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2024-10-29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精选12篇)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1.独立学院学生的培养目标

近年来, 随着国家对独立学院的办学行为的逐步规范, 独立学院的办学定位和培养目标也变得更为清晰和明确, 就是要“自觉地以社会、市场和就业为导向, 合理定位, 走应用性本科教育的路子, 强化教学工作,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即立足于教育教学, 将学生培养成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2.高等数学概念在专业应用中的重要性

对于独立学院本科教育, 数学课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为后续专业课提供数学支撑.要做到数学知识与专业知识的有机结合, 最终达到学生针对专业上某一问题具有判别问题是属于哪一数学概念范畴的能力目标, 只有切实理解概念的本身实质, 才能做到将实际专业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 做到利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专业问题.

二、问题的分析和解决

1.在思想上重视概念的教和学

大部分高等数学概念有着很深刻的实际背景, 它在解决现实问题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 因此要想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就要使教师在概念教学中重视概念的教, 学生在概念学习中重视概念的学.但是目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一个定义, 三项注意式的抽象讲解或者轻轻点水一笔带过, 在学生对概念还没有基本理解的时候就要求进行概念的综合应用, 许多老师甚至认为教概念不如多讲几道题目更省时省力;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不知道学习数学概念有什么用, 只想着学会解题考试能过关将来能拿到毕业证就行了.基于这样的现象就需要教师在概念教学中正确引导, 使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更加重视概念的教和学.

2.经历概念的形成过程, 更好的理解概念

高等数学概念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 因此在概念教学中, 只有结合生活实际, 经过概念的提出、发现、抽象、概括的过程, 才能让学生更深刻地认识概念, 理解它本身的价值, 最终才能更好地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三本的学生数学基础差, 思维不灵活, 在概念教学中如何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概念呢?

(1) 以适当的实际背景引入概念,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主要学习的高等数学的概念有:极限、导数、微分、定积分、二重积分、线面积分、无穷级数、常微分方程等, 这些概念在旧的教学模式下, 每个概念的引入往往就是那些固定的例子, 可是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学生生活环境的变化以及所学专业的不同, 不能仍完全沿用旧有的模式千篇一律, 在引入概念时要以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 创设能反映科学前沿学生容易理解符合学生不同层次不同专业的问题情境.如在引入导数概念时, 对于学财务管理的学生就不要以平均速度瞬时速度引入, 而以平均成本边际成本引入或者跟本专业有关的其他问题引入更能贴合学生的实际, 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重现概念的形成过程, 让学生经历数学活动的过程.高等数学概念是一系列探索活动的产物, 我们应该让给学生重现知识发现形成过程, 让学生亲历操作、归纳、演绎、讨论等的数学活动过程, 完成由较为直观的表述向严格的形式化表述的转化, 把生动活泼的理性思维通过数学概念的生成传导给学生, 从而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但教学过程中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 特别是对于三本基础较差的学生.

3.广泛联系实际, 灵活应用概念

在我们理解清楚概念以后, 最重要的是巩固概念和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以及应用能力, 然而教学仍然是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如何计算上, 这样势必就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 在教学过程中, 应该把重点放在如何教会学生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上, 注意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在总结出概念后一定要强调概念的物理意义.

(2) 数学概念的高度抽象性, 决定了对它的认识过程的曲折性, 不可能一步到位, 需要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 在对实际问题的设计时由易到难层层深入.

(3) 教师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的重要性, 但很多老师对数学的应用存在错误的认识.他们误以为应用就是与实践联系教会学生解决应用题, 于是在课堂教学中, 训练学生做大量的题目, 教他们在遇到何种类型的题目时用何种方法, 结果学生的解题能力提高了, 数学应用意识似乎也得到了体现, 殊不知, 这不但是不利的, 反而是有害的, 因为它给人以假象, 让学生得出错误的结论:应用意识、应用能力的培养在于是否做了大量的应用题, 是否将其进行归类, 这其实是教学生熟悉的解题技能、大量的应用模式, 并不能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摘要:培养实用的社会应用型人才是目前独立学院的最佳人才定位, 高等数学课程是学习专业课的基础和工具, 其概念大部分都具有一定的实际背景, 来自于生活, 又应用于生活, 那么在概念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将是我们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深思的一个问题.

关键词:独立学院,高等数学,概念教学,应用意识

参考文献

[1]方云.培养学生数学应用意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行知路, 2009 (1) .

[2]奚修章.高等数学概念的教学.聊城大学学报, 2004, 17 (2) .

[3]施昌海.独立学院培养目标刍议.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7 (1) .

[4]姜晓明.浅谈高等数学课的数学概念教学.教育研究, 2006 (2) .

[5]章建跃.中学数学课改的十个论题.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0 (3) .

