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精选12篇)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 篇1
人们一直强调,理论要与实践结合,学生不应该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应该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当中去。中国教育现在就存在着学生为了分数而学习的情况,无法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无法从生活中学的知识,也无法将书本上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这样的教育是不可取的。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新的《数学课程标准》中就明确指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学生生活与数学的联系,让学生从生活中学习相关数学知识,并将书本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的巩固所学的数学知识。加强学生生活和数学的联系可以将生活实践转化为数学思想,同时也可以增加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学生生活和数学学习是相辅相成的,将学生生活和数学学习联系起来,学生生活会更有趣,同时数学学习也可以得到提高。
一、小学数学课堂存在的问题
(一)“灌输式”教学法普遍存在
现在我国的小学数学教学方法仍然以“灌输式”为主,即老师讲学生听,学生没有学习的自主性,总是在老师的追赶下被迫学习,无法探索形成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每个学生都都自己独特的个性,因此最适合的学习方法也不尽相同,老师只是选择了一种适合大众的教学方式,但是那种教学方式不一定适合每个人。同时老师单方面的讲授知识,会大大的降低教学效率,这些知识在学生那里都是左耳进右耳出,没有经过大脑的思考,印象不深刻。课堂上跟着老师的思路可能听懂了,但是课后没有及时的巩固学习就会出现遗忘。数学是门注重运用的学科,逻辑推导很强,需要理解学习,不能单纯的记忆学习,这就更加要求学生能够和老师多互动,参与到课堂上去,理解问题并发现问题,然后及时的向老师提出问题,搞懂知识点,同时也需要学生能够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从生活例子中学习数学。
(二)为分数学习
现今的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们仍是很鼓励支持“题海战术”,他们一致认为不懂就多做题,题做多了就懂了,会给学生指定很多的数学辅导资料,布置很多的作业。小学生的课程中不止数学这一门课,还有很多其它课程,家里还会报各种兴趣班。学生的学习时间是有限的,小学正是孩子最爱玩的时期,同时也是长身体的黄金时期,拥有一个良好的身体能够让学生受益终身,学生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身体锻炼,同时也需要足够的睡眠,这样才能利于小学生的身体健康,让他们拥有充沛的精力去学习。数学学习讲究的不是“题海战术”讲究的是学习效率,需要做一题懂一题而不是做十题才懂一题,特别是小学数学,知识本身不复杂,老师需要将课堂生活化,增加课堂的趣味性,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意义
(一)对于刚刚踏入小学的小孩子来说,学校是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他们会很不适应学校的生活,同时也会很没有安全感,想念家里的父母,无法与学校的老师和同学愉快相处。学校有各种规章制度,小孩子进入学校后,必须遵守学校的规定,上下课和休息都有明确的规定,同时老师会教授各种知识,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这些都会导致学生无法适应学校的生活。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可以打破传统的“灌输式”、呆板式的教学方式,给刚入学的儿童带来熟悉感,增加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二)将数学课堂生活化可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效率。对于刚刚入学的儿童来说,他们对数学没有任何了解,知识面很狭窄,没有理性认识,只有感性认识。在数学教学中,老师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例子,结合生活来讲解数学,这样学生更容易理解。
(三)将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有利于健全学生的人格。利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讲解数学能够让学生明白科学是来自生活,也是被运用到生活。老师应该善于利用生活中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告诉学生各种数学事实,学生也可以从这种数学学习中学会热爱生活和自然。
三、课堂教学生活化的策略
(一)让学生主动参与到生活中。课堂是源于生活,将课堂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可以帮助进一步的巩固知识。同时将数学课堂与生活结合起来,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可以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学习各种实践知识。例如,学生可以在家长做事的时候了解到时间长度,也可以在超市购物的时候了解到,钱的多少,数字的大小等。
(二)帮助学生解决生活难题。我们学习的目的是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进一步的改善我们现有的生活状态,数学也需要被运用到生活中去。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生活中存在的难题,可以让他们了解知识的有用性,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例如可以利用班级活动帮助学生了解平均数知识。
(三)可以锻炼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将课堂教学生活化,需要学生亲自参与到生活实践中,随着所学数学知识增多,学生会遇到越来越复杂的生活问题,在解决这些复杂生活问题的时候,学生可以锻炼动手能力。
摘要:本文首先讨论了现阶段我国小学课堂存在的问题,其次浅析了小学课堂生活化的意义,最后就小学课堂生活化提出了几点建议。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 篇2
四川省凉山州美姑县巴普镇富士康民族希望小学 吉则尔西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构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课堂,是目前数学学习的主流。数学的学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充满生活味的、有趣味性的。生活中的数学很多,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建造房子要画出图纸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到数学知识的,所以,小学生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1.情景导入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例如,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用到的圆角分的概念,两、市斤、公斤的概念,以及米、公里的概念等,都是十分必要的。一旦学生具备这些基础性的概念的认知,在生活中就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巩固类似的数量单位概念,从而适应实际生活的需要,这也符合素质教育的教育理念。
2.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中很多的概念都相当的抽象,难以理解,这时,我们就可以借助我们的生活情景来帮助理解。我在看了一个课堂实录中是这样的:教师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侧,宣布:“开始”,两个学生同时从两侧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这是在讲解相遇应用题中的“相对”,“相向”,“相遇”等概念;然后又让两个学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时出发,后者追前者,这时追击应用题。对于这种理解相对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通过两个学生的实际行动加以理解,生活化数学的学习。
二、熟悉教材,实现教学内容的生活化
1.从生活实例中抽象出数学概念
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资源。如:学习了《循环小数》这一章节的内容时,我们首先讲到了一个“循环现象”,通过一个故事引入: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老和尚对小和尚说:“从前有座山,山里有座庙,庙里有老和尚和小和尚……”学生也会接着往下讲故事了,但是我们重要的是在讲故事中我们发现了什么现象呢?(循环现象)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现象呢?学生列举:太阳总是东升西落;春夏秋冬的四季交替等等,这就是数学中的循环现象。我们通过这个循环的现象学习,为下面的循环小数概念的学习做铺垫,学生记住了,理解了,也就完成了这项学习的目标。
2.从生活实例中体味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如: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0.4千克的小瓶子里,需要多少个油瓶?”我们通过计算知道:2.5÷0.4=6.25(个),可是瓶子有半个的吗?没有,那怎么半办呢?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的香油,要装完只能用7个。(进一法的应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有没有碰到呢?学生想到“坐船问题”,“去旅游时,20人一条船,我们班45人,要几条船才行呢?”同样去尾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广泛的应用:“老师带100元钱去为学校图书室购词典,每本18.5元,可以买几本?”计算:100÷18.5=5.40540541(本)≈5(本)因为钱只够买回5本,多买了钱就不够。采用“进一法和去尾法”以及“四舍五入法”的学习,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有效的。
空间与图形的学习在我们新课标中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形状,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认识和描述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同时也是培养我们的空间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我们在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转化的思想和割补的方法探究学习,接下来的是三角形的面积学习,那我们能不能引导学生也利用这种思想和方法呢?答案是显然的,数学的学习本身不是单纯的模仿,我们可以转化应用,利用我们学过的知识来学习我们所不知道的东西,简单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三、组织学生参加数学实践,在生活中应用数学解决
1.加强数学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
