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精选12篇)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1
金融危机正在世界范围蔓延,并已影响到了各国的实体经济。在此背景下,我国的企业该有怎样的作为?
美国奉行的是自由经济理论。这一理论认为,“理性经济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时候,是有原则的,是受到诚实信用、公正、公平等市场规则制约的,“理性经济人”的“理性”能够实现社会财富的最大化。反映到企业文化上,总体表现为“唯赢利是图,唯股东是从”,极小化道德约束,其结果必然是个人的“理性”导致群体的非理性,是“丛林法则”下的弱肉强食、垄断和两极分化。近些年来,随着新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美国职业队伍、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对企业管理模式也产生影响。美国一些明智的企业家、管理学家逐步认识到,企业不应把获利当作唯一目标,还要为社会做贡献;企业不只是一个生产组织,还应该是使职工生活得有意义、为社会做贡献的场所。这种认识是对原有价值观进行的反思和校正。但在美国这个“资本自由,富人自由”的土壤里,这种企业文化“种子”能否结出果实,还需拭目以待。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突飞猛进。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困境下,企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如何摆脱困局、化“危”为“机”,就成了企业文化必须面对的紧迫问题。
胡锦涛主席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上强调指出,当前世界经济增长放缓, 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 形势严峻复杂,世界各国要通力合作, 共度时艰。温家宝总理在第七届亚欧会议闭幕后的记者招待会上表示,应对金融危机应当做的可以概括为六个字,那就是:信心、合作、责任。
企业作为社会经济的细胞,应该循着这一正确方向,从自身做起,扎实搞好和谐企业建设,在世界经济寒冬到来的时候,要把它当作“冬炼”的好时机,内修文化炼内功,外强筋骨抗严冬。
企业的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是企业基因的主要载体,决定着企业的性格特征、成长速度、健康状况、相貌美丑、体格素质、发展形态。和谐的企业价值观引领着和谐的企业文化建设,和谐的企业文化决定着企业乃至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企业生存与三个要素紧密相关,即环境、资源和文化。企业适应环境,可以活下来;企业资源充沛,可以活得好;企业文化制导,可以活得久。环境、资源属于企业外部的因素,是客观的,文化属于企业内部的因素,是主观的。也就是说,无论处于怎样的外部环境,企业都应以一种先进的企业文化来整合有限的外部资源,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够持续发展。
在金融危机面前,不同的企业会做出不同的选择。有的企业把职工当成了“包袱”,一甩了之;而有的企业却更加坚定地依靠广大职工,大家团结一心、风雨同舟、共闯难关。这在一定意义上确实反映出企业之间的文化差别。
2001年“9·11”事件后的两三年,美国航空业非常难熬。有的航空公司裁员数千名,可是总计亏损还是达到数百亿美元。然而,西南航空没有裁减员工,而是通过内部资源整合,培养员工独特的“开心”服务方式,减少顾客的附加开支,从而保持了每季度实现盈利。2004年,这家公司赚了4.4亿美元,比美国其它所有航空公司的利润总和还多。当时,为了利用互联网技术方便乘客在家上网购票,西南航空关掉了几个订票中心。不过它并没有让这些员工走人,而是将他们调往别的部门进行相应的训练和安排。这样一来,每个人都能保有在西南航空工作的机会。在被问到为什么没有裁人时,西南航空的首席运营官柯琳·巴雷特说:“我们不做这种事,那是竞争对手才会做的事。在西南航空,我们以员工为优先。”
“以人为本”还是“以用为本”?“以员工为优先”道出了这家企业价值观的根本。当员工愿意接受其企业价值,并看到他们的“老板”的行为与企业价值保持一致时,这个企业文化所传递出的价值观就会不断得到强化。之后,每年应聘美国西南航空的大约不少于9万人。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种和谐的企业文化对于提升核心竞争力起着多么不可估量的作用。而不像有的企业那样,在“顺风顺水”时高唱一套“文化”,遇到困难就立即“背叛”自己的“文化”。
和谐企业文化是一种良好的企业生存状态,是一种融洽有效的组织氛围。在和谐企业文化中,员工感到心灵充实,积极上进,与人相处充满建设性,愿意为企业的目标而努力。和谐企业其实就是文化和谐、利益和谐、能力和谐,文化和谐是基础,利益和谐是关键,能力和谐是保证。
如果把企业的环境、设施、资金等生产资料称为“硬实力”,那么企业文化就是“软实力”。硬实力管一时,软实力管长远;缺乏软实力,硬实力就如同一盘散沙。在软实力建设方面,如果企业只重视量的积累,即软资源的储备,忽视质的把握,即企业未来生存方向和价值发展目标,那么遇到较大的风浪,企业就会无力抵抗、溃不成军。
在国际金融危机面前,那些逃避困难、自保私利的企业显然没有懂得和谐企业文化的精髓。如果每个企业都只站在自利——即所谓“理性经济人”的立场上,大概全球经济就会像一个没有警察维持秩序的十字路口——为了自己尽快通过,大家都在尽力往前挤,其结果就是越堵越死,越堵范围越大,越堵危机越严重。
因此,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坚信,困难是可以战胜的,而且是一定能够战胜的!只要我们坚持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理念,切实把广大职工组织起来,动员起来,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变“冬眠”为“冬炼”,我们就一定会迎来群芳吐艳的春天!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2
金融危机下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与探索
【摘要】从美国蔓延至全球的金融危机给中国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影响,其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分析了中国出口企业的应对措施,即在金融危机下的中国出口企业如何利用机遇,迎接挑战,在新的经济格局中展开竞逐。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国 出口企业 应对措施
由于我国出品企业多为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处于产业价值链的末端,价格转移能力较弱,纺织服装、轻工电子等产品市场竞争激烈,在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很难通过提价弥补成本,利润空间受到进一步挤压。近几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加快,企业用工数量大增,劳动力供给趋于紧张,特别是随着新《劳动合同法》的实施,企业要依法为工人上足“三险”,支付加班工资,造成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升。同时,在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高涨的推动下,国内市场相关产品如石油、煤炭、钢材和农副产品等价格也大幅上涨,出口加工企业成本压力较大。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进口成本,对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而金融危机的到来更使本就处境困难的出口企业步履维艰。我国是一个外贸依存度高达60%的开放大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是由于我国的出口与美国和欧洲国家的关联度很高,因此,自2008年9月美国次贷危机进一步引发金融海啸以来,出口订单萎缩了30%左右,诸如服装行业、玩具制造业等中国出口企业深受影响,加上人民币汇
率以及生产成本上涨等因素,使出口产品国际竞争力下降,企业经营利润减少。
此次金融危机给外资引进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同时加剧了资本外流,导致外汇储备的缩水,然而,对我国的经济发展以及中小企业的发展来说,金融危机既是挑战,也是一次大的机遇。危机尽显我国沿海地区大批出口企业产业层次低的落后状况,特别是大批中小型民营企业,必须放弃靠低廉的劳动力与原材料成本生产低值商品的老路,走产品、市场、组织创新之路。做好产品的升级换代,开拓新的出口市场,多出口高附加值、受金融波动影响少的产品,避免恶性出口竞争,从数量竞争转型到品牌竞争。当前,我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已成为稳定经济的一个重要砝码,除了发挥其稳定国内外金融市场的应有作用和影响以外,应该更注意用它购买国外高端的先进技术,为国内产业提升,为企业自主品牌创新出力。调整产业结构,提高产业层次,应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战略。
具体说来,在金融危机下,我国出口企业应该采取的应对措施有: 1.加快信息化进程,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通过加快信息化进程,企业可加强集团管控,实行业务模式重组,优化资源配置,进而构建异地多层次协同研发体系、网络化协同制造体系、集群产业链协同商务体系。这些都将全面推动企业研发创新、制造创新和管理创新,从根本上提升企业风险防范和市场应变能力,提升企业利润和价值。将全球供应链信息化管理和零库存管理结合,从设计、制造、配送到终端零售等各环节保持快速畅通,清理压货、加速资金流通。2.为了避免人民升值所带来的汇率风险,出口企业应该尽早结汇。在与对方洽谈合同时,选择即期信用证支付或付款交单的方式以便尽快收回货款,也可以选择让进口商票汇、信汇、电汇部分或全部货款,可以予以一定的现金折扣以激发进口商及早付款的积极性。这样不仅可以避免汇率风险也可以提前收款,便于企业内部资金流通。另外,在签订合同时,出口商应该在与进口商友好洽谈的基础上合理选择计价货币。人民币对美元升值可能对其他货币在未来会贬值,这要建立在对未来汇率变化预测准确的基础上。要求企业培养或引进相关方面的人才,以便辅助决策者做出合理的选择。
3.转变经营机制,多渠道、多方式压缩生产经营成本。金融危机下,面对成本的上升,出口企业要不断压缩生产经营成本。企业一方面要通过加强内部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制造成本、管理成本、经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制造费用,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新的销售模式,如在国外设立销售公司或专卖店,或直接发展电子商务,减少出口的中间环节,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同时,利用人民币升值,适当增加进口,充分利用国外资源和能源,提高进口原材料在产品中的比例,降低原材料成本。
4.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科技含量,整合高效产业链,创造更多的利润。我国出口产品附加值低,虽然贸易量大却获利微薄,且由于档次低、质量差而多年持续成为全球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因此,为了改变国际贸易中的竞争劣势,我国出口企业应该增加科学技术投入,优化我国产品的出口结构,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凭借管理、质量和技术展开国际竞争。
5.开发自主品牌和核心技术,提高核心竞争力。我国出口企业多从事的是贴牌生产,虽然在短期内能够给企业带来利润的提升和增加,但是由于缺乏自主品牌,企业虽然有生产能力,却没有占领市场和销售的能力,商品的设计、营销、市场都控制在外国厂商的手中,国内企业往往只是获得微薄的加工费。在人民币不断升值,企业出口利润不断下降的背景下,通过品牌建设,出口企业能够保持和增强竞争力。
6.加快“走出去”步伐。出口企业可以在国外利用当地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并就地销售,这样既能利用当地价格更低的人力资源、自然资源,扩大企业生产规模,实现规模经济效益,又能绕开贸易壁垒,增加出口企业的销售收入。
7.调整出口市场,促进外贸市场多元化拓展。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作为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美国、欧盟和日本经济受到重创,相应的,其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也必然大幅度下降。在对外贸易中,中国对这些国家的过度依赖给出口企业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将这一潜在风险转化为现实风险。由于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相对来说受危机影响较轻,其外需市场规模也相对比较稳定,因此,新一轮的经济危机促使中国将贸易伙伴的范围延伸至发展中国
家等新兴市场,减轻对发达国家的依赖,分散市场风险。出口企业要在巩固原有市场同时,大力开拓新的市场领域,缓解出口压力,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
8.利用金融危机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虽然金融危机给中小型企业带来了巨大挑战,许多企业纷纷倒闭,但从长期来看,金融危机可促进我国加工贸易由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高智能型产业转型,从低端的加工组装向上游的高端制造延伸,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升级。只有那些顺利通过挑战,实现产业升级和产品创新的企业才能最终涅槃,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9.出口企业可利用人民币升值的机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引资结构、推动我国企业海外投资。
10.企业可把低附加值的订单进行跨地区转移,以进一步降低成本。在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劳动力成本上升、美国需求萎缩等因素同时作用的背景下,外贸出口企业可以把低附加值的订单从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到成本更低的中西部地区,以进一步降低成本。这样,这些低附加值订单也为中西部地区中小外贸企业提供了机会。当然,部分行业有条件的外贸出口企业,还可以把订单向一些关税政策优惠的国家转移,享受与所在国企业同等市场待遇,以获得资源、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达到降低成本,提高收益的目的。
11.培育和扩大国内市场,拓宽产品销售渠道。在国际市场遭受重创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应转而经营国内市场,通过激发国内需求吸
收滞销产品,最大程度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损失。参考文献: [1]李细满·美国次贷危机对我国出口贸易的影响[J]·商业时代,2008(15).
