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医疗模式

2024-06-14

全科医疗模式(精选7篇)

全科医疗模式 篇1

在上海市全面推行全科团队服务模式的背景下,本中心自2009年实行新型全科团队服务模式,成立全科团队管理科,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加便利和人性化的健康照顾,取得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同时,在管理模式、运行机制和考核评估体系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尤其对城市社区全科医疗评估指标进行了研究,旨在提出一套科学、合理且可操作的考核评估指标体系,对城市社区全科医学照顾做出客观的评价,从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的持续发展。

1 材料与方法

选择2007—2008年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街道居民健康调查和2008年上海市卢湾区打浦桥街道生命统计资料,根据全科医疗质量与资源管理特征[1],并参照上海市各区县城市社区全科医疗服务评估操作方法,采用德尔菲(Delphi)法[2]进行指标筛选。第1轮专家征询表中设置36个备选指标,第2轮专家征询表的备选指标由第1轮筛选出的31个指标加上专家补充提出的13个指标组成,专家征询表中所有数据进行核对后,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选中指标的权重分配,建立综合评估模型。

2 结果

2.1 评估指标为两级指标系统

一级指标是全科医疗特征性指标,二级指标是具体工作指标,见表1。

2.2 德尔菲法评价结果

本研究邀请了本领域各层面的15位专家,采用匿名通讯的方法,通过两轮的评判,对课题组预先设计的6大类(卫生服务可及性、持续性、综合性、协调性、支持性和服务质量)一级指标中的每一个具体指标的必要性、稳定性、有效性、敏感性及操作的难易程度5个方面分别按5个等级评分。结果在36个指标中选中了31个指标(表1)。第二轮分别发出专家征询表15份,分别回收15份,咨询表有效率为100%,专家积极系数为100%。专家意见集中程度(用算术平均值表示)(表1)。专家意见协调程度(用变异系数表示)见表1,36项指标权重分配见表2。综合评估模型(公式)为:

*本研究专家征询筛选后被选中的指标。

M为综合评价指数;Si是每个指标的实际分值;T是每个指标的应得分值;Wi是每个指标的权重;I=1,2,3,……,n(n≤36)对各个筛选出的指标进行量化,权重分配,建立综合评估模型(公式)后,把对社区全科医疗的实际评分代入公式,即可得到城市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综合评价指数,从而可以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

3 讨论

3.1 新型全科团队组织架构及运行机制

3.1.1 组织架构:

本中心组建了新型全科服务团队,成立全科团队管理科,由中心副主任直接管理,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向全科团队服务新模式整体转型的“外推型”模式转变为“内生型”模式(见图1)。各职能科室围绕全科团队开展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管理系统主要负责监督、考核全科团队工作,并调动社区资源为其工作的展开提供支持;社区卫生服务支持系统主要为全科团队提供辅助支持;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主要为全科团队提供人员技术支持,并协助做好老年慢性病患者家庭病床与中心老年病房的衔接工作;健康促进服务站为全科团队全科医学照顾工作的开展提供协助支持。

3.1.2 岗位职责:

全科团队设队长1名,竟聘上岗,负责团队日常工作,协调健康促进站各成员工作,调动社区资源;全科医师3人,主要承担全科门诊、家庭病床、咨询、健康教育及慢病康复指导等职责;社区护士2人,主要协助全科医师的工作,并承担社区护理、上门服务、参与健康教育活动及病人临终关怀等职责;公共卫生人员1人,主要承担传染病管理、计划免疫、妇女保健、精神卫生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处置等职责;辅助人员2人,由中医康复科和中医全科人员组成,主要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区适宜中医技术;社区医务社工2~3人,主要由居委会相关人员和楼组长组成,承担联络员和助医员的角色,并在全科团队的支持下开展慢性病自我管理小组活动,见图2。

3.1.3 工作模式:

(1)全科团队根据社区情况(一般5~6个居委会),每位全科医师(包括团队长)明确负责1~2个居委,在社区护士和社工的协助和支持下,以“块”为抓手,将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到人。(2)公卫人员采用“以块为主、条块结合、抓条管块”的工作模式,每名公卫人员对应1~2名全科医生,指导、协助全科团队的工作。

3.2 全科医疗服务评估指标体系

全科医疗是一种由全科医生发起的“以人为本、以健康为中心、以需求为导向”的主动服务,其最大特点是强调对当事人的“长期负责式照顾”[3]。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速,居民疾病谱和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发生了显著变化[4]。这就决定了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重点对象是老人、妇女和儿童;慢性病防治、肿瘤防治是社区预防保健工作的重心,对居民不良生活习惯进行社区干预是应该着手开展的重要工作;同时,在生活节奏加快、经济水平提高等因素的共同影响下,精神病的患病率逐年增长[5],精神卫生工作也摆到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工作日程上;另外,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认识也在改变,对社区内开展医疗、保健咨询、健康体检和健康宣教等持积极支持态度者逐渐增加,这些都是设置全科医疗评估指标体系的主要依据。

本研究采用德尔菲(Delphi)法进行指标筛选。所选择的评估体系六大类一级指标是在借鉴国内外全科医疗的经验和本市市、区试点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一轮专家征询评估系统中主要用服务半径、社区卫生服务站设置覆盖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百分数、当日上门服务及时率以及开设应急呼叫系统等4个指标来评价城市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可及性。专家认为社区卫生服务站服务半经、所覆盖人口占社区总人口百分数这2个指标应予剔除,这得益于我国近年来大力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使社区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得到显著提高。

全科医疗是一种持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体现了全科医学的“全方位”、“立体化”,这不仅表现在服务对象、内容和范围的广泛,还表现在服务层面和手段的多样化。因此,评估体系中包括孕产妇系统管理率、1岁以内婴儿计免率、疫苗接种及时率、0~6岁儿童系统管理率、60岁以上老年人健康三级监护率、孤寡独居老人健康照顾率、高血压分级管理率、糖尿病病人管理率和恶性肿瘤访视率等指标。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患病率显著提高[6],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影响了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造成大部分有限的卫生资源不得不用在维持患者晚期的、短暂的生命过程中。因此,在专家征询中增加了已管理的糖尿病病人血糖控制达标率、已管理的高血压病病人血压控制达标率等量化评价指标。同样,要实现全科医疗的持续性服务,还需要通过其他一些特定途径,如建立完整的健康档案和家庭保健合同等来充实。但是,结合我国国情,此类签约大多流于形式,因受卫生信息化建设滞后等因素制约,目前还不具备全面推行条件,故专家征询建议剔除。

