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精选12篇)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1
一、发展现状
目前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传统机融机构及非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格局, 其中传统金融机构主要着眼于传统业务创新, 而非金融机构则主要涉及利用互联网完成金融交易的电商企业及支付平台。根据2014年互联网金融服务行业分析报告中国的数据, 我们可以看出2013 年电商化销售规模已达38% , 说明互联网金融和传统金融业相比已占有一席之地, 特别是券商渠道的电商化水平已高达89% , 说明新兴金融业务的互联网程度已经占有较大比重。
二、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第一, 业务覆盖范围广。与传统金融方式相比, 互联网金融不再受到地域限制, 即使对于一些没有运营实体店的地区也可以通过互联网办理金融业务。
第二, 业务效率高, 信息处理水平要求高。互联网金融依靠强大的数据处理技术, 保证交易双方可以直接进行沟通和交流, 节省时间; 同时网上信息相对比较对称, 信息检索和业务处理速度比较高。
第三, 交易成本有效降低, 金融脱媒程度高。在金融管制的情况下, 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 直接输送给资金需求方和融资者, 从而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的方式。
第四, 日常管理力度还有待加强, 交易风险需进一步降低。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模式还未具备相应的信誉征集系统, 对于交易双方的偿贷能力并没有客观分析, 那么盲目进行交易的话就难免面临交易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第一, 流动性风险。所谓的流动性风险是指金融机构所能应付的随时支付客户提取存款的支付能力的体现, 因为除了大额现金之外, 很多客户支取现金都不会提前预约的, 若金融机构没有灵活的现金支配能力, 那么就会面临较大的流动性风险。
第二, 信用风险。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特殊性, 交易双方只是借助于互联网进行信息沟通, 并不会进行面对面交易, 便会存在由于信息不完全对称而导致的信用风险, 也就是说交易者会在合同到期日不完全履行相应的义务。
第三, 法律风险。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很多融资活动会钻法律的空子, 采取各种形式的非法行为, 追求经济利益的最大化。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有效性的确认、个人信息保护、交易者身份认证、资金监管、市场准入等尚未有明确规定, 很容易会出现权力义务不清楚, 进而引起一系列的问题。第四, 技术风险。互联网金融的系统性技术风险主要可以归结为三类: 系统的安全风险、系统的技术选择风险以及技术支持风险。技术性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来说影响是巨大的, 可以称为系统的“根基”所在。
第五, 监管风险。监管风险一方面来源于互联网金融法律的确实, 另一方面则是缺少专门的监管机构和监管方式。正如上面的法律风险所说的那样, 由于目前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还很不完善, 在法律层面上对于互联网金融交易的约束力就很弱, 那么就很容易出现各种违规行为。
第六, 市场风险。市场风险的直接结果是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发生, 实际上就是由于信息不对称而使得顾客面临道德风险和不利选择的业务风险。追根究底, 就是由于互联网交易的虚拟性, 面对互联网市场上形形色色的产品, 交易双方对于对方的底细并无十分把握。
四、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对策
第一, 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生事物, 而投资者是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源头活水, 如何通过足够的教育使得其认识到互联网交易的流动性风险显得十分重要。面临高风险, 最好的解决方式就是进行分散投资, 既能够系统性规避风险, 同时也能获得更好的收益, 使得投资者能够更愿意扩大投资规模。
第二, 推进征信体系建设, 加强行业自律。因为在传统金融业务中, 征信体系已经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因此在进行业务办理时就很少会出现信用风险。但互联网金融交易中信用控制力度却十分缺乏, 因此要加快征信体系建设, 首要出发点是要进行实名认证, 因为只有这样在进行交易时通过征信体系就能直观的看到交易者的信用情况, 从而有效降低信用风险。
第三, 健全相关法律体系。因为我国的相关法律都是通过很多案件总结、反复论证之后才出台的, 而互联网金融交易是互联网技术快速发展的产物, 相关的法律短期内也很难制定出来。但是, 可以根据目前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先行制定一些试行办法, 然后在实际的经济活动中加以实践, 如发现操作问题, 可进行调整。
第四, 健全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和内控机制。首先, 互联网金融交易的安全体系构建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是要营造良好的运行环境, 第二是要加强数据管理的保密性, 第三是要尽快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计算机技术。其次, 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方面, 则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要健全内部规章制度和业务流程, 同时要建立风险评估模型; 第二, 要注重社会信用体系, 加强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用评价体系建设, 最好能够实现企业的实名认证。
第五, 创新监管模式, 加强监管力度。第一, 要大力创新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 要根据现实的情况采取适当的监管模式。第二, 要加大监管的力度。首先, 要明确监管主体。另外, 相关的监管措施要和信息技术结合起来, 在进行监管时可以和相关技术手段相结合, 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成本, 而且能够达到更好的监管效果。
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来临, 互联网金融凭借其特有的技术支撑和发展优势, 逐渐融入我们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通过对互联网金融模式的风险分析, 进一步发掘其深层次的影响因子, 并提出针对性的风险防范和应对措施, 旨在继续发挥互联网金融的优势, 规避其潜在的风险, 打造一个安全和谐的金融市场环境。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参考文献
[1]李渊博, 朱顺林.互联网金融创新与商业银行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基于省级面板数据的因果关系检验[J].南方经济, 2014 (12) .
[2]孙庆蓉, 王伟, 王秋彤, 王莹莹.后余额宝时代下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银行业的博弈[J].知识经济, 2015 (5) .
[3]郭纹廷, 王文峰.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防范—基于相关利益主体的视角[J].当代经济研究, 2015 (2)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2
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强化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完善监管规制,构建高效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科学选择适应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监管模式。可借鉴发达国家“监管前置”的管理经验,重新梳理各类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范围,实施市场准入和退出制度,取缔不符合要求的金融平台,切实防范金融风险。
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可以借鉴国际上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先行、监管随后跟进”的经验,研究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特别是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树立合法合规经营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与此同时,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征信系统,夯实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业务开展的社会信用基础。
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探析 篇3
摘要: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在这一环境下迅速成长,这对我国的金融改革也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的金融业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而信息技术和金融业的融合也进一步促进了金融业的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在另一方面带来了金融风险问题。基于此,本文主要就互联网金融特征及其主要风险类型进行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索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起到一定指导作用。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引言
近些年的互联网金融得到了较快发展,但在发展中的风险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对我国的中小企业融资正规化以及合法化一直是一个难点,在互联网金融环境下就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发展的思路。互联网技术能够在低成本基础上对信息的不对称问题加以解决,通过历史数据积累及挖掘等能够将数据真实性得到有效提升。
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及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1.1互联网金融的主要特征分析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托云计算以及社交网络等互联网工具实现的资金融通和支付等业务,是新兴的金融。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相对较强,对金融领域的范围有了拓展,对金融业务也得到了丰富,其自身也有着鲜明的特征体现。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体现在高效率、低成本、广覆盖、风险大等方面。其中的高效率主要是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是通过网络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作为技术支撑的,能够对金融产品迅速的计算,在业务的办理效率上和以往相比有着大幅度的提升。互联网金融模式下的交易是通过网络平台进行了解对方信息的,这样能够节省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所以在交易成本方面就得到了大幅度降低,对金融产品销售也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再有就是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大也是一个比较显著的特征,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的信用体系还没有完善,而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约束方面也存有不足,所以使得一些網络诈骗以及金融违约的相关问题层出不穷。同时在网络安全方面也是重要的问题,比较容易受到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从而使得互联网不能正常的运转,这些方面就会对互联网金融造成很大的风险。互联网金融的覆盖范围广也是重要的特征,在网络技术下,使得互联网的业务能够方便的进行实施,不会受到地域或者时间的限制,在网络下能对相关的金融产品查询或购买,所以在覆盖范围上就相对比较广。
1.2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从近些年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来看,已经在很大程度上有了进步,尤其是对社交网络以及大数据的深入运用,使得在这一应用平台的新兴产业得到了大发展,互联网金融也凸显出了巨大的市场发展空间。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来看,业态演变中互联网企业跨界渗透以及传统金融业在互联网业务创新方面是发展的重要轨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动力方面在技术革新下以及产业形态的演进下,传统金融创新的不足促进了互联网金融的产生和发展。另外从市场的表现上来看,已经出现了科技聚集以及资金聚集等现象,服务模式也向着平等开放等方向发展迈进。
2.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防范措施探究
2.1互联网金融风险主要风险分析
从互联网金融风险的发展情况来看,其在多方面都有着体现,主要在业务管理上的风险以及网络技术的风险和法律法规的风险等诸多层面。其中的业务管理风险主要是多种客观因素造成,对互联网金融管理的缺陷以及事物使得风险发生,其中的市场选择风险以及操作失误风险和信誉风险是比较突出的风险因素。市场选择风险是对市场选择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面临的道德风险造成的业务风险发生。而在操作风险方面主要就是交易主体操作上的失误所造成的风险。还有就是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在信誉上的问题造成的风险发生。
另外在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方面也较为突出,互联网金融在我国的发展虽然比较迅速,但和发达国家相比较而言还有诸多不足之处。由于互联网金融是新型的产业,所以在立法方面还基本处在空白的阶段,互联网金融的覆盖领域多元性使得法律的健全也很难在短时间内实现,主要是由于在政策上的不确定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带来了诸多的不可控因素。另外就是在互联网金融的业务纠纷方面还没有法律依据来维护自身权益。
