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2024-09-16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共11篇)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篇1

如果一堂课“引入”得好,就等于上好了一半的课。我认为,引入新课比进行新课更难。因为,学生对数学的学习是否有兴趣,思维启动得速度是快还是慢,完全取决于教师对新课的引入是否科学和具有艺术性。

首先,引入要有悬念。设置悬念可以从讲新课开始就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看似与本课教学内容无大关系,实则联系紧密的典型问题能够迅速激发学生思维。比如我在讲“等比数列”的前几项求和时,先引出国际象棋的故事:卡克发明国际象棋后,国王为了嘉奖他,向他许诺全国的金银珠宝任他挑选,而卡克只提出一个请求,在他发明的国际象棋的64个方格中,第一格放一粒小麦、第二格放两粒、第三格放四粒……最后一格放2的63次方粒小麦。国王听后认为这还不简单,然而通过计算他才发现,若将这些麦粒铺在地面上,可将整个地球表面铺上3厘米厚。这个惊奇的故事一下子抓住了学生们的注意力,他们迫切地想知道怎样计算以及计算结果是什么。这就为引入“等比数列”前几项的求和问题制造了悬念。

其次,引入要联系实际。一般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学生们看得见,摸得着,有的还亲身经历过。在讲数学新概念时所举的例子尽量要联系实际。当老师提出与实际联系比较密切的`例子时,学生们都跃跃欲试想学以致用,这样更加充分地调动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面积”一节时,我这样开场:我们年级张老师家分得一套新房子,他打算用33mm的正方形彩色地板砖铺地面,现在平面图就在我手里,同学们帮助算一下,需要买多少块方砖。看到学生们认真审视平面图后互相商讨的场面,我及时引入了“面积”的概念。

同时还可引入“设疑”。根据中学生爱刨根问底的心理特点,在课上给学生提出一些疑问,诱导学生由疑升思,这是促使学生们由思到知的一种有效方法。

第三,引入实验演示。教师通过带领学生共同以直观教具进行实验演示,以引导学生思维,是数学教学的一种新方法。运用这种方法往往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具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抽象思维。

俗话说,教无定法。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相信广大的同行在数学“课堂引入艺术上”有更新的突破和成功的经验。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篇2

一、活跃数学课堂气氛, 是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创新的起点

在教学《轴对称图形》时, 为了活跃课堂气氛, 我根据教学内容设计制作了一款趣味性很浓的课件:

课件首先展示一对红蜻蜓在草地上空飞翔, 并配以优美的音乐, 将学生的思绪带进神奇美妙的境界。这时向学生提问:“这对红蜻蜓的形状有什么共同特点?”为了启发学生的思维, 课件缓缓转换场景, 一只静止的蜻蜓图画渐渐清晰起来, 一条虚线慢慢延伸, 最后重叠在蜻蜓图案的中轴线上。这时, 一些学生回答:“轴对称……”, 我及时给予肯定:“对, 这只蜻蜓就是轴对称图形!”

课件继续出现视频画面:过了一会儿, 这对红蜻蜓突然发现青草上落着一只受伤的蜻蜓。这时提问:“受伤的蜻蜓为什么不能起飞?”同学们七嘴八舌的回答。我及时肯定了他们, 并强调:“因为受伤蜻蜓的身体失去了平衡, 所以就飞不起来了。”

这节课利用现代信息技术, 打破了过去数学课教师单方面“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沉闷局面, 使同学们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中, 学到了轴对称图形知识, 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尝试教学生活化, 是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创新的关键

为使相关知识贴近生活, 我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这一课时, 精心安排了一段小插曲, 作为序幕, 由此进入本课的教学。

我首先播放了一段展示上海世博会吉祥物的视频, 让同学们认识了吉祥物“海宝”, 接着就讲了下面的故事:

“一天, 海宝和爸爸去商场买了很多衣服回家, 在回来的路上, 海宝直夸衣服好看, 海宝爸爸笑着说:“你知道吗?当一个物体的两个部分之间的比大致符合“黄金比”——0.618︰1时, 就会给人一种优美的视觉感受。这些衣服的设计就是因为符合了“黄金比”的规律, 我们看起来才觉得很舒服, 很漂亮。”

这个话题引起了同学们的极大兴趣, 特别是当他们知道现实中好多美的东西都是因为符合“黄金比”规律, 顿时觉得“比例”是个很好玩的东西, 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体验到数学就在我们的身边。

三、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 是小学数学课堂模式创新的核心

选择适当的教学内容, 精心设计相应的生活情景, 增加课堂上学生活动的时间, 才能真正提高他们的学习效果和实践能力。

如在教学《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的练习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 我于课前布置了一项手工作业, 让学生用萝卜制作一些小正方体和一个长7厘米, 宽6厘米, 高4厘米的长方体。这激起了学生的好奇心:“老师让我们带这些来上课, 究竟卖的什么关子?”

带着疑问和好奇, 我们的课堂练习开始了。我先出示了一道练习题:用两个小正方体堆成一个长方体, 表面积 () , 体积 () 。学生一下子就激动起来。还有的同学问:“老师, 我们可以自己动手操作吗?”