一个完善的全科医疗服务体系要求全科医生利用社区内外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类卫生服务[7]。筛选出“医、护、防合作团队”、“全科医疗岗位责任制”、“会诊、双向转诊制”、“社区卫生服务志愿者队伍”等4个指标来对城市社区开展的全科医疗服务协调性进行评估。在建立一个城市社区全科医疗服务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它将来的可持续发展,这就需要有一定的支持网络和全科医疗服务质量的评价体系,如服务工作网络是否完善,是否有足够的人力资源支持发展,社会满意度如何等。本研究筛选出“建立全科医疗服务工作网络”、“全科医护人员与社区居民数之比”和“全科医务人员岗位培训率”3个支持性指标,及“全科甲级病历符合率”、“家床甲级病历符合率”、“社区常见病防治知识掌握率”、“全科医疗服务的社会满意度”、“全科医疗工作登记齐全率”和“电化资料项目完整率”6个指标来评价全科医疗服务是否能够可持续发展。

全科医疗评估指标的标准化,对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居民满意度意义重大[8]。但是,本研究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以上海城市社区为背景,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还需要在实际应用中不断予以完善,从而更好地指导全科团队的工作,为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平稳、有序过渡到“家庭医生责任制”发挥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秉辉,主编.全科医学概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1-166.

[2]曾光.现代流行病学方法与应用德尔菲评价法[M].北京:北京医科大学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社,1994:250-270.

[3]杨秉辉.全科医学概论[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9.

[4]陈涛,宋佩秋,徐静罡,等.城市社区全科医疗过渡模式的探索[J].上海预防医学,2000,12(9):439-440.

[5]Michael Phillips,Jingxuan Zhang,Qichang Shi,et al.2001—2005年中国4省份精神疾病的患病率、治疗情况和相关残疾:一项流行病学调查[J].世界临床医学:柳叶刀中文版,2009,3(11):914-926.

[6]张军,马金妹,孙延斌,等.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现状和特点[J].现代预防医学,2003,30(6):832-833.

[7]叶旭晨,孙希昌.培养中国特色全科医生发展社区全科医疗服务模式[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07,21(3):35.

[8]任晓晖,李宁秀,高博,等.关于建立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中国全科医学,2005,8(17):1463-1464.

全科医疗模式 篇2

关键词:全科医疗模式,社区慢性病,生活质量

糖尿病、高血压是现如今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病,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趋势的到来, 其患病率和死亡率均呈持续增长趋势[1]。如何有效地防治慢性病是当前医学界面临的重大难题[2]。

全科医疗模式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用来防治慢性病的一种管理模式, 将此模式应用于社区人员, 由社区责任医生和社区护士共同合作, 跟踪随访, 在识别、预防和管理社区慢性病患者方面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2年12月-2014年12月将我社区作为研究中心, 社区位于我市中心, 交通便利, 占地约6.2平方公里, 常住人口约5.6万人, 流动人口约1.8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护人员61名, 其中, 管理者3名, 医生24名, 护士14名, 其他20名。根据社区居民健康档案统计, 高血压4 855例, 占常住人口8.7%;糖尿病1 327例, 占常住人口2.4%;脑卒中236例, 占常住人口0.42%。按照社区慢病全科医疗模式实施前后, 分为全科医疗模式组和对照组, 高血压和糖尿病各随机选取500例, 脑卒中全部236例, 每组118例, 进行调查研究。

慢性病病案管理模式:①成立全科医疗模式:首先成立全科医疗模式团队, 对团队人员进行系统培训, 以明确全科医疗模式的内容、意义和内涵, 掌握具体的方法和技能, 对社区人员的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②深入社区:社区慢性病防治需要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要深入社区居民生活, 和社区居民融为一体, 了解居民生活环境、饮食状况以及健康状况等, 搜集居民相关资料, 多与居民进行沟通, 取得其调查的依从性。③健康教育:社区责任医生对社区人员的文化程度、年龄等具体情况给予多种灵活的教育方式和方法, 利用讲座、宣教小册子等方式进行的相关专题讲座, 开展多方位的健康宣教, 并详细告知其相关的注意事项;针对文化层次较低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缺乏的现状, 要多采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于情绪敏感的人员要安抚其情绪, 耐心地沟通, 要增多健康教育的次数, 以提高患者的理解程度, 从而提高宣教效果[3]。④生活方式指导:社区医生、社区护士共同指导社区高危人员日常生活的注意事项, 进食清淡、易消化饮食, 保持心情愉悦, 适度锻炼, 增强患者体质, 积极做好规律体检的各项措施, 最大程度地控制疾病的发生。

观察指标: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建档率, 以及对上述3种疾病的知晓率。其中疾病治疗率调查采用自行设计量表, 共包括10个题目, 答对6个以上为知晓。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6.0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处理, 其中两组建档率和知晓率比较均采用χ2检验。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相关疾病建档率:全科医疗模式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建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1。

疾病知识知晓率:全科医疗模式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患者各自疾病的治疗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见表2。

讨论

目前社区医院的诊疗水平不断提高,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社区居民诊疗疾病的医疗机构, 同时, 也是居民预防疾病的保健组织[4]。由于慢性病目前为止尚无法彻底治愈, 患者要忍受长期服药治疗的不良反应, 这不仅给患者带来身体上的痛苦, 并害怕病情发作, 心理负担严重, 较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 危及患者的生理心理健康, 更严重的是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痛苦, 据估计, 慢性病患者中大多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情绪, 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控制和预防社区居民慢性病已成为医学发展的一项重要问题。对于社区居民来讲, 防治措施比治疗显得更为重要。全科医疗是具有以社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患者为中心的协作式和高素质医疗服务模式, 体现了人性化、人格化的保健模式[5]。

本研究结果显示, 全科医疗模式组患者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建档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全科医疗模式组的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患者对各自疾病的治疗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即说明对社区居民进行全科医疗模式干预, 能够明显提高高血压、糖尿病和脑卒中的建档率, 以及疾病知晓率, 为3种慢性病的防治奠定了良好基础。

综上所述, 全科医疗管理模式向社区居民提供一种全方位的照料, 给予积极的健康宣讲、生活指导, 能够大大提高社区慢性病居民的建档率, 提高患者对慢性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 是在社区内开展慢性病防治的便捷、有效的方法, 值得在社区内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立义.社区慢性病管理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2009, 3 (9) :657-658.

