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2024-05-29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共10篇)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6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4)06-0101-01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需要具有鲜明个性的,富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全体公民整体素质的目的。化学课程标准将教学目标的维度增加,要求更为全面和人文化,突破了学科本位,注重社会、学生发展的需求,教给学生在用化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实际问题时应有的观察视野,思考角度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提供开放和主动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以辨证的观点认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问题。强调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的重要意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探究活动,通过探究活动和合作学习,获取知识,体现化学实验是获取知识和学习探究科学探究方法的重要手段,关注学生渴望了解化学的情感。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如何突出科学探究、转变教学方式成为教学改革的突破口。那么,在化学教学中,如何重视探究学习,转变学生过于依靠接受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我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尝试:

一、提高学习兴趣,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对自己感兴趣的现象、原理、规律等,总是主动、积极地去认识、探究。因此,在教学中,应设法激趣,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例如我在演示实验室制取乙烯的实验时,有学生曾提出,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此时就顺势启发:肯定有新物质生成,大家在课后思考一下会是什么物质,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此外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请设计方案,若方案合理,可提供实验条件供大家验证。这样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欲望,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了有效探索,得到满意的结论。

二、营造情景,制造探究环境

采用各种教学手段,最大限度地调动感知器官,激起学生高度的学习兴趣和最大限度的集中注意力,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一跳摘到桃”,这才是真正的现代教学观,更加符合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升学的教育,促使整个教学质量的提高。这就要求教师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疑布阵,以便营造探究的氛围。教学中巧问善诱是营造这种氛围的最好方法。因此,教学中要善于问,更要会问,更要指导学生多问善问。要问得恰当,问在知识关键处;问还应掌握坡度,问在难易适中处:问更应选准时机,问在教学当问处。造成学生感到时时有问题可想,促使联想,对比思考,设想种种解决方案,从而使一系列复杂的心理活动在学生的大脑中展开,学生形成开放式探索性思维。

除巧设疑问外,教师还应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评价,并给予不同水平的学生以表现的机会,以激其情,奋其志,使他们的思维水平及探究能力都能不断提高。首先,上课时,可用提问的手段,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如在讲授氯化氢的物理性质时,我先做了氯化氢的喷泉实验,然后问学生:压缩滴管的胶头,挤出几滴水,有什么现象发生,喷入烧瓶里的石蕊试液的颜色是否有变化,为什么?这一下,学生的求知欲一下子被激发出来,因为学生观察到了这有趣的实验现象,就急于知道为什么,对于给出的问题就会积极的思考。当然对于氯化氢的物理性质的理解也就更为深刻了。其次教师对于自己的设问在最后要给学生一个明确的解答。

三、创造模型,提高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要通过化学教学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一方面应该加强化学知识与其它学科知识的联系,另一方面要全盘了解化学教材中的多学科因素,化学概念与原理可以利用学生相关学科知识来类比、同化、理解、接收以至应用。在晶体结构中切割出一个基本结构单元弄清该单元中的点边面为多个基本单元所共有,则这一个点,一条边,一个基本单元的贡献只能是它的1/m(m为基本结构单元数)。这是“平均值原理”在晶体结构中的运用。在晶体的有关计算中利用这一原理可使问题迎刃而解,忽略这一原理将使所有计算误入歧途。例如NaCl晶体的一个单元中,顶点上的离子被8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8;棱上的离子被4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拥有该离子的1/4;面上的离子被两个单元所共有,每个单元实际拥有该离子的1/2;体内的离子被该单元拥有。这样使学生更加清楚一个基本结构单元中原子离子个数,从而得到正确的化学式。

四、巩固总结,使学生真正具有探究能力

课堂教学中常常会有一些与本节知识有关,即本节知识的生长点,但这些知识又不属于本节必须掌握的内容。为不冲淡本节课的主题,使知识紧凑,可指导学生自己查找相关资料进行阅读、分析,以成为本节课的延续和深化。这样做学生逐渐养成不断探究化学奥秘的习惯。同时,化学学习中会有许多有争议或有难度的问题出现,这时,教师不要包办代替解答,应鼓励学生通过讨论解答。讨论时,教师要启发学生层层深人地分析问题,疏导思维障碍;纠正思维偏差等。讨论,是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很好手段,由于我们上课前不强调预习,提出的问题在学生讨论时,不会造成思维定势,学生的思维不会受课本的限制,学生可根据已有的知识,奉想办法解决,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创造潜能,调动其探究积极性。另外,指导学生整理、小结,归纳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分析知识点与考点的关系,研究学习方法,并对自己的学习过程、思维方法、思维品质进行评价和整理,从而使知识达到高层的迁移。探究习惯一旦养成,思维品质也就得到了最大限度的优化,探究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综上所述,科学探究作为新课程大力倡导的重要的学生学习方式,培养了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社会实践与活动能力以及团结协作的学习和工作能力。在化学教学中,教师通过创设一定的探究情景,让学生发现问题,作出猜想与假设,并通过实验以及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科学探究、学会科学探究,在探索的锻炼中,逐步形成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从而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即改变学生在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记忆、理解的立足于接受知识传输的学习方式,逐步形成一种对知识进行主动探求,并重视实际问题解决的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通过探究性学习,学生的化学学习从单纯的接受模式或练习模式中解脱出来,从脱离实际背景和重复演练中彻底解脱出来,在科学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与技能,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获得情感体验,从而有利于学生终身学习,有利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质。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2

一、 注重学生化学探究兴趣的激发

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创设探究 情境 , 激发学生 的探究兴趣,促使学生带着浓厚的学习兴趣投入探究任务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高中化学中,不少基础知识必须识记方可掌握 ,实现灵活运 用 ,因此不少学生习惯于背诵式学习,将化学符号、元素周期表、元素化合价等内容全部强行记忆,这无疑给自身化学学习增添了很多压力, 学习的兴趣也难以激发出来。所以 , 为了让学 生对化学 产生学习 热情,我尤其注重新课的导入设计。

例如,在学习“乙醇”这一知识内容时,我将2013年我国首起网络销售假酒案的图片和 视频通过 多媒体展 示给学生,调查发现,犯罪嫌疑 人通过互 联网销售8000多瓶白酒, 销售额为260万元,犯罪金额高达80万元。而后我相机抛出问题 : 假酒的主 要有毒成 分有哪些? 长期大量摄入酒精对身体造成哪些危害? 这些问题学生十分感兴趣,探究热情也十分高涨, 积极地投入新课的学习之中。

二、创设问题探究情境

“学起于 思 , 思源于疑 ”, 学生的问题意识需要恰当问题情境的引导,有了问题的驱动,学生才会有探究问题的兴趣和动力,才会以积极的态度参与探究活动,所以,在高中化学课堂中,教师应该创设有利的问题情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