[2]马永强,孟子平.金融危机冲击、企业风险缓冲与政府政策选择[J].会计研究,2009(7).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3
关键词:金融危机 中小企业 理财风险
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次贷危机等类型,其主要表现为企业大量倒闭,失业率提高,社会普遍的经济萧条,甚至有些时候伴随着社会动荡或国家政治层面的动荡。中小企业本身存在着融资方式单一、管理基础薄弱、缺乏风险意识等缺陷,在金融危机下,更容易首先遭到冲击。
1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的理财风险
1.1 市场需求减少,企业规模萎缩
金融危机下,市场信心不足,社会总需求不断减少,购买力明显下降,企业销售不断萎缩,产品价格下跌,盈利空间缩小,造成企业无法持续经营,大量倒闭,特别是抵御风险差的中小企业。同时金融危机往往会导致地方保护主义抬头,外向型企业不得不转回国内,市场空间大幅缩减。
1.2 资本市场惜贷,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大
金融危机对融资环境影响巨大,一方面国际资本市场和国内资本市场暴跌,投资者信心受到打击,资本市场融资功能严重弱化;另一方面金融危机下银行等金融中介机构为控制风险,发放贷款更加谨慎,导致本身财务风险较大的中小企业融资困难,进而资金链断裂无法持续经营,进而导致对中小企业的毁灭性打击。
1.3 企业财务状况恶化,风险加大
金融危机导致资产价格下跌,一方面按公允价值计量入账的资产大幅缩水,另一方面按历史成本计量入账的资产势必大幅增加资产减值损失,从而导致企业资产负债表情况恶化,对企业经营者和投资者信心造成打击。
1.4 中小企业自身的管理缺陷将被放大
中小企业由于规模小、注册资本少,往往存在着融资能力薄弱、方式单一、借贷成本高,同时管理基础薄弱,内部控制不完善,往往缺乏风险意识,单纯追求利润,盲目投资造成风险。在经营管理中,往往不顾客观条件和自身能力,采用“高风险、高负债、高成长”的策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这些管理缺陷将被放大,对企业造成严重打击。最重要的是,中小企业缺少高素质管理团队和数据支持,往往“拍脑门”决策,造成损失。
2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理财的应对
金融危机是一连串诸多因素积累导致的经济萧条,若想应对并安全度过金融危机,需要从政府层面和中小企业自身两方面,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
2.1 政府层面
①在金融危机下,政府应当更加积极引导和扶持中小企业理财服务的发展,尽快出台理财服务行业管理规范,促进理财服务行业健康发展,进而通过理财服务行业作为中介和桥梁,加强中小企业财务风险控制。由于中小企业缺少人才和智力支持,中小企业理财服务行业发展势在必行。引导各类理财服务机构准确定位,向中小企业初创者提供政务代理、融资支持、政策咨询、技术应用、人员培训、注册登记等服务,以及工商、税务、社保方面的政策咨询。同时尽量给中小企业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降低中介类理财服务机构的注册资本门槛,税收给予优惠,鼓励中小企业理财服务机构的发展,进而帮助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中安全过关。
②建立中小企业理财服务行业协会,规范业务行为,加强行业监督和自律。帮助理财服务机构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合理设置内部机构,完善内部控制和外部约束机制,帮助中小企业完善财务管理行为。同时从政府层面,重视中小企业财务从业人员政策指导及业务培训,提高财务管理水平,合理控制财务风险。
2.2 中小企业自身层面
2.2.1 金融危机下,根据经济环境,合理确定理财目标
企业的经营环境通常有常态和非常态两种。常态经营环境下宏观经济稳定且持续增长,企业持续经营假设能够维持,并能根据当前情况作出未来合理预期,实现企业财务管理目标。而金融危机属于非常态经营环境,在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面临宏观经济环境不稳定,经济增长变缓甚至负增长,市场总需求下降,财务环境恶化,流动性缺失。在这种环境下,中小企业应该尽快调整财务目标,降低负债,减少赊销,控制生产成本,谨慎扩张生产线。
2.2.2 重视现金管理,以现金流作为财务管理核心
金融危机下,中小企业应树立“现金为王”的理财观念,以现金管理为核心,加强财务管理。金融危机中,对中小企业冲击最大的是现金流短缺,如果现金流不能持续,则资金链必将断裂,企业无法持续经营。所以金融危机中企业生存的关键是保证足够的现金维持生产经营需要。企业应该做到总是能够及时以收抵支,清偿到期债务,那样就能在金融危机中立足并且持续经营。所以企业财务管理应该密切关注现金流,合理估计坏账损失,及时计提减值准备,将稳健性作为财务理念第一位。
2.2.3 重视风险管理,加强风险控制
在常态环境下,企业对财务风险管理的重点是有效权衡风险与收益,并不是一味地降低风险。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由于利息抵税及固定成本因素,存在着经营杠杆与财务杠杆,在金融危机等非常态环境下,财务杠杆高的公司更容易陷入财务危机,此时企业的理财重点应转向为负债最小化,放弃财务杠杆带来的收益,加强企业成本管理和控制,控制成本费用刚性支出,优化业务和管理流程,进行低成本扩张,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自身的冲击。
参考文献:
[1]白黎,司马文龙.企业税收筹划及其风险控制研究[J].价值工程,2010(28).
[2]龚晓晔.税收筹划与财务管理[J].价值工程,2010(29).
[3]吴月芳.公司理财观念转变及风险防范[J].经济研究导刊, 2011(36).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4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长期业务经营和管理活动中逐步形成并被企业员工普遍认同和遵循的, 它包括价值观念、企业精神、思维方式、职业道德、行为规范、企业形象以及全体员工对企业的责任感、荣誉感等, 是独具金融行业特色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体现。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在自身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以价值为核心的独特的文化管理模式, 是一种以凝聚人心实现自我价值、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无形力量和资本。
一、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特点
(一)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普遍性
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是普遍存在的, 有商业银行的地方就有企业文化, 且各行分支机构必须与总行在经营理念上保持高度一致。企业文化不是商业银行中的某些人所特别享用的, 而是全体员工共同拥有的。
(二)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多样性
企业文化的存在形式具有多样性:它既有有形的部分, 如企业的规章制度、独特的品牌形象等;也有无形的部分, 如广为流传的企业口号、员工的言行举止等。
(三)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独特性
企业文化蕴涵着商业银行自身鲜明的特点, 这种特点既来自于银行本身, 也反映了社会、时代乃至历史的变迁。商业银行是经营货币、信贷等业务的特殊行业, 其企业文化还具有风险文化和信用文化的特点。
(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传承性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在实践中慢慢积累起来的, 是无法一蹴而就的, 而良好的企业文化会世代相传, 并在这过程中不断积累完善。
二、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一) 强化商业银行的内部凝聚力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优劣关系银行的长远发展, 涉及员工的个人利益, 且存在于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好的企业文化有利于培育员工的价值观念, 并促使员工自觉用既定的道德规范约束自己的行为, 激励全行员工拼搏进取, 起到了内部向心力的作用。
(二) 增强商业银行的行业竞争力
当前, 金融业的竞争日益激烈, 各家银行都以争夺市场份额为竞争的主要目标。在全球金融不断革新的形势下, 许多银行在常规业务以外拓展了许多延伸业务, 以此来提高自身的市场占有率。而面对众多银行经营业务大同小异的情况, 企业文化成为了商业银行可另辟天地的重要部分, 是商业银行竞争差异化的来源, 是商业银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三) 提高商业银行的社会认同度
商业银行的经营发展已置身于一个更为活跃、更为开放的环境中, 企业文化内涵能为银行创造良好的公众形象和社会声誉, 也更符合人民不断增强的人本生活思维。有些商业银行成为了上市公司, 其品牌知名度更会影响投资者的喜好。
三、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
“企业文化”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传入我国以来, 经历了一定的发展和演变, 逐渐被人们所关注。但观察我国各主要商业银行的经营状况, 可以发现, 企业文化一直是我国商业银行的弱项。现今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体系还存在各个方面的问题:
(一) 对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正确认识
我国很多商业银行的领导者尚未真正认识到企业文化对于经营与管理、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意义, 在管理方面大多测重于业务的经营质量与金融产品和服务的扩展延伸, 在文化建设方面虽有涉及, 但多停留于表面, 不易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可。而对企业文化的理解上也存在误区, 不少银行特别是基层银行片面地认为企业文化建设就是搞一些文娱活动, 做一些外在形象的包装。有些银行甚至为建设文化而建设文化, 不注重经济效益, 不注重经济效益与文化建设的实际联系, 使文化建设失去了其根本意义。
(二)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高效率
我国银行业的企业文化建设多存在着急功近利的短期行为, 对于制度和理念, 常常是提出容易、实践难, 一些企业初步形成了企业文化之后, 并没有随着企业经营环境和管理水平的变化, 不断地总结经验, 引导企业文化向前发展。商业银行缺乏完善的监督文化建设效率的机制, 也缺乏对文化建设持之以恒的精神。
(三) 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缺乏创意
银行的企业文化是社会整体文化环境的具体反映, 也是银行自身发展的反映。社会文化、企业经营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处在不断地发展变化过程中的, 所以商业银行企业文化也要随着社会、银行自身的变化而不断做出调整、创新。但我国商业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普遍缺乏个性, 很多商业银行不注重创新, 使得文化建设与社会文化发展、银行自身发展严重脱节, 在一定程度上这样的企业文化不仅不能推动银行的发展, 甚至会阻碍银行的发展。
四、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一) 明确制度内涵
只有正确、适宜的制度内涵才能对企业文化起导向和渗透作用, 才能体现企业价值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 引导员工的行为朝着有利于实现企业目标的方向发展, 为企业在市场竞争中的发展提供动力源, 最终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增强企业的实力。而企业的发展壮大又能促使员工产生自豪感, 并约束自己的言行, 自觉遵守企业的各项规章制度, 维护企业形象, 积极参与企业文化的建设, 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 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都是在此基石上进行的。因此, 赋予企业文化明确的核心与丰富的内涵, 是建设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基础。商业银行必须坚持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原则, 把握时代脉搏, 突出本企业特点, 把内外部环境有机地结合起来, 以此奠定构建优良文化氛围的基础。
例如, 十多年来, 民生银行的资产规模从原来的13.8亿达到现在的1万多亿;利润由原来几千万的水平到现在上百亿的税前利润;分支机构由刚开始的独门独店到现在的400多家……这一切都源自于民生人对信念的执着追求。民生银行行长洪崎曾表示:“我们的信念就是要把民生银行办成和谐、均衡、可持续发展的好银行, 既要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也要建设我们的物质家园。每一个民生人都需要一个梦想。”
(二) 改革成员观念
1、商业银行管理者的观念改革。
商业银行的管理者是企业文化的最初创造者, 他们的观念与抉择将决定企业文化建设的未来方向。管理者不能只从领导者的意愿出发, 应明确银行的文化建设必须与其经营管理紧密结合起来, 明确企业文化的实践意义是为了增强银行实力, 而不是仅为了取悦员工或顾客。商业银行的管理者又不仅仅是企业文化的创造者, 他们在企业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还应学会用自身的优良品德去赢得人心, 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去鼓舞、引导全行成员。
2、商业银行员工的观念改革。
历史遗留下来的传统观念使得我国商业银行的员工对于企业缺少主人翁意识, 不利于银行的生存与发展。银行管理应该是全体员工共同的责任, 没有大家的关心与参与, 银行的发展是不可能充满活力的。因此, 管理者应该从企业文化建设方面入手, 逐步培养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使员工的敬业奉献精神、自我发展意识和拼搏创新风格都得到长远发展, 还可通过建立管理者与员工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员工参与管理的制度、增加管理决策的透明度等方法, 来改变员工对银行陈旧的观念。只有对每位员工的成长都给予关心和重视, 才能换取到员工对银行的真诚付出。这样, 全行人员才能万众一心、共同抵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冲击。例如, 作为华尔街五大投资银行之一的高盛银行将个人对财富、声誉的贪婪与野心成功转化成了真正的团队精神。在高盛, 只有“我们”, 没有“我”。这种团队精神让高盛不向任何人保证将在未来数年中, 给予多少薪酬, 也不按交易员赚取的利润给他们提成, 而是对所有管理者和员工一视同仁, 而不像别的公司那样纵容个人, 即便是华尔街最优秀的个人。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几乎全军覆没, 而高盛银行最后却能逆势而起, 与它深远的企业文化密不可分。
(三) 坚持人本理念
1、努力培养和造就一大批在商业银
行企业文化方面具有较高素质、较强能力和较为成熟的人才, 让他们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发挥最大的管理效率。重视人才培养, 银行的企业文化建设才能向多元化发展;而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才能为银行的人才培养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人才是核心竞争能力的载体, 而这也正是企业文化发展的源泉和目标。
2、留心客户的切身需求, 并以此作为文化建设的中心。
须知以客户为基础才是银行长久发展的动力所在, 因此, 商业银行所关注的不只是利润, 还有与客户建立的长期稳定的战略关系, 为其提供真正有价值的服务。例如, 我国的招商银行在致力于制度建设的同时, 始终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加强了企业文化管理队伍的建设, 印发了《招商银行企业文化管理师管理暂行办法》, 扩大了基层员工参与招商银行企业文化工作的覆盖面。同时, 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 尊重和关爱客户, 发现需求, 提供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 满足客户的期待与梦想。
(四) 构建富含创造力的企业文化
不同的历史时期, 商业银行的外部环境、内部条件、经营战略所包含的因素总是不同的, 因而, 不同时期的企业文化的目标指向也必然会随之发生变化。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生成、扩展、进步和更迭, 其核心价值观念时刻受到周围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冲击, 员工的行为不断受到来自不断扩展的市场的驱策。金融危机以后, 包括国有商业银行在内的所有金融企业, 原有的价值观受到日益强烈的挑战, 员工普遍的思想行为也受到反复冲击和砥砺。这就更加要求商业银行在构建企业文化时, 应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统一的原则, 融汇外国文化、传统文化、现代文化, 去粗取精, 使商业银行企业文化具有现代化、丰富化、多样化的特点, 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时效性, 使商业银行的经营行为和员工的行为更加适应变革的环境和日新月异的国际市场。例如, 成立于1812年的美国花旗银行, 其企业文化的升华大至发展战略、小到服务形式都在不断进行创新。它相信, 转变性与大胆性的决策是企业突破性发展的关键。这就是说, 企业必须永无止境、永不间断地进行创新。花旗银行在微观方面构建金融超市, 在宏观方面组建金融集团, 积极参与世界金融竞争, 抗衡国际金融风险, 主动挑战风险, 从风险中挖掘市场, 盈得利润和发展空间。另外, 深度创新金融科技, 加大对自身的技术更新和网络建设。这些, 都是值得我国商业银行在企业文化创新方面学习和借鉴的宝贵经验。
摘要:商业银行企业文化是商业银行产生和发展的动力与源泉, 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消除的情况下, 企业文化建设更成为了商业银行势在必行的工作重点。文章通过论述了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现状, 提出金融危机形势下我国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路径选择, 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的实践提供参考。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企业文化,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郭淑宁.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文化特征浅析[J].商场现代化, 2007 (14) .
