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浅谈

2024-06-15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浅谈(共8篇)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浅谈 篇1

浅谈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txt年轻的时候拍下许多照片,摆在客厅给别人看;等到老了,才明白照片事拍给自己看的。当大部分的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少部分人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就是友情!浅谈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博锐管理在线 2009年6月29日 作者:张铃

金融危机是什么?金融危机又称金融风暴,是指一个国家或几个国家与地区的全部或大部分金融指标(如:短期利率、货币资产、证券、房地产、土地(价格)、商业破产数和金融机构倒闭数)的急剧、短暂和超周期的恶化。金融危机可以分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银行危机等类型。此次的金融危机是系统性金融危机,次贷也只是美国这棵金融大树上的一个分枝,它的断裂没有得到及时处理,导致整棵大树几乎全面倒塌,整棵大树的倒塌又导致全球性的金融灾难。

金融危机的根源

雷曼兄弟申请破产保护、美林“委身”美银、AIG告急等一系列突如其来的“变故”使得世界各国都为美国金融危机而震惊。加上之前垮下的贝尔斯登,曾经的华尔街五大投行已经去之有三。华尔街对金融衍生产品的“滥用”及美国的货币政策终于导致了这次金融危机的爆发。更为糟糕的是这场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正在向实体经济蔓延,而且极有可能演变成全球性的经济危机。

金融危机对企业的影响

本文发表于博锐管理在线||16

既然是影响,就肯定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此次的金融危机表面上险象丛生,实际上有利于行业洗牌、优胜劣汰,企业发展机会多。因此,我们必须辩证地看这个影响的问题。金融危机对国内企业及市场既有不利的影响,也创造了一些新的机会。

第一,负面影响:市场疲软,发展放缓。

基于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而带来的制造业成本的不断上升,加之当前全球金融形势悲观,包括调味品产业在内的各大产业都在削减成本应对压力。

一、金融市场疲软带来的融资方面的影响。笔者个人认为金融风暴对中国的冲击可能不会太大。因为中国的金融系统还没有与世界接轨,货币还没实现可自由兑换,中国的决策者对于购买外国资产一直持非常谨慎的态度。但是,冲击不大,影响还是存在的,作为企业融资的集中阵营——银行,在此次的危机影响下,呈现银根紧缩的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地影响了企业的融资。据悉,2008年6月以来厂商普遍感到融资环境逐渐恶化。银行不仅提高了融

资标准和成本,而且融资额度也随之降低不少。

融资困难具体地对企业造成以下2个方面的影响:

1、对外的影响,对产品的市场推广、新产品开发、企业的品牌宣传上带来了影响。最近,五谷道场宣布破产了,虽然很大的原因上是由于该企业本身的扩张太快而导致了资不抵债,但是,据行业相关专业人士称,该企业只是需要1亿的资金周转就能转败为胜,可见,融资对于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的重要性。

2、对内的影响,对员工的薪资及福利都带来了深刻的影响。最近一段时间由于金融危机引发的企业裁员风潮很是旺盛。几周之前,一份列举了22家跨国企业、40家国内大中型企业、116家国内中小型企业的“大裁员第一波”企业名单,正通过各大公司的企业邮箱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的白领中传播。同时,一个标题为“金融危机十项注意”的帖子也在网上盛传。虽然之后一些“榜上有名”的企业纷纷出来辟谣,网络调查也显示文章中所列举的事实有夸大的成分,然而目前我们不得不承认的就是,的确这一股裁员的风暴开始向着中国的一些企业席卷过来。总之,影响可能不大,但是,由于资金带来的由表及里的影响还是深深地刺痛着企业家们。

二、外国实体经济带来的外贸业务方面的影响。金融危机将使欧美发达国家增长大幅放缓,有些国家甚至出现负增长。在这种形势下,对中国商品的进口需求会大幅度萎缩,这对于对外贸依存度很高的中国来说,贸易顺差增幅放缓甚至负增长。但同时,由于中国产品价格较低,在国外大部分是低价产品,在金融危机的今天,欧美民众在节衣缩食的同时,必将更加青睐来自中国的低价产品。所以,金融危机对我国贸易影响将是一个逐步以及缓慢的过程。

面对这种情况,我国企业在稳定国际市场的同时,应逐步开拓国内市场,最大程度地降低金融危机对企业的不良影响。

近期国家施行了降低利率、减少税收、实行农村土地改革以及医疗改革等政策。而这些政策很大程度上能够增加居民的消费能力,这对于开拓国内市场的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非常大的利好。

三、消费者的收入及心理带来的产品销量方面的影响。在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机下,原材料成本上升,物价也随之上升,收入降低的消费者的购买能力也大大地下降了。金融危机还将会影响受众心理,任何企业依靠的都是消费者,金融危机下,消费者会考虑缩减一些消费开支,并控制消费欲望,因此,消费者对于新产品的信息敏感度和关注度会下降,因而影响企业产品的销售及企业新产品的开发速度,导致了企业生产力的下降,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四、全球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带来的影响。金融危机影响全球企业及市场发展速度的放缓,在总体上造成市场需求的下降,中国厂商同样会受到这样趋势的影响,未来市场的增长潜力会有所下滑。

五、企业家信心方面带来的投资规模的影响。目前中国政府和企业家们对中国未来经济的稳定还是持较为乐观的态度。不过,在国际经济的低迷情势下,企业家的信心会受到影响,因为小心花钱总是没错的。信心受到影响的他们是否还会增加投资?而这样的犹豫也将影响到整个行业的现金流?这是一个需要深刻思考的问题。

总而言之,从近期来看,两个方面的影响我们还是不容忽视的。首先,金融危机使得中国调味品行业的投资减少,直接导致调味品行业的企业开发新产品的速度减缓;其次,金融危机延缓了调味品生产企业的设备厂商的技术研发和设备生产。而这两个方面,是决定了我们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第二,正面影响:潜在商机带来行业洗牌。

挑战与机遇向来并存,这是不容置疑的。虽然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资本市场低迷,但国内市场依然保持着旺盛的需求。从整个行业到个体商户,调味品行业都是机遇和风险并存。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此次危机带来的机遇。

一、国际市场带来的潜在商机提升相对竞争力。

1、金融危机使得欧美市场的运营商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在产品升级、终端定制等等一系列建设方面,都会更多的考虑压缩成本,保持企业稳定的策略。而在这样的状态下,国内企业在产品、服务方面相对价格更低,且技术质量又差距不大的情况,使得中国更多的企业会成为国际运营商,尤其是尚未进入的美国市场运营商的潜在合作伙伴。

2、海外企业在金融危机的影响,同样会出现资金紧张、收入下滑等多种不利情况。而在国内社会经济保持稳定的情况下,恒顺、王致和、李锦记等国内厂商所面临的压力还是相对较小的,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国内制造厂商的相对竞争力。

3、国际企业在后方不稳定的情况下,会在一定程度上放缓向中国市场的大举进入,这也给国内厂商创造了更多的机会。尤其在运营商、市场竞争启动的关键阶段,也会给国内厂商带来更多的机会。

二、行业并购会加剧。调味品行业将会出现分水岭,强者会更强,弱者会消失。对于那些拥有垄断资源优势,以及有品牌和资源的调味品大公司将会更加受到青睐,而那些只掌握少数资源及市场份额较少的中小公司,以及正在谋划融资来维持现状的中小公司可能面临倒闭,如果部分表现不好的调味品公司缺乏足够的现金流无法度过寒冬,那么行业将遵循市场优胜劣汰的基本规则,表现好的公司并购表现不好的公司将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这将会提高调味品行业的市场集中度和竞争门槛。

三、行业洗牌再度袭来。在投资需求放缓,企业增长面临较大压力时,企业或改变依赖资源投资扩张模式转向利用新技术来提高生产效率,这在一定程度上或激发企业对产品技术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达到行业内洗牌的效果

四、国家政策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外力,外力部分政府应该承担起责任,无论是国外还是国内,中小企业发展往往需要政府的相应政策,否则中小企业跟大企业竞争起来非常被动。近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国家出台的各种扶持政策,刺激消费者的消费,给中小企业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浅谈 篇2

一、危机的共同症象:资产价格投机泡沫的破裂

纵观20世纪以来的历次金融危机或经济危机, 我们几乎无一例外地发现, 资产价格泡沫的大规模破裂成了触发危机的导火线。由于楼市和股市高回报的特性, 资产价格泡沫最容易在这两个领域形成。资产价格泡沫是由投机形成的。著名经济学家金德尔伯格在《新帕尔格雷夫经济学大辞典》对投机泡沫作了如下定义:

“‘泡沫状态’这个名词, 随便一点说, 就是一种或一系列资产在一个连续过程中陡然涨价。开始的价格会使人们产生还要涨价的预期, 于是又吸引了新的买主——这些人一般只是想通过买卖牟取利润, 而对这些资产本身的使用和产生的盈利的能力是不感兴趣的。随着涨价常常是预期的逆转, 接着是价格暴跌, 最后以金融危机告终。”

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J·希勒在《非理性繁荣》一书中, 将投机性泡沫定义为:

“价格上涨的信息刺激了投资者的热情, 并且这种热情通过心理的相互影响在人与人之间逐步扩散, 在此过程中, 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加入到推动价格上涨的投机行列, 完全不考虑资产的实际价值, 而一味地沉浸在对其他投资者发迹的羡慕与赌徒般的兴奋中。”

