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出路

2024-07-26

互联网金融的出路(通用6篇)

互联网金融的出路 篇1

摘要:信息通信技术对于金融业的作用举足轻重。在20世纪90年代末,手机银行的诞生就是很好的例证。移动互联网与金融的结合,目前主要表现为以银行为主导和以移动运营商等非银行机构为主导的手机银行。典型模式在非洲国家主要由移动运营商主导。通过引入代理商,非洲国家已经成功运用手机银行来弥补金融空白,很好地解决了金融包容的问题。文章通过分析手机银行在国内外的发展,给出手机银行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手机银行,普惠金融,互联网农村金融

1 手机银行与普惠金融

1.1 手机银行的内涵

手机银行又称移动银行,是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利用移动通信网络办理相关银行业务的简称。手机银行利用信息通信技术(ICT)和移动电话为客户提供诸多金融服务,如信息查询、跨行汇款、自助缴费、定活互转、网上购物账单支付、主动收付款、信用卡还款、农户贷款等。

1.2 普惠金融

“金融包容”这一概念由世界银行扶贫协商小组(CGAP)提出,CGAP对“金融包容”的定义是指没有享受到银行服务的人们能够获得金融服务。

在国内,有学者将“金融包容”翻译成普惠性金融,金融包容就是指金融服务能够辐射广大低收入群体,如农户、小微企业等。这里的金融服务不仅可以由传统银行来提供,也可以由移动运营商等非银行机构来提供,不仅实体金融机构可以提供,而且更应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供。

1.3 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

为了深入推进普惠金融发展,2014年,银监会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础金融服务“村村通”的指导意见》(银监办发〔2014〕222号),着力推动基础金融服务向行政村延伸。金融形态的变革过程中,在信息通信技术的支持下,由于手机银行服务覆盖率高,降低了交易成本,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推进农村普惠金融服务向“低成本、广覆盖、可复制、易推广”发展,支持“三农”,发展“普惠金融”的战略性业务,实现偏远地区金融全覆盖,提高农村地区资金使用率和资源配置效率。信息通信技术使穷人获得基本金融服务成为可能,进而提高了金融包容性水平,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2 手机银行主要典型代表模式

2.1 传统商业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

传统银行主导手机银行最开始诞生于捷克,20世纪90年代末,由该国银行Expandia Bank与移动通信运营商Radiomobile在首都布拉格联合推出手机银行业务。银行主导的菲律宾的SMAR Tmoney,到2010年年底,累计实现业务交易量560亿比索(折合13.6亿美元),为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

最初的手机银行大多都是传统银行主导,移动运营商只提供运营平台,比较典型如欧美发达国家,银行信息化水平最高,得以广泛普及。其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以及亚洲的新兴市场印度和中国等迅速跟进,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2.2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

移动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与穷人联系最为紧密,主要在肯尼亚为代表的非洲国家。2008年,肯尼亚仅有876个银行网点,平均每万人银行网点数仅为0.2,其金融覆盖严重不足,金融系统不发达,难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金融服务,农村地区金融基础设施匮乏更为严重。对基本金融服务的渴求致使,肯尼亚出现M-Pesa这种新兴手机银行模式。

2014年年底M-Pesa在全国拥有81025个代理点,平均每万人拥有代理点数达19.38个。肯尼亚M-Pesa已经成为全球接受度最高的手机支付系统,在肯尼亚,M-Pesa的汇款业务已超过其国内所有金融机构的总和。在农村地区,移动金融代理点(主要是M-Pesa代理点)分布的高密度让客户就近获得金融服务。

2.3 第三方支付公司/互联网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

非洲国家赞比亚的Cel Pay,是由第三方支付公司主导的手机银行,也是属于非传统银行主导,旨在为农业部门中没有银行账户的人提供简便、快捷、安全的交易服务。该模式侧重于B2C支付(如龙头企业对合同种植农户的支付)。由第三方提供交易平台并帮助客户建立移动货币转账交易系统,在客户的内部流程中加入移动货币操作。第三方提供的交易平台与移动网络运营商提供的平台在本质上并无差别。第三方同移动网络运营商一样,注重发展自己的代理商网络以支持现金和移动货币的兑换,而现有农业基础设施如合作社、仓库、生产资料供应商等完全可以扮演代理商的角色。对金融业发展的影响也将是深远的。

3 我国农村地区手机银行发展分析

3.1 我国农村部分地区手机银行业务空白

农村金融在过去发展过程中,表面似乎建立起了相互协调的农村金融体系,但还有部分地区存在金融空白,包括手机银行业务的空白。

我国农村已有的金融机构都喜欢做大做强,由于信息不对称,带来高风险和高交易成本。各类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一部分的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商业银行都推出了手机银行业务。这些手机银行业务更多的是网上银行的手机化,难以满足农户的需要。与在国外农村手机银行蓬勃发展不同,更多地在城市推广,即使在农村零星推广的手机银行,也主要满足农户汇款和转账等方面的需求,手机银行创新程度还远远不够,局限了手机银行为农户服务,其运营模式跟传统银行差别不大,难以适应农村金融的需求。

3.2 银行对农村地区普惠金融的意义

随着中国的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已经达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据工信部数据,2013年我国手机普及率已达90%以上,截至2014年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94.5%,移动电话在农村拥有巨大用户群体,表明农村移动支付具有良好推广基础。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中农村网民占比28.4%,规模达1.95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1694万人。中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亿人,较2014年年底增加6303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占比由2014年的85.8%提升至90.1%。

农村作为农村金融服务领域重要环节,业务单一、供给不足等问题还很突出,随着农村金融业整体快速发展,一定程度上得到不断完善,但仍远落后于城市。手机银行交易不需要设立网点,节省了设点费用;不需要重置设备与人员,节省了设备购置费和人工费用。如在菲律宾,通过传统银行办理一笔业务的成本大约是2.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5美元。

