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24-08-31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共8篇)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1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研究单位:卢龙县木井乡国俭小学数学课题研究小组 课题负责人:安秋霞

电话:7203604

一、问题的提出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下的数学教学倡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的数学学习方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促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构建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也是针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的今天,师生观念都在发生着变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变、教学行为在变;学生的学习观念在变、学习方式也在变,但课改的需要与现实的差距还很大,更多的还是忧虑。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教育理念。传统的课堂教学普遍存在着一种现象,即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认为学生是无知的,什么都不懂,一切都靠老师的讲解、灌注。于是,教师便从主观愿望出发,不管学生的实际情况如何,只是一味的利用课堂向学生生硬、机械的灌注现成的知识,学生只是消极的接受。其表现为教师讲学生听,教师演学生看,教师写学生抄,教师指定考试范围,学生死记硬背。只有教师的积极性,而无学生的积极性。在不同区域、不同年龄教师之间,教育、教学水平差异很大:理解教材不深入、自主学习流于形式、年轻教师容易接受新理念但不重视深入反思……致使课堂教学的现状是教学的内容“胖”了、能力训练“浮”了、教学的形式“花”了、教学效果“虚化”了,“数学味”也找不到了,学生的负担更重了,由这些低效的教学而产生的拖堂、补课现象大量存在,教师教得辛苦,学生也学得痛苦,厌学现象越到高年级越普遍。我们深深地感受到实现“轻负高效”已经成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一项刻不容缓的工作。

二、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一)、为了了解课题在同一领域的研究现状,把握发展趋势,我们查阅了大量的教育理论专著、期刊、报纸及网络资料,结合我校实际教学情况,从中比较发现: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和深化,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打造高效课堂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重要课题。通过研究发现必须对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重形式轻内容、重数量轻质量、重教法轻学法、重训练轻反馈、重进度轻效度的教学问题进行反思和矫正,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保证教学质量的提高。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正成为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但研究都还处于起始阶段,即使有一定的研究成果,都还属于部分的认识,没有形成系统的研究成果。所以对此课题的系统研究将具有一定的紧迫性和时代性。

此课题的实践意义从教师层面讲,在于不断促进教师更新教学观念,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与实践,激励教师不断与时俱进,不断摒弃传统落后的教学方式,提高教师新课标准下的课堂驾驭能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促进专业发展。逐步向“科学型”教师迈进。从学校层面讲,是学校办学质量的需要,是服务于学生的需要,学校的生存发展,教学质量是生命线。而教学质量的提升,靠“时间加汗水”“题海战术”这老一套显然是行不通的,而这种做法恰好是违背了教育规律,伤害学生的身心健康。那有效的捷径就是教学科研,而此课题的选择又是我校数学教师经常谈论的课堂数学中的问题,也是“高效课堂”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做好此课题的研究,能更进一步的找到我校数学质量提高的新的增长点,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二)、该领域研究发展地趋势分析:

1、理想的课堂教学将是课程改革的永恒追求,而高效课堂将是理想课堂教学的标志之一。

2、如何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探索高效课堂教学的策略和模式。

三、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认为: 知识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之上生长发展起来的,学生学习的过程是主动的构建知识的过程,而不是被动接受外界的刺激,学生以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的知识经验的进入而发生调整和改变,所以学习过程不是对新信息的直接吸收和积累,而是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作用。

2、多元智能理论

本课题以加德纳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据,旨在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创造一个开放的教育系统,通过开放多种类型的智能,尽可能的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在能力,当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挖掘自身的潜能并高效的学习时,他们必将在认知、情绪、社会、甚至生理各个方面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积极变化

3、教学最优化理论

要达到教学最优化的目的,就必须分析学生状况和教学任务,明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式、方法,拟定教学进度,对教学结果加以测定和分析等。要达到最优化的关键:一是分析教材中主要的和本质的东西,确保学生能掌握这些内容;二是选择能有效的掌握所学内容、完成学习任务的教学方法、方式,进行有区别的教学。

四、课题研究的目标、内容

(一)、研究的目标:

1、通过研究,探索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影响,积极探讨研究高效课堂教学的评价标准。

2、通过研究,探讨不同教学内容实现高效课堂的实施策略。

3、通过研究,不断整合和优化各种教学方式。

4、通过研究,探求素质教育和质量保障的辩证关系,为提高教学质量探求新方法,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的低效现象。

(二)研究内容

1、本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以下四个部分:

(1)、研究当前数学课堂教学低效现象的透视与反思;

(2)、研究教学资源、教师和学生等因素对高效课堂教学的影响;(3)、研究不同类型内容的高效教学的策略或模式。(4)、研究高效课堂教学与教学质量的辩证关系。本课题研究的难点: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打造高效课堂教学不断优化教学方式的策略研究。

2、选择一定数量的实验班级,做好教学质量、学习兴趣和学生情况的前期调查工作。

3、结合课例,以教学起点、关键点、训练点为主要研究内容,通过有计划有步骤的课堂实践,探索出轻负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从而使学生获得发展的同时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内在兴趣。相关内容包括:

(1)、小学数学课堂准确把握教学起点的教学案例(已有知识起点、生活经验起点、学习兴趣起点)

(2)、小学数学课堂合理抓住教学关键点的教学案例(知识转化、数形结合)

(3)、小学数学课堂精心设计知识训练点的教学案例(基础训练、拓展训练、综合训练)

(4)、做好对实验班级进行教学质量、学习兴趣的后期调查检测工作,并与前期调查检测进行对比分析,验证课题实施的有效性。

4、学习教育教学理论,提升理论素养。结合校本教研、在集体备课和深入课堂听课的基础上进行行动研究,依托教研组,加强教师群体间的协作研讨。

进行实验理论的学习、培训、研讨和总结等活动。

五、本课题研究假设与拟创新点

(一)、本课题研究所持的主要观点是:

1、高效的课堂以教学的有效性作为评价的标准。

2、高效的课堂教学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的最优化。

3、高效的课堂教学要以师生的和谐成长和高质量的教学成绩为价值追求。

(二)、课题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探求高效课堂教学的模式。

六、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步骤及人员分工

(一)、研究方法

根据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本课题将主要采用以下研究方法:

1、调查法:调查、了解、分析实验前后教师的教与学生学的现状,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2、文献研究法:广泛收集、查阅与本课题本关的文献资料,学习、研究相关的教育教学理论和先进教改经验,以提高思想认识,借鉴他人成果。

3、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探索实施有效、高效教学的操作策略,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实验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使研究水平上升到一有一定理论高度。

5、个案研究法:本课题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将选取一些学生,建立个人学习档案,进行追踪分析,以及时发现问题,调整对策。

(二)、研究的步骤:

本课题从2013年4月开始,计划用一年的时间完成,到2014年3月结题,大致分如下三个阶段进行:

准备阶段(2013年4月):

1、收集理论资料。收集有关教育学、心理学、数学学科、陶行知教育理论、建构主义思想等方面的理论,并认真加以学习,努力把这些理论的精髓和实质,用以指导课题研究实践。

2、积累经验。认真观看名师及特级教师录像课,关注其他们在课堂上对知识起点、关键点、训练点的关注及构建轻松、高效课堂的艺术,为课题研究提供有效参考和鉴借。

实施阶段(2013年4月——2014年2月):

1、调查研究、拟定计划。通过质量检测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对现有的教学质量及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进行调查,拟定出课题实施计划。

