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精选6篇)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1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中学地理教学的核心任务和终极目标。因为只有促使学生形成相应的地理思维能力 ,才能从根本上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动机,也才能真正促进学生地理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形 成。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
课堂是地理思维的主要训练基地。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整个课堂主要由 控制系统(教师)、接收系统(学生)以及信息系统(教材)三部分组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 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产生的(见图1)。
(附图 {图})
图1 信息传递与学生思维阶段示意
1.地理信息接收阶段的思维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地理信息是科学家经过取证、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学家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确立的信息系统,它的背景是 整个地理物像系统,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依据地理信息的这些特点,信息接收阶段 的中心任务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内涵主要包括:①形象思维,即通过各类景观图片和地理模型的观察, 再造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 即通过文字信号和各种示意图、分布图等图像信号,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思维。
课堂地理信息主要贮存在教材中,以文字信号和图像信号两种形式出现。另外,作为控制系统的教师,也 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贮存者。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把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即利用语言、投影 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地理信息是未经转化的,那么只能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是“ 填鸭式”、“注入式”的。如何使得地理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的起点。不论是文字信息,还是图像信息,我们都可以按下列模式教学(见图2)。
(附图 {图})
图2 地理信息转化模式
2.地理信息贮存阶段的思维内涵
我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里的“记”,就是地理信息在贮存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地理信 息的`识记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地理知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识记;二是对接收阶段的一些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的识记。没有识记,理解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理解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识记。因此,有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 能在识记方面的技巧,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3.地理信息输出阶段的思维内涵
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阶段,就是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忆”的过程, 并在“忆”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从教学过程来看,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就是教师设计练习, 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检测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互为基础的,而且每个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侧重 点都不同。另外,在图1中还应解释清楚两个地方:一是箭头⑤所代表的含义是,一旦被识记的信息发生了遗忘 ,则可以进行再学习;二是箭头④指的是,在信息的运用中,对检测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反馈,一旦发现与存 贮系统中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则应立即予以纠正。
二、地理思维的途径和思维类型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主要是从性质上对思维所作的划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思维的途径上对思维进行简 单的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
