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2024-09-28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共12篇)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1

由美国住房市场泡沫破裂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 使发达经济体纷纷陷入衰退, 同样实行开放型经济发展的亚太各国和地区卷入此次金融危机中。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 又是世界最自由的小型经济体, 无可避免的受到此次金融危机的冲击。从2008年下半年开始, 金融危机对香港多个经济环节产生的影响已经逐渐明显, 香港经济放缓, 消费和投资信心减弱, 面临较为严峻的经济形势。

一、金融危机对香港之“危”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 就业市场萎靡, 失业率上升;并且对香港经济的主要引擎——金融、房地产和国际贸易都造成了较大的冲击。

1. 香港经济整体衰退, 经济增长速度大幅下滑。

金融危机爆发后, 香港大部分行业的经济活动趋向疲弱, 其中以金融、保险、地产、运输及零售批发等最为严重。相关数据显示, 香港2009年首季GDP跌至-7.8%, 创1998年亚洲金融风暴以来新低。其中整体货物出口按年急跌22.7%, 创55年以来最大跌幅, 是令香港经济疲软的主要原因;首季整体投资大跌12.6%, 本地私人消费开支下滑5.5%, 连续三季收缩。另外, 货物进口、服务贸易输入输出的额度都有大幅下滑, 香港经济整体受到较大冲击, 外围经济形势不容乐观。

2. 金融危机引发香港企业倒闭潮。

相关数据显示, 2009年前4个月申请破欠基金人数为2788宗, 较去年同期的2283宗上升22%, 涉及审索款项总额1.57亿元, 较去年同期的1.15亿元升幅37%。已处理的申请高达3093宗, 较去年同期增加108%, 基金已支付7220万元, 按年增加209%, 平均每宗个案所获赔偿高达25860元, 较去年同期的18975元上升36%。以上数据显示, 金融危机对香港企业冲击较大, 许多企业生存陷入困境。

3. 香港金融业受到冲击, 股市成为“重灾区”。

作为香港支柱产业之一的金融业首当其冲受到冲击, 香港的银行如汇丰、星辰, 投资银行如高盛, 均已在香港的分支机构进行裁员。随着危机的深入, 香港银行业将面临信贷成本上升, 非利息收入减少等问题, 会对金融业造成更大的冲击。另外, 香港市民的金融投资意识极强, 且投资呈现国际化, 随着金融危机造成的经济大衰退, 全球的股市、汇市先后出现大规模的崩溃式下跌, 港股不例外的成为重灾区, 香港投资者损失惨重。

4. 金融危机重创香港房地产业, 楼市出现萎缩。

香港房地产业也在所难免, 楼市市值出现萎缩低迷。从2008年10月份开始, 香港整体房价加速下跌, 成交数量明显减少, 投资商纷纷撤离以求自保。靠获取佣金收入维生的地产代理业的成交额也大幅减少, 个人收入实时大减。2009年首季建筑业的失业率高达12.7%, 属于失业率的重灾区, 更明确的显现出金融海啸对香港房地产业的冲击。

5. 旅游消费疲软, 零售业绩下滑。

金融危机已经影响到香港的实体经济, 很多中小企业陷入财务周转困境, 零售商户倒闭。仅去年10月份, 香港就有48家企业申请破产清盘, 在倒闭的企业中, 既有名不见经传的小型企业, 也包括历史悠久的电器老店。经济的不景气严重影响旅客的外游意欲, 与往年相比, 旅行社接到的内地团体客有较大比例的下降, 游客的消费欲望和体现的消费能力大不如前, 原本拉动香港零售业销售额主力的内地旅客消费下降,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香港零售连锁业业绩的下滑。

二、金融危机对香港之“机”

金融危机对香港经济造成很大的冲击, 使香港经济步入衰退, 但同时“危中有机”, 香港应该审视这次危机中暴露出的问题, 加紧与内地合作, 巩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走产业多元化的发展道路。

1. 中央政策的支持、背靠大陆的优势以及欧美金融规则的崩

溃, 都为香港加强港深共建和粤港合作, 进一步巩固香港的金融中心地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金融危机爆发后, 以美国为主的金融规则已经崩溃, 新的规则体系需要重构。香港作为唯一与伦敦、纽约鼎足而立的国际金融中心, 拥有健全的法制, 低资金自由出入, 信息发达, 人才荟萃, 经济充满活力, 并且有祖国大陆的强力支持, 如中央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鼓励内地机构利用香港平台开展国际金融业务;支持内地企业到香港上市等, 这些优势和政策都为香港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平台。因此, 香港应利用这些优势, 同时利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加强粤港合作, 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

2. 利用金融风暴显现的问题, 重新审视香港优势产业发展道

路, 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之外, 应利用自身条件, 推进香港产业多元化, 继续走高产值发展道路。

通过这次危机, 香港应该重新审视独沽一味搞金融业的思维和实践。走高产值道路, 大力发展金融业, 积极巩固香港金融中心地位无可厚非, 但金融业只是高增值、高附加值产业之一, 并非全部, 一味搞金融业非长治久安之计。通过这次危机就可以看出, 金融业起落较大, 稍有风吹草动, 经济就会出现下滑, 因此无论从政策的制定还是从产业发展的角度, 都应积极拓展香港经济的多元化。

但从香港现有的产业结构来看, 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部分已经失去了优势, 且未出现新旧交替, 只见产业走向末路, 却未见新兴产业成为新增长点的趋势。尽管香港早在几年前已经与深圳达成共识, 在河套地区建立以高等教育为主体、混合高新技术研发设施和创意产业用途的教育枢纽, 但由于没有认真推动, 教育枢纽发展速度缓慢, 特区政府应该积极推进教育枢纽计划的发展。除此之外, 香港拥有良好的信息网络、技术平台和基础设施, 以及汇合的中西文化和法治精神, 这些条件使香港中医药产业规范化以及认证、信誉保证和建立品牌方面拥有极大的优势。另外, 《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 以及《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的颁布都为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更加良好的政策支持和发展平台, 香港要积极把握机会, 发展金融业的同时, 改弦更张, 发掘和发展新兴产业, 推动香港产业的多元化, 为香港经济开拓更多新的增长点。

三、香港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危机爆发后, 面对经济整体下滑、企业破产数量增加、失业率上升、旅游消费疲软、零售业绩下滑、房地产市场萎缩等问题, 香港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 但经济危机对香港经济影响的深度和程度仍不能乐观评估, 应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 推动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使香港经济早日摆脱金融危机带来的消极影响。

1. 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港珠澳大桥建设, 推动经济增长, 带动就业。

特区政府应“大干快上”, 利用“反周期”作法, 加大基础设施工程的投入, 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 积极推进“十大基础工程建设”和各类工程建设, 尽快上马“规模大, 见效快”的基建工程, 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刺激经济的发展。同时, 加快推进港珠澳大桥的建设, 增进物流和人流的畅通, 进一步促进香港经济的回升。

2. 采取有效措施, 增强企业竞争力。

香港政府应采取措施加强金融服务、贸易物流、旅游及零售、地产与建筑等行业的竞争力。对中小企业提供信贷保证和存款保证, 确保融资渠道畅通。积极推进知识资本管理计划, 免费为中小企业提供顾问服务。企业本身也要充分认识到知识产权的重要性, 好好利用自身的知识资本, 同时认清外在的竞争压力, 找出需要引进的新知识和专门技术, 发展未来业务, 再有, 对高效员工采取留用措施, 保留部分加薪预算予高效员工, 为其提供额外发展和学习机会, 提高自身竞争力。

3. 积极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 发展创意文化、创新科技、教育医疗、中医药等新兴产业。

香港现行的向金融业倾斜的政策存在的弊端在金融海啸爆发后已经逐渐显现, 香港原有的优势产业日渐式微, 但又无新的增长点, 如果特区政府依然故我, 死抱金融业“一柱擎天”的迷思, 不及时调整香港的经济结构, 从长远而言, 香港经济难以乐观。香港应当及时改变产业结构和经济基础, 采取合理的政策和措施, 积极推进如创意产业、创新科技产业、中医药产业、教育枢纽产业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力争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增长点。

4. 加强对金融机构的监管, 增强金融和经济机构的管理能力, 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

香港特区政府向来奉行“积极不干预”、“小政府、大市场”的施政理念, 但随着金融危机的到来, 市场“无形之手”失效的非常时期, 就需要政府“有形之手”适度合理的干预。从宏观角度来讲, 香港的金融体系较为健全, 银行资本充足率高, 没有过度信贷, 外汇储备较充裕, 具备完善的金融监管体系。在这些优势的基础上, 采取积极的金融和财政措施, 会有效降低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比如为银行存款提供充足保障;向银行提供流动资金, 加强资产管理及风险披露, 保持银行系统的稳健;充分发挥监管体系的作用, 对外资银行进行严密监管, 要求各家银行保持规定的资金额度, 对于在香港运营的外国银行, 不允许因母国需要而随意抽调资金等。

5. 借助《CEPA补充协议六》的签订和《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

中赋予的“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加快港深共建、粤港合作的速度, 加紧与内地的融合, 积极开拓内地市场, 使其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新签订的《CEPA补充协议六》是在CEPA协议以及原有的5个补充协议的基础上, 是内地对香港进一步扩大的政策支持, 包括服务贸易开放、金融合作和专业资格互认方面等多项措施。CEPA协议以及CEPA补充协议的相关措施, 有助于支持香港在金融服务、物流、旅游等多个方面的发展, 进一步巩固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贸易、航运、物流等高增值服务中心地位。另外, 在《珠三角发展规划纲要》中也提出支持珠三角地区与香港在现代服务业方面的深度合作以及赋予粤港合作有关产业“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 因此, 香港应积极把握当前机遇, 为开拓内地市场做积极周详部署, 加强与内地的紧密合作, 加快港深融合与粤港合作, 使开放措施得以有效落实, 使两地合作产生的商机成为香港经济新的引擎。

6. 充分利用中央支持香港应对危机的政策措施, 加强与内地机构合作, 维持香港经济的繁荣和可持续发展。

金融危机爆发后, 中央政府在香港与内地金融合作、加快香港的基础设施建设、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缓解港资中小企业困难、扩大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等7个方面采取了多项具体措施支持香港经济, 特区政府要充分利用中央实施的政策措施, 制定详细的实施细则与中央的相关措施对接, 实现政策效果的最大化。同时加强与中央政府相关机构的合作, 特别是与人民银行、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等监管部门的沟通联系与合作, 要更加注重信息交流, 保证正常的金融秩序与经济秩序, 进一步保证金融危机下香港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港府预警全年经济受挫6.5%”[N].香港:经济日报, 2009年5月16日。

[2]骁骏:“香港沉着应对金融危机”[N].法制日报, 2008年11月9日。

[3]胡艺沈铭辉:在变革中摆脱困境——亚太国家与地区的国际金融危机应对之策[J].国际融资, 2009年第1期

[4]“香港失业率继续攀升创新高近万人加入失业大军”[N].香港:大公报, 2009年5月20日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2

时间: 2009-04-14 00:08:08 来源: 中国贸易金融网

网友评论 0 条

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论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总体来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是伴随经济周期的更迭而交替使用。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框架,但贸易保护仍时常花样翻新,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有抬头之势。

【作者简介】刘媛,女,经济学硕士,天津天狮学院,讲师,任教于天津天狮学院经济管理系,天津市武清开发区源泉路15号(301700)

【摘要】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早已成为全球化背景下的热点话题,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一些旧有措施的作用在逐渐削弱,但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特别是在金融危机这样一个特殊时期,对全球各国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本文在分析金融危机造成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原因及其弊端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采取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全球化

The drawbacks and countermeasures of trade protectionism

under financial crisis

Abstract: International trade protectionism has long been a hot topic on the background of globalization.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globalization, the effect of some old measures have becoming weaken, but the new continuoustrade protectionism has a negative impact to the worldwide countries, especially in the period of the financial crisis.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and disadvantages of new trade protectionism caused by the financial crisis, this paper put forward the countermeasures which may be taken by China.Key words: financial crisis, trade protectionism, globalization

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一直是争论不休的论题。不同国家在不同时期会选择不同的贸易政策,总体来看,自由贸易政策与贸易保护政策是伴随经济周期的更迭而交替使用。尽管全球化趋势不断扩大,各国均或多或少地融入双边或多边自由贸易框架,但贸易保护仍时常花样翻新,特别是在世界经济低迷的背景下,贸易保护有抬头之势。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保护抬头的原因

2007年由美国次贷问题引发的连锁反应将恐慌与危机传染到全球各国,导致全球经济进入“严冬期”。随着负面影响的不断扩大、深化,全球范围内的投资和贸易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不少国家和地区为加强对本国产业和市场的保护,采取了各种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贸易保护主义倾向的再次出现,令世界贸易组织、各国首脑及专家表示堪忧,在前不久结束的20国集团金融峰会和APEC会议上,各国首脑均纷纷发出避免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呼吁并表达了积极推进多边自由贸易的合作意愿。

经济衰退是实行贸易保护的重要根源。经济衰退与贸易保护好像一对孪生兄弟。一国经济衰退,其对本国贸易的保护必有抬头,而当前的情况正激发了各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情绪。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世界经济已经出现增速明显放慢的迹象。今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连续两次对2008年世界经济增长的预测进行了修改,由原来的4.1%下调0.4个百分点至3.7%。美国、欧盟和日本三大经济体经济继续走低,预计美国08年经济增长1.4%,增幅较07年下降0.4%,而欧盟和日本已经在今年第二、三季度分别出现了0.2%和0.1%、2.4%和0.4%的连续负增长,预示欧盟和日本经济已步入衰退。

同样,我国在这场金融海啸中也受到了较大冲击,虽然部分专家学者对于接受过97年亚洲金融危机考验以及连续五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的中国经济充满信心,并作出中国经济未受很大损害的判断,但事实是我国经济也面临增长放缓的问题。世界银行在11月25日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季度报告中已将先前对我国2009年的经济增长率预测值由9.2%调整为7.5%,是19年来最低。

金融危机本身不仅正在美国、西欧、日本等发达国家和一些发展中国家扩散和蔓延,而且对其实体经济的影响正在发生和扩大。面对这种低迷的经济形势,各国决策者倾向于保护本国制造商并采取严厉措施限制进口的做法将会成为其外贸政策选择的最大可能。

二、金融危机下不可关闭“贸易通道”

全球经济下行的趋势已成为必然,各国为消化过剩产能,拉动本国经济,或通过采取提高关税、限制配额等传统贸易保护手段来设置有形壁垒,或通过知识产权、碳排放和金融开放等新贸易保护主义手段构建无形障碍,但这些措施不但无易于危机的解决,反而会进一步加剧危机,使全球经济进一步恶化。