2、教学实践。根据本课题研究的的内容,每月组织若干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尝试。

3、案例分析。结合课堂教学实际,每月开展说课、听课和评课,探讨实践中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

4、交流小结。每学期都对教学实践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并相互交流。

5、撰写论文。每学期都根据研究专题撰写论文,逐步总结提高。

6、归纳小结,进一步实施。小结一年来课题开展情况,在学生中开展课题实施有效性的调查,总结并探索出轻负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根据这一模式进行进一步的尝试实践。

总结阶段(2014年3月):汇集研究资料,进行全面总结,撰写课题总结报告。

(三)、研究人员的组成 组

长:安秋霞 副组长:魏艺生

成员:安兴利

曹海明

王冬云

李建平

七、预期成果

1、教师论文

2、课堂教学案例(教学设计、精品课堂实录等)3.课题研究中期报告

4、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报告 5.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木井乡国俭小学 安秋霞

2013年4月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2

一、问题的提出

《小学数学教学法》是以研究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及其规律为主要对象的一门学科,是师范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必修课.它在培养学生将来从事小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能力、提高学生从事小学数学教师职业所必备的综合素质与专业化水平等方面具有其他课程所不能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学面临着诸多问题,从学生这一角度来看,由于缺乏对小学课堂教学的感性认识,加上本课程理论性较强,学生学习兴趣普遍不高,缺乏主动性,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从教师这一角度来看,在教法上多采用“传授——接受——试讲”的传统模式,过分强调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虽然做了充分的准备,认真授课,却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呢?笔者认为,首先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理论问题的讲授,且多采用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讲授方式,师生双方缺少交流与沟通,极易造成学生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现象;其次尽管教学中也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但课堂教学过程多是先叙述数学课程与教学论中的理论问题,最后再来进行一些教学案例的讲解,造成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现象.传统教学方法显露出许多难以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需求的弱点,亟需进行改革.近年实践证明,将案例教学引入课堂,是《小学数学教学法》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它能使课堂教学从根本上跳出“满堂灌”的框子,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提高教学质量,快速地促进学生的专业化成长.

二、案例教学法及其特点

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最早被运用于医学界和法学界,20世纪20年代美国师范教育引入案例教学,目前案例教学在西方国家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我国引入案例教学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人们对知识增长方式认识的改变,案例教学也逐步引起教师教育领域的关注,目前正处于研究与应用的过程之中.我国教师培训中普遍存在着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案例教学以能力培养为主,它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际教学能力的发展”.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利用案例作为教学工具的教学方法,即教师利用案例作为讲课的题材,以案例教材的具体事实与经验为讨论的依据,由师生互动来探讨案例事件的行为和原由,发掘潜在性的问题.案例教学法有以下特点:第一,能改进课堂教学手段.传统的教学方法,过于注重传播基础知识等现成的概念和结论,忽视了学生的心理和智力发展需求,忽视了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案例教学,能促成师与生、生与生间的互动,使灌输式的教学转向参与式的互动教学,真正做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师生间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第二,能提高学习者的学习效能.案例教学易于理解,有利于学生的记忆、有利于巩固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是课堂教学中理论联系实际的有效形式.案例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使他们从被动学习转向主动学习,有利于学生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的培养以及潜能的发挥.第三,能加强教学技能和综合运用能力.通过对案例当中涉及的各种各样问题的讨论,逐渐学会如何去分析问题,遇到类似的情境或问题该如何对待,从哪些方面着手,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学生不仅提高了教学设计能力、上课说课能力、听课评课能力、教学应变能力,而且在与小组成员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和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

三、小学数学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实践

在近几年的课堂教学实践中,以案例教学研究为手段,通过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提炼出了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初具雏形的《小学数学教学法》课堂教学模式,即“理论——案例——互动——反思”,其流程如图所示.

1.理论归纳

理论归纳是对教材的内容重新梳理,把一些相近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类,寻找与其有关的案例素材.该过程注重的是案例在理论教学中的渗透,采用以案说理的方式,使学生们感到教育理论不再是抽象、枯燥的条条框框,而是活生生的存在且应用于每个人身边和教育实践中的,帮助学生在建构对教育教学理论理解的同时掌握基本教学技能和有效教学策略,使课堂学习变得生动活泼,充满生机.

2.案例选择

案例的选取非常重要,它是整个案例教学的基础,它的恰当与否关系着整个案例教学的成败.一是针对性.案例选取要与讲授的理论知识相结合,易于使学生将案例中所讨论的问题与将要学习的知识或已学过的知识联系起来,而且案例教学只能作为系统讲授的辅助方法,而不能在课程教学中进行纯案例教学.二是真实性.选取的案例应该是来自小学一线的、典型的、有价值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也可以是并不完美的、能引发讨论和反思的课堂教学实录,还可以是师范生自己的微格教学实录,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感受来处理此案例中的问题,激发他们的兴趣和主动性.三是前沿性.根据时代的发展和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数学教学案例内容的选取要注意不断更新,及时补充一些新的教学案例,淘汰一些过时的教学案例,不断积累解决具体问题的教学案例库,以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3.互动交流

教师通过案例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练习,围绕案例开展观察、讨论、评价、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把先进的教学理念落实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的教学实践.例如,在教学“课堂中的新课导入”时,根据课堂教学常用的导入方式的概念及特点,我们选择了与之相适应的、具体形象的、操作性强和形式多样的教学案例,这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便于学生模仿,为今后处理类似的课堂事件形成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然后布置任务,给出小学教材中的四个课题,学生分八个学习小组,每组选择一个课题,通过共同备课,讨论,设计导入片断的方案.接着进入模拟授课阶段,这是由学生模拟现实教学情境进行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师安排学生到微格教室,每组由小组长负责,一人当教师,其他同学当小学生,轮流交换角色;授课完后,小组交流讨论,指出其优点与不足.

4.反思提高

模拟授课之后,组织全班进行交流,从教学过程、教学语言、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态、板书等方面进行反思.通过交流,让同学们知道自己哪些方面还很欠缺,明确下一步自己在教学技能中需要加强训练的方面.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教学反思与讨论空间,而且为学生搭建了一个相互学习、交流和研讨的平台,从而激发了他们从事教师职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上述课堂教学模式中的“理论——案例”环节,是理论与案例相互渗透的过程,是学生从教技能培养的前期学习阶段,是“学”的过程;“互动——反思”环节,是学生的实践过程,是学生从教技能培养的中期训练阶段,是“行”的过程.通过两者的有机结合,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

四、结束语

小学数学教学法案例教学模式的实施,有助于实现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完成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使数学教育专业学生既有浓厚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业以后,可大大缩短他们由适应期到称职期甚至是成熟期的时限,使他们尽量少走弯路,尽快实现从学生到准教师,再到合格教师、高素质的专业化教师的角色转变,这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模式.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法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许多弊端,而案例教学模式的引入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解决.阐述教学法案例教学的意义,构建教学法课的案例教学模式,探讨教学法课程实施案例教学的实践过程.

关键词:数学教学法,案例教学,实践与研究

参考文献

[1]王旭卿.职前教师教育中视频案例教学的研究.教师教育研究,2008,11(6):20.

[2]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Wassermann,Selma.Introduction to Case Method Teaching:A Guide to the Galaxy[M].New York:Teachers Col-lege,Colmnbia Univemity,1994.