上世纪20年代, 因为预期有许多新移民将有住房需求, 美国国内住房投资曾一度高涨。不过, 相对于股市, 当时楼市的投机泡沫要小得多。1927年, 纽约股市掀起了第一轮狂潮, 股价不断上涨助长了投机行为, 当年度股票交易额达到破天荒的5.75亿股。1928年3月初, 因实力最强的一批投机商大批买进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和无线电公司的股票, 新一轮投机行为迅速扩散, 股票价格再次疯狂暴涨, 与实体经济完全脱节, 并在1929年9月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但1929年10月23日纽约股市开始崩盘。由于银行资金大规模进入股市, 并放大信用, 股市大崩盘导致银行系统崩溃, 美国银行倒闭一半以上。危机并没有在虚拟经济体内止步, 而是迅速传导到实体经济, 导致严重的经济大萧条。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 同样的一幕也先后在日本、泰国上演, 只不过唱主角的是楼市, 而股市出现连动效应。其时, 日本不动产价格飞涨, 从1986年到1989年, 日本的房价整整涨了两倍, 东京帝国广场下面一平方英里的土地价格居然比整个加利福尼亚的土地价值还高。与此同时, 股价飙升了60倍, 股票市场总市值竟然超过了美国。当投机泡沫破裂后, 日本迎来了历史上最为漫长的经济萧条, 至今仍一蹶不振。由于经济高速增长, 上世纪90年代泰国的房地产价格也直线上升, 同时带动股票市场进入繁荣时期, 楼市和股市成为人们赚取高额利润的主要投资场所, 泰国信用大规模扩张, 投资浪潮高涨。据统计, 截止金融危机爆发前, 泰国各类金融机构对房地产市场的放贷占其放贷总额的50%左右, 金融类股票已占到泰国股票市场的1/3。大量资金投资于房地产业, 势必造成楼市的虚假繁荣, 房地产供给严重过剩, 结果, 楼市泡沫破灭, 房地产商无力偿还贷款, 金融机构呆坏账激增, 受其不景气的影响, 股市也由繁荣步入萧条。1997年, 当泰国政府被迫宣布放弃盯住汇率制度时, 泰铢贬值, 并形成多米诺骨牌效应, 触发了亚洲的金融风暴。

这次美国的次贷危机, 主要根源于楼市。2000年的股市泡沫破裂之后, 加上“9·11事件”的影响, 美国国内投资者对股市失去信心, 转而把目光盯在房地产上。由于美联储推行低利率政策, 2003年联邦基金利率已下降到1%, 达到46年来的最低水平, 市场流动性充裕, 美国楼市进入有史以来最为兴旺的时期。低利率给美国老百姓的信号是“借钱利息可以忽略不计”, “不借白不借”。低利率政策极大刺激了美国老百姓的借贷冲动, 个人购房大量增加, 在巨大需求的拉动下, 资产价格不断上涨。纽约、芝加哥、旧金山、波士顿地区等大城市豪华公寓近几年的房价上涨幅度都在100%以上, 纽约曼哈顿上涨幅度则达到153%, 其中一些新开发区域的公寓价格更是暴涨了318%。2003~2006年4年间, 美国房价涨幅超过50%, 其实际收益比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的房地产热期间高出了3倍, 资产价格出现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泡沫。

与日本、泰国情况不同的是, 美国房地产市场被证券化了, 原先属于实体经济的楼市完全渗透到虚拟经济中, 二者的界限十分模糊, 因此, 资产价格泡沫破裂的风险也有了共轭的特征。在投资者眼中, 次级贷支持的MBS和CDO也变成了“低风险+高收益”的代名词, 一时间受到前所未有的追棒, 出现了“供销两旺”的火暴局面。然而, 从2004年开始, 美联储连续17次加息, 很多购房者望而却步, 大量炒房资金撤出市场, 房价开始下跌, 这成为次贷危机的导火线。

二、危机背后的金融创新与风险“漏洞”

随着次贷危机的爆发, 金融创新也成为学界热议的话题之一。的确, 透过这次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 我们不难看到金融衍生工具所起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我们知道, 抵押贷款证券是20世纪80年代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创新的产物。抵押贷款证券的运作机理是将若干种类的抵押贷款打包 (本金加利息收入) 作为一个集合体, 以此作为发行证券的基础。每一张抵押贷款证券都代表着该抵押贷款打包组合总收益的一部分, 证券发行商在扣除一定的担保费用和服务费之后, 将本息收入全部出售给抵押贷款证券的投资者。为了解决住房抵押贷款的风险问题, 并提高其流动性, 华尔街创造出资产证券化 (MBS) 、抵押债务凭证 (CDO) 、信用违约掉期 (CDS) 等一系列金融衍生产品。金融创新工具开拓了新的疆土, 次级住房贷款市场也被视为新的利润增长点, 于是, 次级债被从银行系统剥离出来, 并被包装成各种证券, 出售给形形色色的投资者。在追逐巨大风险回报的驱动下, 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动次贷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据有关资料, 美国次级贷款约为1.3万亿美元, 而CDS是它的48倍, 高达62万亿美元之巨。

也许, 最让资产证券化设计者意想不到的是, 在金融衍生产品频繁交易过程中, 风险不仅没有被分散 (如转移给资本市场) , 反而在债券链的内部节节聚积起来。对整个债券链而言, 现在所有的收益预期悬于一念之间, 那就是房价始终上涨。若房地产市场能够继续保持良好的上涨势头, 也许投资者的“信心游戏”不会结束, 然而, 当美联储把基准利率由原来的1%提高到5.25%时, 房地产市场风云突变, 房价开始出现下跌。于是, “信心游戏”终结了, 次级债累积的内部风险喷薄而出。

其实, 不止是次贷危机, 历次危机背后都有金融创新的影子。例如, 早在上世纪20年代, 金融创新工具就已粉墨登场。那时, 美国金融市场已出现了新的金融衍生工具:第一是顾客可以采用缴纳定金的方式购买股票;第二是按照普通股比例出售大量的固定利息债券。这两方面都增加了金融杠杆, 使一单位的资金在金融市场上可以发挥几倍甚至十几倍的乘数效应。在股票市场, 股票购买者定金购买, 剩余的资金主要是向股票经纪人借, 而股票经纪人的资金主要来自银行的贷款, 于是, 投资者、经纪人与银行之间形成复杂的债券链, 随着信用放大, 风险也被放大了。再如上世纪80年代末的日本, 竟催生了令人匪夷所思的金融衍生工具:日本公司在资本市场向投资者借贷, 双方约定, 如果贷款到期日经指数下跌, 企业将支付给投资者更多的利息, 以换取借款时的利息。这等于把日经指数的看跌期权推销给了债券投资者, 而这些投资者留下债权, 转手把看跌期权卖给了对此感兴趣的国际投资者。这样的融资方式之所以能够盛行, 是因为日本的企业与投资者都预期日经指数不会下跌。当时, 金融衍生产品在资本市场如野草般狂长, 国际投资者伺机而动, 其中最著名的要数高盛推出的“丹麦王国日经指数认沽权证”, 该“认沽权证”推出不足一个月, 日本股市便一触即溃。

当然, 把危机完全归咎于金融创新可能有失公允, 问题是, 金融创新的确存在风险“漏洞”, 因为工具理性往往把复杂的现实世界简单化, 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前提假设错误。次贷的数学建模, 就犯了这一致命的错误。更何况, 监管制度常常滞后于金融创新。美国目前的金融监管框架主要是在上世纪30年“大萧条”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美国财政部长保尔森坦言, 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已不能有效地处理当前的金融问题。事实上, 当金融衍生品呈野草蔓延之势, 极易游离于原有的监管之外, 使创新风险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失去监管的金融创新工具, 无异于吹大风险泡沫的“打气筒”。从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到90年代日本的经济危机再到本轮次贷危机, 情况莫不如此。人们总是在金融创新暴露出巨大的风险之后, 才发现监管缺失, 才强调风险防范的重要性, 然而为时已晚, 因为危机已经爆发了。

三、危机的内生性及其本质

从历史上看,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避免过度投资或不当投资带来的经济泡沫破裂, 美国、日本如是, 阿根廷、墨西哥、巴西如是, 东南亚诸国亦然。究其所以然, 危机是内生性的, 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结果。

实体经济需要“输血”, 虚拟经济便应运而生。当资金源源不断地从虚拟经济流向实体经济, 经济引擎就获得了取之不尽的动力之源。如果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能够维持良性的循环, 也许危机不会轻易发生。但情况并非如此, 原因在于, 在资源配置过程中, 资金流向很容易受投资者的心理预期影响而发生改变。凯恩斯指出, 在现实生活中, 许多真正的决定因素来自我们的头脑, 这就是他所说的“浮躁情绪” (animal spirits) 。正是“浮躁情绪”, 成为市场的重要心理驱动力, 导致投机性泡沫的大量形成。所以, 从更深的层次看, 投资者或投机者的心理机制成了金融危机的“发条”。投资者常常依据过去及当前的经验高估了某些行业——特别是那些短期内就能带来高回报的行业——的收益, 并形成错误预期。在利好消息的持续作用下, 资产价格有可能飞速上涨, 于是狂热的投资迅速转化为投机行为。然而, 当大量资金注入某些行业后, 就会出现过度投资, 使生产严重偏离实际需求。以这次次贷危机为例, 据美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的调查, 有1/4左右的美国住房是用于投资而不是实际居住。投资者已经准备好购买住房然后赔本出租, 原因在于他们预期房价会不断上涨, 为了赚大钱, 炒家甚至在房子建成之前就开始买进卖出, 许多房屋在真正有人入住之前要转手两三次。例如在迈阿密, 多达一半的初始买家会以这种方式转售新住房, 以赚取房价上涨的价差。狂热的投机行为制造虚假需求, 推动资产价格暴涨, 但资产价格的上涨是有限度的, 当它大大偏离其真实价值时, 供给与实际需求的链条就断裂了, 市场交易难以为继。

