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

2024-09-28

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精选10篇)

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 篇1

本文试图通过对教学过程中涉及的主要因素之间关系的讨论, 在教师、学生“双主体”的观点下, 提出了相应的课堂教学观。

一、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再认识

“学生是主体, 教师是主导”, 这是众所周知的命题。我们认为, 对这一命题应该进行重新认识。

我们知道, 主体是相对于客体而言的。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是在实践活动中体现出来的。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 具有主动性;客体是实践活动的承受者, 是被动的。因此, 究竟谁是主体、谁是客体, 应该由其在实践活动中的地位来确定。

对于教学活动来说, 我们认为应该把从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的实施以及课后作业等看成是一个完整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师生双方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各自从事着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活动。学生在教师的活动中是客体, 教师把学生当成客体来认识、影响甚至“改造”;学生是自己活动中的主体, 他们必须通过自主活动来认识事物、掌握知识, 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发展。

我们认为, 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客体作上述认识是有积极意义的。我们把教师当成教学过程的主体, 是把教师摆在了这样一种位置,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认识者、组织者, 对教学过程所涉及的各种因素进行认识, 这是一个科学探索的过程, 是体现教师的创造性的过程, 课堂教学对教师而言, 不只是为学生成长所作的付出, 不只是别人交付任务的完成, 它同时也是自己生命价值和自身发展的体现。因而教师的主体作用主要体现在对教学活动的科学认识过程之中, 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主导是发挥主体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把教学作为教师自己的一个认识过程、发展过程是符合事实的, 这种观点能够促使教师把教学当成一种事业来追求, 把每一堂课都看成是发挥自己创造力、施展自己才能的机会, 看成是发展自己的一个机会, 把上好每一堂课看成是自己生命价值的体现。

二、教学活动使师生双方的主体性都得到发展和发挥

明确了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客体及它们之间的关系问题后, 我们就可以来讨论教学活动中发展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以及教师的主体性既在教学活动中得到发挥, 又在教学活动中获得发展的问题。

对于学生来说, 随着他们认知能力的增长、情感体验和情感控制能力的加强, 他们不成熟的、不完全的、开始甚至是很微弱的主体性获得了培育和发展, 与此同时, 他们的主体性也发挥着越来越强有力的、重要的作用。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既有培育学生的主体性的任务, 又有发挥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作用的任务。实际上, 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对于教师而言, 由于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发展水平, 因此, 首先是要独立自主地发挥能动作用的主体性, 培育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 这是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体现。为此, 教师关注学生认识发展的同时, 还应该特别注意具有独立的内容和价值的情感的发展, 以实现教学活动中完整的人的教育, 塑造并实现学生在未来发展上成为社会主体的人的主体性。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情感目标, 对学生进行意志、合作能力、行为习惯、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等多方面的培养和发展。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情感目标的独立性, 而不能把它作为服务于认识任务、依附于认识发展的东西来看待。另一方面, 教学过程又成为培育和发展教师自己的主体性的过程。首先, 作为一个终身从事学校教学工作的教师来说, 尽管他可能始终在教同一门课, 对这门课所涉及到的知识的认识可能已经达到比较成熟、完整的水平, 但是他所面对的学生是千变万化的, 每一堂课都会有不同的具体情况, 每一个教学过程都是唯一的、不可重复的、丰富而具体的综合, 因此, 教师每天都在经历对教学过程的不同的认识过程和对教学的不同情感体验过程。完成这种认识过程和体验过程, 既体现了教师的主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 实现了教师的生命价值, 又使教师对教学客观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使他对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如何更好地培育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为每个学生都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条件, 促使教学中的各种信息的多层次、多方向的交流, 为教学过程提供及时的、积极的反馈等等, 都有新的认识, 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运用教学客观规律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主体性的自觉性, 更加牢固地掌握了教学的主动权。我们认为, 这正是教师主体性的培育和发展的过程。

三、发展和发挥主体性的途径——主体活动和过程教学

显然, 对教学过程的本质作如上认识, 会带来教育观念的改变。首先,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的主体性获得发展的过程, 也是师生双方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过程, 而主体性的“发展”是“发挥”的前提和保证, “发挥”又可以促进和加速“发展”。第二, 教学应该促进师生双方的全面发展。对于学生来说, 全面发展意味着他们的认识能力的提高和情感体验、情感控制能力的增强, 表现为能动性、创造性和自主性的发展和完善;对于教师来说, 全面发展意味着教师既要教学生又要教自己, 既要对自己所教的课程的知识体系的内容、内在联系性、思想方法等进行研究, 并对教学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研究和设计, 还要在教学过程的进行中不断地对自己对教学过程的认识进行反思, 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自己的主体性, 即创造性地设计教学过程, 洞察课堂中发生的各种问题, 并准确地判断发生问题的原因, 能动地、有效地处理这些问题, 把握教学活动的自主权。

如何才能实现主体性的发展, 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呢?显然, 必须通过主体自己的积极主动的活动, 而强调展示教学内容的过程性, 强调在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完成任务, 则是主体进行积极主动活动的根本保证。

众所周知, 教学活动是有特定的内容的, 学科知识是教学活动的载体。学科知识是人类社会已经掌握的知识, 它们以教科书的形式出现, 是通过科学家整理、归纳和概括的抽象逻辑体系, 这种逻辑体系在某种程度上掩盖了相应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如李清照的《声声慢》一文中,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这十四个叠字, 使全文笼罩在清冷异常的凄楚气氛中, 把李清照凄苦的身世之感以及国破、家亡、夫死的苦难抒发得淋漓尽致。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引导学生把握作品的这种情感基调, 深刻领会课文意蕴, 将作家倾注在作品中的丰富情感化为自己的真情实感, 投入到人物的思想感情、心理处境、性格命运中去, 使学生如亲临其境, 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从而深刻地领会作品、消化作品。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 可以充分地调动起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丰富他们的情感体验, 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并使他们的主体性也获得发展。这样的教学对教师也提出了高要求, 在设计教学情境时, 他们不再套用教学参考书提供的教学范例, 而必须根据所面临的学生的实际情况, 从内容的组织、方法的选择、课堂活动的方式和过程等等, 都作出重新的安排。设计过程中, 不但要考虑为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提供条件, 而且还要根据班级里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为他们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在课堂教学进程中, 还要根据当时的具体状态作出灵活的、创造性的处理。例如, 当原来的设计不足以引起学生的自主活动时该怎么办?当学生给出了原来未预想到的创造性答案时应该作怎样的评价?如何使学生自己发现思路中的错误?如何使学生感受你的期待?如何引导学生合作学习, 引导学生对有关问题进行辩论, 碰撞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如何使学生感受到你给他的是真诚、善意的帮助?怎样与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显然, 这样的教学不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发挥了教师的主体性, 而且也使教师的主体性得到了发展。

以上是对体现主体性的活动的积极性的认识。怎样才能保证活动的真正有效进行呢?我们的回答是“过程性”。也许有人会说, 活动总是在过程中进行的。但是我们必须注意到, 教学活动与其他活动是有区别的, 这主要是由活动内容的差别引起的。从某种意义上说, 教学活动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程度的分离, 这些内容是超越他们现实发展水平的, 在他们生活中的作用也是他们所不能完全理解和切实感受到的。因此, 相应于教学内容所应该进行的活动往往受到歪曲、变异、分离、形式化、表面化。因此, 在学校教育中, 课堂教学活动并不能自发地展示有利于发展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它需要教师发挥自己的主体性, 对教材进行变革, 对教学活动过程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例如, 在语文教学活动设计中, 由于语文的认识过程不仅仅涉及归纳、联想、审美、直觉等形象思维活动, 分析、综合、抽象等逻辑思维活动也很重要。因此, 教师应为学生提供文章形成的实际背景、作家的成长历程和思想发展, 设计作者的构思过程, 使学生掌握文章形成的来龙去脉。这样, 在对文章具体内容的分析、讨论中, 使学生自己领悟遣词造句、谋篇布局的方法和手段, 培养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因此, 我们说“过程教学”需要教师创造性的劳动, 体现了教师的主体性;同时, “过程教学”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以及发挥学生自己的主体作用也是至关重要的。

