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评价

2024-09-26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共12篇)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 篇1

课堂上, 我们曾一度被表面的“激励”蒙住了双眼, 以为只要是表扬学生、激励学生就是有效的评价。殊不知这种浅层次的评价如果频频使用, 学生也会因听腻而渐渐麻木。下面就列举一个值得思考的评价片段。

一、片段举例

一位教师在教学《10以内的加法》时是这样评价学生的:

师:你能说出一个10以内的加法算式吗?

生1:6+8=14

师: (竖起大拇指) 你真棒!6加8等于14你都会算了。

生2:7+5=12

师:你也很棒!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提出的问题是“说出一个10以内的加法算式”, 但学生的回答显然是没有听清楚教师的问题。面对学生的答非所问, 教师给予学生的反馈却是竖起大拇指, 表扬学生“你真棒!”这样的评价显然是不利于学生发展的。

二、改进教师评价语言的策略

那么, 教师应该如何巧借课堂评价语言, 发挥其独特的魅力, 让这个最直接、最有效的评价方式, 能够促使学生在感受成功喜悦的同时, 可以更积极、更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呢?具体可采取以下措施:

1. 制定灵活的评价标准

每个学生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 教学评价不能以绝对统一的尺度去衡量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发展程度。课堂上教师对学生的评价, 应有一个灵活的评价标准。

(1) 对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进行评价

布鲁纳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有合适的学习条件, 绝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效率和继续学习的动机等方面将变得十分接近。造成学生个别差异的三个变量是:学生已有经验和能力的程度, 学生主动参与的程度, 教师的教学适应于学生的程度。”可见, 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多么重要。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也应在这方面有所关注。

(2) 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评价

数学应培养人的推理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数学课堂上对学生的评价也应该在这些方面得到体现。小学生的心智发育尚不健全, 常常说出“异想天开”的想法, 因为他们不为常规思维所束缚。所以教师应站在孩子的角度上去发现他们思维的独到之处, 并及时给予肯定评价, 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例:振冠超市打九折, 福强超市“买八送一”。学校想买180只3元的水杯, 请你当“参谋”, 算一算到哪家超市购买比较合算?

在反馈时大多数同学都是分别算出去两家商店买180只水杯的总价钱, 再进行比较, 最后得出去福强超市买合算。这时出现了这样一幕:

生1:“我不用算总价钱就能比较出来。”

师:“真会思考, 来, 说说你的想法。”

生1:“买八送一相当于现在每个杯子的价钱是原价的8/9, 我算出:

振冠超市每个杯子的价钱是:3×90%=2.7 (元)

福强超市每个杯子的价钱是:3×8/9≈2.67 (元) , 这样就能比较了。

师:××同学真会动脑筋, 抓住了杯子总量相等这个条件, 使解题更加简便!

生2:老师, 我还有更简单的。只要比较九折和买八送一哪个更便宜就行了。

师:××同学能在刚才同学的启发下继续研究, 你们都具有做科学家的潜质。

可以想象, 如果当时教师不给生1发言的机会, 也就没有生2的精彩表现。可见, 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式进行合理的评价是多么重要啊!

2. 使用灵活的评价方式

(1) 按评价发生的时间分:一般问题即时评价, 疑难问题延时评价

即时评价是在特定的学习情境下, 对于学生的某一行为表现, 给予适时鼓励和价值判断。即时评价是数学课堂学习评价的重要方式。

延时评价是指在学生做出一件事情或说出一种想法后, 教师不急于对其言行进行评价, 而是让他们处于一种自然发展的状态。因为在正常情况下, 新颖独特的见解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期, 但要注意延时评价应根据学习的内容, 选择合适的时机: (1) 学生的想法离奇古怪时可运用延时评价; (2) 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出现分歧时可运用延时评价; (3) 对学生开放性、实践性的作业或答卷可运用延时评价。

(2) 按评价主体不同分

(1) 教师评价。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方面。 (2) 生生互评。学生互相评价, 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主体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 使学生成为评价主体。要评价别人, 首先就要认真倾听别人的回答, 对被评价的内容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其次还要有一个思维的过程, 如:这个回答对不对?错的话错在哪里?他的想法和我刚才的想法一样吗? (3) 学生自评。学生对自己的行为作出评价, 既是评价者, 也是被评价者。学生自评能有效反思自己的言行, 认清自己的优缺点, 使评价过程更深刻。

除此之外, 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的评价语言还应该突出学科特色。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反应真迅速, 一下子就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猜测是学习数学的前奏, 你已经迈出了精彩的一步!”“你思考问题真细致, 学习数学就需要这样的品质!”“你用了举例子的方法来说明, 直观形象, 现在能不能概括一下呢?”

参考文献

[1]严育洪.新课程评价操作与案例[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吕效端.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语言的运用[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 篇2

课堂教学评价具有促进学生发展和教师专业成长的双重功能。新课程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这一视角的转变,对现行的课堂教学、教师教学行为及其相关的管理等都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全新的启示。我们经常见到这样的一些数学课:有的教师讲得井井有条,知识分析透彻,算理演绎清晰,学生听得轻轻松松,似乎明明白白,但稍遇变式问题和实际问题却往往束手无策;有的教师设计了许多细碎的问题,师生之间一问一答,频率很高,表面上看十分流畅,但检测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形成却并不理想;有的教师注重精讲知识,留出大量的时间练习各式各样的习题,虽然学生解题能力尚可,但却抑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潜能;有的教师让少数优等生在课堂上唱主角,操作、演示、活动、汇报„„表面上看热热闹闹,实际上多数学生只能做陪客旁观,个别学困生更如雾里看花,不知其所以然。这些课在平时的听课活动和观摩教学中并不少见,其中有些课甚至还被评为好课。笔者以为,如果不对好课的标准进行重新认识,势必会影响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现就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问题,构想如下:

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总体评价的构想

1、教学指导思想是否符合现代教学论原则;通过教与学双边活动是否充分调动全体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以促进每个学生掌握知识,培养和提高各种数学能力,完善人格,获得全面的发展。

2、教学目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确定是否有利于全体学生比较系统地掌握小学数学最佳知识结构。即,那些最基本、最具有代表性的概念、法则、规律、公式和数学思想组成的知识系统,并且是按照小学生身心发展规 律,能被小学生所接受、理解、难易适度的知识系统。

3、教学过程的设计是否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形成、潜在智能的开发和提高;是否通过“获得 知识”和“应用知识”两种途径培养和形成学生良好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动 手操作和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4、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既突出“面向每一个学生,面向学生的每个方面”的落实,又兼顾“因材施教”的推进。

5、课堂教学是否较好地体现了“认知结构”、“教材结构”、“教学结构”三者和谐一致的整体关系。

6、全体学生在求知的全过程中,兴趣、情感、信念、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如何,发展趋向是否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7、进行“知识”与“能力”方面的课时教学效果的量化测试和“智能”与“情意”方面相应的课外跟踪考 查结合。

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三维教学目标”评价的构想。

(一)对“掌握知识”的评价构想。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要改变知识及其应用在课堂教学中的核心地位,并非要降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质量,而是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所涉及的内容提出了更高、更加广泛的要求。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把知识的 形成过程放在教学的首位,使学生经历真正的认知过程,获得具有生命力的有用的知识,掌握具有迁移的生动 的活泼的知识结构。那么,应该如何评价小学数学课“掌握知识”的教学,笔者认为应包括以下内容:

1、“感知、理解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为导入新知所提供的感知材料是否充实;

②感知材料的选择是否包罗新知的本质属性;

③感知阶段的诱导是否便于学生尽快进入新知的最近发现区,展开求知探索;

④新、旧知识交接点的确定,是否便于快速促成学生认知的正迁移,教师的点拨是否有助于激起学生“短 兵相接”的思维交锋,顺利完成认知的“同化”或“顺应”;

⑤教学辅助手段的使用,是否有利于学生省时优质地发现和理解新知的本质。

2、“抽象、概括新知”的评价内容。

①思维阶梯的铺设是否有助于学生在揭示新知本质的求知过程中,展开高效的观察与比较、分析与综合、判断与推理、抽象与概括。

②学生在归纳总结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经过了一个以具体形象思维为支柱,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又将已理解的抽象概念具体化的认知往返历程。

③学生对已概括的新知理解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学生对新知本质抽象概括得是否正确、全面、深入浅出,表述具体严谨;是否达到了课时教学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学生在探求、获取新知中个性意识倾向性作用的发挥如何,全员参与的竞争质量与程度怎样。