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观点, 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是引发经济危机的内在因素, 其表现为生产的相对过剩与消费的需求不足。凯恩斯也把1929-1933年大萧条的原因归咎为有效需求不足。有效需求不足, 更确切地说, 就是消费能力不足。大萧条期间, 一方面, 普通居民没钱消费, 缺衣少食, 生活陷入贫困;另一方面, 生产过剩, 商品大量积压, 农业资本家竟用小麦和玉米代替煤炭作燃料, 把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 使之成为一条“银河”。晚近的例子, 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日本, 由于房价大大超出了普通消费者的支付能力 (其时仅东京的地价就相当于美国全国的总地价, 以此可见一斑) , 一般工薪阶层即使花费毕生储蓄也无力在大城市买下一套住宅, 能买得起住宅的只有亿万富翁和极少数大公司的高管。这次次贷危机, 同样也是因为数百万个低收入家庭无力支付住房抵押贷款而出现严重违约引起的。如果消费者购买力不足, 投资却源源不断地跟进, 实体经济必然畸形发展, 出现产能过剩、产品积压, 最终导致生产和资本的“双重过剩”。这时, 实体经济吸附资本的能力已大大超出其极限, 大量逐利的资金无法投入再生产, 只得回流到虚拟经济。克鲁格曼认为, 投机行为是“自我强化的”, 也就是所谓的“信则灵”。在心理预期的作用下, 投机者总以为证券投资领域的回报要高得多, 当逐利资金只在虚拟经济体内“循环”且被不断强化时, 泡沫就吹大了, 风险也放大了。一旦“自我强化”出现危机, 市场经济的心理支柱就会发生动摇。当市场信心崩溃时, 经济危机就难以幸免, 不管实体经济是否健康。

由此我们可以归纳出危机发生的基本原理:心理预期导致投资过热, 投资过热推动资产价格上涨, 资产价格上涨进一步诱导投机, 一环扣一环, 然而, 当虚拟经济的资产价格远远偏离实体经济的基础价值时, 就会形成大量泡沫, 泡沫越吹越大, 危机就必然爆发。不论是20世纪之前, 还是20世纪之后, 所有金融危机及经济危机本质上都是一样, 虽然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摘要:由于楼市和股市高回报的特性, 资产价格投机泡沫最容易在这两个领域形成, 并成为触发危机的导火线, 金融衍生工具又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从历史上看, 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 没有一个经济体能够避免过度投资或不当投资带来的经济泡沫破裂, 因为危机是内生性的, 是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脱节的结果。

关键词:金融危机,经济危机,资产价格泡沫

参考文献

[1]李延喜.次贷危机与房地产泡沫[M].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9.

[2][美]保罗.克鲁格曼.萧条经济学的回归[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日]奥村洋彦.日本“泡沫经济”与金融改革[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

[4]世界房地产市场掀起泡沫狂潮[N].2005-08-03, 参见http://sse.gov.cn/node6/node22/200508/con39613.shtml.

[5]张伟.1929-1933美国大萧条[J].招商周刊, 2003, (32) .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浅谈 篇3

(一)经济体制与经济思想方面的影响

经济运行的问题可以追溯到经济体制和经济思想方面。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市场化趋势不断发展,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由此引发的资本主义滞涨危机,使得新古典经济思想取代凯恩斯主义成为主流经济思想。20世纪末苏东剧变和中国的市场经济改革,最终形成了全球市场经济体制。推崇市场机制,放松政府监管成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主要趋势。市场经济固有的盲目性和社会经济日趋复杂的社会化程度之间的矛盾不断累积加深,这是导致危机的重要根源。

(二)美联储的低利率政策催生房地产泡沫

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信息科技革命的推动下,美国经历了战后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2001年lT泡沫破灭后,为了刺激经济,美国采取了极具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一方面,房地产市场的供给迅速增加,另一方面,购房者对房屋产生大量的需求,导致房产价格不断攀升,大量投资者加入购买行列。在此刺激下,银行发放了大量各种形式的住房抵押贷款。贷款条件过于宽松,为许多人提供了购买超出自己偿还能力的住房,住房抵押债务急剧增加,美国的住房抵押贷款抵押债务对收入之比创下了历史新高。低利率直接带动美国房产持续繁荣,成为助长次级房贷市场泡沫的重要因素。当泡沫破灭后,次级贷的价值迅速贬值,对购买了大量次级债的美国大金融机构造成资产大幅缩水和损失,股票价格大跌,引发了次贷危机。

(三)金融资产证券化过度发展运用

20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工程技术取得长足发展,资产证券化发展迅猛。金融工程学家可以针对任何现金流设计出市场化的金融衍生产品。结构化金融产品使得信用级别低的客户可以获得金融支持。针对次级贷款的证券化和房地产市场相互推动成长。次级抵押贷款经过多次打包、分层处理形成CDO(债务抵押证券)、CD02、CD03等多级证券产品,衍生品市场严重背离基础资产交易规模。据统计,2003年至2006年,信用衍生类金融市场规模膨胀了15倍,已达到50万亿美元的惊人规模。证券化将众多的金融机构和投资者联系起来,房产价格下跌导致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价格迅速缩水,市场迅速萎缩,产生连锁反应,危机在全球范围内蔓延。

二、从金融创新的角度剖析美国次贷危机

首先从金融产品创新来看,我们认为金融产品创新既有风险又有收益,风险是我们持续不断关注的。其实就是说金融创新更多的还是要在优质资产的基础上进行金融产品创新,美国次贷危机之所以爆发,因为次级贷款本身就不是优质的产品,是有问题的资产,是对于有问题的资产进行重新的整合和打包,当然这种方式有可能适应对有投资风险偏好的人比较适合,反之的话就会造成巨大的风险。就是说我们在创新过程当中要更多的用优质资产,那么一些不良资产或者是有问题的资产是不宜于创新的,否则会增大金融创新过程中的风险。

其次为分散抵押贷款机构的信用风险及流动性风险,美国的投资银行通过资产证券化这一金融创新工具,将同类性质的按揭贷款处理成债券形式在次级债市场出售。最具有代表性的金融创新产品是所谓的债务抵押证券(CDO),它是将基于次级按揭的MBS(按揭支持证券)再打包发行的证券化产品,这一过程被称为二次证券化。在这次证券化过程中,基础资产中的信用风险不同程度地转移到不同档次的CDO投资者。此外,以信用违约互换(CDS)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产品在风险转移过程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方面,CDS可以用于高级档CDO的信用增强,将信用风险转移给信用保护出售者,进而获得资本市场准入;另一方面,CDS也可以被信用保护出售者用于构造高风险的合成CDO,以承担次级按揭风险来获取高收益。金融创新产品让风险转移进一步市场化、扩散更广。

三、次贷危机给我国金融创新风险防范带来的启示

从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到次级债危机,是一个伴随着金融创新风险不断产生并强化、扩散的过程。目前我国的金融创新有所推进,但处于初级阶段,如何在推进的过程中,更加稳健,更加注重风险监控,在这个基础上,有条件、有选择地进行产品创新。在剖析美国次级债危机的基础上,对我国金融创新的风险防范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正确认识金融创新与风险防范

金融创新是一把双刃剑,它一方面能够分散、对冲风险;另一方面它又能够放大、转移和扩散风险。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主见开放,我国金融机构在加大金融创新的同时,必须清晰地认识到,金融创新同任何创新一样会有风险,由于金融机构的特殊性,风险往往会更大。因此必须加强金融机构风险意识和提高风险管理能力。借鉴美国金融危机的教训,当前我国金融业风险管理水平落后,风险预警机制不健全,需从以下三个方面不断加强。一是完善我国信用评级体系和建立监管机制。我国的信用体系还不完善,需进一步完善这一体系,形成完善的风险管理机制,对信用评级建立监管机制,这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二是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加强信息披露,提高金融信息透明度应成为完善外部风险管理机制的重要内容。对金融机构特别是在金融创新方面,实行必要的强制性信息披露措施,加强对信息披露的管理。三是提升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各国银行业展开竞争,金融机构的逐利性竞争经常会导致借贷标准降低、潜在风险增大,因此需要加强金融机构的风险意识和提高风险防范水平。

(二)妥善处理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

科学有效的金融监管是促进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此次危机表明美国金融监管存在漏洞和缺陷,监管不到位,我国需从中吸取经验教训。然而,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关系,始终是对立统一的。一方面两者具有统一性,金融监管能支持和引导创新,为了逃避监管,金融机构会加快创新的步伐,监管机构为了达到监管的目的,必须进行相应创新,因此,金融创新包含了金融监管创新;另一方面两者又是对立的,金融创新增加了金融体系的不稳定性,削弱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金融监管则可能抑制金融创新的效率。为了减少这一矛盾,使金融监管更好地为金融创新服务,要建立监管机构协调合作机制。首先,建立和完善國内财政、人民银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协调合作机制,提高监管效率,共同维护金融稳定:其次,加强不同金融监管机构之间的合作,尽快过渡到混业监管,避免监管真空和监管重叠现象;再次,监管系统内要提高人员素质,创新工作流程,完善内部协调机制,提高监管效率。总之,通过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博弈,使得两者不断实现动态协调。

(三)保持宏观经济基础的稳定

近年来,由于中国的国际收支结构一直保持双顺差,人民币面临较大的升值压力。中国汇率制度在趋向浮动利率制度转变时,人民币也在逐步升值,要不失时机地减轻人民币升值对金融体系的影响。如果当前中国政府侧重于采用人民币升值来解决人民币升值压力、解决贸易顺差过大问题,一旦人民币实现了大幅升值,并且得不到经济基本面的支持,那么国际资本就会大量流出,人民币汇率走势就会出现逆转,就可能会发生金融危机。因此需要从国家宏观经济基本面着手,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当前中国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体运行良好,但经济在局部地区过热、行业的经济泡沫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宏观经济环境的改善应该是金融改革的重要条件。除此以外,中国有关政策的完备和有效性、经济主体的行为合法性以及腐败与官僚问题等,对于金融改革过程中银行危机发生的可能性也有重要影响,要消除这些潜在的危险因素,把危机消灭在萌芽之中。

