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

2024-06-06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通用8篇)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 篇1

始于2007年的次贷危机使我国的外贸企业, 尤其是中小型企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出口信用风险, 不仅海外的欠款大幅增加, 而且有大量债权会随着国外企业的破产倒闭而无法行使。

一、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遭遇出口信用风险现状

我国的外贸企业一直认为的“国外客户信用度高”的优点, 正在金融危机这一严峻考验面前褪下色彩。从2008年开始, 中国中小型外贸企业遭遇国际进口商“赖账”事件层出不穷, 境外客商拖欠货款、企业出口坏账增多, 出口报损案件频频发生, 并有扩大的趋势。

根据商务部研究院对500家外贸企业的抽样调查, 中国出口业务的合同坏账率高达5%, 而国际平均水平仅为0.25%, 中国是国际平均水平的20倍。与此相对照, 中国主要出口行业的平均利润率却低于5%。商务部下属另一家机构对国内1000家外贸企业的调查显示, 68%的企业有过因贸易对方信用缺失而利益受损的遭遇, 其中损害最严重的就是出口信用风险所造成的拖欠货款和合同违约。中国企业“应收账款延迟收付”的比例超过50%, 出口信用风险已成为束缚中国外贸企业进一步扩大出口的主要障碍之一。统计显示, 2008年我国外贸出口总额为14285.5亿美元, 按照5%出口坏账率计算, 2008年全国出口坏账近700亿美元。

目前, 中国外贸企业对外出口80%以上采用放账的形式, 欧美国家卖方付款期限一般在交货后90天, 有的长达120至150天, 目前暴露出来的坏账仅是冰山一角, 未来还将愈演愈烈, 坏账率将不断上升。对在宏观调控下资金链原本已紧张的中国外贸企业来说, 无法收回账款, 生存就更加艰难。外贸企业面临来自外部的信用风险不断提高, 会影响商业银行向其提供贸易融资服务的积极性, 将令资金链原本已紧张的中小型外贸企业面临的形势更加严峻。

据有关数据显示, 2008年上半年, 我国外贸企业信用保险索赔量激增。仅中国信用保险公司, 就在全国范围内共接到出口信用险索赔案件报案有936宗, 金额达2.34亿美元, 同比增加108%。其中, 美国市场报损案件202宗, 同比增长31.2%, 报损金额1.05亿美元, 同比增长235.6%, 占报损总金额的44.8%。众多中国外贸企业已日益感受到美国进口商潜在的付款危机, 收汇安全正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据发改委公布的数据, 2008年前10个月, 已有67000家中小企业倒闭, 其中大部分都属于出口部门, 这种严峻的形势严重影响我国中小出口企业发展和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

二、出口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

(1) 国外企业恶意拖欠货款。欧美银行业普遍在次贷危机中受到打击而收紧银根、严格控制信贷, 导致欧美等国的进口企业面临贷款规模和期限收紧、利率升高、条件从严的难题, 市场缺乏流动性, 从而严重地影响了进口企业的资金周转能力。因此, 一些国外企业要从供应商处寻求流动性解决方案, 试图将一些资金压力和风险转移给他人。我国中小型外贸企业为赢得国外客户, 常常接受进口商放宽付款期限的要求。实际上这是国外企业进一步延长占用中国企业信用的行为, 是一种危机转嫁的方法。这样, 不仅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大幅增加, 而且大量债权会随着美国企业破产而随时消失。曾在国际贸易中有不错口碑的部分国外企业的信用开始下滑, 中国外贸企业的收款等待时间比以前明显增加。

(2) 中小外贸企业规模小, 竞争激烈且抗风险能力较弱。我国的中小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绝大多数在100人以内, 资产平均规模较小。据第三次工业普查显示, 我国中小企业的人均固定资产为5.11万元和2.48万元, 仅为大型企业的25%—50%。小规模降低了中小企业抗风险的能力, 国际市场一旦发生变化, 企业就面临巨大挑战。目前我国中小企业的出口产品结构单一, 主要是一些纺织品、中低档服装、五金、陶瓷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这些产品多数是一般性制成品, 产品附加值较低, 缺乏自主品牌和独立渠道, 这些产品严重过剩, 市场竞争异常激烈。为争取定单, 一些企业常降低价格, 被迫选择比较宽松的商业信用结算方式。而且由于出口产品自身竞争力不强, 中小企业往往只能与小买家或代理商进行交易, 这样既降低了企业自身的抗风险能力, 又加大了海外买方的信用风险。

(3) 中小型出口企业信用管理制度不完善。我国中小企业多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管理水平不高, 有的甚至停留在家族式管理的水平上, 缺乏采用现代化先进管理手段防范出口信用风险的能力。从我国对外贸易大量的案例中发现, 一些企业不能很好地实施出口信用风险管理措施, 是因为企业内部没有建立出口信用风险管理的专职机构, 缺少全面的信用管理体系。目前, 我国企业对商业信用风险的防范主要由财务部门负责, 然而财务部门缺乏信用评估及决策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财务部门很难对企业各部门的活动进行全面监督。相当部分中小企业的出口业务处于起步阶段, 缺乏对国际市场风险的认识和必要的信用风险管理经验, 因而上当受骗、拒收、对方恶意拖欠货款、破产等而造成经济损失的情况时有发生。随着中小企业出口规模的扩大, 中小企业海外应收账款问题会更加突出。

(4) 从业人员业务知识匮乏, 风险意识较差。一些公司业务人员素质差是造成国际贸易拖欠的直接原因。由于国家政策放宽了国际贸易的准入门坎, 很多中小企业都是由国内贸易转做国际贸易, 非常缺乏人力资源等相关资源。有些从业人员信用风险防范意识薄弱、防范手段单一, 没能掌握或运用现代先进的信用风险管理技术和手段。有部分出口公司对外销业务员的考核单凭其销售额, 因此外销业务员过分强调开拓面和追求成交额, 在开展业务的过程中随意性较大。在调查的案件中, 我国外贸易公司以D/P或D/A成交的占50%, 以T/T、银行转账形式成交的占25%。从业人员对进口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和外贸政策缺乏足够的了解, 没有调查客户的资信情况, 往往会给一些不良国外进口商提供可乘之机, 甚至个别业务员与客户勾结造成货款无法收回。

(5) 我国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规模小、缺乏经验。目前, 我国规模较大的信用服务中介机构有二十几家, 其中有一定业务规模和影响的评级机构只有七八家。我国的资信评估机构缺乏权威性, 信用数据库容量过小, 难以满足行业发展的需要, 各机构之间的分歧大于合作, 各有自身的既得利益, 因此行业整体水平不高, 尚未起到防范、监督、控制信用风险的作用。信用中介服务机构业务水平的低下使出口企业无法获取真实、全面、准确的国外企业信息, 对国外企业的资信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可见, 我国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少, 规模小, 业务水平低, 与国外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相比存在一定差距。

(6) 信用欺诈司法约束严重不足。尽管国际社会为促进出口贸易的公平、健康发展制定了一系列公约或规则, 但对如何惩治信用欺诈尚无完备和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规定。国际贸易纠纷都会涉及国际诉讼, 这是一项既费时又费力的官司, 往往出现赢了官司所追回的欠款不够支付律师费用的情况, 甚至可能因为巨额的律师费用及诉讼费用而倒闭, 且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因其诉讼成功而受益。因此, 很多中小出口企业放弃追索权,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国际信用欺诈者欺诈的气焰。

