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现状

2024-10-14

互联网金融现状(精选12篇)

互联网金融现状 篇1

随着第三方支付的兴起, 互联网金融也在慢慢改变着传统金融行业。首先, 各大金融机构与互联网企业进一步深化合作, 进一步加速加大金融创新力度。其次, 互联网金融创新不断推陈出新, 其服务逐步从固定终端走向移动终端, 并伴随着“互联网+金融”概念的进一步深化, 互联网金融创新正在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主要动力。

一、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现状

互联网金融创新作为互联网发展与大数据融合的必然产物已成为我国金融创新的成主要推动力, P2P、P2B、众筹、互联网理财、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方式出现, 深层次改变着客户需求与金融市场环境。

1. 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行业的冲击

传统金融行业普遍存在信息不对称、道德风险与逆向选择等风险, 在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的支持下, 信息流动速度大幅度加快, 互联网金融使得投资人与债券、基金等的直接交易变成可能, 并衍生出P2P、P2B、众筹、互联网理财、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众多互联网金融方式。而对以此为生的传统金融行业, 如银行、券商等中介机构造成冲击, 使得传统金融中介机构正积极谋取与互联网企业的跨界合作, 相对金融方面, 传统金融机构拥有较强的专业性知识与人才, 两方企业结合其优势, 进行金融创新, 从而谋求进一步的发展。而互联网金融的市场的参与者一般为非专业化金融人士, 而更多的是较有理财意识的普通大众, 改变了以往金融行业的专业精英控制的模式。

2. 以互联网金融创新拉动我国网络银行发展

第三方支付与互联网融资是我国最早起步的两大互联网金融领域, 而结算与融资也是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的两项核心业务, 有网络数据显示我国网络银行开户、网络银行活跃账户量近年来连续上涨, 传统柜台交易类业务, 如转账, 账户查询, 贷款利率查询等也逐渐由柜台转向网络。而商业银行仍是网上支付服务的提供者, 第三方支付需通过商业银行的支持才能得以实现。第三方支付与金融创新的水涨船高, 促使我国网络银行加速发展, 改变传统的柜台交易类型, 使其服务可以适应现阶银行客户的需求。与此同时第三方支付的信用担保也为传统商业银行拓展了其网络银行业务。

3.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的建立

2015年6月16日, 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于北京成立。研究院以金融时报、中央财经大学金融法研究所以及在中国境内注册的主要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主体, 并与从事互联网金融研究的知名专家学者共同组成的专业研究咨询机构。主要目的为研讨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相关问题, 并致力于打造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权威智库。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研究院的建立是的金融实务界与学术界更深层次的交流与合作, 并为政府部门与互联网金融企业的发展与创新提供学术以及实践建议, 深化金融体制改革, 构造健全的互联网金融监督体制, 为我国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铺平道路。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现在所面对的主要问题

1. 互联网金融的监督

金融监管向来是各国政府最重视的方面之一, 其与国家经济的紧密相关性, 以及金融产业常有的投机倾向, 让金融的风险监督变得至关重要。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 为监管带来了新的挑战, 使民间资金更容易流入金融市场, 参与金融活动, 并具有“小额, 分散”的特点, 但个人投资者一般非专业人士, 缺乏专业知识, 有一定的几率被卷入互联网金融诈骗, 不正确的使用相关产品, 还可能使其自身信息泄露, 并对社会国家造成诸多不利影响, 更会影响人民对互联网金融的信心, 这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是不利的, 同时也加大了金融监管的难度。另一方面, 互联网金融以虚拟的货币的方式加快了货币流转速度, 从而提高了货币供应量, 加大了国家对于货币的监管难度。因此, 互联网金融创新冲击了先用的金融监管体系, 而过于虚拟化、技术专业化的互联网金融, 使我国金融监管面临着更大的难度。

2. 互联网金融创新体系的完善

互联网金融创新依附于互联网的安全与发展, 因此我们应优化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系统, 在硬件方面给予互联网金融一个坚实、有力、可靠地平台, 并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技术, 加强大数据管理制订统一的技术标准规范, 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 提高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测利用数字证书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交易主体提供安全的基础保障, 防范交易过程中的不法行为。 (杨群华.2013) 现阶段我国金融创新以营利性金融产品为主, 并在资产与负债类业务中竞争激烈, 对于规避风险的金融创新产品的开发相对滞后。在发展传统互联网金融资产、负债类业务的同时, 也应重视此类规避风险型金融产品的创新与发展。

3. 结合我国国情的产品

我国互联网金融相比于国外而言起步较晚, 发展相对较为缓慢, 目前正处于初期阶段, 主要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多是向外国借鉴。国外金融信用体制较为健全, 市场利率机制, 混业经营级个性化服务等, 出于这种原因, 国外的金融创新产品并不一定适合我国现阶段的金融市场。根本上我国的金融信用制度并不健全, 分业经营严重影响金融产品的发展速度, 对客户信息的有效采集相对匮乏。结合我国金融行业现状以及政策要求, 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更符合我国需求。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方向

1. 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制

根据互联网金融“小额、分散”的特点, 加快金融体制改革。首先, 宏观而言。以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监测分析系统, 掌握资金流动方向, 总体财务状况, 业务水平, 以及资金的流动性水平, 发挥其数据规模优势, 积极与外部平台合作, 把握整个行业的动向, 并对行业风险有所把握。其次, 针对于逆向选择、道德风向以及信息不对称性, 应该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建立市场准入标准, 降低市场风险, 保护投资者相关权益, 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金融市场环境。与此同时, 还要对企业信息纰漏进行管理, 降低信息不对称性风险, 规范企业参与金融活动的行为。在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创新的同时, 规范其发展。

2. 丰富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我国目前金融产品集中在理财与小额借贷方面, 众多互联网企业提供包括货币基金和定期理财产品, 并有意在未来与传统的金融机构合作向客户提供更多的保险以及其他规避风险的金融产品, 与此同时敞开传统封闭性金融, 让客户拥有更好的用户体验, 在参与投资的同时得以规避风险。与此同时更要加强互联网金融的跨界合作, 多平台, 多方面的开发产品, 丰富现有互联网金融产品。依附于不断完善的互联网金融体系, 互联网金融创新应符合其标准化要求。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产品向全面化, 专业化, 标准化发展。

3. 便捷、优秀的服务

互联网金融拥有传统金融所不具备的部分优势, 如往往被高精尖产业所重视的客互体验, 移动理财, 随时随地的参与并体验便捷的金融服务, 这与传统金融行业的传统交易模式形成鲜明对比。因互联网信息的自动化快速处理, 使得信息不对称性减弱, 并实现资金的低成本高效配置, 从而加速资金流动速度, 互联网金融在手机等移动端互联网金融让更多人更加容易的参与到金融活动中来, 从而扩大其客户群。与此同时信息的快速处理可以提供给客户想对准确的金融市场信息, 使其客户的利益得到提高。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11—12.

[2]刘蕊.利用金融创新加快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进程[J].经济问题探究, 2010, (12) :2-3.

互联网金融现状 篇2

随着互联网金融行业竞争的不断加剧,大型互联网及金融机构间并购整合与资本运作日趋频繁,国内优秀的互联网及金融企业愈来愈重视对行业市场的研究,特别是对当前市场环境和发展趋势变化的深入研究,以期提前占领市场,取得先发优势。随着时间的推移,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仍处于加速状态,行业内的洗牌和扩张也呈现双极递增趋势,其中尤以P2P和股权众筹为最。

(1)互联网金融概述

1.1互联网金融的定义

互联网金融,是一种利用通信网络和技术开展金融活动的模式。广义上一切金融活动在互联网的应用都可以称为互联网金融。

本报告分析的互联网金融主要包括三种类型:一是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来延展支付业务类型;二是第三方支付和基于第三方支付衍生出的网络金融平台;三是网络借贷。

图表 互联网金融三种类型

1.2互联网金融三大核心要素

互联网金融模式有三个核心部分:支付方式、信息处理和资源配置。

图表 互联网金融三大核心要素

(2)互联网金融行业投资效益分析

2015Q3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达到30747.9亿元,同比增长52.6%,环比增长9.3%。第三季度,航旅、网游等传统行业增速较稳,基金申购增速放缓,第三季度交易规模环比增速有所放缓,第三方互联网支付总体交易规模达到3.0万亿;加上第三季度电商行业进入淡季,网购、电商B2B交易规模增速偏低,导致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增速有所下降,环比增长9.3%。

图表 2014-2015年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

(3)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机遇与挑战

3.1中小微企业融资市场机会分析

据统计,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小企业数量居前的六个省市分别是广东、浙江、江苏、上海、山东和北京,各省市占比情况如下图所示:

图表 中国互联网金融中小企业分布情况

3.2互联网金融当前存在的挑战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同时也存在着部分问题,如果这些问题能过得到妥善处理,将会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图表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主要问题

(4)互联网金融行业平台体系分析

4.1电子商务平台发展格局分析

2015年上半年,中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7.63万亿元,同比增长30.4%。其中,B2B交易额达5.8万亿元,同比增长28.8%。网络零售市场交易规模达1.61万亿元,同比增长48.7%。

图表 2010-2015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

单位:万亿,%

4.2第三方支付平台发展格局分析

2010年以来,第三方支付市场的交易规模保持38%以上的年均增速迅速扩大,并在2014年成功突破20万亿元的基础,达到23.3万亿元,同比增长30.17%。

图表 2010-2014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交易规模

单位:万亿,%

4.3移动互联网支撑体系分析

中国移动互联网在未来趋势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图表 中国移动互联网未来发展趋势

(5)P2P和网络众筹的发展 5.1 P2P平台优胜劣汰

在2015年,P2P行业依然在野蛮生长,一方面是不断的跑路,一方面是不断的有人去投资,原因就是高收益。在高收益的吸引之下,有人飞蛾扑火,也有人开P2P平台圈钱,直到真的出了大事。快到2015年年底的时候,网络借贷业务的管理办法终于出台,在2016年,将有大批的P2P企业无法按照规定来生存,主动关门是唯一出路。当然,更要防范一些企业在退出之前捞一把的风险。只有最优质的、积极改变的、顺应潮流的P2P企业才能存活下来。

5.2股权众筹蓬勃发展

股权众筹可以说极为贴合众筹的本质,也因此吸引了大众的注意力,在2015年,金融、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股权众筹市场,然而并不意味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该行业仍处于培育期,属于蓝海市场,大部分独立平台的首要任务仍是扩大项目和投资人来源。一方面积累优质项目,提升平台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培育新型投资人,做好投资人教育和关系管理,提高投资人对平台的认可度和黏度。

随着证监会对股权众筹融资试点事项的推进,2016年将会是股权众筹真正大发展年,还远远到不了洗牌的时候。即使大部分人不挣钱,今年的交易量相比去年的交易量,预估至少是10倍以上的增长。2016年,股权众筹成交额的成倍扩大已然毫无悬念。

发展的前景如此良好,股权众筹行业又该如何迎接春天?  监管进一步明确,行业趋向规范发展

2015年股权众筹的监管思路逐步明确,《关于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发布,把股权众筹定义为“通过互联网形式进行公开小额股权融资的活动”,鼓励“发挥股权众筹融资作为多层次资本市场有机组成部分的作用,更好服务创新创业企业”。

2015年末,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在国新办举行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透露,2016年将启动股权众筹融资试点,要循序渐进的进行,不会形成一哄而上的局面。

人人合伙股权众筹平台一直认为:相关法规、政策的不断出台和完善将规范股权众筹平台的权利和义务,避免无序竞争,提升行业的整体稳健度,促进行业的快速发展。

 机构数量快速增加,筹资规模继续扩大

2014年,股权众筹平台的成交额超过之前历年总和的5倍,迈上十亿元人民币的台阶(接近20亿元)。2015年上半年,众筹行业的成交额又超过2014年的两倍,全年有望达到百亿元人民币的规模。

支撑成交额快速攀升的是大量新平台的成立:一方面,截至2015年11月,正常运营的众筹平台数量接近320家,同样是2014年年底的2倍以上;另一方面,电商巨头、科技媒体、传统金融机构也开始染指众筹行业,有力促进了行业

规模的扩大。

2016年,众筹成交额的成倍扩大仍然毫无悬念。

 致力于培育、积累新型融资者和投资者

金融、互联网巨头纷纷进入股权众筹市场,并不意味着行业竞争的加剧。该行业仍处于培育期,属于蓝海市场,大部分独立平台的首要任务仍是扩大项目和投资人来源。

一方面积累优质项目,提升平台的活跃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培育新型投资人,做好投资人教育和关系管理,提高投资人对平台的认可度和黏度。只有在投融资双方数量和质量上实现突破之后,平台才能更好地选择自身定位。

