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特征

2024-06-14

金融危机的特征(共12篇)

金融危机的特征 篇1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金融危机爆发后各国经济恢复都离不开国际贸易, 研究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的原因与特征有助于制定相关的贸易政策, 采取合适的应对危机的对策。

关键词: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主要特征

谚语说“实现自由贸易就像上天堂, 每个人都想去, 但不想去得太早”, 根据这个谚语, 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囚徒困境” (如表1)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A和B, 每个国家都是理性的, 即选择实现自己效用最大化的策略, 每个国家都有两种战略选择:采取保护贸易政策和自由贸易政策, 表中每一格的两个数字代表对应策略组合下两个国家的效用, 其中第一个数字是国家A的效用, 第二个是国家B的效用。

根据博弈论, 纳什均衡就是 (保护贸易, 保护贸易) :因为给定B国保护贸易的情况下, A国的最优战略是保护贸易;给定B国自由贸易的情况下, A国的最优战略也是保护贸易。所以, 出现了个人的理性选择不是集体的理性选择。明显可以看出, 全世界集体理性的选择是自由贸易, 但每个国家都想别人先采取自由贸易, 而后跟进, 不想先行动, 采取自由贸易政策。要达到集体的理性选择, 就是合作, 通过协调达到合作, 同时选择自由贸易。

1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蔓延

保护贸易主义在开放的经济形态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会不得人心, 备受谴责。但是, 金融危机的爆发往往会使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甚至盛行。比如, 在1929年金融危机中, 美国为了应对危机, 在1930年签署《斯姆特一霍利关税法》, 大幅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 提高关税税率到53%的水平, 结果使美国在此后的3年中遭到了33个国家反关税政策的抵制, 国际贸易量急剧下降。

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 为了防止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 2008年11月, 在华盛顿金融峰会上, 来自世界各地20个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以及欧盟的领导人达成协议, 一致采取行动, 抗击经济减速, 抵制贸易保护主义, 保持市场开放。英国首相布朗是最早提出要召开20国集团峰会的领导人之一, 他说:“今后一年, 我们会避免设置新的贸易和投资壁垒, 各国领导人对这一点都表示赞同。更重要的是, 我们都请本国的贸易部长, 在今年年底之前, 达成新的贸易协定的原则精神。”20国集团的经济产量加起来, 占世界经济总产量的80%以上。可见20国集团峰会召开对全球经济复苏有着重大意义。令人遗憾的是, 墨迹未干, 世界银行发布的监测数据中指出:从2008年11月至2009年2月, 20国集团中已有17个国家采取了旨在限制他国贸易流动的政策手段, 金融危机以来, 在各国提出的78项贸易措施中, 有66项涉及贸易保护。世界贸易组织从2009年开始加强了对各国“救市”措施的监督和审议。据世贸组织统计, 截止2009年3月初, 全球反倾销案件总数同比也增加了将近50%。重要的是在美国的经济救助方案中, 就有“购买美国货”这样明显的贸易保护痕迹。其在全球范围的示范效应不言而喻, 这已经引发了国际社会对贸易保护主义的警惕和担忧。

2009年7月, WTO发布了第三份全球贸易监督报告, 报告列举的89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间共采取了245项新贸易措施, 全球新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可见贸易保护主义在金融危机时期蔓延得多么迅速。

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往往大大加深了金融危机, 大大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

2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的特征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往往呈现以下特点:

2.1 贸易保护的手段众多

由于关税手段比较引人注意, 容易遭到其他国家的贸易报复或受到贸易制裁, 即使在金融危机下, 一般国家不敢明目张胆地采用。许多国家采用烦琐的进出口手续、禁止或者限制进口数量、对进口产品实行非自动许可、限定进口商品入关口岸、提高标准化和技术规定、扩大出口补贴范围、采取救济保障措施、采取歧视性的政府采购政策等成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2.2 国家之间连锁反应

这次金融危机中, 自从美国公布购买美国货政策后, “一石激起千层浪”, 一轮贸易保护主义从少数发达国家不断向广大发展中国家蔓延, 各国迅速行动, 形成一个连锁反应:

2.3 开始披上美丽外衣

金融危机时期, 贸易保护主义逐步找到“美丽”外衣, 这个“美丽”是指貌似合理, 还有可能形式合法, 甚至可以冠冕堂皇地进行宣扬。贸易保护主义者有时以保护生命健康、保护地球环境和资源以及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为由, 有时运用各种技术手段、不透明的操作程序、利用各国产品标准上的差异性来实现贸易保护, 实现其贸易保护名义上的合理化。低碳经济, 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 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 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 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低碳生活方式”、“低碳社会”、“低碳城市”等概念的出现, 也有可能使贸易保护主义披上这些外衣。另外, 许多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中的反倾销、技术贸易壁垒和绿色贸易壁垒, 具有合法的“美丽”外衣。贸易保护主义披上美丽外衣后, 难以辨认和采取预防措施, 更具有隐蔽性。

2.4 范围比较广泛

贸易保护的范围在金融危机时期, 涉及范围不仅包括货物贸易, 还逐步延伸到服务贸易、金融投资、知识产权等, 不仅涉及有形产品, 还包括无形产品, 不仅包括本国的幼稚产业, 也保护强势工业, 不仅保护传统钢铁、纺织工业, 也保护高新技术等新兴产业, 不仅涉及贸易政策, 还可能触及经济其他政策、外交政策, 甚至社会政治领域的政策。

2.5 各国重点保护支柱产业

各国对支柱产业的保护在金融危机时期尤其明显。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 美国向其三大汽车企业提供了174亿美元美国经济振兴的救助金额, 加拿大、日本、瑞士、法国也发布了救济本国汽车产业的计划。类似这些, 许多国家通过对本国支柱产业的补贴、减税的支持, 来减缓经济下滑态势, 并起到避免失业率攀升、促进就业的作用。

3 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主义蔓延的原因

3.1 历史理论基础的存在

历史上就有贸易保护理论存在的基础。最早期的保护贸易政策应是15世纪到17世纪, 以托马司·孟为代表的重商主义倡导的保护贸易政策, 主张奖出限入。到了19世纪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以德国的经济学家李斯特为代表, 提出了通过提高关税保护本国的幼稚工业的建议。在1929年到1933年的经济大危机中, 以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为代表, 提出对外贸易乘数理论, 倡导国家应干预对外贸易, 对外贸易应建立在顺差的基础上, 只有顺差才能扩大就业, 增加国民收入。综上, 可以看出, 许多经济学家都证明了贸易保护存在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这在一定程度上为金融危机下的贸易保护主义的出现提供了理论支撑。

3.2 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重创是贸易保护主义出现的根源

金融危机导致大量金融机构破产, 许多企业倒闭, 社会失业率上升, 经济发展停滞, 会给实体经济以重创。如1929年的金融危机, 美国的失业率曾高达25%, 在这次金融危机中, 2009年, 美国的失业率超过了7%, 实体经济受损, 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 迫使许多政府采取各种提高就业率的政策, 避免企业的倒闭, 这些政策包括选择采取贸易保护政策。

3.3 金融危机下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是强权政治需求的表现

许多资本主义国家国内政治集团存在着激烈斗争, 加上金融危机的出现, 来自社会各方的压力使贸易保护主义成为强权政治的需求。如果执政集团不能治理好经济, 迅速带领这个国家走出经济的低谷, 或没有给国民以任何希望, 就可能会出现政权的更迭。所以, 即使在国际舆论谴责下, 许多国家也要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3.4 变被动为主动的无奈选择

从开始的博弈论中, 我们可以看出, 在金融危机中, 如果其他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自己国家仍实行自由贸易政策将面临更大的经济损失, 在世界经济发展浪潮中完全处于被动, 所以, 正如1929年和2008年金融危机中出现的那样, 随着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加深, 一旦一国先采取保护行动, 就会遭到越来越多国家的经济报复, 而这种报复就是变被动为主动地选择贸易保护, 一国在抨击其他国家贸易保护的同时也不得不选择保护, 来减轻来自国内外的压力, 这样使得贸易保护的链条开始延伸。

3.5 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后是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的冲突

在有国家存在的情况下, 就会存在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冲突, 在贸易领域表现出来就是贸易摩擦、贸易保护, 尤其是在金融危机下, 更会使世界主义与爱国主义冲突升级。采取贸易保护, 虽然从长期和更大的范围上看不是最好的选择, 但短期内可以维护本国利益, 在金融危机这一特殊时期, 各国更容易看到这些短期利益、短期效果。所以, 只有有国家经济体存在, 就有贸易保护存在的土壤, 并且在金融危机时, 更容易发芽、开花。

制定对外贸易政策是一个国家主权范围内的事情, 但当影响到其他国家的福利实现的时候, 就不单单是一个国家的事情了。比如, 一个人挥动自己的胳膊是自由的选择, 但当你身边站着其他人的时候, 你再挥动胳膊可能打伤他人, 那可就可能是犯罪了。综上, 再回到博弈论, 世界要达到集体理性, 世界各国应坚持“互利共赢”的原则, 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进行积极的磋商, 加强合作, 改善国际贸易环境, 共同应对危机, 才能使世界经济会逐步摆脱危机, 走上健康的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陈柳钦.融危机下的新贸易保护主义思考[EB/OL].http://www.chinavalue.net/Article/Archive/2009/10/15/188421_9.html (价值中国网) .

[2]李健.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的影响及对策[J].江汉论坛, 2009, (02) .

[3]李智.当前全球贸易保护的主要特点及应对之策[J].国际经济合作, 2009, (05) .

金融危机的特征 篇2

调查人:

谢新洲(北京大学市场与媒介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汪 良(北京人民广播电台台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持续扩大蔓延,其对各行各业的影响也日渐显现。从世界传媒业来看,众多著名传媒集团经营陷入困顿,不得不采取裁员、降薪甚至取消报纸印刷版等方式,调整发展战略以应对金融危机。美国《纽约时报》、《洛杉矶时报》、《芝加哥论坛报》等媒体通过变卖资产、申请破产保护等手段维持生存。法国政府为了缓解媒体的困境,采取了政府直接资助和减税等措施。难怪《纽约客》杂志发出这样的感叹:“也许一些报纸依靠网络收入可以支撑下去,但未来,在大城市里找不到当地报纸将不再令人震惊。”

在全球传媒业普遍受到冲击的情况下,我国传媒业也未能幸免。报业、广播电视、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等在受到世界经济下滑和内部产业结构调整双重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创新、升级和壮大的机遇。

一、金融危机给我国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经过30余年的改革,我国传媒业获得飞速发展与壮大,依靠多样化的内容服务,获取广告收益和衍生产业的附加收益,成为一个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行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企业资金收紧,广告减少,媒体投放大幅削减,对传媒业的影响和冲击是显而易见的。

1、广告业遭受打击

广告是维系媒体正常运转的“血液”。长期以来,我国媒体广告收入占总经营收入的比例远远高于国外媒体。房地产、金融、汽车和通讯等行业的广告又在其中占据很大比例,单一依靠广告,依靠几大重点行业广告的现象非常突出,即便在楼市繁荣,消费活跃的时期,广告滑坡的征兆已经初步显现。国家工商总局近日发布的数据显示,,全国广告经营额共计1899.5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加158.60亿元,增长9.11%。研究表明,广告业的增长已经越来越与GDP增长同步,在国内实体经济下滑的压力下,GDP的减速增长自然会累及广告增长。当金融危机来临,房地产价格下跌、消费萎缩的时候,单一依靠广告的媒体盈利模式的弊端就暴露无遗,同时给媒体行业的经营带来不可避免的风险。

2、上市与融资难度加大

本世纪初,我国传媒业就有过在纳斯达克蜂拥上市的热潮。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纳斯达克市场上的中国传媒概念股市盈率下降,市值缩水。-的中国股市将上证指数推上了历史高位6124.04点,随后急转直下,在20跌至1664.93点,跌幅超过七成。光线传媒、分时传媒、易取传媒、迅雷网络、好耶等文化传媒类公司推迟了上市计划,国内出版发行企业年原计划上市13家,到去年年底,只有一家成功上市。积极筹备上市的省级报业集团还在经历着漫长的等待。

3、媒体整体经济效益下滑

传媒业的发展必须以国民经济整体的发展为前提和基础。当金融危机袭来,社会消费整体萎缩,直接作用在投资、广告、发行等事关媒体经济命脉的领域,从而带来传媒业效益下滑。广告萎缩、原材料价格上涨,极大地压缩了媒体的盈利空间。资本市场方面,博瑞传播、新华传媒等上市公司,广告收入来源集中在受冲击较大的房地产、汽车行业,其业绩下降在所难免。此外,股市下滑也使得部分传媒公司证券投资亏损以致侵蚀主营业务。如果说2008年是金融风暴扩散波及到中国传媒业的一年,那么,将是我国传媒业整体盈利能力面临严峻考验的一年。

二、金融危机下不同媒体的表现

调查中我们发现,各类媒体由于媒介形态、发展阶段和自身特性的不同,在金融危机中所受影响程度、持续时间、表现形式也各有差异。

1、金融危机对纸质媒体的影响

以报纸为代表的纸质媒体受到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最大。近年来,许多报纸期刊在新媒体扩张压力下,发行量下降、读者和广告客户流失,加之纸张等原材料成本、人力成本上升,在金融危机爆发前就已经处于内外交困的状态。2008年新闻纸价格多次上调,因此一项造成的利润损失约有80亿-90亿元。在金融危机爆发后,虽然纸张价格有所回落,但仍不足以抵消房地产、汽车、金融行业等支柱性广告流失所带来的损失。部分报刊在作出上调零售价格的经营决策后,发行量直线下降,某些报刊甚至下降了一半以上。有些报刊因为发行量过低和经营困难而停刊,有些地区的报业市场被迫回归到降价的老路。残酷的市场环境客观上推动了纸质媒体调整经营策略,一批缺乏核心竞争力、经营不善、可替代性强的纸质媒体被市场淘汰,行业重新洗牌,资源重整在所难免。

Marketing Sherpa 发布的报告表明,大多数营销人员在经济衰退期将减少在传统媒体上的广告预算(如图1)。据CTR调查,报纸广告的资源主要来自房地产、零售业、汽车、通讯、金融、食品等行业,前3个行业的集中度高达63-65%,而上述6个行业的集中度则达到了80%。正如前文分析,金融危机作用下企业减少广告投放,公众消费意愿不足,过分依赖这些“广告大户”行业的媒体必然会最先受到冲击,而早先采取广告多元化战略的媒体受到的影响则相对较小。

