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

2024-06-09

互联网背景(精选12篇)

互联网背景 篇1

互联网背景下的幼儿教育打破了传统教育模式的局限性, 在空间上具有更大的自由性和优越性。在这种情况下, 幼儿班主任如何改变传统的工作方式, 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提高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互联网时代班主任工作模式创新的意义

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传统的幼儿班主任的工作模式具有较大的局限性, 工作效率较低。在互联网时代, 我们深入认识到传统工作模式中的弊端, 利用互联网对以往班主任的工作模式进行创新和优化是势在必行。

借助互联网能够真正的打破传统班主任工作模式中地理空间等因素的障碍, 真正的和家长实现零距离的交流, 真正的搭建学校-家长-班主任之间的交流平台, 真正的实现时时刻刻为幼儿的成长和发展保驾护航。在对工作模式创新的过程中, 班主任合理的利用各种网络软件, 以多种模式、多种渠道、多种方法使工作模式得到真正的本质的创新。

二、互联网时代班主任工作创新的有效途径

通过上述对传统班主任工作模式中存在弊端的分析可以发现班主任工作模式的创新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是必然的, 班主任工作的创新可以从灵活运用网络软件、利用网络辅助教学、搭建家长—教师的交流平台等方面入手来对自身工作进行优化。

2.1 家长通讯录实现零距离交流

幼儿教育和小学、中学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其教育的主体为尚不具有自我管理能力的幼儿, 这种情况下就要求幼儿班主任能够和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 随时将孩子的动态传递给家长。互联网时代提供了便捷的通讯模式, 因此班主任可以借助校讯通等通讯软件, 在家长—学校—教师之间建立起直接的信息传递渠道。幼儿班主任在工作的过程中可以利用电脑向家长的手机发送短信, 使家长能够在第一时间掌握孩子在校的表现情况以及学校的通知、要求等。于此同时, 电子班讯最大的优势在于交互的双向可逆性, 通过校讯通等软件不仅班主任能向家长传递信息, 家长也可以主动和校方进行沟通, 从而实现教育质量的进一步优化。网络家长通讯录的出现极大的解决了传统幼儿教学过程中班主任不能够及时和家长进行交流的问题, 使得家长能够充分的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

2.2 班级QQ/微信群分享教育经验

随着手机、电脑等通讯工具的普及, QQ、微信等聊天软件已经成为了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此基础之上, 幼儿园班主任要学会充分的利用QQ等聊天工具实现工作的高效化。班主任可以建立QQ/微信群, 将所有的家长邀请到一个交流群中进行交流。在QQ/微信群中, 班主任不仅可以将每天的作业要求以及家长应该注意的情况以文件的方式分享到QQ/微信群中, QQ/微信群中的聊天话题不一定只是局限于学习, 在QQ/微信群中还可以和家长交流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育儿经验, 使所有的家长能够充分的互动起来, 在沟通中实现家长与学校关系的融洽化。另外, 班主任还可以在QQ/微信群中向各位家长征求教育过程中的意见和建议, 更好的提高教育质量。班级QQ/微信群是互联网信息交互时代的一种班主任工作模式的重要体现, 这种交流模式打破了家长和学校之间的沟通障碍, 使得家长真正的参与到孩子的教育过程之中, 充分的发挥家长建言献策的作用。

2.3 电子档案记录幼儿成长细节

幼儿时期是人生的关键时期, 也是孩子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 在这个阶段如果不能对孩子的成长投入足够的精力将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 利用互联网这一工具建立起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电子档案是十分必要的。电子档案的内容包括孩子的年龄、身高、体重等理化特性进行记录, 并定期对幼儿各项理化指标进行阶段化的考量, 在此基础之上进行分析和研究为孩子在幼儿园下一阶段的生活做足准备。同时, 电子档案中还应该记录幼儿的爱好、饮食偏好、特长、存在问题以及孩子的健康记录等。通过这些信息能够使得班主任在日常的管理过程中能够对症下药、投其所好, 使孩子能够更加健康快乐的享受幼儿园的生活。此外, 通过电子档案的方式还能够帮助班主任及时的纠正孩子的缺点, 使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逐步的完善自己。电子档案是互联网时代幼儿班主任工作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这项工作不仅能够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时也能够使班主任的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2.4 电子课件搭建网络教学平台

幼儿由于自身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并不能百分之百的完成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任务, 因为这一原因很多家长对幼儿园的教学存在质疑使得班主任的工作很难进行推进。互联网时代的今天为这一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有效的解决途径。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 班主任可以将孩子日常在学校的教学内容整理成电子课件的形式上传到如班级博客或者是通过电子邮件的形式把课件发送到家长的电子信箱中, 使得在家庭中孩子也能够根据自己的需求对教学内容进行学习。除此之外, 班主任也可以定期通过网络进行电子视频教学, 随时随地解决孩子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疑惑。

三、结语

互联网时代是信息的时代, 同时也是比拼先进科技的时代, 这种背景下幼儿教育过程中班主任的工作也面临着新的更大的挑战。互联网时代一位合格的幼教班主任必须具备一定的现代化网络教育的理念, 学习现代信息科学技术, 及时有效的利用各种互联网资源对自身工作进行创新。在创新的实践过程中, 班主任可以利用网络通讯录、班级QQ/微信群、电子档案以及网络教学平台等方式充分的丰富自身的工作内容, 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注入更多的新的动力。

参考文献

[1]谭先芬.利用现代网络创新班主任工作[J].教书育人, 2013.1 (2) :77

互联网背景 篇2

有关大学生创业项目这一块,国家也有专项的资金去扶持,是大学生的朋友可以去网上多查查相关资料就知道了,希望有所帮助。

项目扶持计划受益的至少极少一部分人和企业,大部分人是拿不到创业资金扶持的。只有觉得诱惑的技术,受青睐,获得项目扶持计划的几率才比较大。大部分人创业还需要前期的技术积累,原始资本的积累等环节,一下子过度也不行。

互联网背景 篇3

【关键词】互联网+ ;法学教材 ;出版创新 ;翻转教学

【作者单位】李玲,重庆广播电视大学。

2015年3月,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互联网+”行动计划,随后在出版、教育、旅游等各行各业掀起了与互联网结合的旋风,互联网思维越来越被更多的人关注并应用。

一、法学教材出版现状

在“互联网+”背景下,学会运用大数据分析事物,揭示其内在联系,是时代对我们提出的新要求。据此,笔者选择在图书出版营销中占据举足轻重地位的当当网作为数据平台进行了法学教材的数据研究,以了解法学教材的出版现状。笔者首先登录当当网平台,在其商品信息分类中选择“图书”——然后进行高级搜索。根据高级搜索时关注点不同,分别选择了法学教材纸质图书、电子图书、出版社出版情况、职业教育法学教材等视角分别统计,截至2015年10月21日数据显示如下,并据此分析了困扰法学教材出版的因素。

1.法学教材纸质图书与电子图书建设现状

高级搜索时通过两个条件进行筛选:一是,选择介质“纸书”;二是,选择书名并输入“法学教材”,同时满足条件的有14737件商品信息。在介质改为“电子书”,其他条件不变时,显示有11件商品信息。由此可以看出:一是,已出版的法学教材种类繁多,已达上万种,有必要进行资源整合,合力推出品质更高的优质教材。二是,电子书的开发严重滞后,电子书的占比仅占图书的0.7%,在适应学习者新的学习行为习惯方面还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2.各类出版社出版法学教材的现状

为了解法学教材出版现状,笔者在当当网上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出版社等9大出版社进行高级搜索。高级搜索时,设置三个条件:一是,选择介质“纸书”;二是,选择书名并输入“法学教材”;三是,选择出版社并输入“出版社名称”。查询到的情况如下:

序号出版社名称商品信息

(件)序号出版社名称商品信息

(件)

1中国人民大学

出版社38166高等教育出版社248

2北京大学出版社8497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51

3中国政法大学

出版社7388武汉大学出版社137

4法律出版社4879复旦大学出版社33

5清华大学出版社380合计6839

从上述数据挖掘出的商品信息看,这9家出版社出版的法学教材纸质图书种类占到了全部纸质图书的46.4%;其中,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教材种类更是占到了全部纸质图书的25.9%。当然,这些教材的作者来自不同高校,通过出版社层面的集中引导加强法学教材的创新出版成为重要的、可行的抓手。

二、法学教材出版创新开发的逻辑及路径

1.坚持三维互动开发逻辑

根据上述对法学教材出版现状及编撰困境的分析,笔者提出在开发教材时坚持“法治思维、教育思维、互联网思维”三维互动的新的法学教材开发逻辑。首先,法学教材的开发需要坚持法治思维。出版的法学教材必须与国家的法治要求、法治精神相吻合,注重法文化的传承,这是内容上的维度需求。其次,法学教材的开发需要强化教育思维。培养法学人才需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以理解为视角进行教材编撰,通过任务驱动的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是方法维度上的需求。再次,法学教材的开发应坚持互联网思维。“互联网+”要求我们运用互联网思维,使出版的教材能够符合学习者的行为需求,便于实现时时学、处处学、人人学,提高学习效率,这是环境维度上的需求。目前法学教材开发出版上,内容、方法和环境三维结合得并不紧密,需要建立并强化三维互动开发逻辑,创新出版法学教材。

