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2024-09-22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精选13篇)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篇1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常州新北区薛家中心小学李小英

(一)研究背景:

1、当今教学课堂中提问的常见误区

国内近年来的研究资料表明,中小学教师平均每堂课的有效提问仅为56%。常见误区为:

1、提问的目的不明确,不能正确把握知识本质,如这个知识点的基础知识是什么,又能为后面哪个知识点的学习做服务,该从哪切入提问,缺乏点穴性的提问有效促进教学的互动。

2、有些提问得不到学生的配合,学生要么答非所问,要么答者寥寥,少数学生替代全体,造成课堂教学的冷场。要么追求热闹,提问过多,走向“满堂灌”的另一个极端“满堂问”,碎小问题不断。

3、有些提问具有片面性,没有面向全体学生,使大多数学生不能体验到成功带来的喜悦;有些问题比较随意,没有针对点穴性,缺乏课堂生成的有效互动。

4、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得不到落实,课堂上学生很少主动提问,教师提问的实效性欠缺,答案开放的问题比较少,不敢放手,驾驭课堂能力不够。

2、有效提问的含义

顾名思义,有效提问是指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和氛围,精心设置问题情景,通过有计划地、带启发性的针对性提问,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欲望,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有效提问能较好地处理教与学两者之间的关系,让课堂教学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是目前倡导的有效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在问题化教学中认为,有效提问即为理解而提问——让学生思维。

(二)研究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三)研究内容: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

(四)研究措施:

1、转变观念,认真系统地学习有关的理论。认真地学习一些相关的专著和他人的经验性文章,在学习中提高认识,在学习中转变陈旧的观念。

2、加强学习,珍惜外出学习的机会,努力提高自身专业素养,能多地与同行们交流探讨。

3、联系实际,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进行踏实细致地调查分析。

4、实事求是,注重课题研究过程,在学校研究计划安排下,每学期上好课题研讨课,与全组成员一起探讨成败得失,提高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能力。

5、及时反思,在具体的教学中反思并重建教学,积累材料为论文与案例作准备。

(五)、研究步骤

1、确立课题,制定方案

研究时间为09年-10年一学年,在09年9月初,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以及数学教学的需要,确定了《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的小课题。

2、收集资料,学习理论

利用时间进行理论知识学习,确保从根本上认识提问、研究提问,研讨学习并总结出现现阶段我们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存在的问题以及关于提问的有效理论知识和解决策略。学习途径是多途径学习,通过网络收集、课堂教学听课评课、书籍整理以及集体交流等。

3、课堂实施

在课堂中注意提问题的策略,注意有大问题的意识以及在教学互动中能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问题,有效地推进教学。

4、预期成果

在研究过程中,希望能形成相关的论文以及案例。认真撰写教学反思,与同伴交流,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与教训。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篇2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引导学生能借助已有的知识去获取知识, 这是最高的教学技巧之所在。”要做到这一点, 必须有教师的正确引导, 必须把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引入最近发展区。只有在新旧知识的衔接处, 在承上启下的过渡处, 在思考问题的转折处等, 沿着学生思路启发引导, 才能较为顺利地引入最近发展区。

二、课堂提问要挖掘教材的内涵

教材是我们教学的依据, 是经过专家论证后编写的, 是具有科学性的, 同时教材也不尽完善, 需要我们创造性地去用好, 既不迷信又不偏离, 所以我们对教材的研读很重要。备课时, 不能教学目标还没明确, 教学过程却已跃然纸上;不能教材还没研读, 网上资料却已搜了一堆, 然后东拼西凑。这样的备课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教材, 出现提问不恰当或提问比较简单、甚至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不相符合的现象。但通过对教材的研读, 我发现书本上例1“先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接着怎么数?”这句话给人以一种很生硬的感觉。让学生数出10根小棒捆成一捆, 可学生却不知道为什么要10根捆成一捆, 10根捆成一捆有什么好处。除非让他们感受到10根一捆的必要性, 否则学生的心里一定会有不解的疑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可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 所以我觉得有必要让学生去体验以10为单位计数的好处。

三、课堂提问要重视问题的呈现形式

课堂提问的呈现方式很重要, 直接影响着学生的思维发展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若过于琐碎, 就会使学生的思考空间狭小。传统的师生“一问一答”的狭隘式提问, 跨度过小, 使学生的思考空间过窄, 学习被动, 阻碍了学生主体潜能的发挥和探索能力的培养。因此我们有必要通过分析问题的呈现形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开放性的提问, 多种方式的提问应渗透在每一堂数学课中, 为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服务, 但不能为了开放而带着学生去钻牛角尖, 这样既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 在提问时, 要把握好开放的“度”很重要。

四、课堂提问要让学生经历数学过程

在知识形成的过程中, 教师要注意充分调动学生原有的经验, 课堂提问的同时要引导学生经历“数学化”的过程。教师设计的每一次数学活动都应有明确的目标, 不能只图活动次数多或活动形式热闹, 而应在启发学生展开数学思维上做文章。如果学生在活动中只是单纯的行为参与, 是不能得到有效发展的。只有以积极的情感体验和深层次的认知参与为核心的数学活动, 只有那些能够带给学生理智挑战的数学活动, 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在滚滚袭来的改革浪潮中, 数学课该坚守的是什么?是学生的数学思考。抓住了数学思考, 就等于抓住了数学教学的根本。

五、课堂提问要展现学生的思维过程

数学思维是一个从“题设”到“结论”, 从“已知”到“未知”的过程。因此作为数学教师, 在教学中应展现问题的思维过程, 不仅展现正确的, 让学生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喜悦, 也要展现错误的, 从错误中明理, 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在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有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 可以设计诸如“你是怎么做的, 回忆一下自己的思考过程。”“你是怎么想的?”等问题引导学生说出思考过程, 展现思维过程, 促进教师针对性地开展教学工作, 促进学生自我反思。如在“素数和合数”一课, 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27是素数还是合数?”学生回答说是合数。如果教师就这样打住, 那么学生的思维过程、解题策略就被隐藏其中, 不得而知。

小学数学有效课堂提问的策略研究 篇3

关键詞: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

一、设计有效问题

1.提问目的要明确

明确的提问目的能够快速地引导学生进入教学环境。提问应做到能够检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学生在学习过后能够真正地掌握了数学知识。在提问的过程中,教师能够了解到学生解决问题运用的方法,进而有效激发学生思考。

2.问题类型要适当

教师在提问时要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符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范围,二是要有趣,才能够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教师是课堂的引导者,在学习除法这部分知识时,教师可以根据除法的基本准则对学生进行提问,比如21、31、5、87、23、10等数值能否被5整除,这一提问是在学生掌握知识的范围之内,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就可以得出结论,但是教师在提问学生367、255、286、295、930等数值能否被5整除时,因为数值较大学生就不能通过观察进行解答。教师这个时候要对学生说:“大家可以随便提问我哟,老师能够准确地回答。”这样一来就引起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了学习氛围,在准确的回答后教师就可以告诉学生末尾有数字0、5的数字时就可以被5整除,通过学生的实践验证这个结论的正确性。

3.问题要能促进教学

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教师的提问要符合教学的方向,要提问学生有价值的问题,在问题的引导下促使学生积极学习。比如在进行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这一部分的内容时。首先教师要进行板书:“■+■”这个式子有什么特点,学生在观察中得出的结论分别是:这个式子是两个分数相加、两个式子的分母不同、分子都是1等结论,这样在学生的观察下通过教师的引导才能够帮助学生对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学习,才能够在有目的的提问下,使得学生真正地掌握数学知识。

二、掌握叫答技能

教师如果先叫答在提问,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学生才能有条不紊地回答问题。教师一般是先给出问题再进行提问,这样能够有效地避免学生的紧张情绪,进行思考之后能够回答正确,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活跃课堂气氛,使得学生积极参与课堂。

总之,提问是一种教学技巧,能够帮助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学习,提升学生的注意力,教师通过适当的课堂提问,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4

摘 要: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它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情境;重难点;思维;追问;有效的提问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科任教师也在不断地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教师不再是单一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数学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而提问是课堂教学过程中一项重要活动。著名教育家叶圣陶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特级教师吴正宪也说:“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要使这颗心脏正常、有力地跳动,就要精心、精确、精准地进行提问。”在课堂教学中,有效的提问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发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创新精神。那么,如何才能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呢?下面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浅谈一些策略。

一、利用情境巧提问

提问作为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要的教学手段,能够起到引导教学方向、揭示教学内容、推动教学发展的作用。因此,教师一定要读懂教材,深入挖掘教材内容,分析哪些知识用提问表达,每个环节应该设计的提问的难度如何。对教材进行梳理,准确地把握教材的知识内容,能够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适当的情境提出问题往往能够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我在教学加法交换律一课中,先给学生讲了一个小猴吃桃子的故事:沉浸在故事中的学生被小猴子的可爱深深地吸引着。是啊,猴妈妈为什么笑呢?这“笑”的背后隐藏着怎样的秘密呢?富有数学味的生动的情境,引发了关键的问题,促进了学生数学思考,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

二、抓住重难点巧提问

每一节课都有重难点,它是学习的核心部分。学习的效果如何,主要看学生能否围绕重难点展开思考,在学生所接触新知识的重点和难点处提问,引导他们掌握知识的本质,以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如:笔者在教学《圆的面积》时,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这里适时提出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能突出重点,分解难点,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通过这样有效的提问,加深了学生对圆的面?e公式的理解,突破了本课的重点和难点。

