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精选13篇)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
高中政治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也是当今教育的主旋律.美国哈佛大学校长普两认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不竭的`动力.中学政治教学肩负着培养新世纪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责无旁贷.所谓创新教育就是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个性为主要目标的教育理论和方法,在学生系统地掌握学科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作 者:吕晓琴 作者单位:单位四川省大竹县职业中学刊 名:科海故事博览・科教论坛英文刊名:KEHAI GUSHI BOLAN(BAIKE LUNTAN)年,卷(期):2010“”(3)分类号:G63关键词: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2
一、要树立高中地理教学的创新理念
地理学科具有综合性、区域性的特点, 所以教师的教学要具有开放性。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 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 在实践中学习, 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合作学习, 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地理学习观念。
二、要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 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只有会学习才会有创新。可是在我们的传统教学中, 学生只是知识的容器和被塑造的材料, 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在新课改地理教学中, 我们应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如我们在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时, 可以先从学生熟悉的“昼夜更替”入手, 尽可能让学生自己去发现、思考、质疑、理解、争论、作出判断。这样, 既避免了教师讲、学生烦的情况又巧妙地解决了难点问题, 既激发了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又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也为学生发展创新思维提供了条件。
三、学会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首先, 要为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 建立融洽、和谐、平等的师生关系。这就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和需要, 相信学生, 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 成为学习的主人, 充分发挥主观能力性, 进行发散思维, 发展创新能力。例如, 在课堂上允许学生随时举手发言, 允许学生和老师争论, 用尊重学生的言语和微笑, 鼓励学生大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从而使学生更好、更积极、更轻松地参与到课堂中来, 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其次, 鼓励和组织学生开展地理野外观测、考察、调查等实践活动, 积累经验, 使学生在将来的地理学领域中有所创新。例如, 在学习《城市区位》这一节内容时, 我要求学生设计了我县某地乡镇布局方案, 并简述设计理由。学生通过开展这一活动, 在方案设计过程中进行实地观察、调查、查阅资料、开展讨论等, 最后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方案。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 也激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同时, 教师要教育学生充分认识学习地理的目的和意义, 理直气壮地向学生说明学习地理对个人成长成才的重要作用, 展现地理学科的魅力。
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 我注意到课堂讲授不是一味地给学生灌输知识, 而是要注重学生学习方法、技巧和能力的传授, 尤其是要用不同途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 而且会取得不错的教学成绩。具体可以从下面几方面进行。
一是让学生去发现问题。自主发现问题不仅是一种可贵的学习品质, 也是一种重要的创新品质。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提出解决问题的设想, 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进而提出新的问题,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至关重要的。比如我在讲“热力环流”这一内容中关于地面冷热与等压线的分布状况时作了如下描述:等压线下凹就像我们平时炒菜, 放好锅头了, 生火炒菜, 对应的近地面是热的;上凸意味着我们不炒菜了, 把锅倒过来放, 下面自然也不生火了, 对应的近地面就是冷的。我再引导:同学们, 你们再充分发挥一下想象, 如何来记忆和区别地面冷热所对应的等压面分布?结果学生的思维开始活跃了起来。实践证明, 在地理教学中让学生发挥想象, 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二是让学生感受过程, 学会进行知识迁移。在地理教学中, 应要求学生不盲目接受和被动记忆课本或教师传授的知识, 而是主动地进行探索, 学会进行知识迁移。迁移的结果是解决了新问题, 所以说知识迁移的过程就是促进创新思维发展的过程。
三是让学生作总结, 完善其创新思维。比如在解答潜水与河水补给关系问题时, 我引导学生从多种途径进行解答:作某潜水位线切线, 比较中间与两边水位高低, 水总是由水位高者补给水位低者。或作出等潜水位由高向低的垂线, 潜水流向河流, 则潜水补给河流;潜水流向由河流指向潜水, 则河流补给潜水等。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3
一、创新能力概述
所谓创新能力是指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实践活动中不断提供有价值的新思想、新理论、新方法和新发明的能力。创新能力是综合国力的竞争,是各国之间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注重的就是人的创新能力。
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学中,也应该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地理教学要在加强基础知识教学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等相关的地理创新思维能力,让学生能将地理知识转化成为实用能力,使学生掌握新方法、新思想,成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二、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1 教师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较差。
许多教师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较差,特别是一些年纪较大的教师,没有主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教师没有培养意识,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很难得到发展。这些年纪较大的教师由于授课时间较长,已经形成了一套自己的授课方法,他们认为这套方法足以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不需要再进行额外的创新能力的培养。正是这种思想,限制了学生创新能力的提高。
2 忽视了对基础知识的教育。
有些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授课时,只注重了对创新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必须要有坚实的基础知识作为保障。如果没有坚实的知识作为基础,那么创新能力也就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
3 不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
许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对教学方法的改进,仍然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由于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就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所以教师应该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如何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教师要增强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意识。
如上所述的一些教师在实际的授课过程中不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缺乏这种意识。所以,这些教师需要改变这种思想观念,一切从实际出发,认清社会发展的需要,增强这方面的意识,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学校也要积极地对教师展开相关的培训工作,让教师充分了解创新能力的重要性,从而更加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 注重基础知识的学习。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基础知识的学习,因为能力的培养需要知识作为基础,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只有具备了坚实的地理基础知识,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更好地得到发展。如果学生连基础知识都没有掌握,那么创新就有可能变成不着边际的空想或违背实际的瞎猜。学生只有在充分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根据事实来进行大胆的推测与想象,才能锻炼自己的创新能力。
3 改进教学方法。
