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关系

2024-09-08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关系(通用8篇)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关系 篇1

如何评估 2008 年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的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应对 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连续采取的宏观经 济政策为“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那么,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为什么会连续实行?这样对中国 金融、经济带来怎样的效应?201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为什 么会对宏观经济政策作细微调整?先从2008年的国际金融 危机谈起。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政策

一、2008年以来全球金融危机及中国政策应对2008年3月,贝尔斯登被摩根大通以2.4亿美元低价收 购,次贷危机持续加剧首次震动华尔街。7月,美联储和财 政部宣布救助两大房贷融资机构房利美和房地美,美国国会 批准3000亿美元住房援助议案,授权财政部无限度提高“两 房”贷款信用额度,必要时可不定量收购其股票。9月,美 国政府宣布接管“两房” ;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由 此,国际金融危机达到白热化阶段,并席卷全球。许多企业 纷纷宣布破产,我国也不例外。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加剧、国内通胀压力减缓等情况,2 008年7月至2008年底,央行调整金融机构宏观调控 措施,连续三次下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两次下调存款准备金 率,取消对商业银行信贷规划的约束,并引导商业银行扩大

贷款总量。并于2008年11月5日,在国务院常务会议 上提出了实行 “积极的财政政策” “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和。为了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国家高层分 别于2009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10年3月5日政 府工作报告,2010年7月22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先 后三次强调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 策。直到2010年12月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 出:2011年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基本取向要积极稳健、审慎灵活,(所谓“积极稳健、审慎灵活”,就是指实施积极的 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增强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 性、有效性。)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 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我国的宏 观经济政策方有变化。我国宏观经济指标

二、200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指标 年以来我国 1.经济增长持续回升 2009年国内生产总值335353亿元,比上年增长8.7%,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为3979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我 国经济增长持续回升。2.工业生产增长强劲

在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后,2009 年工业增加值为 134625 亿元,比上年增长 8.3%,2010 年工业增加值为 160030 亿元,比 上年增长 12.1%。3.国内需求稳定增长,国外需求有所改善 200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4846亿元,比上年增长 30.1%,2010年这一数据为278140亿元及23.8%。2009年全年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3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5%,2010 年这一数据为278140亿元及18.3%。2009年全年累计进出口 总额22073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3.9%,出口同比下降16%,进口同比下降11.2%,贸易顺差为1960.6亿美元,比上年减 少1020.7亿美元;2010年全年累计进出口总额29728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出口同比上升38.7%,进

口同比上升 31.3%,贸易顺差为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9.6亿美元。

4.物价全面回升 2009年 CPI 同比在连续下降10个月后,11月份首次转为 上涨变化,12月份上涨1.9%,全年下降0.7%;2010年 CPI 连 续上涨,全年涨幅为3.3%。5.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就业趋势好于预期 2009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7175 元,比上 年增长 8.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9.8%。农村居民人 均纯收入 5153 元,比上年增长 8.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 增长 8.5%。2010 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19109 元,-3-

比上年增长 1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 7.8%;农村 居民人均纯收入 5919 元,增长 14.9%,扣除价格因素,实 际增长 10.9%。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统计显示,2009 年城镇新增就 业较 2008 年减少 11 万人,达到 1102 万人,远超过全年新 增就业 900 万人的目标。2010 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 1168 万人,比上年增长 6%,为全年目标 900 万人的 130%。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三、2009年以来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效应分析 年以来实行宏观经济政策的

(一)积极财政政策效应分析 1.扩大政府投资促进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根据凯恩斯理论,政府投资主要是通过乘数效应刺激 经济增长。扩大政府投资主要是靠财政支出和转移支付两 个方面,政府投资直接形成有效需求和购买力,一方面政 府投资以乘数级效应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另一方面通过转 移支付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从而增加他们的投资需求和 消费需求。政府投资对于当前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经济增 长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我国为应对金融危机进行 4 万亿 投资,2009 年第一季度便

开始了大规模投资计划,这些政 府投资引导和带动社会投资增长,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为 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不过在这里我们只看到扩大政府投资的积极效应,实 际上政府投资有可能产生挤出效应。这是我们在现实中应

该注意的问题,此次应对金融危机,由于扩大政府投资,在一些行业出现了“国进民退”现象,这也许是积极财政 政策的挤出效应的结果。

2.税收杠杆对经济增长的效应分析 积极财政政策的另一个主要措施是税收杠杆。由于受 金融危机内外因素的影响,我国企业尤其是外向型企业受 到了严重的打击。为了减轻企业负担,减税让利成为必然 的措施。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修改各种税法制度和实施了 结构性减税方案。据专家预测,2009 年减轻企业和居民负 担约 5000 亿元。现就我国对各个税种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分 析。(1)主体税种与经济增长一般呈现负相关关系 一般来说流转税主体税种(国内增值税、营业税和消 费税)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关系,所以减少流转税的征 收可以促进经济增长。2009 年起我国增值税由生产型转为 消费型,减轻了企业的负担,并对企业更新设备,采用新 技术有很好的刺激,据估算增值税转型将给企业节约 1500 亿到 3000 亿元税收支出。目前我国实行增值税的转型,有 效刺激投资和消费的回暖,为我国企业渡过金融危机起到 了积极作用。(2)出口退税与经济增长一般呈正相关关系。-5-

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纺织企业的困难,稳定出口,保障就业,我国已多次提高出口退税率并不断 扩大出口退税范围和项目,2008 年 11 月 1 日起上调 3486 如 项商品的出口退税率,约占中国海关税则中全部商品总数 的 25.8%,这也是自 2004 年以来中国调整出口退税政策涉 及税则号最多、力度最大的一次。这一措施提高了我国企 业出口产品的竞争力,减轻企业因国际市场萎缩带来的冲 击,保证了我国对外贸易不出现大的逆差。(3)所得税与经济增长显著负相关。企业所得税对生产要素所可能产生的两种效应中,替 代效应已逐渐起更大的作用,超过收入效应,从而总效应 表现为随着企业所得税的增加而导致产出减少。2008 年起 实施新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税率,标准税率 由原来的 33%将为 25%,并在企业所得税方面增加了更多的 优惠政策,体现了公平税负的理念;同时修改个人所得税 的费用扣除标准由原来的 1600 元,提高到 2000 元,调整 个人买卖房地产的相关税收,进一步减轻了个人税收负担,对刺激我国国内需求具有一定的作用。3.扩大国债发行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财力支持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很重要一点是扩大政府投资,而又 不能增加微观主体的税负负担。而这时只能靠发行国债来 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为了应对金融危机,我国增加了国债

-6-的发行量,并且允许发行地方债券进行融资,增加地方投 资。至 2007 年末,我国国债余额占 GDP 的比重仅为 22%,低于国际公认的 45%警戒线,而美国同期为 71%,欧元区 为 67%,日本为 16%,即就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而言,我国国 债负担率相对较低,以往几年我国经济保持 9%左右的增长 速度,财政收入保持 20%左右的增长速度,存在较大的发债 空间。一般来说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会导致财政赤