小学阶段数学教学不宜采用抽象的陈述,抽象的陈述不利于学生深刻准确地理解所学内容,学习准确也就提不起来。因此,课堂教学应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利用实物、线段等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如在教学《周长的测量》时,带领学生参加户外的测量,量一量我们的足球场的周长,量一量我们乒乓球桌的周长等等,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在快乐中学习数学。
人教版四年级数学教材中《数学广角》一课中的“合理安排时间”,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感受这种数学学习的实际应用价值。
2.通过社会调查,增强小学生数学的应用意识
《数学新课标》指出:“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通过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作出合理的推断和预测。在调查班级同学的身高和体重的结果中,我们可以检测出整体的身高高度和体重水平,从而进行合理的检验,我们的健康标准。在对同学们喜欢的气球的颜色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加合理的选择气球来布置我们的教室。在对同学们喜欢的运动项目调查之后,我们才能更好地选择我们都比较喜欢的项目举行集体活动。
谈小学数学与生活化课堂教学 篇3
【关键词】数学 生活 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2011修订版)提出了新的小学数学教学理念:“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经验出发,创设生动有趣儿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如何在数学教学活动中把单调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变成活灵活现的生活情境,让生活走进数学课堂,体现数学的应用价值,是我们的课堂追求。在自己教学实践中显示:生活当中的数学知识和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当中的实际问题,学生很喜欢;小学数学知识体系都可以生活化;小学数学课堂应该是生活化的教学模式,教师应当引领学生尽最大可能的寻找生活当中的数学。
一、利用身边熟悉的生活,创设研学情境
数学教学只有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加以训练,从学生感兴趣的实物和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入手,才能使学生变“厌学、苦学”为“愿学、乐学”。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编排和学生年级身心特点以及智力发展因素,采用直观语言、实物演示、游戏、亲自动手操作实践、多媒体等多种手段,创设课堂教学生活情境。设置引人入胜的悬念,激起学生学生学习探索的主观能动性,使抽象的数学问题具体化、生活化,更便捷地搭建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先布置各小组用用硬纸片剪出一个平行四边形,再用割补法把平行四边形变成长方形。然后让学生观察长方形长和宽和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有什么联系,学生很快发现了奥秘:是等同的关系,再利用长方形面积=长×宽推导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这样的教学情境创设在利用已经学过知识的基础上“温故而知新”,不仅真实的再现了生活,很好的调动了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主动性,而且增强了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打造出数学研学的高校课堂。
生活中处处存在着数学,数学也极大的关注着生活,可以说数学和生活形影不离,相辅相成。数学的价值观来源于对生活的关注程度,作用程度。要让学生喜欢、爱好数学,最重要的是学生能够亲身感悟到数学对于历史、现在乃至于将来巨大价值作用。我们在教学中必须注重联系生活实际,积极发掘身边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教学回归自然、生活实践,这样就会提高学生学习数学、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学生就会主动、轻松愉快的参与到数学探索活动中,提高数学课堂的实效、高效性,迅速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数学能力。
二、利用生活中的原型组织学生探究数学问题
数学源于生活,也只有让数学植根于生活的土壤,数学教学才能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新的数学课程教材在研发过程中就注重在生活中寻找原型。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中,充分利用生活原型,让学生感受到我们就生活在数学当中,生活无处不数学,教学活动事半功倍,学生对探究数学生发浓厚的兴趣儿。兴趣儿是最好的老师。例如有一次我在教学“长方体表面积”一课,课前给每个学习小组布置了一个任务:每个小组成员制作一个长方体纸箱。课堂上合作理解“表面积”的含义之后,在小组长的带领下测量出纸箱的长、宽、高,记录数据然后计算,最后得出结论。如果用字母a,b,h分别代表长、宽、高,用S代表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一个完整的长方体的表面积公式就是:S=2(ab+ah+bh)。之后我又布置给各个小组一个任务:让小组长带领学生到操场上,各小组自己寻找长方体实物,先测量然后根据公式计算出所测量的实物的表面积。通过实际操作,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魅力所在,学生兴趣儿高涨,再也不感到数学枯燥无味的学习厌了。显然数学一旦回归到生活大海之中,学生就会尽情的畅游其中。
三、利用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探究数学规律
数学是一门规律性很强的自然学科,数学知识和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数学研学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寻找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运用合作探究的學习方式掌握并且运用数学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以激发学生探究数学王国的奥秘,有利于提高学生数学能力。例如我在教学圆周率一课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圆周率的数值是3.14,而是事先布置学生用硬纸片做出大小不等圆,想方设法测量出圆的周长和直径,用周长去除以直径,所记录出的数据基本上都在3.14左右,最后让学生阅读《祖冲之与圆周率》。学生恍然大悟,原来所说的圆周率是这样被发现的,既激发了探索数学海洋的兴趣,又增强了民族自豪感。如此,既利于增加学生认知有利于增强学生爱国情感,何乐而不为呢?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 篇4
教师应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努力形成小学课堂教学生活化,让学生感到数学内容是真实的,可学的,可用的,让学生在数学课堂教学过程中成为一种生活需要和享受。小学数学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选择生活中富于情趣和意义的材料,通过观察、操作、解决问题等丰富的活动,拉近生活与数学的距离,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形成富有特色的学习方式。例如,教学“对长方形的认识”时,让学生动手切片苹果,先将苹果切两半,取其中的一半用手摸一摸切开的面,让学生体会“面”。然后沿着这个垂直的方向再切一刀,切出两个面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切两个面相交的边,让学生体会“棱”。最后让学生用手摸一摸三条棱相交的点,让学生体会“顶点”……通过让学生切一切、看一看、摸一摸等活动,这样让学生亲自动手的过程中边玩、边学、边思、边说、不但加深了学生对长方形特征的认识,还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感受到这样的学习是真实的、亲切的、可以触摸的,确实是来自于现实生活的数学。
二、教学过程应注重“数学课堂生活化”
抽象概念是数学得以产生的基本前提,离开了抽象概括就不会产生数学概念,更不会有抽象的数学思维,培养训练学生抽象概括能力是我们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基本任务。小学生的思维停留在“直观形象水平”,抽象概括水平还不高,他们所能概括的特征或属性,常常是事物的直观形象的外部特征或属性,他们更注意的是事物的外观和实际意义。充分地让学生看一看、摸一摸、量一量、比一比,对实际事物进行感知和操作,正是建立数学概念、逐步发展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基本途径。在教学“长方体的表面积”时,先让学生说一说周围所看到的长方体的物体和平时生活中所接触的长方体物体。再让学生动手用已准备好的硬板做一个长方体。接着让学生找一找有没有相同大小的面。通过比较,找一找相对应的面。量一量并算出一个面的面积,想一想怎样才能算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总和。学生在已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的基础上,很快就懂得了长方体表面积的算理。在学习了长方体表面积的基础上,让学生分组讨论怎样计算正方体的表面积,通过合作交流,学生很快就比较出两者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掌握了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式应采用“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手段
小学生年龄小,自制力弱,学习行为明显受心理因素支配。只有遵循学生心理活动的规律,把学科特点和年龄、心理特征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愿意学,主动学。因此,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改变教师讲、学生学的单一教学方式,力求形式新颖,寓教于乐。由于小学生缺乏实际生活经验,处理实际问题往往无从下手,这亦是“一双耳听到底,一支笔算到底”的传统教学误区的核心。运用现代教学方式,与生活密切结合,化抽象为形象,让书上的内容走向生活,才能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浙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中的“包装的学问”这一内容,要求学生利用表面积等有关知识,探索多个相同长方体叠放后使其表面积最小的策略。我先让学生用自带的磁带和包装纸,分组研究将6盒磁带包成一包有几种包装方法。讨论各种方法有什么不同,思考如果你是厂家,会选择哪一种方法?为什么?把数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在确定方法的基础上请学生分析包装纸的多少是由什么决定的,让学生懂得所需的包装纸就是合成后长方体的表面积。合成后长方体的表面积大小,和合成时所覆盖的面积大小有关。通过层层深入,学生不仅懂得了包装纸最小化的方法,还切实体会到学数学是为了生活。
四、教学环境应为“数学课堂生活化”而创设
学以致用,通过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是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实践应用能力的重要途径。它能使学生感受到“生活就是数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我们首先要在课堂教学中打破时空界限,创设以社会为背景应用知识进行实践的环境或条件,让课堂活起来。哪里有数学,哪里利于学习数学,哪里就可以作为课堂,这样做有时更能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活动中掌握知识技能,提高数学能力。比如认识了人民币以后,让学生参与到实际的商场超市购物活动中,亲身体验购物、算钱、付钱、找钱的全过程,把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真正结合在一起,还数学以真实。其次是组织一些数学兴趣活动,如学习了“统计”,可以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学校、班级、家庭中开展一些小调查,然后通过模仿绘制简单的统计图,进行感兴趣的数据分析。在不同的环境中学习,一方面使学生的视野不断拓宽,利于接受新的知识和巩固已又的知识,另一方面又锻炼提高了学生的社会活动能力,为今后的发展开通了新的渠道。
