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2024-07-04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通用8篇)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篇1

互联网金融 法律风险的防范

2014年第04期 作者:曹志龙 阅读(203)【来源:《上海律师》 查看本期目录 】

近年来,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对我国整个金融行业的发展起着里程碑式的作用,尤其以阿里巴巴和天弘基金的合作引人注目。借由一款“余额宝”产品,阿里巴巴强势打破传统的银行金融模式,不仅让商业银行反思如何应对新兴金融模式的冲击,也使阿里巴巴在激烈的金融行业竞争中另辟天地,而天弘基金也顺势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基金公司,一跃成为中国管理规模前十的基金公司。面对互联网金融的强势发展,到底什么是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有哪些法律风险?如何防范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从广义上说,任何涉及到货币发行、保管、兑换、结算等相关业务的互联网应用,都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等模式。狭义上讲,互联网金融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来实现资金的融通。因此,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了互联网金融的特征,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它有着成本低、效率高、覆盖广、发展快的优势。但同时国家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和立法还处在尚未明晰的状态,这一领域也是风险的高发区,甚至金融犯罪的滋生地。

(二)互联网金融与其他概念的区别

与网络金融的区别:前者是利用互联网(即INTERNET)完成的金融活动,后者的外延更大,网络不仅包括互联网(INTERNET),还包括内联网(INTRANET)、本地网、专用网等概念。与金融互联网的区别:金融互联网,是把金融产品放在网上出售,把互联网当渠道;互联网金融,则是按互联网的思路做金融,核心是利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对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而真正认知客户、了解客户,并使客户自由平等地获取其所需要的金融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的商业模式

理财式互联网金融:特点是通过互联网向受众提供金融服务与金融产品。以余额宝为代表,余额宝帮助用户进行碎片式理财。利用淘宝对用户数据的熟知以及丰富的资源,将用户账户余额与货币基金联系起来,使用户用于消费的资金也能进行增值,用于理财的资金能进行购物,其受众主要为淘宝用户。

支付式互联网金融:由央行颁发支付业务许可证,业务范围涵盖网上支付、银行卡收单和预付卡发行,不仅包括传统银行涉足的领域如小商户、连锁商业机构,也包括物流和以快钱与银行合作为主建立的跨银行、跨地域、跨网络的信息化支付清算平台,以及基金销售支付等创新模式。

融资平台式互联网金融:充当金融中介的作用,可以细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众筹类网站,如点名时间,投资者的收益为非股权,非债权回报,一个融资项目同时接受多个投资者资助。另外一种为P2P型网站,为资金需求者与资金供给者提供一个平台,能直接在平台上进行平等交流并融资,回报为债券回报。

二、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以余额宝为例

余额宝是由第三方支付平台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通过余额宝,用户不仅能够得到收益,还能随时消费支付和转出,像使用支付宝余额一样方便。用户在支付宝网站内就可以直接购买基金等理财产品,同时余额宝内的资金还能随时用于网上购物、支付宝转账等支付功能。转入余额宝的资金在第二个工作日由基金公司进行份额确认,对已确认的份额会开始计算收益。

(一)余额宝模式中各主体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客户风险:客户风险来源于客户自身环节,诸如客户端计算机系统风险(计算机病毒、钓鱼网站等)、互联网应用认知风险、交易对方欺诈、犯罪风险、金融企业、第三方支付平台的信用违约风险、个人信息等隐私泄露风险等都会引发客户的经济损失。例如最近发生一桩案例:市民邹先生通过支付宝平台,以网银转账方式将款项打给他人。操作时邹先生将对方姓名并没有输错,却误将银行卡号输错,打款后竟显示转账成功,引发纠纷,谁之过?相关问题广受媒体关注。

第三方支付企业风险:宏观层面上,第三方支付企业面临着行政审批风险,法律、政策、政治、社会、自然等环境风险以及货币市场风险;微观层面上,则有企业端计算机系统风险、企业自身经营风险、员工风险、信用风险、法律风险,这其中以阿里巴巴“员工内鬼”事件为著。2013年11月27日,从事电商工作的张某伙同阿里巴巴旗下支付宝前技术员工李某,利用工作之便,在2010年分多次在公司后台下载支付宝用户资料,其内容超过20g容量,随后两人将用户信息多次出售给电商公司、数据公司。

金融企业风险:金融企业风险有来自宏观上的行政审批风险,法律、政策、政治、社会等环境风险以及市场风险,还有来自微观上的网络平台技术风险、员工风险、金融企业自身运营风险、法律风险。虽然天弘基金短时间强势跻身十大管理规模基金公司,但2014年2月26日消息披露,虽然余额宝规模已经超过4000亿元,但天弘基金2013年仍处于亏损状态。

银行风险:银行风险除了同样受到大环境的宏观层面的风险外,还有银行网络平台技术风险、交易信息审核风险、银行自身运营风险、员工风险、法律风险。银行固有系统平台风险一直存在。据介绍,2006年3、4月份,向某等人用网上下载的扫描工具对各个网上银行的服务器进行系统扫描,找到漏洞后再将服务器内含有网上银行客户信息的数据库进行下载,建设银行客户蒋女士的账户信息(包括账号、密码、身份证号等)正是这样被其掌握。向某等人遂采取行动,将蒋某账户内的20万元盗走。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可能导致的三种法律责任

1、民事责任:银行、第三方支付企业、金融企业因自身原因造成客户的经济损失,都会引起侵权责任或是违约责任。

2、刑事责任:余额宝以及其他各种“宝”的互联金融产品,虽然革新了传统金融领域的运营模式,但某种程度上与《刑法》上禁止吸收公众存款规定的行为相类似。当政策发生变化时,这种挑战金融管理的红线经营模式容易被取缔。而融资类的互联网金融,会由于政府目前监管不到位,很可能演变成或者是被利用来进行非法集资、放高利贷等金融犯罪。

3、行政责任:第三方支付方式是特许经营业务,央行对此有严格的管控。在央行发布的《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中罚则部分规定了商业银行、支付机构在出现相关情形时,需承担相应的行政责任。

三、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防范介绍

(一)政府机构监管措施

互联网金融属于新兴领域,和传统金融有着不同的特性。所以,政府在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监管时,不能简单地将传统的金融监管模式移植过来,而应该在监管的方式和内容上都有创新。由于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之上的,金融监管部门应当与互联网监管部门联合监管。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犯罪,其中很多是以窃取个人信息作为必要条件的,因此要加强对个人信息的保护,严厉打击非法买卖个人信息的行为。

(二)投资者风险防范意识

增强投资者的自我防范意识也是防止损失发生的重要途径。投资与风险就像硬币的两面,对立统一于投资主体的经营行为中。市场投资主体都有必要提高自己的投资管理水平来尽量地避免风险。同时,要建立正确的投资观,收益与风险总是呈正相关的关系,对“固定收益率”和“零风险”等的过度宣传都要有所防范。另外,投资者的风险发生更多时候是由于个人信息的泄露所造成的,所以要加强个人的信息保护意识和技术,形成正确地使用网络的习惯,才可以防止不必要损失的产生。

