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2024-08-17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精选12篇)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1

素质教育最本质的特征, 就是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 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 形成学生的精神力量。只有确立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学习上的主观能动性, 使其在整体有目的的活动中发展和完善自身素质。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始终是主体, 所有教学活动都围绕他们展开。那么, 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呢?现在, 我简单说几点:

一、融洽关系, 用心沟通

师生关系是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种关系, 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因此, 只有建立起融洽的师生关系, 学生的主体意识才有一定的基础。有人说,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爱护、尊重和信赖学生是一个优秀教师的基本品德。要融洽师生关系, 在教学中营造一种和谐的教学气氛, 教师必须用爱心搭起一座平等沟通的桥梁, 从而为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服务, 进而也为整个教学服务。比如下时课堂教学可渗透“爱学校、爱班级、爱同学、爱老师”的理念。

二、培养兴趣, 激发热情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 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 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 认真思考, 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得必要的知识, 这就是求知欲。在语文教学时, 教师要自己深入思考有关教学目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步骤等方面的问题, 然后在理解, 融会贯通的基础上进行重组, 设计出最有效的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教学方法。如教师激情洋溢、深沉缠绵的开场白, 潇洒得体的身姿手势。如学生课前三分钟即兴表演和短时演讲。甚至师生中任何值得捕捉的一举一动, 一颦一笑, 都可“拿来”。

三、面向全体, 激活思维

任何一个群体, 自然存在智力的高低, 能力的大小等差异。在一个班的同学中, 同样存在思想的先进与落后、学习成绩的优差等区别。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就必须面对这些客观存在的现实, 全面和客观地对待每一个学生, 激活其思维, 放飞其思想, 从而实现不同层次学生的共同进步和整体优化。比如, 课堂上可分类施教, 步步递进, 课后辅导时可以设计具有差异性、层次性的课后作业等等。

四、端正态度, 明确目的

端正态度, 明确目的, 是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的关键。要做到这一步, 可以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 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让学生认识到自己的前途与祖国的命运息息相关, 读好书, 于人于己, 于家于国, 大有裨益。比如:举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勤奋不止, 奋斗不息”的主题班会, 开展“我手写我心”的作文竞赛活动等等。

五、摒弃唯一, 走向多元

恰当的课堂提问是教学的重要手段, 它不但能巩固知识, 及时反馈教学信息, 而且能激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从而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进而获得好的教学效果。但是, 现在还有许多教师忽视对答问的评价, 还惯于走一刀切的统一模式, 他们一脑子的条条框框, 行为规矩, 他们一味地用成人世界的价值观来强制要求正在成长着的孩子们, 对答案的多彩与多元视而不见, 因而扼杀了学生的天性与创造力, 学生也在老师因粗暴简单的行为给出的“标准”答案面前畏首畏尾、停滞不前, 根本谈不上主动参与。因此, 我们必须摒弃掉成人化的价值观, 让答案丰富多彩起来, 也让我们的孩子“多元”起来。

六、团结协作, 体验成功

学习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这需要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通力合作, 相互交流, 形成默契, 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教师要给学生探究研讨的机会, 对一些有争论的问题, 可以讲出各人不同的意见, 对怀疑的地方可以提出问题, 通过研讨把各个学生看到的、想到的集中起来, 使大家对所要认识的事物了解得更全面。由于这种多层次多角度的探究研讨能活跃学生的思维, 这不可以促进他们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全身心的投入, 因此能够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加强师生之间, 学生之间的交流合作, 也是一种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好途径。

七、解放思想, 拓展空间

众所周知, 语文与生活紧密相连, 要想让学生学好语文, 单纯依赖课堂教学远远不够。为了使学生真正“得法在课内, 收效在课外”, 我们必须树立“大语文”观念, 拓展语文教学空间。当然, 学生在新语文教学空间里, 其主体意识和主人翁观念也容易培养。比如开展读书交流会、演讲比赛、社会调查、书法竞赛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 让学生口说我心, 手写我心, 真正达到提高语文能力的目的。

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让学生在思想上认识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 是摘取智慧的舵手。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2

广南县篆角乡初级中学杨昌亮

【摘要】: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应立足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的培养,确定学生在作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本文从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和提倡学生个性化写作三个方面摆脱传统作文教学的模式化、机械化的束缚。

【关键词】:作文教学主体意识培养途径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语文素质的综合体现,是语文学科鲜明的人文特征。人文合一是作文的规律,也就是说:“我”是作文的灵魂。然而我们不无遗憾地发现我们的许多学生在作文中丢失了自我,没有融入自己的情感。“我”游离于作文之外,“我”的思想、情感、个性都在这种机械运动中枯萎了,这样写出的作文也就丢失了灵魂,冷静地反思我们的作文教学不难发现,应试作文模式的确使学生丢失了自我,压抑了自我,鲜明的个性之花随之凋零。作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便是呼唤“我”的回归,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弘扬人的主体性,否则,我们的学生将深陷主体意识丧失的泥潭而不能自拔。

鉴于此,在作文教学和写作训练中,应尊重自我,爱护自我,弘扬自我,让“我”回到作文的创造中去。当然,在这里并不是主张摒弃课堂作文教学者这一形式,这是不现实,也是不可取的。那么,我们就应该改进我们作文教学的方式,以情感为主导,激发学生的主体感受。

一、 贴近学生,设计开放性作文

教师要突破传统作文模式,力戒形形色色的束缚,要从学生的年龄、经历、兴趣、爱好出发,设计开放性的作文,构建一个“天高任鸟飞”的自由广阔的写作天地。让学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真实的自我并淋漓尽致地表现自己的感情、才智和灵性,让学生真正成为作文的主人。

1. 激发写作兴趣---用爱心点燃学生作文的心理需求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就是说,作文的教学方法必须依据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乐趣。学习兴趣是学习的最大动力,热爱是最好成绩的老师。从观察自我,认识自我,赏识自我开始,搭建起作文兴趣的桥梁。

