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科型小学教育

2024-10-21

全科型小学教育(共12篇)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1

“卓越教师”是教育部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有关要求设立的, 与卓越工程师、卓越医师、卓越律师并列的四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计划项目之一。自2011年在部分本科院校试点以来, 在人才培养模式和培养方案的改革方面取得了不斐的成绩。2014年9月18日, 教育部再次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并提出培养“卓越小学教师”的要求:“针对小学教育的实际需求, 重点探索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模式, 培养一批热爱小学教育事业、知识广博、能力全面, 能够胜任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需要的卓越小学教师。”培养卓越教师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振兴民族的重大工程之一。教师强则学生强, 学生强则社会强。高校“卓越教师”的培养, 是提高基础教育教学质量, 促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源头。

小学教育具有基础性、综合性、普及性的特点, 这就要求小学教师要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好基础。为学生的发展奠定精神的底子, 打好生活的基础, 打好终身学习的基础。小学教师是孩子们学习的榜样, 是为人求知的引领者, 是智力、心力的启蒙者, 是情感、世界观的熏陶者, 因此小学教师更应该有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技能。

一小学生的全面发展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 小学生的求知欲强烈

小学生对世界充满了好奇感, 他们心中有十万个为什么, 他们求知欲强烈。这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 引导不当则可能泯灭孩子的求知欲, 或者抑制学生的发展。他们的问题五花八门包罗万象, 他们看待世界的眼光天真而又富有幻想, 我们不能用成人眼光和思维浇灭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需要教师具备“百科全书式”的知识, 要用童心和儿童的思维, 用艺术的教育引导他们。

(二)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和不确定性

也就是说每个孩子的智力体力发展是不平衡的, 有的孩子发展得快, 有的孩子发展得慢。每一个孩子身心发展也是不平衡的, 有的此方面有特长, 有的在彼方面有兴趣。根据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每个孩子都有他天才的一面, 当然也有他不足的一面, 有的具有语言方面的天赋, 有的在数理逻辑方面有天赋, 有的在空间方面有特长, 有的在运动平衡方面有特长, 有的对音乐旋律特敏感。这就需要教师全面地了解学生, 因材施教, 启发诱导, 并给予足够的耐心和信心, 相信每个孩子的发展潜力, 静待花开。如果一个老师只教一门学科, 上完课就离开教室, 而不能长时间地观察学生、陪伴学生, 就不可能很好地了解学生、引导学生。

(三) 小学生的学习方法主要是模仿学习法

老师是儿童最信任最崇拜的对象之一, 是孩子们模仿的对象。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教育, 教师能唱会跳, 教师的动情朗诵, 教师的一笔好字, 教师的看书习惯, 都会成为孩子的模仿对象。总之, 教师的十八般武艺, 教师的“无所不知”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和信任, 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维持学习的动力。

我们的教育就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过程中起到重要的奠基作用, 奠定做人的基础, 奠定求知的基础, 奠定精神的基础, 奠定生活的基础。教师“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和专业的教育能力, 在儿童的发展中起到非常关键的启蒙和引导作用。这就需要小学教师要具备人文、文学、科学、艺术等全面的基础知识, 需要与社会与人相处和交往的能力, 需要具备坚定的教育信念和优秀的师德与规范。因此小学教师需要有综合的基础知识, 需要有专门的教育知识和能力。

二小学教师的专业特点和岗位职责需要全科型教师

小学教师作为儿童的启蒙老师, 不仅启蒙孩子的智慧, 更重要的是成为孩子们的人生导师, 教书更要育人。以学科知识的教育为本, 就有可能导致知识教育为中心, 而忽略了孩子的道德、情操、交往能力的引导和教育。

有人说教师能够爱学生就是最美的师德, 陪伴学生就是最好的教育技巧, 守望学生就是最应遵守的教育规律。小学生们需要了解他们、陪伴他们成长的良师益友。全科教师, 能够守着他们, 发现他们的优点和特长, 了解他们的性格和禀赋, 便于因材施教。

(一)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对全科教师的导向

《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要求小学教师熟悉至少两门学科的课程标准、教学内容和方法, 除此之外, 还要了解学科整合在小学教育中的价值, 了解与小学生学习内容相关的各种课程资源, 学会设计综合性主题活动, 创造跨学科的学习机会。职前小学教师教育课程模块的设计上, 其中学科知识的模块除了学科课程标准与教材设计、学科教学设计等, 还包括小学跨学科教育、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等。这些标准导向要求小学教师需要具有综合知识和综合技能。

从我国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的趋势来看, 也是如此, 对考生的学科背景知识没有要求, 只要具备大专以上的学历就有资格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考试内容涉及到人文知识、科学知识、艺术知识、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等综合性知识与能力。科目一“综合素质”的考试内容包括教育、心理、文化、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美术、文学、信息技术等综合知识。科目二“教师教育知识与能力”除了教育学心理学的知识外, 还包括各门学科的知识、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的能力。

(二) 优秀的小学教师具备综合型的教师素质

一线的优秀小学教师, 无论是语文还是数学还是其他学科的特级教师优秀教师, 他们身上具备的共有的素质那就是爱教育爱学生爱钻研, 除此之外, 那就是深厚的教育基本功。比如流畅的语言表达、优美的板书和简笔画。除此, 还有音乐舞蹈的功底、图画及美术欣赏的功底, 人文、科学、艺术素养和功底, 对小学生心里的把握和调控能力等。特级教师于永正以优美的书法、信手拈来的简笔画技巧、演奏二胡的魅力、娴熟的歌唱技巧, 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欢。他能够把逻辑思维、音乐、绘画等艺术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语文课上得有理有趣。优秀教师的十八般武艺, 也启发我们, 具备多学科的知识, 具备多样的能力, 在教学和教学组织方面都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三小学教育的课程特点需要全科型教师

(一) 小学生课程具有综合性的特点, 需要教师具有综合性的知识

目前小学课程依然是按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课程安排。但是从整体思路上看, 课程内容体现综合性趋向, 如品德与生活 (社会) 、科学课程、实践课程等本身就是综合性课程, 而学科课程的学习内容都呈现综合化的趋势, 学科之间的关联越来越密切。美国贾斯珀的教学研究项目, 培养孩子的数学能力和数学思维是从冒险故事开始。华德福学校所倡导的全人教育是以艺术为手段的教育, 用音乐、旋律、节奏和雕刻、绘画等的形式进行语言教育、生命教育和科学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也明确提出, 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 并设置综合课程, 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二) 从教学组织来看, 小学生的课堂更需要多样灵活有趣的教学方式, 让学生们在游戏中愉快地学习

多样课堂教学组织方式, 需要教师具有音乐、美术、体育等多方面的才能。在课堂学习中, 可以用艺术的方式如音乐、图画、故事等模拟情境, 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学习。也可以让学生用歌咏的方式学习, 也可以通过动作、表演、歌咏、韵律、节奏, 或在旋律中学习。组织课堂的能力需要教师具备语言、艺术、体育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三) 从课程内容来看, 每门学科学习内容都不是单一的学科知识的组成

语文课程的新理念之一就是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语文课程资源从来源上看, 包括校内、校外、社会, 包括博物馆、民俗馆、大自然, 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包括自然环境、社会、科学、地理、历史、文化等综合性的内容, 数学的综合性学习内容同样也是综合各科知识和多种能力。

国家规定的“综合实践”课程的综合性自不必说。各国都把小学生的读写算知识作为基础知识, 而读写算的知识和能力是相互促进相互融通的。苏霍姆林斯基开发学生的算术能力, 是用阅读的方法, 阅读写作离不开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而生活本身就是综合的, 包括历史、地理、文化、艺术、社会、科学等。

四我国及世界教育发展趋势呼唤全科型的教师

(一) 从发达国家的小学教育来看, 全科教师是普遍现象

发达国家招聘小学教师不以学科专业为限制。目前我国教师资格证制度也是如此, 只要有大学大专的学历就可以报名参加教师资格证考试。

(二) 目前农村小学还存在布局不均衡规模大小不一的问题

有的村小班级规模只有几人、十几人, 年级不全, 教师不全。有的村小还存在复式班上课的情况。农村小学教师大都兼教几门课。而村小的存在对于普及义务教育促进教育公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就需要村小的老师具有包班上课的能力, 需要有兼教所有学科课程的能力。加之农村小学生留守儿童居多, 也是中国“特色”之一, 这些留守儿童更需要老师的关爱和陪伴。全科教师有条件、有时间陪着他们, 关注他们的成长。

(三) 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目前我国城镇小学教师资源相对丰富, 教师编制比较齐全, 班级建制比较齐全, 班级规模大, 课程还是以学科教学为主。但是, 随着社会的发展, 小班化教学将成为发展的趋势, 小学包班制将更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目前国内有些地区实行包班制教学的学校已经占41.4%, 其中以上海杭州为最。”因此, 从儿童的全面发展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全科的教育教学知识和能力;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求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综合性的课程知识和开发课程的能力;从小学课堂的教学组织形式来看, 小学教师需要具备“十八般武艺”, 多才多能;从教育发展趋势来看, 小学全科教师将为小学教育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 (教师[2014]5号) .