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 篇5
访问次数:1071
《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永昌县朱王堡中心小学 赵玉英
一、课题的提出
1、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国家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想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关心学生需要,以改变学生学习方式为落脚点。强调课堂教学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小学教学内容趋向综合化,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因此,关注课堂教学生活化成为改革的基本趋势。
2、课堂教学生活化是目前课堂教学急需解决的问题。
深入观察,我们发现:课堂教学中,学生活动多,激情少;思维多,智慧少;有回答,但无质疑;有探索,但无创新。造成这些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数学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使学生觉得数学知识远离我们的真实世界,纯“数学化”的东西枯燥无味,学生的参与只是被动的,机械的。这样的教学对学生很难具有吸引力和亲和力,学生根本无兴趣去探究,更何谈培养学生的独立性与创新意识。所以,必须改变目前课堂教学现状,创设贴近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不断沟通生活中的数学与教科书上的数学的联系,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这时数学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兴趣,正如数学教育家所言:“数学是现实的,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学习数学,再把学到的数学应用到现实中去”。因此,课堂教学要密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生活化的课堂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就存在于自己熟悉的现实世界中。
3、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数学学科特点决定的。数学来源于生活,现实生活中蕴涵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作为学生学习的数学知识,不应当是独立于学生生活的“外来物”,不应当是封闭的“知识体系”,更不应当只是由抽象的符号所构成的一系列客观数学事实(概念、定理、公式、法则等)。它可以在学生的生活背景中找到实体模型。创设生活化情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情感,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在生活化情境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充分地互相交流,民主地、和谐地、理智地参与教学过程,主动地探究知识的形成过程。这正是论证过的师生相互作用的最佳形式,因而也是发挥教学整体效益的可靠保证,为学生主动探究提供了强大的内驱力。
4、课堂教学生活化符合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兴趣。小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但学习目标不明确,对枯燥的数学学习不感兴趣。对直观的、生动的学习材料感兴趣。创设生活化情境,把情、形、境、理熔于一炉,易于唤起注意、提示形象、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增强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这样,才会有效促使学生主动探究,全面发展学生素质。
5、课堂教学生活化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它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激活学生的思维,拓展学生的想象力,而且在提高课堂效果,优化课堂结构等方面都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生从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自觉的参与解决问题,促使学生主动探究,从而提高学生的素质。鉴于以上教育教学实际及农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特点和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生活经历,我们提出了《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的课题方案,以此更新教育观念,落实课程改革精神,把课堂教学与农村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变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为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从而进一步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
二、概念的界定
生活化课堂教学,是指课堂教学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相结合,使课堂教学方式变成学生积极参与、乐于参与的生活过程,把课堂变成“小社会”。它包括三层意义:
(一)教学目标的生活化,即教学目标不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适应未来生活的基本素质。
(二)教学内容的生活化。即教育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生活经验相结合。
(三)教学活动方式生活化。即教学活动是学生主动参与的生活过程。教学生活化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需要和丰富学生社会生活经验,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提高了能力(包括交往能力、合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整体素质得到个性化发展。本课题在新理念的思想指导下,在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中探索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模式及具体操作方法,以使数学课堂教学适应新课程改革。
三、理论依据
教育起源于生活,生活是教育的中心,就是倡导每一个孩子都公平地享受为生活作准备的教育,教育要培养能适应社会生活的人,这就是教育的根本目的。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性学习的心理基础。
四、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研究综述
1、国外:对于生活化课堂教学的研究已有了近百多年的历史,上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首先提出了“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的观点,提倡学生在活动中学习。
2、国内:三十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倡导了生活教育思想,提出“生活即教育”、“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五、本课题研究的实践意义与理论价值 本课题的研究实施有利于改革课堂教学单
一、封闭和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焕发课堂的生命活力。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能力,提高教学质量。对学生的终身学习和发展都具有重大的意义。同时通过课题的研究,使教师更新教育观念,改变教学行为方式,和国家课程改革同步一致,并能发挥教师在教学上的创新能力。
假如本课题研究成功,将形成若干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操作方式,这些方式具有一定的实践推广价值。其次,本课题研究和积累的经验资料,对于丰富和发展教育生活化理论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六、研究的目标
1、解决教学内容封闭,脱离学生生活、教学方式单一,忽视学生学习需要的状况,建立一种开放的,与生活相结合的、生动的课堂教学模式。
2、解决原有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被动、单一,学习主动性难以发挥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唤发课堂教学的生命活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交往能力和实践能力,发展学生思维,塑造创造性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3、解决教师以本为本,被动施教的问题,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教师真正成为教材的再设计者和课堂生活的创新者。
4、激发学生的情感与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知识形成过程的探索,使学生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从而认识数学的价值,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的生活问题。
七、研究的内容
1、研究和形成课堂教学生活化的一般操作模式。
2、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学习到主动参与)。
3、生活化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
4、教学评价生活化。
八、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原则
课堂教学应以“儿童生活世界”为活动背景,以儿童原有的生活经验为生长点,使儿童主动参与,自主发展。以低、中、高三个年级为梯度,根据孩子不同年龄特征,确定几个实验班中进行课堂教学生活化探索。
1、整体性原则:即要把课堂教学与学生身心素质各方面看作是一相互联系的整体,使课堂教学与社会、家庭、学生生活形成一个相互协同的整体。
2、师生合作性原则:课堂教学生活化的本质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真正成为生活和自我发展的主体,而学生的主体性发展,首先决定于师生关系的性质,因此,在实践中,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尊重、理解、相信每一个学生。和学生建立起真诚合作的师生关系和教学关系。
3、自主创新性原则:在课堂教学中,没有学生的自主,没有学生的创新。学生的个性就不可能发挥。要激发起学生自主与创新性,就需要教师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努力发挥自己的自主性,创新性。
