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2024-09-09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精选12篇)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1

由教育部考试中心命制的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具有很好的教学导向意义。因此, 2016年备考要先从这套试卷入手, 因为学法就在考法中。通过实际做题、分析试题、研究试题, 探讨未来高考命题的一般规律与特点, 从而缩短“学与考”在理解上的差距, 最终使备考卓有成效。

一、命题透视

总的来说, 试题让人耳目一新, 难度适中, 能力考查站位高, 学科特色明显, 贴近生活实际, 能够检测出学生的水平及学科素养, 对教师今后的教学具有导向意义。下面结合试题从学科角度具体分析其特点, 以揭示全国新课标卷Ⅰ的命题趋向。

1.试卷结构稳定, 主题鲜明

2015年地理试卷结构稳定, 必修地理试题数量较2014年完全相同, 差异是开放性试题放在了第36 题, 2014年在第37 题;三道选做试题难度与思维量都处于不均衡的状态, 如2015年试题, 旅游地理与自然灾害试题难度相对较小, 只有一个设问;环境保护试题涉及三小问, 学生答起来困难, 得分不易。以河北省为例, 该题的选做率为11%, 得分率为33.67%。对必修地理知识点的考查具有抽样性, 主要考点有水循环与水资源、航空港建设、经纬网计算、海冰形成与利用、黄河三角洲的时空变化、卤虫产业、青藏高原冻土、雅鲁藏布江谷地的自然灾害、东南亚水患、喀斯特地区开挖石料和堆放弃料的影响等, 在考查上的主要方式是:同一组试题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究。

2.在图像判读的基础上考查知识的贯通

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以丰富多样的地图呈现试卷的一些变化, 从知识考查到能力立意, 就好像是一场有意义的对话。试卷最大的特点就是在图像判读的基础上考查知识的贯通。到底是考查知识多一些, 还是考查能力多一些, 在绝大多数的试题中, 虽然分不清但二者联系密切。

例1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1~3) 雨水花园是一种模仿自然界雨水汇集、渗漏而建设的浅凹绿地, 主要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 并通过植物及各填充层的综合作用使渗漏的雨水得到净化。净化后的雨水不仅可以补给地下水, 也可以作为城市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图1示意雨水花园结构。据此完成问题。

(1) 铺设树皮覆盖层的主要目的是 ()

A.为植物提供养分

B.控制雨水渗漏速度

C.吸附雨水污染物

D.保持土壤水分

(2) 对下渗雨水净化起主要作用的填充层是 ( )

A.树皮覆盖层和种植土层

B.种植土层和砂层

C.砂层和砾石层

D.树皮覆盖层和砾石层

(3) 雨水花园的核心功能是 ()

A.提供园林观赏景观

B.保护生物多样性

C.控制雨洪和利用雨水

D.调节局地小气候

答案: (1) D (2) B (3) C

该题表面上是在说明雨水花园, 但实质是在考查学生从示意图获取信息的能力, 然后转化为自己的理解, 即解读题意。在知识调运中又在影射水循环、水资源、城市化等知识背景, 意在综合测评。

例2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7~9) 海冰含盐量接近淡水, 适当处理后可作为淡水资源。图2示意渤海及附近区域年平均气温≤-4℃日数的分布。据此完成问题。

(1) 图示甲、乙、丙、丁四海域中, 海冰厚度最大的是 ( )

A.甲B.乙

C.丙D.丁

(2) 下列城市附近海域,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是 ( )

A.葫芦岛B.秦皇岛

C.大连D.烟台

(3) 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是 ( )

A.资源量不足B.破坏环境

C.成本过高D.市场需求不足

答案: (1) B (2) A (3) C

试题以渤海区域为背景, 探讨海冰形成的因素及海冰利用现状。第 (1) 题, 比较四海域的海冰厚度, 先要依托图像判读等值线, 在区分甲、乙海域海冰厚度时, 又要考虑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影响, 即离陆地越近, 温度变化越明显。第 (2) 题, 在分析单位面积海冰资源最丰富的海域时, 需要考生有一个思维上的转换, 即从水平到垂直。冰层厚度越大, 单位面积海冰资源量越大。第 (3) 题, 在推测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的原因时, 需要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思考, 虽然华北地区缺水最严重, 但环渤海地区目前没有大规模开采渤海海冰, 其主要原因是开采难度大, 海冰分布也不均衡, 采、运、净化等都需要较高的成本。

3.取材贴近学生实际, 意在检测学生水平

虽然高考是一次选拔性考试, 但不是靠难度来维系区分度的, 高考也在通过另一种形式不断渗透新课程的理念。高中地理课程要“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通过“设计具有时代性和基础性的高中地理课程, 提供未来公民必备的地理知识, 增强学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地理试卷不是复制教材情境, 而是选取与地理学科相关的“新材料、新技术、新成果、新发展”, 创设新的问题情境, 考查学生的学科感知能力、观察理解新事物发展规律、解决地理实际问题的能力, 如试卷中客观题涉及了雨水花园、甘德机场的繁荣与衰落、渤海海冰的利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变化等新情境问题。通过考查, 让学生知道自己所学知识是有用的, 所培养出的能力是可以在今后生活中应用的, 所具备的地理思维是有价值的。

二、误区警示

2015年高考后, 笔者有幸参加了河北省的高考阅卷。阅卷中笔者发现, 考生在解答地理综合题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共性错误, 致使分数不高, 本来应该得到部分分数的题目最终等同于“不会”, 该得满分的题目只得了部分分数。纵观高考, 综合题得分一直是师生探讨的焦点问题, 同学们的感觉可概括为:想起来容易, 下笔难;答起来容易, 深入难;意思明白, 表达难。考生要在限定时间内, 将所学知识转化为对新问题的理解, 然后将这种理解变成得分要点, 加大了综合题得分的难度。

阅卷过程中, 我们虽然看到的是考场答题的文字状态, 但从考生的实际表达可以推测他们答题时的心理状态以及考场答题的经验与优势。下面以试卷第36题为例, 分析一下影响考生综合题得分的影响因素, 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

例3 (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文综卷Ⅰ, 36) 阅读图文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卤虫生存于高盐水域, 以藻类为食, 是水产养殖的优质活体饵料, 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美国大盐湖 (图3) 属内陆盐湖, 卤虫资源丰富。20世纪50-70年代, 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小, 产品需低温运输,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类。80年代以来, 随着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 大盐湖卤虫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1) 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

(2) 说明早年卤虫产业规模较小的原因。

(3) 推测20世纪80年代以来, 水产养殖业快速发展的原因及其对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的影响。

(4) 你是否赞同继续在大盐湖发展卤虫捕捞业。请表明态度并说明理由。

答案: (1) 属于内陆盐湖, 为高盐水域。注入该湖的河水带来大量营养物质, 适合藻类等卤虫饵料的生长。 (2) 运输成本高 (需低温运输) ; (主要用于喂养观赏鱼) , 市场需求量小。 (3) 原因:海洋渔业产量减少;市场需求增大;近海水产养殖技术提高。影响:对卤虫需求量增加, 促进了大盐湖卤虫产业发展。 (4) 赞同理由:卤虫资源丰富, 市场需求大, 经济价值高, 技术成熟, 增加就业等。不赞同理由:让卤虫自然生长, 维护生物链的稳定, 保护湿地, 保护生物多样性等。

1.文字表达的准确性与简约性

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 一些考生表述答案的要点很多, 但却无得分点, 意思接近, 但无关键词, 不能熟练地使用学科术语, 比如有的考生将“生态破坏”表述为“环境污染”, 将“市场需求量大”表述为“需要增加”等; (2) 一些考生表述答案时过多地呈现要点, 一道小题居然想出8个要点, 其中有四条的意思是相同或相近的, 考生在思考要点时会耗费大量时间, 必然会压缩后面的答题时间; (3) 部分考生在表述答案要点时, 不会概括要点, 甚至使用描述性语言、文学性语言, 既浪费时间又不能得分。答题时尽量使用短句, 从地理要素的角度表达结论; (4) 有相当一部分考生概念不清, 答题随意性强。本来是要答“促进了产业发展”, 结果在考生表述时, 却是五花八门, 一些相关词汇就出现了, 如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升级、产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链发展, 一些考生根本没有弄清意思, 就顺着自己的思维习惯随意表达, 因表述不准确而失分。

2.审清题意, 理解命题者意图

从评分细则来看, 一些题目的答案是来源于题目所给出的材料的, 不必深入解读。但越是这样的题目, 越能检验学生的基本素养, 学生答题时要审清题目, 正确理解命题意图, 确定答题方向。考场答题受多方面心理因素的影响, 考生如果缺少足够的细心和耐心, 缺乏良好的答题习惯, 也会造成此类题目的失分。例如综合题36题的第 (1) 题的答题中有不少学生表达了这句话:卤虫是水产养殖业的优质饵料, 也是候鸟的食物来源。而题目设问是:分析大盐湖盛产卤虫的原因。显然, 没审好题目。要根据试题设问思考答题方向和要点, 不要上来就答, 枉费时间和精力。同时, 审题时还要求注意考查内容上“宽泛”与“具体”的差别, 如 “产业发展”, 就不能答成“经济发展”, “运输技术不足”就不能答成“交通不便”, “交通不便”太宽泛, 如交通的运输方式就有很多种, “不便”到哪种程度要具体指出来。

3.从试题的类型入手分析学科问题

每个学科都有固定的分析性问题, 类型相同。对于类型相同的题目, 一般会有通法解答, 然后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例如:地理试卷中的开放性试题。对于开放性试题, 要先给出结论性观点, 是赞同还是不赞同, 有的同学答成“片面”、“适当发展”、“既赞同也不赞同”。很显然, 没有掌握这类题的特点。表达理由时, 理由要支持自己给出的观点, 要顺着自己前面给出的观点答。答题不要使用逆向思维, 个别同学还采用了“反证法”, 表达的理由不能支持自己前面给出的观点, 甚至有的同学出现混答的观点, 理由正好与自己给出的结论相反。乍一看理由, 都在点上, 仔细一看, 一分没有。

4.又快又好地答题, 合理安排时间

考场答题质量与速度同样重要, 原则上要求考生先将会的题目答好, 然后再答困难的题目, 但由于考题的顺序性与学生水平差异, 考生实际答题多数是从前到后, 因此考场时间的争取非常重要。比如前面提到一些考生一个问题答了8个要点, 这种时间上的损耗可能影响更大。因此, 学生要学会看分答题, 合理安排时间。

三、复习指导

1.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沿着正确方向行走

盲目学习容易走弯路, 高考就是方向, 要准确把握高考命题趋势, 学习过程中要多留一分心, 沿着正确方向行走, 有利于提高备考复习的实效性。每年的高考试题都会给下一年的备考带来启示, 我们可以从连续三年的试题大致推断高考考查的主干知识有哪些。对待同一考点的高考试题, 我们要思考能力考查是如何呈现的, 新情境的支撑作用是什么, 要想做到灵活应用考点, 我们要理解到何种程度等等, 然后查漏补缺。

另外, 高中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试题层面。有人将高考复习等同为试题教学, 这是片面的, 教师要通过教让学生感受到地理学科的魅力, 了解地理学科的价值, 懂得地理学科是一门有用的学科, 让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不断积累地理学的素养, 建立分析问题的地理思维。试题的意义在于提供问题情境, 是发展学习的平台与手段, 但不是唯一的方式。