[2]李奇勇.小学教育呼唤全科教师[N].中国教师报, 2014-03-12.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2

通过本学年全科阅读的开展,我校阅读氛围渐趋深厚,学生视野更加开阔,促进了个性心理的健康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点:

1、以阅读为依托,营造书香氛围

加强书香校园的文化建设,让阅读的气氛遍布校园角落,当孩子们走进校园,就能让他们时刻浸润在书香当中,在书香中感悟做人的道理。

2、改进阅读课堂

将全科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每班开设一节阅读课,组织学生全科阅读活动,做到责任落实。其次让学生进校一本书,利用在校的空余时间看书,出校一本书,回家坚持30分钟的阅读作业,做到让学生有充分的阅读时间。同时每周一中午40分钟为全校统一的阅读交流课。每天上课开设3分钟的古诗词的诵读或英语口语交际。

3、教会学生阅读方法

强调学生在阅读中一定要边读边想,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习惯。开设阅读观摩课,低段教会学生“一读二查三划四摘五想六记”的阅读方法。高段教师要求学生对文章精彩的片断和发人深省的语段进行圈画批注央旁边写出自己的领悟感受,准备专门的阅读摘记本,鼓励学生随时摘录好词好句等。

4、以班、年级、学校三级层面呈现读书过程中的点滴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3

【关键词】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教学技能;培养; 训练;

【分类号】G807.4

我国农村小学经费短缺,体育教师缺失严重,体育教学现状令人堪忧,严重制约了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培养一支具有体育素养和一定体育教学技能的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迫在眉睫,它是农村基础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尽快缩短农村体育教育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学差距,对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教育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1、全科型小学教师概念

指由具备相应资质的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战术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较好地胜任小学国家课程所有学科教学的教师、具有厚基础、宽口径、有特长、广适应的特性。

2、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现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80%以上的中小学设在农村,906.43万名小学和初中专任教师中,城市县镇教师占43.71%,农村教师占56.29%。目前农村教师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农村小学年轻教师偏少,农村教师补充困难,学科分布不均衡,农村小学体育教师严重短缺,体育课基本上由其他学科教师代课,农村小学体育教学基本处于瘫痪状态,大多不是体育专业人员,对体育知识一知半解,掌握的体育理论知识和运动技能不太全面,严重影响了农村教育水平。

3、全科型小学教育学生的状况

由于高考指挥棒的作用,我国的学校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的教学理念是:一切以文化课为中心,小学升初中有小考,初中升高中有中考,高中升大学有高考。体育课、音乐课、美术课都是副科通通靠边站让路给主科,因而从小学到高中体育的开课都不足,体育课教授的教学内容没有连续性、不形成系统;学生上的体育课基本上是应付了事,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很少,学生不参加或很少参与体育运动和课外体育锻炼,造成了学生身体素质大面积下滑,掌握的体育运动技能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极少。全科型小学教育的学生80%的是女生,女生由于生理和身体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基本上是好静不好动,不喜欢参加体育运动和锻炼,那么她们所掌握的体育基础知识、特别是体育运动技能更少。加上前面所述的因素,这就对她们担任小学体育教学所应具备的体育理论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学习,特别是体育教学技能的学习带来了较严重的影响。

4、培养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教学技能的有效途径

小学阶段是人的一生受到的正规学校教育中最主要的启蒙阶段,是锻炼身体,开发智力,增长知识,发展思维,培养能力,学会做人的重要时期。小学体育作为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并对其他领域起着积极作用。体育教学是小学体育健康教育活动的重要形式和手段,小学体育教师的体育素养和体育教学能力直接影响着小学生体育活动能力的形成发展,影响着小学生的体育观念、体育行为的形成。

4.1 加强体育理论与体育基础知识的学习

全科型学生经过小学、初中、高中阶段体育课的学习,基本了解一些体育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常识,但不全面、不深入、不系统,甚至是一知半解,这就需要对全科型学生加强与体育教学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体育基础知识、科學锻炼身体方法、养生保健和营养等方面知识的学习。

4. 2 掌握小学体育教学设计技能

体育教学设计是为体育课前作好充分准备,是实现成功教学和科学教学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教师思想业务水平和教学工作能力的一项重要措施。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体育教学也不例外。有些教师认为随便写出一个教案就等于完成了备课工作,这是一种片面的认识。备课的大部分工作是完成书面教案之前的各项教学研究、教学调查和教学设计等思维与实践活动。其中,教学设计技能对于教师成功实施教学尤为重要。

4.2.1 设计教学目标任务技能

体育是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现代人才的重要手段,它对增强民族体质,建设精神文明等有重要意义。小学体育教学的目标和任务:

(1)全面锻炼学生身体,促进他们正常的生长发育。通过身体锻炼,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态;促进他们的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和人体基本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增强他们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对疾病的抵抗能力。

(2)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树立安全观念;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简单的运动技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

(3)向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陶冶美的情操。教育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逐步提高学生锻炼身体的主动性和关心自身健康的责任感;运用体育对学生身心特有的影响,培养学生互相帮助等集体意识和良好作风;发展学生个性,注重能力的培养,启迪思维,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在进行教学目标任务的设计时应明确上述三个方面的任务是相互联系的。要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技能的过程中,增进健康,增强体质,并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培养共产主义道德品质。生理品质和心理品质的培养不能有所偏废,但有所侧重,要确定好认知目标,技能目标和情感目标,而且,具体任务的提出必须简要明确。

4.2.2 设计准备部分技能

准备部分的内容,按其性质和任务集中学生注意力,执行课堂常规,培养学生行为习惯,进行队列练习,一般性准备活动和专门性准备活动。

设计准备活动应掌握的基本原则是:

(1)能提高学生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克服生理和心理隋性,使内脏器官的工作与机体的运动协调一致;

(2)可以促进有机体的新陈代谢,使体温升高,使各组织器官较快地发挥较高的工作效率,以适应运动的需要;

(3)使全身各主要关节、韧带、肌肉得到初步活动,避免造成运动损伤;

(4)能培养学生的优良品质,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姿态、形态,进行美育教育。

4.2.3 设计基本部分技能

基本部分是体育课的核心部分,是贯彻执行教育方针、教学理念、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学生身心健康、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学习和发展身体素质等的重要保障,因而在设计基本部分首先必须考虑“体育教学中的教育教养因素”、“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及积极性”、“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及合理负荷与合理恢复相统一的原则问题。这些问题是教学中的基本问题,它们对立统一在教学活动的全过程中。因此教师首先必须正确认识它们各自的性质和相互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教学中的指导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基本部分的设计。

(1)教育因素和教养因素

教育因素是指学生的思想意志、道德品质等。教养因素是指学生获得一定的知识技能、动作技术及全面的身体训练。在体育课中,教育因素和教养因素是紧密相关、相互依存的,教育因素应贯彻在教养因素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中,对教育因素的贯彻,其基本方法是以实带虚,融在具体教学活动中。

(2)教师的指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的积极性

教师的职责决定了他有权利和义务落实一系列教学措施,指导学生进行教学活动,努力完成教学任务。这一工作特点说明了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及学生的积极性,从根本上来说是外因与内因的关系。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正是为了强化外因对学生产生的影响,充分创造使内因发生变化的条件。只有正确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给学生独立思考的空间、团结协作的空间、互学互助的空间,才能最大限度地启发学生的自觉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唯有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教学才能生动活泼,效果显著。因而教师在体育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情况和教学条件制定教学方法的同时还要制定好学生的学法,最大可能地调动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觉性,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3)传授知识技能和发展身体素质

小学阶段学生在体育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方面主要是让他们初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学习简单的体育、卫生保健基础知识,树立安全观念;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实用技能和简单的运动技术;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能力和对体育运动的兴趣,使其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小学阶段又是人体生长发育的快速期,因而形成良好的身体姿势,发展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和各项身体素质同样重要。所以全科型学生在小学体育教学技能设计时既要重视体育知识技能的传授,又要注重小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

(4)合理负荷与合理恢复相统一

小学生上体育课,参与体育学习和练习,他们的身体要承受一定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只有身體在承受合理的生理负荷和心理负荷时,才能有效发展身体基本活动能力、身体素质和训练素质。因而教师在上体育课时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教学内容、教学条件以及学生的个体差异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学生练习次数、强度和运动量。

4.2.4 设计结束部分技能

根据生理学研究证明,运动后充分做好整理放松活动,对促进疲劳消除,调整内脏器官和心理放松有很好的功效。体育课结束部分的放松练习是一节课的结尾,它的主要作用在于放松身体和心理,使学生的身心尽快安静下来,为进入体育课之后的课程学习做准备,这对正处于身体快速生长发育时期的小学生尤为重要。教师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和设计好这部分内容。

(1)游戏放松

(2)相互徒手按摩放松

(3)音乐和舞蹈放松

(4)呼吸放松

(5)意念放松

(6)语言放松

(7)影子放松

(8)手语放松

(9)逗趣法放松

4.3 培养体育教学组织能力

教学组织是指教师根据体育教学特点、目标、教学内容、场地、器材条件等,进行合理安排所采取的措施。教学组织是一项十分复杂而细致的工作,教学组织是否严谨、合理,直接影响体育课的教学效果。因此,加强课的组织工作,对于顺利完成课的教学目标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位体育教师都应具备这方面的知识和能力。教学组织工作的内容,包括体育课堂常规队列、体操队形的运用,编班分组和分组教学,场地、器材的布置以及体育干部的培养和使用等等。

4.3.1 理解和掌握体育课堂常规

(1)课前常规 (2)课中常规 (3)课后常规

4.3.2 编班分组

1)按原教学班上课,即男女生混合班上课

2)男女生分班上课

在编班的基础上进行分组,其分组方法可以采用以下三种:

1)按健康状况和体育基础进行分组

2)根据学生的的兴趣、爱好和特长进行分组

3)根据学生的性别、技能水平灵活分组

4.3.3 分组教学

1)两组一次等时轮换

2)三组两次等时轮换

3)四组三次等时轮换

4)四组三次不等时轮换

4.4培养学生教书育人的能力

4.4.1 全科生要了解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特点

1)直接参与性

2)动态性

3)身心合一性

4)社会性

5)竞争性

4.4.2 全科生要明白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1)可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感

2)可培养学生群体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3)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和拼搏精神

4)可培养学生体育美和审美能力

5)可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完美发展

6)促进学生个体的社会化

4.4.3 全科生要掌握学校体育教书育人的方法

1)要求教育法

2)陶冶教育法

3)说服教育法

4)实际锻炼法

5)榜样法

6)奖惩法

4.5 在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中强化体育教学技能培养

4.5.1有意识引导学生了解小学体育课的教学程序

在全科型师范生的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引导和指导学生了解、熟悉小学体育课的一般教学程序、教学环节、教学细节,每一个教学程序和教学环节应该有哪些内容,如何根据具体情况安排这些内容,安排这些内容的要求等等。

4.5.2让学生了解各体育项目的教学方法、教学特点和组织形式

小学体育课的教学内容很丰富,有游戏、广播操、队列队形、田径的跑跳投练习、体操、武术和各种球类。这些教学内容在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上既有共同点又各具特点,因而,教师上课时应重点引导学生了解、熟悉这些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方法、组织形式,还应了解不同教学内容的特殊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并适当让学生在体育课堂教学中去模仿和实践。

