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大学(精选12篇)
东北大学 篇1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 正如鲁迅在《友邦惊诧论》中提到:“只要略有知觉的人就都知道:这回学生的请愿, 是因为日本占据了辽吉, 南京政府束手无策……读书呀, 读书呀, 不错, 学生是应该读书的, 但一面也要大人老爷们不至于葬送土地, 这才能够安心读书。报上不是说过, 东北大学逃散, 冯庸大学逃散, 日本兵看见学生模样的就枪毙吗?”
一、投笔从戎奔赴抗日前线筑就了爱国爱校的东大之魂
九一八事变后, 东大师生纷纷投笔从戎。“东北流亡学生, 是最早打起抗日救亡大旗的一支革命力量。”[1]3流亡到北平的师生始终怀牢记:读书不忘救国, 收复破碎的东北锦绣河山。九一八事变后, 日本侵略军强占了冯庸大学, 冯庸大学的许多师生都逃到北平。1932年2月东北大学在北平复校后, 冯庸大学、东北交通大学先后并入东北大学, 与东北大学的师生共赴抗日的前线。1931年9月27日, 东北民众抗日救国会正式成立, 冯庸大学教师霍维周等27人被选为救国会执行委员。10月末, 决定组织民众去南京请愿。620多人的请愿队伍中成员主要是东北大学、冯庸大学学生和民众团体的代表, 公推冯庸大学校长冯庸为总指挥。11月1日, 冯庸大学抗日义勇军誓师成立。义勇军中有女兵, 女兵龙文彬的头像登在画报上, 传遍了全国。1932年淞沪抗战爆发。冯大义勇军选出100余名勇士奔赴上海配合作战。冯大义勇军与驻防浏河的第5军并肩战斗。1932年冬, 日军进攻热河省, 冯大学生赴承德参加抗日。这一次, 冯大抗日学生义勇军牺牲了一名教师, 学生负伤一名, 被俘两名, 付出了血的代价。正如冯庸大学校歌中所唱“誓扬民族光, 慷慨赴国残, 志悲壮!”冯大师生参加了长城抗战、淞沪抗战。“七七”事变前后, 冯大学生为挽救国家危亡, 多人先后考入空军和陆军军官学校, 以后均成为抗日战争的中坚力量, 作出巨大的牺牲。冯大师生的抗日活动, 成为青年学生武装抗战的先驱, 为冯大的历史谱下了光辉的篇章。
1929年考上东北大学预科的宋黎, 响应共产党的号召, 积极进行抗日宣传, 开展东北抗日游击战争。1932年5月, 宋黎和戴吴、那拯彬、江涛等人辗转回到辽西地区的新民县, 经过艰苦的工作, 使辽宁省西部地区几支分散活动的抗日武装力量联合起来, 成立辽西“东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 共计800多人、几百条枪, 宋黎任总指挥, 在辽西的法库、新民一带活动。他们确立的斗争原则是:青纱帐起进行军事活动;青纱帐倒了进城搞群众运动。这支义勇军队伍给日军多次沉重打击, 如秀水河阻击战, 打死日军20多人[2]115。
苗可秀是东北大学学生在战场上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血洒疆场的优秀代表。他是东北大学文学院的高材生。国民党政府的不抵抗政策打破了他的幻想, 他决定返回东北, 组织民众武装抗日。1931年11月, 由“苗可秀、宋黎在东北大学学生中成立‘东北抗日学生救国军’, 最初只有几十个学员, 很快便增加到二三百人, 宗旨是培养有组织、有纪律, 懂得近现代军队作战技术的人才。然后派往东北, 改造抗日义勇军, 领导抗日。“东北抗日学生救国军”得到救国会的领导与支持。学员肩负着“杀敌报仇、收复失地”的重任, 尽管“生活条件十分艰苦, 吃粗粮、睡地板, 但他们的抗日热情依然高涨, 每天早起跑步, 出席军操”, 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1932年春, 苗可秀只身从北平回到东北参加了以邓铁梅为总司令的“东北民众抗日救国自卫军”, 加入到东北抗日义勇军的战斗行列, 他先后任邓铁梅部教育长、东北民众自卫军总参议、中国少年铁血军总司令等职。东北民众抗日救国军在凤城、岫岩、海城三县交界处开展游击战, 人数最多时达六万人, 多次与日军拼杀, 并生俘敌少将成泽直亮。1936年2月, 苗可秀在岫岩县组织少年铁血军, 并拟定《少年铁血团入团须知》。5月10日少年铁血军由苗可秀及刘壮飞、白君实等率领在凤城县大岔沟袭击日军, 打死日军中队长等30余人。1935年6月5日中国少年铁血军与日伪军发生战斗。铁血军300多人由苗可秀、赵同率领, 在岫岩任家堡、凤城一带多次与日伪军激战, 打击了日伪军, 并且缴获了大量的战利品。邓铁梅以身殉国后, 苗可秀挺身而出, 整顿东北民众自卫军, 继续坚持抗日斗争。1935年6月13日, 苗可秀在战斗中被炮弹击伤臂部被日军逮捕, 苗可秀在狱中先后给东北大学秘书长、代校长王卓然等写信, 表示了视死如归的精神, 并书写“正气千秋”、“誓扫楼奴不顾身”之句以自铭。日军对他说:“不降即焚”, 他坚定地回答:“但愿一死。”高呼:“中华民族千秋正气!”英勇就义, 时年29岁, 为抗日事业献出宝贵生命。苗可秀牺牲后, 不少战士后来参加了东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同是东北大学学生的王墉、穆岳、谢东屏、胡乃超、马文良等英勇杀敌, 先后血洒抗日战场。王允中、吴万萃、张鼎等人在太行山区与日寇生死战中壮烈牺牲。这充分表现了东大师生崇高的民族气节和爱国主义精神。
有血洒疆场的苗可秀, 还有传播抗日文化的冯庸大学的学生雷加。雷加1929年在冯庸大学中学部读书。九一八事变后, 随学校流亡关内, 和广大爱国青年一起到南京请愿。随冯庸大学志愿队在上海参加“一二·八”淞沪抗战。1935年赴日本留学, 1937年回国后从事记者和编辑工作。1938年到达延安, 在抗日军政大学 (四期) 学习, 后随延安文化协会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团到冀中抗日根据地做宣传工作。1939年回到延安, 写出了反映前方战斗生活的短片特写《一只三八枪》、《鸭绿江》、《黄河晚歌》、《躺在睡椅里的人》、《“女儿坟”最后一代》等作品。它们是激励人民抗日斗志的呐喊, 是战斗的号角。
二、一二·九运动的先锋和主力彰显了东大人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东北大学学生是一二·九运动的组织者、主要参加者, 他们还勇敢地走在游行队伍的前列, 成为运动的先锋队和主力军。“在把抗日救亡运动推向高潮的‘一二·九’运动中, 发挥先锋作用的是东北流亡学生, 表现最为积极和勇敢的也是东北大学、东北中山中学的东北流亡学生。”[1]41935年华北危急。11月18日, 在北平各校水灾赈济联合会之基础上, 成立了北平救国联合会 (简称学联) 。东北大学学生在学联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2月2日晚, 学联在燕京大学召开第三次代表大会, 出席会议的东北大学学生代表是郑洪轩和邹鲁风等各校的代表。
12月6日, 东北大学联合燕京大学、清华大学、北平大学等13所学生自治会发出通电, 揭示蒋介石政府的对日妥协、退让政策, 提出:誓死反对“防共自治政府”等四点要求。12月8日北平学联召开第四次代表大会。参加会议的东北大学学生郑洪轩和邹鲁风返校后, 在法学院边政学系俄文组学生宿舍召开会议, 向宋黎、关山复、唐杰生、林铎、王一伦、韩永赞等十余人传达了会议精神, 为第二天参加游行请愿做准备工作。12月9日, 北平爆发了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在这场声势浩大的反日爱国学生运动中, 东北大学学生首当其冲。当时燕京、清华等大举被阻于城外, 东北大学的学生们只好孤军出动。在北平的东北大学学生身受家仇国难之苦, 始终走在运动的最前列。他们打着大旗, 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 一致对外”、“反对华北五省自治”、“恢复东北失地”等口号, 多次同手持大刀、棍棒、水龙头的反动军警进行英勇的搏斗。东大的学生在一二·九运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曹靖华先生后来回忆说:“当年的东北大学是北平学生运动中反蒋抗日、救亡的堡垒。”
为了坚持斗争, 东北大学学生成立了“东北大学学生救国工作委员会” (简称工委会) , 委员有30多人, 宋黎、郑洪轩、邹鲁风被选为常委, 尽管有人被捕, 有人受伤, 但学生们仍然顽强斗争, 紧接着又举行了“一二·一六”示威游行。1935年12月16日, “天桥集会”中各校学生分四路进入会场。东北大学学生是第一路的领队, 冲破军警的阻拦, 准时到达会场, 参加大会。集会后示威游行中, 东北大学学生游行队伍行进到骡马市大街时, 又遭到事先埋伏的反动军警皮鞭、大刀、棍棒的残酷镇压, 许多学生受伤。在这次爱国运动中, 东北大学的许多学生, 如邹鲁凤、王振乾、郑鸿轩、宋黎等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东北大学体育专修科音乐教师阎述诗也亲身经历了这次斗争, 他为光未然的诗作《五月的鲜花》谱曲, 将他在一二·九运动中的真实感受, 化作悠远的旋律, “五月的鲜花开遍了原野, 鲜花掩埋了志士的鲜血, 为了挽救这垂危的民族, 他们曾顽强地抗争不惜……”
学生们的抗日救亡爱国运动遭到国民党政府的残酷镇压, 国民政府认为“东北大学学生闹腾得最欢”, 下令逮捕了40多名东大学生。正在西安主持军务的张学良对参加一二·九运动的东大学生特别的关注, 并给予了高度的赞扬。他亲自写信营救被捕的学生。从1936年下半年, 在张学良的建议下, 东大迁到西安 (一部分迁入河南) 。东大师生的抗日爱国活动更加活跃。
三、西安事变的直接推动力汇聚了东大人爱国抗日的民族精神
1936年12月9日, 为纪念一二·九运动一周年, 东北大学西安分校师生与西安的学生联合举行了声势浩大的大请愿。东大学生走在队伍的最前面, 他们高呼“停止内战, 团结抗日”、“枪口对外,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停止内战, 打回老家去”等口号, 冲出军警戒严, 高唱救亡歌曲, 向西安临潼出发, 向蒋介石请愿。蒋介石闻讯下令堵截学生, “格杀勿论”。张学良得知后, 深恐学生遭到伤害, 驱车追赶上请愿队伍, 冒着凛冽的寒风, 劝说学生不要做无谓的流血牺牲。站在队伍前面的东北大学师生听到“流血牺牲”的话, 高喊:“我们愿意为救国流血, 我们愿意为救国而牺牲!打回东北老家去!死在救国的路上是光荣的!”最后张学良向学生们挥泪发誓:“我张学良也不愿意当亡国奴也要抗日”, “我决不辜负你们的救国心愿, 决不欺骗大家”, 你们的要求, “在一星期内, 我用事实作答复”。学生们听后深受感动, 便整队返回校。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果然不到一星期就发生了, 它有力地推动了全民族的抗战。
1938年春, 日军轰炸西安, 东北大学不得不再度迁校, 由陕入川。在三台这座川北小城, 东北大学度过了八年时光。在物力、财力窘迫的岁月里, 师生们直面艰苦, 坚持学习和研究, 采取各种形式传播抗战文化。
从抗日的前线沈阳, 到战火纷飞的北京、西安, 再到四川的三台, 东北大学师生们传承着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 在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 挺身而出, 赴国难, 中华大地上处处都留下了他们抗争的足迹、抗日的呐喊, 洒下了他们的青春热血。据有关资料统计, 有67名师生为抗战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东北大学师生的抗日爱国斗争, 是全民族抗日斗争的缩影, 它铸就了东北大学爱国主义之魂, 必将永垂中华民族青史。
参考文献
[1]齐红深.流亡——抗战时期东北流亡学生口述[M].郑州:大象出版社, 2008.
