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型小学教师

2024-08-08

全科型小学教师(精选12篇)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1

“卓越教师”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设立的, 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并列的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项目之一。自2011年在部分本科院校试点以来,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14年9月18日, 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并提出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 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 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卓越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振兴民族的重大工程之一。教师强则学生强, 学生强则社会强。高校“卓越教师”的培养, 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源头。

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底子, 打好生活的基础, 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是为人求知的引领者, 是智力、心力的启蒙者, 是情感、世界观的熏陶者, 因此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一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 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 他们求知欲强烈。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引导不当则可能泯灭孩子的求知欲, 或者抑制学生的发展。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天真而又富有幻想, 我们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浇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要用童心和儿童的思维, 用艺术的教育引导他们。

(二)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孩子发展得快, 有的孩子发展得慢。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此方面有特长, 有的在彼方面有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一面, 当然也有他不足的一面, 有的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 有的在数理逻辑方面有天赋, 有的在空间方面有特长, 有的在运动平衡方面有特长, 有的对音乐旋律特敏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 静待花开。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 上完课就离开教室, 而不能长时间地观察学生、陪伴学生, 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三)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学习法

老师是儿童最信任最崇拜的对象之一, 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 教师能唱会跳, 教师的动情朗诵, 教师的一笔好字, 教师的看书习惯, 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总之, 教师的十八般武艺, 教师的“无所不知”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维持学习的动力。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奠定做人的基础, 奠定求知的基础, 奠定精神的基础, 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 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具备人文、文学、科学、艺术等全面的基础知识, 需要与社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需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秀的师德与规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综合的基础知识, 需要有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职责需要全科型教师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 不仅启蒙孩子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教书更要育人。以学科知识的教育为本, 就有可能导致知识教育为中心, 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情操、交往能力的引导和教育。

有人说教师能够爱学生就是最美的师德, 陪伴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技巧, 守望学生就是最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小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全科教师, 能够守着他们, 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禀赋, 便于因材施教。

(一)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全科教师的导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 除此之外, 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 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 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上, 其中学科知识的模块除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等, 还包括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标准导向要求小学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

从我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趋势来看, 也是如此, 对考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要求, 只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科目二“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 还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 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型的教师素质

一线的优秀小学教师,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 他们身上具备的共有的素质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钻研, 除此之外, 那就是深厚的教育基本功。比如流畅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板书和简笔画。除此, 还有音乐舞蹈的功底、图画及美术欣赏的功底, 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和功底, 对小学生心里的把握和调控能力等。特级教师于永正以优美的书法、信手拈来的简笔画技巧、演奏二胡的魅力、娴熟的歌唱技巧,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他能够把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语文课上得有理有趣。优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 也启发我们, 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具备多样的能力, 在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的课程特点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 小学生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

目前小学课程依然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安排。但是从整体思路上看, 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趋向, 如品德与生活 (社会) 、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 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都呈现综合化的趋势, 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美国贾斯珀的教学研究项目, 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从冒险故事开始。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的教育, 用音乐、旋律、节奏和雕刻、绘画等的形式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也明确提出,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 从教学组织来看, 小学生的课堂更需要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

多样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需要教师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才能。在课堂学习中, 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如音乐、图画、故事等模拟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用歌咏的方式学习, 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歌咏、韵律、节奏, 或在旋律中学习。组织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艺术、体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 从课程内容来看, 每门学科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组成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从来源上看, 包括校内、校外、社会, 包括博物馆、民俗馆、大自然,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性的内容, 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样也是综合各科知识和多种能力。

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不必说。各国都把小学生的读写算知识作为基础知识, 而读写算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学生的算术能力, 是用阅读的方法, 阅读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 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

四我国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呼唤全科型的教师

(一) 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来看, 全科教师是普遍现象

发达国家招聘小学教师不以学科专业为限制。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 只要有大学大专的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 目前农村小学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

有的村小班级规模只有几人、十几人, 年级不全, 教师不全。有的村小还存在复式班上课的情况。农村小学教师大都兼教几门课。而村小的存在对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村小的老师具有包班上课的能力, 需要有兼教所有学科课程的能力。加之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居多, 也是中国“特色”之一, 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全科教师有条件、有时间陪着他们, 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 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小学教师资源相对丰富, 教师编制比较齐全, 班级建制比较齐全, 班级规模大, 课程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小学包班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有些地区实行包班制教学的学校已经占41.4%, 其中以上海杭州为最。”因此, 从儿童的全面发展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全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综合性的课程知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从小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十八般武艺”, 多才多能;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 小学全科教师将为小学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师[2014]5号) .

[2]李奇勇.小学教育呼唤全科教师[N].中国教师报, 2014-03-12.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2

2015年3月19日,春暖,花开!带着心中无比的向往和期待,我来到了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参加了这次小学全科教师培训。

这次全科培训的内容非常丰富,涵盖了美术课程的理论学习,剪纸艺术,英语,音乐,综合实践活动,体育,儿童心理学等方面的内容,一路走来,专家,名师的讲座我虽然不能照单全收,但是他们先进的教学理念,独到的教学思想,让我全方面了解到教育教学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为期16天的学习,我对全科有了新的认识和了解,知道了全科的含义,培训的第一天上午安排的别具一格的“破冰活动”至今我记忆犹新,这样别出心裁的活动安排让我们99位来自不同的地区的学员陌生的距离一下子拉近了,因为这个活动,我感觉我们不再是孤单的一员,我感觉到一起参加培训的学员们是来自于不同地区的兄弟姐妹。

培训的第一天下午听到的讲座是广东省教育厅教师继续教育指导中心的黄忠主任主讲的专题讲座《改革创新,培养农村学校教师多学科的教学能力》,因为这个讲座,我终于理解了全科教师的概念,同时也深刻意识到要从一个“专才”转型成为一个“全才”实在是任重而道远。

参加培训期间听过许许多多的讲座,但是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广州市越秀区旧部前小学林伟贞校长给我们培训班全体成员上的那个

名为《在校园里养心,让幸福根植童年》的心理学讲座,她的讲座给我了太多的感慨,她对师生有这样的期待:

老师: 心中有爱,眼中有人,以爱育人; 学生:健康,向上,三个“一点”:

微笑多一点,嘴巴甜一点,行为雅一点;

班级(学校):和谐,特色,温暖。

林校长的讲座教会我们每一位教师要善于参加孩子们的活动,走进孩子的世界才能真正了解孩子,走进孩子的内心,要想成为一个好老师,教师要在教会学生的同时不断的自我成长,善于家校联盟,携手育人,作为好老师,要做到心中有爱,眼中有人,以爱育人,因为每一个孩子都很重要!

