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精选10篇)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篇1
2015年3月5日, 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 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联网+”行动计划, 这是基于对我国当前和未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对世界科技发展新趋势的深刻认识而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2015年4月21日, 中国绿公司年会在沈阳召开, 以“创变者:打造商业新价值”为主题, 深入探讨了中国经济转型和辽宁经济如何走出困境, 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催生新经济以及倒逼制度变革。
辽宁是工业大省、科技大省, 也是教育大省, 在全省经济形势严峻复杂、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加大的情况下, 更应主动适应新形势、新变化, 抓住新机遇, 迎接新挑战, 促进互联网应用技术向传统产业渗入融合, 把发展创新驱动作为面向未来的一项重大决策实施好。装备制造业, 作为辽宁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如果能将其与互联网充分融合起来, 即“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使传统装备向智能化装备转型, 传统制造模式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变, 那么, 将为辽宁装备制造业升级提档转型带来新的机遇。
一、“互联网+装备制造业”的意义
国内“互联网+”的概念最早是由易观国际集团董事长兼CEO于扬提出来的, 他认为互联网是一种工具, “互联网+”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 利用信息通信技术, 把互联网与传统产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 在新的领域创造出一种新的生态。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怎样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和重大科技变革的新时期, 怎样才能在新形势、新变化、新机遇面前改变过去的思维定式, 怎样才能真正做到创新驱动、转型发展?我们一定要有国际视野和战略眼光, 一定要有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目前, 辽宁省装备制造业部分骨干企业订单不足, 企业在手订单暂缓执行的情况频繁出现, 首付款比例进一步下降, 垫付资金增大, 生产成本上升。面对越来越严峻的形势, 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面对“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 如何与互联网有效融合, 增加产业竞争新优势, 整合出全新的产品和市场空间, 培育和壮大新的增长点, 是我们辽宁人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目前, 已有部分企业通过互联网实践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中国国机重工集团公司, 其主要做法有:一是职工佩戴扫描胸卡, 通过电脑可查看当天工作安排;二是通过扫描机器上的二维码, 可立即知道每段工序的负责人;三是平地机进行智能化改造, 用按钮取代大部分人工手柄, 使操作更简单, 更省时省力;四是售后服务网络化, 工程机械产品安装传感设备, 重要数据实时显示, 一旦超出正常范围, 即可通过互联网自动发出报警, 使产品故障隐患得到及时排除和维修等。
如沈阳鼓风机集团提供的私人订制, 其一改过往生产同一规格和功能的产品为提供个性化、专属化的全套服务, 用户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青睐什么样的增值服务, 希望获取什么样的数据支持, 沈阳鼓风机集团就提供什么, 此举得到了广大用户的热烈欢迎;沈阳机床集团打造的i5智能机床, 新产品可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数字化加工和网络化协同, 市场销售供不应求;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投入的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智能化生产线, 极大提高了制造效率等。
二、辽宁省装备制造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1. 思想僵化, 缺乏主动探索精神。
装备制造业作为辽宁的第一大支柱产业, 在长年发展过程中, 已经形成了固有的思维定式, 面对新形势、新变化, 大多数企业怀着“等、靠、要”和观望的态度, 缺乏互联网知识和互联网思维, 更缺乏主动探索精神。改一点东西, 前也怕后也怕, 害怕面对失败。如果装备制造业企业这种传统思想观念不彻底破除, 注定会被新经济时代所淘汰。“互联网+”的宗旨是一切以客户需求为中心, 在此背景下, 如果企业一味生产同一规格和功能的产品, 将会失去更多市场。
2. 装备制造业企业缺乏互联网实践与大数据。
辽宁省大部分装备制造业企业互联网实践处于浅层, 企业利用大数据更是微乎其微。部分企业认为利用互联网就是在网上卖产品, 但这仅仅是一种电子商务, 互联网思维更应渗入到整个生产过程之中。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 数据正成为巨大的经济资产, 然而遗憾的是, 目前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企业还没有形成一个巨大的数据库可以用来指导设计研发、开发新产品, 以及指导企业的管理人员创造新模式、新业态。
3. 人才缺乏, 外流严重, 科技成果当地转化率低。
辽宁省现有高等院校116所, 在校大学生109万人, 在校研究生名列全国第5位, 科研单位167家, 有两院院士53人, 可以说, 实施创新驱动的基础厚实、潜力巨大。然而, 近些年来, 虽然辽宁省不断加大推进科技创新的工作力度, 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但科技发展的一些深层次问题仍很突出, 特别是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比较薄弱, 研发投入不高, 缺乏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 教师、科研人员偏重基础研究和科学发现, 却对科技成果转化不够重视, 科技成果转化专门机构也相当缺乏, 发挥作用不多。科技成果与企业供需信息的不对称, 以及“中试”环节的无资金支持, 造成了外省企业及政府的乘虚而入, 使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向外流失严重。
三、对辽宁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1. 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同时, 积极探索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之路。
要实现科技创新, 首先靠人才。辽宁省在加大培育和引进高层次创新人才、集中精力抓好创新能力建设、促进科技成果当地转化的同时, 还可以积极探索研发设计服务外包之路。技术领先是装备制造业企业保持领先的基础,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产品品种的不断增加以及越来越激烈的企业竞争等, 都给企业带来了巨大的财务风险。而研发设计服务外包可以让企业通过整合和借助社会化、专业化研发机构的力量, 将新产品研发任务外包到其他机构。这样做可以极大地缩短新产品开发周期, 提高技术水平, 节约研发成本, 控制运行风险, 最终实现产品的先发优势, 提高企业竞争能力。
2. 转变思想观念, 变“做大做全”为“做小做精”。
辽宁省主张“做大”的口号非常多, 然而在这个互联网越来越影响经济的时代, 做大做全却让装备制造业企业越来越吃力。装备制造业企业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思想观念, “做大做全”不如“做小做精”, 从小处着手, 专注做好某种产品。日本和德国的制造工业之所以比我们先进,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其对待细节、对待每件小事上都非常认真。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因为大企业比较多, 而大企业由于资源多, 往往不容易专注, 因此, 企业首先要决定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专心搞自己擅长的方面, 同时确保自己的专长在市场上仍具有竞争力。
3. 重视产品服务, 货真价实做产品, 踏踏实实做口碑。
互联网技术推动装备制造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迈进, 是装备制造业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互联网+”可以让产品越来越智能, 同时也为产品服务网络化奠定了基础, 未来的装备制造业要从满足市场需要发展到引导消费。市场需要产品和设备, 但更需要企业提供优质的服务, 为其提供一整套方案, 包括选择、提供个性化服务、维护、保养、回收再制造等。如果不发展服务型制造, 辽宁省的装备制造业很难在竞争中占据优势。“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最终的着力点还是要回归到产品上, 而服务也是产品的一部分。企业必须高度重视产品服务, 货真价实做好产品, 踏踏实实做好口碑。
4. 变“管”为“放”,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实践证明, 真正的创新不是“管”出来的, 不是一厢情愿扶持起来的, 也不是规划出来的, 而是“放”出来的。政府要放手让科技人员自主创新, 放心让市场和企业自主选择创新成果。政府要把工作的重心放在营造创新环境、凝聚创新人才、维护创新规则、强化创新激励上。面对“互联网+”带来的经济、社会变革, 政府要继续简政放权, 当好“服务生”, 向改革要红利, 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
装备制造业走出低谷 篇2
装备制造业作为最大的工业门类,其产值约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四分之一,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举足轻重。
2002年中国装备制造业销售额1.85万亿元,到2012年达到了18.50万亿元,十年内增长了10倍,年复合增长率达26%。这十年,被称为中国装备制造业的“黄金十年”,中国进而成为全球第一装备制造业大国。
