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装备制造业

2024-05-12

东北装备制造业(通用8篇)

东北装备制造业 篇1

一、问题的提出

一个地区制造业产值占全国制造业总产值的比重反映了该地区制造业的发展规模及在全国的地位。由于装备制造业的产值占了制造业产值的主要份额(一般占20%-40%),可以借用此项指标评价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笔者一方面选取1980、1985、2001、2004四个时点从纵向上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变化情况;另一方面选取江苏省和浙江省与东北三省装备制造发展情况进行横向比较。(见表1)

数据来源:根据各省2005年统计年鉴计算得出

通过表1,纵向上,黑、吉、辽三省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国GDP的比重不断减少。黑龙江省由1980年的3.59%减少到2004年的0.78%,吉林省变化不大,辽宁省由1980年的9.41减少到2004年的3.42%;横向上,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产值与浙江和江苏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拉大,尤其是辽宁省在1980年装备制造业产值超过江浙两省,但到2004年,辽宁省装备制造业产值落后于浙江省7.47个百分点,落后于江苏省15.54个百分点。

上述分析表明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在全国的地位相对下降,发展的速度相对变慢。结合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发展战略,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走常规的发展道路客观上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战略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要求。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的研究成为必要。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的解析

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的实质就是使东北老工业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可持续发展的方式、手段或道路等。而这种方式、手段或道路的选择应考虑两方面的问题:首先,要利于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产业之间的竞争已经超越地区和国界,装备制造业只有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才能在地区间或国际间同行业的竞争中获得生存。其次,要在考虑资源、环境、人口等限制性因素,联系国内外经济发展环境,依靠科技、人才以及后发优势等基础上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可持续发展。这是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

生产性服务业是专门为生产者而非消费者提供服务产品的产业。当前,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的趋势进一步明显。生产性服务业与装备制造业相互融合有利于促进专业化分工的深化,有利于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一些非核心业务的剥离或外包,而专注于企业的核心业务,提升其核心竞争力。

三、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路径

(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

1.生产性服务业对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制造企业通过服务增强自身产品竞争力,并向服务转型以获取新的利润来源。服务增强制造业竞争力是制造业将产品由实物延伸至服务,通过产品差别化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机制。服务使制造业的活动成为知识和服务密集型的活动,通过服务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从而避免价格竞争,获得较高的附加价值;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了制造业和服务业的融合,也是制造企业提升竞争能力与营利水平的有效路径。国外IT、家电等制造业行业的优秀企业都成功应用了这一战略,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服务带来的利润增量占总利润的比重都上升到了较高水平。这一战略也是我国制造业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获取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关键。

2.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模式

(1)功能集聚模式。通过技术革新、产业内部整合和放宽限制降低行业间的壁垒,按照产业功能,合并同类项,将辅助性、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同时外包进来自己擅长的业务,并同保留下来的核心业务进行产业融合,强化产业功能,进而形成企业绝对优势,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2)产业链集聚模式。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以产业链为纽带,遵循纵向一体化的原则,按照产品上游、中游、下游的关联度,将生产某种产品的若干个同类企业、为其配套的上下游生产企业以及相关的服务企业高密度地集聚在一起,形成产业集群。专门划出一块特定的区域,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投入,创造出优于其他区域的投资环境,实现以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为目标的特殊空间。产业链集聚模式可以使在产业上具有关联性的企业共享产业要素,包括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使互补性企业产生共生效应,降低企业交易成本,获得规模经济和外部经济的双重效益。

3.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装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基本思路

(1)消除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强化市场竞争,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在明确行业要求和经营资质的前提下放松进入管制,扩大非公有经济比重,促进生产性服务企业数量和规模的升级,形成多元经济主体参与的充分竞争的格局。通过体制机制创新,促进专业化分工,推动服务外包业发展,从供给与需求两方面激活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内在动力。健全完善行业自律机制,减少和避免无序竞争造成的资源浪费。运用网点发展基金、信贷和税收等政策,扶持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

(2)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外包业,将辅助性业务、非核心业务服务外包出去。在传统经济条件下,生产性服务都在企业内部进行,面对激烈的竞争环境,企业很难具有全面的资源优势。如果企业把资源分配到各个环节上,面面俱到,必然会造成资源浪费,引发核心能力丧失。企业要增强其核心竞争力,必须将软件开发、IT技术支持、财务结算、人力资源服务等非核心、非专长业务外包出去。

(3)优化产业布局,大力推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引导制造业向城市周边集中布局,依托制造业集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的有效需求,形成支撑产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效应。按照集聚发展、强化辐射的要求,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等因素,实现园区化管理、专业化服务。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实现生产性服务业产业集聚。

(二)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创新发展的路径

1.跨越式发展之路——信息化改造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

(1)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内涵。首先,要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信息的作用在于资源整合中创造效益。通过信息集成和资源优化配置,以智能化、柔性化代替传统产业生产过程,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其次,信息化改造和提升装备制造业的重点是信息化与装备制造业的互动和融合。因此,装备制造业与信息化的互动和融合,不仅要求信息技术扩展与应用的广度,而且要求其扩展与应用的深度。

(2)信息化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将先进的信息技术融入到企业管理和决策中,使企业能够以信息技术为核心进行重组,调整职能,优化结构,进行有效的资源配置,进而提高企业运行效率。据统计,由于计算机等信息技术应用于工业自动化领域,使汽车、金属加工、纺织等行业节约劳动力30%~40%,最高可达85%。又如在我国工业领域,机械、电子、航空、航天、造船及轻纺等部门的大中型企业已普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使工效提高了3~5倍,产品设计一次成功率达90%以上。实践表明,信息化在工业化发展中具有显著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以信息化改造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是实现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3)装备制造业信息化的主要内容。一是通过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如CAD、CAM等)提高企业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速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和提高产品质量;二是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建立企业信息系统,改进企业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提高管理系统运行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三是利用信息手段采集和利用宏观信息、商品流通、价格等经营信息,提高企业的市场快速反应能力。

