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1
小学数学“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下“课堂教案”的设计
益民中心小学 杨正刚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模式孕育而生,课堂中学生上讲台讲解,课堂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教师的备课也由原来的单一备课模式转化为了现在的:“课堂教案”和“学生学案”。
在具体的数学课堂中,教师事先根据教材要求和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好学习小组。我们一般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一般4-6人为一小组,学生好、中、差搭配。合作学习时,把任务交给每个小组进行实施。小组内精心的分工、合作、组织将保证学习任务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始终以引导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出现,巡视各个小组的合作情况,作启发性的引导,满足学生的需要,帮忙学生解决一些不完善的地方。
因为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课堂教案要尽量简单明了,一般过程有以下环节:导学内容与目标、知识链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达标测评和拓展训练、课后反思。下面谈谈我们在进行“课堂教案”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导学内容与目标。
导学内容要首先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学习目标是什么?导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要明确本节课的学习重难点。导学目标、重难点的展示让学生明白在学习后能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
二、自主学习。
课前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只有仅仅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导入可设计上节课知识内容,也可设计本节课知识内容的衔接基础部分。知识的链接创设了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同时有的好导入还能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气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课堂教案”的课前导入主要包括知识链接、自主学习。这两部分的设计应该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在设计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倒数的认识》的课堂教案时,采用了实验情境导入法。先设计大量的分数乘法计算,通过排列让学生知道怎么后8道题结果都是“1”,然后让他们看看两个因数的特点,从而引入“倒数”的认识。此时已完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自主探究起了个好头。
如果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联系以前的旧知识时,知识链接的导入设计时就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前练习,为顺利学习新知扫除障碍。从而学生在学习时,循序渐进,轻松掌握本节课知识,这样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合作探究。
新课改形式下,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必然形成。“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天地,这就需要展现学习的过程。教师不要怀有小学生还小,不会
自主学习的思想,我们应该重视学生在学习中探索精神的启蒙。改变以往教师“高歌论坛”、“满堂灌”形式的教学,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探究,允许失误,增强自信。让学生尝试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主要环节。教学时,教师行间巡视,给与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机会,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在课堂中,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交流、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在小组活动的时候,小组长组织好或者培养一个小主持人主持全局。而老师则在各个小组间巡视,用“问题”的形式来提示,但不直接给出答案,引发学生的思考就可以了。
在学习讨论环节中,加入老师的评价和学生的互相评价以及对汇报的知识的互相质疑,使老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师生、生生互动的局面。也为更好地养成一个小组汇报的习惯做好反馈和小结。
3、展示交流。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个小组对课堂教案中例题进行分析理解,完成上面作业,并小组上交流结果,最后学生起来展示,教师总结。如一年级的数学“30以内的数比大小”一课,学生讨论后,教师总结比较大小的常用的方法或者简便的方法。“ 25的十位是2、15的十位是1,2比1大,所以25大过15。”
4、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其实是对学生的掌握新知情况的评价,是对学生知识掌握的一种检测,是对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过程的“再创造”,这部分内容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都很容易计算,但对于学困生,教师应该多巡视,多下去引导他们,看看他们完成情况。
5、拓展训练。
课堂小结时教师语言简洁,小结的内容取其精华,高度概括,准确简明,设计的问题应该多问问学困生,看看他们的掌握状况。从而好设计下节课的导学预习,而且小结的内容应该培养学生做到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
6、课后反思。
教学反思是我们教师成长的阶梯,它记录着我们曾经的迷茫,见证了我们洒下的汗水,更奠定了我们坚实的脚步。它是教师教学认知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教师为了成功实现教学目标对已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支持这些教学活动的观念、假设,进行积极、持续、周密、深入、自我调节性的思考。
当然,并不是每一份课堂教案的环节都是千篇一律的,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的不同可以进行删改与调整。教师教学反思我觉得应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第一、反思态度。教学进程完毕。我们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疑问,与组内的教学老师一起研究讨论,千万别把它当成一项任务、一种负担。
第二、反思内容。要反思这堂课的知识是否有错误和遗漏,教学方法是否合理。
第三、反思效果。除了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与技能外,还要分析学生是否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与策略,以及在听课的同时是否积极思考。教师通过课常观察。个别访谈。形成性测验等多种方式,及时了解自已的教学效果。反思这些方面,对自已的后续教学有很大的好处。
总之,新形势下的新课改,教师及学生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巨大转变。我们作为教师肩负着培养国家下一代的重任,我们教师应把握住课堂教学这个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摸索出一条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路子,培养出适应现代建设,同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参考文献:
1、《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小学数学教师》(上海教育出版社2013年第7、9期);
3、《百度文库》中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2
1.导学案是教师授课的依据,也是规范教学的重要手段,但是如今仍有很多学校应用的导学案在编排上不够合理,学生学习知识的难度是逐年递增的,导学案也是结合这一点进行编制的,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在实际教学中存在一定的偏差,在编排上会出现一些漏洞,从而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不规范的行为。久而久之,对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2.对于导学案的实施没有严格按要求执行,导学案的编制是通过教育人员进行缜密的思考,结合当今教育的形式进行合理的编排,在逻辑上具有一定的层次,但是到了小学生教育实施中,很多老师没有严格按导学案进行施教。例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导学案的编排有课前预习、课堂授教、巩固已学过的知识,最终进行模拟考试。但是有些老师在施教中可能就忽略了课前预习这一环节,看似这一环节不重要,但是学生缺少了这一环节就可能对知识吸收的效果达不到预期标准,学习的效率下降,少了这一环节学生对知识的主体认识度下降,一味地只是接受授课这一环节,对于学生来说没有任何引导作为背景,不利于学生继续学习。