早在上世纪20年代末因美国股市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至今还令人记忆深刻,而同样令人记忆深刻的是当时美国国会通过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该法案大幅提高了超过2万种外国商品的进口关税,结果引发各国之间的贸易战争,加剧了世界经济大萧条,使这个当时在国会议员眼里可以帮助美国经济走出困境的一剂良方妙药成为后世学者认为的“最大的错误”。许多经济专家和学者都把此次危机与29年大萧条相对比,美国贸易保护政策把全球经济送入更加低迷的惨痛教训使各国政府都对当前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倾向感到担忧。深入分析当前的危机背景及根源,已与70多年前的大萧条有着很大差别,此时选择关闭“贸易通道”将会给全球经济带来比30年代更惨重的冲击。首先,贸易保护主义会损害一国未受保护产业部门及消费者利益。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世界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统一大市场,在这个大市场中,各种要素得到了有效的配置,贸易壁垒的降低或取消加速了要素资源的流动、促进了国际分工的发展,使全球消费者可以以更低的价格获得所需的“国际化”商品。如果某国实行贸易保护,将直接或间接增加进口商成本,进口商将这部分成本转嫁给本国消费者,从而损害消费者利益。此外,保护措施使非保护产业的生产者为受保护产业生产者提供了强制性补贴,产生的收入转移效应往往得不偿失,还会造成利益分配的扭曲。

其次,贸易保护会造成出口国贸易及经济急剧下降。如果在危机中某个国家(一般是贸易大国)率先实施严厉的贸易保护,会使向其出口的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额骤降。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作为拉动出口国经济三驾马车之一的贸易的迅速萎缩会导致大量出口企业破产、倒闭,失业率大幅上升,从而拖累该国经济快速滑坡。特别是出口导向型国家,将会受到更大的影响。以中国为例,在过去长达15年时间里实施的是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战略,因此,我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出口导向型”特征。据相关计量分析资料表明,从长期来看,出口与中国经济增长存在长期稳定均衡关系,出口对我国经济增长有着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弹性较大。我国出口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将增长0.8150个百分点,这种强烈的关联性作用必将导致在我国出口出现大幅缩减时,经济将严重受损。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世界经济明显放缓,尤其是占中国出口额近50%的欧盟、美国、日本三大贸易伙伴经济遭受重挫,一旦主要三大贸易输入国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将会使我国出口面临丢失半壁江山的可能,对我国整体经济的影响将是灾难性的。

第三,危机下一国或多国集团的贸易保护会引发全球性的报复性措施,使世界经济更加恶化。贸易保护政策不仅阻碍了其他国家向该国的出口,使其他国家的产业处于不利地位,同样也会影响该国向其他国家的出口,使本国产业陷入困境,因为一国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经常会引发其他国家类似的报复政策。美国的《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法案就曾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并争相对美国采取报复性措施。因为表面上看美国率先搞贸易保护主义,原来受到进口冲击的产业能够占有国内市场,但是美国也有外贸出口部门,其他国家会以牙还牙进行报复,也会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最后每个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市场都局限在本国内部,造成世界整体经济进一步萎缩。

第四,贸易保护会破坏已形成的经济全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是经济活动在世界范围内的相互依赖,特别是世界性市场的形成,使资本超越了国家界限在全球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经济全球化不仅增加了世界总产出和消费者福利,而且其产生的经济驱动力导致了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这种调整促使不同产业在不同国家和地区间转移,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局面,加强了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和相互协调程度。正是这种相互依赖,使每一个国家都很难独立完成一件完整的产品。例如一部手机的生产,它的芯片来自美国,主板由台湾或者韩国制造,而组装却是在中国。正是在全球化的分工合作体系下,手机这件产品才能以更经济的方式完成,销往世界各地。而贸易保护必然会打断全球化所形成的生产价值链及正常的分工体系,这将意味着世界经济的整体倒退。

此外,经济全球化的另一个表现就是各国多边自由贸易协定体系的构筑。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推动了各国经济贸易的自由化进程。作为参与者,各国只有遵守游戏规则才不会被淘汰。虽然发达国家利用自身技术优势变向解读贸易规则的情况时有发生,但在各国共同实行自由贸易的公平贸易时代,在人们对发达国家建立的诚信体系受到质疑的今天,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在分享他国自由贸易好处的同时,在本国实行保护贸易政策,这不仅会遭到国际社会的谴责,也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总之,贸易保护不仅会造成世界贸易额的急剧下降、各国间贸易摩擦加剧、货币流通混乱等问题,还会使世界各国陷入深度不信任的怪圈。希望通过扩大贸易恢复的全球经济会因贸易管制而进一步恶化,甚至会牺牲各国为推进经济全球化曾做出的各种努力。

三、中国积极应对可能出现的贸易保护

贸易保护显然对解决危机是没有任何帮助作用的,但在特殊的情况下,并不排除某个国家为了本国利益而背弃自由贸易协定采取贸易保护措施。中国作为崛起中的经济和贸易大国,面对可能来临的区域性或全球性贸易保护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一是高度重视世界经济放缓对我国贸易的影响,针对别国的贸易保护措施,要制定相关的预警和应变预案。我国应在密切注意危机扩散趋势的同时,对于各国的贸易政策,特别是重点出口国贸易政策及隐蔽性贸易壁垒动向要给予充分的关注,保持信息的高度敏感,定期或不定期发布预警信息,建立预警指标体系。同时,应适时调整贸易政策,根据当前形势酌情制定几套相关的应变预案,防止出口贸易增长出现过度下滑,积极推动出口贸易的相对平稳发展。

二是采取有效措施促进内需增长,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当前形势下,扩大内需显得尤为紧迫和必要。提高消费需求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一方面有助于改变我国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的格局,改进经济增长方式,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出口需求下降的背景下,扩大消费为主的内需,可以缓解经济增长受到外需下降的冲击。另一方面,增加消费,降低过高的储蓄水平,将有助于缩窄贸易缺口,削减贸易顺差,从而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三是加大出口产品结构调整力度。要加大出口贸易结构的调整,积极促进国内产业升级换代,以自主品牌、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营销为重点,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综合竞争力,提高出口质量和效益,努力提升我国出口产品在国际分工链中的价值地位。要降低初级产品与低附加值产品的出口,控制高耗能、高排放和资源性产品出口。

四是发展多元化的贸易合作伙伴关系,构建合理出口区域结构。我国要进一步降低出口区域的过度集中与依赖,积极拓展美国以外的出口市场,包括印度、巴西、阿根廷等新兴市场国家的出口,稀释美国进口调整对我国出口发展带来的不利效应。促使出口区域结构更加多元化,构建我国出口稳定增长的基础。

五是调整商品出口退税率,扶持相关出口企业,促使外贸的整体格局沿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进一步调整进出口税收、外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采取必要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出口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

六是因地制宜创新对加工贸易的管理,并在打造有竞争力的工业企业的同时,大力发展服务业;继续推进城镇化步伐,将主要力量放到扩大内需,促进国内消费上。

从长期来看,要避免贸易保护带来的冲击,关键是要打造有竞争力的企业,打造具有自主的技术、有自主品牌的企业,实现微观基础的再造。这是应对此次危机的着力点,也是把应对危机与促进中国产业升级转型结合起来的结合点。

参考文献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3

摘要: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海啸给全球金融市场敲响了风险的警钟。当前,我国宏观经济背景与危机发生前高涨的美国经济有一定相似性,应当从中得到警示,防患于未然。本文针对金融危机爆发成因,从证券化、货币政策、金融监管等方面对各类经济组织基于金融危机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出了可行性措施,主要包括:金融机构控制风险加强监管,政府通过贸易政策和管制措施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统筹规划货币、财政、贸易宏观经济政策等。

关键词:金融危机;环境;成因;应对措施

一、金融危机环境的成因分析

2007年2月13日美国次贷风险开始显现,汇丰银行为美国的次贷计提了18亿美元的坏账准备,全美金融公司和新世纪金融公司等住房抵押贷款机构纷纷发布亏损预警。当次贷危机影响到全世界的经济运行态势时,人们不得不研究它形成的成因。综观已有研究成果,对成因的看法众说纷纭。至于直接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1995年以来,美国房价上涨了1.15倍左右;而自1997年开始,房价翻番用了10年左右的时间,在2007年底,美国的待售空置房已经飙至80万套。

2对金融衍生产品创新风险认识不足。高风险房贷产品创新对房贷市场泡沫形成推波助澜。全球范围利率长期下降、美元贬值、以及资产价格上升,使流动性在全世界范围内扩张,激发追求高回报、忽视风险的金融品种和投资行为的流行。

3鼓励负债的税收制度导致家庭储蓄率过低,债务收入比率过高,消费下滑驱动经济衰退的预期加强。由于负债可以抵税,美国多数家庭倾向于负债。

4金融监管不严,导致华尔街金融机构杠杆过高。金融机构内控不健全,风险意识淡薄。房贷金融机构管理不严,导致信贷员在业绩压力和奖励诱惑下,诱骗没有购房实力的家庭举债购房。金融机构风险意识淡薄,错误地认为能继续将房贷资产打包卖出,从而将房贷违约风险转嫁给投资者。结果,一旦资金链条断裂,有关房贷资产无法转移给投资者,滞留手中成为不良资产。

二、我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及分析

1金融机构应对措施

(1)加大风险控制。在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和流动性较为宽裕的背景下,投资者对经济发展的前景较为乐观,往往会低估风险。但是经济发展具有周期性,处在经济周期上升阶段的经济主体基于盲目乐观情绪购买的资产不一定就是优质资产。美国次贷危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低利率和房价上涨使房地产市场的投机气氛迅速激发,然而在利率提高和房价持续走低后,次贷危机迅速暴露。因此,作为金融机构,永远要将风险控制放在第一位。以商业银行为例,近年来,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完成了股份制改造,各家银行十分重视利润的增长,纷纷加大了信贷投入。与此同时,在我国市场上也存在着低利率和局部地区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因而住房抵押信贷一直被认为是优质资产。虽然我国的情况与美国有所不同,但是我国的金融机构包括商业银行有必要吸取美国、欧洲等国有商业银行在此次危机中逍受损失的教训,保持清醒的头脑,从预防经济周期波动和外部冲击的角度出发充分估计风险,实现自身的稳健经营和持续发展。

①加强个人征信体系建设,提高征信体系数据质量。在抵押品持续升值的背景下更要重视贷款管理的基本原则,即收人所得是第一还款来源,而不是过度依赖第二还款来源。所以必须针对贷款者的所得情况进行征信,而不是仅凭贷款者自己提供的数据。因此我国商业银行接受个人住房贷款申请后,应及时通过中国人民银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对借款人信用状况进行查询;贷款申请批准后,应将相关信息及时录入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详细记载借款人及其配偶的身份证号码、购房套数、贷款金额、贷款期限、房屋抵押状况以及违约信息等。

②关注贷款抵押物的价格风险。抵押物价格风险指随着经济环境、房地产市场状况的变化而导致房屋价格下跌的风险。按揭贷款期间发生突然变故,贷款人无法偿还银行贷款时,银行不得不面对抵押物的处置问题,一旦房价下降,房屋处置变现后就不能补偿银行贷款的损失。而目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正处于上升周期,房价上涨较快,在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不仅要对商品房实行价格,而且要对二手房交易价格、上市后房改房的交易价格进行监督与管理。通过建立科学的定价、估价管理制度使各类房屋成交价格最大限度地接近市场实际价值,以达到规避个人住房贷款业务价格风险的作用。

(2)加强金融创新。在美国的次贷危机中,金融创新一方面通过广泛的证券化分散了美国房地产融资市场上的风险,另一方面也加剧了金融风险的传染性和冲击力,造成了难以计量的损失。因此,我国要在不断加强金融创新的同时,完善对相关产品的监管。

①加强金融创新。在经济金融全球化的背景下,金融市场工具的创新正在不断加快,如果不能跟上这一发展趋势,就会在将来的全球化金融竞争中处于相对不利的位置。就目前而言,对金融衍生产品以及一些复杂金融产品的定价能力是我国金融机构的薄弱环节,因此,要努力提高定价能力,确保对风险一收益进行较为准确的评估。

②正确认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其产品虽然可以对冲和分散风险,但不会消灭风险。层出不穷的金融衍生产品拉长了资金的链条,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通过MBS、ABS、CDO等典型的金融衍生工具,使得高风险的房地产资产以证券化方式进入投资市场。目前,我国正处于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初期阶段,虽然规模较小,但是要从起步阶段就注意有效控制和化解市场风险,提高银行业的信用风险管理水平,审慎稳步地开展资产证券化。

(3)完善金融监管。在金融创新过程中要搞好相关政策法规的配套,加强对金融创新产品尤其是金融衍生产品的监管。通过尽快完善相关的监管框架,明确风险资本管理政策,加强并完善对场外交易的监控,强化对金融机构的风险提示等措施,不断提升监管水平。

2出口企业应对措施

(1)密切关注全球宏观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对美国及周边国家、地区造成的重大影响。

(2)加强与海外客户联系,充分利用资信调查、行业内部信息交流、参加展会、拜访客户等方式,跟踪海外客户资信动态。

(3)加强出口应收账款的跟踪催讨,如有异常,不能心存侥幸,必须尽快介入,尽早处理。

(4)加强内部合同(单证)管理,注意收集双方往来电子邮件、往来函电等资料,特别是书面资料,以备后用。

(5)密切关注有关部门发布的各项风险预警信息,充分了解政策性信用保险防范化解风险的功效,积极寻求专业机构的协助与支持。

(6)充分利用有关机构的资信调查和限额管理等风险控制功能,积极开发新的市场和客户,保证业务稳健发展。

3应对人民币升值压力

以贸易政策与管制措施替代人民币汇率升值调控对外贸易,弱化人民币升值预期,减轻贸易顺差和热线流入,缓解国内通货膨胀压力。首先是出口贸易方面,对于国内短缺产品、产能过剩程度较轻产品以及“两高一资”产品,国家应当综合运用提高关税、降低或取消出口退税以及运用出口配额等手段限制或禁止出口。其次是进口贸易方面,对于能源、生产原料和国内短缺产品等贸易产品,国家应当采取降低关税,提供财政补贴等手段,鼓励进口。再次,必要时国家可采用双汇率制补充调整,出口采取固定汇率制度,进口继续使用当前汇率制度。通过以上手段,将人民币升值范围控制在最小的浮动范围之内,避免输入型通胀与输出型通胀互动助长。