 传统投资机构尝试通过众筹实现互联网转型

在国内众筹行业兴起之前,一些PE、VC机构就开始考虑自身组织、业务的互联网化问题。目前部分传统投资机构已经开始借助众筹实现互联网转型。

主要思路在于利用众筹平台连接传统投资机构的投资经理和项目,为前者匹配相关的资金、管理等资源,帮助投资经理更好的进行项目甄别与管理,并提升其投资回报分成。

2016年,部分互联网非公开融资平台有演变成新型网络化、专业化、开放性投资机构的可能性。

平台社群化、系统化、生态化趋势明显

目前,股权众筹在服务层面大多只提供项目展示、预约和支付等简单功能,交流频次更高的沟通、宣传、定价、管理等重要功能尚未成型。

2016年,平台将针对投融资沟通、信息披露、尽职调研、路演宣传、决策管理等诸多环节设计不同的系统模块,使得平台上的各项操作更加完整、便捷,服务更加系统。

农村互联网金融现状和对策分析 篇3

【关键词】农村;互联网金融;金融创新;惠普金融;信用风险;金融监管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通过技术、數据、服务平台等工具创造的金融业态,使得传统金融协作性更好、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操作更便捷。但受到地理位置、经济条件、思想文化等主观或客观问题的制约,使得农村互联网金融仍处于初步发展的阶段,解决这些问题将直接影响整个农村经济的未来发展。互联网金融的普及将对农村和原有金融模式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应采取积极有效的策略不断发展壮大农村互联网金融。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概况

(一)农村互联网整体发展情况

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IC)2015年所发布的《农村互联网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截至2014年12月,中国农村网民规模1.78亿,农村网民人均周上网时长24.1小时,比2013年增加了2.5小时。并且农村网民中网上支付使用率为35.2%,高于上年近10个百分点。可见,农村用户将是未来互联网的主导力量。从整个农村用户的年龄结构来看,80后和90后日益成为消费和使用的主力军,为日后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除了较早进入农村电商市场的互联网巨头阿里和京东以外,农业高科技企业大北农集团、龙头企业新希望集团以及P2P巨头宜信也在逐步进军农村互联网金融市场。并且,历年来受全国两会对农业板块的重视和聚焦,李克强总理多次强调“惠普金融”的方向,惠普金融有效并全方位地为这些最容易被忽视的农村地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2015年8月,商务部等19个部门联合发出《关于加快发展农村电子商务的意见》,在一定成度上解决传统农业面临的问题,助力于农村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据了解过去几年中农村居民对互联网购物模式接受程度不断提升,各大电商巨头也纷纷涉足农村市场,有些地方甚至在打造互联网小镇。“互联网+”对我国金融政策制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并且早就深入到农业产业的各个环节,农业经济正在走向一条“信息化”、“商业化”的道路,农村金融在金融市场的崛起,正在快速形成一种不同于传统金融的服务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在农村的现状

随着互联网在农村的普及,一方面互联网之风已渐渐吹向农村,拓展农村的融资渠道,促进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更便捷、更完善、更安全的金融服务。农村金融组织体系正在不断完善,服务覆盖率和渗透率也有了有效提升,我国银行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其他相关微型金融企业正在共同形成覆盖广、层次多、适度竞争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商业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也能够相互协作、功能互补,增强农村互联网金融的服务性。

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发展日益壮大,其金融创新之举也促进众多互联网金融平台实现惠普金融。目前,传统的金融机构门槛高,要求农民有抵押物,审批时间长,还款日期固定。而农业种植和养殖灵活,贷款资金很难及时到位。在今年,阿里巴巴、京东等巨头电商纷纷在农村互联网金融方面开展了消费、众筹、支付、保险等业务。不久前,京东推出的无抵押农产品信贷——“京农贷”为农村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而在推出“京农贷”之前,已经在四川和山东推出两款信贷产品——“仁寿京农贷”和“先锋京农贷”作为试点,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在此过程中,不断满足了农户在农业发展时的信贷需求,极大弥补了传统金融机构服务在农村所存在的缺陷。

二、农村互联网金融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人态势良好,各大电商平台也卯足干劲,力争在农村开拓出一片互联网金融的新天地。但在这个过程并不是顺风顺水,也会充满许多问题和挑战,我们必须找出难点并使之成为亮点。

(一)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设施不完善

在互联网方面,由于农村地区偏远,没有网络接入条件致使无法上网。由于农村家庭的收入水平和消费习惯的影响,电脑使用率仍较低,农村宽带和电脑的普及率均不足30%,基础设施薄弱,这种情况将导致农村整体信息闭塞。由于互联网并未普及,农村很多重要信息,比如养殖户的饲料购买数据,种植户的相关种植数据,农户交易数据等都需要通过纸笔来进行记录,这样既加大了工作量也不利于计算。缺乏大数据的支撑,互联网金融后续很多风险控制、信用控制等工作难以进行下去。

在金融建设方面,阿里之前启动了一项名为“牵线万村”的计划,计划在未来五年之内,在全国一千个县和一万个村投资100亿人民币,以发展农村电商和一些金融配套设施。在2003年启动第二轮的农村金融改革之后,成绩是有但问题依然十分显著。中国有超过60万个行政村,而在农村已设网点只有80000多个,也就是还有50多万个行政村没有网点。深入到乡甚至到村,可能有少量的助农取款机、ATM机,但这些大多情况下是将以前的农村卫生所、便利店改造而成可以提取现金或提供基础金融服务的简易方式。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前期大量的投入,农村居民密度低,金融业务量不够,有些金融机构因为在农村开设网点的高额成本而放弃。并且回收期较长这显然是一个新命题、新挑战。很多金融机构如“希望金融”都才在互联网金融行业起步没多久,放贷流程、内部人员结构、调查宣传等方面还不完善。

(二)农村用户对互联网金融认知度不高

首先,互联网信息良莠不齐,谨防上当受骗的保守思想在普遍民众心中根深蒂固,对于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兴事物很难教授。他们宁愿花更多的时间、精力或代价采取传统方式进行借贷,也不愿选择一种新型的方式,以减少风险成本。再有农村使用互联网群体整体偏于年轻化,农村中老年人口居多,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陈旧,没有开拓创新的意识,可谓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很多金融机构没有加大宣传力度,并不重视金融在农村地区的发展,项目推动范围狭窄,甚至不会选择在农村进行宣传。一系列原因使得互联网金融认知度不高。

nlc202309081113

(三)农村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

农业生产具有较低的稳定性和较高的不可预见性,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对农村用户的信誉和融资的可靠性进行保障,很多时候,可能面临投资者投资额难以回笼的风险,债务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最后转嫁到互联网金融平台,造成信用风险。农村诚信宣传教育滞后,农户和企业的守信意识淡薄,相应的征信体系没有建立,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完善也未有所发展,相关的失信惩戒机制更不全面。没有对违约行为进行惩罚措施,导致目前农村普遍存在赖账躲债的现象。这无形中增加了农村信贷的风险,使很多金融机构望而却步。更何况目前我国农村互联网金融基础发展非常不完善,历史积累少,主要以传统银行业务为主,没有一个全面和完善的信用体系做支撑,互联网金融就很难发挥出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技术工具的优势。虽然可以就快速刺激农村市场,但其面临的风险也是可想而知的。

三、发展农村互联网的对策和建议

(一)加速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

互联网信息基础建设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是“云”,包括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设施的构建,在此基础上有利于完善信息流动、保存与处理,帮助经济向信息经济模式转变。再就是“网”,包括互联网等的建设,实现实物与互联网的信息流,使之连接交互。最后就是“端”,像手机APP、智能终端等实现人与互联网的连接。在这三个方面狠下功夫,使得整个互联网金融在农村得以循环。以信息化助推农村农业发展,以“基础先行”,借助“宽带中国”专项行动等举措,加快促进农村地区移动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尽快实现宽带村村通。完善农村电子商务基础设施更需要政企合力、共同作用,加大政府资金投入力度,建立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以保障可在农村建设更多的互联网基站,实现网络普及。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只依靠企业而发生的企业收益与成本不对称的现象。

(二)普及互联网金融知识,推广农村市场

一方面由于农村用户信息闭塞,接受新生事物慢,可组建志愿服务队大力推广普及互联网和相关金融知识,只有不断普及金融互联网知识,才能更好的与当地人建立连接,产生信任感。并且可以提高农民的认知度,鼓励农民用此进行农业生产的扩大以及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有农村普遍人群的文化知识水平决定,在支付体系上可尽量简单化和易操作化。开发支持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的移动支付业务,全方位满足农户的其他一系列增值金融服务需求。

在功能上,也要坚持农业特色化发展,设立农村农牧发展专项。由于我国各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农业生产地也是各不相同,即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互联网金融也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开展西南地区的现代化草食畜牧业,东北地区商品粮食基地,使当地农户能充分利用金融优势,借助互联网这个平台发展特色农业,提高土地使用效率,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这样一来,不仅有利于农村市场的推广,“互联网+”的概念深入人心,并且为广大农户带来了便捷,实现农业现代化,促进互联网金融革命。

(三)加快建设农户信用体系,做好金融监管

信用是所有金融服务有效进行的保障,在农村互联网金融领域,征信基础的建设显得更为重要,当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会带动征信体系的不断发展与成熟。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信用体系还不完善,在此基础上发展,显而易见会面临不小的风险。在这个大数据时代,针对建立覆盖农村的征信系统变得更加容易。健康完善农村征信体系为经济主体之间更好做出交易提供了前提,也为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打下了基础。对此一是加快建立农村信用体系相关制度,对农户信用体系建设中的评级工作进行规范,记录、公布、使用、规范农户信息,使得构建农户征信体系有法可循。二是加快建立科学的信用评价标准,与传统银行合作,发挥其原有信用中介的作用。三是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金融信用教育,可举办征信知识讲座、信用座谈,并充分借助电视、手机、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形式进行大力宣传,减少农民违约情况,提高农户信用和征信意识。四是加快建立监督管理和信用保险机制,加强信用监管,实现风险转嫁,建立完善的农村互联网金融业。在个人征信体系的建设中最重要的就是贷款和还款信息,而目前这类信息大多掌握在大型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中,所以需要有将这些信息共享的动力,减轻数据严重碎片化的问题。

(四)加快农村互联网金融创新发展

随着创新的不断,互联网金融发展迅速。目前,互联网最典型的两种融资模式就是P2P和众筹,这两种模式的优点在于程序简化、效率较高、民间小额贷款等。农村金融机构也可借鉴其相关的做法,与移动运营商及增新机构合作,开展农村专业市场的移动金融产品创新研发,构建以电子金融服务为渠道的多层次的农村支付体系,为客户提供更便捷有效的金融支付服务。比如掌上银行等移动支付业务。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高自主研发金融产品的能力,开发支持农业生产、农产品资料等各类专业市场的移动支付业务,满足农户对移动终端各种全方位的农业金融服务需求。探索“三农”大数据模型,通过智慧“三农”的服务试点,依托手机、移动客户端,打造农村地区的指尖银行、空中支付平台、口袋银行、金融微生活手机支付等“三农”信息化平台,形成具有城镇化和“三农”特色创新产品。

四、结语

从总体发展态势来看,传统的金融模式对强大的农村金融需求远远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便利性覆盖渗透到广大农村地区的趋势已经不可抵挡。经济落后的农村给了互联网金融发展更大的空间,更能体现其带来的“后发优势”,甚至可以超越发达地区实现跨越式发展。但利用互联网金融技术推动发展农村金融,仍然面临着地区偏远、人口分散不集中、前期成本费用高、征信体系不健全等制约和挑战。需要政府和金融企业共同努力,加快惠普金融的步伐,落实对农村互联网的风险监管,规范发展民间借贷和防范非法集资。宽容地接受新型金融服务的创新和发展,在实践中不断应用使之逐渐成为依托互联网金融技术的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农村金融体系。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意见[J].农村工作通讯,2015,(3).

[2]邓舒仁.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的文献研究[J].金融縱横,2014,(11).

[3]刘慧.新形势下我国金融机构的内控制度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09,(8).

[4]李建军,赵冰洁.互联网借贷债权转让的合法性、风险与监管对策[J].宏观经济研究,2014,(8).

[5]杨万江.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有益探索——以浙江农业现代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为例[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11).

[6]肖四如.互联网金融:农村机构不可或缺的创新取向[N].金融时报,2015,(6).

