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时政看高考地理备考

2024-06-08

从时政看高考地理备考(精选8篇)

从时政看高考地理备考 篇1

相信除了广大考生关心此次考试情况外,广大高考考生也更加关注从现在起,该如何备考。新东方在线优能中学网络课堂万猛老师建议大家关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学科特点

生物学科对于已经学过生物学的都知道,尤其是目前高二的同学,必修一以及必修三,这两本教材里面,除了当时所学的有思以外,其他的靠记忆,体现在高考题的一和二的题,考察概念的基础题,对这些概念的基础,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生物当中有一点点类似于文科的教导。

另外一方面,一定注意的是一半看理解,也就相当于生物拒绝死记硬背,如果明白知识背后的本质,当这个题目去考察的时候,你也能够猜测出题人是怎么考的?理解是什么意思?必修二教材当中,对于遗传,很多同学在遗产方面,基因分离,自由组,计算方法到底是什么?目前还是比较模糊的,我们能不能去理解遗传过程?实际上理解方案很简单,只需要能够明白,孟德尔当年做这个豌豆实验的时候,第一步做什么了,把孟德尔整个的实验过程要干什么?这个遗传的大体,基本上都没有问题。还是一句话 ,以后有时间,可以在课堂上继续讲,包括题型的总结,都在这里。

重在实用,这是一个基本的步骤,不管会还是不会,首先把该记的知识点,进行简单的记忆,至少有这个东西了,然后尝试对这些知识点进行一个理性的分析,理解知识点最后的本质,最终看一个实用过程,这个实用是一个实验的综合,也可能在知识点本身问你,这么操作有什么样的目的,这么分析得出什么样的结果,重在实用,一个是信息 提取,与已有知识进行一个结合,另外一方面相当于一个综合的应用。所以根据生物这个提高而言,由于存在一部分的知识需要记忆,绝大多数同学而言出现简单的现象,前一个月记一些东西非常清晰,过一段时间就忘记了。对于生物学科一定注意坚持就是胜利,要备战的高考的同学,准备的是持久战,生物学科给予了足够的关注,暑假开始要注重生物的基础知识的巩固,一定要做足准备。

第二,2014考生生物备考规划指导及建议,分4个阶段展示

从暑假开始进入到20高考的准备过程当中,给大家划分了四个时间段,

从7月到9月,一般在自己的学校里面,复习的内容,老师会用两本教材非常迅速的过了,导致的结果,很多同学在一个月内无法接受大量的扩充,一直到高三毕业,对于这两本教材仍然是比较恐惧,更别提做题的时候怎么分析了。给大家小的建议,如果有时间,自己提前对于选一和选三进行一个预习。选一是制作方式,选三重点考察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比如今年的北京卷当中,基因工程出了八分题目,比值也还是比较大的。最后提前掌握一个好处,暑假自己搞了一个教材,绝大多数同学在自己学校里面,跟他对比,你就知道自己的优势在哪,我们在起跑线就已经赢了。

9月到1月,除了学校里面选一和选三做一个快速的掌握之后,会进行必一和必二的重点复习,必修一是细胞的功能,必修二是遗传、变异、生物进化等等,听课认真,做好笔记,夯实基础,这个做好了,才会在二轮复习当中,将知识活用,得分率才可能提高。

1月到3月,绝大多数学校会迅速地过完必修三,将选修的部分,做一个简单的回顾,这部分的知识点,必修三只需要大家做出一些简单的只是选择,另外一个指的是生态过程,比如说种群,关于能量流动的基本的特征,单向流动,这部分大家要稍微注意,这是指的前三个阶段,我们所进行的知识内容,都是进行高考生物复习的第一个复习,重在两个字,基础。按照今年高考的特征,所有的知识点,考的难度不大,知识面的范围覆盖的广,在考纲里面提及的知识点都能够提到。把基础夯实好。

3月到6月,绝大多数学校,在我们这块进行二轮复习,进行难点的突破,你会发现在个别章节,个别问题,有可能屡做屡错,这时候会找一些具体的方法,把难点进行突破,难点突破,一定要注意总结方法和技巧,也就相当于刚才给大家所介绍过的,比如说实验题,能不能够自己总结出一套自己答题的模板,这个模板跟高考是非常接近的,能不能在方法上面提高我的做题速度,最后一阶段,在3月和6月,三个月当中,高考之前最后冲刺的时候,一定要重点注意。

第三,各轮复习重点

不管一轮二轮还是突破复习,我应该干什么?