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材开发路径

随着传统出版和新兴出版数字融合征程的开启,传统课堂已悄然发生改变。在翻转课堂教学下,教师角色、学生角色、教学组织方式等已需要重新探寻新的适应范式。法学教材创新开发的技术路径如下:

一是根据翻转教学的需要进行教材编撰。翻转教学的基本程序是“课前自主学习、课中知识内化、课后知识升华”,翻转教学中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中心。在法学教材开发时,应按这条学习主线重新设置,同时充分运用二维码扫描链接知识点、法律文书、合同范本、典型案例视频等,实现数字化学习和移动学习。

二是通过设置不同角色,增强对法律条文的深度理解。法学类专业的特殊性在于,不同的就业岗位,对学生的思维训练要求有差异。如常见的就职岗位有法官、律师、检察官。除对法律知识的共性要求外,法官更强调公平公正,居中裁判,杜绝偏听偏信。律师和检察官各自代表当事人和国家机关,依法寻找能够支持自己主张的证据、线索等,甚至在同一案件中因视角差异,具有一定的对抗性。故在法学教材编撰时,不妨增加不同角色扮演的问题设置,训练反向思维和应变能力,以助学习者更深刻地理解法律内涵。

三、出版者在创新出版中的任务转换

在传统法学教材出版中,出版社更强调对文字审稿职责及人员配备,而在美工人员、微资源素材积累等方面重视较少。出版者在适应“互联网+”的法学创新教材开发逻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材开发路径下,需要做好选题策划,积极进行任务转换,认真分析大数据时代对传统出版业带来的冲击,顺应“互联网+”的历史需求,做好工作的转型,尤其是需要对接作者,引领其适应“互联网+教育”的教材出版。在法学教材出版上,根据三维互动开发逻辑,一是要加强美工,通过漫画将晦涩的法言法语文字表达与生活对接,加强理解、强化记忆;二是要增加对比图表的表达,我国法律承袭了大陆法系严密的逻辑体系,强调推理、论证,图表对层级关系的表达更为畅达,对比中更容易突出各自特点、要点;三是要加快全媒体立体化教材建设。现有的法学案例、法律条文及其解析等获取并不困难,但按照翻转教学的使用逻辑将其重新编辑、串接起来,满足学习者需求还有很大空间需要弥补。

2015年4月,教育部出台《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提出:“加快推进适合我国国情的在线开放课程和平台建设,促进课程应用,加强组织管理。”教材是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谁能够快速开发出适应于在线开放课程学习的教材谁就抢占了市场先机,可以说“互联网+教育”对法学教材的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想象空间,亦使现行教材滞后现象越发突出。如何结合法学教育特点,创新教材出版,将相对枯燥的法律条文与生动的生活现实对接起来,将法律精神与人文精神衔接起来,培育民众的法律素养,学会运用法治思维管理和解决现实问题,是参与法学教育的学者和参与文化传承的出版者应协同改进的问题。

[1]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人民网,http://politics. people. com. cn/n/2014/1029/c1001-25926893-3. html,2014-10-29.

[2]吴南中. 理解:开放教育教材建设的意蕴[J]. 湖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2).

[3]乐璐. 计算机应用基础——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MS考试(MS Office 2010)[M]. 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

[4]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在线开放课程建设应用与管理的意见[EB/OL].教育部网站,http://www. gov. cn/xinwen/2015-04/28/content_2854088. htm..

互联网背景 篇4

1.诸多行业已经覆盖“互联网+”

农业上, 有数字技术为支撑进行的大数据分析, 以便更好地提供农业生产运作的信息, 提高农业的生产运作效率。工业上, 随着德国“工业4.0”的提出, 传统制造业企业纷纷采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物联网等信息通信技术改变原有的研发设计和生产方式。在商贸服务业方面, O2O模式的引入为各企业带来了更多的客户流量和利润, 同时也节省了不少成本。教育上, 在线网络课堂则弥补了传统教育不能很好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缺陷。在交通出行及旅游方面, 也分别推出了诸多在线打车的APP和旅游在线服务云平台……可见, “互联网+”已经和诸多行业结合, 为各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创新、广阔的平台。

2.传统产业对“互联网+”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互联网+”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发展, 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创造力。但从目前现状来看, “互联网+”还处于初步探索阶段, 除了一些比较成熟的互联网企业, 大多传统行业只是初步开始尝试网络营销。根据CNNIC统计, 截至2015年12月, 全国利用互联网开展营销推广活动的企业比例为33.8%。在开展过互联网营销的企业中, 35.5%通过移动互联网进行了营销推广, 其中有21.9%的企业使用过付费推广。但也只是起步阶段, 很多企业甚至都没有形成移动互联网营销的意识。

二、产业互联网发展的必要性

1.产业互联网与消费互联网的区别

消费互联网时代, 其用户主体是消费者个人, 商业模式则通过高质量内容和有效的信息提供来获取流量, 通过流量变现吸引投资, 然后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其最终目的是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以互联网巨头BAT为例, 腾讯的QQ、微信, 改变了人与人的连接方式;阿里的淘宝天猫改变了人们的消费方式;百度的搜索引擎改变了人们的信息获取方式……而产业互联网的用户主体是企业, 主要目的是改变企业价值创造的方式。产业互联网较消费互联网更加注重大数据的分析和物联网及企业生态链, 而且其对象除制造业外, 还包括其他通信、交通、工业以及医疗保健行业。它的商业模式是将传统产业与互联网结合, 寻求创造更高价值的产业形态。

2.存在问题

(1) 传统企业理念与思维尚未转变

很多传统企业并没有理解互联网真实的理念与精神, 而仅仅以为互联网就是网络营销的工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副理事长王海波说过, “产业互联网实际是被低估的。大家觉得互联网就是一个工具, 但其实它的背后不是工具的概念, 地方政府包括省、市、县、所有园区都应该把产业互联网作为和土地资本一样重要的要素之一, 而这个高度远远没有达到。”

(2) 商业模式同质化

很多企业的商业模式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造成产品同质化严重。例如这两年非常热门的O2O模式:O2O是一个非常残酷的市场, 到目前还处在混战阶段, 其商业模式和盈利模式还尚未完全被摸清。日前网上公布了一批O2O死亡名单, 情况惨不忍睹。

(3) 缺少技术与人才

大部分传统企业的技术自行研发的成本很高, 过于依赖国外技术而缺少核心的研发与技术, 因此在高附加值环节竞争力比较弱。另外, 既了解产业流程又熟悉掌握信息技术的人才稀缺。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不断提高, 传统企业对于电商人才更加可遇不可求。

三、关于目前产业互联网发展的思考与建议

1.电子商务法制法规的实施与完善

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研究院于1月14日表明我国的电子商务法将于2018年正式颁布实施。我国电子商务飞速发展, 而电子商务产业长期的“自由市场规则”使个人隐私泄露、网购陷阱、欺瞒敲诈等负面消息时不时出现。如若电子商务的法律制度不尽快实施与完善, 我国的产业互联网的发展将缺乏法律保障。

2.传统产业要将互联网作为企业发展新战略

传统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需要传统企业积极参与到互联网发展的队列中, 积极树立“平等”、“开放”、“协作”、“共享”的互联网精神, 培养互联网“用户至上”、“快速迭代”、“普惠服务”的理念, 将互联网精神和理念贯彻到到企业的战略管理中, 利用互联网为企业取得更大的获利空间。

3.商业模式重构

第一, 利用互联网的理念“通过免费赚钱”, 企业可以将商业模式后向化, 即先引入客户流量再开展实质性的业务活动。第二, 传统企业利用其自身原有资源优势进行适合其发展的电商模式——B2B电子商务交易。第三, 从OEM-ODM-OBM转型, 培养企业的高附加值环节的竞争力。

4.平台技术的建立与完善

产业互联网的发展首先要以企业建立一个平台为基础, 包括在大数据分析、云计算和带宽网络上建立的办公自动化系统、企业资源计划 (ERP) 、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CRM) , 为企业整合信息、生产个性化及开展业务带来极大便利。同时, 企业要提高网络安全技术防护能力, 在内部网络的基础上增设防火墙和高级防毒软件, 防止重要商业机密的泄露。

5.变革企业管理方式

第一, 改变生产研发方式, 通过族群合谋、众包, 开放合作以最大化共享外部创新资源, 节约生产成本。第二, 改变资本获取成本, 通过互联网金融或众筹的方式资本借力;改变物流销售方式, 物流智能化去中间化。第三, 改变人力资源培养管理方式, 组织机构扁平化, 注重员工的个性化需求, 将员工视为另一种客户。第四, 改变服务方式, 顾客导向是互联网思维的核心, 因此, 企业从研发到后期产品改进应该让用户参与, 使用户成为产品的“设计师”, 提高用户的参与性和产品黏度。

摘要:随着全国人大“互联网+”政策的提出, 互联网越来越成为未来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驱动, 并成为构成中国经济新常态的重要内容。本文通过研究分析我国“互联网+”背景下产业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提出了对产业互联网发展路径的构想, 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结合“互联网+”打造新型进步的产业模式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互联网+”,产业互联网,发展,创新

参考文献

[1]林荷, 郑秋锦, 陈佑成.“互联网+”背景下传统企业转型O2O电子商务现状与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 2015, (12) :79-85.