4统筹规划货币、财政、贸易等宏观经济政策

金融危机下贸易摩擦的特点及应对 篇4

一、金融危机下贸易摩擦日趋加剧

众所周知, 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是投资、消费、外贸。在金融危机下许多国家和地区经济增长放缓、失业率上升。为了渡过难关, 保护本国利益, 很多国家内部出现抵制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和就业的呼声。世界贸易组织报告显示,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 已有22个世贸成员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措施, 有的国家出现了滥用贸易救急措施、抬高市场准入标准的现象, 有的开始实行自动许可出口制度, 对许多涉嫌低价出口的产品采取严格的审核和审查, 还有一些国家打着“两反两保”、知识产权和产品质量等旗号进行变相的贸易保护。在这样的背景下, 贸易摩擦成为不可避免的问题。我国本来就是贸易摩擦的重灾国, 一直是全球遭受反倾销调查数量最多的国家, 贸易摩擦的形势日趋复杂, 2009年初商务部就发出警示, 全球范围的贸易保护主义正在加大威胁, 我国遭遇贸易摩擦的形势将更加严峻。金融危机下的贸易环境使得我们需要更慎重对待和处理贸易摩擦, 才能保住我国在世界市场中的地位。对金融危机下的贸易摩擦呈现的新特点及如何应对, 我们应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

二、贸易摩擦对企业的影响加剧

1. 日益上升的收汇和贸易风险值得出口企业警惕。

全球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日趋突出, 金融危机使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 许多国外企业陷入资金短缺的窘境, 无力按期支付货款, 更无力履行正常贸易合同项下应尽的义务, 因此买家拒收货物, 拒付货款的风险显著上升, 个别国家或地区进口商恶意逃债或违反合同的现象明显增多。而且全球金融危机严重冲击了国际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部分国外商业银行出现流动性不足的问题, 对银行间结算业务的开展也产生了较大影响, 也成为制约我国企业出口收汇安全的一大隐患。据了解, 今年前10个月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向企业支付的赔款就高达1.5亿美元, 同比增长174%。

2. 贸易摩擦的手段由反倾销向反补贴倾斜。

我国一直是世界上遭受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 但是从2007年开始, 反补贴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 金融危机下反补贴案件猛增。过去我国专家认为, 在中国被认定为市场经济国家之前, 反补贴调查是不可能发生的, 但事实并非如此。近几年来, 世贸组织每年的反补贴调查数量均不超过10起。但是, 2007年仅美国一国就对我国的标准钢管、非公路用轮胎等连续发起了7起反补贴调查, 加拿大也对我国发起了一起反补贴调查和两起反补贴再调查。这种立案频率在世贸组织贸易救济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3.“标准之争”成为贸易壁垒的新形势。技术性、社会性壁垒因其效用性、隐蔽性始终是实现贸易保护

主义的直接方式。处于危机下对本国产业的保护, 各国都会加快新标准的制定。贸易保护的手段也必然趋向于制定更严格的相关标准。而受“标准之争”影响最大的是食品加工、机电生产等出口企业。这些严格的标准在金融危机下为贸易保护主义加上了一件合法的外衣, 能有效的阻止外国产品的进口。

三、从宏观调控的角度来看贸易摩擦

1. 金融市场动荡引发贸易摩擦加剧。

金融危机下保护主义多从金融服务机构开始, 对国际资本流动产生了非常消极的影响。统计显示, 2007年流入东欧的私人资本尚有2540亿美元, 至2008年仅为300亿美元。这样的资本流动趋势对经济发展极为不利。操控货币成为贸易保护的核心手段, 以“货币战”为先导的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已经开始。美元自去年起开始探底, 而后忽然反弹、至今仍高位盘整。美国经济刺激政策正是通过操控美元对欧元升值, 对人民币、日元贬值, 敦促中国等国家持有更多的美国国债, 从而抑制进口, 促进出口, 进一步加强贸易保护主义实现的目的。

2. 贸易摩擦由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延伸。

由上面反补贴案件的增多可以看出, 我国涉及的贸易摩擦正逐渐由企业微观层面向宏观体制延伸, 因为与反倾销调查以企业为主要目标不同, 反补贴调查的对象包括政府和企业, 而且主要矛头指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反补贴调查目前主要涉及我国汇率政策, 金融体制, 国企改革, 外资政策, 税收政策, 土地政策, 水电煤气定价等多种项目, 针对我国政府宏观政策的贸易摩擦正逐渐加大。

3. 贸易摩擦的高发区由发达国家转向发展中国家。

中国在传统优势行业 (如彩电、服装、鞋帽等行业) 的贸易摩擦虽然仍将在中国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摩擦中占据主导地位, 但从长期看将呈现下降趋势。而涉及中国的贸易争端发生在第三国的可能性将会加大。因为在传统优势领域, 中国可能面对其他一些以制造业为主的新兴发展中国家的挑战, 从而引起贸易摩擦。例如, 捷克、土耳其、乌克兰、墨西哥、巴西等国家经济结构同我国一样以制造业为主, 与中国在经济结构上缺少互补性, 其国内新兴产业和支柱产业容易受到中国产品的冲击, 必然会引发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

四、我国企业应对金融危机下贸易摩擦的举措

1. 企业要加快转制升级的步伐。

企业始终是国际市场竞争的主体, 开拓国际市场必然要承担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金融危机带来了优胜劣汰的结果, 企业要在危机中化危机为契机, 就要练好内功, 提高国际市场竞争能力, 积极应对贸易摩擦。我国外贸企业的低价出口竞销事实证明已经走到尽头, 中国廉价产品对世界市场的冲击, 一方面带来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另一方面对我国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障碍。企业需要利用金融危机的优胜劣汰调整和优化出口产品结构, 要转变无牌或依赖贴牌扩大出口的战略, 实施“科技兴贸”战略, 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 以品牌赢得较大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 把单纯追求外贸“增长”改为“发展”, 在世界市场真正占有一席之地。

2. 企业要合理运用金融工具避险。

由于国际金融市场的波动较大, 一些进出口企业所面临的利率、汇率风险也相应增大, 企业有必要运用一些避险工具来锁定风险或降低财务成本, 针对目前经济形式, 企业要随时浏览商务部针对出口收汇风险发出的防范通知, 同时要加强对出口信用保险监管, 把可能发生的损失降到最低。可以在国务院近日出台的金融30条中根据自身的条件选择合适的出口信用产品。例如美国第二大电器产品零售连锁店“电路城”去年11月申请破产保护, 这家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的供货商共有6.5亿美元的货款面临“血本无归”的危险, 国内某出口企业利用中国信保的买方信用监控系统对“电路城”的危机做出了提前判断, 顺利在“电路城”申请破产前收回了最后一笔货款523万美元, 避免了重大收汇损失。

3. 企业要研究世贸组织贸易保障条款的内涵。

世界贸易组织有基本规则, 出口企业要学会运用WTO的相关规则和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自己的权益。在世贸组织相关法律文件中, 世贸成员在保护自己的正常市场经济秩序时, 拥有包括反倾销、反补贴等在内的合法手段, 企业要研读中国“加入议定书”第15、16条, 这是专门针对中国的特殊条款, 这些条款使得其他世贸成员在对中国产品设置贸易壁垒时, 更加便利、更加随意。企业只有在熟悉规则的同时, 才能在自觉遵守规则同时给自己带来最大的保护。

五、政府要成为我国企业坚强的后盾

1. 政府要合理运用保障措施, 增加出口企业竞争力。

我国的外贸依存度一直居高不下, 风险很大, 金融危机下出口锐减, 在企业转制的同时政府要提供切实的帮助, 使企业在金融严冬里顺利过关。政府可以采取的举措包括提高出口退税率, 改善出口型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取消贷款限额、降低利率、收汇单据抵押贷款、收汇保险、建立中小贷款公司, 稳定人民币汇率及加工贸易政策等, 改进政府服务, 增强企业信心, 使整个中国的对外贸易借势实现转型升级。只有企业真正茁壮发展了才能有效降低贸易摩擦的发生率, 也有能力应对可能发生的贸易摩擦。

2. 政府要积极参加贸易规则谈判, 争取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龙永图曾说世贸组织的功能之一就是制订规则, 如果我们把履行别人制订的规则, 变成履行我们一起制定的规则, 无疑就会变被动为主动, 容易与各国达成共识从而减少摩擦的发生, 所以我们在规则谈判中, 政府应该积极参与, 为进出口市场打好基础。同时我国政府要加大对外交涉力度, 让更多的国家了解中国, 争取更多的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 迄今已有77个国家承认我国的市场经济地位。我国与欧盟、美国已经建立起解决市场经济问题的工作和磋商机制, 为我国企业创造一个公平竞争的国际环境。

3. 政府在金融危机下要坚持开放, 积极消除贸易摩擦。

在全球贸易萎缩的情况下, 2008年, 中国还从世界各地进口了1.13万亿美元的商品, 有力地促进了贸易伙伴的经济发展。在国内经济面临严峻挑战的情况下, 中国以实际行动表明我们反对保护主义, 坚持开放的鲜明立场。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了严重困难, 贸易保护主义只能使世界经济雪上加霜, 只有加强合作, 同舟共济, 保持国际经济贸易的畅通, 才符合各国的根本利益。中国应该与其他国家一起推动多哈谈判早日达成协议。当遇到贸易摩擦时要努力通过双边谈话消除分歧, 如果双边谈判难以解决分歧, 可诉诸于WTO争端解决机制。

金融危机下面对越来越复杂的贸易摩擦局面, 无论政府还是企业都应该对其长期性和复杂性有足够的认识, 积极采取应对措施, 尽快完善符合世贸组织规则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完善和健全中国的法律防范体系, 建立和完善政府和企业分工合作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 相信我们一定会渡过困难的局面, 迎来发展的春天。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5

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我国沿海部分企业出现倒闭或经营困难情况,导致在珠三角、长三角一带务工的农民开始返乡,农民增收、农村稳定都将受到一定影响。

一、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农民工返乡情况

200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把农村劳动力转移作为破解农民增收问题的突破口,把职业技能培训作为促进农民长期稳定就业的根本措施,突出工作重点,强化工作措施,以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战略升级为目标,实施一把手工程,以“农民工安心工程”、“双带工程”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为载体,强化基础建设,提升培训能力,畅通转移渠道,扩充转移总量,增强转移稳定性,全面提高转移质量和效益。经过全市上下几年来的共同努力,我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可喜局面,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速度明显加快,培训规模明显扩大,农民工劳务收入明显增加,维权力度明显加大,转移就业环境明显改善。2008年,全市转移农村劳动力104.6万人,实现劳务收入58.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是5.2%和20%。乡内13.8万人,县内21.8万人,省内37.7万人,省外29.8万人,国外1.5万人;有组织转移62.4万人,政府组织转移28.7万人,中介和经纪人转移33.4万人;从事技术和管理40.2万人;常年转移39.8万人,半年到一年33.9万人,三个月到半年30.9万人。

春节前返乡农民工58万人,截止2月底仍未返程农民工24.9万人,占返乡农民工总数的43%。这些目前仍然未返程的农民工,主要 1

是因为就业领域分布在建筑和各项基础设施建设等行业,这些行业用工一般都是在4月份以后开工,按以往规律返程时间主要集中在4-5月份。因金融危机返乡农民仅 1.2万人,占省外转移总量的4%,占外出农民工总数的1.1%。目前看,金融危机对我市农民转移就业影响甚微。主要原因:一是农民输出地集中在长江以北地区。此次金融危机对南部沿海地区影响较大,而我省农民在珠三角和闽东南地区务工人数较少,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带和京津地区,据统计,我市务工农民在大连、北京、天津、青岛、烟台、威海等地区28.5万人。近年来在长三角务工人数有所增加,但规模不大,因此受到的影响较小。二是转移就业组织化程度高。据统计,我市有组织转移农村劳动力较去年增加3.7万人,省外务工农民80%以上是有组织输出的。政府、培训机构、中介组织等为农民选择就业岗位多是输出地知名的大型品牌企业,这些企业用工规范,市场竞争力强,受金融危机冲击小,农民转移就业稳定性高,回流返乡的很少。三是向第三产业转移居多。我市农民在第三产业务工46万人。由于第三产业受金融危机影响偏小,因此返乡农民工还不多。四是高技能工种培训人数增加。由于我市近两年加大了技术含量高工种的培训力度,2008年,全市高技能工种培训人数已占技能培训总人数的30%,就业稳定率有很大提高。五是就地就近转移数量增长较快。近年来我省县域经济呈现快速发展势头,使省内县域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增强,就地就近转移数量增长较快。因省内企业受金融危机影响不大,减低了我市农民转移就业受金融危机影响的程度。六是金融危机的滞后效应。因金融危机向北方蔓延有一个滞后效应,现在影响虽然不大,但随着对实体经济影响的不断加深,预计金融危机今后对我市的影响会逐步显现。

二、应对金融危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对策措施

尽管我市务工农民回流规模不大,影响很小,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远远没有结束,对农民转移就业和农民收入的影响还没有真正到来。因此,对金融危机可能产生的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要结合实际,搞好分析预测,制定应对措施。

(一)加强调研和监测。组织劳转系统对返乡农民情况开展调查摸底,加强对农民回流情况的动态监测和分析测报,建立农民回流台账,了解回流农民的培训就业意愿和要求。及时了解掌握金融危机引发的新情况、新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应对措施。

(二)开展技能培训。各地在搞好调查了解本地企业和大项目建设用工需求的基础上,按订单进行技能培训,扩大就地就近转移。抓住元旦、春节期间农民返乡机会,开展农机驾驶与维修、沼气工、特色产业和服务业发展所需技能的培训。积极组织开展返乡农民的创业培训,靠创业带动就业。回流农民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可以享受阳光工程的补助。

(三)组织劳务对接。为做好回流农民的转移和转岗工作,各地要继续组织开展劳务对接活动,搭建对接平台,畅通转移渠道,为返乡农民提供就业岗位。

(四)做好相关服务。组织劳务输出基地、培训机构、劳务协会等中介组织开展劳务对接、职业介绍和信息服务。特别要围绕中央扩大内需的十项措施,根据返乡农民技能和就业意向,在基础设施建设、民生工程、环保工程等方面帮助农民寻找新的就业岗位。

(五)鼓励返乡创业。组织、引导和鼓励各地返乡农民开展返乡创业,实现从“输出一人、致富一家”的加法向“一人创业、带动一方致富”的乘法转变,形成以创业带就业、以就业促创业的良性循环。一要组织相关部门开展创业服务。加强宣传引导,提升职能部门的服务意识和服务水平,为返乡农民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调动和激励农民返乡创业和各方支持创业的积极性。二要制定出台返乡创业政策。放宽准入条件,落实创业用地,实行税收优惠,支持从事个体经营。返乡创业农民可享受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三要加强财政金融扶持。各级财政应建立农民创业基金,为农民创业活动提供贷款补贴和贷款担保。积极探索建立民间贷款组织,解决农民创业的起步资金问题。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6

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南矿业的影响程度

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南的煤炭、铁、铅、锌、钨、锡、锑、铋、钼、铜、铝等11个矿种的矿产品及相关产品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影响最大的是铅锌产业,其次是钢铁产业,第三是钨、锡、锑、铋、钼等产业,对煤炭工业的影响已在2008年底显现。