4.5.3采取分小组教学形式,互教互帮互学

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的教学除了让学生理解、掌握小学体育课的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外,还应重视学法的指导。把学生分成六人一组,选出组长副组长,既有全组的统一学习和练习,又有两人或三人一小组的互教互帮互学,互相促进共同提高,给学生一定的思考、讨论、试学、模仿、学习、纠正、帮助的时间和空间,既体现了体育课新课改教师的主导作用又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4.5.4汇报教学效果,教师讲评指导

每一次小学体育基础实践课学生的试讲、试教和教学体验,教师都要给学生进行点评和讲评,及时指出存在的问题、纠正错误,肯定学生的优点,指出不足,既让学生明白他们共同存在的问题,也让学生明白自身的不足,有利于学生的进步和成长。

4.6 教育实习要贯穿于教师教育的全过程

全科型小学教师属于应用型人才,教学实践环节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着他们今后的工作能力,教育实习是培养教师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全科型师范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课时有限,所需具备的体育文化知识和体育教育能力只有通过教育实习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才可以在不断的实践学习中培养和提高。通过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体育比赛等诸多能力培养的实践,提高师范生的德育教育能力、教学组织能力、教学改革创新能力、场地器材利用能力、课外辅导锻炼能力、组织参与全民健身活动的能力、掌握现代化教育工具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努力培养学生的开拓精神和合作精神,使学生不断掌握体育文化知识,并把课堂学到的体育理论和运动技能运用到实践中去,使实践与理论相结合,把知识转变为能力,反过来又强化体育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给学生展现自我、增强信心的实践机会,为今后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从而达到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目标和要求。

5.结语

面向农村,深化师范教育改革,是在“科教兴国”的新形式下党和政府采取的一个新措施,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策是相符合的。加强全科型小学教师队伍的培养,提高农村小学体育教师的整体素质,更新师范教育体育的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使教师教育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更能体现学科的生命力和价值。此外,从教育观念到教育行为进行全方位的根本变革,尽快缩短农村体育教育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的教育差距,对实施基础教育新课程背景下的体育教学改革具有一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参考文献]

[1]周德义,李纪武 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2007,(9)

[2]卢 琦,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及农村小学教师现状的思考[j].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9,(6)

[3]曽小玲,关于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体育素养的思考[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5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4

关键词: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教育较为落后, 教师资源相对缺乏, 造成学校学生多教师少的现象。 许多农村教师不得不被动地成为“全科型”农村教师, 身份虽然提高到全科型教师, 但是经验和素质却达不到全科型教师的标准。 为此, 对如何培养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进行探讨, 以期为提升农村教育水平提出切合实际的建议。

一、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内涵

全科型小学教师是与分科型小学教师相对的一个概念。 目前, 根据各方面资料查找来看, 对于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定义尚无一个清晰的概念。 有人把全科型小学教师定义为:由具备相应资质教师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工作, 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1]。 从这个定义中, 可以看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几个关键特点, 即培养途径专业性、知识的基础性和广泛性、 教育教学能力与素质的具备和持续发展。

二、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培养的意义

在我国广大农村地区, 经济条件落后使生活水平、教育水平低下, 一些教师不愿长期停留在艰苦的环境中, 教师难以维持对教育事业的热情, 许多村小只有一到两名教师任教, 教师们不得不承担起所有教学任务, 教授学生各科基本知识。 由此可以看出, 中国农村教师是在现实条件匮乏下被迫转化为全科型小学教师的。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 亟须培养一批优秀的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2]。

培养合格的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 可以促进高校师范课程改革与创新。 我国小学全科型教师的素质水平不高, 归根结底还是教师在校期间所学课程无法与工作很好地衔接, 可以从教师培养途径找到原因。 普通高校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长期在分科教学模式中学习, 所学课程偏理论轻实践, 着重学习的是所教学科的专业知识和基本的教育教学理论, 却没法融会贯通地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3]。

小学生具有向师性, 他们把教师看做榜样示范者, 对教师有崇拜之情。 特别是农村小学生, 希望通过教师的言行看到外面的世界, 听到教师描述新奇的事物, 学到各种现代实用的知识, 更在他们小小的心灵上树立起远大的理想。

三、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的结构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包括教师的职业情感素养、教师的职业道德素质、教师的知识文化素质、教师的综合能力素质四个方面[4]。

(一) 职业情感素养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者的个性、 思想信念及其精神生活的财富, 是一种能激发每个受教育者检点自己、反思自己和控制自己的力量。 ”每个师范生在正式成为一名教师之前, 都应该认真思考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自己的职业理想。 即使在农村任教, 也不能忽视自己对教育事业的情感和职业理想。

(二) 职业道德素质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教师在全部教育实践中应遵循的行为规范, 是教师甘愿献身教育事业的内在动力。 只有拥有职业道德素质的教师才能顺利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我国是教师职业道德意识产生最早和见诸著述最早的国家之一, 当代教师应该学习我国优良文化传统, 努力吸收前人的思想精髓, 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道德素质。

(三) 知识文化素质

教师应该具备的知识文化包括对教育教学基本理论知识、广泛的基础知识 (通识性知识) 、扎实的任教学科知识[5]。 拥有良好知识文化素质的教师不仅要把上述知识掌握牢固, 更重要的是学以致用。 教育教学理论可以帮助农村全科型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更好地开展教学工作;教师掌握的通识性知识又能拓宽学生视野, 农村教师要承担多门学科的教学任务, 这就需要广泛的各学科基础知识作为支撑, 进而培养学生对学习的探索欲, 为自学能力形成奠定基础。

(四) 综合能力素质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可能面对艰苦的教学生活环境, 教学对象也是淳朴的农村小学生, 对小学教师的能力要求比较高, 教师要在艰苦条件下最大限度教好学生, 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考验, 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是繁重的, 需要他们具有良好的综合能力素质, 才能应付日常各项工作[6]。

四、探讨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方法

(一) 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培训

示范类高校应该加大力度, 开设教师职业道德的相关课程, 培养学生的基本职业道德, 让学生意识到作为教师的责任感, 热爱教育事业, 特别是面向农村的全科型小学教师, 更应该通过学校的职业道德培训和对自己的严格要求, 在任教之前树立远大的职业理想, 培养对教育教学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 这就要求高校和学生自己协同努力, 为学生将来进入教师行列打下坚实的内在根基。

(二) 调整师范学校的课程结构

当今师范学校课程偏重理论教学, 没有让学生把理论和教学实践结合起来, 使学生的学习事倍功半, 毕业生进入农村后, 无法很快适应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工作, 感觉无法学以致用。 努力调整高校课程结构, 让高校与农村小学联合培养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是提高教师素质的必要途径[7];高校开设的课程应该是学生能学到广泛的通识性知识, 增加一些综合课程, 让学生掌握小学各科基础知识, 能胜任全科型小学教师。 课程结构改变的同时, 意识到高校教师的能力问题, 需要一批理论与实践能力强的高校教师指导学生, 让学生在三年师范学习中获得最大程度的收获。

(三) 进行有效的教师职后培训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进入教师岗位后, 仍然需要定时进行职后培训, 通过培训帮助教师掌握最新教育教学理论, 在培训中与其他教师交流教学经验、教学方法, 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8]。 职后培训要让每位教师有机会参与其中, 学到有用的经验, 培训后回到岗位也能不断反思, 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农村教育在我国教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然而农村教育仍是一个“软肋”, 需要师范院校与教师自身的协同努力, 提高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 使更多优质教师资源进入到教育水平比较薄弱的农村地区, 提高农村小学的教育教学水平, 才能满足时代对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周德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师教育研究, 2007 (9) :55-59.

[2]田振华.小学全科教师的内涵、价值及培养路径[J].教育评论, 2015 (4) .

[3]谢慧盈.“全科型”优秀小学本科教师培养思考[J].海南师范大学学报, 2012 (5) :107-111.

[4]黄俊官.论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J].教育评论, 2014 (7) :60-62.

[5]王小芳.高师院校小学全科教师专业素养培养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高教研究, 2015 (2) :70-72.

[6]王佳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性及其途径[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2 (1) :33-36.

[7]徐雁.全科型本科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 (4) .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5

2016乡村教师访名校小学全科培训总结

2016年12月20日----12月30日,我非常幸运地参加了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举办的河南省国培计划乡村教师访名校-小学全科培训班“培训,在培训学习期间,190名来自河南省各地的教师聆听了很多专家和名师的讲座,他们以鲜活的案例和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和深深的理论引领,通过这段时间的培训让我受益匪浅,先将学习心得总结如下:

一、提高了教师道德修养水准 随着形势的发展,人类面临的价值观问题,道德滑坡问题,师德问题已经是个让每一个老师认真思考的话题,例如避孕套事件,美国枪击事件,让我们深深反思教育公平的策略和问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阴性德育教育问题等等通过薛晓阳教授的讲解让我感悟到师德迫在眉睫,师德教育的重要性,二、更新了教育教学理念 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埋头苦干已经过时了。只有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新理念,新的教育思想,新的教育技术,才能适应形势的发展,比如这次国培的学习,让我学习到了,庞建杰的儿童哲学,即兴剧,cctalk课堂,杨瑞清校长的改变不了现实,就改变自己,乡村教育不需要拼命,只有用脑子考虑,立足做良师,力争做名师,学会联合,城乡学校教与学合一,朱宇辉教授讲的方昔梅的故事,陈林静老师讲的罗恩老师的奇迹教育,王军文教授讲的四导四学课堂教学模式,谭顶良教授讲的感知方式,视听动,强度率,差异率,活动率,结合律,阀限制,等等让我心中点起了一盏明灯,明确了时代在不断进步,社会在不停前进,同样,教育教学理念也应与时俱进。对于我个人而言,这次培训无疑是一场“及时雨”,让我了解到了先进的教育科学基本理论,现代教育观、学生观和学习观,三、注重对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培养 通过聆听庞建杰老师,陈林静老师,和谭顶良教授的报告让我明白了,除了在课堂上加强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我还注重对学生课前预习能力和家里学习作业能力的培养。教给他们自学的方法,引导他们怎样进行课前预习,把遇到的疑难问题记录下来,以便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一起探讨,提高学习效率。并通过“手机短信”,QQ群,微信,博客等与家长联系,及时交换信息,共同关注孩子的成长。让每个孩子都感受到老师的爱和尊重,从而改变他们的人生