[6]石雪梅, 罗新兵.APOS理论及其对数学概念教学的启示.中学数学教学参考, 2010 (3) .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2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发达国家曾经走过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弯路,并为此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尽量减少污染,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一、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曾经风景如画的南京十里秦淮,如今已是垃圾充溢臭气熏天的“龙须沟”,淮河水无法饮用,大运河鱼虾绝迹,九七年的黄河断流,九八年的长江洪水,去年的沙尘暴等等,其后果已是触目惊心。至于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而中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与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环保意识一旦形成,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作用。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 学 学 科 的特点,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

在中学化学教材中,包含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作为大气污染物中的头两号“杀手”so2和co,在初中课本和高中一年级课本中都做过初步和系统地学习。教师在讲授该节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so2、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co的产生及so2、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并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这种污染物的形成及危害。对于大气污染中的另一“杀手”――光化学烟雾,在高中第二册(试验本)教材中也介绍过,教师可结合1942年的美国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给学生讲清其形成过程及危害,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测定雨水的ph值、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有毒性气体(如so2、co等)放出的试验时,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从自身做起,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境教育

一方面,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从自身做起,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充分利用节约能源(如节水、节电、充分燃烧煤气、石油液化气等),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如电池回收、不乱到污水等),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如含p洗衣粉、喷发胶等),敢于同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3

下面,仅就以实验教学为主要途径,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化学变化规律、基本理论三类概念,谈谈个人浅见,请先哲和同行们指教。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

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

教师在演示盐酸与碱一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就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了有蓝色的氢氧化铜,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

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

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找到了极有说服力的依据。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4

一、从概念的基本内容入手,层层剖析,培养学生思维的周密性

以“同系物”为例,在此概念学习中,首先要学生能准确表述概念的内容:“结构相似,组成上仅仅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的一系列有机物互称为同系物”。

这一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呢?何为“结构相似”?此时要穿插小例子来说明它,如烷烃的同系物的结构相似,指结构特点相同,即碳碳单键,链状结构。在此特别要注意的是链状结构,不排除带有支链的情况,如CH3CH2CH3和CH3CH (CH3) 2,虽然前者无支链, 后者带支链, 但仍然被认为是结构相似, 这们互为同系物。

二、对概念深挖掘,寻找概念的言外之意,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组成上仅仅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还可推出什么结论呢?

(1) 同系物间分子量之差一定为14的整数倍。

(2) 分子式为A的同系物的通式可表示为:A (CH2) n

[应用]如甲烷同系物通式可表示为CH4 (CH2) n-1(其中n≥1), C6H6的同系物通式可表示为C6H6 (CH2) n-6(其中n>7),将它们展开后和课本上烷烃和苯的同系物的通式是一致的。然后让同学们根据此方法分别推导出其他几类烃的通式。通过这一推导可让学生感到对概念挖掘的重要性,从而也培养了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三、在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思维的概括性

在上面推导基础上,应再可编制些具有一定隐蔽性的小练习来充分显示掌握概念的重要性。

例1.常温下3种气态直链烃A、B、C,其体积都为VL,它们分别与等体积、过量的氧气充分燃烧后,测得气体体积都增大,且依次增大V/2 L,耗氧量依次增大3V/2 L,试推导3种气态烃的分子式。(气体体积都120℃,1atm下测定)

[解析]由烃的燃烧反应式可知:

由于燃烧后气体体积都增大,所以V (y/4-1) >0, y>4;由以上燃烧反应式可见相邻两烃燃烧后,气体体积之差为

V (y 2/4-1) -V (y 1/4-1) =V (y 2/4-y 1/4) =V△y/4;而耗氧量之差为 (△x+△y/4) V,再由题中提供气体体积增大值、耗氧增大值,列关系式:V△y/4=V/2和 (△x+△y/4) V=3V/2;解之得△y=2,△x=1即相邻的两烃在分子组成上仅相差一个CH2,这一结论推出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联系同系物概念可知,A、B、C互为同系物,所以3种气态烃的分子式只可分别为C2H6、C3H8、C4H10。通过这一习题的练习,让学生明白在实际应用中,才能真正掌握基本概念的道理。

通过上述习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推出如下结论:n mol相邻烃的同系物完全燃烧后(∑生成物的物质和量-∑反应物的物质的量)这一数值,依次增大n/2 mol,耗氧量依次增加3n/2 mol。

实际上,回头想一想,这一结论,也是由于基本概念中,同系物在组成上仅仅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所致。

四、在概念的深化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

概念是发展的、开放的,需要适当的深化。化学概念的深化,有时是随着学生认识水平的提高、抽象能力的加强而发生的,通常表现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从狭义的理解扩展为广义的理解。针对这一点,可编制些对应的习题,对概念复习适当深化,一来可使复习赋予“新意”,二来也可以加强基础知识,又能强化思维的训练,培养思维的广阔性。为此,在前面对同系物概念的复习基础上,可编如下试题来进一步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例2.高等化学课本上把下列2组系列也称为同系物(或同系列)回答问题:

⑴全氟烷烃同系物:CF4、CF3-CF3、CF3-CF2-CF3,……系差为_____

⑵线型稠苯同系物:

1、2、3、4、个苯环…

通过以上2组同系物中的共性,请你给一个更为全面的定义_______如果用W表系差,系差数用n(其中n=0, 1, 2, 3……)其它原子或原子团用A、B表示,试写出新定义下同系物的通式_________。

按新定义同系物概念的要求回答下列问题:下列4组化合物中,不可称为同系物的是()

[命题意图]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归纳、总结及应用的能力,有一定的难度,但学生在掌握上面的知识基础上,这一难度是能接受的,让学生在已掌握的概念的基础上“跳一跳”,能提高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能力,学生通过对本题的解析,对同系物的概念有了一个新的、完整的认识。

[解答]⑴的系差为CF2,⑵中的系差为C4H2,⑶由上两小题不难推出,新定义下同系物的定义为:结构相似,组成上仅仅相差一个或若干个系列差的化合物。通式为A-[W]n-B(其中n=0, 1, 2, 3……)。式中A、B是任意一种基团(或氢原子),W为2价的有机团,又称为该同系列的系差。⑷通过观察,再利用新定义下同系物的通式,发现唯有(C)不能改造成符合通式为A-[W]n-B,故应选(C)。

