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高考备考(共11篇)
地理高考备考 篇1
我们每个人, 都在追赶着生活的浪花, 为自己编织着各种美好的图画。作为一名高三的老师, 我的美好图画当然是高考这朵美丽的花。然而要想绣好这朵美丽的花, 需要正确的方法, 更需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的精神。人们常说:“要想学得惊人艺, 专心、虚心加恒心”、“不怕事难为, 就怕心不专;只要人有恒, 万事都能成”。对于高三老师来说, 正确的备考方法与专心致志的备考精神甚为重要, 因为它关系到众多莘莘学子的未来。
相信每位老师都会经常听见一些学习很认真的学生抱怨:上课我听懂了, 课本知识我都学会了也记住了, 为何成绩总提不高呢?作为辛苦奋斗在一线的高三地理教师, 每当听见这种抱怨, 心里始终不是滋味。我觉得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高考地理不仅仅是考查学生对地理知识的掌握, 更注重考查对地理知识的运用能力。这种能力要求总体来讲有:1理解并转化知识的能力;2知识迁移能力;3读图分析能力;4语言概括能力。学生成绩不高与其对知识的掌握不准确、不完整和灵活运用能力差有关, 但是和高三老师的复习方法单一、经验不足、效率不高也有很大关系。要解决学生能力不足、成绩不高的问题, 我们应该认真反思,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如何选择正确的途径, 增强学生的学习转化能力, 提高学生的素质, 是值得每一位地理教师深思的。下面是我在教学中摸索总结而得的具体做法———
一、如何做好备课
1.研究考情, 备好考试内容。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 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复习课本, 精讲精练, 主次分清, 合理安排时间。
(1) 体验高考实战题, 把握复习方向。老师要做近5 年的高考题, 对于高频考点, 老师要做到心中有数, 重点复习。比如地图与空间定位、地球的运动、天气与气候、工农业生产布局、人口与城市化、环境问题、国土整治与可持续发展等考得较多。每年高三复习中, 我都把一些往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 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和分值, 以及各个题是从课本上哪一章演变来、考查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 学生知道了高考并不是只考课本知识, 而是源于课本, 高于课本。不论考题怎么变, 只要掌握了基础知识和一般规律, 并能将知识与规律灵活运用就能决胜于高考。
(2) 吃透《高考说明》, 把握高考动态。《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查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 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 作为老师一定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 在复习中做到主次分清不遗漏, 才能做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
2.分析学情, 以学生为主体。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 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 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上看, 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省级重点中学和县级重点中学筛选后才招来的, 大多数学生基础薄弱, 学习方法不当, 消极被动, 理解能力差。面对这样的生源, 我们的复习就只能降低难度, 稳扎稳打, 夯实基础, 循序渐进。比如地球与地球仪、地图、等值线的判读等知识, 内容多难度大, 但是却是地理学科的基础, 对于我们的学生学情来说, 只能放慢速度, 让学生充分掌握基本原理、基本方法, 通过中等偏下难度的各类习题的练习, 让学生学会独立分析做题。
“以学生为主体”, 不能只是一句空话。我们所面对的学生, 是有不同个性, 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 老师就要关注他的每个进步, 哪怕只是回答对了一道简单的问题, 如果老师适时地鼓励、表扬了他, 或许会给他无尽的动力。有的学生学习方法不当, 老师就要耐心地和他交流, 帮他找出学习过程中的弯路和累赘, 引导他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捷径。如果大多数学生都掌握了的内容, 我们就少讲。如果学生认为较难且是常考的, 我们就讲练结合, 多花些时间。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这就要求我们备课时不能只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法上, 更要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 这样才能教学并进。试想, 如果学生在课堂上坐得很端正, 但死气沉沉, 不主动回答、不积极思考, 即使你讲得再精彩再透彻, 也没什么用。所以高三的老师应该多走近学生, 关注他们, 倾听他们。
二、如何做好上课
1.理解和掌握好概念, 原理和一般规律。第一轮复习可以说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这轮复习的成败直接关系着高考的成败。在第一轮复习中应认真剖析每个知识点, 讲清楚每个知识点的内涵和外延, 为以后的灵活运用打下良好的基础。知识之间总有多向或多层次联系, 教师要善于发现、引导学生抓住思维线索。启发学生从已有的知识中去思考与之类似、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的思考方式。例如:讲授“亚马孙热带雨林”这一节内容时, 学生在观察世界森林分布图时, 可以向学生提一些这样的问题: (1) 热带雨林分布在哪些地区? (2) 热带雨林是现存最完整的原始森林, 世界上还有原始森林吗? (3) 为什么这两种原始森林可以较完整地保存至今?通过这些问题让学生的思考步步紧逼, 知识层层深入。例如:在复习“常见天气系统”时讲到锋面雨, 可以归纳讲四种雨, 即锋面雨、对流雨、台风雨、地形雨, 虽降水的形式不同, 但其产生降水的根本原因都是由于暖湿空气在上升过程中, 随着气温的降低其中水汽冷却凝结所致。
2.提高学生读图、用图能力。地理图 (表) 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无图不成题已经成为高考试题的特色, 高考试题中各种图表的比重也呈逐年增加的趋势, 在海南省2015 年的高考试卷中, 共有图表多达14 幅, 可见地理图表作为高考内容载体的重要性。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 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要求遇到有图的题要做到:一读图名, 即这是一幅什么图?二读图例和注记, 即图中的符号表示什么地理事物?三读有无坐标轴, 若有坐标轴, 要看清横纵坐标分别表示什么?四读题干, 明确此题的立意再认真读图, 提取有效的地理信息进行答题。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读图习惯, 这是提高读图能力的基础和关键。在地理高考中因读图习惯不良, 漏读、误读图名或漏读、误读图例而导致失分的事例不胜枚举, 所以遇到图表, 我们要严格要求, 经过很多练习, 学生读图能力才能有所提高。
要想更快地提高学生的读图能力, 就必须将图表归类, 了解不同图表的特点, 指导学生总结各类图表的读图方法和关键注意点。在近年的文科综合试题中, 地理部分出现较多的图形类型有:“光照图”、“变式图”、“等值线图”、“统计图”和“区域图”。另外, 为了提高学生区域图的空间定位能力, 我开展了一节地理区域定位大比拼, 把学生分组, 主要比拼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主要海峡和运河、我国主要地区及省份的经纬度位置、相对位置、区域轮廓判断, 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在比赛中增长巩固知识, 调节了紧张的氛围, 还鼓动了学习兴趣。
3.多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现在的高考讲究开拓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 试题非常注重对课本知识的理解、运用和迁移。整天忙于“死背书、多做题”, 简单地依靠“题海战术”不符合当今新课程改革的学习要求。所以老师不能一味地不分主次地讲课本知识题, 让学生记答案式的复习。而是不仅要掌握基础知识, 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这类题的分析解题方法, 并学会举一反三!在这种教学活动中, 老师应该改变角色,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开发学生的思维。宁可讲得少, 也要讲得精, 遇到学生易错的同类型的题, 可用归纳讲解小结方法解决。很多年轻老师最容易面面俱到, 怕漏知识点, 但又不透彻, 学生理解记忆得不深, 下次还是不懂做。所以要做个有心的老师, 要多问多思, 要大胆取舍, 适合自己学生的课就是好课。
试卷提前发下去, 有些学生只做选择题, 综合题不思考不动笔。让学生独立思考组织答案, 是提高综合题答题能力的好方法。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呢?首先可以把综合题进行归类, 比如原因类、比较类、措施类、影响类, 等等。教给他们审题的方法及各类题的答题要领, 还要在课堂上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做综合题, 把一些学生的答案利用投影仪呈现, 进行讲评, 让学生对比正确答案找出自己的不足。通过这样的练习, 相信学生综合题的得分会提高的。
课堂是师生之间交流、互动的场所, 是引导学生发展的场所。老师应多想办法, 不能一味地指责学生或是高压政策, 否则学生没有进步, 我们当老师的肯定也在原地踏步了。
4.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应该是学生综合能力的最终体现, 不会用准确的规范的地理术语表达自己的观点, 最终也不能得分!在每次考试中, 大多数学生都有这样的问题。怎么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呢?这个问题我是这样解决的:第一, 尊重和关爱学生, 营造轻松的课堂氛围, 让学生敢说爱说, 说错了也不能打击, 典型的综合题试着让学生把答案写在黑板上再讲评。第二, 讲清概念, 平时讲到概念、术语要特别强调它的内涵和外延。如:地形与地势、热量和光照、水文特征与水系特征、溶蚀作用和水蚀作用, 等等。试卷中如果出现易混淆的概念, 一定将其讲清讲透, 防止下次再犯。第三, 规范课堂语言:严禁方向表述时用上中下和前后左右;严禁使用简称, 如把热带草原气候说成“热草”, 把热带雨林气候说成“热雨”等, 还有把赤道低气压带说出“赤低”, 把副热带高气压带说出“副高”。老师的示范和带动作用影响是深远的, 一定要做好榜样, 规范自己的语言。 老师的教学语言如果准确科学, 简明扼要, 生动形象, 富有感情, 学生才能乐于接受, 易于理解。如果你是一个风趣幽默, 声情并茂的老师, 你在课堂上既言简意赅、抓住要领, 又饶有趣味, 生动活泼, 学生能不情绪饱满, 精神抖擞吗?
