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2024-10-14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共8篇)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篇1

2014年四川卷文综地理试题分析

1.2014年高考地理四川卷在结构、题型、题量、等方面与2013保持一致,但试题难度与近三年相比稳中有降,体现了连续性、稳定性。自然地理占62分,人文地理占38分。试题体现新课标理念,具有“立足学科主干知识,关注生产生活实际,注重能力测试,体现学科应用价值,凸显学科特色”的特点。

2.试卷的难度整体有所降低,而对学生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归纳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知识迁移和运用能力等方面的考查明显加强。

3.地球运动部分的试题减少并且难度降低。11年和12年的四川卷都用了2道选择题、13年用了1到选择题考查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而且难度呈现出逐年降低的趋势。今年只有1道选择题,仅考查了最简单的地方时运算,难度进一步降低。这意味着四川文综试题在内容侧重方面的一些调整,这也许还意味着明年的高考地球运动部分的知识将继续被弱化,但不会完全抛弃。这样的调整使地理试卷的地理味道淡了,但有更多的分值用于对学生分析和解决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的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

4.自然灾害与环境保护等选修内容的考查逐渐稳定。11年全卷中只有一个选项涉及到自然灾害,12年用了1个选择题考自然灾害,13年用了2个选择题考查这部分的知识,在综合题13题的第2小问中考查了洪涝灾害严重的原因,共计分值18分。今年在综合题13题的第3小题中考查了气候可能对农业的不利影响,答案都是自然灾害,共计分值12分。强调防灾减灾和环境保护应该与四川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近年来遭受到的自然灾害有关。四川选修部分中,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为必选,旅游为选修。估计这部分内容的考查分值会稳定在10分左右。

5.气候、地形、水文及自然带等自然方面的重点内容,人文方面的重点内容如人口、城市、农业、工业等知识,仍然是考查的重点。这个特点在11年、12年、13年及今年的试卷中都有明显的体现,在今后应该也不会改变。其中农业和工业在近三年的高考综合题中都出现了且分值很大,农业方面主要考区位和影响类的题,工业方面三年的高考都考了工业的区位因素。

6.今年的综合题即考了区域整体性又考了区域的差异性。11年和12年的试卷中36题均强调区域的对比,强调区域的差异性;13年着重考查整体性;但差异性的考查仍有所体现。14年综合题14题的2小题比较两渔场的天气条件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因此在地里复习中要注重比较类试题的联系。

7.地理图表形式多样化,年年有创新,如今年的图5是对传统坐标系图的整合和创新。11年的试卷共6幅图和1个表格,12年的试卷共9幅图和1个表格,13年的试卷也有9幅图和1个表格,14年有7幅图1个表格。12年和13年有一幅景观图,而14年没有。12年、13年、14年的都有曲线图、区域图、等值线图(13年和14年都考查了等高线地形图)、统计表格。14年的曲线图有三幅都出现在选择题部分,估计明年曲线图仍然是考查的重点。12年出现了画图题,13年没有出现,但是今年综合题的14题的1小题又现了画出暖流和寒流的试题。由此可见图在地里考试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重要性。

8.描述类试题一直都是高考试题的最爱。12年简述半岛的地形特征;13年描述气温或降水与常年同期比较的差异情况,简述甲国的地理位置;14年描述该地区气温的季节特征。由此可见描述类试题在高考中形式多样,因此我们在复习中一定要多练习。

高考试题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坚信一句话“高考无重点,考到哪里就是重点,因此要严格按照考纲进行复习。”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篇2

2014年全国各地高考地理试题, 延续了能力立意的主旨, 选择贴近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素材, 运用各式图表, 创设新颖情境, 考查学生分析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关注社会、胸怀祖国、放眼世界, 体现了地理学科的核心价值观, 符合新课标的精神和新课改的方向。多数试题难度适中, 题型、结构、题量和分值与2013年一致, 区分度较好, 有利于高校选拔人才, 对高中地理教学也有良好的导向作用。现选取部分试题品味如下。

例1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Ⅰ, 1~3) 太阳能光热电站 (图1) 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 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 产生蒸汽, 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 (1) ~ (3) 题。

(1) 我国下列地区中, 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

A.柴达木盆地 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

C.山东半岛 D.东南丘陵

(2) 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

A.提升地表温度

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C.误伤途经飞鸟

D.提高作物产量

(3) 若在北回归线上建一太阳能光热电站, 其高塔正午影长与塔高的比值为P, 则

A.春、秋分日P=0 B.夏至日P=1

C.全年P<1 D.冬至日P>1

【品味立意】本组题揭示了太阳能光热电站的工作原理, 进而考查太阳能在我国的分布及太阳能光热电站对其他地理事物的影响, 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体现了“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此外, 全国文综新课标卷自2011年至2013年连续三年未涉及地球部分的计算, 2014年又现回归迹象。本组题变相考查了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增加了试卷的难度。

【思维路径】 (1) “最适宜建 太阳能光 热电站”的地区应该是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太阳能资源的丰歉程度与太阳辐射的分布呈正相关。受纬度、地势、天气及日照时间长短的综合影响, 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的分布规律如图2所示。

读图2可知, 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在青藏高原, 柴达木盆地嵌在青藏高原上, 故A为正确选项。

(2) 读图文可知, 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铺在地面上, 阻挡了射向地面的太阳辐射, 使地表接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 地表温度将会降低, 所以A选项错;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 铺在地面 上, 减少了作物的种植面积, 不会提高作物产量, D选项错;“飞机电子导航”与GPS空中卫星获取的经度、纬度、高度三维坐标有关, 与地表性质无关, 所以太阳能光热电站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 B项错;空中的飞鸟易受地面性质的影响, 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极大地增加了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飞鸟有可能误将这里当作波光粼粼的水面, 故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误伤途经飞鸟, C项正确。

(3) 题中信息可转换成一幅几何图形 (图3) , 设塔高为h, 影长为L, 则P=L/h。P=0表明无影长, 此时太阳直射, 应为夏至日, 故A、B两项错;当P=1时, α=45°;当P<1时, α>45°;当P>1时, α<45°。α为北回归线上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通过公式“正午太阳高度 =90°- 纬度差 (所求地点与太阳直射点纬度的差) ”可求得:北回归线上某地冬至日的正午太阳高度=90°- (23°26′+23°26′) =43°08′。故冬至日P>1, D项对而C项错。

【失分推测】 (1) 有些学生不能区别太阳能光热电站所需的资源是“光”而不是“热”, 从而联想影响热量的因素, 认为纬度最低、地势较低的江南丘陵合适而误选D项。

(2) 有些学生不能体会飞机电子导航是依靠GPS来完成的, 误以为地表性质改变会对其产生影响而误选B;还有学生不能提取“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能改变地表性质”这个重要信息, 从而没有思路, 无从下手, 导致误选。

(3) 有些数理基础差的文科学生, 不能依据题意建立数学模型, 或不能联想到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 随意选择而出现错误。

例2 (2014年高考全国文综新课标卷Ⅱ, 10~11) 图4示意某岛的地理位置。读图4, 完成 (1) ~ (2) 题。

(1) 图示岛屿西南部降水丰沛, 主要是因为

1盛行西风2地形抬升3暖流增湿4反气旋活跃

A.12 B.23

C.34 D.14

(2) 下列农业生产类型中, 最适宜在图示岛屿发展的是

A.水田农业 B.迁移农业

C.种植园农业 D.畜牧业

【品味立意】本组题从世界部分区 域图入手, 结合经纬网、等高线等信息, 考查降水的形成条件和农业区位因素, 虽属常规题型, 但区域选取和考查角度选取较为新颖, 引导学生关注整个世界。

【思维路径】 (1) 形成降水须同时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充足的水汽;二是气流上升冷却凝结;三是有促使水汽凝结的凝结核。读图可知, 该岛位于南纬40°~50°之间, 终年受到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影响, 水汽充足;据图中等高线判断, 该岛西南部有一座3027米高的山峰, 盛行西风带来的湿润气流在此地会被迫抬升, 从而降下丰沛的地形雨, 故A项正确。另外, 该岛南部主要受由盛行西风引起的西风漂流 (寒流) 影响;反气旋控制下为晴朗干燥天气, 少云雨。故含有34内容的选项错。