[4]刘锡娥.教师培训中案例教学与中小学教师的能力发展研究.继续教育研究,2009(3).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3

一、铺垫引入部分

1. 复习准备。教师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学生进行相关联旧知识的复习,为知识迁移、主动探究做好铺垫。激发学生原有的知识和经验,降低探究的难度,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 揭示主题。教师为学生创设合适的情境,启发学生提出恰当的数学问题,让学生清楚要学习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也可以通过旧知识的复习引出新知识,展示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探究的目的,产生探究的愿望。

二、主动探究部分

1. 自主探究。教师为学生创设贴近生活的探究情境、提供适合探究的学习素材,尽量通过形、意、色、声、光等,让学生充分感知,产生主动探究的欲望。组织学生自主地对新知识进行探索,采取读一读、想一想、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摆一摆、写一写、算一算、猜一猜、验一验等方法,尝试解决新问题。学生在积极的探索中,主动观察、感知、理解、体验、发现、猜测、推理、验证、归纳、构建,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加深对数学的理解。在这过程中也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学习的能力,让学生获得探究成功的愉悦,提高学习的兴趣,从而打造高效的课堂教学。

2. 合作交流。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创造机会给学生进行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学生通过试一试、想一想、问一问、听一听、说一说,再次试一试、想一想、问一问、听一听、说一说等方式,在收获、疑问、思想的碰撞中共同学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这过程中,学生获得时间和机会,将自己独立的数学思考在小组或全班中与同学探讨交流、达成共识,从而进一步理解、掌握数学知识。教师注重通过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和数学思想。

3. 归纳点拨。学生主动探究后,教师引导他们对自己的发现进行归纳、构建,适当地讲解点拨,给予帮助。在这过程中,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逻辑思维、创新意识,注重让学生体验学习成长的乐趣。

三、练习应用部分

1. 基本练习。教师精心设计基础练习题,对学生进行有效训练。通过基本练习,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在练习中,学生获得操练体验,形成计算技巧,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 巩固应用。对学生进行变式训练,巩固他们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让学生达到举一反三的应用层次。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应用,形成应用技巧,培养他们的数学应用意识。

3. 知识延伸。教师根据学习内容的需要,组织学生进行延伸训练,深化知识的掌握,发散思维。通过较高难度的延伸训练,进一步提高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的应用层次。在这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知识的应用,注重培养他们的抽象能力、推理能力。教师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强化合作学习的能力。

四、总结评价部分

1. 教师组织学生主动对学习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归纳知识、沟通联系、完成构建,指导学生总结方法、引申运用,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模型思想。

2. 组织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评价。组织学生开展评价与自我评价,教师注重学生情感、态度的肯定与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同时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主动探究教学法”正是基于《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我校实际而探索出的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强调“感知、体验、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经历、过程、有效、构建、掌握、应用、兴趣、思想”,增强了课堂教学效果,促进了数学教学质量的提高。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4

摘要:打造和谐、高效、快乐的数学课堂是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梦想和追求,高效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迫在眉睫,那怎样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呢?本文就结合本人在教育教学中的体会,谈几点看法。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288-01

高效的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在把握教材的基础上,要对学生的现有知识状况有充分的了解,课堂教学要以占绝大多数的中等生为主,让大多数学生都有思考和表现自己的机会。教学中教师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关心学生的情感需要和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使学生在课堂上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这样的课堂教学效率才是最高的。本人认为,构建高效课堂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数学学习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一个精彩的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既使学生情趣盎然,又可激起强烈的求知欲望。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一开始就向学生提出一个十分简单的实际问题:“你们见过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有正方形、三角形的车轮吗?为什么?”“那么椭圆也是没棱没角的,椭圆形的行不行?”随着这几个问题的讨论,促使学生进入深思,教师顺势引导,把学生的思维逼近圆的特征。这样的教学,学生容易理解,又能激发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2.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互动的有效性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民主、平等、和谐、互动的课堂气氛,能使学生学习的思维处于最佳的状态,而紧张的课堂气氛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教师要对所教的科目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和爱好,用自己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教师要转变角色,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一位老师,必然也喜欢这位老师上的课,形成老师越喜欢我,我越喜欢这位老师的课,越学越起劲的良性循环。所以教师要爱每一个学生,使自己成为学生都喜欢的老师。教师的每一个亲切的称呼、友好的眼神、期待的目光、关切的手势和充满爱意的微笑都可以无形中缩短师生情感上的距离。最后,教师要多鼓励学生,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共同探究知识,共同解决问题,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使课堂充满激情与活力,这样的课堂必然高效。

3.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引领学生自主探究

新课程把“自主探究性学习”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其目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以单纯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落后教学方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增强探究意识,学会探究式学习,在能动的参与和探究中自主获取知识。在教学圆的认识时,我让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手中的工具,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画圆,看哪个小组的方法最多。同学们情绪高涨,思路各异,有的小组竟然用了五、六种画圆的方法,如用圆规画圆;把圆形物体放在本上沿着它的边画圆,用绳子和铅笔画圆;用图钉、绳子和铅笔画圆等等。在用绳子和铅笔画圆时,中间的学生按住绳子,其余同学用接力的方法把圆完整,还有的转不动笔就干脆转本子。课堂教学的核心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从而使学生和谐地发展。应该说:只有在课堂教学把探究式学习放在首位,才算真正摆正了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高效课堂的构建才是有源之水、有本之木。

4.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实践环节

数学知识只有经过实践,才能使学生真正将所学的知识消化吸收,理解和牢固掌握数学知识。因此数学教学要实现高效课堂,教师就必须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实践活动中。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校实际,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有趣的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实践中。例如,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节时,教师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各自做一些直径为3、4、5厘米的硬纸圆片,并指导学生用这些圆片在有刻度的厘米尺上滚动一周,依次记下得到的数据,让每个学生都自己动手操作,记录下每个圆片滚动一周的长度,用得到的数据除以圆的直径,得到3个数据,比较这3个数据,探寻圆的周长和直径的关系。让学生通过比较3个数据,自己发现:圆的周长总是直径的3倍多一点。这时教师告诉学生,这个3倍多一点的数据,就是圆周率,然后向学生演示推导圆的周长的公式。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不但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探索能力,促进了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5.要关注学生差异,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

毋庸讳言,学生的个体差异是客观存在的,他们有的思维活跃,有的想象力丰富,也有的同学在学习数学上存在着很多的困难。为了建立和谐高效课堂,我们应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知识内容应由易到难,教师的语言要深入浅出,照顾到接受能力较差、层次较低的学生,使他们不掉队,学得扎实。学习要求应有层次性,让各层次的学生吃得好吃得饱,让所有的学生知识得到积累、能力得到提高、个性得到发展。同时,数学课堂要想真正高效,还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课堂上要尽可能给学生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多一点活动余地,多一点表现自己的机会,多一点体验成功的愉悦。为了促使学生主动学习,可以改变固定的课堂教学模式,采取班级集中授课、小组合作交流和个别辅导学习相结合的综合模式,从而使课堂有利于学生学习,提高课堂效能。

综上所述,构建和谐高效的数学课堂是课前、课堂、课后等因素的有机整合,只有真正实现了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实现人人学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朱艳峰;小学数学高效课堂管理策略初探;《新课程(上)》2010年第04期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5

[摘要]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主要探讨了如何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依据、原则、结构、应用以及实践和探究。