以上我们对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客体及其关系进行了讨论, 我们认为, 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但是, 这两个主体的发展水平、所面对的客体是不同的, 因此, 他们在教学活动中所承担的角色也是不同的。不过, 他们之间的关系是互为条件、对立统一的。在教学活动中, 存在着师生双方的主体性都获得发展, 师生双方的主体性都得到发挥的事实, 这两个主体性的发展、发挥互为前提, 呈现互相交替、互相促进的状态。我们认为, 教学改革的关键是教师, 而过去教学改革的不深入, 其原因也主要是对教师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体性的发展和发挥重视不够, 这样就难以全面看到教学工作对于教师的价值, 因而也就难以对教师提出符合教学客观规律的要求。为了发展、发挥师生双方的主体性, 我们提出了在学科知识的发生、发展的真实过程中师生双方共同活动的原则, 认为“过程”的设计需要教师的创造性工作, 需要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而学生在“过程”中进行自主的活动, 对于发展、发挥他们的主体性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顾建军.浅析教育的双主体性特征[J].教育科学, 2000, (1) .

[2]刘晓明.现代学习论的发展与教学主体观的演进[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00, (4) .

双主体教学初探 篇2

2010年,关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规划中提出,高等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基本方针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在这样一个大的背景下,如何培养出企业需要的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是每个职业教育从业者所要思考的问题。

一、當前我国职业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职业教育,在狭义上专指培养技术工人类人才的特定教育类型,即培养那些不需太多理论知识而主要依靠动手技能和经验技艺,在生产、服务第一线从事现场工作的直接操作者。而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就是使求学者获得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所需的实际能力,提供通向某一职业或职业群的道路。

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职业教育仍然处于初期发展阶段。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首先在立法中明确提出的,在国际上缺乏可借鉴的理论与先例,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制定、教材、教学管理等方面多是沿袭普通高等教育的做法,更使其发展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

1.社会偏见降低了生源质量

我国长期以来是一种选拔式教育,认为只有进入普通本科学校读书才是成才之路,只有被普通本科学校淘汰的学生才会进入职业教育渠道。另外,多数企业在用人时仍然注重高学历、名院校,职业学校毕业生在就业时不具有竞争优势。这种社会偏见、就业压力对职业学校的学生影响甚大,使他们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缺乏自信,再加上文化基础弱,很容易造成厌学情绪,学习效果很差。

2.专业设置与职业脱节

高等职业教育不同于高等普通教育,高等普通教育要求教育对象具有较强的理论基础,它传授诸如历史学、数学等基础科学知识,以达到“具有进入高等研究领域的能力”的要求,或者传授诸如医药学、建筑学等科学技术知识以达到“能进入一个高精技术要求的专门职业”的要求。普通高等教育中的专业实际指某一学科门类或其某一分支,是一种学科分类的概念。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专业泛指专门人才所从事的特定业务,这样也可以理解为专业就是指社会某一大类职业,是一种社会岗位分类概念。

但是在我国,很多人认为高等职业教育就是高等专业教育,甚至认为,就是普通高等教育的大专层次,在专业设置上沿袭了普通高等学校的设置,缺乏职业针对性。

3.培养方向与企业需求脱节

在制定培养目标、培养方向时,未处理好当前的教育与学生未来就业的关系,缺乏对劳务市场、人才市场的了解,不了解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造成办学的盲目性、随意性,缺乏超前性。培养目标不适应社会需求,培养的学生很难做到“适销对路”。

4.理论知识比重偏大

由于我国职业教育起步较晚,所以在大纲制定、课程设置上大多套用普通高校的内容,与社会需要、培养对象的特点严重不符。理论课包括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多达二十几门,各门课程内容相互重叠;而专业课程,又大多使用大专学校的教材,过于强调知识结构的系统性、完整性。由于理论知识偏重,缺乏与实际的联系,容易造成理论教学脱离职业岗位实际,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综合职业能力。

5.实习环节控制弱

职业学校学生的实习一般有在校课程训练、企业参观认识、校外企业实习等形式。特别是学生在企业的实习,从设计初衷上讲是非常好的,可以让学生在企业中得到锻炼,但是在具体实施时由于时间固定、学生分散等原因,学校教师很难对学生的实际实习情况加以控制,使效果大打折扣。

另外,我国职业教育在法律规范、师资结构、教材、教法等许多方面都亟待改进。

二、双主体教学的实施

高职教育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教学规律。高职教育的任务就是要主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归根结底是服务于企业的需要。高职教育要生存与发展,就必须提高办学质量,要让学生学会技能和本领、成为有用之才。那么,在专业设置、师资建设、课程改革中不但要遵从教育规律,更紧迫的是要引入企业、行业协会的参与,突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所谓“双主体”教学现在有很多提法,它借鉴了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马树超研究员认为,“双主体”教学就是在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框架下融入产业、行业、企业、职业等要素,在政府主导下的,学校与企业、行业共同办学。

1.针对企业、行业的需求设置专业

职业教育要为企业服务,与地区经济发展相适应。在专业设置上首先要考察经济和企业的发展需要,突出专业的针对性。要时刻关注劳动力市场,对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进行职业分析。对开设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对从业者在知识、技能等方面进行详细分析,同时还借鉴劳动部门和行业主管部门颁布的职业资格的技术等级标准,进行细化,使培养目标具体化。

2.以职业领域为导向制订教学大纲

要以实践技能为指导思想,来制定职业教育教学大纲,与实际岗位需求的目标相联系,以此为基础,以职业技能及相关知识为单元模块,再以这些单元模块为基础进行组合,构建教学内容、教学形式、教学时间统一协调的课程体系。教学大纲与企业培训大纲相互融合,结合行业要求统一规定,由各职业学校和地方教育局负责实施。

3.教学过程中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行动为导向”的思想和理念

分析学生特点,了解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 行为导向教学法,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协作,培养学生的交流能力、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责任能力,加强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以适应今后不断变化的工作岗位的需要。

4.学校教育与企业培训并行

学校教育以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也可以到学校寻求理论上的帮助。而企业可以通过专门的培训师指导学生掌握操作技能和相关规定,突出教学的实践性。在学校教育中高度重视实践教学环节,加大实训比例,加强实验设备条件建设,侧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5.提高教师素质,更新知识结构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职业学校要鼓励教师对陈旧的教学计划、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激发教师的创新精神,给教师更多机会进行尝试和摸索,掌握更多的技能。培养一批双师型的教师,对目前我国职业学校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

6.采取有效措施,鼓励企业参与

职业教育的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参与和支持,可以采用企业与学校合作的方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实践教学的场所,解决教学的部分经费;而学校为企业培养有用人才,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使职业教育逐渐社会化。

当然,要实现“双主体”教学,必须要建立校企互利共赢的体制机制。通过完善政策法规,明确行业企业和学校在办学中的职责和权益,积极发挥地方政府与行业协会的力量,通过财政支持等经济政策的鼓励,调动企业参与共同办学的积极性,才能不断创新校企合作育人的培养模式。使企业成为办学的主体,才能真正使学生掌握技能,更好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

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 篇3

在新型课堂教学模式中, 对话教学往往要与预设与生成这组教学活动相结合。 从某种意义上说, 预设更多的是教师的事, 而生成则更多的是学生的事。 本着新课改的精神, 对话教学应该是服务于预设与生成教学活动的, 而且是要在预设更具开放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更多更好的生成。 所以, 对话教学完全可以沿着预设与生成的教学主线, 促进教与学双向发展, 突出师生双主体作用。 那么, 在预设与生成的教学主线下, 对话教学如何才能让预设与生成的双向活动更富成效呢?

