在这次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甘肃的投资、消费以及进出口等都有不同程度的下滑。针对这一局面, 甘肃省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从扩大内需、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出口模式等几方面来刺激经济快速复苏, 从而摆脱危机束缚的局面。

关键词:甘肃,金融危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 2007, (8) .

[2]陈炳才.对国际经济失衡和国内经济失衡的重新认识[J].金融研究, 2007, (5) .

[3]2008年甘肃消费品市场分析及2009年预测.国际统计局甘肃调查队.

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2

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通过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在充分估计金融危机带来严峻挑战的同时,树立信心,要看到我们应对危机的有力条件和机遇。

(1)生产部门:

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各成员到各自分管的联系点组织员工学习刘xx同志在总公司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动员大会上的讲话精神。领会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意义。并组织员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大讨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员工们了解到了,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都是科学发展观指导着我们。激发了基层干部和员工应对危机挑战、促进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做任何工作都要实事求是。通过晨会,周会,月末会议各类会议传达了学习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性。引导员工,想办法、找措施、争取尽快度过危机期。公司举办的“练内功、提建议、保安全、促发展”的主题活动,也是从根本上解放员工的思想,转变观念,促进企业的发展。

范文网

在安全方面,公司开展“我要安全”主题教育。有力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在安全文化建设中,充分发挥板报、墙报、橱窗、灯箱等宣传载体作用的同时,还建立起安全挂图展览室、安全音像资料库、安全电教室。经常在运输总公司网上浏览《安全责任论坛》。组织员工学习安全常识、在线讨论、观看影像资料。以小新闻、小故事、小漫画的方式,编写安全知识手册,印发安全工艺流程图,通过运用丰富多彩的形式,营造出浓厚的安全文化气氛,激发了员工“想安全、要安全、保安全”的工作热情。坚持开展“生命价值”、“岗位荣辱”、“细节善恶”3项特色教育,宣传安全哲理、安全道德、安全知识,组织员工们进一步学习总公司的“安全生产禁令”和《员工守则》,转变员工的思维模式和行为理念。在此基础上,每月对员工进行随机教育,每星期开展一次班组一事一议活动,及时化解矛盾,杜绝思想偏差。开展“我要安全大家说”活动,采取剖析案例、现场演示、音像回放、模拟推论等形式,让员工从身边发生的事故中汲取教训。“我要安全”活动开展以来,为让人人有心得、有感悟、有收获、先后开展安全文化“五个一”活动,即组织一次跨系统联动水上应急演练,提高全员水上消防应处置能力;举办一次“事故案例大家谈,事故亲历自己讲”的安全演讲活动,增强全员安全意思;举办一次安全事故漫画展览,增加员工安全文化的理解;开展一次安全警语和温馨提示征集活动,让安全文化理念入脑入心;评选一次安全文化先进班组,弘扬身边的安全典型。

(2)销售、采购部门:

中国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3

全球贸易促进了中国经济的繁荣发展。在最近的10年内,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取得如此巨大的经济发展,更重要的是,没有其他任何一个国家能像中国一样使国民迅速富裕起来。

顺其自然

全世界都依赖于中国和中国企业制造的低价格、高质量的产品,而中国则依赖于全世界推动其经济的发展。但现在,全世界的发达国家都陷入了经济衰退的局面,中国能做什么?面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企业能做什么?老子说过“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中国和中国企业什么也不用做。

日出日落、潮涨潮退,经济也会上下起伏不定,这是自然规律,单个企业能做什么呢?答案是什么也做不了。毫无疑问,是美国的“房地产泡沫”引发了全球金融危机,要把某人作为“靶子”来追究责任很简单,但这样做并没有什么意义。中国企业应该如何应对今天糟糕的经济现状呢?首先要做到“顺其自然”。

避免短视促销行为

在应对金融危机时,进行大规模的特价促销和降价处理是中国企业最不能做的错事,这样做只会削弱品牌的力量。

没有什么营销策略能比在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里一直重复始终如一的营销主旨更有效了。如果你用特价优惠和降价等措施打破了一贯的营销主旨,你就正在错失一个既能与企图提供折扣和降价处理的竞争对手相抗衡,又有利于企业自身发展的绝佳机会。

跟随经济局势而改变营销战略使很多企业落入陷阱。当经济时局稳定时,它们攀附高端市场,推出昂贵的产品;时局不好时,它们又走向低端市场,提供低价产品或者打折降价处理。对大部分企业来说,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了。紧跟市场风向,不断调整策略,这种做法将带来极大的负面效果。那些在经济疲软时期以跳楼价打折促销的品牌,将很难再让顾客以正常的价格购买它的产品,因为它在潜在顾客的心目中已不再物有所值。

对于高端产品来说,至关重要的一点是保持其在价格上的领导地位。法国第二大葡萄酒和蒸馏酒生产商——人头马君度集团(Rémy Cointreau GrouD)——就做得很对。“即使我们不得不遭遇销量和利润下滑,我们还是不打算放弃提价”,公司高级执行官尚·马礼·李博特(Jean-Marie Laborde)说,“我们的目标是锁定在长期的,我们的梦想是看到我们的品牌能站立在同类价格的顶端。”

削减不相干的成本

当然,并不是说面临金融危机中国企业就应该什么都不做。中国企业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面对现实:接受销量会不断下滑的事实,削减不相干的成本,尤其是那些与延伸或扩张计划有关的成本(例如开一个新工厂或者把产品线延伸到低端去)。

其中一个可以缩减支出的方面是,那些原本对企业的营销没有多大帮助,仅能满足管理层自娱自乐的项目。例如,最近本田汽车宣称要退出F1比赛,本田在F1大赛里到底做了什么?多年来,本田公司在赞助F1项目上投入了无数的钱,仅去年该公司就为参加F1大赛花费了约2.17亿美元,但有实质的意义吗?显然没有,因为本田公司的焦点并不在跑车上,所以F1大赛不会对本田的品牌提升有什么实质性的帮助。

放弃推出更多口味的产品

另一个可以缩减支出的做法是,企业放弃不断推出新产品。经济形势好的时候,企业总是想增加一些新的品种以吸引一些新的消费群,但在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新的品种就很难吸引到新的消费群体。另外,在经济衰退时期,人们往往倾向于选择已有和熟悉的产品,而不想把金钱浪费在尝试新的品牌或新的产品口味上。

在美国市场,可口可乐目前销售着14种不同口味的可乐,其中两个口味可乐(可口可乐和健怡可乐)的销售额就占其总销售额的87%,而四种口味的可乐(可乐,樱桃可乐,健怡可乐和无咖啡因健怡可乐)的销售额占到其总销售额的96%。在经济蓬勃发展的时候,多种口味就没有多少意义,在经济衰退时期就更显得多余。对于可口可乐来说,现在也许是回到最初、放弃其中10种口味的时候了。

回归心智定位与聚焦

正如巴菲特所说的那样:“只有在退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谁在裸泳。”也只有在经济处于低潮的时候,人们才知道哪些是好的战略,哪些是糟糕的战略。经济形势一片大好的时候,人们的消费力十分旺盛,于是很多企业都会说:“我们也采用品牌延伸的策略,虽然我们没有专家品牌的市场份额高,但我们也能活。”而现在,大部分过度延伸的品牌都处境艰难,奄奄一息。

正如美国三大汽车公司的问题一样,20多年来,我和我的伙伴们不断地抨击这三个庞然大物毫无节制的产品线扩张和品牌延伸,但它们根本听不进去。我们认为正是糟糕的营销和战略让通用汽车从全球最大的企业走到了破产的边缘,而金融危机加快了这一天的到来。所以,现在是来实践我们所倡导的“回归心智定位”和“聚焦定律”的时候了。

企业就像一个衣柜,当有一天你发现衣柜一团糟的时候,就决定要将衣柜里的一切都理顺,还会暗暗告诉自己以后也要把物品都放回原来的位置,如此一来,你的衣柜就会一直保持整洁有序。然而,三个月过后,衣柜又是一团糟了。

企业的运行与之非常相似:随着时间的推移,企业不断延伸产品线,而其中大部分是没有意义的。为了降低成本,令公司聚焦在一个概念上,你必须不断修剪分枝。

不断地寻找新颖而不同的东西,忘记、摒弃掉那些老的东西,这是人类的本性。在经济上升期,这些不相干的想法或许会有用,但在经济下滑的时期绝不适用。所以,现在到了回归本原,将企业重新聚焦在最初令其成功的地方的时候了。

营销的长效定律

值得强调的是,营销的效果将在长期内得以体现,并不能在短期内看到,这就是营销的长效定律。因此,人们很容易从品牌或是公司的聚焦点偏离而去,推出一些没有意义的新产品或服务。也许短期内你无法感受到其影响,但在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后你就会发现。

例如,在20世纪70、80年代的美国市场上,沃尔沃完全聚焦于“安全”:沃尔沃的广告在谈安全,沃尔沃的公关在谈安全,沃尔沃甚至还建造了世界上最大的实验室以测试汽车的安全性能。到了1992年,沃尔沃成为美国市场上最畅销的高价位欧洲汽车,其销售量超过了宝马和梅赛德斯-奔驰。

但是,沃尔沃随后便失去了它的焦点:沃尔沃的广告开始宣传“性能”和“奢华”,沃尔沃公司甚至推出了跑车和敞篷车(它并不是看重“安全性”的购买者所期待的汽车)。

“仅仅是安全还不够”,沃尔沃公司全球广告主管这样说。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事实表明并非如此。以去年为例,在美国市场上,宝马和奔驰的销售量都已经是沃尔沃的3倍。下面是3个汽车品牌11个月的销售数据:

·宝马:231053辆

·梅赛德斯奔驰:206482辆

·沃尔沃:68149辆

沃尔沃落入了一个我们所说的“众所周知”陷阱。众所周知,沃尔沃是安全的汽车,所以我们不必浪费金钱去谈“安全性”了,让我们扩大品牌,在“性能”和“奢华”的汽车市场上也“分一杯羹”吧。其结果是:既弄丢了焦点又失去了市场份额。

“众所周知”是一个陷阱,很多企业都陷入其中。每个人都知道你的定位,也许这是事实,但是没关系,连续不断、年复一年地强调相同的概念,品牌就是这样建立起来的。请记住,心智是健忘的,如果你没有不断提醒他们,你的顾客和潜在消费者就会忘记你代表的是什么。同时,逐步成长的年轻人开始不断进入到这个市场,而他们需要知道你究竟代表什么。

绝佳的营销机会

最后,金融危机影响了人们的消费信心,也影响了企业的信心。自然地,在经济疲软的情况下,营销投入的回报也将大打折扣,于是,很多企业开始大幅度地削减营销预算。对于少数具有远见的企业而言,这也许正是一个机会。

企业可以削减生产成本、产品线、生产线、工厂甚至员工以减少开支,但企业最不应该削减的就是营销预算,因为这决定着企业的生存。而当大多数企业都开始削减营销预算的时候,营销的成本往往是最低的,因为此时的传播噪音和类似信息的干扰是最小的。也许你的营销投入无法马上变成销量,但经济一旦回暖,你将获得加倍的回报。

当其他人正静坐着期望平安度过这场金融风暴的时候,对你来说正是追加营销开支以建立你的心智地位和品牌的最好时机;当别人束手无策只能等待经济回暖的时候,正是一个企业开创新局面的理想时刻。

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4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甘肃经济的影响分析