2013年是中国装备制造业迷茫的一年。2013年上半年,机械装备业的产值增长速度下降到8%,平均产品销售净利润率从2012年的7%下降到4%;进入2013年下半年,行业产值增速下降到1%~2%,产品市场需求不旺,价格下降,销售收入净利润率急速降低。据预计,2013年全年,我国机械装备产业增速不到5%,销售收入净利润率平均不到3%,很多细分行业出现多年未见的“全行业亏损”。
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能相对过剩,投资增速开始降低。2013年,金融资本进入机械装备产业的脚步几乎停止了。考虑到产业项目的投资是“连续的”,当前投资计划是在过去10年高速增长时就已经确定的,所以产业资本还在继续增加投资。现在的投资是“惯性”投资。
其中,产业资本的投资分为两类:一是现有落后生产线的升级改造;二是新增产能生产线的建设。2013全年投资增速低于1~8月份的情况。相对前几年,投资增速降低了约25%。由于市场需求的下降、产品利润率的降低,估计未来几年产业投资金额会是逐步下降。
未来机械装备业的投资机会,将主要出现在两个领域:
一是产业集中带来的并购机会。过去10年,中国制造的装备产品主要是替代进口,满足国内市场的需求。中国装备业产能提高的同时市场需求在下降,产品出口只能缓慢增长。未来几年国内市场的竞争肯定会加剧。在行业低谷中,更有机会去并购一些优秀的或者有特色的企业,通过注入资金,改善经营管理,产业整合让企业渡过低谷并进一步发展。金融资本和产业资本都将成为主角,甚至有可能联合进行大规模的并购。
二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投资机会。现在的中国,已经是“全球最大”的装备制造国家,但还不是“全球最强”的装备制造国家,与日本、德国、美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国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发展重点和投资机会在于进口替代、高质量零部件、智能化替代人工等几个方向。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篇3
论坛邀请了11位国内外著名专家,就智能制造、标准化及互联网条件下的标准化服务等方面的国家政策、技术发展趋势及装备制造业发展方向发表了精彩观点,进行了交流和探讨。其中,中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专家组组长杨海成、中国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秘书处胡静宜、科技部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智能制造)专家组成员欧阳劲松、德国标准化学会(DIN)Jan Dittberner分别就中国制造2025与标准化、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发展路径、中国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与标准化以及德国工业4.0中的标准化等方面的议题进行了交流。AIA的Howard Mason、俄罗斯航空联盟标准化认证质量管理委员会Anton Shalaev、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副总师苗建军、工业与信息化部电信研究所通信标准研究所副所长石友康分别就全球制造业互联协作与标准化、俄罗斯航空装备发展及标准化、中国航空装备智能制造标准化以及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及标准化等方面的进展情况作了专题报告。SAE的Bruce Mahone、IHS的Hajime Kawano以及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所长梁丽涛分别就新技术新领域标准化业务模式、全球标准化服务的挑战与对策以及未来标准化研究与服务的发展与未来等议题进行了展望。通过中外智能制造及标准化发展的对比,凸显了未来智能制造发展的中国思维,也彰显了中国标准化在装备智能制造和互联网环境下的新理念和新模式。
标准化在装备制造业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体系建设指南》征求意见稿(2015年版)中指出“标准引领创新、标准是国家利益在技术经济领域中的体现,是国家实施技术和产业政策的重要手段,面对智能制造和物联网+的新形势、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建立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并成套成体系地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来引领智能制造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标准——世界的通用语言”,这是今年世界标准化日的主题,深刻阐释了标准在世界范围内商业活动、工业活动、政治活动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意义。装备制造业“标准化+互联网+智能”国际论坛为国内外标准化组织和各领域装备制造业提供了一个交流平台,通过共同探讨和交流对标准化的认识,对装备制造业标准化的需求,对未来智能制造时代标准化服务的畅想,对分析判断智能制造和互联网对装备制造业产生的影响以及准确把握发展大势,推动中国装备智能制造与标准化发展与世界的融合、创新具有重要意义。
杨海成
“第四次工业革命将是‘智慧’的革命”
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大爆发开启新智慧时代,智慧技术开始无处不在。云计算使计算资源得到不间断大分发,移动互联和物联网为智慧技术的利用提供了时间和空间上的自由,大数据获取工作和生活中的海量智慧尘埃的价值精髓,工业互联网不仅仅是传统互联网的延伸,而是开启一个人物相连、物物相连的大连接世界,信息物理融合系统(CPS)为智慧的自治奠定了基础。第四次工业革命通过信息物理的全面融合,实现人、物、信息的全面统一,智慧生产和智慧工业成为主要的工业生产方式,个性化定制需求得到极大满足。生产工具、生产方式、生产组织、生产要素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互联网与制造业的融合变革已经开始”
互联网与工业融合是制造业科技革命的突出特征,互联网已然成为企业间协同创新与资源聚合共享的核心平台、企业内业务流程优化与运营效率提升的重要工具、服务模式创新的关键支撑、跨越企业边界并变革企业生态体系的集成创新系统。产品智能化,由软件定义的网络智能产品不断涌现。制造服务化,利用互联网实现跨越时空的智能实时服务,企业服务拓展到产品的全生命周期。制造个性化,由规模化标准产品向个性化定制产品延展。制造分散化,由集中组织生产向分散化组织生产转变,互联网平台汇集企业生产要素和资源,推动各产业链环节形成分散化的组织形态。制造资源云化,将社会制造资源有效组织按需取用。制造过程智能化,实现机器、车间、工厂、信息系统、劳动者乃至产业链价值链各环节的全面深度互联,打通端到端数据链,实现从单个企业到产品全生命周期,乃至整个社会生产制造活动的实时数据感知、传送、分析和处理,实现动态资源能源配置和智能化的决策。
欧阳劲松
“推行智能制造需要勇气、智慧和牺牲”
我国虽然已成为第一制造业大国,但仍存在着资源环境刚性约束加强、产品质量不高、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不足、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弊端,智能制造是破解我国制造业发展瓶颈的重要出路。面对“两头挤”的严峻形势,智能制造是应对世界制造业竞争的必然选择。智能装备产业和服务是未来的战略发展方向,发展智能制造是抢占技术发展的制高点的必要途径。但在推进智能制造过程中应保持冷静并积极开展国际合作,需要勇气、智慧和牺牲,打破管理、行业壁垒,重新构建生产要素链和价值链,大量关键技术和内容需要进行标准化。
胡静宜
“标准引领智能制造推向深入”
标准是智能制造能否成功的关键。2015年2月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成立了智能制造综合标准化工作组,开展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及规划。工作组组长/副组长由工业和信息化部各司局担任,工作组除由智能制造专家组提供决策咨询外,由TC28、TC124等6大标委会提供技术支撑。工作组秘书处由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机械工业仪器仪表综合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技术与标准研究所等3家研究机构承担,负责具体组织各标委会和企业开展智能制造标准化工作。工作组搭建了智能制造技术体系模型,依据智能制造标准化参考模型,构建了智能制造标准体系框架,框架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包括底层的总体标准、关键技术标准和上层的行业应用标准。根据标准体系框架,对各领域进行进一步细化,形成智能制造标准明细表,进而识别出待立项的重点标准。
Jan Dittberner
“德国工业4.0已在多个层面开展标准化工作”
在德国工业4.0实施建议的八个优化行动领域中,标准化列于首位。标准化是创新的驱动力,亟待解决的首要任务,也是实现市场和供应商领先战略的手段。依据德国工业4.0标准化路线图,德国已在国家层面、欧洲层面以及国际层面推进工业4.0标准化工作。在ISO设立工业4.0相关的战略咨询小组,规定、审核与工业4.0/智能制造相关的现有标准、使用案例及当前工作,确定是否需要制定相应的标准,对TMB拟采取的措施提供建议,对其它的全国性、区域性和国际性活动进行监控,并在合作机制方面向合作伙伴、尤其是IEC和ITU-T提供建议。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IC)已经于2015年6月17日在柏林签署谅解备忘录,协调德国标准化学会(DIN)与工业互联网联盟(IIC)相关的活动。
石友康
“工业互联网是支撑智能制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
工业互联网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工业全领域、全产业链、全价值链中的融合集成应用,是支撑智能制造的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在演讲中提出了工业互联网三个体系、两个网络和七大要素,三个体系指的是网络互联体系、标识解析体系以及应用服务体系,两个网路是指工厂内云管端网络和工厂外管端网络,七大要素是指智能机器、互联网络、工业核心软件、工业大数据、工业云平台、智能产品、安全防护。其中,工厂内的云管端包括工厂私有云平台、工业网络和智能机器,其核心驱动是贯穿全层级的数据链及工业软件。工厂外的云管端包括公共云平台、公共/专线网络、智能工厂/智能产品,其核心驱动是工业互联网应用,包括与企业和消费者协作的互联网新模式新业态,以及智能产品服务模式。工业互联网标准化体系由总体性标准、工业网络标准、核心装备智能化使能技术标准、核心软件与平台技术标准、安全保护体系标准、新模式与新业态标准以及评估评测标准等组成。
苗建军
“中国航空智能制造与标准化协同发展”