(三)行业级风险控制与防范

在强调政府监管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发挥金融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协会的作用。行业内部应当加强行业自律,对损害投资者的利益、导致行业恶性竞争的市场主体形成行业惩罚机制。除了内部加强自律外,还要建立社会监督机制,自觉接受社会监督,从而形成一套有效的内外监督机制。

(四)企业级风险控制与防范

企业内部控制其实就是一种风险管理,二者间的关系为风险是管理的过程,内部控制各要素分别处在这一过程的不同阶段。企业内部控制所起到的作用是预防风险的发生,要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体系总框架。建立企业法律风险管理的体系总框架所要实现的目标是对法律风险实现全面、规范、动态的管理、提高法律风险的控制能力、降低整体法律风险水平、为公司战略的实施保驾护航。建立法律风险管理体系的落实措施以制度、流程、组织和职能四个方面为主。在此基础之上,首先是用科学的方法对企业所面临的法律风险进行全面和系统地识别、测评和定向分析;其次是依据分析出来的结果,制定相应的法律风险控制措施,从而实现对法律风险的有效控制;最后是对法律风险的控制实施情况进行评估和改进。该三大环节相互作用、循环往复,形成一个动态的、封闭的管理过程。

(五)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

企业风险控制与防范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环,即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合同法律风险的主要成因有:法律规定发生变化致使合同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合同签署时客观情况发生变化致使合同不能履行、相对人的主体资格不复存在、相对人丧失继续履约能力、相对人未在合同约定的期间内履行义务、丧失时效、合同相对人被处罚、发生其他诉讼影响该合同继续履行。合同法律风险可能会引起违约责任、缔约过失或者是合同的权利方丧失权利。因此,对合同法律风险的管理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以余额宝提供的格式条款为例,余额宝支付前与用户达成的协议中有如下两项:

1、关于个人信息的处分。余额宝服务协议第2.3条约定:“您知晓并同意,为向您提供余额宝服务,本公司有权将您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邮箱、联系地址、支付宝账号等)提供给相应的金融机构。您同意相关金融机构有权将您的个人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您在金融机构的账户、交易信息、资产状况等)提供给本公司。”

2、关于免责条款的效力。余额宝服务协议第2.6条约定:“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仅向投资者提供资金支付渠道,本公司及其关联公司并非为理财产品购买协议的参与方,不对理财产品购买协议的协议方的任何口头、书面陈述或者向支付宝网上传的线上信息之真实性、合法性做任何明示或暗示的担保,或对此承担任何连带责任,不对相关金融机构及任何第三方的法定义务和/或契约责任承担任何连带责任。本公司亦无义务参与与理财产品协议交易资金划转及支付环节之外的任何赔偿、纠纷处理等活动。”

以上两条都意在规避余额宝公司本身在支付过程中的法律风险,但我国《合同法》对格式条款存在限制,并非任何条件均可在格式条款中规定,如何订立符合法律效力的条款、如何对条款进行措辞,都是企业合同法律风险管理的范畴。

对于合同管理(Contract Management),企业的经济往来主要是通过合同形式进行的。一个企业的经营成败和合同及合同管理有着密切的关系。企业合同管理是指企业对以自身为当事人的合同依法进行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以及审查、监督、控制等一系列行为的总称。其中订立、履行、变更、解除、转让、终止是合同管理的内容,审查、监督、控制是合同管理的手段。合同管理必须是全过程的、系统性的、动态性的。合同管理全过程即意指由洽谈、草拟、签订、生效开始,直至合同失效为止,合同管理始终存在。不仅要重视签订前的管理,更要重视签订后的合同管理;系统性就是凡涉及合同条款内容的各部门都要一起来管理;动态性就是注重履约全过程的情况变化,特别要掌握对自己不利的变化,及时对合同进行修改、变更、补充或中止和终止。

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的今天,唯有政府、行业、企业和投资者齐心协力,共同打造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环境,互联网金融才能不断在创新中承载更多使命,从而倒逼金融机构改革,推动金融行业市场化进程和给普通投资者更多的投资理财选择,金融行业也将成为一个充满竞争的行业。●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篇2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是由谢平教授提出的, 它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 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简而言之,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 目前在我国主要以两种形式体现出来: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借贷。

第三方支付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 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资金保管、资金清算和信用担保等服务。自2011年5月26日, 支付宝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国内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起, 至今央行已经发放了五批支付牌照, 持有牌照的单位已经达到269家, 其中还包括一些外资公司。

网络借贷即通常所说的P2P, 是指借款人和借出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资金借贷。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成立以来, 至今我国的P2P平台数量已经接近1200家, 用户合计累计为63万人, 其中借款人数接近19万人, 投资人数约为44万人, 而且平台数量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

1. 技术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中, 信息的传输都是通过互联网系统进行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缺陷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由于网络通讯系统的开放性, 在密钥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 黑客很容易在客机向服务器传输数据的时候对网络进行攻击, 而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 很容易使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被截获或窥探, 进而威胁到交易主体的资金安全。

另外, 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出现了效率低下的现象, 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运营资本而使互联网技术受限, 都可能出现满足不了要求而中止服务, 造成互联网金融机构和客户错失交易机会。

2. 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系统自身设计的风险, 二是交易主体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

从互联网金融系统自身设计方面来看, 互联网金融存在账户授权使用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信息交流系统等等, 如果这些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 就有可能引发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从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方面来看, 如果交易主体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缺乏了解, 或者交易主体有意违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要求, 都有可能造成资金的损失, 形成操作风险。

3. 信用风险。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信用评级系统非常不健全, 对于电子商务中的失信行为缺乏约束力。而且, 互联网金融系统目前无法接入到央行的征信系统当中, 互联网金融公司只能靠自身的审核系统对借款信息进行审核, 各公司之间也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 导致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独立获取借款人信用信息和财务信息时出现时滞, 从而诱发恶意骗贷、借新债还旧债等现象。

4. 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主体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这与传统金融的法律风险并无本质区别。二是互联网金融在立法方面比较落后和模糊, 导致交易无法做到有法可依。现有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等都是基于传统金融机构设立的, 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

三、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措施

1.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

建立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 规范互联网信息技术, 同时要及时与国际上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接轨, 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 便于风险的监测和控制。在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方面, 不仅要加大对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 增强计算机的抗病毒抗攻击能力, 而且可以用分级授权和和身份认证登陆的方式对非法用户登陆进行拦截, 保障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安全。在数据管理方面, 可以用过数字证书的方式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 大力开发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互联网加密技术等, 降低技术风险。

2. 完善市场准入控制。

加强门槛准入, 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手段。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严格限定准入条件。目前, 除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外, 我国其他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未有相应的准入限制。应该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申报经营业务的不同, 检查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交易系统安全等, 避免客户因为相关主体退出产生损失。二、分类管理网络金融业务。规定完善的分类标准, 根据资信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制定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权限。

3.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是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应该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基础, 全面收集信用信息, 建立客观全面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系统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系统。同时, 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严格规定交易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信息披露及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4. 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法律风险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较大风险, 必须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大立法力度。尽快对网络信贷和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建立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 保障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进行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二、修订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大多都是针对传统金融形式的, 应该修订其中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容, 增加关于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内容。三、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在保护个人信息、明确交易主体权利义务、识别数字签名、保存电子交易凭证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 保证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能够规范进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相结合, 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互联网特性, 导致它所面临的风险比传统金融行业要复杂得多。本文梳理了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几种主要风险, 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 (7) .