(一) 经济增速减缓, 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压力增大

2008年三季度后, 甘肃房地产投资出现了快速下滑的趋势, 一是现房和期房销售下降。1~10月, 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下降9.48%, 市场销售低迷。二是商品房竣工面积下降。1~10月, 房地产开发投资房屋竣工面积同比下降11.14%。甘肃省房地产市场需求趋于萎缩, 房地产开发商内动力不足。

消费品市场增幅略有回落, 城市市场增速减缓。2008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0.14亿元, 比上年增长18.82%。其中, 市的零售额638.87亿元, 增长18.52%;县的零售额158.56亿元, 增长19.66%;县以下零售额192.71亿元, 增长19.13%。全年市的零售额仅增长18.52%, 分别低于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增幅1.11和0.61个百分点。

(二) 工业支柱产业增速放缓, 效益严重下滑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与国际市场联系紧密的钢铁、铁矿、石化、煤炭等行业受到较大冲击。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速从2008年7月份的14.6%, 回落到10月份的10.1%;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下降69.1%,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去年同期下降21.1个百分点。在2008年前10个月, 金川公司实现利润同比下降26.24%, 其中9月份亏损1446万元;酒钢实现利润同比下降11.26%, 9月份亏损935万元, 10月份仅盈利146万元;兰州石化公司亏损82.55亿元;全省铝行业在9月份也由盈利全面转为亏损, 4季度预计增加亏损6.05亿元;前9个月, 全省电力行业亏损额由去年同期的0.97亿元增长到6.64亿元, 是去年同期亏损额的6.85倍。

(三) 财政收入增长持续低位徘徊, 主体税种增幅降低

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 一季度增幅分别为20.23%、25.62%;二季度降到10.02%、17.42%;三季度仅为4.92%、12.20%。10月份有所回升, 但也仅为8.1%、12.6%, 分别比去年同期下降24.4和17.9个百分点。去年大口径财政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的增幅一直处于全国各省区市前几位, 今年财政收入中,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等主体税种增速比去年同期明显偏低。1~10月, 全省完成大口径财政收入370.2亿元, 较同期增长12.4%;剔除地震捐赠收入后, 全省大口径财政收入只增长8.1%, 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2.6%, 实现全年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的目标压力较大。

(四) 物价高位徘徊, 影响城乡居民生活

2008年, 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8.2, 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为107.9。1~10月, 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9%, 同比扩大4.03个百分点, 对居民生活的影响由低收入群体扩大到中等收入群体。农资价格涨幅加大, 比去年同期上涨16.0%, 同比提高9.4个百分点, 使农民的投入成本加大, 给农民的增产增收带来了较大影响。四季度, 还将面临季节性涨价和国家调整农产品收购价等压力, 使得控制物价上涨的压力进一步加大。

(五) 外贸出口下滑, 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减弱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 2008年全省外贸走势呈先扬后抑态势, 到12月份当月降幅达到了46%, 其中进口下降了近5%, 是全省近几年来的新低。外贸出口额出现近几年来首次负增长, 严重影响了全年进出口任务的完成。全年共完成原材料出口7.6亿美元, 同比下降30.26%, 占全年出口总额的47.5%, 其中:钢材出口3.75亿美元, 同比下降46.67%;硅铁出口2.03亿美元, 同比增长25.90%;锌出口343万美元, 同比下降94%;镍出口1029万美元, 同比下降86.52%。采油机械出口下降51%。2009年1月, 全省对外贸易进出口总值仅有3.1亿美元, 同比下降44.6%, 其中出口5194万美元, 下降51%;进口2.6亿美元, 下降43.1%, 继2008年12月之后, 进出口贸易继续双双下降。特别受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下跌的冲击, 甘肃农产品出口明显受抑制, 完成出口1220万美元, 下降54.2%。

二、甘肃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对策

(一) 积极扩大内需, 减少外部经济的冲击

扩大内需是一项长期的战略方针, 它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国内市场巨大的优势, 有利于我国减少对外部经济的依赖, 增强抵御国际经济金融风险的能力。因此, 必须抓住国家扩大内需、扶持发展优势业的契机, 努力向国家申报项目, 争取更多的产业引导资金。通过提高居民收入, 特别是农民和城乡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促进农村消费、积极培育扩大新的消费增长点。而目前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仅仅为60%左右, 低于最近10年世界平均消费率78%~79%的水平, 我省的消费率则更低。我们要努力扩大城乡消费, 积极开拓农村市场, 落实补贴政策, 鼓励农民购置农机具、农用车、家用电器等耐用消费品, 组织“家电下乡”活动。推进便民服务进家庭、便民商业进社区工程, 健全社区服务网络, 大力发展家政服务、物业管理等社区服务。引导城乡居民扩大旅游、健身等新型消费。只有走主要依靠内需增长的道路, 积极扩大内需, 才能有效防范外部风险, 避免外部经济波动时产生的剧烈冲击。

(二)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拉动经济增长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 出口已经不再强劲, 国民消费信心也明显不足。当此关头, 必须加强政府的投资。通过投资来扩大内需, 促进全省经济增长。甘肃由于地处西部、经济落后、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薄弱, 这也是制约全省经济发展的瓶颈。为此, 今年全省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努力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物质条件的决策。全省进行了一些重大项目的修建, 包括加快宝鸡至天水、平凉至定西、天水至定西、永登至古浪等高速公路项目建设, 推动兰渝、西平、天平铁路建设, 完成嘉峪关机场航站区扩建等工程;这都对推动省内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三) 改进出口模式, 提高抵抗国际风险的能力

建立多元化的外贸出口模式, 促进我省外贸出口的稳定发展, 关系到外贸出口是否能够长期稳定地发展下去。甘肃省对日本、韩国市场的进出口占有先天的优势, 外贸出口额也占全省总贸易量的较大比例。但随着形势的发展, 无论是从外贸的实际情况, 还是从外贸出口的数据, 甘肃省对上述市场出口已呈下滑走势。努力扩大进出口贸易, 继续实行鼓励出口的对外贸易政策,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和产业结构, 提高出口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 着力稳定出口增长。政府加大对大型骨干企业出口的支持力度, 扶持中小企业提高市场开拓能力, 努力扩大机电产品、农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文化产品出口, 开辟服务贸易新领域。增加省内有需求的产品进口, 重点是扩大先进技术、关键设备和重要原材料等产品进口。因此, 促进出口市场和出口产品的多元化, 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以及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对减少和分散各种风险对我省的冲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 促进钢铁、电力、有色、冶金等主要行业稳定发展, 保持经济稳定发展

充分利用国家振兴钢铁、有色金融产业出口退税、增加储备、直供电试点等各种相关政策, 支持省属冶炼企业建设自备电厂, 鼓励企业发展煤电冶联营。抓住当前矿产资源价格大幅下跌的有利时机, 支持骨干企业围绕国内短缺的铜、镍、铝及铅锌资源。整合省内钢铁及有色金属资源, 重点支持省内重点企业, 牵头整合本省有色金属矿产资源, 提高资源开发效率。大力改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 建设规模较大的兰州、天水等装备制造业聚集区, 培育酒泉、白银等一批初具规模的加工小区。加大财政资金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支持, 围绕国家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提出的重点, 在装备自主化、节能节材减排技术改造、建立区域性铸造、锻造、热处理、表面处理中心和大宗物资配送中心、企业联合兼并重组、发展现代化制造服务业等热点领域, 积极争取国家的政策和资金扶持。

摘要:针对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甘肃经济下滑的局面, 甘肃省应从自己的实际出发, 从扩大内需, 加大基础设施建设、转变出口模式等方面来刺激经济快速复苏。

关键词:国际金融,金融危机,经济增长

参考文献

[1]黄晓龙.全球失衡、流动性过剩与货币危机-基于非均衡国际货币体系的分析视角[J].金融研究, 2007 (8) .

[2]范爱军.金融危机的国际传导机制探析[J].世界经济, 2001 (6) .

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5

2011-1-13 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如何应对与防范劳资法律风险

内蒙古典泽律师事务所 赵志忠

摘 要

2008年下半年不期而至的金融危机,无异于全球经济领域的一场大地震,其影响之大已经远远超出了许多经济学家和企业家的预料,由此给众多企业带来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中国因为是发展中国家且WTO协议规则也是分阶段实施到位,国内市场并没有完全对全球开放,所以受到的冲击不是特别大,但是这并不代表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就没有影响。由于我国许多企业对日常法律事务缺乏专业化管理,潜在风险较高,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我国企业的法律风险系数将会逐步增高。伴随外部需求的急剧萎缩,国内一些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等状况,不少企业在经营上受到冲击,潜在的法律风险也日渐显现,合法债权可能得不到有效追偿,少数企业甚至出现涉嫌犯罪的现象。上述法律风险如果得不到准确预见和及时处理,不少企业将有可能走向衰落、倒闭和破产,最终影响投资者利益,导致劳动者失业,不利于社会和谐。很显然,上述现象的产生,与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是有必然联系的,且这些法律风险给企业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有的甚至是颠覆性和毁灭性的,而企业法律风险中劳资关系法律风险无疑是最基础,最重要的法律风险。当前,企业只有比平时更加重视规范经营、合法经营,预见和防范法律风险,才有可能顺利渡过此次金融危机。

笔者作为专门为公司企业提供专业法律服务的律师,无论从职业特点上还是从学法之人的意趣上,均对企业如何应对与防范法律风险有着极高的热情和浓厚的兴趣。根据自己多年的从业经验,结合企业的现状,提出了一些不成熟的观点和建议,渴望律师同仁及社会各界交流并予赐教。

关键词 金融危机 劳资法律 法律风险 必要性 引 言 2008年10月,被冠以全球玩具企业巨头的合俊玩具厂倒闭。同月,全国最大的印染企业江龙控股由于资金链断裂而轰然坍塌。上述案件的发生,是由于企业不重视日常事务法律风险的防范造成的。有些企业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公司是否存在法律风险,且大部分企业并没有设置专门的法务部门,因此,在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潜在的法律风险将会全都爆发出来,将企业再次推到风口浪尖上,对企业的发展是极为不利的。随着金融危机的发生和影响日益扩大,企业以及的法律风险也随之增加。如何应对和防范金融危机下的法律风险,是许多企业必须认真考虑的重大问题。

基于以上现状,内蒙古典泽律师事务所针对“金融危机给企业所带来的影响及如何防范与应对劳资关系法律风险”这一课题专门组成调研组,特派两名律师助理依据呼和浩特市司法局下发的《关于全市司法行政系统调研工作的通知》(呼司通字【2009】第5号、第6号)精神,开展了企业涉法事务调研活动。根据调研了解到的各企业在金融危机形势下劳资方面出现的法律风险,并结合我所多年为公司企业提供法律服务的经验,本文从法律风险的概念和特征、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必要性、企业劳资法律风险的种类、企业劳资法律风险的防范和应对以及企业如何建立系统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等五个方面阐述了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如何应对与防范劳资法律风险。

一、企业法律风险概述

企业的法律风险,是指由于企业外部的法律环境发生变化,或由于包括企业自身在内的主体未按照法律规定或合同约定有效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而对企业造成的负面法律后果的可能性。

企业法律风险具有如下显著特征:

第一、法律风险具有相对的确定性。法律风险主要是由于企业违反法律或者是没有及时采取法律手段进行救济导致的;

第二、法律风险是可防可控的。法律风险完全可以从根源上加以防范和控制。只要企业建立了完善的法律风险防控机制,在懂法、守法、用法的基础上从事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在他人侵犯自己合法权利时能够及时拿起法律武器,法律风险的发生基本上是可以得到有效防范;

