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精选10篇)
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篇1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 数学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我们应体现“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思想, 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一、强化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 提高学习效益
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 将现行教材的若干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 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1. 利用教材情景, 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活情景, 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 教材上有一个实验, 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 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 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显然, 这个实验的内容与语文教材中“乌鸦喝水”的现象一样。为了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 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再让他们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 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过热烈的讨论, 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 我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数学。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可以引入有趣的人体知识: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也大约是1:7;人两手伸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约是1:1;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通过这些比例关系可推演出一些生活常识, 如:买袜子时只要将袜子在自己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袜子合不合脚。警察根据罪犯脚印, 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通过“人体有趣的比例”,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产生兴趣, 自觉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2. 重组教材情景, 构建数学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识水平, 适时改造例题、习题的内容或数据”。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及交流等数学活动。
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的原例题是:
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 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格。
观察上表, 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种量? (2) 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3)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由于学生对买布并不熟悉, 但经常到超市购买饮料, 因此可以把此题改编成:果粒橙的瓶数和总价的表:
通过观察上表后, 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改用图画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素材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呈现方式生动活泼, 学生很容易就感悟了“正比例关系”这一概念。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丰富教学活动与学生实践应用, 促进能力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 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
1. 联系实际,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 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例如, 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后, 根据实际进行两项练习:
(1) 结合学校刚开展的“为青海玉树献爱心”活动, 编写成不同类型的平均数应用题。如:三 (1) 班32人平均每人捐款11.00元;三 (2) 班35人一共捐款452.00元;三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2) 收集本组或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求出本组或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的平均值。通过比较分析自己的身高与体重在本组或全班同学中所处的位置。
2.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 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 增强了策略意识。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 宽4米的客厅, 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 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 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 (1) 价格适中, 总价在800元以内。 (2) 质量较好。那么, 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甲 (乙或丙) 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 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 丙种价值太贵, 甲、乙规格相同, 价格均在800元以内, 但乙的价钱太便宜, 可能质量不够好, 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3. 运用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原数学于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 出示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 某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 80~89分的15人, 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 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为92分。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得出: (1) 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 (2) 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 及格率是多少? (4) 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 (5) 90~99分的人比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如,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 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 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 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 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 先是讨论, 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 使学生了解到使用材料越少, 成本就越节省, 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表面积的计算,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来于生活、归于生活的知识才是有价值的知识。在数学教学中要积极地创造条件, 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 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景让学生观察, 帮助、鼓励学生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把数学与生活联系起来, 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数学的真谛。
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篇2
一、教学内窖、教学过程力求生活化
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豆蔻年华,爱动是学生的天性,若能围绕学生的活动来展开课堂教学,由学生身边的事产生一种情感上的亲切度与感召力。可使学生切切实实地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大大丰富数学课堂,把学生引向“综合社会实践活动”,引向开放情境中的探索,引向从动手、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提高理解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的实际,转化“以教材为本”的旧观念,灵活处理教材,根据实际需要对原材料进行优化组合。要从多方面“找”数学素材和多让学生到生活中“想”数学,真切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启发学生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验进行轴对称图形的设计,让学生观察从自身到周围的环境中寻找对称的实际事物,如镜子中我们看到自己的形象、自己的左手和右手对合在一起;有的学生由此想到了民间的剪纸:先将纸对折,在折痕的一边剪下一幅图案打开即得一个轴对称图形——大红的双“囍”;还有同学想到将一张纸对折,用圆规当作针,在纸上戳出一个漂亮的图案,然后将纸打开得到的也是—个轴对称图形……这样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认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体现和用处。