三、如何做好考试
对于走过高三的人都知道, 考试是高三生活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且占据整个高三大部分的时间。周测、月考、模拟考总是一波又一波的接踵而至, 轰炸着高三的学生。高三频繁的考试, 使很多学生对考试由期盼到恐惧到麻木甚至产生了怨恨的情绪, 有的学生到高三后半段就不参加考试了。作为高三的教师, 我是这样引导学生的:在每次考试之前我都会到班里和学生谈心, 努力让每个学生把每次考试当作是自己人生中不同的精彩篇章, 而不是千篇一律的图表和文字, 这样的精彩是不容错过的。经过这样耐心的不厌其烦的心理疏导, 我所教的学生都能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 从第一次周测开始, 我就要求每位学生都要准备一本“错题本”, 每次考试过后都要把错题记录下来, 并把正确答案用红笔写在旁边, 而且要写上自己做错的原因, 是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还是审题不清, 还是粗心大意, 让学生通过这样的方式告诫自己不能再错第二次。
总之, 作为一名高三的女教师, 我认为高考备考就像绣一朵富丽堂皇而又工序复杂的花。绣花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但不管怎样的方法, 要使之最终成为一幅精美绝伦的画, 都离不开教师的用心。教师只有在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前提下, 专心致志, 持之以恒才能绣好高考备考的美丽之花, 最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绣花者”。
地理高考备考 篇2
生活中很多时候都能用上地理方面的知识。所以小编说的前后贯通很重要,将散布的知识点串在一起 ,提起来是一系列的地理知识点,而不是星星点点。
拿出一些时间,对整个地理知识进行分类整理,高三是大家最后的机会,所以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备考备考,就是考试前的准备,大家一定要重视。锻炼快速掌握知识的能力,还锻炼了大家适应高考紧张的氛围。地理中那些带图的知识点,建议大家把他们打印出来,裁成相等大小,装订在一起,没事就可以翻看。
有需要时还可以在空白处进行相关地理知识的补充,而且方便携带,就像口袋书一样,随翻随看 ,随看随记,真的很方便。
2016年地理高考备考策略 篇3
一、打好基础
基础就是指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的地理素养。抓基础就应该以教材为载体,形成基本的、完整的知识体系。其实,基本地理素养是以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为前提的,我们要在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基础上,有意识地提升基本地理素养。对于基本知识,我们要一一并准确地理解其内涵,搞清每个知识点的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进行理解。同时,还要与热点相结合,整合与其他学科相关联的知识点,有目的地培养知识迁移的能力,提升基本地理素养。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中的第1~3题考查的是雨水花园。雨水花园是一种利用生态环境净化雨水的良性生态系统。最早由美国马里兰州乔治王子郡的一位地产开发商在环境资源部的帮助下建设的,并在萨默塞特地区大力推广,它的建设高效而又节约。建成后对其进行了数年的追踪监测,结果显示雨水花园平均减少了75%~80%的地面雨水径流量。截留下来的水可以用来洗刷,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或补充地下水,这对于我国用水紧张的华北地区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雨水花园由上层到下层是树皮覆盖层、种植土层、砂层、砾石层。这四层中树皮覆盖层主要是防止水分蒸发,种植土层可以为植物提供养分,种植土层、砂层可以吸附雨水中的污染物,植被可以净化雨水中的重金属离子和有机污染物。
二、沉着冷静
沉着冷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在高一和高二的时候,有些同学学习不够扎实。到了高三,时间紧、任务重,看到其他同学努力学习,就会感到有压力,心中焦急。于是为了提高成绩,延长学习时间,挑灯夜战,到了第二天,睡眠不足,注意力不集中,长此以往,恶性循环,学习成绩下降,心理压力更大。所以我们要沉着冷静,实事求是,掌握有效学习的方法,制订计划,提高成绩。
第二个方面,在考试过程中考生会紧张,如果不沉着冷静,就不能仔细地阅读和分析问题,从而造成在可以经过思考就能解答的试题上面失分。例如,2015年高考新课标全国文综卷Ⅰ中的第4~6题:甘德国际机场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空枢纽之一,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如今,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不再需要经停此地。许多考生一看到机场就会想到影响机场建设的主要因素大多是经济因素,所以就认为甘德国际机场成为世界上最繁忙机场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但如果静下心来,仔细分析一些字眼如“曾”字和“当时几乎所有横跨北大西洋的航班都要经停该机场补充燃料”,就会得出甘德国际机场建设的原因是由于位置因素。
三、突出重点,分清主次
在高考复习过程中,大家都提倡三轮复习的方法。我在三轮复习的方法上又进行了改进,提倡三轮主次复习的方法。在第一轮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三个层次的关系:第一层是长期考的知识点和一直未考的知识点,要重点复习。以《必修1》中的第一章为例,有关太阳高度和时间计算的内容都考过,要重点复习。最近几年没有考日照图,但也要重点复习。第二层是高考考查的次数相对第一层中的知识点较少的,可不重点复习。如太阳辐射在全国和全球的分布情况,这部分知识与等值线联系较多。第三层是考试次数很少,几乎不考的,可不复习。如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和地球的内部圈层。
在第二轮复习中,要重点进行模块复习,同时与历年高考真题相结合,有针对性地进行与高考同等难度的练习。
在第三轮复习中,可编写模拟高考题,进行高考模拟训练,营造高考氛围,以熟悉高考环境,考出理想成绩。
四、规范操作
高考文综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4
一、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结构的比较
1. 相同点。
两套综合卷均通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按照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合成卷, 且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地理选择题题量为11道, 赋分44分, 非选择题赋分56分, 满分皆为100分。
2. 不同点。
大纲卷文科综合题采用政、史、地各一道单科题 (地理为36题) 加一道三科综合题组题, 而新课标卷地理综合题则采用两道“必做”题 (36、37题) 加三道“选做”题 (42–44题) 的学科内综合题组题, 并没有三科综合题。从赋分上来看, 大纲卷地理单科题36题为36分, 三科综合题39题为20分, 而新课标卷两道“必做”地理题为46分, 三道“选做”地理题 (三选一) 各占10分。
二、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 图表丰富, 体现了“无图不地理”的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高考地理试题情景创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地理图表。
从图表数量来看, 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 从图表类型来看, 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出现频率高, 三年来都进行了专门考查, 特别是区域图, 每套试卷中则有多幅出现。这些图表集中地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 反映了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 近两年的新课标卷中, 采用了以图组形式呈现主题信息的方式。如, 2011年新课标卷36题中的图表就以世界区域图 (新加坡)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统计图和景观图 (水坝) 的组合形式呈现。又如, 2012年新课标卷4—5题、6—7题则为两组各两幅图的组图题。这种图表组合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 强调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也对考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需要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2. 知识为基, 能力立意。
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天气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等值线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 (农业、工业、城市) 与产业活动、人口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际联系等。从考查内容来看, 试题多选取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即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设计既不回避教学重点内容, 又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不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地理板块内容间的平衡。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标卷试题中连续三年没有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考查, 但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高考文综试卷中, 这一考点出现频率仍然较高, 只是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大都以能力考核为主, 回归学科本质, 减少了知识陈旧与机械记忆的内容, 更注重“理”的考查。如, 2012年新课标卷10、11题, 即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高差。其需要考生快速审清题干指向, 准确解读和提取有关图表信息, 积极调用储备知识后, 方可作答。通常情况下, 观察等高线及其标高可以判断出地形地势、河流流向等。本组题则独辟蹊径, 构图留白, 图文结合, 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 根据河谷的位置逆向判断出河谷两侧的地形特点, 进而判定相应的等高线数值。这突破了传统等高线判读试题的设计思路, 彰显了能力立意的原则。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设计还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选择性, 为考生作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答案更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 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观点, 考生只要分析有据, 论证充分均可给分。又如, 2012年卷37题第 (3) 小题: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请说明理由。该题设计与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 2011年卷36题第 (3) 小题: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这类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 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3. 选做题突出主题, 风格近似。