随着中国航空工业发展,数字化技术应用获得长足发展。在产品研制方面以三维产品模型为唯一制造依据,初步形成了三维的工艺/工装/检验设计平台,在协同研制方面,建立了并行协同数字化研制模式,基于成熟度实现设计、制造并行有序进行。在制造过程中基本实现了制造执行过程的数字化管理和运行监控,离线和在线的数字化测量技术得到了初步的应用,初步实现了质量控制过程的信息化管理。面向新一代信息技术及航空产业发展,航空智能制造需要实现跨企业的价值网络横向集成,贯穿企业设备层、控制层、管理层的纵向集成,以及从航空产品设计开发、生产计划到售后服务的生命周期集成,打造一个互联、互通、互操作的多系统集成的复杂系统。为支撑航空智能制造的转型升级,中国航空综合技术研究所基于“航空智能制造建设思路”提出了以建设虚拟企业、数字化企业、智能工厂为目标的“航空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其中,虚拟企业是指通过全球供应链管理、面向服务的制造以及分布式制造资源管理等构建全球运营价值链,数字化企业是通过在产品概念到制造、维护和报废整个过程中应用建模、仿真和知识管理实现更佳的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智能工厂是基于工艺自动化控制、规划、仿真和优化技术、智能设备互联与自主决策技术进行灵活制造和个性化制造,实现可持续制造。
Anton Shalaev
“俄罗斯已初步建立航空工业生命周期管理标准”
Shalaev先生是俄罗斯航空产业联盟标准化、认证和质量管理委员会的负责人。Anton Shalaev介绍了俄罗斯民用航空工业生命周期管理系统、数字化设计与制造的标准化情况。俄罗斯围绕航空产品全生命周期过程,在产品全生命周期数据管理、集成商和供应商之间模型的集成、稳定性、强度、空气流体动力学计算与仿真、产品长周期归档、工艺规划和流程建模等多个层面开展标准化工作。并围绕增材制造技术全周期过程开展了标准化研究。
Rusty Rentsch
“全球制造需要工业数据标准”
全球供应网络越来越依赖电子转帐、产品信息的共享和存档,要求信息具有开放、互操作、国际公认、安全、可靠等特点。美国航空航天工业协会(AIA)Rusty Rentsch介绍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产品生命周期、业务功能、供应链等三个维度的工业数据需求和相关标准。
Bruce Mahone
“标准化保障航空安全,形成行业惯例”
国际自动机工程师学会(S A E International)是全球最大的航空航天标准化组织,自1905年成立以来,围绕航空材料、标准件、环境、大气数据仪表、飞行器健康管理与可靠性等已发布航空航天标准7000余项,占全球航空航天标准的41.4%。面向全球智能制造的趋势,SAE International重点开展假冒电子零件避免标准,用于支持维修的主动和被动射频识别标签标准,以及用于失联航空器定位辅助的低频定位装置标准等的研究与编制。
Hajime Kawano
“标准化服务应对企业业务创新挑战”
美国IHS公司是一家全球供应商,致力于为油气等重要行业的客户提供关键数据信息、决策支持软件以及相关服务。Hajime Kawano介绍了IHS在应对全球领先企业面临的创新等业务挑战时提出的IHS的解决方案,通过分析、评估、实现和商业化等过程对企业核心竞争力与市场趋势进行分析,识别高价值的新趋势,评估并控制创新风险因素,并为产品实现和商业化提供信息支持。这为未来标准化组织在装备智能制造发展过程中的标准和关键数据服务提供了参考。
梁丽涛
“以标准化实现价值增值”
标准化已不仅仅是一项专业活动更是一种普遍性的社会逻辑,标准化在各历史阶段发挥了其时代价值,新技术与新业态为标准化价值体系变革带来了新的驱动力。面向标准化价值对象“微组织”,“快”速响应的标准化价值诉求,多层次、多维度的标准化价值体系格局,“公共利益”标准化价值凸显领域,梁所长提出了实现标准化价值增值的五条途径,“平台+”服务,通过构建标准化服务平台,整合标准化资源,封装标准化知识与解决方案,连接更多群体、提供互动机制,满足群体需求,最大限度实现知识利用。“深耕+”专业,从标准制定、知识传递、合格评定、咨询服务等传统标准化业务流程整合延伸至品牌营销、质量提升、科技创新,构建具有延展弹性的服务业态。“定制+”应用,通过大数据整合与分析技术,将碎片化、模糊化、偏移化的要求整合成具有实时、可量化、可追溯的关键数据,满足个性化需求。”数字+”标准,通过数据离散、关系定义、模块划分、定向存储、客户定制等过程,构建全结构化的标准,实现标准的精细化搜索、关联化推送、个性化定制,构建标准云服务的新模式。”公益+”行动,面向标准化价值凸显领域,让标准和标准化服务成为政府的“智库”,成为企业自律的“准绳”以及消费者参与公共治理和信息透明的“途径”。
发挥优势 振兴天津装备制造业 篇4
天津机电控股集团现巳构成工程机械、电工电器、机床工具、柴油机、通用机械、重矿机械、机械基础件、电梯、环保机械等9个行业、140个大类、1000多个系列、4300多个品种、120000多个规格的装备制造体系,成为天津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和全国机械工业重要基地之一,为国家提供了大量的科技成果和技术装备。
领先技术、再创辉煌是天津机电志存高远、走向成功的第一步。天津机电以其技术和质量的飞跃发展赢得了在中国机电工业市场的信誉,实践着“品质第一、信誉至上、竭诚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经营理念。
以平地机为先锋的工程机械,以品种齐全、技术领先、质量可靠、适应性强在全国著称,国内市场占有率达60%以上。装载机、压实机械、桩工机械、路面机械、砼机械、立体车库、建筑装修机械、叉车及工业搬运车辆等,以优质服务满足客户的需求。
各类变压器,电线电缆、电磁线、换位导线、中低压断路器、隔离开关、互感器、避雷器、全封闭组合电器、中低压开关设备、继电保护器、控制设备、各类蓄电池、电焊机、电焊条等输配电产品遍及全国,并朝着高压、智能化、系统化、成套化的方向发展。以贯流水电机组为代表的水力发电设备为万家寨、八盘峡、三峡等国家重点水电工程配套,柴油发电机组也赢得了广泛的客户。
各类大中型立卧式加工中心、数控机床、大中型数控液压机、机床附件、磨料磨具、工量具、刃具、组合夹具,构成了天津机电机床工具行业的主体。五轴联动立式加工中心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打破了国外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为国家争得了荣誉。
与世界著名柴油机制造商合资生产的珀金斯柴油发动机和与法国索瓦姆公司合作生产的升降平台车、客梯车等机场地面设备,在天津机电的发展中将是一个新的亮点。
电动葫芦及其起重设备、石油钻采设备、工业泵、阀门、工业风机、冰箱压缩机、制冷空调设备、换热设备、减速机、阀门驱动装置及智能化控制系统、电机、液压气动元件、液压装置、密封件等,成为天津机电的强势产品。多数产品为电力、石油、化工、冶金、建筑、环保、筑路、军工、造船等行业的国家重点工程配套。岭奥核电站、酒泉卫星发射基地、长征二号捆绑火箭和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等向天津机电生产厂授匾、发贺电、颁发证书。奥的斯电梯是天津机电发展的支柱之一,中高档电梯采用3VF技术,无机房电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电梯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和综合经济指标均位于前列,产品遍及全国及世界各地。
环保机械作为天津机电正在崛起的一个行业,以技术和质量的优势,为客户提供污泥处理成套设备、生活垃圾处理成套设备、生活污水处理成套设备、中水回用成套装置、大型电站锅炉脱硫成套设备、工业废水处理成套设备和为其配套的高技术管道控制系统。天津机电具有环保工程招、投标资质,已先后中标昆明北校净水厂、长春西郊污水处理厂、长春第三净水厂、天津新开河水厂等7项环保工程、成套项目。天津机电被天津市政府命名为“北方环保科技产业基地百利工业园”。
追求卓越是天津机电的一贯品质。天津机电始终把质量管理贯穿于企业的产品设计、制造、营销和服务的全过程。广泛应用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质量检测设备,形成了覆盖全行业的质量监督体系,以可靠的产品质量给予用户真诚的回报。天津机电目前已有50家企业通过了ISO9000质量认证和ISO14000质量认证,获得绿色国际通行证。
“营销以服务为先”是天津机电的服务宗旨。营销网络遍布全国,售前售后服务点线成网,这些网点是保证天津机电立于竞争潮头所无法比拟的宝贵资源之一。天津机电秉承其服务宗旨,把客户放在核心位置,进一步提高为客户服务的便利性,不断提升服务水平。开设了24小时服务热线,实行全天候服务。产品行销全国各地,出口60多个国家和地区。
致力于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是天津机电的发展支撑。有由国家授衔专家为技术带头人的1200余人的科技开发队伍,独立的技术开发中心和科研院所,15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54项有效专利技术,现有各类加工制造设备3万多台套,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系统占较大比重,并已形成年均开发新产品300项、投产260项的技术能力。目前,已有82%的产品实现了升级换代,40%的产品达到了国际20世纪90年代或国内领先水平,拥有列入国家目录的光机电一体化等三大类62种高新技术产品,新产品在销售收入中所占比例达到30%以上,先后获各类优质产品奖493个、国家质量金奖和银奖产品27种,重点产品中行业及地方名牌产品占70%,形成了一批名牌产品,拥有国际知名品牌产品18种,国内名牌产品11种。
为了保持技术优势,天津机电投入大量人力物力用于教育事业,建立了经国家批准的机电工艺学院、一机床总厂两个国家级机电行业高级技术工人培训基地。拥有自己的以全日制综合性高等院校为依托的,在校生保持在10000人规模的人才培育基地和培训中心。培训中心具有先进的电化教学设备,为全系统培育了新一代机电科技人才。
天津机电是一块投资兴业的沃土。他们先后与世界10多个国家的厂商建立了60余家合资企业。这些企业资金和技术的引进,对于天津机电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整体素质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OTIS、艾默森、瓦特斯;英国珀金斯;德国西门子;意大利比瑞利、扎努西;法国耐克森、阿尔斯通;日本汤浅、神钢、三菱、昭和、岛津;韩国LG等国际知名企业,在与天津机电的合资合作中,也都享有一定的市场份额和丰富的利润回报,共享中国经济高速成长的果实。
天津机电注重企业文化建设,在全体员工中致力于培育和弘扬“创新、创业、再创辉煌”的企业精神,形成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和员工对企业的向心力,构成与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的企业文化氛围。今年以来,在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表彰暨中国机械工业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成立20周年纪念大会和中外企业文化2004龙岩峰会上,天津市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公司和控股集团政研会分别荣获企业文化建设“实践创新奖”、“组织推动奖”、全国机械行业优秀政研会;天津金山电线电缆股份有限公司、天津市机电工艺学院等单位荣获“全国机械行业文明单位”和“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九万里鹏程正举。面向新世纪,立足天津、服务全国、面向世界、创造未来,天津机电正奋进在经济全球化的征程,确定了行业新一轮嫁改调五年五大发展目标,即:建成以六大成套设备、十大重点产品为代表的面向世界的机械制造基地;建成主机产品做牵动、聚集效应明显的四大工业园;建设装备制造业行业研发中心,成为发展模式和成长方式转变的牵引力量;在国企产权制度改革和国有资产新的管理模式下,确立集团总部全新的主体业务,实现控股集团总产值、效益、投资、资本和人力结构5个结构的目标。通过新一轮嫁改调,脱胎换骨,努力构建技术先进、管理科学、竞争能力强、具有多元化资本结构的大型机电工业控股集团,在经济全球化的考验和洗礼中,像涅磐的凤凰,直冲更高、更广的蓝天。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篇5