[2]林斌.“互联网+”的发展现状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研究[J].经济观察, 2015, (24) :20-21.

互联网背景下管理革新研讨的论文 篇5

互联网突破了时空限制,加速全球范围内各国家之间、企业之间、个人之间,甚至是人与物之间、物与物之间都可能实现互联互通。从而加快了学习模仿的进程,加速了科技进步,使企业之间竞争更加激烈,极大地推动企业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进程。三是改变着企业传统的经营规则和竞争方式,形成全新的商业形态。网络环境实现信息传播交流的即时化、互动化和平等化,将完全颠覆企业原来形成的层级式单向交流方式。同时消费者利用互联网交流平台逐步成为市场的主人,将彻底改变厂商与消费者、合作者以及企业管理层与员工之间关系形态。四是实现就业形态的脑力化和就业方式的灵活化。在经济高度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社会中,劳动的过程就是知识或信息创造的过程。人们从以产品的生产制造为主逐步转变为从事知识和信息的创造。“知识工人”如工程师、技师、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专家、艺术人才等将成为就业主力,他们与工业化时代蓝领工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工作观截然不同。而且借助于无时无地不在的网络,人们的工作地点、工作时间及方式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我们正面临着企业管理和经济管理的重大变革。

过去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企业经历了经验管理、科学管理及现代管理等阶段,为保障和推动企业经营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企业要跟上时代的步伐,企业经营管理必须持续创新。当前,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等新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环境的改变是革命性的,全局性的。它不但催生了许多未曾有过的新兴产业和企业形态,而且也在迅速、彻底地改变着我们原有产业和企业的发展路径及商业模式,掀起一场战略性的、贯穿整个价值链的深度变革。因此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包括企业理论、商业模式、管理理念、运营形式、管理方法等一系列网络时代的创新需求,重新思考并不断解决新的问题,以使企业在网络时代获得持续科学发展。

学习海尔探索管理变革的伟大实践

海尔是我国企业管理创新的一面旗帜。28年来从一个集体小厂迅速发展成为全球化经营的企业,从最原始的经验管理一步步走到了世界管理前沿。由创业之初“管理13条”整顿生产经营秩序,到当众砸毁76台“问题冰箱”,在国内率先开展全面质量管理;从发明OEC管理法,到独创“市场链”经营;从全面开展业务流程再造,到推行“人人都是SBU(战略业务单元)”经营,持续创新的脚步一刻未停。以来,海尔为应对互联网的挑战,又进行了一系列颠覆性、系统性的变革,从战略到机制到运营到考核,涉及到了所有业务、所有环节和所有员工,进行着一场具有原创性的伟大实验。海尔人和他们的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成为我们所有企业管理创新的楷模。

海尔伟大实践的推动力关键来自于张瑞敏坚持创新的精神,他作为一个具有高度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的优秀企业家,矢志不渝地要将海尔打造成为世界级品牌。虽然海尔在经营发展上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成功,但他从不满足。海尔人认为,世界上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只有符合时代的要求,企业才会成功,否则企业就会被淘汰。尤其在全球化、网络化时代,面对时刻纷纭变化的市场更是如此。海尔人认为,企业管理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和过去截然不同的是,互联网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权力不取决于企业,而是取决于用户。而用户需求日益呈现出碎片化、个性化、体验化的特点。面临这种挑战,企业必须突破原有的商业模式,敢于把传统管理时代的观念抛弃掉、颠覆掉,创造出一套适应互联网时代的经营管理模式。模式方向必须符合现代管理理论三大标准:一是和用户之间零距离;二是对内部员工充分放权,自主管理;三是与所有的合作方共存共荣。海尔在战略指导思想上的重要创新点是要实现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不是以企业为中心,而是以用户为中心,企业跟着用户走,把流程改变掉,把部门合并掉,由原来以厂商为中心、大规模生产、大规模促销和低成本竞争的B2C模式,转变为以消费者为中心、个性化营销、柔性化生产和精准化服务的C2B模式,促成企业整体服务化的全面变革。

在经营模式上,海尔几年来探讨了“人单合一双赢”的模式。“人”就是员工,“单”不是狭义上的订单而是用户资源和用户需求,把员工和用户连在一起;“双赢”是指员工在创造用户价值的`同时体现自身的价值。传统经营机制是人单分离,权力集中在领导,形成内部管理与市场拓展“两张皮”。海尔大刀阔斧地把经营决策权、资源配置权和利益分配权下放给一线员工,由他们根据市场变化和用户需求来自主经营。并通过“倒逼机制”让研发、生产、供应、职能服务等后台系统与用户需求有效衔接,从而使企业全员面对用户,黏住用户。领导从原来的决策、分配、监督转变为主要向一线员工提供支持和服务。将原来企业员工听领导的,转变为员工听用户的,企业和领导听员工的。在产销模式上,海尔推行“零库存下的即需即供”。改变原来传统的生产-库存-销售模式,从大规模制造转变为大规模定制,从“为产品找客户”转变为“为客户找产品”。“倒逼”产品设计、企划、质量、生产、供应等后台系统进行大规模调整,同时在研发、生产、供应、职能管理等领域大力推行模块化技术,以提高响应速度。在营销模式上,海尔推行“零距离下的虚实网结合”。提出“虚网做实,实网做深”。即在“虚网”(互联网)上开展电子商务的同时,搭建与用户零距离互动的平台,深度挖掘个性化需求信息,并转化为有价值的订单,实现“以服务卖产品”。进一步完善“实网”即营销网、物流网、服务网,形成一个覆盖全国、全球的网络,实现与“虚网”的有效结合。几年来海尔创新营销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已经成为海尔重要竞争优势。

企业组织形式要适应经营战略的调整,把职工创新积极性最大程度的调动起来,发掘个性化的需求并使其相对规模化,实现灵活的有效率的生产。海尔在组织结构上的重要创新点是改变传统的事业部制,将其解构和裂变为两千多个密切围绕市场的“自主经营体”,实现企业由做大做强向做活转变。自主经营体的组建是首先根据市场机会确定准入标准(即竞争力门槛),再由有意愿的员工“抢单”进入。经营体长由员工拿出实施方案与可实施的凭证,包括三预(预算、预案、预酬)方案来公开竞聘,并由横向部门、利益相关者、员工、客户共同组成评委综合评估确定。经营体长拥有用人权和分配权,还拥有企业的大资源平台。自主经营体分为三类:活跃在市场前线的两千多个直接按“单”定制、生产、营销的为一级经营体;中间是为前者提供资源和专业服务的平台经营体;断后的是由原来高层管理者组成、负责创造机会和创新机制的战略经营体。各级各类经营体面对同一目标,实现纵横连线。海尔对经营体的要求是标准化、制度化、量化。为了量化为客户创造的价值和在此过程中个人的贡献,海尔自主发明了三张表,即:战略损益表、日清表和人单酬表。这新三表是以员工的能力为中心,是员工与自身能力的博弈,实现了用户、企业和员工的共赢。海尔实行自主经营体的实质是将市场和竞争概念引入到内部管理。企业划小了,员工活跃了,积极性和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这样将传统的企业金字塔式组织结构转变为以自主经营体为基本单元的倒三角网络型组织,使企业的所有环节和员工都面向用户,在动态过程当中满足用户的需求。

海尔在合作模式的重要创新点是坚持开放式,从“分工”转向“合工”,从“零和”转向“共赢”,在“地球村”里构筑起市场拉动的“价值创造网”。为此提出“资源换资源”的新理念,基于终端用户的需求与上下游、甚至是竞争对手开展广泛合作,共创共享,合作共赢。同时在智力资源和研发方面倡导“智慧利用”的新理念,提出“全球都是海尔的人力资源和中央研究院”,要整合全球一流资源,为我所用。要求各自主经营体根据需要主动寻找外部专家,以弥补自身团队的不足,保证高质量完成工作目标。

以创新姿态融入管理变革大潮

互联网背景下的学风建设 篇6

关键词:互联网;学风建设;无序上网;教育改革与发展

G641

一、引言

(一)学风建设的内涵

学风是学校的灵魂,学风建设作为高校自身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的知识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进而影响整个国家的人才队伍建设。 学风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外显的“风气”,包括学习态度、情绪、劲头、毅力等方面;二是指内蕴的“思想方法”,即马克思主义强调的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 具体来讲,学风建设不仅包含学习氛围,而且更加强调一种学习行为,一种忠于实践、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

(二)研究思路

本文的总体研究思路为:以互联网背景下的学风建设现状为切入点,重点剖析无序上网对学生的学习态度、兴趣、毅力等造成的危害,引出互联网背景下学风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进而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供几种路径选择。

(三)研究视角

在为加强学风建设提供路径选择时,本文的思考点在于从“国家规范网络环境——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辅导员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自主规范行为”这“四位一体”的视角为加强互联网背景下的学风建设提供多种路径选择。笔者重点从高校辅导员的角色定位出发,从自身的管理实践和经验中总结出符合改善学风现状的解决措施,以期能真正成为大学生学风建设的引領者、指导者和反思者。