2010年新课标卷选做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两个模块的内容构成, 2010年后则增加了“环境保护”模块的内容, 试题的设问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10年、2011年只有一问, 2012年则变为两问。
选做题的基本原则是“超量命题, 限量做题”, 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化, 考生可以在三道选做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这符合地理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从考查内容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 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选做题的设计在“描述阐释”型问题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了“论证探究”型问题。如, 2012年各选做题的第二问都增加了“应采取的措施”的设问。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 对今后的地理选修课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从试题结构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 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计风格相似, 答题量相近, 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的掌控, 设问的难度相当, 区分度相近。这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4. 联系生活, 关注热点。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热点为背景,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中地理元素的挖掘, 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和思维方法, 体现出地理学极强的应用价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 2011年卷42题以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自驾车旅游为题材, 考查了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又如, 2012年卷44题以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变化为题材, 考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类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生活气息浓郁, 考查了“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对中学地理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从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来看, 有隐性考查和显性考查两种方式。 (1) 隐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 不着痕迹。如, 2010年卷4-5题涉及了人口增长、劳动力人口负担与职业构成的关系;6-8题则介绍了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2011年卷3-5题涉及到了我国大豆生产的进出口;2012年卷8-9题则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等。 (2) 显性考查:直面热点或关注热点背景及其发生区域。如, 2010年卷1-3题涉及了2010年5月初新疆地区发生的洪灾;2011年卷1-2题提及了东日本大地震对汽车生产的影响;2012年卷1-3题关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导致的耕地被占与粮食增长问题, 36题则涉及了凭祥家具生产等。这些热点试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 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三、2013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
1. 仍然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这一考查点没有变, 对主要内容进行反复考查的命题思路没有变, 主干知识始终是命题的重点。一些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 时间计算, 天气与气候, 区位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 仍会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 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 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加工与整合, 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必然会在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予以体现, 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试题则更为注重对考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3. 以图表作为载体, 强化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表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 其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对地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地理图表进行知识应用训练, 如, 可进行绘图基本功的训练, 以及读图能力和图像变化分析的训练等, 不断地提高他们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4. 以区域性作为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依据。很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为此,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图进行全面复习, 使其明确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掌握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不同区域的对比, 使学生深入认识区域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特征的描述, 并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特定区域及时事热点发生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复习,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而且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与此同时, 其对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把握高考方向。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以及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把握高考方向和命题变化趋势, 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做好铺垫。
2. 夯实基础, 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每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都是通过“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来重点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为此,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 立足于基础与主干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等, 弄清基本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由线成网”, 逐步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3. 强化读图训练,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信息呈现方式。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对考生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 而很多考生因无法理解图表中各要素的含义, 难以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导致严重失分。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方面多下工夫。强化读图训练, 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读图、填图与绘图, 引导他们总结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 结合图表去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 使其学会准确、全面地从图表中提取显性与隐性的信息并加以科学的表述,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4. 关注生活, 关注热点。
2014年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5
一、地理复习什么?
复习,主要是针对高考中可能会考查到的地理知识点,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关联,也就是最基本的知识以及知识的系统性。
高考中,涉及到的地理知识很多,几乎所有课本中出现的知识都可能涉及到,所以大家在复习中特别注重一个“全”字,生怕遗漏什么。但历年高考试题中经常涉及的知识点相对比较集中,也就是所谓的“核心知识”。因为“核心知识”不好把握,所以有重点地复习通常会被忽略。研究高考试题可以发现,孤立的知识点不容易成为核心知识,而那些与其他知识关联性强、学习地理过程中不可回避、富含地理原理的知识容易成为核心知识。比如:“等高线地形图”“晨昏线”“太阳高度角”等被考查到的概率比较高。地形是区域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个要素,地形通常用“等高线地形图”来表示,而选取“晨昏线”与“太阳高度角”则可以考查地球运动知识系统性。
【策略】针对这种情况,知识的复习是有策略的。比如有关“气象气候”内容,如果我们抓住“大气运动”这一核心知识,那么向上可以追溯到“大气热状况”,向下可以延伸到“天气现象”“气候特征”,容易形成知识体系。
二、地理如何备考?
因为地理高考不仅考查知识点储备,更侧重于考查学习能力。因此,高考的知识考查方向,对某个知识点是考查面还是考查深度、知识拓展应用,是每个考生心里必须清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复习备考具有针对性,才能提高复习备考效率,这就是平时常说的复习备考策略。
【策略】要注重学习体验的过程。对概念要注重体验生成,而不是死记硬背;对原理要梳理剖析,注重思维过程完善,养成思维的清晰与畅通。
三、哪些容易失分?
