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2024-07-21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通用8篇)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篇1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字体 大 中 小 】 作者:周景辉 等 时间:2010-11-16 来源:《中国成人教育》 阅读次数:2

关键词:大学生 申诉听证制度 权利意识

摘 要:大学生权利意识是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核心内容,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实施素质教育、推行依法治校和实现政治文明的需要。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顺应时代潮流在高校实施,对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与学生权利意识的内涵

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是大学生申诉制度和大学生听证制度的总称。大学生申诉制度指高校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学校给予的各类处分不服,或认为学校和教师侵犯了其合法权益而向有关部门提出要求重新作出处理的制度,是一项法定非诉讼性的学生权利救济制度。它具有三项特征:一是法定性,即它是根据教育法以及相应的法规和规章设立的,是大学生申诉权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专门解决学生与学校及教师之间特殊的教育法律纠纷。二是特定性。即它是补救高校学生受损害的合法权益的特定的权利救济制度。三是行政性。即高校学生申诉是向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提出,不是诉讼领域向司法机关提出,学生申诉制度从申诉的提出,到申诉的受理和处理都是按照行政程序进行的。

大学生听证制度是指高校在作出一项影响学生权利义务的决定之前,应当给学生参与并发表意见、提出证据的机会,并对特定事项进行质证、辩驳,以保证其决定的合法与合理的程序性法律制度。它带有浓郁的现代民主色彩,其法律渊源是英国普通法中的“自然公正原则”和美国的“正当法律程序”,是改革开放和对外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外国先进文化和制度的结果。

这两种制度的意义在于,大学生申诉制度对于维护学生权利具有积极作用,大学生听证制度保障申诉人具有“发言权”,将自己的意见传达给申诉委员会并直接影响决议的裁定,保证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对学生的申诉裁定的公正、公平,切实保证决议过程的公开化,更好地维护学生的权利。

二、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的重要性

1、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有利于推动高校政治文明建设。建设高校政治文明,是全面建设和谐高校的一个重要目标。政治文明强调个体权利,以保护和扩大全体学生的自由和权利为使命;强调主权在民、权力制衡和公平、平等、正义,强调法律至上。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增强政治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学校管理和社会活动,更多地珍惜自身的政治权利和自由,实现从传统的臣民意识向现代的公民意识转变,从而推动高校政治文明的建设。

2、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是依法治校的必然要求。依法治校,必须在一定法律意识的支配下进行,法律意识的培养,为依法治校奠定坚实的基础。权利是法律机体的细胞,是法律大厦的基本构件,权利穿透了整个法的所有领域。可以说,认识了权利也就认识了法,有了权利意识也就有了法律意识,权利意识是法律意识的核心。因此,大学生权利意识不仅是依法治校的思想条件,也是依法治校的重要内容。

3、培养大学生权利意识是市场经济自身运行和发展规律的要求。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经济主体具有独立的自主权利,并使这种权利自由得到充分的实现。因此,可以说市场经济是一种权利经济,只有对主体权利意识进行培养和提高,才能使市场经济发展起来,最大限度地释放出经济活力。大学生是未来重要的市场经济主体,他们权利意识的发展状况如何,必将对我国今后市场经济的发展进程产生影响。

三、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对权利意识培养的作用

1、申诉听证制度本身是对学生申诉权和听证权的尊重,从而激发学生权利意识提高。申诉权是保障人权的救济性权利,也是限制公权力态意滥用的制度性权利,同时还是权利实现与权力行使的正当性基础。学生申诉权作为一般申诉权的具体形态,听证权作为一种社会主体参与国家权力运作的程序性权利,有着控制权力、保护权利的宪政功能。两种权利都属于基本人权,都属于宪法性权利和程序性权利。大学生通过这两种基本人权保障他们更多民主权利的实现,以促进高校管理的民主化与法治化,激发学生权利意识的提高。

2、申诉听证制度营造了“依法治校”的和谐氛围,学生在熏陶中提高权利意识。长期以来,由于各种原因,高校学生管理中侵犯学生受教育权、人身权、财产权等权益的现象较为普遍,但并没有引起我们教育管理者的足够重视。学生申诉听证制度为改变这一不和谐状态作出了努力,为各方面利益关系的协调,特别是学校和学生关系的和谐作出了贡献。学生申诉听证制度,是高校推进依法治校,实行民主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内在要求,是高校依法保护学生合法权益应当履行的法定义务,通过它营造了“依法治校”的和谐校园氛围,大学生在熏陶中提高了权利意识。

3、申诉听证制度促使高校教育管理者观念的变化,从而重视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建立和健全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意味着大学生不仅拥有申诉听证权,而且可以通过合理、合法的渠道去实现自己的申诉听证权。这要求高校教育管理者必须树立法治和平等的观念,努力做到“程序正当、证据充足、依据明确、定性准确、处分恰当”,高度重视和尊重大学生的权利。要改变过去一些“简单化”、“粗暴式”的管理方法,更加注重教育管理的人性化、制度化、民主化,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转变,重视权利意识的培养。

4、申诉听证制度打破了学生的传统思维,有利于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传统思维认为学生服从老师的意志是天经地义的事,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学籍处理和违纪处分时,一切都由管理者、教师说了算,作为被管理者的学生只能被动接受。虽然学生手册中也有学生申诉的条文,但由于没有相应的组织和制度,事实上学生几乎没有质疑和申诉的途径。·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用现实的途径唤醒了学生的权利意识,打破了学生权利意识薄弱的传统思维,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使学生更加关注自身的发展,增强民主意识和法治观念,促进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5、申诉听证制度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从而提高学生主体意识与权利意识。高校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有意无意把学生视为孩子,教师扮演着“保护神”和“训道者”的角色,将学生不可选择地导人精心预设的“教育目标体系”和“规章制度”中进行生产流水线般的塑造和管理,而不是把学生作为可以承担几乎所有法律行为的主体来平等对待,大大地压抑了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素质教育要求重视学生个性的发展,主体意识是素质教育和个性发展最高境界的表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申诉听证制度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校园民主管理”,在行使公民和学生权利时提高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并学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结果进行合理的批判,质疑学校不合理的教育管理,促使学校转变更新教育管理的理念。

四、大学生申诉听证制度下权利意识培养应注意的几点

1、在制度实施中始终贯穿权利本位观念。权利本位,并不忽略义务,它主要强调义务应当来源于权利、服务于权利并从属于权利。从义务本位到权利本位是法的历史性进步。在权利与义务的关系上,应以权利为主,确立权利导向的社会关系,只有这样,才能有利于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2、改造学生传统的权利思想,健全大学生的公民心态。中国传统的权利观念淡薄,制约大学生权利意识培养。如果这些思想不能改造,权利意识的培育就是一句空话。通过宣传和教育,如果大学生能真正懂得法律,那么当权利受到侵害时,他们就会拿起法律的武器主张权利。如果学生能自觉地为权利而斗争,那么一种健全的、真正的权利意识会逐步形成。当大学生能认识到“为权利而斗争是对自己的义务”、“主张权利是对社会的义务”的时候,以权利意识为核心的法律情感便会形成。此外,要培养大学生一种成熟、健全的公民心态,因为成熟、健全的公民心态对权利意识的培养有内驱力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申诉听证制度,营造权利意识培养的良好氛围。权利意识的培养决不是单靠学校的申诉听证制度能够实现的,它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形成一种合力。首先,领导必须在思想上重视学校申诉听证制度,把申诉听证制度的完善摆在重要位置。其次,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部门必须依法行政、依法治校,要尊重学生的合法权利。最后,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必须充分发挥大众传播媒介包括网络、报纸、电视、广播及书刊杂志等的作用。