[2]、陈华蓉.商业银行企业文化[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9.
[3]、周杰.我国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南通职业大学学报, 2005 (3) .
[4]、王玉珍.应对金融危机践行社会责任[J].中国金融电脑, 2009 (1) .
[5]、马蔚华.文化之旅:商业银行企业文化理论与招商银行实践[M].华夏出版社, 2007.
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 篇5
企业品牌是影响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但现代企业品牌无时无刻不面临着危机。品牌危机是企业经营过程中的客观存在,品牌危机管理的关键是要树立品牌危机管理意识。而企业文化对企业危机管理意识的形成和品牌危机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危机管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了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作用机制。然后,以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为例,对“光明”事件引发的品牌危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引发品牌危机的原因,指出企业文化是预防和管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企业品牌危机的根本。最后,从企业文化角度阐述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如何预防和应对品牌危机。
关键词: 品牌危机管理 企业文化 光明乳业
Title
Corporate Culture and Crisis Management of Corporate Brand----A Study on Bright Dairy Co.Ltd
Abstract Corporate brand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factors in enterprise development, but the modern enterprise brand is constantly faced with the threat of crises.How to extricate enterprise s from the threat of brand crisis and how to reduce the damage caused by brand crisis, has posed a great challenge to enterprise administration.We analyze the enterprise brand crisis of Bright Diary Co.Ltd based on the theoretical review of enterprise brand crisis and corporate culture, discover the causes of Bright corporate brand crisis, denot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its corporate culture and brand crisis, and consider how to prevent and deal with Bright corporate brand crisis from the angle of corporate culture.Keywords Brand Crisis Management
Corporate Culture Bright Dairy 目 次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文献综述
1.4 研究内容方法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定义 2.2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 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理论分析 3.1 企业品牌危机的成因
3.2 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意义 3.3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中的企业文化建设 4 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案例分析 4.1 光明乳业的概况
4.2 光明乳业品牌危机的背景 4.3 光明乳业品牌危机的成因
4.4 企业文化在光明乳业品牌危机管理中的重要意义4 4.5 光明乳业应对品牌危机的企业文化建设6 结 论 致 谢 参考文献 1 引言
1.1 选题背景
品牌作为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对于企业的生存与发展都有着重大的意义。品牌自身具有的虚拟性和信息性的特点使其很容易遇到一些意想不到或我们很难控制的一些情况,破坏品牌形象,甚至使企业进入困境导致最终的破产。近年来频频发生的品牌危机事件如: PPA遭禁事件(2000)、南京冠生园陈馅**(2001)、安利钙镁片**(2001)、光明存奶事件(2005)等等。面对随时可能出现的品牌危机,如果企业处理不好,都可能如“多米诺骨牌”一样, 使灾难在与该企业相关的各领域出现“连锁反应”(Pearson,1993)而摧垮企业。但我们也发现一个现象,就是在面对近乎一样的危机时,有些企业从容而过,而有些企业却从此销声匿迹。如品牌危机的经典案例“泰诺”事件不仅没让其消失反而是让消费者对其有了更深的信任;苏丹红事件一过肯德基依然人潮如海;可口可乐在品牌价值一度贬值的情况下通过努力重新树立其汽水市场第一品牌。反观一些企业,一些看似小问题却由于处理不得当最终使企业遭受严重损失,如三株因为一篇似乎不实的报道而最终从市场上消失;光明乳业由于在危机事件发生后总在为自己找借口而失去消费者的信任。残酷的现实告诫我们,品牌的危机管理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国大部分企业品牌形成的时间都很短,因此他们更多经历过的是品牌的成功,而对于品牌危机却少有经验。而品牌管理中,没有经历过危机的品牌称不上是成功的品牌,所以品牌危机管理是中国企业品牌管理急需补上的一课。由于我们对品牌危机管理的理理论与经验都不足,导致我们的品牌危机管理多是借鉴、生搬国外企业的做法,而有时忽略了我们的自己的实际情况,结果造成了许多的不尽人意的地方,往往是治标不治本。
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对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着指导作用,它是企业管理的核心(陈春花,2003)。品牌危机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也受到企业文化的影响。对企业文化与危机管理进行研究有利于探找一条基于企业文化的品牌危机管理方法,减少企业品牌危机发生的概率及发生时尽可能减少损失。
1.3 文献综述 在企业危机管理领域,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危机做了不同的定义。美国学者Steven Fink(1987)对危机管理下的定义是“对于企业前途转折点上的危机,有计划地消除风险与不确定性,使企业更能掌握自己前途的艺术”。危机顾名思义是危险与机会的组合。这里所指的机会,不仅是指隐含存在脱险的机会,或降低危机爆发时的可能不利效应,更意味着如果危机处理的好还可以获得额外更多利益的机会。
品牌危机是作为企业危机的一个部分和最终体现,它是指由于企业内外环境发生变化导致企业的不正常运行,造成企业品牌形象的不良影响,使企业的品牌价值受损甚至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行(程劲芝,2004)。这一切是在短时间内发生的,很难加以控制。
品牌危机管理就是对品牌危机进行管理,即企业管理人员通过指挥协调调动各种资源预防品牌危机的发生和对已经发生的品牌危机进行处理,使危机带来的损失最小。
危机管理的理论和方法起源于欧美,最初是运用于外交、军事等公共领域。随着经济的发展,企业品牌的影响力的日益增大,企业所面临的危机的也日益增多,危机对企业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视。危机管理真正应用到企业管理领域源于 “泰诺”胶囊危机事件。之后发达国家的企业逐渐意识到企业需要在危机管理方面有所准备,美国和日本的学者们就企业如何预防企业危机和如何应对危机作了进一步研究。
很多学者也针对危机管理提出了相关的管理方法与原则。芬克主要提出了危机管理的三阶段模型从确定危机到隔离危机从而管理危机。Robert Heath(2004)博士提出了危机管理的4R理论。我国的一些品牌和危机管理研究学者也提出了如5P模型(叶桂楠、庞亚辉,2005)、6F原则(滦福田,2006)等管理方法。也有学者通过研究与危机相关的因素找到危机发生的因素,量化危机的影响,为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提供丰富的指导。如Thierry C.Pauchant(2006)从伦理学的角度对危机管理进行解释;沈云林(2005)、王改现(2006)强调危机管理应从利益相关方对诱发品牌危机突发事件的心理状态出发,采用相应策略。纵观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相关理论,多是从一些操作性的地方进行分析研究,并没能从根本上预防危机的发生和对危机进行根本性的管理。品牌危机的根本还要回归到企业文化上来,企业文化对品牌的建立运营起着绝对性的作用,同样企业文化对品牌危机的预防与管理也有着重大影响。企业文化作为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杠杆和关键,相关学者也进行了分析如Robert Heath(2004)认为企业文化对品牌危机预防起关键作用,田西杰(2006)认为品牌危机是考查企业文化管理的难题。
1.4 研究内容方法
本文首先对企业文化和企业品牌危机管理进行了理论探讨,分析了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企业文化与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关系、以及企业文化对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作用机制。然后,以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为例,对“光明”事件引发的品牌危机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考察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引发品牌危机的原因,指出企业文化是预防和管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企业品牌危机的根本。最后,从企业文化角度阐述了光明乳业有限公司如何预防和应对品牌危机。本文在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主要采用案例分析方法。2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重要性分析 2.1 企业品牌危机管理的定义 品牌危机管理,即企业在发生危机时对企业的品牌进行管理,让品牌资产保值增值。品牌危机管理可分为品牌危机预警和品牌危机处理两类。前者是在品牌危机未发生时,未雨绸缪,建立品牌危机预警系统,因为除具不可抗力的因素外,任何危机往往都是有征兆的,所以,品牌危机预警系统的建立必不可少,在这个系统中,我们完全可以设想一下品牌可能会发生什么样的危机,并在其中预先做好预防的准备;后者指在品牌危机发生后如何处理应付品牌危机。实践证明,一个组织如果在品牌危机处理方面采取的措施失当,将使企业的品牌形象和企业信誉受到致命打击,甚至危及生存。
[1] [2] 下一页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6
【摘 要】中国经济在2009年可谓最困难的一年,在这种困难与复杂的宏观环境下,各大民营企业在与政府相关政策博弈过程中,纷纷将资金转向股市,楼市等“暴利”行业中,本文主要针对这一问题展开分析。并且提出要以产业链高度整合作为企业在这场金融危机中的转型方向,而不是盲目引进新型设配以降低成本。
【关键词】民营企业;股市;楼市;博弈;产业链
中图分类号:F01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10)07-0037-02
1 前言
2009年:GDP增长成功“保8”;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強势;中央的四万亿投资…这一切都似乎昭示着中国经济的全面复苏,2010年经济将一帆风顺,而这些是否真的是中国从此告别这一次经济衰退的轮回呢?是否就是中国从此走上世界强国之路的信号呢?是否这一切的一切都印证了国外媒体所说的中国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这一观点呢?以下分析将针对上述三个问题展开。
2 金融危机下的中国经济
2.1 背景
2007年,次贷泡沫在美国破裂的同时,金融危机像多米诺骨牌一样迅速向全世界蔓延,其波及范围之广,程度之深堪称“百年浩劫”,世界经济迅速衰退。欧美等国都迅速做出反应,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美国,在这次金融危机来临之时,迅速做出7000亿的救市计划(布什政府),这笔资金主要用来救助包括高盛,房地美,房利美等即将面临破产的国内金融机构,随后又推出了新一轮的救市计划(奥巴马政府),美国一轮又一轮的救市计划正是这次金融危机严重性的最好诠释。
2.2 金融危机与中国
中国人口多,经济基础薄弱,引领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消费,出口,投资。而在这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之下,作为中国产品主要输入国之一的美国,由于其民众的借贷消费观念在这次危机中所受到的冲击极大,导致美国对中国产品需求下降,加上美国针对中国的一些“贸易壁垒”措施,使得中国出口大幅减少:据海关统计,2009年我国进出口22072.7亿美元,比上年(下同)下降13.9%。其中出口12016.7亿美元,下降16%,出口价格下跌6.2%;进口10056亿美元,下降11.2%,进口价格下跌12.7%。全年实现贸易顺差1960.7亿美元,减少34.2%。在这样的进出口数据下,中国以出口为导向的民营企业在这场浩劫中纷纷倒闭或停产,从而造成了珠江三角洲的大批民工失业返乡的浪潮。而在这次金融危机中也暴露出了中国的另一个问题——内需不足。试验中强调一种因素叫可控因素,只有很好地控制好可控因素才能很好的控制实验,而中国却将GDP的增长长期寄托在不可控的因素(即国外的需求)上,造成了中国经济的畸形发展:中国GDP中消费仅占35%左右,而展望西方发达国家国民消费对GDP的拉动作用占到了70%左右。同时过分依赖钢筋水泥的GDP工程也是造成中国经济不均衡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GDP的增长中可谓发挥到了极致,中国的桥建了拆,拆了再建,低效率的投资为这场金融危机在中国的迅速蔓延埋下伏笔。GDP的畸形发展导致中国在这次金融危机中表现得极为被动。