字增加,但目前我国财政赤字占 GDP 的比重在 0.5%左右,财政赤字 率多年来一直低于欧盟 3%安全警戒标准,没有超越我国综 合国力的承受范围。综合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财政赤字、以往国债发行规模,通过扩大国债发行规模实施积极财政 政策,可以扩大我国政府投资和促进经济增长。

(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效应分析 1.利率调整效应 中国人民银行直接调控的是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法定存 贷款利率,央行 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至 2010 年 10 月多次 下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增加流动性,保持 经济增长和稳定市场预期的信号。通过下调利率,一方面 可有效降低企业用资成本,另一方面保证银行体系有充分 的流动性,能够给全社会提供宽松的货币环境,鼓励企业 进行生产经营。央行还对商业信贷规划不再加以硬约束,可以有效释放银行资金获利,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力。

2.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效应 存款准备金率政策是货币政策力度最大,较少使用的 政策,我国频繁使用,但其效果不大。这有可能因为我国 银行的超额准备金率较高,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的信 贷资金影响不大。

3.货币供应量调整效应 2008 年前三季度央行抑制经济过热的货币政策,使商 业银行的放贷热情受到抑制,月份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 9 以后,央行虽然出台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双双下调的利 好政策,但对银行和投资者的信心打击很大,造成了银行 的慎贷行为,使得 2008 年四季度贷款并未按照利率调整的 幅度相应增加。2009 年第一季度开始大规模实施 4 万亿投 资计划,银行放贷的积极性大大加强,货币供应量明显过 度增长,四个季度分别为 25.51%、28.46%、29.31%和

32.4%,全年 M2 增长率 28.52%,这正是商业银行大规模 投放信贷造成的乘数效应增强所导致的结果。2009 年第一 季度至第二季度,货币政策发挥的作用逐步增强,在增加货 币供应量层面上成功地对冲了 2007-2008 年上半年抑制经 济过热的货币政策的影响和金融危机对 M2 的冲击。不过货 币供应量过快增长,流动性增加过快,与当初适度宽松的 货币政策初衷严重背离。而 2010 年 M2 增长率为 19.73%,这一举措将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货币流动性。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股票市场受到冲击,导致了 上证指数从 2007 年 10 月份的 6124 点暴跌至 1638 点,2009 年上证指数持续反弹,一直在 3000 点左右徘徊,6 个月累 计涨幅超过 70%。房地产市场在 2009 年起出现一轮井喷行 情,市场成交量节节攀升,房价也开始止跌回升。这有可 能是 2009 年,货币供应量短期内急剧增长,在市场经济条 件下大量信贷资金为了快速获取利润,进入了股市和楼市 等虚拟经济体,而没有很好地进入实体经济,使实体经济恢 复缓慢。同时,宽松的货币政策推高了资产价格,形成了在 未来半年内中国资产价格单边上涨预期,这对短期国际资 本构成了极大的吸引力,引发外汇储备持续大量增长。这样 一来,外汇占款的增长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的增加,进 而导致流动性剧增,给宏观调控带来巨大压力。货币供给 增加引起了资产价格上升风险和通胀预期,实体经济恢复 不确定因素增加。

四、主要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应对此次金融危机实施的积极财政政 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较快扭转了经济增速下滑的局 面,率先实现了国民经济总体回升,为我国快速平稳的渡 过此次金融危机起到积极作用。我国也为世界应对国际金 融危机作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中国连续实行积极的财

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符合中国国情和经济社会发 展客观实际,保证了中国免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劲冲击。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关系 篇2

2006年春季美国次贷危机开始逐步显现, 2007年2月次贷危机在美国爆发, 8月开始席卷全球,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蔓延和影响的逐步深化, 金融危机的源头美国为改善信贷市场环境和应对金融危机, 在2009年3月18日美联储声明将在未来6个月购买总额3000亿美元的长期国债, 宣告美国进入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时代。美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引发我国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加大了通货膨胀的压力、造成外汇储备损失、刺激了资产泡沫的形成。为了应对美国量化货币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冲击, 中国人民银行出台了一系列货币政策措施, 这些措施进一步加大了市场运行的不确定性。货币政策影响了宏观经济运行的各个方面, 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最富争议的领域之一。同时, 由于我国长期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不够重视, 致使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整体规模较小, 结构不合理, 流动性较差。这些问题使我国货币市场严重滞后于资本市场, 但是货币市场对货币政策的敏感性和对货币政策的影响要高于资本市场, 因此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大背景下, 研究探讨我国货币政策与银行间债券市场间的互动关系具有特殊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二、相关文献综述

国外专门研究货币政策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互动关系的文献较少, 其中Andrew Haldane, Vicky Read (2000) 分析了货币政策的变化和收益率曲线变动之间的关系, 包括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货币当局的反应函数和利率期限结构的预期理论, 研究表明:完全透明、高度可信的货币政策将使收益率曲线免于波动。Sensier, Osborn and Ocal (2002) 采用三个月期基准银行债券利率, 运用非线性模型分析了利率对英国实体经济的作用效果, 发现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存在非对称性。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表明货币政策的变动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是非线性的, 如Laurence Ball, Gregory Mankiw (1994) 发现名义价格存在非对称调整, Gert Peersman, Frank Smets (2001) 的研究发现, 货币政策的变动对产量存在不对称的影响, 经济衰退时的影响更显著。这些学者的研究更多集中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上, 这为我们探讨货币供应量与银行间债券市场的互动关系提供了借鉴。

国内学者也有不少这方面的研究文献。赵进文, 闵捷 (2005) 采用LSTR模型探讨了我国的货币政策操作效果是否具有对称性, 研究结果表明在1993年第1季度至2004年第2季度期间, 我国货币政策操作在效果上具有很强的非线性特征。杨绍基 (2005) 通过协整分析发现:短期内, 回购利率的变动对广义货币供应量有强烈影响, 但长期的影响则较短期有所减弱。彭方平 (2007) 使用STVEC模型对实际GDP、商业银行信贷、货币供给量和真实贷款利率进行非线性和有效性检验, 证明货币供给随着信贷的周期性变化, 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白静 (2008) 进行了货币政策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影响的实证分析, 选择了银行间债券总指数、M0、M1和M2等作为研究变量, 发现M2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冲击更为灵敏, 冲击力度更大。

三、货币政策与银行间债券市场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

银行间债券市场是金融机构进行债券买卖和回购的市场, 在银行间债券交易市场中, 回购交易是最主要的交易方式。其在货币市场与债券市场体系都发挥着主导功能, 也成为了我国中央银行进行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

(一) 理论模型

本文采取了非线性STR模型来研究货币供应量变动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 根据平滑转换回归模型 (STR模型) 的基本原理, 并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 构建STR模型为:

其中yt为标量, 即我国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化, xt为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包括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滞后变量以及货币供应量的当期和它的滞后变量, φ= (φ0, φ1, …, φp) ′, θ= (θ0, θ1, …, θp) ′;F (st-d, γ, c) 为转换函数, st-d为转换变量一般被选为yt-d, 随着st-d的变化, F (st-d, γ, c) 在0到1之间平滑转换。γ为平滑参数 (即转换速度) , c为位置参数, 用来确定状态转变的时刻。STR模型大致可分为以下两类:

LSTR模型:转换函数

其中F (st-d, γ, c) 为关于st-d的单调递增函数, 当st-d趋近于c时, F (st-d, γ, c) 趋近于0;当st-d远离时, F (st-d, γ, c) 趋近于12。而当γ→0或γ→∞时, F (st-d, γ, c) 会分别趋近于0或21。

ESTR模型:转换函数

在此模型中, 当st-d趋近于c时, F (st-d, γ, c) 趋近于0;当st-d远离c时, F (st-d, γ, c) 趋近于1。而同样当γ→0或γ→∞时, F (st-d, γc) 趋近于恒定的值0或1。

非单调类转换函数:

(二) 变量选择与数据来源

目前, 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的交易量占据了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量的绝大部分, 在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交易中, 7天回购又是最具代表性的品种, 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R07D) 同时也是市场认可程度最高的短期利率基准, 因此, 本文选取了R07D作为衡量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指标。我国从1996年开始把货币供应量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我国货币供应量包括了三个层次, 流通中的现金M0, 狭义货币供应量M1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在这些货币供应量中, 广义货币供应量M2具有很广泛的应用范围, 同时从近几年中央银行提出的总量调控目标来看, 货币政策的操作更注重对广义货币供应量M2的调控。因此, 本文实证部分选取了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作为货币供应量的代表变量。

本文选择区间为2007年1月~2011年12月 (共60个月) , 使用的数据频率为月度数据, 每个变量选取60个数据。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 (R07D) 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www.pbc gov.cn) , 全国银行间市场债券质押式回购交易期限分类统计表中的7天加权平均利率, 其余变量数据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 (www.pbc.gov.cn) 货币统计概览。

(三) 实证分析

1. 样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

首先, 为了消除异方差性, 我们对模型中的变量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R07D和广义货币供应量M2分别取对数, 记为LR07D和LM2, 对这两组数列进行ADF单位根检验 (如表1) , 发现LR07D和LM2都是非平稳的, 但其一阶差分序列DLR07D和DLM2均为平稳序列。

注:c代表常数项, t代表时间趋势项

2. 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我们选用变量的一阶差分序列DLR07D和DLM2进行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DLM2不是DLR07D的Granger原因, DLR07D是DLM2的Granger原因, DLR07D和DLM2是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 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了广义货币供应量, 但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

3. 非线性检验及非线性模型的选择。

检验模型是否线性的原假设是转换函数中的参数γ=0, 然而, 在原假设下, 不能识别模型存在非线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 Terasvirta (2004) 提出了一个可以检验非线性行为的框架。对于STR模型, 可以将转换函数在γ=0处进行三阶泰勒级数近似展开, 得到:

为了进行非线性检验, 对方程 (5) 设定原假设“模型是线性模型”, 即H0:β1=β2=β3=0, 若拒绝原假设, 则表明模型存在非线性关系。如果模型拒绝原假设, 下一步要确定非线性STR模型转换函数的的形式, 即是是LSTR1还是LSTR2。转换函数形式的选择基于以下序贯检验:

如果H03检验统计量 (F统计量) 的p值最小, 那么转换函数的形式应为LSTR2或者ESTR模型, 否则就选择LSTR1模型。根据以上原理, 对广义货币供应量与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进行非线性检验, 确定模型的最优转换变量及选择模型转换函数的形式, 具体的的检验结果见表3。

从表3的结果可以看出, 当转换变量为DLR07D (t) 时, 拒绝线性关系的原假设, 同时F3统计量的p值最大, 根据前面的介绍, 我们可以确定转换函数G的形式为LSTR1模型, 即转换函数的形式为:F (st-d, γ, c) ={1+exp[-γ (st-d-c) ]}-1, γ>0

4. 平滑参数和位置参数初始值的确定。

在确定最优转换变量和转换函数的形式之后, 我们对LSTR1模型进行参数估计。这里采用二维网格点搜索法, 基本思路是:在一定范围内, 选取不同的平滑参数γ和位置参数c, 分别进行组合, 找到使LSTR1模型的残差平方和最小的一组γ和c。本文对平滑参数γ构造区间为[0.5, 10], 对位置参数c的具体构造区间为[-0.5831, 0.7897], 步长均为0.0003。任意取一组γ和c, 计算残差平方和SSR, 选取使SSR最小的一组γ和c, 所得的平滑参数和位置参数的初始估计值结果如表4所示。

注:F统计量为Granger等于1993年提出的检验线性假设的统计量;F4、F3、F2分别为H04、H03、H02的检验统计量;表中值为各统计量的相伴概率。

5. 模型参数的估计。

LSTR1模型的估计结果 (方程下括号里的数值为相应估计参数的t值) :

以初始值为基础, 使用网格点搜索得到的STR模型的转换函数DLR07D (t) 图如图1所示:

从STR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图1揭示了我国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R07D呈现出非线性关系。其中平滑参数γ=4.8524, γ代表了模型的转换速度, 表明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的改变能很快影响到广义货币供应量。转移函数的拐点c=0.0322, 当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大于c和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小于c时, 广义货币供应量M2与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R07D之间存在着非线性的过程。

(2) 如表5所示, 从残差无序列相关的检验结果中可知,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当选取滞后阶数为1~8时, F统计量的p均大于10%, 表明模型的残差不存在自相关性。从ARCH-LM检验可知, 当滞后阶数为8时, 卡方分布统计量的值为7.0912, 统计量的p值为0.5268, F统计量的p值为0.4277, 均大于10%的显著性水平, 表明模型的残差之间不存在异方差性。

(3) 通过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可知, DLR07D和DLM2是单项Granger因果关系, 即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化影响了广义货币供应量, 并不是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变动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 也不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这与许多学者认为的, 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影响银行间债券市场的观点不一致。货币供应量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 当中央银行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和再贴现率, 发行央票、加大正回购力度来回收市场资金时, 会促使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上行。同时,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债券品种主要有国债和政策性金融债券, 当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上升时, 银行间市场回购成交金额萎缩, 这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减少。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广义货币供应量对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影响很微弱, 而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对广义货币供应量的影响非常显著。

(4) 从方程 (5) 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出, 在10%的显著性水平下, DLR07D (-1) 和DLR07D (-2) 的系数是显著的, 但DLM2 (-1) 和DLR07D的系数是不显著的, 这反映出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化对货币供应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 其影响力度逐渐增大。在模型的非线性部分中, DLR07D、DLR07D (-1) 和DLR07D (-2) 对DLM2产生了正的影响, 这与预期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对货币供应量具有负影响的结果相反, 这表明当转换变量DLR07D大于位置参数0.03022时, 模型转换为非线性, 此时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动对于货币供应量的影响才会显现。当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利率的增长超过3.27%时, 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的变动就会对货币供应量产生影响。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单项因果关系, 并不存在货币供应量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变动的显著影响, 这与许多学者得出的结论有所不同。究其原因, 一方面是由于2008年我国实施了4万亿元人民币的经济刺激计划, 同时对陷入困境的中小企业提供贷款, 为大型企业提供融资渠道, 这导致近几年来货币资金流动性宽裕, 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频繁。2008年全年, 银行间债券市场托管额达到10万亿元, 同比增加19.7%, 市场累计发行人民币债券25625.8亿元, 同比增加16.9%。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异常活跃影响了货币供应量的变动, 尤其是国债和银行间企业债的影响尤为突出。另一方面,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是以线性假设为基础, 但是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和货币供应量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 因此, 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这个特殊时期, 只能确定广义货币供应量不是7天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的Granger原因。

第二, 本文的实证分析表明, 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已成为制约我国货币政策的关键因素。中央银行通过在银行间债券回购市场上的正回购和逆回购操作吞吐基础货币, 发出窗口信息, 影响银行的信贷行为, 从而调控货币供应量, 实施货币政策。因此, 我们必须加快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发展, 鼓励市场创新, 提高银行间债券市场的流动性和运行效率, 推动其与国际债券市场接轨。

参考文献

[1]李永刚.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及中国对策 (J) .财经科学, 2011 (4) .

