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体性作文教学(通用12篇)
主体性作文教学 篇1
写作是学生对客观世界的认识, 从材料到谋篇布局, 然后立意成篇, 最后修改推敲, 无一不凸显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在近几年的中考作文中, 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 这就要求学生在写作时摒弃陈规陋习, 打破条条框框的束缚, 充分张扬个性, 展露人格。所以, 主体意识不仅是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也是切实提高作文水平的迫切需求, 我们必须培养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并使其逐步提高。
一、唤起个体的“主体”意识,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1. 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有人曾经对某中学初一到初三各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作文心理调查, 结果让人吃惊, 只有15%的同学对作文感兴趣, 绝大多数学生害怕写作文。如何把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呢?我们认为, 不能再给学生灌输什么章法指导方面的东西了, 而应该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 充分展示自我, 用自己的笔端流泻自己活泼的个性, 用自己的“情”来作文, 写自己的真情, 写自己的个性, 这样学生的作文兴趣才会提高。综观世界, 许多国家学生的作文教学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 那就是“向生活靠拢”。例如:日本的语文教学中就提倡“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教学观是“作文题目不受拘束”。这样的指导思想, 使学生崇尚真实, 敢于敞开心扉袒露自己所要表达的东西, 也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被唤醒。
2. 提倡写“放胆作文”
学生如果每天写自己最想表达的东西, 这样持之以恒地写下去, 他们就会达成这样的共识:凡是用真心去写, 就会觉得很畅快。人在倾诉后总觉得有一种快感, 这是人之常情。而“放胆作文”就能在不经意间满足自我表达, 在揣摩中提炼从而提高文章的质量。学生在写作实践中也感觉“放胆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途径。正所谓“四季变化皆可入景, 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使自己的笔触涵盖家庭、学校、社会等各个领域, “焦点话题”“百姓生活”“热点透视”等都成了写作的素材。通过观察生活, 用心感悟其理。使学生由文章之外的苦心经营的作文编造者, 发展成为体验生活的有心人、表达真情实感的能手。习作中进行真实的个性表达, 表达自己的得失悲欢, 学会突出自己的位置和情绪, 把握写作的素材, 表现出浓厚的写作兴趣。
二、规范个体的“主体”行为, 让学生掌握写作的技巧
1. 专题讨论方面
初中学生正值青少年时期, 生理和心理发展迅速, 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心理上的断乳期”。我们应该针对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 把作文的作法指导与学生的实际发展水平有机地结合起来。按照不同年级与不同层次的学生确定作文指导对象, 通过专题的形式进行规范性的指导。学生的很多示范作文, 完全来自生活, 来自学生的真情表达, 表现出取材的新颖性和思维的严密性, 例如:《故都秋的遐想———思维的想象力》《曹冲称象———思维的创新性》《成语故事新编———论据与论点》《辩论会———论言之有理》。我们应该根据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引导, 贴船下篙、对症下药, 为步入写作的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2. 探究交流方面
老师和学生对作文评判是存在差异的, 我们认为差别在于:一方面是评判的标准不一样;另一方面是师生之间缺乏平等的交流与沟通。我们要积极消除这种差异, 不能拘泥于老师品评作文的老路, 应该放下架子, 去体验学生的情感。“与学生一起侃写作”是加强师生交流的有效办法, 交流可以面谈也可以笔谈。面谈常常是三五人为一小组, 从中选择一个话题作为谈话内容, 指定人为中心发言人, 教师作指导。选择的话题可以是大家感兴趣的问题, 也可以是大家共同需要解决的问题。在探究交流中各抒己见, 然后把不同的观点会聚到一起, 从而使学生有所领悟, 这样效果就会更好一些。
三、激发个体的“主体”潜能, 拓宽学生写作的视野
1. 总体发展目标区
对每个学生来说, 除应完成的作文训练计划以外, 还要再制定一个“总体发展目标区”。例如:对于七年级学生通过“剪报”的形式, 使学生学会“一事一议”, 其中的素材来自各个方面, 学生就会很感兴趣地完成。或者通过“读写诗词”十分钟来训练, 使学生领悟到诗歌美的意境。对八年级学生来说, 通过“剪报”的形式, 让学生来品评作品, 通过对其结构和语言等多环节的欣赏, 再通过朗读“名人名言”十分钟, 来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使其思维敏捷、缜密。对九年级学生通过“剪报”形式, 觅得优秀作品并对其进行鉴赏, 其他的诗歌、散文、摄影、漫画均可入选。通过这种形式, 使学生与时代同步, 用敏锐的观察力参与到写作中来。
2. 个人发展目标区
我们应该按照学生的兴趣与特长, 制定一个“个人发展目标区”。可以通过“课题小组”的途径来实现。让学生自由组合成小组, 让所有成员共同策划一个大家感兴趣的课题, 例如:“诗歌散文小组”“古今小说小组”“茅盾文学小组”“演讲与口才小组”等。这些课题是在老师的指导下, 通过学生自己去搜索课外资料, 组织讨论交流来完成。定期召开交流会, 让每小组列出自己研究阅读的书目, 把课题组调查报告和经验总结拿来与大家共享。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 不仅培养了学生之间的合作精神, 还提高了学生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学生也会主动地向课外拓展, 使个性得以和谐发展。
(作者单位:淮阴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主体性作文教学 篇2
写作“作为一种自觉的精神生产活动”[1],它的写作主体是驾驭整个写作活动的角色,从对客观世界的选择,到材料的谋篇布局、立意成篇,到修改推敲,无一不突现写作主体的机智与创造。综观近年的中考、高考作文试题或试题范围“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等,试题的内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开放与灵活,它要求写作主体摒弃陈规陋习,条条框框,充分张扬自己的个性,展露自己的人格世界。可见,重视写作主体的主体意识不仅是重要的,符合潮流,而且是及时的。要想切实提高作文水平,必须在写作主体的自我意识上进行培养。
一. 唤醒“主体”意识 激发写作兴趣
在一中学曾作过初一到高三六个年级的作文心理调查,让人吃惊的是,对写作感兴趣的只有15%,如何将学生从写作的惧怕心理中解放出来,笔者认为首先应先解除强加给学生的“指导”章法,让他们放开手脚去写愿意写的事,以“我”为先,使他们的笔端流泻着活泼的个性 。 缘于“情”而作,为自己的真情,为自己的个性,基于这一点,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在向一个共同的方向努力,即“向生活靠拢”。日本语文界“生活作文”,美国的“作文题目不受拘束”正是作出的这种努力。学生崇尚真实,敞开心扉的袒露正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觉醒历程。
德国哲学家斯普兰格指出:人的青春期是第二次诞生,而这第二次诞生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自我发现。即把探索的视线对着自己的内部,发现作为脱离其它一切事物的`一个世界--主观意识[2]。“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自由式作文正是将这种探索投之于笔端的展露形式。笔者曾多年致力于写作实践“开放生活,抒发性灵”的探索,在实验班级中,改变以前一学期写几篇作文的任务,代之以一本自己命名的“随笔本”。随笔本上内容不限,体裁不限,自己命题,字数在500字左右,以每天自己最想写的东西为内容,持之以恒的练习最终都让他们达成共识。学生唐雯波认为:用真心去写,很畅快,是倾诉后的一种快感,生活中还不能少了它。自由式作文实际上在学生不经意间保持了一定的作文量,即满足了文章的数量,又在对文章的提炼、揣摩中提高了质量。他们觉得自由式作文是他们倾吐心声的绝妙形式,四季变化皆可入景,嘻笑怒骂皆成文章。他们的习作中,不仅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生活,而且向
主体性作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农村小学;作文教学;主体性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一、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学习兴趣是个体力求探究某种事物,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并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学习需要的心理表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不把作文看成“苦差”而当成乐事,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一)实物激趣
小学教育心理学指出:“实物直观,可以使小学生获得关于实际事物感觉、知觉与表象。由于实物直观是对事物直接观察,学生获得的感性材料比较真实、鲜明,这有利于更确切地理解教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我在一次作文训练《家乡特产》中,以大闸蟹为例,抓了一雌一雄两只大闸蟹,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外形、活动特点,学生立即兴趣盎然,从而较轻松地写好了这篇文章。
(二)游戏引趣
小学生天性爱玩,而做游戏可以满足他们爱动好玩的心理。在一次中年级作文训练课上,我发给学生一张带一个圆的白纸,然后让学生尽情展开想象,把“圆”画成一幅幅美丽的图画,并给它取一个名字,画好后进行评比。接着,我就让学生来介绍自己的作品,并请学生把刚才的介绍用文字写下来,看谁写得比画得更美。这样的作文有图有文,学生怎么会不兴趣盎然呢?