当然,在此概念的复习中,也可以将同系物、同分异构体、同系物、同素异形体这4个有“同”的概念进行“同中求异”的比较,一次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总之,在概念的复习中,要多层次、多方位进行,编制的习题要有针对性,有梯度,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摘要:概念是化学学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化学概念的学习, 讨论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学习兴趣的提高。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5

化学与环境保护存在着紧密联系,作为一名化学教师,必须担负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在日常教学中,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知识状况,采取巧妙的方法,将环境意识和化学知识巧妙、适宜地结合起来,在教学的各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使环境保护教学寓于化学教学之中。那么,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如何开展环保教育呢?

一、挖掘教材内容融进环保素材

新课程初中化学教材中涉及环境保护的内容约占30%,教师要在讲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针对性地添加与环境保护有关内容,寓环境教育于化学知识教学之中。在讲授“空气的成分”一节时,首先让学生了解,一个成年人每天吸入空气大约为12m3~16m3,空气的质量对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接着列举空气污染的典型公害事件:1952年冬,伦敦天气阴冷潮湿,家家烧煤取暖,空气中so2浓度增大,由于无风,烟雾下压,多天不散,许多人出现了胸闷、喉痛,年老体弱者死亡4000多人。

为了让学生对空气污染有一个更真切的认识,笔者组织了一个小调查:你有多久没有看到天空中的星星了?最近一次看到是在何时何地?没有看到星星的原因是什么?看到这些问题学生们都很兴奋,纷纷表示很久没有看到城市天空中的星星了,而乡村的夜空是星星的乐园。紧接着就组织学生开展“空气污染物来源”的查找活动,同学们积极准备,热烈发言,最后总结出空气污染物的`来源主要有:工业上化学燃料的使用过程中产生的so2、氮氧化物、粉尘等;汽车尾气的排放;农垦烧荒,树叶、麦秸、垃圾的焚烧;建筑工地上的扬尘;家庭装修产生的有害气体。

二、延伸课本内容提高环保意识

化学教师应该抓住课堂上的各种机会,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将其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在讲授“水和溶液”一章时,为了让学生认识到水资源缺乏、分布不均匀及严重污染情况,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在课堂上引用大量数据。地球上的水,总量估计有2×1018吨,其中海水占97.2%,冰山、冰川占2.15%,人们可以利用的淡水只有0.65%左右。我国水资源排世界第六位,而人均水资源不足世界人均水量的1/4,随着人们用水量的日益增加和严重的水污染,占陆地面积60%的地区已面临淡水不足的困境,缺水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制约因素。

同时,组织学生到自来水厂、污水处理厂等地进行实地调查,采集有关数据,并要求学生了解家庭和学校的用水情况,紧接着进行“我的节水小窍门”的交流活动。活动中学生们提出各种节水、护水的小办法,例如,洗衣服不要使用含磷洗衣粉,洗衣、洗菜的水可以冲厕所和拖地。

三、规范实验操作养成环保习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化学实验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化学教学中不可缺少的环节。教学要有效地结合实验,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许多化学实验,生成物中都有有害气体、液体、固体等物质生成,不可避免的产生一些环境污染。所以在实验时要特别加强对学生环境保护教育,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初中化学实验大多数是通过观察化学反应现象定性探究物质的性质,药品的用量不影响反应结果,所以在教学中,不论是演示实验还是学生的分组实验,都提倡化学药品用量的微型化。微型化实验不仅节约药品还减少污染。同时,加强知识的系统性学习,合理安排实验顺序,减少实验过程中的等待时间,以减少污染物的产生。例如,在做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实验时,二氧化碳一经产生就是连续的,所以,提倡学生制取气体之前,做好收集气体和探究气体性质的准备,实验一气呵成,减少药品用量,降低污染。实验结束时,要求学生对实验废液、废物不能乱倒、乱扔,应倒入教师指定的容器里,能够回收的,尽量回收。要求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让学生从自我做起,从点滴做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四、联系生活实际争做环保主人

教学中可以充分利用第二课堂,将日常生活中的环境问题拿出来进行讨论、交流。例如,我国正在大力提倡“禁止使用方便袋”,教学中可以就这个话题进行讨论:为什么要禁止使用方便袋,方便袋“不方便”在哪里,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还在使用,当你看到你的家人还在使用不可降解的塑料袋时进行劝解了吗?再比如,现在世界各国都在关注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提倡低碳生活。针对这个话题,教师和学生都对自己的生活习惯进行了反思,例举出自己和家人低碳的生活习惯,还有哪些是需要改进的。

化学教育与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篇6

一、培养学生环保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了严重的不良影响,比如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因此,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对其一生的社会行为,乃至对整个中国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无疑将产生巨大的影响。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决定了它在培养学生环保意识中的重要地位。因为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都与化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的教育。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1.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渗透环保教育

初中化学教材中包含了许多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内容,例如教师在讲授大气污染的内容时,就应给学生讲清大气污染物的主要成分SO2和CO的产生、特性及对人类的危害,并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讲解如何避免SO2和CO的产生,以及SO2和CO中毒后如何处理等,再由SO2的特性讲解“酸雨”的形成及其危害性,从而提高学生对环境污染的重视程度。

