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下的哈佛大学

2024-07-09

金融危机下的哈佛大学(共12篇)

金融危机下的哈佛大学 篇1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随着金融危机的持续,其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日益凸显。经济状况向来是就业水平的“晴雨表”,金融危机在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2009年,我省大中专毕业生人数将突破51万人,而全国高校毕业生将达到611万人,再创历史新高,加上往年毕业而未能就业的毕业生,就业大军高达1000万人。毕业生数量增加,金融风暴来袭,大学生求职遭遇“寒冬”,大学生就业再次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就业是民生之本,促进大学生充分就业刻不容缓。在2008年12月8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对就业工作进行了部署:“必须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全方位促进就业增长,确保就业形势基本稳定。”今年1月7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对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并确定了加强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7项措施。日前,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强调“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

在国家大手笔扶持大学生就业的同时,我们欣喜地看到,全国各地也纷纷出台了多项力促大学生就业的新举措。与此同时,政府拉动内需的一系列政策,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力所能及的就业帮扶,企业以实际行动招贤纳才,大学生就业观念和求职心态的积极转变,让我们对做好2009年大学生就业工作充满了信心。

面对危机,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鼓励大学生,信心比货币和黄金更重要,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在困难的时候,如果失去信心,那就失去了一切;有了信心,才有力量的源泉,才有勇气。其实,每一次危机,每一次挑战,都蕴涵着出路,酝酿着机遇。面对危机,我们只有满怀信心迎接挑战,才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如何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不利影响,化“危机”为“机遇”,科学引导大学生实现充分就业?政府、社会、高校、媒体,我们责无旁贷。

金融危机下的哈佛大学 篇2

中国由于金融实行分业经营,资本与金融帐户受到管制,开放程度较低,因此金融危机在中国的传播速度远不如在西方国家的传播速度快,但从经济联系的角度看,金融危机仍然可以通过经常帐户传染到我国,并对我国的实体经济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1.经济增速放缓。全球金融危机导致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有些已经转化为明显的不利因素。GDP连续6个季度出现回落,因此经济下行的压力仍然非常大,形势仍然非常严峻。

2.对外贸易大幅下降。长久以来,出口一直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动力,在目前对外贸易下降而内需的替代作用还没有完全展开的情形下,势必导致我国经济的增速放缓,企业经营面临困境。例如在广东、浙江等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省份,许多中小企业停产、歇业,一些大企业也出现较大亏损。.3.就业形势严峻。经济增速的放缓势必影响就业。一方面是城镇新增就业减少,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62万人,比去年同期减少21万人;另一方面是大学生就业困难,2008年年底有100万大学毕业生没有就业,而2009年又将有592万大学生毕业。

4.出现通货紧缩的风险。据4月9日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 CPI和PPI同比增速连续第二个月双双为负。经济学家们普遍认为,代表居民生活成本和企业原材料成本的CPI和PPI数据持续为负,应被视作是宏观经济陷入通货紧缩的重要征兆。

从以上对欧美国家以及中国的经济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全球正遭遇一场寒冬:投资锐减、股市低迷、失业率上升等等。要有效遏制金融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就需要各国彼此合作,共同努力。

中国的泡沫

目前房价及股指呈现虚假高昂,是被金融炒家“炒”起来的。虚拟经济指数的高涨,绝对不是经济繁荣的标志,恰恰是由于实体经济——产业经济的不景气所造成。高房价以及股市高指数背后其实都映现着金融炒作: 目前新建房空置率极高,有数字据说高达一半以上。其实,所谓亿万“地王”的出现正是经济泡沫化的表征之一。因为某些上市企业从股市圈到的巨额资金,除了炒地皮和囤积土地保值升值以外,已找不到更好的投资盈利项目。当今中国股市纯粹是内外大庄家的提款机。股指高昂背后映现实体经济、产业经济的高度不景气,银行及企业均有大量闲置资金通过庄家进入股市圈钱博弈。中国股市没有退市机制,再烂而不盈利的产业和股票,只要有大户坐庄,照样可以圈到钱。

2.基本生产资料要素以及消费物价,近年以来节节攀高。

一些中国经济学人也跟着美国人大谈特谈人民币币值低估的问题。殊不知,洋鬼所谓人民币币值被低估这种说法的实质是:以外币为单位以及国外物价为参照下,中国的货币单位(所谓购买力平价)以及物价普遍被低估了。

换句话说,从外国人眼中看,中国现在不仅币值太低,而且是物价太低了,二者应当同步高涨上去(实际二者也具有必然的联动关系)。这些盲目跟着洋人喊的国内经济学人,一面在高叫国内发生“通货膨胀”,一面又在鼓吹人民币应尽快升值,也就是说让被人民币估值的全部中国物价对国外货币同步高幅度升值——这些天真的中国经济学人知道自己究竟在说什么吗?中国经济泡沫迄今维持不破的根本原因,是由于中国经济体系仍呈半封闭态,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物价与国际不接轨,多种经济要素不能自由流动。否则,金融风暴随时将在一瞬间,由于国际金融动荡而突发传递到中国。

人民币升值

长远看,汇率上升有利于中国经济更加均衡发展。今年政策的重头戏是要“调结构”,一年多前,美国经济衰退之所以对中国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就是因为我国的外向型经济的增长模式。2007年我国GDP增速中出口带动部分达2%—3%(从GDP恒等式来看,尚未考虑出口的乘数效应),到2009年就变成-3.9%,落差如此之大使得我国经济非常受制于外部环境的变化,根本原因就是对出口的依赖过高。因此需要通过一些手段降低对外需的依赖,人民币升值也是实现这种转变的重要方式。此外,正是2005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20%多的升值,促使许多企业从沿海地区逐渐转移到内陆地区,带动了内陆地区的经济发展,现在内陆地区出现追赶沿海的现象,解决了返乡民工的就业问题。同时,内陆地区的边际消费倾向比较高,因此内陆地区或者说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增快,有利于提振我国整体的消费增长。同时这几年当中,我国出口产品结构出现了很大变化,较低端的消费杂项产品,包括鞋子衣服占比明显下降,而较高端的像电子设备、运输设备这类高附加值的产品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占比也明显提高。这也显示包括人民币汇率升值在内的政策促使我们出口结构的升级速度加快。

经济泡沫可能破裂中国的几个支柱性产业,轻工制造业的出口、汽车业、房地产业。可以说这是拉动中国经济的三驾马车。如果人民币升值,首先受到影响的便是制造业。当制造业疲软和低迷时,其相关的其他产业彩票厥艿搅跋欤耸钡氖б德时厝簧仙鞘形薹ㄕ业焦ぷ鳎

罅康呐┟窆ぞ突岱迪绱祷虼邮缕渌墓ぷ鳎隹谑找娴募跎倩岽蟠蟮亟档凸液偷胤降乃笆眨佣跋煺府的投资和相应的社会福利。

当然有很多人都在喊加大内需,但内需的拉升对于目前的中国来讲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事情。首先,高昂的房价和教育支出占据了普通家庭的绝大部分收入,人们用于其他方面的开支势必减少。其次,社会分配机制的不公平化,那些消费能力巨大的中等收入的人群和企业承担了社会绝大部分税收,这无形中缩小了社会中低层次的消费能力。

内需没有一个强劲的拉升,人民币一旦升值,出口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尤其是不具有知识产权和品牌的低端制造业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长期以来依赖的出口一旦减少,而内需又无法消化出口的剩余,大量的企业就会遭遇财务危机,从而停止经营。随之而来的就是失业率的增加,随着失业率的攀升,“啃老一族”的后继收入会受到严重的影响,房屋的贷款将会成为部分人群的巨大负担,当这种失业再次蔓延的时候,违约还款的事件就会逐渐增加,这就是美国的房贷危机。

再看房价,对于中国经济现状来说,房地产泡沫非常严重,通货膨胀形势正日趋严峻。理论上,人民币升值对遏制通货膨胀是有好处的。但是人民币升值无疑会加剧开发商和投机者炒房进一步推高房价,酿造更大的房地产泡沫。同时,房地产泡沫和投机活动将进一步加剧社会财富分化,普通人财富被房地产商和银行、投机者掠夺。

只有在解决了房地产泡沫的前提下,人民币升值才是安全的。否则,人民币升值可能加剧房地产泡沫扩大,一旦中国房地产泡沫破裂,经济陷入困境,对美国和世界其他国家都是灾难。

城市居民资产会缩水中国很多城市居民只知道人民币升值,出口市场将会受到影响,却不知道,热钱流进中国会给中国老百姓带来的灾难性影响。热钱流入,一是推高资产泡沫,和当年日本广场协议后,日元升值一样,人民币升值对整体中国股市的影响将取决于升值的速度。如果升值是在数月或数年里逐步进行的,那可能会吸引大量投机性“热钱”流入中国,推高国内资产价格,包括股价和房价。相比之下,突然和一次性升值,可能会被视为中国央行紧缩货币政策的进一步证据,从而冷却国内的股价和房价。

二是输入通货膨胀,导致人民币在国内的大幅贬值。出口受到影响,社会就业出现问题,社会购买力的困窘直接影响中国的内需。城市居民应妥善安排个人财富,配置良好资产。重要的是,要打通中国中小投资人进入国际资本市场的通道。

开头

国的经济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面临着许多新的形势,中国的经济发展也面临着许多新的冲击和挑战,在应对这些挑战和冲击的面前,中国的经济从总体上说,依然保持了相当好的一

个增长势头,尽管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的经济增长速度出现了放慢的趋势,今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速度从一季度、二季度到三季度,增长有所下滑,比如一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10.6%,二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是10.1%,三季度,我们的经济增长是9%,从这个发展趋势来看,中国的经济跟全球经济增长一样都在放慢,但是,在全球经济明显放慢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平均或者累计依然保持了接近10%的增长速度,是非常不容易的。