而在运营风险方面也比较突出,通过互联网开展的金融业务主要是依托互联网,所以在网络安全上就存在着很大的隐患。互联网的开放式使得在安全上得不到有效保护。另外在当前互联网金融交易平台方面暂时没有构建个人隐私完整机制,这样就在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信息泄露风险方面大大增加了。
2.2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措施
第一,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防范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采取措施,首先在相关的法律完善方面要能得到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完善能够有效保证互联网金融的健康发展。这就需要能够对现行金融法律加以修订并完善,对金融消费者的社会信用建设以及消费者的权益保护等立法加强构建。结合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征针对性的构建互联网金融市场的准入制度以及对准入的条件等加以明确化。
第二,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体系构建方面也要能进一步的加强,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自身的运行环境积极改善,对计算机系统采取安全措施的实施,可安装防火墙以及密银等安全防护功能对安全性能进行强化,只有在计算机的安全问题上得到了有效加强才能有效避免病毒和黑客的恶意攻击,对互联网金融的安全才能够得到有效保障。另外要能够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风险管理体系进一步健全,对数据的管理也要进一步加强,设计制定合理技术应用的方案,对互联网金融技术合理化的应用。
第三,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督管理方面要加强,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要能完善监管的体制并制定统一技术标准,增强金融系统内部系统互动,在安全保障基础上要能够得以提供,加强风险的监测能力对风险的防范水平加以提高。再有就是对互联网金融业务内部监控要能得到有效强化,金融业务要能够从自身机构创新及规章制度的完善上进行强化,制定完善的风险防范的制度加强相关部门对风险监督及防范的力度。
第四,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也要在内部的管理职能方面得以加强,在经营管理的水平方面进行有效提升。强化行业的自律以及对互联网金融消费者的教育得到强化,行业自律有着比政府监管更显著的效果作用,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要能尽快的制定行业的自律标准,并要能行业内部构建自我约束的机制,将主动性得以充分体现,从而将风险的控制能力自主加强。同时对消费者的教育也要加强,引导互联网金融消费者对传统金融和互联网金融的区别加以了解,使其自身在风险防范意识上进行加强。
3.结语
总而言之,我国的互联网金融风险问题的解决还有诸多层面需要加强,在这一发展阶段要能将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的构建作为重要的任务,只有在风险防范水平上得到了有效提升,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健康长久发展,才能为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作者单位:中国建材股份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张钰,封思贤.互联网金融与我国传统银行业的竞合关系分析[J].南方金融.2014(06)
[2]刘博,吴贤斌.互联网金融与利率市场化的发展[J].区域金融研究.2014(06)
[3]李淼焱,吕莲菊.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现状及监管策略[J].经济纵横.2014(08)
[4]苗文龙,刘海二.互联网众筹融资及其激励约束与风险管理——基于金融市场分层的视角[J].金融监管研究.2014(07)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4
余额宝是由支付宝为个人用户打造的一项余额增值服务, 支付宝用户只需要将支付宝帐户内的资金转存进余额宝内, 就能够像支付宝余额一样随时用于消费、转账、缴费等支出, 并且其最大特色在于能够购买货币基金进行投资收益, 以获资金增值。余额宝作为一种产品, 其实充当的是货币基金的载体。其业务本质为货币基金分销渠道, 即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货币基金的销售。
二、余额宝风险分析
1. 收益波动风险。
正如上文所述的余额宝收益破五的现象, 货币基金属性决定了这种收益波动是不可避免的。尽管余额宝的基金经理表示出现负收益的可能性几乎没有, 但金融领域里的“黑天鹅”事件也还是发生过, 像美版余额宝Paypal的货币市场基金因为金融危机出现大幅度亏本而无奈退出市场。此外, 随着利率市场化进程的推进, 该短期利率势必下行, 余额宝的收益也将随之下滑。
2. 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主要体现在用户大规模集中兑付时的赎回风险上。据北京青年报报道, 一商业银行北京分行负责人表.示, 在余额宝规模小时对于投资者赎回可以用自有资金垫付, 但规模越大越难做, 对其资金管理是挑战。余额宝用1亿的自有资金在撬动4000亿的存款, 相比银行几十几百亿的注册资本来说, 其风险可以想见。若发生大规模兑付现象, 则余额宝可能难以应对。此外, 合作银行头寸出问题会加剧流动性风险。一位上海基金经理表示, 银行在经历过去年6月份的流动性紧张后, 货币市场基金实际上赎回很多, 碰到货基提前支取时, 银行并不配合。天弘货币基金协议存款超过90%, 这对流动性管理的要求就非常高。一旦碰到集中赎回, 当此前合作的银行头寸出现问题时, 就会带来流动性风险。
3. 政策风险。
3月24日, 央行公开明确表示:“不允许存在提前支取存款或提前终止服务而仍按原约定期限利率计息或收费标准收费等不合理的合同条款。”此举将大幅增加余额宝的运营成本, 进而拉低货币基金的收益率, 从而引发一系列的反应, 比如导致赎回潮。这意味着之前余额宝们“提前取款不罚息”的政策红利即将结束。基金存入银行的款项不受存款准备金管理是余额宝获取高收益的一个重要原因。如果银行吸收的货币市场基金协议存款受存款准备金管理, 银行这部分资金成本将明显增加, 并将直接导致余额宝收益的下降。有专家指出, 假定余额宝-增利宝基金投资银行协议存款的款项缴存20%的准备金, 按照该基金协议存款利率 (6%) 和我国统一的法定存款准备金利率 (1.62%) 计算, 余额宝的年收益率将下降约1个百分点。
4. 技术风险。
去年发生过几起用户余额宝资金被盗事件。黑客借用户网购、下载机会, 把木马病毒伪装成图片、网址或二维码等形式, 诱使用户安装木马, 用户一旦使用余额宝, 木马就会通过篡改页面或金额的方式使资金自动转账。除此之外, 还有人通过用假身份证补办他人的手机SIM卡, 通过手机短信修改支付宝密码实施资金转移。即使余额宝承诺, 若余额宝被盗, 只要不是用户自己的问题, 支付宝都会赔付。不过随着余额宝的壮大发展, 木马、黑客肯定会无孔不入, 如果资金被盗, 即便支付宝愿意全额赔付, 也需要时间成本。当然, 拒赔的风险也是存在的。
三、风险防范对策
1.作为投资者最好进行投资组合, 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20%的资金投向余额宝比较合理, 毕竟钱是自己辛苦赚来的, 更需做好合理稳妥的理财规划。
2.我们要经常关注货币基金市场整体走向和国家的利率政策, 发现风险上升的苗头或者达不到自己的投资要求时可以退出观察一段时间, 等情况稳定了再投入。
3.如果有较大资金需求, 最好提前做赎回计划。时刻了解余额宝的赎回规则尽量避免把所有的应急资金全部投入其中, 赎回时在时间上要留有余地, 以防在急着用钱的时候恰好碰到余额宝出现技术故障等不可抗力无法提现。
4.面对收益率波动保持良好心态, 即使是跌破5%, 或许将来更低, 至少比活期储蓄0.35%的利息高得多, 且既可以如此简便快捷的享受理财乐趣, 还可以随时提现消费。当收益率达不到自己的心理价位时, 要尽可能给余额宝的投资也设置“止损值”。也可以尝试一下其他的“宝宝”或者类似的低风险基金、固定收益基金。
5.作为个人投资者, 尽量为支付宝账户、余额宝账户设置最强安全防护, 抵制诱惑, 不点击下载不知名的文件, 谨防钓鱼网站等;保管好手机尽量不要丢失, 管理好自己重要的身份信息。此外还要详尽的了解余额宝的赔付规则, 以备不时之需。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5
作为近年来新兴的金融业态,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迅猛,对普通百姓理财、小微企业融资及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互联网金融以其低成本、非抵押和便捷的融资模式,丰富了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有助于破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助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高金融服务的普惠性。然而,互联网金融在带来便捷和效率的同时,也蕴含着更为复杂多变的风险,对金融体系的稳定运行和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因此,应充分认识互联网金融面临的主要风险,强化监管,防范风险,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将于11月7—8日在京举行“第五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员集中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及风险防范”暨“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三课。会议设置多项内容,包括最大规模的投融资对接、协会2015工作总结报告、专业委员会专家团把脉会员单位发展状况。会议现场还将发布2016年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此份报告是由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携70位专业委员会专家根据2015年互联网金融发展状况,共同商议制定出在2016年互联网金融行业应如何面对经济形势的转变为中国经济带来利益回报,帮助各行各业转型升级实现弯道超车。
一、最大规模的投融资对接活动
此次会员大会设有现场投融资对接的环节,来自互联网金融产业链的企业将在投融资对接中实现优势互补。前四次会员大会的成功举办,现场共促成483笔交易,可谓是中国最高效的投融资对接的会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表示:“协会为互联网金融提供服务,打造互联网金融生态圈,理顺各个板块之间的关系,助行业最终形成良好的协同效应。”
二、协会会长做2015工作总结报告
宏皓会长表示,2015年是整个行业发展第二个阶段的转型期,协会服务的会员单位有1200多家,协会的工作也步入更为重要的阶段,将目光放在指导互联网金融企业要考虑辩证地看待金融产品创新的尺度,同时遵照监管规则去设计风控体系和产品体系。
会长宏皓为了帮助会员单位健康发展,走访多家会员单位,并询问投融资情况、盈利模式等情况。为会员单位的发展部署合理的战略发展模式,宏皓教授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创新、互联网金融发展趋势、互联网金融风险与控制、大数据与新媒体营销等议题都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可提出可行的实施方案。互联网金融是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基础,以大数据及新媒体为手段,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新兴金融产业模式。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互联网、移动支付、社交网络、大数据挖掘、新媒体营销、搜索引擎和云计算等带来的互联网金融革命正在悄然发生。
今年,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四个专业委员会根据各个专业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开展对会员单位的调研辅导工作。P2P专业委员会今年已经全面开展会员单位征信调研工作,促进P2P行业自律规范的制定和完善,加快征信系统以及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投资者举报投诉平台的建立,加强P2P企业的风险控制的指导培训,加快P2P与其他创新金融工具的结合应用,拓宽P2P的投资渠道,根据各地P2P企业的特点,帮助P2P会员单位因地制宜地建立新的商业模式。
众筹专业委员会以众筹平台业务规范指导办法为工作中心开展相应指导工作;互联网金融技术专业委员会指导企业运用大数据的技术实现传统投资向科学投资和智能投资转变,其智能研报有利于创新的投资管理模式;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委员会着重引导会员单位通过互联网金融进行资本运作,促进传统产业的并购和资源整合,加快移动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对接模式创新,形成传统企业的经济集群,构建新型产业生态,促进传统产业整体业态升级。
三、70位专家智囊团与会员单位共议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与网络技术结合的产物,近几年发展迅速,已经融入到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在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同时,存在的风险也逐渐显露。网络技术的应用,致使互联网金融风险集中于政策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挤兑风险等方面,而且比传统金融风险更隐蔽和易于扩大。如何更好地利用互联网金融这把“双刃剑”,应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已经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
11月7日,专业委员会的专家团与会员单位代表将一起探讨困扰行业发展的问题。会长宏皓表示,在行业自身方面应强化行业自律,规范互联网金融机构经营行为。可以借鉴国际上管理互联网金融“行业自律先行、监管随后跟进”的经验,研究成立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特别是制定互联网金融公平交易规则,推动形成统一的行业服务标准,引导互联网金融机构树立合法合规经营意识,规范经营行为,加强风险管控能力建设,推动互联网金融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同时,积极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完善征信系统,夯实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及业务开展的社会信用基础。