我微笑的示意他们可以。于是, 课堂上一片欢腾, 因为, 每一个学生手里都有很多事先准备的小正方体, 他们可以用自己的双手亲自验证这个问题。我趁机把他们分成若干个学习小组, 很快, 他们的答案就出来。随后, 我又出示了各种形式的练习, 通过他们的动手操作, 都很快得到满意的答案。

谈小学数学课堂创新 篇3

一、合理创设情境,培养学习兴趣

1.合理创设情境

首先,情境创设要以真实性为基本前提。 所创设的情境应符合客观现实,不能为教学的需要而“假造”情境。数学情境、现实情境二者应不相悖。其次,“数学味”是情境创设的本质保证。在情境创设的过程中要紧扣所要教学的数学知识或技能,创设有“数学味”的情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主动参与学习的动机,使学生的学习情绪达到最佳境界,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最后,要以“发展性”作为情境创设的价值导向。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能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生活需要数学,激发了学习兴趣,从而积极地投入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2.培养学习兴趣

首先,在导入新课时引发学习兴趣 。好的导入能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热情和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为此,从教材的特点出发,通过组织有兴趣的小游戏,讲述生动的小故事,或以一个激起思维的数学问题等方法导入新课。其次在讲授新课时保持学习兴趣。可以运用教具、学具和电化教学手段,让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加到教学活动之中,在教学中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最后,巩固练习时提高学习兴趣 并且通过富有启发性的问题,科学的练习设计,通过组织学生互相交流,通过让学生不断体验到成功的欢乐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鼓励自主参与,积极探索新知

1.营造自主学习氛围

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创设情境,营造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有更多机会表现自我。在教学中,要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始终把学生的体验探索放在首位,让学生自己去尝试,去探求新知识,教师要创造性设计教学过程,让学生在广阔的思维空间中,动脑,动口、动手,让所有学生的小脑袋都“转”起来,“动”起来,“活”起来,让他们主动参与,亲身体验,自主探究,让他们真正成为自主学习的主人。

2.提供参与探索机会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意给学生“参与”活动提供各种机会,使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掌握方法。首先,提供说话的机会。在应用题教学中说一说数量关系和分析解题思路;在计算教学中引导学生说一说计算的过程和依据;在概念题教学中引导学生说—说概念的形成过程及新旧概念的联系和区别。其次,提供操作的机会。在教学中应经常让学生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摆一摆、折一折。最后,提供独立思考的机会。教师在教学中应注意精心设计提问,充分给予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

三、加强合作学习,掌握合作方法

1.进行小组合作学习

首先,对全班进行合理的分组。分组时遵循“组内有异、组间大同”的原则,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通常合作学习小组由4-6人组成。其次,要精选合作内容。为此,提供给学生讨论的问题必须依据学生的数学元认知,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最后,进行明确分工。小组成员之间要有明确分工,落实具体任务,每个人担任不同的角色。在一定时间内角色互换,使得每个人能在不同角色位置上得到锻炼与提高,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张扬,奠定基础。

2.掌握合作方法

首先,要学会讨论。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学的重难点和易混淆的内容等组织学生讨论,使学生在全方位交流中,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共同提高。其次,要学会表达。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造学生“说”的机会,让学生准确地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数学材料,运用语言去进行分析、推理、判断、归纳、总结等一系列思维活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思维品质。最后要学会倾听。倾听是合作学习的重要环节,倾听也是一种学习。要学会倾听老师的提问,同学间的发言;要倾听操作要点,也要倾听小组分工的要求,从而提高合作学习效率。

四、建立师生关系,突出学生地位

1.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尊重学生,要注意适时向学生倾注自己的爱。用亲切的眼神、细微的手势、和谐的态度、会心的微笑、赞许的点头、亲切的抚摸、热情的赞扬等来缩短师生的心灵的距离,要热爱每一个学生,尤其是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更应给予关心鼓励,要把微笑带进课堂,把热情带给学生,要用和谐慈祥的目光覆盖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到自己最被重视关注。

2.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探索,充分展示学生思考过程。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猜想,应允许学生表达不同的意见,实现课堂发言民主化、广泛化,解题思维多样化在课堂上,学生勇于回答问题的行为是老师首先应给予肯定的,至于回答的正确与否,可以通过引导启发逐步形成正确看法的。老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对数学的积极态度和创新热情,特别要注意保护学生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篇4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充满心里活动的过程。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利用数学知识的魅力,激发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达到乐学、善学的境界,这是值得每位数学教师不断探究的一个课题。下面,结合我的教学实践,将活跃课堂气氛归纳为五“剂”。

一、幽默——活跃课堂气氛的催化剂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教师缺乏幽默感,就会筑起一道师生互不理解的高墙;教师不理解儿童,儿童也不理解教师。”研究表明,师生情绪严重对立时,学生会拒绝接受来自教育者的一切要求,产生所谓的“意义障碍”。教学中幽默是和谐师生之间关系,消除意义障碍的良药,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人情之美和性格优点,从而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达到“亲其师而信其道”。例如:在教学长度单位的一节练习课上,我让学生填合适的单位,一张床的长度是2(),有学生说是2厘米,我没有马上肯定对错,而是开了个玩笑:“老师第一堂课就讲过,同学们的小手指甲的宽约是1厘米,今天老师布置一个任务,晚上睡觉时就睡在自己的两个小手指甲上,看看有谁能睡得下。”学生们哄堂大笑,那个说错的同学马上醒悟:“我知道了,不是 2厘米,而是2米!”同学们都会心地笑了。这就是教师幽默、形象的发挥出来的教育功能。

二、游戏——活跃课堂气氛的兴奋剂

根据低年级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游戏最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我们应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创设一个竞争成功的机会,恰当地开展一些有益的游戏活动,用竞争来消除课堂中常有的枯燥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常有的口算竞赛,在每几分钟的口算训练中,我常创设 “夺红旗”、“争冠军”、“做医生”等形式的比赛游戏,做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即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消除了学习的疲劳,让学生在乐中掌握到了新知识。

三、情景——活跃课堂气氛的美化剂

巧设情境,导入情趣。在教学开始,巧妙地编制学生喜闻乐见的童话故事、出示生动形象的情景图片引入;让问题寓于其中,使学生产生迫不及待地要学新知识的情感,激起学生探索的兴趣。童话故事是小学生的最爱,把数学问题用童话故事的形式描绘出来,能够给数学问题赋予情节、赋予生命,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老师可以用语言描绘、画面再现、音乐渲染三者有机结合来创设情境。这种方法适合在低年级的学生中使用。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从故事中发现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去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动手实践——活跃课堂气氛的润滑剂