[关键字] 小学数学

主体性

教学模式

探究

主体性数学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主动性、创造性为前提,以创设民主、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为条件,以教师激励、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建构为特征,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依据、原则和结构

(一)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

根据教学规律,教师与学生都是教学过程的参与者、承担者和维护者,也是教学过程的受益者。通过教师的教促进学生的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能动性、自主性和创造性,成为学习的主体;反过来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过程中,受学生反馈情况的启发与激励,又不断进行自我提高自我完善。《数学新课程标准》也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构建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就是要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提供民主、平等、和谐、合作的人际关系和学习氛围,使学生与教师都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根据学生学习过程来设计教师的教学过程,把学习过程的四大要素(认知动因的激起、认知内容的组织、认知方法的安排、认知结果的处理)和教学过程的四大原理(情意原理、序进原理、活动原理、反馈原理)有机结合起来,发挥教与学诸多环节的组合效应,已达到发展学生主体性目的。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的原则。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建构要遵循以下四项原则: 第一,主体性原则。第二,参与性原则。第三,合作性原则。第四,创新性原则。

(三)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

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结构为:“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应用”

1.问题情景。就是把学生置于研究现实的问题气氛中,是学生在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动态过程中学习数学。

2.建立模型。从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和交流,体会到一种数学思想,强调学生建立符号感、数学感、空间感、度量感鉴别结构和规律的能力。

3.解释应用。就是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中去,达到学以致用。

二、小学数学主体性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课题:圆锥体的体积

操作过程:

(一)联系实际,创设问题情境。

问题:英才幼儿园需要一批底面直径10 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现有一根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50 厘米的圆柱形木头(电脑显示),你准备怎么做?

先由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小组合作交流总结:

1.截取长5厘米的圆柱形木头;

2.找出圆柱一个底面的中心;

3.沿着这个中心和圆柱另一个底面削去边缘部分(教学媒体显示)。

(二)引导探索,建立模型。

1.猜一猜。这个做成的底面直径是10厘米,高是5厘米的圆锥体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并说一说你的理由。

2.讨论归纳。一个圆锥的体积比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小,可能是一半或一半也不到。

3.操作验证。上述讨论归纳的结论对否?请同学们根据自己课前准备好的圆锥体和圆柱体学具,以小组为单位验证一下,并如实填在下列表格里。(表格略)

4.实验结论。一个圆锥体的体积等于和他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1/3。

(三)完善认知,解释应用。

1.解释

计算圆锥体体积的方法:先求出与这个圆锥体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的体积。在将这个圆柱的体积乘以1/3。

用字母表示公式

v圆锥=1/3v与圆锥等底等高的圆柱。

如果用s和h分别代替圆锥的底面积和高,那么,v锥=1/3sh

2.应用

(1)直接应用公式求圆锥体的体积(略)

(2)根据所给条件间接求圆锥体的体积

(3)根据圆锥的底面直径和高,求体积。

(4)量出圆锥体底面周长和高,再利用周长公式求出半径,求体积。

三、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与探究

(一)人人主动参与。

由于本模式注重个体的独立学习,又强调学习小组的互动功能,还有全班性的集体讨论、质疑,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获得表现自我的机会,几乎每一个学生都能主动参与课堂教学,人人动口、动手。本模式教学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

(二)学生充满自尊自信。

体现主体性,不以学生的学习分数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不强求学生回答老师提 出的所有问题,不再对知识的理解分析上强调标准的统一,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确定自己发表个人见解的机会,逐步认识到自己的长处及存在的不足,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成功的情感体验。

(三)学会学习,学会合作。

由于本教学模式非常重视学生小组、全班同学间、师生间的研究讨论,重视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自我反思认识的能力,因此,实验班的同学在遇到困难时不在一味地求老师,而是求同学一道讨论、分析共同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问题在与老师商讨。

(四)学习具有独创性。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重构 篇6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重构

依照镇中心校推广的“三主六环节”高效课堂教学模式,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重构我区小学数学学科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基本训练 激趣导入

采用“以旧引新”的办法,从准备题过度过“尝试题”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为学生学习解决尝试题铺路搭桥。这一环节可视教材内容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1、尝试题引路。

2、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积极思维的教育情景。

二、认准目标 指导自学

目标的认定方式可灵活多样。既可课前重点认定,也可课中逐一认定。出示尝试题后,学生转入自学,这里关键的是教师要根据学情出示相应的自学指导。让学生自学提示的引导下,更加有目的的自学。

三、合作学习引导发现

合作学习首先是“兵教兵”,学生在尝试的过程中,有了问题学生之间可以讨论、可以在课本范例中获得启示、也可以向老师请教,解决开始提出的尝试题,这也是学生自学后的第一次反馈。

四、小组展示 质疑对抗

1、小展示:小组在各自区域展示学案全部内容,C类学生负责书写,B类学生负责讲解,A类学生负责补充。

2、大展示:只展示学生有疑问、困惑、易错易混、不会的内容,学生已会的不展示,自己能学会的不展示,学生都不会的不展示。

五、变式训练 反馈调节

这是第二次的集中反馈,学生经过了前面的自学,解决了尝试问题,还没有从本质上抓住问题的特征,有必要进行巩固。这一层次教师要通过变式题的训练使学生从本质上了解所学知识,从多角度掌握解题的方法从而达到训练学生的思维掌握解题技能技巧的目的。教师也可以从这次训练中发现前面没有解决的问题作进一步的明确。

六、分层测试 效果回授

要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

这个模式的指导思想是: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改变原来僵死的教学模式,体现“先学后教、先试后导,当堂训练”的思想。充分运用变式训练和分层测试,训练学生思维,发展学生的能力,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获得成功的感受。从而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终目的。

模式说明:

这只是一个基本模式,由于教学情况是不相同的,生搬硬套一个模式是不科学的。因此以上五步的操作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应该根据不同教学内容、不同的学生情况以及教学条件的变化而灵活应用。增加一步或减少一步,几步互相高的或合并均可以。但“先试后导”、“先练后讲”的基本特征不能变。因此,从基本式可派生出许多变式。

变式1 调换式

把基本式中某几步调换一下。例如,第二步自学课本与第三步尝试练习可以调换一下。出示尝试题后,不叫学生先看课本,而让学生先做尝试题。尝试解题之后,再让学生自学课本例题加以对照,检验尝试结果。

这样调换的条件是学生解答尝试题有一定的基础,估计独立做尝试题困难不大。这样调换的优点是不受课本束缚。促使学生更主动地去探索,有利于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同时也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出示尝试题 后,学生急于想试一试,如果硬要学生按部就班先看课本再尝试,反而会影响他们的积极性。

变式2 增添式

根据教学需要,可以在基本式上增添一步或几步。例如在出示尝试题后可以增添一步学生讨论。出示尝试题后,由于学生的知识水平不同,有的胸有成竹,有的模模糊糊,有的一知半解。这时如果先学生议论一番,互相可以得到启发,有利于尝试练习。这种议论可以采用三三两两的自由议论式。

变式3 结合式

学生熟悉了本模式教学以后,基本的模式就不必分得那么清楚,可以有机地结合进行。如出示尝试题后,可以把自学课本和尝试练习结合起来,也可以一边自学课本,一边就动手做尝试题。可以把学生讨论与教师讲解结合起来,老师可以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之中,把讲解的内容穿插到学生讨论中去。

实际教学过程中,这种结合式的应用比较普遍。

结合以后,步数就少了,可以节省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原来有些老师总感到时间来不及的矛盾就解决了。