[3]周小娟.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时代经贸, 2013, 22 (1) .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篇3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风险 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即利用互联网技术进行资金融通或金融服务的创新金融。作为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相结合的新兴领域,正在以势不可挡的趋势,飞快发展,并改造着传统金融业,一方面对传统金融构成了极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金融改革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因此,如何针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加强风险防范是当前急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1 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互联网金融就已经经历了第一轮快速发展的浪潮,出现了网上证券、网上银行、网上保险等多种互联网金融形式。进入21世纪,随着信息科技的迅猛发展,物联网、社交网络、移动互联、云计算等新技术被广泛应用,我国互联网金融又迎来了第二轮快速发展。互联网金融具有即时性、开放性、移动化、互动透明化、低成本等特点,比传统金融能更加有效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交易效率。

2 互联网金融主要风险

互联网金融除了具备传统金融的一般风险外,还有着其自身独特的风险,且更为复杂。

2.1 法律风险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立法相对落后和模糊。现行法律中缺乏对互联网金融的相关规定,这使得一些互联网金融产品经常有触碰“非法吸收公众存款”和“非法集资”的风险。此外,现行法律中也缺乏对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相关内容。

2.2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企业的网络通信系统是开放式的,很容易受到计算机病毒和外界网络黑客的攻击。因此,信息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中更为突出。

2.3 道德风险 目前互联网金融资金的第三方存管制度不完善。尤其是有的P2P网贷平台没有资金第三方托管运行机制,使得投资者的资金大量保留在平台账户里,假如外部监管不到位,资金就很可能被挪作它用,甚至携款外逃。

2.4 经营风险 当前互联网金融内控制度不健全,随时可能引发经营风险。现实中有些互联网金融企业为了能过更多的拓展业务,扩大盈利,盲目选择高风险的交易,同时对客户身份识别不到位,对交易记录也不保存,对交易情况也不进行系统分析,这就使得一些人利用交易平台进行非法活动。此外,还有一些互联网企业不注重加强内部管理、缺乏信息安全机制。

2.5 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是通过互联网进行的虚拟性交易,不是进行面对面的直接交易,这就使得双方很难对彼此的身份、交易的真实性、信用状况等进行有效确认,从而导致信息不对称,加大了信用风险。

此外,互联网金融中还存在着,个人信用信息被滥用、信息不对称与信息透明度不高等多种问题,社会民众对互联网金融知识也比较缺乏,互联网监管模式、监管手段滞后于金融创新,政府对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相关优惠政策和有关公共服务未能及时配套等等,这些都给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

3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建议

与传统金融行业相比较,互联网金融无论是涉及面,还是业务类型都更加广泛和复杂,风险也更加特殊,因此,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能够得到健康、持续的发展,稳定金融秩序,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务必要加强风险防范与管理。

3.1 完善有关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 完善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是保证我国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一方面,要修订完善我国现行的金融方面的法律、法规;另一方面要完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社会信用建设、网络安全等方面的立法;此外,针对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广、业务复杂的特点,也要修订、制订如网上保险、网上证券、手机银行、网络贷款等方面的相关法律。

3.2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应针对各类依托于网络技术的新型金融服务,成立专门的管理机构,按照功能性监管的模式,负责制定网络金融服务相关管理办法、规章制度、实施细则等,并负责推动落实。同时,要建立互联网金融市场准入制度,明确准入条件,制定标准、实行分类管理。

3.3 构建安全体系 一是要切实强化网络安全管理,改进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在硬件方面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从更高层次上来防范黑客攻击导致的系统瘫痪;二是要加强自主知识产权开发,提高提高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能;三是要求互联网金融业务机构能够重点保障网上交易安全,加强数据备份,建立容灾备灾机制,维护金融消费者权益。

3.4 强化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有着比政府监管更加明显的作用和效果,其自觉性更强。因此,互联网金融行业,要尽快制定行业自律标准,从行业内部建立自我约束机制,行业主打企业要身先垂范,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强化整个互联网金融行业对各类风险的管控能力,不应一味等待政府的强制性干预。

3.5 加强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教育 要充分向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展示投资、消费互联网金融产品可能遇到的风险,引导其搞懂互联网金融业务和传统金融业务的区别,使社会公众能够更多地了解互联网金融产品,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参考文献:

[1]由曦,宋玮,刘琦琳,袁满.交战互联网金融[J].时代金融,2013(1).

[2]李麟,钱峰. 移动金融——创建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金融时代,2013.

[3]谢平.迎接互联网金融模式的机遇和挑战.21世纪经济报道,2012-09-03.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 篇4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对普通百姓理财、小微企业融资及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金融以其低成本、非抵押和便捷的融资模式,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有助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强化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将于11月7—8日在京举行“第五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员集中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及风险防范”暨“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三课。会议设置多项内容,包括最大规模的投融资对接、协会2015工作总结报告、专业委员会专家团把脉会员单位发展状况。会议现场还将发布2016年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此份报告是由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携70位专业委员会专家根据2015年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共同商议制定出在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应如何面对经济形势的转变为中国经济带来利益回报,帮助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

一、最大规模的投融资对接活动

此次会员大会设有现场投融资对接的环节,来自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的企业将在投融资对接中实现优势互补。前四次会员大会的成功举办,现场共促成483笔交易,可谓是中国最高效的投融资对接的会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表示:“协会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服务,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理顺各个板块之间的关系,助行业最终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二、协会会长做2015工作总结报告

宏皓会长表示,2015年是整个行业发展第二个阶段的转型期,协会服务的会员单位有1200多家,协会的工作也步入更为重要的阶段,将目光放在指导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考虑辩证地看待金融产品创新的尺度,同时遵照监管规则去设计风控体系和产品体系。

会长宏皓为了帮助会员单位健康发展,走访多家会员单位,并询问投融资情况、盈利模式等情况。为会员单位的发展部署合理的战略发展模式,宏皓教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风险与控制、大数据与新媒体营销等议题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可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大数据及新媒体为手段,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产业模式。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大数据挖掘、新媒体营销、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带来的互联网金融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四个专业委员会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开展对会员单位的调研辅导工作。P2P专业委员会今年已经全面开展会员单位征信调研工作,促进P2P行业自律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加快征信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投资者举报投诉平台的建立,加强P2P企业的风险控制的指导培训,加快P2P与其他创新金融工具的结合应用,拓宽P2P的投资渠道,根据各地P2P企业的特点,帮助P2P会员单位因地制宜地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众筹专业委员会以众筹平台业务规范指导办法为工作中心开展相应指导工作;互联网金融技术专业委员会指导企业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实现传统投资向科学投资和智能投资转变,其智能研报有利于创新的投资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委员会着重引导会员单位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资本运作,促进传统产业的并购和资源整合,加快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对接模式创新,形成传统企业的经济集群,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促进传统产业整体业态升级。

