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装备制造业

2024-07-14

先进装备制造业(精选12篇)

先进装备制造业 篇1

装备制造业是制造劳动工具的劳动工具, 装备制造业的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因此装备制造业的发展代表着一个国家或地区当时科技、工业、管理等的最高水平, 也是经济实力与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代表。改革开放以来, 伴随着晋江民生工业的快速发展, 晋江装备制造业也获得了长足发展, 设计和制造能力有了明显增强, 形成了门类齐全、具有相当规模和一定水平的产业体系, 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2007年晋江市被福建省列为“福建省装备制造业 (晋江) 重点基地”。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涵盖了装备制造业的所有8大类产业, 已经形成了“金属制品业”中的金属包装容器制造;“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石材机械、纺织机械、制鞋机械、农业机械、食品包装机械;“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同时, 还有“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加工机械、阀门、金属铸锻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配电开关柜;“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家用音响设备等装备制造产业体系。目前, 晋江市提出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本课题组就这个问题走访了晋江部分规模装备制造企业, 以下是根据调查数据做出的一些实证分析。

一、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实践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福建全省各县级市中位居前列。晋江现有装备制造企业800多家, 2007年总产值约100亿元, 2009年仅116家规模以上企业产达72.55亿元, 装备制造业作为新兴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局面。 (附表1)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局

在表1中, 我们概况了2009年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规模以上企业基本情况, 结合晋江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 可以看出晋江当前装备制造业存在以下几个显著的特点:

1. 产业特色鲜明

从表1中可知2009年116家规模装备制造业行业分布排位情况为:金属制品业25%、专用设备制造业21.6%、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21.6%、通用设备制造业17%、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6.9%、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9%、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0.9%。所占比重较大的装备制造业产业大多为与晋江纺织服装、鞋类制造、陶瓷建材等传统优势产业相配套, 由此可见产业特色鲜明。作为晋江装备制造业主导产业的民生装备制造业, 是为传统优势产业提供“工作母机”应运而生的。从表2可见一斑。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办公室晋江市统计局

我们知道, 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 就必须使我们的产业在全球生产体系中处于价值链的高端, 具有较高的附加值和技术含量, 而这些产业通常指高技术产业或新兴产业。就目前而言, 晋江的装备制造业层次偏低, 高加工度趋势并不明显。观察晋江装备制造业的实际运营状况, 仍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 低附加值的一般装备制造业仍然是支柱产业, 绝大部分企业处于价值分配链条的附属地位, 未能在开放的分工体系中占据有利地位, 技术密集型产业明显落后。如金属制品业生产的品种大多是金属门窗、日用五金制品、小五金配件和小机械配件;纺织机械大多生产染整、织造、针织、化纤机械及配件等;石材机械机型以仿制为主, 产品包括切板、磨光、异型、辅助四大类共计约40个品种;制鞋机械主要是生产中档次的自动化制鞋流水线及鞋底注射成型机;食品机械包括糖果果冻制造机械、包装机械, 只能为食品企业制造模具和零配件;工程机械主要为装载机、挖掘机、混凝土搅拌机械以及工程机械的配件;农业机械为割草机、水泵、农用运输车;汽车零部件配套车型主要是轻、中型货车, 少部分与重型车配套。从以上情况不难看出处于雏形阶段的晋江装备制造产业还难以带动晋江工业进入现代化阶段。

2.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晋江装备制造业与当地传统产业配套的纺织机械、制鞋机械、石材机械等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中部分产品的质量已达国内领先水平, 有些产品已经替代了进口设备。全市装备制造业拥有中国驰名商标1项、国家免检产品1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但是晋江装备制造业产品结构还存在着结构性短缺, 即一般加工能力过剩和高新技术产品严重依赖于进口的矛盾。晋江装备制造业有很多产品在国内市场具有一定的竞争力, 如制鞋机械鞋底机占世界80%, “晋工”牌ZL系列轮式装载机、割草机、汽车零部件 (如紧固件) 等, 但总体上依然没有摆脱产品“三多三少”现象, 即一般产品多、优质产品少, 中低档产品多、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少, 初级产品多、附加值高的产品少, 并且产品、行业之间关联度小、产品链短, 附配件、半成品的比重高, 关键技术的设备依然依赖进口。 (见附表3)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2008~2020年)

我们知道, 国际市场上的产品竞争, 很大程度上是技术装备的竞争, 生产装备的技术水平往往决定着产品的竞争力。要打造先进的装备制造产业, 不是非高新技术产业莫属, 关键是运用高新技术或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从表3分析, 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在发展新技术方面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首先, 高新技术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装备制造业总体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技术装备或工艺达国际先进水平或国内领先水平的少;其次, 尚未形成有效的科技创新体系, 在人才、资金、技术的孵化与市场化等方面都相对薄弱;再次, 从产业结构变动的因素分析, 存在着产业技术创新要求与现有企业的技术创新整体能力较弱的矛盾。据对晋江市一百多家规模企业生产技术调查, 晋江装备制造业的技术装备与国外先进水平的差距一般为5~10年, 关键技术差距更大, 技术性能比较先进的制造设备仅占1/4, 没有高端重大成套装备和机床功能部件等关键零部件的生产, 与北方重工、远大集团、三一重装等核心企业相比竞争力弱, 企业总体规模小, 带动力弱, 抗风险能力差, 影响了市场竞争力的持续增强, 行业地位和市场格局不稳。

3、工业总量中所占比重较低

2007年, 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322.95亿元, 而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约为100亿元, 仅占工业总产值的7.56%。2009年, 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724.48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值1515.28亿元, 全市装备制造业规摸以上企业总产值72.55亿元, 仅占全市规摸以上工业企业产值4.8%。在工业增加值、出口交货值、资产总值、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利税总额等方面所占比例均较低。 (见附表4)

(亿元)

资料来源:晋江市统计局

近年来, 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年均增速是17.6%, 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22.5%, 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为15.5%, 从表4可知晋江装备制造业工业生产总值占工业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低于10%, 装备制造业在晋江整个工业产值所占比重处于十分次要的地位, 与一些装备制造业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也较大。可见, 晋江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及发展状况不容乐观。因而, 建设“福建省装备制造业 (晋江) 重点基地”, 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 一方面需要进一步促进装备制造业规模的发展壮大, 另一方面更需要通过技术创新, 加快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即将“做大”与“做强”并重。

4. 区域布局空间受限

当前, 晋江市装备制造企业存在因扩大企业规模和加快产业升级过程中对工业用地的巨大需求和现行土地利用规划不能完全满足发展需要的矛盾。从20家抽样调查的企业来看, 高达65%的企业主认为土地受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见附表5)

土地受限原因有两点:一是晋江在上世纪80-90年代“村村点火, 户户冒烟”, 乡镇企业“满天星”式空间发展方式, 导致晋江装备制造企业布局也相对分散, 集聚程度只有48.8%。二是在原来晋江市的土地规划中, 农田保护区分布非常零散, 成插花状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周围, 导致现在进行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规划时处理农田保护区的调整问题难度加大。加上近年来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底线的压力, 土地用途变更十分严格和困难。可见土地问题是空间科学布局的制约瓶颈, 因此, 在推进装备制造业业现代化进程中, 解决用地问题加快产业集聚空间科学布局是当前重中之重。

二、结论及政策建议

结论:从以上分析得出结论, 晋江装备制造业发展已经走过了配套加工、定牌加工、借牌加工的生产性加工阶段, 这属于生产能力的扩张阶段;目前正处于生产加创新阶段, 在这个阶段生产能力得以扩张, 资本、技术和人才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 技术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模仿创新和自主创新并举, 这属于建立品牌意识阶段;发展方向是向产业中心阶段迈进, 就目前来看有一部分企业已拥有研发中心、知识产权控制中心、品牌推广中心等等, 少部分具有引领行业发展的能力。如何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制造业?笔者提出两点建议:

1. 政府要加快“基地”建设速度

装备制造业如何谋篇布局, 将对晋江未来经济发展起至关重要作用。目前, 晋江装备制造业区域规划正按“一个基地、两个中心”的思路进行空间布局, 其中, “一个基地”即指福建省装备制造业 (晋江) 重点基地;“两个中心”分别是创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心 (安海-内坑园) 与综合型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中心 (金井-深沪园) (见附表6) 。总体发展定位是:瞄准国际先进水平, 顺应重化工业向沿海集中的趋势, 充分发挥晋江民生产业装备制造的优势, 主动承接国际、国内和台湾地区装备制造业产业转移, 建成民生产业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对台装备制造产业合作示范基地, 使之成为晋江产业优化升级的新引擎、支撑带动海西建设的新动力。

资料来源: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2008~2020年)

加快“福建省装备制造业 (晋江) 重点基地”建设速度, 目前要解决工业用地短缺的问题, 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 加大土地的投资强度和扩大建筑容积率,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要提高企业入园门槛, 制定各个行业的入园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标准, 引导中小企业进入园区前技术改造, 防止简单的相加;同时, 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 整合分散的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

2. 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注入“先进性”

先进装备制造业从一般意义上理解, 主要通过物理、化学现代加工手段使劳动对象改变物质形态并产生了比原来物件更高的附加值, 特别是注入了知识产权的原创性装备制造业。作为应民生制造业需求而发展的晋江装备制造业, 如何切合晋江发展实际, 在传统装备制造业基础上打造其先进性?

一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力。即要拥有先进科技知识的劳动者, 或者是掌握了先进或比较复杂工艺的劳动者。从工业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发展轨迹看, 发展中高级职业技术教育, 培养一大批有一定的现代科学知识, 又有相当动手能力的新型、熟练技术工人, 是装备制造业走向成功的人力资源基础条件。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及产业工人短缺, 基地需要许多技术精湛的操作工人。因此要通过加强政企互动, 出台优惠政策措施, 依托“装备制造业技术开发中心”、“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支持服务平台”、“企业技术中心”、“工程 (技术) 研究中心”等, 支持鼓励企业引进先进技术人才, 广泛吸引国内外高科技专业人才的加盟;要加强对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 提高工作技能;鼓励企业管理人员参加培训, 培养高级管理人才, 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技术层次和劳动生产率;在现有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和大专院校开设与装备制造业相关的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

二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工具。即打造科技含量比较高的、智能化的制造设备, 来提升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发展能力。要以增强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为重点, 大力发展化纤、纺纱、织造、印染等纺织机械和非织造布机械、纺织仪器制造业;以提高“专、精、强”水平为重点, 加快发展制帮、制底等制鞋机械和成型机械、鞋机配件制造业等。同时, 要充分发挥工程机械制造已有相当基础、园林机械技术全国领先的优势, 大力发展高效节能、智能化、多功能的装载机、挖掘机、推土机、起重机、叉车、筑养路机械等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装备;要努力提高汽车零配件工艺技术水平、扩大生产规模;要以泉州 (晋江) 出口加工区为依托, 积极打造集研发、制造、维修、出口为一体的航空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另一方面, 要着眼于装备制造业实现自身产业升级的长远需求, 把优先发展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与培育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业结合起来, 积极引进石化设备、船用设备、冶金设备、发电设备和数字化设备等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企业, 从总装开始, 逐步实现零部件就近配套。要加快现有机械工艺配套企业改造和发展步伐, 大幅度提高机械工艺的本地配套水平。

三是打造先进的劳动对象。即要具备先进性和高科技含量系列原材料。要打造晋江先进装备制造业, 必须采用新科技、新技术、新工艺的原材料来改造传统产业, 形成自己的专利或者核心技术, 将传统装备制造业向资金和技术密集型转型。目前晋江装备制造业缺少包括生产高加工度的精品原材料, 用于精深加工的原材料以及组织下游企业开展精深加工原材等。因此开展精深加工的产业集群, 积极开发市场短缺和替代进口的精品设备材料储备是当前丞需面对的实际。

摘要: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生产力水平的重要标志, 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是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元素。全国十强县级市福建晋江如何从民生制造业向装备制造业转型, 以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目标?本课题从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行业的发展现状, 即现存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经济指标参数、基地布局进行分析, 对如何突破制约瓶颈及未来发展走向提出了一些思考。

关键词:晋江,先进装备制造业,思考

参考文献

[1]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2008~2020年) ;

[2]杨益民《晋江市装备制造业调研》

先进装备制造业 篇2

根据《云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云南省“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云南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强化重大技术集成创新,攻克整机和功能部件制造关键技术,开发大型精密数控机床、自动化物流成套设备、轨道交通和铁路养护设备等先进装备,推进主机与功能部件协同发展;开发机器人、增材制造、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推进示范应用,支撑“中国制造2025”云南行动计划实施。2018年重点支持智能制造、3D打印装备、智能农业装备与高原特色农机装备、高原智能电工装备专题四个专题,以及符合上述规划中具有重大应用前景的成套装备研发。

(一)智能制造专题

推动建立以应用为导向的先进智能制造装备的研发和创新,突出科技链对产业链的支撑作用,全面提升我省重点产业与行业领域制造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及关键智能制造装备的开发制造水平,促进我省先进装备制造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升级转型。本专题设置7个项目。