2.纵向思维。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 例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
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例如做选择题。
4.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 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
[1] [2]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2
1. 阅读能力与研究性学习的考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最大特色
新高考的命题依据是:不再寻求记忆具体知识和方法, 而是给材料、给工具 (图表内含方法) , 通过图文阅读, 考查学生的基本技能, 如判断推理、体系综合分析、主要成份分析、区域情景比较等。近几年地理高考中, 材料分析题一般涉及的图表、名词、概念较多, 信息量大, 它要求学生要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对阅读材料提供的文字及图表信息进行理解、分析, 挖掘实际问题的内在规律, 明确答题要求及其限制条件, 然后才能联系所学的知识建立模型, 从而使问题得以解决。学生在解题时, 如果连题目都读不懂, 那就根本谈不上建模、解答。因此, 在高三复习中要重视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 对表达能力的重视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是地理学科一个非常重要的能力, 也是答题的前提条件。但更重要的是要能够通过数据、图表等把握事物的特征, 找出规律和事物之间的联系, 充分运用地理语言, 使表达具有鲜明的专业特征。新高考《考试大纲》地理技能中的最后一项也是要求最高的一项是“对地理思维过程进行文字准确、条理清楚、逻辑严密的表述”。具体分两个层次: (1) 规范地使用学科语言。 (2) 形成科学合理的答题习惯、答题模式。因此对表达能力的重视也是当前高考命题的一个趋势。
表达能力薄弱是目前高中学生的通病。通过观察、课堂对话、作业、测试, 笔者发现学生的地理语言的表达能力和理解能力影响着他们成功建模——换句话说, 学生不会运用地理语言表达, 而是用自己的语言随意表述。这其实是表达能力的问题, 表达能力是一个人展示自己知识储备的重要渠道, 此渠道不畅通, 在高考中将严重阻碍学生得分, 因此培养学生的地理语言表达能力刻不容缓。
二、地理阅读能力的培养策略
阅读是学生地理学习中获取各类信息的最重要的基本手段之一。阅读能力的高低也是影响学生顺利建模、解题的重要因素。教师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地理阅读技能主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 加强教师的导读示范活动
导读的过程, 实际上是以培养阅读能力为基础, 带动各方面学习能力培养的过程。因此导读活动必须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渗透于课堂教学之中, 因势利导、循序渐进。阅读时, 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提出问题后让学生进行阅读, 要明确阅读目的, 让学生心理上既有外在的压力 (教师的指令) , 又有内在的动力 (解难析疑的求知欲) 。教师作导读示范, 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以教师的思维活动带动学生的思维活动。指导学生对重点要点字斟句酌地反复推敲, 全面正确理解概念、原理、规律的实质。如对地理概念的阅读, 要紧紧抓住概念的外延和内涵、概念的要点和关键词语、用来说明概念的实例 (包括正例和反例) 、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弄懂概念中模糊词语的含义。此外, 对文本素材可指导学生对比阅读、试背阅读、句子结构分解式阅读等。这既能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的来龙去脉、因果关系、结构层次, 又利于知识的积累、巩固和迁移。
2. 阅读能力训练的另一个渠道是习题训练
适当的、高质量的练习题能够起巩固知识、弥补阅读缺漏、培养阅读能力的作用。因此教师必须科学设计习题, 通过练习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其中一个重要方法就是要指导学生学会提取地理“关键词”。如题目中“句子”的成份——“主语” (确定题中主题, 认定答题方向) 、“定语” (锁定概念内涵外延, 找出目标项, 如限定的时刻、季节、月份和地理空间) 、“连词” (看看要回答几个问题) , 还有关于位置、方向、数量特征、时间、变化方向、变化过程等要素。这些“关键词”的提取是获取有效信息并顺利解题的突破口。
3. 重视培养和训练读图能力
图表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其突出的特点是将“空间概念”和“可量化”的地理事件用直观形象的形式表现出来。利用地理图表为载体, 考查学生分析、综合、判断的能力一直都是地理高考中最大的特色。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经常利用地理图像来落实地理知识, 不仅有利于学生理解知识, 更重要的是丰富了他们的地理图像语言, 有利于培养和提高读图能力。具体的做法如下。
(1) 充分利用教材上的图像图表材料, 丰富学生的地理图像语言。学生地理图像语言的储备, 是培养和提高图像阅读能力的根本。因为只有拥有丰富的地理图像语言, 在读图分析时, 才能快速准确地解读有效信息, 从而找到已知条件, 以利于解题。其实教材上的图像类型十分丰富, 平时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和分析教材上的各类图像图表, 教给学生图像语言, 以后学生遇到类似的图像, 他们读图、析图的速度与准确度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2) 选取一些典型地理图像, 充分挖掘图中的信息, 学会地理信息加工。我们在教学中可以选取一些高考经典图像或母图, 通过以图释文、以图释图、以图解题, 用图像来说明和解决问题。例如:假设下图中湖泊A、B都只有一条河流与它们相连, 则湖泊A、B中哪个属于咸水湖?