在秘鲁,通过传统银行办理现金业务的成本大约是0.85美元,而手机银行仅需0.32美元。较之国外状况,中国还有很多村镇存在金融机构空白。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发挥低成本的优势,对中国农村金融包容性发展具有现实意义。

3.3 手机银行业务的农村普惠金融路径

需要农村移动金融创新、移动银行领先的战略思路,以广大农村客户需求为导向,领跑移动金融潮流,确保农村客户资金与信息安全,建立牢固的安全防控体系,将风险管理作为移动金融业务发展的基石。

4 手机银行推进我国农村普惠金融的对策建议

4.1 加强宣传推广力度,降低收费标准

国家层面上,从政策上给予支持和倾斜,政府部门应采取加大财政补贴、政府统一采购等有效措施,推出适合农村群体具备金融服务定制内容的低价格手机,鼓励商业银行在农村地区大力推广手机银行业务。

银行层面上,立足长远,让农村的低收入者享受到低价格使用手机银行业务的资费,开展手机银行业务在减少在这些地区的开办和运营成本的前提下,吸引大批的农村地区客户资源,拓宽银行的服务群体。

移动运营商层面上,降低农村地区手机网络流量费,让更多的农村地区居民用得起手机,使其切实感受到手机银行带来的便捷性。为贫困农村地区及人口服务,在服务贫困人口与农村普惠金融持续性之间找到平衡。

各方加大农村手机银行宣传力度,以往发宣传单的方式效果不是很好。将手机银行办理流程、安全保障、操作事项等通过现场演示和用户体验等方式向群众讲解,消除用户对手机银行安全性和操作性的顾虑。

4.2 建立整体发展规划,开发农民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

国家相关部门联合协调,共同商讨制定手机银行发展规划,统一技术标准,对相关具体事项予以明确和规范。针对我国国情,明确银行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也可以开辟一些业务由运营商主导的手机银行发展模式。发挥银行体系在清算网络、支付安全及合规监管方面的优势,加强与通信运营商、第三方支付合作,推动手机银行在农村地区的快速普及和应用。

在目前开发的查缴费业务、购物业务、理财手机银行的业务基础上,在充分考虑农村居民的消费习惯和思维方式的基础上,开发更多符合农民特色需求的手机银行业务。如存款、贷款、保险、结算和支付等业务。将惠农信息等增值服务加入手机银行业务中。

4.3 强化安全保障,从法律层面防范手机银行风险

提高手机银行业务的安全性,建立健全我国手机银行的法律法规,对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码等重要信息进行全程数据安全加密,配备防火墙、入侵窃密检测系统等必要的安全措施。在农村地区进行广泛宣传法律法规和保障措施,对手机银行的风险防范措施、基础知识及操作流程进行详细介绍,以增强农民使用手机银行的安全防范意识。

4.4 借鉴国际经验,在有条件的农村地区推广试点

非洲国家手机银行从最初主要解决穷人的基本金融服务问题,发展到后来通过手机银行为所有人提供不限于基本金融服务的业务。我国应该借鉴非洲国家手机银行创新模式这些经验,积极推动农村手机银行业务的开展,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农村手机银行业务模式。

参考文献

[1]李舟.我国农村城镇化建设中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5):89-90.

[2]刘海二,曾真.手机银行实现金融普惠的着力点——基于互联网金融的社会功能视角[J].西南金融,2016(1):33-36.

[3]王立平,申建文.手机银行与农村普惠金融[J].中国金融,2016(2):50-51.

[4]牛瑞芳.中国农村手机银行发展问题研究[J].新金融,2012(2):54-56.

[5]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5年第37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R].北京: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2016.

[6]刘海二.全球手机银行的现状、模式、监管与金融包容[J].上海金融,2013(9):39-44.

[7]傅长安,李红刚,杨航.肯尼亚M-PESA手机银行发展经验及其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启示[J].武汉金融,2015(10):50-52.

互联网金融的出路 篇2

很显然,在互联网时代,医院必须对传统营销的组织形式、管理模式、经营方式和营销观念等方面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围绕核心业务开展流程重组,重新设计和优化医院业务流程。事实也告诉我们,一个没有顶层设计的医院肯定走不远,他们会因为对战略规划的误读和急功近利的思维模式付出代价。

记得张瑞敏曾说过一句话: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那么把这句话放在医疗行业来理解,没有成功的医院,只有时代的医院,同样成立。

互联网时代显著的标志是用户驱动医院。

自10月我在《医药经济报》开设第一个专栏“医院营销于斐专栏”以来,至今我的几百篇实战型文章已分别在国内众多知名媒体发表和报道,同时我还应邀作了上百场医院营销实战演讲,受到了各界的普遍好评,我的观点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就是要懂得营销,把产品和服务做到极致,超出用户的预期。

按照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罗的理论,卫生服务不同于一般商品市场:

一是存在供需双方信息的严重不对称性。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对自己的病情并不了解,他们为了早日康复,将会对供方即医生和医院言听计从。作为供方的医生握专业知识,他可以为病患治病,当然也知道如何为患者提供服务,从而获得更多的酬金;而同样作为供方的医院,由于有医院建设和给员工发奖金的压力,也希望患者越多越好,患者花的钱越多越好,因此存在诱导消费的倾向。

二是购买医疗卫生服务或产品存在着不确定性。一个人多久会得病,得什么病,得病后怎样进行治疗,治疗效果如何,看病要付多少钱,患者有时并不清楚。综上所述,医疗领域的营销不同于传统营销,要充分考虑医疗市场的特殊性,谁能真正掌握医院营销的真谛,谁就能占领医疗领域制高点。