[2]刘连发.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效果分析[J].按摩与康复医学 (中旬刊) , 2012, 3 (8) :7.

[3]邹丽萍.社区慢性病防治档案督导评估方略[J].价值工程, 2013, 23 (2) :462-463.

[4]陈小萍.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效果分析[J].健康必读 (中旬刊) , 2013, 12 (10) :46-47.

全科医疗模式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社区201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0例中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56~85岁,平均年龄(70.5±10.8)岁。疾病类型主要包括风湿病、肩周炎等外在性慢性疾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其中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率约50%。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社区常规医疗服务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全科医疗服务模式,具体包括:①健康管理:由本社区卫生医疗服务中心联合居委会共同制定健康医疗服务协议,居民在完全知情的情况下签订协议,在医护人员的指导下积极参与健康宣教活动。同时,为每位居民建立体检档案,组织其定期体检,1次/年,≥75岁的老年人每年进行2次定期体检,≥85岁的老年人每年进行3次定期体检,实现健康管理档案的全面覆盖。社区卫生服务站全科医师以现代临床医学相关标准为依据,对居民健康水平进行全面了解并实施个性化服务,提高健康居民对保健知识的认知水平,结合亚健康居民的实际情况制定有效的健康管理方案,针对已患有慢性疾病的居民进行对症治疗及护理干预,尤其针对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采取跟踪式医疗管理服务,从饮食、作息、运动及疾病治疗等各方面进行指导,进而提高居民对疾病预防、治疗等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及生活质量。②健康宣教:以宣传教育慢性疾病的危害、防治方法、注意事项等知识为主全面提高居民的健康知识掌握能力,通过组织专题讲座及制定健康宣教手册等方式指导居民从日常生活饮食、作息等各方面加强对防治慢性疾病的重视程度。有针对性地向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宣教相关疾病知识,指导其正确使用检测仪器,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③坚持“三早”原则,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通过对居民健康状况进行调查了解,收集相关资料,从而掌握其当前慢性疾病情况,对疑似患有慢性疾病的中老年人及时进行血压、血糖监测,指导其改善日常生活习惯,加强对慢性疾病的防治。对确诊患有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居民,由社区医护人员进行持续性地随访,1次/月,及时了解居民用药、生活情况,进而制定综合性治疗措施,指导患者应注意保持低盐、低脂的饮食习惯,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并鼓励其积极参与社会运动,如太极拳等。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建档情况、慢性疾病(糖尿病、高血压)登记情况进行记录,调查统计其对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同时统计两组慢性疾病控制的达标情况。

1.4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患者建档情况、登记情况、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疾病控制达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全科医疗模式作为新型医疗模式具有自身显著的特征,其以为社区服务为定向、以患者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并以在社区范围内展开高素质、协作式、人性化、持续性、综合性的医疗服务为目标,从而全面实现提高社区居民生活质量及医疗卫生服务水平的目的[3]。全科医疗模式通过与本地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居委会合作,并与社区全体居民签订协议,进而为其提供系统化、持续化的各项疾病预防、治疗、控制综合性服务[4]。社区卫生服务站作为医疗体系中的基层单位,是保护居民健康、提高疾病防治效果的重要方式,同时其医疗费用降低,为居民家庭、社会节约了医疗成本,且具有与全科医疗模式相符的特征,从而大大提高了基层卫生资源的可利用率[5]。同时,全科医疗模式对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素质等各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为保障全科医疗模式在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疾病防治中发挥出应有的作用,相关医务人员应不断丰富自身的理论专业知识及临床服务技能。

本次研究中,采取全科医疗服务模式的观察组社区中老年人在建档情况、登记情况、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疾病控制达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

综上所述,采取全科医疗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效果,通过结合慢性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工作,建立全覆盖式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切实保障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摘要:目的 对全科医疗模式在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疾病防治中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 100例中老年人慢性疾病患者,采取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取社区常规医疗卫生服务模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全科医疗服务模式,比较两组慢性疾病登记、治疗、控制情况以及中老年人对慢性疾病相关知识的掌握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建档情况、登记情况、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疾病控制达标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采取全科医疗模式能够有效提高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疾病的防治效果,通过结合慢性疾病的预防、保健、治疗工作,建立全覆盖式的医疗服务体系,从而切实保障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具有较好的实践价值。

关键词:慢性疾病,全科医疗模式,社区中老年人,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王智华.100例社区中老年人慢性疾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模式效果分析.中国医药指南,2014,12(24):217.

[2]陈小萍.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效果分析.健康必读(中旬刊),2013,12(10):46-47.

[3]马海燕,徐江明,林坚,等.居家医疗模式在社区慢性病管理中的效果.心脑血管病防治,2013,13(6):495-497.

[4]刘连发.社区慢性病防治的全科医疗模式和效果分析.按摩与康复医学(中旬刊),2012,3(8):7.

全科医疗对“眩晕”的管理 篇4

全科医生常见的导致眩晕的原因有以下几种:各种急慢性疾病、骨骼系统的不稳定、情绪状态不正常有关, 但和年龄、文化程度和职业无关[1]。下面就几种常见的眩晕谈谈全科医生的处理对策。

1 眩晕和慢性疾病

多见于老年人。眩晕的发生与几种慢性病有关。在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颈椎病、脑供血障碍和耳部疾病的老年人中发生眩晕的几率明显高于不伴有上述慢性疾病的老年人。部分老人有多种慢性病并存。心脏病、肾病、关节炎等疾病者也会有眩晕症的发生[1]。如果经临床初步诊治为高血压性、糖尿病性、脑梗塞性、痴呆型眩晕后, 合适的治疗策略为[2]:化瘀定眩方。方药组成:藏红花0.5g、桃仁6g、川芎10g、赤芍10g、生地10g、葛根12g、天麻10g、山楂6g、人参12g、降香3g、全蝎6g、酸枣仁6g。呕吐加半夏、旋复花;头痛加延胡索、白芷;痰多者加半夏、鲜竹沥。每日1剂, 水煎, 分早晚2次口服, 30天伟1疗程。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西药服用不变。