⑤教师指导学生求知获取的“投入”与学生学会求知方法,得到收获的“产出”是否成正比。

(二)对“发展能力”的评价构想。

能力的发展只能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获得,离开知识,能力就成了空中楼阁。“发展能力一定要结合知识 的传授过程去进行,知识有其能力价值,它凝聚在知识之中,不思则暗,深思则宽,不着重分析挖掘,不在知 识传授过程中充分发挥,就会落空。”发展能力必须结合知识体系有目的、有计划,有序列,有层次地由低级 向高级逐步提高。练,是形成和发展能力的主要途径。因此,就小学数学综合课“发展能力”的评价而言,应包括下列内容:

1、对课堂“半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给出的题目是否属于紧扣新知要点的基本型题目;是否便于全体学生直接运用新知,起到巩固理解,强化记忆的作用。

②教师在指导学生运用新知的过程中,是否立足于学生主动积极地解决问题,以思维能力的训练为核心,突出基本技能的形成,“扶”与“放”适度,不包办代替学生对新知的再现。

③学生运用新知解答基本型题目的技能和叙述算理,或法则或解题思路的语言表达能力是否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④教师在本阶段的课堂小结是否切中由学生板演和课堂巡视所反馈问题的要害:“结语”是否有助于学生对新知要点的再现和发展。

2、对课堂“独立性练习”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本阶段习题设计是否由三类不同要求的题构成;这些题目的编排是否便于培养和提高学生独立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三类题目的要求如下:低档题:比基本型题目稍有变化,其目的是让学生独立运用新知解题形成技能,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和记忆。中档题:以新知为主体的综合型题目,题目的编排既突出适度的综合性,又带有一定的思考性色彩,用以培养和训练学生解题的综合能力和灵活性。高档题:思考性较强,略有难度的题目。这类题目不超越学生的知识范围和思维能力的限制,用以解决“ 吃不饱”学生的心理需求和“吃得饱”学生竞争意识的激励,推进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

②在本阶段中,教师是否给予学生充足的独立练习时间(区间为10至15分钟);是否较好地完成本阶段课时教学任务,达到规定的教学目标。

3、对“独立练习交流与课堂总结”层次的评价内容。

①教师在组织学生进行独立练习交流中,是否为学生创设了宽松、和谐、自信、民主的课堂氛围。

②教师对学生的解题交流与评定是否立足于培养学生思维的求异性、广阔性、创造性;是否致力于培养学生勇于探索、不断进取、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学习品质。

③师生合作的课堂总结是否提纲挈领,简明扼要,便于学生回顾求知过程,掌握新知要点,获得求知启迪。

(三)对“陶冶情操”的评价构想。

人的智力商数是先天已有的,而情意商数却是后天的培养和努力的结果。科学界已提出:一个人的“智商 ”只占其成功要素的20%,真正决定人类智慧的不是“智商”,而是“情商”。因此,一个具有主体性的人,其核心素质是高尚的人格。通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去陶冶学生应具备的道德情操、科学品质,已是当务之急。为此,学生在求知过程中情意因素投入的质量与程度,应当作为评价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否把“陶冶情操”与“掌握知识”、“发展能力”同步进行,有机结合;是否做到 为此不遗余力,持之以恒。

总括起来说,学生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三个方面。学生从事学习的正确认识是情感活动和意志活动的基础;良好的情感又能推进学生的认识和行动;而坚强的意志则能 使学生锲而不舍地提高认识和陶冶情操,去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评价学生的“认识过程”,旨在界定学生揭 示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关系和规律的水平,为教师提供课堂教学改革的信息,有助于在教学中更好地发挥 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促进学生掌握知识,获得智力技能和开拓学生的创造能力。评价学生的“情 感过程”,在于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更加重视学生良好的情感和情操的培养。评价学生的“意志过程”,使教 师明确良好的意志品质是学生成才的必备素质,在教学中加强砥砺学生意志的教学力度,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学习目的,在求知中胜不骄,败不馁,知难勇进,百折不挠,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注重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 篇3

关键词:口头评价;调控

一直认为课堂教学只要让学生把知识学到了就行,其他的不必考虑。从2000年的《新课改通识培训》到(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总觉得理论还不如实践经验来的实在,不如实践经验有说话权。去年在学校上的几节教学研讨课上,数学辅导员给予的评价竟然是:课堂评价语言贫乏,导致课堂的组织有失控的场面。我开始翻阅《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并认真学习“国培”里专家的讲座,认识到课堂口头评价的重要性。本文结合课堂教学实践,谈谈对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的认识。

一、课堂口头评价是师生情感交流的纽带

在数学课堂中如果师生之间能产生情感共鸣,则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如果课堂上面对学生面无表情,嘴上说着“你真棒”,手里却忙着其它的教学活动,敷衍了事,这种形式性评价不仅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也未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通过一次次实践,现在一句委婉的“你讲得很有道理,慢慢来,让大家都能听清楚你的发言”会让缺乏自信的学生增强信心;一句“别急,再想想,你一定能行”会让思维受阻的学生有进一步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一句“你的方法真好,真是个爱动脑筋的好孩子”会激活学生的思维,点亮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当学生的认知出现错误时,我们做教师的应该给他们留有充足的思考空间和讨论时间,让他们自己去判断、去发现、去领悟。当学生的思维遇到障碍时,教师应借助学生的错误,认真分析错误产生的原因,及时地、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认识错误、改正错误。现在我使用的办法是从学生的实际学习中选取错例,引导学生找出错误,并通过讨论找出解决办法,纠正和控制已发生的错误,有效地防错纠错,化错为利。

二、课堂口头评价是课堂教学的催化剂和点金石,及时进行激励性评价

平时在课堂上,习惯听到齐刷刷的“嗨、嗨、嗨,你真棒”的声音,甚至有时在学生喊声、掌声不整齐的情况下,还要重来一次。后来发现这种廉价的表扬不仅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相反,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表扬声中逐渐产生疲劳感,好像一切都是居于一种形式,而效果却恰恰相反。在学校的一次低年级数学公开课上,一位同事想低年级的学生都喜欢糖之类的东西,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课的开始声明用糖果和玩具之类的物品奖励认真听讲、动脑思考、积极回答问题的学生。开头一段还可以,学生获得了老师的奖品后喜出望外,然而,课还没上到一半,学生的注意力给转移到奖品上,此时的课堂纪律变得有些乱,教师掌控不了课堂,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后来我想:如果用真诚的评价语言奖励学生会不会是最好的办法呢?教师一个鼓励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一次亲切的握手,一个竖起的大拇指等等,会不会让学生久久难以忘怀?在一次课堂教学中,我发现班里胆子最小的刘子琳同学试图举手发言,手刚举起却又放下。我毫不犹豫地点了她的名字,当她准确地说出答案后,我鼓励他:“你很棒!回答得非常准确,希望大家能经常听到你这样精彩的发言。”我的鼓励满足了她渴望被人赏识的愿望,现在她的胆子越来越大,发言的次数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精彩。我班还有一位学生上课非常爱发言,但总是词不达意。有一次,她发言后我微笑着说对她说:“你能大胆发言,老师很高兴!如果你能先仔细思考,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再把自己的想法在心里默默地整理一下,相信你的发言会更加精彩,试试看。”然后再让她把刚才的回答说一次。正是这种及时的激励,帮助这位学生找出自己的不足,又很好地保护了她学习的积极性和自尊心。

三、课堂口头评价要及时恰当

教师要让学生更多地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进步,体验成功与乐趣,则要学会发挥口头评价的作用。如果经常这样评价学生:“你很有创见,这非常可贵,请再响亮地说一遍”“你回答问题很认真,声音是很响亮,老师都被你感染了”“你回答得真完整!”“你很有天赋!”“你不愧是我们班的数学小博士!”……这些评价让学生及时体验学习的快乐和成功的自豪,学习的兴趣提上了一个新台阶。课堂口头评价语言要求准确、规范和个性化,即要恰如其分。以前听一位老师在教学《找规律》一课时,让学生独立找规律,第一位学生找出已学过的简单的排列规律,教师表扬说“你观察得很仔细,能发现这个排列规律,真好。”,当其他的学生跟着用同样的答案回答,老师还是一个劲地表扬“你真棒!”结果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学生始终没有发现新的排列规律。倘若老师能对第一位学生说:“你的观察能力很好,如果你再仔细观察,你还会发现新的排列规律。”对学生的观察有一个导向性,也许就会出现这样的一幕。有时老师不能把赞美之词当作廉价施舍,随口而出,那样的话,课堂效果将适得其反。