2.在学科主干知识上反复学习, 夯实基础

高考不讲究知识的覆盖面, 而是知识抽样, 因此一轮复习要按照考点逐一“过筛子”, 但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枯燥无味, 偏离方向, 均衡着力, 在不重要的问题上耽搁时间。因此, 师生要在研究高考的基础上, 明确哪些知识点必须过关, 地理学科的主干知识是哪些, 如何突破等。整合对比研究连续三年的新课标卷, 命题都是围绕核心考点, 即地理学科的特色主干知识, 来考查能力。如:气候、地形、河流、植被、人口、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环境问题。自然地理考查主要集中在气候、地形、河流上, 人文地理主要集中在人口、工业和农业上, 特别是农业, 常围绕某一农产品进行主题式探究。知识是能力的载体, 没有知识的理解, 就没有能力的发展。另外, 复习应着力于对学科主干知识的理解。地理学科有一定量的知识需要记忆, 如掌握空间定位的一些控制点, 重要气候类型的成因、分布及特征, 区位分析的方法等, 这些知识是理解题意的条件。现在的试题更注重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以及在理解基础上的灵活应用。例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知识需要从应用的层面进行训练和理解。还有三圈环流内容, 不仅与前面热力环流知识相联系, 还是学习气候的基础。知识之间总是有着内在联系, 只有理解到位, 才能做到“温故知新”, 灵活运用知识。

3.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图, 培养读图信心

有些同学地理不好是因为惧怕地图, 这些同学惧怕地图是因为平时不看图。学习地理首先要战胜心理, 特别是改变原有学习认识, 有了信心, 就有方法。地图, 既是考试的载体, 又是学习的工具, 只有在平时学习中经常翻阅地图, 才能建立地理应用中的头脑地图。一方面要不断培养图感和读图意识, 另一方面要掌握各类图像的判读方法。我们不主张将图像图表作为一个大专题来研究, 而是应该将各类图像的突破分散在平时的学习中, 能力应该逐步培养, 绝不是一蹴而就的。

4.跟紧学科主体复习, 不断更新原有认知

现在高三正在进行一轮复习, 要充分认识其意义, 原有的知识可能是模棱两可的, 甚至是错误的, 一定要借此机会及时更新、纠正, 深化理解, 尤其要关注一些细节知识, 从近两年高考试题来看, 高考越来越注重细节考查了。一轮复习的目标是熟练掌握主干知识, 通过练习巩固新知, 另外还可以适当地根据考点选做部分高考题, 在一些重要的分析类问题上建立模型思路, 力求做一道题, 通一类题。二轮复习, 也不可大意, 要充分相信老师的整体安排, 切忌另起炉灶单打独斗, 一定要紧跟大班训练保证质量, 只有充分暴露自己的问题, 才能更好地推进复习, 真正提高能力。

5.备考中要侧重信息转化能力的培养

应对高考地理, 有两项能力特别重要:一是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二是描述和阐释问题的能力。第一项能力是思考的基础, 新情境问题是一定要将信息隐藏在材料之中的, 考生要根据问题需要选择材料, 并将有用信息转化为答案要点, 这一点有很多同学做不好, 审题不好, 信息被无视, 致使该得的分数得不到;第二项能力是思考的结果, 最终要以答案要点的形式反应在卷面上, 怎样描述问题, 怎样解释原因, 要使用哪些学科术语等, 都直接影响分数。有的考生虽然想表达这个意思, 但就是没有关键词, 分数得不到, 这就是表达不好造成的。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2

1、自然地理部分:地球运动原理、大气运动原理、水体运动原理、地壳物质循环原理。

主要考查方向:自然地理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自然地理基本原理的形成过程;自然地理对人类环境的影响

2、人文地理部分:以PRED为核心,考察人口、资源、环境、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策;以区位为核心的切入点,注重对城市区位、农业区位、工业区位、交通区位的考查;注重对区位要素的分析和理解;并且注重自然和人文等区位要素条件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

3、区域地理部分:要求学生胸怀祖国,面向世界;了解中国和世界主要区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特征;能够准确定位区域的大体位置,并能够以区域为载体;考查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对自然环境产生的影响,并能指出区域未来的发展方向及可能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应对。

4、选修内容仍然是自然灾害和旅游地理(有的省份考察环境保护)为考查重点,分数在10分左右。

自然灾害部分:考查常见灾害的成因、影响范围、特征及应对措施。

旅游地理部分:考查旅游资源、区位考法条件、资源保护、旅游的影响等相关知识点。

环境保护部分:考查各种环境问题的成因和对策,如酸雨,雾霾等。

学生应该选择自己最擅长,最有把握得高分的一道题选择作答。

第一,仍会以地图为载体考查学生的读图及分析能力

1.在综合题中,往往以某一个区域作为考查的切入点,考查自然和人文的相关知识。

建议考生在考前,以高考中常考的区域为出发点(比如日本),尝试着去分析该地区的纬度、大气环流、地形、洋流等因素如何影响气候,以及诸要素如何影响该地区的农业、工业、交通等;找出该地区未来发展方向,以及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且能够提出解决对策。千万要放弃“我要背住这个区域,背住那个区域”的想法,因为地理考试题很灵活,把区域放大,或者缩小,你所死记硬背的结论就将失去意义。

2.在选择题中,地理往往也会以各种图表的形式考查学生从图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可能包括:统计图(柱状图、饼状图、折线图、三角图等)、原理图、景观图等。

建议考生在考前把以往所有整理的图表再复习一遍,尤其注重曾经在图中没有读出的隐含信息,了解每种图表的表达信息的方法。

第二,继续结合热点区域及事件,侧重考察知识的迁移。

下面列出高考地理热点问题及可能出现的出题方式:

1、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可能考查对输入和输出地区的修建意义、三线工程的比较、以及修建的困难等。

2、大运河和丝绸之路申遗成功:可能考查对当地地理环境的影响,某地区旅游开发条件评价,海上丝绸之路和陆地丝绸之路的比较等。我国西北和中亚地区是今年的考试热点可能以新疆和中亚地区作为考查背景区域。

3、中巴铁路走廊:修建的意义,修建的困难,巴基斯坦地区的气候成因、农业特点、自然灾害等。

4、APEC蓝:可能考查雾霾的成因和对策。

5、尼泊尔地震:考查影响灾害损失的影响因素等。

6、港澳回归15周年:可能以东南沿海地区作为背景区域,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等。

7、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考查三农问题,分析某地农业区位,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及对策等。

8、最严环保法实施:考查环境保护内容,如大气污染、水污染等问题的成因和治理。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3

2008年高考文综地理考试大纲在考试形式、内容比例、题型、难易度比例等方面没有变化。这说明经过几年的考试改革,高考地理在能力要求、考试内容、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题型等方面已趋向成熟,考试要求趋向“稳中求变,变中求新”。在上述思想和原则的指导下,高考地理命题将依据考试本身的性质和地理学科评价目标,遵循考试大纲的要求,立足于本学科的研究内容和方法,强调对地理学习能力、地理思维过程及方法的考核,同时体现时代气息,鼓励创新思维。

二、2008年高考地理命题预测与模拟试题

命题思路1:加强对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

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和基本能力(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已经成为近年来地理高考的主题。对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是学科考核的基本内容和基本要求。地理学科的基本事实、规律、原理、观点、理论都是基本的学科主干知识。

对于2008年高考,同学们要关注以下地理主干知识的命题方向:(1)自然地理:①以地理图像为信息载体,考查自然地理的基本原理,突出对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能力的考查。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自然地理特征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突出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2)人文地理:①以设计新颖的地理图像、地理数据图表为信息载体,考查人文地理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突出对获取和分析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考查。②以区域为背景,考查人类活动的区位选择,分析评价区位条件及人地关系,突出对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体现考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3)区域地理:①以社会热点为命题背景,以区域为基础,考查学生创造性地解释和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②进行区位空间定位,再认区域内重要的地理事物。③提供区域地图或统计资料,分析地理特征,阐述地理规律,剖析地理成因。④根据区域环境特征,分析评价区域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自然灾害的分布、影响及防治措施,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活动的区位分析,等等)。

【模拟试题1】下图所示区域在南半球,弧线M为纬线,弧线N为晨昏线,阴影为黑夜;甲、乙两地所在经线的经度为120°E;甲地此时正午太阳高度为40°。读图回答(1)~(3)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

A.(120°E,20°S)B.(60°W,20°S)

C.(120°E,23°26′S)D.(60°W,23°26′S)

(2)若图中乙点此时的太阳高度是10°,则乙点的地理纬度和正午太阳高度分别为()

A.76°34′S36°52′B.80°S10°C.76°34′S10°D.80°S30°

(3)一架飞机自①地起飞,沿图中直线行驶至②地,其飞行方向是()

A.自西向东B.自东向西C.先东南后东北D.先东北后东南

解析:(1)根据晨昏线与M纬线相切于甲点可知,甲所在经线平分夜半球,因此甲点的地方时为0时,故太阳直射点所在经线与甲所在经线相对,其经度为60°W。甲的正午太阳高度为40°,且甲为出现极昼地区的最低纬度,其与直射点纬度之和为90°,假设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为Φ,则甲点的纬度为(90°-Φ),运用正午太阳高度角公式:90°-[(90°-Φ)-Φ]=40°,可得太阳直射点纬度Φ为20°。

(2)根据上题解析可知,甲地的纬度为(90°-20°),即70°S;甲在晨昏线上,甲地此时的太阳高度为0°,而乙地太阳高度为10°,由太阳高度的差值等于纬度差值可知,乙地的纬度为(70°+10°),即80°S。另外,据处于极昼地区的地点其正午太阳高度与0时太阳高度之和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纬线纬度的2倍可知,乙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2×20°-10°),即30°。

(3)纬线指示东西方向,从①地至②地东西方向一直向东。经线指示南北方向,南北方向分两步,从①地到甲地,飞机越来越接近M纬线即接近南极,所以先向南飞行;从甲地到②地,飞机越来越远离M纬线即远离南极,所以向北移动。

参考答案:(1)B (2)D (3)C

命题思路2:注重揭示地理学与社会经济、人文观念发展之间的联系

地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从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出发,中学地理教育不再停留于机械地介绍地理理论和阐述地理原理,而是密切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样使地理知识既富有时代气息,又具有实用价值。在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往往是正向的,即先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和原理后,再运用学到的东西解释实际问题,从而加深对所学知识、理论的认识。就综合能力考试而言,理论联系实际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互动的关系。试题往往由实际问题引出,再结合现实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具体问题进行设问,命题者既可以通过设置新的问题情境,要求考生在理解题目(了解实际)的基础上,做理论上的归纳、分析、解释,也可以给出一个或多个基本理论或原理,要求考生找出适用于该理论的实际问题。命题追求“学以致用”,不仅是对考生学习结果和学习思维过程的检测,也是对学习意义本身的深化,高考地理命题一贯以此为重要目标。

【模拟试题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08年1月20日上午6时,中央气象台发布暴雪橙色警报,至21日,宁陕晋鲁豫鄂苏皖等地将有大到暴雪。全国大部分客运列车、航班、长途汽车均或多或少受到雨雪天气的影响。

材料二 河南省近40年年雪灾站日数统计图

材料三 读下图,其中图甲为2008年初我国南方地区冻雨雪灾分布图,图乙为侵入我国南方地区的冷空气路径图。

(1)按照“积雪深度大于10厘米”或者“降雪大于10毫米且积雪深度大于或等于5厘米”作为雪灾标准,河南从20世纪八十年代中期为界,前20年与后20年出现雪灾的状况有何差异?以1985年为界,前后20年年雪灾站日数超过200的比较差值是多少?年雪灾站日数超过600的分别发生在哪两年?