三、70位专家智囊团与会员单位共议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近几年发展迅速,已经融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存在的风险也逐渐显露。网络技术的应用,致使互联网金融风险集中于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挤兑风险等方面,而且比传统金融风险更隐蔽和易于扩大。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这把“双刃剑”,应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11月7日,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团与会员单位代表将一起探讨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会长宏皓表示,在行业自身方面应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可以借鉴国际上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先行、监管随后跟进”的经验,研究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特别是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树立合法合规经营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征信系统,夯实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业务开展的社会信用基础。

此次会议将从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着力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应如何规避风险。无论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还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都要认清金融的本质性,风险控制始终排在第一位。只有做好风控,互联网金融才能持续发展,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积极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帮助其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形成互联网金融合理、健康、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于“组织第五批会员单位集中学习暨会员牌匾颁发仪式”的通知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将于2015年11月7-8日举办“第五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员集中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及风险防范”暨“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三课。届时将举行第五批会员单位牌匾授予仪式、第四批会员单位协会职务任命仪式、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协会专业委员会70名专家举行第三次集中会议暨2015工作总结、“2015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2015中国最诚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2015中国最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颁奖仪式及为部分第一、二、三、四批会员单位开设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三课《财富管理与风险防范》。所有会员单位均有资格参选协会四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之一。协会将从8月18日起依据区域分布、所属行业、企业规模、经营业绩划分出第四批会员单位,请递交过入会申请书并接到协会通知的单位务必准时参加。

学习主题:

1、《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三课:《财富管理与风险防范》

2、《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

3、《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模式的重塑》

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人才培养》

课程涉及内容:

本次课程是协会对企业规范化发展进行的第一次重要专业指导,依据协会的核心价值观,课程涵盖了金融创新工具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运用,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如何找到更多投资者的方法,如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做新市场拓展的战略布局,如何整合政府等各类资源,如何找到更多优质项目,如何运用自媒体手段迅速提高行业内知名度等。请参考协会网站首页“要闻视点”中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8月15-16日成功举行第四批会员单位集中学习讲座暨会员牌匾颁发仪式”。

主讲专家: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 宏皓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融资专家、财富管理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

中国五大国有银行总行及各地分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挑战和创新应对》指定培训专家。撰写农行总行 2012 年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报告,指导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金融创新。2013 年为招商银行总行建立小贷商学院,指导招商银行小贷中心金融创新。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农商行等总行及各地分行、中国银行业协会等多次培训指导其转型升级。

担任金融顾问并指导转型升级的企业及政府机构: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富锦市、江苏溧阳市,江苏常州市、湖北长阳县、四川眉山市、郑州市航空工业园、内蒙古包头产业园区、中建五局、郑州市黄河勘探设计院、万达集团、广州雅居乐集团等。年从事金融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目前首位指导各地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及运作,帮助地方政府用金融创新搭建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的金融实战专家。著有《融资决定成败》、《中国未来经济模式——互联网金融如何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 24 部著作,是国内在金融领域出版著作贡献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金融投资专家。

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制度研究 篇5

内容提要: 金融风险问题是我国金融业一直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防范风险关键在于规范和加强金融管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要不断完善金融市场主体债权债务处理的相关法律制度、防范金融衍生品交易信用风险管理制度、刑法中关于金融诈骗犯罪的相关规定及央行的金融协调监管法律制度。

中国金融行业存在的新风险主要表现是:违规操作衍生交易,资产效益低下,呆帐坏帐率偏高,金融诈骗严重、银行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股市炒作、国有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居高不下等。审视现有金融新风险隐患的成因,除了体制的不健全外,关键是相关法制不完备,甚至存在一定的滞后性。随着美国金融危机通过美元汇率的传导机制对世界产生严重影响,我国某些金融机构在资金、财产和信誉等方面同样遭受到不同程度的创伤。

对我国目前存在的金融风险新现状的制度分析

防范风险关键在于规范和加强管理,需要通过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从而加以防范可能出现的新风险和相关问题,因而,有必要从完善金融法律的视野来研究防范金融新风险的相关问题。

不良资产核销制度的不完善导致不良资产成扩大趋势。某些具有国有性质的单位无节制地创造贷款条件向金融机构贷款,增加基本建设投资,无形中增加了无力偿还的债务,例如现有的高校债务。这些债务人单位的领导人普遍认为,我们借国家的资金用于投资单位的基本建设形成了国有资产,是国有资产存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而已,其形成的债务,应该由政府出面核销。银行对企业的不良贷款是我国目前金融风险中最主要的因素,除银行自身原因外,企业有意识拖欠银行债务(即道德风险)的影响更大。不良资产的形成之初没有相应的有效的监控制度,形成之后的责任追究更无法律依据。最后买单的是政府,例如相当部分证券公司资产质量低下,中央银行不得不为此动用再贷款偿还被接管公司对个人债权人的债务,而最终买单的其实是纳税人。

不动产抵押贷款制度不严格导致金融资产严重贬值。为了增加自己的业务量,提高自身的收益,部分商业银行在放贷过程中,往往出于对潜在利益的追逐,不仅放宽对借款人信用和还款能力的考察,而且放宽借款人审查标准,甚至发放“零首付”贷款,而将抵押物作为还款的主要来源,无限制地扩大抵押贷款规模,严重忽视贷款质量、资产流动性和抵押物变现问题,从而间接地承担房地产开发中的风险。而抵押担保的债务人不能按期还贷,即所谓“断供”现象不断蔓延,银行不得不通过行使抵押权处置不动产,但这种法律权限在现实中的行使增加了难度①。由于要求处理的时间短暂再加上银行当初办理贷款考虑的是抵押物的实物价值问题,所接受的抵押物大都是个性化而非标准化的产品,加之抵押物评估的价值损失、不动产市场价格可能走低的变动,抵押物难以按抵押价值变现。这些资产由于银行不能再投资改造和市场变现等方面的困难,正日益演化成无法收回的坏帐。

金融风险监管协调机制的缺陷导致信贷资金安全性严重降低。我国金融已经形成银行、保险、证券分业监管体制,而综合金融越来越成为金融经营的发展趋势,彻底、纯粹的分业监管体制将难以适应新形势要求。由于流动性过剩的存在,在市场经济法律制度不健全的情形下,经常发生“游资”在股市汇市与银行间大搬家的情况。社会游资使用者、所有者极易