此次会议将从建立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互联网金融的监管模式、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控机制、着力培育复合型人才、加强对投资者的风险教育等多个方面探讨应如何规避风险。无论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还是互联网金融模式下,都要认清金融的本质性,风险控制始终排在第一位。只有做好风控,互联网金融才能持续发展,否则只会是昙花一现。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积极指导会员单位建立完善的风控体系帮助其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形成互联网金融合理、健康、规范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于“组织第五批会员单位集中学习暨会员牌匾颁发仪式”的通知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将于2015年11月7-8日举办“第五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员集中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及风险防范”暨“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三课。届时将举行第五批会员单位牌匾授予仪式、第四批会员单位协会职务任命仪式、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协会专业委员会70名专家举行第三次集中会议暨2015工作总结、“2015中国最具投资潜力的互联网金融企业”、“2015中国最诚信的互联网金融企业”、“2015中国最专业的互联网金融企业”颁奖仪式及为部分第一、二、三、四批会员单位开设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三课《财富管理与风险防范》。所有会员单位均有资格参选协会四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之一。协会将从8月18日起依据区域分布、所属行业、企业规模、经营业绩划分出第四批会员单位,请递交过入会申请书并接到协会通知的单位务必准时参加。
学习主题:
1、《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三课:《财富管理与风险防范》
2、《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
3、《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模式的重塑》
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人才培养》
课程涉及内容:
本次课程是协会对企业规范化发展进行的第一次重要专业指导,依据协会的核心价值观,课程涵盖了金融创新工具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运用,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如何找到更多投资者的方法,如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做新市场拓展的战略布局,如何整合政府等各类资源,如何找到更多优质项目,如何运用自媒体手段迅速提高行业内知名度等。请参考协会网站首页“要闻视点”中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8月15-16日成功举行第四批会员单位集中学习讲座暨会员牌匾颁发仪式”。
主讲专家: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 宏皓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融资专家、财富管理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
中国五大国有银行总行及各地分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挑战和创新应对》指定培训专家。撰写农行总行 2012 年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报告,指导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金融创新。2013 年为招商银行总行建立小贷商学院,指导招商银行小贷中心金融创新。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农商行等总行及各地分行、中国银行业协会等多次培训指导其转型升级。
担任金融顾问并指导转型升级的企业及政府机构: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富锦市、江苏溧阳市,江苏常州市、湖北长阳县、四川眉山市、郑州市航空工业园、内蒙古包头产业园区、中建五局、郑州市黄河勘探设计院、万达集团、广州雅居乐集团等。年从事金融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目前首位指导各地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及运作,帮助地方政府用金融创新搭建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的金融实战专家。著有《融资决定成败》、《中国未来经济模式——互联网金融如何助推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等 24 部著作,是国内在金融领域出版著作贡献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金融投资专家。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 篇6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特殊风险 防范 探究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说的是金融与互联网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具体是说通过计算机终端以及网络互联网服务平台提供的一种金融服务,然后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虚拟金融市场。广泛意义上说的是依据互联网平台进行的一种金融活动,以及提供的金融服务相关实体机构以及约束条件等等方面的内容。
互联网金融具有虚拟性、开放性等等特性,并且互联网金融是一种以高新科学技术为基础发展的金融行业,由于发展时间短,其安全性方面也存在较大问题,风险较高,监管难度较高。
互联网金融在我国起步发展时间较晚,现有的基本形式包括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等等形式。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逐步建立起来,随着《网上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以及《支付业务许可证》(由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等一些法律文件出台,互联网金融正朝着健康、稳定防线发展。由于我国社会主义特殊国情环境下,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风险性必须引起重视。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
(一)基础技术风险
首先,我们应该认识到,互联网金融技术是以各种硬件与软件为技术核心基础的,并且其运作都是由国外大型IT公司进行的,所以在核心技术方面都会受到各种牵制,这对于我国互联网安全是非常不利的,一些较为常用的软件在设计的时候一直被怀疑留有后门,这些基础性技术上面的落后使我国互联网技术安全没有一项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另外。计算机病毒以及黑客的攻击也是影响互联网安全的重要环节,据不完全统计各大企业每年在计算机病毒以及防恶意攻击方面的投入多达百亿,因为互联网金融的特殊性,其运营过程中牵涉太多金钱方面的交易,非常容易成为不法分子攻击的对象,因此互联网金融安全方面的问题显得十分重要,假使不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防范,极有可能会陷入风险之中,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二)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说的是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在合约期内不能够履行其义务的一种风险。互联网具有虚拟性、开放性,依托互联网展开的金融业务也具有这样的特性。金融系统的虚拟性可以使用现实信息来增加虚拟分支机构以及营业网点,使其能够从事虚拟化金融业务,互联网金融中产生的一切业务,例如交易信息的传递、支付结算等等都是在虚拟世界里进行的,交易双方都是通过虚拟网络产生联系,这就使得在网络世界中交易的双方并不能够确定对方身份,不了解对方的信用情况,使交易的真实性受到阻碍,增大了交易双方的风险。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信用情况影响了个人、企业对网络银行、电子商务的评价,所以,互联网金融市场中信用风险不仅仅源自其服务的虚拟性,社会的信用体系不完善也是影响其建立的一项重要指標。
(三)法律风险
法律风险说的是互联网金融业务中违反法律,或者是交易双方在交易过程中并没有按照相关规定标准进行,并且我国互联网金融法律规范体系较为落后,现有的银行法律在金融管理方面并没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并且现有的银行法、保险法等等都是用来保护传统金融交易过程的,这些法令在互联网金融上面并不适用,对互联网金融的电子合同确认、个人信息的保护、交易者双方的身份等等信息都不能够有效确定,并且市场监管力度不够,因此,在互联网金融市场交易的过程中特别容易出现交易双方之间权利义务不明确,这种情形十分不利于金融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
(四)流动性风险
流动性风险是现代金融行业中较为常见的一种风险类型,银行在经营管理的过程中,其流动性风险主要源自于银行存款、贷款,当银行存款不足或者是支付贷款不够充足很容易发生流动性不足的情况发生,这种不足主要是因为银行的资金存储量有限并且银行的偿还能力也是有限的,使其取款的数量并不能够达到既定的范围,这种流动性直接影响到银行的经营、信用能力,银行流动性不足会使银行货币流通缓慢甚至出现停滞现象,严重的时候银行可能会面临倒闭。
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特殊风险,严重威胁到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进一步阻碍我国金融市场稳步发展,面对互联网金融中存在的较多风险,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就一定要做好风险防范工作。
三、我国互联网金融中特殊风险的防范措施
(一)积极发展互联网技术,培养专业人才
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为了能够有效摆脱对国外应建议及软件技术的依赖,其中包括各种计算机设备、通讯设备、系统软件等,使我国互联网金融行业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发展,就必须要从保护我国金融安全以及国家经济安全方面着手,有效提升我国网络安全服务性能。需要我国在发展过程中大力扶持、培养国产就技术公式的发展,近年来,我国在互联网金融技术安全方面已经做出较大努力,我国大力支持国产中央处理器的研发,使我国计算机能够使用自主研发的大脑完成工作。就互联网金融机构而言,必须要格外重视技术方面的安全问题,并且要选用较为成熟的安全技术方案,要定期进行安全风险评估活动,有效保障互联网技术安全。另外,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还必须要时刻注意人才的培养。须知想要保障互联网技术安全就必须要专业技术人员来保障,因为其涉及较大的金钱交易,普通的互联网机构可能不需要高精尖人才,但是也必须要不断加强员工的网络安全培训,使他们能够掌握必要的网络安全知识,使他们能够有效提升抗风险的能力。
(二)政府方面支持
首先,要尽快完善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文件,建立起以互联网金融为基础法令以及详细的章程条文使其能够有效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需重点关注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作用以及金融监管方面的条款,将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能够有效纳入依法治理的道路。
其次,必须要完善我国银行的监管作用,进一步推动我国金融机构的改革作用,不断加强银行的监管力度,有效细化相关监管条款,并且在制定的时候一定要研究其可行性。另外,应该积极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互联网金融防护体系。现阶段我国互联网加密技术、密钥管理设置以及数字签名的发展都不能够达到金融行业的发展要求,使我国网络金融发展以及技术方面存在较大风险。所以,为了尽早缩短我国硬件设备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应尽早实现我国互联网金融技术的稳步发展,就必须要积极开拓思路,并使用市场化监管办法,继而建立专业化互联网金融监管渠道,必须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尽自己一份力。
(三)完善市场准入制度
在进行互联网金融市场管理的时候,首先要明确互联网金融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持,所以进入的企业应该具有较好的技术支撑,只有这样才能够保障自身安全性,对于一些不具备技术实力的公司,假如贸然进入市场,不仅难以保全自身,并且没有能力处理好自身问题,就会对互联网金融市场产生一定冲击,造成不良影响,所以要严格控制相关行业的金融业务,并且金融业务具有一定风险性,所以互联网金融业务也不能够例外,相关业务的发展不能够离开企业发展随意设置,必须要受到严格控制,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保障其安全性问题。另外,要严格相应的交易流程,督促相关企业能够建立完善可行的安全交易制度,有效保障硬件以及软件两方面的安全。
四、结束语
总之,我们应该充分了解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问题,并及时采用有效的防范措施,有效降低交易双方的出现额度损失,保障互联网金融业务能够安全有效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陈子永.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J].商,2013,(21):168-168.
[2]吴书博.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4,(11):82.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防范研究 篇7