参加本次全科教师培训,除了聆听过许多专家,名师的讲座之外,收获最大的莫过于参观了广州,东莞,佛山等三地的标杆学校。每一间学校都各有特色,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东莞莞城中心小学。

莞城中心小学里百年的古榕树,极具特色的古铜钟和古塔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间学校里我认真听了两节非常优秀的音乐示范课和综合实践活动的示范课,还聆听了邹主任的美术讲座。在这里我看到了音乐课原来是这样上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原来有那样丰富的内涵,美术课不只是画画课„在培训中,我认真听老师讲课,做好笔记,积极和老师互动,从中深深感受到了授课老师们的精心准备态

度、认真授课精神,以及他们的知识渊博和为人的谦逊与和蔼。通过这次培训,让我了解了很多,也学到了前所未有的知识,不但开阔了眼界,还懂得了很多为师的道理和教育教学理论。真是受益匪浅,虽然学习时间不长,不会掌握更多的知识,但感觉收获不小。

参观标杆学校,华师附小上思品示范课的梁承穗老师让我打心底里佩服,这位梁老师在短短的时间给自己的思品课打造出特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聆听梁老师的那一节《运动之美》的思品课时,我看到老师巧妙的把中国的故事,成语,对联等极具中国传统特色的因素都融入到这节课程当中,是一节充满了中国味道的与众不同的思品课。梁老师说过那么一句话:思品课就是在传递美,在思品课中带领学生找到生活的真谛,让他们找到自己的本心。同为教师,我再一次被这位资历颇深但是一直不断创新,探索的梁老师的精神所感动。

在佛山市三水区西南小学看到的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让我记忆犹新,孩子们在操场下欢快的溜冰的身影,打跆拳道打得有模有样,中华古诗文诵读得有声有色,篮球打得有板有眼。孩子们刻苦努力在学习中得到满足,在学习中寻求快乐,让我想起了我的学生们,在农村长大的孩子们没有城里孩子的优越条件,可是他们依然是最可爱的,作为教师我就应该把自己在这次培训当中学到的,看到的,在我的课堂,在我的教学当中用的到的都带回去给我的学生们,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氛围,不一样的快乐!

通过参加这次全科培训,使我受益匪浅,我通过认真分析,从自身找

到存在的问题:

1.理论知识并不单一,只学习一位教育者的观点是不够的。苏霍姆林斯基、福禄培尔、杜威、爱弥儿、魏书生、霍懋征、李吉林等等的理论都有必要去读,这样才能有深刻的认识,才能演化为具体的做法。

2.工作的经验还不够丰富,这需要我平时多向经验丰富的教师请教,同时也要注意这方面的积累。博客关注的内容可以继续多样化。在教学工作方面不敢勇于创新。在教育教学理论方面学习不够坚持。致使自己的教学思想和方法还是有点滞后,课堂上突略对学生各方面发展的训练和培养,没能真正地做到放手给学生,让学生真正地成为课堂的主人。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平缓,语言不据幽默感,不能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进而容易造成课堂的枯燥;对教学方向的把握不是太好及驾驭课堂的能力有待提高等。同时,自己思想认识还放不开,总是顾虑太多。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能循循善诱的教育,而是急于求成。

3.工作上胆子不够大,有瞻前顾后的思想,惟恐事情做的不到位。而实际上思想包袱背的越重,工作反而做不好。这需要我解放思想,放下包袱,本着只要立足点站稳,基本点站牢的原则,大胆、细致地开展本职工作。

4,虽然自己在平时的工作中尽职尽责,但还有很多方面做的不够,如存在消极思想,对于班级管理制度不够规范、健全,致使自己的监管职责没落实。学生的监管、养成教育不够到位。

今后我决心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提高了思想觉悟,净化了心灵之魂。

这次培训使我深刻认识到了教师职业道德对于教师成长的重要性。人民教师肩负着教育和培养社会主义一代新人的崇高使命,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直接关系到小学德育工作状况和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命运和民族的未来,所以教师职业道德与能力培养不容忽视。时代在要求人民教师须日常工作中树立良好的道德模范,不断提升教师的职业道德魅力,要更新教学观念,做到与时俱进。

二,加强科学文化学习,做一专多能的教师。

想给学生一滴水,教师就必须具备一桶水。我们面对的是一群对知识充满渴求的孩子,将他们教育好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这就要求我们加强“教育艺术”的学习,加强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我们只有不断地加强学习,不断地加强修养才能胜任教育这项工作。力求备好每一节课,努力从整体上优化课堂的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尽量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着手,运用自己的教育机智,组织语言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在平时多向有经验的老教师请教,多听课,多学习有益于提高自身教学水平的教学经验,并将自己的经验及时记录下来。

4.我不断扩充自己的知识面,订阅各种书籍,努力提高文学素养,提高教育教学理论的知识,边读书边积累,为提高教育教学能力不断努力。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3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教学技能;培养; 训练;

【分类号】G807.4

我国农村小学经费短缺,体育教师缺失严重,体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一支具有体育素养和一定体育教学技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它是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尽快缩短农村体育教育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学差距,对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科型小学教师概念

指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战术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较好地胜任小学国家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的教师、具有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广适应的特性。

2、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中小学设在农村,906.43万名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城市县镇教师占43.71%,农村教师占56.29%。目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短缺,体育课基本上由其他学科教师代课,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大多不是体育专业人员,对体育知识一知半解,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不太全面,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

3、全科型小学教育学生的状况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我国的学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以文化课为中心,小学升初中有小考,初中升高中有中考,高中升大学有高考。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都是副科通通靠边站让路给主科,因而从小学到高中体育的开课都不足,体育课教授的教学内容没有连续性、不形成系统;学生上的体育课基本上是应付了事,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很少,学生不参加或很少参与体育运动和课外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大面积下滑,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极少。全科型小学教育的学生80%的是女生,女生由于生理和身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是好静不好动,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那么她们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特别是体育运动技能更少。加上前面所述的因素,这就对她们担任小学体育教学所应具备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特别是体育教学技能的学习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

4、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启蒙阶段,是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学会做人的重要时期。小学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对其他领域起着积极作用。体育教学是小学体育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小学生体育活动能力的形成发展,影响着小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的形成。

4.1 加强体育理论与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

全科型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体育课的学习,基本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但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甚至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对全科型学生加强与体育教学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基础知识、科學锻炼身体方法、养生保健和营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4. 2 掌握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技能

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是实现成功教学和科学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认为随便写出一个教案就等于完成了备课工作,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备课的大部分工作是完成书面教案之前的各项教学研究、教学调查和教学设计等思维与实践活动。其中,教学设计技能对于教师成功实施教学尤为重要。

4.2.1 设计教学目标任务技能

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重要手段,它对增强民族体质,建设精神文明等有重要意义。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他们正常的生长发育。通过身体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促进他们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树立安全观念;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简单的运动技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陶冶美的情操。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责任感;运用体育对学生身心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发展学生个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进行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时应明确上述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的。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生理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不能有所偏废,但有所侧重,要确定好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且,具体任务的提出必须简要明确。

4.2.2 设计准备部分技能

准备部分的内容,按其性质和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执行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进行队列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设计准备活动应掌握的基本原则是:

(1)能提高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生理和心理隋性,使内脏器官的工作与机体的运动协调一致;

(2)可以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以适应运动的需要;

(3)使全身各主要关节、韧带、肌肉得到初步活动,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4)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姿态、形态,进行美育教育。

4.2.3 设计基本部分技能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核心部分,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等的重要保障,因而在设计基本部分首先必须考虑“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教养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积极性”、“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合理负荷与合理恢复相统一的原则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它们对立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基本部分的设计。