一轮复习,单项训练,重练选择。

你可以买一些教辅资料,把一些真题和模拟题进行分类,第一章细胞,第一届细胞里面的元素以及化合物,可以做一个章节,元素化合物,每一年怎么考,知识描述怎么样,单量当中尤其注重选择,选择题做好了,涉及到的四个选项里面。选择题的六分非常的宝贵,重在选择,选择题当时在议论复习时不要求速度,一定要求的是准度,把每一个选项当中的ABCD,正确、错误都为什么,原因要分析清楚。

二轮复习对错题进行总结

一轮时基础知识夯实,第二轮仍然错误,说明背后的知识点在当时一轮的时候,有漏洞的,把相关的错题进行一个本也好,进行一个错题的总结,每次考之前,把错误的习题拿过来,做简单的回顾。同时,要固定所谓的答题模板,模板积累越多,对于后面的突破复习,成绩的提高会更加迅速,模板可以自己尝试做同类型的题做的越多,往往会有感觉,自己会写一个基本的规律,之前在暑假班,寒假班讲过,光合与呼吸,这个题目的模板是什么?大家知道光合作用里面有一个非常讨厌的词语净光合作用,如何填,如何选择?得出一个模板,净光合,看到哪三个信息就知道是净光合的,负,测,固定搭配,描述二氧化碳的吸收,描述氧气释放,二氧化碳有积累,这样的模板在以后的学习过程当中,大家应该特别特别的注意的。突破复习。距离高考的时间不远了,大家要注意综合训练,将往年的模拟和真题拿过来,最终限定时间,两个半小时,限时解决问题,主要的目的,保证准度的情况下进行速度,如何提高重点在第二步,固定答题的模板,这个时候速度得以提高,养成了良好的审题的习惯,速度提高的同时,准度也不会下降。这是给大家简单的一个落实的策略。你也可以这么想,也可以这么操作,从暑假开始,自己能不能够坚持,每天做题的量不多,每天保证五个选择,无论单项其他多项,正确错误的原因进行总结,进行一个自己的知识错题的分类,这对高考生物的提高,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从时政看高考地理备考 篇2

一、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36. (36分) 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 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 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⑴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10分)

参考答案:位于南美洲 (西) 北部, 赤道从北部穿过 (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 , 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多高峰。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 审题不清。

相当一部分考生审题出现严重偏差, 文不对题, 答成了“有利于该国花卉生产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结果下笔千里, 离题万里, 得分极低。还有部分学生只回答了该国的地理位置, 或只回答地形特征。

(二) 思路不清。

本题中回答地理位置应回答出经纬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形特征应涵盖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 但很多考生缺少这样的思路, 所以答题不着边际, 没有针对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相当一部分考生罗列若干点, 却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混合在一起来回答, 思路混乱, 无层次感;还有的考生回答不全面, 例如地理位置只答经纬位置或只答海陆位置, 地形特征只答地形类型或只答地势特征;而有的考生根本不知道回答这两个问题应从哪些角度来把握, 以致答非所问, 得分寥寥。这些都反映出学生没有建立基本的地理问题回答思路。

(三) 概念不清。

部分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基本概念弄不清楚, 地理基础技能较差。此题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经纬网定位没有很好的掌握, 出现定位错误, 有定位到非洲、大洋洲, 甚至是亚洲的, 还有的虽定位到南美洲, 但海陆位置却出错了, 如“西临大西洋”或“东临太平洋”;有的考生表达上画蛇添足, 本是“低纬地区”, 答成“中低纬地区”;甚至有的考生经纬线、经纬度的概念到现在都还没搞懂, 出现如“0°经线”的严重错误;还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表述, 如“高原, 地势低”“处于热带, 高纬度地区”等等。这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不理解, 对相关概念不理解。

二、在复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强化审题能力的培养。

以本题为例, 问题是: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问题的关键或者说“题眼”在于“该国”“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三个关键词上。首先要落实“该国”, 主要是抓住图上这个国家的经纬网, 有一条重要的纬线——赤道从北部穿过, 南部标有4°S, 可判断它纬度较低或地处热带;再结合图上明确标出的经度, 向西增大, 为西经, 即76°W和80°W, 便可确定该国位于南美洲, 且是南美洲的西北部, 位于安第斯山这个地形区上。当然也有的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丰富, 根据“基多” (首都) 就判断出了该国是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才能回答出该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但这是两个子问题, 二者不能混在一起笼统回答。回答地理位置应抓住经纬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两方面来考虑, 不能漏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应该说审题疏忽所致的失分是最严重的, 因此在复习中, 我们必须结合日常的训练、考试多给学生有意识的分析, 不断提高审题意识、审题能力。审题关键是审出关键词, 也就是说题目问的是什么, 你就要答什么。考生一定要注意三点, 一是针对问题, 二是全面作答, 三是要表述准确。要针对问题, 就要学会“抠”, 善于“抠”, 即“抠出”题眼, 搞清楚问题的指向, 使回答的内容切中要点。要全面回答, 就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避免遗漏答案要点。要表述准确, 答题就不能太随意, 太口语化, 善于运用地理的语言准确、科学的表达。要达到以上要求, 一方面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牢固, 另一方面是善于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二) 加强答题思路的总结。