(四)提高直接融资比重改善我国金融结构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浅谈 篇4

作者:张洋东,赵永刚

来源:作者赐稿

来源日期:2009-6-3

本站发布时间:2009-6-3 18:46:57

阅读量:1920次

由美国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海啸,给世界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开放的中国也不能独善其身,这场金融危机也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冲击和影响。今年全国人代会政府工作报告称,2009年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如何正确认识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严重影响,搞清一些相关的基本问题,对于我们更理性更从容地应对危机,更理性更有力地扭滑促增,更理性更自觉地转变发展方式,推进科学发展,是有助益的。

一、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的影响主要是什么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开放的中国的冲击是全方位的,对各个方面都有严重影响。在金融方面,我国持有美国“两房”债券3760亿美元、美国国债5189亿美元,金融危机使我国一万九千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缩水和损失不少;股市大幅下跌(上证指数从2007年10月16日的6124.04点,下跌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点,跌幅72.8%。中国上市公司市值管理研究中心2009年5月24日发布的一份报告显示,自2008年5月1日至2009年4月30日的近一年间,A股1386家参选上市公司总市值高低落差达到9.44万亿元,分摊到1.25亿个股东账户相当于户均亏损额一度高达7.55万元)。还给我国一些金融、保险、投资机构(他们因购买美国的基金、债券等)也造成了直接的不小的损失。但我国金融体系总体相对健康,金融机构运行正常,财务状况良好,几大商业银行的资产总量还因这次金融危机而跃居世界各大银行前列,没有发生象前段欧美那样不少投资银行、保险公司、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破产、倒闭的金融危机。今年3月6日,全国政协委员、原国家统计局局长李德水,在今年召开的全国政协十一届二次会议记者会上回答金融时报记者时称:“中国根本没有发生什么金融危机!中国的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支付、结算畅通无阻,我们贷款增加的很快,没有什么像西方国家处在金融危机煎熬的那些地方的银行,他们的银行贷不出钱来,我们只是受到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而已,不要把概念搞错了”。也就是说,我们中国不是金融危机。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主要方面还在实体经济上。欧美国家的金融危机,使这些发达国家进入经济衰退期,消费需求大量萎缩,对中国的进口急剧减少,使中国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2008年上半年就有6.8万家加工出口企业倒闭,还有不少企业停工限产。今年一季度,我国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4287亿美元,同比下降24.9%。4月份,出口仍比去年同期下跌22.6%。沿海大量加工出口企业停产关闭,直接的影响是这些企业GDP和税收的消失以及农民工的失业返乡。间接影响是这些企业电力、原燃材料的停止和减少使用消耗,传导影响到其他生产、制造产业,造成各种原燃材料、产品的积压,价格下跌,进而造成其他生产企业的减产、限产、停产,其他生产企业GDP、利税的减少,下岗失业人员增加。在今年“两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李毅中透露,到去年底,全国有7.5%的中小企业歇业、停产或倒闭(目前我国共有企业3200万家,停产、歇业、倒闭达到200多万家),这就引发了全国的经济危机。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孙立平在《金融危机究竟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一文中说:“中国正在经历的是一场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但又不同于美国金融危机的温和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中国正在经历的危机,实质上并不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一部分,而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生产过剩型经济危机”。这里要注意的是,我国眼下的这场经济危机是由美国金融危机引发的、而非由它产生的,我国的产能过剩是我们自身体制、机制作用多年积累下来的。

改革开放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就是市场对生产要素的配置起基础性作用,就是什么产品有利可图,市场这只手就会聚集生产要素形成生产力。由市场配置生产要素,必然产生生产的无政府主义,必然导致生产过剩,这是体制的必然。

从运行机制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强调发展,为调动地方抓发展的积极性,我国实行财政包干体制,各级各地分灶吃饭,各级各地迫于为了自身的经济利益,不得不千方百计加快发展;为了加重各级干部抓发展的责任,我们实行了严格的考核制度,按固定资产投入、GDP等的增长来排名次、定奖惩、搞诫勉,这又迫使各地的官员争先恐后抓发展。这些制度、机制的共同作用,使全国32个省、市、自治区,2800多个县都拼命抓发展,自己有资源、有资金、有技术,自己能上肯定上;没有这些,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也要上。至于是否产能过剩,地方无从判断,是否重复建设,有无市场前景,各个地方也不会去顾及它。我们的体制、机制似一台强大无比的引擎,推动国家、外资、合资、民营几个轮子一起转,推动各个地方能上则上尽量上,能快则快尽量快。多年高速发展,产能迅速扩张,中国由此成为世界工厂,很多产能都严重过剩。

比如钢铁行业,2008年全世界钢铁产量为13亿吨,而我国钢铁产量就达5.8亿吨(生产能力6亿多吨),占世界产量的45%,明显产能过剩,而现各地仍在投资扩张钢铁产能,因而人民网今年5月13日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地遏制钢铁行业产量过快增长的势头,对不顾市场需求盲目扩大生产的钢铁企业,要商请当地商业银行减少或停止贷款;要求在下游行业尚未完全复苏的情况下,钢铁行业必须把控制总量作为当前的首要任务,严格执行差别电价政策,对20吨及以下转炉电炉等淘汰类,2005年8月以后建设的120吨以下转炉、70吨以下电炉、1000立方米以下高炉等限制类生产能力继续实施淘汰类、限制类差别电价。然而一个部的规定,哪里遏制得住各地在“扭滑促增”中的继续努力发展和对淘汰关停落后产能的软拖硬抗。

又如房地产业,2009年第7期《高端参阅》刊登的《今年股市楼市会怎样》的文章称,2008年全国房地产施工面积24亿平方米,但全国只销售了5.5亿平方米,按照这样的速度,全国需要四五年的时间才能够将这些面积消化掉,而还不考虑到政府未来3年在保障性住房方面的投入对市场的冲击。地产大佬任志强认为,预计到2009年10月,全国烂尾房要超过10亿平方米。而今天哪个城市不是继续把房地产开发作为自己的经济增长点而在努力大上?其他我国的家电、轻纺、建材水泥、汽车摩托车,很多产业都是产能严重过剩。同时,由于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接近60%,很多产品要靠外贸出口,一旦国外出口受阻,产能过剩的矛盾马上就反映出来,并迅速传导到其他产业和领域,产生经济危机就难以避免了。

“中国经济长期以来自身运行中由于体制机制的作用、结构的变化而不断埋下了危机的种子”(鄂玉江:《中国经济危机问题分析》)。这是中国为既往过度依赖高投入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和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必须要支付的沉重代价。即使这次美国没有发生次贷危

机(次贷危机只是世界经济危机的导火索),就算这场世界经济危机没有发生,国内产能过剩的经济危机也或迟或早会爆发,这次只是碰巧搭上了世界金融危机这趟车。

二、这次世界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有多大、持续时间有多长

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各国政府频频出招,采取了空前的救援措施,以遏制金融危机进一步蔓延,防止经济滑向更深的衰退之中。但各国政府金融救援措施和财政刺激计划的效果显现还有待时日,能否达到预期目的现在还很难说清。今天,世界金融危机仍在持续,还未见底,正在向新的方向转变,“但大患已经酿成,从全球金融危机向全球经济危机的转化已经是一个很难逆转的进程”(韩志国:《金融危机向经济危机的传导之路》)。

一是从范围看,已由美国向欧盟、向全世界蔓延。二是从发展方向看,从最先的次贷危机转向金融危机,现在已由金融危机转向实体经济危机。许多世界500强甚至100强老牌企业生存环境艰难,面临破产边缘,并有向社会危机蔓延,引发和激化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趋势。美国房价指数已连续28个月下跌,较其2006年高峰时跌去25%。美国汽车行业在08年末陷入倒闭困境,并要求政府救助。今年4月16日,美国第二大购物中心运营商“通用发展”向法院提出破产申请,这是美国有史以来最大一起商业地产商破产案例,也是在金融危机中倒下的最大非金融企业之一。4月30日,陷入困境的美国第三大汽车厂商克莱斯勒公司发表声明,宣布申请破产保护,这是20世纪30年代以来,美国主要汽车企业第一次通过申请破产保护谋求重组。“内忧外患”的经济环境也令欧元区企业步履维艰。欧元区今年3月新订单指数由-57降至创纪录的-61。新订单的减少令工业信心备受冲击,欧元区3月总体工业信心指数由-36降至创纪录的-38。英国去年12月房价月降2.5%,年降15.9%,这是1991年开始收集参照数据以来最大的年比降幅。2009年1月9日,双龙汽车公司正式向韩国法院申请保护(破产管理),成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倒闭的首家韩国大公司。

经济衰退令失业人口大量增加。美国今年制造业和服务业继续收缩,谷歌、戴尔、IBM、通用等大型企业相继宣布裁员,关闭工厂以削减开支,美国出现严重就业问题。2008年美国失业总人数高达260万人,为二战至今的最高水平,并延续至2009年。今年3月份,美国失业率达到8.5%,为25年来最高水平,预计未来几个月可能达到两位数。英国今年2月份申请失业救济人数增加13.84万人,为1971年开始记录以来最大月比增幅。美联储发布的最新经济形势调查报告显示,2008年12月下旬以来,几乎所有地区的经济活动都变得更加疲软:服务业和能源业无法摆脱整体经济形势黯淡的冲击;劳动力市场的状况非常糟糕;商业和住宅房地产业正在遭受信贷标准提高和信贷活动减弱的冲击;假期商品零售减少,汽车销售显著下降;制造业也几乎未显露出任何活力。