4、生活实践性原则:课堂教学要和现代社会生活发展和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在教学过程中,贯彻“教、学、做合一”的思想,通过加强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和生活实践,把教育教学要求转化为学生的素质,提高生活实践的能力,培养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和习惯。
九、完成课题的条件和可行性分析
本课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强调课堂教学与生活相结合,符合现代化教育发展趋势,符合国家素质教育与课程改革的要求,符合当前改革的实际需要。
本课题查阅了大量有关的研究成果资料,所以理论依据较为充分,方案设计思路清晰,目标明确,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国内外关于此类课题的研究和实践,已经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成果,为本课题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十、研究方法和步骤
(一)研究的方法
1、文献资料法:认真学习建构主义理论、现代认知心理学、新《课标》等一些理论或文件精神,通过对国内外有关教学生活化、课内外结合等文献的收集和研究,使课题研究的内涵和外延更丰富,更明确,更科学。争取在现有研究水平的基础上有提高和突破。
2、问卷调查法: 在实施课题阶段,对被实施此课题之前的本校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方式进行调查研究,用以了解学生的数学发展现状与发展需求,以及相关的影响因素,并根据调查结果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策略与手段。
3、行动研究法: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勤于将自已从课题研究中获得的教学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反思、修正、再实践逐步积累经验。在实际的教育教学环节中,通过个案分析和作品分析等,对个体的发展进行跟踪调查,及时改进研究措施。
4、经验总结法: 在教学实践和研究的基础上,根据课题研究重点,随时积累素材,探索有效措施,总结各阶段的得失,不断调节研究步伐。寻找有效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提高学生实际运用、实践能力的方法。
5、个案分析法:重视对数学生活化的的案例的分析,从中寻找课题进展的突破口
6、对比法:实验班班老师上对比课,进行比较研究。
(二)课题研究的步骤(技术路线)
1、准备阶段(2012年3月——2012年4月)
确立课题,申请立项。制定课题实施方案,确定课题组人员分工。学习相关理论和课题实施方案。
2、实施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
(1)课题实验的起步、探索。(2012年5月-2012年7月)A、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进行论证,修改完善课题方案。
B、学习《数学课堂教学论》以及相关相关教学理论,转变本组成员意识,提高认识,努力形成“学习―认识-实践”的格局。
C、根据学生生活实际,搜集与课堂教学紧密联系的生活素材。D、根据研究方案和计划,在实验班级开展研究工作。
E、适时召开课题指导小组会议,交流汇总实验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并研讨分析,提出下阶段的实验建议。
(2)课题实验的提高、完善。(2012年9月-2012年10月)A、以课堂教学作为实施课题的主渠道。
B、认真备课,组内进行集体讨论,讨论怎样更有效的体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生活化”。
C、积累经验,写出研究课例及报告,就成功与不足之处写好自评。期间进行阶段性的总结,注意完善研究措施,提高研究成效。
(3)课题实验的后期深入。(2012年11月)A、研究活动展示:生活化课堂教学展示。
B、结合课题,精心设计数学教学实践活动,检验学生对数学的理解和运用。C、收集好研究资料,撰写相关论文及报告。
D、结合研究活动,讨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与收获,聘请专家针对研究情况进行指导,以答疑难、指问题为主,做好延续、深入、提高工作。
3、总结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月)收集、整理、归类材料,对课题进行全面、科学的总结,以研究报告、典型课例、论文呈现。并在以上成果总结的基础上,召开成果汇报会,并申请结题。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形式
1、《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2、相关教学论文。
3、《农村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研究》的案例。
十二、课题研究的组织机构和课题组成员的分工
我校完善了教育科研组织机构,成立了教研室、教研组、课题组、备课组的科研组织网络,成立了由校级主要领导及教研室牵头,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的科研工作网络。组 长:王子霞(具体负责管理工作)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生活化
1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作为教师应该想尽一切办法,将所讲述的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的生活当中。从而增强数学教学的实践性,使学生们能够在生活中找到所学习数学知识的价值,这样在潜意识里,学生们都会觉得学习数学是有用的,从而激励学生们在课堂上更好的学习数学知识。教师要教会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使他们能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每当讲完一节课,老师可以布置一下有关于实际的作业。比如:在讲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之后,可以布置一下观察的作业。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到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在讲了圆的知识之后,可以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来解释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别的形状的行不行?为什么?等等。这样,就会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想问题,从而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生活情境,理解新知
数学课堂上,创设的生活数学情境应真切、自然,让学生有如临其境、如见其物、如知其形的感觉,进而通过自己的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在小学数学中,其涉及的大部分内容都可以通过情境模拟再现。因此,教师应有将生活问题数学化、将数学生活化的自主意识。例如,讲授“简单的统计”一课时,我们拍摄了繁华路段机动车辆通行的一段视频。上课时请学生一边观看视频,一边把通过的各种机动车辆数目统计出来。最终的统计结果各不相同,也很不理想。为此,及时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发现统计结果不理想主要在于车太多、视频放得太快、来不及统计等。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又对又快地统计呢?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后一致认为,几个人合作就能解决问题。及时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并让小组长给组员进行任务分工,有的看屏幕报车型,有的记录各种小型车的辆数,有的记录大型车的辆数……然后再次播放视频时,每个组的成员各司其职,秩序井然,准确地统计出了各种机动车辆的数目,成功地解决了生活中常见的问题。这节课的教学由于创设了较好的生活情境,学生对统计的方法有了深刻的认识,积累了一些统计经验,学得也很轻松。
3挖掘生活资源,体验新知
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数学与生活相结合,不断挖掘生活资源,善于发现生活中的实际数学问题,运用数学知识理论认真思考,分析并解决。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无处不在,提高其数学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一课时,笔者首先布置了课前任务,让学生在生活物品中找出一些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然后亲自动手制作一个长方体和正方体,这激发了其学习本课内容的热情。学生在完成课前任务的过程中,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均有了一定了解:二者都有六个面和十二条棱,长方体相对面面积相同,正方体六个面都相同。
4数学语言运用生活化,从生活经验入手,调动课堂气氛
数学课堂教学,要学生接受和理解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没有高素质语言艺术的教师是不能胜任的。鉴于此,结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兴趣爱好、心理特征等个性心理倾向,将数学语言生活化是引导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手段。如在“利息”一课的教学中,教师说:“我家里有10000元钱暂时不用,可是现金放在家里不安全,请同学们帮老师想个办法,如何更好地处理这些钱?”学生回答的办法很多,这时再趁机引导学生:“选择储蓄比较安全。在储蓄之前,我还想了解一下关于储蓄的知识,哪位同学能够介绍一下吗?”学生们竞相发言。在充分感知了“储蓄”的益处之后,学生们又主动介绍了“储蓄的相关事项”,在不知不觉中学到了知识,体会到了生活与数学休戚相关。
5回归生活空间,巩固新知
新课标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因此,在教学“米和千米”时,由于很多生活中的物品无法在课堂上让学生亲自去度量、去感受,学生的感性认识也就大打折扣。于是,决定把课堂搬到室外去,让学生分组用自己的皮尺去量学校里任何东西的长度,
6数学问题生活化,感受数学价值
数学教材呈现给学生的大多是抽象化、理性化、标准化的数学模型,教师如果能将这些抽象的知识和生活情景联系起来,引导学生体验数学知识产生的生活背景,学生就会感到许多数学问题其实就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要不断地培养学生学会从生活中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并通过分析这些问题,从而解决这些问题,最后再通过回顾这些问题与结论的可行性推动数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这样,不仅把抽象的问题具体化,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热情,还使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原型,让学生真正理解了数学,感受到现实生活是一个充满数学的世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结语
总之,探究性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基本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教师的引导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去研究和探索。
【参考文献】
[1]李梓萌.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专刊,2011(1):884-886.