三、中小外贸企业应对出口信用风险的防范措施

1、加强对客户的信用管理

中小企业的客户信用管理需符合其自身特点及现实情况。中小外贸企业要设置独立于销售岗位和财务岗位的信用监理, 建立自己的信用政策, 确定信用期间、信用标准和折扣政策等, 规范信用管理。

中小外贸企业的客户往往由业务员各自掌握, 既容易造成客户资源的流失, 也无法建立必要的客户管理信息。因此企业应由信用监理负责客户的档案管理, 对往来客户建立档案, 搜集储存客户信息。在交易前, 信用监理负责客户的资信调查, 可通过企业自身掌握和了解客户信息, 也可通过国内的公共贸易或商务机构、我国驻外使馆商务处、银行和保险机构、专业资信调查机构等多种渠道收集有关信息, 及时掌握和了解客户经营情况、资信偿付能力。信用监理根据客户的付款情况及相关信息, 通过客户信用分析进行信用评估, 确定客户信用等级。企业根据不同的信用等级授予不同的信用额度和信用期限, 从而最有效地扩大销售, 降低交易风险。

2、注重结汇方式的选择

在国际贸易中, 结算方式涉及到付款时间、成本费用和信用安全等方面。外贸企业应根据出口业务的具体情况, 针对不同的交易和交易条件, 综合考虑和评价客户的资信能力、合同金额的大小等因素, 选择适当的结算方式, 以保证安全结算。

信用证是以银行信用为基础, 收汇风险相对较小, 但这种结算方式手续繁杂, 银行收取的费用较高。使用信用证时要合理设置销售合同和与信用证有关的条款, 包括装运港、装运时间、价格条款等。但是在日常贸易活动当中, 进口企业通常比出口企业更有话语权。进口企业经常会制定一些条款来规避风险, 比如“软条款”, 这些软条款极大地增加了出口企业的风险, 因此及时识别进而有效防范信用证中“软条款”非常的重要。

托收对于出口企业来说, 风险是很大的。D/A是托收形式中卖方收款风险最大的, 所以应该慎重使用, 如采取托收, 应尽量采取风险相对较小的即期交单 (D/P Sight) 方式, 使对方尽早结汇付款。

汇付结算方式手续简单, 手续费用较低, 但风险较大。根据汇付的时间分为预付货款和货到付款两种。预付货款没有收汇风险, 但在目前的竞争环境下, 中小出口公司很难获得这种结算方式;而货到付款的收汇风险非常大。中小外贸企业要充分了解这些结算方式的利弊, 权衡收益与风险, 灵活运用。

3、加强出口合同及单据管理

要科学地拟定销售合同条款, 注意合同的合理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注意合同中出口货物的数量、质量、包装、运输、保险、商检、仲裁、不可抗力等条款的前后呼应, 防止进口商利用合同的漏洞、不完整性或“软条款”而故意不支付货款或少支付货款。

出口单证是履行合同的重要手段, 也是用于收汇的重要依据, 发生纠纷时常常是处理争议的依据, 因此中小出口企业必须加强出口单据管理。必须重视出口交单工作, 企业交单越及时, 货款的回收也越快, 风险就越小;出口单证必须正确、完整、整洁、及时, 否则会严重影响安全、及时地收汇。

4、加强应收账款的管理

中小外贸企业业务人员进行应收账款的跟踪管理, 按时与客户联系, 督促客户及时付款, 重视货款到期日之前的监控工作, 减少发生账款逾期的可能性, 防患于未然。企业的财务部门在建立规范科学的应收账款明细账的基础上, 还应加强应收账款管理, 定期对应收账款账户进行检查, 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 并及时与业务部门沟通, 共同分析逾期账款的原因, 寻找最佳处理对策, 落实催收责任人, 督促和帮助有关人员积极催收, 发挥财务管理的监督功能, 同时应将应收账款回账率指标纳入到相关人员的业绩考核中。

一旦应收账款逾期, 必须按照企业的信用管理规定, 采取各种措施追收账款。在自行追讨账款无效的情况下, 及时寻求专业的账务管理公司的援助或运用法律手段维护企业的经济利益。进行海外账款的追讨, 切不可拖延有效的追讨时间, 造成坏账。逾期时间越长, 追讨成功率越低。当逾期时间为一个月时, 追账成功率为93.8%, 当逾期半年时成功率急降至57.8%, 当逾期两年左右时, 成功率只能达到13.5。

另外, 中小企业为加快应收账款周转, 应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财务人员要熟悉与外贸业务相关的一些融资方式, 充分利用融资工具加快资金周转, 如采用出口押汇、票据贴现等方式融通资金。

5、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的运用

出口信用保险是在政府支持下的非盈利性的政策性保险业务, 其目的是保障本国外贸企业安全收汇, 促进和鼓励企业扩大出口。我国的出口信用保险由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经办, 出口企业可以与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签订保险合同, 保险公司在对进口商的资信进行调查后, 审批一定的信用额度。若进口商财务、信用发生问题等导致货款无法收回的, 出口企业可向保险公司索赔, 从而保证出口商收汇的安全性。

国际保理业务是国际贸易中在承兑交单、赊销方式下, 由保理公司对出口商应收账款进行核准或购买, 从而使出口商收款得到保障的一种结算方式。出口商可获得进口商资信情况调查、保收服务、销售账务管理、风险担保和贸易融资等服务。可见, 合理运用出口信用保险和国际保理, 有助于增强我国外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信心。

6、全面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

信用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强于理论性的管理, 知识对信用管理人员, 尤其是信用管理经理的要求非常高。信用管理人员要掌握信息、财务、管理、法律、统计、营销、公关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 同时实践能力和工作经历也必须出色。因此, 企业必须培养自己的优秀信用管理人员, 通过各种培训方式提高信用管理人员的素质。使其熟练掌握包括客户信息管理技术、信用分析技术、应收账款管理技术在内的信用管理技术。同时, 出口业务人员也应具备信用风险管理的基本知识和技术。

(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大 (华东) 经济管理学院)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 篇2

(一)金融危机概述

,由美国次货危机引起的支付危机愈演愈烈,美国股市暴跌,众多大银行破产倒闭,造成投资者的恐慌,直至导致美国全国性的金融危机。随后金融动荡迅速波及世界各个角落,各国经济发展陷入泥潭难以自拨,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其影响持续到现在。

目前虽有迹象表明我国正从金融危机的影响中逐渐恢复,但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各个方面产生了一定的影响。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国际外部环境的变化将直接导致我国靠出口与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受到严重的挑战,也增加了我国当前经济发展模式转变的难度。同时对于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民生的进一步改善、社会的长期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金融危机形成原因分析

1. 经济的全球化、一体化实现了各种资源的无国界障碍流动,反过来又增加了各国经济联系的联系和依赖性,使全球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地球村。然而,这也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危机蔓延的可能性和广泛性。美国次贷危机后,多米诺骨牌开始倒塌,著名的雷曼兄弟等一系列的金融机构相继宣布破产或被政府接管,全球股市持续下跌,世界市场上的资金流动性严重减弱,最后演变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世界范围内各经济主体都难以幸免。

2. 在此次的金融危机过程中金融论文,“次贷”是被提及最多的词,次贷危机也成了此次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次贷是次级抵押贷款(Sub prime Market)的简称,作为一种新型的融资方式,旨在为购房者提供融资便利让中低收入者可以购买起住房。这些次级贷款产品大大增加了金融系统的信用风险。同时由于相关政策的改变如连续加息和房价下跌,使得大量的次级贷款者难以支付月供,造成违约增加。加上次级抵押贷款公司将风险转移给整个资本市场,和这种金融创新产品推销范围的广泛性,所以也造成了世界范围内的巨大影响。

