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2024-06-08

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精选8篇)

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篇1

龙源期刊网 http://.cn

我国全科医学发展历史与现状分析

作者:葛运运 徐静 周亚夫 钱东福

来源:《中国全科医学·学术版A》2013年第07期

全科医疗服务是被世界公认的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需要的全球重要卫生政策之一。全科医疗被世界卫生组织称为“最经济”、“最适宜”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模式。全科医学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以维护和促进健康为目标,向个人、家庭与全社会提供连续、综合的基本卫生服务的新型医学学科。国外的全科医学发展较早,已相对成熟。我国全科医学起步较晚,目前全科医生的培养尚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本文对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历史、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做一简要回顾,希望通过总结经验促进我国全科医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篇2

关键词:全科医学,我国的现状,建议和措施

1 全科医学的内涵与目的

1.1 全科医学的定义

对于全科医学的定义, 至今还没有统一、确切的说法。但是, 我参考了国内外对于全科医学的定义, 我比较同意梁万年教授对于全科医学的定义, 即全科医学是一门整合了预防、临床、康复以及社会行为学为一体的综合性临床二级学科。全科医学与专科医学有着非常的本质的区别, 但是二者又是互相联系、互相配合的。

1.2 全科医学的目的

全科医学, 并不是全面治疗的意思, 不是“万金油”、包治百病的意思。它要求一名全科医生, 对内科、外科、医药学等, 有一个比较的基础的把握。它要求全科医生在基础医疗方面, 有一个很好的把握, 对病人在出现某一方面的重大疾病之前, 就进行积极的干预和预防, 并在出现某项重大疾病的时候, 及时的开出转出证明, 送往医学中心, 即专科医院, 同时在病人的病情得到遏制但是需要出院回家治疗时, 及时的进行陪护治疗。他们所要做的工作就是, 事前的干预, 事中的沟通 (与专科医生) 、事后的陪护医疗。

全科医学不在把病人看成是一个生物 (患病的生物) , 而是一个社会上的人, 病人不在是被动接受治疗, 而是和医生互动, 医生不仅要了解病人的病况, 还要了解他的家庭、心理、行为等, 把社区卫生院, 看成是一个家庭医院, 医患的关系是一种互动、和谐的关系, 而不是以前的对立、漠视。全科医生, 要提供第一线的基础医疗的服务, 为社区居民, 提供全面、连续、人文、全程的医疗保障服务, 从而更好的分配和合理使用医疗资源。

2 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的现状

我阅读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同时结合我们新疆地区的社区医院全科医疗服务体系的现实情况, 对全国的全科医学的发展现状有了一定的了解。我国当前的全科医学确实是在飞速发展, 但是质量却不如人意。我国的农村合作医疗体系正在不断的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在加速发展, 速度有了, 但是质量并没有跟上。

2.1 现状简述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全科医学, 起步比较晚, 所以发展的过程很不完善。我国的现代医学发展也经历了西方的由全科←专科←通科的循环的过程。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 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但是随着人口的增长、老龄化时代的到来, 对我国的医疗服务体系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随着医疗改革的深入, 社区医院取得很大的发展, 但是服务水平不高, 病人的不信任等等一系列问题仍然困扰着社区医院和全科医学的发展。资金的缺乏, 培训的落后、全科医生的整体素质不高, 以及社区医院的定位问题都是限制我国医改进程的重要原因, 也是限制我国全科医学发展的重要因素。

2.2 主要问题

2.2.1 全科医生水平不高

在全科医生, 诞生的过程中, 很多的医生都是由原来的专科或者一些水平较差的医生转变过来的, 他们并没有理解全科医生的内涵, 并没有掌握全科医生的医术水平, 并未达到全科医生的考核要求。他们并未树立“全科”是预防、诊疗、全程、人文的基础医疗服务的概念。

2.2.2 全科医生教育培训落后

在我国的很多医学院校里, 还没有设立全科医学专业, 并没有重视这方面的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即使设立该专业的一些院校, 也只是让专科的老师讲全科的知识, 教育和培训观念比较陈旧。我国的复旦大学附属医院-中山医院, 在这方面做的比较好, 有比较好的经验可以借鉴。

2.2.3 政府投资力度不足

在建设社区卫生服务系统的过程中, 政府的资金投入不足, 转型过程有些粗糙。中央政府虽然大力倡导社区卫生的建设, 但是地方政府在认识上还存在偏差, 地方卫生行政部们在推动社务卫生发展和提高全科医疗服务水平的问题上, 组织力度和推动力不够。

2.3.4 人们对社区医院的认识存在偏差

老百姓, 对社区医院认识不够。他们认为社区医院只能开开药或者看看一些小病。他们不信任全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同时政府在这方面的思想宣传也很不到位。

3 对全科医学健康发展的建议

对与加强我国社区卫生服务和提高全科医学的健康发展, 我有如下几点建议: (1) 建立完善、先进的全科医生培训和考核体系, 迅速扭转医生水平和素质不高的局面; (2) 政府加大投资力度, 推进社区卫生服务的硬件设施;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改变人们的传统医疗观念; (3) 改善全科医生的工资和福利待遇, 因为他们起到的作用是更基础和重要的作用; (4) 完善医疗保险体系, 学习欧美等先进国家的医保体系, 突出社区卫生和全科医生的地位。

总之, 通过各方面的措施和改进, 真正的把社区医院和全科医生在医疗改革和人民健康保健的“守门人”作用发挥出来。让全科与专科和谐发展, 推进全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梁万年.全科医学、全科医疗和全科医生[J].中国学校卫生, 2004 (2) .

[2]杨秉辉.医学中心与全科医学[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3 (1) .

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篇3

全科医学教育问题措施一、引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老百姓的物质生活质量得到大大改善,当人们幸福指数上升的同时,身体的平均素质却开始下降,尤其是这些年环境的恶化,空气、水质量的下降,给人们的带来许多慢性疾病。如今各城市的医院,始终是人山人海,为了解决老百姓看病难的问题,国家也加大力度培养临床医学人才。近些年来,各种专科医生的培养进度较快,加上政府对医学院的投资,每年医科大学都为社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医学教育中,全科医学的教育工作始终比较滞后。在许多人意识中,根本不清楚全科医生,但是目前的国内的医疗现状,全科医生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特别是在乡镇、农村等地方,大型医院比较少,医疗设备不完善,更需要有充足的全科医生,才能满足老百姓看病的需求。

目前,我国全科医学存在着较多的问题,包括全科医学教师师资力量不过关,全科医学教育的硬件设施问题,以及全科医学的人才培养模式等。本课题重点探讨了以上问题,并根据现在国家医学教育的情况,为提升全科医学教育水平提出科学的解决措施。本课题进一步丰富了全科医学教育的相关理论,同时为现代全科医生的培养以及专科医生的培养提供参考价值。

二、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若干问题

1.全科医学教育设备不够先进

医学人才的培养,要侧重临床技能的教学。虽然国家在各种政策规定中强化了临床技能的重要性,但是在实际办学中,由于医学设备的不够先进,在培养全科医生时,始终遇到了不少的困境。例如广东省内,有好几所医科大学,但是除了中山大学及南方医科大学的全科医学设备比较先进之外,其他医科大学的教学设备比较普通,部分高校的全科医学设备十分落后。例如广东韶关某学院,据该校的医学生反馈,全科医学的硬件设施不够完善,实训技能地比较紧张,无法满足上千名的医学生实践使用。在上实践课程的时候,学生甚至连听诊、心脏积压、人工呼吸等基本实操都要排队很久才能进行实践。

2.全科医学师资力量薄弱

韩愈说过“师者,传道授业解其惑也。”教师是培养人才的最重要力量,医学人才的培养,不仅要有先进的教学设备,同时要有强大的师资力量。目前,国内全科医学专家较少,而且大部分医学专家都去做科研或者项目,真正愿意留在医学一线教学的大师不多,一些医科大学的全科医学甚至采用大班教学,严重影响教学质量。其次全科医学教师,主要是国内医科大学毕业,国外名校医学毕业的教师较少,对于全科医学复合型、国际性人才的培养也是非常不利的。

3.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存在问题

如今国内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单一,大部分院校都是采用“4+1”模式,也就是前面四年都是在大学里面接受理论知识的强化,学生只有在第五年的时候才能进入临床实习。很多学生反馈,前面四年在学校的时间太长了,真正实践的周期较短,马上面临毕业了发现自身的临床技能非常薄弱,感觉成为一名医生力不从心。另外,从校内的教学来看,很多医科大学的全科医学临床实践课程较少,依然是以理论课程为主。目前,医学培养人才方面,容易忽视了医生职业道德的培养,以及医生沟通能力的提升。