第一个层面,在货币政策方面,前面一段时间已屡次调低利率,表明货币调控的方向已由原来的从紧,变为现在的适当松动。我们仍要高度关注物价变化,继续努力防控通货膨胀,但是有必要适当地松动总量控制,这方面货币政策应该继续发挥其重要作用,财政政策应积极予以配合,适度实施扩张。

第二个层面,从财政政策的侧重点看,当前应在原来稳健框架之下优化结构的着力点上,进一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力度。这样可以更好地发挥增加有效供给的作用,从综合支撑效应上优化经济运行现状,避免“硬着陆”,并有助于增加企业层面的效益水平和增强总体经济的发展后劲。具体看来,从2008 年开始,财政已带动其他资金陆续投入灾后重建,几年内将有万亿元规模的基础设施等投资,并已在近期作出了提高出口退税率的举措以阻止或减轻出口企业的颓势,同时在涉及基本民生的各项事业中继续积极投入,为社会成员消解“后顾之忧”,改善心理预期,增加消费方面的有效需求。比如,在保障和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待遇、提高城乡低保对象等低收入群众基本生活水平的同时,国家将进一步完善有关政策措施,加大在资助困难学生、优抚救济、住房保障、房地产业发展等多个方面的政策支持力度。这些财政政策对于扩大内需将起到积极的作用。

具体考虑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第一,要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进一步投入财政可用资金支持新农村建设的基础设施,支持和农业产业化有关的项目和基础设施建设,并适当加大农业生产方面的直补力度。第二,财政要把优化结构的支出重点放在贯彻国家区域战略方面,支持西部大开发、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振兴、中部崛起、天津滨海新区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事项的落实。第三,在民众所关心的一系列基本民生方面,财政要通过支出安排加以提升,进而增强民众的信心和满意度。这包括:对基础教育的支持,如从2007

年开始实行从农村到城市的九年义务教育全免费;在医疗基本保障方面,把可用的资金用于支持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基本住房保障方面,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们政策的着力点已经有进步,把原来比较模糊的经济适用房概念淡化,而明确地把财政资金重点放在廉租房建设上。此外,还包括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和人居环境建设的支持。第四,财政应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支持,这也体现为一个战略性的选择,我国要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在这方面紧抓不放,积极贯彻国家中长期科技规划,包括支持十多个科技重大专项的实施,走创新型国家之路。

金融危机下的收藏 篇3

说收藏,就牵涉到两个话题,就是“藏什么”,“怎么藏”。通过对专家学者、藏家玩友的采访,我们深刻感受到收藏是门高深的学问,不是一般人可以涉足的。不要以为看了几期央视的《鉴宝》栏目,听了几回《马未都说收藏》,就可以进军艺术品收藏。每个藏家的背后,都是经历了长期的摸索过程,付出了巨大代价,包括了时间、精力和资金的投入,都有从不懂到逐渐懂的一个过程。

马未都曾经在他的节目中谈到,收藏就是个循序渐进的“细活”,也遵循成功基本的规律——付出多少,收获多少。朦朦胧胧的懂一点就想捡漏,那种概率微乎其微。再者,艺术品市场赝品占据大半江山,专家都有走眼的时候,因此,没有一定的收藏与文化知识基础、没有一定的消费水平是不可能驾驭和掌握艺术品投资的。

当您下定决心搞收藏,搞艺术品投资。你就要多学多问,多跟着行家一点一滴地积累。也不要奢想通过收藏一夜暴富,收藏应该是一个文化消费、个人品味的综合与提升,回报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本期专题无非是抛砖引玉,将专家谈收藏投资中最重要的观点告诉给投资者,比如收藏应该藏精品艺术品才有价值,工艺品只能当摆设等等。搞收藏更重要的还在于个人苦功钻研。

金融危机背景下的大学生创业教育 篇4

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社会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开来,严峻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公布的数据,今年我国将有2400万劳动力需要安排就业,其中,应届高校毕业生611万,加上往届没有就业的毕业生,有超过700万毕业生需要解决就业问题。社会总体就业岗位在缩减,就业人数却持续拉升,大学生就业形势整体上不容乐观。

国际金融危机对全球经济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导致整个经济增长幅度趋于减缓。2008年第三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9%,这是中国经济增速自2006年以来首次降至个位数。GDP增长的下降必然导致整个社会对就业需求的减弱,就业难度增大。同时,金融危机也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主要表现在:第一,减少社会用工需求,对毕业生就业市场冲击严重。大学生就业属于新的增量就业,经济环境变化对其影响很大。教育部的统计表明,高校毕业生的岗位需求数量2009年第一季度比2008年同期下降了20%,进入第二季度后,降幅加大。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全国84个城市劳动力市场的调查显示,2008年第三季度的用工需求比第二季度下降了5.5%,这也是二十年来我国用工需求的第一次大幅度下降。第二,影响部分学生家庭收入,使得经济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更加困难。据商务部统计,今年第一季度我国出口总额为77亿美元,而去年同期为1421亿美元,出口的减少必然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加,影响部分学生家庭收入。据某校的有关调查,5.9%的学生有家人受到本次金融危机影响而失业,27%的学生认为金融危机对其家庭收入已构成较大影响。众所周知,毕业生求职需要经济支撑,金融危机使得部分经济困难学生的求职更加困难。第三,进一步增加了毕业生的就业心理压力。由于近年来毕业生人数持续增加,学生在就业时本身就有较大的心理压力。但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许多原来对自己有信心的同学也开始担忧,就业心理压力增大。据某校的有关调查,金融危机前15%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很乐观,很有信心,60%的毕业生对自己的就业比较乐观,有信心。然而,金融危机出现后数字分别下降到6%和27%,而感觉担忧迷茫的人则由13%上升到44%。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开展大学生创业教育,以创业带动就业,是保证毕业生充分就业的有效手段。

二、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是应对金融危机对大学生就业不利影响的重要举措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越发凸显。实际上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和新的视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切入点。党的十七大已经明确提出以创业带动就业的策略,要求加强大学生创业教育。而在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自主创业、科技创业必将成为大学生就业的发展趋势。创业教育在高等教育中的作用和意义也越来越突出。

首先,加强创业教育,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就是要着眼于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把为社会做贡献作为人生目标,把为社会创造财富作为人生的追求,激发积极进取的创业精神。高校进行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克服职业选择的消极等待思想和迷茫情绪,增强职业进取意识,树立正确、科学的创业观。其次,加强创业教育,有利于增强大学生对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培养企业家精神就是要培养将个人的命运同民族、国家和人民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精神。大学生创业是关系到增强国家竞争力和保持经济发展活力的重大问题,应把大学生创业水平和规模视为人才强国实施成效的指标之一,这也是当代青年在创新型国家和创业型经济建设中所应担当的使命。第三,加强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和独立人格。创业教育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实践的主体。创业教育在实践层面,以发掘机会和组织资源创立企业、追求盈利及持续发展为教育目标。强调人既要会学习也要会做事,使学生不仅成为认识的主体,更是实践的主体和创造的主体。创业教育不仅仅是解决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开发和发展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创造性品质,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团结合作的作风、适应社会的能力和健全的人格。第四,加强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诚信意识和塑造大学生良好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诚信作为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则对创业十分重要。在创业教育理念上要注重人本化,把诚信教育与大学生的成长成才结合起来,告诉学生,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各种关系契约化,缺乏诚信难以形成真正的契约,企业也很难顺利发展。契约一旦形成则处于法律的保护之下,违约失信将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创业教育中要大力提倡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学生不仅要将以后选择的创业项目作为“饭碗”,而且应该满腔热情、全力以赴地在自己热爱的岗位上进行创造性劳动,干出成就来。做到干一行,爱一行,精一行。第五,加强创业教育,有助于提高对大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教育的实效性。最后,加强创业教育,还有利于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增强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大学生往往有较强烈的竞争意识,但团队协作意识比较淡薄,不善于与人交流、沟通与合作。通过创业教育,引导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重视团结合作,并告诉他们,良好的创业团队是创业成功的关键。同时,还要对学生进行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格的培养。

三、实施大学生创业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创业教育是以培养创业型人才为目标;以培养创业道德、强化创业意识、塑造创业精神、增强创业素质、提高创业能力、指导创业途径等为主要内容;以课堂学习、课外活动、社会实践为主渠道;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学校、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系统教育体系。

为使创业教育能够真正发挥其重要作用,高校应该在提高对创业教育在新时期的战略意义的认识基础上,加强实施如下途径和方法:第一,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健全创业教育组织机构。高校要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并系统实施全校的创业教育工作。学校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主要抓,各相关职能部门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同时联合当地政府和有关经济开放区,大学科技园积极参与其中。学校还应成立大学生创业教育中心,配备专职工作人员,专门负责全校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实施与管理工作。高校更要设立创业教育工作专项经费,建立创业教育基金。第二,探索教育模式,构建完善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开展创业教育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激发学生创业的热情和主动参与的兴趣。积极探索创业教育模式,结合教学改革,将创业教育融入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教学,在渗透中体现创业教育要求。如开设创业教育指导课,举办创业教育讲座,开展创业教育培训,举办大学生创业设计方案比赛,印制创业教育指导专刊,建设创业教育实践基地等,从理论教育到实践训练形成一整套的创业教育体系。第三,大力培训教师,加强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职教师为主,兼职教师为辅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专职教师必须具有创业教育相关专业背景或受过专业培训,负责创业教育教学方案的制订,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的管理,组织师资培训和课题研究等工作。兼职教师可由学校相关部门和学院教师,知名校友和成功企业家等人员组成,参与创业教育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指导。高校应积极鼓励专兼职教师参加专业培训和相关资格认证工作,全面提高他们的教学能力,实践指导能力和理论研究能力。第四,营造良好氛围,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要在全社会倡导“创业光荣”、“抢座位不如造椅子”的良好创业氛围。畅通大学生创业信息渠道,健全有利于大学生创业的规章制度,提高为大学生创业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的法律援助,不断优化大学生创业环境。积极推进人才市场改革,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市场脱颖而出。

摘要: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国际社会金融危机开始蔓延开来,严峻的经济形势对我国的就业市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同时,金融危机也对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地位和重要性越发凸显。创业教育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作和新的视角,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的切入点。

关键词:金融危机,大学生就业,创业教育

参考文献

[1]李鸣.国际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分析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9(4).