利用不成熟的证券市场进行内部操纵和炒作,由于利益的驱动,股民企业、机构和个人将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投入股市汇市,威胁着银行长期信贷资金安全。国际金融市场汇率变动频繁,特别是日元与美元汇率近年波动剧烈,有的金融机构受自身投资利益最大化的驱动,没有及时把握时机去调整债务结构、币种结构和期限结构,直接影响外汇资产及负债的市场价值,使拥有大量外汇资产和经营外汇业务的商业银行面临严重的资产贬值风险。部分行业企业由于汇率的影响受到了严重打击,对外贸易的经营利润严重受损,偿债能力急剧下降,导致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迅速加大。

金融衍生品风险防范机制缺陷导致金融风险的负面作用进一步放大。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金融衍生品市场已经逐渐发展成为整个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既要合理地发展与运用金融衍生品市场,同时也应该认清金融衍生品本身所蕴涵的传播与放大风险的负面作用。金融衍生品市场是一个灵活性较大而透明度不高的市场,处置不当便会产生巨大损失,引发市场连锁反应,甚至酿成危机。当前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再次提醒我们,必须谨慎对待金融衍生品交易,合理地发展我国的金融衍生品市场需要的法律环境与市场环境。

完善防范金融风险的法律新思考

市场法律体制的不完善,国际金融形势的巨大变化,金融管理体制的滞后性,监管协调法律制度的缺失,以及金融法律制度的不完善等,都是造成我国金融体系存在高风险的原因。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尤其是要从完善金融法律制度的角度采取相应的新措施。

完善金融市场主体债权债务处理的相关法律制度。国家立法机关应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中国的商法体系,确立金融机构商业主体的法人地位。实现金融信用的契约化、规范化和严肃化,确保金融机构和企业间的信用履约关系能够得到法律的充分保护,必要时,可通过法律的强制执行来实现金融机构的债权。建立金融机构呆账备案和贷款责任追偿制度,对有意不履约或逃废银行债务的行为应制定严格的法律处罚规定(包括追究个人责任),以便创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建立金融机构呆账备案和贷款责任追偿制度,创造良好社会信用环境。依法明确企业产权,明确由法定债务人履行规定的偿债义务,防范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的干预。对不良资产的核销问题,采用“贷款损失允许核销、账销案存、保留追索权”的法律制度,保留对一切债务人(包括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未偿债务的追偿权。通过制定金融风险防范处置法,明确防范处置的权利义务主体范围,明确防范的基本原则、法律措施以及法律责任等。建立金融风险的吸收与转移制度,这一制度应由对市场非法进入者及违规者的清理与处罚、金融机构重整、金融机构的接管与兼并、金融机构的破产及其存款保险制度等内容构成,以最大限度地吸收和消化金融风险。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相对人市场退出法律制度,建立企业的破产重整制度。允许给予企业在重整期间一定期限和相应额度的免税机会,促使其尽快复苏,使社会经济安定免受影响,同时国家通过法律途径对企业重整活动积极干预,切实维护债权人的合法权利。

完善防范金融衍生品交易信用风险管理制度。由于商业银行大量参与场外衍生品交易,因此必须对信用风险加强规避与管理。银行可以通过与交易对手签订净额结算协议,将全部交易的正向价值和负向价值进行抵消,得出一个净额价值,以该净额价值作为双方需要支付的金额。设置净额结算条款的目的就是要降低交易对手的信用风险,有了净额结算条款,银行只需承担净额的支付风险,银行在从事场外衍生品交易中,应当通过与其交易对手间的双边或多边的支付净额结算协议来降低信用风险。同时,银行可以在衍生品交易合约条款中加

入一些附加条件来降低信用风险。

完善刑法中关于金融诈骗犯罪的相关规定。我国《刑法》对“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金融诈骗有明确规定,但对上述欺诈行为,《刑法》规定并不明确。如一些单位不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但通过有意提供虚假财务资料为企业利益骗取资金。这类欺诈的特点是,行为人陈述的资金使用目的是真实的,即行为人主观上没有将资金据为己有的目的,但行为人向金融机构申请资金时,有意提交虚假资料,从而误导银行的决策偏差,骗取金融机构的资产。对此,只能通过《合同法》追究行为人的民事责任。现行《刑法》对挪用资金罪的规定并不能满足现阶段打击上述行为的要求。可以对《刑法》中关于挪用资金罪的规定作如下修改:挪用资金罪不仅适用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挪用客户资金的行为,而且适用金融机构挪用客户资金、资产的行为。

完善央行的金融协调监管法律制度。目前,主要应对我国现行金融监管法律法规进行清理,制定统一的标准,强化对金融机构资本状况的监管,避免和防范因法律规定的疏漏和不协调造成后患。要针对短期资本具有的较强趋利性、投机性、变现迅速性等特点实施流动方向、流动总量、流动动机重点监控。配合国家产业结构的调整政策取向,积极引导资金合理流向、改善投资结构。央行审慎监督制度的法律法规应重点完善金融稽核协调监督业务审计制度、外资金融机构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制度及其一系列相关配套制度和规则②,对非现场稽查和现场稽查的内容、程序、协调监督、后续监督、处理反馈等作出具体明确的规定,以实现金融协调稽核监督的规范化、法制化,切实保障监管质量,堵塞风险漏洞。(注释:

①彭勇:“深圳楼市‘断供’:金融危机下的陷阱”,《半月谈》,2008年12月。

②吕忠梅,彭晓晖:“金融风险控制与防范的法律对策论”,《中国大学生网》,2008年9月24日。

浅论电子金融风险的防范论文 篇6

一、电子金融的微观风险

对于任何一个金融机构特别是对于电子金融机构来说,提供一个安全可靠的虚拟电子环境是尤为重要。如果电子金融不能有效的为客户提供安全可靠、及时便利的电子环境,必然会出现一定的负面公众舆论,产生负面影响。电子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来源于电子金融机构自身违反或不遵守法律,或与电子金融相关的法律权利和义务的不确定性。一方面目前对于电子金融缺乏相关配套的法律,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法律法规的不同,以及对责任划分存在管辖权限的模糊性,使得跨国界的交易,会出现法律风险。

由于电子金融的运作依附于计算机,因此任何计算机的软件和硬件故障都会给电子金融带来风险。此外由于电子金融的交易数据储存在计算机内,黑客,和窃取银行业、客户数据的网络犯罪也就悄然滋生。这些为电子金融增加了风险。同时网络诈骗也成为危害电子金融安全的一大症结。另外计算机病毒也会造成客户信息和交易数据的损失,危害到电子金融的安全。此外对于一些外部的技术支持的选用会造成电子金融核心技术外露,给电子金融带来风险。

二、电子金融宏观风险

电子金融的出现给中央银行的资产负债规模和其独立性带来了威胁,同时也削弱了中央银行的控制力,其存在的基础也受到动摇。电子货币的出现促使很多金融机构加入电子货币发行的行列,这对央行的铸币税收造成严重的影响。使得央行依靠垄断钱币发行的收入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央行的对立性和控制力。此外电子金融的出现也在不断改变货币供应量的定义,使货币的供给和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机制发生变化,从而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因电子金融的产生减少了人们因交易动机产生的交易成本,货币的需求量下降。同时电子货币和信息通讯技术的发展也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不难看出,电子金融特别是电子货币给货币带来了严峻的挑战,电子金融不仅削弱中央银行的地位,还给货币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带来困难。

