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2024-07-29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共12篇)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1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课题阶段

性总结

实验小学:郭小云

在学校开展的学生主体性学习中,研究是学习的一种手段。学生通过这种手段和方式在学习中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在实践中学会主动学习、终身学习,以便获得各时期社会所需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把主体性学习延伸到社会实践中去,把课本知识与社会的生活实践紧密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主动去观察、思考、分析,从中揭示某些规律,并再用以指导实践生活,体验研究的价值,逐步形成主动地进行科学研究的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计”后,让学生去调查某文具商店笔的销售情况,出示下列研究性材料,亲自去发解一家文具商店每一种笔一个月的销售数量,并用表格式做好记录,将自己收集到的各种笔的销售数据进行分类整理,分析整理好的数据,并指出哪种笔销售得最多?哪种笔销售得最少?相差多少?假如你是这家文具店的经理,你将怎样进货?请设计一份下个月笔的进货清单。通过社会性的研究性实践活动,学生能逐步形成对信息的收集能力、分析能力,能深刻体验自己的研究成果,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从教学形式上,重视小组合作研讨的学习方式。要真正发挥学生的主题地位,必须积极探索班级和小组、个人多种方法相结合的组织形式,采用加强小组合作研讨学习的方式。

本课题采用小组合作研讨的形式进行教学,一是:可以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二是:可以让学生尝试发现,体验到创造的过程,三是: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全班交流过程,可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逐步完成对知识的认识,有时还会受同学的启发,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例如讲《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设计

(一)猜一猜;

(二)提供素材,从0——9中任意选三个数字,组成不同的三位数,再用计算器检验哪些数能被3整除,并记录下来。

(三)展示交流;

(四)小组合作学习

(五)汇报交流

(六)学生举例

(七)归纳小结。从学生已有知识水平出发,让学生自由组数、检验,自然地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便于学生发现规律的探索性材料,给了学生广阔的思维空间和探索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自身智力活动的内化这一特殊的认识活动去体验数学、感悟数学、领会数学。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2

一、尊重学生课堂学习的自主权, 培养学生自主参与的能力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数学实际水平, 并结合初中学生周围生活常见的实物和实例, 创设良好的问题课堂情境,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中。只有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才能够真正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反之, 如果学生对数学课堂学习缺乏兴趣, 被动参与到学习中, 则会严重影响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例如, 在学习“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知识点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初步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概念, 正确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 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亲自动手参与图形的剪拼, 让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 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的自主权。这样有利于将抽象的几何知识点转变成为学生容易接受的形式, 这对培养学生的图形空间观念、几何直觉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选择权, 培养学生自主发展的意识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量让学生自主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学习内容, 尊重学生课堂教学中的选择权。这样不但有利于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让学生逐渐具备敏锐的选择眼光, 而且有利于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尊重和信任, 从而更加主动投身于课堂学习中, 有效提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效率。

例如, 在学习“分式”的知识点时, 为了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掌握分式的概念、分式与整式之间的区别, 教师便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设计了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让学生充分利用分式教学前的空余时间制作三张卡片, 并且在每张卡片上分别写上一个简单的整式。其中, 所写的简单的整式必须既有单项式, 又有多项式;在课堂正式教学中, 教师便可以指导学生选择一组自己喜欢的卡片, 每组包括两张, 将其上面的整式分别放在分子和分母上, 然后根据学生所写出的式子提出问题, 从而将学生合理引入到“分式”课堂教学中。当学生对分式课堂教学兴趣正浓时, 教师便可以紧接着问学生“分式的意义”;最后, 教师要求学生选出一组自己感兴趣的数式, 并求出这些分式的值。这样有利于学生在自主选择的过程中感受到分式的乐趣, 以便培养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数学学习的信心。

三、深入钻研数学教材内容, 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教材是容纳知识的重要媒介, 也是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重要工具。因此, 在初中数学课堂的实际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立足于教材内容, 深入进行钻研和分析, 并结合学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从而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中所涉及的重难点知识。这样不但有利于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而且也有利于创造生动的数学教学课堂。

例如, 在学习“平行线”时, 教师便应该在课堂教学之前深入研究教材内容, 包括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只有相交和平行两种, 体会平行公理及推论, 然后再根据该节内容的知识技能目标, 制定科学合理的导学案, 从而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为创造生动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 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

由于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 其成长环境和学习能力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因此, 为了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创设生动教学课, 便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各个学生的兴趣和水平, 再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从而最大限度提高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

五、结论

总之,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主要扮演引导者的身份,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 教师应该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充分调动起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 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有效构建初中数学高效课堂, 最大限度提升初中数学课堂的教学水平。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这就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 不断更新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过程中。基于此, 笔者着重探究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如何突出学生主体地位, 创设生动教学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学生

参考文献

[1]曾永红.以学生为主体优化初中数学教学[J].读写算 (教师版) :素质教育论坛, 2015 (32) :288.

[2]霍小平.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构建数学生本课堂[J].理科考试研究:初中版, 2015 (10) :24.

[3]米合尔尼沙·阿力木.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性的探讨[J].小说月刊:下半月, 2015 (8) :116-117.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3

【关键词】音乐教学;音乐欣赏;兴趣;器乐;想象力;创造力

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意向。”可见,学习动机反映着个人某些需求,它通常表现为渴求学习的强烈愿望和浓厚的求学欲望,以及探究事物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在学习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调动学生的内在因素,激发其兴趣和动机,促使学生从“受体”向“主体”转变,是构建中学音乐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前提。

一、给学生广阔的音乐视野,以激发孩子们对音乐的兴趣

在音乐教学中,我认为并不是简单的“老师教,学生唱”。一个好的音乐教师是不能简单地满足于教会学生唱会一首歌。而应在音乐这个圣殿的教学活动中,拓展音乐教学的空间,拓宽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孩子们插上音乐的翅膀。只有插了上音乐翅膀的孩子才能心随乐动。才会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

《雪绒花》是美国音乐电影《音乐之声》中的插曲,歌曲优美、舒缓、轻柔。它通过对雪绒花的赞美,抒发了主人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教唱《雪绒花》的教学目标与教学重点就是指导学生用恬静、优美的声音唱好这首歌。为此,我一开始就设计了课前欣赏《do re mi 》以拓宽学生想象的空间,激发他们的兴趣。随后我从电影《音乐之声》入手,让学生对影片产生好奇感,这时在播放《雪绒花》这首歌的片断时,学生欣赏起来就显得十分关注。在欣赏电影片断的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注重歌曲的表现形式,并对《音乐之声》中的三首插曲《孤独的牧羊人》、《do re mi》和《雪绒花》的演唱形式以及歌曲风格等方面进行对比,以拓展学生思维。由于一开始就拓宽了孩子们的音乐视野,激发了他们对作品浓厚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也就能很快地把握了音乐作品、体验了音乐作品的意境、领略到音乐作品的无穷魅力。