(2)2008年初我国南方冻雨雪灾区的分布特点是___________,图甲中A地区灾害较轻,其原因是___________。

(3)对比图甲、图乙可知,这次影响我国南方地区冻雨雪灾的冷空气路径主要是_______(填图中数字序号),该路径先后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江南地区。这次灾害对该地区的_______、_______两大经济产业的影响最大,对_______、_______两大农作物的危害最大。

解析:根据河南省近40年的年雪灾站日数柱状图,通过前后20年的差异比较可知,后20年出现的雪灾站日数要多于前20年的雪灾站日数。另外,从1961年到2007年,以1985年为界,年雪灾站日数超过200的,1985年前有4年,此后有7年,故其前后20年的比较差值为3。还有,警报级别是根据颜色对人的视觉刺激大小来表示级别的高低,颜色从红到绿,对人的视觉刺激由强到弱,根据这个原则,警报级别也由红到蓝,绿色为解除,所以橙色级别高于黄色级别。弱:黄色警报;中等:橙色警报;强:红色警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由强降雪引起的道路积雪和结冰以及电线积冰对交通运输和电力设施所产生的不利影响也更加严重,灾害损失更大。大范围暴雪天气,造成道路严重积雪和结冰,使公路、民航及铁路运输全面受阻。高速公路全面关闭,机场取消航班,火车站一度陷入瘫痪,部分列车晚点过长,大雪对铁路的影响持续多日,波及全国大部分省市。应对冰雪和低温造成的影响和灾害,应提前制订应急预案,做好交通运输、电力供应、工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的保障工作。

参考答案:(1)前20年雪灾数少于后20年。 3。 1989和2001年。 (2)由福州至南宁一线向南北方向逐渐减轻 地处四川盆地,周围高山阻挡,冷空气不易侵入或势力较弱 (3)④ 准噶尔盆地 河西走廊 长江中下游平原交通运输业 电力工业 油料作物(油菜) 糖料作物(甘蔗)

命题思路3:紧扣地理学科的区域性和综合性特点,“区域”成为知识考查的载体

区域性、综合性两大地理学科的主要特点在近年的试题中有很好的体现。以特定区域出现的特殊地理事物作为命题的背景和载体,已是地理试题的一大特色。近年高考对地理事物空间辨认的要求越来越高,考查方式也多种多样,从高考命题趋势看,高考试题在区域空间定位上的难度不会降低,而且地图的细化会进一步加强、方式也更灵活,考生们一定要特别注意。

2008年的“区域类”高考试题会关注生态脆弱区、地缘政治敏感区、重大工程与国土整治实施地区、重大国际事件发生地区等,突出对考生空间定位能力、获取信息及分析能力的考查。在复习过程中,同学们要把高中系统地理知识与初中区域地理知识结合起来,注重把系统地理知识落实到一定的地理区域中去分析和解决问题。

【模拟试题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晋陕内蒙古区面积150多万平方千米,人口8 310多万。本区是中国重要的能源基地和畜牧业基地,也是中国自然环境脆弱、农牧业文化交错和土地退化最为严重的地区。

(1)比较图中Ⅰ类侵蚀区与Ⅱ类侵蚀区外力作用的主要差异及其原因。

(2)说明图中乙地区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3)分析图示地区土地退化对周围地区产生的负面影响。

(4)根据图示地区自然和人文资源的优势,简述你对该地区经济发展的设想。

解析:(1)Ⅰ类侵蚀区位于我国干旱与半干旱地区,气候干旱,以风力作用为主。Ⅱ类侵蚀区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比较严重。

(2)乙地区位于河套平原,以灌溉农业为主,被誉为“塞上江南”,但引水灌溉易形成次生盐渍化。

(3)图示地区土地退化主要表现为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

(4)该地区资源丰富,应以对矿产资源、草场资源的利用为主,此外该区域旅游资源也十分丰富。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4

1.试题构成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试题延续了2010年高考的风格, 难度适当 (0.62。数值越大, 难度越大, 下同) , 梯度和区分度较好, 符合广大考生的认知水平。试题结构如表一所示。

2.试题特点

(1) 看知识板块——重视基础, 突出主干, 全面覆盖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试题所考查的内容, 均在《考试大纲》规定范围内, 所考查考点不刁不偏, 基础性强。如第1题地质构造, 第4题省区简称, 第40 (2) 题植被类型, 第41 (1) 题河流流向等, 均是中学地理的常识。其中, 自然地理和中国地理试题所占分值比重高达50%, 可见基础知识在本试卷中的分量非常大。试题除对资源、灾害、农业区位与地域类型、地理信息技术等极少数内容没有涉及外, 其他必修和选修内容均已被覆盖。仅11道单选题和2道综合题, 就产生如此高的覆盖率, 可见命题者的匠心。另外, 试题在全面考查的同时, 更突出了主干知识和核心内容 (见表一) 。

(2) 看能力要求——考能力, 重规律、原理, 求理解运用

从表一的“‘能力要求’分布”栏中可以看出, 试题对《考试大纲》要求的四大能力进行了全面考查。几乎每道题都考查了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对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能力的考查主要体现在综合题中;考查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的试题不多, 但分值很高, 难度也最大。另外, 试题对变化规律和形成原理的考查力度很大。考查地理事物运动或变化过程的试题有:第3题城镇化过程、第6题暖锋过境期间的天气变化过程、第7题人口迁移变化过程、第9题土地生产力退化过程等。考查原因、影响因素、判断理由的试题有:第2题由河床淤积向冲刷转化的原因、第5题人均CO2排放量高的主要原因、第11题影响汽车服务业布局的主导因素、第40 (2) 题地中海气候的成因、第40 (4) 题工业布局的主要原因、第41 (1) (2) 题判断的理由等。

(3) 看题型设置——选择题独立设问, 综合题整体渗透

单选题中有5道题是独立成题的, 另6道题则分成3组, 分别根据同一则材料设2个题目, 不过前题答案对后题答案影响不大。41、42两道综合题则是以区域地理为背景, 综合考查了自然地理基础知识、人文地理要素、区域发展探究、选修地理要点等内容, 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综合题所考查的考点如表二所示, 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设问的渗透性、视角的整体性、高度综合等特点。

(4) 看信息呈现——语言简练, 图表简明, 图文并茂

试题中文字材料的字数少, 语言简练;图示有坐标统计图、区域示意图、剖面图、结构图各两幅, 共计8幅, 且图表信息简明, 易于读取。图文信息简洁则阅读量小, 可节约时间。

试题中的材料不是直接取自教材, 如第3、4、5、7、8题选用了较新的数据资料, 统计图表中的轴、线、点等都无法从教材中找到, 但又源于教材, 如第1题的图就与教材中的图很相似, 第10、11题的图很容易让考生想起教材中出现的钢铁、棉纺织生产链。试题利用新情境、新材料设问, 最终的落脚点都是中学地理主干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样有利于控制试题难度。

(5) 看答题和评分——弱化计算, 压缩书写量, 严扣要点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试题中的地理计算继续呈弱化趋势, 没有精算, 只有估算。如第3、4、7、40 (1) (3) 题, 它们强调的是对量变及其变化过程, 以及对规律的理解和推理, 而不是数学计算能力的强弱。即“计算”考得少, “思考”考得多;“结论”考得少, “过程”考得多;特殊解题技巧考得少, 大众性思维考得多。这是新高考的又一个特点。另外, 综合题答案的总字数很少, 只有192个字。从评分操作看, 改卷老师对答案要点扣得较严。如第40题, 第 (1) 小题要求回答首都, 答成图中的国家名肯定不给分。第 (2) 小题要求答出植被, 若答成“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则无分。第 (4) (5) 两小题分别为6分、8分, 答案分别给出4点、5点, 考生只需答对3点、4点即可得满分。在评分时, 所给答案的前2点、3点为必答, 紧扣标准答案, 其他再多的合理答案也只能得另外的2分。

二、备考策略

1.重基础, 抓主干

所谓基础, 从微观上看, 即地理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核心地图及插图、重要空间等;从宏观上看, 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的基础, 高中地理必修一、二是必修三和选修的基础。高考题对知识和能力的覆盖率高, 基础复习不能缺漏。应该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考生在复习时应注意不做难题怪题, 不钻牛角尖, 抓住主干 (各章节中最主要的核心内容) 。

2.重原理, 抓过程

高考不是考对教材的记忆, 而是考四大能力。考生在复习中要高度重视对地理事物变化规律和形成过程的理解。如懂得等值线的形成原理, 划分时区, 区分整体性和地域分异, 分析工、农、商业以及交通等的区位, 寻找环境污染产生的原因及其治理措施, 明白区域生态建设、资源利用、经济发展、区间协调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等。考生在复习中要踏实学习, 真正理解并且还可说、画、演示出各种演变过程。如地球运动及其意义, 大气环流, 气候成因, 洋流运动, 地壳物质循环, 内、外力作用过程, 自然灾害的形成、分布、危害和减灾措施等。

3.重图表, 抓读取

图表是高考试题的重要表现形式, 其作用是承载有用信息、设置问题情境、表现区域特征等。 重视并善解图表是备考的重要举措。

考生在学习和备考中, 一是学活教材原图。如能懂图、说图、原绘、加绘 (如在中图版地理教材的诺特斯特人口发展模式图中加绘自然增长率、总人口变化曲线) 、改绘 (变换坐标、改变数据、增减要素) 、简绘、自绘 (根据教材中的文字绘成简图) 等。二是总结各类图表。如区域地图、示意图、剖面图、景观图、等值线图等。三是运用各种图表。即读图例、注记, 看坐标、表头, 析箭头、数据, 观分布、变化。四是调用知识思考并解答试题。

4.重案例, 抓整合

用案例来设置情境和问题, 是高考试题的突出特色。考生在复习中要重案例, 抓整合。一是析透教材案例。对“阅读”“活动”“探索”“问题研究”“案例”等主动展开讨论、辨析、质疑, 从中学会分析方法, 提取内在规律, 实现能力迁移。二是整合区域案例。考生在备考复习后期, 要多以具有典型性或代表性的区域为背景, 整合区域内的各类地理要素、特征、问题, 并探究实现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如黄土高原, 可整合位置、地形、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特征, 工农业类型及其分布等经济特征, 以及水土流失成因、危害及治理, 煤炭开采、利用及产业转型, 人口分布、迁移等。

5.重表达, 抓“问点”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试题总体难度不大 (0.62) , 选择题难度更小, 拉开考生分数差距的主要在于综合题, 尤其是简答题。审准题意, 抓准“问点”, 读准信息, 精准表达, 是得高分的关键。“问点”就是题目要求考生回答的直接问题或核心观点。如第40 (2) (3) 题最后一空的“问点”分别是植被类型、污染大小比较, 而不是具体植物、具体污染分析。第40 (5) 题的“问点”是区域均衡发展。

综合题主要有两类题型:填空、简答。对于填空题的把握:一是答案多为词、词组或短语。二是填入答案后再读题, 应该是通顺的, 无语法和逻辑错误。

2011年高考广东文综卷地理简答题, 主要考原因和措施两类问题。做简答题时:一是写出序号, 分清层次。如第41 (3) 题, 答成“土地退化、土地沙漠化”有分, 而答成“土地荒漠化、土地盐碱化”不给分。后者层次不清。二是主要答案放在前面, 尽量多答要点。三是突出核心词。如第41 (1) (4) 答案中的 “没有流入海洋”“节水”“调整农业结构”。四是运用地理术语, 避免口语和空话。如第41 (4) 题答出“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不给分, 因太空泛, 不具体。五是对成因和规律的分析要按前因后果的顺序作答。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5

高中地理必背知识点归纳总结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

(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

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

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

①昼夜更替

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

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13、时间计算:所求时间=已知时间±区时差+?途中时间

14、时区=经度/15°(若不整除,则四舍五入)?区时差=时区差

15、世界时:以本初子午线(0°)时间为标准时,也称为格林尼治时间,也是零时区的区时。?

16、日期分割:零点经线往东至日界线(180°)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线为“昨天”。?

17、日界线:自西向东越过日界线(不完全经过180°经线)日期减一天,自东向西越过日期加一天。

18、卫星发射基地的区位选择:

自然因素

①气象条件需要天气晴朗?

②地球自转的初速度:取决於纬度和地势?

③地形平坦开阔;?

人文因素(地广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国防安全需要)。

①太原:技术力量强;

②酒泉:大陆性气候,晴天多;?

③西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

④海南文昌:纬度低,发射初速度大;海运便利。

19、对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

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

③天气复杂多变。?