1.智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制造装备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高性能开放式模块化的控制系统研究;模块化层次化的控制器软件系统开发;智能机器人先进控制技术研究;移动机器人环境感知技术研究;高精度定位导航技术,设计研发不依赖于外部信息的机器人自主式导航系统;仿生机器人自主控制技术研发。

考核指标:建成开放式智能机器人研发平台;研制出具有国内先进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端多轴(6轴)智能机器人控制器,控制器主频1.2GHz,插补周期1ms,具有串口、现场总线及以太网等多种总线接口,定位速度较现有产品大幅提高;智能移动机器人自主组合导航定位精度:±10mm(无需预设巡线),可自主实现避障和路径规划;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制定标准各2项以上。

2.机器人智慧停车库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

研发内容: 针对现有立体停车库泊位资源利用率低、存取能力差、噪音大、故障率高等问题,研发以车辆搬运机器人为核心的具有高空间利用率、存取效率高、多通道高存取能力、泊位规划灵活、安全可靠、维护便利、扩展性好的智能化立体车库。

考核指标:停车库智能搬运机器人行走姿态满足前进、后退、横移、自旋和多种曲线运动,满足不同存取路径和车位形式需求;适于车辆搬运的承载机构载重≥1.5吨;能满足不同形式停车库泊位、出入口、停车设备、停车机器人等资源管理和高效调度;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制定标准各2项以上。

3.人工智能新一代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基于神经网络的机器人感知技术的研究;基于图像识别的机器人视觉技术研究;新一代机器人语音识别技术的研究;机器人深度学习技术的研究;机器人室内导航技术;基于人体动作识别的人机交互技术。

考核指标:获得机器人感知技术、人—机交互技术等方面的2项以上关键技术;研制具有人机交互能力的新一代机器人样机。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制定标准各2项以上。

4.工业机器人智能诊断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工业机器人RV减速机智能诊断技术研究: RV减速机典型机械故障对应的信号特征研究;研发机器人机旁信息采集终端,对声发射、电压、电流、数字等信号进行全面采集,并根据多物理量信息判断机器人运行状态;建立远程智能诊断中心。

考核指标:开发出工业机器人机旁数据采集软硬件系统;开发出工业机器人智能诊断软件;建立工业机器人远程智能诊断及服务示范性平台,并进行应用验证;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3件以上、制定标准2项以上。

5.工业机器人精确参数辨识与补偿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研发机器人运动精度评价模型、重复定位精度和运动轨迹精度在线检测系统;研究机器人运动学参数校准模型、参数辨识及补偿方法;分析机器人参数的可辨识性及耦合关系,提高工业机器人的重复定位精度和运动轨迹精度。

考核指标:建立工业机器人精度在线检测系统;开发出工业机器人精确参数辨识与补偿系统;与工业机器人生产企业合作建立工业机器人精确参数辨识与补偿示范平台,并在省内外企业推广应用;申请或授权发明专利、软件著作、实用新型专利各2项以上。

6.面向智能制造的设备远程运维管理新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生产设备运维大数据关键分析和智能诊断技术研究;移动智能监测与虚拟维护技术;研究生产设备运行状态监测与预报技术;研究远程设备运维服务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成功基于大数据的分析和智能诊断系统、面向高端装备的在线监测系统、基于Web服务器和数据库服务器的生产远程运维服务系统;建成一个智能制造生产运维服务示范中心;申请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3项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7.高端数控装备智能维护系统关键技术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基于振动监测的数控加工中心关键部件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数控加工中心故障诊断关键技术;研究基于电参数监测的数控加工中心健康评价关键技术;研究高端数控装备智能维护关键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出数控加工中心智能维护系统;以企业高档加工中心为应用对象,开展智能维护系统应用示范;申报发明专利或软件著作权3项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二)3D打印装备专题

研制3D打印新材料,开发打印技术工艺及设备,推进3D打印技术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本专题设置2个项目。

1.个性化义齿激光3D打印关键技术研发及中试

研发内容:研发满足个性化义齿制造的激光3D打印新材料及新工艺;研究3D打印个性化义齿产品组成结构及性能检测技术。

考核指标:开发激光3D打印个性化义齿新产品;建成激光3D打印个性化义齿中试生产线,激光3D打印个性化义齿成形精度达到±0.05mm/100mm,表面粗糙度达到Ra3.2,致密度大于98%;同类材料产品成本较现生产方法下降1/3,制作时间降为1~2小时,实现年均200例以上的临床应用示范的能力;申请发明专利2件以上。

2.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和产品研发

研发内容:针对组织损伤修复、疾病治疗及康复等,通过研发生物医疗3D打印技术及装置,开发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和个性化医疗器具,重点支持口腔医疗产品和人工关节的应用示范。

考核指标:高端植入式医疗器械产品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完成设计定型并通过安全性检测;个性化医疗器具打印精度不低于±0.1mm/100mm,实现500例以上的临床应用;完成产值2000万以上或获得二类医疗器械许可或高端植入体达到申请三类医疗器械许可的标准并启动申报程序;申报发明专利3件以上、制定标准1项以上。

(三)智能农业装备与高原特色农机装备专题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提质增效对高端技术和市场重大产品的紧迫需求,重点突破信息感知、决策智控、试验检测等基础和关键共性技术与重大产品智能化核心技术,立足“智能、高效、环保”,进行智能装备、精益制造、精细作业的产业链与关键技术攻关;以丘陵山地高原农作物和特色经济作物为对象,重点研发及示范推广丘陵山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高原特色经济作物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装备、农副产品多种热源组合智能控制烘干适用技术及装备,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为我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本专题设置7个项目。

1.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与验证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重点突破基于知识工程的拖拉机、收割机等典型高端复杂农机装备基础标件、核心零件、关键部件及整机数字化建模、虚拟样机动态仿真、虚拟实验验证以及关键零部件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设计等基础共性技术,开发基于通用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的关键零部件全参数化驱动模型库、设计知识库与专家系统、虚拟仿真与实验系统,构建基于PDM/PLM的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多功能通用基础平台,建立农机装备智能化设计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

考核指标:获取拖拉机、收割机等典型复杂农机及关键零部件数字化建模、动态仿真、虚拟实验等基础共性技术;开发出包括数字化模型库、虚拟仿真与实验系统等的智能化设计通用基础平台,满足不少于5种大型复杂农机装备的设计要求;申请发明专利3件以上。

2.农机智能作业管理关键技术研究

研发内容:研究自主作业智能化技术和TD-LTE在农机智能作业中的应用技术;研发适合农业复杂环境下基于北斗的多系统高精度定位、自组网络数据传输链路、机器视觉与多传感器组合导航技术系统,开发导航、控制、互联网等与农机一体化融合执行装置,并进行试验。

考核指标:获得光机电液多源融合智能调控策略、基于北斗的农机作业复杂工况定位与导航调控等共性技术2项以上;开发机电液多源融合智能调控策略与作业导航控制等新装置、新系统3项以上;申请发明专利、制定标准各3项以上。

3.高效精准环保多功能农田作业装备研发

研发内容:研究烤烟、水稻、小麦、玉米、大豆、马铃薯、油菜等种子特性与高速作业排种技术与排种器结构;研发高速作业的防损伤排种、种肥气流集中输送、播深一致性调控、漏播堵塞故障诊断、高速仿生减阻开沟等关键技术与系统,集成研制水稻精量直播等智能升级的高速精量播种作业装备,集成研制马铃薯气力精播及油菜、谷子种子等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急需的精量播种设备,为主要作物主产区高效播种、节本增产提供装备技术支撑。

考核指标:获得高速精量排种、漏播检测等关键核心技术2项以上;创制精量播种作业装备、新产品2种以上;水稻精量播种机作业速度≥10km/h,诊断准确率≥98%;申请发明专利3件以上、制定标准4项以上。

4.设施智能化精细生产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发内容:重点研究叶类、根茎类、茄果类等蔬菜标准化育苗、苗床精整、精量播种、高速定植等机械化生产关键技术;研发优化蔬菜育苗精量播种、小苗高速定植、水肥精量施用系统;开发叶菜类、根茎类收获装备,形成蔬菜苗床精整复式作业、露地蔬菜精量播种、联合收获等成套装备,提高蔬菜生产的机械化水平和品质。

考核指标:突破高速定植、蔬菜收获等关键核心技术2项以上,研制蔬菜精量播种、小苗定植、水肥精量施用等系统与装备2种以上,蔬菜精量播种机适应3~4.5kg/hm2播量要求、行间变异系数≤5%、总排量变异系数≤4%,单行定植速率≥70株/分钟、栽植合格率≥90%,叶菜类收获效率≥3亩/小时,胡萝卜等根茎类收获效率≥2亩/小时,具备主要参数实时采集、故障诊断与自动监控功能;申请发明专利、制定标准各3项以上。

5.丘陵山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关键技术及装备研发

研发内容:针对云南丘陵山地特点,劳动强度大,劳动力成本高,用工短缺现状,通过对农作物的“种植、中耕管理、收获”等关键技术环节的研究,有效推进我省丘陵山地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工作。以甘蔗为突破口,逐步推进马铃薯、玉米、三七全程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主要包括:甘蔗全程机械化关键环节作业机械研发;先进甘蔗作业机械引进、消化与吸收;甘蔗全程机械化生产技术模式与农机农艺融合技术研究;甘蔗全程机械化技术示范与应用。

考核指标:研制出新植甘蔗联合种植机、宿根甘蔗种植管理机、甘蔗中耕管理机械、小型甘蔗收割机、甘蔗剥叶机、甘蔗装载机等6种机型,推广应用100台(套)、作业面积10万亩以上;引进省外先进作业机具机型10台套以上,并完成消化、吸收,筛选出适合我省山地甘蔗作业机型5种以上,完成应用100台套、作业面积10万亩以上;针对开发出的山地作业机械,制定适合我省山地甘蔗机械作业的农艺配套技术1套和生产管理模式技术1套;在我省典型蔗区建立山地甘蔗全程机械化技术的示范,示范、辐射带动10万亩以上。

6.高原特色经济作物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研发

研发内容:重点围绕云南“十二大云品”经济作物,研究其加工关键技术,开发成套设备,重点突破花卉、茶叶、咖啡、坚果等加工技术;研发玫瑰花瓣分选技术及成套设备,食用玫瑰花瓣杀菌、干燥、粉碎等干法加工参数及工艺设备,玫瑰花瓣干燥方式、干燥工艺和设备,粉碎工艺技术及设备;研发云南大叶种茶清洁化生产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茶叶静电除杂、筛分、风选、分级精制加工生产线,茶叶自动拼配除杂清选生产线;研发小粒种咖啡初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咖啡清选除杂、青熟果分离、脱皮、脱胶、干燥、脱壳抛光加工等技术和工艺,开发相应的单机和成套设备;研发坚果采收加工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澳洲坚果、核桃等采收、脱皮、脱壳、清选分级加工技术和工艺,开发相应单机和成套设备。

考核指标:研发出玫瑰、咖啡、茶叶、坚果4类农产品加工的单机和成套设备10种以上,形成相应新加工工艺技术8项,形成技术标准或规程4项以上;完成4个以上技术成果转化,每项技术成果应用企业不低于3家。7.农副产品多种热源组合智能控制烘干适用技术及装备研发应用

研发内容:研发适用高原特色农产品的烘干技术及装备,主要突破多燃料热源组合智能控制烘干机技术、烘干房节能结构设计、特色农产品最优烘干工艺等。研究开发太阳能、生物质能、热泵等多种热源组合输入系统,提升换热效率;烤房温度、湿度的科学控制;提升除湿效率和热能回收能力;研究开发智能烘干控制器,实现自动调节多种物料的烘干温度、湿度,提高特色农产品烘干质量。

考核指标:与目前使用的传统能源干燥设备比较,节省能源10%以上,干燥效率提高10%以上,实现全智能操控。

(四)高原智能电工装备专题

以信息化、智能化、自动化为基础,发展智能变电站、智能配电系统、智能变压器、组合式变电站、智能型高低压开关柜、新型电线、电缆等先进电力装备,推进高原型机电产业和工业电器制造。

高原环保智能中压开关成套设备研制与应用

研发内容:研究高原充气开关柜典型电气特性、典型机械结构、典型热特性、抗地震、智能化、新型绝缘件等;研究关键组部件化设计仿真核算及优化、制造和安装工艺;研制可替代SF6气体开关柜的高原环保智能型气体开关柜。

装备制造业:走向高端之路 篇3

制造业的核心是装备制造业,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在国家的十大产业振兴规划中,装备制造业是其他九类产业振兴的基础,也是促进工业两化通道,同样,“十二五”规划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技术升级中,装备制造业都是关键。

地位特殊,需求旺盛

由于中国正处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时期,经济增长方式的集约化不再是盲目追求速度和产量,而是注重效率和质量,以及节约资源和降低污染。集约化的决定性因素是加速技术进步,集约化的物质基础是开发先进、高效的技术装备。

装备制造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行业和国防建设提供装备的重任,带动性强,波及面广,其技术水平不仅决定了各产业竞争力的强弱,而且决定了今后运行的质量和效益。用先进装备改造传统产业是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根本手段,因此,装备制造业在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目前,国家“十二五”规划对装备制造业上升到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从而意味着未来国家将对装备制造业进一步予以政策上的扶持,所以,装备制造业有望成为我国经济运行过程中的一个产业热点。