联合国经济与社会事务部近日发布了《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和前景》报告称,“全球经济正在同步下滑”、“全球人均收入将在2009年经济形势下有所下降,这是十几年来第一次”。国际组织纷纷下调此前预计,认为2009年世界经济可能陷入“负增长、高失业”的困境之中,而且其“终点”还无法预测。“有人说这次金融危机是百年一遇,有人说是30年代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还有人说是目前所有活在地球上的人都没有见过的一次危机”(孙立平: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危机究竟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

由于这场金融危机仍处于持续发展中,危机将走向何方并止于何处?巨大的不确定性笼罩全球。对于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经济学家众说纷纭。有的认为是“V”型,即衰退下降,庚

即转向上升;有的认为是“W”型,即下降上升,又下降又上升,要反复几次才能最终走出危机;有的认为是“U”型,即衰退下降后,要在底谷持续较长一段时间方能上升,走出危机;更有悲观的认为是“L”型,即衰退下降后,将很长时间在谷底低迷运行。

对这场危机持续的时间,经济学家也看法不一。海外机构的一份调查统计称,全球100余位经济学家中有60%认为经济衰退将从2008年10月开始持续两年,此后有1年滞缓期,全球经济处于一种衰退后的“停滞”、“休眠”状态,2012年出现缓慢的恢复性上行;另有30%的经济学家认为全球经济将持续衰退3到5年,滞缓期有5年。一份对近50家美国、欧洲以及亚洲商业银行的调查报告得出的一个预期是,全球整个银行业将会经历2到3年的寒冬期,而全球银行业坏账将呈现近30年来最高水平。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表示,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世界经济将进入较长时间的衰退,但是不会崩溃。PIMCO亚洲区首席执行官布莱恩?贝克表示,“全球的宏观经济数据现在出现一堆复杂而互相矛盾的结果,应该不会很快进入到持续复苏的阶段”。广东省社科院丁力表示,金融危机今年是初冬,明年是寒冬,后年是严冬。因此,“在这个时候判断全球经济复苏似乎太早”(PIMCO亚洲区首席执行官布莱恩?贝克)。

这场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对我们重庆经济的影响有多大、多长,我们有的人认识不清。因为对我国的影响首先是沿海加工外贸企业,然后才传导到其他企业、其他地区,传导到我们地处内陆的重庆,显现滞后。去年四季度,我们重庆就有人高兴地说“这边风景稍好!”我国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后,党中央、国务院及时出台了4万亿救市计划和一系列扭滑促增的应对措施,今年其作用和效果在一些行业、一些月份有了一些显现。我们一些同志就此认为我国经济已经开始回暖。对这些说法,我们认为均是对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影响的严重性认识不足,观察不够,结论稍嫌轻率。我们要看到,世界金融危机还在发展蔓延,我国经济虽下大本钱救援,虽各级采取了那么多扭滑促增的措施,有的方面只是效果初现,有的方面效果还不尽如人意,有的方面甚至还有反复波折。5月15日《参考消息》刊的《出口下滑拖累中国经济复苏》一文透露:“中国出口4月与去年同期比下跌22.6%,降幅高于3月份的17.1%”、全国“工业增加值比去年同期增长7.3%,低于3月份的8.3%,也低于分析家对4月份增幅的预期”。中央对这个问题是十分清醒和慎重的。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特别告诫:“国际金融危机仍在扩散和蔓延,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在加深,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经济复苏过程可能是曲折和复杂的”。

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时间到底多大多长?未来经济运行走势到底是什么型?我们都不必去争论,也不必过早断言。我们需要冷静观察,积极应对。在应对上,我们思想上宁愿把这种影响估计得充分一些,时间准备长一些,困难设想得多一些,措施想得更实一些,这对扭滑促增有利无害。

三、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主要启示是什么

这场由“美国制造”的世界金融危机是一部很好的教材,给我们的教训和启示也是十分深刻的。我们应当深刻反思,认真汲取。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告诉我们,要实现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现在全国正在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我们南川学习了许多关于科学发展的文件、讲话和资料,也听了多场关于科学发展观的高质量讲座,这些文件、讲话、资料和讲座,都从不同角度谈到了我国的发展方式问题。这些文件、讲话、资料、讲座和这次世界金融危机都告诉我们:曾经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拼资源、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和以牺牲环境与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发展模式已经没有生命力了,我国的资源条件、环境容量也已经不能再继续支撑这种发展方式了,这种只顾产业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已经行不通了。著名学者、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吴敬琏指出:“在金融危机发生之前,中国经济就已经出现了问题,依靠资源投入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无法再持续下去了”,我们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后,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必然发生改变,我们必然要面临一个新的国际消费环境。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西方发达国家加强了金融监管,金融机构也吸取了教训,已不再向没有信用等级、没有还款能力的消费者提供贷款。由于担心失业率将在经济衰退加深之际继续上升,美国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国民的超前消费意识正在逐渐淡化或退出,国民储蓄增加,消费需求大幅下降,以美国为首的外部需求将持久不足。全球需求大幅缩减,对于世界工厂中国来说,过多依赖出口拉动经济增长的路子也行不通了,我们必须把经济增长转到依靠扩大内需上来。

这次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各产业必然面临一个新的国际竞争环境。西方很多大型企业深受这次金融危机的影响,有的已经破了产,但更多的企业并没有在那里等待死亡,他们的各类企业都在利用这次危机进行重组、调整、升级,从而甩掉过去的包袱,再轻装上阵。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最发达国家,他们都曾经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商,在前些年,他们将大部分制造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着重保留金融、教育等服务业和科技产业,只掌握高端、核心技术,反过来,也使他们国家的经济高度依赖、依附海外。这次金融危机显示,那些有良好制造产业的国家所受的负面影响,远没有那些制造业被大量转移出去的国家严重,所以,美、英、法、德等国都重新注重发展自己的各种制造业。这两个因素决定金融危机之后,中国制造业将面临新的竞争环境,因此我们必须努力实现产业升级,必须努力提高中国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香港最新一期《经济导报》载文称:金融危机蔓延将推动中国增长方式转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说:“这场危机启示我们,中国现在到了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时候了”。危机的应对之策,吴敬琏开出的“药方”是:长期来说,根本问题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内部失衡的深刻根源,就是经济发展方式。如果经济发展方式问题不解决,我国经济中资源过度投入、投资率过高、消费不足、环境破坏、金融体系等问题就都无法解决。现在很多人都说要救亡了,来不及转变发展方式。我认为这是不对的,要标本兼治,在救火的同时提升产业、改变增长方式,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面临的各种问题。孙立平在《金融危机究竟向我们提出了什么样的问题》一文中写道:“我们经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这场经济危机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但如何理解这个机遇?我认为,最大的机遇,就是在经济危机的压力之下,下决心进行社会变革,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

党中央、国务院高瞻远瞩,对这次世界金融危机提出了明确的应对措施。2008年12月8日至10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强调,把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作为应对国内外经济危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今年3月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参加十一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解决问题要标本兼治,要把今年的工作与长远的发展结合起来,在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同时,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今年3月5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上作的工作报告,强调“一是扩内需,保增长。坚持把扭转经济增速下滑趋势作为宏观调控最重要的目标,把扩大国内需求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长期战略方针和根本着力点,增加有效需求,加强薄弱环节,充分发挥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二是调结构,上水平。坚持把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变压力为动力,坚定不移地保护和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整合生产要素,拓展发展空间,实现保增长和调结构、增效益相统一,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5月2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在全国财政支持新能源与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发展工作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在新的形势下,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用世界眼光观察问题,从国情出发统筹谋划,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金融危机对经济的影响 篇5

2由对外经贸大学金融学院和北京开达经济学家咨询中心联合主办的“2009首都经济学界新春论坛”日前在京举行。60余位经济学家出席会议,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及中国经济发展的走势展开讨论。论坛由对外经贸大学邱兆祥教授主持。

3中国经济新闻网讯:在新增中央投资中设立专项,重点支持纺纱织造、印染、化纤等行业技术进步,将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由14%提高至15%;依托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大规模开展重大技术装备自主化工作。充分利用增值税转型政策,推动企业技术进步

4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刘慧北京报道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国际论坛上 共有12家企业获评“改革开放30年·最具责任感企业”称号,分别是:中国建设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大唐集团公司、中国中钢集团公司、联想集团、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道达尔(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杜邦中国集团有限公司、日立(中国)有限公司、安利(中国)日用品有限公司、飞利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5印度商工部外贸总局1月23日发布2008财年第82号公告,宣布依据1992年印度《对外贸易法》第5和第3(2)章之规定,自即日起禁止进口海关税号9501、9502和9503项下的中国玩具,禁期为6个月,直到发布下一个公告为止。

商务部有关负责人表示,“中国政府将对该事件发出严正抗议,如果印度的做法严重触犯WTO协议,违反其加入WTO时作出的承诺,中国政府或将印度上告至WTO争端解决机构DSB。”据印度快报24日报道,印度玩具业协会秘书长阿罗拉说,他们很惊讶于政府的措施。尽管印度政府没有给出禁令原因,但阿罗拉认为,这是为了保护印度玩具产业。

61月6日,欧委会决定对原产自中国的钢铁紧固件(螺钉和螺栓)征收85%的反倾销税。据了解,2007年,中国出口到欧洲的紧固件高达5.75亿欧元。业内人士指出,尽管螺钉和螺栓只占整辆自行车总成本的一小部分,但实行的新反倾销税对该行业的影响却不容忽视。

7眼镜制造一直是中国轻工产品出口的重要板块,而眼镜业出口主要集中在浙江温州、江苏丹阳和广东深圳。

记者从浙江省眼镜行业协会了解到,在去年底的一项企业基本情况问卷调查中,70%以上的眼镜企业均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

8去年12月,中国民航局公布了帮助航空企业应对严峻形势的十条措施。这些措施涉及规范市场秩序、控制运力增长、实施特殊航线政策、落实国家财经政策、实行价格收费调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方面,核心内容是通过行政、经济和技术手段帮助航空公司增收节支,增强应对严峻形势的能力。