(2) 水田农业的全称是“季风水田农业”, 又称“水稻种植业”, 分布在雨热同期的季风气候区和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区;迁移农业是在原始的热带雨林地区形成的一种粗放的农业生产方式, 只能分布在热带雨林气候区;种植园农业主要经营热带经济作物, 分布在热带地区。而图示岛屿位于中纬, 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 因此A、B、C均不能选择。畜牧业分布区需满足饲料充足和市场广阔两个条件, 图示岛屿为温带海洋性气候, 适宜多汁牧草的生长;结合图中经度判断, 该岛为经济发达的新西兰南岛, 城市化水平高, 对内、对外交通便利, 能为乳畜产品提供广阔的市场。所以该岛适宜发展畜牧业, D选项正确。此外, 该题的A、B、C三个选项均指向热带, 不能成为单选题的正确答案, 这也是常用的单选题答题技巧。

【失分推测】一种情况是学生不能根据图中的经纬度信息确定岛屿的位置, 从而不能准确地判断出影响该岛的盛行风及洋流的性质;另一种情况是学生知识基础不扎实, 不清楚反气旋影响下的天气特征、不清楚各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 从而造成误选。

例3 (2014年高考浙江文综卷, 9~10) 水分盈亏量是降水量减去蒸发力的差值, 反映气候的干湿状况。当水分盈亏量 >0时, 表示水分有盈余, 气候湿润;当水分盈亏量 <0时, 表示水分有亏缺, 气候干燥。图5为我国两地年内平均水分盈亏和温度曲线图。读图5, 完成 (1) ~ (2) 题。

(1) 某农作物喜温好湿, 能够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要求是≥20℃, 最短生长期为4个月。评价该农作物在两地的生长条件, 正确的是

A.1地温度条件适宜, 水分条件不足

B.2地温度条件适宜, 水分条件不足

C.1地水分条件适宜, 温度条件不足

D.2地水分条件适宜, 温度条件不足

(2) 12两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和高山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D.高原和高山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

【品味立意】本组题以“水分盈亏量”这一全新的概念和示意图切入, 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是近年来高考试题“能力立意”的充分体现。

【思维路径】 (1) 将题中文字信息转换成三个数学式:水分盈亏量=降水量-蒸发力;“水分盈亏量>0”等同于“降水量-蒸发力>0”, 表示气候湿润;“水分盈亏量<0”等同于“降水量-蒸发力<0”, 表示气候干燥。读图5可知, 1地水分盈亏量在7、8两月>0, 其余月份均<0, 即一年内仅7、8两月湿润, 其余皆干燥。结合该作物“好湿”的生长习性, 判断1地的水分条件为“不足”。2地全年的水分盈亏量均<0, 故2地的水分条件也“不足”。再看温度条件:1地一年12个月的平均温度均在20℃以下, 不能满足该作物正常生长和安全结实的温度条件;2地5~9月均温≥20℃, 满足该作物的温度条件。故B项正确。

(2) 材料中明确指出12两地均位于我国, 读图可知, 1地位于北纬29.7°, 但全年各月平均温度均不超 过15°, 应为高原 和山地气 候。观察选项, 只有D项符合。如果继续分析:2地位于北纬39.0°, 属温带气候;全年蒸发力大于降水量, 气候干燥。由此可确定2地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失分推测】 (1) 有些学生不能正确理解材料, 不能弄清图中“水分盈亏”的实质, 从而不能有效提取图中 的温度和 水分信息, 导致判断错误。

(2) 有些学生不能把纬度和温度条件结合起来考虑, 从而造成误选。

例4 (2014年高考山东文综卷, 8~10) 图6为甲地所在区域某时刻高空两个等压面P1和P2的空间分布示意图, 图中甲、乙两地经度相同。完成 (1) ~ (3) 题。

(1) 此时甲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A.东南风 B.西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2) 此后, 来自乙地的气团使甲地的天气发生明显变化。造成此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是

A.气旋 B.反气旋

C.冷锋 D.暖锋

(3) 若该日甲、乙 两地同时 日出, 则甲地该日

A.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

B.为冬至日

C.日落时区时为18时

D.昼夜等长

【品味立意】本组题借助高空等压面的分布特点来考查近地面的风向和天气系统, 并拓展到地球部分知识, 是对大气和地球部分知识的综合测试。试题中的高空等压面呈 现形式新颖, 区别于以往的“以线代面”。

【思维路径】 (1) “近地面的风向”由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决定。读图可知, 甲地位于北半球, 地转偏向力垂直于气压梯度力向右偏, 而摩擦力的作用是使风的偏转角度达不到90°。本题最关键的是确定水平气压梯度力。图中显示, 高空5千米处气压甲地低于38°N, 高空3千米处气压两地相等, 根据某地高空气压性质与近地面相反的原理可以推知甲地近地面气压高于38°N, 故甲地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指向38°N一侧, 即指向北, 风的初始方向应为“南风”。三力综合影响下应为西南风, B选项正确。

(2) 读图文可知乙地位于甲地的正北方, 来自乙地的气团即为来自北半球高纬地区的冷气团。冷气团过境, 甲地将形成“冷锋”天气系统, 故选项C正确。

(3) 由材料可知甲、乙两地位 于同一经 线上, 结合题干中的条件“两地同时日出”, 可知晨线与经线重合, 由此推断太阳直射赤道, 全球昼夜平分, 为北半球的春分日或秋分日, 甲地的日落时间为地方时18时, 故B、C错而D项正确。此外, 甲地位于北回归线以北, 正午太阳高度的最大值出现在夏至日, A项错。

【失分推测】有些学生不能依据图文资料获取有用信息, 如: (1) 不能据图推断甲地近地面为高气压; (2) 不能判断“来自乙地的气团”为来自高纬的冷气团; (3) 不能据甲、乙两地同经度且同时日出判断为春分日或秋分日。进而造成错选。

例5 (2014年高考北京文综卷, 9~10) 图7示意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状况。读图, 回答 (1) ~ (2) 题。

(1) 1234依次示意

A.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

B.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

C.西餐馆、川菜馆、湘菜馆、粤菜馆

D.湘菜馆、粤菜馆、西餐馆、川菜馆

(2) 各类餐馆如此分布, 能够

A.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B.加速农业地域类型转变

C.促进城市服务范围的扩大

D.体现出地域文化的扩散

【品味立意】本组题以“不同类型餐馆在我国部分地区的分布”这一全新的情境切入, 考查文化的传播, 并进一步考查有关农业、工业的区位和城市服务范围等地理知识。试题新颖但难度不大, 既基于课本又不拘泥于课本, 充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的新课标理念。

【思维路径】 (1) 该题要求判断1234分别示意的是以哪一菜系为主的餐馆, 答案涉及中国部分省区的简称, 据此能够推断各菜系的发源地。对照四幅图, 1图中餐馆在四川盆地的分布最密集, 应确定为川菜馆;2图中餐馆在湖南分布最密集, 应为湘菜馆;3图中餐馆在广东分布最密集, 应为粤菜馆;4图中餐馆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地区分布最多, 结合各选项中的信息判断, 应为西餐馆。A项正确。

(2) 四幅图中的餐馆都有较为广泛的分布, 表明这些餐馆没有刻意接近某一特定原料的生产地, 另外, 餐馆的原材料主要是各种食材, 多为就近取材, 用量不大, 所以不会“降低餐馆原料的运输成本”, A项错;农业地域类型是在特定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已成型了的模式, 不会因为餐馆的建设而发生改变, B项错;城市的服务范围与城市的等级有关, 城市等级越高, 服务范围越大, 餐馆的建设不会改变城市的等级, 也就不能改变城市的服务范围, C项错;从图中可以看出, 川菜馆、湘菜馆和粤菜馆的分布并不局限于发源的省份, 而是较为广泛地分布在各地, 这体现了地域文化的扩散, 同时我国能有西餐馆的分布, 也是欧美文化扩散的结果, 所以D项正确。

【失分推测】 (1) 有些学生不能对中国各省区进行准确定位而造成误选。

(2) 有些学生不清楚农业地域类型的含义和城市服务范围与城市等级的关系, 出现误选。

例6 (2014年高考江苏地理卷, 17~18) 1980年我国开始执行一对夫妇只能生育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 2013年启动实施一方是独生子女的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 的政策。图8是1978年以来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图, 图9是我国未来基于不同生育政策的出生人口规模预测图。读图回答 (1) ~ (2) 题。

(1) 1980年我国执行计划生育政策后

A.人口规模开始下降

B.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C.人口增速开始减慢

D.人口规模保持稳定

(2) 不同生育政策可能对我国未来人口产生的影响是

A.全面放开二 孩, 人口增长 速度将持 续增加

B.生育政策不变, 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持续下降

C.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D.放开单独二孩, 人口出生 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升

【品味立意】本组题以“单独二孩”这一热点事件切入, 考查我国的人口问题, 体现地理与社会生活的密切联系。这是高考试题以热点事件为背景材料来考查地理原理的常 用手法。第 (2) 题需要学生从图9中的出生人口数量出发, 联系人口基数、人口死亡情况、人口年龄结构进行深入推理, 具有迷惑性。