作者简介:熊文静(1995-),女,重庆人,在读本科,研究方向:会计。

互联网金融:现状、风险及对策 篇4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模式

在金融全球化的时代,随着互联网普及范围的不断扩大,我国金融行业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2014年和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出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等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健康发展的战略规划。201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影子银行监管有关问题的通知》 , 首次明确地将互联网金融纳入影子银行范畴,这就明确了互联网金融作为影子银行的创新性、合理性和积极性,意味着互联网金融将会面临进一步发展的难得机遇。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入手,分析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并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

一、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现阶段,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业界和学界并没有统一的观点。基本上,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服务商以互联网为平台提供的银行、证券、保险等多种金融服务,对以电脑网络为技术支撑的金融活动的总称,又称“电子金融”。

1、互联网金融的客户基础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目前还处于起步阶段,在互联网用户密度、互联网金融规模、业务品种、信用体系建设、法律法规建设、金融消费者教育和保护、人才储备等多方面较发达国家都还有一定差距。但由于互联网渗透的逐步加深,网络消费量将会不断增加,加之我国消费者的储蓄习惯和网民数目的不断增加,这为网络货币市场、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等业务的开展提供了广大的潜在客户,且数量将会不断增加,这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2、互联网金融的便捷性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型业态,因此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一方面,与传统的金融服务相比操作更加便利、快捷,大大地提高了操作效率。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客户对原有的传统金融网点的依赖性,取而代之的是网络平台的网络交易,为客户节约了时间和精力,增加了客户的金融需求,加速了金融脱媒。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参与度更广、规模效用更大、交易成本更低。与传统的金融产品相比,其产品的创新性更强,无需构建物理网点及雇佣大量的员工,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物力与财力,大大的降低了运营成本,而且由于网络的全球化,从而实现了金融服务的全球化,其参与度相比传统金融服务更加广阔。

3、互联网金融的模式创新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模式较多,根据金融业务类型和参与主体的不同, 我国互联网金融模式可以分为四种,即第三方支付模式、互联网理财模式、P2P网络融资模式、众筹融资模式等,具体特点如下。

( 1) 第三方支付模式

第三方支付是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而逐渐兴起的,是指网络公司与银行签约后,运用计算机、通信技术建立的支付系统,该系统允许用户运用电子制度方式享受银行提供的资金支付和结算服务。目前,第三方支付涉及行业已经涵盖基金、保险、网购企业支付等传统领域,以及全方位的生活服务支付。我国第三方支付起步较晚,但随着电子商务的高速发展以及国内网民数量的不断增长,第三方支付市场取得了较为迅速的发展,2014年7月央行发放第五批第三方支付牌照,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的企业达到了269家。

( 2) 互联网理财模式

互联网理财模式是指通过互联网向用户提供金融服务和金融理财产品,如基金、保险、期货及其它理财产品。与传统的理财相比,其可以通过网络信息的迅速传播表现为较强的信息优势, 而且可以使服务商可以提高服务质量、降低运营成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从而达到效率和质量优势。以支付宝推出的余额宝产品为例,消费者可以自由地购买天弘基金推出的基金产品,在可以随时赎回的同时,保证了较高的收益,而且余额宝内的资金可以随时用于消费,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 3) P2P网络融资模式

P2P网络信贷2005年起源于英国, 是一种全新的信贷模式。该模式是指拥有资金且具有投资意愿的个人,通过互联网融资平台将其资金贷给有资金需求的人,其具有收益率高、门槛低的优势。我国首家P2P网络信用平台拍拍贷于2007年6月成立。近年来,我国P2P网络信贷发展迅速,并衍生出多种交易结构和交易方式。截止到2013年年底,我国P2P网络交易平台达到了500余家,资金总额高达1000多亿元人民币。

( 4) 众筹融资模式

众筹融资模式是指发起方在众筹网站上发布创意项目或产品,用团购和预购的方式,向网友募集项目资金的模式。与传统的融资方式相比,众筹融资更为开放,只要是网友喜欢的项目均可以通过众筹的方式获得启动资金,为更多的小微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我国众筹融资模式2011年才出现, 与国外相比无论是在法律法规方面还是在融资平台建设方面均有一定的差距,但是国内众筹模式发展迅速,有一定规模的众筹网站已经不下十家。

二、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风险是基于互联网金融业务而产生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以及可能发生损失的可能性。与传统的金融风险相比,互联网金融风险既具有金融风险,又具有互联网风险,使得互联网金融风险复杂多变,除具有传统金融风险的特点外,还具有传播性强、瞬时性快、虚拟性高的特点。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互联网金融的业态的总量还不算大,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金融业总量相比还是可控的。但是由于其发展迅速,因此对于其发展态势绝不可小觑。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结合的产物,提供的是创新型的金融产品,因此其具有传统金融的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和利率汇率风险。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还面临一些新的特殊风险。

1、互联网技术带来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前提的,计算机技术及相关软件的开发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计算机技术的安全性将影响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由于互联网技术专业性较强,需要较大的科研投入,现阶段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出于成本考虑采用技术外包策略,因此不具有企业运作的核心技术,因此可能存在不能满足需求的技术支持风险,而且由于选择的互联网技术存在欠缺而导致技术选择风险。

2、交易主体的业务操作风险

与传统的金融交易不同,互联网金融在网络上无需面对面的交易,可以通过交易者独自操作完成,因此可能带来操作风险。一方面可能源于计算机的安全系统,由于其涉及金融账户的授权使用、风险管理、企业与客户的信息沟通等,这些计算机系统本身的设计缺陷会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操作风险。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需要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和流程比较熟悉,否则可能带来操作风险。

3、交易主体的信用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在网络交易平台上交易,而不是传统式的柜台面对面交易,导致其交易的控制权掌握在非金融企业手中,处于市场监管之外,很难验证交易者的信用状况、贷款用途以及缺乏对其偿还能力缺乏有效的资格审查,由此可能导致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而且由于现阶段我国社会征信体系欠缺以及融资模式不规范,存在非法集资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风险进一步放大。

4、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的滞后而带来的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提供的是创新型的金融产品,目前我国的金融法律法规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银行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等都是针对传统金融活动的,近年来,虽然有《电子签名发》、《证券账户非现场开户实施暂行办法》 、《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法律法规,但这些也是基于传统金融金融业务的网上服务制定的。因此还没有一部针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其发展,尤其是在市场准入、主体身份认证、顾客信息维护、市场监管等反面及其欠缺,这将导致交易双方的权责不明埋下隐患,无形之中为互联网金融交易带来不确定性,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

三、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兴业态,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来推动其健康稳定发展,不仅需要参与互联网金融企业加大技术平台的建设以及交易主体的操作培训,而且需要政府和行业协会制定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规范其发展。因此,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拟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其发展。

1、完善互联网信息技术

首先,应建立统一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增强系统内的协调性,同时也要尽快与国际上有关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和规范接轨, 这将有利于各种风险的监测和预防,使互联网金融风险降到最低。其次,应加强计算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现阶段互联网金融企业发展良莠不齐,为降低成本采用技术外包或技术引进的策略,大量依赖国外进口的软硬件,这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持续发展,应加大科技投入,加强自主创新,充分发挥技术研发的正外部性,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在研发新型计算机技术的同时,还应建立网络安全的防护体系、数据共享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库,服务各个金融机构及顾客,增强硬件技术建设。除此之外,还应针对互联网金融中网络安全方面加大宣传力度,对顾客定期开展互联网安全课堂,加强人们的安全意识。

2、推动金融机构业务发展

针对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种类、范围、模式以及金融机构行为等方面进行适度地规范,制定严格、明确的业务流程,对参与者的责任和义务进行明确地划分,使风险得到有效的分配和规避。除此之外还应加强政府扶持力度,从而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借助以往的专业优势,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业务创新,提高金融机构的业务竞争力。例如,近两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均提到促进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占率规划,作为金融改革的突破点,应予以高度重视,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交叉行业,应尽快出台一揽子的产业发展具体政策,对于其发展加大规范和引导力度,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及相关行业在发展规划,税收优惠、系统建设、人才培训、行业建设等方面尽快出台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3、构建有效的监管体系

首先要明确监管主体, 应在梳理各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基础上,明确各机构的性质从而明确各监管主体,建立以监管主体为主, 其它部门相互配合和行业自律为辅的监管体系。其次应确定合理的监管范围,应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适度的进行监管。适时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社会信用体系,加大对交易者的信用状况、贷款用途以及偿还能力的资格审查,防范信用风险。最后应加强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我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成立已于2013年11月,应加强其在行业建设方面的作用,制定自律规范,加强信息披露,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自身健康发展。与此同时,还应考虑互联网本身的发展周期不长以及负外部性较小等因素的影响,进一步提倡自律监管,适时地推进立法进程和行政监管。

4、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缺乏相关的法律法规引导规范其发展, 因此应尽快制定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为互联网市场治理和监管提供法律依据。一方面是修正和完善现有的金融法律法规, 制定针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及其风险的监管规则,尽快将P2P信贷、众筹融资模式等新型互联网金融形式纳入监管范围。另一方面是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的立法, 特别是加快在电子商务的安全性、电子交易的合法性、计算机犯罪等方面立法,明确各交易主体的权利和义务。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现状 篇5

关键词:

《中国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发展论坛》于2014年7月8日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指导,中国中小企业协会、中国中小企业产融共生联盟主办,中国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工作委员会、中盟投资控股集团、中国中小企业金融学院承办,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EDP同学会、心灵海?盖娅、全国三弦同学会、私人银行家俱乐部、浙商少帅会协办。会上,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胡晓明发表演讲,对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以及阿里的互联网金融版图进行了解读。

以下是胡晓明演讲内容:

其实互联网金融,金融互联网分分合合将近了8个月,有说互联网金融是颠覆金融互联网的,有说互联网金融没有价值,但对我来看,我认为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是殊途同归。因为今天互联网不再是一个工具,互联网一是种思维,互联网影响了我们的通讯,互联网影响了我们的游戏产业,互联网影响了我们的新闻产业,同样今天互联网影响着我们的电子商务,再往后,在产业的最高端,它一定会影响着我们的金融产业。

我也跟同事在说,十年以后,银行的网点是不是再成为他的核心竞争力,我认为有可能不是。但是有哪家金融机构和哪家制造业,不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改变你的服务方式,不用互联网的思维去改善你的产品,我认为是会落后的。所以今天所有商业银行,传统的金融机构,金融互联网,他们对于阿里巴巴对其他互联网企业所做的互联网金融的担心,我自己认为来自于他们对互联网的担心。

因为我们对互联网的认知在今天看,还真的不到20%,还有80%是我们不可知的。互联网在人类社会当中是电力发明以后最重要的发明之一,他将会影响着我们的政治、生活、贸易等等。所以我们今天来看小孩子从娘胎里出来都已经习惯了用互联网,我孩子现在看到一个手机就特别开心,当他们成为社会的主人,企业的主人,家庭主任的时候,你发现这个世界会发生什么改变?金融就会发生改变,没有互联网金融,和互联网互联网之争,只有技术的变革,思想的变革,看你怎么去应付。

第二,我想跟大家说一下阿里巴巴所做的相关的互联网金融产业,主要围绕三大块互联网金融产业在开展。

第一,支付,在支付当中我们谈支付宝。支付是互联网金融当中,或者说互联网产业当中非常基础的一个生态体系,有了支付,才会让互联网的创业变得有商业性,而且支付能够带来数据沉淀,数据将变成资源,而且数据跟石油一样,会变得非常昂贵。所以今天支付宝每一天在互联网上的交易,将近超过7000万,它背后对于整个互联网产业,对于电子商务,对于小微企业的创业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我们设计的是余额宝。很多人认为余额宝不是对于金融存款本身的搬家,但其实不然。余额宝对于整个中国的金融变革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从去年的6月份我们推出余额宝到今天,资金量超过了5000亿,但是我认为这不代表它的成功,代表它的成功我自己认为有四点,第一点,它是中国利率市场化的一个前期的演习。中国的利率市场化在十年前开展,未来的两年会加快利率市场化的推进,但是利率市场化情况下,银行业的竞争,金融机构与非金融机构的竞争到底会怎么样,老百姓到底会怎么表现?看不到。但是今天由于余额宝我们看到了,其实老百姓的需求是非常大的,普惠金融的需求是非常大的,对监管部门来讲是能够看得更清楚。

第二,余额宝不仅仅让银行看到了,如果我们通过产品创新,用户体验创新,能够为客户推出更好的产品,同时也让非金融机构,非银行金融机构看到,只要围绕客户需求,只要回答我们的产品为客户创造了什么价值,一定会发展。

第三,余额宝对于更多的金融机构利用大数据,云计算做了一个很好的典范,一个亿的客户,5000多亿资产,平均单个客户5000块的理财额度,就是因为这些蚂蚁式的理财,创造了一个排名中国第一的基金,用了仅仅12个月。这就是互联网的力量,这也是市场的力量。

第四,我认为余额宝对市场的贡献,让大家看到了老百姓原来这么多需求,老百姓得到了实惠。所以余额宝对于金融变革的影响,对于整个银行业变革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

第三块我跟大家介绍一下阿里小贷,阿里小贷是我在四年前开始创业的,我们到今年的3月份,我们的贷款客户到了70万家企业,贷款额超过1900亿,平均单户的贷款3.3万元,所有的都是诚信贷款。

我们今天所围绕的,就是在阿里巴巴产业链上的小微企业,我们去分析它大量的经营行为,分析他的现金流,分析他的客户,给他提供365天乘24小时的小额信贷服务,风险控制得还不错,1%点多的风险不良率,比银行要低一点点。通过这个产品我们看到,中国的中小企业和小微企业是有信誉的,无非我们要通过这种技术,通过大数据把这个信用挖掘出来,而且这种本身的信贷业务,金融业务,对于整个阿里巴巴平台,对淘宝平台上的中小企业和平台的成长,具有非常有意义的价值。

所以这是我们本身在这个平台上我们所做的三样东西,支付宝,余额宝,阿里小贷。很多人会问,你怎么看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其他产业?有没有风险?所以这也就回到了第三个问题想跟大家来交流的,今天很多的创业者说,小明你怎么看B2B,你怎么看支付,我自己认为,在我们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创业过程当中,面对整个金融风险,我们必须要谨慎,特别要谨慎的是,就是关于信用风险管理。我一直跟我的同事说,做银行,做信贷,我们必须要对我们的信用风险管理保持足够的定位,这些东西不是因为你有激情,你有资本就能解决的,也不是因为有了互联网就能去对冲它的风险。在信贷业务上,我的利息是可以当期收回的,我的风险有可能一年爆发,所以就形成了风险和时间的错配。今天很多的B2B公司在这个点位上对风险管理是不足以定位的。

我在温州看到,一个B2B的创业者通过一个平台,就可以向公众去兜售他的信贷资产,拿了钱干嘛呢?全套的爱马仕,好车换了一辆又一辆,时间就12个月,12月他倒闭了,逃之夭夭了。

同样我们今天在做互联网金融创业的时候,一定要想清楚,你在做这个创业过程当中,在你的产业链过程当中你有什么,你有客户吗?你有数据吗?你有技术能力吗?