2.3 “二元经济”下的宏观政策博弈
2008年宏观货币政策由适度放松转向从紧,使得中国经济的基本面面临变数。年末,房贷新政出台,准备金第十次提高,第六次加息,这些成为压倒银行股和房地产股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中国的股市却曾经在中央的紧缩货币政策下,一度坚挺,这是为什么呢?从2006年起,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开始恶化,走过2007年这个艰苦的一年,终于到了2008年,然而中央从紧的货币政策,使得已经在垂死边缘的民营企业这次在宏观政策面前,不再坚挺,加上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大部分纷纷放弃了生产,将资金转向了更赚钱的房地产,股市。这或许便能够很好的解释为什么在中央一再提高存款准备金和利息率的同时,股市却在一段时间依旧坚挺;而房市,却在消费不足,国内经济下滑的宏观经济环境下出现了逆势增长的势头。
在上述环境下,加上中国GDP增长方式的思想禁锢造成了钢铁等行业过热,民营企业过冷的“二元经济”(《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这将导致什么问题呢?那就是民营企业与中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博弈,民营企业在中央的四万亿投资下,宏观经济投资环境又有怎样的变化呢?简单的从进口来看,与企业生产有关的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进口2294.8亿美元,下降8.3%,进口价格上涨3.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进口877.3亿美元,下降8.3%,进口价格下跌13.2%;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进口664.9亿美元,下降15.4%,进口价格下跌8.2%;通用设备制造业进口502.8亿美元,下降8.5%,进口价格上涨9.8%;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进口458.4亿美元,下降8.3%,进口价格下跌4.8%;而与基础设施建设有关的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进口486.2亿美元,增长7.6%,进口价格上涨7.7%;有色金属冶炼业及压延加工进口389.5亿美元,增长15.3%,进口价格下跌26%。可见中国总体的民营投资环境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改善,从而使得民营企业生产设备进口的投资不增反降。虽然中央在09年一再降低贷款利率,但这并不能吸引民营企业从“暴利”的股市和房地产等行业中撤出资金去用于生产。原因很简单,中国的“芭比娃娃效应”使得大部分企业折戟制造业。我们的出口型民营企业在“政治汇率”与欧美等国的强势定价权下,利润几乎低到了0。
于是便形成了大批本应用于生产的资金,游走于股市与房地产之间,以谋求资金的增值,同时造成了股市与房地产的泡沫。而针对央行为刺激经济而采取的对民营企业的低息贷款,不可避免的成为一种有悖于初衷的投资方式,即转投股市;而非通过生产,增加更多的就业岗位。在这场博弈中,只要宏观投资环境等不到改善,民营企业家针对于生产的信心得不到恢复,一部分民营企业的资金就会源源不断地向高利润的投资方向流去,而这些投资方向往往不是实体经济。
3 民营企业的改革方向
然而如何改变民营企业的经营环境就成为了这场博弈的分水岭。当前中国为了刺激经济发展,民营企业的贷款利率已经相当低了,但是问题是如何让民营企业本应用在生产上的资金从股市楼市等行业中流入到实体经济生产当中去,在此我引用一下郎咸平教授的观点:产业链高效整合。
当前面对经济衰退,中国提得最多的就是企业转型,而企业家的思维被禁锢在了高科技转型上,想想我们有能力转型的企业的生产能力其实并不差了,问题主要在于中国的企业普遍缺乏上述的六个环节的控制上,从而将宝贵的定价权拱手让给了欧美等发达国家。与其希望突破压缩成本的瓶颈效应,倒不如换个思维方式:何不一劳永逸地将用于采购生产设备的资金用在开拓运输、包装、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的市场上。
只有通过产业链的高效整合才能改善中国民营企业的投资环境,楼市、股市等泡沫投资才能得到真正地遏制,当中国民营企业能够在产销过程中真正做到控制运输、包装、仓储、订单处理、批发、零售环节,才能掌握最后的定价权,从而使得利润上涨。
诚然,这条路并不能在短时间内突破“垄断的壁垒”,这时就需要中国政府的支持作为民营企业强大的后盾,为其在拓展企业的利润上开展一系列的优惠策略,只有这样才能让处于萌芽阶段的民营企业,真正的“做大做强”,而非通过传统意义上的兼并,上市,产业多元化等方式。待我国民营企业在国际上崭露头角之时,我们的民营企业才能反哺为其创造利润的员工,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土地上,只有藏富于民才能解决消费疲软的问题,而非通过家电下乡等只能解决内需疲软的燃眉之急的方式,消费上来了,过剩的产品就能够被消费掉,而不是被迫将大部分商品出口到国外。
这样的经济结构具有很强的抗压性,在经济萧条的时候,有内需支撑中国经济度过经济低谷,在经济高涨的时候,国外与国内需求提升中国的生产,生产增加,外汇增加,民营企业利润更高,国民更富有,进而反哺国民…这样的良性循环才应是中国未来的发展目标,而非钢筋水泥的GDP工程,和过分依赖国外需求的经济结构。出口创汇是生产力过剩的前提下,迫不得已而为之的方式,当然出口创汇在国家利益上说具有一定的意义,但是中国并不能过分的依赖与国外的需求,不然亚洲一个正饱受通货膨胀之苦的越南便是未来中国的缩影。
4 结束语
中国作为世界 “最大的加工厂”就要从产业链高效整合这一点开始转型,才能突破西方“定价的霸权主义”的瓶颈效应,这样企业的利润才会上涨,中国才能有一个良性的股市与房市:股市才能真正的作为我国实体经济的风向标,房地产的价格才能在一个正常的供需的水平下定价,而不是在这种泡沫房市下漫天定价,从而中国一线城市住房难的问题也就能够迎刃而解。在民营企业的利润驱动下,国民才会真正的富裕起来,这样中国的经济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循环中得到更加深远的发展。
げ慰嘉南:
[1]郎咸平,2008,《郎咸平说:公司的秘密》,东方出版社2008年8月版
[2]郎咸平,2008,《郎咸平说:谁在谋杀中国经济》,东方出版社2009年6月版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7
一、外贸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存在的问题
(一) 成本与质量的博弈。
我国的外贸企业分为两类:一类是纯外贸企业, 此类企业以进出口成品销售为主, 赚取一定的差额利润, 他们多数没有自己的厂房和设备, 俗称“中间商”;另一类是生产型外贸企业, 此类企业有自己的工厂、设备, 有自主生产产品的能力。但这两类外贸企业都存在一个共性, 环比西方发达国家的企业特点, 国内产品的科技含量相对较低, 技术壁垒弱。因此, 为了争取更多的订单, 往往比较容易陷入低价竞争。但如此一来, 在当今人工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下, 利润空间难免被不断的压缩, 有的企业甚至为了争取客户, 即便是在亏损状态下, 仍然要坚持抢单。此种恶性竞争的局面持续下去, 对大多数国内的中小企业来说, 无异于饮鸩止渴。多数企业只能不断压缩采购原材料或相应产品的成本来维持自己的利润。由原来的大厂家采购, 变成向价位合适, 但规模较小的厂家采购, 这类小型供应商既没有品牌, 也缺乏业内口碑, 因此很难保证产品质量不出问题。而对于销售方进出口企业来说, 就会不断地陷入质量不达标、产品不合格、货款收不回、面临索赔的尴尬境地。
(二) 成本与国家政策的博弈。
目前, 我国的外贸企业, 尤其是经营退税产品的企业, 一般是将产品利润压缩到零利润甚至负利润的程度。他们的产品销售额如不涵盖退税额, 往往就是亏损的, 利润空间被完全放在退税额度上面。更有甚者, 利润空间仅是退税额的一小部分。如果退税政策一旦改变, 这些企业毫无疑问将面临巨额亏损。另外, 一些刚入行不久的企业, 对销售目标市场的国家、地区缺乏足够了解。经常会在不熟悉当地国家的政策、税收、通关等相关情况的时候贸然接单, 这就难免受制于当地政策, 如关税、反倾销政策等贸易壁垒的钳制。在初始化过程中便遭遇折戟沉沙的命运。
(三) 订单与宽松的信用政策的博弈。
我国的外贸企业为争取到订单, 不仅在价格战方面陷入恶性竞争的窘境, 往往会给予销售目标以宽松的信用政策, 如在付款方式上采用TT/30DAYS/60DAYS/90DAYS等风险较大, 索赔困难的方式。更有甚者打出“满意后付款”的招牌。此种情况带来的结果是:销售越多, 应收账款的坏账越多, 换句话说, 卖得越多, 赔得越多。这种赔本赚吆喝的局面让很多企业尴尬不已。
(四) 资金周转速度与融资难的博弈。
对于国内外贸企业来说, 客户资源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为了留住客户, 在同行业竞争中保留一席之地, 有的企业便采用大量的赊销的方式, 资金短期内无法回笼, 资金的周转速度就相对缓慢, 对于销售行业本身来讲, 足够的流动资金意味着库存的减少和更多的周转次数和更低的经营成本;反之, 就必然陷入资金不足的困境。就目前国内外贸行业的特点来说, 大部分企业属于轻资产型企业。这种轻资产企业, 一方面的优势很明显, 他们的固定资产很少, 不需要大量的厂房设备和人工。因而在固定资产折旧、报废、人工成本方面的风险几乎没有;另一方面他们也有自己的劣势。他们办公场所的房子大多为租用, 货物同品竞争压力大, 缺乏自己独有的专利和技术优势。最近一些年, 轻资产企业一直被主流媒体所推崇。比如, 2000年之后如雨后春笋般兴起的互联网企业, 但是对于银行和投资人来说, 这种企业却缺乏足够的抵押物来赋予信贷保证, 他们的融资手段也就受到限制, 融资难度显而易见。
(五) 定价与汇率双向波动的博弈。
在市场定价方面, 我国的外贸企业往往受制于汇率的变动, 在产品定价时都会测算换汇成本, 一旦换汇成本过高, 定价就会有所调整。但汇率市场的变化周期非常短, 几乎是时时刻刻都在改变。外贸企业从接单、采购到生产的整个交易过程, 需要一定的交易周期。而后者明显要长于前者。如此, 汇率市场的风险预期就成为一个变量。之前, 在人民币大幅升值环境下, 欧元市场却出现大幅下跌, 无数企业出口订单由盈利变成巨额亏损。2015年下半年, 人民币汇率受政策面影响, 突然开始贬值, 幅度之大超过了很多进口企业的预期。无数进口企业深受其害。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外贸企业的财务对策
(一) 品牌战略与优化产品结构并举。
面对严峻的市场环境, 靠牺牲产品质量, 打价格战来争夺订单, 势必不是企业长远发展之计。我国外贸企业只有不断提高自身产品的技术含量, 强化质量控制, 树立品牌优势。由原来的低附加值产品转向高附加值产品, 由原来的小商品、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工程总承包、轨道交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的产品。由传统的外贸经营方式转向综合运用跨境电商平台及合理运用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 减少中间环节, 实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相结合, 使外贸企业走出传统竞争的困局, 重塑企业竞争力。
(二) 实行成本控制与全面预算并举。
面对外贸行业成本高、利润低的窘境, 外贸企业要做到内外结合, 双管齐下。这就需要企业采用预算机制来规避经营风险、调整战略方向、整合资源、开源节流。在定战略目标时, 既要考虑眼前效益也要做出长远规划, 对不同的销售区域, 随时掌握国内外贸易政策变动及发展态势, 随着政策的变化来调整预算目标及采取相应的策略。同时, 做好采购预算、生产预算、销售预算、人力成本预算及费用预算及资金预算, 在通过对预算完成情况的分析, 发现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三) 加大应收账款回收力度与出口信用保险及保理并举。
面对外贸企业的大量赊销及坏账, 外贸企业除自身进行合同管控外, 也需通过投保出口信用保险及保理来规避商业风险及政治风险。不仅保证了货款的回收, 避免了呆坏账的产生。同时, 还能帮助外贸企业获得更多的买家信息, 事前做好资信调查、事中进行管控、事后做好追偿, 为外贸企业保驾护航。
(四) 多种融资渠道并举。
面对外贸企业轻资产及赊销的特点, 资金短缺成为大多数外贸企业的一大难题。外贸企业可以通过进出口押汇、打包放款、国际保理、外汇票据贴现等传统融资渠道外, 还可通过跨境人民币融资、电商保理来获得融资。但不得不说, 采用何种融资渠道, 应视企业自身特点, 在规避融资风险的同时, 提高自身的资金使用效率。
(五) 跨境人民币结算与远期结售汇、期权产品并举。
面对人民币汇率的双向波动, 正确选择结算货币对企业规避汇率风险尤为重要。在企业签订出口合同时应争取结算币种为硬货币, 而进口合同以软货币计价。如跨境人民币结算方式的出台, 及跨境电商人民币支付结算方式的创新, 大大规避了汇率风险。同时, 我国外贸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进出口情况, 判断自身的风险和收益状况, 适当运用远期结售汇、套期保值、期权组合等创新产品来规避汇率风险, 由之前的被动挨打转为主动防御, 以达到收支的平衡,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三、结语
金融危机以来, 外贸企业持续高成本, 低效益运转。如何确保资金链和生存安全, 如何提高财资管理效益。需要企业建立个性化、完善的资源整合体系, 合理运用内外部政策和资源, 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才能在百废待兴之时异军突起。尤其在互联网业务高速发展的今天, 新生跨境业务种类不断涌现, 给外贸行业带来了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挑战, 在国家不断推出新的政策扶持下, 外贸企业结合自身优势, 通过线上线下两种贸易渠道, 拓宽市场占有率, 加速企业复兴的步伐。
参考文献
[1]曾琴.浅谈降低外贸企业成本的主要途径.江西审计与财务, 2001.12.