做出正确判断的关键是从等高线图上获取有效信息:河流是在山谷位置, 在山谷处等高线向高处凸, 即湖泊A只有河流流入, 湖泊B有河流流出。根据咸水湖主要靠蒸发而 (不是径流) 支出水分的特点, 即可以判断湖泊A为咸水湖。这样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地理图像类型如此丰富, 地理图像中隐含大量的信息非常有用。
通过这样有步骤地训练, 在地理建模过程中, 尽管题目长、图像多、信息量大、数据关系复杂并有时显得隐蔽, 但学生对信息的感悟能力有了很大提高, 能通过文字阅读进行图像信息加工处理, 提取问题中的有用信息, 建立这些信息之间的相互联系, 并能将数据条理化, 理顺各种关系, 建立起直观的地理信息图, 成功建模。
三、地理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策略
面对新的地理高考命题特点, 学生要会用学科语言答题, 做到描述科学、严谨、规范。因此, 在平时教学中就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 教师要规范授课语言, 起到语言示范作用
教师在说明地理问题时, 要注意改进自己的授课语言, 不能通俗讲述, 要正确使用地理术语。这样不但准确易懂, 而且可以影响、带动学生。例如:在课堂教学中, 表述方位时, 不能随意使用“上、下、左、右”, 而要用“东、南、西、北”;在讲解地质构造时, 不能将“向斜槽部”说成“岩层中间”、“向斜中间”。教师语言不能随意性太强, 只求讲明白, 一定要做到语言规范, 学生听的多, 自然也会说。鉴于此, 教师应该在课堂上用专业术语讲述, 起到语言示范作用, 在教师规范语言潜移默化的感染下, 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必然有提升。
2. 加强地理概念的教学, 提高学生对地理概念的记忆、理解和应用
地理问题的表达离不开地理基本概念, 如不掌握一些主要概念, 就难以构建地理知识的结构, 学生就有口说不出。所以, 对地理概念教学, 不仅要学生记忆积累, 更要理解其本质含义, 重视概念、原理等重要知识的形成过程, 以便准确地应用于表述中。例如:“季风”和“季风环流”;“气温”和“温度”;“地方时”和“区时”;“寒潮”和“寒流”等等。
3. 加强语言训练, 培养地理语感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是思维的物质形式, 知识的内化与相应的智力活动都必须伴随语言的内化而内化。教学中, 通过语言训练来培养学生的地理表达能力, 发展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常用的做法是:让学生说过程、说意图、叙述解题思路、说概念的本质属性。学生通过看、想、议, 最后正确完整地表述。
语言训练要有层次地进行: (1) 正确性。在应用文字表述时要注意, 地理专业术语的运用应力求准确, 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的叙述要符合地理学科习惯和规范。 (2) 完整性。没有信息丢失, 尽量多角度分析, 不遗漏知识点, 但力求言简意赅, 不漫天撒网。 (3) 逻辑性。在表述过程中, 做到逻辑严密、文意顺畅、层次分明, 没有相互割裂甚至自相矛盾的情况。在表达时,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背景得出多方面的要点, 但要围绕主题进行阐述, 重点要分明、简洁, 千万不可“胡子眉毛一把抓”。
实践证明, 通过有序的语言训练, 通过培养学生语言的逻辑性来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活动的开展, 同时有利于学生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因此, 教师在课堂上要给学生多创造一些思考的机会, 使学生逐步学会有根有据地想、有条有理地讲。
4. 要重视评分标准的应用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3
一、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的发展阶段
课堂是地理思维的主要训练基地。现代课堂教学理论从控制论、信息论的角度出发,认为整个课堂主要由 控制系统(教师)、接收系统(学生)以及信息系统(教材)三部分组成,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信息传递的 过程,而学生的思维活动,就是伴随着信息的传递而产生的。
1.地理信息接收阶段的思维内涵
课堂教学中的地理信息是科学家经过取证、教育学家根据学生心智发展特点确立的信息系统,它的背景是 整个地理物像系统,具有形象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等特点。依据地理信息的这些特点,信息接收阶段 的中心任务就是对知识的理解。其思维内涵主要包括:①形象思维,即通过各类景观图片和地理模型的观察,再造地理事实和地理现象,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形成一定的感性思维能力;②抽象思维,即通过文字信号和各种示意图、分布图等图像信号,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具体化以及系统化的思维。
课堂地理信息主要贮存在教材中,以文字信号和图像信号两种形式出现。另外,作为控制系统的教师,也 是地理信息的主要贮存者。教学的过程要求教师必须要把贮存状态的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即利用语言、投影 片等形式呈现给学生。如果地理信息是未经转化的,那么只能造成照本宣科式的讲解,整个教学过程只能是“ 填鸭式”、“注入式”的。如何使得地理信息转化为输出状态,这是教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也是培养学生 思维能力的起点。不论是文字信息,还是图像信息,我们都可以按信息转化模式教学。
2.地理信息贮存阶段的思维内涵
我们常说,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这里的“记”,就是地理信息在贮存阶段的主要思维方式。地理信 息的识记有两个层次:一是对地理知识、原理和地理规律的识记;二是对接收阶段的一些思维过程、思维方法 的识记。没有识记,理解就失去了意义。同时,理解的目的之一就是为了识记。因此,有关地理知识和地理技 能在识记方面的技巧,理应受到教师的重视。
3.地理信息输出阶段的思维内涵