[2]吴起华.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有效途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2).

[3]郝其宏.金融危机背景下的高校就业工作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10).

金融危机下的咨询价值 篇5

那么在金融危机下,管理咨询公司该如何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呢?

帮助企业建立正确的战略

之金融危机以来,围绕企业始终有两种声音,一种是机会论,认为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大家都在等待观望的时候,这时大规模扩张会受到的抵制相对要少一些;另一种就是收缩论,认为金融危机造成市场疲软和市场销量的下降,企业应该收缩战线,确保现金流安全,保命要紧,等经济形势好的时候再进行扩张。两种论调各说各有理,但是在两种声音的争议中,许多企业陷入了迷茫之中,是进还是退一时拿不定主意,但是这种迷茫状态对企业伤害又是非常大的,由于企业没有清晰的方向,就会造成人心涣散,员工和企业的合作伙伴(含供应商、经销商)也会茫然不知所措,企业的经营就会陷入混乱。这就像一个在高速上快速行驶的车,这时前面突然出现了迷雾,司机一时不知往那个方向走,也不知是往回退还是往前行,这时势必会引起道路上一片混乱,后面的车也不知怎么办或采取自主行动,这样追尾、撞车等一系列的事故就会发生。其实反应到企业中,那个第一辆车的司机就是企业领导人,后面车上的司机就是员工和企业的合作伙伴。

其实关于上述的两个声音,严格上来讲没有绝对的对或错,因为这些论调都在建立在不同企业的样本基础上的。但是具体到一个企业来讲,选择却只能有一个,骑墙战略的选择结果和没有任何选择给企业带来的后果基本会是一样的。所以在金融危机下企业到底该采取什么样的战略,需要企业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定。

尽管很多道理讲起来非常容易,但是在具体的选择上企业往往会面临艰难的选择,甚至企业内部都会产生两种论调,

那么此时咨询公司就要发挥第三者的优势,站在宏观经济环境和企业微观环境的角度,从企业的实际角度出发,帮助企业作出正确的战略选择。

在金融危机发生一来,我们就针对企业的不同情况帮助企业作出了正确的战略选择,其中一个企业资金链比较紧张,市场过于分散,所以我们就帮助企业选择了整体收缩,企业不做市场扩张、不再开发新的市场、放弃对企业意义不大的市场,而把企业资源集中在自己的根据地市场的战略;而另一家企业资金流充足,它准备扩张的市场的主要竞争企业选择了战略收缩,对这家企业我们就帮助它选择了有选择性扩张的战略。

进行企业内部自检、提升企业自身质量

在经济形势好时,企业在内部所存在的问题会被掩盖,而危机一发生,这些问题就相应的暴露了出来,这些问题也开始促使企业对自己进行反思。所以此时咨询机构就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诊断,帮助企业提升竞争能力。

我们在为一家企业服务时,在危机发生以前,这家企业各项指标运行良好,但是危机发生后,企业以前掩盖的问题却相续出现,严重影响到企业的正常运转,针对这些情况,我们展开了以下措施,帮助企业扭转了局面。

重新梳理产品线。在诊断中,我们发现这家企业的产品线过于混乱、品种过多,在形势好时,企业感觉不到产品线所存在的问题对企业所产生的严重影响,但是危机以来,企业的现金流出现了困难,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矛盾重重。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企业的产品线进行了重新梳理并作出以下决定:主导产品,企业进行资源倾斜;可培养产品,产品保留,加大运作力度;销量小且处于生命末期的产品,坚决淘汰,成品和存在原材料配套生产后以企业不亏损为原则一次性处理给经销商,原材料一律不得再进行采购。经过这次产品线梳理,企业的现金流顺畅了起来,企业对公司现有产品的定位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主导产品的销量得到了快速提升。

加强内部管理。针对企业危机发生后,各部门之间所在的推诿扯皮、工作混乱的局面,对企业的部门、岗位职责和流程以及制度进行了梳理和理顺,使企业的管理工作顺畅了起来。

金融危机下的消费思考 篇6

本文通过中、美两种不同消费模式的比较,得出结论:中国消费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长期奉行的过度消费模式,而是要在现行的保守型消费与过度消费模式间寻求适合我国国情的消费模式,即适度超前的消费模式。

中、美消费模式的比较

一、美国:高消费—低储蓄的过度消费模式

在美国,经济由生产驱动向消费驱动转型已有100多年的历史,超前消费、负债消费、低储蓄率是当前美国消费模式的主要特征。

(一)居民消费支出占GDP比重居高不下。美国属于典型的高收入—高消费—低储蓄国家。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已发展成为透支消费、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

(二)储蓄率一直低迷。近年来美国的个人消费主要有两大特征:一是负债消费,二是超前消费。近十几年来,美国人均消费支出基本上接近人均可支配收入,消费倾向在0.90以上。

(三)负债消费模式已难以为继。长期以来,上自美国政府,下至企业和消费者,都以不同的借贷方式度日。美国政府主要通过财政赤字,消费者主要靠借债来支撑消费。本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发达经济体特别是美国的消费者即期收入减少,资产大幅缩水,从金融危机爆发到2008年底,美國家庭资产缩水近13万亿美元。财富递减迫使美国消费者增加储蓄、缩减消费,逐步改变过度负债的消费模式,储蓄率有所回升。

(四)超前过度消费成为引发金融危机的导火索。美国人高消费、低储蓄的消费模式对美国宏观经济的影响是显著的,强大的消费虽成为拉动美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但也使美国家庭缺乏抵抗经济风险的能力。在这种消费模式的基础上,美国的金融机构不断创造出名目繁多的与借贷消费有关的金融产品牟利,而美国政府又监管不力,最终演化成金融危机,充分证明美国消费模式存在致命缺陷。

(五)消费前景将持续乏力。2009年美国消费品销售额比上年下降1.7%,跌幅为63年以来之最,服务开支的跌幅更是创下71年之最。据IMF调查结果表明,美国消费者在金融危机后已捂紧钱包,若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可能会打破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消费率的稳定增长趋势。美国家庭未来的消费率有可能从当前水平下滑,并导致储蓄占个人可支配收入的比重从2009年的大约5%升至6%以上。在未来数年,美国家庭消费和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将分别介于85~92%和5~7%。

二、中国:高储蓄—谨慎保守型消费模式

(一)消费率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且呈逐年下滑趋势。据世界银行统计,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平均消费率稳定在73~79%,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最终消费率也达到65~70%。2008年,我国最终消费率为48.6%,其中居民消费率为35.3%,不仅与历史最高水平(1985年)的52%相比,下降了近17个百分点,而且与欧洲的58%、日本的55%、美国的70%相差甚远。不仅低于低收入国家平均水平(74.1%),也低于中等收入国家的54.6%。

(二)居民消费规模相对较小,增长缓慢。从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看,1990~2007年,世界居民消费和GDP年均增长率都为2.9%,两者同步增长,多数国家居民消费要略快于经济增速,美国、日本等国家的居民消费增长均要快于经济增长;而同一时期我国居民消费年均增长7.6%,低于同期GDP年均增长率2.4个百分点,两者差率高于国际平均水平,与美国相差2.7个百分点。

(三)居民消费滞后于收入的增长。1979~2007年,我国经济以年均9.8%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年均增长7.2%;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年均实际增长6.4%,消费支出增速分别慢于收入0.7和0.6个百分点。

(四)居民储蓄余额不断攀升。改革开放前,全国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52年的8.6亿元增加到1978年的210.6亿元,年均增长13.1%。改革开放后,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1978年的210.6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217885.4亿元,年均增长26.0%,年均增长速度是改革开放前的2倍。其中1978~1986年8年中存款余额增长10倍;到1994年,16年间增长100倍;到2008年,30年间增长1000多倍。

从城镇居民的人均储蓄率看,1990年为15.2%,2000年达20.4%,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27.5%和28.7%,表明近年来城镇居民有四分之一多的收入存入银行。从农村居民人均储蓄看,1990年为8.8%,2000年达15.7%,2007年和2008年分别为11.3%和11.7%。

(五)高收入群体储蓄率远高于低收入阶层。从储蓄结构看,分布极不均匀。最高收入户平均储蓄率达38.1%,不仅高于最低收入户(5.1%)33个百分点,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7%)9.4个百分点。

启示

中国和美国都是目前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的国家,但储蓄与消费的运行轨迹截然不同:存款过度与负债累累,形成了鲜明反差。从长远的角度看,这两种模式都难以支撑可持续发展,需要进行认真反思。从国情与现实出发,通过两种消费模式的比较后,我们得出了以下启示:

一、高储蓄增强了居民抗击各种风险的能力,减缓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对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979~2008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年底余额年均增长26%。城镇居民人均储蓄率从1990年的15.2%上升到2008年的28.7%。截至2009年底,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26.1万亿元,比年初增长19.7%,净增加4.3万亿元。目前我国人均储蓄额近2万元人民币,与美国人均欠银行1.5万美元形成鲜明对比。

在全球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如何看待高储蓄,大致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中国经济结构存在的根本性问题是储蓄率太高、消费太低。高储蓄率意味着家庭消费意愿不足,而消费需求不足又将压抑总供给的扩张。他们主张大幅降低储蓄,扩大消费甚至提倡像西方国家的超前或透支消费;二是高储蓄率一方面可以为经济的发展提供较高的资本积累,从而不断为总供给的扩张创造条件,另一方面可以增强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是进一步扩张消费的重要基础。