本文作者为:周景辉 陈喜文 郝新艳

转自 《中国成人教育》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篇2

一、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的重要性分析

校友不单单指已经毕业的那些学生, 在校生也是校友资源中的重要构成部分, 鉴于校友对于学校长远发展所起到的积极作用, 加强对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养, 强化他们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十分重要。此外, 校友与学校间深厚感情的建立就是来源于在校期间的学习和生活经历。一方面, 在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的过程中可以推进校友工作的开展;一方面, 通过参与校友工作和各种活动, 学生可以在实践中得到能力上的锻炼与精神上的充实。同时, 在培养校友意识的过程中会增强在校生对学校的热爱、认同感, 进而产生自己与学校是一个整体, 荣辱与共的意识, 增添学习动力。

二、培养在校大学生校友意识时应遵循的原则

其一, 将理想信念教育作为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的前提和基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成功培养学生对母校归属意识、感恩意识与服务、奉献意识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有效开展, 整个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的过程就相当于在理想信念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和培养。为此, 应从理想信念教育的大局出发开展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培养工作, 即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与世界观作为培养和强化学生感恩、服务意识以及对高校归属感与回馈奉献精神的基础。

其二, 兼顾学生个人发展与学校发展。在开展校友工作和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的一件事就是, 高校开展校友工作的目的并不是单方面想从校友那里获得一些回馈, 同时它也是校方对校友认可与支持的一种体现。现在还处于在校求学阶段的学生, 在未来的不久同样也会成为学校的校友, 如果学校在校友的帮助下得到更好发展, 学生才是最终的受益人。同时,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 对于校友来说, 母校也是其最好的名片, 如果母校能够健康、稳定地发展, 其个人也会有更强劲、持续的发展动力。为此, 在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工作中应兼顾学生个人与学校的共同发展, 使学生对集体与个人的关系有正确认识。

其三, 把校友工作实践与校友意识培养工作结合在一起。在校友工作的实践开展中向学生渗透校友意识, 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可以通过多种形式的校友工作来使在校大学生体会和感受到学校发展过程中校友所起到的积极推进作用, 以及校友接受到的源自学校方面的支持与服务, 从而对校友工作的重要性和意义有正确、深刻的认识, 积极增进在校生同校友的互动交流, 为二者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另外, 在校友工作的开展中也应注重学校文化、精神的弘扬以及学生对学校敬爱、认同、奉献意识与情感的强化。

其四, 直接教育和间接教育双管齐下。对于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的方式, 应以直接教育的正面引导为主, 以各种间接教育为辅, 将正面教育与环境氛围的创设结合在一起, 使校友意识的培养和教育发挥出实效性。直接教育的方式可以是开展讲座、会议和谈心等多种方式, 间接教育可以是举办校友活动、参观、组织座谈等。通过间接教育的丰富和补充可以大大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使在校大学生的校友意识得到切实增强。

三、云南农业大学培养在校大学生校友意识的途径与方法

(一) 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

首先, 该校在利用思想政治教育进行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之初就树立起了明确的工作目标, 在此基础上不断对思想政治教育结构进行优化。具体来说就是将在校生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教育的核心, 把爱校教育作为教育的重点, 从而在引导在校生形成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同时对母校产生一种归属感, 产生传承与奉献的意识。其次, 在这个过程中该校对思政工作主体和客体、介体、环体这几个方面都给予了重视。比如, 利用校园文化对在校生渗透校友意识。最后, 为切实发挥出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校友意识培养中的积极作用, 该校在分析影响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上, 从工作实际出发对教育的形式和方法进行了创新, 实行教育同自我教育结合、校友育人等。

(二) 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的其他途径与方法

1.在入学教育中引入校史教育, 强化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对于新入学的大学生来说, 有关于学校的一切都是陌生的, 根本谈不上归属感与认同感, 所以, 在入学教育当中应加入有关校史教育的内容, 包括能够突出学校自身办学特色的创办历史与办学理念、所取得成就等, 增进学生对学校了解的同时建立起自信心与自豪感, 为学生爱校意识和情感的培养打下基础。另外, 还可以组织新生到校史馆进行参观, 加深新生对学校历史、精神、文化和成就的理解。

2.在日常工作开展中积极宣传校友事迹。将校内网页、宣传栏和广播电台以及BBS、微信公众平台等充分利用起来, 将一些校友在校期间和工作期间的创业事迹和奋斗事迹以及其所取得的成就进行宣传。通过这样一种方式, 毕业校友的成功事迹会对在校生形成一种榜样的激励和带动作用。

3.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校友活动。其一, 举办校友会或开办论坛。定期邀请那些已经毕业的优秀校友来校演讲, 或是创建一个网络沟通平台, 通过讲述他们自身的奋斗事迹或创业历程、人生感悟来激发在校生的学习热情, 让他们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 确立清晰的学习目标;规划好自己未来的职业方向, 同时在就业和择业以及价值观、人生观等方面树立起正确的观念。其二, 创立校友奖学金。从学校发展方面来看, 新时期想要适应社会发展形势, 就必须加强与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联系,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毕业生走向社会就是学校向社会延伸的一种形式。当毕业学生的财富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产生回报母校的想法, 很多感恩母校的校友就会希望能够在物质上给予母校更多的帮助, 比如, 设立教育基金和奖、助学金等。

4. 为在校生提供更多参与校友实践工作的机会。组织创建校友工作的志愿者协会, 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到校友会的实践工作当中, 让在校生在校友工作开展的实践中加深对校友的认识, 促进其校友意识的形成。在校友工作志愿者协会的工作开展中校友会办公室要起到一定的协助与指导作用, 在管理上以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 在校生具体可以参与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环节当中:其一, 信息收集。在校友工作的开展中, 一个完善的校友资源库是一切工作开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先将校友资源开发、收集出来, 才能够有效利用。为此, 校友信息的收集与资源库的建立是一件重要、烦琐, 且巨大的工程, 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将志愿者协会中的在校生作为校友信息的联络员、记录员和追踪员, 负责学生在校期间信息的登记和记录, 学生离校之后信息的跟踪与及时更新。其二, 沟通联络。经过多年的工作积累, 云南农业大学校友遍布全国各地、海内外, 这些校友会当中蕴藏着巨大的校友资源, 构建了一张庞大的人脉关系网络, 其中很多校友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企业, 这样通过校友会在中间的沟通协调, 对毕业生求职信息等的了解就可以给在校生提供更多到校友企业就业的机会。另外, 还可以将在校生培养成专门的校史讲解员, 当在校友来访或新生参观校史馆的时候进行讲解。其三, 校友走访与文稿采写。给在校生创造更多与优秀毕业校友接触交流的机会, 让其协助开展校友走访工作, 一方面可以起到增进校友与母校间联系的作用;一方面又可以让在校生在同杰出校友在直接交流的过程中了解更多有关母校的历史, 在榜样作用的带动下树立起远大理想, 强化与母校共存的荣辱感, 促进其校友意识的形成。

此外, 校友工作会议与校庆活动开展中的服务工作、组织带领新生参观校史馆以及校友杂志编写、发放、毕业生欢送活动的组织等都可以鼓励在校生积极参与。

四、结束语

从高校角度出发, 校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校友工作的开展有利于高校教学资源的补充、建设资金的支持、声誉的提升以及招生与就业工作的改善, 促进高校更好、更快地发展。从校友角度出发, 高校的发展是其个人发展与进步的动力与支持, 给自己提供了一个回报母校、提升自我价值的机会和平台。为此, 校友意识的培养成为了当前大学生教育中一项不可或缺的重要构成部分, 应对此项工作开展的重要性有正确认识, 加强重视, 在明确工作开展原则的基础上, 从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以及其他多种途径入手, 积极、全面地开展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工作。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形势的变化, 人们对各大高校的关注点已经从以往的排名, 变成了校友, 这也从侧面看出校友在高校发展过程中所起到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 同时校友在传承校园文化方面也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下面以云南农业大学为例, 就培养在校生校友意识的途径与方法展开了深入、全面的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高校在校生,校友意识,培养途径,培养方法

参考文献

[1]郭爱华.校友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校友意识的培养[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4, (12) .