(1)教育因素和教养因素

教育因素是指学生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等。教养因素是指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动作技术及全面的身体训练。在体育课中,教育因素和教养因素是紧密相关、相互依存的,教育因素应贯彻在教养因素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对教育因素的贯彻,其基本方法是以实带虚,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2)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有权利和义务落实一系列教学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工作特点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为了强化外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充分创造使内因发生变化的条件。只有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团结协作的空间、互学互助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唯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因而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制定好学生的学法,最大可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小学阶段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面主要是让他们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树立安全观念;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简单的运动技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小学阶段又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快速期,因而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发展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各项身体素质同样重要。所以全科型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技能设计时既要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4)合理负荷与合理恢复相统一

小学生上体育课,参与体育学习和练习,他们的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只有身體在承受合理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时,才能有效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训练素质。因而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学生练习次数、强度和运动量。

4.2.4 设计结束部分技能

根据生理学研究证明,运动后充分做好整理放松活动,对促进疲劳消除,调整内脏器官和心理放松有很好的功效。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是一节课的结尾,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放松身体和心理,使学生的身心尽快安静下来,为进入体育课之后的课程学习做准备,这对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小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好这部分内容。

(1)游戏放松

(2)相互徒手按摩放松

(3)音乐和舞蹈放松

(4)呼吸放松

(5)意念放松

(6)语言放松

(7)影子放松

(8)手语放松

(9)逗趣法放松

4.3 培养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目标、教学内容、场地、器材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教学组织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学组织是否严谨、合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课的组织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课的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学组织工作的内容,包括体育课堂常规队列、体操队形的运用,编班分组和分组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体育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等等。

4.3.1 理解和掌握体育课堂常规

(1)课前常规 (2)课中常规 (3)课后常规

4.3.2 编班分组

1)按原教学班上课,即男女生混合班上课

2)男女生分班上课

在编班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其分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三种:

1)按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进行分组

2)根据学生的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组

3)根据学生的性别、技能水平灵活分组

4.3.3 分组教学

1)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2)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3)四组三次等时轮换

4)四组三次不等时轮换

4.4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能力

4.4.1 全科生要了解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2)动态性

3)身心合一性

4)社会性

5)竞争性

4.4.2 全科生要明白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1)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4)可培养学生体育美和审美能力

5)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完美发展

6)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4.4.3 全科生要掌握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方法

1)要求教育法

2)陶冶教育法

3)说服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榜样法

6)奖惩法

4.5 在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中强化体育教学技能培养

4.5.1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程序

在全科型师范生的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和指导学生了解、熟悉小学体育课的一般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细节,每一个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应该有哪些内容,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这些内容,安排这些内容的要求等等。

4.5.2让学生了解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特点和组织形式

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很丰富,有游戏、广播操、队列队形、田径的跑跳投练习、体操、武术和各种球类。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点,因而,教师上课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这些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还应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特殊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并适当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去模仿和实践。

4.5.3采取分小组教学形式,互教互帮互学

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外,还应重视学法的指导。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选出组长副组长,既有全组的统一学习和练习,又有两人或三人一小组的互教互帮互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试学、模仿、学习、纠正、帮助的时间和空间,既体现了体育课新课改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5.4汇报教学效果,教师讲评指导

每一次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学生的试讲、试教和教学体验,教师都要给学生进行点评和讲评,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既让学生明白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也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4.6 教育实习要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全科型小学教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环节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他们今后的工作能力,教育实习是培养教师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全科型师范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课时有限,所需具备的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教育能力只有通过教育实习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才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培养和提高。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等诸多能力培养的实践,提高师范生的德育教育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场地器材利用能力、课外辅导锻炼能力、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能力、掌握现代化教育工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不断掌握体育文化知识,并把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和运动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反过来又强化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给学生展现自我、增强信心的实践机会,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5.结语

面向农村,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是在“科教兴国”的新形式下党和政府采取的一个新措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加强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更新师范教育体育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使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此外,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尽快缩短农村体育教育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对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1]周德义,李纪武 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2]卢 琦,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及农村小学教师现状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6)

[3]曽小玲,关于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素养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5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4

关键词: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较为落后, 教师资源相对缺乏, 造成学校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 许多农村教师不得不被动地成为“全科型”农村教师, 身份虽然提高到全科型教师, 但是经验和素质却达不到全科型教师的标准。 为此, 对如何培养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进行探讨, 以期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内涵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与分科型小学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 目前, 根据各方面资料查找来看, 对于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定义尚无一个清晰的概念。 有人把全科型小学教师定义为: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 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1]。 从这个定义中, 可以看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几个关键特点, 即培养途径专业性、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教育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具备和持续发展。

二、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经济条件落后使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低下, 一些教师不愿长期停留在艰苦的环境中, 教师难以维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许多村小只有一到两名教师任教, 教师们不得不承担起所有教学任务, 教授学生各科基本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农村教师是在现实条件匮乏下被迫转化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亟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2]。

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 可以促进高校师范课程改革与创新。 我国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素质水平不高, 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无法与工作很好地衔接, 可以从教师培养途径找到原因。 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长期在分科教学模式中学习, 所学课程偏理论轻实践, 着重学习的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 却没法融会贯通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3]。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 他们把教师看做榜样示范者, 对教师有崇拜之情。 特别是农村小学生, 希望通过教师的言行看到外面的世界, 听到教师描述新奇的事物, 学到各种现代实用的知识, 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上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三、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的结构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情感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知识文化素质、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四个方面[4]。

(一) 职业情感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个性、 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 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思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每个师范生在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之前, 都应该认真思考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自己的职业理想。 即使在农村任教, 也不能忽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职业理想。

(二) 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全部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教师甘愿献身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 只有拥有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才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我国是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产生最早和见诸著述最早的国家之一, 当代教师应该学习我国优良文化传统, 努力吸收前人的思想精髓,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 知识文化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文化包括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广泛的基础知识 (通识性知识) 、扎实的任教学科知识[5]。 拥有良好知识文化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把上述知识掌握牢固, 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农村全科型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掌握的通识性知识又能拓宽学生视野, 农村教师要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 这就需要广泛的各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进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欲, 为自学能力形成奠定基础。

(四) 综合能力素质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可能面对艰苦的教学生活环境, 教学对象也是淳朴的农村小学生, 对小学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教师要在艰苦条件下最大限度教好学生, 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 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 才能应付日常各项工作[6]。

四、探讨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方法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示范类高校应该加大力度, 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 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 热爱教育事业, 特别是面向农村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更应该通过学校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在任教之前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培养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这就要求高校和学生自己协同努力, 为学生将来进入教师行列打下坚实的内在根基。

(二) 调整师范学校的课程结构

当今师范学校课程偏重理论教学, 没有让学生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 毕业生进入农村后, 无法很快适应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 感觉无法学以致用。 努力调整高校课程结构, 让高校与农村小学联合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途径[7];高校开设的课程应该是学生能学到广泛的通识性知识, 增加一些综合课程, 让学生掌握小学各科基础知识, 能胜任全科型小学教师。 课程结构改变的同时, 意识到高校教师的能力问题, 需要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强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三年师范学习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

(三) 进行有效的教师职后培训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进入教师岗位后, 仍然需要定时进行职后培训,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教育教学理论, 在培训中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8]。 职后培训要让每位教师有机会参与其中, 学到有用的经验, 培训后回到岗位也能不断反思,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农村教育仍是一个“软肋”, 需要师范院校与教师自身的协同努力, 提高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 使更多优质教师资源进入到教育水平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 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才能满足时代对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9) :55-59.

