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从转变到融合

2024-05-31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从转变到融合(精选8篇)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从转变到融合 篇1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从转变到融合

颠覆或融合?刚刚开始

当前,社会各界对互联网金融众说纷纭,互联网和金融的边界在不停地突破和交叉。其实,作为一个新生事物,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的颠覆或融合才刚刚开始,二者要真正交融并产生化学反应,进而推动中国金融业进步,必然需要市场参与各方共同努力,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也是一个从转变到融合的过程。

余额宝充分体现互联网思维

以“余额宝”为首的宝宝军团们淋漓尽致地体现互联网思维的内涵,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方向。

可以这么说,余额宝是第一款意识到了远尾客户价值的基金产品。而为了吸引这些平民客户,它也成为了第一款遵循“客户体验至上”理念设计的基金产品。这让发行余额宝的天弘基金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就从一个名不见经转的小公司,一跃成为了中国最大的基金公司。

互联网金融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主要方向在于互联网思维向金融的渗透,以及随之而来的金融服务理念和模式的巨变。当互联网技术将客户对象推至需求曲线的“远尾”后,针对远尾客户特性而出现的商业模式。其核心内涵是平民为王、用户体验至上、规模制胜。另一方面,由于金融服务本身具有虚拟性,因此利用互联网技术可大幅降低服务成本。这两点决定了互联网思维在金融行业中有广泛应用空间,并会带来深远影响。

网上售卖基金产品不甚稀奇。但在过去,基金一直被看作为投资领域的“奢侈品”。毕竟,会到银行或券商柜台来购买基金的人似乎都显得比较“高大上”。因此,传统理念里在网上卖基金时,基金也会把这类人群作为主要销售对象。但事实上,互联网通过降低基金销售成本,已经让基金的潜在客户群体大为扩张。那些资金量很小的人,可能不会为了赚取区区几块钱的收益而专门到柜台去排队,但在全民网络时代,网上操作只是动动手指的事。所以,那些之前被基金销售所忽略的平民,成了兵家必争的“肥肉”。

P2P网贷平台雪山贷的一位负责人指出,余额宝的成功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一个缩影。买家在融资、理财、支付等多个方面,均有广阔的开发的空间除了在储户端,企业端也有向远尾客户拓展的空间。目前的金融系统对小微企业的服务还存在不少欠缺。这些小微企业规模较小,经营持续性和稳定性低于大中型企业,它们中的相当部分甚至缺乏完整账目,这给金融机构搜集企业信息、评估风险出了难题,因而让这些企业很难享受到正规金融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引入,金融机构可以通过大数据等手段更清楚地掌握这些企业的经营状况,对其作出更准确的评价,从而让给这些企业放贷成为了可能。这样一来,这些之前被排除在金融服务之外的企业,也变成了金融机构收入新的增长点。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从转变到融合 篇2

由此, 我们是否可以大胆假设, 当下热议的媒体融合, 只是未来“万物互联”信息时代的一个初级阶段;我们目前所谓的“传统媒体”, 只是未来社会媒介系统的一个子系统。在这一前提下, 倘若将媒体融合放在未来信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和大系统中来考察, 是否可以拥有一个全新的视角, 提出一些不一样的理念, 从而达到“不畏浮云遮望眼, 只缘身在最高层”的研究效果呢?

一、研究基础:重构传统媒体与互联网的关系

近年来, 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 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大量新媒体的飞速发展, 极大地颠覆了信息生产、传播的机制, 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强烈的冲击, 使其面临着受众锐减、广告下滑、人才流失等困境, 社会影响力和市场竞争力已今非昔比。为了应对严峻的生存危机, 传媒界开始了集体突围——主动拥抱互联网, 实现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融合发展。

2014年8月18日,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可见, 媒体融合已经不仅是媒体自身生存发展需要, 也是国家开展舆论引导, 维护意识形态安全的需要, 媒体融合已经上升为国家战略。一时间, 媒介融合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 围绕着这个主题开展的专题研究和经营实践层出不穷。

中国传媒大学副校长胡正荣教授认为, 传统媒体需要用互联网思维改造自己的治理理念, 建构用户、开放、分享这一适应移动互联时代的新的治理理念体系。[2]新华社新闻研究所研究员唐润华认为, 传统媒体在全面创新的过程中, 可以结合自身实际, 引入“互联网+”模式, 以互联网为依托打造新的业务架构、生产平台、产品链条、传播渠道、运作流程以及评估体系。[3]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新闻学研究室主任黄楚新等提出, 对于传统媒体来说, “互联网+”计划是推动媒体进行新一轮转型的外在动力和必要途径。传统媒体通过智能升级、运营升级、服务升级等方式, 可以利用互联网完成自身的创新与改革。[4]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教授认为:“互联网的发展之一就是已渐次成为较为成熟的平台性媒介, 具有整合媒介资源和其他社会资源的巨大力量。”[1]互联网大潮汹涌而来, 是未来传媒发展的宏观背景,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不管你愿不愿意, 高不高兴, 都必须承认并接受这铁一般的现实。喻国明接着还说, “ (传统媒体) 你可以选择不转型为新媒体, 但却需要了解互联网的思维和逻辑, 融入互联网之中, 在为互联网贡献价值的同时实现自身的价值。”

如果说前几位学者主要站在传统媒体的角度, 将互联网当作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外在动力和必要的手段、工具和途径, 传统媒体和互联网尚处于相对、平行甚至相等的地位, 喻国明的观点则大大提升了互联网的地位和作用, 甚至认为传统媒体应当“融入互联网”, 并且“为互联网贡献价值”, 在他的眼里, 显然传统媒体之前一家独大的地位已经不再, 甚至已经“衰落”为以互联网主体构建的社会信息系统中的一部分, 一个子系统, 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之间不再是并列的、平行的、势均力敌的, 而是部分与整体、要素和系统的关系。

基于此, 我们或可预见, 目前人们所强调的传统媒体出于生存危机而与互联网的“被动融合”, 将来可能演变为面对互联网的“主动融入”, 未来媒体机构在很大程度上放弃自身的独立地位, 打破原有的边界, 主动融入互联网、物联网乃至泛在网络构成的“信息流”和“媒介云”当中, 从互联世界获取信息资源的同时, 凭借自身传统的内容优势、组织优势、专业优势, 为社会信息系统贡献独特的信息资源, 同时实现自身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二、理论框架:以平台化和智能化为坐标

倘若未来媒体将作为互联网构建的信息系统的一个子系统, 那么目前媒体的转型发展就有必要在自身实际的基础上, 靠拢未来互联网发展趋势和方向, 体现出典型的“互联网思维”特征。由于互联网的本质属性可以归纳为互联、开放、分享等方面, 未来互联网将发展成为一个无所不包的巨大开放性平台, 而且互联网的发展是人类愈发智能化的信息技术进步的结果, 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媒体发展将主要建构在以“平台化”和“智能化”两个维度上, 以用户需求为核心, 以产品 (服务) 为载体, 以关系 (场景) 为关键 (如图1) 。

(一) 平台化

所谓平台, 就是一个信息集成与发布的场所。这种信息平台的关键之处, 在于它面对的不再是单一的用户, 而是信息的提供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双方, 由此形成了一个双边市场。[5]其实, 由于开放、参与、分享等特性, 互联网世界天生就是一个平台的世界, 未来互联网企业竞争主要集中在平台间的竞争。从Facebook推出开放平台应用程序接口 (API) , 到苹果推出App Store, 再到Android、腾讯、360实施面向第三方开发者全方位、全平台的开放策略, 这些互联网巨头们都在通过打造和控制平台, 以获取宝贵的互联网入口, 并获得忠实用户及大量流量。而作为分享经济的代表, Uber最近红遍五湖四海, 其根本原因也在于, 它为全世界的司机朋友提供了一个宽广的就业平台, 塑造了一种互联网时代全新的工作模式、雇佣关系和合作框架。

对于依托于互联网的各种新兴媒体而言, 尽管在优质内容生产上, 新媒体处于相对劣势的地位 (其主要的信息来源有两个:一是依托于互联网用户自发生产的内容, 即UGC;一是大量转载于传统媒体的信息) , 但它却能够极大地消解传统媒体的市场地位和社会影响力, 给昔日不可一世的“主流媒体”、传媒巨头带来了深刻的生存危机和转型压力。有学者认为, 除了互联网较快的信息传播速度等原因外, 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互联网所起到的信息生产、发布、交互的平台和信息流动的中枢作用。

通过互联网这一开放的平台, 各类信息生产者 (不仅包括传媒机构等专业信息生产组织, 还包括政府机构、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乃至公民个体) 、信息的消费者得以连接, 海量信息在其中肆意流动, 相互激荡, 推陈出新, 形成了世界上最复杂多元、最生机勃勃的信息生态系统:一方面, 互联网通过自身平台, 汇聚了大量流量和人气, 就具备了较高的广告价值, 促成了海量广告的流入;另一方面, 由于互联网平台为公司、企业等市场广告主体提供了越来越独立的信息发布地位和渠道, 使其得以绕过发挥市场信息中介作用的传统媒体而直接面对用户, 很大程度上造成了传统媒体广告量断崖式下跌, 传统媒体维系数百年的“内容-读者-广告”的经营模式难以为继。

我们可以预见, 将来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进步, 互联网平台将无限延伸, 如果有需要, 现实社会的万事万物几乎都可以纳入这一巨大平台, 互联网作为人类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作用将愈发明显。同时, 互联网还将发挥强大的溢出效应, 将继续深度重塑传统社会的话语体系, 推倒众多社会子系统的体制围墙, 改造人们的生活生产方式, 乃至改变现实社会的内在结构。当然, 互联网影响最直接、最深入的还是传统媒体等专业信息生产机构:

一方面, 传统媒体需要积极树立互联网思维, 打破自身体制机制围墙, 主动融入互联网开放平台, 并且以自身传统的内容、专业和资源优势, 搭建并掌控优质的互联网入口, 成为互联网平台上的信息高地, 对平台上其他信息生产机构产生影响辐射和价值引领作用;另一方面, 传统媒体也要借鉴互联网企业市场竞争经验, 加快自身平台化建设力度, 不仅通过重构作业流程、组织架构、运行机制, 整合优质资源形成内容生产领域统一协调、运转高效的媒介平台;还要搭建面对媒体工作人员甚至普通用户的开放性、松散性、众创性的工作平台, 从而变传统的单向雇佣关系为双向负责关系:媒体人以创造性劳动为平台提供内容和创造价值, 平台为媒体人提供工作条件和展示机会, 并鼓励其建立个人品牌, 最终形成基于共同价值观的利益共同体。

(二) 智能化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变革, 催生了互联网世界, 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的交往、生产和生活。从1993年美国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 到2008年IBM公司倡导的“智慧地球”, 再到2009年我国政府提出的“感知中国”战略;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 到德国提出的“工业4.0”概念, 再到我国时下流行的“互联网+”, 人类社会正在信息社会的大道上跨步前进。“而且随着芯片制造、无线宽带、射频识别、信息传感及网络业务等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 信息网络将会更加全面深入地融合人与人、人与物乃至物与物之间的现实物理空间与抽象信息空间, 并向无所不在的泛在网络 (ubiquitous network) 方向演进。”[6]由此, 人类社会将由“e” (electronic) 时代, 加速过渡到“u” (ubiquitous) 时代, 其核心标志, 就是信息系统的智能化程度大大提升。

例如, 大数据理念和技术不仅影响了人们的工作和生活, 给政府完善社会管理提供了有力工具, 而且还深刻地改变了媒体机构内容生产方式。目前, 趋势预测性新闻和数据驱动型深度报道分量开始增加, 媒体机构数据分析、呈现与解读能力有所提高, 新闻生产中跨界合作的现象不断增多。计算机辅助报道 (Computer Aided Reporting, 简称CAR) 将被越来越多的新闻机构采用, 过去只有专业记者才能承担的新闻报道任务, 已经部分可以由计算机来完成, 这种崭新的新闻生产方式无疑将成为专业媒体新闻生产方式的一种重要补充。[7]

美联社透露, 运用自动化软件生产的新闻, 已经为其带来了业绩量十倍的增长, 并且释放了其大约20左右的员工, 使他们能做更有价值的事情。《洛杉矶时报》在对2013年2月发生的加州地震报道中, 也使用了自动化新闻生成软件。美国Narrativ公司声称, 由于运用独特算法, 该公司大约每30秒就能够撰写出一篇新闻报道, 其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技术官克里斯蒂安·哈蒙德甚至认为, 未来机器生成的新闻将占到媒体新闻的90%, 并且有可能获得普利策新闻奖。[8]

我们还可以大胆预测, 随着将来物联网以及泛在网络技术的成熟和广泛应用, 互联互通的万物都将适时产生海量信息, 并通过传感器等相应设备传输计算机网络。由于这些数据直接采集自物理世界, 数量巨大、精确度高、时效性强, 将成为未来新闻报道的重要数据来源。若再辅之以数据自动分析、新闻自动生成、信息自动传输等若干系统, 加之用户需求分析、个性优化推荐等功能, 人类社会的信息生产、接受和消费的总体格局及基本原则或将发生根本性改观。例如, 这种由客观世界直接生成、实时传送的信息, 将最大限度排除信息撰写者、加工者、传播者出于自身固有认知、意识形态、现实利益等人为因素和传播渠道的影响, 为信息接收者呈现一个高度透明、准确、客观的现实世界, “拟态”环境的空间将被有效压缩。

三、融入接口:传统媒体融入互联网的具体进路

传统媒体融入互联网, 需要在以互联网为主体构建的大信息系统中找准融入接口, 重构自身定位与边界, 重塑媒体—用户关系, 实现与其他信息系统的无缝对接。具体而言, 传统媒体实现“互联网化”, 需要在如下三条主要进路上发力。

(一) 挖掘并满足用户的个性化需求

随着人类传播技术的进步, 新闻传播学经历了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单向到多向的过程, 大众传播逐渐演变为分众传播, 继而发展成为小众传播乃至个性化传播。喻国明指出, 在互联网背景下, 决定媒体的价值落地和价值实现有三个要点:第一是好的内容, 第二是好的技术平台, 第三是一流的用户洞察。媒体只有明确自身定位和目标受众群体的前提下, 进行越来越细致、深入的用户挖掘, 找寻并满足其个性化需求, 增强核心用户的黏性, 才能将读者转变为用户, 将用户转变为客户, 将客户转变为粉丝, 从而实现自身价值。

在这一点上, “今日头条”做出了大量开创性探索, 该APP主要根据用户兴趣图谱分析结果, 将聚合的网络热点信息向用户进行个性化推荐, 在短期内积累了巨量人气, 并引发了资本争相追捧。尽管“今日头条”一度同传统内容生产机构版权纠纷不断而产生较大争议, 但是随着互联网媒介生态的发展, 基于内容免费模式的新型媒介运营模式的成熟, 这种“数据挖掘+个性推荐”的新闻生产方式将继续爆发难以估量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多的传统媒体机构也将运用这一工作理念, 改造自身的新闻生产流程, 以满足愈发分化的用户需求。届时, 人类社会将由信息资源的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 用户在信息产业中的选择权和话语权将被空前放大, 媒介机构市场竞争将日益激烈, “得人心 (用户) 者得天下”仍是永恒的真理。

(二) 拓展内容之外的产品与服务

在互联网情境下, 优质的内容仍然重要, “内容为王”仍然是专业性信息生产机构重要的生存法则, 是其与自媒体的重要分界线。但是, 倘若仍然固守前互联网时代媒体机构经营路线, 认为仅仅依靠优质内容即可赢得受众, 获取生存和发展机会显然落伍了。其根本原因在于, 传统的内容生产模式与互联网媒介平台的属性产生了根本性矛盾:互联网是完全开放性的平台, 需要各子系统打破传播围墙, 实现信息资源的跨界流动, 使信息在不断流通中实现价值和增值。而传统媒体所依赖的“二次售卖”运营模式有一个基本前提——版权保护, 即通过制定转载许可制度, 设立“付费墙”等市场和技术手段, 维护媒体机构的合法经济权益。但这种看似合理合法的做法却人为地在互联网平台中设置了信息流通障碍, 有违互联网开放、分享的内在逻辑, 同时使媒体机构成为了信息洪流中的“价值孤岛”而难免衰落的命运。

这种看似两难的矛盾, 其实是在倒逼传统媒体思考建立一种既可促进信息无障碍流通, 又可实现经济利益的商业模式。这种商业模式的核心在于, 通过向用户提供免费的内容, 吸引用户的注意, 与用户之间建立强联系, 并将这种注意力资源引流至其他的增值性产品和服务。这就要求媒介机构不仅要生产优质内容, 更重要的是依托优质内容扩展经营范围, “跨界”到游戏、影视、旅游等文化产业乃至其他相关产业, 直接面对、满足乃至挖掘用户需求, 延长自身产业链, 寻求新的价值增长点。

(三) 抓住关系和场景两个核心要素

互联网的发展, 尤其是移动通信技术的进步, 以及社会化媒体的繁荣, 为新闻传播学增加了新的核心要素, 使得人们关注焦点经历了“内容—关系—场景”的转变过程。

第一, 重塑用户关系。在这个网状社会, 开放是个体生存的必备条件, “圈层”传播特征被极大地强化, “关系”已经成为人们认知世界和做出行动的基本依据, 成为了互联网空间的稀缺资源, 与用户的关系质量已经上升为媒介机构的核心竞争力。可以说, 媒体机构的空间越开放, 关系网越大, 连接点越多, 在信息流中的地位就越重要, 其社会价值自然就越高。对于媒体机构而言, 要想在信息极其盈余的互联网情景下继续保持高阅读率、高影响率, 并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实际经济价值:一方面要积极消除阻碍信息自由传播的体制机制路障, 最大限度地扩大自身同互联网平台其他系统、用户读者的信息连接和价值融通;另一方面, 则要努力寻找并搭建切入读者及用户人际圈层的突破口, 利用圈层传播的高黏性、高影响、高传阅率等特性, 提升传播效率, 营造良好口碑, 实现市场价值。

第二, 构建应用场景。与PC时代的互联网传播相比, 移动时代场景的意义大大强化, 移动传播的本质是基于场景的服务, 即对场景 (情境) 的感知及信息 (服务) 适配。场景成为了继内容、形式、社交之后媒体的另一种核心要素。[9]随着移动通讯、物联网以及泛在网络技术的发展和成熟, 场景的重要作用将被进一步发挥。我们可以设想, 随着世间万物相连, 人类社会生存的现实物理环境、虚拟社会情境将高度融通, 并最终实现一体化发展。或许将来有一天, 媒体机构可以运用相应技术手段, 对用户出现的特定的时空环境、社交氛围、生活惯性等数据进行科学分析、准确定位, 并与数据库中相应市场环境和商品、服务信息进行智能化适配, 并进行个性化推荐, 从而诱发并引导用户产生购买行为, 最终实现自身的商业目的。

四、结语

互联网的高度发展是大势所趋。所谓“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如果说媒体产业是互联网洪流首先波及的传统产业, 那么今后一切基于信息不对称效应而赖以生存的产业, 以及无法充分适应互联网发展趋势的其他传统产业, 都将不同程度地面临这轮多米诺骨牌效应危机。怎么办?除了面对互联网进行全方位适应、颠覆性变革和前瞻性创新之外别无他途。当然, 目前生存形势最严峻的、变革动力最强大的, 同时也是具体实践最丰富的, 非媒体行业莫属。结局如何, 我们拭目以待!

参考文献

[1]喻国明, 翟旭瑾.“后 (厚) 网”时代:纸质媒体的行动路线图[J].新闻爱好者, 2015 (3) .

[2]胡正荣.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融合的关键与路径[J].新闻与写作, 2015 (5) .

[3]唐润华.“互联网+”助推传媒全面创新[J].新闻与写作, 2015 (5) .