例如,在学习“光化学烟雾”这一课时 ,我将东北、华 北几个主要 重工业城市的空气污染的图片,以及各大城市汽车尾气排放的图片用幻灯片进行展示,为学生设置了三个问题:1光化学烟雾是怎么产生的? 请举例说明。2光化学烟雾的危害有哪些? 3能够采取哪些措施防止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这种探究情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相关的化学知识,更有利于学生培养环保意识和公民道德素养,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综合提升。

三、利用实验教学,提升探究能力

化学是一门基于实验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习化学知识、获取化学技能的基本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化学探究能力的重要方法。它通过模拟发现化学规律,帮助学生发现、解决和探索化学问题,寻求化学规律,有利于学生获得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寻求化学世界的奥秘。

例如,在“喷泉实验”这一知识内容的探究活动中,我先让学生对氯化氢和氨气的物理特性进行复习了解,结合这两种气体的溶解度特征,让学生对喷泉实验的知识有较深的了解,并掌握喷泉实验的原理。在这个实验过程中,笔者重点进行了喷泉实验的针对性训练,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 了喷泉的 原理。而后,通过习题突出和强化了对物质的量浓度的计算。通过这种探究性实验,激发了学生化学实验的兴趣,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也得到了显著的提升,为整个高中阶段的化学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运用生活案例,理论联系实际

知识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化学是一门应用型学科,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建立起化学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联系 ,有利于激发 学生的探 究兴趣 ,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情感,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的化学知识,自主地学习和探究日常生活中遇 到的各种 与化学相 关的问题,从而大大地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

例如,笔者在教学“一切可燃性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这一知识内容时,给学生介绍 了一个故 事案例 :2014年1月,郑州一个5岁的小孩将爆竹点燃后扔到一个窨井里,又俯身观看井内的情况,没想到由于窨井里面的沼气浓度很大 ,引起了剧烈 爆炸 ,小孩被冲 出十米远 ,头部、面部多 处受伤 ,陷入昏迷 ,送到医院后查出颅内出血,生命垂危……通过贴近学生生活的案例情境的引入,学生对甲 烷等可燃 性气体有 了比较深入 的认识 ,理解了“一 切可燃性 气体或粉尘都应验纯”这一化学准则的道理,深刻地感受到学好化学的实用性。与此同时,我为学生设置了探究性问题:“如何有效地 防止矿山 的瓦斯爆 炸事故呢? ”“在家里如何安全地使用燃气? ”在这种探究性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一方面加深了对化学知识的了解和掌握,另一方面也强化了安全教育,具有良好的教学效益。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3

关键词:化学教学;探究能力;科学方法;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2-159-01

新课标提出:“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科学探究来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达到提高整体素质的目的。”这一要求拓展了高中化学教学目标的维度,更加注重了学生知识能力发展的实际需求。在新课程教学中,高中化学不仅仅高考必考的一个学科,更重要的是,它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形成科学思维的一个学科。探究能力是化学学科需要着力培养的基本能力。因此,作为高中化学教师,要深入研究新课程理念,深入理解探究性学习的内涵,不断改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探究的能力和水平,打破传统的化学教学中接受模式和练习模式,使学生能够从中解脱出来以期达到在化学课堂中发展学生的综合智能和全面落实素质教育这一目标。

一、创设课堂情境,激发探究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深入挖掘学科知识内涵,创造生动课堂,尽可能通过知识的拓展和联系,把教材知识讲透讲活,努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让他们有一个轻松愉快的心情进入多采多姿的与人类息息相关的化学世界,对自己感兴趣的化学知识积极地去认识、探究,从而诱发学生的探究动机。比如,在制取乙烯的演示实验时,学生通过思考就会提出问题,诸如烧瓶内的残留物为什么变黑,是否有新的黑色物质生成?教师就要抓住这个课堂生成的机会顺势启发:必定会生成新的物质,那么会生成什么物质呢?为什么有这种物质生成?是否会产生影响乙烯纯度的物质?怎样用实验论证?一些列问题的提出势必会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由学生设计方案,并提供实验条件让大家来验证。这样就把学生放在了主体地位,整个课堂由学生的听讲引申到学生的思考,由思考延伸到探究,由探究拓展到了展示。这样的教学过程就会把学生的思维牢牢地抓住,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兴趣和探索欲望,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就会得以提高,探究兴趣也会逐渐浓厚。

二、运用科学方法,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科学方法是人们探索解决问题与构造发展科学体系的有力手段和工具,也是促进学生发展,利于学生终生学习的“渔”。教师要拓宽思维,通过多层次的设置,营造灵活多样的教学情景,制造探究契机。任何一堂成功的化学课都不是用一种方式打到底,成功的化学教师必然会通过自身思维的拓展,博采众家之长,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根据知识特点有针对性地实施教学,以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激发学生高度的注意力。因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要尊重这个教学规律,运用多种教学技巧连续不断地启发学生积极的探究思维,促使学生真正主动地“跳起来”而不断地享受到成功的乐趣。

要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要深入研究教材,精心设置教学环节,创设多种多样、灵活生动的教学情境,营造质疑思考的探究氛围。在探究活动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科学方法:在问题阶段,主要有观察现象、发现问题的方法;在假设阶段,主要有推理、形成假说的方法;在检验阶段,主要有实验设计、观察和实验、收集和处理信息、归纳、演绎和数学等资料整理的方法等;在结论阶段,主要有建立、检验和论证结论的方法,表达和交流的方法等。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问题,有的教师善于设置问题,却不善于引导、拓展,有的教师缺乏总结、评价、拓展、提升能力。尽管教师讲得精彩,但是教师对学生回答的问题没有恰如其分的评价,势必会伤害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拓展、延伸也必然导致学生学习浅尝辄止,难以激活其创新思维和探究精神。

因此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深入研究教材,提炼教学内容中某些方法要素,并在教学设计中予以渗透,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方法的运用,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思维能力。

三、通过化学实验,培养探究能力

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是学习化学,实现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只是一味地接受教师灌输的大量权威性事实和结论,而对这些事实和结论的产生与发展并不大了解。这实际上是对学生智慧的扼杀和个性的摧残。新课程化学教材,没有严格区分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不再单列学生实验,而把实验内容与化学知识紧密配合。在教学过程中,尽量能让学生亲自体验大多数的实验,对于学生难以完成或有一定危险,对环境有影响的实验,如浓硫酸的稀释,硫的燃烧等实验由教师来演示。这样,在老师的指导下,让学生有了多动手、动脑的机会,从而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以及思考归纳总结等能力。

现代教育心理研究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不仅是一个接受知识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个过程一方面是暴露学生产生各种疑问、困难、障碍和矛盾的过程,另一方面也是展示学生聪明才智,形成独特个性与创新结果的过程。所以教学中改进验证性实验为探究性实验,让学生先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在老师引导下,积极思考,分析讨论作出合理的解释和结论,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因此通过实验不仅可以增进学生对科学探究的理解,且能够发展学生对科学探究的能力。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4

