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2024-10-12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共12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1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 因为解决问题, 也许仅是技能而已, 而提出新的问题, 新的可能性, 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 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 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这一点, 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 更是如此. 在长期的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能够发现, 好的问题能够帮助学生解答问题, 得到正确的答案, 启发学生思考. 不好的问题只能让学生更加困惑, 对学习失去兴趣. 因此, 我认为能否科学地设计出新颖、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

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是决定教师能否上好一节课, 学生能否真正掌握知识的关键所在. 现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着提问过于直接、以老师提问为主、记忆性的问题占主导、留给学生的思考时间很短等问题, 本文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启发性, 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学生对每节课的学习, 并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 因此要针对学生的这种心理特点, 采用不同的方法调动他们思考的积极性. 课堂上设计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 使他们思维活跃, 对此节课程感兴趣是非常重要的.

这就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应选择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合作探究才能解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并加以运用. 在学习“方向”时我们不能简单地教给学生早晨起来面向太阳前面是东, 后面是西, 左面是北, 右面是南, 老师要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在学生了解了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情况下, 能够让学生灵活地运用. 老师可以提问: 你们知道自己家在学校的哪个方向吗? 你们知道咱们学校的大门是朝哪个方向的? 你们知道自己的东南西北方向各坐着哪名同学吗? 这些问题可以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更好地掌握这一知识要点, 灵活地运用于生活之中. 学生学习不是为了做题, 而是为了更好地在生活中使用.

二、提问要由易到难, 一步步地深入

问题的提出既不能过于直白, 不需要学生思考就能得到答案, 又不能太深奥, 让学生难以琢磨, 无从思考. 太直白, 会索然无味, 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太深奥, 学生答不上来, 不仅达不到教学目的, 反而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达不到预定的计划. 其难度应以较高水平学生经过思考或讨论或稍加提示点拨可以答出为宜, 又要考虑到基础差的学生, 让他们也积极地参与到这一环节中. 例如在学习“24时计时法”时, 可以利用多媒体给学生观看一些学生们经常看的动画片, 如《喜洋洋与灰太狼》《熊出没》等, 让学生说出这些动画片的播出时间, 因为是学生每天都看的节目, 而且是学生特别感兴趣的节目, 学生的兴趣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根据学生给出的时间的不同形式, 提出问题:“这两种计时方法都对吗? 这种我们已经学过的计时方法叫什么计时法? 那新的这个叫什么呢? ”简短的三个问题, 不但激发起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 而且引出了所学知识“24时计时法”. 进一步提问: “请你仔细观察一下, 12时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有什么区别吗? ”……随着一个个课堂提问由浅入深, 学生也快乐地进入了思维的乐园.老师所定的教学目标达到了, 学生的积极性也调动起来了, 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

三、提问要有目的性, 不能为了提问而提问

提问要有针对性, 老师不能为了达到提问的目的, 而让学生回答一些不需要回答的问题, 如2 + 3 = ? 4 + 3 = ? 这种简单的问题是不需要学生站起来一一回答的, 全体学生都参与即可. 老师需要针对学生的思维水平、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等方面设计问题, 问题需要问在要点上, 问得恰到好处. 例如, 在教学“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教学重点是掌握能被4整除的数的特征, 难点是能判断一个数是否能被4整除. 教师先让学生说出一些能被4整除的数, 让学生仔细观察, 然后提问:“能被4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 ”学生通过观察归纳出“能被4整除的数都是4的倍数”, 此时教师进一步追问:“个位上的数字有什么特点? ”学生不难总结出“个位上是4, 6, 8, 12, 16的数都是4的倍数”.这些提问都是围绕着教学重难点展开的, 都是这节课程的精华所在, 学生对这些问题也是必须掌握的, 所以这些问题问得恰到好处.

四、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在提问的过程中, 教师要和学生融为一体, 要走到学生中去而不是高高在上, 让学生产生畏惧的心理. 因此教师应尽可能多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 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 要让学生把教师看作是自己的朋友, 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 要注意倾听, 纠正补充, 但还要保护学生的自尊心, 不能学生回答错问题就发火, 表现出对此生很失望的表情, 或者是让学生一直站着, 这样会使学生害怕回答问题, 严重的甚至害怕上课. 因此要适时适度地评价, 要以鼓励为主. 正如一位教育家说过的:“鼓励对人类而言, 犹如阳光一样, 没有阳光就难以生存. ”同时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 教师可超前性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 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 要给每名学生营造成功的机会, 品尝成功的喜悦, 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让每名学生有话想说, 有话能说, 有话尽说.

总之, 课堂提问是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可以增加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沟通, 使老师更加了解学生, 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的程度, 对于日后的教学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且可以及时地把学生的注意力拉回来. 因此能够进行有效的课堂提问, 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达到课前制定的教学目的, 还可以真正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让学生喜欢老师, 激发他们自主学习的欲望. 在小学阶段就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 为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2

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性

 

作者/凡玉春

摘 要: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关键词:启发性;逻辑顺序;有度;新颖

教师的提问是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如何才能做到教学过程流畅、自然呢?相信教师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提问是一种启发式教学方法,是组织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它不仅能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因此提问效果往往成为一堂课成败的关键,而决定提问效果的根本因素在于如何把握课堂提问的技巧。

一、设计的提问必须要目的明确

课堂提问有检查性提问、巩固性提问、总结性提问、提示性提问等几个方面,教师应根据不同目标设计相应问题,安排好提问顺序。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通过提问、解疑的思维过程,达到诱导思维的旷日持久,要注意设计展现思维过程的提问,不应满足学生根据初步印象得出的判断,而要强调学生说明分析理解的道理。

三、问题要按照课程的逻辑顺序设计

要考虑学生的认知程序,循序而问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学生积极思考,逐步得出正确结论并理解掌握结论。

四、问题要有度

对难点问题,要设计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一系列提问,恰当的坡度才能引发学生内在的认知冲突。

五、提问要新颖

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开动脑筋积极思考。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交流的过程,有时会出于预设之外的事,一旦问题出现,就要适时灵活地根据教学活动中的整改,当场设计问题,改善教与学的活动。

总之,课堂提问,既要讲究科学性,又要讲究艺术性。好的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提问,需要教师要做有心人,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刘伟。对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思考。新课程,(7)。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究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 提问艺术 追问 启发性

一、分散时的激趣性提问,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成功的认知活动是以学生发自内心的对活动的主观认可为前提的。正如布鲁纳所说,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尤其对于小学生来说,并没有形成独立的自主学习能力,以无意注意力为主,很难对同一事物保持长久而稳定的思维与注意力,会随着教学活动的开展而注意力分散,此时我们就要充分利用提问的激趣性,引发学生对认知对象的关注意,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

如在学习“圆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在教学伊始,我们就可以让学生来思考:现实生活中车轮都是什么形状的?有没有三角形、正方形或是椭圆的车轮呢?这样的问题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现象入手,更能引发学生的关注,让学生心生困惑,进而会以积极的学习状态投入到新知的学习中来。随着教学活动的推进,学生的注意力会日渐分散,很容易被外界所干扰,如何让学生对新知的学习保持长久的注意力,这是我们必须要重视的话题。此时,我们更要发挥问题的功效,以问题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再次掀起学生思维的高潮,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于新知的探究上来。如“圆的认识”一节,教学中可以让学生来思考是不是将车轮随意固定在车轮上就可以安稳前行。这样的问题就可以将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再次集中于新知的探究上来,让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始终保持着高度集中的思维,一直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