二、实施合理规范性导学案的措施
1.在导学案实施中,强烈突出导学案提出的重点,多体现主观性课标。也就是导学案中强调重点的部分,老师应该反复对学生进行讲授,重点突出主体性。例如,小学数学这门课程,导学案中应明确列出重点学习内容,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上达到怎样的预期目标,在一定程度上多以理解能力为主,计算能力为辅,所以在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中严格按照理解与计算相结合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数学教育的实施,以达到教学目的。
2.加强导学案实施的管理,避免出现逻辑上的错误,影响学生的学习,一切教学的实施与规划都是经过层层把关,缜密制定的,老师按照合理编制的导学案教学势必会促进规范的教育程序,所以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做到严格要求,按照教育局颁布的导学案进行施教,在逻辑上应该遵守,如有疑问及时与教育人员沟通,不得自己擅自篡改,教育人员也应该做到定期检查,以免让不利于教学的错误继续进行误导。
3.通过传递知识与能力培养并重,小学生数学学习注重知识与能力双重培养,在导学案中也做出明确的指示,新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知识量,而在知识学习当中,导学案编制的细节中有多种学习方法,这些方法都是教育人员通过日积月累的经验摸索出来的,也需要教师灵活运用并将其传授给学生的,尤其是数学这门知识结构灵活,框架清晰具有一定逻辑性的学科,是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重要课程,所以利用编制合理的导学案对学生进行知识与能力双重培养,完善学生的学习,提高教学质量,体现这门学科的优越性。
4.时刻关注教学,适当地对导学案产生的问题进行修复,随着社会的发展,普通的导学案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但是在教育发展的最佳时期,还存在一定的过渡期,在教师针对小学数学进行导学案教学中,难免会出现不符合时代发展不利于小学生学习的一面,其中逻辑层次的排列,细节设定还有一些提高的空间,所以这就需要教师与教育人员时刻对小学生学习产生的问题及时进行改进,对导学案中可优化的方法与内容进行完善,最终以更合理编制的导学案进行教学引导,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规范教学。
三、利用编制合理的导学案来引导小学数学教学带来的影响
1.学生方面,采用合理编制的导学案进行小学生的数学教育,对于学生来说可以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让他们学起来更加容易,养成规范的学习习惯,清晰的学习思路,对他们日后的健全思维的运用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2.教育方面,编制出合理的导学案老师进行授课是教育层次提高的必然趋势,好的教学引导带动的是整个教育事业的能力水平,是每一位教育人员值得骄傲的成果,所以导学案的优化提高是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更是教育事业高水准的评定。
总而言之,一切教育的改革与提升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去学习,以学生为主体,如今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播,还要将学生的能力培养作为教育的一项重要指标,所以编制合理的导学案是达成学生综合素质提高的前提,如今也被越来越多的家长与老师认可,相信在教育人员集体的努力下,会培养出新一代德才兼备的优秀学生,全面提升中国人的文化素质。
摘要:教育一直都是当今社会最热门的话题,其牵动了无数家长与学子的心。学生的教育是通过一段时间积累,施行,最终形成习惯,所以要想规范学生的学习,并且使其具备合理性与规律性,就要在教育的初期抓起。就小学生数学学习采取编排合理的导学案教育进行分析与探讨,阐述了利用良好的导学案来引导教学的措施以及带来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合理编排,导学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影响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3
[关键词]导学案;五步学习法;合作探究;教学模式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和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出了崭新的面貌。课堂上打破了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的教学方式,教师由单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探索知识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的备课形式也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从过去主要备教师怎样教,到现在备学生怎样学,因此“导学案”应运而生。
因为教师面对的是小学生,导学案要尽量简单明了,一般过程有以下环节:导学内容与目标、课前导入、自主探究、集体交流、达标测评和梳理巩固、课后反思。下面谈谈笔者进行“导学案”教学模式研究的一些做法和体会。
一、明确导学的内容与目标
导学内容要介绍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是什么,在教材的第几页。导学目标的表述要准确、具体、简洁、全面,要明确写出本节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通过一定的学习活动后,学生的知识、能力或情感实现改变。导学目标的表述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时对导学目标的把握与评定,要将一般性的目标具体化为可观测的行为目标,要说明学生在学习后能学会什么,达到什么水平,教师预期学生行为改变的结果,充分发挥导学目标的导向作用。把导学目标看成“导学案”的灵魂,看成每堂课的方向,看成判断学生学习是否有效的直接依据,提高教师教学素养,夯实教学功底,精心确立导学目标,打造高效课堂。
二、通过课前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此,上好一节课导入是关键。课前的导入在每节课程中虽然只有短短几分钟,或许只几句话,然而这几分钟或几句话,所起的作用却很重要。成功的导入,能创设情景,营造气氛,调动情感,激发兴趣,引发思考。课前导入还能融洽师生关系,营造和谐气氛;能激发学生的潜在意识,引发学生表现欲;能让学生的注意力更集中,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导学案”的课前导入主要包括课前情境导入、铺垫练习导入。针对新课内容,紧扣学习目标,设计一些情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笔者在设计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导学案时,采用了实验情境导入法。先跟学生们讲“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提问:乌鸦为什么能喝着水呢? 为什么要放若干块石子? 教师演示实验:两个同样的烧杯中相同高度水面放入大小相同的两块石头,观察,说明什么? 取出石头后,再放入大小不相同的两块石头,观察,说明什么? 只有石头在水里才有这种现象吗?你还想到了什么?此时已完全激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面的自主探究起了个好头。
铺垫练习导入,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必须联系以前的旧知识时,就有必要设计一些课前练习,为顺利学习新知扫除障碍。如在《列方程解决稍复杂的百分数实际问题》中,学生必须会解方程,但如果仅仅是让学生去解两个方程,又会使学生对学习后面的知识失去兴趣。于是笔者设计了两个方程,把全班学生分成两组,比赛解方程,看哪一组解得既快又准确,这样不仅让学生复习了解方程,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促进学生的发展,而以往“填鸭式”教育模式,学生只能被动地学,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都难以得到发展。因此,旧的教育模式必须更新,新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主体的教育模式必然形成。“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数学教学应成为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天地,这就需要展现学习的过程。虽然小学生还小,但是仍应重视探索精神的启蒙。教师应该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创造条件,鼓励探究,允许失误,增强学生自信。教师应该更多地提供探究的情境,促进学生增强探究的意识,尝试探究的过程,体验探究的快乐,培养探究的能力。
合作探究是教师引导学生探索、研究新知识,培养合作意识、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的主要环节。在教学时,教师给予学生必要的指导与点拨,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主动探究,相互讨论分析,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及过程,揭示知识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相互帮助,尤其是为学困生提供了更多的课堂实践机会,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精神,提高交流能力。