一、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

预设是教师基于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进行有意识的语文活动的教学设计, 具有预见性。 而生成则是学生在教师预设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语文训练。 正因为如此, 预设与生成是一对相互依存统一的综合体, 处理好了这一对综合体就能够取得相得益彰的效果。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预设取决于教师对学情的把握, 是很能考察教师的教学能力水平的。 好的教学预设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 是能够引发学生的无穷尽的思考的。 因为有了好的教学预设, 学生的课堂生成就会深入独到, 课堂因此充满智慧和激情, 显现出情趣与活力。

例如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先生在教学《桂林山水》一课时就进行了这样的预设, 他在教学第二节的时候念了几句描写漓江水的句子 (原句是“漓江的水真静啊, 静得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也很清, 连江底的沙石也可以看见。 这里的江水又绿, 绿得像无瑕的翡翠。 ”) , 然后让学生对照课本里写漓江的水的语句, 思考以下两组句子意思虽然一样, 但是写法不同, 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教学预设。 正因为有了这样优秀的教学预设, 学生很快就从具体语句的比较中体会到排比句的修辞作用。 这就是一个很好地利用预设与生成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典范。

二、预设与生成激活课堂

有经验的老师都知道, 课堂生成的效果如何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一堂课的质量高低。 为了保证课堂生成的效果, 绝大多数老师喜欢通过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达到教学目的。 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在共同学习任务之下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 因为这是一个满足学生个体学习需要的过程, 所以学生会乐意做, 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训练、尝试、完成挑战。 而且在小组合作过程中, 每一位成员都各司其职, 充分发挥特长, 能够保证小组合作学习成果的高质。 因此, 小学语文老师要善于利用小组合作方式完成预设与生成, 让课堂被充分激活。

例如在教学《两小儿辩日》一文时, 语文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方式让学生进行分角色表演, 让他们体会孔子及两个小孩子的语言, 甚至可以引导他们进一步揣摩三个人物的表情、动作乃至心理活动。 除此之外, 我们还可以进行这样的教学预设:“从今天科学的发展看, 你认为两个小孩子的说法对不对? 如果孔子老先生到今天还活着, 你认为他会怎样评判又会怎样给出合理解释呢? ”相信在这样的教学预设之下, 学生的探究热情一定会被很好地激发, 也会使得课堂教学走向深入。

三、预设与生成促成转变

有了课前有效的预设和引导, 动态的精彩生成便有了可能, 课堂教学效率就有了保障。长此以往, 这样良好预设与生成的课堂将愈来愈受学生欢迎, 课堂将变得愈来愈轻松高效。 不仅如此, 教与学生的风气与观念都将会有大的转变。

首先是教师在教学上的转变。 预设促进生成, 生成反过来丰富预设。 这就促使教师更全面细致地备课, 除了要备教材、备教法之外, 还要备教情、学情。 否则,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就没办法进行有效引导, 更没办法保证课堂教学的方向, 保证教学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 可以说, 精彩的生成给教师施加了教学压力, 使得他们必须在观念直至知识储备、教法选择上不断改变自己。

其次是学生在学习上的转变。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学生在课堂上再也不是被动学习。 在这样的课堂上,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课堂成为开放的、生成的思维碰撞的天地。 只要是坐在良好预设与生成的课堂上, 学生就好像被一双无形的手推动着, 自主地学习, 积极地探究, 不断获得进步。

总之, 在新一轮课改的浪潮中, 每一位小学语文老师都要牢记促进学生发展的核心目标,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认真思考小组合作学习与课堂教学预设与生成的协同, 争取课堂教学轻松、高效。

参考文献

[1]韩守宏.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辩证统一语文[J].教学与研究, 2007.

[2]杨桂芬.浅议语文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J].中国当代教育理论, 2007.

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 篇4

关键词:旅游专业;双主体办学;课程开发;教学组织

1 研究背景

2014年在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就加快职业教育发展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发展职业教育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坚持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行业企业积极支持职业教育,努力建设中国特色职业教育体系。李克强总理也在会上提出:“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

大连商业学校旅游专业自2003年开设以来,本着在“做中学,做中教”,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教学理念,共培养了几百名旅游专业人才,他们分布在大连的各大旅游企业,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的主力军。经过12年的发展,我们清醒地认识到:旅游专业的发展是离不开企业的!要想培养高质量的旅游人才,必须打破学校单一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坚定走校企深度合作之路。我们已与大连市导游协会、大连市古莲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大连分公司、东北亚国际旅行社、大连假日国际旅行社等十几家知名旅游企业合作,开展科研、教学、交流、工学结合等多种形式的活动。

为了进一步实现校企深度合作,教学经营管理服务化,经营管理服务课程化,实现教、学、做一体化,共同打造一流的旅游专业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提升学生就业质量,使旅游专业成为培养旅游服务与管理人才的摇篮,我们旅游专业在学校的支持下与旅行社合作,共同建立并经营的实战型旅游实训室于2013年1月1日正式开业。该实训室位于该校3号楼临街商铺,面积50平方米。该门市部肩负着对外经营和实训教学的双重任务,实现校企资源互补、深度合作,为旅游专业双主体办学课程开发和教学组织提供了有力保障。

2 现状分析

为了解大连市旅游企业的岗位设置,掌握当前旅游企业对中职旅游专业人才的需求标准,获取旅游企业对旅游专业教育教学的评价与建议,反思旅游专业教育教学方面的不足,进行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的研究。在系主任的带领下,我们旅游专业的教师通过电话和调查问卷的形式与大连市具有代表性的大中型旅游企业,特别是与大连商业学校校企合作关系密切,建立长期合作关系的企业进行调研。随后选取了六家旅游企业进行实地走访调研。最后我们还对该校旅游专业自2007级——2012级入学的毕业生目前的工作岗位进行了调研。调研过程我们取得了大量第一手资料,为我们旅游专业双主体办学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研究的提供了依据。

2.1 旅游行业前景分析

近年来我国的出入境和国内旅行人数呈直线上升趋势,中国已经成为备受世界瞩目的旅行大国。从区域经济和地区旅游业的发展看,大连作为东北地区乃至全国的著名旅游城市,并随着东北振兴老工业基地,每年接待大量的国内外游客,201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54.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065亿元,首次突破千亿大关。2015年前7个月大连旅游总收入676亿,同比增长13%。旅游业已发展成为大连市经济的支柱产业,成为大连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从业人员年缺口巨大,行业需求为本专业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契机。

2.2 旅游行业所需人才及各岗位要求

2.2.1 旅行社岗位设置(如图1所示)