【思维路径】 (1) 本题的中 心词为“人 口规模”和“人口增速”。“人口规模”即人口总数量, 某年人口数量=上一年的人口数量× (1+人口自然增长率) , 只要人口自然增长率不为负数, 人口总数均会比上一年有所增加。读图8可知, 1980年至1987年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呈现波动变化, 1987年以后持续下降但始终为正值, 说明人口规模持续增加, 因此A、D错, B项正确。“人口增速”即人口增长的速度, 可用人口数量增长幅度的大小来衡量是“减慢”还是“增快”, 某年比上一年人口增长的数量=上一年的人口数量×人口自然增长率。图8显示, 1980年至1983年间和1985年至1987年间, 人口自然增长率呈上升趋势, 人口基数也呈增加趋势, 所以人口增速会变快, 故C项错。

(2) 读图9可知, “全面放开二孩”后出生人口数量在2016年至2034年间呈下降趋势, 故人口增长速度不会持续增加, A项错。“生育政策不变”, 出生人口数量在2014年为1350万左右, 至2050年前后为700万左右。判断该时间段人口规模是变大还是变小, 还要考虑每年的死亡人数, 即某年人口规模 (人口总数量) =上一年人口数量+ (上一年出生人口数量-上一年死亡人口数量) 。本题图文皆没有提供未来30年的死亡人数, 所以不能判断人口规模在未来30年一定会持续下降, B项错。读图9可知, 与“生育政策不变”相比, “放开单独二孩”在未来30年的出生人口数会多一些, 这势必会增加青少年在总人口中的比重, 减少老年人口的比重, 人口年龄结构将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C项正确。人口出生率 = 出生人口 数÷人口 总数, 读图可知, 自2014年起, “放开单独 二孩”后, 虽然每年出生的人口数量呈下降趋势, 但人口总数不能确定为持续减少趋势, 故不能推断出“人口出生 率在未来30年持续上 升”, D项错。

【失分推测】 (1) 难度较小, 失分多为学生读图能力差造成的。

(2) 有些学生可能因知识基础不扎实而不能区分“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规模”“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出生率”等关键词, 造成误选。

高考地理热点类试题归纳分析 篇3

一、人口与聚落

人口问题和城市化问题是当今人类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人口众多、城市化发展迅速的中国,人口问题是解决资源、能源、环境和发展问题的核心,所以该类问题在历年高考试卷中均占有一定份量。近年来的高考试题围绕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境,知识与材料巧妙结合,考查考生对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常考内容

人口增长、人口迁移、人口素质、人口年龄结构、人口再生产类型;城市分布与城市区位分析、城市功能分区、城市化及其问题、城市交通、城市规划等。

2.解题方法

该类试题常给出有关图表资料,要求分析人口、城市相关问题,解答该类试题关键在于正确解读题干给出的文字、图表信息,结合所学内容,对信息进行取舍、整合,运用相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来分析、评价。

3.复习策略

复习该类问题应注意结合实例弄清相关原理和规律,如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人口自然增长率柱状、曲线、折线、饼状统计图,都需要透过形式抓住本质,提取关键信息解答问题。不墨守陈规,灵活应用相关原理和规律,并重视表达能力的训练,使答题规范、严谨、有条理。

二、资源与能源

自然资源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随着人类需求的不断增加,资源短缺问题日愈严重。能源被称为工业的血液,既关乎国家的经济发展,又涉及国家的稳定和安全,还影响到国际政治经济的地理格局。经济的快速发展使中国的能源结构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国是煤炭、钢铁、粮食等资源的第一大消费国,也是世界第二大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资源和能源问题是高考命题比较青睐的内容之一,在历年的高考试题中均有体现。

1.常考内容

资源的分布与利用;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我国的能源消费结构及产生的问题、原因、对策;国家能源安全;世界或我国区域资源问题及对策;资源、能源利用和环境保护。

2.解题方法

该类试题往往从人地关系角度以世界或我国某一热点地区、事件作为背景材料切入,考查资源概况、特点、利用、保护,多以图表分析模式呈现,或联系地质构造、工业区位,或联系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交通运输,解题时应结合资源(气候资源、海洋资源、陆地资源)的分布、不同区域的资源特色、各资源的利用现状加以分析提炼,有的放矢地解答。

3.复习策略

关注以下考点:气候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能源资源,我国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世界及我国能源利用的现状、能源安全及措施。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拓展思路,培养发散思维,注意运用专业术语作答。

三、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环境与可持续发展问题既是高考地理能力考查的学科主干知识,又是高考关注的热点内容,所占分值高、涉及面广、开放性强,是永恒的热点。

1.常考内容

环境问题的表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环境问题的分布;主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防治措施;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原则。

2.解题方法

该类试题的编制常利用文字、图表和数据隐含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之间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和外延出发,要求考生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活动做出分析和评价;利用气候异常、水土流失、沙尘暴、流域开发、城市化等问题作为切入点,考查环境问题的成因、解决措施;结合我国国土整治、产业结构调整、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等案例,渗透可持续发展理念等,考查方式多样,应根据具体的试题类型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解答。

3.复习策略

把握协调人地关系、谋求可持续发展这一主线,复习主干知识时结合具体地区,联系实际问题加以分析,用正确的人地观、环境观、资源观评价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做到人口、资源、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

四、区域发展问题

关注我国区域发展是高考命题的一大特色和趋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纲要》(2006—2010)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我国区域发展尤其是热点区域如中部崛起、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环渤海经济圈等在高考试题中屡有体现,该类试题体现“关注现实地理”的课程理念。

1.常考内容

西部大开发的条件和开发重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衰落原因与整改措施;中部崛起的区位优势;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我国区域经济联系、经济协调的主要方式(东、中、西部经济合作,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

2.解题方法

该类试题常以区域地理作为载体,综合考查区域空间定位、区域特征分析、地理规律原理应用等,涉及的知识面广,新材料、新内容多,试题灵活多变,且往往以主观题模式出现,对发散思维、语言表达能力要求高,解答时需详细阅读文字、图表资料,提取有效信息,防止只答一点不及其它或以偏概全导致失分。

3.复习策略

区域发展问题往往超出教材范畴,需要及时关注国内外热点区域的发展状况,提炼该区域发展的核心内容,并用教材主干知识对该区域进行反馈修整、归纳整理。不但要整体把握,也要微观突破,加强与其它知识的纵向联系,做到胸有成竹,在解答相关区域问题时能灵活运用。

五、区位分析

区位问题是人文地理的核心内容,包括人类空间活动与地理环境(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商业区位、城市区位、旅游区位等),自然区位因素(地形、气候、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区位因素(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策、城市、人口等)。区位问题也是高考关注的热点问题,考查力度逐年上升,涉及面广,分值大。

1.常考内容

农业、工业、交通、商业、旅游区位,城市区位。

2.解题方法

在进行区位分析时,首先应做到全面分析和具体分析相结合,全面分析指不仅要考虑自然因素,还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不但要考虑优势条件,也要考虑限制性因素;具体分析指要针对区域特点抓住主导因素,并从各因素的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加以分析,对不同区域的区位分析要采取对比分析的方法,区分优势和劣势。

3.复习策略

对区位因素复习,首先要掌握区位因素的类型和组成要素,抓住主导性因素,把握问题实质;其次要注意各种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必须动态考虑。对不同类型的区位分析要分类整理、熟练掌握、灵活对比。要能把教材基本原理和规律与具体区域事例有机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联系,能从多角度、多层面,运用多种方法分析和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六、文化景观与旅游

目前旅游业已成为继汽车、石油之后的第三大产业,对促进文化交流和经济发展,回笼货币促进就业、繁荣市场,拉动建筑、交通、餐饮、住宿等行业起极大作用,度假休闲陶冶情操刺激假日经济的发展,近几年高考试题常以新材料、新情境作为切入点,以区域地图为信息载体,考查文化景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区域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条件评价、旅游资源保护、旅游安全等。

1.常考内容

世界自然与人文遗产,文化景观与环境,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

2.解题方法

针对旅游区域示意图、数据表格资料,正确提取相关信息,结合该区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冷静作答,注意语言的简练精当。

3.复习策略

根据教材内容整合主干知识:文化景观与自然、人文环境的关系,文化扩散,旅游景观的欣赏,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旅游经济等。加强对某些特定区域的典型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知识的归纳整理,熟悉热点旅游区域的自然与人文环境。

七、自然灾害与防治

自然灾害及其防治类试题是近几年高考考查的重点内容,我国是季风气候极其典型的国家,又是多山的国家,气象灾害、地质灾害严重,防灾减灾任务重,高考中与之相关的试题份量逐年加大。