第二,你要什么。你要的是个产业的健康发展,还是今天我捞一把就走?

第三,你必须要放弃什么。不该得的利益就不应该你得,因为迟早会追诉。对B2B未来12月到18个月,会有一定两的B2B会倒闭,因为它没有解决收益的当时性和收益性后的风险,除非你有自己的核心能力,阿里巴巴今天我们在做小额贷款,我们的核心能力是我们掌控了他的现金流,我们能看到他。

第二,他是基于我们平台上在生存,贸易机会在我们平台上。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他更多的数据,我们就看到了他的风险。我们通过风险判断,就看他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

所以我也跟各位创业者说,如果你想介入到B2B,一定要想清楚,你有什么,你要什么,你该放弃什么。这在互联网金融不断激情澎湃的今天,需要我们更加的冷静,更加的为这个产业负责。

第四,互联网金融这个产业有没有机会?我认为真的是有大大的机会。机会在哪里呢?我认为第一,围绕消费者业务的预付费款和支付业是非常大的,因为中国市场特别是围绕着生活O2O的预付费卡业务非常大。

第二围绕着整个金融业在变的过程当中一些外包服务,会有很多的机会。

第三,围绕着大数据基础下的互联网的信用,互联网的征信有很多机会。在我看来,所以很多的创业机会在等着我们去挖掘、开发,但是你必须要保持足够的理性。很多人认为,美国的昨天是中国的今天,我也告诉大家,不对,特别在互联网金融,中国的支付业已经比美国领先了,美国本身的信用卡还建立在离线交易基础上,中国的借记卡,信用卡已经在在线的基础上。你去POS消费,马上有一个短信会通知你消费了,而且你凭的是密码交易。在这个过程当中,由于美国的离线交易导致了信用卡市场费率是非常高的,费率在2%到3%,这个谁来买单?你到商场去买一样东西,或者吃一顿饭,商场需要向银行缴纳手续费的,2%恩到3%的手续费消费者来买单。但是在中国银行看费率在6%,中国已经比美国领先了。同样在中国支付的效率,互联网金融的效率,创新也比美国更先。

所以我自己认为,如果你要创业,看看你周围的互联网企业,看看这些带有创新的这些互联网金融的一些点子,其实中国有很多好的模式是等着你们去挖掘的,这就是机会。

同样,最后一点,整个小微金融在过去12个月到18个月,和银行间,和监管机构不断的沟通,我们非常感谢中国的金融机构,如果没有中国的金融机构,支付宝是成长不起来了,没有淘宝支付宝也成长不起来。同样支付宝对推动整个中国银行业的电子银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如果没有支付宝,可能中国的银行业,电子银行水平还会往后推三年。柜台效应,结算的效应,方便性,都会受影响。但同样,如果没有银行业,支付宝每天几千万笔的交易,可能都实现不了,这是一个生态属性。

所以对小微金融来讲,未来我们的方针也分享给大家,因为你们避免不了和监管部门沟通,我们16个字,第一,叫服务设计,围绕产业链上的企业去打造我们自己的核心能力,我们要什么,有什么,该放弃什么。

第二,稳妥创新。出来混的总是要还的,特别是在面对金融,具有这么大的信用风险和操作性风险,市场风险的前提下,对金融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第三,激活金融,必须和中国的金融业本着互相生存,互相依赖的态度来开展。

第四,欢迎监管,这是我们在互联网金融产业当中我们自己的指导方针。

互联网金融现状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云计算;开放式平台;移动互联网

一、国内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一) 国外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短短四十年时间,互联网技术就已经遍布全球,它的规模化、高效性和大众性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让金融界无法抗拒。为了加快金融界自身发展,以适应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环境。金融界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让互联网逐渐成为了其自身发展的得力助手。对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方向都有各自不同的表现形式,我们称之为“互联网金融生态圈”。

美国金融业和他们的国家发展一样,有着200多年的历史。经过长期的历史演变和发展,美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已经非常成熟。例如,截止到2013年底,美国就已经人均持有信用卡1.4张,快捷支付和第三方支付更是成为了美国人家居必备的消费方式。而在2012年快速发展的移动终端银行业务方面,美国也已年平均20%的增速不断突破,进一步的提高了传统金融的覆盖范围。

统筹来说,美国的货币市场基金、网络银行、P2P借贷和众筹方面都在不断创新并寻求长足的发展。而像众筹这种金融业务的产生,则代表了美国政府鼓励金融行业不断创新的决心。作为针对公众的小额融资项目,众筹通过了2012年的美国JOBS法案,获得了一定的股权资本,这也促进了美国小额众筹融资的发展,目前它已经成为美国金融市场上最为重要的融资手段之一。

上文所提到的P2P借贷就起源于英国。2005年3月,伦敦一家名为Zopa的网站正式开始向公众提供P2P金融信息服务。业务的多个资金借出方会以自身贷款的利率作为凭证来参加竞标,在不同风险等级和资金需求条件的评估后,才会找到最为匹配的融资资金提供者,也为借贷双方提供了个性化的利率竞价机制。08年金融危机后,英国的大银行都提高了资本金的充足率,这恰好迎合了国内P2P网贷的小融资特性,为一些微小企业解决了金融危机后的融资难题。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我国最早涉及网络银行领域的是96年招商银行的“一网通”网上银行业务。97年之后,网银业务如雨后春笋一般遍地开花。到今年为止,我国网银业务的渗透率已经达到了全国银行业务的70%。尤其是一些无实体的专门网银机构,例如阿里巴巴、腾讯等都已经开展了多年的网络银行服务,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与此同时,网络证券与网络保险领域也同步开启了自己的网络业务,实现了相关领域的互联网机制,开通了利于网民应用的网络商城和网上账户,近几年,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快速发展,相关的网络业务客户端也纷纷普及。

更加亲民的是第三方支付领域的发展,它主要分为以无担保功能而开设的快钱、易宝支付等等以及有担保功能的支付宝、财富通等两大第三方支付解决方案。2013年底统计,我国的第三方互联网支付交易规模已经突破了540000亿元,其中支付宝就占据了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半壁江山。而2011年以后,我国的众筹和P2P网贷服务也有所发展。其中2013的网贷平台最为火热,平台商家多达200余家,投资客户也已经超过5万人次,线上交易量已经突破百亿。

二、 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分析

互联网金融未来的发展主要会以真正金融为根本主体,辅助间接金融,也是互联金融发展的更高层次。从发展数量上看来,直接进行融资的大概占据90%以上社会融资。现阶段,我国仅仅只占有20%左右,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互联网金融很有可能会出现谢平教授提到过的超级网银现象,也就是说未来只需要个人或者机构设立相应账户,就可以通过银行进行直接结算。在未来极有可能会出现超级权贵,例如央行,使得社会财富的基塔变得更加坚实。也有可能实现“惠普金融”,也有可能会出现网络投行,给很对行业都带来了巨大挑战。此外也有可能出现全能金融,我国的全能金融就是“零售商+电商+金融”的多元化模式。具体来说,我国的康佳、乐视等电商产业已经和网络平台相结合,推出了一款款具备网络消费功能的智能电视;又例如浦发银行与中国移动的练手,使得手机银行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传统金融机构也在开始逐渐探索并走向互联网金融时代。例如国内各大银行已经开始利用淘宝、微信等互联网软件入口作为传统金融业进入互联时代的契机。而且,银行方面的销售方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许多业务已经发展到互联网平台,迎来了更多的商业机会。

三、对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建议

(一)加强政府支持力度。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我国需要政府的支持,也需要互联网金融产业进行相应的政策调整。对于这样一件金融业的大事,其高度应该是国家战略级别的。因为互联网金融对中国的未来经济发展和社会进化是相当重要的,努力协调互联网金融与国家经济的关系,才能进一步深化行业发展与创新改革。

而对于这样一项新兴产业来说,我国也应该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和交流。将互联网金融延伸到高校教育中,培养传统金融服务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综合型管理人才,为将来互联网金融人才的输送提供支持,并增进与国际互联网金融的技术交流。另外,也要大力推动传统金融机构的升级和转型。传统金融机构应该有行业危机意识,例如我国上海就提出了“传统金融机构要通过互联网渠道提供金融服务和产品”的相关产业政策。也许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互联网金融业可能都无法彻底淘汰传统金融机构,但是对于银行来说,不断积极创新才能让那一天来的更晚。

(二)加强体质机制和法规制度建设。要加强互联网的金融立法。这是为互联网金融业持续良好发展的基础。它包括了规范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定位、组织形式、业务范围、风险责任和监督管理。规范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范畴和准则,使其完全市场标准化。要完善消费者的权益。目前一些地区已经建立了互联网金融的信息咨询中心,为互联网金融客户提供产品和业务的相关需要,也有投资理财服务的相关咨询。所以互联网金融业也要完善投诉机制,积极保护消费者的权益。

(三)制定统一行业标准规范。完善征信体系建设和积极推行实名制是我国互联网金融业的未来行业标准规范趋势。这些都是能确保个人信息透明化、完整化的前提,也是实现全国联网金融业务信用精确查询的改革方向。尤其是实名制的推行,对于我国个体互联网金融参与者无疑是巨大的利好,这样的做法避免了由于各种不信用行为所造成的融资风险和消费纠纷。目前,我国已经在全国各地区推行了金融互联网参与者的身份认证、视频认证、网站任务和电子签名等多种实名制度,确保了互联网金融用户的信息保密和消费安全。

总结

经过本文简要的研究表明,我国要推动互联网金融业就必须首先推动传统金融的发展,而最好的情况就是二者的融合共生,以开放变通的思维来鼓励传统银行业务的网络化发展和行业的不断创新。另外,互联网金融对于促进我国的金融改革和提升金融体系的整体效率有着相当正面和积极的作用,无论是个体和企业,我们都应该积极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健康持续发展,这也是对于时代发展的一种适应与认可。(作者单位:先锋金融集团)

参考文献:

[1] 魏紫川.互联网发展与中国经济转型互动关系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10.

[2] 向思遇.互联网金融业态现状及发展趋势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分析互联网金融现状与发展趋势 篇7

一、互联网金融的相关含义

1. 互联网金融的基本概念

从字面上来说, 一般人会将互联网与金融简单相加, 但实际上, 这两者是分开的。虽然在国际上对这一词汇的概念还没有明确的定义, 但部分专家提出将互联网与金融分开来定义。简单来说, 如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公司参与或从事金融事业的行为称为互联网金融, 而由传统的金融机构与信息、科技创新结合之后推出的业务则称为金融互联网。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这种划分的界限已经越来越不明显, 从广义上来说, 互联网金融已经可以概括为与互联网有关的金融行为。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 在与传统金融模式的碰撞与结合的过程中, 继续发展, 逐渐形成一种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

2. 互联网金融兴起的原因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兴起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结果, 其可谓是具备了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 就具体而言,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讨论其发展的原因:

(1) 我国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我国现今的金融市场发展还有所欠缺, 金融机构主要将高额贷款作为主要业务, 导致中小企业面临着融资困难的问题。而在互联网金融中, 部分互联网公司为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 解决了大部分中小企业的融资问题。因此, 互联网金融深受中小企业欢迎。

(2)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需求者提供了直接的信息传导介质。随着社交网站等各种信息记录网站、软件的出现, 大量的信息被记录在线, 这种信息记录, 为企业与个人之间提供了直接的沟通渠道, 减弱了中介传播信息的职能, 并使得交易信息更公开透明化, 促进市场信息配置率提高。

(3) 余额宝等存款软件的发展, 促进了利率市场化。中国金融机构的存款利率一直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且存贷款利率差过大使得传统机构的经营处于垄断地位。余额宝这一新型存款形式的出现, 以较高的存款利率与便捷的取款方式深受大众喜爱, 使得这种方式十分流行。

(4) 互联网金融渗透到各行各业中。随着终端技术的不断进步, 互联网金融与人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各行各业都有了一定程度的融合, 使得消费平台的使用更加快捷便利。如滴滴打车、美团、手机淘宝等消费软件的推行, 不仅为消费者带来更多的便利, 也使互联网金融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形势迅猛, 其发展日渐趋于多样化。但由于其还处于发展初期, 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发展体系, 各方面还存在一定的漏洞, 我们必须对其进行完善, 并加强监管。下面主要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1. 线上P2P行业发展不完善

P2P模式指的是有资金, 且有投资想法的人, 通过线上如拍拍贷、陆金行等中介网站发布投资信息, 以贷款的形式投资给对资金有需求的人。需要资金的人可自行在网站上发布求借信息, 自行拟定借入金额、贷款时间、贷款利息等贷款信息。投资人可根据需求人的求贷信息, 自行选择合作对象。投资人也可在网站上免费发布贷款信息, 贷款金额等也是通过投资人自行拟定。这种新型的贷款模式可以为群众提供方便快捷的自主贷款服务, 也满足了投资人的投资欲望, 并获取一定的利润。P2P信贷方式一出现, 立刻在金融市场上掀起风暴, 截至到2013年, 我国已经有超过800家P2P信贷公司, 期间的信贷交易量更是高达1058亿元。这种新颖快捷的信贷方式虽然能解决很多人的贷款问题, 提高投资效率, 带动新兴市场的发展, 但是这个行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 其间出现许多坏账、呆账得不到解决, 欺诈的行为还时有出现, 使得金融行业出现不稳定的现象。