[2]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 2015 (4) .

[3]谢慧盈.“全科型”优秀小学本科教师培养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5) :107-111.

[4]黄俊官.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14 (7) :60-62.

[5]王小芳.高师院校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 (2) :70-72.

[6]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 :33-36.

[7]徐雁.全科型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5

学费政府出资毕业后回村小任教

《 中国教育报 》 2012 年 9 月 28 日 1 版

“我们都来自浙西山区丽水,那里长期缺乏师资。今天我们相聚在杭州师范大学,毕业后都会回到家乡,扎根农村做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9月25日是杭州师大首届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新生正式上课的日子,该校初等教育学院小学教育专业新生徐夏蓉兴奋地说。

今年,杭州师范大学面向丽水市所辖的松阳、遂昌两县招收了30名定向培养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这也是浙江省首次开展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定向培养试点工作。30名新生在入学前就与两地教育局签订了定向就业协议,并由当地教育局资助他们大学4年的学费。毕业后,由教育局统一调配到具有事业编制的农村小学任教,服务期为6年。在校期间,杭州师大为这些学生制定专门的培养方案。根据培养方案,这些学生毕业后每人至少要能从事4门科目的教学。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6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

教育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而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的先決条件是拥有大量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教师。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全科型教师将成为教师培养的一大趋势。面对全科型培养需求,小学教育师范生应加强综合素质培养。艺术素养是综合素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实施艺术教育不仅是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也是时代发展对教师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是实现高素质人才培养的保证。推进艺术教育工作,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表现能力以及创新能力,也促进学生人格的完善,与德育本身相互交融。

一、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势在必行

1.国家教育政策对小学教师提出了全科型要求

在近几年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曾提出,要立德树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要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抓好贫困地区的教育。而要达到这些要求,都需要完善教师全科型培养模式。2011年出台的《小学教师专业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等,也都要求小学教师要有全科型特质。

2.全科型培养是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并明确指出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小学低年级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小学中高年级开设品德与社会、语文、数学、科学、外语、综合实践活动、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因此,小学教师需要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全面的专业能力、真挚的专业情感、多方面的才艺,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3.全科型培养是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目前我国小学的教师配置方面极不平衡。农村及偏远山区受到自然历史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限制,教育基础薄弱,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短缺,教师年龄偏大,许多地区的教师一个人承担多门课程甚至是全部的教学任务,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因此,培养大量高质量、高素质的小学全科教师成了解决农村基础教育现状的迫切需求。

4.小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呼唤全科型小学教师

小学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且小学生认识世界的方式是综合的、整体的。只有自身具有全面的素质,熟悉多门学科、具有整合多门课程能力的全科型教师才能够对学生进行综合观察、全方位引导和训练,促进小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艺术素养是小学教师综合素养不可或缺的部分

艺术是用形象来表现生活、创造生活的一种方式。艺术素养是具备艺术的内在知识水平与外在表现相协调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一名优秀的小学教师除了要具有业务能力、品德、文化知识这些基本素质外,还必须具备人文素养、科学素养和艺术素养等综合素质,这就对现代小学教师的艺术素养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而当前小学教师的综合素养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普遍缺乏的正是艺术素养。艺术素养在教师综合素养中,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义。具有艺术素养的教师,能够产生更好的教育亲和力,能够更生动、形象地传达各种教育意愿,能够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对人生美好理想的追求。

三、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教育现状分析

综观当前本科层次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既有像首都师范大学那样按照学科分方向培养的,也有像上海师范大学那样大文大理的培养模式,还有以杭州师范大学为代表的综合培养、学有专长的培养模式。本文探讨的是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教育。

1.艺术类必修课程较少,课时不足

通过对近二十所小学教育(初等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调查发现,非艺术专业师范生的艺术课程较少,课名多为《音乐》《美术》,或《音乐欣赏》《钢琴教程》《美术基础》等,有的院校没有开设艺术类课程,只涉及相关讲座或选修课。课时多为一学期,每周2-3节,有的甚至只有16-24课时。教材选用百花齐放,没有系统性和针对性。

2.艺术类课外活动较多,但活动中的专业指导较少

大学校园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其中不少是和艺术相关的活动,如迎新晚会、元旦晚会、校园歌手比赛、朗诵艺术展示会、书画比赛等,可谓“歌舞琴棋书画”,百花齐放。也有不少和艺术相关的学生社团,涉及器乐、舞蹈、书画、合唱、摄影、戏剧等各种艺术形式,可谓百家争鸣。但无论是艺术活动还是艺术社团,艺术教师参与的专业指导较少,更多的是学生自发组织、自我表现、艺术素养的提升与发展有限。

3.参与艺术活动的学生不具普遍性,更多学生是旁观者

在各类艺术活动中,能参与表演和活动的学生只是“艺术精英”,大多数学生没有机会参与,只能充当观众,这对于学生整体的艺术素养的提升也不能起到根本性推动作用。

四、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教育部明确提出要加强学校艺术教育,要“改进美育教学,充分发掘传统艺术资源,因地因校制宜,教会学生使用一两种乐器、培养一两项艺术爱好,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为了满足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需求,笔者认为,本科及专科层次的小学教育师范生的艺术教育可从以下方面进行加强。

1.加强艺术课程建设

课堂教学是进行艺术教育的主渠道。由于高考压力,中学阶段对艺术教育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使得小学教育专业师范生艺术基础比较薄弱,因此,在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一定要加强艺术类课程的设置。一方面,确保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必修课的课时到位、教材到位、教师到位、训练到位,注重艺术技能的学习与训练,注重学生艺术理解力、艺术鉴赏力的培养与提高。另一方面,不断开发富有特色的艺术类选修课,如钢琴的秘密、古筝、世界名曲欣赏、书法、摄影、板报设计、广告创意欣赏、陶艺、茶艺、影视赏析、美学基础、教师礼仪等多种课程,建立针对性强、适应面广的艺术通识教育体系,供学生自主选择,不断提高艺术素养。

2.加强艺术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是艺术教育的关键。目前,不少师范院校的艺术师资多用于培养艺术专业学生,而小学教育专业的艺术类课程多由公共艺术教师承担。教师与院系的联系较少,仅限于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该在小学教育专业配备艺术专业教师,一方面进行课程教学,另一方面对学生各类艺术活动和比赛进行指导。院系也要高度重视艺术教育,加强艺术教师的专业能力培养,充分调动艺术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让艺术教师在学生美育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3.加强文化艺术活动建设

文化艺术活动是大学校园艺术教育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学校相关部门及院系应鼓励和帮助学生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开展各类文化艺术活动,营造生动活泼的校园艺术氛围。另一方面,加强学生艺术社团的指导与组织,使大学生拥有发展艺术兴趣和特长的稳定基地。在社团训练和活动熏陶中,不断提升艺术感知、理解、欣赏、创造的能力。

4.加强艺术硬件设施建设

艺术素养并非一蹴而就,需要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春风化雨的影响,因此,在大学校园加强艺术硬件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要注重校园景观的艺术性,如湖、桥、亭、石、路、匾、树、花等;也要注重艺术教育中设施设备的实用性,如舞蹈房、琴房、合唱室、录音棚、国画室、书法室、艺术展厅、陶艺室、茶艺室等。不断改善艺术教育办学条件,不断加强校园艺术环境建设。

参考文献:

[1]周宪斌.当前高师学生艺术素质培养现状及应对措施[J].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12).