20、平流层的特点:

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

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21、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2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23、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强;?我国太阳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24、大气的保温效应:强烈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并通过大气逆辐射把热量还给地面。

25、气温与天气:白天多云,气温不高(云层反射作用强);夜晚多云,气温较高(大气逆辐射强)。?

26、气温的垂直分布:对流层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27、气温的水准分布:

①纬度分布:纬度越高,气温越低,我国热量最丰富的地区:海南岛?

②海陆分布:夏季陆地>海洋,冬季海洋>陆地;

③气温高的地方,等温线向高纬凸出,反之,气温低的地方,等温线向低纬凸出。

28、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29、季风环流:海陆热力差异使亚洲、太平洋中心随季节变化而变化的情况:?夏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低压,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压;?冬季:亚洲大陆上形成亚洲高压,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30、气候类型

①热带的四种气候类型:各月均温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气候类型差异较大?

热带雨林气候(常年受赤道低压影响,终年高温多雨)

热带沙漠气候(常年受副高或来自陆地的信风影响,终年高温少雨)

热带季风气候(南亚地区,冬季盛行东北风,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风,6--9月为雨季)

热带草原气候(赤道低压移来时,是湿季,信风移来时为旱季,农业活动在雨季播种,旱季收割)?

②亚热带气候类型:冬季最冷月均温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两种气候类型:?

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纬30°——40°大陆的西岸,位置在西风带和副高之间,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乾燥

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偏北风--低温少雨,夏季--夏季风--高温多雨。?

③温带气候类型:除海洋性气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温以0℃以下。?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在南北纬40°--60°大陆西岸(地中海气候高纬一侧),终年受西风控制,终年温和多雨

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北纬35°--55°大陆东岸(亚热带季风的高纬一侧),受冬季风影响,寒冷乾燥,受夏季风影响,高温多雨。

温带大陆性气候:全年受大陆性气团控制,日较差大、年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

地理高考答题技巧:地理特征描述类

1.答题模板

①地形特征=地形类型及其分布+地势起伏、海拔高低+特殊地貌(如沙漠广布、海岸线曲折等)。

②气候特征=气温(气温高低、日较差和年较差)+降水(总量、季节或年际变化)+水热组合(如雨热同期)。

③水文特征=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结冰期(凌汛)+落差+流速。

④水系特征=流向+流程+流域面积+支流多少+河网密度+河道深浅(弯曲、宽窄)+水系形状。

⑤地表环境特征=地形地貌+气候(湿、热、冷、干)+植被状况+水系(河湖多少及其突出特征)。

2.答题技巧

①把握描述方向和角度。明确描述的方向,即描述的对象在哪里、是什么。其次是确定描述的角度,即从哪些方面来概括,确保要点全面无遗漏。②看图说话,读表归纳。从图表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将文字与图表材料有机结合,以获得完整的地理特征信息。对图表信息进行归纳、概括,结合问题进行必要的取舍,确保主次分明、重点突出。

③正确表达,描述规范。用规范的地理术语来表达,关键词要准确。组织答案时,要点要全、话要短,先主后次,层次分明。

地理原因分析类

1.答题模板

①地形成因=内力作用+外力作用。

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褶皱、断层)的角度分析;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流水、风、海浪、冰川等),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侵蚀、搬运、沉积作用等)。

②气候类成因=太阳辐射(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气压带、风带及季风环流)+下垫面(地形、海陆、洋流)。

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决定下的太阳辐射和大气环流是气温和降水特点的决定因素,局部地区气温和降水发生改变是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下垫面因素影响的结果。

③“水环境”成因=气候+地形+植被。

地形影响河流流向、流域面积、水系形状;气候决定河流的流量及其季节变化,汛期长短,有无结冰期及结冰期长短;流域内的植被状况影响河流的含沙量,以及径流调节的季节变化。

④生态环境问题成因=自然原因(地形、气候、土壤、水文和植被)+人为原因(侧重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⑤自然灾害成因=天(气象、气候、常见天气系统)+地(地形、地质、地貌、植被等)+人(不合理的人类活动)。

2.答题技巧

①明确考查方向:是分析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自然原因侧重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人为原因则要突出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②理清因果联系:要清楚重要地理要素的组成因素,并理解这些因素与相关地理要素之间“因”与“果”的联系。

③多角度综合分析:依托宏观或微观的区域地图,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和“人地关系”等内容进行多角度综合分析,以突出主导因素的影响。

④由果溯因仔细描述:首先弄清题中已知信息与所设问题的内在联系,由果溯因搭建思维线索;最后再由因到果,正向综合形成答案。

关于考场小技巧:

1.临进考场前,最好不要与同学扎堆,以免紧张情绪相互蔓延,你可以独自静处一会儿,在允许的情况下提前15-20分钟进入考场,看一看考场四周,熟悉一下环境,如果有认识的同学,可打招呼以放松心态。

2.坐在座位上,尽快进入角色;不再考虑成败、得失;文具摆好,眼镜摘下擦一擦,把这些动作权当考前稳定情绪的“心灵体操”,提醒自己做到保持静心、增强信心、做题专心、考试细心。

3.拿到试卷5分钟内一般不允许答题,可以对试卷作整体观察,看看这份试卷的名称是否正确、共多少页、页码顺序有无错误、每一页卷面是否清晰、完整,同时听好监考老师的要求(有时监考老师还会宣读更正错误试题)。

浅析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解题技巧 篇6

关键词:高考;地理;文综;解题技巧

地理是对自然、人类以及社会的综合考察,在对地理的学习中学生通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模式,不利于对现实情况的灵活变动及问题的解决。为了加强学生的综合能力,增加试题考察的实用性以及实效性,高考地理试题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在高考地理文综试卷中,主要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大类,选择题则以单项选择题为主,而非选择题多为综合题,且占有较大的比重,其试题模式也越来越开放化,只有更好的掌握高考试题的命题规律以及考察方向,才能对学生的学习有所帮助,探求更好的解题技巧【1】。

1.选择题解题技巧分析

高考地理文综试题的选择题多以单项选择题为主,部分省市在自主命题的试卷中才出现了多项选择的模式。本文主要针对单项选择题进行相关解题技巧的探讨研究。首先,看题目,地理文综卷的选择题多以材料为主,根据题目对下述几个选择题进行解答,同一材料下的选择题具有较大的关联性,一般具有前后呼应的关系。部分题目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例如地理数据统计图表、一些坐标或符号等。在一些地图中,通常会给出相应的经纬度、山脉走向、高度、行政区域、河流或铁路线等信息,在初步的数据信息下,学生可建立一定的空间概念,进而与相关的知识点结合,最终找到与题目相关性较高的答案【2】。其次,审题目,审题时需要先对每一题目的题干进行阅读及了解,再有目的性的阅读材料,准确并快速捕捉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养成良好的习惯,在读材料的过程中可以将重点信息用线画出,例如涉及到地点、时间以及方向的相关信息。此外,还需要养成正确的答题思路。平常积累的知识点较散,而试题则是对某一方面进行考察评估,此时,在审题后需要学生从平常所学中提取出所有相关知识点,快速对接到相关度最高的知识点,通过层层推理以及判断来达到较高的答题准确率。

根据多年高考地理文综试题,本文总结出以下几种解题技巧:

1.1以材料为主

高考试卷通常是由多个出题人经再三思量而出的题目,在材料的选择上通常比较考究,每一个题目均与材料有较大的关联性。每一个图文材料均有较大的深意,解题时均不可忽略。同时,也不可避免会出现一些干扰信息,必须注意关键信息的把握,细心从材料中筛选有用的信息。

1.2排除法

排除法是单项选择题常用的解题方法,在一些考察记忆类的题目中应用较为广泛,尤其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布以及特征等题目中。有些题目在选择时可直接看出,而有些题目则存在一些干扰项,无法直接选出。此时,则需要对明显不正确的题目首先排除,尤其是看起来叙述完整性有所缺陷,或明显荒诞的答案选项进行排除。同时,部分题目中会出现了十分肯定的用语,例如一定、肯定、都、全部等字眼,此类选项大多为错误干扰项【3】。

1.3从答案入手

由于选择题为单项选择,因此,也可从答案入手进行逻辑分析。若A选项正确的情况下,B选项也正确,则表示这两个选项均错误,可直接排除,进一步提高选择的准确率【4】。

1.4答案肯定时采用直选法

选择题答题时多凭第一感觉选择选项,而据相关研究表明,第一感觉答题的准确率的确较高,在对某一答案具有较高的准确性时,不需过多停留,快速并直接的选择答案,避免耽误更多的时间。而在返回检查时,尽量不要轻易对原来的选项进行改动。

1.5答案迟疑时关注题干要求

若所有选项的答案均认为正确,而此时则需要考虑答案与题干的相关程度。仔细阅读题干,分析题干的要求,若与题干的相关度较低,即使叙述正确,也不可进行选择。

2.非选择题解题技巧分析

非选择题部分是高考地理文综试卷的主要部分,且随着开放性的加强,对学生扩散性思维以及知识点掌握度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进行综合体的解答时,不仅会考察到学生对地理知识点的掌握,还对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严谨性等进行了考察。只有探究出综合体的答题技巧,才能更好的应对高考试题,做到条理清晰、简明扼要、直击要点【5】。

2.1综合体解题技巧

①对图文材料进行仔细审查

大部分地理文综试卷的37题为图表材料解答题。通常有统计图以及叠加图两种形式,此类题目的题干信息相对丰富以及复杂,需要对其进行仔细审查,正确的解读图形资料并使其与文字材料相呼应。在进行统计图表的解读时,通常可知其以表格以及饼状图的形式为主,解读时需要明确分组以及主要的统计要素,对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分析,比较各种要素之间的变化。而叠加图通常具有“区域+示意图”、“区域+等值线图”。解读时首先需要对图形的背景条件进行分析辨别,即找出图形所处的具体区域。进而读取图例以及图名,找到关键信息。等值线也是叠加图中的重要信息,在对等值线进行解读时首先需要观察其走向及趋势,了解等值线的含义,观察局部弯曲区或闭合区的变化。在解读图形的同时,还需要对文字进行详细分析。许多重要的信息均隐藏在其中,特别注意文字中涉及到时间、地点以及事件的相关信息。

②构建解题的思维导图

部分综合体的信息过多,学生在解题时容易混乱,无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有条不紊的分析,为了使得解题思路更具逻辑性,更加合理及规范,可通过构建思维导图或者列模板的形式进行分析。例如地理试题:据表4归纳的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地理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在该题的解答中,可以依据思维导图的模型进行分析,分别对比城镇用地结构的变化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如图1所示【6】。

③明确答题规范

在答题时一定要注意表述准确、简明扼要、叙述完整、字迹工整。同时,还需要有清晰的解题步骤及思路,用语规范,减少不必要的丢分。

2.2例题分析

例如:看图表并回答:泛亚铁路(新加坡至昆明)将是联系东盟和中国的重要通道,其中,新加坡一吉隆坡一曼谷的已有铁路为共用段,自曼谷至昆明的待建铁路有东、中、西三个

该题的问题主要是对铁路交通线进行区位因素分析,通过上述图表可知,东线经过的城市最多,且铁路总线也较长,但不需要进行大量的新建铁路施工。从图1中也可以分析到,东线经过区域多为平原,且经过区域通常在沿海地区,具有较好的经济基础,人口密度也相对较大。因此,在解答时可总结为:运营里程长;利用现有铁路长,需新建铁路短的优势;铁路主要经过平原;所经地区人口较稠密,城市多,经济相对发达。

参考文献:

[1]魏欣欣.浅谈高考地理文综题解题技巧[J].中国校外教育(基教版),2012,(2):120.

[2]杨芳.浅谈高考地理综合题的解题技巧[J].新课程·中学,2013,(5):109-109.

[3]强锦江.新课改高考地理选择题试题类型与解题技巧[J].校园英语(上旬),2014,(4):35-35.