在理解题意后, 关键是有正确的答题思路, 灵活提取平时的知识储备解题。随着高考中描述、解释、论证等表述要求的提高, 越来越要求考生有一个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或者说对不同问题的答题模式、思路。如近年考查的地形特点、水文特点、气候特点、降水特点、自然地理特点等方面内容, 就要求考生有清晰的答题思路。除了“特点”以外, 还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总结, 如“原因”、“条件”、“因素”、“影响”、“意义”、“作用”等。

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梳理知识体系, 建立清晰的知识线索。经过第一轮的复习, 学生的知识容量已经足够大, 但是往往这些知识缺乏条理性, 表现在答题中就是线索紊乱, 思路不清。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 我们要帮助学生把书变薄, 理清线索。例如:地理学科中四大区位理论往往是在综合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而综合题所占分值又很大, 但学生答这些题时往往失分率较高。对这些区位理论我们几乎都可以按照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梳理。复习时可精选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训练, 题目不要求多, 但一定要精, 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地理问题分析的基本技能。

要做到答题思路清晰, 要规范、完整地回答问题, 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如果某题不止一问, 应该一问一答, 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 并在每段前简要标明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 就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 并最好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

(三) 加强双基教学是不变的道理。

高考并非高深莫测, 我们没有必要给它蒙上神秘的面纱, 要明确“双基”还是高考的重要导向。在高考当中遇到以新情景为载体的题目很多, 有的考生可能太紧张, 一看到新题就觉得没学过, 其实新题考的仍然是我们讲过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本题中所考查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分析就是考生在学完高中地理后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要把握的方向。复习时不能盲目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 要适时回归课本, 回归原理;对基础太差的学生注意分层次教学, 与其让他们盲目跟着其他学生进行能力提升, 不如降低一点要求, 重点掌握难度较低的概念和技能。

从高考阅卷看高考备考 篇3

一、短文写作内容

要点:

1.不应使用“无所不为”,应使用“无所事事”;

2.说明这两个成语的用法;

3.给予鼓励。

4.参考范文(Possible version).

Hi! Tom,

Nice to read your e-mail today. I noticed you’ve begun to use Chinese idioms and used most of them correctly.

However, I’m afraid there is one mistake I’d like to point out. It is “无所不为”. This idiom mean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Are you doing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at home? I guess what you were really trying to say is that you’ve got nothing to do these days. In that case, you should use “无所事事” . We usually use “无所不为” to express the idea that people dare to do anything bad, and “无所事事” to describe the situation in which people have got nothing meaningful to do. Have I made myself clear?

Anyway, I’m amazed at the progress you’ve made.

Hope you’ll find a good job soon.

Huahua

二、档次的给分范围和要求

1.第五档(很好):要点完整,表达清楚,无重大语法错误。

2.第四档(好):表达基本清楚,缺少个别要点,有些语法错误。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3.第三档(适当):尚能表达,缺少多个要点,语法错误较多。基本完成了试题规定的任务。

4.第二档(较差):表达含糊不清,不能成篇。未恰当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5.第一档(差):动了笔,仅罗列了不成句的单词。未完成试题规定的任务。

6.0分,未能传达给读者任何信息:内容太少,无法评判;写的内容均与所要求内容无关或所写内容无法看清。

三、Range Finders(评分范围)

1.Sample 1

I am delighted to read your email but I find a mistake you have made. The Chinese idiom “无所不为”means doing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t is better to use “无所事事”which means having nothing to do. I hope you can think twice before you use these idioms.

Anyway, you still have made great progress in Chinese. It goes without saying that the process of learning consists of not only success, but also mistakes or even failure.

I am greatly convinced that you will be fluent in speaking Chinese soon.

此文属高分档作文,也就是第五档。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漂漂亮亮。内容清楚,行文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如:

——覆盖所有内容要点。

——应用了较多的语法结构和词汇。

——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有些许错误,但为尽力使用较复杂结构或词汇所致;具备较强的语言运用能力。

——有效地使用了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

完全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2.Sample 2

But I have to point an obvious mistake in your letter, the meaning of the 无所不为. As the real and actual meaning of the idiom you have used i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Obviously it is not suitable here while you ought to use another, the 无所事事. For what you want to express is that you have nothing to do now. The former has a bad color meaning while the latter has no obvious colors. I wish that your Chinese will go into a step further. Also I was sincerely urge you can come to China and experience the Chinese culture more by yourself. I am looking forward to your reply.

此文属较好档,也就是第四档。用四个字来形容就是清清楚楚。看起来一目了然。

——虽漏掉一两个次重点,但覆盖所有主要内容。

——应用的语法结构和词汇能满足任务的要求。

——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应用基本准确,些许错误主要是因尝试较复杂语法结构或词汇所致。

——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结构紧凑。

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3.Sample 3

It suggests that your Chinese has improved greatly. But there are also mistakes in your e-mail. It mainly refer to some Chinese idioms. For example, “无所不为”You should use it like this“无所事事”. Because “无所不为”it mean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t is bad to our Chinese. While “无所事事”it means “have nothing to do.”