二、抓好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在我们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发现学生明明有非常好的写作素材,却无法表达出来,或者表达得不够确切,这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在写作中主体性的发挥。
(一)从阅读中学习文章的结构和表达方法
教材是最好的范文,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课文时,应有意识地把作文指导渗透到阅读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学完课文后,注意对该文的结构和写作方法进行分析。同时,想方设法引导使其迁移于学生的习作之中读写结合,学用一致,尽快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同时,我们的学生在学写作文时,可适当参照课本中的优秀例文:选用其中的优美词句、借鉴文章的结构方法等等。
(二)加强朗读训练,培养语感
常言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其中道出一个深刻道理:文章源于积累。只有语言积累到一定的程度,才可能文思如涌,笔下生花。否则,纵有思绪万千,笔下也难有片言只语。古代的一些文人学士,如韩愈、苏东坡……他能写出千古流传的好文章,其奥秘在于他们熟读乃至背诵过大量的优秀作品,形成了敏锐的语感。在教学中,必须加强朗读训练。要求正确朗读好词句篇,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还要适当增加背诵的量。通过读、背使学生把课本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储备起来,提起笔来就不会难了。
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修改
叶老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文的本人,修改肯定是作者分内的事。这充分提示了这样一条写作规律:修改是写作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习作水平的重要练习手段。修改的过程恰恰是学生自主地深入思考去凝练作文的过程,是一个真正体现了学生主体性的过程。
古今中外,凡文章写得好的人,几乎没有不在修改上下过功夫的。而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学生的作文交上来后需要老师精批细改,当作文本再回到学生手中可能是一个星期后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已经没法激起。相反,如果教师着眼于指导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学生获得效果的“返回信息”就比较及时,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只有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学生才能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得到炼意、炼句、炼字的训练,使学生及早达到“自能作文”的理想境界。
四、强化作文的评价体系
作文教学评价,不单纯是为了学生某次或某个阶段的习作给出一个终结性的结论,而是通过评价,激发学生再次习作的欲望,促进学生习作能力、习作水平在原有基础上发展。而传统的教学评价,主要由老师对学生已形成的习作进行评定,评价的目的主要在于甄别学生的能力水平或成绩,学生作为被评价者在评价过程中处于被动地位。因而强化作文教学评价体系,有利于发展和挖掘学生潜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一)改变以教师为主的评价方式
在作文教学中,我改变了以教师为评价主体的评价方式,让学生一起参与其中,真正来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如:设计的作文评价表,让学生进行互评和自评;在班中随机选几篇作文,由学生朗读,全班同学一起来修改;把全班学生的作文编辑成册,分发给大家,供同学、老师评议……通过这种多方式的评价,一改以往学生的被动接受评判的状况,发挥了学生在评价中的主体性。
(二)鼓励为主,享受成功的喜悦
无论学生的作文写得如何,他们都渴望被老师、同学认同,那种“横挑鼻子竖挑眼”的评价方式必然将大大挫伤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因此,我们在评价学生的作文时,要尽量去挖掘其闪光点,从总体上进行认同,特别是差生,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更要选准评价点,帮助学生进行修改。通过多种形式的激励,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现代教学认为,学生是有巨大潜力的生命体,离开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教学则失去了依托和生命力。因此,作文教学的过程,不是教师向学生传递作文知识的过程,而是向学生提供一个和谐的作文训练环境的过程。教师在作文教学中改变固有的指导习惯,结合学生的认识、情感、态度等实际情况,引导学生自主作文,从而推动和促进学生创造品质的培养,发展学生积极的作文趋向。在农村小学中,我们教师应因陋就简,不断创新,充分利用身边的自然资源以及改善自身知识水平结构,来努力增强学生的写作兴趣,以期达到“我能写”为“我要写”的境界。
作者简介:朱盛,男,苏州市相城区阳澄湖小学,本科,一级教师。
主体性作文教学 篇4
一、重视学生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前提
学生胸中有积累, 才能言之有物。而学生积累的主要来源应该是生活和阅读。
1. 加强生活积累。
朱自清在《背影》中发现浓浓的父爱, 鲁迅在《一件小事》中发现车夫的崇高的品德, 冰心在《繁星》、《春水》中感受到爱的温馨。教师要从身边庸常生活中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知美, 从花的香、草的绿中感受自然, 从阳光的明媚中感受到生活的快活, 从绚丽多彩中感受到生命的丰富。“一花一世界, 一鸟一天堂”, 运用自己的眼睛感知生活中的真善美。这里有母亲的呵护, 朋友的问候, 老师的关心, 一丝一缕中都寓含浓浓深情。要想让学生发现美, 就要培养他们善于观察的习惯。例如《那一次, 我……》, 那一次, 一定是实实在在的一次人生经历, 一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在, 或是尝到了酸楚, 或是尝到了甜蜜。人生百态, 进退辱耻, 五味杂陈;甜酸苦辣, 不能忸怩作态, 不能虚与委蛇。这里应该有这样的道理:不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 就无从谈起作文。学生本身就处在生活的世界里, 我们在平常的作文教学中, 应注入日常生活世界的基础, 以使作文焕发生命的气息, 使作文与学生的生活经验与体验联系起来。同时, 把本该是学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的时间和空间还给他们, 使日常生活世界中的经验、体验、交往等成为学生成长的财富, 进而为学生写作提供鲜活的生活素材。除了在课堂上加强这样的训练外, 平时还要加强让学生把写作与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的训练, 布置随笔, 把即时的感受写下来。
总之, 教师要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世界, 让他们感到生活像广阔的海洋, 在它深处埋藏着无数奇迹, 需要用眼睛、用智慧去发现创造。教师引导学生走向生活世界, 并不是简单地对接生活, 更不是复制生活、克隆生活, 它一定要引导学生从生活世界中感悟人生、生活、生命的真谛, 从而进行深体验, 写出真感受。
2. 注重阅读积累。
要使学生作文的“源头活水”长流不息, 除了教会他们丰富自己的直接体验以外, 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积累间接体验。阅读是积累间接体验的重要途径。教师要鼓励学生多多阅读, 为以后写作积累更多的素材。中学生应该看哪一类书? (1) 名人传记。我常鼓励中学生多看名人传记, 实在没时间就看缩写本也行。读名人传记, 跟着名人去品味异样的人生, 这样就是跨越时空, 与一个个伟大的灵魂交朋友。 (2) 文质兼美的散文、小说、杂文等。我一直向学生推荐《视野》、《意林》、《短篇小说选刊》、《杂文选刊》等杂志。 (3) 鼓励学生看些长篇传记、小说等。 (4) 媒体阅读。学生的学习任务繁重, 关心媒体的时间非常有限。因此, 老师需要广泛涉猎媒体, 选择精要的介绍给学生, 为学生起“筛子”和“过滤器”的作用。《今日说法》、《焦点访谈》、《新闻周刊》等节目, 密切联系生活, 我常鼓励学生看, 而且要写记录或观后感。
二、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自主性是基础