学习本身是一种复杂的思维过程,人的大脑就是思维活动的中枢,而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启动大脑思维的直接动力。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动手实践,从中获得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同时使他们深刻地理解知识并有效地运用。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地让学生去实践,从大量的感性认识中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变枯燥被动的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达到润滑课堂气氛的效果。

五、适当的表扬奖励——活跃课堂气氛的添加剂

教师要给每一位学生成功的机会,尤其是更应“偏爱”后进生。教师要善于设法消除学生的紧张畏惧心理,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采用鼓励性的语言评价、表扬。这样能让学生如沐春风,敢想敢问,敢讲敢做。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充满活力,学生的个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展现,学生的创造、创新火花才能迸发、闪烁。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篇5

一、创新能力培养的现实意义

小学阶段决定着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情况, 也是教育的启蒙阶段。处于该阶段的学生, 其思维能力通常较为活跃, 广大教师应抓住该时期, 全面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众所周知, 数学隶属科学类学科, 若想帮助学生获得突出的逻辑思维能力, 强化数学学习和创新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为此, 小学数学教学应最大限度地运用数学学科特点来完成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 创新能力培养也是逻辑思维的某种引导, 通过这一引导, 学生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 促进了自身性格的发展。另外, 创新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实际上是独立发现和解决问题的一种能力, 对该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可以让学生主动、大胆地去解决问题。

二、创新能力培养的具体策略

小学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 关乎创新能力的最终培养效果。为此, 数学教师应重视并做好创新能力培养, 依照数学学科的基本特性, 从不同层面着手。

(一) 转变角色, 独立动手

对于创新能力培养这一问题, 大多数数学教师通常都有些束手无策, 因长期采用应试教育方式, 使他们更重视学生分数的提升, 强调自身的主导地位, 因此, 在新课改中所表现出的创新能力培养存在欠缺。为全面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需要做好课堂角色的转变, 从以往的教过渡到学生的学和独立动手。实际上学生的自学不是完全脱离教师的, 相反教师应发挥积极的引导作用。在教学设计环节, 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与动手, 促进其创新能力培养。

(二) 培养创新兴趣, 自主学习

兴趣可以激发求知欲, 尤其是在小学教学中。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为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师应从兴趣着手, 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明确数学学习的益处与乐趣。为有效培养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数学教师可以把教学内容生活化。例如, 依托一只羊的价钱来计算五只羊的实际价值, 让学生认识到数学知识的实用性, 全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 教师也可以设置悬念, 通过数学故事、笑话和竞赛活动等来提高学生整体的学习兴趣, 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三) 创建情境, 鼓励学生

只有真正的民主, 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让学生的创造力达到最顶层。因此, 数学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创设和谐、自主的学习环境。以往的小学教学更加注重的是对学生应试能力的培养, 而且教师所采用的教学模式大多较为枯燥, 学生通常较为厌倦, 最终使师生关系也不太和谐, 这制约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与思维的发展。只有改变原有的课堂氛围, 方能让学生得到解脱, 大胆提问。为此, 教师应从自身转变做起, 从严厉的长者变成友善的朋友, 给学生一种轻松感。在精神放松的条件下, 人更容易形成创造性思维。在实际教学中, 若教师把自己当成课堂主体, 给学生生硬地灌输理论知识, 只会一点点地削弱学生的创造力。针对这一情况, 教师应依照教学内容与大纲标准, 为学生提供适宜的`背景知识与学习材料, 并通过多媒体进行展示, 这种寓教于乐的方式有利于问题的发现和解决。教师依照学生的表达进行总结与归纳, 把以往的教师问、学生答变成学生找和想。在课堂提问中, 也应调整发问方式, 杜绝使用死板的提问, 尽量使用开放语句, 引导学生从不同层面阐述。

例如, 1粒米广告实践。教师提问:13亿粒米是否能堆满一整个屋?它究竟有多少?这一提问调动了学生的好奇心, 在具体实践中, 部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 部分学生进行独立研究;学生挑选适宜的工具自主测量, 一部分学生通过天平测量重量随后估算, 也有利用量杯确定体积再着手计算的;有些学生通过重量来感受13亿粒米, 有些学生则通过体积来感受13亿粒米。师生一起设计方案, 一起研究, 让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得到了全面发挥, 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以及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 增加实践机会, 激发创新能力

实践活动中的不断完善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进步, 且发展和实践创新密切相关。在以往的教育活动中, 课堂实践教育非常少。但西方发达国家却十分强调对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 在小学阶段, 创新能力培养务必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能够通过自身观察和操作明确事物的基本特性, 例如, 尺寸和面积等, 以此来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 讲授圆锥体积求法时, 可为学生提供圆锥和圆柱容器, 列出问题, 让学生独立求解圆锥的体积。通过这种方式可提升学生的自主性, 引导学生借助手中的工具完成实践探索, 进而全身心投入到实践活动中去。有些学生是从圆柱容器向圆锥容器注水, 有些学生是从圆锥容器向圆柱容器注水, 从而确立了高和底均相同的圆柱和圆锥体积的对应关系, 以此得到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此种方式既能让学生在主动操作中得到新知, 也可激发其创新思维。

三、结语

在新时期, 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基本的教学理念, 强化创造能力和逻辑思维的培养, 可让学生进一步适应现实社会的要求。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并非一蹴而就的, 要求教师转变自身, 从课堂着手, 以理念为切入点, 让学生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岑宏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中外交流, (48) .

[2]王雪梅.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培养研究[J].魅力中国, 2017 (47) .