事实证明,在由美国引发的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中国的谨慎型消费模式起到减缓危机影响的作用,消费需求没有受到大的影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仍保持了较高增速,其原因除推动消费的政策效应和消费升级等因素外,是与居民的高储蓄密不可分的:

(一)我国的高储蓄是在改革开放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在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并没有成为阻碍经济发展的绊脚石,更不是人们形容的“笼中虎”,相反,高储蓄为中国的改革开放提供了坚强的物质基础。

(二)高储蓄已成为重要的民间资源之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已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阻碍消费增长的一些体制因素正在不断化解,居民的消费能力也有了跨越式的提高。庞大的储蓄,使得在全球金融危机时期,有足够的民间投资资金可以调动,并成为推动经济迅速复苏的实力和后盾。相比之下,美国的储蓄率几乎为零,恢复经济需要更多依靠政府的赤字,这可能带来美国经济更进一步的失衡和危机的深不可测。

(三)众所周知,消费不仅和本期收入存在正相关关系,还与往年的收入和储蓄紧密相关。从我国扩大内需、支持经济增长的角度看,充裕的居民储蓄无疑是巨大的潜在购买力。消费者在购房、买车及购买其他高值耐用消费品时,不一定完全取决于当期收入的增减,还要取决于多年来积蓄的多少。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由于缺少储蓄保障,国外一些白领一旦失去工作,生活立刻陷入困境。事实证明,西方国家的高消费、低储蓄加剧了金融危机的破坏程度。相比之下,我国经济仍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危机的破坏程度比某些西方国家要低得多,这在很大程度上与居民的高储蓄密切相关,成为经济社会得以稳定发展不可忽视的因素之一。

(四)居民储蓄将成为支撑经济基础的强大力量。目前,我国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居民后顾之忧大为减轻,加之消费政策到位,消费环境优化,如果引导正确,居民只要把昨天挣到的钱从储蓄中花出一部分,储蓄率下降几个百分点,其对消费需求的增长将起重要的拉动作用。因此,高储蓄率及大规模投资计划,将有力支撑今后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增长。

总体来看,一国储蓄率水平的变化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也是一个涉及观念和文化因素的问题,高储蓄率与中国传统文化、社会结构、家庭观念等诸多因素有关。可以预期,高储蓄率在我国仍将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

综合以上因素分析,居民储蓄的大量增加,一方面对推动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可谓功不可没;另一方面在目前金融危机的新形势下,居民消费需求没有出现大幅度萎缩,主要得益于多年的高储蓄积累的资金,大大增强了居民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支撑了消费扩张。

二、过度超前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适度超前消费模式更有利于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但这种模式应建立在均衡适度的基础上

(一)要用科学发展的眼光看待中、美两种不同的消费观。“量入为出”和“负债消费”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消费理念,前者遵循着收支平衡的原则,后者建立在提前支取未来收入的基础上。一方面,负债消费模式虽然是此次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但消费力量推动美国经济快速增长,对刺激经济发展的贡献不容忽视;另一方面,量入为出的消费方式如果过度滥用,容易导致消费不足,形成生产过剩,其危害并不亚于消费过度。

因此,在反思美国式负债消费模式给经济带来危害的同时,对中国式的谨慎消费观念也不应大加鼓励,应该用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中、美两种消费观。由于居民长期形成的消费习惯很难在短时期内改变,中国消费模式转型的目标不是美国的过度消费模式,而美国消费模式转型的目标也不可能转向谨慎型消费模式。

今后消费转型的目标是要在中、美两种消费模式之间找到一个融会点,寻求一种均衡适度的消费模式。这种适度消费是在收入、支出和储蓄之间寻求均衡。消费支出没有必要低于现实收入水平,考虑未来收入预期,消費支出可以高于现实收入水平,但不能过度超出自身支付能力的范围。

(二)过度超前消费不适合中国大多数消费者,适度消费更适合可持续发展。相对美国人的生活习惯而言,中国消费者有着崇尚节俭、谨慎、保守的传统习惯,不过,这种传统的习惯正在面临新时代生活方式的挑战。

我国的消费信贷没有因金融危机而减弱,相反增长依然强劲有力。据人民银行统计,2009年个人消费贷款增速显著提升,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个人消费贷款累计新增1.8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 48.6%,增速比上年末加快34.6个百分点。其中个人消费性住房贷款累计新增1.4万亿元;年末余额同比增长47.9%,增速比上年末加快37.4个百分点,表明个人透支消费在居民消费投资理财中有加剧升温之势。目前我国消费信贷的比例只占贷款总额的12%左右,与美国95%的水平相去甚远。如果按13亿总人口计算,人均负债近4000元,数额不大,但考虑到借贷只是少数人所为,因此实际举债者的负债数额要大得多。

从根本上说,我们不反对超前消费,消费是拉动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目前无论是国家出台的“家电下乡”,还是车辆以旧换新等诸多方面的优惠政策,都在鼓励大力消费,拉动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消费对经济的驱动力将会增强。但对于普通消费者和一般工薪阶层来说,一定要量力而行,透支消费并不适合每个人的生活,切不可为一味追求时尚和超前享受,而大肆举债度日。美国的沉痛经验教训和我国少数人目前身处“房奴”、“卡奴”、“车奴”背上的沉重债务负担,以及前几年出现的一些地区车贷不良率高达50%以上,都在警示并告诫我们:花明天的钱,办今天的事,不一定是最好的选择,也许适度储蓄才是普通百姓追求现代生活和投资理财的正确选项。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消费是一种进步,但超前消费一定要量力而行,适度的负债消费有利于扩大内需,促进生产发展,适度信用消费可使生产与消费进入良性循环,又可以帮助个人提前购买到需要的物品,改善生活状况,还贷的压力也能变成赚钱与节省的动力。只要“负债消费”是建立在“量入为出”的基础上,“借明天的钱来今天消费”虽然可取,但要有良好的收入预期,还要考虑一些不确定因素。我们不提倡超出自己实际经济承受能力去过多借钱消费,但如果有足够的储蓄和稳定的收入来源支撑,适度信用消费也是可行的。

(三)人均资源不足和社会保障不够完善等决定了不能选择超前消费模式。选择一种合适的消费模式是一个关系到经济可持续发展路径的问题。从经济学角度分析,一个国家的居民储蓄率要受制于多个因素,既取决于该国的文化传统和资源状况,也取决于经济发展阶段与社会保障水平。

中国地大物博,但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较低,土地、可供消费的资源以及方式等都非常有限,环境资源基础相对薄弱,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例如,我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40%左右,人均水资源拥有量只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人均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人均森林蓄积量只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八分之一,许多重要的矿产资源的人均拥有量也都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资源相对不足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突出制约因素,因此消费转型更为紧迫和意义重大。

可持续消费模式对我国现有消费观念、消费习惯、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式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政府引导居民根据我国国情选择科学的节约型消费模式,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我们既要反对过分节俭、只满足温饱而忽视消费的发展型和享受型,又要反对奢侈消费,反对只注重物质享受、忽视生态环境、忽视消费的“可持续性”。从发展阶段看,中国目前还是低收入国家,而且保障也不完善,这些均决定了超前过度消费模式不适合中国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因此,“量入为出”依然是我们今后应该坚持的消费理念。

总体而言,美国的超前透支型消费是建立在美国强大的综合国力、资源基础和有限的人口总量基础之上的,对于人口众多、资源缺乏的国家显然不可能适用。

(四)住房投资性消费比重过高,具有过度超前消费特征,对居民消费具有挤出效应。从商品房销售看,1991~2009年我国商品房销售面积年均增长19.8%(2009年比上年增长42.1%,增幅达历史最高水平),销售额年均增长31.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6%,商品房销售额快于消费品零售额17个百分点,相当于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例由1991年的4%提高到2009年的35%。

从人均住房面积看,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从1978年的6.7平方米提高到2008年的30.0平方米,增长3.5倍;2008年,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由1978年的8.1平方米增加到2008年的32.4平方米,增长3倍。

从国际和地区比较看,我国居民的人均住宅面积水平较高,已经超过了日本和我国香港地区。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约为30多平方米,而香港城市居民住房面积是7.1平方米,日本是15.8平方米。我国大多数家庭住着自己的房子,还想要买更大更好的住房,有不少家庭出于攀比心理,借钱也要买更大的房子。我国城镇88%左右的居民已拥有自己的住房,而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个人住房拥有率,法国与德国仅30~40%,美国仅68%,反差较大。

近年来,商品房销售面积和销售额增势强劲,价格大涨,导致在一些大中城市随着房价的不断攀升,居民在住房方面的花费与日俱增,房价的涨幅远远超出了大多数人的预期,一些寄希望于房价能回落的消费者尤其是持币待购者,一部分人为此多付出了几万、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的房款,另一部分人只好望房兴叹,高房价已成为家庭生活的一项巨大支出。

就目前来看,推动房价节节攀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刚性需求的拉动,也有投资甚至投机的推波助澜;既有政策性因素,也有体制和机制因素等,还有部分居民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收入状况,盲目跟风,竞相攀比,买涨不买落的不理性消费行为,也是房价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高房价对消费的擠出效应主要表现在:

第一,高房价阻碍居民消费的转型升级。一是不少城市的房价大大偏离了居民的实际购买力,使不少购房者成为“房奴”,在沉重的还贷压力下,导致这部分家庭买房后而处于长期节衣缩食状况。二是高房价大大增强了支出预期,增加了预防性储蓄需求,使多数人不敢消费、谨慎消费。

第二,不利于消费结构的优化。从居民消费支出结构上看,居住消费在居民支出结构中是逐年上升的,负担会越来越重。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中,居住支出比重从1990年的7%上升到2008年的10.2%。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统计上居住消费支出并不包括购房支出,仅包括房租、水电费等支出,如果加上购房方面的支出,这一比重会大幅提升,有可能达35%以上。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居民最终消费结构中,食品消费占的比例在10~20%,而住宅消费的比例在30~40%。因此,我国居住消费支出的压力,要远比食品消费的支出压力大。