二、给学生广泛的参与课堂活动的时间和机会,让孩子成为音乐课堂的真正的主人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缺乏主动表现的机会,被动听讲,造成学生发展的片面性。一提及让学生自主地参与学习,有些音乐教师就有两个担忧:一是怕“不唱”,课堂上一遍“寂静”,形成不了彼此交流的教学对话;二是怕“乱唱”,课堂变成了“菜市场”,个别学生趁机调皮捣乱而浪费时间。但我们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学生是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有着丰富个性和不断发展的主体。压抑学生天真活泼的天性,既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也不利于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瓦·阿·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亲自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叶澜教授倡导“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堂有了生命活力,学生就能在课堂上体验积极的人生,在愉快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受到教育。因此,只有把学习的自主权还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动手、动口、动脑,才能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知识,发展智能,完善人格。

在构建中学音乐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时,我们根据音乐课堂教学的特点,把每一堂音乐课设计为“听”、“唱”、“练”三大环节,“听”——把歌唱家的原唱引进课堂,让学生产生美的愉悦,以唤醒他们对美的追求与向往,以激发他们跃跃欲试的参与感;“唱”——引导学生从“我欲”心理走向“我能”的行为,以满足其DIY的参与感;“练”——给学生一个完善自我的空间,正如学生对这一阶段形容的那样,“我的地盘,我作主。”在“练”中发现问题,在“练”中产生PK,以进一步激发学习的兴趣,完成从“受体”向“主体”转变。

《青春舞曲》是新疆风格的民歌。四四拍子,曲调活泼、跳跃,表现了新疆人民欢乐的心情。本课以学生主动参与、直接体验为主要形式。教学中,安排了“唱谱、唱词、电子琴弹奏、舞蹈”的系列实践活动。各个环节学生都呈现出积极参与、主动体验的趋向,较好地完成了歌曲的学唱、表现、创作等教学目标。

学生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后,他们的主动参与感也随之就增强。这种参与感不仅表现在课堂上,同时也表现在课余中。在新的教学模式的研究中,我体会到了,学生收集音乐资料的乐趣。有的同学把流行一时的F4音乐播放器拿出来,了解演唱者的背景,他们的星路。特别是“5.12”汶川大地震期间,一部又一部的催人泪下、撼人心弦、励志向上音乐作品运世而生。那感人的画面,那牵动每个人心灵的歌词,那激昂向上的旋律,写出了人们的真情实感。我及时地把这一新的信息、新的主题、新的歌曲引进了课堂。由于在现实中学生受到大地震的强烈冲击,加之我在课堂上的及时引导,学生对这一时期的音乐产生了浓厚的情感,他们纷纷主动的去采集在电视中看到的和听到的关于“汶川大地震”时期的音乐作品。并将它们带入课堂上来进行交流、学习。这样以来,学生不仅从中得到了一次新的爱心教育、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同时,对音乐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给学生充分的在课堂中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孩子们享受到做学习主人的成功和欢乐

卡尔·奥尔夫认为:“人对音乐的最基本的感受、体验的获得不是依靠外在的知识灌输、技术训练,而是要通过人们的亲身参与,自发地、自然地获得。” “音乐教育重要的不是‘教,而是把人人皆原本具有的潜能唤醒、诱发出来。”德国教育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励”。 任何成功都是一种无尽的情趣力量,是一种情感满足和享受。在教学时,应时时让学生享受做学习主人的成功的欢乐。

《北京的金山上》一课的舞蹈创编环节,就是结合学生生活体验进行的音乐创造活动。生活中的许多事物,在学生的眼里是美好、可爱的。他们把自己的生活体验与丰富的联想结合在一起,创作出精彩的舞蹈。让他们在课堂上作了充分的展示,从而在“激励、唤醒、鼓励”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和欢乐。

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主导,更好的贯彻学校艺术教育理念, 发展具有时代特色的现代化教育,在学校音乐教学中,将乐器“口琴”融入其中,充分发展学生的特长。以口琴的学习、表演和交流为实践。口琴社团成立以来开展了丰富多彩、具有娱乐性的活动,填补了学校音乐活动偏少的空缺,同时,社团正在着力培养优秀的口琴表演者,社团文化气氛颇为活跃。

社团成员参加了由学校组织的大大小小的才艺表演、演出,经常活跃在学校文艺舞台上,得到广大师生的认同与喜爱。社团自身开展的各项活动也都受到广大师生的关心和支持,活动成效受到一致好评。社团将继续努力,为更多喜欢口琴的同学提供展示才华的机会,为各项社团活动增添音乐的活力。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4

[摘要]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原则、结构、应用以及实践和探究。

[关键字] 小学数学

主体性

教学模式

探究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依据、原则和结构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

根据教学规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承担者和维护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受益者。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反过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受学生反馈情况的启发与激励,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都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来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把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认知结果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四大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与学诸多环节的组合效应,已达到发展学生主体性目的。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第二,参与性原则。第三,合作性原则。第四,创新性原则。

(三)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为:“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1.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问题气氛中,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2.建立模型。从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强调学生建立符号感、数学感、空间感、度量感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

3.解释应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题:圆锥体的体积

操作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英才幼儿园需要一批底面直径10 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现有一根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50 厘米的圆柱形木头(电脑显示),你准备怎么做?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总结:

1.截取长5厘米的圆柱形木头;

2.找出圆柱一个底面的中心;

3.沿着这个中心和圆柱另一个底面削去边缘部分(教学媒体显示)。

(二)引导探索,建立模型。

1.猜一猜。这个做成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2.讨论归纳。一个圆锥的体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小,可能是一半或一半也不到。

3.操作验证。上述讨论归纳的结论对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学具,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一下,并如实填在下列表格里。(表格略)

4.实验结论。一个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三)完善认知,解释应用。

1.解释

计算圆锥体体积的方法:先求出与这个圆锥体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在将这个圆柱的体积乘以1/3。

用字母表示公式

v圆锥=1/3v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

如果用s和h分别代替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那么,v锥=1/3sh

2.应用

(1)直接应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略)

(2)根据所给条件间接求圆锥体的体积

(3)根据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4)量出圆锥体底面周长和高,再利用周长公式求出半径,求体积。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一)人人主动参与。

由于本模式注重个体的独立学习,又强调学习小组的互动功能,还有全班性的集体讨论、质疑,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动口、动手。本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二)学生充满自尊自信。

体现主体性,不以学生的学习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强求学生回答老师提 出的所有问题,不再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上强调标准的统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自己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由于本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小组、全班同学间、师生间的研究讨论,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自我反思认识的能力,因此,实验班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不在一味地求老师,而是求同学一道讨论、分析共同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与老师商讨。

(四)学习具有独创性。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5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主体性