现以钢铁产业为例分析国际金融危机对相关矿业的影响程度。

在需求方面,金融危机对铁矿石及钢铁工业造成巨大影响。在国际上,欧盟、美国汽车减产分别达20%和30%,房地产因次贷危机陷入低迷,导致汽车、建筑两大用户的钢材需求大幅度下降。在国内,制造业对钢材的需求大量萎缩;房地产市场持续降温,对占钢材内需近50%的建筑用钢需求产生严重影响;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钢材出口大幅回落。财政投入刺激经济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我国政府近期出台的4万亿元投资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措施,必将带来对钢铁等基础原材料的旺盛需求,但至少还需1年左右才能显现其效果。因此,在1-2年内,钢材的需求将与实体经济放缓同步大幅下降。

铁矿石需求的低迷,有着多重原因。一是受钢材需求的影响;二是在高价位的带动下,国内铁矿石加大投资规模,已经形成较大规模的产能、产量;三是在铁精矿高价位的诱惑下,众多国内铁矿石进口商大量进口并囤积铁矿石进行炒作。截至2008年11月15日,我国铁矿石压港量已经突破9000万吨,创下历史纪录。

在價格方面,铁精矿和钢材价格双双大幅下降。

在铁矿石降价中起关键作用的是进口矿。2008年前9个月,进口铁矿石平均到岸价141美元/吨,与上年同比上涨70%。自9月出现价格狂落以来,已降至80美元/吨左右;目前现货矿价位低于长期协议矿价,而且这种态势仍在继续,这在几年来还是首次出现;与此同时,国际铁矿石海运费暴跌,跌幅超过52%,巴西至中国降至9.85美元/吨,澳大利亚至中国降至4.59美元/吨,并且还在继续下降。据中国钢铁工业协会预计,2009年铁矿石价格可能还将下跌20%。

由于铁精矿、进口铁矿石及海运费等价格出现大幅下跌,对钢材价格支撑作用减弱,加上经销商观望,国内钢铁企业库存压力加大,导致以宝钢为首的25家钢厂集体降价。至11月底,全国钢价从2008年6月份的最高点均价6338元下降1120~2600元/吨不等,降幅平均达30%左右,已跌破2008年初的价格水平。

在产业影响方面,2008年8月份以来,随着钢材价格的不断下跌,钢铁企业的盈利水平持续下降,到10月份国内钢铁企业已出现盈亏相抵、全行业亏损的状况,大中型钢铁企业亏损面已达到59.15%,钢材销售利润率已降至—3.23%,目前的钢材价格水平已不能正确反映产品的实际价值,价格严重背离价值。

金融危机对湖南钢铁产业弊远大于利。尽管由于上游铁矿石、焦炭、废钢等原材料价格大幅度下降,使得吨钢成本下降500元以上,但下游需求严重不足,国内外钢铁企业纷纷减产,减产幅度一般在15%~20%;淡水河谷、力拓、必和必拓三家矿业巨头已经发出减产信息。湖南钢铁企业产品结构中建筑用钢、中厚板比例很大,由于房地产市场不景气,造船业订单下降,导致销售不旺,以致大幅减产。而我国政府4万亿元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的拉动内需措施,其对钢铁等原材料的需求尚有待时日。以上不利因素的叠加,必将导致数年内湖南钢铁企业整体经济效益下滑。

在金融危机对钢铁产业影响的持续时间上,综合我国政府的4万亿元投资的拉动内需措施、明年铁矿石过剩库存应基本消化等多方面因素,预计当前的钢铁工业萧条局面将持续12~18个月,随后市场需求将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恢复。

造成部分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通过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南矿业的影响程度分析,造成部分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一是下游需求下降。由于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使得国内外制造业、建筑业出现大面积需求萎缩,带动相关的电力需求下降,直接影响了钢铁产业,铝、锌、铜、铅等为主的有色金属产业,以及煤炭、石油等能源产业。

二是国际国内炒家的抛售。在国际矿产品价格高位运行期间,国际国内炒家对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煤炭等大肆炒作,囤积矿石或制成品,一旦金融危机来临,市场前景和信心受到严重影响,立即降价抛售,因而直接拉动相关产品价格的大幅下降。

三是期货市场运作法则的综合影响。自2006年至2008年6月期间,有色金属国际国内价格相继达到最高价位,其中国际国内炒家进行期货投资交易是重要因素之一。受石油期货价格暴跌和国际金融危机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炒家迅速出售手中期货,造成了有色金属期货市场普遍的恐慌心理,致使有色金属期货价格大幅度下降。而期货交易者因期货价格变化导致保证金不足被迫自行平仓;因未在规定时间内及时追加保证金或自行平仓,而被期货公司强行平仓这两种情形,则更加剧了市场的恐慌心理,从而引发了有色金属期货的抛售高潮。

四是政策调控不力。就国内而言,宏观调控政策落实不到位也是重要因素之一。如2005年开始的钢铁工业关停和淘汰落后产能工作,2006-2007年期间进行的钢铁、电解铝、铜冶炼、铁合金、电石、焦炭、水泥、煤炭、电力等产能过剩行业产业结构调整工作,预期的落后产能关停、淘汰目标没有完全实现,钢铁、有色、煤炭等盲目扩张规模的趋势并没有得到有效遏制。

五是产能过剩。近年来,钢铁、有色金属、煤炭等行业没有切实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以满足国内市场需求为主、进出口主要是品种调剂的发展定位,确定其产业投资方向和发展规模。连续数年钢铁、有色金属、煤炭产业均以远远超过同期GDP增长率的增幅快速增长,盲目扩大产能产量,产业结构调整不力,抵御风险意识不强,低水平投资、低水平建设现象较为严重。

nlc202309010801

湖南矿业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措施

一是尽快实施限停产或减产保价的调控措施。在保障国计民生对必要资源需求的前提下,对于已经低于成本线的铅、锌矿和铅锌冶炼企业,本省中低品位铁矿,锡矿和冶炼企业,小型煤矿等,尽快实施限停产或减产保价的调控措施,降低库存,减少市场供给总量,使市场价位逐渐回到合理价位。

二是暂停有关矿产采矿权的投放。对湖南受到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相关矿产(煤炭、铁、铅、锌、钼、铜、铝等)、优势矿产(钨、锡、锑、铋等),应采取果断措施,暂停采矿权的投放。

三是制定有关矿种总体整合方案,实现有序规模开发。2007年,省国土资源厅已经制定了湖南省锡矿、锑矿、磷矿和煤矿的总体整合方案,对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打下了良好基础。

要利用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众多小矿山自行淘汰出局这样一个机遇期,对湖南铅矿、锌矿、钨矿、铋矿、钼矿实行整合。按照规模不低于中型,小型矿山必须由取得大中型矿业企业申请采矿权的原则,重新设置采矿权。对于已制定的锡矿、锑矿、磷矿和煤矿的总體整合方案,与上述原则相悖的,应按照这一原则重新修订。

四是制定并启动湖南矿产资源储备制度。2006年,省国土资源厅组织制定了《湖南省矿产地收购储备管理暂行办法》,后因矿业市场投资热情高涨,矿产地收购储备不具备启动必要而暂且搁置。当前,在全省有关矿产产业受到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影响的情况下,适时重新修订并启动矿产资源储备制度,是有效规避金融危机冲击的有效措施之一。建议首先实行矿产地储备,收购储备重点为煤、铅、锌、铁、钨、锡、锑、铋、钼等矿产。而矿产品、矿山储备,目前尚不具备储备资金、市场运作经验等相关条件。

五是收购开发境外矿产资源。目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下,难得的矿产资源并购机遇已经出现。因此,应及时抓住国际矿业市场低迷的难得机遇,尽快实施境外矿产资源并购。

六是制定实施湖南优势矿产资源出口配额制度。目前实行配额管理的矿产有钨、锑、锡,为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优势矿产资源,制定实施全省优势矿产资源出口配额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湖南优势矿产资源出口配额制度的主要原则有:一是争取将铋纳入出口配额管理:二是根据国际市场和合理开发利用的要求,调整和控制优势资源产品的出口总量;三是禁止初级产品出口,限制中级产品出口,鼓励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出口,促进湖南优势资源产品的升级换代;四是原则上只向大型有色企业集团发放配额,严格控制中小企业出口配额,以配额管理手段促进优势矿产向大型有色企业集团聚集。

(因版面限制,选登论文内容有删节。)

链 接

评价及影响

本文整理统计了湖南矿产品几年来的价格走势,分析部分矿产品价格大幅度下降的主要原因,探讨了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南矿业尤其是有色金属的影响程度,提出湖南矿业如何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对规避金融危机风险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作用。

点评人:戴塔根(教授、湖南省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兼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南大学地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院长)

作者简介及学术影响

朱洪,地质实验测试高级工程师,男,湖南大学化学化工系毕业,现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矿产资源保护项目管理办公室工作。

先后在国家级刊物或《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上公开发表《湖南省钢铁工业发展资源保障研究》等学术论文5篇。《国际金融危机对湖南矿业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获湖南省地质学会2009年年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先后主持完成《湖南省钢铁工业发展资源保障战略研究》(2007)、《湖南省开发境外矿产资源战略报告》(2008)、《湖南省磷矿资源开发利用潜力报告》(2012)等十余项课题。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7

(一) 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的影响

在金融危机背景下, 德国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是受到影响最早也是最大、最直接的行业, 在金融危机中, 金融市场信贷紧缩, 各个金融机构陷入危机并濒临破产, 在此过程中德国政府为了避免危机蔓延而对其中的雷曼兄弟公司进行了全面接管。同时许多金融巨头在金融危机中也未能幸免, 德意志银行在2008年税后亏损达到了39亿欧元。在此基础上, 金融危机向德国实体经济蔓延, 由于信贷危机的存在和消费者以及投资者对市场信心的丧失导致了企业信贷困难并且出现了市场需求不足的情况。在2008年德国制造业销售指数开始下滑并且不断恶化, 一直到2009年2月, 制造业销售指数下降了26.5%, 更严重的是依赖于出口贸易的德国制造加工业订单在2009年也出现恶化, 2009年2月的国外订单同比下降41.9%, 从而使德国的出口不得不面临严峻的形式。

(二) 金融危机对德国社会的影响

从就业方面看, 2009年4月的失业率是8.6%, 并没有出现很大的波动, 但是这并不代表金融危机对就业市场没有产生影响, 因为在2009年的3月份数据显示, 此时的就业人数下降了一个百分点, 而通常3月份本应是就业人数持续增长的时间, 这一数据的下降属于2006年的2月以来首次出现;从物价方面看, 金融危机带来了全球性的经济衰退, 大部分国家的GDP出现负增长, 而德国并没有明显波动, 但是从GDP增长速度也可以看出金融危机对德国物价产生了不明显的影响;从消费方面看, 总体而言金融危机对德国的私人消费影响较小, 虽然2008年4季度私人消费同比下降0.6%, 但是消费者信心并没有在金融危机影响下出现大幅波动, 这与德国国内在当时的零售商促销、通胀率较低以及政府的经济振兴计划有着紧密的关系。

二、德国面对金融危机的对策

德国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这个阶段性是德国政府对金融危机的认知逐渐深化而产生的:

在金融危机初始阶段, 由于金融危机对德国实体经济产生的影响有一定的时间滞后性, 所以在此背景下德国政府对金融危机产生误判, 认为德国的经济不会受到金融危机过大的影响, 同时认为金融危机的产生是因为华尔街所表现出的贪婪行以及美国政府对国内体制监管不力所造成的, 所以在此阶段德国只是对金融危机的“肇事者”美国进行督促要求其加大对国内金融体制的监管力度。

2008年9月, 金融危机对德国金融机构的影响开始显现, 德国国内的地产融资抵押银行等许多金融机构都陷入了经营困境并且走入了濒临破产的境地, 在此背景下, 金融机构纷纷要求德国政府能够伸出援手。而德国政府也是在此时认识到了金融危机发展的严重性, 并紧急的宣布私人存款将获得德国政府的担保, 同时为一些金融机构提供了数额较大的资金担保以避免金融危机出现更大的蔓延。而随着金融危机对德国国内金融机构造成越来越明显的影响, 德国政府为了维持金融市场秩序并确保公众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信心, 做出紧急应对。颁布于2008年10月的《金融市场稳定法》提出了对金融市场稳定局的设立, 而其职责是对高达5000亿欧元的稳定基金进行管理。稳定基金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国内资本的充足率并剞劂国内金融机构资金流动性不足问题, 从而确保维持金融市场的稳定。稳定基金的实际金额是4700亿欧元左右, 其中担保资金就达到了4000亿欧元, 其余的700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注资和参股。

为了更有效的避免金融危机影响实体经济, 德国在2008年11月和2009年1月分别出台了经济振兴计划, 其内容都主要指向了四个方面:一是投资方面。政府拨款200亿欧元用于投资建设, 其中的40亿欧元主要用来建设水路交通、道路交通以及轨道交通并进行建筑改造工程, 35亿欧元主要用来建设城镇的基本设施, 65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教育领域的建设, 如幼儿园、中小学教育设施建设等、15亿欧元主要用在“环保奖金”的支付以促进国人对汽车的需求。9亿欧元主要用来支持企业所进行的研发活动以提高中小企业所具有的创新能力, 而余下的33亿欧元主要用来进行各州投资项目的建设;二是降低国人负担。其目的在于提高国人的可支配收入。其策略主要体现在逐渐对个人所得税起征点进行上调并对其起征税率进行降低、减少法定医疗的保险费率、提升子女津贴支付额度、促进和保障就业。在促进和保障就业中, 德国政府用于保障就业的资金达到了28亿欧元, 其中的10亿欧元主要用在针对失业青年和短时工人进行职业培训来推动国人就业能力, 剩余18亿欧元主要用于对短时工人的补贴;四是信贷和担保制度。德国政府在为企业的信贷和担保方面提供1150亿欧元, 并成立专门的“德国经济基金”, 其目的在于帮助企业顺利度过金融危机的影响, 其中出口导向性企业是德国政府最为重要的担保对象, 而这一举措也有效的确保了德国出口贸易的健康发展, 为德国经济的复苏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从德国政府的救市政策中可以看出, 其主基调是遵循市场经济原则, 所以并没有对使用政府行为对国内的经济做出过度的干预, 而这种做法也使德国经济在金融危机阴霾逐渐散去的情况下顺利的恢复到了原本的市场经济轨道。

摘要:面对金融危机给国内经济以及社会带来的影响, 德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并为德国经济的逐渐复苏奠定了基础。本文在对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的基础上, 对金融危机背景下德国政府的应对策略做出了研究与阐述。

关键词:金融危机,德国,经济振兴计划

参考文献

[1]丁纯, 瞿黔超.金融危机对德国经济与社会的影响以及德国的对策[J].德国研究, 2009年02期

[2]赖讷·克伦普, 拉尔斯·欧·皮尔茨, 王程乐.德国应对世界经济危机的措施[J].德国研究, 2009年02期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8