1 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和水平的基础上, 被用户所接受的网络金融活动, 可以自然而然地开展用户所需的新模式或新业务。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 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操作更迅速、中间成本运用更低, 拓展了金融领域范围, 丰富了金融业务, 大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成本低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进行资金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对方的信息, 根据彼此的利益需求, 制定合适的交易定价、交易内容等, 实现资金交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金融交易, 可以节省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 消费者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金融产品, 这有效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 促进了金融产品的销售。
1.2 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为支撑, 可以为用户快速地进行金融产品计算、办理金融相关业务等, 促使金融交易和金融业务快捷便利地进行。
1.3 覆盖广
当下网络技术的有效覆盖, 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 用户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 随时随地地进行金融产品查询、购买等行为, 这充分说明互联网金融覆盖面较广。
1.4 风险大
之所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大, 是因为当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约束存在一定缺陷, 因而网络诈骗、金融违约等问题层出不穷。另外, 我国互联网的安全程度并不是非常高, 容易遭到黑客、病毒的侵袭, 使得互联网无法正常运作, 这会给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2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 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业务范围, 降低了金融成本, 提高了金融业务办理速度, 但它存在的金融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依托, 在开展和执行各项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保证各项技术的有效应用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序、合理、快速地实施。然而在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的过程中, 也可能出现一些技术问题, 致使互联网金融的运作受到影响。综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技术风险有三方面。
2.1.1 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系统性的安全风险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是否合理、有效有很大关联。目前常见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 (1) 加密技术不完善。依靠计算机系统, 互联网金融业务才能顺利的开展和执行。但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如若加密技术不完善, 一旦黑客攻击或病毒侵袭, 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金融信息将会被破坏或盗取, 系统终端可能被攻击, 致使互联网金融受到重创。 (2) 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目前互联网采用的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族, 此种协议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沟通流畅, 但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安全程度低。这使得目前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效果不佳, 信息传递、资金转移过程中容易被盗取。
2.1.2 技术选择风险
因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所以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来解决安全问题是系统维护者需要仔细考虑的, 但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选择也存在风险。如若互联网金融技术设计存在缺陷或操作不当, 可能引发信息传输低效、技术运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致使互联网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更大的危害。
2.1.3 技术支持风险
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受技术限制或运用成本有限等因素的困扰, 互联网金融所应用的技术不能够及时地更新或更换, 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进行某些高端服务的过程中技术难以满足要求, 如若强制应用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所以, 互联网技术支持不到位也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的运行, 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技术支持风险。
2.2 业务风险
2.2.1 操作风险
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来看, 互联网账户的授权使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系统、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等与互联网安全操作有很大关联。如若互联网操作过程中交易主体出现操作错误, 可能会导致业务风险产生。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 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操作要求、操作流程等方面不够了解, 交易主体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操作失误, 极大程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 给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风险。
2.2.2 市场选择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如若出现市场选择风险, 其来源主要是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市场出现“柠檬市场”。所谓互联网业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下, 金融业务主体为用户提供不准确、不恰当的信息, 这使得市场选择欺骗性, 可能使用户丢失资金, 此种情况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柠檬市场”是指在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中, 金融产品定价低、服务质量差的金融业务被广大用户所接受;而金融产品定价高、服务质量高的金融业务不被接受。这种不良的市场选择现象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 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市场选择风险。
2.2.3 法律风险
虽然我国出台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 但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立法比较落后和模糊, 相关监管规定还处于滞后状态, 即监管空白, 致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 一些不良人员钻法律的空子, 开展不正规的金融业务活动, 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 不断地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是降低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关键。
3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3.1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完善、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行的安全性, 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的构建,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3.1.1 改善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
为了保证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效地实施, 应当对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密银等安全防护功能进行强化, 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避免其受到黑客或病毒的侵袭, 以此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安全的环境中运行。
3.1.2 加强数据管理
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或数据不被盗取、破坏, 以及丢失, 应制定统一、合理、有效的技术标准规范, 按照此标准规范, 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 并且设计制订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案, 科学地运用互联网金融技术, 加强互联网金融实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降低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
3.2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可以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 最大限度地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当然, 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有效应用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调整风险管理制度、约束风险管理、优化风险管理环境等, 监督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时, 需要注意两方面:其一是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内部控制, 通过制定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安全管理办法, 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等来有效的控制互联网金融业务, 促使金融业务有序、规范、合理地实施;其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客观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通过信用评估体系对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个人信用进行评估, 确定个人或企业信用良好的情况下, 允许双方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
3.3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对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 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建设, 不断地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约束互联网金融业务, 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的建设, 可以通过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 填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 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等, 以此来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和法律法规, 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法律环境而努力。
4 结语
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尽管可以扩大金融业务范围、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业务办理速度, 但其存在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 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威胁。对此, 应当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等措施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为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庄博丞, 王智勇.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14) .
[2]吴书博.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04) .
[3]逄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浪潮[J].国际商务财会, 2013 (10) .
[4]郭秀清.负债筹资的风险和防范[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5]丁茂胜, 张增远, 杨伟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和防范策略[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6]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J].华北金融, 2013 (08) .
