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共9篇)
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 篇1
摘要:数学是一门学科, 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有力工具。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做题对付考试的层面, 而应该从解题过程中学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学好数学是一种能力, 享受数学是一种体验, 如果能将数学文化融入生活, 那就是一种“独上高楼”的境界。
关键词:玩中学,学中做,幽默,生活,评价
数学与生活密切相关, 在日常生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数学的抽象性, 导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差。因此要求数学老师在授课过程中, 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引发思考。如何让学生对枯燥的数学课堂感兴趣, 这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永恒探究的主题。下面我谈些粗浅体会。
一、游戏教学, 学生在“玩”中学
著名教育家刘良华有一句有关学习的隐喻:学习就是玩游戏, 学生为什么喜欢玩游戏, 原因在于反馈与矫正及时。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这一心理, 让学生在“玩”中学数学, 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课堂效率。
如, 在教学《游戏公平》这节课时, 我做了以下教学准备:活动记录卡、骰子、白球各5个, 黄球1个。 (1) 摸球游戏:告诉学生盒子里有一些球, 问孩子们想不想进行一次摸球比赛?比赛规则是这样的:全班分两组, 男生一组, 女生一组, 男、女生各选一个代表摸球, 每次从盒子中摸出一个球, 然后放回, 每人各摸10次。摸到白球的次数多女生赢, 摸到黄球的次数多男生赢。其余学生记录摸球的结果, 看看是女生赢还是男生赢。 (2) 体验不公平。结果当然是女生赢, 表扬女生真了不起, 这时问男生有话要说吗?男生肯定觉得不公平, 再追问为什么不公平? (男生:盒子里白球比黄球多, 女生赢的可能性大。) 这时倒出盒中的球:5个白球, 1个黄球, 真的和男生说得一样, 看来这个游戏还真不公平, 那怎样的游戏才是公平合理的呢?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入了本节课的学习。通过这个环节的设计, 使枯燥的数学课堂变得生机盎然, 孩子们觉得学数学就是“玩游戏”。游戏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乐趣, 激发了学习的兴趣。
二、亲身体验, “学数学”变成“做数学”
美国华盛顿国立图书馆写有一段话:我看见了, 但可能忘掉; 我看见了, 就可能记住;我做过了, 便真正理解了。可见动手操作、实践、探索有多么的重要。比如, 在教学《千克与克的认识》这节课时, 如果单纯地用讲授的方法, 教师很难讲清, 学生也很难理解。所以必须亲自去称一称、掂一掂, 才会有切身体会, 才能真正理解, 印象深刻。
三、幽默风趣的“另类”教学语言
一名数学教师, 很多时候的致命弱点就是语言生硬。数学教师如果能发挥好语言功能,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去表达抽象严谨的数学思想, 就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例如, 提问学生, 质问理由, 来句“yes or no?”“why?”让学生脑子灵机一动;回答问题正确, 送上一句“, very good!”“you are the best!”等鼓励, 让数学和英语来次“小小联姻”, 学生也会非常感兴趣。
不得不承认, 在数学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幽默, 可使教师的讲课变得风趣、诙谐、睿智, 它激活了课堂气氛, 调节了学生情绪。数学语言的生动、形象, 打破了沉闷的课堂气氛, 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 能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主动学习, 主动获取知识。
四、密切联系生活实际
数学来源于生活, 运用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 多举生活实例帮助孩子们理解数学知识, 从孩子们熟悉的生活情境入手, 让他们觉得数学就是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比如, 在教学《认识平行线》这节课时, 如何理解“同一平面内”这个难点。我是这样设计的:先让孩子们判断: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不是互相平行就是互相垂直, 这时会出现争议。然后出示部分立交桥的图片, 把它们看作两条直线, 让学生观察, 这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吗?答案是否定的。那么互相垂直吗?学生发现也不是互相垂直。再让学生观察, 充分讨论, 发现这两条直线根本不在同一平面内, 由此学生明白了, 我们在说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时要说明在同一平面内。
五、饱含激励, 及时评价
教师的评价应发自内心, 对学生的赞美必须真诚而亲切。如果学生回答正确要及时给予肯定的评价, 学生能体验成功的喜悦。如果学生回答错误, 不能直接批评或者不予理睬。老师应给予鼓励: 说错是正常的, 人非圣贤, 孰能无过?老师也会有口误和笔误。没关系, 请再说一遍。
我的教育生涯还有很长一段路, 对于数学课堂教学还要不懈地研究。希望孩子们都能喜欢数学课, 感受到数学课堂的美丽灵动。
参考文献
[1]王江.原来可以如此美丽:浅谈小学数学课堂中的评价语言[J].数学之友, 2011 (02) .