传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缺乏活力, 写作的目的被定位为考试评价中的组成部分。这样传统中学语文作文教学, 就将充满人性之美和生活情趣的作文学习变成枯燥机械的应试训练, 禁锢了学生的思想。学生虽然是作文教学环节中的主体, 但缺少所必须的自主性。写作思维被固定的教学模式、固定的作文模式所束缚, 学生没有选择写作题目的自由, 没有评价自己作文的权力, 等等, 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的思维和设想, 教师过度明确的评语只是帮助学生提高分数罢了。因此, 提高作文教学效益, 必须以人为本, 充分发挥学生的写作自主性。
选择学生最喜欢的切合他们实际的文题, 比如话题作文“这就是我”。文题和材料选得好, 可以触发学生的灵感, 诱其打开记忆的仓库, 把自己看的、听的、说的、玩的都倾吐出来。有了这种写作愿望, 才能浮想联翩, 才能有事可记, 有情可抒, 有理可论, 因为写自己, 学生才有得写。例如学生针对话题作文“这就是我”, 拟出许多精彩靓丽题目:《她 (他) 是谁?》、《这个年龄的我有点怪》、《我是家里的“开心果”》、《勤奋让我如此美丽》、《我是个“小气鬼”》、《阳光女孩》、《我的代码———名字》、《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你眼里的我》、《我长得很黑》、《泪水, 我》、《唐诗宋词, 我不变的兴趣》, 等等。
教师还应该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 给题目松绑, 在把作文要求及目标确定好后, 鼓励学生自己拟题, 甚至可以尝试定出大范围之后, 把其它大权全部下放。只有在拟题、写作内容、写作时间等方面都把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写作的自主性, 贯彻建构主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三、加强日常口头作文训练是辅助
写作是语言文字运用活动, 其中的语言就是指口头作文。写作与阅读相比较, 阅读是语言文字的理解活动, 写作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活动。写作不仅指书面语言运用, 而且包括口头语言的运用, 拓展并确认写作学习的新方式, 注重口头作文的配合使用, 让口语为书面写作服务。口头作文虽然不及书面规范、严谨、有逻辑, 但对书面语言有密切联系, 从信息加工过程来看, 同属于信息输出, 都是学生思想、观点或情感的表达, 只是表达的方式不同。为了使表达的内容准确、清楚, 不论是书面作文还是口头作文, 都有一个构思的过程———确定表达的中心意思、选择恰当的词语和考虑叙述的先后顺序等。由于口头作文要求随机应变, 因此经常练习口头作文, 提高说话能力, 可以为书面作文打下良好的基础。也就是说把口头作文升格为作文教学, 拓宽写作教学形式。其实, 平时的写作教学, 在正式的书面表达之前, 要多作口头辅助训练, 说材料、说思路、说样式等, 这种方便快速的口头表达和交流, 可为书面写作作铺垫, 对于真正提高写作教学质量是有益的。在教学形式上, 我采用自选题目、自主选材、自设体裁的形式。如仿照“幸运52”的模式, 结合目前学生说的能力普遍比较差的现象, 在每一节课上以四字词组的方式出题。如以描写景或物为训练目的的词组“晨午暮夜、春夏秋冬、花鸟鱼虫、风雪雷电、七种色彩”;以叙事为训练目的的词组“酸甜苦辣、吃喝玩乐、喜怒哀乐、说学逗唱”, 每星期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从一组词中任选一个字作为说的训练话题。同时, 学生可以自主选择说的形式, 如口头选句、连词成事、场景模仿、口述见闻等形式, 指导学生说内容, 说构思, 说感想, 师生相互交流, 碰撞出写作的火花。试看学生口头作文后整理修改的作文《蓝》:
四、教师适时适度引导是关键
教师应该明确自己在学生作文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一种引导作用。教师在作文教学中的作用是以恰当的方式引导和帮助学生发展, 开发他们的潜在能力, 而不仅仅是对学生习作给出分数或评语。下面继续以话题作文“这就是我”为例作探讨。
1. 情境激趣导入
师 (热情的态度、洋溢的语言) :最了解自己的莫过于自己本人, 并且同学们一定希望深入了解班里每个同学的“子丑寅卯”, 现在老师非常愿意做个沟通者, 和大家一起用“我”自由之笔, 写“我”自得之见, 抒“我”自然之情, 显“我”自在之趣, 力求做到“我以我手写我心”, 把“真实精彩独特的自己”诉诸于文, 以文会友。
我的真情换来了学生的真心, 赢得学生的阵阵掌声。我抓住了学生生活中交往的情感需求, 使学生有了作文的真实期待, 适时切入了作文话题:介绍自己。但具体的写作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还可在解决学生写什么、怎么写上面作进一步尝试, 使学生真正敞开心扉写作文, 并懂得真正的写作。
2. 师生互动作文
师 (鼓励) :大家想想“我”是自己最熟悉的, 最了解的。所以只要静下心来, 审视一下自己, 完全可以像做菜那样做出有特殊风味的自家的特色菜, 奉献给大家。
(生微笑, 并考虑自己该从哪方面内容入手写。)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一份关于检测自己意志力和性格气质的表,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取走这份资料。
(大约有60%的学生取走资料, 以帮助自己进一步了解自己在这一方面的情况, 可以写这方面的内容。我只做资料的提供者, 而把自主选择交还学生。)
十分钟后, 学生都想好了写自己的哪方面的内容, 有些想写自己的名字, 有些想写自己的爱好, 有些想写自己对自己的看法, 有些想写别人眼中的自己……总之, 都想写与众不同的真正的自己, 写出有个性的我, 有真情实感的文章。
师:大家都找到了写自己的内容, 那么在怎样让文章出彩上有什么要老师帮助, 同学帮助的呢?
生: (1) 拟题是否可以别出心裁?能否小组讨论出一些题目?⑵写作文的形式可否有自己的创意?⑶想了解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能否将完成作文的时间延至下周?
我对学生提出的要求予以肯定, 结果小组讨论热烈, 课后学生还向教师、朋友、父母询问;了解自己在别人眼里的印象。
3. 作文收获
一周后, 学生上交作文, 我组织作文评讲。由于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已找到释放点, 因此学生在写作过程中的体验十分愉快。后来许多学生跑来跟我说:“老师, 我找到了作文的乐趣。”我适时引导, 要求他们持之以恒地关注生活, 因为作文就是生活。
从以上作文指导案例中, 我们不难看出: (1) 在作文课堂上, 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多写, 激励学生勇敢地写, 写出血肉, 写出真情, 写出新意, 培养学生的作文创新能力。教师要做的是如何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自己悟出写法, 并且在作文完成后自己去进行反思, 从反思中发现自己作文中的不足, 从反思中找到自己作文中的优点与亮点。 (2) 写作虽然说是学生个体的思想情感的表达, 但在一定意义上来说, 写作也是一种社会性行为, 而绝不仅仅是写作者个人的行为。教师应提供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机会, 这样才能使写作活动变得更加有意义。 (3) 为了保证学生的交流合作活动,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时间保障。因为学生在面对问题情境和作文内容时, 必然用自己的头脑作出独立思考和确定写作方向, 还要对自己在小组中交流的信息进行梳理, 不断反思自己与小组其他成员的想法的对与错, 对自己正确的想法需要坚持, 对他人的正确想法需要学习和借鉴。这些环节是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必要环节, 教师必须给予充足的时间保障, 否则就会流于形式。 (4) 有效的作文教学应使学生在作文活动过程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和情感, 积极的体验能使学生不断产生浓厚的兴趣和需要, 对学习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并从学习中获得兴奋与快乐。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学生的错误得到允许和理解, 学生的创造性得到尊重与保护, 学生就能在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中不断体验到成功与进步。
总之, 作文教学活动应该真正建立在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础之上, 为学生营造健康、宽松、民主的作文教学环境, 让学生敞开“心扉”写出真情实感。当然, 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一方面教师需要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写作的训练和指导, 另一方面学生必须进行大量的写作练习, 从而较好把握并且灵活运用各种写作技能, 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参考文献
[1]陈子典.现代写作学[M].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2]黄厚江.中学作文教学的基本定位[J].语文学习, 2004, (10) .