三、捕捉思维巧提问

课堂教学的效果取决于学生思维是否活跃,取决于教师是否善于把握提问时机,是否善于利用学生思维的特点,捕捉学生的思维,训练学生,促使其学会思考。因此,教师应从学生的思维特点出发,及时抓住课堂生成进行提问,并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空间。这样,学生的回答就会富于创造性,让课堂呈现精彩。比如,我在教学“体积与容积”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体积的概念理解得更透彻,我适时提出了问题:“大家已经知道了什么是体积,谁能结合生活中的物体说一说你对体积的理解。”一个男孩打破了短暂的沉寂,指着讲台上的黑板擦说:“黑板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这个黑板擦的体积。”“苹果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数学书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它的体积。”……学生说得头头是道,听得津津有味,他们把体积的概念诠释得淋漓尽致。学生的思维充分地被这个适时的提问调动起来,使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

四、紧扣追问巧提问

课堂提问是设疑、激疑的重要手段,是师生交往、互动的外显形式。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教师要善于在提问之后不断追问,抓住、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思考现象背后的数学道理。比如,在教学“可能性”一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摸奖游戏,先准备了一个没有放有蓝色球的箱子,说:“如果哪位同学能从箱子里摸出一个蓝色的球,你就能获得一个笔记本作为奖品。”结果几个学生上来都没摸出蓝色的球。有些学生急了:“箱子里是不是没有放蓝色的球啊?”“大家也这样认为吗?”教师反问学生。很多学生都表示赞同,要求把箱子里的球都倒出来看个究竟:有红球、黄球、绿球,真的没有蓝球。“老师根本就不想让我们中奖!”“为什么我不想让大家中奖呢?”一个学生回答:“箱子里根本就没有蓝色的球,您却规定摸到蓝色的球才能中奖,我们当然不可能中奖了。”学生都点头称是。我顺势追问:“怎样才能使同学们有获奖的机会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回答说:“在箱子里放进蓝色的球,这样就有可能中奖了。”……有趣的摸奖情境,充满数学思考的追问,引领学生进行深入的探究,使学生对“不可能”“可能”有了深刻的理解。学生在学中思,在思中悟,在悟中得,思维在教师环环紧扣的追问中得以延伸和发展。

总之,提问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要掌握好这门艺术,教师就应勤思考、多分析,努力优化课堂的“问”,“问”出学生的激情,“问”出学生的思维,“问”出学生的创造。我们的教学还在继续,我们的研究永不停息。

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篇5

科研课题总结

通过一学期的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设计的研究,使我们认识到如果课堂提问能打开学生的思维之门,能为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起到关键作用。现将本学期探讨研究总结如下:

一、以理论夯实基石。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二、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1、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组织的教研活动和比赛,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2、,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定期开展学生口算比赛及问答竞赛,让学生争当学习小主人,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3、“走出去”的学习活动。

本学期,我们课题组的成员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积极参加各级的数学优质课研讨活动以及说课比赛。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和优秀同行的课例,都会让我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教学理念,都会让我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剖析自己在处理问题的方法选择。

4、积极撰写研究性文章,提升自我。

鼓励教师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认真撰写研究性文章,并由学校组织,参加各级各类论文、案例反思的评选。课题组的教师善于总结、勤于反思、乐于笔耕,这是一种非常科学而认真的科研态度。

5、引领学生促进步。

学生们在我们精心设计的“精问”、“设问”中争当学习小主人,改变了被动、懒惰、依赖等不良学习习惯,自然的开始理答、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很大程度上激发了他们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思维得到锻炼。

经过我们精心设计、恰到好处的课堂提问,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想象力,燃起学生对知识的探究热情,从而极大地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但在日常教学中,我们的课堂提问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1)、提问“只顾数量,不求质量”。课堂中过多的一问一答,常常使学生缺少思维的空间和思考时间,表面上很热闹,但是实际上学生处于较低的认知和思维水平。

(2)、答案被老师完全控制。有时候,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即使给了学生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是仍然会很不放心地打断学生的回答,或者草率地加入个人的评价,左右学生个人想法的表达。

(3)、候答时间过短。学生回答问题需要酝酿和思考的时间,教师在极短的时间就叫停,学生的思维无法进入真正的思考状态。

三、增强提问的有效性

1、巧问

“浅”是提问的大忌。“有疑而问”本来是天经地义的事,但浅显的提问往往问而无疑,课堂上学生对答如流,表面上是互动地轰轰烈烈,实际上学生怎么也动不了。只有找到适当的切入点,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要做到巧问,只有巧的问题才能真正拓宽学生的思路,引起丰富联想,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课堂教学中。

2、精问

“碎”是提问设计的通病。教师设计的提问太多太杂,将导致课堂教学外紧内松,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松松垮垮。“满堂问”其实就是“满堂灌”的另一种翻版,这是表面上的互动,形式上的互动,会成为学生学习的另一种负担。“精”是指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针对性,问题精要恰当,避免繁杂琐碎,做到精益求精,我们提出的每一个问题不仅本身要经得起推敲,同时还得强调组合的最优化。

3、创问

为了使学生会提问题,教师可以有意识地进行一些训练,可以站在学生的立场上,以学生的身份去示范提问题。比如,二年级教材学习了“角的认识”,对于什么叫角,角各部分名称,“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这些内容,学生已经知道了。“还有什么问题吗?”学生答道“没问题”。真的没问题了吗?“那我来问个问题”我提出了一个问题:“角的大小为什么与边的长短无关呢?”经过讨论,大家明白了,角的边是射线,射线是没有长短的,所以,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角的大小决定于两条边张开的程度。教师从学生的角度示范提问题,久而久之,也就让学生有了提问题的意识,在引导学生提问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善待”提问和回答。

无论学生提什么样的问题,无论学生提的问题是否有价值,只要是学生真实的想法,教师都应该首先对孩子敢于提问题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对问题本身采取有效的方法予以解决,或请其他学生解答。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从提问题中感受到更大的收获,才会越来越爱提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我们要慎用诸如“很好”、“非常好”、“不是,不对”等习惯性的评价。我们可以适当地多使用一些中性的、接纳性的或者探究性的评价。比如:“哦,这是一种有道理的思路,还有其他思路吗?”“这个想法不错,我们还能补充些吗?”“很好的主意,但是我们怎么知道„„”有针对性地鼓励学生,满足学生的需要,鼓励学生继续学习。

当然,不同的课堂有不同的提问策略,我们必须针对每堂课的具体特点,根据自身的实际,采用不同的提问策略。

四、今后努力的方向

1、继续狠抓教学研究。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虽然无法为每一个学生设计一套问题,但要注意提问层次和梯度,并根据问题的难易提问不同的学生,使得学生全面发展。并努力做到提问目的明确,在引入新课、新旧迁移、解决难点、促使学生思考等等方面进行提问,尽可能地设计针对性强,有实际意义的提问,使提问恰到好处,为课堂教学知识穿针引线。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篇6

一、课题的提出

1、现状分析

课堂提问是小学数学教学中进行启发式教学的一种主要形式,是“有效教学的核心”,是教师们经常运用的教学手段。准确、恰当的课堂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很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由于诸多原因,目前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提问的有效性差的问题显得相当突出。教师随心所欲地提问,问题欠思考力或太过玄奥,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低效提问、无效提问的现象,甚至出现不良提问和失误提问。问题提出后,急于求答,对于答不出的学生,不善于启发答问的思路;点评答问的得失,全由教师一人包办或对答问与其思路不同的学生置之不理等现象还较为常见,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课堂教学效益的提高。当我们力图改变这种现状,让学生在思维情境中学会思维,在探究问题中学会探究时,我们不能不把研究重点放在常态课堂教学中有效提问的研究上,使有效的课堂提问成为学生创造能力培养的桥梁、火种与催化剂。基于此,我选择了“数学课堂有效提问”作为我们的研究课题。

2、研究价值

课堂提问是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和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部分,恰当地运用提问,可以集中学生注意力,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为学生发现疑难问题、解决疑难问题提供桥梁和阶梯,引导他们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美国教学专家斯特林G卡尔汉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以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提问是否得法,引导是否得力将直接影响教学效果;课堂提问也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因此,增强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值得每位数学教师认真研究、探讨。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中国“启发诱导式”的教育理论

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如何诱导?他认为,一要提问,二要指点。而好的提问“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练习”,深刻领悟,追根究底。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就需“揣摩何处为学生所不易领会,即于其处提出”。学习离不开启发诱导,提问在课堂教学诸因素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新课标课堂教学论

新课程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基于此,课堂提问是组织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对学生掌握学习创造方法具有决定作用。课堂教学论中指出设计课堂提问必须以认识论为基础,以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知识体系为依据,针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思维的关键点上提出问题,避免“假提问”给促进学生思维带来的阻碍作用。

3、“问题”的心理学分析

有效性问题有助于摆脱思维的滞涩和定势,促使思维从“前反省状态”进入“后反省状态”,有效性问题的解决带来“顶峰”的体验,从而激励再发现和再创新,有效性问题有时深藏在潜意识或下意识中,“顿悟”由此而生。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全面认识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价值。

2、通过调查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结合自己和其他教师的教学案例,探索出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有效提问的策略。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教师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优化课堂提问,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4、通过课题的研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引导学生去探求知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课堂学习效率。

5、提高教师实际教育教学的水平,教科研水平。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1、有效性数学问题情境的研究。

“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材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制造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列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就是不协调——探思——发现——解决问题的过程。“不协调”必须要有设疑,把需要解决的课题,有意识地、巧妙地寓于各种各样符合学生实际的知识基础之中,在他们心理上制造一种悬念,从而使学生的注意、记忆、思维凝聚在一起,以达到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