2 眩晕和急性疾病

常见的是颈性眩晕、耳眩晕。

近年来, 青年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有增加趋势。诊断标准[3~5]: (1) 眩晕症:特点为一过性, 发作时常伴有恶心、呕吐, 头颈及上肢出汗, 心率不齐等交感神经症状; (2) 转颈试验阳性; (3) 颈部有压痛或放射痛; (4) 颈部僵硬征; (5) 影像学检查提示颈椎曲度改变或有骨质增生、颈椎退变、关节不稳等改变。治疗方法:先行常规手法放松颈部软组织:患者坐位, 头部中立, 两肩自然下垂。医者立于患者背后, 拇指和食指分别置于两侧胸锁乳突肌前缘, 从起点应用指揉、拨法至胸锁乳突肌的止点约3min。同样手法定位前、中斜角肌前缘拨动前、中斜角肌使之放松, 时间约3min。然后应用按、滚、揉颈肩部斜方肌3min, 最后提、拿肩部肌肉。旋转扳法:旋转扳法组在颈部软组织手法放松的基础上, 根据椎动脉的解剖生理病理特点, 统一定位于C5、C6棘突。术者立于患者背后, 左手拇指定位于C6棘突并固定之, 嘱患者头前倾、右旋至极限, 术者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置于下颌部, 使颈略前屈, 右手拇指与其余四指同时用力向右上方旋牵, 同时左手拇指稍用力向左下推按, 常听到“咔嗒”一声。然后右手拇指定位C5棘突, 同样手法做对侧旋转扳法。以上治疗方法每周治疗2次, 3周为1个疗程。

耳性眩晕:起病突然, 以旋转性眩晕为主要临床表现, 并有恶心、呕吐、目闭难睁。发作时间持续数分钟到数天, 伴有听力减退、耳鸣。治疗:茯苓20g、泽泻20g、白术12g、桂枝6g、半夏9g、天麻9g、陈皮9g、磁石20g、生牡蛎30g、葛根20g、川芎9g;若肝阳上亢者去桂枝、川芎, 加钩藤20g、代赭石20g、菊花9g;脾气虚弱者加党参30g、黄芪30g、炒酸枣仁30g;肾阴亏损者加枸杞子9g、熟地20g、何首乌20g。水煎服, 日1剂[6]。

3 眩晕发作和精神情绪的关系

眩晕发作与精神情绪等因素密切相关。在有无焦虑、失眠、烦躁、生气、紧张、抑郁、伤心等状况下, 发病率差异很大[1]。这就要通过全科医生的心理开导来处理。心理开导有效后, 眩晕的状态很快就会消失。

全科医疗是将全科医学的理论应用于病人、家庭和社区照顾的, 主要由全科医生提供的、以解决社区常见健康问题为主的一种基层医疗, 是一种集合了其他许多学科领域的一体化的临床专业, 也是现阶段世界各国工人的基层医疗的最佳服务模式[7]。全科医生是一名现代的临床医生:接受过全科医学专门训练, 为个人、家庭和社区提供优质、方便、经济有效的、一体化的医疗服务, 进行生命、健康与疾病全方位负责式管理的医生。我们对眩晕的治疗充分体现了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的内涵。对于眩晕、我们根据病因而选择了不同的诊治方法, 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刘博, 刘鋋, 关静子, 等.老年眩晕的社区调查与相关因素分析[J].中华耳科学杂志, 2006, 4 (4) :254~257.

[2]钟文华.化瘀定眩方治疗眩晕72例[J].中国中医药科技, 2007, 14 (3) :203.

[3]Burke P, Joachim F, steren M.Reumatoid arthritis and positional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J].J eurosurgery, 1986, 65 (1) :11.

[4]Brown JJ.Cervical contributions to balance:The head neck sen-sory motor system[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2:644~647.

[5]葛植厚.颈性眩晕临床诊断标准的初步探讨[J].颈腰痛杂志, 1999, 20 (4) :295~296.

[6]李长生, 盛子敬, 乔廷凤.眩晕宁治疗耳眩晕86例[J].山东中医杂志, 1996, 15 (1) :21.

全科医疗模式 篇5

1 社区常见疾病诊治的执行者

为人们提供迅速、准确、有效、安全地服务措施, 及时解决不同疾病的痛苦是全科医生的重要责任。其主要工作是开展常见急诊、意外伤害的抢救处置工作, 为人们的基本做好快速处理。在日常生活中需要对家庭急救方面的知识进行宣传教育;而全科医疗站需要制定24小时的应诊体制, 以无时不刻的为社区居民提供有效地诊治工作, 维护居民的日常健康;还需要做好信息化处理工作来建立社区救助的医疗网络。

2 医疗卫生资源作用的行驶者

全科医疗服务在社区服务网络和卫生服务中占有着重要的作用, 需要根据病人的实际需要来发挥出医疗保健资源的作用, 并且积极调动医疗卫生机构和专科医生的作用, 使医患之间维持良好的关系。全科医生对于全科医疗团队是极为关键的领导因素, 能够维护好资源利用和质量管理有关的工作, 并且发挥出很强的协调能力、合作精神来显现出医疗卫生资源带来的巨大好处。全科医生能够在诊疗中对治疗成本进行控制, 以避免病人承受过大的经济压力, 让现有的卫生资源得到充分的发挥, 使其与医疗保险机构之间保持联系。

3 社区居民疾病预防的提供者

全科医生对个人、家庭及整个社区健康都能够起到很好的调整作用, 并且在不同的时期针对各种疾病做好宣传工作, 以促使人们采取预防措施。全科医生在日常工作中能够做好群体健康工作, 实施疾病预防并进行健康危险因素的预测, 开展健康教育, 引导正确的生活方式, 定期预防接种, 对传染病调查管理, 参与社区卫生监督等等。这样建立一套完整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在与不同疾病患者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全科医生能够将患者的实际情况与有关疾病结合, 提供科学的临床预防服务, 这对于全科医生是很关键的服务内容。

4 群众个体安全的维护者

全科医生是社区中的个人、家庭健康保证的重要维护者, 可以向社区居民提供综合性、持续性、协调性的医疗服务, 肩负着为社区、家庭和个人的三级预防任务, 能够对三级预防措施的进行合理的协调。全科医生在面对一些常见疾病时可以根据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三维角度展开研究、诊断、治疗。尤其是当前社会慢性病的防治任务变得格外重要, 对于伤害较大的慢性疾病需要积极建立起社区防治管理与监控网络, 对一些常见病情做好预防、控制、处理, 在病情严重时能够及时诊断处理。