[2]张举凤.让小学数学课堂更加美丽[J].学周刊, 2011 (04) .
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 篇2
在历代诗人中,秋天并不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季节,而是万物凋谢,夕阳西下的季节。因此,人们经常把落叶比作生命结束的一个象征。但对于我来说,却不然,太阳有灿烂的美丽,古文物有残缺的美丽,而梅花,有傲骨的美丽。落叶,不也如此吗?
春天,叶子刚刚从枝干伸起懒腰,随小鸟的光临而出来锻炼,运动;夏天,在骄阳似火的烈日下,为鸟儿们夺取那一点阴凉;秋天,噢,秋天又来了,他们在冰霜的到来而欣然从高大的树上虽其他伙伴一起飘然而下。那场面,如细雨那样密集,如歌曲一样动听,如樱花那般灿烂。在飘落的那一瞬间,没有后悔,没有悲哀,也没有自卑。没有不能改变的,所有的一切,都因为在改变中而美丽。而它,也是一样的,当落叶飘到地上的时候,更多的,是被人们用脚踩在下面,更多的,是被那寒冷刺骨的冰雪厚厚的掩盖着,无论怎样,它总是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在困难的磨难下,不断地被分解在泥土里,无声无息,悄然而逝。等到有一个春天来临的时候,她早已经粉身碎骨,小鸟飞来找它,松树跑来寻它,都无处可寻。唯有那拇指大的蚯蚓,已在泥土里,闻到了他那股清香的气息。他把她的一切都奉献给了泥土,让站立在它上面的大树更加枝繁叶茂,让插在这里的秧苗茁壮成长,让在这里的花儿开得更加得光彩夺目。她的美丽,是人们的丰收;她的美丽,是别人的幸福;她的美丽,是大地的再生。
数学课堂也美丽 篇3
关键词:数学课堂;有趣味化;参与兴趣;多样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6-080-01
我们常常会发现,即使你觉得平时再“笨”的学生,只要一到玩游戏,或听好听的故事时,他也会玩得十分高兴。这说明每个人的骨子里多多少少都有快乐的因子,只不过有些人比较显性,有些人比较隐性而已。教学中教师如能精心设计教学过程,激活学生的快乐因子,对培养学生健康活泼的个性,创建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很有好处。我在一年级数学课教学中是这样做的:
一、教学资源要有趣味化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景。创设问题情境是指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而又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那么如何更好的创设问题情境呢?这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故事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然后依次贴上了小白兔、小熊猫、狮子、松鼠、小马。变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我们一起编故事,一起讲故事,让学生犹如进入了一个美丽的大家园。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课本的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我把0~9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让学生“进入”课本中的练习题。我在让学生练习时,喜欢让学生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因为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好象这道题目更贴近自己,感觉更亲切。
2、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3、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学习效果。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的学生影响最大,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由于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课堂安排层次性强,同学自己出题考自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激励措施要量适当,并且多样化
新课程倡导对学生的评价不要只看结果,应该是重过程,轻结果的。我在教学中对学生的激励措施是这样的:
1、善于发现学生优点,经常表扬。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我都不吝表扬。比如一个学生的字进步了,口算速度快了,多举手了,或解题的方法新颖,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我就常常画些小图片,制作些头饰胸饰,以表对他们学习的肯定。
3、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每个小组都有一架模拟的“梯子”,“梯子”的顶端是一面小红旗,哪个小组的成员有进步,他们小组的梯子上就会多一个脚印。哪组最先攀上梯子他们就获得胜利。学生很喜欢这种奖励措施,谁都想让自己的小组快快爬到最高处,摘得小红旗。
我们可以感受到沉闷、机械化的数学课堂就犹如一潭死水,缺乏生机。而如果课堂上能够能适当添加上“趣味”这调味剂,教学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
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 篇4