As a foreigner, you can use most of Chinese idioms correct, you have success in learning Chinese. We all make many mistakes frequent, but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correct them. So you should believe yourself and you will make greater progress.

此文属一般档,也就是第三档。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就是马马虎虎,过得去。

——虽漏掉一些内容,但覆盖所有主要内容。

——应用的语法结构或词汇能满足任务的要求。

——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但不影响理解。

——应用简单的语句间的连接成分,使全文内容连贯。

就整体而言,基本达到了预期的写作目的。

4.Sample 4

I found you made a little mistake. You want to express you have nothing to do, but you think that you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n Chinese idiom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means a person worst. The idiom is a bad idiom. It doesn’t was used for you. You should have used “have nothing to do”. It stand for a human haven’t something to do. You not understood the two idioms is unusuall, no one haven’t made mistake.

Although you made mistake about use idioms. I still happly for you begun to use Chinese idioms. I hope you could improve you Chinese. And I will improve my English. If you found my mistake. I glad you correct it.

Best wish for you.

此文属较差档,也就是第二档。用另外一个成语来形容就是糊里糊涂,看不太懂。

——漏掉或未描述清楚一些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

——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

——有一些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了对写作内容的理解。

——较少使用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缺少连贯性。

信息未能清楚地传达给读者。

5.Sample 5

I’m read your e-mail today. I think you study Chinese is a very good. But you have a little to is bed. The have a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n your e-mail. You shouldn’t is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It is no shouldn’t on it. You should pay have nothing to do. So should is my have nothing to do on home. That no is my do all kinds of bad things on home. You know?

And you said you want have a work in e-mail. When my read is it, and I think is it is very good. If you have a work. You will no have nothing to do on home. So I holp you can have a good work.

此文为差档作文,也就是第一档。用一塌糊涂来形容一点也不为过。

——明显遗漏主要内容,写了一些无关内容,原因可能是未理解试题要求。

——语法结构单调,词汇项目有限。

——较多语法结构或词汇方面的错误,影响对写作内容的理解。

——缺乏语句间的连接成分,内容不连贯。

信息未能传达给读者,未完成写作任务,没有达到写作的目的。

此外,还有部分学生写了一些与本作文毫无关系的一段文字,尽管没有错误,我们只能给0分了。

四、学习备考中的误区

了解了作文评分,便于我们学习备考,以免走弯路。而我们在书面表达学习方面存在很多误区。

1.重语法,轻表达。

在平常的学习中,有些同学过于重视语法错误,以致写起来前怕狼、后怕虎,碍手碍脚,甚至不敢轻易动笔。诚然,语法知识很重要,尤其在完成句子中,语法尤为重要,不能出现任何差错,否则就无法得分。但在写作过程中,语法知识是基础,重要的是信息传递、传情达意即可。例如一个学生写到I go to see a good movie last night. 这种错误很明显,go→went,但是大家都能听懂看懂,不必大惊小怪的,可以传递句子信息即可。类似错误还有单数第三人称主语的谓语动词,学生经常忘记加上’s 或者‘es等等。如,My brother like to play basketball.它的表义清楚,传达了信息,学生认真仔细就可以避免这种简单的、不必要的错误。当然如果这样写,就另当别论了。如 I am likes English study, and I works hardly.这种表义就有问题了,要认真纠正,要把语法结构搞清楚,把简单的句子写正确。再如Sample 4,隔三差五有点对,稀里糊涂有点差。从表达的角度讲,没有传递相关准确信息,没有完成写作任务。

2.重形式,轻内容。

在备考中,有的学生大量地背诵一些经典句型,如一些开头、承上启下、转折、对比、结尾的套话,这当然无可厚非。只要能把内容写完整、准确,恰如其分用上这些套句,可以让作文锦上添花。但是阅卷过程中,很多学生这些套句写得很好,也很正确,但是内容却有疏漏、缺失、错误连连。很明显有背书的痕迹,除了几个套句正确外,很难找到一个完整、正确、表达清楚的句子,这样是不可能得高分的,也是得不偿失的。所以,要从基础抓起,一点一滴,逐渐积累。把内容放在首位,一字一句写正确、清楚,言之有物,内容丰满,再去追求形式美化,方可达到目的。

3.过分看重字迹

平时训练时,老师都强调书写字迹。字好一半文,好的字迹给人美感、让人赏心悦目。尤其在紧张的阅卷中,老师看到漂亮的字迹眼前一亮,忍不住多看几眼,甚至多给1-2分,这是人之常情。但高考阅卷并不是这样。高考不是在选美,而是在选才。在阅卷的过程中,有一些同学,由于自身的原因,不是很善于书写或书法,但是写出来的作文内容完整、表达正确、遣词造句得体,行文流畅,也如愿得到高分。有的甚至高达24分。

再者,由于有的学生过于在乎书写和字迹,他们先在草稿纸上完整写一遍,再往答卷上誊写一遍,结果时间用得过多,以致没有时间做其它的题目,结果因小失大,得不偿失。

相反地,还有一些学生,只是把试卷上作文的一头一尾抄写下来,中间就把阅读文章抄一段,看起来书写工整、漂漂亮亮,实则腹中无物,想骗取老师眼睛以换高分。这种情况也不在少数。我们只能够给0分。