[4]黄楚新, 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次认识[J].新闻与写作, 2015 (5) .

[5]刘涛.移动互联网三大法宝, 平台化竞争大势所趋[J].互联网天地, 2011 (9) .

[6]张平, 等.泛在网络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 2010 (5) .

[7]彭兰.“大数据”时代:新闻业面临的新震荡[J].编辑之友, 2015 (3) .

[8]中涛.连线杂志:未来新闻90%以上将为电脑化新闻[EB/OL].http://tech.qq.com/a/20120503/000271.htm.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从转变到融合 篇3

中国目前有6亿网络用户,9亿手机用户。互联网以其开放性、交互性、即时性以及网络权利的平等性使得它具有一种难以控制的生命力。网络对人们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信息、观念、言论乃至生活方式的改变上,它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以及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在这些变化中,网络民意和公共生活的兴起,尤其值得关注。网络为公众的政治参与营造和发展了新的公共空间、途径与方式,使以往在传统大众传媒无法实现的个人表达和言论自由得到展现,参与热情重新得到释放,从而提高了民众政治参与的兴趣和能力,增加了公众的话语力量,并创造了一种全新的对政府的网络监督模式。与多数国家相比,这点在中国表现得尤为明显。原因在于,中国是一个转型国家,而且是世界上转型国家中独一无二的超大型国家。转型的多重性、复杂性易导致任一细小的事情都会成为社会的公共事件,而公共治理手段的滞后以及对网络的不适应,更加剧了这一过程的政治化。

中国改革已走过30余年。改革本身就是一个社会转型过程。改革前,中国是一个“整体性社会”,现在则转变为一个“多样化社会”——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格局多样化、社会生活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多样化、观念多样化。在这种多样化面前,政府的管理理念、管理法规、管理手段与方式还有些不适应,更多地重管控而轻服务。有些官员习惯于用管理、管控的传统方式实现社会治理,法规和制度多是从方便管理者角度来设计的,公共信息披露不及时、不充分,缺少柔性化的道德教化、沟通协调,社会矛盾纠纷调处解决的手段单一,等等。

信息传播:从单向度到多维度

在中国,有关信息公开的法律层次低,约束力弱,从而在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间形成信息不对称,民众并不知道其中发生的事情,即使有传媒,往往也是一种单向度的传播,其任务是把信息“推”给对象,采取的是“灌输”和“宣传”的方式。这种情况下,有时民众难以有效监督公权力。

但网络的出现和迅速发展,对此种状况提出了挑战。网络引入了外部视角,提升了大众权益,它从技术上为大众的政治参与营造和发展了新的公共空间、途径与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网络监督模式。网络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出现,创造了一种更为直接、快捷的监督渠道,扩大了公民监督的广度和深度,使公民能充分发挥民主监督的主体地位,甚至构成了某种直接民主的形式。近年兴起的“网络问政”就是大众直接参与政治的体现。从实际效果看,从早年的“我爸是李刚”事件,再到“邓玉娇事件”,以及微博打拐、微博反腐,等等,大凡引起社会关注和重视的公共问题和事件,都是最先由网络发起或主要有网络参与的。因此,网络正在逐步取代传统媒体,发挥着对政府及官员的监督作用。

对于互联网给社会带来的这种全局性的变化和挑战,客观地说,政府也在努力适应,充分利用网络,传达政策意图,改善政府形象,拉近与群众距离。例如,近年来的“两会”,各级政府首脑,在“两会”前后同网民进行在线交流和互动;政府也会设置议题和议程,让大众参与;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利用网络,直接听取民意,完善议案、提案和建议。很多事件在网络曝光后,倒逼政府回应,并最后达成相对圆满的解决效果。这些都值得肯定。

但是部分政府部门和官员尤其是基层政府和官员尚未认识到网络的独特功能和它所创造的全新监督模式而起的积极作用,缺乏互联网思维,过分看重互联网的负面效应,不愿接受网络监督,或者把“网络问政”作为一种作秀的道具和长官意志的点缀。

作为舆情表达和互相交流的平台,网络确实也会产生一些负面效应,尤其当一种舆情以负面性、解构性的方式占据主导地位,甚至因为发泄私愤而产生语言暴力时,其负面效应会放大。这个时候,对网络民意就要加强疏解和引导,分清恶意和无意。对一些明显恶意的网络谣言,要进行清理打击,但对由于信息混沌而导致的误解、埋怨甚至泄愤,政府有责任及时公布信息,即使不清楚,也要向民众做出解释说明,及时回应。在当前因征地拆迁、国企改制、城市化、腐败等引发的矛盾群集的情况下,要学会做群众工作,就必须妥善处理网络民意。

网络时代的“群众路线”

有关学者对近几年互联网现象的跟踪研究发现,网络上比较难以管理的各类跟帖、论坛发言、微博与博客等平台上,有几类网民比较活跃:第一种是少数网民使用粗俗、下流、反动的语言污蔑他人,攻击政府与公职人员,散布不负责任的流言。这类人数有限,但能量不低,从动机上分类,此类网民又可分为怀有某种目的和纯属发泄两种。有目的一类包括接受了任务的公关公司、徇私报复他人者,也就是“网络水军”,以及有政治目的的个人与组织。第二种是目前活跃于微博、博客、评论与论坛的网络“知道分子”、意见领袖、网络化的专家学者与网络写手。这类网民成为网络上非主流中的主流,对主流媒体拥有巨大的影响力,往往能够在网络上制造话题、“引导舆论”。第三种则是以引起公共关注为目的,以社会事件为主的“网络上访”。由于网络的作用越来越大,加上“上访不如上网”这种微博语录的广泛传播,通过各种途径在网络上制造舆论,以引起社会关注,达到解决某个具体问题的现象逐年增多。据统计,过去几年发生的较大的网络事件,有37%属于此类。当然,这类事件背后的推手往往还是前两类人士,有些还得到主流媒体(指门户网站与新闻网站)的支持。

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篇4

1.“一个苹果让牛顿吸引了世界,一壶沸水让瓦特转动了世界,一个元素让爱迪生点燃了世界„„”该广告词中瓦特的贡献是()A.研制彩色电视 B.发明电灯 C.研制内燃机 D.改良蒸汽机

解析:选D。本题用广告词作题引考查“瓦特改进蒸汽机”这一基础知识,新颖活泼,题材来自现实社会生活,从而引导学生关心自己身边的历史。

2.以生产方式的标准来划分,人类文明经历了如下图所示的几个阶段。其中空格处应是()―→―→―→―→„„ A.铁器文明 B.电气文明 C.工业文明 D.游牧文明

解析:选C。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人类文明经历了从采猎文明到农业文明,到工业文明再到信息文明。

3.1931年10月18日凌晨,爱迪生走完了84年的人生旅程。下葬时,为纪念他的突出贡献,美国各地()A.熄灭电灯一分钟 B.轮船鸣笛三分钟 C.教堂敲钟84下 D.齐奏《英雄交响曲》

解析:选A。电灯是爱迪生的发明,轮船是富尔顿发明的,《英雄交响曲》是贝多芬的作品。4.莫斯科时间2010年4月10日,载有波兰总统卡钦斯基的客机,在俄罗斯斯摩棱斯克附近坠毁。客机上包括波兰总统夫妇以及众多波兰高官政要在内的96人无一生还。客机坠毁事件发生后,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高度关注,波兰人民更是处于一片悲哀之中。在华沙,人们开始在总统府外聚集,铺设鲜花和蜡烛,以示哀悼。我们最快获知这一最新消息主要是通过()①电影 ②有线电视 ③杂志 ④互联网 A.②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选D。本题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有线电视与互联网具有快捷的特点,而电影与杂志则不具有这样的优势,所以一些时事快讯我们难以从这两种传播媒介及时获得。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

材料2:早在19世纪50年代,马克思就预言电的伟大革命力量,认为“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个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材料3:随着广播、电视和其他电子媒介的出现,人与人之间的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整个世界紧缩成一个“村落”——地球村的概念由此产生„„地球村的概念也同样意味着全球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而不只是两百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大拼盘。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1中三幅图片反映的历史信息及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2和所学知识,指出电力与蒸汽动力相比具有的优越性。

(3)根据材料3,分析“地球村”的特点。列举近代以来三次工业或科技革命中,对“地球村”的形成起直接推动作用的科技发明各一例。

解析:第(1)问提取图片关键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答案;第(2)问可以从使用范围、动力等方面分析作答;第(3)问先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如“时空距离骤然缩短”“有机的系统”等,归纳出地球村的相关特点,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列举推动各地联系的科技发明。答案:(1)历史信息及影响:瓦特改良了蒸汽机,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了理论基础,此后发电机、电动机相继问世,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爱迪生发明了电灯,使人类开始告别用油灯照明的时代。(2)用途更广,动力更大,应用更方便。

(3)特点:世界各地的联系日益紧密,全球成为一个有机的系统。例子:第一次工业革命:汽船、蒸汽机车;(任举其中一例即可)第二次工业革命:汽车、飞机、电话、电报、电影等;(任举其中一例即可)第三次科技革命:移动电话、互联网。(任举其中一例即可)

一、选择题

1.18世纪六七十年代,新式棉纺织机在英国出现,传统的动力已不适应新的需要,蒸汽机应运而生。这表明()A.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B.蒸汽机的发明是实验科学长期孕育的结果 C.蒸汽动力较传统动力能提供更充裕可靠的动力 D.新的动力技术革新满足了社会生产的需要

解析:选A。社会的需要是科技发展的根本动力,近代动力技术的革新源于社会生产的直接推动。

2.“它提供了治理和利用热能,为机械供给推动力的手段。因而,它结束了人类对畜力、风力和水力的由来已久的依赖。”这是对哪一发明的描述()A.发电机

B.纺纱机 C.电动机 D.蒸汽机

解析:选D。瓦特改良后的蒸汽机适应不同工厂的需要,被称为“万能蒸汽机”。3.电视政论片《大国崛起·工业先声》的解说词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这表明()A.牛顿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 B.科技为生产发展提供了条件 C.改良蒸汽机问世标志着工业革命开始 D.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推动生产力进步 解析:选B。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以牛顿为代表的近代科学的诞生,为第一次工业革命提供了条件,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A项说法是错误的,牛顿并不是工业革命的倡导者;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是18世纪60年代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机”,排除C项;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并未紧密结合,排除D项。

