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2024-11-11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精选12篇)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篇1

互联网金融的推出和发展, 促进了我国金融改革, 为推动我国金融迅猛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互联网技术的有效应用, 极大扩展了金融服务的边界和市场, 促进我国金融不断向前发展。但与此同时, 互联网金融的应用和发展, 增加了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等金融风险, 导致互联网金融发展存在较大的危险性和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迫在眉睫。通过有效的防范措施可以降低金融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减轻金融风险的破坏程度, 避免我国金融受到重创。基于以上内容, 本文从互联网金融概述展开, 就互联网金融风险进行分析, 探讨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有效措施。

1 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等互联网工具, 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互联网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网络技术和水平的基础上, 被用户所接受的网络金融活动, 可以自然而然地开展用户所需的新模式或新业务。相对于传统金融而言, 互联网金融的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操作更迅速、中间成本运用更低, 拓展了金融领域范围, 丰富了金融业务, 大大促进了金融行业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所具备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

1.1 成本低

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 进行资金交易的双方可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对方的信息, 根据彼此的利益需求, 制定合适的交易定价、交易内容等, 实现资金交易。利用网络平台进行金融交易, 可以节省开设营业网点的资金, 消费者直接通过网络平台了解金融产品, 这有效地降低了金融交易成本, 促进了金融产品的销售。

1.2 效率高

互联网金融业务是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为支撑, 可以为用户快速地进行金融产品计算、办理金融相关业务等, 促使金融交易和金融业务快捷便利地进行。

1.3 覆盖广

当下网络技术的有效覆盖, 促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在网络环境下顺利进行, 用户可以不受地域、时间的约束, 随时随地地进行金融产品查询、购买等行为, 这充分说明互联网金融覆盖面较广。

1.4 风险大

之所以说互联网金融风险大, 是因为当前我国信用体系还不完善, 对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法律约束存在一定缺陷, 因而网络诈骗、金融违约等问题层出不穷。另外, 我国互联网的安全程度并不是非常高, 容易遭到黑客、病毒的侵袭, 使得互联网无法正常运作, 这会给互联网金融的运行造成严重的影响。

2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

作为互联网技术与金融全面结合的产物, 互联网金融扩大了金融业务范围, 降低了金融成本, 提高了金融业务办理速度, 但它存在的金融风险同样不可忽视。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金融风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作依托, 在开展和执行各项金融业务的过程中各种技术的应用是非常关键的。保证各项技术的有效应用就意味着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序、合理、快速地实施。然而在应用各种科学技术的过程中, 也可能出现一些技术问题, 致使互联网金融的运作受到影响。综合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实际情况, 互联网金融存在的技术风险有三方面。

2.1.1 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系统性的安全风险与计算机网络技术应用是否合理、有效有很大关联。目前常见的系统性安全风险主要表现为: (1) 加密技术不完善。依靠计算机系统, 互联网金融业务才能顺利的开展和执行。但在应用计算机系统的过程中如若加密技术不完善, 一旦黑客攻击或病毒侵袭, 保存在计算机系统中的金融信息将会被破坏或盗取, 系统终端可能被攻击, 致使互联网金融受到重创。 (2) TCP/IP协议的安全性较差。目前互联网采用的传输协议是TCP/IP协议族, 此种协议最大特点就是信息沟通流畅, 但存在的最大缺陷是安全程度低。这使得目前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效果不佳, 信息传递、资金转移过程中容易被盗取。

2.1.2 技术选择风险

因为互联网金融存在系统性的安全风险, 所以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来解决安全问题是系统维护者需要仔细考虑的, 但互联网金融技术的选择也存在风险。如若互联网金融技术设计存在缺陷或操作不当, 可能引发信息传输低效、技术运用效果不佳等问题, 致使互联网安全问题不仅没有得到解决, 反而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更大的危害。

2.1.3 技术支持风险

由于互联网技术具有很强的专业性, 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受技术限制或运用成本有限等因素的困扰, 互联网金融所应用的技术不能够及时地更新或更换, 这使得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实施受到一定的限制, 在进行某些高端服务的过程中技术难以满足要求, 如若强制应用可能造成一定程度的损坏。所以, 互联网技术支持不到位也会影响整个互联网金融的运行, 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技术支持风险。

2.2 业务风险

2.2.1 操作风险

从互联网金融的安全系统来看, 互联网账户的授权使用、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系统、从事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机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等与互联网安全操作有很大关联。如若互联网操作过程中交易主体出现操作错误, 可能会导致业务风险产生。由于互联网金融业务是在虚拟环境下进行的, 交易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业务的操作规范、操作要求、操作流程等方面不够了解, 交易主体交易过程中产生的操作失误, 极大程度降低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 给互联网金融业务带来风险。

2.2.2 市场选择风险

互联网金融业务如若出现市场选择风险, 其来源主要是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以及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互联网金融市场出现“柠檬市场”。所谓互联网业务信息不对称是指在虚拟的互联网环境下, 金融业务主体为用户提供不准确、不恰当的信息, 这使得市场选择欺骗性, 可能使用户丢失资金, 此种情况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在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产生的“柠檬市场”是指在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环境中, 金融产品定价低、服务质量差的金融业务被广大用户所接受;而金融产品定价高、服务质量高的金融业务不被接受。这种不良的市场选择现象不利于互联网金融良性发展, 容易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市场选择风险。

2.2.3 法律风险

虽然我国出台了《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电子签名法》、《网上证券委托管理暂行办法》等相关法规, 但我国互联网金融还处于起步阶段, 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立法比较落后和模糊, 相关监管规定还处于滞后状态, 即监管空白, 致使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实施的过程中, 一些不良人员钻法律的空子, 开展不正规的金融业务活动, 给互联网金融带来一定的风险。所以, 不断地完善互联网相关法律法规是降低互联网金融法律风险的关键。

3 加强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的有效措施

3.1 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构建完善、健全的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可以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运行的安全性, 降低互联网金融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的构建, 主要从两方面入手。

3.1.1 改善互联网金融的运行环境

为了保证利用计算机系统进行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可以有效地实施, 应当对计算机系统的防火墙、密银等安全防护功能进行强化, 增强计算机系统的安全性, 避免其受到黑客或病毒的侵袭, 以此来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在安全的环境中运行。

3.1.2 加强数据管理

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或数据不被盗取、破坏, 以及丢失, 应制定统一、合理、有效的技术标准规范, 按照此标准规范, 选择适合的互联网金融技术, 并且设计制订合理的技术应用方案, 科学地运用互联网金融技术, 加强互联网金融实施的安全性、有效性、合理性, 降低互联网金融技术风险。

3.2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管理的有效实施, 可以对互联网金融业务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监督、控制, 最大限度地提高互联网金融业务实施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当然, 确保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有效应用的关键是建立健全的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风险管理体系可以调整风险管理制度、约束风险管理、优化风险管理环境等, 监督风险管理有效实施。建立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时, 需要注意两方面:其一是加强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内部控制, 通过制定完善的金融风险防范制度、安全管理办法, 规范的业务操作流程等来有效的控制互联网金融业务, 促使金融业务有序、规范、合理地实施;其二是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建立完善、客观的企业信用评估体系和个人信用评估体系, 通过信用评估体系对参与互联网金融业务的企业、个人信用进行评估, 确定个人或企业信用良好的情况下, 允许双方进行互联网金融业务。

3.3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

对于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不健全的情况, 应当加强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建设, 不断地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法规, 约束互联网金融业务, 为促进互联网金融的良好发展创造条件。对于互联网金融法制体系的建设, 可以通过加大互联网金融的立法力度, 填补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空白, 修改和完善现行法律法规, 制定网络公平交易规则等, 以此来完善互联网金融立法和法律法规, 为营造良好的互联网金融法律环境而努力。

4 结语

处于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尽管可以扩大金融业务范围、降低金融成本、提高金融业务办理速度, 但其存在的技术风险、业务风险、法律风险, 给互联网金融带来巨大威胁。对此, 应当通过构建互联网金融安全体系, 健全互联网金融业务风险管理体系, 加强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的法制体系建设等措施来防范互联网金融风险, 为推动我国互联网金融更好更快地发展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庄博丞, 王智勇.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发展趋势研究[J].时代金融, 2014 (14) .

[2]吴书博.关于互联网金融风险及风险防范问题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中旬刊) , 2014 (04) .

[3]逄渤.互联网金融与金融发展的互联网时代——浅析互联网时代的金融变革浪潮[J].国际商务财会, 2013 (10) .

[4]郭秀清.负债筹资的风险和防范[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5]丁茂胜, 张增远, 杨伟光.人力资本投资决策中的风险因素、风险分析和防范策略[A].第九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8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8.

[6]何虹.互联网金融发展面临的风险隐患应予以重视[J].华北金融, 2013 (08) .

[7]李福起.吕斌.企业知识管理制度探析及其风险防范[A].煤炭经济管理新论 (第10辑) ——第十一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10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10.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篇2

关键词 大数据 互联网金融 金融风险

一、关于互联网金融的概念与发展趋势

(一)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itfin)是指以依托于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以及搜索引擎、app等互联网工具,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的一种新兴金融模式。通过借助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实现资金融通、支付和信息中介等业务。它与商业银行的间接融资和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都不同,互联网金融是在实现安全、移动等要素基础之上,用户接受并认可以及为了适应新的需求而产生的新模式及新业务。

(二)互联网金融在国内的发展

1.互联网支付。依托互联网,以第三方支付为中介,通过电脑、平板、手机等设备,在买家和卖家之间进行资金中转后再划转的服务,如支付宝、财付通等。

2.p2p网络借贷。p2p全称是peer-to-peer(或person-to-person)的缩写,意为点对点(人对人)。p2p网络借贷是通过网络中介平台实现的直接借贷,如人人贷、陆金所、宜信等。

3.网络小额贷款。网络小额贷款是p2p网络借贷的另一种借贷模式,是指互联网企业通过其控制的小额贷款公司,向旗下电子商务平台客户提供的小额信用贷款,如阿里巴巴、苏宁、京东、百度等设立的小贷公司。

4.融资众筹。融资众筹是指通过网络平台为项目发起人筹集某项活动所需的定量资金,并由项目发起人向投资人提供一定回报的融资形式。

5.在线金融产品和服务。主要可分为以下形式:一是线下实体业务的金融机构的互联网化,如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交易、网上保险销售等;二是完全通过互联网提供业务开展的专业网络金融机构,如众安在线财产保险;三是提供金融业务的服务支持,但并不提供金融业务本身的,类似于金融产品和业务的搜索。

6.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服务。根据网络销售平台的不同,基于互联网的公募基金互联网销售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传统基金通过互联网为投资人提供基金销售服务,其实质是传统销售渠道的互联网化;二是基金销售机构借助其他互联网机构平台进行基金的销售,包括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销售基金、第三方支付平台的基金销售等模式。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管理与控制

(一)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

1.互联网金融风险分析。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中国经济的增长动力已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经济新常态将带来新的经济结构、新的发展方式、新的思维方法、新的商业模式、新的金融创新模式,经济发展将呈现新的特征。