[2]Andrew Haldane, Vicky Read.Monetary policy surprisesand the yield curve (J/OL) .www.bankofengland.co.uk, 2000.

[3]Sensier, Osborn, Ocal.Asymmetric Interest Rate Effectsfor the UK Real Economy (J/OL) .www.ses.man.ac.uk/cgbcr/discussi.htm, 2002.

[4]赵进文, 闵捷.央行货币政策操作效果非对称性实证研究 (J) .经济研究, 2005 (2) .

[5]杨绍基.我国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效应研究 (J) .华南理工大学学报, 2006 (8) .

欧元危机,货币战争和金融崩溃 篇3

我们已站在全球性量化宽松(QE)接力大赛的边缘,严格执行紧缩财政的英国政府已经把拉动经济的接力棒彻底丢给了铁了心要搞QE的英格兰银行;出口立国的日本开始出现贸易赤字,日本央行走投无路地宣称将无限量投入流动性资源来阻止通货紧缩和日元升值;财政政策被议会政治劫持的美国,除了美联储的印钞机之外很难有什么令萎靡经济心跳加速的良药;欧元危机覆巢之下的欧洲银行体系已面临崩溃的危险,除了欧洲央行的量化宽松之外别无生途。

兴业银行估计,美联储将在明年1月的联邦公开市场操作委员会声明中宣布QE3,QE3将会从2012年3月一直持续到年底。规模将在1.5万亿美元左右。

QE3将会推倒全球竞争性货币宽松和贬值的多米诺骨牌。通货膨胀,特别是食品通胀将会持续恶化,在新兴国家尤其为甚。值得注意的是,眼下以巴西、中国为首的新兴国家已放弃了对通胀的警惕,货币政策开始宽松起来,没有完成对泡沫经济的结构性调整,在未来流动性洪水席卷而来的时候,可能无法控制局面。

然而对于黄金的信徒来说,没有什么比全球竞争性货币宽松和贬值(货币战争)更好的消息了。除了黄金,当然还可以投机粮食,只是你得抗得过“闭眼见饿殍”的良心折磨。

除了黄金和粮食之外,其他的一切似乎都笼罩在不确定性的迷雾之中,银行业对欧债的风险敞口可能会发生一系列的癌变,对于风险的恐惧和对于对冲的需求将在交互推升中上升,人们会更疯狂地利用金融衍生工具来转移和被转移风险:

根据国际清算银行的《2011年上半年场外交易合同报告》,在2010年12月31日到2011年6月30日之间,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名义总值(Gross Nominal Value)从601万亿美元增加到了708万亿美元,总共增加了107万亿美元,是有史以来的最高纪录。而与此同时,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值总额(Gross Market Value)从213万亿美元减少到了195万亿美元。

从中可以看出,全球期货市场似乎在交互的补仓通知之下开始崩塌,因此银行只有通过不断卖出新的金融衍生工具合同来产生新的现金流以维持他们船漏进水的交易席(trading desk)运转。

全球GDP目前是63万亿美元,而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名义总值已达到了708万亿美元。全球金融体系在过度杠杆化下,已经变成了一颗毁灭能力惊人的原子弹。次贷危机之后许下的去杠杆化宏愿如今只是一江不知流向的春水,早已被人遗忘。交互的补仓通知总额会持续上升,银行只有通过扩张金融衍生工具的名义总值来掩饰越来越多的坏死的金融衍生工具合同。而全球场外金融衍生工具市场对欧洲主权债务的风险敞口,很有可能会压断脆弱的双边净额结算链条(Bilateral Netting),交互补仓通知将可能摧毁全部708万亿美元的金融衍生工具合同。所以非常迫切的现实是,过度杠杆化的欧洲银行必须通过资产结构重组来减少对主权债务的风险敞口,而这需要上万亿欧元的流动性注入。

也许会有人认为,美联储联手多国央行救市而欢欣鼓舞,但是欧元资本市场的流动性问题根本就无法通过美元流动性的宽松来解决。市场在喝过这罐美元“红牛”之后依然要埋头下跌,雷曼兄弟和知名期货经纪商MF global的破产事件,将会大规模复制。在全球金融系统原子核爆的前夜,银行或许会通过对他们的年报进行修饰化妆来掩饰他们已经腐烂的身体:“大到不能倒”的会有中央银行护驾,“没大到不能倒”的将以拉最多人垫背为己任。所以对欧债、欧洲资产、全球银行股,我们要冷酷起来,因为你对他们笑,背后可能挨的是刀,而对黄金笑,你会笑得很舒服很踏实。

国际金融危机与政府管理关系讲话 篇4

这次国际研讨会把交流“各国政府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经验”作为一个重要主题,顺应了当前国际社会的普遍关切,有利于及时总结交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经验、深入研讨在危机情况下的公共行政领域理论和实践创新问题。借此机会,我主要就中国政府近两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做法,谈一些认识,与大家交流。

两年来,人类社会经历了一场极为严重的国际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中国虽然没有发生金融危机,也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但这场国际金融经济危机对我国经济造成的冲击是巨大的。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速一度陡然下滑,经济增长速度由的13%降至9%,其中第四季度猛降至6.8%,一季度进一步降至6.1%;出口大幅下降,由增长17.2%转为下降16%;许多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不少企业停产倒闭,失业人员大量增加,大批农民工返乡。

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对国内外金融经济形势作出全面分析和准确判断,果断决策,从容应对。主要做法有:

一是着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扩内需、保增长。从第四季度开始,就果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实施并不断丰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一系列措施。包括大规模增加财政支出和实行结构性减税,大幅度增加货币信贷投放,扩大投资规模,增加消费能力,主要靠国内需求来拉动经济增长。