[4]袁信涛.高考地理图文资料题的解题技巧[J].中学政史地(高中文综),2014,(1):82-84.

[5]秦毓军.把握窍门,技能拔尖--高中地理解题技巧培养之我见[J].考试周刊,2014,(70):134-134,135.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7

一、试卷结构走向分析

三年来文综政治部分均由12道选择题和两道非选择题 (共5个设问) 组成, 其结构可从模块和题型两个角度统计如下 (见表1) 。

结论一:从横向看, 政治部分的命题遵循样卷、尊重样卷

通过对每年的高考试卷与当年《考试说明》中提供的参考卷进行横向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2009、2010和2011三年的高考试卷中, 无论是题型分布, 还是各个模块的题量分布, 均与当年的参考试卷高度一致。因此, 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浙江文综政治部分的命题是严格遵循样卷、充分尊重样卷的结构的。

为此, 我们在备考复习过程中, 应切实增强对参考卷的研究意识和研究力度。另外, 作为《考试说明》的一个部分, 参考卷的参考性和权威性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考试说明》的权威性和重要性, 提醒我们在复习备考中一定要认真研读、充分利用《考试说明》, 以提高复习备考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结论二:从纵向看, 政治部分的命题稳中有变、变中出新

通过对三年来文综政治部分的纵向比较, 我们可以发现, 无论在试卷结构还是命题风格方面, 均保持了相对稳定, 但也能从中窥探出命题者在求变求新方面所作的努力和尝试。试卷结构方面的明显变化主要有两个:一是选择题部分, 2009和2010年均设有的一则材料下设置两个题目的“题组式”试题, 在2011年的试卷中消失了。二是非选择题部分, 2009年高考卷中没有的辨析题在2010年出现了, 且在2011年得到了加强;2009年高考中各个模块均有一个主观题设问, 但在2010年以后,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部分的主观题没有了, 同时选择题有所增加;而经济生活的主观题设问由原来的一个调整为两个, 同时选择题有所减少。

试卷结构上出现的各种变化绝非偶然, 每一处变化的背后都蕴涵着命题者的思考与思索。我们研究高考, 就要对其中的变化进行换位思考, 努力还原命题者的思路和意图。如何增强学生的应变能力, 历来是备考复习的一个重点。夯实基础, 以不变应万变, 这是一种选择;如何收集新信息、创设新情景、探索新题型、拓展新变化, 提升学生以变应变的能力, 更是一种教学的智慧和功力。

二、考点分布走向分析

三年来浙江文综卷政治试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在各模块、单元或专题的分布情况, 大致统计如下 (见表2) 。

结论三:政治部分的命题力求“点”与“面”的协调

文综政治部分只有12个选择题和两个非选择题 (5个设问) , 浙江《考试说明》所列的2011年的文综政治考点虽比2010年有所下降, 但仍多达219个。因此, 如何处理“点”与“面”的关系, 使考点的覆盖面尽量大一点、平衡一些, 对命题者而言是一种挑战。上表可见, 2009年的试卷覆盖了其中的15个部分, 2010和2011年的试卷各覆盖了其中的14个部分, 覆盖的面非常高。

结论四:政治部分的命题存在“热”与“冷”的差异

尽管政治部分的覆盖面非常高, 但从统计中仍然可以看出其中明显存在“冷”与“热”的差异。宏观方面:经济生活第一、二单元, 政治生活第二单元, 文化生活第一、二单元, 生活与哲学第二、三、四单元,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第二、四专题等, 在三年来的高考中均有涉及;但文化生活第三单元, 生活与哲学第一单元, 以及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第四单元 (2009年高考有的世贸组织考点现已删除) 在三年来的高考中均无题目。微观方面:政治生活中政府的职能和责任、文化生活中文化对人的影响、文化的交流与传播, 生活与哲学中的联系观、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中的美国等, 在前三年高考中均有体现;但同时又有大量的其他考点在三年的高考中未曾涉及。

如果说结论三中“点”与“面”的关系问题比较笼统, 那么结论四涉及的“热”与“冷”的问题, 则是非常具体的。对于考试说明中的考点特别是高频考点, 我们所要研究的不是会不会再考的问题, 而是如何考的问题。对冷门考点, 我们也要重视:以前未考到的点, 在接下去的考试中出现的机率会否更大呢?因为考点虽然有热与冷的差异, 但绝无考与不考的区别。从2011年的考题看, 冷门考点备受命题者关注, 像信用卡这一知识, 以往并不是热点, 但却赫然出现在了2011年的浙江文综卷中。

三、试卷长度走向分析

试卷长度是试卷评价的一个重要依据。下面是笔者对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部分的长度统计 (见表3) 。其中选择题部分各有一幅漫画未计字数, 非选择题部分2010年和2011年各有一张柱状图未计字数。

结论五:政治部分的命题十分重视对试卷长度的控制

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部分的长度是逐渐缩短的:试卷长度从2900余字缩短到2400余字, 其中选择题从1900余字缩短到1600余字, 非选择题从1000余字缩短为700余字。虽然我们不能肯定2012年的试卷长度一定会更短, 但命题者十分重视对试卷长度的控制这一点不容置疑。至于浙江文综政治主观题答案, 长度基本保持稳定。

对试卷长度的有效控制, 表面看涉及的是试题语言表述的简洁性和考生的阅读量, 实质上关系到试题信息密度的增加和思维含量的提高, 试卷长度的缩短意味着对考生能力特别是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的要求提高了。

四、选择题命题走向分析

对选择题的分析, 可从很多方面展开。笔者仅从选择题的题肢类型和取材特点两个角度对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选择题作统计 (见表4) 。

从上述统计中, 我们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结论六:政治选择题中组合选择题比重一直较大

从题肢的角度, 政治选择题可分为独立选项选择题和组合选项选择题两大类。浙江文综政治选择题中组合选择题的比重一直较大:2009、2010和2011年中组合选项的选择题分别达到了8个、7个和6个。其中, 除了2009年和2010年各有一题为三项组合的选择题, 其余19题均为两项组合的选择题。

相对而言, 组合式选择题的难度更大, 区分度更高, 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当然也更高。在选择题的命题中, 极易出现容易题大家都对、难题大家都错的现象, 使试题的区分度得不到保证。浙江文综政治选择题中组合式选择题的大量存在,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命题者希望选择题保持较高难度和较大区分度的这一意图, 应引起我们的重视。

结论七:政治选择题在命题取材上坚持冷热并重

从三年的命题情况来看, 浙江文综政治选择题在取材上一直坚持冷热并重, 其中不以热点问题为材料的试题占了很大比重, 三年分别为6个、5个和7个。如2009年第24题、2010年第33题和第34题、2011年第24、34和35题, 均以课本基础知识直接入题;2009年、2010年和2011年的第30题, 均以漫画作为材料;2009年第28、29、31题, 2010年第31题, 均以历史或与历史有关的素材作为命题材料;2009年第32题, 2011年第27、28题等, 均从科普、考古方面的素材切入;2009年第27题、2010年第26题的材料则是假设的。

选择题命题取材上的冷热并重, 既能丰富政治试题的内涵、提高政治试题的厚度, 避免取材上的单一性和浅薄性;又能增加命题取材上的选择性和灵活性, 命制出更高质量的试题。同时, 对平时的教学也会产生一种良好的导向作用。

五、非选择题命题走向分析

两道大题五个设问, 共52分, 其中第40题为两个设问, 第41题为三个设问, 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非选择题均保持了这一命题框架。

结论八:政治非选择题在命题选材上聚焦热点

与选择题不同, 浙江文综政治非选择题取材完全聚焦热点:2009年第40题聚焦的是国际金融危机、贸易保护主义等热点, 第41题聚焦的是新农村建设和大学生就业问题;2010年第40题是对规范地方政府行政裁量权的思考, 第41题则是对浙江建设新农村、统筹城乡发展的分析;2011年第40题以动漫大片《田螺遗梦》入题, 反映的是文化产业的发展, 第41题则从用工荒、协调区域发展的角度切入, 使“迎着热点上”这一政治学科的命题特点表露无遗。

非选择题的这一命题特点, 启示我们:在政治学科的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理论联系实际, 打通课内知识与社会生活之间的联系。现在的社会, 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而备考复习的时间有限, 光靠高三的备考复习显然不能解决这一问题, 必须从高一抓起, 引导学生养成关心时政的习惯。

结论九:政治非选择题的设问紧扣材料、知识指向明确

设问紧扣材料、知识指向明确, 是三年来浙江文综政治非选择题命制中的两个鲜明特点。就设问紧扣材料而言, 15个非选择题设问中, 直接出现“结合材料”“指出图、表信息”等字样的设问占了9个;其余6个虽无此类字眼出现, 但实际上都在设问中规定了这一要求, 如“给乡村带来的变化”“做法”“对该观点进行评析”“创作过程”“三位同学的观点”“面对‘用工荒’”等, 都要求考生到材料中去寻找答案。就知识指向明确而言, 15个设问中, 除了2010年和2011年第41题的第1问 (这两个设问实际上是要求学生分析材料, 并无课本知识的直接对应) , 其余13个设问均明确规定了知识范围, 其中有9个设问更是具体指明了所要考查的知识点或知识块。

政治非选择题答题的基本要求是“问什么答什么”, 其中蕴涵两层意思。一是“有什么答什么”:既然设问紧扣材料, 考生在答题时就应回到材料中去提取相关信息, 并把相关信息转换成课本语言。这就要求考生具有较高的阅读材料、提取信息并进而根据信息调用相关知识的能力。二是“要什么答什么”:既然非选择题在设问中已给出了明确的知识指向, 考生在答题时只要从自己的知识贮备中调用这些知识即可。设问中知识指向明确, 看起来是降低了试题的难度, 但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掌握具体的考点知识, 而且还要把具体的考点知识“上挂”到整个知识的大系统当中去, 构建起清晰的知识体系。否则只能是答到哪里算哪里, 全面性和条理性大受影响。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8

一、注重基础考查, 凸现学科主干

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注重以考查核心主干知识为主, 突出对基础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灵活运用。整份试卷中, 考查的《经济生活》主干知识有价格与价值的关系、价格与供求的关系、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公司经营与发展等;考查的《政治生活》主干知识有政府职能、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等;考查的《生活与哲学》主干知识有意识的能动作用、量变与质变、矛盾的对立统一、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群众观点、认识与实践的关系、真理的反复性无限性等;考查的《文化生活》主干知识有文化与生活、文化的多样性等;考查的《国家与国际组织》主干知识有英国的议会君主制、美国的联邦制、三权分立制、政党制度、联合国等。

【例1】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第25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逐渐完善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如2000年到2012年, 国有和集体工业企业资产从5.70万亿元增加到10.61万亿元, 私营工业企业资产从0.39万亿元增加到15.25万亿元。这说明1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地位相同、相互促进;2非公有制经济已成为我国经济的主体;3应继续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4应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 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

A.12B.34C.13D.24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各种所有制经济的地位、关系及我国目前对待基本经济制度的态度。这些知识属于本学科中最基础、最主干的知识。掌握这些基础知识, 解题时就能轻松排除错误说法, 选出正确答案。

除了选择题, 主观题在命制中也大量地以设问具体、方向明确的形式考查了主干知识。如第40题 (2) 运用公司经营与发展知识, 简述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12分) (3) 结合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 根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 阐述公民在“五水共治”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12分) 第41题 (1) 结合材料, 说明美食的创造是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过程。 (10分) 只要学生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 解答这些题得到基本分并不难。