(4)用信息化改造和提升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业的措施。一是企业信息化的准备。强化企业决策层对企业信息化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建立以企业信息主管CIO为核心的信息工作体系,研究制定企业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技术方案,作好资金、技术和人才准备。二是企业内部资源的整合。按照企业内部资源管理的要求,实现基础管理、研究与开发的信息化。借助企业资源计划(ERP)、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对研发、生产、供应、营销、服务等环节进行连接,对人力、财力、物力和技术等资源进行优化。三是企业外部资源的利用。通过加强企业间的供应链管理、客户关系管理(CRM),密切企业与供应商、销售商的联系,跟踪技术、客户、市场,确保对市场变化的及时了解、迅速反应与竞争优势。四是建立电子商业社区。企业信息化发展到一定阶段,要从自身的信息化转向于建立基于Internet的电子商业社区。通过Internet,在同业、在上下游企业间开展贸易和业务协同,以信息的实时交互实现信息共享,减少中间环节,消除信息障碍。五是开展电子商务。在企业内部信息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在企业间实现信息采集、交流和共享的基础上,以信息流向资金流、物流递进、以信息平台向交易平台升级,积极稳妥地开展电子商务。

2.可持续发展之路——装备再制造工程

(1)装备再制造工程在产品生命周期中的作用。传统的装备寿命周期是从论证、设计、制造、使用到报废,其物流是一个开环系统。而21世纪的装备全寿命周期是从研发设计到再生,即装备使用到报废后通过回收得到再制造。再制造工程在废旧产品中的实施,发展实现了产品的多生命周期,并且通过再制造升级,使产品生长具有升阶的特点,实现了产品在性能和功能上的与时俱进。再制造工程是产品全生命周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产品全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见图1)。再制造在产品全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作用及其主要工作内容。

(2)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再制造的必要性分析。首先,它是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然要求。东北地区虽然自然丰富,但是绝大多数资源都是不可再生的,发展过程中必须注意节约利用,提高资源的利用率。据测算,我国每回收利用1万吨废旧物资,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万吨,节约能源1.4万吨标煤;每利用1吨废钢铁,可炼钢850千克,相当节约成品铁矿石2吨,节能0.4吨标准煤。其次,设备开始进入报废高峰期。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曾经从国外引入大量的大型成套设备。按照一般设备寿命为20-30计算,从2001年开始将陆续达到使用寿命,面临报废,并在2010年左右将达到高峰。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应抓住机遇发展再制造,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竞争力,同时为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最后,产业结构需要在较少资源投入的情况下实现升级。东北地区应根据“十一五”规划建议,需要在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同时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实现这一目标:一是需要发展科技,实现自主创新;二是发展再制造业,以较少的投入实现产业结构的升级。以机床为例,我国现有机床约400万台,其中数控化机床率不足3%,而发达国家早已超过20%。从2001年起,这些机床开始陆续进入报废期。如果采用纳米表面工程技术和数控化改造技术对这些机床进行再制造,有效地恢复旧机床的机械性能,改善其控制及加工精度,实现装备的精确化和智能化加工,有关费用可比购置新机节约六成至八成,每年可产生数百亿的经济效益。这对当前急于在减少能耗与污染情况下实现产业结构升级的东北地区来说,显得尤为重要。

(3)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再制造的可行性分析。一是政府对再制造业的关注正在逐步升温。2005年11月,国家发改委等六部委联合发布了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通知,列出七个重点行业四个领域为试点,再制造成为四个领域之一。2006年4月,国务院批准汽车零部件进行再制造试点。另外,国家制定的“2020年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及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环保总局新发布的《汽车产品回收利用技术政策》均对发展再制造业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东北地区应该抓住这个契机,在装备再制造方面争取国家的政策、资金等的支持,实现装备的再制造工程的顺利进行。二是装备再制造领域已经取得了一批理论研究成果。1999年6月在西安召开的先进制造技术国际会议上,工程院徐滨士院士的论文《表面工程与再制造技术》在国内首次提出了再制造的概念。2000年12月,l2位院士及多名专家完成了中国工程院咨询项目《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在我国应用的前景》咨询报告,报告从工程学的角度分析了再制造工程的地位、作用、学科构成及关键技术,展望了再制造工程在我国应用的前景。这为东北老工业基地装备再制造提供了技术指导。三是国内外相关企业已初步积累了一些实践经验。再制造产业在我国还处于萌芽状态,但是在再制造的两个重要环节——废旧物资回收和拆解上早已经形成了庞大的产业规模。全国已有各类回收企业5000~6000家,回收网点15万个左右,从业人员1500万~1800万人。我国专门从事进口废金属拆解企业的就业人数也超过100万人。在个别相关技术领域,比如激光修复汽轮机发电机组,我国的企业甚至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国外在装备再制造领域有丰富的经验。东北地区的企业可向这些走在前面的企业学习和借鉴经验。