一、各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政策

为了应对这场全球性的金融海啸,各国政府纷纷采取不同的应对政策,包括金融监管、注入资金、收购股权、提供贷款、资产国有化、高管限薪、扶助就业、降息、退税、政府接管公司等,以支持和发展本国经济,共同对抗近年来最严重的全球经济衰退。纵观各国的救市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四种方式。

1、政府通过收购股权,直接向金融机构注入大量资金

大多数在金融危机中受害严重的国家都有向银行等金融机构大量注资的行为。以英国为例,英国政府率先向商业银行注资、持有商业银行的股份,以国家信用维护银行体系的整体信用。2008年10月8日,英国率先宣布以向主要商业银行注资为核心的救市方案,第一批英国政府向皇家苏格兰银行、哈利法克斯银行和莱斯银行注资370亿英镑,还将向英国各大商业银行提供高达500亿英镑的资金。一向信守自由市场原则的美国政府的注资行为也广受关注。2008年10月15日美国政府向花旗、摩通、美银及富国银行注资250亿美元。10底又提出2500亿美元的银行注资计划。11月24日,美国政府再次向花旗银行注资200亿美元,换取花旗年息为8%的优先股;财政部向美国2 1家金融机构提供高达335.6亿美元资金。截至2009年1月5日美国政府向215家商业银行累计注资1875亿美元。

2、政府提供信用担保

向骨干银行的注资不足以保持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水平和流动性。因此,各个经济体同时以国家信用向货币市场提供国家担保,维护金融市场稳定运行,缓解金融机构短期流动性困境。主要措施包括为银行存款和银行债务进行担保:

(1)为银行同业拆借提供担保。在欧元区,各国纷纷出资为本国银行同业拆借提供担保,其中德国出资4000亿欧元、荷兰出资2000亿欧元、葡萄牙出资200亿欧元、奥地利出资850亿欧元;法国也出资3200亿欧元为银行借贷提供担保。

(2)为银行信贷和金融机构发行债券提供担保。在美国,财政部为1.4万亿美元的银行债务提供担保;美国财政部、美联储和联邦储蓄保险机构联合为花旗银行高达3060亿美元的问题资产提供担保;联邦存款保险公司为公司债券提供巨额担保。德国、比利时、法国、韩国等都为本国商业银行信贷提供了巨额担保,稳定了银行体系的信用和核心地位,巩固了国民消费和投资的信心。

3、各国出台积极的财政政策

在全球经济陷入衰退甚至进入萧条的情况下,各个经济体除了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还配套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政策,消除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造成的危害。

(1)修改税法,减免税收。中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都对税收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改动。中国国务院从2008年10月起,暂免征收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的个人所得税,降低住房交易税费,增加出口退税商品种类、提高商品出口退税率,还为中小企业出台幅度高达20%的一揽子减税方案;2009年2月美国国会批准了7870亿美元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英国财政下调增值税至15%以刺激消费。

(2)扩大内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中国提出了两年内高达4万亿人民币的投资计划;俄罗斯计划在未来6年内投入6200亿美元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法国提出260亿欧元的经济救助措施,用于公共投资和补贴企业;德国计划投资400亿欧元用于道路、学校、体育设施、宽带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并实施价值320亿欧元的经济振兴计划。荷兰、意大利、西班牙、日本等国也推出了巨额的政府投资计划以促进经济复苏。

4、全球范围降低利率

全球范围内,为应对货币市场流动性不足和信贷萎缩,各经济体联合救市,一致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降低利息,同时降低国际市场利率。仅在2008年10月初到11月底,香港金融管理局、中国台湾货币当局、新西兰中央银行、印度央行、俄罗斯央行都不同程度的下调了基准利率;中国人民银行、美联储、欧洲央行、英国央行、瑞士央行、加拿大央行、韩国央行和瑞典央行更是两次下调了基准利率。同时,印度央行和中国人民银行还及时下调了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

二、政策效果分析

各国救市旨在遏制金融危机的蔓延,保证国家金融体系稳定和安全,减轻经济萧条的危害程度。那么,各国采取的救市政策对金融危机的影响如何?当前各个经济体金融市场和实体经济的状况如何呢?从目前情况看,救市政策产生了一些积极效果,解决了部分问题,对于缓和金融危机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是政府注资的最终效果也充满了不确定性,还存在一些深层次的、待解决的问题。

1、各国救市措施已解决的问题

(1)对金融机构的直接注资直接满足了金融机构的现金需求,缓解了货币市场流动性紧张问题,帮助金融机构改善了资产负债结构。

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流动性问题就成了金融机构最主要的市场压力。在资本市场陷入恐慌或者说濒临崩溃时,货币市场流动性急剧下降,金融机构纷纷囤积现金,融资难度加大且融资成本大幅上涨。为缓解市场流动性紧张的局面,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措施,先是几次大幅降息和开放借贷窗口,为金融机构提供融资便利;接着以国家信用为金融机构的已有债务和发行债券进行担保,保证市场融资和再融资顺利进行;对实体经济的直接融资则是通过购买企业的商业票据。在这一系列措施下,全球金融市场信贷萎缩的情况有了很大的缓解,银行拆借市场利率不断下降并趋于稳定,美国主要金融机构的资金状况有了很大改善,商业票据发行和流通都不断好转。

(2)为银行存款和银行债券进行担保,提升信用等级,避免银行挤兑。

美国数家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和国际金融市场的持续低迷,给储户和投资者造成了极大的危机感。为避免储户和投资者对银行等金融机构失去信心,发生银行挤兑,英国、美国、澳大利亚、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香港特区政府等国家和地区推出或进一步扩大了存款、债券担保计划,以维持金融市场稳定。政府担保稳定了投资者的恐慌情绪,安抚了急于从银行取现的储户,避免了挤兑的发生和大规模的资金转移。

(3)扶持和救助大型金融机构,减少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及其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全球金融市场陷入崩溃。

在这场全球金融危机中,部分享有很好声誉和信用等级、并牵动全球金融市场的大型金融机构出现资不抵债的现象,甚至破产倒闭,对全球金融市场和投资者信心造成了很大的打击。雷曼兄弟倒闭对市场的巨大冲击让各国认识到大型金融机构破产可能引发的风险传染。为防止金融市场系统风险的发生,英国、美国、冰岛、比利时、葡萄牙、阿根廷等国家先后对本国陷入困境的大型金融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救助措施,大大降低了全球性金融机构或者在一国金融体系中居于重要地位的大型金融机构惨遭破产的可能性,为维护全球金融体系的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4)在全球金融海啸的背景下,各国加大合作,展开联合救市。在危机爆发初期,各国处于观望状态,不能及时、准确把握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对于要不要救市、采取什么措施救市犹豫不决。随着金融危机的进一步深化,各国普遍对联合救市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达成了共识,全球范围内一致降低利息并同时降低国际市场利率,全球及区域范围的协商及合作力度空前,有效地遏制了危机的进一步蔓延及恶化。

2、政府救市措施尚未解决的问题

政府救市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而且还存在一些未解决的问题。政府在金融危机的压力下入市,主要目标为短期救市,而引起金融危机的深层次根源尚未彻底解决。这些问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引发次贷危机的房地产市场仍处于比较低迷的状态。这场金融危机的导火线是美国房地产业的危机,美国房地产市场调整已两年,但房地产价格仍在下跌,如果此状况进一步持续下去,与房地产相关的证券类资产就会继续贬值,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将进一步增加,从而引发更为严重的信贷紧缩,这无疑又会加速房地产市场的下跌步伐。日本国土交通省2010年3月公布的“公示地价”显示日本地价已连续两年下降,2010年1月1日,日本全国住宅用地平均价格比上年同期下跌了4.2%,已经跌至1983年的水平;商业用地价格同比下降了6.1%,是有调查数据以来的最低,不到1991年峰值的三分之一。

(2)金融机构、金融市场并未从根本上稳定下来。在政府的救助下,大部分金融机构都做了大规模的和次债相关的不良资产核销,但金融机构表内、表外仍存在一些未核销的损失。金融机构只有不断补充资本金才能进行进一步核销,但同时也会引起金融机构资不抵债的风险和相应的市场波动。而且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金融机构的其他资产也会受到影响,违约率上升,评级下降,资产价格下跌,增大金融机构破产的风险。金融机构为避免再次出现危机可能需要政府进一步救助。政府不能彻底解决金融机构的困境,近两年内,市场可能继续动荡,一些中小银行破产,大量对冲基金关闭,部分保险公司遭受严重损失。

(3)全球范围的金融危机已浸蚀到实体经济。全球各经济体的消费开始下降,投资减少,出口下滑,失业率上升。美国、欧洲、日本等发达经济体都出现明显的衰退,新兴经济体也面临严重冲击,而全球范围的经济衰退必将使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其影响已深入实体经济,危机的化解需要更深层次的干预手段。各国政府纷纷加大财政投入,积极采取措施刺激总需求,以避免实体经济陷入严重衰退。

(4)欧美各国救市资金来源和偿还问题是影响未来的巨大不确定因素。以美国为例,美国的救市政策在资金方面给出了大量的承诺,包括7000亿美元的救市计划,对“两房”的2000亿美元,AIG的800亿美元,1650亿美元的“阳光计划”,1500亿美元的债券担保以及500亿美元的货币市场担保等。救市需要一笔巨额资金,而美国政府有三个办法解决问题:增加税收、印发美元、发行国债。美国政府正努力刺激经济以避免经济陷入严重衰退,提高税收显然不可行;大量发行钞票容易引发通货膨胀;在外国政府已持有1.5万亿美元政府债券的背景下,美国很难再增加一万多亿美元的国债。

(5)全球金融监管改革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金融工具不断创新,场外衍生品迅猛发展,金融一体化进一步加深,全球金融市场透明度下降,流动性风险增大。金融监管体制已跟不上金融创新的步伐,无法适应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的高杠杆率、高关联度、高不对称性的特性,对于风险和危机的监管明显乏力。这次金融危机加快了各国金融监管改革的步伐,各国将会加强对评级机构、对冲基金、跨国金融机构等方面的监管,提高衍生品市场的透明度,加强国际金融监管协调。

各国积极出台的救市政策已经发挥出明显的效果,对于遏制金融危机进一步浸蚀实体经济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本次金融风暴导致的经济危机不会形成大萧条,实体经济已逐渐企稳。金融危机的爆发让更多的国家监管者认识到金融创新的风险性以及金融制度、金融监管的不完善性,对于预防金融危机的再次爆发敲响了警钟。各国在应对金融危机时采取的措施及其取得的效果对于各国制定经济、金融政策有很好的借鉴作用,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理论研究的发展。

摘要: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给各国经济造成了严重影响,为避免出现严重的经济衰退,各国积极出台政策应对近年来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本文主要分析各国政府救市的措施及其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关注救市措施还未解决的部分问题。

关键词:金融危机,救市,政策,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宇,金融大风暴[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

[2]、李其庆,刘元琪.全球化与新自由主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3]、韩立岩,刘燕,刘姗.金融风暴与救市机制[J].金融管理,2009,4

[4]、龙双武,对于金融危机的国际经验及现实思考[J].科技资讯,2009,8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9

这场危机是全球经济失衡的结果, 而能源金融化则是金融紊乱一大诱因。20世纪80年代以来, 由于市场结构和定价机制发生了变化, 石油贸易定价权逐渐转移到期货市场。以2007年为例, 这一年全球石油实际需求8580万桶/日, 实际供给8520万桶/日, 缺口为0.62%, 而同期国际石油价格却从60.87美元/桶, 涨至95.98美元/桶, 涨幅超过35%, 需求被价格放大几十倍。巨大的杠杆效应、获利套现者买空卖空机制, 共同导演了石油期货交易市场惊涛拍岸的宏大场面, 石油金融化特征纤毫毕现。

金融危机爆发后, 石油—美元的计价机制成了众矢之的。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管清友博士认为:“作为100%结算货币的石油美元, 其超额供给并通过双赤字导致了全球货币过量增长, 它是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巨幅波动的始作俑者, 也是国际投机资本疯狂炒作的根源。”

目前石油实体价格与虚拟价格的双轨机制, 在美国主导的全球化规则推进过程中, 实体价格越来越被人们习惯性地忽略。越来越多的石油消费国家陷入所谓市场经济的陷阱, 紧盯着伦敦和纽约的石油及商品交易所的合约价格, 作为自身市场的定价依据。因此, 一方面由于金融危机对于实体经济的影响而直接导致石油需求降低, 价格下降;另一方面, 由于其金融产品的特性, 金融危机中投资者信心不足, 投资者离场的趋势使得油价跳水式的跌落。

一、金融危机对石油石化的重大影响

2008年9月起, 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不仅造成了全球性金融危机, 而且已经危害到全球实体经济, 并从发达国家传导到了新兴市场国家, 对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引起了全球经济衰退, 从而引发石油价格跳水式跌落, 由2008年7月份的147美元/桶急速跌至40美元/桶左右, 最低达到39美元/桶, 给石油石化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

1. 世界国际石油石化受到严重冲击

金融危机恶化以来, 国际原油价格冲高后大幅回落, 石油石化产品市场也随之回落, 产品销售困难、库存居高不下, 且价格急速下滑, 企业盈利面临挑战。

一是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下跌。2008年7月3日, WTI和布伦特原油首月期货价格分别创下145.29美元/桶和146.08美元/捅的历史新高, WTI原油更是在7月11日盘中摸高至147.2美元/捅。此后, 原油价格逐步下降, 从9月下旬开始急剧下滑, 9月22日上述价格分别为120.92美元/桶和106.04美元/桶, 10月22日已骤减至66.75美元/桶和64.52美元/桶, 短短一个月油价下跌40%以上。目前, 国际原油价格仍低于50美元/桶。

二是世界石油需求下降。2002年以来, 国际油价持续攀升, 特别是2005年至2008年年中始终居高不下, 已促使OECD国家大力推动石油替代, 石油消费呈零增长或负增长态势。而金融危机的加剧, 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在石油需求方面的表现也已凸显。据统计, 2007年下半年以来, OECD国家的石油消费已经下降了162万桶/日。在世界经济增长减速甚至出现衰退的情况下, 世界石油需求也在下降。据OPEC最新估计, 2008年世界石油需求量为8584万桶/日, 比2007年低5万桶/日, 同比降低0.06%;2009年世界石油需求量预计8566万桶/日, 同比下降0.21%。其中OECD国家石油需求量2008年估计为4771万桶/日, 比2007年低146万桶/日, 同比降低2.96%;2009年将为4673万桶/日, 降低2.06%。