变式4:超前式,小学高年级有时内容较多,课堂教学时间不够,为了解决这个矛盾,在教学实践中产生了超前式。也称课外预习补充式。

使用此模式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一)、尝试指导原则:它包括学生的尝试和教师的指导。应明确学生的尝 试不是盲目的,而是在教师指导下有目的、有步骤地尝试。

(二)、反馈原则:学生尝试的结果要及时反馈、及时矫正。有针对性的调 节教学,让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这样可以大大改善学习进程,它是目标达成的必要保障。

(三)、准备铺垫原则: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必须要发挥旧知的迁移作用,有“以旧引新”的办法去解决尝试题。为此出示尝试题不能太突然,事先必须做好铺垫工作。

(四)、差异性原则:在承认差异的前提下,进行多层次评价(分层测试),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有所收获,激发其潜能。

(五)合作互补原则: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班级集体的有利条件,加强学生之间的互相合作和互相补充。(兵教兵)

几个细节的操作:

(一)怎样出示尝试题 这一步是提出问题,也就为学生尝试活动提出任务,也是确定尝试的目标,让学生进入问题的情境之中。思维始终是由问题开始的,有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才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是教学的基础,从是促进师生交往的核心。

提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的起步,起步好坏将会影响全局,所以编拟、设计尝试题是应用尝试教学法的关键一步,是备课中应当着重考虑的问题。

尝试题有三方面的作用: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求

使学生产生好奇心,激发学生自学课本的兴趣。通过尝试题的试做,获取学生自学课本的反馈信息。尝试题一般有5种设计方式

同步尝试题:它与例题同类型、同结构、同难度、只改变内容、数字。一般情况下都采用同步尝试题,以减少坡度,使大多数学生通过自学课本后能举一反三,自己解决尝试题。

变化尝试题:它与例题的内容、形式、结构有些微变化,难度大致相同。发展尝试题:它较例题略有变化,难度也略有提高。

如果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思考能力提高了,同步尝试题对学生来说,已毫无困难,可用变化尝试题和发展尝试题。

课本尝试题:它以课本例题做尝试㼵。

一般是教材难度不大,估计学生没有自学课本也能自行解决。但只能偶尔用一次,给学生一个意外的惊喜。

学生自编尝试题:教师引导学生自己编出尝试题。

如在这两步应用题时,教师先演示:教师一手拿5枝红铅笔,另一手拿3枝黄铅笔,然后两手合起来,再拿出2枝铅笔送给小朋友。学生观察老师的演示后编出题目上:“老师有5枝红铅笔,3枝黄铅笔,送给小朋友2枝,还剩多少枝?

总之,要根据学科的特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结构。决定设计哪种尝试题。难易要适度,太容易了,学生会浅尝辄止;太难了,学生会望而却步。

(二)怎样指导学生自学课本

出示尝试题并不是目的,而是诱发学和自学课本的手段,起着引起学习动机、组织定向思维的作用.学生通过自学课本、自己探索解答尝试题的方法,这是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能力的重要一步。如果说,出示尝试题是尝试教学法的起步,那末“自学课本一应是起步后学生探索知识的阶梯.

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它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课本的示范作用将会有机结合起来。因此这一步,并不是简单地让学生看看书,而是一个复杂重要的教学过程。

事实上“自学课本”是尝试教学法的第一次尝试,是让学生通过自己阅读课本,尝试探索解题思路和方法,从而去解决尝试题。为了掌握好这一步,必须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自学课本”在时间安排上要有保证

有些教师处理“自学课本”这一步流于形式,学生匆匆看书后,就急于要求学生做尝试题。由于时间匆忙,多数学生仅能根据例题形式,依样画葫芦去做尝试题,而一部分中差生却不知所措了。

现行课本已注意培养学生自学,例题常配有插图、说明、解题分析、思考过程的旁注等。在“自学课本,这一步中,起码要求学生初步看懂例题与旁注。要达到这个要求,必须安排相对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看书自学。

这里会遇到两个实际问题。(1)。自学课本”的时间到底安排多少?(2)难度较大、内容又多的教材:自学课本时间长了,影响教学进度怎么办?。

对第一个问题,自学课本的时间不能一刀切,要根据教材、年级以及学生自学能力高低而定.一般安排3~5分钟左右为宜。刚开始试用尝试教学法,学生还不适应,自学能力较低.这时自学课本的时间可适当长些,采取半扶半放的方式。

对第二个问题,一般采用课前预习,辅助课内自学的办法.难度较大、内容又多的教材大都在中、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自学能力,可以布置学生课前预习思考题进行思考,到课内自学课本时,只要引导学生自学关键部分·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预习的习惯,又解决了课内时间不够用的矛盾·

2.“自学课本”前要诱发学生的兴趣

出示尝试题后,教师进行启发谈话,“这道题老师不教,你们会做吗?”“会算吧,老师还是不教,你们先请教一下不开口的老师,看看课本上是怎样计算的。”“你们可以在课本里找到答案”„”。

但是,老讲这几句话,学生也会倒胃口的。启发的方式要多种多样,新颖有趣,有时要出其不意,才能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用自学思考题引导学生看书 自学课本阶段,主要是学生独立地进行探索活动,可是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和阅读水平的限制,往往很难看懂教材。有些学生不知从何看起。因此,教师应该精心设计自学思考题加以引导,以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和理解教材的能力。

“自学课本”如不加指导,放任自流。效果就差。“自学课本”这个阶段很重要,教师要积极引导,否则会产生两个问题;(1)学生消极地运用过去尝式练习的“经 验”,机械模仿例题做尝试题:(2)由于学生认知的盲目性很大,会出现思维方向不稳和异向。因此,教师要精心设计思考题,让学生在思考题的引导下,去看书尝试,做到看有所思。练有所想。编拟自学思考题要考虑到三个有利。(1)有利于学生回忆和应用基础知识;(2)有利于引导学生思考算理:(3)有利学生掌握思考方法。所以,编拟思考题要有针对性,题数要适当,排列在按照解题 时的思考顺序。

这里要指出,不是每一次自学课本都要布置思考题,在低年级或教材比较容易也可不布置,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用。

4.“自学课本”的指导要因人而异

由于教材要求不同,学生基础不同,学生自学能力的不同,所以自学课本的指导方式也有所不同。一般有三种方式:

第一种“扶着走”。在低年级,学生识字量少,刚开始自学,如果上学生独立去自学,困难较大。这时,要立足于“扶”,一般由教师带着学生一起看书。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启蒙阶段。

教师带着学生看书,要详细指导,从哪里看起,怎样依次看,不但看例题,还要看插图。边看边提问,边看边动手操作。

第二种:“领着走”。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就不必再扶着走,可以领着学生走。这是一种“半扶半放”的办法。

在自学课本前,教师要先作指导,看课本时要着重看什么,解决什么问题,也可先作适当的讲解.;扫除学生自学中的障碍。在学生自学过程中教师也可作点援。

在“自学课本”这个阶段中,要使学生逐步掌握自学的方法,一般按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阅览梗概——初步了解学习内容.

(2)仔细阅读—逐字逐句仔细阅读.

(3)勾划批点——边看边做符号,如在重点句子下面标上 “——”在疑惑处标上“?”号,也可在书上写写划划,提出问题.

(4)思考问题——回答教师布置的思考题.’