四、提高了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这次培训,通过认真学习各位专家的报告,让我知道了教案学案一体化,师生德育主体化,校本研修课程化,体艺工作社会化,互联网+课堂导学学习系统,全岗位参与,全过程拓展,全方位渗透,通过学习我的专业知识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了解到学科理论与技术的新发展,还提高了自身更新教学内容和改进教学方法的能力,新课堂教师不再操控学生的大脑成为学生学习的统领者把自己的知识机械化传送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自主创造中学习,培养学生的高级创造思维能力。

五、明确了今后的工作目标 这次国培只是一个手段,只是一个开端,我会将在这里学到的新知识尽快地内化为自己的东西,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我要慢慢摸索经验,使自己能够尽快适应教学的信息化。我要时刻告诫自己,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确立创新意识,善于动脑,勤于思考,开拓进取,始终站在时代的前头,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使自己的工作上一个新台阶。我还要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及时地为学校的建设和发展出谋划策,努力学习同行们的学习态度,求知精神,协作能力,加强平时的学习、充电。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6

目前,农村贫困地区小学师资紧缺,优秀教师多流向城市,留下来的教师承担着某个班级较多的科目教学。据不完全统计,农村小学教师只任课1门的只占22.54%,近八成的小学教师承担着两门或两门以上的教学科目。①随着计划生育政策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影响,农村小学适龄儿童数量呈减少的趋势,由2001年的8605万减少到2010年的5350万。②生源的减少,导致农村小学出现小班化的倾向,“包班制”教学成为普遍现象。“包班制”教学对农村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不仅精通数学和语文,还要会教体、音、美、英语、计算机等。

农村小学的现实情况对全科型教师提出需求。全科型小学教师是指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国家规定的小学阶段各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教师。全科型小学教师具有:“知识博、基础实、素质高、能力强、适应广”等特点。③加强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也是当前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国内研究现状

目前,在河南省各地纷纷开展了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工作,洛阳师院较早开展了全科教师培养的实验与研究,进行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启动了教师教育改革实验——“名师实验班”项目。2013年12月17日河南省教育厅网站报道,刁玉华副厅长对南阳师院在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面的工作进行了肯定和鼓励。

湖北省在2013年暑假专门针对偏远农村小学(教学点)举办“全科教师”培训,进行了以体育、音乐、美术课程为主的“全科教师”培训。以音体美3科为突破口,依托教材,聘请各学科一线优秀骨干教师当培训专家,培训人数达23700人次。④

在2013年“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学者孙颖提出,全科型小学教师培训的策略:课程设置的系统性、实践和能力的培训等一系列实践方式都是全科型培训可以借鉴与使用的方法。⑤2014年5月学者徐莉莉在《教师发展论坛》上发表《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一文,对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新教师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和探讨。⑥

以上学者们都从城乡一体化的角度提出农村教师培训问题,并提出了有价值的建议。目前,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在实践中存在很多问题和困难,比如怎样建立城乡教师一体化机制?如何利用城市较好的师资条件和办公条件,组织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交流合作、资源共享?如何建立长期有效的培训策略?这些问题还需要教育理论者进行深入研究和探索。

二、农村小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农村小学教师工作压力大,开展自主学习和研究的时间较少。由于农村小学师资力量紧缺,很多地方出现“包班制”的情况,教师一人承担了一个班所有科目的教学工作。教师工作任务重,加班的情况经常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就没有空闲时间进行读书和学习,更谈不上专业发展。很多农村教师在参加过培训之后就停止了学习,忙于日常的工作,培训效果流于形式。

2. 农村小学地处偏僻,信息闭塞,对教师开展继续教育产生不利影响。农村小学教学设施较为落后,计算机和网络没有普及。教师们很少上网,对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一无所知,在专业方面日渐落后。再加上教学设施短缺,很多农村小学缺少体育课、美术课、音乐课等课程需要的教学用具,教师无法开展相关课程的学习和教学。

3. 农村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动机较低,职业倦怠严重。农村小学教师的福利、工资相比城市都比较低,大部分教师都是初级或者中级职称,晋升高级职称特别困难。因此,农村小学教师职业幸福感较低,职业倦怠严重,继续教育动机较低。

三、城乡一体化视域下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策略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强调“要加快缩小城乡差距,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机制”。城乡一体化是在统筹城乡共同发展的战略上,把城市、农村视为一个整体,统一布局和规划,力求加强城乡资源共享,使城乡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相互依存、互补融合、协调发展的城乡关系。⑦在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城乡教师之间增进相互合作、相互交流,各项待遇也将更加一体化,农村地区教师的培训也得以较好的实现。

农村教师全科型培训策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教育理论培训、教育实践技能培训和农村教师行动研究。教育理论培训以理论学习为主,强调知识的针对性。教育实践技能培训以实地听课、评课为主,强调对农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指导。行动研究以农村教师主动学习为主,强调农村教师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

1. 利用假期增加农村教师教育理论培训次数,提高其专业理论和专业能力水平。理论培训中课程设置应突出针对性,加强体育、音乐、美术、英语、计算机等科目的培训。在培训中应按照文科和理科进行分类,文科教师重点加强语文、政治、历史、美术、音乐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问题,理科教师重点加强数学、物理、化学、几何等科目基础知识的教学。英语、计算机和体育是基础科目,要求所有教师都应不断加深学习,努力提高自身水平,满足农村小学的教学需要。

2014年10月31日网易新闻报道,保靖县开展了为期4天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共有47名教师参加,学习了《师德教育》《音乐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美术学科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综合实践基础知识与教学设计》等与小学全科型教师专业解读相关的课程内容,完成了相关教学实践活动。此次培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当地教育领导表示以后还会加大此类培训的力度。

2. 建立城乡学校结对帮扶制度,由城市优秀教师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城乡学校间建立结对帮扶制度,高校教师、城市小学教师定期下乡对农村小学进行听课、评课和指导,引导农村教师进行反思和学习。在城乡教师合作的基础上,制定完善的培训方案,按照“评课—互动与交流—反思与学习”的程序,引导农村教师对自身教学情况进行反思,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同时,加强城乡教师间交流与沟通,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农村小学教师教学水平进一步提高。

3. 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普及教育技术知识。政府在资金和政策方面应支持农村小学发展,加大对农村在教育资源方面的投入。通过城乡学校帮扶制度,建立城乡一体化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网盘、手机、电脑、网络等媒体实现教育视频、课件、音频、电子教材等资源的共享和利用。农村学校应开展一些教育技术方面的培训工作,普及计算机、课件制作、教学软件的应用等知识,提高计算机的使用效率,进一步提高农村教师的教学能力。

4. 建立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加强农村教师同高校教师、城市教师的合作,引导农村教师对教学实践中的问题进行主动探究。农村小学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应遵循“问题确定-行动方案制定—计划实施-行动反思-理论升华”的步骤。研究开始阶段,由农村教师自主选题,自己制定研究方案,主动与高校专家、城市教师交流与合作,即时反馈课题进展情况,调整课程方案,对课题进行反思和理论研究。在行动研究中,农村教师掌握研究的主动权,研究内容具有针对性和实践性,研究方式体现个性化,研究成果有利于教师个体素质的提高。

全科型教师培训应注重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实践能力的提高,培训内容突出实践性、问题性、情景性;培训方式上应注重主动探究性和实践性。开展农村教师行动研究制度,有利于农村教师自我教育能力的提高和终身教育理念的发展。

四、结语

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应在城乡一体化的背景下,合理配置城乡教师资源,加强城乡教师互动和交流,积极实施教育理论策略、教育实践技能培训策略和农村小学教师行动研究策略。全科型教师培训方式应以合作性、探究性、主体性为主,在内容上体现针对性和实用性。全科型教师的培养和培训工作是农村基础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城乡、区域和校际之间的差距,改善农村贫困地区义务教育的办学条件和师资水平,研究基于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小学全科型教师培训具有较高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注释:

①2010教育统计数据[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http://www.moe.gov.cn/,2012-1-18.

②郑磊.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公共支出结构[J].经济科学,2008(1):28-40.

③周德义,李纪武.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当代教育论坛, 2007(9):55-591.

④张莲.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研究[J].教学与管理,2014(2):8-9.

⑤孙颖.城乡教师队伍建设一体化的路径探讨[C].“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国际经验与本土实践”国际学术研讨会,2013.9.28:239-243.

⑥徐莉莉.农村新教师城乡一体化培养模式的构建[J].教师发展论坛,2014(5):36-39.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7

为了尽快培养义务教育阶段乡村教师, 广西实施了《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 该计划拟从2013—2017年, 按照“从县 (市、区) 招生, 回县 (市、区) 就业”的招生原则, 从普通高中, 初中应届毕业生中招生, 学制分别为高中起点两年制专科层次和初中起点五年制专科层次。

就两年制师范生免费培养而言, 由于时间紧, 任务重, 课程设置是否能实现广西教育厅提出的“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意图呢?又将进行怎么的改革?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迫切需要研究并解决的。

1 玉林师范学院两年制免费师范生课程设置现状与存在问题

1.1 课程培养目标的设置问题

1.1.1 学校对培养目标的设定

为了满足当前农村小学教育的培养需要, 玉林师范学院 (以下简称学院) 始终坚持“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指导思想, 努力培养“语数外通吃、音体美全扛”的全科型人才。如2013级的人才培养方案指出:本专业培养掌握现代教育基本理论和先进教育理念, 具备扎实小学教育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广泛的科学文化素养, 能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求, 又能承担农村小学各门课程教学任务的全科教师和小学教育研究、管理工作的专门人才。但两年制师范生培养时间之短, 其在培养方案中提出的全科培养的培养目标能否顺利实现, 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1.1.2 学生对专业培养目标的看法

在访谈中, 有学生提到, 两年制培养时间太短, 以至多数实习学校的教师并不愿意给两年制师范生生上课的机会, 虽说是实习, 但却跟见习没什么两样。建议:学校应加强与各小学的对接, 拓宽两年制师范生的教育实践活动;突出二年制这种“速成班”培养特色;学校在培养过程中应删繁就简, 进一步减少无关理论, 增加教育教学实用技术的培养。