第三、法律风险具有损害性。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就会遭受严重的经济损失。法律风险的损害性与企业的其他风险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法律风险存在于企业经营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如果不加以重视和及时规避,一旦风险出现,其后果往往是企业难以控制的。因此,建立健全企业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是加强企业风险管理,增强企业抗风险能力的基本要求。

二、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的必要性

法律风险防范涉及到企业经营管理、战略规划等各个方面。法律风险一旦发生,企业自身难以掌控,往往带来相当严重的后果,有时甚至是颠覆性的灾难。随着国内和国际市场环境和法律环境的变化,法律风险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机制,以使企业针对所面临的法律风险采取统一有序的事前防范、事中控制、事后补救的措施,从而使企业在合法经营、良性发展的轨道上运行。

(一)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客观需要。在当今世界,国际国内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越来越多。企业要在参与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必须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以最大限度减少和控制损失的发生。

(二)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企业自身发展壮大的重要保障。

企业发展壮大,必须不断积累资产和财富,减少因法律风险造成的损失。

(三)有效防范企业法律风险,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作为社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对社会稳定起着重要作用。企业经营状况不佳,下岗失业人员增多,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对构建和谐社会起着一定的阻碍作用。反之,则可以有力地推进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

据统计:美国的企业支出的平均法律风险防范费用是企业总收入的1%,但是中国企业实际投入只有0.02%,美国企业的投入是中国的50倍。事实上,中国大部分企业家只有在打官司时才有可能想到法律。由此可见,中国的企业产生诸多法律风险,并因此而破产、倒闭,也就不足为奇了。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提出:企业要善于识别风险、规避风险、控制和化解风险。加强风险管理,是现代企业管理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法律风险防范在加强企业风险管理中又具有重要的地位。

三、劳资法律风险 企业与劳动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其实比较复杂,有很多类型,如劳动关系、劳务关系、雇佣关系、加工承揽关系和其他民事关系等多种形式。其中,最常见的是劳动关系,包括劳动合同关系和事实劳动关系。劳资关系中的法律风险包括但不限于:

(一)因不签定劳动合同引起的法律风险;

(二)员工在试用期劳动关系管理中的法律风险;

(三)因工伤事故引起的赔偿法律风险;

(四)员工离职后侵犯原公司商业秘密给其造成损失的法律风险;

(五)辞退员工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

(六)员工要求支付加班工资带来的法律风险;

(七)公司劳动争议纠纷解决的法律风险。

企业要想避免这些法律风险的发生,应该制定相应的措施,从而把这方面的法律风险降到最低。企业和企业家要提前做好必要的准备,甚至制定好具体的预防性工作方案,这样才能使企业更好的良性发展。

四、劳资关系中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一)因劳动合同引起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1、要签好劳动合同

劳动合同作为劳资双方共同遵守的合同依据,对于劳动关系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签好劳动合同,首先对劳动者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查,特别是新员工的录用,对是否符合录用条件进行认真审查,一些与原单位未解除劳动关系或存在劳动纠纷,或未达到劳动年龄等不符合或不完全符合录用条件的劳动者应严格把关;其次对劳动合同的核心条款要仔细研究、协商确定。如工作岗位、合同期限(包含试用期)、劳动报酬、劳动纪律、损失追偿、劳动保障、终止手续、保密与竞业限制等作比较详尽的约定,有利于双方遵守和避免纠纷发生。

不签书面劳动合同将面临严厉罚则 在实践中很多企业认为没有签订劳动合同就与职工没有建立劳动关系,甚至故意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以试图不缴、少缴税款和社会保险并任意处置员工的录用与辞退,由此引起了大量劳动争议和纠纷。《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若不与劳动者签订书面劳动合同将面临很大的法律风险。

2、要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是企业内部的“法律”。在劳动立法越来越保护劳动者的趋势下,企业利益的维护更加依赖于企业的规章制度。目前,企业制定合适的规章制度比以往任何一个阶段更为重要。关于规章制度的建立一是要全面细致,尽可能的将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都设定为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如劳动合同、工作时间、劳动纪律、考勤制度、工作风纪、薪金制度、培训、考核、晋升、奖惩、辞职、财务等等都制定相应制度,汇编成员工手册。二是要尽量量化,易操作,即员工违反规章制度的后果要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规章制度应当程序民主、内容合法 内部规章制度不仅可以作为劳动合同的有效补充,并且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作为人民法院审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依据,特别是对于界定员工是否构成严重违纪以及企业是否有权辞退员工具有重要的意义。

3、要注重证据的收集

事实是根据证据来确定的,有无证据将是事后确定事实的关键。因此,企业相关工作人员一定要有证据意识,重视收集证据。毛主席说:“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笔者认为在法律面前,“没有证据同样没有发言权”。

4、要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

社会保险是转移风险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企业可在成本允许的情况下,尽量为员工缴纳社会保险,社会保险既是对劳动者的保障,也是对企业风险的转移,是双赢的措施,这些成本支出对企业来说是值得的。同时有条件的企业还可参加人身意外保险、财产保险等商业保险等,以降低企业的风险。

5、要建立救济机制

一旦法律风险转化为法律危机,事后的救济,对挽回损失也非常重要。当企业发生了与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纠纷,企业要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影响扩大。我们建议企业事先制定救济机制。首先,企业应选派有法律知识和人事经验的员工,作为处理纠纷的人员,代表公司及时出面解决纠纷。也可以聘请有经验的专业律师提供专项法律服务或进行常年法律顾问服务;其次,预定多套方案,出面与劳动者协商,一旦协商成功要立即签订协议,避免事后变化。

(二)员工在试用期劳动关系管理中的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自新员工进入单位的第一天起,就开始了在这家单位的“试用期”。对于劳动者在这家单位的职业历程而言,“试用期”既是一个起步,也是一个打基础的过程,不仅影响劳动者在这家单位的职业历程走向,甚至影响着职业生涯。

许多企业都曾有这样的遭遇,好不容易招到的人才在试用期内说走就走,不但浪费了招聘的时间和费用,而且对日后的经营产生不良影响。而被录用的劳动者往往也心有忧虑,担心用人单位随便设置试用期的以及用试用期的名义随便炒鱿鱼。其实,劳动关系的双方都不希望试用期的结果是鸡飞蛋打一场空。劳动者得不到稳定的工作,企业寄予厚望的新招人员不辞而别,这都不是一个有利于双方、甚至是经济社会稳定的局面。特别是在《劳动合同法》颁布以后,企业要严格遵守对试用期的新规定,只有这样才能起到防范与应对的效果:

一是规定劳动合同期限3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一个月;劳动合同期限1年以上不满3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2个月;3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6个月;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二是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的工资不得低于本单位同岗位最低档工资或者劳动合同约定工资的80%,且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的最低工资标准。

三是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该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1、2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应当向劳动者说明理由。

四是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3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试用期包含在劳动合同期限内。劳动合同仅约定试用期的,试用期不成立,该期限为劳动合同期限。

五是劳动者在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被解除劳动合同,应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要有明确的录用条件并公示;(2)要做好试用期考核标准;

(3)应该对劳动者在试用期内的工作按照标准进行考核,确认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录用条件。需要注意的是,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也就只有在试用期可用,过了这个时间,就无法再以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合同。这就要求单位发现员工不符合录用条件时,应及时解除合同,最起码应该在试用期届满前解除合同,否则超过试用期解除合同,就要支付较高的辞退成本。

(三)因工伤事故引起民事赔偿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企业经营的目的是追求商业利润。在必须依法承担工伤赔偿法律责任的前提下,企业如何采取合法有效的措施,减少和化解工伤法律风险,从而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营效益的目的,已成为摆在广大企业管理者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结合实践,笔者认为当前防范工伤法律风险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进一步强化规范劳动管理。包括加大对职工的劳动技术和纪律教育、加强各生产经营环节的劳动安全监督、改善职工的劳动条件和生产环境;

2、注重职工的健康卫生检查。包括招聘环节的适当体检和在职期间的定期体检。在招聘环节发现有不适合工作的病症的,不予聘用,在合同期内发现可能影响劳动安全的病症的,及时予以调整工作岗位或送医治疗;

3、及时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以分散企业承担工伤法律风险的责任。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为职工交工伤保险金,是企业应尽的法律义务。通过参加工伤社会保险,企业支付一定的社会保险费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将发生工伤事故时本应由企业承担的赔偿法律责任转移到社保机构。

4、加强劳动工伤事故管理环节的法律工作。对已经发生的工伤事故,严格依照法律程序处理,对工伤职工及家属提出的合理合法的要求,应由社保基金支付的,力争由社保机构支付,应当由企业自行承担的,在法定标准范围内及时予以妥善解决。对少数工伤职工及家属提出的超出法定范围的要求,耐心做说服调解工作,必要时可通过劳动仲裁、诉讼的法律途径解决。

5、转移风险。将一些专业性较强、工伤风险较高的岗位,交由专业公司来做,如运输、保安、保洁等交给专业公司。因为这些岗位需要专业培训的人员与专业的设备,需要承担很高的成本,而且还要承担较高的工伤风险。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工伤事故单位是与劳动者建立劳动合同关系的用人单位,因此与专业公司签约,就能将工伤风险转移给专业公司,从而将这部分工伤风险转移给专业公司来承担。

(四)员工离职侵犯原企业商业秘密给其造成损失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1、企业与员工订立劳动合同时,应在合同中明确保护商业秘密条款或另行签订保密协议。这种条款应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对员工在职期间的约束,二是对员工离职后的约束,三是要明确违约责任。

2、要保留员工掌握商业秘密及商业秘密的范围和泄露商业秘密的证据。

3、企业要与员工签订竞业禁止协议。即规定员工离开企业多少年内不得到竞争对手方从事同类工作,以避免泄密和形成不正当竞争。

(五)辞退员工过程中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辞退员工,不论对企业还是对员工,都是一个沉重的话题。然而辞退员工,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又是不得不面对的现实。辞退员工是人力资源经理必须处理,又是最难处理的工作。如果处理不当,很容易引发劳动纠纷对簿公堂甚至威胁到个人安全,对公司正常运营造成很大的影响。具体应注意:

1、在试用期内不要随意辞退员工;

2、辞退有过错的员工应有事实依据、制度依据,还要有相应证据;

3、经济性裁员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并履行法定程序并支付经济补偿金。

(六)员工要求支付加班费而带来额外支出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1、要规范工资构成。根据法律规定,结合企业通常的做法,用人单位可以将员工的工资由一个总数拆分若干项,可与员工约定奖金、津贴、补贴等项目不属于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但约定的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不得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2、完善加班制度。员工因完成工作需要申请加班,譬如员工当天工作没有完成的,不支付加班费。对于公司安排加班的,需要将加班事由、加班时间、加班人员写成书面材料,以便备案。

3、对于员工加班,公司已经安排补休或调休的,不算加班。

4、对于外勤人员譬如司机、业务员,可以适用综合计算工时制度,以避开加班规定。

5、完善加班费支付制度。目前很多企业的工资条很笼统,只是注明员工姓名、工资数额,由员工签收,这样即使已经支付加班费,也很难举证。最好在工资条中注明加班费数额,并且由员工签名注明时间。

(七)公司劳动争议纠纷法律风险的防范与应对

1、积极发挥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和工会的协调作用

工会的性质决定了工会组织有可能、也有必要参加劳动争议案件的处理,工会在劳动争议处理过程中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为节省诉讼成本,及时避免司法资源浪费解决劳动争议,应积极发挥劳动争议调节机制。

2、启动集体协商

集体协商是集体合同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集体协商也被称为集体谈判,就是用人单位与其所属的职工依法组成代表团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和原则就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保险福利、休息休假、劳动安全卫生、职业培训等劳动标准为签订集体合同而进行商谈的活动。