2、有效性数学提问与教师教学观念的相关性研究

有效提问有利于提高学生课堂参与程度,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发散性和创造性思维;有效提问可以将学生的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相联系,这样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形成。

3、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也是数学的魅力所在,是教学活动中,师生交流的双边互动过程,亦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的教学基本环节。课堂提问设计的恰当与否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能力的提高及创新意识的培养。一个经过精心设计,恰当而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往往能拨动全班学生的思维之弦,奏出一曲耐人寻味,甚至波澜起伏的动人之曲。所以我们旨在通过教师数学课堂提问方法技巧以及策略的研究提高教师们的提问艺术。

五、课题研究方法

1、本课题研究主要采用行动研究法、调查法、经验总结法、文献法等方法进行。

(1)、行动研究法。不同班级授课,在数学教学中进行实验。

(2)、调查法。在实验前期、中期、后期采用问卷、谈话、观察等方法进行调查,为研究提供依据。

(3)、经验总结法。广泛总结实验教师以及学生先进的教学经验和学习经验。

(4)、文献法。搜集利用国内外有关资料,不断完善本课题的研究。

六、研究成果

1、课题研究报告

2、小学数学课堂教师提问设计的调查分析报告

3、《有效有智慧的数学课堂初探》2009年2月发表于《基础教育研究》

4、《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学生有效提问初探》2009年1月发表于《学习方法报》

5、《小学数学教学中数感培养策略探究》获2008年县数学论文评比三等奖

6、《实施有效提问 提高课堂效率》

7、《浅谈加强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八、参考文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策略 篇7

小学数学课堂只有切实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才能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达到最佳教学效果.笔者以为,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求.

一、有效提问要创设问题情境

课堂提问的情境是指任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实际, 有目的、有意识地创设各种问题情境, 引发学生认知过程中的冲突与困惑, 引导学生在模拟仿真的问题情境中去质疑、去探索、去求解.创设课堂提问的情境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突破难点, 切入重点.有助于学生激发学习的兴趣, 提高探究问题的欲望, 促进思维的发展, 对展开教学内容、活跃课堂气氛都具有积极的意义.许多教学实践表明, 少年时期学生的心理特点往往会影响课堂提问时学生回答的表达效果.在不利于学生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境下, 学生的个性难以张扬, 学生的创造性受到束缚, 有时仅仅是因为一点点紧张的情绪, 便使课堂提问的效率大打折扣.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要想方设法地创设一种良好氛围, 营造有利的答问情境.例如, 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的“认识负数”时, 教师可以创设生活情境, 导入教学:“同学们上课之前, 让我们先来做个游戏.游戏的名字叫‘与我相反’.游戏规则是:老师说一句话, 大家迅速地说出与这句话意思相反的话.”师说: (1) 1路公交车从正阳桥站上来3位乘客, 学生齐答:下去3位乘客. (2) 这个学期五年级转学进来了15名学生, 学生齐答:转学出去了15名学生. (3) 小明打乒乓球, 赢了三局, 学生齐答:输了三局.师说:上、来、赢都是正数, 用符号表示就是“+”;而下、出、输都是负数, 用符号表示就是“-”.在生活中, 还有许多地方, 会用到正数和负数, 大家能说出来吗?

在课堂活跃气氛下教师让学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初步了解负数, 知道负数和正数的读、写方法.这里教师以现实生活中的素材为教学切入口, 创设一种具体的生活情境, 并以此为据展开提问, 不仅突出了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的教学理念, 而且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 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和学生的生活经验紧密联系起来, 使枯燥无味的数学知识变得趣味盎然.

二、有效提问要把握教学重难点

把握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是教师引领学生展开探究, 获取新知的关键点.教师在数学知识的关键处提出问题, 能帮助学生迅速扫除学习上的各种障碍.在知识点的关键处提问, 对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建构和加深所学的新知都具有重要的作用.例如, 在教五年级上册“圆的面积”时, 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是整堂课的教学难点, 而让学生理解由圆转化的近似长方形与圆的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是教学的重点.教学过程中, 教师利用教具, 使用拼割法将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后, 其中内在的知识联系是拼割后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相等的关系;近似长方形的长与宽是原来圆的周长、半径的关系.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 可以指导学生将一个圆平均分割成8份、16份, 拼接成一个近似长方形.然后教师在知识的关键处适时提出问题: (1) 把这个圆继续平均分割为32份、64份……那么拼出来的图形会是什么样的? (2) 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原来的圆的哪些部分有关联? (3) 如何通过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一连串的提问, 使同学们通过知识的连接, 激活了思维的通道, 产生了丰富的联想与猜想, 知识的正迁移, 使学生迅速地推导出了长方形面积公式和圆的面积公式.可见, 在数学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可激发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基础上, 探寻得到了新的规律, 使之享受到了探索与学习的乐趣.

三、有效提问要抓住知识的思考点

在课堂教学的知识深化环节, 教师要精心设置问题, 循循善诱, 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分析、判断时间.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归纳问题、得出结论;教师的作用就是通过一个个提问, 启迪学生思维, 进一步激活学生的思维.

如教“长方体和正方体”时, 设置问题“一个长方体, 假设增高了2厘米, 就变成了一个正方体.它的表面积也比原来增加了48平方厘米.那么, 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教师先让学生自己思考, 过了一会, 反应寥寥.这时教师可以用提问的方式相机引导:

(1) 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按照常规的方式有几种方法? (生答:两种.V=Sh和V=abh)

(2) 能根据题目已知的条件, 直接计算吗? (不能)

(3) 根据题目的第一个条件, 你有什么想法?再根据题目的第二个条件, 又能看出什么? (生答:表面积增加了48平方厘米)

(4) 表面积为何会增加?从“48平方厘米”可以解决什么问题?[生答:增加的每个长方形的面的面积是48÷4=12 (平方厘米) ]

(5) 根据这个条件, 能计算出长方体的体积吗?

学生通过上述的分析、判断, 在教师的步步引导下列出了算式:48÷4=12 (平方厘米) , 12÷2=6 (厘米) , 6×6× (6-2) =144 (立方厘米) .

教学中, 教师根据学生的思维特点, 由浅及深、从易到难, 层层引导, 步步递进.合理设置坡度, 降低问题难度, 精心设置提问, 导向预设目标.让学生“跳一跳, 摘到果子”, 完全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过程和数学学习的规律.既巩固了新学的知识, 把学生思维引入最佳状态, 又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和分析能力.

有效的课堂提问是一门科学, 更是一门以学生为主体的艺术.要掌握这门艺术, 教师就必须不断学习, 深入钻研, 只有具备创新的意识、开拓的精神, 才能真正达到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之目的.

摘要:提问是数学课堂中不可或缺的教学环节, 同时也是小学数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法之一.但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存在着误区, 影响了数学课堂提问的效果.本文试结合有关教学实践, 提出相应的对策.

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策略 篇8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提问;有效策略

中图分类号:G4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5)06-044-1

在数学教学中,课堂中应多一些有效提问,少一些无效提问,才能实现问题的教学价值,课堂才会有效,因而可以采用以下的一些策略。

一、导入中要启问

导入是一堂课的开端,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因而对于导入的问题要有启发性,让学生有想去解决问题的欲望。

1.导入一般是复习旧知。为了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和适当地进行反馈调整,因而教师少不了要提问。我们在提问时,对于复习旧知,相对来说比较简单,可提些面向大众,能让中下学生多回答的问题,一方面让全体学生加强重要的基础知识,另一方面给成绩较差的学生有一个表现的机会,同时要设计一些有一定灵活性的问题给优生去思考,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学习兴趣。笔者相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育他们健康成长,比教给他们知识本身更重要。当学生个性得到发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健康成长以后,他们的创造力无疑会得到最充分的开发。如笔者在新授课前,总会提问几个有关上一节课中学过的重难点方面的问题,请成绩一般或中下的学生来回答,有不足的再请优生给予帮助、补充。

2.导入有时就是直接情景引入。好奇心是对新、特、奇事物进行探究的一种心理倾向,学生对感知到的新信息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进而产生深入分析、思考的急切心理。小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教师要利用这种心理,在情境引入时教师就可设置有针对性的问题进行提问。教师可以着眼于学生可能出现的迷惑处设置问题,新知与旧知的不同处,新问题的原因是什么,这么简便的规律是什么等等,在问题的启发下学生就能自主地进行思考,探究,体现问题的价值。如笔者在一年级教学《统计》一课时,创编小故事的同时,在黑板上创设了一幅大象过生日的情境图。在森林边有一棵大树,树上有小猴、地上有小狗、小猪、大象、还有生日礼物鲜花、水果。此时,教师把问题设计成:大象家来了哪些客人?学生会按照动物的种类来统计。接着可以问学生:它们带来了哪些生日礼物等等这样的问题。学生会自动按照不同的种类进行分类,这样直接抓住主题,避免了学生说一大堆还没讲到点子上。再如笔者在教学“闰年”这方面的知识时,创设了一个这样的问题情景:“东东今年七岁了,可是为什么他只过过一次生日,这是为什么呢?”提问一经提出马上引发了学生的思考与讨论。一方面这个问题有一定的复杂性,它是一个包含了很多小问题的大问题,这个大问题一般要利用一定的数学知识或方法,经历一个过程来解决,因而具有了很强的挑战性。另一方面这个问题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较易在学生中产生共鸣,问题直指要寻找7岁和一次的关系,因而后面的教学学生就会很想去尝试探索解决了。

二、新知中要精问

新知是完成课堂教学的关键。每一个单元、每一个课时都有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所在。只有突出重难点,抓住关键,其他问题才有可能迎刃而解。因此,教师只有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才有利于学生掌握理解好新知。如教学“十几减9”,课的开始部分:学生提出问题后,问学生16-9你会算吗?