第三,收入房价比过高花去了两代人甚至几代人的积蓄,严重削弱了消费增长的后劲。

国际上通常以“房价收入比”(房价和家庭总收入之比)来衡量房价总水平的高低,房价收入比正常为3~6倍,租售比正常为200:1到100:1之间。以北京为例,北京地区2009年的房价收入比已经达到27:1,而房价租售比已达到500:1,明显高于东京、伦敦和温哥华等其他国际性大城市。从北京和上海等地方的住房绝对价格水平来看,也已超过了美国和日本的国际大都市。但是,美国和日本的人均收入是中国人均收入的数倍甚至数十倍,如果再考虑汇率因素的话,我国部分城市的房价已远远高于收入。所以,住房投资或投机需求旺盛是推升房价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高企的房价,对一般消费者是一个十分沉重的负担,高房价已将中低收入群体挤出房地产市场。如果要想买房,就得花费几代人的储蓄积累或透支家庭的未来收入,这难免抑制其后续的住房装修及家具、家电等消费能力,甚至削弱几代人后续的即期消费能力。

金融危机下的哈佛大学 篇7

当前经济形势一直处于弱势, 金融危机来势凶猛, 全球经济的领航者美国也难逃此劫, 2010年有一份调查显示, 在接受调查的20万名四年级大学生中, 仅有52%的学生认为自己心理健康状况较佳, 1985年的调查为64%。而在大洋彼岸的中国, 由于每年毕业生供大于求的残酷现实加之受世界金融危机影响所带来的就业困难和心理预期的悲观情绪, 致使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压力加大, 心理承受能力面临前所未有的考验。在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发布《2009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中显示, 在校大学生中, 有1.3%的人“可以接受零月薪”、“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的比例高达52%, 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 这表明当下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无论是个体还是整个群体的心理健康指数, 都较以前有所较低并呈现日趋下降的局面。

二、金融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分析

第一、认为学习无用。金融危机导致的用工逐渐减少, 部分毕业生的找工作难, 都导致在校大学生产生了学习无用心理, 学习兴趣减少, 学习动力不足。而从众心理的出现和不良心理情绪的传导效应也令许多人无心学业, 逃课现象普遍, 有的学生干脆认为, 成绩再好, 毕业也找不到令自己满意的工作, 慢慢的便开始混日子。

第二、过分追求成功。部分大学生在校期间成绩优异, 多次获得各种荣誉和奖励, 据此也便对自己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期待和憧憬, 而当他们原有的过高的心理预期遭受到预想不到的外界不利环境的影响时, 自信心也遭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心理压力也随之骤增。

第三、依赖心理过大。部分家境富裕的学生, 在大学生活期间, 尽情享受, 从不担心和过多关注自己的未来, 而是寄希望于父母亲戚通过拉人情关系来完成自己从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变, 这样消极等待的心理, 缺乏把握时机创造机会的主动性, 是极不利于培养自己健康的心理素质和人格品质的, 在竞争如此激烈的社会, 实在难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此外, 大学生的心理发展阶段本来就极具特殊性, 在这个阶段, 大学生的情感也丰富而复杂。这使得心理倾向既有积极的一面, 又有消极的一面, 比如富有理想又易脱离实际、热爱生活又易因受挫而悲观失望、思维活跃却容易偏激等, 这些也都会对心理健康造成一定的影响。

三、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

1、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进行提早干预

建立学生心理档案, 科学系统地掌握每一名学生的心理信息, 帮助教师了解学生, 辨析易产生心理问题的潜在人群, 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教育, 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早干预。

2、跟踪观察特殊群体学生

特殊群体不同于一般学生, 教师们应根据其心理问题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或教育方式。在进行调查研究时要讲求策略, 注意与学生的沟通形式, 做好保密工作, 不能伤害当事人的自尊心。

3、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大学生公寓是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场所, 也是课外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阵地。校园教育工作者可以建立不定期接待学生咨询制度。在咨询的过程中, 教师们作为倾听者, 要注意能真正听出对方所讲述的事实、所体验的感情、所持有的观念等。要持有诚恳、亲切的态度, 让其产生信任感, 不能有欺骗、权威式的询问和取笑的态度, 从而给学生建立了一个舒缓心理压力的平台。

4、通过办讲座等形式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

通过举办讲座、召开主题班会进行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共有的心理问题, 选择适当的时机举办一些对象明确、针对性强的专题讲座, 如:开展“新生心理适应”、“考试焦虑消除”、毕业离校前开展“走上社会必需的心理准备”等讲座, 使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相关知识及进行自我心理调适的方法, 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开展有益身心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隐性课程, 在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可以充分利用各种有利契机, 比如在重大节日、纪念日开展各种活动, 如“人际交往小组”的多种训练活动, 还可以通过演讲、辩论比赛等方式, 使得在课堂上所学的知识能够服务社会, 获得成就感。

金融风暴的来袭是不可控的, 但是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有丝毫懈怠, 只有保持一颗积极向上的心, 在校努力学习文化知识, 放低身段, 毕业后敢于加入激烈竞争的大流中, 才能实现自我认知的突破和飞跃, 才能完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的塑造, 从而一步步接近理想的彼岸。

参考文献

[1]刘巍, 金融危机形式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教育的思考,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刘红、王传斌, 辅导员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 湖北广播电视电视大学学报。

金融危机下的哈佛大学 篇8

一、大学生在后金融危机时代所面临的挑战

1. 后金融危机时代对人才的要求更为苛刻

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作用不仅体现在对落后产业、企业和技术的淘汰, 对于人才的优胜劣汰也是极为残酷和严峻的。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由于产业结构逐步升级、企业谋求更高层次的发展, 对于人才的需求也必将更为严苛。例如:上海某有限公司2010年招聘简章比2008年招聘简章的基本要求更为苛刻。 (具体见表1)

2. 高校扩招导致大学毕业生激增

自1999年开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正式向社会大规模扩招。根据教育部统计规划司2002年以来公布的数据显示, 2002年至2008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分别为15%、17%、19%、20%、22%、23%、23.3%。我国高等教育自2002年起已从“精英”阶段进入到“大众化”阶段。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高等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 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日趋突出。2001年至2009年, 我国普通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分别为10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 毕业生数量跳跃式增长。预计2010年毕业生人数约为650万, 加之以往未就业的毕业生总数, 2010年就业人数将达900多万, 加上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和大量农民工需求的岗位压力, 大学毕业生所面临的严峻就业压力可想而知。 (见图1, 2)

3. 高校学生自身能力素质的不足和择业心态的不端正

首先, 毕业生的能力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一定的差距, 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并不是基于职业路径的需要进行建构与培养, 难以满足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2]。当前, 用人单位越来越关注毕业生的敬业精神、职业道德、思想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另外, 毕业生在择业心态方面还存在着预期值过高、竞争意识缺乏、心理承受能力不足等问题。

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在后金融危机时代的改进措施

1. 大学生自身的改进措施

(1) 自我认知, 自我评价。

大学生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必须有效地提高自我认知和评价水平, 从而认识自己、了解自己, 以便更准确地为自己定位。当代大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 虽然自我认知能力与评价能力有所提高, 但离科学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要求相差很远。自我认知是一个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并最终对自身形成全方位的较客观的评价。人通过镜子可以看到自己的容貌, 同样, 通过与他人的交往, 人借助于他人可以认识自我。客观的自我认知和评价主要是认清自己的优势与特长、劣势与不足, 了解自己的职业取向。大学生要制订科学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就必须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自我认知和评价, 只有这样才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 制订适应目前时代发展的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

(2) 自我强化, 自我提高。

现在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知识结构、应用知识能力和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 因此大学生具备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是成功择业的重要条件。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大学生既要使自己的职业理想满足社会的需要, 又要满足自己的职业兴趣和爱好。大学生要在激烈的竞争中将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变为现实, 就必须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强化自己的职业竞争力, 通过自我强化逐渐形成稳定的积极心理, 即使遇到暂时的挫折也不会消极退缩, 而是充满战胜困难的决心和信心;通过自我提高形成合理的知识结构, 包含专业知识、良好的人文修养等, 还要具备职业需要的各种实践能力。通常来说, 大学生应具备满足社会需要的决策能力、创造能力、社交能力、实际操作动手能力、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和自我发展的终身学习能力、心理调适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等。

(3) 自我超越, 自我完善。

大学生制订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职业生涯规划后, 就需要将规划付诸实施。实施规划的过程实际就是大学生自我超越、自我完善的过程。自我超越是对自身局限和缺陷的克服, 对个体来说自我超越也是最有难度、最有价值的。自我完善是自我教育的终极目的, 是不断超越自身、不断前进。一些大学生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凡事三分钟热度, 想得多、做得少。大学生只有制订出科学性的规划, 不断地自我超越、自我完善, 才能使自己的行动与目标达到完美的一致。

2. 高校指导职业生涯规划的改进措施

针对当前的后金融危机时代特征,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异常严峻, 高校必须尽快建立和完善集教育、管理、指导和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毕业生职业生涯规划体系, 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式地服务于大学生, 为大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择业观、掌握竞争技巧、适应市场竞争创造有利条件。

(1) 建立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全程服务体系。

通过近年来对世界各国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 中国职业生涯规划已经形成自己卓有特色的一套服务体系。但在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 高校要进一步完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教育体系, 在大学四年职业生涯规划中把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的流程详细分为入学期、大一至大三学习探讨期和大四决策期, 各个时段要有针对性开展规划和教育活动, 系统地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测评体系。

(2) 加强职业指导师资队伍建设, 提高职业指导工作质量。

高校做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关键在于有一支高素质的专业的职业指导师队伍, 特别是在后金融危机时代, 这一点显得尤为迫切。在现实中无论是课堂上从事职业生涯规划团体辅导的教师还是在职业生涯咨询机构开展个体辅导的教师, 都必须深谙人才市场中企业人力选聘制度、人力资源开发和管理理论, 精通各种科学测评手段。但是高校的指导老师往往是从高校到高校, 他们的指导水平离这项工作的要求有一定的距离。为此, 高校必须大力加强师资培训, 打造一支有志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专业队伍。

(3) 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 科学全面地指导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以人的发展为本, 全面关注人的成长, 更加重视使学生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 落实到教育中就是要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 把教育和人的成长、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幸福联系起来, 尊重人的个性发展, 满足人的潜能开发的需要, 提升人对时代和社会的适应能力, 从而提升其生活品质。[3]高校需运用“以人为本”的理念科学全面地进行职业生涯教育, 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生涯观, 帮助大学生拥有一个尽可能完善的知识结构和文化素养, 帮助大学生在规划和发展中端正态度、纠正错误, 利用“以人为本”的职业生涯规划理念, 使得大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

(4) 重视风险意识、危机意识教育, 完善职业生涯规划危机预警措施。

在经历了金融风暴后, 现代人深刻体会到风险意识和危机意识, 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的职业风险教育和危机管理能力的培训已显得非常重要。在后金融危机时代背景下, 高校进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尤其要重视加强学生的风险承受心理教育, 增强大学生对危机的预测、预防、应变、控制和抵制风险的能力。

参考文献

[1]http://www.gov.cn/jrzg/2009-09/27/content_1427559.htm.

