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4-09-07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共10篇)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摘 要]化学教学中,通过营造氛围,培养热情与兴趣,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火花的产生,鼓励学生大胆想象和质疑,利用化学实验和对现有实验的改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

关键词:兴趣想象质疑实验创新能力提高

创新就是对原有传统观念的怀疑,是对陈旧意识的革命,纵观几千年来国内外科学的发展,可以说没有创新就没有社会的进步,没有创新就没有人类的发展,许多著名心理学家都认为人拥有巨大的潜在能力,在这些潜力中,创新能力又属于最有价值的能力,如何将这种潜在的创新能力转化为现实的创新能力关键在于培养。下面就是本人在多年来的化学教学实践中,尝试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进行培养的一些具体做法。

一、营造氛围,培养热情和兴趣

热情是做事的启动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学生的热情和兴趣又依赖于传授知识时的氛围,所以构造良好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首要的。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宽松和谐的教学气氛有益于学生创新思维与求异思维的产生,所以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先要营造好培养创新思维的“启迪”氛围,初中化学是九年级才开设的一门课程,对于新的课程学生们充满好奇心,什么是化学?学习化学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要学习化学等等,这些问题大多数学生都思考过。如何在学生一开始接触化学就产生比较浓厚的兴趣呢?上好第一课是关键。教师要精心设计,认真准备。我在教学时没有按照教材按部就班地一开始就进入化学的学习,而是先告诉大家老师给你们表演几个魔术。学生听说“变魔术”,课堂气氛马上

活跃起来。随后老师手持一杯澄清的石灰水,故意告知学生是一杯“清水”,然后用玻璃管向杯中吹气,不一会儿,杯中的水变成一杯乳白色的“牛奶”。学生欢欣不已,继而感到惊讶。紧接着又做 “清水写字”、“茶水变墨水”、“溶液变色”、“烧不坏的手帕”等“魔术”,进而把学生的情绪推到高潮。学生们在观看这些有趣的化学实验时,眼睛里流露出一种惊奇、疑惑的神色。这时他们情绪激昂,内心兴奋,注意力非常集中,他们被这些奇妙的化学现象所吸引,产生了强烈的好奇心,对化学实验有了强烈的兴趣,很想知道为什么?增强了他们的求知欲望。营造了一种很好的创新探究精神。

二、利用想象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想象是人脑对现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从而创造新想象的心理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想象就不会有创新,丰富的想象是创新的翅膀,无论是再想象还是创造性想象,对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都是十分重要的。爱因斯坦讲过:“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像能力是思维力的核心,对于学生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培养想像能力,要学会联想。教师平时的教学中要贯穿这种教育思想,有利于学生将已有知识运用到对新知识的探求欲望。如讲到CH4气体燃烧的焰色时,要联想到H2、CO气体燃烧的火焰也是淡蓝色;讲到CH4气体的实验室制取时,联想到用这套装臵还可以制O2,NH3气体;讲到硬水的软化时,想到水壶为什么易起水垢;讲到浓硫酸的强腐蚀性时,想到皮肤沾了浓硫酸时,应该怎么处理等。这些联想有利于学生探究创新能力的培养。

三、在质疑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源于思,思源于疑”。“思”是学习的重要方法,“疑”是启迪思维的重要钥匙,学必有疑,有疑必有思,可见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大胆提出经过思考后得出的不同意见,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经常爱问为什么的科学品质,让学生从敢问到善问。同时教师可运用多种教学手段,进行释疑。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初中复习酸、碱和盐的PH值时,知道酸的PH是小于7,碱的PH大于7,盐的PH怎么样?大多数的学生说等于7,极少数学生说可能会小于或大于7。通过实验对几中盐的PH测定,这三种答案均可能,并提问:碳酸钠的俗称是什么?再如:在介绍金属钠的性质时,观察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发现钠熔成一小球,一位学生就提出:为什么钠熔化后变成小球而不是其他形状?我当场就表扬了这位学生,认为他观察细致,善于发现问题。并向大家解释是因为受液体的表面张力影响。

当学生提出新颖、“古怪”的问题或没有按“常规”方法解决问题时,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鼓励,甚至遭到批评,以致于这种求新、求异、独立思考的动机逐渐消失殆尽。在教学中教师要力争给学生尽量多的时间和空间,鼓励提出不同见解、新颖的问题和别具一格的解题方法,因势利导培养学生求新求异的思维动机

四、在实验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就是人工控制条件下,使自然现象重复出现供人们观察的工作,实验是学生进行科学探究,实现自主学习的重要基础,是人类认识自然的基本途经,也是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的重要手段,传统的实验教学

常常是重结论而轻探究过程的“灌输式”模式,现行新课程标准的设计理念改变了过分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而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使学生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如在讲“二氧化碳的制取和性质”的实验时,可以让学生设计一种“系列装臵”:从CO2的制取、除杂质、干燥到证明CO2的化学性质及检验的一系列实验及尾气的处理。即让新制的CO2通过NaHCO3溶液、浓H2SO4后得到纯净、干燥的CO2,再通过炽热的碳层、澄清的石灰水,最后把尾气点燃。因为实验装臵的设计与构思、仪器的选择与组装完全是由学生自己来完成,这对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五、通过对实验的改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一些实验;遇到现象不明显,操作复杂,数据不易处理时,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实验的不足之处,然后鼓励学生去改进实验,设计合理的方案,这样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而且激励敢于创新,学生的分析和设计可能不够完善,但只要体现了学生不唯书本,不唯教材,勇于批判的创新精神,教师都应给予及时的鼓励,例如:如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实验,白磷属于剧毒品,取用时不太方便,有时将白磷臵于锥形瓶内,还未称量好整个装臵的质量,白磷就自燃了。因此,笔者这样改进:取一小粒火柴头(将火柴折断后得到)臵于试管内,用橡皮塞塞紧,并用试管夹夹住,一同臵于天平上称量,然后加热试管,让火柴头燃烧完再称量,可以观察到天平仍平衡,同时还清晰看到试管内生成的白烟且白烟不断下沉,进一步说明五氧化二磷密度比空气大。通过实验改进,不仅激发了学生探求科学知识的兴趣,而且在潜移默化