由于每个人的学习方式、思维方式不同,在学习“区域地理”“自然地理”“人文地理”三大块内容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自己的“短板”,还包括在解题过程、表达上会出现“失误”。减少“失分”,也就是“长分”。
【策略】少做多想:找出自己的“短板”,分析产生的原因,找到减少失分的方法。比如:许多同学老是看错题目,其实是概念不清、对概念不理解,那么在平时要学会从地理现象中归纳生成概念,在做题时要学会思考选项与题干之间的关联,而不是没看完题目就马上想“该题与平时做过的哪道题相似”。
贵在坚持:许多“失分”是一种习惯性错误,改变习惯必须要有一个过程,因此要将它们化解在平时的学习、解题过程中。
讲究方法:不同知识内容的学习方法是不同的。
区域地理重在认图识图,而认识地图就像认识一个人——“看多了就脸熟”,因此,需要每天看图,养成在学习中碰到不熟悉的地名就马上查图的习惯。
人文地理是一个积累的过程,不可急躁,积累到一定的程度,似懂非懂的东西就会自然贯通,就像“熬粥”,文火慢熬,学会“熬”。
新课标高考地理备考复习策略 篇6
高考地理试题往往不以教材知识为切入点, 而是使用新材料, 营造新情境, 设计新问题。尽管这些材料涉及了区域重点问题和热点问题, 但其知识和原理仍源于课本, 且要求考生解答的专业术语也要依据课本。所考查的知识点均能反映学科主要面貌或基本的分析、研究方法, 立足于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原理和规律。试题通过引用课本内外的知识素材, 形成新的问题情境, 构成新的设问角度。因此, 在学习中熟悉教材、夯实基础是十分重要的。通过精读教材, 多层次、多角度、多方位梳理知识, 掌握基本概念和关键词语的含义, 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 避免出现知识盲点。要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不留死角。对已考过的知识点, 不能麻痹大意, 在复习时可以转换角度进行思考。
二、立足基础, 突出主干
自然地理:偏重原理、规律运用, 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重点抓好: (1) 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以日照图为信息载体, 计算时间、判断节气、分析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等) ; (2) 大气运动原理与天气形势分析 (等压线图的判读分析) ; (3) 气候形成、特征、分布规律及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4) 河流水文特征; (5) 海水盐度与洋流的分布规律; (6) 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7) 板块运动与地质灾害; (8) 地理环境整体性与地域分异规律等主干知识的教与学。
人文地理:偏重观点、方法的运用, 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重点抓好: (1) 人类活动的空间布局的区位分析 (包括农业、工业与商业活动, 聚落形成与布局、交通点线、文化生态、旅游活动等) ; (2)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3) 人口增长、迁移和城市规划; (4) 区域经济联系等主干知识的教与学。
区域地理:偏重地理事物的空间定位, 图像图表的判读技能、基本概念的理解运用。按照“区域空间定位→区域要素分析→区域特征归纳→区域开发或治理评价”的思维把握好重点区域的教与学。
三、强化地图, 准确定位
读图——读图顺序:读图名、读图例、读正图, 这是获取地图有效信息的捷径。读正图的方法: (1) 按地理事物的空间顺序读, 这种方法适合阅读反映地理事物空间分布特征的地图; (2) 按地理事物的时间顺序读, 适合于阅读表达地理事物随时间发生变化的地图; (3) 根据地理事物内在因果关系读, 适合于阅读揭示地理事物内部联系的地图。其次要正确指导学生掌握多种地理图像阅读、分析方法。
描图——一幅有着较多地理事物的地图, 会让学生感觉抓不住重点。为此要指导学生敢于删繁就简, 有意识的勾划出较为重要的地理事物;线状的地理事物和符号。可把其中一些重要的线状地理事物和符号在地图上描出, 这些做法都有利于学生快速准确地从图中获取有效信息。
析图——就是通过对地图的分析, 找规律、抓重点。有些地图看起来似乎内容繁琐, 杂乱无章, 实际上往往是一件件简单事物的叠加, 关键是要善于进行分类分析, 找出规律。每幅图上的内容往往有主次之分, 分析地图时还要善于辨清主次, 排除次要信息的干扰, 抓住每幅图的核心和主旨, 以提高获取有效信息的效率。
画图——一些重要的地图, 教学中要让学生多画, 最好能做到不看原图就能熟练地画出个大致轮廓, 这样解题时不仅能及时地调用, 更有利于进行地图转换, 特别是图图转换:如将局部地图转换成整体图, 将平面图转换成立体图, 将抽象难读的地图转成具体形象的或者是熟悉常见的地图, 从而提高获取有效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四、加强限时训练, 提升应试能力
地理学科的训练强调地理图形读、填、绘、记, 要学会把地理学科的基本现象、规律、原理落实到图形上。通过经常的图形复习, 巩固积累地理知识, 完成知识的“积少成多, 厚积薄发”。学生在复习时要联系实际回归课本, 对过去的错题进行温习和重作, 做到步步为营, 稳扎稳打, 养成规范答题的良好习惯。在做练习时切忌仅仅满足于知识答案, 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 融会贯通, 并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练习量, 以适应高考的要求。
五、联系热点, 回归课本
复习中不能为热点而热点, 忽视基本技能的培养;不要盲目的阅读众多的资料和阅览纷繁的新闻;要把对热点、焦点的问题回归于教材中, 学会运用教材主干知识分析热点问题。另外, 关注国家大政、方针 (三农问题、重大工程建设) 、区域可持续发展、能源资源问题、重大自然灾害、生态环境问题、世界盛会、科学考察、世界 (中国) 热点问题、金融危机和经济全球化等。
总之, 过去以知识立意为主导, 这就要求学生要记教材, 重点以以考核知识记忆与理解的数量为主;今日以能力立意为主导, 这就要求学生要用教材, 重点以考核知识理解与运用的质量为主。只要我们运用正确的复习备考策略, 把复习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 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在高考中就一定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摘要:近几年高考文综地理命题已从“以知识立意”转向“以能力立意”, 更加突出考查了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体现了新教材的改革方向。因此运用正确的备考复习策略, 把复习工作做扎实、做到位, 就一定会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
地理高考备考 篇7
如果单从“应试”的角度分析近年来的高考试题, 会发现试题由“六大板块”构成:时政热点板块、区域地理板块、学科发展板块、城市工业板块、地球知识板块、四项国策板块 (又称资源能源板块) 。当然“六大板块”的划分只是相对的。其实, 知识与能力之间没有明确的界线, 惟有认真对待每一个知识点的复习, 加强学生学科能力的培养, 才是高三地理备考的基础。
一、近年来高考“热点试题”的表现特征
所谓热点试题, 是指以影响时间长、范围广的重大时政事件为背景而设计的试题。分析历年来高考热点试题的命题取材和设问, 不难发现有如下几个主要特征:
1. 取材于容易“地理化”的资料信息。
时政地理试题毕竟有别于政治等其他学科的试题, 对时政资料所蕴藏的空间地域性、逻辑规律性、人地关系性等要求较强, 而那些难以“地理化处理”的时政热点, 高考地理试题中一般不会出现。如“全面建设小康”与产业结构调整;欧盟东扩、非盟成立与区域经济发展;东盟“10+3”会议与其地形、气候、物产以及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开发;四大工程等都是容易“地理化”的时政热点。
2. 取材偏向于国家重大工程建设等经济活动。
高考地理命题有一个价值取向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进程中的重大问题。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集自然地貌、区域特征、经济发展、生态保护等要素于一身。强调重大工程建设的教学与考查, 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研究对象和方法的综合性特征, 也直接体现了地理学科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学科功能。跨世纪时期, 国家提出了西气东输、青藏铁路、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四大工程和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思想, 其中有许多技术层面的内容是高考命题的好素材。例如线路的选择、资源的开发、水量平衡和水循环原理、工程与环保、三峡工程与移民等。不失时机抓住国家重大工程建设命题, 不仅使试题新颖、规范、科学, 也在客观上加快了中学地理教学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步伐。