二、创设数学问题情境融入生活化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在课堂中学生对自己熟悉的、有体验的、听说过的、新鲜的、有趣的事例特别感兴趣。如果选取其中与数学课程相关的生活事例作为教学情景,必然会提高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激发其学习的兴趣。我在教学中,有意识地收集并引入相关的生活情景,激活了数学课堂,顺利带人新的教学内容,有效地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去。例如:我在教学“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时,采用了这样一个引入的方式:展示太阳从海平面升起的Flash动画。并启发提问:如果把太阳看作圆,海平面看作直线,这里一共出现了几种位置关系呢?很快地,议论声由小变大:“应该有两种吧。一种是在海平面下,一种是在海平面上!”小张用疑惑不定的口吻小声说着;小周补充道:“不对!还有跳出海平面一瞬间那一种”;小李小心翼翼地说:“太阳在海平面下能算吗”;小马反问道:“这不是跟太阳在海平面上一样的吗”……同学们的情绪会很容易被调动起来了,这时我乘机点出学习的主题“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参与探讨问题的热情、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喜欢这样的课堂,个个沉浸在探求知识的兴趣之中,也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
三、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尽量生活化
要坚持启发式教学,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和掌握有关规律。教师要善于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所提出的问题不论是实际问题还是理论问题都应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并编拟成科学的探究程序,使学生能形成一条清晰的思路,发掘学生的创造力,鼓励学生大胆猜想,敢于质疑,自觉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例如:我在“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教学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诸如“汽车与牌号”“人与身份证”“国家与国旗”等,其中有一位学生列举了“人与姓名”的例子,经过学生的一番讨论、探究,他们发现“人与姓名”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因为同名同姓的人很多。要重视观察和实验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他们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科学习惯。再如我在平面密铺(镶嵌)的教学中,当围绕一点拼在一起的几个多边形的内角的和为360~时。-就能够拼成-+平面图形,如果用x个正三角形、y个正六边形进行平面密铺,可得60°x×+120°×y=360°,化简得x+2y=6,因为x、y都是正整数,所以只有当x=2,y=2或x=4,y=1时,上式才成立,即2个正三角形和2个正六边形或4个正三角形和1个正六边形可以拼成一个无缝隙、不重叠的平面图形,如图:
教学时我使用Flash动画展现密铺的过程,给学生以直观感受,深刻理解密铺的含义,也使学生感受到现代科技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四、数学知识应用生活化
引导学生联系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可以促进学生的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培养学生初步的实践能力。每教学一个知识点,尽量编—些实际应用的题目,特别是可根据学生现有的数学解题能力适当地抽选或改编一些近几年来各省市的中考题中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是很广泛的,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前让学生解释一下: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又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前请学生说明:为什么学校的移动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通过解释一些生活现象,使学生更深地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另外,要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如在统计的初步认识教学中,让学生搜集了自家几个月用水的情况,通过收集、描述、分析数据(人口的多少,老人和小孩等诸多因素)的过程,得出了自家用水是否合理的判断,并做出今后用水情况的决策。既渗透了节约环保的教育,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知识的应用。
五、教学课堂教学空间生活化
在数学生活化的学习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领悟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因此,有些数学知识的教学完全可以走出教室,让学生在实际生活空间中学习和探究,在生活实践中感知。初中数学教材中有许多教学内容如“根据解直角三角形知识测量旗杆高度”等就可以在室外进行教学,我在教学时就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室外上课,学生的听课效率显著。我指导在学生的室外数学学习活动中要以伙伴式的欣赏眼光认可学生的探究成果。通过倡导学生合作研究,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自我动手能力,使室外课在数学教学中内强学习效果,外塑自身素质,促进成绩与兴趣的双向发展。多彩的室外活动课既充实了学生的数学书本知识的学习。又培养了学生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感。
“生活数学”强调了数学教学与社会生活相接轨。数学教学与生活是密切联系的,我觉得初中数学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以课程标准为指导。以教材为依据,但不拘泥于教材。勇于创新教学方式与方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善于发现学生的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学生的生活经验与数学知识结合在一起,这是非常重要的教学资源,是与素质教育相融的教学导向。在传授数学知识和训练数学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尽可能地把数学问题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内容;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为自己的生活服务。这样的教学设计,不仅贴近学生的生活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也给学生留有一些遐想和期盼,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又回到生活中去,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离不开数学,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数学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体验数学的价值。
数学课堂教学要联系生活 篇3
关键词:初中,数学,生活,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 “数学是人类生活的工具;数学是人类用于交流的语言;数学能赋予人创造性;数学是一种文化。”而从学生的发展角度来说, 数学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重要途径。掌握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是必须的, 不具备一定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就不能很好地适应如今科技飞速发展的社会。
一、解读《新课标》, 认识传统教学
1. 传统教学存在的不足。
我们传统的数学课程体系大体上是严格按照科学的体系展开的, 不大重视属于学生自己的经验, 内容一般是一系列经过精心组织的、条理清晰的数学结构。这样的内容虽然便于教师教给学生成套的数学内容和逻辑的思考方法, 但学生的参与只能是被动的, 学生只要注重教科书提供的数学题目的计算和解答就行了, 完全不用考虑它们的实际意义, 这样的学习难免生吞活剥、一知半解、似懂非懂。这样的内容也一般离学生的生活较远, 并且多半要超出学生应有的理解程度。学生只知道机械式地反复操练、反复模仿, 在大量的解题过程中获得解题方法、获取解题经验。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要学数学, 久而久之就对数学产生了厌恶情绪。
2. 解读《新课标》。
著名华裔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崔琦先生说过:“喜欢和好奇心比什么都重要”。因此只有让学生真正喜欢数学, 才能使学生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和能力。而如何才能使学生喜欢和渴望呢?笔者认为, 只有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 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把数学教学活动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以学生发展为本, 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直接经验和现实世界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资源, 才能使学生乐于学习, 也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用的数学”。
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 就应适当选择学生熟悉的、与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学生会在探索这些现实的情况和问题中认识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运用数学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在这个问题上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在数学课程目标中都很明确这点。其中英国数学课程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数学应用的能力, 强调数学教学要与实际应用紧密联系。而日本在《中小学数学学习指导要领》中确定的数学教学目标也将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态度作为数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二、转化思想, 变革教学方式
如何才能在教学中把所学数学和现实生活联系起来呢?笔者认为必须打破传统教学的常规模式, 变革传统的课堂教学, 多增加一些与现实情境相结合的问题, 多让学生探索, 甚至可以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实践证明也只有这样做, 才能让学生真正对数学感兴趣, 才能真正学好数学。那么如何进行正确的变革呢?