中启迪了学生的智慧,活化了学生的创新思维。

六.习题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

学生模仿性很强,如果教师经常在授课过程中有“创新举措”——创新的思维方式及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的方案,这种创新示范作用将会对学生产生重要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也会有跃跃欲试的创新想法,这就是其创新欲望的体现。习题教学是化学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化学课本有着丰富的习题素材),教师要跳出“题海战术”的误区,充分利用好课本上的习题进行创新教学,要能使学生尽量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解决同一问题,运用一题多解、一题多问、一题多变等形式使学生从单一的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这样学生再见到新类型的问题时,就能以发散思维或集中思维等自己的创新方式来解答问题。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化学教师要在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发现、提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发现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机会和条件,并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创新的成就感。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在培养与训练创新能力方面的内在因素,设计恰当的化学问题,这些化学问题应满足如下要求:一要有适当的难度,二要在教和学两方面富有探索性,三要能培养与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中要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渐养成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习惯。如在解答习题和演示实验的过程中,教师要避免直接把结论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对学生提出分析题目所提供的情境的化学过程、观察实验现象等具体要求,并给学生适当的思考时间,使他们获得“亲自得出研究结论”的创新机会,在实施创新行为的过程中发展能力。

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对人才培养的客观要求,而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在化学教学中,只有找到了与创新的结合点,并把两者巧妙地结合起来,才能既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既要遵循“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规律,同时不断加强教学

改革,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发扬勇于创新,敢于创新的精神,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关于课堂教学中创造教育的几个基本概念上海教育科研

2、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教育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

3、课堂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株洲市第十五中学

谭志忠

***

翟远杰.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2

本文就如何在初中阶段使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谈一点我的看法.

一、巧设问题情境, 激发创新意识

疑问是思维的起点, 问疑是思维发展的动力, 是通往发现和创造的入口.世界上许多发明创造源于疑问, 疑问是开启创新之门的钥匙.教师在化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注重自己提问, 而忽视学生提问的传统课堂教学习惯, 树立新的课堂教学理念, 促使学生敢于提问, 善于提问.要精心创设情景, 通过实验、挂图、直观教具、多媒体展示、语言描述等, 将学生引导到化学趣味的海洋, 使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 形成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 激发学生深入思考化学问题的欲望和兴趣, 驱使他们克服思维惰性和思维定势, 在教师的引领下运用化学知识去解决所产生的问题.

穿插化学史,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傅鹰教授曾说过, “化学科学给人以知识, 而化学史给予人的是智慧.”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化学发展过程中的一些史实和化学科学新成果, 与学生共同吸收他人失败和成功的教训和经验, 经历他人的研究过程, 与学生共同感受化学家严谨的治学精神、高尚的道德品质.例如在课堂教学中穿插空气成分的发现, 燃素学说的否定过程, 原子、分子概念的发展, 氧气、氢气、氯气、稀有气体、氟、溴等物质的发现过程, 元素周期律的发现和元素周期表形式的变化, 人类冶炼和使用金属 (铁、铜等) 的历史, 乌勒合成尿素, 苯分子、足球烯分子结构的提出等化学史内容, 都可以激发学生创新的欲望,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启迪学生的创新灵感.

二、通过实验探究,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化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所不可缺少的一种教学手段, 由于实验的原理、使用的仪器和药品、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都由学生自己设计、完成.这对于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实验操作技能、培养他们借助实验研究解决某些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培养创新精神都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例如, 高一“氯气与水反应”这一知识点, 教材是直接给出了反应方程式.教师可以将它设计为化学实验, 让学生分组实验:探究新制氯水的成分.

1. 观察氯水的颜色和闻气味, 发现还有氯气存在.

2. 氯水的酸碱性检测.

用滴管吸取上面试验中得到的氯水, 注入试管里.然后滴入2滴石蕊试剂观察到氯水先变红后褪色.实验现象说明很可能生成了酸.根据反应物判断很可能生成了盐酸.如何验证盐酸的生成?

3. 氯水中氯离子的检验.

学生联想初中学过的盐酸的检验方法很容易提出用硝酸银溶液, 经实验证实确有盐酸生成.教师紧接着设问:如何解释石蕊试剂先红后褪色的现象?是氯水中的氯分子、盐酸, 使指示剂褪色了, 还是生成了另外一种新的物质使指示剂褪色了?让学生充分讨论, 并设计出实验方案.

4. 探讨氯水中使紫色石蕊褪色的物质.

经讨论和教师的引导, 最后归纳出把干燥的有色试纸分别放人装有干燥氯气的集气瓶里、盐酸溶液里、上面实验得到的氯水里.前两者颜色不褪, 后者颜色马上褪去.既然氯分子、盐酸、水分子都没有漂白作用, 那么氯水里必然有一种具有漂白作用的新物质.这种新物质是什么?到此, 揭开氯气跟水反应产物的谜底的时机已经水到渠成.教师根据上面实验事实和化学反应中原子守恒原理可以引出下列化学方程式:

Cl2+H2O=HCl+HClO, 至此, 学生对氯气跟水的反应和氯水里不仅有未反应的氯单质, 还有盐酸和次氯酸的事实留下较深刻的印象.在这种教学实验过程之中, 学生始终带着求知的渴望, 在探求知识、分析及归纳之中铸成了学生内心追求创造、追求完美的坚实基础, 从而培养了自己的创新精神.

三、编设多角度变化题型, 促进学生思维创新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人类丰富的想象力, 是发明创造的潜在动力, 是发展学生联想能力, 奠定学生想象能力的基础.

从一个具体问题出发联想到其他与此有关联的东西, 是创造性思维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教学中直接描述某个问题, 学生往往难于理解.这时教师要架设一个让学生从已有知识到新知识的桥梁, 学生的思维想象就能借助这座桥梁得以训练, 并能以此分析方法再去接受其他新知识.课堂上要捕捉学生联想的思维火花, 加以引导,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个学生学习的好坏、思维能力的高低, 往往和他们对客观事物的思考及反应的敏锐度和对科学知识的细密度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中学阶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如在学习完“硫、氮和可持续发展”这一专题后, 可设计这样一道题:在标准状况下, 用NH3做喷泉实验, 实验结束后, 若水充满烧瓶, 此时溶液的物质的浓度为多少?若水没充满烧瓶, 物质的量浓度又为多少?若把NH3换成HCl或NO2, 情况又怎样呢?若把NH3换成一定体积比的NO2与O2或一定体积比的NO与O2, 若水也能充满烧瓶, 此时溶液中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又各为多少?通过一系列多角度的设问, 引导学生多角度的发散思维.再如在讲弱酸、弱碱稀释时pH的变化时, 设计这样一题:pH相同的HCl和CH3COOH稀释相同的倍数后, pH的关系如何?然后再将这一题变为:pH相同的HCl和CH3COOH分别稀释m倍和n倍时, pH仍相同, m、n的关系如何?进而再将题目拓展变为:pH相同体积也相同的HCl和CH3COOH, 它们中和碱的能力如何?分别与足量的锌反应时开始时的速率和过程的速率如何、最终产生的氢气的质量又如何?若是物质的量浓度相同体积也相同的HCl和CH3COOH呢, 情况又会怎样?经过这样的变式训练, 学生不但可以理解所学内容, 还能促使学生形成具有广泛、灵活性和创造性品质的思维.