(4)装备再制造的对策。一是制订相关的政策,鼓励装备再制造的发展。从过去经验看,来自政府的扶植对一个新生事物的发展至关重要。在鼓励装备再制造的发展,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很多。如设立装备再制造发展的专项投资基金,通过少量的政府财政资金投入带动企业和民间资金的介入,以加速装备再制造的发展;增加大再制造业试点企业数量,扩大再制造试点的产品种类、区域分布范围;对于再制造企业给予贷款和税收方面的优惠,政府采购时优先购买再制造产品。二是加强对关键技术的投入。设立装备再制造发展的专项研究基金,组建再制造研究开发中心,用以支持再制造的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发,并对产品的再制造性的设计、标准及产品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研究,并及时进行成果转化。从国际经验看,表面工程技术是再制造技术的核心技术之一,因其已具备了先进制造技术的优质、高效、低耗等基本特征,推广和应用前景巨大,并能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应该成为政府重点支持的领域之一。三是建立专业化再制造企业,培养专业化人才。政府应该在重点抓好再制造示范企业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建立一批专业再制造企业群,或将一些有条件的修理企业优化组合、改造升级为再制造企业,使其采用高新技术和产业化方式生产再制造产品。大型装备制造企业应积极参加和支持自己产品的再制造,并在配件供应、销售和服务等方面提供方便。在高校开设选修课程普及再制造基本知识,对企业技术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参考文献

[1]魏后凯.中国区域基础设施与制造业发展差异[J].管理世界,2001,(6).

[2]邓丽姝.制造业与服务业关系的理论探讨和相关实证问题分析[J].市场经纬,2007,(2).

[3]冯兵.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选择[J].当代经济,2007,(2).

[4]徐滨士.装备绿色再制造工程及其发展前景[J].装备指挥学院学报,2003,(14).

[5]梁志杰,徐滨士.军用装甲装备发动机在制造技术初探与可行性分析[J].中国表面工程,2006,(5).

东北装备制造业 篇2

只有经历过风雨的历练,才能见到美丽的彩虹。启源装备成立于2001年3月,是国内最早自主开发、制造变压器专用设备的企业之一。经过10多年稳健而快速的发展,现已成为领跑国内电工装备行业的制造企业。自主研发推动技术革新

创新是企业进步的灵魂,是企业稳定发展的不竭动力。公司自成立以来,始终坚持“踉踪一调研一消化吸收一创新一领先一再创新”的技术创新路径与原则,以市场为导向,紧跟国际前沿技术,保持行业技术领先优势。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公司目前已拥有9项核心技术、27项专利,已获受理专利申请11项,获得10余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有8项产品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项目、国家重点新产品或国家创新基金项目,5项产品被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认定为质量可信产品,1项产品被陕西省人民政府认定为省名牌产品,2项产品被西安市人民政府认定为市名牌产品。公司还主持制定了电工专用设备方面的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2项,参与制定了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3项。2010年2月,在由商务部、国资委授权中国电器工业协会进行的中国电工行业信用体系评价活动中,公司被评为国内变压器专用设备行业唯一一家AAA级信用企业。2010年8月,公司被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电工技术学会主办的《电气技术》杂志社评为首届“十大电气创新企业”。启源装备是国内唯一能为客户提供系列成套设备的厂家,齐全的产品线,满足了大中小型各类变压器生产厂商的需求,提高了公司对客户的吸引力,增强了公司的议价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使公司的业务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取得了明显的规模效益。公司同时也是全球变压器专用设备制造商中产品品种最齐全的厂家之一,产品被国内外著名的变压器生产厂商如西门子、.ABB、东芝、伊林、阿海法、中国西电、天威保变、特变电工等使用。凭借良好的性价比优势,目前产品已远销美国、葡萄牙、波兰、俄罗斯、印度、巴西、土耳其等41个国家和地区。通过自主研发使启源装备一步步取得了今天的辉煌。不断进取引领行业发展

每一个企业都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启源装备也不例外。公司通过完善“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的运营模式,加强人力资源建设,外拓市场,内转机制,规范管理,实现了经营收入和利润总额的高速增长,成为国内变压器专用设备制造业的领先者、国际电工专用设备制造业具有相当竞争力的挑战者。未来三年(2010~2012年),公司将进人“资本助推、跨越发展”的腾飞期。公司必将把握国家建设坚强电网的历史机遇,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着力发展更加先进(全数字化、智能化、信息化)的新型变压器专用设备,满足电力行业建设特高压、智能电网和进一步提高电力设备节能环保等对高精尖技术装备的迫切需求。启源装备将以上市为契机,将募集的1550万股资金,用于电工专用设备生产扩建项目、电工专用设备研发中心建设项目和其他与主营业务相关的营运上,从而进一步增强实力、规范管理,加大行业整合力度和国际市场的开发力度,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并进一步为引领行业的发展打下坚定的基石。

东北装备制造业 篇3

关键词: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对策研究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各个行业提供技术装备的战略性产业, 也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防实力的重要体现。高度发达的装备制造业既是实现工业化的必备基础, 也是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先决条件。东北是我国装备制造业较为发达的地区, 素有“共和国的装备部”和“中国工业摇篮”之称, 在经过五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之后, 积淀了大量的装备制造“国宝级”企业。加快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既是落实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的重点, 也是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

(一) 增长速度稳步提高

截至2007年11月末, 辽宁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78.74亿元, 同比增长33%, 占全省工业比重近30%;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922亿元, 增长39.2%;实现利税273.69亿元, 同比增长45%;实现利润154.23亿元, 同比增长64%, 预计全年可完成工业增加值1400亿元, 实现销售收入4500亿元。

2007年, 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工业总产值和销售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42.2%和36.1%, 特别是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成绩喜人, 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全年实现销售收入2007万元, 继续稳居2008《中国机械500强》之首, 并在《世界机械500强》中排名第49位。

2007年, 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914.7亿元, 同比增长12.8%;完成工业增加值241.3亿元, 同比增长14.9%;实现利税83.7亿元, 同比增长82.3%;实现利润50.9亿元, 同比增长107%, 利润相当于前四年的总和。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达到383亿元, 年均增长20%。