榜单中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潍柴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谭旭光和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耿洪臣。2012年, 潍柴牵手意大利豪华游艇制造商法拉第、重组德国凯傲集团, 由此搭建起“五大业务板块”及“五大核心技术”的新格局。北方重工则收购了全球知名盾构机企业, 让国际巨头成为自己的分包商, 利用全球资源合纵连横, 向世界级目标迈进。
二是打破核心技术瓶颈成为装备制造企业发展的主攻方向。一批中国装备企业在通过技术突破、结构调整、产业升级的路径, 破解着装备制造业的痼疾顽症。随着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 企业的不懈努力, 我国在一些关键核心技术上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突破。榜单中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山东常林机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裁钟默和中高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施庆哲。
三是把握新兴产业发展机遇成为装备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新增长点。我国面对全球竞争加剧, 环境资源约束日趋严峻和高级人才短缺等挑战, 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以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业来推动整个装备制造业的振兴, 更有效地为各领域新兴产业提供装备和服务的保障。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其中的高端装备和节能环保设备取得突破性进展。榜单中这方面的代表人物是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湖南华曙高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裁许小曙、广东科达机电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边程。
作为世界范围内3D打印技术的顶级专家之一, 许小曙毅然回国创业。经过两年半的艰苦研发, 2012年, 中国第一台激光烧结3D打印机在长沙下线, 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拥有此项技术的国家。他们自主研发的尼龙粉末材料, 打破了国外的垄断地位。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篇6
1 主要目标
通过组建重庆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 加强成员单位之间的全方位合作, 使市内相关专业学校、企业、行业协会、科研院所之间形成良性互动, 促进资源的集成和共享;促进相关职业院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与企业进行战略合作, 进一步提高装备制造类人才培养质量;形成院校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机制, 推动职业院校和企业共同发展, 使院校办学和企业经营获得双赢, 以此提升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综合实力, 促进重庆职业教育向特色化、品牌化方向发展。
2 主要任务
1) 实现集团成员之间的资源整合, 通过资源共享, 提高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的办学水平。
2) 探索学分互认, 实现多层次、多形式培养、培训人才的新模式。
3) 沟通人才供求信息和教育改革信息, 开展联合办学, 共同打造高素质装备制造专业人才。
4) 探索工学交替的弹性学习制度与管理制度, 建立企业职工培训积分卡, 为企业职工培训与学历教育的对接创造便利条件。
5) 实现地域和空间的优势互补, 建立职业教育发展与创新机制, 探索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人力资本运作新模式。
6) 实现师资和专业的优势互补, 集团内部成立教学研究中心组, 组织对专业设置、专业培养目标、课程开发、教学计划、质量考核标准等有关人才培训的事项进行研讨和交流, 在招生、就业、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有效合作。
7) 实现职业资格和培训考核鉴定以及实验室、实训基地、图书馆、校报校刊等短缺资源的共享, 为职业院校学生学习、实训及专业课教师培训提供支持, 建立新型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
8) 实现教育教学资源和企业资源的相互共享, 开展校企合作和产学研结合, 合作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 通过“订单式培养”和“引企入校”等方式, 满足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和企业用人的双向需求。
9) 开展集团成员内部的交流活动, 积极举办装备制造职业教育论坛, 进行集团化发展职业教育的战略趋势和发展走向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
10) 定期开展与市内外其他兄弟行业职教集团的交流活动。
11) 在遵循相关规定的前提下, 以集团名义, 开展各类国际交流活动, 与国 (境) 外职教机构进行交流合作。
12) 拓展领域, 开展并加快发展和装备制造职业教育相关的其它业务。
3 主要成效
3.1 凸显“四个基地”功能
一是教学模式创新基地。在市教科院职成教所的指导和帮助下,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需求为导向、能力为本位, 深入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创新职业教育教学模式, 为推进重庆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探索出新的发展道路。
二是职教师资培训基地。根据重庆市中等职业学校教师能力标准, 制定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师发展规划和实施细则, 积极开展师资培训, 在普遍培训的基础上, 培养一批专业带头人和相关专业的骨干教师, 建立一支高素质、专兼职结合、学历结构合理, 具有较高的教学与专业实践能力、热爱职业教育的优秀双师型教学团队。
三是三峡移民培训就业基地。积极开展农民工、尤其是三峡农村移民培训转移工作, 为全市扶贫工作和三峡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四是职业技能鉴定基地。充分利用集团内各学校的国家级、市级公共实训基地和开放式实训基地, 以及设立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 (站) , 为在校学生、集团内企业和社会开展职工岗位培训和技能鉴定, 构建重庆装备制造行业从业人员终身教育平台, 提高从业人员素质, 增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3.2 发挥“四个中心”作用
一是课程、教材研发中心。通过校企、校所 (会) 、校校合作, 开发和实施融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体现产业发展水平、符合企业标准和行业主导性产品技术标准、具有行业特色及企业特色的权威性专业教学标准和核心课程标准, 创建特色专业、特色课程和特色实训实习基地, 打造集团特色品牌。
二是教研活动中心。由集团组织, 开展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研究, 探索实践装备制造类专业教学改革新路。
三是技术研发、信息服务中心。依托集团平台, 通过校企合作积极开展技术与信息服务, 加快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步伐, 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
四是就业服务中心。由集团牵头, 组建重庆装备制造类专业中职毕业生就业服务中心, 在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建立就业服务工作站。
4 保障条件
4.1 组织保障
成立集团理事会。理事长由牵头单位负责人担任, 副理事长、常务理事由理事大会等额选举产生。理事会下设秘书处, 秘书处设秘书长1名、副秘书长3名、执行秘书1名。秘书长、副秘书长由理事长提名、理事大会等额选举产生。常务理事会的职责是:执行集团理事会决议;实施集团年度工作计划;根据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向理事会提交装备制造职业教育发展议案;审议和接受新的成员单位;决定理事会召开的时间、地点和审议的主要内容。
4.2 制度保障
集团把制度建设作为重要任务之一。主要包括集团会议制度、项目管理制度、经费管理制度等。所有制度的制定, 以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为依据, 以民主集中制为基本原则。
4.3 经费保障
重庆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运行经费主要从三个渠道进行筹集。一是各理事单位缴纳;二是实行项目运作, 利用相关项目筹集经费;三是寻求社会捐赠与赞助。经费纳入理事长单位统一管理, 单独列账, 接受理事会审计。经费主要用于行业联系、教学研究、师资培训及秘书处日常工作。
重庆市装备制造职业教育集团组建时间虽然不久, 但运行机制却与众不同。多数活动采取联合企业进行项目运作, 在一定程度上破解了目前我国职业教育集团没有参与市场活动的法人资格的问题, 也解决了集团成员单位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共享的技术与策略问题, 值得研究和借鉴。
参考文献
[1]黄才华.关于职业教育集团基本问题的探讨[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8 (3) .