四、优化学生认知结构,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中学化学教学过程是一个用科学知识不断更新与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过程, 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对出现的问题经过比较、分析, 思维就会产生质的飞跃.此时, 适当引导学生运用系统思维的方法, 对横向知识对比其本质特点, 对纵向知识找出本质性联系, 对类同知识探索其规律, 达到挖出新老知识之间潜在的“成链”、“成网”的依据, 探索出潜在化学规律的教学目的, 使知识结构与学生认知协调统一.如有机化学中讲到乙醇的化学性质之一消去反应时, 引导学生回顾卤代烃发生消去反应的条件结构特点及消去后形成什么键, 对比一下乙醇, 从而可以分析得出上述两种物质之间发生消去反应时的异同点, 找出它们潜在的化学规律, 这样既巩固了旧的知识点又有了新的发现, 从而提高了运用创新能力.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培养学习兴趣,激发创新欲望

兴趣是创新的前提,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我国古代教育学家孔子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一种力求认识世界、渴望获得文化科学知识的意识倾向,能推动人们去寻求知识,钻研问题,开阔眼界,它也是一个人走向成才之路的一种高效能的催化剂。可以说学习兴趣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动力。

1.上好第一课,激发学习兴趣。由生动活泼的第一课揭开学习化学的序幕,正如俗话所说,“好的开始就等于成功的一半”。经验告诉我们,第一堂化学课是尤为重要的。因此,把第一堂化学课上得生动、有趣,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大增。

2.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习兴趣;演示实验生动、鲜明,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新颖的教学方法,稳定学习兴趣。为了巩固化学实验培养起来的学习兴趣,采用新颖有趣的教法,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奋感和愉快感,而且在这种气氛下学生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4.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发展学习兴趣。化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能力,还应该重视兴趣广泛性的培养和兴趣持久性的协调。一方面利用化学知识与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美学等学科的密切联系,拓展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兴趣的广泛性。

二、培养观察力,增强创新意识

观察是创新的入门阶段。要创新就是要有新发现,观察是发现问题的一条重要途径。要创新就要给学生造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掌握观察的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培养观察能力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品行,端正观察态度。无论观察什么都要认真、仔细、一丝不苟,粗枝大叶不行,粗枝大叶往往会丧失新发现的良机。

第二,在教学中应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使学生掌握观察程序,学生全面系统且有主次地观察,提高观察效率。

第三,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初中化学课堂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较多,让学生注重课堂实验的观察是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重要渠道。

第四,开阔视野,扩大观察范围。仅观察课堂实验是很不够的,要积极引导学生观察工农业生产中、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第五,写好观察记录。写观察记录一定要实事求是,准确地记录实验条件、过程和现象,尤其要注重实验现象的记录,准确地描述实际生产和日常生活中的化学现象,为后面的分析研讨提供第一手的可靠资料。

只有具备较强的观察能力,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才可能随时捕捉到“奇异现象”,进行认真分析研讨,就可能有新发现、新突破,创出新成果。

三、注重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

实验是创新之本。化学家的发明成果大多都出自实验室,实验是验证、探索、发现新东西最重要最可靠的手段。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通过创新演示实验激励学生的创造意识。课堂教学仍是创新教育的主战场,成功的创新演示实验,可使学生获得有关知识,有效地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创造能力。平时观察到的新东西,要通过实验来验证,平时发现的奇异化学现象,要研讨要探索,就要动手做实验。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实验能力。

如讲“质量守恒定律”一课时,对硫酸铜溶液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的演示实验可改进为:在滴瓶中盛硫酸铜溶液,用胶头滴管吸入无色的氢氧化钠溶液,放在天平上用砝码平衡,然后挤胶头滴管,将无色的氢氧化钠挤入硫酸铜溶液,反应立即进行,观察天平是否平衡。这样创新演示实验有助于克服学生思维定势的影响,开拓学生思维,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提出富有新意、与众不同的实验方案,以此激励学生的创新意识。

再一个要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设计实验。对于难度大、探索性较强的实验,教师可进行必要的指导或与学生共同设计。对于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如果有新思想、新方法、新举措,应认真审查,只要没有意外情况(不安全因素等)都可以让学生进行试验,鼓励学生树立自信心,勇于探索,勇于实践。通过学生自己动脑设计、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分析总结实验结论,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开发了学生的智力,培养了创新精神。

四、习题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学习能力

首先,精选习题,示范讲解,充分发挥例题的作用。例题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理顺解题思路,复习巩固知识和明确解题规范,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但由于课堂时空有限,化学习题类型繁多,不可能面面俱到。为此,教师必须对例题进行筛选,精选典型的、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习题作范题,通过对典型例题的剖析,不仅可以收到以题及类举一反三、的效果,更重要地是可以达到明确概念、掌握方法、启迪思路、培养能力的目的。其次,选好习题,组织训练,培养思维能力。教师必须对习题进行精选,选择具有启发性、典型性、规律性和针对性的习题,采用“多变、多析、多问、多解”的导向法组织学生练习,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多角度、多层次分析问题,进而达到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目的。再次,加强解题小结,注意学法指导。在练习和评析中注意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学生的比较、分析、综合、归纳能力,指导学生总结习题所涉及的知识点,并使之系统化,同时对题目类型,解题步骤进行归纳小结,总结解题常用方法、解题的一般规律、应注意的事项、容易出现的问题等,并在掌握常规思路和方法的基础上,启发新思路,探索巧解、速解、一题多解的新途径、新方法,并做出小结论,使学生的思维拓宽。

五、开展课外活动,通过实践来培养创新能力

实际生产生活是创新之源,化学与社会、生产生活有着广泛的联系,积极引导学生走出课堂,参观厂矿,考察实际生活,探索分析实际生产、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化学现象,对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勇于探索的精神效果极佳。

在教学实践中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课外实验活动。通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可以使学生增加知识,扩大视野,开发智力,丰富课外生活,激发学生研讨化学问题的浓厚兴趣。可用如下形式进行课外化学实验活动:一是组织实验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愿组织起来,研究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撰写小论文,编辑实验资料等。二是开展化学游戏,寓实验于娱乐之中。比如让学生扮演分子、原子等,说说自己的长处、短处等;或表演水的三态变化等等。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4