2.在化学实验过程中,进行环保教育

首先,教师应该以身作则,除了积极宣传环保知识外,还应身体力行地在化学实验中演示和指导,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其次,在实验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向学生介绍试剂的性质,以及预防环境污染的措施。如要密封保存和储存浓盐酸,防止挥发出来的氯化氢气体污染大气;硝酸应储存在棕色的瓶子里,并避光保存,防止见光分解的气体污染空气;再次,在化学实验中,要力求利用最少的试剂,获取最佳的实验效果,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比如在探究水体污染时,笔者设计了两个探究实验:①污水样品中含有NH4NO3、NH4Cl、(NH4)2SO4,它们中哪一种是铵态氮肥?请用提供的药品进行检验。提供的试剂有AgNO3溶液、BaCl2溶液、Ba(NO3)2溶液。②有一瓶工业废水样品,其成分可能是下列物质Ba(OH)2、Na2CO3、HCl中的一种,请利用提供的药品设计实验并进行检测。提供的试剂有石蕊、Ba(OH)2、Na2CO3溶液和稀盐酸。在检测过程中,学生都使用了点滴板,采用微型实验进行检测,这样既节约了药品,又达到了预期效果。

3.在化学课外活动中,加强环保教育

第一,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开展环保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的浓度,测定附近河流、湖水的酸碱度,观察附近工厂污水排放情况,参观污水处理的过程,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危害性,增强其环保理念;第二,教育学生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时刻牢记环保使命,如充分利用和节约能源,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第三,可从学生的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环保意识。比如笔者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通过开展这些活动,学生能了解到很多环保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的使用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同时,学生还提出了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做菜过程中始终开动抽油烟机,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室内禁止吸烟;注意家电的电磁波污染等。

(作者单位:江西省南康市第六中学)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7

一、提供真实、鲜明、主动的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形成物质特性概念

反映物质本质特性概念的实验,教材中作了统筹安排。为了深刻说明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精心设计的实验,应该是真实的、鲜明的、生动的,直观性强,现象明显,易于激发学生形成化学概念。例如:培养学生形成酸本质特性的概念时,教材安排了盐酸与石蕊试液、锌、铁、铁锈、氢氧化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反应一组实验,通过引导学生观察上述实验,培养学生认识盐酸能与指示剂、多种活泼金属、金属氧化物、某些盐反应,与碱起中和反应等化学特性,引导学生推论酸本质特性的概念。真实的化学实验,就是让学生观察物质的本质属性。化学实验就是通过学生视觉、听觉、嗅觉来形成感性认识的,只有提供直接作用于感官的真实实验,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思维,加深对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的理解。例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的溶解、颜色的变化、有气味或有颜色气体的逸出,都是帮助学生直接观察物质发生变化的直接感知,使学生信服地形成物质特性的概念。教师演示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是说明酸与碱反应的特性,可是,事实说明,盐酸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实验不同于盐酸与氢氧化铜溶液反应的实验。因为前者反应时看不到任何明显现象,而后者则看到有蓝色的氯化铜生成,现象鲜明。所以,我们设计、安排化学实验时,首先要考虑实验的鲜明性,才能使学生注意化学反应,使物质特性更明朗、更完整,更生动真实,从而有助于学生形成清晰的化学概念。同样反映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由于提供实验不同,会得到不同效果。例如,氨气易溶于水的特性实验,用一支大试管盛满氨气后倒置水中,水会在试管内上升,反应出氨易溶于水的强溶解性。若换成“喷泉”实验,就更加形象、生动,效果明显。由此观之,只有用生动、鲜明、真实的化学实验去刺激学生大脑兴奋中心,才能有助于学生形成深刻的化学概念,使具有物质特性的化学概念在学生大脑中深深打上烙印。

二、提供典型、系列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的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

三、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

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可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例如:“电离”的概念是比较抽象的。因为学生不能通过感官直接感觉到物质电离后自由离子移动的过程,学生难以接收这样的化学结论。通过溶液导电的实验,学生观察到有些物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有些则不能导电的实验,能比较容易形成电离的概念,从而正确理解、认识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的内涵。与此同时,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电解质导电能力的实验,使学生获得不同物质导电能力有强有弱的感性知识,这样,对学生形成全部电离和部分电离的理论概念有极大的帮助。

化学教学对学生环境意识的培养 篇8

环境意识是指环境在人脑中的反映,即人们对全部环境———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包括生态、经济、政治、社会、技术、立法、文化、美学等方面的认识或见解。环境意识是环境行为的先导,影响和指导着人们的行为准则和规范。提高学生环境意识是环境教育的核心,对防止环境恶化和促进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环境教育首先要使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有清醒的认识。环境危机意识是环境教育最适宜的切入点。全球的十大环境问题,其中有多项都可用化学知识来分析说明,使学生了解环境问题的前因后果及相应的解决办法,让学生了解、关注这些问题,以达到培养学生的环境忧患意识的目的。如:在高一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卤素知识介绍臭氧层空洞,结合二氧化硫性质介绍酸雨,结合氮的氧化物性质介绍城市环境污染;在高二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高分子聚合物介绍“白色污染”;在高三年级化学教学中结合电解、电镀介绍水体污染。针对这些污染问题让学生思考“人类过去对自然的掠夺般的行为方式造成了今天的恶果,人类破坏自然,自然也必然会报复人类,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