[2]邱英新.基于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措施的研究[J].青少年杂志,2013(5):66-68.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 篇7
一、强化教材与学生的生活联系, 提高学习效益
通过“生活———数学———生活”的实践过程, 将现行教材的若干数学问题还原为取之于学生生活实际、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的数学问题, 把学生生活与数学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 从而让学生真实地感受、理解、掌握数学思想、知识技能的形成过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促进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生活能力协同发展。
1. 利用教材情景, 激发探索欲望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 要创设与学生生活环境、知识背景相关的, 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景, 从而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在数学教学中, 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体验, 科学、有效地利用生活情景, 让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生活。让学生在熟悉的数学生活情景中愉快地探究问题, 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如教学《体积的概念》时, 教材上有一个实验, 把石头放入有水的玻璃杯里, 让学生观察水面的变化, 使学生明白石头占有一定的空间。显然, 这个实验的内容与语文教材中“乌鸦喝水”的现象一样。为了让学生建立体积的概念, 在教学中, 我先让学生讲述“乌鸦喝水”的故事。再让他们思考、讨论:乌鸦为什么能喝到水?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 重点设疑:“为什么瓶里放进石子, 水面会升高?”“为什么放了许多石子后乌鸦才喝到水?”经过热烈的讨论, 学生逐渐理解了体积的含义。在教学过程中, 我把生活中的数学原型生动地展现在课堂上,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有情感、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数学。
在教学《比例的意义和基本性质》时, 可以引入有趣的人体知识:头与身高的比大约是1:7;脚底长与身高的比也大约是1:7;人两手伸直的长度与身高的比约是1:1;将拳头翻滚一周, 它的长度与脚底的长度比大约是1:1。通过这些比例关系可推演出一些生活常识, 如:买袜子时只要将袜子在自己拳头上绕一周, 就知道袜子合不合脚。警察根据罪犯脚印, 可估计出罪犯的身高。通过“人体有趣的比例”, 引出比例的学习, 可使学生产生兴趣, 自觉参与到新知识的探究中。
2. 重组教材情景, 构建数学意义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 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 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遵循这一指导思想, 教师可以“根据本地的社会生活实际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及认识水平, 适时改造例题、习题的内容或数据”。这样才有利于学生进行观察、实验、猜测及交流等数学活动。
如:在教学《正比例的意义》时的原例题是:
在一间布店的柜台上, 有一张写着某种花布的米数和总价的表格。
观察上表, 回答下面的问题: (1) 表中有哪两种量? (2) 总价是怎样随着米数变化的? (3) 相对应的总价和米数的比各是多少?比值是多少?
由于学生对买布并不熟悉, 但经常到超市购买饮料, 因此可以把此题改编成:果粒橙的瓶数和总价的表:
通过观察上表后, 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改用图画的形式出现。这样的素材紧贴学生的生活实际, 呈现方式生动活泼, 学生很容易就感悟了“正比例关系”这一概念。同时又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 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丰富教学活动与学生实践应用, 促进能力发展
“学生学习数学应当成为学生探索数学的过程。”要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与方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 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同时, 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
1. 联系实际, 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
《标准》中指出:“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 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 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使学生在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同时, 更深刻地认识数学的作用, 从而激发起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情感。”
例如, 在教学《平均数问题》后, 根据实际进行两项练习:
(1) 结合学校刚开展的“为青海玉树献爱心”活动, 编写成不同类型的平均数应用题。如:三 (1) 班32人平均每人捐款11.00元;三 (2) 班35人一共捐款452.00元;三年级平均每人捐款多少元?
(2) 收集本组或全班同学的身高、体重等数据, 求出本组或全班同学的身高及体重的平均值。通过比较分析自己的身高与体重在本组或全班同学中所处的位置。
2. 解决问题,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在教师的引导辅助下, 通过操作实验、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等活动方式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使他们的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 观察、分析、判断等思维品质得到了发展, 增强了策略意识。让学生到日常生活中去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 使课内学习与课外实践紧密结合。
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时, 教师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有一间长5米, 宽4米的客厅, 妈妈准备花800元铺地砖。你和父母一起去商店挑选材料。其中有3种规格的地砖:
甲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9元
乙种:边长为5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7元
丙种:边长为40厘米的正方形地砖, 每块8元
你能为你父母做参谋, 买到适合你家的地砖吗?
买地砖, 关键是要搞清楚所买的地砖应符合下列条件: (1) 价格适中, 总价在800元以内。 (2) 质量较好。那么, 究竟哪一种地砖符合条件呢?只有尽快地算一算才是。首先算出家里铺甲、乙、丙三种地砖分别需要几块:用房间面积÷甲 (乙或丙) 的地砖面积。再分别算出铺三种地砖各需的费用, 分别为720元、560元、1000元。最后通过比较知道, 丙种价值太贵, 甲、乙规格相同, 价格均在800元以内, 但乙的价钱太便宜, 可能质量不够好, 所以选择甲种地砖最合适。上述例子, 将学生所学的知识返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又从生活实践中弥补课本上学不到的知识, 自然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同时也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学会了解决数学问题。
3. 运用知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在注重数学生活化的同时, 要充分认识到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发展学生的思维。还原数学于生活本质更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