创新、发展是人类恒久不变的主题,培养具有创造能力的人才,是社会赋予教育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在教学中应注意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学生能够主动、全面地发展。

一、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一支粉笔一节课、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对于课改后的新课程已经显示出它明显的不足,信息的获取仅仅局限于书上已满足不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而且现在多媒体应用于教学,所以我们首先在教学模式上必须打破常规的教学,要大胆创新,大胆实践,备课创新,启发提问创新,课堂教学教法、教学手段创新,学法指导创新,从一点一滴重视和加强对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老师有创新的意识,提高教学的艺术性,才会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导入要新,努力营造创新的氛围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化学实验不仅为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观察对象,还可以作为我们新课的引入。新课的引入,影响着这节课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学生没有求知欲,老师的教学就很被动,伏打没有好奇心,原电池的发现就要推后。例如:NH3 的新课教学序幕我们就可以直接用NH3的喷泉实验。 学生在一刹那对实验的“动感”现象和“色差”现象留下很深的印象,求知欲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激发了,思维也激发了,学生通过观察“喷”的现象, 强烈地想象到瓶内压强减少程度之大,从而得出NH3极易溶于水的结论;通过“无色变红色”的现象观察,也顺利成章地认识到NH3溶于水后溶液成碱性。

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参与探究的全过程

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就是改变传统的一问一答或一问多答,改变学生被迫去思考老师要求思考的内容,被动地进入学习。老师把主动权交给学生,由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讨论,主动得出答案,这样,自然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例1、学习“氮氧化物的产生及转化”时,学生看完课件后,就产生了好奇:人遇到雷雨要躲,而庄稼为什么却喜欢雷雨?这样学生在好奇中处于积极主动思维的学习状态,主动讨论去寻求答案。

例2、学生是很有兴趣做实验的,但如果不正确的引导,那么实验的价值就不会得到体现,所谓的活动与探究也是一句空话。所以在学习NO2与水的反应时,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1、完成实验,观察现象

2、如何验证所得无色气体及无色溶液即验证NO2与水反应的产物

3、运用已有知识解释所得酸为什么是HNO3而非HNO2

4、改进实验使NO2尽可能多的转化为硝酸,并写出总反应方程式

5、如果4中NO2改为NO呢?同样要求

在这样几个递进的问题中,学生通过讨论,合作,不仅自己在探究中获得新知识,复习巩固旧知识,而且还从最后两个问题中联系到了工业生产硝酸,思维也有了拓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很好地引导学生,使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展示自己才华的.机会,要肯定学生思维上的闪光点,及时地给予表扬与赞同,使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挥地淋漓尽致。

四、课堂讨论启发学生创新思维

当教学内容需要突出重点难点时,当学生的知识容易产生误解时,课堂讨论便是解决这个问题的好方法,讨论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便于集思广益。例如喷泉实验后学生很容易形成这样的误解――只有易溶于水的气体才可以设计成喷泉。氨气的喷泉实验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实验,而且还蕴涵着丰富的化学、物理学原理。所以每到这个新课时,我都会安排一节课作为一次研究性课题《喷泉实验的条件与设计》的探讨。这节课在学生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来透过氨气喷泉实验的现象进行群体讨论发现喷泉实验的实质,在讨论中我主要安排从以下几个步骤着手:

1、喷泉实验的基本原理是什么?联想到与我们生活中、自然界中产生喷泉

的原理是一致的,形成压强差。

2、氨气的喷泉实验利用了氨气的什么性质形成压强差的?学生已经知道是利用了氨气极易溶于水的性质,所以趁势引导,在实验中把氨气换成哪些气体也可以同样形成喷泉。在这一步学生已经可以归纳出不同溶解性的气体,感觉到溶解度不同的气体对喷泉实验的影响,意识到吸收液的作用。

3、在2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溶解性气体,利用不同吸收液形成喷泉的实验设计,同时也完整归纳出形成压强差的条件。

4、设计有色喷泉,如黄色的、黑色的、兰色的。在这4个步骤中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被挑起,学生初步掌握了实验研究的一般方法,创新能力和创新思维得到很好的激发。

5、最后以几个以往高考中能使学生思维得到发挥的有关习题来巩固喷泉实验的原理,在训练中我明显感觉到学生的思维拓宽了,他们敢大胆联想、大胆想象,勇于创新,增强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培养

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是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的对立与统一,一个是求异,一个是求同,两者往往相互联系,在问题的解决中也往往的同时运用这两个思维。发散性思维是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多方位、多层次讨论和研究的思维训练,得出不同的答案,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和视野。集中性思维也可以说是聚合式思维,是把问题的提供的各个信息或各个条件朝同一个方向集中,得出一个最正确或最优化的解决方法。发散性思维可以提供一个问题解决的不同设想,但不是代表每一个设想都可行,它还必须通过集中性思维的提炼,得到有价值的结果。事实上归纳与总结也是学生发散性思维和集中性思维结合在一起的一种训练,所以在单元结束后或复习阶段,教师都引导学生进行总结归纳,找出规律,比如具体元素及其化合物的学习是既以结构―性质―用途―制法为思路, 又从该单质至各类化合物之间横向联系进行小结,同时结合元素周期律,将元素及其化合物知识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有机化学的规律更强,熟悉了官能团的性质就把握了各类有机物间的衍变关系及其相互转化,理解了同分异构体,就会感觉到有机物的种类实在繁多。教师习题课上分析的内容也基本围绕这两者的统一,例如下列等物质量的烃完全燃烧时消耗氧气最多的是哪一个这样的题目讲解时,老师不可能就题解题,肯定都会设计一些拓展和归纳,培养学生解题中的思维能力和思维方法的培养。

六、不忽视逆向思维的培养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5

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阜宁县陈良中学 曹汉奎(江苏 阜宁 224432)

摘要: 文章是作者在实施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实践中,对改进演示实验教学、分组实验教学、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教学,指导学生科学探究进行分析和论述,使科学实验探究知识的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关键词:

实验

改进

试题

探究

能力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又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养成科学探究习惯,是初中化学新课标的基本要求。为此,文章就如何改进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论述如下: 一.充分准备,做好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是学生通过直觉获取知识的,怎样才能使每一个演示实验效果最佳?我认为应考虑以下方面:

1.多研究 如:做化学变化伴随着能量变化的演示实验时,我们备课组认真分析讨论后,将镁粉和稀盐酸反应的装置由试管改成塑料袋,将少量镁粉和稀盐酸分开放在塑料袋中扎紧,在上课时由前边的学生传递给后边的学生,后边的学生解开中间的绳子再传递回来,使每个学生都深切地感受到化学变化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2.多改进,对有污染和实验现象不明显的演示实验进行改进,如:硫在氧气里燃烧,事先在集气瓶里放少量的水,用水吸收了二氧化硫,减少了污染。

3..多交流,对每一个实验的改进要多同别人研究,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集大家的智慧,才能不断地取得实验的最佳效果。

5.多总结,把自己成功的、失败的实验,记录下来,进行分析、总结,使自己的实验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二.变分组实验为讲课时的实验

分组实验是为了学生对某些实验现象的描述、实验原理的理解、实验操作规范而设置的。一般都放在一个单元学习之后,起着强化知识点记忆的作用。但激发不了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因此,有些分组实验放在上新课时变讲边做,如:学习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我们在四个同类班级中进行了对比教学,两个班级在上新课时,让每组学生亲自做碳酸钙和浓盐酸、碳酸钙和稀硫酸、碳酸钠和稀盐酸、碳酸钙和稀盐酸的四个实验,对比反应现象、生成物纯度,分析其原因。虽然纪律是乱了一些,但学生的情趣高涨,在每位同学的参与下很自然的比较出实验室制二氧化碳所选择的最佳药品。课堂检测时学生对实验的现象都能记忆犹新。对照班中则采用传统教学法,单元新课学习后,走进实验室,学生分组实验。学生兴趣明显减弱,对实验现象和原理的分析多数同学都只靠死记硬背,课堂检测时很难回想起当时的实验现象来。

三.激活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

实验简单化、微型化、生活化,是新课标的目标,是绿色化学发的追求。课本上的家庭小实验和趣味实验能在课前布置下去,将有利于激发学生探究欲和学习兴趣。而教改前只是让学生课后去完成,那样只是去验证实验结果,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养成。如:“自制净水器”、“自制汽水”、“测定鸡蛋壳中碳酸钙质量分数”、“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小实验,如果将它们改为课前实验,在学生不知到其原理的情况下去讨论、探究,不仅为课堂提供更好的实验素材,而且还能开阔学生的思路,增强其探究能力。

四.熟悉探究性试题特点

1.命题素材丰富

探究性试题的命题素材可以是化学概念类的探究,如:催化剂、溶解度影响因素的探究;也可以是物质性质、制法的探究;还可以是物质鉴定的探究;各类探究性试题常常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

2.要素可多可少 新课程标准提及到科学探究的八大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实施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但在试题中,这八个要素不一定都涉及到,有的即使涉及,也是以题给信息呈现的。

3.信息可新可旧 探究性试题给出的信息有的是教材中出现过的;也有部分探究性试题,呈现的信息是全新的,面对全新的信息,要凝神静气地阅读试题,直到读懂题意,更重要的是学会处理信息,从题给信息中删去次要信息、干扰信息,提取有用信息,用有用信息作具体问题的解答。

4.方法有规可循 虽然探究性试题中所渗透的思想方法多种多样,但只要留心总结,就会发现解题的思想方法也是有规可循的。控制变量法:如探究催化剂的用量对化学反应的影响,别须控制温度、催化剂的纯度、反应物的质量分数等影响因素一致;化隐为显法:如,用软塑料瓶做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实验,将无明显现象转化为塑料瓶往里瘪的现象;对比探究法,教材上做铁生锈的实验;追踪探究法:如盐酸滴入滴有酚酞试液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红色褪为无色,能否说明恰好中和,还有后继探究,如,取反应后溶液于试管,滴加碳酸钠溶液,有气泡产生,则盐酸过量,无现象,则恰好反应。

五.探究性试题的解法

题目 某化学兴趣小组对传统腌制松花蛋的料泥产生了兴趣,这料泥是有哪些物质配制成的?

(网上收集资料)腌制松花蛋的料泥的主要配料是:氧化钙、纯碱、食盐。

小组同学取料泥样品于烧杯,注入适量水搅拌、过滤,得滤渣和滤液,对滤液中成分进行了探究。

(猜想与假设)甲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2CO3、Ca(OH)2乙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Na2CO3。丙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Ca(OH)2丁同学认为:可能是 NaCl、NaOH。

(交流与评价)经过大家讨论,大家一致认为

同学猜想不合理,理由是是、。

(实验与探究)(1)乙同学取原滤液于试管,注入稀盐酸 观察到有大量气泡产生,于是得到该滤液溶质是 NaCl、NaOH、Na2CO3的结论,证实了自己的猜想。

(2)丙同学取原滤液于试管,注入Na2CO3溶液无现象,据此否定了自己的猜想,他又重取原滤液,注入CaCl2溶液观察到,得出了和乙同学相同的结论。

(3)丁同学为了验证自己的结论,也取原溶液于试管滴加少量稀盐酸恰发现无气泡产生。

(实验解释)大家经过分析找出了丁同学所用试剂与乙相同,恰没看到气泡的原因,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是。

(实验结论)经过上述四位同学共同努力,大家终于对滤液中成分得出了正确结论。解析

Na2CO3 和Ca(OH)2反应生成Ca CO3和NaOH,生成物中有NaOH;丙同学向原滤液注入了CaCl2溶液,CaCl2 和原溶液中Na2CO3反应,生成物中有Ca CO3;丁同学加盐酸量不够,只跟氢氧化钠反应,没跟碳酸钠反应。

答案

甲,N a2CO3 和Ca(OH)2不能共存于同一溶液;N a2CO3 和Ca(OH)2反应后有NaOH生成;有白色沉淀物;加的盐酸量不足。

点评

实验与探究融为一体,这类试题是中考的热点,希望同学们加强这类试题的演练,演练过程中注意解题方法的总结、思想方法的感悟,不断提升自己探究问题、解答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 1 ]催华

《中考化学零距离》,原子能出版社(CIP)2008.1 [ 2 ]《考试》光明日报报业集团CN11-2939/G4,2007,6

作者简介:

曹汉奎,男,1955年9月出生,本科学历,中学一级教师,任教九年级化学。工作单位:阜宁县陈良中学。联系电话:chk7511485@163.com

0515—87511485;手机3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6

摘要:21世纪是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快速的信息充斥着我们社会的每个角落,因此拥有有创新意识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需要渗透到各科教学中,尤其是信息学科,并且只有对本学科不断创新改革,注入活力,它才有存在与发展的可能。