3、申请劳动仲裁应注意的问题

(1)仲裁主体应适当:当事人申诉必须符合法定条件,即申诉人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有明确的被诉人。仲裁主体不当,将会导致不予受理或被驳回申诉的后果;

(2)仲裁请求应准确:当事人提出的仲裁请求应当明确、具体、完整。仲裁请求缺乏事实和理由,会被驳回;仲裁请求不完整,未请求部分得不到审理,扩大仲裁请求将不予支持,还要负担相应仲裁费;增加、变更仲裁请求或提出反申请,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3)仲裁证据应扎实: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仲裁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的仲裁请求所依据的事实,负有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的,负有举证的当事人将承担不利甚至败诉的法律后果;

(4)仲裁时应按时出庭:当事人经通知,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仲裁庭许可擅自中途退庭的,对申诉人按撤诉处理,被诉人反诉的,可以缺席裁决;对被诉人作缺席裁决;

(5)不服仲裁结果应及时提起诉讼: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自收到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期满不起诉的,裁决书发生法律效力。

4、提起诉讼应注意的问题

(1)要符合《民事诉讼法》第108条规定的起诉条件;

(2)要符合《劳动法》规定的已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仲裁的条件;(3)要充分根据劳动仲裁时的不足,补充和完善证据;

(4)在起诉前应当严格审查时效问题,在规定的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期限内提起诉讼。

五、企业如何建立系统的劳资法律风险防范机制

(一)设置法务专员或法务机构

1、设置专门的法务人员

对于中小企业来讲,资金不是很充足,但是法律风险的防范工作也是很重要的,这时既需要能够为企业节省成本,又能够为企业的日常法律事务出谋划策,此时法务人员的设立就显得非常重要。

2、设置专门的法务部门

充分发挥其在企业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方面的主导作用。法务部门应由具备一定法律知识的专门人员负责,并应在企业的组织架构中具有较高的层级。通常较大规模的企业,其法务部门的负责人一般本身即为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很多跨国公司的法务部门的负责人甚至直接就是公司的副总裁或副总经理,其对法律风险的重视可见一斑。

3、聘请外部法律顾问

企业内部法务人员通常只能处理企业日常经营管理过程中的常规和日常工作,如遇到复杂的法律问题、仲裁或诉讼等,最好聘请外部法律顾问。聘请律师作为常年法律顾问是企业通常的作法,也是很有效的方法。但是,必须注意,应通过有效的渠道,建立与法律顾问律师及时互动,避免流于形式。对于很多争议和纠纷,在发生之后,应尽快与法律顾问联系,征求其意见。

(二)建立有效的法务审核和监控体系,使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都能够有效监控,最大可能地减少法律风险的发生。

1、建立有效的合同管理制度

有效的合同管理是防范和控制企业法律风险的重要手段。企业可以根据自身合同管理的实际需要,制定合同谈判、审查、订立、履行等交易管理主要环节的各项制度,明确合同管理职责、权限、流程等内容,实现合同管理全过程的制度覆盖,加强对合同管理薄弱环节的控制,解决合同管理中重订立轻履行、重实体轻程序、重业务轻法律、重效率轻安全等弊端。

2、建立重大决策的律师参与机制

企业的重大决策往往暗含较大的法律风险,法律因素对决策制定和实施至关重要。在做出重大决策,尤其是重大项目决策时,应先行评估法律上的可行性,然后再评估经济上的可行性,避免出现因法律上不可行或存在重大法律风险导致重大损失。在这一问题上,应通过有效的制度,保障在重大决策时有企业法务部门和外聘法律顾问的参与和发表意见,杜绝出现忽视法律因素轻率决策的现象。

3、强化、优化企业内部规章制度管理机制

企业内部规章制度应根据企业的管理水平、管理架构予以拟订,并不断予以弥补、完善和修改,在法律、政策发生变化时,应及时予以修订。同时,应注意规章制度的落实,把规章制度规定的权利、义务、责任和要求,纳入企业业务流程和考核范围,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依据。

4、优化案件管理机制

对于案件的处理,不应仅局限于弥补损失,应通过具体的案件,与企业的管理相结合,找出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的漏洞和风险,并予以解决,把重点放到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上,真正做到“举一反三”,“吃一堑长一智”。

(三)企业应加强法制教育

法律风险出现的首要原因是人的因素,因此首先必须加强法制教育,尤其是加强企业高级管理人员的法律培训,使之从思想方面切实认识法律风险防范和控制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很多企业重视经营风险教育,但对法律风险的教育却极少关注,缺乏法律风险意识的教育。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必须使管理人员和员工明白:法律风险是切实存在的,而且在很多时候,法律风险可能是企业面临的最重大的风险。企业日常经营不善,可能会导致企业的亏损,但法律风险如果不能有效防范和控制,将有可能引致灭顶之灾。而且,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利润水平越来越低的情况下,法律风险的防范和控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结 语

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6

面对如海啸般的金融风暴,去年还是盈利丰厚的企业今年就可能停产关门。在市场的严寒随冬季的来临一起到来的时候,企业中出现了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在目前的市场中就像走摇摇欲坠的独木桥,稍有不慎就会掉下去,万劫不复,因此,大量缩减投资,甚至主动破产、倒闭,以规避风险;而另外一种观点则认为,现在正是赚钱的商机,因为,目前的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运输成本等都相对偏低,竞争对手的压力也相对要小得多,而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帮助却非常多。持这样观点的企业便大胆的扩张,甚至还以低廉的价格收购一些濒临倒闭的企业、已经倒闭企业的设备等资产,或低价囤购生产资料。但最终,两种观点取得的成效多数都不尽如人意,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战略的规划与分寸的把握。

虽然现在中国面临改革开放以来最严峻的经济危机考验,企业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亏损,甚至破产。但是,辩证的来看,危机的“危”字虽然代表了危险,但是危机的“机”字则代表了危机背后的机遇,笔者以为,这将是一次春随冬至的经济危机。寒冬中有料峭的风雪,也有温暖的港湾,如何趋利避害,关键是要冷静的思维与明智、果敢。以下就金融危机时企业该关注的5个问题进行分析并提供一些经营建议。

1、减少消耗,以度寒冬

我们的企业要向自然界的动物们学习,冬天时尽可能降低自身消耗,只管控好心脏、呼吸等关键环节,以挨过寒冬。企业也是如此,此时能不花的钱尽量不花,降低非必要性开支。消减企业中可有可无的部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控制营销投入;减少成品、半成品、原材料的库存量;取消不必要的扩张计划等。当然,战略性扩张与储备等计划除外,但必须严格控制在风险线以下才能实施。

中国的企业很多还都是粗犷式经营,管理成本很高,浪费很大。遇到市场不景气时应该及时进行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

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最初也是因为市场前景不清晰,原材料价格波动非常大,市场低迷等因素才逼出了零库存管理方式。而我国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对于产品、原材料库存等不合理带来的消耗;人员利用率低或不恰当造成的人力资源浪费;负债结构问题造成的利息损失,各种非必要性支出增加的成本等问题,都没有清晰的认识,在市场情况乐观时,掩盖了这些问题,当经济不景气,企业经营陷入困境时,这些问题就会显现出来。

此时应该加强成本控制与管理,解决各种浪费与消耗问题,财务方面要严格监控资金链的健康运转,减少负债,增加资金流动性,减少呆坏账。经营上要缩短经营周期,放下架子与贪念,不过分苛求经营的高利润率,因为高利润率往往伴随着高风险与激烈的竞争,可以选择利润率虽低,但风险小,竞争相对较小的经营方式,把功夫放在如何提高周转率上。

沃尔玛成为世界第一大卖场,一年几百亿的收入,不是靠的高利润,他们的利润率不过2%——3%,但是他们的资产周转率竟然可以到达24次/年。而我们一些企业宁可承担高额风险去追求商品的利润率,结果资产一年周转不了几次,总体收入并不理想。

2、调整产品结构

企业必须敏感的根据市场变化来调整所销售的产品,很多中小企业面对滞销,不是减产就是全力促销,从不想自己现有的商品是否已经不适合现在的市场需求。其实,有时只要根据市场情况,应时而动,调整产品,就可以回避滞销。比如,当原油价格高涨时,一些汽车制造商洞悉商机,推出小排量节油汽车、太阳能汽车等,减少大排量汽车的产量,回避了商品积压的风险,还获得了商机。

我国家电行业也是如此,刚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时,就有一些家电企业敏锐地发现了危机与其背后的机遇,不再研发、生产昂贵的高端家电产品,而是在商品的节能、实用、便宜上下功夫。在卖场里,虽然商品上贴有大大的打折条幅与诱人的降价金额,但高端家电展位前依然是门可罗雀。而高性价比的中、低端家电展位前却人头攒动。很多家电企业还把握住了商机,推出一些迷你型小家电,单价相较大型家电便宜很多,而商家的利润率却并不低,销路也出奇的好。

3、弹性营销投入

中、小企业在进行营销活动时,常陷入非黑即白的二分法迷思之中:遇到市场环境不利,要么加大营销费用的投入,想以强势营销的方式冲出市场困局。还有一些企业则是遇到这样的情况就大幅减少,甚至彻底停止营销活动,以求降低成本,减少损失。其实,本文中提到的各种问题,说是问题就是问题,说不是问题就不是问题,因为,对与错之间就看你怎么把握,就是一个尺度的问题,把握正确,危机就会转化为机会。

在营销投入上我们很多中小企业也存在资源浪费的情况。现在市场不景气,营销投入就要精打细算了,要避实就虚,不进行大规模、高投入,风险性大的营销投入。减少大众化广告传播和品牌传播费用。可以专攻一个点,或进行低成本营销,比如口碑营销、网络营销等。营销操作的原则是投入要小,方法要巧。

4、危机时如何用人

说到用人,又是一个中国企业常犯的通病:经营战略的短视导致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经营情况良好时不去管理可能已经臃肿庞杂的内部组织,导致人浮于事,造成很多人力成本的浪费。当企业经营情况不利时,才想到削减成本,而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大量裁剪员工或降薪。这样虽然暂时的减少了成本开支,但是可能因为企业短期大量“失血”而引发更大的危机。当危机度过后,岗位缺失,自然又大量招募员工,这一裁一招便产生了很多的人力成本浪费,因为,一名新员工要熟悉并胜任工作岗位,必须有一段时间,而这段时间所能产出的价值是很低的。

曾经,日本三菱汽车公司在汽车行业不景气时没有盲目裁剪员工,而是进行了合理调配,当时企业的研发工作基本全部停止,技术人员就是多余的了,三菱集团没有把这些经验丰富,业务专精的人才辞退,而是向他们表明态度:企业不合得赶走你们这些与企业一起打拼的伙伴、行业的精英,但是又实在没有工作给你们做,建议你们到“战场”的最前线——做销售人员,与企业一起度过难关。大部分技术人员都留下来做了销售,他们最了解汽车不过,是当之无愧的专家,做销售时他们的专业得到了顾客的认可,销售额比普通销售人员好得多,在市场危机时为企业增加了很强的竞争力。当经济危机过去以后,汽车销售开始复苏,那些研发人员又被招回去做技术研发,因为做过了销售,这些研发人员更知道顾客最想要的是什么,于是,开发出了很多受顾客欢迎的汽车。