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 篇8
关键词:金融,互联网,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服务相结合的产物。从狭义上讲,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金融服务提供者的数据中心为基础, 以互联网为媒介, 通过内嵌金融数据和业务流程的软件平台, 以用户终端为操作界面的新型金融运作模式;从广义上讲,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还包括与其运作模式相配套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市场以及相关的监管机构等外部环境, 包括电子货币、网络银行、网上支付、网络证券、网络保险和监管主体等。因此, 与互联网技术的深度融合即成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的最显著区别。这种深度融合给金融业带来的不仅是技术层面的飞跃, 更重要的是商业模式和创新理念的变化。
一、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 信息化和虚拟化。
从本质上说, 金融市场是一个信息市场, 也是一个虚拟市场。在这个市场中, 生产和流通的都是信息:货币是财富的信息;价格是价值的信息;金融机构所提供的中介服务、金融咨询所提供的顾问服务等也是信息。互联网技术的引进不但强化了金融市场的信息特性, 还虚拟化了金融的实务运作。例如, 经营地点虚拟化———各类金融机构的网上营业厅;经营业务虚拟化———金融产品和金融服务, 大多虚拟成金融数据和网络服务, 全部是理念中的产品和服务;经营流程虚拟化———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运营管理采用信息化的运作方式, 由核心业务系统、外围业务系统和管理系统等组成的集成平台处理所有业务。
(二) 思维互联网化。
互联网金融除了引进了互联网技术, 也不可避免的渗透了互联网思维———普惠、平等、自由, 具体表现在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定制化、大众参与和低门槛。最直观的变化是金融产品的更新迭代加快, 尤其是在创新过程中经常突破传统金融产品研发规则, 实现快速的破坏式创新。
(三) 高效化和低成本化。
与传统金融相比, 互联网技术使得金融的信息传播方式和业务处理方式更加先进, 自动化程度大大提高, 不仅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 还为客户提供了更丰富、灵活、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这一趋势大大缩短了金融市场各方参与者获取、分析和反馈信息的时间, 极大提高了金融市场效率。从运营成本来看, 虚拟化的互联网金融在为客户提供更高效服务的同时, 由于无需承担经营场所、员工等费用开支, 以及软件系统人均服务成本边际递减等特性, 而具有显著的经济性。此外, 随着互联网金融使信息传播渠道多样化, 金融市场的信息披露趋于充分和透明, 金融市场供求方之间的联系趋于紧密, 非中介化趋势明显, 可以有效降低金融市场供求各方的交易成本。
(四) 金融混业化。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推动了金融混业化的发展趋势, 主要原因是:首先, 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过程中, 围绕客户需求进行创新始终是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核心, 因此本质上需要在客户层面将客户的银行账户、理财账户、证券账户和保险账户等账户层面的信息有机统一起来;其次, 互联网思维的引入使互联网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能力大大加强, 同时技术能力的不断进步又大大降低了产品研发门槛, 因此快速发展的金融产品比较容易摆脱监管的束缚, 绕过原有分业经营壁垒的趋势愈发明显;第三, 互联网技术加快了金融市场的运行速度, 同时提高了金融市场的非中介化程度和透明度, 金融机构竞争日益激烈, 利润空间收窄, 规模经济作用日趋凸显, 因此金融机构全能化, 提供多元金融服务成为大势所趋。
(五) 易受相关法规政策影响。
互联网金融是近年的新生事物, 尤其在国内还处于发展初期, 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和法律约束, 行业未来走向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 易受相关法规政策影响。国外最典型的案例是2008年上半年, 美国Lending Club公司因一系列资质和授权事宜被美国政府叫停票据发行业务, 此后苦苦支撑, 直到10月14日才恢复了新的投资者注册手续。国内最典型的案例就是“余额宝”们是否应该缴纳存款准备金的激烈争论, 缴与不缴相去甚远。由此可见, 未来国家层面如何制定政策和法规将可能决定性地影响互联网金融参与者的商业模式, 甚至生死。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特征
(一) 基于互联网技术导致的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依托于互联网技术, 因此互联网技术的技术风险自然延伸到互联网金融。
第一, 信息技术的发展难以适应网络金融业务迅速扩张的风险。主要表现在系统无法达到设计要求、发生运转困难、数据丢失甚至交易中断等事故。整体上看,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并不存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瓶颈, 但是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实力存在差异。目前看, 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的互联网企业具备技术优势, 能够很好应对类似高并发等技术难题。最典型案例是微信红包在2014年除夕夜经受住了10亿红包的考验。但反观传统金融机构却显得力不从心, 2014年以来出现了个别传统金融机构关键业务系统大面积停止服务的情况。由此可见, 传统金融行业面对互联网金融大潮的冲击, 夯实基础, 进而走向前沿还任重道远。
第二, 技术解决方案选择失误风险。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技术方案与整体外部环境的兼容性差, 极大地影响系统与外界交互的效率。目前大型系统平台均采用系统集成方式搭建, 即整体架构是由若干个子系统组建而成。所以在选择技术方案时既要在横向上考虑到与原有业务系统的兼容性, 又要在纵向上考虑到与后续开发系统的对接。此外还要考虑与外部系统的对接。纵观互联网金融的系统平台, 没有一个是孤立存在的, 这不是偶然, 而是互联网金融天然继承了互联网互联互通的属性, 因此与第三方系统交互是必然。一个沟通低效甚至不稳定的系统平台注定要被互联网金融边缘化, 因此在选择技术方案时不能闭门造车;二是技术方案可持续扩展能力差, 短期内被新的技术淘汰。互联网技术更新换代的速度不必赘言。以网络银行架构举例来说, CS架构虽风靡一时, 但是迅速让位于BS架构。因为从互联网金融快速创新的属性看, BS架构更具优势。但是, 当我们审视传统金融行业时, 却依然有采用CS架构的系统平台, 究其原因是技术方案选择造成的路径依赖;三是黑客攻击系统漏洞造成的系统宕机、数据被修改或窃取等安全风险。漏洞风险对客户的损害最为直接, 而涉及到金融业务则使得这种损害更加严重, 因此此类风险巨大。如何更好地防范漏洞风险一直是信息技术发展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但是, 根据以往经验, 新的技术发展与漏洞被攻击几乎成了一个硬币的两面, 相伴而生。因此, 在具体实践中要足够重视系统风险。
(二) 基于互联网思维导致的创新风险。
互联网思维可能引发的风险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第一, 对于传统金融规则认识不足, 不能深刻认识到这些规则背后的风险防范意义。非传统金融机构在进入互联网金融领域后, 由于相关人才和经验储备不足, 导致对各种风险认识不到位, 存在隐患。尤其是对流动性风险认识不足、潜在危害较大。主要表现在理财资金远大于债权资金, 有的互联网金融机构沿袭互联网不惜成本抢占客户的思维, 盲目吸引资金流入, 但却疏于后台管理, 没有足够的债权进行匹配, 这就非常容易形成庞氏骗局, 稍不注意就会触碰法律红线。
第二, 选择性忽视规则有意进入法律上的灰色地带。非传统金融机构在此方面表现较为激进, 传统金融机构也稍有涉足。因此, 相关法规政策制定者要提高警惕, 以免其在危险领域形成利益集团, 届时难以根除, 甚至难以规范。
(三) 基于金融业务特征导致的经济风险。
互联网金融主要在四个方面加剧了金融业的潜在风险:第一,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推动了破坏式的产品创新、金融机构混业化和全球金融一体化, 这些都将缓慢加大全球金融体系的整体脆弱性;第二, 由于互联网金融加快了全球范围内信息传播和金融资产配置速度, 因此一旦出现问题, 留给补救的时间极短;第三, 互联网金融加大了出现道德风险和操作风险的概率。互联网金融是一个年轻的领域, 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处于迅速扩张期, 从业者人数增长迅速, 良莠不齐, 潜在较大操作风险和道德风险。甚至, 有些互联网金融机构利用互联网金融恶意钻营漏洞, 里应外合挪用沉淀资金和洗钱等盈利;第四, 信用评估的风险。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引入大数据思想, 运用客户产生的海量数据等对客户信用进行信用评估。但是这种新模式的引入存在未知风险。首先, 理论层面这种模型涵盖的信息是否可以全面真实的反映评级对象的全貌, 或是否比原有信用评级方式更具优势, 仍未可知;其次, 技术层面这种模型在代码实现的过程中是否科学有效, 也较难把控。另外, 在传统金融领域进行类似比较激进的业务模式创新, 都存在类似的未知风险。
除了以上提到的风险外, 诸如利率风险、经济周期性风险和市场风险等传统金融风险也广泛分布于互联网金融中。这些风险与传统金融风险并无本质区别, 只是由于互联网思维和技术的介入使传统金融风险的内涵和表现形式有了扩展和加强。
(四) 法规政策风险。
自李克强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以来, 已有多位国家领导人在不同场合提及互联网金融, 并鼓励其发展。据此可以推断, 未来一段时期内互联网金融可以获得较为宽松的法规政策环境, 但是未出台的法规政策始终是不确定因素。比如, 未来谁是监管主体, 监管主体的态度以及采用何种方式监管, 再者立法如何以及各方如何参与博弈, 都是未知风险。但其中的关键是相关立法的出台实施, 诸如涉及个人隐私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商业秘密保护、专利权保护和刑事等方面的法律直接关系到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利益, 并很可能直接改变很多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 甚至让一些规范性较差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从市场上消亡。
(五) 基于快速创新的专利竞争风险。
随着互联网金融迅猛发展, 金融产品创新不断加快, 未来用专利保护金融创新产品将成为各方抢占金融市场制高点的利器。但是, 目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专利布局不容乐观, 甚至还停留在“装点门面”的表面上。主要原因是当下国家层面对于互联网金融产品专利保护规划和引导还不成熟, 存在大量灰色地带, 也没有特别典型的侵权诉讼案例, 所以各家企业对此类专利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但是可以预见, 随着我国金融行业对外开放程度的加深, 大量注重专利保护的外资企业涌入, 中国与国际接轨制定相关法律将是必然趋势。届时, 更加规范和严苛的法律将使灰色地带极度收窄, 没有专利的企业将会面临极端困难, 要么交纳高昂专利费, 要么立刻退出, 但无论怎样都意味着巨大损失。即便我国企业想尽办法能在国内回避此类问题, 但当进入国际市场时, 仍必须面对他人的专利壁垒。所以, 专利风险不容小觑。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
(一) 尽快确立互联网金融发展战略, 以统一各方对互联网金融的认识。
战略层面达成共识, 一方面便于互联网金融领域各层次后续工作的开展;另一方面为混战的互联网金融指明方向, 便于参与者调整自身, 同时加强自律。目前, 由央行牵头相关部委制定的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指导意见出台在即, 各方拭目以待。
(二) 加强技术风险的防范。
加强技术风险防范可以分为监管主体和互联网金融机构两方面:一是在监管主体方面, 监管主体参照传统金融行业和互联网行业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风险防范措施, 出台符合互联网金融要求的技术风险防范措施。主要措施应包括预防措施、应急措施和准入退出机制。就前两者而言, 经过业界长期实践已经有非常成熟的方案。而后者则需要制定新措施, 一方面要尽快建立互联网金融准入标准, 设立门槛, 坚决禁止技术不达标的企业进入;另一方面要配套与准入标准相对应的退出标准, 对于准入后安全生产不能达标的企业, 要坚决强制其退出。二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方面, 一方面要符合技术风险监管要求, 不触碰监管红线;另一方面要考虑安全生产以外的技术风险, 如技术方案选择风险。对前者而言, 互联网金融机构要建立与监管相配套的风险防范机制, 严格风险防范执行流程, 并随监管变化及时更新。鉴于目前监管措施仍未出台, 互联网金融机构可以在沿用之前技术风险防范基础上针对互联网金融特征进行尝试性的改进。对后者而言, 主要是互联网金融机构技术实力的较量, 此外还受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内部管理、人员配置、发展战略等诸多因素的影响。目前比较稳妥的风险防范建议是选择主流的技术方案本地化。但是这样可能会阻碍企业创新和跨越式发展, 所以企业要权衡利弊。
(三) 加强监管。
加强监管是目前呼声较高的风险防范措施, 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1、提高监管信息化。
互联网金融最原始的特征即传统金融业务被互联网化, 因此目前最直接的加强风险防范措施就是加快推进原有风险防范措施的信息化。第一,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原有风险信息收集的准确性。金融信息化使得相关金融机构和监管机构收集经济运行各个环节的信息更加准确。目前我国主要金融机构已基本实现监管报表依靠系统自动生成, 与人工填报相比准确性大大提高, 从而为监管者提供了准确的决策依据;第二, 借助信息技术提高原有风险信息收集的及时性。信息技术的引入不仅提高了信息采集的准确性, 同时还大大加快了信息加工和分析的过程。通过预先编译好的分析模型, 只要将收集来的数据导入, 借助计算机快速分析能力就可以很快得到结果数据, 节省大量人工成本。不过从整体情况看, 这种及时性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而进一步提升要依靠金融信息化的标准化。未来最理想的情况是监管平台和相关金融机构报表平台对接, 能够实时采集数据, 观测中介指标, 有效降低风险防范措施时滞。互联网金融的出现极大提高了金融信息化程度, 而金融效率提升的同时也增加了监管难度, 所以监管措施也应该与时俱进, 与金融信息化相伴而行, 适应互联网金融时代的新要求。
2、针对互联网金融, 尽快出台相关法规政策。
国家层面应尽快确定监管主体, 加强流程监控, 探索行业准入制度, 完善退出机制, 逐步填补法律空白, 改革落后规则。政府要适度监管, 对害群之马要坚决打击, 对好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以引导和支持。当前切实可行的办法是通过适用现有法律和司法解释等方法, 把已经出现的问题加以归纳, 然后逐步对其规范。
(四) 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
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 很多风险暴露不充分, 在高收益的诱惑下很多投资者对风险认识并不到位。所以, 要加强投资者风险教育, 并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互联网金融提供者必须向投资者提示风险, 并不得夸大预期收益和进行不符合监管要求的宣传;二是相关机构及时预警互联网金融风险, 披露典型案件;三是加大基础金融知识的普及力度, 应对互联网金融投资门槛低, 广大投资者的金融知识储备参差不齐的现状。
(五) 提高专利保护意识, 采取专利保护措施。
首先, 互联网金融机构要转变专利保护观念。充分认识到面对快速创新的激烈竞争, 专利权是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力武器;其次, 互联网金融机构在制定专利保护措施时要覆盖专利保护的整个周期, 包括专利研发阶段的保护, 专利申请阶段的保护, 专利应用阶段的保护以及专利被侵权阶段的保护。必要时应聘请专业机构参与专利保护措施的制定;再次, 国家要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机制, 简化专利申请流程, 并采取有力措施保护专利权不受侵害。