(二) 产业集聚继续推进

自2003年国家实施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 东北凭借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较为厚重的工业基础, 充分发挥一些行业与产品的比较优势, 产业规模继续扩大, 产业集聚初步形成。如今, 辽宁省造船业产能占全国的比重为33%, 机床产值占全国的27%, 内燃机车、冷冻设备、风动工具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石油设备居全国第二。吉林省汽车工业销售收入占全国的14%。黑龙江省大型火电和水电装备分别占全国市场的33%和50%。

2007年国家发改委、国务院振兴东北办命名沈阳铁西为我国首个“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暨装备制造业发展示范区”。沈阳“沈西工业走廊”和大连“两区一带”先进装备制造业聚集区的建设已成为辽宁省的重点工程。2007年年底, 吉林省启动了长春九台农业机械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力争用10年时间打造成为全国最大的农业机械装备生产基地。黑龙江省围绕装备制造等六大基地, 以95个国家工业调整改造国债项目为重点, 建设了一大批项目。2007年, 以哈尔滨、齐齐哈尔为重点的装备制造产业集聚地已初步形成。

(三) 支柱产业地位明确

目前, 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在各自的《“十一五”规划纲要》中, 都将装备制造业明确定为本省的支柱产业。2007年, 辽宁装备制造业已经超过冶金、石化行业, 成为辽宁工业第一支柱产业;汽车、石化是吉林经济的两大龙头;黑龙江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0%, 装备制造业的支柱产业地位日渐突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企业结构不合理

由于历史原因, 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多为国有企业, 虽然近几年大部分企业通过优化重组转换了机制, 但多数中小型国有企业的改制尚处于进行阶段。由于装备制造业进入门槛较高, 所以民营企业、合资企业比重偏低, 结构不尽合理已成了各省装备制造业的突出问题。

(二) 资产收益率偏低

东北装备制造业的资产总额较高, 而三省的利润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却只有4.5%左右, 资产收益率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东南沿海地区。自有资金比重过高, 筹资渠道单一也是导致收益率偏低的原因之一。

(三) R&D投入不够

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企业R&D投入占GDP的比重不足已成不争的事实, R&D支出的平均增长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投入不足必然影响自主创新成果的产出, 自主知识产权的缺少必然导致企业发展没有后劲, 这是东北装备制造业不能实现跨跃式发展的关键。

(四) 自主创新能力不高

“有规模、缺实力, 有数量、缺巨人, 有速度、缺效益, 有体系、缺原创, 有单机、缺成套, 有出口、缺档次。”自主创新能力不高是东北三省大多数装备制造企业的致命顽疾, 要成为制造基地, 关键是能否打造一批具备较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知名品牌的制造企业。

(五) 协作分工配合不佳

产业链短, 专业化协作程度不高, 核心企业与配套企业分离;产业趋同, 市场化分工体系不清, 同类产品互争资源。这对短期不可调和的矛盾正制约着东北装备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此外, 各省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 技术创新成果难以在集群内迅速转化和推广。

(六) 工程总承包能力弱

尽管装备制造在东北地区具有相当的产业基础和一定的规模实力, 但98%的企业不能独立承担国家乃至国际大型建设项目, 这不仅使企业在承接订单上处于被动地位, 而且大部分利润也被总承包商占有, 市场竞争力不强。

三、对策建议

(一) 加快机制改革, 盘活东北装备制造企业活力

东北三省装备制造业机制改革滞后、国有比重过大、明改实不改、改革进程缓慢是造成企业活力不足的根本原因。不少企业改制不转制, 没有从根本上实现体制创新和机制转换。2007年, 东北各省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工业增加值占本省工业比重仍不及全国平均水平。加快东北装备制造业发展, 必须解决机制问题, 只有打破单一经济结构模式的桎梏, 才能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为此, 应积极推进东北装备制造业国有股权分置改革, 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和制约机制, 同时。大力发展非国有装备制造企业, 形成由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 进而催生一大批以市场为导向、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装备制造产业集群。

(二) 共建发展平台, 促进东北装备制造业区域一体化

产业结构趋同与产业链条短这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应通过区域一体化解决。首先, 东北三省应摒弃自我意识, 通过制订“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 明确各省的发展目标与重点, 避免重复投入与恶性竞争。其次, 通过资源整合实现合理布局与有序分工, 用完整的产业链条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促进要素共享与优势互补, 通过资金、技术、人员在东北地区的合理流动, 打造产业基地, 形成产业集群。三是以自主创新为突破口, 共设专项基金, 共建研发平台, 共享研发成果, 实现联合攻关, 用以支持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机构的企业自主研发, 真正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

(三) 鼓励自主创新, 完善标准以提升国内地位

政府是制度创新的主体、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研究机构是知识创新的主体, 三者应有机结合。因装备制造业属于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 对资金需求过大, 因此, 政府、企业应设立专项基金, 最大限度地调动并发挥老专家、老技师的创新意愿和科研能力, 重用年轻的科研技术骨干, 重奖推进自主创新的带头人。据初步统计, 目前辽宁装备制造业拥有18家国家级技术中心, 50余个省级技术中心;吉林省装备制造业已建和正在筹建的技术研发中心为8家;黑龙江省装备制造业已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家, 国家级技术中心7家, 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8家。各省应规范并提高国家、行业和企业标准的等级, 提高国家级实验室及技术中心的比例, 提升东北装备制造企业在国内同行业中的地位, 用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 优先发展高附加值装备制造业, 提高盈利能力

要以提高盈利能力为目标, 优先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首先, 应加快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等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装备制造业。其次, 加快传统产品向光机电一体化方向的转变, 加快数控机床等高技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 扩大收益率。第三, 有重点、有取舍地发展具有东北特色的装备制造业 (如汽车、核电设备等) , 尽快整合高附加值的产业链和企业链。第四, 鼓励有实力的企业通过市场化的外包和社会化的协作去带动配套及零部件生产的中小企业向“专、精、特”方向发展。第五, 贯彻“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支撑、集群化推进、园区化承载”的发展战略, 真正形成并发挥集群效应, 用高附加值产品打造出更多的龙头企业集团和专业化较高的小企业。