5 家庭与人群保健的影响者

全科医生除行使自身的医疗责任外, 在生活中也扮演着健康维护者的角色, 管理着社区居民的健康卫生。并且结合家庭动力学、周期理论等, 探讨家庭、社会、心理、行为因素给个体健康及疾病带来在影响, 并利用有效的沟通技术进行交流, 向家庭提供保健指导和心理卫生咨询。全科医生对患者人生全过程有着重要的影响。从围产期保健到临终关怀, 都把工作重点投向了儿童、妇女、老年、残疾、精神疾患等不同的群体。执行优生优育、母婴保健、计划免疫、母乳喂养的引导工作;向患者提供生理、心理、生活方面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以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完善社区预防网络, 加强对精神病患者 (非急性发病期) 的家庭控制与管理指导, 在家属、社区和单位的配合下, 做好必要的心理、生活和职业康复, 降低复发率;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与生存质量, 延长“健康寿命”, 防治老年病是全科医生必须面对的难题。实施分级 (接老年人年龄与生活自理能力分级) 管理, 提供包括家庭病床、巡回医疗、生活护理等上门服务, 在一些试点地区已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6 发展照顾医学的承担者

对于患者而言, 治愈和照顾属于不同的概念。当前医学治疗将治愈作为主要目的, 对于难以治愈的疾病则放弃了对患者的治疗与看护, 使得病人的身心遭到了巨大的打击, 在对症处理方面也没有给予重视。而全科医生能够在社区医院积极采用照顾医学, 以现代医学取代传统的医学治疗, 完成为慢性病人消除病痛的目的, 并对预防疾病与促进健康的进行分析。根据生命周期坚持着“生命准备、生命保护、生命质量”为中心发展照顾医学的责任, 这些都需要全科医生来完成的。

摘要:社区医疗服务是居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而全科医生在整个保健服务体系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全科医生都是经过专业训练培养后, 工作于基层阶段的临床医生, 能够给病人及居民提供良好的健康服务, 且服务过程中治疗效果好, 经济消耗少, 是大众群体都能接受的。本文重点探讨了社区医疗保健服务中全科医生的相关作用。

关键词:社区,医疗保健服务,全科医生,作用

参考文献

[1]任光圆.全科医学概论[M].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16.

全科医疗模式 篇6

目前, 在我国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推进, 医患矛盾急剧攀升, 医患关系紧张显而易见[2]。中国医师协会统计的“医患关系调研报告”显示:74.29%的医务人员认为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得到保护, 47.35%医务人员认为当前执业环境“较差”, 13.28%医务人员认为当前执业环境“极为恶劣”[3]。医患关系是否和谐直接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2010年笔者参加了中英合作项目——上海市全科医生赴英国培训。在英国期间, 主要在社区诊所实习, 通过观察和参与全科医生及护士的临床工作, 对英国的医疗模式、全科医疗服务状况、全科医生的培训教育等各方面有了了解。其间对英国全科医生与病人之间的良好医患关系印象深刻。结合国内医患关系的现状, 对如何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做个探讨。

1 高质的全科医生

英国全科医生 (GP) 的培养需要9~10年, 由医学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教育3部分组成。医学院校教育5~6年, 毕业后再经过1年的临床实践, 才可向英国医学会申请注册成为医生。成为注册医生后, 要成为GP还需经过至少3年的临床培训, 2年在医院临床实践, 1年在GP诊所学习。最后要通过皇家全科医学院考试, 才能取得GP资格。

英国对医生的临床技能培训十分重视。在医院期间的2年临床培训主要包括内科、儿科、妇产科、外科、急诊科 (包括ICU) 、精神科、老年科、传染科、皮肤科、眼科、耳鼻喉科、心血管、消化、内分泌、神经科等。在全科诊所学习主要包括临床、预防及与社区健康有关的各方面事务, 并参加讨论和管理。通常每周1~2个半天。无论学习者在哪个阶段或何处轮转, 均应保证每周至少一个半天在社区诊所集中学习。学习内容包括初步教育评估、起草方案、诊所见习、每周指导、定期回顾。

取得全科医生资格后, 工作中每年要参加皇家全科医生组织的继续医学教育活动, 内容包括参加国内、国际的学术会议, 参加各种核心课程和学习班等。聘用期间若出现问题, 政府会随时停止全科医生的工作。

因此, 全科医生在专业技术素质上有着过硬的保证, 病人对英国的全科医生充分信任, 乐于接受全科医生的服务。在英国95%的病例由全科医生及其团队处理, 仅有5%的病例从全科医生转到医院。

在我国, 目前在社区工作的全科医生大部分是工作后经过参加全科培训等成为全科医生的, 缺乏系统的全科培训过程, 尤其是临床培训。在工作中仍旧以自己原本的专科为主, 不能做到像英国的全科医生一样内外妇儿、精神科疾病等都能兼顾, 病人就诊中有些疾病仍需到各专科就诊。不能满足病人的所有的初级医疗需求。

因此, 继续加强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是非常必要的, 在上海已经开始实行这一培训。但短期内仍无法改变我国全科医生的现状, 对目前在临床工作的全科医生每年的继续教育必不可少, 培训需要侧重临床实用性。

2 良好的沟通技巧

在英国, 全科医生非常注重和病人的沟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2.1 建立长期医患关系

在英国, 病人与全科医生签约后很少变更医生, 因为医生的专业素质都很好, 不同诊所提供的服务质量均有保证, 病人基本选择居住地附近的诊所, 病人与医生通过每次的就诊互相了解, 积累了感情基础。

2.2 重视运用沟通技巧

英国全科医生在医学生及其后的专业培训期间非常重视临床沟通。咨询过程就是病人的需要和期望与医生知识和经验的交汇。沟通技巧运用于医生与病人交流、医生与医生交流中, 不论是面对面, 或是电子邮件、电话、信件等的沟通中均用到这些技巧。实践证明, 良好的沟通技巧使病人感到更舒适, 恢复更快。