四、展望与总结
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已是不可逆转的趋势, 而风险防范也将是与其相生相伴的永恒主题, 因此要高度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和防范。本文对互联网金融的特征、风险的特征和防范措施做了较为全面的浅析, 未来针对这些方面还可以深入展开详细讨论, 以期在此框架下进行更具实践价值的研究。
参考文献
[1]冯涛.中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监管困境.[EB/OL]http://spec.cssn.cn/glx/glx_zt/glx_efinance/glx_efart/201312/t20131209_898327.shtml, 2013.12.9.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篇9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包括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各类智能化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金融业与互联网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相互融合,创新金融业态、构建金融业务新模式的过程。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余额宝的火爆上线引领其高速起步进而全方位渗透。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等)、网络融资(如P2P网贷、电商小贷、众筹等)、网络投资理财(如余额宝、理财通等)和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等。《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联网普及率达50.3%。中国企业计算机使用比例、互联网使用比例与固定宽带接入比例,同比分别上升了4.8个、10.3个和8.9个百分点,达到95.2%、89.0%和86.3%。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及其技术的不断完善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将出现如下三大趋势:1.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将愈加规范。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发布《指导意见》为标志,互联网金融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在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下,相关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将更加具体、规范。2.在金融业对内对外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当前跨行业投资规模正日益扩大,互联网金融交叉性产品不断涌现,未来将呈现更多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模式。3.互联网金融大众化带动业务模式不断分散化、小额化。我国网民和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将全面促进全民交易、投融资和理财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既没有改变互联网的本质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既包括互联网层面上的操作安全等风险,也包含传统金融风险。在此双重风险表现形式下,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多元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五花八门且不断创新发展,风险来源广泛且多样;二是复杂性。互联网金融系统信息量大且庞杂,在当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其风险相互交织,愈加复杂;三是连锁传染性。互联网金融将个人、企业资产与活跃的金融交易串联起来,一旦一方资金遭遇风险,全链条的安全性都将受到威胁。而且在应用互联网支持的技术服务下,网络网点的微小错误都可能传染到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并造成瘫痪。
根据前文所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特性,如果不能够及时识别其风险来源、种类及规模并进行监控和管理,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现象,直接冲击甚至威胁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安全和稳固。以下是笔者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各项风险的分析:
(一)信用风险
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在货币资金借贷交易中交易对方还款违约的风险,即有关主体在享有债权时,因债务人不能如期、足额还本付息,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在所有交易中交易对方背信弃义、违反约定的风险。传统金融中,通常通过完备的债务人信用评级制度,结合实地调查与标准化分析判断,评定债务人的信用等级情况,并据此发放贷款。而互联网金融交易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和交易对象限制,这虽然带来了很多机遇,但由于缺乏有效全面的征信管理系统,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的违约成本较低,相关信用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当前P2P网贷模式中,一方面无能力还款的借款方跑路的情况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在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下,P2P平台倒闭也时常发生。
(二)操作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员工或金融消费者不熟悉计算机网路操作系统或未按内控制度操作引发的金融风险或产生的金融损失。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未能及时对员工与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进行管理和改进,未能及时建立其针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控体系,就会引发互联网金融企业操作风险。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操作主体大多数是客户,这就极可能出现操作不按照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的情况,引起资金损失。在现如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消费者已经被四面八方的网络所覆盖,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违法犯罪的机会。他们利用广大消费者对随时随地接通互联网的需求,建立假冒的W i-Fi热点,当消费者连接上这些热点以后,输入的银行账号、密码或是其他的一些个人信息就都暴露在不法分子的视线中,在不法分子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轻松地对消费者的资金进行各种操作。此外,也有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诱骗消费者登录某些网站,从而操作、盗取消费者资金。
(三)信息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引领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各项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等均存储于互联网系统中,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于客户的信息使用情况并没有规范的约束机制,客户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的泄露可能对个人和企业的私生活和日常经营造成不便或骚扰,而且一旦信息被恶意使用,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信用信息的泄漏或者被篡改会影响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估的进行,进而加剧信用风险的危害。
(四)法律法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业务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监管规则以及道德规章等,导致盈利水平或者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的风险。其风险主要表现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与现行法律制度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具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难以适用,导致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二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地适用于这一新生事物的需要,比如电子数据有效性的认定、网上证据的采集等,并不完善,当参与各方利益受损、陷入纠纷时,处理起来会非常棘手;三是存在监管缺位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十分广泛,与现有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完全重合,负责管辖的部门模糊不清,出现责任互相推诿。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督对策
(一)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针对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十分重要。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机制建设,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团队,将风险控制在其发生的源头;其次,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的基础数据为依据,以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数据为补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统一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管理办法,同时将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引入进来,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传统金融机构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通过与它们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来更好地服务平台和自身的用户。
(二)多层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风险
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随意把自己的私人信息、银行卡密码等暴露在各种网站上,较高的安全意识是必可少的防范利器。其次,从互联网企业及企业员工来说,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及时对员工与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进行管理和改进,及时建立其针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控体系。最后,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公安机关也应从不同角度加强对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如金融机构应完善对业务的风险和常见欺诈行为的警示、完善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防控机制,电信运营商应该完善通信号码买卖管理规范、对通信软件的安全管理规范,公安机关应及时将具有普遍意义的资金欺诈行为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通告教育消费者。
(三)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大力度:一是整理与互联网相关的现有法律法规,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大基础性立法工作,如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等;二是修订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法律体系,如修订现有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金融不适用的条款,完善对互联网犯罪责任追究的法律规范;三是补充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行业法规,如互联网公平交易规则、消费者权利保护以及安全法规等。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首先,要理顺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业务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在监管模式上应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特性,建立跨部门的监管机制,协调分业和混业创新监管模式;其次,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披露机制。要通过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及时、全面的监督指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披露互联网金融信息。最后,要建立惩罚机制,对虚假披露和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惩罚处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但其蕴含的互联网和金融双重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性,进而介绍了四类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最后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提出如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督的对策:一是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多层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风险,三是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文妍,段文奇.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5(08):20-26.