[3]许燕.作文课, 请给我一个真实的理由[J].语文学习, 2004, (12) .
[4]李斌辉.学生的心理需求与作文教学[J].语文教学通讯, 2004, (3) .
强化作文教学的主体意识 2 篇5
桂阳二中
龙玉忠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效果的好坏,也是语文教学成败的一个显著标志。从近年来的现状看,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甚至有愈来愈差的趋势,虽然造成作文教学效果不佳的原因是多样的,在学生方面如生活经验的欠缺,知识基础的不扎实,思想认识的不深刻及阅读水平低等,除此以外,作为主导者的教师,在作文教学各环节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使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被动写作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十分严重的厌烦心理,这更是值得我们重视的,为此,笔者几年来,在突破了“教师命题——学生写作——教师批阅”这一传统三部曲,作文教学中,着力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强化主体意识,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等方面作了几点尝试,收到较明显的成效。
一、在作文命题上,变教师统一 为师生共同
由于先天和后天的原因,学生思维能力有强弱的差异,类型的分别。从教学实际看,凡命题合学生心意的,学生就爱作,而且容易作好。命题是体现落实作文教学目标和训练序列的一个重要形式。文题出得不好,学生就不爱作,这样教学目标就会落空,训练序列就可能中断。因此,每次作文时,我首先做到让学生掌握命题的自主权,发挥学生作文的主动性,不搞统一命题;或由教师命“范围”,学生命“题目”,或由学生讨论,集体命题,(即根据作文训练要求,发动学生讨论作文题目,教师择优选题);或者教师只提要求学生自由命题,自行作文。其次,命题中注意以学生生活为基点,向外辐射,不断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开阔学生视野,丰富写作仓库,解决作文无话可说的问题,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的“写什么”的问题。
由于作文命题是师生共同协商注重了针对性,多样性、趣味性,力避那些大而不当的“空题”、令人声厌的“老题”、无话可说的“死题”。由于面向学生的生活、思想、认识、情感、志趣以及知识实际,因而打开了写作主体封闭的“思维黑箱”,注重写作主体个性特点的开发和培养,使写作和张扬个性、表现自我联系起来,做到了“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因而写出来的作品也就有个性特色,富于灵性。
这样做,就改变了一次一题,全班一题的“一刀切”局面,有力的激发了学生作文兴趣,强化了学生的主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
二、作文批改,变教师批阅为学生互改
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作文,教师批阅,弊多利少。最大的弊端不在于浪费教师精力,延长作文的周期频率,致使劳而无功,而在于把学生摆在被批阅的被动地位。这样抑制了学生创造思维的培养,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意识。叶圣陶先生说:“我想学生作文,教师改,跟教师命题学生作一样,学生都处于被动地位。能不能把古来的传统变一变,让学生处于主动地位呢?假如着重在培养学生的自改能力,教师只给引导和指点。该怎么改,让学生自己去考虑去决定,学生不就处于主动地位了吗?”因此,每次学生作文完毕,我改变了传统做法,而采取由学生互改自改之后,再教师抽查的方法。这样,学生的兴致很高,他们的意识也就在教学中得到了真正的体现。
三、作文形式,变单一为多样
生活是复杂的,人们认识问题的深度,广度方式也不可能全然一样,因而作文形式也不能单一,而应丰富多样。在作文教学中,我针对当代中学生思想开发的特点,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改变了只写“书面作文”的单一作法,而把“口头作文”也兼顾起来,特别是注意上好辩论课。在论辨中能使学生们思维处于积极兴奋状态,产生非辨不明,非吐不快,非说不可的写作态势。在这种态势的支配下,让学生去探究去构思去表达。我们平时的议论文教学,给学生规定了一定的程序,提供了一定的格式,汇集了一定的材料,最后学生写出来的东西也是“一边倒”、“一块板”,几乎千人一面,而改为辩论课,则可以剔除这种现象。口头作文,从把学生培养成会实践主体出发,把学生看作活生生的发展主体,从而,注重开发他们的智慧潜能,唤起他们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精神。
四、作文时间,变集中为分散
事实证明,人的思维活动轨迹决不是没有起伏变化的直线运动,它具有“阵发性”的特点,一种独创方式,一个新颖构思,一段文字的呵成,甚至一个词语的妙用,往往受到外界某种因素的激发,而完成于思维最活跃,敏应最明显的“阵发性”阶段。因此,作为传统的“两周一次,文必成篇”的作文教学旧制,这不利于学生捕捉、运用思维的最佳状态。我打破传统的“一贯制”做法,改“批发”为“零售”,变集中为分散,结合阅读教学和课外活动,在最有利于写作的情况下,开展多形式的写作训练,上好作文“零售课”。
作文零售课 的主要形式有“搭架子”,即结合课文结构的分析,让学生对有指导意义的文章结构进行创造性的移植模仿;“写段子”,即结合讲读教学,以“十分钟,百字文”的要求,写一段话,练一个作文训练要点;“抓点子”,即利用课余时间开展写作竞赛活动等等。
主体性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 作文教学主体地位 运用
在初中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紧扣语文课程标准,结合本班学生的实际作文能力进行作文教学。教师要将学生放在作文教学的主体地位,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作文教学情境中,产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拓宽作文训练深度,提高作文教学能力。
一、加强自评自改、互评互改,提升学生作文评改能力,提高学生主体参与度
1.教师要在对学生习作全批全改的基础上,教会学生自我批改。只有在学生主体参与作文评改,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首先教师要将学生分成若个个小组,在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评改的方法,让组内同学互批互改以及自批自改同组作文,让学生懂得什么样的作文是优秀的,什么样的作文是需要修改的。学生在作文评改中处于主动地位,同时在与同学的交流过程中懂得了自己作文的优劣,并在同学的指导下当堂完成修改。在这个基础上,教师选择三篇典型的由学生推荐的上、中、下三个档次的三篇典型作文进行全班示范性评改,让学生围绕例文有目的地进行讨论。这样,学生的认识能力提高了,下一堂作文课也就更加明白习作的方法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再进行全批全改,不但批改效率会增加,而且会更有针对性。作文本发下去之后,学生也会认真查看教师的评语,并修改自己的作文。
2.加大主体参与下的自评自改、互评互改范围。在作文课学生互评互改以及教师全批全改结束后,教师可以选择不同层次的作文让学生进行课前口头作文或者单独拿出一节课让学生口头品评。这样,学生在鉴赏中懂得了如何习作,在评改中懂得了如何提升作文的质量。在学生主体参与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扩大教学范围,引导学生口头朗读优秀的作文,让学生进行品评,再与自己的习作进行对照。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中,学生阅读成了习惯,习作成了宣泄心情的窗口,习作兴趣会增强,评改能力会增加,自我表达能力也会逐步提升。
二、紧扣教材,指导学生完成单元习作,让学生从阅读中学会写作,在主体参与中提升能力
1.由阅读到写作,在学生主体参与阅读中提升写作的能力。在单元训练的过程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选择适合学生的教学策略。在阅读教学中,教师不但要传授给学生相应的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阅读中掌握习作的方法。单元整体教学的过程,不但是学生阅读的过程,还是学生学习写作的过程。教师可以在阅读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开展小练笔,口头作文等形式的作文训练巩固阅读课文中的习作方法。
2.紧扣单元习作,在学生主体参与下系统提升学生的写作能力。在初中语文教材中,每一单元都有特定的作文训练内容。如在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的作文训练是在完成“雨的诉说”综合性学习安排的。那么教师不但要在单元阅读教学中就开始让学生进行观察、思考,学习习作的方法,还要让学生在单元习作中能够动脑思考,选择一个季节的雨作为描写对象,抓住带给你的某一种突出的感觉。教师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让学生用心提高写出独特的感受和真切的体验,并学会运用已经掌握的修辞方法增加作文文采。
三、强化学生的主体参与,结合学生实际开展课外活动,加大课外阅读量
1.让学生积极参加课外活动,积累素材。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开展各种课外活动引导学生观察生活。许多初中生在作文时常常不知道写什么,也不懂得怎么写。作为初中语文教师,要解放孩子的空间,让孩子独自或者在家长的引导下接触大自然中的花草树木、青山绿水、日月星辰,甚至社会上的三教九流,让学生将思维由单纯的课堂延伸到课外,延伸到大自然,延伸到社会,并在这个过程中积极思考,强化个人情感体验。
2.加大学生课外阅读量,让学生在参与中提升。教师不但要加强课外阅读教学,还要在这个基础上加大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引导学生大量阅读适合初中生阅读的书籍,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思考。在学生课外阅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参与到学生的阅读进程当中,而且要加强学生阅读心得的交流,让学生能够真正沉下心来进行阅读,进行交流,并从课外阅读中思考如何更好地将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作文中去。
【参考文献】
[1]王著同.如何充分发挥学生在写作中的主体地位[J].中小学教育,2009(4).