[2]李鑫.对师范生加强艺术素质培养的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0).

[3]陈元玉.略论师范院校大学生艺术素养的培养[J].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12(12).

[4]邓达.“全科应用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刍议[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3(1).

[5]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2(2).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7

为了尽快培养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 广西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该计划拟从2013—2017年, 按照“从县 (市、区) 招生, 回县 (市、区) 就业”的招生原则, 从普通高中, 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 学制分别为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层次和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

就两年制师范生免费培养而言, 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课程设置是否能实现广西教育厅提出的“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意图呢?又将进行怎么的改革?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并解决的。

1 玉林师范学院两年制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问题

1.1.1 学校对培养目标的设定

为了满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培养需要, 玉林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始终坚持“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指导思想, 努力培养“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全科型人才。如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先进教育理念, 具备扎实小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素养, 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 又能承担农村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全科教师和小学教育研究、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两年制师范生培养时间之短, 其在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全科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1.2 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

在访谈中, 有学生提到, 两年制培养时间太短, 以至多数实习学校的教师并不愿意给两年制师范生生上课的机会, 虽说是实习, 但却跟见习没什么两样。建议:学校应加强与各小学的对接, 拓宽两年制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二年制这种“速成班”培养特色;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删繁就简, 进一步减少无关理论, 增加教育教学实用技术的培养。

1.1.3 农村小学对全科免费师范生的期待

可以说, 在偏远农村地区实施“包班制”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在很多农村偏远地区, 学生比较分散, 为保证学生就近上学, 地方往往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教学点, 且这些教学点短期内都不会撤并。这类教学点往往都有一个特点:成班率低而课程多, 因而需要进行复式教学。从这个角度看, 全科教师的培养依然重要。这就要求两年制免费师范教育须从实际出发, 切实以农村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全科型实用人才。

1.2 课程设置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1.2.1 课程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指出各高校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基于此, 我们认为陈时见教授提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师范生培养要坚持专业化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 以培养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目标, 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化培养的基本要求, 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六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而据玉林师范学院2013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二年制专科层次) 培养方案所示, 两年制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 四小类, 其课程体系大纲与课程比例如图所示:

分析发现:该学院构建的两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大纲还是较完善的, 但课程内容较为模糊, 未能呈现出技能课的比例, 也未能完全体现出广西教育厅提出的“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指导思想。另外, 该学院开设的实践类课程不足。从其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教育见习, 调研, 实习、研习等, 过于笼统。从实践类型上来说, 实践类课程不仅包含了理论课程的实践, 也包含技能课程的实践, 如果按照只传统的单一、片面的见习与实习方式必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 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技能知识的锻炼。

1.2.2 课程设置的顺序

据玉林师范学院2013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二年制专科层次) 培养方案所示, 两年制免费师范生共四个学期, 各学期课程如图所示:

分析发现:第一学期为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期, 加之2周的军训与国庆假期等, 实际课时过短, 无法安排过多的课程, 仅安排了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补充安排了专业基础知识如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课程, 基本遵循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个学期最为重要, 随着学习的不断投入, 学生逐渐进入状态, 因而此学期的课程量最多, 涉及的知识领域最广;第四学期则安排了学生进行实习, 巩固所学知识并促进学生教育能力的自我发展。

由此可知实际上对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 真正得以进行课程培养的时间只有三个学期而已。但在第一学期, 学院仅安排了语数英方面的一些基础课, 而更应该巩固的音体美等方面基础课程则未设置, 须知对于高中起点两年制的学生来说先天的条件或已不足, 若再不抓紧后期的培养, 优先设置其授课的顺序, 其音体美等方面的技能将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

1.2.3 课程实施效果

课程实施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期望, 针对课程实施状况, 在调查中有学生指出:“其实有些课程我们并没有得以深入学习, 如小学课件制作这一门课程, 它被安排在第三学期的双周开课, 我们实际上课的时间很少, 教师指导不足, 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少, 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少, 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没什么收获。”

还有学生表示:个别教师的教学较乏味, 缺乏创新, 导致我们一节课下来往往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希望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授课时应突出重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授课时应加强指导、点评到位、解说清楚;在见习方面, 由于受到校外实习基地的限制, 往往都是安排五六个人一组, 在同一间教室进行见习, 且见习时往往都是局限于观看教师教学, 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 更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建议学校加强与小学的合作, 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这样更方便学生去实习、见习, 提高提高质量。

2 对策与建议

由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时间短、任务重, 学生能否学有所成, 毕业后回到农村, 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呢?这就涉及到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他们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全科型知识。所以学校要正确理解“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科学内涵, 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结构, 突出师德的理论教育和感化教育, 让学生熟悉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课程的教学, 以促进课程的更有效实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体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合理分配, 体现专业需要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合理分配。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应体现理论、实践与技能的合理分配及对德育的重视。学院应以农村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为导向, 充分考虑农村小学教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养来整体设计课程结构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核心, 科学设置专业结构, 合理配备课程比例。同时, 学院要注意科学优化课程内容。

2.1.1 落实知识类课程, 坚持“理论够用”

知识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知识类课程满足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学生将从知识类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 并以此联系实际, 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因此, 知识类课程应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定位, 树立学生进行教育的信心, 其内容应该为实践类、技能类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并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但是相对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 时间紧、任务重, 高深、空泛的理论知识将造成学生的负担。因此学校应做好调查工作, 紧密联系实际, 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 以设置实用的理论取代高深的理论, 如以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或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取代相对高深的高等数学选讲。

其次, 知识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 各课程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到这些联系。学校应做好优化课程、整合课程的工作, 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探讨,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减轻学生的负担。

2.1.2 增加技能类课程, 把握“重在技能”

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新教师需要熟练的教学技能去教书育人, 更需要熟练的教学技能征服学生, 让学生在更良好的课堂教学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然而, 两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在知识上已不及四年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因此, 它在技能上就应该体现出自身的培养特色。那如何提升技能类课程呢?我们认为, 学院可在对毕业生的职后跟踪培训中了解所开设技能类课程的实用性, 并发掘更实用的技能类课程。如增加微格教学课, 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 熟悉教案的编制、教学目标的指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导入等。增加课件制作, 让学生能高效制作有吸引力的课件。

2.1.3 加强实践类课程,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践一直以来都是检验学生所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中或是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类课程不仅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更要求在实践中渗透教师德育教育, 树立学生的教育信心, 促进科学教育信念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实践环节过于薄弱的问题, 建议学院从下几个方面以进行努力:

其一是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时。在传统的理论课中, 实践的课时是比较少的, 但理论无法离开实践而单独存在, 只有加大理论课中的实践课时, 尽可能的安排理论的实践活动, 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就新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实践或观看相关实践的视频。