(四)研究意义

随着科技信息的飞速发展,网络媒体日益成为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网络化已成为当今时代的主要特征,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与学习方式。在这一背景下,高校学风建设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如何灵活地运用网络这把“双刃剑”,抓住网络环境背景下的学风建设机遇,并有力地克服其所带来的挑战,这是高校学风建设中面临的共同课题。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具有极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学风建设不仅是校园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互联网背景下的学风现状分析

(一)学风现状

笔者从自身的管理实践出发,通过走访学生课堂、图书馆,对学生进行访谈等方式,发现了如下几点普遍的学习现状:

1.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不强、学习兴趣下降。笔者通过近一学期对课堂的走访发现,“低头族”现象在课堂十分普遍,玩手机几乎成为所有学生“消磨”课堂时间最普遍的方式。究其原因,除去管理体制的缺乏,更为重要的是学生自身对学习的兴趣不足,对知识的索取并不渴望,所以他们才会去寻求一种“心理替代”。

2.学生的学习劲头较差,自制力不强。网络具有极大的开放性和多元性,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一些自制力较差的学生整天沉迷于网络游戏和聊天中不能自拔,导致学业荒废,甚至给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都带来了严重的负面影响。笔者通过对学生寝室的走访还发现一个严重的问题,尤其是在男生寝室,网络游戏的力量是可以“传染”的,几乎寝室只要一个人玩,就会有其他人跟着一起,这种“感染性”还需要研究者深入探究。

3.学生的创新能力差,未能提出独创性的研究课题。通过对近些年来每届学生的学术论文发表进行统计,笔者发现每年发表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上的学生论文少之又少,参加“三创”项目及“挑战杯”的学生数量也十分有限。我们不禁反思这样一个问题,高校育人的目的是什么?难道仅仅就是教出一群只会背书的“书呆子”吗?随着互联网发展,网络资源得到极大丰富,这带来一个严重的负面效应就是学生的论文抄袭现象越来越严重,这几乎成了一个无限的死循环,如何破解这个命题也需要做进一步的深入思考。

4.整个学校的学习氛围比较惨淡。受到多元网络文化的冲击,更多的学生越来越追随潮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观念盛行,与传统文化教育的学风相比,现在的学生越来越浮躁、自负甚至失去自我。学生的课余时间不再是读书,而是三两相聚、吃饭、唱K,整个学校的学习风气受到严重打击。

(二)无序上网的危害分析

互联网的发展的确给学生带来了极大便利,正如我们所期望的那样,网络的丰富性、快捷性、创造性、时空性已经成为学生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自我价值的新途径。 互联网的发展在一方面为学生开拓出学习研究的新空间,但另一方面如若不把握好这个“度”,则会造成严重危害。

1.造成学生网络上瘾,影响正常的学习与生活。网络成瘾是一种疾病,是指在没有明显成瘾物质情况下的上网冲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上网导致社会和心理的适应行为损害。 通过对高校学生上网时间的统计发现,超70%的同学每天上网时间超6个小时,而这些时间大部分都花在了看剧、打游戏、聊天这些无意义的活动上。随着网络文化的发展,这一数量还在不断攀升,作为学生管理者,虽然目前还没有发现网瘾过重者,但也要时刻提防这种苗头的产生。

2.功利主义盛行,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下降。由于网络提供了充足便利的学习资源,大学生可以轻松在网上获取各种知识,“上网查资料”也已成为同学间的共识。随着网络学习资源的丰富与课程要求的提高,“复制——粘贴”成为大学生应付作业的一种方式,网络越发展,学生的依赖性也越高,这似乎成了一种“死循环”。正如同学间流传的一句话“百度一下就知道”,这种风气的传播不仅逐渐削弱了学生的自主思考能力,同时也危及着整个中国的人才队伍建设。

3.冲击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与思想道德。网络具有开放性,纷繁复杂的网络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冲击。由于现今相关规制网络信息传播的法律规定还不够健全,网络中充斥着大量的黄色、暴力等不健康内容,这对于大学生的生理、心理都造成严重危害。久而久之他们渐渐变得功利、冷漠,甚至失去了学习的目标和动力,造成学风的涣散。

三、互联网背景下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

在分析互联网影响下的学风建设时,本文采用“四位一体”的环境理论进行讨论,即为了克服网络对学风建设造成的冲击,国家、学校、教师、学生这四个主体要形成一种合力机制,打破现有的理论和方式,有效破解学风建设困境。在具体的路径选择上,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破解:

1.在净化网络环境的同时增强网络学习的趣味性。这一点需要国家和学校的强强联手,一方面国家要加强网络管制,从教育的层面来看,互联网社会解构了传统的教育模式,具体表现在知识权威的解构、知识传播的多元、教育客体的主体化等方面 ,各种网络信息对大学生的价值观造成一定冲击,学生很容易受其影响变得浮躁、功利甚至自闭,因此国家要加强规范网络环境,进行有效的网络治理,努力为社会提供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环境。另一方面,站在学校的角度,网络学习资源的发展给教育改革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学校只能迎不能拒,在教学改革上,学校可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开展互动课堂,丰富教学形式,改善原有“死板”的上课氛围,争取吸引到学生的注意力。

2.在加强思想教育的同时也要强化制度规范。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的学风建设中具有直接引导作用,因为它的直接作用对象是学生,有利于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引导与精神激励。与此同时,还要打造“教、学、管”三维一体的合力机制 ,“管”虽为一种强硬的手段,但其在整治学风建设中发挥着不小的作用,建立有效的制度约束机制为学风建设提供了一层坚硬的“保护膜”。“学校——学院——教师”三者要达成一种共识,保证灵活地运用思想政治教育与制度约束这两种“软”“硬”手段,作为规范学风建设的路径补充。

3.重点发挥高校辅导员的引导作用,形成“辅导员——学生”双面向的路径引导。辅导员直接面向学生群体,发挥辅导员的学风引导有利于从根源上找出学风建设困境存在的原因,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提高综合素养,同时兼顾“学生主体”与“教师主导”,帮助大学生找到学习的意义,找到人生的奋斗目标与动力。

四、当代加强学风建设的战略意图

学风建设是高校建设的重要方面,不仅关系到国家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也影響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走向。随着高校的扩招,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逐渐从“精英化”迈向“大众化”,学生的自身素质差异明显,加上网络媒介等社会不良风气的传播,学风建设面临着严峻的考验。当代加强学风建设,不仅是对整个高校学习风气的一次严厉整治,更反映了国家推进教育改革,深化改进教育教学质量重大决心。学风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每个学生都是灵魂的承载者,他们肩负着学校的期许与社会的寄托,是推进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不竭动力,是社会的希望与明天。本文对这一背景下的学风建设给出了几点思考,虽不知能发挥多大的作用,但仍心存期许,相信学风建设会拥有一个璀璨的明天。

参考文献:

[1]梁玉珍.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14,(04)

[2]徐昕旸.功利主义和实用主义社会背景下的高校学风建设探讨[J].林区教学,2016(06)

[3]滕军.高校学风建设软环境体系的建设与探索[J].知识经济,2016(16)

[4]何文娟.网络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利弊分析及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6)

[5]孙丽芳. 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合力机制研究——以课堂为例[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2015(2)

[6]贾亚彬、侯哓珊、汪芳芳.网络时代高校学风建设的路径——兼论辅导员的角色定位与责任担当[J].宿州学院学报,2015(3)

[7]黄婷.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

[8]刘圆圆.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当代大学生学风建设中的作用[D].天津师范大学,2012

作者简介:

互联网背景 篇7

(一)“互联网+”背景下品牌设计策略概述

现代社会环境与以往有所不同,并且大有改变了。随着现如今高科技时代的发展,随着计算机科技的普及,互联网与人们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互联网是发展的新形态、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再创新。因此,企业就应当根据自身的一些产品与服务的特点利用互联网来创建一些属于自己独有的品牌设计策略。

互联网媒体作为一种新兴媒体,它有着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并且已经渗透到一切传统媒体当中,已经开始逐渐树立起自己的形象品牌。市场营销专家菲利普·科特勒博士定义品牌为:品牌是一个名称、名词、符号或设计,或者是它们的组合,其目的是识别某个销售者或某群销售者的产品或服务,并使之同竞争对手的产品和服务区别开来。品牌设计策略要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媒介与消费者的互动沟通,就要把网络媒介作为构建品牌设计之后传递的一个重要的渠道。

“互联网+”它是一个虚拟的市场,怎样可以获取消费者的信任与放心?在有自我网站平台的基础上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品牌形象,被用户广泛赞誉。

(二)“互联网+”背景下品牌设计策略的特征

“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它可以推动设计理念的发展,它可以促进设计策略的实施,它可以扩大品牌设计的范围,从而会带动现如今这个时代下的发展。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经济发展新形态。因此,利用互联网来塑造企业品牌个性这是现代发展中的一种必然趋势。

现如今,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切身地体会到网络在自己生活中对我们各种各样的影响:其一,互联网可以打破时空的限制,将品牌设计跨界融合;其二,重塑结构,注重创新,我们的创新理念要跟随时代的脚步。在网络的资源平台上发挥其品牌设计策略性;其三,我们推进“互联网+”,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向就是要把过去制约创新的环节化解掉,把孤岛式创新连接起来,让品牌的传播性更广泛,更多用户者参与其中;其四,在互联网思维里,用户至上是品牌设计的一大主要原则。因为人是互联网的一个核心,我们在整个的品牌建立、设计、生产、传播以及销售这个连锁过程中,用户思维体现在各个环节之上。