爱因斯坦认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果我们传授的知识, 能使学生产生兴趣, 那么, 他们就会主动地、兴趣盎然地去领会。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学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为此, 我在数学教学时尝试采用快乐教学法。
一、教学资源要有趣味化
1. 创设问题情境, 实施启发式教学, 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
新课程倡导启发式教学。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 就要求教师要认真钻研教材, 深入挖掘知识的内在规律和新旧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 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把数学特有的严谨、抽象、简洁、概括等属性, 通过巧妙的形式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的积极思维活动, 这样才能创设一个良好的问题情境。
例如在教学《第几》一课时, 我采用了讲故事的方法创设问题情境。我先在黑板上画了美丽的森林, 然后依次贴上了各种小动物。边贴边讲故事:美丽的森林里新来了一群可爱的小动物。他们今天都搬到新家了。现在我们一起去看看他们都住在什么地方……这节课老师创设了一个生动而有趣的问题情境, 通过更巧妙新颖的形式, 引发学生的兴趣, 诱发学生进一步的积极思维活动。
2. 改变例题和练习的呈现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教材已经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课本数学内容的呈现方式也贴近儿童的生活实际, 符合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但这些毕竟是静止的东西, 要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还有很大的欠缺。低年级儿童往往对活动的事物更感兴趣, 如能把这些静止的资源活动化, 进一步增加它的趣味性, 那一定会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双眼。
如在教学《10的认识》一课时, 我把0~9这十个数字设计成拟人化的“数字小朋友”, 让这十个“小朋友”一一在黑板上呈现。看到抽象的数字长上了手脚, 成了会哭会笑的小精灵, 学生的热情异常高涨。
二、让学生动手操作、体验, 激发学生的参与兴趣
1. 让学生“进入”课本中的练习题。
我在让学生练习时, 喜欢让学生把书本中出现的人物当作自己。因为这样一来学生会觉得好像这道题目更贴近自己, 感觉更亲切。
2. 给学生创造动手操作、亲身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在参与中体验成功。
如在教学《连加连减》一课时, 我事先制作了一些天鹅头饰, 并且请班里的九个小朋友戴着头饰表演天鹅飞来飞去的情景。下面的小朋友一看到这道活动的“例题”, 立刻被深深地吸引了, 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师很轻松地突出了重点, 突破了难点。
3. 利用学生好动及好胜的心理特点, 组织一些数学游戏、竞赛抢答等活动,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
学习竞赛以竞赛中的名次或胜负为诱因, 可以刺激学生自我提高的需要,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影响学习效果。一般的学习竞赛对于中等的学生影响最大, 因此大部分孩子会在竞赛中通过努力不断进步。若采用竞赛与自我竞赛相结合的形式就会使先进的学生更先进, 后进的学生也变先进。这样还有利于防止学生的骄傲情绪和自卑心理。
例如在教学10以内加减法、连加连减、加减混合的复习整理课时, 我采用了小组竞赛的方式, 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竞赛分为三部分:口算、我当小考官和抢答思考题。每一项均为全班参与, 并从各组选出不同人次进行评判记入该组成绩。由于同学们的集体荣誉感都很强, 以比赛的形式上复习课大大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课堂安排层次性强, 同学自己出题考自己进一步提高了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 语言的表达能力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提高。
三、激励措施要量适当, 并且多样化
1. 善于发现学生优点, 经常表扬。
不论谁在学习上有优点, 哪怕只是很细微的一点点, 我都不吝啬表扬。比如一个学生的字进步了, 口算速度快了, 多举手了, 或解题的方法新颖, 我都会及时进行表扬, 这样学生才有更大的信心迎接后面的挑战。
2. 口头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
低年级学生由于年龄尚幼, 往往对物质奖励更喜爱。我就常常画一些小图片, 制作些头饰、胸饰, 以表示对他们学习的肯定。
3. 把个人荣誉和集体挂钩, 培养学生的团体协作精神。
每个小组都有一架模拟的“梯子”, “梯子”的顶端是一面小红旗, 哪个小组的成员有进步, 他们小组的梯子上就会多一个脚印。哪组最先攀上梯子他们就获得胜利。学生很喜欢这种奖励措施, 谁都想让自己的小组快快爬到最高处, 摘得小红旗。
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 篇5
“东东,快点穿衣服,我们要出发啦。”
妈妈第三次喊我。今天我们约好要一起去奶奶家,可我一点也不想出门,外面阴沉沉的,看上去就很冷,家里多温暖啊,我抱着自己的小毛毯耍赖。
“你不是跟小哥哥说好今天一起玩的么,好孩子要遵守承诺。”爸爸说:“东东连吃药打针都不怕,难道还怕乌云和冷风?”
