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

2024-10-15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通用12篇)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 篇1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 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学活动是素质教育思想的基本体现, 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途径, 是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前提;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途径, 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 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保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自主学习能力,培养策略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以学生全面、主动、和谐地发展为中心, 课堂教学要让学生有实实在在的智慧感悟。《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教学中教师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引导学生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 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 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并发展健康的性情与品格呢?

一、引发学习兴趣, 让学生乐学

杨振宁博士在总结科学家成功之道时说:“成功的秘诀在于兴趣。”可见兴趣是学习的动力, 成功的先导。微软公司总裁比尔·盖茨成功轨迹的起点是他永恒的兴趣———对电脑网络的痴迷。一个人获得成功, 无一不是在对所研究的问题产生浓厚兴趣的情况下取得的。因此在教学前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教材中的兴趣因素, 把兴趣附着在知识上, 另一方面要注意捕捉学生生活中的兴趣点, 并善于把学生虽有所感却又不甚明白的课外问题恰当引入教材。教学时教师要用充满感情、亲切的语言鼓励和引导学生参与教学过程, 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进而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知识功底, 还要讲究教育教学艺术, 要创造条件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并且要不断强化, 使他们的成功欲望越来越强, 学习兴趣越来越浓, 这样就会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提升他们的思维能力和智慧水平。例如:在教学“分数除法应用题”时, 可出示以下两个条件:五年级有学生111人, 相当于四年级学生人数的3/4, 再给3个问题: (1) 四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2) 四、五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3) 三年级学生人数是四年级的3/2倍, 三年级有学生多少人? 这道题有3个问题, 可采用分层练习:学困生做第1题;中等生做第2题;优等生做第3题。这样一道综合性题目, 根据问题的难易度适用班级不同层次的学生实际水平与学习要求标准, 设计行之有效的练习, 做到巧练, 使不同水平的学生对知识进行不同层次的概括, 增强学习信心, 提高学生素质。

二、构建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途径

培养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课堂教学基本途径可设置为:自主探究→合作解疑→点拨辅导。

在教学中, 把学习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主动发现问题, 探索新知, 这对学生自己来说印象最深刻, 理解得也最深刻, 极容易掌握问题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应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积极思考的良好品质。在学习过程中, 有的学生很快掌握了新知, 有的学生则一知半解, 这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小组练习, 让学生发表见解, 相互启迪, 实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在开展合作练习的初始阶段, 学生的合作意识可能不强, 教师可以加强指导, 并安排特定的时间, 培养他们合作练习的意识, 可以把教材安排的讨论题作为合作练习的素材。这样既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又能学到别人的好思维、好方法, 更有利于学生表达观点, 发挥想象, 互相启发, 共同发展。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后有可能还会有一些解决不了的问题, 这时教师就要抓住时机进行点拨讲解, 使学生彻底搞懂, 完全掌握本节课的知识。教师的点拨可本着这样的一个原则:先学后教, 只讲不会, 会的不讲, 班里只要有一个学生会的, 就让这位学生讲, 教师不讲。

三、把时间、空间留给学生

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 给他们留出自由自在思考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的表现机会, 让他们在动口、动脑、动手中自己去发现、去感悟。让每个学生都在已有的知识经验、能力水平和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对问题的结果进行大胆猜想,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思维, 促进智力的发展与提高。例如, 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时, 板书课题后问学生:“看到这个课题后, 你们想知道什么问题? ”学生争着说:“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计算, 需要知道什么条件? 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求正方形、长方形的面积有关系吗? ”这就促使学生积极寻求解决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的方法、途径。

四、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师的教学活动中, 着力培养他们勤动手、勤动口、勤观察、勤思考的良好习惯, 把学生的感知和思维结合起来, 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比如:在教学“分数的连乘应用题”时, 可以设计以下教学环节:a.看题、读题、审题, 要求学生观看例题中的情景图, 获取信息。b.通过信息画出线段图和写出量与量之间的等量关系式。c.以等量关系式为突破口列出算式从而解决问题。这样一步一步地引导, 再加上教师的适当点拨, 利用“思考—问题—点拨—解答”的形式, 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 把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充分让给学生, 使其既掌握知识, 又学会学习方法。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 篇2

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推动他们去钻研教学内容,激发兴趣是提问的第一要素。因为只要抓住题目的变通处,知识的疑难点和兴趣点的设问,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的流畅性和灵活性。例如:“圆的面积”教学开始的时候,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圆的面积能用单位面积直接去量吗?”我们可以用学过的转换方法把圆转化为已经学过的图形吗?”问题提出,学生立刻陷入困惑中,,激发了他们对新知识的一种向往,为主动的研究作出了很好的铺垫。例如:如图用一块打破了的三角形玻璃复习全等三角形的判断时,教师提问带(1、(2)、(3)那块去能够把和这块破碎的玻璃形状和大小一样的玻璃带回来,为什么?此题感到有兴趣,积极思考,从而巩固了“角边角”公理

二、提问要求精

要严格的控制提问的数量;要避免提出一些低级,重复,漫无边际的问题。授课的时并不在于多多发问,而是在于如何的善问和巧问而是在于如何的善问和巧问教师切不可为了提问而提问:提问过多则是泛滥,学生也是应接不暇,没有一种理性思考的余地,因此便会影响他们对知识的理解和学习的兴趣。但,也不可一味的控制其数量—过少的提问则会影响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