三是世界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四季度经营业绩总体已开始显示出金融危机的影响, 炼油板块和化工板块盈利已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降。2008年四季度, 国际油气价格从“顶峰”快速滑落, 因此埃克森美孚、BP和壳牌等大型上下游一体化公司在油气产量下降、石油及制品需求下降的影响下, 利润开始出现下滑。埃克森美孚和壳牌四季度利润同比下降33.3%和28.4%。其中上游板块业绩分别下滑31.3%和23.8%, 而埃克森化工板块业绩大幅度下降86%, 壳牌化工板块业绩下降105% (亏损1900万美元) 。

四是在世界经济衰退和石化景气下行的双重压力下, 综合石化化工公司利润已开始下滑。预计2009年和2010年世界乙烯产能将有较大增长, 届时乙烯生产负荷率将从2007年的92.6%降至87.8%和86.5%, 世界石化景气周期进入下行通道。而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衰退将强化石化景气下行的后果, 可能延迟景气恢复期, 世界石化业可能遭遇前所未有的困难。2008年三季度, 德国巴斯夫集团和美国陶氏化学公司两家世界级化工公司中, 除陶氏净利润保持6.2%的小幅增长外, 巴斯夫的净利润同比出现-37.5%的负增长。

2. 国内石油石化利润大幅下滑

回顾2008年, 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 世界经济由此被拖入衰退的境地, 这场危机对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负面影响已经显现。全行业经济呈现出先高后低的态势, 2008年前8个月经济运行保持两位数增长, 9月开始,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增速大幅下滑, 11月份增长接近零点, 12月份出现负增长, 全行业景气周期由10年来的高增长转为下行通道。

一是生产增幅先高后低, 年底出现负增长。全行业规模以上生产企业共29900家, 比上年增加2422家;2008年全行业总产值6.58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24.0% (1~8月4.4万亿元, 比上年同期增长32.9%) 。9月份以后, 行业经济增速逐月加速下行, 11月份, 全行业总产值增幅接近零点, 当月全行业总产值增长仅为0.8%;12月份, 全行业出现负增长, 当月全行业总产值比上年同期下降6.8%。分季度看, 与上年同期相比, 前三个季度增长分别保持在30%以上, 第四季度增长降到3.6%。

二是市场疲软, 销售下降。2008年全行业销售产值6.46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23.3%, 受金融危机影响, 9月份开始, 国内外市场销售受阻, 销售增幅回落, 进入后两个月, 全行业销售产值出现下降的局面, 11月下降2.9%, 12月下降6.7%。分季度看, 与上年同期相比, 前三个季度销售产值增长分别保持在30%以上, 第四季度销售增长降到2.7%

三是产品价格先涨后跌。2008年石油化工产品价格呈现出先涨后跌态势。受金融危机影响, 9月份价格普遍下降。据年底价格指数统计, 1148种 (类) 石油化工产品价格, 2008年与上年相比, 价格上升的有594种, 占51.74%;价格持平的有77种, 占6.71%;价格下降的有477种, 占41.55%, 一些产品跌幅在50%以上。

四是亏损企业增加, 利润下降。2008年1~11月全行业主营业务收入6.0万亿元, 比上年增长26.14%;利润总额为4666.55亿元, 比上年下降7.1%;亏损企业4556家, 比上年增长20.2%, 亏损面为15.3%, 比上年增加2.6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2119.1亿元, 比上年增加393.5%。其中, 炼油行业出现亏损, 亏损额1492.6亿元 (上年同期利润为107.8亿元) , 预计2008年全行业利润4990亿元, 比上年下降10%, 其中三大石油公司利润2228亿元, 比上年下降31.3%。

五是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回落。2008年, 全行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964.5亿元, 比上年增长27.1%。施工项目11077个, 比上年增长7.1%, 新开工项目7272个, 增长3.2%。分季度看, 前三个季度分别增长33.4%、33.7%和39.2%, 第四个季度投资增长只有10.5%, 增幅比前三个季度回落20多个百分点。其中, 原油天然气投资2459.4亿元, 增长17.2%, 占全行业的27.4%;炼油投资1234.4亿元, 增长19.2%, 占全行业的13.8%。

六是进出口贸易先增后降。进出口贸易总额为4261.2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3.3%, 其中出口贸易额1312.9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29.0%;进口贸易额2948.3亿美元, 比上年增长35.2%。贸易逆差为1635.4亿美元, 比上年扩大40.7%。分季度看, 前三个季度全行业进出口贸易增幅都保持在40%以上, 9月份开始,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国内外市场疲软, 需求下滑, 进出口贸易骤降, 第四季度进出口贸易出现负增长, 比上年同期下降3.2%。其中, 在进口贸易方面:2008年, 我国进口原油1.79亿吨, 比上年增长9.6%;进口成品油1471.2万吨, 比上年增长107.4%。由于2008年国际原油价格波动较大, 原油进口贸易额前三个季度增幅在90%左右, 第四季度增幅只有4.6%。

二、国内石油石化当前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石油消费需求减少, 开工率持续走低。2008年9月份以来, 随着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不断加深, 行业经济增速持续下滑, 国内石油消费需求不断萎缩。数据显示, 2008年1~9月份, 全国成品油表观消费量比上年增长15%, 10月份仅增长1.9%, 而到了11月份, 国内成品油表观消费量比上年下降8.1%, 12月份比上年下降8.6%, 这是自2007年3月份以来首次负增长。消费需求的下降导致销售不畅, 产品库存大量积压。截止到12月底, 全国成品油期末库存量达到1264.43万吨, 比上年增长了47.31%。由于成品油消费下降, 我国炼油企业一次加工能力负荷年底降到80%左右。

今年1月份, 我国石油石化行业经济形势总体上继续下行。国内市场需求依然不旺, 尤其春节期间, 国内成品油市场节日消费特征较为明显, 成品油市场整体消费呈现萎缩态势, 表现为“三下降, 一上升”, 即生产下降, 价格下降, 利润下降, 库存上升。

据统计, 1月份, 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陕西延长四大公司原油产量1579.9万吨, 同比下降1.1%, 与上月基本持平。由于市场需求萎缩, 1月份原油加工量明显下降, 库存居高不下。中石油、中石化、陕西延长3大公司当月原油加工量2335.51万吨, 同比下降10.9%, 比上月减少2.1万吨;成品油 (汽、柴、煤油) 产量1488.24万吨, 同比下降9.3%, 比上月减少30.4万吨。1月份, 全国成品油库存依然居高, 统计显示, 月末库存量为999.2万吨, 同比增加75.7%, 但环比下降了21%。

由于原油和化工产品价格继续下跌, 1月份行业经济效益总体继续大幅下滑。据统计, 当月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中国中化、陕西延长5大公司工业总产值同比下降7.7%, 主营业务收入同比下降37.55%, 利润同比下降67%。

二是化肥库存大量积压, 企业经营困难。目前, 由于国际市场化肥价格快速下跌以及国内产能严重过剩, 导致国内化肥市场观望气氛浓厚, 同时, 国家维持较高的化肥出口关税, 使得国内化肥企业库存大量积压, 企业经营陷入困境。由于市场持续低迷, 2008年化肥淡季储备启动缓慢, 使得生产企业经营更是雪上加霜。2008年底, 全国停产的尿素企业超过40家, 停产的碳铵企业近100家。全国磷肥企业开工率不足50%。

三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新材料制造企业直接受到金融危机影响。橡胶制品和涂料行业等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 在此次金融危机中也受到较大影响。橡胶制品在我国化工行业中出口量较大, 出口依赖度较高的产品。2008年9月份以来, 橡胶工业直接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工业增幅快速下滑, 亏损增加, 利润负增长, 企业亏损面高达30%以上。2008年年底, 轮胎行业企业开工率下降, 中小轮胎企业大都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 重点企业开工率也仅有50%左右, 企业亏损面达33%;乳胶企业亏损面达23.1%;炭黑企业在2008年10月份后, 大型企业减产50%以上。由于外部需求下降, 产品出口受阻。

四是出口严重受阻, 国内市场面临进口冲击。据海关统计, 2008年12月份, 石油和化工行业进出口总额为247.39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20.8%, 其中, 进口贸易额147.87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29.7%;出口贸易额99.52亿美元, 比上年下降2.4%。

受进口产品挤压, 2008年后两个月, 国内乙烯企业开工率下降30%, 北京东方、上海石化、天津石化 (约50万吨产能) 被迫停产, 扬子、茂名、齐鲁、燕山等乙烯装置按最低负荷80%运转, 减产约68万吨;新建成的镇海、独山子、天津大乙烯装置 (约300万吨产能) 预计延期2010年投产。全国97家聚氯乙烯生产企业中, 停产49家, 开工率约一半的有17家, 能够勉强维持正常生产的企业不到三分之一。烧碱企业平均开工率仅为50%~60%。另外, 苯酐产能停产60%, 增塑剂产能停产50%, 邻二甲苯产能停产50%, 聚乙烯、聚丙烯开工率下降30%。整个有机原料和合成树脂行业已处于亏损状态。

三、克服金融危机的有利条件

1.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不会因为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性逆转

尽管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严峻挑战, 但从世界范围看, 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 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 科技革命加速推进, 全球和区域合作方兴未艾, 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的长期趋势没有改变;从国内看, 经过30年改革开放, 我国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社会和谐稳定, 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 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态势和长期趋势没有改变。正如2008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总书记强调指出, 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 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而发生根本性逆转。这让我们进一步增强了应对当前挑战、实现新的发展的信心。

2. 国内油气供需的突出矛盾将长期存在, 油气行业发展的市场空间依然十分广阔

我国作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兴经济体, 以及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 在较长时期内仍有条件、有能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必将拉动油气需求的持续增长。当前, 我国已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消费国, 石油对外依存度超过50%, 预计到2020年, 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 天然气消费量将达到2500亿~3000亿立方米, 国内油气生产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的快速增长, 供需缺口还将进一步扩大。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中, 石油、天然气的比例目前只有20%和3.3%, 远低于世界平均36%和24%的水平。油气需求的增长和能源结构的优化, 都为石油天然气工业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尽管短期内出现了市场需求下降、销售不畅、炼厂压减加工量、部分油田限产关井等情况, 但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等政策措施逐步见效, 油气需求仍将保持较快增长, 供需总体偏紧的形势不会改变。

3. 国际金融危机既给我们提出了挑战, 也为低成本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 世界经济可能经历较长低迷和调整期, 国际油价可能持续较长一段时间的低位震荡。低油价将严重影响公司的收入和效益, 但也为我们调整优化结构、推进技术进步、强化基础管理、实施低成本扩张提供了倒逼压力和发展动力。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大幅回落, 为中国石油规模化、低成本获取海外油气资源, 实施资产并购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时, 也有利于合理开发国内资源、更多更好地利用国外资源, 加快形成适度规模的商业储备。全球主要原材料价格大幅下跌, 运输费用大幅降低, 为我们加快重点工程建设、加大技术改造力度, 以及引进关键设备、高新技术创造了条件, 有利于控制投资、降低成本。国家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实施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降低存贷款利率, 有利于中国石油低成本筹措发展建设资金。

在充分认识面临挑战和风险, 清醒认识自身差距和不足的情况下, 我们更应看到迎接挑战的积极因素、自身优势和有利条件。

四、中国石油应对金融危机的策略

作为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国内能源行业的主力军, 中国石油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带来的严峻挑战, 形成了“保增长、抓重点、增资源、调结构、强基础”的基本思路。

保增长, 坚定不移地实现战略目标。一是油气总当量力争年均保持5%左右的增长, 用8~10年的时间基本实现翻番, 国内原油、天然气生产能力和市场供应总体保持在60%和70%左右, 原油加工和成品油份额分别达到50%左右。二是投资总额在优化结构、突出核心业务的前提下, 保持一定幅度的增长。三是经济效益在可比口径下实现逐年增长, 特别是在低油价的形势下, 把低成本发展作为一项长期性战略任务着力抓好, 上游要尽量消化减利因素, 继续增加天然气对公司盈利的贡献;炼化业务努力增加收入, 成为公司利润的重要增长点;销售业务扩大销量, 把各个环节的利润最大限度地拿到手。

抓重点, 不断推进战略发展。一是始终坚持把国内油气勘探作为重中之重, 努力增加规模储量和优质储量, 建成松辽盆地、鄂尔多斯盆地、新疆地区3个油气当量5000万吨级, 渤海湾盆地3000万吨级和四川盆地2000万吨级等5个规模化油气生产基地, 特别是确保大庆油田4000万吨原油稳产和长庆油田5000万吨上产。二是积极推进南方、沿海和骨干管道沿线的炼化项目建设, 建成一批具有世界级规模、主导产品突出、技术先进的大型炼化基地。三是加快建设西北、东北、西南、海上油气战略通道, 力争引进海外份额油气和贸易油气总当量2亿吨以上。四是规划建设和抓紧完善国内油气骨干管道, 加快管道联网和配套设施建设, 消除整体协调发展的“制约瓶颈”。五是着力加强、加快发展销售业务, 增强资源调控能力和市场保障能力, 弥补发展的“业务短板”。

增资源, 进一步提升保障能力。抓住时机, 规模化、低成本获取更多的海外油气资源, 是我们增强能源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必然选择。组织好现有海外油气合作项目的增储稳产, 加快新项目的建设上产, 特别是抓住国际能源资源和资产价格回落的机遇, 加大海外资源获取和资产并购力度, 实现新的发展, 力争用8~10年时间, 基本建成中亚、非洲、南美3个油气当量5000万吨级, 中东3000万吨级和亚太2000万吨级5个规模油气合作区。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 做大原油、天然气贸易业务, 并利用好原油价格走低的有利时机增加原油储备, 调整国内原油生产负荷, 为可持续发展夯实资源基础;在亚洲、美洲、欧洲加快建成集贸易、加工、仓储、运输于一体的区域性油气运营中心, 贸易量达到4亿吨以上。

调结构, 有效促进整体协调发展。一是优化油气生产结构, 在保持原油产量稳定增长的同时, 加大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建设投入, 保持天然气业务快速发展, 提高天然气的生产比例。二是优化国际国内业务结构, 在巩固国内油气业务的同时, 大力发展国际油气合作和国际贸易, 不断提高国际化程度。三是优化产炼销储结构, 在继续加强油气勘探开发的同时, 加快炼油布局战略性调整, 强化营销网络和仓储设施建设, 使上中下游结构更趋合理。四是优化主营业务结构, 在突出集中发展油气核心业务的同时, 统筹考虑工程技术服务、工程建设、装备制造、金融服务和生活矿区服务等业务, 着力提升服务质量和保障能力, 实现整体协调发展。五是持续优化装置结构和产品结构, 淘汰落后工艺装备, 提高装置集中度, 努力增产高附加值产品, 提升市场竞争力。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10

经济危机的直接表现就是金融泡沫的破裂后表现出来的某些行业严重过剩某些行业严重不足的经济不平衡的危机。经济危机和金融危机是相伴而生的,金融危机是经济危机的最直接和外在的一种表现形式,经济危机则是金融危机的一种后果和本质所在。