[2]焦连合等.新编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M].山东: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8.

金融危机下的哈佛大学 篇9

2007年2月, 次贷危机浮出水面, 随之开始蔓延, 全球金融市场出现大幅震荡。2008年9月, 美国先后爆出AIG、雷曼兄弟、房地美和房利美公司危机, 逐步将次贷危机演化成金融危机。但在这场灾难中损失惨重的金融界, 不仅没有深究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反而率先将矛头指向会计界, 并指责其置投资者的信息需求于不顾。然而, 会计界却无法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护, 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在于会计所特有的极其广泛的经济后果。当会计在经济社会中所起的作用越来越大, 价值也越来越高时, 会计信息的供应却与用户需求的差距逐渐拉大, 此时的会计价值总体水平明显偏低, 若不及时改变会计政策, 在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数量等方面则会不断呈现出会计价值危机的表现。

二、会计价值危机的表现

事实上, 在本次次贷危机爆发之前, 会计信息已经呈现出大量的会计价值危机的预警信号, 具体表现为会计信息质量缺陷 (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比性) 及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信息数量不足等诸多方面。

(一) 会计信息的质量缺陷。

会计信息的可靠性是市场和企业有效配置经济资源的保障, 也是会计信息的生命。然而, 当管理层能够操纵公司盈余时, 股票选择权的诱惑, 使得这些管理层人员无所不用其极地创造公司经营绩效、拉抬公司股价, 通过提早认列尚未实现的收入、隐藏负债及其他新颖的会计手法, 提高公司的年度盈余, 使其股价上涨。这样, 除增加了个人的分红外, 更能借着“盈余管理”, 在公司股价上升时, 行使其选择权而将股票脱手, 换取大量钞票。如AIG曾在30笔保险交易中发现了可能存在的高达30亿美元的会计错误, 潜在的错误涉及5个年度, 其中包括应收和所得的过早的认列, 以及将应偿债务从公司账目中转移。这一系列的会计造假案件的频频上演, 逐渐瓦解了人们对会计的信心。

除此之外, 公司内部还常常会对于一些重大信息不公开或刻意隐瞒, 从而误导投资人并造成投资人的损失。在资本市场高度发达的美国, 相关性是比可靠性更重要的质量特征。然而, 财务报表中的会计信息, 是按照“公共选择”的思路, 权衡“公共利益”后的结果。相对于众多信息用户来说, 只可能满足一个基本的“度”。但是, 仅提供一套单一的财务信息满足如此众多的使用者的需求, 即使可能办到, 也是相当困难的。作为一种价值会计, 许多对信息用户非常有用的信息因不符合确认或计量的条件未能进入会计系统, 使得公司内部即使对于重大信息未公开或刻意隐瞒, 监管机构也难以察觉。

在当前的信息时代, 虽然我们已有许多信息, 用于分析产品的绝大部分数据都可以获得, 但在某种意义上, 真正的问题是我们拥有如此之多的信息, 再加上金融产品的复杂性, 投资者在没有其他代理机构协助的情况下, 无法做出适当的评估。即便是最老道的分析者 (如评级机构) , 也可能无法做出全面完善的分析。因此, 信息方面存在的问题不是简单的加大披露力度就能解决的。比如, 当前次贷危机的始作俑者———雷曼。雷曼主要是以债券和债券衍生品为主要业务方向, 特别是其九十年代后期发明了信用风险转移类的衍生品, 形成了许多与次贷纠结的信用衍生品, 一旦借款人不能还款, 就会造成资本市场的连锁反应。像这种新型金融衍生品, 投资者本身很难判断评估, 加上公司报表又极少披露那些足以体现该类信用衍生品可能产生的风险的相关信息, 致使投资者不得不相信评级机构和那些公开的信息。

但是, 会计信息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 而且企业的信息披露是在政府的强行管制下进行的, 所以对于充分披露各类使用者决策所需的信息, 企业本质上是排斥的, 尤其是当该类信息容易导致企业的劣势, 使其经营战略、目标、重要合同、创新能力等暴露在竞争对手面前时, 企业便会改变一贯使用的会计政策来降低企业的风险。经过这些改变, 企业的报表数据无法与以往的会计数据进行对比, 也失去了同类企业之间进行比较的可能。通常情况下, 与非拖欠公司相比, 拖欠公司更多地改变了他们的会计政策;同样的, 与没有次贷衍生品的公司相比, 含有次贷衍生品的公司更喜欢改变他们的会计政策, 使得公布的会计信息对公司更有利。一旦会计信息失去了可比性, 创新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更依赖信息评介机构所作出的判断。

(二) 个性化信息的缺少。

除会计信息的质量要求外, 会计的价值还在于满足信息使用者个性化的信息数量。当一年一次的综合财务信息无法满足用户需求时, 中期报告、分期报告便应运而生, 这些都是通过量的增加来提高会计价值。但是, 当创新产品占据金融市场时, 新的经济环境下, 会计信息用户对信息的需求就会越来越多。会计能否在量上满足用户个性化的信息需求, 才是评价会计价值高低的重要标准。因为个性化的信息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性, 进而降低投资决策的不确定性, 优化经济社会的资源配置。

问题是金融市场机制在克服信息不对称和代理问题上一直存在着缺陷。事实上, 金融市场上近十年来的显著增长,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涌现的金融创新产品, 这些金融创新回避了信息的不对称和代理问题。特别是信用评级机构在促进金融资产支持的贷款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全球投资者尤其是美国投资者愿意购买贷款支持的资产, 而这些贷款的贷方对象却是美国一些信用极低的借款人?因为就在此之前, 投资者还将私募发行的按揭支持证券所获得的信用评级几乎等同于政府支持证券的隐含政府担保。令人吃惊的是, 93%的按揭支持证券被两大主要信用评级机构评为投资级。而截至2007年9月, 这些贷款18%都违约了, 导致很多评级较低的按揭支持证券变得一文不值。当违约率越来越高时, 这些投资者们终于发现, 评级机构的所谓评级只代表他们的一种观点或看法, 与实实在在的担保不可同日而语, 完全依赖这种评价并不能使投资者避免投资风险。

当可靠性不强、相关性不足、可比性不够以及满足不同需求的个性化信息较少等诸多会计价值预警信号出现时, 会计价值的实现程度已经与人们对它的期望相距甚远。但是, 当会计实务发出这些信号, 要求改进会计理论与实务工作时, 人们却依然采用已失去价值的会计信息进行投资分析和决策。随着投资规模的不断扩大, 风险程度也在不断增加, 这都为次贷危机埋下了隐患, 当这种恶性经济增长状态被打破时, 正向的循环机制出现逆转, 从而引发金融危机, 以一种极端的形式将经济带入再次平衡阶段。

三、会计价值危机防范措施

鉴于上述会计信息所带来的广泛经济后果, 我们必须在会计价值出现危机预警信号时, 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一) 完善会计监管制度, 提高会计价值水平。

此次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我们意识到, 会计监管的力度直接关系到会计价值水平的高低, 而会计监管始终面临着重大挑战, 即极其庞大的监管对象与有限的监管资源之间的突出矛盾。面对不断变化的金融市场环境, 缓解这一矛盾应尽量扩大会计监管涵盖的范围, 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的威慑效应。在完善会计监管制度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金融创新产品的各相关因素, 尽可能运用各种学科知识进行判断, 对各种可能违反会计规范、歪曲会计信息的动机和机会, 要认真进行分析评价, 以最合理的方式进行处理处罚, 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

(二) 防范风险, 建立有效的会计价值危机预警体系

1、建立短期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系统。

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和网络媒体的应用, 为加强会计信息的相关性和可比性, 尽量满足不同主体的个性化信息需求, 企业可以利用互联网使会计信息处理高度自动化, 会计信息和业务信息实现集成和同步。因而, 在建立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系统之前, 企业将业务数据实时输入企业数据库, 实时更新相关余额, 在信息技术支持下, 信息用户不仅能得到标准化的财务报告, 还可以得到他所需要的其他信息, 既包括历史信息, 也包括未来信息;既可以是货币性信息, 也可以是非货币性信息;既可以是财务信息, 也可以是非财务信息;用户既可以要求企业会计按自己的需求供给信息, 授权用户也可以根据需要从企业数据库提取数据自己加工, 从而使信息与自己的决策完全相关。