由此看来,内容完整、表达准确比字迹工整、形式优美更为重要。

五、写作练习注意事项

书面表达是一种综合性很强、能力要求很高的测试。不仅要注重其文章的内容完整性和表达的目的性,还要注重其文章语句的结构美和篇章布局美(最好能分段),当然还少不了文章的书写形式美。

1.卷面整洁、布局合理、字迹工整。

平时练习时,注重书写工整、正确,字母的线条清晰,美观大方。书写一定要注意各个字母的笔划顺序和笔划所处的位置,强调字母间距要合理,字母大小比例要适中,与字母之间的组合要自然。书写时应讲究横平竖直,斜率一致,圆弧流畅。如要遵守大小写规则、连写规则、连字符规则、段落开头缩进规则、缩写规则、移行规则、标点符号应用规则和常用的修改规则等。

考生平时在书写时若能注意到卷面美观的重要性,这种工整规范的书写会给人带来视觉美的享受,自然就会给评卷教师留下良好的印象。对这一点,我们务必在平时练习时就要严格要求。明显的道理是:字迹潦草得叫人看不清或随意涂改的卷面,无疑会严重影响整题的得分。

2.审清题目,围绕中心,不漏要点,少犯错误

书面表达要切题,紧扣中心。千万不要无限发挥,以免“言多必失”。要求80~120字,100字左右即可。词少了,可能遗漏细节或要点;词太多,意味着插入了太多与主题无关的内容。力求全篇连贯通畅,语言规范得体,语法结构正确。多用有把握的句型和词组,少用生僻词。如果有些内容确实不好表达,可以换用简单词汇或者套用自己所背句型,学会迂回表达。

3.多用简单句,慎用长句

虽然评分标准鼓励考生写作时适当使用一定数量的长句,以显示考生扎实的英语基础知识,但另一方面,由于复合句成分多,结构复杂,所以出错的机会也多。很多阅卷教师之间在交流时,大家都有一个共同感受:比起那些疙疙瘩瘩、读了半天找不到北的复合句,多数教师更愿意看顺顺当当的简单句。因此,在没有把握的情况下,最好少用或不用长句,以免给自己的作文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作者单位:华中师大一附中]

高考地理备考方法 篇4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用上地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小编说的前后贯通很重要,将散布的知识点串在一起 ,提起来是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点,而不是星星点点。

拿出一些时间,对整个地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高三是大家最后的机会,所以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备考备考,就是考试前的准备,大家一定要重视。锻炼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锻炼了大家适应高考紧张的氛围。地理中那些带图的知识点,建议大家把他们打印出来,裁成相等大小,装订在一起,没事就可以翻看。

有需要时还可以在空白处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补充,而且方便携带,就像口袋书一样,随翻随看 ,随看随记,真的很方便。

高考冲刺地理备考策略 篇5

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不偏不倚,所考查知识全部为高中地理的主干知识。如江苏近三年高考都考查了等值线的判读、地球运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天气系统、水循环洋流、地质作用和地表形态、大气运动、影响气候的因素、自然灾害、地理信息技术、人口增长和人口迁移、城市功能区、城市化及相关问题、工业、农业地域类型、交通、环境问题、区域差异、产业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因此,在高三地理复习时,不需要一味地拓展、增加难度、提高深度。

对主干知识的复习我们要引导学生弄清基本原理、基础概念的来龙去脉、适用条件。通过变式训练加深对基本原理、基础概念的理解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通过构建知识网络、运用思维导图,从整体的高度将主干知识连接成知识体系,明白各分支之间的相互关系,那么在考试中就能做到纲举目张游刃有余了。

科学分解考试要求,层层推进

现在通行的高考地理复习模式是三轮复习法,一轮打基础、二轮专题突破、三轮回归课本。对于某一知识点尤其是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如果要求学生通过一次复习就能达到高考要求,同学们会感到晕头转向、不知所云,其实,我们不可能也不必要做到一步到位,我们在复习时,可将考试要求分解到三轮复习中去,明确每一轮复习要达到何种水平就可以了。

例如,地质构造的判断对学生来说一直个难点,高考试题又往往比较综合,一道试题可能涉及几个知识点和技能要求,学生望而生畏。地质构造的判断方法是运用岩层形态和岩层新老关系来判断。在一轮复习时,我们仅仅要求学生学会地质剖面图上判断地质构造,二轮复习时我们就要求学生在等值线图上判断地质构造在,三轮时我们可以有更多的变形变式训练。