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先出示三幅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然后让学生说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接着让学生猜想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最后提问:我们可以用什么办法验证呢?学生又马上投入到了探究的过程中。
1.展示交流
在学生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各个小组要对探究的结果进行交流,教师引导各小组提出不同想法,鼓励发散思维,并且做出评价,调动他们的积极性。这种汇报,一方面为较多学生创造了代表“集体”的机会,开展有竞争的合作;另一方面将小组共同的认识成果转化为全班共有,能激发创新,拓展思维,最后抽象概括,揭示出本质。如在教学《用转化的策略解决问题》时,由于有了前面充分的探究,在展示交流中,学生为了比较两个不规则的图形的面积大小,汇报了四种比较的方法,使整个课堂精彩不断,高潮迭起。
2.达标测评
达标测评其实是对学生的掌握新知情况的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为此,教师不但要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而且在组织练习时要不断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努力使学生把全部创造潜能释放出来,卓有成效地组织学生进行“再创造”。
3.梳理巩固
世间万物都是唯物而又辨证地存在着,有头便有尾,有始便有终。课堂小结对一堂完整的数学课教学来说,必不可少,而且至关重要。教师在备课时应从教学目标出发,充分掌握教学中的情况,设计好小结的内容、采用的方法,并针对教学内容实际和学生的年龄特点,抓住知识要领,突出重、难点,明确注意事项。课堂小结的时间往往不多,因此,要力求简约、高效,对于教学内容取其精华,高度概括,准确简明,借助语言艺术的力量,完整地体现美感。运用以前学过的知识、方法,揭示知识间的纵横联系,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达到深化知识的目的。同时,要求教师发掘教材的内在因素,精心设计,使学生急于求知,为下节课的学习作好铺垫。
4.课后反思
每一份导学案后面应留有空白,让教师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在导学案上填写教学心得。经验+反思=成长,没有经过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意识性不够,系统性不强,它可能只能形成肤浅的认识,并容易导致教师产生封闭的心态,从而不仅无助于而且可能阻碍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经过反思,使原始的经验不断地处于被审视、被修正、被强化、被否定等思维加工中,去粗存精,去伪存真,这样经验才会得到提炼、得到升华,从而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系统和理性的力量,唯其如此,经验才能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杠杆。
当然,并不是每一份导学案的环节都是千篇一律的,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实际的不同可以进行删改与调整。作为教师,只有不断更新教育观念,不断进行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才能摸索出一条新颖、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新路子。
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心得体会 篇4
在创设“高效课堂”的口号下,教师们都采取课前布置预习学案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但是,在教学实践中,使用“导学案”的课堂常出现课堂效率更低的现象,一定程度上影响到高效课堂的实施。
一、目前导学案的使用存在几点问题
1、重视了导学案,忽略了自主探究
常见的数学预习学案由以下内容组成:预习题、探究题、巩固题、拓展题、检测题。当然,每个教师都有属于自己的不同版本的预习学案,但呈现的都是一片试题的“泥潭”,学生拿到学案导学往往不是首先去认真看书,而是浅尝辄止,急于做题,在概念原理都不甚理解的情况下对照例题等直接解题。
2、乏味的数学课堂
因为年龄特点,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还没有达到一定的高度,往往只是为了完成作业任务而学习。实施导学案教学,更多的使得学生与学生之间有了更多的交流、表达各自的意见,但同时,这样的课堂变成了师生核对答案的讲堂,因为学生需要的是完成导学案,需要的是正确答案,至于为什么是这个答案很少有学生关心,这样学生失去了知识的一个形成过程,减少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而数学课堂一旦失去头脑的思考,必然变得乏味。
3、师生精神失去了家园
较长时间(如一个学期或一个学年)内,使用同一种形式的导学案,学生的兴趣和潜能会受到挫伤和压抑。长此以往,师生的激情消磨殆尽,课堂气氛再度沉闷,持着对“导学案”的怀疑,教学方式很有可能重回原点。
二、实施导学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导学案的设计要多体现主观性
课标是教学的依据,预习应该按课标要求去掌握概念、理解例题、会模仿例题完成课本练习题。应使应试式的学案回归生态化的学案,使试题式的学案回归问题式的学案。更多的时候,主观一点的问题,更容易让人发挥大脑的思考,尤其在小学生“减负”永远完成不了的情况下,问题式的学案可以使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使身心得到放松。
2、传递知识与培养能力并重
在“导学案”教学方式中,导学案设计的最高境界就是不但通过导学案直接传递有形的知识,而且还要把尽可能多的能力培养调整在有形知识之上,传递给学生。导学案除了为学生疏导知识、辅导探究外,还应该具有指导学法的作用,这也是学案导学的预期优势。体现在指导学生在关键和重点处有所突破,在学案中往往以“建议”“注意”“提示”等加以提醒。课堂上,根据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着重解决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并借助问题的变化和深入供学生进一步思考、探究、交流,引导学生合理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总结学习中的经验,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不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平等合作的良好学风。
3、导学案与课堂教学有效结合
虽然学生的预习是一个自主化的过程,但由于思维受到导学案以及书本的禁锢,会使他们产生共同的视角和基本知识的把握。所以,学生预习中产生的新奇的想法或问题,都可以预料。因此,教师们可以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时间了解学生导学案完成的“成果”,做到“心里有谱”。课堂上面对学生的“超前”生成,最好利用学生的发言,“相机行事”,智慧引申,使教学过程成为多向交流互动、充满活力的过程。
(1)教学流程与学案导学相顺应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流程与学案相顺应,不仅能极大地推动学生的预习,而且能点燃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反之,学生通过学案获得的成就感将消减。
(2)教学流程因学案导学而调整
学生之间是有差异的,预习后差异更大,因此,教师要“以学定教”,把握好教学的起点、内容、要求和节奏。对于预习之后就能掌握的,可以少讲甚至忽略,而对于一点就通的可以以点拨为主的指导,把最多的时间用在有一定难度的知识面上。
三、“导学案”使用中师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对学生使用“导学案”的要求:
1、根据导学案内容认真进行课前预习。
2、课堂上注意做学习方法和规律的笔记。
3、每隔一段时间,将“导学案”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册。
对教师使用“学案”的要求:
1、上课前一天,下发本节课的“导学案”,认真指导学生
使用“导学案”,在上课前必须抽批部分导学案(小班额最好全批),以了解学情再次进行课前备课。
2、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努力做到: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课本让学生阅读;重点和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提出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结论或规律放手让学生概括;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3、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时,要拓展学生思维
4、用“导学案”进行课堂教学要突出一个“导”字,强化一个“研”字。学生不是玩偶,让做什么就只做什么,没有主动性;学生也不是容器,让装什么就装什么,没有思维。学生,尤其是小学生,他们是天生的学习者,有能力也必须学会自己预习属于他们的书本。学生预习的成效决定了课堂教学的效率,而学案导学能够达到辅导学生自学的效果,培养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提高的能力,并把学习知识的过程转化成一种学习知识的能力。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5