郭庙中心校 刘加飞

2015年3月3日

浅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郭庙中心校 刘加飞

摘要: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素材更加丰富、探索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下我从注重小组建设,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精心设计学案----“导学案”,探索“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多元评价,健全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谈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

关键词:小组合作 教学模式 学案 多元评价 新课程标准为数学教学提供了素材更加丰富、探索更加广阔的空间,同时,也给我们教师提出了更新的课题,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落实新课程理念,这是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必须深思的课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不能代替学生的学,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现结合本人自接触高效课堂教学以来,对农村初中数学主体性高效课堂教学谈几点体会。

一、注重小组建设,构建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模式

建设高效的合作学习小组,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职能,体现合作学习的精髓,使得每个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发展,成为我们每位老师必须关注的重点。可以说,高效课堂的高效,关键在于学习小组的高效,建设、培训好了每个小组,也就把握住了高效课堂的灵魂。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学生独学能力的培养,重视对子间的对学的运用,注重小组合作机制的建设,激发学生课堂教学的展示欲。例如:在教学“全等

三角形的判定”中,学生已明确目标:“满足什么样的条件的两个三角形就可以判定其全等?”这样的疑问后,每位学生根据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的动手尝试,画一个三角形与已知的三角形全等。对子之间交流哪种方法画出的三角形与已知三角形全等,为什么?学生积极动手操作、比较、合作、探究,在探索中很顺利地发现:三条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边及其夹角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角及其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两角及其中一角的对边分别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小组总结展示,得到一般三角形全等的判定定理:“边边边”,“边角边”,“角边角”,以及“角角边”。

由此可见,衡量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从一定程度上说,是看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怎么样。因此,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根据学生兴趣点及思维发展点,加强自主学习和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在观察和操作中进行分析、比较、合作交流、综合。在直观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在这种动态的认知过程中,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精心设计学案----“导学案”

高效课堂要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理念:“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课前备课,认真研讨教材,精心设计问题,围绕目标去研读学生,换位于学生,确定适合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充分发展的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主动性,教师每节课都用“幸福课堂导学六环节导学案”,每个导学案上都向学生呈

现学习目标,学生在课堂上带着目标去学习,有的放矢。导学案主要分为五个环节:快乐独学,愉悦合作,幸福展示,开心提升,达标测评。

三、探索“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

所谓“幸福课堂”高效教学模式是指一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体现舒畅导学明确目标、快乐独学、愉悦合作、幸福展示、开心提升、达标测评六个环节的学习过程,具体如下:

1、舒畅导学明确目标:是指教师在课前通过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时间为不超过3分钟为宜.2、快乐独学:是指学生以学习目标为核心的自主独学,教师根据课程特点及课程内容的多少给出自学策略。在自学策略的引领下,学生能够进行独立自学,自学时间一般5到7分钟为宜.3、愉悦合作:结合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几个的问题,学生在问题的引导下,在独学的基础上展开相互学习、合作探究,在这一环节重点体现合作、探究上。时间大约需要7分钟.4、幸福展示:这一环节是学生在独学、对学、群学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把学习成果、学习体会汇报展示给全班同学,而教师要在重难点内容上要做适当的诠释点拨,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5分钟.5、开心提升:师生共同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梳理和归纳,特别是一些知识知识点,学习方法,解题技巧,个人的学习体验和收获等学生可能说不具体或理解得不透彻,这里要靠教师点拨,帮扶,本环节大约需要3分钟.6、达标测评:这一环节至关重要,要对这节课的知识点及主要学习内容编成练习,分层次进行练习,做到一题多解,一点多练,目的是为了夯实本节课所学内容,也可以进行提升练习,进行知识的拓展训练,这一环节大约需要10分钟。

四、多元评价,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是一盏灯,为学生指明学习前进的方向”。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多采用多元评价,正面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合作精神、团队精神和教师个人的教学成功与不足进行客观、恰当的评价,并形成评价体系:一是评价内容全面。对学生的评价,不仅仅看知识和技能是否达到要求,或者是否有所提高,而且也要注重学生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评价。不是所有学生学习成绩都很好,虽然有的学生学习成绩不是很好,但他的思想道德,为人态度、价值观等方面可能会有很好的表现,在评价中也要给予认可,这样,也许对他其它表现不好的方面也会有所改进。二是终结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即对学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表现等进行恰当评价,并组织小组内的互评和学生的自评,以此肯定成绩、发现不足、指明方向;也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结果的合理部分,不苛求完美,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进一步发展和提高学生合作水平。针对学生好胜心,在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中要从强化两种理念入手,及时引进竞争机制,使小组合作学习更加实效、高效。三是评价方式多元化。以前,我们只是通过考试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学业评价,这是不全面、不科学的,也是对学生及其不负责任的。除了考试以外,我们也可以通过技能大赛、兴趣活动、演讲比赛、书法大赛等方式来对学生进行评价,从而实现评价的多元化。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6

高中学校内部的学生都是一群接近成年的孩子,他们对于知识的积累和解读已经具备了基本的技能和技巧,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教学课堂上,教师可以结合数学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参与自学和讨论,保证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真正参与学习的实践中做到对学习内容的真正积累和掌握,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现代教育教学在学生身上的真正落实,才能实现对学生的基本培育。例如,在高中数学的教学实践中,以高中数学必修一第一章“集合”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对课程内部的学习内容进行了解,让学生先自主参与集合的学习,把自己不懂、不了解的内容勾画出来,在学生自主了解完整个章节内容后,让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疑问并让知晓答案的同学站起来解答,当有不完整或不完善的时候,教师再进行补充和讲解。

二、通过定义的呈现,培养学生自主参与和思考的能力

在数学课程教学内部,许多学习内容的讲解都是通过例题或理论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的理解和透析,对于一节内容的讲解和分析,主要从理论的分析上下手,才能让学生在参与学习课堂的实践中真正得到学习内容的有效掌握。例如,以“立体初步几何”的相关定理为例,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自主参透其中的平行和垂直关系,让学生找出立体几何相互之间存在的几种关系,在此基础上,教师参与数学课堂上的讲解和分析,和学生一起探讨其中的内涵和知识。

三、以数学例题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参与数学课堂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7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 虽然教师的教育观念有了一定程度的转变, 具有了较科学的教育意识与理念, 但是在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缺失的现象仍屡见不鲜。如何才能真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课堂教学充满激情与活力呢?对于这个问题, 不少教师都感到十分头痛, 对于我来说, 这当然也曾经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我承担了小学数学特级教师专业成长的共性研究, 有幸访谈到多位小学数学特级教师, 他们丰富的教学经验, 精湛的教学技艺, 极具魅力的教学风格, 带给我无限的震撼, 从而开启了课堂教学颠覆性的改革之旅。