3. 试题设问具有开放性。
时政试题往往以“出奇”来制胜。时政背景材料往往经过优化组合和再加工, 通过发散联系设问, 答题时能体现出考生答题思维的逻辑性和创新性。
例如, 2000年高考地理的第33题, 时政背景非常简单——“石 (门) 长 (沙) 铁路建成通车”。但回答此题涉及的内容却有:铁路枢纽、经济腹地、窗口作用、经济区位因素变化、抗洪救灾和农业发展等多方面的概念、原理和规律等, 足见试题的开放性。
二、时政热点的备考策略
1. 夯实双基教学是关键。
时政试题的特征是情境新颖, 但考查的内容仍然是双基, 即基础的地理知识和基本技能。所以, 加强双基教学, 强调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依然是复习备考的关键。时政事件的发生总有其空间承载区域, 产生的结果也有其必然的内部规律。如“巴厘岛事件”, 它是与世界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气候地形等地形要素相互关联的;中东、高加索地区、阿富汗、南亚等热点地区可用“宗教”联系起来分析;西部大开发战略“12+2”的地理范围, 青藏、西北、西南的区域差异, 应利用地图找出区域界线, 并利用空白地图, 画出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的路线, 比较地形与路线走向的联系, 充分分析图上自然与人文信息, 把时政地理知识放到图上复习, 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诚然, 地理教学中使用的一切方法, 都可应用于时政地理的复习。时政地理教学, 是地理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组织时政知识的磁石, 各种图表是承载时政知识的载体, 地理技能是阐释时政知识的有效手段。可见, 加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 是解答好时政热点试题的关键所在。
2. 搜集媒体信息, 自行设计试题。
信息的来源渠道非常广泛, 通过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都可获取大量信息, 教师凭直觉和经验进行筛选, 优化出能用地理语言表达的时政热点, 同时寻找相匹配的数据资料、文字材料和图像表格, 通过发散性思维与教材内容进行联系, 设计出既有新意又不失水准的地理试题来。
如在第六次东盟与中日韩 (“10+3”) 领导人会议和东盟与中国 (“10+1”) 领导人会议上, 提出了湄公河次区域开发和滇 (云南) 新 (加坡) 铁路建设, 这便是一个“地理化水平”极高的时政热点。拟题时可从这些角度切入:河流流经和铁路所跨的国家、首都名称和国情;区域经济发展特点;河流流量过程线、补给类型与气候特征;地形地势与河流流向、水力开发和铁路建设的关系;植被与土壤;古迹与宗教;民俗与旅游;人口与环保等。时政热点复习时, 多运用这样的范例式教学, 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就会逐渐培养起来。
3. 培养科学的解题方法。
地理高考备考 篇8
2011年全国各省区的高考地理试题中涉及选修模块的有全国文综新课标卷、江苏地理卷、山东文综卷、福建文综卷、海南地理卷等。具体情况总结如下。
从上表中可以看出, 选修部分分值最大, 且分值比重最大的均是江苏地理卷, 为20分, 占卷面总分值的16.7%;其次是福建文综卷, 为15分;全国文综新课标卷和海南地理卷相同, 选修题分值只有10分, 仅为卷面总分值的10%。
一、各省区选修试题彰显个性
1.江苏地理卷。
该卷中图形种类多, 信息量大, 所考查内容和考查方向贴近生活, 利于考生答题。该卷试题所考查的海南岛旅游开发、海洋初级生产力及环境保护、城市发展与规划、重金属污染及防治等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体现了学习生活中的地理、学习有用的地理的基本要求。其中, 《海洋地理》涉及的考点有:海底主要地貌类型;海洋生物资源;海洋污染与环境保护等。《旅游地理》涉及的考点有:旅游资源的分类;旅游路线的选择;旅游业的发展对社会、经济、文化的作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环境保护措施等。《城乡规划》涉及的考点有:城市的空间形态及其变化趋势;城市主要部门的一般布局原则;城市交通网络等。《环境保护》涉及的考点有:环境污染形成的原因、过程;防治环境污染的主要措施等。
2.福建文综卷。
该卷中每道选修地理试题均配有图, 图示内容清晰明了。其中, 《海洋地理》涉及的考点有:表层海水温度的分布规律;海—气相互作用等。《自然灾害与防治》涉及的考点有:自然灾害的形成原因、危害及防御措施等。《环境保护》涉及的考点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3.山东文综卷。
该卷中选修地理试题的格式设计与福建文综卷相当, 均题题配图。《旅游地理》和《环境保护》相关试题为某区域地图, 《自然灾害与防治》相关试题则以山西省长治市寒潮发生总次数等值线图为背景, 三道大题虚实结合, 能力立意明显。其中, 《旅游地理》涉及的考点有:旅游规划与旅游活动的设计;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等。《自然灾害与防治》涉及的考点有:寒潮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影响因素;应对自然灾害的方法或应急措施等。《环境保护》涉及的考点有:资源保护及其利用;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4.全国文综新课标卷。
该卷中选修地理试题的设计比较有特色, 每道题只设一个问题, 简洁明了, 干脆利落, 且问题的切入口较小, 利于考生答题。其中, 《旅游地理》涉及的考点有:评价旅游资源的开发条件。《自然灾害与防治》涉及的考点有:滑坡等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环境保护》涉及的考点有:人类不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造成的问题等。
5.海南地理卷。
该卷中选修地理试题的设计与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相似, 每道题也只有一问, 题目难度不大, 且涉及日本地震引发海啸等热点问题较多。其中, 《旅游地理》涉及的考点有:旅游资源的综合评价。《自然灾害与防治》涉及的考点有:发生严重灾害的自然原因。《环境保护》涉及的考点有: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等。
二、各省区选修试题共性特征分析
1.突出考查考生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和运用能力。
2011年各地高考地理选修试题更加凸显了对考生判读地理图表能力的考查, 绝大部分试题附有地理图表, 涉及的图表种类有等高线地形图、专题地图、区域分布图、结构图、统计图 (如:柱状图、雷达图、曲线图) 、景观图等, 有单一图, 也有组合图, 类型多样, 其大大增加了试题的信息量, 给考生提供了充分的分析、思考依据。
2.对乡土地理的考查有创新。
江苏地理卷《海洋地理》模块中涉及我国海洋初级生产力和赤潮污染问题;福建文综卷《自然灾害与防治》模块中涉及我国东南沿海冰雹危害及防御措施;全国文综新课标卷《环境保护》模块中涉及湿地变化等内容。这些试题既考查了相关模块的主干知识, 又充分体现了高考地理试题所具有的区域性特色。
3.覆盖面较大, 信度较高。
在目前“一标多本”的前提下, 高考地理试题的命制必须以《考试说明》和《课程标准》为依据, 不能拘泥于任一版本的教材。2011年高考地理选修试题充分体现了高考的公平性和公正性。
4.2011年高考地理选修试题设计新颖, 难度适中, 所考查内容符合《考试说明》要求。
三、备考复习建议
1.选修内容实践性很强, 考生要立足知识基础, 紧扣《考试大纲》, 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中心, 多观察、多实践、勤思考, 切忌一味地死记硬背;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习题的精选精练, 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强化练习, 提高复习效率。
2.选修试题的取材更贴近生产和生活, 凸显人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考生在复习中要注意时事热点与选修内容有机结合, 学会从地理角度来思考当前的社会热点问题。如全球气候变化、海洋环境变迁、我国城市化发展及新城区规划等方面的相关信息。