摘要:随着教育改革的进程不断加快,人们开始提升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关注,以此来适应社会的不断变化。高中数学教学中为了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逐渐的开始应用学案导学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成为教学主体,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提升学生的自主能力。本文主要对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希望为高中数学教学提供有益的建议。
关键词:导学案;高中;数学教学;实践
前言: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占有课堂的主体地位,而对学生则是一味的进行知识灌输,学生常常处于被动的状态中,并没有知识探索和自主学习的时间,主体性得不到发挥,这种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阻碍性的作用。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中,学生为主体,不仅能充分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能帮助学生提升实践能力,对提升教学效果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导学案教学的应用现状及出现的问题
(一)导学案编写问题
导学案的编写质量,直接影响着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当前的高中数学导学案编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是形式比较单一,导学案作为教学实践模板被广泛的应用,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总是照搬照抄现成的模板,没有突出课题的重点内容,同时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因此,教学效果不佳。其次,导学案的编写随意性比较强,很多教师认为导学案的编写就是备课,因此,做得比较随意,导致教学的质量难以提升。
(二)导学案使用问题
在进行导学案的使用过程中,很多的学生并不能正确的使用导学案,因此,导学案的预习作用难以实现。出现这样的问题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导学案并没有正确的认识,教师对学生也没有进行相应的指导和帮助,使得导学案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其次,教师编写导学案的过程中没有将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进去,因此,所编写的问题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当前在使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存在着两个比较极端的问题,其一是教师忽视导学案的存在,很多年长的教师,在自己的岗位上已经奋斗了几十年,他们自认为经验丰富,从而对导学案的存在并不重视[1]。同时,一部分学生由于对导学案的认识不足,不愿意接受这种新的学习方式。其二是对导学案过分的依赖。很多教师将导学案当做了讲课的稿件,每次课堂教学都照着导学案进行,完全没有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对教学丧失兴趣,教学效果不佳。
此外,在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反思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导学案来巩固课堂中所学习到的内容,以此来得到学习质量的提升。但现实中,在课程结束后,很多的学生并没有完成导学案,而教师对这个反思的过程也缺乏正确的认识,使得导学案无法发挥出作用。
二、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实践应用策略
虽然当前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导学案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教师长久的灌输式教学导致学生对数学教学逐渐的失去兴趣,主体性也得不到发挥,严重的阻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面对这种情况只有对导学案教学一直进行不断的尝试和探索,相信一定能提升实践教学的质量。
(一)合理设置情境
传统数学教学中教师对学生多采用灌输式的方法进行教学,板书就是教师的最好教学方法[2]。但高中的数学教学内容比较抽象,有的知识很难理解,如果教师仍然采用这样的教学方式,很有可能导致学生出现厌烦的情绪,不利于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能力提升。在教学中采用导学案教学模式,为学生创造合理的情境,将对学生的兴趣起到良好的调动作用,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的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二)提高教师教育理论水平
在教学中,教师是课堂中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在利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学生的主体地位发挥,让学生对只是进行主动的探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为学生提供指导意见,帮助学生理解新的知识[3]。作为教师应当不断的进行进修和学习,重视教学助长,并在使用导学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学生的个性发展。
(三)创新导学案
素质教育中重视学生的自主能力提升和协调能力的发展。因此,教师在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之前,应对导学案的本质进行充分的分析,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创新导学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应强调的是学生的能力发展,而不是只看重学生的学习结果,在导学案的教学中推动学生的综合能力发展,为社会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结语: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导学案进行教学式一种比较有效的教学手段。一方面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升有着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对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提升也能起到良好的作用。因此,作为高中的数学教师,应积极的研究导学案教学模式,不断地进行创新,以此来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引导。让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感受到乐趣,最终得到教学效果和能力的全面提升。(作者单位:江西赣南师院附属中学)
参考文献:
[1]赵赞民.构建内涵丰厚的高中数学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11(04):52―56.[2]郑金才.高中数学教学衔接设计[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10(14):26―30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6
3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导学案设计课题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课型 新授课 设计说明
学生的自主探究是获得新知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本节课中,3的倍数的特征是学生探究的核心,为了使学生的探究落到实处,取得应有的成果,教学设计如下: 1.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得出结论。
教师要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自主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例如,在猜想、验证环节,先让学生说出自己的猜想,再小组验证,最后交流得出结论,使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这一认知过程。2.适时引导,提高探究的效率。
在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可能会受到前面2和5的倍数的特征的影响,还按照以前的方法去探究,当学生在探究无果,陷入迷茫的时候,适当地加以引导,提醒学生换个角度思考问题,从而为学生的探究指明方向,提高学生探究的热情,获得探究的成就感。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学生准备 百数表 计算器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效果检测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课。(6分钟)1.用3,4,5这三个数分别组成是2,5的倍数的三位数。说一说你是怎样组的。
2.用这几个数能组成3的倍数吗?
1.在练习本上将组成的数写下来,并说一说是怎样组的。2.汇报组成的数及组数的方法。
1.下面哪些数是5的倍数?哪些数是2的倍数? 20 48 29 30 545 485 352 76 361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15分钟)1.引导学生猜想:3的倍数有什么特征? 2.组织学生汇报猜想结果。