一、醍醐灌顶———特级教师教学改革的启示

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只有那些不曾忘记自己曾经是个孩子的人, 才能成为真正的教师。”的确, 一堂课如果我们没有从学生的视角思考问题, 又如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又如何能算得上一节好课。回顾名师大家的课堂, 有哪一节课不是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的呢?他们视学生为好友, 对他们平易、谦和, 让学生去说、去做, 最大限度地去挖掘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创造能力, 随时随地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信心。

以著名特级教师贲友林为例。

“为了能潜下心来教学, 我辞去了学校的行政职务。有人笑我傻, 我倒以为能有更多的时间和学生在一起更幸福。现在我教的六年级, 是从三年级的时候接的, 为了能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三年级开始我就尝试让学生自己给同学上课, 尽力将课堂还给学生, 努力做到课堂上自己少讲话。记得有一次老师们来听我上随堂课, 当时有一位听课的老师还特意带了两个秒表来计时, 一个是计学生的, 一个计老师的, 结果下课后一对比, 那堂数学课我说话的时间仅用了9分08秒, 和学生活动时间的比大概是1∶3。经过两年的坚持, 学生在思维的品质上有了飞跃发展,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数学表达简直超乎想象, 他们个个都太能说会道了。”

超乎想象的“1∶3”如醍醐灌顶般让我明白, 要真正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 首先必须将课堂的时空还给学生。

二、初试牛刀———正式开启课堂改革之旅

新课程标准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即“以人为本”的人本思想, 它倡导一切以学生的发展为目标, 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特级教师的先进教育理念的影响下, 我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了大胆尝试, 努力将课堂还给学生, 正式开启课堂教学颠覆性的改革之旅。

下面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第九册《数的奇偶性》一课教学为例。

案例一:《数的奇偶性 (一) 》

在出示研究情景后, 学生照例先独立思考, 再进行小组交流, 但不同的是, 小组交流后, 我特别邀请了一位学生来当小老师, 其实也就是头衔不一样了, 但是学生的热情可就大不一样了。说实话, 我还是隐隐有些担心, 毕竟是第一次请他们来当小老师, 还是即兴发挥。就在我退下了讲台后, 班上的小刘同学从容地走上讲台, 先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小河, 还很快地用一个长方形代替小船, 并标出北岸和南岸, 转过身来, 她一边指着示意图, 一边向大家介绍:“同学们, 小船最初在南岸, 我们可以记作:0次南岸, 当它从南岸驶向北岸算一次, 那么我们可以记作:1次北岸……”就这样, 她既简洁又准确地记录了4次小船所在的位置, 就开始有模有样地领着其他的学生找起规律来了:“现在请大家仔细观察, 你有什么发现吗?”“小周同学, 请你来说一说。”“其他的同学还有别的想法吗?”……在我旁边的小许同学忍不住嘀咕:“太像老师啦!”是啊, 第一次即兴当老师, 她可比我第一次上讲台沉稳多啦!看来是我太小看他们了!我平时还是没有能够充分地放手, 想到这儿, 我决定从明天的课开始, 大胆放手让学生来教学生。说干就干, 在小刘老师结束她的“教学”后, 我开始引导学生对小刘老师的课进行评价,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地说了很多优点, 比如“声音洪亮”“请同学发言”……看着学生那么激动, 我顺势征求他们的意见:“那以后我们多多地请小老师来上课好不好?”“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道。看来, 学生还是希望“我的地盘我做主”。

本堂课, 因为我勇敢地退了下来, 今天真可谓是五 (7) 班数学课堂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天, 今天的学生真正当了一回课堂的主人, 学生再一次让精彩满溢课堂。

案例二:《数的奇偶性 (二) 》

今天第二节才是数学课, 可是还在早读的时候, 小钟同学就抱着她的数学书跑到我跟前:“骆老师, 你能告诉我当老师应该注意什么吗?我现在很紧张呢!”我先安抚她, 之后说:“孩子, 课前的准备太重要了, 你能告诉老师, 你准备怎么上这堂课吗?”“我特意请教了妈妈……”听她说得头头是道, 我不断地点头, 在提出些小建议后, 她高兴地离开了!望着她的背影, 我知道今天的数学课将会让她终身难忘。的确, 我们每个人都太需要像这样的经历了。

第一节课才下课, 小钟同学就急急地上台去擦黑板, 开始准备板书。一上课, 小钟老师就开始组织教学了。开课很顺利, 在她的引导下, 其他的学生开始通过列举大量的例子来验证自己的猜想:奇数+奇数=偶数, 在全班交流的环节中, 小钟同学很老练地问道:“谁还能举出一些更多数的例子?”“1001+1001=2002”“100001+100001=200002”这时, 小郭同学站了起来, 她说:“虽然举出的这些例子的确证明了‘奇数+奇数=偶数’, 但是我总觉得可能还有别的问题我们没有发现。”听她一提醒, 别的学生也开始思索起来, 小钟老师愣了一下, 说:“那我们就再举更多的例子!”小郭同学说:“可你也举不完啊!”她还是在质疑。这时, 我也举起了手, 小钟老师马上请我发言, 我说:“孩子们, 当我们发现例子怎么也举不完的时候, 可不可以换个角度来想想, 比如, 我们判断奇数或是偶数是看什么啊?”我的话音刚落, 小王同学立刻站起来:“我知道啦!可以不用举这么多的例子, 我们判断奇数或是偶数是看个位!我们只需要把个位上的0~9拿来研究, 比如, 个位上的2+3=5, 那么这个数不管十位、百位、万位等是多少, 它都是一个奇数啦!”雷鸣般的掌声响起来, 小王同学自豪地坐下了。在他的启发下, 其他学生分小组将个位的0~9研究了一翻, 小郭同学正好和小王同学在一个小组, 等我巡视到他们小组时, 小郭同学闪着她亮晶晶的眼睛告诉我:“老师, 我明白了!我现在相信‘奇数+奇数=偶数’啦!”这个小插曲虽然让小钟老师有些手足无措, 但是经过这么一翻“折腾”, 学生能更深刻地思考并研究数学问题, 太值了!