三、难度适中,注意面向全体学生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 篇3

【关键词】小学高段 语文 提问 有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2-0060-02

小学六年级是十分关键的一年,这一年是小学生迈向中学生活的重要过渡时期,不仅要对过去整个小学的知识进行复习和整合,更要为初中知识打牢基础,进行完美的衔接。而语文作为三大学科之一,是其他学科的基础,毫无疑问肩负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小学语文教师肩负着搞好小学语文的重要职责,而完成任务的重要措施之一,就是提高课堂效率,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教学。课堂提问,不仅能够检验小学生对上课老师所讲知识的掌握程度,更有利于集中学生注意力 ,对提高课堂效率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是一门教学的艺术。那么,如何提高语文课堂提问的效率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 活跃问答气氛

提问实际上是班级中每一个成员与教师的互动,只有在双方都高度配合的情况下互动才能顺利圆满的完成,达到双方都满意的效果。而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态度和兴趣至关重要。如果学生态度不够端正或者是兴趣缺缺,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教师在平时一定要注意和学生关系的培养,太过严厉和太过随便都难以促进课堂流程的正常发展。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提问的时候要面带微笑,态度随和。提的问题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将提问的主导权交给学生,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寻找答案,解决问题。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探究能力。比如在学习《苏武牧羊》这一课时,我让学生自己去寻找出苏武牧羊的原因。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课文,发表自己的观点,不同学生有着不同的看法,同学们畅所欲言,交换着彼此的意见和想法,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最后再由我来总结各位同学的发言。这样不仅提高了课堂效率,还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性。

二、合理把握问题难易程度 注重设置梯度性和层次性

考虑到六年级学生的年龄和能力,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应合理把握问题的难易程度。既不要让问题过于困难偏僻,让学生感到无从下手,望而生畏;也不要过于简单,似乎不用动脑筋就可以轻而易举地解决。问题的设置要有梯度性和层次性,让学生通过认真思考可以独立解决得到答案。比如以《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1.为什么说圆明园是“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

2.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给世界都造成了巨大的损失呢?

3.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思想叙述的呢?

4.组织同学讨论:侵略者为什么能如此为非作歹?

语文阅读要求很高的层次性,对于提问也是一样。以上四个问题,前两个从课文的总体内容来进行感知和发问,要求学生能够通读全文,理解课文主旨,归纳总结之后得出答案。第三个则从写作方法角度来设计,要求学生有一定程度的语文能力,难度稍有提高。而第四个则要求学生进行团体合作,面向全体学生,考察学生对主旨理解的升华和提高,有利于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这四个问题,从广度、深度、坡度逐渐纵向延升,为不同能力的学生都提供了回答的可能和机会。第一、二个问题适合能力稍弱的学生,而第三、四个问题则给能力较强的学生以发挥的余地和空间。这样设计有利于调动整个课堂气氛,提高课堂效率,同时也使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活跃思维。

三、评价总结 事半功倍

光是一味的提问,根据标准答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对错的判断,只是在浅层纠正了学生的错误。提问的根本目的应该是从学生的回答中判断出其思维和思考方向与答案之间的偏差,进而对其思考方式进行纠正。这才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这则需要教师及时地对回答进行评价和总结。

对于正确并且见解独到的回答,教师当然应该给予表扬和鼓励。而对于明显有错误的回答,教师不应该只是简单的指出他的错误,而是应该从根源上弄清楚他思考的方式,进而一步步的进行纠偏。这时的纠偏应该是启发式的,循循善诱,使他自己完全彻底的弄懂自己的错误并改正。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应保持足够的耐心,以关爱学生为出发点。

四、结束语

在六年级这一小升初的关键阶段,教师应该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帮助学生平稳度过这一关,而提高课堂效率无疑是最重要的措施。教师要注意在提问时营造和谐的氛围,积极与学生展开互动;在设计问题时切不可随便,应该认真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注意难易程度的把握,体现梯度性和层次性。问题要具有开放性,适宜全班一起讨论和解决,有利于调动课堂的整体气氛。在提问之后应该有及时的评价,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加深印象,下次不再犯。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这里是笔者对于提高小学高段语文课堂提问效率的一点建议,除此之外肯定还有许多更好的。希望大家一起探讨,共同为教好小学高段语文而努力。

参考文献:

[1]罗月香. 浅谈语文课堂提问的教学艺术[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0(15)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 篇4

一、剖析小学数学课堂提问中的一些不良现象

1. 教师所提问题枯燥乏味, 学生无思考的趣味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上, 经常会提一些枯燥乏味的问题, 如教学“倒数”的概念后, 教师问一句:“什么是倒数, 你知道了吗?”学生就机械化、无精打采地答一句:“知道了!”长此以往, 数学课的课堂提问激发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兴趣。

2. 教师所提问题笼统, 学生无思考的目标性

教师为了实施《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 在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经常这样提问:“你有什么发现吗?”“你在这幅图上看到了什么?”“看着这幅图, 你想到了什么?”这些问题没有明确的目标, 容易使学生产生不着边际的遐想, 怪不得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出现了这样一幕:教师出示一幅原有8只小乌龟, 又来了3只小乌龟的主题图, 本来希望学生回答现在一共有几只小乌龟、用加法计算。但由于教师提的问题是“看到这画面你有什么想法呢?”学生纷纷举手, 有的说“我在想这些可爱的小乌龟可能是出来找妈妈的”, 有的说“这些小乌龟可能是出来产蛋的”。面对学生的回答, 教师哭笑不得。这样的数学课堂提问难以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

3. 教师所提问题偏多, 学生无思考的重点性

在一节数学课中, 教师为了不让学生思想开小差, 提的问题是一个接着一个,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应接不暇, 不加思考, 应付性回答, 事后, 学生就不知道刚才都答了些什么。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培养不了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教师所提问题难易不当, 学生无思考的收效性