(五) 加大工程总承包力度, 实现东北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最新的研究成果表明:装备制造业的利润源泉是工程总承包能力。例如在汽车的总利润构成中, 整车制造获利约占20%, 零部件约占20%, 而设计、研发及售后等各种生产性服务约占汽车全部利润的60%左右。因此, 企业应注重信息的收集和整理, 加强与客户的沟通与交流, 重视研发, 强化服务, 搭建物流大平台, 重视相关产业的发展, 提高整体配套服务水平。2007年, 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以工程总承包者的身份在三峡发电机组招标中中标, 其总收益是以往分包时的两倍。可见, 拓展东北装备制造业生产性服务的空间, 加大工程总承包力度, 繁荣装备制造业技术研发、技术设计和技术推广等生产性服务, 是提高装备制造业运营效益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崔万田.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区域经济创新[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8.

江门:装备制造业腾飞加速 篇4

近年来,作为“珠西战略”策源地、主战场和增长极,广东省江门市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并着力将轨道交通装备、汽车及零部件、中小型船舶和特种船舶修造业等现有行业作为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点,先后引进了西门子、克诺尔、海信、富华重工等一批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像海星游艇集团这样的先进装备制造企业正在顺势崛起,并逐渐成为“江门制造的 ”代言人,走向国际舞台。

数据显示,今年1月至8月,江门装备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79.22亿元,同比增长17.2%;装备制造业投资166.17亿元,同比增长62.2%,增加值增速和投资额增速在珠江西岸“六市一区”均名列前茅。

龙头企业引领先进装备快速发展

位于江门新会银洲湖的广东轨道交通产业园制造车间,宽敞的组装厂房内分布着生产流水线, CRH6型动车车厢被安置在组装架上,工人们正在忙碌着。

海星游艇集团已成功跻身国际一线游艇品牌。

中车广东轨道交通车辆有限公司(下称“中车广东公司”)是中国中车集团在广东省内投资的规模最大、产品系列最多、开发基础最好、条件最成熟的整车生产基地,也是目前华南地区唯一的城际动车组生产企业。

中车广东公司党委副书记薛明源说,公司去年销售额达16.5亿元,今年力争超过30亿元。“在产能方面,我们已经能做到一天生产一辆整车,目前最高可年产400辆,未来根据市场需求,还可以扩增至年产700辆。”

以中车广东公司为龙头,江门正加快布局轨道交通产业上下游高端配套企业,德国西门子、克诺尔等世界轨道装备制造巨头相继落户。“目前园区已有六七家配套企业进驻,其中不乏国际行业龙头企业。”中车广东公司有关负责人说。

立足于先进装备制造龙头企业的快速发展,江门将加大对行业龙头企业、优质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的招商和培育力度,以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未来十年将打造轨道交通、重卡和商用车、新材料新能源及装备、教育装备、大健康五大千亿产业集群,确保广东省“珠西战略”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江门市委书记林应武表示,要贯彻落实“珠西战略”赋予江门的发展定位,把加快发展作为第一位任务抓实抓好,做大做强先进装备制造业,大力推动传统支柱产业转型升级。

江门市市长邓伟根也表示,江门要紧盯三大平台,聚焦五大产业集群,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此重振“江门制造”、打造“江门创造”、夯实“江门质造”。

“智造”平台带动产业升级换代

如何抓住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建设的契机,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作为广东老牌工业城市,江门工业门类齐全,但近年来传统优势产业普遍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通过智能化改造实现产业升级换代,成为众多企业的共同选择。

数控机床产业是江门传统优势产业之一,但近年来也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在此过程中,自主创新成为不少企业转型升级的“法宝”。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十年前只是一家以雕铣机业务为主的小企业,近年来,该公司在研发领域投入了大量人力和物力,并专注于3C产品触摸屏盖板玻璃的技术研发及生产,最终赢得了苹果、华为、小米等国内外一线手机品牌企业的大量订单,在3C产品触摸屏盖板玻璃相关业务的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40%,雕铣机及其变形产品产值和产量占全国的12%。

江门还成功引进了装备龙头企业沈阳机床和互联网巨头神州数码,共同出资建设“智能云制造项目”,打造i5(工业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集成化)智能云制造示范园区。

江门市副市长许晓雄说,项目将带动本地乃至珠三角地区金属加工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形成机床从制造到生产、服务、金融、设计、培训、结算的完整生态链。“目前,首批数十台国内最新的数控机床正在测试运作。同时,广东省第一个配置多达500台最先进数控机床、具有示范意义的工业4.0数控机床制造中心正在进行基础设施调试和装备安装。”

协同创新共建产业创新生态圈

走进位于江门蓬江的珠西智谷智能装备制造创新产业园(下称“产业园”),展示厅里各种酷炫的精密机器人令人大开眼界。产业园一期规划建设面积共15万平方米,其中1.3万平方米用于智能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下称“研究院”)的日常运营。

中车广东公司的生产车间。

研究院是蓬江区与具有香港科技大学背景的固高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合作建设的重点项目。该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李小虎说,在建立研究院之前,江门的本土企业如科杰、江粉磁材等都与固高科技合作,进行技术创新,从而实现转型升级。“我们跟这些企业一起经历了一个高端CNC企业从小到大、快速成长为行业龙头领军企业的转变过程。”