三、电子金融风险的防范策略

对于电子金融风险的防范首先要从技术下手,要做好计算机的软硬件风险控制,购买正版计算机软硬件设备,做好软硬件的维护确保运作的正常化。保证计算机房的安全运行,设置网络防火墙,对进出企业的网络进行控制和检查,做好数据信息的管理,严格控制数据库的访问、修改权限。实行严格的用户加密机制和数据保密措施。建立董事会、监事会、风险评估委员会等必要的咨询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完善监督机制,确保决策程序建立的民主性、科学性。此外要综合考量用户需求,可以采取网络问卷调查或售后服务等形式根据用户需要设置服务品种,建立有效的`用户评价体系,赋予客户电子金融服务机制的监督权,要建立文件的经营作风和良好的客户应急处理机制,解决客服的问题,提高电子金融的信誉,此外要明确责任范围,有效的避免法律风险。要明确金融机构的产权,建立有效的法人治理结构,完善内部稽查审计机制,保证内部稽查审计部门的独立权威性,设立专门的审计机构,进行定期的电子金融检查,聘请专业人员进行账目审查,保证业务正常开展,降低电子金融风险。

四、结束语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篇7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从狭义上讲,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数据中心为基础, 以互联网为媒介, 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 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讲,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等外部环境, 包括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网络证券、网络保险和监管主体等。因此, 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著区别。这种深度融合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和创新理念的变化。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信息化和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 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 也是一个虚拟市场。在这个市场中, 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价格是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所提供的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市场的信息特性, 还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 经营地点虚拟化———各类金融机构的网上营业厅;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大多虚拟成金融数据和网络服务, 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经营流程虚拟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采用信息化的运作方式, 由核心业务系统、外围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组成的集成平台处理所有业务。

(二) 思维互联网化。

互联网金融除了引进了互联网技术, 也不可避免的渗透了互联网思维———普惠、平等、自由, 具体表现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定制化、大众参与和低门槛。最直观的变化是金融产品的更新迭代加快, 尤其是在创新过程中经常突破传统金融产品研发规则, 实现快速的破坏式创新。

(三) 高效化和低成本化。

与传统金融相比, 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 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不仅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还为客户提供了更丰富、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一趋势大大缩短了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获取、分析和反馈信息的时间, 极大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从运营成本来看, 虚拟化的互联网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服务的同时, 由于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 以及软件系统人均服务成本边际递减等特性, 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此外, 随着互联网金融使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 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趋于充分和透明, 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非中介化趋势明显, 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市场供求各方的交易成本。

(四) 金融混业化。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推动了金融混业化的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是:首先,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始终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 因此本质上需要在客户层面将客户的银行账户、理财账户、证券账户和保险账户等账户层面的信息有机统一起来;其次, 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使互联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 同时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又大大降低了产品研发门槛, 因此快速发展的金融产品比较容易摆脱监管的束缚, 绕过原有分业经营壁垒的趋势愈发明显;第三, 互联网技术加快了金融市场的运行速度, 同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非中介化程度和透明度, 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 利润空间收窄, 规模经济作用日趋凸显, 因此金融机构全能化, 提供多元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五) 易受相关法规政策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的新生事物, 尤其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 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和法律约束, 行业未来走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易受相关法规政策影响。国外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上半年, 美国Lending Club公司因一系列资质和授权事宜被美国政府叫停票据发行业务, 此后苦苦支撑, 直到10月14日才恢复了新的投资者注册手续。国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余额宝”们是否应该缴纳存款准备金的激烈争论, 缴与不缴相去甚远。由此可见, 未来国家层面如何制定政策和法规将可能决定性地影响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商业模式, 甚至生死。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

(一) 基于互联网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 因此互联网技术的技术风险自然延伸到互联网金融。

第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网络金融业务迅速扩张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交易中断等事故。整体上看,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不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瓶颈, 但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实力存在差异。目前看, 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具备技术优势, 能够很好应对类似高并发等技术难题。最典型案例是微信红包在2014年除夕夜经受住了10亿红包的考验。但反观传统金融机构却显得力不从心, 2014年以来出现了个别传统金融机构关键业务系统大面积停止服务的情况。由此可见, 传统金融行业面对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 夯实基础, 进而走向前沿还任重道远。

第二, 技术解决方案选择失误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案与整体外部环境的兼容性差, 极大地影响系统与外界交互的效率。目前大型系统平台均采用系统集成方式搭建, 即整体架构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建而成。所以在选择技术方案时既要在横向上考虑到与原有业务系统的兼容性, 又要在纵向上考虑到与后续开发系统的对接。此外还要考虑与外部系统的对接。纵观互联网金融的系统平台, 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 这不是偶然, 而是互联网金融天然继承了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属性, 因此与第三方系统交互是必然。一个沟通低效甚至不稳定的系统平台注定要被互联网金融边缘化, 因此在选择技术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二是技术方案可持续扩展能力差, 短期内被新的技术淘汰。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必赘言。以网络银行架构举例来说, CS架构虽风靡一时, 但是迅速让位于BS架构。因为从互联网金融快速创新的属性看, BS架构更具优势。但是, 当我们审视传统金融行业时, 却依然有采用CS架构的系统平台, 究其原因是技术方案选择造成的路径依赖;三是黑客攻击系统漏洞造成的系统宕机、数据被修改或窃取等安全风险。漏洞风险对客户的损害最为直接, 而涉及到金融业务则使得这种损害更加严重, 因此此类风险巨大。如何更好地防范漏洞风险一直是信息技术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是, 根据以往经验, 新的技术发展与漏洞被攻击几乎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 相伴而生。因此, 在具体实践中要足够重视系统风险。

(二) 基于互联网思维导致的创新风险。

互联网思维可能引发的风险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 对于传统金融规则认识不足, 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些规则背后的风险防范意义。非传统金融机构在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后, 由于相关人才和经验储备不足, 导致对各种风险认识不到位, 存在隐患。尤其是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潜在危害较大。主要表现在理财资金远大于债权资金, 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沿袭互联网不惜成本抢占客户的思维, 盲目吸引资金流入, 但却疏于后台管理, 没有足够的债权进行匹配, 这就非常容易形成庞氏骗局, 稍不注意就会触碰法律红线。

第二, 选择性忽视规则有意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非传统金融机构在此方面表现较为激进, 传统金融机构也稍有涉足。因此, 相关法规政策制定者要提高警惕, 以免其在危险领域形成利益集团, 届时难以根除, 甚至难以规范。