2、建立长期会计价值预警系统。

对企业而言, 在建立短期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系统的同时, 还要建立长期会计价值预警系统, 在建立了会计价值危机预警系统之后, 企业对危机信号 (如出现可靠性不强、相关性不足、可靠性不够、个性化信息较少等) 的监测数据要根据其形成原因及过程, 制定切实可行的风险管理策略, 降低受损的程度。

(三) 对金融创新造成的会计价值危机及时进行恰当处理。

应对会计价值危机的具体方法:一是坚持谨慎性原则, 建立金融创新风险基金。在损失发生以前, 以预提的方式或其他形式建立一项专门用于应对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基金。二是损失发生以后, 对于损失的金额, 一部分可直接从已经建立的风险基金中列支;另一部分分次计入经营成本, 尽量减少金融创新造成的会计价值危机对企业正常活动的干扰。

四、会计价值的发展趋势

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 金融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 层出不穷的衍生品拉长了资金链条, 使企业风险加大。客观地讲, 金融创新是在不断加剧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面对金融创新, 会计的变革如若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速度, 会计价值就会在未来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由于会计所特有的经济后果和越来越高的会计价值, 当下一次金融危机来临之际, 会计将再次背负替罪羊的身份。

学习借鉴以往的金融危机应对策略, 研究探索出避免金融危机的会计价值危机预警体系, 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 是会计理论研究和实务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虽然该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还存在着很多困难有待解决, 但只有不断提高会计价值, 认真做好危机预警的应对工作, 才能保护好企业免遭金融创新带来的损失, 解除会计的替罪羊身份。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产生与普及, 会计价值在不同程度地满足着各利益主体的信息需求。然而, 在金融危机下会计价值具有越来越高的期望和广泛的经济后果, 为此有效解决会计价值危机迫在眉睫。本文依据会计价值危机的表现进行分析, 提出完善会计监管制度、建立有效的会计价值危机预警体系以及会计价值危机的处理三项应对措施, 用以提高会计价值水平, 预测金融危机的再次发生。

关键词:会计价值,价值危机,监管制度

参考文献

[1]刘峰, 司世阳, 路之山.会计的社会公用.会计研究, 2009.1.

[2]申香华.会计价值的理性认识与回归:基于流程再造理论的研究框架.会计研究, 2009.

[3]尹伟青.谈企业财务危机预警体系的构建.财务月刊, 2009.3.

金融危机下的哈佛大学 篇10

一、现行的金融工具计价方法

为了适应金融工具的不断创新, 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准则从20世纪90年代制定以来一直在逐步完善。尤其是在2000年之后, 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活跃, IASB和FASB先后颁发了与金融衍生工具的计量和披露、混合金融工具的会计处理等有关的会计准则。

根据IASB和FASB的要求, 目前金融工具的计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1) 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 (2) 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引起的利得与损失在实现前计入其他全面收益; (3) 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引起的利得与损失在实现前计入其他全面收益 (强制减值损失例外, 其在发生时报告于当期损益中) ; (4) 以公允价值计量, 且其变动引起的利得与损失一部分计入当期损益, 另一部分计入其他全面收益; (5) 以成本减去在当期损益中报告的强制减值损失计量; (6) 以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 (7) 以账面价值减去对无法收回的金额提取的准备后计量; (8) 以调整折溢价摊销、应计利息后的发行净收入计量; (9) 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公允价值依据风险调整后的估值技术来确定。《国际会计准则第39号——金融工具:确认与计量》 (IAS 39) 要求企业将金融资产划分为四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持有至到期的投资、贷款和应收账款、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将金融负债划分为两类: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其他金融负债。对于不同类型的金融资产和负债, IAS 39要求企业采用不同的计量属性, 特别是:持有至到期的投资以及贷款和应收账款应当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计量;某些无法获得可靠公允价值的权益工具投资, 按照成本计量;对于金融负债, 除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外, 其他一般采用实际利率法, 按摊余成本进行计量。

金融危机爆发后, 迫于外界的压力, IASB和FASB在2008年10月发布了《不存在活跃市场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征求意见稿,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和披露。

二、现行金融工具计价方法的局限性与金融危机的引发

1. 金融工具计价的复杂性问题。

金融工具计价的复杂性是引发金融危机的重要因素之一。金融工具计价的复杂性归因于两个方面:一是金融工具自身的复杂性;二是金融工具的计量方法不统一, 使得准则本身不易理解。金融工具计量以及相关规则的复杂性增加了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审核者和使用者的工作难度:报表使用者无法了解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以及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报表编制者无法正确选择一致接受的会计政策, 由此得出的会计信息无法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和公司的整体财务状况;报表审核者很难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分析和调整。同时, 随着新金融工具的不断涌现, 金融工具的计价标准也在不断变化, 财务报表的编制者和审核者很难适应这些变化, 从而无法选择合适的计量方法。另外, 金融工具会计准则未对一些特殊的金融工具做出明确的计量规定。某些情况下, 管理层必须选择如何揭示一种金融工具, 如果没有在适当的时候做出选择或不能给此种选择提供合适的证据, 则可能导致这种金融工具被不正公地对待。更糟糕的是, 不正确的选择可能迫使管理层对早期报表进行重述。

2.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问题。

从某种意义上说,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引入对金融危机的爆发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自从20世纪80年代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运用以来, 其一直被认为可以使会计报表更好地反映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因此, 公允价值计量属性被越来越多地运用于修订后的会计准则之中。然而, 金融危机爆发后, 运用公允价值对银行资产进行计量会对银行造成重大影响。因为运用公允价值评估资产时, 不是按其历史成本而是使用当前的市场价值进行评估, 这种资产计量方法具有“亲经济周期效应”:当市场运作良好的时候, 这种计量方法能够真实地反映资产的价值;当市场陷入危机时, 运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必然造成银行大规模的资产减记。资产减记迫使其他市场参与者降低衍生资产的评估价值, 并且会诱发资产价格加速下降之前的抛售行为, 最终形成一个可怕的资产价值下降的动态循环。公允价值计量已导致众多银行不合理地减记资产, 从而压缩了银行的放贷规模, 这在某种程度上诱发了金融危机。

3. 非活跃市场下金融工具计价存在的问题。

金融危机爆发时会涉及大量的金融衍生工具, 而相当一部分金融衍生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 其公允价值一般参照与其类似的金融衍生工具的市场价格或估值模型确定。估值模型的特性就是假设未来与过去的情况相似, 因此一旦多项假设条件发生变化, 就会造成对金融衍生工具的错误计量和披露。而此时的财务报告仅仅反映传统的财务信息, 没有增加披露公允价值计量和风险识别等内容。

三、解决金融工具计价问题的对策

2008年9月, IASB主席戴维·泰迪说:“会计并非诱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 但会计在使市场参与者信任财务报表所提供的信息方面很重要。”另外, 金融工具的风险性、流通性以及复杂性对金融工具的确认、计量和报告提出了新的要求。鉴于金融工具计量所固有的复杂性, 以及公允价值计量本身存在的缺陷, 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决金融工具的计价问题。

1. 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

(1) 减少金融工具的类别和计量方法。目前金融工具的类别和计量方法较多, 适当取消一些类别和计量方法有助于报表使用者深入了解金融工具的相关信息。例如取消IAS 39中持有至到期投资的类别, 或将此类别的金融工具重新归类于可供出售的金融工具, 将有助于推进公允价值的运用。另外, 也可取消可供出售金融资产的类别, 同时简化公允价值变动损益的计量要求。这样一来, 如果出售一项金融工具或确认一项减值损失, 就会省去将利得与损失从其他损益重分类为当期损益的环节。

(2) 简化套期会计。随着金融市场的逐步发展, 一些财务报表使用者认为当前的套期会计已不能反映套期活动的经济后果。IASB也认为简化当前套期会计确实可以解决金融工具报告中的一些问题。目前以一种相对简化的方法来取代公允价值套期会计是变革现行套期会计的首选方法, 即对于被指定为套期工具的金融工具所产生的利得与损失, 允许在当期损益之外进行确认 (类似于现金流量套期会计) , 这样被套期项目的账面金额不会受到影响, 计量属性将保持一致, 对收益产生的持续影响也较小。

2. 改进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

(1) 考虑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报告主体在计量金融工具的公允价值时要考虑所有与市场相关的信息。在运用公允价值计量属性时报告主体需要对交易实质进行判断, 从而确定特定的交易是否为有序交易, 因为强迫性交易或无序交易不适于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此外, 当金融工具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通常使用价格服务者的报价作为确定公允价值的依据。事实上, 当市场不活跃时, 价格服务者可能更多地依赖估值模型进行报价。因此, 报告主体除了要获得这些报价信息之外, 还要评估定价方法是否与公允价值的计量目标相一致。

(2) 完善管理层的内部假设。当不存在活跃市场, 同时缺乏可供观察的数据或需要对数据进行重大调整时, 公允价值主要采用以管理层的内部假设为基础的估值技术确定。因此, 需要考虑所有与内部假设有关的信息, 以估计未来现金流量和适当的风险折现率。

(3) 调整估值模型。在运用估值技术时, 报告主体要根据观察到的市场信息定期修正估值模型, 确保该模型能够反映当前的市场状况, 并能够识别该模型潜在的缺陷。当市场状况改变时, 要对估值模型进行调整, 调整后的估值模型应能更好地反映市场参与者之间的有序交易在计量日的交易价格。估值模型调整包括对估值模型修正后缺陷的审查、对流动性的调整和对信用的调整。