其二是设置活动课程, 安排学生进行见习。每周设置三到四个半天的活动课程, 其中包含小学集中上课的上午或下午, 以体会、接触到不同时间段的小学教育内容, 促进见习常态化。通过见习, 促进学生对小学日常教育管理的理解, 获得以不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际中的机会, 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其三是加强现场教学。现场观摩、现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最好结合。具体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带队, 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进行现场观摩并评析,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鼓励学生勇敢上台试讲。只有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样上课到底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从而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形成自己的思路, 快速提高自己, 这样才能真正竖立起师范生的观念, 避免一进入小学就被同化了。

最后, 学院应就近建立更多、更好的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促成小学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探讨研习。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才能更好的立足自身并在此基础之上更好的广泛吸收,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 课程开设顺序合理化

课程设置应遵循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的特点, 各门课程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课程的性质安排先后顺序, 循序渐进、有序组合, 优化课程开设的顺序性。针对两年制全科小学教师培养专业课程的设计, 学院应保证知识类课程与基础技能类课程在前, 实践类课程与技能培养类课程在后。知识类课程是基础, 如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同时基础技能类课程如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及体育基础也应安排在第一学期。而实践类课程是验证并巩固知识理论的重要环节, 主要有见习与实习等, 应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始终。

2.3 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的有效实施, 依赖于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共同的努力。

2.3.1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各种规章制度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 而管理则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院领导要对课程计划的负责, 做好领导、组织、安排和检查等工作。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更人性化, 在信任的基础上多给予鼓励, 保持教师的热情, 改善教师“应付性上课”的现象, 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率。

2.3.2 优秀师资的培训

师资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参与者。两年制全科教师的培养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引进优秀的全科型师资。优秀的全科型师资要领会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的指导思想, 要深刻领悟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具备全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 还要明白这些知识和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因此, 引进优秀的师资或进行教师的培训, 建立学科优秀团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田芳.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陈时见.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3]单新涛, 李志朋, 龚映丽.从课程改革看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意义与挑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0) .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8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来, 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64例。年龄36~80岁, 平均 (64.76±7.62) 岁。

1.2 方法

选取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 利用社区全科医师的团队, 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把居住本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2例。实验组由全科医护团队实施社区定期宣教, 进入家庭具体指导, 包括饮食、运动、心理疏导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定期检测, 按个体差异具体指导。对照组则按一般的宣教, 监控项目自由检测。

1.3 数据分析

本项目实验组监控的主要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血脂、血糖 (餐前、餐后) 、糖化血红蛋白、肾功 (尿蛋白、肌酐比) 。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 观察社区对2型糖尿病的监控效果。

2 结果

经过全科团队医师糖尿病综合防治管理, 参加该模式管理的患者即实验组目前平均空腹血糖水平 (7.51±1.26) mmol/L, 而对照组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 (7.84±2.23) mmol/L, 经统计学检验, P=0.102>0.05。见表1。

实验组93.75%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 并90.63%有固定医师, 对照组只有62.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 只有56.25%的有固定医师。

3 讨论

糖尿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科医师需要掌握的糖尿病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知识和技能有[2]:

3.1 做好蓝光疗法和药物疗法的准备工作与护理工作

具体见蓝光疗法和药物疗法。

3.2 遵医嘱给予血浆、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者遵医嘱尽早使用血浆、白蛋白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危险。白蛋白一般稀释至5%静脉输注。溶血症者遵医嘱正确输注丙种球蛋白以抑制溶血。

3.3 杜绝一切能加重黄疸、诱发胆红素脑病的因素

避免发生低温、低血糖、窒息、缺氧、酸中毒、感染, 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等。 (1) 做好保暖工作, 监测体温, 维持体温正常。 (2) 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如病情允许及早、足量的喂养, 不能进食者由静脉补充液体和热量。监测血糖, 及时处理低血糖。 (3) 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 缺氧时给予吸氧, 及时纠正酸中毒。 (4) 避免使用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药物如磺胺类、吲哚美辛等等[3]。全科医护团队具有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及家庭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心理疏导, 科学生活方式指导, 规范化用药, 实验室指标的监测等监控的能力。本研究主要探索由社区全科医护团队、家庭、患者三位一体化共同合作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饮食、运动、服药指导和病情监控等多元化综合服务。所有监控项目均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完成。实验证明, 微量和极低于感染发病时所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简写TNF) 。严格卧床休息, 应用止血药物 (如垂体后叶素) , 必要时可经纤维支气管镜止血, 或插入球囊导管, 压迫止血, 或明胶海绵止血。若咯血量过多, 可酌情适量输血。需严加防范和紧急抢救咯血窒息, 因其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由于胆红素生成较多。专人护理大咯血患者, 指导患侧卧位。减少肺的活动, 有利止血, 并可避免血液流向健侧。嘱咐患者, 如感到喉头有血或发痒时, 轻轻地将血咳出。按医嘱给予垂体后叶素等。

3.4 咯血时注意事项

咯血严重时禁食, 咯血停止后饮食应有足够热量, 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温流食, 禁止进刺激性强的饮食,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5 窒息的抢救

配合患者发生窒息时, 立即配合抢救。立即置患者头低足高位。充分给湿化氧, 直到呼吸困难和紫绀消失为止, 可纠正缺氧。湿化氧的目的, 可防止气管内分泌物黏稠、结痂而影响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时, 给予呼吸兴奋剂, 进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管。按医嘱迅速有效地应用止血药物。

基于以上糖尿病的流行现状, 成立全科医护团队, 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及家庭进行有效的监控服务, 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及家庭的负担, 摸索有利开展社区糖尿病工作的最佳服务模式。本社区拥有经验丰富的社区糖尿病管理医护人员, 从事一线糖尿病管理防治工作十余年, 在糖尿病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及用药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全科护理, 管理服务模式疗效显着, 值得对社区患者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工作手册[S].深圳市卫生局, 2008:24-33.

[2]WHO.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Geneva:WHO, 1999:310-312.

[3]叶力夏提阿德力别克.社区全科团队实施糖尿病防治管理的效果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 (5) :133-135.

提高素质, 打造全科教师 篇9

一、我国的教育现状和教育改革需要全科教师

(一) 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教育的现状需要全科教师

我国的老少边穷地区中小学义务教育面临严重的困境, 教育水平严重偏低。基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 这些地区教育经费短缺, 教学设施简陋, 教师待遇低, 致使教师队伍不稳定, 严重影响着这些地区的教育水平和教学质量。地理位置和交通不便, 致使一所学校仅有十几名、甚至几名学生的状况发生, 大量配备科任教师不符合实际, 常常是各科课程一名或几名教师别无选择地“一肩挑”, 由于年龄、知识水平等原因的限制, 教学效果差强人意。如果上述地区拥有大量的全科教师, 势必将提高当地的教师队伍水平, 便于教育主管部门对教师队伍的调配, 从而提升教学质量。

(二) 教育的现代化改革需要全科教师

在课改中, 教师发生了明显的角色转变, 由知识的传递者向学生学习的促进者、组织者和引导者转变, 打破了教师对学生学习的绝对权威, 要求教师及时更新教育理念, 重建知识结构, 搭建新型的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转变教授方式, 将教学的三维目标提升到新的水平。这些都需要教师成为全面发展的多面手, 即合格的全科教师。