相比传统的资本市场直接进行融资,商业银行介入间接的进行融资不同,互联网金融是利用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来实现金融的信息传递、支付和融资等功能的一种新兴融资模式。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互联网金融模式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据统计,截至2015年底,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市场规模达到12万~15万亿元,占gdp的近20%。而互联网金融用户人数也超过5亿,成为世界第一。根据报告,2015年,全球投入金融科技领域的资金是2011年的近8倍,“过去5年,超过400亿美元的资金流入这个领域”,麦肯锡马奔表示,数据显示,与2015年4月1日前,仅有800家的金融科技公司相比,当前全球金融科技公司已突破2000家。

2.互联网金融的本质,互联网金融的经济属性。互联网金融是这个时代的代表,是信息社会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下,特殊的金融形态。在工业社会,人类社会开始进入机械化的时代;在信息社会,人类社会进入数字化的时代。工业社会标志就是蒸汽机的发明,驱动社会增长的是能源;信息社会的标志是互联网,驱动增长的是数据。

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属性,互联网金融的技术基础与传统金融技术基础完全不同。在数字货币领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叫做区块链技术,所谓区块链技术是用一套数学的方法,互联网金融实质上是在区块链技术上的某一个应用,从而重建了金融。目前,在工业经济时代,通过数据来解决问题,在未来,通过数学方法解决在互联网上的价值创造和价值交换。

互联网金融的组织属性,可以理解为众筹模式下的金融。在工业社会,一切商业活动以产业链条来组织,满足如个性化的定制,碎片化的需求和场景化的服务。从这个角度出发,重组整个商业逻辑和流程,互联网金融同样也会被需求链所重组,真正地从需求当中做到点对点,由消费者发起,并影响整个上游的生产和供应。众筹的范围可以包括思想、股权,这是互联网金融的本质组织属性。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现状

1.声誉风险。互联网金融本身民营资本色彩浓厚;资本金不足,抵御风险与偿付能力相对较弱;期限错配,流动性风险较大。而且互联网金融缺乏长期数据积累,风险计量模型科学性有待考证。同时,缺乏隐形的政府信用做担保和可靠的资本金补充渠道,与传统国有银行或股份制银行竞争,处于一定劣势地位。

2.监管风险。目前,银行业的监管框架是基于新巴塞尔协议设计的。新巴塞尔协议主要是针对传统银行的传统风险而设计,巴塞尔协议下的三大支柱,即最低资本要求、外部监管、市场约束。然而,这三大支柱对新兴的互联网金融监管几乎无效,直接导致了互联网金融目前属于监管缺位状态。同时,政府主管部门对互联网金融的态度也尚不明确。

3.投机风险。从目前发展情况来看,互联网金融募集到的资金,主要投向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债券市场、外汇市场等虚拟经济领域,与实体经济渐行渐远,其自身风险不断集聚。

4.信息安全风险。互联网金融广泛采用了大数据的数据挖掘与数据重构,这随之而来带来了两大风险:第一,网络系统、存储中心本身存在漏洞引起技术风险;第二,海量客户信息与个人隐私的信息泄露风险。

(三)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控制

1.设定风险标准。互联网金融首先从企业自律开始,梳理自身的业务流程和交易结构,行程企业标准,最后上升到行业标准。

2.接受客户监督。互联网金融需要接受客户的监督;需要涉及契约是否规划,交易双方所签合同权利、义务是否对等,合同是否合规、合法等。针对目前很多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不同不规范的情况,可以请法律专家来进行审核,审核以后才能进行发布。

3.发布行业规范。发布行业公约规范,要有履约机制、约束机制进行考核,同时辅以舆论监督规范,让传统的报纸、杂志、电视等发挥其监督作用。

三、结语

今天的互联网金融虽然还不完全成熟,也存在一定风险,但是互联网金融必将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集群,会让我们每个投资者(消费者),从目前的眼球关注阶段进入深入参与交易阶段,最后发展到人人从中受益。

(作者单位为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篇3

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及其向金融领域的渗透,互联网金融已在我国蓬勃兴起,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先后出现了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P2P网络借贷、大数据金融、众筹和第三方金融服务平台等六种模式。

一、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与金融行业的融合,衍生出了一种新的金融产品——互联网金融。从2008年以来,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交易规模和交易方式已经得到了快速的壮大和发展,随着人们对互联网技术在向金融领域渗透过程中体现出的降低金融交易的成本、降低金融交易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程度和提高金融交易的效率等优势的认识的深入,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模式内容也不断地得到创新和丰富。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交易模式主要包括传统金融业务的网络化、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P2P网络借贷、众筹和第三方金融平台这六种模式。这些模式内容上的创新和丰富突出表现在以下三大方面:一是在银行开展网络借贷业务方面;二是在第三方支付方面;三是在P2P网络借贷方面。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也加入了抢占金融市场的大军,就目前而言,我国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十分丰富,最为成功的则是以2004年推出的支付宝业务,它不仅涵盖了转账、支付等传统的金融业务,而实行了人性化的服务方式,让人们通过支付宝服务即可完成理财、充值、代付、专卡支付等多种金融服务。支付宝支付方式的网络化和服务形式的便捷化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同时也为支付宝发展带来了巨额的利润,据统计,至2014年底,支付宝业务中的余额宝产品其用户则已达到了1.85亿户,总规模则达到了5789.36亿元。由此可见,互联网金融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市场和潜力。

二、互联网金融模式发展存在的风险

互联网金融给企业发展带来了丰厚的利润,大批企业都加入到互联网金融行业中来,给互联网金融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然而,由于互联网金融市场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管理规范,而相关的监管体系也没有完善,这必然会增加其在发展中的风险,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的风险主要在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中自身存在的问题

依托电子商务发展产生的大数据而出现和发展起来的大数据金融,最初是由电商平台与商业银行合作实现的,而后二者逐渐分立演化出了电商大数据金融和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开展大数据金融两种形式。而对于商业银行自建电子商务平台,由于商业银行并不熟悉电子商务平台的运作模式,故其发展前景堪忧。其次,互联网理财在近两年时间里的井喷式发展,对传统银行存款业务和理财产品形成了冲击,甚至通过影响货币乘数极大地影响了我国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和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二)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仍不完善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基础是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和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等互联网信息技术以及信用体系建设,故互联网信息技术和信用体系建设的完善程度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的计算机网络通讯系统还存在着密钥管理和加密技术不完善、TCP/IP协议安全性较差等缺陷,加之网络通讯系统具有的开放式特点造成的其易遭受计算机病毒和电脑黑客攻击的问题,都易使得我国互联网金融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金融交易带来较大的技术风险。在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方面,我国的互联网金融软硬件系统还大多来自国外,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相关系统,这也给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选择其发展所需的技术解决方案面临着与客户终端软件的兼容性不佳,可能被技术变革淘汰,乃至威胁整个金融体系安全等风险。而在信用体系建设方面,我国互联网金融赖以发展的信用体系建设还很不完善,信用风险还较高。

(三)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不完善

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监管体系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在沿袭传统金融监管体系的基础上形成的。其基本内容是对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金融业务的监管由原来传统金融机构的对应监管部门监管,对新兴互联网金融机构相关业务的监管则由中国人民银行出台具体管理办法或做出风险提示。应该说,这一体系在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初期能够满足互联网金融发展的需要的。但其后,特别是2013年以来,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快速发展,这一监管体系却暴露出了诸多问题。例如,当前我国出现了因对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监管过多、对非银行主导型的网络融资监管者不足,以及由此导致的商业银行贷款无法创新、大量的非银行网络融资风险巨大的问题等等。这些问题的出现必然会对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形成制约。

此外,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还受到了产能过剩而引发的行业风险、地域风险、民间融资风险、道德风险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引发金融风险。

三、从监管角度看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

(一)政府应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政策性监管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激励、监管约束和政策引导。对于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可借鉴欧美先进国家的有关做法,从准入门槛、运营监管和信息监管3个方面着手,通过设立准入门槛,实行审批备案,明确线上线下各项业务等具体监管加强对互联网金融市场的监管。

(二)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制度规范

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督和安全防范制度体系,促进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健康稳定发展离不开完善的互联网金融监督体系的支持。针对现阶段我国互联网金融监督体系存在的不完善的问题,第一,应厘清互联网金融行业的界定,并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督主体,消除“监督主体不确定性”隐患。第二,应出台规范互联网金融服务的相关制度,构建全面的互联网金融安全防范的制度体系。

(三)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平台信息监管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篇4

近年来,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呈欣欣向荣之势, 已成为金融领域不可或缺的一个新兴部分。但互联网金融的出现也是一把 “双刃剑”, 在其带给人们各种便捷服务的同时, 也给金融产业带来了不可预计的风险。

与传统金融相比, 互联网金融所运用的网络技术使信息的传递更加便捷, 业务的处理也相比传统金融更加有效, 从而能为客户提供相比之前更为灵活和方便的服务。因此, 有着这些独特优势, 互联网金融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新兴金融领域并呈飞速发展的态势。然而, 正是由于目前中国互联网金融创新的高速发展太过引人注目, 从而使得人们忽视其背后隐藏的一系列问题, 再加上相应的监管措施尚未及时配套, 互联网金融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很可能一触即发。

2 互联网金融的认知风险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有着同样的功能和本质, 而互联网金融的创新之处在于创造了新的业务技术、交易渠道和方式, 但其主要功能仍是与传统金融相同, 并没有超越现有金融体系范畴。这也说明互联网金融并没有规避掉与传统金融一样所面临的巨大风险, 甚至局部风险远大于传统金融。比如, 像人人贷这样的网上借贷机构向很多企业发放贷款之后, 管理行为缺乏足够贷后管理和风险防控措施, 导致一部分依靠网络贷款而存活的企业因为不良贷款记录的不断积累或突发贷款损失的持续增长而无法正常运营, 最终只能面临关闭。尽管如此, 还是有很多投资者只看到互联网金融表面上的优点, 盲目跟风, 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他们的法宝, 导致自身及企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 究其原因, 都是因为这些人并未认清互联网金融的本质。

3 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风险

现今跨行业、跨部门的特性在互联网环境下尤为突出, 而且还有着强烈的业务交叉性。如很多网络理财产品提供的各项业务服务, 在投资市场支付平台上进行了创新。而这样的创新, 让银行业务、证券业务、保险业务通过互联网为媒介进行深度融合和交叉。但是现今我国金融业实行的监管模式为分业监管模式, 正因如此对于那些涉及银行、券商、基金、保险等多方面的互联网金融产品, 我国的银监会、保监会和证监会又不知谁应当站出来进行来监管, 也不知道如何进行监管。现在跨部门监管与协调机制仍不成熟、部门与部门间职能作用无法明确分清等许多方面的问题, 导致很多的不规范领域依旧存在于互联网金融行业之中, 而且不少灰色地带也尚未开发。这些不稳定因素如处理不当, 不仅不能让互联网金融带动传统金融业的创新, 还有可能给不法分子带来监管套利的空隙, 影响金融业秩序的稳定。