二、困惑时的启发性提问,激活学生思维的独立性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要在学生“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弗能”时发挥教师的导向作用,给予学生必要的启发与诱导,以使困惑中的学生找到解决问题的新突破口。教师要站在学生学习组织者与合作者的平等位置上,运用富有启发性的问题来引导学生从新的角度来展开思考。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这一内容时,学生对于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一片迷茫,不知道该如何展开。此时,教师就可以从三角形面积公式入手,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为什么三角形的面积公式是底乘以高的一半,这与矩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有什么内在的关联呢?这样的问题更富有启发性,为迷失中的学生点亮了一盏灯,为学生指明前进的方向。学生自然就会将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与之前所学过的长方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结合起来,进而帮助学生找到思考的切入点,引发学生思考与思维的独立性。在这样的教学活动中学生全程参与,学生所学到的不仅仅是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同时更能让学生掌握转化这一基本的数学思想,让学生真正地学会数学思维。

三、错误时的追加性提问,引发学生思考的深刻性

小学生处于认知的初级阶段,生活阅历有限,知识基础薄弱,在探究中认知不可避免地浮于表面,会形成一些错误性认知。而在传统教学中这些错误是教师最怕出现的,这样会偏离预定的教学轨道。学生一旦出现某些错误,教师往往就急于掐掉,想的是尽可能不要让学生出现错误。学生在认知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并不是教学的干扰,同样是一种宝贵的教学资源,是学生认知活动的新起点。因此在教学中当学生会出认知上的错误时,我们要在错误处追问,以学生的错误为契机来引导新的探究活动,这样更能引学生思考的深刻性与灵活性,更加利于学生对抽象深奥的数学知识的深刻理解与灵活掌握,更加利于学生培养学生数学思维的多元性。如在学习“代数的初步认识”这一内容时,许多学生认为2a和a2不相等,理由是a=3时2a=2×3=6,而a2=3×3=9;而部分学生则认为2a与a2是相等的,理由是当a=2时,2a=2×2=4,a2=2×2=4。针对学生的不同见解,我们可以追问:哪个观点是正确的?请同学们举例说明。这样通过教师的追问,引发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这样在学生的再次思考中学生就可以明确2a表示的是两个a相加,而a2则表示两个a相乘,这样学生对这一知识点的认知不再只是浮于表面,而是真正地深入本质的理解。

科学与知识的增长永远始于问题。提问是一门以学生为中心的主体艺术,是确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实现师生之间积极互动的重要手段。为此教师不要再只是局限于教材,只是简单地讲解知识,而是要认真学习新课改,以先进的教学理念来武装自己的头脑,勤于实践、勇于探索、敢于创新,这样才能做到“投出一粒石,激起千重浪”,让全体学生亲身参与其中,在数学探究中享受智力角逐的乐趣、数学学习的乐趣!

参考文献:

[1]李晓茹.浅议启发式提问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文理导航,2016,(08).

[2]黄耀伟.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的探讨.小学数学教育,2011,(09).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4

一、讲究提问技巧, 采用灵活多变的提问方法

教师在提问过程中, 不能拘泥于某一特定的模式, 要善于灵活运用多种方式。

例如, 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一课中, 首先出示准备题: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相同的小杯里, 正好倒满, 每个小杯里装了多少毫升?接着笔者又增加了一个大杯, 并出示例1:把720毫升的果汁倒入6个相同的小杯和一个大杯里, 正好倒满, 已知大杯的容量是小杯的3倍。每个小杯和大杯各装了多少毫升?引导学生读题后, 他们很快明白:发现准备题是将果汁倒入6个相同的杯子里, 而例1是将果汁倒入大小不同的杯子里。之后引导学生思考:现在倒入的不是相同的杯子, 要求每个小杯和每个大杯各装了多少毫升, 出现了困难, 该怎么办?笔者鼓励学生自由讨论, 自由发言, 不点名提问。实践证明, 这样教学, 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还能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二、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提一些具有创新性的“发现性问题”, 少提一些“呈现性问题”。呈现型问题, 一般由教科书中呈现的问题或是那些一问一答式的问题, 这类问题的答案往往是现成的, 解决的思路和方法也是现成的。学生只要按题作答, 就能获得正确答案。发现性问题, 就是由教师根据教材中的难点、重点、关键点而提出的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兴趣的问题, 以及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提出的问题。实践证明:只有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鼓励学生自由探讨, 积极思维, 大胆提出问题, 揭示问题, 才能培养学生积极探索与创新精神。笔者是这样做的:

首先要让学生的思维多向。教师所提问题的答案, 或解决问题的思路与方法, 不能是唯一的, 学生回答这类问题时, 需要综合运用各种知识, 学生的思维要跃出线性思维的轨道, 向平面型、立体型思维拓展。因此, 它对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发展思维的灵活性、创造性都是十分有益的。其次要注意信息传递的多向性。鼓励学生质疑问难, 改变信息单向传递的被动局面, 使课堂呈现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教师答、学生问学生答的生动活泼局面。

教师要在知识的关键处、理解的疑难处、思维的转折处、规律的探求处设问。在知识的关键处提问, 能突出重点, 分散难点, 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在思维的转折处提问, 有利于促进知识的迁移, 有利于建构和加深所学的知识。如, 教“圆的面积”时, 教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 将圆剪开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 并利用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这里知识的内在联系是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与原来圆的面积有什么关系?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是原来圆的什么?为了适时提出这两个问题, 教师先让学生动手操作, 将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 剪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教师提出:1.若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64份……这样拼出来的图形是什么样的?2.这个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就是圆的什么?3.怎样通过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学生很快推导出:长方形面积=长×宽, 圆的面积=半周长×半径=πr2;在规律的探求处设问, 可促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思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维学习新知识, 得到新规律, 可以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三、注意提问的对象, 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问题

在提问中, 教师还要注意针对不同学生设计不同的问题。对于学习能力薄弱的学生, 多提一些简单、容易回答的问题, 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 增强其学习动力;对于优等生, 多提一些综合性较强的问题。对一般难度的问题可以先让学习不太理想的学生先回答, 然后让其他同学来补充, 以便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要避免只提问优等生的现象出现, 这样会打击那些成绩一般的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选择不同的提问对象, 提问不同的问题, 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回答问题得到应有的发展。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 篇5

[摘要]语文教学过程中,除了探讨本学科自身规律以外,还应根据具体的教学实际,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思维。而在众多的语文教学方法中,课堂提问的艺术显得尤为重要。课堂提问是贯彻教学意图,师生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手段。在语文教学中,恰当的提问,对于准确了解教育对象,开发学生智力,启发学生思维,活跃课堂气氛,检查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都有积极作用。

[关键词]语文课堂 课堂教学 课堂提问 提问艺术语文课堂的提问艺术,是一项随语文教学活动发生就存在的教学技能艺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对语文教学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教师提问能起到设疑、解疑和反馈的作用,能指明方向、承上启下、启发思维和调节气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问成为联系师生思维活动的纽带,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课堂提问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探究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课堂提问艺术,促使全体学生全面、主动地发展,显得更加重要。

一、语文课堂教学中提问的一些误区然而,在现实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在实施课堂提问时并未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其作用并未充分发挥,进入了误区。主要表现在:

(一)陷入空洞浮泛的误区,使学生茫然失措。问题貌似宏大,但抽象空洞,使学生茫然失措,导致提问后的“冷场”和“卡壳”,达不到提问的目的。

(二)陷入形式主义的误区,使学生厌倦抗拒。卖弄花枪,玩花拳绣腿是教学之大忌。有人为哗众取宠,表现其改革精神,把课堂搞得分外热闹,但不讲求实效,这样的课堂提问,只能使学生产生厌倦甚至抗拒,因为它无助于认识的深化。

(三)陷入浮光掠影的误区,使学生浅尝辄止。这样的问题浮光掠影,学生都能不加思索地回答出来。一问一答,似乎体现了提问教学法,其实这样的发问不仅没有必要,反而有害,导致学生不探究问题实质,浅尝辄止,长此以往,就会出现思维萎缩。