1. 变革课堂教学内容。
(1) 创设生活情境, 激发求知欲。情境是“一个人在进行某种活动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从认知的角度看, 情境可被视为一种信息载体。数学情境是含有相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的情境, 同时也是数学知识产生的背景。我们在教学中, 应多增加一些以生活为背景的情境问题。在七年级数学教材“丰富的图形世界”一课中, 我首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我们生活在三维的世界中, 随时随地见到和接触到的物体都是立体的, 有的物体, 像石头、植物等呈现出极不规则的奇形怪状;同时也有许多物体具有较为规则的形状, 如自然界中存在的:橙子、苹果、西瓜等;另外还有人类创造的;中国传统建筑、钟楼、埃及金字塔、易拉罐、蛋筒冰淇淋等。”让同学们把事先准务好的各种各样的立体图形, 分类别门地一件一件地选好来。正是在这样的活动中, 把生活中的立体图形, 用数学形式展现在课堂上了。 (2) 增加生活经验题, 激发学习兴趣。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 学生对学习才会是有兴趣的。因此, 教学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 让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其中并体会到数学学习和现实的联系, 这是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重要途径, 使学生在认识数学的同时, 还能学到解决问题的策略。让他们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 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源动力。如教“可能性”时, 设计了这样一道实践练习题, “要过五四青年节了, 小明要为班里的同学准备一个摸奖游戏, 其中准备了6个白球、2个黄球、3个绿球, 设有三个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奖品有铅笔、铅笔盒、一个足球。现在小明要请同学们帮他设计一个摸球有奖游戏规则, 你能帮帮他吗?”学生在看到题目后, 经过讨论都能确定摸到绿球为一等奖, 摸到黄球为二等奖, 摸到白球为三等奖;但在奖品的分配上出现了分歧, 这时老师作为指导者告诉学生在奖品的分配上要考虑奖品的价钱, 学生再次经过热烈的讨论, 最后确定了摸球有奖游戏规则。
2. 变革课堂教学形式。
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不仅能提高学生兴趣, 也能避免教育流于形式。鼓励并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寻找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知识去解决各种问题, 从而完成从感性到理性的升华。那么如何把数学课放到生活中去呢?
(1) 到生活中去寻找数学、发现数学。例如一年一度的学校运动会即将来临, 为此让学生为全校运动员编号码, 一般运动员的编码设为4位数字, 第一位代表年级, 如初一用“1”, 初二用“2”, 第二位代表班级, 末两位代表座位号, 则可以让每位学生为自己编一个号码。诸如此类活动, 让学生把数学与体育生活联系起来,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到生活中去验证数学。数学既然是从生活中来的, 就应该还给生活, 把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 而学生在积累了一定的数学知识, 就应该把这些知识在实际问题中得到应用, 这样才能真正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才会产生终生学习的愿望。比如在学了《相似三角形》后,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去测量旗杆、树木、房子等等不太容易直接测量的物体的高度。这个过程可以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制定方案。测量前可以先分好小组, 然后以小组为单位利用所学过的知识设计测量方案, 然后讨论方案的可行性, 并标好要测量的数据和准备好测量所要用到的工具。第二阶段:验证方案。上课时教师带领学生到室外, 以预先安排好的方案进行验证, 这时仍以第一阶段分好的小组进行, 教师可以在旁指导数据的收集。第三阶段:归纳、小结。这个阶段教师可以把学生对方案验证的结果做一个评述, 可以让每个小组把自己方案和可行性做一个介绍。这里要以数学图形的形式表达, 并要用数学知识进行理论说明。学生在这个过程既体会到了成功乐趣, 同时的尝到了学习数学的甜头, 从内心深处喜爱数学、想学习数学。这不正是我们的教学目的吗?
数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的要求, 教师要充分发掘来源于现代生活实际的内容, 将其转化为数学模型问题, 并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知识, 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和兴趣, 提高学生的数学素质。让学生真正体会到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使学生发现生活数学, 喜欢数学, 让数学课堂适应社会生活实际, 才能培养出一批真正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刘兼孙晓天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教育心理学》[美]J.M.索里C.W特尔福德著人民教育出版社
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篇4
一、新知导入时联系身边的生活,激发学生兴趣
在上课之初,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气氛,让学生们在激情中开始寻求新知的旅程。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的数学问题,从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出发,挖掘孩子感兴趣的生活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结合集市上卖苹果的场景来导入:苹果的价格随着市场的变化而变化,有时1.5元一斤,有时1.6元一斤,有时2元钱一斤……你知道这时的苹果是多少钱一个吗?