3.重视区域地图的识别和训练。区域空间定位属于地理基本能力, 是高考考查的要点, 弄清具体区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围是分析区域发展问题的第一步。区域地图种类繁多、内容庞杂, 一般来说, 考生可从区域示意图中所呈现的海陆轮廓、经纬度、河湖形态、气候特征、等高线特征、特产等角度进行思考, 学会对区域进行准确定位。掌握区域定位的方法, 准确进行区域定位, 是提高答题效率的关键因素之一。
4.归纳整理, 形成知识体系。考生要注意知识的整理、加工, 伴随着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一系列思维活动, 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强化记忆, 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
地理高考备考 篇9
一、对《考试大纲》不重视
《考试大纲》是高考命题的依据, 然而在备考的过程中很多人并不重视《考试大纲》, 没有充分发挥它应有的作用。《考试大纲》在最后复习阶段可在以下方面发挥作用:一是梳理知识, 查漏补缺;可对照《考试大纲》上所列出的必考和选考的知识内容, 逐条过目, 回忆梳理一下脑海里对每个知识点已有的印象;二是整合考点, 构建网络;针对《考试大纲》将其中所列各大模块繁杂的、具体的知识内容, 寻找主线, 将它们整合到一起。以上两点, 一个相当于“分析”, 一个相当于“综合”, 这样可使繁杂的知识形成体系, 在体系中对各个知识点更加深刻透彻地理解。
二、过分强调“多做题”
随着高考复习的深入, 常出现学生埋头做试卷, 老师拼命讲评, 题做得越多, 越做越偏, 越做越难, 知识不等于能力, 有了扎实的基础知识之后, 还必须通过训练将其上升为能力, 所以复习考试理应做到一定数量的习题, 但是不能沉溺于题海中不能自拔。近年来, 高考试题形式更加灵活, 变化快, 这其实已向“题海战术”发出了挑战。正确的做法应该精选, 精练试题, 善于归纳, 总结和反思, 并提高答题技巧, 这样才能做到事半功倍。另外, 做题不能只停留在检测自己答题的准确性上, 还要注意对错题的自我总结:为什么做错, 是方法不当, 还是对知识的掌握不佳, 或是解题思路不对, 如果发现问题严重, 就应将相关的知识和内容在进行复习, 查漏补缺。
三、“讲评课”流于形式
讲评课在教学过程中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 它不仅仅可以查漏补缺, 还应对考点的知识内容加以深化, 引导学生多角度, 多层次思考, 与学生交流解题技巧、方法、培养并规范学生的解题习惯, 提高应试能力, 然而, 现实是我们的不少老师忽略了讲评课的深层次目的和意义。简单认为讲评课就是讲评试题、纠正错误, 从而使得讲评课停留在文字表面, 作用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讲评课可按照“考情分析——自我纠错——典题剖析——补偿提高”四环节进行。在讲评过程中, 要做到有针对性、准确性、系统性、启发性、拓展性和时效性。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解决, 也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讲评课应该是高水平的综合复习课。
四、简单问题复杂化
一直以来, 地理课堂的教学和复习中存在着一个较大的误区, 就是将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复杂的问题更加复杂化, 学生如此, 老师更是如此。有些老师或是本着想给学生传授更全面更深入的知识, 或是本着让学生见识所有关于这方面内容的习题, 不遗余力, 收集资料, 讲练结合, 殊不知, 这样只会让简单的问题复杂化, 学生摸不着头脑, 还有不少的老师在讲课时, 或是少有对基本问题、必要规律和基本解法的总结, 或是过多地归纳一些不必要的规律和方法, 一节课下来, 加重了学生的记忆负担, 从近年来高考地理试题看, 灵活性、新颖性越来越强, 但万变不离其中, 对地理主干知识, 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考查却自始至终从未改变过。不少师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难度较大的综合题上面, 认为只有通过解决难题才能培养学生的能力, 从而忽视了对基础知识、技能和方法的训练。高考试卷中, 基本的常规题大多可占整份试卷的80%, 并且所谓的难题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最基本的知识点上。事实上, 在最后的复习过程中, 主要的任务应该是进行一个知识的回归, 而不是把问题复杂化, 过深地挖掘难题。
五、猜题风盛行
猜题主要是教师在复习过程中容易走入的误区, 由于投机取巧的心理, 不少教师喜欢根据自己的经验给学生猜题, 一些考生和家长也常常四处探听消息, 市面上也出现不少高考押题卷之类的资料, 让师生和家长满存侥幸心理, 结果往往事与愿违。大家都知道, 想要猜中题那是不太可能的事, 如果一味靠猜题的方法, 而放松了对基础知识和实际运用知识能力的培养, 这样应对高考是很危险的, 所以, 到高考复习的最后阶段, 老师和考生都不要寄希望于猜题, 而应回归教科书, 重视知识的全面掌握, 脚踏实地对各个考点进行系统复习, 构建以能力为首位的复习模式, 这才是高考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地理高考备考 篇10
一、试题解析
1.推算经度和纬度。
一般可利用地方时(特别是正午时刻)、正午太阳高度、昼夜分布、晨昏线位置等推算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例1.(2014年高考海南卷地理)某纬度φ的正午太阳高度H=90°-|φ-δ|,其中δ为太阳直射点纬度,夏半年取正值,冬半年取负值。下图示意某地北京时间18时的太阳位置。据此完成(1)~(2)题。
(1)该地的经度为 ( )
A.30°E
B.30°W
C.60°E
D.60°W
(2)该地的纬度可能为 ( )
A.10°N B.10°S C.50°N D.50°S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和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推算某地经度和纬度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题干没有直接表明图示的时刻为当地的正午时刻,但由图可知,地平线是南北方向,即在同一条经线上,此刻太阳正好位于当地的正南,说明是正午时刻。据此将该地与北京的时差转换为经度差,再利用两地的东西位置关系,计算出该地经度为30°E。
(2)C 如果题干没有说明图示为哪一天的太阳位置,我们一般可先将其看作是二分日或二至日,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当地的纬度,再进行选择。由图可知,正午时太阳位于当地正南,该地应位于北半球。经计算,若为二分日,当地纬度为45°N;若为夏至日,当地纬度为68°26′N;若为冬至日,当地纬度为21°34′N,故当地纬度介于21°34′N和68°26′N之间。
2.推断日期或节气、计算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
我们可利用晨昏线位置、极昼或极夜范围、太阳直射点位置推断日期或节气;利用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和当日与晨昏线相切的纬线的纬度互余)和极昼或极夜范围计算当日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度;利用地方时计算正午时刻经线的经度。
例2.(2014年高考上海卷地理)读极地投影示意图回答问题。图中小虚线圆为极圈,大虚线圆为回归线;弧线ACB为晨昏线,且AC段为昏线;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也是晨昏线与120°E经线的交点。
(1)图示的日期可能是 ( )
A.3月21日
B.6月22日
C.9月23日
D.12月22日
(2)该日正午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是 ( )
A.120°E、23°26′S B.120°E、23°26′N
C.60°W、23°26′S D.60°W、23°26′N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利用经度递增或递减方向判断地球自转方向、利用晨线或昏线判断昼夜半球、利用晨昏线的位置判断日期(节气)、利用昼半球或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和晨昏线位置推算太阳直射点地理坐标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1)D 东经度递增的方向为地球自转方向,依据上图中0°经线和120°E经线的位置可判断该投影旋转方向为顺时针,故该图为南极俯视图;根据“AC段为昏线”和地球自转方向可判断昼夜半球(如右图),故120°E为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子夜0时);根据“C点为晨昏线与极圈的切点”可推出南极圈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2)C 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的时间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23°26′S),120°E经线地方时为子夜0时,故60°W经线地方时为正午12时,所以此刻太阳直射点位于上图中的D点,其地理坐标为(60°W,23°26′S)。