课后, 小钟老师来找我, 对我说:“骆老师, 当老师太不容易啦, 虽然我以前也参加过公开的演讲, 但是这跟演讲完全不一样, 太累啦!”在我表扬她比我当年第一次走上讲台表现得更棒后, 小钟老师开心地笑了, 还给我一个很好的建议:“骆老师, 我觉得可以专门让我们班那些不认真听讲的同学来上上课, 让他们也感受一下遇到不认真学习的同学上起课来是多么的难受!”不光是小钟老师, 还有小王和小郭同学, 对他们而言, 今天的课是特别的, 我想他们在许久之后想起这堂课也会会心地一笑的, 这就够了。

的确, “没有自由就没有创新!”教师的“放”会给学生更多的自由, 只有不束缚学生的手脚, 不束缚学生的思维, 他们才能更健康地成长!初试牛刀, 让我饱尝了收获的喜悦, 也深知在回归学生学习主体地位的路上须且行且思。

三、大刀阔斧———全方位促进学生主体地位的回归

在初尝收获的喜悦后, 我开始了全方位的尝试, 以期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1. 创新上课的形式

教师勇于退出“雄霸”课堂的“主角”地位, 并积极开展“我的地盘我做主———小老师上课”活动, 从备课、制作课件到上课、作业布置全程指导小老师, 并在课后组织上课小老师进行反思, 全班学生给予评价。在学期末的时候, 还组织开展男女生组赛课活动, 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真正的“主角”, 他们在宽松、民主、平等的氛围中, 自主探究, 积极思考, 主动发现。

2. 创新交流的形式

(1) 成立学生帮扶小组。课堂上, 以小组为单位开展猜测、讨论、验证等活动, 针对课堂上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 布置该学生的“小老师”进行跟踪辅导, 并把辅导情况向教师反馈。课后, 以帮扶小组为单位开展数学游戏、小问题研究、整理与复习和错例收集等学习活动。 (2) 对教师定期开展“老师, 我想对你说”活动。定期公开进行学生对教师的意见调查, 根据学生的建议及时调整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 让教育教学更加有效。

3. 创新作业的形式

尊重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及时巩固“四基”, 提高教育教学成效, 开展数学作业“大变脸”活动。 (1) 游戏类作业, 如“凑24点”, 让学生在“玩”中不断提高计算能力。 (2) 创作类作业, 如每堂数学课坚持开展的“精彩两分钟”展示活动以及数学日记等, 拓展学生的想象空间, 增强和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让学生把平时观察到的数学知识、解题中的新方法、对某个知识点的疑问等及时记录分析, 定期交流, 相互评价。 (3) 探究性作业, 如每周一次的学生自拟的小问题研究报告, 培养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实践性作业, 如结合学生学习实际开展的估计一棵树所有树叶的总面积、为商场设计一个促销方案等, 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学与社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并通过观察、尝试等活动, 加强学生对社会的认知, 提升社会的参与意识, 促进个体社会化进程。 (5) 设计类作业, 如有奖征集学生自编的思考题, 让学生在编写题目的过程中提高整体素质, 不断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4. 创新评价的形式

组织开展积分制评价活动, 让学生参与到评价之中, 根据学生上课的参与度、作业完成的速度与质量、研究报告完成的质量、单元阶段检测的情况进行分类加分, 学生可凭自己相应的积分兑换礼物。所有的奖罚均由学生自主提议, 全班讨论, 如10分可以兑换尺子、自动铅笔、红笔等, 100分可以兑换钢笔、笔记本等。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8

前期工作布置完毕后,我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了持续的跟踪。高一学生学习历史的动力不如高二文科班的学生。为了使他们的探究成果能在上课前及时完成,教师的跟进是必需的。我的做法是每天下午放学后,找到各小组的负责人,依次向他们了解探究的进展,督促他们抓紧时间。借此机会,也可以及时解答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适时给予方法上的指导。

如此,就可以准备上课了。一学时45分钟,其中30分钟用于学生报告和讨论,15分钟用于教师的引导和总结。第一部分,教师进行新课导入。第二部分,请各小组的中心发言人上台汇报探究成果,汇报完成后,其他小组就其报告中存在的问题或听完后仍有不解的问题,向这一小组提问,作报告的小组集中讨论后回应问题,最后由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在学生的讨论中,教师应当扮演重要的角色,既要维持好课堂问与答的秩序,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恰当总结,甚至要在此基础上追问,不断挖掘教材的外延,拓展教学内容。第三部分,教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总结性点评,梳理本课的知识点并创造条件升华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课堂实践来看,学生所展现的成果,确实让人眼前一亮。学生资料查阅之广、史实建构之完整、观点概括之精当可以说是出乎我意料的。可以说这堂课充分发挥了他们的“选择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避免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不重探索”的缺陷。下面就简要阐述学生对教材内容解读的精彩部分。

探究重返联合国的学生查阅了大量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超出了我所给材料的范围。通过对张绍铎的《美国与联合国中国代表权问题》一文中材料的解读,他们得出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调整也是中国重返联合国的一个因素,并指出这仅仅是外部的促进因素,根本还是在于中国自身国力的增强。这样就丰富了学生对中国重返联合国背景的认识。

探究中美关系解冻背景的学生通过对材料的认真细读,从中理出了一个理解中美关系解冻背景的理论框架,即中国、美国和苏联的国际大三角关系,并具体分析了20世纪70年代三国间两两之间的关系。这样深刻的分析,足见他们课前是做了充分准备的,这是其主体性充分发挥的体现。

探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学生以时间为轴,一步一步地展现了中美走向正常化的过程,详略得当。

探究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学生用漫画的形式演绎了中日邦交正常化的背景,富有创意,使历史生动活泼了起来。课堂气氛随之带动起来,在这种情境下,学生对于知识的掌握是事半功倍的。

学生主体性学习模式在历史课堂中的实践,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老师则看似沦为了配角,实则不然,这种模式下反而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要求教师既要有广阔的知识面,能为学生提供最有价值、最具可读性的学术前沿材料,又要求教师有很强的应变能力、总结能力和组织能力。唯有这样,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得到正确的发挥,而不是无的放矢。

主体性的学习模式,笔者认为课前的准备过程也是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从中获得的也许比课堂上更多。以本课为例,他们就在准备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学术锻炼:学会了如何寻找材料,解读文本和构建一个叙述框架。这些对于培养他们历史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都是极为有益的。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教学模式 篇9

【摘要】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坚持学生是教育主体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他们的自主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关键词】语文教学;素质教育;培养;自主意识

课堂教学,是教与生,生与生之间的一种多向的信息交流的动态发展过程,也是一种群体之间的情感交流活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主体参与,合作学习,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重要,怎样少教多学,我就以下几点进行浅述: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导,努力实现教学民主

教师要明确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学中还学生主人的地位,才有可能把学生的自主学习落到实处,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导师,教学过程中起指导,引导,诱导,辅导的作用,学生的自主学习是基础,是前提,没有“学”无所谓“教”。反之,强调学生的“学”,不是说教师的“教”不可无。如果教师的指导不力,学生的活动就带有很大的随意性,真正意义上的“学习主人”难以实现。因此,教师的“教”着重体现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喜爱该学科并保持学习的热情,指导学习方法,培养正确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引导学生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课堂教学中,特别要面向全体,鼓励学生随时发问,发表独立见解,使每个学生在各自的基础上,不断得到发展与提高,充分认识到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不是知识的唯一占有者和绝对的权威,真正做到承认学生有独立的人格,尊重学

生的个性,习惯和爱好,鼓励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学习,实现教学民主化,与此同时,教师的导还应从以下几方面下功夫:

1、在引导学生新接触一篇课文时,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启”字下功夫。学生的阅读兴趣还未产生,或只是产生了一点无意识的兴趣,老师必须从课文的整体把握上找准情感基调,课文的意境,使开讲的每一个词,每一个句子都能打动学生的心灵,诱发学生的阅读冲动。自从夸美纽斯创立班级授课制以来,课堂教学已经有了三百年的历史。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同文馆。目前,课堂教学仍是我国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主渠道。结合以上原因,我认为,在当今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只是一个传统意义上的高高地站在讲台上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师生的摆位问题至关重要。如何正确处理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角色,是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和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能力的重要环节。

课堂教学是一种面对面的教学模式,如果我们把教学看作是演戏的话,那么,教师该是导演(也就是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学生该是演员,且是主角(也就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戏要演好,我觉得最重要的一点是优化学生的主体作用,让他们在你的指导下,放开手脚去演绎这一堂课。而要当好一名出色的“导演”,首先要对“剧本”(教学内容)了如指掌,其次是还要研究学生,要做到胸中有书,目中有人,根据学生实际进行课堂操作。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由学生读、说、演,把课堂交给学生。老师在课堂上只不过是作引导和点拨。例如:在教《核舟记》时,我让学生充分地研读课文,老师只作个别难词上的点拨,把重点放在体

会文中对“核舟”上人物的生动描写上。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并自找搭挡,分别扮演苏东坡、鲁直及佛印,还有舟尾的两个舟子,表演他们不同的动作神态,这时,学生的扮演情况怎么样,跟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密切相关,如果有学生表演不当,老师也不要急于去纠正或评价。让其他学生仔细观察,创造条件激发他们发言,指出表演学生的优缺点。再请别的学生表演,在观察与比较中提升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在实施语文教学中,老师首先要正确、熟练掌握《语文课程标准》的内容,把握住语文教学的正确方向,同时要有扎实的语文基本功。在引导和点拨中不能放任自流地让学生随意发挥,要符合教学的目的要求。避免出现老师没有当好“舵手”的现象,如:有的老师为了追求课堂的热闹气氛,铺陈出许多问题,为的是更多地鼓励学生。然而老师多是片面地运用了以肯定为主的教学原则,不少似是而非的回答,会被一些热情的称赞搪塞过去,这无疑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造成消极影响。以上这些情况,显然老师不但没有处理好自己的课堂角色,而且在一定程度上还妨害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及思考、理解能力的发展。课堂教学中要求老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让学生在思考、讨论、回答问题中得到锻炼、提高,为此,老师当好“舵手”这一角色是很关键的。例如:组织学生讨论“愚公移山的精神意义所在”时,就有不少学生认为愚公不必移山。他或可以搬家,或可以开山辟路,或是靠山吃山,发展经济;而更出乎意料的是,听了故事后,又有学生认为愚公砍伐树木,挖掘山体,是破坏环境、破坏生态等等。对于这些同学的回答和讨论,做为老师,既要适当肯定,又要结合本文的学习目的,把同学们讨论的共识引到“愚公移山精神”的现实意义

上来;而不要过分强调愚公的做法,对于愚公的具体做法还需要放回到先秦时期去考察。这样既达到了教学的目的要求,也避免了学生无的放矢讨论问题,从而锻炼、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再如在《孔乙己》一文的教学中,我就花了整整一节课时间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推测孔乙己最后到底是死了还是没有死。学生的回答非常精彩,并且都有凭有据。这个时候,我们就有必要对学生进行一定的引导,告诉学生从鲁迅的写作意图出发,从当时的社会实际出发,孔乙己应该是死了的,并且陈说理由。

2、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教师的主导作用要在“评”字上下功夫,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就是要让学生的这种阅读冲动转化为语言的深入感情,我认为在这一过程中,老师的放手让学生活动的同时要发挥主导作用,而这里的主导作用主要蕴含在学生活动的评价中,在教学中老师的教学目的,教学意图不是通过简单的讲授而是通过巧妙地富有积极意味的评价反映出来,学生正是在这样的评价中,明确了学习的方向,从而越学越有劲,越学越聪明,现在学生的主体活动中只要教师紧扣学情在“评”字上下功夫,就能使学生进入学习的佳境,提高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力。

二、着眼主体,突出自动

构建开放性教学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主渠道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把学习的自主权交给学生,培养自主性,在时间上交给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力求“少讲多练”。即在教师教的活动量上做减法:少讲,少问,少废话,少板书,在学生学的活动量上做加法:多自学,多读书,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切忌“满堂灌”。尽可能地把更多的时间交给学生,使他们能有时间,有精力去“自主选择,主动参与”。

另外,还给学生自主质疑的权利,学生有学必有疑,有了疑才会产生自主探究的浓厚兴趣,有的教师在教学中往往是“一问一答”,“半问接答”或者是凭教学经验认为学生会在某方面有疑,并设置解决方法以求为学生解疑,生怕学生听不懂,把知识嚼得细而烂,喂给学生吃,使学生几乎没有质疑的可能。这样,学生成了装知识的“器具”,处在被动的接受中,剥夺了自主的权利。为此,教师还应尽可能地鼓励学生提问,激起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对学生积极发现问题的精神及时给予充分的肯定,并引导学生寻找解“惑”的方法,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有其独立的思维方式,教师只能尊重学生的探索思路,并引导他们比较鉴别最佳思维方式,把选择的自主权交给他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一个否定的目光或一句消极的话,都对学生有极大的“摧毁力”;相反教师一个赞赏的目光或一句积极的话语,又有着使一个学生充满自信并取得成功的魅力。因此,创设民主、平等、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氛围,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自主意识。具体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鼓励。在教学中,教学应注意激发、鼓励学生。当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时,教师应用目光鼓励学生继续说下去,对于学生不正确或片面的认识,应鼓励其它同学就实质性的问题进行质疑,使学生在平等、民主、自由的辩论中明白错误所在,从多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保持饱满的学习情绪和情感状态。

2.小组合作学习,促使主动发展.常言道:“三人行必有我师”。教学中应注意鼓励学生人人为生,个个为师。激励学生除虚心向他人学习外,还明白人人有为师的潜能。鼓励学生在小组学习中互相帮助,共同提高,积极主动学习,生动活泼地发展。合作小组中小组成员都

担任一定地角色。如四人小组分别是:主持人、记录员、报告员和检查员。每一角色在组内活动有着不同的职责。“主持人”要负责掌握小组讨论的全局,分配发言机会,协调小组学习的机会;“记录员”负责记录小组学习结果;“报告员”负责向全班同学汇报结果;“检查员”负责检查小组成员学习情况,确认每位成员理解学习内容。由于四人小组成员各负其责,因此,学生都主动投入;由于是组内交流,没有心理障碍,各种答案随口而出。这种教学设计让不同个性、不同学历的学生,都能自主自发地参加学习和交流,减少了不必要的提问,真正提高了每个学生的学习效率。