1.1.3 农村小学对全科免费师范生的期待

可以说, 在偏远农村地区实施“包班制”是一种无奈之举。因为在很多农村偏远地区, 学生比较分散, 为保证学生就近上学, 地方往往都根据实际情况设置了一些教学点, 且这些教学点短期内都不会撤并。这类教学点往往都有一个特点:成班率低而课程多, 因而需要进行复式教学。从这个角度看, 全科教师的培养依然重要。这就要求两年制免费师范教育须从实际出发, 切实以农村的需求为导向培养全科型实用人才。

1.2 课程设置总体情况及存在问题

1.2.1 课程体系

《卓越教师培养计划》指出各高校应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创新, 建立模块化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比重适当、结构合理、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课程体系。基于此, 我们认为陈时见教授提出的课程体系比较合理:师范生培养要坚持专业化理念和终身学习理念, 以培养服务和引领基础教育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为目标, 按照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化培养的基本要求, 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育专业课程、实践训练课程和自主学习课程六大模块构成的课程体系。

而据玉林师范学院2013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二年制专科层次) 培养方案所示, 两年制免费师范生的培养课程主要分为两大类, 四小类, 其课程体系大纲与课程比例如图所示:

分析发现:该学院构建的两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课程体系大纲还是较完善的, 但课程内容较为模糊, 未能呈现出技能课的比例, 也未能完全体现出广西教育厅提出的“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指导思想。另外, 该学院开设的实践类课程不足。从其实践类课程的内容来看:主要包含教育见习, 调研, 实习、研习等, 过于笼统。从实践类型上来说, 实践类课程不仅包含了理论课程的实践, 也包含技能课程的实践, 如果按照只传统的单一、片面的见习与实习方式必定是远远不够的, 这样做既不利于学生对于理论知识的把握, 也不利于学生对于技能知识的锻炼。

1.2.2 课程设置的顺序

据玉林师范学院2013级农村小学全科教师 (二年制专科层次) 培养方案所示, 两年制免费师范生共四个学期, 各学期课程如图所示:

分析发现:第一学期为高中到大学的适应期, 加之2周的军训与国庆假期等, 实际课时过短, 无法安排过多的课程, 仅安排了一些公共基础课程及专业基础课程;第二学期补充安排了专业基础知识如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实施等课程, 基本遵循了学习循序渐进的原则;第三个学期最为重要, 随着学习的不断投入, 学生逐渐进入状态, 因而此学期的课程量最多, 涉及的知识领域最广;第四学期则安排了学生进行实习, 巩固所学知识并促进学生教育能力的自我发展。

由此可知实际上对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 真正得以进行课程培养的时间只有三个学期而已。但在第一学期, 学院仅安排了语数英方面的一些基础课, 而更应该巩固的音体美等方面基础课程则未设置, 须知对于高中起点两年制的学生来说先天的条件或已不足, 若再不抓紧后期的培养, 优先设置其授课的顺序, 其音体美等方面的技能将无法获得长足的发展。

1.2.3 课程实施效果

课程实施的情况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对职业的期望, 针对课程实施状况, 在调查中有学生指出:“其实有些课程我们并没有得以深入学习, 如小学课件制作这一门课程, 它被安排在第三学期的双周开课, 我们实际上课的时间很少, 教师指导不足, 我们学到的知识很少, 实际动手操作的机会更少, 一个学期下来基本没什么收获。”

还有学生表示:个别教师的教学较乏味, 缺乏创新, 导致我们一节课下来往往不知道自己学到了什么。希望教师在进行理论知识方面的授课时应突出重点, 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联系;在进行实践技能方面的授课时应加强指导、点评到位、解说清楚;在见习方面, 由于受到校外实习基地的限制, 往往都是安排五六个人一组, 在同一间教室进行见习, 且见习时往往都是局限于观看教师教学, 没有得到系统的指导, 更没有实际操作的机会。建议学校加强与小学的合作, 建立更多的实习、实训基地, 这样更方便学生去实习、见习, 提高提高质量。

2 对策与建议

由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培养的时间短、任务重, 学生能否学有所成, 毕业后回到农村, 做到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呢?这就涉及到教师核心素养的培养问题。他们的核心素养就是要具有崇高的教师职业道德和扎实的全科型知识。所以学校要正确理解“理论够用, 重在技能”的科学内涵, 优化课程体系, 完善课程结构, 突出师德的理论教育和感化教育, 让学生熟悉语数外、音体美等学科课程的教学, 以促进课程的更有效实施。

2.1 优化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应体现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的合理分配, 体现专业需要与现实需要之间的知识与能力的合理分配。课程的总体结构设计应体现理论、实践与技能的合理分配及对德育的重视。学院应以农村小学教育对教师的需求为导向, 充分考虑农村小学教师所需的知识、技能及素养来整体设计课程结构体系, 以培养学生的技能为核心, 科学设置专业结构, 合理配备课程比例。同时, 学院要注意科学优化课程内容。

2.1.1 落实知识类课程, 坚持“理论够用”

知识类课程在课程体系中处于重要的基础地位。知识类课程满足学生对专业的认知, 学生将从知识类课程的学习中掌握教育教学的相关知识, 并以此联系实际, 从而获得自身的发展与提高。因此, 知识类课程应帮助学生找准自身的定位, 树立学生进行教育的信心, 其内容应该为实践类、技能类课程提供理论支撑, 并能经受得住实践的检验。但是相对于两年制免费师范生来说, 时间紧、任务重, 高深、空泛的理论知识将造成学生的负担。因此学校应做好调查工作, 紧密联系实际, 根据农村小学教育的需要, 以设置实用的理论取代高深的理论, 如以实用的小学数学教材分析或小学数学解题方法取代相对高深的高等数学选讲。

其次, 知识类课程作为一个体系, 各课程之间往往有着密切的联系, 课程内容的选择应关注到这些联系。学校应做好优化课程、整合课程的工作, 避免课程内容上的重复;各任课教师之间应加强探讨, 明确各自的教学重点, 减少教学资源的浪费, 减轻学生的负担。

2.1.2 增加技能类课程, 把握“重在技能”

各学科的教育教学技能是教师的核心素养之一, 新教师需要熟练的教学技能去教书育人, 更需要熟练的教学技能征服学生, 让学生在更良好的课堂教学中收获知识、收获成长。然而, 两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的培养在知识上已不及四年本科师范专业学生。因此, 它在技能上就应该体现出自身的培养特色。那如何提升技能类课程呢?我们认为, 学院可在对毕业生的职后跟踪培训中了解所开设技能类课程的实用性, 并发掘更实用的技能类课程。如增加微格教学课, 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的指导和帮助下, 熟悉教案的编制、教学目标的指定、教学方法的选择, 教学内容的导入等。增加课件制作, 让学生能高效制作有吸引力的课件。

2.1.3 加强实践类课程, 以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实践一直以来都是检验学生所学的重要环节。无论是在理论类课程的教学中或是技能类课程的教学中。加强实践类课程不仅是对学生的实践能力进行培养, 更要求在实践中渗透教师德育教育, 树立学生的教育信心, 促进科学教育信念的形成, 促进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养。针对实践环节过于薄弱的问题, 建议学院从下几个方面以进行努力:

其一是增加理论课程中的实践课时。在传统的理论课中, 实践的课时是比较少的, 但理论无法离开实践而单独存在, 只有加大理论课中的实践课时, 尽可能的安排理论的实践活动, 学生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如就新授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查、实践或观看相关实践的视频。

其二是设置活动课程, 安排学生进行见习。每周设置三到四个半天的活动课程, 其中包含小学集中上课的上午或下午, 以体会、接触到不同时间段的小学教育内容, 促进见习常态化。通过见习, 促进学生对小学日常教育管理的理解, 获得以不断的理论知识融入到教学实际中的机会, 促进其对理论知识的把握。

其三是加强现场教学。现场观摩、现场教学是理论与实践的最好结合。具体做法是由指导教师带队, 引领学生进入课堂, 进行现场观摩并评析,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进行实践, 鼓励学生勇敢上台试讲。只有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 学生才能真正体会到这样上课到底好在哪里, 不好在哪里, 从而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 形成自己的思路, 快速提高自己, 这样才能真正竖立起师范生的观念, 避免一进入小学就被同化了。

最后, 学院应就近建立更多、更好的实习基地, 保证学生实践的机会并促成小学教师与在校学生的探讨研习。只有通过理论联系实际, 学生才能更好的立足自身并在此基础之上更好的广泛吸收, 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2.2 课程开设顺序合理化

课程设置应遵循学科逻辑和学生心理逻辑的特点, 各门课程按照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和课程的性质安排先后顺序, 循序渐进、有序组合, 优化课程开设的顺序性。针对两年制全科小学教师培养专业课程的设计, 学院应保证知识类课程与基础技能类课程在前, 实践类课程与技能培养类课程在后。知识类课程是基础, 如小学教育学、小学课程与教学论等。同时基础技能类课程如音乐基础、美术基础及体育基础也应安排在第一学期。而实践类课程是验证并巩固知识理论的重要环节, 主要有见习与实习等, 应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始终。

2.3 促进课程的有效实施

课程的有效实施, 依赖于领导、教师乃至学生共同的努力。

2.3.1 课程实施的组织和领导

各种规章制度是课程成功实施的保证, 而管理则是课程有效实施的关键。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及学院领导要对课程计划的负责, 做好领导、组织、安排和检查等工作。学校对教师的管理应更人性化, 在信任的基础上多给予鼓励, 保持教师的热情, 改善教师“应付性上课”的现象, 提升课程实施的效率。

2.3.2 优秀师资的培训

师资是进行教学的前提, 教师是课程实施最直接的参与者。两年制全科教师的培养要想取得成效就必须引进优秀的全科型师资。优秀的全科型师资要领会全科型教师培养课程的指导思想, 要深刻领悟全科型教师的培养目标, 不仅要具备全科教学的知识与能力, 还要明白这些知识和能力通过什么样的方式才能获得。因此, 引进优秀的师资或进行教师的培训, 建立学科优秀团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田芳.免费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培养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3.

[2]陈时见.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培养模式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7 (06) .