二、“互联网+”背景下品牌设计策略的现状分析

(一)互联网时代影响品牌设计策略的要因

在这个信息发展速度如此快的互联网时代,品牌设计必定要加快它在功能以及形象上的某些创新的步伐。老旧的品牌模式就不能再像不变的岩石那样,年复一年地带着相同的信息,那样它将会永久的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具弹性的实体。在数字化的互联网时代,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会影响品牌设计策略。

首先,互联网对于品牌设计策略而言更复杂多样化。它的网络媒介较多,传播的渠道也不单一化。不会再像曾经的品牌设计仅仅局限于书面的文字或户外的招贴,而会将文字、图片、音频等技术相融合制作APP页面或其他形式的全景式设计;其次,互联网会为品牌提供一定的新思维。在此时代之下,互联网信息的及时传播性带来了各品牌竞争的加剧,对于设计者而言要时刻关注竞争品牌的动向,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必须要对品牌设计策略产生新的思维模式;再者,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给现社会带来了大数据与创新的新技术。用户可以在互联网上产生很大的影响,好的评论越多该品牌的知名度也会随之增加,好的网评多了媒体宣传也会越广,网站品牌设计策略的影响力就越大。反之,有些用户给了一些消极的评论,互联网时代的品牌自然会被牵连,有着不好的连锁反应与影响。

(二)互联网时代品牌设计策略的现状剖析

著名企业管理大师杜拉克说:“当今世界不是技术的竞争,也不是速度和软件的竞争,而是思维方式和思维观念的竞争。”互联网的强大我们有目共睹,人们的生活方式在崭新的“e时代”进行着新的诠释。品牌设计在互联网这个特定的市场需要通过它的个性化和差异化在其他竞争对手中凸现出,这样它才有存在的价值。

目前的互联网时代愈来愈被人们所看好,它已经是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和一种思维方式。时至今日,互联网也算是竞争极为严峻的一个行业。在互联网中,有时候快就是一种力量,快了以后可以掩盖很多问题。所以,快速迭代很重要,它是针对客户反馈意见以最快的速度进行调整,融合到新的产品版本中去。因此,追求一次性满足客户需求几乎是不可能,唯有通过一次次迭代不断地让产品的功能丰富,就是最佳的办法。

为了体现“互联网+”时代的特征,品牌在设计上的风格往往较为简练且视觉冲击力强烈。从互联网诞生至今短短十几年的时间里,已经出现了不计其数的商业性网络品牌,由此也导致了网上的一些品牌的竞争之激烈丝毫不逊于传统的品牌市场。当然,时尚品牌不会盲目地利用网络,而是有目的并且高效率地利用它。另外,有些时尚品牌也逐渐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更好地扩大品牌设计影响力的同时,更要推广其企业文化、品牌理念以及设计策略。

三、“互联网+”时代对品牌的影响

互联网对于我们生活的改变更多的是观念方面的。同样,对于品牌的管理而言,需要的不是翻天覆地式的改变,而是要把其触角延伸到更广阔的一个空间里去,需要更多的创新,也需要对生活在网络时代的消费者一个深入的把握。

网络一直影响着品牌设计策略的发展。它能使一个品牌与消费者建立最强而有力的关系,建立全新的方式在网际网络上行销,这个针对新媒体的新方式,为其创造全新的、可靠的延伸。

通俗地讲,无论人们在世界的任何角落,只要能联网,就可以将品牌的触角伸到世界各地。在“互联网+”这个时代下的品牌设计促进了技术的革新,引导技术朝着更加完善、合理的方向发展。正是因为有了“互联网+”时代,我们有必要合理规划品牌设计策略。

摘要:随着高科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与人们的关系已越来越密切,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之一。而“互联网+”是互联网思维的进一步实践成果,可以促进设计策略的实施;可以扩大品牌设计的范围。因为有了“互联网+”时代,我们有必要合理规划品牌设计策略。

关键词:互联网+,品牌设计,设计策略

参考文献

[1]杨小辉.当品牌遇上网络:悄然兴起的互联网品牌营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0.

[2]白云飞.互联网对品牌推广的影响[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7).

[3]刘徽.互联网品牌运营宝典[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

[4][日]山田敦郎,品牌全视角[M].上海:格致出版社,2008.

[5][英]汉密士·普林格,彼得·菲尔德,品牌长青[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10.

互联网背景 篇8

唐山的旅游业起步晚,自然和人文景观开发程度低,品牌的认同度低,因此旅游业对唐山经济的发展有很高的上行空间。在自我的纵向比较上,唐山旅游业所带来的产值是可喜的。与其他旅游型城市进行横向比较:近邻“秦皇岛”2014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852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94亿元。虽唐山旅游人数多,但总收入却低于秦皇岛,唐山旅游的人均消费水平低。从这一层面上不难判断出,唐山旅游的消费群体是省内游、当地游居多,品牌知名度低。唐山旅游业要走出河北,低成本、高效地向全国消费者传递自我的旅游品牌,让消费者体验唐山魅力。“互联网+旅游”给唐山旅游推广带来新契机、新方向。

二、“互联网+旅游”认知分析

“互联网+旅游”是指旅游行业要深度融入电子信息技术,发展不仅可以为游客提供便利的旅游信息、分享旅游体验,同时为旅游企业提供数据,还可以通过数据分析为管理者提供决策依据。

三、“互联网+”背景下衍生出新型媒体

(一)新媒体

2008年中国成为第一网民大国,2009年互联网普及率首次超过全球平均水平。2012年年底,中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人,比上年增加5090万人。网络已不知不觉间融入生活,逐渐影响和改变生活方式。

对新媒体的内涵的诠释有不同的角度,新传媒产业联盟秘书长王斌认为:“新媒体是以数字信息技术为基础,以互动传播为特点、具有创新形态的媒体。”新媒体一言以蔽之即“互联网+媒体”。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等。

(二)自媒体

自媒体是普通大众经由数字科技强化、与全球知识体系相连之后,一种开始理解普通大众如何提供与分享他们自身的事实、新闻的途径。简言之,即公民用以发布自己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事件的载体。自媒体平台包括:博客、微博、微信、百度官方贴吧、论坛/BBS等网络社区。

四、“互联网+”背景下唐山旅游的推广途径

(一)构建新型品牌推广渠道

营销渠道可以看作产品价值递送渠道,渠道设计始于客户需求、终于客户满意。旅游者休闲时间的碎片化、需求的多样化和喜欢分享与互动的消费行为特点,为自媒体、新媒体的品牌推广提供了绝佳的发展契机。新型营销渠道可以看作“网络直营”,即旅游产品的品牌传播对象为旅游者,呈现零渠道层级。

(二)新媒体、自媒体下的唐山旅游推广方案

1.建立唐山旅游官方网站

由唐山市政府相关部门负责,将各旅游风景区进行分类汇总,共同建立唐山旅游品牌的网上社群,建立唐山旅游官网。在官网的建设过程中要考虑:

(1)旅游需求的差异性和同质性。不同消费群体对旅游需求不同,景点要合理归类。官网要将旅游者需求与唐山特色的旅游资源相对接,确定目标市场,将具有典型代表的旅游产品进行市场推广。(2)推广要以点带面。唐山旅游的宣传前期要以点带线,由线带面。设计出精品线路,充分发挥产品的聚集效应。精品线路作为官宣的重点,精品线路的设计早期不宜过多,选择几条线路即可。(3)要建立旅游者的互动社群。提供互动社群,开设旅游论坛,提供给旅游者分享唐山旅游景点信息和体验的地方。

2.开发唐山旅游APP

政府牵头开发唐山旅游APP即手机客户端,手机客户端是移动互联网最便捷的入网方式,坚守移动互联网的第一入口。手机客户端可以提供完善、便捷、多样、高效的移动营销方式,旅游者只要打开手机应用软件即可浏览到唐山旅游信息,让旅游者不错过任何一次宣传和推销。APP内容的设计要突出实时性和交互性。为旅游者提供最方便、最快捷的交互平台。

3.唐山各景点建立微信推广平台

根据景区级别和条件,可以建立景区订阅号和景区服务号,利用手机终端,向消费者提供最简洁的景区最新动态与优惠活动。

景区订阅号,主要为现实和潜在旅游者传达唐山的旅游资讯,每天向目标消费群体发一条消息。景区服务号,为旅游者提供服务平台,让消费者了解更全面的景点咨询信息。

(三)实施会员积分制

为了提升唐山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旅游者的分享效率,可以实施会员积分制。需要重点考虑的是两点:其一,积分获取方式和数额。注册都可以获取积分;上传图片和视频可以获取积分;在论坛上交流可以获取积分,精华帖的积分额度更高;在微信平台转发可以获取积分等。获取积分方式不同对应的积分数额也不同。其二,积分兑换旅游景点的门票。积分形式主要是让消费者参与、传播旅游体验和让消费者获得更多可让渡价值。通过积分兑换让消费者可以免费获取自己心仪景点的门票。即使积分不够,也可以通过会员的身份享有景点价格折扣,根据会员时间长短不同,享受的折扣力度不同。

摘要:“互联网+”是传统行业与互联网深度融合的新形态、新业态。本文主要讨论“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唐山旅游业要发展,不能以旅行社单向将旅游产品推上市场,而是要多角度,利用新媒体、自媒体等形式对唐山旅游市场进行推广与宣传。

关键词:互联网+,旅游,推广

参考文献

[1]于飞.活动目录域服务在企业计算机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14,30:237-238.