[2]杨佩珍.东北大学八十年 (1923—2002) [M].沈阳: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3.
东北大学 篇2
【东北师范大学专业】东北师范大学招生网站-东北师范大学分数线
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等相关法律和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工作的有关规定,为更好地贯彻教育部“依法治招”的要求,保障学校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工作(以下简称招生工作)的顺利进行,结合我校办学实际,特制订本章程。第二条 东北师范大学(国标代码10200)是教育部直属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学校注册地址为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本科招生专业分布在校本部和净月两个校区。第三条 我校全日制普通本科招生对象为参加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的考生(含自主选拔录取、农村专项自主选拔录取、艺术类、体育类、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及保送生、港澳台及华侨考生。第四条 我校招生工作坚持公平、公正、公开,德、智、体全面考核,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原则,接受纪监部门、考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监督。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职责第五条 学校成立本科生招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科生招生工作的领导。第六条 学校成立本科生招生监察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对本科生招生工作的监督。第七条 招生办公室作为学校的常设工作机构,负责国家教育部招生工作规定的贯彻执行及学校招生工作的组织实施。第三章 招生计划第八条 根据教育部招生政策和来源计划需求建议,在教育部审核批准的年度招生总规模的基础上,统筹考虑各省份生源情况和区域协调发展等因素,合理编制分省分专业招生计划并报教育部审核。具体招生计划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第四章 录取办法第九条 文史、理工类1.优先录取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考生,在第一志愿生源不足的情况下,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但不能低于该省份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若符合条件非第一志愿考生生源仍不足,则将剩余计划收回并调剂到其他生源质量好的省份。2.调档时,原则上承认教育部和各省级教育主管部门规定的政策性加分。最大调档比例原则上控制在招生计划数的105%以内(在平行志愿省份)或120%以内(在非平行志愿省份),具体比例视各省份生源情况而定。3.对于进档考生按高考实考分数(不含加分)由高至低和专业顺序由先至后原则安排录取专业。一、二专业志愿级差5分,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二、三专业志愿级差3分,其他专业志愿为平行志愿;有专业志愿与服从专业调剂级差1分。实考分数相同时,优先录取享有政策性加分的考生,无加分情况下优先录取相关科目成绩高的考生。若考生所有专业志愿都无法满足并且服从专业调剂,则按实考分数由高至低并兼顾相关科目成绩调剂到其他专业(公费师范专业只接受有公费师范专业志愿的调剂生),满额为止。中外合作办学专业只录取有专业志愿的考生。4.对于实考分数低于所报专业录取分数线,又不服从专业调剂的考生做退档处理。第十条 自主选拔录取只录取第一院校志愿考生,专业调剂仅限预选合格类别专业,其他要求按本章程“第九条”及《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规定执行。第十一条 农村专项自主选拔录取只录取第一院校志愿考生,专业调剂仅限预选合格类别专业,其他要求按本章程“第九条”及《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农村专项自主选拔录取招生简章》规定执行。第十二条 艺术类专业只录取第一专业志愿考生,不允许专业调剂,其他要求按《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艺术类本科招生简章》规定执行。第十三条 体育教育专业考生参加考生所在省份组织的体育专项统一测试成绩应达到75分(100分制),并且高考成绩不低于考生所在省份体育类同批次录取控制分数线,对于进档考生按高考实考分数(不含加分)由高至低和专业顺序由先至后原则安排录取专业;
一、二专业志愿级差5分;公费师范专业只接受有公费师范专业志愿的调剂生。其他要求按本章程“第九条”规定执行。第十四条 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的录取办法按国家相关政策和《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招生简章》规定执行。第十五条 高水平运动员的录取办法按国家相关政策和《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高水平运动员招生简章》规定执行。第十六条 贫困地区专项计划、少数民族预科班的录取办法按国家相关政策和本章程“第九条”规定执行。第十七条 内地西藏班、新疆高中班、保送生、港澳台及华侨考生的录取办法按国家相关政策规定执行。第十八条 江苏省考生选测科目等级要求为AB,对于进档考生按“先分数(投档分)后等级”及专业顺序由先至后原则,结合考生的综合素质评价等指标,安排录取专业。第十九条 国际政治、旅游管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中美合作办学类均有英语授课,非英语语种的考生应慎重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报考。英语类专业要求高考外语语种为英语。对于报考外语类专业的考生,如考生所在省级招生考试机构统一组织外语口试,则考生外语口试成绩应达到75分(100分制)、4分(5分制)、B(ABCD等级制)或良好(优秀良好等级制),其他情况以省级招生考试机构规定为准。第二十条 体检标准按教育部、卫生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普通高等学校招生体检工作指导意见》(教学(2003)3号)和教育部、卫生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学生入学身体检查取消乙肝项目检测有关问题的通知》(教学厅(2010)2号)执行。身体或头脸部有明显缺陷、残疾的考生,毕业后当教师可能会遇到困难,应慎重报考师范专业。体育教育专业要求男生身高1.70米以上,女生身高1.60米以上。新生入学后学校进行体检复查,对于复查不符合者,按教育部和学校学籍管理相关规定处理。第五章 其他第二十一条 公费师范生入学前须与学校和生源所在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签订协议,具体培养及就业政策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第二十二条 学校设立多项奖学金鼓励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设立助学金、助学贷款、提供勤工助学岗位、筹集社会捐助等帮助困难学生完成学业。第二十三条 学校住宿费标准一般为600-1200元/年,学费标准以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公布为准。第二十四条 新生入学一年后,符合条件者可按学校转专业管理相关规定申请转专业。第二十五条 对于在自主选拔录取(含农村专项)及保送生、艺术类、体育类等招生考试中有资格造假等违规行为的考生,一经查实,按教育部相关规定取消入学资格;已经报到入学的,取消学籍。第六章 附则第二十六条 学校校址及联系方式学校校址:吉林省长春市
(校本部:吉林省长春市人民大街5268号,邮编:130024; 净月校区:吉林省长春市净月大街2555号,邮编:130117)咨询电话:0431-85098500,85687511(传真)招生网址:http://zsb.nenu.edu.cn电子信箱:zsb@nenu.edu.cn第二十七条 本章程由东北师范大
学招生办公室负责解释。
东北师范大学重点专业:
高考派—高考志愿填报专家
东北师范大学全景地图:
东北师范大学历年分数线:
东北师范大学报考指南:
东北师范大学招生计划:
东北师范大学人气校友:
大学革命、大学理念与大学领袖 篇3
迅疾的、全面的、具有根本的进化意义的转型和变迁有时被冠名以“革命”。美国高等教育就确曾经历过这样一场革命。历史学家理查德·霍夫斯塔德曾以如椽大笔写下一篇以“高等教育的革命”为题的文章,描绘了从1870年前后到1910年间美国大学大发展的壮阔历史画卷。直到大学革命来临前的19世纪中叶,美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大学,其高等教育处于源自英国传统的旧式学院(寄宿制本科教育)模式的主导之下,是一种真正的虚弱凋敝状态。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匮乏,教派对学院施加严密的控制;师资小而弱,教学内容和方法僵化陈腐;学院生活与社会和思想潮流相脱节,也与职业领域和经济发展缺乏有效关联。在哈佛任教的诗人朗费罗发出如此质问:“迄今为止,我们到底有过什么样的关于大学的理念?如此而已——两三座砖砌的建筑,一座小礼拜堂,还有一个校长在里面做祈祷。”无论是为追求学问还是为职业生活取得资质,学院都被广泛认为没有什么用处。而学院毕业生对母校的回忆往往充满抱怨和轻蔑。从19世纪初到内战时期,适龄男青年中入校人数的比重居然呈不断下降趋势,到1869年,几乎两千名美国适龄男子中才有一名进入学院。高等教育的这等境况,当然是和美国在智识上在西方世界的总体低落地位密切相关。
然而到19世纪60年代末,高等教育的革命似乎突然来临。这场革命最明显的内容,就是真正的大学取代僵化没落的学院,成为高等教育的主导形式。工业化浪潮中新增的社会财富大量流入高等教育,新的大学纷纷建立,已有的学校则扩大规模,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数迅速增加(1870至1910年间增加了四倍)。教派的制度和精神枷锁被解除,从德国传播来的“为真理而真理”(或者“为学问而学问”)原则被奉为圭臬。一系列自然和社会科学进入大学,并确立了巩固的制度地位;知识和文化的主力,由私人和业余的学问家变为“研究型大学”里的专业化从业人员。面向“高深知识”和专业领域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建立起来,以通识教育为本位的本科教育也得到重塑。高等教育重建了自己和社会其他领域的关系,也提升了自己在社会中的地位,大学不仅在知识的发现和传播中取得支配地位,而且成为整个现代生活的一个中枢制度,占居了“美国生产体系”和美国文化体系的核心地位。美国智识生活相对于欧洲的欠发达地位被扭转,世界科学和文化力量的空间分布格局因而为之大变。这大概是最大、最重要的“美国成功故事”之一。
“伟大的大学”和伟大的校长
现今举世仰慕的一群美国精英大学正是这场大学革命最耀眼的成果,而有一本书正好成为标记美国大学革命辉煌成功的绝佳文本。在霍夫斯塔德所描述的“高等教育的革命”的末年即1910年,著名的《独立派》(TheIndependent)杂志记者斯洛森(EdwinSlosson)出版了《伟大的美国大学》一书。有芝加哥大学博士学位的斯洛森,用两年时间详细考察多所美国优秀大学的状况和质量,在杂志上撰写系列文章介绍评论了其中的14所,因大受欢迎而结集为500多页的巨册。现在看来,这本书成了一种豪迈的宣告:美国有了自己的“伟大的大学”。这个名单是:哈佛大学、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密歇根大学、成斯康辛大学、明尼苏达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康奈尔大学、滨州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大体而言,正是这些学校构成今日美国精英大学的主体。
而在伟大的美国大学的创生过程中极为醒目的,是一个由大学校长组成的制度和精神的领袖群体。理解大学革命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经由这些人的生平功业和理念思想。尽管有美国学者认为这一段历史复杂多面,不赞成以“大学校长的圣徒传”来统御大学史撰述,但在大学革命中,校长们对自己所执掌的大学的品格灵魂的塑造作用如此之强,其引领高等教育潮流方向的影响如此之巨,使人感到人物传记与制度的历史的确联系紧密,以至于缺了人物传记则制度史将无以成立。哈佛的查尔斯·埃利奥特、霍普金斯的丹尼尔·吉尔曼、康奈尔的安德鲁怀特、密大的詹姆斯-安吉尔、芝大的威廉·哈帕尔、斯坦福的戴维·乔丹、威斯康辛大学的约翰·巴斯克姆,等等,都是这样的开创性和奠基性人物。他们是大学革命最好的标志。他们当中有些即便被称为文化意义上的伟人,也算不得过份。