自从新课改之后,许多学校改进了教学方法,但是也有一部分教师仍然在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发展。因为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应试为主,注重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教师要努力转变自身过时的教学思想,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教学任务,积极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4 加强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
创新能力的培养,离不开思维的训练。因为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基础上,还不具备创新能力,还需要进行培养。只有通过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真正得到锻炼。学生通过充分地利用自己所学的地理知识,再加上大量的有针对性的训练,慢慢地就形成了地理创新能力。教师在进行授课时,要特别注重对学生各种思维的训练,通过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有效延伸等多种方法,来对相关的知识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分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4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标准的深入落实,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由传统任务型教学转变为思维模式教学,所谓思维模式教学,即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就高中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若干方法做浅要探讨。
关键词:高中物理;课堂教学;创新思维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关系到学生成绩优异程度和学生未来职业生涯规划,因此应加强重视与培养。创新思维的培养应注重学生核心地位、问题教学、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培养等方面。
一、实行以学生为核心机制
传统教学机制中过度强调“教师为核心,学生为辅助”,即常见的满堂灌教学方式,学生课堂参与积极性得不到提升,影响教学
质量。
在新课改中,针对人教版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实行“裸讲”制度,即只抓思想结构,由学生自由提问,在把握课堂总体知识形式的同时,以学生为核心,实行素质教育为核心的教育,对课堂上学生出现的疑问当堂解决或进行学生间探讨,进一步推行“生主师辅”的教学理念,确立学生在教学工作中的主体地位,深入贯彻落实学生自主的思想教育。
二、“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过程中重点提及的教学思想之一,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学生对事物认知方面、对教学实现、教学改革均有重要的实际作用。
注重“教”与“学”完美统一是进行物理教学方法的重要思想。笔者认为,实行“问题”教学法,发挥教师引导作用实现学生问题思考,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物理模型构建,体现过程教学目标。教师在引导学生作问题深入、问题剖析的同时,应注重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多角度、多层面思考:问题产生源由,解决问题本质,问题启发,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做好逻辑准备及积极性培养,达到融会贯通之效。
“问题”教学法本质上即通过知识深入思考了解知识结构和知识体系,在教学实现上,教师可根据之前学习的内容提出相应的探索性问题,利用课下或课堂分组讨论时间倡导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深刻认识。
三、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信念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另一重要部分是学习信念的培养,高中教育教学工作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做到“一切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
由于在教学工作中,大多数成绩不理想学生思想压力沉重,“低人一等”阴影长期相随,致使学习热情降低,学习积极性、目的性不强,自信心不足又会造成思想包袱沉重,形成恶性循环并影响优异学生的学习热情。
面对此种状况,教师和校方应及时成立问题分析小组,从学生自身和社会需求角度入手,扭正畸形心态,鼓励学生,引导学生意识到成长成功途径的多样性和学生学习理念工作,帮助学生自除心灵阴影,增强学生自信心。可以用爱迪生发明灯泡事件举例说明成长途径的坎坷和成功的不容易,让学生意识到,失败往往是通往成功途中的捷径,它让你学会抗击失败。
注重行进间教学,发现教学过程中一直不坚定或主观能动性降低的学生做到“因材施教”,尽量“浅、慢、少”,利用学生成绩的差距,让成绩好与成绩差的学生形成兴趣学习小组,互帮互助,既让成绩优异学生在实际知识点讲解过程中更加深入熟悉知识产生过程和知识体系结构,又可让成绩不理想学生体会优秀学生学习技能和学习洞察力,以及深入讲解的技巧;用同学互动模式取缔教师讲解方式,多角度、多方面辨析问题使然。
四、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课堂教学中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于学生个体培养的过程,因此,针对物理课堂特点,笔者认为应做好以下几点:
1.承认差异性教学
中学阶段学生基数大,素质及个人理解力存在差异性。
2.调动每个学生学习动力和学习主动性,因材施教
应采用“分层教学”,根据学生理解力不同划分不同任务和要求,重点在于教学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教学内容充实可用,紧密围绕自己来制定,令学生主动参与和具有强烈集体成就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3.引领尖子生扩散知识深度和思维广度
在教师引领下突破难题、杂题,引领学生往更深远层次迈进。
4.交互式教学
尖子生将自己成功心得与体会耐心传授于差异生,即梳理自身方法体会同时又将成功经验用于差异生,起示范带头作用,增加相互交流的机会,促进互相心得传授,互帮互助,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
在因材施教过程中要时刻进行反思,反思是自主构建对物理知识认知能力的过程,能激发人反复思考、深刻理解的能力,培养中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进行小球碰撞实验时,根据不同碰撞系数的不同、小球质量不同等情形,对各个阶段学生提出不同要求,以碰撞的次数分析,碰撞角度分析,碰撞摩擦系数对小球行进影响的难度要求不同学生作出相应的实验报告。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5
王振华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与进步的永恒主题。它以发掘人的创新潜能,弘扬人的主体精神,促进人的个性和谐发展为宗旨,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应从多角度,全方位地为其营造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
指导思想:以马列主义提出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本课题研究提供理论依据。现代心理学,教育学最新发展为本课题提供基础依据。
一、具体措施 :
(一)、创设教学情景是激发学生创新思维的前提条件。学习过程是一个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培养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因此,创设情景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途径之一。
(二)、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源泉。教学中,通过探索去发现真理,获得真理,许多科学家的发明创造,都是从质疑开始的,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动力源泉是质疑。
(三)、鼓励学生发散思维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基本途径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克服思维的盲目性和单一性,培养学生大胆设想,敢于创新的精神。总之,教学中,学生的创新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敢于对问题质疑,提出独到见解,大胆设想。
二、本学期如何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教学工作计划
一年之计在于春,在美丽的春天里,我们怀着春天亮丽的心情,又迎来了新的一学期,春天的美丽在于万物复苏,生命在春天里显得更有生机和活力。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每天都伴着一颗童心长大,所以我们也要有生机和活力,才能使工作更有创新和意义。这学期在学生创新教育方面,要着重培养如何实施创新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创新意识。创新意识即推崇创新,追求创新,以创新为荣的心理取向。只有在强烈的创新意识引导下,学生才能产生强烈的创新动机,充分发挥出创新潜力和聪明才智,释放出创新热情。同时对上学期的研究效应进行落实完善,争取尽最大可能的为实际教学提供帮助。
(二)、组织专项训练,培养创新思维。
1、训练创新思维的流畅性。
2、训练创新思维的变通性。
3、突出创新思维的新颖性。
(三)、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技能。
创新技能是反映学生创新行为技巧的动作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只有通过一些实践社会活动,才具有实际效果。本学期将注重学生的科技制作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结合学校的机器人制作,加大科技知识教育。加大欣赏课的课件制作,同时使学生参与课件制作,在参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运用激励原则,培育创新情感。
创新过程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
四、继续研究寻找适宜的方法,加强现代科技手段扩大影响。同时向学校要求加大投入,加强实施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6
浅谈高中语文课堂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策略
创新是发展的灵魂,是时代的要求,语文新课标也要求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以实践教学经验为基础,分别从阅读和作文两方面探讨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策略.