主体性作文教学 篇7
一、读懂范文,模仿范文写作思路
我们想要在某个领域学有所成,形成自我风格,一开始都是从模仿开始。小学生要学会习作技巧,一样也是要从模仿开始。通过分析比对苏教版各个年级语文教材习作编排特点,我发现几乎每次习作课都会安排范文。因此我在引导学生习作时,从未忽略这些范文,从未只是让学生草草地将范文读完即可。我引导学生深入到学会分析此次范文写什么内容、选材是什么以及段落是如何编排。例如说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1的范文《好阿姨》,学生读完这样一个短篇,他们只注意到这是一篇写事文章,讲述买牙膏这么一件事。但他们不会想到这样一件事是怎么写出来的,老师就要引导了,写事文章一般都提到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经过、结果。这几要素在范文中都有提到,并让学生一一指认出来。学生明白只要把自己经历的事照这样一个步骤写出来就是一篇作文,这样很快提升了他们习作的信心,于是,接下来就是让他们尝试着模仿范文来完成习作。
有时候“刻板印象”在心理认知上是很重要的,小学生在他们初步接触习作时,就让他们清楚地知道“原来作文就是这么一回事”时,他们就不会惧怕写作文了。所以,语文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对作文的初步印象,尽量运用我们触手可及的资源帮助他们寻找到求知行进的方法,培养他们良好的习作习惯,求知方法一旦学到手,那也便形成他们自身财富,老师日后也可省了些心。
二、清楚选材,确定好习作对象
仔细琢磨语文教材上的习作要求,教材编委们并没有给学生出难题出偏题,几乎都是学生日常生活中经历过的事,接触过的物,但为什么我们在批改学生作文时,还是会发现学生不会写或是写偏题呢?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没弄明白写的对象是什么。例如苏教版三年级上册习作6要求写文具。“文具”一词,老师主观上一定会认为学生一定不陌生,但老师若不引导学生把“文具”的外延列举出来,还真的是会有学生写偏题的,写成了小动物、景物等其他对象,这与学生早期写作心理过程相关。所以,老师在备一堂习作课是要足够细心的,是要考虑全体学生的,要让学生清楚选材,要让那次习作对象在学生脑海里形成图像。考虑到三、四年级学生的无意注意还占据优势,所以老师有时有必要把学生反馈出来的习作对象,不嫌麻烦地把它们板在黑板上,加深学生对习作对象的印象,肯定他们的理解和判断。正因为平时我很重视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所以我的学生不管是在平时的作文还是卷面作文都很少出现写偏题的情况发生。
三、导引思路,列提纲写作
理清习作思路,编排好习作结构是关系到学生能否把习作写好写完整的最重要的一步。如何引导学生理清习作结构思路呢?这就得从范文中分析写作思路来引导,而看图作文则从解读每幅图来引导。但不管习作以什么形式来要求,我认为写文章都离不开这“三段式”———开头、中间、结尾。我们把这三段式列成提纲,开头交代什么,中间的过程如何,结尾怎样。有了这样的提纲,学生不管碰到什么类型的习作,命题作文也好,看图作文也好,都能够有层次地,有条理地,思路清晰地去展开写作。
例如,苏教版四年级上册习作7的看图作文,共有五幅图,我们可以让学生分成五个自然段来完成习作,也可以以七个自然段来完成习作,上这节习作课,通过师生交流反馈之后,最终我们确定板出的提纲是这样列的———
若是写五个自然段,那么开头和结尾各一段,中间的1、2、3各以一段来写。若要写七个自然段,那么开头和结尾同样各为一段,中间可以以每一幅图来写一段。开头和结尾往往只要一个段落来表述即可完成,而中间环节至少一段以上,这样做,潜移默化当中已教会学生分段来完成作文。经指导一个中段年级写下来,我发现“列提纲”的好处不单单是学生的习作思路及结构更顺畅及完整,而且学生分三段以上来完成习作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我从不刻意去告诉他们要怎么样分段写作文,学生在照我列出的提纲中自然而然地就学会分段完成习作了。
在小学中段,学生需要汲取习作养分时,我们有必要把每次习作提纲板在黑板上,让学生有个直观印象,这样反复的训练经过至少一年的“刻板印象”下来,四年级下册,我们可以在单元测试时,尝试要求学生在试卷上列出提纲,逐步训练他们自己去掌握这个方法,养成“列提纲”来完成习作的好习惯。在小学语文中段,学生习作的结构把握及思路的条理性得到强化之后,到了小学高段,我们就可省了些心来头疼于学生作文结构不完整或是思路混乱的情况上,而是能把多余的心思兼顾在训练学生文本的润色、细节的刻画以及主题的提炼上。
为了让“列提纲”完成习作这样的有效方法更走进学生的心,我每次备课时,都会照着自己列的提纲来写一篇下水作文。在指导学生习作课上一边指着板着的提纲,一边一段一段地念下水作文,让他们知道老师也是照着这么写的。把自己当成他们其中的一员,跟他们站在同样的起跑线上。每次学生都极有兴趣地听我的念稿。有个别记忆力极强的学生甚至能把我写的下水作文用自己的语言复述出来,只稍加了自己的一些调整。而有些创意强的、有想法的学生则会写出让你欣喜意外的作文来。每次的作文批改,我总能收获一些意外的惊喜,想不到这些小脑袋竟然有那么多的想法及创意。
教师有效的评价能成为学生乐于习作的动力。而我最常用的习作评价方式很常见,分别是书面评价和课堂评价。书面评价也就是评语,好的评语既能让学生清楚自己写作的优缺点,同时还能起到激励作用。而评语又有旁批和总评,占大部分的语文老师往往只会给个总评,我认为旁批和总评对学生习作的进步一样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一样重要。所以我们别为了省时省事省掉旁批这一项工作。旁批是老师在学生的习作簿上,在该篇作文的每个段落旁,针对这个段落中出现的词的使用、句的表达及连贯性以及段的结构安排进行细致的分析和点评。这样做有利于学生清楚地认识到自己在哪个段落里从用词上、写句上乃至写段上表现出的优点及不足,这样的评价是点对点的,针对性极强的,好与不好明确指出来的,而不是笼统的评价。总评则是对学生作文在整个文章的思路、结构、主题思想上的总的评价,也还可以适当地附加点评学生对待习作的态度以及学生习惯上存在的优缺点。
课堂评价能让学生比较直接地认识到自己和别人在习作上的差距。课堂上对学生习作的点评一般有这几方面:一、读写得好的作文;二、读写得不好或写偏题的作文,并让学生比较好的作文与不好的作文差别在哪儿;三、对大部分学生在习作上的通病给予提醒和修正。不管是什么方式的作文评价,老师都应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为目的来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作文中点滴的进步,这样才能保护和发展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
写作就好比建一幢楼房,而作文的框架结构就好比楼房的框架结构,得先把楼房的框架结构建好。在小学阶段,作为语文教师有必要钻研有效的作文教法帮助学生先把写作的基础打牢了,日后,学生靠自身视野的不断扩大、阅历的不断丰富,知识的不断积累,他们在打牢的基础上定能让自己的新奇感受在笔尖流淌,让更多的读者领略他们奇幻而美丽的人生。
参考文献
[1]尹锐.浅谈作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EB/OL].http://www.doc88.com/p-909537274465.html.