我一听,立马挺起胸脯,大声回答:“不怕!”说完拿起羽绒衣跑到门口,穿好衣服系好鞋带,像个小勇士一样双手叉腰,比爸爸妈妈都快。
一出楼道,外面的草坪和松树上雪白一片,地砖上是滑溜溜的冰,冷风呼呼地吹进我的脖子,我瑟瑟地缩起脖子来,又觉得这不是小勇士的形象,赶紧从自己的书包里拿出围脖围好,哼,冷风乌云我才不怕你们呢!我牵着爸爸妈妈的手,雄赳赳气昂昂地朝停车位走去。
“妈妈,太阳怎么不出来啊?那样就能把地上的冰融化了。”我和妈妈坐在后车座,看着窗外灰土土的天空和景色,我问妈妈。
妈妈想了想说:“太阳只有在有人做了好事后才会出来。”
我正在想今天要做件好事,好让太阳照射温暖的光芒时,爸爸突然说:“糟了,路太滑,车子爬不上坡了!”我赶紧往窗外看,上坡的地面上也是厚厚的滑滑的冰,车子正在原地踏步。
正在爸爸妈妈一筹莫展想办法的时候,车子突然慢慢前进了,我们向车后看去,两个陌生的叔叔正在帮我们推车子,嘴里还喊着口号,看他们脸红红的,就知道他们很卖力!
过了一段时间,车子被推上了平路,爸爸把头探出窗外连声说谢谢,我也大声对两位叔叔道谢,两位叔叔笑着摆摆手:“不用客气,搭把手而已,每个人都多一点爱心互帮互助,社会才会更美丽!”
这时候我觉得,两位叔叔的笑容,比天上的太阳还要灿烂,还要美丽,还有种暖暖的感觉!
来到奶奶家,小哥哥已经在门口等我了,我飞奔过去找他玩,我们两个在雪堆里堆雪人,在空地上用树枝画画,还拿从家带来的机器人玩具玩警察抓小偷。后来我们肚子都饿了,就一起回奶奶家吃饭。
在路上,我们看见一个小妹妹骑着小自行车在上坡,她很用力地蹬着,可能是路面太滑,她很吃力。我想起那两位叔叔,于是和小哥哥一起去帮她推车子。
小妹妹回到平路上很开心,我学着叔叔的口气说:“搭把手,我们就会更美丽!”我觉得很骄傲,只是不知道我的笑容灿不灿烂。
下午我和爸爸妈妈回家的时候,在路上又看见有搭把手帮忙推车的人,我得意地对妈妈炫耀:“妈妈我今天也搭把手啦!”妈妈也开心地笑起来,温柔地摸摸我的头。
晚上睡觉前,我悄悄问妈妈:“妈妈,今天有好多人做好事,两位叔叔,我,还有小哥哥,还有好多陌生的叔叔阿姨,你说明天太阳会不会出来呀?”
妈妈用肯定地语气说:“今天是美丽的一天,明天太阳一定会开心地出门的。”
我满足地盖好被子,啊呵——今天太累了,我要赶紧睡一觉!