4 互联网金融的安全风险

互联网平台的搭建为互联网金融提供了便捷, 但是相应的互联网技术问题也因此滋生, 信用风险也由此萌芽, 所以应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首先, 互联网技术方面的风险是难以避免的。在互联网中, 传输问题、黑客攻击、数据因素等的存在, 使得互联网金融交易在以互联网为平台时面临网络安全方面的技术风险; 同时由于互联网技术发展的并不十分健全, 所以还需面对互联网上相关的技术障碍问题。其次, 将金融界的信用体系建立在互联网之上, 还需要进一步的改善信用体系。现今正处于研发中的我国互联网金融信用体系仍处于起步阶段, 依旧在着很多的主要问题: 首先是客户身份难以认定的问题。由于客户在身份认定上采取非实名制, 所以在监管方面很难对其管理与约束, 而且现在的信息安全保护机制很难对客户的信息加以完备的保护。其次是互联网金融在交易过程中, 都是以虚拟程序完成的, 虚拟化程度非常高, 真实性不易考察验证, 使得监管难度大大提升。

5 互联网金融的市场风险

互联网金融是在传统金融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所以其具有一般金融市场风险的同时还具有其特殊的虚拟市场风险。一是期限错配风险。很多的网络金融产品账户是短期的甚至即时的, 但是其投资的货币市场基金却是长期存在的, 这就导致了严重的错配, 资产与负债搭配不协调, 导致时间上的差异。二是流动性风险。在互联网金融产品中, 投资范围是不受限制的, 可以投资到很多的领域, 但若投资到具有相对固定期限的理财产品中, 一旦遇到投资者同时大量撤资的情况, 对于管理方来说很难在第一时间提供即时流动性。三是信用风险。由于网络借贷的缘故, 使得互联网金融产品缺乏借贷的信用担保、违约处置和资本金约束等的问题, 如果出现信用风险问题时, 管理方与投资者之间就会出现很大的利益冲出, 最终的结果就是各自为自身利益而明则保身。

6 互联网金融的外溢风险

在如今快速发展的互联网金融已经深入人心, 使得人们对传统金融产业并不像之前那样关注, 因此传统金融业面临着强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使得各个银行间竞相抬升利率, 并且为了改变现状而改变负债结构。一部分商业银行开始通过增加利率百分比的方法以及提高各理财产品收益率的方式来与互联网金融争夺客户与资金。同样, 被影响的还有银行中的储蓄项目, 由于储蓄被新兴金融产品所分流, 使得储蓄相对减少, 让企业间的投资项目增多, 导致了银行与企业中负债结构发生改变。可见, 互联网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市场造成了强大的冲击。

7 结语

当今我国互联网和金融事业发展迅速, 由于互联网的特性, 使得金融业借助互联网为手段发展为互联网金融, 为现代金融行业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与此同时, 风险也在新事物中慢慢发芽, 从本文中可以看出, 现今的互联网金融依然存在很多的问题, 但是我们并不能以此否认互联网金融的优点, 更应该加强监管措施, 从源头抑制风险的发生, 最大化的降低风险, 让互联网金融更好地发挥起作用。

摘要:随着金融市场的快速发展与互联网产业的快速增长, 金融市场开始与互联网相互结合, 使得金融市场从实体转向为电子市场。然而由于互联网存在着很多不确定性, 使得金融业在互联网中也有着很高的风险。但是现今人们对互联网金融越发的依赖, 使得我们不得不重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问题。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

参考文献

[1]胡振虎, 于晓.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监管对策[J].中国经济时报.

[2]郑联盛, 刘亮, 徐建军.互联网金融的现状、模式与风险[J].金融市场研究, 2014.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篇5

摘要:大数据分析和互联网金融都是时下最火热的词汇,大数据和互联网在金融行业的完美运用无疑将带给整个金融行业以巨大的变革。但互联网金融是机遇与风险并存的,它的风险因其与网络的融合比传统金融业更大,做好金融风险预警是十分重要的,本文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机制,并提出了具体措施。关键词:大数据分析;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预警 引言

当前,大数据时代已经来临,数据的大量积累和迫切需要数据处理的时期,大数据分析应运而生。与此同时,阿里巴巴、腾讯、等互联网巨头纷纷涉足金融服务,以支付宝为代表的各类互联网金融产品纷纷出现,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日益发展。大量客户为获得高投资回报将金融资源转向互联网,对互联网金融风险预警的研究得到广泛关注。

(一)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特点、优势

大数据分析就是通过统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获得数据中有价值的东西,以发挥数据的作用。互联网金融把传统的金融业务与互联网相结合,带给大家全新的体验,互联网金融基于对大数据的分析。不可否认,互联网金融具有自身的优越性。

互联网覆盖面积大,各个系统间相互联系,信息共享,其便捷的数据传递可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互联网金融在支付、信贷、存款等各领域均有创新,快捷的交易突破地理距离和时间的限制,便利人民大众的生活,冲击了传统金融行业的传统金融业务。

(二)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1,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毕竟还属于新兴事物,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完善,信用体系构建也有待进一步加强,对注册企业的资格审查要求不如银行严格,准入门槛也参差不齐,客户身份识别上也有漏洞,不能排除一些注册企业资质不够,发生违约的信用风险,甚至利用互联网金融从事洗钱等违法犯罪行为。一般情况下,主流的互联网金融软件,如支付宝,采用第三方支付的方式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用风险,但还有些企业由于资金、技术等各方面原因,本身不具备第三方支付能力,信用风险极大。2,隐私风险

在网络中,数据信息可以快捷流动的同时也存在信息泄露的风险。如开户资料中要求投资者详细提供身份信息,银行账号、银行账号密码、手机号码,家庭住址等信息,如果泄露出去会给投资者带来难以估量的损失。还有一些软件要求绑定手机,用手机验证码完成系列交易,那万一手机丢失,则隐私泄露,威胁财产安全。3,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基于互联网的大数据分析,必须以互联网的正常运作为前提条件,网络环境还有待进一步优化,网络金融犯罪问题突出,黑客攻击,网络病毒、网络技术故障等情况下,网络不能正常运行,给投资者带来资金损失的风险。而且这样的风险规模巨大,难以及时控制。

(三)金融风险的预警机制 1,预警信号的分析 早期预警信号往往是金融风险的先兆,关注早期预警信号可以再风险到来前预测时态发展趋势,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风险管理。早期预警信号有的很明晰,比如企业的信誉受损、财务状况重大变化等,可以做出很清晰的判断。有的信号如财务报表、政策变化等就需要决策者判断、分析、做出正确的解读了。总之,对早期预警信号的分析判断风险还是机制中的一种较为直观的方法。2,预警指标体系的设计

建立科学的指标体系是金融风险预警分析的首要基础,我们希望能通过对一系列的数据进行分析,把握金融风险爆发的前兆,在风险发生前做出预警,规避风险。指标的选取要遵循一定的原则,比如可测、可控、相关、抗干扰、有代表性等,方便得到数据,并且灵敏的反应互联网金融风险。我们可以从宏观经济金融指标、中观经济金融指标、微观经济金融指标三个方面分别建立指标体系,针对不同系统做出预警。

(四)风险预警措施

1,科学的数据指标体系和考核评价体系

科学的风险监控体系考核评价体系都要要以数据为核心,以定量描述的指标为检测标准,对达到预警值得指标要及时处理。具体步骤就是,首先选取合适的指标,建立一套与金融风险变动的相关性较强的指标体系,再根据经验及预测选取各个指标的预警值,最后用数值监控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对参与者各项评估检查也要依托数据体系,量化考核机制,严明奖惩制度,对各项指标均在目标值以内的参与者给予奖励或适当减小检查频率,对指标达到风险预警指标值得参与者采取增大检查频率,约见谈话,要求反思原因,要求制定改正措施等特定性处理措施。

2,三位一体的风险预警监控网络

对风险预警的监控要靠部门间的协调配合,相互制约,金融监管部门监管、行业内部自律管理、社会公众监督相互配合,形成三位一体的风险预警监控网络是行之有效的监管方案。监管部门起到引导作用,制定目标和规范,统筹该预警机制的建立和维护工作。金融部门要根据自身发展情况制定内部管理制度、风险防范措施,具体执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预警工作。当然了,要使该预警监控网络发挥巨大作用还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监督。3,完整的法律体系保障

互联网金融要想健康持续发展,必须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运行,还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投资者的相互监督、自律管理。创造健康、公平的环境,保护互联网金融投资者的资金安全。政府要加强立法和执法监管,制定的规定要具体化,比如建立大额资金报告制度,可疑交易报告制度等,对突发事件或可疑事件可以采取技术加以暂停或延迟成交等措施,要规范各方的行为,比如开户时的客户身份核实需要的具体证件等都要做出具体的规定,督促各个参与者自觉加强风险预警工作,对违法违规的参与者处罚措施要做到实处,提高监管能力。结语

互联网金融风险研究 篇6

摘要:互联网金融在中国发展方兴未艾,其带来了巨大利益的同时也积聚了巨大的风险,如何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防范其风险的同时又能保证其发展的活力是文章考虑并阐述的主要问题。文章主要从对问题的提出到分析互联网金融存在的风险以及对中国金融监管产生的冲击入手,来分析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在面对互联网金融高速发展时应当如何改革,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文章在经过分析探讨后认为监管当局应该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但在监管同时要做到不能扼制金融创新,打击金融发展活力,因此监管当局要坚持引导创新,规范发展,适度监管,控制风险的原则对互联网金融进行监管,从而保证其健康发展,为金融系统注入活力,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监管;P2P网贷;监管对策

一、 引言

互聯网金融高速发展对中国金融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它提高了信息透明度,降低了交易成本,使得金融业的开放性和竞争性更强,但同时使得金融系统风险加大,而针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一直在举步不前,从而使得互联网金融成为风险积聚的行业。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探讨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改革的最佳选择,从而为监管者提供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二、 互联网金融监管回顾

互联网金融监管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国外学者关注互联网金融更多的是从消费者的角度,如Michel(2002)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为投资者提供了机会的同时也为其带来了大量的风险,从而容易陷入一些骗局,而这些骗局是不容易监测到的。James和 Paul 肯定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积极意义,他们认为互联网金融激活和提高了经济活力,并认为互联网金融是24小时服务,提供了其他金融机构如银行提供不了的持续性服务,但互联网金融安全性是其主要问题,所以他们认为金融监管应该保证其安全性。由此可见,国外学者在肯定互联网金融带来的好处之上,更多的关注是其安全性问题,在这点上,更多的学者认为应该对其进行监管。

国内学者更多的从宏观角度关注互联网金融及其监管。陈林(2013)指出,互联网金融加速了货币的流通速度,使得中央银行制定的货币政策实施起来增加了难度,同时他认为互联网金融的网络信息安全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所以他建议尽快建立互联网金融监管制度。于宏凯(2013)也认为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降低了货币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但张晓朴(2014)认为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需要适度,因为互联网金融是一种有别于其他金融创新的供给性金融创新,并认为互联网金融对金融系统风险有双重影响,在某些方面可以降低系统性风险,但也有可能通过某些途径如特许权价值或者网络安全等渠道放大风险。曹东(2014)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为代表的金融创新不断推动了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不断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但其同时产生大量的金融风险,只有在金融监管和金融创新达到博弈均衡时,金融市场才能健康发展。同时国内也存在着倾向于支持互联网金融发展而放松监管的观点。毛玲玲(2014)基于对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难题的分析,从法律监管的角度提出,完善互联网金融征信体系的数据监测与分析,提高数据的真实性和充分性,并通过建立对应的强制信息披露制度,并加快互联网金融技术标准制定来更好的控制风险,达到完善监管的目的。同时,她还提出应建立以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为基点的互联网金融民事责任体系,并从反欺诈的角度防范和惩治互联网金融犯罪。谢平和邹传伟(2012)指出互联网金融模式为人们提供了新的融资渠道,是现有银行体系的补充,虽然存在着一定风险,但不能因噎废食,要对其发展抱有信心。