这个例子可以提示我们,重要岗位的员工不可以轻易的裁掉,否则当企业再需要他

们的时候将付出高昂的成本。企业在迫不得已需要裁剪员工时,主要是裁剪可替代性强的岗位,比如没有熟悉、适应工作成本的低技能岗位。而核心或高技能岗位的员工尽可能通过变通的方式将其留下,因为,企业面临经济寒冬已经很不好过,此时在体内大量失血,必将更难挨过危机,虽然眼下看来这些人才“没什么用处”,但是,寒冬终将过去,春天时还需要他们帮助企业一起耕耘,而在寒冬中帮助企业比同行更快的复苏也主要仰仗这些人才。

5、危急中的机遇

未来一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金融危机对虚拟与实体经济的影响将越来越大,企业的压力也会随着经济萧条而更加沉重,但是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危机的另一面就是机遇,因为,无论是在自然世界还是人类社会或市场经济中,都是弱肉强食,适者生存。市场环境的恶化就像一双无形的大手在进行市场洗牌,淘汰掉了一些弱小的企业,也为生存下来的强者留出了更加广阔的市场空间,待经济复苏时,市场需求大量增加,这些生存下来的企业将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第一要务就是活下去,等待暴风雨过后的阳光。

生存下去的技巧是即要不做,又要去做。所谓不做,就是不做那些消耗资源,加重企业负担,高风险的事。而去做,则是去做那些发现机会,可以突破困局的事。比如像前面提到的家电企业不去做那些高风险,消耗资源的大型家电,去做金融危机带来的商机——便宜的小家电。市场需求量大,利润率又高。相信拥有这样智慧的企业,他们的冬天不会太难过。

企业内部也是一样,不去做那些伤元气的改动,而是去做那些强健筋骨的事情,比如改善管理流程,提高生产效率;优化资产负债的结构与利用率;消减繁琐臃肿的管理层级;加强与客户的合作等。

这次金融危机即像一个老师又像一个考官,它教会我们很多生存的本领,也教会了我们如何反思。同时,它的考核也很严厉,没有学会应对危机的企业将被无情的淘汰出局。

最后

物流装备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7

来势凶猛的金融危机

2008年的美国金融危机主要源于持续不断的金融创新造成了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严重背离。这种非正常现象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危机的出现。在金融危机爆发前,美国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相差了10多倍。

金融危机不仅使美国金融行业遭受重创,也给实体经济造成了严重的影响,表现为市场上资金流动性不足,资金流产生冻结。企业筹借不到资金,银行资金充裕却不敢放贷,使得企业和企业、企业和消费者之间的交易减少,资金链条断裂,导致美国房地产和汽车价格下跌,结果百姓更不敢消费。

由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种状况迅速波及世界主要国家。中国自然也未能独善其身。不过,美国的金融危机对我国金融业的影响并不大,因为我国的金融体系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有自己的“防火墙”,现在也是它最健康的阶段。但是,我国的实体经济发展受到的冲击已经显现。作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工厂”,我国的经济外贸依存度达到70%,内需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只有30%。受全球经济发展放缓的影响,今年9月份我国GDP从两位数的增长下降到一位数;税收增幅从20%以上下降到2%,预计10月份的税收将是负增长。

实际上,我国经济增长率出现下滑,不仅仅是金融危机造成的。金融危机的确起到了“强力制动”作用,而导致国内经济增速下滑的原因还包括宏观调控、产业升级、房地产出现泡沫、新《劳动法》颁布、人民币升值等,并且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因素早已存在:

一是宏观调控。前几年,中国经济发展存在过热现象,政府不断采取宏观调控政策,如调高银行准备金率、提高存贷款基准利率等,在今年年初还对这些措施进行了加强。

二是产业升级。我国企业过去多是为国外企业代加工生产,这在广东地区尤为明显。而中国劳动成本的上涨,导致在产业升级中,大批中小型加工企业纷纷倒闭,或者向内地搬迁。

三是中国房地产出现泡沫。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调控房地产业发展,使房地产市场陷入低迷。

四是新《劳动法》颁布。新《劳动法》的出台使国内企业的劳动力成本大幅增加,造成一些企业利润率迅速下滑。

五是人民币兑美元的持续升值。汇率从2005年7月的8.3升值到最近的6.8左右,升幅超过22%。

这五个因素已经逐渐影响到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再加上来势汹汹的美国金融危机以及紧随其后的国际市场需求萎缩,无异于雪上加霜,造成了目前我国经济的不景气。

影响到底有多大

毋庸置疑,受到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面临重要转折的双重影响,作为服务于整体经济发展的物流装备业,必然也受到一定冲击,也许不能再继续保持近年来20%以上的快速发展了。最先尝到金融危机之苦的是叉车企业和一些外向型企业,现在,包括货架、托盘、输送分拣设备、单元化产品、以及系统集成、物流信息化等几乎整个物流装备行业都明显地感觉到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正日益加重。

据了解,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叉车行业承受的压力比较大。从销售情况看,近3年来,我国叉车年销量和出口量均以30%以上的速度迅猛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叉车销量达到93632台,与上年同期相比,增长23.93%;其中叉车出口31287台,同比增长51%。而7月份之后,叉车销售尤其是出口呈现出下降趋势。

其实早在2007年,国内叉车市场就出现了需求增速放缓的征兆。据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工业车辆分会统计,2007年我国工业车辆销售量约16万台,比上年同期增长36.6%;其中,国内市场叉车销售量为11.4万余台,比上年同期增长26.66%;出口形势更好,其中,电动工业车辆(包括电动平衡重乘驾式叉车、电动乘驾式仓储叉车和电动步行式叉车)出口16200余台,比上年同期增长51.7%,内燃叉车(含集装箱叉车)出口30600余台,比上年同期增长78.6%,叉车出口市场主要是欧盟、美洲和俄罗斯等地。显然,我国叉车销量增长越来越依靠出口拉动,因此对国际经济形势变化非常敏感。而恰在此时金融风暴迎面袭来,叉车企业受到的巨大冲击可想而知。

据本刊记者初步调查,进入9月份后,国内多家知名叉车企业的销售订单锐减,生产量下降50%以上。部分叉车企业还出现了裁员现象,更有一些叉车企业无奈之下挂牌出售,却无人问津。

与叉车行业相比,目前货架、单元化产品、输送设备、系统集成、物流信息化和自动识别等行业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还比较小。

以货架行业为例:2008年上半年,货架产品仍供不应求,货架生产企业订单排得满满的,对小额订单干脆不接。但是由于钢材成本非常高,企业的利润微薄,甚至出现亏损。今年下半年,为了完成上半年的订单,货架企业的产量依然很高,并且随着钢材价格大幅下跌,企业利润增加了。但货架企业普遍担心的是,原本谈好的项目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被延期或者取消。同时,今年年底前拿到的订单会减少,将直接影响到明年的生产和效益。

输送机行业:与货架行业类似,由于合同执行周期较长,输送设备生产企业受到的影响并不太明显。也有部分企业反映,目前一些客户取消了合同,或者合同延期执行。

物流信息化和自动识别行业受到的影响也开始显现。以某知名自动识别企业情况来看,今年下半年的订单较往年有所减少,产品销售价格下降。因为其客户生意不如以前,一般性的订单基本被取消,重要的订单也在推后。由于该企业在前几年的快速发展中积累了比较雄厚的资金,眼下还能应付。

如何迎接挑战

面临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增速下滑的影响,我国物流装备业将何去何从?物流装备企业该如何迎接挑战?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企业在制定具体的发展策略和应对措施之前,首先需要对未来几年的经济形势有较为清晰的认识。那么,这场金融危机到底要拖多久?

用“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来形容这场全球金融动荡也许再恰当不过了。对于金融危机何日能够痊愈,全世界多个权威经济组织与专家学者都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概括起来,乐观说法是一年后可以结束,悲观预测则会持续5年。

无论如何,当前,各国都在积极出台经济振兴方案。为了从经济衰退的泥潭中重新站起来,美国、欧洲和日本政府不断推出几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救市措施。然而,其效果很一般,投入的资金好像打水漂一样,在荡起几圈涟漪之后,水面很快就恢复了平静。在美国政府拿出“救市方案”没多久,通用汽车面临破产、花旗银行即将倒闭的问题又浮出水面。由此可见,经济严重下滑的负面影响正在加深。

中国政府对美国金融危机的反应非常迅速。9月以来,国务院已连续颁布了诸多刺激经济的政策,其中包括投资4万亿人民币拉动内需、4次降低存贷款利率等。但是,这些措施对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到底有多大?中国经济何时能够跨过金融危机这道槛?正处于高速发展周期的中国物流装备业何时才能继续高歌猛进?目前仍然是未知数,没有人能回答这些问题。

实际上,金融危机对中国物流装备业的影响已经开始量化在一些企业的财务报表上了。而且可以预见的是,如果国家刺激经济发展的政策收效不理想,如果国际经济继续衰退,企业势必会减少投资项目,减少物流工程改造项目,减少物流装备采购需求,这将会对物流装备行业产生许多负面影响,其增长速度将会进一步下滑,甚至负增长。果真如此,物流装备企业可能会在明年下半年遭遇最困难的危机,要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了。

为了应对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带来的负面影响,我国物流装备企业已经开始转变经营策略,积极采取各种手段,准备安全度过经济寒冬。

其中,受到金融危机冲击较为严重的叉车企业,较早开始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国内某知名叉车企业采取的措施就有一定代表性:首先,从“以产定销”转变为“以销定产”,以适应现在订单突然减少的局面。其次,苦练内功,把企业内部管理和技术水平提高到新的档次,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第三,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品牌知名度,努力扩大国内市场销量。

相对于叉车企业的做法,货架企业的应对措施包括:回访老客户,争取新订单;不再对小订单挑三拣四,以保证业务量少受影响;加强回收应收账款;在业务操作上更加小心谨慎,坚决不承接可能产生坏账的项目。

输送机行业厂商的应对措施包括:保证项目的成功率,保证稳定拿到项目;加大市场宣传投入,提高知名度和品牌影响力;少数资金雄厚的企业开始考虑并购,以扩大市场占有率。

金融危机对于物流信息系统供应商和咨询服务商的影响并不严重,这恰好是其进行市场整合的好机会。

自动识别行业厂商的应对策略是:不断研发新产品;减少不必要的产品功能,尽量把产品价格降下来;保持12个月以上的现金流;加大品牌宣传力度等。

专家支招

2008年这场“突发性的危机”很容易使人联想到1997年发生在东南亚的金融危机。当时,由于资金流动性不足,导致经济不景气,消费市场低迷。今天看来,两次金融危机有很多相似之处,因此这两个时期企业的应对策略也会有很多可资借鉴之处。经过记者的了解和对一些行业专家的采访,我们总结出三条经验供物流装备企业参考:

第一,坚守“现金为王”理念,保持镇定。中国物流技术协会副会长王继祥认为,“在这个‘冬天’里,谁拥有现金,谁就可以生存发展,具有竞争优势。企业不要盲目扩张,等到经济形势明朗时再寻求最佳投资商机也不迟。物流装备企业应该保证资金安全,注意回款情况,尽量收缩投资项目,做好过冬准备。”从目前看,为保持企业的正常发展,至少要保有12个月以上的流动资金。

第二,最重要的是物流装备企业要树立信心,并且向客户传达企业的信心。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经济困难时期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传递信心就需要通过广告、会议、活动等各种形式宣传企业品牌,展示良好形象,树立企业信心。因为有了信心,客户才愿意与企业做生意。其实与进行投资相比,企业在宣传方面投入的费用要少得多,也更易做到。一些物流装备企业的宣传费用正在增加,说明它们在严冬来临的时候对宣传更加重视。例如,知名物流软件企业博科资讯最近就在北京大学举办了启动“贏在物流”的大型活动。实践表明,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加大投入宣传造势的企业,往往更容易度过难关,并在经济形势好转以后能够占据更为有利的市场地位。