二、联系生活引出例题,培养理解能力
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吸收并引进与现代生活、科技等密切相关的具有时代性、地方性的数学信息资料来处理教材,整理教材,重组教材内容。例如在讲连乘应用题时,书本上的例题是“三年级有3个班级,每个班派11个学生去种树,如果每人种了12棵,一共种了多少棵?”我在实际讲课时,把它改成学生比较喜欢的例题:我们班有3个大组,每个大组有11个学生,每人写12篇小楷,全班写多少页小楷?这个例题一显示,学生很快做好了应用题。由于亲身体验了数学过程,学生易于接受、理解,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
三、联系生活布置家庭作业,做到学以致用
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地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因此,每一次学完新课后,我就编一些实际应用的题目,让学生练习,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学了“圆的面积”后,可让学生算一算家中圆的饭桌的面积;在学习了组合图形的面积计算后,让学生分组测量自家园子的面积;在学平均数时,请同学求本组的平均身高、平均体重……通过这些实际生活中的现象、事例,不仅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而且培养了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四、利用农村“小伙伴”的合作学习方式
合作精神是时代对人的基本要求,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件事、任何一项任务,都必须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合作才能得以完成与实现。而学校的合作学习必须建立在个体“合作需要”的基点上方可有效。否则,小组合作要么是组内优生一言堂,其他学生唯命是从,要么一哄而起,讨论流于形式。如在教学《平均分》一课时,教师在呈现问题情境时,需要给学生留一定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对问题情境没有理清,就没有什么方案可谈。有些时候,我们总会在大部分的课堂上看不到学生的课本或有课本而学生不用,特别是在公开课或优质课课堂上,学生也很少有动笔练习的作业,还有部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淹没了教师的“主导”,学生牵着老师走,这些现象值得我们大家深思。在农村这一块阵地上,正好适应课程改革的大潮,学生上学放学早就结成了“小伙伴”合作照应的意识,如果我们上课时充分利用好这一优势,就能很顺利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
总之,农村小学数学教学要与农村生活紧密联系,教师要善于应用生活中的素材,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生动有趣的生活问题情境来帮助学生学习,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思想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并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做到数学从生活中来,再应用到生活中去。课堂教学要达到高效,就更应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问题。让学生应用数学知识,接受课堂新授的数学知识,是完善农村小学数学高效的最佳途径。
如何让数学课堂和生活联系起来 篇5
一、将数学教学生活化,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
对于小学生来说, 数学教学不像文学那样有一些小故事, 也不像美术、音乐那样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而是一些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符号或者算式组成的,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但是, 小学生的生活却是丰富多彩、充满情趣的, 是小学生天天经历的, 和学生的思想情感紧密联系的。因此, 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小学生的这一生活的优势, 将生活引入数学课堂, 与数学课堂融合起来, 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小数点位置移动”这一教学内容时, 小学生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些内容, 对于小学生来说比较难以理解。这时, 我根据小学生喜欢童话故事的性格特点, 让教学内容融入到童话故事中, 通过童话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我先是制作了一个多媒体课件35、69进行大小比较, 再根据课件来叙述童话故事:因为3569比35和69都大, 所以常常欺负35和69, 这时, 一个名叫“小数点”的魔术师看不下去了, 想通过魔术来治治这庞然大物, 于是在3569不注意的时候, “小数点”偷偷跑到了3的右下角。这时同学们认为这个数3.569还那么趾高气昂了吗?为什么呢?于是, 我就顺着学生的思想情感, 将小数点的作用, 以及小数点移动的规律统统教给学生, 学生接受起来也比较轻松。这样将数学知识融入到学生喜欢的童话故事中, 是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充满情趣, 提高学生学习的乐趣。
二、将生活情境数学化, 引导学生自主性学习
其实数学和生活是密不可分的, 只要我们善于发现, 生活中处处都充满着数学的影子。因此, 数学教师应该学会在生活中提炼数学知识。以此, 来引导学生学习数学, 这对于提高学生对于数学教学的认识是非常重要的。例如, 有一次, 在闷热的的夏天, 学校为了提高学生的饮水健康, 为每个班级送来了纯净水, 大家都很兴奋。但是, 学校告诉我们这水不是免费的, 需要学生们凑钱, 这时学生一阵骚动, 问需要多少钱。这时我就此机会, 让学生用学过的数学知识来让学生算一算每个学生一个月大概需要交多少钱?有了这个数学问题的情境以后, 学生们开始演算起来。我这时发现要想算出这个问题的答案, 所要用到的数学知识是非常广泛的, 比方说:一个月大概有几个星期?每个星期上几天的课程?一天大概喝几桶水等等这些问题, 都需要学生进行计算或者估算, 于是我采用新课改下的小学合作教学的模式, 让学生共同讨论探究, 学生在小组内相互启发、相互促进, 逐步完善, 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又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 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三、运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 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往往只重视学生数学知识的掌握, 和数学成绩的提高, 而很少关注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的联系程度。学生即使学会了数学知识, 也只是纸上谈兵, 不会应用于生活中, 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造成知识和生活的严重脱离,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数学情感。而新的数学课程改革强调, 要将数学和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使数学生活化, 通过创设学生熟知的生活情境, 来引导学生去理解数学知识, 解决实际的问题。以此, 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的意识。