作文教学呼唤主体的凸显 篇8
一、教师要能够放手
作文教学的全过程都得让学生参与。现行教材写作的序列中, 就有自由写作环节, 编写者的意图就是要让学生参与命题, 有写作的第一手素材。学生的生活是他们写作的源泉, 生活中的点滴使他们产生写作的冲动, 教师放手给他们共同拟题, 他们就能够根据生活选择题目抒写性灵, 表达真实的情感。现实中, 学生在写命题作文时, 有可能在生活中难以捕捉素材, 于是乎, 假话、套话满“纸”飞。
语文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独到体验。现在我们的学生处于新的时代, 他们的见识之广, 生活之变、思想之新都在日新月异。这就需要我们语文教师也站在时代的高度, 以新眼光审视学生的作文。笔者听过一堂作文公开课《我想变成______》, 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 他想变成一条狗, 顿时引发一阵哄堂大笑, 这位老师随即就说:“我也喜欢温顺的狗呀, 请问你想变成狗的理由。”“狗很忠诚, 现在出卖朋友的人越来越多……”那位语出惊人的学生理直气壮地说。就是这位语文教师心中有学生, 尊重学生, 使得学生看似荒唐的立意其实也有深远的意义。
让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起来, 教师启发、引导很重要。教师与其拿着作文的条条框框束缚学生, 不如组织学生开展一些活动, 拓展学生的写作空间, 增强写作的欲望。
二、重视培养写作兴趣
“学生怕作文, 老师怕改文”这是众所周知的, 尤其是农村的学生就更怕作文了, 因为农村的学生知识储备量少, 视野不够开阔, 一遇到作文往往难以随心应手, 而教材的作文要求往往也比较多, 教师对学生的期望值也常常偏高, 这就更加深了农村学生对作文的畏难情绪了, 也造就了农村中学作文教学中的一个怪现象———背作文成风。一到习作时, 学生照虎画猫写一篇, 或是生编硬套凑一篇, 这使得空话、套话、假话、大话充斥着学生的作文。这不得不让我们犯愁。作文不应是为作而文, 而应是有感而发, 有情而抒, 有事而叙, 是学生把自己对客观世界的感知转变为内心认知贮存的过程, 是自主欲望的油然而生, 这其中兴趣的激发是核心。在生活中让我们的学生爱邻家顽皮的小弟, 去爱懂事文静的姐姐, 去爱忠诚的黄狗, 去爱淘气的花猫, 去爱又香又脆的鸡腿……拥有爱, 情感就要抒发, 就能行之成文, 久而久之, 写作就成为学生的一种兴趣。
除了生活中培养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指导课上更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笔者做了一番尝试。
1. 以题激发。
选择一些可写性、新颖性、启发性的作文题目, 充分激发起学生强烈的表达愿望。
2. 以情激发。
不少教师指导时设计、渲染出一个较强的情绪场, 让学生在强烈的情绪场作用下, 激发写作热情。如设计激情洋溢或深沉庄重的开场白 (如一次研讨课上的开场白:生活中一切现象, 你头脑中任何想法都能作为作文的素材, 没有一个人不能写出好文章) ;选用具有强烈抒情意味的范文 (如课题研讨课《把握感动的一瞬间》以一篇抒情味浓郁的范文引路, 一下活跃了学生创作思维) ;利用生活中发生的感人的真人真事 (在《感悟》作文指导课上, 以班上李娇同学舍身救人的感人事迹来引导学生感悟生命, 立意骤升) 。
3. 以趣激发。
布置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题材, 激发写作热情 (笔者上县级评优课《成功》, 精心设计学生感兴趣的思考题, 科学引导学生阅读妙趣横生的材料, 布置学生以“成功”为话题, 写一篇文章, 效果极佳) 。
4. 以境激发。
设置特定的情境, 让学生唤起回忆, 启发想象, 触发情感, 激发写作热情, 再现观察生活。
5. 以物激发。
摸得着的活生生的物体呈现在学生眼前, 再配以恰当的解说、指导, 以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
三、让学生的作文闪出个性之光
文品即人品, 作文能反映学生的形象及思想, 但是学生的作文在教师规定的框架中, 大体相同。究其原因就是我们把人的因素给忽视了, 我们以我们的眼光指导作文、评价作文, 使学生的作文程式化、规范化, 沿着一条路前进。
教师把自己的思想硬塞给学生, 不管写的是真是假, 一再强调要写主题鲜明的、构思巧妙的文章, 歌颂真善美, 鞭挞假恶丑, 绝不能发出批评建议的呼声。如, 写师长都要去热情颂扬, 让学生迈着整齐的步伐奔向理想的大道。
我们的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 有着不同的成长环境, 独特的思想情感, 在认知水平、道德涵养、写作水平乃至性格爱好上都是各不相同的。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 要看到各种各样的差别, 要在尊重学生的独到的体验, 在承认现状的前提下, 争取百花齐放的新气象。让学生的作文成为素质形成的载体。
四、把评改权交给学生
传统的作文教学评改作文由教师一人承担, 教师辛辛苦苦, 但这样做往往出力不讨好。因为教师改多了, 可能因倦而敷衍几句评语, 于是学生对教师的批语可能视而不见, 长期下去, 语文教师、学生皆困于作文, 作文教学在低效中徘徊。笔者认为, 作文教学要重新分配“权力”, 让学生有一些评改作文的“权”, 从而解决作文教学的“症结”, 也就是说, 作文评改环节同样要凸显主体———学生。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会评价自己的作文及别人的作文, 这也切合新课程标准的作文教学目标。“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自己的作文自己阅读修改, 找到优缺点, 进而再一次提升思想。评改别人的作文就是合作和沟通, 在学习别人作文长处的同时, 也走进了别人的心里。长期下去, 语言训练、思维训练及能力发展有机融合在一起, 作文的育人功能自然会逐步增强。
有一点要注意, 评改权交给学生并不是说教师在这个环节可以彻底解放了, 一放了之。其实, 教师的引领尤为重要。因为起始阶段, 学生还不清楚修改作文的程序, 尤其写出赏识性、建设性的评语更难, 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引领, 认真示范。这项工作可能一开始学生会兴致盎然, 时间一长就淡化了, 因此, 教师培养学生自评、互评作文的习惯和兴趣要从长计议。一旦养成习惯, 规范操作, 还能使评改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大面积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作文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急先锋, 培养具有健全个性的人是第一要务, 我们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坚持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关注学生的生活, 珍视学生的表达, 尊重学生的情感, 作文教学之花一定会五彩斑斓。
摘要:作文教学的实质是培养人, 因此让学生做主, 凸显学生主体才是作文教学的根本。从作文现状入手, 结合教学实践, 分析了提高作文教学效率的根本在于以人为本。
作文教学应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篇9
一、批改策略
1. 略批为主, 尽量少改。
每一位语文教师感到负担最重的工作恐怕就是对作文的批改了。一次作文批改花费的时间少则一个星期, 多则两个星期。而且多数教师认为只有“精批细改”才是对学生的负责, 因此, 一学期下来, 学生的小练笔、小作文、大作文被改得面目全非,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让学生觉得自己的作文一无是处, 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 使他们丧失写好作文的信心。要使学生自主作文, 保护其写作的积极性是前提。为此, 教师要尽量保持学生习作的“原汁原味”, 以保护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2. 当堂点批, 分层批改, 尽量面批。
学生当堂完成的作文, 或多或少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莫过于让学生当堂朗读自己的习作。当学生在朗读时, 教师要引导其他学生认真听, 并进行评价。另外, 对于学生快速完成的作文, 教师要尽量采取面批和分层批改, 及时对基础较差的学生给予鼓励, 肯定其可取之处;对基础较好的学生要防止他们固步自封, 对他们的作文要严格要求。
3. 学生互批互改, 教师重批轻改。
为了让学生成为习作评价的主人, 对于当堂完成的习作, 我组织学生四人一小组进行互批互评。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认识, 较客观地评价其他同学的作文, 既要找出不足之处, 又要注意发现优点。