广东科杰机械自动化有限公司2007年开始与固高科技展开合作,联合攻克了数控机床最核心部件运动控制器的技术难关,从而摆脱了对进口控制器的依赖,同时逐渐建立起自己的技术团队,从一个不知名的小企业发展为拥有近千名专业人才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装备制造是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业,不少先进装备制造企业都普遍存在与第三方共性技术平台对接的需求。为此,江门积极引入各类智能装备研究院,搭建机器人应用展示平台,借助“外脑”助力该市先进装备产业驶上快车道。

东北装备制造业 篇5

辽宁是工业大省、科技大省, 也是教育大省, 在全省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 更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促进互联网应用技术向传统产业渗入融合, 把发展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好。装备制造业, 作为辽宁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如果能将其与互联网充分融合起来, 即“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使传统装备向智能化装备转型, 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 那么, 将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提档转型带来新的机遇。

一、“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的意义

国内“互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扬提出来的, 他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工具, “互联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怎样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重大科技变革的新时期, 怎样才能在新形势、新变化、新机遇面前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式,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我们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一定要有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目前,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部分骨干企业订单不足, 企业在手订单暂缓执行的情况频繁出现, 首付款比例进一步下降, 垫付资金增大, 生产成本上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如何与互联网有效融合, 增加产业竞争新优势, 整合出全新的产品和市场空间, 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点, 是我们辽宁人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目前, 已有部分企业通过互联网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中国国机重工集团公司, 其主要做法有:一是职工佩戴扫描胸卡, 通过电脑可查看当天工作安排;二是通过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 可立即知道每段工序的负责人;三是平地机进行智能化改造, 用按钮取代大部分人工手柄, 使操作更简单, 更省时省力;四是售后服务网络化, 工程机械产品安装传感设备, 重要数据实时显示, 一旦超出正常范围, 即可通过互联网自动发出报警, 使产品故障隐患得到及时排除和维修等。

如沈阳鼓风机集团提供的私人订制, 其一改过往生产同一规格和功能的产品为提供个性化、专属化的全套服务,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青睐什么样的增值服务, 希望获取什么样的数据支持, 沈阳鼓风机集团就提供什么, 此举得到了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沈阳机床集团打造的i5智能机床, 新产品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加工和网络化协同, 市场销售供不应求;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的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智能化生产线, 极大提高了制造效率等。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僵化, 缺乏主动探索精神。

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长年发展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式,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 大多数企业怀着“等、靠、要”和观望的态度, 缺乏互联网知识和互联网思维, 更缺乏主动探索精神。改一点东西, 前也怕后也怕, 害怕面对失败。如果装备制造业企业这种传统思想观念不彻底破除, 注定会被新经济时代所淘汰。“互联网+”的宗旨是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在此背景下, 如果企业一味生产同一规格和功能的产品, 将会失去更多市场。

2. 装备制造业企业缺乏互联网实践与大数据。

辽宁省大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实践处于浅层, 企业利用大数据更是微乎其微。部分企业认为利用互联网就是在网上卖产品, 但这仅仅是一种电子商务, 互联网思维更应渗入到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 然而遗憾的是, 目前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用来指导设计研发、开发新产品, 以及指导企业的管理人员创造新模式、新业态。

3. 人才缺乏, 外流严重, 科技成果当地转化率低。

辽宁省现有高等院校116所, 在校大学生109万人, 在校研究生名列全国第5位, 科研单位167家, 有两院院士53人, 可以说, 实施创新驱动的基础厚实、潜力巨大。然而, 近些年来, 虽然辽宁省不断加大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但科技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研发投入不高, 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 教师、科研人员偏重基础研究和科学发现, 却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 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也相当缺乏, 发挥作用不多。科技成果与企业供需信息的不对称, 以及“中试”环节的无资金支持, 造成了外省企业及政府的乘虚而入, 使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向外流失严重。

三、对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1. 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 积极探索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之路。

要实现科技创新, 首先靠人才。辽宁省在加大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集中精力抓好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当地转化的同时, 还可以积极探索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之路。技术领先是装备制造业企业保持领先的基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越来越激烈的企业竞争等, 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而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可以让企业通过整合和借助社会化、专业化研发机构的力量, 将新产品研发任务外包到其他机构。这样做可以极大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 提高技术水平, 节约研发成本, 控制运行风险, 最终实现产品的先发优势,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 转变思想观念, 变“做大做全”为“做小做精”。

辽宁省主张“做大”的口号非常多, 然而在这个互联网越来越影响经济的时代, 做大做全却让装备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吃力。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做大做全”不如“做小做精”, 从小处着手, 专注做好某种产品。日本和德国的制造工业之所以比我们先进,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对待细节、对待每件小事上都非常认真。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因为大企业比较多, 而大企业由于资源多, 往往不容易专注, 因此, 企业首先要决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专心搞自己擅长的方面, 同时确保自己的专长在市场上仍具有竞争力。

3. 重视产品服务, 货真价实做产品, 踏踏实实做口碑。

互联网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迈进, 是装备制造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互联网+”可以让产品越来越智能, 同时也为产品服务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未来的装备制造业要从满足市场需要发展到引导消费。市场需要产品和设备, 但更需要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其提供一整套方案, 包括选择、提供个性化服务、维护、保养、回收再制造等。如果不发展服务型制造, 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最终的着力点还是要回归到产品上, 而服务也是产品的一部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品服务, 货真价实做好产品, 踏踏实实做好口碑。

4. 变“管”为“放”,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东北装备制造业 篇6

榜单中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和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耿洪臣。2012年, 潍柴牵手意大利豪华游艇制造商法拉第、重组德国凯傲集团, 由此搭建起“五大业务板块”及“五大核心技术”的新格局。北方重工则收购了全球知名盾构机企业, 让国际巨头成为自己的分包商, 利用全球资源合纵连横, 向世界级目标迈进。

二是打破核心技术瓶颈成为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批中国装备企业在通过技术突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路径, 破解着装备制造业的痼疾顽症。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企业的不懈努力, 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突破。榜单中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钟默和中高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庆哲。