[2]李易飞.人力资本视角下的校友资源开发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9) .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篇3

关键词:初中生;思想品德教学;学生权利意识

思想品德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向学生宣传道德、法律等基础知识,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向上的人生观,规范学生的日常行为,使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是学生成长的必修内容。尤其是初中阶段,学生思想容易波动,对于世界的认识逐步成熟,为此相关的引导显得尤为重要。面对上述背景,学术界与教育界对如何开展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进行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广泛的成绩。然而,思想品德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很难寄希望于一下子解决全部问题,为此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学还要根据新问题给出新对策。目前,学生权力意识日益淡薄,出现了包括学生对权利的无知放弃或者在保护自己权利的过程中采用不当方式的情况。本文将对上述目标指向的相关培养体系进行介绍,希望能够为后续的实际建设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实践指导。

一、初中生行为特征及其思想品德要求

初中生年龄阶段普遍分布在12~16周岁之间,无论是生理健康还是心理发育均处于成长与成熟的过渡期,在初中阶段形成的价值观对其未来学习与生活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同时也是指导其一生的关键。从其行为特征的角度来考虑,初中生兼具幼稚与成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常常表现出显著的情绪化,尤其是在自身情感表达、感情交流、心理状态调节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而从宏观层面容易形成厌学、顶撞,甚至是自我封闭等不良现象。

在初中阶段的课程设置中,思想品德不仅包括对于学生行为方向的指引,更应该注重学生心理层面的构建,尤其是对于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关系构成与正确方向进行梳理。不可否认,现阶段学生权利意识的淡薄是形成该阶段校园问题频发,甚至出现校园暴力等恶劣事件的原因,避免学生由于对权利的不了解而产生隐性的侵权行为,同时也要避免学生对于权利的误解而产生不良权利应用等现象是该门课程的主要要求。

二、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对于权利意识的教学困境

从现阶段的教学体系来看,其对于学生权利教育的开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学内容对相关问题采取回避状态。现阶段的教学内容更多强调基于学生义务以及社会责任的要求类知识,如对于基本道德的讲解,对道德体系的构建,对学生讲奉献、做好事等优良习惯的培养等。此方面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先进性。但是从根本角度而言没有做到权利与义务的对等,也就无法形成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这使得学生不了解自己的权利,不明晰权利的范围,不知道权利表达与落实的途径。

第二,课程设置与学生理解无法做到良好的匹配。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优化空间。现阶段的教学体系对于该年龄而言存在一定的艰涩。因此,学生对于权利的理解往往存在两个极端,一部分人认为学生应该对学校、家长、教师无条件遵从,进而放弃自身的权利,并在一定程度上忍耐对自身的侵权行为。另一部分人则过度或者不当使用权利,包括认为未成年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以自我为中心等现象十分显著。上述的两个极端是由于学生权利体系与意识没有得到良好的匹配及落实而造成的。

第三,学校缺乏学生权利保障的主体机构与环境。学校在学生权利保障机制的建设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而无法与思想品德课程中的相关权利意识培养形成互动,使得课堂教授内容与实际生活相脱离,也进一步促使教学体系流于形式。

三、基于培养学生权利意识视角的课堂改革方案

为了避免上述三个方面问题,并切实从学生权利意识培养层面构建新形势下的思想品德课堂体系,本文认为需要从如下几个方面予以课堂改革。

首先,构建内容合规、形势合理且与学生理解力相匹配的权利教材内容。培养学生权利意识应该按照“了解—深入—探讨—应用”的基本流程,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构建预制匹配的教学内容,同时考量该阶段学生的理解能力,不能以纯理论模式来进行,应该配合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来进行构建。在具体的内容构建过程中重点注意如下问题:第一,对学生的权利体系应该进行完善的分类,如家庭权利、社会权利、校园权利、法制权利等,此种模式使得教学体系更为具体与严谨,也便于学生从知识体系建立的层面上进行学习与构建。第二,学生权利体系的教学应该以生动的案例为指引,不仅加深学生的理解,更能够形成更大的吸引力,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基本动力。第三,要重点对学生对于权利的理解进行把控,不得出现偏差。尤其在涉及他人的权利应用层面上更应该建立系统的规避策略,避免由于学生对于权利的理解不到位与不正确而产生的客观问题。

其次,强调权利与责任的相当以及权利获得的正确方式及条件,进一步规范引导学生权利意识的科学性与基本方向。学生对于权利的了解仅是其构建完善的权利意识的基础,还应该通过一定的途径建设来使其在现实生活中得以表达。而学生产生的权利问题往往是由于缺乏合理的表达途径与方法而造成的。为此,在实际的课堂构建体系过程中,不仅要进行如上的教学,还要使如何行使自己的权利,如何保障自己的权利,如何要求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在存在侵犯时如何保护自己权利等实际内容均需要纳入后续的教学体系中去,进而形成完整的教学环节。

最后,加强校园学生权利保障机制与环境的构建,努力形成课上与课下的一体化构建,进而利用生活培养的方式形成学生的权利意识。权利意识的培养不能够寄希望于一节课或者某些课程设置,而需要在长期的不断实践培养中予以形成。此种培养不仅需要形成一定的校园学生权利保障体系,更需要通过长期的环境建设与规划来予以配合。可以毫不客气地讲,完善的学生权利意识培养要上升到校园层面、社会层面甚至是文化层面才能够达成较为合规的遵从。为此,除了上述思想品德教学体系的优化之外,学校内部还应该通过与心理辅导的联合、教学管理的联合、学校运营的联合等体系共同构建学生权利保障系统,并引导学生主动维护自身的权利,最终形成从执行层面上达成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体系。

四、总结

学生权利是与学生义务对等的天然属性,是学生自我保护以及社会保护共同赋予的神圣权益。然而,现阶段思想品德教学体系对于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还存在一定的不足,进而导致学生对于自身权益了解不全面、理解有偏差、执行较过激等问题的存在。为了从根本上解决上述问题,本文系统总结了初中阶段学生行动的特征以及在学生权利教育方面存在的不足与缺失,并从思想品德课程教学内容构建、教学行为构建以及校园学生权利保障体系与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阐述对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途径。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今后的相关教学改革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与指导性意见。

参考文献:

[1]李君茹.思想品德课培养初中学生公民责任意识的对策研究[D].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4.

[2]连仁裕.农村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教学——问题与对策[J].教育教学论坛,2016(20):275-276.

[3]詹春燕.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J].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学报,2016(1):1-4.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篇4

一、“被时代”的产生及发展

(一) “被字句”的始作俑者

“被字句”的始作俑者, 可追溯到2007年出现的“白宫”举报人李国福的“被自杀”事件。“2007年, 曾任阜阳市某经贸发展局局长的李国福多次到北京举报该市颍泉区区委书记张治安违法占用耕地、修建豪华办公楼 (民间俗称‘白宫’) 等问题。2007年8月26日, 李国福从北京返回阜阳当天即被颍泉区检察院带走, 随后被拘留、逮捕。2008年3月13日凌晨, ‘白宫’举报人李国福在安徽省第一监狱医院死亡。”[1]对于李国福的突然死亡, 当地检察机关公布调查结果是:李国福自缢身亡, 依据是“其死亡现场呈现自杀迹象”。但李国福家属不认可这一结论, 他们认为李死得蹊跷, 原因有待查明。

此案经媒体曝光, 引起社会极大关注, 网民也掀起了热议的高潮。“许多网民认为, 根据当时的情况, 李国福没有自杀动机, 因此, 他们怀疑是被杀, 而现场的所谓自杀迹象应该是谋杀者或其他人刻意伪造和安排的。正是为了表述这一既像‘自杀’又似‘谋杀’的蹊跷死亡事件, 网民们利用自己的智慧, 以一贯的冷幽默, 在‘自杀’前面反常规地用了一个‘被’字, 创造出‘被自杀’这一另类表达方式, 将自己对此事的怀疑和不满蕴涵其中。”[2]