四、课堂口头评价要把握好时机

课堂口头评价实施成功的一大关键是把握评价时机。作为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因为只有把握了学生瞬息万变的思维主线,捕捉到学生回答问题中隐含的知识契合点,教师才能利用及时到位的口头评价进行巧妙的引导,开拓学生的思维,做到知识的内化。其次要独具慧眼。孩子无邪的眼神中往往蕴含着大量的心理信息,教师要关注孩子的情感和心理变化,用心留意并及时进行引导和鼓励,用富有情感的口头评价适时拨开学生思维的迷雾,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帮助其唤起探索知识的信心和勇气。例如,在一次数学活动课上,我出了道题目:“把一条绳子平均分成9段,至少要剪几次?”有说6次,有的说5次。却有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只要一次就行。”全班学生为之惊讶。我没发表意见,而是因势利导,叫大家亲自动手试一试。让学生们从反复的动手操作中互教互学,发现确实只需要剪一次就能把绳子平均分成9段。

五、课堂口头评价要努力地做到真正面向全体学生

在教学中不要犯这样的错误:课堂中往往“偏心眼”,以优等生为中心。一节课中,好孩子要被提问2-3次,学习困难的孩子只有靠边站的份。优等生回答时,老师两眼冒光,充满着殷切的期待。如回答精彩,老师满脸笑容,“真不愧是我们的数学小博士”“真是老师的骄傲!”“说得太好了”……一大串光环带上了。而后进生回答时,则表现为焦躁不安:“这么简单的题吭半天,真没用”;“早知道你答不上来,呆头呆脑的,坐下”“真笨,也不知你来干啥”有时甚至忍不住打断学生的回答以“遮丑”;好不容易回答正确,老师却说:“终于开窍了”或“记住,笨鸟先飞”等。学生满心想换老师的表扬,不想依旧无地自容,时间久了,举手发言的欲望就没了。有时课堂看似活跃,其实只是优等生和老师在表演,其他人则被晾在一边。教学中不仅要调整了课堂教学方式,也要充分认识到教学课堂行为。新课程强调:对人的关注,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倡“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多一批好学生”。

对于语文的学习而言,小学数学相对比较枯燥,抽象。如果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运用好课堂口头评价,不仅能组织调控好整个课堂,而且对学生学习数学的习惯,态度,情感都有激励作用,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热衷于课堂,而且能从您课堂中轻松掌握知识。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实施要略 篇4

一、鼓励为主,因人而异

每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他们的认识水平、生活经验,以及对生活、事物的认识千差万别,所以他们在同一课堂中的学习必然会表现出其个性的一面,对教师提出的同一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教师需要针对不同的学生,讲究激励、表扬的语言和方式,对不同的学生作出不同的评价。

在教学中,教师除了用语言对学生进行评价之外,还可以给学生投以微笑、点头,这样也能使被评价者获得心理满足。教师只有给学生以充分的个性鼓励,才能使其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发其学习的乐趣。学生虽然年龄小,但他们幼小的心灵却和大人一样,也期盼一种真挚诚恳的交流和表达,希望自己被对方认可。教师不能挖苦、讽刺学生,特别是对学困生。诸如“你真笨,你真傻。”“连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还不如到幼儿班去!”“我讲了几遍,你还是不懂,怎么搞的?”“没出息,越来越差了。”“你没救了,全班算你最差。”诸如此类的话会大大刺伤他们的自尊心,容易使他们产生厌学情绪,对教师反感,从而导致学习成绩下降。教师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本着以表扬为主的宗旨对他们进行评价。教师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找到自尊,找回自信,使他们在充满爱意的激励中体验成功,从而得到满足、快乐,提升学习的动力。“爱和信任是一种伟大而神奇的力量”。只有真挚诚恳的交流,师生之间才会有亲和力,学生才能体验学习的无穷乐趣。

二、把握尺度,客观评价

教师在课堂上的批评和赞赏都应该有个“度”,超值的嘉奖会让学生产生一种惰性。只要学生发言就说“棒极了”“真聪明”,这样的赞赏会失去应有的价值和意义。而过度的指责、批评则会大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使学生一蹶不振。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评价时,必须建立在“客观评价”的基础上,这就要求教师把握好评价语的“尺度”,让学生知道老师在评价他什么。

教学中,个别学生有好的答案,而其他同学一时还不明白时,教师可以这样评价:“你的回答很精彩,请你大声重复一下你的想法。”教师只有客观地进行评价,才能使学生明白自己好在哪里,其他同学也会从中受到启发。如在教《减法巧算》时,教师出示算式:234-36-64。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算式,你从中有什么特别的发现?”学生回答:“我觉得36和64两个减数相加正好等于100,再从234里去减,这样比从左往右的方法计算更方便。”师:“你有这样的感觉真好,当我们在拿到一个式子或问题时,应该对数或数学方面的内容产生感觉,有了感觉,我们再去分析、思考,就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的就是这种实事求是的评价,远离那些华而不实的评价。

三、具有针对性,讲究实效性

教师在上课时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的需要,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教学问题。在对课堂上出现的学生各种回答和表现也要及时地给予有针对性的评价,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会对教学起促进作用。

例如,在上《平均数》时,教师由情景引入平均数后揭示课题。师:“看到这个课题,你想知道哪些相关的问题?”生:“我想知道平均数有什么用?”“我们生活中平均数用得多吗?”“什么叫做平均数?”等等,学生可以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一一罗列在黑板上,然后,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针对性的评价。

在真实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有针对性的评价,能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进一步巩固,使教学实效有更大的突破。

四、师生互动,评价主体多元化

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并不是唯一的评价实施者。我们经常在课堂中听到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这种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体现了学生参与、实践和体验学习的一个过程。事实上学生思考、判断对方对错的互评过程,也就是一个知识循环反复的过程。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年龄小,学生往往在评议时容易只看到优秀学生的“闪光点”,而忽视了其他学生的“闪光点”,教师需要在教学时既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又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矫正功能。

学生在互评中,不但能学会认真倾听同学的发言,而且能学会从知识、语言表达、情感、态度等方面互相评价、互相欣赏、互相帮助,始终保持课堂学习气氛热烈,从而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此外,学生自我评价也是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课结束时,我们可以经常听到“你觉得这节课自己的表现如何?”等话题。通过自我评价,学生可以看到自己前进的足迹,进而享受成功的喜悦,鼓起学习的信心,以更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学习;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不足,正视自我,从而明确努力的方向,形成对自己的鞭策。

当然,在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中,不仅要有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评,还应该包括学生对教师的评价。学生不仅是被评价者,而且应该是评价者,教师应转换角色,以学生的朋友的身份,接受学生的评价,参与学生的评价并指导学生的评价。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评价 篇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式的评价

高萍 北京市朝阳区教研中心

小学课改已经走过了 10 个年头,大家对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关于课堂教学的改革理念已经是耳熟能详了,比如“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的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我们发现,数学课程内容是现实的,并且“过程”成为了课程内容的一部分,因此课程内容本身就要求、也呼唤着有意义的、丰富的学习方式与之相匹配,而这种“过程”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教师建立新的教学方式。在这种认识的引领下,老师们在课堂教学的实践中开发出了很多适合学生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教学方式,比如:探究式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式教学、有意义的讲授式教学等等。在一节课中,针对内容的不同和学生学习水平的不同,可能会涉及多种教学方式,我们要考虑哪个环节更适合用什么样的教学方式。

伴随着课改中大家对课堂教学方式的深入研究,我们会发现,在小学数学多样的教学方式中,尽管理论基础不一,结构特点略有不同,但都体现了一种共同的发展趋势:在教学的过程中增强学生的体验,展开方法、策略的探究,生成丰富且生动的学习资源,在自主探索、互动研讨、合作交流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取向得到真实的释放。而这样的一种课堂教学的发展趋势概括起来就是开放式数学课堂教学。

一、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的相关理论

美籍匈牙利裔数学家乔治·波利亚曾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内在规律与联系。”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过程是动态的,是适时变化的,学生的课堂表现、课堂要求是调整课堂活动过程的基本依据。在开放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主动学习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学生通过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方式,亲自尝试、自主发现、总结和验证,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价值观的完美结合。

现代教育论认为: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力,发展人的个性。开放式教学是根据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而进行的教学,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引导思维、启迪智慧、培养悟性和培育创新精神上下功夫,使课堂充满生趣,充满孜孜不倦的探索。因此,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落实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发展,从而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问题 1 :什么是小学数学开放式的课堂教学呢?它有着怎样的特征呢?