三、提升我国全科医学教育水平的科学措施

1.改善全科医学硬件设备

要提升全科医学教育水平,就要先改善全科医学硬件。例如,北京大学医学部,很多年前就引进了高科技教学设备,近几年教学设备进一步得到改善,据该校的医学生反映如今的临床实践设备有脉搏、能眨眼、会喊疼的高级模拟人,会哇哇大哭的“婴儿”,戴上耳机、操作鼠标即可对电脑里的“病人”进行问诊、治疗、开药。另外,有条件的医学院,可以建立自己是实践基地,这样学生就不用等到实习才能到医院实践。例如,深圳某高校在2015年就开始建立自己的全科医师培训基地,以临床教学和实践技能培训为重点,是一个集教学、示教、操作、考核等多功能为一体的培训基地。

2.加强全科医学师资队伍的建设

提升全科医学教育水平,最关键的是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医科大学可以采用“名师进本科课堂”的模式,引导与鼓励部分全科医学教授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甚至安排名师担任医学生班主任,例如广州医科大学开设了“钟南山班”,直接让钟南山学生班主任,与学生有亲密的接触与沟通。另外一方面,在全科临床实践技能教学中,可以聘请一些大医院的著名医生进行教学,保证教学质量。例如广东中山大学临床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该校各大附属医院的医生,他们能够给学生带来一线的临床实践经验,有助于培养优秀的全科医生。

强化医学师资队伍建设,重视教师的培训与考核。从培训角度看,可以聘请国外著名医学专家给在职教师进行培养,进一步提升医学教师的案例分析能力、临床实操能力以及教学水平。加强对理论教师的实操知识的培训,组织教师到医院、研究所等进行临床实践的学习,为提升实训教学水平奠定基础。有条件的医学院可以组织教师到国外医学院进行学习,亲身体验国外医学发展的速度,并且体验国外一流的医学教学设备,较强国内医学教师与国外医学教师的交流,虚心学习对方的教学经验。

3.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培养优秀全科医生,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是十分必要的。首先医学院要进一步规范本校全科医学的课程,增加实训技能课程,为提升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供平台。其次,医学院还可以采用“校院合作”的方式,尽量让学生在大二、大三的时候就到医院实践,让学生提前熟悉医院的管理流程,提前学习各种疾病的临床治疗等。最后,高校要加强对外交流,组织部分全科医学生到国外交流,开阔视野等。在人才培养中,不仅要重视全科医学生临床技能的培养,同时要重视他们职业道德的提升。医学院可以利用业余时间,具备医学实践技能比赛,鼓励学生在比赛中提升个人独立思考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能够进一步强化学生医学知识的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

4.加强对全科医学教学的评价

导致国内全科医学的发展比较缓慢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全科医学教学缺乏完善的评价体系。要进一步提升全科医学教学的水平,就要加强对医学教学的评价,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要实行多元化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主体不仅由教学管理部门组成,还应该校外医学专家、学生进行多方的评价,教学评价要重视学生的意见,根据学生的建议反复改进课程,为学生营造一节有价值的课程。其次,教学评价,不仅要终结性评价,还要重视过程性评价,尤其是全科医学课堂中氛围、纪律以及学生的课堂反应等,对全科医学课程进行全面的评价。最终,在教学评价中,还要重点评价教师的教学方法、教风以及师德方面,对于师德存在的教师要给以严重警告,甚至清除在教师队伍之外。

四、总结

总地来说,我国的全科医学教育存在着硬件设备不够先进,师资力量薄弱以及人才培养模式问题。要提升全科医学教育水平,就要改善全科医疗设备,引进优秀的全科教学人才以及完善全科医学人才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丁红枫.吉林省全科医学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7.

[2]姚师洵.医学人文素质教育融入基层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的实践研究[D].南昌大学,2014.

[3]萧婷.五年制全科军医“3+2”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全科医学中的医患沟通 篇4

6.1 医患关系及其基础

6.1.1 医生是病人及其家庭的朋友

许多讲解全科医学的书籍中大多都有一个比较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区别的表格,如专科医疗是病人找医生、而全科医疗是医生找病人等等,其中关于医患关系部分一般皆是这样描述的,专科医疗中病人不了解医生而全科医疗中的医生是病人及其家庭的朋友。

医疗这个行业存在于世的根本理由就是:当人们在身体上受到伤害或心理上发生障碍时需要得到帮助。也就是说医生这个职业是为给人以帮助而存在的。中国古代的医生走街串巷,用草药给人治病,哪里有病人哪里就会出现医生的身影。病人尊称他们为郎中。在西方,医生的职责常由教士代行,他们在病人需要帮助时给予安慰,或用自然疗法帮助病人减轻痛苦。尽管当时的医生技术并不十分高明,但他们为病人服务的精神深受病人的爱戴。

然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医学正日益变成一个复杂的、依赖器械设备的、按患病器官划分的专业性科学。病人到医院治疗,医师只是从学术的角度来审视他的病人,为病人开出一系列的利用各种仪器设备的检查,然后是各种“高科技”的治疗,医疗的过程被“物化”。“物化”的结果当然也在一定的程度上提高了医疗效果,但也拉开了医师与病人之间的距离,疏远了医患关系。医师所关心的是病人的某个器官的病理过程。关心的是疾病、而不是患病的人。医疗过程手续繁杂,医师对病人态度冷淡、动辄作侵人性检查或治疗等等使病人对医疗望而生畏。

然而近几十年来,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呼唤人性化的医疗服务回归。人们希望医师能成为他们的朋友,在他们患病或沮丧时能够给予体贴的、可亲近性的照顾。全科医学正是在这一前提下应运而生的。全科医师应该成为病人和他们家庭的朋友。

6.1.2 医患关系的模式

当患者就医时,医生和患者之间的关系立即发生。一个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医疗工作的基本需要。全科医师对于病人需要作身心两方面的照顾,需要实施全面的、持续性的、协调的医疗服务更需要有良好的医患关系。病人对医疗的顺从性(compliance),满意度及医疗关系的持续性完全取决于医患关系是否良好。对全科医师而言,最大的满足便是因良好的医患关系而受到病人及家属的尊重。

医患关系的基本模式有以下几种: 6.1.2.1 医师权威式

在医疗过程中医师作出权威性的决定,病人只能被动地服从。这是过去主要的医患关系模式。这种模式视医患关系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故亦称家长主义模式。这种模式由医师全权决定患者的治疗。对于认识能力或自主能力很差的患者或对处于危急情况下的患者,这种模式或许尚有可取之处。在这种模式中患者的利益由医师的良知来保证,医师必须时时处处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不过近年来随着人们对权利意识的增强,认为这种医患关系的模式破坏了对患者自主权的尊重和价值观的考虑。由于人们价值取向的多元性,许多患者认为应将其意志包括在整个医疗决策之中。医师权威式的模式对全科医学服务而言大多是不适合的。

6.1.2.2病人自主式(patient autonomymodel)这种模式与医师权威式相反,是对家长主义模式的逆反。在这种模式中病人成为顾客,医师及其医疗行为受病人的意见左右。这种模式将医疗服务视为商品交易。在这种模式下,医生的义务只在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好的“商品”而已。这种模式在诸如美容整形手术之类的治疗或许尚有可取之处。但并不符合一般的医疗原理,因为病人对医疗决策的能力是有限的。完全病人自主的模式危害的仍是病人自己。

6.1.2.3医师及病人道德模式(physician and patientmoralmodel)这种模式要求医师尽其道义上的职责,在做出医疗决策时充分考虑患者的利益,给予患者较多的决定权,并帮助患者实现这些权力。而患者则应该对医生充分尊重,信任医师,把自己的健康和生命托付给医师。所以又可以称为信托性模式。在这个模式中医患双方的道义上、责任上的要求都可得到满足。这种医患关系模式是医学各科、特别是临床医学学科应有的医患关系模式。对于全科医学而言,几乎是只能采取的唯一可行的医患关系模式。

实现此种医患关系模式的基础是:(1)医师应将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

医师和医院除了为病人提供医疗服务外可能还有其他的目的,比如教学或医学研究等,但这些绝不应高于病人的利益。我国卫生部提出“以病人为中心”便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2)医师应理解对病人人格的尊重是其职责之所然