3. [1]市场经济并不是万能的,由于自身的缺陷导致市场运行中出现许多难以依靠本身解决的问题,加上市场对利益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这必然需要有力的监管措施。在次贷危机暴发前,信用评级机构对于高风险性的金融产品如MBS、CDO等都给予了很高的信用评级中国。由于虚假的高信用评级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间接造成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表面非理性的繁荣。在这过程中,美国政府和美联储监管的监管缺位,对金融市场的宏观调控作用难以有效发挥。当市场参与者理性不足时,监管当局责无旁贷,应积极采取措施将危机消除在萌芽阶段,否则越演越烈将一发不可收拾。

(三)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的影响

作为传统传统农业大国,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农村、农业、农民也产生了相当程度的冲击和直接的影响。农村信用合作社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是中国金融体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这场全球性金融风暴的大环境下,农村信用合作更是难以置身事外,其业务经营及管理必然受到影响。

1. 客户资源流失,经营利润增长放慢

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渗透和蔓延到各领域,农村、农业、农民承受的市场风险和压力逐渐增加。以农副产品为原材料的加工业由于出口需求的缩减,导致企业经营效益不理想,一方面影响相关农业企业的资本流动,另一方面导致农民收入减少,从而造成农信社客户资源的流失。受大背景环境的影响,预期收入和购买力的下降,对于农村的生产和农户的心理难免造成负面影响,也不利于农信社相关业务的开展。农信社的存款、贷款额增长率相较于之前都有一定幅度的下降。[2]对于“以贷为本”, 缺少中间业务支撑的农村信用社,盈利问题将是最大的难题。同时由于受监管政策的影响,各农信社之间的竞争相互渗透异常激烈,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客户资源特别是优质客户资源的短缺。

2. 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

农村信用社明确定位于三农。中国是一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国,三农在我国经济发展中扮演着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然而随着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农信社“一农支三农”的地位已受到挑战,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意识到农村市场的重要地位,也采取相应措施,加大力度对农村金融业务的支持,如农业银行“惠农卡”的推行、邮政储蓄银行小额农贷产品的面市。加上民间借贷盛行,金融危机之下农信社的市场环境复杂性和面对的不确定因素增加,农村金融市场市场竞争日趋剧烈,农信社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3. 金融创新压力加大

目前农信社提供的服务几乎集中在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上,信贷种类偏少金融论文,金融创新也主要是以借鉴为主,创新性不足,同质化严重。同时由于金融危机的关系,之前的金融产品也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3]如受农户欢迎的小额农贷因市场的不景气形势,市场需求下降,导致深度推广难度增加。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虽然让如专业合作社的组建、消费类的新兴产业的资金需求增大,但由于处于初期的探索阶段和金融危机的冲击,农信社可作为之处有限。也有些农信社把部分资产投资于房地产行业,但房地产行业的不稳定性使农信社陷入困境之中。加上,农信社自身条件的限制,如金融创新观念不强、金融人才缺乏、金融工具创新能力有限等等都加剧了目前农信社金融创新的压力。

4. 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阻力增加

由于历史积累和现实问题,农信社普遍存在着经营效益不佳、服务机制不健全、人才观念落后、电子信息化程度度等问题。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目标就在于解决历史积累上所留下的问题和改善农信社在经营管理体制。但当前从整体上来说,我国农信社体制改革严重滞后,不仅与金融改革的预期目标相距还很大,同时也难以适应当下金融市场的高速发展。为了实现我国农信社的可持续发展,农信社的体制改革也在不断的深化,但金融危机的到来对于农信社的改革必然造成影响。在农信社面临各方面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如何继续推动农信社的改革,增强实力,实现向现代化银行的转换,难度可想而知。

二、农村信用社应对金融危机对策分析

面对金融危机,农信社如何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利用各种有利因素化挑战为发展机遇,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关键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解读金融危机深层问题,总结教训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带来的不仅仅是巨大的灾难还有深刻的经验教训。我国农信社应深刻解读引发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在这场危机中,不管是对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把握、政府的金融市场监管还是对于市场机制的灵活运用,农信社有所作为的地方还很多。各国也纷纷总结应对此次金融危机的经验之谈,其中马来西亚央行行长泽提认为金融机构本身的稳定性是非常重要的中国。农信社应努力增强自身的实力,夯实基础,加强内部治理和稳定性。同时,金融危机也暴露出各金融机构在风险防范上的管理漏洞,这也对农信社提出了建立和强化风险防范机制的要求。

(二)构建农村信用社营销体系,巩固市场地位

面对竞争压力加剧、市场份额面临挑战的现状,农信社关键在于做好市场营销,提高广大农户应对金融危机的信心,扩大市场份额,巩固市场地位。农信社应充分发挥其立足于农村农业农民的先天优势,做好市场细分,明确目标市场,注重于潜在市场的发掘和培训和客户资源的有效管理。树立“以客户需求为中心的”营销观念,改进服务质量,以优质贴心服务取胜。加强营销人员队伍的建设,为市场营销提供优秀的人才保障。利用多种营销手段,形成整体的营销策略,真正起到维系客户、培育客户的忠诚度、抢占市场的作用。

(三)寻找市场突破口,实现金融创新

农信社对于原有的金融产品可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后继续加大推广力度。如原本的小额农贷投放一般以男性为主金融论文,可在充分调研的基础向农村妇女推广。积极寻找市场突破口,进行产品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对于富裕的农户可尝试消费型或住房类贷款的推销;对于因金融危机返乡的农民工,可鼓励支持其进行创业;[4]对于国家鼓励提倡的绿色环保型、科技实用型、区域特色型中小企业,加大支持力度着力解决所面临的贷款难问题。积极开发中间业务的创新工作,在做好原先业务,如代发工资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农信社根植于广大农村的优势,可逐步开展代收保险、水电费、代发民政补助款、等业务,急广大农民之所需以提升农信社金融服务影响力,获得良好口碑。同时可尝试电话银行、投资理财、金融咨询服务等新业务,以提供了更加优质全面的金融服务。

(四)引入现代金融理念和机制,加快体制改革

金融危机对于农信社的体制改革来讲既是挑战又是机遇。借此次金融危机的契机,农信社应挺住各方面压力,严格遵循国家和省市各级的政策要求,坚持以三农为主要服务对象,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向现代金融企业迈进。引入现代国内外商业银行先进的运作管理模式和观念,树立以效益为目标,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打破原有体制的束缚,健全法人治理的企业结构,尽快完善运行机制适应市场要求,将农信社改革往实处和深处推进,以致力于符合现代商业银行发展需要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设。

参考文献:

[1].何五星.金融可持续发展导论[M].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2].漆晓霞.金融危机中农村信用社风险防范之思考[J].审计与理财, ,(08).