【启示】知识是基础。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没有知识目标作为载体, 能力目标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就成了无源之水。“注重基础, 主干知识重点考查”是近几年来浙江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共同特点和发展趋势, 可以预见, 未来几年浙江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也必将继续坚持这一特点和方向。因此, 我们在教学中要注意夯实学科基础, 抓牢主干知识, 具体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回避“偏”“难”, 突出基础、主干。不管是上新课还是复习备考, 要回避那些过偏、过难、过繁、过怪的知识, 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基础知识上, 提高学习和复习的效率。二是细读课本, 理解基础。在新课教学和一轮复习中要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阅读课文, 不跳跃、不遗漏、全覆盖、多层面地理解课文, 真正做到打实基础。三是抓牢主干, 构建体系。复习中引导学生以主干知识为主线, 动手构建思维导图, 并通过组内、组际乃至全班交流展示的方式予以完善, 深化理解。四是适当训练, 筑牢基础。教学中可通过默写、竞赛、抢答等方式, 培养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发散的思维能力。

以《文化生活》第二单元为例, 复习时笔者就引导学生围绕本单元的中心词“文化发展”, 从“横向———文化传播”“纵向———文化继承”以及在此基础上的“文化创新”三个角度展开思考, 构建起本单元的知识结构 (如图1) 。

笔者让学生把知识体系用投影方式展示出来, 并阐释了构建思路, 鼓励学生各抒己见, 提出修改意见。最后, 师生共同努力构建了新的知识结构 (见图2) 。

经过上述“构建—探讨—重构”的过程, 学生不仅熟练地掌握了基础知识、主干知识, 同时也提升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可谓一举多得。

二、坚持能力立意, 凸现课改理念

考试大纲 (文科·课程标准实验版) 明确规定了政治学科的考核目标和要求: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试题遵循“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 注重考查知识的综合应用。

【例2】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0题第2问

材料三:从再生造纸起家的B集团, 遵循国家产业导向, 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处理及相关产业上, 十年来投入10多亿资金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形成了一整套独特的工艺技术和配套设备, 破解了污泥干化处置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 实现了华丽转身。如今, B集团不仅经济效益良好, 而且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得到社会认可。

运用公司经营与发展知识, 简述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12分)

本题通过B集团的华丽转身这一情境考查了公司经营与发展的主干知识, 难度适中, 但要取得高分, 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能力。首先, 品读题干, 获取三层信息:第一层是“B集团遵循国家产业导向, 把发展战略重心放到污水污泥处理及相关产业上”;第二层是“B集团投入资金对技术难题进行攻关, 破解了污泥干化处置这一世界性技术难题,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层是“B集团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为当地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得到社会认可”。其次, 调动“公司经营与发展”的四方面知识, 一是公司要成功必须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二是公司必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依靠科技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三是公司必须勇于承担社会责任, 努力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四是公司必须诚信经营, 树立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最后, 在前述基础上完成对问题的描述和论证。

【启示】本题有效地发挥了高考的选拔性功能, 为那些基础知识牢固且分析力强的学生施展才华提供了空间。试题在命制中围绕某个主题大量引入课外材料构建情境, 其中既包含着回答问题所需要的信息, 有时出于叙事完整性考虑也会把某些与主题相关性不强的信息选入, 需要考生在通读、理解后, 对试题所含信息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甚至是去伪存真的筛选和整理, 以提取有效信息, 并根据设问调用相关知识。为此, 教师要仔细研究考核目标与要求, 复习中坚持“考核目标”的能力立意, 并通过典型试题特别是近年的高考真题的讲解和练习, 化抽象为具体, 从如何审题、获取和解读材料、组织答案等方面入手, 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

例如, 笔者在复习《文化生活》第十课时, 选取了2012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0题的第 (1) 题来具体实施学生综合解题能力的培养。

近年来, W村在村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同时, 开展了群众性的“一碑两谱五星”乡村文化创建活动。所谓“一碑”, 即树立一座精神丰碑, 主要收集本村先辈在革命战争时期的英雄事迹;“两谱”, 即撰写时代风范谱、尊老爱幼谱, 主要收录在乡村发展、家庭邻里关系中的先进典型;“五星”, 即创评“读书、创业、诚信、法纪、勤俭”等五项星级文明户。村民们以极大热情参与了这一活动, 讲身边事, 树身边人, 自评自荐, 互评互荐, 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1) 结合材料, 运用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的有关知识, 说明该村开展“一碑两谱五星”活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10分)

本题综合考查了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及论证问题的能力。基于此, 笔者通过下表引导学生从“二审”入手———审设问、审材料, 获取和解读信息, 培养综合解题能力。

通过以上“二审”, 学生轻松地找到了材料与教材的链接点:“一碑”体现了思想道德建设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两谱”主要体现了社会主义荣辱观, “五星”主要体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统一, 顺利地解答了本题。

三、渗透价值观考查, 凸现德育功能

选材注重文化内涵, 充分挖掘材料自身的教育价值, 多年来已成为政治高考试题的一大特色。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政治试题在渗透价值观考查、凸现德育功能方面也做得很好, 有效地突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引领, 实现了思想政治学科的德育课程功能。

【例3】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第27题

古语云:善不积不足以成名, 恶不积不足以灭身。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有

1善与恶相互对立2善与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成名、灭身各有相应的量变前提4善、恶的积累必导致相应的质变

A.12B.34 C.13 D.24

本题以古语为材料, 从知识角度考查了《生活与哲学》中的对立统一观点、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从能力角度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进行分析和判断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引导考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不仅要区分善恶, 更要学会积善, 积累正能量, 培养脚踏实地、从点滴做起的良好习惯。

【启示】高中政治学科作为一门帮助学生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思想政治素质基础的课程, 是否达成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就是其中的关键检验标准。因此, 不论是上新课还是高考复习备战, 教师都要引导学生从三维目标的高度认识学习本学科的意义, 高度关注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情况。如2013年浙江省高考文综第28题。

社会发展犹如列车前行, 需要正能量的驱动, 而正能量的积聚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微贡献”。这告诉我们

A.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 个人价值的实现离不开社会提供的条件

B.社会是个人组成的社会, 社会发展离不开个人的付出

C.只有正确的价值观才对社会和人生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D.只有正确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自我价值

通过类似的习题练习, 不仅使学生巩固了基础知识, 提升了能力, 更培养了热爱集体、奉献社会、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中华美德, 实现政治学科的德育功能。

四、直击社会热点, 展现地方特色

联系时政热点尤其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时政热点, 是政治学科的突出特色和课堂教学素材的重要来源。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无论是选择题, 还是主观题, 都紧扣时代脉搏, 以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 创设具有地方特色的问题情境, 体现出学以致用的学科特点。

【例4】2014年浙江高考文综第40题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自2013年末以来, 浙江全面展开“五水共治”。

材料一:

2006~2012年浙江省废水排放情况 (图略)

2006~2012年浙江省生产总值 (亿元) (表略)

材料二: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战略决策后, 各级政府按照“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的要求, 投入人力物力展开了“五水共治”攻坚战。企业家、学者、居民、志愿者纷纷献计献策并以实际行动积极参与。

材料三:详见例2, 此处省略。

(1) 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 (8分)

(2) 运用公司经营与发展知识, 简述B集团华丽转身对企业转型升级的启示。 (12分)

(3) 结合浙江经济和治水现状, 根据公民参与政治生活基本原则的相关知识, 阐述公民在“五水共治”中应有的态度和行为。 (12分)

本题以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的“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重大战略决策为素材, 既反映考查内容的时效性和时代感, 为考生营造一种亲切的地域文化氛围;又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家乡经济社会的发展, 增强考生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 成为2014年浙江省高考文综政治试题的一大亮点。

【启示】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社会现实和生活实际, 是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也是思想政治高考命题应始终坚持的方向。为此, 无论是学习新课还是复习备考, 都要关注时政热点, 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一是在平时的教学和复习中, 教师要有意识、有选择地穿插时政热点, 并以时政热点材料为载体, 结合核心考点设计一些含金量高的模拟题。二是组织学生自主阅读、合作学习。如组织学生阅读中学生时政类报刊, 鼓励学生联系时政热点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尝试命制试题和参考答案, 并在班里展示、交流, 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学习政治课的独有乐趣。三是针对浙江省自主命题的特点, 教学新课和复习备考时要重视挖掘本土资源, 引导学生关注家乡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通过以上措施, 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高考文综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篇9

一、2012年大纲卷与新课标卷结构的比较

1. 相同点。

两套综合卷均通过地理、历史、政治三科按照选择题与非选择题两部分组合成卷, 且选择题均为单项选择题, 地理选择题题量为11道, 赋分44分, 非选择题赋分56分, 满分皆为100分。

2. 不同点。

大纲卷文科综合题采用政、史、地各一道单科题 (地理为36题) 加一道三科综合题组题, 而新课标卷地理综合题则采用两道“必做”题 (36、37题) 加三道“选做”题 (42–44题) 的学科内综合题组题, 并没有三科综合题。从赋分上来看, 大纲卷地理单科题36题为36分, 三科综合题39题为20分, 而新课标卷两道“必做”地理题为46分, 三道“选做”地理题 (三选一) 各占10分。

二、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主要特点

1. 图表丰富, 体现了“无图不地理”的学科特色。

地理图表既是地理知识的重要载体, 又是学习地理的重要工具。高考地理试题情景创设最主要的途径就是利用地理图表。

从图表数量来看, 具有稳中有升的趋势, 从图表类型来看, 区域图、统计图、等值线图出现频率高, 三年来都进行了专门考查, 特别是区域图, 每套试卷中则有多幅出现。这些图表集中地体现了地理学的区域性、综合性, 反映了地理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值得一提的是, 近两年的新课标卷中, 采用了以图组形式呈现主题信息的方式。如, 2011年新课标卷36题中的图表就以世界区域图 (新加坡) 、气温曲线降水柱状统计图和景观图 (水坝) 的组合形式呈现。又如, 2012年新课标卷4—5题、6—7题则为两组各两幅图的组图题。这种图表组合形式更能体现地理学科的特色与本质, 强调了信息来源的多元化与交互性, 也对考生的地理素养及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其需要考生多层次、多角度地揭示地理要素间的关系。

2. 知识为基, 能力立意。

近三年来新课标卷地理试题中涵盖的主要考点有:天气与气候、河流水文特征、等值线的判读、地表形态变化的因素、地理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区位因素 (农业、工业、城市) 与产业活动、人口问题、区域可持续发展与区际联系等。从考查内容来看, 试题多选取地理学科知识结构中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内容, 即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试题设计既不回避教学重点内容, 又不强调知识的覆盖面, 不再追求自然与人文、中国与世界地理板块内容间的平衡。值得一提的是, 新课标卷试题中连续三年没有对难度较大且较为抽象的地球运动知识进行考查, 但在全国其他一些地区的高考文综试卷中, 这一考点出现频率仍然较高, 只是考查难度有所降低。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大都以能力考核为主, 回归学科本质, 减少了知识陈旧与机械记忆的内容, 更注重“理”的考查。如, 2012年新课标卷10、11题, 即根据等高线地形图判读高差。其需要考生快速审清题干指向, 准确解读和提取有关图表信息, 积极调用储备知识后, 方可作答。通常情况下, 观察等高线及其标高可以判断出地形地势、河流流向等。本组题则独辟蹊径, 构图留白, 图文结合, 要求考生灵活运用相关地理知识, 根据河谷的位置逆向判断出河谷两侧的地形特点, 进而判定相应的等高线数值。这突破了传统等高线判读试题的设计思路, 彰显了能力立意的原则。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设计还体现出一定的开放性、选择性, 为考生作答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答案更注重要点间的逻辑性和层次性。如, 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人建议贵州向广西学习, 大力发展桑蚕业。你是否赞成?简述理由。答案有赞成和不赞成两种观点, 考生只要分析有据, 论证充分均可给分。又如, 2012年卷37题第 (3) 小题:你认为图示沿海地区是否应大力发展芦笋种植, 请说明理由。该题设计与2010年卷37题第 (3) 小题有异曲同工之妙。再如, 2011年卷36题第 (3) 小题:除建水坝外, 请你为该国再提出一种解决淡水资源短缺的办法, 并说明理由。这类开放性试题能较好地考查考生思维的发散性、灵活性与创新性等, 符合高中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3. 选做题突出主题, 风格近似。