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张萍 闫集中学

中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在课堂教学中适当地让学生参与知识发展和探究的过程,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和理解知识,而且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新的教育理念下,初中数学教学设计的着眼点应放在如何创设恰当的问题背景,如何激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望上;应放在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有效互动上;应放在如何更好地组织引导,激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上,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投入到探究与交流的学习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产生、发展的形成过程,经过独立思考和艰辛的探究培养他们终身受用的数学学习能力和创造力。

一、价值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个人的价值、树立自信心、找到自我。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人的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得到基本满足后,爱的需要和受尊重的需要就会突显出来,成为主要的需要。满足了爱和受尊重需要,人就会感到自己在世界上有价值、有用处、有实力、有能力,从而引发自尊自强自我实现的需要,积极投入到学习、劳动、生活中去。学生都是得到生存需要和安全需要的人,只有对他热爱、关心、尊重、理解和信任,才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而课堂是师生交往的主要场所,学生学习过程主要表现在课堂上,因此教师要充分发挥课堂数学中及时评价,显示激励功能,把握评价契机,审视度势地给予学生恰当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建立学习的自信心。例如,在“三角形平分线、中线、高”一课上,在了解到“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三角形三条中线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这个特性后,有同学马上说:“三角形的三条高也在三角形内交于一点”,有的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因为学生没有做出正确的猜测而评价学生――“错了”、“没有好好动脑筋”。我认为,学生由前两种情形类比到高的学习情境,这是认知过程中自发的顺应和迁移现象,更是学习中勇于探索所作的大胆猜测。于是,我把握契机,鼓励学生说:“你能做出大胆的猜测真好,挺有探索精神的,在小组里再对你的猜测验证一下,看看有没有道理?”这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点燃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还重视考察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过程,有利于促进他们数学思维发展。因此,教师是尊重每一位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在课堂上把鼓励送给学生,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发挥自己探究得出的见解,哪怕回答错误,教师也要予以鼓励和赞赏,给孩子以信心。在课外,教师要主动和学生谈心,了解学生内心的`想法,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培养良好的师生感情。学生只有在这种氛围中,才能毫无戒备地和老师、学生进行交流。学生把这种学习的良好情绪转化为内部的学习动机,从而提高学生智力活动的积极性。

二、创新教学――让学生体验到人的创造潜能,提高创新能力。

马克思说:“科学教育的任务是教育学生去探索创新”。数学这门科学更有利于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开发学生创造潜能,培养创新意识。而教师最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着,而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始终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而活动。

1.创设情境、激发探索的兴趣。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不断地产生学习动力,就要创设出一种学习气氛,使学生急于求知、主动思考,就要设置相关问题,利用学生旧有知识经验和认知结构,形成新的认知冲突。鼓励质疑,倡导学生各抒己见,多角度看问题,促使学生成为新知识的探索者和发现者。我们反对把教材中现成的结论从外部强加给学生,强调学生自主探究,并与他人合作与交流。如“梯形中位线定理”这一课的教学可以这样设计:我们已学过三角形中位线及三角形中位线地理,我们还知道三角形与梯形之间有许多联系,甚至可以互相转化,当梯形的上底缩短为一个点时,梯形就变成了三角形。这容易使人联想到梯形是否有类似的中位线及中位线定理。这时,让同学们分组讨论,也可以动手制作,经过同学们的思考、探究、猜想,老师再给出梯形中位线定义,这让同学们猜想梯形中位线与上下底的位置关系和数量关系。这样使学生产生疑问,又激发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兴趣和欲望。

2.引导求异,培养探究的能力。

在教学中,提供一些富有挑战性和探索性问题,常常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教师不仅要提出可供学生思考的问题,更应该创设悬念情境,将学生置于情境之中,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产生自主探究的需求,悬念能产生直接的探究欲望,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现,鼓励学生的批判思维,独立思考与独特感悟。

三.创设问题情境,营造氛围,培养探究能力。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5

关键词:教学 思维 训练 诱思

中学物理教学过程中学生能力状况是决定物理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所以,高考考纲明确提出了要考察学生的五种能力,为此,结合平时教学对这一点谈一谈我的一些体会。

一、培养思维能力

教学的核心,就该归结到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上,人们常说,要提高人的素质,归根据结底也就是提高思维素质,所以做为教师,要努力培养和提高学生思维能力,结合高中生心理特点,具体做好以下几点:

1、做好解题思路的训练和培养

解答物理问题时,从已知条件出发,明确要求问题,运用所学过知识把题归类,按照类别运用规律,把题顺利解出来,但大多数学生不善于抓规律,造成解题中出现思维障碍,针对学生在讲解习题时着重培养学生分析题意,分类别,找规律来解,长时间训练,使学生形成思维模式,以此来训练和培养思维能力。

2、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一个背景材料中,尽可能地开拓各种思维渠道,以便从不同思维路径达到同一目的,目前较多学生关心的是寻找一个正确答案的复合思维,为了适应“知识爆炸”时代需要,提倡一问多思、一题多变,多探索,引导学生发展发散思维,使他们灵活运用,灵活的接受知识,加强知识联系提高思维能力。

3、进行逆向思维的培养

人们思考问题常常反过来加以思考,这就是逆向思维,逆向思维可以拓宽学生思路。例如,物理课本中有这样一道题:一个瓶子能装1千克水,至少能装多少千克煤油?做完题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瓶子能装1千克煤油,那么它能装多少千克水呢?这样反过来多角度思考,对提高学生能力是会有帮助的。

二、培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这方面主要是运用物理知识通过口头或文字说明简要物体现象,会应用物理公式书面知识弄清实际问题,运用已学过的知识知识提出解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我认为培养这方面能力,平时应该引导学生做好以下几点: 1、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勤于思考

我们知道物理知识来源于生活实际,是人类在生产、生活、社会实践中获得了经验总结。所以,学习物理要联系实际,把知识学活用活真正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各种各样问题,如日、月的东升西落,冰、水的相互转化,电流使灯泡发光,电流使电阻丝受热等问题。比如,家里买来电器,标牌上标有“220V 150W”却不知该用何种电源,这就是理论与实际的严重脱节,所以引导学生平时善于观察物理现象并多问几个“为什么、是什么”自觉利用所学物理知识去分析思考,得出问题答案,从而提高这方面能力。2、引导学生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

把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是解题关键。实际问题的特点是用生活的语言来表述的,而不是用物理名词术语直接给出的,所以要引导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物理问题,用物理名词术语显示出它的物理真面目,再找出与之对应的物理概念、规律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夏天,冰棍周围冒“白气”,水缸“出汗”卫生球消失等生活语言。首先要转化为物理术语与物理概念、名词等联系起来,经常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大提高。

三、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人的一生获得的知识技能,其中只有少数是从老题那儿“学”来的,而其大部分是通过自学和实践获得的,所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说指导学生进行课内外广泛阅读等及其它课外活动。

四、培养观察,实验能力

培养观察和实验能力是今后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训练项目之一,没有较高的能力培养出来的也是不全面的人才,只是理论上的“伟人”实际上的“矮子”。首先使学生明确目的,启发学生思维,揭示事物本质。