2、金融危机对广电媒体的影响

我国电视业受益于2008年第29届奥运的历史性机遇,广告呈现出了爆炸性的增长态势。在整体经济下滑的趋势下,由于广告结构和行业特点,其增长速度和发展模式都受到一定的影响,但程度相对较小。对于以广告收入为主要盈利来源的广电行业而言,企业广告投放对广电媒体机构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金融危机对房地产、金融投资保险、零售业和服务业的广告投放冲击较大,而对快速消费品和生活必需品的广告投放冲击小。广电产业的覆盖率高、受众层次广泛,能在极广的地域范围里快捷、低成本地传播信息,成为广告预算有限、又希望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的企业的首选。某种意义上,纸质媒体上削减的广告开支,有一部分是被电视媒体分流的。

3、金融危机对新媒体的影响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经济在经历了的网络泡沫后,面对此次金融危机显得更为镇定和从容。新媒体规模小,潜力大,正处于快速成长阶段。DCCI互联网数据中心201月发布的数据显示,2008年网络广告增速平稳。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受到互联网用户增长速度加快、网络广告成本降低等利好因素促进,营收规模会呈现稳定增长的态势,预计将达154.5亿元,较2008年增长29.8%。我国新媒体市场比相对成熟的国外市场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数字技术的应用、传统媒体的互联网转型、受众基于消费成本控制而更多使用互联网获取信息等因素相叠加,使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受益匪浅,成为“寒冬中的暖流”。

然而,对金融危机给互联网等新媒体发展带来的冲击仍然不能过分乐观。在广告和融资两个方面,风险投资骤减使为数不少的互联网新兴企业难以为继,互联网因缺乏广告效果的标准化评估会使得企业在投放选择方面更为审慎。

三、金融危机下我国传媒业面临的机遇

尽管当前传媒业面临整体经济环境变化的挑战,但在产业结构调整、消费升级和技术进步等因素的推动下,传媒业作为国家重点扶持的战略性产业,有着巨大的增长空间,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性发展契机。我国传媒业应该充分利用这次金融危机所带来的变革动力、成本下降、“口红效应”等有利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转型步伐,创新传播理念,创新盈利模式,使传统媒体由粗放型、数量型发展模式向质量型、效益型发展模式转变,积极谋求在经济复苏后的更大发展。

1、我国传媒业的特殊管理政策增强了其抗风险能力我国传媒业管理体制独特,外资进入条件严格。传媒业仍未摆脱“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监管层能够对国内新闻媒体各个领域进行有效监管,包括媒体的行业准入、媒体的资金来源、媒体管理层任命、媒体运营方式以及新闻来源、传播途径等。传媒业在资本、渠道、内容等核心领域垄断化程度较高,盈利压力较小。我国不同经济部门对外开放程度不同,凡是开放程度较高的领域,受到国际资本影响较大,而以传媒业为代表的文化产业尚处于“有限开放”阶段,跟国际市场的关联度不高。因此,我国传媒业在全球金融危机中的风险是有限的、可控的。

2、媒介消费者的回归与增长有利于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市场的保持与拓展对传媒业的经营而言,金融危机展现了破坏性的一面,另一方面,危机也带来了媒介消费者的“回归”。美国2008年第三季度收视率数据显示,人们对财经信息关注度大幅提升,各国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收视率呈现出普遍上升的趋势。在报刊的发行方面,不同类别报刊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也各不相同,时政财经类、健康生活类、幼儿教育类、老年类等报纸期刊的`发行还出现了增加的迹象。

新媒体具有廉价、快捷、互动、个性化获取信息的优势。据CNNIC统计,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人数达到2.98亿人。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将成为中文网络广告市场持续繁荣的基础。金融危机也给广电行业带来了“口红效应”,据CSM收视率调查数据显示,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城乡电视观众人均每天收看电视的时间较去年同期增加7.7分钟(从人均每天168.2分钟增加到175.9分钟)。可见,在新形势下,我国传媒业更应该把握机遇,满足受众需求,调整自身的定位,拓展盈利空间。

3、媒体经营者对媒体经营的反思与重新定位将提升媒体经营效率金融危机、经营困难、经济放缓使得传媒业不得不反思先前那种盲目扩张、贪大求全、大干快上式的发展模式,不得不冷静、理性、谨慎地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科学发展之路,通过向内深挖潜力,提升经营和管理的效率,重新调整自身的定位,适应优胜劣汰的残酷市场环境。

开源节流是传媒业应对危机的第一反应。传媒行业的经营中成本是刚性的,盈利则是弹性的。随着CPI、PPI指数的下调,媒介产品的成本也随之下降,传媒业能利用现有的资源生产出数量更多、质量更高的内容产品,有助于提高媒介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更重要的是,传媒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将更加注重成本因素,实行“精细化”的经营理念,摆脱传统的盲目扩张,不计成本的“大干快上”式的发展路径。

我国传媒业仍处于转型和扩张期,在这一过程中积极寻找新的市场定位和经营方向成为传媒业保持增长、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手段。

4、以动漫游戏为代表的创意产业将获得快速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是现代科技与文化艺术高度融合的产业,具有智力密集、创意密集、技术密集、文化密集的特点。其产业链条长,赢利模式独特,涵盖了动漫、游戏产品的研发制作和销售,及图书和音像制品发行、虚拟物品在线交易、软件开发、玩具服装等衍生产品等领域,并拥有增长空间巨大的品牌价值,是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我国已将动漫游戏产业列入“十一五”时期重点发展的产业。动漫、游戏产业成长速度快,带动力强,具有很强的爆发性和高增长性,一旦条件成熟,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迅速成长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亚洲金融危机期间,韩国大力发展网络游戏、影视制作、流行音乐等产业,继而在随后几年间形成一股强大的文化“韩流”,带动了本国文化、旅游等行业的发展,提升了本国文化的世界影响力和竞争力。我国的动漫、游戏产业起步晚,但增长迅猛。2009年3月3日,盛大在其网站上发布2008财年第四季度和全年财报,数据显示盛大第四季度净营收首度突破10亿元人民币,超出市场预期,2008年总净营收达到35.7亿元人民币,成为继网易之后第二家收入突破30亿元人民币的网游上市公司。此前,网易公布财报显示其2008年总收入为30亿元,同比增长了30%,其中在线游戏服务收入为25亿元,成为金融危机影响下新媒体行业发展的一大亮点。

5、加快传统媒体的数字化和多种媒介形态的融合传统媒体数字化和媒介的融合已经成为当前传媒领域的发展趋势。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传统的报纸、期刊基于成本控制和内容使用最大化的考虑,纷纷尝试拓展新媒体平台的经营,出现了个性化新闻信息网站、手机报、多媒体数字终端等新的传播形式。CSM进行的《360跨媒体受众研究》表明,受众在不同媒介接触行为上的重叠度很高,近40%的人同时接触5种或更多的媒体,58%的受众同时接触电视、广播和互联网,67%的受众同时接触互联网、车载电视和报纸(如图2)。

不同形态媒介的内容可以更加方便地实现相互嵌入,并根据各个媒体的传播特点和受众的需求进行重组和分装,市场中将出现更为多样化的版本和更为丰富的内容,以满足受众个性化的需求。实践层面上,纸质媒体与互联网互动、传统广电行业积极发展数字广播电视、以博客为代表的网络内容走进主流媒体、推动了媒介形态间的融合。通过数字化改进旧有的工作方式和生产流程,提高了传媒业的生产效率,扩展了新的经营领域和盈利空间。金融危机客观上为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兼并重组、业务整合提供了机遇。除了传媒集团内部的业务整合、融合外,还可以通过加速推进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电信等行业的结合,利用3G牌照发放、宽带无线网络发展的机遇,带动并促进网络基础设施和内容建设,这一方面可以给传统媒体带来新的增长点,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国产业间的融合、协作,共同抵御金融危机的冲击。

四、我国传媒业应对金融危机的几点建议

党的十六大以来,政府把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发展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到了空前的战略高度,为传媒业的改革指明了方向;《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对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为传媒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政策支持,创造了良好条件、提供了广阔空间。当前,政府为应对经济危机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健康运行、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投资力度的宏观政策,为传媒业战胜困难、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机遇。传媒业完全有能力转危为机,迎来传媒市场新一轮的黄金发展期。

1、对传媒业给予政策上的扶持,加快传媒业改革步伐

传媒业发展最大的障碍并不是金融危机,而是相关的产业政策和整体传媒业的经营发展现状之间的差距和矛盾。新闻出版总署日前印发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鼓励和支持非公有资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积极支持条件成熟的出版传媒企业,特别是跨地区的出版传媒企业上市融资等。政府部门应尽快推出传媒业振兴规划,对传媒业给予政策上的优惠和扶持,在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条件相对成熟的领域和地区进行探索性的实验,进一步加快传媒业改革步伐,适应未来国际传媒市场的发展要求。

2、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经营战略

我国传媒业长期以来存在数量与结构失调、效率和实力较低的弊端。金融危机中,市场会自然淘汰规模小、实力弱、管理散乱、同质化严重的媒体,进一步理顺传媒行业内部的产业结构。采编、广告、发行、经营、数字化等领域内实力较强的传媒企业,要把资源集中在培育和发挥自己的核心优势上,以适应更加细化的行业分工格局。政府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政策导向和市场手段,引导媒体调整经营战略,开拓新的盈利空间,适应分众化、多元化、数字化的市场趋势,减少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同时,重视发挥传媒上市公司的作用,把分散的传媒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利用资本市场推动传媒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调动民间资本参与的积极性。

3、组建跨地区、跨类型的大型传媒集团

随着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模式已经很难适应现代传媒市场的发展。传媒机构通过改企转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按照企业法人权利和责任对等的原则,尽快从以往的行政隶属关系解脱出来,成为企业法人实体,实现责权明确、产权清晰。政府管理部门可充分利用现有政策,运用市场和政策双重机制,突破传媒业不同形态媒体相互分割的产业壁垒,打破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条块分割、地区封锁的市场壁垒,鼓励推动传媒业以资本、业务、市场为纽带,按照优势互补、自愿结合的原则,跨地区、跨行业、跨媒体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资产规模的传媒集团,增强规模优势,共同抵御风险,实现集团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4、建立国家媒体投资公司

金融危机对传媒业带来的最直接冲击就是资金的匮乏,相当一部分有实力、盈利前景广阔的媒体遭遇到资金瓶颈。可以考虑成立国家层面的媒体投资公司,由政府、传媒企业、业外以及民间的资本组成,以国家媒体投资公司的形式,购买、重组、扶持有盈利前景、有品牌优势、有战略意义的传媒企业和项目,以实现重构我国媒介市场布局,完善传媒业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管理体制机制。同时,国家媒体投资公司可在恰当的时机,购买国外传媒业的优质资产,通过资本运作等形式进入国际传媒市场,实现“以收购的方式解决落地的问题”。国家媒体投资公司不仅是从“媒介经营”到“经营媒介”的理念的转变,而且可以最大程度地降低我国传媒业改革的成本,放眼国际传媒市场,组建起中国国家级的“传媒航母”,壮大我国传媒业的经济实力。

5、制定新媒体产业政策,加快新媒体的发展

相对于传统媒体,新媒体产业在体制机制、管理理念、技术开发与应用等方面都代表了我国传媒业未来发展方向。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在公共舆论、新闻信息、社会服务甚至公民参与公共事物管理等方面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但在宏观层面,我国新媒体产业缺乏强有力的法律、政策和资金支持,发展不均衡,后劲不足,监管难度大。政府管理部门应该进一步理顺新媒体管理体制,制定并完善新媒体产业政策,推进传统媒体的数字化转型,积极拓展行业内涵和外延,建构数字化、网络化的信息资源聚合平台和传播平台,重组运营组织和业务流程,发展数字内容产品,开拓增值服务,实现传统媒体核心竞争力与信息网络传播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即将推出的创业板这一资本平台,全面加快新媒体产业升级,掌握核心技术和产业发展主导权。

金融危机史(一)危机铸就金融 篇3

金融的核心无外乎两件事情。其一,它可以扮演经济的时间穿梭机,将当下的收入传送到未来,或者将未来的收益预支给当下的借贷者。其二,它也可以扮演一张保险网,预防洪水、火灾或是疾病带来的灾害。通过提供这两项服务,一个运行良好的金融体系可以抚平民众生活的各种旦夕祸福和不测风云,让不确定的世界变得更具预期性。此外,当投资者找到有好点子的人和公司时,金融又扮演着经济增长的引擎的角色。

不过,金融也会露出其狰狞的一面。当泡沫破裂,市场崩溃,构筑多年的未来计划跟着破产。2008年次贷危机留下的只有失业和债务,故此有问:如果对金融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那又会怎样呢?

以史为镜,可以觅真知。从1792年美国的首次崩溃开始算起,到1929年全球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五次毁灭性的的经济大衰退突出了金融发展的两大趋势。其一,确保民众经济生命线的机构,比如央行、存款保险体系以及股票交易所,并非是在头脑冷静时精心设计出来的产品,而是在经济下行触及财政悬崖底部时拼凑出来的东西。经济危机后通常作为疗伤的补丁,最后都变成了整个体系的永久性系统功能。从历史来看,当下做出来的决定将会影响未来几十年。

这使得第二个趋势更加麻烦。危机的应对遵循一个老套的模式。首先批判一番。金融体系中的新生物就是替罪羊,无论是新兴银行、新投资者、还是新资产,都会成为罪人,然后被禁止或遭监管。之后以巩固公共资产,支持私募市场而告终。其他被认为必要的金融机制则得到更多的政府支持。这似乎正是一个明智而又令人安心的法子。

不过它还是有腐蚀性。1860-1877年《经济学人》主编沃尔特·白芝浩就认为当公众的“盲目资本”涌入不明智的投机性投资时,金融恐慌就会发生。而出于善意的改革则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英国人将钱存入冰岛的银行,只要存款达到3.5万磅,其安全就由英国政府来保障,要是活着看到这一幕,白芝浩估计得急坏了。专业投资者可以背靠政府的事实真的会让老白吐一口老血。

这五次危机都揭示了现代金融巨头——纽约股票交易所、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英国大银行的来历。但是五次危机也凸显出后来的金融改革都趋向于让投资者规避风险,因此它们也为监管者在当前的后危机时代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1792年:现代金融之基

如果要评选现代金融才智与恐惧的双料鼻祖,此人非美国首任财长亚历山大·汉密尔顿莫属。建国之初,美国的金融一片空白。然而在《独立宣言》发表仅14年后的1790年,美国便拥有了5家银行和几个保险公司。汉密尔顿希望仿效英国或荷兰,在美国建立最先进的金融体系,这就需要把全美各州的债务集中到一起,组成联邦债务。美国的新债券将在公开市场上发售交易,这就让政府能够低息募集到资金。美国同样也需要一家央行,公有的美国第一银行便承担起这个职责。