2. 第三方支付模式的发展

第三方支付模式是由互联网公司或第三方机构与国内外各大银行签约, 推出有实力、有信誉保障的网上付款方式。这种不同于传统模式的付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为人们带来了方便, 其转账、付款等多功能一体的支付模式还降低了结算成本。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与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 跨境支付、转账的需求量也不断上涨, 未来第三方支付模式比将会涉及航空、跨境等多个领域, 发展成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模式。

3. 移动支付形式不断发展

智能手机的发展也为手机支付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在手机支付市场上, 支付宝、拉卡拉、财付通三大支付平台占据了高达百分之九十二点七的市场份额。随着其发展壮大, 越来越多的人将目光聚向了移动支付, 并相继推出更多的手机支付项目、方式。如二维码扫描支付、语音支付等五花八门的支付方式不断创新推出。但这一支付形式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 如运营商与金融机构没有达成共同的合作协议, 支付安全不能得到完全的保障。

三、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互联网与金融这两个词汇可以说都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互联网为我们的生活制造方便与娱乐, 金融则是管理着我们的财产、投资、存款。当这两点相结合的时候, 为人们带来的更多的是方便与保障。互联网金融大致可以从三个方面来讨论, 一是替换。替换是指, 在双方初步结合的过程中, 互联网初步替代了金融中的某个环节;二是优化, 当互联网上部分项目替换了部分金融中的环节之后, 不断对该金融项目进行优化, 促进金融业务的完善发展;三是创新, 这也是互联网与金融结合最重要的一方面, 互联网对金融项目进行创新, 并提出新的金融项目, 不仅加深二者的融合程度, 而且还能带动一个新兴行业的发展, 完善互联网与金融市场。在二者关系日益密切的背景下,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已经有了初步的显露, 下面我们来对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做出初步的展望。

1.传统支付将退出历史舞台, 移动支付成为新的支付方式

据有效数据显示, 截止到2013年6月底, 我国使用网上支付的网民已经超过了两亿, 而且随着移动支付的不断推广与宣传, 这一数字还在不断的增长。可以说, 移动支付在一定程度已经超越传统支付的存在。而政府的支持、科技的创新、各大行业巨头对移动支付市场的投入与抢夺、移动支付系统的完善与健全、安全性能的不断提升无一不预示着移动支付的不断发展, 以及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最终取代传统支付, 成为一种新型的支付方式而存在。

2.传统的金融机构将推出大量的互联网业务, 成立网络分行

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发展, 可以说对传统的金融机构提出了巨大的挑战。传统的银行必须针对发展现实做出改革创新, 调整银行的业务、产业结构, 完善银行的商务体系。银行在对自身进行发展完善的同时, 也要加强与互联网融资机构的合作, 使得银行能更直接的了解新兴市场的动态。银行更要转变经营策略, 加强与客户的往来, 提高服务质量, 力求在创新发展中能保持自己的地位。

3.证券交易的电子商务化

证券交易的电子商务化与一般的网上证券交易有着本质区别。电子商务化是建立在过去的证券交易电子化的基础上的, 以实现将客户开发、维护、营销、交易、结算等环节都放在线上进行, 从而建立一套完善的互联网线上商业交易模式。这种线上的证券交易能降低运营商的运营成本, 为其提供多元化的发展渠道, 便于挖掘潜在的客户资源。对于客户来说, 这种线上交易的方式能为客户节约更多的时间, 使交易方式更加方便快捷。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模式, 不仅具备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而且能带动金融行业的发展完善, 为金融市场注入新的活力。互联网金融能有效促进经济的发展, 降低交易成本, 使得金融市场分工更加趋于专业化。互联网金融降低了参与者的门槛, 使得金融市场趋向大众化。且互联网金融为传统企业带来一定的冲击, 使得传统企业不得不完善自身发展制度, 提升服务质量, 从而实现金融市场的完善。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 互联网科技走进了千家万户, 以互联网技术为基础的信息时代也逐步建立起来。信息时代为人们带来的是开放式、分享式、便捷式的思想精神, 这些精神与互联网共同渗透到了人们的社会生活中, 并出现了互联网金融。在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模式并驾齐驱的同时, 也对传统金融模式产生一种根本上的冲击, 使传统的金融模式为了应对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冲击, 不断改革创新, 提高服务水平, 为人们带来更多的保障。互联网金融发扬了信息科技的最优特点, 为人们生活带来了全面化的便捷, 降低了人们参与金融的成本, 完善了金融市场, 促进金融产业发展。本文从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出发, 对其发展趋势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传统金融,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李博, 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 2013, (10) :19-2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趋势与展望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传统银行,技术创新

在金融全球化的新时代,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普及范围不断扩大, 我国的金融行业已经全面进入一个全新的互联网时代, 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由于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高效、便捷、精确等特点, 极大地提高了金融体系的效率, 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支付和投资手段。这无疑对传统商业银行的生存和发展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个全新的金融时代到来了。互联网金融, 又称电子金融 (e-finance) , 是指借助于互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在国际互联网实现的金融活动, 包括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交易、互联网金融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等方面。它不同于传统的以物理形态存在的金融活动, 是存在于电子空间中的金融活动, 其存在形态是虚拟化的、运行方式是网络化的。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特别是互联网技术飞速发展的产物, 是适应电子商务 (e-commerce) 发展需要而产生的网络时代的金融运行模式。这种新兴产业对传统银行的冲击是势在必行的。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

(一)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客户基础。

2013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在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中指出, 截至2013年6月底, 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91亿, 较2012年底增加2, 656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4.1%, 较2012年底提升2%[1]。如此庞大的网民群体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奠定了“人脉”基础, 这些人是互联网金融的潜在客户, 且客户群体不断扩充队伍。从未来发展的预期看, 我国互联网渗透逐步加深的势头不可逆转, 网络消费供需面持续积极向好, 这些都将推动网络货币市场、在线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的应用人群在未来较长时间实现较为稳健的增长。

(二)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时空便利。

互联网金融突破了传统银行业务在时间上的限制, 实行7×24小时全天候运营, 使金融业务更加贴近客户, 更加方便顾客。从运营成本来看, 虚拟化的互联网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的服务的同时, 由于无需承担固定的物理经营场所、分支机构或营业点, 因而减少了设施维护、员工等费用开支, 运营成本大大降低, 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此外, 随着云信息、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信息的收集、加工和传播日益迅速, 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趋于充分和透明。据中国互联网数据平台显示, 2013年1月财经金融类网站总访问次数达381, 539万次;月总页面浏览量达381, 539万;月总访问时长达9, 122万小时, 互联网已经成为用户获取金融信息重要的渠道之一。同时, 在新增加的网民中, 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高达70.0%, 高于使用其他设备上网的网民比例, 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4.64亿。典型的移动互联网应用, 如手机微博和手机即时通讯等, 使用户随时随地查看财经金融信息, 金融供需信息几乎完全对称, 并可以实现供需双方直接交流沟通。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可以绕过中介机构来直接进行交易, 非中介化的趋势明显。客户和银行之间以及银行内部的沟通更加方便快捷。由此可以更容易满足客户咨询、购买及交易多种金融产品的需求, 有利于金融服务创新, 向客户提供多种类、个性化的服务。这种金融机构与客户的网上交互式联络交流方式不仅缩短了市场信息的获取和反馈时间, 而且有助于金融业实现以市场和客户为导向的发展战略, 也有助于金融创新的不断深入发展。与传统金融相比, 借助于互联网或移动网络, 互联网金融的整个交易过程几乎全部在网上完成, 金融交易的“虚拟化”使金融业务失去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交易对象变得难以明确, 交易过程更加不透明[2]。此外,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应用逐步社交化和大数据的广泛应用, 将对金融行业带来新的机遇, 并将使金融行业逐步“移动化”、“金融社交化”, 产生新的具有移动互联网特点、新的金融模式。这种移动金融模式将具有成本低廉、随身便捷的特点, 能够使人们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享受金融服务, 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规模经济。因此, 网络技术的应用使得互联网金融信息和业务处理的方式更加先进, 系统化和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而且能为客户提供更丰富多样、自主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 具有很高的效率。互联网金融的方便、快捷、超时空等优异特点, 极大提高了金融运行的效率。通过互联网金融, 用户可以享受到方便、快捷、高效和可靠的全方位服务。

(三) 互联网金融不断创新。

互联网金融以客户为中心的性质决定了它的创新性特征[3]。金融市场日新月异, 变幻莫测, 客户的需求也千变万化, 互联网金融唯有将客户的需求当成自己的业务发展的动力才能冲破传统银行设置的壁垒, 在金融市场上赢得应有的阵地。为了满足客户的需求, 扩大金融市场份额, 增强金融竞争实力, 互联网金融必须进行业务创新。这种创新在金融的各个领域都在发生, 比如在信贷业务领域, 网络银行利用互联网上搜索引擎 (Search Engine) 软件, 为客户提供适合其个人需要的消费信贷、房屋抵押信贷、信用卡信贷、汽车消费信贷服务;在支付业务项域, 新出现的电子帐单呈递支付业务 (ebpp, Electronic Bill Presentment&Payment) 通过整合信息系统来管理各式账单 (保险单据、账单、抵押单据、信用卡单据等) 。在资本市场上, 电子通讯网络 (ECNs, Electronic Communication Networks) 为市场参与提供了一个可通过计算机网络直接交换信息和进行金融交易的平台, 有了ECNs, 买方和卖方可以通过计算机相互通讯来寻找交易的对象, 从而有效地消除了经纪人和交易商等传统的金融中介, 大大降低了交易费用。通过互联网金融, 股票、期货、黄金交易、中小企业融资、民间借贷和个人投资渠道等信息能快速匹配, 各种程度化交易的方式能随时随地地交易, 极大地提高资本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互联网的开放性和虚拟性大大降低了各种金融服务产品和整个金融产业的进入门槛, 这就使得一些非银行金融机构凭借其在技术和资金上的优势从事传统银行的业务。纵观全球, 混业经营的经营模式是大势所趋。这种模式具有协同效应、风险分散和业务多元化的特点[4]。总之, 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综合化发展趋势逐渐加强, 互联网金融服务进一步被延伸。

二、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对策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起步相对较晚, 且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大多是将传统业务简单地“搬”上网, 更多地把网络看成是一种销售方式或渠道, 忽视了网络金融产品及服务的创新潜力。在技术方面, 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难以适应金融业网络化需求的迅速膨胀, 客户有时会因为技术方案和客户终端的不兼容, 或选择了不适应金融市场的变化技术方案而承担经济损失。此外, 在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的同时, 立法监管的步伐有点滞后, 目前只有《网上证券委托暂行管理办法》、《证券公司网上委托业务核准程序》等几部法规, 并且涉及的仅是网上证券业务的一小部分, 难以保证客户的合法权益[5]。比如2013年6月, “余额宝”因有关业务未向监管部门备案, 被证监会予以核查。再比如百度推出的“百发”的提前披露, 也掀起了轩然大波。又如在融资类业务方面, P2P机构都一肩挑着筹资、资金中介和担保职能, 有些P2P平台还坚持不提供担保、不承担信用风险, 但由于缺乏对其资金来源的监控, 又没有对P2P机构放贷行为的资本约束, 风险是不言而喻的。因此为了让互联网金融健康安全、有序发展, 我们要找到适应其发展的对策。

(一) 加强立法, 建立行业标准。

互联网金融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 其发展给金融监管、金融消费者保护和宏观调控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互联网金融是个新兴的交叉性行业, 因此行业监管涉及多个部门, 需要多个部门共同监管。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工信部、公安部、法制办等部委组成的“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小组”正在加快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工作, 希望建立法律条规监管行业标准, 控制互联网金融风险。各互联网金融机构也应磋商建立互联网金融行业统一的技术标准, 建立专门的互联网金融行业指导部门和管理机构监管, 才能够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有序健康发展。

(二) 发展互联网技术, 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互联网、移动网络、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手段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支持, 这些技术必须适应不断创新的金融产品的要求。互联网金融行业必须不断完善技术支持和服务匹配, 提高对新技术的敏感性, 建立大型共享型互联网金融行业数据库, 以适应包括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交易、互联网金融市场和互联网金融监管等方面的技术需求。同时, 针对互联网金融中的网络安全问题, 在采取设置防火墙, 为客户提供数字认证、USBKey, 动态口令技术、生物特征识别等服务外, 还要向客户普及互联网金融安全课堂, 以免网络木马、钓鱼网站等现象的发生导致的经济损失。只有从硬件技术和安全意识两方面入手, 才能确保互联网金融服务的安全性。