相互尊重本是人际关系的基础,病人的身体、心理受到疾病的侵害时,医疗的过程可能带来风险时,病人更需要来自医师的呵护、来自医师的尊重。

(3)病人应该对医师信任,对纯技术性的问题应尊重医师的决策,并应该理解这样做并不影响自己独立自主的人格,从而主动地接受医牛的律议。

6.1.3 医患关系的决定因素

良好的医患关系是取得满意医疗效果的关键。这在全科医学的医疗服务中更显得重要。而医患关系的好坏取决于下列因素:

6.1.3.1 医师的态度:在传统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占主导地位

所以医患关系的好坏也主要在医师方面。当医师表现出亲切、关怀、真诚与负责时很容易取得病人的信赖而建立良好的关系。医师的同情心(passion)、同理心(empathy)即“将心比心”,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基础。医生的态度受到其本身人格特质(personality characteristics)包括世界观、人生观、道德修养、医疗能力及其对职业与生活之满意度(job and life satisfaction)之影响。这其中医师的道德修养,即医德,应是最为关键的因素。

6.1.3.2 病人的态度:医患关系是双向的行为

病人对医患关系所持的态度亦受其人格特质的影响。与医师不同的是医师以医疗为职业、对医患关系形成了一个固定的理念。而病人只是在生病时面临着医患关系的问题。所以病人对医患关系的态度亦取决于其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而病人对疾病的认知则取决于其文化背景、健康信念、经济基础、社会地位及个人经验等。当然,医患关系既然是双向的,病人的态度亦受医生态度的影响。所以从全科医学的立场而言,医师应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而努力。

6.1.4 我国当前医患关系

医生作为一种职业,其服务对象是病人,其拥有专业知识与技能,有诊治权和干涉权。对求医患者有权利施行论断和治疗,并且可以在特殊情况下限制患者自主权利,为了是达到对患者负责的目的。权利与义务不可分割。医生的义务也就是全心全意医好患者病症。患者也享有平等的医疗权、疾病的认知权、知情同意权,要求隐私权。同时履行义务:遵守医院纪律制度,支持医院发展,配合医生治疗。那么为什么当前医患关系会出现紧张情况呢?这里面有深刻的社会、经济原因和人为因素。

6.1.4.1 主观方面

我们国家倡导平等的人道主义,自求恩精神,确实在卫生战线有相当多的这样的模范。他们奉公廉洁、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但随着市场经济的全面建立和深入发展,人们的商品意识增强了,物质水平提高了。少数医务人员以行医作为谋私剁的手段,坑害病人,导致病人意见很大,有的花了很多钱,医不好病,在心理上很不平衡,与医护人员发生冲突,此其一。其二,由于客观上正常收入不能满足医生物质需要,少数医生趁治病机会摘行业不正之风:“回扣”“红包”,损害了患者利益,其三:部分医务人员职业道德修养不够高,对患者冷、硬、推、顶,使患者发生不满心理,冲突、纠纷不可避免发生。这是由于部分医务人员存在封建恩赐思想:你来求医,是在求我,你得听我的,这种没有丝毫同情心的思想,不导致医患关系紧张才怪。其四:部分医生爱病不爱人,只关心对己之科研、课题有用病人,对其他病人爱理不理,这对于敏感的病人无疑是一个打击,肯定会发生纠纷。

在管理方面,医院管理不着力也有一定原因:

(1)制度不健全,没有一套完整的管理监督机构,使少部分医务人员有机可乘。管理混乱使医疗活动失去准绳,医院整体医护素质差,所以当前我院有目的及时开展了以“病人为中心”,“内强素质,外树形象”,“仁心仁义、方便为怀。的措施有一定效果,对于改善当前较为不满意的医患关系有一定好处。

(2)部分医院经营思想偏差。由于客观上存在激烈的医疗市场竞争。医院在两个效益上更注意经济效益,特别是科室经济独立核算后,科室自负盈亏了,只能打经济算盘,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不良风气,给患者造成不良心理影响,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医院快变成“医疗交易所了”,逐渐变味了。

6.1.4.2患者方面

在医患双方矛盾问题上,医方固然有责任,但患者有时也是冲突主要挑起者。主要表现在:

(1)有些患者对医疗期望值过高,认为是小病应治愈,有的是道听途说,这种病怎么医成这种样子,产生不满心理。在医院闹了起来。有些修养较差的家属侮辱医生。

(2)不信任心理:有些患者希望老资格医生为其治病,一旦得不到满足,出了一些合并症,将认定是年轻医生造成的,发生纠纷。

(3)有些病会产生不良心理影响,如癌症、慢性病、长期不愈,患者发生不满,绝望心理,将会迁怒于医务人员。

6.1.5 改善医患关系的对策

上面谈到是造成医患双方关系紧张矛盾主客观原因,逸对于患者康复、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有不良的影响。

由于医患关系发展趋势呈现出的新特点,使得当前影响医患关系的因素也变得多元化,如医方的管理因素、医德因素、语言行为因素、技术因素、法规因素、服务观念因素等,患方的素质因素、需求因素、心理因素等,可以说既有内因,也有外因,且这些因素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处理好医患关系,就必须正确认识和处理各种影响因素,从政府、医院、患者三方人手,多管齐下,综合治理。

6.1.5.1 政府方面增加卫生经费投入,增强医院发展活力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就要求政府部门进一步完善财政补偿机制,加大对卫生经费的投入,并保证定项补助经费的到位,为医院发展注入活力。优化资源配置,缓解医疗供需矛盾。从当前总体上说,国内卫生资源总量不少,但分布不平衡,主要都集中在大中城市,基层相对卫生资源不足。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积极实施区域卫生规划,调整存量,控制增量,坚持以需求方为导向的资源配置原则,使医疗服务市场供求关系平衡,努力缓解医疗供需矛盾。深化卫生体制改革,加强医疗保障体系建设。政府要加快推行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通过实行大病统筹,合作医疗,努力保证低收人者的基本医疗。要从根本上改变农村缺医少药,城市社区医疗救助明显不足的状况,使各种疾病的患者都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要把医疗保障的重点放到基层去,使老百姓能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由此才会在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平等、尊重、信任,和谐的医患关系。加快卫生立法,规范医患行为。当医患之间发生冲突性矛盾时,用带强制性的卫生法规来调节就更显其权威性和有效性。高科技和生命科学技术的出现,给医患关系带来很多新问题,尤其是市场经济的发展也给医患关系带来许多新情况和新理念。这就迫切要求尽快完善卫生行政立法,用法律手段来规泛和调整医患关系。

6.1.5.2 医院方面从自身作起,深化内部改革,加强内涵建设

医院要遵循市场经济和医学自身的规律,主动加强质量管理和内涵建设,不断强化服务功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预防、保健、医疗等多层次的需求。要树立正确的发展观念,走优质、高效、低耗的经营管理之路。变经济管理为科学管理,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改革旧的模式和体制。要严把质量关,向管理要效益。以质量求生存,凭优质赢信任。只有坚持以质量效益取胜,坚持“优质、适价、高效”,才能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强化医德医风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医院要建立健全自我约束的双重机制,处理好经济教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完善医德医风建设运行机制,落实好医德规范。医务人员要适应医院改革与医学模式的转变,真正落实“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把个人利益与患者利益、医院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针对医德医风滑坡现象,要强化教育引导,加强制度规范,建立内外监督机制,坚决杜绝和消除“红包”现象,这也是深化医院改革,保证医患关系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必备条件。加强对患者就医德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密切医患关系。医院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使他们尊重和信任医务人员,尊重和体谅医务人员的劳动,主动配合,参与治疗,遇到纠纷时要以科学为依据,以法为度,实事求是。同时,通过适当方式宣传医德医风,引导患者不要跟社会上的不正之风,拼弃送了“红包”就保险的错误认识,通过主流思想的宣教,提高他们的就医观念和认识。

6.1.5.3 患者方面患者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重要方面,拥有很大的自主权 患者对市场经济大环境就医行为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要理解医学的高风险性和探索性,尊重医务人员的劳动。当诊疗过程中出现意外时,患者及家属要通过医疗鉴定、法律程序等正常途径来依法解决,不能威胁恐吓、无理取闹、干扰医院正常工作程序。另外,医院的规章制度、运行秩序是经过科学的提炼和总结制订出来的,不能为方便某个人而破例,对医院的运行程序要予以理解和支持。只有患者保持正确的态度和清醒的认识,以理智的动态和科学的态度对待医患双方,医患关系才能逐步走上正常的轨道。