二是着力调结构、上水平,增强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坚持把保增长与调结构紧密结合起来,注重解决制约发展的结构性矛盾。包括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投入,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大力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动科技创新和进步,实施十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的政策措施,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制定和实施支持重点地区发展的规划和政策措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是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完善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坚持把深化改革开放作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强大动力,努力消除体制性障碍。适时推动一些重点领域改革,包括全面实施增值税转型,推进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有序进行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全面启动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同时,采取符合国际惯例的方式支持出口企业,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四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更加注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包括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重点解决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困难群体就业;显著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大幅度增加教育支出,促进教育公平;全面推开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由于及时、果断采取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从第二季度开始,经济增速下滑趋势迅速扭转,中国经济在全球率先企稳回升,并保持较快的发展势头。主要标志是:经济平稳增长,我国gdp逐季快速回升,二季度回升到7.9%,四季度达到10.4%,全年比上年增长9.1%;1至9月gdp同比增长10.6%。就业不断增加,城镇新增就业1102万人;1至9月城镇新增就业931万人,同比多增80万人。出口快速回升,12月出口增长由负转正,同比增长17.7%;1至9月,出口同比增长34%。物价保持稳定,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下降0.7%,以来物价温和回升,1至9月,同比上涨2.9%。与此同时,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也取得重要进展。

实践证明,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和政策措施是有力、有效的,中国的发展模式也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经受住了考验。

中国政府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积累了在复杂经济环境中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经验。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注重发挥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一方面,积极运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充分发挥我国社会政治制度决策高效、组织有力、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采取果断措施,迅速稳定市场预期,提振社会信心,扩大即期社会需求。同时,尊重市场规律,坚持政府调控和市场机制的有机统一,既重视弥补市场失灵,又重视激发市场活力。

二是注重处理好短期和长期两者关系。远近结合、标本兼治,既克服短期困难、解决突出矛盾,又加强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长远发展奠定基础。在经济增长遇到严重困难的特殊情况下,采取超常规做法,把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同时,重视短期增长目标与长期发展目标相衔接,强调保持宏观调控的针对性、灵活性,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的重点、力度和节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三是注重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在全球受金融危机冲击、外需急剧收缩的情况下,更加注重把扩大内需作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加大开拓国内市

场力度,挖掘国内市场潜力,充分发挥内需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同时,坚定不移地实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采取有力措施稳定外需,努力保持国际市场份额,形成内需外需协调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

四是注重兼顾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两方面。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坚持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内在统一,通

过加快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增强经济发展拉动力。注重围绕保障和改善民生来谋划发展,加大公共财政支出,加强社会公共服务,着力促进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建立公共服务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五是注重调动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中央政府审时度势,总揽全局,调动各种资源,及时出台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引导和调控经济社会发展,帮助各地方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同时,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创造性开展工作,从而调动了各方面积极性、形成共克时艰的强大合力。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程中,高度重视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这方面包括:增强政府决策力,建立宏观经济监测和预警制度,做到见事早、决策准、行动快,并完善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增强政府应变力,创新政府管理理念,优化行政权力结构,完善政府运行机制,做到反应敏捷、对策灵活。增强政府执行力,加强行政督察检查,建立行政问责和绩效评估制度,确保国家各项决策部署得到贯彻落实。增强政府公信力,政府带头勤俭节约,压缩行政开支,降低行政成本,营造行政新风。同时,大力建设服务型政府,构建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市场监管,促进公平竞争,改进金融监管,防范金融风险,强化突发公共事件应急管理。发展电子政务,提高办事效率。推行政务公开,提高行政决策和行政执法透明度,完善社会听证和社会公示制度。加强行政法制建设,推进依法行政。通过推进政府自身改革和建设,有力地提升了政府管理创新能力和水平。

以上这些做法和经验,不仅使中国经济化危为机,取得显著成绩,而且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发展模式的科学内涵。

女士们、先生们:

当前世界经济虽然缓慢复苏,但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仍未散去,全球经济复苏进程将是艰难、曲折的过程。中国经济发展虽然总体形势向好,但也面临一些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矛盾,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棘手问题。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促进国民经济步入良性循环轨道,仍是我国面临的重大任务。

不久前,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届五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个重要历史文献在深入分析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综合考虑未来发展趋势和条件的基础上,对我国今后5年的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十分明确地提出,中国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要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特别是要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更加注重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更加注重统筹兼顾,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要坚持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作为主攻方向,坚持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重要支撑,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为重要着力点,坚持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在总体战略部署上,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

(一)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经济长期持续发展的重大方针。为此,要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处理好保增长、调结构和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保持宏观经济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提高宏观调控的科学性和预见性,防范各类潜在风险。要把扩大消费需求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进一步释放城乡居民消费能力。要发挥投资对扩大内需的重要作用,保持投资合理增长,调整优化投资结构,有效拉动经济增长。

(二)坚持调整和优化结构,提升经济建设现代化水平。要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坚持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逐步完善符合国情、比较完整、覆盖城乡、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提高政府保障能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就业和和谐劳动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关系,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加快医疗卫生事业和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同时,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四)坚持推进改革开放,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要推进行政体制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加快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继续优化政府结构、行政层级、职能责任;推进政务公开,增强公共政策制定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政问责制,完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要加快财税体制改革,积极构建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体制,改革和完善税收制度。要深化金融体制改革,构建逆周期的金融宏观审慎管理制度框架;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加强金融监管协调,建立健全系统性金融风险防范预警体系和处置机制。要深化资源性产品价格和要素市场改革,理顺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完善重要商品、服务、要素价格形成机制。

贯彻落实以上决策部署,就一定会成功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中国的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抵御风险能力会进一步提高,就可以为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意义的基础。无疑地,新的形势和繁重任务,对中国公共行政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但完全可以相信,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行政管理创新能力和水平一定会不断得到提升,既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也一定能够实现。

女士们、先生们:

一位伟人说过:“人类遭遇的每一次灾难,总是以社会的进步作为补偿的”。近年来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是人类社会遭遇的一场灾难。通过应对这场灾难,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也积累了宝贵经验,将会更有力地推进全球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我们正处在一个复杂多变、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各国政府和国际社会迫切需要提高预防和应对各种危机的能力,这也是国际公共行政学界面临的重大课题。让我们共同努力,点燃思想火花,激发真知灼见,深入探讨问题,加强交流合作,为各国政府提高公共行政水平,更好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应有的贡献!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关系 篇5

1、大卫柯斯:《与程恩富教授的对话》。导致这次金融危机的深层次原因是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新自由主义具有以下特点:(1)放松对经济和金融的管制,允许自由市场的存在。(2)政府不再对宏观经济进行积极调控,追求低通胀率而不是低就业率。(3)社会福利急剧减少。(4)大型企业和政府打击,削弱工会力量,劳动市场格局改变,资方完全控制劳方。(5)自由残酷的竞争取代了有节制的竞争。(6)商品、服务和资本在不同国家之间相对自由的流动。这种在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已大大发展条件下的自由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的加剧了资本主义固有矛盾及其派生的生产相对过剩和消费需求不足之间的矛盾,最终演化为金融危机和经济衰退。“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家宣称,如果没有国家的管制,金融市场会更有效率,人们就能把有限的资源投入回报率最高的领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重要事实,即没有管制的市场很容易发生危机,而且在新自由主义条件下金融危机会变得更加严重”