(三) 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满足各类投资者金融需求。

由于互联网金融服务商的增多, 为客户提供具有个性化的服务也必将是大势所趋, 互联网金融服务商必需根据不同客户的交易偏好等因素, 不断研发和推出更贴合用户需求、操作界面更友好、处理流程更高效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模式, 并为客户制订个性化的服务产品, 从而不断满足不同客户主体的需要, 加深网络金融服务的根植性。为了使客户能有多样化的产品选择, 满足各类投资者的不同金融需求, 金融机构也必将加快重组、兼并的步伐, 充分吸收和融合相关资源, 不断丰富网络金融产品, 打造一体化的服务平台。即只需有一个界面, 就可以满足网络金融客户的绝大部分需求。互联网金融机构在金融产品和服务不断创新的同时, 以客户为中心, 推进与战略伙伴的深度合作, 增强客户粘性, 建立合作共赢互补发展的关系, 整合上下游资源, 搭建一站式的金融服务平台, 为客户提供金融解决方案。

综上所述, 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有着坚实的客户基础、优越的时空便利性、与时俱进的创新性。在瞬息万变的金融市场中, 唯有加强立法, 建立行业标准, 发展互联网技术, 构建网络安全防护体系, 开发互联网金融产品和服务, 满足各类投资者金融需求才能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有序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http://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1307/t20130717_40664.htm

[2] .陈昕, 蒋群星.网络金融对当前中国金融体系的影响[J].南方金融, 2010, 3:77~79

[3] .陈纪国, 黄诚.网络金融及发展趋势研究[J].信息与电脑 (理论版) , 2011, 9:163~164

[4] .王琴, 王海权.网络金融发展趋势研究[J].商业时代, 2013, 8:179~180

互联网金融现状 篇9

1 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方法专利

1.1 互联网金融创新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由谢平于2012年8月在金融四十人论坛的课题研究报告中首次提出的。他认为,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在网络支付、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云计算三大支柱的支撑下,将使得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程度、资金供需双方在资金期限匹配以及风险分担上的成本变低,中介机构将因为没有存在的必要而消失。这种依靠互联网摆脱了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新金融模式,就是互联网金融。[2]

吴晓求在谢平的基础上进一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定义,他将互联网金融定义为: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具有金融功能链且具有独立生存空间的投融资运行结构,也称为第三金融业态[3]。可以说互联网金融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立于传统金融的新业态。

从学术界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研究的现状来看,互联网金融可以分为狭义互联网金融和广义互联网金融。狭义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独立业态出现的非金融机构运用信息技术进行金融服务的商业模式,如吴晓求将互联网金融归为四大类,分别是第三方支付、网络融资、网络投资和网络货币[3],就是从狭义的角度进行的分类。而广义的互联网金融则是指既包括非金融企业对金融行业的参与、渗透,又包括传统金融行业通过添加互联网基因实现转型的改革、创新所创造出来的商业模式[4],如董昀和李鑫对互联网金融的分类则从广义互联网金融的视角进行,将互联网金融分为了四个方面的创新,分别是网络货币、新金融中介、新金融组织形式和新支付手段[5]。

1.2 商业方法专利

20世纪60年代,经济学家肯尼斯·阿罗指出“当由投资产生的知识被不情愿地扩散到竞争者那里时,一个企业从事R&D投入的激励将减少”[6]。对知识和方法进行的创新如果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将会严重打击创新者进行创新的积极性。

金融行业的创新有两类,一类是辅助金融活动的服务技术,如点钞机、运钞车、POS机等;另一类则是金融商业方法,指的是对其金融活动过程中运用的商业方法进行创新,如新的支付方法、新的金融数据处理方法等。其中第一种创新成果可以通过申请技术类专利以获得保护,而第二种创新成果在过去常常是通过商业秘密或“先行者优势”的方式在竞争中获得优势[7],但随着金融行业的信息化,第二种金融创新成果越来越容易被模仿,因此商业方法专利也应运而生。

到目前为止,尚未有任何一部法律对商业方法的内涵进行具体的界定。但国际上较大的知识产权组织对商业方法创新都做过一些说明,如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认为,商业方法专利是借助数字化、网络化经营的在商业活动具有创造性的方法;欧洲专利局(EPO)认为商业方法是涉及人、社会与金融之间关系的任何主题;美国专利商标局(USPTO)则把商业方法专利划入专利分类号705类下,将其定义为装置及相应执行数据运算操作的方法[8]。

而我国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定义早在2004年就出现了。国家知识产权局所编写的《商业方法相关发明专利申请的审查规则(试行)》的文件中,将商业方法专利定义为:商业方法发明专利申请是指以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完成商业方法为主题的发明专利申请[9]。

2 我国互联网金融商业方法专利创新现状

专利文献中的权利信息,是专利的重要信息之一,我们能够通过专利的权利信息来了解相关专利的发展趋势。根据董昀和李均对互联网金融的创新的分类,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可以体现为互联网货币、新金融中介、新金融组织形式和新支付手段这四个方面。我们将根据这四个方面,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及分析检索引擎,使用专家指定的关键词,对互联网金融商业方法专利进行统计分析,以期发现互联网金融相关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以及趋势。

2.1 互联网货币

互联网货币又可以称为“电子货币”,根据巴塞尔银行监督委员会的定义,电子货币是指通过销售终端、设备直接转账或电脑网络来完成支付的储存价值或预先支付机制。可知现实货币的电子化可以称为电子货币。此外还有两种电子货币,一种为各个互联网企业为了方便其客户在其网络内进行交易而发行的电子形式的货币,如Q币、游戏币等;另一种为没有任何发行中心的电子形式的货币,如比特币、莱特币等。

使用“电子货币”和“方法”这两个词进行交集对专利名称进行检索,截至2016年3月7日,有52件发明公布和10件发明授权,见表1。

从统计结果可看出互联网货币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并不多,很主要的一个原因是互联网货币创新很大程度不需要使用商业方法专利进行保护。现实货币的电子化是一种普遍认识,其电子化过程也没有应用特殊的技术手段,因此没有申请专利保护的必要。而其他类型的电子货币则因为适用范围小,或货币机制的原因,不需要专利的保护。

此外,将上述专利按照专利的申请时间进行的统计(见图1)发现,2007年后申请的互联网货币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出现了一定的增长,这可能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在我国普及程度的提高以及知识产权意识的提高有关。

2.2 新金融中介

新金融中介可以分为网络借贷和众筹融资两种,网络借贷即借款人和出借人绕开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网络进行借贷活动的一种模式,而众筹融资是指互联网上的股权或类股权的融资。在国内,网络借贷比众筹出现要早,发展速度也比众筹融资更快,根据《2014年中国网络借贷行业年报》的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全国借贷规模达2 528亿元,同比增长了239%[10]。而根据艾瑞咨询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众筹平台共筹得了4.4亿元资金,同比增长123.5%[11]。综合两者可以看出,新金融中介这一大类的互联网金融创新正处于快速发展中,创新活跃。

截至2016年3月7日,使用“借贷”和“方法”这两个词的交集对网络借贷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名称进行检索,得到专利公布33项和专利授权3项;使用“众筹”和“方法”这两个词的并集对众筹融资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的名称进行检索,得到专利公布4项,见表2。

从统计可以看出,网络借贷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比众筹融资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多,这与我国网络借贷比众筹融资发展得更快的现状是相符合的。然而目前这两方面的商业方法专利获得授权的数量还较少,主要原因是新金融中介发展的时间还较短,相关企业对商业方法专利的作用重视程度不够,所以新金融中介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较少。

此外以专利的申请时间进行统计(见图2),2015年申请新金融中介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比过去所有的申请数量相加还要多,说明新金融中介相关的创新活动在2015年开始变得尤为活跃,未来可能会成为互联网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也可能呈现出持续增长态势。

2.3 新金融组织形式

新金融组织形式即传统金融业务的互联网化,如网上银行、网络证券、网络保险等。从1995年中国银行成立我国首家网上银行开始,我国的商业银行纷纷建设属于自己的网上银行[12],现今大部分商业银行都已经拥有了自己的网上银行系统,运作已经十分成熟。网络证券亦是上个世纪90年代的产物,由于国内庞大的证券交易需求,促使了证券交易的互联网化,现今各大券商都拥有自己的证券交易平台,给广大有证券交易需求的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网络保险的发展则没有网上银行和网络证券那么顺利,由于受到了消费者意识、法规缺失、缺乏特色产品等原因的阻碍[13],我国保险业的IT技术创新进展较前两者缓慢,不过近年随着电子商务的大发展,网络保险迎来了春天,进行网络保险业务的企业逐步增多。

与新金融组织形式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较多,截至2016年3月7日,分别使用“银行”、“证券”和“保险”三个词与“方法”这个词组成交集,对互联网银行、证券和保险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进行检索,在保险的结果中出现了如“保险箱”或“保险柜”等歧义词,因此在保险的结果中排除包含上述两个词。此外为了得出的结果是和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在检索时对摘要使用“网络”、“互联网”两个词的并集加以限制。结果见表3。

在这三者中网上网络银行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公布和授权的数量是三者中最多的,这是因为银行业是最早运用商业方法专利来保护其创新活动的行业之一,各个商业银行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多。而对于证券行业来说,虽然其业务的互联网化已经十分成熟,但由于证券业的商业方法大多涉及投资策略等较为机密的内容,因此其创新成果更多地使用商业秘密的方式进行保护,导致其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较少。网络保险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同样较少,其原因在于网络保险的发展相对网上银行和网络证券来说较晚,而且保险行业的IT创新活动并没有像银行业和证券业一样频繁。

从新金融组织形式相关商业方法专利逐年统计来看(见图3),我们可以发现在2007-2009年有一个高峰,在这段时间内,新金融组织形式相关的商业方法创新活动相对活跃,然而在2009年以后该方面的创新活跃程度有所回落。可以说在2007-2009年这段时间里新金融组织形式的创新活跃程度较高,是新金融组织形式发展的黄金时期。

2.4 新支付手段

新支付手段即有别于传统支付方式的新支付方式,通常是指利用互联网工具进行的支付,也可以称为网络支付。网络支付的出现是由电子商务蓬勃发展带来大量需求所导致的[14],因为电子商务活动的过程中,支付是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既要保证资金快速地从一个账户转移到另一个账户,又要保护资金转移过程中的安全性,因此关于网络支付的创新活动相当地频繁,涌现了大量成果。

截至2016年3月7日,使用“支付”和“方法”两词的并集进行检索,并使用“网络”、“互联网”和“移动”三个词的交集对相关商业方法专利的摘要进行限制,最终得出结果见表4。

从数据中可以知道,与新支付手段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相当多,这反映了在新支付手段方面的创新活动十分活跃,并且企业愿意使用商业方法专利的方式来保护其创新成果。此外通过和前面三个方面的统计数据相比较,新支付手段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比前三者数量的总和还要多,可以说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活动主要集中在新支付手段这一方面。

根据新支付手段相关商业方法专利按申请时间进行统计(见图4),从2010年开始新支付手段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快速增长,最高峰时曾有1年160个专利申请的记录,可以说其创新活力是互联网金融其他创新方面所不能比拟的。新支付手段相关的创新活动的活跃程度之所以如此之高,可能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支付业务是互联网金融的核心业务,不管是传统金融企业还是互联网企业进行的金融业务,都离不开支付,其是整个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纽带,受到的关注也较高,因此创新活动也多;二是因为当前互联网金融企业中,从事支付的企业都已经较为成熟,其在创新活动中的投入逐步增多,因此创新成果的数量较多。

3 互联网金融相关商业方法专利的特点

通过上述对互联网金融相关商业方法专利的统计分析发现,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有以下特点:

1)根据Granstrand所提出的企业知识产权策略演进的四个阶段理论,即忽视知识产权阶段、被动法律保护阶段、主动法律保护阶段和知识产权战略性开发管理阶段[15],从专利数量以及增长速度,可以推测新支付手段的创新已经进入到了主动法律保护阶段,而其他三个方面的创新可能仍然停留在忽视知识产权阶段。新支付手段是当前互联网金融创新的热点,其他三个互联网金融的创新领域在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方面有待提高。

2)从统计分析中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各方面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数量在2010年前后都获得了大幅度的增加,这和我国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开始时间是相吻合的,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可能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

3)当前获得授权的互联网金融相关的商业方法专利总的数量还较少,可能存有两个原因,一是金融商业方法专利是近几年才大量出现的,由于专利从申请到获得授权的周期较长,因此当前获得授权的专利数量较少;二是因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相关商业方法专利的质量较低,没达到获得授权的标准要求,从而使得获得授权的相关商业方法专利数量较少。不过从近几年互联网金融相关商业方法专利的申请数量不断增长的情况来看,未来获得授权的互联网金融相关商业方法专利将会逐步增多。

4 结语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研究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信贷平台

随着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革新和传统金融业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已步入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人们的生活逐渐被一些新兴词汇(比如:网上银行、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及P2P信贷平台等)所包围,并受到了重大影响。网络购物等网络消费的发展和盛行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推动力。

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虽然互联网金融成为当下的金融热点问题,但互联网金融的涵义在学术界尚未得到明确地界定。大多数学者都分别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对互联网金融内涵进行界定,认为广义的互联网金融是指金融服务、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有机结合生成的一种新型的资金融通模式,包括传统金融的机构(如银行、证券、保险等)为提高运作效率借助互联网提供线上服务,也包括基于互联网的新兴模式,例如:第三方支付、P2P网络信贷和众筹融资等。狭义的互联网金融仅指基于互联网服务平台的新生金融模式。不论是广义的界定还是狭义的界定,都只是战略层面上的分类, 没有严格的区分。与传统金融业相比,由于互联网金融其自身存在形态的虚拟化和运行方式的网络化,因此,互联网金融业有着成本低、效率高、注重客户体验和风险特殊性等特点。