在教育教学中老师可以布置日记、随笔,每周2-3篇,让学生说自己想说的话,写自己乐写的作文,给学生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

批改日记、随笔,对于教师应有更高的要求,不仅要用心去阅读,而且要做好灵活的评定,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

2. 激发写作激情---让学生在成功的喜悦中展现自我

当学生对日记、随笔感兴趣之后,如何扩大战果,激发学生形成长久的写作动机,教师要创造条件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教学中可进行习作的交流,美文欣赏,教师在欣赏过程中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培养审美意识。也可给学生提供美文,美的意境,美的主题,美的空间。开阔学生的视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布局谋篇的能力,遣词造句的能力。师生共同走进写作的世界,在相濡以沫中受到美的.熏陶,学生审美而感美,感美而创美,精神境界更加高远,让学生真正成为生活的主人。

二、训练发展学生的评议表达能力。

传统的作文教学中形成“学生作文教师改”,教师没把主动权还给学生,学生缺了作文的兴趣,缺了作文的“活水”,所以教师必须具备运用评议展现多彩的生活,发表自我主张的写作能力,哇圣陶先生讲过“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是让学生自己读书,不待教师讲;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作文教学实际上就是通过种种方法训练学生使用语言的过程。如座谈会、讨论会、辩论会、讲演会、欣赏会以及做读书笔记、写日记、写周记、写信、写作文.....让学生在练习中逐渐去学习语言,运用语言。但也要注意,语言训练也要强调语言积累,没有语言积累,你就是练得再多学生颠过来倒过去就是那么干巴巴的几句话。所以应形成这样一种训练过程,在语言训练中感觉到不足,然后通过阅读去积累语言,这就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形成一种生生评价,师生评价的过程。

在训练过程中,还有一个老师评价的问题,老师要正确对待学生语言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善于发现学生训练中的闪光点和取得的进步,让学生有成功的喜悦和收获的快乐,多鼓励学生,从而让学生保持作文训练的积极性与创造性。

三、提倡学生的个性化写作

教师的作文教学要鼓励学生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寻找自己熟悉的、感受最深的内容来表现,鼓励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的翅膀,引导他们多角度地观察、整理和认识生活,用正确的方法去发现和探究问题,用自己的眼睛去捕捉生活的闪光点,从中提炼并确立主题。

不仅题材的选取、主题的确立,要让学生依据自己的经历和思想感情来考虑,体裁的选择,结构的安排、手法的运用等,也要让学生量体裁衣,扬其所长,依据自己的知识、智能和才情来考虑。使学生从构思到成文的整个过程中,从内容到形式的各个方面都能依据个体特性作出独立自主的决定。鼓励学生在表现自我、展示个性、追求创新中表达对自然地感受、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

进行个性化的作文教学,就要尊重学生作为写作主题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提高学生自主作文的能力和创新能力,强化和发展学生的创造个性。

如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3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无论做什么事,兴趣都是最好的老师。文圣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正说明了“好”“乐”对于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追求,可以说是精神支柱。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够激发学生探究历史的兴趣,就等于初步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精神;如在关于《抗日救亡运动的新高潮》“西安事变”这一栏目时,我让学生针对教学内容在课下查找资料,编写活动剧本,将西安事变中的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斗争与和解用历史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剧中有张学良、杨虎城、周恩来、蒋介石、中共和国民党的高级将领等角色,通过学生的表演将当时激烈紧张的氛围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由于创设的问题情境既与学生已有的历史知识有联系又有新要求,因而也就能在最大程度上引发学生的学习历史兴趣。

历史是对人物活动及重大历史事件的记叙,其自身具有极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在学习过程中引用历史故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同时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因此教学中故事的引用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讲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中的智者学派时,学生对智者学派“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却“忽视了伦理道德”这一点无法理解。这时我为他们准备了小故事“半费之讼”。通过故事中学生和老师的矛盾对立学生很轻松就理解了这一知识点。

二、用探究、讨论、辩论的方式来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新时期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指导者,学生是学习的主角。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对学习内容的感知、理解,帮助学生实现由感性思维向理性思维的过渡。要鼓励学生积极思考、质疑问难、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于那些独到、新颖的见解,要及时的表扬、鼓励,多进行赏识教育。例如在评定历史人物时可以采取辩论的形式来探讨其是非功过。通过辩论这种教学方式,很容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又能促发学生主动的去学习。他们在探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在辩论中形成观点,从而培养了能力,加深了对历史人物的理解,接受了教育。在教学中多运用讨论辩论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情绪放松,思维活跃,使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中解脱出来,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讨论辩论的方式由于强调了学生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因而更好的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三、课后实践,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古人说“纸上得来终觉浅,要知此事须躬行。”要使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地学习,就要把学生从枯燥、乏味的历史课中解脱出来,而最好的办法就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内容丰富多样如组织学生参观、考察当地一些历史文物、创办历史园地小报,撰写历史小论文,查阅并搜集历史资料,建立阅读卡等。通过学生实践活动,使学生对历史课产生浓厚兴趣,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去主动学习。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完成了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极大地开发了学生的潜在才能,学生的主体性、自主性和创造性得到了开发和提升。通过这种形式的教学,既拉进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又培养了学生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同时在实践活动中要注意以下问题:①制定具有可操作性的计划。教师要结合教材中所教学的具有可操作性的历史知识,紧密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以及学生知识水平、认知能力,指导学生制定目的明确、内容详尽的活动计划。此外还要考虑活动所需要的时间、安全等方面的因素。②活动内容要符合学生年龄特征。教师应结合不同学段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引导学生以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理解历史,发展解决问题的策略,体会历史与现实生活的关系,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不但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教学改革的需要。③转变教师角色,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而当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真正意义上的价值。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4