(二) “被字句”的广泛传播

“被字句”的广泛传播, 在于一次官方数据上半年居民人均收入增长11.2%。在当时经济相对萧条, 生活每况愈下的情况下, 居民人均收入却“被增长”了。其实, 每个人的收入易与统计的平均收入作比较, 也易与自己去年的收入作比较, 莫名其妙的“被增长”显然让很多人不满。此后, 又相继出现了高校毕业生“被就业”、公司员工“被全勤”、网友“被代表”等一系列“被”事件。因此, 有网友惊呼“我们已进入‘被’时代”。至此, “被时代”一词广为传播。

(三) “被”字新用法的构式义

与传统“被”字用法相比, 新兴的“被”字格式最早用来表示“对事件本身真相不明的质疑, ”如“被自杀”、“被失踪”。进而也开始表示“事件主体即当事者在不情愿的情况下被赋予某种本应自主产生的行为或状态, ”如“被自愿”、“被捐款”。此外, 还可表示“事件主体在毫不知情的状态下被赋予某种本应自主产生的行为或状态, ”如“被代表”、“被增长”、“被小康”。

“被XX”构式实质是带有评判义的构式, 其构式义可以简单地总结为“否认”。其一, 对事实的否认, 即没有XX, 却被认为是XX, 我们可以用否定词“没”来表示。我们可以将‘被抄袭’理解为‘没有抄袭, 只是被说成是抄袭’。”[3]其二、对能愿性的否认, 即不能或不愿XX, 却XX了, 我们可以用否定词“不”来表示。“如由于费用较高, 乘客并不愿意乘坐动车或高铁, 在遭遇低票价列车停开的情况下, 不情愿地去乘坐动车或高铁, 称为‘被动车’和‘被高铁’。”[4]

二、“被时代”的实质:公民权利意识集体觉醒的标志之一

(一) 公民的权利认知开始走向自觉化

“‘被’显然是一种主体表达, ‘被时代’里, 有人被××, 就一定有人在对别人施以××。一方的权利得不到主张, 被肆意侵犯, 必定会有一方在压制别人享有权利, 在侵犯别人的权利。比如‘被全勤’, 员工带薪休假的权利被无情剥夺了, 而剥夺他们这种权利的, 正是强势的单位、企业、工厂。”[5]然而现在, 公民在面对这些压制甚至侵犯他们权利的一方时, 不再一味的忍气吞声, 他们通过“被”字这种表达方式来表明自己的权利诉求。被“xx”的往往是弱势的一方, 当他们的权利得不到主张被他人肆意侵犯的时候, 他们通过这种方式表达自己心中的无奈与诉求。

(二) 公民的权利主张日渐趋向普遍化

随着“被”事件的不断出现和发展, 公民的权利主张日渐趋向普遍化。权利意识觉醒后的民众的呐喊, 体现的不再仅仅是对不透明事件真相的追问, 对不理性制度改革的渴求, 更是每一位公民对切身权益被全面尊重、被切实赋予的期待。在“被时代”的呐喊声里, 遗憾中抱有希望, 愤怒中怀有期待。在“被××”事件中, 公众的情绪和感触里, 除了有无奈、愤怒与怜悯, 更会产生“被剥夺”的忧虑与担忧。他们不希望“被”事件经过社会舆论的关注、制度改革的探讨后, 继续发生或者大范围地存在;他们更不希望自己对“被时代”的呐喊换来的只是沉寂, 而看不到改观的希望、得不到制度的回应。和有些网络流行语不同, 这个“被”字没有丝毫戏谑, 反而是庄严无比、异口同声地诉说着对个人权利的诉求。

(三) 公民的权利要求逐步趋于纵深化

“被时代”的“被主角”们不仅要求归还他们本该享有的权利, 在此基础上更要求约束和规范剥夺他们权利的强势一方的权力。既然劳动法明确地规定了员工有休假带薪的权利, 为何用人单位却敢于屡屡不兑现, 屡屡让自己的员工“被全勤”既然城镇职工的工资收入没有增长那么多, 统计部门的统计数据有问题, 为何被统计者不能要求统计部门公布他们的统计依据和统计信息?“‘被’字结构的流行, 展现的不是悲观与失望, 而应被看作是觉醒了的权利向尚不适应这种觉醒的权力的呼吁, 要求权力机构及其行使者顺应时代潮流, 学会谦抑、尊重, 收束不合时宜的行为作风, 改变无视民意的局面。”[6]“被”字背后流露出的是公民对个体私权利的无奈诉求, 这是一种微妙的诉求转变, 而政府公权力却未能及时明察, 仍一如既往地“在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上缺席、失语、妄语、诳语”。我们应该倍加重视“被时代”的呐喊, 尊重和保护公民的私权利, 严格规范和约束政府公权力的行使, 这样我们才有可能尽快结束身在“被时代”的尴尬和无奈。

三、告别“被时代”:促进公民权利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鉴于以上述及, 只有进一步增强公民的权利意识, 才能真正告别“被时代”, 摆脱身处“被时代”的尴尬与无奈。那么, 我们究竟应该如何促进公民权利意识进一步发展呢?

(一) 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经济条件制约着人们的思想意识, 我国曾经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建国初期又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这些经济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公民权利意识淡薄, 妨碍了公民权利意识的发展。“而市场经济以权利为本位, 市场主体及其一切活动都主要围绕权利或经济利益而运转, 企业和个人不再是政府的附属物, 不再受政府意志支配、围绕政府的行政权力和行政意志来运转。”[7]现代市场经济拥有独立的企业制度和健全的法治基础, 政府的职能得到了有效的规范。政府决策程序更为民主和透明, 政府权力受到法律的有效约束。而作为社会经济主体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的企业, 拥有独立的企业制度, 享有独立的各种权利, 这在很大程度上也促进了作为主要经济主体的公民主体意识和权利意识的觉醒和发展。

(二) 加强公民教育, 提高我国公民的文化水平

我国长期以来一直以“应试教育”为主, 忽视公民教育, 造成公民意识尤其是民主、法律和公民的权利意识的缺乏和淡薄。此外, 由于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统治, 重君国轻个人的思想影响深远, 人们甚至不清楚自己究竟享有哪些方面的权利, 更谈不上主动地捍卫和行使自己的权利, “臣民意识”的根深蒂固, 这是导致我国公民权利意识一直较为淡薄的历史原因。“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公民是否具有一定的权利意识, 取决于公民自身的内在因素。在现代社会, 公民的权利意识与其所受到的文化教育程度呈正相关。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 往往就越懂得如何去行使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 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8]因此, 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 前提条件便是大力发展教育, 加强公民教育, 提高现代公民的文化水平, 为公民权利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一定的良好的基础。

(三)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实现法治现代化

“中国是一个有着2000多年专制主义历史的古老国家, 古代的传统政治文化是以官 (权力) 为中心的, 官尊民卑、官贵民贱、官主民仆是封建专制社会的显著特征。而以‘官本位’为基础的管理体制所导致的‘人治’思想也影响深远。它从根本上排斥民主, 张扬统治者个人的‘权力’, 主张用强制手段, 不惜牺牲民众权利来达到专制。”[9]因此在当代中国, 应克服人治思想的影响,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这对于培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以说, 没有法制就没有权利意识可言。建国50多年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一旦法制遭到破坏, 广大人民群众的权益就会受到践踏, 公民的权利意识也会遭到扭曲。