3.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日影长度。
根据某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太阳光线、物体、日影构建在一个直角三角形中,就可利用三角函数计算日影长度。
例3.(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太阳能光热电站(下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3)题。
(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 )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 )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3)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则( )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我国太阳能的分布状况、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日影长度与塔高比值的计算。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纬度较低,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丰富,光照强,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
(2)C 太阳能光热电站由太阳能反光板、高塔等部件构成,众多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可能会误伤途经飞鸟。太阳能反光板可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能,使地表降温,作物减产;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产生电磁干扰,影响飞机导航。
(3)D 右图中H为正午太阳高度角,L为塔影长度,h为塔高。P=cot(H)=L/h,当H=45°时,P=1;当H=90°时,P=0;当H>45°时,P<1;当H<45°时,P>1。利用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H=90°-(某地所在纬线与当日太阳直射纬线之间的纬度差)”计算北回归线上二分日、夏至日、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66°34′、90°、43°08′,故北回归线上冬至日时P>1。
4.计算区时或地方时。
地方时或区时计算的关键是根据两地间的经度差和地球自转角速度,将经度差转换为时差或区时差,然后根据未知地方时或区时的地方与已知地方时或区时的地方之间的东西位置关系,利用“东加西减”的方法,在已知的地方时或区时上加上或减去时差或区时差。
例4.(2014年高考四川卷文综地理)我国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于北京时间2013年12月2日1时30分,在四川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据此回答(1)~(2)题。
(1)发射时刻的国际标准时间(世界时)是2013年12月 ( )
A.1日17时30分 B.1日21时30分
C.2日1时30分 D.2日9时30分
(2)发射时,发射场及其周围地区可能处于 ( )
A.冷锋过境时 B.暖锋过境时
C.低压控制下 D.高压控制下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区时的计算和适合卫星发射的天气条件。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已知甲地的时区序号和区时分别为T甲、t甲,乙地的时区序号为T乙,求乙地的区时t乙,设甲、乙两地的区时差为△t,则t乙=t甲±△t。若乙地位于甲地东边,公式中取“+”号;若乙地位于甲地西边,公式中取“-”号。
若甲、乙两地同在东时区或同在西时区,或一地在东时区或西时区,另一地在中时区时,则△t=︱T乙-T甲︱;若甲、乙两地一地在东时区,另一地在西时区时,则△t=T乙+T甲(甲地到乙地经过0°经线)。
如果计算结果为:0时≤t乙<24时,则为当日;若t乙≥24时,则为明天,区时减去24小时,日期进一天;若t乙<0时,则为昨天,区时加24小时,日期退一天。
北京时间为东八区的区时,国际标准时间为中时区的区时,两个时区间的区时差为8小时,中时区位于东八区以西,利用上述计算公式经计算可知,国际标准时间为2013年12月1日17时30分。
(2)D 卫星发射时要求天气晴朗,能见度高,风速较小。冷锋或暖锋过境时、低气压控制下,都可能出现阴雨天气,而高压控制下,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能见度高。
5.划分日期比例图。
划分日期比例图的关键是判断零时经线(自然日界线)位置,先利用零时经线和国际日界线(180°经线)将全球日期分为两天,再根据零时经线和国际日界线的位置判断不同日期的范围。
例5.(2014年高考天津卷文综地理部分)结合图文材料,回答(1)~(2)题。
假设一架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116°E,40°N)起飞,7小时后途径a地(165°W,67°N)上空,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87.5°W,42°N)。
(1)结合图文信息判断,与该客机飞行过程中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
A.客机的飞行路线比H路线长
B.客机航向与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同
C.飞经a点时,乘客能看到太阳位于正北方
D.飞经a点时,客机受到向北的地转偏向力
(2)客机抵达芝加哥时,属于6月22日的地区范围约占全球的 ( )
A.1/4 B.1/3 C.1/2 D.3/4
思路导航:该题涉及的知识点多,综合性强,主要考查地表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太阳视运动方向、处在极昼期并位于夜半球中央经线上的点的太阳方位、地转偏向力的作用方向、利用零时经线和国际日界线确定今天和昨天的范围以及各自所占的比例。
参考答案及解析:(1)C 客机于北京时间(120°E经线的地方时)6月22日12时从北京起飞,7小时后北京时间为当日19时,a点经度为165°W,经计算此时a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月22日0时。a点位于北极圈和夜半球中央经线的交点上,由于6月22日为北半球夏至日,a点出现极昼现象,太阳从正北升起、正北落下,0时太阳位于a点正北方;地表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是经过这两点的球面大圆上的劣弧,北京到芝加哥沿着飞行方向的经度差为156.5°,处在劣弧的一面,北半球经过地表任意两点的大圆所在的劣弧凸向北极方向,故客机的飞行路线比H路线短;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在地球上看太阳是东升西落,即太阳视运动方向,由图可知,客机航向大体向东,而太阳视运动方向向西;飞经a点时是向东飞行,故地转偏向力向南。
(2)D 客机于北京时间6月22日12时从北京起飞,14小时后抵达芝加哥,故抵达芝加哥时,北京时间为6月23日2时,此时6月23日0时所在的经线为90°E。属于6月22日的范围是从90°E向西经过0°经线直至180°经线,共270°,占全球(360°)的3/4。
下面是一道计算“东半球处在白昼的范围”的试题,请同学们借鉴例5中的方法自己解答,其正确选项为D。
北半球春分日,当某地(120°E,30°N)刚进入白昼这一时刻,东半球(20°W向东至160°E)处于白昼的范围约占全球面积的 ( )
A.1/2 B.1/3 C.1/6 D.1/9
6.计算总人口。
人口统计和计算是一个高频考点,解答这类试题的关键是正确读取数据,明确各类数据之间的数量关系和实际意义,通过数量关系建立计算公式,用已知的数据计算出未知的数据。
例6.(2014年高考全国卷Ⅰ文综)下图显示某国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的变化。读下图,完成(1)~(2)题。
(1)下图所示的①、②、③、④四幅图中,符合该国人口增长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国人口自然增长数量最多的时段为 ( )
A.1910~1930年 B.1930~1950年