2、斯蒂格利茨:《2008年9月17日接受CNN专访》。美联储的流动资产和松缓的规定导致了房地产的泡沫,当泡沫破灭的时候,基于超额估价的资产而做出的融资过度的贷款就成为了坏账,近年来出现的金融工具的“新发明”,只是隐藏了系统化融资的规模,将风险变得比较不透明。正是这些发明才让这次经济危机比早期的经济危机更加的戏剧化。近年来在不受约束的金融自由化大潮下,那些创新发明出来的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品不但不能规避风险,而恰恰相反的把系统化金融风险隐藏得更深,更不透明,以致使得比过去的金融危机更加戏剧化,更加严重。

3、法国经济学家热拉尔.迪梅尼尔与多米尼克.莱维,《新自由主义的危机》。用财政危机和通货膨胀来解释新自由主义是右派的做法,是在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是为领导战后社会秩序的政治集团服务的。这些政治集团没有能力应对上世纪70年代的危机,于是将我们引向了新自由主义。资产阶级和社会精英通过多种机制的结盟使群众远离了政治。我要说的是,群众被排除在各政党和团体的游戏之外,他们能做的只剩下街头斗争了。在世界工人运动衰落的背景下,资产阶级在新自由主义模式中与知识分子和政客为主的社会精英结盟。大众的苦难并没有波及这些精英,在政治领域内已经不存在任何左翼政党。政治生活已经变成两派政党之间的更替。自诩为左翼的政党没有能力提出替代选择,暂不说其有没有能力推行。投票也变成了法国人所说的“选票惩罚”。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关系 篇6

今年以来,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国际金融风暴迅速蔓延,对全球经济带来强烈冲击和严重影响,波及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冲击强度之大,为上个世纪30年代以来所罕见。

2009年将是社会治安压力增大的一年。应该看到,我国社会治安大局是稳定的。但是,受各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刑事犯罪总量仍在高位运行,新型犯罪不断增多,犯罪的智能化、暴力化、组织化特征日益突出,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流动人口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涉众型经济犯罪等,严重危害公共安全,严重破坏经济社会秩序,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需要警觉的是,城市社会治安问题向农村蔓延扩散的趋势可能更加突出,控制社会治安局势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我们要深刻认识、准确把握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对社会稳定工作带来的新挑战,着力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突出问题,努力为保障宏观调控政策的顺利实施、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一、清理整顿是综合治理的首要环节,是落实综合治理其他措施的前提条件。

要大力组织排查整治治安混乱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对排查出的问题和地区,要认真进行梳理分析,逐一制定清理

整顿措施,定时、定岗、定人限期解决;在清理整顿的基础上,要针对性地落实防范和管理措施,确保整治一片、安宁一片、巩固一片。

2008年9月以来,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暂住人口清理专项行动。经过5个月的专项斗争。流动人口违法犯罪得到有效遏制,人民群众安全感逐年增强。

二、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从源头上堵塞治安隐患,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来解决治安问题。

在加大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排查整治力度的同时,必须认真落实各种预防犯罪的措施,实行综合治理,构筑专群结合的治安防控网络。要加强治安防控,进一步加大对党政机关、重点单位、要害部门的安全保卫力度,加大对易发案地段和高发案时段的巡逻密度,加大对特殊行业和公共复杂场所的监管力度,加大对群体性文化体育活动、大型商贸活动的安全排查力度。大力倡导建立居委会、警务室、流动人口管理站等社区治安管理和警民联动工作机制,加强了社区和街面治安防控,大大提高一线防范能力。

三、以构建大调解机制化解社会矛盾。

坚持预防为主、调解为先、民生为重、整合力量、方便群众的理念,广泛建立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政法综治牵头协调、职能部门配合、社会组织协同、公众参与的工作体制,逐步形成了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衔接配合、协调

运作的工作体系及发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工作平台。

公安机关要积极回应人民群众对执法工作的新期待,紧紧围绕“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创造活力、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的总要求,从创新执法理念、改进执法方式和完善执法制度等多方面入手,着力解决影响公正执法和文明执法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民警的执法素质和执法水平,有效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稳定。要把理性、平和、文明、规范执法的理念贯穿到公安执法的全过程。要进一步改进执法方式,善于用和谐的思维来化解矛盾,用和谐的态度来对待群众,使群众通过案件的办理、事情的处理,既感受到法律的权威、尊严,又感受到公安机关的关爱、温暖。

四,服务特殊群体,完善社会管理体系。

为进一步加强流动人口的服务和管理工作,解决好涉及民生的各种现实问题,有关部门要齐抓共管,使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找到了有效的解决办法,社会管理的薄弱环节得到明显加强。

积极构建以社区为依托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平台,加强协管员队伍的建设和管理。加快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和信息化建设。做好人口流出地与流入地的衔接配合工作,维护流动人口合法权益。重点做好城中村及城镇周边聚居的暂住人员和社会闲散人员的建档管理服务工作,预防和打击流窜犯

金融危机和货币危机的关系 篇7

关键词:国际货币体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改革,美元,多元化

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货币体系遭遇挑战。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2009年2月9日在马来西亚出席央行会议时表示, 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 在长期内稳步推动国际货币体系向多元化发展。

一、国际货币体系历史发展的坎坷之路

1. 一战前后金本位制的自发国际货币体系。

从19世纪70年代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英国处在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中的支配地位, 率先通过法令规定英镑的黄金含量, 正式采用金本位制度。德国、美国、法国、荷兰、俄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为了自身国际贸易和国际信贷的发展, 先后确立金本位制, 以法令规定本国货币的含金量。在这种背景下, 各国的金本位制在各国经济、政治力量对比的基础上逐步国际化, 自发形成了金本位制的国际货币体系。

但是黄金作为一种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其稀缺性也已经阻碍了世界经济和贸易快速增长的需要。此时的金本位制的运行缺乏国际监督和保障机制, 仅仅依靠各国自发承认国内经济服从对外平衡的运行规则。这些局限性导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性加剧, 1931年和1933年英国、美国先后被迫废除金本位制, 最终宣告这一货币体系的结束。

2. 二战后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布雷顿森林体系。

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和1929—1933年的世界经济危机, 美国凭借综合政治经济实力取得国际金融领域的主导权, 1944年7月, 同盟国在美国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 通过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 建立起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 确立了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 并建立固定比价关系的、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运转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 (1) 美国国际收支必须顺差, 美元对外价值才能稳定; (2) 美国的黄金储备充足; (3) 黄金必须维持在官价水平。这三个条件实际上不可能同时具备。这说明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不可解脱的内在矛盾——“特里芬难题”: (1) 如果美国国际收支保持顺差, 则国际储备资产不敷国际贸易发展的需要, 形成“美元荒”;如美国国际收支逆差, 则易引起美元贬值, 发生美元危机, 形成“美元灾”。事实上, 1971年尼克松宣布美元停止兑换黄金, 导致美元不再有含金量, 它与任何国家内部的信用纸币一样, 被彻底虚拟化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缺陷伴随着美国经济相对衰落暴露出来, 美元危机频频爆发, 货币体系运行的前提和规则遭到破坏, 在采取各种挽救措施无效后, 最终于1971年停止了运行。

3.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牙买加体系。

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后,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步入漫漫长途。1976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IMF) 通过《牙买加协定》, 确认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浮动汇率制的合法性, 继续维持全球多边自由支付原则。国际货币体系的五个基本内容所决定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下的准则与规范却支离破碎。因此, 导致现存国际货币体系规则弱化、矛盾重重。特别是经济全球化引发金融市场全球化趋势在20世纪90年代进一步加强时, 该体系所固有的诸多矛盾日益凸现。