第一, 教师要相信孩子能学会。受传统的教育观念的影响, 教育上仍以知识传授为中心。如果教师课堂上语言太多, 孩子自己思考的空间就不够。要真正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学习是个性化行为, 教师必须大胆地放弃老经验、旧方法。相信孩子能学会, 教师将自己融成学生中的一员。在学生困难的时候, 推一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发现学生的个性差异。如此学生才敢于讲真话, 讲出新思想。在这样充满民主气氛的课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要充分发挥个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教师在语文课堂上恰当有序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要引导学生, 而不是牵着学生走。教师的“引导”要有明确的目的。

第二, 学生主动发现,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探索。教教“传道、授业、解惑。”怎样传, 怎样授呢?教师主要“传之以道, 授之以渔”。学生如何学到“渔”?我们教师不应过多地把自己的所谓“方法、妙招”硬塞给学生, 而应让学生在具有了一定的语言知识积累之后, 主动地去“寻找”, 在“寻找”中自己发现, 自己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个“寻找”的过程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具有很重要的意义。那么怎样培养学生在语文课堂上主动去“寻找”呢?

(1) 加强诵读, 积累存储。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自主学习的前提条件是必须具备一定的语言知识的积累。而一个人在少年时“多记性, 少悟性”, 充分利用这一时期的记忆优势, 多背诵积累一些典范的诗歌和文章, 增加一个人的语言库藏, 对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实现自主学习是大有益处的。所以我们确定了以“读”作为学生自主活动的首要原则。对于一篇课文的教学来说, 应以诵读为先导活动, 并把学生的读贯穿在一篇课文教学的始终, 变换多种读的形式。王一同学说“我最难忘的是在讲台上读课文《丰碑》时的情形, 当时我心理忐忑不安, 之后, 它增强了我的自信……”。确实, 学生最难忘的、记忆深处的内容是学生自己“读”来的, 而不是教师“教”给的。

“读”的活动决不是单向的主体声音对课文文字符号的转换活动, “读”的过程是主体对读物内蕴主动建构的过程, 事物的形状特征、人物的表情、动作等在主体内心逐渐生成。所以“读”的活动是学生自主学习的首位活动。

(2) 创设情境, 研究讨论。语文课本的大多数篇章都描写塑造了生动的形象, 倾注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构成了真切的意境。教师借助语文课堂情境的创设为学生自主学习主体性的生成创设了适宜的环境。在教师的组织下师生通过图片演示、音乐渲染、角色表演、想象描述等实体操作活动, 使师生共同进入课文那种形象化的真切情境之中。在课文语言与学生个性化语言或非语言活动的对应互动中获取直觉的、综合的内省体察。学生的这种形象体察必须上升为理性的思想, 才能实现学生自主学习质的飞跃, 因此在语文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充分的讨论研究是十分必要的。学生在教师创设的各种学习情境中, 通过自主尝试、小组合作交流、组际间的交流竞争, 对课文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抽象、概括等思维加工, 得出相应的思维成果。

(3) 应用迁移, 自主创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的生成还必须通过具体的应用来检验, 语文课堂同样应该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检验的主阵地。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具体的新情境中去, 知识才能活化, 才具有强的迁移力。学生力求对所学知识从不同角度去理解, 并与具体情境联系起来, 力争用多种实例加以证明, 这样知识才能迁移。教师要利用好语文课堂继续创设广泛应用的情境, 促进学生学习的正向迁移, 使学生的认知结构进一步整体化、灵活化、深刻化, 增强自主创新学习的能力。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应用知识迁移, 是必不可少的。

(4) 分层指导训练, 使学生善学。由于一个班的学生学习能力和认知水平不尽相同, 因此, 教师应当考虑学生不同的特点, 进行分层训练和指导, 尽可能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 使优秀生“吃”得好, 让学困生“吃”得饱。发展两头, 带动中间。教师留有可供给孩子选择的不同形式的作业。比如, 学完《游子吟》之后, 自己的感受如何呢?愿意写的写, 愿意画的画。愿意说的说给大家听……我在教学中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 把平时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即上、中、下三层。依据教材内容和大纲要求, 分别确定各层次学生的学习目标。教学组织形式实行全班教学, 分层教学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使各层次的学生在最近发展区自主学习, 得到发展, 争取进步。然后互相交流, 通过学习、交流, 使各层次学生互相启发, 促进思维, 提高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 使每个学生逐步学会学习、善于学习。并随着进取意识的增强, 不断地向上一个层次递进。

教师让学生主动学习,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学习, 使学生达到:学习———学会———会学。这样,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 学生掌握了自学的一些方法, 提高了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乐学好学, 成为了学习的真正主人。我班学生的成绩有了提高, 学生的各项能力的发展也很快。

演讲:大学生主体意识培养 篇5

我是来自043111班的许自强,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主体意识是人的主体价值及主观能动性的表现.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是指作为大学教育活动主体的大学生对自身主体角色、自我调控能力和自我存在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其主体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在其主观意识中的反映,集中地表现为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其本质是一种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开篇立论,概念先行)

我们说,当代大学生是时代的娇儿,祖国的希望,那么我们更应该担当起促进社会进步、国家繁荣的重任,着重培养我们的主体意识。

那么我们该如何来培养自己的主体意识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例子,台湾有一所高中,学生年龄在15-18岁之间,每年三千多学生中,因违反校规校纪被校方开除的有二、三百人。学校没有工人,没有保卫,没有大师傅,一切的必要工作都由学生自己去做。学校实行学长制,三年级学生带一年级学生。全校集合只需3分钟。学生见到老师七米外要敬礼。学生没有寒署假作业,没有一个考不上大学的。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校长高震东先生独特的治学理念:天下兴亡,我的责任。

他曾这样说过:“‘以天下兴亡为已任’是孟子的思想。大禹是人,舜是人,我也是人呀!他们能做到的,我为什么不能呢?“天下兴亡,我的责任”,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国家才有希望。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秩序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教育办不好,是我的责任;国家不强盛,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天下哪有不兴盛的国家?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每个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

在他的学校里,如果教室很脏,他问“怎么回事?”假如有个学生站起来说:“报告老师,今天是32号同学值日,他没有打扫卫生”。那样,这个学生是要挨揍的。在他的学校,学生会这样说:“老师,对不起,这是我的责任”,然后马上去打扫。灯泡坏了,哪个学生看见了,自己就会掏钱去买一个安上,窗户玻璃坏了,学生自己马上买一块换上它--这才是教育,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也许有些人说这是吃亏,但我要说的是,吃亏就是占便宜,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我们每个中国人都要记住!