1.常考内容

自然灾害的类型、特征、成因,自然灾害的预防、救治,自然灾害的关联性。

2.解题方法

对自然灾害的考查多以世界和我国某一热点地区或热点事件作为背景,以人地关系为线索考查自然灾害的成因、分布、影响和防灾、减灾措施,或结合考查该区域的自然人文知识。解答时应分析区域图表资料,迁移相关区域知识合理回答。

3.复习策略

复习自然灾害部分要注意将分散在教材中不同章节的相关知识进行整合,构建比较系统、完整的专题知识体系,并以某种自然灾害的发生为线索,按类型、分布、成因、危害、减灾措施等进行拓展联想,构建答题模式,关注热点区域的区域特征。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评析 篇4

——2014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山东卷地理试题出现了新的变化:选择题增加16分(四道题),非选择题增加6分。试题依据《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结合我省高中地理教学的实际,做到了稳中有变,变中创新。试卷既注重对考生基本能力和基础知识的考查,又体现了地理学科能力的要求;既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又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试卷考查内容分布合理、覆盖面广、问题设计凸显层次且科学性强、难度适中。综观整套试题,特色鲜明,亮点突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考查全面,突出主干

今年地理试题在注重基础的前提下,仍然突出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内容涉及“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影响气候基本因素”“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热力环流的成因”“常见的天气系统”“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流域的开发”“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影响工业的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地理意义”等。与往年相比,由于试卷结构的改变、分值的增加,使得考查点覆盖面更广、更全面。考试说明中涉及的必修四个部分及每部分的每个专题均有相当程度的覆盖,有助于全面考查考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通过考查学科的核心内容和主干内容,体现最基本的地理学科素养,对高中地理教学起到明确的导向作用。

二、注重基础,回归原理

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的考查,要求考生回归地理学科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规律,强调基本技能和方法的灵活运用。如选择题1~2题,考查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人口迁移是造成某一区域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之一,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一种基本的、重要的人文现象,也是中学地理教学的重点基础 1

内容,本组试题以散点图来呈现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户籍人口数”与“常住人口数”,考查考生对人口迁移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因素的理解。选择题8~10题组以高空等压面分布为载体,本着“由果究因再拓展”的设计原则,旨在考查考生对“热力环流的形成原因”和“冷锋的成因及对应的天气现象”这些基本地理原理的理解、表述和应用。例如,综合题36题第(3)问为“针对塞内加尔河中下游地区农业发展面临的水资源短缺问题,提出解决措施”。“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组成内容,通过学习考生应该掌握流域内水资源开发的基本答题方法和思路。“水资源短缺问题”是流域开发产生的基本问题之一,分析该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措施应从“工业生产、农业生产、生活”等方面展开,属于考生应该掌握的基本原理。本设问以“塞内加尔河中下游作为区域背景”,以“农业发展面临水资源短缺的基本解决措施”作为设问角度,很好地体现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应用。因此,牢固基础、把握基本原理既是学习的重要原则又是提高拓展的前提。

三、能力立意,重视思维

今年的地理试题仍然坚持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对地理学科“四个能力层级”的掌握情况,整套试题的设问层层递进,增加思维含量,展现考生的思维过程。考生需要全面挖掘材料中显性和隐含的信息,灵活运用所学的原理和规律,并能进行正确的逻辑推理、分析和深层次思考,才能做好解答。

以选择题8~10题组中第8题为例,本题从倾斜的等压面入手、用模式图的方式示意了高空两个等压面的分布, 考生应结合题干图中读出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图示背景为三维空间,地理信息分布位置的描述包括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借助水平方向的经纬度信息可以确定甲乙两地的相对位置;两个等压面均为高空等压面,3km处的等压面与地面平行,5km处的等压面出现倾斜。通过上述地理信息的获取和综合,可以判断该图示等压面分布模式是由高空与近地面之间的热力环流导致。考生应能从高空等压面分布推及到近地面气压(或冷热地区)的分布,并根据风的形成原理判断近地面的风向。整道试题由高空等压面分布状况→

近地面等压面的分布状况→近地面的风向,很好地体现出自然地理问题思维的逻辑性和严密性。

流域是一个地理综合体,最能体现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综合性、区域性和差异性特点。综合题36题以塞内加尔河流域为载体,提供了该流域的地理位置、地貌、气候等信息,让学生从中提取河流补给特征、流域水文特点、水资源状况、三角洲地貌发育等相关信息解答问题。第(1)问要求考生分析富塔贾隆高原被称为“西非水塔”的原因。富塔贾隆高原“年降水量多(1500mm年降水量线穿过该高原)、为西非众多河流的发源地”。但该河进入中下游地区后,年降水量明显减少(500mm年降水量线穿过该区,从纬度位置也可判读出“草原气候类型”),这为第(2)、(3)问的出现打下伏笔,也为考生回答问题提供一些解答信息。第(2)题,设问要求:“沿海沙洲是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试推断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并分析该沙洲对圣路易港的不利影响。”从图中信息可知塞内加尔河所在区域气候比较干旱,下游流经沙地,河流含沙量较大,这为沙洲形成提供了丰富的沙源,这也是沙洲能够不断向南延伸的条件之一;沙洲作为“海陆相互作用的产物”不仅与“陆地条件”有关,还需要考虑“海洋条件”,即沿海洋流对其影响,这就出现了第二个要点“自北向南流的洋流”;沿海沙洲的形成阻碍了船只进出港口,对圣路易港的发展极为不利。本题从沙洲形成→洋流对其影响→其对港口的影响,既展现自然要素之间的联系,也体现人地关系,思维链清晰合理。

四、情境新颖,贴近生活

与往年相比,今年试题呈现的情境材料不仅新颖,而且生活气息浓厚,符合“从身边学习地理”、“学习身边的地理”这一理念,也成为今年试题的一大亮点。以选择题11~12题组为例,试题情境为某班级的一次地理野外实习,材料信息主要通过该班某小组制作的“记录卡片”的形式展现,从野外实习的视角引导考生获取地理信息、描述地理事物。11题要求考生根据记录卡片提供的方位信息“甲山西南”和高程信息“120m”,确定(a)图中观测点的位置,将“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确定某点的高度和方位”这一知识点赋予了更多的生活气息,使考生更易入题。此外选择题3~4题中的“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的选址、选择题5~7题中“积雪深度”信息、综合题37题的我国“汽车工业”发展与美国的对比以及吉林省汽车工业的“整零协作模式”均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选做题中的“滑雪场”、“冰雹灾害”、“城市建设中的植被浅沟”等也是考生们熟知的地理现象和地理事物。这些都增加了考生与试题之间的亲切感,减轻考生的紧张程度。

五、图文并茂,彰显特色

地理图表不仅可以使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得到直观的表达,而且能够很好地彰显地理学科特色,同时又有助于考查考生从图表中获取、解读其蕴含的信息,并利用已得到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利用图表作为试题的信息载体是历年地理高考试题的传统,今年试题也不例外。全卷共有各种图表13幅(包括附图),其中区域图6幅、等高线图2幅、柱状统计图1幅、二维坐标图1幅、三维坐标图1幅、剖面示意图1幅、三维模型图1幅。通过形式新颖的、内涵丰富的图表既为考生判读、分析问题提供了形象的思维空间,也为考生搭建了信息平台,整份试卷图文并茂,充分彰显了学科特色。如选择1~2题组将生硬的统计数据转化为坐标图,将数字形象化、动态化,更有助于考生理解试题。选择3~4题组呈现的城市布局图把山、水、田、林等自然环境要素组织到城市之中,将风向、河流流向及道路交通信息融入其中,为考生解答问题提供信息基础。选择5~7题组将“降雪量和积雪深度”数据以区域为载体呈现出来,使数据的空间分布感更强,地理特色更加浓厚。选择8~10题组以“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为载体,简洁明了、科学性强。选择11~12题组通过实习“记录卡片”提供信息,比在题干中将信息表述出来要形象、灵活。

六、关注热点,增强实效

今年的试题仍秉承蕴含现实热点这一特色,围绕“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体现可持续发展。倡导教学结合热点,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目的,增强地理学科的实效性。试题隐含的热点包括:我国近年来地区之间的人口迁移问题、城镇化问题、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问题等一系列热点问题。如37题,通过与美国相比,分析出我国汽车产业发展的优势条件,从而引发考生思考我国汽车工业今后的发展;通过分析我国吉林省汽车工业整零协作模式形成对周边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论证和探讨我国工业发展由大城市向周边中小城市转移这一现象的时效性。对这些热点问题的关注,有利于考生关注社会、关注未来、关注自身的发展,关心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建设的新进展与新成果,有利于培养他们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理念。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篇5