新的银行就意味着一个令人兴奋的新的投资机会。美国第一银行拥有1000万美元的全股,其中有800万是向公众发行募集。1791年7月的首次拍卖中,债券在一个小时内被认购一空。这对汉密尔顿来说可真是好消息,因为他的金融体系中的两大支柱——银行和债务本身就是相互支持的。要想持有400美元的美国第一银行的股份,投资者先得买每股发行价为25美元的股票或是“临时凭证”,剩余部分的四分之三还得用购买联邦债券的方式购入,而非现金。这一计划也刺激了市场对政府公债的需求,同时也为银行的安全资产提供了一个健康的楔形。这笔买卖堪称伟大,仅仅一个月,股票的价格从发行价一股25美元飙升到300多美元。银行也在同年12月开张。

有两件事为汉密尔顿的计划埋下隐患。其一便是他的老朋友威廉·杜尔使了坏。这个诡计多端的伊顿生成了在美国金融危机中第一个遭到指责的英国人,不过他可不是最后一个。杜尔和他的同伙们了解到投资者需要联邦债券来支付美国第一银行的股资,所以他们囤积居奇。为了搞成这个事儿,杜尔通过向富人朋友们借款,并发行个人债券,筹到了资金。他甚至挪用了自己所在公司的公款。

另一个问题便出在美国第一银行本身。开业第一天它就让美国其他领导人相形见绌。银行本身盘子就大,之后很快膨胀起来,在开业后两个月便赚到270万美元的新贷款。随着信用泛滥,宾夕法尼亚州和纽约州的居民都陷入到投机狂潮之中,卖空和期货合约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单是两地往返套现的火车一周就有多达20节车厢。

1792年3月,恐慌开始蔓延。支撑美国第一银行发行纸币的硬通货开始走低。正如其扩张时一样,美国第一银行也在很短时间里降低了自己的信贷供应。从1792年1月底到3月,该行的信贷降低了25%。当信贷收紧时,一直用新债务来偿还旧债务的杜尔和他的同犯开始感到吃紧。

杜尔遇到麻烦的流言,以及美国第一银行收紧信贷的事实,将美国市场推向深渊。政府债务、第一银行的股票以及部分其他上市公司的股票在两周内跳水25%。3月23日,杜尔进了监狱。但这依然无法阻止危机蔓延,企业开始倒闭。伴随危机蔓延的,还有民众的愤怒。一群愤怒的投资者向收押杜尔的纽约监狱投掷石块。

其中的利害攸关汉密尔顿还是清楚的。作为一个学过金融史的学生,汉密尔顿当然知道1720年法国的崩溃对其金融体系的巨大打击。他还知道,托马斯·杰弗逊正翘首以待,准备把他一手建立的整个体系彻底清除干净。据2007年由纽约大学的理查德·塞拉发表的一篇论文所指,汉密尔顿的对策是把整个第一银行拖出泥潭。汉密尔顿多线出击,他用公共资金购买联邦债券,借此来提振债券价格,进而保护第一银行和在涨价时购入债券的投机者。他为陷入困境的银行提供大量资金,接着又为有抵押品的银行提供足够多的贷款,违约金利率高达7%(这在当时是高利贷利率的上限)。

nlc202309040849

即便汉密尔顿的措施起效了,但关于如何阻止未来重蹈覆辙的争论却才刚开始。每个人都认为金融已经变得太泡沫化了。为了找到保护天真的业余投资者规避风险性投资的方法,国会议员们祭出彻底的禁令,1792年4月,国会在纽约通过了取缔公共期货交易的法案。出于对这个咄咄逼人的监管法案的回应,24名交易员在华尔街相聚,故事也正好从华尔街的一棵梧桐树下开始,他们搞了一个自己的私募资本交易俱乐部。而这群人正是纽约证券交易所的先行者。

汉密尔顿的“打捞”措施实在高明。伴随着投资者信心的回升,金融又开始涌动起来。在半个世纪内,纽约变成一个金融中心。这里的银行和交易市场遍地开花,美国的GDP也跟着直线上升。但是汉密尔顿的“打捞”产生的效果不止这些。“打捞”整个银行体系也让汉密尔顿开了一个先例:那就是解决随后的金融危机都愈发需要政府的支持。

1825年:新兴市场危机

危机总是以新希望的面目降临世间。19世纪20年代,从西班牙殖民统治中独立的拉丁美洲诸国洋溢着兴奋的情绪。当时兴旺繁荣,出口茂盛的大英帝国的投资者们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机。当时生产生铁的威尔士每年要消耗掉300万吨煤,并将这些生铁出口到全球各地;曼彻斯特则是世界第一工业城市,他们加工原料,造出诸如化工产品和机器等高附加值产品。在1820-1825年间,英国工业总产值增长了34%。

工业大发展的结果便是腰包鼓起来的英国人需要把大把的资金投出去。拿破仑战争为英国政府的债券铆足了资金。然而随着战争结束,风险降低,财政部便降低了债券的利率。1822年政府公债收益率为5%,到1824年就跌到了3.3%。由于1820-1825年间的通胀率徘徊在1%附近,英国政府发行的这种金边债券回报率只能算是差强人意。这种公债收益稳定,但实在难言可观。

幸运的是,投资者有了来自国外的新选项。19世纪20年代,伦敦取代阿姆斯特丹,成为全欧洲的主要金融中心,并迅速成为外国政府募集资金的地方。新兴的全球债券市场以令人难以置信的速度崛起,到1826年,债券市场达到23个。俄罗斯、普鲁士和丹麦发行的债券收益不菲,一放出来就被一抢而空。

不过真正令人兴奋的投资还是在那些新兴世界。西班牙殖民帝国的倒台让殖民地变成了独立的国家。从1822年到1825年,哥伦比亚、智利、秘鲁、墨西哥、危地马拉成功在伦敦卖出总价值达2100万英镑的债券(按现价折算约合28亿英镑)。除此之外,还有其他的圈钱方式,当时在新世界探矿的英国采矿公司的股票也颇受欢迎。这些公司中的一家——盎格鲁墨西哥人公司,其股价在一个月内从每股33英镑飙升到158英镑。

这一切最大的问题便是距离。往返南美一趟,要走6个月,这还是在一切顺风顺水的前提下。所以交易都是在模糊的信息基础上达成的。最典型的一个案例便是格雷戈尔·麦克雷格尔一手制造的“波亚斯”案。出生在苏格兰的格雷戈尔·麦克雷格尔16岁参军,在委内瑞拉作战期间,他凭空变出了个虚构的中美洲国家波亚斯。他自称是那里的统治者,并向投资者兜售虚假的政府债券,并向打算在那儿当殖民者的人出卖土地主权。一系列的诉讼都未能阻止他用各种形式来重复自己的骗局,他最终全身而退,留在了委内瑞拉。

这个令人震惊的诈骗案折射出金融市场更深层次的腐烂。投资者们并没有对投资品做出足够的检查,关于拉美新国家的信息大部分都来自于收钱推销这些国家的记者的报道。储户们只要留点心,就能问出端倪:墨西哥和哥伦比亚的确是真实存在的国家,但是这两个国家只有基本的税收制度,所以它们根本不可能搞到钱来偿还新债券的利息。

把钱砸在债券和采矿公司上的英国银行损失惨重。储户们开始抢兑现金,1825年12月,有银行遭到储户挤兑。英格兰银行(即英国央行)赶忙为摇摇欲坠的银行和公司贷款,以求拯救整个金融体系。而这个模式后来也被白芝浩称为“救难央行”模式。尽管如此,许多银行依然扛不住储户的挤兑。1826年,在英格兰及威尔士,超过10%的银行倒闭停业。而英国在应对这场危机中的反应也改变了整个银行业的状态。

1825年危机中最引人注目的一点便是补救措施的显著分歧。一些人谴责投资者的不谨慎,因为他们向根本不了解的国家投资,或是把钱砸在去根本没有矿藏的国家寻矿的矿业公司身上。对这次新兴市场危机的自然反应便是要求投资者在搞风险投资时记得要进行适当的检查。

不过包括英格兰银行在内的英国的财务主管们则把矛头对准银行。一些类似于今天的私募投资公司的小型私募合伙人公司也被指责滥发贷款,助长了此次的投机泡沫。当时的银行法规定,银行合伙人最高限为6个人,这样才可以发行股票,这就让当时的银行遍地开花,但普遍规模都不大。业内观点认为,如果银行变得更大,那么它们就能免于破产,生存下来。

仔细考虑过该做些什么之后,威斯敏斯特(英国议会所在地)的委员会以及针线街(英格兰银行所在地)的大佬们把目光投向北方,投向了苏格兰。苏格兰的银行采用“合股制”,只要银行发行的股票有人买,银行的合伙人要几个有几个。在此次危机中,苏格兰的银行表现得更好。于是,议会在1826年通过了一部新的银行法案,此法案直接复制了苏格兰的做法。英格兰当时已经是全球债券中心。而随着所有权限制的解除,诸如国民地方银行(其后来部分成为苏格兰皇家银行的前身)这样的银行就开始兼并业内对手,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

银行的股份制转向可真是英国金融史上一个喜忧参半的事件。它的好处很明显:现代大银行的鼻祖就此诞生,英国在继债券业之后又在银行业做了龙头老大。但它触发的兼并长链也造就了全球最大的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而在2009年,这家巨无霸倒闭关门。如今,英国四大银行持有全国75%的存款,它们中任何一家倒闭,都会对经济构成系统性风险。

1857年:全球性恐慌

到19世纪中叶,世界对金融危机已经司空见惯。英国似乎陷入到十年一次危机的怪圈。1825-1826年危机之后,英国又在1837年和1847年来了两次危机。英国人已经对这种周期开始习惯了,仿如1857年的危机也会不过如此。不过1857年这一次可真的不一样了。一桩发生在美国中西部的惊闻传遍全美,并从纽约传到利物浦和格拉斯哥,直至伦敦,之后引发了巴黎、汉堡、哥本哈根和维也纳的危机。金融破产已突破常规,变成全球性灾难。

nlc202309040849

表面上看,英国在19世纪50年代状况良好。对外出口贸易繁荣兴盛,而随着澳大利亚的金矿被发现,英国资源也开始迅速增长。然而繁荣的背后正发生着两大变化。正如《经济学人》在1857年所说的那样,这两大变化构筑出“比以往任何一次都要更严重,影响更为广泛的危机”。

第一个大变化便是新的经济联系网已经形成。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一张贸易网。到1857年,美国经常性项目赤字规模为2500万美元,英国及其殖民地是美国主要的贸易伙伴。美国对外贸易处于入超地位,而英国则以购买美国资产的形式来为美国提供资金,这种做法和当下的中国如出一辙。到19世纪50年代中期,英国已持有8000万美元市值的美国股票和债券。

投资铁路公司在当时很流行。诸如伊利诺伊斯中央公司和宾夕法尼亚及雷丁合资公司这些有英国人出任董事的美国铁路公司的股票备受英国投资者青睐。尽管股东的收益并没有达到股票的价值,但这不要紧,因为大家都着眼于未来。

第二个大变化便是金融创新的大爆发。随着咄咄逼人的英国股份制银行不断收购兼并,从1847到1857的十年间,英国的存款增长了近乎400%。由此一种新的银行模式在伦敦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这种银行便是贴现银行。这些机构一开始都只是扮演中间人的角色,为投资者和需要现金的公司牵线搭桥。不过随着它的快速崛起,贴现行便掌控了这批投资者委托的可以随时抽调的资金,并借此寻找可以借贷的公司。简而言之,除了名字之外,它们和银行别无二致。

与此同时,美国出现了铁路投资热。俄亥俄人寿保险公司经理爱德华多·拉德劳也卷入到这场铁路投资热中。相比于许多投资者砸入重金,拉德劳则是投入全部身家,他将俄亥俄人寿全部480万美元的资产中的300万投进了铁路公司。其中单是从克利夫兰到匹兹堡的铁路线的投资一项,就占到了整个保险公司总资本的四分之一。

1857年暮春,铁路股市开始走低。大幅举债且过度曝光的俄亥俄人寿也跟着倒霉,8月24日这家公司倒闭。哥伦比亚大学的查尔斯·卡罗米里斯以及戴顿大学的拉里·斯韦卡特的研究表明,问题开始向东蔓延,并连累到投资铁路的股票经纪人。当银行抛售股票时,股价开始狂跌,进而加剧了损失。到10月13日,华尔街挤满了要求还钱的储户,而银行则拒绝兑款。美国金融体系开始崩塌。

作为俄亥俄人寿保险公司的老板,拉德劳拿出公司近60%的资产投到铁路股票上去。不过他是否借此来侵吞了部分资本,这个不得而知。不管如何,他还是“荣获”一项尴尬的荣誉:在首次全球性金融危机中,通过他之手,出现了第一家倒闭的银行。

金融的多米诺骨牌还在不断被推倒。第一批被波及的英国城市包括格拉斯哥和利物浦。与美国公司有贸易往来的曼彻斯特公司也在10月份接连倒闭。有直接金融往来的银行也跟着遭殃。在利物浦、格拉斯哥、纽约和新奥尔良都有分行的美国丹尼斯顿银行在11月7日关门倒闭,顺带着把苏格兰西部银行也拖下了水。这使得英国出现系统性危机,毕竟苏格兰西部银行拥有98家分行,总存款额高达500万英镑。危机带来的“普遍性恐慌”已经让人们疯狂到得靠军队才能弹压住。

贴现行放大了整个危机。它们已经成为公司企业的重要信贷来源,但投资者对于它们的资产负债状况持有怀疑。投资者的怀疑是有道理的,一家据报道拥有1万英镑资本的贴现行,其风险贷款高达90万英镑,这个杠杆比例放在今天也够吓人的。随着贴现行的倒闭,传统公司也跟着遭殃。在1857年最后三个月,一共有135家银行破产,4200万英镑的投资资本灰飞烟灭。而绵延深远的英国的经济及金融触须必然会波及整个欧洲。

1857年危机除了首次波及全球,还创造了另一个第一:它让人们认识到金融安全网络会助长过度冒险。贴现行的表现就是如此,它们手里只有少部分的流动资产和资本缓冲,因为它们知道自己总能从英格兰银行借到钱。不满于此,英格兰银行在1858年改变了自己的政策。贴现行不能再随意贷款。英格兰银行不再为其担保,贴现行必须得留足现金储备以求自保。1857年危机的这一马后炮举措体现了国家尝试不为金融风险埋单,这可谓极其罕见。这也表明削减补贴这种事情得有多不受待见。

英格兰银行彼时看上去无法摆脱靠它兜底的贴现行的“纠缠”,所以它必须得一鼓作气改革下去。在《经济学人》看来,不加区别地收紧借贷并不合适,贷款的决定应该基于个案的具体情况,而非一棒子打死。有人认为英国央行缺少信用,因为它绝不会让一家大型贴现行倒闭。这种说法可不正确。1866年,当时一家大银行奥弗伦&格尼银行亟需资金,而英格兰银行却拒绝出手相助,令其股东希望破灭。这之后,英国金融界享受了50年的清净,史学家们认为这要归功于银行业对道德风险的审慎态度。