学生应用地理信息的阶段,就是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与之相伴随的思维活动形式主要是“忆”的过程,并在“忆”的基础上促使地理知识和技能的迁移。从教学过程来看,地理信息的输出阶段就是教师设计练习,对学生进行训练和检测的过程。
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思维发展的三个阶段是层层递进,互为基础的,而且每個阶段对学生思维训练的侧重点都不同。另外,在信息的运用中,对检测的结果应该及时进行反馈,一旦发现与存 贮系统中有不相符合的地方,则应立即予以纠正。
二、地理思维的途径和思维类型
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主要是从性质上对思维所作的划分,另外,我们还可以从思维的途径上对思维进行简 单的分类,以便在教学中能够科学地选择教法和学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1.横向思维。是对于不同事物的相互比较的思维过程,能够帮助学生更准确地把握地理事物的特征。例如 恒星和星云的比较。
2.纵向思维。指对于同一事物发生、发展的前因后果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对知识整体性、系统性的把握。例如洋流的概念、类型、分布以及影响的学习。
3.聚合思维。即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综合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结论。例如做选择题。
4.发散思维。即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探索解决问题的新途径。例如:“如何治理水土流失?”这一思维过程即属发散思维。
5.跳跃性思维。面对一个信息源时,还可以对具有相同属性的信息源进行联想,以求其对本信息源的理解 和扩展。前者主要指知识的迁移,后者主要是地理知识的归纳和总结。
6.逆向思维。上述各种思维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都呈现出一种互动、互补的关系,称为思维的逆向性。这种思维在地理教学中是很常用的。
7.空间思维。地理思维不仅是平面化的,而且是三维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调动一切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科学的地理思维。
三、教师在培养学生地理思维能力中的作用
1.通过对信息输出的控制使思维有序
学生记忆地理信息的过程,就是一个信息的编码贮存的过程,编码越有序,贮存越畅通和有效;另外,当 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层次和结构时,则很难遗忘,并且对新知识就具有了一定的同化和吸收作用。依据这些 理论,信息传递中的“序”是相当关键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输出信息时,应层层展开,层层递进,做到有条有 理,层次分明。
2.通过对信息传递方法的选择,使思维充满活力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所凭借的信息载体愈逼真、愈接近实际情况,对学生的启迪和教育作用也愈大。从这个角度来看,板画、投影片、幻灯片比文字系统要前进一步;而立体模型、录像、地理园和地理教室更胜一筹。针对学生思维发展的阶段和内涵,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使地理教学避免僵硬的套路、呆板的表述,对学生地理思维的形成与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3.通过对信息流向的确定使思维有目标
人的思维是具有一定的方向的,方向愈明确,思维的积极性愈高。课堂中对学生“注意”等心理品质的关注,就反映了这种要求。但是,单方面强调学生是不够的,教师所展示的信息源对学生的吸引程度,才是思维有方向的关键所在。目前在教育界所推广的“目标教学法”,就是一个很好的尝试。
4.通过对信息反馈过程的平衡,使思维有结果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4
地理空间思维表现为三个方面的能力,它有空间定位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地理空间定位能力是指在认识地理事物空间位置关系时运用地图、略图、脑中地图作空间透视,从中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得出相关的解释与结论所表现出来的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是在树立空间概念的基础上,了解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和空间结构以后,在离开地图的条件下,我们头脑当中所进行的地理事物的联系、组合、叠加、变化、发展等一系列想象活动。地理空间联系能力,要求不断丰富知识、储备知识和扩大知识领域同时,又要注意综合联系,灵活运用,才能使思路畅通,举一反三。
二、如何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1.简易图表绘制,增强空间思维。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重视图表的作用,让课堂成为展示各类图表的乐园。如利用各种地图、示意图、模式图、景观图等类型地图,促使高中生在头脑之中增强地理信息的“空间”印记,显著提升空间思维的活跃度,并基于此,促使高中生能够锻炼绘制一些简易图表的能力,从亲手绘制过程中掌握空间信息的筛选、整合与探究的能力。在学习区域地理模块经纬度、气候、地形、植被、资源等情况时,教师应该让学生充分动手操作,通过描摹、填绘和仿绘等多种形式绘制地图,在绘制及信息填涂的过程中,教师不能认为这是个浪费时间的环节,而要懂得这其实是锻炼空间思维的重要途径。又如,在复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地球自(公)转、晨昏线、洋流分布、气压带风带分布等内容的时候,教师也应促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记忆,有针对性地开展绘图活动。那么,很多地理知识就逐渐丰富起来,改变了以往知识点的扁平化特征,使得知识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立体化空间图景,高中生就能够结合学习需要,有侧重地进行空间分析,随时随地调取空间信息,促使文字知识转化成板图教学,从而有效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2.加强直观演示,转化抽象内容。