[3]魏运隆.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篇6

庄晓华

读了李建萍主编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一书,深受启发,感触很深。《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更新观念,转变角色,改变传统教学方式,把学习变成学生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断生成、张扬、发展、提升的过程,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的,借助发展性的评价,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从而发展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以下结合自己的学习、工作谈谈对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一些想法。

一、小学生学习方式转变的教学策略

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讨论和发现新问题,自己主动寻求问题的答案,是当前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大课题。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我的理解是:素质教育是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为了实现素质教育改革的理念,必需构建旨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习方式。教师应创设自由、和谐的学习氛围,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让学生在合作、探索的情境中获取基础知识和思维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个性化发展,培养学生初步解决现实问题能力。

㈠、改善师生关系,营造民主氛围,激励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对我们教师的职能和作用提出了强烈的变革要求,即要求传统的居高临下的教师地位在课堂教学中将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师站在学生中间,与学生平等对话与交流;过去由教师控制的教学活动的那种沉闷和严肃要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真诚和激情。因而,教师的职能不再仅仅是传递、训导、教育,而要更多地去激励、帮助、参谋;师生之间的关系不再是以知识传递为纽带,而是以情感交流为纽带;教师的作用不再是去填满仓库,而是要点燃火炬。因而,构建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的发挥、主体人格的完善、主动学习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创造性地去掌握新的学习方式。

㈡、以改变教学模式和教学行为来带动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

现代教学观认为,教学的真正含义是教师教学生如何学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学习,教师必须以科研实验为先导,从课堂教学改革人手,构建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新型学习方式建立的教学模式,形成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的教学行为。

㈢、建立正确的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建立。

新课程主张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发展性课程评价体系,发展性教学评价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它是促进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式的助推器。实施发展性教学评价,我认为教师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1.教师要有正确的评价目标。教师的评价目标要从静态的、一维的、单一的、终结性的、刺激性的评价转为动态的、多维的、综合的、发展性的、激励性的评价;要从注重智力转为注重多元能力,即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再现能力、应用能力、对知识的重组、想象能力、联想能力、假设能力、推理判断能力、选择能力、求异能力、质疑能力、批判能力、立论能力、概括分析能力;要从关注学生学到了多少知识转为关注了解学生理解了什么、学会了什么、创造了什么、发展了什么。

2.教师要有饱满的评价激情。教师的评价倾向,会对学生的学习情感起到即时的调节作用。不管是表扬还是批评,不论是一个词语还是一个眼神,都会化为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产生相应的行为表现。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始终保持充沛的精力、真诚的热情,特别在学生采用自己习惯、擅长的学习方式或提出有创意的想法时,教师应不失时机地给以学生肯定、表扬、鼓励等积极的评价信息,使每个学生随时都感受到来自教师、同学间的鼓舞。

3、教师要采用多种评价方法。教师要注重多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评价更加客观公正,产生更多的积极效应。例如,结合过程和结果评价学生,既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创造性的学习,又能促进学生注重获取良好的学习效果;结合教师与学生评价及学生间相互评价,使评价活动成为学生探索、体验的过程和教学相长的过程;结合书面考试、口头表达、课堂提问、平时作业等评价形式,使学生能及时了解到自己的进步程度。

二、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的原则

教学中指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还应遵循以下原则:⑴全体参与性原则。素质教育的根本出发点是面向全体学生,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成分自由的发展。因此,面向全体,注重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方向。⑵主体能动性原则。“现代教育派”代表人物杜威的“学生中心说”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前提。⑶启发探索原则。指在学习过程中,教师是引导者,基本任务是启发,目的在于引导而不是代替“学生的探索”。⑷求异求优原则。要引导学生从尽可能多的不同角度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鼓励他们尽可能提出与众不同的新观念、新思想和新方法,并能从“异”中求“优”。⑸民主愉悦原则。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要平等对话,互相尊重,相互启发,建立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要保证学生有良好的心境和愉悦的情绪。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保证。⑹个性化原则。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为学生提供不同的学习帮助,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客观要

求。⑺实践操作原则。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动脑、动手、动口。这是转变学生学习方式的重要途径。⑻评价激励原则。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方法和成果,多肯定、多表扬、多鼓励,帮助学生实现成功,体验成功。

小学数学创新课堂 篇7

一、珍视学生的好奇心, 培养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儿童的天性。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由于其年龄及心理特征, 往往会提出一些稀奇古怪、不着边际, 甚至是荒诞的问题。如:为什么10比11小, 自然数为什么从1开始而不是0, 直线为什么都是直的。他们还会提问一些目前他们无法掌握而教师又无法作出解释的问题, 如:1+1为什么等于2。在这种情况下, 教师不能嫌学生麻烦, 恨学生问得刁钻, 而应该对他们有勇气提出问题给予赞许, 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珍惜他们的好奇心。即使教师无法解释, 也要给学生一个委婉的解释, 如:“1+1为什么等于2, 这个问题要你们读大学的时候才能深入思考, 老师相信你能找到最完美的答案。”这样, 小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就会有机结合在一起, 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就能逐步增强。要知道珍视儿童的好奇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起点, 没有爱迪生的孵小鸡就不会产生一个伟大的发明家。

二、创设教学情景, 提供创新保证

构建宽松和谐且有趣的教学氛围, 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前提和保证。现在的学生, 大多数由于家庭、社会的溺爱, 依赖意识较强, 对知识的学习只是机械地、消极地接受, 这严重地制约了学生对新知识的探求与创新。所以, 教师必须将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位置, 实现学生当家作主, 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习, 在活动中学习, 在现实生活中学习。教师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如教授101×99这道题时, 教师先不让学生在草稿纸上立刻作简单计算, 而是让学生观察、讨论有什么巧妙方法。有的学生说改成 (100+1) ×99, 有的学生说改成101× (100-1) , 还有的学生说改成 (100+1) × (100-1) ……这样计算不是作为一种简单的操作技能, 而是通过讨论协商, 增加了思维含量。整个过程气氛热烈, 主体地位得以突出, 大大地促进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 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三、研究教材, 优化教法, 挖掘教材中的创造性思维因素