早晨,柔美的光从帘缝中偷偷射进来,用小手轻抚我的脸,我被抚醒。掀开窗帘,大片的光辉充满眼睛,我兴奋地跳起来。
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 篇6
一、非预设性错误的应对方法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变化、动态生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出错是难免的。如何让这些错误成为宝贵的资源, 成为课堂教学的催化剂, 成为学生学习知识的生成点、体验点、顿悟点。笔者就此谈谈对课堂非预设性错误的应对方法。
课堂上经常会出现一些非预设性的错误, 这些错误跳出了教师备课的设定轨道, 往往让教师应接不暇。教育专家指出:“课堂上的错误是教学的巨大财富。”其实价值有时并不在于“错误”本身, 而在于教师瞬时捕捉和师生在应对过程中获得的启迪。课堂教学中的错误, 有时不一定是错误。即使是错误, 对学生来说也有可能是一次很好的锻炼机会, 对老师来说有时就是一次机遇。
二、预设“错误”生成, 把握教学契机
意外生成的错误固然可贵, 但往往可遇而不可求。要想利用“错误”成生为教学服务, 在必要的时候, 需要教师预设错误。即教师恰当设置一些“陷阱”, 诱导学生“犯错”, 使其“上当”。通过正误辩析, 让他们从错误中警醒, 吸取教训, 往往能收到“吃一堑长一智”的效果。
比如在教学低年级的口算乘法后, 笔者给学生出示了几题练习题:20×8=?40×7=?90×5=?200×8=?400×7=?900×5=?2000×8=?4000×7=9000×5=?。学生很快就报出了得数, 因数零的个数与得数零的个数一致。当他们沉醉在喜悦中时, 笔者又出示了一列算式让学生计算:50×8=?500×8=?5000×8=?。学生不假思索地说出了40、400、4000的错误答案。此时笔者让学生想一想错在哪里, 并说明理由。学生很快发现少算了一个零。这样的对比教学, 能训练学生思维的严谨性。
三、从“惧错”到“盼错”的成长
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 学生犯“错误”并不可怕, 而是应该把这种“错误”当作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教学资源加以充分利用。
“惧错”。记得以前上课, 笔者最怕学生犯错误, 似乎学生一犯错就说明教师教学水平有问题, 没把学生教会, 于是事先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步步为营, 唯恐学生出错, 课堂上也只敢挑选那些成绩优秀又不会怯场的学生回答问题。于是一堂课上得顺顺利利的, 似乎非常完美, 其实很多课堂是“金玉其外, 败絮其中”。
“盼错”。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教师的教学观念不断更新。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主角, 而是课堂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显然, 教师不能代替学生去思考, 不能代替学生去犯错!因此, 在出现错误的时候, 教师要针对学生存在的问题, 对症下药, 引导学生分析讨论, 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让学生体验到探究的快乐, 从而更加热爱学习, 同时也提高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 真正把学生放到了课堂教学的主角位置上。
如在教学《简便方法计算》中的“432-98=?”时, 很多学生是这样计算的:432-98=432-100-2。这样的错误, 在加项减项的计算中并不少见。教师在教学这个知识点时, 经常不停地灌输“加一个数时, 多加的数一定要减掉, 少加的数一定要继续加, 减一个数时少减的数一定要继续减, 多减的数要加回”。其实这样的一句话记忆起来本身就很拗口且易混淆, 很多学生没有真正理解加减乘除法的算理, 而且计算的熟练程度也不够, 往往会弄巧成拙。很显然这种计算的算理没有在学生的头脑中根深蒂固, 他们只凭借着自己对数字的理解或模糊地记着老师强调的那几句话, 只对数字做了一定的修改就觉得已经运用了简便计算。针对学生的这个错误, 教师须结合学生的生活实践帮助学生加深对简便计算算理的理解。例如, 在理解432-98的简便算法时, 赋予其生活中购物付费场景, 能使学生深刻体会到:付98元。在零钱不够的情况下, 一般都是付100 (减100) 元, 再找零 (加回2) , 也就是432-100+2。多次创设类似的生活场景进行训练, 再遇到该类型的纯算式时, 学生自然而然就会萌生联想, 恰当处理。这种算用结合的教学远胜于纯算理的 (多减要加回) 教学, 更不用说那种机械的“一拆 (100-2) 二变 (括号前面是减号, 括号里面都变号) 三计算”的教学模式了。这种付款经验适合于所有多加少加、多减少减的算理, 学生理解起来很容易, 不需要死记硬背即可准确解题。
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 篇7
一、运用生动清晰的语言“趣化”课堂
大量的教学实践表明, 语言的运用在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 生动的语言能够帮助教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要从小学生的实际出发, 采用符合小学生年龄段的语言来进行课堂教学, 这样能够拉近学生和老师之间的距离, 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并且能够更容易理解课堂的内容。教师要避免采用生硬的课堂语言来进行教学, 否则会导致学生因为心理和情绪等方面的因素而影响学习的效果。同时需要注意的是生动的语言并不是要教师刻意模仿学生们说话的语气和语调, 而是在讲解课堂内容时将内容用更加生动有趣, 更加清晰的语言表述出来, 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考, 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趣味性。