更重要的原因在于我国当前装备制造业的厚积薄发,已到了加速释放成长潜能的周期。一方面是因为我国重工业化进入到提速阶段,高铁的建设、风电等新能源业务的后发优势等正在加速我国重工化的发展趋势,从而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了强大的引擎。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经过多年的以市场换技术的积累之后,高端装备制造业已经形成了较强的技术积累。

此外,目前下游需求的旺盛也将推动着装备制造业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加速成长,这主要体现在两点。一是机械化的趋势。随着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无论是纺织机械设备还是煤炭等矿产开采设备,都将面临着一个前所未有的需求旺盛周期,这为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极佳的成长契机。

二是我国大规模的政府或央企的投资。在“十二五”规划中,我国将加大高铁、海洋石油、风力发电、水力发电、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特高压等方面的投资力度,这就意味着随着政府以及大型央企投资力度的加大,这些行业也将面临着旺盛的需求,尤其是海洋石油、高铁等产业,对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拉动效应更为明显。

所以,随着“十二五”的来临,我国装备制造业,尤其是高端装备制造业的上市公司将迎来新的发展契机,从而意味着该行业将成为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投资主题。

走向高端是未来方向

由于,中国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中国装备制造业无论从管理机制、技术创新能力,还是从企业规模、竞争实力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都存在较大差距。一方面技术水平普遍不高,高新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装备在很大程度上还要借助引进外国的技术。

另一方面,中国装备制造业存在效益和效率不高,同时存在诸多制约因素:有原材料价格上涨,出口政策的调整,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国际贸易摩擦的增加等外部环境因素;也有市场和用户的变化因素,如产品的个性化,客户要求提高,竞争的白热化,市场的多元化等;还有产业内部的因素,同行的产能增加,利润空间减小等;另外,环境压力变大,企业社会责任增大,资源相对紧缺,生产和管理的成本增加,技术工人短缺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影响和制约着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现任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特别顾问朱森第指出,目前装备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已经迫在眉睫。

据悉,“十二五”期间,国家将重点发展航空航天、海洋工程装备、高端智能装备、工程机械、汽车、高速铁路设备等高端装备制造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是工业产业升级的重要内容,在这些制造领域提供核心部件的龙头企业,它们是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关键环节,未来也将是最受益于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企业。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十二五”期间,要把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实现我国装备制造业由大到强的转变。预计到2015年,高端装备的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20%以上。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使高端装备制造业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销售产值占装备制造业的比例30%以上,高端装备国内市场满足率超过25%。

先进装备制造业 篇4

“十二五”以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实力的提升, 我国正向装备制造业强国昂首迈进。2015年, 国务院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 提出了未来10年的10个重点发展领域, 其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航空航天装备、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这7个方向属于先进装备制造业。

一、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辽宁是工业大省, 装备制造业是辽宁工业乃至全省经济的“基石”和“心脏”, 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四大支柱产业之首, 在工业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十二五”以来, 辽宁省大力培育和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 有力带动了全省工业和经济的发展, 已成为我省第一大支柱产业。辽宁拥有装备制造业所包含的全部7大行业, 在185类产品中, 有58类居全国前6位, 占31.4%。

2013年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值占所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49.6%, 先进装备制造业的研发人员达2.4万人, 占新兴产业总研发人数的73.3%, 研发投入强度达3.6%, R&D人员占从业人员比例达13.3%, 远远高出其他几个行业。先进装备制造业平均每个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2.2个, 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例为25.6%, 远高于我省工业企业拥有的有效专利数0.4个和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7.9%。

重大产品及关键技术不断突破。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开发出盾构机、五轴联动高档数控机床、90型船用曲轴、特高压输变电设备、重型燃气轮机、百万吨乙烯装置、百万千瓦核主泵、混合动力汽车等200余项重大装备和新产品, 累计完成新产品开发6.1万项, 其中1万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有力地提升了全省产业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

以沈阳铁西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和大连“两区一带”为龙头, 带动沈阳IC装备、抚顺先进装备、盘锦海洋工程装备、阜新液压和朝阳新能源电器等特色产业基地迅速发展化。通过对老工业区整体改造及营造装备制造业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园建设环境, 特色产业集聚效应已初步形成, 有力促进了装备制造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

二、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二五”以来, 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在规模、产品、重点企业、产业集群和科技创新投入等方面有了长足发展, 但受科技水平、内部结构、产业分工以及体制机制等诸多因素制约与困扰, 与世界先进水平和东南沿海发达地区相比,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仍然存在产业过于集中、结构性矛盾突出、配套薄弱等问题, 无论在规模上还是质量上还有较大提升空间。

1自主创新能力薄弱

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原创能力不强、动力不足, 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企业更是微乎其微, 绝大多数企业的核心技术靠并购海外同行业企业或引进海外同行业企业的先进技术, 真正能自主研发的企业所占比例不足20%。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 装备制造业关键零部件发展滞后造成企业的发展受人牵制, 严重阻碍了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步伐。

2产学研合作不够深入, 技术研发的投入不足, 科研成果转化率低

目前很多研究院以及高校研究所等在进行科技研究时并没有实现资源的共享, 对于科技资源的利用率也相对较低, 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在人才的使用以及科研机构的建立上依然存在着很多问题和不足。同时, 辽宁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大多又没有自己的研发机构, 原创技术只有靠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来提供, 由于产学研合作机制的缺失, 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往往又与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失之交臂。

3结构性矛盾突出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所有制结构看, 大型国有经济占比过重, 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比重偏低, 发展滞后, 非公有制企业发展不快、活力不足。结构性矛盾与区域产业特色和产业内部结构偏重关系密切, 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制约了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

4专业分工外部化程度低, 企业间集群的协同效应尚未形成

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链整体偏短, 没有专业的协调机制, 并且在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圈内并没有形成资源的共享, 很多企业之间并没有进行足够的信息资源交流和沟通, 很多先进设备制造企业在针对问题也没有进行统一的协同研发方式, 这样也不利于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提高。

5零部件产业发展滞后, 配套能力较弱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目前还存在大量的配套零部件无法在本地配套生产问题, 尤其是在利润相对较低的通用件领域, 导致装备制造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分离, 增加了生产成本, 导致最终产品附加值转移, 抑制了区域产业集群发展。配套中小型企业发展滞后直接影响最终产品质量、技术创新和产品更新速率, 产业整体活力也会降低。

6先进装备制造业与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有待进一步融合发展

辽宁先进装备制造的生产性服务业起步晚、基础薄弱。一方面, 辽宁生产性服务业尚未形成一定的规模, 缺少支撑行业发展的领军企业和知名品牌, 同时在其他方面的能力上也相对较弱。另一方面, 受到多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企业之间在进行服务外包降低成本的控制方式上也有着一定的不足。辽宁省装备制造业的主要业务仍属于价值链低端的加工装配环节。

7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足, 不利于企业的稳定发展

先进装备制造需要高素质的技术人员, 而目前很多的高素质技术人员大多都在政府以及科研院校等单位工作, 而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人才在专业技能以及个人素质上相对不足, 这样也直接影响了我国先进装备技术制造企业的发展。同时, 目前很多的装备制造企业也没有相应独立的科技研发机构, 很多企业往往只是通过向外引进技术和人才来加强对企业的发展, 而目前辽宁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也非常缺少专业技术工人, 专业技术人才缺失严重。

三、辽宁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对策

1健全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

通过健全和完善有利于技术创新的激励、扶持政策体系, 强化科技创新, 提升先进装备制造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 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 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设立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发展专项资金, 重点建设激励技术创新的政策体系。支持民营企业提高创新能力。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设立院士专家工作站, 加强科研基地建设。落实和完善政府采购促进中小创新企业发展的相关措施, 放宽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和维修的准入领域和采购范围。支持民营企业牵头承担国家科技项目, 组建产业与技术创新联盟。推动完善中小企业创新服务体系, 建立中小企业公共技术服务联盟。高校和科研院所要积极面向社会开放科研和检测平台, 为中小企业创新创业活动提供仪器设备和人才支撑。

2建立以企业为创新主体的产学研创新体系

鼓励企业创建自己的研发机构, 加大对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 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产学研用链条式发展, 为技术创新提供智力支撑。构建服务先进装备制造企业的创新合作体系。

3打造产业平台, 培育一批龙头企业

围绕重点产业链, 继续建设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专业技术平台和创新综合服务平台, 积极为企业协同创新提供平台支持。立足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 整合资源, 加强要素保障, 统筹推进我省装备制造产业发展平台建设。进一步加快推进产业技术平台的建设, 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技术支撑。围绕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 大力培育一批品牌型、上市型、高新型、产业联盟龙头型大企业和一批富有特色和活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4做强产业链和产业集群

产业链以及产业集群是保证技术推进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培育一批产业特色突出、专业分工合理、协作配套完善、创新能力较强的产业链, 组织实施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示范工程, 支持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区创建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创建装备制造区域品牌。围绕重点产业集群构建完善的产业链, 提高集聚区产业配套能力, 鼓励关键零部件、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和配套产品生产企业实施专业化重组。

5建立标准化模块化制造模式, 推进绿色化制造模式

建立健全装备制造业标准体系, 加快推进基础标准、试验标准和产品标准的研究制订。通过对重点模块化标准的建立, 在推进各项设备不断发展应用后, 也可以更好的促进企业的稳定发展。同时, 绿色设计、绿色制造也是目前加强节能减排的重要方式, 在这样的情况下, 还需要通过改进技术和设备来不断的推广和应用绿色环保产品。政府也要为绿色产业和技术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 在利用对先进技术标准的制定来加速绿色制造技术以及装备来全面的进行推广和使用。

6发展现代制造服务业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加速辽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从顶层设计入手, 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业以及服务业的全面融合, 同时还要不断的加强对装备制造业从产业链到制造研发等环节的引导, 这样能不断保证制造服务器以及全寿命周期服务在产品中的价值。而制造企业在应用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技术等可以实现更加优质的配套服务, 这对于推动我国制造服务业的健康发展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7加强人才体系建设

充分发挥企业、科研院所、高校、职业院校和其他培训机构的平台作用,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端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制定政策计划, 同时关注高级技术人才培养, 促进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人才梯队建设。把留住人才放在优先位置, 使科研人员获得与贡献相匹配的待遇和尊严, 使创新创业在辽宁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吴迪, 郑萍萍.辽宁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建议[J].辽宁经济, 2014 (09) .

先进装备制造业 篇5

资金

(支持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与使用方向)项目入库申报工作的通知

粤经信珠西函〔2017〕79号

发布时间:2017-10-09 【大 中 小】 【简体】 【繁体】 【打印】 【关闭】

珠海、佛山、韶关、中山、江门、阳江、肇庆、云浮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根据《广东省省级财政资金项目库管理办法》(粤财预〔2015〕188号)、《关于做好2017-2019年中期财政规划和2017年预算编制前期准备工作的通知》(粤财预函〔2016〕64号)、《关于印发〈广东省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专项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粤财工〔2017〕176号)有关要求,为鼓励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加快重大装备产品的研发和使用,更好推动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创新驱动和提质发展,现开展2018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资金(支持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与使用方向)项目入库申报工作。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支持内容及方式

以事后奖补的方式支持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与使用。

二、申报条件

(一)在珠江西岸八市行政区域内依法设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管理规范,依法纳税的装备制造业企业,以及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其他扶持对象。

(二)符合上述规定的企业2016年12月25日以来销售的首台(套)装备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6年版)〉的通告》(工信部装〔2017〕2号,附件1)或《广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7年版)》(附件2)规定的发展方向,且实现销售和量产。

(三)成套装备售价在100万元以上,单台装备售价在50万元以上,关键部件售价20万元以上。

三、奖补标准

(一)属于省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量产后对研制企业进行奖励,原则上按单台(套)售价的50%给予奖励,成套装备奖励最高不超过700万元/套,单台设备奖励最高不超过300万元/台,总成或核心部件奖励最高不超过100万元/台。

(二)属于国家级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产品的,量产后对研制企业进行奖励,原则上按单台(套)售价的50%给予奖励,成套装备奖励最高不超过900万元/套,单台设备奖励最高不超过500万元/台,总成或核心部件奖励最高不超过200万元/台。

项目入库扶持金额按《关于印发扶持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财政政策措施的通知》(粤财工〔2015〕219号)申报,具体实施按新修订的扶持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财政政策执行(新修订的扶持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财政政策将另文下达)。

四、申报材料

(一)企业申报材料。

1.2018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与使用方向)资金申报表,申报单位承诺栏须有法人代表签字并加盖公章,审核意见栏须有市经信部门盖章和主管领导签章。

2.二级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必须据实认真填写,否则不得享受财政资金)。

3.申报产品的彩色照片(含产品全貌和铭牌)。

4.申报单位工商营业执照或企业法人营业执照复印件。

5.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企业和用户在2014年10月之后签订的销售合同(含技术合同)复印件(如合同为外文的,需翻译成中文,否则视为无效)。