纵观国际货币体系100多年来的演变历史, 实质上是国际货币形态和汇率制度的变化过程。国际货币形态更替反映了经济霸权力量转移和世界经济格局的变化。汇率制度变化两次从固定走向浮动甚至无序, 既反映出世界各国对于稳定货币秩序的渴求, 也反映出各国特别是大国之间利益矛盾的不可调和性。这样的矛盾还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演变中持续下去。

二、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变革的矛盾之路

本次金融危机是美元资产出问题引起的, 银行和各类金融机构需要用美元现金支付到期的美元债务, 用美元现金来充填美元资产贬值和违约引起的亏空, 因此金融危机必然表现为美元现金支付的危机。

这次金融风暴显示了国际金融体系的弱点, 即:以美元为中心的牙买加体系下, 美联储为世界提供基本的国际货币美元, 却只对美国负责。一旦出现美国利益与世界利益相悖的情况, 美联储会毫不犹豫地以世界利益为代价来维护美国利益。

但是目前看来, 美国经济虽然受到了新兴经济体的挑战, 其在世界经济中的霸主地位尚未改变。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一些发达国家能够保证资本流动的正常, 而一些新兴国家却无法保证, 结果出现了资本大量从新兴国家撤回发达国家市场的情形, 加剧了境外美元现金的短缺, 导致美元汇率走强。

一个强大的货币背后需要有强大的和高效率的经济做后盾。尽管美国经济衰退不可避免, 但欧洲和日本的经济也同样面临下行的困境, 新兴国家市场经济也会随着发达国家经济的波动而震荡。

所以由欧元、日元承担起成为国际主要货币的责任。而伊朗、阿拉伯、委内瑞拉、甚至澳元这些货币都是比较小的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货币, 且都在对美元大幅贬值, 因此也不太可能成为国际性主导货币。

特别提款权也不可能代替美元的地位。由于特别提款权在本质上是IMF创造的一种信用资产, 并未成为实际流通的国际货币, 即使是特别提款权能够作为储备资产, 也并不能限制美元外流, 除非它真正转变成世界货币。

由于现阶段各国的利益不一致, 各国政府之间在改革国际货币体系决策上的政策协调在短期内注定是无法实现的, 所以短期内彻底重建国际货币体系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是, 只要世界各国充分认识到现有体系的弊病, 各国政府可以逐渐调整外汇储备结构, 国际货币体系的渐进改革是十分可行的。

三、全球合作下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光明之路

1. 从单极走向多元。

目前以美元为主导的单极国际货币体系存在诸多弊端, 但在国际货币体系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 要打破这种延续美元国际化强势的惯性因素, 各国要支付高昂的成本。但毋庸置疑, 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弊端将不断扩大, 维护现有货币体系所要支付的成本会越来越大。当打破现有货币体系的收益大于成本成为一种持续的预期, 美元将无法再维持最主要国际货币地位。虽然本次金融危机短期内尚不能改变单极的货币体系, 但从单极到多元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是必须的发展趋势, 并且这种转变从当前的发展态势已经可见端倪。

虽然短期内, 美元将继续作为唯一核心货币支撑起单极体系, 但欧元等主流货币将日益分担世界货币的责任。伴随着各个货币区建设的长远进步和国际性机构的强化, 具有内在约束力和外部协调性的多层次多元国际货币体系将逐渐建立起来。

2. 推进人民币国际化。

如果资本账户可以自由开放, 实现资本项下自由兑换, 人民币就可以国际化。我国金融体制还不够稳健, 一旦放开资本流动, 投资者就有可能离开A股市场, 选择H股或其他市场。受到影响更大的会是银行体系, 由于目前一年期的存款利息与实际的通货膨胀倒挂, 人们很可能把人民币存款转移到其他地方。正是因为我国金融体系不健全, 所以现在还不是放开资本流动的最好时机, 人民币的国际化在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

人民币的国际化, 需要有一个有一定规模和较高效率的金融市场, 为持有人民币的外国投资者创造投资机会。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中, 外国投资者不可能全部买股票, 也不能完全持有国债。因此, 还要为投资者提供其他投资机会。笔者认为公司债市场的发展也是一个关键的环节, 债券市场的发展是固定收益类投资产品发展的基础。很难想像没有一个公司债市场, 这个国家的货币能够国际化。

目前人民币汇率出现了双向的波动, 为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进一步改革创造了一些机会, 如果就此加快人民币自由化的步伐, 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民币的国际化程度有可能不断提高。但是如果政策不往前推, 那么人民币在国际上的地位就很难确立。

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关乎世界所有国家的利益,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一员, 应该本着积极务实的态度, 参加有关国际货币体系改革的各项工作。

3. 改善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职能。

IMF作为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载体, 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理顺其被弱化和异化的功能, 以使其担当起国际货币体系的领导者、监督者之职。在2008年11月出席20国集团领导人金融市场和世界经济峰会时胡锦涛主席就提出:推动国际金融组织改革, 提高发展中国家在国际金融组织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希望和鼓励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其他多边开发银行在应对危机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在基础设施和贸易融资领域引入新的贷款机制。

(1) 增加IMF的基金份额, 扩大其资金实力以及援助范围。目前IMF可用资金规模约2500亿美元, 但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几乎所有经济体都在等待救援, 而每一个国家能够获得的贷款不足500亿美元。IMF所能调动的资金量与巨额国际游资相比显得十分微小, 因此可以考虑增加成员国的交纳份额, 或者由IMF牵头建立若干区域性的货币互换和储备调拨机制, 以便在发生危机时增强IMF可动用资金实力。

(2) 重新分配IMF的基金份额, 扩大基础投票权, 增加发展中国家投票权比重。IMF投票权和份额的分配不尽合理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方面, 基础投票权的作用名存实亡, 让位于金钱决定的投票权。IMF成立至今, 投票权的总量增加了37倍, 而基础投票权在总投票权中的比重却从当年的11.3%下降到2002年的2.1%, 基础投票权已经失去了其原来的职能。另一方面, 作为投票权分配基础的基金“份额”也已经不能反映当前国际经济格局的发展变化, 突出表现为发达国家在决策机制中占主导地位, 而中国、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经济实力的增长却未能在基金份额中得到应有的体现。美国在IMF中占有16.83%的投票权, 中国现在增加后只占3.72%。IMF重大议题都需要85%的通过率, 因此美国享有实际否决权。

(3) 增强IMF的监管和信息发布功能。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生的金融危机无一不与信息传递的不充分和扭曲密切相关。当成员国国际收支不断恶化、外债不断增加、外汇储备名不符实、国内经济增长出现泡沫时, IMF有义务对成员国及公众提出忠告, 对其国内经济政策提供建设性的建议并协助巴塞尔委员会加强跨境监督。尽管目前IMF的第4条款磋商涵盖了主要发达国家, 但对这些国家的政策方向却很难具有现实的影响力和约束力。