观察不同于一般的看,它是思维的基础,是认识的一种重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启发其思维活动,这是培养学生观察实 2 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的一条重要途径。

其次,精心指导学生实验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教师要在学生预习的基础上,使学生明确实验操作过程中的重点、难点。要创设问题的情境、激发学生实验热情,重视学生动手做实验,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巡回辅导,培养学生养成认真观察,了解其发展变化特点,以至最后探寻物理规律。

五 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

迁移主要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或新的学习的影响。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有促进作用的叫正迁移,对干扰或抑制作用的叫负迁移。

1、注意学习的心理准备状态,保证正迁移实现,清除负迁移。在教学中要一定防止学生在理解物理概念,定律时形成错误的思维定势。前面学习的错误思维方式将影响后续学习,只有形成有利的心理准备状态,才能实现正迁移的保证。

2、注意知识的横向联系,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

在学习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概括,特别是横向之间的概括强调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联系,章节之间的联系,与其他学科间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的知识达到一定的广度,不仅促使学习向深度发展,而且可以顺利理解新的事物。已有知识的概括水平越高,就越能揭示同类新事物的应用,并把新事物融入到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系统中去,并能够顺利地发生正迁移。

3、重视演绎推理作用的运用和培养。

在物理教学中,要使学生把握知识的组成和框架,建立起整体的认识,特别要重视在知识形成过程中的演绎推理的作用以及演绎推理方法的培养。学生一经掌握演绎和推理,才能使知识进一步扩深和展开,对后续的深入学习起到了良好的正迁移。

学生能力包括许多方面,本文重点从以下两个方面谈学生的能力培养问题。

六 帮助克服学习物理的心理障碍

学生感到物理难学,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究其根本都是在某些主客观条件下,学生的思维过程在某个环节上出现障碍,使思维无法继续下去,造成物理学 3习困难。从心理活动和思维规律入手,对思维障碍及其原因作具体分析,提出解决问题办法,对提高教学质量进行教学改革有着重要意义。1、克服先入为主、错误生活经验的影响。

学生学习物理之前,生活中的各种物理现象形成的各种观念,先入为主,许多错误观念影响学生正确物理概念,规律的建立。教学中建立实验现象和规律的研究,把握物理现象的实质,掌握科学研究的规律。形成科学的学习态度。2、克服隐蔽因素的忽视和干扰

物理问题往往都是多因素问题。其中有的是显因素,有的是隐蔽因素。而隐蔽因素有时在问题中起干扰作用。如“长时间在阳光下曝晒的木质双杠和铁质双杠是否温度一样高?”学生常常忽略“长时间”这个隐因素,不知物体已处于热平衡状态。解决这类问题应使学生明确是没条件所要解决哪类,考查哪方面的知识的突出主要因素,避免“喧宾夺主”。3、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

思维定势指的是先前的经验和活动所产生的一种对思维活动的倾向性。在建立物理概念时,往往形成心理障碍。若不能克服,就会出现“自我感觉良好,学习效果不佳”的现象。学习物理概念时应抓住概念的本质,结合实际问题,不断地验证其内涵,所以只有联系实际才能克服思维定势的影响。4、错误相似思维和类比推理

通常容易不问质,不看条件,形式,机械地进行对比,从而证出错误结论。物理教学中,许多看似相似的现象,却反应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随随便便地加以类比,只能得出错误的结论。解决这个方面的能力问题,要从问题的每个细节出发,培养学生正确审题的能力,不被表现的现象所迷惑,从细小差别中区分出问题的差异。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6

教育部门对我们美术教师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教学中要 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爱国主义感情,陶冶高尚的情操。这些新编教材的特点,是打破了长期以来在绘画教学上以写生为基础的技能训练传统,强调了以艺术观和修 养教育为中心线贯穿全教材的指导思想,以美术常识和欣赏为主导。下面谈谈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教育。第一 审美教育的任务。

我们认为,审美教育就是培养人对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美的欣赏能力和审美观点的教育。它的根 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全面发展的新人。具体地说,审美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提高人们感受美、鉴赏美和 创造美的能力;树立、端正人们的审美观念、审美理想和审美情趣;陶冶人们的性情、净化人们的情感,美化 人们的生活,使人们更加热爱美、热爱生活。中学生的年龄一般在十二、三岁至十八、九岁之间。初中阶段的学生基本上属于少年时期,而高中阶段的 学生已开始步入青年时期。处于少年时期的初中生,是从童年到青年的过渡时期,在他们身上一方面保留了童 年期富于幻想、可塑性强等特点,另一方面已出现了青年的某些年龄特点。他们身体的发育还不成熟,体力和 意志还不太强,易于冲动,缺乏克制能力,兴趣广泛而不稳定,好动而容易犯规,对于生活中的善恶美丑还缺 乏辨别能力。这些身心特点,都说明了初中学生教育的艰巨性。在学校教育中,音乐、体育和美术是进行审美教育的主要课程。但光靠这几门课是不够的,这个任务的完 成应该由各门课的教学来共同承担。而音乐、体育、美术,特别是美术,应该有自己独特的内容和措施,并主 动配合学校教育的各方面,构成美育的统一的整体。第二 审美教育途径。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理想。对美的事物的感受和由此而产生的情感反应,是审美活动最初的表现形式,但这种感 受和感化,都受着审美理想的制约。青少年由于年龄和身心发展的局限,往往把握不了是非标准,不能分辨生 活里什么是美好的,什么是丑恶的,什么是应该歌颂的,什么是应该批评的。不同的审美判断往往会引起不同 的情感反应。一切优秀的健康的艺术作品,总是集中地反映了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和艺术家正确的审美观点。反 过来,它又使欣赏者得到审美愉悦,起着积极的审美教育作用。这种寓教于乐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正是艺术审 美活动的特征,也是我们美术教育的目的之一。美术课中,教师选择古今中外优秀美术作品,并通过与学生的 谈话分析,或辅之以简单的命题创作,都可以收到培养学生正确健康的审美观点和审美理想的效果。

(二)培养学生审美创造能力。

美术教育不以培养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为最终目的,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 的审美想像力和创造力,提高形象思维能力,以他们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去从事改造生活的实践。著名美术?教育家丰子恺先生说过:“想像是绘画上极其重要的一事,有形的东西,可用想像使它变形;无形的东西,也 可以用想像使它有形。”孩子们充满幻想,我们应该因势利导,将他们的丰富的想像力转化为审美创造力。这 种艺术的审美创造活动,以他们逐渐形成的想像力为前提,又以在美术课中逐渐学到的技能技巧为必要途径。所以美术技能技巧的训练在中学美术课中仍然占有重要地位。学生们运用所学到的有关线条、色彩、比例、构 图、透视、解剖、质感、肌理等造型手段,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能力,在老师的指导下就能够变无形的 想像为可视的形象,创造出具有一定审美价值的美术作品来。美术不限于绘画。随着商品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美术的触角已伸向了商品经销、印刷工艺、建筑装饰 和服装设计等广泛的领域。培养未来劳动者素质的美术教育,理应在上述这方面发挥作用。