2.2.2 中职毕业生职业范围

通过对2007年级——2012级入学,5年的毕业生调查,就业方向以旅行社等旅游服务行业为主。职业主要定位在导游、计调和销售三个职业群。

①导游

占52%,分为地陪导游、全陪导游、出境领队,要求必须持有国导证、领队证。

②计调

占26%,分为地接部计调、国内部计调、出境部计调,持有国导证优先。

③销售

占13%,分为门市接待、网络销售、同业销售、直客销售,持有国导证优先。

④其他

占9%,主要从事财务、文员、签证员等工作,对职业资格没有具体要求。

2.2.3 企业岗位要求(如表1所示)

2.3 学生与行业、企业所需人才存在差距

①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学习不感兴趣,掌握不扎实,难以达到企业要求。

②所学专业技能不精,与企业需求脱节,进入企业后需要重新学习。

③学生缺乏爱岗敬业、吃苦耐劳、抗挫折抗压、团队合作的职业素养。

以上问题总结为学生在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三方面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差距,通过校企合作双主体办学课程开发与教学组织来解决这一问题。

3 课程设置与教学组织

3.1 课程设置

本专业课程设置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和选修课。

3.1.1 公共基础课

公共基础课包括德育课、文化课、体育与健康、艺术(或音乐、美术),以及其他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类基础课。

3.1.2 专业技能课

专业技能课包括导游基础知识、旅游法律法规、导游业务、旅行社业务(弹性课)、导游词、计调业务、模拟导游等。

实习、实训是专业技能课教学的重要内容,含校内外实训、顶岗实习等多种形式。校内集中实训课采用实训周的方式,利用学校的现代服务业实训场地,对学生进行集中综合实训。顶岗实习是安排学生到旅游企业各岗位进行全面系统的实习,以全面了解行业、企业的实际情况,为就业和尽快适应企业工作的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实习要求学生了解企业概况,了解企业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熟悉具体部门和岗位的业务流程、工作规范、处理方法,熟练掌握相应岗位的操作技能,按照企业要求形成职业能力、初步养成职业素养,具备初步的管理能力,结合实习企业完成毕业论文(或调查报告、研究报告、分析报告等)。

3.1.3 选修课

选修课是对专业课的拓展补充和完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一专多能,宽口径。学生可根据当地旅游业、现代服务业特色、自己的发展方向和爱好等在备选课中选修课程。旅游专业学生的主要选修课程为插花、茶艺、心理健康等。

3.2 “商校街”弹性授课模式

3.2.1 弹性课授课模式简介

根据课程性质和人才培养目标,经过与旅游行业、企业多次协商和反复讨论,我们将《旅行社业务》这门课程设为弹性课,弹性课的授课形式不同于传统课程,它并不体现在课表上,而是根据旅行社的经营情况、旅游行业的淡旺季由教师和企业师傅共同带领学生灵活地进入到实训室、旅行社和旅游景点实战学习,参与经营。

3.2.2 弹性课授课模式实施

《旅行社业务》通过弹性授课的形式主要培养学生三方面技能:门市接待和销售技能,实地景点讲解技能和计调业务。三方面技能都分为理论讲授和实战教学两部分。

门市接待部分首先是在课堂上讲授旅行社基本构成、各岗位职责、门市部接待业务、介绍热门旅游产品、旅游咨询常见问题等,让学生有个初步了解。在学生对旅行社门市业务有所了解的基础上,选择业务量较多的时候,如周末或节假日,安排学生进入到该校的旅行社门市部,由专业教师和旅行社门市师傅共同指导,进行实战学习。学生主要掌握熟悉旅游产品、门市接待礼仪、门市接待程序、旅游产品介绍、办公软件应用、解答游客问题等主要门市接待技能。

导游讲解部分分参观前熟悉导游词、实地参观讲解和参观后总结提升三部分。参观前教师组织复习游览时涉及的景点导游词,每名学生都要达到熟练讲解的水平。选择在旅游淡季时,由旅行社的优秀导游师傅和专业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大连景点一日游。使学生能够熟悉线路、景点;提高导游讲解水平和实用性、参观后总结回顾,提高讲解能力。根据实地参观旅游景点和学习旅行社优秀导游人员的讲解,发现与优秀导游的差距,查缺补漏,更新、完善讲解内容和技巧。

计调业务方面聘请旅行社优秀的计调部负责人讲授计调工作程序、应具备的知识和日常工作注意事项。由旅行社师傅布置任务,让学生独立完成具体的线路操作。

3.2.3 考核评价

学期结束时,由旅行社师傅和专业教师按照评分表共同给出综合成绩,作为学生旅行社业务这门课程的期末成绩。

弹性授课一学年共接纳旅游专业学生258人次,主要从事门市接待和实地导游讲解的实训教学。以后还将继续推行并不断完善弹性教学模式。上一学年的弹性课尚处于摸索阶段,期间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节假日为旅游旺季学生进入到企业,旅行社员工工作非常忙,很难抽出时间带学生,学生只能从事一些简单的基础工作,核心业务接触很少;旅行社业务时间不固定,容易与正常教学时间相冲突等。在新的一年中就这些问题提前与旅行社负责人员沟通,制定出培训计划,专业教师与旅行社师傅共同执行培训计划,明确分工,提高实训的效率。

参考文献:

[1]姜丽丽,崔玲,王格.旅游管理专业校企合作模式的趋势探讨[J].品牌(理论月刊),2011(03):90.

高中体育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研究 篇5

一、高中体育教学的“互动双主体”的前提

1. 以“互动性”“多元性”为教学目标

为提升高中生对体育知识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要规划好日常的教学方式。例如,互动式教学、轻松式教学或者学生教学等方式,运用这些教学方式来提升高学生学习体育知识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在进行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细心观察发现,学生的真正需要会体现在学习的兴趣上。而要想提高课堂的教学成效,就要引导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感兴趣。例如,在进行体育教学时,首先可以对学生感兴趣的体育项目进行调查,并且参考调查结果,依据学生的兴趣而进行双主体教学,调整好教学计划。还可以在课堂实际教学中,把学生作为教学的核心,制造和谐欢快的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学习体育知识,提高对体育的兴趣。

2. 教师要在实践中“学习”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学生的性格特点、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也要随之变化,并且引入新的教学模式,实施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教师为辅助主体的“互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为了提升高中体育课程的教学质量,高中体育教师要紧跟时代发展,提升自身的素质和改进教学方式,以此适应社会对于高素质体育教师人才提出的要求。与此同时,在进行体育教学时,教师还要时刻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省,更好地与学生进行互动,使学生有一次愉悦的体育学习体验。

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具体措施方法

“互动双主体教学”是需要教师与学生相互配合才完成的体育教学任务,而不是体育教师个人就可以完成的。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大力培养学生参与体育教学的意识。

1. 在高中体育课堂教学中设计一系列的游戏教学

为使“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更好地应用到高中体育教学中,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进行情境设置,以此提高学生对学习体育知识的兴趣。教师可以针对此课程设定虚拟的情景。例如,在进行跳远项目时,教师可以对学生说这是奥运会的比赛现场,能够取得优异成绩的选手可以获得丰厚的奖励。这样具有愉悦性、互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可以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体育知识,并且将体育知识融入到实际生活中,保障了教师的课堂教学成果。另外,在体育“互动双主体”的教学模式中,为使教学效果可以更快地提升,在进行一些体育课程教学时,教师可以开展体育竞赛活动,使学生可以自主、自由地参与其中。也正是由于体育竞赛活动限制不大,使得有更多的学生自愿参与其中,提高了他们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在参与体育竞赛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浓厚,锻炼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意志,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在体育活动中得到了提升。