互联网+装备制造业 篇7
关键词:发展瓶颈,装备制造,海西,产业升级
装备制造业是为国民经济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基础性产业, 处于工业的核心地位, 被称为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建设的“工作母机”, 是各个工业化或后工业化国家的主导产业。纵观世界工业强国无一不是装备制造业强国,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都依赖装备制造业的强大带动作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工业发达国家的装备制造业在各国工业总量中均占有较大比重:美国为41.9%、日本为43.63%、德国为46.4%、法国为39.63%、英国为37.33%、韩国为45.3%。另外, 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关联度大、带动性强, 不但涉及到机械加工业, 而且与材料、电子和机械零配件加工等配套行业密切相关, 并具有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的特点。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直接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工艺设计、材料研制、加工制造等各方面的综合配套能力, 决定了国民经济资源配置的效率、产出水平的高低和其他各产业的竞争力。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今天, 一个国家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水平, 已成为该国科技水平、工业水平的综合体现, 已成为国家经济实力和竞争力的集中代表[1]。
目前, 中国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仅次于美国、日本、德国而居世界第四位。装备制造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战略地位越来越重要。处于全国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第六位的晋江, 其经济、社会发展总体上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阶段, 环境容量趋于饱和, 比较优势难再复制,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势在必行。市委书记扬益民指出:把装备制造业由居于从属地位的配套产业提升、发展为当地主要支柱产业之一, 走轻重并举、消费品制造与资本品制造并行的路子, 既符合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 也兼顾了当地工业化的经济背景和现有的产业特色, 不仅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而且有利于传统民生产品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必然成为晋江产业结构调整的一个战略方向。
一、晋江民生装备制造业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前, 安海、青阳、石狮、金井等地就开始生产粉末冶金、汽车配件和农机、车床、泵具等机械制品, 安海通用机器厂曾是一机部的工业泵定点厂。1960年全县机械制造业年产值达583.35万元, 占当年工业总产值2 681万元的22%;1978年达753.5万元, 占当年重工业产值823.2万元的92%, 并组建了晋江县动力机械、水泵机械等两个研究所。改革开放以后, 由于“轻型外向”产业占绝对优势, 晋江民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基本处于一种自发状态, 并没有引起社会太多的关注, 这在一定程度上丧失了晋江民生装备制造业腾飞跃升的良好机遇。事实上, 晋江民生装备制造业已经是一个拥有800多家企业、从业人员超过15 000人、年产值将近80亿的产业, 其产值已占工业总产值的7.6%, 在全省县级市中名列前茅, 并形成纺织机械、制鞋机械、石材机械、工程机械、园林机械以及汽车配件等一批优势行业和一定的本地配套协作能力。纺织、制鞋、石材、园林机械无论产量还是技术水平都执福建之牛耳, 质量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部分产品开始替代进口;工程机械品牌“晋工”被授予“中国驰名商标”, “耐特克”减震器列入国家免检产品, 并拥有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两家、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1家, 省级高新技术企业18家;“晋工”牌轮式装载机产量居全省行业第三位, 三力机车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草坪机械出口量最大的园林机械专业生产企业[2]。尤其是2006年以来晋江市装备制造业税收增幅迅猛、形势喜人。2009年总产值为72.55亿元。现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115家 (主营业务产值500万以上)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54.48亿元;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7.37亿元[3]。装备制造业的总产值在福建全省各县级市中位居前列。
晋江民生装备制造企业在开拓国际市场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产品远销东南亚、非洲等地区。龙头企业三力机车公司是全国规模最大、品种最齐全的园林机械专业生产企业, 草坪机械出口量居全国首位, 该公司还在西非17个国家建立摩托车销售网络, 成为当地摩托车第一品牌。佶龙机械工业有限公司已成为中国印染装备业内最优秀的圆网印花机制造商, 拥有JL2188系列、彩虹系列、彩蝶系列等三大系列圆网印花机的相关自主知识产权。目前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已达70%以上, 用户遍布浙江、江苏、山东、广东和福建等印染省份, 同时还远销非洲和东南亚地区。宏基机械有限公司的反包毛巾机属国内首创, 聚旺印染机有限公司的开放式数码圆网印花机等产品在全国占有相当份额。近年来, 意大利和德国的制鞋机械、纺织机械制造企业相继组团对晋江市进行了考察, 并纷纷在晋江市设立办事处, 出于降低制造成本和缩小销售半径的考虑, 这些国家和地区都对在晋江投资装备制造业表示出极大的兴趣, 继意大利满誉集团与晋江市中泰鞋材鞋机发展有限公司合资建设意中制鞋机械有限公司后, 世界五百强美国3M公司也有意在晋江设厂生产成套制鞋流水线。加快发展晋江市的装备制造业, 为承接发达国家装备制造业转移提供了有利条件。
按照国家标准《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4754—2002》, 在装备制造业的七大类产品中, 晋江市装备制造企业主要生产“专用设备制造业”中的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农业机械制造;“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中的汽车零部件、摩托车及零部件;这些产业产量较大, 产品水平相对较高, 是晋江市装备制造业中的优势产业。同时, 还生产“通用设备制造业”中的金属加工机械、阀门、金属铸锻件;“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中的配电开关柜;“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中的家用音响设备等, 这些产业产量处于迅速发展过程中, 进步明显。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各重点产业的基本情况 (见表1) 。
数据来源:晋江市统计局。
二、当前晋江装备制造业的发展瓶颈
2009年, 晋江市工业总产值为1 724.48亿元, 而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总产值约为72.55亿元, 仅占工业总产值的4.2%, 不但远低于福建省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的15.5%、全国装备制造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22.5%的平均水平, 而且更是远低于美国的41.9%、日本的43.6%、德国的46.4%。除了发展历程相对较短等历史性因素外, 晋江装备制造业还存在着许多的发展瓶颈。
1. 土地资源紧缺, 发展空间受限, 已成为制约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
由于在原来晋江市的土地规划中, 农田保护区分布非常零散, 成插花状分布在各个行政村周围, 导致现在进行装备制造业工业园区规划时需要处理农田保护区的调整问题。近年来国家保护18亿亩耕地底线的压力日益加大, 土地用途变更十分严格和困难。当前, 晋江市的各个装备制造企业在扩大企业规模和加快产业升级过程中已经纷纷提出了对工业用地的巨大需求, 而晋江市的现行土地利用规划并不能完全满足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从20家抽样调查的企业来看, 高达65%的企业主认为土地受限是制约企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
因此, 要适时调整晋江市土地利用规划, 为装备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空间, 抓住振兴装备制造业的大好机遇, 推进晋江市装备制造业的更好更快发展, 加快建设“福建省装备制造业 (晋江) 重点基地”建设的步伐。
2. 技术创新能力不强, 核心竞争力缺失, 致使晋江装备制造业后劲不足。
就晋江的装备制造业而言, 较多地采用仿制的生产方式, 缺乏技术开发战略指导。就仿制品而言, 其质量、稳定性与原创产品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企业用于新产品、新工艺研发投入力度不大, 不但致使原创性技术创新成果偏少, 而且忙于应付消化吸收引进技术, 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投入严重不足, 二次开发能力不强, 陷入了“引进—落后—再引进—再落后”的恶性循环。其结果是只能跟在发达国家后面, 关键技术受制于人。当前, 晋江的装备制造业已经出现由于缺少技术创新, 而致使整个产业陷入了“技术僵局” (Stalemate in Technology) 的局面。例如, 晋江的纺织机械制造企业主要采用“仿制”模式, 纺机出口对象主要是发展中国家, 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对象主要是工业发达国家, 其产品的换汇水平较低, 企业不掌握核心技术, 发展竞争力、生存的安全性都令人担忧。
因而, 为了拓展生存空间, 提高竞争力, 企业需通过开展技术创新, 掌握核心技术, 进一步“精雕细琢”, 以提高“身价”来解决“廉价”现状。晋江市发展装备制造业必须扩大产业规模与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步进行, 不可偏颇, 即在支持各种优势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扩大规模的同时, 适时加快发展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 并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促进产品更新换代和技术升级, 将晋江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成为福建省, 乃至全国的先导力量。
3. 缺乏大型龙头企业引领, 产业集群效应缺失, 缺乏行业竞争力。