(三)培养学生审美情趣。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7

关键词:高中,化学教学,探究能力

化学知识是对自然科学的诠释, 其知识理论是根据自然科学的探究提出的。因此, 高中化学教学应当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 通过探究加深学生对科学的理解, 应“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 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尊重和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帮助学生获得未来发展所必须的化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通过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探究是对问题提出和解决的过程, 因此, 在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过程中, 教师先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生通过问题来进行学习, 可以将问题作为学习的动力、起点和学习过程的主线。只要问题存在, 学生学习的兴趣就会提高, 学习的积极性就能得到保障。教师可让学生通过学习来解决问题, 问题之所以存在是由于学生对知识的不了解, 通过学习知识, 学生就会掌握知识并将知识运用到问题解决中。因此, 问题意识的培养对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有很大作用。

通过演示实验和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过程中, 可通过各种学生未见过的现象设置问题情境。这种问题情境的设置, 有利于学生对知识渴求度的提高, 学生探究欲望也能得到激发。

通过改进实验创设问题情境。由于每个学校的实验资源不同, 化学教学中实验的创设也会不同。教师在化学教学中应当使用现有资源, 改进实验过程, 增强实验演示效果, 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明了的问题情境。例如, 在学习用双氧水制氯气时, 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各种制氧气的方法, 通过对实验结果的比较, 选出最快速、简洁的方式, 通过实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指出书中实验的不足, 对同一个实验所用的装置进行改革, 激发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探索精神。

二、拓展思维, 培养学生的猜想与假设的能力

化学是对科学的研究, 在化学教学中, 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难以进行的实验, 这个时候, 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和知识, 对实验进行假设和猜想。在进行实验假设和猜想时, 学生的思维得到拓展, 学习的兴趣得到激发。培养学生猜想与假设的能力可以从以下两方面进行:

一方面, 要丰富学生的知识经验,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纵观古今中外的科学发展史, 每项重大的科学发现都是科学家大胆猜测的结果。教师在进行高中化学教学过程中, 应当鼓励学生进行大胆假设和猜想, 激发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学生的思维得到扩散的同时, 学生的学习空间也就得到了扩展。例如在学习燃烧概念时, 教师可以先对燃烧实质探索的历史进行讲解, 使学生了解燃烧概念从舍勒和普利斯到拉瓦锡再到现代的演变过程, 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概念的发展是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而变迁的, 激励学生自主进行思维创新, 在思维创新的过程中, 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了提升。

另一方面, 引导学生提出假设。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教师可教导学生使用归纳法、演绎法和类比法提出和建立假设。运用归纳法建立假设, 即通过对各类实验结果和化学理论的归纳, 对同类或者类似化学实验做出假设;运用演绎法提出和建立假设, 就是让学生把一般规律和原理运用于特殊个别的试验中, 通过实验验证化学规律和原理的适用性;运用类比法提出和建立假设, 即在实验中挑选两个或两类具有共同因素的实验, 推出一个研究对象可能与另一研究对象所共同具有的属性。学生对这三种方法的熟练运用, 便于他们大胆猜想和假设, 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了自身探究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引导、指导, 培养学生实验设计和实践能力

(一) 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的能力

化学教学必须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和运用科学知识, 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能通过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制定实验计划、设计实验的能力。在教学中, 学生必须能针对探究的目的和条件, 设计可操作的实验, 达到实验目标。在实验设计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应当考虑实际情况, 使用合适的实验方式。对于学生来说, 这种完全自主的实验方式对他们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就应在这个时候对学生加强指导, 让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得到保持, 慢慢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二) 培养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现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对理论知识的扎实掌握, 而是要求人才的操作能力要强。高中化学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验, 通过让学生操作实验, 培养学生基本的实验技能。目前的高中生实验技能欠缺, 有些学生甚至对实验有畏惧心理, 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要调动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提前对学生实验技能进行培训, 学生在做好实验的同时, 提高了学习的信心, 学习效果也得到了提升。

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还应该从教师和学校两方面进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勇于更新自己的教育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 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自由的学习环境。学校为符合学生实验的需求, 应当开设大规模的实验室, 在硬件设施上为学生提供良好的条件, 为学生实验探究提供场所。在学校和教师的多方面支持下, 学生学习的热情才能得到提高, 探究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综上所述, 在高中化学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我们必须通过实验创设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丰富学生的知识和经验, 鼓励学生大胆猜想和假设;培养学生进行实验的能力, 这样学生才能在一个有效的学习环境下学习化学知识, 并提升自己的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高如冶.在化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2002 (8) .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8

【关键词】高中英语 ; 自主探究 ;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獻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27-0092-01

1.高中英语教学现状分析

1.1提高教师素质

我国高中英语教学普遍存在“少、慢、差、低、费”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内容包括词汇量都较少,学生的学习速度也较为缓慢,甚至出现不能完成教学任务的现象,高中生的英语学习成绩差,很难得到高分,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低,听说读写的应用能力亟待解决和突破。虽然国家和地方对英语教学的重视程度和投入都有所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发展,但是投入与效果却呈现出了更大的反差,导致了更多的资源浪费。而这些问题的存在与教师的素质及教学方法有着重要的联系。因此,我国重视专业英语教师的培养,并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教研活动提高了教师的职业水平,有更多的教师能够熟练的驾驭并处理教材,在课堂上也较传统教法有所改变,重视与学生的互动,并形成分层教学或因材施教的育人观念。为英语教学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1.2注重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

随着我国高中英语教学的改革,新教材新模式的改变目的是为了实现交际化,向学习者为主体的方向发展。广大的高中教师在不断的学习中也深刻的认识到高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英语语言这种交际工具的能力。而交际能力的培养则对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切实改变哑巴英语的现状仍需在方法和策略上进行不断的探讨。

2.高中英语教学中学生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制约因素

2.1教师盲目灌输,扼杀学生的主体性

广大高中老师虽然承认在英语教学课堂中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也积极推动和培养学生的交际及应用的能力,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由于升学率及其他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高中英语课堂仍是以教师的灌输方式为主的教学模式,广大的高中英语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盲目的坚持“多教总比少教好”。所以留给学生的自我学习和探究的时间较少,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

2.2学生机械记忆,缺乏主体性

由于来自学校家庭及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导致了在高中英语的学习过程中,以高考分数为主的学习功利性体现在学生的英语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为什么学习英语知识的目的不明确,缺乏兴趣,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的情感态度,无法从内心表现出对英语学科的喜欢。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由于高中课程多,导致在课外学习英语的时间少,很多学生上课的时候也只是盲目的接受老师的灌输,机械记忆,对学习的方法和策略缺乏深层次的掌握,主体性意识较差。

2.3重分数轻能力的考核办法让高中英语学习陷入困境

虽然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应用能力为主要目的,但是高考分数仍是衡量学生学习好坏的重要指标,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味的追求分数,忽略了对英语学习兴趣的培养,对方法的探究和学习策略的运用。