例如, 当前的旅游热比较畅行, 我们在学习了相关的数学知识以后, 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学习的方式, 让学生设计一套旅游的方案, 以供我们大家来参考。在这样的氛围下, 学生的学习兴趣被大大激发起来, 在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下, 纷纷制定了方案所需要的资料, 比方说团体门票的价格、包旅游车的价格等等, 在经过学生激烈的讨论以后, 各个学习小组都制定了非常精确的旅游方案, 令教师非常吃惊, 因为学生设计的方案不但计算精确, 而且还非常精细, 包括大小车辆的搭配、学生应该带多少钱等都在方案中体现出来。通过这样的教学模式, 不但使小学生能够掌握数学知识, 最重要的是它可以使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用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让学生在新的教学模式下通过新的方式来实践数学, 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数学的乐趣, 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和创新思维。
联系生活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研究 篇6
一、联系生活,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困难
第一, 教师的教学水平有待提高。联系生活实施数学教学, 需要教师掌握丰富的知识, 需要具有较强的教学能力。但是, 大部分数学教师大多精通专业知识, 对于与数学专业不相关的历史、地理、人文知识却不尽了解, 这就影响了教师搜集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成效。部分数学教师是刚走出大学校园的毕业生, 教学经验不足, 无法在课堂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空有理论知识, 没有实际经验, 影响了生活化教学活动的自然开展。第二, 学生的学习意识不足。学生, 是数学课堂中的主人。学生只有具有明确的学习意识, 才能全身心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 促进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但在社会外在环境的影响下, 许多学生沉迷于网络与媒体, 没有学习目标, 学生找不到努力学习的动力, 不爱动脑筋, 不愿意跟随教师一起思考问题。大多数学生习惯了等待教师输送数学知识, 直接告诉自己问题的答案, 不愿意融入到课堂中一起开发数学知识, 更无法认真分析数学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第三, 数学教学应用性不足。数学教学是否具有应用性, 直接影响了数学教学能否实现生活化转变。在长期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一直期待通过自己的努力教学, 让学生在考试中取得高于他人的成绩。功利化的教学思想,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观念。大多数学生认为数学学习就是为了考试, 与自己学校之外的生活没有任何关系。教师不重视将数学知识引向生活, 忽视了学生数学知识应用能力的培养, 限制了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提高。
二、联系生活, 提高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数学知识来自于生活, 自然与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结合现实生活, 设计数学课堂教学环节, 改革课堂教学内容, 有利于数学教学的创新发展。下面, 探讨几点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第一, 联系生活, 创设数学教学情境。创设数学教学情境, 是将生活引向课堂的一种有效方法。利用有效方法在数学课堂中创设生活化的情境, 能够丰富教学内容, 更能让学生找到数学学习的乐趣。情境的创设, 会让课堂内容展示得更加形象生动, 也会促进学生学习心情的轻松化。比如在讲解“倍的认识”时, 如果一直给学生重复讲解课本中关于“倍”的概念, 会过于抽象, 在无形中提高数学知识的难度。教师可以将比大小的生活实例引入到课堂中, 比如拿一些苹果, 将苹果分成四份, 每份1 个、2 个、3个、6 个。然后分别组合, 一组一组地对比, 像在对比1 个与3 个这两组时, 教师可以问学生“哪一个多?”, 学生会回答“3 个多”。再问学生, “3 个这份相当于1 个这份的几份啊?”, 学生会回答“3 份”。用学生的回答去引出“倍”的概念, 用实物创设真实的情境, 有利于数学教学生活化。第二, 联系生活, 将数学教学融入学生生活。重视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将课堂中所讲的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 让学生在课堂中了解数学知识的用武之地, 能够促进学生建立生活化的学习意识。学生只有能够应用数学知识, 数学知识的价值才能体现出来。比如在讲解减法知识时, 教师可以在讲解完减法的运算后, 引导学生玩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扮演超市中的售货员和顾客, 每人有20 张1 元钱, 学生用自己的文具做商品, 随意定价, 进行交易。这样一来, 学生都会积极利用减法去算账, 应用数学知识。第三, 联系生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生活, 是每一个人的老师, 现实生活, 就像一所大学校。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联系生活, 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可以利用头脑中的数学知识让生活变得更容易, 能够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学习的意识。一次问题的成功解决, 会让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成就感, 找到课堂学习的动力。比如在“制作活动日历”这一实践活动中, 教师可以提出“你们在生活中会遗忘一些事情吗?”让学生分享他们生活中丢三落四的经历, 然后教师就可以引入活动日历, 让学生建立一个专属于自己的活动日历, 提醒自己在生活和学习中去按时完成某些事情。当活动日历让学生的生活更加有秩序, 他们就会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 并积极观察自己的生活, 发现问题, 联系数学知识去解决。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 新课程标准的实施, 对当代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尊重学生的思维特点, 从课本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出发, 将现实生活中的现象与数学原理结合在一起, 有利于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真实性的提高。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学习内容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建立数学实用观念, 有利于提高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苏秀术.数学课堂的“生活化”与“数学化”[J].小学教学参考, 2010 (20) .
[2]王逸茹.提高数学课堂有效性的策略研究——四年级上册“统计”的教学探索[J].数学学习与研究, 2014 (02) .