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百分数的应用”这一章节为例, 在讲解该知识点的时候,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注重应用生动有趣的课堂语言。根据“百分数的应用”的教学内容, 教师可以进行有趣的引入, 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理解“百分数”的概念。比如教师可以在黑板上写出几个典型的例子, 然后说“同学们, 这个长的比较奇怪的符号有什么作用啊?”“、小明同学有10支铅笔, 班里其他同学有100支铅笔, 那么小明同学的铅笔和全班同学的铅笔相比占了多少呢?”通过这样的生动语言, 学生和教师可以拉近距离, 让学生更加深入地观察数与数之间的关系, 透过数量之间的变化发现“百分数”的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语言, 教师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更好地让学生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自主探讨和自主思考的学习能力, 让学生在老师生动的语言引导下学习知识, 提高能力。
二、通过形象的教学工具“美化”课堂
小学生的年龄层次决定了他们更加容易受到新奇事物的吸引。比如靓丽的颜色和多样化的布置会充分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充分利用这一点, 最大程度上吸引学生们的注意力。这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第一, 教师可以在某些课堂上运用各式各样的教具, 提高学生们动手操作的欲望。第二, 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展示板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第三, 教师可以打破传统的教室布置, 比如创新课桌的摆放方式, 由传统的长方形排列变为圆形排列或者其他形式。这样, 教师能够让课堂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从而保证学生的注意力持续关注着教师的教学内容。但是需要注意的是, 要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内容的作用不能过度强调形式上的美化, 否则会适得其反, 降低课堂的教学效果。
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方程”的知识点为例, 在讲解方程的时候, 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灵活地运用各种教具和课堂布置。具体来说教师在讲述这部分知识的时候, 应该让“天平” 植入解方程中。教师可以事先准备一台天平, 然后在左右两侧摆上不同重量的东西, 让学生进行观察。此时学生会发现天平倾斜了。这时候, 教师再在较高的一侧加上另外一些重量, 使两侧保持平衡。通过这样的方式, 学生就会认识到“方程的两侧应该保持相等”这个概念。然后, 教师拿出一个装有乒乓球的盒子置于天平的右侧, 盒子中有7个乒乓球, 左侧放置了2个乒乓球, 问学生还需要多少个乒乓球才能够使左右两侧平衡。这时候就可以引导学生列出x + 2= 7的方程式, 得出相应的答案。除了教具天平、乒乓球等教具之外, 教师还可以通过展示板进行展示, 需要注意色彩要鲜艳明亮, 同时要突出讲解的知识内容。
三、通过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活化”课堂
教学环境和学习成果之间有着较大的关系, 这一点毋庸质疑。 传统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通常给学生一种高高在上的感觉, 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不太注意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 使得学生的所学内容不太扎实, 通常容易形成“左耳听右耳出”的尴尬局面。 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该从新课改的相关要求出发, 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 在课堂教学中主动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 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使学生放下心理抵触感, 真正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学习, 可以有效地提高自身的学习效率。
教师应该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轻松的教学环境。以苏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认识负数”的知识点为例, 在进行内容讲解的时候, 教师可以配合教学语言的应用, 也可以在课堂上开展相应的教学活动。这部分的教学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负数”以及“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等知识。教师可以设计一个课堂游戏 “说出相反的话”。教师先说出相应的句子, 比如“小明向前走了200米”“、小明这个星期挣了500元”以及“今天的温度为零上20度” 等。对应地, 学生的答案应该为“小明向后走了200米”“、小明这个星期亏了500元”以及“今天的温度为零下20度”。在进行这样的课堂活动之后, 教师再引入“负数”的知识, 这样学生在学习该部分的时候, 就会根据“与正数相反的量”对其进行理解, 有利于提高学习效率。由此可以看出, 创造轻松活泼的教学氛围可以充分地“活化” 课堂, 保证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 发挥想象力, 加强思考。