6.2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6.2.1 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全科医学的重要性

全科医学的基本信念与全科医疗的基本特点决定了全科医师与病人、包括他的家庭甚至社区的成员之间必须具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可以这么说,“没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全科医师将无法工作”。

6.2.1.1 全科医师对病人实行持续性医疗保健(continuity care)服务,对病人的责任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而且在全科医疗中有大量的慢性疾病的病人及其家庭需要得到医师长期的、稳定的、亲友式的照顾,有时这种照顾甚至需要伴随病人终生。显然没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不可能做到的。

6.2.1.2全科医师对病人实行个体化的医疗保健(personalized care)服务,全科医学的工作理念是注重于人而不是病,全科医师应将病人看成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完整的、社会的人,不仅是“一个”人,而且是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因此病人不是一个需要修理的机器,而是一个需要得到治疗、关心、尊重和信任的人,全科医师除了关心他的生理方面外,还需注重其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制约因素。而要做到这些,没有良好的医患关系是不可能的。

6.2.1.3全科医师给予病人的应该是可亲近性的医疗保健(accessible care)服务,所谓“可亲近”是指时间上、地域上的亲近。全科医生随时随地地为病人提供医疗保健服务,是时间和地域上的亲近。亲近,还包括方法上、经济上的亲近,全科医生提供的医疗保健服务毋需过多地利用昂贵的器械检查,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细心和爱心进行诊断,尽可能地选用价廉质优的药物和利用非药物的自然疗法进行治疗,所以全科医疗保健方法简易、花费较低,病人易于接受,也是一种亲近。更重要的是全科医疗保健还包括对病人心理和社会层面上的关怀,更让病人和他的家庭觉得可亲。全科医师能这样做,病人能接受,也非有良好的医患关系不可。

6.2.1.4全科医师服务是综合性的保健(comprehensive care)服务,不但不分性别年龄、也不分预防治疗。医生为病人治疗固然需要有良好的医患关系,预防工作发生在未病之时,就更需要有良好的医患关系作基础。

6.2.1.5全科医学为病人提供协调性保健(coordinated care)服务,即充分利用病人家庭的、社会的各尔方面,凡能有利病人治疗康复的医疗的、社会的、经济的资源为病人服务。如果没有良好的医患关系,全科医师事实无法动员这些资源来服务于病人。

在全科医学的服务中良好的医患关系对医疗质量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相同的疾病、相同的治疗方法,但医患之间的信任度不同、关系密切的程度不同,治疗的效果也可以完全不同,因为全科医疗中的疗效事实上还包含着许多威情的因素。

6.2.2 努力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医患关系关系看医疗的效果,甚至是全科医师工作成败的主要因素。所以全科医师必须致力于与病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是否良好与医生与病人两方面的人格特质有关。但在两者之中医生方面的因素起着主导的作用。

6.2.2.1 全科医师成功的诀窍是爱心与谦虚

中国古代的仁学思想认为“医乃仁术”,说“医生当有割股之心”。说是有个病人服药需用人肉为引,医生乃取刀将自己腿上的肉割下来奉于病人。当然这不一定是真实的,但却反映了我国古代对医生的一种道德要求。对于一个全科医师来说最基本的素质要求是对于病人应富于同情和爱心。要善于理解病人的愿望并给予尽可能的帮助。除了爱心之外,全科医师还必须有兢兢业业的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并坦诚地、谦虚地承认技术能力的局限性。别以为承认技术能力的局限性会影响病人对医生的信任,恰恰相反,当医生表示尽管技术能力有限,但自己愿意为病人解决问题而尽力时反而会得到病人真诚的信任。

医患关系既然是医生和患者双方的,医生应努力用同情、关怀和负责的态度调动病人对健康关心的积极性。在患者方面,“自己的健康自己负责”应该成为每个人的共识。在这个基点上,自然较易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

6.2.2.2 实行微笑服务,给患者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

人与人接触“第一印象”非常重要,“第一印象”,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关键。医务工作者重要重视“第一印象”在医患关系中的重要性,要做到仪表端庄、态度和蔼、热情地接待每一位患者,耐心解答患者提出的问题。了解病情时,思想要集中,目光注视患者,对患者的叙述认真倾听,给患者一种信任感,从而为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奠定基础。

6.2.2.3 理论知识扎实,临床技术熟练准确 医务工作者要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工作之余多学习,随时掌握国内外的新技术动向,为患者提供先进的医疗服务。另外,还要刻苦钻研临床操作,不断积累实践经验,精益求精,使患者主动配合治疗,增进患者的信任感,使医患关系更加融洽。

6.2.2.4 态度诚恳,注重语言修养,掌握沟通技巧,尊重患者

语言是一门艺术,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重要工具。在医患关系中,医务工作者处于主动地位,应从患者的利益出发,不分患者的年龄、职业、经济地位等因素,一视同仁,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患者。语言沟通要结合实际、通过安慰性的语言,给患者以温暖,了解患者的内心世界,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另外,非语言性行为在沟通中也能起到支持、修养、替代或否定语言行为的作用。

6.2.2.5 进行角色置换,换位思考,理解和关爱患者

由于医务工作者与患者各自的社会角色不同,所持的观点、态度不同。医务工作者应在加强自身角色的同时,进行换位思考、角色置换,真正站在患者的角色,充分理解患者的情感,真诚、热情的帮助他们,满足患者的需要,为他们排忧解难。同时,融恰的医患关系为医患双方提供良好的医疗环境,使医务工作更好地为患者服务。

6.2 沟通是良好医患关系的途径

6.2.1 医生与病人沟通的重要性

随着对传染病的控制、营养不良的逐步消除,人类面临着的健康杀手将是与生活方式有关的疾病。如进食过多脂肪食物可引起脂代谢紊乱,导致动脉硬化,引发心脑血管病;吸烟引起癌症、诱发心血管病;饮食过量而又缺少运动易引起糖尿病等等。在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在如我国等发展中国家,这些“生活方式病”已经成为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

6.2.1.1 预防和降低生活方式病的发病率的关键是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 医生对病人提出关于健康生活方式的建议能否发生效用完全取决于医生与病人之间的沟通。

6.2.1.2 沟通有利于提高病人的满意度

病人对医生是否满意往往并不根据医生所给的治疗的优劣而是取决于医生的服务态度和医德。

6.2.1.3 交谈不足往往是使病人对医生不满的根源

这或许可以解释在一些诊疗量大、技术水平高的医院病人的满意率反而低的现象。当然交谈不足并非都见于繁忙的医院,一些门庭冷落的医院也可能如此。医生的关心、对病情的详细解释、让病人了解在治疗康复中应注意的事项对病人来说事实上也是一种疗效,但如果交谈不足,病人不会对医生形成信任感,使诊疗丧失了医生作为疗效的那一部分。相同的疗法不同的医生使用,疗效可能大相径庭。因为疗效并不仅仅在于治疗的手段,还夹杂着感情的因素。

6.2.2 沟通的技巧

沟通是建立良好医患关系的必由之路,良好的沟通可使病人感到受到重视、亲切、有信任感。

6.2.2.1 沟通的基础是医生对病人的同情心、关心

交谈是医患沟通的主要形式。交谈是一种双向的沟通,一般从打招呼开始,医生以诱导的方式提出问题,病人描述相关的病情,然后医生作一总结再与病人商讨进一步诊断治疗之计划。完成整个交谈的过程。

6.2.2.2 交谈有许多具体的技巧:

(1)见面之初:患者进人诊室医生宜以亲切之笑容向其打招呼,者宜用尊称如老伯伯、老妈妈等,对年幼者可用爱称如小王、可直呼其名,对年长小李等,不宜以其诊号代替姓名,这样可使患者觉得受到了尊重。招呼病人坐下、握手或寒暄可以消除其不安。不宜一接触就问病情,以免让病人感到医生关心的是疾病而不是患病的人。不妨可先闲聊些家常或天气之类。交谈之初即应给病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是沟通的感情基础。

(2)语言的沟通(verbal communication):古代西方的医圣希波克拉底说过:“医生有两种东西可以治病,一是药物、二是语言”。语言与药物一样都是治病的工具。所以在与病人的交流中,遣词用句就像选择药物与斟酌剂量一样,也应十分注意。如应以简单明了的字句使患者明确认知。并应依患者的文化背景加以选择。有时病人因涉及隐私而用词含糊时则应予以确认。在交谈中宜多用关怀的语句,在检查时应询问有无痛感,皆可使病人感到温馨。