(四)陷入单调直露的误码区,使学生思维僵化。这些提问的共同点就是过于单调直露,不给学生以思考的余地,按部就班地抛出一个个知识点,激不起学生思考的兴趣,容易使学生思维僵化。

(五)陷入惟我独尊的误区,剥夺学生的逆向思维,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千方百计引导学生按照自己的思路来回答。如果学生的回答偏离了自己的思路,要么一声断喝,要么置之不理,学生的积极性受到打击。

(六)提问思考时间过短,学生还没有足够的时间思考,教师就让学生回答。

二、课堂提问的新视角 针对上述种种现象,提高课堂教学管理机制和教师驾驭课堂、教材的能力,确是当前语文教研的重要课题。下面谈谈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提问中的一些新思维、新做法,以求“抛砖引玉”:

(一)课堂提问重精苏联杰出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说:“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地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就给教师提出了一个高标准要求:课堂提问不仅要讲求科学性,还要讲究艺术性。那么“精问”就指教师注重提问的科学性和艺术性的结合,精心设计和提炼一些富有启发性、情感性、变通性、挑战性,富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方向,扩大思考范围,提高思考层次。没有思考价值的“浅问题”不提,问题太浅,表面上学生对答如流,实际上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同样若是问题过难,超出了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学生望“问”兴叹。也是不能达到目的的。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课的中心句是: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根据这个句子设问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句话在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作者为什么要多次强调这句话?通过这几个问题的探讨,学生能准确地把握雨来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从而深刻体会出作者的意图:即表现雨来是一个爱国的小英雄。这样以“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为核心,层层递进,不仅使学生对“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的理解达到全面准确,而且对课文的思路也有了清晰的把握。课堂提问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课堂环境的随时变化,使实际的课堂提问活动表现出更多的独特性和灵敏性。如何才能使提问“精炼”呢?我想教师只有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以及学生的认识结构,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巧妙使用,才能在实践中发挥课堂提问的灵活性与有效性,让课堂风生水起!

(二)课堂提问重度

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能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教师所提的问题应符合学生实际的认识水平和想象能力。《学记》中说:“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课堂提问最重要的是把握好“度”,要善于在“度”的多层次中选择最佳切入点。首先要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根据教学大纲,结合具体课文及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置问题,其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有一定的思维量,而不能是简简单单的用“是”、“对”、或“不是”、“不对”来回答的问题,因为只问“是”“非”对激发学生的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衡量学生的知识质量都是不利的,在“是”与“非”的判断中必然有侥幸答对的,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存在有侥幸答对的心理,养成不愿积极思考的不良习惯。要使问题有一定难度需要注意三点:一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有的放矢;二要有新意,有一定的开放性,给学生提供展示个性自由发挥的空间,不要刻板僵化;三要有一点思维含量,一般直接在课本中可以找到答案的问题要少些,让学生经过思维加工后找到答案的问题多些。其次要有一定的梯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善于提出条理清晰、合乎逻辑和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阶梯式”或“分层式”的问题,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类型的问题,难易应各各不同,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由巳知到未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学习《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这篇课文可以设置以下问题:

1、这个中国孩子是谁?

2、他发出了什么呼声?

3、这只是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吗?

4、通过他的呼声你想到了什么?这几个问题就显出了一定的梯度,第1、2个问题比较容易,第3、4问题就有一定的难度。教师提问时就要注意由易到难,由浅入深。最后提问要有一定的广度,“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是相等的”这是大语文观,也是新课改所要求的。因此课堂提问也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实际而充分展开,不失时机的拓展学生的思维,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培养学生多角度看问题,使学生学有所用,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运用知识和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讲《新型玻璃》这篇课文时,首先让学生口头描绘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玻璃,然后与课文中写的新型玻璃进行比较,找出现有玻璃的的不足。这种方法很值得提倡。对于课文的学习都应该提出一些有广度的问题。课堂提问一般要面向全体学生,使不同程度、不同位置的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这就要求教师多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如要求回答“是不是”或“对不对”的判别型、回答“是什么”或“怎么样”的描述型、回答“为什么”的分析型、回答“有什么异同”的比较型、回答“有哪些不同意见”的创造型,其中第一种主要针对差生,第二三种主要针对中等生,第四五种主要针对优等生。只有这样,才能给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压力,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都能积极思考,参与教学过程,从而各有所获。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课堂提问这个度呢?有位教学家说得好:“要把知识的果实放在让学生跳一跳才能够得着的位置。”这个比喻生动而准确地告诉我们:课堂提问既不能让学生高不可攀,也不能让学生唾手可得,而应该让学生跳一跳--开动大脑积极思考后获得正确的结论。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思维劳动取得成果,才能感到由衷的喜悦,同时也会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课堂提问重情

提问既要重视知识点的落实,达到教学目的,又要注意提问的艺术性、情感性,从而实现情趣教学。所谓情趣教学,即激发情趣,兴趣盎然的教与学。目的是让老师有感情的教,学生有感情的学。在教学内容上,首先要把握一篇课文的情感基调。我们知道“言为心声”,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情感的流露。一篇文章就像一个窗口,通过它可以洞察世态万象。因此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关键。把这种感情溶进到你的言语中,感染学生。造成一种情感的传递,在课堂制造一种情感的氛围,以此来感化学生。要做到这一点就要教师对教材进行深入的钻研,善于发现其中掩藏的情感因素,细致的。从而达到对自己的教学内容了然于胸,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能出能进。例如一个典故,文学常识,小到一个字,一个词语的讲解。教师要善于思考,善于挖掘其中的情感因素,趣味因素。不可三言两语,轻描淡写的走过场。对于一个典故,你可以就此讲一个故事,学生都喜欢故事。这样就可以很好的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就比空洞的字词有意思的多。对于文学常识,教师最好用自己的语言来讲授,不要用记忆性的思维来回忆,溶进自己的理解,感受。如同讲故事一样讲解,这样就有意思得多,对于一些文学常识可以展开纵向或者横向的思维,不要因讲授知识而执意于此。就拿单个的字词来说吧,汉字是表意文字,是音,形,意的结合体。每一个汉字就是一个世界。通过教师的引导,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得轻松,愉快。

(四)课堂提问重效有效的课堂提问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在真实、巧妙、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问题情境中,引导学生参与听、说、读、写的训练。可以说有效教学提问是教师提升学生语文素养、评价教学效果的基本控制手段。有效提问指向的阅读空间要大——激发自主阅读,注重整体把握。以《小蝌蚪找妈妈》为例,这篇课文分别写了小蝌蚪“询问鲤鱼———错找乌龟———找对青蛙”的情节,三段内容写法大致相同,三位教师抓住语文对话,设计了下面三种不同的问题:教师A:小蝌蚪看见鲤鱼妈妈问了什么?怎么问?鲤鱼又是怎么说的,说了什么?(第二、三次对话问题相仿,略)。教师B:同学们,现在你就是小蝌蚪,当你见到鲤鱼妈妈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呢?教师C:仔细阅读三次对话,思考:小蝌蚪见到鲤鱼、乌龟、青蛙时它们的做法有什么不同呢?你觉得这是一群怎么样的小蝌蚪? 第一种问题的设计共有4个小问题。前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2句中,后两个问题指向的阅读范围都在第3句中。我们暂且不论这些问题的思考价值,就引向的阅读空间来说也实在很小,答案一目了然,学生无须深入阅读。第二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是第二段内容,学生通过整段阅读可以感悟到小蝌蚪见到鲤鱼妈妈时,那份油然而生的思念妈妈的情感,感悟到小蝌蚪“迎上去”时的主动、有礼貌,或者有更多的感受。第三种问题设计指向的阅读范围就更大了,它需要学生仔细阅读全文,进行比较深入的思考与理解,才能得出结论。由此我们想到,有效提问需要使问题保持一定的开放性,发散学生思维空间,摆脱单一的对话式问答。否则,提问不仅不能给教学带来生机,反而给课堂教学带来满堂问的干扰,挤占了学生读书、思考、练习的时间,也限制了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是低效甚至无效的。有效提问指向的答案空间要大——关注多元反应,鼓励独特见解。鼓励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个体阅读中的理解、感悟、形象必然会有不同,因此阅读中的答案空间也应该是大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没有一个“标准答案”。一旦打开了学生思维的空间,就会出现更新更好的答案。总之,教师的提问有较大的包容空间,学生的思绪才会放射出个性的耀眼光彩。