3. 强化与金融工具计量相关的会计信息披露。

针对当前的金融危机, 2008年11月11日国际证监会组织在“致20国首脑的信”中指出:高质量会计准则的制定, 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会计准则制定者的独立性。当前金融工具创新的速度较快, 会计准则制定者必须尽快完善金融工具会计准则, 充分披露与金融工具计量相关的会计信息。笔者认为, 应主要披露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1) 当公允价值变动较大时, 中期或年度报表需要重新披露与公允价值计量相关的信息, 从而反映当前的市场变动状况;当公允价值变动不大时, 则不需要对披露内容做出重大调整。 (2) 增加披露与估值技术相关的信息。当不存在活跃市场时, 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依赖于估值技术, 此时需要披露报告主体对估值过程监管和控制的信息, 使得估值技术能恰当地反映当前的市场变化情况。另外, 当估值技术中使用了大量不可观察的数据时, 则需要汇总公允价值从开始计量到终止确认期间的累计变动额, 从而披露因公允价值变动导致的金融工具价值的增加或减少情况。当估值技术中使用了不可观察的数据时, 还需详细披露不可观察数据的输入情况。 (3) 加强对报表使用者关注的金融工具的披露。对于报表使用者特别关注的金融工具, 应对这些金融工具的条款进行详细描述, 以便于报表使用者进行比较分析。实务中, 我们除了要对金融工具的账面价值及变动进行披露外, 还要对金融工具的重要条款进行披露。

摘要:本文以IASB、FASB有关金融工具会计准则的演变历程为出发点, 从反思金融危机的角度分析了现行的金融工具计价方法的局限性, 并从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改进非活跃市场条件下金融工具公允价值的计量、强化与金融工具相关的会计信息的披露等角度对解决金融工具计价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关键词:金融危机,金融工具,计价

参考文献

[1].陈秧秧.如何降低金融工具报告的复杂性.财会月刊 (理论) , 2008;8

[2].李艳.浅析衍生金融工具对会计的影响.大庆社会科学, 2007;2

金融危机下的节俭圣诞 篇11

以往,美国人总喜欢在度圣诞的时候不惜血本,大肆消费,但今年与往年不可同日而语了。美国人的新口头禅是:“一切从简。”的确如此,即将卸任的美国总统布什和夫人劳拉做出了表率。他们早早宣布,准备用节能灯泡和往年用过的装饰品来装扮白宫,过一个节俭的圣诞节。

衣:圣诞衣帽租赁走俏

去年这个时候,在洛杉矶经营一家物业公司的凯特·贝拉米和丈夫飞到欧洲欢度圣诞。在时尚之都巴黎,她毫不犹豫地花了约2000美元买了一个绚丽的红色路易·威登背包和一件匹配的饰品。但是今年,情况却已经大有不同。凯西和丈夫并不打算去欧洲花钱,而是开始想着怎么把衣柜中的旧衣服再拿出来穿一下,以应付今年的糟糕情况。他们的物业公司,因为美国房地产市场不景气而背负上了债务。“2008年真的是惨淡经营,没想到情况会这么糟糕。”凯特说,“我想的是‘我悄悄穿上去年的旧衣服,也许别人不会注意到吧’,我只是对它的搭配稍稍作了调整。”凯特在今年预期会参加几个假日派对,但她也明白,今年的情况不允许她再大手大脚花钱。

凯特的想法已经不是她一个人的消费理念,基本上已经是圣诞节期间所有人的共识。在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下,美国消费者开始捂紧自己的钱包。因为所有人都不知道,过了这个圣诞,失业的厄运是否会降临到自己头上。

然而这个普遍的消费共识,却成为了很多商家的噩耗。从今年10月份开始,很多连锁经营店铺所面临的问题就不再是生意的下滑,而是如何在严冬中生存下来。今年的圣诞购物季也是愁云密布。从卖5000美元一件设计师品牌礼服的尼曼马克斯殿堂,到18美元一套的打折内衣,任何层级的消费品都面临了滞销的危险,因此零售业店的业绩都一片惨淡。

圣诞节中最能烘托气氛的就是圣诞衣、圣诞帽和圣诞树,然而这样一个经济寒冬在美国同样引起了圣诞衣、圣诞帽的销量减少。一名消费者就直言,往年都会购买新的圣诞衣和圣诞帽,以便让自己家里的孩子玩得更开心。然而,今年为了缩减开支,圣诞衣帽也准备去商铺去租借。这位家里有3个孩子的名叫伊格尔·曼宁的父亲表示:“我觉得每年都买新的的确有些奢侈,因为毕竟一年只用一次,去租一套显得划算很多。”而这个租赁圣诞衣帽的商铺,今年则“火”了一把。

更加离谱的是,有些人为了减少开支,竟然把一件衣服正反面都穿过一次再去洗。家住纽约布朗克斯区公租房区域的海蒂·阿德勒最近发现了一个有趣现象,人们都喜欢把一件衣服正反面部穿上一遍再来公共洗衣店洗了,这样可以节约投币洗衣的开支,还有烘干和买洗衣液的日常开支。

食:期待歪瓜裂枣

每年到了圣诞,各种各样的美食都会被摆上餐桌。今年,食谱也开始跟着金融危机而有所简化。在一向提倡环保的英国,民众的环保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大多数被调查者表示,今年将去最近的超市购买本地的圣诞和新年食品,以减少食品进口所造成的运输和温室气体排放。

因为对于转基因食品有严格的规定。所以那些长相难看的蔬菜水果一直以来都被欧盟国家的超市拒之门外。但从明年7月起,它们将会重返超市货架。人们对歪瓜裂枣充满了期待,那意味着他们可以用低得多的价格来购买其实口味上差不了多少的食物了,这对普通家庭的开支预算来说是非常重要的一块一位居住在伦敦威斯敏斯特的家庭主妇高兴地说:“要是这一新规矩马上生效就好了,让我们从圣诞大餐就开始省钱。”

一位名叫霍尔科姆的英国专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学会储存不易腐烂的食品,比如西红柿、豆子、金枪鱼罐头以及大米、面粉等,这样可以避免浪费。另外,在购物前列出购买清单同样可以防止过度消费。

但是,随性的法国人并没有打算改变他们的圣诞食谱。几乎所有受访者都表示,没有减少食品开支的计划,鹅肝等特色食品仍将在法国人2008年的圣诞餐桌上唱主角。

住:把根留住

那些因为还不起贷款而被银行没收了房子的美国家庭,自然不敢奢望过上一个温馨的圣诞节。他们不断地在家中盘算着如何在来年多赚点钱以摆脱目前的窘境。而那些暂时有房子的家庭,日子也不好过,因为大多数人都背着沉重的贷款,他们不得不考虑缩减圣诞节开支,集中财力还贷以把根留住。

迈克·贝特兰德和克丽斯汀·贝特兰德一家就是一个缩影。他们眼下住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绍森欧克斯一处简装出租房中,在今年的圣诞节中,不得不精打细算,盘算着如何花好每一分钱。迈克和克丽斯汀两人今年都是36岁,几年前还自信实现了“美国梦”。当时,他们年收入14万美元,有一所住宅、两辆车和望远镜等各种设备,为两个孩子购买了迪斯尼乐园季票。

然而,美国陷入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后,贝特兰德一家好景不再。迈克和克丽斯汀相继失业。今年5月,他们丧失抵押品赎回权,住宅遭放贷银行没收。如今,不仅一辆车和迪斯尼乐园季票成为回忆,连克丽斯汀的婚戒也遭变卖。孩子们似乎也很懂事,他们已经很长时间不再向他们要钱买衣服了。美国房地产跟踪公司统计显示,因屋主丧失抵押品赎回权,自2007年到今年9月,已经有超过100万所美国住宅遭银行没收。对于这些被没收房产的家庭来说,过不好圣诞并不算什么,他们的厄运也许才刚刚开始。

行:把旅行计划放一边

美国旅游协会统计,往年约有六成以上的美国人最喜欢利用圣诞节这段假日外出旅游,但今年估计人数会锐减。

不出门旅游了,人们总要想点娱乐。今年,美国人似乎喜欢赠送文艺娱乐的礼物,以减轻因为金融危机而带来的精神压力。而这些文艺娱乐的票价也纷纷推出打折和优惠,以便让人们有更好的心情去暂时放松一下。在纽约。圣诞节期间的博物馆会员卡、电影票、百老汇歌剧票、音乐会、球赛门票等,都将或多或少有所折扣。人们也希望能够走出家门,放松一下自己的心情。

金融危机下的北方交通 篇12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28年来, 北方交通一直秉承自主研发的发展战略, 现已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先进水平的工程建筑机械、专用车改装、筑养路机械、煤炭矿冶机械等系列产品千余种, 10余种产品填补国内空白, 远销美国、欧洲、日本等国家和地区。在科技引领发展的时代, 北方交通拥有庞大的科研队伍, 由20个研究所和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组成。集团先后被评为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国家863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承接单位、国家发改委国债项目重点支持单位。

面对金融危机, 国务院推出了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 包括:加快安居工程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铁路及公路和机场建设、地震灾区灾后重建等基础设施建设。这些项目的建设将需要相当数量的起重机械、混凝土机械、路面机械等工程机械产品, 无疑将拉动工程机械行业的发展。

在政府拉动内需的同时, 北方交通也及时调整发展战略, 于2009年4月22日成立了太原分公司, 这是北方交通立足山西市场, 扩大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举措。太原分公司可辐射陕西、河南、甘肃、宁夏、蒙西和新疆等区域, 这将成为集团第二次腾飞的产业核心。

在金融危机下, 北方交通积极响应中央号召, 把履行社会责任、减轻社会压力作为我们共同的职责。2009年3月20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亲自接见了我, 我简要汇报了企业的发展历程、新产品研发情况、企业的经济运行情况、解决就业情况、企业发展规划和四大核心竞争力建设情况等。

目前, 我国就业压力形势依旧严峻, 温总理关切地询问沈阳地区的就业状况。据统计, 2009年第一季度北方交通吸纳机械制造、工业分析、电气自动化等专业人才200余名, 接纳百余名应届大学生来企业实习, 并积极与各高校联手, 共建实习基地, 将工作真正做到实处。

回首过去, 我们备感欣慰;展望未来, 我们任重而道远。在发展的路上, 北方交通以科技为先, 走自主创新之路, 打造工程机械行业更辉煌的明天。□

上一篇:振兴战略下一篇:教育与闲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