这样学生在每一轮复习中都感觉能够轻松接受,都有成功的喜悦,能力又有逐步的提升。效果肯定比一次又一次的晕头转向要好得多。

查缺补漏,把握重点

帮助学生们查漏补缺是复习的主要目的,因为在前两年的学习当中,学生肯定会有知识的漏洞,也会有掌握比较弱的板块,所以,学生们要想在高考这个战场上打一场胜仗,就必须做好补短这个工作,作为老师,在复习的时候也要有针对性,比如,针对某个重难点章节详细讲解或者针对某些学生进行专门辅导,以确保大部分的学生都已经做好了查漏补缺这个工作。

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是高三地理复习的重点

高三复习就是为了让学生们能够应付好高考这场考试,因此,学生们应试能力的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真审题是前提条件

地理高考试题中,信息量大往往会设置很多陷阱,很少有学生能够巧妙地避开陷阱找到关键字词,当然,要想让学生们迅速抓住题干,必须要求学生们有清晰的知识网,但是,考试时审题的认真程度也很关键。在复习中,教师不要一味追求速度,而应该让学生们在做题的时候放慢审题的速度,加快解答速度,从而做到把题做得又快又好。

(二)训练过程要有针对性

复习中的题型训练不再像初次学习的时候那样让学生们陷入题海之中,应该具有针对性地做题、练题以及总结规律,所以说,教师不仅要让学生们勤思、多做,还要带着学生们找到这些题的规律,毕竟高考试题千变万化,因此,复习时的做题加归纳总结二者不可少。

(三)规范学生们答题的模式

高考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出最规范、最正确、最恰当的回答,如何做到答案的正确恰当,在前文已经提到过,那么,接下来复习的最后一关则是规范答题。

从时政看高考地理备考 篇6

一、地理高考命题的趋势特征

(一)围绕中心问题,小切入,深推进,链式追问,逻辑演绎。这样的试题问题窄而深,入题门槛高,总体难度较大,思维迂回,答题要讲求内在逻辑,重在考查学生的学科能力。

(二)由重区域地理的考查向重地理区域考查转变,关注区域认知与人地协调观,注重考查学生运用地理原理与规律探究、解决地理区域问题的综合思维与探究能力。

二、2022届地理高考备考建议

在近年的地理高考评卷及我市2022届高三摸底考试及联考评卷中,我们发现学生的整体状况如下:基础知识不够扎实,知识整合能力欠缺,区域空间比较模糊,空间思维能力较差,材料阅读不够仔细,获取信息能力较差,答题思路不清晰,语言表述能力较差。基于此,在2022届备考应注意以下几点:

2022高考考试说明

1.相对稳定,由稳趋难

近三年来,比照江苏省出炉的小高考考试说明和小高考试卷,表现出整体平稳的特点,但又趋于难的特点。换句话说,小高考地理拿A越来越难了。但认真分析试卷后,不难发现所谓难还是有限度的,是基于基础知识点的提升,学生只要认真复习并熟练掌握了知识点,在老师的指导下做好相应的提升是很有可能的。

2.有变化,但趋势明显

(1)对比的考试说明,2022年有了如下变化:

①测试具体内容和要求:

“地理1”部分的“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修改为“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把“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修改为“理解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表明对“大气受热过程”、“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的测试要求提高。

“地理2”部分的“结合实例说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修改为“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说明对地域文化对城市影响的测试要求降低。

②典型题示例变化:6道单选题,1道综合题换成了20学测真题。在关于地质作用、岩石圈的物质循环和大气的受热过程典型题示例的难度比替换掉的有所增加,体现了地理考查重能力的特点,开放性、灵活性增强。

(2)从变化不难看出,总体要求提高了,尤其是对“地理1”,而这部分一直是地理小高考的重点和难点。总的变化或演变变现为以下几点:

①试卷更为开放灵活,更强调考查学生从所给的图文材料获取信息、分析整理信息、综合归纳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②更强调生活化和应用,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或基于生活实际设计考点,考查地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与时下时髦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培养不谋而合。

③必修一更为侧重了,从近几年的试卷演变和衍生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二、复习要求

1.认真用好讲义

发给大家的讲义是南通市多年在一线的名师潜心研究和认真编写的,请同学们一定好用好用足讲义。

2.认真听讲并做好笔记

基于江苏省小高考目前的现状,更是基于江苏省目前的小高考教学状况和教材使用情况,老师们在讲授是会严格按照考试说明,因此会有比较多的补充和提升,也许跟之前老师讲授的深度和广度不同,但请同学们一定要认真听、认真记、认真反思。

3.及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我们在讲授时会有及时的跟踪训练或家庭作业,请同学们及时并认真完成,如果不及时完成的话会很影响学生们的听课效果。

4.及时与老师沟通

对于讲授过程中出现的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某些知识点还不清楚,有些知识点了解或理解的深度还不够,有些知识点听懂了但还不会做或做得不够等等,请及时与老师们沟通。

高考地理怎么得高分

一、地理选择题

这些题往往都是很有含金量的。没有什么废话,就是考察你对地理事物的知识掌握的如何。这种东西就得看基础了。各位的基础一定要记牢,在做地理选择的时候才不会感觉困难。对地图的熟悉感也要在平时多加训练。