(满分:100分,测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共11题,每小题4分,共44分)每年6月上旬左右我国华北地区开始进入紧张的粮食作物收获季节,“龙口夺粮”反映了其忙碌的景象,此后还要抓紧时间再种玉米。据此完成1~3题。1.“龙口夺粮”的原因是()A.在锋面雨带来临之前抢收粮食 C.避免台风造成损失

B.避免黄河水暴涨淹没农田 D.以防龙卷风灾害

2.据材料分析我国华北地区的夏收粮食作物及其熟制是()A.春小麦、一年一熟 C.棉花、一年两熟

B.冬小麦、一年两熟 D.冬小麦、一年三熟

3.此时,南非高原的景象是()A.水草茂盛,一片繁荣 B.进入雨季,森林葱绿 C.草木枯黄,动物向北迁徙

D.寒冷干燥,河流封冻

【解析】1.A 2.B 3.C 第1题,华北平原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7~8月该地区受夏季锋面雨带影响,降水较多,在此之前抢收小麦是为了避免因降水过多而减产或影响粮食的品质。第2题,从温度带来看,华北平原属于暖温带,熟制应为一年两熟,夏收粮食作物为冬小麦。第3题,南非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终年高温,河流无结冰期。6月份时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北移,该地此时为旱季,草木枯黄,动物向北迁徙。

甲图和乙图分别为某大陆最冷月与最热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单位℃),据此回答4~6小题。

4.图中区域气温年较差最大值可能出现于图幅的()A.中西部 B.西北部

C.东北部

D.中东部

5.等温线总体走向由左图到右图变化的主导因素是()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A.太阳辐射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植被差异

6.对h地天气描述正确的是()A.甲图所示月份,该地午后多阵雨

B.甲图所示月份该地气温日较差总体大于乙图所示月份 C.乙图所示月份,该地多晴天 D.甲图所示月份,该地常遭台风袭击

【解析】4.B 5.B 6.C第4题,对照选项中的四个位置,结合图中的等值线数值判断,西北部最冷月气温低于-8℃,最热月气温在20℃~24℃之间,温差约28℃~40℃之间。同理分析中西部温差低于28℃,东北部温差约在28℃左右,中东部温差20℃~28℃,所以最大差值出现在西北部。第5题,甲图和乙图是同一区域,海陆位置不变,C错。太阳辐射的变化主要是随纬度变化,A错。两图受到的季风影响不同,所以是大气环流因素,B对。植被对环境有指示、调节作用,不是主导因素,D错。第6题,甲图所示月份是最冷月,冬季降水少,此季节该地午后一般不会有阵雨,A错。气温日较差主要是受天气的影响,所以甲图所示月份该地气温日较差总体不一定大于乙图所示月份,B错。乙图所示地区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最热月份是7月份,该地是伏旱天气,多晴天,C对。甲图所示月份是冬季,该地不会遭台风袭击,D错。

下图为一年内某两日夜半球示意图,读图,完成7~8题。

7.甲乙两图所示日期大约相隔()A.3个月 B.6个月

C.9个月

D.12个月

8.当①③两地同时日出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①③两地均地方时24时日落 C.①③两地季节相同

B.①③两地正午太阳高度相等 D.①③两地盛行风向相同

【解析】7.B 8.B 第7题,由题目可知,甲图所示日期,北极圈以北出现极夜,日期应为12月22日。同时,乙图所示日期,南极圈以南出现极夜,日期应为6月22日。两图所示日期,相隔时间为6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个月。第8题,①地位于90°E,66°34′N,③地位于90°E,66°34′S。若两地同时日出,则两地昼长相等,应为春分或秋分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同为23°26′。下图为M地某日太阳高度随地方时刻的变化曲线图。回答9~10题:

9.M地太阳高度最大时是北京时间0点,M地位于()A.大洋洲 B.北美洲

C.南美洲

D.非洲

10.关于M地西南部沿海附近的说法正确的是()①南赤道暖流经过 ②盐度较东侧沿海海域盐度偏高 ③沿岸荒漠广布 ④是世界著名的渔场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9.C 10.B 第9题,由图可知,M地昼长为12小时,且该日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可以得出该地位于赤道。且由M地太阳高度最大时北京时间为0点可知,M地的经度为60°W。结合该地的经纬度信息,可以得出该地位于南美洲。第10题,M地西南部沿海有秘鲁寒流。在秘鲁寒流的作用下,该海域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秘鲁渔场,沿岸陆地沙漠广布。而M地东侧沿海有巴西暖流,盐度相对偏高,②错误。

2013年7月26日,甘肃天水连续4次暴雨引发了泥石流,导致7人遇难,15人失踪。下图为“泥石流发生时应急逃生示意图”和“等高线地形示意图”。读图,回答第11题。

11.该地区泥石流()A.由山体碎屑物质在暴雨作用下快速流动导致 B.灾害发生的动力条件是人类活动范围的扩大 C.右图中泥石流的流向是①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D.有人位于右图中的O点,最合理的逃生路线是③

【解析】 A 泥石流是由暴雨或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它的发生有三个控制因素:充足的水、足够的堆积物、足够的地表和沟谷坡度。大量的松散堆积物和较大的地面坡度是泥石流发生的基础条件,突如而来的巨大水流(例如特大暴雨)则是泥石流暴发的触发因素和主要动力条件,所以B错误。其由高海拔地区向低海拔地区运动,流向应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相反,C错误。泥石流的逃生路线应和等高线垂直往高处逃生,D错误。

二、非选择题(共56分)12.读河南省地图,回答下列问题。(24分)

(1)简述在地形因素影响下,城市和铁路的分布特征。(8分)(2)A图为河南省西北部云台山红石峡景区的景观图(岩石主要为浅海相红色砂岩),简述该景观的主要形成过程。(6分)材料 全市总面积7446.2平方公里,总人口903.1万,建成区人口约400万。中央提出实现中部崛起的发展战略以后,郑州市已经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综合工业城市,是中国重要的有色冶金工业基地、食品工业基地、大客车生产基地、煤炭工业基地、建筑和耐火材料基地以及纺织工业基地。(3)依据图像和材料,说明郑州成为中原地区最大的综合工业城市的优势区位因素。(10分)【答案】(1)山地、丘陵地区城市数量少,密度小,铁路稀疏;平原地区城市数量多,密度大,铁路密集。

(2)在浅海环境接受沉积,形成红色砂岩;地壳运动抬升,流水侵蚀形成该景观。

(3)临近铝矿等矿产资源,原料丰富;靠近煤矿,能源充足;是重要的铁路枢纽,交通运输条件便利;城市人口众多,劳动力充足;有国家政策的支持;农业基础好,食品工业原料充足。(答出5点即可)【解析】第(1)题,该题主要考查地形对城市和交通区位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河南省东西部的地形差异和铁路、城市在数量及密度上的差异。第(2)题,由题目可知,形成此处景观的岩石主要为浅海相红色砂岩。红色砂岩在形成后,受地壳抬升的影响,运移至地表后,接受外力作用。第(3)题,该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题主要考查城市和工业区位,结合材料信息和郑州市的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即可得出相关答案。

13.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2分)图中甲岛是太平洋的一个火山岛,经济以农业为主,S市是该岛最大的城市,人口约20万(全岛约70万)。甘蔗制糖业是该岛最主要的支柱产业,蔗糖70%以上远销欧洲。2008年该岛甘蔗每公顷产量为45.89吨(我国为71.23吨)。

2010年,我国需要进口177万吨食糖,预计将逐年增加。近年来,我国部分企业计划和甲岛所在国政府合作,在甲岛投资甘蔗种植。

(1)说出甲岛5~10月降水量空间分布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6分)(2)简析甲岛无大城市分布的主要原因。(6分)(3)分析我国部分企业计划在甲岛投资甘蔗种植的主要原因。(10分)【答案】(1)东(南)部多,西(北)部少。

原因:该岛5~10月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东(南)部位于迎风地带(或西(北)部位于背风地带)。

(2)岛屿面积小;人口总量少;工业化水平低。

(3)我国有资金和农业技术优势;甲岛地处热带,光热充足,土壤肥沃,甘蔗生产的自然条件优越;我国甘蔗需求量大,市场广阔;甲岛所在国政策支持。

【解析】第(1)题,该岛位于南半球的热带海洋中,从图中可知该岛的具体位置,以及5~10月S和N地降水量的差异。通过对比S和N两地地理位置的差异,可知影响两地5~10月降水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信风和地形。第(2)题,该题主要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需要对比综合分析。第(3)题,从材料分析可知甲岛的甘蔗种植在自然和社会经济方面的优势及不足,以及中国自身需求的特点。结合材料,分析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可以得出相关答案。