在学生互批互改之后, 教师可再进行批改。我采取重批轻改的做法, 把改的权利还给学生,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学生习作的评定, 我是在学生互改的基础上进行的, 我会肯定学生习作中的优点。我批改完后, 作文本又一次返还到学生手中, 学生又根据同学和老师的评点认真修改自己的习作。
二、创造展示平台
学生不仅希望自己的作文被老师和同学所认可, 更希望自己的作文被更多的读者所了解和欣赏, 这种创作的成就感能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和写作激情, 从而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
为了增强学生写作的兴趣, 我让家里有电脑的学生申请QQ号, 并加我为好友。我在自己的空间里开办了一个专栏———“作文收集录”, 要求每个单元习作是优秀的学生上传自己的习作, 然后让其他学生去阅读, 并作出评价。好多家长看到这些孩子的习作, 就会知道自己孩子的不足, 也会鼓励自己的孩子多写、多练。这样的方式给学生创设了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
三、运用恰当的评语
教师在评价一篇作文时, 首要任务应该是发现文章中的闪光点, 然后真诚而不吝啬地激励学生, 让学生感到快乐、滋生兴趣、增强信心。因此, 教师在写评语的时候, 要讲究艺术性, 使每个学生都能快乐而充满自信地投入到写作中去。为此, 我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1. 竭力捕捉闪光点。
为了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我竭力在他们作文的字里行间寻找闪光点。一旦发现他们的点滴进步, 例如用得好的一个词, 写得好的一句话, 就立刻给予热情的鼓励。
2. 热情赞扬好文章。
对于好的习作, 我总是极力赞扬, 给予充分的肯定, 使学生体验到成就感。
3. 婉转提出修改建议。
作文教学如何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10
一、厚积薄发,活水不绝
学生“作文难,难作文”的症结在于腹中空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怎样改变这种艰难处境呢?叶圣陶说过:“作文这件事离不开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会作成什么文字。”因此,只有让学生不断从生活中吸取营养,作文才能意蕴常新。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常常指导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以之震撼读者的心灵。例如:让学生充当防骗“小侦探”,让大家留意生活中骗人者玩弄的种种伎俩,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揭穿他们的假面具,并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或讨论。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还要求他们在每篇日记下边画上一幅与内容相关或相符的主题画,图文并茂,画龙点睛,这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竞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能开阔其眼界,培养其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写作素材。如果教师在活动过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那么,学生将想有路头,写有源头。如演讲比赛、书画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智力竞赛等,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由灰心失望到欣喜若狂,感触细腻,作文也自然就血肉丰满,颇具感染力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让他们积累素材。如“妇女节”为妈妈和女老师制作贺卡、献花或送小礼物等,让他们品味母亲的激动、老师的欣慰和自己的兴奋、幸福等情感。让爱充满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当他们情绪高涨,欲罢不能之时,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情真意切,异彩纷呈……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
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听新闻,收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准备一个本子,随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价值的内容记下来,不断从生活中引进鲜活之水,以弥补“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的不足。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互改互评,百家争鸣
传统的作文教学,学生写,老师改;学生应付,教师忙碌;费时费力,劳而无功。教学中,我尝试把学生从被动中解放出来。每次学生作文结束之后,我都根据训练目的提出具体的评改目标。再引导学生自改、互改,并建立互助组(优生1人,中等生2-3人,后进生1-2人)。评改时,先让作者朗诵习作,谈自己的构思,再听取其他成员对自己文章的评改意见,作者本人也可以针对别人的意见谈看法,表明写作意图。最后将有代表性的习作交给老师批阅,教师再选取典型的作品在班上组织学生评改,以点带面,提供示范。这样,学生各抒己见,在学习借鉴别人的成功之处外,还可指出别人习作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积极参与,真正成了作文评改的主人,而不是消极应付,被动服从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生活是复杂多样的,作文形式当然也不能刻板划一;可以书面作文,也可以口头作文。课前三两分钟,让学生轮流演讲:或叙事或抒情,或奇闻逸事,名言佳句。总之,把学生看作活的现实发展的主体,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使之精心构思,自然表达。
主体性作文教学 篇11
【关键词】小学 作文 批改 探析
在作文教学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老师批改的认认真真、辛辛苦苦,可是作文本发下去,学生却只是看一下分数或批语,就算完事大吉,而对老师的批改过程大多不加注意和推究,甚至根本不看也不想,仿佛学生就是为了给老师写作文一样。于是有人指责学生“不尊重老师的劳动”,慨叹教师“作文批改徒劳无功”,日积月累使得不少教师越来越不愿意认真批改,很多学生也越来越不愿意认真研读、精心领悟老师的批改,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严重地影响了作文教学的质量,制约了作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原因何在呢?我认为这是教师在作文批改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若能变教师一人修改为学生动手自己修改,则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一、改五要点
单独批改,给每个学生的作文加几条评语,学生最多读两遍批语,促动性不大,影响不深;教师归纳成几条,给学生讲评时,往往也会大众化、格式化,不能具体文章具体讲评,也不能一个个讲评。最见效的办法就是,在学生交作文草稿后,教师粗略地看一遍,不涉及字、词、句,主要是看有无中心、有无条理、有无重点、内容是否具体、有无真情实感这五个方面,找出典型的、普遍存在的问题,由教师统一讲评。以好的实例做示范,差的实例做典型,然后让学生自己去改。同学们听得仔细改得认真,这样反复几次后,同学们在作文时便能自觉地注意以上五点。而且,这样往往会涉及到每一个角落,普遍提高学生的作文效果。
二、按眉批改
教师在学生作文中需要修改的地方,简明扼要地将改的方法及要求写在眉批里,然后让学生根据眉批自己去改。过后教师一定要进行检查,主要是看怎样改的,改得正确的给予表扬,错的加以纠正。如果,发现学生作文中出现胡编乱造、条理混乱、材料单调、词语硬套、表达不清等,教师也切不可操之过急,应当努力去发现学生写作中的优点,去赞美其优点。万不可这样指责学生:“乱七八糟、不成章法、又臭又长、一杯白开水”或是“别人吮过的甘蔗渣、陈年老酒”等,因为,这势必会造成学生害怕写作文的心理,实是批改作文之大忌。如果实在找不出什么优点,不妨加上一句:“祝你进步。”表示教师寄托的希望,学生也得到了鼓励。
三、按符号改