“新医改”出台以来,中国的医疗市场将更加开放,更加市场化,竞争日趋惨烈,在此背景下,公众对品牌型医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并迫切。民营医院如何准确定位、塑造品牌、提升形象,已成为战略层面上如何结合医院实际、根据市场客观发展规律、整合优势资源,所必须考虑的问题。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于斐先生指出,现阶段可以把民营医院的整体营销分为三个时代,一个是提供医疗设备, 技术优势、专业能力为患者服务的营销1.0时代,这主要是通过医院多年的经验积累和丰富资源针对患者医疗需求提供专业化服务。如今,我们已进入信息化时代,患者的精神满足与情感需求日益强烈,而且他们掌握着五花八门的大量信息,对服务价值的认知和对品牌形象的认同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因此,追求独特的市场定位,以患者为中心,与他们建立一对一的紧密互动关系,不仅提供诊疗服务的技术功能,更为患者提供人性化层面的情感价值,在每一个环节力争创造更多个性化尚未被满足的需求,把其文化基因不断的培植,从而在患者心智中建立一种情感共鸣,打上情感愉悦的烙印,以获得整个社会体系的普遍好感和口碑。因而,这也就是民营医院营销2.0时代鲜明的特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患者需求的多元化结构,我们迎来了医院营销3.0时代,这是一个充分强调价值,主客观相互融合,强化服务量的积累和质的提升过程中进行资源重构的价值创新,它需要不断引领创造患者个性化消费需求,并强调以医院之间共同的价值体系和社会责任,企业公民、个人参与等融为一体的深层次情感价值的再造,其具体形态上往往从医院的愿景与价值观入手,着眼于与患者的满意度,不断挖掘市场需求的亮点和社会道德价值层面的热点,关注社会,关爱民生,并通过新的经营手段和营销方式推动社会和谐进步。

一般来说,通过建立在美誉度和良性沟通上的面对面宣传、口碑效应、上门回访等多种手段在细分化原则下能强化他们对医院和服务的认识,从而在医院和患者中形成亲和力,用无形的沟通聚拢起心灵上的互动,从而形成认识感受上的一致性,避免对医院商业味的排斥形成的逆反心理,稳定并拓展消费群,延长医院由品牌美誉度积淀带来的生命周期。

当然,医院之所以纷纷在医院管理、环境和服务上下足功夫,除了提高利润、增加效益外,还希望实实在在地为患者提供一个接近发达国家水准的舒适、舒心、舒畅的健康场所,以此促进医院的长治久安并确保医院良性发展。

不可否认,面对日趋严峻的医疗竞争环境,大型医院已经采取一些应对措施,但是不少中小型医院究竟要在患者心目中建立什么样的品牌形象?如何不断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并以此为发展契机,对医院的未来进行重新规划定位,树立良好的医院口碑,及时向社会公众推广医院的服务精神、发展理念和品牌意识,越来越显得尤为重要。

众所周知,品牌价值是用户或消费者对品牌整体实力的全面心理反映,分为品牌带给消费者的可感知的情感利益和可感知的功能利益,是与某一品牌相联系的品牌资产的总和。

一个医院有无品牌,以及品牌美誉度、知名度的高低不同,对消费者的吸引力就不同。

由此可见,品牌有其内在价值。一个出色的品牌需要不断的在营销手段上创新。

品牌建设关系到一家民营医院的形象以及他在医疗这条路上能走多远。良好的品牌建设可以帮助医院提升其社会地位以及品位。因此,对于有长期规划的民营医院来说,都十分重视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那么,民营医院品牌建设工作的开展有哪些前车之鉴呢?

当前,正是民营医院重构产业格局并创造全新业务模式之时,医院应充分利用这些变革机遇,进行业务模式创新,改变产业地位。在这方面,国内某些知名医院往往做的还是不错的,他们往往倡导以人为本。对内以员工为本,所有工作都围绕员工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工作主动性、积极性来进行;对外以病人为本,大到服务的目的(解除病人痛苦)、小到尊重病人的隐私、文化背景、教育背景等。

事实上,在诊疗中,不能把病人当机器,因为你不会跟机器进行交流,不会主动体验“它”接受治疗过程中的反馈、反映。医院首先应把病人当成一个人来治疗,把病和人有机的结合起来提供服务。以往,与“以人为本”理念相呼应的是以医生、医疗中心,而不是以病人为中心。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于斐先生指出,互联网精神的涵义:第一是开放的;第二是与用户互动的;第三是自演进的。为此时常强调的民营医院营销,很重要的任务是如何处理好医患关系,为患者创造生存的价值。齐全的设备、舒适的环境及周到的服务,除了彰显医院的形象外,如何让患者在解除生理疾病的同时给予心理上的充分满足。让他们强烈感受到被别人需要时的理念支撑,接受诊疗的同时更能体验到来自内在精神的强大动力。而后者恰恰需要医院不光光给患者救死扶伤,有时更需要医院以人为本创造一种价值。想必这应该是现今我们所要掌握的人性化技能。

现阶段,市场的竞争推动行业的进步和完善,医院经营管理已逐步进入品牌经营阶段。很多民营医院错误地认为品牌建设便是品牌传播,便是广告宣传,有广告便有知名度,有了知名度便是有了品牌……这些对品牌建设一知半解的弯路行为,一直在困惑着前进中的民营医院。

“广告是为了品牌传播做加法,是品牌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但它却不是品牌建设的唯一工具,仅仅依靠广告不能创建一个真正的品牌。”一民营医院企业主层这样解释自己的行为,实际上也指出了民营医院对品牌运作的一个最普遍又最致命的现象。

著名品牌营销专家、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ceo于斐先生认为,医院应该主动跟这个时代的基因来互动,不断适应这个时代,医院品牌因本身没有物质实体,所以医院品牌是多因素的相互组合,是整体与细节的双重表达,某医院就是通过系统操作,整合医院品牌传播系统带来的社会信誉度,人群口碑,价值体系等个性特征,通过品牌的创立以识别于其它医院,建立患者价值取向,成就品质和放心求治的担保,这便是东莞某医院成就品牌的窍门所在。

发展难,成了许多正在寻求突破的民营医院的一块“心病”,蓝哥智洋国际行销顾问机构服务医疗单位多年,经常看到老板们愁眉不展、唉声叹气的样子。其实,医院的经营必须“一手抓品牌,一手抓利润”,找到了医院的定位,明确建设品牌后,才能在如何吸引病人来就诊上大做文章。现在不进行品牌建设,民营医院的生存都成问题。