其中有两个人格外值得关注。埃利奥特执掌哈佛大学的40年(1869-1909年),正与大学革命的时段相重合,而他在年仅35岁时发表的就职演说正可被视为大学革命的宣言书。在他之前,哈佛有大学之名而实不脱旧式学院的形制。在他的坚定而审慎的改革努力之下,哈佛不仅经历了规模的持续扩张,而且全面奠定了现代大学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基本要素。获得新生的哈佛在新的环境下继续担当美国高等教育的翘楚,而埃利奥特也成为影响超越哈佛的全国性教育领袖。吉尔曼则作为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的创建校长(1875年受任),一手打造了美国的第一所研究型大学。其借鉴推广德国大学模式,建立高深研究和现代研究生教育的努力和业绩,使其在当时美国高等教育中的声望和影响力仅次于埃利奥特。一个插曲可顺便一提:吉尔曼之被任命为霍普金斯的校长,正是由于另外三位校长埃利奥特、怀特和安吉尔向该校董事会的推举。
大学领袖和大学理念
美国的大学革命,如果被仅仅看成一个大学规模扩张、精英大学在专业生产知识的竞赛中胜出的故事,则不免过分简单化。正如一个人有性格和灵魂一样,特定的制度机构以特定的“制度文化”为重要属性和存在条件,而制度文化一旦形成,便具有强大的稳定性,以及自我延续和抗拒外来影响的倾向和能力。而正如有的职业比另外一些职业对精神力量的要求更高一样,对大学这样一种作为文化和精神场域的机构而言,它的制度文化本身的坚固性、独特性及其对制度实体的重要性必然会超过其他类型的制度组织。这就是为什么对大学来说,精神传统厚重与否,以及是否得到执守捍卫特别重要的原因。这也是为什么“伟大的美国大学”在建立、改革和成长的过程中特别珍视所谓“mission”(使命)和“ethos”(精神特质)的缘由。自然,这是在肤浅粗糙的“唯制度主义”观点下所难以领悟的。
埃利奥特、吉尔曼等大学领袖的意义和价值正在这里。在扩张大学规模、建设研究和教学制度的“务实”、“事功”之外,这些校长也在通过申述大学的使命和原则而塑造大学的灵魂和品格,为美国的知识和文化生活立言立心。他们是有强大的人格和信念力量的人,是能够从文明和文化的高度审视高等教育的人,是对学术生活的机理有专注思考和深刻理解的人,是能够超越功利世界
的庸理俗谛、抵制社会风潮的轻薄浮躁的人,因而他们也就成为目光远大、气度恢宏的知识领袖和教育家。惟其如此,埃利奥特在其就职演中才说得出这样的话:“通识教育最终延伸到专业教育之前,一所大学不应十分关心知识的应用。诗歌、哲学和科学合在一起的确能增进人类的物质福利,但是科学和诗歌一样,其存在的最主要的理由并不在功利方面。在思想和行动的各个领域,真理和正义都是超越功利的。”而吉尔曼则如一位史家所说,是把“真理(而不是效用)作为这所大学的意识形态主题而加以申述”。在董事会和外界的压力下,吉尔曼坚持他的大学的目标不是“获取财富,而是探明事物的基本法则”,始终阻挡技术学科和产业研发进入霍普金斯。
《伟大的美国大学》一开篇就说,这些大学是在“顺应和抗拒时代的要求”中实现了“史无前例的发展”的。顺应什么?提升学问、教育和文明的要求。抗拒什么?“镀金时代”的风尚潮流。须知大学革命的时代,正与美国历史上经济高速发展、政治腐败窳劣、文化风尚庸俗粗鄙的“镀金时代”相重合。有理由认为,使那种与“时代精神”多有龃龉的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得以存续和弘扬,正是大学领袖的文化功业。
拿美国说点中国的事
清华老校长梅贻琦的名言早已流播天下——“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有大师之谓也”。不过我想,在制度创建和变革的关键时期,或许大学的制度性领袖即大学校长的作用有甚于专业学术方面的大师。想想蔡元培时期的北大,似可为佐证。
尽管我深知,对历史上的事做参对比附总是要冒过于简单化的风险,尤其是在“发展阶段”观念下把西方(特别是“例外的”美国)的过往认作中国的当今,这种思维方式已不具知识论上的合法性,但读美国大学史,总还是禁不住要想到我们所处的当代中国大学。两相对照之下,思绪感喟不免油然而生。就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张及相伴随的大学内部的强劲专业化趋势(在中国以“学科建设”为口号)而言,中国今日似乎是在重复当年美国的大学革命。就高等教育的外部社会环境而言,中国的现状潮流与“镀金时代”也是庶几类似乎。但对今日中国大学而言,即便没有李零教授(在名文《大学不是养鸡场》中)引古人的话说的那么严重——“背理而伤道之处,难遍以疏举”,也实在难以认为它处在一个纯粹的进步和提升的过程之中。
东北大学资源共享课建设与实践 篇4
东北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国家重点大学, 是国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点建设的高校, 并实现教育部、辽宁省、沈阳市重点共建。学校设有66个本科专业, 截至2011年, 共建设国家级精品课程15门, 辽宁省精品课程50门。2011年10月, 在教育部公布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意见之初, 东北大学教务处即开始投入15门国家精品课程转型升级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 并积极号召和推动所有课程的资源共享建设。文章将对东北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用以及课程维护情况进行总结, 以达到与其他高校交流课程建设经验的同时, 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还在起步的高校提供一些思路和方法。
一、东北大学精品资源共享课总体建设情况
东北大学历经四年的积极努力, 国家精品课转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改革及升级基本完成。同时, 校级、省级的资源共享课建设也顺利实施并取得全面丰收。目前, 我校已完成6个批次资源共享课建设工作, 校级及以上资源共享课共88门, 其中, 国家级15门, 省级50门, 校级88门。4年来, 学校在资源共享课程建设方面的直接资金投入达248万元, 间接投入达200万元;为课程建设给予足够的资金支持, 提供最好的建设条件。
二、课程资源建设
1.基本资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重在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因此, 我们在项目实施中, 首先完善和进行课程资源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中的课程资源含基本资源及拓展资源。基本资源是指能满足任务型自主学习模式的教学资源, 其目的是获取新知识、建构新知识体系, 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进程、教案、教学课件、教学重点难点、课后练习题库、考试题库、教材及参考书目录, 以及全程教学录像等教学活动的必备资源。
为了完善全程教学录像等教学活动的必备资源, 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 满足网络学习的需要, 校教务处为资源共享课建设建立专门录播教室1间, 聘请及配备的专门录播人员10人。授课视频采用多机位高清录制, 现场导播, 充分保证视频质量, 讲授内容与声音同步, 质量优良视频原始素材视频分辨率为1920*1080, 为便于网络传输, 视频压缩格式为MPEG4, 视频分辨率为1024*576。每门资源共享课建设学校除为课程提供专门录播以外, 还会为课程提供建设费用, 其中:校级课程每门2万元, 省级课程每门4万元, 国家级课程每门6万元, 学校全方位地支持, 激发每门课程教学组高度的积极性和热情, 课程组精心准备, 要求每一位视频授课教师思维清晰, 条理清楚, 主次分明;仪态端庄、举止从容;语调适宜, 语言生动, 充满感染力, 使用普通话教学;要求每一位授课老师的教学方法要富于变化, 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经过以上的要求及精心准备, 最终, 每门建设课程均建立了完整的视频教学资源。
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的区别主要在于:前者比较重视教学内容的建设, 如课程定位、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和手段等项目的建设;后者强调课程资源的建设, 如基本资源、拓展资源、呈现方式、资源运用等项目的建设。精品资源共享课是精品课程的升级版本, 主要是要加强课程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和实用性, 使更多的学习者真正受益。
东北大学为使建设的资源共享课程具有更好的共享性、交互性和应用性, 使更多的学习者真正受益, 在我校计算中心专门设立资源共享课上线、应用及维护中心。目前, 我校建设的88门资源共享课程已全部上线, 实现课程线上共享, 每门课程线上资源均包括课程介绍、课程标准、教学进程、教案、教学课件、教学重点难点、课后练习题库、考试题库、教材及参考书目录, 以及全程教学录像等教学活动的必备资源。这将使更多的学习者真正受益!此外, 88门课程还建立了课程网络平台, 满足了学习者线上学习的同时, 实现了学习者线上留言、答疑等功能和愿望。
2.拓展资源建设。拓展资源主要是指反映课程特点, 应用于各个教学或学习环节, 支持课程教学或学习过程的辅助资源。它适合并满足探究型自主学习、检验型自主学习及交流共享型自主学习模式, 包括实验操作演示视频、实验仿真软件等。其中课程全程教学录像以及模拟、仿真实验软件, 是精品资源共享课中重点建设的资源, 也是精品课程的薄弱环节。
对于课程拓展资源的建设, 校教务处拿出充足的资金, 支持课程实验操作演示视频制作、实验仿真软件开发等, 积极鼓励并支持各专业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的建设, 从各方面给予全方位支持与保驾护航。
3.行业、企业人员的参与。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特别注重课程资源建设过程中行业或企业人员的参与程度。东北大学教务处严格要求每门资源共享课程的建设、课程资源的开发要一直重视行业或企业人员的参与程度, 规定每年邀请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参与课程的建设、目标的制定、重点知识的讲解等等, 并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 与行业或企业的专家合作, 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与设计, 充分体现课程资源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
三、课程资源应用及维护
东北大学资源共享课网络中心, 负责所有申报和建设资源共享课程主讲教师的课程录播、制作、上线培训工作, 以及所有以上线课程的维护及日常答疑工作, 该中心还分别开辟了校级、省级及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程QQ群, 每天为所有课程答疑、解惑, QQ群的建立不仅解决了各课程的日常疑问, 也为资源共享课程更好地建设提供了开放的平台, 使得好的经验和思路在群中分享, 让每一门课程都能受益。目前, 我中心除承担本校88门资源共享课程的上线、应用及维护外, 还承担了辽宁省全部资源共享课的上线、维护及课程建设培训工作。2013—2014年为辽宁省承办20场培训建设工作, 走访省内10家院校, 参加人次达3千人, 为辽宁省资源共享课建设做出突出贡献。
四、结语
教育改革、教育创新是时代进步的体现, 历时近10年的精品课程建设暂告一段落, 取而代之的是在现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的成果基础上, 开展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 全国各大学正在积极地进行精品资源共享课的申报和建设。东北大学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工作起步较早, 在学校主管部门及课程教学团队的共同努力下相关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这些成绩的取得, 均为下一步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提供了无穷的动力。
文章中的相关建设经验希望能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还在起步阶段的高校提供一些成熟的建设思路, 同时也愿意与各兄弟院校进行经验交流。
摘要:精品资源共享课的建设对于提高学校整体的课程教学质量、推进学校的教学改革有着重要的作用。东北大学率先展开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 并取得了一定建设成效。这里对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应用以及课程维护情况进行总结, 以期与其他高校交流课程建设经验的同时, 也为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还在起步的高校提供一些方法和思路。
关键词:精品资源共享课,资源建设,共享平台建设
参考文献
[1]袁志坚, 何文涓.精品课程与精品资源共享课建设之比较[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3, (36) :62-64.
[2]张仲雯.课程建设与精品课程项目建设的实践研究[J].赤子, 2015, (10) :149.
[3]孙新波, 査慧.高校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综述[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1, (12) :162-165.
[4]路秋丽, 孙华, 田雨等.国家精品课程建设现状的调查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 2010, (7) :49-54.