3.组织学生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4.指导学生观察3的倍数,找出其特征。5.组织学生分小组做实验讨论、研究、汇报。
(1)要求学生用计算器分别算一算15,27,36,54,56,68,84这些数是不是3的倍数,并做好记录。
(2)师生共同总结3的倍数的特征: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6.验证结论。
找几个数验证所得的结论是否正确。
1.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小组内交流想法。2.汇报猜想结果。
(1)个位上的数能被3整除。(2)个位上的数是3,6,9。„„
3.小组合作,在百数表中圈出3的倍数。
4.小组合作,观察探究3的倍数的特征,交流自己的发现。5.各小组汇报自己的结论。
(1)3的倍数有15,27,36,54,84。(2)明确3的倍数的特征。
6.同桌之间互相说数,判断所说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2.下面哪些数是3的倍数? 5 6 18 25 27 36 41 3.填空。
100以内3的倍数有()。4.在下面的数中圈出3的倍数。28 45 53 87 36 65 17 54 5.用0,3,5,6这四个数中的三个组成三位数,分别满足下面的要求。(数字不重复使用)(1)同时是3和5的倍数:()。(2)同时是2,3和5的倍数:()。
三、巩固练习,应用知识解决问题。(15分钟)1.完成教材36页“练一练”1题,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判断的。
2.按要求写数。
(1)是3的倍数的最大两位奇数。
(2)同时是3和5的倍数的最大两位奇数。(3)是3的倍数的最大两位偶数。
1.在教材中完成练习,并说出自己的判断方法。
2.自主根据3的倍数和5的倍数的特征写数,然后交流。6.请同学们各自判断父母的电话号码是不是3的倍数。
四、课堂总结,拓展延伸。(4分钟)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布置课后学习内容。谈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教师批注
板书设计
探索活动:3的倍数的特征
一个数各个数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数。
数学导学案在课堂教学中的尝试 篇7
关键词:导学案教学,问题,主体作用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应是主动发现的过程, 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活动。”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要求, 总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他期待自己获得成功, 期望感觉到自己智慧的力量, 体会到创造的快乐。”建构主义理论认为, 学习是学习者借助教师、学习伙伴的帮助,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主动建构新知识的过程。提倡在教师指导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地位。这些理论为“导学案教学”提供了理论依据。因此, 就数学课堂教学来说, 教师应更注重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参与性, 巧妙地引导学生学习和建构知识。导学案教学是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导学案就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经验编写的供学生学习的方案。导学案教学实质是以导学案为载体、以导学为手段的一种教学模式, 是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合作, 学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导学案教学是以问题为突破口、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为目的的教学, 那么, 在教学中应怎样实施才能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利用导学案自学, 解决导学案中的问题
导学案是给学生引路的, 它把知识问题化, 问题层次化, 为学生提供主动学习的材料。数学知识与我们生活联系紧密, 要从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和已有的知识出发作为认识基础, 重视建构问题的原型, 有意识地把生活问题数学化, 诱导学生进入情境, 自觉地产生求知欲望, 主动地探寻问题本质。导学案包括八个环节: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知识链接、学习过程、基础达标、课堂小结、当堂检测、课后反思。其中, 知识链接是相当于常规课堂的导入新课, 并为新知识的学习做铺垫的内容。学习过程是学生通过预习能解决导学案中提出的问题, 进而通过比较、归纳、实践等方法, 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再将不能解决的问题归纳出来, 以便新课学习时进行交流, 并适时加以验证, 师生共同努力得出准确、完整的答案, 使知识得以提升。教师在课堂上应针对预习时绝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进行。基础达标是在已经学习的知识上作进一步提升, 通常分为三个等级, 即A为较易题, 有80%同学可以做正确的;B为中档题, 有50%的学生能掌握;C为拔高题, 要求有10%~20%的学生能做。课堂小结是对本节所学知识的小结。课后反思是全面进行总结, 包括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收获、疑惑等。例如, 在“自行车的数学”问题的教学中, 研究普通自行车的速度与内在结构的关系, 提出问题:两种自行车, 各蹬一圈能走多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 导学案在学习过程环节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 (1) 两种自行车, 一种前齿轮的齿数48个, 后齿轮的齿数19个, 直径为71CM;另一种前齿轮的齿数26个, 后齿轮的齿数16个, 直径为66CM。问:前齿轮转一圈, 后齿轮转几圈? (2) 上面的两种自行车各蹬一圈, 车子能走多远?请你总结出计算方法。 (3) 观察课本P67面的变速自行车, 变速自行车的结构是怎样的?你可以组合出多少种不同的速度? (4) 蹬同样的圈数, 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 运用圆、比例等知识解决了自行车中的数学问题。重点点拨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应在课堂充分展示主体作用
学生通过预习完成导学案中的问题, 展示课主要由学生讲解, 教师在课堂上的重点是点拨预习时绝大多数学生存在的问题和对抗质疑产生分歧时作裁判和引导。由各小组通过抽签方式决定展示内容, 通过展示、讲解、讨论、质疑、对抗等学习方法, 让学生在课上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培养学生听、说、思、记、操作等多种能力, 为终身学习、发展学习奠定基础。学生的提问和教师的追问显得非常重要, 那应该怎样做呢?
1. 培养学生养成质疑的习惯, 并教会质疑的方法。
教师要教给学生可以在哪里找疑点。一般来说, 质疑可以发生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概念的形成过程中、教学内容的重难点及关键点处、解题思路的探索过程中, 还要让学生学会变换角度, 提出问题。
2.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敢于发言。
在新知识的教学中, 当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想法之后, 教师要抓住这一契机, 引发学生的深层思考。创设宽松的氛围, 充分挖掘教材,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并主动思考、自主探索、进行自我尝试;要让学生敢于提出问题, 对大胆提问的学生, 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 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勇气。对提错问题的, 也不要贸然批评, 而要启发他正确思考;对于富有思考性的问题, 可以因势利导、集思广益, 让更多的学生参与探讨。只有这样, 学生没有了心理负担, 才会积极思考, 踊跃发言, 不仅问题意识得以激发, 创新精神也能得到培养。例如, 在《用比例解决问题》的导学案基础达标中, 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一列火车从甲地到乙地, 前2小时行驶60千米, 照这样的速度, 共行8小时到达。后来行了多少千米? (用多种比例方法列式解答) 学生通过分析列出了几个比例式进行解答, 如设后来行了X千米, 可以直接解出后来行了多少千米;如设一共行了X千米, 解出X, 然后用X-60得到后来行了多少千米。解法不是唯一的, 此类问题为每个学生提供了自由想象的空间, 需要学生去探索、分析形成解题的思路和方法, 它有利于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观察问题, 而每个角度都包含着他们自己的见解。
3. 合作交流在导学案教学中的充分体现。