请考生在第14、15、16三道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14.【旅游地理】 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有关问题。(10分)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材料一 河西走廊被海内外旅游者誉为丝绸之路的“黄金路段”,下图为“河西走廊文化旅游区空间分布图”及“月牙泉自然景观图”。

材料二 敦煌莫高窟为已有1600多年历史的大型石窟,保留着精美绝伦的壁画、彩塑及从晋到宋近十个朝代的各种经卷、文书、帛画等文物,是驰名中外的一颗艺术明珠。(1)评价河西走廊地区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6分)(2)分析敦煌许多文物经历千余年仍保存比较完好的自然地理原因。(4分)【答案】(1)旅游资源的价值:游览价值高,自然旅游资源具有独特性,审美价值高;人文旅游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好。

当地经济不发达,远离经济发达区,客源市场不广阔;交通通达性较差;自然条件恶劣,多风沙天气;旅游环境承载量小。

(2)敦煌所处干旱地区年降水量小,气候干旱;风沙淹埋;少人类活动。

【解析】第(1)题,评价一地旅游资源开发的条件,主要从旅游资源本身、环境承载力、客源市场条件以及基础设施等方面综合考虑。第(2)题,结合敦煌地区的气候和环境条件,分析得出答案。

15.【自然灾害与防治】(10分)材料一 2009年,我国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低,气温较常年同期偏高,水利工程蓄水严重不足,部分粮食主产省区爆发了严重干旱,对农业生产带来了较大影响。材料二 读我国干旱灾害频次分布图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1)东北地区较少发生春旱,分析原因。(4分)(2)根据所学知识说出解决旱灾的措施。(6分)【答案】(1)东北地区较少发生春旱的原因: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春季气温回升较慢,蒸发量不大;春季的季节性积雪融水使地表水资源较多;多年冻土使地下水下渗较少。

(2)措施:植树造林,调节气候;兴修水利(或修建水库、跨流域调水等);调整农业结构(或种植耐旱作物品种);发展节水技术(推广喷灌、滴灌等);人工降雨。

【解析】第(1)题,与华北地区相比,东北地区纬度偏高,而且春季有季节性的积雪融水补给,出现春旱的几率较小。

第(2)题,关于干旱缺水问题的治理,可以从开源和节流两方面考虑。

16.【环境保护】(10分)材料一 中科院调查发现,1951年至2009年,青藏高原冰川退缩速度达到每年7.8米,并表现出近期加速后退态势。

材料二 读表“西藏羊卓雍湖流域每10年平均气温和降水量的气候变率”

材料三 去青藏高原进行湖泊考察的中科院研究人员很是纠结,“2002年之前大部分湖泊还在萎缩,然而,自2003年起,这一状况发生了转变。湖水快速扩张,很突然。”考察队首先在藏南观测到湖泊水面扩张,接着,在藏东、藏西、藏东北均发现湖面扩大现象。

根据材料说出使青藏地区大部分湖泊水位快速上涨的主要水源,并分析湖泊快速扩张的主要原因。【答案】水源:冰川融水、大气降水。2003年后大部分湖泊快速扩张原因:全球升温加快,冰川加速消融(融

微信公众号:地理520 水多);降水量以及降水天气增多(降水多),形成云层遮蔽,太阳辐射作用被削弱,湖泊的水汽蒸发减少(支出少),补给量远大于湖泊蒸发水量(收大于支),所以湖面迅速扩大。

【解析】通过材料可知,全球气候变暖使得青藏高原地区冰川融化速度加快。同时,随着气温的升高,降水量也在增加。通过分析材料可以得出,青藏地区大部分湖泊水位快速上涨的主要水源应该是冰川融水和大气降水。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篇6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毒法》(2008年6月1日起施行)和丽水市教育局、丽水市禁毒办《关于切实加强对在校学生毒品预防教育工作的通知》(丽教基[2008]23号)以及全区禁毒工作会议精神,为进一步加强禁毒工作,强化责任意识,全面深入开展创建“无毒校园”活动,实现无毒目标,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确保校园稳定,根据学校实际,特签订本责任书。

一、责任目标:抓好《禁毒法》的宣传贯彻,积极贯彻落实《中小学毒品预防专题

教育大纲》,加强落实各项禁毒措施,争创无毒校园。

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特别加强对青少年禁毒教育,普遍提高学生的防毒意识,切实预防、控制并杜绝青少年学生涉毒的事情。

1、把禁毒工作列入各班目标管理考核内容,作为评优评先的条件。如发现教职工或班级学生有涉毒现象的,考核一票否决。

2、深入学生实际,做到及时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思想异常人员要掌握情况,加强防范,强化教育,防止涉毒现象发生。

3、开展经常性的检查,杜绝学校各班、生活区内毒品的出现,积极深入地开展毒品预防宣传活动。

4、积极协助公安机关打击毒品犯罪活动,动员广大人员与毒品作斗争。

5、积极开展揭批活动,采取多种手段和方法,组织学生观看禁毒录像、读禁毒文章,写禁毒作文等,加强禁毒宣传的力度。

6、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责任书签字人如工作变动,接任人为自然签字人。本责任书一式两份,学校领导和具体负责人各执一份,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校长签字:具体负责人签字:

莲都区南明小学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篇7

一、命题透视

总的来说, 试题让人耳目一新, 难度适中, 能力考查站位高, 学科特色明显, 贴近生活实际, 能够检测出学生的水平及学科素养, 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导向意义。下面结合试题从学科角度具体分析其特点, 以揭示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命题趋向。

1.试卷结构稳定, 主题鲜明

2015年地理试卷结构稳定, 必修地理试题数量较2014年完全相同, 差异是开放性试题放在了第36 题, 2014年在第37 题;三道选做试题难度与思维量都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如2015年试题, 旅游地理与自然灾害试题难度相对较小, 只有一个设问;环境保护试题涉及三小问, 学生答起来困难, 得分不易。以河北省为例, 该题的选做率为11%, 得分率为33.67%。对必修地理知识点的考查具有抽样性, 主要考点有水循环与水资源、航空港建设、经纬网计算、海冰形成与利用、黄河三角洲的时空变化、卤虫产业、青藏高原冻土、雅鲁藏布江谷地的自然灾害、东南亚水患、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影响等, 在考查上的主要方式是:同一组试题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2.在图像判读的基础上考查知识的贯通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以丰富多样的地图呈现试卷的一些变化, 从知识考查到能力立意, 就好像是一场有意义的对话。试卷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图像判读的基础上考查知识的贯通。到底是考查知识多一些, 还是考查能力多一些, 在绝大多数的试题中, 虽然分不清但二者联系密切。

例1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1~3)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 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 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问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 (1) D (2) B (3) C

该题表面上是在说明雨水花园, 但实质是在考查学生从示意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即解读题意。在知识调运中又在影射水循环、水资源、城市化等知识背景, 意在综合测评。

例2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7~9)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 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2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问题。

(1) 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 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

A.甲B.乙

C.丙D.丁

(2) 下列城市附近海域,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

A.葫芦岛B.秦皇岛

C.大连D.烟台

(3)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

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 (1) B (2) A (3) C

试题以渤海区域为背景, 探讨海冰形成的因素及海冰利用现状。第 (1) 题, 比较四海域的海冰厚度, 先要依托图像判读等值线, 在区分甲、乙海域海冰厚度时, 又要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即离陆地越近, 温度变化越明显。第 (2) 题, 在分析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海域时, 需要考生有一个思维上的转换, 即从水平到垂直。冰层厚度越大,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第 (3) 题, 在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时, 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 虽然华北地区缺水最严重, 但环渤海地区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 其主要原因是开采难度大, 海冰分布也不均衡, 采、运、净化等都需要较高的成本。

3.取材贴近学生实际, 意在检测学生水平

虽然高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 但不是靠难度来维系区分度的, 高考也在通过另一种形式不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通过“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 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试卷不是复制教材情境, 而是选取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新发展”,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的学科感知能力、观察理解新事物发展规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试卷中客观题涉及了雨水花园、甘德机场的繁荣与衰落、渤海海冰的利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变化等新情境问题。通过考查, 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知识是有用的, 所培养出的能力是可以在今后生活中应用的, 所具备的地理思维是有价值的。

二、误区警示

2015年高考后, 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北省的高考阅卷。阅卷中笔者发现, 考生在解答地理综合题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错误, 致使分数不高, 本来应该得到部分分数的题目最终等同于“不会”, 该得满分的题目只得了部分分数。纵观高考, 综合题得分一直是师生探讨的焦点问题, 同学们的感觉可概括为:想起来容易, 下笔难;答起来容易, 深入难;意思明白, 表达难。考生要在限定时间内,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新问题的理解, 然后将这种理解变成得分要点, 加大了综合题得分的难度。