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 篇7
1. 学习材料的“生活化”
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可以根据教学需要补充生活中的数学,让学生去体验。例如,学习“圆的面积”时,学生理解了圆的面积计算方法后,补充了这样的问题:想办法算一算操场上树干的横截面积是多少。孩子们踊跃发言。一个说:“求圆的面积要先知道半径,只能把树砍下来量了。”有人反驳说:“那怎么行呢?树一砍下来就会死掉了!”经过争论,大家达成了共识:先量出树干周长,算出半径,再用面积公式去算大树横截面积。下课后,不少孩子都迫不及待地到操场上去量,去算,自然而然地进入到了亲身体验的境界。
2. 联系生活,熟悉比较抽象的学习材料
小学生由于缺乏生活经历,有些知识学起来感到吃力,这就要我们在教学这些知识之前,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实践活动,收集生活中相应的数学素材,为数学提供感性认识。如我在教学“利息”前,便组织了一次存钱活动。通过活动,使孩子们获得了不少有关储蓄的知识。好的数学教学内容应从学生生活经验和知识出发,使数学教学贴近学生生活,变得有趣、生动,容易感受。
二、源于生活,创设轻松愉快的学习情境
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教学中,以教材为蓝本,注重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从而创设轻松愉快的数学情境。
现实的学习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诱导学生积极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学习动机,并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使学习变成一种主动探索的过程。
心理学研究表明:比起现实情境来,幻想的情境更能激发学生丰富的情感,给他们带来深刻的内心体验。我们需要保有一颗纯真的童心,善于从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心理特点出发,努力避免成人化的说教,这样,才能捕捉到一幅幅令他们心动的画面,出现一个个可亲可敬的情境。
三、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
新课程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学有用的数学。因此,数学学习必须加强与生活实际的联系,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只有回到生活中,才会显示其价值和魅力,学生只有回到生活中运用数学,才能真实地显现其数学学习水平。如在教学“比一比”时,通过对教室周围的物体的长短高矮的比较,使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周围事物。
如在学习“认位置”后,回家观察一下自己的卧室,并用上下、前后、左右描述一下卧室内物体的相对位置关系,然后说给爸爸妈妈听。观察一下自家房屋周围、村庄周围都有些什么,到学校后,和小伙伴交流。
又如在学习了“统计”后,问学生你准备统计什么?这一环节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解决身边的数学问题,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从而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学而有用的喜悦感,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得到了最好的体现。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的数字做出解释并初步学会用具体的数学知识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简单现象,是新课程标准中规定的第一学段的教学目标之一。
四、启迪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数学素养
要想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能力就必须将基础知识学深、学活。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扩大思维的覆盖面,产生丰富的联想,使思维深刻,认识升华,进而达到发挥创造性思维能力的目的。
生活与数学的联系 篇8
一、创设生活情景, 培养浓厚的兴趣, 激发探索欲望
浓厚的学习兴趣, 可以使人的大脑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能够最佳地接受教学信息。浓厚的学习兴趣, 能有效地诱发学习动机, 促使学生自觉地集中注意力, 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 我从古时候的大马车, 秦朝兵马俑中的战车, 近代的木轮车, 现代的各种各样的火车、货车乃至豪华轿车, 找到许多图片, 让学生从外形上比较感知人类的进步、文化的发展等。但无论哪一个朝代、哪一种作用、哪一种形状的车, 车轮都是永远没有改变的圆形。为什么呢?问题一提出, 同学们就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 各抒己见, 气氛一下子活跃了起来。从而使学生对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也激发了学生主动探索圆性质的心理倾向, 因而效果很好。既然数学来源于生活, 那么我们在进行数学教学时就应该密切联系生活、贴近生活, 合理组织教材, 充分挖掘潜在的生活素材, 找准每节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切合点”, 给学生创设一定的情境, 调动学生生活中的经验, 使之产生美感, 培养浓厚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参与积极性, 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增强其学习数学的主动性。
二、让学生利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数学是一种语言, 是认识世界必不可少的方法, 运用数学的能力是未来公民应当具有的最基本的素质之一。新课标指出:“要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 形成用数学的意识。”我认为, 在教学中我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1、重视知识形成的过程, 培养学生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大多是由实际问题抽象出来的, 因而在进行数学概念和数学规律的教学中, 我们不应当只是单纯地向学生传授这些数学知识, 而是应当从实际事例或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 逐步引导学生对原型加以分析和抽象、概括, 弄清知识的抽象过程, 了解它们的用途和适用范围。
2、精心设计练习, 把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
数学家波利亚曾说:“数学教师的责任是尽其可能来发展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见体会数学的意义和价值,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并掌握知识, 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学以致用, 应用所学的知识去发现、分析、直至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才是最终的目标。数学源于生活, 更应应用于生活。通过实际生活与新知识紧密结合起来, 促进学生对新知识进一步理解与掌握, 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 并能体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成功与快乐。
3、加强建模训练, 培养建立数学
模型的能力