互联网背景下自媒体特点简析 篇9

1 Web2.0所带来的优势

首先, Web1.0时代中人们被动接受信息的方式被颠覆, 发散、创造性的信息传播方式开始普遍流行起来, “网络——个人——个人”的链接式传播, 将交互式信息传播方式最大限度的应用起来, 再加之相机、手机等移动电子设备的普及, 人们可以随意制作和发布属于自己的信息, 并立即同他人分享、交换, 信息传播中旁观者的身份被彻底抹掉。

其次, Web2.0主要集中在对个体的关注, 而Web1.0只强调人事物之间的相互比较。Web2.0鼓励人们依照各自的喜好随时随地的捕捉和传递信息, 如在系列网站中, 为使用者都提供了发布微博的平台。使用户能够及时地更新自己的信息状态, 而Web1.0还停留在给用户源源不断地提供大量信息的阶段 (信息过载) 。Web2.0的信息传播方式, 重点在于人们自身, (人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探寻和发布属于自己的信息源, 这就将以往单向、被动的信息传播方式打破, 并将其引向更为个性、多面化的传播方向。

最后, 相比与webl.0功能丰富、外部延伸更广的特点, Web2.0更加强调信息传播者个人的想法和需求。比如, Twitter、Facebook这些源自国外的社交网站, 打破和改变人们原有的社会交流、交往的方式, 网络社交成为流行。网络社交行为的延伸和扩展, 已经完全超出我们以往对计算机的认识, 并且将继续以全新的方式在全世界范围内改变人们的社交方式。

2 自媒体所带来的优势

2.1 个性化的信息

新媒体的急速发展, 大大缩短了传统媒体、政府信息发布源与个人的距离, 信息源、信息传播人、受众的界限亦变得更加模糊。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方式和喜好制作和发布信息, 将自己的所见所闻通过自媒体直接发出, 产生一种崭新的社交和信息传播方式, 传统媒体的固有形态被打破, 个人开始制作富有个人特色的信息内容, “草根记者”将成为每个人的代言词。

2.2 信息的即时性

网络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的发展和创新, 为自媒体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并且以自媒体为媒介的信息传播形式, 打破原来的“一到多”的传播形式, 而是形成“点对点”的直接传播方法, 一般大众变成信息的源点, 人人都可以随时随地发现和发布信息或新闻。特别是当发生突发事件时, 自媒体捕捉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已远远超出传统媒体。

2.3 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

在多元化的信息传播渠道中, 信息的获得将不仅仅来源与传统媒体, 普通大众也能够大量传播信息, 个人在很多方面已经替代了专业新闻记者, 只要拥有基本电子网络移动设备和基础写作能力, 每个人都能够成为记者, 这使得信息来源变得越来越广泛。

2.4“分享 (上传) ——评论 (吐槽) ——分享 (上传) ”网络互动模式

受众之间相互的个体差异化, 无法在传统媒体的信息批量化产出中得到体现, 各种反馈链在单向度的大众传播方式中被严重阻塞。Web2.0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使人们能够将个人偏爱的一些网站由链接串联, 交互传播由此形成, 并且这种传播方式正是针对在Web1.0基础上的重大变革。 (简单来说, Web1.0依旧延续了传统“点对面”的传播方式, 并未带来新的传播革命, 而Web2.0在Web1.0的基础上, 创新和开发了新的网络媒体技术, 将传播方式扩展为混合传播, 即“点对面”、“点对点”、“面对面”的混合方式。自媒体革新了传统媒体对信息的管理和拥有方式, 没有了信息和舆论的绝对垄断与控制, 信息的发送和接受之间受到更少的三方干扰和介入, 信息“传送——接收——反馈”将变得更加快捷和方便。[2]

3 自媒体时代的草根意见领袖

意见领袖指在传播活动过程中不仅能为他人提供信息, 同时也能够对其他人产生影响, 可以说, 意见领袖是受众接受信息的中转站, 信息过滤后再传播给受众, 在这条传播途径中扮演媒介角色。通常, 媒体传播的信息经由意见领袖判断、选择, 之后再提炼、加工, 最终传播给社会受众, 而在这个信息传播的过程当中, 通常会有多个意见领袖的参与和干扰。正式由于这种方式, 这些意见领袖所获取和传播的信息会包含他们自身的社会价值观, 并下意识的选择与自身价值观相同的媒体信息进行传播, 所以尽管意见领袖对其传播的信息进行了加工和整理, 但是其实质上依然传达的是媒体所报道的观点。

但是, “人人皆记者”的自媒体信息时代, 最终打破了媒体被少量集团所垄断的竞争局面。每个人都可以参与信息分享并发表个人意见、观点, 人人都可能成为“意见领袖”, 全面接触媒体的新格局的逐渐形成, 促成了草根意见领袖的诞生。草根意见领袖, 是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结合体, 正是微博传播的一种方式, 比如腾讯微博, 使用者可以根据个人的性格、爱好、思想、心理倾向等来“关注”感兴趣的对象, 之后, 便形成一种互联网背景下的网状联系, 信息也随之实现交互共享。这种受众与传播者身份的相互转换, 将新闻发布者和潜在意见领袖的身份变成了所有社交网络用户。而通过微博或BBS等方式将各个分散的意见领袖召集中, 一起影响事件的发酵和传播, 甚至是引导舆论导向, 由此, 对整个社会都产生较强的影响力。[3]

进入信息时代, 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小, 比如世界上第一个微博Twitter的诞生, 每日的信息流动量已达到上亿条, Twitter已经成为全世界范围内所有社交用户分享和交流兴趣话题的大平台, 而Facebook的诞生意味着社交网络可以变成个人与全世界的社交活动媒体, 种种如此, 都深深改变了信息的传播方式, 从根本上延伸了人际传播面, 全世界的各种消息将随时随地的在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及时地进行传播, 形成全球信息大循环, 只要是有网络的地方, 信息代码都能够通过讯号传播, 由此可见, 自媒体时代无阻碍的信息传播模式逐渐到来。

摘要:尽管web2.0的到来对自媒体的影响至关重要, 但自媒体也形成了自己一些特点:即时性、丰富的信息传播渠道、个性化以及具有从分享到评论再到分享的交互模式特点, 并且自媒体时代的草根意见领袖在信息传播中发挥巨大作用, 形成“人人皆记者"的局面。

关键词:自媒体,web2.0,冲击,草根意见领袖

参考文献

[1]Dan Gillmor.m美国专栏作家, 著有《自媒体》一书。

[2]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M].夏铸九, 王志弘,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2001.

互联网背景 篇10

一、校企合作的动因和必要性

校企合作的直接动因是合作后分工带来的效率的提高,能够满足校企双方需求的结合,双方能够积极参与的结合。尽管校企双方有着各自追求的目标,但这也是能够进行合作和必然合作的关键因素,能够满足高校和企业自身的发展需求是双方合作的根本原因。校企合作中双方的利益也将通过不同形式的合作和调整而得到表现,进而凸显出校企合作带来的合作收益,这也是双方能够持续、不断深化合作的动力。

1. 有利于保障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

2015年4月,李克强总理到东北视察工作时强调,大学生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并提到“坚持就业优先,以创业带动就业”,可见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受到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促进大学生就业是个系统工程,加强校企合作能够促进大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同时高校的科研成果可以在企业得到及时转化服务社会大众,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具体而言,企业能够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可以更多的了解企业文化、工作流程、适应工作环境,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这样等到毕业时直接进入企业工作成为正式职工,解决自身的就业问题。高校在拓展就业市场的同时,加强了与企业的联系,促进了学生的顺利就业,减少了就业压力。

2. 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众所周知,现代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要远远大于高校之间的竞争,要想在经济浪潮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必须要不断提升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拥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和一批高科技人才,否则将逐步走向衰落。企业迫切需要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而高校在这方面具有相对优势。企业希望高校参与到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以各种形式与企业实现有效链接,并通过各种链接方式实现与企业和社会需求之间的交互作用,从而实现科技创新。(2)在许多行业,像高精尖领域的科研开发费用是巨大的,高成本的研究开发项目单单靠一家企业或者一所高校承担研发费用是远远不够的,而且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无疑,通过校企合作可以减少研发的成本,也大大降低了因项目失败所应当承当的风险和责任,也有助于新技术的研发和发展,形成新的市场竞争力。

二、校企合作中现存的主要问题

1.“短视效应”明显,缺乏有效沟通

高校和企业这两个组织属于不同的行业,有着各自的目的,在合作过程中的行为倾向也不尽相同。高校的“短视效应”表现为高校科研的目的倾向于专业技术职称的晋升,为了职称晋升,必须有新设想,实验成果及论文发表,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高校科研工作者重视纵向课题的申请,而在横向合作上,由于缺少相应激励机制,往往倾向于采取技术许可、技术转让等一次性方式,而不是真正投入人员、精力考虑后续发展。(3)企业的“短视效应”表现为关注于眼前的利益和成熟的科研成果,不愿意在研发期长的项目上投入更多的资金和技术,对于短时间内能够取得科研成果的项目非常感兴趣。双方对各自的不满意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自生的发展目标时就会产生矛盾。二者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种种矛盾,缺乏有效沟通时,就会产生以下两种情况:一方面是高校难以理解企业的所需,另一方面高校所提供的技术支持和服务不能让企业满意。沟通产生的问题也成为了校企合作路上发展的障碍。