小学数学课堂也美丽 篇8
一、合理安排反馈顺序
面对相同的生成资源, 反馈的顺序不同, 教学效果也会有差异。因此, 教师在组织反馈时, 需考虑反馈的顺序。既要关注不同学生认知水平上的差异, 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并及时掌握学习资源生成情况, 合理安排反馈先后次序。
1. 先低后高。
由于学生间存在着差异, 他们反馈的学习资源水平是有高低差异的。面对这些差异的生成性资源, 一般的, 教师应先反馈低学习水平的生成资源, 再处理高学习水平的资源。这种解决方法能使中低下水平学生在有了铺垫后易于接受高水平的学习资源, 从而促使学生尽快掌握新的知识,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 在教学《搭配中的学问》时, 让学生用“白衬衫、绿衬衫”和“红裙子、黄裤子、粉红裙子”搭配衣服时, 学生生成的搭配方法主要有: (1) 书写法; (2) 图示法; (3) 标记法; (4) 符号法。显然这四种方法水平有高、低之分, 教师反馈时先反馈图示法、书写法等比较直观, 且易于学生接受的低水平材料, 然后反馈标记法、符号法等相对高水平的材料, 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由易到难、由低到高, 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
2. 先重后轻。
不同的生成性资源对达成目标的作用是有区别的, 有的可以达成主要目标, 有的则对达成次要目标有作用。因此, 教师在安排反馈顺序时, 要有轻重缓急考虑, 一般的先考虑教学重点, 以让学生先期达到教学目标, 然后关注对教学主要目标有效达成的其他资源。
3. 先易后难。
学生课堂即时生成的学习资源存在着接受与理解的难易。有的很容易, 学生一目了然。而有的则相对较难, 特别是相对优秀学生的反馈, 对其他学生的学习可能带来影响。面对这种生成资源, 教师一般的应先反馈较容易的, 在解决了容易的材料后, 再反馈较难的, 从而让多数学生能掌握相关内容。
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先教学对称图形特征, 后出示一组图形, 让学生判断哪些图形是对称图形?
教师在学生思考回答后, 教师从先易后难入手, 先反馈能直接判断的, 再反馈不能直接观察判断的而需通过操作才能确定的, 这样的反馈能促进学生对对称概念的理解。
二、正确选择反馈内容
在课堂反馈中, 采取科学的策略, 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因而, 在生成内容的反馈上, 我们可以采取如下策略, 以取得满意的效果。
1. 突出重点。
要突出重点,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 这一基本要求显得更为重要。特别是在选择反馈生成性学习资源时, 教师就不能过于迁就学生, 拈轻怕重, 或拣了芝麻, 丢了西瓜, 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突出教学重点, 要求教师在选择生成性材料时善于分清主次, 以敏感的思路着手组织能突破重点的反馈材料, 进行既有确定性的, 又有弹性的反馈, 不平均使用力量。
2. 突破难点。
反馈资源的选择要有利于突破教学难点, 这是我们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强调比较多的, 并且特别关注的问题。因而教师在选择生成性资源时要善于及时发现学生的错误资源或能突破难点的有效资源, 并适时呈现这些错误和资源, 组织学生讨论、分析, 使之成为突破难点的鲜活的材料。
3. 凸现亮点。
课堂教学是一个教与学相互作用的动态和不断发展推进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活动既有规律可循, 又有灵活的生成性和不可预测性。在教学中, 学生生成的资源有时可能既能突出重点、又可能突破难点, 对学生学习目标的达成具有简洁鲜明的特点, 是生成性资源中的亮点。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抓住这一亮点资源, 运用适当的评价进行引导、挖掘、升华, 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
如, 在教学《平移与旋转》时, 出示图 (图略)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这棵小树平移了几格?并说明是怎样得到的?
绝大多数同学反馈了“点对点”数格法, 如:因为A到A′的距离正好是7格或B到B′的距离也正好是7格或C到C′的距离也是7格, 所以, 这棵小树平移了7格。然而偏有一位学生反馈认为:可以先数一数图形占了几格, 再数一数平移前后两个图形中间空了几格, 然后把它们相加就是平移的距离。面对这“偶然”生成性资源, 教师在反馈时运用了这一“亮点”资源, 让学生有效达成了教学目标。因为“点对点”数格法是平移中一种较为普遍的方法, 然而在实际学习中, 由于学生的思维方法不同, 尚有学生会产生数“图形与图形之间相距格数”上的错误。而运用“数格法”的同学, 由于减少了寻找“点”的过程, 且显得更直观, 因而更易被学生所掌握。
总之,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 对“生成性资源”的反馈是衡量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一把标尺。我们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智慧, 善于合理运用好课堂即时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发现的理念, 成为学生学习的有效资源, 让课堂在生长中异彩纷呈!