第三种。“自己走”.经过训练,学生的自学能力有了提高,也掌握了一定的自学方法,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已走”.教师布置思考题后,让学生自已看书分析:也可边看书边做尝试题,也可先做尝试 题再看书。先尝试练习,再自学课本,这时的自学作用,在于利用课本的示范性,让学生检验自我尝试的正确性。

(三)怎样安排尝试练习

出示尝试题是诱发学生自学课本的手段,尝试练习则是检验自学课本的结果。

这一步在尝试教学法的五步程序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它既是检验前两步的结果,又为后面两步(学生讨论、教师讲解)作好 准备。教师要根据学生在尝试练习中反馈的信息,组织学生讨论然 后进行重点讲解。

搞好“尝试练习”这一步的关键,在于及时掌握学生的反馈信息,主要有:(1)学生做尝试题正确与否。(2)错在哪里?有几种错 法?什么原因?(3)学生对本节课的教材内容哪些理解了,哪些还有困难?(4)差生做尝试题的情况如何?困难在哪里?因此,这一步并不是教师休息片刻的机会,而必须通过各种手段掌握来自学生的信息。尝试练习的形式,一般采用指名数人板演(优、中、差三类学 生),全班同时练。板演的结果,最好是有做对(不同方法)的,也有做错的,对后一步学生讨论提供材料。

在实际教学中发现预先指名板演,有两个缺点;(1)预先指名板演,可能会出现全做对了,或全做错了,得不到预想的结果,(2)中差生可能参看优秀生的板演,导致产生不动脑筋照抄的现象。

为了避免上述缺点,可以采用两种办法:

(1)预先不指名板演,让全班学生同时开始练习,教师桌间巡视,然后根据教学需要,选择几名学生把所做的题目抄写在小黑板上,以便大家讨论。

(2)同上面的办法基本相同,但不是抄写在小黑板上,而是直接写在玻璃板上(每人准备一块像课本大小的玻璃板),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挑选几块,在投影机上放映出来,提供学生讨论。

学生尝试练习时,教师要勤于巡视,一方面及时了解学生解题情况,掌握反馈信息:另一方面及时辅导差生.“尝试练习”除了做尝试题外,根据教材特点,也可动手操作尝 试·例如,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根据尝试题的要求,先让学生 在预先做好的一个大圆上画同心小圆,并用轴对称对折的方法剪下小圆,在操作尝试中悟出道理后,再去做尝试题。在形体知识教学中必须重视操作尝试。

(四)、怎样组织学生讨论

“尝试练习”后,发现学生有做对的也有做错的,已经了解到了他们理解新知识的情况。接着教师是否可以讲解了呢?不行,火候未到,这时,要求学生作进一步尝试,尝试讲算理,充分发挥学生之间的相互作用。

“学生讨论”这一步,要求学生说出算理或解题思路,以验证自我尝试的正确性。通过这一步,能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表达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加深理解教材,同时也会暴露学习新知识中存在的缺陷,为教师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提供信息。

这一步是尝试教学法中较难掌握的一步,处理不好,会出现“无话可讲”,讨论不起来,或是叫几个优秀生讲讲,走过场了事。

讨论从哪里着手?经过反复试验,一般从评议尝试题着手为好。

尝试练习后出现了几种答案,哪个是对的,哪个是错的,学生有话可讲,讨论从这里着手就可化难为易了。判定了谁对谁错,教师接着引导学生讨论、分析做对的道理以及做错的原因,把讨论引向深入。

运用本节课所教的法则、结论,才能做对尝试题,因此讲出做对的道理就是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容易做错的地方,也就是学生学习感到困难的地方,因此说出做错的原因,也就是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这样的讨论,既解决了教学重点,又突破了教学难点。的确是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

讨论时,不能“就题论题”,应该联系预先布置的思考题进行。

这种作业评议式的讨论也有各种不同层次,应该根据学生的情况以及教材的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五)怎样进行教师讲解

教师从前面两步——“尝试练习”和“学生讨论”中得到学生理解新知识的程度的反馈信息,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进行有针对性地重点讲解,这是保证学生系统掌握知识的重要一步。试用中要注意如下几个问题。

1.教师讲解要不要从头讲起

这里的讲解与过去的讲锯是不同的,主要是学生的起点不一样。过去“先讲后练”,学生对新知识不甚了解,教师必须从头讲起。现在“先练后讲”,学生经过“自学课本——尝试练习——学生讨论”,对新知识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当然就不必面面俱到,从头讲起,而是根据前几步的反馈信息,针对难点有重点地进行讲解。

如果这里还像过去一样,按部就班,从头讲起,那就失去运用尝试教学法的作用,这一点必须注意。’

2.教师的讲解是讲例题,还是讲尝试题

讲了尝试题不放心,又把例题讲一遍,这样新课教学的时间比过去还要长,变成变相的满堂灌,而尝试题和例题都讲没有那么多时间,也是没有必要的。

那么究竟该讲尝试题还是例题呢?根据我们的实践经验应该讲尝试题。这个做法引起大家的争论。有的教师说,你只讲尝试题,不讲例题,不是把课本丢了吗?我们从尝试教学法的全过程来看,开始用尝试题引路,看课本的目的是为了做尝试题。学生做的是尝试题,讨论的也是尝试题,当然对尝试题印象深刻,教师接着讲解尝试题是趁热打铁,顺理成章的。如果教师反过来讲解课本上的例题,就会显得别扭,影响教学效果。当然,我们也不能把例题丢开,可以联系例题来讲尝试题。

另外,我们应该看到,例题主要是为了讲解某一知识而设计的,可以用这个例题,也可以换一个题,不是固定不变的。何况尝试题和例题基本上是同类型同结构,从这个意义上讲,尝试题不就是例题吗?所以,我认为一般还是讲尝试题。

3.怎样运用作业评议式的讲解

现在是“先练后讲”,由于教师讲解的时间、条件改变了,讲解的内容、要求和形式也要随之改变。

前面已经介绍,“学生讨论”一般采用作业评议式的讨论,教师讲解不必另起炉灶,可以因势利导,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进行。

作业评议式的讲解,是对学生尝试练习中的正例和错例进行评讲,分析做对的道理和做错的原因。做对的道理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重点,做错的原因就是本节课教学的难点。因此,这种讲解针对性强,抓住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这种讲解最符合学生的心理,学生讨论后,急于想知道谁对谁错,为什么做对了,做错的原因又是什么,作业评议正符合学生的需要。

1、自主预学模块(课前)。基本构件有:阅读、尝试练习、操作活动、准备练习、生活观察、咨询调查等。这一环节根据要注意学习内容性质和总体教学目标,合理确定预学目标,尤其是模式推进的初始阶段,学生尚未习惯且自学能力尚未形成,可以适当降低预学目标,便于学生打成,增强学生信心。再根据内容合理选择适当构建,如:偏重文本阅读类的内容可以要求学生通过阅读课本、教师提供的材料、其它辅助读物等自主学习,再独立完成预学作业。对于探究类或解决问题类的内容可以设计预学单引导学生尝试练习(操作探究);对于知识连贯性较强的内容或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可以准备性练习或生活观察、咨询调查等手段激活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生活经验。然后编制明确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且便于检查了解的预学单。最后,要注意及时了解学生预学情况,督查、激励学生自主学习,并为调整教学预案收集第一手资料。这一环节是在课前甚至家庭完成的,仅靠预学单引导,所以是最能体现,也是最能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同时,学生个体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合理安排预学时间,适时寻求老师、家长、同伴的帮助,确保预学活动落到实处。这样的预学环节立足“生本”,由有别于那种齐步走、走过场式的课上自学。