9中国经济新闻网讯:记者周雪松1月15日北京报道记者从今天在京举行的全国国土资源厅局长会议上获悉,为严格规范农村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国土资源部今年的重点工作之一是推进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

据介绍,国土资源部将尽快印发《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出让和转让管理暂行办法》,抓紧研究制定拟由国务院出台的管理条例;加快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进入有形市场流转的土地,必须经过确权登记;继续深化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研究,进一步细化权利、显化主体、明确权能。

11月22日-23日,来自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21个成员的高官们齐聚古朴宏伟的秘鲁国家博物馆,就世界经济和金融形势以及促进亚太地区经济一体化等议题交换意见

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22日在秘鲁首都利马就全球经济发表声明,反对各种形式的保护主义,在强调协调应对危机之外,希望多哈回合谈判取得平衡且具有雄心的结果,致力于下个月在现有进展基础上就谈判模式达成一致

春节作文

写春节作文前,我们可以先回忆下过春节是我们参加过的活动,如贴倒福、分压岁钱、吃饺子、掸扬尘、贴年画、贴剪纸、放鞭炮、守岁、给压岁钱、挂千千结、贴春联等,然后挑一个我们印象深刻的上网查些资料,可以到百度搜春节的八个习俗,春节的由来与传说等,也可以上作文网作文素材频道找到相关资料再进行介绍。

作文题目可以自拟,如欢度春节,春节游文庙,除夕之夜,美丽的春节,春节花会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每个部分举例:

开头部分:大致介绍一下春节,及春节的一些习俗,点明你所要介绍的习俗。(略写)

例:元宵节是我国的四大节日之一,元宵节一过,春节也就算过完了,所以这一天是非常隆重和热闹的。过元宵节的节目丰富多彩,有充满乐趣的看花灯猜灯谜,有喜气洋洋的舞龙,还有热闹非凡的赛龙船。不过,最吸引我们小孩子的却是那多姿多彩的烟花。

第二部分:介绍这一习俗的来历、象征意义等,像剪纸、年画、千千结等还可以写写这些物品的种类、样子等。(详细)

例:春联代表着欢乐祥和。在我们中国,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在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的气氛。一幅幅春联不仅带来了吉祥和祝福,还带来了中国古老的浓浓的文化气息。瞧!“大地春光好,长天晓日红”、“岁岁皆如意,年年尽平安”、“江山万里如画,神州四时皆春”、“春风送春处处***美,喜鹊报喜家家喜事多”…… 幅幅春联让千家万户喜气盈门。春联的种类比较多。按照使用场所,可分为门心、框对、横批、春条、斗方等。因此,贴的位置也不同,如“门心”贴在门板上端中心部位;“横批”贴在门楣的横木上。

第三部分:回忆自己参与这一活动的情景。(详细)

例:记得去年元宵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我去工人体育馆看烟花。八点整,只听见几声沉闷的声音,一个个烟花带着红红的火星窜上了天空,几声脆响,夜空绽放出几朵美丽的花朵。它们的形状和颜色各不相同,有五颜六色的满天星,金黄色的蒲公英,紫色的牵牛花,火红的玫瑰花,粉红的月季、银色的百合,真是绚丽多彩。随着一声声的炮响,人们在惊呼,在赞叹,夜色中,人们微微扬起的脸上也变幻着多姿的色彩,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结尾结尾部分:写写自己对这一习俗的感受。

例:我看着那散发着传统文化芳香的中华结,仿佛品味到了中华民族远古的神秘和东方的灵秀。它的古香古色,它的千变万化,让我神往,让我遐想……

《春节的街头》

今天,是中国传统节日——春节。早晨我还没醒,就听到了鞭炮的声音。平静的社区,今日显得热闹非凡。这热闹的喧嚣,把我的睡意一股脑的全都打撒开来。于是,起床穿上了新衣服连早饭都来不及吃就冲到门外,看着各家各户的炮竹,烟花。接着就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走街串巷——拜年!

“李伯伯,新年快乐”“王阿姨,工作顺了”“刘奶奶,身体健康”〃〃〃跟所有的长辈们拜过年之后,妈妈提议说:一会,去街上看看,感受下新年的气氛。一上街,街上可就更热闹了。人们手里有提着大袋大袋的菜,身边的孩子手上握着一大把小花炮,蹦蹦跳跳地跑着。看!我左边的一位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跑到前面去。一下子又转过头对一位满手是鼓鼓的袋子的大人喊着:“爸爸,快点!我要回去放炮玩呢!”。有拿着那边超市发的小气球的,红的,黄的,绿的,还有蓝的。也有三五成群,手挽着手说说笑笑的姑娘们,小伙子们,忙绿了

一年,辛苦了一年,我想这个时候应该是大家最放松,最高兴的时候。你看,路灯上还挂着两个小红灯,喜气洋洋的。就像在说,“我们也要过新年,我们也要过新年”。

一进菜市场,那才更热闹呢!人流窜动,一眼望去,什么也看不见,全是人。还有那翠绿的黄瓜,可真新鲜哪,你看,那金黄色的小花在太阳的照射下显得多么的生机勃勃啊。那鲫鱼,鲢鱼,青鱼,草鱼等等在水里游来游去,真是印证了我们中国的老话:年年有鱼(余)!黄的韭菜,红的番茄,黑的木耳,白的萝卜〃〃〃真是要什么有什么呀。“哎哟!可真够挤的。”我嘀咕了一句。跟着妈妈买了几个我爱吃的菜,结完帐就走出了菜场。超市里的收银台前也早已排起了长龙。傍晚时分,街上,又渐渐安静下来。店主们把店子关了,超市也比往常早了些许关门。大家都提着东西回家过年去了。

到了晚上6点左右,社区渐渐安静,孩子们都回家吃团圆饭去了。吃完团圆饭7、8点的样子社区又重新热闹起来。孩子们全都出来放花炮了。这个放个“降落伞,”那个又放个“天女撒花”〃〃〃〃各式各样的花炮全有。每放完一个都会聚集好几个孩子,他们在讨论谁的花炮最美丽,谁的花炮颜色最多,之后又是阵阵欢笑。大人们或几个坐在一起打牌,打麻将;或几个坐在一起嗑瓜子,剥花生;或看着自己的孩子放花炮,偶尔还要帮他们一下。大多数的孩子,都是自己独立操作完成。

夜,更深了。人们陆陆续续的回家了,有些不肯回家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劝说下,不情愿的回了家,一天的热闹景象渐渐被夜幕包围。我不禁感叹又是一年到,时间过得可真快呀!

春节见闻

“当、当、当”新年的钟声敲响了,家家户户的门上早已贴上了或火红或金黄的对联,每一家的老老少少都乐得合不拢嘴。兴奋的孩子们有的目不转睛地盯着电视,品尝着一年一度的晚会大餐――春节晚会;有的急着给自己的长辈拜年,发短信,打电话,所有新年的祝福话语仿佛怎么也说不完;调皮的孩子正在向自己的父辈们 “讨要”压岁钱;屋外的鞭炮声此起彼伏,炸开了锅,五彩的烟花更是把这个特殊的夜晚点缀得绚丽多姿。

正月初一,农历新年的第一天迎着人们的喜悦祥和而来。我这个平时最赖床的懒汉,今天却起了个大早,因为我极想穿上我那美丽的新衣,出去好好炫耀一翻。我要去走亲访友拜新年了,这无疑也是一件高兴的事。我们小孩子走在拜年队伍的前面,见到长辈们拜个年,说几句吉利话,就可以收获一大把的压岁钱,然后拿到街上去买自己喜爱的东西――玩具、零食、鞭炮……,家长好像变了个人似的,对我们的放纵是那么的宽容,一切都有了!这就是过年的感觉。

“放鞭炮喽!”不知是谁喊了一声,小孩子们很快都聚在了一起。一串串鞭炮在人们手中点燃,响声震天,四处飞溅,仿佛要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送到千家万户。一阵阵炮竹声接连不断,热闹非凡。

到了吃饭的时候,望着满桌子平时最爱吃的菜肴,我们小孩子却一点儿也不觉得饿。大人们在推杯换盏之间,谈论最多是:今非昔比啊!今天的幸福生活从餐桌上最能说明问题,现在人们生活好了,天天就像在过年!

奔波在走亲访友的路途上,我见到了春意盎然的田间大地,一条条新修的高速公路缩短了我们的行程,通往乡村的泥巴路也被“村村通”的水泥路所覆盖,城市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一年一个变化……

全球金融危机对我们的影响 篇6

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就算有些事不想理会也没有办法了,比如现在铺天盖地的全球金融危机的报道,基本把持了各媒体的头条。华尔街寒流、银行破产、证券公司倒闭、员工失业、汽车产量下降、股指大跌、原油大跌、美国7000亿美元救市、欧洲二万亿美元救市……与2007年热热闹闹、歌舞升平的经济情况相比,今年确实经历了太多的惊天巨变,世界经济前进的脚步仿佛在几个月间就停顿了下来。

面对如此不乐观的态势,从国家领导到公司的老总再到普通的职工和百姓,都感到了金融危机带来的阵阵寒气。五大矿业公司股价跌幅巨大,有的跌幅达55%,有的甚至达到75%;国际原油价格呈现急挫,并反复走低的态势;黄金价格则从高点回落,走势相对平缓。全球主要金融机构损失惨重,首当其冲的是美国五大投行,雷曼兄弟倒闭,高盛、美林、摩根士丹利等也缩水50%以上,还间接影响了企业融资难度。一些企业苦苦支撑,个别企业开始放假歇业,员工收入开始下调。对于学生的我们来说,学费贵了,食堂饭菜涨价了,出门坐公交的人多了,周末逛街的次数少了。。