我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偏向于单一学科的延伸, 难以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 同时我国的中小学教师队伍向来以“单科教师”为主, 习惯于单兵作战, 大都在相对孤立的状态进行教学活动, 这样培养出来的专家型教师往往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驾驭不同学科并将其整合, 投之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已经不适应现代化教学的发展。

(三) 外国的先进教育教学经验证明了全科教师的优越性

随着社会和家庭教育的飞速发展, 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多种多样, 信息量也有极大提升, 探索新知识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单科教师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教育教学的需求。全科老师的出现, 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学生多种多样的才能, 对学生进行客观、准确地评价, 不以单科学业的优劣确定学生的素质, 便于教师因材施教, 激发学生的潜能, 发现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另外, 由于全科教师与学生相处的时间更长, 相对而言, 也有利于师生之间的沟通,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因为只有“亲其师”, 才能“信其道”。

二、全科教师队伍的建设与培养

全科教师应运而生有其现实合理性和优越性, 它绝不仅仅是单科教师的简单相加, 而是需要从根本上变革我国中小学教育的体制, 切实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 要发挥师范院校培养培训全科教师的主体作用, 全面调动其他院校参与其中的积极性。根据我国课改的目标和教育教学的实际状况, 适时地调整目前的培养目标和方式、调整和设置培养全科教师的专业课程体系和我国当前的教师教育体制, 探索并建立跨学科、复合型的全科教师的培养体系, 立足我国国情, 借鉴国际经验, 制定适应中小学教育阶段全科教师师资的培养计划。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的全科教师培养、使用制度。

同时, 对全科教师的理念进行系统地宣传, 让师范生了解并接受, 鼓励他们扩大知识面, 完善知识结构, 并安排他们以一定时间到基层中小学校实践锻炼。然而系统的师范教育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 需要权宜之计, 以基础课改为旨归, 针对目前中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进行全科教师相关课程和知识的转型、转岗培训。

其次, 加强全科教师的继续教育, 拓宽全科教师的职业发展途径。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知识为主要内容, 倡导全科教师经常性和实用性的继续教育。加强对全科教师的继续教育考核力度, 并将继续教育情况作为全科教师岗位聘任、技术职务晋升的重要因素。同时提升目前中小学在岗教师的学历层次, 鼓励基层教师通过多层次的教育提升学历层次, 符合条件者可以参加全科教师的培训。

再次, 确立全科教师的激励机制。鼓励全科教师到基层, 尤其是老少边穷地区去从事基础性教育工作。全科教师是国家中小学教育机构的正式工作人员, 执行国家规定的工资标准并适当提高。基层教育机构内部绩效工资分配可采取设立全科教师津贴等方式, 向全科教师倾斜。对到艰苦边远地区教育机构工作的全科教师, 按国家规定发放艰苦边远地区津贴。对在人口稀少、艰苦边远地区的全科教师, 地方政府要制定优惠政策或给予必要补贴,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在安排转移支付时要给予适当的补助。

最后, 在教师队伍中倡导终身学习, 调动其自觉地向全科教师转变。社会发展瞬息万变, 新事物层出不穷, 所以终身学习成为必然趋势, 每个教师为适应社会教育发展和实现个体发展的需要, 都要身体力行, 贯穿于一生, 总之一句话, 活到老, 学到老。亦如庄子说的一样:“我生也有涯, 而知也无涯。”

终身教育是一种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 每位教师都必须具备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 不断地提高自我素质, 不断地接受新的知识和新的技术, 不断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 以使自己的教育观念、知识体系和教学方法等跟上时代的变化, 提高对教育和学科最新发展的了解, 成为全科教师。终身学习的能力既是社会发展对人的要求, 也是教育变革对教师职业角色提出的要求。教师自己也需要端正态度, 不断学习, 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 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 做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 理清思路, 向复合型的全科教师转变。

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 全科教师队伍的培养和建立也不是一蹴而就的, 它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我们既要立足长远, 加强对全科教师的总体规划和培训, 又要立足当前, 积极总结上海等教育发达地区全科教师的培养、使用经验, 使越来越多的全科教师迅速成长起来, 以满足教育领域对全科教师的需求, 提升我国教育教学的水平, 培养出更多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10

对于全科教师的概念界定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全科型小学教师就是指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的小学教师,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不分科目, 学习的课程有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教师理论课程和实训实践课程, 重点培养学生的学科基础教师教育理论跨学科能力和教学实践能力, 特别注重培养英音体美方面的教师基本技能。”一种认为全科教师是“能从事若干核心课程的教学并承担班级管理教师”。

小学全科教师, 从“全科”的概念来说, 应该是具备“全面的多科知识”、“能力素质的综合性”;应该“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的特征, ”能够从事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

因此我们主张全科小学教师教育既要体现大学教育之“大”的特点——大精神、大学问;又要体现小学教育之“小”的特点——小学教育专业性特点。从大的角度来说, 师范生要具备的广博的知识, 有深度的思想, 有责任感的公民素养, 有内涵的修养;从小的角度来看, 小学教师要具备小学教育的专业素养, 即热爱学生的情怀, 全科的基础知识, 教师的基本能力,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能力。

因此我们把卓越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定位在:夯实基础, 全面发展, 文理融通, 学有所专。通识知识全面发展, 学科知识文理融通, 教学知识全科发展, 学有所长个性发展。即在教学岗位上能够胜任小学阶段所有课程的教学, 如语文、数学、英语、品德、科学、体育、音乐、美术等课程的教学, 同时, 又学有所专, 即在语文、数学、英语方面选择一个学科作为自己的学科专业特长。

二、课程设置思路

通识课夯实全科素养, 突出大学“大”的特点, 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价值观人生观为主的课程;专业课程设置突出“小”的特点, 即小学教育的专业特点。课程设置以通识课夯实“全科素养”;学科课程融通文理和艺术, 又学有所长;教师教育课程融通全科教育课程;教育体验与实践课形成个人实践知识和能力。

(一) 通识课, 博雅教育, 体现大学之大

什么是大学教育, 大学教育是要给学生思想, 给学生精神, 给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 因此大学教育不仅要追求谋生能力 (专业技术能力) 的培养, 更应该给学生奠定终身发展的精神底子和终身学习的习惯与方法。因此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 既要有全科的知识基础, 更要有大学的精神培养。通过通识课的博雅教育, 去追求大学之大和全科之全。

在美国, 通识教育一般开设的课程涉及“语言、哲学、文学、美术、音乐、戏剧、历史、经济、法律、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生物、数学、物理、化学、遗传学、地球和空间学以及健康教育和体育等等”。因此通识课开设是融合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体育素养的课程, 以体现大学之大。

(二) 学科课, 文理融通, 兼顾音体美之综合

小学全科教师是指能承担小学阶段所有课程的教学, 语数外体音美。因此设置小学教师所需要的语数外体音美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 融通文理, 兼顾体音美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 能胜任小学阶段各科的教学即可。

然而, 我们在追求全科和博雅的同时, 也不能丢失大学的精深, 也不能失去学科的学术性。目前小学教育的课程语数外依旧是主流, 读写算是小学生最基本的学习内容, 因此我们培养的全科教师应该夯实读写算的专业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