[3].王芳.金融危机对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的影响探讨[J].山东经济战略研究,2009 ,(08).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风险管理

信用即诚信, 是一种兑现承诺的意愿和能力, 已经被纳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中。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多次强调, 金融危机一定程度上是信心和信用危机。企业的各级管理人员应该具备足够的信用风险防范意识和管理知识, 增强抵御信用风险的能力, 提高经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使企业大胆投资, 居民大胆消费, 银行正常放贷。

一、信用风险管理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信用风险管理是一个成功企业的生命, 没有一个完善、有效的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的企业是没有市场竞争力的, 将失去防范信用风险的能力, 最终要被市场淘汰。金融危机暴露出发达国家尽管在信用技术上占有优势, 但也未能有效地防范做假行为。我国许多企业近几年迫于市场竞争的压力, 在其发展上单纯追求销售业绩的增长, 内部管理混乱, 面临着巨大的信用危机。去年我国出现的一些质量事故和食品安全事故, 漠视消费者的健康, 影响了“中国制造”的良好形象, 中国企业遭受了民族品牌历史上最大的信用危机。

社会的信用是依靠社会中的每个企业、每一个人承担起各自责任为前提的。对于很多正在转型中的企业而言, 如何让消费者建立信任仍然是个很大的课题。每年的“3.15”, 尽管消费者的投诉内容各种各样, 但反映最为强烈的仍然是商家不讲信用的问题。一些人常把保险营销员与“骗子”联想在一起, 其中固然有对保险不够了解或以偏概全的可能, 但也确实反映某些保险营销员不诚信。优秀企业家的个人品格中最重要的就是“诚信”。海尔张瑞敏怒砸劣质冰箱、海信周厚健“做中国百年企业”的誓言都是讲诚信的典范。驰名世界的法国香槟葡萄酒保持高品质的竞争力并不是偶然, 为了保证质量和在国际市场的地位, 法国政府专门颁布法律, 不仅规定香槟葡萄的种植面积和品种, 而且规定只有在规定的土地上种植的葡萄酿制而成的酒才能冠以香槟的商标。

二、加强企业内控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核心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 包括企业与股东之间的资本信用关系, 企业与债权人之间的合约信用关系和企业与消费者的消费信用关系。对企业来说, 外部环境不是单个企业所能控制的, 最有效的办法是从企业内部控制做起, 加强信用风险的防范意识和技能。包括企业信用风险的诊断、信用管理组织的构建、信用管理流程的设计、信用评价模型的开发, 以及信用政策的制定等。

由于企业逐利的本质, 企业信用风险管理既要防范别人对自身的危害, 更要避免自己给社会带来危害。因此, 企业信用在性质上具有双重性, 即企业利己行为和企业社会责任的统一。企业间信用关系需要建立一个利益安排机制, 使坚守信用的企业所得要远大于违背信用的企业所得。对外树立企业信用形象, 坚决执行企业的信用政策;对内随时监控信用政策, 并及时调整, 防止一切人为因素造成信用损失。真正做到视质量和消费者健康为己任, 在消费者中树立起长久优质的品牌形象, 消除投机导致的信用危机。随着我国证券机构对客户市场争夺的激烈, 以提升服务品质、规范服务承诺、加强投资者教育为主要内容的证券诚信服务已成了各大证券机构应对金融危机的有力“武器”。

三、推动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对策

在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竞争环境中, 企业间的恶意拖欠、商业欺诈和三角债等因素阻碍着中小企业的健康发展。大型企业一般都拥有一套切实可行的信用管理政策及方法, 而中小企业规模偏小, 规章制度有欠规范, 家族式特点明显, 需要专业的服务机构帮助他们建立起适合企业发展需要的信用管理体系。

1. 重视政府信用平台, 建设企业信用管理制度。

政府整合各职能部门信息, 为中小企业提供企业资信调查、风险分析的信息支持服务和企业商账追收服务, 加强企业间信用管理经验交流。组成专家团, 对中小企业的信用销售政策进行分析, 协助中小企业开展信用管理人才培训等。华尔街前100年是没有信息披露制度的, 但是在经历危机后进行了制度的变革, 才使得今天所有上市公司都必须披露信息。

2. 重视行业信用评估, 树立企业信用风险意识。

吸收行业领先企业的信用数据和工作经验, 并将其纳入到行业诚信体系中。通过权威国家级数据库及针对性的数据收集, 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统计分析报告, 并面向企业和个人开放, 可以查询企业资质、信用评分、产品质量信用、企业信用等专业报告。组织专家、行业协会、技术机构和执法人员对行业“潜规则”进行研究并制定对策。

3. 重视产品信用安全, 赢得企业品牌效益口碑。

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信息不对称提供了不诚信的温床。企业必须逐步建立信用文化, 严格执行质量保证期、服务承诺、投诉受理等制度。当前金融危机使许多中小企业特别是外贸型和资本密集型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对于列入以次充好、逃避债务、偷税漏税、走私骗汇、价格陷阱、地方保护等“黑名单”的企业, 不但要注销生产许可证, 还将向金融部门通报, 切断其资金来源, 使其退出市场。

4. 重视合同信用规范, 健全供应链信用体系。

广大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不断提升信用等级, 虽然固定资产少, 但企业商标、专利等无形资产可融资担保;企业家的信誉及个人财产也可无限责任的担保;企业的应收账款和库存也可以成为担保条件取得融资。第三方的信用征信机构促使企业和消费者形成自觉培育和维护自己信用的习惯。电子支付行业的发展进程中, 支付宝模式的担保交易带来了极高的信誉度, 涵盖了企业和消费者两方面, 初步解决了买家和卖家之间的信任问题, 创造一个具有公信力和可执行性的信用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月华:论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的事前控制[J].企业经济, 2008.2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 篇4

摘要:金融危机以后,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出现了两个重大的变化, 一个是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最终推升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 另一个是全球经济周期转入下行周期后, 我国诸多企业经营业绩受到冲击, 财务压力显著上升, 并遭遇评·级下调。与此同时, 为缓解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大了债券市场的改革力度。三重因素推动下,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特征不断强化, 信用风险也显著提升。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探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特征的主要变化, 并对未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监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债券,信用风险,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李湛, 曹萍, 曹昕.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现状及风险评估[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12

[2]鲁政委.后危机时代应补上企业债短板[N].金融时报, 2011-05-28 (6)

[3]王广永.2009年度我国企业债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6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 篇5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循的, 它包括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思维方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 是独具金融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普遍性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 有商业银行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 且各行分支机构必须与总行在经营理念上保持高度一致。企业文化不是商业银行中的某些人所特别享用的, 而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

(二)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多样性

企业文化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它既有有形的部分, 如企业的规章制度、独特的品牌形象等;也有无形的部分, 如广为流传的企业口号、员工的言行举止等。

(三)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蕴涵着商业银行自身鲜明的特点, 这种特点既来自于银行本身, 也反映了社会、时代乃至历史的变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贷等业务的特殊行业, 其企业文化还具有风险文化和信用文化的特点。

(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传承性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而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世代相传, 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 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凝聚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优劣关系银行的长远发展, 涉及员工的个人利益, 且存在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员工的价值观念, 并促使员工自觉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激励全行员工拼搏进取, 起到了内部向心力的作用。

(二) 增强商业银行的行业竞争力

当前, 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各家银行都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竞争的主要目标。在全球金融不断革新的形势下, 许多银行在常规业务以外拓展了许多延伸业务,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而面对众多银行经营业务大同小异的情况, 企业文化成为了商业银行可另辟天地的重要部分, 是商业银行竞争差异化的来源, 是商业银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 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认同度

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已置身于一个更为活跃、更为开放的环境中, 企业文化内涵能为银行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誉, 也更符合人民不断增强的人本生活思维。有些商业银行成为了上市公司, 其品牌知名度更会影响投资者的喜好。

三、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 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演变, 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但观察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可以发现, 企业文化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弱项。现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体系还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 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尚未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管理方面大多测重于业务的经营质量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扩展延伸, 在文化建设方面虽有涉及, 但多停留于表面, 不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也存在误区, 不少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文娱活动, 做一些外在形象的包装。有些银行甚至为建设文化而建设文化, 不注重经济效益, 不注重经济效益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 使文化建设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二)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高效率