为什么说在当今的市场环境中,品牌至关重要呢?因为其确实有强大不可摧毁的吸引消费者的力量。

记得1994年初,跨国公司联合利华,与上海牙膏厂合资,取得控股权,并采用品牌租赁的方式,取得了中华牙膏的经营权。合资后,联合利华采取了“雪藏”中华、主打自有产品“洁诺”牙膏品牌的营销战略。为使“洁诺”全面推向市场,联合利华不惜血本,巨额启动市场,重金投资广告宣传,而对国有品牌中华牙膏,采取“淡化市场”的低调处理。但市场营销的最终结果,却出乎“专家”的预料“洁诺”的市场份额一直停滞不前,而且在竞争日趋激烈的情况下不断下滑,而中华牙膏虽然没什么广告投入,但在销售额上超过了“洁诺”。总结联合利华塑造品牌和制定营销策略的惨痛教训,至少给我们两点重要启迪:1、广告的大投入未必必然产生经济回报的大收入;2、真正深入人心的品牌,会产生持久的难以摧毁的影响力。

众所周知,医院品牌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品牌的知名度、美誉度和患者的忠诚度。其中,培育忠诚度应当作为医院的长期追求,树立自身的美誉度则是重要保证。不管是知名度还是美誉度,究竟谁说了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中国金融出路 篇3

今天的中国,既是一个过渡、不成熟的市场经济体,同时又是一个对世界经济稳定产生重大影响的非一般经济体。因此,我在新著《中国金融战略2020》中发问,能否用指导成熟经济体发展的金融理论,简单指导“过渡”经济体,帮助其完成由“不成熟”向“成熟”的飞跃?特别是在一个国家间利益博弈的世界里,对一个正在影响世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国家而言,答案也许是否定的。这决定了必需对金融发展战略理论要有新的视角。那么,又应该从哪几个角度把握?这是美国金融危机后,中国在处理国内金融各项复杂的问题,包括对外金融中的汇率、资本管制、人民币国际化、国际金融秩序重建诸问题时的急迫需要,要有一个明确的战略发展理论的指导。

大道至简见真理。在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金融事务中,一个好的战略,必须能够以极其简洁明了的战略话语,统领整个金融发展的方方面面。战略不是诸多改革开放措施的简单罗列与堆积。缺乏清晰的战略方向核心意图,就不可能是一个好的战略。

从人类近几百年货币史看,伴随一个大国经济体地位的确立,出于本国经济不断发展的利益和稳定全球经济的双重需要,大国经济体的货币国际化,既是世界经济发展和大国兴衰周期过程中内生的重大课题,也是一个新生大国经济体必须正视的问题。

当前重要的,不是去反复阐明经过改革后应形成什么样的状态,不是向人们进行口号式、空洞式的改革理想描述和“彼岸”是什么的情景告示,而是应该解决“桥和路”的问题。

作为金融战略研究方法的重点,除了作为结论,要指出今后“工作指标”意义上要“干什么”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基于历史的、理论的逻辑和国内外的现实,指出“为什么”要这么干。这是明确“干什么”的重要基础。也就是说,要去努力寻求体现中国金融未来历史的、理论的一致性、必然性及唯一性。

理论形成的过程是一个抽象的过程。然而,现有主流货币与金融学理论又是发源于西方工业化国家,形成于西方主要发达经济体的崛起过程,主要抽象和解释于较为成熟的市场机制经济体。

因此,今天当人们把前人抽象的理论用于指导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指导具有“转轨、发展中、非中心货币且又是大国经济体”这样特征的中国,可以想象,要使这一理论真正具有指导意义上的真理性,自然要考虑上述特征因素对过去理论形成的干扰,同时,又要注意把当初西方在形成理论中曾被抽象掉的非主要相关因素,“重新相应放进”现实实践中,即要有其他经济、法律、政治、文化因素的“还原”。否则,就会出现该理论解释当今中国实践时的“走样”现象,就会出现为什么对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取得的骄人成绩,始终存在一些西方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现象。自然,也难免出现在指导中国金融进一步发展意义上的隔靴搔痒的现象。

正如已故经济学大师保罗•萨缪尔森所说:从来没有一个百分之百的纯粹的市场经济。经济学是一门动态的科学。经济学往往似乎是在无穷无尽地处理新的困惑、问题和两难困境。(保罗•萨缪尔森:《经济学》,华夏出版社)正因为当今的经济与金融理论仍处于动态的、不断的发展中,因此若用动态的、不完全成熟的理论来简单指导非成熟市场国家——特别像中国这样具有转轨、赶超战略特性的国家——更要小心。

中国当前急需的是什么理论?需要的不仅仅是承认、肯定以上各位教授对成熟金融体系所作的客观的理论描述,更是对“如何尽快形成”成熟金融体系有指导性的理论。因此,這一理论必然是结合中国“转轨、发展中、非中心货币且大国经济体”特征的理论。严格地说,这个理论肯定是“发展过程”的理论与方法。

战略既然是基于对未来的一种选择,但在可以预见的进一步全球化中的未来的不确定环境中,客观上既存在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正环境”因素,同样也存在不利于中国经济发展的“负环境”因素,譬如有缺陷的国际货币体系等。正是各种正、负环境因素的汇聚,体现为世界经济、金融运行的现行制度体系,核心又体现为由“中心货币”国家主导的、长时间历史沉淀的所谓“成熟的、国际通行的”金融制度体系。因此,发展中国家要研究金融战略,如果是简单模仿、抄袭和沿袭体现“中心货币”国家经济发展“结果”的、“成熟的、国际通行”的金融制度,在某些方面,往往会引发更多的不利于自身经济发展的“负环境”因素。