社会主义法制的健全并不意味着法律越多越好, 更为重要的是法律是好法而不是恶法。如果法律不是对公民私权利进行有效保护, 而是过多地限制公民主体的自由, 那么这样的法律越多, 对社会的危害反而会越大。好的法律需要有好的立法程序来保障, 这不仅要求具体的立法过程公开、透明, 更需要比较健全的民主和宪政基础。在“法治”国家中, 所有的公民、团体和政府机构, 都必须遵守法律, 都不能凌驾于法律之上。任何个人或机构, 不论其地位和社会背景如何, 其违法行为都必须依法受到制裁。在这种环境下, 公权力和私权利能够和谐制衡, 无论是哪一方一旦违反法律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违法必究。此外, 法律要想得到公正执行不仅需要有健全的司法体系, 而且需要全社会良好的法治观念和守法意识。只有培养公民良好的法制观念和正确的法律信仰, 公民才能自觉地守法、护法, 并运用法律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公民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公民的权利意识也在一定程度上觉醒并逐步提高。而公民的权利意识的增强又促进了我国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提高, 更好地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快了法治现代化的进程, 进而加速了“被时代”的消亡。

摘要:公民的权利得不到主张是“被时代”来临的根源。另一方面, “被时代”的出现也是公民的权利意识集体觉醒的标志之一, 不仅公民的权利认知开始走向自觉化, 权利主张日渐趋向普遍化, 权利要求也逐步趋于纵深化。告别“被时代”, 我们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下, 提高公民自身文化素质, 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完善社会主义民主机制, 促进公民权利意识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被时代”,公民权利意识,觉醒

参考文献

[1][2]王灿龙, “被”字的另类用法—从被自杀谈起, 语文建设, 2009年, 第4期。

[3]曹大为, “被”字新用法解读, 现代语文, 2009年, 第11期。

[4]张明辉, 论时下流行构式“被XX”,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 第5期。

[5]李雪, 邵平和, 从“被自杀”看网络“被xx”格式, 语文学刊, 2009年, 第19期。

[6]宗和, “被”字当选年度第一汉字的意味, 人民公安, 2010年, 第4期。

[7][9]辛世俊, 我国公民权利意识淡薄的原因, 南都学坛, 2005年, 第1期。

[8]易联树, 论我国公民权利意识的觉醒与发展, 石油高等教育, 2002年, 第4期。

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倾向研究 篇5

关键词: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

中图分类号:D922.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12-0080-03

权利是法学的核心范畴,权利问题也就是法学的基本问题。美国分析法学家韦斯利·霍菲尔德在《司法推理中适用的基本法律概念》中指出,“所有法律关系都可归结为‘权利和‘义务;而且这些范畴足以用来分析即使是最复杂的法律利益问题。”{1}可见,研究法律问题,核心议题就是权利。而权利意识是权利行为的内在动因,是权利问题的基础。权利意识是主体对社会权利系统的主观能动把握,是权利系统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健全的权利意识才能引导主体有效行使权利。从目前的调查分析来看,当前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总体上较以往有所觉醒,但也呈现出功利化倾向,这不仅不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也将阻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所以,有必要对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倾向进行矫治。

一、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的表现

与传统中国公民义务观念强、权利意识弱的权利义务观念不同的是,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出现觉醒,有了巨大的进步,如:认识到公民权利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唯一源泉,知道国家权力为民所赋、为民所用,不再惧怕权力;更加关注自身权益的得失,一旦权益受损,勇于通过各种手段维权。这些进步并不代表当代大学生的权利意识已发展成熟完善,仔细研究就会发现,伴随权利意识的觉醒,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也呈现出功利化倾向,即更加关注自身权益而漠视他人权益和社会效益,关注眼前权益得失而忽视长远,关注经济利益而忽视基本政治权利。

(一)权利认知功利化。权利认知是权利意识的起点,指社会主体对于权利制度、权利运行等权利现象的认识状态。权利认知程度分有充分的认知、一般了解、不了解几种情况,一般来说权利认知程度反映着人们权利意识的强弱程度,二者成正相关关系。同时,权利认知是权利意识觉醒的基础,人们只有在获得比较充分的有关权利的法理和法律等方面知识时,才能对权利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能形成健全的权利意识体系。但当代大学生由于受功利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对知识的学习往往进行功利化的选择。调查发现,在权利意识包含的经济权利、政治权利、人身权利、社会权利、文化权利等诸多内容中,大学生往往最关注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并对相关权利的法律规定感兴趣,有意识地学习;而对于作为国家未来建设者和接班人必备的政治权利关注度最低,对于相关的法律规定不感兴趣,不愿花费时间、精力去学习,因此也知之甚少,导致一些大学生权利认知不全面,在初始阶段阻断了健全权利意识的可能性。

(二)权利主张功利化。权利是既可以行使也可以放弃的,任何人在主张或行使权利之前都会进行价值评估,但这种评估应该是全面的。权利主张功利化是指主体对于行使哪些权利、放弃哪些权利进行价值考量时,依据的评价标准是功利化的。也就是权利评价标准功利化直接导致权利主张功利化。权利评价是在权利认知的基础上对权利现象做出的价值判断。一般来说,权利评价的差异(有价值、无价值、价值大、价值小等)会直接影响主体对权利制度的认同程度和权利意志的强弱程度,进而决定主体是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实现权利。也就是说,在权利意识诸要素中,权利评价以更明显、更直接的方式有力地参与着权利制度的创建、運行以及整个权利体系的发展。正确的权利评价标准应该是全面的,既关注自我权利又要考虑到他人权利,既关注眼前的权利又要顾及长远,既关注人身财产权又关注政治文化权,这才会促使权利制度的创建、运行以及整个权利体系的发展呈现全面健康的态势。但当代大学生权利评价标准却往往呈现功利化倾向,对于法律赋予的权利在行使前进行功利的考量,“划算”就行使,“不划算”就放弃,而且“划算”与否的标准就是个人眼前的物质利益。

(三)权利维护功利化。维权意识是权利意识的重要内容,指当权利主体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损害时,积极主动地通过法律规定的维权途径和程序获得救济,以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包含两个关键因素,一是是否积极主动,二是是否通过合法途径,从这两点可以判断出主体维权意识和维权能力的强弱。大学生近年来维权意识增强,但仍然存在维权能力弱、维权意识功利化等不足。当权利受到侵犯时,一些大学生由于惧怕维权会遭到侵权者的打击报复或者担心维权成本过高,往往会自认倒霉,放弃维权。对维权进行经济成本的考量有时是必要的,但如果一味地、简单地从经济利益考虑,放弃维权,采取忍让、姑息的态度,就会纵容违法者的违法行为,助长侵权者的气焰,不利于法治社会的建设。

(四)漠视他人权利。权利意识不仅包括对自我权利的认知,也包括对他人权利的认同和尊重。每个人都具有天赋的平等权,任何人在享受自己权利的同时不可以非法侵犯和践踏他人的权利。日本学者川岛武宜指出:“自己权利的确立是以尊重他人的权利意识为媒介的,他人权利的承认和尊重是以自己固有权利得到确认为媒介的。”{2}黑格尔认为,人格权的内在核心价值就是“成为一个人,并尊敬他人为人”。就是说,主张自已的人格权,也应当尊重他人的人格权。如果滥用一项权利到了侵犯他人权利的程度,那么最终的结果将是所有人(包括自己)的权利都无法实现。不尊重他人权利,就会丧失自己的权利。当代大学生在权利平等意识方面的表现并不令人满意,在自我权利意识觉醒的同时,出现了以自我为中心、个人权利至上、自我权利无限膨胀、尊重他人权利意识极端淡薄的情况,大学校园中相继出现的大学生杀人事件充分印证了这一点。

二、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的后果

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会引发一系列不良后果,不仅不利于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将阻滞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