我们大学生培养主体意识就应该树立这种“天下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你只指望几个工人做这个工作,说:“这是他们的事。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是什么观念?你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务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来服务?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水龙头漏水,你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总务处的事。”这是错误的。一般人最坏的毛病是这样:打开水龙头后,发现没水,又去开第二个,第二个也没有,又去开第三个--这样的学生,连举一反三都不懂,第一个没水,第二个会有吗?你就没想到水会来吗?人无远虑怎么能行?作为一个干部,作为一个人,都要想到后果,后果看得越远的人,越是一个成功的人。一个只管眼前,不顾将来的人,不是一个好干部,不是一个有用的人。

今天我们探讨主体意识培养的问题,就应该抓住他的本质: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人翁意识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如果人人都有“天下兴亡,我的责任”这样的意识,那么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社会将会更加进步,国家将会更加繁荣!

谢谢,我的演讲完毕。

许自强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6

要进行好主体教育,使学生的内在能动性形成并使其自身能在实践中不断加以完善和更新,就必须要从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做起,促使学生在语文教学中主动参与,自主学习。

一、课内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一)改革传统教学模式,创建“参与”的环境

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要改变以往的那种“一种脸、一张嘴、一个调、一支笔”的呆板教学模式,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认真钻研教材,分析学生情况,精心备课,并采取启发式、探究式、合作式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中积极主动地参与,并自己吸收消化知识,不是更能提高课堂效果吗?师生双方不是都能达到事半而功倍吗?老师又何苦唾沫飞溅、苦口哑嗓一堂课“填鸭”呢?为什么不做个可爱的导演去组织引导学生自己活动呢?

(二)交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保证从容参与

在课堂40分钟内,要交给学生充足的时间,那么就要切切实实把教师的活动时间压下来,最大限度地安排学生的参与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谈、思、议、说、写。不能只流于形式,要注重效果。一般地说,一堂课上每个学生课堂参与的时间应当占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二,保证每位学生都能从容参与。

(三)营造和谐的氛围,促使主动参与

融洽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能够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

1.激发学习兴趣,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引人入胜的启发导入,扣人心弦的悬念设置,发人深思的巧妙提问,短小精悍的故事趣谈,形式多样、生动形象的直观教学,都能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创设出乐学的课堂氛围,促使学生乐于参与。

2.运用激励机制,创设自信的课堂氛围。正确的激励机制是培养学生产生“主体意识”的重要环节。激励是升华学生情绪的一种驱动力。学生在参与中遇到困难和挫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树立克服困难的信心,激励学生积极思维,形成强烈的学习初因,创造自信的课堂教学氛围,促使学生奋发参与。

二、课外促进学生自主进行语文实践活动

(一)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博览群书,对增长学生知识无疑是很重要的,所以我在教室里放置图书柜,要求同学们定期交换阅读课外读物。学生的积极性很高,乐于多读书,从书中汲取知识,锻炼阅读能力。同时要求学生要有目的地读书,将其中优秀的词、句、段摘记。

(二)说

1.演讲。演讲为学生创造了一个全面展示自己的机会,学生在课堂内外所学的各种知识,都可以在演讲中得以体现。这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而且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学生在演讲中各尽其能,充分发挥。

2.小广播。每天课间是“学生广播站”的播出时间,自开播以来,投稿者积极踊跃,内容丰富多彩,同时广播员也认真对待,并且吸引了很多学生积极争当小广播员。学生的这种态度,确实是广播发挥了作用,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能力。

(三)写

1.三本。即“优秀词、句、段摘抄”本、“读书笔记”本和“优秀文章剪贴”本。其中“优秀词、句、段摘抄”是要求学生把丛书中学到或看到的好的词语、句子或一段文字摘抄下来,学生在读书时间便可完成。“读书笔记”即“读后感”,要求学生把读过文章后心中的感想写出来,既锻炼理解能力,又练习写作能力。“优秀文章剪贴”则是指导学生把好的文章从报纸或杂志上剪下来,贴在一起,从而凑成一本优秀文章小册子。这三种方法各有所长,使学生得到全面锻炼。

2.日记。把一天中感触最深的事情或自己心中的想法写下来便是日记。我们把最广阔的空间交给学生,在日记里自由发挥。日记不需要华丽的词藻、动听的语句,但一定要是发自内心的感想。学生在日记里可以倾诉心里话,这最能体现学生的心理状况,利于师生的沟通,也是最能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

通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钻研与实际操作,我切实感受到了自主学习的优越性,学生主体参与、自主学习的意识增强了,语文素养也有了很大的提高。在以后的教学中,我将一如既往,继续探索,在改革中不断完善。

(作者单位:江西省萍乡市安源区通济小学)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之我见 篇7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没有比兴趣更能激发学生求知欲的动力机制了。教师要真正做到“道而弗牵, 强而弗抑, 开而弗达”。

(一) 要创设宽松和谐的课堂情境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 既有知识的交流, 又有情感的相互作用, 教师和蔼可亲的教态、形象生动的教学语言, 能促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 唤起学生亢奋、愉快的心情,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 对学生要多鼓励和赞扬

我认为, 真诚的赞扬可以收到非常好的效果, 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尤其是对学习差的学生, 更要积极鼓励和赞扬, 让他们产生精神动力。一个期待的眼神, 一句饱含深情的话语, 一个手势, 一个笑脸, 一下轻轻地抚摸, 都会使学生感到温馨, 增强“我还有希望”的信念。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 不要以权威者、监督者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 而要通过自己的言行、动作、表情, 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信心。