(五)课堂提问重评教学评价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手段本身,能鼓励和督促学生对课程进行及时的消化,认真复习。提问的效果则又优化了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回答对的,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得到了肯定和强化,回答不对的,就能及时调整改变有欠缺的认识结构。在整个提问的过程中,对回答好的每一句问话,教师、学生都伴随着进行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应的知识,掌握的程度如何,都应公开进行评价。教学评价决定着课堂教学的走向,影响着教学效果。好的教学评价,能激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心智,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情感;能激活课堂教学气氛,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然而,在有些教师的课堂评价中,对学生的称赞表扬不绝于耳,无论是答了几个问题的,还是回答了几句话的,教师都几乎无一例外地翘起大拇指,称之“真好”“真棒”;或者兴师动众,一次次地要求全班学生掌声鼓励,诸如此类,不一而足。更为可怕的是,一些教师死守事先写好的教案,当学生的回答进入“教案的套路”后,教师抑制不住满心欢喜,又是夸奖,又是板书。反之则含糊其辞,不置可否,南郭先生气十足。这些简单化的课堂教学评价明显存在着赞赏多于引导,结果多于过程,封闭多于开放,模糊多于确定等诸多弊端,对学生有害无益。要做好教学评价,首先是要确定好评价的主体,评价的主体可以分为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为了让学生的个性得到更好的发展,教学中,让每一位学生在不断变化、发展的环境中,充实自我,完善自己。他们虽然天真,但是对事物已经开始有了自己的看法、见解,也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欲望。当学生答完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说一说对于这个问题回答的是否满意,满意在哪里,不满意又在哪里?从而使他们全面、公正在进行自我评价。在自评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相互评价。教学中可以开展同桌互评,小组互评,在全班范围内对学生进行评价。如 “你认为他答得怎样?”“好在哪里?”“还有哪些地方需要完善的,怎么改?”“如果是你,应该怎么答?”从而鼓励学生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在互评中求进步,促发展。教师评价时,首先要肯定学生回答得“对不对”通常教师都应复述一篇完整的答案,不能用学生回答代替教师应做的工作,其次要评“好不好”,通常教师都要做出标准的示范。最后无论是赞赏还是批评,都应“对事不对人”。有的教师在学生回答之后,就让“坐下”并立即转入另一项活动,有的甚至不“请”其坐,使学生处尴尬境地,坐立不安,学生到底回答得对不对,好不好,只有教师自己知道。因此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保护学生答问题的积极性,从而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就应该做到:

1、以表扬为主。

2、鼓励求异。

3、帮助有困难的学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艺术 篇6

一、提问要有目的性

要研究教材,按照教材编排的目的,有针对地设计问题。盲目的问题不仅无助于教学,只能是浪费时间。因此,要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一些目标明确的问题。这样,就能使提问恰到好处,为教学穿针引线,产生直接的效果。

如教学“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根据教学经验,学生在计算三角形面积时经常漏掉“除以2”。因此,在学生学会计算方法并相应练习后,我提问:计算三角形面积时,“底乘高”为什么还要除以27这个问题一些学生能回答出来(推导面积计算公式时学生都动手拼过),为了让接受较慢的学生也能弄懂,我又采用反问:如果不除以2,那算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通过提问,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错误及时打好预防针,使难点不再成为难点。

二、提问要有启发性

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告诉我们,只有设在最近发展区的的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由潜在水平转化到新的现有水平。提问要能触动学生的思维神经,给学生点拨正确的思维方法及方向。启发性不仅表现在问题的设置上,还表现在对学生的引导要适合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不少教师认为提问后出现冷场是学生启而不发,没有意识到是问题缺少启发性所致。如果善于启发引导,学生就会排除障碍,提问便会成功。因此,提问时首先应避免处处皆问的做法。尽量避免“对不对”、“是不是”等问题。

如上面所举例子,部分学生对“计算三角形面积时为什么要除以2?”不能正确回答,我利用反问启发学生思考:如不除以2,只计算底乘高,求到的是什么图形的面积?学生恍然大悟。底乘高计算得到了两个一样的三角形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2才是一个三角形的面积。

三、提问要有科学性

心理学研究发现,如果问题太容易会使学生产生厌倦轻视心理:如太难,不符合他们的知识水平,会使学生产生畏惧回避心理。正如摘果子一样,如果不跳就能摘到,肯定不会很珍惜这个果子:而跳了仍然摘不到,就会觉得这个果子高不可攀,一定是酸的,不如放弃了吧。因此,课堂提问必须做到难易适度。尤其是难度较大的问题,不妨分解成一系列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小问题,让学生通过问题解答,逐步突破难点、掌握规律。

如教学“比的意义”,教材中有这样一个问题:0为什么不能作比的后项?很多学生得很难回答清楚这个问题。为了分解这个难点,教学时,我采取了系列提问的办法:

①你见过用0作后项的比吗?(足球比赛中,就有2:0的比分)

②那么,是否是课本上弄错了呢?(学生觉得不可能,这时想获得答案的欲望已十分强烈。)

③比与除法、分数之间有什么联系呢?(学生想到比的后项相当于除数、分母,由此联想到比的后项不能为0。)

④体育比赛如足球赛是以什么来定胜负的呢?(以得分多少判定胜负,也就是比较两个数的大小关系。)

⑤我们今天学习的比有怎样的意义呢?(表示两个数的相除关系,与体育比赛中的比是两种不同意义的比。)

这样,将难点问题分解成一系列问题,用追问的形式,从比与除法、分数的联系及比的意义两个方面加以辨析,学生就心领神会了。

四、提问要有趣味性

儿童的心理特点是好奇、好强、好玩、自尊心强。设计提问时,要充分顾及这些特点,以引起他们的兴趣。不要用突然发问来惩罚学生的错误,也不要故意用偏、怪、难题使学生感到难堪,以至于挫伤了积极性和自尊心,破坏了和谐的教学气氛,造成师生对立,产生消极影响。“老生常谈、旧调重弹”都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可以变换一下角度,使之新颖奇特,那么学生就会津津乐道于回答老师的提问。因此,教师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点设计问题,辅以表情、语气、手势、教具等各种因素,力求提问形式别致,富有新意,让学生感到回答老师的提问是乐趣、是光荣,学习积极性就能调动起来。

如教学“面积的意义和面积单位”。学生往往觉得这部分内容较枯燥。怎样从枯燥的内容中挖掘出趣味因素呢?我在一次听课活动中发现执教该课的老师充分考虑到这点,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作为开局:出示长方形框子,左手持框,右手握粉笔,悬于框子的正上方,问:老师如松开右手,会怎么样?(生:粉笔从框中落下去,教师随即演示。)又问:你能想一个办法,使粉笔不会从长方形中掉下去吗?(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全集中到这个问题上,经过思考,想出可以给长方形糊上一个面。)这样,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了学习的角色。

五、提问要注意适时性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是说教师的提问要善于掌握火候,抓准时机,要善于观测学生面部表情和身体动作显露出的晴雨变化,切准有利契机,避免提问过早或过晚。提问的时机,从教学内容的角度来说,应选在知识重点,难点、关键处:从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来说,应选在学生受旧知识影响产生思维定势而无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时,当学生思维障碍、疑惑不解时,当学生胡思乱想、精力分散时:当学生有所感悟、跃跃欲试时,等等。课堂教学过程是千变万化的,教师要根据具体情况,及时、灵活地提问。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探微 篇7