教师在数学课堂提问上走极端, 一种是为了在学生面前显示自己的教学水平高, 拔高教学目标, 提出的问题难度过大, 不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 学生对于教师的提问茫然不知、没有反应。另一种是教师把提问过于细化, 学生不用思考就可以顺着教师的提问随口说声“对的”“是的”。长此以往, 学生的思维得不到发展, 前者使数学课堂提问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后者使数学课堂提问降低学生思维的价值。

5. 教师所提问的学生数量少, 冷落了大多数学生

为了数学课堂教学的“顺”, 为了尽早过渡到课堂教学设计中的下一个环节, 数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以后, 总是让那几个学习成绩好、回答问题正确率高的学生回答问题, 大多数学生是“事不关己, 高高挂起”, 他们因受到教师的冷落, 不是在思考问题, 而是产生对教师的不满。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使他们对数学不感兴趣。

6.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不重视对学生的回答作出应有的评价

数学教师往往不注意与学生进行语言上的情感交流, 提出问题以后, 对于学生的回答, 总是简单地进行“对”“错”的肯定或否定, 忽视对学生回答问题的思路的追问、解题方法的指导和点拨。长此以往, 数学课堂提问不能促进学生的学习。

二、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

综合以上课堂提问中出现的不良现象, 要达到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我们在教学中就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

1.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趣味性, 使学生全员参与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可以孕育愿望, 滋生动力, 根据小学生好奇好胜的心理特点, 向学生提出一些新颖、富有吸引力的问题, 可以刺激学生的好奇心、好胜心,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 挖掘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的情趣因素, 进行激发兴奋点的课堂提问, 可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2.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目标性, 使学生思维有方向

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提问, 要围绕教学目标进行, 要有目的地提问, 引导学生思考, 才能使教学到位, 使学生既学习知识、发展智能, 又受到思想教育。如:有位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当学生列出应用题的算式后, 劈头盖脸地问“看到这个算式里的两个分数后你怎么想”, 有的学生回答说它们都是小于1的分数, 有的学生回答说它们的分子都是1。如果教师把问题改为“这两个分数的分母一样吗?它们的分母不同, 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把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这样的提问目标明确, 能帮助学生理解为什么计算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要先通分, 以及在知识的“生长点”上启发学生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3.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有层次性, 使学生的思维有收效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的课堂提问要做到层层剥笋, 不断深入, 逐步达标。例如, 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 第一层次:铺垫。启发学生议论商不变的性质和4.95÷45的计算方法, 目的是将学生已有的认知能力运用到新的学习情境。第二层次:过渡。让学生据商不变性质填空:4.95÷0.45= () ÷45, 为新知学习降低难度。第三层次:新授。教学例题4.95÷0.45, 引导学生讨论:例题与复习题有何不同?怎样使除数变为整数?除数变化了, 要使商不变, 被除数该怎么变?商的小数点要点在哪里?然后组织学生进行竖式计算。这样的课堂提问, 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容易投入, 教学效果好。

4. 小学数学课的课堂提问要有双向性, 使学生能深入思考

数学课上应该是师生双边活动, 不仅仅是教师提问题, 学生回答;反过来, 教师要允许学生质疑问难, 要学生针对本堂课所学知识给老师提出问题, 由教师回答问题。这样, 可以培养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探究能力。

5. 小学数学课上教师提出问题后, 要重视对学生的回答作出评价

教师如果能对学生的回答进行恰当评价,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情况, 增加学习的信心。对回答问题有独特见解的学生, 教师应高度赞扬;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学生, 教师要肯定他们;对回答问题错误的学生, 教师要宽容。千万不能对学生的回答不作表示或只作对与错的简单评价。只有以关心、爱护、理解为出发点, 才能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策略设计 篇5

(一)课堂提问形式过于单一

大部分数学老师只顾自己的感受,一股脑地提问,并不考虑学生是否知道,提问的方式学生是不是感兴趣,是不是留了时间让学生独立思考。

大多数小学数学以学科内容为主要提问对象,其它的延伸知识或发散性思维的问题非常少。

另外,课堂提问的评价机制比较死板,只是单纯的以“数学问题的正确性”为标准,从不考虑学生答题过程评价,不在意学生回答问题时的逻辑分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有时甚至出现课堂提问针对性不强,提出来的问题窘况,根本引不起小学生的兴趣,最终造成“只问不答”的局面。

(二)“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数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教育学理论,只是机械化将课堂教学内容转变成“问题”,为了“提问”而简单地“提问”,“问答式”的提问多于“启发式”的提问。

大多数小学教师没有完全理解启发式教学模式的精髓,提问过于形式化,表面上看上去师生互动良好,有问有答,实际上并没有多少实质内容。

教师只是简单的针对学科的知识点提些记忆性的问题,问题的深度、广度明显不够,并不能提高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

大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心理学应用不够理想,数学问题设计不够准确,不够科学,只是简单的、单纯的为了提问而提问,没有深入理解新课程改革理念。

一些教师的课堂提问并没有经过认真的准备,具有随意性。

通常只是从网上或教科书直接照搬现成教案,这样设计出的提问自然缺乏针对性、科学性与启发性。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课堂教学仍然是中小学学生获取知识的最主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实现素质教育,实现课程知识的宣讲。

高效的课堂教学可以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实现学生自主学习。

有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下完成学习,有效的课堂提问能让学生快速消化知识;反之,无效的课堂情境让学生感觉情绪低沉,无效的课堂提问让学生解答迟钝,师生教学互动性不强。

小学数学与小学语文组成了小学教学体系,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如何保证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具有非常重的现实意义与教学意义。

只有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才能保证小学生轻松快乐地接受小学数学知识;只有启发式的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才能体现新一轮素质教育课程改革。

气氛融洽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地提高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师通过仔细分析学生所学的知识,通过设计课堂问题,在考核学生的数学知识的同时,也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策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认真分析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积极运用提问技巧,提高课堂提问效率,激发小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一)课堂提问应具有启发性