通常来看,高中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其中最难的并不是背记地理知识,而是进行消化理解。因为很多地理事物的抽象性非常强,不是仅仅依靠视觉感知就能够顺利解决问题的。所以,地理教师必须尽全力“点化”知识,让抽象的知识呈现出直观性特点来,从而让高中生在思想深处形成空间概念,增强学生空间思维能力。如,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用空间模拟、动态演示等形式直观地展示抽象内容,对学生增强空间思维能力十分有效。在教学中,地理教师应该注重“演示”知识,如自(公)转、大气环流、正午太阳高度等动态演示,便能够让动态取代静态,促使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知识,使得原本让老师十分头疼的地理知识迎刃而解。当然,对地理知识进行直观演示,不能够只依靠多媒体,很多问题只用简单亲手演示就能够实现教学目的。如对地质构造内容进行讲解的时候,就“褶皱”内容,教师可利用教科书当水平岩层,通过双手给予挤压的力量,进行相向的施力,形成波状弯曲变形,如此一来背斜与向斜就得到了很好演示;就“断层”内容,可用一根粉笔表示岩层,那么用手施力,“岩层”受力超限,断裂便会形成,然后在进行断裂面的移位,断层过程就模拟出来了。通过直观演示,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便会得到明显拓展。
3.倡导启发思维,开拓空间维度。
地理事物具有很强的关联性,空间联系也是如此,通过一个“空间点”能够引发一连串的知识连锁反应,促使学生头脑中的知识不断发生裂变反应,让各种地理知识体系联系起来,更清晰地呈现出地理事物的各种关系。如针对“黄土高原”知识点,地理教师可以用多媒体方式,用图片将黄土高原四季地形地貌特点展示出来,并以此为主线,结合气候、地形与植被等情况,提出诸如黄土高原是如何形成的,为何呈现出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黄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等问题,在逐层追问,不断深入发展的基础上,促使高中生能够增强理解地理知识的时空联系,逐渐开拓学生地理空间维度。
4.注重逆向思维,加深空间理解。
逆向思维是思维的一个重要类型,这是一种创新性很强的思维能力,有利于自主探究难题,主要通过质疑—假设—释疑的思维过程,促使高中生更好地吸收知识、并且高效调动所学的地理知识。在具体教学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的逆向思维积极性,对一些问题进行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促使学生在解答疑问中更好的认识地理知识。如,五带形成的原因是因为黄赤交角的存在;这一交角变化(大小),五带范围怎么变化?在学习“三圈环流”的时候,可假设地球不自转,那么会出现什么情况?假如不公转只自传,三圈环流还会像现在一样吗?一般来说,西亚气候是干燥少雨的,但有没有相对多雨的特殊地带,如何分布的,原因是什么?因为逆向思维的存在,促使高中生能够充分将大脑空间思维区域激活,促使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更清晰的呈现出来。总而言之,对高中生来说,地理学习中必须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这是分析和解决学习难点问题的金钥匙。地理教师必须深入思考,充分借助多种有效手段,让高中生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不断取得更好地成绩。
三、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性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5
当前地理高考试题越来越强调能力、淡化记忆, 今日高考是考思考、运用、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考场上是考生潜能的较量, 是思维能力的展示。要使学生在地理高考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高三地理复习的关键是让学生理解和运用地理中的“理”。由此可见, 现代地理教学把发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到了相当高的地位, 地理教学的主要目的, 从基本能力的角度要求, 应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以掌握知识为途径, 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进行的。反过来, 思维能力提高了就能更好地掌握知识。因此, 地理教学过程应是地理思维活动的过程。
一、抓住本质, 发现规律,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克服思维的肤浅性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地表现在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 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 预见事物的发展进程。