学生自改作文,常有这种情况,即因没掌握修改的符号,把作文本涂得乱七八糟,使别人看不明白。因而,让学生改作文,一定要教给他们统一的符号。学生如果理解了各种符号的含义,教师做眉批时就省时省力了。可这样统一表示:1、删除号:用来删除标点符号、字、词、短语、长句或段落;2、恢复号:又称保留号,用于恢复被删除的文字或符号;3、对调号:用于相临的字、词或短句调换位置;4、改正号:把错误的文字或符号更正为正确的;5、增添号:在文字或句、段间增添新的文字或符号;6、重点号:专用于赞美写得好的字、词、句;7、提示号:专用于有问题的字、词、句、段,提示学生自行分析错误并改正;8、调遣号:用于远距离调移字、标点符号、词、句、段;9、起段号:把一段文字分成两段,表示另起一段。10、并段号:把下段文字接在上文后面,表示不应该分段;11、縮位号:把一行的顶格文字缩两格,表示另起段,文字顺延后移;12、前移号:文字前移或顶格。
四、学生换改
俗话说:“执事着迷,旁观者清。”作文也是如此。学生对自己的作文常因“迷”而发现不了应该改的地方,用“换改”的办法可以克服这一弊端。换改包括同座换改,各组换改,写作水平悬殊的学生换改。这样做,既利于同学间互相发现作文中的毛病,进一步进行修改,又能取长补短,得到学习的机会。作文好的得到承认与好评,信心更足,兴趣更浓;原先作文基础差的也会受到触动,从别人的作文中得到借鉴,受到启发,作文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从而逐步对作文产生兴趣。
五、读、议结合
由教师或指定一人读学生的作文,其他同学用心听,听后发表自己的见解。意见对、错没有关系,大家可以讨论。开始,教师应积极鼓励敢于发表意见的同学,渐渐的学生就能各抒己见了。由于读的是他们自己的作文,加上互比的心理,所以他们听的会比较认真。师生们当面评议得失,使大家能知道好在何处,不足在那些地方,如何改进,心理就有了谱。重新再写的时候就会注意,再加上读(或听)与评别人作文时又得到了一份借鉴,就能快速地提高其作文水平。
六、当面批改
对学生作文中存在的个别问题,可采用当面批的方式。老师当面讲清要修改的地方,讲清方法及要求,让学生自己回去修改。这样,既能把笔批难以说清楚的意见充分表达出来,师生又有商量的余地。通过关切的交谈,使学生明白:那个词用错了,那个句子不通顺,那儿意思表达的不明白,那儿前后意思不衔接……这样不仅使学生受到鼓励和启发,知道该怎样进行修改,而且与学生沟通了思想,密切了师生感情,引导学生仔细倾听钻研老师的批改。面批时不仅要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写,而且还要告诉学生不应该怎样写。精当的批改,会使学生逐渐增强推敲词句的敏感性,增强对文章优劣的辨析能力,养成修改的良好习惯,提高作文自我修改的能力,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实践证明,让学生自己动手修改作文,对提高作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大家不妨赶快试试吧。
主体性作文教学 篇12
一、以学生个体生命为本
学是内因,教是外因。教只有通过学才能起作用。没有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教师的一切活动都毫无意义。《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考虑与儿童生活、社会生活的联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选择教学策略”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作文教学一开始就应把学生作为活生生的个体来看待,承认每个学生的差异以及各自独立的个性。教师要着力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完全舒展自己心灵的空间,从而让学生在这小小的课堂内感受到世界的丰富和瑰丽,感受到自己心灵的真实,感受到自由和乐趣,从而使学生也真正为大家描述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写作的目的无非是以自己所知之事晓人,以自己所明之理服人,以自己所蓄之情感人。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彻底解放学生,让他们用富有个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去表达生活,才能写出自己的个性。
二、从训练写日记入手
从训练写日记入手,引导学生表达“真实自我”,这是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发挥主体作用的关键。在学生看来,作文只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它带给学生的信息是有限的、虚假的、无情趣的;恰恰相反,日记,是为了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而自由写作,它带给学生的信息是自我的、自由的、真实的、有情趣的。写日记的过程就成了学生表达心声的过程,不仅表达了学生自己真实的熟悉的和喜欢的内容,而且还表达了他们自己内心深处的真情实感。为此,要使学生成为作文教学中的主体,就应该从引导学生写他们自愿写的日记着手,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并把写日记这一特点运用到作文教学中,要求学生写作文就跟写日记一样,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三、以学生生活实际为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在作文教学中,只有彻底解放学生,让学生用富有个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无拘无束地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感受去表达生活,才能创作出丰富多彩的作文。为此,我设计了“每天写一两句话见闻”的活动。要求学生每天留心周围的事物,想写什么就写什么,在自己心爱的本子上用一两句话表达出来。这样的引导,让学生觉得作文并不难,写作其实就是写自己的生活。在多年的作文教学实践中,我鼓励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对生活作个性化认识。引导学生留心观察身边的每一件事,观察身边的每一个人,观察生活环境的细微变化等来丰富自己的生活积累,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并及时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做过的都用笔写出来,写出自己的特色。
四、让学生自行命题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总是老师布置作文题目,将学生禁锢在条条框框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地位,写作水平难以提高。为此,我尝试一种新的做法:老师根据单元目标提供命题范围及要求,让学生自行命题,从而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作文课时,老师布置给学生命题任务,并作简短指导及要求。如果是命题作文的拟题,就指导学生掌握各类文体命题的特点,让学生掌握各种命题方法;如果是给材料作文命题,则主要指导学生如何选编材料且根据材料命题。
学生自行命题后,可分组讨论,分析、辨别哪些题目是好的,哪些属于一般的,哪些是不好的。学生讨论后,评出较好的题目交给老师,老师则按作文训练计划,再次筛选,选择有代表性的“好、中、差”进行讲评。最后,确定较好的几个题目供学生自由选用。这样做既提高了学生自拟题目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又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了写作兴趣。同时在写作时,内容上针对性强,学生有话可说。这样在拟题阶段就已经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热情,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五、优化评价方式
1. 多途径评价。
老师对学生的作文不能采取单一的评价方式,而应让自己、学生、家长共同参与,实行多元化、多层次、多途径的评价。比如,让学生对写作的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进行自我评价;让同学之间互相修改作文,互写作文评语;让家长监督孩子是否在作文中说真话,抒真情,对孩子的作文作纵向比较。这些评改方式方法,重视了双边活动,不是教师一评定局,特别是学生从评议修改中能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改变过去的作文本发到手,看看分数,往抽屉里一塞,就“万事大吉”的做法。
2. 评价语气宜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