第三,加强市场调研,在危机中寻找商机。往往危机来临的时候也是商机大量涌现的时候。企业应当在面临危机时稳扎稳打,夯实基础;在危机过后,抓住商机迅速崛起,实现超常规发展。因此,在经济形势不明朗时,企业应积极进行市场调研,寻找商机,为今后的发展早作准备。

此外,物流装备企业需要密切关注国家促进经济发展的各项举措。例如,国务院出台了未来两年内投入4万亿元人民币扩大内需的十大措施,其中包括加快铁路、公路和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增值税转型改革;加大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取消对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限制等。政府大规模的投资促进经济增长,其中在物流领域,主要体现在各产品批发市场的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等方面,肯定会对物流装备业的发展带来益处。

我国出口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8

1 美国金融危机是如何形成的

2001年美国的股票市场泡沫破裂之后,美国政府为了刺激经济,不断降低利率,将大量资金从证券市场引入房地产市场,通过刺激房地产市场来复苏本国经济的政策。在2001年至2005年的五年里,美国很多城市的房价都上涨了一倍多。房地产市场中的投机者也越来越多。美国的金融机构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积极进行金融创新,开发了次级贷款。次级贷款是指放贷给信用较差和收入较低的借款人的贷款,用他们购买的房子作为抵押,同时收取更高的利息。如果放贷机构收不回贷款,也可以收回抵押的房子。为了更高效的利用资金,金融机构将次级抵押贷款打包成一系列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出售给投资者。因为回报高且有抵押物做保障,这些债券得到了很多投资机构的青睐。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规模从1995年的650亿美元迅速上升到2006年底的1.3万亿美元。然而泡沫总会是破灭的。2006年春季开始,美国房价开始下跌,购房者难以将房屋出售或通过抵押获得融资。放贷机构收不回贷款,即使把抵押的房子收了,再卖出去也弥补不了放贷机构的损失。坏账如同瘟疫一般开始传递,瞬间遍布整个美国。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次贷危机”全面爆发,并迅速席卷美国、欧洲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最终全球经济都受到了美国“次贷危机”的严重影响,而对于我国的出口贸易企业,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范围之广,程度之深也是百年难遇的。

2 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企业受到的影响和现状

我国长期保持GDP每年8%以上的高速增长,其原因主要是有出口贸易、国内消费、国内投资三辆马车的拉动。而出口贸易一向是三大马车中最有力的一匹。自中国入世以来,外需在中国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出口在GDP中的比重接近40%,出口变化对中国经济增速影响很大。

近年来,中美两国间贸易发展迅速。中国是美国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国和第三大出口对象国。在中国的出口中,美国仍是第一大目的地国,约占总出口的17.5%。美国全面爆发的“次贷危机”对我国的出口贸易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权威研究表明,美国经济增长因“次贷危机”每降低1个百分点,中国出口增长速度将减少5个百分点,而美国从中国进口增长速度最终有可能减少6个百分点。2010年2月2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09年三大需求 (消费、投资和出口) 对GDP增长的贡献,数据显示:2009年,最终消费对GDP的贡献率52.5%,拉动GDP4.6个百分点;资本形成 (投资) 对GDP的贡献率92.3%,拉动GDP8.0个百分点;净出口对GDP的贡献率-44.8%,拉动GDP-3.9个百分点。可见,此次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贸易影响是巨大和深远的。

3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策略

3.1 积极开拓多元化的海外市场,有效规避风险

长期以来,我国出口市场主要集中在美国、欧盟等贸易大国。一旦这些出口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受到牵连。我国出口企业应当努力开拓南亚、中东、中亚、南美、东欧等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出口市场。商务部官员已经在多个场合表示,中国与上述地区各具优势,互补性强。今后贸易前景广阔。多元化的出口市场也可以大大规避由于出口国发生经济危机带来的贸易影响。

3.2 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增加中高档商品的出口

我国出口商品以劳动密集型的低附加值产品为主,其目标客户群主要是发达国家的中、低收入阶层。此次金融危机中受影响最大的正是这一群体,消费者购买力的下降使我国出口市场严重萎缩。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压力增大、出口退税率下调、劳动力成本提高、原材料涨价等等问题使中国产品在国外已经失去了价格优势。因此,根据市场需求和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我们应将产品结构向中高档方向调整,拓展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中、高端消费市场。加大科技投入,由产业链中利润最低的加工环节向设计、研发、服务、销售等环节发展,增加其产品的需求市场,扩大市场份额,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

3.3 以多种手段参与国际贸易市场竞争

长期以来我国主要以贸易方式扩大出口。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国际上越来越多的出口企业开始转变思路,采取多渠道、多角度的行之有效的出口方式。单纯是以贸易方式去扩大出口,容易引起反倾销、反补贴等限制措施。如今,投资带动贸易出口成为国际贸易发展趋势。政府应加大对我国有条件的出口企业的扶持力度,支持企业经营方式创新,增加对国外的投资力度,促进我国的出口。

3.4 实施品牌战略,加强品牌建设和经营

我国是世界的工厂。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低廉,长期以来,我国出口贸易企业以劳动密集型居多,缺乏品牌优势,生产附加值低。近几年,我国自主品牌发展迅猛,海尔、联想、TCL相继走出国门,并购国际知名企业,打造中国名牌,为我国出口企业树立了良好的榜样。金融危机既是威胁也是机遇。在金融危机的浪潮中,国外许多优质企业大大降低了企业的估值,甚至濒临破产。而企业面临的困境更是削弱了国外公民和政府对外资并购可能存在的排斥心态,降低了收购的政治性风险。我国出口企业应当抓住时机,尽快发展我国的自主品牌建设。2010年8月2日,吉利汽车成功完成对全球知名豪华汽车品牌沃尔沃汽车公司所有股权的收购。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加大对国外投资、收购的力度,大胆走出国门,打造我们国家的自主品牌,创建出口产品品牌优势。只有走高端路线,才能创造较高利润,并且避免国外频繁以反倾销、特保等措施来给我国出口企业施压。

3.5 积极拓展国内市场

在全球经济放缓情况下,应该多依靠内需而不是出口来推动增长。温家宝总理曾幽默地说:“中国是只储蓄不消费,美国是只消费不储蓄,两者都有问题。”截止2010年7月,中国居民储蓄就达14万亿。中国有13亿人口,国内消费实力雄厚,金融危机下,世界各国出口企业也瞄准了中国市场,希望在中国度过自己企业的难关。中国应该也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来推动增长。政府应从多个方面加大推动内需的力度,引导并扶持出口企业出口转为内销。3.6采取多种方式降低生产成本,保持出口产品价格优势。

外贸企业可以考虑把低附加值的订单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我国中西部地区,甚至将生产厂转移到东南亚等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国家,也可以把订单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从而保持出口产品的价格优势。

3.6 积极应对贸易保护行为,推进区域贸易自由化进程

针对欧美国家的贸易保护行为,我国政府应当积极行动,采取各种措施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首先,积极开展政府间双边和多边贸易谈判,按照世贸组织规则以及欧美国家的法律,纠正各种隐性保护主义行为,通过对话协商解决贸易摩擦。其次,加快与国际贸易摩擦相关的产业损害预警机制的建设,健全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反应机制。最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进程,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

3.7 建立风险控制体系与应收账款保障制度

在过去几年里,由于国际贸易市场激烈的竞争压力,国内出口企业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金融危机下许多国外企业濒临破产,随着人民币汇率不断升值,出口企业应收账款收不回来的风险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下,我国出口企业应尽快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与应收账款保障制度,保证应收账款的回收。从赊销结算方式转换回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或者银行保函等依托银行信用的贸易结算方式,努力减少商业赊账的额度。

(1) 企业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新老客户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的了解考核,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

(2) 企业还应充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等信用工具,减少企业收汇风险。

(3) 企业应加强出口合同管理,完善合同责权条款,严格履行合同。

(4) 企业应建立一套健全的应收账款制度,以保证降低风险。应收账款拖延的时间越长,追回的可能性就越小。一旦发生了坏账就要抓紧追收。

参考文献

[1]陈亚雯.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金融和出口企业的影响与政策建议[J].经济问题探索, 2008.

[2]李海英.从美国次债危机看中国企业的出口风险[J].经济研究.

看国外化工企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9

日前, 氰特工业、空气产品和PPG工业相继对外宣布, 公司第三季度的收益将低于先前的预期值。氰特工业的表面专用化学品部门在美国的业务因为市场需求疲软陷入发展困境, 欧洲业务同样较预期大幅下滑;空气产品的电子材料业务也因为半导体制造业及液晶显示器行业的需求低迷而下降。陶氏化学发布的第三季度报告透露, 北美汽车和房地产行业的进一步下滑, 加上在欧洲和亚太地区这两大行业需求持续走软, 对陶氏汽车、陶氏建筑应用事业部、特殊塑料和弹性体等多个事业部的业绩产生了负面影响。而业内分析师预测“信用市场危机导致的连锁反应, 其影响有可能一直延续到明年上半年, 各个消费产业都会出现疲软”, 那么根据化工产业的相对滞后性, 其复苏时间的到来可能更晚。美国媒体称“虽然10年来, 美国化工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积极实施包括兼并重组、结构调整、加大创新等在内策略, 但此次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使化工企业的业务整体已从峰值下降了57%”。经济危机对化工企业到底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虽然目前还难以判断, 但绝对不容小觑。

面对这场席卷而来的“危机风暴”, 国外的化工公司大都表现从容, 毕竟他们刚刚经历了2001年~2003年那场危机, 很多经验教训还记忆犹新。因此面对又一次的挑战, 他们显得有条不紊——陶氏全球CEO利伟诚日前就曾表示:“尽管我们认为全球经济在2009年的大部分时间都会呈现不景气, 但陶氏已经做好充分准备, 接受眼下日益加剧的经济滑坡的考验。我们有稳健的资产负债表和一贯行之有效的严格财务纪律, 同时我们不断着眼于做好我们能够控制的方面, 即:成本和资金、资产重组和其他干预措施。此外, 我们还将继续落实我们的转型战略措施, 如正式启动我们与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 (PIC) 的石化合资企业, 以及完成我们已宣布的罗门哈斯收购交易。”

可见, 居安思危, 对于还未真正经受“危机考验”的中国化工企业, 学习借鉴国外企业、跨国公司应对危机的策略应该是一堂“必修课”。在此, 特别总结了国外化工企业的“危机处理”的四大法则, 希望能对国内化工企业有所启示。

减少负债率——手里有钱, 心里不慌

随着经济危机威胁的不断升级, “负债率”这个词的曝光率越来越高。什么是负债率呢?负债率是指公司的总负债占总资产的比率, 是企业经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财务指标, 也是衡量企业经营是否正常的一个关键数据。多数企业的合理负债率水平应该在50%左右。

一般企业在发展壮大的过程中都会遇到缺少资金的问题, 几乎家家都会“有外债” (特别是这几年兼并重组活动频繁的化工企业, 更是如此) , 而银行往往是企业最大的“债主”, 而向银行借贷是要偿还利息的, 也就是有息负债。负债企业当中, 有息负债比率 (有息负债占总资产的比重) 高的企业, 风险会很大。在这次因“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中, 那些负债率高的企业首当其冲, 往往因为无法继续从银行借到钱, 造成企业资金链条的断裂;或者是无力偿还巨额的利息, 而最终倒在了有息负债面前, 成为了本次经济危机的第一批牺牲品。