金融危机的特征 篇4

摘要:金融危机以后,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出现了两个重大的变化, 一个是四万亿财政刺激政策最终推升了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规模, 另一个是全球经济周期转入下行周期后, 我国诸多企业经营业绩受到冲击, 财务压力显著上升, 并遭遇评·级下调。与此同时, 为缓解我国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监管机构进一步加大了债券市场的改革力度。三重因素推动下, 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信用风险特征不断强化, 信用风险也显著提升。本文通过对金融危机前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发行主体、产品结构等诸多方面进行对比研究, 探究我国企业债券市场信用风险特征的主要变化, 并对未来我国企业债券市场的监管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企业债券,信用风险,金融危机

参考文献

[1]李湛, 曹萍, 曹昕.我国地方政府发债现状及风险评估[J].证券市场导报, 2010, 12

[2]鲁政委.后危机时代应补上企业债短板[N].金融时报, 2011-05-28 (6)

[3]王广永.2009年度我国企业债运行状况分析[J].中国证券期货, 2010, 6

东亚的金融危机 篇5

1、概述:1997年7月2日,泰国政府面对风雨飘摇的金融体系,被迫放弃已实行14年的联系汇率

制度,宣布泰铢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当天泰铢兑美元下跌近20%。人们为保值,纷纷将存款从银行取出兑换美元或黄金,泰国金融危机爆发。其很快蔓延至东南亚国家和地区。7月11日,菲律宾因比索遭受国际投机商的攻击宣布比索可以在更大范围内与美元兑换,当天比索兑美元暴跌11.5%。7月14日印度尼西亚(印尼)最终放弃维持印尼盾兑美元汇率的努力,截至当天印尼盾累计下跌14%。7月18日,新加坡元兑美元累计贬值1.5%,下跌至3年多来的最低点。而且台湾新台币受到强烈冲击并与10月17日台湾当局宣布新台币汇率由市场供求决定。之后港币遭受强烈的冲击并促使香港股市激烈震荡,升跌幅为70年代以来罕见。11月17日,韩国宣布不再努力维持韩元兑美元的汇率,韩元兑美元连创历史新低,至12月中旬跌至1720韩元兑1美元,较8月中旬900韩元兑1美元下跌了90%。韩国股市也因此大幅下跌外汇储备几乎耗尽并不得不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请求援助。日本也未能幸免这场危机,日元贬值因这次危机加速贬值,兑美元跌破了130:1的大关,同时日本股市也因此发生剧烈震荡。1998年1月7日印尼盾因印尼财政预算案再次大幅暴跌,跌幅达14%并引发了新一轮金融市场动荡,汇市和股市再度下跌。这轮动荡对全球股市也产生了较大冲击,1月9日美国道琼斯指数下跌222点,伦敦、法兰克福、巴黎股市分别下跌99点、1l0点和35点。随着危机的逐步蔓延,泰国金融危机演变成东亚金融危机并对全球金融市场产生巨大的影响

2、成因:金融的国际化使得流入到新兴工业国的资本迅速增加。这是由于虽然这种国际金融资本对于新兴工业国而言,在投资面确实存在着其他的风险,但是高速度的经济增长率使得高收益率的产生成为可能,所以这些新兴工业国也便成为了富有魅力的投资对象及地域。因此,向这些地域输入的资本开始增加,随即,这些新兴市场国的国内信用也有所提高,并且他们的通货价值也有所上升。国内信用的提高,引发了经济过热,并且房地产及股市的价格也开始上升,于是泡沫经济(虚假繁荣)现象出现了。

(2)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东南亚国家陆续开放金融市场,但却没有像西方国家那样建立起必要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吸引资金成为开放金融市场的唯一目标,使得这一地区成立投机者的天堂。危机发生前,东亚各国和地区经济长期高速发展,创造了东亚奇迹,形成了亚洲“四小龙”、“四小虎”。其实,这些国家和地区大都实行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战略且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随着当地经济发展和世界经济格局及市场的变化,这些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成本不断上升,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下滑,进口上升,经常项目逆差严重,赤字不断增加。这些国家和地区本应对经济结构进行调整,但因为乐观地估计了其经济发展前景,采取利用短期外资来填补外贸逆差的方式,造成严重的债务问题。而房地产业因投资过度而严重供过于求,大量房地产商品积压,造成金融机构呆账坏账激增,资金周转苦难。人们对东南亚各国和地区的金融机构能否稳定产生疑虑,对偿还债务能力的信心发生动摇,于是外国资本逐渐外流且外流速度越来越快,造成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汇率下跌,引发东亚金融危机并蔓延至全球形成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金融危机的演变 篇6

泡沫撑破前的疯狂

2007年,是中国农历的猪年,在这个猪肉已经不再是短缺商品的年代,猪肉的价格却已经连续几个月的上涨了!然而和猪肉涨价这个让老百姓烦心的事相比起来,让全中国老百姓不断兴奋的是中国的股市,经过连续5年的下跌,中国股市已经了走进了超过20个月的连续上涨的新局面。

也许这是个让每个人都会疯狂的2007年,一方面每个人每天都在关注和谈论着股票市场的动态,谈论着以前很少有人知道的流动性过剩等很专业的名词,谈论着投资资本市场还是投资房地产市场,谈论着房价能否继续上涨以及股指能否穿越八千点或是一万点。也更回味着中国人彼此之间特有的恭喜发财的问候。另一方面每个人也表达着对生活中物价连续大幅上涨的困惑与不解。先是肉类、蔬菜、米面等生活必需的农产品价格的轮番上涨;再来是工业产品价格的此起彼伏:煤炭、钢铁、石油等初级产品已经大幅上涨;继而老百姓生活中的耐用消费品价格也在生产厂商抵抗不了的原材料上涨的压力下开始涨价了;最后就连生活中视为奢侈品的黄金珠宝等的价格也开始大幅飙升!一切还都在疯狂状态,一切也源自疯狂状态!

殊不知,股市泡沫已经吹了起来,已经吹得很大,且已经有撑破的危险了,而且是每时每刻都有撑破的危险!

此时分析家每天评论着资本市场的各种变化,不断对资本市场中出现的新问题做着各种各样的分析,更不断地在股价连续上涨的过程中为老百姓们描绘着美好的未来。甚至有人对曾经被他们自己奉若神明的股神巴菲特也显露出不屑的表情,巴菲特的在证券市场上的操作策略不过如此,甚至在他们看来不值一提,因为他说股价已经估值过高,市场已经危险了,至于巴菲特的其他忠告,也就可以当作无物了!

当很多人还在猜疑巴菲特会怎样行动时,在2007年9月13日,巴菲特本人不再用语言却是用行动来表白他的忠告:卖出所持有的中国石油股票。巴菲特表示,他卖出所持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份,是基于价格上的考虑,基于估值的考虑,换句话说,股价已经远超过了他的估值。事后在接受Fox Business Network采访时,巴菲特还表示,从出售股票后的涨幅来看,他认为他过早卖出了中国石油的股票。的确,中国石油的股价在他以十二、三元的价格卖出股票后,又上涨了百分之五十。也许巴菲特有些谦虚了,对他所卖出股票的价格谦虚了,对于他卖出股票的时间更谦虚了!因为中国股市在2007年10月份国庆长假后开市的第二周周二开始就从最高点6124一路狂跌,直到2008年的10月28日的最低点1664点。香港股市仅仅比中国股市晚了两周,也应声而下,从最高的31958点,探底至10676点。而巴菲特所卖出的中国石油在恒生指数最高点时,达到了最高二十元港币的价格之后,就一路狂跌。直至今天也没有再上升到过二十元!而这个最高点的时间和巴菲特卖出中国石油的时间不过只有一个月左右的巧合!

所有的看似巧合,不过都源于一点,从美国金融市场开始的次贷危机。

寅吃卯粮的消费观

在美国,贷款是非常普遍的现象,从房子到汽车,从信用卡到电话账单,贷款无处不在。美国人更是很少全款买房,通常都是通过贷款来购买。在房价不断走高时,一些没多少收入或个人信用记录较低的人购买房屋,通过次级贷款机构申请贷款购买,虽然贷款人现金流并不足以偿还贷款,但他们可以通过房产增值获得再贷款来填补缺口。而贷款机构之所以贷款给这些人,是因为贷款机构能收取比良好信用等级按揭更高的按揭利息!如此一来,在房价高涨的时候,由于作为抵押品房屋的价值充足,贷款机构发放的贷款不会产生问题。但当房价下跌时,房屋价值不再充足,按揭人的收入又不足以支付贷款及利息的时候,则贷款人面临着贷款违约、而贷款机构则面临贷款不能回收的窘境,继而造成贷款机构坏账增加,现金流枯竭,甚至贷款机构可能倒闭。

在中国,自然也有美国房屋市场之类的虚假繁荣,最主要也是表现在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价格上。中国的房地产市场从1998年得到大发展之后,不断走好,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的盛景,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供给与需求大量增长,购房人群和房屋销售持续大幅增加;二是房地产行业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拉动作用明显,特别是在水泥、钢材等建筑材料的使用上更是明显。不过房价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态势,以北京为例,2004年三环路以外的价格不过每平方米5000、6000元的价格,而到了2007年之后多数楼盘已经超过了20000元。如此一来,在中国也出现了工资收入增长不能同步于房价上涨!也就是说,如果想买房的话,购房者贷款就又要顶着多年来工资增长和房价增长不同步造成的巨大房款差额所形成的负担和压力。而这种负担和压力,一旦出现经济恶化、房价下跌或者失业等个人经济情况恶化等问题,就会造成个人无力偿还银行贷款的失信情况发生,进而造成银行呆坏账的增加,影响整个国家经济的发展!

由于借贷消费的观念在中国才刚刚兴起,人们的这种借贷消费也仅限于购买一些大额的、暂时不能负担的消费品上,如房屋、汽车等。人们还不习惯于寅吃卯粮的生活,这在一定程度上缺乏形成美国次贷危机条件,也就限制了在中国发生同样的次贷危机的可能。但是经济中的泡沫已经开始显现,经济中的过热现象已经开始有朝着不可控方向发展的趋向。同时由于大量的流动性资金投入到效益显现更为直接和快速的股市的投机炒作当中,也就使得经济中这种投机的行为变成了有可能危害经济平稳发展的不可控因素。

而此时,在美国,恰好发生了次贷危机!

危机在蔓延

2007年美国的次贷危机起于春夏之际,随后在全球蔓延,并由此演变成全球的金融风暴、经济危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新世纪金融公司(New Century Finance)发出2006年第四季度盈利预警。 面对来自华尔街174亿美元的逼债,作为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公司——新世纪金融(New Century Financial Corp)在2007年4月2日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裁减54%的员工。同时汇丰控股为在美次级房贷业务增加18亿美元坏账准备。

2007年8月2日,德国工业银行宣布盈利预警,后来更出现了82亿欧元的亏损,因为旗下的一个规模为127亿欧元的“莱茵兰基金”以及银行本身少量的参与了美国房地产次级抵押贷款市场业务而遭到巨大损失。

美国第十大抵押贷款机构——美国住房抵押贷款投资公司8月6日正式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继新世纪金融公司之后美国又一家申请破产的大型抵押贷款机构。2007年8月8日,美国第五大投行贝尔斯登宣布旗下两支基金倒闭,原因同样是由于次贷风暴。

2007年8月9日,法国第一大银行巴黎银行宣布冻结旗下三支基金,同样是因为投资了美国次贷债券而蒙受巨大损失。此举导致欧洲股市重挫。

2007年8月11日,世界各地央行48小时内注资超3262亿美元救市,美联储一天三次向银行注资380亿美元以稳定股市。

2007年8月13日,日本第二大银行瑞穗银行的母公司瑞穗集团宣布与美国次贷相关损失为6亿日元。据瑞银证券日本公司的估计,日本九大银行持有美国次级房贷担保证券已超过一万亿日元。此外,包括Woori在内的五家韩国银行总计投资5.65亿美元的担保债权凭证(CDO)。投资者担心美国次贷问题会对全球金融市场带来强大冲击。

2007年8月14日。美国欧洲和日本三大央行再度注入超过720亿美元救市。亚太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各经济体或推迟加息。

随后,8月20日、8月21日,日本央行再向银行系统注资10000亿和8000亿日元。8月22日美联储再向金融系统注资37.5亿美元,欧洲央行追加400亿欧元再融资操作。

接下来各国央行在次贷危机扩大和恶化的过程中,不断加大对金融系统注资。使得在2007年秋季全球的金融环境恶化的情况有了暂时的缓解。但是到了年底,美国申请个人破产的人数急剧增加,各银行的呆坏账开始大幅增加,这场由次级贷款演变而来的危机已经开始逐步转变为全球性的经济危机了。

股市开始大跌了!从2007年圣诞节前夜开始,短短的一个月时间,道琼斯指数就从13563点跌到了11634点。全面的金融危机就此开始显现了。

而此时各国政府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了,纷纷开始各种救市措施。英国对一些危机中遭受重创的银行实行国有化政策,诺森罗克银行首当其冲,其他欧洲国家也开始纷纷仿效。与此同时各国财长频频相约召开会议,商讨解决危机的对策和办法。2008年2月19日美联储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

但危机并没有消逝!

中国也陷进了漩涡中

农历新年,中国南方正经历着历史上罕见的自然灾害。大范围的强降雪,使得交通中断,电力中断,航班中断,大量的旅客受阻,交通不畅,工业生产停顿,农业更遭受了严重的霜雪冻害。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天气,破坏力之强,历时之久,影响之大,都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这场灾害不仅给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不便,而且也对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大量的物资无法运输,航班不能起降,南方大量的蔬菜水果因遭受冻害而减产甚至绝产。以往铁轨上、高速路上都是南菜北调的车流,如今反倒是北方紧急支援南方蔬菜的车队被冰雪阻隔。

此时的中国股市指数虽然仍在4500点左右徘徊,但美国次贷危机的影响已经波及中国,并开始在中国蔓延!由于美国投资银行贝尔斯登深陷危机并寻求其他买家接手避免倒闭的情况传到中国,中国的一些投资者已经意识到,在这个全球化的地球中,中国股市也将不能幸免。由此中国股市开始了一波连续的、大幅度的下跌!股指从2008年2月下旬开始到4月下旬的两个自然月时间里,已经跌去三分之一。

花旗集团副总裁William Rhodes在当时曾经发表过对金融风暴的看法,他声称美国经济正接近风暴中心,可能正处于衰退中。华尔街的这些曾经在国际金融市场叱诧风云的高管们,已经意识到了次贷危机的风暴还远未结束,而波及范围开始扩大了!