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是指:以充分促进学生数学素质全面发展为宗旨,以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以及教学氛围为条件,以“问题解决”为主要学习形态,以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学习的基本方式,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实现师生多边思维碰撞、突显学法指导的一种课堂教学方式。

从系统的观点看整个教学过程,它含有教学目标的整合性、教学过程的开放性、教学过程的动态性等三个主要特征。

(1)教学目标的整合性

在开放式课堂教学中,知识技能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三者应是和谐的整合,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促进学生能力发展、情感的体验,在能力发展过程中落实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引导情感的升华。如果说以往一直比较关注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那么开放式课堂教学更加注重在过程与方法中挖掘与达成能力目标。在目标整合的开放式课堂教学中,课堂就是社会的缩影,课堂就是生活的缩影,学生不仅可以学好数学,更可以数学地思维,更具有数学的思想意识。

(2)教学过程的开放性

系统论认为教学过程可以看作一个系统,它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设备、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要素组成。其中教师、学生、教学设备称为系统的硬件;教学内容、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称为系统的软件。开放式课堂教学从系统论观点看是整个教学过程的开放: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开放;教学过程中内容的开放;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的开放;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段、设备的开放等等。而从教学统一的角度看教学过程的开放除了前面的一系列开放还含有教学活动的开放、思维的开放、学习进程的开放、学习方法的开放。其中:

① 教学内容是开放的,不为课本所束缚。教学内容的来源除了教科书之外,也可以从课外读物、生活内容、实践内容、时代内容等中选取。从丰富的素材中挖掘知识的产生背景,引导学生探索以展示知识的形成过程,创设开放性的问题,创设开放式的教学环境,密切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以此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② 教学方法是开放的,教无定法。教师可以根据内容和学生选择、调整适合学生思维的教学方法。明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此,一节课可以使用多种不同的教学方法。

③ 师生关系是开放的,民主和谐。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教师可以是长者、是朋友、是咨询者、是组织者,是导学者,教师注重角色的转换,以形成自由、开放、愉快的教学气氛。力求将枯燥死板的灌输变为积极活泼的导行,使学生的心灵受到感染和震撼。

④ 学习方法与进程是开放的,允许存在差异。

首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路径差”。解一道题不一定按照统一的方法,对一命题的表述可以是多种。即在教学中不追求任何一种强制的统一、过分的规范。其次,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懂得使用艺术“布白”,给各种不同意见以充分的表达机会,包括让其他学生对所说的不同看法能有一个理解和评价的机会,允许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一定的“时间差”。

⑤ 思维是开放的,不追求大统一。在对问题的认识上,提倡多向的思维,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地猜想,鼓励学生敢问、能问、善问,向权威挑战、向书本挑战、向传统挑战,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从而开放思维,激发灵感,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⑥ 教学活动是开放的,体现自主性。引导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交流协作活动,使课堂动起来、活起来,学生参与探究方案的设计,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使直线式交流向立体式交流发展。

从上面的阐述中我们能看出:

开放教学内容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根本; 开放教学方法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手段; 开放师生关系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保障; 开放学习方法与进程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表现; 开放思维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实质; 开放活动是数学开放式教学的实施途径。(3)教学过程的动态性。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教学过程是动态发展、适时变化的,学生课堂表现、课堂需求应成为调整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应该说,开放式数学教学在课堂上没有固定不变的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尽管备了教材、备了学生,教学设想与实际操作之间仍会存在着不尽吻合之处。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能随时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作出相应的教学调整。

问题 2 :应遵循怎样的原则进行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设计呢?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由于有其自身的特点,所以教学中除了必须遵守一般的教学原则外,特别要注重遵守开放性原则、过程性原则、适度性原则和探索性原则。

(1)开放性原则

这是开放式教学最直接、最本质的原则。在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中,要改变传统的封闭、非弹性、单一的僵化的状态,努力形成一种开放、弹性、多元的动态状态,体现出它的“开放性”。使得教学目标是弹性的,教学过程是动态的,教学内容是开放的,教学方法是多元组合的,教学结果是多样的,学生发展是多种取向、多种可能和多种机会的,教学评价是多维的。(2)过程性原则

过程性原则就是在教学过程中师生共同参与,充分暴露数学思维过程的一个原则。在我们的教材中,一些结论都是前人辛勤劳动的结晶。但是我们的学生第一次遇到这些结论的时候也是像前人第一次发现时一样进行推理的。这些己经发现了的数学结论是静态的,而数学结论的发现过程就是动态的。只有将这些动态的景象展现在学生面前,才能促进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新发现。

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伴随知识的发生、形成、发展全过程进行探究活动,教师着力引导学生多思考、多探索,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亲身参与问题的真实活动之中。在引导学生参与的活动中,学生通过动口、动手、动脑亲自体验过程。实践证明,这种参与式对学生认知的发展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适度性原则

由于课堂教学受课时的制约,在教学中应把握好开放的程度,开放型问题和封闭型问题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并存而不是互相排斥。按照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观点:封闭型问题主要引起同化,而开放型问题则引起顺应。“在认知变化过程中,同化说明成长,是一种量的变化;而顺应说明发展,是一种质的变化。这两种心理过程结合在一起进行了多次循环,乃是智慧的适应和解决问题能量发展的原因。”

(4)探索性原则

在开放的条件下,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出适合全体学生知识水平和认知结构特点的探索性问题,善于为学生创设解决问题的情境,引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而探索,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鼓励学生发表经过思考的带有个人认识和个人情感的见解、体会和看法。重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渡:刚才我们在第一个大问题中明确了开放式课堂教学的含义、特征和设计的原则,那我们在备课中应怎样做,就能备出一个开放式的教案呢?

二、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备课中的策略

策略一 明确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呈现开放的角度

根据课堂教学的一般过程和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流程,我觉得备课中可以从如下 6 个角度来呈现开放。

(1)程序的开放。

教学程序主要是指教学各个层次和环节的连接。程序的开放则是指建立师生多方位的信息交流系统,使交流 —— 反馈 —— 矫正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教学过程呈现多层次、多反馈、小步子、高效率,呈现螺旋上升,边学边练,边练边上升,从而实现教学过程的活动化、探索化、个别化和民主化。

(2)教学内容的开放。

正如前面特征中所述,教学中开放教学内容是小学 数学开放式教学的根本。问题 3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在哪些内容上进行开放呢? 大致可以概括为如下 5 个方面

① 当前数学研究进展或成果方面的内容。② 学科发展史方面的内容。

③ 对教材处理方面的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调整、删减或重组教材内容;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挖掘等。

④ 思想品德教育方面的内容。数学是研究现实世界的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学科,它含有丰富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科学的精神与方法,教师可以在数学课堂中渗透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培养学生的良好思想品德,培养勇于探索、严以治学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

⑤ 学法指导方面的内容。

(3)活动情境及问题的开放。活动情境及问题是指教师按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以教材内容为载体,有目的、有意识地添加能给认识带来一定情绪色彩的情境,再按一定的表现形式编结而成的问题。这种情境在学生头脑里留下的不仅有表象、概念,而且有思想、情感和内心的感受。它能使学生在这样的情境中,经过自己独立自主的思维活动,经历发现数学知识的全过程而获取知识,掌握相应的数学思想方法,从而学会学习。

(4)组织形式的开放。(5)训练的开放。(6)总结反思的开放。

首先反思的内容要呈现开放,包括梳理知识、技能方面的;提炼学习方法、数学思想方面的;体验到学习习惯方面的;体验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从本节课的学习联想到的问题及新问题等五方面的内容。

其次是反思对象的开放:对自己:“我学到了 ……”;对同学:“ 我向××同学学到了 ……”;对教师:“今天老师的……”“ 我认为老师 ……” 等等。

通过总结反思的开放,使学生的一些无意识的学习行为转变成有意识的学习行为,提高学习的能力;在回顾中使学习的隐线变为主线;在反思中使问题延伸、拓展。

策略二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设计的宗旨 教师在进行开放式教学设计中可把以下三点作为教学设计的宗旨,以期达到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设计出开放式的教学方案。

(1)从学生的需求点和发展点出发。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设计时,要体现教学内容的开放,要沿着这样一条脉络进行:上位知识——本体知识——下位知识。

备课的时候,你首先要抓住的是本体知识,也就是这节课到底有哪几个知识点,要完成哪几个任务,以前我们分析到这就可以了,而现在要注重他的智慧,要注重他的活动过程,那我们就继续从本体知识要向其上位知识延伸,所谓上位知识,是指学生学习的需求,在这里我们借用了心理学的名词,学生需求点包含两个涵义,一个就是他为什么要学这个知识;例:统计中的平均数。另一个就是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例:等可能性。下位知识也包含这样两个涵义:一个是学完这个知识能解决怎样的问题;另一个是同数学文化方面拓展。沿着这样的脉络进行教学设计,就能很好地使教学内容呈现开放。