2. 在进行“互动双主体”教学前,要做好充分准备

在进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前,教师要做好与之相关的准备工作。例如,教师要全面了解“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知识点,还要具备较强体育的应用素质和良好的普通话素质。这就要求高中体育教师具备体育活动的基本素质,要对学生进行篮球技巧指导,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在进行篮球教学课程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然后进行分组对抗赛。但是在进行篮球比赛之前,教师首先要把篮球运动的基本知识和运动技巧传授给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对体育知识更容易接受,更感兴趣。而在教师传授篮球知识和运动技巧时,学生认真听讲,就会对教师讲解的知识感兴趣,并且会提出相关的问题。教师要结合当时课堂实际的内容进行讲解,或者找其他学生进行解答。在传授完篮球技巧后,学生就可以按照之前的分组进行篮球对抗赛。在篮球比赛中,教师要及时纠正学生在运球时的错误操作,这样不但可以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强学生间的团结合作精神,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三、结束语

伴随着新课改进程的不断推进,在高中教学体系中体育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其具有的意义也越来越被社会所重视。因此,开展高中体育教学“互动双主体”模式,要把学生作为主要教学核心,要保障学生训练模块、学习模块的安全。教师在进行教学时,要做好充分的辅助工作,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以此提高教学质量。

摘要:体育教学在高中教学体系的模式中占有重要位置,可以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就目前状况来看,我国高中体育教学体系还存在不足和弊端,这要求相关人员要对其引起重视。而“互动双主体”教学模式的应用,有助于高中体育教师和学生间的沟通,并且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

关键词:高中体育,互动式教学,双主体,数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相玉芹.高中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依据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4(12).

浅谈政治教学中双主体研究 篇6

关键词:课堂氛围,师生关系,教师发展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众多教师都深深觉得, 空洞说教的课堂教学显得苍白无力, 只有富有创新意识的课堂才有生命力, 才能深受学生的欢迎。在教学中, 我们教师遇上了一系列问题, 学生缺乏学习兴趣, 主动参与课堂的互动意识不强等等, 这些都给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发挥自己主导作用, 同时,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他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1.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 课堂气氛沉闷, 扼杀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传统的政治课堂上存在几种常见情况:

①教师居高临下, 唯我正确。这样一种教学姿态势必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课堂的参与程度很差, 渐渐地厌倦课堂, 进而厌倦这门学科。

②理论性说教, 缺乏理论联系实际的精神。这种空洞的、味同嚼蜡的说教方法吃力不讨好, 教师辛苦备课, 然而到课堂上, 却无法让学生做到知识点的接纳, 致使其徘徊于课堂以外。

③一言堂, 被动式教学。由于我们的政治教学有着理论性强的特点, 课堂上常出现一种你说我听的氛围。很多老师总是抱怨说, 我们教师在课堂上说得唇干舌燥, 而学生毫无反应。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无奈, 渐渐地, 政治课失去了吸引力, 渐渐地, 学生讨厌起这门学科。

其实, 创新精神培养的关键在课堂上教师的培养, 这需要教师们把思维空间留给学生, 营造出一种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 使学生迅速融入进去, 从而成为学习的主体。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创设的思考环境很重要。而给学生自由宽松环境的主动权在于教师, 这也体现了教师主导性作用发挥的一个因素。因此, 我们说真正良好的课堂,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两者缺一不可。

那么, 如何营造好课堂氛围, 真正实现课堂成为教师与学生间的双向活动呢?下面几种有效的课堂实践。

①讨论法。营造一种利于师生交流的环境。让课堂中的教学内容通过讨论探索形式取得, 人人参与其中, 学生轻松地学习相关的知识, 同时还能增强合作精神与民主意识。讨论是课堂的常规, 课堂上教学内容很多都可以通过讨论的形式取得, 而讨论的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师生讨论、生生讨论, 只要善加利用, 必定能成为益于学习的良好工具。

②问题法。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这是一种培养学生探索精神的有效方法。在学习新内容时向学生提出问题或者任务, 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的学习模式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主体地位, 从而可以充分发挥学生需诶主动性和创造性, 使学生自主地获得知识。

③探究法。在政治教学中, 我常把重点放在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不管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正确, 不管他们的水平是高还是低, 这对于他们提升独自处理问题的能力都是有帮助的。在教学中, 我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

2.构建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新课改明确要求教师要从传授知识的角色中解放出来, 成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教师也应该成为学生学习甚至人生的引路人, 引导他们向着更高的目标迈进。同时,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调适, 在面对挫折与失败时, 指引他们做出正确的选择, 从而培养他们健康的心理。

教育, 更是一份爱的传播, 教师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每一个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爱的种子, 并且耐心扶植, 悉心呵护。做他们生活中的朋友, 让学生在这种亦师亦友的氛围中健康而快乐地获得知识。

另外, 教师要尊重学生, 尊重他们的个性。个性即是创造力, 没有个性的学生, 就不会有创造力。作为教师要尽量保护学生这份难能可贵的财富, 让他们有棱有角, 按个性发展。

3.关注教师发展

前面讲的两点, 更多的表现在对学生主体性的关注, 其实, 作为一个政治教师, 自身主体性的彰显, 也是不可或缺的。

都说, 语文教学是“诗意的栖居”;历史教学是“往事的钩沉”。然而, 说到我们的政治教学, 多半成为了一种枯燥乏味的代名词。基于这一点, 要想成为一位优秀的教师, 在课堂上生动活泼地给学生演绎教学内容, 更是一门学问。

①提高自身素养

这里所说的素养, 首先是指对教学内容的深刻把握, 在深刻把握的基础上, 才能以灵活多样的形式, 呈现给学生。“给人一杯水, 自己要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教师要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以及专业自觉性, 因为教师渊博的知识面, 也会潜移默化地给学生形成榜样的作用。其次是指对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 教师得研究“怎么教”, 还得研究“为什么这么教”。选择正确的教学方法, 在实现教学目标的同时, 关注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

②时刻进行反思

要进步, 必须反思。反思原本具有激励的功能, 这种激励, 是一种主体的内化作用, 使之不断对自身进行完善。我们可以通过多个方面进行反思:

实践反思。一堂课下来, 教师肯定会对教学中的各个环节有一个评定, 这里讲多了, 那里讲少了, 这里学生反应没有预期的好, 那里学生可能没有掌握重要的知识点。在实践与教学目标中间, 总会有那么一条间隙, 这就需要教师有一颗敏锐的心, 从学生的反应中总结出学生主体发展的教育经验。

论文反思。教师可以常常就现阶段的教学情况, 以及下阶段的教学安排, 以论文的形式进行自我反思。这种方式能够很好地提高自身教科研的能力, 对课堂进行整理、提炼、概括, 有利于自己总结出培养学生发展的规律。

评课反思。如果说上面所讲的两种反思是“自我反思”的话, 那么评课反思, 可以说是一种“他者反思”。也就是通过其他教师甚至学生的评课, 对自己的教案以及教学课堂进行反思。这是一种更加直接更加客观的反思形式。

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 篇7

一、预习: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从参与教学过程的主体来看, 互动式课堂教学主要表现为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互动。互动式探究教学的主体和关键是学生, 如果离开了作为主体的学生, 这种教学方式也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在教学中不能为了互动探究而互动, 这就要求教师在上课前把充分的备课转变成学生上课前充分的预习。对于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来说, 预习这一环节就显得尤为重要。古语所说的“笨鸟先飞”其实就是这个道理。当然, 学生的课前预习并不是“放羊式”的, 而是要求教师预先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和开展, 并且要告诉学生这些预习内容是要在教学中进行提问和检查的。这样的预习才能保证学生预习的真实性、目的性和有效性。首先, 如果预习没有了教师的指导和检查, 就会使一部分学生不知道要看什么, 做什么, 甚至遇到难懂的内容还会产生恐惧感和厌学的情绪。其次, 如果让学生感觉预习不预习都没有关系, 时间久了不仅会让教师布置的预习任务大打折扣, 而且也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再次, 在预习过程中要让学生找一些平时自己比较感兴趣的知识。比如在讲述《工业的区位因素与工业的地域联系》一节时, 结合2013年春节过后一些企业的招工难问题, 让学生通过看时政杂志报纸或者询问父母等渠道, 引导学生进行课堂预习: (1) 工业为什么会转移? (2) 哪些工业发生了转移? (3) 工业转移与工业集聚有什么关系?