(三) 基于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

互联网金融主要在四个方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第一,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推动了破坏式的产品创新、金融机构混业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 这些都将缓慢加大全球金融体系的整体脆弱性;第二, 由于互联网金融加快了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和金融资产配置速度, 因此一旦出现问题, 留给补救的时间极短;第三, 互联网金融加大了出现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概率。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年轻的领域, 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迅速扩张期, 从业者人数增长迅速, 良莠不齐, 潜在较大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甚至, 有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金融恶意钻营漏洞, 里应外合挪用沉淀资金和洗钱等盈利;第四, 信用评估的风险。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入大数据思想, 运用客户产生的海量数据等对客户信用进行信用评估。但是这种新模式的引入存在未知风险。首先, 理论层面这种模型涵盖的信息是否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评级对象的全貌, 或是否比原有信用评级方式更具优势, 仍未可知;其次, 技术层面这种模型在代码实现的过程中是否科学有效, 也较难把控。另外, 在传统金融领域进行类似比较激进的业务模式创新, 都存在类似的未知风险。

除了以上提到的风险外, 诸如利率风险、经济周期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也广泛分布于互联网金融中。这些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由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介入使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了扩展和加强。

(四) 法规政策风险。

自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来, 已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及互联网金融, 并鼓励其发展。据此可以推断, 未来一段时期内互联网金融可以获得较为宽松的法规政策环境, 但是未出台的法规政策始终是不确定因素。比如, 未来谁是监管主体, 监管主体的态度以及采用何种方式监管, 再者立法如何以及各方如何参与博弈, 都是未知风险。但其中的关键是相关立法的出台实施, 诸如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专利权保护和刑事等方面的法律直接关系到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利益, 并很可能直接改变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 甚至让一些规范性较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从市场上消亡。

(五) 基于快速创新的专利竞争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 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加快, 未来用专利保护金融创新产品将成为各方抢占金融市场制高点的利器。但是,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专利布局不容乐观, 甚至还停留在“装点门面”的表面上。主要原因是当下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专利保护规划和引导还不成熟, 存在大量灰色地带, 也没有特别典型的侵权诉讼案例, 所以各家企业对此类专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是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大量注重专利保护的外资企业涌入, 中国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关法律将是必然趋势。届时, 更加规范和严苛的法律将使灰色地带极度收窄, 没有专利的企业将会面临极端困难, 要么交纳高昂专利费, 要么立刻退出, 但无论怎样都意味着巨大损失。即便我国企业想尽办法能在国内回避此类问题, 但当进入国际市场时, 仍必须面对他人的专利壁垒。所以, 专利风险不容小觑。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一) 尽快确立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以统一各方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战略层面达成共识, 一方面便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各层次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为混战的互联网金融指明方向, 便于参与者调整自身, 同时加强自律。目前, 由央行牵头相关部委制定的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在即, 各方拭目以待。

(二) 加强技术风险的防范。

加强技术风险防范可以分为监管主体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两方面:一是在监管主体方面, 监管主体参照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出台符合互联网金融要求的技术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措施应包括预防措施、应急措施和准入退出机制。就前两者而言, 经过业界长期实践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方案。而后者则需要制定新措施,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互联网金融准入标准, 设立门槛, 坚决禁止技术不达标的企业进入;另一方面要配套与准入标准相对应的退出标准, 对于准入后安全生产不能达标的企业, 要坚决强制其退出。二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方面, 一方面要符合技术风险监管要求, 不触碰监管红线;另一方面要考虑安全生产以外的技术风险, 如技术方案选择风险。对前者而言, 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建立与监管相配套的风险防范机制, 严格风险防范执行流程, 并随监管变化及时更新。鉴于目前监管措施仍未出台, 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在沿用之前技术风险防范基础上针对互联网金融特征进行尝试性的改进。对后者而言, 主要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技术实力的较量, 此外还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人员配置、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比较稳妥的风险防范建议是选择主流的技术方案本地化。但是这样可能会阻碍企业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所以企业要权衡利弊。

(三) 加强监管。

加强监管是目前呼声较高的风险防范措施,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监管信息化。

互联网金融最原始的特征即传统金融业务被互联网化, 因此目前最直接的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就是加快推进原有风险防范措施的信息化。第一,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原有风险信息收集的准确性。金融信息化使得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收集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更加准确。目前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已基本实现监管报表依靠系统自动生成, 与人工填报相比准确性大大提高, 从而为监管者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第二,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原有风险信息收集的及时性。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同时还大大加快了信息加工和分析的过程。通过预先编译好的分析模型, 只要将收集来的数据导入, 借助计算机快速分析能力就可以很快得到结果数据, 节省大量人工成本。不过从整体情况看, 这种及时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进一步提升要依靠金融信息化的标准化。未来最理想的情况是监管平台和相关金融机构报表平台对接, 能够实时采集数据, 观测中介指标, 有效降低风险防范措施时滞。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提高了金融信息化程度, 而金融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所以监管措施也应该与时俱进, 与金融信息化相伴而行, 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要求。

2、针对互联网金融, 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政策。

国家层面应尽快确定监管主体, 加强流程监控, 探索行业准入制度, 完善退出机制,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 改革落后规则。政府要适度监管, 对害群之马要坚决打击, 对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以引导和支持。当前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通过适用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等方法, 把已经出现的问题加以归纳, 然后逐步对其规范。

(四) 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

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风险暴露不充分, 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多投资者对风险认识并不到位。所以, 要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 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互联网金融提供者必须向投资者提示风险, 并不得夸大预期收益和进行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宣传;二是相关机构及时预警互联网金融风险, 披露典型案件;三是加大基础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 应对互联网金融投资门槛低, 广大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储备参差不齐的现状。

(五) 提高专利保护意识, 采取专利保护措施。

首先, 互联网金融机构要转变专利保护观念。充分认识到面对快速创新的激烈竞争, 专利权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力武器;其次, 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制定专利保护措施时要覆盖专利保护的整个周期, 包括专利研发阶段的保护, 专利申请阶段的保护, 专利应用阶段的保护以及专利被侵权阶段的保护。必要时应聘请专业机构参与专利保护措施的制定;再次, 国家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简化专利申请流程, 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专利权不受侵害。

四、展望与总结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风险防范也将是与其相生相伴的永恒主题, 因此要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防范。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特征、风险的特征和防范措施做了较为全面的浅析, 未来针对这些方面还可以深入展开详细讨论, 以期在此框架下进行更具实践价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涛.中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监管困境.[EB/OL]http://spec.cssn.cn/glx/glx_zt/glx_efinance/glx_efart/201312/t20131209_898327.shtml, 2013.12.9.