三是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我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 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其中的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设备取得突破性进展。榜单中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许小曙、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程。

作为世界范围内3D打印技术的顶级专家之一, 许小曙毅然回国创业。经过两年半的艰苦研发, 2012年, 中国第一台激光烧结3D打印机在长沙下线,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他们自主研发的尼龙粉末材料, 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地位。

东北装备制造业 篇7

1 发展过程与行业特征

1.1 行业规模持续增大, 占全国比重变化较为稳定

医药制造业产值呈持续增长态势, 2003-2013年, 按可比价格计算, 年均增长率11.4%。2004年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产值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有所下降, 2004年以后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在10%上下浮动。吉林省在全国所占的比重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 在2005年降到最低点, 近几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 吉林省医药制造业行业规模在全国地位越来越高, 而黑龙江省占全国比重呈现持续下滑状态, 辽宁省比重变化较小。

1.2 研发投入和新产品产出整体呈上升趋势, 占全国比重却略有下滑

医药制造业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呈现波动上升趋势, 年均增长率12.6%。辽宁R&D经费内部支出总量增长速度最快, 增长率达21.8%, 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8.1%, 而吉林 (8.3%) 和黑龙江 (10.8%) 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R&D经费内部支出在全国所占的比重整体呈现下滑趋势, 辽宁省处于缓慢上升的趋势, 吉林省所占比重持续下降, 黑龙江省所占比重呈波动下降趋势。

1.3 区域内部发展差异较大, 吉林省行业规模较大

医药制造业区域内部发展差异明显, 吉林的生产规模明显高于辽宁和黑龙江省, 吉林省的从业人员数、主营业务收入等指标超过了两省的总量。2014年吉林省主营业务收入和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在全国排名第4位, 位列山东、江苏和河南之后, 在全国处于较前位置。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分别排名11、18位, 从业人员平均人数在全国分别排名15、16位, 处于全国中游水平。行业规模的区域差异与区域内药材资源和医药企业分布密切相关, 吉林省的修正药业、金宝药业、万通药业、敖东延边药业在全国医药企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吉林省是科技部于2000年批准建设的国家第二个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 长白山地区有丰富的药材资源。

1.4 中成药生产优势明显, 化学药品制药发展相对不足

中成药生产和生物药品制造在医药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尤其是吉林省的中成药所占比重高达56.9%, 远高于全国的19.2%, 中药制药连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化学药品原料药制造所比重不足, 说明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依旧是依靠丰富的医药资源发展中成药。辽宁省中药饮片加工、生物药品制造在全国处于较领先水平, 吉林省中成药生产和生物药品制造发展水平较高, 黑龙江省化学药品制剂制造发展相对具有优势。

2 主要存在的问题

2.1 生产总量在全国占有较高比重, 但经济效益相对不高

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2447.48亿元, 占GDP总量的4.5%, 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 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比重。从业人员数和主营业务收入占全国的比重均超过10%, 而利润总额却不高, 人均利润创造值和利润占收入比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经济效益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2.2 R&D人员和经费投入不足, 企业科技研发能力不足

2014年医药制造业R&D人员13642人, 占全国7.5%, R&D经费内部支出20.7亿元, 仅占全国的5.3%, R&D人员和经费投入在全国所占比重均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所占比重 (11%) 。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都不高,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R&D经费内部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分别为0.9%、0.5%和1.5%, 均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1.7%, 尤其是吉林省的研发投入强度与行业规模严重不匹配。吉林省医药制造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力不足, 吉林省企业总数占全国的4.5%, 而有R&D活动的企业数却仅占2.8%, 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占全国0.5%。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15、21、19, 而企业总数排名为12、9、19, 东北三省有研发机构的企业数在全国的排名要低于企业数排名, 企业研发能力不足。

2.3 创新产出不足, 新产品生产转换能力较低

2014年东北三省医药制造业有效发明专利数占全国4.75%, 低于行业产值在全国的比重。而吉林省拥有有效发明专利数482件, 远远低于山东、江苏、广东等东部省份,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个省份的有效专利数在全国排名分别为19、16、22位, 均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在全国的排名, 行业创新产出不足。东北三省新产品开发项目数占全国6.9%, 在全国占有比重较低, 而且新产品销售收入仅占全国的4.2%,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新产品销售收入在全国排名分别为22、13、24位, 新产品转化能力较低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新产品开发经费投入不足,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仅占全国的6.0%, 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在全国的排名分别为17、11、19位。

3 对策建议

3.1 加快体制创新, 优化竞争环境

东北三省应进一步解放思想, 更新观念, 创造更加宽松的发展环境。创新市场体系及相关制度, 创新医药金融体制和投融资体制;创新政府职能及管理手法, 强化“监”作用的同时, 充分发挥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等行政机构的“帮、促”作用;应进一步激发民营制药企业的创业热情, 营造鼓励创业的宽松环境, 探索有效的新型分配方式, 建立正当的利益导向机制, 保护和尊重民营医药企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 积极引进外资和新观念、新技术。

3.2 增强技术创新, 抢占医药发展先机

发展医药制造业, 必须提升医药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科技研发的资金、人才投入力度, 建立有序的投人机制、制定鼓励创新的切实措施、促成创新成果市场化运作等多种途径, 特别是要在增强核心技术占有份额、自主知识产权新药开发能力上加大投人,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3.3 发挥比较优势, 增强行业核心竞争力

充分发挥东北三省尤其是长白山丰富的药材资源、较强的医药研发基础以及修正、哈药等一批大型医药企业的带动作用等比较优势, 重新确立企业的产品、品牌、营销、企业文化等方面的优势, 将比较优势转化竞争优势, 增强行业的核心竞争力, 提高医药制造业在健康产业中的份额。

参考文献

[1]金凤君等.东北三省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2.