学生:16-9=7 因为10-9=1 1+6=7

学生:16-9=7 因为16-5=11 11-4=7

学生:16-9=7 因为16-1-1-1-1-1-1-1-1-1=7

学生:16-9=7 因为16-10=6 6+1=7

但是对后续学习有帮助的想加算减的方法在课堂中没有生成,这时教师可以补问“能不能把它转化成我们以前学习的加法来计算呢?”然后由学生展开讨论、交流,学生马上会说:“因为7+9=16,所以16-9=7”。通过补问,诱出了新的学习信息,使课堂显得更丰富多彩。

三、练习中要激问

教师可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精心地在练习中设置认知障碍,拓宽问题深度,激活学生的认知冲突,再次诱发学生探索问题的欲望,尽量让学生在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中“跳一跳,摘果子”,形成主动探索问题的动力。因而可在练习中多提一些思维性的问题或障碍性的问题,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如“李明买4本作业本用去6元钱,照这样计算,买8本需要多少钱?”学生按照归一应用题的解题模式,往往列式为6÷4×8,可6÷4学生暂时不会算,该怎么办呢?迫使学生怀着好奇心和好胜心另辟蹊径,变换思维方向,多角度地探索出多样化的解题方法:(1)倍比法,即6×(8÷4)=12(元)。(2)转化法,即6元=60角,60÷4=15角,15×8÷10=12元。(3)代替法,即先求2本多少钱,6÷2=3元,再求8本多少钱,3×(8÷2)=12元……促使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同时也对思维进行了训练。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篇9

课题编号:JXXWYJ17A0030

主持人:大庆市林甸县花园镇中心小学

陈立志

研究目标

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实践研究,是以新课改理念为指导,通过对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行为的观察与反思,总结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方法和策略,旨在实现教师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优化。(1)引起对课堂教学提问有效性的重视,树立有效提问观。(2)在对教师进行调查和访谈、对教师课堂教学提问进行观察的基础上,明确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揭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特征。

(3)在理解有效提问的内涵和特征的基础上,力求从实践出发,总结教师有效提问的经验,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提问效果优化策略。研究内容

1、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分析

通过问卷调查法了解我校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的现状,观察提问的各个环节,如问题设计、发问、候答、叫答、理答、反馈等,并对教师进行访谈,对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深度分析。

2、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通过课堂提问观察量表,对一定数量的“同课异构”、“同课异教”案例进行对比分析,与授课教师共同探讨提问的效果及可行的优化方案,深化对有效提问内涵的认识,总结小学课堂教学有效提问的特征。

3、优化小学课堂教学提问效果的策略研究 这是本研究的重点,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提问理念的研究,主要研究教师对提问的目的及其功能的认识,关注教师提问理念的合理性;

(2)问题设计的研究,主要研究问题设计的目的、类型和思维水平等,关注如何提高问题设计的科学性、艺术性、准确性;

(3)提问方式的研究,主要包括问题如何提出,如何叫答,如何使用提问语言、提问范围和频率的研究等,关注提问方式的合理性;(4)提问反馈的研究,即研究学生回答问题后,教师如何回应,关注教师对学生回答的处理方式;

(5)提问反思的研究,关注教师课后对自己提问行为的反思。研究原则

1、“对话”原则。

一方面课堂教学的实践探讨中要牢牢把握“对话教学”理念,不能出于研究的关系而忽视本课题最根本的一个基础理论;另一方面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也要践行“对话”理念,要相互积极商讨求同存异,要与各类文献资料“对话”,充实理论知识,要反思研究的过程及时改进。

2、“差异性”原则。

不同年级的学生存在明显的差异,同年级而不同班级的学生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包括认知水平、心理特点等。相同的教学行为在不同学生的身上取得的效果很可能不尽相同。因此研究过程中必须遵循“差异性”原则,探寻能让处于同一认知水平阶段的绝大多数学生所接受且有效果的有效教学行为。

3、“个体反思”原则。

本课题研究的是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师对自己向学生所施加教学行为而产生的效果更有深刻的体验,这是旁人通过观察等方法是很难体验到的。因此在研究中我们强调教师的个体反思,作为研究的主要资料。在课题研究活动中,我们围绕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开展了形式较为丰富的研讨活动。

① 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交换后每人还是一个苹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换后每人有两种思想”。“同课异构”的教研方式,可以引发参与者智慧的碰撞,可以长善救失,取长补短,明显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因此我们课题组开展了同课异构的教研活动,由李连合和段福金两位老师分别执教了五年级第九册的《莫高窟》一课。他们对课堂提问的切入点做到了“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段老师抓住文章的写作特色,围绕读写结合的方法向学生提出问题;李老师主要是围绕课文中的关键句设问,由此辐射全文。他们的课堂提问设计,彰显了教师教学的个性,是继承和批判的统一,也让其他课题组教师清楚地看到不同的教师对同一教材内容的不同处理,不同的提问策略所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并由此打开了教师的教学思路,真正体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教师们也由开始的不理解转变为积极的上交流课,积极参与听课、评课,从而促使教研风气的根本转变。“同课异构”提升了我校教师的教学水平,优化了课堂结构,变革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② 展了学术沙龙。为了提升我们课题组成员研究本课题的理论素养,上学期和本学期我们都开展了学术沙龙。课题组成员学习笔记的摘抄,可以说学习的范围比较宽泛,但为了提升我们课题研究的水平,还必须要有中心、有重点。为了营造学术研究氛围,拓展学术研究范围,我们开展了学术沙龙研讨活动,为课题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构建了平台。

③ 开展了扎实有效的研讨课。课堂教学是教师的人生舞台,是学生生命成长的摇篮。为了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生命灵动起来,做教师的除了自己学习、反思、磨练来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外,更主要的是和大家一起研究教材、研究学生、研究教法、研究教学设计、研究课程标准,这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有百益而无一害的。为了提高研讨质量,我们要求每位课题组成员,每学期一定要认真上好一堂研讨课。每节课要提前两周备课,并在年级组里集体备课,在修改教案后才能上课。课后利用一节课时间紧紧围绕课题进行研讨,在肯定优点的基础上,更着重讨论课堂提问存在的问题,逐渐探索总结出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一些策略。每次研讨都能调动集体的力量,不但让上课教师在课堂有效提问的操作上有所提高,更促进了全体课题组教师对有效提问的认识。

我们重点在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定的共识:

1、课堂提问的误区:“以师为主”的自我问、“复杂深刻”的艰涩问、“越俎代庖”的独角问、“漫无目的”的满堂问、“简单肤浅“的是非问。

2、课堂提问的基本策略:策略一:观念先行,奠基课堂有效提问;策略二:人文性和工具性合一,寻找有效提问的“支点”;策略三:端正文本价值与学生独特体验,追寻有效提问的平衡;策略四: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把握有效提问的时机;策略五:变更提问方式,追寻有效提问的立体式。

课题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1、部分教师的研究热情不足,在平时的教学中不能利用学习研究得来的理论和方法指导实践,存在一定的应付倾向;

2、我们自身的理论水平不高,探究创新精神还不够;

3、在所发表和获奖的论文中,省级以上获奖和核心期刊上发表较少,紧紧围绕课题的作品不多;

4、不能妥善处理课题研究与其他工作的时间冲突;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篇10

小学语文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作者/ 姚 芳

有效的提问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营造一种积极探索、求知创造的人文化的课堂氛围。

一、细读文本内涵,奠定有效提问基础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教材不过是一个例子!”但为什么偏偏选那一篇篇课文作为例子?我们如何用好这些例子?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哪些地方可以设计怎样的语言训练?这些问题都要通过研读教材、细读文本来解决。

《秦兵马俑》是苏教版第10册中的一篇课文,第2节作者用翔实的数字突出了秦陵兵马俑的规模宏大。我精心设计,分3个层次,抓住语言的关键处进行课堂问题的有效设计。“这段话让你感受到了什么”,初读文本,引导学生初步感受秦陵兵马俑规模宏大;“这段话有什么特点,课文哪些地方表现了秦陵兵马俑的宏大”,引导学生再读文本,品味作者列数字的作用,通过追问,引导学生把这些数字进行分类,让学生感悟到作者是从俑坑的面积广和兵马俑的数量多两个方面来展现其规模宏大的,也了解到作者把俑坑和生活中熟悉的事物进行比较(如五十多个篮球场),更形象地写出了俑坑的面积广;最后,引导学生体会“达”“足”“多”“近”的作用,进一步感悟作者运用语言的精到和准确。

二、学会倾听分享,创设积极氛围

智慧的课堂必须基于一种思考、对话与民主的课堂文化之上,好的课堂氛围能促进课堂师生的互动。在这样的课堂中,倾听和分享应该成为其主旋律。

在教学《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时,我注意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励学生去说,为学,£搭好说的“台阶”,引导学生逐步学会说。本节课上,在学习见面这部分时,为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我共铺设了4层“台阶”:(l)找出描写洪教头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2)找出描写林冲的词句,体会其人物特点;(3)通过对比进一步感知林冲人物形象;(4)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完全自主地进行了学习,明确了交流的内容,说也就不难了。