小学生的好奇心非常活跃,小学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点开展启发式教学。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设置具有启发式问题,直接让学生参与问题的设置、讨论和寻找答案。

启发式提问可以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果,可以直接影响小学生的智力。

问答式提问,只能是教师问,学生答,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信息,学生的主动积极性不强。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具有启发性的提问,引导小学生思维习惯的养成。

(二)课堂提问应通俗易懂

小学生年龄偏小,理解能力和自我约束能力偏弱,理解问题时往往会表面化,或简单直接。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设计通信易懂的问题,不能太书面化或理论化,尽量做到通俗化、形象化。

提问的方式应该游戏化,让小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回答问题,尽量让小学生自我完成,培养小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争着回答,提高他们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三)课堂提问应结合问题情境

小学生因为年龄小的原因,对于抽象思维难以接受,形象思维有利于小学生接受知识。

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问题情境,尽量使用图片、演示等具体的情境,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引小学生的注意力。

小学生在参与问题情境的过程中,数学教师应该趁热打铁,由兴趣引出问题,及时引导和答疑,让学生在问题解答的过程中掌握数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效果。

(四)课堂提问应具有针对性

小学数学教课堂提问应该有的放矢,根据课堂教学内容,针对某一具体的.数学问题,设计针对性强的课堂提问。

这种针对性强的数学问题,能够让学生及时掌握课堂内容,消化课堂知识。

另外,课堂提问的针对性还应该保持连贯性,学生通过一系列的问题,锻炼小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数学思维,当然这种推断式的课堂提问也会改善课堂教学质量。

四、总结

小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问,有利于学生提高学习兴趣,可以直接反应学生课堂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也能直接影响教与学的互动。

目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课堂提高虽然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只要小学数学教师认真分析课堂提问效率的影响原因,深刻意识课堂提问效率的重要性,反思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效率的必要性,

从课堂提问的启发性、通俗性、针对性和情境四个方面,认真备课,精心设计课堂提问,注重课堂提问的技巧与方法,就能够真正发挥课程提问的作用,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小学高段数学课堂提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探究式;课堂教学;措施

一、探究式教学的重要性

探究式教学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合作的探究学习模式,以探究性、开放性和主动性为代表,让学生构建自主探究数学体系,学习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通过对探究式教学模式的应用,教师可以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锻炼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对于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数学素质有很大益处。

二、应用探究式教学的措施

教学实践中,教师在课堂教学开展探究式教学的应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措施:

1.以学生为课堂教学主体,教师加强对学生的引导。探究式教学应该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教师在其中发挥指导作用,鼓励、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数学知识和数学结论。教师在教学中,要把握分寸和角度,从引导者的角度出发,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数学素质的高低和学习的努力程度,引导学生,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要让他们回归课本,督促他们认真掌握基础知识,而成绩较好的学生,则要加强他们自主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2.引入有效的教学方式。探究式教学是一个开放的、高效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引入好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率。教师可以引入团队学习等学习方式,将学生进行有序的分组,布置教学任务,引导学生进行团队协作,共同完成任务。比如说,教师在进行三角形的教学时,可以让学生测量某时刻旗杆在地面的投影长度,计算旗杆的高度,这类型的工作在团队工作中,可以加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树立团队意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使学生在团队合作中,提高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营造和谐的学习环境,建立激励体制。探究式教学的本质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因此,教师要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教学氛围中,激发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探究数学知识,解决数学问题。

總之,探究式教学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的质量,教师要结合教学实际,灵活应用探究式教学模式,为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打下更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孟祥国.小学数学自主、互助教学模式的探究[D].延边大学,2010.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十度” 篇7

一、增强情境的可感度,注意问题的趣味性

针对小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师应在数学教学中充分利用讲故事、小活动、多媒体、小竞赛等手段,创设出小学生熟悉的、亲切的、感兴趣的情境。比如,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要创设一些妙趣横生、新颖别致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关注、观察、思考、讨论,为教师发问做好预设,为学生质疑奠定基础。

二、调控声音的清晰度,注意受众的覆盖面

数学语言简洁、精准、严谨,逻辑性强。教师提问,目的要明确,语言要清楚,既要把握数学语言的特点,又要结合小学生的思维习惯和认知特点,还要让全班不同位置的学生都能听清楚、听明白。比如,教师提问时可以先在讲台上说一遍,再走到教室后部重复一遍,既保证全班学生都能听到,又给学生思考问题留下适当的时间。

三、注重表情的亲近度,注意学生的情绪智力

小学期间,亲师现象比较普遍,小学生对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很敏感,容易受到教师情绪影响。教师的语气语调、体态表情以及师生之间的距离,对学生的认知过程都有一定的影响。如提问时,教师采用温柔的语气、明确的词汇、微笑的脸庞、亲近的距离的方式来提问,学生就会感到轻松、愉悦、亲切,就可以放松心情、增强信心、启动心智、激扬智慧;相反,如果教师表现出厌烦、责难、训斥,则会使学生惧怕、回避,甚至因为厌恶教师而放弃学习。

四、优化提问的频度,注意课堂的节奏

课堂提问要服务于教学进程,要把握提问时机、优化提问频度、掌握候答时间。在教学中,需要或者可以提问的内容很多,但是频繁的课堂提问,会让学生疲于应对,没有思考的时间;提问次数过少,教师不清楚教学效果,学生也抓不住教学重点。所以,教学过程中,提问频度也值得关注,需要精心设计。譬如在检查学生学习效果的时候,提问可以设置密集一些,在讲需要思考的教学难点重点时,提问频度可以小一些,留下时间让学生思考、消化。