东北大学 篇5
材料物理(本科类)培养目标:材料物理专业是介于物理学和材料学之间的交叉学科,本专业培养掌握并运用现代物理学进行现代材料科学理论研究、新材料开发和设计、传统材料性能改进、材料合理使用和材料分析检测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
本专业具有材料物理与化学学科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权,为国家重点学科和辽宁省重点学科。
毕业生将获得以下知识和技能:(1)掌握材料物理的基础理论;(2)掌握材料设计、研制、加工、材料结构分析与性能检测的专业知识和技能;(3)具有本专业必需的电工及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的基本知识和技能;(4)具有研究开发新材料、新工艺的初步能力。
主要课程:工程材料学、功能材料物理、材料中的相与相变、材料的晶体缺陷与力学性质、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中的应用、晶体X射线学、电子显微分析技术、固体物理、理论物理、数学物理方法、理科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电工电子技术、微机原理、C语言与程序设计等。自大三年级开始,根据本人志愿及社会需求情况可分别选修纳米材料、磁性材料、功能陶瓷材料、微电子材料、光电子材料、超导材料、复合材料及材料分析与测试方面的相关课程。
毕业生适应范围:①继续深造,报考本校及其它院校、科学院或国家部委科研院所的硕士研究生(近四分之一的学生可免试推荐);②到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从事工程材料、功能材料及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制和开发工作;③到技术监督与质量检验部门、科研院所、公司企业从事材料组织结构、理化性能及质量分析检验与管理工作。
材料科学与工程(本科类)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研究材料的组织结构、制备、性能及其使用,培养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科研、生产及管理等方面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学生具有研究开发高性能材料和新型材料及相关新工艺与新技术的能力,具有材料质量控制和管理以及材料合理应用的能力,具有材料工程技术咨询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本专业具有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设有博士后流动站,依托的材料学学科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材料各向异性与织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金属材料微结构设计与控制辽宁省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教学基地。本专业设有“名誉教授奖学金”和“中信铌钢-CBMM曹荫之奖学金”等多项奖学金,奖励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及学习刻苦的特困学生。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工程数学、普通物理、普通化学、近代物理、物理化学、微机原理、数据库、高级语言与程序设计、机械设计基础、画法几何及机械制图、弹性力学、工程力学、电工学等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基础课程;材料科学基础、工程材料学、材料现代研究方法、计算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中的应用、材料制备与加工、材料工艺设备设计基础、材料的力学性能、材料的物理性能、材料的腐蚀与防护等专业基础课程;涵盖结构材料、功能材料、陶瓷材料以及材料制备、材料设计等方向的特色专业课程。毕业生适应范围:本专业毕业生可在航空航天、冶金、机械、汽车、电子、信息、交通、化工和建筑等工业企业及相关科研单位和高等院校,从事材料组成、合成、加工、组织结构与性能之间规律性的科学研究工作和材料质量控制、性能改善及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开发的工程技术工作,还可承担相关专业领域内的技术咨询和管理工作等。
热能与动力工程(本科类)培养目标:主要培养热能动力工程、能源高效转换与清洁利用、节能减排与工业生态化等领域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以满足社会对该学科领域的教学、科研、工程技术、经营管理等各方面的人才需求。学生应具备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和社会科学知识,热学、力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工业生态学等宽厚理论基础,热能动力工程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
本学科是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具有热能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制冷与低温技术、动力机械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设有“国家环境保护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和“辽宁省生态工业重点实验室”等科研和教学基地。
本专业学生除可以享受学校所设各类奖学金以外,还可享受单独设立的“德国LOI”教育基金、“七七炉”教育基金、“北岛”教育基金等,专门用于奖励本专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和学习勤奋刻苦的特困学生。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画法几何与机械制图、微机原理、电工学、金属学与热处理、机械设计基础、工程热力学、工程流体力学、传热学、工业生态学、仪表检测及自动控制、供热通风与空调工程、制冷与低温技术、能源利用与系统工程、动力工程与装备、电热原理与设备、电厂热动力、燃料与燃烧、工业炉热工及构造、工业锅炉、换热器原理与设备等。毕业生适应范围:本专业毕业生适应面广泛,可在科研设计院所、高等院校、国家政府机关有关部委、相关外资企业的专业岗位,以及电力、供热、制冷空调、汽车、船舶、流体机械、电子信息、冶金、化工、铁路、医药等部门从事热工理论及设备、能源动力工程及自动化、节能减排与工业生态化理论与技术、环境系统工程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教学、开发、策划、管理和营销等工作。还可报考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本科类)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
培养目标: 培养在新能源科学研究及其利用的技术开发与实施等方面既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又有较强的实践和创新能力的专门人才,以满足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对该领域教学、科研、技术开发、工程应用、经营管理等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学生应具有宽广的自然科学、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知识,具有力学、热学、电学、机械、自动控制、系统工程、能源科学等宽厚的理论基础,具有对新能源问题进行理论分析、试验研究和经济评价的基本能力,具有从事新能源领域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大学物理、普通化学、电工学、计算机基础、画法几何及工程制图、工程力学、机械设计基础等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基础课程;大学外语、马克思主义原理、心理健康教育等社会科学课程;工程热力学、流体力学、传热学、燃烧学、工业生态学、能源系统工程等专业基础课程;可再生能源及其利用、光伏科学与工程、风力发电原理、生物质能工程、核能利用基础、光伏材料与太阳能电池、风力发电场等专业课程。
毕业生适应范围: 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可在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节能减排领域的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和政府部门从事技术研发、工程设计、新能源科学教育与研究、新能源管理等相关工作。还可报考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免试推荐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本科类)培养目标:本专业主要研究各种材料成形的工艺方法、质量控制以及材料成形的机械化和制动化。是集材料制备与成形及过程自动化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本专业培养冶金及装备制造业需要的材料成形科研、生产及管理方面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通过基础课及专业课的学习,掌握材料成形的基础知识,具备新材料、新产品、新工艺开发的能力。
主要课程:数学、工程力学、机械原理及零件、金属学及热处理、电工与电子技术、材料成形力学、材料成形理论与工艺、材料成形机械设备、微机原理与计算机应用、材料成形过程控制及自动控制理论等。毕业生适应范围:本专业的毕业生适合工业企业、科研和设计单位以及高等院校,从事与材料制备与成形有关的科研、教学、技术开发、技术改造及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此外,本专业非常注重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适应未来信息社会快速高效发展的能力,使毕业生掌握一定的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科学与技术、自动化、计算机等诸多相关领域的知识和技术,学生的就业面大大拓宽,符合未来社会对综合型人才的要求。本专业毕业生遍及冶金、机械、汽车、航空航天、电子、信息、交通、建筑等国民经济各个领域,社会需求量大。同时,毕业生可报考各高校和研究部门的研究生,品学兼优者可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类)东北大学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力量雄厚、教学条件优越,配备先进的专业实验设备,拥有丰富的教学和科研学术研究成果。
本专业拥有“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同时拥有“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电工理论与新技术”、“电力电子与电气传动”三个学科的硕士学位授予权。
培养目标:培养具有扎实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具有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在电气工程、电力系统、机电一体化等相关领域从事工程设计、科学研究和技术管理的复合型高级人才。
主要课程:高等数学、电路原理、信号与系统、电力电子技术、自动控制原理、电机及控制技术、电力传动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电力系统监控与保护技术、供配电系统、电气控制技术、电力系统及信息技术、电气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工业控制网络、智能控制技术等。毕业生应获得的知识和能力:
1.具有较为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社会科学、英语综合能力及相关的工程技术知识; 2.系统地掌握本专业较宽的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和必要的专业理论知识; 3.具有较好的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和较强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掌握本专业领域系统设计、集成、产品开发及工程应用的基本技能与实践方法,具有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5.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领域的新理论、新技术和发展动态有一定的了解;
6.具有较宽广的工作适应性,能适应各种领域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方面的科技与管理工作;
毕业生适应范围:本专业毕业生可以在电气自动化、电力系统、电气传动、电机、电器等领域从事工程设计与产品研究开发工作,可以在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从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的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
机械工程及自动化(本科类)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机械工程及自动化专业培养的本科生能够适应科技进步和发展的需要,在人才市场中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和竞争力,具有从事机械工程与自动化领域内的设计制造、科技开发、应用研究、管理、营销、策划等方面的能力。
本专业设有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制造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车辆工程、液压与气压传动五个专业方向。上述专业方向均具有硕士学位、博士学位授予权,机械工程一级学科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并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主要课程:计算机原理与应用、软件工程、电工学与电子学、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传感器与测试技术、现代机械设计理论、机械制造技术、机械工程控制、液压与气动技术、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数控技术、机器人学、机械设计学、工程力学、工业工程管理等。教学在加强实践技能训练的同时,特别重视外语、计算机能力的培养。
东北大学 篇6
东北大学是一所有着优良体育运动传统的全国重点大学,自成立以来,始终注重体育教育,积极推动高校体育运动发展。近年来,学校以创建滑冰国家精品课程为契机,不断探索滑冰运动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滑冰课程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既丰富和发展了学校校园文化,又逐渐成为全国高校体育工作的一个响亮品牌。
继承传统
滑冰项目见证学校辉煌历程
东北大学有着悠久和辉煌的体育史,开创了中国奥运的先河,推动了我国近代体育事业的发展。早在1929年,东北大学就成立体育专修科,增聘体育教师,组织学生代表队参加各类体育比赛。1932年,由东北大学学生刘长春、教授宋君复等组成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美国洛杉矶举办的第十届奥林匹克运动会,开创了中华民族奥运之先,推动了中华民族体育近代史的发展。
为继承光荣体育传统,新中国成立以后,东北大学始终将体育教学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东北大学的滑冰课教学同样具有悠久的历史,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起步,尽管受当时场地、器材、天气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条件十分艰苦,但滑冰课教学从来没有中断过。
办学中,东北大学领导班子对体育事业发展高度重视,始终把滑冰运动作为学校的特色体育项目,始终把滑冰课教学作为体育教学的重点。每年,主管体育教学的校领导都亲自到现场,督促检查滑冰课教学工作。而且,身体力行,经常参加学生课外冰上活动。特别是近年来,为保证滑冰教学课的正常开展,学校投入经费50多万元,购买先进机械设备,改善冰场环境,保证教学质量。每年冬天,学校分别在两个校区浇两个400米标准速滑冰场和两个标准冰球比赛场地,并且安装灯光照明设备。