三、创设问题情境,促进有效提问形成

课堂提问是否有效与提问技巧息息相关。在课堂里,老师要善于将问题转变为陈述性的语言,将提问转化为创设情境性的语言,这样学生就不是在单纯地回答老师的提问,而是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情境中去学习。

在教学《半截蜡烛》一课时,我从“镇定”人手,引导学生自由读文,思考文中的伯诺德一家遇到了怎样紧急的情况,适时地补充关于二战的资料,让学生对当时严峻的历史背景有所了解,再引导他们想象自己遇到同样情况时的反应。通过创设情境,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为下面引导学生充分感知伯诺德一家的“镇定”作好铺垫。然后,我紧紧抓住了“蜡烛”这条线索,请学生默读课文,讨论伯诺德家的`每个成员是如何具体地应对紧急状况的,借助这样的问题情境,进一步深入引导学生仔细读文本。

四、把握提问时机,有效提问深入文本

在课堂上,教师除了要创设问题的情境,还要考虑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选择恰当时机,采用适当的形式向学生提出问题,提高课堂发问的艺术性,以激发学生兴趣,活跃思维。

1.捕捉时机,实时追问。一个好的追问,往往能激发学生兴趣,承上启下,激发智慧火花。适当的追问要善于处理学生回答“卡壳”。学生答问“卡壳”时,可能是由于问题过大、过难或思维定式等原因。有时即便问题难易适度,学生的思路仍会出现“卡壳”。教师此时应顺着所提问题在思考方向和学习方法上加以指点,接通学生的思路,或者换一个角度,换一种提法进行疏通和引导。

2.深度探问,不断升华。所谓探问,就是课堂上当学生由于知识欠缺、问题本身模糊或有一定难度等原因无法回答时,教师变换角度,或化大为小,或化难为易,或化虚为实,让学生换一个路径接近问题的答案,也就是一种问题分解的策略。()通过层层探问,教师不断引导学生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展开更深层次的对话,不断升华学生的理解。探问追求多样化,恰如其分,不断“推陈出新”,抓住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感到新奇,乐于接受。

3.适时转问,丰富对话。转问一般是在追问无效时,或为了问题得到更多学生的讨论而采用的。课堂上我们老师一般会用“谁还有补充”“谁对这句话有更深的理解”等将问题转向另一个学生,使问题得到更好的解决。课堂发展性的提问要求教师能合理巧妙地运用三问,不断引导学生在教师、学生、文本的对话中不断推进学习。此外教师还要注意提出问题后,要给学生一个充分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进行巧妙的“留白”“候答”。这时学生的回答内容将会有显著的改善,不仅是“对或错,是或不是”等简单的回答,同时,回答的正确率会提高,回答的复杂性和认知水平也会提高。 五、善于运用评价,积极促进生成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及时评价,通过评价及时向学生反馈学习情况,有意识地对学生的发展进行引领提升,从而提高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有效性。

1.激励式。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得到肯定性评价,会产生愉快的情感体验,从而极大地激发自己的学习兴趣,产生奋发向上的积极性,得到自我发展。如教学《埃及金字塔》时,在学生介绍得精彩的时候,我及时给予他们鼓励――“听了你的介绍,我仿佛看到了那宏伟精巧的金字塔。”“真是个优秀的小导游,我想你的介绍一定能吸引每一个游客。”

2.提炼式。受年龄的制约,有时学生的回答要么是比较零散的,要么没有一定的深度。这时就需要老师进行梳理,并通过评价进行反馈,帮助学生对所提问题有一个全面的深入的理解。在教学《烟台的海》时,在学习了全文以后,我引导学生去思考:读了课文,课题是“烟台的海”,为什么却还要写人呢?在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我对学生的理解进行了概括提升――“人离不开海,海孕育了人,海给人带来了丰收,带来了浪漫,带来了快乐。一方水土养育了一方人,正是这样的海孕育了这样的人,也正是这样的人赋予了烟台的海独特的气息。人与海,海与人,紧紧相依。”

3.修正式。当学生回答的语言有问题时,老师可以通过修正式评价语把学生的语言纳入更准确的轨道。如:“如果你能把×××说得更具体些那就更精彩了。”“你讲得很有道理,如果能把×××讲清楚,那就更有说服力了。”

富有智慧的教师要善于通过有效积极的提问去演绎精彩的课堂,或抛砖引玉,或画龙点睛,或点拨指示,或目示点头,或取喻明理,使学生对问题心领神会,如入幽微之境突见柳暗花明,豁然开朗。

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策略 篇11

关键词:小学 数学课堂 有效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1(c)-0105-01

2001年,我国先后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等重要文件,本文在此前提下,针对小学数学课堂中的有效提问笔者的观点做如下讨论。

1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的提问基础——问题设计

1.1 问题设计要把握难度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对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思考性和探索性,千万不能犯“问题过浅过易”的错误,经常口头的询问学生“好不好?对不对?”这样的结果只会换来学生不经思考的一致回答,对或不对,好或不好好的简单回答而矣!虽然看似学生回答的非常流畅,感觉课堂气氛也很热烈,但是这样的问题对于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没有一点好处,太空洞的问题还会导致学生形成不爱思考的坏习惯。同样的,如果提出的问题太难太深奥的话,会使得学生的思维跟不上老师的,使学生不知所云,会严重挫伤学生思考和学习的积极性。因此,老师在课堂中提出的问题必须要把握难度,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要根据学生当前的知识水平来适度设计提问,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基础上,以适度的问题来促使他们积极思考,使他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发现自己的潜力。

1.2 问题设计要指向明确

老师在课堂中的问题设计必须指向明确和清楚,只有指向明确的提着才能激发孩子们的主体思考意识,进而提高他们参与思考和学习活动的积极性,最终提高自己的数学学习动力。数学老师在日常授课过程中,就结合课堂教学的需求,对于提问的设计要具有明确性,为学生指明思考的正确方向,才能达到提问的真正目的。反之,如果设计的提问没有明确性,会导致孩子们在思考过程中出现偏差或是错误的理解,例如:一位数学教师在教人教版一年级《加减混合》时,当小结运算顺序时,就由于问题的指向性不明确,而使学生答非所问。黑板上出示了三道算式2+3+2、5-2-1、3+2-1,老师的初衷是想让学生知道加、减混合算式和连加、连减的运算顺序都是从左到右,可她的问题却是:“这三道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一位学生答:“都有2。”老师并未意识到自己问题的不恰当,又问:“谁还能再来说一说?”又有一个学生站起来了,还是作了与前一位学生相似的答案。其实,如果老师一开始就把所提的问题指向明确:“这三道算式在计算顺序上有什么相同之处?”学生也不至于这样误解了,仅仅是两字之差,却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教学效果。

2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问的关键——问题实施

2.1 发问

在数学课堂中,提问的基础环节就是发问,发问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数学老师在课堂中,会随着课堂知识的语言讲解,用清晰的语言自然而然的带出要问的问题,这就是发问。发问是非常讲究时机的选择的,如果在课堂上发问的过早,会让学生感到非常突然,思路会跟不上老师的思维;如果发问的时机过晚,则会出现“马后炮”的感觉,对于学生思考也起不到什么作用。下面是一位老师,有关“比较分数大小”导入环节的教学片断:熊妈妈给两只熊宝宝买了一个西瓜,给老大分了西瓜的1/4,给老二分了1/2,老大觉得妈妈这样分配不公平,让妈妈重新分,熊妈妈说:“那你们交换一下吧”。老师话音刚落,原本安静的课堂一下就热闹了起来,同学们纷纷大声喊道“不公平、不公平”。接着,老师问:为什么你们认为不公平?这位老师的巧妙之处就在于对提问时机的正确把握,她没有急于提出问题,而是说“你们交换一下吧”,一个小小的变化大大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热情,完全把他们带进情境中了。这才是真正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从某种程度上说教师发问时机的选择是教师教育教学经验积累和教学能力的反应。

2.2 叫答

在数学课堂上,叫答是一种非常普通的现象。老师希望通过叫答的形式,来提醒某位同学更好地集中思维和注意力来听讲,也是为一些没有完全掌握这堂知识的学生,提出有针对性的问题叫答。由于被叫答的对象是随机的,这样会让每个同学都有危机感,感觉到自己随时可能被叫答,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享有公平的课堂参与机会,但是老师应该注意,在叫答时,不能只选择举手的同学,这样就会降低学生的这种危机感和参与兴趣;而且,如果老师叫答的对象只是其中几个学生的话,也会降低自己数学课堂的教学质量,时间久了还会使学生有种教育不公的感觉,可能会导致学生成绩的两极分化,最终导致部分同学的数学成绩直线下降,这会严重地影响到学生以后的数学学习和发展。

3 数学课堂中如何有效提问的重点——问题反馈

问题反馈是教师对学生其表现的质量和正确性的反馈,对其反馈有多种形式。下面我们主要从追问、转问等反馈方式来论述。

3.1 追问

“追问就是把所有传授的知识分解为一个个小问题,一环扣一环系统地提问学生。追问时,教师发问的语气较急促,问题与问题之间间隙时间较短,能创设热烈气氛,训练学生的敏捷、灵活的思想品质。追问能使学生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刺激其积极思考,有利于全面掌握知识的内在联系。”比如在比较小数的大小中,0.6与0.48的大小,通过化成六角与四角八分进行比较外,教师可以追问:“同学们,还有什么方法能比较出两个数的大小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就开阔了,用分数比较,用线段图都可以比较这两个数的大小。

3.2 转问

在日常数学教学中,经常会出现学生回答的“答非所问”,这是由于学生思维与老师的思维岔开的缘故,这个时候,我们教师应该巧妙地转移话题来提醒这个思维岔开的学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转换问题角度”来思考问题。在课堂上提问回答有错误的现象是非常普遍的,但是我们身为数学老师,必须能准确和快速地找到学生回答错误的原因,并且针对这个原因找到有效的解决办法,例如,提出针对性更强的新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一堂生动有效的数学课堂来,这也是对我们身为数学老师的一种应变能力的反映。我们必须针对课堂上回答完问题的学生,快速准确地整理出综合修改或是评价意见,然后巧妙地转问来接话,为学生们更好地分析和解决问题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鲁献蓉.对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提问技能的思考[J].课程·教材·教法,2002(10):24-29.