如在《百分数应用题》教学时, 出示这样一组数据:“一次数学测验, 某班的得分情况如下:100分的5人;90~99分的15人, 80~89分的15人, 70~79分的2人;60~69分的2人, 60分以下的1人。全班平均分为92分。根据以上数据你能提出哪些百分数的问题并列出相关的算式?”同学们经过认真讨论后得出: (1) 满分的人数是优秀人数的百分之几? (2) 优秀的人数是总人数的百分之几? (3) 及格率是多少? (4) 满分的人比90~99分的人少百分之几? (5) 90~99分的人比满分的人多百分之几?……这样, 既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又提高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真可谓是一举两得。
再如,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计算》时, 出示了这样一题:“有一种牛奶盒长5厘米、宽3厘米、高8厘米, 厂方准备一箱装24盒, 如果你是厂方的设计人员, 请你结合厂家利益考虑外包装的长、宽、高各应该是多少?”学生都很兴奋, 先是讨论, 然后计算。通过各种意见的对比, 使学生了解到使用材料越少, 成本就越节省, 厂家利润就增加。从而进一步熟练表面积的计算,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 篇8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学习兴趣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学习兴趣通常是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因。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也表明:教学中如能巧妙地设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仅会让学生的思维迅速地由抑制转为兴奋,还会促使学生把新知的学习当作一种“自我需求”。怎样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必然是和学生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事和物。理由很简单,因为数学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面镜子,它能折射出生活中的数与形。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尤其是小学数学。因此,教师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知识点的特点,巧妙地与生活中孩子们感兴趣的事和物联系起来,唤醒学生学习、创造的欲望,让学生学习活生生的数学知识。
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没有死板地使用教材中的插图,而是给孩子们播放一段时下收视率极高的一档综艺节目———《最强大脑》。为了吸引学生们的眼球,我截取了一次关于记忆“百家姓”的挑战,挑战者要在规定时间内记忆住大屏幕上100个姓的位置。在学生发出感叹时,我便提问:“要想记住这100个姓的位置,首先得知道什么?”学生们纷纷举手回答,有的说:“首先得知道是哪100个姓。”有的说:“必须得确定每个字在哪里。”还有的说:“得有一个大家都能看得明白、说得清楚的表述方法,否则总不能说这个字在这里。”学生们在讨论中迸发出思维的火花,激发出了强烈的学习欲望,同时又使学生明确了探索目标和方向,这样学生就能带着强烈的问题意识积极主动地投入新知的探究中去。
二、结合生活实际,探索数学知识
数学教学必须把学生引入生活数学的大课堂,只有这样学生才愿意去学数学。如果教师在教学中,只是按照教材照本宣读,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那么学生无法真正掌握所学知识,将容易遗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联系生活实际,整合教材,重组教材,让学生用生活中常用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探索出数学知识。
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没有把数对知识强硬地灌输给学生,而是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自主地说一说我所提供的“百家姓”中的某个字的位置。孩子们有的说“张”在第5排第3个,有的说“张”在第3组第5个……孩子们的每一种说法只要所表述的具体位置正确,我都表示肯定。这时我也没有急着给学生介绍数对,而是和孩子们讨论他们的想法。孩子们的回答就更加精彩了!有的说:“妈妈带我看电影时,我就是根据电影票上所写的位置,先从前往后找到第几排,再横着数,有的时候从左往右数,有的时候从右往左数出第几个,找到自己的座位,我就是用这种方法来找‘张’的位置。”
有的说:“我们平时上学在教室里确定自己的座位就是先从左往右数在第几组,然后从前往后数在第几个的,所以我在找‘张’的位置时就是这么找的。”不要小看这样一次讨论,它让孩子们充分地感受到数学不是空中楼阁,数学不是高高在上的,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这时我再将数对知识与同学们生活中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整合,介绍“列”、“行”这些数学名词,孩子们就能很轻松地掌握数对的相关知识,并且绝对不会遗忘和混淆。
三、运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以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一些具有发散性和趣味性的问题,以拓展教材,让学生真正领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的道理,真正做到学以致用。当学生习惯于把司空见惯的生活现象用数学思维来思考的时候,数学教学和他们的生活便完美地融合了。
在教学《用数对确定位置》时,我并没有简单地让学生完成书本后的相关配套练习,而是把书本“扔掉”,从生活中找出一些例子,让孩子们来一一解决。比如,我就用他们每天都要接触的教室里的位置,让孩子们根据数对找人,根据人说出数对,并且还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对中第一个数相同说明在同一列,第二个数相同说明在同一列等数学规律。又如,我选择了生活中常见的电影票、围棋盘、国际象棋盘等数对问题,孩子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到数学学习的实用价值。
让小学数学课堂回归生活 篇9
一、结合教材, 从实际出发
在小学数学的教材中, 其部分内容略有抽象, 不易于学生的理解。为了帮助学生理解与掌握, 教师可将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效结合起来, 并找到数学教学与生活实际的契合点, 充分了解小学生的思维模式、生活实际, 并进行有效的整合, 引导学生养成善于联系实际的思维习惯, 在数学中思考生活, 在生活中联系数学, 实现两者的有机结合与统一。
例如, 在苏教版六年级数学教材中, 《百分数》一课插入了许多图片, 如羊毛衫中羊毛的含量或者苹果中苹果汁的含量等, 这些均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为此, 在进行这节课的讲授中, 教师可以两幅图片为参考, 向学生展示两杯果汁, 一杯果汁含量为30%, 另一杯为50%, 向学生提问:“如果我们想要了解两杯果汁哪一杯更甜应该怎么做?可不可以通过数学知识来进行比较呢?”学生回答:“通过比较数字可以知道。”教师对学生回答给予肯定后做进一步地总结:“要想判断那一杯果汁更甜, 我们可以通过比较果汁的含量, 含量大的果汁自然就更甜, 50%比30%大, 因此, 第二杯果汁更甜。”为了加深学生对于百分数这一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 教师可在此题的基础上, 根据该课的难点设置问题, 进行提问:“如两个班级男生所占的百分数都是36%, 那么是不是说明这两个班级的男生数量相同呢?为什么?”在进行讨论过后学生可以得出结论:百分数相同不一定数量就相同, 所以两个班级的男生也就不一定相同。因为具体的男生人数是由分母决定的, 若第一个班级人数即分母为50人, 那么男生人数则为18人, 若第二个班级人数即分母为100人, 则男生人数为36人, 以此类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日常生活中百分数的运用和理解, 有效地引导学生对于百分数的理解, 并进一步理解其在生活中的意义与价值。上述教学环节, 教师通过将数学教学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 使学生充分联系实际来掌握数学问题, 以此充分地理解数学的深刻内涵, 同时, 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大大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境, 引发学生探究