(一)金融危机的直接根源:过度投机

高额的利润诱发过度投机行为。我们从一些数据来看一下金融业和地产业的高利润状况。根据美国官方公布的数据,美国房价2004年平均涨幅为11%,2005年平均涨幅为13%,美国2000—2006年全国房价平均价格上涨了90%,其增长速度均超过同期利率回报水平;在国内金融界,2007年11位金融高管年薪过千万;2007福布斯中国富豪榜前10名中,涉足地产的达到6位,前4名均涉足地产。从这些数据中不难看出,金融业和地产业的利润程度,如此高额的利润岂能不诱发资本的逐利行为?其行业投机程度由此可窥见一二。经济中的某个行业如果处于利润过高的状态,根据西方经济学中“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的原理,必然会有很多资本包括投机资本流如该行业,其结果就是造成该行业的过剩和其他行业的短缺,这种局面如果维持时间过长的话,经济的不平衡状态会逐步加剧直到出现该行业因为严重过剩企业大量破产的局面,最终造成银行大量坏账,进而波及其他行业,损害实体经济的发展。

(二)金融危机的深刻根源:信用交易失控

为什么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容易成为经济危机的重灾区,或者说,为什么在金融业和地产业更容易产生投机呢?投机需要大量的资本来支撑,在资本不足的情况下,杠杆交易成了投机者最好的工具。正是因为在金融和地产领域广泛存在着杠杆交易,才使得这两个行业成为投机活动的重灾区。

我们知道,在实体经济中,交易1美元,就需要实实在在掏出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投机即使存在,也很难掀起大风大浪,但是,在很多的金融活动的杠杆交易中,投资10美元的东西实际出资只需要不到1美元,在这种情况下,暴利是很容易出现的,杠杆越高,投机活动就越密集,最终,疯狂投机打破了原有的经济平衡状态,当资本获利撤出或市场出现严重过剩后,问题或危机也就随之而来。

二、全球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影响深远

当前,美国次贷危机已迅速演变成上世纪大萧条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对世界经济及金融的影响在不断加深,并从虚拟经济向实体经济蔓延,从发达国家向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扩散,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加剧,欧美主要经济体进入经济下行周期,全球性经济衰退风险明显增大,世界经济金融形势有可能进一步恶化。

受国际金融危机不断扩大以及国际初级产品价格剧烈波动的影响,从2008年9月份开始,我国经济下滑的风险也在增大,甚至比预想的还要严重。统计局数据显示,我国GDP增速自去年以来已连续5个季度出现回落。2008年我国GDP增长9.9%,比上年同期回落2.3个百分点,2003年9月以来首次跌破10%。10月份我国宏观经济景气指数为94.7,比上月回落10.6点。而中国人民银行第三季度企业调查问卷显示,反映海外需求的出口订单指数持续回落,已跌至2005年7月以来的最低值;反映国内需求的国内订单指数较上个季度下降3.7个百分点。同时,作为经济周期波动的先行指标,反映企业活跃度的10月末M1(狭义货币供应量)增速跌至9%以下,为近年来最低。目前,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都开始减速,投资、消费、出口的实际增幅都已经降到个位数,经济增速下滑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运行的主要矛盾。

三、金融危机的防范及应对措施

(一)抑制人为垄断,维护经济的平衡

经济中的垄断行为是高利润的源泉。作为政府来讲,防范经济运行中出现垄断行为是防止经济出现不平衡的重要手段。政府应该在经济中引入更多的竞争来防止经济出现垄断行为。同时还应该立法防止经济中可能出现的串通合谋囤积等不正当竞争行为所引发的人为垄断行为。一旦经济中某环节出现垄断行为,要么效率低下遭人诟病,要么就是借助垄断地位疯狂攫取,而且由于其处于垄断地位,在危机来临时缺乏必要的缓冲,极容易诱发连锁反应,对经济产生强烈的破坏。美国的房利美和房地美就是典型的例子,如果该行业有更多的竞争者,至少可以给经济提供足够的缓冲,避免或延缓危机的发生。

(二)控制信用交易、监管信用交易

1. 严格控制按揭贷款的发放。

无论是东南亚金融危机还是此次金融危机,均含有房地产业过度发展的因素,这其中,按揭贷款的发放是诱发房地产行业过度发展的重要因素。银行为了追求利润,先是放贷给放贷给生产者,当消费不畅时,又放贷给消费者。银行按揭贷款的发放对于刺生产激消费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同时,也人为放大了房地产的生产和消费。这种做法最终为经济埋下了一个定时炸弹,具体表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促使某一能够获得资本的行业过度发展,另一方面为投机者提供了一个自买自卖,假交易套取银行资金的窗口,通过过这个窗口,投机者几乎轻而易举把风险转嫁给银行自身,这和借钱给赌徒几乎没有区别。

2. 认真监管期货交易及其资金来源。期货交易是投机交

易的重灾区,中国已经有很多企业甚至是大型国有企业从事期货交易巨额亏损的例子。中航油、中信泰富、东航和国航等企业在期货交易领域均出现过巨额亏损,甚至威胁到企业的生存。所以,抑制企业的投机冲动监管企业投机行为也是维护经济稳定一个重要方面。对于这个问题,本文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应加强企业财务制度的建设,防范企业投机冲动,尤其是借贷资金或挪用资金进行投机的冲动,切实保护企业运行的安全。

(三)建立危机应对机制

金融危机发生后,政府通常的拯救危机的措施主要有减税、政府出资救市等,这些做法很容易遭到用全体纳税人贴补少数投资者的非议,而且是以牺牲政府其他方面支出或者扩大财政赤字为代价,提高了纳税人负担,降低了政府的信用,影响了其行动能力,严重的甚至会拖垮政府,冰岛政府破产就是一个极端的例子。本文认为,政府应该改变这种做法,建立一套应对危机的长效机制。具体设想如下:

政府对高利润行业或垄断行业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税收的主要部分用于建立危机应对基金,交由国家专门机构采用稳健保守的方式管理该基金,以便在危机来临是能够提供最大程度的缓冲,为化解危机争取时间。这样做的好处在于:首先,分级征收投机税或暴利税的目的是调节各行业之间的利润,在某种程度上限制投机对正常经济产生的破坏作用;其次,当危机真正来临时,政府可以有足够的财力物力去应对危机;再者,专门机构还可以提高政府工作的效率,探索一套稳定经济的管理模式。

四、结论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11

由国际金融危机所引发的世界性经济衰退,已经导致了全球范围内的贸易保护主义势力呈现较快的发展态势。据商务部公平贸易局的统计,2008年,世界各国仅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调查就有93起,涉及金额62亿美元,对比2007年的81起和46亿美元,有了明显的增加。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不仅对我国的外贸,还将对世界经济的恢复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起到严重的破坏作用,我们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准备。

一、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必然性分析

1.历史渊源: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从来就是相伴而生的

自由贸易是指国家对进出口贸易不进行干涉,不加以限制,允许商品自由地输入和输出的政策。其理论基础是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学说。在国际贸易史上,自由贸易与保护贸易历来属于对外贸易政策的两个基本的方向,二者始终是同时并存并交织在一起,所不同的是它们在不同国家、不同时期有不同的表现,孰轻孰重的组合不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贸易自由化作为国际贸易发展的主流,就是在自由贸易和贸易保护两种成份并存的国际贸易体制中抑制贸易保护、提高贸易自由的程度。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不仅是发展中国家为实现工业化需要的战略选择,同样也是发达国家扩大自身利益的政策手段。 从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到世界贸易组织的历史进程中,我们看到贸易自由与贸易保护在矛盾斗争与协调中共生共存了近半个世纪,不断清除与解决贸易壁垒,又不断产生出新的贸易壁垒,不断推进贸易自由的原则又不断规定有关的例外条款和保障措施,允许适当贸易保护原则。世界贸易组织的产生及维系就是其制定的协议规则中所体现的自由贸易原则和贸易保护原则这对矛盾相互博弈、制衡和兼容的结果。因为世界贸易组织存在与发展的理论基础就是有节制的自由贸易主张。

2.经济因素:由金融危机引发的全球经济衰退

经济萧条从来就是贸易保护主义滋生的温床。世界银行2009年3月8日发表报告说,今年全球经济将出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首次负增长,全球贸易也将出现80年来的最大降幅。 在这种情况下,各国为了遏制经济下滑的趋势,都出台了众多的经济刺激计划,如对银行的注资,对支柱产业的扶持,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对消费的鼓励等。 这其中,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提振本国经济从短期来看是极为有效的。把各种产品需求从国外的进口转为从国内企业的采购,可以直接地保证本国企业的生产规模,促进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维持充分就业。虽然某些保护措施会导致别国的报复,但在经济危机的状况下,维护本国利益已成为首要的选择。

3.政治因素:政府的执政基础及其对经济的干预

政治因素历来是各国出台各类对外贸易政策的基本因素,任何一项保护政策背后都是某个阶层和某个利益集团的意志反映。如1994年关贸总协定签署前,美国政府迫于美国产业界的压力,就把对产业界保护的“逃避条款”作为加入关贸总协定的条件之一。现在上台执政的美国民主党,其主要支持者是劳工阶层,而进口商品的竞争损害了劳工整体就业水平和工资水平,因此,民主党比较倾向于贸易保护政策。美国的“购买本国货”的做法,也是迎合了一部分利益集团的需要,其中美国的钢铁集团,不仅财大气粗,而且游说的能力很强,把产业工人也动员起来,形成一种较大的政治压力。另外,新一轮国家领导人在竞选时为了得到更多的选票,也有过一些承诺,这些都是政府不得不加以考虑的。政府对实体经济的大量干预也很容易引发贸易保护主义。一届政府的政策要在短期内产生效果,要出政绩,要拢人心,必然看重眼前利益,充分利用政治权力,采取各种可能的财政与贸易措施,彰显不凡的执政能力。

二、当前金融危机中的贸易保护主义的特点

1.直接性

美国国会众议院2009年1月28日表决通过的经济刺激方案中规定,但凡政府经济刺激方案中的公共项目工程,其建筑所用钢铁必须为国内出产的“美国货”;国土安全部必须购买美国制造的纺织品和相关配件。2月6日,美国国会参议院在经济刺激计划中还加入了一项议案, 限制接受政府金融救援资金的美国银行雇用外国员工。2月25日,在美国众议院通过的刺激经济的拨款法案中有一条:“根据本法所提供的任何拨款,不得用于制订或执行任何允许美国进口中国禽肉产品的规则”。这一条款的内在含义是,中国禽肉产品如果要恢复对美国的出口,美国农业部必须要到中国进行一系列的检验、认证、许可的工作。但是现在,他们不能利用财政预算的钱来进行这些工作,甚至不得购买到中国检验的机票。因此,实际上就是全面禁止了美国政府从事任何有关恢复中国禽肉进口的工作,也就从本质上断绝了中国禽肉进口美国的可能性。这严重违反了WTO最惠国待遇原则和普遍取消数量限制规则。在西班牙,对外籍的建筑工人,只要同意三年内不返回西班牙务工,1名合法移民能够一次性领取其应得的所有失业补贴。瑞典出台35亿美元的救援汽车产业的计划,规定这笔贷款和信贷担保只能用于瑞典产品。在德国,经济和技术部长夏埃尔·格罗斯说,希望已经接受政府800亿欧元现金援助的德国商业银行能够支持德国企业,优先考虑它们的贷款需要。法国推出60亿欧元的汽车产业计划,提出不裁员、不转产,外资持有法国汽车公司股份不得超过50%的方案。法国总统萨科齐在近期播出的一档电视节目中声称,法国汽车厂不能拿着法国政府的补贴,跑到捷克等其他国家去开办工厂。3月20日,法国商雷诺汽车公司已将位于斯洛文尼亚的“克利奥”生产线转至国内。印度2009年1月23日宣布禁止从中国进口玩具,为期六个月,但却没有给出理由,明显不符合WTO规则。

2.综合性

包括反倾销、许可证、质量环境等绿色壁垒。巴西政府1月27日宣布,将对包括玩具、鞋子、成衣和照相机在内的24种进口产品实行许可证制度。欧盟在2009年2月, 决定将对我国出口的紧固件、柠檬酸、味精等展开反倾销调查,如构成倾销,其产品将被征收为期5年的平均80%的反倾销税,这将给中国带来每年数亿欧元的损失。欧盟还出台了更全面的玩具管理规则,对玩具的生产材料、检测以及市场监管等方面构筑了一个新的绿色壁垒。阿根廷采取了一系列的限制措施,对服装、纺织品、鞋类制品、皮革制品、玩具、汽车和摩托车配件等产品,在海关设立了“参考价格”,如果进口产品向海关的报价低于“参考价格”,就将展开调查;俄罗斯提高进口汽车、禽类和猪肉的关税;印度尼西亚对500余种商品的进口增加限制等。更多国家将以产品质量、食品安全为借口,以偏概全,夸大事实,对我国出口产品采取限制措施。知识产权、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的贸易壁垒也在不断增加。

3.普遍性

自2008年第三季度以来,已有22个世贸组织成员采取了提高关税、支持国内产业发展政策等贸易保护措施。除了发达国家外,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频繁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印度从2008年10月至2009年1月,四个月来,就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17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金额约15亿美元,并已采取措施对钢铁、化工、纺织品实施进口限制。

4.针对性

反补贴案件在过去一年里呈现出更加频密的态势,已成为我国贸易摩擦的新领域和热点。多年来,美国都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采取发达国家适用的反补贴措施。但在2007年,美国首次就中国铜版纸发起反倾销和反补贴合并调查,开启了对我国反补贴指控的先例,虽经我方申诉,本案裁定为无损害,但随后,美国又对中国一系列产品发起合并调查,并在2008年先后对中国产薄壁矩形钢管、标准钢管、复合纺织袋做出征收反补贴税的判决。与反倾销调查以企业为主要目标不同,反补贴调查的对象包括政府和企业,而且主要矛头指向政府的经济政策和制度安排。被指控的项目一旦被认定为补贴,就会对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和调控措施的运用产生负面影响。而且,被裁定为补贴的项目,往往会成为后续对我国反补贴调查的证据,从而诱发更多反补贴调查。从行业来看,钢铁、纺织、机械、造船等是反补贴调查的重点。