[2]顾怜玩.寻找中间地带—从一堂几何课看数学教育改革行动[J].上海教育科研,2009(10).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提问策略探索 篇12

数学教学中课堂提问是师生互动的有效方式,在提高课堂效率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在教学过程中,课堂提问仍存在着很多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角色固化,无师生互动

提问教学主要以教师疑问与学生疑问构成.但是,大部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仍以“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模式为主,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出疑问.这种教学模式只利于教师把握课堂节奏与进度,但学生处于被动状态,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提问形式单一,无普遍性

在新的教育理念下,提问教学的多元化、丰富化,已经成为活跃课堂氛围、启迪学生思维的主要方式.目前,小学教学过程中,教师主要以口头提问方式为主,学生答题方式不是举手回答就是集体齐答,偶尔采用抢答形式,缺乏一定创新.单一的提问方式,对于个别基础薄弱的学生回答问题机会较少,加上不敢提问,会对学生心理造成负面影响.

(三)问题具有随意性,无针对性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老师提问内容较单一,大部分来自于课本,学生不用动脑就可以在课本中找到答案,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而且课本上的知识大多属于记忆性问题,很难挖掘小学生的想象力.即使是回答正确老师提出的问题,增强学习自信心,但是具有局限性,加上学生思考问题时间不足,不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的策略

合理高效的课堂提问不仅有助于促进师生间关系,营造轻松的课堂气氛,而且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率,在数学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创建问题情境,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在教学过程中,问题情境的创建有助于提高课堂的趣味性,缓解紧张的课堂气氛,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提出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回答.教师的肯定,对学生学习态度起到很大影响,增加学生学习自信心.相对于肯定而言,否定反馈会降低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对学生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良好的反馈方式,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正确的评价.

(二)充分准备,增强问题质量

在设计问题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认知与课程内容紧密结合,在适当的时候提出,起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长方形的周长”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动手,借助小木棒摆出一个长方形形状,学生可以选择两根长小棒与两根短小棒进行摆放.这时教师可以提问:哪位学生可以通过不同方式对长方形周长进行计算?有的学生认为四条边之和则为周长,回答周长=长+长+宽+宽,有的学生借助乘法知识将周长写成长×2+宽×2,还有个别学生写出周长=(长+宽)×2.此时教师可以提出:你们觉得这些计算周长的方法中,哪些最简单?为什么……采用这种发散性思考方式,挖掘了学生的思维空间.

(三)启发式引导,鼓励学生发问

教师在课堂提问环节中,要认真考虑学生回答问题时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认真研究怎样引导.当学生回答不上来时,教师不要急于求成,请第二同学甚至第三个同学来回答这个问题,或直接告诉学生答案,而要从侧面或换一个角度提问来引导.

例如:某某蔬菜店运进白菜20吨,运进土豆的吨数是玉米的2倍,运进白菜和土豆一共多少吨?教师可以进行启发性提问: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是什么?白菜与土豆吨数间有什么关系?求白菜与土豆一共多少吨,需要哪些条件?已知条件有哪些?未知条件有哪些?教师要适时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充分利用本课堂所生成的教学资源,因势利导,启发学生思维,形成有效的教学活动,提高了课堂效率.当学生回答有一点偏差时,教师不要着急告诉学生答案,要针对学生回答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跟踪性、启发性的提问,一直到学生正确理解为止.当学生回答出现较大问题时,教师要有强烈的课程资源意识,把课堂生成的不正确的,有不同看法的问题,当作一种宝贵的数学教学资源来利用,让学生在思考、提问、讨论、争辩、体验中迸发出数学课堂的活力.

(四)以学生为主,指导具有针对性

根据学生数学知识与能力水平不同,制订相应的教学方案,以保证全部学生都可以得到充足发展空间.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智力情况及性格差异,深入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进程,制订个性化教学模式,对学生进行针对性指导.争取让每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发言机会,自主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加深自身认知水平,并促进数学经验水平的提升.

四、总结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策略》研究计划 篇13

在课堂教学中,提问包括教师提问和学生发问两个方面,那么,就这两方面的对象而言,如何优化课堂提问呢?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有效提问的一个重要标志是提问要有目的。一个好的问题绝不是漫无目的、信口开河的,应该是目的明确,与课文学习密切相关的有意义的问题。提问要有明确的动机意识,设计问题时要做到“三问”:为什么提问?为什么提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样提出问题? 有些教师在备课时常常在问题边上写上为什么要提这个问题,提这个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这样保证了提问的有效性,使无目的无价值的问题不提,与课文关系不大的问题不提,没有思考力度和张力的问题不提。

什么样的问题有价值?什么样的问题应该提?这是我们在备课时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我想,设计提问的依据是:对达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凸显重点有价值的问题应该提,必须提;反之,应该舍,必须舍。这样,才能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提问的效益。

二、提问要有切入点

提问要有切入点,抓住了这些切入点,就找到了提问的“拐棍”。教师要吃透教材,熟悉学生学习情况,找准问题设计的着眼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生疑、发现问题的本领,不是先天具有的,需要教师用心培养。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能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还要能教给他们质疑的方法,给学生一双会生“疑”的“慧眼”。那么,怎样才能找到提问的切入点呢?以下是抓提问切入点的“十问”。①、问在课题处

课题是课文的眼睛,它往往有揭示中心,概括课文内容的作用。教学时,教师可从课题入手提出问题:如课文写“谁”(什么)?“是什么”?“为什么?”层层深入挖掘。在引导学生从课题入手质疑时。我们可以告诉学生题目好比是文章的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窥视全文的主要内容。在引导学生阅读时,提示他们可以针对课题提出一些问题。一般可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这三方面来提问,久而久之,使学生逐渐养成见题生疑的习惯,从而提出一个又一个问题。比如:看到课题《掌声》,学生就会从:“这是给谁的掌声?”“为什么要给他掌声?”“这掌声代表了什么?”三方面思考。看到课题《微笑着承受一切》,学生就会发问:“谁微笑着承受一切?”“为什么要微笑着承受一切?”“她是怎样承受着这一切的?”不管这些问题是否稚嫩,但都是学生自主学习的起步,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教师都应鼓励。②、问在关键处

一节课的教学目的,一般是围绕课文的重点而制定的。课文的难点,要根据课文的难易和学生的理解能力来确定。课堂上所提的问题,都要围绕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击鼓要击在鼓点上。好问题往往要问在文章的点睛处。如;教学《一夜的工作》,可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中心句:“看啊!这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我看到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他是多么简朴!”然后提问:周总理的劳苦体现在哪里?简朴又表现在哪儿?引导学生由中心句辐射全文深入讨论。这样的提问,使学生凭借语言、抓住重点分步讨论,不但学有兴趣,而且对课文如何围绕中心选择材料,怎样运用具体材料说明中心的写法印象深刻。教师要时常鼓励学生抓住文章的鼓点——关键词句进行质疑,一些推动情节的词句、内容结构照应的关系句、最能体现人物思想品质的句子、中心句等都是可质疑的关键词句。抓住了这些词句,就等于抓住了学习的关键。

例如:课文《真正的愤怒》中有这样一句话:“在我生命里曾流淌过一碗水,是这碗水让我懂得了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话很关键,是生活在江南地区的孩子们所无法真切感受的内容,更是理解全文,揭示主题的钥匙。让学生熟读这段话后质疑。果然学生对此生疑,提出了好几个很有思考性的问题:“这究竟是一碗怎样的水?”“为什么说这碗水曾经在我的生命中流淌过?”“这碗水为什么能让我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愤怒?”“什么是真正的愤怒”?这些问题就能引导学生一步步深入阅读,不断探究。③、问在矛盾处

教材中的许多耐人寻味的矛盾处是作者有意安排的点睛之笔,抓住这些地方提问,不但能激起学生的探究愿望,而且能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如有位老师教《捞月亮》,一开始就板书“捞”,然后走到讲台上拿起一本书问:这是不是“捞”(拿)?又从地上捡起一个粉笔头问:这是不是“捞”(捡)?那么“捞”是什么意思?在学生理解“捞”的意思后板书:“月亮”,又问:月亮在天上,能“捞”吗?而文中却说捞月亮,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样启发学生探求课文的愿望。

教师要教给学生抓住课文的矛盾之处质疑的方法。如教课文《家是什么》,教师让学生反复读课文后让学生找找文中有何矛盾之处?学生就会提问“为什么富翁有豪华的别墅,却说没有家,为什么热拉尔找到了女儿,就说:我又有家了”。教师引导学生在结合两个故事的讨论中,对“家是一个充满亲情的地方,没有亲情和被爱遗忘的人,是真正没有家的人”这句话,有了更深的体会。④、问在空白处