4.蒸汽机发明和使用后,在欧洲出现了一大批相对集中的工业城市,所以有人说:“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这是因为()A.大大提高了工业生产的动力和效率 B.摆脱了工厂受自然条件的限制 C.促进了相关行业机器的发明与改进 D.推动了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

解析:选B。蒸汽机发明以前,机器动力主要是利用自然力,如水力、风力等,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工业的发展。蒸汽机发明以后,摆脱了这种限制,从而使工厂得以集中,形成工业化城市。

5.在人类进入“电气时代”的过程中,相关的重大科技发明有()①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

②电进入了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领域 ③长距离输变电技术的成熟 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选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②④是人类进入“电气时代”所产生的重大影响,不符合题意的要求。

6.20世纪大众传媒的飞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现代社会生活。推动互联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实施 B.计算机与通信技术的发展 C.报纸、广播传媒的普及 D.电视机的成功发明

解析:选B。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它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

7.新发明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同时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解析:选B。联系三次科技革命的发明创造得出答案为B。8.下图中的“成功,只需一个点击”简要而准确地说明了网络信息化工具的最大特点与优点,高度概括了它对人类社会生活及人类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活动的重大作用和影响。这本质上反映了()A.在现代社会,取得事业成功相对来说比过去容易 B.信息技术发展迅速,影响深远

C.计算机技术由个人电脑时代进入网络时代 D.网络技术已普及,深入群众的生活之中

解析:选B。A表述错误,C、D反映的只是表面信息,题干材料所反映的本质是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深远影响。

二、非选择题

9.交通工具的改进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司空远寄养初成,毛色桃花眼镜明。落日已曾交辔语,春风还拟并鞍行。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材料2:衣冠楚楚的绅士和淑女与衣衫褴褛的下层人民同挤一列火车,还得到处给人让路。保守人士惊呼,铁路带来某种“平等化的危险”。

材料3:2009年10月1日国庆阅兵后,挂着“京V—02009”车牌的红旗阅兵车成为全社会的话题。

材料4:第十一届全运会在泉城济南圆满落幕。由包括央视网、人民网、新华网、中国日报网、新浪网、搜狐网、网易、腾讯、百度网、凤凰网等在内的65家网络媒体组成的媒体联盟进行了全程报道。全国很多观众通过网络视频直播和点播观看了此次盛事。请回答:

(1)从材料1的诗句可知,我国古代交通工具主要的动力是什么?(2)材料2中的交通工具是哪一时期出现的?对当时社会产生了哪些影响?

(3)材料3中的交通工具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的?举例说明当时的科技成就还有哪些表现?(列举两例)(4)材料4反映了人类进入什么时代?其标志是什么?

解析:本题以交通工具的改进和信息技术的出现为主题,组织材料,旨在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能力。第(1)问从“并鞍行”“乘舟将欲行”等判断为畜力、水力;第(2)问和第(3)问要注意指出反映的交通工具;第(4)问应围绕互联网作答。答案:(1)畜力,水力。

(2)第一次工业革命。影响:加快了工业革命进程,促进了经济发展,人们出行更加便利,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密切。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从转变到融合 篇5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是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三《思想文化史》专题《近现代西方的科技》最后一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学习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必修2已学知识的回顾引导学生理解本课的相关知识;通过表格比较三次工业革命在内容和意义上的异同,认识他们之间的关系。

3.情感态度价值观:社会的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终极动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难点: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学生对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已进行系统的学习,基本掌握科技革命发展历程。本课所讲的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相对系统条理便于掌握,所以讲解时主要采取研究性学习方式,教师主要提出问题,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加以引导

五、教学方法

1.学会用问题探究法、比较法、阅读法等学习相关问题,主动参与课堂讨论,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并且要注重同他人合作学习和交流。2.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和学案导学

3.教学环节:预习检查、设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六、课前准备

1.学习准备:预习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初步了解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 2.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七、课时安排:1课时

八、教学过程

(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 检查学生的课下预习情况,了解学生对教材内容存在的问题,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和时效性。

(二)情景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所学的知识。如汽船、火车、电灯什么时间什么人发明的?其发明又是怎样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第一目的学习。

(三)、合作探究、精讲点拨。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一次工业革命 蒸汽机的发明和蒸汽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二次工业革命 发电机和其他电气的发明和使用、电气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教师展示一系列的有关第二次科技革命的图片请同学回忆并做相应的解释。

2、学生分析后最终得出:第三次科技革命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发明和使用、信息时代等重要的概念。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工业革命代表性 发明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

集思广议:以蒸汽机(电气、网络技术)的应用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四)反思总结,当堂检测。

教师组织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由学生整理本节课的教学思路上交,并进行当堂检测。设计意图:培养学生构建知识网络并对所学内容进行简单的反馈纠正的能力。

(五)发导学案、布置预习。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从蒸汽机到互联网,那么,通过这一单元的学习我们基本了解了近现代西方科技发展的历程。下节我们将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课下大家可以先预习这一部分,了解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并完成本节的课后练习及课后延伸拓展作业。设计意图:布置下节课的预习作业,并对本节课巩固提高。教师课后及时批阅本节的延伸 必修三第13课 从蒸汽机到互联网 课前预习学案

一、预习目标

预习《从蒸汽机到互联网》初步了解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史实,认识几次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二、预习内容

(一)“蒸汽时代”的到来 1 背景(1)(2)(3)2过程(1)(2)3影响(1)(2)(3)(4)

(二)电气革命的出现 1条件

2过程(1)(2)3影响(1)(2)(3)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表现

2评价

(1)积极方面

(2)消极方面

三、提出疑惑

同学们,通过你的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请把它填在下面的表格中 疑惑点疑惑内容

课内探究学案

一、学习目标

1、识记三次工业革命过程中代表性的发明

2、理解“蒸汽时代”、“电气时代”和“信息时代”到来的必然性,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推动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

3、以蒸汽机、电动机和网络技术的发明和发展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人类的意义 重点:蒸汽机的发明、电气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应用 难点:科技社会发展的作用。

二、学习过程

导入

通过复习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回忆必修2所学的知识。如汽船、火车、电灯什么时间什么人发明的?其发明又是怎样改变了人们生活?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和完成的标志是什么?然后进入本课第一目的学习。

探究一: 【师生互动】引导学生回忆过去所学知识,并回答下列问题:什么是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在怎样的条件下开始的?工业革命首先从哪个国家开始?开始的标志是什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作如下总结: 1)概念

工业革命又称产业革命。指资本主义生产完成了从工场手工业向机器大工业过渡的阶段。是以机器生产逐步取代手工劳动,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后来又空扩充到其他行业。这一演变过程叫做工业革命。2)条件

a 17世纪末,英国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为经济的发展扫清了道路;

b 18世纪中期,英国通过殖民扩张,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帝国,市场迅速扩大; d 到18世纪中期,自然科学的发展为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许多发明和发现; 3)标志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2、蒸汽机的出现是社会生产特别是工业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 18世纪60年代,“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揭开了工业革命的序幕,成为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棉纺织业机器的使用又引发了其他行业的连锁反应,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都陆续有了机器生产。随着越来越多的工业部门实现了机械化,一个新的课题又摆在人们面前,这就是动力问题。

探究二: 今天我们生活中的交通工具和电气产品主要有哪些?它们各有什么作用?(提示:)交通工具:火车、汽车、轮船、飞机等;电气产品:电灯、电话、电视机、录音机、电脑等。交通工具大大缩短了空间的距离;电器产品使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而所有这些变化都是在人们掌握了如何利用蒸汽机和电以后。探究三:工业革命有哪些特点?(1)工业革命是从发明和使用机器开始的;(2)发明人大多数是具有实践经验的工人和技师;(3)工业革命开始于轻工业部门;(4)首先发生于英国。(一国开始)探究四:联系实际说说互联网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影响? 积极影响:

a 互联网推动了信息化社会的到来;

b 信息经济在世界各地全面发展,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步伐;

d 改变工作方式,人们可以在家里完成很多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增加乐趣; e 改变人们生活方式,扩大交往,网上购物网络聊天等。负面影响:

a 垃圾信息和网络安全等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安全;

b 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造成世界更加动荡不安。主要是指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利用网络优势传输西方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政治制度、文化思想;

(三)反思总结

教师:出示表格学生自主完成: 工业革命代表性 发明影响 第一次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工业革命(四)当堂检测

第一次工业革命给英国社会生活带来了重大变化,下列符合实际情形的是()a.汽车在马路上奔驰

b.人们可以坐火车外出 2.工业革命要解决的最主要问题是()a.发展社会生产力 b.变更社会关系

3.下列各项中,真正体现了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的是()课后练习与提高

1、图不能表明,工业革命以前 a、就有人设想把蒸汽作为动力使用 b、一些国家的矿山已知道利用蒸汽机

2、在电和磁关系的研究方面,最伟大的一次飞跃是由谁来完成的()3、1996年,ibm公司制造的“深蓝”计算机战胜了世界级国际象棋大师卡斯帕罗夫,这一事件不能说明

a、计算机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智能.b、计算机比人更聪明

4、下图所示工具主要功能是

5、下列研究某一科学现象的实验示意图

a、为经典力学体系的建立奠定基础 b、为发电机的研制奠定理论基础

6、关于计算机诞生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世界是第一台计算机是由美国人发明的 b、最初发明计算机是对德战争的需要