一、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

1. 符合学生实际能力。提问就是“一问一答”, 有来有往, 所以教师首先必须保证自己设计的问题符合学生的学习情况, 在学生学习能力范围之内。

例如, 在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中“认识10以内的数”的教学时, 教师就不能提问超过10的数字, 但是在教学“认数11 ~ 20各数”时, 就可以回顾10以内的数。 总之, 要避免问题难度过大, 影响了学生回答的自信心。

2. 切合教学实际要求。除了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特点外, 还应符合教学的实际要求, 即教师在设计问题时要充分参照、遵照教学大纲的内容, 避免脱离教学内容。之所以要特别提到这一点, 就是因为小学生的思维通常都是天马行空的, 对很多事物都抱有浓厚的兴趣, 这就不排除学生在回答时会有超出学习内容以外的, 对于这种情况, 教师就要及时灵活地将学生的思绪拉回到教材之中, 避免学生的思维跑偏。

二、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类型

在明确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原则之后, 教师可以尝试设计不同的提问类型, 以丰富问题的形式和提高问题的质量。

1. 连续追问式。教师在课堂中最常用的提问方式是 “照本宣科”的呆板式提问, 例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时、分、秒”时, 部分教师在提问时常常是机械化地提问, 如: “1小时等于几分钟?”“1分钟等于几秒?”“1小时等于几秒?”等等, 学生通常回答完毕后, 提问环节就结束了, 这种短暂性的提问并不足以深度激发学生的思维。因此, 笔者建议教师可以尝试“连续追问式”的提问类型。例如在“时、分、秒”里, 除了上述这种基础性提问外, 教师还可以延伸拓展, 如拿一个时钟, 拨动上面的分针与秒针来让学生回答具体时间及彼此的换算, 接着以学生日常的作息为例, 让学生亲自演示各种时、分、秒, 再接着可以以学生生活中常见的场景为研究对象, 如学校几点开校门、超市几点结束营业、父母几点回家等, 通过这种逐层深入的方式, 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去剖析“时、分、秒”, 让学生从最基础的单位认知过渡到单位换算, 再过渡到实际应用, 对学生来讲, 一连串的问题回答下来, 基本上能够对单元知识有一个较为饱满与全面的认识。与此同时, 节奏紧凑、环环相扣的问题所营造的“紧张感”也有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让学生在课堂中更认真地听讲与学习。

2. 鼓励研究式。除了个别的、单独的提问外, 教师还可以尝试“鼓励研究式”这一提问类型, 它的教学依据是小学生贪玩好动, 喜欢和小伙伴们玩在一起, 最寻常的表现就是上课爱说悄悄话, 这也是许多教师犯愁与苦恼的地方, 因为每一次停顿下来整顿学习纪律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 而且也打破了教学的连续性。基于此, 教师可以从“事物的两面性”这个角度出发去规避这个问题, 巧借学生的这一特点来设计鼓励研究式的问题。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数据的收集和整理 ( 一) 》为例, 教师可以将班级学生分为若干个小组, 然后给每个小组分配一个研究主题, 比如有的小组收集近一个星期的天气数据, 有的小组收集班级同学的身高与体重数据, 有的小组收集本班某门学科的成绩数据, 等等, 然后教师抛出以下几个问题给学生, 如: 如何收集到真实有效的数据, 如何排除无效数据, 如何对数据进行整理与分析, 从数据中能得出什么结论, 等等。对于这种答案不是唯一性的问题, 学生的回答可能是千奇百怪的, 当然其中也不乏无效的回答, 如果教师过分去否定或者限制学生的回答, 则会扼杀学生的积极性。但若是通过这种小组研究式的回答方式, 每一名学生的回答都会经过本组的“过滤”, 不仅回答的有效性大大提高, 而且小组回答也可以集思广益, 增加班级的凝聚力。

3. 总结收拢式。这种提问方式通常比较适合于每一堂课结束之前的课堂小结环节。实际上, 学生在小学阶段的学习意识还没有那么强烈, 在整堂课中也较难从头到尾地保持高度的集中力与注意力, 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学生对部分知识未吸收到, 但教师又不可能再重新讲一遍, 也不是每一名学生都有勇气或者有足够的积极性去对自己不懂的问题进行提问。因此, 总结收拢式就是解决这个问题比较好的一种尝试。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的《公倍数和公因数》为例, 教师可以在小结环节向学生提出如下问题: 公倍数指的是什么? 公因数指的是什么? 10以内两个数的公倍数和公因数有哪些? 如何求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 等等, 不难看出, 所提出的问题都是教学大纲要求学生必须要掌握的, 而且教师在课堂上又逐一讲过的。通过这种一问一答的方式, 有助于学生在临近下课前的最后几分钟里再次对刚才学习过的知识进行回顾, 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印象。值得注意的是, 教师需要在开讲前的备课阶段就应当将总结收拢式的问题提前设计好, 并且在教学中逐一对应地去讲解知识, 这样在最后环节抛给学生的问题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回答起来有对应性, 从而给学生营造一种熟悉的感觉, 避免问题过于陌生而产生突兀感。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8

课堂提问本是师生相互交流的重要途径, 是联系教师、学生和教材的纽带, 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 引导学生一步步登上知识的殿堂。经过这些年的新课改的实施和教师的努力, 教师进行课堂提问的水平得到很大提高, 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

(1) 单纯为了“问”而问。有些老师在提问前未做过充分准备, 提问过于单一, 提问的目的性、针对性也不强, 有的甚至纯粹是为了追求课堂的热烈氛围而胡乱提问, 如问“好不好”、“对不对”, “是不是”, 从表面上似乎是很热闹, 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但从实际上来看却没有太大的作用, 这样的提问对学生而言也没有任何启发性, 没有任何思考价值。这样的提问忽略了学生的主体性, 不利于启发他们的独立思考, 扼杀他们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浪费了课堂宝贵的时间, 这样提问还不如不问。

(2) “问”法无度。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老师的提问不具有层次性, 没有启发, 没有引导就将全部问题抛给学生, 丝毫不考虑学生的年龄、知识储备、思维特点等。比如在学习了对称图形以后, 老师就问学生什么是对称图形, 同时要求学生给出对称图形的定义, 并举出生活中几种常见的对称图形。学生只能说出生活中常见的几种对称图形, 却无法回答对称图形的定义。因为他们在课堂上还未学习过对称图形的定义。

(3) “问”而不答。教师对课改中的“开放性”学习的理解不透彻, 导致在教学实践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有的老师在课堂给学生提出了问题, 让学生拿了问题下去做, 之后便不管不问。如此一来, 便使学生的学习停留在对具体问题的解答上, 而无法提升到对概念的理解这一层次上。有的教师只评价学生回答的对错, 却不作出进一步的解答, 或回答得含糊其辞, 学生无法理解。长此以往,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会受到打击。

二、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1) 提问首先要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不要纯粹为了问才问, 提问一定要能调动学生的学习欲望。在教师课堂上要善于创造一种能激发学生好奇心的情景, 使学生不仅收获知识, 还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从此不再惧怕学习。比如在有的教师在给学生介绍“时、分、秒的时间认识”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教师可以先出一个谜语, 让学生猜:“兄弟三人来赛跑, 个子有矮也有高, 他们会走没有腿, 他们会说没有嘴。会告诉我们在什么时候睡, 什么时候起、什么时候上学去。”小学生们争先恐后的举手, 教师随机指定一个同学。生:老师, 谜底是钟。师:你真棒, 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和认识鈡面。这样既有趣味性, 又自然地把学生学习动机、兴趣吸引到新知识的学习上来。