如今,学校的硬件设施已经达到全国高校的一流水平。同时,为保证与滑冰课教学相关的轮滑课教学正常进行,学校还建造了两个标准的轮滑教学比赛场地,每年还投入一定资金购买一定数量的冰鞋,为滑冰课教学提供了有力保障。除了在场地、器材、资金上逐年加大投入之外,学校在教学课时上也不断增加,滑冰课由原来的每年上五周,每周一次课,增加为每年上五周,每周两次课,切实保证了滑冰课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经过60多年的发展,滑冰课教学现已成为东北大学体育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形成了具有东北大学特色的“以滑冰课教学为主,轮滑课教学为辅,其他项目为支撑”的体育教学新格局,并已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独有的特色课、优秀课,并获得省级优秀课、省级精品课、国家级精品课、国家级资源共享课等荣誉。
近年来,学校的轮滑队、冰球队屡次在国家、省内和沈阳市的一系列重大比赛中摘金夺银。东北大学教师冰球代表队分别获得东北三省高校冰球赛第一名,多次获得沈阳市高校冰球比赛第一名及沈阳市高校速度滑冰比赛团体第一名,在全国高校中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不断提升,进入了全国高校体育教学工作先进行列。
与时俱进 掀开滑冰事业新篇章
实践中,为了在学生中普及滑冰运动,东北大学不断深化体育教学改革,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打破单一的教学形式和方法,逐步探索出一条集运动与娱乐为一体的教学模式。
坚持寓教于乐,创新教学模式。为了提高学生对滑冰的兴趣和爱好,学校对滑冰课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打破了单一的滑冰课教学以速度滑冰为主的教学形式,增加了花样滑冰和冰球运动的技术教学,使滑冰教学内容更加多样、手段更加灵活,深受学生的欢迎。同时,由于轮滑运动技术特点与滑冰运动技术特点相同,为进一步充实滑冰课教学的内容,学校打破滑冰课教学只是季节性项目的传统观念,将轮滑项目引进体育教学之中,使滑冰教学与轮滑教学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由于轮滑具有较大的趣味性、较高的普遍性和适应性,不受季节、场地的限制,与冰上课教学,无论在教学方法、手段上,还是技术上,均有较大的相似之处。因此,学校在非冰期以轮滑代替滑冰,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专业教师以此撰写的《以素质教育理念指导高校体育教育改革,创建学生全面发展的体育教育新模式》和《深入开展教学改革,创建具有我校特色的体育教学新格局》分别获得了学校2002年教学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
打造精品课程,形成教学品牌。东北大学始终致力于将滑冰课打造成精品课程。为提高滑冰课教学水平,学校订购了十几种中、外冰上运动期刊,以使师生随时了解国内外滑冰运动的动向及技术发展情况。引进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了教师的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滑冰课教学,学校还成立了“冰雪运动教学方法研究中心”,编写《学滑冰》《怎样打冰球》等理论教材,方便教师进修、学生学习。
随着现代教学技术的广泛使用,学校还自行研制了《学滑冰》《怎样打冰球》《速度滑冰基本技术》等CAI课件和电视教学片,在非冰期作为学生自学和电教课使用教材。同时,东北大学还率先在滑冰课和轮滑课教学中采用“双语”教学模式,在全国高校中开创了“双语”教学形式,开体育教学课的先河。经过多年的努力,滑冰课先后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省级精品课;轮滑课先后被评为校级优秀课、省级优秀课;2006年,滑冰课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精品课”,2013年滑冰课被评为国家级资源共享课。
师资结构合理,水平稳步提升。多年来,学校一直坚持冰上进修,通过进修提高了体育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在非冰期以轮滑代替滑冰,对滑冰课教学方法及手段进行深入细致的探讨和研究,总结出一整套先进的教学方法,保证了滑冰课的教学效果。为提高学校体育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扩大教学知识结构,近几年来,学校分别从北京体育大学、沈阳体育学院、东北师范大学、西安体育学院、上海体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哈尔滨体育学院等十余所体育专业学校和师范学校体育专业引进教师,有利于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学校体育部现有专业教师52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21人、讲师19人、助教6人。硕士生导师13人。具有博士学历教师4人、硕士学位教师19人。
在教师中,国际级裁判7人5项、国家级裁判24人11项。5位教师担任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4个项目的裁判;有50余人次参加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世界大学生冬季运动会、网球国际锦标赛、沙滩排球国际巡回大奖赛、速度滑冰世界锦标赛、速度滑冰世界巡回锦标赛、足球国际邀请赛及中超、足协杯联赛、排球国内联赛、广州亚运会、深圳世界大学生运动会、济南全运会、沈阳全运会等的裁判工作。特别是王永祥教授,不仅获得辽宁省、沈阳市教师速度滑冰500米、1500米冠军,而且被国际滑联批准为速度滑冰国际滑联锦标赛发令员,自1997年起每年参加1~2次国际大型比赛的裁判工作,将其所学到的先进技术引入滑冰课教学,为学校滑冰课教学奠定基础。另外,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学历结构,近年来学校制定了培养青年教师的5年短期规划和10年长期规划,为青年教师创造各种条件,通过各种途径提高其学历层次和实际技能,除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要求其掌握其他相关专业技能,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学校目前已经形成了一支整体素质高、教学能力强、职称及学历结构合理的滑冰教学师资队伍。
培养运动意识,注重全面发展。轮滑运动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每年在十几个体育选项课中,选择轮滑专项课的学生占上体育课总学生数的15%~20%。很多学生利用早、晚时间将轮滑运动作为锻炼身体的一种形式,成为学校运动场上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
为推动冰上运动在学校的广泛开展,除正常滑冰课教学外,学校滑冰场全天向学生开放,保证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也使冰上运动成为学校冬季学生户外活动的一个亮点。另外,为保证滑冰课教学质量,使学生尽快、更好地掌握滑冰技术,学校为学生提供了各种方便条件,上滑冰课期间90%的学生有自己的冰鞋,既保证了滑冰教学,又保证了学生课外冰上活动。学校在每年冬季均举办一次学生滑冰比赛,内容包括速度滑冰和花样滑冰。通过竞赛,不仅进一步促进了学校滑冰运动的开展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与意志力,培养了他们的健康观念和终身体育意识,使其得到了健康全面发展。
东北大学 篇7
一、创业计划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 前期准备不充分, 原始资料过少
原始资料通常需要研究人员通过现场实地调查直接收集。在项目的准备过程中只有少部分学生去实地进行调查, 大多数数据资料往往是从网络中获取;而网络数据难以选择需要调查的人群它的局限性使得数据不足够支持项目的可操性。即使实地调查的学生也很难将资料搜集完全, 这样都没有发挥原始资料收集准确实用的意义, 容易导致创业计划缺乏数据和材料的支持, 略显单薄, 难以使读者信服。
(二) 调查问卷设计不科学, 市场调查人群局限
市场调查的范围不仅包括消费者市场, 还包括生产者市场, 而大部分同学过多关注消费者市场而忽略了生产者市场。而且部分项目在进行市场定位时目标群体就设定的不准确, 有的时候目标群体比较狭窄, 不利于产品初期发展。并且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得出的数据在创业计划书中很少体现, 部分问题选项的设置不够全面, 而且问题设计的逻辑行较差, 没有对项目的核心问题充分展开;调研样本数目少, 没有覆盖目标群体, 以至于调查结果不能被系统地、客观地识别、收集和分析。
(三) 理论知识与实践创新联系不紧密, 应用能力差
创业项目要体现出有别于竞争对手的创新点, 这样才能使产品尽快进入而后占领市场。大部分的创业计划书利用大量篇幅阐述了企业经营管理战略和经营策略等分析方法;宏观经济环境, 微观经济环境, SWOT分析法和波特五力分析模型等等。但是对产品差异化的设计方案缺少详细描述, SWOT分析法不能清晰完整的给出既定内在条件和影响因素, 通常分析的不够详尽, 无法对企业的发展战略给出明确的方案。有此看出, 学生对营销理论运用于实践解决问题的能力还不够。
(四) 缺乏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及风险应对措施
财务分析主要包括计划几年的现金流量表和利润表, 财务预测中的营业收入、费用主要由调研数据计算得出, 前期工作的不完善会导致财务预测缺乏数据来源无法计算或出现偏差, 不能有效反映出公司的财务绩效。并且很多项目融资方案较为单一, 不能达到比较好的筹集资金的效果, 没有对企业在经营中可能遇到的关键风险和问题进行过先期考虑和分析, 缺少实质性的对策, 如果企业成立后遇到一些经营问题将很难用以一个适合的方法修正。
二、创业计划书的的对策和建议
(一) 做好原始资料的积累和整理工作
项目应注重原始资料的积累, 原始资料的收集包括访谈记录、项目相关的材料、数据记录、时间安排记录、照片、论文、证书和心得等。去实地调查之前, 准备好需要咨询的问题和了解的数据, 对获得资料进行记录, 在了解整个行业或相关市场发展的基础上着手准备完善创业计划书的内容。对已经搜集到得数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条理清晰的记录结果, 充分的原始资料积累既可以减轻后期工作负担又可以对项目起到很好的支持作用。
(二) 项目要在充分的市场调查基础上形成
市场调查与分析是项目前期的基础性工作, 也是项目可行行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调查分析可以了解现有竞争者以及产品市场竞争情况, 寻找市场机会, 制定产品计划, 确定营销目标, 制定销售价格。市场调查要运用科学的方法, 通过一种或几种调查方式的结合, 有目的、有系统地搜集、记录、整理有关市场营销的信息和资料, 分析市场情况, 了解市场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为市场预测和营销决策提供客观的、准确的资料。
(三) 准确预测市场需求, 产品差异化
创业计划依据于科技与新兴服务, 其发展具有高风险、高投入的特点, 投资家不得不对每一项投资慎之又慎。所以在创业计划中要求对市场作出最清晰的分析, 对产品的需求作出最准确的预测, 对未来企业的管理作出最周密的筹划, 对投资的收益作出最可信的阐释。合理设计产品或者服务的创新点, 使该产品进入市场之后保持一定的市场占有率。依据市场调研整理分析的结果将细分的目标市场与差异化产品相对应, 充分满足市场需求。
(四) 丰富财务预测结果, 明确融资和投资回收方式
准确的财务预测可以直观的反映出企业运营不同时段的盈利状况, 包括收入和支出及各种资金流向, 财务分析数据应包含营业收入和费用、现金流量、盈利能力和持久性, 其中还应包括固定和变动成本的预测;数据应基于对经营状况和未来发展的正确估计。经过实际案例分析利用现有方法或者构思新的方法设计出合适且符合实际的企业融资方案, 并能有效反映出公司的投资回报情况。
摘要:近年来大学生创业计划的相关活动进行的如火如荼, 各高校已经有一批同学将自己的科研成果转化成产品, 成功吸引投资后开始运营。创业计划已经被视为创业者实施创业得一种重要工具, 而制定和实施创业计划则被视为新企业创建过程中最关键的一环。大量关于新企业演化的研究表明, 新企业后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之前的各种准备活动。本文以东北农业大学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为例, 总结创业项目设计存在的问题, 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措施, 以促进大学生创业水平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计划,创业项目
参考文献
[1]薛红志, 牛芳.国外创业计划研究前沿探析[J].国外经济与管理, 2009 (2) [1]薛红志, 牛芳.国外创业计划研究前沿探析[J].国外经济与管理, 2009 (2)
[2]潘春玲, 鲁江, 姚学清.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项目分析——以沈阳农业大学参赛项目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6) [2]潘春玲, 鲁江, 姚学清.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参赛项目分析——以沈阳农业大学参赛项目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 2011 (6)
东北大学 篇8
本文选取哈佛大学(Harvard University)、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和多伦多大学(University of Toronto)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主要从其大学网站中搜集关于本科课程的大量而详实的电子文本,在对这些第一手资料的梳理和窥视中,探讨世界一流大学人文课程的目标、结构和内容特征,揭示其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的内涵。并期望通过“世界情景”获得附加意义,丰富系统内部的争论,获取世界一流大学建设和人才培养经验,以启迪我国大学人文课程的建设与发展。
一、“人”的培养目标与人文课程
通识教育是世界一流大学本科生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定了“人”或“人才”的培养目标,体现了人文教育的育人价值和地位。通识教育目标是人文课程设置的前提和依据。
哈佛大学有两个专门提供本科教育的学院,其中之一是哈佛学院。该学院对于本科生的教育,坚持“选取优秀的文学作品、艺术和科学材料来培养学生;并提供其他有助于培育学生的必需的辅助手段”。[1]简而言之,“哈佛致力于知识的创造,学生心智的开发,使学生能最好地利用他们的教育机会”。为此,哈佛学院重视培养本科生:对思想和自由表达的尊重;从发现和批判性思维中获得乐趣;在创造性合作中追求卓越;对个人行为后果承担责任;鼓励学生的参与、探索、创造、竞争与领导精神,以提高其能力,激发其兴趣,启迪其智慧,挖掘其潜能,从而为学生建立自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习惯,并最终使之在发展知识、增进理解、服务社会诸方面处于领导地位。[2]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新规划课程包含了哈佛最新、最具指向性的人文课程。2007年,《通识教育工作小组报告》(Rep-ort of the Task Force on General Education)出台,明确规定通识教育必须实现以下四个目标:[3](1)为使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做准备;(2)使得学生明白他们自己既是艺术、观念和价值传统的产物,也是其中的参与者;(3)使学生能够批判性、建设性地回应变革,为把握自己的生活做好准备,了解现代生活中产生变革和变迁的力量;(4)发展学生对自己言行在伦理维度上的理解力以及对伦理道德与价值观进行批判性思考的能力。哈佛大学通识教育的目标也是其人文课程建构的宗旨,从公民、文化、能力、伦理等方面体现了对人文教育的强调,对培养“人”的重视。
斯坦福大学校长约翰·汉尼斯(John Hennessy)说,“当简与利兰德·斯坦福建立这所学校的时候,他们是在投资未来。斯坦福大学所做的正是那样。我们没法预测未来,但是我们能够保证我们的学生会成为最有知识的领导者,他们会做出与众不同的事情,他们会创造性、技术性地领导下个世纪的发展”。[4]斯坦福大学始终坚持本科教育目标的多样化,鼓励学生不断探索和挑战,其校训是“让自由之风劲吹”。斯坦福大学的通识教育是其本科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标可以概括为以下两点:[5]一是为本科生提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和技术等多个领域的广博知识,了解人类知识的主要领域。二是帮助学生成为有责任感的社会成员,使学生认识造就现代世界的重要社会力量、历史力量和思想力量。