2、情境互学模块。基本构件有:尝试、操作、讨论、交流等。在学生预学的基础之上,创设一定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操作(练习),再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整理思维,加深体悟,同时把学生间的差异资源化,实现兵教兵,齐发展。这一环节贵在体现“生动”,以生动的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以灵活的课堂组织引发生生互动。

3、交流建模模块。基本构件:讨论交流、质疑问难、抽象概括等。通过教师导学,加深学生的理解,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表象、规则、建立数学模型等,并解决小组学习中的共性问题等,使学生习得新知概括化、条理化、清晰化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这一环节关键在于教师要把握“深度”,既要避免盲目深挖,又要避免因学生自主学习造成的认识不到位现象,真正实现自主有高效的品质课

堂。

4、巩固检测模块。基本构件:练习、检测、解释、设计、操作等。关键是要整合教材、补充习题等练习资源,做到层次性、针对性、典型性,在巩固、检测的过程中加深理解,促进内化,形成技能,让学生在巩固和检测,反馈和调控,评价和激励中走向深刻。

我们的做法:

1、分层引导。根据教师的不同现状,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让更多的教师参与到“学的课堂”模式建构活动中来,并在实践中摸索、交流,共同完善、共

同提高。

2、分步推进。考虑到具体实践时教师可参照的资源有限,教师个人的精力也有限,我校采用了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分步推进,在一阶段重点解决一个问题,在教师运用相对熟练的前提下共同攻克下一环节,目前我们已经对首位两个环节进行了落实,下阶段主要集中精力解决情境互学和交流建模模块。同很多农村学校一样,我们的一些认识、思考和做法还很粗浅,虽然植根于真实的泥土,但终究还是一棵小草,注定不必成为能苍天大树或绚烂花朵。我们需要的是默默地装扮着大地,静静地闪耀那一抹生命的绿色

新课改给我们带来了新的变化,在教学实践中以新课程改革为指导,紧紧围绕课堂教学这个主阵地,坚持为每一个学生发展的理念,把握“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的主题策略,努力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法,积极探索适合全体学生特点的课堂模式,为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努力完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们应该共同努力打造“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

一、“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内涵

“五”是“五步”,其含义是:课堂教学的五个环节,即激趣导入-----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知能应用------知识总结。

“四”是“四精”,其含义是:三个精心设计一个精讲,即精心设计导入,精心设计问题、精心设计练习,在授课过程中教师要精讲。

“三”是“三体现”,其含义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体现养成教育。

二、“五四三”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具体要求

(一)五步教学流程要求

五步教学流程只是教学过程的一般形式,它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但不管怎样调整,整个教学流程一定要体现双自主教学,达到课堂的高效性。

(二)“四精”的要求

1、精心设计导入,吸引学生。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这就告诉我们:做任何事都要注重起始环节,数学教学亦不例外。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生动的开头,是使学生迅速进入学习意境的重要手段。多年来,我们比较重视新课“导入”,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征,结合每节数学课课堂教学中的导入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好的导人新课如同桥梁,联系旧课和新课;如同序幕,预示着后面的高潮和结局;如同路标,引导着学生的思维方向。可以说导人新课是整个课堂教学的“准备动作”,为师生即将进行的思维活动作好准备。

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他们能轻松愉快地学好数学,是广大教师在教学中苦苦探索的问题。我认为优化课堂教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而要优化课堂教学,新课导入的设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新课的导入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人入胜的导入可以给予整个教学过程一个

2、精心设计问题,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构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发展为中心,师生互动”的课堂教学,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精心设计的问题探索中,紧紧地问题吸引自觉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用心思考,真诚交流时而困惑,时而高兴,在起伏的情感体验当中,自主地完成对知识的构建,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对知识理解十分深刻,而且“创造”着获得知识的办法,体验着获取知识的愉悦。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的课堂上,把学生分成6人一组,并用自己准备好的画圆工具,一个图钉,一条细绳,一支铅笔头,让学生自己想办法画圆。由于用这套工具画圆看似简单但真正画起来一个人还难以完成,就必须合作操作。稍有不慎,就难以画出一个理想的圆。正是因为在反复克服困难中才好不容易画出一个圆,它便增加了吸引力从而深刻体会到画圆的各个要素的作用。因此学生在学习半径、直径的特点,以及圆心、半径的作用时,学生就有感而发,有话可说,表现的异常积极。这样的学生才是一种享受。

3、精心设计练习,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的许多知识如果在实践中加以验证和应用,那么一定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是,知识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开发、能力的培养,以及良好学风的养成,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才能实现,所以,练习是全面完成数学教学任务所必不可少的重要手段。精心设计课堂练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在练习过程中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减轻学生过重的负担,将会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我认为设计练习应注意以下几点:

(1)、交替再现,达到巩固的目的。

(2)、联系实际,在实际应用中加深理解。

(3)、练习设计要有对比性,防止产生思维定势及干扰。(4)、练习设计要有针对性,帮助领会知识的实质。(5)、练习设计要有坡度,让所有的学生感受成功。

4、教师“精讲”,提升教学效果。

“精讲精练”是一种提高教学效益、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教学策略,它是一种高效呈现知识和高效指导学生学习的策略。

“精讲”并不是少讲、不讲,是指教师对基础知识少而精的语言,抓住中心,揭示教材中的内在规律和本质特征。以讲促思,以讲解惑,讲解知识的纵横联系,讲清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讲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学习方法等。通过“精讲”,可留出更多的时间让学生多动,即动脑、动手、动口,因为学生注意集中听课,时间是有限的,讲多了影响教学效果。

(三)、“三体现”的要求

1、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各种能力。

教师要从权威的讲授者转变为与学生共同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引导者,每节课教师都要小结。每单元学完之后都要引导学生整理复习,这些平时都做的事情,平常放手让给学生做。教师注意形式的多样化,渐渐地学生就学会了对知识的整理,归纳和小结,而且能够用自己的表现方式来整理并交流,在学生们的交流中还能提出问题进行解答,举例说明等。若教师包办代替单元知识的总结,全篇一律的话,就没有了学生创造想象的机会,也影响了学生对知识探索。

2、体现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体验课堂的平等关系与班级的温暖。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决定和谐高效课堂的关键,教师应走进学生,亲近学生,了解和平等对待学生,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关爱每一个学生与学生平等相处,以人格感染学生,以学识打动学生,以要求规范学生,以行动引导学生。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关注不同学生的不同发展。

和谐的内容主要包括:(1)、师生间要和谐互信

首先课堂上教师对学生要诚信,说话算数,不落口债,凡是答应学生的事应尽量做到,有特殊情况要向学生解释清楚,教师以诚待人,必须影响学生。

其次教师要信任学生,有时学生忘记带作业或者说“我的作业本、书等忘记在学校了”教师不要训斥而要讲明什么时间把作业补充交给老师。复习的时候总有学生不懂或者学得“吃力”教师要及时给予帮助,鼓励,并故意给这样的学生机会去教给另外的学生,让他感到教师对他的信任。师生间的这样信任关系产生后,学生每次都能努力完成老师交给的任务。