(2)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并掌握知识。教师在设计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让学生经历自主“做数学”的过程。“做数学”的过程充满了观察、实验、猜想、验证、推理与交流等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的特点:

第一是符号化的语言与生活实际的相互融合与转化; 第二是要体现知识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

第三是要适当延长知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的过程。例:长方形的周长

(3)使学生的认识在实践中升华、提高。主要是解决好参与的三个问题: 第一:愿不愿意参与的问题; 第二:能不能参与的问题;

第三:会不会参与的问题。例:质数、合数

策略三 创设活动情境的角度与策略

设计一个“好的活动情境及问题”是教学设计的关键。它是支撑和激励学生学习的源泉,是促使学生“自主”学习的切入点,是实现教学过程中数学交流的起因,是学生实现创新的条件。“好的活动情境及问题”应具有张奠宙教授在《数学素质教育设计(草案)》中所提出的五个标准:

第一:对学生来说不是常规的,不能靠简单的模仿来解决;

第二:可以是一种情境,其中隐含的数学问题要靠学生自己去提出、求解并作出解释; 第三:具有趣味和魅力,能引起学生的思考和向学生提出智力挑战;

第四:不一定有终极的答案,各种不同水平的学生都可以由浅入深地作出回答; 第五:解决它往往需伴以个人或小组的教学活动。问题 4 :怎么创设活动情境,提出好的探究问题呢?

按照这样的标准,我们确定了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中创设活动情境的两个角度和 3 个策略。

(1)创设活动情境的角度。

① 创设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活动情境,带领学生感受、体验、探索。② 创设具有一定思维价值的开放性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共同研讨、相互启发。(2)创设活动情境的策略。

① 善于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成值得研究的开放性的活动情境。举例,分数的初步认识 ② 善于在生活中找到抽象的数学问题的原型,转化成值得研究的开放性的活动情境。举例百分数的意义

③ 善于利用学生的学习成果、经验,转化成值得研究的开放性的活动情境。举例:梯形的面积

反例:四年级讲巧算 276 - 98 二年级学习表内除法 56 ÷ 7

刚才我们谈到的这三个创设活动情境的三个策略,不是说就只有这三个策略,而是想抛砖引玉,老师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工作,围绕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对号入座,如果发现您的情境创设不属于这三种策略,那说明新的设计策略就应该出台了,要及时总结出这个策略,您的论文就该发表了。

策略四 方案设计中的五步思考程序

(1)分析教材把握知识点。(2)将知识点有机地分解到各层。(3)创设每层的教学情境。(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

(5)把握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教师的监控。

按照这样的 5 步,教师就有可能比较容易地备出一个开放式的教案,关于这样的案例,我们会在下次的互动研讨中进行具体的剖析。明确了开放式课堂教学备课中的 4 个策略,我们自己怎么判断我备出的课是否符合开放式课堂教学的要求呢?

三、小学数学开放式课堂教学备课的评价标准 可以从如下四个指标中做出简单的判断:

(1)教学目标明确、具体,符合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程度,可操作性强。(2)能准确把握知识的本质要素和重、难点,并有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有效策略。大家会发现这两条指标无论是开放式的课堂或者是封闭式的课堂,这两点都是必须的,这是共性的。

(3)学习内容的选择和处理科学,学习活动所需要的相关材料充足。

(4)能选择恰当的学习方式,并巧妙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产生学习的需要,引发数学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的别样评价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用心引领;多样评价;提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1-375-01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评价再度成为教育关注的热点。以往的课堂教学评价表现出“以教为主,学为教服务”的倾向,课堂教学评价的关注点都是以“教师”为主。新课程提出建立“以学定教,教为了促进学”的响亮口号,课堂教学评价也发生了根本的转变,从关注教师的“教”到关注学生的“学”。因此,有效的课堂教学评价能使学生学有动力、学有方向、学有方法,使教师教有主导、教有指向、教有成效。

一、变单一评价性为多样性

如果一堂数学课,老是以鼓掌拍手高呼口号或用口头禅进行评价。只会让学生感到厌倦,重复评价越多,学生的单调乏味感就越强。久而久之,学生反应冷淡。

我们可以在口头语言的评价上灵活多变,还可以将口头语言和体态语的评价相结合,也可以尝试实物评价,更可以创新评价的方式,可以根据教材或学生的特点把课堂教学评价有机地结合起来。如有位教师在教学“9加几”时,当学生想出多种算法并进行优化时,教师灵机一动,夸她像一只可爱的小白兔,并在黑板上画苹果的简笔画奖励她,使她兴奋不已,更使其他同学羡慕不已。

二、变单向性评价为多向性

新课程在课堂评价方法上要求打破教师一统天下、主宰课堂、垄断评价的现状,提倡开展学生自评、生生互评、师生互评相结合的多向性评价。

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我评价,是培养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和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是促进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境界而采用的重要手段。如教学“角的初步认识”,在进行总结时,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学生能说出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的特点,还能比较角的大小,找到生活中的角和会做角,并能评价自己及他人在这节课的表现。学生在评价自己的过程中,自我激励、自我教育、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与学生间的互评,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营造比、学、赶、帮的学习氛围。在教学中,可以要求生生互评时要做到公平,公正。如教学“相遇问题”一课,教师抽生在黑板上解答后,让学生在台上接受同学们的提问,把讲解权和提问权适度地交给学生。学生既要赞赏同学的优点,又要客气指出不足。新课程倡导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错误时,学生也能大胆质疑。这样,通过师生间的互评,能使学生具有不惟书、不惟师、只惟实的求实精神。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往往明确了认识,但做的不够。因为开展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往往在起步阶段费时费力,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果长期训练,由扶到放,学生会逐步变得愿评、能评、善评。

三、变一元性评价为多元性

所谓多元性评价是相对于一元性评价而言,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潜能,重视个性化的心智活动过程,为发展学生的探求能力、独创精神而容纳学生不同的却合理的认识和思想。允许学生在解题的过程中,建构生成新的知识的一种灵活的评价方式。多元性课堂评价拒绝唯一标准,提倡用多把尺子衡量学生;拒绝“唯一答案”,期待思想的丰富多彩。

如教师在上看图列式时,总数有17枝铅笔,其中左边有7枝铅笔,要求右边盒子里有多少枝铅笔?学生都会列成17-7=10,但也有学生列成7+10=17,并在“10”处打上问号。这不是违背题意列出来的算式,尽管他没有采用逆向思考的方式用减法来进行列式,但这种顺向思考的列式正是小学数学中高段年级中列方程解题思想的孕伏。

四、变模糊性评价为导向性

模糊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思考成果,发言不置可否,不分正误,不论高下,不作诊断,不予导向,让学生难以从教师的评价信息中澄清是非、分出高下、明确方向、领悟方法。

如教学“认识钟表”时,教师问:“钟表好看吗?仔细观察钟表,你发现了什么?”这些问题指向不明,把学生的学习引入了误区。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急切地问:“难道你们没有看到时针和分针吗?”此时学生才恍然大悟,原来老师是让我们观察钟面。课堂教学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引导学生发展的重要手段,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导向。但我们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往往忽视了其导向功能的发挥。好的导向性评价,将起到画龙点睛、总结学法、深化认识的作用。

对于不同的情形,教师应做出灵活有效的评价。对于非此即彼,有唯一答案的这类问题,老师一定要加强评价的针对性、诊断性,以总结性评价澄清正误,明确是非;对于见仁见智的问题,更要采用导向性评价,这将直接影响学生思考的方向和思维的深度、广度乃至教学的效果。

五、预设性与生成性评价有效结合

新课程中的数学教学,预设性评价仍有其重要的意义。课堂评价的预设性是永远存在的。但是,由于教学对象是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灵动的思维。所以,课堂上常常会出现一些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妥善解决。只有教师的预设服务于学生的课堂生成,善待每个孩子在课堂上的生成资源,把课堂资源充分利用起来,体现以教学设计为范例,将知识融入生命,学生体验自我成功,那么,我们说学生才真正是学习的主体、学习的主人、动态发展的人。一句话,焕发出生命活力的课堂才是理想的课堂,对教师和学生都是如此。

教学评价必须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指导,立足于学生的未来,恰当运用课堂评价语言,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唤醒学生学习数学的自信,点燃学生喜欢上数学的火种,让数学课堂充满生机。