(一)不利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党在21世纪的奋斗目标。”一般来讲,一个国家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有“政府推进型”和“社会自主型”两种。“政府推进型”道路是一个自上而下的过程,指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在国家的推进下进行的,政府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动力。而“社会自主型”道路是一个自下而上的过程,民主政治建设主要是在社会力量的推动下进行的,人民群众是民主政治建设的主要动力。{3}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道路受历史和经济政治文化条件的影响,逐步由建国初期的政府推进型调整为政府推进和社会自主相结合,民众在民主政治建设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也就是说,发展现代民主政治,必须充分发挥民众在社会建设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民众具有很强的民主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作为未来社会建设主体的大学生,是社会中思想最为活跃的一支力量,他们的民主法治意识和权利意识状况直接影响着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而大学生功利化的权利意识导致他们不关心政治,不关心制度建设,其结果必将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除制度建设需进一步完善外,目前更关键的一环还是制度的执行和落实。正如黄建武所说:“即使人们消极守法,履行法律规定的义务,但不创造性地运用权利,或者放弃权利,这虽然也能使社会形成一种安定的秩序,但这种秩序是没有效率的……民主制度也会因人们不行使权利而无实效。”{4}受价值取向功利化的影响,大学生在权利行使过程中常常进行功利化的考量,漠视或放弃政治权利,导致已有民主制度的落实大打折扣。不仅如此,由于大学生经常放弃政治权利、行使权力实际行为较少,缺乏必要的政治参与历练,致使其权利行使能力不强,这些必将阻滞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二)不利于法治国家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在法治国家建设涉及的诸多环节和要素之中,公民法治意识的养成是基础和关键,而权利意识是其核心。“权利是法的内核,没有对权利的要求,也产生不了对法的需求和对法律的渴望。权利意识与法治观念的形成是密切联系的。权利意识的增强导致法治观念的生长,反之,法治观念的增长,也必将推动人们权利意识的扩张”。{5}可见,只有培育起公民普遍健全的权利意识,已有的法律制度才能落到实处。但如果权利意识出现功利化倾向,只考虑利益的得失,会影响立法质量,导致对执法、司法监督不力,阻滞法治社会建设的进程。首先,权利意识功利化会影响立法,阻滞法律体系的完善。大学生作为公民中知识层面较高的一个群体,理应在国家立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由于受权利意识功利化的影响,总是认为选举人大代表、民意调查、对于法律议案提出意见建议等都与自已的切身利益无关或离得很远,因此漠不关心或兴趣不大,往往置之不理或马虎应对。这就容易导致立法工作脱离民意,不仅对大学生个人来说是权利受损,更影响立法质量,阻滞法律体系的完善。其次,权利意识功利化会导致对权力的行使监督不利。权利意识功利化倾向会使大学生在行使监督权过程中进行功利化的考量,划算才做,而对权力的监督往往是耗时费力的,有时还会有很大的经济、政治风险,按功利化的标准衡量,其结论一定是不划算的,因此往往选择明哲保身、置之不理。这必然导致对公权力监督不利,致使滥用职权、以权谋私、权钱交易等不法现象滋生漫延。

(三)不利于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不仅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和法治国家建设不利,而且不利于自身的全面健康发展。社会的进步就是要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但功利化的权利意识会使大学生对于权利的认知、权利的维护、权利的主张等方面都以功利为标准进行取舍,导致对权利知识体系的认知不全面,一些权利被放弃,权利主张、权利维护、权利要求的能力受限,嚴重影响大学生政治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提升,而这些又是现代社会全面发展的大学生必备的素质。

三、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原因分析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后果严重,因此,必须认真分析形成的原因,及时进行矫治。

(一)社会大环境的影响。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会产生重要影响,权利意识作为思想意识的重要内容自不例外。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对大学生的权利意识产生了重要影响。经济方面,市场经济中追求利益最大化、以经济利益作为衡量成败标准的原则不断扩展应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社会生活的基本原则,制约和指导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导致大学生在权利评价时也以功利为标准进行衡量。政治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的唯GDP论,过分追求经济效益而忽视社会效益,对整个社会的价值追求产生片面的导向作用,导致社会各领域的价值评判包括大学生的权利评价也出现功利化倾向。文化方面,西方文化中追求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的功利主义以及主张“有用即真理”的实用主义等文化不断渗入大学校园;社会中只求速度不求内涵、只注重短期流行不注重内在价值的“快餐”文化、“灰色”文化对大学校园的浸染,在这一系列因素的影响下,大学生的权利意识慢慢呈现出以利益为标准、注重短期利益、关注自我利益的功利主义倾向。

(二)学校教育功利化。目前很多高校在权利意识培养中存在着功利性的目的,为实现对学生的有效管理,简单地把大学生责任意识培养放在首位,忽视或有意识地忽视权利意识教育。一些高校管理者认为,对于自我意识彰显、权利意识觉醒的当代大学生来说,责任意识教育必须摆在突出地位,如果过多的强调权利意识,势必会助长学生的私欲心,影响责任意识的养成,不利于学生管理。为使学校各项制度及具体事务顺利落实,高校管理层更多的是希望学生能够多服从、多尽义务,在日常管理中,如学校管理制度的制定、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设置等方面,多侧重于对学生责任意识和义务观念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服从学校管理和各项规章制度,对于现代社会公民必备的权利意识却极少提及甚至有意回避,这样的管理模式短期内确实有助于约束学生过度的自我行为,方便管理,但从长远来看,这种一贯地忽视学生权利意识而单项进行责任要求的管理和培养方式,势必会导致学生对权利的陌生,权利认知缺失、权利主张、权利维护能力不足,同时长期的义务观念渗透而缺乏权利意识培育的教育方式,也会严重影响学生主体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养成,割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学生更多关注自身权利而忽视社会发展,造成权利意识出现功利化倾向。另外,课堂教学中重法律轻法理的实用主义教学思路也影响了大学生健全权利意识的形成。如:以往《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课的教学中多注重实用法律的讲授和法律知识的传授,而法治思想教育相对薄弱;在权利义务教学方面,重点往往放在公民权利义务内容的讲授上,即教给学生享有哪些权利、应尽哪些义务,而关于什么是权利意识、为什么要培养权利意识、健全的权利意识对于自身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方面没有详细的阐述,这种没有讲清“所以然”的灌输式教学势必会导致大学生对权利理解不透、学习动力不足,也就很难培养起健全的权利意识。

鉴于以上分析,必须对大学生权利意识功利化倾向进行及时矫正,这是一个系统工程,需社会全方位的共同努力。就学校教育来说,学校管理层应及时转变管理模式,教师必须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思路,除了阐述清权利意识的相关理论外,还应在培养学生的整体观念、大局意识、正义感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多下功夫,以从根本上矫正价值取向功利化倾向,标本兼治,最终培养大学生形成健全的权利意识。

注 释:

{1}沈宗灵.现代西方法理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146.

{2}(日)川岛武宜.现代化与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69.

{3}虞崇胜.从政府推进到社会自主:新世纪中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J].江苏社会科学,2002,(2):154-160.