[2]王亚亚.引领外贸新常态.中国外汇, 2015.1 (下) .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8
关键词:金融危机,融资约束,企业价值,logistic回归,面板回归
一、引言
次贷危机和欧债危机的相继爆发,给我国企业带来巨大的冲击。2011年以来货币政策趋紧,企业普遍面临资金紧张的状况,融资约束问题俨然成为影响企业生存与发展的重要瓶颈。企业价值体现了企业真正的经济价值和盈利能力,企业的投资决策对企业价值的实现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金融危机的爆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这又会直接关系到企业价值的变化。近年来,融资约束问题已成为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是从微观主体方面研究融资约束放松前后对企业价值的影响变化却很少。鉴于此,本文在后金融危机的时代背景下,探讨危机冲击、企业融资约束和企业价值之间的关系。构建融资约束指数模型和融资约束与企业价值关系模型,结合上市公司财务指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评估金融危机冲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程度,测度融资约束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进而从缓解融资约束的角度提出后危机时代提升企业价值的具体对策。
二、文献综述
(一)融资约束及其度量
由于企业信息不对称、委托代理等问题,导致了内部融资成本和外部融资成本的不同,形成了融资约束问题(Myers和Mailuf,1984)。Kaplan and Zingale(1997)将融资约束定义为内部资金利率与外部资金利率之差。他认为市场的无风险利率即内部资金成本,如果再加上风险溢价则构成了外部资金成本,而这两者之差就产生了融资约束,即内外部资金在筹资时受到限制。除内外融资成本差异之外,还存在信贷约束问题,即由外部投资环境决定的资金供应量问题(陈冀,2012)。
由于企业的融资约束程度不能直接观察,其衡量的关键在于风险溢价的计算(蔡晓慧,2013)。国内外关于融资约束的度量指标有单变量指标,也有多变量指标。单变量指标中,以股利支付率(Fazzari、Hubbard和Petersen,1988)、利息保障倍数(Guariglia,1999)、企业规模(Fazzari和Petersen,1993;李延喜,2005)和负债水平(徐寿福等,2016)作为衡量标准的研究占多数。
虽然单变量指标实证方法较为便捷,但是存在一定误差,所以大多数学者采用多变量指标。一般做法都是先进行初步分组,确定融资受约束的高低组。然后选取一系列财务指标,运用多元判别分析法和logistic回归法,设定融资约束的指数模型。Lamont(2001)在Kaplan and Zingale(1997)以企业相关财务数据进行融资约束分组的基础上,利用现金流、托宾Q、资产负债率、股利支付以及现金持有,采用logistic回归构建了KZ指数:
Cleary(1999)选取的分组依据是股利支付率,指标变量有流动比率、利息保障倍数、财务松弛、净利润率、主营收入增长率以及资产负债率,运用多元判别方法设定模型:
况学文等(2010)选取资产负债率、净营运资本、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分别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和多元判别分析法,且具有较高的判别能力。朱敏(2012)选取利息保障倍数和股权资本账面价值作为预分组变量,根据这两个指标分别进行排序确定研究对象。
(二)金融危机对融资约束的影响
金融危机的发生无疑会对企业融资约束造成冲击。首先由于企业的经营受到了直接影响,而导致内部资金链困难,资金短缺供应不足。其次由于股票市场不景气,外部权益资金的融资更是困难。再加上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使得债务融资渠道也不理想。鉴于危机冲击对企业融资约束的影响,企业在进行融资决策时会全面考虑内外部资金的融资成本。由于外部资金融资的困难系数较高,企业会优先选择内部资金以及债务融资,尤其对于那些深受危机影响而变得十分脆弱、融资约束程度高的企业(闵亮,2011)。单娇、郭帅(2012)发现金融危机时期,银企关系变得更为重要,而且资产担保价值对企业融资能力的影响变得明显;而对于后危机时代,企业的成长能力对融资水平的提高具有很大作用。对于那些受危机影响小融资约束程度较轻,没有面临资金短缺的企业来说,比如大规模企业,这是一个利用较低的资本价格实现企业扩张的好时机(曾爱民、傅元略,2011)。邓翔等(2014)研究发现受经济周期影响大,对国家宏观政策敏感,处于完全竞争的行业面临的融资约束尤为严重。
(三)企业价值及其度量
Modigliani和Miller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企业价值,将它定义为企业在将来一段时间实现的现金流量的现值。徐向艺、王俊韡(2008)从企业治理角度衡量企业价值时,考察企业确立并实施了治理结构以后的期限内,为所有者带来的所有现金流量的现值。
因为企业价值反映的是未来盈利水平,其计算方法至今存在争议。比较受好评的是市场评价法,选用托宾Q值即某项资产在证券市场交易价格,与其重新购置时需要付出的交换价值之比,来衡量企业价值。考虑到某些资产重置成本难以估计,很多学者用其他变量对托宾Q值进行替代。如La Porta(1999)以历史成本的账面价值、陈辉等(2011)运用资产市值与净值之比作为托宾Q描述企业价值。
第二种是财务评价法,选用总资产报酬率(ROA)、净资产收益率(ROE)、主营业务资产利润率等财务指标,用企业真实表现出来的盈利水平来度量企业价值。李科、徐龙炳(2011)选取ROA和ROS评价业绩,前者是利息和所得税之前利润与账面价值之比,后者是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杜德(2013)认为企业价值与资产净利率、营业利润率、资产负债率、托宾Q值、无形资产比率正相关。
第三种是经济评价法,选用经济增加值指标(Economic Value Added,EVA)衡量企业价值。经济增加值克服了传统意义上的会计报表没考虑机会成本的缺陷,较准确地反映了从投资者利益出发,为其创造价值(于璐,2012)。作为投资后剩余的收益,体现了企业失去机会成本所带来的弥补。如果企业最终得到的利润与付出的资本成本差为正,则说明实现了应有的价值。
(四)融资约束与企业价值
融资约束对企业的融资策略以及投资决策产生了直接的作用。企业在融资约束程度严重时,会保守地选择内源资金,从而放弃较多的投资机会,但也有可能会因股票市场的放大效应,获取更大收益而选择极大风险,这使得企业的融资行为变得激进(李焰、黄磊,2008)。李洪亚等(2014)认为融资约束制约了企业的成长,尤其是中小上市公司。李金、李仕明(2007)研究发现企业融资约束程度与盈利水平、偿债水平呈负相关。因此,企业缓解融资约束会使企业价值有很大的提升。李科、徐炳龙(2011)以短期融资券的推出考量企业融资约束的变化,研究金融工具创新对企业融资决策和经营业绩的影响,认为融资约束程度的缓解可以完善企业融资行为,促进可持续增长水平。谭艳艳、刘金伟(2013)从超额现金持有的视角,指出融资约束的完善可以保证超额现金持有,从而有助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三、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取2005-2014年A股制造业上市公司相关数据并剔除以下样本:(1)st、*st类企业以及B股上市企业;(2)指标数据缺省的企业;(3)财务数据异常的企业。经过样本筛选和数据处理以后得到了853个样本企业,所有财务指标数据均来自同花顺数据中心。本文依据利息保障倍数进行分组,具体过程为:
(1)按每年利息保障倍数排序,前三分之一定义为融资约束低组,后三分之一为高组。
(2)根据每一个样本企业2005-2014年在低融资约束组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按频率前三分之一企业为本文研究的融资约束低组的最终样本企业。
(3)同理,根据每一个样本企业2005-2014年在高融资约束组出现的频率由高到低进行排序,按频率前三分之一企业为本文研究的融资约束高组的最终样本企业。
最终得到了制造业284个融资约束低组和284个高组的观察值。
(二)模型构建与变量定义
本文运用logistic回归方法建立融资约束的模型为:
其中,α、β、γ、δ为回归系数,被解释变量y为0-1虚拟变量,定义样本企业的低融资约束组为0,高融资约束组为1。解释变量中,CR为流动比率,即流动资产/流动负债,体现了流动资产变现用于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其数值越低,表明资金周转率降低,融资受约束程度严重;SIZE为企业规模,是对资产总额取对数,作为反映资产大小的指标,与融资约束成负相关;ROE为净资产收益率,即净利润总额/期末净资产,是衡量企业盈利水平的指标,净资产收益率越高,内部资本收益越高,融资约束可能性小;LEV为资产负债率,即总负债/总资产,反映了全部资产中负债的构成比例,数值越低,表明企业内部资金充足,从外部融入资金可获性高,融资受约束程度轻。
四、实证分析
(一)融资约束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Eviews7.1软件,对流动比率CR、企业规模SIZE、净资产收益率ROE、资产负债率LEV这四个解释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以分析它们对融资约束的影响。如表1所示,四个回归变量的p值均等于0,表明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它们与融资约束指数在整体上显著。资产负债率与融资约束成正相关,其它三个变量与融资约束成负相关,均符合之前假设。这些回归系数反映了当其他变量不变时,一个解释变量的变化引起融资约束程度的边际变化。其中,融资约束指数受净资产收益率影响最大,意味着其他变量不变,若净资产收益率增加1个单位,融资约束指数就会相应地减少4.793个单位。资产负债率的影响次之,流动比率的影响较小,而融资约束指数受企业规模影响不大,每增加1个单位,指数仅减少0.087个单位。
最终融资约束FC指数为:
将568家制造业企业2005—2014年数据代入上述融资约束logistic估计值公式,可计算出每年的FC指数。FC指数接近1,说明企业融资受约束程度严重;FC指数接近0,说明融资受约束影响小。
(二)融资约束对企业价值影响的模型构建
本文参考国内外有关企业价值度量的财务评价法,构建面板回归模型来衡量企业价值。
其中,i代表不同样本企业,t代表时间,α为常数项,ui,t为随机干扰项,βn为回归系数。被解释变量ROA为总资产报酬率,即(利润总额+财务费用)/资产总额,以此来衡量企业价值。解释变量中,D为融资约束0-1虚拟变量,根据上文计算得出的融资约束FC指数,若FC指数大于或等于0.5,则定义融资约束D=1,表示融资约束较为严重;若FC指数小于0.5,则定义融资约束D=0,表示融资约束程度较轻;PROFIT为净资产增长率,即(本期-上期净利润)/上期净利润,体现企业经营上的净收入水平;MARGIN为销售毛利率,即(销售净收入-产品成本)/销售净收入,反映企业的获利能力;LEV为资产负债率,即负债合计/资产合计×100%,以此评估债务偿还能力;SIZE为企业规模,即Ln(总资产),反映了企业未来的发展前景;EPS为每股收益,即净利润/总股数,既可用来评价获利情况,也是投资者判断投资风险大小的信息指标。
(三)融资约束对企业价值影响模型回归分析结果
本文运用Eviews对构建的模型运行面板回归,剔除不显著且结果不符合经济学假设的PROFIT变量,回归结果见表2。
从回归结果来看,可决系数R2为0.708,F检验值为211.1216,说明模型整体的拟合程度较高。模型D.W.值为1.987,近似于2,说明残差序列没有自相矛盾。每个解释变量的p值均为0.0000,表明各解释变量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了显著性检验。
具体而言,融资约束的回归系数为-0.021673,说明融资约束程度每加重1%,企业价值会减少0.022%;销售毛利率、企业规模、每股收益每上升1%,企业价值会相应上升0.029%、0.001%和0.031%;而资产负债率每增长1%,企业价值将会下降0.038%。
(四)金融危机冲击下融资约束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
为了测度金融危机冲击下融资约束变化对企业价值的影响,本文根据金融危机前(2005-2007年)、危机中(2008-2009年)、危机后(2010-2014年)三个时间段对应三个样本期,再次回归方程(4)。结果见表3。
注:括号中数值是回归系数的t统计量,***,**,*分别代表1%,5%,10%的显著性水平。
对比危机前、中、后三个时期,融资约束D的回归系数分别为-0.0249、-0.0269、-0.0094,表明融资约束的加深都会降低企业价值,但是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危机中的回归系数绝对值最大,可见由于金融危机的爆发,使得企业财务状况面临困境,内部资金短缺,外部融资困难,融资约束程度的加深,企业价值降低的程度也加大了。危机后期的系数绝对值最小,说明金融危机后融资约束得到缓解,对企业价值的影响程度也相应地变小。
五、结论
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与应对 篇9
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影响
1. 不同类型的出口企业将面临更多的贸易保护壁垒。