关键词:信息技术 创新 能力 教育

21世纪的教育是全面创新的教育,创新已成为时代的要求,所谓创新就是在原有基础上进行革新,或是创造出以前所不曾出现过的事物。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未来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牢固树立创新教育观念,坚决摒弃一切落后的教学方法,改变不适于迅速提高教育质量的传统做法,对自己所教的内容予以独立思考,大胆探索,创造性地运用先进的教学思想。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走上自主创新的学习之路。那如何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一、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

1.树立全新的教育观。树立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是终身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创新教育是指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推行创新教育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再次,创新能力需要终身培养,创新动机需要终身激励,因而创新教育也是终身教育。

2.树立全新的教学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使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产生了重大变革。首先,传统的班级教学发展成为班级教学、小组教学、个别化教学、远距离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组织形式的教学。其次,由原来以教师为中心的、基于知识归纳型或演绎型的讲授式教学方法转变为基于“情景创设”、“主动探索”、“协作学习”等多种新型教学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综合运用。

3.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与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相整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在现代信息环境下良好的价值观、道德观、法律意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二、激发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爱因斯坦有句名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就会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去探索,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因此,只有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能在学习中逐步培养创新的意识。

1.明确目标,激励学习 目标是激发一个人奋斗的源泉和动力。针对信息技术与学生情况的实际确立目标,激励学生拼搏进取,自觉地朝着预定的目标不懈的努力追求。例如: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采用长远目标与学习阶段目标相结合的方法,告诉学生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将逐步成为学习、生活、工作不可缺少的重要工具,二十一世纪不会使用计算机的就是文盲,让学生从认识上领悟学习计算机的必要性。同时,信息技术课堂上,展示学习的目标,在课堂上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自觉投入参加学习,激发进取心。

2.运用游戏竞赛,乐于学习

由于小学生年龄的特点之一是争强好胜,所以小学生对游戏竞赛性的活动很乐意参加。对于文字输入练习这一节,学生练习起来枯燥无味;针对这一现象,利用恰当的时机,运用金山打字软件中的打字游戏,组织一次文字录入竞赛。人人上机,看谁的速度快,这样一来,你追我赶,促进了键盘操作及文字录入的熟练程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打字兴趣和敢于冒险挑战的精神。

3.利用课程特点,深化学习

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教师首先要把学生当成认识的主人,充分发挥学生在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作用,从对学生的外部要求转变成学生的内在需求,使之形成强烈的内部动机,激起学生的兴趣。例如,教师在讲解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拖动)时,单纯的讲解往往会趋于平淡无味,可以在学生了解了鼠标的操作技能后,来个活学活用。让学生玩一下windows里的星球大作战游戏,这样学生就会在娱乐中掌握鼠标的基本操作。

4.教师还要注意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在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中的疑点或难点时,教师不要轻易下结论,最好,先让学生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再激励、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与实践操作去寻找“柳暗花明又一村”。让学生在迷雾中看见曙光,进而产生顿悟的感觉,这样学生得到的就不仅仅是一种成就感,更甚的是在学生探索疑问的过程中激发内在的创新意识。

信息课程所特有的五彩的画面、奇妙的曲线、表格、清晰的知识结构图、出奇不意的拓展延伸,他们常常惊叹于信息技术是如此的奇妙,魔力一般地千变万化,无所不能,这些神奇的技术与成果都能让学生产生极大极浓的学习兴趣,进而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接受与创新以达到高效课堂。

三、结合教材,培养创新能力

计算机课程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在教学中,我结合教材,结合学生与生活实际,大胆进行教学设计,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1.创设条件,调动积极性

只有让学生成为信息技术学习的主人时,他们才会主动地积极思考,才有可能进行创造,他们的创造能力才有可能得到培养。因此调动学生的创造性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先决条件,要做到这一点教师首先必须对学生充满尊重与信息,相信每位学生通过认真学习与操作,都能掌握好技术知识。在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探索并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判断与质疑,并把自己置身于学生之中,与他们一起参与各种教学活动。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形成开放与主动型的课堂,为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提供保障。

例如:在学习幻灯片制作的时候,我首先出示自己预先做好的精美幻灯片,里面包括动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多种媒体素材,使学生在观看时就产生好奇的心理,继而通过教师的情景导入,问学生想不想学习与制作这样的幻灯片时,学生自然随着好奇心的使然,认真仔细的听完每一个制作的步骤,这样既完成了教学目标,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设置情境,激发想象力

想象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一种能力,是创新思维的前提,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教师可根据信息技术自身的特点,设计一些新颖巧妙、联系性强的内容,让学生充分想象,大胆讨论,活跃思维,从而培养他们创新思维的能力。

例如,在教WORD时,我先示范在WORD中如何编辑一个表格,在进行页面边框修饰,用上艺术型时,全班同学发出惊讶的声音,在这个浓烈的学习气氛中,再让学生编辑一份功课表,让他们对功课表进行边框和底纹的修饰,给文字加上颜色等,然后让全班同学进行比赛,看谁的速度最快和版面最美观,通过多媒体网络的功能,播放给全班同学观看。在这个过程中,即完成了教学任务,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即激发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又培养了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3.学用结合,加强记忆力

电脑学习有其知识性和实践性两个方面,不能把电脑作为单纯的知识来学习,而忽略电脑的操作。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用在学电脑上也一样。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如果只满足课堂上讲讲,或者说还只是重视知识的讲解,而缺少实际应用,那么在抓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电脑学习的目的不是研究一门学问,而是一种本领。其实我们的学生电脑知识掌握的并不少,但由于不注重运用或运用在其它方面,所以忘得特别快,或者说学得特别累。但如果能把课堂上学的东西在上机时间通过电脑操作来加以巩固,这时候的心情是愉快的,记忆是轻松的。

例如在教学电子邮件这一课时,由于学生对电子邮件是一个陌生的概念,所以在教学中,每讲一步学生操作一步,使学生在学习中使用,在全部讲解演示完操作的方法后,再让学生练习一次,这样不仅掌握了所学的知识,同时也巩固了所学的内容。

知识的快速增长和更新,学生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以应付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信息技术教学必须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为培养创造型人才而服务。一名合格的信息技术教师还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寻找更好的教学方法,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探究,提高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

[1]陈至立,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会议上的报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在中小学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2000,10,25

[2]课程改革与课程评价,叶澜主编,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版

[3]董玉琦.信息技术课程导论[M].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2001

[4]张倩苇.信息素养和信息素养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1,(3)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7