阅卷过程中, 我们虽然看到的是考场答题的文字状态, 但从考生的实际表达可以推测他们答题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考场答题的经验与优势。下面以试卷第36题为例, 分析一下影响考生综合题得分的影响因素,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例3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36)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 以藻类为食, 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 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 (图3) 属内陆盐湖, 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 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 产品需低温运输,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 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 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 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 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 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 属于内陆盐湖, 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 运输成本高 (需低温运输) ;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 , 市场需求量小。 (3) 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 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 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 市场需求大, 经济价值高, 技术成熟, 增加就业等。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 维护生物链的稳定, 保护湿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1.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与简约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一些考生表述答案的要点很多, 但却无得分点, 意思接近, 但无关键词, 不能熟练地使用学科术语, 比如有的考生将“生态破坏”表述为“环境污染”, 将“市场需求量大”表述为“需要增加”等; (2) 一些考生表述答案时过多地呈现要点, 一道小题居然想出8个要点, 其中有四条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 考生在思考要点时会耗费大量时间, 必然会压缩后面的答题时间; (3) 部分考生在表述答案要点时, 不会概括要点, 甚至使用描述性语言、文学性语言, 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得分。答题时尽量使用短句, 从地理要素的角度表达结论; (4)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概念不清, 答题随意性强。本来是要答“促进了产业发展”, 结果在考生表述时, 却是五花八门, 一些相关词汇就出现了, 如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链发展, 一些考生根本没有弄清意思, 就顺着自己的思维习惯随意表达, 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

2.审清题意, 理解命题者意图

从评分细则来看, 一些题目的答案是来源于题目所给出的材料的, 不必深入解读。但越是这样的题目, 越能检验学生的基本素养, 学生答题时要审清题目, 正确理解命题意图, 确定答题方向。考场答题受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 考生如果缺少足够的细心和耐心, 缺乏良好的答题习惯, 也会造成此类题目的失分。例如综合题36题的第 (1) 题的答题中有不少学生表达了这句话:卤虫是水产养殖业的优质饵料, 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而题目设问是: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显然, 没审好题目。要根据试题设问思考答题方向和要点, 不要上来就答, 枉费时间和精力。同时, 审题时还要求注意考查内容上“宽泛”与“具体”的差别, 如 “产业发展”, 就不能答成“经济发展”, “运输技术不足”就不能答成“交通不便”, “交通不便”太宽泛, 如交通的运输方式就有很多种, “不便”到哪种程度要具体指出来。

3.从试题的类型入手分析学科问题

每个学科都有固定的分析性问题, 类型相同。对于类型相同的题目, 一般会有通法解答, 然后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地理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对于开放性试题, 要先给出结论性观点, 是赞同还是不赞同, 有的同学答成“片面”、“适当发展”、“既赞同也不赞同”。很显然, 没有掌握这类题的特点。表达理由时, 理由要支持自己给出的观点, 要顺着自己前面给出的观点答。答题不要使用逆向思维, 个别同学还采用了“反证法”, 表达的理由不能支持自己前面给出的观点, 甚至有的同学出现混答的观点, 理由正好与自己给出的结论相反。乍一看理由, 都在点上, 仔细一看, 一分没有。

4.又快又好地答题, 合理安排时间

考场答题质量与速度同样重要, 原则上要求考生先将会的题目答好, 然后再答困难的题目, 但由于考题的顺序性与学生水平差异, 考生实际答题多数是从前到后, 因此考场时间的争取非常重要。比如前面提到一些考生一个问题答了8个要点, 这种时间上的损耗可能影响更大。因此, 学生要学会看分答题, 合理安排时间。

三、复习指导

1.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沿着正确方向行走

盲目学习容易走弯路, 高考就是方向, 要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学习过程中要多留一分心, 沿着正确方向行走, 有利于提高备考复习的实效性。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给下一年的备考带来启示, 我们可以从连续三年的试题大致推断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对待同一考点的高考试题, 我们要思考能力考查是如何呈现的, 新情境的支撑作用是什么, 要想做到灵活应用考点, 我们要理解到何种程度等等, 然后查漏补缺。

另外, 高中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试题层面。有人将高考复习等同为试题教学, 这是片面的, 教师要通过教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了解地理学科的价值, 懂得地理学科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不断积累地理学的素养, 建立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试题的意义在于提供问题情境, 是发展学习的平台与手段,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2.在学科主干知识上反复学习, 夯实基础

高考不讲究知识的覆盖面, 而是知识抽样, 因此一轮复习要按照考点逐一“过筛子”, 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枯燥无味, 偏离方向, 均衡着力, 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耽搁时间。因此, 师生要在研究高考的基础上, 明确哪些知识点必须过关, 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哪些, 如何突破等。整合对比研究连续三年的新课标卷, 命题都是围绕核心考点, 即地理学科的特色主干知识, 来考查能力。如:气候、地形、河流、植被、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问题。自然地理考查主要集中在气候、地形、河流上, 人文地理主要集中在人口、工业和农业上, 特别是农业, 常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没有知识的理解, 就没有能力的发展。另外, 复习应着力于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地理学科有一定量的知识需要记忆, 如掌握空间定位的一些控制点, 重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区位分析的方法等, 这些知识是理解题意的条件。现在的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应用。例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知识需要从应用的层面进行训练和理解。还有三圈环流内容, 不仅与前面热力环流知识相联系, 还是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之间总是有着内在联系, 只有理解到位, 才能做到“温故知新”, 灵活运用知识。

3.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图, 培养读图信心

有些同学地理不好是因为惧怕地图, 这些同学惧怕地图是因为平时不看图。学习地理首先要战胜心理, 特别是改变原有学习认识, 有了信心, 就有方法。地图, 既是考试的载体, 又是学习的工具, 只有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阅地图, 才能建立地理应用中的头脑地图。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图感和读图意识, 另一方面要掌握各类图像的判读方法。我们不主张将图像图表作为一个大专题来研究, 而是应该将各类图像的突破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 能力应该逐步培养,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4.跟紧学科主体复习, 不断更新原有认知

现在高三正在进行一轮复习, 要充分认识其意义, 原有的知识可能是模棱两可的, 甚至是错误的, 一定要借此机会及时更新、纠正, 深化理解, 尤其要关注一些细节知识, 从近两年高考试题来看, 高考越来越注重细节考查了。一轮复习的目标是熟练掌握主干知识,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另外还可以适当地根据考点选做部分高考题, 在一些重要的分析类问题上建立模型思路, 力求做一道题, 通一类题。二轮复习, 也不可大意, 要充分相信老师的整体安排, 切忌另起炉灶单打独斗, 一定要紧跟大班训练保证质量, 只有充分暴露自己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推进复习, 真正提高能力。

5.备考中要侧重信息转化能力的培养

高考地理试题分析报告 篇8

辽宁省2007年高考选用的是全国通用卷第Ⅰ套试题。试题较好地反映了高考大纲和文综测试的要求。总体结构、题型与去年保持一致。题量略有增加,但分值没变。整体难度也与2006年基本相当。从地理整个试题看,没有太大的创新试题,无偏、繁、怪、难和超纲题。选择题中除第6~8题难度较大外,其余都相对比较容易;综合题总体难度不大,但考生在答题时难以保证答案的完整性,实际的得分可能没有考生想象的乐观,分数上还是能拉开差距。

1.注重学科的主干知识,突出了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原则

从试题考查的知识点分布来看,一是集中于主干知识,以突出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原则;二是注重区域定位,以彰显地理的学科特色;三是突出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的命题指导思想,以考查学生通过审题发现和分析有效信息、联系背景知识、设计解决问题的路径,进行推理、判断、梳理、分析、综合、比较、说明问题和表达结论等诸方面的能力水平。

2.强调“能力立意”原则,注重读图、读表能力的考查

体现地理特色,突出对读图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的考查。强调对图像系统的考查,用各种类型的地图(坐标统计图、示意图、景观图、区域图、政区图等)和地理统计表格进行地图辨识,考查学生学习地理的空间判断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这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历年的试题几乎是“题题有图,无图不成题”,今年也不例外。试题遵循《考试说明》要求,突出了对学科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维品质的考查。如选择题6~8题,考查学生要有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的基本计算能力。综合题第36题,图7是某城市的区位图,难度不大,但该题命制的成功之处在于:考点简单却难得满分。一要考生判断城市风向、河流流向、交通情况对工厂选址的影响,二要了解冶炼厂、钢铁厂、石化厂、焦化厂、水泥厂等的污染性质和程度,三要了解城市发展与工厂选址的关系,同时,还要把所有这些内容按照命题要求用文字准确表达,以考查考生的综合能力,平和的命题中蕴涵了“能力立意”的主旨。综合题第37题,考查学生细致的图表分析运用能力。试题图表创设体现传统与创新的结合。大部分地理图表相对比较传统,考生在平时复习中时有所见,但部分试题的图像注重创新,如第5题的“气温年内变化和年降水量统计图”、第6~8题的“经纬网简图”、第40题的“燕京城历史地图”等。