3.高中英语自主能力培养的策略

3.1教师转变思想给学生探究的空间

新课标明确指出高中英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英语的能力,因此教师要将新课标的理念和要求运用到实际教学过程中。

首先,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对英语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在教学的过程中不能盲目的实行满堂灌,鼓励学生合理地安排学习任务,采用任务型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知识,并能够总结出相关的学习规律。

其次,教师针对不同的学生应实施分层次教学,体现出因材施教,让全体学生参与,并能够将静态的课堂变为动态的探究过程,不同层次的学生掌握的知识点应有所区别,让学生都能有所收获。

再次,高中英语教师应树立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思想,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应该注意加强在学习方法上的培养,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合作学习,积极探索、敢于质疑的习惯。

3.2学生应明确学习目标,进行大胆思维

高中英语学习对于学生今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学生要在老师的鼓励之下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及目的,找到学习英语的动力。

首先,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课前预习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学生应在上课之前弄清楚这个单元的内容编排的背景,弄清楚基本单词及语法,略读文章等等。好的预习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也保障了学生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其次,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应该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在教师的启发下积极思维,加强学习方法的研究,对课堂的重难点能够有效的把握,并能够提出自己不懂或者理解困难的知识点在班级进行讨论,让学生和老师帮助解答其疑惑,从而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与教师和同学互动,在互动中提高英语学习的自信。

再次,课后反思总结自我学习情况。好的反思,能够加快学生对知识的吸收能力,对于高中英语学习来说,课后的巩固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如果仅仅利用上课的时间根本无法达到对大量知识的识记效果,学生在课后对本堂课的有效反思和总结能够加深上课时的印象,对语法、单词、句型都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利用相关的作业加以辅导则效果会更好。

3.3学校开展活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

当前学校一味的追求升学率的现象给广大高中教师增加了太重的压力,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高中英语教师挤用学生的学习时间并形成了满堂灌式的教育模式,学生对这样的课堂失去学习兴趣和动机,被动的学习方法使得学习的效率低效。所以学校应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和教师观,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教研活动和课外活动解放教师。例如:通过英语演讲比赛、英语情景剧比赛等营造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让学生在听说读写演的过程中提高运用知识的能力。

4.结语

谈如何在高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9

【摘要】: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学习外语必须了解这门语言所承载的文化。当前我国中小学英语教学中过分重视语法和词汇知识的讲解与传授,而忽视跨文化意识的提高。而只有在语言能力与文化意识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学生才能做到有效交际。笔者通过反复设计教学方案力求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帮助学生提高理解和恰当运用英语的能力。

【关键词】: 跨文化意识 英语教学 跨文化意识的培养策略

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背景知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学生文化意识、增强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和鉴赏能力,已成为现代英语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提出其内容标准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文化意识实际上包括文化知识、文化理解、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等。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利于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有利于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此相适应,近年的高考英语试题更是在文化背景知识和语言运用实践性方面有了明显的延伸和拓展。如2012年新课标卷完形填空涉及Body Language方面的内容,该试题内容更贴近生活,反映着当前社会包括国际社会的各种新问题和新内容。同时,在语言运用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获取信息方面要求阅读原汁原味的英文,这里就既有语言是否地道、标准的问题,也有关于文化氛围和背景的问题。高考命题的走势说明了一个简单的事实,即学习英语不可能仅仅学习语言,它必须与学习文化同步进行。那么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呢?笔者目前在一所县级市高中任教,在教学的过程中,常挖掘教材中的文化因素进行跨文化教育,并常常铭记“学习英语是打开另一扇窗”的意识,以教材元素为基础并适当拓展,深入浅出地介绍中西方文化差异,与学生们一起探寻英语背后的文化。在课堂中,和学生一起“互动---对比、反思---理解、领悟”中,感受着浓郁的文化气息。

(一)案例1 礼仪文化之Ladies first 礼仪是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的。礼仪文化教育是英语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为了营造英语文化氛围,在高一第一堂英语课笔者便用英语和学生做简单的问候,并祝贺学生顺利进入高中阶段的学习。之后笔者做了简单的自我介绍,并鼓励学生关于英语课堂以及英语老师笔者进行提问。由于初入高中的兴奋感,学生们都很积极的举手,既有男生又有女生。笔者便抛给学生一个问题:“Oh, it‟s so difficult to decided who should be the first one.Can you tell me who should be the first, a girl or a boy?”回答“男生”和“女生”的声音几乎一样大,于是,笔者说到,“In western countries,do we say „ladies and gentlemen‟ or „gentlemen and ladies‟? ”学生答道:“ladies and gentlemen.”“yes, ladies first.” 由此笔者告诉学生“女士优先”是国际公认的一条重要的礼仪原则。同时,西方礼仪文化中,在有小孩的场合下,还要讲究“儿童优先”,随即笔者邀请了一位女生,让她首先提问。在后来的提问中,有学生忍不住好奇,举手提问到:“how old are you?”,“Do you have a boyfriend?”等私人问题,笔者婉转的拒绝了回答,并指出在西方交际礼仪中,一些私人问题在公众场合是不欢迎提出的,而且即使是私下提问也需要参考提问者和被提问者的亲近程度。其实这一情景在人教版新课标高中教材的一段听力练习中是有所呈现的。学生从不同礼仪文化的对比中,提高了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锻炼了跨文化交际能力。

作为英语学习者,必须对英语国家的交际文化有所了解,学会如何得体地使用礼貌用语及提问。因此,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能力,逐步扩展礼仪文化知识的内容和范围。

(二)案例2 节日文化之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

新课标指出,在中学英语教学中涉及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并且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英语的兴趣。传统节日是各地区、各民族、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的总结和延伸,它体现了不同国家与民族的文化习俗,是一个民族生存形态最突出、最具特色的展示,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文化话题之一。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科书中,必修三第一单元的话题便是“Festivals around the world”,让学生集中地了解到世界各地的节日及其背后蕴含的文化。在该单元第一篇课文将学生带到了学习世界节日的文化意义的新阶段。课文对节日的介绍主要是按照节日的意义分类,首先讲述的是“Festivals of the Dead(亡灵节)”,即纪念亡者的节日。其中重点描述了Halloween,经过初中阶段的学习,学生对万圣节已有一些基本的了解,于是在读课文之前,笔者想学生展示了一张雕刻成鬼脸的金南瓜图片并提问:“what do you think about when you see the pumpkin?” 学生围绕金南瓜展开了头脑风暴,曾经学过的关于万圣节的语言及文化知识都被再次激活。于是,笔者又呈现了在万圣节时的街头景象,有画着吸血鬼般浓妆的人们,挂在居民窗外骷髅架等等。浓郁的抑郁文化气息强烈地冲击着学生们,极大地激发了他们进行更多探索的兴趣,对了解万圣节背后的信息也产生了更强的动机。笔者随即便安排了与课堂目标密切相关的阅读任务。在激活的背景知识和激发的兴趣双重影响下,学生的阅读速度和理解的深度都有明显提高,学生却在这个过程中体验了激发——反思——理解这一重要的认知过程。