7、英特尔公司副总裁肖恩•马洛克曾经说:“因特网是魔幻的第七大洲,在这里,每个人只需敲几下键盘就可以了解到世界上的所有知识。”对这句话理解不正确的是()a.因特网能够使信息的及时反馈得到实现 b.用户可以在网上查询所需要的资料 8“世界变得越来越小”,“地球村”由理想变成现实。你认为最重要的是()9、2003年中国的财富排行榜,丁磊是中国的首富,他是从事互联网的。2005年“南方周末中国内地人物创富榜”陈天桥名列榜首,他也是从事互联网生意的。这说明()①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日益提高② 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在不断推进③“劳动价值论”取代了“知识价值论”④人才是抢占时代制高点的关键

10、远程教育也称“远距离教育”或“隔空教育”,已经成为当今教育的重要形式,其优点有①互连网的电子化传播速度快②面对面的现场直接交流③信息量大④完全多媒体的在线学习方式、互动性强⑤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1、1998年5月,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美国海军学院发表演说时宣称:“当21世纪即将来临的时候,美国的敌人已将战场从物理空间扩展到虚拟空间”。这表明①全球各国之间围绕互联网的竞争日益加剧②美国将放弃对物理空间的争夺③美国将更加重视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④世界将更加动荡不安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在过去的100多年里,人类发明了电话、电报、电视、原子弹、电子计算机、人造卫星。1960年问世、1993年才对公众开放的因特网迅速发展,到1999年底,全球因特网使用者达2.6亿人。计算机网络已经把全世界连成了一个“地球村”。科技对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巨大贡献日益证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据估计,以科技为核心的知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20世纪初为5%~20%,而目前这一比例已上升到80%~90%。世界各国的经验表明,新发现和新发明得到应用后所创造的价值,要超过科研投入的10倍以上。高相信技术改善了人类的生活,但是科技发展也带来很多的负面效应。到20世纪,人类不止一次打开“潘多拉的盒子”:全球变暖、臭氧层受损、沙漠化加剧、物种灭绝、核武器的威胁„„以科技进步为核心的人类文明如何发展?怎样把握人类文明的发展?诸多问题已成为人类迈向知识经济时代的重大课题。

材料二 统计数字表明,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年平均增长率,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为1.7%,在1950~1972年猛增至6.1%。在增长的诸要素中,科技进步的因素70年代约占60%,80年代达到80%。

材料三 据统计,1970~1979年,美国的农业人口总数从5%下降到3%;同期,从事制造业的人口从30%下降到13%,而从事服务业和信息行业的人口,从占人口总数的15%上升到72%。请回答:(1)材料一中提到的科技成就哪些属于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哪些属于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2)材料一中所列举的负面效应,哪些是由于没有处理好人类活动与环境的关系所致?(3)材料二中西方国家工业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中统计数字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从互联网思维到互联网金融从转变到融合 篇6

能力:能通过采访、调查等多种途径获取信息、选择和处理信息。

知识: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程度来看,农村小学四年级的孩子对未知领域充满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人类通信的发展历史过程,本身就是一部生动的百科知识书,所以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内容是有兴趣的。

从学生的社会环境与生活基础来看,农村小学生处在一个信息相对比较封闭、教学资源比较薄弱的环境里,虽然他们对现代的一些通信方式如电话已有所了解,但本课中有些从历史的角度来体现的内容,学生缺少直接的生活经验,需要通过学习来掌握。他们对古代、近代和现代的通信方式缺乏详实和全面的了解,也就无法感受到通信的发展和变化。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因此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教学难点是让学生体会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要想突破重难点,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的资料和教师提供的有关课件来了解古代人们的通信方式;通过教材提供的两个调查表引导学生探究通信的历史演变;用绘画或演讲等形式畅谈未来的通信方式。教学中,教师要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灵活运用对比等方法,来展开通信发展史的学习,使学生能生动又真切地感受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教学重点

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知道通信发展的过程以及不同阶段的主要通信方式。

教学难点

体会从古到今通信的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了解古代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及近代通信是怎么发展的。

课时安排

1课时。

完成话题“过去的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飞速发展的现代通信网络”“通信畅想曲”的教材内容。

教学过程

活动一探究古代的通信方式

1.[播放动画:烽火传敌情]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根据课前调查,进行交流研讨:在遥远的古代,人们是怎样传递信息的?有什么特点?你还知道古代有哪些通信方式?

2.[播放课件:古时书信传递]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体会宋代著名词人陆游的诗句,谈谈对这句诗的理解,并说说还知道哪些古人传送信息艰难的故事。了解古代人们以书信表达情感和盼望家书的心情。由于当时书信传递的速度很慢,所以“书回已是明年事”。

小结:古代通信靠人力、畜力完成传递,速度慢、数量少。受各种条件限制,要想及时得到消息十分不容易。

【设计意图:了解过去人们传递信息的方式。】

活动二通信的过去和未来

1.[播放课件:信息传递的比较]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进行讨论:将一个信息从伦敦送到纽约,不同时期的传送方式及传送时间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发现了什么?通过比较,感受通信的发展,如通信工具更加先进,通信速度不断加快,通信容量越来越大等。(板书:通信方式多由慢到快)

2.[播放视频:飞速发展的信息网络]

采访父母和周围的人,了解通信方式的变化和发展。引导学生结合情境谈体会,进一步感受通信的飞速发展。(板书:从烽火台到互联网科技发展会更加发达)

3.[播放课件:畅想未来的通信]

引导学生结合情境,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畅想一下未来的通信方式会是什么样子。

【设计意图:感受通信的发展和变化体现在通信方式越来越多,传递的时间越来越短,并通过畅想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板书设计

从烽火台到互联网

通信方式由慢到快

浅析从互联网到物联网 篇7

1 物联网的概念与其发展现状

1.1 物联网的概念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简单的说就是像电脑插上上网卡、WIFI等上网设备一样,要让所有的“物品(家电、设备、货物等)”都能通过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电子标签等技术联系在一个庞大的网络之中(如图1所示),从而实现对物品的监控和管理。物联网与其说是一种技术,不如说是云计算理念[2]在社会各个领域的延伸和拓展,是一种移动化动态资源管理的理念。

1.2 物联网产生与国内外发展现状[3]

物联网的概念早在1999年就已经提出。1999年在美国召开的"移动计算和网络国际会议"提出了,"传感网是下一个世纪人类将面临的又一个发展机遇"。这样人们就开始了物联网的研究。2003年,美国《技术评论》提出传感网络技术将是未来改变人们生活的十大技术之首。

2005年11月17日,在突尼斯举行的信息社会世界峰会(WSIS)上,国际电信联盟(ITU)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正式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报告指出,无所不在的“物联网”通信时代即将来临,世界上所有的物体从轮胎到牙刷、从房屋到纸巾都可以通过因特网主动进行交换。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将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根据ITU的描述,在物联网时代,通过在各种各样的日常用品上嵌入一种短距离的移动收发器,人类在信息与通信世界里将获得一个新的沟通维度,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的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连接扩展到人与物之间和物与物之间的沟通连接。

2009年1月28日,美国总统上任后,与美国工商业领袖举行了一次“圆桌会议”,作为仅有的两名代表之一,IBM首席执行官首次提出“智慧地球”这一概念,建议新政府投资新一代的智慧型基础设施。此概念一经提出,即得到美国各界的高度关注,甚至有分析认为IBM公司的这一构想极有可能上升至美国的国家战略,并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轰动。IBM认为,IT产业下一阶段的任务是把新一代IT技术充分运用在各行各业之中,具体地说,就是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隧道、公路、建筑、供水系统、大坝、油气管道等各种物体中,并且被普遍连接,形成物联网(如图2所示)。

在我国,物联网的发展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从1999年物联网的概念被提出,当时在中国叫做传感网,中科院就启动了传感网的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科研成果,并建立了一些适用的传感网。先后投入数亿元,在无线智能传感器网络通信技术、微型传感器、传感器终端机、移动基站等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目前已拥有从材料、技术、器件、系统到网络的完整产业链。在世界传感网领域,中国与德国、美国、韩国一起,成为国际标准制定的主导国之一。2008年11月,并与无锡传感网中心合作,共同在无锡成立微纳传感网工程中心。

2009年,无锡传感网中心的传感器产品在上海浦东国际机场和上海世博会被成功应用,首批价值1500万元的传感安全防护设备销售成功,这套设备由10万个微小的传感器组成,散布在墙头墙角墙面和周围道路上。传感器能根据声音、图像、震动频率等信息分析判断,爬上墙的究竟是人还是猫狗等动物。

多种传感手段组成一个协同系统后,可以防止人员的翻越、偷渡、恐怖袭击等攻击性入侵。由于效率高于美国和以色列的防入侵产品,国家民航总局正式发文要求,全国民用机场都要采用国产传感网防入侵系统。至2009年8月,仅浦东机场直接采购传感网产品金额为4000多万元,加上配件共5000万元。业内专家称,若全国近200家民用机场如果都加装防入侵系统,将产生了上百亿的市场规模。

但是目前,物联网还停留在很初级的层面,离实质性的大规模应用还很远。

2 互联网与物联网本质联系

互联网[4](Internet)都被大家所熟知,它可译为“网际”网络,又音译因特网或者英特尔网。在1990年发展初期,因其跨国际性连接之特性,是指在ARPA网基础上发展出的世界上最大的全球性互联网络。即是“连接网络的网络”,可以是任何分离的实体网络之集合,这些网络以一组通用的协定相连,形成逻辑上的单一网络。这种将计算机网络互相联接在一起的方法称为“网络互联”。

互联网指的是全球性的信息系统,是通过三方面实现:

第一、通过全球唯一的网络逻辑地址在网络媒介基础之上逻辑的链接在一起。这个地址是建立在“互联网协议”(IP)或今后互联网时代其它协议基础之上的。

第二、可以通过“传输控制协议”和“互联网协议”(TCP/IP),或者今后其它接替的协议或与“互联网协议”(IP)兼容的协议来进行通信。

第三、以让公共用户或者私人用户享受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带来的高水平、全方位的服务。这种服务是建立在上述通信及相关的基础设施之上的。