二、活跃学生的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 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上最活跃的主体。

(一) 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师要针对学生好动、好玩、好奇、乐于模仿的特性和思维带有具体形象性的特点, 尽可能安排学生参加实际操作, 如拼摆、测量、画图、制作、实验等。在实际操作中, 要引导学生动手、动口、动脑, 使学生的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协调起来, 从而获得发展。如在讲“长方形、正方形的初步知识”时, 我就让学生通过数一数、折一折、比一比、摸一摸等一系列操作活动, 让学生动中学、学中想、想中记, 把枯燥的难以记忆的几何概念, 融于动手操作中, 既学习了长方形、正方形的知识, 又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二) 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是师生的双边活动, 我们要打破过去那种教师唱主角, 学生唱配角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教学活动, 让他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使学生进行创造性地学习。

三、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

数学是一门逻辑思维比较强的课程, 让学生掌握比较、分析和综合等思考方法, 是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意识的关键一步。让学生掌握数学思维方法, 可分二步:

(一) 使学生初步学会比较、分析

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通过对类似知识的比较, 找出其共同点和不同点, 只有这样, 才能找出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 发现其规律。如教学完“正反比例的意义”后, 让学生通过说说正反比例的意义有哪些相同点, 哪些不同点, 对这两个慨念进行分析比较, 使学生对这两个难以理解的概念, 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在判断两个量能成正比例或反比例时也就不容易出错了。

(二) 使学生初步学会抽象概括

以往在教学中, 对知识的抽象概括多数是由教师包办代替的, 忽视了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抽象概括, 而是由教师把现成的法则、定义告诉学生, 这就造成了学生被动地学习, 不利于理解消化。因此, 要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 让学生自己进行抽象概括。如在讲“小数的性质”时, 我先出示了两幅投影片, 一幅是把一个正方形平均分成100份, 表示其中的30份, 让学生写出这个小数是0.30, 另一幅也是一个同样大的正方形, 把它平均分成10份, 表示其中的3份是0.3, 让学生观察这两幅图0.30和0.3同样大, 即0.30=0.3, 学生观察这个等式从左往右看是去掉一个0;从右往左看是添了一个0, 但是小数的大小不变, 从而引导学生得出“小数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 小数的大小不变”。

四、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要充分培养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 必须有意识地培养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

(一) 指导学生阅读课本, 培养自学能力

小学低年级在教师的指导下, 要求能够复述课本的内容。到中年级, 能够看懂数学课本, 初步领会到课本的内容。高年级可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根据教师的思路去理解课本内容。

(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加以概括、总结, 使所学知识系统化

如我在教学“数的整除”这部分内容时, 因为这部分内容概念较多, 比较零碎, 不易于记忆, 学完这一单元后, 我就让学生把学过的概念整理出来, 使之条理清晰, 便于学生掌握。

中职学生体育学习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8

一、中职学生体育学习主体意识培养的必要性

由于传统体育教育意识只重视知识,技能的传授,而忽视学生学习方法的掌握,轻视教学的长远效益,不重视挖掘学生的发展潜能,在某种程度上使学生形成了认识惰性和被动行为,从而影响了教学效果。为改变这种状况,中职学校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进行素质教育,以国家教育发展《纲要》提出的“健康第一”为指导思想,提高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大力改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教师应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和全面发展为教学动机,在教学中采用民主协调、自主开放、健康快乐的教学方法,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从主导、传授、控制,倾向主体、服务与组织。激发学生对体育学习的热情,使学生自愿地接受教育。重视学生在体育教学中主体地位的体现,加强对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中职学生体育厌学原因分析

(一)学生方面

部分中职生觉得体育课不重要,只要把专业技能掌握。将来就能找到一份好的工作。体育是作为“应试”式课程,部分学生缺乏意志和耐力,缺少集体团结精神,学生在练习过程中出现疲劳等情况,学生就会产生抵触和厌学心理,甚至个别学生在体育课间看课外书、玩手机QQ、手机上网和手机游戏等。

(二)教师方面

教学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教学方法比较单一。课堂氛围缺乏民主、自立,导致学生厌学心理的产生,师生之间缺乏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对教学工作未够重视,得不到学生的充分信赖,未能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部分教师还需在提高自己专业水平上下功夫。

(三)学校和家庭方面

在部分学校领导和家长心中,体育永远是“副科”,学校体育得不到重视,体育场馆、场地器材和师资的配备上明显不足,甚至把本应属于体育教学的经费投到其他课程设备上去,造成体育教学尴尬的局面。

三、学生主体意识实现的方法及途径

(一)更新教学观念

新的教育观念是“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主导思想,注重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是人格地位的主体,是教育过程的主动参与者,是学习的主人,通过新型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获得主体者的权利,体验自主学习的乐趣。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放弃了学生个人兴趣爱好、特长的培养,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忽视在体育的意识、兴趣、习惯、能力培养方面的教学,以教师为中心,主导命令型,组织强制化等。使教学产生枯燥、被动与无奈的弊端。因此体育教学必须改革,要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引入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用新的理念更新自己,实现主体性教育教学,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

(二)创新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完成教学任务的手段,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任务,采取学生自主、健康快乐的教学方法,搭建一个教法与学法相结合的平台,让学生感受到其参与的快乐,让学生具备选择权和自主权,允许学生参与课程的分析与探讨,改变在传统教学方法中教师强令,学生强应,身顺而心违的现象,在教学方法的实践上体现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教师角色的转换,以真正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体育课的教学环境是体现学生主体性学习的物资空间和精神空间。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平等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人物化”的体现。体育教学过程是在师生平等交流,互动合作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师应经常进行角色转换和换位思考,更多地从学生的角度理解、感受学生的个性和情感,使教师既是老师,也是朋友,以诚相待,平等独立,互相尊重。良好的教学环境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障,直接影响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主性、影响学生主体意识的确立。