三、拓展主体的求知方法,教给学生的学习技能

教给学生自主求知的方法,正如所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主与主动,必须以掌握学法为前提,如果学生部善于合理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行动迟缓。一句话,不会最优安排自己的活动,不会独立学习,那么不管教师教学安排得如何出色,讲解如何生动直观,都无济于事,因此,教师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而在教会学生学。

教师应注重教学中的学法指导。教学过程不仅是传授知识技能的过程,也是教会学生学习的过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介绍一些良好的学习方法,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应用综合、分析、比较、联想等各种方法,既能把握教材,又可以联系实际,既能对宏观体系了如指掌,又能对微观的知识点无遗漏,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教师在教学中,如能由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到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由学生回答问题到回答学生问题,由教师教学生学到学生

教自己学。就可以说,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形成已经具备了有利的外因。

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怎么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以教师指导学生怎么学。好的教法培养出好的学法,教师随时准确地把握对学生的“导”和“辅”的度。最终教会学生能够完全脱离老师,学会自我学习。这就是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的主体作用的辩证认识关系。

总之,“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的主导作用固然重要,但我们的对象是学生,我们在进行教学工作的同时,应多想办法提高学生的主体意识,确保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教给学生.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就要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鼓励学生多想,多做,鼓励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会学习,学会灵活地运用知识。

参考书目:

①《人生平台上的语文》,科学出版社2002年9月第一版,第17页。②《教学理论:课堂教学的原理、策略与研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2月第七版,第75页。

③ 周庆元主编〈〈中学语文教学原理〉〉,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第45—46页。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10

摘 要:学生体育主体地位的研究,主要应该围绕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些因素,包括教学目标的建立、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学生学习激情的调控等。只要这些方面都解决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自然而然地就显现出来了。

关键词:教学 学生学习教师业务 主体性 主动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体育教学应顺时而作,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把锻炼身体与掌握知识、技能带来的“苦楚”转变成学生自己为“乐趣”而导致的一种收获。也就是说,要让学生在不觉累不知苦中,完成体育学习任务。

一、紧抓学生乐趣,重建教学目标

目前,国家体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健康第一”。根据这一要求,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一定要考虑学生实际来确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年龄和性别特征;要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形式活泼,要具有健身性、知识性和可行性;要有利于增强学生体能,对增进健康有较强的实效性;要保证绝大多数时间用于学生乐于进行的身体锻炼和体育活动。

“乐学”思想古已有之。孔子强调“乐之者”是治学的最高境界,让学生在快乐的学习过程中求知、锻炼,是我们今天体育教学的新目标。

二、教学活动的进行应以学生为主体

现在教育思想认为,教师只是教学的引导者和参与者,学生是主动学习者,处于主体地位。学校的体育教学,不同于竞技学校的运动训练。运动训练的目标是更高、更远、更强,带有超极限性,这了实现这一目的,学习过程除了科学性,还带有残酷性;而我们学校体育的`目的,应是立足于学生的身心健康,学校体育教学能为学生的终身体育锻炼服务,就算是圆满完成了它的任务。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不限制学生的爱好发展,着重研究如何把体育运动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与技巧融合在学生喜爱的项目中,让他们在不自觉中去学习掌握。

现在学生多喜爱足球、篮球、武术等带有娱乐性、刺激性的体育运动,而不喜欢较枯燥的快速跑、耐力跑、投掷等运动。如果你在足球的“斜传直插二过一”技术学习时,让学生练习快速跑,在练习篮球投篮、足球掷界外球时,练习投掷项目,这样,学生不仅不会为此反感,还可能乐此不疲。

三、加强教师业务培训,提高引导功能

教学虽说以学生为主体,但作为某一项具体运动技能的发展与形成,都离不开基本的身体素质的练习,如身体的灵活性、协调性、柔韧性、力量性等。这些素质的培养与提高过程都脱离不了一些枯燥、重复、艰辛的训练,这就要求教师本身的业务能力要强,要有引导学生乐意去做的能力。 首先,教师必须会创设情境。

现代教育论认为,衡量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不应以优秀学生人数的多少为标准,而应以课堂气氛即以学生们怎样轻松自如而饶有兴趣地学习的气氛为标准。学生身体健康程度和技能发展程度都离不开刻苦训练,教师在上课时如不把积极健康的感情融入课堂,主动与学生交流,用真情影响打动他们,在感情和心理上产生共鸣,就不可能将学生引进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境之中,使学生进入“共振”的境界,从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其次,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一种心理倾向,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兴趣是智慧的源泉、求知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会学得高兴、学得快乐,才能激发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首先要有过硬的业务素质。教师优美、漂亮、潇洒的动作示范,清晰、准确、简练的语言指导,丰富多变的教学方法,都会引起学生的新鲜感、好奇心,刺激学生的求知欲。体育老师的身先示范与专业素质魅力,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主要因素。

再次,教师要恰当地运用成功激励。

成功激励是激发和强化学生学习热情的有效方法,当学生在学习上取得成功,心理上得到满足时,就会产生一种再次获得成功、再次体验心理满足的需要。教师要设法让学生不断获得学习上的成功,体验到这种成功的喜悦。当一个学生主动完成一个动作或做出一个意想不到的动作时,要适时地给以鼓励,这会增强他完成或创新动作的信心。在体育教学时,教师要善于分解动作,把一个难度较高的动作分解成几个难度低、易完成的动作,或能为高难动作作铺垫的动作,这样就会增强学生完成的信心。

最后,教师还要善于调节学生学习的激情。

激情作为非智力因素是求知的动力,也是学生主动学习的前提。青少年学生的意志力正处于一个发展时期的过渡阶段,所呈现出来的意志特征是自控能力较差,激动时“忘乎所以”,他们想学想练的东西你挡也挡不住,而他们厌学的东西,凭你变什么花样也不可能认真完成。因此,教师要善于调节学生的学习激情,以便顺利完成学习任务。

因而,研究学生体育学习的主体性,不仅要研究对学生学习时的调控,更重要的是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小学生数学学习主体性的发挥 篇11

一、放手让学生去看,指导他们学会观察

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生,尤其是小学低年级学生,一般表现出形象思维大于抽象思维、无意注意多于有意注意的特点。他们的观察在最初往往是无目的、无顺序的,而且只对形象的内容感兴趣。尤其是在观察教材中的图画时,他们一般只关注其中的人物、动物、颜色等具体、形象的内容,却不能领悟其中的数学知识。教师与其一味强求学生直接去领悟数学知识,倒不如由着他们的性子去看,去观察,让他们过足了“瘾”。在此基础上,再出示问题,引导他们带着问题去观察,把他们引入正题,就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例如,教师把“森林运动会”的挂图出示后,学生们便被生动活泼的画面吸引住了,但他们感兴趣的不是动物的数量,而是各种动物。教师耐心地等待,待观察得差不多了,适时引入正题。这样,使他们从刚才的漫无目的的“看”转变成了有意识、有目的的观察。久而久之,他们就会逐步学会带着问题来观察,边观察边思考了。