五、重视问题的难度,注意学生的认知水平

问题是启迪思考、促进认知水平发展的有力工具。课堂提问不仅需要一些简单的问题,也需要一些具有一定难度的问题,这样才能刺激学生的思维。问题的难度要适当,要考虑教学目标的要求,要照顾学生的整体情况,还要考虑降低难度的教学方法。数学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抽象程度都比较高,教师要准确把握各个知识点的要求,采取科学的方法,促进学生的发展。

六、把握问题的深度,注意学生的思维能力

课堂提问要有一定的深度,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果教师的提问很简单,学生不动脑筋就能回答,那他们会觉得没有挑战,这样的提问也就不能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而且有些时候,学生的回答只停留在表面,无法看出思维过程是否正确,这时也需要教师追问,通过增加问题的深度,扩展答案,推动学生更深一步思考。

七、巧设问题的梯度,注意学生理解过程

课堂提问要巧妙设计问题的梯度,逐步促进学生对重难点的理解。问题的种类很多,发挥的功能也不尽相同,但如果问题对于学生来说难以理解,那么梯度的设计就非常重要。人类认识的过程是:由简单到复杂、由熟悉到陌生、由表面到内部。问题的提出也要按照这个顺序,层层递进,环环相扣。问题的梯度可以从知识的复杂程度、思维负担多少、抽象程度高低等角度来展开设计。

八、增加问题的跨度,注意优质的知识结构

由于数学知识的体系非常完备,知识结构的搭建就显得非常重要。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提问,把不同年级、不同章节、不同单元、不同领域的知识点贯穿起来,使它们发生本质意义上的联系,从而深化认识,培养学生的概括性思维。为了增加问题的跨度,问题设计时可以从同一知识点的渐进学习过程、一个知识点的学科关系图、单元知识的概念图等角度来入手,提高问题的概括性、抽象性、代表性。

九、选择问题的角度,注意提问的形式

问题的种类很多,其内容、性质和特点各有不同,课堂提问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课堂教学中常见的提问方式有:

(1) 情境设问,直接激发学生的兴趣。 (2) 明知故问,检查学生的知识储备。 (3) 分解细问,降低学生思维难度。 (4) 层层追问,探查学生思维过程。 (5) 探讨询问,尊重学生的主体性。

总之,根据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学生情况等因素,教师需要从不同角度设计出不同功效的问题。

十、重视问题的开放度,注意思维的创造性

在小学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开放性对于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有重要作用。问题的开放性,主要是指问题的条件不完备、解题策略多样化、结论不确定,一般需要通过观察、猜想、实验方法和过程等才能解决。在教学中应用开放性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方法的重新发现,培养他们的数学归纳、类比、联想、猜想、构造等能力,进而为创新型拔尖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

十一、结束语

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提问 篇8

一、重新理解课堂提问的内涵

1. 提问具有预设性。

课堂提问可以是教师课前预设的。课堂提问设计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教学的进程和质量。

2. 提问具有生成性。

课堂教学是动态生成的过程,课堂提问也必须体现生成性。教师要善于发现课堂教学中出现的问题资源,并充分利用,合理挖掘即时问题,提高提问的针对性。

3. 学生参与提问。

课堂提问不是教师的特权,学生同样是提问的主体,教师要让学生质疑问难,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4. 提问是交流的载体。

新课程提倡师生交流、互动,而提问正是一个有效的载体。教师的提问引起学生的思考,而学生的提问正是学生思维的展示与暴露。

二、课堂提问的现状调查

目前,课堂教学中的提问还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对此进行了调查,认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课堂提问主要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 缺乏思考价值。

如“这样做对不对”、“大家说是不是”等。

2. 含糊不清。

如一位教师在讲“百分数应用题”时,出示例题后,为了引出线段图,问:“借助什么,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当场就把学生卡住了。如改成“线段图怎么画?”最后比较得出:“借助于线段图,我们看得更清楚了。”效果会更好。

3. 钻牛角尖。

如“1加2等于几,为什么?”这个穷其究竟的“为什么”,小学生是无法回答的。教师这么问,只会把学生引向“死胡同”。改问:“怎么想的?”学生则更好回答。

4. 厚此薄彼。

一些教师为减少“麻烦”,提问只问“尖子生”,板演只叫优等生。

三、改进课堂提问的实施策略

1. 创造优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提供适宜的环境。

学生天性好奇,求知欲旺盛,这正是问题意识的表现。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教师应顺应这一个规律,充分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师生之间要保持平等、和谐、民主的人际关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焦虑感,让他们充分展示灵性,发展个性。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勇气和兴趣,对学生要欢迎质疑,欢迎争辩,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这就要求教师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积极而合理地评价,这样不仅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自觉性,而且有利于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发展。

例如,在教学“连乘应用题”时,笔者创设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星期天,你妈妈让你去买2箱牛奶,你会思考哪些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言:每箱牛奶多少钱,至少该带多少钱?每瓶牛奶多少钱,每箱牛奶有几瓶,至少带多少钱?这样,学生提出了许多切题的有价值的问题。笔者及时提问:“你准备怎样解决以上问题?”学生通过讨论得出两个方法:看标价说明,问售货员。笔者提出两种情境: (1) 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48元,买2箱。 (2) 通过调查知,每箱牛奶24瓶,每瓶2元,买2箱。并提问:“你能根据以上两条信息,解决哪些数学问题?”学生马上回答:“根据调查 (1) 可解决买两箱牛奶共需多少钱,根据调查 (2) 可解决一共买了多少瓶牛奶、买1箱需多少钱、买2箱需多少钱。”接着笔者组织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等形式解决了以上问题。