作 者:刘书星 作者单位:山东省邹平县黄山中学,山东邹平,256200刊 名:中国科教创新导刊英文刊名:CHINA EDUCATION INNOVATION HERALD年,卷(期):“”(12)分类号:G633.3关键词:新课标 高中语文 创新能力 培养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7
想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地理课堂教学环境, 只有具备了这样的环境, 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那么, 又该怎样来营造这样的环境呢?这就要靠地理教师充分发挥其教学水平, 以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为基础, 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出发点, 为学生提供一个有“阳光”、有“空气”、有“水分”的, 能够激发学生创新意识的和谐环境。
地理教师应具备多样化教学手段。以往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大多注重对知识的讲授, 而忽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以至于形成了一个相对封闭式的思维空间。在这个空间里, 学生主要是跟着老师的指挥进行思考, 老师指到哪儿学生想到哪儿, 根本没有进行创新思考的机会, 也没有进行创新思考的意识。长此以往, 学生也就丧失了主动进行创新的欲望。因此, 想要解除学生的思维束缚, 发散学生的思维, 必须要打破封闭的教学空间, 引入多样化教学手段, 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向开放式的教学发展。如在讲授“常见的天气系统”这一知识点时, 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将冷风和暖风的形成演示出来, 如此一来, 学生就能从抽象的思维模式中走出来, 吸收和消化被具体化的知识。除多媒体教学手段外, 地理教师也可以将其他现代教学手段运用到地理教学中, 如录音、电影、投影、幻灯片等。这些教学手段的运用会极大丰富地理课堂教学的形式, 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积极的作用。
地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笔者当年之所以会选择地理专业, 就是因为对博大精深的地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此, 地理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 如果能够激发出学生对地理的热情, 那么地理教师的工作也就变得简单了, 只需将学生“领进门”便完成了教学计划的一半。事实上, 培养学生对地理的兴趣也是件简单的事, 因为很多与地理相关的知识都具有趣味性、新奇性。地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将这些知识恰当融入到地理教学中, 便会激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欲望。在讲授地理知识的过程中, 可以巧妙引入一些新奇有趣的民风民俗, 引人入胜的奇闻趣事, 秀丽迷人的自然风光, 闻名遐迩的名胜古迹, 诙谐幽默的地理漫画等, 这样做不但会让学生产生极大的兴趣, 更能突出教学效果。
地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质疑、解疑活动。“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学生只有对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了疑问, 才会积极进行思考, 才会竭尽所能地去解疑, 而学生解疑的过程往往就是创新的过程。因此, 地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质疑、解疑活动。具体的做法是, 教师先选定合适的内容, 适时为学生“制造”疑问, 而后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释疑。地理教师如能很好地把握这一环节, 不仅能够让学生体验到思考的快乐、探索的成就感, 亦有益于活跃课堂气氛,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地理教师应带领学生“在实践中创新, 在创新中实践”。“在实践中创新”是指通过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创新中实践”是指将学生的创新想法付诸于实践, 检验创新的可行性。因此, 高中地理课堂教学应不再拘泥于教室, 应逐渐“走出来”。就地理学科的特点来说, 它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与人们的实践联系紧密。所以, 地理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野外观察, 实现学习地理知识与实践地理知识的完美结合。如在讲到陆地地形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考察本地的地形, 并根据考察的结果分析出为什么会形成这样的地形;在讲到保护环境时,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垃圾处理站或者资源再生利用机构进行实地考察, 让学生根据考察内容写出考察报告。带领学生走出校门, 有利于学生将所学到的地理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也有利于学生从生活实践中发现地理知识。
地理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进行创新活动。大多数学生都有从众心理, 即使有了不同的意见或者建议, 也容易被扼杀在“随大流”的浪潮中。因此需要地理教师多多鼓励学生, 引导学生进行创新活动。如在讲到“如何节约用水”时, 笔者鼓励学生进行创新性思考, 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让人意想不到的、耳目一新的观点与方法。
地理教师对教学的创新有益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教育呼唤创新, 作为培养人才的教师, 自己首先必须具有创新的本领和能力。这就要求地理教师能够紧跟时代的潮流, 能够用新思想、新观念来武装自己, 能够积极主动地吸取新信息。尤其重要的一点是, 地理教师要加强以计算机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学习, 为培养未来高素质的、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而进行自我完善。当地理教师的综合素质得到提高时, 也会带动其创新能力的提高。当地理教师充分发挥其创新能力对地理教学进行创新时, 必定会在潜移默化中激活学生的创新意识。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8
【关键词】地理课程 开放试教学路线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8-0173-02
现高中地理课程的授学普遍是老师为学生简单的补充基础地理学知识和专业的判别方法。当然,我们现阶段所要求的就是培养学生丰富的创新色彩能力,不被传统的教学所圈箍,旋转式学习能够可以灵活运用所学地理知识达到完全掌握知识与知识的结合,不死板于简单书本上的知识,为培养新一型人才市场作铺垫。
现地理课程对学生涉及面较广,其中空间分布、逻辑、创新等思维能力为现阶段地理教学培养的主要范围。
对于高中地理,其中系统的包括时间即时间段,河流分布,理论时区和现实时区等知识,复杂程度深,针对其来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创新能力,也就粗略的讲是对地区空间分布状况、时区差异、及板块运动造成的空间变化的理解分析能力。在地理这个复杂抽象化的课门中,没有一定量的想象能力是不行的,在众多知识点中,没有较多的实际物给同学观察从而造成视觉盲点,所以头脑想象空间可以使学生对其复杂化事物判断过程中可以较清楚,条理分明的进行推理、判别,有效的增长学习效率。当然对于学生的思维创新能力就在空间分布思维能力与逻辑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完成的,学生运用头脑分析来对所有关问题进行解析,对研究对象合理的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运用新知识来达到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新事物的能力。这也是科技课程教学的难点之一,本文就主要研究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地理基础知识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
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训练出来的,在做任何事都得需要牢固的地基,在简单的学习中也不例外,没有良好的地理基础知识就很难达到思维能力的创新,哪有一口吃成大胖子的道理。基础知识和思维能力的创新属于主辅关系,起着连带关系,所以熟悉掌握地理基础知识是项重大的工程。熟悉掌握知识还不够,还得学习合理利用所学知识点,加以了解地理答题技巧,解题风格千篇一律,对同一类型题目深度挖掘,学习答题技巧并总结经验保持思维流畅性,毕竟熟能生巧才是硬道理,师傅领进门修行还是靠个人。
二、培养自主学习,激发对新知识的渴望度
如果有着坚实的知识基础是关键垫基石,那么对新事物存在新鲜感不放过任何一个对新事物了解的机会就是培养思维能力的关键步骤,毕竟有着好奇心才能使学生具备对知识的求知欲望,然后有对自己所想要补充知识的想法进行学习,有了学习的动力才会使学生坚持下去,不被各种诱惑因素所牵引。但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阻碍前进道路的难点,应该与同学进行讨论或者得到老师的帮忙解决问题,老师加以引导,这样不仅印象深刻还能给学生带来努力解决问题后胜利的喜悦心情,这未尝不是一个好方法。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才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关键点。
三、寻找合适的教学方案,进一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探索的求异性,传统的教学方法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创新思维的培养:形成了封闭式的思维定势,束缚了学生的地理思维,与培养创造性思维不相适应。因此,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必须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封闭式教学为开放式教学,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启迪智力,培养学生的多端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传统的思维教学方式不再受广大师生的欢迎,教学模式太过于死板化,束缚学生对旧知识的巩固对新知识的求学欲望,面对难点不主动攻破。改变封闭式的教学无疑是重要性的一点,找出适合的教学方案,具有生动化的讲课模式,增加师生之间的互动,开发学生头脑风暴,这样有效带动学生对学习的主动性,再此基础上加大对思维能力的培养。
四、学习知识并多加训练