数学教学要凭教材这个例子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推陈出新。故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 弄清教材编写意图, 根据数学知识本身具有系统性、科学性、逻辑性的特点, 分析教材中蕴含的培养创新意识因素, 使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得到充分发展。如关于分数乘除的一道应用题:一本书, 第一天看了全书的四分之一, 第二天看了全书的四分之三, 第二天是第一天的几倍?学生迅速得出答案。这时根据学生以前所掌握的知识, 教师鼓励学生一题多问, 利用现有条件看还能问哪些问题, 学生经过思考, 会说:“第一天比第二天少看几分之几?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几分之几?全书还剩几分之几?两次一共看全书的几分之几……”这样, 一道应用题可变成2道、3道、4道……总之, 只要深挖教材, 精心研究, 就可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实到每一节课中。

四、指导学法, 激发创新欲望

问题是推动创新的原动力, 是最好的教师。在学法指导上, 教师要多鼓励学生提问题, 不论问题的质量如何, 正确与否, 教师都要及时予以肯定, 作出合理评价, 鼓励他们向高质量、高层次问题上思考。教师要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当作检验自己教学成果的依据, 特别是要把有思维含量的问题视为珍贵的礼物开拓自己的授课思路。比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公式的时候, 有学生就会问为什么S平行四边形=底×高、S三角形=1/2底×高, 教师只要稍作点拨, 让他们利用纸片亲自动手进行剪拼2, 答案就一目了然了。

初探小学数学课堂的创新教学 篇8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4-253-01

数学一度几乎成了枯燥乏味的代名词。事实上,数学与生活息息相关。生活中有数学,生活也离不开数学。只是那些对生活还一知半解的学生们,他们自发感受到的数学对于生活的意义,仍然是朦胧的、肤浅的,甚至是无意识的。所以数学教学,尤其是低年级数学教学,就是要把生活情境引入课堂,给孩子们一双“生活的眼睛”,让他们感到“数学有趣”、“数学有理”、“数学有用”。当学生们把司空见惯、熟视无睹的生活现象用数学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当他们用数学的思想方法观察生活、熟悉世界,并自觉地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时候,数学和生活的距离就会变得越来越近,数学的面纱就会被揭开,它不再神秘,不再深不可测。正如荷兰数学家、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所说的那样:数学教学就是要源于现实、扎根于现实。因为,离开生活的数学是一片没有魅力的“死海”!

一、优化课堂结构,注重在自主探索和合作讨论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把教师单向灌输知识变为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的教学形式,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过程,在讨论分析中,提揭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互相交流中学生学会互相帮助互相欣赏,实现学中的互补,增强合作交流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例如:在讲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我没有采用传统教法,而是放手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利用教具,分组讨论,人人动手,在比比画画中,在剪剪拼拼的实际操作中,学生找出了多种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的方法,从而借助已学过的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通过这种方法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使他们在自己动手的活动中领悟到了成功的愉悦,点燃了他们创新灵感的火花。

二、引导质疑、解疑,发展创新思维

俄国大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曾经告诫我们: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使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教师能否针对数学教学的实际情况有效的加强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得以实施的关键。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从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比如,我在讲“一个数除以小数”时,有个学生提出自己的见解说:“老师,你讲的和课本上讲的都是移动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后然后再除,而我是先移动被除数的小数点,使它变成整数,然后再把除数移动相同位数的小数点,也一样能计算出结果来。”对于这个学生,我首先肯定了他的创新能力,表扬他不迷信课本和老师,敢于提出异意,能独立思考且言之有理。这位同学又说:“课本上为什么不采取这种方法呢?”对于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我并没有急于给予回答,而是出了这样一道题:5.328÷1.2=让大家用两种方法计算出来。通过对比,大家一致认识到,课本上讲的移动除数的小数点更具有普遍意义,在计算中也更简便,这位同学在两种方法比较的过程中也心悦诚服地接受了。

小学生的创造萌芽是稚嫩的,需要老师的精心呵护,细心扶植。在教学中要给学生发表见解的空问,为学生敢于提出不同问题的勇气而喝彩。只有在宽松的环境下,学生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正如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奥尔斯特姆所说:创造性受到鼓励和培养时它就会迅速生长和扩充。

三、让学生在操作中探索创新

思维从动作开始,作为一名优秀教师,要创造一切条件,创设让学生参与操作的环境,多给学生活动的空间,多让学生动手操作,多给学生一点自由,学生就会在“动”中感知,在“动”中领悟,在动中发挥创新潜能。例如:在教学“长方体体积计算时,我先让学生将12个棱长1厘米的小正方体排成一个长方体,试试看,有几种不同的排法,然后让学生叙述操作过程。填写每一次排列的长宽高的数据,即小正方体的总个数,每排的个数,排数,层数分别是多少,最后根据表中数据,引导学生得出小正方体的总个数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抽象出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真可谓水到渠成。

四、利用多样化算法,激发创新灵感

算法多样化不但是(<数学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理念,也已成为各种课程标准教材的具体要求,算法多样化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学生进行数学交流,而且有利于因材施教,发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例如,在教学:两位数乘两位数时,计算24×16我请每一位同学独立地用尽可能多方法计算结果,学生给出了这样一些计算方法:

24+24+24…+24=384

l6+16+l6…+16=384

24×4×4=384

24×10+24×6=384

3×8×2x8=384

24×16=384

这样的参与带有极大的主动性,每个学生在参与中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激发了他们创新的热情和欲望。又如:在数20以内的进位加法时,在教学9+5时,我鼓励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计算,学生很快就用不同的计算方法得出了正确答案。如:9+5=14