多伦多大学自开办以来,坚持以“学校是追求真理、探讨学问和传播知识的地方”作为办学的指导思想,强调“学术自由”。多伦多大学的校训是:像树一样茁壮成长。因此,通识教育是多伦多大学本科教育的核心,强调语言能力、人际沟通能力、领导能力、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的培养,注重加强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学科知识的结合与拓宽。多伦多大学通过的《迈向2030》的规划中,在本科生教育上强调要继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和重视学生的创造能力和思维能力,重视学生的实际能力的培养,丰富教室内外的学习环境,给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与发展经验。多伦多人文教育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读写能力,为他们毕业后拥有更广泛的职业生涯、成为充满智慧的全球公民做好准备。[6]
二、人文课程的模式
本文对人文课程的探讨在通识教育的框架下进行,采用广义的人文课程范畴,即包括人文学科、社会科学和语言教育课程,也就是涵盖通常的“文科”课程。从这三所世界一流大学的人文课程体系可以发现:首先,人文课程在本科总学分中的比例不同,分别占15.6%(哈佛)、22%~23%(斯坦福)和10%(多伦多),体现了不同大学对人文教育赋予的重要性在“量”上的权重;其次,三所大学对本科生人文素养的培育是通过三种不同的模式来实现的。
1. 哈佛大学——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模式
哈佛大学规定本科生必选的人文课程是专门设置的。“通识教育新规划”精心设计了八个课程领域,其中五个为人文教育课程领域,学生必须从这五个领域中各选一门课程。哈佛大学的人文教育课程约占整个通识教育课程总量的62.5%,每个课程领域都设计了专门的课程系列并制定了明晰的领域目标(详见下页表1)。[7]哈佛大学对每个领域的课程实施都做出了明确的要求。[8]
五个领域的人文课程结构彰显了哈佛大学塑造学生人文素养的规格,反映了哈佛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艺术欣赏与批判能力、文化理解与鉴赏能力、道德推理能力、公民素质、全球意识;体现了哈佛大学“求是崇真”、“与真理为友”的大学精神和严谨的学术规范。
2. 斯坦福大学——“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模式
斯坦福大学本科生前两年主要是知识宽度学习,在给定的范围内自行选择通识教育课程。其中的学科宽度课程包含五大领域,有两个领域属于人文教育范畴。表2是对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课程的结构、分类、课程数量以及领域目标的概括和归纳,[9]由人文学科入门、学科宽度课程、公民教育以及语言与写作等四个部分构成。
本科新生必须在第一学年进行为时三个学期(即秋季、冬季和春季学期)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学习,每学期4学分,共12学分。斯坦福大学的人文学科入门课程[10]设立于1988年,由六个学院提供、人文学科各领域学者共同设计并教授,是斯坦福大学人文教育的一大特色。
学科宽度类别中的“人文与社会科学”课程包括文理学院开设的所有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涉及面非常广,还包含了许多跨学科的课程。学生也可以在“学科宽度课程”中修能够满足公民教育要求的两门课程。基本技能教育课程要求本科生必须完成一学年的大学外语学习。写作与修辞课程分为三个水平:[11]第一水平课程为一年段学生开设,着重分析性和有理论基础的辩论;第二水平课程要在二年段结束时完成,主要是写作与口语方面的训练;第三水平课程由各专业自行开设,进行专业写作能力培养。
如其校训一样,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是自由而广阔的,学生可以在大范围人文学科课程“超市”中自由选择。然而,课程“超市”提供的广泛空间对不少学生来说是加大了选择课程的难度。为了便于学生选课,斯坦福大学除了有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入门”20门课程系列外,还设立了人文课程套餐,称作“结构化的博雅教育课程”,[12]共28学分,可以满足人文学科入门课程、公民教育、学科宽度课程中人文学习科目、语言和写作科目等领域的要求,三个学期的学分分布是9∶9∶10。斯坦福大学精英人才培养的人文要素体现在这两套专门设置的课程系统中。
3. 多伦多大学——“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
多伦多大学的人文课程模式属于“超市型”,即没有专门设置和专门设计的必选人文课程。在此以多伦多大学规模最大、历史最悠久的主校区圣乔治为例。本科生毕业要求修完20个学分的课程,其中4个学分为通识教育学分。多伦多大学的1个学分指开设1学年的1门课程,0.5个学分即开设1个学期的1门课程。因此多伦多大学通识教育的课程量为4~8门课程,其中人文课程作为通识教育的选修,可在文理学院开设的1,000多门人文社会课程中进行选择。
每种专业范围中开设的具有人文性质的课程,都可以被全校本科生作为人文教育课程选修。这些专业的人文课程门类数量非常多,每个专业的课程门类都像“课程超市”。例如艺术学开设173门人文课程;东亚研究开设100余门人文学科课程;社会学开设110门人文课程;政治学开设178门人文课程。每个专业“课程超市”关注的范围也非常广泛,在近东和中东文明专业开设的130门人文课程中,涉及从新石器时代至今近东和中东文明和文化的研究、语言和文学、阿拉伯语、古埃及、希伯来文、波斯文和土耳其文、考古学、历史、艺术和建筑等,以及中世纪和现代犹太人历史、文化和思想起源、伊斯兰教的发展及其在伊斯兰文明中的作用等。历史专业开设的207门人文课程中含美国史、亚洲史、非洲史、拉丁美洲史、英国史、加拿大史、东欧史、俄国史、欧洲史、国际关系史及中世纪史等。表3是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超市”部分课程分类及科目的举例。
在以上庞大的人文课程“超市”中选课,就像在浩瀚的人文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无边无际。然而多伦多大学对在“超市”中的“自由选择”做了规则性要求。一是学分规定:要求2个学分,即2~4门人文课程。二是领域覆盖面,所修习的人文课程必须覆盖如下三个领域:创造力以及文化表现力;思想、信仰和行为;社会及其制度。在多伦多大学的课表上,凡是属于人文教育的课程名称都注明了所属的领域。三是课程级别要求,每门人文课程都有课程描述,说明该课程适合的年级、是否有先修课程要求等。因此,学生的自由选修是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的。这三项要求宽松地规范了本科生的“人文素养”内涵,只要有广阔的人文课程所提供的“阳光、空气和水”,学生就能“像树一样成长”。
三、人文课程的内容及其特点
1. 丰富性
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人文课程的范围广泛、种类多样、数量庞大,提供的人文课程门类都达到1000多门,从哲学、历史到文学、社会以及国际研究等方面都涉及,不仅有古典的文学、艺术课程,还有先进的沟通交流课程,为学生提供了选择人文教育课程的巨大空间和灵活性,使学生可以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个体需求和个性发展。哈佛大学虽然没有如此数量的通识教育人文课程,但是专门设置的领域课程也非常充实。例如“美学与诠释”人文领域既有对诗歌、音乐、表演艺术、小说、建筑等文化产物的赏析,也有文化与艺术中的社会现象研究,还有对艺术背后的宗教、哲学、政治的思考等课程。
2. 经典性
哈佛大学和斯坦福大学的人文课程都注重经典名著的学习,其人文和社会科学的许多课程都以精心选择的经典作品为学习文本,以西方文化及文明作为课程的核心和灵魂。例如,哈佛大学开设的“第一夜——五个首场表演”课程,欣赏和讨论经典作品,其指定研讨的作品包括:贝多芬的《第九号交响曲》和《幻想交响曲》,史特拉汶斯基的《彼得鲁什卡春之祭》,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蒙泰威尔第的《奥菲欧》等。又如,斯坦福大学开设的“生活的艺术”课程,指定学生要研读柏拉图《会饮篇》、威廉·莎士比亚《哈姆雷特》、弗里德里希·尼采《欢愉的知识》和托尼·莫里森《所罗门之歌》等。而多伦多大学则开设了125门哲学类人文课程,学习有代表性的哲学家的经典作品,例如古代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的奥古斯丁和阿奎奈,近代早期的卡迪尔、休姆和康德,19世纪的黑格尔、密尔和马克思等。
3. 综合性
在这三所大学开设的人文课程中,许多都是跨学科性质的。如非洲及中东国家语言研究、美洲研究等课程,分别跨了人类学、语言学、社会学、历史、文学、艺术等学科。例如:“非裔美国人文学概论”课程介绍黑人文学从最早表现为灵魂、奴隶故事到最新发展,如黑人女性主义理论、后现代主义小说以及抒情诗歌;讨论黑人文化历史的主要争议和现象、黑人文学中的写实主义美学之地位、黑人政治斗争中的文化争议、跨国移民问题、种族主义和黑人国际主义;探讨启蒙运动、现代美学以及马克思主义在黑人政治和文学史中的作用。
4. 多元性
作为人文课程而开设的语言课程的语种是多元的。例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多达50多个语种的语言教学。[13]其中,东亚研究课程中有汉语、日语、韩语、梵语等语言课程。每个语种的语言学习都呈现了文化的多元性。例如:斯拉夫语系课程系列包括:捷克斯洛伐克研究、匈牙利研究、波兰语言与文学、俄罗斯与东欧地区语言研究、俄罗斯语言与文学、塞尔维亚-克罗地亚语言与文学、斯拉夫文化、斯拉夫语言与文学、乌克兰语言与文学等。斯坦福大学虽然只要求学生熟悉1门外语,但为本科生提供了40多个语种的语言课程供其选择。[14]
5. 国际性
斯坦福大学为学生开设了探讨世界许多国家的“国别研究”人文课程:如中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德国等,主要涉及文化、社会、代表性的现象、艺术等方面。在其“公民教育”课程领域的“国际交流”模块中,“全球人文地理:欧洲和美洲”[15]课程介绍欧洲和美洲的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政治,文化分化模式和差异。多伦多大学开设了大量具有国际文化视野的人文课程,例如“近东和中东文明”、“南亚研究”、“意大利研究”、“和平与冲突研究”等,帮助学生了解别国社会,把握全球化背景下的运作模式,满足经济全球化发展对知识与文化的要求。哈佛大学的“世界各社会”人文领域课程议题丰富,主要包括对亚洲、欧洲等主要国家的历史进行研究的课程;介绍现当代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课程,如“有条件的平等——现代欧洲犹太人”;全球化问题课程,如“全球化背景下的世界战争”,培养学生成为积极参与当地、国家和国际生活的公民。[16]
摘要:哈佛大学、斯坦福大学和多伦多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高度重视对本科人才培养的人文素养教育,分别通过专门设置的人文课程、“专门设置”与“课程超市”相结合的人文课程以及“超市型”人文课程模式来实施人文教育。其人文课程内容的共同特征是:丰富性、经典性、综合性、多元性和国际性。
论大学精神与大学建设 篇9
何谓“大学精神”?大学精神是大学的办学理念和价值追求, 是大学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反映大学特色, 并能激发师生积极性和增强学校活力的群体意识。大学精神是大学文化的精髓, 是大学赖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动力。大学精神集中地体现着大学的宗旨和学生的成长取向。大学精神对于一所大学来说, 有如一个人对之于自己的灵魂, 没有大学精神的大学, 犹如没有灵魂的躯壳, 至少, 这所大学不会著名。一所具有某种强烈精神的大学, 培育的可能不仅是具有这种精神的学生, 还可能是具有这种精神的民族。世界一流大学应为时代的脉搏, 这不仅是指大学在科学或学术领域的胆识, 在社会正义、良心和道德等领域, 同样是如此。因此, 大学要有精神, 这是历史总结出来的规律。
一
大学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所探索。《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 学大艺焉, 履大节焉。”据此, 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大节的地方。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 “大学之道, 在明明德, 在亲民, 在止于至善”, 可以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但一般来说, 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 意大利的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大学自其出现始, 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它机构, 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 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所以, 大学是有精神的, 唯其精神, 使之能经世而独立, 历久而弥新。环视世界, 成功的大学都有自己独特的大学精神, 藉以振奋、激励和凝聚人心, 使学校声名远播。
比较中美两国的大学, 自然会想到中国的北京大学和美国的哈佛大学。作为百日维新硕果仅存的遗产和中国近代大学, 北大不寻常的身世似乎先天地注定了她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独特地位。北大是中国历史文化积淀最为雄厚、教学质量最为优秀的国立大学, 已有百余年历史。哈佛大学是美国历史最悠久、声名最显赫的私立大学, 已有370余年历史。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 北京大学初步形成了“北大模式”, 哈佛大学形成了“哈佛模式”。“北大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兼容并包, 学术民主;务实创新, 修德炼能;教研并重, 博专并抓;学以致用, 造福社会。而“哈佛模式”最突出的特点是:注重素质, 培养通才, 讲究名牌效应;崇尚实践, 铸就干才, 突出案例教学;发挥潜能, 塑造雄才, 跨入自由王国。
(一) 北京大学
北大在我国的独特地位, 使人们对她有一种特殊的情感。在赞美她的时候, 人们是从不吝惜笔墨和想象力的。的确, 北大的意义绝不止是一所高等学府, 北大之为北大, 不在其湖光塔影的美丽校园, 甚至也不在其有多少著名的学者和教授, 而在其独特的精神魅力。
1917年, 蔡元培先生对北大进行改制, 奠定了北大“兼容并蓄;学术独立、思想自由”的精神, 确立了大学之为大的基本准则和文化精神。蒋梦麟先生认为北大精神是“大度包容”和“思想自由”的精神。关于北大精神, 鲁迅先生说:“北大是常为新的, 改进的运动先锋, 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马寅初先生认为北大的精神就是“牺牲精神”。也有学者认为北大精神是“民主与科学”。北大不仅学术上有很高成就, 而且关心国家大事, 这正是北大精神的体现。北大有自己的校格, 不随波逐流而得到世人的尊重;北大有自己的责任, 不顾一己私利而勇往直前。但是, “一方面由于中国的高等教育源自晚清的洋务教育, 是从发展军事和工业的实际功利出发和主要由政府推动的, 具有浓厚的技术主义、工具主义背景, 30年代又面临抗战救亡的紧迫压力;另一方面, 随着意识形态的变化, 自由主义的教育精神渐为国家主义、权威主义所挤压……使得维系人文主义、学术自由、教授治校、通才教育之类的大学精神、大学制度成为一种艰苦卓绝的坚守。”[1]
北大屡经风潮, 至今犹能巍然独存, 决非偶然。这与北大精神有关。自蔡元培先生掌校以来, 七八年间这个“容”字, 已在北大的沃土之中根深蒂固了。故北大校内各派别均能互相容爱。平时于讲堂之内、会议席之上, 做剧烈的辩驳和争论, 一到患难的时候, 便共力合作。另外, 北大具有思想自由的精神。北大校内, 各种思想能自由发展, 不受一种统一思想所压迫, 故各种思想虽平时互相歧异, 到了有某种思想受外部压迫时, 就共同来御外侮。故北大虽处恶劣政治环境之内, 尚能安然无恙。[2]
然而, 不幸的是, 当人们为北大光荣的自由传统而骄傲并陶醉于其诗意的精神怀抱时, 被冷落的现实正悄悄地实施着自己的报复。而更不幸的是, 在现实快意的报复面前, 堂堂的北大似乎有些束手无策:骄傲的精神在充分施展了自己全部的魅力之后, 终于暴露了她的苍白无力。过分自信, 甚至有些自我崇拜的北大人现在首先应该反躬自问: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和尊崇的那种北大精神除了人们已充分肯定了的那些伟大的意义之外, 是否还存在着某些必须正视的缺陷呢?