上文我们提出知识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垫基石,如果我们的脑容量里存着大量的知识但不加以利用,也不勤加练习类似的题策,那我们很快就会忘却所学知识点,因为我们拥有了知识不代表着什么类型的问题都会解决,还是需要我们加以巩固的。在此过程中,老师多多辅助学生,把知识点连接,形成个知识网以便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老师多给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以便遇到从未涉及的类似问题时学生可以条理清晰的有条不紊的解答。当然思维训练也不是件容易的事,需加以坚持,逆向顺向强化训练。
五、开扩新学习环境,积极参与户外活动
现代化教学开始逐渐走向丰富化,当然面对地理那么多知识理论,如果单方面的一味学习理论知识,只会让学习感觉枯燥乏味,使学生丧失对知识的渴求度,失去兴趣。所以应开展新的学习氛围,比如在班里进行游戏比赛,当然游戏内容针对于地理知识,或者弄一些手工制作,简单地球仪模型、地理板报等一些小玩意。不要认为浪费时间又幼稚,这不仅改善学生紧张的学习压力,还对复杂的地理知识进行简单化,便于学生加深印象。另外多加参加户外活动,在大自然的怀抱里研究地理知识,比如河流走向、风速、气象等比较充满色彩化。通过行动,书面来加以延伸。
五、结束语
现如今的现代化教学模式逐渐走向成熟化,当然学生的学习环境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考能力,所以学校主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这是关键。学生的头脑是个值得开发的一个对象,有着丰富想象的探索能力。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老师应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把心完全投入到学习的世界,发现新问题从而加大培养创新能力,总而言之坚实的基础知识是创新思维能力的垫基石强化训练是关键点以此强化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为教育界培养新一型教学模式带来了实质性的便利,为我国人才培养作了铺垫。
参考文献:
[1]中学地理学习心理基础与地理思维[D].呼和浩特: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2]卜克.中学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D].沈阳:辽宁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厉以贤主编.现代教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4]郑耀星.地理教学论与地理教学改革.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8.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9
一、强化创新观念,激发创造热情
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实施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高中语文新大纲强调“语文 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这些都提示了学校开展创新教育的重大、深远意义。
创新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教师是工程的主导,学生是工程的主体。其中,教师的创新有着极为关键的作用。就象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所说的:“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教师所起的作用是极为重要的。”“教师本身如果是有创造能力的人,就能发现学生的创造性,然后开发它。”因此,教师必须深谙创新教育的重大意义,牢牢树立创新观念,自觉激发创造热情。在此前提下,教师还要有计划、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国家教委等的有关文件或精神,结合信息社会、知识经济等当代形势来深入认识开展创新教育的重要性、紧迫性,以此来调动广大学生的创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师生双方的创新观念都牢牢树立了,创造热情都被鼓动起来了,就能为以后持久的创新实践奠定了良好的动力基础。
二、营造创新氛围,培训创造技法
1、更新观念与教法、学法,全力营造创新氛围
想要让课堂创新活动能顺畅有效地进行,师生——尤其是教师——必须摈弃过去一些陈旧的观念,学习和接受一些先进的现代人文、教育、教学、学习观念,并不断改进与更新教法、学法。为此,从高中的第一节课起,我就给自己的课堂
定下了八条原则:课堂主体化原则、民主宽容原则、博览广思深虑原则、答案多样化原则、激励创新原则、互动创新原则、教师先行深研原则、非一次性结束原则。这些原则的坚持实施,就能很有效地营造了民主、宽松、自由、平等的课堂氛围,为学生创新幼苗的破土而出提供了一块块肥沃的土壤。
2、学习创造学知识,培训创造技法
我本身对创造学感兴趣已经有很多年,从众多的创造技法中筛选了一些适合语文创新的技法。因为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创造才是课堂创新的关键。因此,我从正常的语文课中抽出一些课时,专门组织学生学习一些必要的创造学知识,了解一些必要的创造技法,并进行相关训练,此称“创造学知识及创造技法培训系列课”,主要有发散求异思维课、逆向思维课、创造性联想课、创造性想象课等。这就为日后在课堂上进行创新实践奠定了思维及技能基础。
三、抓稳寻常课堂,开展创造劳动
寻常课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自然也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
应当说,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创造潜能硬盘”,其存储量是很大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是否成功的一个标志,便是他(她)在“课堂”这个“视窗”上能否成功“点击”并打开学生那些“创造潜能硬盘”,从而生产出丰富、新颖、优质的思维产品。
下面,谈谈我“寻常课堂,点击创新”的五种常用技法: 1.发散求异法
这是发散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在语文教与学创新实践中的具体运用。
所谓发散性思维,是指一个问题有很多种答案,思维不局限于一个方面,而是向多方面发散,找出的答案越多越好的思维方法。求异性思维,则是不满足于原有或他人的答案,主动寻求与众不同的答案或途径的思维方法。在语文课堂上,我们经常使用下列方法开发师生的发散性思维和求异性思维:①、穷尽列举法。即把某一事物的特点与功用、或文中某个词句的隐藏含义等,尽可能多地列举出来。如“世界上都有哪些灯?灯有哪些特点和作用?”(为教巴金《灯》时的阅读和课后的写作做准备),“一群狗在深更半夜遇上人却不叫,可能因为什么?”(学鲁迅《药》时),等等。这种做法往往能帮助师生围绕某一事物建立起与之相关的众多的表象或属性联系,在阅读上能给读者提供众多的理解可能性,在写作上则给写者提供丰富的形象素材或本质联系素材。②、对同一内容用不同形式表达。如学巴尔扎克《守财奴》前,我问学生:“表现某人非常贪婪吝啬,你有哪些表现手段?”学生发现除了用文字从正面描写外,还可以从侧面进行描写;此外还可以用绘画、雕塑、音乐等去表现。③、抽象词语的多种形象化表达。不少学生的作文,语言不够形象、生动、传神,除了词汇量欠丰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无法给那些抽象词语建立起丰富的表象联系。为了让学生能在表达上有所创新,我平常很注意进行此项训练。如要求学生用众多的表象来表达“顽强”这个词,经过努力,学生找出的形象多姿多彩:悬崖上横空而出的树木,绷紧的弓弦与弓身,牛儿耕犁时的脚步,磐石下曲折而出的小草,冬天里落尽叶子的老树,逆流而上的小鱼,等等。④、对前人、别人的答案与思路不予苟同。包括对教科书、参考书、老师、同学等的说法或思路,都不要轻易地点头称是,而要尽力另辟蹊径,另发新说并力求自圆其说。
总之,发散求异法能大大拓宽师生思路,造福师生的智慧世界和听说读写。
2.逆思法
这是对问题的答案进行反方向思考、从而得出新结果的逆向思维的运用。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主要通过下列方法来“点击”师生的逆向思维能力,促动语文创新:①、对一些常见事物的品质进行反向思考。如问学生“苍蝇有什么优点?”一开始,他们觉得简直不可思议,可经过深入思考、认真讨论后,都不得不承认它有飞得快、飞得准确、视野广、嗅觉灵敏、适应性强、免疫力强等优点。在学巴金《灯》后,我让学生思考:“很多文章中的灯,都是令人感激、赞美的,那么,有没有令人恐怖、令人厌恶、令人愤怒的灯呢?”大家在一番思索之后,列出了深夜伴着搓麻将声的灯、小偷入室盗窃时的灯、战场上敌人的探照灯等具有反面品质的灯,为其说话、写作等搜索到了新素材、新思路。②、对文艺作品的形象的品质进行反向思考。如在学龚自珍《病梅馆记》临结束时,我就向学生提出:“你是否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有的学生用逆向思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文中所说的“病梅”,在某种意义上也不见得是“病梅”,现在很多把玩盆景的人就喜欢这种梅,难道这些人都有毛病?他的看法不无道理,我们师生给予了中肯的评价和提醒。③、对课文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进行反向分析。有时,从正面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艺术特色不容易奏效,这时,不如来个反向分析更好。具体做法是:去掉文中的某些内容,然后比较改动前后文章内容的差异,这时,我们对其深刻性反而容易领会。例如,在学茅盾《风景谈》时,学生对文中那些议论、抒情句子的表达作用比较难于理解,我便提议让同学们试着将那些议论、抒情句子去掉,看看有何变化。这么一来,不用费多少口舌,那些句子的重要表达作用便明白地凸现出来了。在学陶铸《崇高的理想》时,有学生认为文章的第四自然段用了十个人物的事迹作为论据,来从正面证明作者的观
点,这在人们看来是增强了说服力,但换个角度看,却让人有堆砌累赘之嫌。我们当即以热烈掌声鼓励这位同学。
用“逆思法”来促动语文的教与学的创新,能使师生考虑问题时跳出俗套,突破思维定势,产生一些独特、新颖的见解。当然,运用逆思法,一定要注意符合真善美原则。
3.改换法
所谓改换法,是指改换原有文章的内容或形式,从而使阅读或写作产生新的、有价值的东西的创新技法。
在高中语文的寻常课堂中,我们通过下列途径来实施改换法:⑴.改换原文中的事例。⑵.改换原文的词句乃至段落。⑶.改换原文的思路。⑷.改换原文中人物的语言、行动、外貌、心理描写等。⑸.改换原文的环境描写。⑹.改换原文的立意。⑺.改换原文的结构。⑻.改换原文的一些标点符号。⑼.改换原文的语言风格。⑽.改换原文的标题。
改换法,并非专门为了标新立异而实施,也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要改才好。我们都知道,包括课文在内的好文章,一定是浑然一体、疏而不漏的,有时容不得滴水渗进。因此,我们不会轻率否认原文的价值,一般是在领会、肯定了原文的精华之后,为了避免读死书、亦步亦趋而进行改换,更为了举一反
三、扩大启迪、“借他山之石以攻玉”而大胆改换。改换之后,我们惊喜地发现:“这世界从来就没有神仙皇帝”这句话说得挺有道理,被公认为经典、权威的东西不一定无懈可击,此法的实施使我们增添了许多自信,也让同学们学会了许多批改作文的技巧。
4.联想法