2. 有良好的启发性设计。

教师应在掌握知识结构、知识点的系统性与逻辑关系的基础上,紧扣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正确分析教材内容的内在联系,按照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进行设问。教师可采用先设问,后反问,再追问,最后概括出分析解决间题的思路、方法和结论,使学生把握正确的思维方向,提高概括能力。如在讲解梯形的面积公式时,教师可先让学生剪一个平行四边形,然后把平行四边形剪拼成一个梯形,找出梯形的上底和下底与平行四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从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自己就能推导出梯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一连串的问题,教师把知识的结构组成一个个指向明确、能体现教学思路、具有适当思维容量的问题,可促使学生有序思考。

3. 抓住时机。

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的“小世界”,因此在课堂上就要灵活把握问的时机。针对问题的难易,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和空间,切忌“蜻蜓点水”、“我呼你应”、即问即答,要使学生在充分思考后产生顿悟,提出的问题要能引起学生的思考,有一定的深度。高质量的提问只有在关键时刻提出,才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突出重点、难点。在准确地把握提问时机的同时,教师还需要注意提问后的适当停顿。有专家指出,在课堂提问中,教师应注意停顿时间,例如教师在提出问题后,要等待足够的时间,不能马上重复问题或指学生回答;学生回答问题之后,教师也要等待足够的时间,才能评价学生的答案或提出另一个问题。这样做的优点是,问题提出后,留给学生回忆、联想、组织语言的时间。在此基础上,教师再增加问题的内容,增加学生的发言机会,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这样就会使课堂气氛活跃,取得好的提问效果,较好地完成课堂教学目标。

例如一题多解、多向求解等创新性题目,能启迪学生思维,引发学生创新,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教“圆的认识”时,学生通过动手操作,发现圆心到圆上的距离相等时,教师要抓住机会提问圆的各部分名称,如:什么叫半径?学生就会理解半径的概念,并且能激起探究知识的欲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需要提高教学水平,针对课堂教学的实际情况,随机应变地引导,及时调控课堂节奏,真正使学生在教师灵活自如的点拨下“活”起来。

总之,教师要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把经验运用到实践中去,寻找提问的切入点,精心设计出具有开放性、探索性的教学问题,让学生自主产生问题,学会自我提问,学会解决问题,从而形成数学能力。

参考文献

[1]陈彬.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成功, 2009.1.

[2]卓双燕.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质量.新课程研究, 2009.6.

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提问初探 篇9

一、能够诱发学生探究力的问题

布鲁纳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兴趣是成功的先导, 是学生展开主动学习的强大动力。只有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关注, 激起学生的兴趣, 学生才会产生主动探究的动机, 才能主动而积极地投入到探究性活动中来。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 增强问题本身的趣味性, 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与认可。如在学习三角形内角和是180°这一内容时, 为了强化学生的理解, 我让学生亲自动手将一个大三角形剪切成两个小三角形, 让学生思考原来的大三角形和剪切后的两个小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 然后再剪切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 拼接成一个大三角形, 并思考原来的小三角形与所拼接成的大三角形的内角和各是多少。有的学生说都是180°, 有的学生说第一个问题中的大三角形是180°, 而小三角形是90°;第二个问题中的小三角形是180°, 而大三角形是360°。学生都觉得自己的答案正确, 但是又觉得似乎与某些知识点相冲突。这样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认知冲突, 激起了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 引起了学生对问题本身的关注, 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二、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一切教学活动都要围绕着学生来展开。教师在提问时也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知识基础, 只有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才能使学生找准问题的切入点, 才能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 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运用旧知来学习新知。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 我们不能站在教师的角度来分析与看待, 不能进行主观臆断, 而是要站在学生的角度, 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客观地进行设计。只有这样所设计出来的问题才能引起学生的主动思考与积极思维, 从而能圆满地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如在学习两步应用题时, 学生刚刚开始接触, 在理解与解题时难免会遇到一定的困难, 其根本原因就在于新知与学生的旧知间有知识断层, 无法更好地将新知与旧知联系起来。为此, 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小问题, 以此来将两步应用题转换成两道一步应用题。只是一个小问题便顺利地解决了学生的知识断层问题, 与学生现有的知识联系起来, 从而为学生新知的学习找准切入点。如小明正在阅读一本书, 第一天看了15页, 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4页, 问这两天一共看了多少页。我们可以将这个问题进行分解, 先让学生来计算小明第二天看了多少页。这个问题非常简单, 学生很容易解决,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计算两天看了多少页便轻而易举地解决。通过设计这样的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问题, 不仅帮助学生解决了这个问题, 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 学生在遇到此类问题时便可以轻松解决。

三、具有一定探究空间的问题

探索是教学的生命之所在。只有具有一定的深度, 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才能将学生的认知引向深入, 拓宽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引导学生展开主动探究, 让学生在探究中得到知识与技能、能力与方法等的全面发展与提高。因此, 教师在提问时要少问一些是什么的判断型问题, 多问一些具有探究空间的问题, 引发学生强烈的探究欲。在教学中, 我除了用好教材, 还非常关注数学与学生生活的关系, 为学生设计了富生活气息的问题, 这样既可以生活来拉近学生与数学学习的距离, 同时又可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帮助学生理解, 并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运用能力。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后, 我让学生一起来寻找现实生活中有哪些轴对称图形。这样的问题突破了课堂教学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将学生的视野向宽广的现实生活空间延伸, 这样更利于学生展开进一步的探究, 将学与用结合起来。