2 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

就现阶段而言,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模式主要有:第三方支付、P2P小额信贷、众筹融资及其他的网络金融服务平台等。

2.1 第三方支付模式

中国人民银行对第三方支付下的定义:非金融机构支付,指非金融机构作为中介机构在收付款人之间提供货币资金转移服务,其服务模式主要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的发行与受理、银行卡收单和人民银行确定的其他支付服务、金融模式。据统计,截至2014年第三季度,中国第三方互联网支付市场交易总额达20 154.3 亿元,同比增速41.9%(见图1),在所有的交易份额中,支付宝占比49.2%,财付通占比19.4%,银商占比11.6%,快钱占比6.9%,汇付天下占比5.3%,易宝支付占比3.2%,环迅支付占比2.7%。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在2013 年第三季度的环比增长率为182.20%,第四季度为152.40%,到2014 年第一季度的环比增长率为104.9%,2014 年第二季度下降到-7.50%,截至2014 年第三季度才趋于稳定,交易规模达到143 32.7 亿元,环比增长率为7.8%,同比增长率达415.5%(见图2)。

2.2 P2P小额信贷平台

P2P信贷平台是互联网金融的一大闪光点,由于我国传统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面向低收入群体和小型企业的金融服务开展得相对较少,受限制较多,同时与互联网金融相比,传统的金融业务效率低下,应变能力和灵活性较差,P2P模式则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对融资渠道、融资对象和融资来源的垄断,使借贷的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直接进行对接,更加方便灵活。基于上述情况,使P2P模式在我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我国P2P信贷平台按照平台的贷款模式可以分为三种模式,第一种是纯线上模式,第二种是线上线下结合模式,第三种是债权转让模式。

现在,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P2P网贷市场,截至2014年底,全国活跃的P2P网贷平台1 680 家,总成交额为3 283.64亿元,与2013 年相比增长了267.90%。由于政府介入和监管缺乏,法律法规缺失,加上风险管控水平相对低下,随着网贷市场规模迅速扩张,网贷行业鱼龙混杂,倒闭、跑路、提现困难等各种问题平台不断增加。2014 年1 月至12 月份发生问题的网贷平台共有283 家,仅12 月份就90 家,与2013 年全年的70 家问题平台相比增长了285.71%。

从现阶段来看,我国P2P的发展呈现出两级分化的趋势。一部分由大型的电子商务公司和传统的金融机构所推出的互联网借贷业务发展现状较为乐观,这些公司利用其拥有的大量客户信息资源, 对客户进行信用等级划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由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所引起的风险问题,比如:截至2014 年10 月底, 阿里小贷的累计贷款规模超过2 000 亿元,而其不良贷款率只有1%, 低于商业银行的平均水平。但是对于单纯从事P2P业务的小型平台公司而言,由于缺乏客户信息的有效来源,因此无法对客户的资信等级进行有效划分和判断,信息不对称和逆向选择导致一部分资金流向愿意接受髙利率的高风险借款人, 这就导致了小型平台公司的大量破产和倒闭。如何克服这些问题是我国众多P2P平台未来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

2.3 众筹

众筹(大众筹资)作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一种,与其他互联网业务相比在我国起步较晚。众筹平台利用互联网本身的传播性特征,通过向公众展示小企业、艺术家或个人的创意项目,吸引感兴趣的投资人出资解决开发项目所缺乏的资金。当投资项目成功完成后,对于投资人的回报可能是收益回报或股权,也有可能是与项目相关的实物或非实物等。

2014 年中国的众筹平台数量也一路飙涨,由1 月份的43 家增加到11 月底的122 家,其增长率接近200%,虽然平台数量迅速增长,但众筹行业的整体盈利状况并不容乐观,截至2015 年11 月底,至少有18 家众筹平台倒闭,另有3 家平台进行了业务转型。12 月18 日,中国证券业协会发布的《私募股权众筹融资管理办法(试行)》是首个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办法,该办法将股权众筹融资定性为私募性质,对融资的发起人及其投资者门槛、投资者保护、自律管理等方面都作了规定,这一办法从监管政策上对股权众筹的发展方向进行了界定。

参考文献

[1]张济珍.中国信用卡风险管理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03.

[2]叶奕.鼓励创新、强化监管,互联网金融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J].科技智囊,2014(4).

[3]范晓君.旅游节庆策划研究——以湖南省旅游节为例[D].长沙:中南林学院,2005.

[4]郑秋霞.第三方支付对我国支付体系的创新与风险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5]全元权.中国IT产业的创新体制发展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6]周宇.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探索与争鸣,2013(9).

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 篇11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模式;大数据征信;长尾效应;垂直化发展

一、引言

互联网金融在国内外发展迅猛,但是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市场地位,尤其是对于其是一种借助于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模式,还是将互联网渠道与传统金融简单加和的“伪”新金融,学界对此众说纷纭。

对于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国内学者中,谢平等(2012)认为,互联网金融模式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吴晓求(2014)则强调了互联网平台在互联网金融中起到的关键性作用,认为互联网金融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的、具有金融功能链且具有独立生存空间的投融资运行结构。从更广泛的角度来说,谢平等(2014)认为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具有前瞻性的谱系概念,涵盖受到互联网技术和互联网精神影响,从各类金融中介和市场,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对应的无金融中介或市场情形之间的所有金融交易和组织形式,是一个弹性很大、极富想象空间的概念。

总体而言,国内学者普遍接受互联网在互联网金融中起到的渠道作用,但是对于这种渠道作用的地位,却并没有形成一致意见,这也是造成互联网金融市场地位争论的主要原因。本文旨在从互联网模式入手,探究互联网金融是否是一种“新”金融,还是仅仅只是互联网与传统金融的叠加。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

互联网金融模式主要可以分为信息化金融业务、第三方支付业务以及互联网信用业务。

1.信息化金融业务

所谓金融信息化是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为金融企业提供较传统的软、硬件系统更为互联网化、高效化的技术服务,并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金融服务。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商业银行、证券、保险、个人财富管理、资产管理等金融机构通过信息化实现新的业务形态。

传统金融业务互联网化主要包括3个方面:一是互联网技术与传统金融业务的融合,是对原有金融业务的信息化升级,比如网络银行、ATM业务等;二是传统金融业务通过互联网渠道进行的创新发展,比如互联网货币基金(余额宝)等;三是为传统金融业务提供服务的信息化平台,比如基金网。

2.第三方支付业务

第三方支付指的是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的交易支付平台。第三方支付的主要业务类型包括网络支付、预付卡发行与受理、银行收单。

网络支付是指电子交易的当事人,包括消费者、厂商和金融机构,使用安全电子支付手段通过网络进行的货币支付或资金流转。网络支付又可以分为互联网支付、移动电话支付、固定电话支付和数字电视支付等模式。从目前第三方支付市场结构来看,互联网支付业务占比增速显著放缓,而移动支付业务占比则呈现激烈扩张的趋势。未来第三方支付的蓝海仍然在于移动支付领域,其市场前景依然广阔。如果说电子商务的崛起成就第三方支付的黄金十年,O2O商业模式或将成为移动支付飞速发展的最大推动力。

预付卡是指发卡机构以特定载体和形式发行的,可在发卡机构之外购买商品或服务的预付价值。预付卡购物是继信用卡之后出现的交易形式,是先付费再消费模式。预付卡的商业模式使得预付卡在销售和使用完毕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差,于是就形成了一定的在途资金,即备付金。

银行卡收单业务是指签约银行向商户提供的本外币资金结算服务。收单业务的主要参与方包括发卡机构、收单机构和转接清算机构。2013年央行颁布的《特约商户手续费惯例表》对银行卡收单手续费率进行了指导定价,根据商户类别餐娱类、一般类、民生类和公益类,按照1.25%、0.78%、0.38%和0%的手续费率进行定价。从POS终端的覆盖率来看,我国人均拥有POS机数量远低于国外,市场空间广阔。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欧美发达国家已经实现200台POS机/万人的保有量水平,而我国在2014年这一保有量水平仅为 50台/万人。

3.互联网信用业务

互联网信用业务指的是使资金需求方和供给方基于网络信任机制在互联网上完成资金融通的网络贷款、众筹等新兴互联网金融业务。

P2P是广为大众所知的一种互联网信用业务模式。作为普惠金融的主要参与者,P2P 切实填补了小额借贷的市场空白,但风险控制及业务模式是核心问题,P2P亟待转型。

互联网信用业务的另一代表是互联网银行。互联网银行是指持有银行牌照的互联网企业通过在线(即没有或仅有很少的线下网点)为客户开立银行账户提供贷款、转账汇款、存款以及理财等服务。2015年12月发布的《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改进个人银行账户服务、加强账户管理的通知》中开始允许尝试网上开立银行账户以及采用生物识别技术进行身份核查,但是仍然没有允许电子网络渠道可以开立具备存取现金等功能的账户,因此我国的互联网银行暂时仍不具备吸储能力,这也是制约互联网银行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因素。长期依靠资本金、股权融资以及同业资金始终会对互联网银行的业务规模形成限制,若网上开立银行账户政策能够完全放开,其便捷的开户体验、低廉的吸储成本(几乎没有线下实体网点)将允许其通过提高负债成本(存款利率)吸引小微企业及个人客户。再通过在自己“能力圈”与战略合作的互联网平台通过场景、信息及数据共享投放信贷等金融产品并进行多维度交叉风控。

三、互联网信用业务的关键在于业务的平台化。

业务平台化是指在海量用户基础上,构建多种类金融服务的无缝对接,其前提是用户海量,其表现形式是可以叠加多元金融产品,实现用户价值最大化,即赚平台的钱。早在2013年,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就已经开始发力互联网金融领域,我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是在原有生态发展到较为成熟阶段进一步完善生态体验、吸引新增流量、刺激流量的价值转化与变现的必然选择。当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巨头的核心平台(淘宝天猫、微信、京东商城)发展到当前的已经较为成熟的阶段后,通过提供金融服务(消费金融、支付、理财等)可以更好地满足客户日渐增长的金融需求改善客户体验,吸引新客户并通过提供短期信用影响用户的时间偏好刺激其进行消费(流量的价值转化与变现)。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金融

互联网金融在大数据征信、覆盖长尾客户、垂直化发展模式这三大方面与传统金融有很大差别,从而赋予了互联网金融“新”的闪光点,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金融。

1.大数据征信

2014年底,央行个人征信系统收录的自然人数有8.57亿,而有信贷记录的人3.5亿,仅占四成左右,数据主要来源于银行信贷信息、养老保险缴费、公积金缴存信息三大主要维度。而在互联网时代,通过网络支付工具与通讯软件,购物需求、出游偏好、交友圈等海量生活化信息也能成为重要数据源,帮助更全面分析个人信用。

成熟的互联网大企业,如BAT、京东、腾讯等,服务范围含括电商、通讯、支付、理财、信贷等多个领域,可以便利地收集多元数据,而其用户数量又具备基数大、粘性高、增长快等优势,满足征信系统对大数据量的基本要求。显性登记如个人注册信息,与隐性记录如网购数据和浏览记录两方结合,协助全方位的评价用户信用等级。除了自身业务的协助,通过多端口对接,数据来源还可快速连接外部信息源,如神州租车、证、法院的信用黑名单、婚恋网站等。

2.有效覆盖长尾客户

我国金融市场存在着大量的长尾客户,例如中低端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尽管国家长期鼓励传统金融机构加大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但是传统金融仍将中小企业排斥在客户范围之外。究其原因,银行服务中小微客户在成本收益上不匹配。同时,我国高度管制的金融体系导致民营资本很难获取传统的银行、券商和保险牌照,尽管2014年以来有放开态势但是国资仍占绝对主导地位,这就为传统金融机构天然减少了竞争。而直接融资的核准制、间接融资的抵押担保制度(本质是征信体系的缺乏与落后)、利率及汇率的不完全市场化体制(基准利率的存在、国家对外汇、利率市场的干预)、信贷资源或多或少的政策化属性都导致我国传统金融机构天生就偏好重资产、大规模客户的批发资金业务。对信用风险识别难度更大(因为缺乏抵押担保物)的中小企业和新兴产业的零售资金业务有很大的排斥心理。

互联网金融利用精准的场景定位和客户定位,借助互联网的快速扩散能力、大数据风控、产品设计的便捷性、灵活性为中小企业、个人客户提供针对性强的金融服务(如小贷、理财、消费金融等),掘金被传统金融“拒之门外”的长尾市场。

3.垂直化发展

传统金融机构,尤其是银行,其业务往往是大而全的,发展模式是水平化扩张而非垂直化发展。而互联网金融,必须要进行垂直化发展,基于以下两点原因:首先,避开平台型互联网巨头BAT的锋芒,实行差异化定位,构筑藩篱防止巨头携流量优势“模仿—超越”。其次,垂直化更容易切中细分行业要点,与客户联系紧密,同时通过新技术、新使用场景、风控技术极度优化,更为有效地防范业务风险。

参考文献:

[1]Hou X, Gao Z, Wang Q. Internet finance development and banking market discipline: Evidence from China[J]. Journal of Financial Stability, 2016, 22:88-100.