(四)重视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客观上传统的教学模式制约了学生主动意识的全面发挥。学生主动意识不强,在教学中,教师应彻底打破制约学生主动意识发挥的外部条件,并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主动意识。当代教学观侧重人的全面发展,强调传授知识、发展技能、提高素质、掌握方法为一体。在体育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听、看、想、练的能力。在知识、技能的传授中要注意扩大学生的视野,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积极思考、切身体会,培养学生探索知识、掌握学习技术,技能的方法及自我锻炼、自我评价的能力。改革传统考试考核方法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启发学生的灵感和想象力。鼓励学生存疑、训练学生的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总结

构建学生体育学习主体意识为我们带来的不仅是教育思想的改革,更多的是学生内在意识的改革,在体育课教学中,教师帮助学生认识体育的价值,理解运动的必要性,体验运动的乐趣,他们喜欢体育、乐学体育、会学体育,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的兴趣,突击学生学习主体性,发挥课堂民主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让学生体验“终身体育”所带来的快乐。

摘要:中职学校体育教学应在“健康第一”, “终身体育意识”思想的指导下, 适应素质教育要求, 体现“以人为本”, 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激发学习主体的体育意识,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习能力, 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职学校,体育学习,主体意识,培养

参考文献

[1]刘维芳.优化教学环境激活体育学习主体意识[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2) :50-51.

[2]薛家宝.析体育教学中主动学习与主体意识[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 2001, (8) :105-106.

数学课堂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9

一、营造氛围, 创设情境

教育心理学研究和教育实践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 没有心理负担, 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情境下, 大脑皮层容易兴奋, 思维最活跃, 实践能力最强。如何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氛围呢?首先, 教师要摆正自己的位置, 让学生明白自己才是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教师只是引路人, 是课堂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学习的关键还在于学生自己。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固有方式, 采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合作法、实践操作法、角色互换法等。让学生的主体性真正得以体现, 学生的自信心才能得到培养。

二、创设主动探索空间, 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首先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如教学长方形的特征, 有的教师习惯于先让学生沿着长边对折, 量一量, 得出结论;再沿着宽边折一折, 量一量, 得出结论。这种教学表面上看似乎全体参与, 全体动手, 实质上是让学生按教师设计好的步子一步一步走到终点的。这种流于表面的浅层参与, 难以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热情。如果让学生自己想办法, 看一看长方形的边有什么特点, 就给全体学生留有思考的空间, 他们会从不同角度, 用不同方法得出结论的, 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其次教师要提供让全体学生参与的时机。一般应当在做好铺垫, 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新知识, 使所有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果子, 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下面的学习。避免由少数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活动。在教学中, 能让全体学生动手、动口的就不让部分人代替, 能让多数人动口、动手的就不让少数人或个别人代替。要使全体学生都能有效地参与学习过程, 学习有困难的学生的学习状态是一个关键。所以要对“学困生”有一个倾斜政策, 不但要给他们多吃偏饭的机会, 还要为他们创造成功的条件。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 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 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三、给予自我表现的学习机会, 提供一条树立自信心的途径

1、精心设计问题, 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 让学生在探究中表现自己。

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 教师必须精心设计每一个问题, 做到不问无用或无效的问题, 并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探究材料, 铺设一条有趣而感兴的探索之路。

2、加强互相合作交流, 发扬合作优势, 让学生在合作中表现自己。

在数学教学中, 加强讨论、合作交流, 是很必要的。比如在前面圆周长测量这一节课上, 若采用小组合作法, 则不仅可以节约时间, 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在滚动测量时, 两人合作测量的速度与正确率明显提高。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 学生往往敢于把自己不成熟的想法说出来供大家参考, 这样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别人的方法和想法, 有利于及时表达自己的看法, 使大家的想法更正确具体, 更具有说服力, 学生对自己的想法也更有自信心。

四、制造受挫折的探索过程, 实践一次树立自信心的考验

成功是一个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对成长中的小学生来说, 成功对他们树立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因此, 教师一定要相信每一位学生, 相信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都能获得成功。若放弃一个学生, 就等于泯灭了这个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 就使他们失去了争取成功的机会。当然在让学生“成功”之前, 也要让他们经历挫折, 让他们明白失败乃成功之母。那么以后他们在遇到真正困难时, 就不会气馁, 不会放弃, 凭着对自己的自信, 迎面解决、排除困难, 向胜利前进。让他们在经历失败挫折的过程中, 养成百折不绕、不懈进取的精神。我明白了一个道理:让学生获得成功不但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 学习兴趣的培养, 而且有利于他们树立自信心, 有利于培养他们勇往直前, 不屈不绕的精神。

总之,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多给学生提供些直观教学活动, 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从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心理来看, 跟自己的学习生活密切相关的, 生动有趣的, 以及理解和掌握起来比较容易的知识越能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促成学生的积极有效的自主参与;没有了学生的积极有效参与, 也就谈不上有什么积极有效的教育效果。

摘要:受“应试”的影响, 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学方式还屡见不鲜。课堂成了教师的舞台, 学生却成了被动的听众。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不高, 数学学习很单调、枯燥。新课程标准如何确定学生的位置?新课标明确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以学生为中心”, “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所以老师在教学中, 要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过程中, 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历史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 篇10

一、解读课标, 梳理知识, 帮助学生确立三年学程目标

三年学程, 就是让学生把高中三年的学习作为一个整体, 让学生从入学的第一节课起, 就了解三年学习的全过程。可以通过呈现知识框架来展示, 也可以通过解读课程标准, 让学生了解高中历史学习目标、知识体系和能力要求, 同时, 让学生明确不同年级不同时段的发展方向。通过解读课标, 帮助学生理解高中模块中的专题史与初中通史的不同, 认识高中历史课的“课程性质”:“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意识、文化素质和人文素养,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理解它与初中课标的不同:“初步学会从历史的角度观察和思考社会与人生, 从历史中汲取智慧, 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提高综合素质, 得到全面发展。”这样, 从必修到选修, 从高二学业水平测试到高三学业水平测试 (江苏省施行的) , 学生都会有全盘的考虑和用心。学生从高一开始就有一个准确的“角色”定位。