6.企业为一般纳税人的,应提供销售产品的增值税专用发票复印件及相应的银行凭证复印件;企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可提供普通发票复印件及相应的银行凭证复印件(发票中所列产品名称必须与申报产品名称一致,如发票为外文的,需翻译成中文,否则视为无效);如有多张发票,应提供相应的发票汇总表格。

7.国家发明专利证书或国家发明专利受理通知书复印件,发明专利申报、受理等能反映专利实质内容及过程的完整材料,以及发明专利与申报装备产品关联性的说明。

8.国内省级以上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出具的产品检测报告复印件及出具检测报告所发生费用的发票复印件,同时提供检测机构的资质介绍(包括检测机构资质、检测许可范围等);如省级以上有资质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暂时无法出具产品检测报告的,申请企业也可提交其他的质量检测报告或证明文件;船舶、海工装备、通用航空、轨道交通等装备产品提供行业内公认的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报告;如检测报告为外文的,需翻译成中文,否则视为无效。

9.产品技术查新报告复印件。

10.装备产品用户使用报告复印件。

11.产品立项和研发的相关材料复印件(含立项报告、研发过程、研发经费支出等内容)。

12.如产品销售存在关联交易,应在申报材料中予以说明。

以上所提供的资料,申报项目单位须按顺序排列,不同材料间用红色纸张相隔,编写目录及页码,并装订成册,在材料封面、封底加盖公章及在材料侧面加盖骑缝公章后,送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核实,地市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须在已核实的材料封面及封底加盖公章及在材料侧面加盖骑缝公章。

(二)各地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提供的材料。

1.正式申报文件(加盖公章的正式文件);

2.项目汇总表;

3.项目评审方案或手册;

4.专家评审意见;

5.局领导集体研究记录;

6.评审结果公示文件。

五、申报要求

(一)请各地经济和信息化主管部门抓紧时间按粤经信珠西〔2016〕342号文的规定组织实施,并于11月1日前将申报材料汇总后正式行文报省经济和信息化委(3份纸质材料及电子版),同时登陆“广东省省级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平台”进行申报(以纸质申报材料为准),逾期或未经平台申报的项目不予受理。

(二)各地要对申报项目做到100%实地查验,对项目建设内容和申报材料的真实性、要件的符合性负责,项目相关材料和评审过程的相关资料要及时存档,以备检查。对提供材料不全、不符合要求的项目,不得上报。

(三)近5年来,申报单位、组织或个人在专项资金管理、使用过程中存在违法违纪行为的,不得申报;同一项目不得重复申报或多头申报,同一项目确因特殊情况需申报多项专项资金的,必须在申报材料中注明原因并说明已获得或正在申报的其他专项资金情况;不接受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联合申报。

(四)省对各地申报的项目进行合规性审核。

附件:1.《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6年版)》

(工信部装〔2017〕2号)

2.广东省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17年版)

3.2018年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支持首台(套)

装备的研发与使用方向)资金申报表

4.2018年支持首台(套)装备的研发与使用专题项目汇总表

5.二级项目绩效目标申报表

广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

2017年10月8日

(联系人:谢致君,联系电话:020-83135943,邮箱:zhuxiban305@163.com)

来源:珠江西岸装备产业带推进办公室

实施自主创新 振兴装备制造业 篇6

2007“中国工博会”的指导思想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国家战略,坚持以创新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进一步强化展示、交易、评奖论坛等四大功能,进一步提高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的展会水平,进一步完善“政府主办、协会协办、企业承办”的办展机制,努力把2007“中国工博会”办成推进建设创新型国家,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平台;办成研究世界工业发展趋势,走中国特色新兴工业化道路的平台:办成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外贸增长方式改变的平台;办成提升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扩大对外经贸交流合作的国际品牌展。

2007“中国工博会”展览总面积103500平方米,中外参展企业和机构1775家,目前各项筹备准备工作已基本就绪。本届“中国工博会”具有以下主要特点:

“中国工博会”的主题鲜明

2007“中国工博会”的主题是“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业”。这一主题符合党的十七大关于建设创新型国家和振兴装备制造业的精神。根据这一主题,本届“中国工博会”共设置7个展区;(1)重大技术装备展;(2)信息技术与装备展;(3)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4)工业自动化展;(5)能源展;(6)环保技术与设备展;(7)科技创新展。“科技创新和装备制造业”的主题将在7个展区中得到充分的演绎。

自主创新成为主旋律

本届“中国工博会”着眼于提高自身创新能力,科技创新展区亮点多。科技部系统展区以节能降耗、循环经济为主,展示一批亮点项目。教育部组织的中国高校展区推出高校自主创新成果的重大项目22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高校创新水平的重点推介项目415个,比上届299个增加116个。其中包括获得2006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的项目。中科院系统展区重点展出能源与环境、电子信息以及与重大技术装备相关的关键技术。科技创新展区的项目大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国内外先进水平。

国家重大技术装备项目集中亮相

振兴装备制造业,是我国新兴工业发展的重大战略。2007“中国工博会”上,将首次展示国务院确定的16项重大科学技术装备关键领域的9项。設在1号馆的“重大技术装备展”,将集中展示大型清洁高效发电设备、特高压输变电设备、大型船舶及海洋工程设备、轨道交通设备、民用飞机和机载设备等5项关键领域的成果。大型环保及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大型精密高效数控设备、重大工程自动化控制系统和集成电路关键设备等4项将分别安排进入相关的专业展。

专业展对国内外的影响力增强

2007“中国工博会”培育的五个专业展,专业化程度高,对外影响力增强。其中,“数控机床与金属加工展”展览面积达到3.5万平方米,世界机床行业的骨干企业基本都来参展,许多展品代表了当今世界机床业的一流水平。“工业自动化展”展览面积2.3万平方米,境外企业占到52%,其中还专设机器人展区,一批国内外著名企业带来新研发成功的工业机器人到现场演示。为“提高节能环保水平”,“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本届“中国工博会”上的“环保技术与设备展”,“能源展”和“信息技术与装备展”亮点纷呈,日本等国家的企业带来先进的环保技术与产品,将促进环保节能领域的国际合作。

服务全国、区域联动的合作效应凸现

为实施我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区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积极服务长三角联动,2007“中国工博会”要办成服务全国的大平台。本届“中国工博会”上,全国各省市(不含上海)参展企业的展位1844个,占总展位个数的40.8%。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西部地区企业参展十分踊跃。东北老工业基地参展企业34家,展位31 5个:中西部地区参展企业201家,展位735个。全国各省市一批机床企业。IT企业、能源企业等重点企业都将把最好产品带到“中国工博会”上来。长三角地区除了有一批重要企业参展,科技部系统展区以“长三角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为题,重点展示江、浙、沪三地科技创新和合作的成果。中国高校展区举行“推进长三角地区产学研合作暨上海高校第一批技术转移项目信息发布会”,把“中国工博会”作为高效技术转移的重要平台。

重点国家和重点地区的企业看好“中国工博会”

本届“中国工博会”境外参展企业来自20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展位1415个,占展位总数的31.3%,占5个专业展展位总数的39.6%。其中美国参展企业10家,展位51个,主要参展企业有欧麦克公司、霍尼韦尔公司等。德国参展企业37家,展位227个,主要参展企业有西门子等著名跨国公司。西门子集团将联合旗下自动化与驱动、发电、输配电、楼宇科技和交通技术等5大集团全新产品参加本届工博会。日本参展企业107家,展位248个,日本爱知、大阪、横滨专门组织三个代表团参展。韩国企业19家,展位121个。

“中国工博会”的评奖将充分体现国家战略和产业向导

“中国工博会”的评奖是国务院批准授予的一大功能。本届“中国工博会”设置的奖项有:产品交易类的金奖、银奖、铜奖,科技创新类的创新奖,技术交易类的最具潜力奖,产权交易类的最佳策划奖、展览组织类的展览布置优秀奖。

评奖入选资格按照今年“中国工博会”主题与展区设置作了调整,重点体现国家战略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突出自主创新成果及重大技术突破的标志性产品水平,形成评奖的激励效应与导向效应。

“中国工博会”的论坛更注重前瞻性和实效性

2007“中国工博会”全力打造主题论坛,努力使之成为中国重大产业规划、政策和项目信息的权威发布平台。在主题论坛下安排发展论坛、科技论坛、行业论坛三大板块。

发展论坛安排“装备制造业与品牌”、“面向制造业的制造业”、“工业与建筑节能”等论坛;科技论坛安排“国际先进机器人技术发展”、“数字电视与无线多媒体通信”、“工程与振动”、“核电设备制造业”等学术研讨会;行业论坛安排“工业设计”、“环保与新能源”、“汽车装备自主创新”等论坛。各个论坛的演讲嘉宾都是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著名企业的CEO、中科院和中国工程员的两院院士等。经过二三年的培育,出现了二三个世界经济领域的国际品牌论坛。

以市场为导向的服务功能强化

先进制造技术与武器装备发展 篇7

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当今世界, 在一个国家的企业生产力构成中, 制造技术的作用一般占60%左右。因此, 世界上各个国家经济的竞争, 可以说主要是制造技术的竞争。对于武器装备来说, 更是如此。因为武器装备的先进与否, 先进制造技术具有直接的决定性作用。

2 先进制造技术概述

制造技术是一个永恒的主题, 是设想、概念、科学技术物化的基础和手段, 是国家经济与国防实力的体现, 是国防工业的关键技术。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是随着制造业信息化的发展而成为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技术。下面就首先从分析其基本概念入手, 进而研究分析先进制造技术与武器装备的关系。

2.1 先进制造技术基本概念

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同信息技术、管理科学等有关科学技术交融而形成的新型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业不断吸取机械、电子、信息、材料、能源, 以及现代管理等方面的成果, 并将其综合应用于产品设计、制造、检测、管理、销售、使用、服务等生产制造的全过程, 实现优质、高效、低耗、清洁、灵活生产, 并取得理想技术经济效果的制造技术的总称[1]。

先进制造技术是高技术的载体, 无一工业发达国家不予高度关注。在20世纪80年代末, 美国制造业面临着来自世界各国, 特别是亚洲国家的挑战, 为增强制造业的竞争力, 夺回制造工业的优势, 促进国家的经济发展, 美国一批有识之士于90年代初率先提出“先进制造技术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AMT) ”计划之后 [2], 西方发达国家大都把先进制造技术作为本国的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和高技术的实施重点。同时, 发展中国家也纷纷引入先进制造技术, 将之作为改造传统企业和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战略。我国已经将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列入国家重点科技发展领域之一, 并通过逐步采用一些先进制造技术, 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绩效的提高。

2.2 先进制造技术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作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 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将不断涌现, 而国防工业是新技术的推动者、引领者和受益者。因此, 先进制造技术的进步、发展和推广运用, 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地位作用越来越大。

一是先进制造技术是武器装备发展的重要保证。先进武器装备的设计首先必须建立在实现性和经济可承受性的基础上, 而先进的制造与工艺技术是实现设计思想的物质基础和依据, 它不但能为武器装备升级换代提供快速研制的手段, 还能为武器装备的高质量、批量化生产、使用与维修提供了重要保证。世界各国军事大国对先进的制造与工艺技术十分重视。例如, 2008年8月1日美国国防工业委员会制造分会发布了《Maintaining Viable Defense Industrial Base》白皮书, 将制造技术列为“影响美国国防工业的、与制造有关的七大关键因素”之首, 指出:如果失去制造技术的领先优势, 那么将失去国家安全。2009年3月美国公布的国防部制造规划战略规划中指出, “国防制造技术的愿景是:在国防武器系统整个生命周期内, 实现快速响应的、世界一流水平的制造能力, 并在经济可承受的条件下, 快速满足战争的各种需求[3]。”

二是先进制造技术是武器装备生产的重要技术支撑。高新技术武器装备及其产品的更新换代总是伴随着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重大突破, 制造技术的进步为加速这些产品的更新换代提供了坚实的技术基础。如1962年发明的用于导弹和飞机导航制导的激光陀螺, 由于硬脆玻璃腔体、反射镜抛光和镀层、元部件超净清洗和装配等制造技术的制约, 一直未能形成实用化的产品。直到20世纪80年代初, 逐步解决了上述问题, 激光陀螺才真正投入使用, 实现了武器装备的精确定位和导航。飞机整体梁框、发动机整体叶盘等整体零 (构) 件的应用, 大大简化加工工序, 并提高强度和抗疲劳性能, 也只有在采用了多坐标数控加工技术和设备后, 才能进行生产;并且由于采用高速切削技术, 才使得生产率大幅度提高;没有先进的制造技术, 就没有真正强大的军工制造业。只有研究发展高新技术, 提高军工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技术水平, 为各种武器装备 (如飞机、舰船、航母、导弹、雷达、计算机、信息和通讯产品等) 的设计制造奠定坚实的基础, 才能建立起稳固可靠的军工制造业, 实现国防现代化。