国内外学者对互联网金融监管看法既有支持也有反对,不一而足。所以本文认为应该梳理清互联网金融发展与金融监管模式之间的关系,从保证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角度对监管模式进行改革,以期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从而促进中国金融市场的健康发展。

三、 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识别

1. 与商业银行相类似的传统风险。中国虽然未将互联网金融机构列入金融机构范围,但是其业务类型本质是金融,发生经营活动时,要面临着与传统商业银行一样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等。

(1)信用风险。信用风险是金融系统中最突出和最直接的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信用风险是其贷款活动中最明显的风险,贷款是银行的主营业务,借款人违约造成银行坏账,这就构成了商业银行的信用风险。由于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存在,信用风险总是无法消除的。同时借款人的信用情况也可能随着其经济能力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进而导致无法履约,从而产生信用风险。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来说,同样的存在信用风险。融资者的个人信用情况并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同时由于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定位上不属于金融机构,尚不能与央行的征信系统对接,无法获得正规渠道的信用信息,因而跟商业银行相比较来说,互联网金融机构所承担的信用风险要相对大一些。

(2)市场风险。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市场风险主要指的是由于市场价格波动而给商业银行带来损失,汇率变动便是其中一个最为明显的体现。对于互联网金融来说,市场风险的存在是一样的。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金融,与商业银行一样,都是资金的流入流出,所承担的市场价格波动的风险是一致的。

(3)流动性风险。流动性风险是指商业银行无法提供充足有效的资金来满足市场的流动性需求,也就是说在市场上有资金需求时,银行不能及时的出售资产或者融资而得到充足的资金,从而出现损失。在银行的表内和表外业务中,流动性风险普遍存在着。如长期贷款过多,如果出现存款人在某一时间集中提款,则会造成该商业银行流动性不足,出现损失,甚至有可能使该银行出现倒闭。互联网金融同样存在着流动性风险,对于P2P网贷平台来说,长标过多的话就极有可能出现流动性风险;而对于余额宝类的互联网基金来说,由于其为吸引投资者将资金存入余额宝而允诺投资者可以随时将投入的资金提现,但余额宝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货币基金市场,如果后续流入资金无法形成稳定的现金流,则会致使投资者无法及时提现,余额宝此时会出现流动性危机。

2. 与传统商业银行不同的风险。互联网金融企业在归类上尚不属于金融机构,同时互联网金融是金融依托于互联网技术发展,因而具有一些不同于传统金融机构的风险,即互联网金融行业独有的风险。这些风险主要包括网络安全风险、道德风险、操作风险、运营风险等。

(1)网络安全风险。在互联网时代,网络安全问题是所有涉及到金融时必须要认真考虑和防范的问题。网络是互联网金融的载体,如果忽视网络安全问题,投资者就有遭受损失的风险。网络安全问题根据载体主要分为两类:网站安全问题、软件安全问题。对于网站来说,尤其是P2P网站,经常会遭受黑客攻击。据国家互联网应急中心数据显示,在2015年2月23日到3月1日这一周内,中国境内感染网络病毒的主机数量高达61.6万台。中国境内被篡改网站总数为3 355个,境内被植入后门网站总数为961个。

(2)道德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信息不对称,但对于平台本身来说,缺乏一定监管的互联网金融行业仍存在着大量的道德风险。这种现象在P2P网贷平台和众筹平台尤为明显。

P2P在迅速发展的同时累积了大量的风险,据网贷天眼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2月底,P2P平台全国共有2 568家,其中倒闭478家,剩余了2 090家,倒闭的P2P平台占全国的18.61%。这个数据在面临经济下行的状态下还会进一步扩大。不断累积的风险使得P2P网贷平台出现失联或者无力承担违约成本而关闭,致使大量投资者出现损失,无法收回本金。而总结P2P网贷平台倒闭的原因时会发现,道德风险是其倒闭的主要因素。

(3)操作风险。互联网金融行业的操作风险更多是针对客户层面的。互联网属于新兴技术,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使得互联网技术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但互联网金融近些年才发展起来的原因除了网络安全问题外,另一个因素是人们学习操作的成本。客户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转账时,经常会输错账号或者收款人信息等,这无疑增加了客户的使用成本。同时,由于存在着木马钓鱼链接,如果使用者不能很好的甄别,在使用第三方支付平台或者P2P网贷平台时,很容易错将木马链接当成真的平台而进行资金的转入转出行为,从而遭受损失。所以,操作风险也是互联网金融在发展时应该考虑的问题。

(4)运营风险。P2P网贷模式在中国处在行业初步发展阶段,有很多地方都处在摸索阶段,从而出现了一些诸如从业人员专业技能不够、平台收费不合理、平台赤字运营等现象,这些问题不断积累扩大,使得一些网贷平台出现经营不善的问题,被迫倒闭。

四、 中国互联网金融监管改革建议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有赖于其自身的信息低成本优势,通过资金聚集来克服供需双方在信息、风险和规模上的不匹配,进而通过拓展客户范围来增强其规模优势。具体而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或方向,就是利用互联网金融的成本优势和包容性优势,其服务对象势必转向占绝大多数的底层客户群体,并与实体经济相結合,对中国农村和中小企业存在的金融排斥问题的解决提供可能性。

1.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短期内,监管当局可以做的有完善信息披露制度和进行动态监管。完善信息披露制度,让监管者、投资者、其他市场主体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的运营情况都能及时、准确的了解,从而提高互联网金融体系运营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带来的风险,避免欺诈、庞氏骗局等行为的发生,推动互联网金融企业规范发展。同时可以提高投资者对互联网金融企业整体的认可度,提高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声誉,为互联网金融持续健康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建立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同样可以帮助监管当局有效制定监管措施,保持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活力。信息披露制度需要互联网金融企业公开财务数据和风险信息,这一点需要监管当局从法律法规上进行规定,保持其强制性;同时需要监管当局建立有效的信息甄别机制,定期评估互联网金融披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及时性,建立惩罚机制,对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披露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经营暂停、曝光信息等惩罚,确保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

2. 进行动态持续监管。动态监管要求监管当局对互联网金融企业相关运营指标进行持续不断的监督,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第三方支付和规模较大的P2P网贷平台尤其需要进行动态监管,从而确保其不发生大规模的违约风险。动态监管强调的是灵活性和持续性,因而定期评估互联网金融发展状态,定位其影响和风险水平是动态监管需要做的基础工作。在对互联网金融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对风险大的和影响力比较高的领头羊企业进行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动态监管,其他相对风险较小的互联网金融企业,则采取信息披露、行业自律等方式进行监管。动态监管需要大量的人力财力,全面监管将大大加大监管当局的监管成本,也会抑制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发展活力。动态监管不仅要求针对互联网金融环境的变化做出监管程度大小的变化,监管方式、监管内容也应随着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变化而及时做出适应性的变化。

3. 健全法律体系。从美德互联网金融监管的经验来看,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是保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而通过法律对互联网金融性质界定,明确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确定在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的权利与义务,杜绝互联网金融行业的野蛮生长、无序竞争等现象。互联网金融引领的金融创新已经冲击到了传统的金融机构,促使其进行结构转型,因而后者也涉及到了互联网金融的领域。根据统一监管的原则,对这些涉及到互联网金融的传统金融机构,无论其在线上还是线下进行经营活动,都应该坚持一致的监管标准,因而修改《商业银行法》、《证券法》等就有了现实的必要性。互联网金融发展到今天,尚未有自己行业的发展标准,因而互联网金融发展多少有些混乱。加快制定行业标准,并赋予其一定强制力,从而为互联网金融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4. 以市场为导向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互联网的创新与发展,要从市场需求出发,把握时代脉搏,把立足点和归宿点放在方便快捷资金供需双方进行交易、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上来,从而切实促进互联网金融发展。

从中长期来看,很多互联网金融模式处在发展的初级阶段,不宜对其实行过于严格的监管,以免抑制其发展,扼制了金融创新。因而,在金融监管保证其稳定的前提下,以市场为导向引导、鼓励互联网金融健康稳定发展。以市场为导向要求监管部门准确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为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奠定基调。定期评估互联网金融业发展动态,对处在萌芽或起步阶段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要放松监管,允许这些企业的试错行为,鼓励互联网金融企业不断创新,保持金融发展活力。建立相关行业协会,如建立互联网金融协会是把握互联网金融发展方向的一个重要手段。互联网金融协会可以部分替代监管的任务,可以进行行业自律,可以把握行业动态,从而规范互联网金融行业发展,有效发挥市场导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林.互联网金融发展与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3,(11):52-56.

[2] 张晓朴.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原则:探索新金融监管范式[J].金融监管研究,2014,(2):6-16.

[3] 于宏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与监管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研究,2013,(9):8-10.

[4] 周嫣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有效监管[J].福建金融,2014,(5):46-49.

[5] 李东卫.互联网金融:国际经验、风险分析及监管[J].吉林金融研究,2014,(4):36-40.

[6] 陈楠.浅析互聯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J].时代金融,2014,(14):61-65.

[7] 李博,董亮.互联网金融的模式与发展[J].中国金融, 2013,(10):19-21.

[8] 曹东,曹巍,吴俊龙.互联网时代金融创新与监管的博弈研究[J].东南大学学报,2014,(4):59-64.

[9]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 2012,(12):11-22.

[10] 杨振能.P2P 网络借贷平台经营行为的法律分析与监管研究[J].金融监管研究,2014,(11).

[11] 于宏凯.互联网金融发展、影响与监管问题的思考[J].内蒙古金融,2013,(9).

[12] 张芬,吴江.国外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J].金融与经济,2013,(11).

[13] 赵海荣.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监管探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6).

[14] 周嫣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有效监管[J].福建金融,2014,(5).

[15] 朱绩新,章力,章亮亮.第三方支付监管的国际经验及其启示[J].中国金融,2010,(12).

[16] 戴国强,方鹏飞.监管创新、利率市场化与互联网金融[J].现代经济探讨,2014,(7).

[17] 巴曙松,杨彪.第三方支付国际监管研究及借鉴[J].财政研究,2012,(4).

[18] 谢平,邹传伟.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

[19] 邱峰.商业银行直面互联网金融强势来袭的冲击和挑战[J].柴达木开发研究,2013,(5).

[20] 文祖校.加强对金融机构高风险产品反洗钱管控的思考[J].南方金融,2013,(10).

[21] 杨群华.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特殊风险及防范研究[J].金融科技时代,2013,(7).

[22] 邱峰.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冲击和挑战分析[J].吉林金融研究,2013,(8).

[23] 朱晋川.互联网金融的产生背景、现状分析与趋势研究[J].农村金融研究,2013,(10).

[24] 邱勋.互联网基金对商业银行的挑战及其应对策略——以余额宝为例[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3,(4).