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自主提问

教师的提问不是目的, 而是一种手段, 其目的在于启发学生思考, 引导学生提问, 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数学教学中, 我们不能只限于教师提问学生解答, 而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相机诱导与启发下自主地提出问题。因此, 在设计问题时, 教师要充分考虑到问题本身的启发性, 要能够启发学生的思考, 将学生的思路进行转移, 以引导与启发学生自主地提出问题, 使学生的学习活动处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中, 这才是我们提问的最终目的。如在学习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时, 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思考三角形的面积公式为什么是底乘以高的一半。一石激起千层浪, 学生思维的闸门得以打开, 在教师的启发与鼓励下, 学生进一步提出三角形的面积与平行四边形、长方形等有什么关系。教师的提问成为了学生学习新知的生长点, 激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进而展开了一系列探究活动。

五、具有开放空间的问题

传统教学是封闭性的, 这主要体现在问题的完善性与答案的唯一性, 这样容易将学生限制在条条框框内, 禁锢学生的思维, 束缚学生的思想, 使得学生只会按照教材循规蹈矩地进行解题, 而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与灵活运用。新课程提倡构建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课堂教学。构建开放式教学是现代教学的必然趋势与重要内容。我们的问题也要由封闭型转向开放型, 主要体现在条件的不完善与答案的不唯一。

1. 条件的不完善。

给出几个条件,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掌握情况来选择条件或是补充条件来编写题目。这样可以实现学生各知识的有机结合, 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 这样更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同时也可以根据学生自身情况来编写题目, 真正实现了分层教学, 体现了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

2. 答案的不唯一。

让学生不迷信书本、不迷信权威, 不为教材上所谓的标准答案所束缚, 鼓励学生开动脑筋, 突破传统教学思维与心理定势的束缚, 开辟新思路, 寻找新视角, 探索新途径, 从而得到更多的解题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的提问策略 篇10

一、当前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现状

随着近年来我国不断地进行新课改以及对教师们的培训, 使教师们注重起在课堂上提问的重要性。然而教师在试图将提问策略融入到课堂的教学中这一环节还是有一些困难需要去解决, 例如在数学课堂上老师过分地注重提问策略, 不断地对学生进行提问, 这样会造成学生不仅不认真思考问题, 还会想办法应付老师提问的情况。或者老师的提问有时候没有太认真地进行考虑和规划, 提的问题不是超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的难度就是太简单不足以达到让学生认真思考的程度。以上种种的问题, 使提问策略不仅没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效果, 反而导致学生为了应对老师问题, 使用各种招式混乱课堂气氛。提问策略必须要考虑一个提问度的问题, 超过这个度会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 没到这个度会达不到这个策略想要改变的目的。所以我们总结如今提问策略在课堂上出现的问题, 改进提问策略, 尽可能地在课堂上可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二、精心研究提问的问题, 保证问题达到有效性

1.对于小学生易混淆的知识点提出问题, 在学习时学生们会出现一些理解不正确、知识点太多、容易弄混的情况, 老师通过提问, 可以让学生认真思考这个知识点, 以及知识点应用在什么问题上, 增强学生对该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从而使学生能更好地学习与该知识点相关的部分。

2.老师要在平时上课中观察学生的上课状态和习惯, 针对他们的不良习惯提出问题, 从而使他们改变自己的坏习惯, 加强学习主动性。

3.在讲解数学概念上, 老师要设计一些有助于理解该知识点概念的问题, 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这些抽象性的概念, 因为在数学学科中概念是最基本的东西, 只有理解了一些概念才能更好地应用在数学的习题上。

4.对于一些公式的记忆和应用, 还有该公式应该注意什么问题等一些方面, 老师应根据学生自身对数学的学习能力来适当地对每个同学提出问题。这样会有助于学生记忆公式和正确地应用公式。

5.最重要的问题是老师对于留的课后作业上习题提问的设计, 因为课后习题是帮助学生们巩固课上所学的知识点, 还可以检验出学生学习中没有掌握的知识点。有的学生学习自主性较差, 尽管知道自己不会的地方也不会主动去学习。所以老师一定要在下一堂课上针对课后习题提出一些问题, 去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 尽量不要落下学习进度。

三、讲究提问的方法, 使提问具有可接受性

教学要讲究循序渐进的方法才可以更好地学习, 数学这门学科知识点和公式之间都是有联系的, 在学习新的知识前可以通过对知识点的提问和对公式的讲解来复习旧的知识点和旧的公式。学生通过对于新旧知识点间联系进行更深层的思考。还有对于数学上的综合题, 我们采用逐个攻破法, 先把问题涉及的知识点一个一个地理解, 逐个攻破之后再进行综合分析。这样不仅使学生在解决复杂的问题时不再胆怯, 反而提高了他们的自信心, 也加强了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

4.采用比较分析法, 拓展学生的思维

数学这个学科很有特点, 一个问题会有好多种解题方法, 有的学生掌握得不太好只会用笨拙的方法, 有的学生思维比较灵活, 有简单巧妙的解题方法, 还有的是综合方法等许多种解法。老师可以把学生的多种解法总结出来, 提问学生各种解法的特点、优点、缺点, 自己是怎么解题的。通过对不同解法的比较加强学生从多方面来思考问题的能力, 从而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探析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提问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7-378-01

“提问”是最古老的也是使用最普遍的教学手法,它是古希腊教育家苏格拉底著名“产婆术”之核心,又是当今世界每一个教师都经常使用的教学方法。现代思维科学认为问题是思维的起点,问题又是创造的前提,一切发明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爱因斯坦认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而课堂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教师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的基本控制手段。尤其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提问就更显其重要性。在此,笔者就小学数学提问之问题谈谈体会。

一、提问要紧扣课堂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依据,它是教与学双方通过一系列教学活动,要努力达到的预期效果。同时也是检查、评定教学活动效果的参照物,在整个教学活动中起着指导和制约的作用。提问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一种载体,教师的提问是引导学生解决问题,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例如,北师大版小学数学“旋转与角”这节课设定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操作活动,认识平角和周角,能说出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

2、通过教学知道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形成过程,理解各种角之间的关系。

3、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及逻辑思维能力。根据这三个目标,我设计了“旋转活动角的操作体验”环节,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A.旋转你的活动角,你能转出哪些角?哪些角是你认识的?