医生的话要使病人能接受和理解,语言必须简洁、明快、生动、易懂。有深度、有特色,避免平铺直叙,有时还需有些幽默感。要伴有丰富的感情色彩、深奥的哲理和严谨的态度。依病人的理解能力,用浅显的语言着重解释医学术语。讲话快慢适中、抑扬顿挫以引起病人的注意。

6.2.2.3 在交谈过程中还需注意的事项有:

(1)当病人陈述他的痛苦时,若不有违于原则,可以给予适度的认同 如病人说他因失眠而感到痛苦时,医生可以说“的确,如果夜里没睡好,第二天一定没精神”。如病人说他消瘦了许多时,医生可以说“是的,看上去消瘦了一些,体重称过没有?”等等。对病人的痛苦给予适度的认同,可使病人感到医生已经接受了他的说法,医生能体贴他的痛苦。

(2)当病人阐述病情时,医生宜用鼓励性的语句支持其阐述、以获得更多的资料,如说“哦,这很重要,能不能说详细一点”。或者简单地重复病人的陈述,可以使病人就这个话题继续说下去,如“噢,自从那次以后您就经常有些低热了?”,病人一定会说“是的,从那以后我便经常有些低热,而且„„”。而如果病人的陈述已经不重要时,医生便可以用转移话题的语句,如“噢,那么你与家人相处得如何”或“你是不是可以谈一下你的工作的情况”等等。

(3)遇有心理定势很强的人可以先从他们感兴趣的医学问题谈起,以满足其心理需要,以后便容易沟通。这种所谓心理定势很强的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常以某种心理定势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故常有一定的倾向性,对符合自己心理的信息特别敏感,对不符合心理需要的则加以排斥和抗拒。比如有人认为素食可以长寿,他们对多进纤维素食物可以预防大肠癌的信息便会特别敏感。而对动物性蛋白的生物利用度高于植物蛋白的说法则不予介意。当医生拟劝告他多食用些富含蛋白质的食品时,不妨从植物脂肪多含不饱和脂肪酸不易在动脉血管壁沉积谈起,比较动植物食品的优劣而将话题引向应该有协调的营养素摄人。

(4)交谈应有针对性,同样是高血压的病人,除服药外一人应劝告他注意调节情绪,而另一人则需告诉他应改进作息规律。仲由和冉求都是孔子的学生,他们请教孔子能否对一件事“一听说就干”时,孔子对他们有截然不同的回答。有人问其所以。孔子说冉求平时做事缩手缩脚,所以鼓励他闻风而动,仲由性格好胜、胆大勇为,所以劝他三思而行。按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处理,医生在与病人的交谈中亦应如此。当然这就需要对病人有充分的了解,全科医师生活在社区群众之中,恰能做到这一点。

(5)交谈的过程中医生是交谈的主导者,通过交谈医生可以获取病人健康方面的信息,指导病人进行健康保健。但是在交谈的时间上应该尽量多让给病人。如一次交谈最好能有2/3的时间给予病人,以示尊重,同时亦使病人感到他已经将要诉述的话作了充分的表达了而得到满足。当病人讲话时医生应该注意倾听,可以有简短的插话,如“是吗?”“后来呢?”等,或者仅是发“嗯、嗯”的声音,以使病人觉得医生在注意听他的讲述。在病人讲述基本结束时,医生可以将病人讲述的要点作一小结,此时病人一定会以医生已经完全了解了他的疾苦而感到满意。如果在与病人的交谈中再有几次提到病人的名字,如“张先生,我听下来您的情况主要有这么几点„„”或“小李,我觉得你的问题主要是„„”,病人一定倍感亲切。

6.2.2.4 行为的沟通(behavior communication)是指通过姿势、动作、表情、行为而达成的沟通,在医生与病人的沟通中亦十分重要,包括:

(1)医生的坐姿应轻松,上身微微前倾或微微点头可使患者觉得医生在十分专注地听他讲述的病情。如患者有紧张不安的表现,医生可用握手、拍肩表示关怀,可使患者放松一些。

(2)保持目光的接触(eye contact),有鼓励病人继续倾诉的作用 但需注意目光宜注视病人面颊的下部,不宜一直盯着病人的眼睛看,不然将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并使病人不安。目光不能斜视病人,斜视表示轻视。目光不能游移,目光游移表示另有所图。如果病人的讲述离题太远,医生可将目光移开,可使其语言简洁。

(3)医生的表情应与病人的感情合拍,当病人讲述他的痛苦时,医生的表情应该庄重、专注,甚至眉头紧锁。当病人讲到兴奋之处时医生的表情应该是面带微笑,表示分享其快乐。当病人诉述原委时医生应以深沉的点头表示理解。当病人述及隐私时医生应将上身前倾,将与病人的距离缩小,以表示倾听和为其保密。这种“支持动作”将使医生的形象和蔼可亲。

(4)在诊疗或交谈的过程中,医生应该专注地倾听和真诚的交谈,不宜频频接听电话,或起身暂离使交谈中断。医生对病人的距离一般宜一手臂之距,不宜过分接近。若男医生需检查女病人的身体,必须有女护士在场,如若需女病人解开衣扣之类,男医生不宜亲自动手。

(5)诊室的环境:诊室的安静至为重要,应避免闲杂人员进出,通风应该良好,光线应该柔和。如有条件应尽可能地安排一位医生使用一个诊间,以保证病人病情的私密性和促成沟通的成功。

(6)医生的装束:工作服需整洁,如用西装领工作服内着衬衫时,男医师宜戴领带。男医师在夏季宜着长裤,并不宜穿风凉鞋、运动鞋等。若非手术操作不必戴帽,但头发应梳理整洁。女医师可用淡妆,但不宜浓妆艳抹,珠光宝气。

6.2.2.5 需要特别沟通的病人

下列人群在沟通时需特别注意他们生理、心理和行为的特点:(1)儿童:应使用儿童能了解的字眼,需多给予安慰和赞扬。

(2)青少年:他们对伴随家长的陈述往往表示不同的意见,应让他们尽量发挥。

(3)老年人:由于感官能力降低,思维不够敏捷,言语亦多哆唆,故医生应表现出耐心,对交谈的要点宜多重复。

(4)预后不良者:医生应充分表达同情,为病人谋求最佳处置。不应用不实的保证,以免日后因失望而绝望。不宜抑制其悲哀,而应给予心理上的支持。

(5)虑病倾向者(hypochondriatendency):应该认真地倾听他们的陈述和应认真地为他们排除器质性疾病,并给予适度的关心和支持。

(6)骄傲自大的病人:可利用其自以为是的态度进行引导,如说“看来你对这个问题很了解,那么你就应该„„”等。

(7)依赖性很强的病人:应告知医生能力的限度,鼓励他们主动地解决自己的健康问题。

(8)有诱惑倾向的病人:要让病人对医患关系及自身行为有正确的认识。接触中避免涉及个人生活及诊外事宜。

6.2.2.6 沟通的评估

(1)医生与病人的沟通对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沟通的成败可依以下各点进行评估:

① 治疗的顺从性(compliance),顺从性佳者自然表示沟通良好。② 关系的持续性(continuance),与病人建立了持续性关系者自然表示沟通的成功。

(2)当治疗的顺从性不佳及病人满意度差时要考虑有无沟通的困难。病人满意率差常因以下因素引起:

①医生只谈病情而缺少社交上的沟通。

②医生只从医学的立场处理病情,而病人所关心的事未被重视。③医生与病人人格特质、目标、认识上的差距过大。

沟通不良如属前两项因素引起,医生应该改进其工作;如属人格特质的差距,估计较难改善时,可考虑予以转诊。

6.2.3 沟通是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

6.2.3.1 什么是医患沟通 有人说医患沟通就是语言的交流

这种说法是对的,但并不完整。沟通不仅仅是谈话,谈话是沟通的一种手段,却不是惟一的手段。从一般意义上说,所谓“沟通”有以下几方面的含义,一是通信;二是传达、传授;三是交易、联系。我国传播学界和公共学界对沟通的共同看法是:传播和沟通是信息观点的传递、交流和分享。