三是先进制造技术是增强威慑力量的重要手段。掌握先进制造技术, 拥有强大的现代制造业, 才能适时研制和生产克敌制胜的高技术武器装备。例如, 数控技术和装备是奠定一个国家现代军工制造业的基础, “高、精、尖”重大数控技术装备对制造现代化武器装备至关重要, 所以从冷战时期开始西方国家将其作为战略物资列入“巴统”清单, 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禁运;1982~1983年间日本东芝公司将六台大型五轴联动的数控铣床出口前苏联用于加工核潜艇的螺旋桨, 提高了螺旋桨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 降低了核潜艇的噪声, 致使美国的声纳检测器无法追踪苏联潜艇, 由此在美、日、苏之间引发了有名的“东芝事件”;2000年10月14日美国参议院通过“控制高技术机床出口法案”, 对出口能用于制造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机床的公司和个人给予严厉处罚。以上事例说明了数控机床和技术等先进制造技术的超越经济价值的战略地位, 掌握先进制造技术在战略上能够形成一定的威慑力量。

四是军工制造业的能力和水平是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军工制造业是战争中保障武器装备供应的物质基础。作为现代高技术战争的伊拉克战争, 给了我们很多的启示。从2003年3月20日到4月11日的21天时间里, 联军共发射了约80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和l00枚GALM空射巡航导弹 (在1991年的“沙漠风暴”、1998年的“沙漠之狐”和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中, 曾分别使用288枚、330枚和160枚“战斧”式巡航导弹攻击内陆纵深重要目标) 、17000枚精确制导弹药和8500枚非精确制导弹药 [4]。如果没有强大的军工制造业和先进制造技术提供保障, 进行如此巨大的武器装备投人和消耗的战争, 是不可想象的。战争中武器装备的较量在相当意义上就是制造业、制造技术、供给能力和高科技水平的较量。

2.3 武器装备发展对先进制造技术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军工制造业的特殊要求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重要动力。武器装备的研制和生产是军工制造业的中心任务。随着武器装备性能的不断提高, 对制造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推动着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19世纪后期到20世纪初, 不断提高的标准和精度要求, 直接推动了制造母机—切削机床技术和机床制造业的发展。Eli Whitney提出的互换性的概念, 就是在枪械制造过程中结合机器设备的发明而产生的一个重要制造理念, 它要求在单个零件制造时严格一致, 从而保证任意零件组合都可以很好地装配在一起, 这就意味着即使非熟练工人也可以进行枪械的装配。互换性概念在制造业和现代工业中一直沿用至今。基于F.W.Talor的“科学管理原理” (1911年) 和互换性原理, Henry Ford提出了“批量生产”模式, 首先是在汽车生产中得到应用,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对武器装备生产速度和效率的需求进一步增加, 推动了批量生产方式和相关制造技术的进步, 这些对盟军最终的胜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大显神威的坦克的发明和使用, 大大促进了 (履带) 锻造、 (车身) 焊接、 (炮塔) 整体铸造等制造技术的发展。飞机复杂型面零件加工要求, 导致了数控机床的出现。现代客机和先进战斗机的研制, 导致了数字化设计制造技术的出现。精密惯导仪器制造使精密与微细加工技术得到了发展。此外, 受先进武器装备批量制造的需求驱动, 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 (CAD/CAM) 、现代集成制造 (CIMS) 、敏捷制造 (AM) 、精益生产 (IP) 等制造技术应运而生。越来越多的新概念武器装备的研发, 正在推动着更新的制造理念、更先进的生产模式、更好的制造工艺与装备向前发展 [4]。

军工制造技术的发展也推动了整个制造业的进步。最先用于飞机制造的数控技术和各种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 现已广泛地应用于模具、汽车、通用机械装备制造、电子机械、工程机械等各种民用工业产品的制造, 保证了产品制造的精度、质量, 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武器装备中精密机械和仪器制造发展起来的精密、超精密及特种加工技术, 已经在电子产品、计算机、光学仪器等行业发挥重要的作用;航空、航天、兵器制造企业, 直接将飞机、发动机、火箭等尖端武器装备的先进集成制造技术, 转移用于汽车、摩托车、家用电器等的生产, 很快形成生产力和生产规模, 带动了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国防科技工业依靠先进制造技术生产的高技术产品, 已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各部门, 如卫星通讯、气象观测、资源普查、导航定位、测量通信、交通运输和民用航空等多个领域。可以看到, 无论是从生活和生产资料的直接生产、创造社会财富方面, 还是从生产工具、生产

方式、制造技术水平等方面, 军工制造业对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和技术进步, 以及综合国力的提高起到了先导和推动作用。

3 先进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先进制造技术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信息时代的高新技术, 是从传统的机械加工逐步发展起来的, 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之大成, 用最新的原理和方法来解决制造中难题的一门技术。随着世界各国对先进制造技术发展和应用的重视, 使其呈现出以下发展现状与趋势。

3.1 数字化是发展的核心

数字化是指制造领域的数字化。它包括以设计为中心的数字制造、以控制为中心的数字制造和以管理为中心的数字制造。对数字化制造设备而言, 其控制参数均为数字化信号;对数字化制造企业而言, 各种信息 (如图形、数据、知识、技能等等) 均以数字形式通过网络在企业内传递, 在多种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 企业对产品信息、工艺信息与资源信息进行分析、规划与重组, 实现对产品设计和产品功能的仿真, 对加工过程与生产组织过程的仿真或完成原型制造, 从而实现生产过程的快速重组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对全球制造业而言, 在数字制造环境下, 用户借助网络发布信息, 各类企业通过网络应用电子商务, 实现优势互补, 形成动态联盟, 迅速协同设计并制造出相应的产品。

3.2 精细化是发展的关键

精密化是指加工精度向精密化方向发展。20世纪初, 超精密加工的误差是10微米, 70~80年代为0.01微米, 现在仅为0.001微米, 即1纳米。从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 到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 武器的命中率越来越高, 其实质就是武器越来越“精确”, 导致现代战争向精确作战方向发展。在现代超精密机械中, 对精度要求极高, 如人造卫星的仪表轴承, 其圆度、圆柱度、表面粗糙度等均达到纳米级;基因操作机械其移动距离为纳米级, 移动精度为0.1纳米;细微加工、纳米加工技术可达纳米以下的要求, 如果借助于扫描隧道显微镜与原子力显微镜的加工, 则可达0.1纳米。至于微电子芯片的制造, 有所谓的“三超”:1超净, 加工车间尘埃颗粒直径小于1微米, 颗粒数少于每立方英尺0.1个;2超纯, 芯片材料有害杂质, 其含量要小于十亿分之一;3超精, 加工精度达纳米级。显然, 没有先进制造技术, 就没有先进电子技术装备;当然, 没有先进电子技术与信息技术, 也就没有先进制造装备。先进制造技术与先进信息技术是相互渗透、相互支持、紧密结合的。

3.3 超常化是发展的焦点

超常化是指在极端条件特需产品的制造技术。例如, 能在高温、高压、高湿、强冲击、强磁场、强腐蚀等超常条件下工作, 或有高硬度、大弹性等特点, 或极大、极小、极厚、极薄、奇形怪状的产品等, 都属于特需产品。“微机电系统”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工业发达国家高度关注的一项前沿科技, 亦即所谓微系统微制造。“微机电系统”用途十分广泛。在信息领域中, 用于分子存储器、原子存储器、芯片加工设备;生命领域中, 用于克隆技术、基因操作系统、蛋白质追踪系统、小生理器官处理技术、分子组件装配技术;军事武器中, 用于精确制导技术、精确打击技术、微型惯性平台、微光学设备;航空航天领域中, 用于微型飞机、微型卫星、“纳米”卫星 (0.1公斤以内) ;微型机器人领域中, 用于各种医疗手术、管道内操作、窃听与收集情报;此外, 还用于微型测试仪器, 微传感器、微显微镜、微温度计、微仪器等等。“微机电系统”可以完成特种动作与实现特种功能, 乃至可以沟通微观世界与宏观世界, 其深远意义难以估量。

3.4 自动化是发展的条件

自动化是指机械或工具的自动化。它是减轻、强化、延伸、取代人的有关劳动的技术或手段。自动化总是伴随有关机械或工具来实现的。可以说, 机械是一切技术的载体, 也是自动化技术的载体。第一次工业革命, 以机械化这种形式的自动化来减轻、延伸或取代人的有关体力劳动, 第二次工业革命即电气化进一步促进了自动化的发展。据统计, 从1870~1980年, 加工过程的效率提高为20倍, 即体力劳动得到了有效的解放, 但管理效率只提高1.8至2.2倍, 设计效率只提高1.2倍, 这表明脑力劳动远没有得到有效的解放。信息化、计算机化与网络化, 不但可以极大地解放人的身体, 而且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脑力劳动水平。今天的自动化的内涵与水平已远非昔比, 从控制理论、控制技术, 到控制系统、控制元件等等, 都有着极大的发展。自动化已成为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提条件。

3.5 集成化是发展的方法

集成化是指机械加工技术的集成化。目前, 集成化主要指:1现代技术的集成。机电一体化是个典型, 它是高技术装备的基础。2加工技术的集成。特种加工技术及其装备是个典型, 如激光加工、高能束加工、电加工等等。3企业的集成, 即管理的集成, 包括生产信息、功能、过程的集成, 也包括企业内部的集成和企业外部的集成。从长远看, 还有一点很值得注意, 即由生物技术与制造技术集结而成的“微制造的生物方法”, 或所谓的“生物制造”。它的依据是, 生物是由内部生长而成“器件”, 而非同一般制造技术那样由外加作用以增减材料而成“器件”。这是一个崭新的充满活力的领域, 作用难以估量。

3.6 网络化是发展的道路

网络化就是机械制造技术向网络化方向发展。制造技术的网络化是先进制造技术发展的必由之路。制造业在市场竞争中, 面临多方的压力:采购成本不断提高, 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市场需求不断变化, 全球化所带来的冲击日益加强等等。企业要避免这一系列问题, 就必须在生产组织上实行某种深刻的变革, 抛弃传统的“小而全”与“大而全”的“夕阳技术”, 把力量集中在自己最有竞争力的核心业务上。科学技术特别是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 使这种变革的需要成为可能。制造技术的网络化会导致一种新的制造模式, 即虚拟制造组织, 这是由地理上异地分布的、组织上平等独立的多个企业, 在谈判协商的基础上, 建立密切合作关系, 形成动态的“虚拟企业”或动态的“企业联盟”。此时, 各企业致力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实现优势互补, 实现资源优化动态组合与共享。

3.7 智能化是发展的前景

智能化是指制造机械和工具的智能化。制造技术的智能化是制造技术发展的前景。近20年来, 制造系统正在由原先的能量驱动型转变为信息驱动型, 这就要求制造系统不但要具备柔性, 而且还要表现出某种智能, 以便应对大量复杂信息的处理、瞬息万变的市场需求和激烈竞争的复杂环境, 因此智能制造越来越受到重视。与传统的制造相比, 智能制造系统具有以下特点:1人机一体化;2自律能力强;3自组织与超柔性;4学习能力与自我维护能力;5在未来, 具有更高级的类人思维的能力。可以说智能制造作为一种模式, 是集自动化、集成化和智能化于一身, 并具有不断向纵深发展的高技术含量和高技术水平的先进制造系统, 也是一种由智能机器和人类专家共同组成的人机一体化系统。它的突出之处, 是在制造诸环节中, 以一种高度柔性与集成的方式, 借助计算机模拟的人类专家的智能活动, 进行分析、判断、推理、构思和决策, 取代或延伸制造环境中人的部分脑力劳动, 同时收集、存储、处理、完善、共享、继承和发展人类专家的制造智能。尽管智能化制造道路还很漫长, 但是必将成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生产模式之一, 潜力极大, 前景广阔。

3.8 绿色化是发展的必然

绿色化是指机械制造技术是环保绿色制造。人类必须从各方面促使自身的发展与自然界和谐一致, 制造技术也不例外。制造业的产品从构思开始, 到设计、制造、销售、使用与维修, 直到回收、再制造等各阶段, 都必须充分顾及环境保护与改善。不仅要保护与改善自然环境, 还要保护与改善社会环境、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者的身心健康。其实, 保护与改善环境, 也是保护与发展生产力。在此前提下, 制造出价廉、物美、供货期短、售后服务好的产品。作为“绿色”制造, 产品必须力求同用户的工作、生活环境相适应, 给人以高尚的精神享受, 体现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高度交融。因此, 发展与采用一项新技术时, 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使制造业不断迈向“绿色”制造 [5]。

上面所讲的八个方面, 彼此渗透, 相互依赖, 相互促进, 形成一个整体。同时, 八个方面一定要扎根在“机械”和“制造”这个基础上, 也就是说, 要研究与发展“机械”本身与“制造”本身的理论与机理。八个方面的技术要以此理论与机理为基础来研究、开发、发展, 要与此基础相辅相成, 最终服务于制造业的发展。