[3]单新涛, 李志朋, 龚映丽.从课程改革看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意义与挑战[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 2014 (10) .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8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4月至2011年4月来, 已确诊为2型糖尿病患者64例。年龄36~80岁, 平均 (64.76±7.62) 岁。

1.2 方法

选取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64例, 利用社区全科医师的团队, 运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把居住本社区的2型糖尿病患者, 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 各32例。实验组由全科医护团队实施社区定期宣教, 进入家庭具体指导, 包括饮食、运动、心理疏导和科学的生活方式指导, 纠正不良生活方式, 定期检测, 按个体差异具体指导。对照组则按一般的宣教, 监控项目自由检测。

1.3 数据分析

本项目实验组监控的主要项目包括体重、血压、血脂、血糖 (餐前、餐后) 、糖化血红蛋白、肾功 (尿蛋白、肌酐比) 。应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 应用χ2检验和T检验, 观察社区对2型糖尿病的监控效果。

2 结果

经过全科团队医师糖尿病综合防治管理, 参加该模式管理的患者即实验组目前平均空腹血糖水平 (7.51±1.26) mmol/L, 而对照组的平均空腹血糖水平为 (7.84±2.23) mmol/L, 经统计学检验, P=0.102>0.05。见表1。

实验组93.75%的患者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 并90.63%有固定医师, 对照组只有62.5%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医, 只有56.25%的有固定医师。

3 讨论

糖尿病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 全科医师需要掌握的糖尿病药物与非药物治疗知识和技能有[2]:

3.1 做好蓝光疗法和药物疗法的准备工作与护理工作

具体见蓝光疗法和药物疗法。

3.2 遵医嘱给予血浆、白蛋白和肝酶诱导剂

非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者遵医嘱尽早使用血浆、白蛋白以降低胆红素脑病的危险。白蛋白一般稀释至5%静脉输注。溶血症者遵医嘱正确输注丙种球蛋白以抑制溶血。

3.3 杜绝一切能加重黄疸、诱发胆红素脑病的因素

避免发生低温、低血糖、窒息、缺氧、酸中毒、感染, 避免不恰当使用药物等。 (1) 做好保暖工作, 监测体温, 维持体温正常。 (2) 供给足够的热量和水分, 如病情允许及早、足量的喂养, 不能进食者由静脉补充液体和热量。监测血糖, 及时处理低血糖。 (3) 监测血气分析、电解质, 缺氧时给予吸氧, 及时纠正酸中毒。 (4) 避免使用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药物如磺胺类、吲哚美辛等等[3]。全科医护团队具有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及家庭开展健康教育、饮食指导, 心理疏导, 科学生活方式指导, 规范化用药, 实验室指标的监测等监控的能力。本研究主要探索由社区全科医护团队、家庭、患者三位一体化共同合作服务模式。对糖尿病患者实施心理、饮食、运动、服药指导和病情监控等多元化综合服务。所有监控项目均在社区健康服务中心完成。实验证明, 微量和极低于感染发病时所产生的肿瘤坏死因子-α (Tumor Necrosis Factor, 简写TNF) 。严格卧床休息, 应用止血药物 (如垂体后叶素) , 必要时可经纤维支气管镜止血, 或插入球囊导管, 压迫止血, 或明胶海绵止血。若咯血量过多, 可酌情适量输血。需严加防范和紧急抢救咯血窒息, 因其是致死的主要原因。新生儿由于胆红素生成较多。专人护理大咯血患者, 指导患侧卧位。减少肺的活动, 有利止血, 并可避免血液流向健侧。嘱咐患者, 如感到喉头有血或发痒时, 轻轻地将血咳出。按医嘱给予垂体后叶素等。

3.4 咯血时注意事项

咯血严重时禁食, 咯血停止后饮食应有足够热量, 富含维生素和易消化的温流食, 禁止进刺激性强的饮食, 注意保持大便通畅。

3.5 窒息的抢救

配合患者发生窒息时, 立即配合抢救。立即置患者头低足高位。充分给湿化氧, 直到呼吸困难和紫绀消失为止, 可纠正缺氧。湿化氧的目的, 可防止气管内分泌物黏稠、结痂而影响呼吸道通畅。自主呼吸微弱或消失时, 给予呼吸兴奋剂, 进行人工呼吸或机械通气管。按医嘱迅速有效地应用止血药物。

基于以上糖尿病的流行现状, 成立全科医护团队, 为社区糖尿病患者及家庭进行有效的监控服务, 从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 减轻患者及家庭的负担, 摸索有利开展社区糖尿病工作的最佳服务模式。本社区拥有经验丰富的社区糖尿病管理医护人员, 从事一线糖尿病管理防治工作十余年, 在糖尿病健康教育、生活方式指导、饮食指导、心理疏导及用药和实验室检查等方面的全科护理, 管理服务模式疗效显着, 值得对社区患者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深圳市慢性病防治中心.深圳市高血压、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项目工作手册[S].深圳市卫生局, 2008:24-33.

[2]WHO.Defini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 and its complications.report of a WHO consultation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Geneva:WHO, 1999:310-312.

[3]叶力夏提阿德力别克.社区全科团队实施糖尿病防治管理的效果评价[J].亚太传统医药, 2009, 5 (5) :133-135.

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分析 篇9

一、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1. 对全科医学教育观念有待改变。

由于我国长期以来医疗卫生条件不能很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所以人们缺乏对全科医学的认识, 认为全科医学可有可无。并且生病去医院找专业医生的想法已经在人们的脑海中根深蒂固,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全科医生的作用和重要性。并且随着医疗的改革, 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较为迅速的发展, 有望在近些年来实现社区卫生服务, 这样的话就可以实现大病去医院, 小病进社区的目标。但是当前人们对于医疗相关的观念还是非常传统, 认为生病应该去专门门诊看专门医生, 对全科医生还不是特别认可, 对于全科医学教育的重视程度也不够。

2. 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当前由于开设全科医学教育的学校并不是太多, 所以对于全科医学教育也没有太多的经验可以借鉴。只能通过对西方发达国家全科医生的培养模式进行分析, 然后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来进行教学模式的制定。这样以来, 每个学校的培养模式以及教学目标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许多医学学生对于全科医生的定位都不够准确, 学生对于社区卫生服务不够了解。在教学过程中, 由于教学目标不够明确, 许多全科医生不愿意去基层社区进行医疗服务工作, 一方面造成全科医学毕业生就业率偏低, 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站没有足够的专业人才。

3. 教学偏离实际。

由于理论与实践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而当前的教育往往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 与实践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造成了全科医学教学过程中, 教学偏离实际。通过实习就可以发现, 在医学教学过程中教授的内容往往偏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 而对于实际操作以及实际可能遇到的问题分析的则较少。许多学校的教学手段也过于单调,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全科医学的教学效果。

二、构建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议

1. 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想要建立一个有效地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就要先建立一个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因为全科医学教育不单单是某一个方面的教育, 而是全面系统的对整个医学体系的教育, 要求被教育者能够有效地掌握与医学相关的所有知识, 这样才能更好的完成社区服务的根本目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 必须要尊重医学教育的本质, 遵循医学教育的规律, 按部就班的通过知识脉络的积累和搭建, 来建立一个完整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这个体系要包括学习、实习、考核、反馈等多个环节, 将与全科医学教育相关的内容全部都纳入这个体系当中。

2. 改变全科医学的观念, 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

要加大宣传了力度, 争取从最大程度上改变人们对全科医学的观念。要让人们明确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同时让人们更多地了解全科医疗, 通过对全科医学观念的改变来增强对全科医学的重视。政府各部门和相关教育机构也要加大对全科医学教育的投入, 通过师资力量的提高来增加全科医学教育的产出。

3. 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只有建立明确的教学目标, 才能给学生指出学习与努力的方向。当前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社区医疗服务的水平, 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我国整体的医疗水平, 为广大的人民群众谋福利。对学生的教育一定要从长远的目光出发, 通过明确教学目标的设立来为学生指明方向。

4. 理论联系实际。

任何理论都是需要实践的检验的, 同时任何理论也都是从实践中来的。这就需要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 要充分地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让全科医学的学生不仅仅能够牢固的掌握理论知识, 还要具备熟练的动手能力, 这样才能更好的为全科医疗进行服务。

总之, 在医学院校中开展全科医学教育是我国医疗卫生改革的要求, 也是医学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社会进步的需要, 因此, 高校应该建立起科学合理的全科医学教育模式, 解决当前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培养出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 让他们在社会需要的地方发挥光和热。

摘要:全科医学的提出对我国医学发展历程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全科医学虽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但在发展过程中还是面临很多问题, 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人才的匮乏。由于我国高校招生就业的市场化, 很多医学院校适应社会发展开展了全科医学教育, 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全科医学人才, 教育的成果和教育模式之间存在很大的关系, 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模式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影响了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的成果。本文总结了全科医学教育模式存在的问题, 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 希望对全科医学教育模式的建立提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全科医学,教育模式,问题,建议

参考文献

[1]张晓玲, 李红玉.澳大利亚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对中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启示[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4 (20) .