沟通的内容是信息和观点,是关于某一事物某一过程的描述和结论,因而他们是抽象的。人们必须借助于各种媒体如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来把自己知道的信息,自己的看法和态度传递给需要了解的人。由于媒介的多样性,沟通的方式、内容也就各不相同。因此医务人员在与患者的接触中,我们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甚至医院的环境、病区的布置等,无一不在向患者及其家属传递着某种信息,传递着我们的感情和态度。病人就诊时,特别渴望医护人员的关爱、温馨和体贴,因而对医护人员的语言、表情、动作姿态、行为方式很关注,很敏感。我国著名健康教育专家洪昭光教授认为:语言是医生最重要的法宝,医生一句鼓励的话,可以使病人转忧为喜,精神倍增,病情立见起色;相反,一句泄气的话,也可使病人抑郁焦虑,卧床不起,甚至不治而亡。一个微笑、一个眼神、一句热情的问候,爱意就被传递,沟通得以完成,而这些却是目前医患沟通中最容易被人们忽视的方面。

6.2.3.2医患沟通的层次及应注意的问题

根据上面对医患沟通的定义,我们认为,医患沟通应从以下三个层次来进行。(1)语言的沟通

语言的沟通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其基本的要求是要让对方听懂你的话,把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准确地传递给对方,而不致引起误解或不理解。这就要求沟通双方,特别是医护人员要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要讲究“说话的艺术”。

(2)情感的沟通

一般来说,去医院就医的患者及其家属,特别是危重症患者及其家属,其情绪都不太好;因其对待疾病的态度及家庭经济情况等不同,就医的动机及期望值也不尽相同。在过去生物医学模式下,医生是只看病不管人,但随着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应是既管病情也管人,即观察病人的心理状况及情绪变化,认真理解和把握这些情况,才能真正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3)思想的沟通

这是沟通的最高层次。医生要认真倾听病人诉说病情,感受病人所受的内心痛苦,站在病人的角度去想问题,这样才易使医患双方真正对疾病的认识及其治疗方案和具体措施达成共识,建立起充分的信任关系,协调配合,共同战胜疾病。

6.2.3.3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医患双方需共同努力

加强医患沟通,构建和谐医患关系,虽然主要责任在“医”这一方,但“患”这一方也同样负有重要的责任,双方需共同努力。

(1)必须形成双方“互信”

医方要恪守职业道德,增强法律意识,充分尊重患者的知情权,提倡诚心服务;而患者也要放下戒备的心理,理性看待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风险、误差,尊重事实和法律,医患双方形成为达到共同目标而一起合作的关系。

(2)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多体谅一下医生的忙累、辛苦以及所承担的风险 即使发生了医疗意外,也应多倾听专家的意见,少一些冲动和过火语言、行为,对医护人员多一点理解和信任。

(3)作为医方,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要有较宽的知识面,如人文科学、医学心理学等知识和不断积累的生活工作经验。主动去了解病人的心理状态、情绪变化和性格特点;更全面地掌握疾病发生、发展、病程转归和康复的一般规律,把病人的需求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尊重病人,了解病人,同情病人。要切实采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引起患者不满的难点问题,建立“医患沟通制”,真正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医术取信于患者。

只有深刻理解沟通的含义,注意沟通的不同层次要求,使沟通成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基石。

6.2.4 提高全科医生医患沟通技巧

6.2.4.1 以患者为本

大部分专科医生都有一个通病:过分关心疾病,却很少关心患者。有的医生恨不得一见面就直接问:你得了什么病,需要开什么药。他们不愿意多说话,也不愿意听患者说太多“没用的话”。其实,患者对这种现象的感受是很深刻的,也深恶痛绝。作为社区的全科医生必须杜绝此现象,应以患者为本,先关心人这样可以消除患者的紧张情绪,营造一种亲切感,接下去该问什么就问什么,但总的来说,必须问清疾病与患者的生活背景之间的关系,而不能仅仅问病。要让患者感受到来自你的尊重与关心,利于营造良好的医患关系。

6.2.4.2 耐心倾听

倾听在人际沟通中是最重要的技巧,善于倾听别人意见的人最容易得到别人的欢迎。作为社区的全科医生,善于倾听是高素质的表现,也是与社区居民建立朋友式关系的有效方法。由于社区环境的开放性,社区医院常有一些老年人进来唠唠叨叨,如果医生视而不见,不理不睬或见面就问哪里不舒服,这样患者心中就会很不舒坦。其实有的时候,他们只是找自己信任的医生聊聊不能跟其他任何人说,只能跟既是朋友又是医生的全科医生说的心事。这些他们并不需要答案,倾诉是他们惟一的目的,此时,你只需要真诚的用眼睛交流,用心倾听一下他们的想法和见解,或随便谈谈工作、天气、家庭、饮食,唠唠家常,彼此之间就会形成一种朋友式的关系,然后再交流病情,这样非常利于医患之间开展治疗工作。

6.2.4.3 采用开放式问诊

所谓开放式问诊,就是问题没有明确的对象,没有固定的答案,只要求患者进行回忆和描述,由患者主动提供个体化的信息。这样通过患者自由的叙述自身感觉,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身的情况,对于获取患者更多的信息是非常有帮助的。全科医生不象综合医院的专科医生,在时间和目的上有较强的限制性,而是有更多的自由,所以在问诊中,一定要多采取开放式提问。比如:觉得自己有什么问题,最近有什么特别的感受,工作情况怎么样,家里的情况怎么样,医生可要求患者说得详细点,慢慢想,细细说,尽可能把你认为有关的事情都讲出来。尽量了解患者独特的主观感觉、体验和认识,尽量包含与患者有关的所有客观事实。而不是简单地让患者回答“是”与“不是”,或“有”与“没有”等。在社区医院,医生多用开放式问诊,能更好的与患者有效沟通,全面了解病情,保证治疗的质量。

6.2.4.4 合理运用肢体语言

由于社区范围的区域性,一般情况下,社区患者与社区全科医生较为熟识,因此每一次诊疗的过程,要象与朋友的交往一样,一声问候,一个微笑,一次眼神的交流,甚至一次握手,都可以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医生的倾听和鼓励,都会让患者感受到尊重和愉悦。比如,在沟通中,你善于使用眼睛,用真诚的目光去交流,接待患者时面带笑容,用微笑去问候,治疗中姿态稳重大方,手足轻柔等,都会给患者留下精明强干的信誉感和安全感,往往可以引起患者的尊重和钦佩。这对医患沟通来讲,有显著的积极作用。试想,若交流时目光游离不定,根本不看患者眼睛;接待患者表情冷漠,坐立时翘着二郎腿。这就会让患者感到你根本不关心、不在乎他,对工作可能也不认真负责,让你看病没有安全感,他的内心对你就会产生一种抵触情绪,医患间也就不可能有好的沟通了。因此,良好的肢体语言能达成良好的医患沟通。

全科医学-重点总结 篇5

第一章 医学应以促进人类的健康为目标

1、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健康促进;②预防保健;③合理治疗;④社区康复。

2、全科医学的服务内容:

①预防;②治疗;③康复;④保健;⑤健康教育;⑥计划生育。

第二章 全科医学的定义与基本概念

1、全科医学的定义:

全科医学是一个面向社区与家庭,整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以及人文社会学科相关内容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是一个临床二级学科;其范围涉及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以及各类疾病。其主旨是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整体健康的维护与促进为方向的长期负责式照顾,并将个体与群体健康照顾融为一体。

2、WONCA的含义:

世界家庭医生学会(World Organization of National Colleges,Academies,and Academic Association of General Practitioners/Family Physicians,简称WONCA;又名World Organization of Family Doctors)于1972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成立,它是全世界全科/家庭医师的学术组织,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在社区卫生方面的高级顾问与工作伙伴。总会每三年召开一次世界大会,为全科/家庭医师提供学术交流和知识更新的讲坛。中国于1994年成为WONCA的正式成员国。

3、全科医学的基本原则与特点:

①基础医疗保健;②人性化照顾;③综合性照顾;④持续性照顾;⑤协调性照顾;⑥可及性照顾;⑦个体-群体一体化的照顾;⑧以生物-心理-社会模式为诊治理论基础;⑨以预防为导向的照顾;⑩团队合作的工作方式。(要求每条能用一句话解释)

4、全科医疗与专科医疗的区别和联系:书P21~22(了解,可能会有选择题)

第三章 全科医学的历史与发展

1、全科医学发展简史:

通科医生诞生于18世纪的美洲,而命名于19世纪的欧洲。

2、全科医学的产生基础:

①人口迅速增长与老龄化;②疾病谱与死因谱的变化;③医学模式的转变; ④医疗费用的高涨与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⑤医疗保健机构功能分化与对基层卫生的重视。

3、人口老龄化定义:

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4、新的医学目的:①预防疾病损伤,促进维持健康;②解除疾病引起的痛苦;③治疗照顾患病与无法治愈者;④避免早死,追求安详死亡。

第五章 以人为中心的健康照顾

1、两个不同的关注中心:

①生物医学模式-以疾病为中心;②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以人为中心。

2、“疾病”、“病患”、和“患病”的不同概念:(了解,可能出选择题)

①disease译为“疾病”,是医学术语,指可以判明的人体生物学上的异常状况,可以从体格检查、化验或其他特殊检查加以确定。

②illness译为“病患”(有病的感觉),指一个人的自我感觉和判断,认为自己有病,可能确实有病,也可仅仅是一种心理或社会方面的失调。

③sickness译为“患病”,指一种社会地位,即他人(社会)知道此人现处于不健康状态。

3、全科医师应诊中的四项主要任务:

①确认和处理现患问题;②连续性问题的管理;③预防性照顾;④改善求医遵医行为。

4、遵医行为的影响要素4“M”:①misunderstanding;②motivation;③medication;④

money。

第六章 以家庭为单位的健康照顾

1、家庭的类型:

(1)核心家庭;(2)扩展家庭:①主干家庭;②联合家庭;③其他类型家庭。

2、家庭的内在结构(了解):

①家庭的权力结构;②家庭角色;③家庭沟通;④家庭的价值观。

3、家庭生活周期的定义、阶段:

家庭遵循社会与自然的规律所经历的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即为家庭生活周期(family life cycle)。

根据家庭的功能将家庭分为8个阶段:

新婚期、第一个孩子出生期(0~2.5岁)、学龄前幼儿期(2.5~6岁)、学龄儿童期(6~13岁)、青少年期(13~20岁)、孩子离家期(中年期)、空巢期和退休期。

4、家庭评估的基本资料(了解):

①家庭基本资料;②家庭结构(家系图);③家庭圈;④家庭功能;⑤家庭资源。

第七章 以社区为范围的健康照顾

1、社区(community)的定义:若干社会群体(家庭、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区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2、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定义、内容:

以社区为导向的基层医疗(Community Oriented Primary Care,COPC):是基层照顾的一种模式,它是把以个人为单位、诊疗为目的的基层医疗与以社区为单位,重视预防保健的社区医疗相结合的基层照顾工作。

COPC实践内容:

①确定社区及社区人群;②评价社区人群健康状况;③确定优先解决的健康问题并制定社区干预计划;④计划实施;⑤计划评价;⑥②~⑤的循环。

3、社区诊断的定义:

社区诊断(community diagnosis)是一个通过客观的科学方法对社区主要健康问题和影响因素,以及与这些问题有关的社区内的组织、结构、政策、资源现状进行确定的过程。

第八章 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照顾

1、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照顾定义、原因:

以问题为导向的健康照顾是以发现和解决个人、家庭、社区的疾病与健康问题为导向,综合运用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与社会学等学科方法,对各种问题进行诊断、了解其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确定健康需要,制定和实施相应的诊疗措施,以实现对各种疾病与健康问题的有效治疗和照顾。

原因:

①大部分健康问题处于早期或未分化阶段;②很多持续的或一过性的症状来就诊,无法立即做出诊断;③有些健康问题不属于疾病范畴;④家庭和社区群体中也存在健康问题;⑤并不排除对疾病的诊断。

第九章 以预防为先导的健康照顾

1、临床预防医学的定义、主要内容:

临床医学(clinical preventative medicine)是随着医学模式转变而形成的一门新学科,它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在临床场所对疾病发病和损伤危险因素的评价和预防干预来实施的,是健康者和无症状的“患者”采取的个体化预防措施,是在临床环境下第一级预防和第二级预防的结合。

临床预防医学的主要内容:

①健康咨询;②免疫接种;③疾病筛检;④化学预防;⑤病人教育。

2、周期性健康检查的定义、优点:

周期性健康检查(periodic health examination)是针对来就诊的病人而由医生根据其年龄、性别、职业等健康危险因素为个体设计的健康检查计划。

周期性健康检查的优点:

①有针对性和个性化的设计,效率高、效果好;②利用病人就诊时实施、省时、省力,还可节约医疗费用;③可普及性强,能应用到社区的每一位居民;④问题处理及时,全科医生对发现的问题可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恰当的方式与病人联络;⑤健康检查的结果可以丰富病人的病史资料,特别适用于慢性病的防治。

第十章 健康档案的建立与管理

1、问题描述及进展记录的SOAP形式:

S(subjective data)代表病人的主观资料,是由病人提供的主诉、症状、患病史、家族史、社会生活史等,尽量按病人的陈述来记录。

O(objective data)代表客观资料,记录诊疗过程中医务人员所观察到的数据,包括体征、实验室检查、X线诊断以及病人的心理、行为测试结果等。

A(assessment)代表评估,是问题描述的关键部分,完整的评估应包括诊断、鉴别、与其他问题的关系、问题的轻重程度及预后等。

P(plan)代表对问题的处理计划,是针对问题提出的诊断、治疗、预防、保健、康复和健康教育计划。

第十一章 全科医学中的医患关系与沟通

1、医患关系的定义:医患关系是医务人员与病人在医疗过程中产生的特定医治关系。

狭义的医患关系是指行医者与患者的关系。这是一种个体关系,属于

传统医学道德研究的内容,也是最古老的医疗人际关系;

广义的医患关系是指以医务人员为一方的群体与以患者及其家属等为

一方的群体之间的医疗人际关系。这是一种群体关系,属于现代医学伦

理学研究的内容。

2、医患关系的三种模式:

①医师权威式;②病人自主式;③医师与病人的道德模式。

第十二章 全科医疗质量与全科医疗资源管理

1、全科医疗质量的定义:

全科医疗质量(quality of general practice)指全科医师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全科医疗服务效果的优劣。

2、全科医疗质量的要素:

①全科医疗基础质量;②全科医疗环节质量;③全科医疗终末质量。

3、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管理循环充分体现了全面质量管理(total quality control,TQC)的核心思想,它是由美国质量管理专家戴明(Deming)提出,由计划(plan)、实施(do)、检查(check)和行动(action)所构成,简称PDCA循环。

第十三章 全科医学教育

全科医学练习 篇6

1、关于家庭功能叙述正确的是()

A.家庭必须具备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全部功能

B.家庭功能具有多样性、独立性

C.家庭功能具有广泛性

D.家庭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社会

E.家庭功能与文化的发展关系不大

4、现代社会推崇的家庭权力结权类型是()

A.传统权威型

B.工具权威型

C.分享权威型

D.感情权威型

E.以上都是

7、关于家庭权力结构表达正确的是()

A.家庭权力结构是家庭结构中最重要的B.家庭权力结构可分为四种类型

C.家庭权力结构反映了家庭成员的位置

D.家庭权力结构一般是固定的E.家庭权力结构不受情感因素影响

9、家庭成员间相互理解、表达和交流彼此的深层情绪与感受,这表现了家庭的哪种功能()

A.经济功能

B.抚养和赡养功能

C.满足情感需要的功能

D.社会化功能

E.生殖和性需要功能

12、有关家庭角色的描述,错误的是()

A.家庭角色反映了家庭成员在家庭中的位置

B.家庭角色的改变与社会潮流、文化背景有关

C.家庭角色的好坏是影响家庭功能的重要因素

D.良好的家庭角色转换功能并不体现较好的家庭角色

E.全科医生应对家庭角色有良好的判断能力

18、“教育孩子,使孩子社会化”,这是哪一阶段家庭的发展任务()

A.生产期家庭

B.有学龄前儿童家庭

C.有学龄前儿童家庭

D.有年轻人家庭

我国全科医学的发展 篇7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 坚持以人为本, 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 是我们党在新时期的执政理念和基本要求。[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中也明确指出, 在人才教育过程中我们需要“树立全面发展观念, 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 面向全体学生, 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树立多样化人才观念, 尊重个人选择, 鼓励个性发展”。[4]

科学发展观是坚持以人为本, 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全科医学强调的是以人为中心, 以维护和促进人们的健康为目标。这与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是相一致的。发展全科医学, 走全科医疗道路, 有利于合理配置有限的卫生资源, 符合人民群众的意愿和基本国情的需要, 加快医疗保障向健康保障过渡。全科医生制度的提出为准确定位新时期医学院校教师角色带来了契机, 也给高等医学院校教师提出了挑战, 如何在全科医学教育过程中践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 用科学发展观正确指导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是每个高等医学院校的教师都必须去面对的问题。这就需要医学院校应主动适应社会发展, 从科学发展观的角度重新定位当今高等医学院校的角色, 在对传统认识的继承与发展基础上, 以学生为本, 努力提高自身素养, 创造新的教学模式与平台, 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 达到全科医生的实践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 构建适应新时期需求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从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出发, 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应从以下三个角度着手:

1. 结合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特点及当今社会对全科医生

的素质要求, 应以学生为本, 引导学生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 即在教学活动中以学生为本, 结合社会发展的特点及中国特色, 引导全科医学教育的发展。

从医学教育模式来说, 传统的医学教育模式不注重共性和个性的辩证统一, 片面强调共性, 而忽略了个性;强调理论知识的讲授, 忽略医学生素质和能力培养。表现在医学教育实践中就是对所有医学生以统一的评价标准, 培养统一规格和要求的医学生, 使高等医学院校培养出来的医学人才没有其个性特色, 无法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全科医学教育的教学内容, 应以培训全科医生掌握实际工作能力为要求, 让走上工作岗位的全科医生达到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要求。因此, 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应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即:临床医学、预防医学、社会医学、行为医学、心理医学、医学伦理学和相关人文学科。[5]应强化对全科医生的临床指导, 使全科医生及早接触临床, 了解社区医疗的特点, 重视全科医生教育过程中实际能力的培养, 采用以问题为基础或以器官为中心的个体化教育, 辅以讨论式的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内容的比例应逐步减少, 淡化教师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 以学生为中心, 实现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根本目标, 变传统的教师单向灌输为启发式教学与建构, 突出知识主体在建构中的作用, 以引导者的身份去激发医学生的自主学习, 培养具有精深的医学专业知识, 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的创造型医学人才。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加强实践教学, 注重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提高医学生的综合素质。基础理论科室根据自身特点, 开设一批新的综合性、设计性实验, 提倡实验教学与科研课题相结合, 让医学生较早地参与到科学研究和创新活动中来。临床教学过程中, 加强临床基本技能的训练, 将临床技能培训贯穿到医学生培养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从而强化理论知识, 提高学生临床技能水平。在此教学过程中, 教师的角色由组织者和指导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 可以使医学生更加充分地发挥自身特点。因此,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 以学生为主体, 促进全科医学教育的全面发展, 为国家培养一批适应新时代发展所需要的全科医生。

2. 在全科医学教育教学活动及推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 应完善全科医学教师队伍的组建:

全科医学教育具有多学科、多层次、多因素的特点, 这决定了全科医学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应以兼职配合专职教师的原则, 发动各方面的师资力量, 形成多方位, 全面、完整、系统的教育体系。针对我国全科医学教育的实际, 全科医学基础教育和基础学科的教学应以专职教师为主, 而毕业后教育和继续教育则以临床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为主。当前应完善全科医学教师队伍的组成, 在原有医科院校教师的基础上, 配备非医学专业教师, 选拔全科医学专业新毕业生中的师资力量, 并尽早培养全科医学硕士及博士生, 打造全方位、多层次的全科医学师资队伍。另外, 在全科医学教师队伍建设中, 还应注重选拔和培养师资骨干力量, 特别工作在社区卫生服务第一线的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 尽快改变现在存在的由专科医学专家培训全科医师的问题, 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医学院校教师应尽快实现向全科医学教师的转变, 把实践与教育科学研究紧密结合在一起, 实践是研究的土壤, 而研究又会推动教育实践不断发展,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医学院校教师应善于发现, 勤于思考, 通过不断总结分析, 把临床实践中的病例作为医学教育的课堂案例, 将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具体化, 使医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易于接受并牢记这些知识。

医学知识涵盖医学基础学科和前沿学科, 剖析基础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随时了解跟踪新的医学研究进展则有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 在教学活动中可潜移默化地实现医学生向全科医生的转变。因此, 奋战在教学第一线的医学院校教师, 首先应转换教育观念, 在教学实践中加强基础理论学习与实践的运用, 开发新的教学模式, 推进素质教育的发展。并在教学过程中, 认真分析不同专业医学生的潜能和个性特点, 因材施教, 全科医学教育应以医学基础理论和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基本知识及基本能力培养为基础, 同时重视加强全科医学理论和实践教学, 着重强化医学人文、医学伦理、医患沟通、基本药物使用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尽快发展全科医学专业硕士及博士研究生的教育, 完善全科医学教育师资队伍结构。

3. 从全科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及全科医生自身素质发展的需求角度, 完善全科医学的教育结构体系:

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就是“发展”, 根据全科医学教育不同阶段的目标和重点, 应构建学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再教育这样三个互相联系又有区别的立体教育网络。全科医学教育应包括这三个过程:即在现有的医学院校直接以培养全科医师为目标开设相关专业;对准备从事全科医师工作的高等医学院校毕业生开展毕业后教育, 进行二年左右的全科医师岗位培训;对现岗位的全科医师开展继续医学再教育。并应着眼与全科医学教育的长远发展, 尽早开展全科医学专业硕士、博士生教育, 培养高水平的全科医学人才, 改变全科医生队伍结构。

全科医生教育应实行规范模式, 以提高临床和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为主。参加全科医师培训的人员应在公共卫生、社区实践平台、全科医生培训基地及临床医院各科进行轮转, 原则上不少于2年。参加规范化培训的全科医师从业人员, 在指导教师的引导下从事疾病问诊调查、临床医学诊查、疾病处置治疗等临床工作, 参与各科室值班, 并另外安排一定时间在基层实践基地或专业公共卫生机构进行服务锻炼, 按规定参加国家医师资格考核, 达到基本公共卫生实践能力、临床基本能力及职业素质要求, 可获得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全科医师的毕业后教育和继续医学再教育可以因地制宜, 选择在普通医学院校、成人院校或有条件的综合性医院 (临床培训基地) 进行, 以全科医学及现代医学科技进展的新知识、新技术为培训内容, 定期对全科医师进行继续医学再教育。并在培训结束时, 对全科医师继续医学再教育进行考核, 培养与时俱进的, 合格的全科医师人才。

建立全科医生制度, 是推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关键, 关联度大, 涉及面广, 影响深远。全科医学教育体系的建立, 是对现行医生执业方式、医生培养制度、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重要的支持和完善。在科学发展观指引下, 如何构建全科医学教育体系值得我们深思。“以人为本”为核心, 以全科医师为本, 加强全科医学教师队伍的建设, 用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武装自己, 提升自身素质, 把主要精力投入到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和教学工作中。只有从科学的、发展的角度构建并不断完善全科医学教育体系, 才能使全科医学人才的培养同社会的发展与时俱进, 源源不断地培养出适应新时期要求的全科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办公厅: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EB/OL].[2011-06-26].http://www.gov.cn/ldhd/2011-06/22/content-1890462.htm.[1]国务院办公厅:温家宝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建立全科医生制度[EB/OL].[2011-06-26].http://www.gov.cn/ldhd/2011-06/22/content-1890462.htm.

[2]王栋, 冯泽永.对高等医科院校全科医生培养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1) :736-737.[2]王栋, 冯泽永.对高等医科院校全科医生培养的思考[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2007 (11) :736-737.

[3]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 2007, (6) .[3]李慎明.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J].中国社会科学, 2007, (6) .

[4]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4]中共中央, 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S].http://news.xinhuanet.com/edu/2010-07/29.

引人注目的全科医学   篇8

全科医生,即国际医学界呼吁的“为21世纪设计新的医生”。全科医生不同于国外开业的通科医生,更不是我国不分科“万金油”式的基层医生。它是以其独特的临床策略和技能,对其工作社区中家庭的各成员,不论发生了生理、心理及社会因素方面的健康问题,都能提供连续的、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

全科医学是将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社会医学、预防医学、行为医学、医学伦理学中的有关内容综合、提炼而成的一门高层次的医学专科。全科医学强调以病人为主体,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提供持续的、全面的卫生保健服务,包括健康促进,疾病预防、治疗和康复。

60年代以来,全科医学作为一门新的医学专科,已在欧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施、推广。全科医疗服务已被世界公认为是适应第二次卫生革命的需求、加强基层医疗并符合成本效益的理想模式。加拿大、英国有50%的医师为全科医师,美国提出把全科医师的比例从30%提高到50%。国际上成立了世界全科医学会(WONCA),连续多次召开了国际全科医学会议。

上一篇:董文学与艾名著元旦相声剧本下一篇:3项小技巧让你迅速提高托福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