(二) 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成立于1636年。至今, 哈佛大学已经建校374年, 是美国研究型大学的典型代表。哈佛大学的校训是:“以柏拉图为友, 以亚里士多德为友, 更要以真理为友”。许多学者认为, 哈佛精神就是“追求真理、独立思想、注重人文”[3]的自由民主之思想, 大学是一个塑造灵魂, 培养具有独立之思想、自由之精神的智者摇篮。哈佛大学在漫长的发展历程中虽历经变革, 但一直固守着寻求真理的办学宗旨, 只是在不同的时期表述及侧重点不同而已。哈佛大学前校长查理斯艾略特把欧洲特别是德国大学的学术自由精神引入哈佛大学, 哈佛大学从此形成了学术自由的传统。艾略特认为, “大学是世界上最容不得独裁者的地方”, 学术自由应成为学术研究的基本原则, 也是一所大学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阿伯特劳威尔继承了艾略特时代的学术自由传统。他认为大学是学术研究的场所, 应为教师和学生提供自由探究、发现和传播真理的环境, 特别是在课堂上应该有绝对自由的权利。在哈佛大学, 不仅教师享有学术自由, 而且学生也享有学术自由。学生有选择学习的自由, 有拒绝参加礼拜的自由, 有平等地竞争学期奖学金的自由, 有选择自己朋友的自由。时至今日, 哈佛大学仍遵循着艾略特的学术自由理念, 着力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0世纪80年代, 哈佛拒绝授予前总统里根荣誉博士学位一事便显示了这个看重自由和创造的伟大学府十足的底气。21世纪初, 哲学家威廉詹姆斯说过, “真正的哈佛”乃是一个“无形的、内在的、精神的哈佛”, 这就是“自由的思想”与“思想的创造”。[4]
中国国内的著名大学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到底在哪里?难道是硬件设施不够吗?笔者认为主要在学校制度和文化层面。我国大学鲜有自己清晰、稳定、富有特色的办学理念。在大学精神和价值的塑造上, 在大学文化积累、校风学风的建设上, 还缺乏应有的自觉和明确的定位。在大学的制度层面, 大学办学自主权还不够落实, 学术的保障机制还有待加强, 校长、教授的聘任及选拔, 科研和教学评价制度等方面也还存在着与世界一流大学的要求不相适应的地方。
二
中国现代的大学, 是以欧洲大学为模式的, 是继承西方文化的机构。对大学精神的探讨, 中国大学的责任是与西方大学不同的。由于社会环境、文化背景、发展阶段等的差异, 主要是历史的不同造成了中西方大学观念的不同。探讨中国大学精神的问题要远比西方的更加复杂。西方大学的制度虽然在中国畅通无阻, 但是西方大学的理念 (传统的理念) 却无法在中国扎下根来。[5]我们目前探寻大学精神, 恐怕首先要确认什么大学精神是我国大学所需要的, 我国的大学精神要根据自身历史传统所创, 是独有的。
大学应该如何保持自己独特的精神呢?笔者认为, 一所著名的大学应该有大气。大气主要是指一个学校的学术视野、学术氛围、学术气度、学术胸怀, 就是她的校风、学风。大气不仅是一所学校风貌的反映, 更重要的是会对一所学校的发展、学生的培养、学术成就产生根本性影响。大气是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一所学校要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就必须做到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相统一。[6]大气更是一种兼容并蓄的精神。这种精神, 首先是指要有学术的自由, 没有学术的自由就没有学术创新。这种精神, 在大学与大学之间, 大学与其他社会机构之间, 则体现为一种“和而不同”的胸怀, 即费孝通先生说的“各美其美, 美人之美, 美美与共”的理念。大学不能孤芳自赏, 要在竞争的同时善于合作, 取长补短, 才能从各个方面促进自己的发展。正如有大气的学者才能成为真正的大师一样, 有大气的大学才能成为一流大学。
在人类进入21世纪, 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的今天, 大学已从社会的边缘走向社会的中心, 它对人类社会发展和文明传递的作用将会越来越大。因此, 我们更应该解读大学, 探究现代大学的大学精神。
(一) 大学理念与大学精神
大学精神实际上就是大学理念的具体化, 大学理念的延伸和深化, 大学精神中凝聚着大学的理想与宗旨, 它必须也必然为大学所独有。从教育的性质来看, 大学理念中相当多的内容是大学之外的其他教育机构无法实现的, 后者虽可能通过某些方面的教育指导使人具备某些素质, 但无法使人全面获得这种精神。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部分或主要承担者的大学有着更丰富、更深刻的内涵, 而其之所以更丰富、更深刻, 关键就在于大学精神。
(二) 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作为社会精神的典型代表, 大学精神必须保持着对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前瞻性。时间的步伐已经迈入21世纪, 大学在新的世纪中将逐渐成为历史舞台上的主角、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 主要是指与高等教育的现代背景相适应的大学精神内容的转变。当前, 社会与人的现代化、知识经济的发展、全球化进程的加速、人的主体性的弘扬、社会主义制度的坚持与改革, 使得我国大学精神的现代转型有着复杂而又极具挑战性的话语背景。[7]
(三) 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
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的灵魂, 并促进大学品牌的形成和提升。大学精神是大学品牌赖以生存的“养料”, 一流的大学精神催生一流的大学品牌。也就是说, 大学品牌的价值更多地源于大学精神, 是大学精神的集中表现。大学品牌是一所大学在创建、发展过程中逐步积淀下来的、凝结在一所大学名称中的、跨越时间和空间的社会认可程度。[8]一所真正一流的大学, 并非一朝一夕所能蹴就的, 也非改换名号、简单合并所能形成的。大学精神与大学品牌的形成是在大学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经历了“倡导、践行、提炼、再实践、升华、发扬光大”的过程而逐渐浓缩而成的。
三
构建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要充分吸收优秀的传统文化理念和先进的外来文化理念, 还要建立和健全科学而广博的文化载体进行承载和传播。而这种载体也不仅仅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载体, 还包括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及舆论氛围等等。只有充分创造出这些载体, 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作用, 才能体现构建现代大学精神的操作性意义。具体来说, 就要建立先进的制度文化、创建优良的校风、营造先进的学校文化舆论氛围、建设一流的校园文化环境。校园文化建设对于优化育人环境有独特的功能, 高校在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必须倡导和体现大学精神, 因为大学精神在培养人、教育人、鼓舞人方面有特殊的作用。校园文化建设必须代表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 高校要努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校园文化, 使其符合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要求。校园文化建设的各项活动, 应成为大学精神的有效载体, 突出大学精神的主题, 使学生在参与校园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一流的现代大学, 必须有现代的大学精神。大学精神作为大学文化的核心, 是大学的灵魂所在, 它在大学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 建设和培育现代大学精神, 不仅可以为一所大学的发展营造适宜的环境, 为其建成一流大学创造条件, 而且可以对社会主流文化建设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 使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7]戴锐.大学精神的历史演进与现代转型[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02, 3 (2) :22.
[2]蒋梦麟.过渡时代之思想与教育[M].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 1993.
[3]王诺.我所体验的哈佛精神[J].中国高等教育, 2002, (18) :44.
[4]唐耀华, 黄文静.中外名校大学精神略谈[J].经济与社会发展, 2005, (1) :41.
[5]陈小红.论大学精神的演变:从“理想”到“功用”[J].青岛科技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22 (3) :94.
[6]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 2004, (1) :10.