[2]Sun J, He C. Internet Finance Innovation and Traditional Bank Transformation Based on Big Data[J]. Finance & Economics, 2015.

[3]陈志武. 互联网金融到底有多新[J]. 新金融, 2014(4):9-13.

[4]宫晓林. 互联网金融模式及对传统银行业的影响[J]. 南方金融, 2013(5):86-88.

[5]马轶群. 互联网金融[J]. 港澳经济, 2016(19).

[6]谢平, 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新金融评论, 2015(42):168-168.

[7]周宇. 互联网金融:一场划时代的金融变革[J]. 探索与争鸣, 2013(9):67-71.

作者简介:

互联网金融现状 篇12

从2011年至今, 我国的GDP增速连续四年下滑。一方面, 以往中国经济过度依赖投资, 这导致建设过度和过快的问题;另一方面, 曾经引以为傲的出口也受到欧美经济下行的影响, 触发了大量出口型企业的利润下滑甚至倒闭潮。因此, 在当下拉动中国经济“三架马车”中的投资及出口都运转不灵时, 我们必须通过扩大内需、刺激国民消费来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我国政府已经提出“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惠民生”的政策, 努力使国民消费真正成为促进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中坚力量。

国民消费在国民经济中比重的提升以及国民消费能力的提升共同导致为消费者提供贷款的金融服务方式———消费金融开始进入发展的黄金期。传统消费金融是指向各阶层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的现代金融服务方式。而在互联网时代, 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则为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互联网消费金融便是将互联网技术与消费金融相结合的一个新兴领域, 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为消费者提供消费贷款。互联网消费金融在消费模式、消费平台、支付手段等诸多方面均与传统的消费金融有很大差异。互联网消费金融确切地讲是互联网金融的一个分支, 其他的互联网金融运作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众筹、P2P网贷平台等。尽管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相对滞后, 但得益于我国庞大的消费人群和消费习惯, 互联网消费金融被认为是最具发展潜力的互联网金融方式之一。

本文从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产生的背景出发, 结合互联网消费金融中的产业链分析与发展环境, 着重对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进行分析, 最后提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与趋势。

二、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分析及发展环境

(一)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业链分析

消费金融是指在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由于自身缺乏资金, 通过金融机构借款先期进行消费, 之后按照约定的时间和利息进行偿还, 通常这一类贷款形式具有金额小, 期限短, 无需进行抵押等特点, 自推出以来受到了消费者的广泛欢迎, 因此这一方式缓解了消费者的资金缺乏, 又满足了消费者对于商品的需求, 成为了非常重要的金融服务方式。根据艾瑞咨询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市场交易规模为60亿元, 预计2014年将突破160亿, 未来3年增长率或高达94%。总体上看,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出现恰逢其时, 它除了保留了消费金融的特点, 将互联网技术应用到消费金融中, 使二者整合起来, 在购买和支付环节上实现了互联网化 (如图1所示) 。

无论是传统金融主体如商业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参与主体, 或是京东、阿里等为代表的电商企业, 还是以人人贷、拍拍贷为代表的P2P网贷平台等, 这些主体通过不同的方式和途径都在推动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的快速发展, 形成了完整的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链。在这条产业链上, 主要包括四类参与者: (1) 消费者, 消费金融的核心, 利用金融机构提供的资金进行消费, 在约定时间进行偿还; (2) 金融机构, 包括商业银行、专业消费金融公司、电商企业等等, 根据消费者的信用状况、消费能力等责提供资金给消费者; (3) 消费公司, 电子商务平台等; (4) 行业监督, 人民银行、消费品领域委员会、行业协会等。

具体地, 互联网消费金融呈现出如下特点: (1) 范围上, 互联网消费金融将服务对象扩展至健康、旅游、日常消费等价值低、期限短的商品中来; (2) 资金渠道上,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资金渠道则以线上为主, 这样资金渠道更加广泛; (3) 授信方式上,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审批除了借鉴传统的审批方式外, 还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得到客户的历史交易金额、交易频率等, 来考察客户的信用状况从而决定是否放贷。

(二)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环境

随着国民消费能力的持续提升以及互联网使用习惯的全面养成, 互联网消费金融现在正处于一个“最好的时代”。本文接下来将从经济、社会、技术、政策等方面来全面分析互联网消费金融所面临的环境。

1. 经济环境:

当前, 消费对我国的GDP贡献仅有30%, 同收入水平其他国家的消费占GDP的50%左右, 而这一比例在欧美发达国家更高。这也说明中国的经济结构可以从原来的过多依靠投资、出口逐步向消费倾斜。同时, 近年来中国家庭人均收入稳步提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的最新数据, 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0167元, 比上年增长10.1%, 收入的增长促进了居民消费能力的提升。

2. 社会环境:

消费观念的转变, 透支习惯的养成。中国传统的勤俭节约观念制约了消费金融在我国的发展, 但随着人们消费观念的逐步转变, 越来越多的家庭及个人开始选择采用信贷工具提前消费。据调查, 我国有三分之一的家庭从未通过信贷工具提前消费,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消费金融的巨大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

3. 技术环境:

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离不开技术的进步, 这也成为促使消费金融的创新速度和效率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原因。仅2013年中国电子商务市场交易规模9.9万亿元, 这也促进消费金融的互联网程度逐步加深。根据报告统计, 截至2014年底, 中国网民规模达6.49亿, 手机网民规模达5.57亿, 互联网的广泛应用为居民消费提供了更多的选择。未来的互联网消费金融将会向使用便捷、参与广泛和操作安全的方向发展。

4. 政策环境:

政府政策的出台。为了刺激消费, 政府在增加消费补贴, 拓展消费渠道方面提出了多项激励措施, 如购置税减征、消费品下乡等补贴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及金融产业的发展产生了推动作用。这些措施无疑为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三、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行模式分析

互联网消费金融与传统消费金融最大的不同体现在资金的筹集方式上, 即互联网消费金融在资金筹集上是依托线上的筹集方式, 如通过电子商务平台、P2P平台、传统金融的线上业务或其他的创新企业等, 这也构成了目前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几种运行模式。

(一) 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

基于电子商务交易平台的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运行模式是电商企业通过交易平台分析消费者的交易数据及其他外部数据, 提供给消费者数额不等的信用额度。消费者可以在信用额度内在该电商平台进行消费, 由电商平台成立的小额担保公司或第三方进行资金垫付, 消费者在约定的还款期限内还款, 电商平台收取一定比例的服务费, 这样在电商平台、资金提供方和消费者三方构成了一个良性的生态循环系统 (见图2所示) 。

在这种模式中, 电商交易平台是其中的核心参与方, 因为它是最直接面对消费者的, 并且在商品渠道、支付渠道上掌握了消费者的信息流、商品流、资金流的信息, 这样多方信息能够形成快速对称, 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这些信息的掌握成为电商企业参与消费金融市场的核心能力。同时, 利用这些信息可以了解消费者的消费习惯、消费需要等, 提高自身的销售额, 从而成功地将消费需求与资金联系在一起。

目前依靠电商企业来进行消费金融运作在国外已经有比较成功的例子, 如日本乐天、美国运通等, 都是成功地从原来单一业务发展为金融集团的。但在国内目前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但从2014年开始, 各大电商已经开始纷纷涉足消费金融。2014年2月, 京东联合金融机构, 针对京东用户推出个人消费产品“京东白条”。7月, 阿里旗下的天猫商城也推出了“天猫分期”, 12月, 阿里又在更大范围内推出“花呗”;招商银行和亚马逊中国也展开合作, 推出分期付款业务。随着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 在未来的若干年内必将迎来电商生态金融的爆发期。

(二) 银行搭建线上消费金融平台

根据相关数据, 2013年中国消费信贷规模达到13万亿元, 但仅占银行信贷资产的15%。而在消费信贷最发达的美国, 消费信贷占银行信贷资产的比重高达60%以上, 这说明我国的消费信贷市场还有巨大的潜力。此外, 与企业信贷相比, 消费信贷的成本高、效率慢、收益低, 但互联网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这些问题。2014年2月1日, 由北京银行独立注资3亿元的北银消费金融公司的网贷平台已经上线。除此之外, 包括兴业银行、重庆银行、徽商银行等一批银行都于近期获批或积极申报筹建消费金融公司。

(三) P2P网贷平台

P2P网贷平台模式, 是给拥有闲置资金的出借人与有资金需求的个人或企业提供一个对接平台, 达成贷款协议, 平台从中收取手续费用。按照借款人的性质不同, 既有针对小微企业的, 也有满足个人消费需求如装修、购买大件商品等。

与其他模式相比, 该模式的信息量大, 用户自主性强且借贷效率高, 但同时风险也比较大。据统计, 截至2014年底, 我国的P2P网贷平台已经达到2364家, 仅2014年, 交易规模就达到5000亿, 投资人数与借款人数分别达116万人和63万人, 已经超越了英、美成为全球最大的P2P交易市场。然而, 高速发展的背后带来的是风险问题, 平台跑路、大额坏账等情况频繁出现。这与我国P2P发展过快、忽视风险控制及相关部门的监管不到位有直接关系。尽管有诸多问题, 但由于P2P门槛较低、效率高、资金能实现更有效利用等天然优势, P2P网贷平台仍然是发展消费金融的一个重要的运作模式。

(四)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

消费金融公司是通过自有资金为我国境内居民个人消费提供个人耐用消费品贷款及一般用途个人消费贷款, 这些贷款具有金额小、较为分散的特点。我国从2009年开始启动消费金融试点, 首批4家消费金融公司于2010年获批成立。这些公司的固有缺陷在于都是依附于银行, 导致现有产品与银行产品类似, 缺乏特色。

2015年1月7日, 以重庆百货为主, 与其他五家公司共同发起设立了国内首家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马上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与传统消费金融公司最大的不同是, 该公司搭建了互联网平台, 这样在经营服务上实现“无边界、全渠道”。在了解客户的需求后, 线下挖掘客户, 线上互联网推广, 从基础设施、平台、渠道、场景等四个方面扩展互联网平台业务。总的来说, 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未来需要更好地利用互联网的优势, 打造线下实体消费金融+线上互联网的综合体。

四、互联网消费金融的发展

(一) 互联网程度的加深

可以说, 在互联网渗透全行业的今天, 包括消费金融在内的中国金融产业的互联网化已是大势所趋。消费金融的互联网化包括产品的互联网化、服务模式的互联网化和风险管理模式的互联网化。首先, 在互联网消费中还有很多尚未开发的需求, 例如保险、基金、证券等, 这些可以通过互联网技术的发展逐步进行挖掘, 从而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产品;其次, 互联网改变了人们以往的消费习惯, 从消费的时空、支付方式等都发生了变化, 如何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需要通过创新服务模式和渠道。最后, 在互联网消费下, 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记录消费者的交易信息、资金信息等, 这对于金融机构进行控制风险、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是一笔巨大的财富, 同时也对传统风险控制模式提出了挑战。

(二) 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

我国信用体系的建设比较晚, 目前以央行征信中心建立的征信系统下的信用信息覆盖面最广, 数据量最大。近年来, 信用中介机构开始逐步发挥作用, 加之现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违约问题屡见不鲜, 这使得社会重视建立并逐步完善信用体系。一些互联网金融平台因其掌握大量的数据信息, 开始自建信用体系, 如支付宝下的芝麻信用、腾讯信用、拉卡拉等。现在最大的问题在于, 国内无论是政府主导下的央行征信体系还是布局互联网个人征信的企业, 他们的数据都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体系, 这需要进一步加强彼此之间的合作与对接。未来全社会的互联网金融数据会进一步整合, 并打破现有的数据壁垒, 建设完善的信用体系, 这也必将成为未来互联网金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三) 监管体系的到位

监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预防各种风险的发生, 将损失降至最低, 对于消费金融行业而言, 有不同于一般行业的特殊性, 如产品的多样性、客户的不稳定等, 因此更需要有足够完善的监管体系, 相对于消费金融等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快速发展, 现有的监管体系显得明显不到位:从监管主体上, 消费金融设计到了支付、信贷等多个领域, 业务之间有大量的关联和交易, 这样存在监管真空;从监管手段上, 对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的监控比较薄弱, 不能及时对出现的新情况作出反应, 也涵盖不了互联网金融的蔓延性。

总之, 互联网技术为消费金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但仍然要考虑到在发展中可能出现的各类风险和问题, 未来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必将机遇与挑战并存。

摘要:在我国经济发展减速的新形势下, 互联网消费金融作为一种全新的消费金融工具对于释放国民消费潜力、完善金融市场结构、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均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深入了解我国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产生背景, 结合其特有的产业链分析与发展环境, 对当前互联网消费金融的主要运作模式进行了深入分析。最终, 文章提出了互联网消费金融的进一步发展方向与趋势。

关键词:消费金融,互联网金融,电子商务

参考文献

[1]艾瑞咨询.中国互联网消费金融产业趋势报告[R].

[3]黄海龙.基于以电商平台为核心的互联网[J].上海金融, 2013 (08) .

[4]王会娟, 廖理.中国网络借贷平台信用认证机制研究——来自“人人贷”的经验证据[J].中国工业经济, 2014 (04) .

上一篇:朋友圈广告来袭下一篇:社会分层研究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