晋江的民生装备制造业虽然在近年来有了比较快速的发展, 但由于多数企业为“零起步”的民营企业, 发展基础、历史起点低且行业长期处于自发发展状态, 从未有过专门规划, 致使企业布局比较零散, 甚至一个企业分散在几个不同的地方, 既不利于企业组织生产, 也不利于集群协作配套。虽然, 晋工机械有限公司、佶龙机械工业有限公司、满誉集团 (福建) 、三力机车公司等分别在工程机械、纺织机械、制鞋机械、农业机械等领域在本地成长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企业, 但是, 相对于福建省以至全国而言, 晋江市的装备制造业发展仍然较为薄弱, 缺少真正能够起到支撑和带动作用的大企业, 特别是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大集团。与此同时, 虽然晋江市也已集中了为数众多的中小装备制造企业, 产业集聚度不断提高, 具备了走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的基础条件。然而, 装备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不强, 有时中小企业之间还不可避免地出现恶性竞争,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生产效率、技术水平的提高。所谓产业集群化效应, 是在一定区域内, 不但数目众多的规模不同的企业集聚, 而且企业之间的专业化分工明显, 产业联系紧密, 以获得集群所带来的产业竞争优势。一种比较重要的产业集群模式, 就是在集聚区内, 既有若干大型龙头企业, 又有大量的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为大型龙头企业作配套协作生产, 大型龙头企业主要开展总装生产。走专业化分工极强的产业集群化发展道路, 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促进生产效率、技术水平、员工素质的提高。
4. 高级技术工人、高科技创新人才、高级管理人才等人力资源匮乏。
技术工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普遍缺乏, 是晋江市装备制造企业共同面临的一个关键问题。随着中国制造业规模的日益扩大, 工人队伍中高级技术工人严重短缺, 技师、高级技师年龄普遍偏高的状况日渐凸显。由于地方传统思维的影响, 晋江本地居民大多不愿进入工厂工作;而高等院校的毕业生由于就业心理作用的影响, 最终选择机械行业的从业人员很少。“技工荒”的问题在晋江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显得尤为严重。
由于晋江市许多民营企业的科技投入力度较小, 不重视研究开发新产品、新工艺和新技术, 即使提供薪酬丰厚的条件, 对于高科技人员的吸引力也不大, 再加上工作、生活环境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高科技人员匮乏成为制约晋江市装备制造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加快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瓶颈之一。
虽然晋工机械有限公司、满誉鞋机集团等少数企业已经开始注重引进高级管理人才, 并不断重视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 但是晋江市的很多装备企业仍然主要采用家族管理模式, 从而导致的现状是:现代企业制度普遍缺失, 激励约束机制有待加强, 高级管理人才必须加快培养和引进。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打造一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懂技术的综合型高级管理人才队伍, 是广大装备制造企业必须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
三、推进晋江市民生装备制造业实现战略目标的几点思考
1. 强力支持本土企业发展, 实现产业互动对接。
由于装备制造业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该国的生产工具水平, 且装备制造业对于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要求较高, 因此中国的大型装备制造业基本为国有企业所控制。改革开放以来, 由于晋江民生工业的发展, 装备市场的扩大带动了晋江本土的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因此, 晋江的装备制造业基本为民营企业。虽然晋江民营的装备制造业起点较低、总体实力不强, 但三十多年来, 晋江的本土的企业能在激烈的市场中生存并发展成为我省县级装备制造业的领头羊, 足以说明其强大的生命力。在2007年福建省把晋江市确定为“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以前, 政府对于装备制造业的扶持力度是比较弱的, 今后应强力支持本土企业发展, 为我市装备制造业基地储备充足的产业基础。
晋江的民生装备制造业具有得天独厚的市场优势。分析晋江现有装备制造业门类的技术层次, 我们可以发现, 除后发的园林机械外, 产量和技术水平最高的纺织、制鞋、石材机械无一不是当地民生产品制造业的配套产业, 无一不是在与当地民生产品制造业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由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 尽管晋江培育发展装备制造业拥有许多人所共有的普遍性优势, 但最重要、最独特、最难以仿效的优势, 在于当地的装备制造业与民生产品制造业已经形成了一个“复合型产业集群”、一种“谁也离不开谁”的互动协作关系。在大泉州范围内纺织、服装、制鞋、食品、石材等产业每年创造工业产值2 000多亿元, 用于设备采购的金额高达数十亿元;由于增资扩营、技术更新、产品升级以及适应环保政策等原因, 装备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仅晋江一地, 就拥有各类织布机一万多台、制鞋机数万台, 每年设备新增、更新及配件更换的数额巨大。2008年上半年, 晋江外资企业采购设备94批次、金额4.5亿元, 食品业界的国外设备采购意向高达3亿元人民币, 另有26家企业拟投资22.4亿元开展技术改造。至于省内和福建周边地区, 装备市场更为庞大, 2006年闽、粤、江、浙、沪五省市纺织、服装、制鞋、食品机械的进口额高达32.3亿美元。巨大的产业规模形成的装备市场需求, 就是晋江装备制造业赖于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2. 借力海西建设新机遇, 承接海外产业转移。
梯度转移是产业演进的重要规律。目前, 由国际金融海啸引发的金融危机仍在向全球实体经济蔓延, 掌握装备制造尖端技术和核心技术的部分国外企业受到影响, 资金链紧张, 很多国际知名企业的市值大幅缩水, 正力图寻找企业发展的据点。根据“虹吸效应”原理, 中国经济在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和巨大的市场潜力成为各国装备制造业转移的新据点。同时, 海西经济区日益完善的产业链和国家的支持对台商的吸引力不言而喻。借力国家支持海西新政策的重大机遇, 晋江将有更广阔的空间对接台湾发达的石材机械、瓷砖机械、制鞋机械、纺织机械、漂染设备、食品机械等。近年来, 由于台湾的人力、土地等生产成本高, 为降低生产成本, 寻求更大发展, 台湾装备制造产业外移趋势非常明显。晋江市的装备制造业可以在现有的发展基础上, 抓住台湾高端装备产品转移的机遇, 并在这个过程中积累产业转移的经验, 为将来承接国际装备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打好基础。
3. 着力推进自主创新, 打造行业人才队伍。
晋江的装备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 仍存在很多问题和差距:一是装备制造业普遍存在缺乏核心技术、自主研发能力差的问题。许多重大技术装备不得不依赖进口。一些重要、高档、技术附加值高的装备, 尚不具备自主生产的能力;二是装备企业普遍不够重视自主技术开发, 产品多采用“仿制”, 研发投入低, 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自主创新是晋江市装备制造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不竭动力之源;而人才队伍又是晋江市建设“福建省装备制造业 (晋江) 重点基地”的根本所在。支撑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人才队伍建设非常重要, 尤其是科技人才队伍的培养, 关乎晋江装备制造业整体素质的提升。当前, 晋江装备制造业出现的所谓“用工荒”问题, 说到底是人力资源问题, 没有做好相应的人力资源储备, 导致了晋江装备制造企业和产业发展艰难度和风险度的增加。
4. 合力做活做强园区经济, 整合利用土地资源。
当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基本趋向是以产业园区形式表现出的制造业专业化分工。产业园区在降低生产和交易成本、通畅信息交流、促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等方面具有难以替代的作用。发挥产业园区效应, 形成具有国内、国际竞争力的装备制造基地, 是振兴晋江装备制造业的必由之路。晋江装备制造业能否持续发展的关键是把安海—内坑园建设成为创新型装备制造业集群中心, 把金井—深沪园建设成为综合型重大关键技术装备制造中心。为此, 政府要认真研究和解决工业用地短缺的问题, 采取耕地异地置换等方式, 解决建设“福建省装备制造业 (晋江) 重点基地”所需要的土地问题。提高土地的投资强度和建筑容积率, 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提高企业入园门槛, 对各个行业的入园企业设立企业规模和技术水平要求。同时, 通过开辟区块集中安置、建设标准厂房等形式, 整合分散的企业, 引导中小企业向同产业区域集聚。
5. 大力提升招商选资水平, 推进战略性结构重组。
晋江市装备制造业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要采取做大本土企业、合资国有企业与引进外来企业、提高配套能力“四策并举”的办法, 打造若干以总装生产和总承包服务为主的大型龙头企业。一方面要引导现有龙头企业通过联合兼并、资产重组等方式, 迅速扩大生产规模、增强核心竞争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民营企业机制灵活、资本充裕的优势, 抓住国有装备制造企业股份制改革的机会, 吸引这些大企业到晋江投资建厂, 通过合资、合作的方式迅速形成新的生产力;再者要主动适应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和内陆装备生产力向沿海扩散的趋势, 积极引进国内外和台湾地区的大中型装备制造企业, 支持重点企业与台湾制造业百强中的装备制造企业的直接对接;同时要积极引导中小企业转型为配套协作企业, 形成龙头企业以总装生产和提供总承包服务为主、中小企业以配套协作生产为主的专业化分工格局, 避免行业内部恶性竞争, 提高装备制造业的本地配套能力。根据企业的技术、质量、服务营销优势, 优化组合自身资源, 专注于最擅长的某一领域, 力争在该领域做到“精、专、强”;在低成本战略管理中, 通过导入先进的管理方式, 实现生产过程的成本控制, 从而在特定的市场中占领先机。
四、结语
晋江要打造“省装备制造业重点基地”, 应以现有纺织机械、石材机械、制鞋机械、食品机械等民生产业装备制造业及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汽车零部件等装备制造业为基础, 走扩大规模与提升竞争力并重之路, 注意用高新产业与传统产业两条腿走路, 在促进本土企业发展的同时引进优质企业, 形成比较完善的产业族群, 通过做强园区经济实现土地资源集约利用, 扩展企业发展空间, 释放产业聚群效应。在抢抓海西建设新机遇主动承接国内外产业转移中, 使装备制造业在晋江新支柱产业的同时也成为传统民生制造业优化升级的强大动力源。
参考文献
[1]刘元才, 戚璇, 郭爽.装备制造企业自主技术创新能力的构成要素[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07, (12) .
[2]晋江调研[Z], 2008:11.