4 先进制造技术在武器装备发展中的应用更加广泛

先进制造技术是装备战斗力生成的重要因素。只有凝结了先进制造技术的装备, 才能真正形成战斗力;同时, 也只有发展并应用先进制造技术的军工企业, 才能提升其自身的核心竞争能力, 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纵观世界制造业发展史, 先进制造技术往往最先产生并应用于军工领域, 推动着军事装备技术和民用制造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现代军工制造业广泛采用先进制造技术, 即针对武器装备和国防科技发展等需求, 在传统制造技术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机械、电子、材料、能源、信息和现代管理等多学科、多专业的最新高技术成果而形成的系统性综合技术, 主要包括制造系统集成技术、特种加工技术、精密超精密加工技术、先进成形技术、先进连接技术、表面防护及改性技术、微电子组装技术、专用设备与自动化技术等。近年来, 许多国家都把先进制造技术作为本国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和新军事革命的实施重点,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美国政府提出了“美国国家关键技术 (制造) 计划”、“先进制造技术计划 (AMT) ”、“敏捷制造与制造使能技术计划”;欧共体的“尤里卡计划 (EU-RF-KA) ”;德国政府提出的“制造2000计划”;日本的“智能制造系统计划 (IMS) ”;英国的“国家纳米技术计划 (N10N) ”;韩国的“高级先进技术国家计划 (G7计划) ”等等。可见, 各种先进制造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十分广泛, 一场以先进制造技术为中心的全球性科技与军事竞争已经迅速展开 [6]。

快速响应制造技术应用效果显著, 大大提高了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效率。2006年, 美国首次在DD (X) 逐舰先进舰炮系统研制中成功应用了虚拟仿真技术“美国海军下一代航母CVN21将成为第一艘完全在虚拟环境中设计的航母”这些航母的设计通过虚拟现实技术, 不但实现了更好的设计效果, 提高了制造效率, 还大大节约了研制成本。未来, 随着仿真、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快速响应制造技术将获得更大的技术支撑, 表现出更强的技术性能, 从而为研制更先进、更复杂的武器装备奠定基础。

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技术手段不断进步, 为生产和制造更为先进的武器装备提供了有力保障。近年来, 精密制造与特种加工技术已在新型武器装备的研制与生产中得到了成功应用。欧洲“台风”战斗机使用的EJ2000发动机采用了电子束加工技术制造, 所获得的整体叶盘结构比传统的叶盘转子结构重量轻, 且没有断裂危险。2006年, 美国圣地亚哥国家实验室开发了一项新型激光修复技术, 采用这种修复工艺时释放的热量比传统修复技术要少得多, 而且不会伤害到小型薄壁零部件本身的结构性能。精密制造技术和特种加工技术的发展, 为复杂型面、高精密表面的加工提供了解决方案, 为生产和制造更为精密的先进武器装备提供了重要技术保障。

参考文献

[1]王海燕, 刘春孝, 商场现代化[J].先进制造技术及发展趋势, 2008, 9.

[2]曹亚东, 杨东涛, 杨晶照, 现代管理科学[J].先进制造技术与创新能力:组织学习的视角.2008.7.

[3]李圣怡, 国防科技[J].国防工业的先进制造技术, 2010, 2.

[4]栾恩杰, 国防科技[J].军工制造业与先进制造技术, 2003, 11.

[5]杨叔子, 中国科技信息[J].先进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2004, 13.

先进装备制造业 篇8

一、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的良好机遇

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 指的是按照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资源的内在联系以及人才资源开发需要形成的联合体。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应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其目的是通过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人才优化配置, 实现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乃至中部地区共同利益最大化, 包括实现人才资源的最优化利用、人才资源开发效益的最佳化和人才价值的充分化实现;其核心应该是人才市场的一体化, 通过形成以市场为导向的人才协调机制, 最终形成一个人才开发共同体。这就需要在人才开发合作中整合人才资源开发主体、协调人才资源的开发机制、实现人才开发资源共享。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应面对振兴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推进中部崛起战略实施的重大历史机遇, 积极推进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进程, 不仅能够有效发挥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资源的“积累效应”和“扩散效应”, 构建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资源共享机制、政策协调机制, 而且能够有效降低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合作中人才的交易成本、行政成本、制度成本, 增强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的整体综合竞争力。

二、目前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的突出问题

中部六省地域相连, 经济相融, 文化相通, 人文相近, 这都是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的基础和条件。在六省组织、人社部门的有效推动下, 六省在人才交流、人才网站、人才培养、人事代理、人才合作、人才市场建设、国外智力共享等方面开展合作与交流, 提升了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利用的整体水平。但同时应该看到, 与率先崛起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相比, 中部地区以及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尚处于初始阶段, 一些制约人才开发合作的矛盾和问题依然存在, 形成了阻碍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的障碍。

1. 政府部门包揽过多, 企业及其他组织参与度低。

目前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在进行人才开发合作时存在着政府部门大包大揽的现象。在制定政策、召开联席会议、签署协议等方面都是政府“跳独舞”, 而作为真正的用人单位的企业参与的机会却很少。在一些省份, 企业是人才开发的主体的观念还没有明确确立, 在人才开发合作上还走着“政府建高地, 企业看高地”的老路。

2. 人才合作仍面临相当的行政壁垒, 地区保护主义现象普遍。

在中部六省, 各省市从维护自身利益的角度出发, 在人才的教育培养、工资分配、户籍制度等方面设置了一些不利于人才开发一体化的地方性政策措施, 无阻隔的人才开发合作的制度环境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来。随着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的广泛深入合作, 人才开发合作工作如果还维持在过去的单打独斗的格局中, 将难以适应区域经济发展以及先进装备制造业对人才服务的需求。

3. 合作机制比较松散, 合作领域狭窄。

区域人才开发合作要想取得实质性突破就必须建立一种制度性的合作机制, 设立一个强有力的协调机构来组织实施。目前六省人才合作机制主要体现为“联席会议”, 但整体规格偏低, 仅仅是组织部门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间的合作, 多部门统一协调和配合不够深入。人才开发合作涉及政府许多部门, 仅靠组织及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有很多困难。如人才流动过程中涉及的户籍问题、人才合作培养与学历认证问题、人才开发合作的长期规划问题等, 就需要同公安、教育、科技、发改委等诸多部门协商解决。

4. 人才流动机制不活, 供求机制不健全。

受传统的经济管理体制的制约, 中部六省的人才市场和人才交流还处于区域性的、半封闭的状态, 区域内统一的人才资源市场尚未形成, 人才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 人才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还比较低。人才市场分割, 人才服务内容单一、方法简单、针对性差、层次较低。人才高端服务方式匮乏, 特别是针对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特点的服务功能不强。目前, 中部六省各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尽管都已建立了人才信息网和人才信息库, 但统一的较为完善的人才信息平台并未完全构建。

三、推进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的对策建议

针对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中部六省应当以提升区域人才竞争力为核心, 大力推进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与合作, 实现区域内人才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从而促进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竞争力大幅提升, 带动中部六省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1. 转变政府部门职能、推动企业的人才开发。

在区域人才开发合作要靠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来进行。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制定人才开发合作的原则和目标, 构建相关的政策体系、制度框架和公共服务平台, 营造良好的开发合作环境, 而不是当“婆婆”、做“大管家”, 大包大揽。人才开发合作的形式、项目等要由市场来完成, 要靠企业这个人才开发合作的主体来进行。一定要确立企业是人才开发的主体, 政府只管服务这个思想。政府应积极引导和鼓励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企业加强人才开发合作协作, 根据企业各自的人才需求情况, 设立相关配套的协作联络机构, 实现人才布局与先进装备制造产业的有效对接, 以形成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在全国范围内的竞争优势。

2. 打破地域行政壁垒, 建立人才开发合作的共同市场。

建立区域内统一的人才资源市场, 是实现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的基础和关键所在。区域人才开发合作的经验告诉我们, 一个规范的人才共同市场是深入开展人才开发合作的保证。通过人才开发合作, 推动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共同市场的建立, 实现人才开发的协调、健康、快速发展, 这应当成为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的当务之急。这就要求中部六省在建设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共同市场过程中, 主动加强协调沟通、弱化“行政区划概念”, 打破地域界限、消除地方保护主义, 让人才市场通过竞争自行对其人才因素的配置进行调节。

3. 加强人才开发合作协调机制, 不断拓展人才开发合作领域。

区域性的人才开发合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为保证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中各区域、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 就必须加强人才合作中的协调机制。一是建立区域人才开发合作联络协调机构, 目前中部六省可以采取充实和完善中部六省人才开发一体化“联席会议”制度的方式, 并逐渐将其发展成为实体, 由六省省委、政府领导组成, 负责统筹协调区域内经济、科技、教育、人才等一体化合作开发问题。二是使人才评价标准统一、程序统一、人才评价结果在区域内效率统一;提供跨地区、跨行业的人才服务, 促进中部六省人才合理流动。三是认真梳理中部六省现行的各类人才政策, 消除中部六省先进装备制造业人才开发合作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除了可以在人才市场建设、人才资源信息共享、柔性引智、人才交流与合作等方面开展合作外, 还可以开展诸如人才挂职培养、人才开发理论研究等方面的深度合作。

4. 搞好人才服务体系建设, 优化人才开发合作环境。

先进装备制造业 篇9

为加快先进装备制造业智能化发展,2013年佛山市南海区政府投入1.2亿元,与广东工业大学共建了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专注于精密装备、机器人和3D打印等智能制造领域的技术研发和项目孵化。该院通过打造“创新链+资本链+产业链”融合的生态链孵化模式,实现了政产学研融合和科技成果高效转化,自筹办起2年内即屡获硕果,成功孵化了26个国际高端创业团队和19家高新科技企业;申请发明专利173件,帮助90多家传统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开发创新产品超50项,其中网络式运动控制器等多个产品的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填补了国内多项行业空白,有力推动“佛山制造”转变为“佛山智造”,成为广东创新驱动的示范典型。该院的成功模式已在一些地方复制推广,其中河源市政府已同广工大合作推行该模式,并已正式挂牌运营。

激活创新链,形成“科学家团队+对接企业+学生创业基地+人才券科技券”模式,打造最具动力和活力的众创空间

南海广工大研究院紧跟国际高端装备前沿技术,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重点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和产品,打造成最具科技含量和创新活力的众创空间,为先进装备制造业科技创新打造强力发动机。

(一)把科学家变为创业领军人,增强创新能力。聚集全球智慧资源支撑智能制造。一是以柔性引才机制集聚科技精英。建立“以市场吸引人才、以团队集聚人才、以服务提升人才、以机制留住人才”的柔性引才机制,集聚全球科技领军人才到研究院创新创业。目前已成功引进美国科学院院士David A.Weitz、俄罗斯科学院首席科学家波特波夫等高端人才120多人。二是以科技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创业团队。以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组建了创业团队26个,如美国IEEE院士刘云辉教授带领广工大4名博士组建了3D云打印团队,广工大教授熊晓明团队联合熊鹰等4位硅谷芯片专家组建了芯珠微电子团队等。三是以创业团队为主体突破重点技术瓶颈。目前已申请专利173多件,开发创新产品超过50项,其中韦达尔团队研发了面向电子、汽车等行业的等离子设备,性能提升了2倍,能耗和成本均下降50%,填补国内设备技术的空白。固高团队研发的开放式运动控制器等多个产品性能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把龙头企业变为创业“盟友”,凝聚创新合力。为创业团队分别引入固高科技公司等行业龙头企业结成战略合作伙伴,重点引入龙头企业的市场化运作经验、管理制度和企业文化等。如引入我国最大的现场加工设备制造商广州新成公司与院内的纳米数控装备技术团队对接,联合成立了新成洪鼎机械公司,目前该公司已获得20多项专利,预计3年内销售额将超过2亿元。引入陶瓷模具行业的龙头企业新鹏陶瓷机械公司与中国工程院院士蔡鹤皋教授和秦磊博士团队对接,联合成立了新鹏机器人公司,目前该公司已研发出多种工业机器人,有望在近几年成为工业机器人系统领域的领军企业。

(三)构筑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培育创新活力。推进产学研合作,提供源源不断的创新资源。一是建立人才联合培养基地。推出3+1、2+2等联合培养模式,为企业“私人订制”技术研发和应用人才。大学生在大学三、四年级时到院内团队和企业实践,毕业后可留在团队或企业。累计培育符合企业需求的大学生200多人。二是成立机器人学院。与全球领先的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库卡公司共建了广工大库卡机器人学院,共享技术与人才资源,每年将培养100多名技术人才。三是设立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以“科学家+创业导师+企业家”模式建立机器人技术专家委员会、3D打印技术专家委员会等,为大学生创业项目孵化提供技术支撑。与广工大合作成立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基金,对优秀的创业项目进行深度孵化。

(四)推出科技券、人才券等激励措施,激发创新动力。研究院通过实施科技券和人才券项目,对创业企业的技术研发、项目孵化和人才培养等进行资金奖励。如申请国家级专利发明的,将获得5万元支持;引入高水平人才的,将依照“博士后10万元/人/年、博士5万元/人/年”标准获得奖励;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将获得合同金额20%的资金奖励等。目前第一批科技创新券项目即将完成,预计将培养100多名技术人才,申请发明专利44项,实现科技成果转化10多项。

强化资本链,形成“持股孵化+对接金融机构+资本市场”模式,打造创业企业孵化的加速器

研究院一改以往孵化器主要依靠收取租金维持运营的“房东”模式,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场地等资源为核心,形成为创业企业从“初创到成长再到成熟”的整个孵化过程提供全方位支持的“股东”模式。通过持股孵化并引导企业对接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等,既有效解决了科技型企业孵化的融资难瓶颈,又提高了研究院的收入。