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如今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是解决当前环境问题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可持续发展包括持续生态、持续经济和持续社会三方面内容。主张人类应与自然和谐相处;主张建立在保护地球自然系统基础上的持续经济增长,做到发展与资源环境的承载力相协调;主张公平分配,以满足当代和后代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可持续发展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现在的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有必要掌握这一对人类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的指导思想。我们紧密结合教材内容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观的教育,使之学习这一思想理论,培养其“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并对其相应的态度、行为习惯的养成也起到积极的作用。

通过元素化合物性质和用途的教学,学生辩证地认识到它们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用批判性思维来考虑这些物质的使用会给世界带来哪些影响。如磷元素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含磷化合物进入水体,少量促进植物生长,过量则使水中植物疯长,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造成水体变黑、变臭。我国生产的洗衣粉大多为含磷洗衣粉,它们的大量使用是造成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而水体污染严重影响了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再有,结合一些重要化工原料的工业制法,引导学生用可持续发展的价值观来分析这些传统工业,强调在生产过程中要注意资源的利用率,降低能耗,并进行“三废”的合理回收和再利用。

利用实验教学可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态度和行为。实验是化学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进行环境教育的极好时机。实验需要使用各种试剂,会排出相当数量的成分复杂的废物、废水、废渣,它们不仅对实验室环境构成一定威胁,而且对周围环境构成一定危害。在实验教学时强调按用量使用药品,以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规定要将实验废弃物放到统一地点,统一回收处理。在实验前讲明道理,使学生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对实验操作坚持严格要求,同时也注意多让学生进行实验操作的设计,发挥其主体性。还注意从法制的角度对学生进行“可持续发展”意识的教育,在教学中利用渗透的方式,结合知识点,让学生知法、守法、用法。如讲二氧化硫、硫酸时介绍《大气污染防治法》,讲水泥的工业制法及钢铁冶炼方法时介绍《固体废物污染防治法》,讲电解电镀时介绍《水污染防治法》,通过有关法律法规的介绍增强学生的环境意识。

环境教育从学生切身问题入手,抓住时机灌输环境意识,能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比如,针对许多学生家庭住房条件得到很大改善,正在进行或即将进行室内装修的现实情况,我们组织学生开展了“室内装修会遇到哪些环境污染问题”的专题调查活动。学生自由组合编成小组,自编调查问卷,自己跑市场了解家居装修材料性质,到图书馆查找文献资料,撰写调查报告。通过活动,学生了解到许多环境知识,如地面装修选用大理石会增加氡污染,墙面漆会挥发出甲醛、三氯甲烷等影响身体健康的有机物。通过调查,学生还提出了计多减少室内空气污染的办法,如尽量少用中国传统的爆炒做菜方式,以减少油烟的排放量;在做菜过程中始终开动抽油烟机,以减少燃烧过程产生的CO2、CO、NO2等有害物在空气中的含量;不在室内吸烟;注意家电的电磁波污染,等等。总之,活动的开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9

关键词:问题意识,淡薄原因,策略

在我国颁布的《化学课程标准》中, 提出了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倡导探究性学习的课程理念。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正是让学生进行探究的切入口。问题意识是思想的资源, 思维的动力, 是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和创新精神的摇篮。

在教学中, 教师往往把帮助学生解决学习问题作为教学的最终目标, 从而形成了一种“有问题可耻”的观念, 导致了许多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问, 或者有问题也说没问题的现象。这种现象与我们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存在着很大差距。

一、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原因剖析

化学教师听了公开课后最大的感受是:课堂中的问题很多都是教师事先预设好的, 很少有学生提出问题。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淡薄是一个客观存在的事实, 究其原因, 包括以下方面:

(一) 教师认识的不足

绝大多数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部分教师认为提出问题是自己的专利, 学生在课堂上提问会影响讲课效率, 学生一旦问题提出, 会轻描淡写的回答一句“这个问题留到课后再讨论”, 甚至有些会强行制止;部分教师觉得自己的东西要讲得很多, 在课堂上从头讲到尾, 不留时间给学生提问;部分则认为学生的问题意识对学业水平测试或高考没有帮助, 只要“消化”自己所讲的内容就能完成考试的要求。这些都说明教师没有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 没有对问题意识的培养引起足够重视。

(二) 学生对问题的态度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 学生的问题意识淡薄, 一般不随便提问。一方面, 学生主动解决问题的过程被不同程度地剥夺, 教师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 希望和学生一起把自己设计的问题按照课堂程序一个个解决, 因此教师不喜欢学生提出问题, 也不愿学生提出问题, 对学生提出问题会批评、挖苦;另一方面, 学生也害怕有问题, 心中产生疑问, 必然要想方设法解决, 这个过程要耗费学生的时间与精力, 学生宁愿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就不愿意多想, 养成思维惰性。与此同时, 学生认为教师传授的知识是正确的、科学的, 教师不要他们产生疑问是不想增重他们的思想负担, 也就乐得不对问题进行思考, 认为思考是没有必要的。

(三) 学生能力的不足

问题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而提出问题则是一种能力, 是对自己思维困惑的明确表述。但是迷信书本和权威, 封闭式教学, 题目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都使得学生提不出问题, 没有问题可思考, 没有解决问题的思维冲动;学生知识经验的缺乏, 基础的薄弱, 结构的不完善, 提出的问题显得笨拙, 没有价值。只有知识经验丰富, 知识框架完整, 有一定的能力, 学生才会怀疑, 产生问题意识。