高师院校一直存在着学术性与师范性之争, 高校规模扩张时期, 许多学校为提升自己的学术水平向综合性院校发展了, 仅存的师范院校也尽力在开拓新专业, 向综合性发展。从国外的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来看, 有许多是综合性大学毕业后, 再到教师进修学校完成一至两年的教师教育培训, 经过全国教师资格考试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证;目前我国的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 具有大学教育的学历, 就有资格报考教师资格证。而我们的教师教育专业, 也应调整好人才培养模式, 既不能忽略了大学的“大”的特点, 又要凸显教师教育的特点。况且我们要培养全科型的教师, 既要兼顾学生的全面综合的知识和能力, 又不能简单地停留在基础教育课程知识内容的重复上。

(三) 教育课, 全科培养, 凸显小学之“小”

小学教育专业, 意味着小学教育就是一门专业, 小学教育的特点是能够胜任小学课程的教学, 包括所有学科, 虽然小学课程的安排依然是按照学科课程排设, 但是基础性和综合性是小学课程的特点, 不说社会、科学、劳动、实践等综合性课程, 单说语文学科、数学学科、英语学科课程, 学习内容是具有综合性的, 教学方法同样需要综合的素养。如小学语文课程的写话与习作教学目标, 要求学生会用“图画或者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此外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都需要科学的艺术的体育的知识和素养。因此小学专业的特点在于“小”, 一是小学教师的“小”, 即热爱小学教育的情意和具备儿童专业发展的实践能力;二是小学的“小”, 小而全的学科知识, 具有基础性, 综合性, 全能性的特点。

“长期以来, 教师教育课程都是教育学科知识建构为逻辑体系设置的, 因此从课程目标上预设为师范生必须学习这个学科知识, 通过学科知识的学习预设成能力形成, 其实这只是预设而已, 它并不能提升师范生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从师范生发展的目标而言, 教会学生学习、学会了育人、学会了服务, 才真正获得了专业, 从而使其具备了从专业的资格。”因此教师教育的专业与学科专业的最大区别在于学科专业凸显的学科而教师教育专业凸显的是教育, 当然不能否认学科知识对教师教育专业的奠基作用。

因此小学教育的专业性应侧重教育的专业性而不是学科的专业性。在课程设计上, 一是体现教育的特点, 二是体现全科的特点, 三是体现实践的特点。

三、结语

小学全科教师教育课程的设置本着“育人为本、实践取向、终身学习”的理念, 在开设博雅通识课程和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同时, 重视实践活动课程和教育体验课程的开设, 以形成个人教学知识, 把教学教育实践活动、技能训练贯穿大学整个学习过程, 采取院校实训、课外见习、基地实习等多种渠道, 多种方式进行技能训练, 同时聘请一线专家、特级教师开设师范技能课, 专题讲座;聘请一线专家教师做师范生的导师, 进行见习实习和项目学习的指导。

摘要:小学全科教师是能从事小学阶段各学科教学的人才。小学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方案要培养凸出小学教育的特点, 培养熟悉小学教育教学规律、具有了解儿童懂得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理论和方法, 并具有综合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的教师。培养卓越的小学全科教师, 既要凸出大学“大”的特点, 设置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科学素养、艺术素养和价值观人生观为主的“大”通识课;又要凸出小学教育“小”的特点, 开设融通文理和艺术的综合课程和体现小学教育规律和特点的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的课程。

关键词:小学教师,全科教师,课程设置

参考文献

[1]张莲.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J].教学与管理, 2014, 05:8-10.

[2]杨晓峰.本科层次全科小学教育专业建设的反思与建议[J].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6:113-119+148.

[3]肖其勇.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特质与发展模式[J].中国教育学刊, 2014, 03:88-92.

[4]周德义, 李纪武, 邓士煌, 薛剑刚.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学科教育研究) , 2007, 09:55-59.

[5]李其龙、陈永明主编.教师教育课程的国际比较[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2, 16.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11

据介绍,近年来通过实施“特岗计划”等举措,广西农村教师队伍状况有了一定改善,但仍存在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农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等问题。若按现有模式培养师范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小学,通常只能胜任1—2门学科,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

根据广西教育厅、财政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联合印发的《广西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2013年到2017年,广西要培养5000名左右“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能胜任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农村小学教师,预计平均每个县将有70名左右,以提高农村教育质量。

按照“全科培养、免费教育、定向就业”培养模式,定向全科师范生不分科培养,在校学习期间免除学费,免缴住宿费,并补助生活费,在安排国家和自治区各项奖助学金时,培养对象与同类学生享受同等待遇;毕业时,全科师范毕业生到教学岗位后,有关市、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编办等部门要及时为其办理录用、入编、工资等手续;毕业后,在农村乡镇以下小学从教时间不得少于6年。

全科型小学教师 篇12

新华网记者日前从重庆市教委了解到,该市大力推行“全科教师”免费培养计划,3年来已为农村学校定向培养2900多名全科教师,至2017年培养规模将达到每年2000人,未来“一专多能”全科教师将成为偏远农村教师主体,以缓解农村师资难。

近年来我国乡村教育有了长足发展,但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不强、补充渠道不畅、优质资源配置不足、结构不尽合理、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依然突出,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 《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 2020)》,正是希望着力解决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中的这些瓶颈问题。

对于目前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而言,教师短缺问题非常普遍,尤其是音体美等小学科专业师资缺乏问题更为突出。应对和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多种方式齐头并进,定向培养“全科教师”是一种有益的探索和尝试。由于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学生数量少,按照现行的师生比的配备标准,学校很难配齐各科专任老师, 直接影响了农村学校教学质量。事实上,目前很多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教师实际已经充当着“全科教师” 的角色,一个教师身兼多个学科教学任务的情况非常普遍。然而,这些“全科教师”由于没有经过专业培养和训练,在实际教学中往往显得力不从心。从严格意义上讲,这些“全科教师”并不是真正合格的“全科教师”,不过是解决教师短缺的无奈之举。

定向培养“全科教师”对于农村小学和教学点的发展有着积极意义和作用。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为了扶持乡村小规模学校,往往会增加农村教师资格条件的弹性,以利于小规模学校教师能够胜任多个学科的教学任务。就我国乡村教育的现实而言,抓紧培养一批经过专业培养和训练的真正的“全科教师”,无疑是一个好的改革思路。近年来,浙江、重庆、河北、广西等地积极开展定向培养“全科教师”的探索,积累了一定经验。

围绕定向培养“全科教师”,各地采取了免学费、 免住宿费,提供生活补助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签订培养使用协议,规定服务年限。对于不履行培养使用协议的,要按规定退还已享受的免费教育费用并缴纳违约金。这些做法都是为了确保“全科教师”能够 “下得去”“留得住”。但“全科教师”的培养在我国尚处于探索初期,是我国师范教育改革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如何打破师范教育传统的培养体系和模式,量身打造培养“全科教师”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教学方式,注重教学技能和教师素养的全面培养,是从源头上保证他们能够“教得好”的核心环节,有待深入探索和实践。

上一篇:缓解奶牛热应激措施下一篇:航海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