今年上半年, 珠三角等地有些中小企业倒闭;10月份更有大型企业何俊集团旗下工厂倒闭。就行业来看, 最先受到冲击的是玩具行业, 接下来是纺织服装出口行业。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陷入倒闭困境中的主要是加工贸易企业。9月份, 一般贸易出口同比增长29.7%, 增幅扩大3.9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同比增长11.1%, 增幅回落8.9个百分点。前三季度, 一般贸易出口累计同比增长26.9%, 同比回落5.1个百分点;加工贸易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5.6%, 同比回落5.9个百分点。以上数据说明, 近期加工贸易企业受到的冲击远甚于一般贸易企业;一般贸易企业的出口增幅虽有滑落, 但仍然远高于加工贸易企业。从出口企业的性质来看, 前三季度, 国有企业出口累计同比增长18.9%, 仅回落0.6个百分点;外资企业同比增长19.9%, 回落4.4个百分点;私营企业同比增长30.7%, 回落达10.7个百分点。应该指出, 出口增速的下滑和出口企业的倒闭不能完全归咎于金融危机的冲击, 而是与人民币升值、国内生产经营成本的上升、技术水平落后、经济结构不合理等因素有很大关系。受到冲击的出口企业往往属于劳动密集型行业, 且多数是私营企业。在本轮经济结构调整中, 这些企业被列为调整的对象, 只是金融危机的来临使此类企业面临的压力增大, 或者说是调整提前来临了。对其他企业而言, 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较小。
依据经验, 中国的主要出口目的国在经济增长放慢的时候, 国内贸易保护主义势力会抬头。未来一个时期, 发达国家在立法层面和WTO层面会出台更多对华贸易保护主义措施。
2. 境外投资企业的经营业绩下滑、成本上升。
受东道国经济增长放缓影响, 中国境外投资企业的业绩不容乐观。东道国的信贷紧缩, 将导致企业的经营流动资金吃紧, 对资金量的需求相应增加;如果东道国实施资本项目管制, 境外与境内企业间的资金流动链条将断裂。美国、欧元区等地区向金融市场大量注入流动性, 将导致美元、欧元等货币贬值, 从而使公司利润遭受损失。此外, 与东道国的经济增长放慢相伴生的往往有合同违约率上升、国家风险增大等问题, 都将使中国境外企业面临的风险加大。
3.国际商品市场价格下跌, 中国企业的原料成本下降。前几年, 由于美元贬值、投机盛行、需求旺盛等因素, 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居高不下。次贷危机爆发后, 国际金融机构流动性短缺, 逐步从大宗商品市场撤离资金。随着危机的加剧, 投资者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前景日益呈悲观态度, 从而预期对大宗商品的需求将下降, 价格下跌。国际原油价格从140多美元的历史高位下跌到目前的约50美元;国际铁矿石价格终止了上涨势头, 正在向下回调。中国已经成为国际商品市场的主要买方, 国际商品价格的下降将大大缓解中国企业的成本上涨压力。
中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
1.出口企业积极实施市场多元化。虽然次贷危机已演化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而且美国经济的放慢会拖累其他经济体的经济增长, 但是中国企业通过实施市场多元化, 仍有可能扩大出口。首先, 人民币在过去几年对美元升值, 但对欧元、加元、澳元等是贬值的, 有利于中国企业扩大对这些地区出口;其次, 中东、非洲、拉美地区以及印度、俄罗斯等新兴市场虽然也会受到金融危机影响, 但是仍有增长, 应该作为中国出口企业的目标市场;第三, 中国出口的商品主要是低档商品。收入减少时, 需求下降的首先是高档商品, 其次是低档商品, 因此在各国企业都受到冲击的情况下, 金融危机对中国企业的冲击相对来说并不大, 中国企业应致力于市场多元化以保证出口量的增长。
2. 以内需市场为导向, 主动升级转型。
由于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外部基本是隔离的, 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建康增长, 虽然出现了下行趋势, 但增长速度仍将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在长期的高速增长中, 中国经济已经成长为世界主要经济体, 国民收入不断提高, 内部需求旺盛。因此, 在外部市场深陷金融危机的时候, 内需市场应该成为中国企业的重要目标市场。出口企业除致力于扩大出口额外, 还应该积极拓展内销市场, 以国内市场的增长弥补外部市场的下降。鉴于中国经济增长出现下滑趋势, 宏观政策将力促投资和消费增长, 政府支出的规模也将扩大, 以拉动经济增长。中国庞大的内需市场将使中国企业免受或减少金融危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 中国企业应将危机作为升级转型的良机, 加大研发力度, 提升产品质量, 加强管理, 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
3. 谨慎实施海外“抄底”。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众多的国际金融机构陷入流动性危机, 资产价值大幅下跌;原油、铁矿石等资源性商品的价格回调。许多人认为目前是中国企业走出去实施“抄底”的良机, 但我们应该牢记20世纪80年代日本企业赴美国“抄底”的教训。首先, 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资产状况不透明, 泡沫是否完全被挤出不得而知, “抄底”可能抄在“腰”上。其次, 基于国家利益、股东利益的考虑, 美国等国家是否会把优良资产卖给中国企业。第三, 中国企业是否能够成功地经营国际金融机构。第四, 外国政府很可能对中国大规模的对外投资实施限制。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10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影响及风险
1.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产生不利影响
(1)金融危机导致国际市场萎缩,出口增速大幅回落
今年前10个月中国对外贸易累计进出口总值17554.9亿美元,同比下降19.9%。其中,出口下降20.5%;进口下降19%。累计实现贸易顺差减少27.2%。欧盟、美国和日本是我国前三大贸易伙伴,根据近几年的统计,这三个市场占我国出口份额的60%以上,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各国经济滑坡,需求急剧减少。在国际市场萎缩的背景下,我国的出口受到极大影响。
(2)金融危机严重地冲击了劳动密集型产品
我国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主要依靠价格优势与其他发展中国家进行竞争,由于金融危机带来的美元疲软和人民币升值,使得中国企业的价格优势不在,出口进一步受到抑制。金融危机导致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下滑,无疑给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企业带来了“重创”。
(3)金融危机使中小企业生存环境恶化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大多数中小企业陷入生产经营困境,生存状况变得更加恶化。今年上半年,东部沿海地区的不少中小企业倒闭,主要集中在玩具和纺织服装行业,且多数是私营企业。
2.金融危机加大了我国出口企业贸易风险
(1)金融危机使贸易保护主义加剧
金融危机使美欧经济增长前景担忧,企业销售下降、利润下降、开工不足、失业率上升,美国经济刺激方案中“购买国货”条款的通过让各国感到不安,虽然美方表示条款的实施将“遵守自由贸易规则”,但不能否认该条款明显含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美方这一举措,必然会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扩散。预计未来一段时间美国对华反倾销、技术性、标准性、绿色的贸易保护手段会更加频繁出现。另外,法国、阿根廷、意大利也已纷纷出台贸易保护主义措施,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
(2)金融危机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坏账损失
金融危机使海外买家信用风险加大,对中国出口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金融危机会导致流动性资金普遍紧张,金融机构为了保证生存必然采取信贷紧缩的措施,这对实体经济的打击巨大。事实上,美国金融机构在资金上的收紧措施已经直接导致了部分高度依赖银行资金运转的企业在资金流动上困难,最终使很多美国企业直接宣布倒闭,把负担甩给了下游的制造企业。例如,一家美国发电机生产企业,由于资金链断裂,2008年3月向美国破产法庭提出破产申请,直接导致中国出口企业1055万美元的出口账款无法收回,从而将企业推向绝境。
(3)金融危机加速了国际订单的转移
中美两国息差加大,对人民币升值施加了更大的压力;并且美元的持续走软在一定程度上向我国输出了通货膨胀,再加上工人工资上涨、环保支出增加以及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我国外贸企业的成本日益增大,经营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例如纺织行业的利润在2%~5%,如果再加上人民币汇率波动和产品质量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企业就面临着亏损。我国出口商品的价格优势已经逐渐消退。但是国外采购商却不会因此停止追求更低价格的产品,他们开始培养商品价格更加低廉的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南亚的供应商,将大批订单开始从中国转移到东南亚国家。
金融危机对我国出口企业造成巨大压力的原因
金融危机阴影的笼罩之下,出口企业的寒冬已经来到,中国出口企业为什么会面临如此巨大的压力?一方面有金融危机造成的外部压力,也有我国出口企业自身的原因,这些都值得我们去探索。
1.中国企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谷底
微笑曲线理论(Smiling Curve)是宏碁集团创办人施振荣先生在1992年为了“再造宏碁”提出的,以此作为宏碁的策略方向。微笑曲线理论指出产业未来努力的策略方向,在附加价值的观念指导下企业只有不断往附加价值高的区块移动与定位才能持续发展与永续经营。
当前,中国出口企业缺乏自有品牌,要么做贴牌,要么自有品牌的产品没有市场竞争力。中国的出口企业大多处于微笑曲线的底端,而高附加值的两端设计与销售被外商掌控。一方面,在国外的许多商场里“中国制造”的标签随处可见,许多人津津乐道于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另一方面,中国这个世界产品的“生产车间”与那些跨国企业生产的造型新颖、工艺考究的产品赚取成倍的利润相比,创造的利润只有1%~2%。这种情况下,“微笑曲线”的谷底日益加深,对中国而言,本国的劳动力与发达国家技术交换时的相对价格将越来越处于不利境地。产量的扩大不能带来实际收入的增加,从这一意义上来说,中国正在陷入一种“丰收贫困”的陷阱。
2.我国的经济外贸依存度过高
我国是世界第三贸易大国,出口的快速增长一直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我国经济的外贸依存度高达60%,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强,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从1978年的9.591%到2008年的65.35%有极大的增长。
我国外贸依存度的上升,越来越依赖国际市场,本身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中就处于非常不平等的地位,大规模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会导致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使自己在对外开放中陷入比较利益的陷阱而无力逃脱;同时,过高地依赖国际市场加重了企业的风险,一旦金融危机使国际市场处于低迷状态,我国出口就要承受巨大的压力。
3.产品以低价格为主要竞争手段
中国出口企业尤其是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出口的优势在于商品价格低廉,主要以价格为竞争手段。劳动力成本、原料价格以及其他费用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商品价格低廉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出口贸易企业的出口优势本质在于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以价格为竞争手段的竞争优势不具有持续性。一旦劳动力价格上升,原材料价格上涨,微薄的利润就会被挤掉,企业经营就会难以为继,面临破产。这也是我国出口企业在金融危机下面临巨大压力的重要原因。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1.出口市场多元化
首先要灵活应变,面对美欧市场衰退,出口企业应该开拓新的市场领域,争取把损失降到最小。要摆脱单一贸易依赖,考虑更加广阔的出口渠道。放眼全球,近些年来,拉丁美洲、南亚、东盟、南非、土耳其等国家和地区出现飞跃式发展,这些市场拥有蓬勃商机,经济充满活力,进口需求越来越大,值得中国外贸出口企业更加关注,把这些活力市场纳入本企业的出口市场考虑范围,适时调整自己的出口市场。
2.建立良好的风险防控机制和应收账款制度
受“次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公司破产案接二连三,许多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让中国出口企业受到重创。如何控制和防范这类风险,变得极为重要。