我国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对于制度和理念, 常常是提出容易、实践难, 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之后, 并没有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变化, 不断地总结经验, 引导企业文化向前发展。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监督文化建设效率的机制, 也缺乏对文化建设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意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 也是银行自身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 所以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银行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个性, 很多商业银行不注重创新, 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银行自身发展严重脱节, 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银行的发展, 甚至会阻碍银行的发展。

四、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明确制度内涵

只有正确、适宜的制度内涵才能对企业文化起导向和渗透作用, 才能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 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使员工产生自豪感, 并约束自己的言行, 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维护企业形象, 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此基石上进行的。因此, 赋予企业文化明确的核心与丰富的内涵, 是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础。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把握时代脉搏, 突出本企业特点, 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此奠定构建优良文化氛围的基础。

例如, 十多年来, 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从原来的13.8亿达到现在的1万多亿;利润由原来几千万的水平到现在上百亿的税前利润;分支机构由刚开始的独门独店到现在的400多家……这一切都源自于民生人对信念的执着追求。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表示:“我们的信念就是要把民生银行办成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好银行, 既要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也要建设我们的物质家园。每一个民生人都需要一个梦想。”

(二) 改革成员观念

1、商业银行管理者的观念改革。

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最初创造者, 他们的观念与抉择将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管理者不能只从领导者的意愿出发, 应明确银行的文化建设必须与其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明确企业文化的实践意义是为了增强银行实力, 而不是仅为了取悦员工或顾客。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又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 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学会用自身的优良品德去赢得人心, 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鼓舞、引导全行成员。

2、商业银行员工的观念改革。

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对于企业缺少主人翁意识, 不利于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银行管理应该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 没有大家的关心与参与, 银行的发展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因此, 管理者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入手, 逐步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使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自我发展意识和拼搏创新风格都得到长远发展, 还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增加管理决策的透明度等方法, 来改变员工对银行陈旧的观念。只有对每位员工的成长都给予关心和重视, 才能换取到员工对银行的真诚付出。这样, 全行人员才能万众一心、共同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例如, 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银行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成功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 只有“我们”, 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 给予多少薪酬, 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给他们提成, 而是对所有管理者和员工一视同仁, 而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 即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 而高盛银行最后却能逆势而起, 与它深远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三) 坚持人本理念

1、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在商业银

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和较为成熟的人才, 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率。重视人才培养, 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向多元化发展;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才能为银行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才是核心竞争能力的载体, 而这也正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目标。

2、留心客户的切身需求, 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

须知以客户为基础才是银行长久发展的动力所在, 因此, 商业银行所关注的不只是利润, 还有与客户建立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 为其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例如, 我国的招商银行在致力于制度建设的同时, 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了企业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印发了《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管理师管理暂行办法》, 扩大了基层员工参与招商银行企业文化工作的覆盖面。同时, 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尊重和关爱客户, 发现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满足客户的期待与梦想。

(四) 构建富含创造力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 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战略所包含的因素总是不同的, 因而, 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生成、扩展、进步和更迭, 其核心价值观念时刻受到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冲击, 员工的行为不断受到来自不断扩展的市场的驱策。金融危机以后,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企业, 原有的价值观受到日益强烈的挑战, 员工普遍的思想行为也受到反复冲击和砥砺。这就更加要求商业银行在构建企业文化时, 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融汇外国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去粗取精, 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现代化、丰富化、多样化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员工的行为更加适应变革的环境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例如, 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银行, 其企业文化的升华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 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这就是说, 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花旗银行在微观方面构建金融超市, 在宏观方面组建金融集团, 积极参与世界金融竞争, 抗衡国际金融风险, 主动挑战风险, 从风险中挖掘市场, 盈得利润和发展空间。另外, 深度创新金融科技, 加大对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建设。这些, 都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摘要: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的情况下, 企业文化建设更成为了商业银行势在必行的工作重点。文章通过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现状, 提出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路径选择, 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郭淑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特征浅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14) .

[2]、陈华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周杰.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5 (3) .

[4]、王玉珍.应对金融危机践行社会责任[J].中国金融电脑, 2009 (1) .

[5]、马蔚华.文化之旅: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理论与招商银行实践[M].华夏出版社, 2007.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 篇6

在后危机时代的背景下,夹缝中生存的中小企业融资面临更大的问题。此次金融危机实质就是信用危机,中小企业的信用不足是导致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根本原因。因此构建现代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是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重要途径。然而中国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普遍存在资金规模小,担保力度有限,担保品匮乏,担保金放大比例小等问题。针对中小企业担保体系自身存在的问题,借鉴国际上的经验做法就是构建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

2001年1月,安徽省政府成立了安徽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中心,开始开展再担保业务。从此以后,伴随着国家担保行业的大规模兴起和蓬勃发展,全国许多省市也都相继成立了再担保机构,对各种再担保模式的探索进入了活跃期。截至2010年3月,全国已设立了14家省级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同时在17个省市开展再担保业务,基本达到全国省级行政区的一半以上,东、中、西部地区都已经成立省市级再担保机构,并形成多种各具特色的运营模式。

根据河北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到2010年末,河北省的民营企业数量达到307万,全省民营企业实现增加值11 579.8亿元,民营企业生产总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57.3%,全省的中小企业尤其是乡镇企业对于河北经济快速繁荣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增加河北财政收入,解决就业以及加快城镇化进程作出极大贡献。

然而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与其他省市相比相对滞后,在实践中尚处于摸索阶段。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国外及我国一些省市的信用再担保体系构建的基本经验,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建提出一些建议。

一、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建立的必要条件分析

(一)河北省担保机构的快速发展客观上要求建立再担保体系

截至2010年6月末,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达346家,全省累计完成担保业务30 561笔,累计担保总额361.3亿元。从担保资本金规模看,担保资金亿元以上的担保机构40家,5 000万元以上亿元以下担保机构94家。其中,省级担保机构4家,市级担保机构11家,县级及民营担保机构331家。

然而与国内一些担保体系试点较早、发展较成熟的省市相比,河北省的担保体系目前发挥的作用还很有限。主要原因是:担保机构资质较弱,亿元以上担保机构仅占10.1%;担保资金放大比例小(放大比例只有1∶4.23左右),从而使河北省担保机构多数处于亏损状态,并且大大限制了河北省担保机构的担保能力;各担保机构大多独立经营,风险相对比较集中,各担保机构内部没有建立风险分担和防范风险的有效保障机制。

笔者认为,一方面河北省担保体系的快速发展为河北省构建信用再担保机构创造了必要条件,另一方面河北省担保体系暴露的问题也为建立河北省再担保体系提出了必然要求。

(二)河北省出台相关政策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创立提供了宏观环境

为了促进河北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机构有序发展,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题,河北省政府出台了《河北省省级金融机构小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河北省省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地方性的法规和条例。在后者的补偿办法中规定,凡是符合本办法的担保机构,按全年贷款担保数额的0.1%~1%的比例给予相应的风险补偿,并通过多项举措来促进担保机构健康稳定发展。

2009年7月16日,河北省政府又出台了《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强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意见对全省中小企业融资性担保体系的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资金来源、政策支持等作了详细规定,并提出了建立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构想和思路。十二五期间,河北省将建立支持中小企业发展风险补偿基金和专门的融资担保机构。力争到2015年河北省涉农贷款、中小企业贷款的增量占比要达到70%以上。