2. 法律法规和相关政策尚不完善

就目前来看,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教育法》《职业教育法》和《高等教育法》作为一般性的法律,对校企合作仅仅是做了一些原则性和概括性的相关规定,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至今尚无制定关于校企合作的单项法规和规章。与校企合作相关的法律法规缺乏约束力,内容的规定比较模糊,很多法条多是原则性的规定,程序性规定少,不能产生应有的法律效果。在政府层面,现有的关于校企合作的政策大多是宏观指导性的,过于笼统,缺乏可操作性,没有考核目标、惩奖机制、管理机构等等。在校企合作运行的实际管理中,政府的统筹功能还没有发挥,对高校、企业、政府三者关系的协调,总体发展战略的统筹还没有落到实处。政府部门在校企合作中所承担的角色和职能认知不够,出台的相关政策匹配性不强、支持力度不够。

3. 高校人才培养同质化现象严重,需求与供给结构性矛盾突出

当前,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方面大同小异,大多数的培养方案还是建院、建系之初的培养方案,只是做了简单的修改。培养方案并没有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区发展的差异化和地区发展的实际情况做相应的修改和完善,存在着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忽视社会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同质化现象严重,而这种大学生是很难适应社会发展多样化、差异化的需求。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期,企业在不断完善自身的产业转型升级,大量掌握专业知识的高校毕业生得不到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和机会,而一些高精尖行业和一些专业技术岗位又很难招到相匹配的员工,这就形成了用工荒以及求职难的就业局面,造成了人才需求与供给的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

三、促进和完善校企合作的对策

1. 搭建“校企合作”APP平台

“互联网+”为校企合作新模式的探索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平台,借助移动互联网、数据整合和云存储等新技术来推进校企合作,拓宽就业渠道促进学生就业。搭建“校企合作”APP平台,可以推动高校和企业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直接对接,资源共享。对于互联网背景下“校企合作平台”APP这种新模式,当务之急首先需要做的是:第一,由政府主导相关部门协作,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高校和企业参与进来,尽快使用,通过平台实现校企双方的无缝对接;第二,实现平台信息的及时更新。因为信息具有时效性,校企双方要主动更新信息并互动,有问题及时沟通。第三,分享成功的经验。对于一些好的经验和做法,以案例的形式进行宣传,为其他高校和企业提供借鉴进而受到启发,提升该平台为高校和企业分享经验解决问题的功能。

2. 建立有效的反馈沟通机制

针对校企合作中出现的“短视效应”,双方应本着立足长远的发展角度共同参与研发,高校在研发的过程中注重科技成果的转化,给予企业一定的科技支持和优质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应为高校提供学生实习实训基地、优化高校的实验室建设,对于重大的科研项目给予时间和资金上的支持,双方共同参与到研发之中。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校企双方可以及时了解合作进展情况,高校可以及时听取企业的意见和建议以及社会上的反馈信息,作为高校调整教学工作的参考和依据;企业就校企合作中遇到的问题及时与高校沟通,商量解决对策。通过建立有效的沟通反馈机制能够确保校企合作工作有序开展,进而为学生就业提供机制保障。

3.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现行的关于校企合作的一般性法律大都是10多年前颁布实施的,这期间经济社会有了巨大发展,校企合作的内外部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变化,所以对校企合作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和补充是十分必要的。各级人大与政府职能部门可以考虑适时制定与颁布一部“校企合作”的法律法规,以明确政府在校企合作中的主导责任,强化行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作用,明确校企双方在合作中所担负的责任等等,还要颁布实施与之相配套的法律法规,形成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为校企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4.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在经过移动互联网大数据处理、认真调查分析企业需求的基础上,高校与企业协商,从人才培养规模和培养目标的实际需要出发,在符合高校人才培养计划的前提下开设企业所需要的专业课程,代替高校的某些课程。关注培训和提高企业的工程和技术人员,注重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现代职业技能,与先进的科学和技术发展相结合,以及满足企业所需要的应用型和技能型人才的培养。通过创新培养模式,企业可以招到符合需求的学生,学生能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找到满意的工作,高校也能促进学生就业,缓解就业压力。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多元化,能够推动企业与高校开展深层次、多方面的合作,开拓创新“定向培养模式”“顶岗实习模式”“产学研模式”“双元制培养模式”等等。同时,各大名校之间可以相互合作,跨区域校校联动成立研发中心,与知名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为企业实施人员的定向培养计划和培训,吸收优质的人才到企业工作,而企业则向高校提供实习基地、设置奖学金、给予先进的教学设施和优化实验室建设。开拓多元化的校企合作模式不仅能够满足高校和企业的各自需求,实现自身的利益追求,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也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现代社会中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学生的就业。

参考文献

[1]王君,高建中,卢侠.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立法难题与对策[J].现代企业教育,2012(10).89-90.

[2]袁玉英,彭荣群,任鲁涌.《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实践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版),2014(7):74-76.

[3]陈小军,李平,吴飞.《多元主体视角下的依存型校企合作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4(6):10-13.

[4]秦树文,肖桂云.校企合作对促进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及路径选择[J].教育与职业,2012(26):98-99.

互联网背景下商业动画的发展研究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 商业动画 改变

中图分类号:J21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069(2015)12-0066-002

在网络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今天,人们的物质与精神追求都与时俱进地发生了变化。人们的生活需求与精神需求也受到网络时代的影响。服务于人们需求的传统传播媒介、信息传递方式等在互联网时代的冲击下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许多新颖的传媒平台、传播途径、设计理念、表现形式也应运而生。

一 互联网时代商业动画发展改变的背景原因

商业动画是充满现代气息的综合性产业,在网络与人们生活密不可分的大环境下,商业动画也受到了互联网冲击的影响。传统的商业动画形式已经适应不了世界发展的潮流,在这个视觉媒体高度发展的时代,对于当下大众来说,接受互联网信息已经成为人们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而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传播方式以及传统的传播媒介(如电视、电影、报纸、广播等)。互联网时代的人们获取信息的速度相对更快,获取信息的途径越来越广泛(主要来源于网络、手机媒体、移动电视等)。随着关注网络的人群的不断扩大,传统的凭借电视、电影的商业动画受到的关注将逐渐减弱。商业动画需要进一步的革新与发展,这种发展与互联网的发展相辅相成、密不可分,只有适应了这个数字时代的发展,商业动画才能更好地展现其自身价值。

二 商业动画发展改变的机遇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与应用,世界各国网民的数量也在急速上升。尤其像我国这样人口基数巨大的国家,网民的数量也是巨大的。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3117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7.9%,较2013年底提升了2.1个百分点。6亿多的网民构成的网络带来的不仅仅是我们生活中信息快速分享的便利,同时它也带来了十分广阔并且拥有着巨大潜力的互联网市场。互联网作为第四媒体在中国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突破了大众传统的传播模式框架,包含了人类信息传播的两种基本方式,即人际传播和大众传播。二十一世纪是个全球化、信息化的世纪,在这样的背景下,如果能充分发挥互联网这种新型媒体进行快速、广泛传播的作用,那么全国乃至全世界的范围都有可能作为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其中所产生的观众市场、消费市场、市场利润也是不可估量的,各种网站、网络媒体、移动媒体作为互联网的衍生品逐渐兴起并快速发展。商业动画想要快速地适应时代的节拍就要借助互联网这个传播媒介使自己的传播途径更多、传播速度更快、传播地域更广、传播传播内容更丰富。

三 我国商业动画发展的现状与存在一些问题

商业动画作为一种文化,是国家软实力的体现,是文化创意产业中增长速度最快的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结合传统文化与民族文化体现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產业之一。我国商业动画产业发展的现状不容乐观,在1989年,我国制作的31部动画片在各类国际电影节上获得46次奖项,被国际各界评论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已经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但是在那之后我国的动画产业发展缓慢,再也难以取得类似的成就,这不得不让我们去反思。

1 大众对动画认识不足。动画从业者们没有深入的研究各类人群的审美需求,设计并制作适合各类消费群体的商业动画,使得商业动画的受众群体相对狭窄。到目前为止还有许多人对于动画没有准确的定位与认识。大多数人群都认为动画只是给小孩子、儿童、青少年观看的,没有形成一个全民欣赏动画的产业结构模式。

2 商业动画作品质量不高,缺少精品。尽管现在制作商业动画的技术越来越发达,各种特效也越来越绚丽,但还是没有能够让人们记忆犹新的作品出现。

3 没有完善的机制与产业链,教育体制不完善、人才缺失、故事缺乏原创性、抵御不了外来的文化,表现形式过于程式化缺少创新性。

这就是我国目前动画产业的现状,商业动画较艺术动画有了明显的商业性,目标明确,为了被大众接受并喜欢,将同时创造利益,现在的商业动画大部分都是为一些商业产品做的动态广告,力求能快速高效地传播并且使更多的人群关注、观看、接受、喜欢。但是商业动画追逐利益的同时也失去了它的专业性与艺术性以及创新性,而且商业动画并没有形成完善的机制与商业链。商业动画所表现的主题、故事的内容、表现形式的原创性都需要专业设计人员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为实现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避免粗制滥造的商业动画充斥市场,商业动画还须在其作品质量方面深入研究、总结经验、继续创新,在互联网时代中,使商业动画能够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相统一,教育性与娱乐性相统一,体现商业动画的时代性与社会性。