同时, 引导学生认真学习课程标准中的“课程基本理念”, 通过例说教材中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 解读高中历史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如何有利于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帮助学生树立新课标所倡导的“主动学习, ……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培养兴趣, 启发思维, 唤起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 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学习兴趣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对未来的学习作积极的准备。当学生对于所学内容感兴趣的时候, 就会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神贯注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这时的学生有旺盛的求知欲, 对要学习的新知识和相关的旧知识会格外用心理解, 精力高度集中。所以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途径。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方法很多, 高一历史教学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讲述历史故事、用PPT方式再现历史情境、选用图示以及一切直观教学手段接近学生与历史的距离。

引导学生关注课堂是历史教学中重要一步, 但教学的成功要素不止于此, 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阐述问题的能力。所以, 设计历史小问题, 启发学生思维, 引导学生去分析历史现象、解决历史问题也是非常重要的教学环节。根据心理学的原理, 适度的“挫折”会激发人强烈的探索冲动和奋发向上的动机。教师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不同梯度的问题, 逐层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激起学生积极的讨论、争论, 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渐走向思想的认同。这一过程大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主体意识和主动学习历史的愿望。

三、指导阅读, 开展讨论, 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在高中学习中, 由于科目的增多, 学生学习的时间相对紧张。而历史学科是人文学科, 大量的知识需要学生理解。所以在历史学习中, 阅读是学生最基本的学习活动。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高一基础教学中必须攻克的难题。而讨论只是消化阅读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

首先, 从阅读载体上看, 要放宽限制条件。教材是第一选择。要引导学生读好教科书, 充分利用好教材。因为教材是集中了大量的历史教育教学的专家编写的, 是最精练的教学资源, 所以, 中学教师不要舍近求远, 非要绞尽脑汁地找一些教辅资料去扩充教学内容。例如, 人教版教材, 第一单元的单元前言就提纲契领, 从总体上概括了全单元的内容, 教学中, 在讲每一单元前要引导学生阅读前言, 让学生从总体上把握整个单元的知识框架。第一课又由红标题、正文、小字或图示来穿插, 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阅读红标题中把握知识线索, 有重点地引导学生阅读其中的正文和小字。当然, 教材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 教师还可以有选择地补充一些史料, 来阐释历史概念, 分析历史问题, 或还原历史现场。在补充的史料的呈现中, 还要引导学生去阅读、分析。

其次, 从阅读的方法上看, 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例如, 要求学生分段阅读, 把握每段的中心;让学生在阅读中标注, 把其中最基本、最主要的部分划出, 以此来训练学生的概括、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边读边分析, 训练学生的分析、阐述能力;引导学生在比较中阅读, 不仅读本段内容, 还要在阅读中思考前面学习的知识, 学会纵向比较, 培训学生辨析能力。

再次, 课堂讨论是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的重要活动之一。这种方法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参与度, 有利于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效率。学生通过主体阅读, 带着问题阅读, 会在阅读中思考解决问题, 也会在阅读中产生一些问题, 这时, 再让学生适时地提问、讨论, 各抒己见。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有利于学生树立学好历史的信心。

总之, 高一年级是高中学习之始, 是学生成长、成人的关键一步。高一教学只有通过各种方法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才能让学生愉快地学习和生活, 才能让学生走好高中学习的每一步, 走向成功。同样, 高一历史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准确定位, 激发“我要学”的目标, 并通过一些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学科,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 确立“我想学”的愿望, 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指导, 使学生树立“我能学”的信心。那么, 历史教师的教学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摘要:高一历史教学要强基固本, 其关键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教学中, 只有让学生准确定位, 确立“我要学”的目标, 并通过一些方法让学生喜欢上历史学科, 学生才会主动参与到历史课堂中, 激发“我想学”的愿望, 然后通过一定的方法指导, 使学生树立“我能学”的信心。那么, 历史教师的教学成功也指日可待了。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11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体参与

阅读是学生学习语文知识,接受文化熏陶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语文綜合素养的基本途径。《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因此,阅读教学必须改变条分缕析的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培养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发展学生个性化感悟能力。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呢?

一、开展体验性阅读,让学生在感悟文本中发展

培养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必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情感世界,把身心融入到文本的境界中,让学生真正体验文本的深刻思想内涵,形成自己的精神世界。如特级教师王崧舟老师教学《万里长城》时,让学生透过文字想象万里长城的形象,既感受到了长城雄伟壮观的外在雄姿,又感悟到了长城那威武不屈的内在神韵。师:请深入到字里行间,一个字一个词地读,哪些地方使你对长城油然而生敬意就画下来。生:长城气魄雄伟。它像一条巨龙横卧在我国北方的崇山峻岭上,从东头的鸭绿江边到西头的嘉峪关,高高低低,蜿蜒曲折,全长6500多千米。师:说到巨龙,那我问你们,咱们的长城跟巨龙有什么地方是一样的呢?生:长城蜿蜒曲折,远远望去,形状象一条马上就要腾飞的巨龙。生:长城跟巨龙一样威武,有气势。生:长城和巨龙都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巨龙是人们想象出来的,而长城却是真实的,是古代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和生命修筑成的。生:“坚强、刚毅、庄重”是用来形容人的,课文中为什么用来形容长城呢?师:你想啊!作者用它们来形容长城,在作者的心目中,长城是什么呢?生:在作者的心目中,长城是一个人,一个中国人。生:长城是一个经历了无数战火的洗礼,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中国人”。生:长城是用巨龙一样的身子阻挡外敌的入侵,是一位伤痕累累,却非常坚强的“中国人”。师:现在,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依偎在北方崇山峻岭上的,用巨龙一样的身子阻挡外敌入侵而永不低头、永不流泪的万里长城。学生充满激情地大声朗读课文,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意境中,感受情境,感悟思想,体会文字的妙处,实现了“言语和精神同构共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语文素养。