(三)多元化的资金来源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制的建立提供了可行性

河北省已初步实现资金来源渠道的多元化。《中小企业促进法》的颁布和实施确保了各级财政预算中包括了中小企业发展基金,从而使该项资金在帮助中小企业融资中能够发挥巨大而有效的作用。河北省的经济实力在全国居于中上游水平,各市经济发展较快,充足的省、市财政收入为再担保机构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另外,随着中国紧缩性货币政策的实施,银行贷款开始收缩,许多中小企业被迫转向民间借贷,出现了许多地下钱庄。如何积极有效地引导民间资金进入到担保体系并发挥更大的作用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和任务。

二、国内外信用再担保体系建立的经验总结

国外再担保机构以日本和韩国发展得较为成熟。日本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是由中小企业金融公库、52家信用保证协会构成。中小企业金融公库由日本政府组建并为中小企业提供信用再担保的业务。52家地方性信用保证协会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业务,然后由金融公库为担保业务自动提供再担保服务。

韩国的信用担保机构有三家:第一家是韩国信用保证基金,其主要职能是为普通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服务,除直接担保外,还对中小企业进出口项下的信用证、商业票据业务开展再担保。第二家是韩国技术信用保证基金,它专门为高新技术类型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除提供直接担保外,还进行对应的再担保业务。第三家是韩国信用保证基金联合会,它是真正具有再担保职能的机构,其主要服务对象也是中小企业。韩国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有三个来源:各地区信用担保基金缴纳的会员费、政府的预算拨款和金融机构的捐助款。

日本和韩国的再担保机构都是由政府发起设立。公益性、非营利性是其秉持的为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服务的宗旨。政府的强力推动以及资金支持是两国信用再担保体系能够建立和成功运作的重要前提,此外完善的法律制度,技术先进的信息化平台,特别是科学合理的再担保体系的建立都为两国再担保业务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在中国已经建立的多家省级再担保机构中,出资形式有以下几种:(1)各级政府财政全额出资(例如北京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有限责任公司是由北京市财政全额出资);(2)政府财政与当地大型国资控股公司或集团共同出资(例如广东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集团由广东省财政和广东粤财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各出资50%);(3)国有资本联合当地担保机构共同出资(例如湖南担保有限公司由湖南省经济信息化委员会、省财政厅下属省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湖南财信投资控股有限责任公司、湖南发展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及湖南经济技术投资担保公司共同出资);(4)国有资本联合当地担保机构以及其他企业和社会募资共同出资(例如江苏省信用再担保有限公司由省政府注资16亿元,社会募集14亿元)。

各省再担保机构不仅为中小企业提供政策性担保而且也提供商业性担保,不仅受理再担保业务也受理担保业务。其业务的繁杂反映出各省再担保机构设立时宗旨及性质定位的模糊。根据韩国和日本再担保机构的经验,笔者认为省级再担保机构应该是公益性的,非营利性的,以为本省中小企业担保机构服务为宗旨。

三、构建河北省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基本方案

构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其基本方案应该包括设立宗旨、构建方式、组织模式、资金来源四项内容。设计一个科学合理的基本方案是构建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关键环节,设计方案是否科学、合理、规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未来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运作效率甚至成败。

(一)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宗旨

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原则上不应该与各市、县信用担保机构发生同业竞争,其主要目标是分担各市级担保机构的风险,因此其担保方式应该以再担保为主,并且应该通过再担保杠杆调控、引导和规范直接担保市场,促进其扩大规模并防范风险,从而促进我省中小企业信用担保行业稳定、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二)构建方式——政府组建、市场化运作

根据上述确定的宗旨,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应具有准公共物品的性质。因此要配合国家和河北省经济发展的战略部署以政策性信用再担保为主体,由省政府牵头组建。然而几十年经济建设的历史经验表明不能成立一个政府一统天下的再担保机构,这样只会导致效率的缺失和资源的浪费。随着中国加入WTO和政府职能的转变客观需要一个市场化运作的再担保机构,当然也需要政府提供必要的协调和帮助。省政府应避免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业务进行过多行政干预,但也需要进行宏观政策指导和廉政管理,具体作用体现如下:

——出资人,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来源之一应该是省政府财政资金,它应该占据较大比重。

——政策指导,制定相关法规,为其信用再担保机构业务的开展提供指导和服务。对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设立和补偿机制的建立提供法律和政策上的支持。

——规范市场,信用再担保机构进行市场化运作,政府应通过立法和其他措施规范其市场运作和整个河北信用担保市场的运作。并且,在市场失灵时,政府需要给予必要的协调,以确保我省整个省内担保行业的健康发展。

(三)组织模式——企业法人

由于再担保机构采取商业性、公开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这要求其建立符合市场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从具体国情来看,我省信用再担保机构还是股份公司的形式为好。采用股份公司的组织模式,可以改变单一的政府出资方式,减少行政干预,有利于实现产权明晰和建立健全的监督约束机制,也有利于实现融资渠道多元化,扩大资金来源。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内部组织结构可进行如下设置:

1. 成立股东会。

股东会是信用再担保股份公司的权力机构,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行使股东权。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股东大会具体职权包括:重大问题的决策权;人事任免权;公司章程的修改权;利润分配方案的审批权;对再担保机构增减投资以及是否发行股票债券的决策权等。

2. 设立董事会。

董事会对股东会负责,行使的主要职权为:执行股东大会决议;制定再担保机构具体的经营方案、投资方案、利润分配方案以及基本管理制度。董事会是信用再担保机构的常设权力机构。河北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董事会应具体负责建立提供信用再担保服务的条件、再担保收费标准、收费范围及放大倍数;信用再担保的流程设计;风险控制;财务核算等管理制度。

3. 聘任总经理。

总经理由董事会聘任或者解聘,对董事会负责,行使下列职权:制定机构具体规章,拟定机构基本管理制度,负责对具体的信用再担保业务的运作,组织实施董事会决议。为了使总经理能够实现公司股东的最大利益,一定要建立一套合理的监管机制和约束机制,形成最高效的委托代理机制。

4. 设立监事会。

通过设立监事会对公司具体运作进行监督,保障股东权益。监事会成员不得少于3人,总经理和财务负责人不得兼任监事。

(四)再担保体系的资金来源

1. 政府资金。

基于上述设立宗旨,我省信用再担保机构的资金需要来自于河北省政府财政以及地方各级财政的支持。代表政府的资金或者是出资机构应该在资金构成中占有控股地位。这样才能在运营中体现设立宗旨,切实服务中小企业。

2. 信用担保机构和银行资助。

鼓励银行和担保机构入股再担保机构,根据每年的收益情况给予入股银行及担保机构一定的红利。实现稳定、长期、多赢的局面。

3. 其他社会资金。

包括战略投资者和大公司的投资,再担保机构发行企业债券募集社会闲散资金,以及接受国内外捐赠等。最近温州中小企业老板“路跑”事件引起全国对中小企业资金问题的关注,也引发了对民间高利贷资金的关注。如果政府能够通过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这一桥梁把民间大量闲置资金用于中小企业贷款将是一举两得的事情。

建立健全的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是一个复杂系统的工程,比如再担保机构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再担保责任比例分摊,再担保费率的确定,信用评级体系的建立以及风险控制等。这些技术含量较高的部分还需要在理论上深入的研究,在实践中还要具体考察更多的河北省信用担保机构。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的建立和健全会不断面临新课题,相信经过不断探索和研究,河北省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体系会日益完善和成熟,更好地服务于实践的需求。

摘要:金融危机以来,融资难已经成为困扰中国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国家及许多省市通过探索中小企业信用再担保机构的构建来缓解这一难题。河北省在信用再担保体系构建的实践中相对滞后,因此应构建科学的中小信用再担保体系,从设立宗旨、构建方式、组建模式和资金来源四个方面进行科学合理的设计,构建一个具有准公共物品性质的、由政府出资组建,实行市场化运作的体系应是合理之选。

关键词:中小企业,融资,信用再担保

参考文献

[1]“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课题组,中国信用再担保股份有限公司筹备组.中国信用再担保制度研究[J].经济研究参考,2003,(82):8-15.