二、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科学激发策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中学生的学习是被动接受, “老师问, 学生答”是长久以来形成的惯性, 要想在每周两节的化学课堂上打破实属不易。

(一) 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的过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要鼓励学生确定对自己有意义的学习目标, 制订学习进度, 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和学习策略, 进行自我监控, 并做出相应的调适, 让学生在自主预习新知识、练习新的习题或情景互动中, 独立思考问题, 在预习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在学习的过程中自己尝试着解决问题, 学生在问题的驱使下积极地探索, 以解决心中的困惑, 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二)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新课程标准最突出的一个亮点就是突出了“过程性目标”, 要求学生“经历、体验、探索”。在学习过程中, 学生具有了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 这种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并提出问题。学生在得知问题答案时, 感到收获的喜悦, 个性品质得到锻炼, 主体性逐步形成和发展。在面对新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时, 学生会从新的角度去看待问题, 用创造性的想象力去解决问题。问题是创新的前提, 发明创造始于问题。

(三) 指导学生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

学生在寻求问题答案的时候, 应将教师的指导帮助与学生探究进行结合和统一。

教师对学生的学习方法进行指导, 在碰到新的化学问题, 学生应首先对问题的原因进行猜想、分析, 然后通过观察、实验来收集数据和信息, 对所得的资料进行归纳、比较、总结, 形成对问题的解释, 证实自己的猜测。学生有了自己遇到问题、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一套想法和方法, 就能保证新问题的顺利处理, 形成良性循环。

(四) 教师的鼓励和合理评价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的鼓励和诱导意义重大。作为化学教师,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 要多一些允许, 允许学生有自己的想法和意见, 允许学生求新求异, 并为他们能够提出问题持赞同态度, 鼓励他们提出问题, 在学生主动探索问题和获取问题答案时, 能伸出援手, 必要时提供解决问题的资料和资源。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给予适当评价, 引导学生自己评价, 逐步提高学生提问的质量。合理的评价可以给予学生成功的体验。教师还可创设宽松的课堂学习氛围, 让学生“有问题可问—想问—敢问—会问—善问—解决—总结发展”。对教师而言, 我们要做的工作是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和提问, 从而进行正确的引导, 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习惯和解决问题的意愿,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五) 提高教师设疑的技巧性

教师要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知识, 教材不是权威和真理, 应让学生不迷信书本, 大胆质疑和猜想, 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 在教学过程中重视思维分析的过程, 解答问题的过程, 使学生求异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探究精神得到培养, 问题意识也就得到了发展。课堂教学中, 由教师引领, 制定切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教学目标, 引导学生将教学目标内化为自己的学习目标, 难易适中且富有一定思维含量的问题能使学生开动脑筋思考, 对新旧知识进行加工重组, 进而能激励学生向下一阶段发展, 这是化学课堂教学所追求的目标, 也是提高学生化学科学素养的手段。

化学是一门思维的科学, 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是学生的思维活动的重要方面, 而提出问题往往比解决问题更具有意义。化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为出发点, 让学生用审视的态度看待化学问题, 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多给学生一些提问的自信。

参考文献

[1]刘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策略与方法[J].中国教育学刊, 2010 (3) .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10

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发展, 环境保护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心与重视。我们作为发展中国家, 现代化建设刚刚起步, 理应吸取发达国家的经验教训, 在进行现代化建设的同时, 尽量减少污染, 走一条发展与治理同步、以预防为主的环保工作新道路。为此, 必须大力普及环境科学知识, 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

一、培养学生环境意识的必要性与紧迫性

我国的环境状况并不容乐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已经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灾害性影响。城市的酸雨、近海的赤潮、湖水的干涸等, 早已不再是新闻。因此, 提高全民族的环境保护意识, 已经摆上了国民教育的重要议事议程。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是一件事关未来、影响深远的大事情。

二、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的重要地位

化学学科的特点, 决定了化学教育在培养学生环境意识中占有重要地位。它同物理、生物等都是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主要学科。许多污染物的成分、特性、形成过程、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危害以及如何防治等, 都与化学教学内容有着密切的联系。初中、高中化学教学大纲中也明确提出, 化学教育应培养学生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 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三、化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在化学教育中, 化学教师应有意识的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 概括起来, 主要有以下几个途径:

1. 在化学课堂教学中, 渗透环境教育在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又可以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

例如CO2污染。结合讲CO2的性质, 介绍空气中CO2含量的增加引起的温室效应。

有机物的燃烧使大气中CO2含量升高, 使全球气候变暧, 有人预计到下世纪未全球气温可平均升高2.5℃~5.5℃, 将使冰川融化, 许多岛屿被海水淹没。防治措施:减少空气中CO2的排放量, 充分利用电能、太阳能, 同时要开辟新的能源, 如取之于水发展H2能源

2.在化学试验过程中, 进行环境教育

化学试验作为化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同样担负着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的重要职责, 并且较之课堂教学更具有直观性一方面, 教师可以以环境污染物为试验样品, 进行观察分析与研究。例如测定大气飘尘的浓度, 测定雨水的pH值, 用SO2形成硫酸、硝酸的过程等等。另一方面, 化学教师在自己做或指导学生做实验时, 也可以切身实地的进行环境教育。例如在做有毒性气体 (如SO2、CO等) 放出的试验时, 可增加尾气处理装置, 以减少有毒气体排放。对实验结束后的试验废液、废物应放入指定地点, 这样既可减少污染物污染, 也教育学生环境保护要身体力行, 从自身做起, 只有这样, 才能形成良好的环保习惯。