9+5:10+5—1=14

9+5:5+4+5=14

这样,学生在民主、平等、自由交流的氛围中为自己的创新创造了条件。

数学课堂的课改创新 篇9

福 州 市 下 院 小 学

姓 名 : 刘 虹 学 科 :小学数学 电 话 :***

浅议数学课堂的课改创新

在课改创新理论越来越被认可的今天,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学的小学数学教师,长期的日常教学,让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一味遵循传统教学,难以获得现在学生的认同,也难以取得好的学习效果。一名新时代的教师,应在提高自身教研的基础上,不断领悟并渗透着课改精神,不断地尝试着把课改与实际教学工作大胆合理的结合起来,让学生乐于学习数学,在不知不觉的活动中学习到数学知识,并最终将学习到的数学知识服务于我们的生活。为了克服目前传统数学课堂中存在的刻板无趣教学的现象,全面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我觉得每个教师应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数学兴趣入手,激励学生不断探索数学问题,培养学生获取数学知识的能力,主动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这样才能实现学生的数学创新意识的培养,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真正实现课改创新。

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否能自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这是教学活动的一个难点,特别是数学,一向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与无味的,所以很多学生一上数学课就犯困。要解决这一难题,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做到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实践中,我们应该如何结合数学这门学科的特点,去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课堂效率呢?我通过长期在一线小学数学教学中,不断钻研探索,觉得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上多下些功夫。

一、将创设教学情境,引入课改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刚步入校门不久,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课习惯,学习的专注性、持久性也较差,怎样使他们在课堂这40分钟内始终保持较旺盛的学习情感呢?这一直是我在认真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根据低年级儿童注意力不集中,好动,但乐于听故事的特点,就要求我们低年级教师始终要以饱满的激情投身于课堂教学中,主动创设一个能让学生感到愉悦、激奋的教学活动环境,在教学中结合多种多样的各种教材,如鲜艳的颜色、形象的动物、生动的童话,运用到数学情境教学情境中区,多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参与知识的发现,发现数学的奥妙。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数学的认知,还对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在进行《认识人民币》的教学中,我在课前先让学生准备一个自己最喜欢的玩具标上价格,带来学校,利用学具中的人民币模拟了一场超市购物的情境。让同学们在相互购物的情境中,初步认识人民币,不知不觉让学生加入到了认识人民币的教学当中。又如,在《认识时间》的教学中,以《西游记》的故事情节引入,课的一开始就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以“懒惰的悟空”上学常常迟到为主线,让同学们帮它想想有没有什么好方法,能做到上课不迟到这样的情境,将学生置身于“问题解决”中去,引入时间教学,随着学生主动解决问题,让学生把时间教学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进入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便于学生创新思维的产生。然后又根据孙悟空迟到这样的行为来教导学生应该珍惜时间,如何爱惜与合理地安排好时间,并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这样很自然地使学生发现并学习到新知识的同时,又及时地向学生进行了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加强了时间观念,学生学习情绪也自然高涨,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依据思维特点,进行互动式教学。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智力发展水平,他们的认识水平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没有完全形成对记忆材料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加工、归纳能力,注意力极容易分散,所以根据其思维特点,教师可以借助具体形象的实物、具体的情境进行教学,通过感性的材料、形象生动的语言,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进行互动式教学。传统教学中,通常都是老师从头到尾在讲,粉笔从头到尾没停,学生很难参与到教学中来,学习积极性较低,更谈不上创新思维。所以,我们在教学中通过“讨论课”“演示课”等能与学生产生丰富的互动的教学模式来启发学生创新性思维。如,我在“同样多”的这个概念的教学中,先将两位小朋友分蛋糕的情景图展现在学生面前,通过提问“怎样分才公平”引导学生仔细观察情境图,然后再引导学生讨论比较小朋友手中分到的蛋糕的数量,从而建立起“同样多”的概念。又如,在进行《认识钟表》的教学中,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时间的概念比较抽象,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体验才能把这一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主动掌握时间的基本知识。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在学习这一课时前,有意识地让学生回家事先预习课文,并自己动手制作一个小闹钟,而且我拿了一个三角形的小闹钟模型,告诉学生闹钟不一定是圆的,它可以是多种形状的。然后事后我发现学生的创意让我叹为观止,他们做的闹钟有的拿苹果做的,有的拿毛线团做的,个个精彩纷呈,上课的积极性被很快地调动了。再引导学生在生活情境中认识时间,引导发言,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认识时间,对时间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再如,在《生活中的数》的教学中,我请同学们用学具盒里的数字卡片摆一摆家里的电话号码,学生活动时,因为学具盒里的数字只有1—9,所以如果出现重复数字就不够摆,学生自然而然地想到了同桌合作、小组合作,在不知不觉中与他人合作解决问题,分享成功的喜悦。因此,这时我再让学生自由活动去找好朋友家的电话号码时,同学们都迫不及待地与他人进行合作交流,促使合作学习和交流的意识渗透到教学环节中去,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良好的与他人合作、交流和沟通的能力。谈论与交流可以增强学生积极参与的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学生思路,口头表达能力提高了,思维也拓展开了。

三、调动小主人翁精神,激发学习积极性与创造性。

在实践教学中,我发现仅仅通过让学生听课的方式进行学习,容易让学生感到疲劳,学习效果就差。而通过多种自主学习,克服将学生封闭在课堂的传统学习方式,发挥学生好动的特点和长处,让他们以小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中,让他不仅听得懂,而且能把数学与丰富的生活联系起来,就能调动学生积极性,教学效果就得到了很好的保证。例如,我在教学《认识物体和图形》时,注意培养学生的观察意识和能力,让学生认真观察身边的物体(牙膏盒、魔方、皮球等)分别是什么形状的,哪些物体的形状相同等等。让学生通过滚一滚、推一推、搭一搭、摸一摸、画一画等活动,充分感知各种图形的特征,并与老师一起将它们总结归纳出来。同时鼓励学生积极探索,让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主动探索和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了能让学生很好地区分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之间的不同,可以让学生同老师一起拿出事先准备好的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进行一个比较,放开心思,大胆说一说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最后老师进行一个收尾性总结。由于学生亲自进行操作,充分调动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学习兴趣很浓,故对本节课所学习到的知识就能做到明确地区分,深刻理解,牢固记忆。这样让学生突破封闭的课堂的方式还有很多,需要每个老师用心走入学生的内心世界,带领他们走入数学的世界,领略数学的奥秘,主动激发创造性思维与学习的热情,这样的数学课永远不会枯燥。