有些课文,作者为了达到某些表达效果。有些情节不作细微的叙述,这就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天地。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内容,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填补文章的空白,学生就易走进文章的“心灵”,领会到文章的思想感情,从而进行创造性思维。

如课文《狼和小羊》这样结尾:狼不想再争辩了,龇着牙逼近小羊,大声嚷道:“你这个小坏蛋!说坏话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说着就往小羊身上扑去。“结果会怎么样呢?”教师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思考,并根据文章的情节进行合理想象。学生们经过思考,为小羊设想了两种命运:第一种设想是沿着课文的原意续写课文。如:有的学生写道:软弱的小羊无力抵抗穷凶极恶的狼,活活被狼咬死了。狼一边喝着河水,一边津津有味地吃着鲜美的羊肉„„

第二种设想是改变了课文的原意,描绘出了与课文内容相反的结果。如:有的学生写道:就在这时,小羊急中生智,对狼说:“亲爱的狼大哥,我得了一种传染病,您千万别吃我的肉,不然这种病会传染给您的。”狼半信半疑,最后还是放小羊走了。还有的学生写道:望着眼前这个凶狠的家伙,小羊眼珠骨碌碌一转,说:“尊敬的狼大哥,您能让我在死之前再吹一首曲子吗?”狼想:你迟早都是我口中美餐,不妨就满足你的要求吧!狼点了点头。于是小羊拿起腰间的笛。小羊的笛声被树林里的猎人听到了„„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已有的知识进行合理的想象,极大地丰富了课文内容。

又如:教《从现在开始》一文时,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如果轮到大象、螃蟹、百灵鸟争当“万兽之王”它们会发布什么命令呢?学生就会从各个角度去展开想象,从而在文章的空白处进行填补。⑤、问在写法处 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常见教师比较多地从阅读分析的角度提出问题,从帮助学生提炼文章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较少见到有教师从写作的角度提出问题组织教学。即不但要引导学生懂得课文写了些什么,更要理解课文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有何作用?备课时,要看看文章在写作上与其他文章有何不同,要变换角度,从写作的角度去提问或引导学生发问。如:在阅读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品词品句,这里为什么用这个词?为什么不重复使用相同的词?作者为什么这样谋篇布局?在表达上有何特点我们可以学习? 如《丑小鸭》一文写道:“丑小鸭来到树林里,小鸟讥笑他,猎狗追赶他。他白天只好躲起来,到了晚上才敢出来找吃的。”有位老师这样设计:

1、能给“讥笑”换个词吗?小鸟会怎么讥笑丑小鸭?

2、“猎狗追赶他”,如果请你给这句话画一幅插图,画上的猎狗会是什么样的?丑小鸭呢? “讥笑”、“追赶“两词,如果就词解词的话,学生的理解可能会游离于文本之外,苍白无味。但在教师精心创设的问题情境中,学生仿佛来到野外,他们满怀同情用语言描绘着丑小鸭的遭遇:“小鸟说:‘你是世界上最丑的,没有人愿意与你交朋友。’“你们大家来瞧啊,这里有个丑八怪!”等。这时,“猎狗张牙舞爪,瞪大眼睛,一幅凶神恶煞的样子”。“丑小鸭好害怕,缩着身子,拼命往草丛里钻。”这是学生从心底发出的最纯真的声音。教师不失时机地出示“担惊受怕、提心吊胆、惊恐万分“等词语,及时丰富学生的语言和情感。

我区封浜小学唐晓燕老师在上《图书馆里的小镜头》一文时,大胆地从读写链接的角度设计问题,组织教学。使读与写紧密结合,为学生的读写进行了很好的铺垫。

《图书馆里的小镜头》这篇文章,就内容而言,通俗易懂,无需教师喋喋不休地进行分析讲解,但是,这篇文章的语言很有特色。它通过细腻的笔触描写了图书馆里的一个个小镜头。通过这些小镜头,如实地反映了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性格的人对知识的渴求。体现了新时期人们如饥似渴努力学习的精神风貌。唐老师在课上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我们细细琢磨,她的问题全是从读写链接的角度设计的。问题之一:课文采撷了图书馆里的哪几组小镜头来写的呢?

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不难归纳出课文选取了人们“进馆、选书、看书”这着三个小镜头来写的,这一问题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的写作结构。

问题之二:请你说说作者在写“人们看书这组小镜头时,是抓住那几个人物来写的?为什么只写了这四个人物?

在学生回答是分别抓住一个小伙子、一个小姑娘、一个小孩、一个老人来写的时,学生体会到课文是抓住了男女老少这四个具有代表性的人来写的。懂得了选材要注意具有代表性。问题之三:你觉得课文中的这几个人物写得怎样?好在哪里? 学生在品词品句的基础上体会到文章抓住了不同人物的语言、神态,写出了他们的年龄特征、性别特征和性格特点,学生由此体会到课文语言的精妙。

问题之四:课文除了写这四个人以外,还写了哪些人?写出了他们的什么? 学生在文中找到了写不同人的手、鞋、眼睛、头发的句子, 感悟到作者通过写不同的手、鞋、眼睛、头发写出了不同的年龄、不同的职业、不同性格的人这样一个群体。问题之五:为什么作者在写了典型人物读书的小镜头以外还要写群体的小镜头呢?可不可以只写其中的一组镜头呢?

此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学习课文是采用了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通过点的描写,把人们专心读书的情况写具体、写生动了,通过群体描写让读者了解进图书馆读书的人的多和人们对书的如饥似渴。

问题之六:在出示《超市里的镜头》的录像后,教师提问:那么,如果让我们写超市里的小镜头时,你可以学习课文的哪些写法?

学生从文章的结构、选材、语言和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明确了可以学习、借鉴课文的地方。

问题之七:除了写超市了的小镜头,你还可以写生活中的哪些小镜头? 学生兴趣盎然地说出了可以写菜场里的小镜头、教室里的小镜头、运动会上的小镜头等,写作的思路大开。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写半命题作文《――的小镜头时》,学生的习作困难就迎刃而解了。我们看到:在学生的当堂作文中,既有对课文的模仿,更有对文章的创新,收到了很好的写作效果。

在这堂课上,学生既学习了课文的语言,又很好地把课文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读与写的能力得到了同步提高。

教师经常引导学生从写作的角度提问,学生也会学习从写作的角度去质疑问难,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是大有好处的。

如果说以上“五问”是从教材的角度提问,那么,以下的“五问”则是从学生认知的角度出发提问。

⑥、问在兴趣处(兴趣点)

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点提问,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是十岁左右的孩子,兴趣更是他们学习的动力。我们在设计问题时,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提问,尽量发掘他们的兴趣点,激发他们探究的乐趣。如:教《水上飞机》,教师提问:飞机在天上飞行,轮船在海上航行,课文中的飞机却能在水里飞行,这是为什么呢?学生就能兴趣盎然地进入课文学习。有如:教《爱迪生孵小鸡》一文时,教师可这样提问:爱迪生能孵出小鸡吗?学生回答:当然不能,那么,课文为什么要写爱迪生孵小鸡呢?

学生在对他们感兴趣的地方也会提问,如:学生在学《石榴》一文时,就会有学生提问:石榴花又不是人,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花开得“热闹”呢?通过讨论,学生对课文采用的拟人的写作手法就有了深刻的感悟。⑦、问在震撼处(动情点)

文章中学生的动情点往往也是最能激发学生情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地方,这时提出的问题及解答的过程学生印象深刻。如教《开国大典》一文时,有位教师就把问题问在学生情绪的高潮处。在学习毛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节时,看过开国大典的录像,教师板画中国板图后男女生和教师激情昂扬地背读这一节,然后教师问学生:“激动吗?有话要说吗?”,学生当堂高呼“毛主席万岁!”,使课堂气氛达到了高潮。教师经常这样训练学生,学生就能在文章对自己的震撼处质疑。如在教《别了!我爱的中国》一文时,就有学生提问“我们都把自己的国家称作祖国。文中的作者却为什么却不说,别了,我爱的祖国!却说“别了!我爱的中国!呢?”这样的问题提得很有质量,为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理解作者的爱国之情,打动学生的心弦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⑧、问在疑惑处(疑难点)当学生学习上处于“山重水复疑无路”之时,教师应善于点拨诱导,几经回环,就能达到“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界。在教《孔雀和乌鸦》一文时,我区一位老师提问:孔雀和乌鸦的羽毛谁漂亮?,学生纷纷说孔雀漂亮,可有一位学生却偏偏说乌鸦漂亮。这出乎老师的意料,他微笑着让学生说出理由,这位学生说:“因为我喜欢黑色,我妈妈总是穿一身黑色的衣服,别人都说她穿黑颜色的衣服很高雅,很有气质。所以,我认为乌鸦的羽毛虽然是黑色的,却也很漂亮。”这位老师充分肯定了这位学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那位学生高兴得笑了,全班学生也给了他热烈的掌声。又如在教《真正的愤怒》一文时,学生对文中小姑娘不去扶摔倒的老奶奶却去抢救一碗水不理解,教师就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反复读课文理解山区水的珍贵,小姑娘去抢救水的必要,使学生头脑中的问题迎刃而解。⑨、问在碰撞处(碰撞点)学生的思维往往有不同的碰撞,这在质疑和解答问题过程中随处可见,教师要抓住学生的思维碰撞处引导学生释疑。

一位老师在上《草船借箭》一课,同学们正纷纷讨论着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突然一个别样的声音冒出来:“老师,我发现诸葛亮也有未料到的事。”师:“何以见得?”生:“文中写到诸葛亮讲:三天后,请到江边取箭,试想既然造箭,怎么会到江边取呢,要是周瑜再细琢磨一下,就能发现破绽。”显然,这是与众不同的声音,在其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位老师由此追问:“那为什么诸葛亮的计谋还能成功呢?”经过再次讨论,学生对诸葛亮的识人心和周瑜的人品就有了更深的理解,也更惊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⑩、问在忽略处(忽略点)

课文中有些词句往往不被学生注意,而教师应循着文路,把它提出来引导学生探究,以利于学生加速加深理解课文,并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以下是我区须强教师在教《第一个发明麻醉剂的人》一文时的课堂实录。生:老师,什么叫几味草药

师:一味就是一种,几味草药就是几种草药。中医开方时少则几味药,多则十几味,有些重症需要几十种草药一起煎熬才能奏效。生:是哪几味草药?