曾经一度还算乐观的的经济学者们一直以为次贷危机不会引发金融风暴,更不会波及到实体经济领域。他们认为如果受到冲击的话,在健康良好的实体经济层面所承受的冲击是极为有限的!而实际上美国的失业率已经开始上升,企业订单已经开始下降,而这些却又都是实体经济受损的明证!因为美国人开始不愿花钱了,已经懂得了乱花钱的害处。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大地震,带给中国的是空前的大灾难,也带给了中国前所未见的民族凝聚力。随着全国军民的同心协力,汶川地震救援工作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不过中国股市并没有象全国人民救援汶川的努力和辛劳那样有所起色,反之却悄无声息的跌落下去!期待与等待中的北京奥运会依然没能给中国股市和经济注入强心剂,依然继续跌落下去。

直到2008年的11月28日,上海股票指数已经跌到了1664点了,离曾经的高点已跌去4460点,时间已经跨越了一年零一个月。

危机已经由当初的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继而演变成了全面的经济危机。而中国,也被卷进了经济危机这个风暴的巨大漩涡中。危机使得企业销售量下降,盈利减少,甚至由于冲击巨大而倒闭。其中出口行业受到的冲击最直接也最严重,表现出来的就是2008年年底大量的出口加工型的中小企业倒闭。这些都是危机从金融层面转向经济层面的直接显现。美国消费支出占美国GDP的70%以上,美国国内消费支出的减少直接影响到了中国的出口企业。短期内,在中国国内需求的增加无法弥补美国经济对华进口需求减少的情况下,裁员甚至是倒闭也就变成了企业迫不得已而为之的行为了,这也更加凸显了危机的恶化。危机使得美元由强势美元转变成了弱势美元,美元加速贬值,从而降低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优势。中国出口产品价格优势降低,也阻碍了对美国的出口。比如纺织等传统劳动密集型行业,受到的影响比较严重。同样由于金融危机,世界船舶市场也悄然改变。银行暂停了船舶融资业务,加之货物船运市场的萎缩,使得一些船东被迫取消船舶订单。这些都影响到了我国类似企业的出口情况,也更加剧了人们对经济环境变化的担心。

反映到中国股市上,我们也看到这种变化,企业的订单减少,销售额下降,利润减少,盈利能力也随之降低,原本伴随着中国经济看好的行业前景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股市中,纺织行业的一些上市公司的股价已跌倒了原来高点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十分之一,就连盈利能力很强的两家著名的中国很业——造船企业中国船舶和海运企业中国远洋的股价,也都分别从最高的300元和68.40元跌落到了30.58元和7.13元。危机的影响可见一斑。

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次级债券衍生合约的市场规模被放大至近400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的7倍之高。日本媒体称这次危机将导致全球金融资产缩水27万亿美元。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撰文指出:“有一天,人们回首今日,可能会把美国当前的金融危机评为二战结束以来最严重的危机。”

应对危机的处方药

金融危机也直接冲击到个人的生活。通货膨胀、企业倒闭、经济困境已经降低了人们的支付能力。由于对未来收入增长预期的降低,加之大量的企业裁员和倒闭,使得人们开始担心工作,而不再是工资。

正像有人给企业开出应对金融危机的药方一样,有人也给个人应对金融危机罗列的注意事项!

1:不要辞职,不要换工作,不要转行,不要创业;

2:多备份几个自己可以去的公司职位;

3:不主动要求老板涨工资,裁员往往从工资高的裁起;

4:多帮朋友留意工作机会、多介绍,轮到自己找工作时,才会有朋友帮你;

5:存钱、买国债,或者双币存款,别买股票;

6:每月给父母寄钱,经济不好,越穷的人越不好过;

7:危机的后期最难过,现在还没开始,别觉得自己很强;

8:别离婚;

9:就算还没感觉危机,也应该日子紧着过,用以前70%的钱过现在的日子。

不知这些注意事项效果如何,但愿这些还是有效的应对之策。不过我们在金融危机还没有结束的现在回看金融危机的开始,我们真的应该好好考虑一下这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了,并且还要为今后避免出现类似的危机而考虑应对之策了!

刘芝旭:

尽快实行养老保险全国统筹

随着劳动者跨省市流动越来越频繁,现行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仍停留在地市一级统筹,不仅导致各地养老保险费率负担轻重不一样,而且阻碍了劳动者自由流动和全国劳动力市场的统一。

全国人大代表、中兴沈阳商业大厦(集团)董事长刘芝旭建议,首先中央财政要拿出部分资金,对老工业基地省市和特殊困难地区给予养老保险基金的调剂和支持,以解决收支巨大缺口和压力。打破养老保险基金的地区分割,为实行全国统筹奠定基础。在此基础上,再实行全国统筹。

刘芝旭说,当劳动者由一个统筹区域流动到另一个统筹区域工作时,由当地发给参加养老保险的缴费记录与参保权益证明,作为全国统筹实现后统一计算缴费年限及享受相应待遇的凭证,所缴养老保险费不转移,严格禁止参保人员退保。

陈惠仁:

4万亿资金应向新能源倾斜

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和日益严峻的经济形势,国务院出台了扩大内需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确定了在今后两年内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目前投资计划多在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如何使用好今年政府投放的4万亿资金,是人大代表和广大人民群众最为关心的热点。3月11日,全国人大代表、沈阳市政府副秘书长陈惠仁建议,应进一步优化4万亿资金的投资结构,提高在发展新能源、技术创新等方面的投资比例,增强国际竞争力。

陈惠仁认为,可以在两年内逐步优化投资结构,明确投资方向,在结构调整上做文章,在可持续发展上下工夫。要在产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方面增加投入比例,比如研发太阳能等新型清洁能源,更新设备、提升技术、调整新产品结构,增强国际市场竞争力,这样才具有战略眼光,从而取得长远利益。

石 英:

我国急需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对于地震受害者而言,他的房子虽然倒塌了,但在法律上他仍然要还房贷。如果实行个人破产制度,可以依法宣布他破产,银行除了在他的现有资产中剔除必要的生活需要和抚养家庭成员的需要后,有多少收多少,从此不再追索债务。”3月8日,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大学法学院教授石英提出,我国有必要建立个人破产制度。

据石英介绍,个人破产制度就是某个人在其个人资产无法偿还自有全部债务时,通过法定程序宣布其破产并核销债务的法律制度。虽然“破产”说起来不好听,但实际上,这一制度有利于保护资不抵债的个人免受无休止的追债,从而保护个人的相关利益和生存的可能。

石英表示,在建立我国个人破产制度时,应对破产申请条件、破产财产与自由财产界限、破产和解制度、破产不得免除的债务、破产的解除等方面作出详细规定。同时,还要考虑金融体系、个人消费方式和个人信用传统、相关配套法律等问题。

卢 柯:

依托沈阳打造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

全国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中科院院士、九三学社沈阳市委主委、中科院沈阳金属研究所所长卢3月9日建议,依托沈阳打造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纳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将东北区域金融业发展提升为国家金融发展战略,进一步明确沈阳为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的核心地位。

卢柯委员说:“从金融中心形成所需要的经济实力、地理位置和金融发展状况三大核心要素来看,沈阳与东北区域内一些主要城市相比拥有明显的比较优势。”

卢柯委员认为,依托沈阳打造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有利于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的比较优势,有利于为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提供强大金融支持,解决东北振兴中的资金短缺制约,有利于为国家相关金融政策的先行先试提供良好试点。金融业与东北的核心产业结合,将加快构建以产业金融为特色的东北区域性金融中心,走出一条以金融资本拉动产业资本进而带动商业资本的新路子。

马淑洁:

全国人大常委会设财政审计委员会

“全国人大常委会可不可以设立财政审计委员会?”马淑洁代表在黑龙江代表团全体会议审议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时提议。马淑洁代表曾经担任过黑龙江省副省长、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马淑洁代表认为,在财政监督上,各级人大大有可为,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体现对人民负责的精神。设立人大常委会财政审计委员会,不同于审计署。因为,审计署是政府自身的内审机构,而人大常委会的预算委员会,是通过人大审计,将财政监督经常化、规范化。如果监督中发现问题,可以及时向人大常委会报告。

她还建议,对4万亿元投资进行监督。可以由人大代表参与,组成检查组,赴各地进行检查。希望通过一系列举措,多给人大代表知情权、参与权,参与国家大项目的审议和检查。

世界500强企业增资大连

世界500强企业之一的美国辉瑞制药公司增资600万美元,在大连建设新无菌车间,占地面积18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专用于头孢菌素的生产。辉瑞制药作为最早落户大连的美资企业之一,在当前国际经济形势动荡的情况下继续扩大大连工厂的生产规模,彰显了辉瑞制药对投资大连的信心。

房地产业

成为鞍山经济强劲引擎

日前,国家建设部发布了对2008年全国城市房地产指标考核结果,鞍山市一举夺得了商品房开发量增幅、竣工量增幅、销售量增幅、销售额增幅、商品房实际预售率、单个楼盘开盘当日一次性销售率、房地产市场潜力7项全国第一。

据悉,为加快房地产业的发展, 鞍山市政府精心筹备了冬季房交会、房地产招商推介会等。一系列举措的实施,使开发商切身感受到了鞍山房地产业蓬勃发展的强劲态势,激发了投资鞍山的热情。如今,房地产开工建设面积达到951万平方米,同比增长两倍,完成投资19.3亿元,同比增长8倍,房地产投资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20%。鞍山房地产业实现了工业地产、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三箭齐发,做到了城区、郊区、县域三大空间联动发展,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强劲引擎。

世界500强在沈建研发机构将获最高500万补助

2009年,在沈阳独资或合资创办研发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将获得最高500万元的一次性经费补助。

据介绍,对世界500强境外企业在沈独资设立的中国研发总部,经认定后,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500万元;对世界500强境外企业在沈合资设立的中国研发总部,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300万元;对世界500强境外企业在沈独资设立的地区研发总部,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200万元;对世界500强境外企业在沈合资设立的地区研发总部,给予一次性经费补助100万元。

振兴汽车产业,重视自主创新

近日,吉林省发布了《吉林省汽车产业振兴措施意见》,提出要高度重视自主品牌的发展,并着力抓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突出发展解放和红旗两大自主品牌,尽快实现汽车自主品牌达到100万辆的奋斗目标。

在自主创新能力建设上,吉林省将着力抓十个汽车及零部件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平台。继续支持一汽技术中心,培育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体的技术开发平台,有重点地支持一批零部件企业技术中心的建设,完善吉林省汽车零部件研发中心的体制和机制,形成市场化运作的法人治理结构,充分发挥产学研平台的作用,形成对零部件企业的技术支撑。同时,支持一汽集团建立自主品牌开发平台,在发展解放和红旗两大自主品牌基础上,积极发展新的自主品牌,省市政府围绕自主品牌发展建立服务体系。

辽宁出台七项新举措力保就业

在金融危机对就业影响逐步加深的情况下,针对就业形势、工作对象发生变化的情况,辽宁省政府下发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切实做好稳定就业促进就业工作的通知》。这标志着辽宁省第三轮积极就业政策的正式出台和实施,将对全省就业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

为积极应对当前经济形势,切实做好稳定就业和促进就业工作,辽宁省将采取以下七项举措:一是采取综合措施,努力开发和稳定就业岗位。二是突出工作重点,大力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三是优化普惠制就业培训,抓好技能人才储备。四是实施创业带动就业战略,实现就业倍增效应。五是加强就业失业监测,做好失业预警和调控。六是统筹城乡就业,提升公共就业服务能力。七是落实政府促进就业职责,完善齐抓共管工作机制。

黑龙江省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签署合作协议

3月2日,黑龙江省人民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在北京举行。为贯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及“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等重大战略部署,发挥各自优势,实现合作共赢,双方协商确定在交通项目、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装备制造与高新技术产业项目、能源项目、民生项目、沿边开放带基础设施项目等领域进一步开展全面合作,融资额度不少于800亿元。此车做将达到既支持经济社会发展又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促进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

工行

大力支持吉林经济“保增长”

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危机管理思考 篇7

实际上, 金融危机只是企业危机的一个方面, 企业危机是指能够潜在地给企业的声誉或信用造成负面影响的事件或活动。企业在经营活动中会不可避免地产生危机。企业危机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因外部宏观环境因素的变化所导致的, 也有因企业内部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英国公关学者曾对《幸福》杂志排名前500名的大公司董事长和总经理进行过一项关于危机的调查, 调查资料表明, 被调查者几乎百分之百地同意他们的公司容易发生的危机不外乎以下11种:生产性意外、环境问题、劳资争议及罢工、产品质量、股东信心丧失、具有敌意的兼并、股票市场上大股东的购买、谣言或向新闻媒体泄漏企业秘密、政府方面的限制、恐怖破坏活动、员工的贪污腐化等。企业面临危机时采用不同的危机处理方式将会给企业带来不同的后果。成功的危机处理不仅能成功地化解企业所面临的危机, 还能因祸得福。对于危机的成功处理, 必须要在对企业危机种类充分熟悉的基础上进行。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 企业危机也有不同的分类, 大体可以分为经营危机、制度危机、管理危机、安全危机和竞争危机等。另外, 根据企业危机的具体表现形式, 可分为商誉危机、产品危机、财务危机、财产危机、人才危机等。

经营危机又称经营环境危机, 是指由于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给企业带来的危机。如金融危机造成经营环境恶化带来的危机。企业经营环境包括两个层次:微观经济环境和宏观经济环境。微观经济环境包括产品定价、产品受益、生产成本、企业雇员等因素。这些微观因素影响着单个企业在市场上的经营活动。宏观环境不仅包括社会条件、社会总供求矛盾运动, 还包括政府宏观财政、货币、产业、区域政策的制定和实施, 同时, 国内、国际政治、法律、文化因素也是宏观环境的重要构成部分。在现代社会, 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 企业经营时刻面临着危机。企业经营必须适应微观环境与宏观环境的双重变化,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化解危机, 立于不败之地。

制度危机是指由于企业制度不合理给企业带来的危机。企业制度是指企业的产权构成、组织方式和管理方式的体系和组合方式, 是企业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企业制度是实现企业目标的有力措施和手段。合理的企业制度能够保证企业活动的正常运转, 协调领导、管理层和员工之间以及本企业与其他企业之间的关系, 调动各方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从而实现企业目标。相反, 如果企业制度不合理, 将会破坏企业的正常运转, 甚至严重削弱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 导致企业经营失败。

伦理危机。伦理危机是指企业在社会伦理、公德方面出现的危机。如企业的行为造成环境污染引起社会反对进而给企业带来的危机。现代经济中的企业管理活动, 不再是单纯的微观企业行为, 还涉及社会伦理道德以及生态环境保护问题。在人道主义、民本主义、自由主义思潮日益盛行的社会经济体系中, 企业管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与危机。企业伦理准则是指企业经济活动过程中, 应遵循的伦理标准、社会正义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包括公平与效率、社会期望、平等竞争、广告、公共关系、社会责任、消费者主权、企业行为方式等多方面价值规范。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 包括人口危机、资源危机、环境危机、资金技术危机。企业管理者必须面对上述危机所带来的挑战, 如人口压力增大、资源不足、环境受到破坏、资金不足、技术落后、物资短缺。生态危机越严重, 管理危机也越大。