(2)、生与生间要和谐。

一个班集体总有优生、差生,教师首先要做到一视同仁,人人平等,优、差生都可能犯错误,教师要做到及时教育、监督、不偏袒,做到公正、公平。每个学生都有“闪光点”要及时发现表扬树立自信心,增加集体凝聚力。

其次是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在每个学习小组里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要有明确的分工,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条件,创设合作的情境,让学生在合作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信息共享的快乐。

3、体现养成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基。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7

一、贴近学生生活, 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兴趣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水平出发, 确立学习主题, 创设适合的情境, 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地吸引到教学内容上来,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等活动, 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 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 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及学习的愿望。

二、发挥小组合作精神, 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课堂教学的核心任务是调动全体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使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 从而使学生获得和谐地发展。学习过程是否有效, 是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关键, 而学生的学习过程需要教师的巧妙引导。因此,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该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 多给一点活动的余地, 多给一点合作的机会, 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精神, 教师只需在适当的时候进行引导和点拨。

例如, 《有趣的测量:测量石块的体积》 (北师大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54页) 这课需教师课前准备:长方体的水槽2个, 圆柱体的容器1个 (没有刻度) , 量杯2个, 小石块1个 (形状不规则) , 学生用的直尺。根据现有的教具, 教师可先出示实验目的和方法, 然后要求学生合作探究, 找出合适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在这个实验过程中, 需要小组成员之间的互相合作, 有的负责控制实验进程, 有的负责观察实验现象, 有的负责记录实验结果。通过合作探究, 最终得出计算石块体积的方法。这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既能有效地解决教学内容, 也能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

三、巧妙运用多媒体课件, 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

当今社会是一个信息时代, 教育技术应用能力是对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基本要求, 是网络教育、远程教育的基本要求。现在大部分学校已具备多媒体教学的条件, 多媒体课件的使用使课堂教学由“静”变为“动”。多媒体作为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与常规教学手段相比有其独特的优势, 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能节约课堂教学时间 (大屏幕展示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等) 。但是, 我们要灵活地选用现代教育技术。在平时的教学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认知水平以及思维程度合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 以更好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案例一:在教授《组合图形的面积》时, 有这样一个典型的题目:长方体的花园长是30米, 宽是20米, 中间的小路的宽是1米, 求花园中草坪的面积是多少平方米?此时, 教师可以巧妙地利用课件, 制作一个会动的草坪, 从而给学生贯穿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案例二:在学习《测量石块的体积》时, 我们可以运用多媒体课件进行展示, 水槽中没有放入石块时, 水槽中的液体是蓝颜色;当放入石块之后, 上升的水的颜色展现为红色, 这样学生看了很醒目, 认识到红色部分水的体积就是石块的体积。

四、展示教学目标, 提高学习效率

“任务驱动”是一个有效的教学方法, 研究表明, 给学生规定明确的学习任务, 学生的学习效果要比没有明确任务的学习效果高2到3倍。因此, 在小学数学中, 特别是中高年级的数学教学中, 有必要给学生展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当学生明确了自己的学习目标后, 就有了努力的方向, 这样的话就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 在教《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时, 我们可以展示这样的教学目标:1.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2.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公式是什么;3.在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时应该注意什么等。这样设定了教学目标, 学生就会基急于去完成教学目标, 从而能快速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去。

总之, 我们要充分利用新课程理念, 深入学习“洋思”教学模式和“杜郎口”教学模式, 认真领会其精神实质, 并结合自己的学生, 从学生的发展出发, 从实践教学出发, 积极构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学习环境,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摘要:新课程改革给中小学教学注入了活力, 教师不仅在思想认识上发生了变化, 更重要的是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指导上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特别是在全国学习“洋思中学”教学模式、“杜郎口中学”教学模式后,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了许多变化, 给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

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全面高效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成绩。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以和谐的学习氛围为基础,以高效的学习方法为指导,这样才是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的关键所在。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的方法,大致归纳了以下几点:学生主导课堂、深化小组合作、培养学习兴趣、拓展思维方法。

一、学生主导课堂

要想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就得营造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作课堂主导。以往教师板书讲解学生做笔记学习的单一课堂模式会使学生感觉数学课堂无趣乏味,对课堂上所学的数学知识不感兴趣。因此,营造活跃的氛围让学生主导课堂是课堂教学尤为重要的一个方法。活跃的课堂氛围能使学生从精神涣散变得注意力集中,也就是大家常说的“态度决定一切”。

构建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导课堂,这样能让学生的思维精力更加集中在课堂上,让学生享受课堂学习。比如,让学生之间互评试卷,互相学习解题技巧以发现欠缺和不足。教师可以把某次测试的试卷随机地发给学生,让学生代替老师给同学评判试卷。教师参与其中给学生讲解解题方法,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可以从中学习到其他同学的一些好的解题思路,从中也能发现一些自己解题思路上的欠缺和不足。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学生主导课堂,教师参与其中引导学生学习,从而达到和谐高效的课堂教学效果。

二、深化小组合作

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体现在多个方面,其中最突出的体现就是组织学生之间进行小组互动讨论问题。这样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提高人际交往的能力,让学生在与他人交流中学到许多学习方法,从而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和谐。

在学习六年级的应用题时,教师应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动。六年级应用题的重点在于解题思维,一道题可能存在多种解题方法。学生之间通过小组讨论可以使学生学习到其他学生好的解题方法,使学习变得更加高效,也使得课堂氛围更加和谐。例如,一个长方体玻璃鱼缸(鱼缸的上面没有玻璃),鱼缸长30厘米,宽10厘米,高20厘米。问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的玻璃?这是一道相对简单的问题,但是思维方式的不同就影响了解题的速度和质量。有的学生细心,先换算单位,这样计算起来相对容易。有的学生运用“整体”的思维方法,先计算整个长方体的表面积再减去上底的面积,这样的思维方法更完整。通过这样的小组讨论问题的方式能更好地让学生掌握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并让学生充分地学习其他同学好的解题思路和方法。教师要在其中起到引导的作用,从而活跃学生的思维方法,也让课堂的效果变得和谐和高效。

三、培养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兴趣为和谐高效的课堂效果提供了巨大的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学习数学充满期待,使学生喜欢上数学。只有喜欢上这门学科,学生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学生的课堂效率才能变得高效,学生的数学成绩才能得到更快的提升。

构建和谐高效的课堂应该运用有趣的方法来引导学生学习,使枯燥单调的数学知识变得有趣。例如,在学习轴对称、中心对称、旋转对称等图形对称问题时,教师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图形,并按照对称轴条数从多到少依次排列。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折叠,总结对称图形的规律:圆形有无数条对称轴;正方形有4条对称轴;正三角形有3条对称轴;长方形有2条对称轴;等腰梯形有1条对称轴。这样的方法既能让学生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使学生再遇到这一类问题就可以轻易地迎刃而解。

四、拓展思维方法

在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的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培养学生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外,还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运用发散性思维方式解决问题。拓展多种思路,让问题解决的方法变得形式多样。思维方式的培养是学习数学知识的重中之重,它能使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不会受到习惯性思维方式的约束和单一性模式的影响,以不同的方式方法来解决问题。

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能够高效准确地解决问题,使学生的数学成绩得到更快的提高。和谐高效的小学数学课堂为我们学习数学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学习数学有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小学数学和谐高效课堂,能助学生的成绩更上一层楼。

参考文献:

刘加霞.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教学[M].北京师范出版社,2008.

上一篇:售后服务维修三方协议下一篇:90后女大学生成功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