突出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考查,其中地理信息的有效处理能力及地理问题的论证和探讨能力成为考核的重要目标。如选择题第6~8题经纬度、地方时的考查,需考生读懂试题图像;综合题36、37题需在已有知识的前提下,读图、分析、提炼,答案的选择与问题的回答都需要有效地处理图表信息与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题的第36题与第40题的第(3)、(4)小题,注重对考生分析评价能力的考核,虽解题方向明确,但难以答全,科学、合理的表述成为影响得分高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3.注重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

地理考试的命题特点就是对生活有用,解决实际问题。今年文综地理试题内容涉及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区域地理等部分。自然地理内容占70%以上,重点考查地理现象、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人文和区域地理注重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突出对地理知识的运用。如选择题9、10题,综合题36题,39题(3)、(4)题,都是用自然地理的原理来判断农业生产的条件和分析工业布局的合理性。

4.注重培养学生作为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高考命题客观上具有为今后地理教学的导向作用。地理试题一直是高考文综成绩的瓶颈,2007年的命题使这种局面有所改变。平和朴实,既有选拔性考试的效度、难度和区分度,又能面对广大的考生,真正体现了高中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的理念。

5.试题中的不足

(1)从试卷的知识结构上看,知识覆盖面较低

选修Ⅰ教材知识没有涉及;知识点主要集中在地方时、气候特点、洋流、区域特征运用等自然地理知识和工业区位、城市区位、城市化特点等人文地理知识。

选择题44分,偏重自然地理,其中自然地理占了28分(3~6题气候、洋流,6~8题经纬度、地方时,11题黄河含沙量),人文地理占16分(1~2题城市化特点、9~10题农业区位因素的改造)。非选择题56分,偏重人文地理,其中自然地理占了19分(37题区域气候特点),人文地理占37分(36题工业布局因素,40题城市区位因素)。

(2)部分综合题答案欠妥

第37题第①小题,表中资料显示,我国____________

A.各地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B.各地降水量季节分配极不均匀。

C.东部季风区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D.华北平原降水量集中于夏、秋季节。

答案D。事实上,B、D的区分度不大,无论实际情况还是表中数据,很难把B选项排除掉,而试题没有注明是单选还是双选,导致40%左右的考生同时选了B、D,与单选B或D的考生人数基本相当。

(3)对时事关注不够

高考地理考核的目标之一是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的能力,包括能够运用正确的地理观念,探讨、评价现实中的地理问题。时事热点一直是地理高考命题关注的重点,但今年试题时这方面的关注度不够。

二、2006~2007年地理高考试题存在的问题

1.过于集中的“永恒的高考题”与“永恒的高考难题”

地理试卷中被称为“永恒的高考题”的。是关于用地球局部光照图(太阳光照射地球的影像图)考察时间的问题。我省采用“文综全国Ⅰ卷”的两年里,这部分内容都是以客观选择题形式出现,计3道题,12分。2006年试题是第9、10、11题,学生准确率很高,2007年的6、7、8同样部分内容试题尽管难度有所降低,但相对其它题目仍容易失分,是试卷难度最大的部分,是地理高考成绩高低的“分水岭”。

2007年高考试卷公开后,网上地理教学论坛上教师最先讨论并急于寻求答案的就是6、7、8题,而2006年的第9、10、11小题更是在热烈讨论中,教师对照答案仍不能明白其中的道理。2006年、2007年“永恒的高考题”也成了“永恒的高考难题”。

“地球局部光照图”这部分考试内容,是基于地理教材高中地理上册第一单元“宇宙中的地球”第4-6节“地球运动”部分的综合及变形。地球运动过程本身就不是人们在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需要学生一定的空间虚拟想象能力,教师在教学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教学手段来解决这部分教学内容,高考试题的导向无疑增加了教师的教学难度,很多教师将其作为“超难专题”来攻克,显然不利于地理教学。近两年这部分内容

试题的难度,已经脱离了现实生活的实用价值,使其成为单纯的高考甄别选拔的考试手段,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

2.过新的考试答案和思维理念引发争议

2007年地理试题中综合题36、37题的答案都被指出有欠妥之处,第40题中第(3)小题答案更成为地理教学人员争议的焦点。

第(3)小题:说明燕京城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13分)

按照考纲要求和教师教学常规,城址选择的有利自然条件从地形、气候、河流、土壤四方面回答即可。答案有两处不妥。第一,不该把农业列为城市选址的有利自然条件;第二,对气候的描述不恰当,按照题意,答出燕京的气候特点(即气温和降水特点)即可,但实际上,答案描述的是燕京的气候形成原因,而非气候特点。

而试题的答案与新教材设计的相应内容却不谋而合,我省参加2007年高考的学生仍使用旧教材,教师教学也仍根据非课改大纲和考纲,出题专家对教学一线情况了解不够深入,过新的考试答案和思维理念势必引发争议。

三、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的考查渗透到整个试卷的每道试题。试题的难度随能力要求的提高而上升。知识和能力两者不可偏废,没有基础知识的积累,能力提高无从谈起,而一味地只抓基础,缺少知识运用、迁移、变通等融会贯通的过程训练,就无法适应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和课程改革的要求。应该说,教师的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的运用水平是直接影响学生高考成绩的关键因素。

地理学科高考立足于考查地理学科的基本知识、原理和规律,特别强调学习地理的基本意识是空间概念的建立和区域特征的认识,应重点抓好主干知识和原理的教学。

从近几年的文科综合试卷和今年的各个地区的文综试卷中的地理试题来看,时间的运算、地球运动的意义(特别是公转意义)、影响天气的因素(锋面、气旋与反气旋)、气候的形成因子、气候类型的分布、气候特征、气候类型的判别、洋流的分布规律及其影响、内外力作用、河流的补给与水文特征、自然带的分布规律、农业的区位因素、工业的区位因素、城镇的规划与布局、城市化及其问题、人口迁移、文化扩散、旅游资源的评价、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等主干知识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对这些主干知识的教学,要夯实基础知识,要舍得下功夫,准确地理解其内涵和外延,了解其来龙去脉、适用范围和条件,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每一个知识点,重在理解,准确把握主干知识体系,对重点知识进行系列整理,形成专题,既要挖掘知识间的横向关系,又要透视知识间的纵向联系。构建知识体系框架,重在运用。

2.切实进行以图表为载体的能力训练

正确阅读、分析地图和地理图表,既是培养学生地理基本技能的需要,也是促成学生具有地理品德和地理行为素质的知识源泉。地理试题的信息往往来源于图表,图表也是地理学科的特殊语言,因此对地理图表的分析应该成为经常性的练习。关于地理图表的复习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等值线图,等高线、等温线、等压线(面)、等盐度线、等降水量、等震线、等潜水位线等,这类图有许多共同点,所包括的信息也丰富,是地理试题考查的重点;二是统计图表,它往往反映某些要素的数值特征和相互关系,要学会统计图表的分析方法,特别注意不同要素之间的联系;三是区域地图,地理学科内综合题往往以区域图为载体,从不同角度设计问题,如果不能正确判断区域位置,整个试题就无法下手。

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现象的形成、地理事物的结构特点和地理规律等,大都需从地图、地理示意图和地理数据中求得初步的了解和熟悉,因此,平时教学中应加强阅读地图和地理图表能力的培养,既能把具体地理事物的分布落实在地图上,又能读懂各种地理示意图,明白其含义。

3.注重对学生解题方法的指导

本次考试反映出的另一个问题是:学生不会读图,不会从题干中获取信息。他们认为答案一定是自己平时背到的知识。其实很多答案就隐藏在题目中。因此,教师在平时教学中首先应加强对学生解题技巧的培养,应注意使学生养成使用规范地理术语、正确书写、仔细审题等良好学习习惯,注重方法,突出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其次,让学生建立试题与教材的联系。在读书时,要思考所读内容可能如何出题(即从书中读出试题来,将教材试题化);在做题时要知道该题是考查教材中什么地方的什么知识(即在教材中找答案,将试题教材化)。第三,教给学生获取与规范答案的方法。

上一篇:2018农村环境集中整治下一篇:大学生求职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