以往,学生只是关注节日的习俗、欢度节日的表象、庆祝活动,比如万圣节装扮成幽灵,孩子们可以玩“trick or treat”的游戏等;端午节人们吃粽子,赛龙舟等庆祝活动。而这次,学生们则是跟随高中课本,在课堂中去探寻节日背后的文化意义,初步了解主要英语国家重要文化现象的渊源以及英语国家文化在日常生活和人们价值观中的体现,并且去对比了解中西方文化的异同,既抱一种尊重包容的态度去理解异国文化,也能坚守保护我们祖国的传统文化。

(三)案例3 国家文化之 Canada,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新科标》(教育部,2003)对外语教学中的“文化”做出了如下解释:在英语教学中,文化主要指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因此,关于文化学习的内容,绝不应仅限于文化知识或平常所说的礼仪文化、节日文化等小写文化,它还应包含历史、地理、政治、宗教、风土人情等大写文化。了解所学语言国家的背景知识,能够促进语言学习者对英语的理解和使用并增大学习者的知识面,是非常必要的,而这些却往往容易被忽略。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材必修三第五单元Canada—“The True North”中介绍加拿大时,笔者补充介绍了其第一大城市多伦多,介绍多伦多又不能不提及国家电视塔——Canadian National Tower(简称CN Tower),因为他不仅是多伦多的地标性建筑,更承载着三十年“世界第一高塔”的美誉。如果不提,可能学生对此就一无所知。同时强调,加拿大首都是渥太华,并不是多伦多。

在人教版新目标高中教材必修五第二单元The United Kingdom介绍英国时,课文中对“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王国,英国国家全称)进行了详尽的阐述,那么在介绍英国国家文化时,就必须结合地理及历史引导学生对其进行理解,最后还应结合联合王国的国旗作归纳总结:首先是英格兰,威尔士于13世纪同英格兰联合了起来,至今,威尔士也总是包括在爱尔兰内。接着,英格兰、威尔士同苏格兰于17世纪联合了起来,改名为“大不列颠”。当苏格兰的詹姆斯国王成为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国王时,这三个国家和平地实现了联合。最后,英国政府打算于20世纪初把爱尔兰也同另外三个国家和平联合起来以形成联合王国。然而,爱尔兰的南部却不愿组建联合王国,因此它分离出去,并建立了自己的政府。因此只有北爱尔兰同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联合起来,而组成了联合王国,这一点从新的联合王国国旗上就可以看得出来。这一探寻英国历史文化的过程既是必要的也是非常有趣的。

在围绕这一主题的英语学习中,与其说教师在借助世界文化教授语言,不如说学生在依托英语这门语言了解世界。这便是英语教学中语言教学和跨文化意识培养的相互交融。此外,笔者在使用该教材时,特别注意整合其中的文化素材,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为目标,还做了以下尝试:

1、在词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词汇是语言中最活泼、最具生命力的成分;它最能体现社会的和时代的变化。不同的民族所处的地理环境和历史背景不同,对相同的事物或经历也会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同时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有些英语词汇与汉语词汇并不能一一对应。比如说“龙”在中国是神圣,吉祥和权力的象征,是中国人的精神图腾;而在西方的圣经中,龙却是凶物和罪恶的象征。因此英美报刊中对“亚洲四小龙”的翻译是“Four tigers of Asia “,而不是学生所理解的“Four dragons of Asia”。又如中国人一般形容人笨用“猪”,而西方人却说as stupid as a goose。汉语中用“眼红”表示嫉妒而英语却用“green with envy”表示。再如翻译 You are a lucky dog.在中国文化中,“dog ”常被用来形容和比喻坏人,如走狗、狗仗人势等,而在西方文化中 dog 却象征人类忠实的朋友,甚至是家庭的成员,如:a clever dog(聪明的人),a top dog(身居高位的人),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Every dog has his day.(每个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等等。

2、在口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让学生接触和运用地道的英语口语也能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英美文化的熏陶和感染,增强对英美文化的感知和接受能力。人教版高中英语教材在这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每个Module 中都设置了专门练习地道口语的Everyday English 话题,这个话题一般是与前面的听力训练相结合,让学生掌握听力当中出现的地道的英语口语。教师可充分挖掘,提供必要的语境,让学生模仿练习,真正达到能熟练应用的程度。

3、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人教版英语教材非常注重英语文化的渗透,除了每个单元都设置有文化角专栏,专门介绍一些文化背景知识以外,阅读主课文也非常注重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和社会习俗等文化内容,其中有些文章更是专门讲解英语文化背景知识,如Book2Module4FineArts—Western,Chinese and Pop Arts等等。教师应深入挖掘,注重方法,使学生全面认识、了解英美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民族、宗族、制度、饮食习惯等文化背景知识。

4、充分利用课外活动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课后向学生推荐阅读体现外国文化的简易读本,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一些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和报刊杂志;有选择的教给学生英语成语、谚语包含着许多的文化背景知识,如:When in Rome,do as the Romans do.(入乡随俗)。也可通过收集图片,让学生了解外国艺术、历史和风土人情;充分利用互联网上丰富的英语资源,运用英语电影、电视、幻灯、录像等资料给学生直观的感受,以增加对英语文化的了解;组织学生搞英语演讲比赛、研究性学习、唱歌、做游戏,使他们在活动中学习和提高。用校园课间播放英文歌曲,播放文化知识丰富的电视节目,丰富学生的课余知识。也可利用黑板报开设英语学习园地,介绍英语国家的风土人情、幽默故事。另外,有条件的话还可以组织一些英语专题讲座,邀请学校归国留学的教师或外籍教师来介绍一些文化习俗方面的知识,举办外语影视或音乐欣赏会,更多地来了解英语国家的学习、生活、工作等方面的状况,营造英语学习的浓厚的文化氛围,使学生能在此氛围中更真切地去感受西方文化,进而学会去欣赏。

综上所述,在英语教学中渗透文化教学是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必然结果。身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首先要努力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文化素养,只有自身的文化素养提高了才能在平时的英语教学中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文化点,游刃有余的开展文化教学,从而让学生更深切地感受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提高他们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字数:4729 参考文献:

[1]方保军.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教育素质.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 [2]陈俭贤.依据新《课程标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M]《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8 第1期

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篇10

作者:漳州市龙师附小 施婧 发表时间:2011-10-11 9:37:54 访问次数:1287

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新课程十分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也就是要打破传统的以讲授、灌输为主,过份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阅读教学方式,通过营造课堂氛围、创设情境等条件,指导学生掌握自主探究、合作探究等探究方式,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勤于探究、懂得探究的能力。

一、民主对话,平等交流

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的前提条件。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能力,需要教师大胆地放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轻松、和谐、主动地学习。具体地讲,教师与学生要真正建立起爱生尊师、民主平等、心理相容、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在课堂上为学生创造开放、宽松、积极的学习气氛,能给予学生具有安全感的、愉快的、和谐的感受。只有在这样的情境下,学生的探究性思维才会被激发出来。