(2) 提问要抓住时机

教师的提问要灵活, 要把握准确的时机。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再关键时刻提出, 才能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 才能有效突出重点, 难点。在提问时, 不要即问即答, 不能蜻蜓点水, 要给学生时间进行思考, 在学生回答完问题后也不能立刻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对于难度较大的问题, 要分步提出, 提问要有引导性, 层层递进, 这样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生活的外延有多大, 数学的外延就有多大。”

(3) 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目的在于启发学生进行思考, 激发学生的学习好奇心。所以“启发性是课堂提问的灵魂, 缺少启发性的提问是蹩脚的提问。”因此, 教师要巧妙地设计问题, 使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引导学生去探索。引导学生认识到无法用以前的知识来表述这些问题, 进而达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4) 提问态度要自然

小学生年纪小, 所以老师的面部表情、语言语调等都容易影响到他们的思维活动。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 尽量不要表现出不耐烦、训斥等态度, 最好用温柔、鼓励的语气提问, 并保持微笑, 这样学生思路才会敢于回答问题, 才会更加喜欢老师和该课程。

(5) 在知识点的衔接处提问, 诱导探索

数学知识间的联系十分紧密, 很多知识点之间都有共同的因素。这为教师的教学提供了便宜,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这些联系促使学生由此及彼, 由未知转化为已知。如在教学圆锥的体积公式时, 教学可以不用传统的教法, 转而从之前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出发。先让学生回答如何求解这个立体图形的体积, 接着再问该公式能否用于求解圆锥的体积, 便沟通了圆锥和圆柱的联系。再借助教具空圆锥和一个等底等高的空圆柱, 进一步启发学生:如果知道了这个空圆柱的体积要求等底等高的圆锥体积, 只要知道什么就可以求到呢?学生运用已学过的分数知识很自然地得出了:“只要知道圆锥的体积是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几分之几, 就可以求到。”这样一来就培养了学生的探索能力。

三、结语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故精心设计问题, 抓住提问的有效时机, 有启发性地提问, 发挥课堂提问的巨大作用,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提高教学质量将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师长期研究的问题。

摘要:帮助学生培养学习兴趣,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每个老师义不容辞的责任, 课堂提问在该过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提问不仅是是一种教学策略, 更是一门充满智慧的教学艺术, 在教学中如何有效提问,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教学效率是每个老师都该认真思索并努力实践的问题。本文地简要阐述了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并提出一些提高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措施。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参考文献

[1]陈英吉.《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小学数学练习设计》.《读与写杂志》, 2008 (10) .

[2]梁玲, 贾波.《浅谈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教育科研》.2008 (2) .

[3]温伟珍.《设计开放性练习促进学生快发展》[J].《江西教育》.2008 (9) .

[4]潘小明.《数学课堂教学中“低效现象”之透视》[J].《教学与管理》.2007 (7) .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艺术 篇9

一、提问要有趣味性, 以趣促思

课堂提问如果过于呆板、教条或采用“审问式”的方法, 就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兴趣。教师课堂提问应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同时, 要以平等的对话方式进行提问, 鼓励学生认真思考, 勇于回答。

如教学“平年和闰年”新知识时。我设置了这样的问题情境:“小林的奶奶从出生到今年的三月只过了18 个生日, 你猜猜小林的奶奶今年有几岁?”当时有一个学生不加思考就答:“小林的奶奶今年18岁。”我就接着问:“18岁的人就能当上奶奶吗?”这一问, 全班同学都笑了起来, 同时学生注意力马上集中过来, 对呀, 18 岁怎能当上奶奶呢?学生感到好奇, 急于探索其中奥秘, 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这时我及时抓住这一时机, 引入新课, 引导学生带着问题看书。这样学生学有乐趣, 并通过主动积极的学习来获得新知识。

二、提问要有层次性, 从实际出发

教师的提问要充分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 问题的设计既要面向全体, 又要顾及部分学有余力的学生。更不能为了课堂教学进程的“流畅”, 上课提问光靠几个尖子生来撑门面。对于优生提问的难度要大一些, 要求要高一些, 绝不可不加区别、乱点乱问。因为比较难回答的提问叫学困生回答, 容易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而比较简单的提问叫优生回答, 往往轻而易举, 不费思索, 这不能激发他们的更好的上进。

如教学:82÷41、78÷39、125÷25、怎样试商最快?我先进行回忆水平的提问:“按照前面学过的两位数除法, 怎么试商?”这是最基本的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学困生马上会想到“把41 看作40, 39 看作40, 25 看作30 来试商。”这时教师可让学困生优先回答。然后再进行综合水平提高, 问“这些问题试商时有什么规律?”学困生一下子得不出结论, 可在前面学过的基础上寻找规律, 教师让优生回答, 学困生进行体会。这样避免了优生包揽一切, 学困生只能作“陪读”的做法。

三、提问要有针对性, 围绕重难点

课堂提问, 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和手段, 必须紧紧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抓住学生学习的情绪, 运用必要的提问完成目标任务。

1. 问重点

重点是在整个知识结构中起纽带作用的知识点, 是一堂课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教师要针对重点, 设计出关键性的问题, 让学生集中精力去探索这一矛盾焦点, 达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目的。

2. 问难点

难点是学生认知水平与抽象复杂知识之间的矛盾。作为教师首先应充分估计学生思维活动中的种种障碍, 准确地确定难点。然后要分析难点在何处, 难点的形成原因, 设计出化难为易的问题, 使学生层层深入, 步步为营地攻克难点, 真正发挥难点对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积极作用。

四、要鼓励学生提问

课堂教学不要光有教师提问, 学生回答。设有学生思考问题, 提出问题的余地。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用于提出问题, 在学习中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

如教“圆的认识”一课时, 教师出示课题后, 问:“看了这个课题后, 你想知道些什么?”学生争着提问如下问题:①圆是一种什么图形?②圆里各部分的名称叫什么?③圆有什么特征?④怎样画圆?这些问题都是由学生通过积极思考后自己得出来的, 他们的思维处于最佳状态, 渴望将这些知识弄个明白, 因而能积极主动去探索, 当学生学到圆的特征、画圆时, 有些学生提问:为什么圆的特征有一个共同的前提, 必须在同一个圆里 (或等圆) 不用圆规画, 直接用硬币或其它物体画一个圆行不行?为什么说直径、半径有无数条并且长度各都相等?一连串的提问说明, 此时学生已投入到提问的乐趣之中, 每一个学生都尽力提出有价值的或者具有共性的问题与大家讨论。教师一方面鼓励他们敢于提问题, 并选择其中几个有价值的问题, 共同讨论, 给予解决, 消除疑团。这样, 既能提高他们提问的欲望, 又能使所提的问题不偏离方向。

总之, 课堂提问时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渠道。只有科学的设计并进行课堂提问, 才能及时唤起学生的注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创造积极的课堂心理气氛, 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摘要:课堂提问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注重问题情境的趣味性, 考虑到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 围绕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抓住学生学习的情绪,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在学习中养成积极提问的习惯, 才利于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优化课堂结构, 提高教学效率。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10

一、课堂提问的意义

(一 )扬思维风帆 ,浩瀚殿堂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 ”这里所提到的诱导,即是提问. 教育,并非单纯课本知识的灌输,填鸭教育的弊端早已显现. 小学数学课堂,当摒弃死寂沉沉的知识陈述模式,而应是通过有效提问,激发学生的自主思考,循序渐诱,让学生进行一次思维的远航, 让课堂成为学生思海遨游的浩瀚殿堂. 课堂提问的重要性借此凸显, 我们正是要通过各种巧妙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让数学课堂教学成为一次饱含意义的思海遨游.

(二 )绽兴趣之花 ,弥漫欢笑

兴趣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这也是无数年来教育工作者着力研究的重点. 学生缺乏兴趣, 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则困难重重. 正如苹果之于牛顿、沸水之于瓦特,不乏科学家和各个领域的人才实现人生的重大成就,往往即源于最初的简单疑问. 教师的责任,就在于设置这种疑问,让学生借此产生兴趣与探索欲望,让传统严肃的数学课堂弥漫欢声笑语,而又高质高效. 有效提问,也恰是促进课堂质量提升的关键.