在课堂教学中,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探索, 用自己的思维方式, 通过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方式开放地去探究、发展、再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如在教“圆锥的体积计算”时, 笔者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圆锥体积计算公式是“底面积×高”的1/3, 而是要求他们按导学案设置的问题进行学习。即先让学生拿出学具盒中的等底等高的圆柱和圆锥, 再进行操作实验, 最后归纳出圆锥的体积计算公式是与圆柱等底等高体积的1/3, 导学案再出示基础达标题, 让学生列式计算出结果。这样, 既使学生获得了新知, 也培养了他们的探究能力。
课堂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交流思想的场所, 更重要的是在交流的过程中, 学生能够充分说明自己观点的合理性。在合作交流的同时, 不同的学生得到了不同的发展。例如, 教学“圆的面积公式”时, 笔者设计了利用学具盒中圆形纸片, 把圆形纸片平均分成若干等分, 沿等分线剪开但不剪断。再把它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 找出这个长方形的长就是这个圆周长的一半, 宽就是圆的半径, 再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算出面积, 这个面积与圆的面积相等, 即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是用转化思维来分析解决问题, 各小组成员通过探究、合作交流, 既学到了新知识, 思维也得到了发展, 经常为学生提供合作与交流的机会, 使他们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习别人的方法和想法, 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 学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 学生从问题开始学习, 通过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等自主探索过程, 理解和掌握了知识的形成过程, 注意力集中, 思维也很活跃, 想象力得到发展, 知识掌握得扎实, 又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导学案教学, 学生掌握了知识, 同时也培养了学会、会学的能力, 使课堂因互动而精彩, 因互动而发展。不但
参考文献
[1]顾明远, 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M].海口:海南出版社, 2001.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8
【关键词】导学案 高中数学 教学方式
随着高中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目前高中数学的教学理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目标。其中就有将导学案应用到高中数学教学中。这种教学方式就给予了学生更多探索、求知以及自学的机会,在探究中学生还会和教师之间加强交流,使得整个知识的建构过程处于和谐的氛围中。导学案的教学过程比较注重问题的设计,通过问题来对课堂的节奏进行引导,课堂的民主性也会增强起来,应该将导学案的教学方式在高中数学教学课堂中推广起来。
一、注重数学教学环境的适宜性
导学案的教学过程,不仅是要对知识点进行设计,还需要注重对教学环境的设计。高中生面临着较大学习压力,而数学也变得越来越难,许多学生提起数学的时候就会感到焦躁不安,而且在高压教学环境下,学生就会对其自身的能力产生怀疑,因此教师就需要注重营造出适宜的教学环境。和学生进行交流的时候,教师要以一种指导的态度和学生进行对话,避免采用居高临下的教学方式,这样就会让学生感受到恐惧,学生在情感上没有对数学教学产生认同,学习成绩也是很难提高的。因此教师就需要营造出一种平等、自由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从被动接收问题向主动提出问题进行转变。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中“平面向量”这部分内容的时候,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并不理解为什么要学习平面向量,平面向量的好处是什么。因此教师此时就可以让学生来观察一幅地图,让学生来对地图上的某些物体来进行标记,在标记的时候,学生就会发现只有建立起来平面坐标,然后使用平面向量进行表示才能够准确指出物体的位置。在遇到类似的题目的时候学生也会自己主动来进行平面坐标的建立。再比如在学习“等差数列”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为了提升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就可以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情景来进行导入,学生就能够体会等差数列的实用性,在进行概率计算的时候,也能够结合实际问题来进行分析。
二、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
导学案的教学过程还十分注重教学评价方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方式主要是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单方面的评价完成的,而且一些教师在对学生尽心评价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学生的感受,因此可能会挫败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导学案的教学评价过程,在关注教学对学生评价过程的同时,还需要注重学生之间互评以及学生自评的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够更愿意接受批评,学生也能够进行相应的改正。在进行评价的时候,可以采用口头评价、匿名评价以及课下评价的方式,通过多种评价方式,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能够随之得到提升。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圆锥曲线和方程”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这部分内容中涉及的性质、计算都比较多,也会出现一些综合性的题目,是高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学习的时候,许多学生并不能够将题目完整地解出来,但是许多学生可以将解题的思路列举出来,因此在教学中,对于这些将教学思路列举出来的同学,教师就需要进行积极地表扬,这样学生在面对这类题目的时候也能够进行积极地思考,避免心理上就胆怯。同时在进行学生之间互评的时候,就能够发现别的学生在解这类题目时候的思路,然后和自己的学习思路结合起来,拓宽学生在解这类题目时候的思路。
三、注重课堂时间分配的合理性
在导学案的课堂教学中,教师需要对课堂时间进行合理的分配,要在保证基本的教学内容有足够的时间讲解的基础之上,还需要留给学生思考问题、探究问题以及自由讨论的时间,充分利用课堂中的时间。尤其是要鼓励学生要善于解决别的同学提出的问题。研究表明,学生将知识对别人讲解的时候,自身对知识也有了巩固的过程,知识的留存率会达到90%以上。学生对别的同学进行讲解的时候,自身的口语表达能力、思维逻辑能力也会得到提升。此外,教师在进行课堂时间安排的时候,还需要留给学生自由提问的时间,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养成质疑的优点。如果课堂中时间不够的话,教师可以在课下和学生们之间进行交流沟通。
比如在学习苏教版高中数学“导数及其应用”这部分知识点的时候,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学习的时候,对于函数的求导不理解,不明白为什么要对函数进行求导。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需要留给学生提出疑问,然后教师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教师在解答的时候,通过生活化的例子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开拓,比如通过“曲线的平滑程度”、“往水池中注水的速度”等例子来进行引导。教师还需要鼓励学生之间形成互助小组,对于不同的问题进行相互讲解和共同探究,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升。
综上所述,导学案在高中数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教师需要不断探究导学案和数学知识之间的关系,转变教学思路,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氛围。
【参考文献】
[1] 王东刚.《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研究》,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4.
[2] 华文杰. 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探索,《学周刊》,2015(11).
[3] 徐斌艳. 面向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教学设计,《中学数学月刊》,2011(2).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9
一、“教学案”与“导学案”:
“教学案”与“导学案”本质上是一样的,都是师生公用的一种文本。“讲”字面上停留在传统教法上,而“导”重点突出了教师的引导作用,“教学”又有教师主教之嫌,“导学”则突出了有“导”之下的“学”。导学案其实就是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的一个脚本,故又可称为“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目的不同: 教学案—为教师上好课做准备;
导学案—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
性质不同: 教学案—以教师为中心,具有单向性、封闭性的特点;
导学案—以学生为中心,具有互动性,开放性的特点。