二、地理大题

基础知识很重要!答题模板,对于地理来说尤其管用!很多问题,比如盐场,比如渔场,比如修建水库等等的区位因素都可以整理出来一套答题方法。答题模板里就有这些。也在我打包的那个文件里。

高考文综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7

一、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结构的比较

1. 相同点。

两套综合卷均通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按照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合成卷, 且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地理选择题题量为11道, 赋分44分, 非选择题赋分56分, 满分皆为100分。

2. 不同点。

大纲卷文科综合题采用政、史、地各一道单科题 (地理为36题) 加一道三科综合题组题, 而新课标卷地理综合题则采用两道“必做”题 (36、37题) 加三道“选做”题 (42–44题) 的学科内综合题组题, 并没有三科综合题。从赋分上来看, 大纲卷地理单科题36题为36分, 三科综合题39题为20分, 而新课标卷两道“必做”地理题为46分, 三道“选做”地理题 (三选一) 各占10分。

二、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 图表丰富, 体现了“无图不地理”的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高考地理试题情景创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地理图表。

从图表数量来看, 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 从图表类型来看, 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出现频率高, 三年来都进行了专门考查, 特别是区域图, 每套试卷中则有多幅出现。这些图表集中地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 反映了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 近两年的新课标卷中, 采用了以图组形式呈现主题信息的方式。如, 2011年新课标卷36题中的图表就以世界区域图 (新加坡)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统计图和景观图 (水坝) 的组合形式呈现。又如, 2012年新课标卷4—5题、6—7题则为两组各两幅图的组图题。这种图表组合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 强调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也对考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需要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2. 知识为基, 能力立意。

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天气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等值线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 (农业、工业、城市) 与产业活动、人口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际联系等。从考查内容来看, 试题多选取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即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设计既不回避教学重点内容, 又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不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地理板块内容间的平衡。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标卷试题中连续三年没有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考查, 但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高考文综试卷中, 这一考点出现频率仍然较高, 只是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大都以能力考核为主, 回归学科本质, 减少了知识陈旧与机械记忆的内容, 更注重“理”的考查。如, 2012年新课标卷10、11题, 即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高差。其需要考生快速审清题干指向, 准确解读和提取有关图表信息, 积极调用储备知识后, 方可作答。通常情况下, 观察等高线及其标高可以判断出地形地势、河流流向等。本组题则独辟蹊径, 构图留白, 图文结合, 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 根据河谷的位置逆向判断出河谷两侧的地形特点, 进而判定相应的等高线数值。这突破了传统等高线判读试题的设计思路, 彰显了能力立意的原则。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设计还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选择性, 为考生作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答案更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 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观点, 考生只要分析有据, 论证充分均可给分。又如, 2012年卷37题第 (3) 小题: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请说明理由。该题设计与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 2011年卷36题第 (3) 小题: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这类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 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3. 选做题突出主题, 风格近似。

2010年新课标卷选做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两个模块的内容构成, 2010年后则增加了“环境保护”模块的内容, 试题的设问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10年、2011年只有一问, 2012年则变为两问。

选做题的基本原则是“超量命题, 限量做题”, 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化, 考生可以在三道选做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这符合地理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从考查内容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 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选做题的设计在“描述阐释”型问题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了“论证探究”型问题。如, 2012年各选做题的第二问都增加了“应采取的措施”的设问。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 对今后的地理选修课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从试题结构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 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计风格相似, 答题量相近, 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的掌控, 设问的难度相当, 区分度相近。这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4. 联系生活, 关注热点。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热点为背景,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中地理元素的挖掘, 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和思维方法, 体现出地理学极强的应用价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 2011年卷42题以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自驾车旅游为题材, 考查了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又如, 2012年卷44题以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变化为题材, 考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类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生活气息浓郁, 考查了“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对中学地理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从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来看, 有隐性考查和显性考查两种方式。 (1) 隐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 不着痕迹。如, 2010年卷4-5题涉及了人口增长、劳动力人口负担与职业构成的关系;6-8题则介绍了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2011年卷3-5题涉及到了我国大豆生产的进出口;2012年卷8-9题则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等。 (2) 显性考查:直面热点或关注热点背景及其发生区域。如, 2010年卷1-3题涉及了2010年5月初新疆地区发生的洪灾;2011年卷1-2题提及了东日本大地震对汽车生产的影响;2012年卷1-3题关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导致的耕地被占与粮食增长问题, 36题则涉及了凭祥家具生产等。这些热点试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 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三、2013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

1. 仍然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这一考查点没有变, 对主要内容进行反复考查的命题思路没有变, 主干知识始终是命题的重点。一些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 时间计算, 天气与气候, 区位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 仍会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 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 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加工与整合, 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必然会在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予以体现, 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试题则更为注重对考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3. 以图表作为载体, 强化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表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 其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对地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地理图表进行知识应用训练, 如, 可进行绘图基本功的训练, 以及读图能力和图像变化分析的训练等, 不断地提高他们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4. 以区域性作为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依据。很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为此,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图进行全面复习, 使其明确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掌握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不同区域的对比, 使学生深入认识区域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特征的描述, 并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特定区域及时事热点发生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复习,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而且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与此同时, 其对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把握高考方向。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以及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把握高考方向和命题变化趋势, 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做好铺垫。