[2]刘长海,田天,金美玲.论信用担保与再担保的关联与实践[J].时代金融,2010,(12):68-70.

[3]中国人民银行石家庄中心支行金融稳定处课题组.河北省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及风险情况的调查[J].河北金融,2011,(1):49-51.

金融危机背后故事——信用危机 篇7

2008年, 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3月被摩根大通公司收购。第三大投资银行美林公司被美国银行收购。“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也在筹划着合并。2008年9月15日, 历经了158个春秋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美国雷曼兄弟也轰然倒下。在全球都颇具影响力的五大投行现在就只剩留一家。陷于破产边缘的保险巨头美国国际集团 (AIG) 将被政府接管。美国最大住房抵押贷款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9月7日遭政府接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风暴迅速恶化, 演变为一场罕见的、冲击力强大的、席卷全球的百年不遇的国际金融危机。

二、相关概念

(一) 信用是随着分工的深化和市场的扩大而产生的。

从主观的角度去分析, 是各个经济主体的需要, 这种需要, 既有利益的要求, 也有伦理的需要;从客观角度去分析, 则是经济发展本身的需要。信用是金融的基础, 金融最能体现信用的原则与特性。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 信用已与货币流通融为一体。现在意义上的信用, 伴随着市场经济活动的产生而产生, 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发展, 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新的动力和调控手段。

(二) 金融危机又叫货币信用危机是

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货币信用制度的混乱和动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 一般是伴随着生产过剩而发生的。由于生产过剩流通货币膨胀, 不得已而采取强制收缩, 使货币信用陷入危机。

三、信用危机瓦解的危害

信用体系的瓦解会造成交易者信心丧失, 进而造成投资和消费减少, 最终影响经济发展。

厉教授认为经济生活中每个交易者都有自己的权益, 还要和交易者有来往, 所以信用所涉及的不仅是目前的交易, 还是未来的交易。信用是对对方合法权利的维护和尊重, 也是对自身合法权利的维护和尊重。所以对信用的破坏最终也会使自己的利益遭到损失。

(一) 信用体系瓦解, 不仅信用交易无法进行, 实物交易与货币交易都会受到影响。

交易方式的演变, 提高了效率降低了成本, 而信用体系瓦解, 会提高成本降低效率。现代经济中信用交易所以优于货币交易, 货币交易又优于实物交易, 就是因为交易成本逐渐降低。

(二) 信用体系瓦解, 使交易者合法权利受到损失, 会引起交易者信心的丧失。

投资者会担心投资合同能否履行, 消费者会担心自己付出了钱, 能否买到相应价值的产品。所以信用体系瓦解会造成交易者信心丧失, 进而减少投资和消费, 也就会对社会经济生活造成严重损害。

(三) 信用体系的瓦解会给社会生活造成灾难性后果。

交易活动只是经济活动很小的一部分, 还有人与人的交往等很多内容不是交易领域内的问题。如果有人从信用体系瓦解中得到好处而没有得到法律制裁, 则自律原则就失去了作用。

四、完善信用体系的相关途径

(一) 加快信用立法工作, 建立信用法律体系立法

创造一个信用开放和公平享有, 使用信用的环境。首先是修改现行的相关法律和法规, 为征信数据的开放和实施以及提供不真实数据进行惩罚做准备。尽快建立并完善失信惩戒机制, 做到奖罚分明, 调动大家自觉维护良好信用环境的意识, 且不让失信的人有机会把生意做大。

(二) 培养人们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要加强信用教育, 培育“信用至上”的全民意识和社会道德;通过舆论的正确引导, 形成“守信光荣, 失信可耻”的道德氛围。

(三) 加快信用信息开放的步伐, 建立信用信息系统

鉴于大量相关的有价值的信用信息掌握在不同的政府部门之间, 所以应利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科技手段, 将分散的信息整合起来, 建立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数据库, 再依次建立有关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系统, 向社会依法开放。

(四) 成立信用行业协会、发展信用评级制度

在信用服务行业逐步发展的过程中, 应适时成立行业协会, 以对现有信用中介机构进行整顿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各方面的沟通研究等。并利用信用行业协会的资源, 对个人进行信用评级, 完善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

综上所述, 信用体系的松散毁掉的是企业的信用, 失去的是投资者的信任, 打击的是投资者的信心, 更重要的是严重影响我国在国际上的形象与地位。好的信用是各个企业个人国家公平竞争的基础, 也是国家和地区经济可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建立良好的信用机制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体现, 也是以相关利益者财富最大化的充分贯彻落实, 对个体及国家各方利益有着不可估量的潜在发展活力。因此, 良好的信用体系是社会各方面各层次日臻趋于规范化、成熟化、制度化的重要保障。

摘要:文章以2008年金融危机影射出的信用危机为出发点, 描述了其与金融的联系, 并阐述了信用体系瓦解带来的危害, 从而提出相应解决途径。

关键词:金融危机,信用危机,危害,完善途径

参考文献

[1]李国鲜:《解决金融信用缺失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 2006年2期[1]李国鲜:《解决金融信用缺失问题》[J].中国城市经济, 2006年2期

[2]张灵强、张宇润:《金融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河北法学, 2004 (09) [2]张灵强、张宇润:《金融信用制度的建立和完善》[J].河北法学, 2004 (09)

从马克思信用理论看美国金融危机 篇8

关键词:信用理论,金融危机,虚拟资本

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金融危机, 正在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 进而向全球性的经济危机演变。马克思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信用理论, 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信用的二重作用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对现阶段的金融危机有很强的解释性。

1马克思信用理论概述

马克思认为, 所谓信用就是借贷行为, 借者与贷者发生的一定关系就是信用关系。他指出:“信用这个运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一般地说就是贷和借的运动, 即货币或商品的只是有条件的让渡的这种独特形式的运动。”可见, 信用就是商品交换中的延期付款或货币借贷, 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的单方面运动, 体现着交易双方的债权债务关系。

马克思在论述信用理论时, 重点分析了资本主义信用的二重作用。他认为信用制度一方面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另一方面又加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信用制度加速了生产力的物质上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二者作为新生产形式的物质基础发展到一定的高度, 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使命。同时, 信用加速了这种矛盾的暴力的爆发, 即危机, 因而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1.1 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促进作用

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的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信用可以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由于平均利润的形成是资本在各部门之间自由转移的结果, 而信用可以帮助资本的自由转移, 因而有利于促进利润率的平均化。第二, 信用可以节约流通费用。一方面, 对于节约因货币流通而产生的费用而言, 信用可以通过节约货币而实现流通费用的节约;另一方面, 信用加速了资本流通, 它不仅可以缩短流通时间, 同时还可以使整个再生产过程加快, 从而减少准备金, 节约流通费用。第三, 信用促进股份公司的形成。马克思指出:“信用制度是资本主义的私人企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的主要基础。”

1.2 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解体的各种要素

信用虽然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但由于信用是“生产过剩和商业过度投机的主要杠杆” , 因此信用也加速了危机的爆发, 加强了旧生产方式解体的各种要素。