功效不同: 教学案—侧重怎样教、教什么、注重使学生“学会”;
导学案—侧重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注重使学生“会学”。
角色不同:教学案—教师自导自演,学生是听众;
导学案—教师组织指导,学生是主角。
二、“导学案”在高效课堂中的作用:
课前的预习是学生自己或小组完成的,那么一个突出问题显现出来:学生学什么?怎样学?用什么学?学到什么程度?这就需要有一个载体,“导学案”就是起到引导、指导学生自学作用的文本,进而提高学生的自学效率,它是学生自学的“线路图”。
三、什么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
“导学案”:“导学案”是集教案、学案、作业、测试和检测训练于一体的师生共用的“教学合一”的教学文本。
“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导学案”课堂是以导学为方法,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体,以教师的启迪引领为主导,师生共同合作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
“导学案”其实就是把教材上复杂、抽象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具体的问题,它能引领学生通过读教材寻找方法,关键在“导”上,如果没有“导”作用的“导学案”,那和复习提纲没什么区别。
四、“导学案”的内容:
导学案的内容:主要围绕 “学”而编制。
包括案头内容、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学习过程、课内训练检测、课后拓展延伸、教后记、学后记。
学习过程:自学导学、课堂教学两部分
1、案头内容:
“导学案”的稿头包含有班级、科目、章节、课题、课型、执笔人、审核人、使用时间等内容。
2、设计学习目标的几点注意:目标要分“课前、课中、课后”三段设计,应具体、准确,由教学目标改为自主学习目标,由教学重点改为学习重点,“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改为“使自己进一步了解…”。叙述方式应为“通过„„(过程、方法)学习„„内容,„„(达到什么目标)”。每一句话都要说到点子上。
3、学习过程:包括预习导学和课堂教学研讨两部分。自学导学:自学导学的设计,要使教材内容问题化、具体化,具有引导性、兴趣性、启发性、可操作性。预习导学在量上要适当,预习时间一般不超过15分钟。要有对自学情况的检查方法、反馈信息等,为后面精讲提供问题依据。
课堂教学:设计时要着重“导思路、导方法、导能力”,并且要紧扣教材,重点突出,利于突破难点。也要预设问题,问题就来源于自学中没有理解的知识,同时要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点。
4、课内训练检测:要体现教学重点,扣紧课标,做到精选、精练。训练内容要以培养双基为重点,设计要有层次,既要面向全体学生,又要关注学生学习的差异,保证每个学生的有效学习。要有训练检测方法、训练检测情况反馈方式,并依据反馈信息做好纠错,加深知识的理解。
5、课后拓展延伸:这一部分要立足于课内和课外相结合,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拓展延伸题可以利用自习时间完成或留作家庭作业,第二天上交。拓展延伸内容要重视预设生成而未达到理想效果的内容。同时,还要有方法的梳理、思想和思维的发展。
6、教后记:教后记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自我感受和反思评价,便于总结经验和教训,教师要认真撰写教后记,便于下次集体备课时交流。这部分内容可以记在《研修手册》上,也可记在《活页教案》上。
学后记:学生通过撰写学后记,达到思考学习过程,总结本课学习的规律和方法的目的,教师对此要严格要求、认真批阅。
五、导学案编写的一般要求:
1、应该具备明确的学习目标。
2、应注意帮助学生梳理知识结构体系。
3、提供适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的指导。
4、提供检测学习效果的适当材料及检测方法。
5、注意“教学合一”,注重学生的学习。
6、《导学案》一定要明显体现“课前、课中、课后”三段内容。
六、“导学案”需要新的备课模式:
提前备课→轮流主备→集体研讨→优化学案→师生共用。具体操作:
主备教师提前一周拿出“导学案”草稿→发给全体组员→集体备课,修订草稿,提出修改意见→充实导学案→交主管领导或备课组的把关教师审定→制成正式文本
备课要求:
主备教师(导学案编制者)认真阐述教材的特点、重点、难点以及每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并且阐述每堂课的大致教学过程以及学生学习过程,如何突破重点、难点,设计编制讲学稿等。
主备老师发言后,每个教师充分发表自己的观点,共同研究重点难点及对策,最后形成统一的师生共用的导学案。
七、“导学案”的使用:
1、对学生的要求:学生提前一天拿到导学案→按导学案要求及指导自学课本→解决导学案中基础题部分→有能力的同学可以做提高题→碰到生疏的难解决的问题要做好标记记录下来→第二天与同学交流或在课堂上向老师质疑。
课堂学习时可以在导学案空白处适当作些方法、规律等的笔记以便今后复习。要求学生每隔一定时间后,将各科导学稿进行归类整理,装订成复习资料。
2、对教师的要求:有发必收,有收必批,有批必评,有评必补。
八、“导学案”课堂环节: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课堂环节。
“导学案”课堂应做到“七放手”:
1、课本放手让学生阅读。
2、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索。
3、重点疑点放手让学生讨论。
4、提出的问题放手让学生思考解答。
5、结论放手让学生归纳总结并表述。
6、规律放手让学生寻找。
7、知识结构体系放手让学生构建。
“导学案”课堂可分为四块:
学生自学----小组探究----教师讲解----当堂训练。
1、学生自学,以案导学。
提前一天(或上课后),教师将“导学案”发给学生,学生根据“导学案”的要求和指导,自学教材并完成自学习题,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尽量自己解决,遗留问题要做好标记(教师巡视并进行学法指导,检查了解学生的自学情况)。
2、互助合作,研讨交流。
学生对自学过程中不能完全解决的疑问,通过小组内讨论、小组间讨论的办法予以解决。在讨论中,教师搜集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
3、精讲点拨,释疑解惑。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和讨论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主要讲学生不理解、不清楚的疑点、盲点和难点(此过程要充分重视“兵教兵”)。
4、当堂训练,巩固提高。
教师讲解完后,学生完成课内训练题,检测本节课的学习情况,巩固所学知识。针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进一步组织学生讨论或训练,把未解决好的问题解决好,达到提高的目的。
九、课后作业:
附:教学流程设计主要体现什么? 《导学案》成为详案后,流程可以简写。
流程设计主要凸显教师课堂行为:
1、如何组织检查学生课前自学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查,怎样实施,怎样纠正、弥补。
2、如何组织课堂小组自主合作学习,用什么措施保证学习效果,用什么方法检测学习效果、分享学习成果,如何解决课堂学习中遇到的疑难问题,怎样引导,怎样启发,哪些需要讲授;
3、小结课堂,怎样检测学习效果,怎样评价学生的有效学习及思想、思维发展;
4、如何布置新的课前学习任务。
该流程中具体问题的表述要求:
1、学习方法必须交代清楚如何操作,尤其是新方法开设运行时;
2、具体学习任务只需表述出“导学案学习目标‘几’”即可;
3、讲授内容(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无法解决的内容)至少需要写出提纲,但一节课中的讲授时间最好控制在20分钟以内;
4、《导学案》需要解决问题的答案可以标注在教材上,也可标注在《导学案》上,不必写入流程中;
新平旺第一小学数学导学案 篇10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的土壤,本学期为了改变原有的教育教学条件下所形成的那种偏重于讲练结合的数学学习方式,我们新平旺第一小学深入开展实施数学导学案,我们学校以“同课异构”为主要活动形式,为了把活动开展好,特制定活动方案如下:
一、活动目的:
“同课异构”教学研讨为教师们提供了一个面对面交流互动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中,老师们共同探讨教学中实施导学案的热点、难点问题,探讨导学的艺术,交流彼此的经验,共享成功的喜悦。多维的角度,迥异的风格,不同策略在交流中碰撞、升华,这种多层面,全方位的合作、探讨,从整体提升了教师的教学教研水平,加速教师专业成长,提高了教学质量。
二、活动步骤
1、对教师实行专业培训,利用多媒体课程资源让教师学习导学案的使用意义以及方法,观看课堂实录等多渠道提升教师对导学案的认知。
2、教师将学到的导学方式创造性地运用于自己的课堂实践中,自我总结、反思,不断改进自己的课堂教学模式。
3、选定同一课题。年级组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进度,协同该年级教师共同选定同一课题。
4、个人教学设计。教师潜心研读教材,广泛收集资料,根据自己教学风格及学生特点设计可行教学设计。
5、导学案同课异构实践阶段。以上课、听课、评课、议课形式进行。
6、课后评议。课上完后,由教研组全体教师进行集体评议和个体反思,对课的特点、不足,教师对教材解读、处理,如何真正发挥导学的作用进行探讨,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
7、总结与反思。这一环节由执教教师写教学反思或整理课堂实录,目的是让教师通过这次活动将自己的所思所感以文字的形式记录,形成有价值的学案,供全校师生共享,以促进全体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三、参与形式
1、本年级组教师全体参与。
2、学科领导及教研员力争参与全过程。
四、活动时间:
2012年10月19日---2012年11月30日
五、注意事项:
1、请本年级数学教师调好课,并提前三分钟进入听课班级。
2、请听课教师把手机调整到震动状态,以免打扰课堂!