2010年新课标卷选做题由“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两个模块的内容构成, 2010年后则增加了“环境保护”模块的内容, 试题的设问数量也发生了变化。在2010年、2011年只有一问, 2012年则变为两问。

选做题的基本原则是“超量命题, 限量做题”, 体现了选择性和多样化, 考生可以在三道选做地理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这符合地理选修课程设置的目的与初衷。从考查内容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设计都围绕模块主题, 突出了主干知识的运用。随着新课改的推进, 选做题的设计在“描述阐释”型问题的基础上, 逐步增加了“论证探究”型问题。如, 2012年各选做题的第二问都增加了“应采取的措施”的设问。这样的试题设计更能有效地检测考生的学习潜质, 对今后的地理选修课教学具有较好的导向作用;从试题结构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各选做题的素材阅读量相当, 图文信息的呈现方式与设计风格相似, 答题量相近, 赋分相同;从考核目标来看, 在同一试卷中, 对各选做题的难度、区分度均进行了合理的掌控, 设问的难度相当, 区分度相近。这确保了考试的公平性。

4. 联系生活, 关注热点。

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多以反映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与热点为背景,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注重现实生活和热点问题中地理元素的挖掘, 通过考查与之相关的地理核心知识、原理和思维方法, 体现出地理学极强的应用价值, 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 2011年卷42题以近年来大量出现的自驾车旅游为题材, 考查了相关的旅游地理知识。又如, 2012年卷44题以上海市饮用水源地的变化为题材, 考查了“环境保护”的问题。这类试题贴近生产、生活实际, 生活气息浓郁, 考查了“对生活有用”和“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很好地体现了地理新课程的理念, 对中学地理教学起着积极的导向作用。从对热点问题的考查方式来看, 有隐性考查和显性考查两种方式。 (1) 隐性考查:通过题目内涵折射、反映热点, 不着痕迹。如, 2010年卷4-5题涉及了人口增长、劳动力人口负担与职业构成的关系;6-8题则介绍了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2011年卷3-5题涉及到了我国大豆生产的进出口;2012年卷8-9题则涉及劳动力数量、价格与区域产业结构升级的关系等。 (2) 显性考查:直面热点或关注热点背景及其发生区域。如, 2010年卷1-3题涉及了2010年5月初新疆地区发生的洪灾;2011年卷1-2题提及了东日本大地震对汽车生产的影响;2012年卷1-3题关注了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导致的耕地被占与粮食增长问题, 36题则涉及了凭祥家具生产等。这些热点试题的共性是:引导考生用地理的视角看待纷繁复杂的现实世界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 以地理学科的思维方式来分析热点问题, 体现出了地理学科的价值与功能。

三、2013年高考地理命题趋势分析

1. 仍然以主干知识作为命题的重点。

通过对近年来高考文综地理试题进行分析, 笔者认为, 地理学科主干知识这一考查点没有变, 对主要内容进行反复考查的命题思路没有变, 主干知识始终是命题的重点。一些地理学科主干知识, 如, 时间计算, 天气与气候, 区位分析, 人口、资源、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区域地理特征及国土整治等, 仍会是考查的重点。对于这些主干知识, 教师不能让学生机械的记忆, 必须引导他们进行深入加工与整合, 并从多角度、多层面进行分析, 从而加深他们对地理主干知识的认识和理解。

2. 注重对考生创新能力的考查。

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 “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等新课程理念必然会在高考文综地理试题中予以体现, 特别是以问题为中心的探究性试题则更为注重对考生发散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考查。

3. 以图表作为载体, 强化对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考查。

图表是高考地理命题的重要载体, 其能够灵活地考查考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及对地理知识理解和掌握的程度。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应让学生结合地理图表进行知识应用训练, 如, 可进行绘图基本功的训练, 以及读图能力和图像变化分析的训练等, 不断地提高他们读图、析图和用图的能力。

4. 以区域性作为考查考生地理思维能力的重点。

区域性是地理学的重要特征, 也是高考地理命题的主要依据。很多地理现象的发生和变化只有落实到某一区域中才能加以正确的分析和评价。为此, 在复习备考过程中, 教师应引导学生利用区域图进行全面复习, 使其明确重要的区域及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 掌握不同区域的特征;进行不同区域的对比, 使学生深入认识区域差异和产生差异的原因;让学生进行区域特征或区域要素特征的描述, 并结合生活实际对一些特定区域及时事热点发生区域的自然条件和社会条件进行分析。通过以上复习, 不仅能够强化学生的空间概念, 而且他们的地理思维能力也能得到有效的提高, 与此同时, 其对高考地理试题的考查重点会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四、高考地理复习备考策略

1. 认真研究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 把握高考方向。

在复习备考的过程中, 教师应认真研究《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和高考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内容与考核要求, 以及近几年来全国新课标卷地理试题的命题特点, 把握高考方向和命题变化趋势, 为科学、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做好铺垫。

2. 夯实基础, 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每年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都是通过“意料之外的情景材料”来重点考查“情理之中的主干知识”。为此, 在高三地理复习中, 教师不必过分强调知识的深度和难度, 而是要引导学生集中精力, 立足于基础与主干知识, 充分利用教材、地图等, 弄清基本地理概念、原理和规律, “以点带线, 以线带面, 由线成网”, 逐步构建主干知识网络。

3. 强化读图训练, 提高学生读图能力。

地理图表是高考地理试题主要的信息呈现方式。近年来的高考文综地理试题对考生利用图表进行分析、判断、归纳和总结的能力要求在不断提高, 而很多考生因无法理解图表中各要素的含义, 难以从图表中提取有效信息, 导致严重失分。在复习备考中, 教师要在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方面多下工夫。强化读图训练, 有意识地让学生进行读图、填图与绘图, 引导他们总结各类地理图表信息呈现的特点, 结合图表去理解和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基本规律, 使其学会准确、全面地从图表中提取显性与隐性的信息并加以科学的表述, 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与表达能力。

4. 关注生活, 关注热点。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10

一、2010年全国高考文综历史试卷分析

1.坚持稳中求变, 变中求新的原则。

2.坚持以能力和问题立意的命题指导思想, 充分展现了考试的选拔功能。

3.图文兼顾, 材料量减少, 设计简洁, 呈现稳中求变的特点。

4.注意从多角度考查学生知识掌握的程度及灵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5.命题的特点。坚持学科内综合为主, 强调对基础主干知识的考查;注重学科能力和素质的考查, 以知识为载体, 突出考查了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关注社会现实, “以人为本”, 重建核心价值观, 为创建和谐社会服务;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对基础知识掌握的质量不高;对高考试题考查的相关内容了解不全面;记忆理解不够牢固准确;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差) 。

二、高考历史复习值得重视的十个趋向

1.以人们关心的社会现实问题为命题背景材料或切入点来创设问题情境, 考查考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以专题式的命题方式考查学生对问题的全面把握和理解, 在客观试题中如此, 主观试题更是发挥了在这一方面的突出优势。

3.命题体现了“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的高考命题指导思想。注重对综合学习能力的考查, 综合性增强。加大了地理、历史、政治各学科知识交叉与综合的力度。

4.以地理知识为切口导入, 也就是先确定区域, 再设计与该区域相关的历史问题, 最后以政治命题上升到理论的高度。

5.突出主干基础知识考查。

6.突出周年问题考查。

7.突出重大工程问题 (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科技工程等) 考查。

8.突出重大时政问题显性化考查。

9.突出研究性学习成果化考查。

10.突出史学研究的前沿动态。

三、十二点备考对策

1.要以纲为纲, 以本为本, 稳扎稳打。

2.要回归基础、抓住三个“基本” (基本概念的理解、基本线索的清理、基本结论的证明) 。

3.培养学生的通史意识、现代意识、世界意识和文明意识。

4.正确认识国际关系问题, 重视大国崛起及联合国的改革和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

5.关注课改和课标, 做好新旧教材的衔接与过渡。

6.研究高考试题, 训练解题和答题技巧, 加强对学生应试能力的训练。

7.正确对待考生答题中存在的问题及采取正确的对策。

8.正确处理“大小字”关系。特别要注意新中国建国后和二战后的小字知识。

9.关注新增考点, 最好把新增考点的具体知识归纳印发给学生, 落实到位。

10.关注时政与社会热点。如:

(1) 坚持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构建和谐社会 (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历史上的盛世、儒家思想、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物价、腐败、医疗和住房等问题) 。

(2) 落实科学发展观, 提高效益和节能降耗, 保护环境, 实现可持续发展。

(3) 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如:唐代对外开放、现代中国的改革开放) 。

(4) 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 推动建设和谐世界 (如:中非、中印、中俄、中日关系) 。

(5) 关注重点工程及能源、环保问题 (如:丝绸之路、大运河、铁路;石油、电力、核能, 可持续发展) 。

(6) 落实区域发展总体战略,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如:东部发展、中部崛起、西藏地区、环渤海地区、北京) 。

(7) 关注中国统一和巩固统一、统一战线与国共谈判 (如:台湾和西藏问题) 。台湾和西藏是当今的热点问题。

(8) 理论联系实际, 关注时政热点焦点、周年和次周年。

(9) 关注民族政策与中华民族的发展和民族精神。

(10) 中国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探索, 即具有中国特色的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11) 世界经济区域化和一体化趋势。

(12) 高频考点的备考建议。突出重点、热点和主干知识。

(13)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提高政府执政能力, 应对突发事件的可能性, 如水灾、雪灾、地震等。

11.加强对高考信息的搜集工作。

12.调整心态, 科学备考。

总之, 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定出合理的计划, 就能够达到“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的目的。

摘要:历史知识浩如烟海, 记忆要求高, 制订出合理的计划, 认真回归课本梳理知识, 把以前总结的知识再看一看, 把错题本再翻一翻, 把知识盲区再补一补, 成绩在短时间内会得到提高的。学好历史, 提高成绩, 考好文综, 高考必胜。

高考文综地理命题 篇11

[图1]

1.张某承包的耕地可能位于()

A.珠江三角洲 B.太湖平原 C.华北平原 D.松嫩平原

2.导致种植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市场需求 B.生产经验 C.自然条件 D.国家政策

解析:根据1月平均气温为3℃(高于0℃),可判断该地气候类型为亚热带气候,即该地位于我国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这样第1题可排除C、D。该地1985年主要种植水稻和油菜,可以联系油菜的分布(主要在长江流域),得出第1题的正确答案为B。从饼状图中农业种植结构的变化可知,1985年到2005年,水稻种植面积逐渐减少,油菜种植面积减少直至取消种植,蔬菜比重由少到多(1995年最大),花卉种植比重增加,到2005年比重最大。蔬菜、花卉为商品农业。该题也可以结合中国农业相关知识作答,“以出口蔬菜、花卉为主的商品性农业基地”为我国的出口商品基地,主要分布在我国的太湖平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第2题正确答案为A。

下表为我国某城市人口资料。读下表完成3~4题。

3.该城市自1982年至2000年()

A.人口自然增长率很高,人口增长迅速

B.人口出生率增高,人口老龄化得到缓解

C.人口出生率大幅度降低,人口死亡率大幅度增高

D.人口增长率很高,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

4.该城市是()

A.南京 B.深圳 C.西安 D.沈阳

解析:人口增长包括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上表中只给出了总人口数和人口年龄结构,因此第3题中A、B、C都是干扰项。分析1982—2000年,总人口的变化:1982—1990年,约增长了3.77倍;1990—2000年,约增长了3.2倍,因此得出人口增长率很高。再从人口年龄结构看,15~64岁的比例增长很快,因此可判定有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入。故第3题正确答案为D。结合我国1980年以后人口迁移的知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东部沿海地区一大批开放城市人口迅速增长,深圳就是典型,由表中1982年总人口仅为35万,可以排除南京、西安和沈阳,因为它们均为省会城市,城市发展历史悠久,当时已均为特大城市。故第4题正确答案为B。