(4) 调节IMF对成员国国际收支逆差进行干预和援助的职能。虽然IMF不再维持固定汇率制, 但不少成员国实际上实行的是变相固定汇率制, 汇率自动调节国际收支的功能存在缺陷, 这就要求IMF进行监测, 对长期处于严重逆差状态的国家进行政策规劝并对其政策实施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张云, 刘骏民.国际货币体系演变规律和重建原则.上海金融, 2009 (1)

[2].周小川.应继续推进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人民网-经济频道, 2009.2.10

金融危机下的国际货币体系 篇8

【摘要】 在这次金融危机的背景下,重新探讨现行国际货币体系所存在的问题及改革趋势,为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的改革指明方向。

【关键词】 现行国际货币体系;金融危机;缺陷;改革

一、金融危机前的国际货币体系

1.牙买加体系的特征。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基金组织国际货币制度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顿(Kingston)召开会议,并达成了《牙买加协定》。牙买加体系无本位货币及其适度增长约束,无统一汇率制度,也无国际收支协调机制,实质是国际放任自由制度。牙买加体系下国际货币本位已经与实物价值完全脱钩,并达成了多种强势国家的信用货币。牙买加体系的明显缺陷是大国之间缺乏制度化的货币合作,各种区域性金融危机频繁爆发。

2.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现行国际货币体系下,全球汇率制度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架构。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处于绝对地位,以东亚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和以中东国家为代表的资源输出国位于体系的外围。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框架结构决定了世界性的两极对立:对于国际货币国家来说,本币可以无限创造或可以通过发行债券等融资途径来解决国际支付问题,外围国家则必须持有充足的外汇储备,否则就会发生债务危机。

二、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本次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危机出现的必然性是目前国际货币体系内在缺陷决定,也是美国过度利用这个体系缺陷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

1.新的“特里芬难题”。任何一种国际货币都面临“特里芬难题”的挑战:强币必有外需,外需必伴逆差,逆差弱化强币。只要美元在储备货币中仍然占据核心地位,只要美元仍然充当国内通货和国际货币两种职能,“特里芬难题”就无法得到彻底解决。它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若美国国际收支持续出现逆差,必然影响美元信用,引起美元危机;美国若要保持国际收支平衡,稳定美元,则会断绝国际储备的来源,引起国际清偿能力的不足。

2.美国对“特里芬难题”的过度利用。美联储为什么能长时间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是因为美国可以凭借着美元的“中心货币”地位来攫取国际铸币税,低成本地使用其他国家提供的资本。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相当长时间内为什么要拒绝加强金融监管。如果看到美国金融服务业(含房地产)占GDP的比重,已从1950年的11.39%上升到2007年的20.36%,其原因则不言而喻。亚洲和中东地区为什么要维持高储蓄率,除文化及发展阶段等原因外,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IMF令人失望的表现,亚洲国家不得不自己积累起庞大的外汇储备,以应对今后可能再出现的金融危机。危机出现的必然性是由现在国际货币体系的内在缺陷决定的,也是美国过度利用这个体系缺陷为本国经济服务的必然结果

3.汇率调节机制作用局限。发展中国家一般都选择钉住汇率制,这种汇率制度的缺陷是汇率缺乏弹性,且极具脆弱性。主要国际货币汇率的过度波动会诱使发展中国家的货币汇率发生了过度波动。加之美国可以会同其他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的时间内控制汇率水平,使发展中国家的外汇筹备和国内市场遭遇很大的汇率风险。

4.制度缺位导致监管不力。首先,是IMF的功能缺陷。主要表现在:一是缺乏独立性,被美国等少数发达国家操纵,不能体现发展中国家的利益。二是缺乏一种有效的监控机制,对走向危机的国家进行早期预警,并提供条件宽松的贷款尽可能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其次,缺乏协调的“超国家”配套制度。由于目前的国际货币体系中不存在协调的“超国家”制度,各国相机抉择的经济政策又常常缺乏必要的沟通和合作,为此世界各国间协同战略无法有效实施,协作性利益也无法取得。

三、金融危机后国际货币体系的展望

1.美元本位仍将存续较长时间。首先,国际货币体系的短期改革不符合现行的世界格局。以削弱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本位和美国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心国”的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必然会遭到美国的反对。从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方而看,为了避兔爆发金融风险。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具有长期性,且充满摩擦和矛盾。其次,从目前看,美元的实质地位并未受到损害,美元汇率还在走强,这是与美国经济在全球仍然占据绝对优势分不开的。

2.全球货币竞争将加剧。美国金融危机给世界上有实力的国家,创造了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为了在未来的国际货币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美元、欧元和日元的货币竞争趋势将会更加激烈,国际货币多极化的格局在短时间内很难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欧元已成为美元最具潜力的竞争对手。IMF统计显示:全球外汇储备中美元的比例从1999年的71%下降到2007年底的63.9%,同期欧元的比例从17.9%上升到2007年底的26.5%。多极化、货币区域化、竞争化将成为未来国际货币体系的显著特征,也鲜明地表明了世界政治格局由美国独霸向更为均衡的方向发展。

3.东亚地区将加速区域货币合作进程。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以后,2000年货币双边互换的《清迈协议》和2003年“亚洲债券基金”的建立使亚洲金融合作从构想变为现实。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东盟10国及中、日、韩三国决定将原计划的300亿美元亚洲共同储备基金提高到1000亿元,为未来亚洲区域货币的产生奠定了初步基础。在此基础上东亚货币金融合作将会加速推进,货币互换多边化、将东亚储备库倡议做实,将是未来东亚货币合作的发展方向。

4.加强国际金融机构的改革力度。虽然自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IMF推出了一系列新的贷款机制,以增强反应速度,但次贷危机的爆发依然对IMF提出质疑:首先IMF失败的预测危机的爆发;其次IMF有限的资金规模对于危机救援而言微乎其微。鉴于此,IMF必须加强和具有监管职能的国际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为了增强IMF可动用的资源,IMF有必要进行增资。进一步加强国际金融机构多边协调,则是未来国际货币体系改革成功的一项重要前提条件。

对经济现象的解释不能使用分析表象的方法,需要寻找这些现象背后的实质性原因,国际货币体系缺陷是这次金融风暴的根本原因,也是近二十年来世界金融危机频发的制度性根源。国际货币体系体系本质上是世界经济格局的反映,从短期来看,以美元为主的国际货币体系在相当长时间内仍将维持,很多政策的选择仍需要在当前的国际货币体系框架下进行。

参考文献

[1]高珊珊.美元贬值背景下重申现行国际货币体系[D].云南财经大学.2008(12)

[2]黄泽明.金融危机国际货币体系暴露的重大缺陷[J].金融资本.2009(1)

[3]枫澳.金融危机催生国际货币体系新格局[N].中国财经报.2008 (11)

[4]祝丹涛.国际货币体系和全球经济失衡[J].中国发展观察.2007(11)

[5]华民.全球经济失衡的触发机制及中国的选择[J].国际经济评论2006(2)

[6]洪林.东亚货币合作—基于最优货币区理论的分析[A].世界经济研究.2007(4)

上一篇:上海幼教学习体会四点下一篇:客厅书法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