浅析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防范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防范措施;征信体系

一、互联网金融的定义及特点

互联网金融泛指一切通过互联网技术来实现资金融通的行为,即以互联网技术作为支持对金融活动进行重新组合所形成的不同于传统银行等金融行业的虚拟金融市场。

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是超越计算机技术本身的,代表着交互、关联、网络。其中的主语或者核心是参与者,是人,而不是技术。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新的参与形式,而不是传统金融技术的升级,故有其自身独特的特点。

(一)低成本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资金供求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自行完成信息甄别、匹配、定价和交易,无传统中介、无交易成本、无垄断利润。一方面,金融机构可以避免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投入和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消费者可以在开放透明的平台上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金融产品,削弱了信息不对称程度,更省时省力。

(二)高效率

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由计算机进行,流程标准化、用户体验更好。部分贷款平台引入信用数据库,大数据分析,风险控制模型,客户从申请到审批只需几秒钟,成为真正的“信贷工厂”。

(三)广覆盖

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客户能够突破时间及地域约束,在互联网上寻找需要的金融资源,金融服务更直接,客户基础更广泛。此外,互联网金融的客户以小微企业及个人为主,更能弥补传统金融业的服务盲区,能够提升资源配置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四)高风险

一是信用风险大。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尚不完善,飞速发展,但是相关法律还有待配套,信用普及度也有待提高。

二、互联网金融的现状

自1995年开始,互联网技术与金融业的结合,互联网金融开始以其独特便捷的服务模式改变传统金融模式,如网上银行、移动支付、电子商务、第三方支付等。互联网及通信技术的创新发展为互联网金融提供孕育与发展平台,社交网络及用户需求是互联网金融成长的养分。

随之我国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平安易贷、宜信、拍拍贷、红岭创投、人人贷、等P2P模式的网络信贷平台迅速发展,腾讯、京东、慧聪等互联网科技公司纷纷进入小额贷款领域,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与阿里巴巴等平台合作,开展“网络贷”“E单通”等互联网金融业务。特别是2013年6月阿里巴巴的余额宝推出之后,掀起了互联网金融的又一轮新的高潮,极大地促进了改变大众的传统理财和购物方式,极大弥补了传统商业银行在第三方支付工具中对交易量小而散大众的支付服务。

三、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

(一)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依托工具是互联网技术和通讯技术,通过在虚拟的网络进行业务操作,且缺乏实体经济作支撑。随着互联网高速发展而衍生出来计算机病毒、木马、黑客对互联网程序及金融系统的威胁仍是重大的风险。据赛门铁克2013年发布的《揭露金融木马的世界》白皮书透露,2012年网银木马攻击了横跨亚洲、欧洲与北美洲的600多家金融机构,它一般通过后门程序携带入侵,具有超强的精准性与高度的复杂性。一旦出现技术故障或漏洞,都将会对消费者的个人资料、资金安全造成严重损失,然而以何种方式来保障和补偿消费者,目前仍没有可以借鉴的成熟经验。同时,受互联网金融机构技术及更新换代速度限制,技术风险的影响,互联网金融还面临着以技术风险为核心的其他风险的影响,如系统风险、数据丢失风险、信息传递风险等。技术风险作为互联网金融核心风险,正在并将长期威胁互联网金融安全。

另一方面,我国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设备及相应配套模型体系,现使用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设施大都从国外进口,形成了潜在威胁。

(二)法律与监管风险

虽然相继出台了《电子签名法》《网上银行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法规,但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到金融和互联网两个行业,传统的金融业务制度和法律规范并不适用于互联网金融。另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主体资格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造成市场准入、交易主体身份认证、维护客户信息、确认电子交易合同真实性、市场监管等方面极其欠缺,这就使得交易双方权责不明确,投资有收益,但同时也有风险,一旦发生纠纷,双方当事人的权益很难得到有效保护。

另我国第三方支付是从2010年才开始纳入央行的监管,现阶段互联网金融还是存在一定监管的盲区,有很大监管难度。特别是近几年遍地开花的P2P平台钻政策漏洞,游离于政策边缘,行业素质参差不齐,监管措施无法及时跟随市场进步,最终必然导致像2014年的“跑路潮”等大洗牌现象,然而这无疑对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及客户信息安全造成威胁。

(三)内控机制风险

互联网金融实质涉及的是金融业务,因此传统金融业的风险,依然存在于互联网金融行业,甚至比传统金融业风险风大。内部控制是金融机构风险控制的核心环节,新兴互联网金融的内控机制不完善将会导致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商业银行常见的经营风险,另由于互联网金融行业在我国发展时间较短,国内并没有成型的管理控制体系可以借鉴,故大部分企业处于摸石头过河阶段,企业管理人员的风险意识和专业知识都较薄弱,内部操作流程仍有待提高。

(四)信用风险

首先,互联网金融是以信用为依托,但我国的信用体系尚不完善,大众信用意识仍处于初级并不了解违约成本,也没有完善的征信模型和信用体系借鉴。其次,正因为互联网金融具有低成本、准入门槛低等特征,在虚拟的网络进行交易,难免会有一些不法分子或互联网企业利用技术和法律漏洞,在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套现、洗钱甚至是网络诈骗,甚至有少许工作人员会将客户的信息资料泄漏或出售以获取利益,侵害消费者权益。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上,投资者通过平台进行资金出借,无法充分了解资金的去向及融资者信息,也有企业利用高收益为诱饵,对相关的风险信息和限制条件进行隐藏。

四、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对策

(一)构建安全屏障

一是改进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加大对计算机物理安全措施的投入并跟随市场及时更新,互联网金融的基础是计算机系统,增强计算机系统的防攻击、防病毒能力。二是加强数据管理。将互联网金融纳入现代金融体系的发展规划,制定统一技术规范,构建起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间的“防火墙”,建立互联网市场分级预警机制,创新数字化非现场监管手段,促进互联网金融安全层级的提升。三是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力开发互联网加密、密钥及数字签名技术,提高计算机关键技术水平和安全防御能力,保护互联网金融交易安全。

(二)建立法律、监管体系

一是应从宏观层面建立互联网金融的相关监管法律,实时了解市场动向,不断强化监管法律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梳理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范围,明确其业务的监管部门,实时准确对接监管,并打造互联网金融统一数据平台,形成以监督主体为主,相关部门为辅的综合监管体系。三是提高市场准入门槛,将是否具有相当规模互联网设备、是否掌握关键技术、是否制定严密内控制度、是否制定各类交易的规范操作等作为准入条件,实施灵活准入监管,防范风险同时加大对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扶持力度。

(三)健全风控体系

一是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制定完善的计算机安全管理办法和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完善业务操作规范,充实内部科技力量,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理念并建立专门从事风险防范的专业队伍。二是构建互联网金融数据库和风控模型,完善行业内部风险评价并互相分享风险数据,对内部风险提供进一步指导,从而促进整个行业健康发展。

(四)完善征信体系

一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是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风险的基础。以人民银行的企业、个人征信为基础,全面收集非银行的信用信息,建立全面客观的信用评估体系,避免互联网金融公司做出错误选择。二是加强公众意识,针对从事互联网金融业的机构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切实维护互联网消费者利益,避免信息不对称给消费者造成选择风险。

参考文献

[1]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业务管理,2013,(3).

[2]石嘉琳.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研究[J].Times Finance,2014,(10):40-42.

[3]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00-102.

上一篇:初中历史十分钟说课稿下一篇:用教育理想追求理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