四、创设和谐学习氛围,构建激励性评价体系 诺贝尔物理奖得主美籍华人朱棣文曾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学生学习很刻苦,书面成绩很好,但动手能力差,创新精神明显不足,这是与美国学生的主要差距。”这一评价非常中肯,我个人认为究其原因在教育本身,传统教学中应试教育而忽视了素质教育,学生负担太重:考试频繁、死记硬背、作业机械重复,磨灭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泯灭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许多学生甚至对数学产生厌恶的情绪。正如,在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可以引入游戏机制,合理利用各种游戏进行教学,如口算小火车接力、组数对口令、找朋友等等活动,不仅能提起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保持活跃的课堂气氛和节奏,而且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与掌握。在课堂教学中多采用激励性评价,鼓励学生敢于发言,勇于表现,让学生主动从身边入手,发现学习是件让人欢喜的事情。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看到每个同学的闪光之处。而学生在每每收到肯定时,享受到学习的快乐与满足,享受到发现与成功的喜悦,这种积极的情感会促使他们不断用眼睛去看,用小脑袋去想,在平常琐事上也发现数学的秘密,在数学国度自由翱翔。

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我个人认为课改创新的目的,就是要为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让他们在知识的国度展翅飞翔。所以,我们在传授给他们知识的同时,应当让他们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让每一个学生在愉快的气氛中学习,这是我们每一个教师应该做的事情。

参考文献:

1、《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修订稿)》 [Z]2001.2.

2、《浅谈“互动式教学模式”》 学周刊·C2009年第3期

3、《小学教学参考》 2006年30期

数学创新课堂的教学美(改) 篇10

刘云飞

夸美纽斯曾说过:“教学艺术是一种教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的确,课堂教学不仅是学生探求知识、追求真理的阵地,更应是一门高雅而具有审美价值的艺术。一节成功的数学课就像一部引人入胜的戏剧,教师丰富的表情,跌宕起伏的连珠妙语及扣人心弦的悬念与学生会心的欢笑、积极的思维、热烈的讨论,构成的学生与教学内容,教师与教学内容,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和谐状态,便是课堂教学美。如何创设出课堂教学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取数学知识,培养创新能力的同时享受美的熏陶呢?

一、教师必须具备师德美

教师高度的责任心与使命感,对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的忠诚,对学生无私的爱心,广博的知识,以及崇高的人格魅力就是师德美。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师德美往往能让学生自然地喜欢与尊敬,而对教师的喜爱往往又会迁移到所学的学科,特别是数学这样一门常被人认为是枯燥无味的学科,教师的师德美显得尤其重要,教师如能在开始时赢得学生的认可与尊重,从而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兴趣,并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数学的教学可以说就成功了一半,这实质上也是学生对教师情感积极回报,师德美将转化成学生与教师的和谐美。

二、采用富有美感的教学语言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师的言语是一种什么也代替不了的,影响学生心灵的工具”,他认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生在课堂脑力劳动的效率”,而数学教师的语言美应具备以下特性:

1科学性

任何美的语文都以科学性为前提。数学教师语言科学性的基本要求是准确而规范。准确就是指正确地使用数学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合科逻辑地推理,规范除遵

守普通话的规范化外,还应遵守学用规范。

2、情感性

数学领域中的优秀成果,是数学家们孜孜探索的结果,是数学世界的美和数学家人格美的生动毕视,而我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往今来涌现了大批的数学家,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杰出贡献,教师应抓住讲授数学知识的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

如:学习勾股定理时,介绍勾股定理的“弦图”证明比其它国家早近九百年,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又如向学生介绍我国大数学家陈景润“文化大革命”年代,被造反派批斗时仍专心于数学演算只身攀登数学高峰的故事,这些故事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勇于探索、不断创新,在学习中陶冶情操,健康成长。

3、形象性

形象的语言可以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使深奥的理论通俗化,中学阶段学生具备了初步的分析、推理能力,但逻辑思维能力还较欠缺,对于那些较抽象的数学知识较难掌握,这就需要教师在使用多媒体电教学等的同时,辅以形象化语言引导思维,化难为易。

如:在初一几何入门阶段,讲解“直线”的概念,很多学生对直线“无大小,粗细、两边可无限延伸”觉得很难理解,这时教师用直线就象是“孙悟空的金箍棒”可大、可小、可长、可短,如你自己的意愿,这样不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形象地描述了直线的性质。又如极限的概念是教学的难点,若用学生熟知的效地帮助学生理解极限的定义,突破这个难点。在极限概念给出后,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来描述,不仅能使学生用更开阔的眼光、更高的观点来理解极限,而且还是一种妙不可言的美学欣赏。

三、充分挖掘数学美

数学之所以成为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学科,与数学本身内在的美有密切的关系。

严密的推理,广阔的思维空间,美丽的几何图形,构成了课堂教学的数学美。数学美,不但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知识的理解。尺之锤,日取其半,永世不竭”来引入,再借助于多媒体演示其变化趋势,则能有因此,数学教师应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充分挖掘教学中的数学美。

如:给学生上第一节数学课时,教师给学生的一道数学题:一棵树上九只鸟,用枪打死了一只,树上还有几只?学生的答案中从零只到九只都有,教师一一肯定学生的答案的同时,再添上适当条件,补充学生答案中的不足之处。如此广阔的思维空间极大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步领学生走进了神奇的数学殿堂。