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通常还停留在习题训练上, 尽管课堂训练做了不少, 但是当学生在实际生活中面对一些数学难题时, 仍然无从下手, 这也是当前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 亟需得以解决。为此, 数学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于生活现象和生活实际的引导, 善于结合日常实际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 带领学生开展有效的生活探究。
如《百分数应用题》这一训练题, 教师为有效防止学生对数量关系造成混淆, 可以采用情景式教学法, 通过设立一定的生活情景, 加深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教师可以让几名学生扮演商家的角色, 另外一些学生扮演卖家, 并将其分为两组, 看看哪一组的选手在算价钱时计算无误。由商家展示打折商品:书桌原价175元, 降价20%, 现在的价格是多少?椅子的原价为56元, 比现价贵了30%, 现价为多少?台灯原价42元, 现打七五折, 售价为多少?运动服原价是180元, 减少30%出卖, 卖价为多少?两组同学表现活跃, 积极思考, 但在对打八五折出售这一问题的理解出现了困难, 一组同学认为打八五折后的出售价格是原价乘15%之后, 而另一组学生认为打八五折后的价格是原来的价格乘以85%。在此, 我将对学生进行提问, 引发其进一步思考:“书桌降价20%意味着打了几折?椅子比现价贵了30%是打了几折?”学生由此可以得知, 原价乘打折数即为现价。继续进行提问:“如运动服原价为180元现价是126元, 那么运动服打了几折?”学生回答:“用现在的价格除以原价126÷180=0.7, 因此, 运动服打了七折。”上述教学环节, 通过设定学生日常熟悉的生活场景进行引导和启发, 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 给予其更多思考和讨论时间, 还可以帮助学生结合日常生活实际展开生活探究, 进而构建起有效的学习模式和思维。
三、加强应用, 解决实际问题
日本著名数学教育家米山国藏说过:“在学校学的数学知识, 毕业后若没什么机会去用, 一两年后, 很快就忘掉了。然而, 不管他们从事什么工作, 唯有深深铭刻在心中的数学的精神、数学的思维方法、研究方法、推理方法和看问题的着眼点等, 却随时随地发生作用, 使他们终生受益。”小学数学教师, 要想提升学生在实际中解决问题的能力, 就必须在教学中于生活实际相结合, 加强数学的应用性与实用性。
在教学《比例》一课中, 为了让学生做到活学活用, 教师可以提出以下问题:“公园附近有一颗百年老树, 想一想如何测量出这棵树的高度?”随后, 学生展开激烈讨论, 同学们的想法略微不切实际, 如有同学认为要将大树砍倒测量, 有同学想要上树进行测量等。尽管想法千奇百怪, 但学生的积极性却得到了有效的提升, 并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这时, 教师继续引导学生:“同学们是不是可以使用比例的有关知识点进行测量呢?”学生回答:“找一个木棍, 根据大树的影子与木棍的影子之比等于大树的实际高度与木棍的实际高度之比。”为了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教师将事先准备好的一米长的木棍固定在大树附近, 通过测量木棍的影子, 再根据比例相等得出大树的高度。在上述教学环节中, 学生的积极性被大大调动起来, 动手能力也有所提高。在动手操作过程中, 学生对于该内容的理解和记忆得到了有效的加深, 并通过书本知识达到有效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目的, 实现了数学课堂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让生活阳光照耀小学数学课堂 篇10
一、创设生活情境, 让数学课堂“活”起来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 学生的活动时间非常有限, 教师应尽可能地创设一些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激发其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时, 可创设生活情境:小猴今天过生日, 大屏幕出示一个蛋糕, 然后提出问题:
(1) 说说怎么分公平? 生答:平均分。
(2) 现在有两名同学想要公平地分, 那么每人应该分得这个蛋糕的几分之几呢? 生答:1/2。
(3) 通过课件演示1/2让学生充分理解。
接着我又继续出示一盘桃子, 共有3个, 提出问题:
(1) 现在想要公平地分给猴妈妈、 猴爸爸和小猴, 每个人应该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生答:1/3。
然后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 课件演示:
要把这盘桃子平均分成几份?生答:3份。
每份就是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生答:1/3。
(2) 假设盘子里有9个桃子, 那么猴妈妈、猴爸爸和小猴应该每个分得这盘桃子的几分之几? 生答:1/3。
(3) 教师小结: 这就是我们今天这节课学习的新知识, 认识一个整体的几分之几。
这个导入环节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 使学生可以深刻体会到分数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初步了解分数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并且为后面的学习做好铺垫。 生活中有很多地方要用到这类知识, 如按比例分配人数、计算缴税、计算银行利息、买东西等都离不开数学。
二、寻找数学原型, 让数学课堂“真”起来
很多数学知识本身是抽象的, 需要学生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探索, 把来源于生活的东西转化成数学知识。 教师应该多引导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富有数学气息的生活, 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
比如, 一年级上册《数一数》时, 可带领学生走出课堂, 走进校园。 在校园乐园里你看见了什么? 学生有各式各样的发现, 描述得很精彩, 培养了语言表达能力。
你找到哪些数字朋友呢? 找到后可以和你的好朋友交流一下。
生集体交流:“1”:一面国旗、一位老师;“2”:两位同学在踢毽子, 墙上两幅画;“3”:三位同学在跳橡皮筋, 操场上有3张乒乓桌;“4”:四棵大树;“5”:花坛里有五朵花;“6”:天上有6只鸟飞过;“7”:有7个学生在玩老鹰抓小鸡, 等等。
学生特别喜欢这样的场景, 可以使原本枯燥的课堂变得生动形象真实。 数学知识非常有用, 科学家为什么能把火箭、卫星送上天空等, 都需要用到数学知识。
例如, 教学《统计》时可以提出了这样的一个问题:我班女生喜欢什么体育活动呢?是跳绳、踢毽子, 还是跳方格呢? 根据实际情况, 我班有女生30人, 就选取这其中的10人, 然后按要求制成调查统计表。 全班都兴致高昂, 下课纷纷行动起来, 积极完成调查表, 最终表格呈现如下:
学生从教师设计的特定问题出发, 积极主动地搜集材料, 互相合作, 然后整理数据, 从中初步了解到统计的意义, 让整个数学课堂真实起来。
三、鼓励自学讨论, 让数学课堂“动”起来
数学课堂不是一个教师灌输知识的地方, 我们要鼓励学生质疑, 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的意识。 教师及时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提出自己的见解, 讨论结束后让学生汇报成果, 使他们体会成功的喜悦。
例如:教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的策略》时, 提出问题:王大叔是花圃的管理员, 他打算用18根1米长的栅栏围成一个长方形花圃, 使得花圃可以茁壮健康地成长, 那么这个长方形的花圃可以怎样围呢? 你有什么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想想用小棒可以摆出来吗? 假设1根小棒代表1米, 请大家动手试一试, 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怎么围长方形面积最大呢? 通过学生之间的互动讨论, 让每一位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获取知识。 最后每组派一位代表汇报结果:先列长, 再列宽, 将长和宽一对一对地列举出来。
这样的设计, 让学生分组讨论, 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使整个数学课堂动了起来。
四、感受收获分享, 让数学课堂“乐”起来
教学中, 教师要鼓励学生多思考、多讨论、多提问, 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 也要充分利用学具在适当机会让学生自己动手主动探索, 并在讨论交流中提高认识。 在操作讨论结束后, 注意对学生的感情渗透, 分享各自的收获与成功的体验。
例如:在教学《8的分解》时, 创设这样的情境:小动物们盖了许多新房子, 准备在新房子里暖暖和和地度过冬天。 小兔子家一共有8只可爱的小兔子, 他们家一共分到了两座新房子, 应该怎么分才好呢, 他们犯愁了, 你们可以帮他们想想解决的办法吗?