参考文献:

[1] 莫云华.反思小学数学课堂口头评价[J].小学教学研究,2014(09).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小策略 篇7

一、通过评价营造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

民主、平等的课堂教学气氛有利于学生创造思维火花的迸发。教师要做到赏识每一个学生, 感受每一颗心灵。在教学中, 教师的眼神要遍布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要注意面向全体, 不能忽略任何一个学生。如对性格内向的学生, 可多多鼓励他们,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心;对于后进生, 可微笑着与之交流, 使他们感受到老师的真诚……如此使每一个学生在教学过程中都得到激励和赏识。在教学“85×10200”这道因数末尾有0的乘法题时, 我让学生思考用最简单的方法进行计算。大家纷纷动手动脑, 想出了几种不同的算法。我问:“同学们还有没有更简便的算法?”这时, 我观察到一位平时胆小的学生总是望着我, 一幅欲言又止的样子, 于是我走近他, 鼓励地说:“你的算法一定很特殊, 是吗?”他说:“老师, 我是这样算的。”这时, 我让他走上讲台把计算方法板演给大家看, 并自豪地讲解了他的算法。我带头鼓起了掌, 此时他脸上露出了微笑。以后的数学课, 他不再沉默, 总是抢着发言。是老师亲切的一问给了他走上讲台的勇气, 是掌声帮他找到了自信, 是和谐平等的课堂气氛给了他施展自己的空间。

二、恰当评价激发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再思考一下, 你准行”“你的解题思路很好, 再优化一下”“看到你这样认真思考, 我感到特别地高兴, 望你再接再厉, 勇攀高峰”等, 这些带有感情色彩的评语, 使学生充满了希望, 对学习逐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你智商很高, 头脑很灵活, 如果如果在认真点一点, 那就更好了”“如此聪明的你, 一定能想出更好的计算方法”等, 这样评价能使学生更有效地纠正不良倾向, 培养学生严谨学习的态度,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评价过程中应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每个学生都具有不同于他人的生活环境, 都有自己的爱好、长处和不足。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的特点, 设计有所侧重的评价目标, 如有的学生胆小, 发言不积极, 教师要把大胆发言作为主要评价目标。总之, 教师要重视差异, 尊重差异, 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在教学估计“1000米有多长”时, 我分小组安排了这样一个实践活动:在操场上走一走, 数一数走10米、100米大约有多少步?10米、100米大约用多长时间?估计走1000米大约需要多少步?走1000米需要多长时间?在上述活动中, A层学生能创造性地用推理的方法测量, 并能解释测量方法的合理性。对这些学生, 我着重评价别出心裁的创新能力, 如“闫旭同学能用推理的方法得出结论真不简单”。B层学生能通过小组合作探索出测量的方法, 并交流不同的测量方法。对这些学生, 我着重评价在小组探索交流活动中的表现, 如“第一小组能通过集体的力量得出测量方法, 老师很欣赏你们的表现”等。C层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测量。对这些学生, 我着重评价他们参与的积极性和在测量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细心, 如“瞧, 苗璐璐同学量得多认真, 肯定能测量出正确的结果”等。

四、积极开展互评与自评

1. 自己评价自己, 正确对待自我。

自我评价促进自我反醒, 学生参与评价的过程, 也是学习的过程。学生在评价中反思、醒悟, 发现自己, 认识自己, 提升自己, 能使学习更明智、更理性。在平时的教学中, 为了能较好地观察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情况, 了解学生看待自我的客观性与自信度, 我采用了“作业本会说话”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评价自己的作业, 即每天的课堂作业让学生先自己评价, 然后交上来老师评价。班上有位经常不交作业的学生, 当我采用作业自评后, 作业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话:这次作业粗心了, 不过作业写得干净、整齐, 老师, 能给个“良”吗?今天作业没有认真写, 下次一定能写好;上课没专心听讲, 做作业有些困难, 今后改正;老师能再讲一下今天的内容吗?从中可以看出, 自我评价更本质、更深刻。

2. 学生评价学生, 学会互相欣赏。

心理学告诉我们, 只有在他人的评价中, 才能不断调整自我评价。在评价中, 我不仅让学生自评, 还让学生互评。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 大部分学生经常因小数点对不齐而出错, 我采用互评这一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在计算0.83+2.7时, 找一名学生上黑板做题, 做完之后让其他学生评价黑板上的题。学生甲说:“张自君今天的数字写得比以前好看。”学生乙说:“能大胆发言, 做题很细心, 今后继续努力。”学生丙说:“灵活地运用了小数点对齐这一知识, 计算出了正确的结果。”学生丁说:“他没有用尺子画横线, 看起来不整齐, 以后改正”……我认真倾听着大家评价, 有时点头, 有时微笑。这种评价从学生个体实际出发, 更易关注学生个体的特长、兴趣和需求, 更个性化、人性化、多元化。

五、捕捉最佳评价时机, 让孩子健康成长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情感和心理的变化, 并及时引导和鼓励他们。我班有一名男生, 学习较吃力。有一天, 他的字写得特别认真, 我看见后面带微笑地说:“你的字写得很好看, 老师和你握握手, 祝贺你。”放学后, 他跑回家, 兴奋地告诉他的妈妈:“今天老师和我握手了, 还表扬我字写得好”。从此以后, 他学习变得主动多了。

走进小学数学的课堂评价 篇8

一、师生共同参与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 课堂教学中的评价构成应是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两方面, 而传统教学中往往偏重教师评价。要改变这一现象,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评价, 评价同学的知识掌握和运用以及自身的长处与不足等等。这些做法既能培养学生勇敢自信的品质, 又能锻炼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从而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进一步确立。

1. 学生的自我评价。

学生看完书或做完某道题, 自己谈谈有哪些收获, 哪些比别人强, 哪些自认为不如别人。这样, 学生把自己的想法再说一说, 印象会更深刻, 同时也给别的同学进行了提示, 别的同学也可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比老师讲要好得多。

2. 学生相互评价。

学生解答完问题后, 让他们相互评价一下, 使学生在评价的过程中学会正确对待自我, 学会欣赏别人, 取长补短, 相互促进, 共同提高。这远比老师说谁好谁差要有益得多。因为人都是有自尊心的, 学生相互评价后他们就会暗暗相比, 久而久之, 他们都提高了。

3. 教师评价。

教师的评价要在学生相互充分评价完后进行。先评价了就会行成定论。就是在学生充分评价完之后, 也要慎重, 要有利于学生对问题的探讨, 不能简单的谁是谁非。同时, 还要指导学生正确的对别人的学习活动进行评价, 这样有利于今后评价工作的顺利进行。

另外, 评价的时候要避免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见解。不要过多的顾虑本课的任务是否能完成。实际上, 课堂里真正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思维能力, 而不是某道题目做完了。只要学生通过评价, 培养了学习兴趣, 那么, 他自学的东西会比老师教的要多得多。

二、注意有效激励

有效的评价有利于刺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运用激励的评价方法, 目的就是通过外部刺激, 激活内在的推动力量。当学生回答的问题或做的某件事引来不同的观点, 或引起别人的重视的时候, 就会刺激他学习探究的兴趣。那时, 老师不让他思考, 他也会自觉地去思考、去探索的。这比老师布置成堆的作业要有效得多。有效的激励应体现以下特点:

1. 注重情感投入。

同样一个“好”字, 可以说得平淡如水, 让人感到有勉强应付之嫌, 也可以说得激情满怀, 让人感受到发自内心的赞赏。教师的评价对学生的情绪和情感影响很大, 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因此, 教师的评价应该注意情感投入, 即用简短、恰当的措辞, 热情地给予褒奖, 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成功的愉悦。如“你的回答准确而有深度, 语言精练。老师真为你说得这么好感到高兴!”“你对问题的回答显出你高超的概括能力, 真棒!”