而一直被西方所诟病的保守式“低负债”经营策略则在本次危机中“大放光芒”——资产负债率偏低表明公司的财务成本较低, 风险较小, 偿债能力强, 经营较为稳健, 对于投资行为的态度比较慎重。而日本化工公司则是其中翘楚——日本化工企业的平均资本负债率是32.7%, 而美国化工企业的该数字为37.9%。其中, 信越化学甚至是极为罕见的零负债, 可乐丽只有6.2%, 钟化9.9%, 旭化成16.2%, 积水化学14.7%, 德山15.0%。因此, 面对全球的金融危机和经济下滑, 日本的化工公司最起码实现了“平稳的财务状况”。

产品多样化——东边不亮西边亮

相对于国内企业全力打造“拳头产品”, 国外化工企业公司也很重视“产品的组合”。此次危机中, 这种面对不同市场、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化”产品策略成功地显现出其独特的优势。根据陶氏化学发布的三季度业绩报告, 金融危机引发的房地产和汽车行业不景气, 导致陶氏化学功能塑料和基础塑料业务下滑;但同时, 因为食品、制药、个人护理用品需求旺盛, 加上全球水产业基础系统需求强劲, 功能化学品业务三季度销售收入较去年同期增长14%达到25亿美元;另外, 全球农产品的旺盛需求继续推动陶氏益农农业化学品、种子等各类产品的销量增加, 第三季度陶氏益农销售收入9.76亿美元, 同比增长24%。多样化的产品组合为陶氏扛过这个“严冬”提供了最有力的保障。

上下游一体化——保证利润率的法宝

企业能赚钱才能生存, 实现产品附加值的最大化是提高公司收益的一项重要策略。而一般来说, 想达到这个目的, 无外乎两个途径——降低成本、提高价格。要想有效控制成本必须自己能掌控原材料的价格, 当然, 首先得保证原材料的稳定供应, 那么最好的方法就是自己生产原材料, 自产自销。这也是那些中东石化厂商底气十足的原因。明白这一点, 我们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这些化工公司使劲地向上游炼油乙烯项目上靠了, 最好的一个例子就是陶氏与科威特石化工业公司 (PIC) 成立石化合资企业。

至于提高价格, 似乎也不那么容易, 毕竟市场竞争这么厉害, 除非全球就独你一家, 那价格才能你说了算。因此, 现在的化工企业, 无论是炼油的还是基础化工的, 都削减了脑袋往专用、精细化工转, 不就是因为产品附加值高吗?因此去年萨比克买了GE塑料, 今年陶氏和巴斯夫又前仆后继地收购了罗门哈斯和汽巴精化。

高附加值市场的竞争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技术优势, 这一点, 日本化工公司很显然又走在了世界的前端。他们前瞻性强、定位明确, 一直在朝高、精、尖方向发展, 舍得在研发方面花钱花力气——目前, 日本化工企业主要集中发展混合型电力车用电池、高科技显示器、生物基聚合物、光伏技术和医疗装置 (如人造肾脏等) 等高科技产品。因为鲜有竞争对手, 这些日本公司的产品往往都能在其细分市场占据垄断地位, 因此在遭遇危机挑战时, 往往受到的冲击微乎其微。

全球化——以全球应对全球

全球化早已这个时代无法逆转的趋势, 无论你说它好与坏。就像这次的经济危机, 本来只是美国一家的事情, 但在这个“地球都是一个村”的世界, 很快演变成了全球危机。而要想安然地度过这一危机, 就要积极调动并整合全球范围内的各类资源, 国家如此, 企业亦然。

就像现在的中国, 因为受到的影响较小 (到目前为止) , 被很多国外公司视为躲避本次金融危机的避风港, 在许多欧美工厂裁员、停产、关闭的同时, 许多跨国公司却坚持继续在中国扩大规模、建立新厂。为什么?因为中国的巨大市场, 中国人民的巨大消费能力, 因为他们在这里能卖出产品, 赚到钱。这其实跟他们为什么要千里迢迢在中东建炼油厂、在越南建加工厂的理由一致, 因为中国的巨大吸引力就在13亿中国人民的巨大消费能力。

兔业生产如何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篇10

历史上每次世界经济危机都会严重威胁我国兔业的发展。如1982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时,造成兔毛出口量由上年的5000多吨降至2808吨。毛价大跌,兔毛市场迅速陷入低谷,群众杀兔倒笼成风,杀掉长毛兔占当时全国毛兔饲养量的58%。由于存栏兔和产毛量减少,而经济危机过后,国际市场对兔毛需求量迅速增加,到1985年兔毛出口单价上升到每公斤39美元(折合人民币为319.8元)。但已无毛可供,经济危机时保留种兔户此时大发兔财。

又如1997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时,国内毛价由1997年9月的180元/公斤,迅速下跌到1998年的86元/公斤(指全年均价,下同),1999年81.6元/公斤,2000年97.2元/公斤,2001年84.33元/公斤,2002年76.25元/公斤,2003年74.7元/公斤,到2004年毛价才回升到106.5元/公斤,2005年经济危机过后,新的毛价高峰期升至170元/公斤,经济危机造成从1998年到2003年毛价低谷期长达六年。

1997年发生世界经济危机时,裘皮市场也受到很大的冲击,狐、貉、貂、獭兔等毛皮价格创下了历史低点。

2 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对我国兔业的影响

由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世界经济危机,悲观气氛笼罩着中国的出口产业,小至洋葱与废品收购,大至纺织业及毛皮产业。2008年12月北京新发地蔬菜批发市场因洋葱出口受阻,转为内销,因数量过多,供大于求,大堆洋葱烂在商贩手里。从2008年9月份起,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国内废品加工出口企业关门停业,导致废品收购下滑,笔者在北京最大的废品集散地———昌平区东小口村看到,废旧钢铁及报纸等废品堆积如山,收购商亏损数十万元,八成收购职工被辞退。

纺织品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出口商品之一,2007年外贸顺差超过1500亿美元,由于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1~7月纺织业出口交货值虽然仍增长7.9%,但同比已回落8个百分点。特别是兔毛及兔毛衫出口受阻最严重,2008年1~8月我国兔毛出口量仅1270吨,同比下降20.01%,收汇2287万美元,同比下降17.38%。兔毛衫2008年一季度仅出口7.68万件,收汇80.2万美元,比2007年同期分别下降60.1%和77.9%。2008年1~8月兔毛衫出口单价已降至每件仅6.85美元,同比下降37.78%。兔毛及其制品多销往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地区都是2008年经济危机的重灾区,预计兔毛及其制品出口数量和金额还要下降。

我国的獭兔等毛皮及其制品历来以出口为主,一旦发生经济危机,销售数量与价格必然要受到影响。据海关统计:2008年上半年我国毛皮及制品企业出口总额为3.4亿美元,同比下降2%,减速放缓28个百分点,至今出口仍呈下降态势。我国是世界公认的毛皮动物养殖和加工大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毛皮服装出口国,全国现有毛皮加工企业1200多家,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规模企业就有263家,从业人员4万多人。受世界经济危机影响,2008年上半年这些毛皮加工企业亏损面加大到19%,比2007年底加大5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46%,比2007年底提高20个百分点,形势十分严峻。

3 我国兔业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

3.1 坚决贯彻中央的政策精神

不久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贯彻落实2009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必须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必须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2009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要着力在保增长上下功夫,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把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作为保增长的强大动力,把改善民生作为保增长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3.2 转变兔业经营策略

一是要从单纯依赖出口兔毛、兔皮原料,转变到兔毛、兔皮深加工,扩大兔毛、兔皮产品的国内外市场,重点放在扩大内需上。现在国内兔毛、兔皮加工消化能力已有很大提高,仅浙江省嵊州市畜产品公司近三年来,兔毛加工能力就已由500吨提高到1500吨,年销售收入已由3500万元增加到1.2亿元。兔毛的用途也有变化,以前兔毛主要做针织产品用,现在把兔毛添加在羊绒制品中,做纺织用品超过做针织用品。在第25届兔交会上,由山东青岛合力纤维公司制造的纯兔绒毛衫及服饰也受到参会者的欢迎。并定为科技成果推广项目。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特别是东北等寒冷地区对兔毛织品和兔裘皮服装消费量不断增大。据调查:吉林省兔裘皮服装消费量比三年前增长300%;辽宁省佟二堡市场年销售各种裘皮服装多达700万件。说明只要提高加工工艺,适应消费者需求,兔毛、兔皮加工制品在扩大内需上是大有前途的。

二是要改变农村落后的养兔方式,逐步向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可以因地制宜地采用专家教授建议的“加入农业合作社,抱团发展”,也可以考虑"公司+农户"养兔户和收购经销、加工企业组成联合体,朝产、供、销一体化方向发展。

3.3 调整兔业结构

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教训提醒人们,生产结构要依据消费结构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原来毛兔业发达的德国现在就十分明智地压缩毛兔养殖,发展肉兔,该国毛兔的经济收入现在仅占养兔总收入的20%。根据当前形势,我国也应该稳定毛兔(在数量上要适当压缩控制,不宜盲目扩群),发展肉兔(数量与质量并重),提高獭兔(重点放在提高兔皮质量上)。

3.4 坚定养兔信心

随着国内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兔毛、兔皮制品的消费量会日益增加,饲养长毛兔和獭兔仍有远大的前途,在这里奉劝毛兔、獭兔养殖户,决不要一遇价跌就杀兔倒笼,要学会适应市场变化,适当控制规模,选优去劣,保存优良种兔,养少养好,以迎接兔毛、兔皮市场新一轮高峰期的到来!国际金融危机对我们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我们要学会在危机中找商机。山东刘本明同志为我们做出了榜样,2001年我国獭兔市场走向低潮,价格便宜,他低价引进5000只獭兔保种养殖,当他度过2001~2002年獭兔低潮后,到2003年初,皮价开始回升时加快繁殖,2004年涨到峰顶时他的獭兔场也发展到15000多只的规模,当时每只獭兔以80元的价格卖出,总收入100多万元。[摘编转自中国畜

甘肃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11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应对

一、各国贸易保护主义的新特点

(一)新贸易保护采取的措施更加隐蔽,贸易保护手段繁多。保护手段从关税措施到非关税措施到环保、社会责任措施;在服务行业,在产品移动、人员流动和开业权等方面设置更多限制,出现排外劳工等;在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上,非理性的维权和任意侵权现象频频出现。

(二)新贸易保护主义的多样性。首先,贸易保护领域增多。贸易保护领域从货物,向服务和与贸易有关的投资和知识产权延伸。其次,贸易保护从国家向贸易集团延伸,经济贸易集团开放型趋势逆转为封闭和排他性。

二、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

首先,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严重冲击全球贸易,引发贸易战,使世界性的贸易摩擦增多,贸易争端加剧;其次,贸易保护主义使经济全球化逆转,已经形成的金融体系、全球性分工体系、生产体系和销售体系链条断裂,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国家都要蒙受其害;第三,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将从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蔓延,使发展中国家受到重创,但在经济全球化传递机制拓宽的情况下,又会出现反向作用,陷入谁都保护不了的局面。贸易保护主义的传染性极强。一旦一个国家打开缺口,相应的报复性关税、倾销与反倾销等很快就会铺天盖地而来。据计算,在过去三年内,美国企业对雇员必须承担的各种经济责任和义务负担,如医疗保险、失业补贴等,已经上升了38%,这无疑降低了企业增加雇员的愿望,打击美国的就业市场。其实,任何明智的抉择者都知道,这种贸易保护的做法十分短视,表面看似乎可缓解失业率迅速攀升的困境,但就长远而言,对美国就业形势的改善,乃至对美国整体经济的持续增长,都无异于饮鸩止渴,后患无穷。