(一)企业初创期:对创业企业持股孵化。为帮助初创企业加快发展,研究院投资4000万元成立了创业投资基金进行初始投资。成功投资了固高自动化、先临三维、泰格威机器人等多个项目。在基金支持下,一批商业模式新、成长性好、专注于细分市场的“小巨人”企业迅速崛起,其中泰格威机器人项目已实现10倍以上的投资回报。

(二)企业成长期:推动企业全面对接金融机构,实现“贷+股+债”多渠道融资。通过定期举办科技成果与产业对接会、项目路演、企业沙龙等活动,加强创业企业与金融机构对接,形成“贷+股+债”多渠道融资模式。一是引入商业银行进行贷款融资。与华夏银行、南海农商银行等金融机构达成了合作意向,银行将对优秀创业企业给予400万元的无抵押融资支持。二是引入风投机构进行股权融资。与红杉资本、粤科金融集团、南海产业投资等风投机构展开合作,部分项目已获得投资意向。三是与金融机构合作开发债券融资产品。如与粤科金融集团等科技金融机构共同研究开发“粤科-科技债”、“粤科-高新债”等私募债产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三)企业成熟期:推动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依托临近广东金融高新区的地理优势,与高新区股权交易中心全面合作,由股权交易中心对企业进行路演等上市辅导,推进企业进入OTC等资本市场。并引入了齐鲁证券、深圳证券等金融机构为企业上市提供全方位服务。研究院计划在3-5年内培养一批上市企业,目前新鹏机器人公司等5家企业即将登陆“新三板”挂牌。

拓展产业链,创新“点+线+面+体”四维一体的技术服务模式,打造传统制造业智能化改造的助推器

佛山制造业基础雄厚,拥有1.1万家装备制造企业,但以中小企业居多,技术研发能力薄弱,对智能化改造拥有巨大需求。南海广工大研究院根据企业、产业和区域技术创新的共性需求,突破了一批行业关键技术和产品,通过“点+线+面+体”技术服务模式推动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变。

(一)丰富“点”的服务。针对传统企业关键技术难点,提供最具针对性的智能化改造方案。一是为客户研发“量身订做”的技术。如为企业开发新型传感器、数字化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加快生产设备的智能化改造,显著提高了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二是研发满足各企业不同需求的机器人。如新鹏机器人公司根据传统企业的需求,研发出喷釉机器人、打磨机器人等多种工业机器人,产品已被广东新明珠陶瓷、佛山法恩洁具、江门冠立金属等各企业广泛应用。目前院内企业已与60多家传统企业开展单点技术合作。

(二)延长“线”的服务。围绕企业技术成长路线,与企业开展涵盖“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全过程、“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创新管理”全方位的技术路线设计和实施。如为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检验检测、技术评价、质量认证、人才培训等专业化服务,设立无人车间、智能工厂,助企业实现装备智能化、生产自动化、管理数字化和人才高端化等目标。目前已成功与20多家企业开展全方位合作。

(三)拓宽“面”的服务。面向珠江西岸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需求,研发具有前瞻性、共性的关键技术。一是打造三大高水平创新平台。针对装备、家电、建材等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依托“机器人技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平台,搭建起精密装备、工业机器人、3D打印三大创新平台,重点突破一批关键技术,力争在3-5年内建成珠江西岸先进装备产业带的创新引擎。二是加强与国际先进技术成果对接。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如与全球3D打印巨头德国EOS公司共建华南3D打印应用技术中心,与ABB集成商意戈力公司共建机器人技术应用集成中心等,共同攻克行业关键技术和产品。三是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如牵头组建了佛山市机器人产业创新联盟,推动机器人行业上下游企业深度合作和组织研制行业标准。

先进装备制造业 篇10

1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基本概念

从广义上分析, 所谓的工业化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国民经济中的一些指数统一发生了突破性变化;从狭义上分析, 所谓的工业化则是指国家国民经济比重中工业值明显上升。所以, 无论从广义或是狭义分析, 工业化都是一种发展过程, 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制造业、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上涨, 同时就业人口也有所提升, 人均收入也在上涨。从本质上看, 就是整个社会在工业发展中实现物质基础的升级。

信息化这个概念早前由一位日本学者率先提出, Tadao Umesao认为, 伴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进步, 信息化的概念还会不断革新。当今时代是一个信息时代, 想要发展出更快更好的新型产业, 必须要融入信息技术。

工业化和信息化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首先, 工业化的发展为信息化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以及相应的硬件载体;其次, 信息化的飞速发展同时催动着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并不是发展的最终目的, 而是一种推动工业发展的先进手段, 信息化必将实现与工业化的融合。

2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基本原因

2.1外部原因

2.1.1国家发展的必须条件

在世界工业化发展的过程中, 各个国家发展模式并不相同, 发展速度较慢的国家可以借助发展较快国家的先进经验, 追赶发达国家。对于我国这个工业化任务仍在继续的发展中国家来说, 怎样在实现信息化的同时发展工业化, 就是面临着的主要难题。为此, 必须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同和, 发展过程中坚持以工业化为主体, 信息化辅助, 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更新工业手段, 实现信息化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充分融合, 释放出新的活力, 抓住转瞬即逝的发展机遇。

2.1.2国际市场的需求

美国的次贷危机对全球范围内的金融领域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国际上的宏观市场经济正在变化, 世界经济格局正在重新调整。我国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 为了适应新时期的市场, 正在向着:引进、吸收消化、创新发展的路途上迅猛发展, 由于国际金融危机造成了国内外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市场都在收缩, 很多企业陷入了发展危机中。传统的低价劳动力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如今的国际市场, 必须实现新时期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才能整改运营模式, 提升国际竞争力。

2.2内部原因

为了尽快追上发达国家, 我国的铁路机车装备发展应积极开发自主创新, 引进先进的信息技术, 实现自身传统产业的现代信息化发展;近几年是我国铁路装备快速发展的新时期, 需要极速扩大内需, 加快基础建设和产业结构升级, 实现跨越式的发展;长年以来, 我国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行业一直处于粗放式发展状态, 受到环境和资源的双重约束, 但是发展至今已经基本达到极限, 只有快速引入信息技术, 积极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 才能推动产业转型, 顺利转变为集约型经济发展模式。

3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基本策略

3.1培养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无论是何种工作都离不开人的作用, 只有培养出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 才能真正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有效融合。对此, 一方面, 要改进人才培养模式, 实现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培养;另一方面, 还要积极引进流动的外来人才, 聘请高端人才, 双管齐下, 两手准备。

国际金融危机正在向着实体经济扩展, 有些国际上的公司正在大规模裁员, 想要在这个机会引进高性价比的人才, 就需要中国企业抓住机遇, 通过多种方式引进先进的技术和优秀的人才, 特别是融合型人才, 更要大力引进。

3.2社会各界通力配合

只有具备高效率的经济组织以及制度, 才能保证大幅度的经济增长。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的融合, 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 并不能仅仅依靠企业的力量。还需要社会各界的积极配合, 各个方面都要合理的协调配合, 其中, 政府部门要创造出优越的环境, 确定企业的主体地位;企业要制定出相应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制度;相关的行业协会需要发挥出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保证各方的顺畅沟通;高等院校和一些科研部门要给于积极的技术支持, 发挥自身的优势, 最终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目标。

3.3实现质量均衡发展

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就是信息化、智能化, 很多发达国家已经进入到了信息化的终极发展任务中, 由这类国家的发展经验可以看出, 信息化深入发展以后, 将会进入到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去, 成为政府部门的治理手段和服务载体。所以, 必须发展出一系列发达的信息产业, 进而实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

结束语

最近几年, 我国的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资源孤岛、信息孤岛等等。日后, 在发展实现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过程中, 必须两手一起抓, 软硬件共同发展, 最终实现信息化和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有效融合。

摘要:中国的装备制造业承担着全球大部分的装备需求, 但是其地位却仍然处在产业链中的低端位置。我国应如何从工业制造大国转变为工业制造强国, 就是目前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为了提升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将数字化和工业化充分的融合到一起, 本文以先进轨道交通行业为例, 简要介绍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的融合机理以及融合策略。

关键词:信息化,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原因,策略

参考文献

[1]林莉, 葛继平.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动因及发展策略[J].工业技术经济, 2010 (1) .

[2]林莉, 葛继平.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动力机制[J].大连海事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5) .

[3]郑平.促进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机理及策略[D].大连:大连交通大学, 2010.

[4]林莉, 葛继平, 朱明灿.整合资源计划环境下推进信息化与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体制机制创新[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2012 (6) .

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分析 篇11

关键词:装备制造業集群;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创新

装备制造业是区域经济的基础产业,它的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一个地区的综合经济实力。经过长期发展,我国装备制造业已经发展成为一个宽领域,大规模,高质量的产业系统。由于产业集群具有显著优势,最近几年装备制造业发展得越来越集权,而且装备制造业集群也成为了学术研究的重点。但是在国内,装备制造业集群仍然处于基础发展阶段。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我国的装备制造业在技术创新领域还有许多缺憾和不足,这就导致了我国装备制造业在国际竞争中处于一个不利位置。我们知道,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集群有许多积极的作用,比如提高生产技术,减少产品成本,提高产品质量,此外,技术创新对于区域装备制造业集群的竞争力提升有重要作用。

本文首先分析了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因,接下来对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的过程进行了系统分析,在此基础上,本文对装备制造业集群建立了技术创新系统,此外,本文还总结了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 、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动因

(一)核心企业的利润驱动

为了保证在市场竞争中的主体地位并且追逐额外利润,创新主体必须进行创新活动,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核心企业控制着市场上大部分的产品供应,核心企业拥有这个产业的领先技术,技术创新为这些企业带来巨大的利润和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二)市场需求驱动

通过对国内外先进的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分析,我们发现国内需求对装备制造业有驱动作用,除此之外,国内需求也支撑着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活动。市场需求既是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的源泉,也是其终极目标。

(三)科技发展的促进作用

装备制造业是一个典型的技术密集型产业,由于技术进步和应用新技术产生的巨大利润是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强有力的推动力,高科技的应用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改革和发展都是一种趋势。

(四)政府的政策引导

由于大多数的装备制造业产品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民经济命脉,政府实施了一系列的技术政策引导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政府政策是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的主要驱动因素,尤其是那些针对特殊地区发布的政策。

二、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过程

(一)技术创新的决策过程

随着装备制造业集群的发展,其市场需求变得越来越大,为了满足外部最佳选择的需求,产业集群中的核心企业开始进行技术创新。首先,核心企业会评估目前整个集群的创新能力,然后,核心企业要确认市场需求和集群的创新能力,这样,一个初步的创新策略制定出来。

(二)关键资源的整合过程

装备制造业的生产一般都是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的,它们的生产和发展都需要大量的资源,比如人力,财力以及集群内外部的创新组织,对这些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是知识资源,对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创新有直接影响。

(三)技术发展与商业化过程

装备制造业特殊的市场结构为其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安全性,集群中核心企业的技术发展需要从相关企业和机构获得技术支持,指包括几个方面的合作:企业与企业的合作,企业与科研机构的合作,企业与中介机构的合作以及企业与金融机构的合作。

(四)创新的扩散和升级

技术扩散是潜在使用者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创新技术的传播过程,技术在产业集群中的同类企业之间扩散,企业之间的一些潜在差距一点点缩小,新一轮的技术创新就会开始。技术扩散的最终结果是,集群中的技术水平加强而且技术储备也增加了,技术扩散和升级不仅获得了合作创新,同时也加快了新一轮的创新并且迎来了循环的创新升级。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

(一)技术创新的投入要素

对于装备制造业集群来说,技术创新活动的创新投入要素是必备的先决条件,因为要素投入水平代表着技术创新的实践创造能力和潜在输出力。企业家在技术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他们的能力对技术创新决策有重要的影响。建立高效的创新机制,杰出的创新人力资源以及不断增加的创新基金,都是创新过程中的重要条件。

(二)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

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创新过程往往伴随着技术变革,集群的技术创新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不断改善,它在技术创新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优秀的技术创新能力得益于获取技术和知识整合,在这种方式下,装备制造业集群可以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拥有核心竞争力。

(三)技术扩散渠道的影响

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扩散渠道对技术扩散有重要影响,技术扩散渠道为核心企业到中小企业的技术扩散提供了途径。近几年来,外商直接投资成为国际技术扩散的最主要渠道,这对于集群获取国外先进技术是有益的。

(四)技术创新因素的组织

技术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协调与合作的过程,不仅仅是在内部组织之间,也包括内外部组织之间的协调合作。要形成一个合理高效的技术创新合作组织,加强企业,高校与科研组织的联系,促进知识整合以达到技术创新目标。

(五)政府政策的影响

政府政策是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最基本的影响因素。装备制造业在发达国家的发展表明其发展与政府政策是密不可分的。主要的发达国家,像美国,日本,德国,它们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较快的原因就是政府的重视。

四、结论

本文集中分析了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动因和过程,并建立了创新系统,在此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影响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的主要因素。以下是对本文的总结:

(一)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是一个动态循环积累过程,主要包括:技术创新决策过程,关键资源的整合过程,技术发展与商业化过程,创新的扩散和升级过程。

(二)装备制造业集群的技术创新由一系列的活动组成,技术创新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与许多相互作用的创新项目有关。

(三)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的影响因素有:技术创新投入要素的影响,技术扩散能力的影响,技术扩散渠道的影响,技术创新因素组织的影响,政府政策的影响。(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 高麟.装备制造业集群技术创新能力研究.科学进步与对策,2009(9)

[2] 李凯,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2007.(12)

[3] 刘友金.中小企业集群式创新 :中国经济出版社,2004.