从物联网的概念可以分出两层含义[5]:第一,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然是互联网,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延伸和扩展的网络;第二,其用户端延伸和扩展到了任何物品与物品之间,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因此,物联网是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利用RFID、无线数据通信等技术,构造一个覆盖世界上万事万物的“Internet of Things”。在这个网络中,物品(商品)能够彼此进行“交流”,而无需人的干预。其实质是利用射频自动识别(RFID)技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实现物品(商品)的自动识别和信息的互联与共享(如图3所示)。

而RFID,正是能够让物品“开口说话”的一种技术。在“物联网”的构想中,RFID标签中存储着规范而具有互用性的信息,通过无线数据通信网络把它们自动采集到中央信息系统,实现物品(商品)的识别,进而通过开放性的计算机网络实现信息交换和共享,实现对物品的“透明”管理。

RFID技术是通过PML语言实现[6]。PML语言是物理标示语言,EPCglobal是由美国统一代码协会(UCC)和国际物品编码协会(EAN)于2003年9月共同成立的,其前身是1999年10月1日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成立的非营利性组织Auto-ID中心(如图4所示),是目前物联网的主要推广者与标准制定者。由其组织并协调各应用方共同制定的产品电子编码(EPC)体系是目前物联网体系架构中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使用EPC编码标准的物联网也被称为EPC网络。其构成见表1。

PML语言是物理标示语言,又称实体标示语言。PML是一种用于描述物理对象、过程和环境的通用语言,其主要目的是提供通用的标准化词汇表,来描绘和分配Auto-ID激活的物体的相关信息。PML核心提供通用的标准词汇表来分配直接由Auto-ID的基础结构获得的信息,如位置、组成以及其他遥感勘测的信息。物联网技术的实现就是靠这个语言来实现,并能通过射频识别技术(RFID)、传感器技术、纳米技术、智能嵌入技术来真正实现物与物相联。

毫无疑问,如果“物联网”时代来临,人们的日常生活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不谈什么隐私权和辐射问题,单把所有物品都植入识别芯片这一点现在看来还不太现实。人们正走向“物联网”时代,但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

3 物联网发展面临问题

物联网在实际应用上的开展需要各行各业的参与,并且需要国家政府的主导以及相关法规政策上的扶助,才能全面的发展。物联网的开展具有规模性、广泛参与性、管理性、技术性、物的属性等等特征,其中,技术上的问题是物联网最为关键的问题,物联网技术是一项综合性的技术,是一项系统,目前国内还没有哪家公司可以全面负责物联网的整个系统规划和建设,理论上的研究已经在各行各业展开,而实际应用还仅局限于行业内部。因此它所面临的困难很多,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简单的说分为以下几点:

第一:资金及成本问题

物联网的发展可以作为世界经济的下一个增长点,它的发展可以带动多个产业的发展,因此,开发物联网需要在多个物品上实现RFID技术,建立安装多个读取设备,并开发出多个信息处理系统,这必然导致大量的资金及成本的投入。在物联网并未普及的情况下,物联网的发展受到很大程度的限制。

第二:与物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

物联网所覆盖的范围很广,它需要每个行业的合作来带动其发展,这就需要国家的产业政策和立法上要走在前面,要制定出适合这个行业发展的政策和法规,保证行业的正常发展。借鉴互联网的发展,来促进物联网健康稳定的发展。

第三:技术与协议标准的统一与协调

互联网的建立不仅是由HTML语言来实现,它还需要很多的网络协议标准(TCP/IP)、路由器协议,终端的构架与操作系统来实现。同样,物联网发展的基础是互联网的话,那么它也同样需要多个网络协议来实现。如此一来,物联网发展过程中,传感、传输、应用各个层面会有大量的技术出现,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技术方案。如果各行其是,那结果是灾难的,大量的小而破的专用网,相互无法连通,不能进行联网,不能形成规模经济,不能形成整合的商业模式,也不能降低研发成本。因此,尽快统一技术标准,形成一个管理机制,这是物联网马上就要面对问题,开始时,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以后就很容易,开始解决不好,积重难返,那么以后问题就很难解决。

第四:安全体系的建立与形成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便起来。但是,方便的同时网络安全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在互联网安全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好的情况下,物联网的安全更成为人们首先解决的问题。

物联网目前的传感技术主要是RFID,植入这个芯片的产品,是有可能被任何人进行感知的,它对于产品的主人而言,有这样的一个体系,可以方便的进行管理。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个巨大的问题,其他人也能进行感知,比如产品的竞争对手,那么如何做到在感知、传输、应用过程中,这些有价值的信息可以为我所用,却不被别人所用,尤其不被竞争对手所用。这就需要在安全上下功夫,形成一套强大的安全体系。现在应该说,会有哪些安全问题出现,如何应对这些安全问题,怎么进行屏蔽都是一些非常复杂的问题,甚至是不清晰的。但是这些问题一定值得注意,尤其是这个管理平台的提供者。安全问题解决不好,有一天可能有价值的物联网会成为给竞争对手提供信息方便的平台,那么它的价值就会大大的打折扣,也不会有企业愿意和敢于去使用。

4 结束语

物联网具有全面感知性,可靠传递性,智能处理等特点,它被誉为继计算机、互联网、移动通信网络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因此,我们对物联网的研究更应该深入,以适应经济的复苏。

综上所述每一次经济危机都会有一些新技术的出现,而这些技术的诞生也使经济特别是工业走出危机的巨大动力,相信随着各产业的共同努力,物联网会对全球经济起到积极作用,为其产业开拓一个又一个无限的发展机会。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0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MICHAEL MILLER.云计算理念[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4.

[3]王建宙."物联网"将成为经济发展的又一驱动器[J].IT时代周刊,2009,10:20.

[4]张成海,孔洪亮.EPC引领物流新技术发展[M].北京:中国物品编码中心,2005.

[5]ITU Internet RePorts 2005:The Internet of Things.2005,11,2.

能源互联网从概念到行动 篇8

当前,能源电力系统面临六大迫切挑战:可再生能源的快速发展对传统能源体系造成冲击、消费者对能源电力服务和信息的需求、电力峰谷矛盾、能源电力资产损失和巨额维护保养支出、可靠性要求、节能与环保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能源互联网技术应运而生。

这是一个“互联网+”的创新创业时代,同样是一个能源互联网的能源变革时代。借助能源互联网,传统能源行业迎来新一轮转型升级机遇,消费者的个性化能源需求也将得以实现。

据媒体报道,由国家能源局、工信部牵头的《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大纲》和12个支撑课题正式确定。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筹备组组长、华北电力大学教授曾鸣主持起草的相关文件大纲正在制定中,并有望在最近完成首稿。

此前,国家能源局已经就能源互联网组织了四次座谈会,邀请了包括国家电网、五大电力公司、煤炭企业、互联网等多个行业企业进行探讨,内容包括能源互联网的定位、目标、技术实现等问题。

对于能源互联网的定义和内涵,业界仍存在争议。但所有人都认为信息技术将在未来的能源系统中扮演核心角色,成为能源互联网实现的基础,因为只有信息技术才能实现整个能源系统内各系统和设备的互联互通。时下,传统能源企业和互联网企业已开始抢占这个新的“风口”,积极布局能源互联网。

能源互联网的不同诠释

能源互联网概念最早由美国于2008年提出,近两年成为热点,特别是经由杰里米·里夫金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传播,影响甚广。

《第三次工业革命》、《零成本社会》作者杰里米·里夫金表示,互联网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已经开始联合打造一个能源互联网,它将改变能源的生产和社会分配方式。在即将到来的时代,数亿人将在家里、办公室和工厂中生产自己的可再生能源,并且在能源互联网上共享绿色电力,就像现在我们在互联网上发布和分享信息一样。

清华大学信息技术研究院研究员曹军威在《能源互联网探析》一文中指出,能源互联网是以互联网思维与理念构建的新型信息-能源融合“广域网”,它以大电网为“主干网”,以微网、分布式能源等能量自治单元为“局域网”,以开放对等的信息-能源一体化架构真正实现能源的双向按需传输和动态平衡使用,因此可以最大限度的适应新能源的接入。虽然能源形式多种多样,电能源仅仅是能源的一种,但电能在能源传输效率等方面具有无法比拟的优势,未来能源基础设施在传输方面的主体必然还是电网,因此未来能源互联网基本上是以互联网式的电网为枢纽构成的能源-信息系统。

国网能源研究院首席专家冯庆东曾公开提出,能源互联网是在能源转型大背景下提出来的。能源互联网就是智能电网2.0版。它是以互联网技术为核心,以配电网为基础的,以新能源接入为主,通过能量管理系统作为分布式能源设备,实施广域优化协调控制,实现冷、热、气、水、电等多种能源互补,提高用能效率的智慧能源管控系统。

“这么提是有依据的,国际电工委员会把以多种能源网络智能化为基础的多能源网架定义为智能电网2.0版。把实现能源网络、社会网络、信息网络、环境网络及自然网络的整体融合定义为智能电网的3.0版。”冯庆东解释说,智能电网2.0版是能源互联网一个近期目标。

中国经济研究院院长白津夫则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能源互联网是基于互联网的能源双向配置平台,主要适应于分布式能源,能够将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同时也能够把个体电源通过网络回购再配置,促进产消一体,双向交互。能源互联网不能单向考虑“主体自由接入和分享”,还要形成能源网上可交易。

远景能源是国内排名第四的风机制造商,该公司董事长张雷表示,远景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的目标,即建立一个类似微信的生态圈。能源互联网的核心,是如何利用互联网更好地做能源。全球能源发展正呈现三大趋势——分布化、市场化和民主化,这正是远景的机遇所在。

能源的互联网会带来什么样的市场空间呢?张雷认为,第一,是有形的能源资产市场;第二,则是能源交易市场。能源互联网是由智能硬件、软件平台和市场组成,这三者互联促进。比如应该要建成一个大的光伏能源市场,在这个平台上面形成包括开发商、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均在内的抱团效应。而我们推出的格林威治平台就是从这方面开始做尝试。