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与现象纷繁复杂, 对地理事物与现象要善于透过表面现象, 抓住问题的本质, 认识事物的规律, 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思维的深刻性反映了思维活动的抽象程度、逻辑水平以及思维活动的深度。在教学中, 恰当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进行深刻思维, 从而达到培养思维深刻性的目的, 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使学习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打破常规, 随机应变, 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克服思维的呆板性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能够根据客观条件的发展与变化, 及时改变先前的思维过程, 寻找解题的新途径, 它主要表现在:1.能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 采用多种方法来思考问题, 即思维的起点灵活;2.运用地理规律的自觉性高, 从分析到综合、从概括到迁移的能力强, 即思维过程灵活;3.能举一反三, 触类旁通, 产生多种合理而灵活的结论, 即思维结果灵活。
地理图像是呈现地理信息的重要载体,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 教师引导学生对试题中的某些地理图像作适当的视角变换, 特别是转换成学生比较熟悉的常规图, 可以降低试题的难度, 提高解题的速度与准确度, 提升灵活的地理思维能力。
三、寻求变异, 勇于创新, 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摆脱思维定式影响
教师宜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标新立异, 化被动为主动, 勇于探索新命题, 训练和强化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真正做到思维的独特性、发散性及新颖性。通过实例培养学生的思维独创性意识, 纠正思维定式的倾向。
四、一题多解, 一法多用, 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克服思维的狭隘性
在平时的地理教学中, 应围绕典型案例的结论, 引导学生对比分析, 多角度、多层次思考研究, 有意识地变更条件与结论, 全方位探求, 拓宽思维的广阔性, 有效地遏制思维的狭隘性。
五、源于双基, 重在变换, 培养思维的敏捷性, 克服思维的迟钝性
思维的敏捷性是指思维活动的反应速度和熟练程度。解题中思维的敏捷性主要表现在善于缩短运算环节和推理过程, 简捷地得出结果, 其中包括以准确为导向, 以双基为前提, 善于运用直觉思维, 善于把问题转换化归, 善于使用地理知识建模等。可以精心组织、合理安排有层次的练习, 通过训练后的总结, 提高学生知识的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
六、独立思考, 置疑释疑, 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克服思维的盲从性
思维的批判性是指思维活动中独立分析和批判的程度。纵观世界历史上的那些“大家”, 无一不把批判性思维当作自己的习惯思维, 因为没有批判肯定没有创新, 没有质疑的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 没有世界的发展。哥白尼“批判”托勒密, 于是有了“日心说”, 开普勒怀疑哥白尼, 成为第一个给天空“立法”的人, 牛顿在开普勒研究的基础上, 发现了万有引力, 才有了现代物理学的基石。
在平时的教学中, 可以通过对一些容易致错的地理问题展开课堂讨论来提高思维的批判性, 让学生在讨论中达到自由思考、自我判断、自我教育的目的。
例如, 高中地理选修二《海洋地理》第29页讲到好望角终年风大浪高的原因是终年盛行西风, 而在必修一第39页气候类型分布图上清楚地显示好望角地处30°~40°的大陆西岸, 为典型的地中海气候, 地中海气候的形成原因是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
两处存在明显的矛盾, 到底孰对孰非?如何解释好望角终年风大浪高?
好望角巨浪的生成除了与大气环流特征有关外, 还与当地海况及地形有着密切关系。南半球是一个陆地小而水域辽阔的半球, 自古就有“水半球”之称。好望角接近南纬40度, 而南纬40度至南极圈是一个围绕地球一周的大水圈, 广阔的海区无疑是好望角巨浪生成的另一个原因。此外, 在辽阔的海域, 海流突然遇到好望角陆地的侧向阻挡作用, 也是巨浪形成的重要原因。
在地理复习中, 教师在明确上述地理思维品质的智力特征的前提下, 进行启发、引导, 并结合双基训练、能力培养及思想教育, 以整体原理为出发点, 引导学生自觉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策略, 并用多种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这样才能提高教学质量, 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目的。
摘要:本文结合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 对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途径作了较深入的研究, 在地理思维品质的训练中培养学生自觉掌握思维的基本方法和辩证策略, 并用多种思维方法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达到提高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目的。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 篇6
毋庸置疑, 识记、理解、应用、分析、综合等每一个地理教学目标的实现都离不开学生的思维活动。但由于种种原因, 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更多地把地理学科当成一门描述性的学科, 将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知识点传授、结论综述上, 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和提升。
一、培养形象思维, 奠定提升地理学科思维的基础
形象思维是指凭借事物的具体形象或图像进行联想的思维。地理图像是地理信息的真实语言, 而地理学科思维是在地理图像和图示的基础上开展的。地理学科中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主要指在一定的地理表象基础上, 通过不断深入的联想进行思考。例如, 讲解地质构造时, 利用板图演示背斜的形成过程。学生得到直观的感受, 进一步联想到背斜形成时地表最初是呈现出山岭。这种依据对地理表象进行联想和思维的方式能使教学效果得到提高。