为了缓解上述种种显现,党和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进行了灵审慎的调整,及时把“防过热、防通胀”的宏观调控目标调整为“保增长、控物价”。主要在加强出口贸易、扩大内需和调控物价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十七届三中全会全面分析了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式和任务,就经济形式作出了判断:我国总体形势是好的,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金融企业稳健运行,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

对金融危机的认识浅谈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商业银行,信贷管理

1 背 景

2008年, 美国爆发了著名的次贷危机 (Subprime Crisis) , 该危机又被称作次级房贷危机, 是指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一次金融风暴, 它导致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出现流动性严重不足的景象。本次危机从2006年年初起开始逐步显现, 并于次年开始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重创了世界主要经济体的经济。

在本次危机爆发前的美国, 各银行根据借款人的信用历史、信用得分、债务与收入比以及按揭比率等标准, 住房抵押贷款可被分为优质贷款、次优级贷款与次级贷款三种, 而后者则是向缺乏良好信用记录和财务状况的高风险借款人提供的房地产按揭贷款。由于这种贷款发放的风险较大, 因此其通常要比优质借款人支付更高的首付款或更高的利率;而在本次危机爆发前, 由于美联储的不断加息使次级抵押贷款拖欠、违约及停止抵押赎回权数量不断攀升, 并最终导致了保险、养老基金、投资银行甚至政府机构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究其原因, 本次危机的爆发主要应归因于房价的下跌和利率的快速上升, 次级按揭贷款人过去所享受的经济良好状况下信贷政策宽松、金融创新活跃、房地产及证券市场价格上涨等利好因素不复存在, 由此使次级按揭贷款的高额风险浮出水面, 进而演变为整个金融业的风暴。在此过程中, 某些金融机构出于逐利的考虑而纵容次贷过度扩张, 已成为了该行业的众矢之的。

2 金融危机下商业银行信贷管理暴露出的问题

(1) 信贷资金投放集中度过高。

近年来,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房地产业、制造业及通信业的快速增长, 各商业银行的资金投放方向也发生了重要转移, 单户集中度过高, 期限也越来越长, 从而使商业银行的贷款风险日益显现。以房地产业为例, 由于该行业属于资金密集型产业, 其自身的发展与金融机构的支持息息相关;但是, 房地产业所存在的资金需求量较大而自我积累有限的矛盾, 给金融机构的信贷管理提出了巨大挑战。与此同时, 由于国内住房抵押贷款尚未证券化, 不良贷款风险尚完全集中于各商业银行内部, 极不利于信贷风险的分散转移, 而相关金融衍生产品的推出又使该局面雪上加霜。

(2) 信贷基础薄弱。

前几年, 几大国有银行出于上市等的需要, 剥离了许多不良客户, 而新客户又拓展不足, 造成信贷客户数量不足, 市场偏窄, 服务经济和社会的能力有所下降, 而且区域分布不均, 规模结构不合理, 中型客户发展滞后, 行业分布不均匀。

(3) 信用评估机制尚不够健全。

从实际来看, 商业银行对客户信用的评估主要是根据客户过去的经营状况, 通过其特定的定量或定性方法综合评价其信用等级。但是, 该模式存在着以下固有缺陷:首先是信息的滞后性, 即客户所提供的评价资料大多是反映其前期经营情况, 与其当前的实际经济状况并不相关;其次是评价方法不够科学、合理, 例如不同的定性评价方法对于相同客户的信用等级会有不同的评价结果, 且出入较大;最后是职责的混同, 某些银行将信贷管理与信贷评估归于同一人负责, 而信贷评估极有可能从客户角度出发, 高估该客户的信贷评级得分。

(4) 信贷风险缺乏其量化管理。

就目前而言, 国内商业银行所普遍使用的信贷风险管理方法可被分为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两种, 前者虽被广泛采用, 但由于其存在的强烈主观性而一直饱受争议, 且还可从一定程度上使得信贷风险的度量更为模糊, 因而无法客观准确地反映出信贷风险的实际状况。而就定量方法而言, 当前国内各商业银行采用的只是信用分析和财务分析等静态定量分析, 而并未通过建立各种数据分析模型或专用软件工具来对贷款风险进行量化, 更无法对其进行全过程的动态监测和控制, 因此从这一点上看, 定量方法若被大量采用尚需时日。

(5) 质押物评估机制亟待完善。

当前, 在国内各商业银行所发放的大量贷款中, 有相当一部分贷款属于质押 (或抵押) 贷款, 而与之相关质押物的价值评估则是依据前期规定所作出的。但是, 该规定出台时的经济环境现已发生了巨大变化, 刺激经济高速增长的政策利好已经丧失, 目前国家正处于调控房地产市场, 防止房价过快增长的敏感时期, 因此以此规定计量的质押物的公允价值已大幅缩水, 由此会给各商业银行的质押贷款带来巨大的风险。此外, 当前各商业银行普遍对在建工程、未办理产权证件房屋等抵押物的跟踪管理薄弱, 缺乏其相关的动态更新机制。

3 后危机时代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改进策略

(1) 积极调整信贷结构与方向。

本次金融危机过后, 各商业银行应从自身实际出发, 积极围绕国家宏观经济政策走向, 逐步加强对相关产业和行业政策的研究, 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将信贷资金转移至信用等级较高、经营效益较好、履约能力较强、行业前景广阔的客户, 并积极支持风险较低、可持续性发展较强的新技术企业, 以及加大对节能环保、绿色农业等特色产业的扶持力度, 以完善其信贷结构和资金投向。此外, 各商业银行还应加强对行业风险的关注力度, 积极进行客户结构调整, 摒弃大而全的传统高耗能企业, 扶持小而精的高新技术或绿色产业。

在信贷总量方面, 坚持资本约束下的发展, 合理确定高资本消耗资产的扩张边界;在客户结构方面, 要把扩大客户总量、优化客户结构作为主要工作来抓;在区域结构方面, 要兼顾东中西部地区发展;在业务结构方面, 逐步降低中长期贷款占比, 大力发展贸易融资和消费信贷业务。

(2) 革新风险识别与控制技术。

金融危机过后, 国际各大银行根据其风险控制环境的变化, 本次危机下风险防控的教训, 纷纷改进了其风险控制模型, 并被巴塞尔委员会作为重要内容写入新资本协议。与此同时, 风险计量技术的发展给基于风险转移、分散的金融创新产品, 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风险识别与防控指明了新方向, 为此各商业银行应兼顾系统性风险和非系统性风险的防范两个方面, 通过风险搜索最佳路径的选择, 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对信贷风险的早期识别能力。此外, 也要充分借助定性分析这一方式, 通过专家系统所提供的经验来辅助风险的防范。

(3) 慎重对待金融产品的创新。

在本次国际金融危机中, 金融创新产品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但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衍生产品本身所放大的风险, 而在于放贷后缺乏对其进行相应的跟踪监管, 因此一旦出现拖欠贷款及蔓延的情况, 商业银行往往显得无所适从。为此, 国内各商业银行在实施金融产品创新时, 一定要将风险价格纳入该评估体系之中, 并实时提高该因素的权重, 以防范经济复苏时宽松的信贷政策所蕴藏的下一轮危机的风险。除此之外, 相关金融监管机构也要加强对金融衍生产品的关注, 通过各种宏观政策来有效地引导商业银行的风险投资取向。

(4) 加强银行内控体系的建设。

除了上述措施外, 商业银行还应通过信贷退出机制的确立以及贷后管理的加强, 来更为有效地实施其信贷风险管理。一方面, 对于财务状况不佳的企业, 银行应严格控制其贷款增量, 适时压缩贷款存量, 使贷款逐步实现从这些企业的撤退, 从而达到有效盘活贷款存量的目的。另一方面, 银行还应实施积极的贷后管理, 健全信贷档案, 及时对账催收, 并密切关注客户的经营状况, 防止其违反合同挪用或滥用贷款现象的发生。为此, 商业银行可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部门, 由该部门负责行使贷后管理职责, 并及时向上级部门反馈意见。

参考文献

[1]雷龙龙.金融危机对我国商业银行信贷管理的影响[J].东方企业文化, 2010 (3) .

认识金融危机:回到马克思 篇8

在中国中央电视台,最近经常可见到几位据说被圈进某个流传中的“名单”的经济学家在论说金融危机。这天打开频道,我听一位经济学家说:到今天为止,他仍然认为美国的金融危机有着一定的偶然性。也就是说,因为金融创新是新生事物,对其规律认识不足,而那些衍生工具又太复杂,所以,在技术上仍然不能完全掌握它,才由某一个环节出问题引发了全局性问题。而美国的金融体系与金融制度,仍然是全世界最好的。

既然是“仍然认为”,肯定这种观点不是一个,更不是第一次。的确,在中国,关于金融危机产生于技术层面的观点及文献正充斥着“主流们”垄断了的思想市场。

也有涉及到制度层面的反思。比如,有人提到是格林斯潘时期美国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出了问题。这种反思,本来已由格林斯潘本人在美国国会作证时往前推了一步。格老自己说,他一直信仰自由市场理念,信奉“越少的监管、越多的活力” ,“然而,眼下的危机证明,这一理念不对,这一点让自己震惊”。但国内某著名经济学家却立刻出来警告:“不能过度解读格林斯潘的讲话。因为中国的问题与美国问题不一样,中国总体上是自由市场自由得还远不够。”

同样是反思危机,美国新当选总统奥巴马有一句话也非常经典:“我们不是因为历史的意外才走到这一步,是华尔街的贪婪与不负责任造成今天这样的局面。”这句话应该是触及到了人性,但立即就有中国学者出来为华尔街辩解:“其实我们每个人都贪婪。”

金融危机真是由北美某只蝴蝶扇动翅膀引发的一个偶然性事件?或者,至多只是格林斯潘太放任自由导致的特定事件?这个时候,有必要回望一下金融危机的历史。因为,“包括经济史在内的所有历史是知识分子傲慢自大的必要解药”。