又如:学习圆锥曲线,当学生知道这几种曲线可以通过平面截圆锥而得,开始觉得不可思议,后来为数学世界的这种和谐与美丽折服,联系到它们的方程都是对称的二次式,既有圆锥曲线的优美,又有数形结合的风采,既有二次型的数学底蕴,更有描摹天体运动的功能,这可把数学的外在美与内在美的结合达到美妙的程度。

再如:讲完圆与四边形的关系时,让学生构思用圆孤在长方形的广场上设计花辅,开放的题型,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以及几何图形和谐美,极大刺激了学生创造美的欲感,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描绘出各个富有个性与美感的几何图形。这样既巩固了圆与多边形的关系,使学生明白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道理,参与了美的创造,更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也是我们追求美的最高境界。

总之,在创新课堂教学这门艺术中,教师、学生、教材、环境所构成的和谐的生态系统美无处不在,只要用心去探求,我们的课堂会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小学数学课堂创新教学之我见 篇11

关键词:创新;课堂教学;引导自主

创新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和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归纳所得到的,都可以理解为知识的创新。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开展自主学习,是进行创新教学的重要途径。

一、教师备课要创新

实施创新教学,作为教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建立真正的创新教学的理念,所备的课要与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学生的生活实际相适应,要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着想。备课时一般做到:

1.教学目的要创新。要根据教材内容但又不拘泥于教材内容制定具体的目的和要求。

2.教学过程要创新。设计时可不循旧规,对如何导入新课、如何讲授新课、主要环节如何处理进行创新设计。

3.教学方法要创新。可以采用提问法、发现法、联想法、操作法等等,方法不固定单一,思维不封闭僵死。

4.教学程序要突出创新。

5.师生合作要体现创新性。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路人,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探究知识。

6.课堂提问要有实践创新性等。

二、课堂教学要创新

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是一个自主构建自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的过程,他们带着原有的知识背景,活动经验和理解走进学习活动,并通过自己的主动活动(包括独立思考)与他人交流和反思等,去构建对数学的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一种再创造过程,学生从事对数学知识的提炼和组织通过对低层次活动本身的分析,把低层次的知识变为高层次的常识,再经过提炼和组织而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识,如此循环往复,再把数学放到现实中加以使用,这种运用学生数学学习特点的方式去教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很高,课堂很活跃,效果很好。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必须通过学生主动的活动,包括观察,描述,操作,猜想,实验,收集整理,思考,推理,交流和应用等等,让学生亲眼目睹数学的“一再创造”,并从中感受到数学的力量,促进数学的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进行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应当给他们留有充分的思维空间,使得学生能够真正地从事思维活动并表达自己的理解,而不只是模仿与记忆。

三、作业设计要创新

作业练习是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基本途径。为此,练习设计首先要注意层次性,主要有三个层次:基本练习、综合练习和发展练习。三个层次的练习目的各有侧重:基本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所学知识;综合练习的目的是深入理解知识,加强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知识结构;发展练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练习设计还要注意形式多样,可以设计如下形式:

1.口头作业,加强说解题思路,说算理、看图编题等。

2.操作实践作业,如量一量、画一画、称一称或者进行社会调查等。

3.综合作业,将学科知识汇总、联网,锻炼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等。

4.开放性作业,设计一些如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问的开放性题、多题一解总结规律等等,可以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思考从各种设想出发,不拘一种形式,不局限于一种途径,尽可能地做出合乎条件的多种解答,培养学生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特性,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评价体制要创新

评价是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贯穿于教学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对于学生学习成绩的评价,评价的功能不仅仅是甄别与选拔,而是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发展的不同需求,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评价内容也更全面了,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还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尤其是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进步与变化。

1.鼓励性评价。学生的差异不仅指考试成绩的差异,还包括生理特点、心理特征、兴趣爱好等各个方面不同特点。这使得每一个学生发展的速度和轨迹不同,发展的目标也具有一定的个体性。发展性评价要依据学生的不同背景和特点,正确地判断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每一个学生提出适合其发展的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建议。

2.委婉性评价。内向的学生很少讲话,胆小怕事,所以他受了委屈也不会讲,并且在心里要想好长一段时间,这样势必会影响学生的学习生活,甚至会影响到师生关系,产生抵触情绪。对于这类学生一定要细心,找出他们的闪光点,慢慢引导。对于一些题目可以让他们讲出道理来,多加关心交流,充分发挥其动力。这些学生往往有很大的爆发力,只要正确引导,将会得到好的成果。记得有个学生叫姚秀琴,平时再怎么轻松的课堂都看不见她的笑容。在一次数学课上,一个不太简单的问题我叫起了她。听了她的回答,我让全班同学给了她热烈的掌声,并适时的在课后找她谈话,肯定她的优点,并试着让她多参与课堂,让她和其他学生一样做课堂的主人。发展性评价基于一定的培养目标,这些目标显示了学生发展的方向,也构成了评价的依据,这些目标主要来自于课程标准,也充分考虑了学生的实际情况。

3.公正性评价。我曾经接的一个班里有这样一个女孩子,学习特别优秀,长得也非常漂亮。不仅同学们敬慕她,连老师们也喜欢得不得了。由于她自我感觉良好,往往认为老师不会怎么批评他,如果稍微一放松,骄傲情绪就在她的心中滋生,如此这样发展下去,成绩势必会下降,并且在思想品德方面变得越来越差,受不了委屈,并且在公共场合也不会顾及别人的面子往往弄得老师很难堪。在对这个学生做工作时,学习方面点到为止。思想方面一定要努力加强,并且要非常严格。因此在以后我和她相处时,也要保持一定的距离,这样才能使她正常发展,使她能够有所成就。

上一篇:隆中对原文及翻译下一篇:土木工程师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