摘要: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 课堂教学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在教学过程中, 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课堂总是在动态中生成的。教师如何能在课堂上将生成性资源加以利用, 是作为专业课题需要研究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资源,利用
参考文献
[1]朱添斌, 徐茂林.捕捉课堂动态资源实现课堂有效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片段案例实录.基础教育研究, 2006 (12) .
[2]万泽民.智慧引领精彩生成——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动态生成资源的引领策略.江苏教育研究, 2011 (35) .
语文课堂中“安静也是一种美丽” 篇9
我以为课堂永远是一门艺术, 特别是语文课堂。老师形象生动优美的语言把学生带入文学作品中红叶漫山的香山之秋、欢快记忆的鲁迅百草园、硝烟四起的边疆战场……多媒体动感的画面展示, 形式各异的操作演习, 学生机灵的反应、洪亮的争辩、回答声更是活跃了课堂。我们老师往往为如此活跃“不冷场”的课堂感到很有成就。但是, 我想, 更完美的语文课堂不应该时时刻刻都处在这种热闹的高潮中, 它需要冷静, 也需要思考, 需要想象……
一、首先, 语文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中应多处留有“空白”, 即让学生有安静思考的时间
1. 建立知识网络时要留有“空白”。
语文中很多知识内容是相联通的, 旧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 这节课所学的课文与其他篇课文的联系, 这时, 老师不妨留有一些“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找所学知识与旧知识的联接点, 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尝试新的体会。
2. 提出问题后要留有“空白”。
很多老师为了让课堂活跃到不能有停歇的机会, 一把问题抛出来, 后面往往还跟着一句“看谁回答得又快又好”, 于是, 有那么两三个思维敏捷的学生马上举手, 回答, 最后老师归纳。这样, 大部分的学生连思考的机会都没有。或者, 他们正在思考的过程当中, 听到其他学生的回答, 思维就造成阻碍。所以, 在课堂上, 教师提出问题后, 一定要给学生留出一些“空白”, 让学生去回忆, 去思考。
3. 在知识出现模糊时要留有“空白”。
在学习中, 往往有些概念相似, 这使学生容易产生模糊。这时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讲, 而是要留有一定“空白”, 让学生自己去比较, 去讨论, 去澄清。这样学生所掌握的知识要比教师讲解的牢固。
4. 出现错误之后要留有“空白”。
在语文课堂上, 学生常常会出现某种错误, 这时候, 教师不要急于给学生纠正, 应在此时引导学生重新思考, 冷静三思, 让他们自己获得正确的理解和体会。
二、其次, 语文的阅读心理需要安静
无论是哪一类的文章, 学生对它的理解都要有一个由浅到深、由内到外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需要静静地阅读、比对、思考、联想。单靠学生的大声朗读、老师的详细讲解、学生的激烈争辩, 只能游离在文本之外,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肤浅的、片面的。教师应在耐心的等待中, 让学生走进文本, 沉浸在文本中, 对文本有真正的深刻的认识。
《语文课程标准》教学建议部分也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说, 默读最能体现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比如在默读过程中, 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多看几遍, 可以结合上下文多读几遍, 还可以停下来思考、质疑, 甚至还可以不受限制的、在读到动情之处时细细咀嚼, 能有效提高阅读的思维能力和理解质量。我曾多次观察我的女儿读书, 虽然有些字她不认识, 可是他总是一个人默默地做在沙发上读书, 时而咯咯笑出声, 时而拍大腿跺跺脚……这就说明她已经读懂了, 甚至进入角色了。由此可见, 自主性学习的今天, 默读尤为重要。
三、基本技能的训练需要安静
《语文新课程》指出:“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 给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基本技能包括:汉语拼音技能、识字技能、写字技能、阅读技能、写作技能、倾听表达和交流技能、使用语文工具书的技能等。这些技能显然要通过一堂又一堂的课来训练落实, 让学生学习、学会到熟练运用、完全掌握, 学生需要有静静的训练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