一、充分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

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阵地, 是当前学校教育的基本阵地。因此, 改变教学的创新模式, 还得从课堂谈起。从培养创新人才出发,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使课堂教学从过去的“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从过去的“封闭式”教学转变为“开放式”教学, 大力实施研究性学习, 采用灵活多样的教法, 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发挥课堂讨论和学生自我总结, 通过习题演练,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独创性。

二、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

逻辑思维, 对一个中学生来说要从培养形式逻辑开始, 这是从学生的学习效果考虑的, 因为只有学习静态知识, 才能进一步把知识变成动态, 循序渐进。先讲“静”的知识, 再学“动”的知识才能被学生接受。学生掌握了化学反应规律, 就容易理解和记忆, 对没有见过的化学反应也会研究、思考, 即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学生有了一定逻辑思维能力后, 就可以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等知识,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能力, 即使是初步的, 也为今后的深造铺平了道路, 继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采用多种形式训练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是人们进行科学研究的手段, 是通向创新之路的桥梁和基础。科学史上大量的事实证明, 没有正确的思维往往就没有科学上的新发现。掌握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并实际运用于认识和实践, 就能使我们的主体思维发生飞跃。笔者将化学课堂的思维训练归纳如下。

(一) 分析、比较思维的训练

在学习过程中新知识不断涌现, 这些知识和要领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教师应经常进行有意识的归纳, 有意识地提醒学生, 让学生单独进行比较, 注意抓住某些模糊或有错误的认识, 将原因加以分析, 使学生掌握概念的精髓, 将错误扼杀在萌芽之始, 这样才能使学到的知识正确可靠, 而且思路正确, 并提高他们的分析比较能力。

(二) 抽象、概括思维的训练

这是创新能力的前提, 信息的输入诱发了思维, 引起了质疑, 从而产生了问题, 实际上是寻找解决所需要的信息。教师在很短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若干对象的认识过程, 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思维。

(三) 推理能力的训练

推理是根据一个或几个已知的判断, 推导出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它可分为归纳推理和演绎推理。归纳推理是从特殊到一般, 即从个别的特殊事实推出一般结论的推理。例如, 教师在讲金属活动顺序时, 从镁、锌、铁、铜与稀盐酸反应的剧烈程度, 推出这几种金属活动顺序, 这就是归纳推理。演绎推理则是从一般到特殊, 即从一般原理到个别特殊事例的推理。在化学教学中要经常要求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 演绎推理, 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四) 逆向思维

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逆向思维训练, 从物质、反应、性质、变化的相反方向去探索、质疑, 不仅加深了知识理解, 提高了思维的灵活性、变通性, 也有利于打破传统思维的束缚, 提高创新能力。

四、重视实验的平台作用, 以实验为跳板激发学生的动手和创新能力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实验教学能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能为学生正确认识事物及其变化规律提供平台, 更能以独特的方式和丰富的内涵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创造能力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实验对创新教育的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趣味实验会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

化学实验现象是奇妙的, 会使学生感到新鲜、惊奇, 易对化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因而教师要善于用演示实验的趣味性去诱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序言课中的一些有趣的实验, 都能使学生感到化学是一门充满神奇、魔幻的学科, 进而激励他们去求知、去探索、去创新。

(二) 实验会刺激学生的探求科学真谛

实验过程是克服依赖心理的过程, 学生在独立完成实验时, 必须自己拥有第一手资料, 亲手做, 亲眼看, 用脑想, 只有亲自参与, 才能从成功中得到喜悦, 从失败中通过总结得以提高, 无数次的实验过程会使学生克服胆怯怕失败、危险的心理, 从而启发他们大胆实验, 刺激他们探求科学的真谛。

五、重视化学课堂的情感教育

无论什么形式的教学, 培养的目标不只是能力和知识方面的, 更重要的是情感方面, 一个化学教者如果用化学知识破坏环境的话, 这不是教育的初衷。在化学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多, 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积极培养学生健康情感的发展, 达到寓教于情、寓教于乐, 使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讨和激发学生创新的弹跳板。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8

关键词:高中化学;理论;实践

高中化学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实验是其中的一部分,有利于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越发需要实践型人才,为了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体系更加注重实践人才的培养,而创新能力是人才考核的一大指标。只有同时具备理论知识和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推动社会的发展。高中正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所以在化学课程教学过程中,创新能力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一、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分析

社会发展速度不断加快,教育部门越来越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育体系的改革也会有很多限制性因素,也会存在现实问题。高中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更高。通过对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教学成果的分析,大概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学校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关注度低

传统高中化学的教授以理论教学为主要内容,而在新教学系统中,重点是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有效手段,所以必须重视实验课程的开设。学生只有在理论知识基础上进行不断创新,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这却没有引起教师和学校的重视。在很多情况下,教师没有将学生放在学习的主体位置上,从而大大降低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俗话说:“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意义就是教师是学习的引领者,而学生是学习的主导者。

2.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方式不恰当

高中化学是一门错综复杂的学科,理论是基础,实践是根本,这两个部分紧密相连、缺一不可。所以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成果。高中化学教学要求教师一定要结合实践、结合实物,这样不仅使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加牢固,实践能力也得到相应提升,以避免出现传统教学中学生死记硬背的现象。但是调查发现,很多高中化学实验课程都不能达到教学要求,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人情况,学生付出很大的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以上是教师的教学能力没有达到教学要求的表现,还停留在传统、落后的教学模式中,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没有得到提升。

二、提高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措施

高中化学的教学成果大大影响着学生的未来发展,是影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来说,教学目标是重点,把握好教学目标和正确的教学方向是必然的选择。主要有以下措施:

1.完善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创新能力的根基,只有完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才有可能发展。而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是转变观念和提高能力的关键,对创新能力的了解不全面,严重影响了其发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积极督促学生积极创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完善学生的创新意识。

2.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这是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教育系统中,化学教师要改变教学方式,从主动提出问题变为让学生寻找问题,只有具备发现问题的本领,才能证实其专业知识的牢固性,从而在这基础上通过不断思考来解决问题,提高创新

能力。

3.重视化学实验教学

高中化学是非常抽象的一门学科,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理解内容、掌握内容。所以实验教学是化学课程的一部分,还是影响学生学习成果的主要因素。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从根本上重视实验课程的教授,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通过实践,让学生深刻理解知识的内涵,从更深层次地掌握知识,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打下良好的基础。

4.将化学教学与实际相联系

化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两者互相影响。而在现在的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忽略了生活对化学教学成果的影响,并没有将两者联系起来,这严重影响了学生知识概念的形成,创新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师在教授过程中要将学生的实践意识、实践能力放在首位,这样才能为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良好的条件。教师可以在理论课程后,安排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实验课程,从而加强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为学生发现问题提供条件,从而形成一整套理论思维,从而更好地运用新方法解决问题,以提高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宜群.浅议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大观周刊,2012(48).