装备制造业信息化(二) 篇8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 最终构建数字化企业;实现信息集成和信息协同来打造精细企业;围绕制造企业, 围绕产品创新等理性地推进信息化应用, 企业资源计划EPR与PLM应用。
89、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分为几类
设计数字化技术、管理数字化技术、制造装备数字化技术、生产过程数字化技术和网络化制造与系统集成技术。
90、装备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重点是什么
缩短产品生产周期和采购提前期;
降低库存和在制品资金占用;
提高准时交货率;
快速响应客户需求, 提高客户满意度;
提高生产能力, 减少加班工时;
降低产品成本;
提高劳动生产率;
提高资金周转率;
提高生产经营数据的及时性、准确性、共享性。91、装备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和层次是什么
实施制造业信息化战略, 需要在改变业务流程的同时将管理信息系统与电子商务、分散网络化制造加以集成, 把现有的企业资源计划 (ERP、MRP-Ⅱ) 改造成为基于Web的应用系统, 重新评价以往的电子数据交换方式 (EDI) , 采用适合分散网络化制造的新规范。
92、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的目标是什么
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核心任务是突出抓好数字化设计、数字化装备、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 并在此基础上通过集成创新, 形成一批数字化企业, 即“五化”: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数字化和企业数字化。
93、“五化”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设计数字化, 通过实现产品设计手段与设计过程的数字化智能化, 缩短产品开发周期, 促进产品的数字化, 提高企业的产品创新能力;
制造装备数字化, 通过实现制造装备的数字化、自动化和精密化, 提高产品的精密度和加工装配的效率;
生产过程数字化, 通过实现生产过程控制的自动化和智能化, 提高企业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水平;
管理数字化, 通过实现企业内外部管理的数字化, 促进企业重组和优化, 提高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 采用电子商务手段提高市场拓展和应变能力;
企业数字化, 在设计、制造装备、生产过程和经营管理数字化的基础上, 实现企业的信息集成、过程集成和内外部资源集成, 实现制造企业的整体优化, 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
94、MRPII——制造资源计划
把企业宏观决策的经营规划、销售/分销、采购、制造、财务、成本、模拟功能、准时生产和适应国际化业务需要的多语言、多币制、多税务以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接口等功能纳入, 形成一个全面生产管理集成化系统。MRPII是一个整体的数据库系统, 企业的各个环节都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使用这个系统, 以便对企业的所有资源进行规划和监督并创造利润的最大化。其主要作用在于:减少了产品库存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减少了库存量, 降低产品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设备利用率;减少运输成本。
95、FMS——柔性制造系统
在计算机的管理和控制下, 把生产设备 (机床) 逻辑地组织起来, 在物理布局上通过运输管理系统有机地联结起来的系统称作柔性制造系统。FMS由两部分设备组成, 一部分为主要设备, 包括各类数控机床, 清洗机等;另一部分为辅助设备, 包括托盘站、装卸零件站、刀库、毛坯与成品库及输送系统等。该系统具有高度柔性, 能实现多种工艺要求不同的同组零件加工, 实现自动更换工件、夹具、刀具及装夹, 有很强的系统软件功能;具有高度的自动化程度、稳定性和可靠性, 能实现长时间无人自动连续工作;提高设备利用率, 提高生产效率, 降低成本, 增加经济效益。
96、GT——组成技术
是揭示和利用事物之间的相似性, 按照一定的准则分类成组, 同组事物采用同一方法进行处理, 以便提高效益的技术。日本、美国、德国等许多国家把成组技术与计算机技术、自动化技术结合起来发展成柔性制造系统, 使多品种、中小批量生产实现高度自动化。全面采用成组技术会从根本上影响企业内部的管理体制和工作方式, 提高标准化、专业化和自动化程度。在机械制造工程中, 成组技术是计算机辅助制造的基础, 将成组原理用于设计、制造和管理等整个生产系统, 改变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方式, 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9“十二五”时期装备制造业信息化工作目标7、
综合运用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的质量、附加值及其智能化水平, 促进装备制造业的柔性化、精益化生产。大力支持企业管理信息化建设, 实现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高度集成, 实现在线监控和远程服务, 加快由制造环节向服务环节的增值转型。积极推行以信息技术为基础的节能环保技术, 实现装备制造业的绿色增长。
98、“十二五”时期“两化融合”工作重点
一是围绕工业转型升级, 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以及生产各环节的总和集成, 形成全行业覆盖、全流程渗透、全方位推进的发展格局。二是注重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带动作用, 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加快生产性服务业的现代化。三是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的现代化。四是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能源、水利、环保等领域的深度应用, 加快国计民生重要领域基础设施的智能化, 实现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五是大力推进社会领域信息化, 推动医疗、教育、社保、文化等领域信息化建设,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完)
陕西装备制造业发展战略探讨 篇9
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的有利条件
一、国际国内大环境有利。从实际上看,主要指世界科技发展和经济全球化趋势、我国加入WTO和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为陕西省振兴装备制造业创造了先决条件和发展机遇。从国内的产业政策导向分析,当前工业结构演变正处于从基础工业向装备制造业的升级阶段“十五”计划和十六大都提出要大力振兴装备制造业。国家相关产业政策已陆续出台,2003年国家投资方向调整,包括预算资金、长期国债和部门掌握的专项基金等,将重点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尤其是老工业基地。
二、陕西省区位等优势比较明显。陕西省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包括企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数量大、素质高、价位低,有利于承接国内外装备制造业的两个转移。此外,军事装备、输变电设备、机床工具、电子信息设备、民用飞机、重型汽车等,在全国有一定的实力。还有装备制造业比较优势也很突出。
三、装备制造业区域布局框架已基本形成。西安南、北开发区占据陕西省装备制造业的制高点,多年来已形成东郊兵器城、南郊电子城和航天城、西郊电工城和北郊及阎良的飞机城;同时还建成宝鸡装备制造业综合基地、咸阳电子工业装备基地、汉中机械加工制造业基地、渭南工程机械制造业基地等。
四、市场前途很好。根据“十五”期间对我省11种主要装备类产品的市场需求分析预测,发展的市场空间广阔。
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框架
一、战略思路。结合陕西省工业的基础和特点,从科教实力强,人力资源素质高、价位低,土地价格便宜(指土地的真实使用价格)和资本短缺的生产要素现状出发,确定“军民结合,再创优势;突破高端,强化中场;培育集团,争创名牌;承接转移,注重创新;整合布局,突出集群”的战略思路。
二、战略目标。总量增长目标:到2005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力争达到1030亿元,年均增速在17%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260亿元,年均增速在16%以上。预期到2010年,装备制造业总产值争取突破2000亿元,年均增速在16%以上;工业增加值争取突破500亿元,年均增速在15%以上。
三、重点任务。1、形成八大装备制造业园区和加工基地:①推土机、挖掘机工业园区:②包装印刷机械工业园区;③动力设备工业园区;④专用设备工业园区;⑤输变电设备工业园区;⑥汽车工业园区;⑦机床工具工业园区;⑧电子元器件工业园区。2、在军事装备领域整合形成10个规模较大的国家军事装备研制和生产基地:①军用飞机基地;②航天发动机研制基地;③精确制导武器研制基地;④火炮研制基地;⑤穿甲弹研制生产基地;⑥水中兵器研制生产基地;⑦控制导航与制导研制生产基地;⑧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基地;⑨国家微电子研发中心;⑩无人机研制生产基地。
振兴陕西装备制造业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达成共识。陕西工业的振兴不仅要靠制造业,而且最终要落到装备制造业的支撑上;树立“大装备”观念,确立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的战略思路和产业内涵,在全国打好“国防安全”这张牌。
二、制订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实施强有力的产业政策。尽快制订《陕西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并将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总盘子。
三、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装备制造业,推进装备制造业信息化。陕西省科技优势中最突出的是电子信息技术,因此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对我省有特殊的战略意义。推动信息技术在装备制造业领域的广泛应用;加速大中型装备企业的管理信息化;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政务。
四、打破独立封闭的军工体制,构建军民结合型装备制造业基地。将国防科技工业纳入陕西经济总体发展规划和《陕西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并由其下设的办公室统一规划和协调。建议国家将西安作为军民结合新体制的示范市。
五、大力发展中场产业,把陕西建成全国和世界重要的零部件、元器件生产和采购基地。首先要克服重整机轻配套和零部件、重大轻小的思想,价格上理顺整机与零部件的效益比例,把发展中场产业置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国际上中场产业转移主要由西安、宝鸡的三个国家级开发区和其它大城市的近郊工业园区承接,东部地区转移的中场产业主要由区县工业园区承接;发展中场产业宜选择“产业集群”模式,以非公有制的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为主,形成“块状经济”新的增长点;中场产业做强做大重点要立足于市场开拓,政府要规范竞争秩序,防止价格上的恶性竞争,并提供技术创新和服务平台。
六、整合装备资源,规划和调整产业布局。目前当务之急是制订出台全省产业布局总体规划,并以立法的形式树立其绝对权威,做到“富规划,穷开发”,克服务类开发区利益驱动下的乱抢项目、重复建设、自成体系而导致的产业结构趋同化倾向;尤其要明确西安南、北开发区的产业定位,高新区侧重高端装备的研发、孵化及产业化,北开发区侧重大中型装备制造;要突出专业化园区建设;中场产业主要配置在区县工业园区;考虑将西咸世纪大道以南划定200平方公里作为未来20年装备工业预留发展空间。
七、加大资金投入。固定资产投资要向装备制造业倾斜,设立陕西重大技术装备发展专项资金,来源可考虑从财政上拨一块,同时再从科技“三项费用”、技改资金、银行专项贷款等筹措;重点包装一批符合条件的大中型企业上市融资,条件成熟的还可考虑境外上市;政府可通过划拨等形式,整合同类国有装备类企业,提高它们的上市融资能力;积极引导外资和民间资本进入陕西装备工业领域;政府精心策划、包装和推介好项目,力争列入国家《振兴装备制造业专项计划》,取得国债、专项基金等支持。
八、加强高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尽快扭转重学历教育轻技能教育的倾向,树立高级技能人才也同样是人才的观念;建议省委尽快制订关于提高技术工人政治和经济待遇的决定,省政府制订关于工人技术等级与工资待遇挂勾的文件;调整教育结构,大力发展中专、中技、职高等技术职业教育,整合陕西省中、省、市属129所技校的教育资源,并在经费上给予一定支持,并发动社会力量以各种形式办学;进一步落实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准人制度。
九、装备制造业进口替代和出口导向战略的调整。实施中要注意二者的衔接和转化,加快“一号机引进,二号机国产化,三号机出口”的进程。
十、加快装备类企业的发展和改革。充分利用当前通缩低价位的宏观环境和工业结构调整期,加大技改,更新设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重点骨干大企业要建立研发机构,加大研发投入,一般研发经费不低于销售收入的3%,高新技术企业应达5%;构建装备类国有资产的监管和运营体系;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产权转让,中外合资、相互参股等形式进行股改,重点推进陕鼓、标缝、电机等企业改制,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实现企业组织由“橄榄型”向“哑铃型”转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争取3—5年,使全部大中型企业都要通过IS09000质量认证体系,有条件的企业应积极向IS04000认证标准靠拢。
装备制造业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篇10