3. 在化学课外活动中, 加强环境教育

一方面, 可以通过化学课外兴趣小组, 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例如组织学生测定大气污染物浓度, 测定附近河、湖水的酸碱度, 到附近工厂进行污水排放观察及污水处理参观, 利用节假日到野外收集废电池等等, 让学生亲身体验环境污染的程度及其危害性, 增强环境观念。另一方面, 要教育学生在日常生活中, 从自身做起, 时刻牢记环保使命, 充分利用节约能源, 合理分类存放生活垃圾, 不使用污染环境的物品, 努力将环境污染降低到最低程度, 保护好我们的家园。

总之, 利用化学教学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 有着其他学科所不具备的优越条件。广大中学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一优越性, 为保护好我们的生活环境, 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未来几年、几十年都能快速健康发展, 做出自己应尽的努力。

中学化学实验中学生常见的错误: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由于平时学生对化学实验基本操作和基本技能的训练不够, 有些学生动手之前也没有好好想一想, 因而做化学实验时, 就容易犯这样那样的错误。这些错误虽然简单, 但易被人忽视, 又对实验有相当大的影响。本人做过一段时间的实验员, 现罗列一些学生常见的错误, 以资参考。

1.加热固体物质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 实验完毕, 先移酒精灯, 后把导管从水中取出, 使水倒流, 试管破裂。

2.把试管里的物质加热, 没有将试管夹夹在离管口1/3的位置, 而是夹在试管的中部。

3.倾倒液体时, 掌心没有对着瓶上标签, 试剂瓶盖没有倒放在桌子上。

4. 用量具 (量筒和滴定管等) 量取液体时, 视线往往在上方, 量出液体的体积比实际体积大。没有掌握“量具上的刻线和液体凹面的最低点应在同一水平线上”的读法。

5. 检查装置气密性时, 没有将导管先插入水里, 或插入水中太深, 气体无法逸出。

6. 使用滴管时, 将滴管口伸入试管并触及试管内壁。

7. 在做实验时, 试剂瓶塞张冠李戴, 如将盛氯化钡溶液的滴瓶管放到盛稀硫酸的滴瓶上, 或者相反, 造成试剂污染。

8. 药品用量太多, 如硝酸与铜反应, 铜量太多, 生成大量的毒气, 既影响健康又浪费药品。

9. 用玻璃棒蘸取一种溶液后, 没有用蒸馏水洗干净就去蘸取另一种溶液;或用药匙取粉末药品时, 没有用纸将药匙擦干净, 就去取另一种药品, 造成严重污染。

1 0. 试验氨的溶解性时, 用湿的试管收集;检验试管或集气瓶是否充满氨气时, 红色石蕊试纸没有用水润湿。

1 1. 做中和滴定实验时, 将锥形瓶用蒸馏水洗了后又用待测试液洗, 使待测溶液的实际用量大于用移液管所取的量, 使所消耗的标准溶液的量增多, 造成误差。

1 2. 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时, 没有用棉花堵住试管口, 使高锰酸钾进入导管污染水槽。

1 3. 用排水法收集氧气时, 将集气瓶倒置在水中, 集气瓶没有灌满水或者根本没有灌水。

1 4. 实验结束时, 没有将所用玻璃器皿洗干净, 桌面也没有整理好, 影响下一节课的实验。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11

关键词: 中职化学 实验意识 培养方法

任意一个化学理论的形成无不以长期、多次的实验为基础,是对化学实验现象、原理的总结与概括;可以说,化学就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现代科学。实验既是化学知识、理论形成的基础,同时又是检验化学知识、理论正确与否的重要方法,使得化学实验成为化学学科、课程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方式、方法之一。化学实验在化学学科、课程教学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化学实验对于促进学生更好地领会、掌握基本化学理论知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应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都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由于学生化学实验意识的缺乏,还不能完全理解化学实验对化学知识学习与应用的重要性,导致学生参与化学实验的积极性普遍不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化学实验教学效果;因此,有必要在开展化学实验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通过引导、启发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化学实验意识,使学生在良好化学实验意识的指导下,主动参与到化学实验教学中,切实强化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笔者结合工作实际,欲就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的培养问题进行专门探讨,在系统总结、阐释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及其组成基础上,探索性地提出有效的学生实验意识培养方法、措施等,旨在改进中职化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促进中职化学实验教学水平的提高。

一、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的组成

所谓实验意识,其实质上是一种形成和存在于人头脑中的关于“实验”的反映,是关于“实验”的概念、思想、计划、重要性等认识;实验意识一旦形成,就具备了预见性、目的性特点,其可以用来指导学生的实验行为。就中职化学学生的实验意识而言,其主要由四类意识组成,分别是实验准备意识、规范操作意识、知识迁移意识和实验创新意识。不同类型意识的含义及其所起作用有所不同。

(一)实验准备意识。

学生的实验准备意识,其实是一种对化学实验重要性和危险性等的认识,在开始实验前做到对实验的关注、专注。多数中职学生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通常一边看书一边做实验,加之对实验的不熟悉,实验过程中很容易犯错误,有必要进行专门培养。

(二)规范操作意识。

实验操作技能、能力的形成与提高,前提条件是进行规范操作,不规范的实验操作无益于学生技能、能力的形成和提高。要想学生通过实验有效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操作能力,必须规范操作实验。而中职学生的“叛逆”特性决定其缺乏“规范”意识,必须有意识地进行培养。