2. 夯实基础, 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每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都是通过“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来重点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为此,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 立足于基础与主干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等, 弄清基本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由线成网”, 逐步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3. 强化读图训练,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信息呈现方式。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对考生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 而很多考生因无法理解图表中各要素的含义, 难以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导致严重失分。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方面多下工夫。强化读图训练, 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读图、填图与绘图, 引导他们总结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 结合图表去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 使其学会准确、全面地从图表中提取显性与隐性的信息并加以科学的表述,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4. 关注生活, 关注热点。

从时政看高考地理备考 篇8

1.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特点浅析

从近年的高考地理试题看,综合题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形式。高考区域地理综合试题一般多以有注记的经纬网图、局部政区图、含有特殊地理事物(如湖泊、河流等)及注记的地图、文字说明等为背景,在此基础上进行设问。一般来说,高考区域地理试题的命制大多遵循以下思路:

(1)考查对区域的判定。对区域进行准确判定是正确解题的前提。因此,解答区域地理试题时,首先要阅读背景材料(地图、表格、文字等),从中提取有效信息,对试题涉及的区域进行准确的判定。

(2)考查对区域地理特征的描述及其成因分析。试题以区域地图、示意图、表格、统计资料、文字等方式提供各种信息,要求考生能从试题中提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描述区域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事象的成因等。

(3)考查对区域地理问题的探讨。探讨区域问题是指运用判断、归纳、演绎、比较、概括等方法论证地理问题。要求考生在认识区域特征的基础上,会分析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能对区域的资源利用状况和生产活动进行评价,反思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并提出解决区域问题的对策和对区域发展前景进行展望。

2.真题解析

例.(2014年高考福建文综卷)37.下图示意我国某省地理环境。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21世纪海洋经济、网络经济的背景下,打造具有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对沿海区域经济发展意义重大。

材料二 都市农业位于城市内部和周边地区,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近年来,该省北部涌现出许多都市农业园区。

(1)说出B港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省发展海洋经济有利的自然条件。

(3)从社会经济角度,分析该省北部形成都市农业园区的主要原因。

(4)近年来在P地区形成“淘宝村”,主要利用进口木材加工木制品,并通过“淘宝网店”进行销售。人们对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是否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产生了争论,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并为其提供论据。

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对地理位置的描述。可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方面描述地理位置。第(2)题,本题要求分析区位条件。可从自然区位条件和社会经济区位条件方面进行分析。自然区位条件,可从地形、气候、资源禀赋等方面分析;社会经济条件,可从劳动力、交通、市场及技术等方面分析。需要注意的是,本题只考查自然区位条件。第(3)题,本题考查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主要有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等。本题只考查社会经济因素,可结合都市农业是农业、科教、观光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农业这一重要信息进行作答。第(4)题,本题考查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其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条件,社会可持续发展是目的。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回答本题应注重对这三个方面的分析。

答案:(1)位于30°N附近;该省东北部沿海;位于该省海洋经济发展核心区,我国沿海南北航线中点附近。

(2)地处我国东部沿海;滨海平原面积较大;气候温暖湿润;海岸线曲折,多港湾;大陆架宽阔,海洋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海洋旅游资源)丰富。

(3)城市、人口密集,市场需求大;经济发达,资金、科技力量雄厚;基础设施完善,交通和物流业发达;国家重视,政策大力扶持;地价高,宜发展综合效益高的农业。

(4)观点A:有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论据:增加就业机会,提高经济收入;快速扩大木制品销售和服务范围;促进交通、物流业的发展;带动相关企业的转型与升级,推进工业化、城镇化;有利森林资源的保护,缓解生态环境压力。(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观点B:不利于区域可持续发展。

论据:易对传统商业造成冲击;产业、人口集聚,加大基础设施压力;山区人才、技术力量薄弱,竞争力较低;造成农业劳动力的流失;导致森林破坏,水土流失等环境问题。(答四点即可。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3.复习策略

由上述例题可知,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是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知识必要的载体。高考区域地理试题一般不直接考查区域的具体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知识,而主要考查区域地理事物、地理现象背后所隐含的系统地理原理、规律,考查考生对区域的认知能力及运用知识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由此可见,高考区域地理试题逐渐淡化对具体知识(常识)的考查,更突出对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特征的描述、综合分析、论证和评价能力的考查。复习区域地理内容时,可以弱化区域地理特征中记忆性的知识,应根据高考命题特点和能力考核走向,突破区域空间,注重原理和规律的复习,不断提升地理学习能力、思维发散能力和科学素养。

上一篇:花木兰观后感中学生下一篇:英语面试邀请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