1929年的金融危机到来之前,华尔街金融巨头们为了刺激交易,竟然推出这样的“金融创新”:规定投资者只需支付10%的保证金就可以购买股票,余额由经纪人支付。联储银行从美联储贴现窗口以5%的利率借出资金,然后倒手以12%的利率借给经纪人,而经纪人又转身以20%的利率借给投资者。就在这个不断飙升的股市中,人们已经忘记了什么叫风险。银行、经纪人和投资者对于如此高的利率背后所隐藏的风险置若罔闻。1920年代轰轰烈烈的牛市就像“泰坦尼克号”一样走上一条不归路,最后酿成了1929年的华尔街大崩盘,也同时宣告了资本主义历史上最大一次经济萧条的到来。

20世纪60年代的美国股市再度狂热。华尔街巨头们借以刺激交易的工具是另外一种“金融创新”:投资组合,而舞台就是共同基金。金融巨头们说,共同基金是由专家科学决策,且资金量大,加上为数众多的各种基金构成的机构托市者,足以抵抗任何股市的下跌。在金融大鳄们的蛊惑下,无数居民 “几乎是将所有的积累拿出来”前赴后继扑向股市!可“当美国股票交易所濒临瓦解时,证券交易委员会只是专门抓捕那些通过电话贩卖一钱不值的产铀公司股票的黑市经纪商”。于是,1970年4月22日开始的股灾,只用了短短几天时间,就使得过去七年积累的大牛市市值跌去了一半以上!

21世纪初,华尔街金融大鳄们用于忽悠大众的所谓“金融创新”是 “纳斯达克指数”。 主角除了金融巨头外,还加上了一些国际知名大公司与会计师事务所。前者依靠后者所作假账虚报利润,推高股票市值好趁机套现。“纳指”历经了短暂的疯狂后于2001年暴跌。但事情并没有完,资金链的断裂很快酿成了20世纪初的“安然事件”、“泰科事件”、“朗讯事件”、“环球电信公司事件”等诸多大公司丑闻。为此,小布什甚至发出了“警惕资本家摧毁资本主义”的呼吁,并要求加强对资本市场的监管。

但仅仅过了5年,由华尔街的“贪婪与不负责任”酿成的此次全球范围内最大的一场金融风暴就来临了!这次,主角仍然没有变,但所谓的金融创新则变成了“投资银行”。

“历史第一次重复时是悲剧,第二次则是闹剧”。但为何闹剧会一再上演呢?这能够仅仅归咎于技术问题或自由过度的问题吗?

必须承认,相对于传统经济,信用经济时代的许多新现象和新技术,的确让许多老派的政治经济学家束手无策。所以,有些人更容易用老派政治经济学者看不懂的技术问题来掩盖背后的政治问题。而实际上,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已指出,“货币作为激进的平均主义者把一切差别都消灭了。但是货币本身是商品,是可以成为任何人的私产的外界物。这样,社会权力都成为私人的私有权力。”也因此,英国著名左翼经济学家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Costas Lapavitsas)才反复强调,“我认为左派所应该坚持的是,信贷和货币政策应构成批判、探究、公开辩论、阶级斗争和提出激进要求的一个合法领域。货币政策对于当代的资本主义而言至关重要。与此同时,金融所造成的混乱的代价却要由美国、英国和其他地方的普通人来付出。左派应该强调,他们有对信贷和货币政策行使监督和控制的民主权利。”

赌场资本主义的危机

还得从“贪婪”说起。马克思当年对资本家贪婪成性的论述远比今天的奥巴马经典。马克思认为,表面上看,贪婪的是资本家,但实际上,资本家只是“作为人格化的资本”。因此,资本家表现出的本性只是资本的本性。而资本的本性就是“为发财而发财”。马克思曾援引英国评论家邓宁的话说: “资本害怕没有利润或利润太少,就像自然界害怕真空一样。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胆大起来。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残酷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沃勒斯坦则把作为人格化资本的资本家对金钱的贪婪,比作“就像踏车上的白鼠,一直在快跑,为的是跑得更快”。

但如果仅止于分析资本的贪婪,马克思也无法解释为什么贪婪会导致经济危机,而且这种危机为何会成为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始终无法摆脱的梦魇。马克思的逻辑是这样的:正是资本对利润永不知足的贪婪,推动生产规模越来越大;而另一方面,正如凯恩斯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所承认的:“资本社会的突出缺陷是它在收入和财富分配上的武断和不平等。”由于财富中的大部分被资本要素拥有者即我们俗称的“资本家”所占有,劳动者的购买力相对于不断扩大的企业产能,实际上不断趋于下降,于是,生产出的东西卖不出去,资本周转中断,企业只能被迫闲置生产力,既而经济危机就发生了。但危机并不能消除资本社会中的根本性矛盾:越来越扩张的生产力与越来越紧张的生产关系。于是,一轮危机过去后,随着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其基本矛盾又会逐步被激化起来,使另一次危机成为不可避免。

信用经济时代的经济危机,一般首先出现在金融层面。有意思的是,在这点上,马克思与美国经济学大师欧文·费雪有着几乎同样的看法。马克思说,随着资本主义发展,股票、债券等虚拟资本的巨大增长和各种投机活动的大量兴起,又为进一步扩大信贷规模提出了强烈的需求。但是,手中堆积着大量商品的资本回流却非常缓慢,数量非常少。“以致银行催收贷款,或者为购买商品而开出的汇票在商品再卖出去以前已经到期,危机就会发生……于是崩溃就爆发了,它一下子就结束了虚假的繁荣”。而欧文·费雪提出的解释金融危机的“债务—通货紧缩”理论也认为:企业为了追求更多利润,不断扩大规模,不得不选择在金融市场上“借贷过度”。而当产能相对于全社会购买力相对过剩时,企业资本周转出现困难,逐渐丧失偿还贷款能力,于是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导致货币紧缩,形成恶性循环,金融危机就此爆发。从费雪这一理论可看出,金融危机不过是金融资本从产业资本中独立出来后经济危机的特殊表现,其实质仍然是马克思讲的生产相对过剩危机。

仅如此,仍然只是一个十分老套的“故事”。但这与华尔街的所谓“金融创新”又有什么关系呢?与美国的“美元霸权”又有什么关系呢?

好在19世纪的马克思眼光看得比这还要长远,更具历史性。因为他当时就预言,资本家阶层将从生产性领域退出,成为一个食利者阶层。而华尔街金融的发展正好证实了这点。

早期金融资本的出现,加速了资本集中,加速了资本循环,也加速了资本增值与生产力的积累。因此,金融资本还因其能对实体经济有所贡献而具有“生产性”。但金融资本离开实体经济的逐利性行为则没有生产性可言。也就是说,当金融已脱离它为实体经济服务这一目的,本身发展成为直接攫取利润的工具时,它除了寄生性与掠夺性之外就一无是处;金融资本家也就成了马克思所谓的“纯粹食利性资本家”。 这一点,就连美国开国元勋托马斯·杰斐逊总统也早就有过这样的警告:“华尔街本质上是在重新分配财富,而不创造财富。”

而据考斯达斯·拉帕维查斯的观察,在过去30年间,美国金融机构已变得相对独立于生产性企业且增长迅速,越来越具有强烈的制造金融泡沫的内在动力。银行主要利润并不直接来自于向大企业借贷,而是帮助它们在公开市场上发行股票、债券和其他证券并为此而向它们收费。消费信贷、抵押贷款和费用收入是银行利润增长最为迅速的来源。在这一背景下,银行完全具有制造泡沫的内在动机以获取更多利润,为此发明各种衍生工具与产品,而本质上,这些金融衍生工具与产品早已不再是生产性的。

华尔街就这样进入了这样的食利性金融垄断资本主义。英国著名政治经济学专家苏珊·斯特兰奇(Susan Strange)干脆将这种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称为“赌场资本主义(casino capitalism)”。操纵资本主义金融市场这个大赌场,是掌握着作为世界结算货币美元发行权的美国。美国只要通过发外债、印钞票,尤其是人为地使美元贬值,导致其他国家持有的美元和美国债券大幅缩水,就可以实现全球财富向美国的转移。而赌场中的庄家与操盘手,正是华尔街那些银行家、资本家和专业经纪人。“每天,这个赌场中进行的游戏卷入资金之大简直无法想象。夜间,游戏在世界的另一边继续进行。在俯临世界所有大城市的高耸的办公大厦里,房间里满是一支接一支不停抽烟的年轻人,他们都在玩这些游戏。他们双眼盯着电脑屏幕,屏幕上的价格不断闪烁变化。他们通过洲际电话或电子设备来玩这种游戏。他们就像赌场里的赌徒,紧盯着轮盘上咔嗒旋转的象牙球,决定把筹码放在红盘或黑盘、奇数或偶数盘里”。在这个大赌场中,尽管极少数普通居民偶而也有小赢,但从总体上说,穷国以及普通大众照例都是牺牲者。

美国人口只占世界人口的4.5%,却消耗全球30%的资源;美国国内债务和国际债务总和早已超过60万亿美元,为美国GDP的4倍。无疑,美国是在利用其美元地位透支全世界。而华尔街巨头们更是只需靠操纵他们自己发明的所谓金融衍生工具,就可以大发横财。为了攫取更多财富,美国及华尔街“发明”的金融衍生品越来越复杂,使得金融泡沫越吹越大,虚拟产品供给远超过世界实体经济发展所能够支撑的程度,金融危机必然爆发。

因此,相对于金融危机的马克思主义解释而言,用纯粹技术层面来解释金融危机起因,与用马蹄铁来解释一个帝国的毁灭一样,忘记了更为基本的因果律:“天欲令其亡,必先令其狂”!

上一篇:店铺消防安全承诺书5则范文下一篇:幼儿园大班毕业诗朗诵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