联想,是指由于某人或某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的人或事物,或由于某概念而想起其他相关概念的心理活动现象。联想能力在人的创造活动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日本心理学家恩田彰在他的《创造心理学》一书中写道:“联想力,就是产生有价值的观点和概念的能力。它是创造的思考力,体现了创造性思考的特性。”联想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接近联想、类比联想等。
在语文阅读及写作课堂上,我们通过以下途径来训练、发展师生的联想力:⑴.故事联想。即由文章中的故事,去联想发生在自己或他人身上的相似或相反、相关联的故事。⑵.人物联想。由文章中或别人口中的人物,去联想相似或相反的人物。⑶.文段联想。由所读到或所听到的文段,去联想有某种关联的其他文段。⑷.知识联想。由正在接触的知识,联想到相关的或相反的知识。⑸.道理联想。由目前所接触的道理,去联想相同、相似、相反或能相类比的道理。⑹.语言联想。由目前正接触的语言去联想在别的语境中与此有关联的有声或无声语言(如态势语言、绘画语言、雕塑语言等)。⑺.环境联想。由手头文章的环境描写联想到其他文章中的环境描写。⑻.主题联想。由某一篇文章的主题联想到其他一篇或若干篇有某种关联的文章的主题。⑼.思路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一条思路联想到其他的若干条思路。⑽.结构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一种结构方式联想到另外的若干种结构方式(本文的或另文的)。⑾.感受联想。由一种感受联想到相同或相反、相关联的感受。⑿.优缺点联想。由一篇文章的优缺点联想到其他相似文章的优缺点,由一位作者某文的优缺点联想到他的其他文章的优缺点,等等。
联想法的实施,使得师生几十人将自己在不同的学习、生活、交往、思想、感情等领域中所经历过或接触过的东西,不断地展现出来,大大地丰富了大家的
精神积累,也有力地活化了大家的思路,点击出很多灵感与创意,对大家创造性地阅读和写作作出了不小的贡献。(当然,我们在课堂上运用联想法的时候,注意遵循有效和适度原则,以保证课堂效率。)
5.想象法
想象,心理学上指在知觉材料的基础上,经过新的配合而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我们在课堂上实施想象法的主要途径是:①.人物形象特点想象。即根据文中对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的正面或侧面或细节描写,去想象人物的音容笑貌、喜怒哀乐等。②.故事情节想象。我们一般用两种方法去练习:一是在原文结尾的基础上去想象,一是给故事开头或结尾或中部,让师生去想象。想象的题目师生都可以出。③.环境气氛想象。即根据文章的文字所提供的信息,去想象文中的细致画面及其给人的感受,并要求想象者用语言及态势表达出来。④.艺术效果想象。即想象一部文学作品或一件艺术作品将在何种读者中产生何种艺术影响。⑤.社会效果想象。即想象作品对不同社会条件下的读者将在思想、道德、伦理、行为等方面产生何种实质性的影响。⑥.变换条件想象。即将原文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条件改变,想象一下将出现何种新的结果。
想象训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心智活动课程。通过想象,在阅读上,能使人们拉近自己与作者的距离,从而能更深、更透、更容易地理解文章与作者;在写作上,则能活络思路、创造丰富的材料、产生特别的感受、激发灵感等;在听说能力的提高上,也功劳卓著。
四、巩固深化成果,力求再上新阶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0
作者:谢碧强
单位: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通讯地址:广州市南沙黄阁中学
邮政编码:51145
5注:此文曾获取广州市第四届(2008)“广州市校本研究与教师发展学术研讨会”二等奖,并在大会上宣读。
摘要: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推进素质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就是指根据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是创新素质的集中体现,也是衡量素质教育的重要指标。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地表物质的区域变化规律的科学。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学科交叉等特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良好载体之一。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于日常地理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本文意在探究如何通过中学地理教学这一途径培养对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中学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
当今世界人类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将越来越体现在国民素质的高低和创新人才的数量与质量上,越来越体现在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上。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并反复强调:“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于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要求“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高到关系中华民族的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可见,于中学地理教育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是新世纪的呼唤,时代的要求。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灵魂所在。[1]
中学地理作为中学阶段的基础课程,是研究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地理环境关系的一门综合性学科。知识面广,内容丰富,可谓上至天文,下至地理,近及家乡,远及宇宙,既可论古,又能谈今,具有综合、动态演化及多科学交叉等特点,他的内容与历史、政治、物理、化学、生物都有关联。地理教学中就会给学生任意驰骋的、发挥想象的巨大空间,更能激起学生质疑、探究、想象和创造的欲望。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培养各类创新素质人才的良好载体之一。[2] 中学地理教育也只有围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提高民族素质,推动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这一主导方向,才有旺盛的生命力。而且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有动静结合的特点。有相对不变的知识,如自然地理方面;也有不断变化的知识,如人文地理知识。教师可以立足“不变”,搜集“变化”的知识,把国内外的实事新闻,日常生活常识补充到课堂。让学生利用已掌握的地理知识分析眼前的实事,并提出看法、建议,这样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更具实效性。因此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但是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长期以来,传统地理教学中仅仅把学生看作知识的容器,往往采用灌输式教学,往往是“老师一人讲,满堂灌”。一张地图一星期,一只粉笔一节课,老师在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在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这种单一的、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往往只注重学生是否掌握结论性知识,注重教学效果的外在变化,忽视知识的形成过程,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呆板的条文背诵。忽视了对知识的消化理解及运用,将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低级程度。严重地遏制了学生的智能和创新能力发展[3]。
而且中学地理教育作为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阵地之一,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已成为中学地理学科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那么如何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结构,积极有效地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一直以来本人在这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与探索。
1、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创新的先导,“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郭沫若同志也曾说:“兴趣出勤奋,兴趣出天才”。兴趣是成功的向导,成功的起点。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一切有成效的工作必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现代心理学也表明,那种明朗的、乐观的心情,是思想海洋中充满生机的激流,而郁郁寡欢、无精打采的苦闷心情则抑制人的思维。只有当一个人对某种事物发生兴趣时,他才会产生强烈的好奇心,主动地、积极地、执着地探索该事物的奥秘。因此要想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必须首先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这是中学地理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前提条件。