由于我省地方民营中小企业众多, 很多学生的家中就办厂, 通过各种途径可以了解到东部地区劳动力成本上涨, 中小企业招工难已经成为最近一个时期比较普遍的现象, 目前仍没能得到有效改观。首先, 中小企业的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 不仅仅是工资在提高, 随着人们维权意识的提高, 不依法缴纳三险一金的做法已经行不通了, 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也增加了用人成本。其次, 农民工更愿意在家门口工作, 即使家乡的工资低一些。还有就是新生代农民工升级, 他们不愿从事普工工作。再次,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中西部部分地区也开始出现用工荒, 这也是导致东部地区用工荒的原因之一。学生通过查阅一系列的网上资料、报刊资料以及预习, 不但掌握了查找对自己有用资料的方法, 也养成了认真阅读地理素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 同时也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一步得到了锻炼, 为下一环节的教学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究:真正提高学生解决各种地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不论是一些基础知识点的掌握, 还是重点和疑难问题的解决, 都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体现出来, 当然教师也要给予适当的引导。

1. 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显现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充分体现, 要么是独立思考解决一些问题, 要么是学生之间合作进行的问题式探究。在探究过程中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教材或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进行自我探究, 把学习过程变成一种“再次发现”知识的参与式活动。新课程改革虽然特别强调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在众多教师心里根深蒂固, 教师们比较担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影响课堂效率, 或者会使课堂纪律变差, 从而影响教师的教学成绩, 甚至会影响学生的高考成绩。这样就使得教师不敢放手, 从而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所以, 在大部分的课堂中还是教师一个人在唱“独角戏”, 学生成为观众。当然, 在白天和晚上大课时训练的前提下, 通过教师一遍又一遍的练习和讲解, 教师的教学成绩也不会太差, 甚至他们的学生在高考中还能名列前茅。但在这样的教育方式下, 学生一旦离开了原来的环境到大学中继续深造, 就会“倒下”或迷失方向, 很多学生在大学中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学习或者为什么学习。要使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表现自我, 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对教师所提的问题进行层层分析, 讲出个所以然来。教师和学生要形成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 这样课堂教学的效率才能得到极大的提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放下姿态, 不能使自己高高在上。教师要成为学生的学习伙伴, 以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当中。教师要学会扮演一个平等的角色, 建立课堂当中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平等对话的良好学习气氛。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平等对话中相互思考、彼此交流和探讨, 实现知识的传授和智慧火花的碰撞。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 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就能得到凸现, 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情商也得到了训练, 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状态。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 鼓励学生敢于挑战常规, 敢于挑战权威, 学会批判地对待书本上所学的知识和材料, 形成自己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这才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所追求的最高目标, 也是我们地理课堂教学中有效性和实用性最本质的表现。

2. 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

新的课程改革精神要求教师在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既不能完全替代学生的独立思考和满堂灌, 也不能完全任由学生发挥。实施高中地理新课程就要给学生提供必要的科学探究机会, 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体验探究过程的曲折和乐趣, 培养科学探究的精神和能力。但探究什么, 如何探究, 却具有较大的选择性。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探究内容既要有探究价值, 还要难易适度。太容易的探究内容会使学生丧失兴趣, 没有足够的动力;而内容太难则会使学生兴趣下降, 不利于培养学生对地理这门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这个环节中, 对于学生在互相合作探究中所得出的答案或者提出的一些非常有特色的见解, 教师应在分析的基础上予以充分的肯定和鼓励, 以此来保护他们积极探究的良好学习习惯。

例如, 在学到汽车生产过程中的生产联系这一部分内容时, 笔者请一位平时成绩不大理想但对赛车很感兴趣的学生在课堂中讲讲赛车的一些知识。这位学生很认真生动地讲了很多这方面的知识, 使学生们大开眼界, 大家都给予了赞许的掌声。这种鼓励对学生们来说是非常必要的, 它不但会使发言的学生提高了学习地理的积极性, 也会使一起合作的小组有非常强的满足感。通过这样的方式, 会使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文字整理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 也会增强合作小组和班集体的凝聚力。实践证明, 生动活泼的地理课堂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 教学效果是非常理想的。

三、拓展:提高学生的地理综合素养

作为地理教师, 自身素质是最为重要的。教师的素质决定其教育教学效果, 对学生身心发展有直接而显著的影响。一个能够从思想、政治、道德素质, 科学文化素质, 教育能力素质和心理素质四个方面来提升自己的教师才能够称为教育工作中的行家。以前有教育工作者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要给学生一杯水, 教师要有一桶水。”这样的话在以前的教学探讨中经常提到。但在新课改的理念下, 地理教师更应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及方向, 这也是学生所期望的。

地理教师要不断学习和自我总结, 平时不断积累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素材标本等等。如果教师不给自己充电, 教师的知识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比如我们在学到高一必修Ⅰ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时, 教师可以通过用录像机录下前几天中央电视台的天气预报节目或者500百帕气压图, 结合当时的天气情况进行教学。这样不但使大气环境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也会使我们地理教师手中的教学素材不断得到积累和补充。通过教师的不断积累, 几年以后就可以成为一个让学生十分佩服的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博学多才的地理教师了。我们也还可以通过制作和寻找一些简单的地理标本来充实课堂教学。比如布置任务让学生去找一些矿物标本, 再回到教室和同学老师一起来分享。这样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探究热情, 也会使我们地理教师的实物标本越来越丰富。

四、检查:了解学情, 验证教学的有效性

课堂提问一是可以检查学生预习的效果;二是可以鼓励学生在预习时有更大的学习积极性, 以提高学生通过阅读获取信息的能力。更多问题的提问应该有拓展性, 让学生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 奠定探究未知领域的科研精神。当然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认为的, 方法指导不在于全盘指导, 而在于相机引导。教师多对学生的回答给予正面的肯定、赞美和欣赏, 会使学生产生愉悦感和自豪感、成就感等心理体验。

课堂上善于运用各种形式的提问, 可起到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的作用。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 从而实现高效的课堂教学。

浅析体育教学双主体的有效互动 篇8

体育教学“双主体”的内涵及表现阐释

从现代教学的眼光看, 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即“双主体”, 都具备主动行为的权力。体育教学中主体的思考方式演变成了现有的双主体教学, 老师与学生的行为相对独立, 均需发挥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力量。

教学活动中的领导人和组织者是老师, 同时也设计并操纵着整个互动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力量不容小觑, 亦不可超限度地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贬低教师的主体作用, 这种做法和思想既不合情也不合理, 同时违背了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

在体育教学中, 教师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活动的进行, 从而实现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自觉地接受知识, 不断转变自身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 与学生打下良好的交流合作基础, 发挥出教学活动中掌握者与设计者的重要作用。另外, 教师在设计教学活动时, 应以教学目标为主, 通过不同的环境条件来引导学生互动, 充分考虑每位学生的体质与需求, 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及时控制和调节教学进程。