特别是对于一个大国经济体来说,要实现由“金融弱国”转化为“金融强国”的“赶超”型战略,更不应简单奉行“拿来主义”。绝对不能以人家的“结果”,作为达到自己战略意图的“策略与手段”,简单一味维护现行有缺陷的国际经济和金融秩序;绝对不能不问时间与条件,拿人家“成熟机器”中的零部件“硬性”塞入自己“不成熟机器”中;绝对不能从已被近40年历史所证明的、现行以美元为主导的有欠缺的国际经济金融体系中,寻找简单模仿全球金融世界里最新出现的“时髦”制度与技术(自然包括各种复杂的金融衍生品)。

研究服务于中国经济崛起需要的中国金融战略,既要在顺应与支持世界力量与格局重新组合大势中,抓住符合世界经济发展利益的中国金融发展机遇,又要尽可能避免未来“全球化趋势”的突然中断。在尽快发展中国金融实力的过程中,与相关各国齐心协力,努力促成在世界力量和格局发生重大变化时,实现国际经济、金融秩序的有序重建,这是研究中国金融战略的世界意义。

从历史上看也是如此。反映人类有效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则,如供求曲线,是永恒的,但是在人类社会处于大国兴衰、更替的漫长的历史转折时期,影响各国间经济力量剧烈变化的,已不仅仅局限于一些最基本的经济规则(当然最终决定力量必然是经济因素),个别事件的发生、偶然因素的累积,同样不可忽视。面对未来动荡的外部环境,各国政府特别是大国政府间的博弈政策,将影响着历史的进程。加上不同国家民主力量、民主政治推进程度的不同,其博弈后政策偏离经济规则的不确定性也越大。就此意义讲,研究一国金融战略的难点,是研究国与国之间政策博弈中各种复杂组合的可能性。因此可以说,在世界力量发生重大变化和重组的大变革时期,迫切需要的不仅仅是体现现代经济学的主流理论,更需要能适应世界经济力量发生的变化,同时能维持世界经济秩序的指导理论,即需要的是能反映大国兴衰、更替的政治经济学。

金融工程专业大学毕业生出路何在 篇4

众所周知,经济系毕业生主流就业方向就是与经济挂钩的职位,选择其他专业就业方向看似是非主流,可又不能被简单忽视。而就业方式无非有以下几种:

一、选择直接就业;

二、自主创业;

三、考研或考公务员;

四、深入基层或边疆工作。

谈到直接就业是选择本专业还是其他专业问题,个人并不做过多限定。只要你认为金融专业真正适合自己,与个人专长相符,自己也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即你大可以继续走下去,在实践中磨合你四年大学生活的理论知识,如果真正走好,可称之为“如鱼得水”;这便需要毕业生有冷静清醒的头脑,学会理性剖析自己。其次,有的人四年学经济,且毕业后却由于种种原因无法从事新闻工作,那你大可以不必懊恼,其实我们大学四年学到的并不是多少理论知识,专业素质,而更多的是教会你如何由学校过渡到社会的能力,这是最重要的,最具价值意义的。世界上绝大多数成功人士并非成功在自己在大学时代所研究的领域,这便是最好的佐证。

总之而言,为什么要建议金融系毕业生直接就业,即各种媒介需要的是会时间会思考的人,而仅非高学历的书呆子。而直接选择就业更是经验习得的一种有效途径,也不要歪曲地将其看作快速生财的手段,其实,有过次经历的人都知道,直接选择的职业不会太理想。且来日方长,我们要得不是这个,我们今后还有更长的路要走,所以目光放的长远些未尝不可。至于直接就业那些让父母节约投资,早日建立家庭等好处,在此就无需多谈。

而能自主业,考研、考公务员,到基层当村官等倾向,也并非将其否定,从一种程度上来说,这无疑让大学生出路更加多元化,独木桥毕竟难挤。而又谈到我们的金融系上来,这几种选择取向并非不合适。如果个人确实具备较强的管理能力,领导与协调能力,对创业等颇感兴趣,那不妨放手一搏,大胆为之,同样考研,公务员也如此,千万不要跟风,随大流。也许这才是真正的“独木桥”!而基层村官,是国家近期新出台的一项一举多得的惠民政策,对此,本人持大力支持态度,而想说的是,这也并非就大多数而言,倘若,都一窝蜂地去抢鲜,那最终受害的不仅仅是你个人,更是我们整个社会的协调,反而不利于农村的向前发展。

总而言之,对这几种取向,还是那句话,真正有能力,你就大胆为之,而对大多数金融人,还是选择直接就业,实践所学,学以致用,让自己的专业所长尽最大可能发挥。到此,有人也许会反驳,做基层村官,不也是积累经验吗?不更有利于今后的发展吗?的确,所言极是。深入基层,确实会让我们得到很多宝贵的经验,能培养我们吃苦耐劳的良好品质,但还是谈到金融系,基层的发展空间确实很小,而所谓的村官又与经济有何干?再说,村官乃官职,暂不评定其大小,但所代表的就是一个自然村利益,如果真没此领导能力,千万不要害了中国善良的农民。所以,村官不是人人可当的,更不是金融人应趋之若鹜的。

那么,选择直接就业,并不是泛泛而谈,而需要具体准备,大学四年。就是要真正行动起来。

第一,素质。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相当重要。而我们金融系学生竞争力优势何在?我个人认为就在于我们的专业素质。因为我们专业所以我们会更有优势,更有实力,更具战斗性。由于大学四年的专业熏陶与渐染,我们会比他们更加熟悉经济这项事业或行业的内在规律与运营模式。而我们也会对一些专业问题更容易上手。几乎不需要过多过渡与中转。所以大学四年专业知识积累也是相当重要的。前提是你毕业后需要继续走下去,倘若你早就预订

毕业后不会从事经济,那你没这个必要把四年耗在其中。转专业还是提前做准备为妙。然后充分扩充自己的知识储备。大学四年做好这方面知识储备足矣。图书馆天天向我们开放,公共课天天想我们讲解,教授导师更不会对我们的问题无动于衷。而我们要做的恰恰是“主动”。主动去做你才能走得更远。良好的素质就需要这样来习得。