[25] 邱峰.互联网金融冲击与商业银行应对[J].金融会计,2013,(11).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项目号:13BGJ042)。

作者简介:高磊(1985-),男,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金融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宏观经济政策;庄文(1988-),女,汉族,山东省临沂市人,北京语言大学商学院硕士生,研究方向为国际经济学。

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 篇7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互联网金融风险,风险控制

1 互联网金融及其发展

1.1 互联网金融的概念

互联网金融是传统金融行业与互联网精神相结合的新兴领域。从广义上讲,凡是具备互联网精神的金融业态统称为互联网金融。而从狭义的金融角度来看,则应该定义在跟货币的信用化流通相关层面,也就是资金融通依托互联网来实现的方式方法。理论上,任何涉及到广义金融的互联网应用,都应该是互联网金融,包括但不限于为第三方支付、在线理财产品的销售、信用评价审核、金融中介、金融电子商务等模式。而互联网金融最早的概念提出者谢平教授认为,以互联网为代表的现代信息科技,特别是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将对人类金融模式产生根本影响。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未来20年将成主流。

1.2 互联网金融的模式

互联网金融在当代我国生存与发展的主要模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第三方支付。这一互联网金融模式在我国的主要形式是支付宝。支付宝通过利用第三方的信用平台,为购买者与商家提供中介形式的担保。其利用不收费的形式,引起用户使用这一产品。第三方支付还拥有免除银行高额手续费、快速到账、固定取现等诸多方面的优点:(2)网络贷款。这一形式的互联网金融模式是在近年来在逐渐出现的。其出现的时间较第三方支付较晚。其主要是基于第三方支付平台信用评级、个人网络消费习惯、信用卡使用情况等诸多方面来对用户进行信用评级打分,从而决定了用户的网络贷款限额。通过基本与银行贷款持平的利率,相较于银行更好的放款速度等,为用户提供更加快速的小额贷款方式,使用户可以更加灵活的支配日常生活用的资金;(3)众筹。这一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最早是出现于一些旅游的论坛上。博友通过建立众筹链接,通过集资的方式为出资人承诺兑现一定的物品、服务等作为其回报。现在这种众筹的形式已经越来越普遍,广泛的应用于新产品的推广、高价产品的抽奖等诸多方面。另外,这一形式的运用还在我国彩票市场、基金市场,乃至衍生金融产品市场中经常出现;(4)互联网金融门户。这种门户的建立有点类似于团购网,或者是特卖会。互联网金融门户主要是作为一种中介形式而存在的,其通过在同一页面上设置各种贷款、融资的方式,来吸引投资者、贷款人加以注意,使用互联网金融门户进行贷款之后,这些开设门户的公司就能够从银行拿到一些提成。

2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主要表现

2.1 法律和监管套利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发展创新之所以能够呈现如此迅猛态势,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法律和监管体系尚不完善,大量的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交易方式创新游走于“灰色”地带,监管套利空间广阔。

2.2 更加隐蔽的信用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本质是依托网络平台和大数据技术降低信息形成、传递和利用成本,理论上能够有效提高信用风险跨主体、跨时空配置、转移和定价的成本。但实践中由于网络信息甄别能力差、征信体系不健全、投资者教育不足等问题,信息失真、“逆向选择”等问题事实上可能变得更加隐蔽、影响更加广泛。

2.3 更高的流动性风险

期限配置和缺口管理是商业银行基本盈利机制之一,但由于遵循存款准备金、风险拨备、资本充足率、存款保险等审慎监管规定,风险缓释空间较大,流动性风险不可控的几率很小。比较而言,互联网企业不受上述制度约束,实质性流动性风险也就更大。

2.4 非合规运营风险

由于进入门槛低,缺乏严格监管,互联网金融机构数量迅速膨胀,其中大部分机构并不具有规范的治理架构和运营机制,严重背离金融业审慎经营的理念和文化,风险隐患普遍存在于业务流程各个环节。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关联交易普遍存在,一些网贷、众筹平台事实上是机构自融的利器;各种形式的加盟门店层级蔓延,不具备金融从业能力的工作人员违规招揽业务;一些机构“委托”商业银行网点代售产品,假借商业银行“背书”兜售产品,使得上述风险呈现向传统金融体系蔓延的态势。

2.5 伴生的技术风险

技术风险是金融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必然产物,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互联网金融由于更加依托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天然就具有更高的技术风险。参考银监会《电子银行业务管理办法》,互联网金融业务的IT技术衍生操作风险至少包括设施设备运营中断风险、互联网恶意入侵风险、交易数据传输泄密风险、员工不当操作风险、客户信息安全经验不足等风险。

2.6 舆论单向引导风险

互联网金融在中国的迅猛发展获得了“普惠金融”、“草根金融”等诸多美誉,潜在风险鲜少提及。在投资者教育不足的市场环境中,倾向性、单一性舆论氛围更容易激发盲目的“羊群效应”,使得理性预期得不到正确引导。

在互联网金融上述风险被有意无意淡化的背景下,业务规模增长越快、参与人群越广泛、市场氛围越热烈,就越可能积累起更大的风险隐患和金融泡沫。短短几年时间,互联网支付、P2P平台的规模已接近万亿规模,大量低风险偏好的弱势群体普遍参与,互联网金融泡沫无形中发酵积累,必须尽快规范治理。

3 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

针对当前互联网金融的风险,整治当前互利网金融市场的混乱局面,我们可以参考一下几点建议:

3.1 深入认识互联网金融

从实质上看,在互联网金融的浪潮下,金融和金融中介的功能和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资金融通依然是金融的基本功能,经营风险也是金融中介的基本特征,与早期金融信息化的显著不同在于,金融中介的形态从传统银行、保险、证券扩展至非金融企业。我们应以平常心看待互联网金融创新,其本质不过是信息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新阶段,是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资金融通及其衍生金融功能的更加高效的业务模式。面对当前的市场非理性狂热,尽快厘清对于互联网金融本质及其潜在风险的认知尤为重要。

3.2 加快构建完善互联网金融监管和法律体系

一是明确最低注册资本、高管从业经验、IT安全技术能力、信息披露等最低监管要求,设置与业务复杂程度、风险水平匹配的行业准入门槛。

二是引导部分经营规范、风控能力强的机构转型为持牌金融机构并接受统一监管。妥善引导和安排问题平台有序退出,尽快改变行业主体良莠不齐、无序竞争的现状。

三是结合多地竞相发展互联网金融产业、业务跨境经营便捷的现状和特点,增强地方政府在防范区域互联网金融风险方面的责任,并推动国家间建立国际统一的互联网金融监管规则,避免区域经营套利成为行业异化发展的新空间。

四是探索比照金融控股公司监管规则,规范引导大型互联网企业在金融领域的跨界混业经营,避免体制套利成为新的金融风险源头。

3.3 深入推动传统金融体系改革转型

一是逐步扩大业务创新权限。在互联网金融竞争发展中,传统金融机构产品创新迟缓、市场反应滞后的问题凸显,简化产品创新监管授权、允许和鼓励自主创新产品,推动产品创新体制改革应成为深化传统金融机构改革的重要方向。

二是优化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对传统金融机构而言,互联网金融竞争冲击的另一直接影响是,高端专业人才加速流失。金融业竞争关键在于人才竞争,在传统金融体系深化转型的关键时刻,如何优化激励机制、留住和吸引人才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是适度放开综合经营限制。适时修订相关金融立法,完善现行金融监管框架,为传统金融机构提供综合经营创新的适宜空间,是支持传统金融体系走出当前“三重冲击”困境的必要政策工具,也是欧美金融体系变迁的一般逻辑。

3.4 优化金融生态环境

一是加快国家征信体系建设。如果能尽快实现各互联网平台信息的互联互通,并实现与国家征信系统的有效对接,则不但能为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风险控制提供关键支持,国家信用体系建设也将借此取得重大进展。

二是推动行业自律体系建设。在监管资源有限、行业主体众多的市场环境中,行业协会在组织、协调、服务、监管等方面的作用更为值得重视。除了支持和鼓励在互联网平台聚集区域成立协会外,要切实加强各协会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制定行业技术标准、规范市场竞争秩序等领域发挥切实作用。

三是加强金融投资者教育。考虑到当前互联网金融参与群体金融知识、信用文化水平参差不齐的状况,既要明确互联网金融平台在投资者教育、风险评级方面的责任,也要通过各种媒体和舆论渠道普及金融知识,使互联网金融知识、普惠金融理念真正深入人心。

参考文献

[1]周嫣然.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及其有效监管[J].福建金融,2O14(05).

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研究 篇8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模糊层次分析,综合评价

1 引言

2013年6月13日上线的余额宝拉开了互联网金融理财的序幕, 紧随其后, 多家互联网企业也纷纷涉足互联网金融领域, 诸如“理财通”、百度“百发”、苏宁“易付宝”等均是其中代表。各大银行亦迫于类余额宝产品的冲击压力, 放下身段依托其网上银行渠道、资源优势, 开发出如中国银行中银活期宝、工商银行薪金宝等创新型货币基金。这种大背景下, 打车软件、京东白条、P2P网络贷款、众筹融资等互联网金融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 作为如此迅猛发展的新兴事物, 其伴随的诸如监管主体缺失、信用违约、期限错配、法律合规性、货币政策调控、信用信息滥用、信息不对称、技术手段和信息安全等方面的风险正愈来愈受到关注。

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互联网金融进行了研究。Smedlund A (2012) 研究指出信用风险是普遍存在的, 即便是法律健全的国家亦是如此, 并对信用在金融中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刻分析[1]。我国学者也进行了较多的研究。李明选和孟赞选取我国金融市场数据从实证的角度运用Eviews软件中的邹检验 (Chow test) 和虚拟变量法进行研究, 得出结论:自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出现之后, 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发生了显著的结构性变化, 这种信用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的出现而变大了[2]。柳树、钟洁 (2014) 通过理论与实证兼顾的分析方式, 就互联网金融这种新兴产业应该如何发展才能确保风险性最低、发展质量最高这两个问题选取9种产品为缩影的大数据实证分析研究, 最后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控制思路与控制依据[3]。宋光辉、吴超、吴栩 (2014) 以余额宝为例进行风险度量, 通过将90%和95%置信水平下的最优GARCH-Va R和GA RCH-CVa R模型作为对应置信水平下的Va R和CVa R的度量, 得出结论表明, CVa R模型由于不仅可以很好地度量现有的风险水平, 还对风险具有预测性, 因而能更有效地度量互联网风险[4]。

可见, 现有的国内国外关于互联网金融研究均偏重于定性方面, 关于风险亦是定性居多, 而部分定量研究将注意力集中于风险的防范和控制, 对风险度量重视不够且缺乏统一的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模型。加之互联网金融风险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综合评价诸多指标, 现有的文献无论是定性研究还是定量研究均没能对如此一个复杂问题进行解构, 不能全面、合理地了解风险状况。

基于以上分析, 本文尝试运用将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结合起来的模糊层次分析法来分解组合互联网金融的各类风险因素, 进而根据隶属关系构建评价指标层次结构、求出该类因素的重要性并最终对这些因素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汇总排序, 得出结论。

2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识别

互联网金融业务涉及相互之间交叉影响的金融服务提供商、消费者和商业银行等多个参与方, 各方之间关系复杂、业务形式多样化。各主体及其现状、业务环节和未来可能发展方向的差异会影响到风险评价的结果。这就要求在建立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时, 应遵循全面性、科学性、针对性、公正性、合法性、可操作性、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等原则, 找到关键影响因素, 切实理清各个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并归纳整理各项指标。