构建体育教学双主体互动模式

“双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解释了师生互动的产生情况和互动中师生在角色上的定位。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互动, 发生在体育教学的师生之间。师生的身体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外显性非常强, 在参加体育教学时, 老师与学生都要处在精神十分饱满的状态中, 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 反之, 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 将会失去体育教学的意义, 体现不出合作与竞争的特点。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 不仅增强师生间的情感, 也可以通过交流来相互传递各自的意见, 观念与态度, 从而影响到对方的想法, 改变对方的观念与行为, 使体育教学中“双主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趋于一致, 与此同时, 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 让他们受到锻炼, 还要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 包括学生意志力、情感约束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对环境适应性的发展, 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体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交流合作, 以及学生之间思想感情的融合度, 鼓励学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 重视并理解学习的实验过程, 学习并掌握基础知识和运动技能, 这样不仅能加强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 还能发掘学生在体育方面的潜能, 提升训练的效率。教师在体育教学中为学生之间的互动创立了合作学习的良好平台, 通过学生提出的意见和要求, 不断优化并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 让学生在体验体育教学的过程中, 形成良好的审美价值观和正确的情感态度。

结语

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过程的活跃程度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密切相关。学生必须适时进行内向交流, 不可以无限度地处于人际交往中, 然后将交流后获得的信息与经验加以整合, 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 提高自身的体育基础和技能水平, 促进师生之间自由交流的发展,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系统与教学方案, 是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对此, 首先应要求教师做好合理的教学规划, 比如上课时间的安排, 上课内容的准备, 也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吸收的容量, 给学生自我考虑完善的时间, 让他们有余力去思考并回顾所接纳的知识。其次, 教师要避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 切记灌输式教学, 这样只会得不偿失。最后, 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他们的兴趣, 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周坤, 董满秀.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走向——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中国学校体育, 2007 (11) :18-19.

[2]徐瑞芳.体育教学的有效性及其提高策略的研究[J].福建体育科技, 2009, 18 (1) :36-37.

[3]邓志红.论体育教学中主导性与主体性的关系[J].体育教学与训练, 2012, (3) :13-14.

[4]屈东华, 史友宽.高等体育教育双主体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J].浙江体育科学, 2009, 25 (1) :35-37.

浅析体育教学双主体的有效互动 篇9

摘 要 体育教学在现代教学计划中处于重要的位置,具有指向性和目的性,是一种育人活动。本文主要结合“体育教师”和“学生”作为“双主体”的体育教学展开讨论,旨在提高体育教学的有效性。

关键词 体育教学 双主体 有效互动

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双主体”的教育模式使体育教师和学生关系发生了本质上的改变,使以前教学中单纯以“物的世界”为主客体的教学模式被摒弃,改变了曾经教学中的错误做法。教育家们一致认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是体育教学的重要部分,需要体育教师考虑每一位学生的体质,从个体的发展出发,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一、体育教学主体之历史考察

在以前,原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主导论”影响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兴趣的自由发展要求,缺乏对学生身心特点的研究,无法有针对性地区别对待每一位学生,难以做到因材施教。对学生来说,他们处在一种被动的灌输式教学状态中,使得他们对待体育学习缺乏积极性和主动性,上课状态不佳,死气沉沉,学生学不到专业知识,也丧失了对体育课的兴趣。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强化了对学校体育教学方面增强体质的要求,开始倡导以增强体质、锻炼身体为主的体育教学,在提出“全面教育”与“技术教育论”之后,学生发展身体的权利依然被忽视了,从而形成一种局限于掌握技术理论知识和增强体质的被动的体育教学。学生学习的知识内容是被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规定的,大多以竞技运动项目为主,强制性要求学生学习,使得学生缺乏自主选择的权利,也不利于他们在体育方面的发展。体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古板且效率低下,是以讲解→示范→练习→纠正错误→再练习为主的形式,教育者在系统中的作用占主导地位,因而没有重视学生的潜能和能动性。用竞技运动项目的规则来统一评定普通学生的体育成绩是不合理的,这会使得评判的标准对普通学生来说偏高,造成学生只求达到及格标准的低要求,不利于发展他们在体育方面的兴趣。以以前的主体性哲学作为体育教学的理论依据,是“主体--客体”的体育教学模式,将学生以客体的要求来对待是极不合理的。这种方式只能用来对待物,倘若在教学中过分重视教育者在系统中的主导地位,将会导致学生失去自身在教学时的主动性与积极性,是得不偿失的。学生是教学中接受知识与技能的“器皿”;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的掌握者与拥有者,是引导学生思考的领导人。我国传统的教学模式表现在“老师讲、学生听、老师说、学生写”的单一情况下。

二、体育教学“双主体”之内涵及表现阐释

从现代教学的眼光看,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都具备主动行为的权力。体育教学中主体的思考方式演变成了现有的双主体教学,老师与学生的行为相对独立,均需发挥教学过程中主体的力量。

教学活动中的领导人和组织者是老师,同时也设计并操纵着整个互动教学活动的进行。因此,教师在体育教学中的力量不容小觑,亦不可超限度地提升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作用而贬低教师的主体作用,这种做法和思想既不合情也不合理,同时违背了现代教学理论的要求。

三、构建体育教学双主体互动模式

“双主体”教学模式充分解释了师生互动的产生情况和互动中师生在角色上的定位。师生互动实际上是一种人际互动,发生在体育教学的师生之间。师生的身体活动在体育教学中的外显性非常强,在参加体育教学时,老师与学生都要处在精神十分饱满的状态中,能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过程,反之,没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将会失去体育教学的意义,体现不出合作与竞争的特点。在老师与学生的互动中,不仅增强师生间的情感,也可以通过交流来相互传递各自的意见,观念与态度,从而影响到对方的想法,改变对方的观念与行为,使体育教学中“双主体”的思想观念与行为趋于一致,与此同时,体育教学的目的不仅是增强学生的体质,让他们受到锻炼,还要力争将学生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包括学生意志力、情感约束力和身心健康水平、对环境适应性的发展,提高各个方面的能力。

结语:学生在交流合作中过程的活跃程度与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密切相关。学生必须适时进行内向交流,不可以无限度地处于人际交际中,然后将交流后获得的信息与经验加以整合,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去,提高自身的体育基础和技能水平,促进学生之间自由交流的发展,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影响着教师的教学系统与教学方案,是影响教师发挥主导作用的重要因素。对此,首先应要求教师做好合理的教学规划,比如上课时间的安排,上课内容的准备,也要考虑到学生对知识吸收的容量,给学生自我考虑完善的时间,让他们有余力去思考并回顾所接纳的知识。其次,教师要避免脱离实际的教学方式,切记灌输式教学,这样只会得不偿失。最后,教师要培养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他们独立思考,交流协作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周坤,董满秀.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新走向——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J].中国学校体育.2007(11):18-19.