如在教学《乌鸦喝水》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乌鸦怎样才能喝到水的问题。我不急于展示答案,而是营造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有的学生提议将瓶子推倒,水流出来就可以喝到了。马上有学生提出异议,认为这样太浪费水了,课文中有一句“瓶子里的水不多。”又有同学提出用吸管,对于这种童话式的想像方法教师不能简单地用“荒唐”两个字来否定,因为这样的思维方式与学生的年龄是一致的。很快有学生提出看法,认为现场没有吸管,或者乌鸦不会用吸管。这样,通过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平等对话,让学生来探究这个问题,使学生学会思考问题、论证问题,养成探究问题的习惯。

二、创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是一种特殊的学习情景,创设良好的情境是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必要条件。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感悟、建构并丰富学习经验。教育家赞可夫认为:“教学中一旦触及学生的情感、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才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创设导语情境、问题情境、争论情境等,帮助学生理解、内化学习内容,使他们在原有的认知结构上进行有效探究和意义建构,推动学生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探究。

1、创设导语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情感。导课是整个教学的前奏、序曲,要在学生心里形成良好的心里定势,为整堂课的顺利进行奠定基础。上课时,教师用精彩的导语创设情境,学生积极性纷纷被调动起来了,萌发了探究的兴趣,为下面学习课文内容作好了铺垫。教师要把课堂变成一个生活中的缩影,通过导语设置,还原生活,让课堂显示出活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究生活,在生活中学会探究。

2、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探究欲望。教学要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就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设计一些活动、表演、游戏、剪纸、现场辩论、听故事复述、看投影片、看录像带等情境。但必须做到所设计的情境要符合力求生动有趣,能引导他们的情感。力求提高他们辨别是与非,美与丑,善与恶的审美能力。如果情境复杂可以分步演示,分步讲述。

3、创设争论情境,培养学生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他们大胆的探索和批评精神。古人云:“学贵有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本”。疑是争论的起点,有了疑而又能独立思考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鼓励,使学生逐步做到敢说、爱说,甚至提出跟教师不同的想法。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教学中,我提问:“你认为乌龟和鲤鱼谁说得对?”。课堂很快形成了几种不同的观点,我没有简单评判对错,而是让学生就该问题展开讨论,鼓励相互质疑、相互辩驳,在辩论过程中找出各自的问题所在,最后老师才明确“乌龟和鲤鱼讲的都是片面的”。

三、尊重个性,自主探究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尊重学生在阅读中的独特体验、独特感受、独特理解,指出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鼓励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就要尊重学生的个性、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是中华民族优秀教育文化中的精髓,在现代的教育模式下被赋予了新的意义。这里的“因材”有两层含义,一是因“教材”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多彩的探究性学习资源,需要教师在备课中认真钻研教材,潜心挖掘探究资源,精心设计探究性内容,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要根据不同类型的文章、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探究性、创造性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首先《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一篇课文有多种读法,也很有可能出现多种意义。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成为学生展现个性、表现个性、培养个性和塑造个性的过程。如教学古诗词的时候,可以通过看图,展示学生的不同的观察能力;可以通过品词析句,展示不同的理解能力;可以凭借想像,展示思维的个性;可以让学生自己布置作业,展示设计能力和自我评价能力的个性。让语文教育真正实现“一人一特色、一生一个性”的理想的个性化教育理念。

二是因“学生”施教,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学方法选择要因人而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是学生的引导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让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都能体验到学习的快乐。阅读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个性的差异,又要考虑整体能力的发展。因为每一个学生的个性气质和生活经验都不一样,即使阅读同一文本,也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和体会,形成各自不同的见解,进而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个性化理解。决定了不同的学生对同样学习任务的学习速度和所需要的帮助不同。新课程尤其强调要从学生的个别差异出发,努力实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和教师指导的针对性。如在教《小松鼠找花生》(一年级上册)之前,教师有必要对学生的情况作一个全面、准确的了解,因材施教。任教的班级学生情况各异,对于一部分有着丰富的耕作生活体验的农村的学生来讲,他们亲眼见过花生长在根部,甚至种过花生,对他们讲授花生长在哪里显然没有太大的意义。而对于城市的老师和学生而言,像小松鼠一样以为花生长在枝干上,他们有着小松鼠同样的困惑,教师的详细讲解也未必能够准确的理解和把握,因为他们缺乏农村的生活体验。我曾经尝试让农村学生来当小老师,由小老师来讲解提出“花生长在哪里”的问题给大家共同探究,最后由小老师讲解花生的种植知识和过程,这样既增强了农村学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通过学生之间的平等交流,使学生能够准确地理解。之后,有针对个别探究欲望特别强的学生提出的“怎样种花生,能不能自己种”的问题,小老师带领全班学生在学校实践小花圃里种上花生,慢慢观察花生的成长变化,直到植物的根部长出花生。这样,既使学生对《小松鼠找花生》一课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有获得了真实的种植花生的知识和体验。整个教学过程,教师不要用惟一的标准来禁锢学生思维,而是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要尊重了学生的不同程度的理解和认识,让学生都能通过教师的引导,敢于探究,学会探究,完善探究。

四、学会交流,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是在自主探究基础上形成的更高层次的探究。通过优化小组合作,有利于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火花,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表达能力,交际能力,学会交流。如在《小伙伴》一课的教学过程中,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互助精神,把合作、互助的精神表现出来,我精心安排,把《小伙伴》编成一个话剧剧本,请几个学生分别扮演“维加”、“玛莎”、“安娜”、“安东”,一位同学当报幕员,讲述春游发生的一个故事。小伙伴在吃午饭的时候发现“玛莎”不小心在路上把面包和矿泉水丢了,没东西吃了你说怎么办呢?几个小伙伴演员上场,有批评讽刺、有责备同情,但都不能真正帮助“玛莎”。最后,“安东”二话没说,把自己的黄油面包掰成两半,把大的放在了“玛莎”手中。“玛莎”热泪盈眶,非常感动,话剧呈现出高潮,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堂课的设计在表演前需要小演员门的排练合作,表演的时候又是突出合作互助的主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互助合作。通过学生的互助合作,使学生的主动学习、主动思考、主动讨论的意识更加强烈,使学生的探究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教师要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树立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创设导语、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问题、争辩三种情境,因材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学会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上一条:打开阅读的一扇窗

下一条:加深阅读理解 享受阅读乐趣

首页|人事科|党委会|计财科|监察室|德育科|高教科|中教科|初教科|职成科|教育工会|招生办|自考办|督导室|仪器电教|普教室|民办教育|廉政建设|职教中心

主办:漳州市教育局

CopyRights © 2010 漳州市教育局 版权所有

闽ICP备07003321号

地址:漳州胜利西路118号

上一篇:设计心理学对工业设计的影响下一篇:细菌鉴定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