二、放手让学生去想,指导他们学会思考

知识,只有通过大脑的积极思维才能真正获得。教师通过恰当的问题,或者准确、清晰、富有启发性的讲授,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教师应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提供必要的平台。通过积极的思考,他们能把教学内容跟已有的经验结合起来,从而缩短前者与自己的心理距离,更有利于自己掌握知识。

例如,有个23人旅游团到旅馆住宿,分别住3人间和2人间,有多少种不同的安排?笔者引导学生从只住1个3人间想起:住1个3人间,还剩20人,需10个2人间;住2个3人间,还剩17人,需9个2人间,但有空床位,不符题意……接着,笔者又引导学生按上述方法思考:如果从只住1个2人间想起,可以怎样列举呢?教师在引导学生解决问题的同时,还使他们掌握了一条清晰的解题思路,有效培养了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放手让学生去说,指导他们学会表达

教师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索、合作交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系统地、有条理地表述自己的所见所想,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体现。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引导学生正确表达,要启发学生充分交流。

例如,教师利用“森林运动会”,在黑板上挂上相应动物的头像,请学生数一数,有几只小白兔参加运动会?有三名学生的结论都是“3只”。一名学生是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数的,一名学生是按从上往下的顺序数的,还有一名学生则是按从右往左的顺序数的。对这三种方法,笔者都给予了肯定,也提醒人们习惯采用前两种方法。接着,笔者要求学生根据刚才的方法,数出其它动物的数量,巩固了教学效果。教师一系列的语言表达,让学生逐步理清了解题思路,掌握了正确的解题方法,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放手让学生去做,指导他们学会解题

无论是指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还是指导他们去表达,其最终目的是为了帮助他们学会解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解决问题。指导学生学会解题,最重要的是培养他们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课程标准》指出,“应用意识有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方面,有意识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另一方面,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与数量和图形有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抽象成数学问题,用数学的方法予以解决”。所以,在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基础上,我们还要搭建平台,指导他们动手去做,去学会解决问题。通过这一过程,能有效培养学生运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经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和意识。动手去做的过程,既包括课堂练习的过程,也包括课外拓展练习的过程。

例如,教师布置学生统计自己家近几个月来的用电的情况,算出家庭人均月用电量,与教师提供的标准用电量进行对比,看自家用电量是否合理,并做出今后家庭用电计划。这样做,既使学生感受到了生活中无处不在的数学因素,又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还培养了他们节约用电的意识。

小学生数学学习是一个系统的过程。为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性,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要为学生提供看、想、说、做的机会,以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和解题能力,促进他们数学素养的不断提高。

学生主体性学习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12

一、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问题是主动学习的核心和动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可以有效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以《找规律》的教学片断为例:教师先出示一个圆, 并提问学生这是什么图形, 学生回答出圆形, 教师接着出示正方形、三角形让学生回答, 在此基础上教师又出示一组图形, 还是按照圆、正方形、三角形的顺序出示.这时教师让学生猜一猜下一个出现的图形是什么形状, 因为按照第一次出现的顺序, 学生知道第一个出现的是圆, 第二个是正方形, 第三个是三角形, 接下来又是圆、正方形、三角形, 如此循环, 也可以把三个图形看成一组, 一组一组地呈现, 每组都是按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顺序呈现.在有理有据的情况下, 让学生明白这样的排列隐藏着一定的规律, 于是直接引出本节课学习的内容“找规律”, 由于有了刚才的铺垫, 学生就很容易接受.问题情境的创设要坚持删繁就简的原则, 注意使问题能够简洁、明了地展示给学生.然而, 很多教师往往只注重情境创设的童趣与新颖, 忽略了情境的导向作用, 使复杂、浑沌的情境也展示给学生.在《找规律》教学中, 教师进行逐层创设:从单个出示圆、正方形、三角形到整组出示圆、正方形、三角形.这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规律的演示、知识的渗透, 也是学生探索的过程, 学生在这个过程里学会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对自己的数学知识进行有效的建构.

二、处理好自主与合作的关系, 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自主就是让学生在学习时自己做主, 通过主动思考探索新知识的一种学习行为.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的方式吸收、内化需要掌握的知识点, 并进一步理解新知识的形成过程与解决办法, 从而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一种有效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多种方式, 如小组讨论、同桌互讨、交流作业等, 采用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机会,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有效改善传统教学中师生一对一单向交流的方式, 促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向互动交流, 给每名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表达自己观点以及了解他人想法的机会与平台, 还可以培养学生倾听、参与、反思等方面的良好学习习惯.教师要处理好学生自主与合作之间的关系,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 如在学习“复式条形统计图”相关知识点时, 教师让学生通过自己观察分析, 开动脑筋, 从各个方面了解条形统计图;但在尝试自己制作统计图的环节中, 则可以采用合作学习中小组合作的方式, 三至五人一组, 互相讨论、交流, 发表自己的观点, 听听别人的想法, 让学生在讨论、争辩中自己解决制图的难点与注意点;学生制图完毕, 这时可以让学生小组之间互相评价, 找出优点与不足, 及时进行反思, 学生很快就掌握了制作条形统计图的方法.在学生制作的过程中, 不要盲目地提高制图要求, 一定要注意制图的科学性与美观性.

三、让学生多表达, 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语言是思维的外衣, 是表达思维的工具.小学生的思维发展与他们的语言发展联系密切,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必须先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如在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让学生完整叙述自己的解题思路,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数量关系, 增强逻辑思维能力, 掌握正确、科学的分析、推理方法教学中多让学生去表达, 还有助于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 教师可以及时掌握学生对问题的理解情况, 以便有针对性地采取补救措施, 或更有目的地进行新知识的传授.让学生敢说、多说, 对培养学生流畅的表达能力及准确使用数学术语的能力也有很大的帮助.

四、让学生主动思考, 主动参与到学习中

“思考问题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教育学家认为, 新时代的小学数学更多的应该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实际教学活动中, 教师的提问对学生获取知识、获得思考的能力非常重要.教师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启发性, 避免随意提问, 要善于调动学生的思维, 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如教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然后指导学生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 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下列问题:由平行四边形转化成的长方形与原来的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转化得到的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的底关系又是怎样?转化得到的长方形的宽与平行四边形的高又有什么关系?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这些问题, 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让学生说出自己思考的结果, 最后在大家的努力下概括出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样, 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了充分暴露与展示思考问题的过程, 教师通过精心设问启发学生去思索、去发现, 让学生自然而然地就进入了学习的情境.

上一篇:任职以来业务工作总结下一篇:青岛海信实习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