2. 讲究语言机智。

充满机智的评价语言, 不仅能促进学生思维的敏捷和灵活, 更能使课堂妙趣横生,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学期, 笔者刚接了一个班, 在一次数学课上, 一位学生 (前任老师眼中的后进生) 举手 (也许是因为遇到一位新老师, 内心的那种表现欲望蠢蠢欲动了) 回答问题后, 笔者是这样评价的:蒋李同学表现很棒!不仅是第一个举手的, 而且回答的非常准确。不仅“讲”得很明白, 还“理”得很清楚, 不愧名字叫蒋李!在这种形象、生动的语言激励下, 每个学生都趣味盎然, 参与热情十分高涨。

需要强调的是激励性评价并不是一味追求肯定, 而是提倡否定时应讲究评价艺术。在指出学生不足时, 采用委婉、幽默的措辞加以表达, 更多地给予鼓励, 即寓“贬”于“褒”, 要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 使评价的调控功能得以有效发挥。

三、把握评价时机

课堂评价的时机把握是十分重要的。如果把握不好, 会影响评价的结果, 甚至于适得其反。因此, 评价时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 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

1. 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瞬时评价。

课堂评价有时是一种瞬时评价, 教师要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 及时地进行激励性评价, 还要引导学生在评价时善于把握时机, 进行对话交流评价, 促进师生、生生心灵沟通。

2. 给学生思维的空间, 延时评价。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对学生正在讨论的问题, 不立即给予肯定或否定的评判, 而是以鼓励的行为方式或语言、或提问、或实验, 让学生畅所欲言, 然后选择一个恰当的时机说出自己的见解和主张。这样的延缓评价把评价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去发现、去分析、去论证, 让学生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 拓展学生思维发展的空间。

综上所述, 只要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学生”的理念, 关注学生, 用爱心对学生真情的、正确的评价。用“评价”点击孩子心灵的鼠标, 充分发挥数学课堂评价功能, 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获得可持续性发展。

参考文献

[1]李亚莉.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剖析与反思[J].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9, (05) .

[2]盛比翼.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实施策略[J].中小学教学研究, 2008, (12) .

小学数学课堂如何运用评价策略 篇9

关于课堂教学评价的研究,西方发达国家起步较早。早在19世纪30年代,他们已经在这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索研究,并伴随着西方课程的改革形成了一系列现代西方的评价思想、观念、方法或“模式”。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进行了初步探索,并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但是,从适应21世纪时代发展,社会发展的需要,从为了促进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提高全体国民的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的要求来看,现行课程还存在不适应的方面,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评价内容片面,评价过程简单,评价手段单一,注重定量评价。如何较好地进行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评价,让课堂焕发出浓浓的人文气息呢?下面我就新课程理念下小学数学课堂的评价谈几点看法。

一、把握张驰有序的评价时机

教师把握课堂评价的时机是实施成功评价的关键。如果把握不好,就会影响评价的结果,甚至适得其反。评价时机适时到位,才能真正起到激励和导向作用。因此,评价的时机应选在学生真正感到教师可亲、可信赖之时,选在师生情感在教育空间弥漫之时。如何比较准确地把握评价时机?我认为以下的几点做法值得提倡。

(一)“此时无声胜有声”

在课堂评价时教师不但可以用富有激励性和启发性的语言,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数学学习方式的渗透,而且可以通过一个手势、一个眼神、一个微笑对学生的课堂表现进行及时的评价。应指出的是,在批评学生时,教师要注重保护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要给学生“留一点面子”,不要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课堂上有学生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时,教师不要大声地呵斥,而应一边讲课,一边自然地走到这位学生的身边,用手摸摸他的头,轻轻把他玩的东西放好,巧妙地提醒他注意并改正。

(二)“当机立断”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发展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既有规律可循,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教师只有通过课堂生成资源的适度开发和有效利用,才能促进预设教学目标的高效完成或新的更高目标的生成。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捕捉课堂中的生成性资源,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

(三)“静观其变”

科学研究表明,新颖、别出心裁和有创造性的见解,常常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段,这就要求教师在开拓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教学阶段,应灵活运用智力激励法中的“延迟评价”原则,把评价权还给学生,使学生畅所欲言,相互启发,集思广益,获得更多的灵感。

下面是特级教师吴正宪的《分数的初步认识》教学片段:

师: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其中一份占二分之一。这句话对吗?

学生有的说对,有的说不对,意见分歧很大。对此,吴老师没有即时评价,而是让学生按不同的意见站成两队。

师:对这个问题有不同意见,可以开个辩论会嘛。认为正确的同学为正方,认为错误的同学为反方。请正反两方各推选代表,向对方阐述自己的理由。

正方派出两位学生,吴老师给他们提供一张圆纸片。一名学生从中间对折,撕开,拿出一片向反方振振有辞:“我们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这其中一份难道不占二分之一吗?”反方同学见状沉不住气,急于反驳,吴老师也给反方两个代表一张圆纸片,反方同学把圆纸片撕成大小不等的两片,拿出一小片,向正方同学示意:“像这样把圆纸片分成两份,这一小片难道也占二分之一吗?”就这样,两队还是僵持不下。

师:认为对方正确的同学,可以站到对方的队伍中去。

正方一些学生陆续站到反方那边,最后还剩两名正方代表坚持自己的意见。

师:你们不服,说明理由啊。

生(正):这题是说把一张圆纸片分成两份,我们把圆纸片平均分成两份,难道不占二分之一吗?

生(反):你们是平均分成两份,可题目中并没有说平均分啊,难到像我们这样随便分成两份,也能说二分之一吗?

师:正方还有什么想说的吗?(正方代表无言以对)好,看来是否占二分之一关键要看是否把圆纸片“平均分”了。

吴老师对于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两种截然不同的答案,没有简单评判孰对孰错,没有轻易揭示正确答案,而是巧妙地组织了一场精彩纷呈的辩论会。教师要引导学生在树观点、摆事实、说理由、评思路的富有竞争意味的交流过程中,逐渐实现了知识的理解和意见的统一。

二、激发学习兴趣,进行童趣评价

童年世界是情绪化的世界,外在的刺激直接影响儿童的情绪,而积极的情感能够使课堂充满人文魅力。一个好的教师应该把握好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学生学习时,给予适时、适当的鼓励、表扬、赞许,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生动、充满童趣的评价方式,会使学生跃跃欲试,大受激励,会使课堂内生机勃勃,如沐浴春风。

三、关注学生差异,进行多元评价

在传统的教学评价中,课堂评价主体就是教师,这是与对评价本质的理解密切相关的。如果把评价当作一种控制、约束甚至压服被评价者的手段,那么评价主体自然只能是权威、领导或师长;如果把评价当作为被评价者提供反馈、建议、促进其发展的途径,那么多元的评价主体将更有利于提供多角度、多层面的评价信息,更有利于被评价者的进步。在新课标下评价要求教师更多地成为评价活动的组织者、协调者。学生自己、同学都将参与这一活动,使评价更全面、公正,更有说服力和指导性。

(一)学生自评

现代教育一个重要的目标是教会学生自我评价,让他们自己认识自己,自己教育自己。小学阶段,尤其是中低年级学生,自评时往往评不出所以然,达不到自评的目的,因此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找“不足点”。找“不足点”能促使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判断,在反思中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断改进。

(二)学生互评

小学生往往计较分数和等级,互评时总找别人的缺点和不足,使评价变成互相“挑错”与“指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同学,先努力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再指出不足,提出希望和改进的方法,使互评成为学生互相学习的过程。

课堂教学评价是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核心问题,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的理念,用“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帮助学生发展多方面的潜能,认识自己,拥有自信。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5.

[2]周卫勇主编.走向发展性课程评价——谈新课程的评价改革.

论小学数学课堂评价的问题 篇10

一、存在的问题

新课程改革以来, 在课堂即时评价方面有了很大的改善, 在教师的课堂中越来越多地看到了教师的激情、学生的热情、兴趣盎然的课堂。但是目前仍有许多数学教师的常用课堂评价方式还存在许多问题。

1.评价脱离教学内容, 语言单调含糊, 缺乏趣味性

评价形式过于单一、机械, 并且同一形式的评价频率过高。不少教师, 在评价学生时, 惯采用“不错!”“好!”“真好!”“真棒!”等语言, 这是由于教师语言单调乏味, 评价意识淡薄, 有时想对学生评价, 但又不知如何去评, 致使课堂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2.评价忽视对学生的情感激励, 不能做到延迟评价

有些教师在学生特别是学困生回答错误时, 总是忘了给予适当的鼓励和理解, 促使学生越来越没有学习兴趣。

3.片面地尊重学生, 将尊重等同于迁就, 不敢直接地批评学生的错误

二、对课堂评价的建议

1.语言多一些儿童化、幽默化

语言乏味的课堂教学, 只能使课堂生气索然、活力不足。教师可用幽默风趣的语言, 指出学生存在的问题, 唤起学生的注意力, 达到婉转批评, 促其改正缺点的目的。

2.习惯用赏识的眼光、鼓励的语言

教师应该了解课堂评价的目的不是选拔和甄别学生, 而是要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善于发现不同学生的各自强项, 并注意选择适当的时机和方式来捕捉学生的闪光点, 哪怕学生的发言中只有一句说得好的话, 只有一个用得好的词, 也要立即给予热情的鼓励, 对其进行恰当评价, 促进其全面发展。