协鑫集团董事长朱共山表示,具体到对分布式可再生能源的能源互联网开发利用,就要在生产、输配、消费等环节上,贴近用户侧。就要以能源微网为基本单元的能源互联网,实现信息流、能量流、业务流、资金流系统的连通和耦合。目前,协鑫的“六位一体”能源微网模式,就是利用太阳能、天然气、风能、低位热能、LED及节能技术、储能技术构建微型能源网,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比传统能源系统利用效率提升40%以上。

国家电网公司董事长刘振亚在2015年2月3日出版了《全球能源互联网》一书,提出到2050年要基本建成“全球能源互联网”。即以特高压电网为骨干网架(通道),以输送清洁能源为主导,全球互联泛在的坚强智能电网。将由跨国跨洲骨干网架和涵盖各国各电压等级电网的国家泛在智能电网构成,连接“一极一道”(北极、赤道)和各洲大型能源基地,适应各种分布式电源接入需要,能够将风能、太阳能、海洋能等清洁能源输送到各类用户,是服务范围广、配置能力强、安全可靠性高、绿色低碳的全球能源配置平台,也是实施“两个替代”的关键。

有评论认为,这一能源互联网是基于工业思维追求规模效益的认识,与“因地制宜、因需而设、就地取材、就近供能、自下而上、参与互动”的互联网思维下的能源互联网是完全逆向的思维。

曾鸣在中国能源报《能源革命与能源互联网+》一文中,权威阐述了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的原则与主张。他认为,在“能源互联”背景下,传统的以生产顺应需求的能源供给模式将被彻底颠覆,处于能源互联网中的各个参与主体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互联共享将成为新型能源体系中的核心价值观。

nlc202309010757

因此,能源互联网是要构建一个以电力系统为核心与纽带,多类型能源网络和交通运输网络的高度整合,具有“横向多能源体互补,纵向源-网-荷-储协调”和能量流与信息流双向流动特性的大能源互联圈,是要实现更广泛意义上的“源-网-荷-储”协调互动。其中,“源”是指煤炭、水能、天然气等各类型一次能源和电力等二次能源,“网”涵盖了天然气和石油管道网、电力网络以及铁路、公路等运输网络,“荷”与“储”则是指各种能源需求以及存储设施。通过“源-网-荷-储”协调互动达到最大限度消纳利用可再生能源,能源需求与生产供给协调优化以及资源优化配置的目的,从而实现整个能源网络的“清洁替代”与“电能替代”,推动整个能源产业以及经济社会的变革与发展。

参与制定能源互联网标准的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刘东的观点,他认为,能源互联网要秉承互联网理念,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对能源产业进行互联网化,将能源赋予新的数据属性,并实时网状流动,动态调配能源生产、传输和消费,继而构建出基于互联网模式的新格局、新业态,使得能源产业更开放、更透明、更便利、更高效。

中国能源互联网联盟专家委员曹寅认为,能源互联网应该包括六大板块:智能发电、智能电网、智能储能、智能用电、智能能源交易、智能管理和服务。这六个板块无法割裂,浑然一体,构成了完整的能源互联网。

企业布局“互联网+”能源

“互联网+”是国家倡导的产业升级战略,“互联网+”生态将构建在万物互联的基础之上。而能源互联网只是把交换的“介质”从信息和商品变成了能源,并实现开放协作、跨界融合。

能源行业正在“互联网+”的风潮下发生巨变。无论是传统能源企业、新能源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都纷纷在“互联网+油气”、“互联网+电网”、“互联网+煤炭”和“互联网+电力”等领域布局。

6月10日,中国石油与腾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探讨如何利用互联网技术促进能源企业的转型发展,实施“互联网+油气产业”。根据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业务开发与推广、移动支付、互联网金融、媒介宣传、O2O(线上与线下联动)业务、地图导航、医疗、旅游、团购、用户忠诚度管理(积分会员管理)、云服务、大数据应用与联合营销等领域探索开展合作,通过充分发挥双方核心能力和战略资源互补优势,共同推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创新以及产业升级。

此前,中国石油与腾讯公司已在网上充值、微信服务号等方面展开合作。中石油集团副总经理喻宝才称,油品销售业务亟须利用互联网来促进企业的转型升级。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亦认为,中石油与腾讯的合作会首先在下游终端发力。“腾讯在微信上拥有巨大的客户群体和便捷的用户体验,腾讯与中石油方面合作,首先面向的是终端的消费者,未来或可实现微信支付加油。”

去年8月26日,中石化率先与腾讯科技签订合作协议,从销售端拥抱互联网,双方在业务开发与推广、移动支付、媒介宣传、O2O业务、地图导航、用户忠诚度管理、大数据应用与交叉营销等领域探索合作。腾讯还参与了中石化销售公司引资。

今年4月份,中石化又与阿里巴巴达成合作协议,双方将在大数据提升产油量、统一支付体系、车联网、电商O2O等方面进行广泛合作。其时,中石化表示,正以积极的态度拥抱“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谋求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中抢得先机,实现转型发展。

在电力领域,国家电网也早已布局。国网四川省电力公司与腾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约定就“互联网+电网”服务应用平台展开深层次合作,实施“互联网+电网”战略。“互联网+电网”项目将以“互联网+”解决方案为抓手,以腾讯智慧城市为平台,依托国网四川电力的电力智能化服务,结合腾讯在网络社交、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领先优势,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战略合作。

电网业务数据量大,普遍认为目前对数据的挖掘不够,接近用户侧的数据价值很大,也是智能生活的重要节点。国家电网在一直倡导的智能电网之外,6月初还正式上线运营电子商城,做起了“电商”。

面临产能过剩的煤炭行业,也想抓住“互联网+”这根救命稻草。5月份,神华集团董事长张玉卓撰文称,神华利用网络销售产品打开了“互联网+煤炭行业”的小窗口。目前,神华正在积极进行转型,数字化及信息化将作为神华“十三五”规划的一部分。如探索成立售电公司,通过互联网平台销售包括新能源在内的电力产品和碳配额。另外,搭载互联网销售电力宽带及其他电子、电力改造产品和服务。

除了传统能源行业,新能源企业搭载“能源互联网”之势更是愈演愈烈。一个近期在行业引发广泛关注的,是前江西赛维LDK董事长、现SPI绿能宝董事长彭小峰6月16日在北京公布能源互联网生态圈的战略布局。其推出的“绿能宝”是一款实物租赁理财产品,投资者可在平台购买光伏产品,并通过绿能宝委托租赁给光伏电站项目获得收益。

相关上市公司如智慧能源、积成电子、科华恒盛等也在积极涉足能源互联网领域。6月16日, 积成电子与英特尔亚太研发有限公司签署了《战略备忘录》,双方将在山东省智慧能源公共服务平台、智能终端设备以及大数据、云计算和数据中心等领域展开全面合作。

作为“全国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战略合作伙伴, 积成电子目前已经积累了16000家以上企业用能信息数据,公司参与研发的全国智慧能源联盟公共服务云平台规划中的首个省域实验性平台“山东省智慧能源公共服务云平台”已经实验运行,计划未来将采集3000家以上企业动态用能信息数据。同时公司承建的山东省节能信息系统平台建设项目业务范围覆盖了全省17个地市、140个县和省重点用能单位的节能信息系统,布局了25000个用能采集点,这些采集点是公司卡位能源互联网入口端的重要布局。未来公司将通过合作方式或外延发展积极布局“能源端+微网+用能端”等各环节,与英特尔合作,有利于推进基于数据分析的增值服务解决方案,达到能源高效利用的最终目的。

nlc202309010757

能源互联网如何落地

根据媒体报道,4月17日国家能源局召开的第一次能源互联网会议传出消息,国家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主要着力点在分布式能源、微网、需求侧管理、合同能源管理、基于数据的服务等商业模式上。

一位与会的企业代表透露,国家能源局提出了自己的初步设想,能源互联网可以两步走,第一步在售电端通过鼓励多元售电主体的竞争,鼓励清洁能源运营商参与售电和碳配额交易,形成售电公司与用户的互联互通;第二步,通过储能技术的发展,电力消费的终端随着电动汽车、绿色建筑、智慧城市等新载体,提高社会的电气化程度。

曹军威分析,单纯靠售电侧的竞争,不足以推动能源互联网的建设。“只有在基础设施层面的改变,如配电网的建设运营与分布式能源、微网、需求侧管理等进行统筹,才能节约电网容量,提高效率。”比如区域能源互联网建设目前应将重点放在四个方面的开放互联:分布式能源、风光储微网、需求侧管理与配电网。

无论《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如何落地,能源互联网的现实与愿景之间,还存在巨大的体制机制性鸿沟,而且在近期难以跨越。例如微电网示范工程属于毫无争议的能源互联网项目,但它的推广并不顺利。

“尽管‘十二五’期间我们提出要建设100座新能源示范城和30个微电网示范工程,但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进展并不如人意。”国家能源局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长史立山说。

一些地方政府官员也指出,阻碍微电网示范工程推广的体制机制性障碍比较多,如果这些障碍不扫除,《能源互联网行动计划》写得再漂亮,对现实都不会有太大触动。

随着新一轮电改的强力启动,中国能源互联网发展的体制障碍或将被破除。未来,在电改得到有力落实的前提下,发电、售点、配电行业的竞争将充分市场化,电价竞争和用户侧服务将会出现。

曹寅在《互联网+:国家战略行动路线图》一书中认为,根据电改未来分阶段的进展和时间安排,中国能源互联网建设将会按照“三步走”的顺序有序落实。从目前开始是能源互联网的第一阶段,重心在于能源互联网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改造。包括分布式能源、储能、数据采集器、智能电表、充电桩、智能逆变器等设备和系统,这些能源设备相当于能源互联网的五官和触手,构成了能源互联网最基础的设备层。这一阶段的大规模建设将持续数年,带来万亿计的市场。

随着基础设施的基本完善,以及售电侧市场的逐步放开,预计中国将于2017年进入能源互联网的第二阶段——需求侧管理和服务市场。届时,面向工商业用户的电力交易市场机制将基本建立;同时,也会有大量多背景的企业主体进入售电市场,包括发电企业、园区管理企业、大型用电企业、公用事业企业、分布式电站项目公司等。因此,售电侧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价格竞争难以避免。而能够提供基于能源互联网的综合性智慧用电服务的企业将会在价格竞争的泥潭中脱颖而出。