第二,经验。包括实践经验和实习经验。前面多次提过经验对金融系毕业生尤为重要。而你在大学阶段多方面的经验积累也将对你毕业后直接选择毕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要求的实践经验看起来很宽泛,其实不尽然。这且所说的是大学阶段的实践活动类。在大学中你要尽最大可能锻炼自己,参加各种社团,学生会等组织的活动。尽显自己的才华。另一方面,实习经验更是不可或缺的,毫无疑问,当今社会一个毫无实践,实习经验的毕业生很难存在的激烈求职竞争中找到一席之地。而对于毕业后直接就业而言,实习经验显得尤为可贵。到当地(大学所在地,家乡所在地)的银行,公司进行实习,参与行动,真切体会课堂内外的差别。了解社会与校园的不同,从而为真正进入社会打下坚实基础。另外,除了经验。本人就兼职谈谈。个人认为,兼职这一社会实践也具有相当丰富的经验。在我从事的几类兼职看,不管哪类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因为他们大多脱离学校这一仍具保护性的团体,而当你走上兼职岗位,你所代表的不再是一个大学生,而是一名社会青年。你真正与这个社会挂钩。真切感受到社会变化,触及社会阶层(当然家教可能不尽如此),由此,兼职所占有的意义与实习等还不不尽相同。而具有其特色与价值。

第三,技能。我以为其中的英语和计算机技能最为重要。而对一名优秀的金融人,当今社会,仅凭中文难以立足,更需要多接触一种乃至多种语言,以便更好地发展,而其中,英语无论何时都摆在突出重要地位。尽管大学四年都学,但深度明显达不到,很难满足今后需求,如果仅局限在课本,那毕业后不仅没长进,反而英语水平退化不少。根据自己需要,随时提升英语水平,尤其是口语水平,必须引起大学生高度重视。无论何时,考试不再是检验水平高低的标准,而真正要做得,还需要我们好好审视。另外,计算机必不可少已成为各界共识,很难想象一个不懂电脑的人会在某个公司里发展的很好。而对金融人,网络技术的应用对其能否真正做好这项工作起到及其重要作用,统计处理大量数据必然需要有较高的计算机水平,所以,网络技术的作用可见一斑,金融事业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如虎添翼,一个计算机水平甚低的大学毕业生并不是一个真正的毕业生。

第四,交际。当今社会,人际交往异常重要。一个金融人要学会扩大自己的交际圈,而这个交际圈需要从大学时代就开始建构。这需要广泛地接触身边的人,学会沟通,学会包容,敢于向别人推销自己,多交益友,智友。永远记住:朋友多了路好走。也许现在许多朋友我们平时都不能相互帮助,但当你走上工作岗位,当你面对的对象是纷繁复杂的现代社会,你随时都要需要自己的朋友,而他们也终归有需要你帮助的地方,互帮互助,才真正体现友谊的价值与意义。可以想象,不远的将来,你要接触的人千奇百怪,你又该怎样去走近他们?这便是一种交际能力,而这种能力,就要现在养成,不断提高自己的交际素养。另外,要想与人为善,还要懂得他们圈子包括。只有懂得他们的话,才能开始与他们沟通进而走进你的当事人。

那么,当大学生毕业后,该怎样去直接选择职业。

我想,这是摆在大学毕业生眼前的现实问题,而各方面提供的建议也数不胜数。而在比,我只想就金融系毕业生谈几点建议。首先,放低自己。你也许学出名门,有着xx高等学府的学历,或毕业于一个并不起眼的普通大学金融系,都要记住,要学会放低自己,千万不要以为自己有多么出色,在你没有找到一份正真适合自己的工作之前,你什么都不是,而那张所谓的毕业文凭,只不过是一张空头支票。你要兑现它,还要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另外,选择就业,不分贵贱,尤其是对金融系毕业生,不要只追逐大公司,知名银行,非名地不去,这无疑为自己自掘坟墓。直接就业,就要从底层做起,学会磨练自己,踏踏实实,步步为营,切不要盲目,一步登天是毫不现实的。事实证明,很多知名企业家,金融人入主名企之前都在小公司留下过奋斗的足迹。

其次,有所突出。记住,要想博得人尊重,你必须有值得别人敬重之处。同样,要想在千里马中求得一份理想的职位,那你肯定要具备强人之处,要有突出人眼球的地方。这边需要,你在大学四年的积累,有的人在喋喋不休地想面试者推销自己,而却始终拿不出具体可见的成绩,最终他将一无所得,也许应得的只是令人生厌;有的人却好不需要自己去推销,而这种人会吸引者企业,单位来征聘,这便是一个强人,一种我所推崇与欣赏的,真正意义上的大学毕业生。

最后,适应社会。也许你会发现身边的社会与自己的想象与自己当初的梦想大相径庭,而身边的人冷漠淡然,企业条件苛刻难以附加,我只想告诉你,这很正常,这就是社会。而我们要做的不是改变环境,其实你也改变不了,要做的便是学会适应,让自己为这个社会所需要,为这个社会所容,切记不自量力,蚍蜉撼大树。只有学会适应,学会包容,大学毕业生才能更好地融入这个社会,为这个社会所用。适应社会也并不意味者要追风。

总而言之,金融系大学毕业生出路在于自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要过多抱怨这个社会没有给你什么,多去考虑一下你有哪些条件未能满足这个社会!如果你有正想继续从事自己的专业,那就选择直接走上就业岗位,不要过多计较此时功名利禄,成败得失,放低自己一步步走向成功,适应社会;同样,假如你选择放弃本专业方向,前提是你真正具备做好你将要做的那份事业(或者创业,考研,公务员,或者到基层做村官,或者选择其他专业倾向职业),即不妨放手一搏,去追逐自己心中的梦想。不过在此,个人还是推荐最好是慎重考虑,并经四年大学时光我们的专业在此,不然那就真正走向了歧途。慎重做出自己的选择,今后的路会愈走愈好。