一方面, 信用加快了资本集中的速度。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动力就是对剩余价值的追求。资本家为了追求更大的剩余价值, 必然要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但单个的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会受到自身积累的限制, 因此, 资本家总是运用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最大限度的吸收资本, 以突破自身积累的瓶颈, 加快资本积累的过程, 促进资本主义生产的扩大, 使可以伸缩的再生产强化到极限。此外, 信用制度使得买和卖的行为可以较长时间在时空上分离, 从而成为了投机的基础。

另一方面, 信用制度的发展, 造成了一种虚假的社会需求, 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事实, 促使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盲目扩大和投机行为, 必然加剧生产的相对过剩。

信用制度的发展, 加剧了资本主义内在的各种矛盾, 给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消费带来了巨大的伸缩性, 在促使生产和消费迅速发展的同时, 也会带来巨大的生产过剩能力和虚假需求。“只要信用突然停止, 只要还有现金支付的方法适用, 危机, 对支付手段的激烈追求, 就必然会明白地出现。”

2运用马克思信用理论对美国金融危机的解释

源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 产生于虚拟经济之中。由此, 在危机的初期, 许多人将危机的根源归于信用制度、信用危机。马克思在讨论信用与虚拟资本时就指出, 信用不是经济危机产生的原因, 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是信用加剧了资本主义生产过剩, 加快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

2.1 信用制度下此次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利率的上升和住房市场的持续降温。从表面上看, 金融危机的本质就是信用过剩, 是次贷及其衍生品为代表的虚拟资本价值泡沫的破灭, 其根源在于经济自由主义。但是,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出发, 我们就会得到更一步的认识:即使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情况下, 此次美国金融危机的本质仍是生产相对过剩, 其爆发的根源仍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一方面, 新自由主义的盛行, 进一步加剧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正是由于在新自由主义的影响下, 美国政府放松了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任由其创造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金融机构肆意发放信用, 使得社会信用链条无限延长, 经济的不稳定性也随着加强, 只要信用链条上有一环发生断裂, 必然会引起连锁反应。此时, 市场经济的自发性、盲目性空前提高, 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进一步加剧。

另一方面, 财富两极分化的加大, 进一步限制了家庭的支付能力。据世界银行的资料, 美国的基尼系数从1981年的0.4上升到2000年的0.45, 再上升到2004年的0.462, 可见, 在经济增速降低的同时, 美国国内的财富两极分化更加严重。此外,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美国普通家庭的收入并无明显增长。财富在少数人手中的集中, 就意味着大多数人消费能力受限, 而不得不依靠借贷的方式, 实现消费的虚假繁荣。这种透支消费方式的快速发展, 正是由于消费者消费能力有限, 而资本家为了获取高额利益, 肆意扩大信用, 盲目放贷所形成的, 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缓解生产过剩。

2.2 信用在此次金融危机中的作用

(1) 信用加快了金融危机的爆发。

买和卖在时空上的分离, 就为经济危机的爆发创造了可能性, 而信用制度的快速发展, 则成为了危机爆发的助推器。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信用经济, 整个社会实际上被结成了一个复杂的社会信用链。社会信用链的形成, 客观上以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规模放大了社会生产和消费, 从而掩盖了资本主义消费不足的矛盾。在信用制度高度发达的条件下, 社会再生产的链条被无限延长, 生产对消费的反应越来越迟钝, 商品过剩的信息被信用所创造出来的需求所掩盖, 导致生产进一步扩大,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此外, 社会信用的无限延伸也使得社会信用网络变得更加脆弱, 一旦社会信用链上某个环节发生断裂, 就会引起连锁反应, 引发支付危机, 从而引发金融、经济危机。

2001年以后的五年内美国房价持续上涨, 让银行等金融机构过于乐观, 低估了贷款风险, 纷纷降低贷款标准, 使得大量信用等级较差, 收入较低的次级信用者加入了贷款购房的队伍。同时为了转移风险, 银行创造出各种各样的金融衍生品。通过金融衍生品, 特别是资产证券化, 银行等金融机构和证券市场结成了信用共同体。当利率上调及房价下跌之后, 许多次贷者受收入的限制而选择断贷, 即不再支付剩余房款。在这种情况下, 房地产开发商应该收到市场反馈的信号而减少房屋的生产和供给。可是, 银行等金融机构借助各类金融衍生品, 在股市和债券流通领取中套取现金, 弥补由于次贷者断贷产生的呆账、坏账。银行信用进一步扩大, 从而给房地产商造成一种错觉, 仿佛市场仍有巨大的需求, 进一步导致了生产过剩。此时, 支持经济发展的不是现实的需求, 而是建立在信用制度上的社会信用网络。当不能还贷的次贷者越来越多, 当股市下挫而无法套取现金时, 社会信用链条中银行这一环节发生断裂, 从而引起连锁反应, 爆发金融危机。正如马克思所言:“危机最初不是在和直接消费有关的零售商业中暴露和爆发的, 而是在批发商业和向它提供社会货币资本的银行中暴露和爆发的。”

(2) 信用加剧了经济危机的爆发。

由于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双重作用, 在推动生产发展的同时, 也进一步激化了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加剧了生产相对过剩, 使得危机的能量不断聚集。此外, 信用还促使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快速发展, 使得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严重失衡, 资产价格泡沫化。由虚拟资本引发的危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严重。

马克思认为, 虚拟资本是在借贷资本 (生息资本) 和银行信用制度上产生的, 是以能够带来收入的有价证券形式而存在的资本, 包括股票、债券、商业票据和其它可转让证券等。虚拟资本是建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的, 同时, 虚拟资本的发展也让信用链条有无限延伸的趋势。

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有着原则的区别, 它们是虚拟的, 本身不具有价值, 仅是取得一定收益权的凭证, 它的价格是预期收益的贴现。近年来, 资本主义经济虚拟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一方面, 在生产结构上, 第三产业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远远超过第一、二产业;另一方面, 在价值结构上, 虚拟资产价值远远超过国内生产总值, 虚拟资本的规模远远超过实体经济。正是在这种经济虚拟化趋势下, 以信用为基础的金融资产在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中的比重越来越大, 从而由信用链断裂所引起的危机比资本主义历史上任何一次危机都要严重。在资本主义生产中, 再生产过程的全部联系都是以信用为基础的。“和资本一同发展起来的信用制度由此崩溃时, 会更加严重起来, 由此引起强烈的严重危机, 突然的强制贬值, 以及再生产过程的实际的停滞和混乱, 从而引起再生产的实际的缩小。”目前, 这场危机正在由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转变, 由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扩散, 也说明了信用制度在危机中具有加剧的作用。

3结论

通过以上的分析, 我们可以看出, 虽然此次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源仍然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但信用在其中起到了推动和加剧的作用。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 信用制度的健全和完善是保证一个国家市场健康发展的前提之一。因此, 我国在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时候, 要以马克思的信用理论为指导, 正确认识信用在生产中的作用;要坚持国家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特别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以防止信用工具的滥用。信用和金融是一把“双刃剑”, 在促进生产力发展的同时, 也会放大生产和消费的矛盾, 创造出大量的过剩生产能力和虚假需求。因此, 要保障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就要加强对金融市场的监管, 建立风险防范机制, 完善个人信贷法律, 规范抵押贷款放贷市场, 加快金融市场的信息制度建设, 从而让金融市场和信用工具更好的为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75.

上一篇:综合防制措施下一篇:网络时代有效学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