三、新时期的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

首先,我国传统商品出口以劳动密集型商品为主,受技术水平、人员素质等因素的限制,商品的科技含量、质量较低并且难以迅速使之得到提高。美国、日本、英国等发达国家出于保护本国经济及生产者的利益等目的考虑,往往制定较高的质量标准,以技术性标准限制我国“价廉”商品的进入,这样就直接或间接的导致对中国的货物订单和需求相应减少,导致我国出口市场萎缩,贸易增长速度下降。加工贸易历来占据我国外贸出口的半壁江山,是我国吸收外资和产生贸易顺差的重要渠道,是我国提供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如世界经济危机继续加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我国加工贸易可能继续下滑。同时我国很多外资企业面临外资回退,利用外资余地缩小的风险。其次,经济危机国家政府通过立法给贸易保护主义披上合法的外衣,打乱原有的贸易秩序,与我国的贸易摩擦和争端增多。第三,出口订单减少,经济增长速度下降导致企业缩小生产规模,失业面扩大,影响社会稳定。

因此,当前在危机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的需求比任何时候都更迫切,各国决策者和民众应当主动地约束那种狭隘的经济民族主义肆意泛滥,我们要高度警惕美国等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如果世界各国尤其是主要发达地区不能共同应对,遏制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趋势,那将是一场灾难。

四、面对贸易保护主义,我国如何应对

(一)从政府层面讲,应承担起信息传递、对外交涉及技术等层面上的支持工作

首先,要建立起一个反应迅捷的预警机制,提供准确及时的信息;其次,一旦争端发生,则依据相关规则和国际惯例,认真做好磋商或启用争端解决机制的各项工作。对那些滥用规则、不公平或歧视性做法,理所当然地要予以反击,包括拟定反制措施,坚决捍卫我方利益。同时,按照WTO规则,妥善处理输华产品纠纷,维护中国企业和消费者利益。

(二)从企业层面讲,必须学会在规则下竞争

第一,对于大部分企业而言,金融危机将是转型的良机。中小企业主必须了解自己和竞争对手的现状,并不断致力于提供自身产品的附加值。从长远看,企业的发展壮大还是要靠产品自身的附加值。没有疲软的市场,只有疲软的产品。这句营销学的名言值得每一个正处在危机中的中国企业思考。

第二,抓住时机,分散市场。贸易实践证明,出口产品越集中的地区,受到贸易保护主义打击就越严重。因此,我国企业要分散市场,避免在短期内向某一国家或地区大量出口同类商品。目前,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企业必须加强与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作,拓宽海外市场。同时,也不可忽视我国国内潜在的巨大商机,很多电器行业就利用家电下乡的有利时机,转向国内市场,在全球金融危机大背景下创造了销售额增加的特殊业绩。

第三,按照国际惯例操作,应对贸易保护主义。诉诸WTO争端解决机制,促使贸易摩擦非政治化。企业本身应该按照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企业出口的产品不仅要符合我国的有关标准,还有完全按照国际标准去操作。要加强技术标准的制订,并与法律部门做好沟通,同时,企业应该及时了解国家的有关政策,与行业协会和出口地的商会、法律等组织和多做沟通。加强出口企业之间的协调,企业同行团结起来,互相学习。事实上,一种产品在某个市场上遭遇起诉或者其他贸易壁垒措施之前,应该在1年或者2年前,市场就会发出某种信号,获得这种信号后,如果能够及时沟通,或者我们能够调整一下价格,就可能平息事态。而一旦对方起诉,进入法律程序,处于纠纷中的企业和机构再去应诉难度就会加大。企业要懂得利用出口当地的媒体和机构进行企业宣传,恢复企业名誉和形象。

(三)不失时机地开展资本输出

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长远而言,我国有条件企业要积极向发达国家在产业、贸易结构一体化方向的努力,与发达国家开展技术合作的同时,进行资本合作,加速国际经济的融合,避免或减轻国际经济危机带来的冲击。

我国领导人多次表态:“中国不会以贸易保护对抗贸易保护。”在抬头的贸易保护主义面前,中国一直以积极的态度寻求多方合作解决,共同面对。中国作为加入世贸组织的成员国,维护国际和地区之间地可持续发展及经济稳步增长,带动全球经济早日摆脱金融危机的困扰,责任重大,义不容辞。实现这一愿望需要世界各国的共同努力,我们衷心的希望不要让于事无补的贸易保护主义延缓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

香港银行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 篇12

1、1961-1965年的第一次银行危机

1961年廖创兴银行发生挤提风潮。1965年,明德银号、广东信托银行因挤提先后倒闭,恒生银行也因挤提被迫售予汇丰银行。远东银行和有余银行深陷房地产贷款和投资,分别于1 9 6 9年和1 9 6 6年被收购。第一次银行危机发生后,政府在1969年、1971年和1980年先后对银行业条例进行了进一步的修订,并提出了建立中央银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于1982年颁布了新的银行业条例。

2、1982-1986年的第二次银行危机

1978年,香港政府为推动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宣布撤销停发银行牌照的限制,大批跨国银行相继涌入香港,香港银行业竞争加剧,由于这一时期香港地产业发展异常迅速,部分银行再次向地产或股市大量放贷或投资,为1982-1986年的银行危机埋下隐患。

1983年9月,恒隆银行因在地产高潮中过度投入不能自拔,那时正值中英谈判陷入僵局造成货币危机,9月底恒隆银行被港府正式接管。85年,海外信托银行也被港府接管。这次金融危机中,新鸿基、嘉华、永安、友联,康年银行受到冲击,先后易手。随后嘉华和友联银行受到海外信托银行事件的连锁冲击。永安银行经营风格保守,但85年因无法收回贷给包括该行董事和行政领导人的贷款行业研究而损失惨重,银行资本出现负值。86年接受恒生银行注资,93年恒生将其售予大新金融集团。康年银行的问题则是一笔数额高达1.6亿元的船务贷款无力偿还,造成严重坏账。第二次银行危机爆发后,86年5月立法局通过了新的银行业条例,针对80年代中期的金融危机暴露出来的问题,修补了原条例的漏洞,将香港对金融业的监管提高到国际水平。将金融三级制的所有认可机构一并纳入银行监理处的监管范围,并引入了巴塞尔委员会对银行的监管规定。

3、1991-1992年的第三次银行危机

1986年《银行业条例》的实施明显增强了香港银行体系的稳健性,但1991年爆发的“国商事件”对香港金管局再次提出挑战。

1991年国际商业信贷银行(国商集团)因控股股东洗黑钱及涉嫌诈骗事件遭遇挤提,后遭清盘。7月17日,就在港府决定将香港国商清盘当日,道亨银行、港基银行受市场不利谣言发生挤提,8月万国宝通银行、渣打银行再次遭挤提,不过挤提事件很快平息下来。这次危机后,香港监管部门加强了对在海外注册的跨国金融机构的监管,并研究制定存款保险制度。由于战后到1997年期间,香港银行业发生了三次较大规模的危机,每次危机过后都使银行管理层和监管者提高了风险意识及管理水平。到98年发生金融危机的时候,香港银行业当时已经建立起了严格和完善的信贷政策和监管体系。从香港战后的三次银行危机的背景来看,房地产市场衰退只是银行危机的导火索,银行危机出现的根本原因是银行激进的信贷和投资方式,对房地产贷款过于集中,以及公众对银行的信心不足。

二、香港银行业安全度过危机的原因

1、审慎的房贷政策

香港的信贷政策、资本充足率监管较为严苛,对银行监管系统较为完善。具体政策如:

七成按揭贷款上限:银行同业协商自愿采用七成按揭上限,并得到金管局认可。事实上,在楼市繁荣期间,银行实际的按揭贷款成数比七成按揭上限更为谨慎。根据金管局进行的香港住宅按揭贷款统计调查,在楼市泡沫破裂前的1995年9月底,未偿还按揭贷款与物业价值(按首次批出贷款或重组贷款时的评估值)比率平均为52%,较1994年的53.3%更低。

对借款人的还款能力严格评估:银行一般要求个人抵押贷款贷款人提供房地产抵押,但并不依赖抵押品的价值,更看中借款人收入的稳定性,一般规定供款人的月供不超过月收入的50%;房地产市场过度膨胀时,银行会调整该比率,例如HSBC在1994年1月规定月收入在三万元以下的家庭每月最高按揭还款比率不能超过40%。

2、对开发商贷款风险控制

开发商贷款风险控制在于土地购置贷款和建筑贷款两个环节:土地购置贷款以50%为限建筑工程贷款按工程进度支付信贷资金建立隔离机制,开设第三者托管户口,消除建筑贷款资金可能被开发商挪作他用的可能性。

3、资本充足比率和流动资金监管

1989年底香港银行已符合最低资本充足率8%的要求。94年8月,为避免发生流动性危机,金管局通过流动资金比率、资产负债期限错配分析、在同业市场中拆借的能力、集团内部交易、贷存比率以及存款基础的多元化与稳定情况来评价银行。97年6月底,香港认可机构的平均资本充足率超过17%,平均流动资金比率也接近50%,为银行提供足够的缓冲,以抵御严峻的冲击。尽管受到亚洲金融风暴和楼市泡沫破裂的冲击,99年底,所有香港本地注册认可机构的资本充足率维持在1 8.8%的高位,甚至高于98年底的18.5%。

4、强化不良资产处置

完善的不良资产处置体系是香港银行业保证房地产信贷资产安全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一,香港银行业对于出现风险的房地产信贷不是简单地采取收回的措施,相反会在必要的时候增加授信支持,帮助客户度过难关。必要时帮助客户,反而使银行的资产得以保全。

第二,在房地产信贷真正出现风险时,香港银行也会较果断地予以处理。香港银行对抵押资产的处置较方便,一般不需要经过司法途径,有利于减少损失。当然,香港完善的法律体系和居民良好的还款意愿对于银行保全资产起到积极的作用,如香港银行实行的是无限追偿信用体制,客观上也减轻了银行压力

三、香港银行业危机经验的启示

纵观香港历史上四次银行风波,我们发现,98年金融危机的发生背景远远比前三次更为复杂,宏观经济所受的冲击也超过前三次,香港经济从97年的空前繁荣迅速陷入战后最严重的衰退。但98年的金融危机中香港没有银行发生倒闭,行业整体仍有盈利,而前三次银行危机中每次都有多家银行倒闭或被接管。这不得不另我们深思,宏观经济衰退和银行危机难道是一种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不可否认,历史上的银行危机往往起源于宏观经济,然而,根本问题还是出在银行内部。研究表明,改善风险管理可以降低银行1 0%-1 5%的年度信用损失和5%-8%的营运损失;投资者信用度的提高将使银行的资金成本降低约5%。完善的银行内部风控和外部监管系统能够极大降低经济波动对银行的冲击,仅仅是宏观经济问题不足以对银行系统产生致命冲击。较弱的内部风险分析,管理和控制系统才是银行危机的根源所在,不够稳进的金融自由化政策也容易推波助澜。

摘要:本世纪后半段以来, 香港银行业经历了四次危机, 每次危机过后, 都使得政府和监管者出台新政, 加强对银行业的管理, 促使其健康发展, 同时在三次危机中香港银行业的管理将给我们以很大启示。

关键词:香港,银行,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冯邦彦.香港金融业百年.东方出版中心, 2007

[2]、徐志刚.香港金融制度与经济.上海三联书店, 2000

上一篇:远程维护与监测下一篇:专利授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