[4] 魏江.产业集群:创新系统与技术学习[M].北京 :科学出版社,2008.

[5] 牛俣庄,张智勇.制造产业集群闭环价值链模式研究 .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

[6] 纪淑娴.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能力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2008

先进装备制造业 篇12

中国经济发展举世瞩目, 但目前中国制造很难摆脱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最低端的命运, 如何从“全球制造大国”向“全球制造强国”迈进, 发挥“后发优势”, 使中国制造业晋升全球制造价值链高端, 是政府、产业界一直苦苦思索的问题。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加剧了世界的转型, 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后发国家实现赶超的发展机遇。我国政府审时度势, 十五大提出了“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 到十六大明确了“工业化促进信息化, 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思路, 再到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促进工业由大变强”。这不仅体现了党中央对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的一贯要求, 而且也为工业的信息化发展指明了方向。“两化融合”从更广、更深的层面阐述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关系, 使之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实现了升华。作为一个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 又面临着实现信息化艰巨任务的发展中国家,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 是中国释放各种发展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选择。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2006年国务院颁布《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中16个重点发展的关键领域之一, 是指能够不断吸收国内外高新技术成果, 并将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技术、制造模式及管理方式综合应用于研发、设计、制造、检测和服务等全过程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融合就是在工业化发展进程中, 逐步使用信息技术, 使之渗透、融入到轨道交通制造领域各要素和各环节 (工业技术、工业装备、工业活动、工业产品等) 之中, 促进产业不断升级。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是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一体化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是载体, 信息化是工具和“引擎”, 起到“助推器”的作用, 其中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融合的核心要素, 二者互相促进, 融合发展。

1 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动因

1.1 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外部动因

1.1.1 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之路

世界各国工业化并无统一的模式, 后发国家可以借鉴先行工业化国家的成功经验, 充分利用后发优势, 加快对发达国家的追赶。中国作为一个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 又面临着实现信息化艰巨任务的发展中国家, 如何完成工业化未完成的任务, 同时紧紧抓住信息化带来的历史机遇, 实现“两化融合”是唯一的选择。产业的发展必须以工业化为载体, 信息化为手段, 用信息技术武装、改造和提升传统工业, 走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新型道路, 这也是在当前国内外形势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国之路, 成为中国释放各种发展活力、充分利用各种发展机遇的必然选择。

1.1.2 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

从宏观层面上, 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的重点无疑着眼于装备制造业的振兴。装备制造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它的水平往往决定了国家的经济素质、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没有强大制造业的国家不可能成为经济强国。

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在20世纪80年代就基本实现了信息化, 正在向高度智能化和网络化方向发展。作为装备制造业重要组成部分的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尽管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程度, 但从目前发展来看, 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仍存在诸多问题, 表现为[1]: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 但应用深度不够;企业信息化应用水平较低;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等。面对铁路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机遇, 中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必须走两化融合的道路, 从而提高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竞争力并带动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升级, 为产业发展提供新的增长点。

1.1.3 国际金融大海啸冲击

美国金融风暴对全球金融领域造成了海啸般的冲击, 国际国内宏观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世界经济结构的新一轮调整正在加速进行。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走了一条“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发展之路,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 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外市场需求萎缩, 持续多年的高速增长明显趋缓, 有的企业甚至陷入发展困境。依靠廉价劳动力的“组装基地”及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的发展模式, 使我国面临着高新科技上的差距、价值增值链低等弊端。如果不实现信息化与传统的生产方式、发展方式的融合, 就不能借助信息化的强大的高新科技力量、高效的运营模式, 更不能提升我国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2]。事实上, 经济危机使“全球制造大国”的问题愈显突出, 只有依靠技术创新、掌握自主知识产权才能在新一轮的产业调整中赢得先机。大力推进工业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 有利于推进我国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 有利于形成强大的先进制造能力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 摆脱技术引进对国外技术的依赖, 提高国家竞争力。

1.2 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内部动因

1.2.1 企业技术创新的内驱力

为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铁路机车车辆装备差距, 立足于“自主创新”, 中国高速动车组、城轨高速铁路采取的是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跨越式发展战略, 我国承接这项任务的企业有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南京浦镇机车车辆厂、唐山机车车辆厂、青岛四方铁路设备装配股份有限公司等。作为拥有上百年历史积淀且出身装备制造业的传统国企, 这些企业肩负参与国际竞争与振兴民族工业的重任。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创新, 实现传统产业的现代化, 增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自主创新能力。

企业的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之路。到2020年, 在技术装备上, 以客运高速、快速和货运快捷、重载为重点, 使我国铁路机车车辆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适应我国铁路运输特点, 使我国铁路线桥隧涵、通信信号技术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广泛应用信息网络技术, 实现铁路信息化[3]。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只有抓住信息化快速发展的机遇, 以产品创新为突破口, 才能提升产品技术含量、功能层次和智能化、数字化程度, 实现生产过程的柔性化、自动化、绿色化, 早日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1.2.2 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根据中国《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和《铁路“十一五”规划》, 2010年, 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由2005年的7.54万公里增至9万公里以上, 2020年将达到10万公里。经测算, 仅未来5年 (2008~2012年) , 全国铁路客车的需求量就将高达1500列左右, 其中高速客车约200列, 总采购额约50亿元;时速超过200公里的动车组总需求约800列, 总采购额约1500亿元, 其国产化水平还要求达到75%以上[4]。为拉动内需, 国家将投资4万亿元, 城市轨道交通和清洁能源车辆已列入2009年许多大城市的建设规划。全国再掀起一轮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新高潮。随着全国铁路客运专线的大规模建设, 今后3~5年将是铁路装备快速发展时期, 铁路装备将产生重大变化。我国正处于扩大内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 为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1.2.3 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

目前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受到了人民币升值、劳动力成本增加、利润空间萎缩、美元贬值等各种外界因素的影响, 这就迫使产业转型升级, 而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从生产型制造转变为服务型制造, 需要借助于信息化。以信息化为手段, 推进工业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 采用先进技术装备, 能够有效扭转我国产业技术装备水平低的局面, 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能够提高资源利用程度和产品加工深度, 节能降耗, 提高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1.2.4 企业面临的环境约束需要两化融合来突破

长期以来, 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发展走的是粗放式道路, 使得我国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企业发展面临着日益严峻的资源与环境约束。以大量的资本、土地、能源、矿产资源、劳动力和环境代价维持的传统工业企业发展已经到了极限。这迫切需要加快信息技术应用, 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 使信息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生产要素, 提高传统产品科技含量、降低资源消耗, 推动经济发展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2 我国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存在的关键问题

2.1 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供给不足

信息化与轨道交通制造业融合发展需要大批既懂信息化知识, 又具有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工程背景的交叉学科人才, 但目前大学里基本上没有类似的课程, 多样化缺失致使符合中国工业化信息化发展需要、具有中国自身特色的人才奇缺。大连交通大学软件学院敢于“吃螃蟹”, 在国内第一家探索五年制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之路, 前瞻性的培养了适合两化融合的交叉学科人才。但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在我国凤毛麟角, 如何更快地补齐这种具有融合特质的人才短板成为推动“两化”融合的重要工作。

2.2 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体制机制欠缺

传统的产业管理模式是按照不同产业部门对国民经济进行划分, 并设立相应管理机构进行管理。在工业社会中, 这是一种行之有效得过紧经济管理模式。但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渗透性, 已经完全超越了原有产业部门的范畴[5]。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需要以企业为融合主体, 培育中介机构和服务组织等, 完善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管理与协调推进机制。传统体制机制致使现存的产业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发展的现实要求, 实现体制机制的创新迫在眉睫。

2.3 信息化发展的质与量存在不均衡

改革开放30年来, 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2007年与1977年相比, 30年中产业规模翻了12番多, 居国内工业部门首位, 制造业规模列全球第二, 工业增加值13083亿元, 相当于30年前的472倍, 年均增长22.8%[6]。信息技术的高渗透性、高带动性、高倍增性和高创新性特征, 决定了信息产业发展的过程就是与传统产业融合的过程, 只有融合才有创造力。但当前我国信息产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 2006年中国的信息社会指数程度还只是在全世界排第44位。信息化取得明显进展, 但应用深度不够;CAX的应用效果明显好于ERP, 但CAE的应用较薄弱;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较低;企业间的信息化水平参差不齐, 大型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正进入深化阶段;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仍处于较低水平;企业信息化缺乏统一规范和标准[7]。我国不能像某些产业较为单一的国家或地区那样, 完全脱离传统产业来实现信息化;也不可能完全照搬发达国家先实现工业化, 待工业化完成后再过渡到信息化的模式, 那样只会使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发展距离越拉越大。面对这一形势, 我国要加快壮大发展信息产业, 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道路, 实现我国工业跨越式发展。

3 推进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建议

3.1 适应两化融合需要, 加快复合型人才引进与培养步伐

在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过程中, 高质量、复合型人才是融合能否成功实施的关键问题之一。为此, 必须双管齐下, (1) 借助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人才流动, 吸引高端人才; (2) 探索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加快复合型人才培养。

国际金融危机向实体经济的蔓延, 导致一些国际公司裁员风暴愈演愈烈, 使全球资源得以重新配置, 这某种意义上给中国企业提供了一个以更高性价比获得引进先进技术和人才的机遇。我国企业必须可以抓住机遇, 通过技术引进和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 吸引众多的全球优秀的融合型人才为我所用, 推动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分工体系中占据更加主动的地位。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2008年10月22日出席工业和信息化部所属高校座谈会并作重要讲话:高校作为人才培养基地和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要在增强工业自主创新能力方面有更大作为, 要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发挥更大作用, 要为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发展方式贡献更大力量, 要为现代化建设做出更大贡献, 要加快培养更多适应新型工业化要求的高素质人才。高校应依托已有的学科专业, 实行“传统专业+软件工程”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将培养为国家建设、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振兴急需的既具有传统工业知识背景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3.2 形成政、产、学、研联动, 实现两化融合体制机制创新

著名制度经济学家诺斯在对欧洲经济进行深入研究之后, 得出一个重要结论是:有效率的经济组织和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是一个系统工程, 单靠企业的力量远远不够。需要社会各界通力配合, 形成政、产、学、研联动机制, 并加强各方之间的协调与密切配合, 从而形成合力。建立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 明确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政府要营造制度环境, 搭建平台, 明确企业在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中的主体地位;企业应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绩效考核制度, 探索建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统计制度;行业协会应搭建平台, 充分发挥桥梁纽带的作用, 做好沟通和服务;大学和研究机构应发挥知识优势, 积极提供技术与智力支持。从而建设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充分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 把大学、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创新优势结合起来。

3.3 推进信息产业质与量的均衡发展

信息化已逐渐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 发达国家和众多发展中国家都把加快推进信息化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 信息化发展进入深化应用阶段, 以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来改变传统的政府治理、社会服务和生产生活等方式, 将成为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方向。没有发达的信息产业, 信息化无从谈起。因此, 大力发展信息产业是实现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首要问题。

推进信息产业质与量的均衡发展 (1) 坚持以国家为主导, 做好信息产业的发展规划, 走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产业发展之路, 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加强对信息产业的管理, 监督信息产业发展; (2) 建立健全信息产业发展的政策法规, 引导信息产业质与量的均衡发展。目前应在在软件、微电子、移动通信等技术领域制定专项产业法规和政策, 如电信法、无线电法、信息法等, 同时加快信息产业立法和执法工作; (3) 构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计算、通信等多种技术的融合, 将信息空间与人们生活的物理空间集成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 其建设将为两化融合发展提供重要支撑; (4) 加强信息产业发展中对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再创新, 通过有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实现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

摘要:信息化、全球化为中国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机遇, 作为一个工业化任务尚未完成, 又面临着实现信息化艰巨任务的发展中国家, 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 是中国释放各种发展活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强国的必然选择。本文对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概念进行界定, 阐释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动因, 并对中国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 在此基础上提出推进信息化与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的具体策略, 为各级政府和相关企业的政策制定提供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信息化,先进轨道交通装备制造业,融合

参考文献

[1].徐楠.装备制造业“两化融合”正当时[J].中国计算机报, 2009, (7)

[2].王金杰, 董永凯.我国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的途径及对策选择[N].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9-08-21

[3].邵文杰.科技创新:铁路跨越式发展的翅膀[N].光明日报, 2005-06-15

[4].王斌.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进入黄金发展期[J].中国装备, 2008, (12) :42~45

[5].甘中达.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与道路选择[M].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1:420

[6].王建中.电子信息产业规模30年翻13番[N].中国电子报, 2008-12-19

[7].佚名.中国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两化融合[EB/OL].机电商情网, 2009-02-03

上一篇:小学数学课堂与生活下一篇:道路园林景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