沟通技巧包括语言沟通及非语言沟通。语言沟通方式有提问题 (开放性问题, 鼓励病人述说) 、封闭性问题 (可供回答的答案有限) 、提示语 (提示病人要问到一些新的话题) 、总结 (提问中间总结、结束时总结) 。非语言沟通方式有面部表情、身体姿势、距离、接触、副语言等。在就诊过程中医生与病人不间断的目光交流, 面部的微笑表情, 向病人倾斜的身体姿势, 靠近病人, 在病人沮丧时的肢体接触安慰以及倾听病人主诉时点头都可以鼓励病人讲述更多有关病情的内容。通过以上的沟通技巧达到了解病人的需要并利用自己的知识解决问题的目的。

2.3 遵循完整就诊模式

一次就诊的完整过程包括:第一步接触、介绍、与病人建立工作关系;第二步摘要:询问病史、体格检查、通过提供小结, 表明你明白病人来的目的;第三步讨论病情, 确保病人对计划感到满意;第四步, 预计不确定因素并制定连续性计划;第五步, 在今后保持良好的关系。英国全科医生的医疗活动基本遵循这些模式, 以确保病人接受医疗服务并对服务满意。

在我国, 病人的流动性大, 一种疾病的初诊复诊通常是不同的医生, 医生需要重新了解病情, 病人需要反复诉说, 缺乏长期关系。我国的医生在病人就诊中通常不注意沟通技巧方面的细节, 在病人的诉说过程中常埋头写病史, 往往不看病人就开出处方。病人感觉得不到重视, 不一定能对医生的处理完全理解并接受。

有调查显示, 医务人员、患者或其家属和社会公众均认为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是医生和患者之间沟通不够、卫生资源配置不合理和医疗管理及保障体制不健全[4]。在我国, 不论是医学院还是实习中均以医学知识的学习为重点, 缺乏对病人就医行为、就医模式的了解, 在临床中经常碰到医生给出了正确的处理措施但得不到病人接受的情况, 而病人觉得医生没有很好了解自己的需求。因此, 需要医生加强对临床沟通的重视, 了解就医中需要和病人一起对每一个问题选择合适的行动、达成互相理解的重要性。在医学院以及临床的培训中需要增加沟通技巧培训。这样可以减少因为缺乏沟通造成的医患纠纷的机率。

3 有序的团队合作

英国的全科团队中还包括护士、经理、前台、健康助理等人员, 对病人的服务是全方位的, 补充了全科医生工作。对慢性病病人来说, 续开药物有多种途径, 病情不稳可以找医生开药;或者找处方护士门诊开药;病情稳定、不用改变药物的直接到前台打出处方医生签字后有效。给病人提供多种选择, 根据自身的情况选择, 方便了病人。

注册护士经过相应的培训可以承担相应的工作, 部分简单的医疗工作也可以由护士承担, 减轻医生的工作, 也给病人多种选择。护士处方权在处方内容上有所扩大, 社区护士处方一览表每两年更新一次, 增加或修改护士处方范围, 且在护理专业领域上也不断延伸。护士处方权已经延伸到儿童护理实践、慢性急性疼痛的护理、精神健康护士等, 目前精神健康护士处方正融入到英国医疗保健的大环境中[5,6,7]。

我国护士的工作比较局限, 需要医生来做的工作护士不可取代, 病人只能等待医生的接诊。社区护士的工作范围应当向慢性病管理方面侧重, 以弥补我国目前社区医生人员不足不能满足病人需求的现状。

4 强大的电脑系统

英国的电脑系统中有病人所有的就诊记录、化验结果、用药记录等。在病人就诊前全科医生通过查看记录已经能够对病人有所了解, 在讨论中有共同的话题。而且英国所有全科诊所均采用该系统, 在任何地方均可以看到病人的资料, 病人不需要担心资料遗漏。

在我国, 医生在病人来后通过问诊才能了解病人情况, 短暂的就诊时间不能够对病人的病史问得很详尽, 而且病人保管的资料会有遗漏, 容易造成疏漏。我国的电脑系统目前没有联网, 病人在某处的就医记录只能限于某一医院或诊所, 容易造成重复化验, 重复检查, 加重病人的经济负担。电脑系统的改进是急需完成的工作, 如果电脑系统能够联网, 将大大减轻医生的工作负担, 医患有更多的沟通时间。

5 有力的促进因素

5.1 完善的医疗制度

英国国民卫生保健制度 (NHS) 规定病人仅需支付每种药每月7镑的费用, 而60岁以上以及孕妇学生等不需要支付药费, 病人在就诊中经济负担轻。

我国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2%, 而卫生总费用仅占世界卫生总费用的2%。尽管我国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取得了重大进展, 对于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要建立全民医疗保险制度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因此, 我国医疗保险体系不完善和基本医疗保险承受能力较低等情况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因素。卫生部部长陈竺曾指出, 体制机制的不合理, 造成了医疗机构公益性淡化和医患双方在经济利益上的对立, 成为影响医患关系的根本原因[8]。

有调查显示, 有80.3%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大政府投入、完善保障制度, 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的有效途径, 有50%左右的被调查者认为“加强医学健康科普和诚信宣传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加强卫生服务行业作风建设, 严肃查处违纪违法行为”也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合适途径[4]。

5.2 多样的健康教育

英国的健康宣教有多种方式, 医生护士的直接宣教, 诊所的张贴宣教资料, 以及网络的宣教, “英国病人网”上有各种疾病的宣教资料, 医生可以下载资料打印给病人, 病人也可自行在网上查找资料。因此, 病人对疾病的认知以及对医生处理的理解力较好, 对某些疾病医生也无能为力这一现实可以理解。

在我国, 患者的医疗期望值不断升高, 并具有刚性。现代科学的发展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崇拜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医疗期望值, 相信只要采用最新的科学仪器和手段, 就能完全治愈疾病。但事实上, 国内外研究一致认为, 疾病确诊率仅为70%, 各种急症抢救的成功率也只在70%~80%之间[9]。有调查显示, 45%左右的医务人员认为患者对医疗高风险的特点不了解和媒体对医务工作不利的片面报道也是造成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这与患者或其家属以及社会公众这两大群体的选择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患者或其家属选择“医务人员服务不好”明显多于医务人员[4]。

因此, 对居民的宣教还要加强, 宣教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提高大众的医疗知识对改善医患关系非常必要。

摘要:通过在英国培训了解到英国全科医疗的服务状况、全科医生的工作模式、医患关系, 对比国内的医疗现状找出英国医患关系良好的原因, 并提出学习改进的措施。

关键词:医患关系,构建,和谐

参考文献

[1]陈亚新, 王大鹏.当代医学伦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2:19-25.