安全危机是指企业在内部、外部安全方面出现的危机。典型的案例是近年来出现的毒奶粉事件。企业安全主要涉及企业的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技术安全、资金安全、市场安全等多个方面。企业的生产安全、经营安全、技术安全、资金安全是内部安全问题, 较容易解决;市场安全涉及外部安全, 一旦出现, 如果处理不当, 会给企业带来致命打击, 破产、倒闭是常事。

竞争危机是指由于竞争对手的行为给企业带来的危机。竞争危机主要表现在知识技术的竞争、人才的竞争、信息占用与处理能力的竞争、企业预测与决策能力的竞争和应对危机能力的竞争。如数码相机的出现给胶卷企业带来的危机、竞争对手人才争夺带来的危机等。

以上企业面临的危机可进一步归纳为两种:结构性危机和偶发性危机。结构性危机一般是由企业内部系统损坏导致的, 造成危机的因素很早就在企业中存在, 一般都是企业的某项管理功能的实质性失效。一般来说, 结构性危机根深蒂固, 比较难以挽回, 因为结构性缺陷是企业长时间形成的, 根深蒂固, 在短时间内难以得到根本改善, 造成的损失一般也很难以其他方式得到补偿。所以, 企业面对结构性危机主要考虑的应该是尽量地减少损失、降低负面影响。而利用危机增加收入或利用危机扩大影响在结构性危机中是很难实现的, 对此企业决策者要克服侥幸心理, 不要企图采取措施转“危”为“机”, 防患于未然是这类危机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偶发性危机可以看作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种因素是决定危机存在的基础条件, 往往并不是很大的事件, 本身也不是什么问题, 有的在危机爆发前早就存在, 有的根本就是子虚乌有。另一种因素是引发危机的特定诱因, 这类危机的实质是经过特定诱因对基础事件的渲染后, 在企业利益相关者中诱发的心理认知的崩溃, 很多时候甚至特定诱因本身就是对一些子虚乌有的事件散布的谣言。现实中, 由于这类危机缺少征兆, 爆发时间也没有规律可循, 所以较难预防, 后果也比较严重, 处理不好将会给企业带来颠覆性的损失。这类危机的成因与利益相关者的心理认知有关, 因此, 如果能及时妥善地改变相关者的心态, 经过适当处理, 是可以向好的方面转变的, 可以采取措施使之转“危”为“机”。

近年来出现的大量危机事件表明, 我国企业危机管理能力不高, 大部分企业内部不存在危机管理程序, 当危机出现时, 绝大多数的企业家不知道该怎样正确应对。正是由于企业对危机的性质、后果、原因等判断迟缓, 极有可能将原本不大的事件演变为一场空前的危机。实际上, 在企业危机出现之前往往已经出现不良信号, 企业危机的形成与发展有一个过程, 显示出不同程度的前兆与信号。危机信号是指企业经营过程中较为隐蔽的危机迹象。通常, 其危害程度小, 对企业的生存还不构成直接威胁, 但时刻消耗着企业的资源和能量, 制约着企业的发展。潜在危机信号可以通过企业经营中微妙的不良现象来反映, 微妙的不良现象主要有:内部管理出现了不协调的迹象、行为失信、受到新闻界、政府部门“曝光”、社会公众舆论哗然、少量高级人才流失、市场份额逐渐萎缩、盈利能力偏弱、执行力较差、信息沟通、传递不畅、创新能力降低;缺乏发展后劲等。企业应当树立防范风险的意识, 从各个渠道及时捕捉到这些征兆的信号, 并对这些征兆的信号进行分析和判断, 及时进行必要的预防, 确保企业的某些薄弱环节不至于转变为危机。

金融危机背后的价值观危机 篇8

美国不乏从困境中走出的先例。不管是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大萧条, 还是本世界初互联网泡沫的破灭。美国都成功的从危机中走出, 并开始新一轮的繁荣。但这次金融危机的特别之处在于其不仅是金融危机, 更是资本主义价值观危机。

马克斯·韦伯在其著名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论证了所谓的资本主义的精神是一种合乎道德伦理的明确的生活准则。人类要想得到上帝的恩宠, 就必须在世俗的职业活动中证明其个人的道德价值, 个人以合法手段获得职业上的成功, 那么他便在上帝面前展现了他的价值。韦伯认为应把劳动本身作为人生的目的, 从而把劳动赋予了宗教层面的意义, 劳动的目的不在于追逐和占有财富, 更不应用积累的财富享受奢侈的生活。新教主张勤勉劳动同时是因为劳动是禁欲途径。所以可以把韦伯新教伦理的核心价值在于“勤俭”与“禁欲”的结合。

新教伦理所倡导的把劳动作为天职以及对消费的限制, 所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资本的积累, 进而推动了资本主义快速发展。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的高速发展, 逐步出现了凡勃伦所谓的“有闲” (leisure) , 他们存在的目的与意义便是享受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给他们带来的愈发丰裕的消费品享用与非生产性的劳动与娱乐。而后以福特主义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规模生产又带来了大众消费文化, 正式宣告了消费社会的形成。劳动本身不再是人生的目的, 劳动变成了一种手段, 消费享乐才是生活的目的。消费一件商品的目的也不光是为了满足使用需求, 而是通过对商品的消费来体现其生活品味、身份地位和优越感。这已经背离了韦伯所倡导的新教伦理, 而信用消费则彻底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分期付款使提前消费变成了可能, “勤俭、节欲”的新教伦理已被彻底抛弃!无休止的消费带来的是奢华的物质享受, 同时也伴随着精神的空虚和道德的沦丧, 这也就可以解释华尔街的“精英”们可以完全忽略客户的利益以及巨大的风险, 全身心的设计出复杂的金融衍生品来获取更高的利润。

当下, 深受危机之害的人们已习惯将矛头指向贪婪的金融家, 当曾经的华尔街传奇人物、纳斯达克股票市场公司主席伯纳德.麦道夫因涉嫌证券欺诈遭警方逮捕后, 金融家彻底沦为唯利是图, 道德沦丧的代名词。今年三月份, 拿到美国政府1700亿美元救助资金的美国国际集团 (A I G) 宣布对其金融产品 (Financial Products) 部门发放1.65亿美元奖金, 更是将公众对华尔街的不满情绪推向了高峰, 个别失去理智的人甚至对其员工施加人身威胁。而我们应当看到, 华尔街的金融大鳄们不过是点燃了金融危机的导火索, 危机的真正根源在于美国透支性的消费模式。以及作为这种消费模式精神支撑的消费主义文化。长期以来, 美国消费者透支其未来的消费模式使美国民众一直维持着较高的生活水平, 这一点在房地产领域尤为突出, 因此, 金融危机从次贷危机开始就不足为奇。低利率和低信贷门槛仿佛使美国人实现了“居者有其屋”这一美好愿景。但这也同时意味着众多美国人在房地产上的消费已经背离其收入水平, 也就是说他在享受着他本应无权享受的商品。正是这种完全背离作为资本主义价值观的“新教伦理”的所谓“消费未来”的潇洒的生活方式将美国拉入了金融危机的深渊。

毫无疑问, 华尔街精英们一次次的挑战道德底线以及美国民众透支未来的生活方式已经完全背离了韦伯所倡导的新教伦理。工作的目的简化为积累巨额财富进而满足其自身的贪欲, 而贪欲的魔盒一旦打开, 危机也就成为必然。令人庆幸的是, 危机下的人们已经开始展开自救, 我毫不怀疑美国从困境中走出的能力, 美国是一个善于应对危机和调整的国家, 美国人通过民主程序选择了一位黑人总统, 已经强力证明了美国的自我调整能力。而奥巴马上台后, 也一直致力于寻找从危机中走出的路径, 从高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获批, 到住房援助法案的签署。美国人试图从一个个方案中看到经济复苏的希望。在过去的几个月, 以美国为首的发达经济体积极经济数据频现, 衰退业已结束的信号似乎明显。发达经济体似乎已经迈上复苏之路。但是, 造成金融危机的一些根本性问题, 在过去一年并未得到解决。笔者认为, 这些方案皆可看作“治标不治本”。要想彻底的从这次金融危机中走出, 必须解决当前所面临的价值观危机, 贪婪不是资本主义, 正如韦伯所指出:对物质的欲望存在于人类自身, 在一切时代、一切国家的所有的成员, 无论有无实现这种欲望的可能性, 这种欲望都存在。对物质的欲望并不是资本主义, 更勿论资本主义的精神。资本主义精神应体现在对这种非理性欲望的缓解甚至是抑制。因此, 可以归结为:资本主义国家从这次危机中走出的最终希望应寄托于资本主义精神完成自我救赎。

摘要:2008年9月15日, 有158年历史的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 以此为标志, 美国爆发华尔街金融风暴, 并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在金融危机洗礼下, 各国政府都在加强金融监管, 金融机构在政府的干预下, 也开始强化风险控制。而本文则从一个不同的角度, 对金融风暴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 以便起到更好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金融危机,价值观,勤俭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的特征 篇9

所谓危机的传染, 是指—个国家的危机导致另一个国家发生危机的可能性, 它强调的是某一个国家发生危机的原因就是另一个国家发生的危机——如果另一个国家没有发生危机, 这个国家原本也不会发生危机[1]。目前已有的传染检验方法多集中在资产价格的协同运动上, 主要有资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波动性溢出分析、发生危机的条件概率检验、协整分析等。

目前已有的传染检验方法多集中在资产价格的协同运动上, 主要有资产价格的相关性分析、波动性溢出分析、发生危机的条件概率检验、协整分析等。资产价格相关效应不能证明Massion定义的“纯粹传染”的存在;波动性溢出分析效应检验的结果可能由于内生变量的异方差的存在而受影响;发生危机的条件概率检验同样由于可能存在变量的异方差性导致结果误差的风险;协整分析则适应于长期动态效应进行研究, 不适应具有短期性、突发性特征的现代危机。

此外, 还有新闻溢出分析、极端值分析等。综观以上各种方法主要是通过方差-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来分析市场相关程度, 主要目的是检验数据生成过程中参数的稳定性, 但是如果存在内生变量、忽略变量和异方差性等问题, 其参数稳定性的检验结果往往是有偏的。虽然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可以进行修正, 但其结果不具有普适性, 并且这些方法都无法再现传染的动态效应, 更无法将传染冲击的力度定量化。

2.检验方法

2.1方法介绍

鉴于传统检验方法的多种弊端, 本文提出运用向量自回归 (VAR) 系统来检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VAR (Vector Autoregression) 系统是Sims于1980年提出的一种新型宏观经济计量模型, 它由一组动态联立方程构造而成。与一般联立方程组模型不同, VAR系统将所考虑的经济变量纳入一个系统, 能够反映系统的完全信息。VAR系统中包含的所有变量都视为内生变量, 避免了划分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以及识别模型等复杂问题, 从而解决了以回归分析为基础的研究方法的 (潜在的) 内生性问题。在VAR系统中, 经济理论的作用仅限于选择变量和确定变量的滞后长度, 从而使经济理论对统计推断的限制减少到最低程度。VAR系统的解释变量全部都是滞后变量, 因而可以描述变量之间的动态联系。此外, VAR系统还有独特的分析功能, 如对变量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进行检验、脉冲响应 (Impulse responses) 分析等。Granger因果检验和脉冲响应分析并不是建立在参数估计基础上的, 因此它能避免传统的基于参数估计的检验方法中的忽略变量、内生变量和异方差性等问题。正是由于VAR模型具有上述优点和功能, 所以它很适合于检验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

对金融危机发生前后世界上几个代表性的主要股票指数之间的Granger因果关系的变化进行分析, 可以判断是否存在传染效应。如果危机前后股票指数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 则这种情况不存在传染;如果危机前后股票指数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则需进一步分析才能判断是否存在传染效应, 为此, 可进行脉冲响应分析。脉冲响应分析是指系统对其某一变量的一个冲击所做出的反映, 它可以动态地描述某国发生的危机对其它国家冲击的强度和冲击持续的时间, 如果一个国家的脉冲相应比其他国家的脉冲响应急剧增加, 则可以说明传染效应的存在;否则, 不存在传染效应。

2.2 Granger因果检验

对{Xt}和{Yt}两个时间序列, 依据Granger的定义, 如果相对于仅用Yt的过去值来预测Yt时, Xt的过去值能用来改进对Yt的预测。即如果Xt的过去值能统计地改进对Yt的预测, 则称Xt因果于 (Granger-causes) Yt。Granger因果检验不仅能对变量之间的长期关系进行检验, 而且也能对变量之间的短期关系进行检验。对不存在单位根的两个平稳序列, 可以定义如下方程:

undefined

检验从Xt到Yt的因果关系, 即为检验βj的零假设。

原假设H0:βj=0, j=1, 2, …, m

各择假设H1:βj≠0, ∀j, 1≤j≤m

如果接受原假设, 则不存在Xt到Yt的因果关系;反之, 则存在Xt到Yt的因果关系。

2.3脉冲响应函数

考虑一个P阶向量自回归 (VAR) 模型:

undefined

其中, Yt由内生变量组成的k维向量, Ai是系数矩阵, B是常数向量, εt是k维误差向量, 其协方差矩阵为Ω。

一般地, 如果 (2) 式是可逆的, 则它能表示成一个向量移动平均模型 (VMA) :

undefined

其中, Ψs是系数矩阵, C是常数向量, 它们可由 (2) 式中的Ai和B求出。

根据 (3) 式可以看出, 系数矩阵Ψs的第i行第j列元素表示, 变量i对由变量j产生的单位冲击的S期滞后反映, 即VAR系统中变量i对变量j的S期脉冲响应。

这里隐含了一个假设, 即误差向量εt的各分量之间不相关。但一般情况下上述假设并不成立, 也就是说向量εt不是标准的向量白噪声, Ω也不是对角阵。为此, 常做如下变换:

由于误差向量的协方差矩阵Ω是正定的, 因此存在一个非奇异阵P使得PP'=, 于是 (3) 式可以表示为:

undefined

经过变换, 原误差向量εt变成标准的向量白噪声ωt。此时, 系数矩阵ΨsP的第i行第j列元素表示, 系统中变量i对变量j的一个标准误差的正交化冲击的S期脉冲响应。

3.美国金融危机的实证研究

数据的选取:本文选取了自2006年1月至2008年10月的法国CAC指数, 英国富时100指数, 德国DAX指数, 道琼斯指数和上海上证综合指数。以周平均指数计量, 共145个观察值。本文选取了有代表性的世界主要股票指数作为分析的对象, 用股票市场指数来判断一国资本市场和另一国资本市场的关联程度, 如果在一段时间内两国股指变化有因果关系说明两国资本市场关联程度较大, 反之, 说明两国资本市场关联程度较小。

(1) 单位根检验平稳性

由Granger因果关系的定义知, 所检验的时间序列必须保证严格平稳的前提, 否则容易出现“伪回归”所以在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之前先对单位根进行检验。这里采用的是LLC的ADF单位根检验。

undefined

假设检验:H0:α=0, H1:α<0

H0假设存在单位根。如果接受原假设H0而拒绝H1, 说明序列y1存在单位根, 是非平稳的;否则说明序列yt不存在单位根, 是平稳的。

从表1的结果可以看出, 5个国家的时间序列数据均接受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即原序列为非平稳序列;一阶差分后继续检验, 在1%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 一阶差分序列平稳。可见5个国家时间序列均为I (1) 过程, 可进一步对时间序列的一阶差分序列进行Granger因果检验。

注:*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拒绝序列为非平稳的原假设, 1%的临界值为-3.476472.Level为ADF统计量, 1st为一阶差分条件下ADF统计量。

(2) Granger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undefined

使用联合假设

undefined

虚拟假设H0:X不是引起Y的格兰杰原因。

检验结果如表2:

注:因样本容量大于120所以1%、5%、10%的临界值均为1.00.