本文在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的基础上, 借鉴传统风险评价的基本框架, 根据互联网金融自身业务的特点进行设计, 并运用情景分析法和风险类别列举法对互联网金融中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与分析, 进而将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以下五方面内容。

(1) 信息技术及声誉风险, 包括信息安全风险、技术手段风险和声誉风险。与传统商业银行具有很强的独立性核心业务系统不同, 作为互联网金融服务主流提供商的互联网企业往往处于开放式的网络通信系统中, 其在技术维护投入与运营成本之间权衡的过程中必然导致信息安全和技术风险的存在, 同时, 企业的诚信与运营状况在一定程度上还影响着客户信息的安全情况。信誉是影响企业在社会公众心中忠诚度、知名度的钥匙。在互联网金融这一竞争型市场中公众对企业信心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自身的信誉。

(2) 金融业务风险, 包括信息不对称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依赖于在虚拟网络空间实现的互联网金融必然导致其存在客户的交易身份、资金流向、信用评价等方面的信息不对称, 而由于信息不对称、利率风险、股票风险、汇率风险以及商品风险导致的互联网金融业务参与方面临的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进而会引发业务风险, 致使金融机构资产价值下降的风险, 即市场风险。另外, 供应链金融业务还存在无法偿还的流动性风险, 即由于互联网金融的技术性、联动性、跨界性使得资金高速运转存在期限错配, 可能引发击鼓传花式的资金链条断裂。

(3) 政策及法律风险, 包括货币政策调控风险、互联网交易主体违法、互联网金融业务违法以及互联网金融法律制度风险。法律制度对互联网金融仍然是个“空白”, 导致部分互联网金融产品游走于合法与非法之间的灰色区域。加之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步伐较快, 而政策调整和法律完善将是一个滞后性的过程, 互联网金融将面临日益严重的法律与政策风险问题。

(4) 信用风险, 包括征信风险、内部欺诈风险、外部欺诈风险、信用信息滥用风险。不同于传统商业银行, 互联网金融行业缺乏开放的信息库, 各企业间彼此封闭割裂, 未与中国人民银行的征信系统实现对接, 也没有来自第三方征信机构的信息, 征信风险不容忽视。加之部分互联网企业管理制度、操作程序、风控系统不完善, 国内互联网信用业务尚未受到全面有效的监管, 消费者保护机制不健全, 企业内部员工的欺诈事件、外部市场的欺诈及信用信息滥用情况屡见不鲜, 现阶段互联网金融的信用风险尤为突出。

(5) 操作风险, 包括支付方式创新带来的风险、消费者操作风险和服务商操作风险。现实中, 互联网金融行业中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操作流程, 缺乏行业规范形成并推广的权威性, 这使得互联网金融服务提供商所提供的业务流程必然存在差异, 加之很多用户对存在于互联网金融中的风险认识不足, 必然导致消费者和服务商双方均存在操作风险;为了方便用户同时吸引客户, 互联网金融服务商不断在支付方式上进行创新, 不管是依托于红外、蓝牙的近场支付, 还是以网银、电话银行和手机支付为代表的远程支付, 在给人们带来一系列便利的同时, 也暗藏着技术和业务的风险。

3 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估的模糊层次分析法

本文建立的模型根据指标对该项指标的影响情况为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的二级指标进行评分, 各二级指标的分值根据风险指标权重赋予, 加总之后即为互联网金融风险指标的评分分值。

第一步, 确定风险指标权重。重点在于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包括目标层、准则层和指标层。本评价模型的目标层为互联网金融风险评价, 准则层包括五个一级指标, 即信息技术及声誉风险、金融业务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信用风险、操作及跨境风险。指标层即为更为细分的17个二级指标。

第二步, 构造模糊判断矩阵。对所有二级指标重要性进行判定, 通过对这些指标之间的两两比较确定一个重要性分值aij构成一个正互反矩阵作为模糊判断矩阵。关于如何确定aij的值, 本模型采用Saaty等按标度法来赋值的做法, 引用数字1~9及其倒数作为标度。各标度的含义[5]如表1。

第三步,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第四步, 模糊综合评价及模型运行结果分析。

4 实证研究

(1) 在综合考虑30位专家的意见基础之上, 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个指标的权重。

首先, 确定准则层五个一级指标权重, 分别为:0.139、0.264、0.073、0.485、0.040。其次, 继续采用AHP法计算二级指标权重并需通过一致性检验。计算结果如下:B11、B12、和B13的权重分别为0.637、0.258、0.105;B21、B22和B23的权重分别为0.105、0.637和0.258;B31、B32、B33和B34的权重分别为0.055、0.564、0.263和0.118;B41、B42、B43和B44的权重分别为0.101、0.552、0.293和0.054;B51、B52和B53的权重分别为0.105, 0.258和0.637。

(2) 模糊综合评价。建立风险模糊评语集:Y={y1, y 2, y3, y4, y5}。其中, y1为很高, y2为较高, y3为一般, y4为低, y5为很低。

邀请30位从事与互联网金融类似工作性质且有多年经验的专业人员对单因素风险等级进行打分, 然后将打分结果根据模糊综合评判公式Wi=Bi*Ri计算, 可以求得各二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如下所示:

再由模糊综合评判公式A=B*W, 可以计算求得一级指标的评价结果:

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 最大数值为0.414, 相应的风险等级为“很高”。

5 模型结果分析

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 目前其风险还处于很高的状态。在本文所设定的五个一级指标里, 信用风险占据最大权重, 其次是金融业务风险, 因此, 发展互联网金融一定要做好信用风险和金融业务风险的防范。接下来是信息技术及声誉风险、操作风险和政策及法律风险, 这三大方面占比较低, 可见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 其风险程度在减弱, 但仍然很重要。

具体到各二级指标, 由计算结果可知, 信息技术及声誉风险中的信息安全风险和技术手段风险、金融业务风险中的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信用风险中的内部欺诈风险和外部欺诈风险、政策及法律风险中交易主体违法和金融业务违法、操作风险中服务商操作风险是各风险的主要驱动因素。可见, 通过对影响互联网金融风险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综合分析, 在得到概括性结果的同时识别出各风险关键点, 如此, 根据本文的评估结果, 可兼顾重点性和全面性来进行互联网金融风险管理, 在把准风险驱动点的前提下, 理顺互联网金融各方之间的联动关系, 站在全局性的高度进行风险管控。

参考文献

[1]Smedlund A.Value cocreation in service plat form Business models[J].Service Science, 2012 (4) .

[2]李明选, 孟赞.互联网金融对我国金融机构信用风险影响的实证研究[J].企业经济, 2014 (11) .

[3]柳树, 钟洁.互联网金融风险控制统计研究[J].统计与决策, 2014 (16) .

[4]宋光辉, 吴超, 吴栩.互联网金融风险度量模型选择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 2014 (12) .

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及其防范研究 篇9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包括PC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以及各类智能化终端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载体,实现金融业与互联网产业、现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相互融合,创新金融业态、构建金融业务新模式的过程。2013年是中国互联网金融的“元年”,余额宝的火爆上线引领其高速起步进而全方位渗透。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模式包括第三方支付(如支付宝、财付通、快钱支付等)、网络融资(如P2P网贷、电商小贷、众筹等)、网络投资理财(如余额宝、理财通等)和基于大数据的金融服务平台模式等。《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5年12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6.88亿,联网普及率达50.3%。中国企业计算机使用比例、互联网使用比例与固定宽带接入比例,同比分别上升了4.8个、10.3个和8.9个百分点,达到95.2%、89.0%和86.3%。互联网金融借助互联网的大面积普及及其技术的不断完善得到了飞速发展。

在“十三五”期间,笔者认为互联网金融未来发展将出现如下三大趋势:1.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将愈加规范。以2015年7月18日十部委发布《指导意见》为标志,互联网金融步入规范发展阶段。在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下,相关互联网金融监管法律法规将更加具体、规范。2.在金融业对内对外不断开放的背景下,当前跨行业投资规模正日益扩大,互联网金融交叉性产品不断涌现,未来将呈现更多互联网金融综合经营模式。3.互联网金融大众化带动业务模式不断分散化、小额化。我国网民和手机网民用户规模庞大且增长迅速,互联网金融平台的搭建将全面促进全民交易、投融资和理财等。

二、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

互联网金融既没有改变互联网的本质也没有改变金融的本质,因此互联网金融风险既包括互联网层面上的操作安全等风险,也包含传统金融风险。在此双重风险表现形式下,互联网金融风险具有如下特性:一是多元性。互联网金融模式五花八门且不断创新发展,风险来源广泛且多样;二是复杂性。互联网金融系统信息量大且庞杂,在当前混业经营的趋势下,其风险相互交织,愈加复杂;三是连锁传染性。互联网金融将个人、企业资产与活跃的金融交易串联起来,一旦一方资金遭遇风险,全链条的安全性都将受到威胁。而且在应用互联网支持的技术服务下,网络网点的微小错误都可能传染到整个互联网金融系统并造成瘫痪。

根据前文所述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特性,如果不能够及时识别其风险来源、种类及规模并进行监控和管理,有可能造成多米诺骨牌现象,直接冲击甚至威胁整个中国金融市场体系的安全和稳固。以下是笔者对当前互联网金融业存在的各项风险的分析:

(一)信用风险

狭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在货币资金借贷交易中交易对方还款违约的风险,即有关主体在享有债权时,因债务人不能如期、足额还本付息,而蒙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广义的信用风险是指在所有交易中交易对方背信弃义、违反约定的风险。传统金融中,通常通过完备的债务人信用评级制度,结合实地调查与标准化分析判断,评定债务人的信用等级情况,并据此发放贷款。而互联网金融交易打破了传统的地域限制和交易对象限制,这虽然带来了很多机遇,但由于缺乏有效全面的征信管理系统,互联网金融交易双方的违约成本较低,相关信用违约风险发生的概率大大增加,尤其是在当前P2P网贷模式中,一方面无能力还款的借款方跑路的情况频频出现,另一方面在没有完善的退出机制下,P2P平台倒闭也时常发生。

(二)操作性风险

互联网金融操作风险是指企业员工或金融消费者不熟悉计算机网路操作系统或未按内控制度操作引发的金融风险或产生的金融损失。互联网金融企业如未能及时对员工与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进行管理和改进,未能及时建立其针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控体系,就会引发互联网金融企业操作风险。然而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操作主体大多数是客户,这就极可能出现操作不按照具体的规范和要求的情况,引起资金损失。在现如今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中,消费者已经被四面八方的网络所覆盖,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违法犯罪的机会。他们利用广大消费者对随时随地接通互联网的需求,建立假冒的W i-Fi热点,当消费者连接上这些热点以后,输入的银行账号、密码或是其他的一些个人信息就都暴露在不法分子的视线中,在不法分子获取这些信息后,可以轻松地对消费者的资金进行各种操作。此外,也有不法分子通过发送短信等方式诱骗消费者登录某些网站,从而操作、盗取消费者资金。

(三)信息安全风险

互联网金融引领着大数据信息时代的到来,个人用户和企业用户的各项基本信息、信用信息等均存储于互联网系统中,但是互联网金融企业对于客户的信息使用情况并没有规范的约束机制,客户信息的安全性无法得到可靠的保证,存在被滥用的风险。一方面,信息的泄露可能对个人和企业的私生活和日常经营造成不便或骚扰,而且一旦信息被恶意使用,甚至可能造成重大经济财产损失;另一方面,信用信息的泄漏或者被篡改会影响客观公正的信用评估的进行,进而加剧信用风险的危害。