C.1950~1970年 D.1970~1990年
思路导航:该题主要考查考生对直角坐标系数据的读取、利用移民人数及其占总人口比例计算总人口数、利用直角坐标系中曲线的倾斜角度推断人口增长特征的能力。
参考答案及解析:(1)A 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人口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的,人口机械增长是由人口迁移造成的。该国某时期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为:移民人数/该国同期总人口×100%。由此可得,该国某时期总人口=移民人数/该国同期移民人数占总人口的比例。在图中分别读取1910年、1930年、1950年、1970年、1990年、2010年的移民人数和移民占总人口的比例,并计算出相应年份的总人口和不计移民的人口数量(见下表),再将不同年份的总人口与第(1)题图中的数据进行比对可得,正确选项为A。
(2)C 人口自然增长数量不包括移民人数,即上表中的“不计移民的人口数量”,1910~1930年、1930~1950年、1950~1970年、1970~1990年的人口自然增长数量(单位为百万)分别为33.5、22.5、57.6、39.4。
二、备考策略
地理计算主要包括地方时和区时的计算,尤其是北京时间;比例尺的计算、放大和缩小;利用比例尺计算距离;图幅面积的计算和大小比较;经度和纬度的计算;两点间最短距离的计算;地理坐标的确定,尤其是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日出、日落时刻的计算;昼夜长短的计算;正午太阳高度、日影长度、楼间距、太阳能热水器倾角的计算;日期或节气的推算;等高线地形图上绝对高度、相对高度、陡崖高度、陡崖顶端海拔、陡崖底部海拔的计算;对流层中气温、温差、海拔高度、相对高度的计算;人口统计计算;等等。
地理高考备考 篇11
一、考生在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36. (36分) 阅读分析材料, 回答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以来花卉消费的国际需求迅速增长, 北美、日本、欧洲成为世界三大花卉消费市场。同期, 图4所示国家成为所在大洲第二大花卉出口国。
⑴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 (10分)
参考答案:位于南美洲 (西) 北部, 赤道从北部穿过 (位于低纬地区或热带地区) , 西临太平洋。地形以高原山地为主, 多高峰。
学生在答题过程中常出现以下问题。
(一) 审题不清。
相当一部分考生审题出现严重偏差, 文不对题, 答成了“有利于该国花卉生产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结果下笔千里, 离题万里, 得分极低。还有部分学生只回答了该国的地理位置, 或只回答地形特征。
(二) 思路不清。
本题中回答地理位置应回答出经纬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形特征应涵盖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 但很多考生缺少这样的思路, 所以答题不着边际, 没有针对性。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相当一部分考生罗列若干点, 却把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混合在一起来回答, 思路混乱, 无层次感;还有的考生回答不全面, 例如地理位置只答经纬位置或只答海陆位置, 地形特征只答地形类型或只答地势特征;而有的考生根本不知道回答这两个问题应从哪些角度来把握, 以致答非所问, 得分寥寥。这些都反映出学生没有建立基本的地理问题回答思路。
(三) 概念不清。
部分考生基础知识掌握不牢固, 基本概念弄不清楚, 地理基础技能较差。此题中最常见的错误就是经纬网定位没有很好的掌握, 出现定位错误, 有定位到非洲、大洋洲, 甚至是亚洲的, 还有的虽定位到南美洲, 但海陆位置却出错了, 如“西临大西洋”或“东临太平洋”;有的考生表达上画蛇添足, 本是“低纬地区”, 答成“中低纬地区”;甚至有的考生经纬线、经纬度的概念到现在都还没搞懂, 出现如“0°经线”的严重错误;还有一些自相矛盾的表述, 如“高原, 地势低”“处于热带, 高纬度地区”等等。这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学生对基础知识不理解, 对相关概念不理解。
二、在复习中要注意的问题
(一) 强化审题能力的培养。
以本题为例, 问题是:简述该国的地理位置及地形特征。问题的关键或者说“题眼”在于“该国”“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三个关键词上。首先要落实“该国”, 主要是抓住图上这个国家的经纬网, 有一条重要的纬线——赤道从北部穿过, 南部标有4°S, 可判断它纬度较低或地处热带;再结合图上明确标出的经度, 向西增大, 为西经, 即76°W和80°W, 便可确定该国位于南美洲, 且是南美洲的西北部, 位于安第斯山这个地形区上。当然也有的学生地理知识储备丰富, 根据“基多” (首都) 就判断出了该国是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在准确定位的基础上, 才能回答出该国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但这是两个子问题, 二者不能混在一起笼统回答。回答地理位置应抓住经纬位置和海陆位置, 地形特征应从地形类型和地势特征两方面来考虑, 不能漏掉其中任何一个方面。
应该说审题疏忽所致的失分是最严重的, 因此在复习中, 我们必须结合日常的训练、考试多给学生有意识的分析, 不断提高审题意识、审题能力。审题关键是审出关键词, 也就是说题目问的是什么, 你就要答什么。考生一定要注意三点, 一是针对问题, 二是全面作答, 三是要表述准确。要针对问题, 就要学会“抠”, 善于“抠”, 即“抠出”题眼, 搞清楚问题的指向, 使回答的内容切中要点。要全面回答, 就要注意组织答案时避免遗漏答案要点。要表述准确, 答题就不能太随意, 太口语化, 善于运用地理的语言准确、科学的表达。要达到以上要求, 一方面要求学生基础知识扎实牢固, 另一方面是善于应用这些基础知识解决地理问题。
(二) 加强答题思路的总结。
在理解题意后, 关键是有正确的答题思路, 灵活提取平时的知识储备解题。随着高考中描述、解释、论证等表述要求的提高, 越来越要求考生有一个高质量的知识结构或者说对不同问题的答题模式、思路。如近年考查的地形特点、水文特点、气候特点、降水特点、自然地理特点等方面内容, 就要求考生有清晰的答题思路。除了“特点”以外, 还有很多问题都值得总结, 如“原因”、“条件”、“因素”、“影响”、“意义”、“作用”等。
因此在复习中要注意梳理知识体系, 建立清晰的知识线索。经过第一轮的复习, 学生的知识容量已经足够大, 但是往往这些知识缺乏条理性, 表现在答题中就是线索紊乱, 思路不清。因此在第二轮复习中, 我们要帮助学生把书变薄, 理清线索。例如:地理学科中四大区位理论往往是在综合题中出现的频率较高, 而综合题所占分值又很大, 但学生答这些题时往往失分率较高。对这些区位理论我们几乎都可以按照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这两条线索来进行梳理。复习时可精选一些案例让学生进行分析、训练, 题目不要求多, 但一定要精, 其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巩固每一类地理问题分析的基本技能。
要做到答题思路清晰, 要规范、完整地回答问题, 答案要做到“三化”:段落化、序号化、要点化。如果某题不止一问, 应该一问一答, 将每一问的答案分成不同的段落, 并在每段前简要标明回答的是什么问题, 千万不要把几个提问混起来回答。如果某一问答案要点不止一个, 就应该把答案分成若干个小的要点, 并最好在每一要点前标上序号。
(三) 加强双基教学是不变的道理。
高考并非高深莫测, 我们没有必要给它蒙上神秘的面纱, 要明确“双基”还是高考的重要导向。在高考当中遇到以新情景为载体的题目很多, 有的考生可能太紧张, 一看到新题就觉得没学过, 其实新题考的仍然是我们讲过的一些知识和原理。本题中所考查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的分析就是考生在学完高中地理后需要掌握的基本能力。因此基础知识的教学、基本能力的培养是我们要把握的方向。复习时不能盲目让学生进行题海战术, 要适时回归课本, 回归原理;对基础太差的学生注意分层次教学, 与其让他们盲目跟着其他学生进行能力提升, 不如降低一点要求, 重点掌握难度较低的概念和技能。
【地理高考备考】推荐阅读:
高考备考建议地理09-21
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06-01
从时政看高考地理备考06-08
深圳地理深圳地理学科2007年高考总结暨2008年高考备考会反思07-02
地理高考复习09-25
高考地理试题10-22
高考地理质量分析12-13
地理高考复习方法09-11
高考地理专题训练10-13
高考地理试题解析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