互联网金融的出路 篇5

1 “互联网+”浪潮符合历史发展逻辑

“互联网+”浪潮内生于技术,全球历次大的发展革命都缘于科技的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成熟,将传统行业置于互联网革命的大环境之中。

互联网的特征在于“无孔不入”,因此,互联网革命的爆发必将影响传统行业。同时,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渠道拓展,因此主要是通过对渠道的影响深入到传统行业。总之,“互联网+”是顺应技术发展的趋势,其对传统行业的影响绝不应是自上而下的推动,而应是自然而然地渗透。

2 顺应趋势,主动转型

当前普遍存在的“互联网+”模式是:互联网行业率先在传统行业跑马圈地,申请各类牌照资质,为涉足和改造传统行业准备门票,而传统行业的应对之策往往是选择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或新建相应部门去互联网领域“尝鲜”。

互联网行业对自身特征最为了解,这也正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汽车”“互联网+医药”等行业总是互联网企业先动起来的根本原因。互联网行业的高渗透性决定了传统行业不仅不应坐等被渗透,而且还应该更主动地快速摸清互联网的特征,顺势而动。被动地等待只能让传统行业错失率先转型布局的先动优势。

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主要在客户需求分析方面。除渠道之外,互联网对银行的影响还在于基于大数据的客户及产品需求分析。贷款是银行的主要业务,而互联网金融本身就内生于中小微企业的贷款需求,以阿里巴巴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由于掌握中小微企业的大量数据,基于大数据技术可以快速分析客户的真实贷款需求与偿还能力,即以较低成本完成贷款审核,因此,低成本、与中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相契合的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

3 银行业应依托既有优势应对竞争

银行业应对互联网时代的变革绝不应以己之短攻彼之长。“互联网+”对传统金融机构最特殊的影响路径表现在银行,而传统银行当前的应对之策却与其他传统行业一样,仅仅表现在渠道方面,各大银行基本遵循以下三大举措:第一,加强建设电子银行,进一步提升ATM、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的使用效率;第二,新设电商平台,比如建行设立的“善融商务”银行电商平台,华夏银行设立的“电商快线”,交行设立的网城“交博汇”等;第三,统筹加强全方位网上营销,比如工行在系统内组建成立互联网金融营销中心,统筹工行内部所有涉及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营销推广和运营管理等。但是,由于渠道优势主要聚集在互联网企业,因此银行在渠道端的改进很难胜过互联网企业。

在“互联网+”时代,银行应充分利用自身的专业技术优势,在贷款等金融产品方面吸收互联网精神的精髓。互联网企业已经率先通过大数据等互联网技术吸引了有贷款需求的中小微企业甚至个人。此时传统银行应先厘清互联网对传统金融机构的影响路径,再有的放矢进行转型。银行的转型重点不应仅在渠道建设,也不应激进效仿互联网企业做中小微企业业务扩张,更不应跟着电商等互联网企业亦步亦趋地做快速消费品行业贷款,而是要将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植入自身有优势的大型企业客户层面中,深耕房地产和汽车等行业,最终在作为其核心的贷款业务中融入互联网理念,并继续做好金融产品设计和风险控制,这才是“互联网+”时代下传统银行的前景和未来。

4 与电商合作,规避来自互联网的冲击

未来,银行的互联网化之路必然在于依托自身的金融专业优势发展金融产品,但在当前的局势下,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已经乘着互联网的东风无孔不入,销售渠道拓展迅速,深度蚕食银行业传统的贷、汇两大业务,通过余额宝等理财新方式挤占存款份额。此时,银行业若坐视不理,独自深耕金融产品,则很有可能面临业绩下滑甚至被挤出市场的风险,因此,在互联网时代,银行势必要通过与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企业合作来规避冲击。

事实上,银行与电商之间的合作早几年前就已悄然铺开。2010年之前,银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仅存在存、贷、汇等交易关系,二者泾渭分明;2010年6月,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面世,成为国内首家在全国范围内完全面向电商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小额贷款公司,以消费品为主的传统电商与银行开始出现业务交叉;2012年11月27日,京东与中行北京分行签署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正式公布开始提供“供应链金融服务”,传统电商与银行开始了第一波合作;2013年5月31日,宝钢集团上海钢铁交易中心正式挂牌,并与当时的深圳发展银行、上海浦东发展银行等开展合作,共同提供钢铁行业供应链金融服务,自此开创了传统工业品行业与银行业的新合作,电商与银行之间从简单的业务交叉迈向助贷合作。

当前,电商巨头纷纷涉足资金融通业务,同时,银行巨头也开始搭建电商平台,电商与银行之间的跨界业务交叉将竞争推向白热化。作为电商龙头企业,阿里巴巴于2010年6月率先成立浙江阿里巴巴小额贷款公司,为其电商平台的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随后京东、慧聪、苏宁易购等电商也纷纷涉足小额贷款业务。在银行方面,建行率先于2014年6月推出电商平台“善融商务”;今年年初,中信银行首推“摇一摇”手机转账支付服务,又于3月推出金融商城。电商通过为客户提供附加值探索拓展融资业务,同时银行通过设立电商、支付平台获得更多真实交易数据,很多电商与银行都将全面试水业务作为涉足互联网金融的第一步。

电商与银行逐步探索合作的第二步是通过分工各取所长。大型电商与银行之间从两方面开展的战略合作:一方面是通道服务,阿里依托支付宝第三方支付平台,打通与民生银行的资金结算通道,依托电商平台,提供金融产品销售通道;另一方面是供应链金融服务,电商针对其小微企业客户,获取并挖掘供应链上的真实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客户评价数据及认证等信息,基于对数据的分析,判断小微企业的信用状况,将该信用信息与银行共享,为银行提供助贷服务,有助于银行向该小微企业提供融资服务。