(四)法律法规风险

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风险是指由于企业业务不符合相关法律规定、监管规则以及道德规章等,导致盈利水平或者资本充足率水平下降的风险。其风险主要表现为互联网金融的创新性与现行法律制度的滞后性之间的矛盾,具体包括以下三点:一是现有的法律法规在互联网金融领域难以适用,导致在互联网金融的交易过程中容易出现交易主体间权利义务模糊,不利于互联网金融的稳定发展;二是由于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时间较短,现有的法律法规不能有效地适用于这一新生事物的需要,比如电子数据有效性的认定、网上证据的采集等,并不完善,当参与各方利益受损、陷入纠纷时,处理起来会非常棘手;三是存在监管缺位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面十分广泛,与现有的监管体制并不能完全重合,负责管辖的部门模糊不清,出现责任互相推诿。

三、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督对策

(一)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

针对信用风险,建立信用风险的管理体系十分重要。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要加强内部控制的机制建设,建立起相应的风险管理制度,并设立专门的风险控制团队,将风险控制在其发生的源头;其次,完善我国个人征信系统建设,以央行征信系统的基础数据为依据,以互联网企业的业务数据为补充,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技术,统一信用评价机制和信用管理办法,同时将企业的信用评级机制引入进来,促进互联网金融业务的开展;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加强与传统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传统金融机构有良好的个人信用记录,互联网金融企业需要通过与它们的合作,打通信用评级渠道,来更好地服务平台和自身的用户。

(二)多层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风险

首先,从消费者的角度来说,应提高自我防范意识。不要随意把自己的私人信息、银行卡密码等暴露在各种网站上,较高的安全意识是必可少的防范利器。其次,从互联网企业及企业员工来说,互联网金融企业应及时对员工与流程管理存在的缺陷进行管理和改进,及时建立其针对操作风险的识别、评估和监控体系。最后,金融机构、电信运营商、公安机关也应从不同角度加强对消费者安全意识的培养教育,如金融机构应完善对业务的风险和常见欺诈行为的警示、完善事中和事后的风险防控机制,电信运营商应该完善通信号码买卖管理规范、对通信软件的安全管理规范,公安机关应及时将具有普遍意义的资金欺诈行为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体通告教育消费者。

(三)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法律体系

我国互联网金融的法律法规建设,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加大力度:一是整理与互联网相关的现有法律法规,结合互联网金融特点加大基础性立法工作,如明确互联网金融交易主体的责权利、行业准入门槛、交易行为规范等;二是修订和完善互联网金融的配套法律体系,如修订现有法律体系中对互联网金融不适用的条款,完善对互联网犯罪责任追究的法律规范;三是补充制定有利于互联网健康发展的行业法规,如互联网公平交易规则、消费者权利保护以及安全法规等。

(四)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首先,要理顺各类互联网金融模式的业务范围,并在此基础上明确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主体、监管对象和监管范围,在监管模式上应根据我国金融市场特性,建立跨部门的监管机制,协调分业和混业创新监管模式;其次,建立互联网金融企业信息披露机制。要通过建立日常监督机制,及时、全面的监督指导互联网金融企业披露互联网金融信息。最后,要建立惩罚机制,对虚假披露和未按要求进行信息披露的互联网金融企业进行惩罚处理。

摘要:近年来,我国互联网金融飞速发展,但其蕴含的互联网和金融双重风险问题不容忽视。本文首先分析了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特性,进而介绍了四类互联网金融的主要风险,包括信用风险、操作性风险、信息安全风险、法律法规风险等。最后为促进我国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可持续地发展。提出如下互联网金融风险防范及监督的对策:一是建立全面信用风险管理体系,二是多层面多角度控制操作风险,三是大力完善互联网金融的法律体系,四是完善互联网金融的监管体系。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金融风险,风险管理

参考文献

[1]黄文妍,段文奇.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与发展[J].上海经济研究,2015(08):20-26.

[2]姚国章,赵刚.互联网金融及其风险研究[J].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35(2):8-21.

[3]何文虎.我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研究[J].南方金融,2014(10):45-49.

[4]王峥.我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分析及防范措施[J].时代金融,2014(8):82-83.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对策研究 篇10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种类,监管对策研究

互联网金融主要是结合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金融业进行的创新, 从而实现的跨行业, 多业务交叉发展的新模式。互联网的快捷性为金融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更大的空间, 使货币的支付方式多样化;金融业的发展也使互联网达到新的发展领域, 被更广泛地使用。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 互联网金融的繁荣发展势不可挡, 但由于互联网金融在我国发展尚不成熟, 面临较高的风险, 若不加以监管, 将使利益相关者遭受大量的资金损失, 也必将给金融业及关联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因而要充分认知互联网金融风险, 意识到监管的重要性, 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构建有效的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体系, 积极防范和应对互联网金融风险, 使这一新兴模式得到可持续的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概述

(一) 互联网金融的内涵

互联网金融是以互联网为依托, 提供第三方支付、线上投资理财、金融电子商务等形式的金融服务, 融合传统金融业和体现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精神的互联网而形成的新型金融模式和业务。互联网金融的快速便捷给客户提供了更高效的多元化金融服务, 突破了传统金融业的限制, 适应了新的需求, 实现金融业的创新和快速发展。

(二) 互联网金融的特征

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传统金融业具有了新的生命力, 使互联网金融成为新兴的金融业态。主要有三个特点:一是成本低。由于互联网金融主要是依靠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系统提供多元化的金融服务, 没有金融中介、交易成本, 通过互联网平台自行识别、匹配、定价和交易。也使金融机构减少运营点的建设成本和经营成本, 而客户也可以直接通过网络了解金融信息和购买金融产品, 减少了不必要的费用。二是便捷性。互联网金融业务通过网络技术完成, 处理程序标准, 速度较快, 分散了金融机构运营点的工作压力, 客户和机构也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就可以体验到相应的服务。即三, 互联网金融的风险呈现多元化复杂性的特点。由于互联网金融融合了多个行业, 多个部门, 发展模式更是不断创新, 呈现多样化, 多项业务交叉, 因而对应的风险也较为复杂和难以防范控制。

(三) 我国互联网金融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迅猛发展, 众多的金融产品如余额宝、支付宝、财富通纷纷产生并得到快速的发展, 货币支付方式的多元化使传统的金融服务由线下渠道转到了线上经营。模式也在不断地探索和创新, P2P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众筹模式等多种发展模式, 使金融发展模式由单一化走向多元化。从这种迅速崛起的新型金融业态, 也可以看出, 互联网金融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 提供更多的支付方式, 快捷方便的服务, 拓宽金融业的发展空间。但不容忽视的是, 由于法律法规的不健全, 网络技术安全性低, 加大了互联网金融的风险, 使互联网金融风险的防范和监管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出现金融纠纷时, 难以得到有效解决。从这些发展情况上看, 要使互联网金融真正地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加强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监管刻不容缓。

二、中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因素

(一) 技术风险

互联网金融主要依靠强大的网络信息技术支撑, 但开放式的网络通迅系统、密钥管理不完备、保密技术弱, 容易遭受黑客、木马等病毒的攻击和感染, 使交易信息泄露, 给客户带来资金损失, 严重的会使网络系统处于瘫痪, 面临严重的技术安全风险。此外,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 但技术系统的更新相对缓慢, 兼容性差, 专业化程度低, 难以满足不断更新的技术需求, 影响业务的开展;技术方案的选择也是至关重要, 如果选择落后的技术方案, 会使业务实现成本增加, 程序繁杂, 使客户体验下降, 减弱其市场竞争力。最后, 当遇到业务密集时, 计算机需要处理大量数据和信息, 会使服务系统反应速度慢, 不稳定甚至崩溃, 使客户无法及时选择所需要的金融产品, 得到相应的服务, 影响交易的正常进行。

(二) 法律风险

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在短时间内发展起来的, 而现有的法律法规是针对传统的金融业而设计制定的, 对互联网金融只是普通法律法规的约束, 缺乏专门法律法规则, 立法落后、模糊不清, 致使互联网金融这个新兴行业处于法律监管的边缘地带, 影响着互联网金融的有序发展。比如对市场准入、认定合法经营主体、电子合同的有效性, 都还没有明确的定论。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业务拓展过程中, 存在虚假交易有时难以被发现。此外, 互联网金融是多行业、多部门、多业务相互融合发展, 涉及领域广泛, 与之有关的证监局、银监局、保监局、工商局等监管主体, 其监管职能可能发生重合, 到底应该由哪个监管机构负责互联网金融的专项发展, 难以确定。这些法律法规存在的漏洞一时难以得到弥补和完善, 都将阻碍着互联网金融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 操作风险

操作风险涉及互联网金融账户的授权使用、金融机构与客户的信息交流等, 若这些系统本身存在设计缺陷, 也会导致操作风险的发生。从金融机构的工作人员来讲, 由于缺乏业务规则熟练度, 专业能力不足或是蓄意谋取私人利益, 使操作不具有规范性甚至违法, 造成交易过程中的偏差或中断, 都将给客户, 金融机构造成难以估计的损失。从客户的操作来讲, 随着金融产品的不断创新和技术系统的更新, 客户对这种新兴模式和系统的认识不够, 不完全熟悉系统操作程序的使用, 使用较少, 诱发操作风险, 此外, 也很容易被不法分子利用, 通过短信、诈骗电话诱骗消费者登录网站, 盗取客户数据信息, 诱发信用风险, 使客户蒙受大量的资金损失。

(四) 运营风险

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 互联网金融机构凭借其快速便捷性, 客户基础更加广泛, 将吸收更多的存款和发放更多的贷款, 但由于不具备传统金融机构的存款准备金、存款保险制度等, 对资金外流缺乏有限管理, 很容易发生资金挪用, 诱发流动性风险, 造成资金周转问题, 一旦资金链条断裂, 将会发生支付危机, 各类平台跑路等意外事件发生。此外, 由于交易业务是在虚拟网络中进行, 交易双方的身份信息、信用评价都难以得到确认, 很容易造成信息不对称, 网络平台难以对客户的信息进行甄别及难以判断和核实客户的信用情况, 会造成运营风险;而互联网金融机构信息披露不完整, 产品与交易中描述的存在偏差, 信用评级的造假, 使客户信以为真, 做出错误的市场选择。

三、加强中国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有效措施

(一) 明确监管原则, 完善法律法规

互联网金融作为金融领域的新兴发展模式, 开展的业务与传统金融业相比较为复杂多样, 因而不能继续沿用传统金融业的分业监管制度, 应结合其自身的独特性实施新的监管措施。一是鉴于互联网金融经济参与主体的广泛性和关联性, 实行综合监管原则。建立为功能导向的监管分工体制, 重新界定互联网金融的范畴, 厘清各种模式开展的业务范围, 明确各自的监管部门和监管职责, 积极监督互联网金融机构的资金运转, 规范交易行为, 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 保证市场的有序发展。二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涉及领域广, 要积极地同其他监管部门协作。统一金融互联网平台数据信息, 建立合作机制, 使市场更加开放和公平竞争。三是在设立互联网金融方面专门的法律体系, 将互联网金融作为一个新的板块,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体系, 使监管机构能更加严密地从互联网金融整个过程即准入、运营和退出方面进行有效地监管。四是健全投资者权益的保障力度, 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对投资者在互联网金融交易中遭受的损失进行合理有效性的补偿。