装备制造业作为里昂惕夫的产业关联理论的典型代表, 与其他产业在技术和经济上存在广泛而深入的联系, 其作为制造业的核心是国民经济链条中的关键一环。面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产业升级的需要, 对装备制造业的研究对产业竞争力的提高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发展都十分重要, 因而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关注。目前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本文拟在对装备制造业概念和分类进行界定的基础上, 从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和竞争力评价两个角度对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一些建议。
1 装备制造业概念及分类的界定
目前, 世界其他国家包括国际组织并没有明确提出“装备制造业”这个概念。“装备制造业”可以说是中国独有, 装备制造业又称装备工业, 主要是指资本品制造业及相关的零部件制造业, 是为满足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和国防建设提供各种技术装备的各制造工业的总称。
对于装备制造业的分类标准, 国际上尚未形成统一认识。国内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中的分类方法主要有三种, 即:8分类法、7分类法和6分类法。8分类法将中国装备制造业划分为: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制造业、武器装备制造业;7分类法不包括前述8类中的武器装备制造业;6分类法不包括前述8类中的金属制品业和武器装备制造业。
2 中国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研究
2.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目前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的研究成果较为丰富, 主要包括创新能力、产业集群、产业结构、资金、政府作用等。
(1) 创新能力。
对装备制造业创新能力的研究主要包括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原始创新等, 但以技术创新的研究最多、成果最为丰富。
张米尔、江诗松 (2004) 分别从技术层面、组织层面、制度层面分析了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的支持条件, 提出要通过技术创新、组织创新、制度创新的有效互动推动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技术创新对装备制造业的制约已经达成共识, 如丁耀民 (2008) 认为中国制造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明显差距的根本问题是技术创新;商潇丹 (2007) 认为影响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因素是创新投入水平、创新产出实现效益水平和创新环境。夏美霞 (2004) 根据目前中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 提出了强调了标准化、信息化和技术中心的创新企业管理模式。杨华峰、申斌 (2007) 在研究中归纳出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的定义, 并以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式, 建立了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产业集群。
对装备制造业产业集群的研究主要是从集群重要性、集群程度、集群方式进行分析, 近些年的研究中也出现了“产业网络层”、“集群耦合”等新的研究视角。
装备制造业自身门类多、技术构成复杂、与其他产业的关联度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企业间开展紧密的配套协作, 这就决定了产业集聚程度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性 (张米尔、江诗松2004) 。张威 (2002) 通过构建产业集聚的衡量指标体系, 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集聚进行了定量分析, 揭示了集聚的现状、特点及影响因素。张青山、徐伟 (2004) 则提出我国装备制造业企业集群要坚持以市场为主导, 形成具有高、新、强等特征的企业集群方式。李凯、李世杰 (2004) 在研究中构建起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框架, 并试图探究装备制造业集群要素结网、链接的深层次原因和装备制造产业集聚的特点, 他们还借鉴系统耦合的思想, 研究装备制造业集群的耦合机理和影响集群要素耦合度的因素。
(3) 产业结构。
对装备制造业的产业结构主要是从宏观的行业结构和微观的企业结构两个层面展开。刘平 (2004) 认为, 能否发挥带动效应强和增长潜力大的行业的带动作用, 以及能否建立适合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企业结构是制约产业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在宏观的行业结构和微观的企业结构两个层面中, 后者得到了更多学者的重视, 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建立龙头企业, 形成一批拥有著名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 并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是优化企业组织结构、提升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潘智勇、朱怀意2004) 。
(4) 资金。
作为资本密集型产业的装备制造业对资金有着很大的需求。对装备制造业资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方向两个角度。就资金来源问题而言, 吸引和利用外资是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张威2002) , 刘勇、雷平 (2010) 通过分析中国装备制造业在利用外资中的正面和负面影响, 发现利用外资的正面效果更为明显, 对装备制造业企业、生产能力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都起到了很大作用。在资金的运用方向上, 徐建平、夏国平 (2008) 通过将中国的装备制造业与一些工业发达国家进行比较, 认为研究开发经费投入强度、技术水平等指标体现了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在研发经费上的投入制约着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提高。
(5) 政府作用。
政府的宏观调控能力使其对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外部环境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对政府干预作用的争议主要存在于政府作用对不同环节的影响。目前比较一致的看法是, 在企业经营活动层面, 减少政府干预有助于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 而在宏观层面, 政府运用合理手段, 加强宏观调控则更有助于竞争力的提升 (程竹生2004) 。对政府采购的探讨是对政府作用研究的一个重要角度, 政府消费作为社会最终消费的两大组成部分之一, 其数额巨大并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因而成为政府进行宏观调控、促进装备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史丹2001) 。
2.2 评述
从国内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 对装备制造业发展制约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 对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产业集群、资金和政府作用的研究已经具备一定深度, 不少学者也开始将一些新的因素如标准化程度、信息化水平、与服务业融合程度等引入装备制造业的研究, 使研究思路不断得到拓展。但也明显地存在一些问题:第一, 对不同因素制约作用的主次关系尚未形成定论, 但研究中普遍对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产业集群这三个认可程度较高的制约因素给予了很大倾斜, 而对资金、政府作用等因素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相关研究成果的缺乏。第二, 目前对各个制约因素的研究常常是独立展开的, 对不同制约因素的深度结合研究相对缺乏, 从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全面性。
3 中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3.1 主要研究成果总结
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研究主要是以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展开。
(1) 定性研究。
定性研究借鉴了管理学上的SWOT分析思想, 从优势、劣势、机遇、挑战四个角度系统地揭示了装备制造业自身实力和发展前景。如程竹生 (2004) 在研究中指出, 中国装备制造业的优势体现在中国作为一个具有较完整的装备制造业体系的发展中大国的事实。耿立民 (2006) 认为, 我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主要障碍体现在装备制造业大而不强、没有摆脱技术引进型模仿创新的模式、企业发展内在动力严重不足、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链四个方面。叶猛、罗晓光 (2002) 则对加入WTO后中国装备制造业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了分析。
(2) 定量研究。
定量研究方式主要采用指标评价法, 包括简单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
简单指标法如崔万田 (2005) 分别使用工业经济总量指标、经济效益指标、劳动效率指标对中国装备制造业三大基地进行了比较分析, 这种方法可以反应某一方面的竞争力, 但缺乏全面性。综合指标法则克服了单一指标法片面性的缺陷, 主要包括主成份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算术平均数法。曾昭宁等 (2008) 采用19项主要经济指标, 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了全国30个省、市、区装备制造业的国内市场竞争力的综合得分和排名;孙伟 (2003) 选取工业增加值、资产合计等八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国所占比重作为指标值, 对中国29个省区的装备制造业进行了聚类分析。李相银、韩建安 (2004) 选取市场影响力、工业增长力等四个指标, 运用算术平均数法求出装备制造业的区域产业竞争力的数值进行了比较。
3.2 评述
定性研究解决了部分因素难以量化以及数量分析方法的不确定性的问题, 而定量研究则弥补了定性研究分析宽泛化和可操作性差的缺陷。但从现有的研究可以看出, 定性研究的结论相对笼统, 而定量研究在指标选择上仍然存在争议, 尚未形成规范统一的研究模型。
4 总结性评述及建议
本文从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和竞争力评价两个角度对国内关于装备制造业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和评述, 从中可以看出, 关于装备制造业制约因素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成果, 在创新能力、产业结构、产业集群等因素的研究上已经具备一定深度, 但在研究侧重点的差别性与均衡性上还有待进一步协调。在竞争力评价上, 定性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式使整体的研究成果显得十分全面, 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也分别面临深度有限和难以规范统一的问题。
在装备制造业研究中, 还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怎样科学合理地定义装备制造业?制约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因素有哪些, 各个因素之间是否有主次之分, 不同制约因素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怎样进一步完善定性研究的分析方法?如何合理地选取评价装备制造业竞争力的指标?不同定量分析方法之间是否存在相悖或重合?怎样综合不同的评价方法的构建最优评价体系?等等。
参考文献
[1]张米尔, 江诗松.创新互动与装备制造业结构升级[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 2004, (10) .
[2]丁耀民.着力推进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J].中国经贸导刊, 2008, (6) .
[3]商潇丹.提升辽宁省装备制造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研究[D].吉林大学, 2007.
[4]夏美霞.我国装备制造业的现状和发展方向[J].机械制造, 2004, (2) .
[5]杨华峰, 申斌.装备制造业原始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7, (11) .
[6]张威.中国装备制造业产业集聚[J].中国工业经济管, 2002, (3) .
[7]张青山, 徐伟.我国装备制造业竞争力提升的途径[J].管理科学文摘, 2004, (4) .
[8]李凯, 李世杰.装备制造业集群网络结构研究与实证[J].管理世界, 2004, (12) .
[9]刘平.主导产业选择视角下中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J].经济纵横, 2004, (7) .
[10]潘智勇, 朱怀意.浅谈我国装备制造业的发展战略[J].企业经济, 2004,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