在过去几年里,迫于国际市场竞争压力,国内出口商从传统的信用证结算方式,改为赊销结算方式。这种结算方式,使国内出口商直接面对海外买家的商业风险,收汇风险较大,特别是金融风暴来临的时候,风险程度加剧。此一时,彼一时,国内企业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考虑调整这种激进型的结算方式,以更加谨慎的结算方式收汇,例如要求国外买家开信用证,或者改为跟单托收D/P方式。另外企业要建立起信用评级体系,加强对国外客户资信的了解,对老客户要及时掌握其商业信用、债务偿还能力等动态信息,对新客户可借助信用管理公司对客户信用度进行调查,做好事前风险防范准备,争取降低风险。
出口企业加大投入做强品牌转型做内销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11
邵阳市位于湖南湘西南,属老少边穷地区,至2008年底,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总人口750万,为湖南省地域第二、人口第一。全市GDP为561.67亿元,名列湖南十三个地市中第11名,三次产业构成比值为26.8:32.5:40.7;邵阳市注册的企业有4735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770家,规模工业实现总产值402.5亿元,实现增加值119.77亿元,实现利润10.99亿元,实现利税24.76亿元。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省总量的3.7%,利税只占全省的1%;经济效益综合指标比全省平均水平低30.57百分点,工业投入只占全省的7%,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只有12%,比全省低10个百分点。规模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35 %,产值过亿元的企业只有76家。全市规模以下企业3965家,绝大多数是中小企业,并且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技术含量总体不高。邵阳市全年财政总收入为34.5亿元,在湖南排第10名。由此可见,邵阳市是个典型的人口大市、财政弱市、工业弱市。
自去年金融危机以来,邵阳市中小企业表现以下特征:
(一)从企业产品是否出口国外分析:外向型企业冲击明显高于内向型企业。据市统计局资料显示:截至2008年底,邵阳市机械、纺织、食品、医药、化工等7个行业的43家规模以上出口企业,出口交货值比去年下滑的有22家,停产9家。对100户企业问卷结果统计显示,55%的出口企业表示经营状况“困难,需要缩小经营规模或裁员”。相反,内向型企业由于产品销售在国内,消费市场萎缩不明显,影响不大。据邵阳市前3月规模工业盈利企业前30名中,内向型企业占25家,占比高达83%;调查100户企业中,85%的内向型企业能正常运转,91%企业家对企业盈利能力和今年国内市场有信心。
(二)从企业技术含量高低分析:劳动密集型企业影响超过技术含量高的企业。因为邵阳市大多是低附加值产品劳动密集型的企业,有17万人在岗,随着金融危机对市内外实体经济更深层次的影响,邵阳市一些中小企业经营出现困难,企业处于停产和半停产状态。另一方面,邵阳市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集中在珠江三角洲地区,由于其大量外向型中小企业经营困难,出现裁员、减员情况,“返乡潮”愈演愈烈,至今年3月底,有16.7万人农民工返乡。失业员工冲击着劳动市场,加之企业效益下滑,员工收入必将下降。而技术含量高企业大都生意仍然红火,如邵阳市纺织机械公司自主创新科技成果和新产品100多项,其中9项获国家级科技成果,90%转化为新产品,并已批量生产,企业的核心技术达49项国家专利,企业效益一直很稳定。再如邵阳市某汽车制造有限责任公司今年一季度盈利2807万元,同比增加85.2%。
(三)从企业所属的行业分析:建材、电力、机械、林木加工行业影响少,而电子行业、食品、石化行业影响较大。金融危机以来,由于邵阳市工业基础差,抗风险能力弱,一些企业生产不景气,受的影响较大,工业增加值排名在前20位的企业中,9家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6家出现亏损,增长59.6%,累计亏损额7832万元,同比增长85%。 据对邵阳市规模企业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今年1至3月亏损企业40户,比去年减少11户,亏损面为5.19%。亏损额达到8562万元,比去年同期增加2298万元,增长36.6%。细化各行业来看:至今年3月末,邵阳市建材行业盈利1602万元,同比增长126%,增速居邵阳市首位;电力行业盈利74万元,同比增长105%,实现扭亏为盈;机械行业盈利4500万元,同比增长94%,林木加工行业盈利1583万元,同比增长91%;而电子行业盈利34万元,同比下降11%;食品行业盈利1370万元,同比下降5%;石化行业亏损234万元,同比下降165%,出现了严重亏损。
(四)从企业依赖本地资源程度分析:本地原材料丰富的企业影响程度低于对外资源依赖程度高的企业。邵阳市一些中小企业以本地资源为依托,开发新产品,做出特色与品牌,取得不错的效益。如邵阳市东锐锰矿有限公司根据锰储量居全省前四位优势仅今年一季度取得186万元的利润。而原材料靠从外地引进的企业影响较大。如邵东县是中国生产打火机的基地,共有打火机厂42家,年产量已超出120亿支,销往亚欧美非地区的七十余个国家,占据“中国制造”80%中的三分之二份额,受金融危机影响,没有“核心技术”,尽管量大,但价不高,低技术、低利润造成 近20% 家企业倒闭或停厂。
(五)从企业的行业性质分析:国有及国有大型控股企业影响程度好于私有企业。国有及国有大型控股企业由于受国家政策的扶持,在减免税收,获取市场信息、销售网络、技改资金、银行贷款方面处于优势。如邵阳市国有及控股工业企业2009年1至3月实现利税总额2594.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55.8%,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531.9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相反,私有企业成了无父母的“孤儿”,在金融危机来临时任其自生自灭。
二、邵阳市中小企业近阶段回升上行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地方政府财力不足,地方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
邵阳市是典型的财政穷市,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不大,具体表现在:
其一,企业改制难度大。如邵阳市改制企业——某化纤、热电两厂分别于2003年、2004年改制,到2007年底,所欠省经济建设投资公司债务5300余万元。两厂收购方不承担上述债务,该两笔债务现已悬空多年。鉴于邵阳市财政困难,无法解决。
其二,扶持项目资金少。项目储备不足不优,项目开发经费投入有限,新策划包装项目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虽然有些好项目又苦于财政困难无能为力。如湖南省某制药有限公司丙戊酸系列原料产品异地扩建及中药现代化项目建设资金缺口1500万元。该公司现是国内最大的抗癫痫病一线首选药物丙戊酸系列产品生产企业,有职工860人,资产总额7700万元,2008年完成工业总共产值6056万元,实现销售收入6383万元,上缴税金786万元,实现利润125万元。公司主要产品——丙戊酸系列产品是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癫痫六大首选药物之一,近年来国内市场销售量以每年20%的速度增长。目前湘中制药有限公司产品产量占全国产量75%以上,但市场占有率仅10%左右,90%的市场被国外产品占领。项目建成后,可新增税收3.5亿元,新增就业800人。但以目前公司资金实力难以做大做强。
其三,产业结构调整难。对一些“二高一资”的企业和项目难以对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邵阳市是全省四大产煤市州之一,煤矿税收在当地财政收入上占了较大比重,关闭了五分之三多的矿井对邵阳市财政影响较大,同时对劳动力就业产生压力非常大, 2004年邵阳市矿井总数为256个,至去年底实际关闭矿井148个,除湖南省财政厅下拨付煤矿整顿关闭专项补助资金3300万元,资金缺口高达5600万元。
(二)支柱产业和列入产业振兴调整项目不多,受惠国家扶持政策少。据了解,邵阳市进入中央4万亿经济刺激规划的项目在湖南处较低水平,2008年新增是央投资394个项目,但获得国家扶持资金只有3.1亿元,且主要用于廉租房、水污染处理、保障性安居工程、农村基础卫生教育及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而用于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才180万元。加之地方财政配套资金跟不上,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项目不能落实。另外邵阳市被列入产业振兴计划的项目很少,只有湘窑酒业、华耀浆纸、广信纸业、立得皮革5个企业进入规划,使邵阳受惠国家扶持远远不够。
(三)全国银行信贷高投放下欠发达地区中小企业增量少,企业发展受限。尽管2008年8月以来,国家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但欠发达地区的信贷规模与其他较发达的地区差距明显加大,欠发达地区并未得到很多的实惠。邵阳市银行业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中存在着覆盖面窄、总量较小、力度有限等问题,且随着金融危机影响的日益加深,已暴露出诸多矛盾与困难。到今年一季度末,邵阳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732.92亿元,在全省名列第5位,比年初增加65.27亿元,增长9.79%;各项贷款余额249.12亿元,比年初增加17.92亿元,比年初增长7.75%,贷款增量列全省第12位,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了2.32个百分点,列全省倒数第二名,存贷比仅为34%。从贷款投放的行业来看:今年一季度的贷款主要投向基础建设领域,比较集中的是电力、交通运输行业。但大多数中小企业贷款难以满足,问卷调查100户企业中申请贷款获得批准的仅为33%。
(四)企业单元化产品结构和低科技含量,企业结构调整和优化难度大。邵阳市规模以下工业仍然是以“五小”工业占主体,以牺牲土地资源为代价的粘土砖生产企业有近700家,占邵阳市规模以下工业的两成以上,以牺牲森林资源为代价的木材加工企业300家,占10%,其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小化工、小造纸、小采矿、小水泥、小治炼等共有1300多家,占比达规模以下工业的三分之一强。工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集中于消耗高,附加值低的传统产业,缺乏上档次升级的高新技术产品,多数处于较低层次、装备水平落后,自身技术能力、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相当弱。加之缺乏资金扶持,难以做大做强。
三、对策建议
1.区别对待,国家政策应向欠发达地区有所倾斜。国家在制订财政、金融相关政策时,从经济战略布局、社会稳定、等方面科学考虑。如缩小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政策的差异,从宏观上解决经济布局不合理、不平衡的状态,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在资金支持、创业扶持、技术创新、市场开拓、社会服务方面向欠发达地区倾斜。赋与姓“国”与姓“私”,企业小与企业大在税收、贷款等优惠以平等的待遇;降低欠发达地区中央项目配套资金的比重;鼓励和支持有利于扩大就业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中小企业更好发展。
2.健全融资体系,破解企业发展瓶颈。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模式,集中力量抓好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建设,成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公司。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的风险控制和损失补偿机制,建立和完善政府引导下的银企互动的融资平台,解决中小型工业企业融资的燃眉之急。鼓励民间建立小额贷款公司,尝试发行企业债券,积极推荐好企业开展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融资。人民银行与银监部门要规定各金融机构机关新吸收存款投放当地的最低比重(60%为宜),以照顾欠发达地区的资金“贫血”现象,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发展的差异。
3.加快结构调整,优化工业产业布局。欠发达地区中小型企业更要抓住机遇,调整自己的战略。外向型企业可以积极开拓国内市场;劳动密集型企业提高技术含量,向高附加值产品进发。企业要充公利用邵阳自身的资源的优势发展壮大。如邵阳市要以机械制造业为重点,突出发展壮大装备制造、造纸等优势产业;以食品工业为重点,加快改造提升食品、建材、纺织等传统工业;以能源工业为重点,大力扶持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加快发展现代流通产业。通过结构调整,优化布局,着力培育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强的骨干龙头企业,促进形成一批产值过100亿元、200亿元的产业,努力构筑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传统优势产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