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 是利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前提。建立数学模型的能力是运用数学能力的关键一步。在教学中, 我们可以对选编的一些实际问题 (如利息、股票、利润、保险等问题) 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抽象、概括为数学模型, 培养学生的建模能力, 通过建模训练, 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中的定义、概念、定理、公式等都是从现实世界中经过逐步抽象、概括而得到的数学模型, 与现实世界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并且可以反过来应用于现实世界解决各类实际问题。
4、鼓励学生留意生活中的数学
在我们的生活中, 处处存在数学知识。只要你留意, 你就能发现.比如:增长率、企业成本与利润的核算、市场调查与分析、比赛场次安排等等, 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的广泛性, 并明确数学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认识自然和人类社会, 更好的适应生活, 有效的进行表达和交流。作为老师应鼓励学生大胆的去发现, 善于提出生活中的问题。久而久之, 学生会感觉到知识的乐趣, 想去发现、去创造, 产生迫切学习知识的愿望。
总之, 数学应用是未来任何一层次的人都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作为现在的学生对数学应用能力的重视和关注, 都将对他一生产生重大影响。为此, 在新课程改革中, 我们应该始终坚持将数学知识的学习置于生活的大课堂中, 无论是课前, 还是课中, 乃至课后都应紧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理解数学、运用数学。让学生人人都能乐于学数学, 会学数学, 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
摘要:坚持数学来源于生活、扎根于生活, 且反过来又应用、服务于生活, 将学生应用于数学过程兴趣化、生活化, 为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提供一个广阔的空间。
密切联系生活,构建高效数学课堂 篇9
关键词:联系生活;教学目标;高效课堂
生活是一切知识和艺术的源泉,在生活中运用数学,在数学中促进社会发展,是数学学习的最佳策略。由于初中数学的生活化和实用性,传统教学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课程改革,已经无法激发学生的课堂学习兴趣,这也是当前一些学生无法提高学习水平的原因。数学应用性问题来源于现实生活,是有实际背景或实际意义的数学问题。这些运用性问题具有密切联系生活、生产实际,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联系,体现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等特点。数学中运用性问题的考查,既考查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又考查学生是否具有较丰富的生活常识和较强的阅读能力以及数学建模能力。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思考。
一、正确理解数学高效课堂的含义
教学的高效是教师追求的最高境界,是教师教学效果、学生学习效率的体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目前初中数学教学的实效性还不能完全得到保证,分析一下影响因素,主要表现在:(1)教师的教学素养及教学方法不达标,因此无法实现提高学生成绩的目标,这种形式也跟不上课程改革的步伐,影响教学效果和学习效率。(2)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紧张,致使学生不愿意学习,产生厌学的心态。(3)学生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不明确,没有正确的学习方法,造成学生学习效率低下。学生是否掌握了应该学会的知识,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是否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是衡量一节教学活动效果的标准,也是是否具有实效性的评价标准。
二、构建高效初中数学课堂的策略
1.密切联系生活
数学研究来源于生活,又反过来作用于生活。生活是数学教学的源泉,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的基础,也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要将学生带到社会上,带到生活中,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发现科学知识的存在。面对实际问题时,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着从数学的角度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日常教学中,我们要立足课堂,走出课堂,关注社会,了解生活,参加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学生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分析和解决带有实际意义或相关学科、生产、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使用数学语言表达问题,进行交流,提高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生活中我们往往会接触到许多票据,比如,手机账单、电费水费收据、包装说明标签、出租车票据等等。这些票据或标签中往往蕴含着丰富的数量关系,准确理解和正确处理生活中的这些票据,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数学素养。如,某市的小华乘出租车去姥姥家,已知该市出租车的起步价为5元(即行驶距离不超过x千米,都需付5元),超过x千米,除收取起步价外,超出部分的里程另需收费。小华的乘车路线暗含着数学问题,结合小华的经历,便于引导学生从实际问题中辨析分离出数学问题,然后利用数学模型解决问题。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高境界,也是最后的目的。
2.用好教材这一教学的依据
建构主义教学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是依靠学习伙伴,借助一定的教学环境和学习材料来完成的。教材就是学生学习的材料,教材是根据课程标准编排的,是教学活动的文本依据,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材料。所以教师要把钻研教材作为教学的前提,只有充分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掌握教材中的知识点,才能够形成科学的教学设计。所以,教师要通读教材,树立大数学观,站在年段的高度,站在全册的高度,站在全单元的高度去设计每一节课的内容。考虑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考虑学生的认知基础,之后再进行教学设计。研究教材和钻研教材是一名教师应该具备的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初中数学的解题能力,首先必须重视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的掌握与巩固。在课堂上,教师应该重视对教材及教学内容进行解读和分析,将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合理筛选、定位,并予以强化及落实。
数学是一门科学,它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要鼓励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并学会灵活运用相关知识和方法,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模型来解决。同时,鼓励学生自学,形成探究的意识,能够独自完成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张跃辉,孟应凡.浅谈对新课程初中数学教材的解读与整合[J].辽宁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2]王亚男,李忠海.初中数学教材中几何概念定义方式的变化:以新旧人教版教材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4).
[3]万顺.高中数学互动探究式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09(01).