{4}黄建武.法的实现——法的一种社会学分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篇6

首先, 当代大学生法治观念比较强烈, 对于涉及自身利益的权力非常关注, 可以说其权力意识明显增强, 对于权力问题态度明确, 不会轻易受到他人影响, 具体有以下几种表现:其一是对于学校的各项收费比较关注, 要求学校的收费制度透明化;其二是对于辅导员以及任课教师的态度比较在意, 如果其在开展教育的过程中使用不当言语, 学生会认为其侵犯自己的人格权;其三就是所有高校都存在的宿舍检查问题, 学生不满宿舍管理老师未经允许私自进入自己宿舍。

其次, 是当代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出现过度维权现象, 对于自己所要求权利的合法性缺乏正确认识, 对自由的认识也存在偏差, 对于学校及教师的管理存在一种抵触情绪, 经常认为学校或者社会有义务做哪些事情, 总结来说就是不能准确判断权利的合法性[1]。

最后, 当代大学生不能明确权利与义务之间的对应关系, 这也是当代学生管理存在困难的重要原因, 学生往往都是放开胆子行使自己的权利, 考虑不到自己的行为是否破坏校规校纪, 是否对他人造成不利影响, 比较典型的就是学生不允许宿舍管理教师擅自进入宿舍检查, 但是却无视校规擅自使用大功率用电器, 没有考虑到维护宿舍安全是大学生的义务, 这种对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认识会加剧其个人主义, 不仅不利于学生管理工作, 其在步入社会后也会缺乏一定的责任感。

二、基于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变化的学生管理引导工作

(一) 重视法治教育

学校可以通过法治教育对学生的权利意识做出正确引导, 首先, 通过基本法律知识的学习明确自身权利, 并且找到维权的正确途径;其次, 学校要通过多种方式向学生了解校园规章制度, 除了发放学生手册以外, 还要要求辅导员组织主题班会, 使学生明确自己在大学期间应该遵循哪些规章制度, 将自己享受的权利与应履行的义务对等起来, 一方面是认识到权利的合法性, 改变其极端的权利观, 另一方面认真履行自己作为学生的义务, 不违反国家法律、不破坏校规校纪, 提升自己的法律素养, 改变极端的权利观念[2]。

(二) 建立大学生权利维护中心

高校应该建立大学生权利维护中心, 这一机构的建设不仅为大学生维权提供帮助, 同时还要对大学生的维权行为进行规范, 如果说加强法制教育是从理论上丰富大学生知识, 那么大学生权利中心就是维权的实践场所。首先, 可以鼓励大学生多参与一些权利维护实践, 通过实践引发学生的共同思考, 有些冲突的发生并不是单方面错误引起的, 学校不能认为完全认为是由于学生不守纪律造成的, 学生也不能完全认为是学校侵犯自己权利造成的, 这样双方都能够在实践中对权利有重新认识。其次, 权利维护中心管理者由学生管理教师和学生干部共同组成, 处理维权事件时一定要做到公平公正, 尤其是要对学生的维权行为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其分析事件始末, 避免学生的偏激看法影响维权过程。

(三) 灵活使用学生管理方法

教师所使用的管理和引导方法会对学生管理水平产生直接影响, 学生管理工作者一定要充分认识到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变化, 深入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家庭背景以及思维方式等, 并将这些信息作为基础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 改变原有的说教式教育, 使学生感受到自己是被尊重、被理解的, 愿意主动与教师交流, 调和师生、生生矛盾, 营造出一种融洽的管理氛围。另外要发挥班干部的价值, 了解一些不愿意与教师沟通的学生信息, 明确其需要什么, 并在制度允许范围内为其提供帮助, 打开其心结, 使其重新审视教师的管理和引导[3]。

当代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维权意识, 但是往往只重视权利却忽视义务, 责任感不强, 对此高校一定要丰富学生管理手段, 考虑到其性格特征以及思维特征, 将管理方式柔性化, 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一方面要维护学生的权利, 另一方面还要纠正其意识偏差, 形成责任感, 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

摘要:学生管理工作是高校管理中的重点内容, 如何在管理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权利意识, 发挥学生管理工作的价值, 是高校一直在研究的问题。概述了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现状, 并以此为基础分析了学生管理中的引导工作。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学生管理,引导

参考文献

[1]张兆坤.注重学生权利意识构建高校学生管理新思路[J].管理观察, 2008, 12 (14) :154-155.

[2]翟春.学生权利与管理权力的互动:高校共青团工作如何适应大学生权利意识的觉醒[J].理论界, 2006, 13 (15) :113-114.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篇7

(一)重视自身权利。

当前学生对自身权利意识方面有着比较自觉的认识,并敢于旗帜鲜明地将自身作为个性张扬、精神独立的重要表达方式。他们对自身利益的保护意识较为强烈,对自己作为教育消费者的身份有着较为清楚的认识,能够从消费者权利角度,主动了解并思考教育消费方面的事情,比如,学杂费的收取是不是合理,教育质量能不能和自己的教育消费支出相符合等。对学校的一些规则制度,也有着自己的很多看法于,经常评论其是否科学是否合理,并且希望通过一些合适途径表达自己的意见。

(二)积极表达权利诉求。

当代青年学生并不满足于停留在自我权利意识的觉醒阶段,作为希望接受到优质教育的年轻一代来讲,他们关注的是怎么才能将自身的权利意识通过合理、妥当的方式来得以表达,并且得到实现。他们希望能通过高效直接的途径,能让学校管理者从学校制度建设方面切实保障他们的各项正当权利。

二、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变化的主要原因

(一)思想领域里的发展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自由主义思想理论随着30多年的传播,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当代青年一代追求自由、进步的状况相适应,推动着大学生积极追求更加适合自身发展的途径,促使他们更加深入的思考与自身密切相关的学校管理工作,勇于发现学校体制、管理层面存在的诸多问题,并提出自己改进的建议。发展到今天,学生的自身主体意识变得更加强烈,他们要求能够实现与学校的管理层真正的平等对话,切实深入到对学校管理和自我未来的规划进程中去。

(二)传媒方式的多样化。

报刊杂志以及网络的飞速发展的飞速发,不但改变着大学生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而且正在改变着他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当前上网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通过网络媒体可以自由地发表见解、展现自我。网络媒体以其特有的开放性、平等性,传播各种知识信息和思想观点,给大学生各方面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和冲击。

三、当代大学生权利意识增强下的学生管理工作新思路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一直沿用旧的传统模式,管理理念是以管为主,管理的方法多是采用约束、制约和惩戒的方式,与现实的要求相去甚远,所以管理结果往往不尽人意。如今提倡的学生为本的教育管理思路,要求我们要转变观念,转变管理模式,为大学生的成长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一)正确认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法律关系。

在计划经济年代,进入高校就代表自己以后有了保障。大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可以享受各种各样的“学习津贴”。在这种教育管理模式中,高等院校与在校学生之间是单向的“予”与“取”的关系,是教育、管理与受教育、被管理的关系。实行高等教育成本分担后,大学生要面向市场通过双向选择来就业,高等院校也在校学生的关系也发生着改变。学生不再只是接受教育、接受管理的“受益者”,同时,他们还是所在高校教育、管理和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用户”。这种体制上的变化,凸显了尊重和维护学生权利的重要性。近年来,随着高校改革步伐的推进,学生自费就学、自主择业,对高校传统的管理理念和模式带来了严重的冲击。在我国由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的大背景下,依法治国已成为我国基本国策。在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学校一方面有权依法制定各项学校规章制度对学生进行管理已保证教学的顺利开展;而另一方面,学校同样有义务保障大学生的各项合法权利。

(二)正确认识和对待高校学生的权利意识。

学生通过正当途径所表达争取权利的要求,这是社会进步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结果,是了解学生现状和需求的途径之一,而不能将这一变化当成是学生对学校管理工作的寻衅阻挠,从而压制学生表达自身权利的自由。我们要通过各种科学有效的方式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所求,对他们对管理工作质疑、误解的地方,我们要予以解释说明;对真正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勇于面对、认真解决;对当前确实存在而又没有能力解决的问题,我们做好记录,积极寻求有效的方式解决。