[2]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8-21.
[3]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45-49.
[4]王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4(8):82-83.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防范探讨 篇10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信息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将原先传统意义上的金融业与网络信息技术组合所形成的一个新兴产业。它是既不同于商业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融资模式,是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也是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来处理金融业务的新型金融模式。
金融风险是金融活动的内在属性,只要有金融活动,金融风险就会自然而然地存在。互联网金融业务所产生的不确定性和不可控性,容易导致行为主体遭受损失。由于互联网具有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性,互联网金融风险比传统金融风险更具复杂性、多变性。
互联网金融风险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传播性强,指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技术,再加上移动终端的使用,使金融风险传播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二是瞬时性快,指互联网具备快速远程处理功能,一旦出现失误,会立刻造成巨大损失;三是虚拟性高,指互联网金融交易的是“虚拟化”的数字信息,已经打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弱化了交易对象、目的以及过程的透明度。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
(一)与传统金融相似的风险
1.市场风险。
市场风险是指由于产品价格波动使得实际、预期收益发生偏离所带来的损失,包括利率风险、汇率风险等。若市场利率上升,可能导致互联网金融产品投资者所持有的理财产品价值缩水,或借出款项的收益率低于市场利率从而造成收益金额减少;若市场利率下降,可能使借款人通过其他渠道获得资金以致提前还贷,从而减少贷款人的收益。再者,利率的波动可以通过影响借款者进行融资的方式,进而影响互联网金融产品的年化收益率,从而影响投资者的收益。
2.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方面主要表现为信息不对称风险和道德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活动大多都在虚拟空间中进行,交易双方不需要面对面的接触,这在给交易双方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增加了对交易者身份和交易真实性的验证难度,从而导致了交易双方在身份认证、信用评级、财务状况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进而导致信用风险加剧。
3.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是指企业或机构由于内部控制不健全或失效、人为操作失误或外部事件等原因造成损失的风险。根据风险的来源差异可以分为:内部操作风险、第三方风险和客户操作风险。其中内部操作风险主要来自于对互联网金融机构网上银行业务缺乏系统性管理、内控相对滞后;第三方风险主要来自于服务提供商风险、互联网金融机构与银行信息技术外包风险。操作风险涵盖的内容广泛,相对于传统金融模式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内部程序和系统所带来的操作风险有所上升,而且针对不同模式,又会产生不同形式的操作风险,所带来的后果可能非常严重,甚至是致命的。
(二)互联网金融特有的风险
1.技术性风险。
技术性风险主要是指由于计算机网络系统的不足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3个方面。第一,软件、计算机系统、认证系统等存在缺陷。如在防火墙和防御体系不够强大的情况下,互联网金融软件容易被病毒或其他不法分子攻击,计算机硬件会受到人为、自然破坏等。第二,未经授权的访问,尤其是黑客和病毒程序对互联网金融的攻击。当前,针对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的木马程序不断翻新,用于盗取客户的数据资料,从而威胁到客户的资料安全和经济安全。第三,通过伪造交易客户身份,即以盗取合法用户信息的方式,假冒身份进行金融诈骗。从以上信息可以看出,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风险所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其可能直接给客户造成无可挽回的巨额经济损失。因此,在目前某些互联网金融模式准入门槛较低的情况下,应该对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风险管理予以高度重视。
2.法律风险。
法律政策风险是指与互联网金融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至缺失,以致交易过程中出现问题时,没有明确的法律规范进行处理,从而导致权责不明的风险。一方面,现存的法律法规对电子货币、网上支付等交易和运作过程所能涵盖的内容不全面。另一方面,对于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业务,如果没有及时出台健全的法律政策对其进行监管,很可能出现监管漏洞,这既包括监管主体不明确,也包括运作流程监管缺乏,从而容易引发金融风险。比如,许多P2P平台出现“跑路”现象,就是因为缺乏相应的法律法规对其监管主体进行明确和对其运作流程进行监管,从而造成了目前整个P2P行业比较混乱的局面。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一)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
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下,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需要法律来提供保障和依靠,只有建立健全的法律体系才能促进我国金融行业的发展。第一,明确各个模式的法律定位和监管主体,并且对业务流程加强监控。第二,形成多层次的法律法规监管体系,实现监管有法可依。第三,构建互联网金融与反洗钱之间的法律制度体系。互联网金融的新兴业务为洗钱犯罪提供了更多渠道,加大了反洗钱工作的开展难度,因此,必须建立起互联网金融与反洗钱之间的法律制度。第四,完善市场参与主体的权益保护制度。
(二)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
目前,我国的征信体系尚不完善,央行的征信体系只对传统金融机构开放,对于P2P网络借贷这样的互联网金融新兴业态,只有在完善的征信体系下,才有可能实现良好发展。互联网金融日益成为我国社会经济的重要部分,为了有效降低金融风险,促进金融行业健康发展,必须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建立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政府及有关部门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企业、个人信用评估制度,其次应完善互联网身份认证制度,提高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
(三)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建设
目前我国的互联网信息技术还处于较低水平,安全保障存在较大问题。为保障互联网金融的信息技术安全,防止信息泄露引发信息安全风险,应该从政府、互联网金融机构以及个人3个角度推进信息技术安全建设。政府层面需要做的努力包括:一是加快对计算机和互联网核心技术的创新和开发,推进使用国产化设备,逐步实现自主可控;二是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保障的基础设施,通过逐步完成信息安全产业化的系统性任务,从而在互联网金融行业形成基于攻击语境的主动防御体系;三是制定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的标准规范,引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构建安全可靠的服务平台,从而构建互联网金融信息安全运行的环境;四是推动信息安全产业链的安全合作,保证互联网金融信息来源的可靠安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采取联合方式防范化解风险。
(四)推动互联网金融的行业自律
第一,政府积极推动行业自律组织的建设,逐步形成行业规范。充分发挥自律组织的作用,对金融监管形成有效补充,制定科学合理的行业规范,从而降低互联网金融行业产生大规模风险的可能性。第二,互联网金融机构间不断地探讨行业发展情况,形成行业准则。互联网金融机构加强交流,共同探讨适合行业发展的准则,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第三,加强机构间的相互监督,提高自律性。可以引入相互监督机制,将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违规行为纳入到机构信用体系评价并备案,当互联网金融机构多次违反行业规范或行业准则时,可以通过媒体曝光其行为以降低其信用,从而达到规范业务发展、提高自律性的目的。
四、结语
互联网金融发展迅猛,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一方面积极推动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金融风险的危害也日益加重。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为了我国金融行业稳定发展,相关部门应该全面做好风险管理工作。只有做好风险管理工作,才能更好地预防风险,降低风险发生的概率,确保金融活动安全,促使我国社会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摘要:近年来,互联网金融迅速发展,各种模式不断创新,涌现出许多新兴业务,交易规模呈几何增长。互联网金融的各种业务在给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消费者和投资者带来各种风险。在互联网环境下,做好金融风险管理具有重大意义。本文针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建立和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体系、加强社会信用制度建设、加快推进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安全建设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罗明雄,唐颖,刘勇.互联网金融[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2]芮晓武,刘烈宏.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2014)[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4.