四 商业动画发展与改变的一些建议

商业动画已经成为非常贴近大众社会生活的文化娱乐产品。人们可以每天从不同的媒体中观看到商业动画,也可以网络点播包括国内外的各类动画影片,从动画产品演示、动画广告、动画大电影、动画短片到网络动画。商业动画作为文化消费的重要产品,不可忽视的是动画作品内涵的艺术生命力和以此为品牌运作的衍生品产业链,因此商业动画的发展要适应网络时代的需求。

(一)结合互联网,借助互联网的优势突破与发展

当今社会,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得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人们了解这个世界已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传媒方式。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随着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标志着互联网发展上升到了国家层面。互联网+传统行业也迅速成为热议话题。产生了各种各样的新型产业,列如互联网+农业生产、互联网+工业生产。同样商业动画加上互联网之后,产生了互联网+商业动画,即网络商业动画。网络商业动画作为互联网的一种衍生品也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成为一种独特的、带有时代特征的产业。

nlc202309030746

互联网与商业动画的结合,成为了一种新颖的文化传播形式。网络商业动画较之以往传统的商业动画,它有着更加方便快捷的传播方式,网络商业动画有着更加宽广的传播区域与更加高速的传播速度以及更多接受人群。相信随着互联网的不断普及以及我国网民数量的增长,网络商业动画将会逐渐成为商业动画的主流形式。它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网络商业动画它不仅有着传统商业动画的优点,同时也拥有了互联网的广大的接收人群,能够更好地引领着社会的潮流。

(二)创新改变,丰富内容。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并且及时获取反馈不断进步

商业动画不同于艺术性的动画,它有着明确的盈利目的与服务性。類似于现在的广告但是又不尽相同,广告采用的是真人拍摄,而商业动画有着独特的卡通形象,富有动感的同时又携带着许多新鲜的元素,让适用人群在欣赏动画的同时接收到商业动画传播的信息。还有着一些商业动画类似于电影。通过人群的观看进行盈利。而商业动画要想在互联网时代得到发展与突破,就必须进行创新改变,梳理新颖的商业动画视觉审美特征,更新表现形式、创新技术、丰富商业动画的内容。

列如广告类的商业动画,丰富其内容:

1 图片类商业动画广告。通过拍摄一组图片,然后进行再编辑,(添加文字、调节或改变色彩等),借助多媒体软件制作成网络动画广告。适用于餐厅、酒店等大型商场所。作为介绍宣传片,让进入消费场所的人群能够直观迅速地了解消费场所的各种信息。

2 商品类商业动画广告。通过动画来介绍一个商品的外观、特性、功能、使用方法等。可以借助与三维软件建立一个相对真实的模型,并且可以进行各种测试。这样就可以让人们从各个方面来观察商品,适用于各种商业产品的展示与宣传,尤其适用于大型的产品宣传与展示活动。

3 漫画类商业动画广告,通过二维或三维的漫画手法制作一个动画,可以用于各种宣传。

广告类的商业动画要求所设计的动画项目能够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使得动画的内容丰富、能够生动形象的表达出商品的各种优点,让人们对商品留下深刻印象。不仅仅是对商品、产品的动态宣传,更是将商业动画的形式美感深入到大众的心里。

(三)深入研究、凸显特色、提升魅力

对于商业动画的研究应该在一个动态的语境中进行,商业动画的表现形式、主题内容不断扩展,人们对商业动画的审美特征需求也再不断进步。在网络时代,商业动画更应该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商业动画不但要保持着包括叙事、造型在内的艺术属性,同时在其运动性与技术性的结合中应该不断地创新发展。商业动画的审美魅力在于动画创作题材表现出的全新理念和创新精神,商业动画在互联网的影响下,能够更加快速地传递给大众,开阔他们的视野,传递新的精神文化观念,从而改变他们的道德观念、生活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这便是商业动画在互联网背景下发展的新思维的审美价值所在。

(四)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加大投资,保证高品质的作品

商业动画作为大众流行的娱乐产品,需要创作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具有思想内涵、体现创新价值、促进社会进步的作品,这就需要不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培养更多具有动画专业知识的专业型人才。完善现有的体制格局,让商业动画走入市场迈向产业,完善商业动画的生产机制,严厉打击盗版产品。提高我国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大力发展商业动画原创性,使我国的商业动画产业在一个稳定健康的氛围中快速发展。完善商业动画机制能够形成完整健康的产业链,从原作到商业动画传播以及最终的利益分配。有了一个完整健康的氛围就可以加大投资,保证能够有高质量的作品产生。

五 结语

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和网络快捷的传播手段,为商业动画的发展与传播插上了飞翔的翅膀,商业动画要想在互联网时代获得新的突破与发展,改变是必不可少的,只有紧随时代的步伐,追逐时尚潮流的浪花,不断创作贴近生活的原创作品,这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之路,是商业动画生存发展的动力。通过不断地改变与创新才能吸引更多的观众,并为大众提供更好、更优质的服务。与此同时也应该加强与大众的交流与联系,能够及时获取他们反馈的信息,汲取其中一些好的建议,不断地改进与完善商业动画的机制,才能在互联网的时代得到新的突破与发展。

互联网背景 篇12

一、自主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自主学习的概念来自于认知心理学,并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外语教学领域。专家认为自主学习是一个人自己主动学习的能力。除了这一定义外,其他学者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总体上会分为四类:能力理论、环境理论、责任理论和综合理论。学习者从自我管理能力、学习环境促进自主学习的作用、自主学习意识的提高等方面对自主学习的定义。

二、大学英语网络自主学习模式的实施

(一)师生观念的转变

“互联网+”模式的有效实施需要自主学习模式对教师和学生做出根本性的改变。无论从教学思想还是教学观念上,都可以满足“互联网+”英语教学和学习的需求。老师首先应该拥有正确的态度,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对英语自主学习的同学在英语学习过程中进行指导和监督的作用。做到能够正确引导学生各种各样的“互联网+”学习活动,同时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行为,积极参与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通过互联网平台的监督及时给学生提供帮助,评估和反馈。再者,在强化自认主体意识的过程中进行自我学习,教学生逐步克服心理依赖老师的情况,由传统的以教师安排教学,被动学习为主,到发挥老师的指导作用,建立“学习者自主”的模式,通过自己的努力,积极探索知识,通过个人实践来提高学生的语言技能。

(二)提高师生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技术能力

为了保证”互联网+”背景下的自主学习模式能够顺利的开展和实施,教师不仅需要互联网信息化的意识和提高英语语言教学中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而且也需要在互联网上培训学生的学习能力。高职院校英语教师在完成教学工作的前提下,必须要形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习惯,而且也需要主动学习互联网的各种技术。也就是说,不努力提高自身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能力,就很难保证实施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另外,教师对学生“互联网+”背景下,学生的学习能力培养,包括自主学习平台功能介绍,对于互联网上的学习软件的熟悉和应用,以及对于互联网上的师生交互内容的学习。

(三)教学实施策略

1. 学习者制定学习任务

教师在学习者应用互联网技术学习之前,应该对学生进行学前指导,帮助他们制定相应的目标和任务。在学习者开始学习之后,教师要进行监督和指导来确保自主学习者的任务出色的完成,这样可以就可以对自主学习者利用互联网技术学习进行很好的优化。

2. 培养学习者的互联网学习能力

除了帮助学习者指定学习任务外,教师还应该对学生的互联网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进行培养。自主学习实际上还是学习者高度自主的学习实践过程,但是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积极性太差,所以,在实际操作时,就是必须多花时间和精力来培养他们的互联网学习能力,比如他们如何利用时间,如何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如何解决一些技术问题。

三、高职学生“互联网+”背景下的自主学习模式及效果

(一)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有所提升

传统的学习模式下,学生在课堂上的英语学习只能完成作业和背诵单词。因为高职学生的入学英语基础很差,学习自觉性很低,在实施以“互联网+”为背景的自主学习模式后,学生不仅可以完成作业,还可以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互联网平台,进行其他资源的搜索,通过各种生动有趣的资源来提高自己的英语基础和技能,可以有效地延长学生们的自主学习时间。

(二)学生的学习兴趣有所提高

互联网时代给自主学习的选择是非常多的,特别是像高职学生这样学习兴趣差的学生,他们可以利用互联网资源来进行学习内容的自主选择。比如,通过英文的视频进行听说模拟;利用网上模拟系统进行模拟考试;利用网上交互系统联系英语对话等等。但对于学生英语基础薄弱,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高职院校中,网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的实施也需要改变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想要结束长时间的师生对教学和学习的理解,改变他们的角色,真正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模式。教师更应该把更多的精力和努力放在这种模式下,并给学生及时指导、和帮助,这个模式仍然需要不断改进,通过大量实践来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5.

上一篇:机电维修人员下一篇:病人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