从上面Granger因果检验可以看出在10组数据中, 具有双向因果关系的有5对, 单向因果关系的有4对, 不具有因果关系的有5对。其中涉及上海上证综合指数的4组数据中只有与美国具有双向的因果关系, 与欧盟的指数具有单向的因果关系。而剩余的6组不含上证综指的数据中有4对数据具有双向因果关系, 2对数据具有单向因果关系。

具有双向因果关系的国家是:美国与德国、美国与英国、美国与中国、美国与法国、法国与德国。具有单向因果关系的国家是:英国对法国、德国对英国、德国对中国、法国对中国。

从结果中可以看出, 美国与其他四个国家都存在着资本市场的传染效应。四个国家的资本市场都与美国具有紧密的联系, 所以由次可见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来的全球金融危机波及范围之广。

(3) 脉冲响应检验

为了进一步分析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对其他四个国家资本市场影响的深度, 本文分别对美国与其他四个国家的指数数据进行脉冲响应检验。

脉冲响应检验的结果可见附录1。

从脉冲响应检验的结果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发生后, 中国受到美国资本市场的冲击相比较其他国家比较小。其他国家受到冲击后脉冲图下滑趋势较明显。

4.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论

(1) 由以上分析可见美国, 英国, 法国, 德国股指变化更具有因果关系的特征, 而中国股指变化与上述四国因果关系较弱, 说明中国资本市场与其他几国资本市场的关联程度较低。

(2) 金融危机的传染过程存在逆向反馈机制。金融市场走向危机的强烈信号及各国投资者对美国金融市场投资的直接损失和心理预期的逆转, 导致相关国家金融市场陷入危机, 并将危机信号向美国反向传递。

(3) 金融危机交叉传染导致危机程度加深。金融危机在国家间的网状交叉传染形成危机传染的恶性循环, 导致危机程度渐进加深。

(4) 从分析结果可以看出, 非接触性传染渠道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发挥的重大作用。季风效应和净传染效应在其中表现的淋漓尽致。美国金融危机并没有恶化其他国家的经济基本面, 但与其金融市场具有高度相关性的德国, 英国和法国却受其影响较大, 而与资本市场没有全面开放的中国受其影响较小。

防范金融危机传染的政策建议

(1) 审慎开放资本项目, 加强外资流向监管。新兴市场的金融危机总是出现在金融自由化和较大规模的资本流人之后, 因此, 资本项目的开放要遵循审慎性、渐进性的原则。同时, 加强对外资流向的监管, 防止外资大规模的流进流出对我国造成冲击。

(2) 建立我国金融危机预警体系。金融危机爆发前, 一国经济运行会表现出一些不正常的迹象, 因此, 我们要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预警体系对潜在的金融危机及时预警, 以便采取措施来预防金融危机的发生。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金融危机频繁爆发并表现出显著的传染性。本文以美国金融危机为例, 建立VAR模型, 对其传染效应进行实证分析, 得出在美国金融危机发生的情况下, 通过资本市场的传导, 中国相对于发达国家影响较小, 最后提出有效的危机传染防范措施。

关键词:危机传染,VAR模型,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

参考文献

[1]王春峰, 康莉, 王世彤.货币危机的传染:理论与模型[J].国际金融研究, 1999, (1) :44-50.

[2]张志波等.基于VAR模型的金融危机传染效用检验方法与实证分析[J].管理工程学报, 2005, (3) :115-120.

[3]李子奈, 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 2000.231-234.

[4]Sebastian Edwards.Interest.Rates, Contagion and Cap-ital Control[A].NBER Working Paper.2000, No.7801.

金融危机的特征 篇10

从广义上看, 经济危机较金融危机涉及的范围更广, 金融危机只是广义经济危机的一种表现方式。考虑到所讨论的主题, 本文考察的经济危机为狭义经济危机, 与金融危机相对独立。

一、文献综述

随着危机的周期性爆发, 经济学家对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研究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 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为经济学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动因和素材。归纳起来, 国内外学者对实体经济、虚拟经济、经济危机、金融危机的定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及二者关系, “次贷”危机产生原因等课题进行了如下研究:

(一) 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定义

严明认为实体经济是一种以现实的可感知的物质为存在形式和活动内容的经济活动形式, 是传统经济社会的主要经济行为方式。类似地, 沈良指出:实体经济是“物质资料生产、销售以及直接为此提供劳务所形成的经济活动, 其主要构成部分包括农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建筑业、邮电业等产业部门”。

成思危对虚拟经济的定义是“与虚拟资本循环运动有关的经济活动, 也即虚拟资本的持有和交易活动”。在现代经济中, 它是一个涵盖整个金融业的概念, 不仅包括资本市场, 也包括货币市场;不仅包括国内金融市场, 也包括国际金融市场;不仅包括原生金融市场, 也包括衍生金融市场。债券、股票、期货、外汇、期权等金融产品都是虚拟经济的产物。

(二)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定义

马克思认为, 经济危机指一个或多个国民经济或整个世界经济在一段比较长的时间内不断收缩 (负的经济增长率) , 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过程中周期爆发的生产过剩的危机。

关于金融危机, 马克思指出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危机是只伴随经济危机爆发而爆发的一般意义上的金融危机;狭义的金融危机则是指单纯的货币危机。马克思认为, 正是由于商品和货币在价值形态上的对立和必须相互转换, 才使资本运动过程本身潜伏着经济危机和货币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三)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成因

关于经济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其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即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生产资料被资本家占有, 导致资本和劳动收入分配的两极分化。群众购买力不足又导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 最终导致经济危机爆发。

凯恩斯也认为经济危机是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 但他同时指出有效需求不足取决于三条基本心理规律, 即消费倾向规律、资本边际效率规律和对货币的灵活偏好规律。经济危机的产生并非缘于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安排, 而是缘于人们的主观心理, 消费者的消费倾向是递减的。因此, 从长期看来, 消费者的消费需求, 远远落后于整个社会财富的增长水平。

关于金融危机的成因, 成思危在考察虚拟经济系统的结构与演化规律后将其归结为:实体经济系统运行失常;政府宏观管理失误;金融系统幼嫩脆弱;投资人群信心动摇;国际投机资本冲击。

(四) “次贷”危机的原因

孙时联、刘骏民和张云认为, “次贷”危机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低收入者住宅抵押贷款的证券化出现问题, 而其本质原因是金融杠杆的泛化导致市场风险不断放大。陈雨露、庞红和蒲延杰则认为, “次贷”危机的根源在于货币紧缩政策的时滞和全球流动性过剩, 而金融市场的多米诺骨牌效应又使得金融体系一个环节出现问题, 便会引起连锁反应从而引发危机。

(五) 经济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关系

马克思和恩格斯曾全面深刻地论述过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的关系。他们指出, 现实中的生产过剩危机 (即经济危机) 导致货币危机从而引发金融危机。因此, 金融危机的实质仍然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同时, 金融危机会影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和商品市场, 从而影响消费和投资并导致经济危机。

本文以“次贷”危机所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为背景,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联动角度剖析二者的联系和区别。

需要强调的是, 本文提到的经济危机指狭义经济危机, 即由于消费需求不足, 生产能力相对过剩, 经济结构不合理, 或者稀缺资源供给减少而政府未能进行有效调节, 使得实体经济系统失衡从而引发的危机。

而本文所考察的金融危机是指虚拟经济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偏离实体经济太远使得市场积累的经济泡沫破灭, 进而导致一国或地区经济严重失衡所引发的危机, 主要表现为危机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 (如基准利率、汇率、股票债券等证券指数及房地产价格等) 的急剧恶化。

二、从“次贷”危机看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演化过程

本次危机是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次贷”问题产生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价下跌使得房地产次级贷款对象的偿付能力下降。与此同时, 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和经济全球化又使得“次贷”危机一步步演变为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如图1) 。

(一) “次贷”危机演化为全球金融危机

2000年至2004年, 美联储连续15次降息, 住房贷款利率持续下降, 大大减轻了购房者的压力。但过度降息所带来的过剩流动性使房地产市场泡沫不断积聚, 能源和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 通胀压力骤增。为了抑制通货膨胀, 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开始逆转, 先后加息17次, 将利率从1%提高到5.25%。连续的加息在提高了房屋借贷成本的同时, 也促发了房价的迅速下跌, 以及抵押违约风险的急剧增加, 并最终成为本次“次贷”危机的导火索。

按揭贷款的证券化和衍生工具的快速发展, 加大了与“次贷”有关的金融资产价格下跌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 使得大批国际金融机构遭受重创并相继破产或被国有化, 投资基金被迫关闭, 股市剧烈波动, 全球性金融危机爆发。

(二) 金融危机演化为经济危机

“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破灭, 股票市场深度调整, 信贷持续紧缩。金融资产价值的萎缩通过负向的财富效应 (1) 影响居民消费信心, 通过托宾Q值效应 (2) 和金融加速器效应 (3) 抑制企业投资。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 危机又通过贸易和投资渠道从美国传导至全球, 造成世界经济疲软。2008年9月起, 随着金融危机的不断深入, 这场风暴开始从虚拟经济扩散到实体经济, 多国经济放缓甚至出现衰退, 大量企业倒闭或者大规模裁员。金融危机开始演化为经济危机。

(三) 经济危机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

实体经济衰退使得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大批企业破产和失业人数上升, 导致银行坏账扩散至次级抵押债以外的商业贷款领域, 加剧了信用市场的紧缩态势, 形成恶性循环。

具体传导机制如下:当次级抵押贷款被证券化后, 与该抵押贷款债券相关的信用风险及其收益, 就从贷款者转移到持有这类证券的机构投资者中。一旦次级抵押贷款的违约率大幅上升, 这些证券的信用评级就会调低, 市场价格大幅缩水, 持有这些证券的金融机构就会出现巨额的账面资金亏损。至此, 危机从信贷市场传导至资本市场, 资产价格泡沫破灭。

在此期间, 经济社会整体的信用风险骤然上升, 金融机构主动降低杠杆比率进入去杠杆化阶段。去杠杆化的过程又加剧了资产价格的下跌, 资产价格的持续下跌又导致商业银行不得不降低风险资产 (包括贷款) 在资产组合中的比例, 从而引发“惜贷”行为。信贷市场出现萎缩, 导致危机从资本市场再度传导至信贷市场。

另外, 危机使得大批资金从新兴市场国家撤离, 全球出现严重流动性短缺, 进一步恶化了金融危机态势。

三、 (实体) 经济危机与 (虚拟) 金融危机的区别及联系

从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的发展历程和表现形式来看,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一) 归纳起来, 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之间的区别表现在以下三点

1. 危机爆发原因不同

(1) 经济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是有效需求不足导致宏观经济失衡或者受外界供给冲击影响引发经济波动。国民收入理论认为:

其中Y、C、I、G和NX分别表示国民收入、消费、投资、政府采购和净出口。在这个公式中, 假定政府投资G为外生变量, Y主要取决于C和I。当有效需求不足使得居民消费水平下降、企业投资规模萎缩时, 国民收入就会下降。同时,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 进出口贸易也是影响国民收入的一个重要因素。

20世纪前几次世界性经济危机主要都是由于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需求的不足或者外界能源供给冲击而直接导致经济下滑。以1973~1975年的石油危机为例, 阿拉伯国家削减石油产量造成油价暴涨, 欧美经济严重受挫, 西方国家的工业生产整体下降8.1%, 企业破产严重, 失业人数创战后世界最高纪录。

(2) 金融危机爆发的主要原因在于虚拟经济发

一方面,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认为

M表示货币需求, L1表示交易性需求和预防性需求, L2表示投机性货币需求。当货币需求总量M一定时, L1和L2此消彼长。虚拟经济发展速度过快以至于偏离实体经济过远, 表现在货币需求上即是L1实体需求的萎缩和L2投机资本的膨胀, 泡沫积聚的结果必然是虚拟经济崩溃, 整个经济体系陷入困境。

另一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费雪在其1911年出版的《货币购买力》一书中, 对古典货币数量论观点进行了清晰的阐述, 并且得出现金交易方程式:

其中的M、V、P和Q分别表示流通中的货币供给量、货币流通速度、商品一般物价水平和全社会商品劳务供应量。需要指出的是, 公式中的M (货币供给量) 主要指进入实体商品经济的货币供给量, 未包含虚拟经济的货币。

随着虚拟经济的不断发展, 信用货币被频繁使用, 股票债券等虚拟资产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 人们除了用货币购买商品或服务以外, 也投入大量货币购买虚拟资产进行投资或投机。我们用M′表示用于购买虚拟资产的货币交易量, 则费雪的现金交易方程式就转变为以下的货币交易方程式:

在货币供给量 (MV) 不变的前提下,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如果适中, 那么虚拟资产会通过投资渠道, 财富效应渠道, 流动性渠道等方式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但是, 当M′过多时, 就会产生资本流动性过剩问题, 从而使得虚拟资产价格过高, 泡沫膨胀。同时, 用于虚拟资产交易的货币量M′越大,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就越少, 购买商品和劳务的总需求就越少。二者交互作用, 经济逐步萎缩。

以本次“次贷”危机为例, 次级贷款债券及其衍生品占用大量的货币, 使得M′上升, 导致两个结果:

一方面, 用于实体经济的货币量下降, 降低了资金的有效利用率, 导致消费和投资下降, 从而导致国民收入下降。

另一方面, 虚拟经济扩张导致经济泡沫膨胀。当泡沫膨胀到一定程度, 会使得市场预期发生微妙变化:资本市场的资本流入量减少, 价格上升趋势减缓;投机者的心理预期下降, 开始大量抛售虚拟资产并撤离资金, 造成经济泡沫破灭;信用链条断裂, 企业资产负债率上升, 甚至资不抵债导致破产;商业银行出现巨额坏账, 大幅亏损直至倒闭。

2. 危机发展的阶段性不同

实体经济危机传导链条简单, 危机爆发之后通过影响消费和投资使得经济迅速恶化。而“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 首先使得金融市场产生巨大震动, 之后传导到实体经济, 在实体经济发酵扩大后再次反作用于虚拟经济, 并阶段性爆发。本次危机始于美国并逐渐传导至欧元区和亚洲区且至今未有迹象表明有减缓趋势。

3. 危机规模不同

经济危机由于仅限于实体市场, 规模相对可控。在金融危机下, 衍生品的出现使得危机爆发的能量以几何级倍数放大并反射到实体经济, 其危害程度远远超过实体经济危机。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于金融衍生市场发展得如火如荼的21世纪, 以次级抵押贷款为基础的金融衍生产品所代表的经济量远非一国或地区实体经济总量可比, 一旦泡沫破裂, 经济链条中断, 其传导性和破坏性都得以放大, 规模和危害远远超过单纯实体经济危机。

(二) 金融危机与经济危机虽然有很多区别之

处, 但二者又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且最终都会对一国或地区甚至全球的经济造成巨大的危害

以“次贷”危机为例, 当次级抵押贷款证券及其衍生品泡沫破灭引发第一轮金融海啸后, 其对实体经济直接造成很大的伤害:一方面, 金融投资产品价格暴跌, 长期靠信用和投资收益支撑消费的居民需求迅速萎缩;另一方面, 金融机构纷纷倒闭或陷入困境, 现金流收缩, 企业无法从资本市场或货币市场获得充裕的融资, 经营举步维艰, 投资大幅减少;同时, 国内经济的不景气必然促使各国实施从紧的贸易政策, 如此一来, 在全球化背景下, 一些依靠出口拉动经济发展的外向型国家也会深受其害。

金融危机的影响反射到实体经济后, 又反过来会对金融市场的失衡恶化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随着全球金融市场的逐步开放, 各国经济联系空前紧密, 实体经济一旦发生危机, 紧跟现金流萎缩而来的往往就是债务危机和货币危机。负有大量外债的国家由于现金链条断裂, 无法支付高额的利息, 面临国家倒闭风险;与此同时, 面临支付危机的国家信用评级下降, 本国货币被抛售, 汇率大幅波动, 货币迅速贬值, 从而引发货币危机。

四、“次贷”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与启示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目前呈现不断蔓延与加速扩散的趋势, 作为一个外向型的庞大经济体, 中国不可能在这场世界性的金融危机中独善其身。中国的经济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通过出口市场、外国直接投资、国际初级产品及原材料价格、人民币汇率及货币政策等渠道传递到中国。

全球消费能力和消费欲望下降以及美元的疲软必然影响中国的出口增长。2008年我国出口金额同比增长17.8%, 比2007年增长速度降低近5.7个百分点, 出口作为与消费、投资并驾齐驱的“三架马车”, 其规模的下降必然减缓中国宏观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开放, 金融危机下“热钱”的大量撤离必然加大我国金融市场的震荡风险;随着美元弱势地位的不断强化以及美国金融机构的倒闭或经营不景气, 我国对美国金融市场的投资难免蒙受损失。

这次金融危机除了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了很多负面影响, 也对我国以后的经济发展带来一些重要启示。

一要处理好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虚拟经济的发展必须建立在实体经济的基础上并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当虚拟经济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相适应时, 虚拟经济发展会促进整个经济发展;当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而过度膨胀时, 则会产生经济泡沫, 造成虚假繁荣, 导致经济大起大落。因此, 政府应防止虚拟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 保持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平衡平稳发展。

二要坚持适度稳健创新, 完善金融市场监管体制。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起步较晚, 在深化金融创新的过程中更应该注意防范过度创新所带来的风险。政府须建立健全金融市场监管体制, 加强金融监管, 保证金融安全。

参考文献

[1]成思危.虚拟经济与金融危机[J].科学管理学报, 1999, 2 (1) .

[2]沈良.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是两个盘——论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相互作用[EB/OL].http://money.zjol.com.cn/05money/system/2008/04/02/009373925.shtml, 2008-04-02.

[3][德]马克思,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编译局, 译.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4][英]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05.

[5][美]斐雪.货币的购买力[M].金本基, 译.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 2002.

[6]张明.次贷危机的传导机制[EB/OL].http://www.rcif.org.cn/ReadNews.asp?NewsID=536, 2008-05-19.

[7]严明.虚拟经济.经济新参考丛书[M].北京:新华出版社, 2005.

[8]孙时联, 刘骏民, 张云.美国金融危机深层次思考与对策[N].国际金融报, 2008-10-31.

金融危机的特征 篇11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创新;金融监管

一、引言

2008年9月,次贷危机高潮迭起,引发了美国“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从贝尔斯登到“两房”,到雷曼兄弟,再到美林、AIG的一系列事件,强烈冲击着全球金融秩序。

危机背后,我们可以看出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失调。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品创新、工具创新、市场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服务创新、制度创新等层出不穷,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效率,成为全球金融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这次金融危机是一系列金融衍生品环环相扣后由一个“蝴蝶效应”所引发,而其本身就属于一个金融创新。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但本质上并不是金融创新本身的问题,而是监管的问题。

二、监管缺位的原因分析

1.市场监管被历史形成的利益切割

美国金融市场的不同群体的不同利益诉求,导致银行、保险、证券等难以形成统一的市场监管。与此同时,金融创新和金融业务又相互渗透组合,造成“混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尴尬局面,利益的交叉和牵扯大量产生盲区和死角,加大了监管的难度。

2.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被利益集团合法渗透

如美国国家金融监管机构之一——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CFTC),其下属的全球市场咨询委员会主要成员包括J·P·摩根、花旗、巴克莱、高盛和瑞银等金融巨头的代表。

3.监管人员知识手段不足

随着金融创新迅猛发展,对风险集中程度的识别、划分、评估日趋复杂,大量金融衍生品场外交易及其表外业务不断增加,是金融会计报表的真实性和各项数据的准确性大打折扣,监管当局对监管对象和品种越来越搞不懂,只能按照监管对象提供的模型和数据,在监管对象的指导下进行监管,这样的监管形同虚设。

4.评级机构失职

衍生产品经层层包装日趋复杂,广大投资者只能依赖信用评级的专业眼光。然而,错误的数据假设、迟缓的信用级别更新导致了误差巨大的评级结果。更有甚者,许多评级机构对于违约率这一放贷关键数据,使用的居然是2001—2003年低利率环境下的历史数据。另一方面,评级机构被市场行为暗中操纵,最著名的穆迪、标准普尔、惠誉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向评级对象收取费用,高评级收费是低评级的2倍。

三、对策建议

从国内外经济金融形势的发展趋势来看,金融创新作为金融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是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所应鼓励而不是限制的。但在放松金融管制以刺激金融创新的过程中,金融监管如何加强对金融创新的引领与拓展,促进金融稳定和金融创新共同发展,则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长期的挑战。

1.加强金融监管的协调与合作

建立和完善国内财政、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 提高监管效率, 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加強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 必须建立和完善监管联席制度与风险联合处置机制, 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建立和完善监管部门内部工作协调机制,通过强化监管的组织领导和系统化管理, 明确各级机构和内部各职能部门、各监管岗位的职责, 完善工作协调机制, 保证监管系统的高效运行。

2.进一步健全完善信用评级体系

美国次贷危机的直接原因是风险管理不善,商业银行降低房贷标准,给没有足够收入证明的人发放贷款,甚至不要求首付,以此吸引大批高风险客户。商业银行在发放次级贷款之后,以次级债券方式转嫁风险,由于多次包装难以进行合理信用评级,最终引发系统性风险。我国经过多年的努力,正在探索建立信用体系,但并不完善。进一步加强信用体系建设,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可以说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

3.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

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该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要进一步明确各类机构的作用、运作规范,参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关于金融体系透明度的要求,对金融机构特别是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提高金融运行、金融风险、金融创新产品的透明度。

4.加快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监管队伍

要通过制定科学的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计划, 探索建立多途径的人才培养机制, 提高监管队伍素质。建立和完善适合银行监管工作特点的选贤任能机制和人力资源合理配置机制。同时要注意从体制、机制、制度和管理上预防滥用监管权利等腐败问题。抓紧对监管人员进行培训, 重点培训财务会计、信贷业务和衍生金融业务的实务操作。银监会可在现有监管部门的基础上, 吸收优秀商业银行人员, 充实自身的监管队伍, 建立激励性的工资和人事制度,从多方面来提高监管人员的监管素质。

四、总结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与建设市场经济进程的不断加快,金融创新活动必然越来越多,从而对金融监管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就要求金融监管机关在积极应对金融创新所产生的新的风险的同时,应努力加强自身的监管思路、监管方式、监管手段的创新,通过提高监管水平,提升监管层次,有效确保金融业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从全球金融危机看我国企业的财务风险防范与预警》赵冬梅《唐山学院学报》2009年第5期

[2]《金融全球化中的风险及对策初探》 陈昱《唐山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3]郑丽: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动态博弈——兼论对我国金融监管的启示.财经论丛.2006(7).

[4]刘奥南:博弈中的创新与监管.财经.2008(11).

金融危机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启示 篇12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国经济备受打击。为刺激经济恢复增长, 美联储采取了低利率政策, 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连续13次降息, 联邦基准利率从2000年的6.5%下调到了2003年6月的1%, 达到46年来的最低水平。

2007年, “次贷”余额虽然只有1.2万亿—1.5万亿美元, 但经过包装, 衍生为证券在二级市场流通, 总规模膨胀到10万亿美元, 其中在国际上流通的约占2/3, 涉及“次贷”业务的金融机构多达2500多家, 全球45家大银行和券商都卷了进去。

美国从2004年6月以后变更了利率政策,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 2006年8月宣布将基准利率继续维持在5.25%的水平。美国房地产市场自2006年开始迅速降温。一方面, 房子出手越来越难 (买涨不买跌) ;另一方面, 卖房所得也未必能够帮助借款人还清贷款。从2007年4月开始, 以新世纪金融申请破产为标志, 次级房贷市场危机爆发。

二、次贷危机爆发前国际金融监管的主要缺陷

始于2007年的美国金融危机并迅速席卷全球的事实充分证明了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存在严重缺陷, 无法对市场失灵做出快速的反映。

1. 监管对象的全球化和监管者的国别化的矛盾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明显, 金融机构、金融工具和全球金融市场的联动性大为增强。金融风险跨国传递和金融危机国际蔓延的途径、机会和速度也大大超过以前, 此次爆发的金融危机能够在短时间内波及全球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金融全球化及全球金融市场联动性的增强和国际金融产品的创新, 迫切需要全球化的金融监管体系对新产生的跨境金融交易进行监管, 以维护世界金融稳定。然而, 现有的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却不能很好的满足全球化金融监管的需要, 事实上的国际金融监管仍是各个国家视角下的独立监管, 并且由于各国国内金融监管体制和监管体系迥然各异, 无法进行有效的国际协调。全球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是建立在各国国内金融监管的一致性和有效性的基础上的。因此, 金融监管全球化与金融监管国别化的矛盾困扰着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有效实施。监管对象的全球化和监管者的国别化必然会在国际金融领域留下监管的空白地带, 在国际金融风险日益加大的今天, 这种空白无疑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2. 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失

多年来, 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一直采用的是“先上车, 后买票”的方式, 即出现监管漏洞再采取补救措施。这种模式不仅效果滞后而且致使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一直处于缺位和错位状态, 使之未能有效发挥全球金融监管职能。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后, 人们对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关于金融风险预警和防范职能的缺位更加不满, 迫切需要他们提供更多的金融监控职能。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作为国际银行业监管的主体对全球银行业的风险防控起了积极作用, 然而其制定的银行业监管的原则 (巴塞尔协议) 相当复杂和过于程式化, 并且还与大多数国家金融监管的实际情况不符, 这极大的削弱了其效能的发挥。更重要的是,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监管范围在新近出现的“影子银行”体系面前无能为力, 这也成为了其金融监管的一大掣肘。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位、错位状况注定了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不能有效的实施国际金融监管职能。

三、对国际金融监管的启示

监管空白、监管理念落后、金融监管协调和危机处理机制存在不足、主要国际金融监管机构职能的缺失等众多因素的存在使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1. 建立分层次、分区域的金融监管合作

金融全球化的趋势日益加速, 然而各国在经济水平、开放程度、金融结构、监管模式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使得在金融监管国际合作问题上不应该一刀切, 应通过逐步实现分层次、分区域的监管合作慢慢达到全球范围内的统一。首先, 区域经济由于高度相关性, 可以率先达成适应一体化要求的金融监管合作, 制定有约束力的区域性合作协议, 促进区域内合作, 现阶段欧盟的合作就是很好的例子。其次, 在体制差距不大、金融结构相似的国家之间加快推进金融监管国际合作, 充分发挥体制优势和结构优势, 提高合作的效率和作用。

2. 加强国际金融监管体系的合理性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反映的是过去的经济力量, 随着新兴市场经济体的壮大 (尤其是“金砖四国”) 和他们参与全球经济事务愿望的增强,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显然已不合时宜, 需要吸纳新的主体, 否则将很难在世界范围内协调金融监管问题。此次金融危机爆发后, 现有国际金融监管机构充分认识到了新兴市场国家参与全球事务的重要性, 在原有的金融监管主体上纷纷吸纳新兴市场经济国家成员。如2009年2月, 中国、印度和巴西被OSCO的技术委员会邀请为新成员;2009年3月10—11日, 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邀请巴西、中国、印度、韩国、墨西哥和俄罗斯等新兴市场经济国家进入其委员会的治理结构。此外, 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 (IASB) 同意将其成员增至16个, 并确立了名额的地区分布。

关键词:金融危机,国际金融监管,监管机构,合作

参考文献

[1]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EB/OL].http://www.dongshihui.com.cn/news_view.php.2008-12-16/2010-04-28[1]美国次贷危机的演变过程[EB/OL].http://www.dongshihui.com.cn/news_view.php.2008-12-16/2010-04-28

[2]范方志: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 (3) :45-48[2]范方志:美国次贷危机发展演变及其启示[J]..宁夏社会科学.2008 (3) :45-48

[3]朱小平: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中国与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9:4-8[3]朱小平:金融危机中的美国、中国与世界[M].北京:新星出版社, 2009:4-8

上一篇:全科医疗模式下一篇:虚拟数字存储示波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