(三)知识迁移意识。

开展化学实验的过程,其实质上是一个实现化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知识的造移”。中职学生在开展化学实验时之所以不能顺利进行,原因之一就是不能顺利完成所学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迁移,即学生化学知识迁移意识的缺乏。

(四)实验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不仅仅是为了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更是希望通过学生对化学知识的实践应用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虽然中职学生的知识基础相对较差,有很多学生不具备形成创新能力的条件,但是我们可以借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推动学生在未来具备主动创新能力。

二、中职化学学生实验意识培养方法与措施

(一)明确实验目的和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实验意识形成。

任何一个化学实验都离不开实验目的,进一步明确实验目的可以让学生明白“做什么”,可能有效引发学生关注,进而做好实验准备,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具备一种实验准备意识,在实验开始前主动做好各项准备。另外,教师要再三强调规范操作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规范操作实验成功的可能性更大,而且最重要的是可以有效避免实验过程中危险的发生;同时,教师要及时关注学生的实验过程,对学生的不规范操作要及时予以纠正,向学生示范正确的操作方法,因为学生对实验的不熟悉是客观存在的,实验过程中教师的指导必不可少。通过教师的严加指导,相信学生一定会形成实验准备意识和规范操作意识。

(二)有意识设计探索性活动,促进学生知识迁移及培养创新意识。

就中职化学实验类型来说,多为验证性实验,主要通过实验验证所学知识内容及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技术和方法。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形成知识迁移意识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教师可以在开展实验教学过程中主动设计一些探索性活动,鼓励学生对化学实验中的一些现象进行探索,主动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解释,促进学生知识的迁移,甚至可以让学生根据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独立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实现学生对化学知识的主动探索,对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而多次探索无疑有助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形成与提高。

参考文献:

[1]许小平.在中学化学实验教学中渗透素质教育的研究[J].理科考试研究,2016(16).

[2]张跃飞.初中化学实验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中的作用分析[J].中学教学参考,2016(05).

学生化学概念意识培养 篇12

一、探究式活动的内涵

所谓探究, 就其本意来说, 是探讨和研究。探究式教学是指在教学中使学生通过自主参与获得知识的过程, 从中掌握探究能力, 形成探索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 培养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 提高实践能力、科学素质和自主学习能力, 促进个性自主全面发展, 为终身学习奠定基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提供帮助和引导, 互引合作, 共同提高, 充分体现师生之间的互动关系。

二、探究性活动的途径

1. 突出一个“趣”字——激发探究情境。

(1) 巧设悬念。在学习中, 可以通过巧设悬念, 使学生对某种知识产生急于了解的心理, 激起学习的欲望。例如在教学过氧化钠的性质时, 做演示实验:在脱脂棉中包着过氧化钠, 在上面滴几滴水, 脱脂棉马上剧烈燃烧, 引起学生的兴趣, 平时水都是用来灭火, 现在竟然用来生火, 引发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为探究新知奠定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2) 营造氛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实践证明, 课堂气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探究的兴趣和积极性。教学中教师要在班级里营造一种活跃、民主、和谐的探究氛围, 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 引导学生大胆地去探究。

(3) 体验成功。兴趣是带有情绪色彩的认识倾向。在探究中, 学生如果获得成功, 就会产生愉快的心情。这种情绪反复发生, 探究和愉快的情绪就会建立起较为稳定的联系, 学生对探究就有了一定的兴趣。例如在教学《氨的化学性质》一课中, 学生通过操作来探究如何让喷泉实验成功, 当喷泉实验成功的一刹那, 学生为自己的成功而兴奋异常, 脸上洋溢着探究的快乐。实践证明, 成功使学生体验到快乐, 成功也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

2. 突出一个“探”字——转变学习方式,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1) 在自主操作中体验探究魅力。“在探究过程中的孩子就是一个小科学家。”。例如在教学《氨的化学性质》一课中, 我让学生动手做喷泉实验。学生个个跃跃欲试, 拿起材料这样试试, 那样试试。不一会儿, 一部分学生的喷泉实验成功了。可见, 学生在课堂操作的过程中, 积极运用原有的知识和经验潜心研究, 就会有所发现, 并从中体验科学探究活动的魅力。

(2) 在合作实验中提高探究层次。《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在学习中, 要能尊重他人意见, 敢于提出不同意见, 乐于合作与交流。如《硝酸》一课中, 要求各小组讨论用什么办法设计实验验证铜与稀硝酸反应产生的气体是NO还是NO2的实验方案, 各小组汇报的结果不尽相同, 于是, 通过交流学生发现, 找到最佳的实验方案。明白了这一点, 学生就能运用他们发现的结果, 再次进行实验验证, 从而也实现课堂信息的共享。

3. 突出一个“放”字——拓展探究空间, 培养学生探究意识。

(1) 让科学探究由课堂走向课外。课堂上学生往往会产生一些“突发奇想”, 产生试一试的愿望, 受课堂时间、教材的限制, 必须延伸到课外去解决, 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酸雨》一课中, 学生通过课本以及网上知识了解酸雨的形成及酸雨的危害, 这时学生会产生一个问题:我们平阳地区的雨水是不是酸雨?程度如何?这样就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个课题研究。通过实验考察, 了解平阳地区的雨水情况。这样, 通过课内外的结合, 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展。

上一篇:消息的分类下一篇:合法性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