全科医学教育与实践 篇10

关键词:全科医师,社区医学,全科医学教育,后医学时代

随着社会经济模式的转变, 卫生事业已步入了一个综合的保健时代。我国已向全世界宣布:21世纪初, 要提高全体医师在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上的整体素质, 建立建全社区医学教育, 建设一种根据社区人群与个体卫生保健需求, 组织卫生人员培训的医学教育制度。这是我国医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

1 全科医学由来

自20世纪80年代全科医学这一概念引入我国以后, 我国开始实施全科医疗的试点和研究工作。20年来, 已基本实现了初步建立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目标, 全科医学得到了普及和发展。

全科医生是近代医生队伍中的一个较早分支, 由通科医生转化而来。最早的通科医生产生于18世纪, 当时的欧洲向北美大陆大量移民, 一些内科医生也随之到了美洲。当时美洲的医务人员像外科医师、药剂师等很少, 无法满足移民的需求, 这些内科医生不得不打破原有的行业界限, 为病人提供诸如验尿、配药、放血、灌肠、缝合等医疗服务, 于是通科型的医生就诞生了。

19世纪初的英国, 面对蓬勃发展起来的通科医生, 很快建立了“通科医生”资格标准, 首次将这类具有多种技能的医生称为“General Practitioner” (通科医生, GP) 。所以说通科医生诞生于18世纪的美洲, 而命名于19世纪的欧洲[1]。

19世纪是通科医生发展最辉煌的时代。20世纪初随着医学的快速发展, 特别是生物实验医学的发展, 医学转向专科化, 并形成了以医院为中心的专科医生为主导, 以消灭生物学疾病为目标的观念。那些掌握了现代医学知识和技能的医生受到了尊敬, 通科医生遭到了冷落, 通科医学的发展也就从高峰跌到了低谷。

20世纪50年代后, 社会呈现老龄化进程, 以及慢性病和退行性疾病不断上升, 基层家庭医疗保健的重要性和需求重新显现, 公众呼吁通科医疗的回归。医学界迅速做出反应, 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相继建立了全国性全科医师会。

在我国的医学发展中, 古时的“郎中”满足了人们的医疗需求, 承担着通科医生的职责。到了20世纪60年代, 我国的“赤脚医生”具备了许多全科医生的特点, 其中的面向工农兵、预防为主、中西医结合等包含了许多全科医学中的思想。但由于赤脚医生没有经过严格的医学培训, 把医学这门深奥、复杂的科学作了简单化的理解处理, 不具备担当起人群的预防、治疗、保健、康复等重任, 最终未能成为全科医生, 全科医学也没能发展起来。

直至1978年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强调初级卫生保健应从个人、家庭和社区开始, 这样全科医学的思想被引进, 全科医学和相应的全科医生一词最早在香港被应用。1984年, 北京东城区建立了全国首家全科医疗站, 1988年北京成立了全科医学会, 1989年首都医科大学成立了全科医师中心, 编制了相应的教材。这样, 全科医学和全科医生名称在全国正式使用。

2 “后医学时代”来临

20世纪60年代, 西方明确地感觉到国家大量投资兴建的大型医院, 并没有创造出奇迹, 也并没有改善社会死亡率。流行病学家给出的答案是:从20世纪50年代以后, 临床医学时代基本结束了。因为随着和平时代的到来以及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就像工业化时代让位于信息时代一样, 临床医学时代开始让位于“后医学时代”[2]。

这个新时代的特点是:卫生革命面对的不再是营养不良、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 高血压、糖尿病、脑卒中、癌症等慢性疾病成了主要矛盾。对于这些疾病, 没有有效药物可以治愈, 只有有限的药物通过持续使用能够控制疾病的发展。行为改变是预防疾病发生的主要手段。所以患者与医生的配合成为控制疾病的唯一手段, 医生必须参与到疾病的预防中来。

在这样的情况下, 英国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医学院校开设社区医学课程, 美国于1969年成立全科/家庭医学会。欧、美、澳都相继不再新建大型医院和医疗中心, 严格控制医院床位的增加, 减少医疗资源的浪费, 从而开始走社区卫生服务的道路。

流行病学资料告诉我们, 大医院的建设其实只是为1.5%的患者服务, 大多数人的疾病是不需要到大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的, 相当多的疾病是自愈性和照顾型的。他们需要以社区医学、家庭医学为支撑, 采用连续性综合性保健的手段, 结合社会医疗保健的支持, 将医生变为居民的朋友, 这是一条经济、有效的医学发展道路。

我国当今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主要来自于认识, 是对“后医学时代”的错误判断和没有准备。总认为发展大医院就是发展科学, 结果是医学的现代化使我们走上了一条冷冰冰的技术统治医学的道路, 甚至背离了医学要为人类健康服务的初衷。医患关系的紧张使医生开展“预防性检查”, 大量分科分器官检查, 使医生走上了一条只有靠卖药和昂贵检查才能挣钱活命的道路。

我们的改革, 要使社区和大医院结成网络, 实现居民看病的双向转诊, 把不到20%有限的患者通过社区医生的筛查后送到远处的医院, 让多于80%绝大多数的一般病人留在社区医生即全科医生身边。

伴随“后医学时代”来临, 以社区为中心的卫生服务走向了前台。社区卫生服务承担的是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六位一体的基本卫生服务[3]。所推选的是以病人为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范围的服务理念, 是生理、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指导下的全科、双向、延伸、方便的社区卫生服务。

3 社区医学教育

社区医学教育在我国是一门新兴学科, 是一种根据社区人群与个体卫生保健需求, 组织卫生人员培训的医学教育制度。

20世纪中后期, 在WHO和各国卫生机构的倡导下, 一些国家卫生院校开始实施社区定向的以问题为基础的医学教育改革, 以期达到改善卫生服务, 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全球目标。

社区医学的发展使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医学院校开设了社区医学课程, 加拿大的麦克玛斯大学医学院、澳大利亚的纽卡索大学医学院等著名大学, 进一步完善了社区医学教育, 成为世界医学教育改革的旗帜。澳大利亚的全科医学卫生培训分为三个阶段[4]:一是全科医生的在校教育, 澳大利亚所有的医学院均开设了全科医学课程, 学生在毕业前需要参加时间不等的城市和乡村的全科医学实习。二是毕业后教育, 学生在完成5-6年的医学本科教育后, 在公立医院以实习生身份带薪工作1-2年, 如果要想参加全科医生培训, 可以向皇家澳大利亚全科医生协会 (简称RACGP) 提出申请, 经3年培训结束后, 学员可参加全科医生注册考试。三是全科医生继续教育, 这是一种成人教育, 要求全科医生每三年都需要修完130学分, 为日后的晋级和执业注册提供依据。

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育、院外实习已经在许多发达国家实施。英国伯明翰大学医学院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以社区为基础, 对临床教育课程进行改革, 制订社区医学课程, 以保证医学生在毕业时就能获得全科医学的基本知识及社区医疗的基本技能和体验[5]。法国卫生部、教育部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传统的医院已不再是培养21世纪全科医生的最佳场所。

20世纪80年代以来, 社区医学教育在我国一些医学院校得到了很好的发展, 如上海医科大学上海县教学基地、九江大学医学院、原西安医科大学、四川大学华西医学中心等, 将社区医学纳入医学教育体系, 佛山医学院等院校还开设了临床医学全科方向班, 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3]。

卫生部制定的发展目标要求, 到2010年在全国范围内, 建立较为完善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和以全科医生为骨干的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在2015年以前, 建立起专科医师和全科医师同步发展的培训制度。此时, 全科医生要达到医师总数的10%[6]。在全国的卫生队伍中, 应有30%以上的人员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在社区工作的医生中, 全科医生人数应不低于1/3。

发展并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全科医学学科体系, 在有条件的医学院校, 应将全科医学教育纳入医学院校本科生教学计划, 开展相应的理论教学和社区临床实践, 并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 编制与之相适应的全科医学培训教材, 以及完成全科医师与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和转岗培训工作等, 使全科医师真正成为居民健康的守护人。

4 全科医师管理

早在1999年12月卫生部召开了第一次全国全科医学教育工作会议, 制定了今后卫生事业发展规划的三个阶段, 力图实施医疗体系改革的二次革命。将建国以来以专科形式建立的一、二、三级医院, 调整为一、二级社区卫生服务和三级专科医疗卫生体系, 以实现WHO制定的“人人享有卫生保健”这一目标, 将从事社区服务的新型医师定位为全科医师, 其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和社区。

根据我国卫生现代化建设总目标, 卫生部做出了“加快发展全科医学, 培养全科医师”重要决策, 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建立了由学历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等多种形式组成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全科医师临床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二级甲等或县级以上医院, 社区培训基地主要设在一级医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区级预防保健机构, 制订临床及社区培训基地标准认证。

有学者认为[7], 社区医学教育体系可由两级医药教育机构组成, 即医药本科院校和卫生高职高专院校, 前者设社区医学专业、医药本科专业和接受研究生培养任务;后者设社区护理、社区药剂、社区检验和社区助产士等专业。在专业设置、培养目标、教学计划、人才规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临床实习、招生、毕业生去向和待遇、职称晋升等方面都应自成体系, 应与医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有区别, 培养真正的实用型、通用型的基层社区卫生机构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信得过的卫生技术人才。

就目前我国基层卫生人力资源现状来看, 必须把在职人员转型培训作为重点, 具体措施有[8]:加强乡村医生培训, 壮大我国特有的中医队伍, 建立健全全科医师职称体系等。卫生部在“关于加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意见”中指出, 在执业医师注册中增加“社区医学”科目, 在职称评定中要体现全科医学的特点, 鼓励已经具有中高级技术职称的各科临床医生从事社区卫生服务工作, 职称可以转为全科医学系列的相应职称。

总之, 全科医学的发展需要政府、医学界、医学院校及教学机构共同努力, 从国情出发, 努力促进初级卫生保健服务制度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孔繁贵.全科医学还是社区医学[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3, 10 (3) :52-59.

[2]崔小波.社区医师应成为独立执业者[J].中国社区医师, 2008, 12 (22) :3-4.

[3]李思虹, 梁福威.五年制临床医学 (全科方向) 专业社区实习模式的实践与探索[J].临床医学工程, 2009, 11 (16) :105-106.

[4]李勤, 鲍德国, 刘幼华, 等.澳大利亚全科医师教育与管理[J].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04 (2) :11-13.

[5]曾勇编译.伯明翰大学医学院以社区为基础的临床教育[J].国外医学.医学教育分册, 2000, 21:4.

[6]印爱平, 李会廷, 胡承明, 等.开展医学生全科医学社区教育的探讨[J].西北医学教育, 2009, 5 (17) :881-882.

[7]刘书铭.建立社区医学教育体系的构想[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06 (12) :20-21.