[2]张崇楷.论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课程教育研究,2012(15).

[3]王军益.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新课程,2012(10).

[4]庞宇.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学知报,2012(48).

[5]刘佞珺.浅谈高中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创新导报,2013(10).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9

一、英语教学与培养创新能力间的关系

英语作为一门交际的工具,其自身的发展演变过程和人们学习它、掌握它、运用它的过程无不体现出人类的聪明才智和创造才能。

1、英语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

英语自产生之初至今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语言的发展变化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创新的过程。在其发展过程中,人们不断地丰富着它的内涵,使其成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英语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增多,目前已发展至上千万个,其语法结构、语音也在发生着变化。目前人们已几乎无法听懂中世纪地道的伦敦英语了。

2、英语如同其他语言一样,都是人类创新文化的载体。

人类历史的无数次创新都被包括英语在内的各民族语言所记录,在其语言结构和优秀作品中都凝聚着人类不断挑战自我的创新精神和高超智慧。达尔文用英语写下了《物种起源》、爱因斯坦用英语写下了《相对论》、还有无数的英文作家写下了无数的传世佳作。人类用英语和其他各民族语言创造出了人类文明。

3、英语是我们学习国外先进思想和文化的有效工具。

我们在用英语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的同时,可以从中学得他们的创新思想和创新手段。我国历史上的“新文化”运动正是我们向西方先进思想和先进技术学习的运动。当时,许多人出国留学,借助所学得的英语、日语、法语等外语来学习先进思想和技术,他们之中涌现了一大批象严复、詹天佑等具有创新精神的科学家、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家和文学家。而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更有中外文化和思想的交流促成了整个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文化的不断进步。

二、充分发掘初中

浅谈化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摘 要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情境,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诱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激活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以培养和提高。

关键词 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4-0029-01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21世纪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当认真思考和解决的问题,创新能力的形成需要长时间、多渠道的培养,学科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最基本的方法,即寓创新能力的培养于教学之中。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教师的神圣职责

创新是时代的要求,是以人的创造活动为基础的。创造的本身是“新”、是“独特”、是“与众不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必须重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为此我们教师要相信我们所教的学生。因为我们的学生个个都有创新潜能。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说过:“创造性再也不必假设为仅限于少数天才,它潜在地分布在整个人口中间。”由此可见,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即“创造力人人皆有之”。

有人把学生的创新潜能比作一个矿藏,这个矿藏的资源是很丰富的。它需要我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让它们永远埋在地下,就不能成为有用的资源。所以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师的神圣职责。

二、培养学习兴趣,诱发创新意识的产生

创新意识是一种行为习惯,是创新的前提,在创新精神中起着主导作用。简言之就是“从哪儿想”。创新意识既然是创新的前提,我想要引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应重点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学生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是学生获取知识,拓宽眼界,丰富心理活动的内部驱动力,是学生学习中最活跃最现实的成分,也就是平常所?f的求知欲。学生一旦对学习发生了兴趣,就会在大脑中形成最优的兴奋中心,促使各种感官处于最活跃的状态,引起学生的高度注意,从而为参与学习提供最佳的心理准备。在各种积极向上的氛围中,才能引发创新意识的产生。所以,创设积极、宽松的学习氛围至关重要。下面结合“课堂的开端”简单说说。

每堂课都有一个开端。古人云“万事开头难”,意思是要有一个好的开端不容易,有良好的开端,其他事情也就不那么难了。一堂课开端质量如何,将明显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及创新意识的产生,凡是优质课堂教学都非常考究开端的设计及独特性,使课堂教学一开始便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从而引出这堂课的核心话题。记得一本教育杂志有这样一个导入设计,一位老师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他是这样导入的。师:同学们,今天这节数学课,我们先来学习语文知识,这时学生很奇怪,迫不及待地等老师讲下去。老师请大家拿出字典,查“循”字,看看“循环”是什么意思?好奇心驱使每个同学很快查到了“循”字。生:循环是周而复始的意思。(大家抢着回答,气氛非常热烈)师:同学们回答很好,每年1月到12月也是不断地重复,钟表指针一圈又一圈,不断地重复,它们都是在循环。你们还能举出一些循环的例子吗?生:每年的春、夏、秋、冬四个季节是循环;生:每周的星期一至星期日是循环;生:每天日出日落是循环。(学生思维活跃,争先恐后地发言。)师:你们能用自己的话表述一下“循环”的含义吗?生:循环是不断重复的意思;重复是有规律的,顺序是不变的;循环是永不停止的。至此学生对“循环”一词有了全面的深刻的理解。老师便顺利地开始了新课的教学。这种导入设计,我认为执教者重点抓住引导学生理解“循环”的含义,以字典为学具,用设疑抢答的形式,牢牢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动手动脑的积极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产生了“课伊始,趣顿生”的艺术效果。

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它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成分。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善于将熟悉的知识、方法迁移到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中,引发思维的火花。哪怕仅仅引出关于解题方面的预感、猜测也是可贵的。通常情况下,有很多人看到同一现象,却有少数易于创新的人,才能将“原型”、“点石成金”。所以我们要在教学中运用“原型”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如:教学例题113+59=113+60-1=172即把59看作60,再减去1的方法进行简算。我在练习中出示这样一道题:“98+299=(),比一比谁找的方法最多”?面对这个问题,大部分同学只能按常规的思路用两种方法解答:(1)98+300-1,(2)100+299?2。此时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组织大家讨论该同学的解法是否正确?好不好?通过讨论评价,课堂又沸腾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发表自己的见解,首先肯定这位同学的解法是正确的,但是还有其他方法。其中一同学说:用拆数法即98+299=97+(1+299)=397。我让该同学把算式写在黑板上,让大家去想、去悟其中的道理,老师做了充分的肯定。

此时,师生的思维都非常活跃,最后,老师作了小结:该同学的解法虽然与课本的凑十法有所不同,但是他突破了常规的思路,思维开阔,别具匠心。于是大家为这种新的解法、新的思维而欢呼雀跃。

由此可见,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必须注意寻找适当的、原有的、潜在的知识,并与所探讨的问题间的共同要素联系起来,帮助他们积累越来越多的知识原型。那么,学生在面临新情境时,便会不召自来,使学生产生新、奇、特的思路,诱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问题得以迅速解决。

上一篇:民主生活会领导班子对照检查材料下一篇:顶账汽车转让协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