5.高危性

当今世界,全球化程度越来越高,供应链与物流配送的全球 分布使得世界经济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抵抗力更加薄弱,任何一个环节出现贸易壁垒,其后果都可能是全球性的循环不畅。一旦一个国家打开缺口,相应的报复性关税,倾销与反倾销等很快就会铺天盖地而来。当前最大的风险在于,一旦不负责任的一方率先开启贸易保护措施,会在全球 范围内迅速触发“以牙还牙”的连锁报复行为。以美国的“买国货”等条款为例,它不仅会在全球引发贸易保护主义,还极有可能扭曲世界贸易组织有关保护贸易的协议,使全球陷入贸易保护主义的恶性循环。美国总统提名的美国贸易代表罗恩·柯克在2009年3月9日说,新一届美国政府将致力于全球贸易规则的严格实施,而非致力于与他国签订新的贸易协定。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说,柯克的讲话显示了美国将对贸易伙伴采取更强硬的贸易政策,可能寻求在未来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首先作出妥协。墨西哥政府2009年3月18日发布公报说,自3月19日起对美国53种工业品和36种农产品加征10%至45%不等的关税,以“报复”美国政府单方面取消两国跨境汽车运输试点项目。

贸易保护主义从来都是世界经济发展中的一股逆流。在当今世界经济已高度一体化的背景下,这种封闭式的促进本国经济发展的倾向,会带来恶性循环,从而极大地破坏了世界经济发展的环境,其结果,是没有带来本国经济的复苏,而是带来全球性经济环境灾难。1929年3月,美国在一战后短期通货膨胀的景气后引发了经济危机,10月,美国股市崩盘触发金融危机,美国国会将其归罪于国际贸易,胡佛总统于1930年签署《斯穆特—霍利关税法》,对两万多种进口产品征收高额关税,从而引发一场声势浩大的国际贸易战,其结果是将美国股市进一步推向深渊。1934年美元跟着贬值,为保护本国通货,欧洲各国也纷纷实行进口管制,使得世界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全面的大萧条达10年之久。此后,国际社会又耗费数十年,才逐步拆除了这一时期高筑的各种贸易壁垒。因此,《斯穆特—霍利关税法》不仅没有拯救美国,而且让全球经济陷入更深危机。

三、中国应对当前金融危机中贸易保护主义的措施

在当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的背景下,我们应有清醒的认识,即不能“随波逐流”,也不能被人“暗算”,应采取恰当的措施,维护国家的正当利益,承担起一个大国相应的责任。

第一,统一认识,中国不能实行贸易保护主义

在2009年初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会上,各国政要和经济界人士达成了共识,即当前各国应加强合作,避免贸易保护主义,努力恢复全球经济增长。从中国的现实情况来看,外贸依存度较高,平均达到60%以上,个别地区达到90%以上。如果实行针锋相对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可能会带来灾难,因为国外需求的下降将远远超过政府刺激内需的能力。2009年2月,中国组织了200多名企业家,前往德国、瑞士、西班牙、英国开展一系列贸易投资研讨、洽谈和采购活动,这是加强与欧洲各国的合作,寻找彼此需求差异,利用比较优势开展合作,互相开发市场,共克时艰,是用实际行动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深受其害,但中国并未由此转向“独善其身”,闭门自保,而是坚持对外开放,中国政府没有把经济刺激计划的受益者局限在国内,而是主动组织企业扩大进口,这将会对世界经济的复苏产生积极的影响,说明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今年,中国政府还会组织类似的采购团赴欧洲、美国、非洲等国家和地区采购货物、表明姿态。2004年初中美同时发生禽流感,中美随之停止了彼此的禽肉产品的进出口。2004年4月,在中美商贸联委会上,双方同意同时解除禁令。随后,中国开放了对美国禽肉品的市场,而美国却以各种理由迟迟不开放,5年来,中国从美国进口禽肉制品累计超过400万吨,占到中国禽肉进口总量的75%以上,而中国没有出口1斤禽肉制品到美国。对国内要求立即暂停美国禽肉制品的呼声,国家商务部表示,在当前的形势下,仍然力争能够通过双方协商和在多边体制下解决这一问题。

第二,采取鼓励出口的相关政策

国家应通过财税政策支持出口。如对绝大多数,甚至所有出口商品实免征出口税,使其达到零关税出口。事实上,绝大多数发达国家都没有出口税,实行的是出口零税率。目前,出口企业都普遍资金短缺,我国现行的先征各种国内税,再进行退税的政策对企业来说是沉重负担。另外,我国出口退税率频繁变化,且不能做到足额、及时退税,直接造成了外贸出口的大幅波动。以广东为例,2006年9月和2007年7月,国家先后两次大幅度调整部分商品的出口退税率,使得广东省外贸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缓。第三,调整结构,提高产品的档次和质量

转变外贸企业的经营观念,应深切认识到外部环境变化对企业的冲击,仅靠低人工成本、低技术水平、保护性政策、粗放型的管理就能生存的时代即将过去,未来能够存活下来的企业必须走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精细化发展的道路,不断开拓新的附加值高的产品,提升企业的创利能力。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好产品的质量关,突破绿色壁垒。

第三,增加海外投资,以投资带动出口

贸易保护主要是排斥境外的产品。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单独设厂或兼并、收购当地企业等方式,可以把资源配置延伸到国外,从而将出口转为企业内部的贸易,有效地规避贸易保护主义,同时也可以促进企业的国际化发展。如在能源行业,除了加速实施战略石油储备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国家能源企业资金匮乏的机会,购买采油权和采矿权,或参股于这些能源企业。中国最大的煤业公司神华能源出资2.999亿澳元取得了澳大利亚煤矿开采执照,兖州煤业洽购澳洲煤矿企业菲利克斯能源公司,中石化集团斥资130多亿元人民币收购加拿大Tanganyika石油公司,这些做法都沿着正确的方向在前进。

第四,力争在多边贸易体制框架下解决贸易争端

我国政府和企业应充分运用WTO规则,维护正当的权利,为出口产品营造公平的的国际贸易环境。 应主动地收集和掌握国外对华贸易政策的发展趋势以及正在实施或拟定中的与贸易相关的措施;政府应加强个案跟踪,企业应积极应诉;尽快完善预警和快速反应机制,使我们在获知贸易伙伴的贸易政策和措施的变化后,迅速有效评估该变化对我有关产业和外贸的影响,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第五,做好贸易战的准备

如果贸易保护主义和贸易战无法通过正常途径解决,贸易战将不可避免。因此,中国政府应该提前研究准备一份贸易报复清单。在历史上,中国曾经使用过贸易报复的手段,并且获得了一定的威慑效果。1983年,美国与中国关于纺织品配额谈判破裂,美国单方面宣布禁止中国纺织品进口,中国迅速宣布即日起暂停购买美国小麦、玉米、大豆、棉花和杜邦公司的化纤产品,令美国农业界和国会强烈反对纺织品限制,最后美国不得不做出让步。

从历史经验来自看,经济衰退一两年后,才是贸易保护主义爆发的高峰期,因此,预计目前仍是国际贸易保护主义萌芽阶段,在此后的一两年中将会愈演愈烈,我们必须做好充分准备。▲

参考资料:

[1]袁原美“买国货”条款引争议[N]市场报2009-2-9(5).

[2]廉海东印度对华频频挑起摩擦背后[N]参考消息2009-2-12(特刊).

[3]黎文龙国际贸易保护的发展趋势及我国的对策[J]商业时代2008,(10):33-34.

[4]白宇张丽浅谈新贸易保护主义及其对我国的影响[J]消费导刊2008,(8):202.

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 篇12

一、广西勘察设计行业的现状

广西勘察设计行业整体形态表现为低、小、散。全行业缺乏一批具有综合整合能力, 能与区外著名设计单位竞争的大型企业集团。目前, 全区持证勘察设计单位300个, 企业资质结构呈现“宝塔”形。其中甲级55个, 乙级100个, 丙级145个。根据2005年至2008年的中国统计年鉴资料分析, 广西勘察设计单位的营业收入从2004年的13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24.9亿元, 年均增长24.5%, 其中工程设计收入从2004年的5.87亿元增长到2007年的11.79亿元, 年均增长26.2%, 但目前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增速有所减缓。

广西的勘察设计市场竞争也非常激烈:在大型公共建筑上, 区外的设计单位占了很大的一块市场;在房地产项目上, 比较大的项目, 方案设计基本都是区外单位来完成。与此同时, 广西的勘察设计市场压价竞争非常严重, 致使设计合同中的设计费非常低。在首府南宁, 设计费大概是工程总造价的1.5~3%;南宁以外的其它市 (县) 设计费大概只能拿到工程总造价的1.2~1.5%左右, 甚至更低。这也导致了广西设计人员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仅占全国人均营业收入的30%~40%, 人均实现利润仅占全国人均实现利润的20%。

二、金融危机对广西勘察设计行业的影响

1.金融危机对广西房地产市场的影响。对于广西而言, 受金融危机和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影响, 09年1至2月份, 广西房地产投资54.1亿元, 同比下降了1.6%。为了稳定房地产市场, 广西省政府在3月份出台了一系列积极措施, 包括加大对自主型、改善型住房消费的信贷支持, 减少住房转让环节营业税赋, 减轻居民购买普通住房的负担;加快发展二手房市场和住房租赁市场等;银行也加大了对房地产行业的贷款投入。受此政策影响, 广西房地产市场又回到增长轨道:据广西省统计局最近数据显示, 今年一季度广西房地产投资完成122.61亿元, 增幅由1-2月下降1.6%转为增长14.9%, 但与去年同期增长40.7%相比仍是回落了25.8个百分点;商品房销售也呈恢复性增长, 一季度广西商品房销售面积381.31万平方米, 由2008年末的下降14%转为增长17.2%。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 依然很难判断广西的房地产市场是否已回暖, 其原因是一季度商品房销售量的增长, 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房地产商资金链紧张, 为了回笼资金, 通过很多促销的手段消化掉手中的库存而已, 其是否有勇气继续进行投资也值得观望。与此同时, 消费者对市场今后走势期望较低, 观望氛围持续。如若房地产市场持续走低, 势必会对与房地产行业紧密相连的勘察设计行业带来冲击。

2.金融危机对广西勘察设计企业的影响。金融危机对广西勘察设计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勘察设计任务急剧萎缩, 特别是建筑设计业务。从2007年初的高歌猛进到现在的萎靡不振。虽然广西提出09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0亿元的工作目标, 比去年完成的3800亿元增长近60%, 但其主要投入铁路、高速公路、农田水利等重点基础设施建设和节能减排、科技创新、技术改造等方面。虽能给从事交通规划设计和市政勘察设计 (在广西从事这些业务基本上是行政垄断) 的企业带来一定的机会, 但市场化程度高、竞争激烈的众多建筑设计企业并未从中分到多大的好处, 加之房地产市场的萎缩, 建筑设计企业普遍反应业务量锐减。第二个方面是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受金融危机和经济形势的影响, 为了维持业务的增长, 区外知名勘察设计单位将增加在落后地区的资源投入、参与竞争、扩大市场份额。之前在广西, 区外知名勘察设计单位直接参与竞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大型项目, 中小型项目涉及的少, 现在中型项目都开始参与竞争。与此同时, 广西本土的像广西华蓝集团、南宁市建筑设计院、广西建筑科学设计研究院等知名勘察设计单位, 之前所投入的精力都是集中在南宁、柳州和桂林等几个大城市, 现在也开始关注其他市县一级, 像广西华蓝集团与百色市签署《百色市城市建设战略合作框架协议》, 进一步加大对该市场区域的渗透。可以预见, 广西的勘察设计市场竞争会越来越激烈, 外部环境的恶劣也会加速该行业新一轮洗牌的步伐。倒闭或被吞并可能会成为很多广西中小勘察设计企业的最终归宿。

三、广西勘察设计院应对金融危机的对策建议

1.把握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 调整经营策略和业务方向, 顺势而为, 转攻国家新政催生的新市场。中央政府推出了4万亿元规模的投资计划和广西政府的6000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计划给广西的基建行业带来空前的发展机遇, 迎来行业景气的巅峰。因此, 广西勘察设计单位要利用这一机遇, 调整经营策略和业务方面, 转攻国家新政催生的新市场。以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以下简称:标准院) 为例, 08年以前, 标准院工程设计业务主要集中在房地产大型项目上, 其占公司整个工程设计业务的50%-60%。而在金融危机爆发后, 房地产持续低迷的境况下, 标准院及时调整了业务方向, 从大型房地产项目转向主要关注政府投资大型基础设施项目。2009年标准院将工程设计业务中参与国家大型基础设施设计项目的比重从原来的30%调整到70%-80%。可以看见, 在这种危机与机遇并存的时期, 国内的一些知名设计单位 (如标准院) 不仅仅是从策略上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更从市场化意识和观念上做好了破局而出的准备。这些准备措施值得广西的勘察设计单位借鉴。

2.制定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 吸引和保留关键人才。人才是勘察设计单位的竞争之本, 勘察设计单位未来面临的最大危机就是人才流失问题。对于广西勘察设计单位而言, 吸引和保留关键人才在金融危机这种特定背景下更显得尤为重要, 因为广西的勘察设计单位受区域经济的影响, 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仅占全国人均营业收入的30%~40%, 如若收入再进一步缩水的话, 人才流失问题将很难避免。因此, 广西勘察设计单位要制定灵活有效的薪酬激励体系以及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留住关键人才。

同时, 在金融危机影响蔓延之际, 裁员是很多勘察设计单位的首选应对措施, 像美国著名住宅设计LosAngclesJZMK公司裁员过半、顶级酒店室内设计公司Daroff裁员30%、AQR全球裁员30%等等。而此时, 引进人才的成本比其他时期要低的得多。正因为如此, 一些勘察设计单位像中南建筑设计院正在积极储备人才。从2008年10月起, 他们陆续从英国、俄罗斯、乌克兰引进一批留学生, 并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地签约了一批研究生和建筑师。因此, 建议资金充溢的广西勘察设计单位可以利用这个时期加大吸引关键人才的力度。

3.强修“内功”, 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升技术水平。技术是技术型企业之根本, 技术水平的高低也决定一个单位的取费水平。广西勘察设计单位的人均收入普遍偏低, 收入偏低的根本原因是我们的取费偏低, 而造成取费偏低的主要原因是业主认为广西本地设计人员眼界窄, 思路不开阔, 技术水平无法完成他们的设计要求。以前生产年份好时, 技术人员都忙于生产, 学习充电的时间少, 现在可以利用这个机会, 对技术人员进行系统的培训, 通过各种保障措施确保有步骤、有计划地提升技术水平和设计技能。

4.注意现金流安全, 实施稳健经营。在危机当中, 广西勘察设计单位应首先注意现金流安全, 一切内外部投资行为均以不损害现金流为前提, 总体实施稳健经营是相当必要的。正如顶尖的公司治理和财务专家郎咸平教授所说的, “一个注重风险管理的企业家一定是随时随地保持着最低的负债比例, 随时随地保持着最高的现金流, 虽然公司的发展会受到限制, 可是无所谓, 因为只有保守经营、稳健经营才可以帮助你度过几次危机, 你只要度过两次危机不倒闭的话, 你就可以成为该行业该地区的领头羊。”

上一篇: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下一篇: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