由于地理学科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综合性强,知识内容丰富,教材中有很多地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紧密联系,观察自然现象,有针对性地及时地引入生活中这些事例,并运用地理知识来解释这些现象的原因,都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促使创新能力的形成,同时也使学生能够更轻松地记住地理基本的识记知识。因而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材与现实的关系,努力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设疑激趣,引发思维,使学生获得的知识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贴近生活,又富有哲理,使教师真正能做到导学生之思,激学生之悱,解学生之疑,引学生之路的作用,积极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例如为什么海南岛总是那么炎热?霜冻前夜气温较低,大家感到很冷,第二天一般天气晴朗,是什么原因?又例如,学习了地球自转运动后问假如地球自转方向变,公转方向不变,又会产生怎么样的地理现象呢?对我们的生活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通过这些问题情境的创设,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了学生创新的动机,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究,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2、重新定位师生角色积极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的角色定位是十分重要的。古语云:“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过分强调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向来都是老师在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老师一成不变地讲授,学生也一成不变地听取、记忆,忽视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扼杀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学生仅仅作为一个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完全没有自己的想法。这样一成不变的模式根本无法启发学生思维,更谈不上创新。
然而随着社会经济与教育技术的发展变化,教育观念在不断更新,教师的角色也在被重新定位。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不应该再扮演“传道、授业、解惑”的师尊,不应该再以知识的权威者身份出现在学生面前,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学生学习的设计者、组织者与引导者,而不仅仅是传道者。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放手让学生去学,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倡导一种探究性学习方式,与学生共同去讨论、探究,并在适当的地方给予点拨,积极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例如,在《多变的天气》这节课中,我没有像以前那样,直接对学生讲授天气对生活是怎样影响的,而是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天气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天气现象及关于天气的谚语、诗歌,从中分析天气对我们生活的影响,然后,四人一组进行讨论,每组找出至少一条天气和社会生活的关系。由于学生课前查阅了大量的资料,所以,在课堂上学生踊跃参与,课堂气氛十分热烈。最后,我只是将每一组的答案进行了归类并写在黑板上:天气与交通的关系、天气与人民健康的关系、天气与农业的关系、天气与工业的关系、天气与战争的关系、天气与人的心情、动植物的生存的关系等。在整个教学中,始终用温和的语调和鼓励的眼神,使学生在心理上得到平等,在精神上得到鼓舞,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教师还鼓励持不同观点的同学发表见解,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机会。教师的这些行动体现了教师对学生的信任、关心和理解,一些不愿发表意见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下,受到激励和鼓舞,树立起自信心。就这样我用自己的爱心与学生一起营造了一个平等、尊重、信任、理解和宽容的教学氛围,使地理课教学在探究中发现,在探究中创新,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
一直以来,许多教师都比较习惯用“对”或者“错”去对待学生的回答问题,这样的做法是很容易伤害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很不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往往导致的直接结果是学生不愿意或者不敢回答问题,更不敢发表自己的意见。于是无形中造成整堂课都成了教师的“一言堂”。对此我通常的做法是少用甚至不用“对”或者“错”这类比较容易伤害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字眼,而是反问学生对那位同学的回答有什么看法,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去评价,同时也要注意即使是学生的回答根本达不到点子,也也不轻易否定,而是努力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提取其中创造性的因素,供其它同学借鉴,以免挫伤他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并关注其在表达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优点,供其它同学参考。一方面这样有利于营造课堂的民主气氛,使课堂变成了“多言堂”。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鼓励学生自由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一旦学生成功了,要及时赞扬鼓励,让学生体验创新的喜悦。
4、多媒体辅助教学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一种把文本,图形、图像、视频影像、动画、声音等表现信息媒体的优化组合,并通过计算机的综合处理和控制,完成一系列人机交互式的操作。也是强化和巩固学生形象思维的重要工具。
地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观察是学生学习地理的一个重要途径。在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辅助地理教学尤为重要,可以使静态变动态,无声变有声,抽象变具体,遥远变咫尺,大大增加了学生获取信息的数量,而且可以配合动感的图像,使学生对一些抽象、难以理解的问题获得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改变了传统地理教学中重教轻学、重讲轻思、重灌轻趣、重知轻智的现象。可以使学生原先很难或无法得到的抽象知识,通过媒体作用而取得,扩大学生的感知空间和时间,发展了学生的创新能力[4]。例如在讲授“地球公转”时,教材中的“地球公转示意图”、“地球自转示意图”等等,都是以静态形式出现,缺乏直观性、生动性,而将多媒体引入地理教学中后,运用二维、三维动画就能把这些静态图变成动态图,使学生获得直观、形象、连续、动态的感性材料,通过这样的教学处理,学生既有声、光、色感官的刺激,又有思考、说话的机会,充分发挥了多种感官的作用,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有助于学生“由表及里”思考问题,开拓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是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重大课题,也是当前中学地理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教育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基础性战略地位,决定了它必须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这是摆在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因此我们每一位一线地理教师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学科特点,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和主渠道积极有效地在中学地理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应是日常地理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也是当前中学地理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刘涵之·创新教育实施指南·北京:华龄出版社,1999.10
[2].蔡明·论地理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的策略·地理教学,2000.1
[3] 黄山教育委员会编印《‘99全国教育工作会议学习材料》1999.7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1
一、课堂教学中注意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接受知识和能力的提高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中完成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因此,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优化课堂设计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措施。
1,情境启智,激发创新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时,他们就会不畏艰难,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所以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学生创造学习物理的环境。结合物理课的特点,加强实验对学生的刺激,营造创新教育的氛围,使学生保持乐思、敢问、勤思的思维状态。
例如,在“简谐振动”的教学中,教师可以用CAI课件展示树梢在微风中的摇摆、突发的地震、钟摆的摆动、水中浮标的上下浮动等生活中的振动事例,接着演示弹簧下悬挂的重物上下振动和细线下的小球来回摆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运动的共同特点,从而引发学生一连串的思考:什么是振动?什么是简谐振动?物体在什么条件下做简谐振动?由此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同时,事例中运动的对称美和振动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学生便会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做好准备。
2,自主探究,培养创新意识
学生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合作伙伴,应积极发挥主导作用,注重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如何获得知识的方法,达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的目的。在物理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的设计和安排上应注意教法新颖、有创意,可采取多种方法,通过多种途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锐意创新。