论析在校大学生权利意识的培养 篇8

提高情商是大学生成人成才的必备条件

人的成长过程中, 影响人成人成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心理学家研究认为, 高情商是个人成功、成才的决定因素。高情商的人人格完美, 心理素质好, 综合素质高,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驾驭自如, 这样的人善于与人合作, 受人欢迎, 具有极大的人格魅力, 自然成功机会多。美国一家很有名的研究机构对188个公司的高级主管所做的智商和情商的测试结果显示:对领导者来说, 情商的影响力是智商的9倍。著名的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先生在谈及高情商的重要性时曾说过:“高情商的人对自己富有自觉心, 不妄自尊大, 也不轻易妄自菲薄, 并能正确的对待别人, 不盲目攀比, 不会因为嫉妒和不服气迷失了自己, 对在社会中可能扮演的角色有一个明确的定位;高情商的人对别人富有同情心, 并有自己的奋斗目标。”[3]高情商的人还由于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遇到困难时, 能冷静对待, 不骄不躁坚持到底, 同时愉快地接受各种挑战, 并勇于创新。由此看出, 情商对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影响是直接的, 也是巨大的。因此高情商的人比高智商的人更容易获得成功。

对于现代的大学生来说, 情商的高低影响着你的就业和决定着你事业发展的前景。在当今中国社会体制转轨, 经济转型这样一个大变革时期。高校毕业生将面临着发展机遇和严峻挑战:一方面, 社会给他们提供了更多的施展才干的空间和职业岗位;另一方面, 社会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毕业生必须在知识、智力、专业、素质等各方面全面发展, 才能适应这种变化了的需求, 从而谋求一个称心如意的职业, 实现人生价值。目前许多企事业单位在招聘新员工时, 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应聘人员的情商素质。在一年一度的各级公务员考试中, 也都增加了关于情商的内容。如果身在职场, 无论从事哪种职业, 身居何种职位, “智商决定是否录用, 情商决定是否升迁”已成为决定职业发展的重要信条。因此在校期间的大学生应该注重情商的培养, 使他们的综合素质水平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在校大学生应如何提高情商

1. 加强自我意识教育, 促进和谐自我的形成

自我意识又称为自我, 是个人对自己的自觉因素。自我意识是一种多维度、多层次的心理系统。从心理形式上看, 自我意识表现为具有认识的、情绪的和意志的三种形式, 其中属于情绪的有自我感受、自爱、自尊、自恃、自卑、责任感、义务感、优越感等等, 统称为自我体验。自我意识的三种形式综合为一个整体, 便成为个性的基础———自我, 如果自我发生障碍, 就有可能失去自己肉体的实在感, 最终导致人格障碍, 更不用谈什么高情商了。积极的自我意识包含着“我要成为怎样的人”的自我实现的目标, 这是一种无形的动力, 只有具备积极的自我意识, 才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 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才能积极开发和利用自身的巨大潜能, 干出非凡的事业来。对于大学生, 应该学会冷静地分析自我、把握自我充分了解自己的优缺点, 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条件, 尽量避免产生不良情绪。中外名言警句“人贵有自知之明”和“认识自己, 你就是一座金矿”充分说明了自我认识的重要性。

2. 学会认知情绪和调控情绪, 善于自我励激

调控情绪是指个人能左右情绪的发生和结果, 使之与期望的目的相一致的过程, 这种调控过程是通过对情绪的激励和克制来实现的。由于在当代大学生中压力源的广泛存在, 加重了他们的心理负担和不良情绪反应, 而如不能很好地调控情绪, 则会影响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考试、择业等等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同时还要善于自我激励, 自我激励是一种在任何时候都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充满激情, 不怕挫折, 不自怨自艾, 永远进取的自我强化意识, 是积极向上进取的内在动力。这样在以后实际工作和学习中遇到困难和挫折的时候, 就能更好地调动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调控自己的情绪, 充满信心, 满怀希望地去克服困难, 坚定不移地奔向既定目标, 将自己带入崭新的人生境界。情商高的人有很强的上进心、进取心, 对未来, 对社会, 对祖国, 对民族, 对单位, 对家庭, 对自己, 对人生都充满希望。

3. 走出课堂, 走出校门, 多实践, 多锻炼

一方面, 可以通过实践教学环节和第二课堂培养大学生的情商。在校学生应充分利用学校优势资源, 广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积极参加公益活动、社团组织和院校的各项活动, 充分锻炼和培养自己的情商, 逐步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与人沟通能力、合作精神、吃苦耐劳的精神、敬业和奉献精神等情商素质。实践教学环节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手段。

另一方面, 可以走出校门, 充分利用寒暑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寻找更多的机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 逐步增强自身的社会适应力。通过这种锻炼更深刻地认知社会、检验自己, 进而认知自我, 理解他人, 完善自身, 正确的表达情感, 控制情绪, 合理处理人际关系。同时, 还能激发起自己的爱国情、民族情和自豪感, 增进对劳动人民的深厚感情, 把自己的远大理想和奋斗目标与国家和社会需求和谐的统一起来, 为国家出一份力, 作一份贡献。

4. 学会处理好人际关系, 要有良好的人缘

人际关系包括在社会交往中的影响力、沟通能力、处理矛盾的能力和合作协调能力等。一个人的成功离不开社会沟通, 少不了与人彼此的协助。这些都需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展示自己、影响他人的能力。[5]只有学会与人相处, 才能把自己的情商升华到更高层次。现在不少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普遍低下, 在新环境中比较拘束, 适应较慢, 在异性和非同龄人面前会有所紧张, 不够大胆, 不主动交往, 甚至有少数同学有自闭心理。这都是需要改进的。正确处理好人际关系就是要理解他人的情感, 同情他人, 设身处地地为他人考虑, 充满爱心, 诚信正直, 乐于吃亏, 学会分担他人的困难, 分享他人的幸福。一般说来, 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 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 热情乐观的品质, 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实问题, 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 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 迅速适应大学生活。所以在校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该要主动与他人交往, 不要消极回避, 尤其是要敢于面对与自己不同的人。其次要善于去做, 大胆走出校门, 加强交往方面的知识积累, 在实际的交往生活中去体会, 把握人际交往中的各种方法和技巧。在人际关系日趋复杂的现代社会中, 有效建立和运用良好的人际关系至关重要。不论在工作或在生活中, 谁拥有了良好的人际关系, 谁就拥有了成功的优势。

5. 锻炼和磨砺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使大学生具有健康心理和阳光心态

对80后的大学生来说, 加强心理素质教育尤为重要。心理研究表明, 承受挫折的能力和其他心理品质一样, 可以通过学习和锻炼而获得提高。因为现代社会, 信息广, 变化大, 机遇多, 节奏快。生活的海洋越广阔, 风浪就越大;成功的机遇越多, 受挫折的次数就越多。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强, 能承受打击或经得起挫折;有的人心理承受能力弱, 经不住挫折考验, 面对挫折消极悲观、忧郁, 自然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 重者则导致心理障碍, 影响身心健康。因此,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 增强学生的抗挫折能力, 学校要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的课程, 有意识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 并与心理测试、心理引导、心理教育结合起来, 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引导大学生控制情绪, 增强社会应变力, 帮助大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和阳光心态。

结论

大学生正处在长身体、学知识的最基础的阶段, 也是情商发展的重要时期, 仅仅认识到情商的重要性和找出提高情商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一方面, 作为学生个体来说, 需要付诸行动, 坚持不懈地培养与修炼。“命运之神往往青睐生活中的强者———他们不是命中注定有惊人的成就, 后天的努力才是他们事业成功的归因, 而情商则是命运天平中关键的砝码。情商较高的人, 一般能把握住生活的机遇, 最终取得成功。”[6]另一方面, 作为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 逐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 增强学生战胜挫折、克服困难的决心, 磨炼学生顽强的意志, 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树立学生健全的人格, 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适应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蔡克勇.21世纪中国教育面向何处[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9.

[2]唐柏林.当代大学生情商教育基本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 2008 (5) .

[3]雷体翠, 李文华.大学生情商教育内容的新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学报, 2007 (3) .

[4]朱影, 王凤辉.大学生情商教育的几种途径[J].辽宁教育研究, 2006 (1) .

[5]蒋笃军.论大学生情商培养[J].河南教育 (高校版) , 2006 (10) .

上一篇:我的外婆话题作文下一篇:中恒电子商务经验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