[2]李东临, 李志宏.对现代医患关系的初步探讨[J].山东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9 (1) :39-40.

[3]高强.医疗纠纷处于上升趋势[N].健康报, 2008-01-03 (08) .

[4]应维华, 朱丽娜, 任建萍, 等.杭州市医患关系现状调查分析[J].健康研究, 2010, 30 (4) :283-286.

[5]Pontin D, Jones S.Children’s nurses and nurse prescribing:a casestudy identifying issues for developing training programs in the UK[J].J Clin Nurs, 2007, 16 (3) :540-548.

[6]Stenner K, Courtenay M.Benefits of nurse prescribing for patientsin pain:Nurses’views[J].J Adv Nurs, 2008, 63 (1) :27-35.

[7]Hemingway S, Ely V.Prescribing by mental health nurses:the UKperspective[J].Perspectives in Psychiatric Care, 2009, 45 (1) :24-35.

[8]陈竺.医患双方是利益共同体[J].枣庄卫生, 2010, 20 (1) :12-15.

全科医疗模式 篇7

随着社区卫生服务在全球的不断深入开展, 各国、各地区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对社区卫生服务的定义和内涵都有着不同的理解, 呈现出多种发展模式[2]。其中以英国、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最为完善, 该体系下的卫生服务不但有活跃的医疗活动, 而且拥有明确的医院分工。外国发达国家的社区医疗发展有诸多值得学习之处, 也有很多共性值得我们探讨, 我国可加强与各国之间的特色交流, 最终达到共同进步。笔者通过多年对国外社区医疗的学习研究, 获得诸多心得, 具体报道如下。

1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

1.1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发展过程

社区卫生服务最初发展于英国, 英国的医疗制度 (NHS) 是一种全民特色明显的医疗制度, 根据影响整个世界社会保障的贝弗里奇报告, 英国于1942年建立了“国家卫生服务法”, 该法规的成立在当时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并在其后发生深远的影响, 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成就之一”。该法规具体内容如下: (1) 英国所有医院接受国有化改革; (2) 采取全科医师制度, 即每位患者由一名全科医师负责, 包括保健、疾病治疗等, 若患者需要住院必须通过全科医师同医院进行联系; (3)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地方卫生局直接负责; (4) 国家通过税收支付患者的医疗费用, 患者接受免费医疗服务; (5) 医师接受患者的选择。

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始于精神疾病领域, 随后逐渐发展至其他功能障碍疾病领域, 随着医疗的逐步完善和发展,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扩展到预防保健行业。1950年后, 英国85%左右居民的非急症健康问题可由社区全科医师处理, 患者也必须得到社区全科医师的允许才可进一步转诊医院。于此, 英国的“全科医师按病人付费方式购买医疗机构提供的医疗服务, 通过项目性收费提供预防和健康”的社区卫生服务医疗模式使英国的社区卫生得到长足的进步。

1.2 英国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师的模式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 英国的全科医师群体逐渐从内科医师中分离出来, 形成英国全科医师 (GP) 的雏形。由此, 英国GP成为工作于社会的个人的医师。其主要对社区居民的健康问题负责, 居民的健康一旦出现问题, 必须首诊于社区医师, GP对居民进行包括健康问题、经费使用在内的项目进行专业判断和管理, 再由GP转诊才能进医院接受治疗, 所以, 社区全科医师是英国居民健康的“守门员”。英国的社区全科医师分为参股的GP和领薪资的GP。参股的GP在完成全科医师本职工作后还必须参与财务管理等工作;而领薪资的GP只需要完成本职医疗工作。

英国的全科医师和国家卫生管理部门是合同关系, GP的薪资取决于管辖社区居民的注册人数、GP行医年限、工作量等。具体比例见表1。

1.3 英国GP的培养

在英国, 一个合格的GP需要培养9年, 英国基础医学教育年限为5年制, 通过考核的医学毕业生可授予医学学士学位。而GP得培养是一个毕业后继续教育的过程, 5年制医学教育结束后进行为期1年的住院医师、2年的内科轮转、2年各GP中心工作, 培养期结束后正式注册为GP。英国还设有假期GP培训, 其目的是使更多的医师成为GP, 其参加者中具有较丰富临床经验且能够顺利通过GP考核的医师可获得GP资格证书, 并注册成为英国皇家全科医学会会员, 才能作为GP营业。

1.4 政府支持

英国政府在财政上、在法律上给社区卫生服务给予充分的扶持, 同时国家的年度规划也针对社区卫生服务制定了相关的法律法规, 利用法律的措施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发展过程中的问题。国家卫生法规规定非急诊患者必须首诊于自己注册的GP是享受免费医疗服务的首要条件。同时, 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组织部门在管理和经营上是分开的, 加强与社区卫生服务相关的部门合作, 期间网络功能的完善性被进一步强调。

1.5 护士在社区卫生服务中的作用

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中, GP会根据居民的疾病主诉由社区全科护士先进行上门处理。护士的具体工作流程是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统一安排的, 每位护士长负责150个居民左右。对于工作难度相对较小的居民健康问题, 护士长安排工作经验较少或者无护士执照的护理员进行上门处理;对于工作难度相对较大的居民健康问题, 护士长安排工作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上门处理, 如若是临终关怀的居民, 护士长每次会安排2名以上的护士进行上门医疗服务。在医疗服务过程中, 护士会将相关的家庭护理知识教予居民, 以减轻工作压力, 部分社区服务中心GP资源不足, 全科护士还要担任GP的部分工作, 譬如慢性疾病的疗效随访等。

1.6 质量管理

严格的质量管理体制是保证社区全科医疗的关键。英国政府将社区全科医疗的效益作为与患者不断交流的界面, 政府认为及时、安全、可靠、平等是维持卫生服务质量的支点, 为了维持这个支点的稳固, 英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来进行社区全科医疗的管理: (1) 进行执业医师注册和培训以及相关考核提供法律支持以保证全科医师专业技术水平。英国的全科医师每3年要接受一次全科医学评审协会的考核, 全科医师在接到考核通知后要先进行为期12个月的自我考评, 自我考评结束后全科医学评审协会将派出至少2名全科医师调查员对全科医师进行为期7d的现场调查, 并出具书面调查报告, 被考核的全科医师在得到书面报告并通知通过考核后才可进行下1周期的营业; (2) 社区全科医师开业必须符合相关的标准以保证全科医学服务质量; (3) 依照临床疾病治疗指南, 并将其作为有效的服务准则, 全科医师在治疗全程均需服从此基准; (4) 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对社区全科医疗水平进行改善, 不断完善居民的一般资料和疾病信息。英国社区全科医师和全科护士不断加强信息技术的掌握, 完善居民信息管理, 对居民的病历、保健等进行管理, 提高了社区医疗服务尤其在药品使用方面的质量, 使处方更合理准确, 审计更为便利, 有利于往后的就诊程序。