大学督学及大学督学章程 篇10
1 督学的词义和起源
督学在辞海中释义有二,一是清代提督学政或督学使者的简称,是主管教育的部门中负责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二是国民党统治时期,各级教育行政机关皆置督学,以视察所属教育行政机构及学校的工作[3]。现在,督学是指负责教育行政机关中视察、监督学校工作的人员。也指由政府按法定程序聘任,依据教育法律法规监督、检查、指导、评价教育工作的人。为了加强教育教学质量监督,各高校根据需要也适时的在校内设置了教学督导机构,如督导团、督学组等。
现代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法国,至今已有200余年的历史,我国教育督导制度起源于清代,至今已有百余年的历史[4]。如清小说《儒林外史》第八回:“蘧公子道:‘家君做县令时,晚生尚幼,相随敝门伯范老先生在山东督学幕中读书。’”
2我国大学督学现状
我国大学督学制度最主要的职能部门就是大学督导团,督导团的工作就直接决定着督学制度在本校的落实情况。通过对不少高校督导团的工作进行考证,总结如下。
1.1 大学督学的产生和组成
大学督导团成员人数为8~15人,一般是由各个院系领导进行推荐,然后由教务处汇总上报给负责教育工作的副校长,由校长或主管教育工作的副校长负责聘任。
1.2 大学督学的任务
(1)综合运用多种方法(随堂听课、督导各学院的教学活动)对本科教学质量进行监测和评价。
(2)协助学校管理机构(教务处、学生处)对本科学生出勤和考试进行监督和指导。
(3)利用督导工作的经验在各项重要会议中提出问题并研究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4)随时向教务处反映在督导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1.3 现今大学督学的现状及优缺点
上海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多次对督导团工作条例进行了系统的修改;湖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对督导团工作进行了详尽的总结;东北某大学自2003年开始试行督学制度,并根据相关规定制订了工作条例等等。综合上诉几所大学的督学制度研究,进行总结和分析得出结论:当今大学督学工作对提高教学质量有一定的帮助,具体有以下几点:
(1)通过督导团的检查,保证了课堂的出勤率,维持了考场的秩序。
(2)督导团对教务处的意见反馈有助于教务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测,并做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3)督导团的工作总结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给予校领导建议。
尽管,我国将督学运用在大学教育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就当前水平来说,我国的大学督学制度还仅仅停留在起步阶段,很多相应的合理措施还尚未配套,导致有许多漏洞出现[5,6]。
(1)适用范围不合理。仅仅将督学试用在本科教育上很难发挥出督学制度的优越性。
(2)隶属关系不合理。由于大部分督导团隶属于教务处或教学质量监督科,导致许多建设性的措施未能及时反映到校领导,在汇报工作中出现了一定的臃肿性。
(3)督导团成员的构成不合理。大部分大学督导团的成员有一半是在岗行政人员,由于行政隶属关系,很多意见就这样淹没在督导团内部。
(4)执行力度不够。由于督学集体的决定只能起到建议的作用,使得督导团的内部工作总结变得影响不大,从而削弱了督学的作用。
3 大学督学章程
3.1 大学督学章程
鉴于此种情况,设计了一份能全面督察学校党政工作的大学督学章程。
(1)大学督学的宗旨
督促和检查党的教育方针和学校发展规划的落实情况。
(2)大学督学级别和隶属关系
无行政级别,归校长直接领导。
(3)大学督学的督察范围
除校党委、校纪委本身之外的一切事物,包含教风、学风、考风、学术风气、教学质量、校园环境、校园文明等等,是学校的总督察。
(4)大学督学的人员构成
大学督学由20~30名教授构成,其中,50%为在岗平民教授(不包含在岗校院两级党政机关人员和系正副主任),50%为退休返聘教授(返聘教授没有官帽负担)。
由督学组成人员选举正副主任督学各1名。若主任督学是返聘的,则副主任督学必须是在职的,反之亦然。
(5)大学督学组成人员的基本条件
人正、誉好、力强、健康、敢说、敢做、敢当、大局。
(6)大学督学人员的产生办法
全校教师民主选举,个人同意,校长聘任。
第一,选举办法。(1)网络实名公开选举;(2)学校将符合条件的平民教授和返聘教授放在网上,供投票;(3)全体学校教职工(在职的和返聘的)每人都用自己的工号实名投票;(4)任何人都可以实时查询投票计票结果和什么工号把票投给了谁;(5)无特殊情况,教职工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内满额投票(选足人数),不然年度考核按不合格记;(6)为了消除领导的导向作用,投票顺序为:平民教职工——科级干部——处级干部——校领导;(7)按选票多少,逐个征求是否愿意当督学,直至满额为止。
第二,为了对校院二级机关及各系主任实行有效的监督,不能逐级推荐,不然推荐上来的,多是溜须拍马的,督学就成拍学了。
(7)大学督学工作时间要求和待遇
在岗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25%,返聘教师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60%。正副主任督学履行督学的时间不小于机关正常工作时间的50%。在岗教师补贴教分,返聘教师补贴现金。
(8)大学督学的办事规则
直接和间接监督管辖内的事物,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发令纠正,复杂的问题可以反映给有关部门解决。只要是督学集体名义提出的处理意见,行政部门无正当理由否决的,在一周内,就应该批准生效,不得拖延。
(9)大学督学的任期
任期三年(与中层干部一致)或与校领导任期一致。
(10)大学督学的非到期卸任
由于个人原因(健康、生活安排和其他原因)可以提出辞职,或经督学成员集体开会提议免职,校长批准。
3.2 大学督学章程特点
同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规程相比,此大学督学章程具有以下一些特点:
(1)督察范围为学校的整体工作;
(2)督学归校长直接领导;
(3)督学成员的产生方式由全校教职工民主选举产生,校长履行聘任手续;
(4)督学成员的构成为在岗平民教授和退休返聘教授,禁止在岗行政人员参加;
(5)督学的工作时间有硬性要求;
(6)督学集体的决定具有一定的强制性,确保了督学制度的执行力度。
4 结语
(1)高校教学督导对于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保障教学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有的各高校督学工作条例、督学规程、规范等对各高校的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的局限和缺陷,不利于更好的发挥督学的作用。
(3)新设计的大学督学章程实行民主管理和教授治校,可以有效地督察各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贯彻国家教育方针。
参考文献
[1]王国军.谈高校督学的为与威[J].中国高等教育,2010,(13,14):24-25.
[2]杨颖秀,郭莲荣.督政与督学相结合——中国教育督导制度的显著特色[J].教育科学,2005,21(2):37-40.
[3]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1668.
[4]张闻.一位督学的日记[J].教育,2008,(7):28-29.
[5]胡晓敏.浅谈高校教学督导工作运行的基本原则[J].教育探索,2009,(8):74-75.
濒危东北豹重现东北 篇11
9月19日午后,在吉林汪清自然保护区的一座山梁上,一只极其稀有的野兽闯入了早已在野外“守株待兔”的红外相机镜头。
山梁的海拔有793米,那是一片柞木林,野兽正在林子间活动。相机是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与吉林省相关林业部门等相关单位合作设置的,它要捕捉虎、豹及其猎物等野生动物的踪影。这只动物一出现,相机随即拍下了它的影像。
经WWF的专家确认,它是极度濒危的猫科动物——东北豹,国家Ⅰ级保护动物。
全球仅存40只左右
在猫科动物中,“豹属”之下存在着4种动物:狮、虎、豹,以及既不是虎、又不是豹的美洲虎。豹有一个亚种主要分布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中国的东北,以及朝鲜。它体格庞大,俄罗斯称之为“远东豹”,中国叫它“东北豹”。遗憾的是,现在这种豹的数量太少了。东北林业大学教授、WWF虎豹项目高级官员姜广顺博士告诉记者,全球仅存的东北豹只有40只左右,其中,大约30只分布在俄罗斯;专家在2000年左右对野生东北虎进行调查时,曾估算过中国的东北豹数量,大约只有10只左右。
如此少的数量,意味着一个种群正在衰退。“它们在分布区很可能处于隔离的状态,极少数的几只单独在一起生活。”姜广顺说,这种状态会造成种群的近亲繁殖、使得它们的遗传多样性降低,最终会影响到种群的生存能力。而这样的数量也会让整个种群变得弱不禁风,稍微受到一点外在的影响,就可能灭亡。
东北豹被认为是最有可能灭绝的猫科动物之一。用红外相机拍到它的身影,在中国还是第一次发布这一信息。
其实,东北豹也曾多次留下过它们活动的痕迹。地处中俄边境的珲春自然保护区,有着“虎乡”之称,它也是东北豹的栖息地。
今年4月,一只东北豹在山上游荡时,被边防战士用远程监控拍到了它的视频。当时,这只东北豹出现在敬信镇五家山上,它一路向西悠闲缓行,到达山巅后停留片刻,最终消失在一块岩石的后面。
这成为中国首次拍到东北豹的真实图像。十多天后,同一只东北豹又被红外视频监控拍摄到它在半山腰上猎杀狍子。由于珲春是中、朝、俄的交界地带。因此,无法判断它是否从境外游荡而来。
人为干扰将它逼上绝境
这一次,东北豹出现在了距离珲春有着90多公里车行距离、地处长白山麓的汪清县。姜广顺博士认为,这种东北豹很可能来自在汪清定居的一个独立种群,因为汪清原本就是东北豹的一个历史栖息地。不过,要证实这一个判断、要确定它究竟来自何处,需要展开深入的调查,跟踪它的活动范围信息。
长白山科学研究院的高级工程师朴正吉等研究人员,曾对长白山保护区及其周边地区的猫科动物,进行了野外调查和社会访问。他们研究了1985~2009年间、这一区域中猫科动物种群的数量变化。他们访问得知,在1960~1980年间,长白山保护区及周边6000 平方千米的范围内,捕杀了13只东北虎、2只东北豹。这也影射出了东北豹的极度濒危,它的历史分布是每100平方千米仅有0.03只;东北虎的这一数据为0.22只。
“东北豹对栖息地的要求太高。”姜广顺说,它们喜欢生活在有山谷、灌木丛,同时又有山崖的地方。生存中,它还要与虎竞争。印度有研究发现,当虎的生存、繁衍比较好时,生活在同一环境中的豹就会受到抑制。与此同时,豹的繁殖率很低,一胎只产下2只左右,且繁殖周期长。
然而,东北豹更大的生存难题,却是来自人为的干扰。在历史上,东北有着伐木的传统。如今,林区的采伐停止了,但人们在林区还有着其他的生产经营活动,这会直接破坏和影响东北豹的栖息地,也会使得其他动物减少,从而导致它们的猎物不足。东北豹的迁移也受到人类的影响,封闭的高速路、边境上防止非法越境的围网等都影响了它们的迁移。
濒危动物频现东北
从2009年起,WWF(中国)与汪清林业局合作,在这一地区建立了虎、豹野外保护项目示范点。保护开展以来,调研人员已多次在这里收集到了东北豹的足迹、粪便、毛发等信息。就在本月,朴正吉也发现了一个猫科动物的陆地足迹;脚印的主人,锁定在了东北豹与猞猁的身上。朴正吉打算等到长白山降下第一场雪,就开始新一轮的野外调查,寻找猫科动物的雪地足迹,这可以更好地判断是否有东北豹留下的信息。
如果汪清频繁出现了东北豹的痕迹,是否意味着在长白山麓,这一极度濒危的物种有了数量回升的迹象?
“其实,东北豹一直没有消失。它们出现少,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研究人员的关注不够。如今,对它们的深入研究正在展开。”姜广顺博士说,东北豹是生物多样性的标志,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顶级指示,它的频繁出现有可能是天然林、猎物恢复了。
“被发现的这些信息,还无法确定是否来自于同一只、同一代的东北豹。因此,很难说它们的数量有增加。”朴正吉说,要判断某一物种是否正走出濒危,除了频繁活动之外,一个非常重要的指标是“幼体是否出现”。只有它的幼体出现了,才有证据表明这一物种在自然界中顺利地繁衍着。迄今,研究人员还没有任何有关东北豹幼体的线索;而一只东北豹的寿命是30~40年。
一流大学要有大学精神 篇12
“建设世界一流大学需要大师与大楼,更需要大学精神。”全国人大代表、浙江大学校长杨卫强调,大学精神是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的精神支柱,是指明前进方向的灯塔,是集聚广大师生和校友的磁石。大学精神要体现其基本内涵和终极目标,要具有普适性、引领性、包容性,要体现人文与科学、物质与精神的完美协调,要以一种“大不自多、海纳江河”的气势统领全局。
杨卫说,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大学建设,不应简单地照搬以“学术自由、院校自治、通识教育”为特征的西方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是在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形成的,对中国这样的后发展国家,采取这样的道路却容易限于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新时代的大学精神要体现时代精神和文化特征。单只是回复到传统的儒学理念或国粹,很难在全球引起共鸣。
【东北大学】推荐阅读:
东北农业大学07-27
东北大学论文答辩07-02
东北林业大学农业08-24
东北大学信息学院简历09-28
毕业论文东北大学10-05
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07-14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部08-16
东北农业大学花卉学09-07
东北大学slp106-05
东北大学毕业论文格式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