师:不知道,课文没写,扁鹊没告诉我他的秘方。生:(学生齐笑)那些草药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 师:当然啦!书上怎么说的?

生:太子喝了药没多久,就恢复了健康。

师:中医是我们的瑰宝,它有神奇的疗效。如果你感兴趣,老师建议你长大后去报考中医药大学,从事中医的研究。

这几个冷不丁的提问,看似“非语文”的问题,教师在备课时并不在意,但也许就是学生阅读课文后一直萦绕在心头的问题,现在根据学生的学习需求,帮助他们解决了,学生一定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教师借释疑解惑的机会,还不露痕迹地弘扬了我们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中医。

除此以外,还有“抓住文章反复之处提问、“抓住文章中的标点符号提问”等等,都是为教师提问和学生质疑提供了方向和切入点。只要坚持训练,教师的提问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就会不断增强,学生的质疑能力也一定能有长足的进步。

3、提问要有层次性

教师在备课时,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设计的问题要适当、适度和适量。适当,主要根据文章不同体裁,设计不同层次的问题;适度,主要指问题的难度要适合学生的实际知识水平;适量,主要指问题的多少要适合学生的接受能力。①所提问题的层次性

提问=陈述语气+疑问语缀,所提问题要由简到难,由普遍到特别,逐层推进。如“你以为如何?”“你同意吗?”“你能告诉我吗?”必要时可将提问延伸一次,以引入“缓冲区”,获得更深对话的契机:“为什么要那样?你如何想起那种方法的?”如果再加上点鼓励和期待,学生的回答可能会更精彩:“还有不同的看法吗?”“有没有新的看法?”“谁还有更合理的想法?”

如:学生初读《跳水》一文后,教师可以提问:“你感觉有趣的地方是什么?让你最揪心的地方在哪里?你最敬佩的人是谁?”在了解学生的兴趣点、震撼点、动情点后,教师可继续提问:“本来有趣的事情怎么会变成扣人心弦的险情?船长为什么能化险为夷?你敬佩的船长是怎样一个人?”,问题层层加深,以此激发学生探索情节发展的脉络、矛盾激化的焦点、解决问题的方法。②提问对象的层次性 课堂提问时,有些问题可由老师提问,有的可让学生提出,这要因文而异,灵活使用。以下是我区一位老师的课堂实录片段: 《鲁班和橹板》

在引导学生认识了鲁班和橹板之后,教师出示了课题。师:读了课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1:鲁班是个木匠,他发明了锯子。

生2:鲁班是个能工巧匠,是木匠的祖师爷。生3:橹板是摇船的工具,它是鲁班发明的。师问:你们还想知道什么? 生1:鲁班为什么要发明橹板? 生2:他是怎样发明橹板的?

生3:鲁班发明的橹板有哪些用处?

生4:他怎么会想到做出橹板这个样子的?

这侧实录中,教师分两步做。第一步,由老师发问,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已有的知识;第二步,请学生提出问题。学生畅所欲言,使教师摸清了他们的认知现状,也让教师找到了这一堂课合适的教学起点。③答问对象的层次性

有的心理学家研究,把问题从提出到解决的过程称之为“解答距”。所谓“解答距”就是让学生经过一番思考才能解决问题,让思想的“轨迹”有一段“距离”。纯属记忆性的问题,只要重复记忆就可完成所答,或问上句,答下句,不必经过思考即可回答的提问,是不存在什么“解答距”的。一般说来,根据“解答距”的长短,提问可以分为四个级别。

第一级,属于初级阶段,所提的问题,学生只要参照学过的例题、例文,就可以回答,这样的问题,属于“微解答距”的范畴。第二级,属于中级阶段,所提问题,并无现成的“套子”可以依傍,但不过是现成“套子”的变化与翻新,这样的问题,属“短解答距”的范畴。第三级,则是高级阶段,所提的问题,要求学生能综合运用学过的知识进行解答,而不是简单的依傍或变通,属“长解答距”的范畴。第四级,则是高级阶段的发展,属创造阶段,所提问题,要求学生能采用特有的方式(无现成的方法可以参照)去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属于“新解答距”的范畴。教师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合理调配提问中四个等级的问题的坡度,为学生架设从已知通向未知的阶梯,使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启发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做到拾级而上、步步升高,直达知识的高峰。

根据四个“解答距”的心理学理论,教师的提问内容要有梯度,要有层次;回答问题,也要有层次。引路性提问(新解答距),要多尖子生;综合性问题,要多问优等生,锻炼性提问,照顾中等生;鼓励性提问,穿插点问差等生。总之,课堂提问要让每个同学都有启迪,要使人人主动进取,使课堂变成学生施展才华、相互竞争的场所。例如:我区李琼老师在执教《高山流水》课前,就有学生问:“俞伯牙最后为什么要破琴绝弦?他还可以另找知音啊!”可见,学生对知音的理解只停留在了音乐的范畴。

师:我们了解了这个故事,你们想想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请划下有关的句子。

(生自读,划句子)

生:我从这句话: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手鼓琴!巍巍乎若泰山”。中可以看出。因为俞伯牙心里想着高山,弹出乐曲,钟子期听到琴声就能想到高大的泰山。生:我是从这句话: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洋洋乎若江河。”中看出的。因为,伯牙弹表现流水的曲子了,钟子期就好像见到了江河。师:那么钟子期为什么能成为伯牙的知音呢? 生:我认为钟子期的音乐鉴赏水平很高。生:我觉得钟子期很会听音乐,他能听懂。

师:难道其他人都不懂音乐吗?仅仅会听音乐就能成为知己吗?(学生沉思了一会儿)

生:我觉得他们是心有灵犀一点通。

生:钟子期能猜到伯牙内心所想,说明他很了解这个朋友。

师:对呀,心意相通,彼此了解才能成为真正的知音。因此,当俞伯牙知道钟子期死了,非常伤心,在钟子期的墓前,他吟唱一首诗歌。(出示俞伯牙写的歌,师生同读)

师:在此之后,他破琴绝弦,以谢知音。因为人生难得知音。现在人们常常用“知音”来形容哪些人? 生:心意相通、志趣相投的人。生:如刘翔和他的教练刘海平。生:还有马克思和恩格斯

师:对:老师希望你们从中能懂得知音难求,友谊可贵的道理,也要珍惜与好朋友之间的友谊。

(学生频频点头)教师的问题不在于多,而在于问题的思考性和层次性。这个片断中教师提问了四个问题:(1)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钟子期是俞伯牙的知音?属微解答距或的问题,一般由中差学生回答(2)钟子期为什么能成为俞伯牙的知音呢?属长解答距的问题,一般由中等生回答(3)仅仅会听音乐就能成为知音吗?属长解答距的问题,一般由中等或优等生回答,(4)现在人们常常用“知音”来形容怎样的人?属新解答距的问题,一般由尖子生回答。这四个问题目的清晰,层次分明,引导学生由“文”及“道”,从“内容”到“内涵”,引发学生思考。学生在教师问题的驱动下,透过语言文字,去探究人物的内心世界,在讨论中,感悟中对“知音”的理解趋于正确,从而懂得“知音难求,友谊可贵”的真谛。

4、提问要有艺术性

提问要生动形象,过分死板的不是好问题。如一年级课文《天上一群小白羊》如下: 天上一群小白羊,有的蹲着有的躺,小白羊啊下来吧 别在天上着了凉。天上河水清,地上草儿肥,地上才是你的家。

以下是两组提问案例的比较: 案例

1、问题一:(1)、看到天上一朵朵的云,你们说他们像什么?(2)、你们觉得小白羊怎么样?(3)有了为此写了一首儿歌,不过这不是真的小白羊,它是天上千变万化的云。出示课题:天上一群小白羊 问题二:绿油油的大草原上,奔跑着一群小白羊,真美呀,奔着、跑着,他们飞到天上去了,这是为什么?请打开课本一齐读《天上有群小白羊》后回答。这两个问题哪个提得好?为什么?

问题一:问得死板,说得太白,没有吸引力。问题二:通过诗一般的语言提出问题,吸引学生通过读书解答问题。案例2: 问题一:你在小白羊的家乡看到了什么? 问题二:你能来劝劝小白羊回家吗?

这两个问题,实际答案是一样的,都在劝小白羊回家,但形式效果不同:问题二:小朋友在形式上已参与了。学生进入角色,人文已结合一体。而且说话角度不同,问题一仅仅是把看到的反馈出来,讲清楚,不遗漏就可,而问题二要描述家乡之美,吸引小白羊回家,不仅讲文中的内容,也可发挥创造性,把家乡的其他美景加以拓展,如:牛羊成群、花儿盛开、家乡突变······)

上一篇:播音主持专业考试内容分析下一篇:小班半日活动活动计划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