3、上课教师在开课后上交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听课教师上交评价表。
新平旺第一小学教务处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 篇11
导学案高中数学发展模式目前,我国高中数学课堂的教育教学还主要依靠教师的知识点讲授以及习题的积累量,来保证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的。而新课程标准是要求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行全面培养的,传统的教育模式显然不能符合新时期的教育发展趋势。导学案是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以及终身学习为最高目标的一种教学模式,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时,是经过教师群体的共同研讨在进行个人备课而形成的科学的教课模式,适应学生的发展需求。
一、导学案教学要遵循的原则
1.课时化原则
为构建高效的数学课堂,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接受情况以及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首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最好是将一课时的教学内容编写进导学案中,这样能够使教师对课堂的知识量进行有效的调控,保证在学生的接受能力范围进行授课,进而保证了课堂的高效性。教师还可以根据课时内容在导学案中制定教学计划,进行课程环节的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教学的时效性。
2.问题化原则
在进行导学案教学时,为了加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首先就要为学生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们可以主动、自觉的去探索知识。教师可以针对教学内容进行课堂活动设计或是生活场景带入,让学生通过自身对问题的解决,而获得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但是,在进行问题设置时,教师应该注意问题的难易程度,不可过于简单或是过于困难。过于简单的问题,达不到教育的目的,而问题过于困难则会使学生失去学习信心,同样无法实现对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的目标。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将问题难度进行由易到难的设定,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身学习能力。
3.方法化原则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进行学案设计时教师一定要明确这一点。在对教学环节、问题难易度、解题方法和技巧指导等方面进行学案设计时,要站在学生的角度进行考量,对学生的思考以及解答能力进行深入的了解,以便在课程环节进行时学生遇到无法解答的问题可以进行合适程度的点拨。
4.层次化、递进性原则
在课堂教育中,由于学生的接受程度不同,因此出现了不同等级状况的学生。为了保证每个同学都可以得到培养,因此在进行学案设计时要使知识点具有层次化、递进式特点。在进行问题设计时要针对学生的差异性进行难度设定,所设计的问题要让接受程度高的同学,感受到挑战的快乐,要让接受程度一般的同学受到激励,同时对于接受能力差的同学要受到鼓励。
二、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作用分析
1.在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没有及时的转变,因此对于导学案这种教育教学模式的认识及实践还不够深刻。再具体课堂实践中教师的经验往往不足,还着重于对学生的知识教授,而忽视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及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如学生如果在课堂中遇到问题需要解答,教师会为了教学进度而直接进行解答。不能够与学生进行解答技巧与方法上的交流,使学生被动的接受学习知识[3]。进而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无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也无法实现导学案教学的真正目的。
2.挖掘基于导学案的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特征
导学案教学是将学生作为教育主体的一种教学模式。这一方法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引入,有助于帮助转换传统教学中的主客体身份,使教育真正意义上的为学生服务。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实施主要要从三个方面入手即课前预习、课堂实践与课后总结。课前预习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在进行学案设计时,一定要将课前预习作为重点进行问题设计。数学教师可根据不同学生的情况进行难度适中的问题设置,让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产生疑问,并主动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获取知识并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课堂实践这一环节的学案设置,教师可采取分组进行教学的方法,可以将学生根据学习情况以及接受能力进行层次性分组。在课堂教学中便有针对性的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阶梯型教育,帮助所有学生都可以获得进步。还可以对不同学习小组布置不同的学习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培养合作意识与动手能力。最后,就是课后总结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针对课堂知识点以及自我的接受程度进行总结,在针对总结的状况对学案进行调整。
三、结语
导学案在教学实践中体现出了因材施教的特点,并且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作为主要的教育目标。因此,是值得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广泛应用的。
参考文献:
[1]赵煜政.高中数学导学案中“导”的教学实践与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4.
[2]孙文晋.导学案教学在高中数学中的实践与思考[D].河南大学,2014.
[3]张琛.有效数学课堂的“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4.
小学数学导学案教学法探析 篇12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小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小学数学是一门相对比较基础、具有较强灵活性并且富有极具创造力的学科,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对于小学生掌握知识来说非常重要,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掌握良好的教学模式,提升教师的教学质量,培养和提升小学生积极自主学习的能力,导学案教学模式被广泛应用到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当中,对促进教学改革具有积极的作用.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可以很快地跟着教师进入学习状态,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这就说明,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非常适用.
一、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指出问题
创设教学情境,就是教师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创设的一种有目的的学习情境.创造数学教学情境的关键就在于设置出精彩、有趣的问题,这也是引导学生积极努力学习的源泉.创设教学情境就是要以师生之间的情感为纽带,以学生的思维为中心,通过创设探索性的教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结合实际的数学知识内容,创设出学生感兴趣的情景问题,促使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地去发现、探索、分析和解决问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下册“分数的大小”一课中,教师可以先设置情景,小红、小丽、小刚三名同学在小强家里玩,小强的妈妈给他们送过来一个菠萝,小红说公平分,每人1/4,小刚非常贪吃,要求要分菠萝的1/5给自己,老实的小丽给小刚切了1/6,大家开始吃菠萝,可是小刚一直在想,为什么自己的这份菠萝比其他人的少呢?让学生带着疑问进行新课程的学习,这样就会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学习分数的知识.
二、鼓励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导学案教学模式中,主要强调课堂教学中要充分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作用,让学生自己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对此,教师在帮助学生发现问题之后,要鼓励学生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解决问题,教师只要扮演好辅助的角色就好,给学生充分的空间和时间,让学生之间相互合作、相互沟通、共同探究去解决数学难题,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和数学中的奥秘.例如:在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比较”一课中,教师可以先在黑板上写出几个数:15、20、28、36,先提问“在这些数中,哪些数能够被2整除,哪些数能够被3整除,哪些数能够被5整除?”引出两个数最大公约数与最小公倍数的计算方法,首先可以先求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先用短除的形式分解质因数,一直计算到两个商为互质数为止,然后将所有的除数乘起来,得到的就是15和20的最大公约数;将所有的除数与商乘起来所得到的就是15和20的最小公倍数.然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和对比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并且鼓励学生寻找出它们的不同.
三、转变传统教学模式,以导学为主
教师应该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以导学为主.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当中教师应该采取多样化、趣味化的数学探究活动,指导学生可以积极自主地去学习新的知识.同时教师还要深刻地研究主要的教学内容,抓住学生学习的重点,为学生提供更多自主探究问题的素材.另外,教师还要掌握好引导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促使学生可以准确掌握数学知识,并可以对学到的知识进行良好的运用,在实际的实践中领悟数学知识,体验学习数学和参与数学活动的乐趣.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锥的体积”一课中,教师准备好教学材料,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圆锥的体积的计算方法,学生分组进行实验,先将圆锥体的容器里面装满沙子,然后再导入圆柱体的容器中,比一比它们之间的关系,学生通过实验得到结果: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相等,高相等,并且圆锥体的沙子倒入圆柱体中需要倒三次才能倒满,然后教师进行总结,圆锥体的体积等于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1/3,,然后还可以用字母表示:,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实践得到了正确的圆锥体积的计算公式,加深对知识点的印象,更好地掌握知识点,在体验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
结语
综上所述,导学案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掌握数学的课堂教学方法,有效地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和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积极性.因此,教师要充分突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设教学情景,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指出问题,并且还要鼓励学生自己去分析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增强小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总而言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以导学为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不断的实践中完善导学案教学模式在小学生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李培玉.导学式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4(12):185.
[2]韦凤针.“导学练三步”教学法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4(34):97.
【小学数学课堂“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研究】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反思10-20
小学数学总复习导学案11-05
小学数学导学案范例11-17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学案导学教学模式10-05
小学数学导学案问题设计探讨06-21
新平旺第一小学数学导学案06-17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8-31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研究课题的研究方案10-26
小学中年级数学使用导学案心得体会07-23
好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策略的研究开题报告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