在电商与银行的合作中,电商具有数据信息优势,银行在金融产品方面具有优势,加之第三方支付机构以互联网支付和移动支付技术优势来降低交易成本,从而共同向更广泛的客户群体提供更高效的金融服务。

信贷与支付两大业务的协同效应大于直接竞争。电商逐渐涉足并日益壮大的信贷与支付业务看似挤占了传统金融机构的业务领域,但事实上电商提供的信贷与支付服务并未带来明显的直接竞争,而是与传统金融机构达成了协同效应。从信贷业务的层面上来看,电商与传统金融机构的服务对象并不冲突,电商主要服务于中小微企业,信贷资金特点是小、散、灵活、周期短,传统金融机构特别是商业银行则较少与中小微企业之间开展信贷业务。从支付业务的层面上来看,涉足互联网金融的电商企业作为互联网企业,大多经营灵活,能够更好、更快地运用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技术开发支付新模式,而支付、结算是金融业务的基础,因此电商对支付模式的探索和创新恰恰能够支撑传统金融机构的发展,二者的协同效应远远大于直接竞争。

电商与银行融合探索金融行业升级版。电商与银行发挥各自优势,在合作中形成互联网金融新模式。当前,电商正在依托数据优势向其承载的供应链两端延伸。一是向电商平台物资流端延伸至供应链上游数据流端,注重原始数据的获取、整理,在电商平台进行过交易的客户均产生一系列真实交易数据、物流数据、客户评价数据及认证等信息,而批量处理大数据正是电子信息类企业的行业优势。二是向供应链下游资金流延伸,通过量化处理数据得出对客户的信用评价,由此,客户的零散信息就通过大数据量化分析产生了价值,成为获得融资服务的依据,使电商提供金融服务成为可能。同时,在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技术浪潮的推动下,金融业正加速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技术的运用,技术首先改变传统金融机构的销售模式,其次丰富支付手段,最终在作为其核心的信贷业务中融入互联网理念。电商与银行从简单的业务交叉到契约合作,再到理念的初步融合,似乎已经跨越了正面冲突的直接竞争阶段,二者将携手迈向未来的融合。

收稿日期:2015-07-08

互联网金融的出路 篇6

小额贷款(简称小贷)行业这两年的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经济大环境不理想,互联网金融冲击大;另一方面,一些小贷公司转型步伐迟缓,造成了利润下滑、经营困难的窘境。小贷企业的出路在哪里?

本刊记者特别专访了一金所董事长、创始人苗小军,为我们解读互联网时代小贷企业的出路和对策。

CMMO:目前小贷行业的竞争格局是什么样的?

苗小军:中国小贷企业目前大约有8000家,注册资本不到1万亿元,再加上民间的借贷组织,中国小贷行业规模大概有5万亿元。

现在小贷行业的竞争可以说已经从蓝海走向红海,第一阶段的竞争已经结束,开始进入垂直发展阶段,即更加注重品牌,更加注重服务。有品牌、有资金、有管理能力的企业会脱颖而出。整个行业由分散经营向集约化发展,未来将呈现三个趋势:连锁化、品牌化和互联网化。

CMMO: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你们的发展战略是什么?

苗小军:我们将专注于互联网金融,做线上线下整合的金融创新产品。2013年,中国P2P网贷迅速发展,可以说是互联网金融元年,经过这两年的发展,互联网金融规模已经突破2700亿元,我认为其未来的成长空间会更大。

互联网金融3.0时代已经到来,传统的P2P、人人贷、快捷贷是1.0时代的金融服务模式,个人对个人,企业对企业。我们要替代原有的模式,选择符合未来发展方向的创新领域。

CMMO:您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对小贷市场有什么影响?

苗小军:目前影响不大,小贷行业有5万亿元左右的規模,互联网金融只占到很小一部分,但是未来线上力量会逐渐壮大。“80后”“90后”会不断成长,自己创业成为企业主,当他们成为主流以后,我们的金融就互联网化了,因为他们是在互联网的环境下长大的。现在我们的需求方和投资方大多是“50后”“60后”“70后”,当“80后”“90后”成为主流,也许三五年后线上的交易量就能和线下持平,甚至超过线下交易。那时是真正的互联网社会,不再分线上与线下,而且相互融合。大家的沟通方式、生活方式等都是通过互联网来完成。

CMMO:与传统的金融业务相比,您觉得互联网金融有什么异同点?

苗小军: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相比,客户没有发生变化,客户需求也没有变化,但企业的商业模式、销售渠道、消费模式在发生变化。以前线下的贷款,每个人可能只在自己的朋友圈中贷款。互联网时代到来了,我们从熟人社会走向了陌生人社会,所以交易对象改变了。

CMMO:就目前企业的发展而言,你们的主要困惑和问题是什么?

苗小军:中国的信用环境不好,中小微企业的生存环境也不好,所以外部环境会对我们的创业过程产生一定的阻力,不过这些都是必须面对的事情,外部环境在不断地变化,我们也要因变而变。

过去小贷行业的发展有一定的政策法律风险,但是我相信这届政府在这个领域一定是开放的,不会设置那么多条条框框,这也是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会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做事情。

CMMO:请苗总展望一下小贷行业的未来。

苗小军:我个人定义小贷行业是微金融行业,针对个人和中小微企业,过去10年,中国通过大的金融机构投资带动经济的发展,但是未来10年,中国需要通过内需、通过消费带动社会的发展。现在这一块在GDP中占比较低,国强民穷,未来要靠老百姓的消费带动,让每个中国人都真正富起来。

中国的中小微企业为中国提供了90%以上的就业,60%以上的税收,但是贷款只占银行贷款的20%。互联网金融可以打破陈规,提供一个新的融资渠道,未来中国经济发展起来,要靠中小微企业。新一届政府也会鼓励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因为它能够带动中小微企业的发展,能带动消费。所以P2P网贷的未来一定很辉煌。我们在这种大的背景下进行创新,这是历史使命,也是社会责任。

上一篇:政治实践活动论文下一篇:鼠笼式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