产业重心是区域产业产值空间分布的重心。图2示意中国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不含台湾、香港、澳门的统计数据)。完成5~7题。

[图2]

5.图中①、②、③线依次代表()

A.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B.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

C.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第二产业

D.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第二产业

6.从产业重心的纬度变化看()

A.三次产业重心均向北移动

B.第一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C.第二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D.第三产业重心移动最快

7.自1985年至2003年,产业重心移动的趋势是()

A.第二产业向东南

B.第二产业向东北

C.第一产业向东南

D.第三产业向东南

解析:从三次产业重心的经、纬度变化入手分析,①位于东部地区,重心移动表现为:经度上稍向西移动,纬度上向南(长江流域)移动。②位于中部地区,重心移动表现为:经度上稍向东移动,纬度上向南(长江流域)移动。③与其他两产业相比分布相对偏西,重心移动范围小。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可知,第二产业逐步向中部转移,第三产业则向东部转移(社会经济最发达)。由此可得出第5题正确答案为B,第6题正确答案为C,第7题正确答案为D。

图3中a是经线,Q点为晨昏线与该经线的交点。完成8~11题。

图3

8.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则Q地所处位置和月份可能是()

A.北半球、10月B.南半球、5月

C.北半球、5月D.南半球、8月

9.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则Q地的纬度可能为()

A.30°~40°B.45°~55°

C.5°~15°D.60°~70°

10.当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时,可能的月份及时刻是()

A.12月、17时30分B.9月、17时

C.6月、4时30分D.4月、5时

11.一年之内每天同一时刻(6时、18时除外),Q点在该经线上()

A.密集分布于南北回归线之间B.均匀分布于整条经线

C.密集分布于南北极圈之间D.集中分布于南北两个区间

解析:根据题意,若Q地的地方时为5时30分,Q点为晨昏线与a经线的交点,说明此时Q点位于晨线上,据此我们可以画出图甲和图乙。结合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若Q点位于南半球,时间应为9月23日至次年3月21日,所以第8题中B(5月)、D(8月)排除;若Q点位于北半球,时间应为3月21日至9月23日,据此可排除A(10月)。第8题正确答案为C。若Q地的地方时为2时30分,说明Q点位于晨线上,且所在纬线昼长为24小时-2小时30分×2=19小时,昼长远远大于夜长,再根据教材中60°N夏至日昼长18小时29分,可以估算Q地纬度应高于60°N。第9题正确答案为D。第10题先根据四选项月份及时刻可计算出相应的昼长:A昼长为11小时、B昼长为10小时、C昼长为15小时、D昼长为14小时,而纬度30°N的最大昼长约为13小时56分、最小昼长为10小时04分。根据题干Q地位于北半球低纬(0°~30°N之间),Q地的昼长应介于13时56分和10小时04分之间,故第10题正确答案为A。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晨昏线与经线圈的交角在0°~23°26′之间变化,春分和秋分日时,晨昏线与经线重合(地方时为6时、18时),Q点位于整条经线上;当Q点位于赤道上时,地方时为6时、18时(赤道上全年昼长为12小时);一年内其他时间和一天内的其他时间,Q点位于不包含赤道上的点和极点在内的南北两个区间。第11题正确答案为D。

甲乙

12.中国古代地名中的“阴”、“阳”往往体现了该地与相邻山、水的关系。以下都表示“阴”的方位是()

A.山之南、水之北B.山之南、水之南

C.山之北、水之北D.山之北、水之南

解析:我国位于北半球,北半球山地南坡为阳坡,北坡为阴坡,故“阴”位于山之北;由于山水相邻,山地的山脊为分水岭,山之北麓为集水区,即山之北为水之南。所以正确答案为D。

13.读图4,完成下列要求。

[图4]

(1)判断G河自N点至M点流经地区的地形类型,并说明判断的理由。(9分)

(2)说明G河水量丰富的原因。(11分)

(3)指出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并加以分析。(16分)

解析:(1)从经纬网看,可知该河是非洲的刚果河。判断地形类型,一可从等高线入手,500米及其以上的等高线位于河流的北、东、南,即周围高、中间低;二可从河流的水系特征分析,线条粗的是干流,其他支流成向心状汇入干流,由此得出地形类型为盆地地形。

(2)可从河流的纬度位置(赤道地区)、大气降水(常年受赤道低气压的控制、多上升气流、降水丰沛)、集水面积(盆地地形、集水面广)、支流的多少(多)等来分析河流的水量。

(3)可从三角洲形成的原理和过程加以分析,然后考虑影响其形成的因素。三角洲是流水的堆积作用形成的,即流水在搬运途中,由于流速降低,所挟带的物质便堆积下来,在河口处常形成典型的河口三角洲。G河没有形成明显的河口三角洲,说明侵蚀作用比较强,不利于泥沙的堆积,或者本来泥沙就少,堆积的物质条件不足。从水流的速度来看,受地势影响,流速大,泥沙不易沉积;从泥沙量来看,河水含沙量小,影响因素是盆地内流速小,河流侵蚀作用弱,易于泥沙沉积(形成河漫滩)。此外流域内有大面积的热带雨林分布,植被覆盖良好,保持水土作用强。

【答案及评分标准】(1)盆地。(3分)从(向心状)水系或河流分布状况判断,该地形区北、东、南三面高;(3分)再从(500米)等高线判断,该地形区为盆地。(3分)

(2)流域位于赤道地区,(2分)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丰富;(3分)流域大部分为盆地,支流多,(3分)集(汇)水区面积广。(3分)

(3)①入海口附近,泥沙不易沉积,(4分)因为地形高差大,河流落差大,流速大。(2分)②入海泥沙量较少,(2分)因为G河在M点以上多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2分)易于泥沙沉积;(2分)且从纬度位置和地形看,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2分)水土流失较轻。(2分)

14.根据材料(见本期第165页)和图5,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图5 土尔扈特回归路线示意图]

(1)土尔扈特汗国和伊犁河谷地都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但水草丰美,适合游牧业的发展。分别说明两地水资源丰富的原因。(12分)

(2)土尔扈特在回归途中历经艰辛,其中来自自然的威胁主要有哪些?(8分)

解析:(1)从图上看,土尔扈特汗国有三条河流和一个湖泊,因而地表水丰富;从经纬度可知此地位于中亚,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带来一些水汽。而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水汽较少,但地处西风的迎风坡(天山的西部),降水多,且夏季有天山的冰雪融水。因此两地水资源丰富。

(2)从土尔扈特回归的时间——1月17日(冬季)至7月8日(夏季)可知,期间经历北半球最冷的季节且离寒冷的西伯利亚距离较近,夏季为高温干旱季节。从箭头的变化看,经过地区多为干旱、半干旱气候区(温带大陆性气候)和沙漠、戈壁,因而会有冻害、缺水、缺草的威胁。

【答案及评分标准】(1)土尔扈特汗国:河流较多(有伏尔加河、乌拉尔河等),(3分)距大西洋较近,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多。(3分)伊犁河谷地:西风带来的水汽较少,但因地形抬升,(3分)降水量增加,同时有高山冰雪融水。(3分)

高考文综地理第二卷的答题技巧 篇12

一、2011年考生在第二卷中出现的问题

(一)基础知识不扎实,基本概念不清。

(二)审题不认真,提取信息能力差。

(三)答题思路不清,知识逻辑混乱。

(四)语言表述不规范,用词不准确。

(五)地理名词掌握不准确,错别字多。

二、高考文综地理第二卷的答题技巧

(一)突出做题过程,强化做题思路。

1.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明确试题的考查意图、方式,获取信息(抓关键字词);解读信息;整合信息。

2.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3. 根据材料、设问,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参考分值等,确定答题思路(取舍问题;主次问题)。

4. 组织语言,科学、全面、逻辑清晰、简洁地加以描述。

(二)抓住指导语,按要求答题。

指导语包括:1.指出、说出(答题时点到为止,无需展开);

2. 比较(答题时既要注意不同点,又要注意相同点);

3. 描述、阐述、简述、综述(答题时要具体描述,多角度地用地理术语分析);

4. 解释、分析、说明(答题时应有铺垫);

5. 评价(既要写优势,又要写不足)。

2011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大纲版)地理试题的回顾与解析:

36.黄麻适合在湿热的气候环境中生长。收货的黄麻在水中浸湿后,才能进行初加工以获取制作麻袋、麻布、纸张等的原料。

图7中甲城市为世界最大的麻纺织工业中心,也是该地区联系河运和海运的重要港口。图8为甲城市的气候资料。

(1)简述图示黄麻产区的气候特征。(8分)

本题要求“简述”,不需要原因,也就是简单叙述南亚热带季风气候特征:全年高温(各月均温都在20摄氏度以上);全年降水量大(年降水量1600毫米以上);5—10月(6—9月)降水较丰沛(为雨季);11月—次年4月(10月—次年5月)降水较少(为旱季)。

(2) 简析图示黄麻产区的地形特征。 (6分)

本题要求“简析”,答题时应有铺垫,简单说出原因:为(两)大河下游冲积平原和三角洲,(海拔低于200米)地势低平,自北(西北)向南(东南)(或自内陆向沿海)倾斜(或减低)。

(3)说明该地区有利于黄麻生产的水文条件。(8分)

指导语“说明”,答题时应有铺垫,并答“有利于”的“水文条件”。

参考答案:水网密,水量丰,便于运输;利于干季或干旱时对黄麻的灌溉;便于浸沤黄麻。

(4)分析甲城市发展麻纺织业的有利条件。(14分)

指导语“分析”,应有铺垫,并认清是“有利条件”,本题分值较大,应详尽地具体展开。

参考答案:位于黄麻集中生产区(原料地);稠密的水系便于原料运输,连河通海便于产品外运;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麻纺织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工业基础好,麻纺织的历史长、工艺精,有(技术好、经验丰富的)技术工人。

39.分析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二

图10中甲区域作为军马场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面积达到2000多平方千米,平均海拔2300米,地势倾斜平缓,宛若平原。

分析:本题以山丹军马场的发展历史和地形特征为素材,以军马场地理位置(河西走廊局部地区)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学生农业区位因素的相关知识以及对图文材料的阅读、理解、分析、归纳能力和借助区域地图,分析、归纳地理环境特征及其对农业区位选择影响的能力。

(2)根据材料二分析甲区域成为优良牧场的自然条件。(12分)(地理)

指导语是“分析”,要有铺垫有针对性地对自然条件中地形、气候、水源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地域较广且较平坦;(西、北)气流受山地抬升,在此多云雨;海拔较高,气温较低,蒸发较弱,气温较湿润;祁连山冰雪融水,(河流)水量较丰,适宜牧草生长。

(3)根据材料二说明甲区域历史上一直作为军马场的区位条件(除其自然条件外)。(8分)(地理)

“说明”和“分析”一样要有铺垫,剖析原因,并抓住社会经济条件

参考答案:甲区域位于河西走廊(中部),(地理位置适中)。河西走廊历史上一直是农耕民族与西部、北部游牧民族争夺的战略要地,军马需求量大;河西走廊及往西、往北的大片区域气候干旱;河西走廊中的绿洲及以东地区则主要应农耕之需,皆不适宜大规模集中畜牧战马。

三、综合题的解答

(一)答题原则。

1. 慢做熟题:对似曾相识之题要仔细,熟题中往往暗设机关。

2. 慎做易题:容易题最容易“上当”,需要谨慎思考,不能掉以轻心

3. 细做生题:原创性和陌生度。生题是指未做过的类似的题型或形式,对这类题,一般情况其知识内容和能力要求的难度不大,只是其表现形式或题设比较巧妙。只要仔细,不紧张,就能做出来。

(二)答题方法

1. 列出答题要点(概念、术语———采分点。)

2. 按主次排列。

3. 规范格式,端正字迹(便于采分)。

上一篇:国有资产投资论文下一篇: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