我国金融风险的防范与化解 篇11
关键词:金融风险;成因;防范与化解
金融业是一个风险很大的行业,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就会危及国民经济和社会稳定。以风险控制为基调的金融安全,已成为当今一国经济安全与国家安全的重要标志。[1]金融风险作为一种客观经济现象,其产生既有金融业自身的原因,也有金融业之外的原因。应该从建立金融风险预警系统和完善金融机构内部风险控制体系入手,改进金融监管机构对金融风险的监控水平、强化金融机构的行业自律;对金融风险进行有效的防范与化解。
一、金融风险及特性
(一)金融风险的概念。金融风险是指金融市场主体从事货币、资金、信用交易过程中遭受损失的可能性。当金融风险越多越大,与之相对应的现实损失肯定也越多越大遏制出现损失或弥补损失所付出的努力就更为艰巨,当金融风险累积到无法控制程度时损失就不可避免地出现。[2]只要存在金融交易就必然会存在金融风险,金融危机是全金融系统风险的失控状态,是整体金融风险的集中释放,是金融风险经过量变过程发生的质的巨变
(二)金融风险的特性。第一,金融风险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最人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一方面是源于金融业高负债经营的行业特点,导致的该行业总有一种趋于高风险的金融状态的趋势,引发金融危机和金融动荡。另一方面是由于金融资本经营的相对集中,以及对实体经济的全面渗透乃至控制,使得金融部门成为现代市场经济中牵引资源配置的核心,金融资本的集中,也使其人为操纵因素与投机意味愈加浓烈,致使金融资本极易脱离实体经济而单独运行。它将影响甚至极大地破坏着实体经济效率,以及整个社会生活秩序。第二,制度性因素成为金融风险的最大诱因,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加剧了金融风险的积累。在新兴国家的现代金融市场的发展历程和国际化历程均比较短,其金融机构受政府的直接干预利扶持较多,风险自律也弱一些,市场容量有限,国家金融监管效能较低,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监管体系支离破碎,透明度不够,监管效率低下。第三,政府财政在防范与化解金融风险中的作用日益重要。随着金融自由化和金融资本规模的日趋扩张,金融部门的“外部性”也越来越明显,到最后,都是由政府财政作为最后危机的解决者的,至于解决的效果如何,能否制止危机的进一步漫延,则要视各国财政实力而言。
二、金融风险的成因
(一)体制性因素。(1)财政无力向国有企业注资。(2)过分倚重于银行的投融资体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直接融资从无到有,而且发展较快,但至今也未改变间接融资占绝对比重的格局。(3)国有企业产权关系不明确。
(二)制度性原因。(1)粗放型经济增长模式与赶超型发展战略。(2)国家垄断信贷制度与银行主导型的融资制度。(3)经济主体信用道德沦丧与社会信用环境恶化。(4)银行体系缺失,规章制度不健全,信用基础脆弱。
(三)其他因素。除了体制性原因和制度性原因以外,还有其他一些原因也加大了我国的金融风险,主要有:(1)企业经济效益低下。(2)金融机构防范控制金融风险的意识差。金融机构缺乏风险意识,内部管理混乱,违规经营比较普遍。(3)金融机构粗放经营,管理疏松。此外,经济结构失衡,金融法规不健全,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缺乏法律手段的保障等
三、防范与化解
(一)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推进国有企业改革要按照党的“十五大”报告的精神来进行。为使国有企业自主经营,就必须进一步明确国家和企业的权利和责任。
(二)对国有银行实行股份制改革。我国国有银行名义上具有法人地位,实际上却无法人所必须具备的财产经营权,其经营活动也缺乏来自所有者的有效监督约束,以致出现“内部人控制”和不能回避政府干预的状况,无法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改变这种现状的根本途径是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推进国有银行现代企业制度改革,即对国有银行进行产权制度和内部管理体制的改革
(三)发展资本市场,促进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发展资本市场,拓宽投融资渠道,有利于储蓄向投资的转化,居民也可以直接将结余货币的一部分用于投资股票、债券、投资基金,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居民对银行的高债权。
(四)弘扬适应市场经济的信用道德观念。良好的信用环境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与金融有序运行和健康发展的基本前提,重新培养全民的信用道德观念,优化信用环境,是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重要基础。
结语: 金融风险作为一种经济现象,如果不加以防范和化解,就会酿成金融危机。金融制度建立与发展过程的客观问题,已成为现代社会影响最人的越来越集中的社会风险,因此,我们当前首要任务就是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篇12
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现状
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是由谢平教授提出的, 它是指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 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 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简而言之, 互联网金融是互联网技术与金融相结合的新型金融模式, 目前在我国主要以两种形式体现出来:第三方支付和网络借贷。
第三方支付是指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 具备一定实力和信誉保障的第三方独立机构提供资金保管、资金清算和信用担保等服务。自2011年5月26日, 支付宝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国内第一张《支付业务许可证》起, 至今央行已经发放了五批支付牌照, 持有牌照的单位已经达到269家, 其中还包括一些外资公司。
网络借贷即通常所说的P2P, 是指借款人和借出人在互联网平台上实现资金借贷。从2007年中国第一家P2P平台拍拍贷成立以来, 至今我国的P2P平台数量已经接近1200家, 用户合计累计为63万人, 其中借款人数接近19万人, 投资人数约为44万人, 而且平台数量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二、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风险
1. 技术风险。
在互联网金融中, 信息的传输都是通过互联网系统进行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的缺陷构成了互联网金融的潜在风险。由于网络通讯系统的开放性, 在密钥系统不完善的情况下, 黑客很容易在客机向服务器传输数据的时候对网络进行攻击, 而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 很容易使数据在传输的过程中被截获或窥探, 进而威胁到交易主体的资金安全。
另外, 如果互联网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跟不上时代的发展, 出现了效率低下的现象, 或者互联网金融机构为了降低运营资本而使互联网技术受限, 都可能出现满足不了要求而中止服务, 造成互联网金融机构和客户错失交易机会。
2. 操作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过程中的操作风险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互联网金融系统自身设计的风险, 二是交易主体操作失误造成的风险。
从互联网金融系统自身设计方面来看, 互联网金融存在账户授权使用系统、风险管理系统、信息交流系统等等, 如果这些系统的设计存在缺陷, 就有可能引发互联网金融的操作风险。从交易主体操作失误方面来看, 如果交易主体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缺乏了解, 或者交易主体有意违反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要求, 都有可能造成资金的损失, 形成操作风险。
3. 信用风险。
我国的信用体系建设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 信用评级系统非常不健全, 对于电子商务中的失信行为缺乏约束力。而且, 互联网金融系统目前无法接入到央行的征信系统当中, 互联网金融公司只能靠自身的审核系统对借款信息进行审核, 各公司之间也不存在信息共享机制, 导致各互联网金融公司在独立获取借款人信用信息和财务信息时出现时滞, 从而诱发恶意骗贷、借新债还旧债等现象。
4. 法律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交易主体违反相关法律法规, 这与传统金融的法律风险并无本质区别。二是互联网金融在立法方面比较落后和模糊, 导致交易无法做到有法可依。现有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票据法》等都是基于传统金融机构设立的, 不能适应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要求。
三、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措施
1. 完善互联网金融信息技术。
建立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 规范互联网信息技术, 同时要及时与国际上关于计算机网络安全的标准接轨, 增强互联网金融系统内的协调性, 便于风险的监测和控制。在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方面, 不仅要加大对硬件安全措施的投入, 增强计算机的抗病毒抗攻击能力, 而且可以用分级授权和和身份认证登陆的方式对非法用户登陆进行拦截, 保障互联网金融运行环境安全。在数据管理方面, 可以用过数字证书的方式为交易主体提供安全保障。同时应该重视信息技术的发展, 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 大力开发密钥管理技术、数字签名技术、互联网加密技术等, 降低技术风险。
2. 完善市场准入控制。
加强门槛准入, 是防范操作风险的有效手段。具体来说, 可以采取以下措施:一、严格限定准入条件。目前, 除第三方支付企业以外, 我国其他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机构都未有相应的准入限制。应该根据互联网金融企业申报经营业务的不同, 检查其资本充足率、流动性、交易系统安全等, 避免客户因为相关主体退出产生损失。二、分类管理网络金融业务。规定完善的分类标准, 根据资信能力、风险承担能力制定开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权限。
3. 加强信用体系建设。
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能够减少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 是防范信用风险的有效手段。
应该以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为基础, 全面收集信用信息, 建立客观全面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和个人的信用评级系统和电子商务身份认证系统。同时, 制定专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严格规定交易过程中的权利义务关系、信息披露及消费者个人信息保护问题。
4. 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法律风险是互联网金融存在的较大风险, 必须及时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加大立法力度。尽快对网络信贷和众筹等新型互联网金融模式建立全面规范的法律法规, 保障互联网金融业务的进行能够做到有法可依。二、修订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现行的金融法律法规大多都是针对传统金融形式的, 应该修订其中不能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内容, 增加关于互联网金融规范的内容。三、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在保护个人信息、明确交易主体权利义务、识别数字签名、保存电子交易凭证等方面做出详细的规定, 保证互联网金融的业务能够规范进行。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互联网技术和传统金融相结合, 形成了互联网金融。由于其互联网特性, 导致它所面临的风险比传统金融行业要复杂得多。本文梳理了互联网金融所面临的几种主要风险, 并提出了一些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谢平, 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 (12) .
[2]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 2013 (7) .
[3]周小娟.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及应对措施[J].时代经贸, 2013, 22 (1) .
【互联网金融风险与防范】推荐阅读:
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论文08-01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07-04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11-11
互联网金融风险再定义09-14
新时代互联网金融风险09-11
邮政金融与互联网金融07-13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创新09-20
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风险信息共享系统合作协议06-20
银行与互联网金融辩论09-01
互联网金融理论与实务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