B.哪些角叫不上名字?

学生很容易摆出锐角、直角、钝角,也能够摆出不认识的:平角、周角。这时再问:

C.它们的顶点在哪?

D.两条边又如何?

这样从形状上认识了它们,分别是平角和周角,紧扣教学目标的几个问题,使学生很容易达到目标要求。

二、提问要紧扣教学重点

突出教材的重点内容是保证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要准确理解教材内容,把握教材重点,在教材重点处设置问题。例如:“旋转与角”这节课的教学,确定的教学重点是:正确建立平角和周角的概念,能发现五种角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根据这一教学重点,我设计了“折一折,比一比”操作环节,让学生经历操作过程,提出“请你用纸折出五种角,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可能会做如下回答:

1、我发现直角比锐角大,平角比直角大。

2、我发现,一个平角等于两个直角。

3、我发现一个周角里有四个直角。

学生在操作中逐步发现了五种角的区别和联系,同时也突出了教学重点。问题要立足于突破教学难点。教材中的难点往往是学生掌握知识、理解知识的障碍之所在。抓住难点进行提问,点要害,通关隘,帮助学生能化难为易,突破难点。这样的提问才是高质量的。例如:

“旋转与角”这一课,我设计了“摆一摆,排一排”的教学环节,提出:

“你能否按开口的大小依次摆出五种角,再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起来?”这一问题,这样学生在操作中逐渐理解了五种角的形成过程,同时也体会到五种角的大小关系。

三、提问方式要灵活多样

课堂提问的方法和手段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特长,采用符合自己特点的具有个人特色的方法和手段,有些提问技巧也是可以借鉴和遵循的。

第一,沟通式提问。沟通式提问就是抓住知识的本质与核心,围绕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提问,让学生把新知识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这种提问方式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泛性。

第二,渐进式提问。渐进式提问就是前一个问题是后一个问题的基础和前提;后一个问题是前一个问题的深入和继续,这种提问方式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逻辑性。

另外,还可以用发散式提问,引导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提高创新能力。

四、提问要讲究技巧

课堂提问的全过程,应该包括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回答问题的过程,下面从这三方面,说一说教师应注意的一些技巧。

一是问题表述要明确具体。因为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只有明确具体的提问,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问题难易度要适中,提问的问题太容易,缺乏思维坡度,太难的提问,会造成“曲高和寡”不利学生学习。

二是学生有思考的时间。教师提出问题之后,不要马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要等待足够时间,让学生读书,或让学生思考,教师要通过巡视,及时了解学生学习情况,只有个体自学,独立思考稳固了,互动交流才会有深度。

三是实现平等对话。师生在课堂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对话呢?我认为在出现不同意见时教师要与学生讨论,以有力证据来说服学生,而不以权威的身份去要求学生。

结语:提问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提问可以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有价值的课堂提问是实现师生互动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师生之间沟通和理解,培养学生独立人格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纽带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

参考文献:

[1] 张奠宙,唐瑞芬,刘鸿坤.数学教育学[M].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小学数学课堂提问的技巧 篇12

一、提问的明确性

提问是为了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提的问题只有明确具体,才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如,一位新教师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引入后提问:“这两个分数有什么特点?”有的答:“都是真分数。”还有的答:“分子都是1。”显然,这一提问不明确,学生的回答没有达到教师的提问意图。如果改成这样问:“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不能直接相加?为什么?”这样的提问既明确,又问在关键处,有助于学生理解通分的算理。

二、提问的层次性

问题的设置要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体现两个原则:一是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能拾级而上;二是面向全体,让每个学生都有表现的机会,都能享受到成功的愉悦。比如在教学“小数的初步认识”后,教师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306这个数有没有小数点?学生有的说有,有的说没有。教师及时启发:小数点如果点在“3”的后面,整数部分变成几了?小数点点在“0”后面呢?小数点点在什么地方,这个数才仍是306呢?如此步步深入的提问,学生经过一番认真思考是不难找到答案的。

三、提问的多样性

如,教学应用题:苹果60千克,比西瓜的2倍少2千克,西瓜有多少千克?优等生一下子就列出算式:(60+2)÷2,而后进生或无从入手或列出算式:60×2-2。这时教师可借助提问引导:首先直问“这里的2倍,是指谁的2倍?”再曲问“西瓜的2倍,如何列式?”从而指出60×2这一步与题目矛盾,推翻60×2-2的列式。接着马上引问“苹果刚好是西瓜的2倍吗?”再追问“少2千克怎么办?整个过程环环相扣,多种提问形式相结合,学生不会觉得枯燥乏味,后进生也会主动参与学习,积极思考问题。

四、提问的悬念性

数学课堂提问应尝试着在教材要求和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把学生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景中,使学生产生一种迫切的求知状态,然后进行提问,在其心理上造成一种悬念,达到思维最佳状态,效果最好。如,在讲完长方形面积之后,为使学生进一步理解面积与周长的区别,此时设问:“两个长方形周长一样,面积也相同吗?”“两个长方形的周长不同,周长大的面积一定大吗?”这两个问题于学生无疑处促其有疑,会给学生极大触动。问题一提出,学生立即活跃起来,纷纷主动举例说明自己的观点,并展开了争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主动给自己出了许多计算周长和面积的题目,自己又解答出来,进一步巩固了对公式的理解和记忆,更重要的是自己主动探索,通过实例明确了周长与面积的区别。

上一篇:后勤信息化理论与方法下一篇:墨家音乐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