二、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

学习方式的改革是这次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首先要确立学生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的意识和方法。首先教师要针对不同层次的需求,指导他们自主选择预习方式。如教《她是我的朋友》一文,可以给学生提供了几种方式: “基础型”,即根据导读要求,借助字典正确读准字音,正确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作业型”,按导读、预习、课后思考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边读边想,自读、自找、自练;“自能型”,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在自读中提出不懂的问题。其次,让学生自己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先教给学生方法,然后指导学生如何依据课文题目、人物言行及重点、重点词语提出问题。如教《倔强的小红军》,我主要引导学生围绕课文题目和人物言行提出问题:小红军到底有多少?为什么说他很倔强?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样?他为什么要做出赛跑的姿势,真的要等同伴吗?再让学生自己去逐一解决问题,从而为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奠定了基础。再次,让学生自己寻找资料。讲课前,教师可以把寻找有关资料作为作业布置给学生。如教《太阳》时,要求学生查阅读有关太阳的资料,如太阳到底有多大,温度有多高,离我们有多远,太阳黑子耀斑是怎么回事,它与人类及大地万物的关系怎样。学生通过查找资料,掌握了很多相关知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了课文内容。

三、创设生动情境,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收获成功感

学生对枯燥的知识讲解,缺乏兴趣,也影响了学习效率的提高。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设计生动的教学情境,激活学生 思维,让学生在主动参与中感受成功。如可以让学生参与实物演示,在动手操作中理解。教《田忌赛马》,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课文演示一下双方战马的对阵图,既使学生理解了田忌的马为何能取胜的原因,又理解了孙膑用计的高妙之处。还可以让学生参与课堂表演,在“自导自演”中深化理解课文内容。教《麻雀》时,通过学生自导自演,展现了老麻雀奋不顾身掩护小麻雀的感人场景。同学演得到位,大家看得仔细,感受到了那种“强大的力量”──伟大的母爱。另外,可以给学生布置分层作业,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提高,教《峨眉道上》时,我要求基础好的学生用“如果没有……没有……没有……没有……就没有……”写一段话,而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只用“如果……就……”写一句话就可以了,这样,就能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到参与之趣,成功之乐。

四、精心设计问题,让问题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篇12

一、创设情境, 为学生营造一个从容、自信的自主学习心理氛围

例如《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课, 教师在讲洋务运动的评价时, 引导学生进行质疑:有些学者认为, 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开端;也有部分学者认为, 洋务运动是维护清朝反动统治的一场自救运动, 没有使中国富强。你怎么评价?学生们畅所欲言, 各抒己见, 在思辨的过程中, 敢想、敢说、敢问, 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方法来分析问题, 自身的价值得到肯定, 尊严感和幸福感油然而生。在课堂内创造一种平等的民主氛围, 有利于消除教师的神秘感, 使学生在向教师学习新知识的同时, 又在调动自己的潜能思考、质疑、解难、创造。

二、优化教学方法, 培养学生主体参与能力

传统教学中教师包办太多, 从历史事件的发生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几个方面讲得非常清楚, 然后要求学生记住结论, 抑制了学生的思维, 以及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习过程仅仅是机械的模仿过程, 毫无创新意识。这种教学方式在素质教育的今天, 不仅与高考的精神相违背, 而且与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相违背。面对日新月异、信息充斥的时代, 面对有很强的求知欲, 喜新好奇、兴趣多样的学生, 面对高考指导思想的不断调整, 教师应该踩着时代的节奏, 跟上素质教育改革的步伐, 在课堂教学中摆脱旧的思维模式。在高中历史新课程教学中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教法, 可以是解疑法 (学生阅读课文后提出疑问) 、分析法 (利用史料分析得出结论) 、分组讨论法等多样教学方法, 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例如, 在《明治维新》一课中笔者主要通过让历史材料说话, 将零散的历史材料组合成一个平面的或立体的历史单位体, 让学生以事实为依据, 得出较为中肯的结论。关于中下级武士是怎样由封建社会的支柱变成反幕府的力量, 学生很难理解, 于是笔者给学生看这样一段材料———“武士不论大小一般都是贫困, 尤其是那些俸禄低微的武士, 更是困苦之极, 甚至要靠出卖祖上传下来的武器为生。”于是学生明白了武士阶层成为反封建的主要力量的原因。通过对一系列史料的整理、分析后, 学生真正认识到在日本明治维新前夕, 内外矛盾交加, 幕府统治已成为众矢之的。

师生讨论也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这种讨论式教学有几个优势:第一, 避免了教师一言堂、学生被动听所带来的教师要我学的被动心态。第二, 教师与学生一起参与讨论, 从而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处在平等的地位。第三, 讨论中信息交流具有广泛性和多向性, 随时都有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的训练, 极易迸发智慧的火花, 激发灵感, 因而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潜能。第四, 讨论中人人都有展示才能的机会, 人人都会产生强烈的表现欲望, 有利于锻炼学生积极思维、准确表述的能力。第五, 学生根据已知运用恰当语言进行表述, 能够获得比背诵或考试笔答所认定的知识更为深刻的理解。因此, 在教学中常常使用讨论式教学方法, 利用预先精心拟定问题或即兴引用学生提出的问题, 将学生一步步导入问题的焦点, 引起学生高度的兴奋。这样, 在讨论中教师不再以教育者出现, 而以一个知识的寻觅者、探索者参与学生的讨论, 成为学生共同的知识意义构建者。

三、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学能力,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自学的能力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这是面对高中历史新课程改革, 使学生由“学会”变成“会学”的过程, 是教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教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教规律、教方法。这是教师主导作用的集中体现。历史的社会功能在于能以古鉴今, 从历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注重的是过程, 注重的是历史结论的形成过程, 而不是结果, 只有这样, 才能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也才能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从而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基。

上一篇:美国水环境保护立法下一篇:课堂失败后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