[2]赵玉林.高技术产业经济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12.

龙湾装备制造业:工业创新大跨越 篇8

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是“十一五”期间国家发展的战略重点。2007年初,温州市出台《温州市“十一五”工业产业升级规划》更是将“装备工业,振兴工程”列为温州市实现工业产业升级、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的四大工程之一。推进工业产业升级成为温州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而《中共温州市委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工业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若干意见》和《温州市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规划纲要》的出台,这也标志着温州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正式拉开帷幕,使得整个温州龙湾区装备制造企业在政策和资金上得到一定扶持。随着国家和浙江省产业支持政策的出台、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以及装备制造业国际转移加快,温州龙湾区装备制造业正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

历史追溯——勇于冒险,开创新局面

温州装备制造业的起源可以上溯到20世纪80年代。

温州三面环山,一面临海,素有水七山二一分田之称。从地理上看,温州平原是由瓯江冲击所形成,人口大多由外地迁徙而来。上世纪80年代,温州经济落后、交通闭塞,人们外出全靠一条水路,各种生产要素都很匮乏,但温州作为一个移民城市,它具有较强的流动性,这决定了温州人热衷冒险,敢于面对挑战,这一点可谓是温州商人的性格共性,也是他们成功的奥秘之一。

温州资源条件匮乏,挡不住温州人“敢为天下先”的魄力。他们想办法将现有资源逐一整合,并引进其他地区的特色优势,来满足日益发展的民众要求。纵观当时的温州装备制造企业,我们不难发现第一代温州商人的共同特征:富于冒险精神,善于推销,勤于推销!

当时国内制造行业尚未成熟,温州商人敏锐的捕捉到其中的商机,通过有效的推销手段取得订单,占领市场,同时安排生产,钻研技术,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获得利润后,温州商人则进一步巩固已有市场,开拓新域,促进产品营销,以此循环往复,并最终成就自己的一番事业。

产业集群———7张国家级金名片落户龙湾

2006年温州全市一万两千多家装备制造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928亿元,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46.5%。同时在部分领域,温州制造业产品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温州市龙湾区装备制造业的主要基础,是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国有、二轻集体企业。改革开放后,天宇、圣邦一类的民营企业蓬勃兴起,给温州市装备制造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九五”、“十五”期间国有企业的改制和民营经济的“二次创业”使整个行业的机制优势和发展活力得到了加强。在部分领域,温州市龙湾区制造业产品已经形成较强的竞争能力,在全国市场占有率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温州市龙湾装备制造业的布局以块状分布为主,空间集聚程度较高,并实现了从块状经济到产业集群的历史演变,形成了区域性、集聚性、专业化、社会化的大协作格局,供产销紧密连接,互相配合,具有品种齐全,装备优良、技术先进等优势。其中泵阀、电气、气摩配行业的区域分布最为集中,产业集群优势最为明显。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努力,已有7张装备制造业的国家级金名片相继落户龙湾。

“深化基地大会战”——打造龙湾工业强区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具有技术含量高、产业关联度强、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小、技术劳动力密集等特点。

温州龙湾装备制造行业在取得辉煌的成就的同时,还存在企业规模偏小,产业层次不高、要素制约加剧等问题。温州市建设用地十分有限,用于工业建设的土地更是少之又少,加上征地难、地价高,迫使许多企业挤压在狭小的空间内组织生产,严重影响了龙湾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和中小企业的发展。

为了提升行业档次,调整产业结构,解决规模企业用地不足等问题,温州市龙湾区充分利用温台产业带建设契机,全力“深化基地大会战”,以此推动龙湾工业强区走创新发展之路。

大力引进人才

装备制造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自主创新显得尤为重要。自主创新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生命力所在,而企业自主创新的关键性因素就是人才的引进。对于发展中企业的人才引进和使用,温州龙湾装备制造部分企业做了很多有益的尝试,比如浙江圣邦机械有限公司在实践中提出的“因人而论、全国布局”的操作方式就很值得业内思考和借鉴。

技术创新求发展

纵观当代企业,唯有不断创新,才能在竞争中处于主动,立于不败之地。

中国开放市场,加入WTO,意味着中国市场不仅开放给中国的企业,也同时对全世界的企业开放。中国装备制造企业面临的是一场和世界巨头们的博弈,想在市场上拥有一席之地,就必须持之以恒地在技术进步和自主创新上下功夫,加强产学研合作,加大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力度,大力提高新产品的开发能力,培育知名品牌,加大现有装备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强电子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相互融合。

为了吸引和留住人才,龙湾装备制造业企业从薪酬待遇和生活环境上都尽量给予特殊照顾。普通中小企业由行业协会牵头,组建行业研发中心,用以解决企业发展中的技术共性问题。有实力的规模企业则为高级研发人员们购置公寓别墅,即便是一般中层技术人才也能拥有公司宿舍楼的单人房,对于夫妻双职工则配备夫妻房。同时宿舍楼每个房间都配置了电话机、宽带网络、电视机,为员工休息提供场地和器材。

十一五期间,创建“创新型国家”被列为中国政府最重要的战略目标。国家把振兴装备制造业放在关系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地位,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技术开发、项目建设、税收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优惠政策,对重点领域、重点企业和重点产品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

把握时机 优化自身 振翅飞跃

温州市龙湾区装备制造业紧紧把握行业发展的历史契机,优化工业经济布局。

遵循冲破“行政区经济”束缚、统筹“大温州”生产力布局,优化工业产业结构和提高区域分工水平,将工业空间布局和城市建设有机组合,集约利用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进行工业经济的合理布局。

上一篇:积件理论下一篇:测绘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