(二) 制定互联网金融监管技术标准

为了保证互联网金融网络安全, 为其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必须加强对技术标准的改革。首先, 研发较为实用的网络系统, 国家应给予政策上的支持, 引导和鼓励互联网金融各种模式的技术研发, 注重发展具有知识产权的硬件、软件, 提高其网络的兼容性和专业化程度, 降低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技术选择风险, 满足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赢得新的市场, 也要不断地加强对密钥技术的研发, 切实地保护好客户的数据信息。其次, 净化网络环境, 整合互联网金融业务信息, 建立以客户交易业务为主的系统, 通过数字认证等措施有效地防范不法分子进行破坏拦截客户数据信息, 为互联网交易双方提供一个安全的保障。健全防护隔离能力, 最大程度地避免黑客、木马、病毒的恶意攻击, 使系统安全、健康、正常地运行。

(三) 建立健全互联网金融运营监管体系

运营风险的管理对互联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首先, 加强对资金的管理, 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也可以借鉴传统的金融业建立存款保障制度, 及时地交纳存款保证金, 严禁将投资者的资金挪用, 保证资金的流动性和周转, 也有效地保障投资者的利益。其次, 健全信息传递机制, 如实地反映交易双方的信用评级, 保证信息能够及时、完整、准确地传递给交易双方, 使投资者做出正确的选择, 积极参与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中。

参考文献

[1]于蔚, 钱水土.互联网金融监管的国际经验[J].中国金融, 2015, (01) .

[2]王宇, 姜焕.浅析我国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对策[J].财会研究, 2015, (01) .

[3]乔仁锋.我国互联网金融面临的风险与优化措施[J].现代经济信息, 2014, (03) :4.

[4]张松.互联网金融下的操作风险管理研究[J].新金融, 2013, (11) .

[5]宁连举, 刘茜.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发展及监管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 2015, (01) .

[6]曹国华.互联网金融的现状及前景展望[J].商业时代, 2014, (03) .

互联网金融风险和安全 篇11

互联网金融发展的巨大潜力和价值,已毋庸置疑。但是,相对于发展迅猛的互联网金融来说,因为互联网安全等问题而引发的系列事件更着实让我们胆战心惊,其风险和安全问题也必将成为该行业发展中所必须重视和谨慎对待的重点。

把安全问题和发展结合在一起考虑,我们要坚持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的理念,且二者间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做到协调一致、齐头并进。与此同时,还要把“威胁”前置,也就是要理顺、理清“发展、威胁、安全”这个三角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双面特性

不经意间,互联网在我国已经度过了近三十年的发展历程,为什么到今天才开始对金融业带来深度冲击呢?这与近些年互联网结合了很多新兴的技术和业务趋势,特别是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服务内容是分不开的。

通过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互联网金融的几个双面性特点:1、速度。通过互联网人们可以更快地进行交易反应,任何一个消息都可能迅速在金融市场带来连锁反应。2、广度。随着移动终端的广泛普及,互联网金融中的碎片化小型化部分,让很多原先远离金融的普通人,都和金融贴得更近。3、深度。随着信息系统的支持,金融的杠杆特性可以更容易地实现,产生更复杂的衍生品组合,甚至出现很多隐蔽的杠杆结构和衍生结构。4、透度。信息可以做到更加对称和透明,有了大数据的分析,可以让金融的风险分析达到原先无法企及的程度。5、宽度。随着系统的支持和参加金融活动人数的丰富,更加多样化的金融品种以各种出人意料的形式产生。6、密度。资金的密度空前密集。信息系统让资金的聚拢成本、风险分析成本大大降低。7、依赖度。互联网金融极端依赖信息系统,信息系统的快速发展让互联网金融也发展很快。

互联网金融的双重威胁

互联网金融(乃至整个金融体系)对于信息系统高度依赖,要高度保证信息系统本身免遭自然、失误和人为有意的破坏。要做好网络信息安全,应当落实首席信息安全官制度。

互联网金融机构应当设立高管人员担负首席信息安全官的职责,从组织上落实和统筹网络信息安全的需求、设计、建设、运行、检查等等职责。另外互联网金融机构的信息系统一定要纳入国家“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的要求之下。

除了信息系统本身的失效外,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最大新型风险就是目前还难以估量的洪流式金融事件。互联网金融的速度太快、范围太广、深度难测。为了防范此类问题,应下大力气建立多方位、多视角的金融大数据监测体系。简单说金融大数据监测体系就是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于金融领域的多维数据进行尽量全面的监控。

一个骰子,我们一般只能看到它六个面中的三个面。互联网金融风险和安全问题,就是我们不太注意也不容易看到的另外几面。当骰子滚动起来的时候,各个面就会纷纷显现出来。而我们是否也应当在掷下骰子之前,反省和审视一下骰子的各个面,毕竟每一面都可能滚到上面来。

(作者系启明星辰公司首席战略官,中国计算机学会常务理事及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信息安全技

中国互联网金融的风险与监管研究 篇12

一、互联网金融行业在运行中存在的风险

(一)经营主体风险

目前,第三方支付业务范围不断扩大,已经形成了线上线下的全覆盖形式,并且应用的场合也逐渐增多,丰富了支付工具。而第三方的支付业务总是试图确定自己在互联网中的代收的地位,中间获取相关的利润,但是,从实际的运用情况上来说,第三方结算平台服务实际上与银行的结算业务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是把资金积累在自己的平台之上,这就是资金的储存功能,并且,还能用资金进行充值、交易等内容这一过程有点类似于进行存款的吸收。但是,在我国已经有明确的法律规定,只有银行才能进行存款的吸收、贷款发放以及现金结算等相关业务,其他平台并没有权利进行,这就表明,我国现行的互联网金融中的第三方的支付平台已经从事了违反相关法律规定的业务,法律没有办法对其进行保护,运行情况比较令人担忧。

(二)技术操作风险

互联网平台在人为的操作中难免会存在着一些风险情况,这类风险可能源于工作人员也有可能来自于投资者的自身操作不当。例如,在2013年的8月份,光大证券就由于订单执行系统出现了问题,而程序员对高频的交易没有进行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了巨量的预期外的订单,投资者的损失非常惨重。

不仅仅是人为的操作会引起风险,互联网金融在操作技术以及平台系统上还存在着漏洞,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交易的安全性问题。例如,信用卡交易是现在年轻人比较流行的交易方式,而信用卡在进行非面对面的交易过程中,需要第三方与发卡行进行端口的互接,这中间就出现了非常大的纰漏,例如,在航空售票的交易过程中,交易客户拨打信用卡的发卡行电话,同时报出信用卡的卡号、以及卡片上的相关信息内容,核对一致没有出入就可以进行短信的验证,而这一款项也会在信用卡的持卡人的账户上进行显示,但是,这一操作的弊端就在于缺少相关的监督和规范,就没有办法保证其真实性与可靠性,在实际的业务发生中,很多人都不是持卡者本人,其中就会有给持卡人造成实际损失的情况,引发大量的投诉,解决这类事件也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而这一情况不仅仅发生在航空售票中,互联网的第三方平台被应用在一些虚拟的货币充值、其他网上交易方面,范围不断扩大,涉及的金额也不断提高,这里面存在的风险也会随之不断扩大。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的实际运行也依赖于电子支付的平台,如果网络瘫痪或者是有病毒入侵的话,就会导致整个平台的瘫痪和交易异常情况,让客户的资料和资金受到威胁。

我国关于非金融机构在收到客户备付金的时候有相关的明确规定,指出,非金融机构一定要在商业银行开设一个备付金的存款账户,这样,在收到客户的备付金的时候,可以保证备付金能够在商业银行的账户上得到合法化的转移和清算,这也是合法化的保证。另外,规定还指出了,在除商业银行以外的非金融机构收到客户的备付金的时候,一定要保证全额缴存支付客户备付金到专用的存款账户上,这也算是对客户的资金账户有明确的去向。但是,在账户资金的管理和调配上,互联网金融机构还是有着主要的支配权力,资金很有可能被挪用,并且我国现在还没有相关的储备金被挪用等方面的处罚的措施,如果出现问题也没有办法进行过多的处罚。

二、互联网金融风险监管的对策

(一)实行动态分类监管

要对互联网金融市场进行监管,而监管的层次也根据金融平台和金融产品的特点分为不同层次,可以由监管的松到严逐渐分为:由市场监管、加强注册方面的规范监管以及更加严格的监管。金融产品不同分成不同的监管方法,如果能够采用比较宽松的方式来进行控制的话,就可以选择影响程度比较低的互联网金融的业务形式,相反就要采用严格的监管方式。这里的监管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随着市场的变化以及金融业务的改变随时进行调整,针对不同的产品风险实施相对应的监控计划。

(二)加强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加强消费者的自我防范和保护意识,这也能提高对互联网金融风险的监督和管理。互联网金融的直接使用者就是消费者,如果出现问题,消费者就会成为直接的受害者,然后,很多消费者的信息理解范围比较有限,还么有意识到互联网金融与传统他们接触到的金融有什么样的区别,也就没有办法意识到潜在的风险点是什么。因此,相关的监管部门应该加强对互联网金融的风险知识的宣传,让消费者可以更多、更加深入的了解互联网金融方面的知识和特点,从而提高消费者的风险防范的意识,理性的投入到互联网金融之中。除此之外,还要让互联网金融的参与者做到透明化、合法化,加强互联网消费者的知情权利,严惩第三方机构的金融欺诈行为。

(三)对互联网金融数据进行监控和全面分析

为了防止互联网存在的漏洞,一定要加强网络的监管作用,需要监管部门能够根据互联网金融反应出来的数据信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整体评估,这样才能真正的掌握整个互联网金融的运行情况以及发展情况,然后对平台上存在的各种风险进行进一步的调控,制定相关的监管的办法和标准,对互联网金融进行全面的监控。互联网金融的入门门槛比较低,而风险多数都是集中在涉及人数比较多的P2P互联网金融平台之上,所以,监管部门可以根据这一情况,制定相应的经营性和风险性指标,并且对产生的数据进行实时的分析。监管部门在建立风险评估机制的之后,还应该对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追踪,了解最新的市场行情,以获得最新出现的风险类型,及时的做出解决方案。

(四)提升各部门之间的相互配合

互联网金融与传统出现的金融和互联网是两个不同的产业形态,互联网金融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但是,由于现在对于互联网金融的监管力不强,以及人力物力条件有所约束,实现全面的监管还是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合作,实现跨部门的合作以及资源的共享,在这样的基础上,会更加容易识别风险,联合打击出现的违法行为,防止金融风险的发生。

摘要:随着互联网领域的不断发展,催生了新的互联网金融模式,而在现在的模式运行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风险需要避免。本文主要是对互联网金融的监管策略进行简单的分析,促进互联网金融进入到健康的发展轨道之中。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风险,监控对策

参考文献

[1]孙国茂.金融创新的本质、特征与路径选择[J].理论学刊,2013(6):35-42.

上一篇:地下室深基坑下一篇:姬塬地区