二、课堂提问的策略

作为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课堂提问的成效直接关乎一节课的成功与否. 然而在当下教学中不少教师课堂的提问却是“低效”的,甚至不乏教师并未对提问引起重视,更多的是随意、散漫的问题. 在明确了有效提问课堂模式重要性的基础上,我们又应如何采用独具艺术的提问方式,切入数学课堂呢? 笔者总结以下几点:

(一 )不拘一格 ,多位思考

数学是一门“细活”,在具体运算过程中,往往一个步骤的差错就会导致运算结果的错误. 数学又是一门考究思维能力的学科,偏执一角,并不能解决问题,这就需要学生大胆放开思维,多位思考. 那么教师如何提问引导呢?

如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的教授过程中,学生刚接触这部分内容, 运算上更需细致认真. 教师不妨在课前抛出这样一个问题给大家:“同学们, 谁能告诉我,‘思维’像是一个什么‘东西’? ”在大家众说纷纭地讨论、发表看法后,教师再适时提出自己的观点:“思维”就像波浪,波浪可正可逆,它告诉我们,在正面思考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要从反面思考;波浪的推进是一种“瞻前”行进的同时,又“回溯”顾后的周期运动,它告诉我们,思考应当认真细致,不忘回头细思检查. 同学们恍然大悟,又对此比喻颇感兴趣,在这样的情景下,教师再开展“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这节内容的教学,相信他们也更容易细致认真、拓展思考. 在逐渐摆脱陈旧教学方式的今天,不拘一格的教学手段也正是当下所正需的.

(二 )设疑引导 ,质疑求知

疑问,是促进学生自主探索学习的原动力,如何设疑提问激发兴趣呢? 我们不妨采用生活中的一些事物.

如在“三角形”介绍这节内容当中,课堂开始之初,教师不妨这样提问:“同学们, 谁能告诉我, 三角形有什么特性呢? ”带着疑问,大家展开密切讨论后,自然也对三角形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日常生活中有接触和了解的同学,甚至能够直接道出稳定性的结果. 在学生明晰三角形稳定性等特性后,我们紧接着提问:“那么同学们能够说说三角形在生活中有哪些运用吗? ”金字塔、屋顶、工地上的框架……随着学生的讨论,生活中三角形的诸多实际应用呈现出来,同学们发现三角形在生活中的应用其实无处不在,自有一种身边事物的亲切. 此时引入本节课堂的具体内容, 学习了解三角形必然事半功倍.

(三 )着眼兴趣 ,立象尽意

庄子有言:“言不尽意,立象以尽意. ”这在数学教学中同样适用. 较之高年级学生,低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逻辑思维能力较弱. 较之枯燥乏味的课本知识, 他们更加亲近喜欢直观、形象的事物. 因此,教师在课堂问题的设置上应当尽可能地考虑到学生兴趣所在, 不妨设置出一些饱含趣意的情景,从感官上给学生以更加直观、形象的呈现,也更容易激发学生兴趣,教学工作自也更加容易.

如在“分类统计”这节内容的教学过程中,直接出示例题并让学生分类,少数学生虽可勉强分类,更多的孩子却是不知所云,不知所措. 如此,我们可进行一个情景描述,在一个动物王国中, 长颈鹿厨师要给其他动物运动员们准备食物,大家能帮长颈鹿厨师区分一下来了几种动物, 分别有几只吗? 在设置的情景问题中,孩子们兴趣高涨,学习质量也有明显提升.

(四 )循序渐进 ,分层迈进

低年级学生尚没有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独力解决一个较难问题尚有困难. 因此, 教师在问题设置时应当予以拆分分层,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逐步解决难题.

如有这样一题:围绕学生操场跑一圈是500米,小月跑两圈,一共跑了多少米? 小敏还差100米就满一圈,小敏一共跑了多少米? 不少孩子在读完这个题目后都有无从下手的感觉,年幼的他们尚没有一圈、两圈的观念和经验,独力解决往往摸不着头脑. 因此,教师在问题设置时不妨如此分层迈进:1跑两圈是什么意思? 2小敏跑满一圈了吗? 3还差100米就满一圈是什么意思? 拆分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对题意了解得更加深刻,自然就能完成这个题目,从而收获更多的成就感.

(五 )艺术留白 ,思维空间

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就某种程度而言,儿童是受本能驱使的,面临不同的环境,他们好奇并渴望认识、了解. 在当下课堂中,部分教师问题的设置较为简单,缺乏思维空间,学生不经思考则可轻易作答,如此课堂,看似热闹非凡,学生思维却并未得到真正的锻炼. 当此境况,教师不妨如艺术作画一般,在问题的设置上,适当“留白”,给学生一些拓展思维的空间,如此,学生需要深思熟虑方能收获知识,养成良好习惯的同时思维能力亦有较好锻炼.

三、结语

在教学创新改革的今天,各种教学方式层出不穷,教师教学应当不拘一格,把握学生兴趣、课堂节奏,设置有效问题、适宜情景,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显然绝非仅仅需要关注这几个方面,学生兴趣的提升、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探究能力的培养等等方面均需要我们的关注. 教育工作者唯有在不断探索中寻求适应全新教育形势,适用于学生的全新教学方式方能提升课堂教学质量,这也是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摘要:在新课改背景下,全力倡导创新教学的今天,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是每个教师探索的要点.如果说,提问为创新之始,那么,有效提问则是开启学生创新思维的窗户.较之于语文等科目,数学课堂相对较为枯燥.而较之于年长的学生,小学生个性又颇为好动且更具好奇心.当此境况,如何在小学数学课堂中用独具艺术的手段进行提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则显得尤为重要,这也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激活课堂的重要途径.本文笔者立足自身多年执教经验,就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做简单论述,以期于小学数学具体教学工作有借鉴、指导意义.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作用和艺术 篇11

课堂教学是教师为学生释疑解惑的过程,课堂教学中讲究提问的艺术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巧妙的课堂提问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而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一种有效手段,有必要把课堂提问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层面来开展深入的研究。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方面做些粗浅的探讨。

一、深刻认识课堂提问的作用

新课程提倡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课堂提问恰恰是师生进行互动的重要手段,它既能表达教师的教学理念,传递数学信息,又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引导他们深入挖掘内容、发现规律。因此,课堂提问具有多种作用:

1.提问能激发兴趣

提问能给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刺激,恰当的提问往往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唤醒和释放学生潜藏的学习动力。

2.提问是思考的触发器

提问是促使学生积极围绕课堂主题进行定向思考的触发器,科学系统的提问更能引导学生持续地关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激励和培养学生不断解决重点、难点的欲望和勇气。

3.提问是思维品质的孵化器

提问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的孵化器,巧妙地提问常能“问”出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跳跃性思维。

4.提问有助于知识结构系统化

提问能帮助学生明晰题意,快速抓住问题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条理化的提问更有助于促进学生自我完善系统化、条理化的知识结构。

5.提问能训练数学语言

提问为学生提高口头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和数学运用的综合能力提供了机会,规范朴实又不失活泼性的提问更为充分构建一个数学语言训练环境创造了条件。

充分而有效的课堂提问,是师生之间用数学语言进行心灵的对话,可促进师生语言、数学观点、情感、思维的交织和互动,使教学进程有序化、规范化、情感化、人文化,从而有利于活跃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课堂教学环境,提高教学效率。可见“好”的提问在课堂教学实践中的作用是如此之重要。

二、追求课堂提问的艺术

讲究课堂提问的艺术是提高质量的重要环节。课堂上问什么、何时问、问多少,课前应精心构思与设计,课中要灵活机动、随机应变。要善于捕捉学生神情,洞悉他们不同的心理动机,依据课堂实际而对提问的方式、时机、对象或所涉内容进行合理微调,从而提高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和艺术性。