4.加强项目建设,夯实工业发展后劲。邵阳市充分利用机械制造、食品加工、建材产业的基础与优势,策划一批规模大、后劲足、竞争力强、有区域特色的优质项目,进一步充实项目库,并重点扶持宝庆电厂、三一湖汽1.2万台搅拌车,湘窖酒业1万吨基酒5万吨储酒,宝兴科肥15万吨硝酸铵,长城日产5000吨新型干法水泥,合力化纤和保定天鹅化纤合作建设9万吨短纤维等项目。
5.推动技术创新,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建立以骨干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围绕优势产业的关键领域和高新技术产业核心,集中攻关,实现突破。大力实施“质量兴市”战略,鼓励企业创建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在科技投入、人才培养、研发手段、自主知识产权产品开发等方面给予支持。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 篇12
一、金融危机背景下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复苏的重要作用
有关统计数据显示, 经济危机前, 我国总共有4000多万家中小企业, 其中, 最大多数为民营企业。依据现行中小企业划型标准测算, 中小企业占全部企业总数的99.8%, 创造了近60%的经济总量和近50%的财政税收, 提供了近80%的城镇就业岗位。1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 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遭受了严厉的打击与考验。中国社科院正在进行的《中小企业在金融危机复苏中的作用》调研报告显示, 有40%的中小企业已经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 40%的企业正在生死线上徘徊, 只有20%的企业没有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影响。2国际金融危机给各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很大的冲击, 特别是那些外向性国家, 所遭受的打击更大。为了应对金融危机的冲击, 大多数国家选择政府“救市”策略, 通过实施积极性质的货币政策, 以增加投资, 扩大需求和就业。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 达到扩大投资、增加就业、刺激消费的调控目标, 关键在于中小企业的复苏。
为了促使中小企业早日复苏, 各国采取了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与措施。面对金融危机风暴, 我国及时采取减轻负担、提供援助等措施尽快使中小企业复苏。今年8月,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国务院的《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也即将出台。毫无疑问, 政府所采取的税收优惠、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和政府采购等措施对于促进中小企业复苏具有重要的价值。中小企业复苏的关键问题在于其金融支持问题, 以上措施对于解决其困境有一定的功效, 但也不容乐观。我国正规金融与中小企业具有天然的不相适应性, 虽然在政府的干预下银行等金融机构在中小企业的贷款上有一定的改善, 但对于中小企业复苏的作用还是有限。首先, 我国现有的金融体制不利于中小企业融资。因为国有银行是国家所有, 私营企业是个人所有, 存在体制的不兼容, 国有银行更愿意贷款给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 并且现有国有企业自生能力差, 需要大量的银行贷款来维持其生存, 银行有限的贷款大多给了国有企业。3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从根本上来说, 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制没有得到变革的结果, 所以, 从解决中小企业的贷款难问题, 需要从破解高度集中、高度垄断、低效率的金融体制着手。从交易成本的角度来看, 民营中小企业也不愿意从正规金融机构获取贷款, 中小企业对于资金的需求具有时间性很强的特点, 当前的银行信贷程序使得其难以如愿获得资金, 而抵押贷款时相对偏高的资产评估费用有使中小企业获取银行贷款所需成本几乎与民间金融借贷相同。4
为了促使中小企业尽快复苏, 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就需要为其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融资途径。中小企业的发展会内生对民间金融的需求, 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之间存在一种天然的内在关系。与正规金融相比, 民间金融更加适应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从信息的披露和会计制度来说, 民间金融基本上没有太多要求, 而正规金融需要中小企业向金融机构及时、定期公布和披露生产与金融方面的信息, 并要求有规范的会计管理, 这必将给中小企业带来较高的经营风险和管理成本, 导致中小企业倾向于对于企业控制权干预程度最小化的民间金融。从融资的灵活性来看, 民间金融也具有很强的灵活性, 一般采取口头协议形式、最多是书面借据, 而且时间很短;而正规的金融机构融资, 期限较长, 手续繁琐, 有时等到贷款到位, 企业商机早就经过。民间金融的存在合乎“帕累托改进”, 能实现中小企业、民间金融机构和政府之间的“三赢”。5大量民众富余资金成为银行储蓄, 不利于扩大投资和实现资金的流动。民间金融发展为这些“死钱”提供了流动和增值的途径, 而充足的民间资本也为民间金融提供了资金来源。实现民间资金向民间金融转化, 不仅满足了中小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且能分散、化解银行的经营压力与风险, 并能促进经济发展和增加了社会福利。充分发挥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复苏的作用, 应该说是一种比较可行与现实的选择。
二、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是充分发挥其对于中小企业功效的前提
民间金融对于中小企业的复苏作用不容置疑, 但是也要看到民间金融存在的缺陷和负面效应。民间金融的利率普遍高于正规金融, 有些还带有高利贷的性质, 有时甚至高达30-40%, 这往往会增加中小企业融资的负担。其次, 民间金融中的非法集资、高利贷、带有暴力性质的地下钱庄, 往往会给地方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带来较大的影响。福安标会崩溃造成的经济社会动荡和湘西非法集资而引发的群体事件, 足以证明民间金融的高风险性。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既有民间金融天生的内在缺陷, 但关键还在于政府对于民间金融的压抑政策和相应法律制度的缺失。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 不仅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和降低民间金融的负面效应, 更加有利于充分发挥其促进中小企业复苏与发展功效。
首先, 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 能降低其利率水平, 从而减轻中小企业的利息负担。民间金融的利率多种多样, 主要由需求主体的风险程度、供求状况和风险等因素决定。民间金融的利率普遍比正规金融高, 既有当前正规金融整体利率偏低, 也是因为民间金融风险较高而需要提高利率来作为其风险补偿得原因。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 将极大降低民间金融的法律风险、道德风险等, 并能实现民间金融之间利率的相互竞争, 这些必然导致民间金融利率水平普遍下降, 从而有利于减轻中小企业融资负担。
其次, 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 保证民间金融交易的规范化, 相应减少了非法集资、高利贷、带有暴力性质的地下钱庄等非法民间金融生存空间。民间金融为人所诟病的是其合理与非法的界限不清, 两者相互混杂。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在于民间金融的非阳光化和操作的非规范性。民间金融的地下操作与运行导致其蒙上神秘和黑色, 导致难以识别和监管。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和规范化, 可以把目前鱼龙混杂的民间借贷机构市场与机构加以规范, 通过明确民间借贷成立的条件、权利义务和业务范围等, 使符合规定的主体能够在法律的保护下依法行使权利与履行义务。6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 为公众识别和监督合法民间金融与非法民间金融提供了标准和依据, 公众就会自觉远离非法民间金融, 从而减少了非法民间金融生存空间和, 优化了民间金融的运行秩序, 保证了其更好地服务中小企业的复苏和发展。
最后, 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 也有吸引民间资本支持中小企业复苏的作用。民间金融来源于民间资本, 民间金融是民间资金的主要金融运行形式。目前, 除了那种互助性质的民间金融外, 公众把民间资金投资于民间金融, 主要出于以谋求高利息回报得投机目的, 从而这种投资具有短暂性与非稳定性, 一旦民间金融风险凸现, 就会造成挤兑而造成民间金融组织的关闭。从长远来看, 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 使公众的产权和信赖利益得到法律保护, 公众就会愿意长期、稳定投资于民间金融, 从而保证民间金融长期、稳定地为中小企业的复苏与发展提供金融的支持。
三、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发挥其对中小企业复苏的路径与对策
实现民间金融阳光化是其充分发挥对于中小企业功效的前提。为了应对国际金融风暴对中小企业造成的冲击, 促使其早日复苏, 就需要尽快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与规范化。
首先, 政府应改变对民间金融压抑的政策取向, 对民间金融实行合法化与严厉打击非法民间金融并举的措施。政府应破除对于民间金融的歧视和压抑政策, 承认民间金融存在的价值和合理性。当然, 实现民间金融的阳光化并不是不分好坏, 一律承认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 而是在对民间金融进行综合考量的基础上, 采取分类别规范, 对于非法集资、带有犯罪性质的黑色地下钱庄等予以取缔, 而对于民间借贷、合会、合作基金、民间集资等进行规范, 明确其运作形式和参与者的法律权利义务。
其次, 重点引导民间金融组织的发展与规范化运作。实现民间金融的组织化与机构化, 是提高民间金融效率和实施有效监管的基础。在承认民间金融法律地位的基础上, 采取鼓励与扶持的政策, 引导民间金融向中小金融机构的方向发展。并对这些金融机构的组织形式、决策方式、责任承担等方面进行规范。并中小金融机构进入门槛, 实行设立准则主义和登记要件主义, 以吸引民间金融自愿实现组织化。并对于积极支援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民间金融组织, 在税收方面实行优惠。当前, 我国应尽快制定《放贷人条例》, 鼓励民间金融成立只贷不存金融机构。
再次, 通过法律制度控制好民间金融风险。民间金融风险可以分为微观风险和宏观风险。分散型的民间金融, 如民间借贷, 其风险只涉及双方当事人, 多数情况下是微观的、负面影响较少的风险, 表现为高利贷风险、违约风险、契约不规范而引发的纠纷和欺诈风险等;而集中型的民间金融如合会、民间集资等, 因涉及当事人多, 资金数量大, 交易关系复杂, 一旦发生风险, 就会因多米诺骨牌效应而诱发群体事件, 导致社会混乱, 甚至引起社会暴力和群体事件。对民间金融风险的控制, 应采取微观规制和宏观调控相并举的措施。微观规制上, 应规范民间借贷合同, 确立正当民间金融和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法民间金融的界限;宏观调控规制上, 构建民间金融监管机构, 建立民间金融登记和吸收集资类民间金融审批制度, 确立民间金融风险检测通报、风险预警和风险处置制度, 确立民间金融信息公开制度, 完善利率调控制度, 完善严厉打击高利贷、非法集资、地下钱庄等非法民间金融制度、构建民间金融投资引导制度等, 以实现民间金融事先与事后控制、规制与引导的联动。
最后, 构建与完善民间金融运行环境的法律制度, 主要包括社会信用制度、交易市场制度和存款人保险制度等, 为民间金融制度的确立和功效的发挥提供必要的法制环境和保障。
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资助项目《民间金融面相与风险法律调控研究》阶段性成果 (09C812) 。
注释
112全球打响中小企业保卫战:开拓市场为重中之重[EB/0L]http://fi-nance.sina.com.cn/world/gjjj/20090922/11026779042.sht ml
23胡一民间金融与地方经济发展[J]南方经济2003年第3期第46页
34郭斌刘曼路民间金融与中小企业发展[J]经济研究2001年第10期第62页
45郑璋鑫中小企业融资选择与民间金融制度创新[J]企业经济2006年第9期第130页
【金融危机与企业文化】推荐阅读:
公司企业应对金融危机演讲稿与公司企业文化演讲稿开场白01-11
企业金融危机影响12-11
企业商业信用金融危机06-06
金融危机与国际冲突05-23
金融危机与会计创新07-04
金融危机与公允价值09-26
制盐企业应对金融危机的思考07-06
IMF与美国金融危机07-18
金融危机与不可抗力11-02
金融危机下的企业管理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