2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模式

2.1 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

中国社区卫生服务起步较晚, 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开始试点实施, 虽然20多年来取得了很大进步, 但仍然存在很多问题需要探索和改进。

2005年, 国家颁布的《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提到:“对社区卫生服务系统进行改革, 积极发展国家社区卫生服务行业, 逐渐形成科学、合理、便捷的卫生服务网络是当前重要任务之一”, 这一决定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2006年, 国务院有颁布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这一文件, 文件中对我国社区医疗卫生的发展提出了指导性建议, 制订了工作目标, 采取了一些列合理措施;国家“十一五”计划中提出, 加快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步伐, 促进社区医疗机构与大型医院双向转诊、分工协作工作的进一步开展。

2.2 全科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的现状

中国全科医师来自卫生组织和机构, 它比较强调的是团队的协作。中国的全民医疗保险制度尚未完善, 已有的城镇医疗还未把全科医师作为“经手人”。中国还应加强对全科医师的教育和培训力度, 充分发挥全科医师对社区服务的影响。目前, 中国全科医师主要呈现以下3种模式:转岗培训。这种培训模式就是把从事医疗服务行业的人抽取一部分, 对他们进行分散或者集中的培训和教育, 把他们训练成全科医师, 该模式也是目前最为普遍的培训模式;高等院校教育培训。部分高校设立了全科医师专业, 学生通过高考填报学校志愿, 被学校录取后, 经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 最终成为全科医师;住院教育培训。这种模式类似于澳洲模式, 还处于发展的起步和摸索价段。由于因为第1种模式占主导地位, 因为他们是随机抽取的人群, 因此, 培训出来的全科医师会因为各自教育背景和素质的不同而呈现参差不齐的现象, 即“分流医师”, 很多人幽默地把“全科医师”同“赤脚医师”对应起来。

2.3 政府的支持

我国的社区卫生服务行业发展同样需要政府的支持, 但是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 政府支持的力度尚不足, 导致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发展受到一定制约, 初级卫生保健充分依赖于社区卫生服务, 政府在对初级卫生保健的重视程度上仍较薄弱, 导致经费投入较少, 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份量不足。虽然国家已经明确规定了财政补贴政策, 不到30%的城市政府为非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给予同等补助, 但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没有形成稳定可行的筹资机制[3,4]。

2.4 质量管理

近十年来, 国家虽一直强调社区医疗应“以人为本”, 但在实际管理中, 我国社区医疗不论在程序上、人员配备上、服务模式上仍具有诸多局限, 尤其是在管理方面, 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差甚远。诸多居民反映, 社区全科医师在诊治疾病时没有真正体现社区服务特色。目前国家对全科医师的培训大多数采取半脱产的模式, 培训班大多数以短训班的形式进行, 没有在全面发展的层面上进行管理培训。我国全科医师不论是在接受正规的医学学历教育, 还是毕业后的全科培训, 在师资、教材、教学基地等方面, 对于发展社区卫生服务都缺乏有足够的准备, 造成社区全科医师的匮乏和民众需求的不满足。

3 借鉴心得

英国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显示, 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营网络主要是由管理和经营者、具体操作者组合而成的多学科服务机构, 彼此处于分工合作的关系, 与此同时和各大医院保持密切联系, 使资源得以充分利用。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必须借鉴这一点, 根据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具体实际情况, 倚靠当地社区卫生资源, 做好各社区机构之间的协调, 充分发挥各自特色, 加强政府对社区机构的领导和管理, 以保证社区卫生服务网络的有序发展。

国家的政策支持对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不同地区的医疗保障存在很大差异, 城镇的医疗的筹资相对城市具有覆盖率低、保障范围小等缺点, 导致医保无法确保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病例来源和经费收入。因此, 政府有必要采取一定的法规措施加大医保在城镇的覆盖程度, 同时对社区医疗医保支付项目有明确规定, 进一步促进社区医疗的发展, 同时, 国家对预防保健的服务价格也应该进行相关政策, 对其服务成本的采取一定的合理补偿。

高专业水平的医疗队伍是确保社区医疗质量的重要前提, 由于我国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发展较迟, 发展速度相对较慢, 再者, 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全科医师主要通过在职培训、在职转型教育、继续教育等不同层次的培训来实现, 其在专业技能操作水平与国外的GP有较大的距离, 因此, 笔者认为, 为了长远的发展, 应该充分吸取国外GP的培养模式, 建立科学、健全的的社区全科医师培养制度, 将医学院正规本科毕业生作为主要发展对象, 使其通过3年专业住院医师培训后, 进一步发展为成熟的社区卫生服务人才。

4 结语

总之, 在社区卫生服务过程中, 起主导作用的全科医师以及全科护士占据重要作用, 同时不可忽略社区其他工作人员的协同作用。社区卫生服务首先是一个预防保健的系统, 在该系统中, 卫生部门、社区全科医师、全科护士、社区工作者、卫生服务的接受者具有密切联系, 相互作用并相互影响。

摘要:目前,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 人类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升, 人们对物质和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在一些发达国家, 由于人口数量较少, 经济发达、卫生科技先进、管理制度规范完善, 因此他们在很多方面较发展中国家有着巨大的优势, 是值得我国学习的。

关键词:国外,社区卫生服务,全科医疗,影响

参考文献

[1]Murthy NR, Okunade AA.Managed care, Deficit financing, andAggregate Health Care Expenditure in the United States:A Cointegration Analysis[J].Health Care Management Science, 2000, 3 (4) :283-290.

[2]马丽超.社区卫生服务管理实践与思考[J].中国当代医药, 2010, 17 (28) :126-129.

[3]王梅, 徐国恒, 张路.社区卫生服务的筹资管理模式及相关政策的探讨[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00, 14 (10) :4-6.

上一篇:国外大学生的就业观下一篇:金融危机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