语文双主体教学研究 篇10

1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博弈分析

1. 1 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

假设1: 消费者都有能力购买其所需要的食品;假设2: 消费者的购买行为是完全理性的。

市场信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食品的生产者和消费者都拥有关于食品数量和质量的全部信息,此时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将是确定的。如果生产商生产的食品是高质量的,那么消费者肯定选择购买,此时生产商和消费者达到双赢; 如果生产商生产不符合质量标准的商品,在信息完全情况下,消费者会拒绝购买,转而寻求别的符合标准的替代商品或从生产符合标准食品的生产商处购买,此时生产非标准食品的生产商会因为产品销不出去要么选择破产、要么选择生产符合标准的产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发现,如果消费者能够获得完全信息,食品安全问题将不会存在。但现实中消费者对食品存在不完全信息对称,在假冒伪劣商品充斥的市场中,消费者会在不知情的情况下消费这类食品,甚至明知道市场上的某一类产品使用后对身体会有损害,但只要损害不致命,消费者还是只能选择购买。

2完全信息条件下的食品生产商和政府食品监管部门博弈分析

2. 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的建立

假设1: 博弈双方都是理性的,策略选择使自身利益最大化; 假设2: 政府监督部门一旦监管,就能够查处生产商的违法经营; 假设3: 博弈的参与者只有政府和生产商双方,没有媒体、食品协会等其他机构;假设4: 政府部门的纯战略选择只有监管和不监管,生产商的纯战略选择只有合法经营和违法经营; 假设5: 不存在政府监管部门收受食品生产商贿赂的违法违规行为。

假设数据: 政府管制成本为C,企业违法收益为P( 为分析方便,设定P为相对合法经营的相对收入,合法经营收益为0) ,上缴违规罚款为F。政府与生产商的博弈矩阵见表1。

注: a,b分别为政府监管和生产商违法经营的概率,0≤a,b≤1。

2. 2 博弈模型的求解

2.2.1对b分析

b一定的情况下,政府选择监管( a = 1) 和不监管( a = 0) 时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U( 1,b) = b × ( F - C) + ( 1 - b) × ( - C) = b × F - C; U( 0,b) = b × 0 + ( 1 - b) × 0 = 0。令U ( 1,b) = U ( 0,b) ,得:

当企业违法经营概率b<C/F时,政府最优选择是不监督;当企业违法经营概率b>C/F时,政府最优选择是监督;当企业违法经营概率b=C/F时,政府根据经验和市场环境决定是否监督。

由公式( 1) 可以看出,b与F成反比,与C成正比,即当C一定时,罚款金额F越小,企业违法概率b越大。F一定时,监督成本C越大,企业违法经营概率b越大。

2.2.2对a分析

对于不同类型的生产商,生产商的规模大小不同,其违法成本是不一样的。

1) 小作坊生产商。我国存在大量的小作坊生产商,其生产方式简单,固定投入小,设备简陋,市场门槛低,食品安全性低。对于小作坊生产商政府部门的监管效率也是非常低的。

对于小作坊生产商来说,伴随着随时可能被查处的风险,快速攫取利润,追求短期利益是最好的战略选择,所以市场均衡的结果是b = 1,同时小作坊生产商很多没有获得生产许可,秘密生产,对政府来说,其监管成本非常高,导致了a偏向于0,此时在被查处前生产商的期望为U( a→0,1) = P。那么生产商极大可能会选择冒险违法经营,只要其违法经营的所得P大于查处罚款F,生产商的违法行为就是值得的。而政府部门由于监管成本高而有时束手无策,此时食品安全问题多需要借助消费者和媒体的力量对其进行监督。

2) 企业生产商。对企业生产商而言,其市场经营资格合法,受到生产监督部门的监督,同时由于这类企业注重企业的市场品牌树立和企业形象的保持,对其而言,更愿意接受政府部门的监管而不进行违法经营,也就是说,其更愿意受到市场的规范。

在a一定的情况下,企业选择违法经营( b = 1)和合法经营( b = 0) 的期望收益分别为: U( a,1) = a ×( - P - F) + ( 1 - a) × P = P - ( 2P + F) × a;U( a,0) = a × 0 + ( 1 - a) × 0 = 0。令U( a,1) = U( a,0) ,得:

当政府监督概率a < P /( 2P + F) 时,生产商最优战略选择是违法经营; 当政府监督概率a > P /( 2P +F) 时,生产商最优战略选择是合法经营。

由公式( 2) 可以看出,a与F成反比,即当P一定时,罚款金额F越高,政府监督概率a越小( 由于罚款越高,对潜在违法生产商的威慑力越大,其违法经营的可能性越小,则政府可减少监管频率) 。

3 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

3. 1 健全法律体系

我国自2009 年6 月1 日起实行《食品安全法》,原有《食品卫生法》作废,另有一部分针对特殊产品或添加剂的管理条例。从整个法律体系来看,还不够全面。《食品安全法》第84,85 条规定,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1 万元的,并处2 000 元以上5 万元以下罚款; 货值金额1 万元以上的,并处货值金额5 倍以上10 倍以下罚款。此处的货值不等于原《食品卫生法》中的非法所得,相比之下更易于量化处理,但与非法所得一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当其控制货值远远小于非法所得时,罚款金额将减小,a值则相应增大,即监管难度加大。查处过程中往往是捣毁窝点、停业整顿或查封,这种方式对小作坊生产商并不能形成威慑。所以,鉴于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要性和解决的艰难性,法律体系的完整是最重要的监督手段,必要时候,应该不吝于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追究刑事责任,而不仅仅停留在罚款、停业整顿等普通手段。

3. 2 完善监管体制

我国现有工商、卫生、海关、公安等多个部门对食品药品安全进行监督,但不同部门仅仅负责食品生产或流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分管之下,部门与部门间的衔接点成了明显的法律漏洞,各部门监管无法形成合力,对整个过程实行有效监督。另外,“点式监督”现象严重,每年“3. 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和其他重大节日,会成为各部门集中展开督查的时间点,违法商家摸清了套路,自然会避其锋芒。因此,我国不仅应该动员全民,建立“政府- 媒体- 消费者- 社会组织”四位一体全方面的监督系统,更应该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的长效机制,“三天打渔两天晒网”是不能够对食品安全违法行为起到真正监督作用的,只有把每一个时间点都当做“3. 15 国际消费者权益日”,才能让不法商贩无可乘之机。

3. 3 建立信用档案

分析得出,食品生产商规模的大小不同,其违法成本也不一样,我国现行的法律条例对企业型生产商更具有效力。要想同时规范所有的生产商,首先应严肃食品生产加工许可,做到在源头控制,然后应加快建立食品信用档案,将所有从事食品生产、加工的企业,个体户,作坊等信息录入数据库,在随后的生产经营过程中,将食品检验检疫数据包括违法违规行为全部通过统一的渠道进行公布,如建立食品信用网。消费者在消费食品时都能够通过这一统一平台查到生产商信息。而对于信用良好的单位,也应通过其他途径进行宣传,帮助其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促进其更好地为公众服务。

3. 4 推行全程可追溯体系

全程可追溯体系是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频发背景下的新兴词汇,这种可追溯系统能够让消费者清晰地了解到食品生产、检验、监管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这种先进的做法已经引入我国,但人们的认知度并不高,在企业和食品产品中的普及率也不高。我国应在未来的一段时间内大力推行并鼓励企业建立全程可追溯体系,并加大宣传力度,使消费者能够学会利用该系统购买安全食品,促使企业主动生产安全食品。

摘要:食品安全问题是现阶段我国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笔者分析了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消费者选择,构建了生产商和政府之间的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模型,并将生产商分化为小作坊生产商和企业生产商进行分析,提出了从健全法律体系、完善监管体制、建立信用档案、推行全程可追溯四个方面来加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食品安全,消费者,生产商,政府,双主体博弈

参考文献

[1]姚建华.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低效的博弈分析[J].江苏商论,2009(2):121-123.

[2]李军鹏,傅贤治.基于市场失灵的食品安全监管博弈分析[J].中国流通经济,2007(7):52-55.

上一篇:测井曲线应用下一篇:金融危机的产生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