剖析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篇10
一、在生活中, 领略数学的别开生面
中科院研究员张梅玲老师在《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讲座中讲道:“教师要尽量还原教材的生活本色, 能从生活中引入的, 尽量从生活中引入。”因为, 数学就在我们身边。
在教学《年、月、日》一课时, 我提出关于小朋友过生日的数学问题:“青青今年9岁, 过了9个生日, 青青的爸爸今年36岁, 也过了9个生日, 但是青青的爸爸从未漏掉过任何一个生日,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我话音刚落, 学生们已经轻声讨论起来, 他们说什么也不相信这是真的。此时, “问则疑, 疑则思”的效果表现了出来, 于是我马上在学生浓得化不开的兴趣中带着学生学习了有关闰年的知识, 学生们马上恍然大悟, 原来生活中的数学是这么有趣。
这样的内容恰好体现了生活数学的现实、有趣、有用的特点, 它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因为它有着熟悉的生活背景, 有着学生乐于参与的空间, 让学生们去思考、去想象、去创造。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景, 让数学贴近生活,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生活中充满数学, 感到生活真有趣, 数学真有趣。
二、在文学中, 体会数学的妙趣横生
数学是一门重要的工具性学科, 它涉及到方方面面, 就是在文学中, 应用也极其广泛。
如前几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宰相刘罗锅》中就有这么一首观赏残花的小诗:“一片两片三四片, 五片六片七八片, 九片十片十一片, 飞入草丛都不见。”这首小诗先是平淡无味的数数, 后来笔法急转, 突出佳句, 使全诗妙趣横生。又如, 在寿联中也隐藏着有趣的数学题, 上联是:花甲重开又加三七岁月。下联是: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要知道这副对联中所贺老寿星有多少岁吗?我们可以用两道乘加的混合运算来解决。 (上联中的“花甲”是指60岁, “花甲重开”就是两个60, 三七岁月是21岁, 即:60×2+3×7=141。下联中的“古稀”是70岁, “古稀双庆”就是两个70岁, “一度春秋”就是1年, 即:70×2+1=141。) 对子对得妙, 而且用上了有关数学的趣味知识, 如果用这样的对联来为乘加这一类混合运算的课堂做结尾, 肯定是回味无穷的。
好诗、好对子来源于生活, 精心提炼加工以后, 高于生活, 可以从中体会到语言的优美。数字、图形和数学题, 同样来自生活, 通过科学的抽象与概括, 揭示生活中的内在规律, 蕴含着一种和谐的数学美。和文字相结合, 又体现出一种绝妙的意境美。
三、在课堂上, 体验数学的扣人心弦
一堂好的课, 开头引人入胜, 中间波澜起伏, 结尾余音绕梁。在数学课堂上, 同样“文似看山不喜平”。在每一个教学环节, 让学生切身体会数学的奥妙。可以从生活的某一方面反映数学问题;可以联系生活学习数学知识, 可以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接下来我介绍几个课堂中的小片段:
片段一:有这么一位老师在讲《循环小数》之前, 先给同学们讲了一首童谣:“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 老和尚很会讲故事, 老和尚讲:从前有座山, 山上有座庙, 庙里有个老和尚……”学生哄堂大笑了起来, 教师马上引入“循环”二字, 让学生结合刚才的童谣讨论了起来。在如此热烈的气氛中学生掌握了“循环”的概念, 不仅为学习循环小数作好了准备, 而且激发了他们的浓厚兴趣。在我们的生活能体现数学问题时, 我们就可以用这些生活事例来学习数学。
片段二: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 设计了一个有趣的问题:谁能在2、20、200后填上适当的单位, 并用等号将它们连接起来?学生们感到很新奇, 议论纷纷。有的说加上米、分米、厘米可以得2米=20分米=200厘米, 有的说加上元、角、分可以得到2元=20角=200分。此时, 教师可以提出能否用同一单位把上面各式表示出来, 于是学生得出2元=2.0元=2.00元;2米=2.0米=2.00米。对于这几个数之间是否相等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小数性质。小数点的妙用就体现了数学的奥妙之处。
四、在课后, 体验数学的实践价值
数学来源于生活, 最终要回归生活。把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见的现实。再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 体会到数学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
教学了《长方体的表面积》之后, 教师可以让学生计算一下, 要给一个长15米, 宽10米, 高2米的长方体游泳池粉刷墙壁, 要刷多少平方米?学习了《年、月、日》以后, 可以让学生设计一张本年度的年历表。学习了求长方形的面积后, 请学生思考, 要给一个长6米, 宽4米的房间铺地毯, 现有宽1米, 宽2米, 宽4米三种规格的地毯, 你选择哪一种?需要多长?学完了《比例尺》后, 让学生绘制“我给未来的校园设计平面图”“我给生活小区设计平面图”。这样不仅使学生感受到了数学的优越性, 也体会到了数学的价值, 在学生探究出解题方法后, 利用所学的知识走进生活, 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课堂与生活的联系】推荐阅读:
生活与英语课堂的联系05-25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07-14
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07-03
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07-30
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11-20
数学课堂的生活化08-25
打造生活化的数学课堂09-19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09-28
数学课堂链接生活10-19
初中数学课堂生活化07-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