全科型小学教育 篇11

关键词:定向培养全科农村小学教师农村教育发展

新世纪初叶,随着师范教育结构重心上移,三级师范迅速向二级师范过渡、重组,在我国有着百年历史的中等师范便逐渐淡出,为义务教育输送大量合格小学师资的重任就交到了师范类大专院校。虽然小学教师的整体质量提高了,但是对于农村教育,农村教师队伍存在着严重的“贫血”症状。《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2)明确提出,要“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以农村教师为重点,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近年来,很多省市开始实施高中起点两年制、初中起点五年制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定向培养计划,农村教育对全科小学教师的呼声很高。

一、定向培养全科小学教师的含义

“定向”是指实行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全科小学教师是指由具备相应资质教育机构专门培养的,掌握教育教学基本知识和技能、学科知识和能力结构合理,能承担小学阶段国家规定的各门课程教学,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研究与管理的老师。“全科型”教师不一定都要进行“全科教学”,但必须具备能胜任现开所有科目教学能力,适应农村小学的小班制、包班制、个别全科辅导和边远农村的一人一校、两人一校的复式教学,他是适应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在多元智力理论指导下进行“全脑开发”,整合各科知识,贯彻新的课程标准,实现各课程的全方位多项目教学目标而提出的新概念,同时,也是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实践的需要。

二、农村小学教师的现状

1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农村教育质量整体水平不高。首先,师范院校生源的质量和数量不能得到保障导致专科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的质量不高。师范院校是培养教师的主要地方,但师范院校的生源却不可能是最好的。“成绩优秀的肯定考综合性大学”即使学了师范专业,成绩好的师范生也会选择考公务员或者到企业工作。而各地的师范院校把师范专业和非师范专业并轨招生,师范专业也开始收学费之后,“免费上大学的吸引力没了。没有好的生源带来的总体学生质量不容乐观。而且尽管“跳龙门”对当前社会的基本意义不大,但追求“身份”的疼痛与肯定,依然是农村学子改变命运的动力。处于经济弱势中的农村青年学子,在面对来之不易上大学的机会是,不会轻易选择读师范,在任何可能允许的情况下,他们会考虑其他非师范专业与高职教育,至少如果自己喜欢,将来也还是可以加入教师行列中来的,而如果选择师范了,选择其他行业的机会将更少。而且,具有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并不安心于小学教育,难以下到农村,致使一些宁村和贫困地区的小学教师队伍不稳定。尤其是中西部农村,教育的基础环境与条件,农村学生日常生活与学习现实都告诉我们,重要的不仅是老师的文凭有多好,有多高,还要有的是那份安于、乐于服务农村教育,服务农村未来的师心。其次,尽管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了很大的进步,教师数量增多,但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严重,新生力量不足。目前农村小学教师队伍中正规师范院校大专以上的教师很少,有一部分教师是以前的民办教师转正以后,仍然在教师岗位上。虽然许多教师通过电大、自考取得了专科、本科学位,但这只是为了取得学位而已,没有实质上的进步。对自身的教学工作帮助很小,对自身教学素质的提高也很有限。年轻的能力强的老师留不住,年龄大的能力有限,这样就导致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

2农村小学教师学科结构不合理。师资力量不能只限于教师数量上的评估,而应当综合教师的文化素质、思想观念和专业化等来进行综合的评估,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如果从教师数量上来说,在农村小学教育上基本上可以满足教育需求,这一满足的前提还得除去英语、音乐、美术等的教学。这样综合来看,远远不能满足。英语、音乐、体育和美术等专业化教师严重不足,往往是一个教师跨好几个专业代课,又要教语文又要教音乐还要教美术。对于上面所讲的各个专业教学上,农村小学的教师岗位上很少有经过专业学习的教师。这一现象严重制约着农村小学生的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3专科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难以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教学的实际。继中等师范学校之后,各地的以培养专科人才的师范专科学校,以及以培养教师为主的本科院校,成为当地小学教师的培训中心,肩负着探索小学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任,成为小学教育教学科研中心。这些面向小学师资培养的高等学校在办学理念、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教学与科研战略,以及“师范性”的校园文化等诸方面,不能与中师相提并论,他们对小学教师的专业化程度认识不够,培养方法上重理论、轻实践,重专业、轻全面,培养的学生有知识的深度、没知识的广度,有学历、没能力。由于学校教材的知识限定,以及农村小学生的年龄、学习经历与活动范围等因素,或是认知能力与范围的限定,专科以上的毕业生的专业才能在农村小学教学中没有完全体现出来。而且农村小学办学规模还较小,成班率低,若按现有的模式培养的师范毕业生,补充到农村小学,通常只能胜任1-2门学科,解决不了开足开齐开好规定课程的问题。

三、定向培养的全科小学教师适应农村教育发展

定向培养的全科小学教师汲取中师教育合理的价值元素与营养成分,满足了农村教育对教师的需求。

1定向培养的全科小学教师综合素质高,教学基本功全面、扎实

报考的定向生都是提前批次录取,这样保证了生源的质量和数量。全科农村小学教师的培养都是由具有丰富小学师资培养经验的高校承担。这些院校根据教育厅出台的培养标准,科学地制定专门的农村小学全科教师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不分科培养,专业就是小学教育,不分语文、数学、英语或音乐、体育等,也不分文科、理科。学习通识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课程,强化师德教育和养成教育,特别注重音体美素质的培养。每位学生都“专业知识够用,教学技能较强,综合素质较高”。全科小学教师都具备熟练规范的教学基本功,包括普通话、三笔字、弹唱、儿童舞蹈、简笔画、体操口令、创编小游戏。走上工作岗位后,教师能够起承担小学各门课程的教学任务。这样在农村、在偏远的山村,全科教师就可以承担起一个班甚至整个学校的教学任务。

2“定向培养”保证农村教师“留得住”

“未来的农村小学教师”只能依靠农村,基于农村实际,在良好政策的引导下,预定和确保这一群体的稳定,使农村小学教师可持续

发展。从报考定向生的选择,到在校期间的优惠,以及毕业以后的就业、待遇,使得农村教师可以长期留在农村,培养“本土化”教师。定向培养农村教师是为农村教育“造血”的理想选择。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反思[J]教师教育研究,2006,(6):3-6

[2]顾明远师范教育的传统与变迁[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3,(5)

[3]屈清华继承中师教育传统,培养合格小學教师[J]湖南教育,2006,(11):15

[4]王建平,胡重光中师教育传统的价值追寻与现实反思——以湖南一师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学报,2011

中职卫校全科护士教育体系构想 篇12

全科医学的概念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引入中国。其主要强调以人为中心, 以家庭为单位, 以社区为范围, 满足居民基本卫生需求, 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据杨立群等对161名社区护士的问卷调查显示, 所有护士认为需要进行全科护理知识的培训, 其中认为非常需要的有67人, 占41.6%[2]。本文就如何对中职护生进行全科护士教育提出一些构想, 现介绍如下。

1 转变观念, 教师为先

中职卫校医学专业教师中没有一名是全科教师, 而要对护生进行全科护士教育, 教师必须先建立全科医学的概念。在教学理念、授课计划、教学方法上要体现全科医学的3个主要特征, 即具有整体医学观 (整体医学) , 把因过度专科化而分裂的卫生服务知识整合为一体向学生传授;用系统论、系统思维方法指导学生临床思维, 体现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社区为范围, 以家庭为单位, 以病人为中心, 以预防为导向为社区人群提供服务。

2 大纲全科, 重在社区

大纲全科就是制订全科的教学大纲。护士主要在社区为人群提供全科服务, 因此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必须充分突出社区服务的所有内容。在课程设置上要以妇女、儿童、老年人、慢性病病人、残疾人和流行病病人为重点。此外, 教师要制订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为重点的全科护士授课计划, 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 使护生在有限的在校学习期间学到更多的社区卫生全科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

3 临床开始, 突出护理

临床开始指护生在入学的第二年上临床课时开始接受全科护士教育。中职卫校护生在校学习2年, 医院实习1年, 第一年学习基础文化课和医学基础课, 基础文化课以行为科学和人文科学课程为主, 如心理学、人际沟通、礼仪等。行为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不仅为全科护士必须掌握的内容, 更是护士必须具备的核心能力[3]。

全科护士教育在护生入学第二年上临床课时全面展开。根据社区服务的重点, 不论是哪门临床课, 各学科教师在内容讲授上要特别突出护理内容, 尤其是健康教育。护理内容是中职卫校医学专科教师授课的薄弱环节, 而健康教育内容大多医学专科教师不讲授, 对于全科护士教育来说, 前者一定要加强, 后者必须要涉及。

4 技能训练, 强调全科

全科医生的知识结构以内科和儿科为主, 而其他临床学科的知识要具备20%。因此全科护士的操作技能也应与之匹配。全科护士的技能训练, 除必须抓好基础护理技术外, 其他学科, 如外科护理、内科护理 (如护理体检) 、妇科、儿科、康复等都要安排时间进行技能训练。护理专业操作技能不仅是护生就业时所必须掌握的, 更是社区护士提供全科服务的基础, 一定要抓好。

5 毕业实习, 全科轮转

中职卫校护生的毕业实习在进校学习的最后一年进行全科轮转, 即在医院各科室轮转实习。护生的全科轮转实习需要有明确的计划。根据社区特点, 将内科、儿科列为重点科室, 实习时间应长一些, 尤其是呼吸内科、心内科实习的时间应有所增加, 另外, 应增加康复科、急诊科的实习。为了使护生在有限的实习时间内掌握更多的技能, 学校和医院应根据社区护士培训要求, 制订出全面、完善的毕业实习计划。各科室带教教师应按照计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 从而使护生在科室轮转过程中学到更多的社区全科护士必须掌握的操作技能[4]。

中职卫校对护生进行全科护士教育, 既可全面展开, 也可小范围开展试点。根据国内中职卫校护生就业特点, 笔者认为先以后者为好。如果用1~2个班作试点, 可按订单式培养模式进行全科护士教育[5]。只有学以致用, 才会使全科护士学到的知识及技能在社区发挥最大的作用, 才会使其能力得到高度评价, 才会使学校全科护士教育与社区就业形成良性循环。这样, 全科护士教育就会更有吸引力, 中职卫校护理专业招生前景就会更加广阔, 从而展现出全科护士教育的必要性、紧迫性, 以及旺盛的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关键词:中职卫校,护生,全科护士

参考文献

[1]汪宝德.中职学校学生工作目标[J].卫生职业教育, 2008, 26 (12) :32~33.

[2]杨立群, 吴群红, 鲁蕊.161名社区护士培训现状与培训需求的调查[J].中华现代护理教育, 2009, 15 (8) :708~710.

[3]贾愚, 臧渝梨, 娄凤兰, 等.护理核心能力教学模式介绍[J].护理学杂志, 2003, 18 (6) :463~465.

[4]刘玉梅, 王宗福, 王生锋.社区护理人员在职培训调查分析[J].现代护理, 2007, 13 (16) :1519~1521.

上一篇:传统建筑美学下一篇:料位控制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