在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我的做法是:
1. 直观教学法。
教师通过直观教学使得学生感知地理事物, 有效获取感性材料而形成地理表象。识看标本、演示实验、实际测量等都是形成地理表象的有效方法。比如, 通过观看《地理中国》节目, 学生如临其境可看到千里之外的山脉、湖泊等。又如课本上的插图 (黄土高原、冲积扇示意等) , 不仅使学生印象深刻, 还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广泛读图”法。
读图是学习地理的一大特色。地理课本中的各类地图、景观图、统计图、示意图等等, 有机构成了地理“图像系统”。该系统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是学习地理不可缺少的工具。要通过读图掌握地理事象的分布, 通过读图发现问题, 通过读图进行思维, 认识地理事象的空间联系, 思考解决地理问题的途经, 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如在地图上读出赤道在非洲中部横穿, 联想气压带、风带的纬度分布规律, 总结出非洲的气候带呈南北对称分布。从读图的感性认识到分析图的理性认识是培养学生进行地理思维的一个重要手段。
3. 比较法。
一方面地理事物中普遍存在相似现象, 这种方法是引导学生间接研究论证, 通过从已知地理事物与其相联系的比较, 得出相似性和差异性。因此运用此法能起到由此及彼, 触类旁通的作用。如通过学习地中海气候分布在30°~40°N/S大陆西岸, 得出洛杉矶与雅典气候特点是相似的;另一方面地理事物之间还存在着差异性。比较法主要用于同类事物的比较, 最典型的是相反现象的比较。如冷锋与暖锋, 气旋与反气旋等。
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全面提升地理思维综合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是指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能力。其特点是:通过掌握准确、完整的概念进行判断推理活动。例如, 学习地壳的物质循环时, 通过概念“从岩浆到形成三大类岩石, 又到新岩浆的形成, 这一过程被称为地壳的物质循环”进行三大类岩石与岩浆的关系推理, 让学生学得明白。如何培养学生的地理逻辑思维能力, 我的做法是:
1. 帮助学生构建正确的地理概念。
地理概念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本质属性的深度概括, 它是地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正确进行判断、推理等地理思维活动的基础。如讲太阳高度时, 要让学生知道太阳高度是太阳光线与地平面的交角, 全称太阳高度角。防止学生对其误解。再通过“去伪存真”的练习, 让学生准确地掌握地理概念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
2. 培养学生地理判断能力和推理能力。
地理学不是地理概念和事实材料的简单罗列, 而是通过掌握地理基本原理去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科学。在地理基本原理中, 因果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内容, 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因果关系需要进行恰当的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掌握地理因果关系可采用如下方法:①直接推理。如昼夜的产生是因为地球是个不透明体, 昼夜更替的原因是地球自转。②间接推理。如气温的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因为地面温度达到最高值之后还有一个过程, 气温才达到最高值。太阳辐射最强在12时, 地面温度最高13时, 气温最高值在14时。
3. 学会运用归纳推理、演绎推理法和综合分析法。
归纳推理就是由一系列具体地理事实材料概括出一般地理原理, 或者由一些特殊地理事物推导出一般地理原理的思维方法。如热力环流形成:地面冷热不均→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产生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热力环流。演绎推理方法是由一般地理原理推断个别地理事物的分布和发展的思维方法。如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 就现在的情况是解释不了的。但如果反过来由果索因, 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分析综合是地理思维的基本过程, 任何地理概念都要经过分析综合的过程。
4. 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提高逻辑思维能力。
地理新课标最基本的理念就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 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这要求地理教学尽量贴近生活实际。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实践, 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
【[中学地理论文]从信息传递角度看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推荐阅读:
高中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论文12-07
地理思维能力培养论文08-18
地理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01-13
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培养07-02
浅谈地理教学中学生多元智能的培养教育论文05-14
中学生地理兴趣培养10-11
中学地理情感教学论文09-07
从时政看高考地理备考06-08
中学生地理小论文题目12-02
培养地理能力的思索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