例如,上述“简谐振动”的课堂中,可以将模拟弹簧振子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教师介绍实验装置,明确操作方法与步骤,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小球的运动特征、振动的细节,引导学生寻找装置的缺陷(如振幅逐渐减小,振动几次便停下来了),鼓励学生大胆设想改进实验装置(如减小摩擦,改用密度较大的小球和轻弹簧等),让学生总结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教师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动手操作,既增强了感性认识,激发了学生的参与热情,又让学生领会理想化的方法和从简单人手研究复杂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培养了科学探究能力,逐步形成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3,教法多样,启迪创新思维
新一轮的课改要求物理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照本宣科”、“以教师为中心”的做法。教师应该从实施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通过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将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整个教学中去。现代社会信息渠道的多元化,必然导致学生获取知识渠道的多样化。在物理教学过程中,巧妙而恰当地运用图片、多媒体课件、VCD教学光盘甚至是课堂直播,使学生的各种感官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这种教学方式就会变得高度有效,学生就会有创新思维的源泉。
例如,在上述物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如果完全消除摩擦,且弹簧的质量可忽略不计,又会产生什么效果呢?但是这种理想模型在实际中是无法找到的,我们可以通过演示电脑模拟的弹簧振子模型的振动,引导学生深入分析模拟振子的运动情况,这样通过放慢动作的观察,以生动而形象的动画来激发学生的想像和创新思维。
4,科学引导,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 篇12
一、充分发掘高中英语教材中的创新教育素材
现行英语教材SENIOR ENGLISH FOR CHINA中许多内容是最为生动的创新教育素材, 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语言知识的同时, 可抓住时机利用这些素材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勇于开拓创新。
SEFC第二册介绍了美国著名动画大师Walt Disney的传奇经历, Charlie Chaplin与众不同的舞台风格和艺术形象, 以及Albert Einstein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 在SEFC第三册第一单元介绍了居里夫人为科学事业鞠躬尽瘁的奉献精神, 教师在教授这些课文时可以启发和引导学生学习他们善于动脑, 勤于动手, 乐于创新的精神。
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育要使学生敢于思考, 善于思考。教学应当注重学生自己的思维过程, 而不仅仅提供前人的思维结果。这就要求教师肯定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努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想象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形成学生的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2.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发展学生的个性
自由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学生发展个性的土壤。罗杰斯说:“成功的教育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 依赖于一种和谐的、安全的课堂气氛。”师生之间建立亲密融洽的关系有利于学生产生创造的勇气和信心。教师在英语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对于学生突出的才能、取得的进步以及思维中的合理因素都要及时鼓励, 并在全班同学面前予以表扬。在批改学生作业时多用赞扬的、正面的话语, 对于他们作业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 最好单独与学生进行交谈并帮助其改正, 切忌当着其他同学的面批评某些学生。
3.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合理运用创新性教学手段
如今的课堂早已不是一支粉笔加一本教科书的时代了, 随着现代化教学设施进入教室, 教师创造性地运用素材的机会大大提高, 这也对我们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多媒体计算机及其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作为一种创新型教学手段, 具有直观性、交互性、生动性等优点, 有利于适时拓展教学内容, 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创造力。教师在制作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时要将自己的创造力融于其中, 从而以教师的创新教学来启发学生的学习创新。
三、通过英语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英语课外活动是学生充分运用英语进行交际, 激发创造性思维火花的重要途径。教师在引导学生开展课外兴趣活动时应注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在活动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依据现有水平开展各种创造活动, 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体会到学习英语的重要性和用英语进行创造的愉悦感。
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篇13
摘要:中学数学教育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敏锐的观察力,高效、持久的记忆力,创造性的思维能力,操作能力,顽强的毅力,丰富的想象力,最终实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关键词:创新能力 注意力 观察力 记忆力 创造性思维能力 操作能力 毅力 想象力
创新能力(也可以说“创造力”)作为一种能力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以及操作能力等,也包括情绪、意志、兴趣、性格等非智力因素。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以超常或反常规的眼界、方法去观察,思考问题,提出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案,程序,或重新组合已有的知识,技术经验,获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思维成果,从而实现人的主体创造能力。未来社会是以创新为标志的社会,而未来教育也越来越成为创新教育。过去一般教师往往喜欢老实听话,学习上“门门高分”,纪律上循规蹈距的学生;而且有好奇心,喜欢思考,有创见的学生往往受到冷遇。但是现在,那种“唯书”、“唯上”、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与进取 精神的人,或那种“高分低能” “知识偏狭”的毕业生不受社会欢迎。中学教育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中学学校数学教育目标应由“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由“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鼓励学生大胆怀疑,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学生对数学的态度由 “漠不关心”变为 “积极探索”,达到数学教育的价值在形式陶冶和应用价值之间的平衡,使未来世纪的中国公民具备良好的数学素质。
美国心理学家马洛斯指出:创造力是人生的一种基本财富,我们大家一出生就具有了,但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大部分却不同程度丧失了,创造力的火花潜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只要加以培养和挖掘,每个人的创造力都可以得到显着提高。身为教师的我们要使学生能有所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做到以下几点: 1.激发探究兴趣,培养学生集中的注意力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这是说兴趣可以引导和推动一个人去钻研,去探索,将注意力放在人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一般说来,数学学习成绩好,就容易对数学学习产生兴趣;反过来, 对数学一旦产生了兴趣,它就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动力,推动学生努力学习,提高学习效率,从而取得更好的成绩,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学科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候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他们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产生对数学学习的浓厚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在进行“生活中的轴对称”这一节教学中,一开始上课,我就提 出了一个问题:“老师记得一句诗,两只黄鹂鸣翠柳,下一句忘了,谁能说出下一句是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一行白鹭上青天”,也有学生说:“老师现在上数学,不是上语文课?”,我马上反问:”谁规定数学课不能念诗,这诗可和我们今天要上的课有一点关系呢!”,学生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我将两句诗竖行排列写在黑板上,问学生“这样排列象什么?”有学生马上说 “象对联”,“两只黄鹂”对“一行白鹭”,“鸣”对“上”,“翠柳””对“青天”,从而引入“对称”这一概念,再不失时机出示一些对称图样,从感性认识入手,了解生活中有许多对称的学问,使学生“视而有见,听而有闻”。