不一会儿, 学生就分完了, 他们踊跃举手发言:“8可以分成1和7、2和6、3和5、4和4、5和3、6和2、7和1。 ”学生把自己当做了小兔子, 认认真真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同时获得了正确答案, 整个过程轻松愉快, 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趋势下, 结合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是必需的。 要让学生的生活经验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数学资源, 让数学课堂富有生活气息, 使生活和数学融为一体。
摘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 小学数学生活化越来越被重视, 教师要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 而不是遥不可及的东西。生活是离不开数学的, 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 摸到数学, 这样学生才会爱上学习数学。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教育,生活情境,数学原型
参考文献
[1]李燕.生活化的数学课堂更具魅力[J].小学教学参考, 2008 (24) .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 篇11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活化;实践活动;新理念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24-0220-12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24.111
法国有名教育家卢梭说:数学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反对让儿童被动地接受成人的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儿童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生活化的数学学习素材更多地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当中,既然这样,如何才能确实达到课堂教学生活化呢?我们在教学中要努力通过以下途径把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让教学内容尽可能符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就是经过对学生的生活和他们的兴趣的掌握,把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作为根据,然后将教学内容实行再次删减整合,重组学习素材,让新知识的呈现方式更加接近孩子们的生活实际。例如,在新课标北师大版教材的编排中,编者设计了一些让学生阅读的拓展性知识。我们在处理这些教材内容时,转变了以前对这类教学内容忽视不见的态度,而是踏踏实实组织引导学生汲取这些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素材,因为这些素材既能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的形成和发展,还能让学生真切地领会国家在数学上的伟大成绩,从而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同时,课题组的教师还启发学生主动挖掘生活中的学习素材:其中包含对学校生活、社会环境和家庭生活中素材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对这些资源的收集利用,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会到数学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相连,息息相关从而激励学生活学数学,用活数学。
二、教学过程要生活化
(一)课堂引入要生活化
我们知道,如果学习内容与学生熟知的素材息息相关,那他们主动汲取知识的水准就会更高。基于此,课题组的教师在引入新课时,特别注重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设计相关的数学问题,以达到引发学生学习需求的目的,让学生大胆地加入到探索交流之中,引起学生之间积极有效的思维碰撞。我在执教《平行四边形》时,为学生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用多媒体课件为孩子们呈现了学校电动门伸缩的画面,在学生仔细观察的同时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电动门可以伸缩自如,这里面有什么数学奥秘呢?这样的课堂导入,一下子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状态。
(二)数学教学的例题要生活化
我们的教材虽然经过各位专家教师的精心设计和编排,但是,却难以达到十全十美,完全适应全部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时,我们常常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年龄特点,把教材中学生比较陌生的、离学生生活较远的、引不起学生兴趣的内容和部分情节做适度的调整,而那些大数据则进行必要的删减,大胆应用学生熟知的、有兴趣的、最接近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问题。如一年级学生在学习了9的分解和组成之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猜数游戏,让其中一个孩子把9枚棋子分别攥在两只手中,然后由另一个孩子猜一猜,每只手中分别有几枚棋子,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在游戏中合作,在游戏中发现,交流中总结,在不断尝试中,发现其中的奥妙,巩固9的分解组成,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练习题的设计要生活化
大家知道,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学以致用。所以说,练习题的设计就是沟通数学与生活的纽带,设计生活化的练习题,是实施“生活化的课堂教学方法”的一个重要途径,也是每一位数学教师不可推卸的职责所在。例如,在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练习:让每位孩子拿出一张纸,要求学生用手中的纸折出自己喜欢的分数,因为练习题的设计就在学生身边,利用的学具也是学生熟知的,这样,既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高,又让学生彻底理解了分数的意义。
三、巩固应用的要生活化
(一)指引学生用学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去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例如,在上完“轴对称图形”之后,我让学生回家之后,自己设计轴对称或者中心对称图形,然后,将学生的作品贴在黑板上、班级橱窗上,然后又启发学生,用自己的双手,运用所学的轴对称的知识布置自己的房间,均得到了良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庆六一活动中,学生用自己设计并剪制的匀称美观的轴对称宣传栏美观大方,受到了全校师生的好评。
(二)制作数学手抄报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们可以带领学生将乏味的数学知识应用到有趣的手抄报中,让学生在制作数学的过程中轻巧地获取学知识,同时,又可以借此机鼓会励那些学习成绩不够突出,而动手能力又特别强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从而达到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的教育目的。
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把所学知识应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虽然我们的做法也许还不完善,还有待更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但是我们的实验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一如既往,进一步学习相关理论知识,继续探讨生活与数学结合的方式,及时总结,整理经验,完善各种课型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现实中去,为本实验得到的成功经验得到推广而努力。
如何使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篇12
一、运用生活现象导入新课, 引出数学问题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恰当地运用生活现象引入新课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并促使学生保持持久的热情, 从而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例如, 在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 可运用生活实际这样导入:小明和他的同学共4人去春游, 带了8个苹果, 4瓶矿泉水和一个蛋糕, 要平均分给4个人, 怎么分?蛋糕每人分得多少?能用我们过去学过的数来表示吗?从而引入课题。由于是从日常生活中提取的事例, 所以学生非常感兴趣, 大大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和法则都是在现实生活中抽象出来的, 因此概念法则的教学也就必须在生活实际中找到相应的实例, 并引导学生从直观入手从而抽象出来, 逐步加深理解和运用。例如, 在教学应用题常见的数量关系时, 学生对于“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不易理解。为此, 我在教学前, 在班里举行了一次写字比赛和口算比赛活动, 让学生记住自己每分钟能写几个字和做了多少道题。教学新课时, 联系两次活动, 学生就非常容易理解工作效率这一抽象而又陌生的概念, 即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二、使研究性的学习过程生活化,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美
发现问题, 进一步探究, 解决重难点, 是一节课的关键。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通过一系列自主的探索活动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以获取知识, 增长才干, 培养获取信息和分析处理信息、运用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课堂教学中, 可以让学生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 也可以个人自己探究。在这一环节让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华罗庚教授说:“数学本身具有无穷的美妙, 认为数学枯燥, 没有艺术性, 这种看法是不正确的。”作为数学教师, 我们有责任, 更有必要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数学知识的内在魅力可以诱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在数学中教师要怀着强烈的责任心充分展现数学情景的自然美、数学符号和公式的抽象美、数学比例的协调美、数学语言的逻辑美、数学方法的技巧美、数学形体的对称美、数学习题的趣味美。
如学习《周长》, 让学生动手画一画一片树叶的周长, 量一量自已的腰围, 量一量课桌面的一周长度等等。再如, 学习《统计》一课, 让学生分小组统计当前正在开展的阳光体育运动中, 你最喜欢什么运动?有“呼啦圈、拍球、踢毽子、跳绳”, 根据小组的统计, 综合全班的统计, 并根据统计, 多开展哪一些学生们喜爱的体育运动。还可以调查同学们最喜欢吃的食物:有鱼、肉、青菜、水果等等, 让学生自己统计, 并思考我们应该吃什么比较好?从而得出不能偏食, 要什么都吃才对身体健康有益。从学生身边的事所引出的数学问题使学生体会到数学与生活紧密、和谐的联系在一起。从生活中发现数学, 感受数学与自我生存的关系, 使学生眼中的数学不再是简单的数学, 而是贴近生活、具有活力的知识, 并体会到了数学的趣味美。
三、课堂活动生活化
“让讲台成为舞台, 让教室成为社会, 让学生成为演员, 让教师成为导演。”教师要将数学学习活动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让数学回归生活, 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现实生活和生产实践中的数学问题, 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 养成有意识地用数学的观点观察和认识事物的习惯, 并逐步学会把简单的实际问题表示为数学问题。
如我在执教“长方体体积表面积”复习课时, 是这样组织课堂活动的:“老师最近购买一套新房, 想装修一下, 希望同学们利用数学知识为老师出谋划策。”学生说, 要粉刷墙壁, 要铺地, 要装饰墙裙……甚至有的提出来等老师装修好了, 让自己的家长给老师做个鱼缸来养鱼美化环境等等问题。然后, 我说:“在刚才同学们提出的问题中, 哪些问题用长方体体积表面积的知识来解决?”“××同学的家长要做一个体积是720平方分米的长方体玻璃鱼缸, 需要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应怎样做呢?”“老师要粉刷一下自己新房子的长方体客厅, 需要乳胶漆多少呢?应知道那些数学信息, 应怎样计算呢”等等, 学生自己想办法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主动地动手、动口、动脑, 兴趣盎然、干劲十足。
这样, 使课堂活动生活化, 从而做到了以生活实际问题统领全课, 不断地生成目标, 并不断地达成目标, 人人都经历了知识的生成、发展, 直至解决的全过程。整个场面被一种“生动、活泼”的气氛包围着, 数学的学习完全溶进了学生的现实生活, 产生了一股推动力。
四、数学作业生活化, 使学生会运用数学
【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推荐阅读:
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06-25
数学与生活小学论文12-05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07-04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有效性研究01-01
小学二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方法与数学学习方法10-20
小学数学教学与生活的有效接轨论文01-13
《数学课程标准修订与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培训讲座 文档12-11
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改革与创新07-15
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08-31
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情境的创设与利用研0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