第三阶段将以配电侧的智能化和竞争为主要特色。伴随着电改的深入贯彻,预计在2020年左右,所有增量配电和大量存量配电将向市场开放。配电网络作为智能管道和管理平台的角色将得到企业重视,一大批基于能源互联网建设和改造的、以分布式发电项目为核心的智能微网将出现。同时,虚拟电厂作为分布式电站智能运维平台和需求侧响应及管理系统的高阶形式,将基于智能微网蓬勃发展。至此,一个以分布式发电和智能用电器为核心,通过互联网广泛互联和智能管理,以综合性服务为特点,以电力消费者为核心,充分竞争和开放的能源互联系统将初步成型。

能源互联网商业模式

能源互联网时代,并不意味着电力公司的消亡。但电力公司的角色将发生转变,他们的专长并不是去售电,而是成为能源互联网的管理者和服务者,从价值链的每一个环节来降低边际成本。

里夫金指出,电力或水电公司不再靠销售挣钱,而是把能源生产的个体户、小型企业等整合起来,管理它们的同时也降低边际成本,共享所获得的利益。未来将会有数亿的人生产电力,把它放到能源的互联网当中去。对于这些电力公司来讲他们会怎么样呢?他们会去管理这个能源或者电力的互联网,就像阿里巴巴,他们去管理网络平台。

张雷也表示,能源互联网未来会跟互联网没有多大区别,实际上今天互联网无处不在,但互联网演化到最后会形成几个集群,像BAT一样这种模式,你有阿里巴巴的平台,有百度的平台,有腾讯的平台,有Facebook的平台,未来的能源互联网也慢慢地收拢,变成平台化、集群化和生态化。在这么大的平台里面,比如有光伏的能源市场,平台上面有你的开发商、设备供应商、银行、保险公司等等。

未来能源产业在互联网化的进程中,将会涌现非常多的商业模式,有不少商业模式将是颠覆性的商业模式。比如,最上游的材料及设备领域,会产生如“找钢网”这类B2B产业垂直电商;能源生产领域,会产生各种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工业节能商业模式;能源生产的产品领域,会产生电子交易所这类B2B现货交易平台和期货交易平台;能源消费领域最具想象空间,会产生各种类型的O2O商业模式(B2B,B2C,C2B,C2C,监控节能类、方案解决类、交易类);每个产业链条,都会产生基于大数据的第三方专业解决方案商业模式;具有稳定现金流的能源资产领域,会产生基于资产证券化的互联网金融商业模式(P2P、众筹、融资租赁等)和基于交易的O2O平台商业模式。

据曹寅介绍,虚拟电厂这种新的业态将大规模涌现。一个虚拟发电厂可以由不同类型电源组成,如风力发电机、光伏组件、微型水电站以及微型生物质电站、电梯势能发电等小规模并且不稳定的电源。虚拟电厂运营商可以像现在的金融工程一样,利用先进的电力电子技术、通信技术和机械技术,在各种现有电源的基础上,进行不同电源、不同项目之间的组合和分解(消纳和储能),以设计出符合客户特定用能需要并具有经济性的电源组合。通过虚拟电厂工程,可以弥补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发电项目自身的不稳定性缺陷,从而使虚拟电站也可以被当成传统电站一样对待。

nlc202309010757

德国已经有多个虚拟发电厂“落成”,电厂的构成包括热电联产机组、水电站、风电场、光伏电站等电源,其实际能效和经济效益均要高于单独运行这些电源。根据美国调查公司Navigant Research 2014年10月最新公布的预测,全球虚拟电厂合计容量到2023年将扩大至28吉瓦,相当于1.3个三峡电站,而这些发电能力将大部分由居民屋顶的光伏电站和海上的风力发电机组提供。

欧美各国的探索和实践

美国最早提出了能源互联网概念。2008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NSF)在北卡罗纳州立大学建立了未来可再生电力能源传输与管理系统(The Future Renewable Electric Delivery and Management system,FREEDM),提出能源互联网概念,希望将电力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引入电力系统,在未来配电网层面实现能源互联网理念。美国政府每年资助经费就高达1800万美元,此外还联合了其他若干著名大学和跨国企业进行共同研究。

FREEDM结构针对的问题是分布式发电大量发展可能引起的电网不适应性,各种分布式电源、分布式储能设备和负载通过固态变压器提供的接口接入系统,各个固态变压器连接的子系统采用并联结构,而其中的FID是一种新型电子断路器,其可以起到故障隔离的作用,同时还集成了通信单元可以实现对系统智能开关。

FREEDM与现有电网的不同在于:传统电网中电能的流向是单向的,即只能由发电厂流向用户。而在FREEDM中,电能的流动是多向的,它是一个能源互联网,每个电力用户既是能源的消费者,也是能源的供应者,且用户可以将分布式能源产生的多余电能卖回给电力公司。FREEDM系统的理念是在电力电子、高速数字通信和分布控制技术的支撑下,建立具有智慧功能的革命性电网构架吸纳大量分布式能源。通过综合控制能源的生产、传输和消费各环节,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和对可再生能源的兼容。

作为一个绿色网络,它的主要特点在于:1、系统内分布式电源、负载、储能设备可以即插即用;2、通过分布式智能网络通信中枢来管理分布式电源和储能设备;3、供电稳定高质,供电效率高。截至目前,FREEDM项目仍处于试验阶段。

2011年2月,美国能源部发起Sunshot计划,拟在2020年前将太阳能光伏系统总成本降低75%,达到6美分/kWh.Sunshot计划若成功实现将使能源互联网的实现成本极大降低。

欧洲等国也在能源互联网领域积极探索。从2000年起,欧盟就开始大规模推进碳减排计划和政策,加速未来新经济和能源模式朝可再生能源的循环清洁模式转换。欧洲各国制定了目标和基准,形成了主流的第三次工业革命。2011年,欧盟发布“能源基础设备”战略报告,提出将欧盟各个国家的电网、气网等能源网络连起来,建成跨欧洲的能源互联网战略构想。英国政府也积极对以能源互联网为核心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进行政策支持,将能源互联网落实到电动汽车和电网基础设备等建设项目上。

德国通过信息化积极构建能源互联网。2008年,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与环境部在智能电网基础上推出为期4年的技术创新促进计划E-Energy,提出打造新型能源网络,实现综合数字化互联以及计算机控制和监测的目标。2011年8月,德国第六能源研究计划决定2011-2014年拨款34亿欧元,重点资助与能源互联网相关的关键技术,包括可再生能源、能源效率、能源储存系统、电网技术以及可再生能源在能源供应中的整合等。

E-Energy也是德国绿色IT先锋行动计划的组成部分。绿色IT先锋行动计划总共投资1.4亿欧元,包括智能发电、智能电网、智能消费和智能储能四个方面。为了分别开发和测试智能电网不同的核心要素,德国联邦经济技术部通过技术竞赛选择了6个试点地区团体,之后又从6个试点扩展到了11个试点。E-Energy计划主要内容如下:

通过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优化能源供应系统。E-Energy充分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开发新的解决方案,以满足未来以分布式能源供应结构为特点的电力系统的需求。它将实现电网基础设施与家用电器之间的相互通信和协调,进一步提高电网的智能化程度。换句话说,其目标不仅是通过供电系统的数字联网保证稳定高效供电,还要通过现代信息和通信技术优化能源供应系统。

把信息通信技术和能源这两个领域综合起来是E-Energy项目的重点,在解决核心技术之后,德国准备从配电到循环电网打造一个全新的能源互联网。在不到十年的时间,“智能电网”概念已从最初的输配电过程中的自动化技术,扩展到电力产业全流程实现智能化、信息化、分级化互动管理。现在,电网正充分利用现代通信和信息技术成果,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探索能源生产和消费的新模式。E-Energy试图在“面向耗电的发电”基础上加上“面向发电的耗电”。换句话说,就是改变以前按需生产的模式,通过E-Energy协调用户实现按照生产情况来进行消费。实践中则是通过将可转移负荷转移到非峰值时间,从而减少峰值负荷。该理论模式影响深远,对电网进行“平峰填谷”不仅可以节约大量的能源,提高电网效率,还可以抑制不断攀升的峰值负荷。

综合考虑可再生能源和电动汽车的影响和应用。E-Energy计划不仅涵盖了各种可再生能源的并网应用,还充分考虑了将来电动汽车的大量应用可能对电网产生的影响。根据该计划的安排,2009年至2012年除了进行智能电网实证实验以外,同时还将进行风力发电和电动汽车等的实证实验,并对互联网管理电力消费进行检测。其中包括合理调控电动汽车的充电,避免分支电网出现电力负荷。此外,通过智能调控系统,还可以把电动汽车用作备用电源和移动存储器,在用电较少的时段进行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将电力反哺到电网,从而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这样的综合考虑和试验,可以为电动车与电力系统的一体化提供必要的技术,把将来电动汽车对电网的影响降到最低,并且实现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分散性与电动汽车的集成性之间的互补。

高度重视新式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化。从资金投入和试验范围来看,E-Energy只是一个技术研发和综合验证项目,参加试验的范围并不大,多的不过就1000名用户,有的示范模型中分散的小型发电厂也只是20个微型热电联产机组,似乎无法与投资巨大的电网改建项目相提并论。不过如果换一个角度来看,在目前智能电网技术尚未成熟,标准正在逐步制定的时候,德国通过E-Energy计划不仅推进了自己的技术研发,验证了相关的平台系统,综合了不同用户的反馈,更重要的是进一步制定出德国甚至欧盟的智能电网标准。这将为德国继续建设自己的智能能源网络打下坚实基础,也将为其进军世界智能电网市场备足“粮草弹药”。

上一篇:激励人心的霸气句子下一篇:腈纶部第四次党代会纪委工作报告(征求意见稿)2017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