另外,在课堂上进行数学教学时,可以适当穿插一些数学趣闻,结合教科书,说说数学史上公式、定理等发现过程,讲讲数学史上的难题是如何被解开。例如:学习尺规作图“二等分角”之后,你能用尺规作图“三等分角”吗?再如: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时,教科书中“阅读材料——方程史话”,学生在课堂上进行阅读时,十分感兴趣,纷纷询问“天元术”是什么,要求我对此进行详细的解释,并立即着手列方程计算丢番图的年龄。
2.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
对中学生来说,没有观察就没有学习。观察力是在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只有通过对事物进行系统的,周密的,精确的观察,获得有意义的材料,才能探索出事物的规律。人的观察力并非与生俱来一成不变的,而是可以在学习中得到发展的,如果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观察力,那么就能使它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提高。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学生的观察往往总是与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相联系的,每一位学生观察的角度、方向各不相同,所获得的结论也就不相同。因而在观察过后,不能急于给学生下结论,而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不同方面来进行分析、讨论,让学生知道观察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使他们在下一次进行观察,能有效地提高观察效率,获得成功。
例如:在进行“生活中的立体图形”这一节教学中,我亲自制作的一些立体图形模型,并让学生自带生活中的各种物品,在课堂上展示模型以及所带物品,然后请他们观察这些立体图形有哪些共同点与不同点,能不能将它们分类。在观察讨论时,有学生发表看法:“玻璃珠、皮球滚来滚去,站不住算一类;其它的可以固定位置,不易移动,算一类。”也有学生说:“尖尖的(指圆锥和棱锥)算一类,其它算一类。”情绪激昂,互相批驳,最终获得与教科书分类基本相同的结论,让学生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的过渡显得理所当然。
再如:在进行立体图形的“三视图”的教学时,以四人为一小组,用画画的形式,从正面、侧面、俯视三个方面画出每组桌上的立体图形,然后将所画图形拿给其它小组观察,看能否得出这是个什么样的立体图形,并评分,看哪一个小组画得最好。学生观察得非常仔细,将每一个细节错误都找了出来,之后的教学也顺理成章。
3.培养学生高效、持久的记忆力
对学生来说,记忆力是决定成绩好坏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心理因素,而在数学教学时,我们应有意识地培养记忆力。数学教学内容相对于其他各学科而言,逻辑性较强,也较抽象,往往有学生概念、公式规律记住了,但却无法运用,这是由于对识记内容没有理解,不考虑其意义联系只靠机械重复去识记导致的后果,为使记忆的持久、正确,在进行概念、公式原理教学时,不妨将之具体化、形象化,以增强学生的记存过程。
例如:在《图形的初步认识》中第7节相交线时, 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认识与区分是难点,我
与学生一起归纳。同位角成“F”状,如∠1和∠5,∠2和∠6,∠3和∠7,∠4和∠8;内错角成“z”
状,如∠3和∠6,∠4和∠5;同旁内角成“[”或
“]”状,如∠3和∠5,∠4和∠6。
另外,要培养学生的记忆力,还需要强调知识的系统性。数学学科的系统性很强,知识的前后联系很紧密,知识越系统化,吸收和记忆新知识的能力越强,就像工作效率很高的图书馆一样,各种知识分门别类地放在架上,需要时手到擒来,知识不系统,杂乱无章,也不利于记忆力的提高。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知识的纵向、横向上进行串联,当每一章节告一段落时,都 必须对本章节的知识点归纳、概括,进行梳理,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一个整体的框架,将这一段时间所学内容理解、巩固,以便下一阶段的学习。
4、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越是具有创造性的人,越是具有独特的个性表现方式,他们不会随波逐流,不会轻附众议,而是常常违反惯例,提出自己的见解。而创造性思维正是一种不依常规,寻求变异,多方探索问题答案的思维形式,其新颖性、独特性和实用性被认为是创造力的重要特征。在课堂上教师常常按自身思维,预定的教案进行教学活动,而学生只能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思维形式,按照教师的思维方式去考虑问题,严重束缚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能允许学生“出格”、突破常规,虽然“出格”并非意味着创新,但要创新,首先必须“出格”、突破常规。这就要求在数学教学中应注意发扬教学民主,提倡多思多想,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分析、解决问题,鼓励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尊重并聆听学生提出的“古怪”、别出心裁的问题,而不是“拿了长刀来削平它”。(鲁迅语:我觉得中国有时是极爱平等的国度,有什么稍稍显得突出,就有人拿了长刀来削平它。)在学习“三角形外角和定理”时,我出了一道题 :求正五角星的五个角∠A、∠B、∠C、∠D、∠E的和是多少度?若不是正五角星,把它压扁,拉长一些,那五个角总和是多少? 在原先的教学设计中,无论是正五角星,还是压扁、拉长以后的五角星,都只预定了一种解法,即利用“三角形的一个外角等于与它不相邻两个内角的和”来解答: 但在教学中,学生出乎意料地提出了三种方法来解:①用量角器量;②把五个角剪下来,拼在一起;③利用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压扁或拉长之后获得结论一致。这第①、②种解法突破常规,利用测量、剪拼的方法达到目的,含有了归纳的思想,让人耳目一新。
5、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只有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才可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但任何一个创新、创造过程都是一个手,脑并用的过程。所以创造力的提高和创造的发挥都需要有操作能力的支持,操作对人的大脑智力发展有非常重要 的促进作用。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甚也说:“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聪明,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的镜子。” 所以,中学生学习数学,让他们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做一做、拼一拼、算一算、说一说等活动中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所学知识,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促进学生自身的整体发展都有很大帮助。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操作能力。
例如: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教学之前,我给学生布置了两道习题:(1)要求学生调查班上每一位同学所穿的鞋的号码,也可以询问其他班级的同学,并列出表格。从这次调查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倘若你要开一家鞋店,要如何进货?(2)当两手向两旁伸直时,测量两指尖的距离,求班上同学此距离的平均数,并求班上同学身高的平均数。你的答案能告诉你一些事情吗? 这两题一出,学生顿时热闹起来。当天晚上,学生就把调查结果交了上来。第二天上课时气氛十分热烈,学生各抒己见。对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也有了更深的理解。
6、让学生有挫折体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创造活动需要借助决心和毅力,法国着名的科学家巴斯德在讲到自己成功的奥秘时说:“我唯一的力量就是我的坚持精神。”近年来国内外对独生子女的研究表明:独生子女虽然智力不错,但学习成绩与其智能发展水平并非一致,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独生子女缺乏意志,特别是缺乏自制性和坚持性,由此导致他们容易在具体事情处理上表现为决心很大,常常信誓旦旦,行动上却又迟疑不决,虎头蛇尾。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设置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从小至大,让学生感受到挫折,使学生尝到越过障碍获得成功的体验,最终使学生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不畏困难、遇难而上、不退反进的精神,从而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
最后,在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猜测,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质疑是学生创新的一种表现,说明他有认真去思考、联想。想象不是任意幻想,而是在思想中去寻找新事物与现存事物之间的异同点,它能够提高学习的主动性、生动性和创造性,打破知识的限制,把死的知识变成活的知识。
总之,数学是一门科学,数学也是一种语言,不仅是科学语言,而且也将是商业、贸易的合适语言,因此,学习数学不仅仅是计算、证明,还要会用之去理解 ,去交流和创新,信息时代各种统计图表、数学符号向大众传递着大量信息,数学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因此,必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达到我国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的目的: 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江家齐主编 《教育与新学科》,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孔棣华、陈运森主编 《当代外国教学法》 广东教育出版社1993年7月 张筱玮主编 《中学数学理论与实践》,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2000年4月
龙立荣《障政策的研究与完善。
(五)加强就业培训立法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推荐阅读:
高中学生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08-14
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08-17
高中地理教学读图能力的培养09-09
高中地理读图能力培养10-18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06-15
高中作文创新能力培养10-22
高中物理创新能力培养11-19
高中地理教学中地图技能的培养(杨周)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