3.多用一些启发性的评价语言

作为教学语言的一部分———课堂教学评价语言也应具有启发性, 诱导学生寻得思维的通道, 渐入思维的佳境, 获得数学的理性之美。

4.多一些实际的、公平合理的评价语言

浅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 篇11

关键词:小学数学 教学评价 个人发展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我们的教学方式方法以及教学观念都有了一定的发展和进步。小学数学教学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讲解式教学,也不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而是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注重学生个人能力的发展。但是,对学生主体能力的发挥以及学生个人素质能力的发展还需要我们要有良好的、恰当的教学评价。笔者认为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下面笔者从实际教学工作出发浅谈一下教学评价的运用。

一、关注课堂教学的全过程

我认为教学评价应贯穿于我们整个教学过程中。新课程教学标准要求我们的教学设计应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教学内容尽量从学生的已知内容延伸出未知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认知速度和认知能力。我们要随时观察、了解学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恰当的评价,保证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和降低学生的心理压力。学生是否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是否能够精神集中地完成学习都需要我们利用教学评价来完成。做好教学评价,教师首先要降低自己的身份,不要以高高在上的权威形象示人。教师与学生之间是一种新型的学习伙伴关系,师生间要消除距离,努力营造民主、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与鼓励下,敢于大胆质疑与尝试,乐于交流与合作。

教师要千方百计地让教学贴近生活,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能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在导入、研讨、反馈、交流等环节中,要善于发现学生思维的闪光点,给予学生恰当的鼓励与肯定。哪怕是一次肯定的微笑,一种鼓励的眼神,一个赞许的点头,一刻善意的沉默,都显示了对学生的关爱与尊重,将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增强学习的信心。

二、发挥课堂教学评价的功能

新课程的教学评价,就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自己的优势,激励他们释放自己的潜能。在评价中重视学习态度的转变,学习过程和体验情况,方法和技能掌握程度,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创造性运用知识等。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要坚持“四性”。

(一)促进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数学课堂不仅要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及健全的人格。每节课必须体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及价值观三维目标的统一。例如,一位教师在教学“利息”时,除了给学生传授利息的计算方法之外,还对学生进行了爱护人民币、积极参加储蓄、支援国家建设、依法纳税的思想教育;并运用所学知识填写存款单,计算利息,不仅使学生感受到教学的意义和实用价值,理解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的意义,而且进一步了解了社会对数学的需要。

(二)促进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数学课堂教学要充分体现教与学的交融,体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重视教法学法的相互转化,重视现代技术手段的综合运用,重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激发学习能动性,促使学生愿意亲近数学、了解数学、谈论数学。

例如,教学“利息”时,首先让学生观看关于存款的录像,接着问:“看了画面你有什么疑问?”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然后组织探究研讨解疑。这一问题的提出有较大的弹性,不同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选择信息的能力提出多种数学问题,展示了个性,获得了发展。

(三)促进教学形式的民主性

数学课堂教学要体现集体教学、小组教学、个别教学等多种形式的优化组合,体现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竞争学习和个体学习的兼容并存,教师应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合作者和参与者,实践“以学生为本,为学生而设计”的新课程理念。一位教师在执教“统计”时,平等、民主、交流、愉悦的气氛贯穿整节课。教师作为学生中的一员参与整个生日调查过程,还时间空间给学生,为学生搭建了自主探索、充分展示的平台。整个过程既有个体的观察与思考,又有彼比的合作交流,以及教师的指导组织,课堂气氛热烈,情感浓郁,思维活跃。

三、注重多元化评价方式的实施

多元化,指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和评价内容的多元化。在评价主体上,有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与互评,师生之间的互动评价;在评价内容上,有结果评价,有过程评价,有智力因素评价,有非智力因素评价,还有两者相结合的评价……

一位教师执教“可能与一定”一课时,组织学生进行拔河比赛,比赛前,先让学生猜一猜:哪个队会获胜?哪个队获胜的可能性大一些?然后进行比赛。赛后,加师对获胜队说:“祝贺你们,你们通过努力取得了胜利!”转身又摸摸负队同学的头,亲切地说:“老师同样祝贺你们,虽然你们这一次没有取胜,但老师非常欣赏你们在比赛中的拼博精神。相信有了这种精神,你们以后一定会战胜各种困难!”教师的评价使学生产生共鸣,帮助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这样,既关注了结果,更关注了过程,关注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意志力、自信心、进取心等方面的培养和发展。在课后总结收获时,教师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学生有的说:“我知道了什么事一定会发生,什么事不可能发生,什么事可能会发生。”有的说“这节课我学得很快乐”“我能积极思考问题举手发言了”“我们小组合作得很愉快”“老师像我们的大朋友”等等,体现了师生互评、生生互评的多元化评价。

这种课堂教学评价为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使“教”与“学”成为互动的整体,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做了很好的铺垫。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课堂,既需要我们研究教学内容,又需要我们研究学生实际情况,更需要我们学会怎样面对学生,怎样对学生做出恰当的教学评价。教学评价是每个教师都应掌握的教学内容,我们要对学生有更全面的了解,无论是在学习还是在生活上。这样我们就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有针对性地给予评价。评价方式和评价内容不应是千篇一律的,这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以及自己的特点摸索出更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

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要有“味” 篇12

一、丰富性———课堂评价语要有“趣味”

目前, 小学数学教学中, 大多数教师只会使用“很好”“不错”“对的”等简单的评价语, 显然, 这些“寡淡无味”的评价语, 是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 如何才能让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语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课堂气氛更加生动、和谐呢?笔者认为, 给课堂评价语加入生动的语言、形象的动作、幽默的语气, 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激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小小运动会”一课时, 一位教师先出示情境图, 引导学生观察, 说说都看到了什么?当学生说:老师, 你看小蜜蜂来参加比赛了, 它们是排成圆形的, 而蝴蝶是排成正方形的时, 老师的评价是这样的:你的眼睛真亮, 看到了这么多美丽的图形。当学生说:在图中有12只蝴蝶, 海鸥和它们一样多, 也是12只, 教师的评价则点出了观察的着眼点:你观察与众不同, 刚才其他同学都是从形状去观察的, 你却能从这些动物的数量上观察, 真不错。

在这个例子中, 教师并不是简单地以“不错、真好、很棒”等评价语来对学生的学习做出评价, 而是根据学生回答问题的特点, 点出了“真好”好在哪里, “不对”又错在哪里, 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效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动性———课堂评价语要有“情味”

目前, 一些小学数学教师不管课堂组织语言还是评价语言, 总是一个节奏, 而这种“过平无趣”的评价语, 是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通过富有启发性、鼓动性的评价语,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促使学生进行数学思考。

例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 教师先从生活中引入, 利用实物让学生感知轴对称, 接着通过具体的平面图形让学生认识了什么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以后, 要求学生判断三角形、正五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圆这五个图形中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当学生说出哪些是轴对称图形时, 教师及时做出了评价并给学生提出了要求:你说得对。那么, 你们是怎么进行判断的?学生分别说出了自己的方法。教师就说:很好。你们知道用什么方法验证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很好。那么, 三角形、正五边形、圆形都是轴对称图形, 这三个图形有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呢……

在这位教师的课堂上, 他的评价语是丰富的, 评价时不仅点出了学生的回答情况, 而且能促使学生进行有效的数学思考。

三、思考性———课堂评价语要有“嚼味”

课程改革实施以来, 越来越多的数学教师开始关注课堂评价语的趣味性和启发性。但是, 依然有很多教师为追求所谓的节奏、效率, 忽略了学生的接受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 教师要注意多给学生一点思考的时间和空间,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 互相取长补短, 让数学课堂充满思辨性, 教学就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 当教师让学生对“把一个苹果分成2份, 其中的一份是他的”这一句话做出判断时,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我觉得是对的, 因为这样每份就是半个苹果。另外一个学生听后马上站起来反驳:我觉得不对。刚才我们通过学习知道分数要平均分, 这里又没有说是平均分。这样就形成了两种不同的意见, 而这位教师没有直接对此做出评价, 而是说:“看来同学们对这个问题有不同的意见。这样吧, 现在我们进行一场辩论赛, 认为对的同学和认为不对的同学分别说出你们的理由。”于是两组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辩论, 在畅所欲言的讨论中相互启发, 最终形成了正确的认识。

上一篇:加工范围下一篇:考试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