在提问时机上要把握节奏:上课开始的提问,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上课过程中的提问,可以疏通和理顺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的思维方向,开阔学生的思维视野,活跃气氛;课尾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歸纳和反思,消除疲劳心理。

在提问的内容上要讲究安排艺术和设计艺术,尤其要重视在讲授知识的重点、难点或新旧知识的衔接处安排恰当的提问,以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并引导学生进行释疑解难。要优化课堂教学中的提问,体现设计的艺术与匠心。教学中要细心观察,依据课堂情境调整提问策略:如果问题较难,可以请学习较好地学生先回答,并为学困生的回答刨设契机,达到以优带差的效果;如果问题较易则请学困生先答,并及时肯定他们答对的内容,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对回答错误的学生,应注意聆听他们的回答,找出他们的错误所在并加以引导,在他们理解的基础上,顺引他们的思路进行讨论或做适当的提示,让他们自己找到正确的答案。

1.提问的问题不易过大

提问的问题范围过大,使学生找不到切入点,势必降低提问的有效性,致使“启而不发”、“启而难发”,或者导致学生思考过泛、思考过度,无法寻找到解答的立足点。

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节课时,教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通过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教师在“转化”这一环节上处理得非常好,向学生渗透了极限的思想。但接着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根据你们的操作,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从下手。其原因是教师提出的问题过大,不具有启发、引导的作用,而且时机也不恰当。在实现转化以后,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将问题分割成三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近似长方体的长、宽分别与圆的什么有关?③根据以上分析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采取层层递进的办法,逐层做好铺垫,所题问题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思维水平和认知能力,其效果将会截然不同。

2. 提问内容针对性要强

例如,教学“认识乘法”一节课前,我想利用主题图做成动画形式的教学课件——“快乐的游乐园”,欲借助此引导学生实现加法到乘法的过渡。教学第一个班时,我把课件展现在学生们面前,学生对这节课内容兴趣大增,不断发出“哇”的赞叹声。我顺发问:“孩子们,请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学生接二连三地热烈发言:“我发现游乐园很美”、“有很多树木”、“还有美丽的花朵、蝴蝶”等等。五六分钟过去了,同学们回答得五花八门,意犹未尽,不断有新的发现,却都不是我想要的答案。由于提问不当,课堂失控。课后我进行认真反思,发现主要是由于提问内容空泛、针对性不强所造成。

教另一个班时,我改变了教法,尽快引入“求几个几”的问题,让学生先观察图中前面的第一辆过山车里游客的人数情况,并以此提出如下问题:(1)过山车坐了几排人?(生:4排)(2)每排坐了多少人?(生:3人)(3)过山车总人数是多少?(生:12人)(4)你们用什么方法计算?(生:加法)(5)如何加?(生:3+3+3+=12)(6)几个3相加?(生:4个)(7)像这种求几个几相加,有一种更简便的算法,你们想不想学?(生:想)由于环环相扣地提出精炼的问题,因此只用2分钟就顺利地完成引导学生由加法学习到乘法学习个过渡。由此观之,提问一定要精心设计,所闻一定不能过空过泛,而且还要问得准、问得巧、问得有针对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艺术 篇12

一、课堂提问语的重要性

古语有云:“施教之功, 贵在引导。引导之法, 贵在善问。”爱因斯坦也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可见, 课堂提问对教学成败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课堂提问是指教师通过某种教学提示, 或是传递所学内容原理的刺激, 指示学生做什么和如何做。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结合教材实际, 在学生容易产生困惑疑问的地方设置恰当的提问情景, 使用合理的提问用语, 选择正确的提问形式,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活跃课堂氛围,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 转变学生的思维模式, 进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 提高他们的学习效率。

二、课堂提问语的优化策略

(一) 准确性

准确性是对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基本要求, 也是提高课堂提问效率, 使课堂教学有序进行的重要保障。如果教师所设置的问题模棱两可, 使用的提问用语缺乏明确的指向性, 如何能够引导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呢?更不用说是缺少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的低年级小学生了, 他们不能准确理解教师的问题时, 更不能够正确回答问题了。因此, 在课堂提问的环节中, 教师应注意所使用的提问用语规范、准确。比如说, 在比例尺的教学中, 很多教师的提问是:“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 你发现了什么?”教师没有给学生指定观察问题、思考问题的方向, 容易造成他们的答案五花八门, 甚至与教师期望的答案大相径庭。但如果这样提问:“同学们观察一下黑板上的几个比例尺, 比一比、想一想, 你们能够发现比例尺的哪些特征?”这样, 学生观察和思考问题就有一定的方向、依据。

(二) 简洁性

简洁是课堂提问必不可少的特点, 也是优化教师课堂提问用语的内在要求。研究表明,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 部分教师的提问用语过于啰嗦, 甚至有些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之后, 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重复提问内容, 导致学生对课堂提问产生重复单调、枯燥乏味的认知, 在一定程度上减弱了课堂提问对活跃学生思维, 集中学生注意力的作用。在课堂提问教学中, 教师应当自觉摒弃多次重复、频繁强调问题的提问习惯, 简化提问用语, 确保课堂提问用语的简洁性。在学生回答完问题之后, 教师应依据学生的答案做出适当的点评, 也可以让其他持不同意见学生谈论一下自己的观点、思路, 从而活跃课堂氛围, 加强师生互动, 强化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 针对性

有针对性的课堂提问能够避免学生游离于课堂主题之外的琐碎问题, 可以使学生集中注意力, 提高听课效率。因此, 课堂提问用语应当具有针对性, 能够使得学生产生怀疑、困惑、探索的心理状态, 从而驱使学生积极思考, 解决问题。在课堂提问环节中, 教师应当围绕教学目标, 设计问题情境, 制造矛盾, 使学生处于“心求通而未得, 口欲言而不能”的状态, 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比如, 对于乘法教学, 教师可以引入加法教学, 如7, 7+7, 7+7+7, 7+7+7+7……在课堂提问的时候应当避免让学生回答诸如“2个7, 3个7之和”等简单的加法运算问题, 而是让学生仔细观察这一系列的式子, 发现区别, 进而引出乘法运算的教学。这样, 不仅节约了课堂教学时间, 有利于学生找到加法运算与乘法运算的内在联系, 也可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观察问题的生活习惯。

(四) 趣味性

兴趣是最好的教师, 也是学习的动力源泉。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首当其冲的是引领学生发现数学学习的乐趣。在数学课堂提问流程中, 教师应当创建良好的提问情景, 巧妙使用趣味性的提问用语, 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 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应用题教学中, 教师可以引入这样一个趣味数学题:“一个人提着一个0.5斤的篮子去买鸡蛋, 买了10斤, 但是称过之后重10.55斤, 于是这个人就说老板少给了他一斤, 为什么?”答:设老板称得10斤鸡蛋的实际重量为x斤。根据题意, 得x/10= (x+0.5) /0.55, 解得x≈9 (斤) 10-9=1 (斤) 所以老板少称了大约1斤鸡蛋。通过这样一个来源于生活中买鸡蛋的趣味性事件, 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数学学习的认识, 进而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艺术性的课堂提问总是千姿百态, 异彩纷呈的, 不管采用什么形式的课堂提问, 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最佳效果。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拨动其思维心弦, 让学生以最佳状态投入到学习中, 为整个课堂教学奠定基础, 这就是成功的课堂提问。

参考文献

[1]樊继华.师生互动的有效模式:课堂发言[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5) .

[2]席红燕.浅谈初中英语课堂的提问设计[J].中国校外教育, 2012 (35) .

[3]王晶晶.教师课堂教学语言修养探析[J].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2 (6) .

上一篇:辅助决策分析模型下一篇:任务驱动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